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泻湖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南京市向我判断泻湖病表示感谢
fs007 2010-9-21 07:45
寻正 2010年9月19日,国内友人接南京食品药品监管局电话,他们代表南京市人民向我准确判断当地出现泻湖病并及时向南京市政府提供情报表示感谢。 国内对公众发言应当一定的问责精神,南京市政府很不错。 公众应当学会嘲笑那些信口开河的假冒伪劣专家,比如方舟子,曾一度大举制造H1N1恐慌,宣称是又一个SARS。公信力是靠检验言论建立的,而不是自我吹捧或者相互吹捧出来的。 附:南京市食品药品管理局回信 XXX,您好! 本信件是南京市市长信箱的回复信件,以下是您2010年08月26日,标题为:美国也发生过龙虾中毒事件,这个病叫Haff Disease的信件的办理意见。 此邮件为系统发送,请不要回复,谢谢! 办理单位: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办理意见: 尊敬的XXX,您好! 您于2010年9月7日【按:南京市食药监局电话中亦如此说,请见信头,明确地指出了向南京市政府提供情报是2010年8月26日,而且,可以查看我的博客与微博,我是8月26日披露相关信息的】写信给南京市长信箱提供了南京小龙虾中毒可能是haff病这一重要信息。同一天,也就是9月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确认与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极少数个体出现的一过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确系哈夫病(Haff 病),您的怀疑与分析与之不谋而合【按:不是不谋而合,而是对相关工作有指导意义,南京市播出我的采访时,疾控中心专家对相关疾病还一问三不知】。在此,感谢您对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支持!欢迎您一如既往的支持我市食品安全工作! 我局2010年9月19日收到市长信箱转来您的来信,已于9月19日当天电话给您做了答复。 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零一零年九月十九日 办理时间:2010年09月19日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4225 次阅读|3 个评论
不吃小龙虾,横纹肌就不溶解了?
fs007 2010-9-11 07:24
寻正 【寻正按:本文发表于《南都周刊》2010年9月6日第34期。我应南都周刊编辑要求关注南京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症事件,回顾文献后我判定南京发生了泻湖病,当时南京人心惶惶,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副市长为首的工作小组,彻查小龙虾生产营销各个环节,试图揭密横纹肌溶解的病因。我当日(中国时间8月6日)向南京方面的朋友提供相关信息,并在微博与博客上指出南京事件可以明确判定为泻湖病,此后南京电视台与现代快报进行了越洋采访,各媒体转载转播,大多数民众由此得知泻湖病。 我指出南京发生泻湖病之后,松鼠会的朋友还专门写科普文章教训我,抄来美国前国防部长Rumsfeld的狡辩杰作哲学诗,要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松鼠会的科普采用了我认为是误译的哈夫病一词,我随后指出该文章将错就错,并含有科学错误,于是导致了我跟松鼠会朋友在微博上的交锋。土摩托出言不逊,要科学记者团集体封杀寻正,随后被我打学位与学历工作经历以及科普的假,至今不敢回应。此文完成后一个月,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正式承认南京发生了泻湖病,肯定了我当初对该病的专业判断。 无论是依旧例将错就错,还是依翻译原则重译为泻湖病,并无太大的争论价值。但凡各人自有定见,未必能说服对方。重要的是当地政府认识到这一疾病本质,而不过度挠民与浪费资源寻求病因,民众认识到此病的有限发生几率,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民众了解到横纹肌溶解这一常见病理过程,采纳更为合理的生活方式。 如果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如果是商业性转载,请联系出版商。】 摘要 :南京发生泻湖病,其致病因素是小龙虾,但毒素尚不明确。多种鱼虾类产品可致泻湖病,已发现10数种之多。横纹肌溶解是一种常见的病理过程,外伤与药物损伤肌肉时,大多发生这一过程。横纹肌溶解并不可怕,健康的生活常识即可避免。 正文 : 南京盛传食用小龙虾导致横纹肌溶解(Rhabdomyolysis),一时间让小龙虾贩大吃苦头,小龙虾价格跌了又跌,仍然乏人问津。而普通民众更是大为惊恐,这种病甚少听闻,肌肉溶解,听起来十分恐怖,这究竟是什么病? (插图 周熙ccemilie) 都是吃小龙虾害的 据悉,南京市卫生局正在组织力量研究,究竟是小龙虾及其生产程序中什么东西导致了最终的横纹肌溶解病。这不免让人大为佩服,科学就需要这种知难而上的精神,不过,普通市民还是不要对此抱太大的期望,因为泻湖病(Haff Disease)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为什么横纹肌溶解又叫泻湖病呢?并非所有的横纹肌溶解都叫泻湖病,而是在食用鱼类产品24小时以内发生的横纹肌溶解才叫泻湖病,Haff是德语,意为泻湖,指海湾被沙洲封闭产生的湖泊,此病最早于1924发现于德国柯尼斯堡地区的波罗的海海湾,故而有此名。 泻湖病在二战前报道较多,此后报道大量减少,原因不明。美国自1984年始到目前为止,共报道了23例,其中有9例源于小龙虾在美国的生产基地露易丝安拉州(小龙虾又称为露易丝安拉龙虾),当然,都是吃小龙虾给害的,而且,都是买了龙虾回去自已煮食后发病的。 泻湖病是罕见的食物中毒,因此,具有个案报道价值,尤其对从未报道过的中国来说,但试图明确其病因却是太具有挑战性了。由于此病稀有,研究病因极难,目前对于造成泻湖病的毒素处于猜想阶段,认为它跟人类所发现的排名第二的最毒毒素菟葵毒(也译为海葵毒素,Palytoxin)相似:耐热,可以引起一系列的肌肉内离子通道的紊乱从而导致其临床表现。 多种鱼类产品都是罪魁祸首 泻湖病毒素研究困难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可以来源于多种鱼类产品,在波罗的海地区多为江鳕鱼、鳗鱼、与狗鱼;而在美国则是牛鱼、三文鱼、与小龙虾;在巴西则是怕苦鱼(又名银币鱼)、大怕苦鱼、与淡水鲳鲹;在日本发现框鱼与鹦哥鱼。中国医生如果对本病敏感,说不定还可以鉴定出新的鱼种能致泻湖病。 上述症状大多数跟肌肉溶解相关,肌肉组织被破坏,就会发生炎症,产生疼痛,肌肉被破坏当然也会让它们无力,产生呼吸困难,在破坏中产生的大量细胞产物释放进入血液,随即产生恶心呕吐、口干、不适、以及出汗等症状。肌肉中含肌红蛋白,它对氧的亲和力比血红蛋白高,起运输与储存氧的作用,肌红蛋白进入血液,从尿中排出,就形成了赤黑色的尿液(俗称酱油尿)。 肌肉溶解会释放出一系列的肌肉内的酶,比如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lutamate pyruvate transaminase,GPT)、谷氨酸草酸转氨酶(glutamate oxalate transaminase,GO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等。其中CK可以激增几十倍乃至上百倍,如果怀疑横纹肌溶解或者泻湖病,医生查验这些特异性的指标后易于确定。 泻湖病不是一个恐怖的疾病,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大部分的泻湖病患者都可以恢复,但有少部分未能及时治疗的病人会死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肌肉被破坏释放出大量钾离子,形成高钾血症,最终导致心脏骤停,或者形成急性肾衰。肌肉溶解会大量地释放出肌红蛋白,它能从血中渗入肾小管,在肾小管内,水份逐渐被吸收,大量的肌红蛋白就会沉积下来,象水泥蒸干了水一样,变成了固体,堵住了肾小管,从而导致急性肾衰。 表一、泻湖病的常见症状 肌肉使用过度也会导致横纹肌溶解 泻湖病是罕见疾病,但横纹肌溶解则不是,很多的致病因素会导致肌溶解。横纹肌溶解的概念可以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横纹肌溶解就如同泻湖病一样,是疾病的一个病理过程;而狭义的肌溶解则把它当着一个临床疾病,需要相应的病理过程达到一定程度才称为横纹肌溶解,即临床诊断为肌溶解。 如果跟人不动刀搏击,时间稍久,受到击打的肌肉就会发生肌溶解,相应肌肉会发生前面提及的肌溶解症状:疼痛、触痛、无力等。如果去医院查CK,就会发现亚临床的横纹肌溶解。中国是武术之乡,国外则兴拳击,偶尔会看到某人被打出血尿来,其实那多半不是真正的血尿,只是因为横纹肌溶解而尿中肌红蛋白大量增加,此时产生了横纹肌溶解病。古代公堂用刑喜欢打屁股,屁股上主要是臀部肌肉,连续打击破坏下,就发生肌溶解,如果马上打死了,那是高血钾产生的心跳骤停,如果隔几天死了,那就是死于肾衰了。 除了物理击打外,烧伤、肌肉缺血性坏死、肌肉使用过度、以及电击等都能产生物理性的损伤,从而导致肌溶解。在物理损伤之外,还有不少化学生物性的因素导致肌溶解。感染性的疾病、中毒、滥用药品、电解质与代谢紊乱、药物副作用、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酗酒也是间接产生肌溶解的最主要原因。在酗酒时,病人大量脱水,脱水后的肌肉对于损伤更为敏感。酗酒后情绪易于激动,易打架,而酒精造成自己对身体控制能力减弱,增加挨打的机会,最终结果就是肌溶解。 在大多数的病例中,如果医治适当,在早期即予以大量地补充体液,以维持肾功能,同时维持病人的水电解质平衡,肌溶解都能顺利恢复,不造成不良后果。肌溶解是急性肾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急性肾衰病因的10-20%,如果出现了急性肾衰,现代医学使用透析技术,也可以保证病人健康恢复。目前,肌溶解总体死亡仍然有5%,应当主要是治疗不及时引起的。 用健康常识规避肌溶解 山珍与海味在中国文化中是食疗佳品,海味会引起肌溶解,山珍也会。野生蘑菇也会造成肌溶解,芬兰学者Nieminen等人针对常见可食的野生蘑菇进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它们都有一定的肌溶解作用。具体是什么东西起作用呢?到此为止,仍需要耐心等待科学家们在研究中突破。 对于不常见的食物中毒造成的肌溶解,目前科学所知有限,但其发生几率极低,不足以造成担忧。而常见的肌溶解人们仅需基本生活常识就可以避免,比如回避酒精、物理损伤、毒品兴奋剂、以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一些人因为吃生鸡蛋而感染沙门氏菌,最终形成肌溶解,大多数人凭直觉就可以避免。运动员与战士可能因为训练过度造成肌肉损伤与肌溶解,但对常人来说,其运动强度很难到达那种程度,也不足为虑。 表二、生活中常见致横纹肌溶解药物 链接:露易丝安拉州小龙虾中毒事件回放 2001年4月,一位26岁的女性中午1点吃了自己煮熟的小龙虾,下午5点发病,恶心,呕吐,胸痛,气急,大汗, 7点去医生住院治疗,体检正常,没有心绞痛,而肌酸激酶(CK)剧增,达到1024,到晚上11点,CK达到8670。患者第二天好转出院。 两天后,另一位33岁的妇女也发病,她从同一地方买的小龙虾。她8点进食,11点发病,主要是严重腹痛,胸痛,背痛,恶心,肌红蛋白尿。在下午1点入院,初查CK达884,第二天激增到8600,一天后降为正常。 此后,还有7位病人发病,都有相似的如胸痛,气急,恶心,大汗等症状,都曾从同一食品店购买小龙虾煮食,在3-16小时发病(平均8小时)。大家CK增高都达到6000-8000水平,然后很快恢复正常。 当地卫生部门都进行环境也流行病学调查,没有发现异常,对小龙虾标本进行污染物检测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未发现异常。 当地卫生部门回顾文献,认定为是泻湖病,认为鉴定其毒素将是长期过程。随后怀疑标本被送到CDC检查,无果而终。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529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南京官方正式承认我对南京发生泻湖病的判断
fs007 2010-9-8 01:27
【寻正按:南京的医务人员应当尽快总结并在国际文献上汇报这一系列案例。】 中国江苏网报道:日前,南京市民食用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症事件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9月7日,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透露,南京已有22名食用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症患者;9月7日下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抵达南京,会同江苏省有关专家,发布最新的龙虾门调查进展。 9月7日下午,南京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透露, 截止到9月7日上午12:00,南京全市共收治与食用小龙虾相关横纹溶解综合症的病例共有23人 ,经过初步流行病调查,23人的就餐地点高度分散,其中15名患者分布在8个家庭,为8个就餐点就餐,另有8人分别在4个餐馆食用了小龙虾。23名患者均有全身肌肉酸痛症状,并伴有肌酸激酶、肌红蛋白明显增高。临床诊断为横纹溶解综合症,经治疗,已有22人治愈出院,还有1人仍然住院治疗,目前情况稳定。 据悉,依据初步的流血病学调查,临床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临床会诊意见,专家共同认为:经综合分析,认为与国际少有报道的HAFF病(编者注:Haff Disease,即泻湖病)基本一致,但具体的原因仍然需要进一步分析。 据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员吴永宁表示:迄今报道的HAFF病多为食用水产品在24小时之内出现的症状,应该是不明原因的横纹溶解综合症,临床表现为肌肉酸痛,并伴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和肌红蛋白升高,部分患者出现将有色尿,大部分治愈后良好,个别严重者会出现急性衰竭。 吴永宁介绍说HAFF病在波罗的海地区、地中海地区、美国巴西和中国北京均有过报道,多有食用水牛鱼、银鲳鱼或小龙虾等水产品史,怀疑含有某种生物毒素。 吴永宁认为南京地区发现的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横纹溶解综合症患者,具有与HAFF相似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如病前4到13小时内均有食用较多小龙虾史,主要症状为肌肉酸痛,无发热和关节疼痛,无神经麻痹,仅个别出现恶心症状,临床检验发现患者肌酸激酶进行性的一过性升高。 据悉,在调查中,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北京市疾控中心和江苏省疾控中心对来自南京市场的小龙虾及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样品进行了900多种有关化学物质的筛查,作了6种聚醚类抗生素、10种大环内脂抗生素、23种-受体激动剂、15种镇静剂、3种苯胺和消极苯胺类化合为因,2种重金属的检测,未发现市场采集的小龙虾中存在已知可致横纹溶解综合症的化学物质。 吴永宁表示:依据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和临床会诊意见,综合分析认为与国际上时有报道的HAFF病基本一致。具体致病因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同时与会专家组认为:1、 本次所报告病例属于HAFF病,与食用小龙虾有关 。2、病人经及时治疗,预后良好。3、初步提出了病例定义和病例监测方案建议经卫生部批准后,在使用小龙虾地区开展主动检测,进一步探索确切病因。4、建议其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一步开展相关病因排查工作,一旦发现安全隐患要积极采取控制措施并及时通报卫生部门。
个人分类: 实事评论|2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龙虾的安全记录
fs007 2010-9-6 08:18
寻正 【寻正按:本文已发表于《百科知识》,商业性转载请联系出版商。】 摘要 :本文讨论小龙虾的食用价值与安全记录,通过文献检索,证明小龙虾有着较好安全记录,不比普通食品差。中国江南一带适于发展小龙虾养殖业,中国国内市场不发达,导致大量小龙虾倾销到美国,被征以惩罚性关税,国人应纠正消费观念。 全文 : 南京发生泻湖病,一时间中国大江南北风声鹤唳,人人望小龙虾而生畏,南京小龙虾价格跌破底板,仍然乏人问津。小龙虾是否是一种安全的食品呢?我们追踪一下小龙虾的安全记录。 南京人食用的克氏小龙虾科学名称有三部分:Procambarus Clarkii Girard(吉拉德*克拉克*原螯虾,简称为克氏原螯虾,或者克氏小龙虾),法国生物学家吉拉德(Charles F. Girard)在1852年鉴定它的,将之命名为Clarkii是纪念标本收集者克拉克(John H. Clark,生物命名的常规方式之一)。小龙虾源于美国南部沼泽地区, Cambarus指蝲蛄科,而Procambarus原以为是蝲蛄科的一个亚种,现在单独成为一个科,原蝲蛄,或者译为原螯虾,其海产表兄称为龙虾(Lobster),个儿甚大,故而原螯虾也称为小龙虾。 克氏小龙虾还有很多的俗称,分别指向它的某种特征,最常见的说法是Red Swamp Crawfish,红色沼泽小龙虾,因为它全身红色,在沼泽地区易于生长,它还可以叫露易丝安纳小龙虾(Louisiana crawfish)或者淤泥虫(Mudbug)。在克氏小龙虾之外,在1990年,美国学者哈布斯等还鉴定出新的常跟克氏小龙虾混在一起的Procambarus zonangulus Hobbs Hobbs,俗名白河小龙虾(White River Crawfish)。我不知道国内的小龙虾品种是单一的克氏小龙虾,还是象美国一样,混有白河虾。白河虾并不白,只是比克氏小龙虾颜色更淡而已,最显著的特征是翻过来看肚皮,看得见一条从上通到下的黑线者,是克氏虾,否则是白河虾,那条黑线是小龙虾的肠子。白河虾在美国占小龙虾产量的20-30%。 小龙虾在美国露易丝安纳州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年产值约1.2亿美元,占渔业的14%),早在印地安人时代,小龙虾就是野生美味之一,在19世纪初,人工捕捞小龙虾上市就成了当地人挣外快的方式之一,在1880年,有记录记载其产量约为1万多公斤,20年后增加到4万公斤,到1930年代,有人开始倡议发展小龙虾农业,到1950年代,露易丝安纳州成立相关机构专门研究小龙虾生态,为小龙虾业奠基。在1960年代,该州小龙虾产业占地约1万公顷,到1970年代,增加到4.4万公顷,而现在估计超过13万公顷,产出4000多万公斤的小龙虾。露易丝安纳州本地人要消耗其产量的70%,其余的出口到世界各地。 作为有着数千年传统的渔业产品之一,小龙虾的食品价值不应当受到质疑,不过近来一个广泛流传于网上的贴子却借着南京小龙虾中毒事件广为传播,该贴子谣传小龙虾是日本人引入中国处理尸体用的,试图诱发国人的反日情结而抵制小龙虾。这样的说法极度缺乏生活常识,也根本不懂小龙虾的生态价值。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其造成对小龙虾的畏惧心理却是极容易的。 小龙虾之所以造成不洁的印象,来源于它的生态习惯。小龙虾是一种腐食动物,它的最佳生活环境是长满植被的洼地随后被水淹,植被随即腐败,小龙虾即以腐败后的植物与其它以腐败植物为食的小昆虫、微生物、藻类、以及软体动物为食,如果够得着,小鱼也算它的美味。它对人肉兴趣不大,不过,对中国人喜爱的大米,它也百吃不厌,露易丝安纳州50%的小龙虾产地都是稻田,这可能是为什么小龙虾产业出现在鱼米之乡的江南一带。 图一、示小龙虾常见食品,最上边为腐败植物 图二、示小龙虾的食物链 小龙虾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在潮湿温热的地区,它往往会在生存竞争中获胜,故而它被看作一种侵犯性的生物物种,一种害虫。小龙虾的生存能力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它耐缺水,二是它耐病。 在南方低洼的地区,常伴了季节性的灌注,春夏来临,雨水增多,原来茂盛的绿色植被水淹了,腐败沉积,秋冬来临,河流干枯,洼地再成陆地,植被恢复,要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就得有水陆两栖的能力。小龙虾靠打洞保湿度过干旱季节,在来年的雨水丰盛时再破洞而出,拼命地觅食进补。 小龙虾相当于生态垃圾工,它靠大量的植物腐败产生的自然垃圾为生,这跟大家听着不舒服的人为垃圾可不是一回事,人为垃圾受各种人类生产出来的化工物质的污染,故而很多人会怀疑小龙虾会在体内积累污染成份,但这就冤枉小龙虾了,它对处理人造垃圾毫无兴趣,不要妄想把你家的生活垃圾沉于池塘就可以养小龙虾。 小龙虾的食物链相对简单与简短,简短的食物链在污染物积聚上就相对较少,主要取决于环境中污染物的含量。对小龙虾来说,就取决于水源污染程度与土壤中含有的有毒成份的多少,当然,还受到当地植物对这些污染物的吸收与积聚状态的影响。有研究证明小龙虾可以在长期暴露于高砷环境中时积聚砷,主要积聚在它的肝胰器中,肝胰器就是小龙虾炸了吃起来很香的那块虾黄。 小龙虾还跟其它的甲壳动物(包括螃蟹、龙虾、虾等)一样,可以引起吸虫病(Trematode Infection)。肺吸虫病产生流感一样的症状,另外就是好几种肝吸虫以产生消化道症状为主。吸虫病在临床上易于误诊,但一旦诊断明确,也容易治疗。吸虫通过加热烹调易于消灭,因此,吃这些产品引起肺吸虫的更多的是食用方式不当造成的,即使是在美国的病例,很大多跟亚洲人相关,其中很多是中国人,可见国人需要更强的饮食卫生习惯。 在吸虫之外,就要数各种原因导致的食物中毒了,相对而言,小龙虾在产生食物中毒上有比较良好的记录。由于小龙虾靠在水底腐烂的植被为生,其中也的确带有大量的微生物,不过,大多成了它的食品,跟它本身是否干净不太相关。对于微生物而言,煮食后即可消灭绝大部分,因此,甚少听闻吃小龙虾引起食物中毒的案例。 在寄生虫与食物中毒之外,就是食物过敏,几乎所有食物都可能在某些人引起过敏反应,有强有弱,小龙虾在这方面也并不突出,可视为安全食品。如果你的确对它过敏,当然能避则避,否则不用担心。 下面是用特定疾病加上特定食品在Medline(最重要的医学文献检索工具之一)上进行文献搜索产生的结果: 图三、小龙虾食品安全记录(Medline医学文献搜索结果) 小龙虾生产实际上就是把一大片人类无法直接食用的植物变成肉类,其生产过程可能比其它任何养殖业都更加自然,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小龙虾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小龙虾不易生病,在其它养殖业常发生的暴发性传染病在小龙虾几乎不发生,散发性的疾病对小龙虾的产量毫无影响。暴发性传染病常常让业主颗粒无收,比如在虾产业中有一种叫弧菌感染的病,虾死亡率高达70%,业主对使用抗生素控制与治疗的诱惑就无法抵御。对鸡肉、牛肉、猪肉我们都要担忧激素、农药、抗生素等的残留,但这种担忧在小龙虾就是多余的。 图四、小龙虾把这样的植被转化为人类可以食用的肉类(小龙虾生产稻田) 小龙虾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但那不标志着它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大量地繁殖生长,它对大部分的农药可能都比较敏感,如果在稻田养小龙虾,其使用农药就会受到限制,否则小龙虾的确可以成活,但收成是不会好的。在现代小龙虾产业中,业主需要对植被、水的酸碱度、硬度、以及氧含量都要有妥善的管理,不然,小龙虾的产量是不会高的。 野生虾在美国占市场份额的10-20%,产量不稳定,国人对野生虾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其实野生虾不比养殖虾更好。养殖虾处于可控条件下生产,由于业主追求产量,对水质控制要求更高,虾的成长收获期更短,肉质更好更少污染物积聚。中国水环境受污染严重,野生小龙虾品质可疑,应避免食用。 小龙虾的唯一缺点就是肉太少,看上去比虾个儿大,但却吃不到肉。小龙虾如果个儿小,其含肉量可达20%,而如果很大个儿,就只占8%了。因此,买小龙虾,论斤头则一定选小不选大。一个人一天需要3两肉,如果单吃小龙虾,你一个人就需要2斤左右,而买全虾,半斤就够了。1:4是大家应有的小龙虾与普通虾从营养角度的等价比。 泻湖病是罕见疾病,自发现以来,在各国只是偶尔发生。2001年美国露易丝安纳州曾因吃小龙虾发生9例泻湖病,此后再也没有发生过,不构成流行病学意义上的担心。国人对小龙虾应当持理性的看法,在价格大降时,小龙虾是不错的食品。 最近一个法庭诉讼裁决,把进口自除州锦江食品公司的小龙虾关税从223.01%降到188.52%。中国国内市场不发达,中国产的大量小龙虾反而倾销到美国,被美国征以90-200%(平均估计123%)的反倾销关税,在2007年,中国出口小龙虾尾1400多万磅到美国,加关税后价格只有3美元1磅,去除关税,只有1.50美元1斤虾尾,而换算成活虾,就是0.22美元1斤。目前美国市场的小龙虾尾肉,零售约15美元1斤,相当于2.30美元1斤生虾。 如果国人形成理性的食品消费观念,或许中国小龙虾就用不着倾销到小龙虾最大生产国而为美国政府做最大贡献。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5942 次阅读|1 个评论
泻湖病还是啥夫病?
fs007 2010-8-29 13:15
摘要 :简述我如何判定南京发生泻湖病,如何进行文献搜索,在此基础上如何将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给出可能是正确的判断。进一步交待我讽刺松鼠会有关科普的原因,评论松鼠会新出有关科普因为意气之争而变成劣质科普,科学被意气污染,科学上有错误,而且明显忘了科普基本写作规范——读者始终是对的。谴责与讽刺民众科学素质的科普基本上都是劣质科普(他们都懂了,还希罕你科普么)。 全文 : 南京发生泻湖病,医生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由于怀疑生产加工环节中的疏漏,导致了当地政府与民众高度紧张,过度反应,成立了以市长为首的工作小组,试图彻查小龙虾产业,要找到致病原因,同时,网络与媒体上也充斥着大量的业余或者专业科学人员的相关讨论,不少人试图按照福尔摩斯的探案技巧,来解决这个世界难题。 我一开始并未关注该事件,但我的编辑来约稿,于是就关注了一下,编辑给我的链结是 松鼠会群雄坐而论道,试图解密小龙虾至横纹肌溶解的相关科普 。松鼠会不少人发言很有见地,但也有人不太靠谱,对比我找到的资料,我发现他们实际上拥有所有文献资料,在这种情况下,无人提到泻湖病,就让我感到有点好笑了,如果你思路走上歧路,解密小龙虾事件就无疑成了大跃进式的笑话,这个世界难题存在几千年了,几个人坐而论道就解决了? 说来说去,都怪诊断该病的医生只给了横纹肌溶解这么一个诊断,而横纹肌溶解是一个很基础的肌肉损伤机制,其病因归纳起来,数不胜数,这是福尔摩斯的最大挑战。现代医学的福尔摩斯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一定先查文献,松鼠会群雄的确查了文献,但遗憾的是,他们大多不是医生,其中有医生,但好象又不太懂行。 南京小龙虾事件如果医生查文献,一定会首先怀疑泻湖病,这跟美国当年鉴定小龙虾导致泻湖病不是一回事。首先我们说说如何查文献。 南京事件中即使是媒体非专业人员都能把小龙虾跟患者的横纹肌溶解联系在一起,那么你无疑是要用两个专业术语搜索,一是小龙虾,二是横纹肌溶解(此综合征易于诊断,否则还会怀疑诊断是否准确,查询方法会有变化)。用常用的Medline搜索,事实上你搜不到任何文献,这多半不是没有文献,而是你的搜索方法有问题,需要进一步扩大。 你可以去掉横纹肌溶解的限制或者小龙虾的限制,但此案中,横纹肌溶解相对很确定,故而需要保留,而扩大小龙虾,扩大它的上一级生物学分类概念,事实上你可以采用跳跃式的逼近法,先跳到很大的概念,比如鱼类,看看有多少文献,Medline产生21个结果,Bingo,你的搜索任务完成一半,这些文献中要么会给予你此前是否有过类似病例,要么提供一定线索,可能会从小龙虾升级到它的属、亚科、科、亚目、或者一至向上走,或者什么都没有,你的确有一个新病或者得从其它方面寻求答案。 从文献的数量上,你可以得出初步信息,那就是这是罕见疾病状态,对于罕见病,你可以猜测这些文献大多数是个案报道或者回顾。无论是个案,还是回顾,其中都会回顾已往病例,给你足够的基础信息,让你可以更有效地组织下一步的文献查询工作。 对于罕见疾病,你读文献从最新的开始(好象是废话,读文献总是从最新的读起)。最重要的是,对于罕见病来说,文献搜索是靠不住的,你还得从查到的文献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进行追索。很快,你就会阅读到Langley与Bobbitt的“Haff Disease After Eating Salmon”一文(Southern Medical Journal 2007;100(11):1147-50),这就是了,你甚至不需要进一步读就知道你研究的方向在哪里了,因为Langley与Bobbitt清清楚楚地列出了在美国发生的病例并且明确地提到在露易丝安纳州的9个小龙虾中毒病例。 一看Langley与Bobbitt一文,你就知道为什么在文献搜索中你搜不到文献了,露易丝安纳州的病例是州卫生部门的疾病通报中报告的,这样的文献不被现有的文献索引收集。你如果不愿意进一步寻求露州疾病报告,Langley与Bobbitt一文已经给予你足够的信息了,小龙虾能导致Haff Disease,而Haff Disease目前致病毒素不明,但学界似乎认定存在着相应的毒素致病,并对其性质有一定了解。 基于这样的信息,再结合南京发生的病例情况,事实上南京发生泻湖病就呼之欲出,而如果你细读露州疾病报告,几乎可以肯定南京发生了泻湖病。南京发生泻湖病的关键判定依据如下: 1. 小龙虾致泻湖病已有先例 2. 南京连普通人都在怀疑小龙虾 3. 流行趋势高度一致(大体极度散发,具体案例却又集中) 4. 当地卫生部门与医生进行了排查,没有发现其它致病原因,或者提供的致病原因可以明显排除 作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对相应产业进一步检查当然是公共义务,但面对这么多的科学证据,也应把泻湖病当着最大可能性的诊断,而对发现致病根本原因或者毒素不要抱太大希望,免得浪费资源,也避免挠民过度。 你一看我的整个思路,就明白我为什么忍不住要讽刺科普爱好者了,Langley与Bobbitt把诊断写在标题上,你们东扯一个可能,西扯一个可能,就是不提泻湖病。但不妨碍这些科学爱好者经常性地把民众科学素质低下放在嘴里,好象不接受他们观点的,就是缺乏科学。方舟子综合征也太容易传染了吧? 我直接点破南京发生泻湖病,估计专家恨我要死,松鼠们也看我大为不爽,这不,松鼠会马上又发大作来“复仇”来了。《 当我们谈论小龙虾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 》作者 游识猷 ,就是松鼠会论坛管理人员之一,特点是讽刺松鼠者他严格执行论坛规则,而松鼠们则不必担心,科学松鼠会是中国人过美国大学兄弟会瘾的地方,成了兄弟会正式成员就有享受侮辱新成员的权利。 游识猷老师高才,寻正讽刺了松鼠一把,他辛苦辛苦地抄来哲人的教导, 我们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已知的已知事物,也就是说有些事情我们知道自己知道。而我们也知道世上存在着被人所知不明事物,这就是说有些事情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同时,世上还存在着我们不知道的不明事物,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拉姆斯菲尔德 这位哲人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美国前国防部长Donald Rumsfeld,哲人的话其实不难懂,美国以伊拉客有大规模杀伤武器与搞恐怖活动为名侵入伊拉客,结果发现有点证据缺乏,于是能说会道的Rumsfeld玩了一把语言游戏,有作者存在反党反政府倾向,因此说Rumsfeld是诗人,比如游识猷老师就引用了他的名诗: The Unknown As we know, There are known knowns. There are things we know we know. We also know There are known unknowns. That is to say We know there are some things We do not know. But there are also unknown unknowns, The ones we don't know We don't know. 未知 我们知道, 世界上存在着已知的已知事物, 也就是说有些事情我们知道自己知道。 而我们也知道 世上存在着被人所知不明事物, 这就是说 有些事情我们知道 自己不知道。 同时,世上还存在着我们不知道的不明事物, 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游识猷老师的教导,寻正虽然只是少年先锋队(亲友团)的成员,但闻弦歌而知雅意,只能说,辛苦了,松鼠会的面子,在知与不知搅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估计挽回来了。不过,看了游识猷老师的科普,我实在是忍不住要发声,我向往松鼠会,那是因为其中专业人员多,专业精神足,科学味儿够,怎么从松鼠会写圣元奶粉开始,频出劣质科普呢?比如DNA的《 导致性早熟的一定是雌激素吗? 》,箫汲的《 “微小青春期”未必与食物有关 》,或者李清晨的《 外科之花的艰难绽放 》。游识猷老师的大作《 当我们谈论小龙虾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 》也很有些失水准的。 DNA既然要洗白圣元,起码也该交待一下其奶粉可不可能含激素,国际标准又该不该含激素吧?箫汲的文章更是古怪,除了标题谈微小青春期,全文就跟微小青春期无缘,但不妨碍为圣元洗污,李清晨的《艰难绽放》可笑至极,基本事实与人物没搞清楚,连基本的写作规范都不顾及。最后说说游识猷老师的大作,让人忍俊不住,做科学的基本素质是头脑清醒,不让意气之争损害自己的判断能力,可惜老师一激动,就无法保持科学的纯洁,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老师还不忘淳淳教导:民众就是喜欢伪科学。 民众不仅仅喜欢伪科学,他们还更喜欢科学,前提是你得有足够的科学。象完全缺乏相关常识而拼命绕着道儿为圣元洗污的“科普”,想让人喜欢,我看民众还不如喜欢伪科学的好,受了骗起码得了心理上的安慰,而你们的“科学”害了人,还要被你们骂得象孙子样的。看看你们这些劣质科普后面的留言,我几乎都要怀疑你们染上了方舟子病了,故意化名相互吹捧。到底是你们缺乏科学,还是你们贬斥的民众不懂科学?我还真的越来越怀疑了,两年前科学松鼠会倡导科普作者要谦卑,但我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地肚子挺得圆,对着方舟子这类有影响的人物很谦卑,达到唾面自干的程度了,而面对真正的读者,稍有质疑,恶言相向。如果谦卑就是畏强凌弱,还是不要也罢。 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判断南京发生了泻湖病,其实也不算扫松鼠会的面子,毕竟我还是松鼠会的少先队员不是?不过,松鼠们我得罪多了,包括游识猷老师的选择性执法,也在我的批判之列,故而不把我当自己人,要找回场子,可以理解。但哪里跌了一跤,还要在哪里陷进去,就不能不说愚昧了。 游识猷老师的大作,洋洋洒洒如同研究生的读书报告,民众最关心三个问题,A,我们不知道,B,我们不知道,C,我们不知道。搞了半天,游识猷老师还没能把科普与研究生报告区别开来,呵呵,难怪喜欢超凡入圣的哲学诗: 我们知道, 世界上已知的已知事物, 我们不知道, 世界上不知的未知事物, 但我们就是知道, 民众不知道我们的不知道, 也不知道我们的知道, 只知道我们不知道, 只知道我们想要他们知道。 三个湾带到柯尼斯堡(Konigsberg)的新泻湖(Frisches Haff),柯尼斯堡在二战后被苏联强占,苏联改名加里宁格勒,而新泻湖,也变成了维斯图拉泻湖(Vistula Lagoon),德语仍然称之为新泻湖。 图示维斯图拉泻湖卫星照片与新泻湖与柯尼斯堡地图 新泻湖,也就是现在的维斯图拉泻湖,就是泻湖病的最先发现的地区,因此,该病被称为Haff Disease,中文正确的译法,无疑就是泻湖病,但是,在我译出此病之前,有人将之错误地译为哈夫病,而我不客气地纠正了这一错误。对于名词的译法,人名音译,地名则视情况而定,比如Frishes在德文中指新鲜的意思,可音可意,但Haff本意指泻湖,译成哈夫则不知所云,铁定的错误译法。在我纠正错误译法之后,游识猷老师偏要将错就错,似乎故意跟寻正叫板似的,而两只松鼠也就跳了出来,好象寻正又犯了大错似的: 松鼠会相互极力吹捧,一篇不合格的科普(但适合做研究生进展讨论是无疑的)一会儿是科普典范,一会儿又是要挂一年,好象民众真缺了这之中的“科学”似的。坐井观天是要惹笑话的,尤其是不自量力要坐而论道解决世界性难题之时。我给出了正确的提示,就无形之中是一个提醒,那一番一会知,一会不知的教训,是应当首先内部消化的,不是用来搪塞民众的。但似乎我的提示又成某些人炫耀科学知识的契机,不能不说,人啊,真有些意思。 当然,游识猷老师是极度不服气的,松鼠们也是不服气的,少年先锋队的,只够资格挨贬,还在五七干校劳教着呢,怎么这么不客气造起反来了!游识猷老师说,唉呀,我的科学知识,是没有问题的么,不就一个名词,你依理我依例,说那么多干什么?你找一条我的错误试试?真的莫叫我试,方舟子前车之鉴,李清晨也跌了好几跟斗,如果要练他们一样的厚脸皮,尽可挑战我来试。咱们还是少年先锋队的,纠错点到为止,目的是学习与教育,不必闹得象李清晨跟方舟子一样,动辄要我“身败名裂”,这样的人多了,我受得住,但影响网络环境。 好啦,咱们看一段游识猷老师的描述: 正是在此调查后,美国对哈夫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此病的临床诊断也有了比较清晰的标准。因此,2001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方圆三十英里内的地区,在七天内发生九起食用小龙虾后三到十六小时内发生横纹肌溶解症的疫情时,医生便迅速根据此前的研究结果,判断为哈夫病并迅速给予对症治疗。 对于2001年发生的案例,我前面交待了,是报道在州疾病报告中的,我不知道游识猷老师是否读过原始报道,还是根据二手材料推测的,不管怎样,都是错误的。原始文献如下: 露易丝安纳州疾病报告原文 我发文批评中国医生诊断不准让大家虚惊一场,那是因为有了露易丝安纳州的先例,有了泻湖病的流行病学规律才有这一批评的,如果中国案例涉嫌一个新的鱼种,那么我的批评就不适当,医生就得按露易丝安纳州的处理方式进行:排除法。排除其它可能性,然后判定为泻湖病(即使南京病例可以初步诊断为泻湖病,仍然需要常规进行一些其它病因的排除)。当露易丝安纳州的病例判定为泻湖病时,病人都出院好久了,什么“ 医生便迅速根据此前的研究结果,判断为哈夫病 ”,纯粹是臆想。 科学不排斥意气之争,但切不可用意气亵渎科学,其后果么,嗯,还真不严重,不过,会引发我的嘲笑,有的人习惯了,有的人还需要进一步习惯。
个人分类: 实事评论|4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龙虾中毒事件:有人怀疑是80年未解的“泻湖病”
fs007 2010-8-27 22:55
按:我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后的相关报道,各媒体大同小异,我随便抓了一份四川在线的报道转载如下,具体科普要等约稿杂志发文以后才能贴出来。在本文中,我加入一些评论,纠正一些可能存在误导的信息。 廖俊林博士告诉快报记者,在食用鱼类产品24小时以内发生的横纹肌溶解症,在美国【寻正按:应为在文献中】被称为泻湖病.1924年,该病在当时德国的波罗的海地区被首次发现,估计跟吃了泻湖中的鱼有关系,因此后来叫泻湖病,英文名叫Haff Disease.在此后10多年中,共发现了上千例病例,但1940年以后,就突然消失了 【寻正按:基本消失了,仍有零星报道,算不得完全消失】 。 卫生部专员抵达南京调查龙虾门 元凶还在排查中 昨天,卫生部有关人士到达南京,了解龙虾门的具体情况。记者从南京食安办获悉,昨天,南京暂无新增龙虾门病例,根据医疗机构的报告,仍然是19例。尽管南京的各部门已经开始对龙虾从源头、洗虾粉、致病元凶逐一调查,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进展。 昨天,卫生部有关人士抵达南京,对近日发生的龙虾门事件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非常关心,详细询问了患者目前的情况。南京方面的专家组也向卫生部相关人士汇报了患者诊断标准等相关情况,提出目前肌酸激酶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诊断无误。 昨天傍晚6:30,南京市食安办主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华文告诉记者,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醉酒、运动过量、药物影响、代谢异常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查明食用龙虾发生横纹肌溶解症的具体关联因素,目前也没有新报告的病例。 记者了解到,目前,对横纹肌溶解症,实施上报制度,一旦有医院收治该病例,将立即上报给相关部门。专家表示,目前,为期一个月的整顿还在持续,卫生监督部门将首先对各个辖区内销售龙虾的餐饮企业进行梳理,然后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问题将责令整改。 龙虾引发80年未解的泻湖病? 对于廖俊林博士泻湖病的提法,南京专家认为有待确认 龙虾门事件发生后,很多市民都关心元凶是谁,甚至就连远在海外的一些专家,也予以了高度关注。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廖俊林博士就是其中一位,他认为当前南京发生的龙虾门事件,在国外80多年前就发生过,并希望将这些情况提供给南京市疾控部门进行研究。 昨天晚上9点,快报记者连线采访了远在美国的廖俊林博士。他告诉记者,这个病国外其实早就有,叫泻湖病,80多年过去后,这个谜仍然没有解出来,着实是一道生物世界难题.南京疾控中心专家告诉记者,两个病确实症状高度一致,但是否为一个病,还需调查 【寻正按:专家说法不太准确,泻湖病是排除其它原因后的诊断,我是根据当地医生与卫生部门追查无果而下泻湖病诊断的。医生发现该病,初步排除其它原因,当为疑似泻湖病,随后进一步排除其它原因,即可断定为泻湖病】 。 我认为适当的诊断应是泻湖病 破解致病毒素仍是世界难题 廖俊林是中国四川人,目前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工作,是公共卫生管理博士,曾就读临床检验专业 【寻正按:我以前做过外科医生,不是检验专业】 。他昨天在网络上发了一篇博文,指出龙虾门的患者其实就是国外有报道的泻湖病,这一发现顿时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廖俊林博士告诉快报记者,在食用鱼类产品24小时以内发生的横纹肌溶解症,在美国被称为泻湖病.1924年,该病在当时德国的波罗的海地区被首次发现,估计跟吃了泻湖中的鱼有关系,因此后来叫泻湖病,英文名叫Haff Disease.在此后10多年中,共发现了上千例病例,但1940年以后,就突然 【寻正按:应为基本】 消失了。泻湖病直到1984年才在美国有报道,此后报道了20多例。总的来说,在美国、欧洲、巴西、日本都有发生。 泻湖病在不同地区由不同的鱼类产生。与南京龙虾门最相似的,当属2001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龙虾中毒事件,当地曾曝出一周内连续出现食用小龙虾后发生横纹肌溶解的九个病例,居民都是买龙虾回去自己煮,吃了之后发病,最严重的患者,肌酸激酶最高是正常值的百倍 【寻正按:上百倍的病例,未出现在小龙虾案例中,是其它案例报道的】 。之后,这个病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廖俊林说:这个病很偶发,总是发病一阵子后就消失了,从各种现象来看,我认为适当的诊断是泻湖病,至于破解致病毒素,是世界难题,尚需生化学家努力。 泻湖病症状与龙虾门患者相似 诊断和治疗都不难,但不能掉以轻心 廖俊林说,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泻湖病一般是吃完鱼类食品24小时内出现,有吃三文鱼,也有吃龙虾的,涉及到的水产品总共有11类,有淡水,也有海鲜。典型症状就是肌肉痛,无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肌肉强直,震颤,触痛,大汗,其它还有黑尿,全身不适,麻木,背痛,胃痛之类的症状。最关键的一条,CK指标,也就是肌酸激酶往往增高几十乃至上百倍。而在之前的报道中,南京龙虾门的诊断金标准,就是这个指标。 鼓楼医院专家吴建中告诉记者,一旦这个指标呈几何倍增加,那就是横纹肌溶解症。而在有的重病患者里,确实存在尿液像酱油一样黑的表现。泻湖病的严重后果是肾衰或心跳骤停导致死亡。治疗中,大量补液是关键,由于肌肉溶解导致大量钾从肌肉释放,高钾血症引起血律失常,心跳骤停,大量补液可以给肾排钾机会。廖俊林说,可以看出,肾脏损害、肌肉溶解等表现,与南京龙虾门患者高度一致。 廖俊林说,泻湖病诊断和治疗都不复杂。不必过分担心,但仍有死亡病例,也不能掉以轻心。死亡者主要是治疗不及时。 美医学界仍在猜想泻湖病毒素 猜测认为和人类发现的海葵毒相似 美国多例小龙虾致泻湖病都是患者买回家煮的,也就是说,都是熟食发病,跟中国的案例很类似。据悉,事情发生后,路易斯安那州卫生部门及时获得样本分析,仍然没分析出原因来,当初美国卫生机构也怀疑龙虾是否被农药或者化学物质所污染,随即展开环境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他们食用的小龙虾没有受到农药或化学物质的污染,将剩余的小龙虾样品送到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重金属、农用杀虫剂及除草剂均为阴性,也就是说安全的。最后,他们将样品送到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进行毒素检测,也是无果而终。目前,美国医学界对于造成泻湖病的毒素仍处于猜想阶段,认为它是跟人类所发现的毒素排名第二的海葵毒相似,耐热,可以引起一系列的肌肉内离子通道的紊乱从而导致其临床表现。 印证 症状一致,有待确认 南京市疾控中心专家告诉记者,之前他们查找文献,也知道泻湖病的说法,国外也有这方面的报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南京龙虾门事件里,患者所出现的症状与泻湖病所表现的基本一致,但究竟是不是泻湖病,目前还不能完全肯定。国外没有找到原因,但是他们要尽最大努力。 鼓楼医院专家吴建中告诉记者,要看到这份博士的材料才能确定是不是一回事,从记者的叙述来说,激酶增高、患者腰酸背痛等等症状,确实与龙虾门很相似。因为小龙虾是外来生物,其祖籍是南美地区,不排除是同一种病的可能。记者查询资料了解到,小龙虾学名叫克氏原螯虾,原产于墨西哥,后向北美扩散,给美国五大湖泊的渔业生产和堤坝造成了极大威胁。上世纪20至30年代经日本进入我国南京地区,随后在江浙一带迅速繁衍,现在小龙虾已经在洞庭湖大量繁殖。 知道特征,很难排查 吴建中告诉记者,目前虽然知道这个毒素有特征,比如耐热,不溶解水,病毒可能具有区域性等等,但是排查起来仍然是非常困难的。最相似的一个例子就是织纹螺。近两天,有关部门不断发出警示,毒性高发期慎食织纹螺.织纹螺俗称麦螺,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肉体呈淡黄色。第一例因织纹螺导致中毒的病例,是鼓楼医院1995年收治的,也恰好是吴建中抢救的,这个病人后来救活了,但是同样的病例还在不断发生中,后来徐州也发生了类似病例,吴建中过去组织抢救,又让病人转危为安。很多当地医生都很诧异,吴建中说:我当时只知道怎么治疗,却不知道是什么毒素,这与现在的龙虾门很相似.一直到2005年,真相才大白于天下,原来,由于海洋环境受到污染,赤潮频发,使织纹螺体内毒性大增。麦螺的毒素类似河豚毒,通常耐热,一般烹调温度很难将其破坏。织纹螺因其体内含有石房哈毒素,人食用后会因神经传导中断而中毒,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重症者常因呼吸麻痹而死亡。【寻正按:织纹螺中含有的是神经毒素,跟泻湖病中怀疑的肌肉毒素不是一回事,临床上甚好区分。】 吴建中称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世界是在不断发展的,以前没有发病,只是没有发现,现在发现了,不代表过去没有发病。自然界的生物,为了适应自然变化,也在不断调整自己,比如织纹螺,就因为一些原因,开始带毒了【寻正按:我比较怀疑这种说法,这些毒素是生物合成的,不是重金属或者污染物,是积累形成的,生物从不产毒,到产毒,是要发生基因与种系的变化的,更有可能是以前误诊了,没发现而已。】。 南京龙虾价格猛跌,销售近乎停摆 南京最大的水产批发市场下关惠民桥水产市场已开始对龙虾实行登记制度。据该市场的章茂华科长介绍,受龙虾事件的影响,他们在销的龙虾价格大幅下降。类似情况在全市多个大市场出现,例如南京宁工集贸市场负责人说,价格降了还是没人买;山西路集贸市场表示,他们仅有的两个龙虾摊位已经暂停龙虾销售。【寻正按:政府因此整顿市场,的确利民,但也不宜挠民过度。小龙虾不是一种坏食品。】。 龙虾价格每斤猛降10元 章茂华告诉记者,龙虾事件的冲击相当大,由于来进货的商贩越来越少,外地龙虾的到货量也在大幅下降,以往正常情况下每天的到货量一般都在26吨左右,而昨天就只有12~13吨。另外,龙虾的价格也暴跌了10元/斤之多,这在以往从未有过。昨天一两重的龙虾已经降到14~15元/斤,而之前要卖到25~26元/斤,最令人关注的是一两二到一两五的龙虾,从原来的30元/斤降到了只有20元/斤。 记者昨天在几家菜市场采访时了解到,香铺营集贸市场的龙虾,原来大都要卖到20元/斤,而昨天仅售16元/斤,尽管价格降了,但记者在现场看到,几乎无人购买。 南京宁工集贸市场的负责人表示,他们的价格也在降,现在的最高价20元/斤,最低价仅16元/斤,价格已经很低了,但是还是没人买。同在下关区的另一家集贸市场负责人也表示,现在很多市民都怕吃龙虾吃出问题,大多改吃其它水产品,而他们市场的龙虾已基本没有销售。 多个菜场不卖龙虾了 记者昨天采访时发现,科巷菜场已经找不到卖龙虾的摊位了。当记者赶到安怀村和尚书巷集贸市场时发现,这里的情况和科巷一样,除了龙虾外,什么水产都有卖的。当记者问为何没有龙虾销售时,有关人士很不耐烦地说:没进货,就没卖的呗。 山西路集贸市场的市场管理人员罗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已经不卖龙虾了。主要原因之一是怕龙虾惹出事情来。原因之二是,多数摊位在做零售的同时,每天都要给饭店供货,昨天有不少饭店纷纷打电话来表示暂时不要货了。再说鼓楼区工商局已经召集全区的集贸市场负责人开会,要求所有销售龙虾的摊主,必须凭进货发票和产地证明,同时市场还要做详细的记录和台账,以便一旦出事时可以追查龙虾的来源,这样做是好事,但摊主表示太麻烦,不如不卖了。另外,9月份之后,龙虾渐渐要下市了,所以不卖也罢。 惠民桥市场展开巡检 龙虾事件以来,受冲击最大是惠民桥水产市场,据章茂华介绍,前天,疾控中心已经在他们市场进行了抽样,检测结果一时半会还出不来,但是他们已经安排了专人在市场巡查,巡查的主要项目是销售要有产地证明,另外,所有摊贩不准用任何药水清洗龙虾。当记者问卫生部门以往是不是定期来抽检时,章茂华说,应该是要定期抽检,是不是定期抽检他就无权管了,但他希望卫生部门不要等到出事了才来抽检。 记者 安莹 刘峻
个人分类: 实事评论|3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京横纹肌溶解案例当诊断为泻湖病
fs007 2010-8-26 08:31
按:这是我最近发的相关微博,收集于下,具体科普作品要等到约稿杂志发文之后再转载。 寻正 :南京吃小龙虾吃出了横纹肌溶解,当地卫生局、医生、及科学爱好者都在寻找根本原因。编辑叫我关注,不由得又好气又好笑。南京的医生下了个不适当的诊断,导致了一群人跟着要解决世界难题,有些不自量力吧?适当的诊断是泻湖病(Haff Disease),致病毒素尚需生化学家努力。 寻正 :寄语南京的医生,泻湖病并不常见,把病例报道出来,就做了巨大贡献,不要好高骛远去查找什么病因,你有本事把致病毒素鉴定出来,北美欧洲估计可以横着走了。泻湖病太不常见了,小龙虾是可以继续吃的。但我是不太喜欢国内的小龙虾的,怎么看都象有污染的样子。 寻正 : 这病在1924年发现,在当时德国的波罗的海地区发现,估计跟吃了泻湖中的鱼有关系,因此后来叫泻湖病(Haff Disease)在此后10多年中,共发现了上千例病例,但1940年以后,就少见了。@ pearlher 给点这个病的相关背景可以么 寻正 :泻湖病等到1984年才在美国有报道,此后报道了20多例。总的来说,在美国、欧洲、巴西、日本都有发生,现在加上中国。泻湖病在很多种鱼类中发生,在不同地区由不同的鱼类产生,在美国发生过数例小龙虾致泻湖病。泻湖病致病毒素尚处于推测阶段,它对热不敏感,大多数人都是熟食发病。 寻正 : 巴西发病者都有肌肉痛,而美国则不一定,有的人先有黑尿(赤尿)。吃鱼类食品24小时内出现这些症状,一查血CK过高,诊断甚易。治疗也不复杂。不必过份担心,但仍有死亡病例,也不能掉以轻心。死亡者主要是治疗不及时。@ pearlher 那典型的症状是什么呢? 寻正 :肌肉痛,无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肌肉强直,震颤,触痛,大汗是常见症状,其它还有黑尿,全身不适,麻木,背痛,胃痛之类的症状。查血肌肉破坏释放的酶大增(CK增高几十上百倍),诊断甚易。 @pearlher 那典型的症状是什么呢? 寻正 :巴西发病者都有肌肉痛,而美国则不一定,有的人先有黑尿(赤尿)。吃鱼类食品24小时内出现这些症状,一查血CK过高,诊断甚易。治疗也不复杂。不必过份担心,但仍有死亡病例,也不能掉以轻心。死亡者主要是治疗不及时。 @pearlher 那典型的症状是什么呢? 寻正 :泻湖病的严重后果是肾衰或心跳骤停导致死亡。治疗大量补液是关键,肌肉溶解导致大量钾从肌肉释放,高钾血症引起血律失常,心跳骤停,大量补液可以给肾排钾机会。肌肉还释放肌红蛋白,如果肾脏需要保水,则会导致肌红蛋白在肾小管中凝集堵塞,从而导致肾衰,大量补液有预防作用。 寻正 :美国多例小龙虾致泻湖病都是患者买了自己回家煮的,跟中国的案例很类似。露易丝安拉州卫生部及时获得样本分析,仍然没分析出东西来。CDC与日本学者都曾获得样本进行分析,无果而终。因此,我不认为南京市卫生行政部门与有关医生能做得更好,不必浪费资源了,做点踏实的案例汇报工作吧。 下面是南京市政府对世界难题的高调反应: 南京市政府成立由常务副市长沈健 担任组长,分管秘书长担任副组长 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包括 :市卫生局、市农委、市工商局、 市质监局、市商务局、市药监局, 由市食安办承担具体协调工作。由 市卫生部门制定相关诊疗规范,并 将积极组织好医疗救治工作,同时 建立起相关病例的报告制度,做到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由市食 安办牵头组织专家学者就食用龙虾 与横纹肌溶解症的关联因素进行分 析调查,尽早查明原因。市工商部 门牵头的在全市开展龙虾养殖、运 输、销售、餐饮加工等各个环节的 专项整治,以保证市民食用龙虾的 安全。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592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