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西方经济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经济学
zjmjz 2015-7-23 15:33
西方经济学属于纯理论性的学科,它所包括的知识也基本上是比较模式化的,也就是说,相对于政治经济学它联系实际的东西比较少,能与实际联系起来的地方主要是宏观部分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部分等章节。另外,西方经济学中理论模型很多,要引起注意。下面具体谈几点: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图形。可以发现,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图形贯穿起来的,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图形,而且,要想阐述一个原理,没有图形配合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复习时,我把每一个图形都画在一个本子上,图形旁边还加注上有关图形的解释和说明,以及图形所代表的政策含义。总结在一起以后,就可以常常拿出来看一看了,仔仔细细地看懂每一个图,并且牢记。许多题目即使没有要求画出图形也可以利用图形帮助解答的。   其次,重要的概念要进行理解记忆。一般的专业课考试中都有名词解释,按常理说这属于基础题,是给你分得的,所以不能丢分。对这些重要概念,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还是要首先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可以用自己的话说的。   最后,知识的掌握要系统化。这一点也尤其重要。因为西方经济学中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派,不同学派的理论模型、观点、政策主张都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很可能会出题让你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所以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去联想记忆,看到一个学派的因素分析时,要回想一下其他哪个学派也在这一领域有分析,异同点在哪里。比如,消费理论就包括凯恩斯、弗里德曼、莫迪利亚尼等,货币需求理论包括货币数量说、货币交易说、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等,厂商理论中包括四种厂商类型,它们之间的需求供给曲线、均衡状态、均衡条件以及效率的比较等。从而我们能够看出,这些理论之间的相关性是很大的,因此,在复习的时候,你也要体现出这一方面的偏向。你可以把这些相关联的知识点也都总结在一个本子上,总结的过程也就是你去理解、系统掌握它的过程。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关于西方经济学的复习和考试一般应该注意: ( 1 )准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并能比较灵活的运用。一些基本概念不是死记硬背能解决的,必须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加以理解,并且不能求大概。在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就可以根据基本概念来串联相关的知识和内容。比如说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需求的弹性和需求曲线的斜率也不相同,但很多人可能会混淆,因而理解概念背后的经济学涵义是必要的。再如,从需求量变动就应该能想到需求曲线背后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从需求弹性就要能分析不同需求弹性对厂商受益的影响。不仅是这样,还要能将这个专业所要考的课程能联系起来,如由需求曲线的变动和供给曲线的变动能分析利率决定理论,等等。因而只有通过比较和联想,才能真正地学好西方经济学并能在其他课程中灵活运用,以减轻学习的负担。 ( 2 )要对整个知识框架进行掌握。对于这一点来说,就是要在脑海中随时可以浮现出这门课程的全貌,而不是支零破碎的,或者很多知识只有当别人提醒时才能回忆起来。把握好整个知识的逻辑结构就可以避免知识点的遗漏和盲点。以微观经济学为例,对于微观经济学,应该知道整个内容就是论证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这就是一般均衡理论的直接目的,而一般均衡就需要各个市场的均衡。从而微观经济学就花大力气论证了产品市场的均衡和要素市场的均衡。产品市场的均衡就是均衡价格理论,而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则从两个方面分别推导了均衡价格理论中涉及到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这样整个微观经济学的框架就可以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我们具体的工作就是补充“肉”了。同时对整个知识框架的把握还有利于比较分析不同的内容。只要我们知道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在整个结构中的作用,我们就能比较对应来掌握这两部分,消费者行为理论从理性人假说出发(消费者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运用预算约束线和无差异曲线(序数效用论)来推导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而生产者行为理论也是从理性人假说出发(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运用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来推导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这样我们还可以比较等产量线和无差异曲线的性质,比较理解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和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等等。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其逻辑结构相对比较容易,整个内容就是论证国民收入的决定。因而从最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只涉及一个市场即产品市场来扩张到两个市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来决定国民收入,而 AD — AS 模型则是在 IS — LM 模型中加入第三个市场劳动力市场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则是将经济从封闭扩展为开放经济。经济增长理论则是从动态来考察均衡国民收入的实现。 ( 3 )掌握经济学(包括其他课程)中的一个基本假设——理性人假设以及由此得到的最大化原则和实现最大化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这一条件。这对于任何处于完全市场中的经济行为主体都是适用的。和掌握知识。因为这样可以比较清晰的理解概念和理论,同时有助于加深印象,也有助于思维的表达。这一点在经济类学科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同时在考试中也应该尽量采用图表来分析问题。 ( 4 )在考试中应该尽量使用规范的经济学语言。因为语言表达往往能给人一种能反映其思想和知识的印象。使用规范的语言可以体现你的经济学功底。 然而我们在备考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几个原则: 1. 你需要选好教材 : 他指定的教材是他上课用的 , 这一点他没有骗你 . 但他考试标准答案 , 考试范围并不一定也都是出自这本书 . 你需要补充的书本是 :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 ( 微观部分 ); 宋丞先 微观经济学 ; 尹伯成 微观经济学 ( 练习册 ); 国家同等学历考试 经济学 练习册 ; 人大版 西方经济学练习册 , 2. 你需要知道他标答是如何确定的 : 这本书上这一块 , 红笔画一下 , 复印 , 剪下来往卷子上一贴 , 存档 ,ok! 3. 把以上两点一结合 , 你该知道怎样复习了吧 . (1) 从历年考题范围来看 , 命题风格还是很古典 , 比北大保守得多 . 所以你只要把以上书本的范围作为考试范围就绰绰有余 . 形成几个专题 , 把不同的书对同一问题的阐述比较一下 , 在笔记上列好点 , 形成最大的网去套它的标答 , 肯定漏网极小 . 当然第一轮的时候可能工作量会大点 ( 三个月 ), 但到冲刺的时候就游刃有余了 ! (2) 做笔记的时候你可以根据他的题型 : 名词解释 , 简答 , 计算 . 先看书 , 知道他说了些什么 , 再看以上几本练习册 , 看他是如何归纳名词解释 , 与书本有何差异 , 各书之间有何差异 , 把最完备的答案列成点在笔记上 ( 因为他是采点给分 ); 总之 , 他如果问 : 三级价格差别 , 你就要答 a. 什么是价格差别 b. 根据什么分三类 . c. 其中 , 三级价格形成的条件 d. 形成之后对利润最大化条件的影响 , e. 它的弊病与优点 ( 并配图说明 ). 因此 , 你对书越熟悉 , 知道它的来龙去脉 , 你在回答名词解释答时候就能追本溯源 , 娓娓道来 . 大段大段的背诵是搞定复旦的上策 , 这是由它的命题形式和内容所决定的 . 而大段大段写得最全的教材是 : 高鸿业 . 简答各练习册都有 , 很多题目和考卷上的一模一样 , 但注意 , 千万不要照搬 , 即使是尹伯成的那本 , 因为这个题型它的答案是重新拼凑的 . 你要做的是 , 分清结构 --- 答题如同政治第一段原理 , 第二段结合题目分析 , 第三段总结 ----- 习题册上给出的最基本的 , 还需要你自己根据理解 , 主要是归纳别的书本的观点 , 把她丰富起来 . 计算题看尹伯成的足够了 . 但要注意的是 , 不要光写公式 . 因为这毕竟不同于数学 , 你要一边写公式一边解释 , 好像在说给一个完全没学过西经的人听 . 比如 :MC 写成 : 边际成本 MC; 而 MC=MR 则要说明 .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 , 由于五个条件 12345, 使 P=MR..... 所以 , 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 即 :MR=MC. 总之 , 要一边写一边说 . 要知道 , 计算题一道 16-18 分 , 没那么便宜给你拿到的 . 还有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 1. 考试三个小时 , 题目不满十道 . 如果你一个小时 -1.5 个小时就做完题 , 闲在那里 , 拿你肯定有问题 , 能拿 50 分也是很不错了 . 这门学科有点像政治 , 要大段大段的背诵 , 差不多 2.5 个小时完成 . 2. 能配图说明的尽量要用图 3. 最近几年 , 有些福利经济学的内容上了卷子 , 别急 ! 你只要把我推荐的几本书上关于这些专题的东西好好整理一下 , 还是背诵 , 没有特前卫的 . 4. 有空 , 可以再看看复旦黄亚均的 微观经济学 , 补充一些趣味 xiao 尝试 . 如博奕论 ( 热点 ) 。
个人分类: 教学札记|2026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融危机与西方经济学
热度 2 heitiedan2012 2013-9-7 06:07
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多人没有想到,有的媒体用金融海啸来形容这次金融危机,可见冲击力之大。有人还嘲笑那些经济学家,包括那些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质疑他们为什么没有预料到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 其实,有不少人包括西方经济学家已经预料到这种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只是他们的话没有人相信。美国政府不相信。华尔街的大鳄们也不相信。我有时怀疑,不是他们真的一点不信,而是他们不愿意相信,或者他们更多的是心存侥幸,希望这样的危机不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冲击。 别说西方人,至少在中国,就有不少人已经看到美国经济中这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早在 2000 年至 2004 年,有一个长年驻在美国的中国记者张海涛,在当时的《当代思潮》杂志上先后发表过好几篇文章,都是在论述美国赌博资本主义的。这些文章都提到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只是没有能够预计到爆发的准确时间。估计预报金融危机的爆发跟预报地震爆发的难度差不太多。 但是美国次级贷款的发放,应该让人们很清楚地看到金融危机爆发的现实可能性。因为次级贷款的发放,其理论前提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会一直处在高价位的状态。本来这个次级贷款本身,就存在着比一般优质贷款的更大的风险。但是银行在利润的引诱下,坚信只有敢于冒大风险,才会有大收益。四平八稳是不可能赚到大钱的。于是银行一定会去冒他们认为值得冒的风险。在银行看来,只要房地产市场不会下跌这个前提是成立的,美国的次级贷款就不存在任何大的风险。所以美国银行也是把次级贷款的发放建立在这样一个信念之上。即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会长期只涨不降。虽然在市场经济中,不存在任何一种商品会只涨不降,但是当时美国的银行就仍然抱有这样的幻想。或者也许他们在理论上知道这一点,但是在实际上,他们总幻想这样的时刻不会马上发生,如果会出现房地产价格下降的现象,那也只应该是在多少年之后了。或者至少有所征兆,有所预警。 再有就是美国各个银行和金融机构大量销售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美国金融界存在数量巨大的人才,他们能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让人眼花缭乱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向世界各地推销。这类金融产品一方面对于广大手里有点钱的消费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一般都是以所谓高息为饵,另一方面则结构复杂,一般人就是绞尽脑汁也无法想到其中的诡计与奸诈。有了这两样特点,美国金融资本不愁能攫取到大量的货币财富。当然,这里的猫儿匿,美国金融界自己很清楚,购买这些产品中的一些人其实也很清楚。但是他们有共同的心理,就是侥幸。也许我还没来得及倒霉呢,就赚得个盆满钵平呢?谁要倒霉,那就是他活该,谁让他不走运呢?这种购销双方共同的侥幸心理,对于金融危机的到来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然而,时间跑得实在太快了。西方的经济学者和政府官员还没任何反应,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就突如其来地赶到了。人们一阵手忙脚乱,却已经什么都晚了。 西方经济学界从来都把西方经济学领域说成是最科学的社会科学领域。它离不开大量的公式与图表,也少不了各种用数学构造的模型,可是为什么对这次如此大规模与巨大振荡后来的金融危机没有任何预警?这主要是因为西方把他们的经济学过于神化了。要知道社会领域与自然领域相比,其复杂程度一点也不差,从某种程度来说,社会领域比自然领域还要更复杂些,因为在社会领域,各种现象离不开人的头脑所产生的动机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而自然领域里显然还缺少这一块。自然领域里已经够复杂的了,但是人们在自然科学的不同领域里,所研究的进展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在力学里,进展得快一些,成果多一些,而在神经学里,基本还是一筹莫展。在力学里,我们可以用强大的数学工具对其规律进行描述,可是对神经学呢?数学现在能有多少办法?可是我们凭什么就认为,在经济领域里,现在所使用的数学工具与方法就可以准确描述其中的规律呢? 西方经济学的数学工具与方法,成为西方经济学界把西方经济学说成是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依据。它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只有用数学能够描述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理论。对于经济学来说,这种观点多少有点胡扯。因为,很多经济学理论所提供的一些函数关系或者曲线,都是在统计了一定规模的数据之后,先画出一条曲线来。当然,这时的曲线肯定是极不规则的,也不会是平滑的。于是经济学家对这样的曲线做了美化的工作,使其看上去更平滑一些,这就有利于用函数关系来体现了,即可以用数学方法来描述了。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多少有点自欺欺人? 再有,任何一种能够用数学描述的领域,无一不能用自然语言来描述。而有的经济学家则故意隐瞒这一点,他们多少有点故弄玄虚,以此用来唬人。还有一种说法,对于同一个经济问题,五个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会拿出十二套不同的解决方案。这就像对于同一个病人的病症,五个最牛的权威医生会开出十二个不同的治疗方案。您说,这到底该听谁的?谁的治疗方案最靠谱?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绝大多数人肯定会说,这里边一个靠谱的都没有。
2739 次阅读|5 个评论
西方经济学天空的几朵乌云
热度 1 lxj6309 2013-7-22 12:51
以下是给研究生的一个讲座内容。
个人分类: 经济学|3777 次阅读|14 个评论
说说西方经济学
热度 3 heitiedan2012 2012-7-3 17:33
关于现代经济学,国内有不少人把它奉为类似自然科学式的社会科学。似乎只要遵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观察入手,从数据入手,甚至从实验入手,如弄一个数学模型出来,来模拟经济运行的态势,那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科学的结论。问题在于,这个数学模型是怎么弄出来的? 一般地说,做经济学研究的,如果要做一个数学模型,首先当然是要有大量的统计数据,根据时间序列,或者别的什么序列,然后把这些数据放在一个坐标里,把这些表现出不同数据的点连成一个曲线,再对这条曲线做函数描述。当然,这条曲线不可能完全符合函数的描述,这就需要把这条曲线平滑一下,让它尽可能符合较为简捷的函数关系。如果有的原始数据偏离曲线太远,那就把它屏蔽掉好了。反正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一条有着明确的、一目了然的函数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一出来,那么,人们就可以顺着曲线的发展方向来预测后面的经济数据或者经济趋势,或者经济前景了。如果后面的发展结果恰好与这条曲线预测得很接近(当然,并没有多少可能是绝对重合的),那这个数学模型就算是很成功的了。如果后面的发展结果与这些曲线预测的相距甚远,那么经济学家仍然会振振有词地说,那是因为出现了什么样的偶然因素,导致曲线没有按照预先描述的方向发展云云。反正不管怎么说,不管这种数学描述是不是与客观实际相吻合,做出这些数学模型的经济学家都是占理的。 另外,不管客观经济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一定会有某一派的经济学家站出来说,这一形势变化符合什么样的理论推断,并且对原来的什么理论提出了挑战。可是如果经济形势的发展结果万一不符合这一派经济学家的论断时,另一派经济学家也会站出来说,前一派的理论就是胡说八道,根本没有根据。双方争来吵去,其实永远都得不出结论来。反正谁都有理,可是谁也不对现实中发生的变化承担责任。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争吵了几十年,到现在也争不出个是非来。如果要让我看,他们都有片面性,而且这些片面性还都不小。至少对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他们两家谁都没有事先看到,事后也都拿不出什么招数来解决这一大摊子烂问题。 国内有人说,西方经济学的这种所谓貌似科学的数学方法,其实只有统计学的意义,并没有真正理论性的意义。他们拿到了一大堆数据,把这些数据点连成曲线,顶多是一种统计学的描述,至于是否就一定会沿着这个趋势继续发展,根本就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但是他们的嘴是死硬的,从来不肯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占理的地方。所以有人调侃说,如果有五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要对某个经济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那么他们至少会拿出12套方案来。这就是说,解决同一个问题,每个人拿出的方案都不止两个。 这倒不是说西方经济学一无是处,有些东西也还是值得借鉴的。但是千万不要迷信他们说的那种自诩为与自然科学相近的那种科学属性,在这方面,他们实在是有点夸张了。在马克思那个时代,没有所谓纯经济学,所有的涉及经济的基本研究理论,都是政治经济学。只是到了20世纪初,西方有人不喜欢政治这两个字,于是擅自把政治经济学的前缀——政治二字给取消了。这样一来,似乎他们的经济学就与政治无关了,就成了纯粹的与意识形态不相干的纯科学的东西了。这无疑是在自欺欺人。 经济学,包括西方经济学,都是意识形态极强的学科,所谓意识形态,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反映了一定的阶级利益、阶级属性和阶级意志的学科。国内有些到西方学过一点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人,极力推崇西方经济学,推崇新自由主义。倒是有些国内的老一代经济学家,研究过几十年的西方经济学,当然他们不止研究某一种学派,而且涉足的较为全面,这一代人,大多数都对西方经济学持批判态度,而且他们的批判都是在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和批判现代西方经济领域的现实问题。如吴易风、胡代光、高鸿业等学者。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在西方的大学里很时髦,但是在西方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上,却丝毫吃不开。但是西方大国却把新自由主义理论这一套大肆向苏联和中国推销。所谓在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搞的休克疗法,以及在中国搞什么“国退民进”,都是新自由主义信奉者出的高招。俄罗斯是被整残了,中国差一点被整残,后来咱们的领导似乎明白了一点,没再上他们的当。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高等学校的经济学专业,很多老师一上来就公开宣传西方经济学如何优越,直接诋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这根本就不是背地里做的事,而是公开做的事。我们的学生,受这样的影响,思想基本就被搞乱了。结果在面临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回事,根本就是无所措手足。当然不光学生如此,他们的先生也同样如此。过去大肆鼓吹西方经济和西方经济学的人们,在全球金融风暴面前基本都傻了眼,说他们噤若寒蝉也毫不为过。
3516 次阅读|5 个评论
经济学中理性或“理性人”假定的涵义
热度 1 yue 2012-6-8 12:28
西方经济学有许多假定,例如经济人、理性人、“需求的无限性,资源的有限性”。这些假定都是对的,但是又都是非常错误的。 理性人的假定是指,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就这么简单。 事实上,在任何活动中,包括在经济活动中,人恰恰是非理性的。当然在最简单的问题上,人仍然是理性的。 但是从“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一点看,“理性人”应该是绝对正确的。 只是他的结果往往与他的意图相反,即结果上,人类往往是利益的最小化。 因此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区别。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3465 次阅读|1 个评论
西方经济学习题。。。
ntu9 2011-10-31 23:15
下载方法一: 练习一、经济学研究对象与方法,下载地址:http://dl.dbank.com/c0av4bhu73 练习二、需求与供给 http://dl.dbank.com/c0pszhplau 练习三、消费者行为 http://dl.dbank.com/c0rnzwm0r3 练习四、生产成本 http://dl.dbank.com/c06gpd2ogr 下载方法二: 直接点击附件下载 西方经济学习题-1.rar
1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推荐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热度 2 lxj6309 2011-9-6 15:12
今天,为了讲西方经济学第一课,我再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那些语言确实振聋发聩。感觉到那说的正是我们目前当下的事情。我想把它作为每年西方经济学第一课的基本资料读给学生。 现在我把这部著作的第一卷交给读者。这部著作是我 1859 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初篇和续篇相隔很久,是由于多年的疾病一再中断了我的工作。 前书的内容已经概述在这一卷的第一章中。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联贯和完整,叙述方式也改进了。在情况许可的范围内,前书只是略略提到的许多论点,这里都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相反地,前书已经详细阐述的论点,这里只略略提到。关于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的历史的部分,现在自然完全删去了。但是前书的读者可以在本书第一章的注释中,找到有关这两种理论的历史的新材料。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其中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我已经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 以货币形式为其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然而,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而对更有内容和更复杂的形式的分析,却至少已接近于成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 已经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细胞容易研究些 。并且,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而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在浅薄的人看来,分析这种形式好象是斤斤于一些琐事。这的确是琐事,但这是显微镜下的解剖所要做的那种琐事。 因此,除了价值形式那一部分外,不能说这本书难懂。当然, 我指的是那些想学到一些新东西、因而愿意自己思考的读者 。 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但是,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 以德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安慰 ,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 : 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 ! 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 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 ,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撇开这点不说。在资本主义生产已经在我们那里完全确立的地方,例如在真正的工厂里, 由于没有起抗衡作用的工厂法,情况比英国要坏得多 。在其他一切方面,我们也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家一样, 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 除了 现代的灾难 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 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 ! 德国和西欧大陆其他国家的社会统计,与英国相比是很贫乏的。然而它还是把帷幕稍稍揭开,使我们刚刚能够窥见幕内美杜莎的头。如果我国各邦政府和议会象英国那样,定期指派委员会去调查经济状况,如果这些委员会象英国那样,有全权去揭发真相,如果为此能够找到象英国工厂视察员、编写《公共卫生》报告的英国医生、调查女工童工受剥削的情况以及居住和营养条件等等的英国调查委员那样内行、公正、坚决的人们,那末,我国的情况就会使我们大吃一惊。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我们却用隐身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 否认妖怪的存在。 决不要在这上面欺骗自己。正象十八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给欧洲中产阶级敲起了警钟一样,十九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又给欧洲工人阶级敲起了警钟。在英国,变革过程已经十分明显。它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大陆。在那里,它将采取较残酷的还是较人道的形式, 那要看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而定 。所以,现在的统治阶级,不管有没有较高尚的动机, 也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把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人阶级发展的障碍除去 。因此,我在本卷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叙述英国工厂法的历史、内容和结果。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 ——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 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 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 (马克思关心自己的祖国!)(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目的!) 为了避免可能产生的误解,要说明一下。 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 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 例如,英国高教会宁愿饶恕对它的三十九个信条中的三十八个信条展开的攻击,而不饶恕对它的现金收入的三十九分之一进行的攻击。在今天,同批评传统的财产关系相比,无神论本身是一种很轻的罪。但在这方面, 进步仍然是无可怀疑的。 以最近几星期内发表的蓝皮书《关于工业和工联问题同女王陛下驻外公使馆的通讯》为例。英国女王驻外使节在那里坦率地说,在德国,在法国,一句话,在欧洲大陆的一切文明国家,现有的劳资关系的变革同英国一样明显,一样不可避免。同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副总统威德先生也在公众集会上说:在奴隶制废除后,资本关系和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革会提到日程上来 ! 这是时代的标志,不是用紫衣黑袍遮掩得了的。 这并不是说明天就会出现 奇迹。但这表明,甚至在统治经济中间也已经透露出一种模糊的感觉: 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 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将探讨资本的流通过程 ( 第二册 ) 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 ( 第三册 ) ,第三卷即最后一卷 ( 第四册 ) 将探讨理论史。 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 ! 卡尔 · 马克思 1867 年 7 月 25 号于伦敦
个人分类: 经典马克思|1832 次阅读|2 个评论
马克思经济学开始的一点思考
热度 1 acthinker 2011-9-2 21:36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应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以及剩余价值学说。记得课本上在讲述剩余价值学说时,从人类早期开始讲起。古代人类的生产力低 下,仅能产生较少的剩余产品,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改进,生产力提高了,就产生了更多的剩余产品。这部分剩余产品一部分以税收形式被政府机构拿走,一 部分以剩余价值方式被地主或资本家占有。马克思的经济思想是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这与西方微观经济学的思想有根本不同。后者将劳动,土地 和资本看作经济活动的三个平等的基本要素。马克思贬低土地和资本的贡献,其用意在于抨击资本主义这一生产方式,他希望能够用这一套理论来帮助劳动者认识到 资本主义的真相,进而鼓励工人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全体劳动者创造的所有物质和文化产品不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这时好的产品总是被处于生产关系中有利位置的人占有,在市场经济中, 被有购买能力的人占有。这时候的人类社会,生产力是满足人需求的瓶颈。当生产力上升到一定水平,大多数产品的数目能够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这个时候,人 类社会进入到另外一个层次,既从数量的满足到品质的满足。当生产力很高时,所有人都能够享有高品质的基本产品。不过,由于人还是处于资本主义社会中,更多 的人还是希望成为富豪,企业主和官员们仍然不遗余力的扩大生产规模,拓展更多的市场。由于市场总需求被饱和,生产能力过剩。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从需求管制 进入到生产管制的阶段。由于环境和资源的有限性,生产管制会逐渐成为企业主和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是经济活动的核心机制。作为微观活动主体的公司,需要跟踪市场供需变化来调整自身的生产活动。这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是非常自然的道 理。可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将微观经济活动的分工以及利润的分配赋以政治属性,从而使得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着重于阶级斗争,而忽视了经济活动的经济原理。 提以上的一些内容是前几天偶然间遇到有管制的市场经济(凯恩斯)和自由市场经济(弗里德曼)的比较性思考。尽管很多人都鼓吹弗里德曼的自由经济,这是经济 学家在为市场经济中的强者做说客。君不见,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哪个公司不希望得到政府的救助,那个行业不希望政府能够去调节一下需求。对于有管制的经济 活动,我认为是有存在的必要的。毕竟自由市场经济好比丛林经济,很多商业活动都是不透明的,这就是说,在以追求利润的竞赛中,每一个运动员所能获得的信息 是不对称的,起跑线和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浮在水面上的供需信息不足以形成正确的商业判断。其次,在大市场中,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供求信息永远是 滞后的。再者各行业之间的竞争和行业内的竞争不是在真空中进行,企业的成本与区域和政策环境有关。在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这些过度的竞争和盲目 的生产活动最终将导致很大的外部成本。到底管制多大程度合适,这是需要不断探索和调整的。 (2010年初夏 于宿舍)
个人分类: 坐井观天|31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原付川,姚远,卫玲:《西国近事汇编》传播的西方经济学思想
kexuechuanbo 2011-8-27 12:02
_西国近事汇编_传播的西方经济学思想.caj 原付川,姚远,卫玲发表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编辑部邮箱 2011年 01期 摘要:《 西国近事汇编》是洋务运动时期由江南机器制造局翻译馆主办的惟一一份周刊,采用原始文献分析法研究了《西国近事汇编》传播的西方经济学思想。该刊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开辟经济贸易专栏和《遐迩贯珍》论述自由贸易重要性的基础之上,首次系统传播近代西方财政管理思想,首次全面传播近代西方政府调控经济的思想,把西方的专利保护制度、金融资本的魅力、国际贸易的两面性等经济思想引入中国,大规模地传播近代西方经济学思想及其实际运用,在中国近代期刊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24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有企业也应该“外圆内方”
sunapple 2011-7-12 22:51
要有效反击妖魔化国有企业的声音,就必须对改革进行改革   “外圆内方”是著名的红色亿元村南街村的生存诀窍,简言之就是对外一切和市场接轨,对内则坚持按照社会主义的管理原则和分配原则行事,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南街村30年如一日,一路走到了今天,不仅取得了市场上的成功,总资产从不足70万元发展到十几个亿,而且在其内部消除了贫富差距,建立了一个堪称和谐的小社会。南街村的成就,就连极端敌视南街村的人也不得不承认。   这些年来,妖魔化国企的声音可谓一浪高过一浪。都是哪些人在妖魔化国企?有一部分人应该是信奉新自由主义的教条主义者,他们从西方经济学一个偏狭的小流派的教条出发,武断地认定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不能兼容;还有一部分人则只能说是居心叵测了,他们在觊觎瓜分国有资产最后的盛宴;另有一些人也许用“为王前驱”来形容比较合适,因为总量达几十万亿元的国有资产绝不是国内民营资本能够消化得了的,假如央企“改制”,能够将其鲸吞的也就只能是跨国资本了。   这些妖魔化国企的人,各有各的动机,但是为什么他们逻辑混乱的言论往往还能够忽悠不少善良的民众?除了这些忽悠者对话语权的掌控之外,如果从国企自身来找原因的话,则应该和国企在改革中没有坚持外圆内方的原则有关。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只是管理部门的附属物,缺乏灵活性,因此国企改革从“放权让利”开始,这无疑是对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在对国企进行放权让利改革的同时,又在国企内部推行承包制、厂长负责制等改革,淡化甚至完全排斥了企业党组织对企业管理层的领导以及工人群众对企业管理层的监督,这就使得国家放出“权”,“利”没有落到企业手里,而大部分落到了企业管理层手里,这导致了今天国有企业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企业内部的腐败、收入差距巨大以及企业单纯追求利润,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等等。   为今之计,要有效反击妖魔化国有企业的声音,就必须对改革进行改革,国有企业也应该按照外圆内方的原则,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   国有企业为什么必须外圆?这是因为,今天的国有企业,必须在市场上生存,不仅要在国内市场上生存,还必须在国际市场上生存;不仅要和国内的企业打交道,还必须和跨国公司打交道;不仅要遵循国内的 法律 、法规,还必须遵循WTO的规则⋯⋯凡此种种,决定了国企不圆不行。   那么,国企为什么必须内方?这是因为,我们搞的不是一般的市场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很大一部分要靠国有企业的“内方”来体现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要宪法依然是中国的根本大法,只要依旧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实践者的角色就不可替代。   在我看来,国有企业的“内方”,主要应该体现为两个方面——   在企业的内部管理方面,应该加强党的领导,以保证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时开辟渠道让职工群众能够有效地参与对企业的管理,至少能够有效地管理权进行监督。在这一领域,我们有包括鞍钢宪法在内的丰富历史遗产可以继承,有大庆“三老四严”等精神可以学习;在分配方面,国企还是应该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不应该过分强调拉开差距,更不应该走“领导干部帝王化,普通员工奴隶化”的路子。   在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则必须明确国有企业不能简单地把利润作为唯一追求,而应该把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置于企业利润之上。事实上,在西方,很多国家国有企业的设立也为了政治目的,既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政权,抵御外敌入侵或实施对外侵略,由国家直接来控制某些经济要害部门,同时也便于通过国家直接投资经营,调节国民经济结构,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和协调发展。   具体到中国而言,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央企,更是应该主动为国家分忧,为人民服务,担当起国家安全的守护者,经济调控的执行者,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干净财富的创造者等重任,扮演好“共和国长子”的角色。   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大型央企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在央企中率先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7年到2008年,有33家央企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远集团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还被联合国“全球契约”办公室评为典范报告。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动得到了国际、国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民企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2008年国务院 国资委 发布《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明确对央企提出了“国家经济的栋梁和全社会企业榜样”的先进性要求。在笔者看来,只要国企沿着“外圆内方”的路子走下去,总有一天会重新赢得公众信任,让那些热衷于妖魔化国企的人哑口无言。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资源有限”,而是“欲望无限”
热度 5 hj58 2011-4-19 07:43
人类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资源有限”,而是“欲望无限”      “稀缺性”即“资源稀缺”、“资源有限”,是西方经济学的起点。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研究如何把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合理的分配使用。      但是人类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并非没有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资源造成的 ,而是现有资源根本不敷人类使用。      实际上,资源是否有限,是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的。如果欲望有限,那么,较少的资源也足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也不会显得稀缺。如果人的欲望无限膨胀,那么再多的资源,也会被耗尽。虽然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应用越来越合理,效率越来越高,但人类欲望的膨胀速度更快。      因此,在人类即将耗尽地球上的资源之前,最重要的是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克制人的欲望,尤其是生活水平已经很高的人克制自己的欲望,以此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的稀缺性。      不断提高的欲望,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人类早期或目前尚处于贫穷阶段的人,可以有较高的欲望,并积极发展生产,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满足自己的欲望。但发展到一定程度,生活足够富裕之后,人类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转向对精神和文化享受的方面。      虽然经济学并不负有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责任,但它作为最有影响力、最具可操作性、被人们寄予了最大希望的一门社会科学,它至少首先应该转变自己的基本思想,在强调“稀缺性”是经济学的起点的同时,也要强调稀缺性是相对的,除了合理配备资源之外,克制和减少人类的欲望,也是解决稀缺性问题的重要方法,而且是根本性的解决方法。      在研究如何合理配置资源时,这个“理”中应该增加一条:“抑制不必要的欲望”。例如应该区分各种需求,分辨哪些需求是合理的,哪些需求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应该改变“出价高者先得”这一似乎天经地义的基本思想,而应该考虑让欲望过高者付出必要的额外代价,以抑制其欲望。经济学在阐述“价格”是合理指导资源配置的信号时,也应该强调价格可以用来抑制过度的欲望,抑制不合理的需求。      经济学可以“入侵”其它社会科学领域,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人类的非经济活动;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无法与人类的其它活动割裂开来,政治、文化、哲学和宗教等都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经济学也应该积极配合或带动其它学科一起来解决人类面对的经济问题。      复兴和弘扬“知足常乐”的文化,传播“自我克制”的宗教思想,鼓励追求精神幸福,推动政府制定各种抑制欲望的政策法规,促使各主要工业国家达成自我节制的国际共识,开创新的人类发展哲学,等等,只有这样,人类才可能找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宗教是一种不科学的迷信,至少其理论的规律性和客观性尚未得到验证。但如果它能在抑制人的欲望方面达到和科学理论同样的效果,那么它也是有价值的。宗教鼓吹存在死后世界(天堂和地狱)或来世(投胎重生),信奉者对自己在死后或来世受到的待遇非常重视,因此可以把现世的清心寡欲和死后或来世的较高待遇挂上钩。      在人类社会早期和不发达阶段,世界上存在很多空间,有很大的资源裕度,人类可以以扩张和拓荒为主,不断改造世界,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此阶段人类活动的规模和深度还很小,对于地球这个庞大的系统来说,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即使出现一些问题,地球也有能力恢复正常。但现在,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量变引起了质变,人类在地球上的发展空间已经接近饱和,人类活动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因素,地球也难以靠自身的力量恢复人类破坏造成的损伤。因此,人类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而人类自身欲望的大小,是人类选择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      西方白人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弱肉强食,得寸进尺”。这种文化思想在人类拓荒时期和发展初期,是合理的,是有积极意义和价值的。西方白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种示范效应推动这种思想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思想。但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尤其在发达地区,这种思想必须有所改变了,应该逐步转变为“适可而止,知足常乐”。   
个人分类: 经济学|4675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西方经济学增长理论的体会
lxj6309 2011-2-5 22:44
近日为下学期的宏观经济学备课,研读增长理论,觉得有些迷茫了。本想好好写个讲稿,突然觉得没有更新的话好讲。这个课已经讲了好多遍了,中高级的书都看过,对模型本身算是比较熟悉了,但是觉得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增长理论应该有的主要内容。仔细想来,列出以下三方面的体会: 1. 西方经济学增长理论仅仅是表象的理论,没有本质内容。首先,其基本模型说的是总投入与总产出的关系,这是普通人都知道的道理:有投入才能有产出增长;其次,它的特色是关于投入的增长量和(潜在)产出的增长量的关系。一是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增或递减,二是要素边际报酬递减或不减。而要不减,就要靠技术进步。这些也没有超出有一定理性知识的人的理解范畴。其理论贡献不过是把定性语言变成了数学模型。 2. 西方经济学增长理论一般都声称要解释以下特征事实: a) 人均产出持续增长,且其增长率并不趋于下降; b) 人均物质资本持续增长; c) 资本回报率近乎稳定; d) 物质资本 - 产出比近乎稳定; e) 劳动和物质资本(的要素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近乎稳定; f) 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在各国之间差异巨大。 (以上摘自袁志刚,潘潇彦编著《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 pp.172 ) 但是,其解释都是表面的,即仅从投入与产出的函数关系出发,并没有对不同国家的经济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给出解释。比如:资本回报率近乎稳定仅从增长理论本身是得不到解释的,而必须引入资本的投资行为模型,还有制度文化背景。非洲国家发展长期低迷、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这些事实也是模型无法解释的,它不能说明中国为什么有高储蓄率,更不能说明中国近 10 年来稳定高速甚至顶住了金融危机的客观事实。 3. 品味经典增长理论,有以下感觉: a) 哈罗德 - 多玛对穷国说:你们落后不关我的事,它只针对发达经济的稳定增长问题; b) 索罗等对穷国说:你们落后是因为你们生的太多太快; c) 罗默等对穷国说:你们落后是因为你们太笨。
个人分类: 经济学|3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谈如何应用经济学理论
huangwd99 2008-11-29 10:09
从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谈如何应用经济学理论 黄卫东 http://hwd.caogen.com/ 在自然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根据自然现象总结基本原理或基本假设,建立理论。例如,经典力学理论是建立在牛顿三定律基础上的。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有前提,在这个前提下,人们观察到的现象都符合这个理论的预测,如果发现一个不符合这个理论预测的现象,则这个理论必须要进行修正或缩小范围,甚至被证伪,例如,历史上的以太理论,就被麦克尔-莫雷光速不变试验所否定。后来,爱因斯坦指出,牛顿第一定理只在惯性参照系里才成立。还有一些理论,例如爱因斯坦的大统一理论,还没有被完全证明。 应用一个理论,我们必须要考察应用对象是否符合理论假设。以牛顿力学理论为例,我们在中学就学习过它的基本原理,通常地球上的力学现象也基本符合它的前提。但是,我们利用中学学到的牛顿力学理论,很难解决实际问题,就是用它来计算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也不能得出准确结果,例如炮弹运行轨迹,这是因为炮弹在空气中受力非常复杂,难以依靠中学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在牛顿建立力学理论以后,人类又经过几百年发展,才应用到很多领域的实际工作中。在炮弹轨迹计算中,需要考虑空气阻力和空气流动,根据牛顿力学理论建立的流体力学理论,才能够准确计算。实际工作中,对于空气湍流流动状态下的炮弹,由于湍流流动计算量巨大,目前还没有足够计算能力的计算机计算湍流状态风中炮弹运行轨迹问题,但是人们发展了一些近似理论,可以得到足够准确的结果。人们还通过试验总结了经验方法。在很多工业领域,人们往往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试验总结出来类似的经验方法。 经济学本身应是揭示经济运行规律的学问。在经济学领域,一些理论反映了经济运行基本规律。例如,马克思揭示自由资本主义必然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的经济危机。但是,目前被认可的经济学理论还是对经济现象某个方面的理论。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基本理论。就是有了这样一个理论,也不是直接就能用来预测实际经济活动的。很多网友都是在大学里学习了一些经济学理论,或业余读了几本经济学著作,根据这些知识来进行实际预测,这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就是现在的经济学家也没有能力准确预测经济现象。这是经济学界公认的事实。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在其名著《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中文97版第21页),不同经济学家相信不同的理论,对经济问题得出的结论不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上,中文99年版,第30页),也有类似解释。这在经济学领域是人所共知的。从科学观点来看,只能说明经济学还没有建立系统的理论。如果大家根据牛顿力学理论预测一个力学现象的结果不同,则必然是大家预测正确的不超过一个。有些经济学理论,能够解释某些局部经济现象,但是用来指导国家经济发展,则往往形成误导。例如,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先生所著《经济学原理》,提出经济学十大原则之一是:政府发行过多货币,物价上升。但是,如果政府发行的过多货币到了资本家手里,他们去投资,不仅不会导致物价上升,反而会使生产能力上升,导致产品积压,物价下降,产生通货紧缩现象。这条理论实际误导了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不敢在需要时增发货币,导致货币供应不足,造成整个社会缺钱,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西方经济学还大力鼓吹自由贸易理论,但是,西方国家在自己的成长时期,实际实行的是贸易保护主义,使自己弱小的工业能够成长。我国开放的28个行业,都成了外资的一统天下。国内企业基本被挤跨。 长期以来,我国生产能力过剩,消费能力不足,其主要原因是劳动者收入太低。其根源是我国经济学界长期推行西方经济学低工资比较优势理论,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生产和消费的闭路循环,生产和消费必须平衡,消费能力低于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能力必然停止运行,导致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就是低工资。十年来,民工作为主要劳动者,工资基本没有增加。根据中国政府提高的原始资料,世界银行统计,2007年全国有4.3亿人每天支出仅7.2元。另一方面,国内生产能力比消费能力大近4万亿,每年新增外汇储备近5000亿美元。由于美元等外币是不断贬值的,近7年,美元贬值40%,将这些外汇存放在手中,就是不断损失财富,每年损失至少1千亿美元。由于始终外汇顺差,无法使用这些外汇,它们的价值实际等同废纸。另一方面,国家用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外资,让外国人在中国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获取利润和财富。主流经济学家必须反思和改正这种荒谬的经济政策。 由于经济学与人们的利益密切相关,经济学是人们提出来,为自己服务的工具,是有阶级性和国家性的。曼昆在谈经济学家观点不同时,说原因之一是价值观不同,就是指人们的利益不同,从而立场不同。西方经济学是为西方资本家服务的,它在很多方面,误导了我们。我们国家要发展自己的经济,应以指导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学为主,历史上德国还处于农业阶段时,德国人李斯特曾为德国发展提出了经济学理论(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 http://www.oklink.net/a/0101/0105/zzjj/index.html ),包括通过关税保护自己弱小工业等理论。 我们应当借鉴这个理论。我国很多学者都质疑西方经济学理论,例如,卢映西、党爱民、张建平和余斌等。我国学者张建平系统批判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建立适合中国利益和中国需要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指导中国经济发展,是当前经济学界重要工作之一。
个人分类: 经济|1415 次阅读|1 个评论
评西方经济学的误导原则之一:政府发行过多货币,物价上升
huangwd99 2008-11-15 16:54
评曼昆经济学十大原则之一:政府发行过多货币,物价上升 黄卫东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http://hwd.caogen.com/ 摘要:本文论证曼昆经济学十大原则之一:政府发行过多货币,物价上升,在很多情况下,是不成立的。简要阐述在这个理论的误导下,我国实行错误的货币政策和出口政策,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建议国家提高劳资分配比例,实行进出口平衡和零外汇储备政策。 关键词:政府,货币,物价,外汇,收入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先生所著《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著作中有名的大学教材,国内也大量发行,广泛使用。这条原则是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一章所提十大原则中的第九条原则(上册,中文 99 年版,第 12 页)。所谓原则,应是任何情况下都成立的。但是这条原则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成立。如果政府发行的过多货币都到了穷人手里,都变成了有效需求,而市场供应能力低于增加的有效需求,才会导致物价上升,从而使有效需求下降,达到供需平衡。如果政府发行的过多货币到了资本家手里,他们去投资,不仅不会导致物价上升,反而会使生产能力上升,导致产品积压,物价下降,产生通货紧缩和开工率下降现象。   在投资的建设期,特别是短期内大量增加投资,确实会增加收入,从而增加消费,并可能导致物价上涨。但是通过投资产生的生产能力必定大于增加的消费能力,否则,在供需平衡情况下,增加投资,就会导致供不应求,产生通货膨胀的荒谬结果。因此,在产能过剩情况下,不调整分配,越投资,产能过剩越严重。目前我国每年外汇顺差很大,说明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如果投资能够提供较多需求,过去那些投资怎么没有产生过多需求,导致产能不足?国家最近又增加退税,加大出口,说明当前我国的产能过剩还在继续增加。这一方面是过去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在延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出口受阻,出口财富换美元部分的劳动收入消失,使收入和消费降低,从而增加了产能过剩。最近十年,我国劳动者平均收入增速缓慢,远远低于投资导致的生产能力增加速度,使产能过剩越来越大,其具体表现就是外汇顺差不断加大。不改变当前的劳资分配比例,增加劳动者收入,就不可能增加消费能力,从而无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曼昆先生举了两个例子论证这条原则,一个是 1921 年德国,当时一战结束,德国国内消费品匮乏,供应能力严重不足。另一个例子是 70 年代,当时是中东产油国抵制西方支持以色列,集体石油涨价,同时美国将黄金和美元脱钩,过量发行美元夺取财富支持越南战争导致的。近十年来,美元发行量增加很快,但是,由于中国通过压低土地、资源和人工等各种成本,大量生产供应全世界,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实际物价降低。国内货币发行量同样增加较快,但是,在今年之前,物价仍然很稳定。今年全世界物价上涨,主要来源于西方资本的炒作,例如石油价格最高时达到 140 美元 / 桶,现在正在逐步回落。伦敦市场 11 月 13 日已下降到 52 美元 / 桶( http://www.oilprice.cn/news/deal.aspx )。林毅夫当时认为:随着需求减少和产量增加,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可能在 3 年到 5 年后从现在的价格降到每桶 104 至 108 美元 ( 2008-06-12 http://vip.bokee.com/20080612551331.html )。我在九月 14 日写的文章里指出,(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903 )石油价格受美国控制,美国为了对付近期主要敌人,俄罗斯,会在 3 年以内,甚至 1 年内降价,打击俄罗斯经济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4ba900100blyb.html ) 。因为俄罗斯石油开采成本较大,美国抬高石油价格,等俄罗斯人上开采设施,然后降价,使这些投资无法收回,从而打击俄罗斯经济。 10 月 16 日我进一步指出,石油价格很可能会回到正常的每桶 20 - 30 美元水平。(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2897 )德意志银行首席能源分析师亚当 西敏斯基( Adam Sieminski ) 10 月 27 日在华盛顿的一个智囊团对听众表示 , 原油价格可能跌至 40 美元 / 桶低位。 ( http://resource.stockstar.com/info/darticle.aspx?id=JL,20081030,00000408columnid=2449 ) 作者曼昆举例论证一条普遍成立的原则,这种论证方法明显不同于自然科学理论的论证过程。在自然科学领域,只要找到一个不符合理论的现象,就推翻了理论或缩小了理论的应用范围。从需求供应长期内应平衡这条基本原理出发,这条原则应限定到政府发行的过多货币所增加的有效需求,大于市场供应能力,才会导致物价上升,从而使有效需求下降,达到新的供需平衡。 这条西方经济学原则是用来误导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学与人们的利益密切相关,它是人们提出来,为自己服务的工具,是有阶级性和国家性的。西方经济学是为西方资本家服务的。曼昆在谈经济学家观点不同时,说原因之一是价值观不同,就是指人们的利益不同,从而采用不同观点。 这种误导的目的是让发展中国家不敢根据需要增加货币发行量。我国政府显然也被误导了。我国外汇储备 2 万亿美元,一部分是企业出口产品到国外得到美元,由中国银行用人民币换取,另一部分是国外资本家直接拿美元到中国银行换人民币,因此,国家是凭空增发 14 - 16 万亿人民币给资本家,国内没有任何对应的物质财富。国家敢于增发 14 - 16 万人民币,仅仅因为这 14 - 16 万亿人民币有对应的 2 万亿美元,可以用来进口物资到国内。然而,在我国目前收入普遍偏低,物价很低的情况下,是无法使用这 2 万亿美元换取物质财富的(这两万亿美元实际属于资本家,他们不可能进口国外高价商品到国内低价出售,国内高价商品市场已经饱和)。凭空增发的 14 - 16 万亿人民币给了资本家,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这在近期物价上涨之前的 2006 年底更明显,当时中国外汇储备达到 1 万亿美元,就是国内增发超过 8 万亿元人民币,而当时整个国内零售商品销售额也就是 8 万亿。 国家不敢在需要时增发货币,货币供应不足,就会造成整个社会缺钱,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日本经济协会理事长金森久雄在 日本经济增长讲话 ( 中译本 84---86 页 ) 中讲到: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是由于所必需的钱得到了充分的供给才得以实现的,日本银行的货币是供给通货的最主要的渠道 , 日本银行向民间银行贷放 , 民间银行再向公司放款,日本银行在超出自己力量以上的放款叫做超额贷款,日本为经济增长所必需的钱正是靠这种超额贷款供给的。 他进一步解释说:在实行金本位制时,由于货币的数量受到限制 , 若是经济活动旺盛,则银行自然拮据,不久经济活动的旺盛便告结束,在经济知识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把这种不合理的做法都称之为黄金的自动调节机能,并且认为是有益的东西。可是,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不依靠黄金的盲目调节力来支配经济,而由中央银行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调节通货量了。正因为如此,日本银行对通货管理的重大责任就在于要为适当的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通货。我们从日本发展的经验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发展经济需要资金,是不存在的。实质上,当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效率,从而使国家财富生产能力提高,国家必须增加货币发行量,为这部分生产能力提供市场交换的工具-货币。 我国这些年来,被误导缺钱,大量引进外资, 30 年来实际引进的外资总量不过 7000 亿美元,远远低于我国现有 2 万亿外汇储备。国家一方面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超国民待遇引进外资,使外资在我国大量获取利润,另一方面,自己的外汇资金不使用,在西方国家投资金融市场等,不断损失。每年不断增加外汇,是拿自己的物质财富换取美元白条。这些新增外汇和已有外汇储备,在执行出口导向政策下,每年始终外贸顺差,没有使用的机会,储存在手里,其价值等同废纸。国家长期执行如此荒谬的政策,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所致。此外,我国国内虽然凭空增发了大量货币,但是,这些资金都到了资本家手里,用于投资增加本已过剩的产能。由于分配不均,压低普通劳动者收入,还通过股市楼市吸取老百姓财富,使消费市场始终增长缓慢,对西方市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市场波动,导致境内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失业工人增加,收入减少,进一步降低消费,使产能过剩更加突出。仅仅因为失业工人以民工为主,不是一无所有的工人,才没有酿成更大的社会问题。 当前我国生产过剩越来越严重,经济硬着陆的危险越来越大,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流经济学家应尽快反思,尽快改变这种荒谬的引资和出口导向政策,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增加国内市场容量,适应国内过剩产能需要,使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经济发展,不仅是提高生产能力,同时也要配套消费能力,否则产品就要积压,工厂就要倒闭,生产能力的增长就受到限制。当产能过剩时,我们应当增加货币供应,用于工资增长,以适应产能需要,而不是让工厂倒闭,让产能适应较低的消费能力,从而导致经济减速或停滞。如果整个国家是一个家庭,没有货币,采取直接分配的政策,不可能出现生产了大量衣服食物等产品,家庭成员却缺衣少食的情况。现实中,我们实行市场经济,利用货币来进行分配,我们就必须在产能过剩时,增加劳动者收入,使老百姓能够购买获得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由于产能不断增加,劳动者收入也应同步增加。长期以来,我们的产能增加速度明显大于劳动者收入增加速度,这是导致产能过剩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当前,我们应大幅度增加劳动者收入,弥补长期以来在劳动者收入方面的亏空,达到生产和消费平衡。今后,我们应保持产能增加速度和劳动者收入增加速度同步,从而保持生产和消费平衡,使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应当储备多少外汇?由于外汇储备实质是我们拿财富换来国外政府用纸印刷出来的欠条,存在手里是财富损失。我们应当减少外汇储备。我们国家进出口总量年超过 2 万亿美元,平均每天都有超过五十亿外汇现金在流进流出。进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必须消费品,如奢侈品(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大部分进口),即使我们不预先储备外汇,也可以通过临时措施,如提高奢侈品等非必须货物的进口关税,同时提高出口产品退税等措施,短时间增加外汇现金,增加外汇支付能力。所以,在没有外债情况下,不用保持外汇储备和外汇顺差。在有外债情况下,需要为还债储备外汇。当然,现在有大量外汇储备,和过剩产能导致的每年大量外汇顺差,我们即使从现在开始调整,在短时期累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达到外汇 0 储备和进出口平衡。同时国家还需要完善良好的金融管理。从现在开始,国家改变政策,估计至少需要 10 年以上,才能完成转变:首先要逐步提高劳动者工资,增加国内消费能力,消化剩余产能,同时出口工厂要转向内需市场。这年 3 千亿美元出口能力的工厂的市场转向就需要很长时间,没有 3 - 5 年是不可能的。现有外汇储备应首先置换国内外资企业股本,估计会去掉一半。剩下可能会有 1.5 万亿美元,需要先调整到每年外贸逆差,减少外汇储备,再逐步减少逆差,调整到进出口平衡状态。从现在开始实行,仅仅考虑美元贬值,中国从现在开始计算美元损失,估计不会低于 5 千亿美元。 补充:西方国家政府从来不相信这一点,美国债务高达53万亿美元,超过全世界年GDP。最近央行美联储根据政府要求注资商业银行。日本政府最近就宣布向日本央行大举借贷,用于拯救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略)
个人分类: 经济|2791 次阅读|2 个评论
黄卫东 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误导国人的
huangwd99 2008-9-24 00:13
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误导国人的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经济学本身应是揭示经济运行规律的学问。例如,马克思揭示自由资本主义必然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的经济危机。凯恩斯提出了政府干预的解决方案,使资本主义得以延续发展。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得比同时代社会主义好,这是我们国家近30年致力于学习西方的主要原因。但是,资本家自私本性并没有改变,西方给我们的经济学理论,夹带了很多误导我们的东西,例如,比较优势理论、资本和市场万能的理论。我们在这些错误理论的误导下,采取了很多错误的政策,这是目前我国经济遭遇很多困难的主要原因。 1鼓吹资本的神奇作用: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如著名的哈罗德-多马模型中,产出与资本存量成正比,经济增长率就是资本增长率。在所有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资本都是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因素之一。为了推销这种理论,美国发展了各种金融市场,搞起了五花八门的金融创新,在金融市场这个赌博场内,不断制造金融资本神话,吸引全世界人民的注意力,向全世界展示资本的威力。 然而,马克思经济理论认为,财富是劳动者创造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是劳动者劳动效率提高带来的。资本实际代表的是劳动者生产的存量财富,它们是经济的基础。在现实中,西方国家并不相信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他们不断发展技术,依靠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早期数百年历史里,他们吃尽资本的苦头。由于压低工人工资,增加投资,使消费能力不断下降,生产能力不断上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每隔8-10年就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抢占第三世界国家市场,不断发展战争,包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二战以后,他们认识到,不能单纯增加投资,还必须维持消费与生产平衡,必须依靠政府干预,提高老百姓消费能力。再也不做促进投资的工作。目前西方国家工资总额占GDP50%以上,加上社会保障等支出,消费占GDP70%以上。然而,西方这套理论却不断向第三世界国家推销,我国在这套理论误导下,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引进了股市、等金融市场手段,同时为了吸引外资,制度了各种优惠政策,到目前为止,约吸引了6000亿美元投资,仅相当于我国目前拥有外汇的三分之一。不断降低劳动者工资在GDP的比例,从而提高投资比例,国内市场萎缩,只好将产品销往国外,换来美元白条。目前40%产品市场依靠国外,同时政府将招商引资作为主要工作,作为第一政绩,不断从世界各地引来资本家,加大投资力度,依靠投资规模来发展经济,普通老百姓工资却始终不增长,甚至因为通货膨胀而下降,使生产和消费愈加不平衡,经济走上危险的羊肠小岛。国内28个开放行业都被外资垄断,民工为中外资本家在不断创造财富,自己却在城市无立锥之地,为资本家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等老了或伤残了,就只好两手空空回家。国内引进的股市等成了资本家的提款机,他们通过操纵股市,不断从股民中卷走财富,使我们的消费能力不断下降,加剧生产和消费的不平衡,从而使我们的经济更加依靠美国的市场,更加容易崩溃。美国的金融市场实质上是美国的金融大鳄骗走中国外汇财富的赌场。次贷市场已经卷走了近四千亿美元,现在又邀请中国参股救助美国的商业银行,等着卷走更多的中国外汇财富。 2给中国推销劳动力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不同商品的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主流经济学家认为我们国家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低,因而通过压低工资来发展我国的经济,工资占gdp百分比年年下降,目前已下降到12%左右( http://pic.people.com.cn/GB/42589/3477392.html ),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大于50%的水平。在这种理论误导下,中国不增加劳动者收入,使国内消费很低,导致生产和消费严重不平衡,严重依赖美国市场。 然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并不相信所谓的比较优势理论,例如,美国在发展玉米酒精作为汽车燃料时,其成本远远高于巴西甘蔗酒精,但是美国从来不考虑比较优势。与巴西相比,这个行业美国没有一点优势,因为玉米是淀粉为主,淀粉是几十万个6碳糖分子聚合形成的大分子,发酵生产酒精时,需要先用酶催化高温(摄氏110度)解聚后在发酵,生产成本较高,而且玉米产量低而生产成本高于甘蔗。巴西国内汽车燃料主要来自甘蔗生产的酒精,以甘蔗生产燃料酒精历史已超过30年,技术成熟,甘蔗是两个6碳糖分子缩合形成的蔗糖,可直接发酵生产酒精,成本低。美国政府通过补贴大力扶持使用玉米生产酒精,因为西方国家认识到,自己不能生产自己必需的大宗商品,最终这个商品的购买价格会增长到远远大于自己生产的价格,使自己付出更大的代价。就像中国的大豆生产市场化了,在美国政府补贴的大豆冲击下,生产不断下降,等到现在我们的大豆生产量远远低于我们的需求,大豆及其相关产品价格就在美国的控制下直线上升,远远高于我们自己生产的价格,使我们付出沉重代价。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长期以来还通过补贴发展扶持农业。 应用比较优势理论指导国家发展是根本错误的。应用这个理论的国家必须要求别国能与它按劳公平交换,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交换价格中劳动力成本和利润相近,另一方面是积累的货币财富能公平地购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特别是技术设备。前一方面涉及到交换时两国产品比价,实际商品交换时,由于生产技术垄断,第三世界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换严重不平等,在美国主导的西方经济体系中,美国一个人的日劳动量可以交换中国一百人的日劳动量。更为重要的是后一方面。在比较优势理论中,假设我们积累了货币资本,可以购买技术设备等发展新的产业,如高技术产业,实际操作起来,根本行不通。因为我们发展产业需要的不是货币资本,需要的是技术和设备,它不能通过积累货币资本通过交换来获得,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技术人员通过研发,产业人员应用和生产去积累,国内还必须为它留足市场,一旦我们采用比较优势理论,必然放弃了这些工作,包括市场,就为今后放弃比较优势理论,自我发展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因为向别国放开市场,必然产生了依赖市场的利益集团,他们会为今后发展设置重重障碍,阻止国内产业发展。西方国家始终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美处于反苏共同需要,实际处于某种同盟的时候,美国和其西方盟国对中国的封锁要求都超出了前苏联。苏联崩溃以后,美国一段时间内更是以中国为主要对手,拦截银河号,炸中国大使馆,入侵中国领海撞中国的飞机,向台湾大量销售武器。总统布什上任之初,公开将中国列为战略对手,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认为: 中国不论变成何种制度,都是美国潜在的对手。为了防止中国崛起对美国霸权地位形成的威胁,美国国内媒体还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为各种敌视中国行动制造舆论(刘斌,也谈中国威胁论,当代世界,2007年第七期)。近年来,在技术封锁方面,虽然也有一些松动表示,但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欺骗行为,让一些中国人继续幻想,从而延缓自己的发展进程,实际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加强了。西方国家和日本、韩国结成了同盟,他们可以向日韩转移技术,绝对不会向中国转移技术。否则中国发展起来了,发展水平达到美国水平,大家可以想象,消耗的石油如果人均水平与美国一样,世界资源必然引起短缺,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必然大幅下降;此外,美国人担心的是中国压倒优势,会怎样对待美国和西方,会不会象美国人对待印第安人那样。因此,指望采用比较优势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是不可能的。 即使两个国家之间处于非敌对的自由竞争状态,采用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经济也是不可能的。人是自私的,这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到了国家之间也是相同的。竞争对手是不会将他们优势产业中的技术卖给竞争对手的,让竞争对手赶上;也不会进行平等交换的,在一国没有技术生产一种必须商品时,必然被对手攫取超额利润。在应用比较优势理论指导国家经济发展时,这个理论实质上违背了西方经济学所提出的最基本假设。 西方国家还有一个误导我们的观点是说发展技术需要消耗大量资源。例如,空中客车中国公司总裁博龙也认为中国的技术和资金资源完全可以自己造大飞机,但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同时表示,这样做需要很大的资源投入,也需要很长时间。 http://business.sohu.com/20050926/n240455922.shtml 。然而,实际上,发展技术主要消耗人力资源,西方往往误导我们,让我们将货币资源理解为货币代表的物质资源。通常研制过程中消耗的材料很少,主要是人员工资,而人的基本物质需求,不管工作与否,都是要消耗的,是否利用这些人力资源,基本生活品消耗量差别很小。现实中,近年来,我们多的就是人力资源,大学毕业生和硕士博士培养数量急剧增加,高学历人员过剩严重。这是因为我们国家很多年来,采取造不与租、租不与买的方针,很少进行自己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国家投入很小,企业也没有投入环境,技术人才市场需求不断萎缩有关。国家培养的高学历人才失业严重,是严重浪费。使用自己的人才,不仅发展自己的技术,减少失业,而且增加消费,缓解我国目前非常严重的生产和消费不平衡状态,对国家经济发展也是有利的。而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线上进行生产的劳动者已经很少,主要劳动者是科研和教育人员,不断推进技术进步。著名的IBM公司有多少生产人员。 现实中,我们有很多经验教训。我们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达到了大型飞机上天试飞,当时欧洲的空中客车不过早上天十年,后来我们放弃改进,直到现在又重新从零开始,我们在此期间,多次希望通过合资合作购买等获得飞机制造技术,但均不成功,三十年来,我们只能购买民用飞机,在航空方面所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当时我们自己去做。 3 鼓吹市场可以优化配置资源。 西方经济学向我们推销市场可以配置资源,搞市场经济就可以优化资源的配置。一些人出于个人利益考虑,还有更多的人被误导,接受市场可以配制资源观点。比如,房子涨价了,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资源就会配置到房子上来,猪肉涨价了,资源就会配置到养猪上来。由于房子涨价,房子的利润会相对提高,人们自然会把更多的资源用来盖房子。 美国一直号称是市场经济,最近,美国政府准备花7000亿美元救助美国的金融机构,一些经济学家就评论,美国50年市场经济被打破。然而,实际上,美国自二战以后,从来就不是市场经济。美国最重要的劳动力市场,受美国政府严格控制,包括制定最低工资制度,纳税制度、福利制度。美国的技术和产业发展受美国政府控制,先后制定登月计划、星球大战计划、国民教育计划、互联网发展计划、玉米酒精发展计划等。政府配套相应的补贴措施。美国一直对自己的农业实施补贴,从来也不会让市场主导自己的农业生产。为什么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石油公司即使出高价,也仍然失败。因为美国有美国的国家利益,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你中海油出的价钱高,可就是不卖给你。美国的高科技是禁止卖给中国的,中国要想通过市场买到美国的高科技产品是绝对做不到的。历史上,西方国家吃尽了市场经济的苦头。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就是不断导致产品生产量远远大于消费量,每10年左右就给他们带来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为了市场还不断挑起战争,使经济彻底崩溃。 只要人还是自私的,市场就不可能优化配置资源。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买什么、买多少,由消费者根据市场价格和自己的收入和偏好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要看生产什么更赚钱。然而,人们购买什么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直到购买的那一刻才决定的,因此,需求实质上是难以预测的。房地产市场高涨时,投机者以为房价会不断上涨,只要买房就会赚钱,不加控制的市场会导致房地产越来越繁荣,投入的资金不断增多,房子也越建越多,然而,繁荣的背后是泡沫,建好的房子大多空置,并没有被使用,当泡沫越来越大,终于破灭的时候,经济就轰然倒地。生产和销售平衡是无法由市场自动实现的。我们从现实中可以看到,商品积压是常态,我们必须时刻注意,调整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控制和减小商品积压率。 总的来说,西方精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意尊重经济规律,但是西方推销的经济学却是误导别人的经济学。西方发展经济学主要论述如何发展生产,不提和少提同样关键的消费能力培养包括分配问题。而在当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最不市场化,最受政府控制的是分配,是劳动者收入。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福利制度,制定最低工资制度。这是因为马克思指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历史周期性经济危机所证明了的,分配市场化必然导致经济危机。自罗斯福采用凯恩斯对策以来,才通过政府介入彻底摆脱了这个问题。我们国家的主流经济学家就是被严重误导的,国内生产能力非常大,却控制自己的消费,使自己的老百姓无钱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送给美国人换来并无多少价值的美元白条,美国人不要,自己的生产线就必须停产,经济就面临停滞甚至崩溃,这真是荒谬透顶的经济政策。 过去我们没有强大的生产能力,经济规模由生产能力决定,现在我们生产能力上去了,消费能力严重滞后,使生产能力无法发挥,从而降低经济规模。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社会保障系统,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从而提高消费能力,这是一个西方二战前就开始应用,并且一直在西方普遍应用的手段,也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目的的手段。 转载 李志宁:中国的经济真相 依我看,没有腐败、或腐败气味不太多的钱款,在 GDP 中占 1/4 左右,但养活了 99 %的民众;而腐败之款,在 GDP 中约占 1/3 左右,它则供养占人口总数约 1 %的富人无忧无虑地吃喝玩乐、狂嫖滥赌。 作者根据各种数据详细分析得到的估计,非常惊人。 说到中国的经济,主流经济学界和电视报刊给广大人群的印象是:经济发展的速度极快,以前叫腾飞,现在则是8 %;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达到了小康;中国的GDP 、外贸总额什么的也已创造了巨大规模等等。还有的报刊渲染说,我国13年来的经济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为二百年来所未有!听这说法,令人摸不透200 年前的中国究竟出了什么神奇。现在,当世界不少国家的经济发展发生减速、有的国家还发生了经济衰退的时候,只有我们中国的经济风景这边独好,仍在健康、稳定、持续地高速发展着,并且可以一直持续到本世纪中叶,直到超过当今世界经济的龙头老大美国! 但是,话说得太妙,往往反而会令人生疑。我国历史上有个特点,凡是真的 形势大好时,例如1963-1965 年的经济调整时期,报刊上倒也并不怎么凑热闹式地跟着大声叫好。而到了 1960年经济空前困难的时候,主要报刊上却整日价形势大好、形势极好、形势一派大好的标语口号式宣讲满天飞;到了1967年7-9 月份,全国武斗、天下大乱,这时候却反倒说是形势大好,不是小好,整个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可见,形势到底如何,还不能光看怎么说的。 况且,目前中国经济在宏观上的不少统计材料,令人感到并不能放心。例如,人们说中国经济正在健康发展,但怎么诊断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真的健康?我想,第一条诊断标准不应当是发展速度,而应当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就像一个孩子那样,抽条太快,长成了豆芽菜,体内失去了匀称和均衡,未必就是健康。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供求平衡的状况,到底怎么样呢? 着名经济学家们在电视里讲:我国一个是投资增长,一个是外贸增长,有了这两件宝物,中国的经济发展就是平稳的,供求也就是平衡的。但这种说法并不合乎逻辑,单有投资增长和外贸增长,并不能保证经济达到供求总平衡。而且事实也恰恰相反,数据显示:中国的总供给已经大大超过了总需求,出现了非常的不平衡。今年,不仅没有一种商品供给不足,而且商品种类中 86%均供过于求,而且国内的库存积压商品总值已经高达4 万亿元之巨!这个数字在1996年约为1.33万亿元,经过5 年,于去年达到3 万亿元库存。而现今仅只1 年,就飞速胀大到了4 万亿元,它与GDP 的比例约为41%。这是个令人恐怖的比例,但在我国似乎没有人因此恐怖,大家仍然兴高采烈,高唱赞歌或者大扭秧歌。但要知道,在西方国家,这个比率通常不会超过1 %! 再看看商品房,据统计,1999年的前5 个月,我国住宅投资额、商品房竣工面积均比头年同期增长3 成多,而商品房销出的面积,仅比头年同期增长13.65%,也就是说,我国商品房的空置率很高。因1995-1997 年叁年的商品房可供量为44018万平方米,因此计算出当时的商品房空置率为16%,当时有专家说,这种比率是一个危险期。但中国人对什么危险历来是满不在乎的。果然,3年过去了,大家相安无事,时至2002年7月底,据报道,全国商品房的空置面积仍在大增,已经高达1.2 亿平方米,比起3年前增加了3000多万平方米,全国商品房空置率居然已高跳为26%,这个数据是美国的4 倍、是香港的8 倍、是国际警戒线的2.5倍。但直到今天,仍然是全国遍地大兴土木,拼命地盖着华贵大厦,商品房价格也居高不下,有谁真的拿危险期当回事了吗? 由于发生了这样严重的供需失衡,在我看来,纵使金融业没有腐败的问题,仅只由于我国消费品及商品房的高度积压,国家的金融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难以避免的高呆账率。因为商品积压么,因此全社会资金就必然陷入周转不灵。何况,目前在中国腐败已经浸润了各行各业、正在深入骨髓。中国的坏账率到底有多高?始终没看到清楚的材料。人们的猜测在20-60 %之间。2002年2 月间央行行长表示,2005年底一定要将我国不良贷款率降到15%。这个15%其实也是个超高指标,但还要使用3 年的时间,并使足一把劲儿来争取,可见目前我国呆账率之严重。而获悉,西方国家的银行不良贷款率,居然通常也仅有1 %! 可见,中国经济的库存承受力和呆账承受力,的确是异乎寻常!在这一点上,中国人真是了不起。若是西方国家,41%的库存率,26%的商品房空置率,30%的银行坏账率,它们早就完蛋了。 以上数据表明:中国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不是大了一点,而是实在太大了。 那么,令人不解的事情来了,我国的经济再继续高速发展下去,已经过大的总供给不就更加大了吗?在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国家甚至大量举债,进行投资,用以弥补来自民间的气力不足的总需求。但无论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是投资电力、输气、乙烯项目之类,还是制造业,总之,钱花了,虽然医得眼前疮,但不可避免的进一步的结果只能是:总供给在以后只会越来越巨大。 这样,投资越多,生产得越多,然后总供给进一步与时俱进地膨大,总需求只能相对的愈益不足,商品就更是卖不出去,日后的工商业必定就会更加艰难。从而,形成人们常说的恶性循环。 显然,若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只能扩大总需求,让总供给有个去处,方能盘活企业资金、使企业能进一步生产而不出现银行呆账,因而改善资金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因此,为了扩大总需求,经济学家们一直在呼吁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显然是个很正确的看法。因为中国的出口总额在国内的GDP 中,只占20%,这虽然比美国的7 %的比率大不少,但与欧盟诸国相比也并不算大。反正,因此可以看出:尽管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的出口总额还是增长不少,但毕竟外需在我国只占一小部分。而GDP 中80%还是须由内需来消化。 那么,我国的内需情况到底怎么样呢? 先看广大群众的消费力吧。照理说,这个消费力应当主要来自全国工资总额,所以,不妨先看看中国的工资总额的情况。 全国工资总额,应当是我国清白的合法收入的一个大头。它到底有多少呢?1999年的全国工资总额仅有0.987545万亿元;2000年也只有 1.065919万亿元!2001年的材料,不知为何,我在网上至今没有查到。据我估计,就是到了2002年,全年工资总额也就在1.2 万亿元左右,不会高到哪儿去,因为今年国家职工没有涨工资。而2001年国家财政给全国4500万人涨工资,也就是拿出了700多亿元。若是这700 多亿元都流进了消费品领域,要消化掉3-4 万亿元库存,也正合了一句成语,叫杯水车薪吧。 关于工资总额,根据200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我曾把工资比重的情况计算如下: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GDP) (亿元) 工资总额合计(亿元) 工资在GDP中比重(%) 工资比重的年增长百分点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3624.14038.24517.84862.45294.75934.57171.08964.410202.211962.514928.316909.218547.921617.826638.134634.446759.458478.168593.874772.479552.881910.9 568.9646.7772.4820.0882.0934.61133.41383.01659.71881.12316.22618.52951.13323.93939.24916.26656.48100.09080.09405.39296.59875.5 15.716.017.116.916.715.715.815.416.315.715.515.515.915.414.814.214.213.913.212.611.712.1 -0.380.321.08-0.23-0.21-0.910.05-0.380.84-0.54-0.21-0.031.79-0.53-0.59-0.590.04-0.38-0.61-0.66-0.890.37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以上数据均为当年价格,因此不是可比价格,所以不表明增降指数;工资总额合计是指国有、集体和其他所有经济单位的职工工资总额合计。它包括的范围是: (1 )计时工资 (2 )基础工资 (3 )职务工资 (4 )计件工资与计件超额工资 (5 )各种奖金 (6 )各种津贴 (7 )加班工资 (8 )其他工资。 在《中国统计年鉴》里,国有经济单位,除了各种经济行业以外,还包括: (1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2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 (3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 (4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5 )社会服务业。 从这份表上,人们不难看出:我国的工资总额在GDP 中的比重是很低的。而且这个比重,在改革以来的绝大多数年份里是负增长。正因为我国工资总额的比重如此之低,所以,腐败这匹野马在中国才有了广阔的钱财世界可以纵横驰骋。 在这样一个很低的工资总额之下,1995全国的工薪收入者平均月工资不到460 元;而直到 2001 年,也就只有780 元左右。甚至在生活费用颇高的北京,据宣布,人均月工资收入大约也就1000元左右。当然,这里都是当年价格,不是可比价格。 我们还可以吃惊地发现:1998年的数据是,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日本则是中国的29.9倍,而韩国是中国的12.9倍。而数据还表明:韩国在1962-982年20年间的经济发展奇迹中,平均年增长率也不过就是8.3 %。而据我国公布的统计,我用几何平均法计算了一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1999 年的22年间,平均增长率高达9.6 %,比当年韩国起飞的速度要高。韩国60年代初的人均国民收入也不过90多美元,它的平均工资怎么会比我们高上10几倍呢?我们的钱都到哪去了? 我国的工薪收入者以外,绝大多数城市居民也并不是高收入。公开的统计材料就能说明这一点。例如,2001年被认为是我国城市家庭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的1 年。据宣布,全国的城市居民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为6860元,按可比价格比2000年增长了8.5 %,若城市家庭平均3.58口人,那么每月可支配收入是6860元12=571.67元,老天爷爷,人均竟只有区区 159.68 元! 所谓可支配收入,在统计上的定义是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但是我发现,尽管都是国家公布的数据,但可支配收入和全国工资总额两项数据是对接不上的。 据网上报道,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称,2002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2元,同比增长7.5 %,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9 %。这个数据使我感到奇怪,如果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是说,1 年起码可以达到人均7008元,那么3.6-3.8 亿城市人口的可支配收入总计就将为2.5-2.7 万亿元。实际上,全国的工资总额只可能有1.1-1.2 万亿元。所以,我疑心这里是否错将户均说成了人均,但再一算,仍然不对,如果按户均计算,那可支配收入总额将只有6900-7500 亿元,又太少了。总之,牛头有点对不上马嘴。我想,如果是随机取样的抽样调查,为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元,那么城市人口收入在总量上就超出了工资总额约1 倍半。难道我国城市的普通居民的灰色收入有1.5 万亿元吗?只能用一句南方话说:天晓得! 这里可能还不包括富豪们的黑色收入。 我们再来估计一下老实巴交的中国劳动农民主体的收入。 据网上报道,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说2002年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94 元,比头年增长1 %,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 %。但在我看来,这个数字是否有点过大?照此计算,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全年就将近2400元,中国农村约有10亿多人口,那么全体农民的全年收入将超过2. 4万亿元,占了GDP 的1/4 。这有可能吗? 但是,仅据上面国家统计局的算法,农民的人均收入也只及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1/3 。而从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的比例来看,90年代以后,农民储蓄的比例逐年下降,约每5 年下降5 个百分点,据悉1999年只占23.7%。因此1999年10亿农民储蓄的总量约1.4万亿元,人均存款只有 1400 多块钱。但即使这么点钱,我也很怀疑到底是否真有。近两年到底还会增加多少?银行部门和统计局应当能算出来,只是没有公布。从这些数据看来,我认为,全国劳动农民不大可能1 年花掉2.4 万亿元。据统计,在农村,年收入在平均收入之上的人仅占20%左右,近80%的农民收入低于平均水平,他们的生活肯定比较困难。 因此,全国劳动农民的消费力,可能比城市的消费总量还要略差些。 让我们再从宏观上看看居民储蓄吧。 自从改革以来,直到1999年时,除了1995年以外,从来没有居民储蓄增加额超过了工资总额的时候。但即使这样,也显得事情有些不对头,因为 储蓄增加额相当高,几乎可以约等于工资总额的80-90 %。1995年,居民储蓄增加额居然比该年的工资总额还多出44亿元。这已经是很奇特了,但更奇特的事情还在后面。 当我知道了今年5 月末居民储蓄突破8 万亿元的消息时,又看到定期储蓄从2001年末的26.3%猛涨至2002年5 月的56.1%。我就感到,这是全社会腐败加速的明确信号。我写了文章,企图说明这个问题。我国从2001年9 月至2002年5 月,仅只3 个季度,居民储蓄就提高了1 万亿元,从7 万亿元达到8 万亿元。这就是说,若是4 个季度的时间,居民储蓄将达到1.25万亿元的增长。我认为,1.25万亿元这个数字非同小可,因为我们不是西方国家,我国的工资总额在GDP 中比例甚小,只有11-12%,近90%的钱不明去向。如前所述,1999年的全国工资总额仅有0.98万亿元;2000年也只有1.06万亿元! 2001年的材料至今尚不清楚。但清楚的是:目前巨额新增储蓄额将会大大超出工资总额!1995年不过超出了44亿元。今年可好!起码将会超过 1000亿元了。 但后来的事实,又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据报刊兴奋宣布的消息,国内居民储蓄总额至9 月末已经高达8.45万亿元!这就是说,从去年 9月末的7 万亿元到今年9 月末,1 年之间,居民储蓄总额居然狂涨了1.45万亿元!比我原来预计的还要高出2000亿元,我看,新增居民储蓄将超出工资总额高达3000亿元了!这原因不说自明,就因为巨量来源不明的钱拥入了居民储蓄,才会造成这种景象,所以,腐败在加速,而且在急剧加速 特别是2002年,中国富人追求腐败的厉害度,实在是非同一般。 这里有两个问题很清楚: (1 )工资总额是劳动者们的活命之水,不可能都进入居民储蓄。按照目前经济学家们夸张的计算,就算恩格尔系数已达到50%左右,中国已取得了伟大成就,那也表明,中国工薪老百姓起码还需要5000亿元用于吃饭,农民的吃饭问题也还需要一个大数目。由于目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巨大,我们先说城市,即3.6亿城市人口每人平均每月吃饭要用掉109-115 元钱,从日常生活经验看,似乎差不多。另外,每人每月还要约用120 元钱用来买衣服鞋帽、市内交通、孩子上学、老人生病、房租(或购房)、买日用品等。够不够?这样一来,似乎把那些没有腐败气味的工资总额就用得差不多了。 城镇普通居民1 年里到底能存款多少?普通农民1 年里到底能存款多少?以我以前的估计,全国老百姓每年增加长期存款(无论活期定期)能有个2000亿元(城乡各1000亿元)、即总收入的1/10也就不错了。但我们目前1 年增加的储蓄总额竟高达14500 亿元,比我想象的多出14 -15倍来。这就是说,现今银行中90%以上的新增储蓄额,特别是定期储蓄,并非来自工薪一族,起码不是来自该族的工资收入部分。 (2 )既然新增居民储蓄的主要部分不是来自工资总额,那么,目前这凭空掉下来的1.3 万亿元以上的新增储蓄,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只有1 个,腐败。 在我看来,腐败的金钱有几个流向:一是流向国外,一是流向豪华的洋房、汽车、还有出国旅游、吃喝嫖赌等,再就是大量进入了居民储蓄。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分别看看。 中国大量的腐败黑钱正涌流向国外,美国、澳洲、东南亚无所不有。据报刊材料,我国1997 -1999年以携款潜逃为标志的资本外逃为520-530 亿美元,那么,2000-2002 年被腐败分子席卷而去的钱又有多少呢?假设按照居民储蓄的那种增长速度,起码应当达到600- 800亿美元了,也就是6000亿左右的人民币。当2001年普通人民的人均月收入仅只有780 元时,可以气死全国人民的是,数千个或万余腐败分子竟然能把几千亿元搞到国外去!这里边是否也有国家机关或人员的失职问题?我们没有见到任何人因此引咎辞职,而只见人们不断地在易地做官,歌功颂德。 我看,中国黑钱大量外逃的规模,应当引起国人的重视了。 所以,居民储蓄的狂涨,并不表明整个人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为什么居民储蓄既不向消费分流,又不向投资转化,少数人收入的腐败性就是深层次上的原因。对此,经济学家们通常是不加考虑的,或者他们不屑于讲这些事情。到底为什么?有人说,可能因为有的经济学家自己就是百万富翁、甚至是亿万富翁的缘故。 既然每年有一万几千亿元的钱进入居民储蓄、而且又来路不明,是不是应当查一查呢?检查来路不明的钱是否国家的职责?我看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那些大户的钱。否则,国家的各种银行岂不是成了洗钱的大块肥皂了。如果实在不愿意查,那就会令人疑窦丛生。人们过去指责瑞士的银行制度包庇坏人,为其洗钱,但若是国内的银行也可以允许居民存起大笔的钱而不问其来源,那中国的银行岂不变成世界最大的洗钱场所了?那么,国内的贪官也就变成名副其实的制度的产物了。 在国内,由于各商业银行从来不问存户巨款的来源,不需要任何鉴定或监管,而且曾经长期有中国特色地不采取储蓄实名制,所以,20年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理想的洗钱场所。经济学者们也很配合,他们将存钱称为隐私,似乎谁要过问,就会破坏市场经济!谁就是红眼病!那就成了不得了的罪过,似乎比洗钱的罪还要大。所以,不管那些人是从如北京西客站这样大大小小的建设工程中、九江防洪堤那样一些豆腐渣工程中、还是挪用私分叁峡移民款,还是从各式各样的行贿受贿大量弄到黑钱,他们就都会毫无顾忌地将钱存到银行,以后再用来投资、买房、购车、嫖赌。因此,在中国,黑钱、白钱和黄钱,都一概自由地流来流去,好像一切都顺理成章。这种对暴富者的娇纵,如此大量地泛滥,在西方法制国家是根本不能想象的。 让我们再从宏观上大致估计一下中国的腐败量。 腐败,简言之,就是非法收入。那么。首先来看中国的合法收入究竟有多少。按我的理解,中国的合法收入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 、工资总额; 2 、农民的农牧渔副等业的劳动收入; 3 、自由职业者的合法经营收入; 4 、私营业主的那部分合法的所谓红利; 5 、稿费、专利费等知识产权收入; 6 、少量灰色收入,如少量合理的劳务费; 7 、居民正当收入的存款利息。 除上述各项收入以外的各种收入,是否都是腐败,还可以探讨。但可以确定为腐败的是: 1 、贪污、行贿受贿、公款私分、权钱交易的回扣好处费等形式得来的钱款; 2 、刑事犯罪,如抢劫盗窃、高技术犯罪、各种诈骗等得来的钱款; 3 、妓女所获得的钱款; 4 、非法摊派、非法集资; 5 、大部分灰色收入; 6 、用于权势者享受、大吃大喝、公费旅游、公费出国游乐的公款,也是腐败之一部分。 分析的困难是,我们很难得到上述各种收入的确切数据,所以,对全社会腐败量的计算,就会有很多困难。例如全国官员贪污收入的总量到底有多少?就很难计算出来,国家统计局也没有公布过类似统计。而上述第6 项的钱款,在官员腐败的现象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还不能计入贪污总量。所以,腐败,除了可以并应当量化为有权者们的贪污总计,给人们一个数量概念,还表现为一种社会丑恶行为不断扩张的趋势。例如单位用公款给领导人买昂贵的商品房、或高级的专用设备,也不是廉洁,而是一种腐败。现在还有一种现象,即有权者并不一定就是单位领导人,掌握这各种权利的人,即使是医院收款员,手持罚款本的警察,都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为自己谋利。这已经是非常可悲的一种深入民族骨髓的腐败。 所以,爱国可以,但千万不要爱屋及乌,不要同时也爱上我们国家的腐败。 要估摸国内腐败的总量,首先可以看看不腐败的那部分共有多少。除工资总额和劳动农民的农牧副渔业收入这两个大头外,其他的很难查到国家的有关统计数据。例如文字工作者的稿费总量究竟有多少?但大概不会很多。自由职业者的收入总量是否有统计?也很难说。税后的存款利息本来应是合法收入,但若是 款本身就是贪污所得,那么存款利息也就很难被认为全都是清白的。何况多次降息后,这部分钱的总量也不会太大,我估计每年也就在1000亿元上下。至于私企业主的红利,就和存款利息一样,也不能一概而论地称其为合法收入,若是该业主在原始积累时就是靠黑钱或贿赂起家,那么其红利 也是不合法的。在中国,肯定有大量私企业主与腐败官员的权势勾结的现象,应予查处。至于腐败私企的量有多少,像我这样的普通研究人员更是无法查清的,必须由有关部门来查处。有人在报上曾开玩笑说,有关部门就是除了在文件中再难找到的单位。但是,若要真的查清并击倒腐败,还必须让有关单位浮出水面,而且须在制度上使有关单位充满廉洁官员,才有可能最后获得成功。 我国以工资总额和劳动农民的劳动收入为主体的、全没有腐败味道的正当合法收入,我估计,现今1 年里其总量应当在2.2-2.3 万亿元上下。农村人口虽然约为城市人口的3 倍,但是正当的、没有腐败气味的农民收入,也应大致在每年1 万亿元上下。剩下的,是否全是腐败?还可以研究探讨。但依我看,城市里带有点腐败味道的居民收入应在每年1.2-1.3 万亿元左右。也就是说,有腐败气味的城乡居民收入总量当也在2.2 万亿元左右,另外用于腐败支出的公款,还有一个广大的数目。依我看,没有腐败、或腐败气味不太多的钱款,在 G DP 中占1/4 左右,但养活了99%的民众;而腐败之款,在GDP 中约占1/3左右,它则供养着占人口总数约1 %的富人无忧无虑地吃喝玩乐、狂嫖滥赌。 这种估算是否合理?还有另一个佐证。据公布,我国200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到了3. 76 万亿元。若是工资总额1.1-1.2万亿元,农民的劳动收入1万亿元,两项相加为2.2 万亿元,就是说90%以上的人们的清白收入,可以占到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可不是GDP!) 的近60%。假若全国自由职业者的合法收入和消费还有10%的话,也就是说,起码有30%规模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不清白或不怎么清白的收入买掉了的。该数量可以估为1.1-1.2万亿元。此外,全国富翁婆们购买高级住宅和高档汽车应当还有一个大的款数,若人均花100 万元,就是13- 15万亿元,但它们不是1 年之内就花掉的,可以暂不考虑。很明显,上述1 年间的全国腐败收入,若是再加上居民储蓄中非工资劳动收入的那个部分,也正巧是在2.2-2.4 万亿元规模。 这种估算是否准确,并不重要。但是否有理,却很要紧。我国在宏观经济上出现了这么多令人惶惑不解的地方,出现了腐败的某种大趋势,实在使得广大人民很难放心。 在中国,80年代的腐败现象曾经引起人民普遍不满,但90年代后又大进了一步,我认为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贿赂公行。行贿受贿都上了一个台阶,深入到了各行各业和各个角落,大大小小的权都和钱联系了起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自己能多获得钱、多多享受而奋斗,并已经毫无顾忌。这令人想起了一千叁百多年前的往事,贞观叁年,也就是公元 629年,李世民曾指责他父亲时代的第一高位的权臣裴寂:武德之际,货赂公行,纪纲紊乱,皆公之由也。可见李渊做皇帝的武德年间,也有流行贿赂公行的劣迹。李渊不懂得治国的真谛。而由于李世民厉精图治,虚心求谏,议定法律,任用廉吏,竟然在短短几年里,就使得隋末大乱的形势变为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安定的社会生活画面。可惜的是,在中国两千余年的黑沉沉的皇权制度下,这个仅有23年的贞观之治只是闪现出一线光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一个时代能达到贞观的水平。由此可见,皇权政治的效率实在太低了。 我想,一个公然腐败的社会,是不可能长治久安的。
个人分类: 经济|5889 次阅读|2 个评论
西方经济学是误导中国人民的伪科学
huangwd99 2008-9-21 11:07
转载:《西方经济学的终结》 编者序 来自: http://www.jjxj.com.cn/article/5520   山雨欲来风满楼。   在西方 经济学 广受责备的多事之秋,批判西方主流似乎成为学界内部的一种潮流。反对西方 经济学 的言论、文章、著作比比皆是。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西方 经济学 的传教似乎并没有被批评的浪潮所淹没,主流的理论在大学的课堂上依然是学者专家所传授的主要内容。传教的如火如荼,从根本上说明了批评者的责难是软弱无力的。而无关痛痒的所谓批判,却实质性地宣扬了错误。   西方主流 经济学 的出发点和庸俗化方向本身就决定了其灭亡的趋势。不论是其自身的反思还是对立流派的批判,西方 经济学 的非科学特征早已是不争的结论了。西方 经济学 所具有的科学主义外貌,使得许多人认为其理论体系是基本完整的,它的错误是一般性的,所需要的仅仅是加以完善和修正。   然而,本书的作者却撕去了西方 经济学 的形式外衣,直接洞穿其错误的本质,完全从其自身内部的逻辑矛盾方面揭示了其伪科学本性,指出了西方 经济学 理论的不可成立性。作者在书中几乎没有留给西方 经济学 任何修补的余地,用其自身的矛盾证明了其不可救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本书作者是一个在产业界工作多年的高级工程师,可能恰恰是这种特别身份,使得作者的思路丝毫没有受到已经成为定式的思维方法左右,对 经济学 的认识和圈内人士完全不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发现了 经济学 的根本问题。作者的出发点往往是基础性的,但视角却是极其独到的。   首先,西方 经济学 不去追究价格的决定,将价格作为天生的自变量来看待。而本书作者却坚持从最基本的交换模式分析入手,将价格作为由两个交换者决定的结果而不是由拍卖师决定的自变量。作者不仅从概念上准确定义了价格,而且独具慧眼地第一次明确指出价格是存量。   其次,大家都习惯于量价相关的思维出发点,但是作者却用简单而令人信服的分析指出了量价无关,并把量价关系准确地解读为价格和供求速度的关系。作者从价格是存量出发,使用独特的流量存量逻辑分析方法从根本上否定了西方 经济学 的理论基础。并通过这种分析方法对凯恩斯的理论和希克斯IS-LM模型进行考察,得出结论,凯恩斯宏观经济思想根本上是无法成立的。   再次,没有人对供求平衡的含义提出置疑,但是作者却毫不含糊地指出均衡不可能是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而是供给速度和需求速度相等,而供求量只是供求速度在时间上的积累,速度相等和数量相等完全是两回事。熟悉西方 经济学 的人都知道,如果在供求曲线和均衡分析上不能成立,整个西方 经济学 理论就完全失去了支持,不攻自破了。   本书的不同寻常之处是作者完全不受现有 经济学 观念左右,在批判之中独立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 经济学 理论,包括价值和劳动、交换和价格、效用、生产、货币和宏观等方面。因此,本书不仅仅是一个终结,而且更是一个建立。   作者通过对经济现象的高度抽象得到2+2模型,由此入手,将公平作为 经济学 的基本假设和前提。并由此指出西方 经济学 将交换双方放在不平等地位的做法是错误的,其自我标榜的公平也是虚伪的。   作者以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将需求按照心理学的层次理论简约为两个层次:必要需求和非必要需求。进而全新定义了需求量,通过心理学理论指出,每一种需求的量都是稳定的,与价格无关。从而摆脱了西方 经济学 的价格和需求量有关、价格决定需求量错误思维定势,彻底否定了传统 经济学 研究价格和需求量关系的思路。   作者通过对价值、劳动等概念的认真分析,赋予这些古典概念以新的内容和解释,使之摆脱了无法适用于精神产品的尴尬境地。 作者系统地研究了交换比例的决定规则和变化规律以及数学表达形式。指出,价格是一个有交换双方共同决定边界的区间形式,阐述了价格区间运动的膨胀、收缩及移动方式及其不确定性,为彻底摆脱传统价格概念的束缚,更好地理解价格的决定机制及运动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还大胆地对 经济学 界敏感的货币体系危机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对货币经济的泡沫特性进行了理论探讨。通过对多部门的货币平衡的分析以及产出收支平衡分析,得出没有货币增量发行就不可能有经济增长的结论,这个结论看似简单,但是准确道出了货币经济的泡沫特征。   作者指出,宏观经济的本质是政治。没有政府不干预的经济存在,政府不干预的经济也无法稳定存在,国家干预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这在经济自由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里,无疑给学界浇了一盆使之清醒的冷水。   作者独到的见解使得本书完全不同于时下流行的对西方 经济学 的种种肤浅指责。在掩卷之余,读者将会感觉到,西方 经济学 终结的时候真正到来了。   沉舟侧畔千帆过,枯木前头万树春。   希望像作者在书中所言的那样:或许,下一代人将不再跟随萨缪尔森学习 经济学 。        戴玉龙                 零四年冬于中国经济出版社
个人分类: 社会|139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