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公交优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观察与思考(9)停车场如何配置?
热度 3 sqdai 2012-5-13 08:31
据新闻报道,上海市将解决中心城区的停车难问题,特别是三级医院门口的停车问题。将以瑞金医院为突破口,拆除一批商用临时建筑,两个月内还市民以较为宽敞的交通空间。这是一项惠民之举,值得欢迎。 目前,停车难成了困扰大中城市居民的难点。据称,上海市市区的停车车位有 35 万辆的缺口,现如今,停泊车辆大量挤占本来就很狭窄的道路,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成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然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冷静思考,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并要借鉴境外交通组织的先进经验,其中,必须考虑到的要点是: 1、 以人为本,点面结合 。如何为城市居民提供最大的交通方便,应该成为停车场建设的出发点。目前,停车难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医院和中小学校门口的车辆拥挤状态,必须优先解决;对于城市各个区域(尤其是中心城区)的停车场建设必须以点带面,综合考虑。 2、 坚持贯彻“公交优先”的理念 。应该给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公交服务,因此,在公交(包括地铁、轻轨)沿线搞好停车场建设,特别是在大型公交枢纽、地铁轻轨车站有足够的停车设施(包括自行车停车点)。 3、 给予适当的政策引导 。 3 月份,我在香港特别留意了香港的停车场配置,发现在中心城区,并没有大量停车场,只是在大型公共设施附近有足够的停车泊位,而在郊外地铁、轻轨车站附近,集中地建有停车场,有不少是立体式的,这样,实际上给了一定的政策引导,多数居民把私家车作为接驳工具,把私家车停在郊外地铁、轻轨车站,继续出行由公交来完成。我们何不仿而效之?也就是说,通过郊外交通枢纽的停车场建设,引导居民利用公交来出行。国外有些大城市在中心城区极少有停车场,若有,收费也高昂;有些城市实施拥挤收费,把习用私家车的人们往公交车辆赶,这些也是有效的措施。 总而言之,兴建停车设施是利民、便民措施,实际施行时,还得用交通科学、系统科学的思想来指导,深谋远虑,统筹规划。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 写于 2012 年 5 月 13 日晨 【链接】同类博文 1 、观察与思考( 1 )城市机动车数的惊人增长率说明了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55581 2 、观察与思考( 2 )看私家车 “ 扭秧歌 ” 有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56394 3 、观察与思考( 3 )城市交通设施的八大失当之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57204 4 、观察与思考( 4 )祸起青萍之末:列车司机听不懂缩略语 AF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500544 5 、观察与思考( 5 )惊天大堵与小小忌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500680 6 、观察与思考( 6 )上上下下的 “ 难受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523535 7 、观察与思考( 7 )缘何有此差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549658.html 8 、观察与思考( 8 )航班为何频频延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559397.html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5424 次阅读|5 个评论
观察与思考(7)缘何有此差距?
热度 9 sqdai 2012-3-20 10:34
世博会期间,参加了香港有关单位组织召开的一次绿色交通研讨会(见链接),一直盼着有机会再次实地考察一下香港的交通组织情况。这次我到香港开会,会后顺访城市大学,多逗留几天,当然不会放过就地观察当地交通的机会。 香港是弹丸之地,港岛和九龙半岛地区,人口密度高于上海市城区,而且地形起伏不平,这给交通规划和组织带来很大的难题。此次来港,住在中环,地处闹市。昨天下午在城大做完报告后与老友小聚,回住处已是夜里十点,只见德辅道中依然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我在地铁出口伫立两分钟,随便一数,开过去的公交车有 10 辆,整个交通秩序井然。我也曾在交通高峰期出行,马路上机动车密度不低,但绝少见到严重拥堵,路口的车辆通行速度远高于上海市区。 从城市形态看来,香港与上海有相似之处:城市“空心化”比上海有过之而无不及,早晨傍晚同样出现“潮汐交通”;旅游和公务、购物的出行强度与上海不相上下;人均私家车拥有量超过上海; CBD 域内的道路平均宽度远小于上海城区;地面快速路长度小于上海。但是,香港的道路通畅程度却远远高于上海。 为什么?为什么同是华人密集居住的大城市有如此不同的交通景象?经过一番思考,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 —— “公交优先”思路深入人心。 以前曾经提到过,港人出行主要靠公交,其比率高达 90 %,而公交出行者中的 90 %靠地铁、轻轨。香港的地铁四通八达,管理有序,发车间隔大致为一二分钟;各线路之间的换乘极其方便(经常就在所乘列车的对面,几步之遥);地铁线路和车辆每天高强度维修,极少听到有故障;地铁车站周围大多有公交枢纽,而且兴建了大量停车场,收费低廉,因此,拥有私家车的港人大多将汽车用于从家门口到地铁站的“接驳工具”;市中心的停车场很少,且收费昂贵,因此,在闹市区只见匆匆过往的私家车。在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区域的地铁站,有很多 minibus 环行线,例如,到香港中文大学,从东铁线“大学”站,到学校的各个大楼,有 minibus 可以直达。有这样方便、快捷、安全、廉价的公交系统,不去利用才是傻瓜呢! —— 交通标识系统健全。 在香港,到处是交通标示牌,指引出行者步步到达终点。据我估计,香港的交通告示牌至少是上海的 5 ~ 10 倍。因此,极少出现因缺少交通引导而盲目乱转的情况。 —— 港人的交通法规意识远胜于内地居民。 一般来说,香港居民普遍守法,尤其是注意遵守交通规则。到了路口,只要是亮着红灯,即使没有车辆横向驶过,一般都会静静等待,直至红灯转绿。偶尔会见到乱穿马路者,你若上前一问,多半是内地访客。由于大家遵守交通规则,路口的车辆通行速度是上海的 5 倍左右。我多次访问香港,没见到一次交通事故,连碰擦事故都没遇到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繁荣发展,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交通拥堵。作为一个极其繁荣的大城市,香港的交通组织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我就不信,同祖同宗,别人能做得那么好,我们为什么做不好? 【链接】相关博文 交通运输组织:我们向香港学什么?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26904.html 观察与思考( 1 )城市机动车数的惊人增长率说明了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55581 观察与思考( 2 )看私家车 “ 扭秧歌 ” 有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56394 观察与思考( 3 )城市交通设施的八大失当之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57204 观察与思考( 4 )祸起青萍之末:列车司机听不懂缩略语 AF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500544 观察与思考( 5 )惊天大堵与小小忌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500680 观察与思考( 6 )上上下下的 “ 难受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523535 写于 2012 年 3 月 20 日,香港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6343 次阅读|11 个评论
观察与思考(1)城市机动车数的惊人增长率说明了什么?
热度 2 sqdai 2010-8-23 13:25
近日参加 973 项目“大城市交通拥堵瓶颈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结题预备会,得到了不少有关我国交通现状的信息,其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是我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以北京为例,不久,此数字将达到 500 万辆!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北京的机动车每个百万增长所用去的时间: 1 、从 0 辆增至 100 万辆 耗时 100 年; 2 、从 100 万辆增至 200 万辆 耗时 7.5 年; 3 、从 200 万辆增至 300 万辆 耗时 2.5 年; 4 、从 300 万辆增至 400 万辆 耗时 1.5 年; 5 、从 400 万辆增至 500 万辆 耗时 1年 。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数字的增长主要源自城市私家车数目的剧增;据估计,未来的岁月里,将继续保持第 5 段的增长率。 这种令人咂舌的增长率说明了什么? 正面的思考如下: 1. 我国的社会经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社会经济活动飞速增长,交通需求剧增,汽车工业随之大发展,为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上升提供了基本保证; 2. 人民生活取得了实质性的改进,小轿车飞进寻常百姓家;如今,与住房消费相比,买车只不过是“小菜一碟”了; 3. 机动车拥有量大增,促进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近年来在城市交通建设方面的投入猛增,大中城市旧貌换新颜; 4. 面临由于机动车数量猛增造成的严峻局面,交通研究者成倍增加,促进了我国交通科学和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的大发展。 负面的后果如下: ( 1 ) 城市机动车的几何级数增长,导致难以解决的交通难问题。道路交通建设不可能也以几何级数增长,于是,交通拥堵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过去是“交通堵到那里,路就修到那里”,现在是“路修到那里,交通就堵到那里”;首都北京成了“首堵”北京; ( 2 ) 城市机动车猛增导致能源消耗剧增,交通拥堵更增加了能耗,因为普遍的怠车状态的能耗是疾驶状态的一倍以上; (3) 城市交通污染猛增,研究表明,低速运行、走走停停的机动车产生的废气远远超过畅行机动车; (4) 机动车猛增带来的交通拥堵使得人们的出行困难加剧,上下班时间增加,导致出行心理紧张、情绪恶劣化。统计数据表明,纺织工人上班受堵一个小时,其第一个小时的废品率会增长 90% ; (5) 导致我国城市形象受损,交通系统的优劣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标志,拥堵的城市经常能给人很差劲的印象。我们的 08 奥运会在交通运作方面投入大量资金,采取了各种措施,总算给世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其中付出的代价很大。 根据上述正反两方面的思考,我们继续做如下的深层次的思考。主要问题是:解决我国的交通难问题的根本出路何在?如何适当遏制我国城市机动车(尤其是私家车)剧增的势头?如何寻求汽车工业发展与交通运输业协调发展之路? 这里应该指出,回顾发达国家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之路,我国的这种情况在他们那里也出现过,我国目前的状况非常类似于美国在 1960 年代和日本在 1970 年代的状况,当时那里的机动车也日益增多,交通拥堵的状况也与我们的现阶段相似。我在乐乎论坛博客里曾有相关描述。那么,现在他们那里的情况如何?总体来说,城市交通比较通畅,虽说交通高峰时也偶有交通拥堵,但没有像北京、上海那样严重而持久。例如,据我三年前的资料,东京的机动车保有量为 695 万辆,但交通状况远优于北京。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发达国家解决交通难问题的秘诀何在?窃以为,主要有两条:一曰:全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遏制私家车的无限制增长。二曰:大力发展交通科技,用以指导交通工程建设和管理,充分利用现有交通资源。 对于第二个秘诀,我在乐乎博客里已多有论及,这里不再重复,仅集中说说第一个秘诀:“公交优先”。 我们在谈论机动车的保有量时,更为科学的数据是机动车的使用率,如每辆机动车的年行驶公里数。我手头没有权威性的统计数据,但是直觉告诉我:我国的这一数据应远高于发达国家或地区。且不说年行驶公里数上万公里的出租车,就看看私家车吧!我在上海交大有一位忘年交,他家在徐家汇,天天要到交大的闵行校区上班,新车才买了两年多,就行驶了 4 万公里。而在发达地区,私家车一般用于住家到公交站点的“接驳”,年行驶公里数极为有限,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压力就不大严重。为什么有这样的差距?就因为我国大城市的公交系统极为薄弱,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极不相称! 前不久,我参加了香港特区政府为配合上海世博会举行的绿色交通运输展示会。从会上,我获悉,目前香港居民的日常出行中,公交出行的比例为 90% ,而其中,又有 90% 依赖于地铁、轻轨系统!而且香港的整个交通系统组织得非常有条理,因此,尽管香港是“弹丸之地”且地势高低不平,私家车保有量也不小,那里的交通状况远优于北京、上海。我手头没有关于我国城市出行中的公交车出行占有率的权威数据,但似乎是 30~40% ,例如,此次会议上,一位来自天津的专家告诉我:天津市的这个数字是 35% 。 几十年之前,一些发达国家就牢固地树立了“公交优先”的理念,并努力付诸实践。例如, 1995 年我到汉堡去开会,我在那里的朋友是乘地铁来接我的;国际会议组织者给每人发一张会议代表证,可以凭证乘坐各种公交车俩(地铁、轻轨、公共汽车),我在汉堡逗留期间,就没有打过的。 我在想,为什么别人能行,我们就不行呢?最使我纳闷的是:我国城市为何迟迟不发展地铁轻轨系统?人家伦敦、巴黎、纽约的地铁已有一百多岁的高龄,而北京 1980 年代建成两条地铁线路后,全国的地铁建设停下来十多年,最近才在翻然醒悟!这次上海世博会的交通组织相当成功,新建的几百公里的地铁轻轨功莫大焉! 不管怎样,真正要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难问题,最便捷的途径是大力倡导和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并辅以发展先进的交通科技(特别是智能交通系统)。这样一来,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疯长可以自然地得到遏制。 写于 2010 年 8 月 23 日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9070 次阅读|1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