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彩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柳湾彩陶 2011-06-18 13:57
taodeng 2014-2-23 13:24
青海 乐都 柳湾 原始的先民似乎比现在的人们更有艺术追求,就那么些看起来像今天的土罐瓦缸的容器,都画满了复杂抽象的图案,而当时用于绘涂的颜料和工具还很难寻找和制作。柳湾是彩陶出土非常集中的地方,具有黄河上游最大的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公共墓地,发现了大量半山、马厂、齐家和辛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其年代距今4600至3600年。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2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女娲故里 2008-07-12 21:30
taodeng 2014-2-7 13:13
甘肃 秦安 陇城 女娲已经是传说中的人物,再说哪里是她的故里,那就是传说中的传说,不足为凭。不过,秦安却真的有女娲时代的痕迹,著名的大地湾遗址就在近处。新石器时代的房屋建造非常简陋,但原始居民的彩陶用品却相当精美,具有质朴而生动的图画装饰。现在这里的乡村信仰还保留着远古的印记,在山顶的雷神庙中刻画了对自然的敬畏。 果园满山谷 女娲初祖祠 炼石补青天 大地湾草庐 乡村雷神庙
个人分类: 登山印象|24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彩陶惊现新疆罗布泊
xjtuhyg 2013-12-11 09:37
彩陶惊现新疆罗布泊 考古人员表示罗布泊在彩陶文化时代并未缺席 天山网   2010 年 04 月 12 日  09:21:12 http://news.ts.cn/content/2010-04/12/content_4901485.htm 关键词 : 罗布泊,彩陶,生态环境建设,海水西调,陆海统筹 图为发罗布泊发现的彩陶残片   天山网讯(记者张海峰肖云龙摄影报道) 考古人员第一次在罗布泊发现了距今3000多年的彩陶, 4月8日,新疆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副主任刘国瑞对记者说。 这说明罗布泊在距今三四千年的彩陶文化时代并未缺席 。此番彩陶的发现,为研究罗布泊的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   罗布泊地区是西域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也是西域远古文明的摇篮。2009年11月到12月,由自治区文物局、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巴州文物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文物普查队首次对罗布泊地区的古代文化遗存展开了全面调查,基本摸清了这一地区的文物遗存现状。 目前,罗布泊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00多处,其中新发现100多处,主要为古墓葬、古遗址和木构建筑等。在一处新发现的青铜器时代遗址地面上,考古人员首次发现少量彩陶片和压印文陶罐残片。年代主要集中在距今3000年至4000年的青铜器时代和汉晋时代。   黄河流域彩陶文化西进是时下方兴未艾的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研究中的一条重要线索。新疆彩陶是很早就已开始的中国境内彩陶文化不断西进的结果。考古学家们还勾勒出它西进的详细线路和具体时间表:至少在距今8000年前,黄河流域彩陶文化逐渐开始向四周扩张,距今7000年以降,进入到六盘山东西两侧;距今5500年—5000年,扩展到青海东部;距今5000年以降,西进至酒泉境内的祁连山北麓;距今4000年前后,现身于新疆哈密地区。不过,这支东来的彩陶文化并没有在哈密绿洲驻足,至少在距今3000年以前,向西进入了吐鲁番盆地。   在近年来的考古活动中,人们先后在罗布泊北部的吐鲁番盆地、西部的焉耆盆地和东部的哈密盆地相继发现了彩陶,说明新疆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至西汉时期,都经历过一个发达的彩陶文化阶段,唯独罗布泊是个例外。在此地区已发掘的小河墓地、古墓沟墓地只有草编篓,未见彩陶踪影。 这次彩陶的发现,说明罗布泊在彩陶文化时代并未缺席,此前的各种猜测终于尘埃落定。   刘国瑞说,由这些陶片可推测, 它的器物形制似筒形器物,花纹风格和哈密盆地发现的一类彩陶有相似之处 。专家认为,之所以此次发现的彩陶片较少应该有两个原因,一为环境原因,罗布泊风沙极大,古代彩陶可能被风沙掩埋。其二是因为这一地区地域辽阔,20多天的普查不可能走遍每一个角落。这些彩陶的出现为进一步研究罗布泊的文化面貌提供了宝贵线索。 @@@@@@@@@@@@@@@@@@@@@@@@@@@@@@@@@@@@@@@@@@@@@@@@@@@@ 罗布泊首现青铜时代人类居址已发现彩陶片 2010 年 03 月 26 日 乌鲁木齐在线 http://www.wlmqwb.com/2852/201003/t20100326_1100712.shtml   乌鲁木齐在线讯(记者金少兵)新疆特殊区域文物普查队近期在对罗布泊地区古代遗存全面调查中,首次发现一处青铜时代居址。   去年11月至12月,由自治区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部门组成的特殊区域文物普查队, 深入罗布泊荒漠,对这一地区的古代遗存展开全面调查,共调查不可移动文物200余处,其中新发现100余处,主要有古墓葬、古遗址等。   目前,自治区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正整理、分析此次罗布泊地区文物普查资料。资料显示, 新发现的文物点大多分布在孔雀河三角洲和罗布泊北部一带 ,年代多集中在距今约3000-4000年前的青铜时代和汉晋时期,其中首次发现青铜时代居址一处,并采集到彩陶、压印纹陶片等遗物,这对深入研究罗布泊地区史前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25日,参与此次普查的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文瑛说,这处居址是在一个面积约100平米的雅丹台地北侧发现的,为圆形半地穴遗址,直径4.5米,深约50厘米;内壁平整,地穴北端因台地坍塌未能留存。    而雅丹台地的西侧边缘发现了芦苇草及牲畜粪便,部分压在土层之下,旁边散落有十余片带压印纹的夹砂红陶片及烧黑的陶罐底 ;台地东侧边缘坍塌的土下,不仅发现压有10-20厘米厚的芦苇草和牲畜粪便,其中还夹杂木炭渣及烧焦的动物碎骨等;台地南侧则有盗墓者挖开的两个直径30-50厘米左右的小坑,坑外堆积的土堆中还有烧焦的碎骨。普查队员还 在台地上发现了彩陶碎片,1枚石镞、1件石斧、1件石杵和一些草编器残片等 。   李文瑛分析,罗布泊北部和西部相邻地区大约在西汉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都经历过一个发达的彩陶文化阶段,唯独罗布泊地区很特殊,已发掘的公元前1500年至2000年左右的小河墓地、古墓沟墓葬,只有草编篓,未见彩陶。而小河、古墓沟文化之后至楼兰王国之前将近1000多年的时间里,罗布泊地区文化面貌如何,一直不清楚。此次青铜时代居址及彩陶的发现,为罗布泊地区史前文化的探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    另外,此次普查新发现数十处带斜坡墓道的汉晋时期洞室墓,大都构筑在雅丹高台上,墓室内的墙壁很平,个别还有彩绘,内容有各种人物、动物以及生活场景等。从部分被破坏的墓葬看,其棺具、随葬品规格甚高,墓主人身份非同一般。
2121 次阅读|1 个评论
向前看,向后看:8000年前的彩陶和100年后的陶瓷
sheep021 2010-8-26 10:41
按:陶器和玉器,历经千古而不衰,远比塑料的好玩啊,如果说金属资源匮乏,塑料便宜但有害,人们是否想过回归陶瓷、陶器? 中国号称“陶瓷之邦”。根据考古发现,陶器至少已有上万年的历史。瓷器的出现虽然较晚一些,但据考证也已有两三千年之久。陶器是用黏土绕烧制而成的器皿,现代陶器多在其表面涂上一层粗釉,以增进美观,提高强度。瓷土是质地纯净的黏土,为白色或灰白色的粉末,其主要成分是铝和硅的氧化物。 陶瓷的共同弱点是“脆”,加之它们都经受不住急剧加热和急剧冷却的考验,所以长期以来陶瓷的用途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陶瓷的生产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科学家们利用高纯度的天然无机物及人工合成的无机化合物,采用多种技术先进的制造工艺,研制出许多种具有 硬度 高、密度低(重量轻)、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等超常性能的新型陶瓷。这些新型陶瓷的优良特性是金属材料及高分子材料无法比拟的 近些年来,科学家把陶瓷粉末和金属粉末混合均匀,再经高温烧结,制成金属陶瓷,其性能既硬又韧,并且重量轾(密度小),耐高温,在运载火箭、洲际导弹、航天飞机以及宇宙飞船上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美国的MX导弹发射管,在以前是用特种钢制造的,其重量达40吨,而在采用特种金属陶瓷复合材料以后,其重量已减少到原来的1/5即8吨左右。 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在穿过大气层时,其表面某些部位的温度可高达2000摄氏度以上。在如此高的外部温度下,为使其内部的仪器设备能够正常工作并确保乘员的生命安全,金属陶瓷大有用武之地,像美国的“哥仑比亚”号航天飞机和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其表面都覆盖了大量的能耐高温的金属陶瓷防热片。实验表明,这种金属陶瓷防热片可以重复使用100次以上。 目前,陶瓷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民用技术领域中的应用都已经极其广泛,远不止上面所提到的。例如:用电子陶瓷作基片和薄膜的超大规模和超高速集成电路已经面世;压电陶瓷在遥控、红外、超声及精密测量等技术中均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光学陶瓷已经在激光技术中大显身手;稀土氧化物陶瓷在超导技术中异军突起,等等。近些年来,各类新型陶瓷脱颖而出,如雨后春笋,形势善人,其发展前景是极其诱人的。100年后的陶瓷会是什么样子? 相关链接: 8000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事情(兴隆洼文化) 性早熟的杯具:真熟假熟,真复杂假复杂? 裴李岗、磁山红陶的传说 裴李岗文化因1977年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发现而命名。根据考古发掘资料,距今约8000多年的属黄河流域的裴李岗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烧成温度在900℃左右。裴李岗陶器的陶质松,表皮易脱落,由于是手工制成,器壁薄厚不均。器物造型较简单,有碗、罐、壶、钵、鼎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足鼎、双耳壶等,另外还有陶塑动物等艺术品。从装饰上看,泥质陶器多为素面,夹砂陶器表面有简单粗糙的绳纹、划纹、指甲纹、篦点纹等,纹饰较为简洁。 磁山文化遗址于1976年在河北省武安县磁山被发现,其所处时代和出土的陶器与裴李岗文化基本相同,陶器手工制作,内壁凹凸不平,器型不规整,典型器物有陶盂和陶支架。较为特殊的是在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片彩陶,这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彩陶。 双耳三足壶 裴李岗文化13.9×6厘米 此壶属泥制红陶,是用手工泥条盘筑法制作而成。侈口,高领,球腹,圆底。腹上部附两个对称的弓形小耳,耳上有穿孔。底部三圆锥形小足外撇。通体素面,由于烧成温度较低,受热不均,质地较为疏松,有些地方呈黄褐色。器形简单,质朴大方,反映了陶器发明初期的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的巅峰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甘肃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丰富的彩陶为特征,迄今为至出现了距今约8000年以来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彩陶,它经仰韶、马家窑、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文化,一直延续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发展史。特别是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二I: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论述、分析、探讨彩陶花纹的演变、装饰手法的运用、装饰部位的选择等,研究工作在不断地深入。 彩陶精品欣赏 叶形纹铃,高9.2厘米,腹径6.8厘米,底径3厘米。1991年广河县祁家集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橙黄陶。通体施黑彩,柄部绘弦纹间圆点纹,腹部绘叶形网纹。器型呈单节长柄葫芦形,腹中空,内置小陶丸或石子,摇之,沙沙作响,此器应是原始的摇响乐器。 旋纹罐,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1956年甘肃永靖县三坪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细泥红陶,通体磨光,敛口,口沿外有四望,口沿、肩、上腹部分三层绘旋纹和水波纹。此罐造型巨大,比例匀称,纹饰繁缛瑰丽,线条流畅,动感强烈。是马家窑类型彩陶中的精品,被誉为“彩陶之王” 。 内彩水波纹盆,高10.4厘米,口径29厘米。1975年临夏水地陈家出土,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泥质红陶。内外壁及口沿施黑彩,内绘同心圆、水波和星斗纹,外壁绘水波纹,整个图案构图新颖,线条流畅。 菱格锯齿纹罐,高34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12.1厘米。1973年广河县地巴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橙黄陶。施黑、红彩,口内绘垂弧纹,颈部绘一周锯齿纹,腹部用黑、红复彩绘二方连续的大菱格纹,内填十字纹和圆点纹。菱格纹是半山中期的典型纹样之一,这件彩陶是半山类型中的精品。 垂弧锯齿纹双耳罐,高30.3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3厘米。1973年广河县地巴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泥质红陶。侈口,鼓腹,小平底,腹两侧附耳。施黑、红彩,口内绘垂弧纹,腹部绘多层连续垂弧纹和锯齿纹,黑、红彩交替使用,由三组分层连续的垂弧纹组成整体图案,每层由两层黑色带纹和一层红色带纹组成,黑色带纹上缘绘向上的黑色锯齿纹。整个图案密集繁复,俯视犹如一朵盛开的鲜花。造型丰满,色彩鲜艳。 贝形纹壶,高39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5厘米。1964年广河县寨子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橙黄陶。施黑、红彩,颈部绘网纹和一周大锯齿纹,肩腹部绘四层阴地贝形纹,每层间隔红色带纹。造型端庄,图案精美,是半山类型彩陶中的精品。 旋纹锯齿纹罐,高31.5厘米,口径17.9厘米,底径13厘米。1973年广河县地巴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橙黄陶。饰黑、红彩,口沿内绘垂弧纹、锯齿纹,腹部黑、红彩交替使用绘二方连续旋纹。图案生动,线条流畅。旋纹锯齿纹是半山类型中期典型的复合纹饰之一。(引自郎树德等著《甘肃考古文化丛书·彩陶》,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更多 :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5700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3000多年的发展,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分为四个类型: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这四种不同时期类型中的彩陶纹样有一定的区别,纹饰除了一些象形纹样之外,大多数是几何纹饰,但它们有共同特征,那就是它们的图案具有结构紧密、回旋多变、装饰面大的特征,纹样以涡旋纹为主,马家窑文化中曲线构成的旋涡纹饰是结构最复杂、完美而又有典型意义的几何纹饰之一。另外还有同心圆纹、三角纹、锯齿纹、鸟纹、蛙纹等,它的用笔流畅洒脱、它们高超的工艺装饰水平,体现了原始绘画艺术的魅力。
个人分类: 远古文明|2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