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王振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季光:传统医学与转化医学会场与追梦老人
fqng1008 2012-7-11 12:00
Traditional medicin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是刚刚结束的中美国际转化医学论坛的分会场的名称,一看就知道跟中医有关,是我们学校在连续两周承办的第二个国际会议的分会场,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上周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第十四届国际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大会( ISVHLD )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设 Traditional medicine 的分会场自然也是 ISVHLD 四十年来的首次,吸引了一些老外来捧场。这次请来了黄芩汤的鼻祖郑永齐,还有优雅的师奶杀手卞教授,会场挤得满满当当, Co-chair 郑永齐在洋洋洒洒地谈“振兴传统医学的四大问题时”,一位耄耋老人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不少眼尖的听众和我一样,嘴巴瞬间成为大写的“ O ”,去年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来听中医药的分会场。 可能是不久前王院士听过我重点学科的答辩,茶歇的时候拉着我聊天。 88 岁的老人很自豪地说,他学过中医、教过中医、是中医开拓了血研所的研究视野,每一次和中医的交流都会有启发和收获,所以中医药的分会场他是一定要来听一听的。或许是三氧化二砷的故事已为大家所熟知吧,老人自豪而又遗憾地跟我讲起五十年前他和药物所研究蒲黄的故事,他们从粥样斑块“瘀血”理论入手,在整体动物观察到中药蒲黄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作用,与上海中药三厂协作,试制主含蒲黄的中药制剂进入医院,证实对冠心病患者的有很好的疗效,分离纯化蒲黄的多种有效成分,发现了四个活性较强的成分,从细胞水平(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平滑肌细胞培养)研究蒲黄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老人说,现在可能对蒲黄的研究不太多了,如果你们中医药大学有兴趣,可以深入下去,他相信蒲黄对 AS 是有前景的。 和半年多前我曾写过的“大医眼中的中医” -- 汤钊猷院士一样,王振义院士也是有“中医情结”的。而郑永齐院士对中医的思考是要让人刮目相看的,他已经在用“天人相应”的观点研究肿瘤微环境和肿瘤干细胞的关系,如果把“天人相应”的“天”看作“天空”的“天”,把“人”看作“人体”的“人”,中医的发展就没法达到应有的高度,好像很有哲理,我还没有参悟透彻。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2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兼议王振义院士
热度 7 wsyokemos 2011-4-30 02:31
我在我的另外一篇博文(参见: 以管窥豹:两组数据看清华离诺贝尔奖到底有多远 )曾经提到 清华大学 建校 100 年来,所发表的所有论文,被引用次数最高的一篇其记录为 1021 次 (截止 2011 年5月 8 日)。在讨论中国大陆(不包括港澳台)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前,似乎有必要看看和清华 齐名的、同样是中国的百年名校的北京大学。在下面的查询结果中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所有的冠军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必须来自同一个单位,挂名、合作的不算。在查询时,采用 北大 的两种英文译法,即: Beijing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查询结果表明 北大的冠军论文为 2001 年发表在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的一篇论文 ,论文基本信息如下,迄今为止(截止 2011 年4月 28 日),被引用次数为 644 次 。其通讯作者是北大物理系的俞大鹏教授。 俞大鹏的简历可见 北大官方网站 。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个纪录居然赶不上以工科见长的清华(工科拼论文自然是不行了)。 Title:Ultraviolet-emitting ZnO nanowires synthesized by a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approach Author(s): Kong YC, Yu DP, Zhang B, et al. Sourc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Volume: 78 Issue: 4 Pages: 407-409 Published: JAN 22 2001 Times Cited: 644 现在让我们看看我国学者发表的数以百万计的论文(仅指 SCI 收录论文), 被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是哪一篇。这篇我国冠军论文就是 1988 年的 Blood (血液类顶级期刊) 上的一篇牛文, 1988 年发表以来, 已 被引用 1559 次 ( Web of Science 数据),很是让人肃然起敬, 该文是 迄今为止来自中国大陆的作者,引用次数最高的文章 。该文基本信息如下: Title: USE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uthor: HUANG, ME; YE, YC; CHEN, SR, et al. Source: BLOOD Volume: 72 Issue: 2 Pages: 567-572 Published: AUG 1988 Times Cited: 1,559 经过仔细检索,现在可以肯定的说: 1559 次是我们国家迄今最高引用记录,被引次数过千的来自中国大陆的文章屈指可数,这一纪录当然是很了不起的啦。当然这和美国的一流的甚至是二流的大学相比,差距是明显的、巨大的。随便哪个象样点的美国大学,被引用次数上千的论文一般少说也有几十篇。 该文的通讯作者想必科学网上的网友还都比较熟悉,他就是刚荣获 2010 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的 王振义院士。 王先生的详细简历可见 。他是我国著名的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他的最大的学术贡献也体现在这篇 Blood 文章,即: 利用全反式维甲酸( ALL-TRANS RETINOIC ACID ) 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细胞分化,“在临床上极大地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 率。” 王振义院士虽然年近 90 ,但其一生发表论文数量并不太多,并不是以量取胜的,其仅在 BLOOD( 影响因子: 10.555) 上就发表了 32 篇(包括合作),其文章被引用总次数已经超过 7000 次(Web of Science数据),应该说这样的发表记录和同行引用情况就是和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比,也有得一拼,这样的院士才真正是名至实归! 另外有关王振义院士荣获 国家科技最高奖问题,曾有网友质疑是由于 王振义的一个牛学生(即卫生部长陈竺)的关系。我个人认为上述的简要学术成就已经证明:王振义院士显然有资格荣获此奖,他获此奖可以说是名至实归。至于陈竺是否起到一定作用,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这种可能性。 在科学网和丁香园都有网友提出 王振义院士应该获诺贝尔奖,我们必须承认王院士的工作很重要,他的成果也挽救了很多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但是对于是否应该获或者说是否有资格获诺贝尔奖,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我们知道,诺贝尔奖除了重视原创性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我个人认为是成果的重要性,这主要表现在成果/发现的应用广泛性上,以诺贝尔化学和生理/医学奖为例, PCR (链式聚合酶反应)、 siRNA( 小干扰 RNA) 和 GFP (绿色荧光蛋白)这些说到底都可以称为技术类的奖,三者(尤其是 PCR) 在生物、医学、环境等许多领域都有非常广泛(或潜在的,如siRNA)的应用,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以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美籍华裔钱永健为例,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靠的是其在 GFP 的开创性工作,但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他还有一个很大的贡献关于钙指示剂的工作,在这方面。应该说其贡献无人能比,其在 JBC 上的一篇论文迄今被引用次数已有18000余次,比其 GFP 论文要高的多,但是,他并没有由于钙指示剂的工作获得诺贝尔奖,这并不是说钙指示剂的工作不重要,当然也重要,但是这个和 GFP 的工作一比,自然就相形见绌了。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来评价分析王振义院士的工作,尽管其工作很重要,但是这个贡献、重要性也只限于白血病甚至只是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一个类型的白血病,并且即使是所有白血病在欧美、在全球都进不了前 5 种发病率最高的肿瘤类型。我认为王院士在其有生之年几乎不可能获得 诺贝尔奖。事实上,获得这种顶级奖项也有很大的运气在起作用,有时候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还以获诺贝尔奖的 GFP为例 ,还有两位科学家和钱永健共享了此奖,其中哥伦比亚大学的 Martin Chalfie 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成功地将GFP基因在大肠杆菌和线虫(C. Elegan)上表达出来。 在这个世界,将一个别人克隆的新基因的人在 大肠杆菌和/或线虫 可真是多了去了,为何偏偏他就能获得诺贝尔奖?!没有办法, GFP 太重要了,这哥们的运气太好了! 至于清华办个清华学堂班,专门来培养中国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这不能不说是清华、也是我国的创举,这个世界这么多大学,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国家的大学还有这种班,不知是否会有其它世界名校来向清华 学习这样的诺贝尔速成班,与时俱进,也开办这种班?! 对于王振义是否有可能获诺贝尔奖的问题,还有必要再啰嗦一下。科学网上有一位 来自加拿大的(据 IP 地址判断)的匿名网友在 我的另外一个博文 (参见: 我国已获得相当于诺贝尔奖的两位科学家 ) 留言,坚持认为王振义和陈竺在不久的将来会获得诺贝尔奖(原文为英文,幸亏我还懂点英文)。当然几乎无人认为王振义的工作不出色, 科学网著名博主 饶毅先生在其博文如此评价 王振义的这项工作的 : “ 80 年代,上海第二医学院王振义实验室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以治疗白血病的特定亚型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王振义这一工作于 1988 年在《血液》杂志上发表,他们的新方法已被世界接受,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白血病人带来福音,是近二十年来中国生物医学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中国极少向世界推出现代治疗药物和方法的一个例子。”我觉得这是很客观的评价。但是这项成果的原创性似乎差了点,具体表现在至少如下两个方面: 1) 维甲酸(即维生素 A ) 的抗肿瘤活性并非是王振义首先发现的, 早在 1971 年就有德国科学家报道了在动物活体体内的维甲酸的抗肿瘤活性(参见下文),由于原文是德文,所以迄今引用次数并不高。这个发现之所以重要在于在全球开了维甲酸抗肿瘤活性研究的先河。 Title: VITAMIN-A ACID IN TUMOR THERAPY - STUDIES WITH ANIMALS ON EFFECT OF VITAMIN A ACID ON TUMORS Author(s): BOLLOAG, W Source: SCHWEIZERISCHE MEDIZINISCHE WOCHENSCHRIFT Volume: 101 Issue: 1 Pages: 11- Published: 1971 Times Cited: 32 2) 维甲酸 诱导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也并非是 王振义首先发现的 ,早在 1980 美国癌症研究所 (NCI) 的科学家就在 PNAS (美国科学院院刊)报告了这一结果(见下),迄今被引用次数为 1933 次,高于王振义的那篇 Blood 论文,也说明国际同行认为这篇 PNAS 的结果很重要。这个发现重要性在于率先揭开了维甲酸治疗白血病的作用机理。 Title: INDUCTION OF DIFFERENTIATION OF THE HUMAN PROMYELOCYTIC LEUKEMIA-CELL LINE (HL-60) BY RETINOIC ACID Author(s): BREITMAN, TR; SELONICK, SE; COLLINS, SJ Sour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BIOLOGICAL SCIENCES Volume: 77 Issue: 5 Pages: 2936-2940 Published: 1980 Times Cited: 1,933 对此, 上海交大的官方网站 上也承认这一点: “ 上世纪 80 年代初,苦苦求索的王振义得知国外学者曾用一种叫 13 顺式维甲酸的分化诱导剂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虽说疗效不理想,但他却从中获得启迪。 ” 所以即使退一步说, 维甲酸治白血病即使将来能获诺贝尔,上面两篇论文的作者似乎更有资格获奖。那位网友强调王振义用的是 全反式维甲酸,而非一般维甲酸,其实维甲酸作为一种小份子有机化合物,有反式和顺式两种同分异构体,并不稀奇,上面两篇文章已经用维甲酸(即反式和顺式的混合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分别用全反式和全顺式的手性纯净物来检测哪一种对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更好,至少现在看来,这个创新性并不是很高。 事实上,发现一种新的化合物治疗癌症,这样的新发现/新的化合物从历史上看,还颇有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顺铂,这个非常简单的化合物早在 1979 年就被美国 FDA 批准临床应用,迄今仍在临床使用,不知挽救/延长了多少病人的生命。顺铂,和全反式维甲酸相比,无论是影响还是治疗癌症的种类,都远非全反式维甲酸可比,就是这样一种 NB 的发现,迄今都没有获得 诺贝尔奖,当然由于 顺铂抗癌活性的发现者(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一教授)几年前已经离世,所以顺铂应该不会获 诺贝尔奖了,这还仅仅是癌症 / 肿瘤学这一个领域,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发现还有许多虽然非常重要,迄今仍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所以,对于 王振义的成就 / 成果,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放在全球视野,历史上来评价,可能会更客观一些,我也希望那位匿名网友在科学网注册一个账户,专门写个博文,用事实来说明为何 王振义和陈竺,而非其他人,更应该获得诺贝尔奖。 P.S. 对于王振义院士的上述 Blood 文章,上海交大的官方网站上的宣传似乎有点夸张,称该文为世界上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按照这种说法,能称为“之一”的论文,这个世界至少数以千计,被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其被引数字惊人(在此先卖个关子),仅仅我国大牌海归王晓东一人,其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上述 1559 次的就有 6 篇,当然这些功劳目前都只能归到美国,这些论文都是其在美国时发表的。 (预告:谁是全球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 ? 即将揭开谜底,敬请关注!) (王守业修改整理于 2011 年 4 月 28 日,本文部分内容去年曾贴于丁香园论文版,感谢科学网博主孙学军教授当初提供的重要资料信息。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 引文出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3591do=blogquickforward=1id=438828 )
个人分类: 乱弹杂谈|29380 次阅读|26 个评论
王振义院士畅谈人生感悟
xupeiyang 2011-3-2 22:18
王振义先进事迹报告会举行 87岁老人畅谈人生感悟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3/02/c_121141321.htm “我会随着我的团队一起继续努力。之所以说‘随着’,是因为如果我这样一个老人还带领团队,那这个团队是没有活力、没有前途的,一定要交给年轻人去做。我只是希望能随着年轻人,在攻克肿瘤的征程上再做一点自己的贡献。”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的一番话,让台下听众感动不已。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2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师昌绪、王振义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kejidaobao 2011-1-20 14:12
2011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获颁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师昌绪院士1920年出生,河北徐水人。1945年由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毕业后,1948年赴美留学,先获欧特丹大学冶金博士,而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1955年回国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直到1985年。师昌绪院士主要从事高温合金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和组织高温合金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他开创了我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他在我国最先提出了包套挤压工艺,为以后包套模锻涡轮盘打下了基础;他带领团队采用铸造工艺生产涡轮叶片的技术路线,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铸造空芯涡轮叶片,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在他提出深入研究高温合金凝固过程的指导思想下,开发出低偏析技术,并发展出一系列高性能合金,推动了高温合金的发展,为中国在国际高温合金界争得了一席之地。 王振义院士,江苏兴化人,内科血液学专家。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自1954年起,从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1980年起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通过诱导分化治疗恶性肿瘤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于2000年,此前共有16位科学家获得该奖。本期封面由严佳君设计制作,其中师昌绪院士照片由严佳君拍摄,王振义院士照片由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宣传科提供。 (本刊记者 李娜,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2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在还有这样爱才的社会环境吗?
热度 5 陈龙珠 2011-1-18 18:04
日前,王振义先生获得了2010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令他的学生和所在单位的领导们欢欣鼓舞。我孩子目前就读于王先生所在的医学院,自然关注了近日传媒有关他的生平和事迹介绍。 一个人杰出的成就,除其聪明智慧外,与其好学、实干的素质和良好的科研条件不无关联。当看到 一篇报道 中“现任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深情地回忆了刚刚考取研究生时,王教授教他查资料的情景。1978年,王振义力排众议,破格录取了这个“中专生”为自己的硕士”的二行文字时,不禁让我感慨了起来:当今已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还有象当年王先生爱才而能争取破格录取陈竺做硕士生的社会环境吗?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872 次阅读|5 个评论
王振义老师喜欢叫他王医生
xupeiyang 2011-1-14 15:04
视频 http://www.chinanews.com/shipin/2011/01-14/news31887.html 中国血液学研究领头人王振义:荣华视流水 2011年01月14日 12:03 来源:中央电视台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视频 http://news.xinmin.cn/t/xmsz/2011/01/14/8887416.html 视频专访2010年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振义 2011-01-14 10:25 来源:新民网 记者:李若楠 新民网编辑:魏丽英 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2ODQ3MjY4.html 视频 : 王振义:世界医学界癌症分化诱导第一人 最新消息      师昌绪、王振义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据新华社报道,1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师昌绪院士、王振义院士颁发奖励证书。      【新民网独家报道】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无法想象眼前这位耳聪目明、乐观开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旬、名噪国内外血液学领域的著名专家:步履矫健,绝不慢于同行的年轻人;思维敏捷,还能上网搜索最新的医学信息。   1月14日,8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教授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这位平时低调的老人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中西思想融合 最爱清贫的牡丹   虽然从小在带有宗教思想的学校里接受知识教育,但王振义教授骨子里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影响,中西方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其一生为人处事的理念。   王教授认为,西方宗教思想中的博爱和平,与中国的仁爱之心相辅相成,他怀揣着对病人的爱心不断探索钻研;在治疗方法上,王教授将传统的中国理念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化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那么能否用儒家的劝邪归善思想转变癌细胞呢?即不杀死,而是用诱导的方式,将癌细胞转化为正常细胞。最终,他成功了,开创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分化疗法,被国际血液学界誉为上海方案。   王教授喜欢与他人分享一幅画《清贫的牡丹》,代表雍容华贵的牡丹与清贫看似矛盾,却蕴藏着深刻的做人理念:做人要有不断攀高的雄心,但同时要有正确对待荣誉和自我约束的要求和力量,对名利看得淡,对事业看得重。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这就是王教授为学、为人、为医、为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最满足的是为后人留下一种治疗方法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又是临床表现最为凶险的一种,缓解率低、死亡率高。曾经,眼看着治疗中的病人离开人世,自己却束手无策,王教授很着急,也感到很心痛。   王振义教授不会忘记,1985年年仅5岁的小女孩小静奄奄一息的模样。就当众人要放弃之时,王教授征得其家人同意,采用在体外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的全反式维甲酸进行诱导分化治疗,挽救了小女孩的生命。如今,当年的小女孩已经30岁,依然健康地工作和生活着。   目前,利用王教授及其团队的治疗方法,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5年存活率已高达95%,成为第一种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   最能体现爱的就是医学。将爱留给病人,是王振义教授的宗旨。从来不求回报的王教授有一次破例收了病人的礼物。王教授购买了一位康复病人制作的工艺品,除了生存的希望之外,我也想给予他好好生活的信心。    甘为人梯 事业高峰让贤后辈   每当谈起所获荣誉,王振义教授总是这样说:荣誉是属于大家的,我成功了不能忘记这些日日夜夜与我一起奋斗的人。王振义教授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血液学专业人才,而他爱才、育才、荐才的故事让人敬佩。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王教授在事业顶峰期让贤学生的故事传为一代佳话。现任我国卫生部部长的陈竺院士就是王振义教授的学生。王教授看到了陈竺的才能,不但替其申请破格录取研究生,还力荐其赴法留学,更在1996年,自己当选工程院院士的第二年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交给了42岁的陈竺。   现代医学科技发展非常快,而我却越来越老了,我相信抛物线理论,人生有顶峰,也要走向衰落。陈竺有进取心,又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血液事业要发展,就应该给年轻人发展的机会,给他们超越自己的机会。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希望我们血液学后继有人。这就是王教授2011年的最大愿望。    爱问为什么 高龄学电脑   在众多学生眼里,王振义教授是一位研究型的临床医生,充满了好奇心和敏锐性 ,凡事爱问为什么。   不少学生怕王教授,因为王教授在研究和临床治疗上容不得一丝马虎,有的时候甚至把学生问得哑口无言。   同样严于律己才能以德服人。虽然已经87岁高龄了,但王教授坚持每周四查房, 自创开卷有益式,由学生向他提问。王教授用两天时间准备相关材料,并自己精心制作PPT。   王教授70多岁学习使用计算机,还学会了如何上网。他从来不用秘书帮他准备PPT,都是亲力亲为,我在网上查到了很多最新的信息,要更新进去,而且重点的部分我会重点标注。而每当有学生要拷贝PPT,他都乐意为之,说明我的东西有用了。(新民网记者 李若楠)    王振义简介:   王振义(1924.11.30-)内科血液学专家。江苏省兴化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终身教授。自1954年起,从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1980年起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因而获得国际肿瘤研究奖五项,国内国家级奖七项(一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14篇,主编专著5本。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振义:我有勇气,我尊重科学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6日08:17 新闻晨报   主持人:崔颖《新闻晨报》健康周刊主笔   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失去时追悔莫及。人人都知道健康第一,却未必个个都能恪守准则。星期天,我们留出片刻闲暇,一起去体会一段优质的生活状态吧。来啊,健康的滋味真惬意!   本版联系及参与方法:   发短信至15221630002(只收短信)   发邮件至cbjk120@sina.com相关回复见每周三《新闻晨报》健康周刊和《星期日新闻晨报》健康版   我们曾经被白衣使者大爱无疆的故事感动,也曾经被医学大师跌宕传奇的从医经历吸引;我们分享着他们敢为天下先的医学贡献,也品尝着他们得来不易的研究成果。走近他们,你也许还能收获更多。   听医之精,品医之诚,读医之魂 《名医大家》为你陆续讲述15个真实的名医故事。吴孟超、郭迪、张涤生、陈灏珠、裘沛然、汤钊猷、王振义、顾玉东、颜德馨、王正敏、戴 戎、邱蔚六、沈自尹这些名家为人类医学事业画出一笔笔浓墨重彩的印记,也描绘了各自独特的人生曲线。   今天《名医大家》的座上宾是中国血液学研究的领头人王振义院士。   普善若存,广慈如斯。在瑞金医院这座普普通通的门诊大楼里,相继走出了三位院士,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师生,他们同属血液学研究所,他们合力把中国的血液学研究推到了国际水平。一门出了三个院士,个个都是卓越的大家,这开创者和领头人就是王振义院士。   改变死亡游戏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一部动人的爱情偶像剧《血疑》风靡一时,人们在嗟叹生死不渝情感的同时,也记住了一个医学名词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它类型繁多,凶险无比,死亡率极高,素有血癌之称,而且,因为一直都没有找到有效的疗法,在和死神角力的过程中,医生和患者,总是失败的那一方。   同样是在20世纪80年代,王振义改变了这个死亡游戏的结果,他找到了白血病中的一种类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最佳治疗方法。庞大阴暗的冰山终于被阳光融化了一角。   1986年,上海儿童医院的一个病房里,5岁的小怡君在生与死的一线间苦苦挣扎。很多人都以为这个小小的生命已全无希望,陨落只是时间问题。而她得的正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相比其他类型的白血病,这种白血病发病急,恶化速度惊人。很多病人从诊断到死亡不过一个礼拜,不给医生留一点机会。   机缘巧合的是,小怡君住院后参加了王振义主持的科研项目,她的病情以及发展状况,都在王振义的严密观察中。看到孩子的生命渐渐枯萎,王振义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治疗方案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疗法。事实上,这种方法当时在国际上也是个独创的全新概念,从未在临床上应用过。方案被提出之初,王振义遭受到了极大的压力。我有勇气,我尊重科学。这是王振义在面对阻力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事实证明,有勇气也尊重科学的王振义创造了奇迹,一个月后,小怡君的病情完全缓解,20年过去了,她健康活泼,过着正常人一般的生活。   至此以后,这种疗法开始在临床上全面使用,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这让黑暗中行走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一丝光亮。从上海到全国,奇迹一个一个诞生,生命一个一个得救。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一个医生,应该把病人的需要放在首位,最大的动力就是如何为病人服务。这是王振义自勉的信条,从医60余载,他做到了。   1948年,王振义以优异的成绩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博士学位,进入瑞金医院的前身广慈医院工作。当时医院都是大内科,我就挑了一个最简单的血液科。王振义说。殊不知,这个小小的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事业,他和血液的交道一打就是60年。   最简单的学科非但不简单,反而最复杂,在神秘莫测的血液世界里,王振义没有停止过思考。1959年是他从医生涯中难忘的一年。当时,王振义第一次以医生的身份正面遭遇白血病。然而,这与病魔的首次交战,他并未获胜,60个病人先后都过世了。   面对残酷的事实,王振义意识到光有雄心壮志是不够的,必须要遵循科学规律,一步一步研究。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纸调令让他离开了临床工作。研究中止了,但思索和探寻没有停止。1978年,王振义带着钻研精神重返临床。他在文献中查阅到,以色列科学家证明白血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逆转,分化成熟为正常细胞,同时,也获知国外学者曾用一种13顺式维甲酸的分化诱导剂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两种火花相碰撞,他确立了自己用力的方向。   从1959年到1986年,近三十年的时光就在这样不断的钻研和临床中悄然而过。1986年的王振义,已然是一个62岁的老人,但他首创的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疗法的春天才刚刚开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参悟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王振义独辟蹊径,大胆求证,并将这一研究的成果运用于临床,给病人带来了生的希望。   为了让更多的白血病病人不再挣扎于死亡边缘,王振义还带着这个疗法走出了国门,希冀国外病人从中受益。1988年,《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研究》的论文在国际血液学权威性刊物《血液》杂志上发表。这篇论文在2000年荣获美国ISI引文经典奖,是我国从1980年至1998年在国际上被引用得最多的47篇论文之一。   1994年6月15日,美国通用公司癌症研究基金会主席约翰史密斯先生把一枚铸有美国著名发明家凯特林头像的金质奖章佩戴在王振义胸前,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位癌症研究专家掌声雷动,这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随后,王振义又先后荣获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法国台尔杜加科学奖和美国海姆瓦塞曼奖。   1996年,王振义被授予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得到了1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令人感动的是,他依然决定把绝大部分的奖金都捐给学校、医院和血液研究所。这就是王振义为人的原则:只求奉献,淡薄名利。   慧眼识才,大义让贤   在培养人才方面,王振义也甘为人梯。人家说我是伯乐,我的初衷其实很简单:血液学研究要后继有人。王振义说道。带着这样的愿景,王振义开始找寻能带动血液学发展的千里马。陈竺就是其中的一位。王振义与陈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78年。历史似乎暗含着某种契机,这一年,白血病临床研究工作全面展开,正需要广纳贤良。陈竺没有辜负王振义的慧眼,1984年陈竺在毕业留校后三年,远赴法国巴黎的圣路易医院血液研究所进修,主攻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白血病研究。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科学博士文凭后,陈竺毅然选择回国,回到瑞金医院,回到导师身边。   当时血研所条件很差,陈竺就在一个小房间里搞研究。王振义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十分感慨。然而,就是在那样简陋的实验室里,惊人的研究成果再次出现。1991年,陈竺在《血液学》上发表论文,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阐明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原理和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的作用机制。国际专家评价,这是使人感到震惊的同一研究小组又取得了惊人的发现。   2010年4月9号,上海血液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发现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药物的作用靶点,这是白血病研究又一重大成果。仿佛是远远地预见了这一天,所以,早在15年前,71岁的王振义就决定让贤于陈竺,让他带领血液研究所走向更广袤之路。   如今,86岁的王振义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叫开卷考试,由临床医生出难题,他带领学生们一起探讨交流,教学相长。每当回到家中,离开血液的世界,王振义最喜欢徜徉在音乐的世界里,用这样的方式放松情绪,思考悠悠流逝的岁月。   直到今天,这位大家依然谦虚地说:我们比以前知道得多了,但还没有到最终。   ■执行主编:刘莎 王崇 陈杨威   ■主笔:谢岚(文化) 王娜(悦读)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2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的科学贡献
xupeiyang 2011-1-14 14:15
新华网北京1月14日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14日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王振义,男,1924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等职,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一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临床表现最为凶险的一种白血病类型,缓解率低、死亡率高。传统化疗在杀死白血病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会加剧出血,导致早期死亡。王振义依据诱导分化学说,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提出治疗APL的诱导分化疗法,证明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将恶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良性细胞,引起国内外医学界高度关注,并得到国际同行广泛证实。   在此基础上,王振义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发现联合应用维甲酸和氧化砷治疗APL,可使五年生存率上升至95%,从而使APL成为第一种可治愈的成人白血病。国际血液学界将此方案誉为上海方案。在临床治疗获得成功的同时,王振义揭示了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APL是一种针对致癌蛋白分子的靶向治疗方法。维甲酸的应用开拓了人类治疗肿瘤的新思路与新途径;上海方案是诱导分化学说的具体体现,是靶向治疗的成功范例。   1988年,王振义在国际学术期刊《血液》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迄今已被他引1713次,成为全球引证率最高和最具影响的论文之一。1994年,王振义获得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评委会称他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此外,他还获得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法国台尔杜加世界奖、美国血液学会海姆瓦塞曼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首届何梁何利奖等。   王振义院士医德高尚,至今工作在医、教、研第一线。他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血液学专业人才。 http://news.sohu.com/20110114/n278868880.shtml 王振义:教癌细胞改邪归正(组图) 大 中 小   癌症,一个令人胆寒的字眼。因为人类目前尚无法征服它。   对付癌症,或者切除,或者化疗杀死癌细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振义教授独辟蹊径,采取药物诱导分化的方法,教癌细胞改邪归正,为人类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癌症治疗途径。    潜心钻研,开创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分化治疗的先河   时光退回到1985年。一个年仅5岁的小女孩小静不幸患上了晚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住进瑞金医院时出血严重,家人已经绝望了。关键时刻,医生给孩子用上了王振义教授研制成功的一种全新疗法:全反式维甲酸治疗。7天后,奇迹出现了:小静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 20多年过去了,小静依然健康地生活着。   小静是我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第一个病人。在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这是我最感欣慰的。王振义教授回忆道。   治疗白血病一般有两条研究途径:一是化疗,杀死白血病细胞。另一途径是诱导分化,将恶性的白血病细胞转变为良性细胞。1971年,英国的Friend等报道小鼠红白血病细胞能被二甲亚砜诱导分化。1980及1983年,美国的Breitman等报道人类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U937及新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在13顺维甲酸(13顺RA)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用下,可以向正常细胞逆转。   在儒家改邪归正思想的影响下,王振义率领的研究组选择了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的途径。他的研究组证明全反式维甲酸在体内可使新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向成熟细胞分化。1980年,全反式维甲酸批准在临床上使用,用于治疗有些皮肤病。在没有13 顺维甲酸的情况下,取得病人和家属的同意,他试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晚期或化疗无效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取得惊人的效果。   1988年,王振义教授的学生黄萌珥带领课题组总结了2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结果,证明其中23例完全缓解。该疗法很快向国内外推广,并提供那时只有国内可提供的全反式维甲酸。   1992年,在孙关林主持下,总结了我国54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用全反式维A酸治疗的结果,其中84%获完全缓解。此后,世界各国都先后证实了这种疗法的效果:法国1993年54例,完全缓解率91%;美国1995年79例,完全缓解率86%;日本1995年109例,完全缓解率89%。   1989年,王振义教授的硕士研究生陈竺、陈赛娟从法国获博士学位回国工作,他们用先进的思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全反式维A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后,王振义教授又因其杰出成就于1994年获得了何梁何利科技奖,1996年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奖。在国际上,王振义教授接连获凯特林肿瘤研究大奖,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法国台尔杜加科学奖,美国血液学会海姆瓦赛曼奖。发表在Blood(1988年)上的论文获年度最佳被引证论文奖,至2009年5月,其被引用达1713次。2000年由美国Lichtman等教授编写的一部长达1000多页的著作20世纪具有标志性的血液学论文一书中,该文被列为全球百年86篇最具有影响的代表论文之一。1992年王振义被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实践证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应用全反式维A酸治疗的病例早期完全缓解率高达85~90% ,这种方法副反应少、不抑制造血、不引起出血、使用方便(只要口服)、价格低廉。这不仅为过去被认为治疗困难、死亡率高的急性白血病找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而且还为肿瘤可以通过诱导分化治疗的理论和治疗途径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目前联合应用全反式维A酸、砷剂及化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5年存活率已高达95%,成为第一种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   不断创新,引领着我国血液学研究冲向一个又一个巅峰   王振义1924年11月30日出生在上海,祖籍江苏兴化。王振义自幼勤奋好学,刨根问底的天性在孩童时代显露无疑,凡事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祖母是王振义最爱的老人,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在他7岁那年,祖母不幸患了伤寒,病势凶险,虽然请到了当时一位沪上知名的医生前来诊治,但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祖母最终还是未能得到救治。全家人悲痛欲绝,父亲从此也希望子女中有一人能够从医。当时只有7岁的王振义已经在思考着:为什么这个病不能治呢?怎么会得这个病呢?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一个接一个的问号,在王振义的心中链接成一种对医学知识探求的渴望,链接成一种从医的萌动。   1942年,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的王振义,毅然选择了学医。1948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因成绩名列前茅,留在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前身)担任住院医师。   在实际工作中,王振义发现不少口腔病患者小手术后(如拔牙)出血不止,原因不明,一般止血疗法无效。喜欢刨根问底而又不服输的王振义把自己沉浸在大量的文献中,了解到国外有轻型血友病A的报道,即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的水平为正常的5%-25%,平时并不出血,小手术后出血不止,一般实验室检验无法发现,需要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但做该试验时,需要将硅胶涂在玻璃管壁上,当时国内无此材料。一向喜欢钻研的王振义用石蜡代替硅胶,成功地在国内首先确立了检测方法,并做出血友病A、B的分型及其轻型的诊断,解决了这种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论文先后在1956-1959年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中文、外文版及中华内科等杂志。   1956年,鉴于国内缺少一本有关出血性疾病的参考书,他与夫人合译的出血性疾病一书,1958年由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是当时在这方面国内唯一可供参阅的书籍。   早在1959年,领导上安排王振义负责白血病的病房工作,希望在短期内攻克这种可怕的疾病。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病房工作,可是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数十例急性白血病病人仍然离开人间。这一活生生的事实,教育了他单有热情而没有过硬的本领是挽救不了病人生命的,这也是激励他一定要深入研究白血病的治疗,造福病人的动力。   1979年他与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张天仁教授合作,由邵慧珍等具体操作,在国内首先提纯因子Ⅷ相关抗原(即vW因子),并制成抗血清应用于临床,在国内推动了血管性血友病(vWD)和血友病携带者等的研究。有关论文发表在中华血液学杂志。   王振义教授从1982年开始就指导研究生开展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研究,以后又开展肝素对血小板和巨核细胞刺激作用的研究。1997年应邀与沈志祥合写了巨核细胞与血小板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变化一章,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被邀在国际刊物上撰写有关血液学的论文。他与李家增、阮长耿,以后又有王鸿利、韩忠朝、宋善俊参加主编的血栓与止血1988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及2004年第三版,已成为我国在这领域中的代表性专著。   王振义不仅热爱科学,不断探索,刻苦钻研,更注重学习。在十多次调动工作期间,王振义利用一切机会,在新的岗位上不断学习,掌握新理论。他在病理生理教研组工作时,不失时机地学习生理、生化、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免疫学、药理学。在任职中医科时,努力学习中医中药。甚至在90年代以后,他还向自己的学生国外学成回国的年轻科学家陈竺和陈赛娟博士学习,钻研新颖的学科分子生物学,并在较短的时间熟悉了分子生物学等新知识和新理论。   王振义对学生从来不居高临下,而是平等地同学生们一起探讨学术问题。对同行的研究更是抱着谦虚的态度去学习。2002年,王教授指导的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有一个抗白血病药物的水溶性差,实验效果很不理想,课题组陷入了停滞。听说河南郑州大学的教授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于是课题组决定向他们求教,按照常理可以用电子邮件或电话联系,即便是要登门造访,请实际操作的年轻人去也无妨,但当时已78岁高龄的王教授却执意坚持要亲自上门请教,因为他认为在科学研究中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是第一,即便是院士,在自己不懂的问题上就是一个学生。河南郑州大学接待的同志听了随行人员的介绍,怎么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位朴素和蔼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院士,这么一位著名的医学家怎么可能这么虚心地上门求教呢。王教授的诚意打动了对方所有的专家学者,当然也令他的学生们看到了一名科学家虚怀若谷,诚实谦逊的大家风范和品格。   在60多年行医的生涯中,王振义将基础学科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将祖国医学和现代西医理论合二为一,将中国古代哲理思想与当代科学思想融为一体,引领着我国血液学研究冲向一个又一个巅峰。   甘为人梯,培养造就了一批国内顶级血液学研究人才   王振义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也是一名成功的教育家。60多年来,他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血液学专家。   1978年,陈竺以专业考分第一名的成绩成为王振义教授的硕士研究生,陈竺、陈赛娟夫妇不会忘记,是王教授手把手地指导他们进行血液病理生理的实验,耐心为他俩补习专业外语,后来又一起撰写论文。王教授每一次都坚持把他们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了最后!这对当时论资排辈已经习以为常的中国学术界来说,是破天荒的惊人之举。这为当时年仅31岁的陈竺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1984年,王教授力荐陈竺夫妇赴法留学。1989年,陈竺、陈赛娟夫妇俩学成回国,继续在导师指导下工作,并最终开辟出一块令人瞩目的基因研究新天地。 我一直以这两名学生为荣,看到学生超过自己,这是当老师最大的欣慰。   1996年,陈竺的研究越臻成熟,王振义教授主动把代表中国血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交给了陈竺,因为他看准了陈竺渊博的学识、大度的气量、出众的才能,一定能将血研所带向新的成功与辉煌!那一年陈竺42岁。   现代医学科技发展非常快,但我却越来越老了,如果我们不看到发展,还是用原来的方式管理这个研究所,用原来的学术水平领导这个研究所,这个所是会走下坡路的。早在1993年,我就有了退下来的想法。陈竺非常有进取心,是世界一流的人才,交班给这样的学生,我放心。我退下来了,可以做些咨询工作,虽然我不是非常高明的理论家,但至少在我一生中累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是明智的。每当有人问王教授当时的想法,他总会这么说到。   的确,在学生们的眼中,王振义是一位谦逊、豁达的长者,是一位严谨求实的学者,是一位爱才惜才的大师。973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上海第九届十大杰出青年陈国强是王振义教授的另一位得意门生,博士研究生我还是要考王振义教授的!回忆当年他报考王教授的研究生的情形,那瞬间的选择,源自于王教授修改我的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整个过程。在写论文还不用电脑的年代,导师一遍遍修改,学生就要根据修改的内容,重新整理、抄写,陈国强的硕士论文给王教授先后改了10遍,陈国强将近二万字的论文共抄了十遍。王振义教授时任二医大校长,白天工作繁忙,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修改学生的论文,王教授多次把陈国强叫到家里一起吃晚饭,一放下碗筷,师生两人就一头扎进了论文。多少个夜晚,多少次交流,这位老者的谆谆教诲深深地刻在了陈国强的心中,这位老者甘为人梯的品格更时时激励着陈国强向更高、更险的医学高峰迈进。陈国强现已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我深深懂得,这些成绩是站在我的导师王振义、陈竺两位院士的肩膀上,在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取得的。今后,我一定继承传统,不断创新,为解除人们的病痛、促进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努力!   周光飚是王教授的关门弟子。小周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博士毕业时,他正在为留在科研单位还是到临床做医生,是留在国内还是到国外去的徘徊时刻,是王教授的一番话为他指明了方向:科学研究是很清贫的,也很枯燥,但是你正在从事的研究是很有前途的,只要你努力,我相信你一定能在这里做出很好的成绩。周光飚留下后,王教授又主动关心他的生活条件,住处解决了吗?待遇怎样啦?老教授的关心让这位只身在上海的年轻人倍感亲切。毕业后的几个月中,动物实验结果毫无进展,小周和他的同事们陷入了困惑之中,王教授观察到这一情况,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科学研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与结果,不要急噪也不要钻牛角尖,我们所做的一切对临床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能客观反映的话就会对临床造成误导,我们的病人就将吃足苦头啊!导师的一席话就象一剂清醒剂,年轻人又开始重新整理研究思路。   王振义教授先后担任过内科学基础、普通内科学、血液学、病理生理学等教学工作,培养了博士21人,硕士34人。由他创始并担任首任所长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如今从初创时的4平方米到今天总面积达3600平方米的三个楼面, 先后成为上海市、卫生部、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上海市领先专业,乃至2001年成为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100余项国家级课题,约80余项省部委级重大课题,14项国际合作课题等,共获得科研经费约达1亿元人民币。   如今,已86岁的王振义教授又自创了开卷有益式的查房,每周四上午由学生对他进行提问,王教授对疑难病例进行分析和答疑,这种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诊断思路,更是给病人带去了福音。   这位被世界医学界誉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名噪国内外血液学领域的学者对于所获得的荣誉,喜欢用一幅画来诠释,在王教授的客厅里挂着一幅《清贫的牡丹》,我认为这幅画表达的是清静向上的意思,做人要有不断攀高的雄心,但又要有一种正确对待荣誉和自我约束的要求和力量,对名利看得很淡,对事业看得很重,这是出于对生命的珍惜。我相信做人最本质的东西: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对于这幅画的理解印证了王振义教授为学、为人、为医、为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揭示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医学科学家的成功之道。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media_span_url('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3729183.html') 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1022.htm 王振义院士:死亡地带划过的彩虹 : 郑茂、邬卡佳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爱情偶像剧《血疑》在中国热播,无数观众在惊叹生死不渝爱情的同时,也了解了白血病的凶险。白血病的种类很多,它是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素有血癌之称,其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又是临床表现最为凶险的一种类型,患者得病后死亡率极高。   同样也在这个时期,一项奇迹却发生了,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振义教授,用独创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方法,救治了第一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同年,有24位这样的患者得到治疗,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   此后,奇迹一个一个诞生,生命一个一个得到抢救,王教授的治疗方法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并被推广应用。   如果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比喻成已进入了死亡的黑暗地带,那么,王振义教授的这套治疗方法就像在黑暗中划过的一道彩虹,他让病人看到了冉冉升起的太阳,将生命之光重新点燃。   国际著名癌症研究权威Richard教授称这一研究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国际著名癌症专家Warrell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称这一结果为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树立了典范 。   1994年,王振义教授在胸前挂上了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的奖牌;2009年美国临床指南将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方法定为规范性治疗方案。   2011年,已86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教授被授予国家最高科技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为他颁奖。   实例 凋零小花 重新绽放   小女孩的身体越来越沉,越来越沉,她慢慢闭上了双眼,她要告别人间,走向天国。她得了一种叫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她发着高烧,她在出血。她看见了天空一片漆黑,大地上的生命完全被黑暗所笼罩。   她来到人间仅仅只有5年,她将离开深爱她的父母,永别生命、阳光和希望。   黑暗中小女孩隐隐约约听见父母在哭泣,听见很多亲人在呼唤她的名字   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第七天,她仿佛看见一道彩虹划破长夜,太阳冉冉升起,万物生机盎然。   慢慢地,她睁开了眼睛,朦胧中看见一位穿着白大褂的慈祥长者正在向她微笑。她从鬼门关又走了回来,她的病症已有了显著的好转,一个月后她脸色红润,病症达到完全缓解。   这位慈祥的长者,就是王振义教授。他采用了一种世界上独创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方法,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24年过去了,这位从天国路上走回来的小女孩,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毕业,已变成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大姑娘,现在一家国际著名制药公司担任药物研发员。当得知王振义教授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后,她专程从浦东赶到瑞金医院,向王教授表示祝贺。她对记者说:当时,自己还小,听妈妈说,病危通知单已开出来了,家里已经彻底绝望了,是王教授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成果挽救了我的生命。这次王教授能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是实至名归,我和家人衷心祝愿王教授幸福快乐,健康长寿!   当她离开医院时,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记者望着她渐渐远去的背影,豁然有了一种感触,24年前,一朵含苞的小花在病魔的摧残下快要凋零,是王教授妙手回春,才使她能够绽放得如此美丽。而她只是王教授救助过无数个快要凋零花朵中的其中一朵。    成果 诱导分化 开创先河   喜气洋洋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礼堂正在隆重举行2001届毕业典礼,校长乔治鲁普宣布授予王振义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此刻,全场掌声雷动。王振义教授也成为了我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您的工作不仅指出应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治疗一种特异的疾病,而且更新了可以应用单一药物通过诱导分子治疗癌症的概念。这是乔治鲁普校长对王振义教授的评价。   诱导分子治疗癌症是一个全新的,从来没有人用过的方法。早先,王振义在文献中了解到,白血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逆转,能分化为正常细胞;还有一种13顺式维甲酸的分化诱导剂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受到启发后,王振义教授独辟蹊径,采用逆向思维来攻克这一疾病,并获得成功,论文在国外《血液》杂志发表后,引起国际血液界强烈震动,并由此掀起诱导分化研究的新高潮,该论文截止2010年5月已被广泛他引达1713次。   王振义教授比喻说:关于肿瘤细胞,就像自己的孩子中有一个变坏了,我是打他呢?还是教导他呢?过去的治疗方法就是肿瘤细胞一定要杀掉它。就给它使用有毒的药物,毒死它,这就是一般治疗肿瘤的方法,就是用化学药物的治疗,叫化疗。化学药物有一个缺点,不仅是把肿瘤细胞毒死了,正常细胞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而我们对这个治疗方法的研究,是叫诱导分化,就是劝导他不要做坏人,做好人,弃邪归正。   很快,诱导分化方法先在国内推广,后又在国际上推广应用,并取得理想的效果。据统计,这种病例的早期完全缓解率达到85~90% ,而且这种方法副作用少、不抑制造血、不引起出血、使用药物口服、价格低廉,每30颗药物,可以服10天,费用只有人民币13块。这不仅为过去被认为治疗困难、死亡率高、费用昂贵的急性白血病找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而且还为肿瘤可以通过诱导分化治疗的理论和治疗途径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目前,王振义教授和他的团队还配合应用砷剂及化疗方法,使这种病的患者5年存活率高达95%,成为第一种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因此,王振义教授也被世界医学界誉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   理念 广博慈爱 追求卓越   王振义教授能取得世界医学界公认的成绩,是和他成长的环境、所受教育和个人的追求密不可分的。   1924年11月30日,王振义出生在上海,祖籍江苏兴化,在8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三。父亲是在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安平保险公司任襄理。家境较为殷实,家教甚严。家庭对孩子们的要求是,虚心好学、诚实做人、要有专业特长。   王振义毕业于上海法租界所办的萨坡赛小学,1942年从震旦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并被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1948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因成绩优异,留在广慈医院(瑞金医院前身)担任住院医师。   学生时代王振义接受孔孟之道仁者爱人思想的熏陶,在大学时受到了仁济慈爱宗教思想的影响,工作以后一年,新中国成立,他又受到了要为人民服务和救死扶伤思想的教育。所以,在他的世界观里,作为医生一定要有爱心,要尽可能地救治好病人。他的信念也是和瑞金医院一贯倡导的广博慈爱、追求卓越的理念一脉相承的。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王振义于上世纪50代在血栓和止血研究领域已初露锋芒。1953年,他在临床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病人在平时没有出血症状,但在拔牙等小手术后会出血不止。他翻阅了大量文献,了解到血浆中凝血因子的高低值是出血的关键,一般实验室检验无法发现,需要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但做该试验时,需要将硅胶涂在玻璃管壁上。当时国内无此材料。一向喜欢钻研的他用石蜡代替硅胶,成功地在国内首先确立了这种检测方法,并作出诊断,解决了这种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此后,王振义一发不可收,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他开始在国内外权威科技杂志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他与其夫人合译由Stefanini编写的《出血性疾病》一书,是当时国内唯一一本有关出血性疾病的参考书。他与李家增、阮长耿,以后又有王鸿利、韩忠朝、宋善俊参加主编的《血栓与止血》已成为我国在这领域中的代表性专著,并被不断再版。   正因为他在血液病治疗和科研方面不断取得成果,他赢得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最近,还有一个找了他30年的病人终于和王教授见面了。她小时候患了一种血液病昏迷了,是王教授的准确诊断与精心治疗终于使她化险为夷。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找到王教授,但是,孩子的父母一直心存感激,一定要找到王教授并当面表示感谢:孩子已经成家立业,在一家袜厂工作,我们想送几双袜子给王教授,务必请您收下。   王教授拿着几双袜子很是感动:这是医生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这几双袜子我要好好珍藏。   育人 慧眼识才 桃李天下   在一间比较简陋的实验室里,王振义教授正在精心指导他的两位研究生。他从实验设备的用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等最基本的知识一一讲起,并亲自动手做示范给他俩看。晚上,他又为他们讲解国际上最新的医学科技动态,同时指导他们学习专业英语。   这两位学生是王振义教授在1978年首期招收的研究生。一位就是现任中国卫生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教授。另一位研究生就是后来成为陈竺妻子的陈赛娟。陈赛娟现在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血液研究所所长。   这两位院士夫妇不会忘记,是王振义教授手把手指导他们进行血液病理生理的实验,帮助他们补习专业外语,指导、修改他们撰写的科技论文。正是王教授的精心栽培和他们的刻苦努力,使他们在血液研究领域脱颖而出。1984年,王教授力荐陈竺夫妇赴法国留学,正当他俩在法国学成并做出成绩的时候,陈竺夫妻接到导师王振义从国内发出的信:用诱导分化法临床治疗白血病获重大突破。这是世界上第一例用全反式维甲酸成功治愈的白血病患者。陈竺兴奋不已,对妻子说:临床药物的成功,需要得到机理研究的支持,才能具有普遍意义。我们回去和王教授会师!   1989年,夫妇俩拜谢过了挽留他们的法国老师,回到了祖国,继续在王振义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并最终开辟出一片令人瞩目的基因研究新天地。   我只是陈竺夫妇成长过程中一个阶段的老师而已,他俩的成功是机会加智慧。我一直以这两名学生为荣,看到学生超过自己,这是当老师最大的安慰。   王振义教授先后担任过内科基础、普通内科学、血液学、病理生理学等教学工作,已培养了博士21人,硕士34人。每当他的学生说起导师时都充满着感激和敬佩。   973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陈国强也是王教授的得意门生,那时写论文还没有到用电脑的年代,导师一遍遍修改,陈国强就根据修改的内容重新整理、抄写。王教授前前后后改了10次,近2万字的论文,陈国强就重新整理、抄写了10篇。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交流,导师诲人不倦、甘为人梯和对科学认真负责的精神深深印在陈国强的心中,激励着陈国强向更高、更险的医学高峰迈进。陈国强现已成为上海交大副校长、交大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成为了我国在血液病研究领域响当当的人物。   我深深懂得,这些成绩是站在我的导师王振义、陈竺两位院士的肩膀上,在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取得的。今后,我将在血液病研究领域作出更大的努力!    让贤 爱才用才 事业为上   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王振义教授说,当一个人处于科研顶峰的时候,接下来可能会走下坡路,所以当自己在抛物线刚下降时就应该退下来,让贤给下一代更强的人来替代自己的岗位。这样,这根线就会一直朝上而不会向下滑去。这对整个事业的发展会更有利。   这就是王振义教授提出大胆提拔人才的抛物线理论。   1991年,陈竺在《血液学》上发表论文,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阐明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原理和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的作用机制。国际专家评价,这是使人感到震惊的同一研究小组又取得了惊人的发现。   王振义教授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认为,陈竺的学识、才能、气度,一定能够把血研所带到新的高度和辉煌。几年后,王振义教授主动提出来把代表中国血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交给42岁的陈竺。   王振义教授说:现代医学科技发展得非常快,我的理论和管理已经快要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了,我继续呆在这个位置,血液所就会走下坡路。陈竺他们在欧洲最著名的血液学实验室经过最前沿和系统的训练,他们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高度来对白血病进行研究,科学需要机理的证明,而这正是向癌症发起最高层次的挑战。陈竺非常有进取心,是世界一流的人才,交给这样学生我放心。   一时间,王教授惜才、爱才、用才的故事在血液所传为美谈。现在,血液所从王振义教授初创时的40平方米发展到今天总面积达3600平方米的三个楼面,先后成为上海市、卫生部、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上海市领先专业,乃至2001年成为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100余项国家级课题,约80余项省部委级重大课题,14项国际合作课题等,共获得科研经费约达1亿元人民币。2010年4月,血液所宣布发现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药物的作用靶点。这是白血病研究又一重大发现。   事实证明,王振义教授当初主动让贤的举动是正确的。他提出的抛物线理论得到实践的论证。   独创 开卷考试 教学相长   在一间小会议室,有一排医生坐在一起,作为监考看着86岁的王振义教授考试。   这是一场开卷考试,题目是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这是医院最近遇到一个比较罕见的病例。只见王教授打开电脑,一边讲解一边用PPT演示。   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临床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良性和恶性的区别,治疗效果,之间关系,如何分类等等。一张张图表,一个个数据呈现在监考官面前。然后考官们提问,王教授再作回答。2个小时后,考试结束。下周,监考官再出题目,王教授再参加考试。   每次出的题目都是一些临床上遇到的疑难杂症,王教授的回答都是国际上最新的解决方案、成果或进展。   考试结束后,医生们会带着U盘,把王教授亲自做的PPT拷贝到U盘上,然后作为最新教材应用到实际治疗中去。   血液病的种类很多,既有共性的问题,又有个性上的差异,现在,科技发展得非常快,我们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他们作为临床医生会遇到很多难题,我就通过现代方法帮助他们查找国际上最新的动向和治疗方法,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少走弯路,对我本人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王振义教授的一席话,说出了他用独创的开卷考试方法,帮助临床医生有针对性地诊断和治疗一些疑难杂症病例。   记者看到,在王振义教授的电脑上,储存了很多他曾被考过的病例,这些都是他通过互联网查找到的最新论文、资料,再经过他的理解、整理,做成PPT,通过开卷考试方法,最后奉献给了监考官们。   一位曾得到过王振义教授帮助过的医生感叹:王教授已经86岁高龄了,可谓是功成名就,但是他却马不停蹄,还在为血液病的治疗和研究工作殚精竭虑,他不计个人得失,甘为人梯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家庭 共同志向 共勉提高   圆桌前大家围坐在一起,一杯酒、一句话、一段情、一份爱;谈论工作、交流经验、互通信息、共勉提高。每逢过年,王振义教授的家庭成员都会聚在一起,大家其乐融融,构成了一幅欢乐的全家福。   王教授家有三个儿子,一个孙子,3个孙女。老大在一家与药品研发有关的公司当经理,老二在浦东南方基因中心搞研究工作,老三是医学博士,现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老三的太太是美国针灸医生。在孙辈中,除了孙子在交大学经贸,毕业后在一家投行工作外,3个孙女中一个已经成为了瑞金医院的医生,另两位都在美国大学读医科。王教授的夫人谢医生,在记者采访前不久不幸已过世,她原来也是著名的儿科医生,被誉为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方法开拓人之一。   一家人有了共同志向,也就有了更多共同的语言。   我们家教比较严,在读书无用的年代里,家父还督促大家要多看书、多学习,我也没有少受家父戒尺的惩罚,正因如此,当恢复高科后我能够顺利考上大学。父亲自强不息的精神给我们下一辈产生很大的影响。老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他父亲充满了敬仰和感激。   在王教授家客厅里,记者看到在沙发的上方挂着一幅色彩素雅的牡丹画,起名为《清贫的牡丹》。   王教授向记者介绍说:这幅牡丹看上去不是大紫大红,表达的是清静向上,高贵淡雅。我们为人做事也应该像这幅画那样,对待事业要有勇攀高峰的决心,对待荣誉和地位要清静淡雅,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这是王振义教授对人生的感悟和真实写照,也是他对每一位家庭成员提出的殷切期望和要求。   采访结束,记者在回编辑部的路上,突然想起了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   对照《大医精诚》,从医60余载的王振义教授做到了,他就是当代的苍生大医,他被授予国家最高科技奖荣誉称号当之无愧!    成长名片:   1924年11月生于上海,江苏兴化人   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博士   1948年-1960年: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住院、主治医师   1960年至1982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生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1982年至198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部主任   1984年至1988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1987年至1996年: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   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1992年授予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3年获得法国荣誉骑士勋章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博士    突出贡献:   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   确立了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   建立了我国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研究体系   国际影响:   1988年,王振义院士在《Blood》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关于全反式维甲酸临床应用论文,引起国际血液界强烈震动,并由此掀起诱导分化研究的新高潮,该论文截止2010年5月被广泛他引达1713次   2000年,上述论文为1981-1998年全球引证率最高论文之一,获年度最佳被引征文奖   2000年,美国《20世纪具有标志性血液学论文》一书,收录该论文为全球百年86篇最具有影响的代表论文之一    国际获奖:   1994年,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   评委会称王振义院士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1997年,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 评委会评价该成就首次在临床上执行有效的肿瘤诱导分化治疗及阐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的遗传学缺陷   1998年,法国台尔杜加世界奖   2001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2003年,作为亚洲第一人应邀在美国血液学年会上作大会专题报告,获得海姆瓦塞曼奖    国内获奖:   1994年,首届何梁何利科技奖   1994年,首届上海市科技功臣   1996年,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2003年,上海市教育功臣   2004年,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共23项,自1980年以来发表论文320余篇,主编专著5部,参加编写著作17部。其中与陈竺一起主编的《肿瘤的诱导分化和凋亡疗法》一书,获国家出版一等奖;与李家增、阮长耿等主编的《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一书,已出三版(第三版1994年),该书已成为国内这一领域中的经典参考书。   先后培养博士21人,硕士34人,其中1人(陈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陈赛娟)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3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主日记 1月14日
xupeiyang 2011-1-13 21:33
博主日记 今天北京人民大会堂 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大会我们的母校老师王振义院士领奖 今天我去中国知网CNKI CHKD项目验收会 1月14日 ·1784年, 美国独立战争 正式结束 ·1943年, 卡萨布兰卡会议 在 摩洛哥 举行 (图) ·1963年, 法国 禁止 英国 进入欧洲共同市场 ·1989年,《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发布施行 ·1998年,关于环境保护的 南极条约 议定书生效
个人分类: 历史事件|15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记者采访许博主 王振义院士获国家最高科技奖(1月14日 北京)
xupeiyang 2011-1-11 15:28
我们热切期待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大会的召开,我的老师,王振义院士1月14日(星期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啦。 1月12日上午9:00 - 10:30时,我接受了新京报郭少峰记者的采访,1975 - 1978年我们在母校上海第二医学院读书学习,瑞金医院实习,我回忆王振义老师给我们上课教学、学术报告、临床查房、病例讨论的深刻印象和学习收获。王老师的教学特别认真,对学生的要求很严,平易近人,同学们特别喜欢他。他对每位患者的诊治细心认真,特别是疑难病例,就带学生进行体检、临床实验检查、鉴别诊断分析,提出最好的治疗方案,并要求我们怎样写好病历,做好临床诊治记录。教导我们如何学习临床医学文献,如何学习外语。在学校期间,我们就感受到王老师的严谨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医德。 我1978年到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后,向王振义老师写信请教血液学问题,他很快就给我回信指教,使我受益匪浅。 http://baike.baidu.com/view/74555.htm   王振义(1924.11.30- )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兴化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 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终身教授。自1954年起,从事研,199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1980年起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由国务院颁发证书;这两个奖项不分等级。  新华网北京1月14日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14日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王振义,男,1924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等职,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一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临床表现最为凶险的一种白血病类型,缓解率低、死亡率高。传统化疗在杀死白血病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会加剧出血,导致早期死亡。王振义依据诱导分化学说,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提出治疗APL的诱导分化疗法,证明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将恶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良性细胞,引起国内外医学界高度关注,并得到国际同行广泛证实。   在此基础上,王振义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发现联合应用维甲酸和氧化砷治疗APL,可使五年生存率上升至95%,从而使APL成为第一种可治愈的成人白血病。国际血液学界将此方案誉为上海方案。在临床治疗获得成功的同时,王振义揭示了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APL是一种针对致癌蛋白分子的靶向治疗方法。维甲酸的应用开拓了人类治疗肿瘤的新思路与新途径;上海方案是诱导分化学说的具体体现,是靶向治疗的成功范例。   1988年,王振义在国际学术期刊《血液》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迄今已被他引1713次,成为全球引证率最高和最具影响的论文之一。1994年,王振义获得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评委会称他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此外,他还获得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法国台尔杜加世界奖、美国血液学会海姆瓦塞曼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首届何梁何利奖等。   王振义院士医德高尚,至今工作在医、教、研第一线。他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血液学专业人才。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3822 次阅读|1 个评论
王振义院士研究论文被引用情况
热度 1 xupeiyang 2010-8-25 09:05
博主: 我的尊敬的王振义老师,1978年我从上海第二医学院来到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给他写信请教血液学问题,他及时回信教导,使我终身难忘,从中得到鼓励和工作的动力。 http://baike.baidu.com/view/74555.htm  王振义(1924.11.30- )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兴化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 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终身教授。自1954年起,从事研,199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1980年起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http://scholar.google.com/scholar?hl=enq=ZY+Wang++leukemiabtnG=Searchas_sdt=2000as_ylo=as_vis=0 Use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hematologylibrary.org JR Chai, JX Lu, L Zhoa, LJ Gu, ZY Wang - , 1988 - bloodjournal.hematologylibrary.org By Huang Meng-er, Ye Yu-chen, Chen Shu-rong. Chai Jin-ren, Lu Jia-Xiang, Zhoa Lin, Gu Long-jun. and Wang Zhen-yi ... Twenty-four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I) were treated with all-trans retinoic acid (45 to 100 ... 1 6 cases were previously ... Cited by 1445 - Related articles - All 5 versions Use of arsenic trioxide (As2O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I. Clinical efficacy and pharmacokinetics in relapsed patients hematologylibrary.org , TD Zhang, SJ Chen, Z Chen, ZY Wang - , 1997 - bloodjournal.hematologylibrary.or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rsenic trioxide (As 2 O 3 )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was evaluated among 15 APL patients at relapse after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 induced and chemotherapy maintained complete remission (CR). As 2 O 3 was administered ... Cited by 658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9 versions In vitro studies on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rsenic trioxide (As2O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As2O3 induces NB4 cell apoptosis hematologylibrary.org , C Gazin, T Naoe, SJ Chen, ZY Wang , Z - , 1996 - bloodjournal.hematologylibrary.org It has been shown recently in China that arsenic trioxide (A%03) is a very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APL patients resistant to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 and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can still re- spond to A%03. In this study, we ... Cited by 466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leukemia with arsenic trioxide: remission induction, follow-up, and molecular monitoring in 11 newly diagnosed and 47 relaps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hematologylibrary.org Zhang, S Waxman, ZY Wang , Z Chen, J - , 1999 - bloodjournal.hematologylibrary.org Fifty-eight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patients (11 newly diagnosed and 47 relapsed) were studied for arsenic trioxide (As 2 O 3 ) treatment. Clinical complete remission (CR) was obtained in 8 of 11 (72.7%) newly diagnosed cases. However, As 2 O 3 ... Cited by 381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3 versions Use of arsenic trioxide (As2O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 As2O3 exerts dose-dependent dual effects on APL cells hematologylibrary.org Kitamura, W Miller, S Waxman, ZY Wang - , 1997 - bloodjournal.hematologylibrary.org Recent clinical studies in China showed that As 2 O 3 is an effective and relatively safe drug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We found previously that As 2 O 3 can trigger apoptosis of APL cell line NB4 cells,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downregulation of ... Cited by 288 - Related articles - All 9 versions Use of arsenic trioxide (As 2 O 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I. Clinical efficacy and pharmacokinetics in relapsed patients , J Ma, P Zhang, TD Zhang, SJ Chen, Z Chen, ZY Wang - Blood, 1997 Cited by 293 - Related articles are associated respectively with mitochondrial transmembrane potential collapse and retinoic acid signaling pathways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shsmu.edu.cn , SM Xiong, SJ Chen, ZY Wang , Z Chen, GQ - , 2000 - basic.jvod.shsmu.edu.cn Leukemia (2000) 14, 262270 2000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0887-6924/00 $15.00 www.nature.com/leu ... Arsenic trioxide-induced apopt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are associated respectively with mitochondrial transmembrane potential collapse and ... Cited by 217 - Related articles - View as HTML - BL Direct - All 8 versions In vitro studies on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rsenic trioxide (As 2 O 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As 2 O 3 induces Zhang, TD Zhang, C Gazin, T Naoe, SJ Chen, ZY Wang - Blood, 1996 Cited by 231 - Related articles Arsenic-induced PML targeting onto nuclear bodies: implic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pnas.org , MK Chelbi-Alix, L Degos, ZY Wang , - Proceedings of the , 1997 - National Acad Sciences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s associated with the t(15;17) translocation, which generates a PML/RAR fusion protein between PML, a growth suppressor localized on nuclear matrix-associated bodies, and RAR, a nuclear receptor for retinoic acid (RA). PML/RAR was proposed to ... Cited by 194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0 versions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clinical relevance of two major PML-RAR alpha isoforms and detection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by retrotranscriptase/polymerase hematologylibrary.org , GS Jang, FQ Zhang, JR Chai, ZY Wang - , 1993 - bloodjournal.hematologylibrary.org Recent data have shown that the PML-RARa fusion gene resulting from translocation t(l5;17) isa highlyreliable mo- lecular marker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n this study performed on 97 Chinese patients with APL, the retro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Cited by 13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Amino-terminal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motif (POZ-domain) is responsible for activities of th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zinc finger-retinoic acid receptor-alpha fusion pnas.org Strutt, F Guidez, HJ Zhong, ZY Wang , - Proceedings of the , 1996 - National Acad Sciences SHUO DONG*, JUN ZHU*, ALAN REIDt, PHILIP STRUTTt, FABIEN GUIDEZt, HAO-JIE ZHONG*, ZHEN-YI WANG *, JONATHAN LICHT, SAMUEL WAXMAN, CHRISTINE CHOMIENNEt, ZHU CHEN*, ARTHUR ZELENTt, AND SAI-JUAN CHEN*? *Laboratory of ... Cited by 140 - Related articles - All 10 versions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from highly fatal to highly curable hematologylibrary.org ZY Wang , Z Chen - Blood, 2008 - bloodjournal.hematologylibrary.org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s a distinct subtype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 Morphologically, it is identified as the M3 subtype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by the French-American-British classification and cytogenetically is characterized by a balanced ... Cited by 145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6 versions Use of arsenic trioxide (As 2 O 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 As 2 O 3 exerts dose-dependent dual effects on APL cells Kitamura, W Miller, S Waxman, ZY Wang , HSJ de Chen - Blood, 1997 Cited by 136 - Related articles of the 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 and promyelocytic leukemia zinc finger genes resulting from t (11; 17)(q23; q21) in a patient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nih.gov , JH Tong, HQ Yu, ZY Wang , J Derre, R - Journal of Clinical , 1993 - ncbi.nlm.nih.gov Sai-Juan Chen, * Arthur Zelent, * Jian-Hua Tong, * Huai-Qin Yu, * Zhen-Yi Wang , * Josette Derre,1 Roland Berger,' Samuel Waxman,11 and Zhu Chen* *Shanghai Institute ofHematology, Rui-Jin Hospital,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 and Shanghai ... Cited by 104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1 versions PLZF-RAR alpha fusion proteins generated from the variant t (11; 17)(q23; q21) translocation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inhibit ligand-dependent transactivation pnas.org , A Agadir, SJ Chen, ZY Wang , L - Proceedings of the , 1994 - National Acad Sciences ZHU CHEN*t, FABIEN GUIDEZt, PHILIPPE ROUSSELOTf, ANNISSA AGADIR4, SAI-JUAN CHEN*, ZHEN-YI WANG *, LAURENT DEGOS4, ARTHUR ZELENT, SAMUEL WAXMANI, AND CHRISTINE CHOMIENNEO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Shanghai Institute of ... Cited by 102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3 versions 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low-dose arsenic trioxide in the treatment of relaps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a comparison with , W Tang, F Wu, YF Liu, C Niu, ZY Wang , SJ Chen, Z - Leukemia , 2001 -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Cited by 8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3 versions RIG-E, a human homolog of the murine Ly-6 family, is induced by retinoic acid dur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cell pnas.org , S Waxman, M Lanotte, ZY Wang , JZ - Proceedings of the , 1996 - National Acad Scienc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Vol. 93, pp. 5910-5914, June 1996 Genetics ... RIG-E, a human homolog of the murine Ly-6 family, is induced by ... MAO MAO*, MAN YU*, JIAN-HUA TONG*, JING YE*, JUN ZHU*, QIU-HUA HUANG*, GANG FU*, LONG Yut, ... SHOU-YUAN ZHAOt, ... Cited by 91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4 versions de The, H.(1997) Arsenic-induced PML targeting onto nuclear bodies: implic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Koken, F Quignon, MK Chelbi-Alix, L Degos, ZY Wang , - Proc. Natl. Acad. Sci. USA Cited by 69 - Related articles Pharmacokinetics and efficacy of low-dose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JQ Zhao, J Zhu, ZW Fang, SJ Chen, Z Chen, ZY Wang - Leukemia , 1996 - cat.inist.fr A clinical trial was conducted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side-effects of low-dose ATRA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We compared the pharmacokinetic features in normal individuals with single oral ATRA at 15 mg/m 2 and 45 mg/m 2 , ... Cited by 60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5 versions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asi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apoptosis Z Chen, ZY Wang , SJ Chen - Pharmacology therapeutics, 1997 - Elsevier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accounts for about 10% of all acute myeloid leukemias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t(15;17), which fuses the retinoic acid receptor (RAR) gene to th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PML) gene. The PML-RAR fusion gene ... Cited by 58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All-trans retinoic acid with or without low dose cytosine arabinoside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Report of 6 cases. , JR Cai, L Zhao, JX Xie, ZX Shen, ZY Wang - Chinese medical , 1987 - ncbi.nlm.nih.gov ... All-trans retinoic acid with or without low dose cytosine arabinoside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Report of 6 cases. Huang ME, Ye YC, Chen SR, Zhao JC, Gu LJ, Cai JR, Zhao L, Xie JX, Shen ZX, Wang ZY . PMID: 3133168 MeSH Terms: ... Cited by 56 - Related articles Occurrence of distinct PML-RAR-alpha fusion gene isoform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detected by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 A Chen, JH Tong, S Dong, ZY Wang , S Waxman, A - Oncogene, 1992 - ncbi.nlm.nih.gov A specific 'nested'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procedure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PML-RAR-alpha chimeric mRNAs in 32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The sensitivity of the technique was such that ... Cited by 50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 versions Mechanisms ofall-trans retinoic acid-induced differentiation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cells ias.ac.in JW Zhang, J Gu, ZY Wang , SJ Chen, Z Chen - Journal of Biosciences, 2000 - Springer Abbreviations used: Mel, Murine erythroid leukemia ; DMSO dimethylsulfoxide; HMBA, hexamethylenebiacetamide; TPA, phor- bol ester 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 RA, retinoic acid; ATRA all-trans RA; APL,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CR, complete ... Cited by 50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8 versions de The H, Chen SJ, Chen Z. Use of arsenic trioxide (As2O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 As2O3 exerts dose-dependent dual , T Naoe, K Kitamura, W Miller, S Waxman, ZY Wang - Blood, 1997 Cited by 52 - Related articles Cloning of a gene (RIG-G) associated with retinoic acid-induced differentiation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cells and representing a new member of a family of pnas.org Wang , Z Chen, S Waxman, YX Wang - Proceedings of the , 1997 - National Acad Sciences In a cell line (NB4) derived from a patient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all-trans-retinoic acid (ATRA) and interferon (IFN) induce the expression of a novel gene we call RIG-G (for retinoic acid-induced gene G). This gene codes for a 58-kDa protein containing 490 amino acids ... Cited by 48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0 versions de The H, Chen SJ, Chen Z: Use of arsenic trioxide (As 2 O 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 As 2 O 3 exerts dose-dependent , T Naoe, K Kitamura, W Miller, S Waxman, ZY Wang - Blood, 1997 Cited by 49 - Related articles Use of arsenic trioxide (As20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I. Clinical efficacy and pharmacokinetics in relapsed patients , J Ma, P Zhang, TD Zhang, SJ Chen, Z Chen, ZY Wang - Blood, 1997 Cited by 48 - Related articles de The H, Chen SJ, Chen Z. 1997. Use of arsenic trioxide (As2O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 As2O3 exerts dose- , T Naoe, K Kitamura, W Miller, S Waxman, ZY Wang - Blood Cited by 46 - Related articles Long-term survival and prognostic study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treated with all-trans-retinoic acid, chemotherapy, and As2O3 an experience of 120 patients J HU, ZX SHEN, GL SUN, SJ CHEN, ZY WANG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 1999 - cat.inist.fr Objective: All-trans-retinoic acid (ATRA), chemotherapy, and arsenic trioxide (As 2 O 3 ) have been found to b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Here we present a single institutional retrospective study with long-term follow-up to better define the ... Cited by 42 - Related articles - All 6 versions Retinoic acid regulatory pathways,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s, an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JH Tong, S Dong, J Zhu, ZY Wang , - Genes, , 1996 - interscience.wiley.com RETlNOlC ACID RECEPTOR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ologic and phar- macologic roles assumed by retinoic acids has been promoted over the last decade by the discovery of two families of retinoic acid receptors: retinoic acid receptor (RAR) and retinoid X receptor (RXR; ... Cited by 41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3 versions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ith arsenic trioxide: clinical and basic studies shsmu.edu.cn , GQ Chen, ZX Shen, Z Chen, ZY Wang - Leukemia and , 2001 - informaworld.com 10 ZIHII OPA (Overseas Publisher, Awriatwn) NV Puhhhed hy licrnre under the Harwood Acadriiiic Puhlirher5 imprint. part 01 Gordon and Breach Publihhing ii niemhrr 01 the Taylor ti Francla Ciruup. All right5 rewved. ...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ith Arsenic Cited by 3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0 versions All-trans retinoic acid/As 2 O 3 combination yields a high quality remission and survival in newly diagnos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pnas.org , H de Th, ZY Wang , SJ Chen, Z - Proceedings of the , 2004 - National Acad Sciences *Shanghai Institute of Hematology, State Key Lab of Medical Genomics, Rui Jin Hospital affiliated with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 197 Rui Jin Road II, Shanghai 200025, China;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Unit Propre de Recherche 9051, Laboratoire ... Cited by 41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Tissue factors o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nd endothelial cells are differently regulated by retinoic acid, arsenic trioxide and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shsmu.edu.cn , SJ Chen, GQ Chen, J Caen, Z Chen, ZY Wang - Leukemia , 1999 - basic.shsmu.edu.cn Leukemia (1999) 13, 10621070 ? 1999 Stockton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0887-6924/99 $12.00 http://www.stockton-press.co.uk/leu ... Tissue factors o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nd endothelial cells are differently regulated by retinoic acid, arsenic trioxide and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Cited by 38 - Related articles - View as HTML - BL Direct - All 8 versions In vitro studies on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rsenic trioxide (As20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As203 induces NB4 cell shsmu.edu.cn , TD Zhang, C Gazin, T Naoe, SJ Chen, ZY Wang , Z - Blood, 1996 - basic.shsmu.edu.cn It has been shown recently in China that arsenic trioxide (A%03) is a very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APL patients resistant to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 and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can still re- spond to A%03. In this study, we ... Cited by 39 - Related articles - All 5 versions Breakpoint clusters of the PML gene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primary structure of the reciprocal products of the PML-RARA gene in a patient with t (15; 17) , JR Cai, GL Sun, SR Chen, ZY Wang , - Genes, , 1993 - interscience.wiley.com DNA studies of the translocation t( 15; 17)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have shown that the 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 (RARA) gene on chromosorne I7 is juxtaposed to th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PML) gene on chromosome 15. The PML breakpoints have been mapped to1 ... Cited by 3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2 versions In vitro studies on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rsenic trioxide (As2O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As2O3 induces NB4 cell Zhang, TD Zhang, C Gazin, T Naoe, SJ Chen, ZY Wang - Blood, 1996 Cited by 35 - Related articles Use of arsenic trioxide (As20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 As203 exerts dose-dependent dual effects on APL cells , K Kitamura, W Miller, S Waxman, ZY Wang , H de The, - Blood, 1997 Cited by 35 - Related articles extracted from medicinal herbs, targets AML1-ETO fusion protein and shows potent antitumor activity with low adverse effects on t (8; 21) leukemia in vitro and in vivo hematologylibrary.org , M Yan, DE Zhang, SJ Chen, ZY Wang , - , 2007 - bloodjournal.hematologylibrary.org Studies have documented the potential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oridonin, a compound extracted from medicinal herbs. However, whether oridonin can be used in the selected setting of hematology/oncology remains obscure. Here, we reported that oridonin induced ... Cited by 3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6 versions Apoptosis and growth inhibition in malignant lymphocytes after treatment with arsenic trioxide at clinically achievable concentrations oxfordjournals.org YP Sun, J Dai, ZY Wang , SJ Chen, TD - JNCI Journal of the , 1999 - jnci.oxfordjournals.org ... 39 Zhu J, Koken MH, Quignon F, Chelbi-Alix MK, Degos L, Wang ZY , et al. Arsenic-induced PML targeting onto nuclear bodies: implic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7;94:3978-83. cancerlit;97268682. ... Cited by 225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8 versions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from clinic to molecular biology SJ Chen, ZY Wang , Z Chen - Stem Cells, 1995 - interscience.wiley.com Abstract.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s a good model for studying the human malignancies in that up to 90% of APL patients can achieve com- plete remission (CR) with a differentiation inducer,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 APL is also associ- ated with a specific ... Cited by 30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ith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 China. ZY Wang , GL Sun, JX Lu, LJ Gu, ME - revue franaise d' , 1990 - ncbi.nlm.nih.gov Seventy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were entered in this study. Fifty-seven cases received all-trans retinoic acid (RA) as sole agent and 48 cases (84.2%) attained complete remission (CR) in about 42 days. While the other 8 cases (14%) obtained partial ... Cited by 24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Arsenic compounds as anticancer agents ZY Wang - Cancer chemotherapy and pharmacology, 2001 - Springer ... T. Sun HP, Liu JX, Li XS, Wu W, Zhang FQ, Chen Y, Zhou L, Li JM, Zeng XY, OuYang RR, Yuan MM, Ren FY, Gu FY, Cao Q, Gu BW, Su XY, Chen GQ, Xiong SM, Zhang TD, Waxman S, Wang ZY , Chen Z (1999) Studies on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ith arsenic ... Cited by 55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6 versions Expanding the use of arsenic trioxide: leukemias and beyond , GQ Chen, ZX Shen, GL Sun, JH Tong, ZY Wang , - Seminars in , 2002 - Elsevier Zhu Chen, Guo-Qiang Chen, Zhi-Xiang Shen, Guan-Lin Sun, Jian-Hua Tong, Zhen-Yi Wang , Sai-Juan Chen Seminars in ... of this compound from traditional mixtures, and the definition of effective, low-dose regimen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 Cited by 52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Establishment of a huma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scites model in SCID mice hematologylibrary.org Zhong, HR Chen, ZY Wang , R Berger, M - , 1996 - bloodjournal.hematologylibrary.org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s an interesting model for cancer research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the specific PML-RARa fusion gene associated with the clinical response to retinoic acid differentiation therapy.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improve differentiation induction ... Cited by 21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5 versions Retinoic acid and arsenic for treating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plosjournals.org GB Zhou, WL Zhao, ZY Wang , SJ Chen, Z - PLoS Med, 2005 - medicine.plosjournals.org What were the critical step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TRA and arsenic as treatments for APL? Researchers in Shanghai tell the story and look to the future. ... Copyright: 2005 Zhou et al. This is an open-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terms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 Cited by 20 - Related articles - Cached - All 22 versions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arsenic trioxide-based therapy in newly diagnos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pnas.org Zhou, A Zelent, S Waxman, ZY Wang - Proceedings of the , 2009 - National Acad Sciences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arsenic trioxide (ATO) combination-based therapy has benefitted newly diagnos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n short-term studies, but the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remained unclear. From April 2001, we have followed 85 patients ... Cited by 28 - Related articles - All 7 versions Differentiation and apoptosis induction therapy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aemia ZY Wang , Z Chen - The lancet oncology, 2000 - Elsevier ... Zhen-Yi Wang a and Zhu Chen a. ... References. 1 ME Huang, YC Ye and SR Chen et al., All-trans retinoic acid with or without low dose cytosine arabinoside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Chin Med J 100 (1987), pp. 949952. ... Cited by 49 - Related articles - All 5 versions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in kinase C and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promyelocytic leukemia cells induced by retinoic acid X Wu, G Shao, S Chen, X Wang , ZY Wang - Leukemia research, 1989 - Elsevier We studie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cells in 14 patients with APL. After the induction by retinoic acid (RA) the mature cells rose to 60 11.8% compared to 0.7 1% of the control, while the promyelocytes declined to 8.7 6.4% (93.3 5.6% in ... Cited by 17 - Related articles - All 4 versions Wilms' tumor gene product WT1 arrests macrophage differentiation of HL-60 cells through its zinc-finger domain TF Deuel, LS Guan, ZY Wang -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 1999 - Elsevier ... 11. HD Menssen, HJ Renkl, U. Rodeck, J. Maurer, M. Notter, S. Schwartz, R. Reinhardt and E. Thiel. Leukemia 9 (1995), pp. 10601067. ... View Record in Scopus | Cited By in Scopus (242). 21. ZY Wang , QQ Qiu, J. Huang, M. Gurrieri and TF Deuel. Oncogene 10 (1995), pp. ... Cited by 25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5 versions de The H, Chen SJ and Chen Z (1997) Use of arsenic trioxide (As 2 O 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 As 2 O 3 exerts dose- , T Naoe, K Kitamura, W Miller, S Waxman, ZY Wang - Blood Cited by 15 - Related articles In vitro studies on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rsenic trioxid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arsenic trioxide induces NB4 Zhang, TD Zhang, C Gazin, T Naoe, SJ Chen, ZY Wang - Blood, 1996 Cited by 12 - Related articles Problems existing in differentiation therapy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with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 ZY Wang , Z Chen, W Huang, XS Li, JX Lu, LA Huang, - Blood cells, 1993 - ncbi.nlm.nih.gov A large number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patients, treated with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 and chemotherapy,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ies are as follows: (1) Among 65 patients investigated for the postremissional therapy, the 5-year survival probabilities ... Cited by 11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3 versions Complete remission after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ith arsenic trioxide nejm.org , P Maslak, ZG Wang , S Jhanwar, E - England Journal of , 1998 - content.nejm.org ... Warrell RP Jr, de Th H, Wang ZY , Degos L.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N Engl J Med 1993;329:177-189. ; de Th H, Chomienne C, Lanotte M, Degos L, Dejean A. The t(15;17) translocation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aemia fuses the retinoic acid receptor ... Cited by 794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0 versions Role of promyelocytic leukemia (PML) protein in tumor suppression rupress.org EM Rego, ZG Wang , D Peruzzi, LZ He, C - The Journal of , 2001 - jem.rupress.org ... Warrell, RP Jr.,; H.de The,; ZY Wang ,; L.Degos. (1993)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N. Engl. J. Med. 329:177189, pmid:8515790. FREE Full Text. : Borden, KLB,; MNBoddy,; J.Lally,; J.O'Reilly,; S.Martin,; K.Howe,; E.Solomon,; PS ... Cited by 89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0 versions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ith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 five-year experience Chen, YZ Gu, LA Huang, JX Lu, ZY Wang - Chin Med J ( , 1993 - grande.nal.usda.gov ... Author: Sun, GL : Ouyang, RR : Chen, SJ : Gu, YZ : Huang, LA : Lu, JX : Wang , ZY Citation: Chin-Med-J-(Engl). 1993 Oct; 106(10): 743-8 Abstract: From January 1986 to April 1991, 107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were treated with retinoic acid ... Cited by 9 - Related articles - Cached - BL Direct - All 2 versions 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 and promyelocytic leukemia zinc finger genes resulting from t (ll; 17)(q23; q21) in a patient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Chen, A Zelent, JH Tong, HQ Yu, ZY Wang , J Derre, R - J. Clin. Invest, 1993 Cited by 10 - Related articles SMRT corepressor interacts with PLZF and with the PML-retinoic acid receptor (RAR) and PLZF-RAR oncoproteins associated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pnas.org , G David, CW Wong , A Dejean, ML - Proceedings of the , 1997 - National Acad Sciences ... Abbreviations: RAR, retinoic acid receptor; PML,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PLZF, PML zinc finger; AD, activation domain; DBD, DNA-binding domain; T3R,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GST, glutathione S ... Chen Z,; Brand NJ,; Chen A,; Chen SJ,; Tong JH,; Wang ZY ,; Waxman S,; Zelent ... Cited by 215 - Related articles - All 13 versions A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all-trans retinoic acid-treat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patients hematologylibrary.org Tao, XM Xia, C Li, W Wang , WY Zu, XZ - , 1991 - bloodjournal.hematologylibrary.org ... By Zi-Xing Chen, Yong-Quan Xue, Ri Zhang, Rei-Fan Tao, Xue-Ming Xia, Chun Li, Wei Wang , Wan-Ying Zu, Xue-Zhen Yao, and Bao-Jue Ling Fifty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have been treated with all-trans retinoic acid (RA). ... Cited by 293 - Related articles - All 5 versions Use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H Me, Y Yc, C Chen Sr Jr, JX Lu, Z Lin, G Lj, W Zy - Blood, 1988 Cited by 9 - Related articles Variant-type PML-RAR fusion transcript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Use of a cryptic coding sequence from intron 2 of the RAR gene and identification pnas.org Y Zhou, B Chen, L Wang , S Dong, ZY - Proceedings of the , 2002 - National Acad Sciences The physiologic actions of retinoic acids (RAs) are mediated through RA receptors (RARs) and retinoid X receptors (RXRs). The RAR gene has drawn particular attention because it is the common target in all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s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 Cited by 25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5 versions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697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