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经济学原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宏观经济学教程结束语
热度 1 lxj6309 2017-4-18 23:26
结束语 刘新建 众读者,我们现在完成了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的中级教程,经济学原理读到这儿,各位应该已经读出点味儿了。回忆一下,都有哪些收获呢? 1. 知道经济学或经济学家是干什么的吗? 经济学是经济学家研究经济问题获得的知识体系或者说知识库。经济研究分两类,一类是从大量的经济事实中进行归纳总结和演绎,获取关于人类社会经济事物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运动规律,一类是应用现有的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解决现实遇到的经济问题,解释困惑人们的经济现象。这两类任务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 现代经济学是科学吗? 经济学应当成为一门科学学科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说现代以西方主流经济学为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已经基本符合现代科学范式,大多数经济理论知识都基本符合客观真理的标准,不仅本书作者没有信心,相信大多数正直的经济学家也没有信心。不过,作为一门显学,作为受到行政界和企业界普遍重视的一门应用背景极强的学科,经济学家肯定已经提供了关于现实经济系统的一些正确认识,至少给了许多关于经济计量的工具指标和分析方法,使人们可以直观地观察经济变化的历史和趋势。 3. 学完经济学原理课程,应知应会哪些经济学知识呢? 有人聪慧非常,能够基本上背出书中的所有概念定义,理解并熟记几乎所有经济学理论和观点,对此,作为教师,我们真是太高兴了。对于云云大众中的一个,学完经济学原理课程,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对下列知识应比较熟悉: ( 1 )应知道最基本的供求函数和均衡概念,了解影响供给量和需求量的最主要因素,会根据供求条件求均衡解。 ( 2 )应知道一般弹性概念,会计算各种弹性系数和用弹性概念分析一些经济问题。 ( 3 )应知道各种成本概念和收益概念,会应用成本收益概念分析一些企业行为。 ( 4 )应知道四种市场结构的概念,了解不同市场中企业行为的差异,会对具有垄断力或市场力的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合理解释。 ( 5 )应知道边际分析概念的普遍意义,会应用边际概念分析一些均衡状态的特点。 ( 6 )应知道各种市场失灵的情况,了解市场失灵中可能发生的 各种 现实问题,会对一些市场失灵情况进行原因和解决途径分析。 ( 7 )应知道宏观总产出和价格水平的概念含义,会进行一些名义经济量和实际经济量的转换。 ( 8 )应知道国民帐户体系的最基本概念,了解总产出与总收入之间的联系,会列出基本的核算恒等式和根据简单投入产出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 9 )应知道微观需求函数和宏观总需求函数的联系与区别,了解不同类型宏观需求量的影响因素。 ( 10 )应知道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概念,了解中央银行的一些货币调控行为,会判断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相应影响方向。 ( 11 )应知道有关就业与失业的一些概念,了解影响工资水平的基本因素。 ( 12 )应知道国际贸易与汇率的一些概念,了解外汇储备的知识及汇率与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会进行一些与汇率有关的计算与分析。 ( 13 )应知道总供给函数概念,了解总供给与劳动市场的关系。 ( 14 )会根据一定的宏观统计数据,利用电子表格工具,建立一些简单宏观函数,如居民消费需求函数、投资需求函数等。 ( 15 )应知道总需求函数的构成和主要解释变量,会根据主要解释变量的变化方向分析总需求量或总需求曲线的变动方向。 ( 16 )应知道宏观经济总均衡的含义及其现实表现,了解经济波动含义。 ( 17 )应知道经济增长的定义和总量生产函数的含义,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会根据总量生产函数的结构来分析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方式途径。 ( 18 )应知道通货膨胀的定义和主要产生原因,了解通货膨胀对个体和社会可能带来的成本或损失。 ( 19 )应知道经济周期的含义和基本观测指标,了解历史上的多种经济周期理论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解释。 ( 20 )应知道政府应对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主要经济政策,了解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知识。 4. 未来经济学将向何处去? 经济学在通往科学的道路上还需要若干年的努力,在发展中有些基本问题应该理清楚。比如,是什么决定一个经济体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经济制度的经济体的发展规律不同,而经济制度又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化大生产的生产力是封建社会的分散的家庭经济所不能容纳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司制度及其发展正是适应了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现代公司制度也将在人类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中逐渐发生变革。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既定经济制度下的经济运行规律的知识体系,在不同的国家会有各自的特殊性。一种经济学理论只有在不奢望适应一切国家或一切经济系统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科学的发展,才能成为科学。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必须首先完善自己的理论结构,形成前后一致的概念体系。比如关于资本的概念,不能再纠缠于狭隘的固定资产范围,应回归古典经济学的科学资本概念,否则连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名称都解释不通。现代经济学的微观和宏观在经济结构的层次上走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只有个体,一个极端只有总量,所以,对一些经济发展规律解释能力有限。而人类社会的经济关系特点正是分成了不同层次的人群,经济规律受制于人群关系。不同的产业结构和不同的区域结构都是各类人群在经济制度中的利益关系的反映。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特点就是不对初始的财富分配结构进行解释和评价,也就是不对经济制度本身进行解释,从而也就无法解释生产力水平与经济制度的关系。所以,每一个国家都应有自己特殊的经济学。 为了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制度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必须从我国的经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和教条出发。首先严格定义各种基本范畴,使其准确反映经济现实的本质属性,而不是意向的虚构的属性。其次,牢记经济学的最基本问题:为谁生产?或对谁有利?这是一种立场问题。经济学家对自己提出的每一个政策建议,都应追索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明示公众。再次,经济规律的发现应建立在我国经济统计的事实基础上,不能无条件接受 “舶来品”。最后,必须注意经济规律的变异性。不仅具体的数量参数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经济关系的结构、种类和作用形式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在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平均消费倾向一般较低;进出口规模既与经济的开放模式和开放水平有关,还与经济的发展水平有关;公共消费的比例则与经济制度或体制有关。 另外,主流经济学中历来几乎不考虑中间投入或中间需求的做法将会成为经济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从微观个体行为假定出发的一般均衡理论和模型只能有纯理论研究的意义,而能够与现实经济相参照,为实际经济分析提供理论指导的宏观一般均衡理论,可以以包含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的投入产出经济学基本框架为模板,以经济部门关联及宏观经济行为假定为出发点,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如果能把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和企业的经济行为的差异结构用统计分布函数描述出来,则可以建立更深刻的一般均衡理论,它能回答经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为谁生产?由谁生产?生产多少? 动态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它能回答经济系统从现状出发,在有限假定下,未来数年或十年左右经济的发展趋向,为经济规划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动态化模型或许是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合理模式,但经济增长理论或模型不可能回答为什么有的国家贫穷有的国家富裕的问题,那是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个人分类: 经济学|3581 次阅读|2 个评论
经济学其实很简单
热度 3 lxj6309 2013-1-11 15:23
经济学其实很简单 ——通过经济学原理认识我们的国家 刘新建 《环球时报》 2013 年 1 月 6 日发表了何自力先生的文章: 照搬西方经济学会害中国 。受其启发,我想把这个问题再深入一步,说说经济学的一些本质特点,为普通民众了解经济学,理解我们国家的现实提供思考的支点。 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看起来高深莫测,甚至得至少是半个数学家才能搞懂。(这里提西方主流经济学是因为在西方,经济学也是多种流派,各呈其能,包括一些自称或被称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但是,经济学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任何普通民众都可以无师自通,只要你愿意花些时间去深入思考。那些高深的数学公式不过是或者经济学家为了混口饭吃,发些所谓高水平论文,或者是为了解决一些真实的预测或决策技术问题,这就是经济管理工程学的研究。 首先,经济的发展从社会角度说到底就是财富的积累和享受的发展。从积累的角度讲,生产的东西必须多于消费的东西才可能有积累,也就是必须有剩余产品。那你怎样才能使生产的东西多于消费的东西呢?一是多劳动,二是提高劳动的效率。多劳动得延长劳动的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则或通过增大劳动强度或使用高效率的劳动技术来实现。而使用高效率技术是最受推崇的途径,这就是创新理论。这样的理论观点就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增长理论的本质内容。所以,是任何人都可以明白的事情。在现代世界中,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人的劳动都可以提供一定剩余产品,因而经济的增长在理论上总是可能的。但是,为什么那么多贫穷国家的经济增长长期以来就是上不去甚至倒退呢?这是西方经济学没有告诉人们的。实际上,这需要通过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来解释,而西方主流经济学说自己不管政治。当然,现在在西方有一个新的政治经济学流派,研究政治政策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不过也很少研究大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的关系,可能在西方经济学的框架内他也研究不清楚。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每个人的生产都多于自己消费的量,那么,增加劳动力数量在社会总量上可以有更多的积累,可以办更多的事情,这就是合作的力量和系统效应。这也就是我们的国有经济的力量所在。如果国家不掌握强大的经济权利,是不可能有全国总体的高速经济增长的。亚洲各国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的高速成长经历都说明了这个问题,这是经济学家对亚洲新兴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 从积累与消费即享受的关系讲,合适的比例是经济发展速度的一个决定因素。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条件下,消费可多可少。消费多,积累就少,消费少,积累就多,积累多,增长速度就高。但是,两者之间的比例有一个界限,积累超过了这个界限就是无效积累,即浪费。这是因为,积累造成的财富最终还是为了消费,如果消费长期不发展或跟不上生产的发展,那么积累就失去了目标,就可能出现产品过剩危机,或破坏性生产,如新建的高楼被拆,新修的道路被重修。所以,可以看出,高速发展必须有长期规划,规划不当必造成浪费,从而影响消费即享受的发展。 其次,经济学的第二个核心问题就是分配问题。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解决的是总量,而分配问题则要解决让谁享受的问题。简单来说,这就是切蛋糕的问题。那么,如何切呢?虽然经济学家在第一问题上也有争论,但是,其共同点还是较多。在这第二个问题上,则是各种流派的竞技场。众所周知,最大的流派划分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路线划分。过去我们简单将其说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划分。其实,问题得从几个层次去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说明,掌握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人在社会上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群,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方。所以,私有制下的市场经济必然是两极分化的。在私有制下,积累越多,增长速度越快,两极之间的距离增大越快。这一点,作为普通人,深入想一想也是不难理解的:有钱的是大哥大,大哥大就越有钱。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公有制经济即公有制生产资料占有的主导地位,就是要国家掌握社会财富分配的主导权。(当然分配合理的前提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做保证,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是相互适应和服务的)。第二个层次的问题是如何满足不同民众的多样化需求的问题,即各种花色的布、各种口味的食品各生产多少的问题。改革前我们是计划为主导(也有有限市场),改革后我们是市场为主导(也有有限计划)。这是有效的分配机制的探索问题。我国之所以搞市场经济制度,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要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也只有市场经济价格机制是最有效的。市场机制其实就是一个负反馈自动控制机制:面多了自动加水或减面,水多了自动加面或减水。只是这个机制由于部件太多,不确定因素太多,所以,会出现失衡问题,出现无法控制的自毁——过剩性经济危机,然后再重新启动。 分配制度的第三个层次的问题是如何调整蛋糕分切体系。人们从一个大蛋糕中获取的份额多少是由其取得的货币收入多少决定的(蛋糕主要是可消费实物组成)。在私有制主导的经济制度中,国家对蛋糕分配体系的决定权力很小,所以,奥巴马很难管制华尔街的大亨们,必须向他们妥协。而在公有制主导下,国家的力量就比较强大。至于国家现实中把蛋糕切得如何,取决于多种因素。我国近 30 年来是处于制度的探索过渡过程中,有一些失误和曲折,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局面。但是,如果没有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国家将无力扭转这个局面,就如俄罗斯和印度。分配体系调整的方法从三个方面着手,这就是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工程体系和税收体系。前两个是支出,后一个是收入。最近不少人吵闹中国的税收太重,我认为这是不正确或不准确的。在有那么大的赤字和社会贫困的情况下,税收重吗?我们国家如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都不能有财政盈余,那么,当经济处于低速增长时代时如何办呢?像美国一样搞债务经济吗?我们现在税收的问题可能主要是结构问题,所以,必须探索国有经济主导下的整体税收结构问题。政府无税收如何做事? 第三,关于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其实,拉美国家所经历的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以后发展速度下滑的问题正是实施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结果。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国家,在 20 世纪 70 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 行列(人均收入超过 3000 美元),但直到 2007 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 GDP3000 至 5000 美元的发展阶段,然而,他们以前就是遵照美国经济学家的指示做的。最近几年,他们开始独立走自己的路,所以,巴西成了金砖五国之一。其实,这个阶段的社会发展阶段内涵是社会分配机制的调整阶段。一个国家从低收入到高收入,变化的不应只是财富数量,还包括社会制度和行为规则。经济与政治必须适应。但在快速增长中发了大财的人是不愿轻易改变游戏规则的,所以,在私有制下就形成了中等收入陷阱。在我国,只要国家认识到这个问题,主动调整,及时调整,就一定会渡过去。实际上,每一次经济危机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调整改革的时期。调整改革好了,会有较长的增长周期,否则,新的危机会较快到来。 2008 年爆发的这次危机,他们调整的比较慢,经济会处于较长时间的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 经济学原理最难的部分是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所以,经济学仍然是政治经济学。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就如家庭中的夫妻关系,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一种关系是好是坏都要那个国家的人民自己去创造,去建立,去维护,也要去担当。
个人分类: 经济学|4406 次阅读|5 个评论
财富创造与财富聚集
benlion 2011-7-23 13:57
财富的来源有好几种类型,如同生态系统的物种食物链关系和种群内食物分配。 我们期望的是财富的创造 - 那些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发明家、艺术家所创造的知识、技术和文化等文本形态的财富,以及转换成知识、创意、制造、加工成的商品和营造的环境、建筑等物质形态的财富。 然而,还有一种财富的来源是对这些创造的财富或称增殖的财富进行的操作、贸易和分配而导致财富的转移等,这是导致财富的聚集过程。 我们的经济活动中,消耗的资源和增殖的财富比例是什么?增殖甚至在原初状态进行财富转移积聚的过程是什么?财富积聚之后的资本是否在后续投入产出而形成财富的增殖? 创造财富是社会必须激励、发扬的富裕之道路,而仅仅是财富的转移或营销代理、管理服务、会展培训等环节剥离,有限的财富和资金不能很好地回报财富的创造和对创造的投入,那么就是一个经济管理问题。 市场经济、创新财富的直接对接,减少过多层层迭迭的中介非研发、非生产的环节是经济的有效率性原则。
个人分类: 2011|2310 次阅读|1 个评论
清风明月用钱买,雕栏玉砌已不在
yue 2010-8-28 12:35
可以说一切都会改变,虽然严格地说,有的东西永远不会改变。 古人说,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 。这是古代的经济原理。 但是当代的空气也是用钱买来的。 首先在家庭方面,人们已经用钱来买空气,虽然纯净水是以产品的方式买,而空气是以设备的方式。 例如加湿器,例如空气净化器。 其实戴个口罩,也是为了空气而进行的投资。 还有生态难民、空气难民,有的人为了呼吸新鲜空气而依据威海。 在社会方面,空气也是买来的,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好空气就是买来的,包括工厂停工,周边省市的工厂停工。 还有环境治理的巨大投资。 如果你不花正面的代价,就花负面的代价。反正一样。 更有特殊者,空气不好,增加了许多疾病,给人们带来许多医疗负担,在太原近年增加的费用,以我的体验看,打到2000元以上。 在北京,到了故宫里面,看那些雕栏玉砌,十分模糊。其实都是酸雨的破坏。 古人说雕栏玉砌应犹在,其实已经不再。 到了圆明园,你会为八国联军的破坏而痛心,都是到了颐和园,细读那些说明,你会发现更多的破坏是我们自己搞的,包括破四旧和文革小将。景山也有这样的说明。 如果去了故宫,看那些酸雨破坏殆尽的雕栏玉砌,你会感悟到,是谁搞破坏呢? 我们前赴后继的搞破坏。
个人分类: 我思诸我是----人学|3366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