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原动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图灵测试的作用、价值和意义
geneculture 2014-6-1 10:37
图灵测试的作用、价值和意义: “ 迄今为止,没有一台计算机通过了图灵测试。 虽然如此,在尝试通过图灵测试的漫漫征程上,模拟人类思维的愿望不断激励着我们。 这一原动力对计算机科学乃至认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具体的感受,请阅读附件! 附录 : 人工智能下一步,通过图灵测试 Drink-Me 发表于 2012-04-19 19:27 http://www.guokr.com/article/155296/ 图灵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作为现代计算机概念的缔造者他的密码破译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那个创意无限的计算机黎明时代,图灵率先提出的测试,说来似乎很简单如果一台计算机通过对话能使人们认定它是人类,那么这台计算机便被认为是具有智能的。 图灵试验的标准模式: C 使用问题来判断 A 或 B 是人类还是机械。对象为:一个具有正常思维的人(代号 B )、一个是机器(代号 A )。如果经过若干询问以后, C 不能得出实质的区别来分辨 A 与 B 的不同,则此机器 A 通过图灵试验。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 GPS 导航系统与 Google 搜索引擎,还是自动柜员机与苹果 Siri ,更遑论象棋大师深蓝( Deep Blue )和满腹经纶的沃森( Watson ),人工智能无处不在。但是, 迄今为止,没有一台计算机通过了图灵测试。 虽然如此,在尝试通过图灵测试的漫漫征程上,模拟人类思维的愿望不断激励着我们。 这一原动力对计算机科学乃至认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现在,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台内核代码已经写就的计算机, 拥有通过图灵测试的能力 。 “两项革命性的信息技术进步,可能 将重新给被闲置已久的图灵测试 ,带来新的任务,”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 认知科学家 罗伯特•弗兰茨( RobertFrench )在 4 月 12 日 的《科学》杂志上撰文称“第一步是准备数量巨大的原始数据: 输入的内容 包括视频资料和完备的声音环境信息,以及随意的谈话内容和关于各种各样事物的技术文档。第二步是能够 整理、收集、处理 这些丰富数据的复杂技术。” 这有没有可能创造出 相当于人类大脑认知水平的神经连结网络 ?它能够感知到我们所感知的吗? 图灵第一次进行他的测试是在一次聚会时。他巧妙的实验令人印象深刻:参加者努力让评判者相信他们的性别是伪装的(图灵本人由于其同性恋取向受到了严酷的迫害)。那时候,这种 创建等效于人类大脑认知方式的低水平神经网络 的想法还不存在。然而复制人类的思想似乎很有可能,相比之下似乎更简单。 我们一般认为,人类的思维是逻辑性的,而计算机能够运行逻辑性的命令。因此,我们的大脑应该是可计算的。 计算机科学家 由此认为,二十年之内或许不超过十年,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激动人心的事情:人们无法根据对话分辨出对方是计算机还是人类 。 这个过分简约的构想,被证明是建立在错误的理论基础上的。认知过程要远比 20 世纪中叶的计算机科学家及心理学家所设想的复杂得多 。并且令人沮丧的是,在运用逻辑学描述我们的思想过程时科学家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并且 我们越来越清楚:根据人类大脑所特有的,适应快速变化的外界环境、整合信息碎片等一系列特殊功能来看,模仿人类思维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对于现实中众多不确定性而言,符号逻辑本身过于脆弱,”斯坦福大学研究 机器智能 模拟的 计算机科学家 诺亚•古德曼( Noah Goodman) 如是说。 尽管如此现在被我们认为已经失败的传统 AI 技术上依旧颇具启发性。因为,它们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于人类大脑运作方式的看法。挫折过后,不断涌出的是许许多多极其重要的 认知科学 新观点。 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图灵测试 , 一直都是被放弃闲置的探索领域 (尽管今天它衍生出了专为 虚拟聊天机器人 设置的年度 Loebner 奖,同时, 即时虚拟广告机器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益发普遍) (康奈尔大学创新机器实验室的两部 虚拟谈话机器人 正在进行非常有趣的唠嗑 ) 与此同时衍生出的是现代 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 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 1. 推算事件发生的概率,做出准确判断。(称为概率性) 2. 在与简单、微小的程序的互动过程中,得出复杂的行为模式。(称为连结性) 和那些,像深蓝( Deep Blue )(曾因击败国际象棋大师 Garry Kasparov 扬名 ) 一样,使用“蛮力”的电脑程序的计算特点不同,人们认为这些程序至少精确反映出了人类思维中产生的某些特有现象。 迄今为止,所谓“概率性”和“连结性”两大人工智能研究新思路指导开发出了一系列现实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的人工智能产品:自动驾驶汽车, Google 搜索引擎,自动机器翻译,以及 IBM 开发的能巧妙回答任何刁钻古怪问题的 Watson 电脑。 ( IBM 的 Watson 电脑击败 KenJennings ,他是 Jeopardy! 节目的人类最高水平玩家。)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它们在某些方面能力仍旧有限——“如果你说:‘ Watson ,给我做晚饭好不好,’或者‘ Watson ,写首十四行诗吧 , ’他会憋炸的。”古德曼这样说。但是人们不断上涨的使用(或调戏)欲望使它们的性能得以飞快进步,数据库更详实。 “你所说过的、听到的、写下的、或者是读到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以及每一个看到的场景,每一段经历的声音片段 , 一并同其他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的人们的相关数据,都被录制下来并可随时调用。久而久之,甚至触觉以及嗅觉传感器也可以被接入以全面丰富我们这个充满图像和声音的数据库。”作为对 MIT (麻省理工)研究员戴伯•罗伊( Deb Roy )的相关研究的延伸,弗兰茨在《科学》杂志上这样设想。戴伯曾经录制了 9 万小时的视频,内容是关于他襁褓中的儿子清醒状态下的认知发展过程。 假定我们拥有可编目、分析、串联和交叉全部海量信息的处理软件以及备有上述数据库和分析系统的程序,应该完全能够使得一台计算机回答现今的 AI 们无法回答的棘手问题。这最终意味着通过图灵测试。 密歇根大学 人工智能专家 赛汀德•辛( Satinder Singh) 对数据所显示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大容量数据库终会造就一台极具灵活性的人工智能机器 。” 但这样来说,梳理所有曾经学习过的问题数据就显得重要了许多。计算机要懂得:什么更值得记住,什么更值得去预测。可是,如果 你把一个孩子领进屋内,让他自由自在、随心所愿,不交给他任何任务,他为什么会自发地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呢?所有的这类问题都变得异常有趣。 “ 为了变得更渊博,更灵活,更有能力,一个人必须要被动力和好奇心所驱使,从而,提炼出重要的事情, ”辛说:“这些对计算机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一架机器要通过图灵测试,一定要充满着人类的情感与欲望吗?。就像是弗兰肯斯坦(玛莉•雪莱( Marry Shelley )笔下的人造人),或者有生命的泥人( Golem 希伯莱传说中的用粘土、石头或青铜制成的无生命的巨人,注入魔力后可行动)一样吗?”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 计算机科学家 卡洛斯•格申森( CarlosGershenson) 充满了疑问。但是,这和更基本的问题一样,难以回答。 “这做起来一定很困难,可是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充满了疑问。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ld Be on Brinkof Passing Turing Test BY BRANDON KEIM 04.12.12 | 5:37 PM | PERMALINK Share on Facebook Tweet In Share One hundred years after Alan Turing wasborn, his eponymous test remains an elusive benchmark for artificialintelligence. Now, for the first time in decades, it’s possible to imagine amachine making the grade. Turing was one of the 20th century’s great mathematicians,a conceptual architect of modern computing whose code-breaking played adecisive part in World War II. His test, described in a seminal dawn-of-the-computer-agepaper, was deceptively simple: If a machine could pass for human inconversation, the machine could be considered intelligen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 are nowubiquitous, from GPS navigation systems and Google algorithms to automatedcustomer service and Apple’s Siri, to say nothing of Deep Blue and Watson — but no machine hasmet Turing’s standard . The quest to do so,however, and the lines of research inspired by the general challenge ofmodeling human thought, have profoundly influenced both computer and cognitivescience. There is reason tobelieve that code kernels for the firstTuring-intelligent machine have already been written. “ Tworevolutionary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y bring the Turing test out of retirement ,” wroteRobert French, a cognitive scientist at the French National Center forScientific Research, in an Apr. 12 Science essay. “ The first is the ready availability of vastamounts of raw data — from video feeds to complete soundenvironments, and from casual conversations to technical documents on everyconceivable subject. The second is the advent of sophisticatedtechniques for collecting, organizing, and processing this rich collection ofdata. ” ' Tworevolutionary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y bring the Turing test outof retirement .' “Is it possible to recreate something similar to the subcognitivelow-level association network that we have? That’s experiencing largely whatwe’re experiencing? Would that be so impossible?” French said. When Turing firstproposed the test — poignantly modeled on a party gamein which participants tried to fool judges about their gender; Turing wascruelly persecuted for his homosexuality – the idea of “a subcognitive low-level association network” didn’t exist.The idea of replicating human thought, however, seemed quite possible, evenrelatively easy. The human mind wasthought to be logical. Computers run logical commands.Therefore our brains should be computable. Computer scientists thought thatwithin a decade, maybe two, a person engaged in dialogue with two hiddenconversants, one computer and one human, would be unable to reliably tell themapart. That simplistic ideaproved ill-founded. Cognition is far more complicated than mid-20th centurycomputer scientists or psychologists had imagined, and logic was woefullyinsufficient in describing our thoughts. Appearinghuman turned out to be an insurmountably difficult task, drawing on previouslyunappreciated human abilities to integrate disparate pieces of information in afast-changing environment. “ Symboliclogic by itself is too brittle to account for uncertainty,” said Noah Goodman,a computer scientist at Stanford University who models intelligence inmachines. Nevertheless, “the failure of what we now call old-fashioned AI wasvery instructive. It led to changes in how we thinkabout the human mind. Many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that have happened incognitive science” emerged from these struggles, he said. By the mid-1980s, the Turing test had been largely abandoned as a research goal (though it survives today in the annual Loebner prize for realistic chatbots,and momentarily realistic advertising bots are a regular feature of onlinelife.) However, it helped spawn the two dominantthemes of modern 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lculatingprobabilities and producing complex behavior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manysmall, simple processes. Unlike the so-called brute force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seen in programs like Deep Blue, the computer thatfamously defeated chess champion Garry Kasparov, these are considered accuratereflections of at least some of what occurs in human thought. As of now, so-called probabilistic and connectionist approachesinform many real-worl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 autonomous cars, Googlesearches, automated language translation, the IBM-developed Watson program thatso thoroughly dominated at Jeopardy. They remain limited in scope — “If yousay, ‘Watson, make me dinner,’ or ‘Watson, write a sonnet,’ it explodes,” saidGoodman — but raise the alluring possibility of applying them tounprecedentedly large, detailed datasets. “ Suppose, for a moment, that all thewords you have ever spoken, heard, written, or read, as well as all the visualscenes and all the sounds you have ever experienced, were recorded andaccessible, along with similar data for hundreds of thousands, even millions,of other people. Ultimately, tactile, and olfactory sensors could also be addedto complete this record of sensory experience over time,” wrote French inScience, with a nod to MIT researcher Deb Roy’s recordings of 200,000 hours ofhis infant son ’ s wakingdevelopment. He continued, “Assume also that the software exists to catalog,analyze, correlate, and cross-link everything in this sea of data. These dataand the capacity to analyze them appropriately could allow a machine to answerheretofore computer-unanswerable questions” and even pass a Turing tes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xpert Satinder Singh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was cautiously optimistic aboutthe prospects offered by data. “Are large volumes of data going to be thesource of building a flexibly competent intelligence? Maybe they will be,” hesaid. “ But all kinds of questions thathaven’t been studied much become important at this point. What is useful toremember? What is useful to predict? If you put a kid in a room, and let himwander without any task, why does he do what he does?” Singh continued. “Allthese sorts of questions become really interesting. “ In order to be broadly and flexiblycompetent, one needs to have motivations and curiosities and drives, and figureout what is important,” he said. “These are huge challenges.” Should a machine pass the Turing test, it would fulfill a humandesire that predates the computer age, dating back to Mary Shelley’sFrankenstein or even the golems of Middle Age folklore, said computer scientistCarlos Gershenson of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exico. But it won’tanswer a more fundamental question. “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do — butwhat is the purpose?” he said. http://www.wired.com/2012/04/turing-test-revisited/ Citation: “Dusting Off the Turing Test.” By Robert M.French. Science, Vol. 336 No. 6088, April 13, 2012. “ BeyondTuring’s Machines.” By Andrew Hodges. Science, Vol. 336 No. 6088, April 13,2012. Images: 1) The Alan Turing memorial at Bletchley Park, the site of Turing’s codebreakingaccomplishments during World War II. (Jon Callas/Flickr) 2) IBM’s Watsoncomputer defeating Ken Jennings, the highest-ranking human Jeopardy! player.(IBM) Video: Two chatbots hold a conversation in the Cornell Creative MachinesLab. (Cornell University/YouTube)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2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动力
llz13458241897 2013-11-18 08:38
学生学习某一学科,要对这一学科产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自然的动力,是不经意的。而善于学习,并常常获得成功是产生兴趣的原动力。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特别重要,不是依样画葫芦的做法所能达到的。自己啃,自己细细地咀嚼,才能真正尝到甜头,才会有真正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自己啃是有一些困难,只要有教师合理且适时地导和鼓励,克服困难也是不难的。
1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熵与耗散理论在社科中的应用思考
热度 2 Sibiling 2013-10-10 21:31
长夜漫漫,突然就没有了睡意,索性披衣起长相忆。 这几天大家诺贝尔奖讨论的如火如荼,而这些天我更内心也很不宁静,因为对于即将要研究的这个对象——复杂网络,实在没有太多的接触,因而就感觉实在没有下手的地方。十多年了,科研上几波几折,始终没有切入最佳的状态,这样也许先就放放手吧,在这个美丽的秋日午后,任由思绪飘回那些曾经的岁月。 大学里我是学化学的,拿到了一个理学学士的学位,其中的过程几乎忘光,其中留给我唯一的印痕,就是对物理化学这门基础课的一个概念——熵,曾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并为之思索过很久。然而这个表征无序到有序状态的基础参量,始终可能没有理解到她物理含义的精髓,这也是我之后数年始终不曾放弃钻研的原动力。 既然上帝欲让人疯狂,之前必会先给你一丝明亮。那也是一个午后的课堂,一位非常认真的老师在讲,而我的思维却信马由缰,这个给出具体公式和意义的参数的含义是那么的丰富,甚或教材中都说它泛化到甚多领域,但此处的寥寥数语却一点都满足不了我的追根问底的一丝好奇? 熵的概念到底普适性有多广? 化学化工学院的物理化学课上完,理工科学生的大学物理课程中继续讲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因此熵的概念、曲线又一次的被提及和深究,那是在 2004 年,我第一次完成《试谈熵与诗词》这篇论文,当然,这个联想和尝试今天看来是有点远了,但是当时确实有助于我钻研和深入理解熵公式的神奇。 由于知识面窄,必须求教于导师,我先后找到李和刘等老师,他们儒雅的长者风范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让我对傅献彩老师物化著作不曾释手,甚至后来还曾经当面求教过朱清时老师。在刘老师的鼓励下, 2008 年的时候终于在《中国交叉科学》上发表了《熵理论在韵文中的应用》一文。 那些日子是懵懂的,但也是非常美好的,最一开始的时候,我把自然科学中的熵概念试图与人文科学中的韵文联系到一起,用从无序到有序的基本思想来解释这个现象的发生过程,目前看来这个尝试也不是不可的。因为科学和艺术似乎本来就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现实世界中的孪生子。 2006 年之前,对于熵的理解仅仅有这么多,一开始设想人文语言中可能有这种经过耗散理论控制下的现象,但是别的什么都不曾想到,最关键的是,当时我还只有化学物理中的那么一丁点关于熵的基础知识。 2006 年之后进入了科学院,这个基础知识就再也没有被补起或者增加过。 那么这个概念与目前的复杂网络研究有什么关系吗?这是我目前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度分布的研究中很多人都用了数据的转化演算和成图,但是对曲线的物理意义解释没有找到最为根本的揭示,而这,又是网络科学的基础型问题,但,到底怎么重整这一体系?思考点往哪发力? 夜深了,眼睛已经疼的厉害,思维虽然能告诉运转,但是依然没有找到清晰的路线图,待又一个太阳重生的时刻,再开始回忆并且转入新的征程罢。 阿门。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4462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性中‘恶’还是‘善’是推动人类文明的‘原动力’?
热度 7 lin602 2013-8-26 08:30
每次在动物园看猴山,都会看到猴王先享用母猴与食物,猴王后面就是王后最优先,小公猴最可怜,没有交配权,食物也是最后才有得吃。当然这种描述书中更多。 看动物世界中的狮群,也是如此,一个狮群中只有一头成年公狮子,所有狮群中的母狮都是这公狮子的‘老婆’。如果这个公狮子被其他一只公狮子打败,就惨兮兮地逃跑,交出它的地盘,这个狮群中的所有狮子都是这新公狮的属物。 这也就是小社会的‘雏型’。 人是从这些小动物群发展过来的,随着人利用工具能力的加强,为了争夺地盘,为了享受更多的女人,为了抓到对方的俘虏来做奴隶,为了让自己快乐,让奴隶们角斗等,都是人性中的恶在起主导作用。 人为了不被奴役,不被灭,因此就会动脑筋,发展武器,建筑城墙,发展工具种粮食并囤起来,一方面自己吃,一方面也是为了‘军粮’。 看看世界文化遗产,除了自然山水以外,绝大多数都是皇与王们奢侈与腐败的产物,都是为了战争或保护自己建筑起坚固的城堡。中国的北京故宫严格来说,只是皇帝一个家庭,里面只有一个成年男人就是皇帝,皇子结婚后就要搬到外面。从道理上来说,一个家庭需要这么多建筑与地盘吗?故宫如此多的建筑与奢侈也是皇帝们人性中的恶所‘致’。 欧洲的凡尔赛宫、俄罗斯的冬宫、奥地利的霍夫宫美泉宫等,都是如此。而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角斗场更是活生生的标本。世界许多国家的凯旋门都记载着。 现在文明,是众多普通人联合起来,经过不懈的斗争与流血,对人性中的恶通过法律进行限制的结果。 如今的社会,大家都要发展经济,经济不行,武器不行,不知那个大人物曾经说过(好象是邓小平),就有被开除出地球球藉的危险。 毛泽东好象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我的感觉是人类历史就是不同人之间‘恶’与‘恶’斗争(例如宫廷中官员之间),被奴役的人与权势阶层人性中的‘恶’斗争的历史(革命或起义)。 从理论上我也说不清楚,我总是觉得,人性中的‘恶’是人类文明往前推进的原始动力。是不是与其他人的观点一致,我也不知道,因为我是做化工的。
4171 次阅读|8 个评论
告科学人
热度 2 ziyoufeihcl 2013-3-1 22:21
作为科学人,应当具备的是对科学知识研究的无比热爱、对科学前沿阵地的持续坚守以及对所从事科学研究推进的乐于付出,而非让科学研究事业成为实现自身功、名、利的武器。从事科研事业的原动力来源于对科学事业浓厚兴趣的驱使,而非满足无限个人欲望所激发。 ——记于2013年3月1日晚
2248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研究的原动力是好奇,不是追求和献身
热度 3 pliu1056 2012-11-21 21:06
有感于程老师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60333do=blogid=634268 我们教育的最大缺失,是没有培养起年轻人对未知事物和未知世界的好奇!因为国内对很多事情是不允许有好奇和探究的。在这种云一般的基础上,“对理想的追求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是需要有科研“雷锋”和“陈景润”为榜样的。
2342 次阅读|4 个评论
创新的原动力是什么
xielimin 2012-10-14 13:16
创新的原动力是什么呢,具体到做科研上,想有所创新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因素呢? 个人孤陋的以为,创新至少需要具备一下几个要素: 1、对该领域思想有大概掌握,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本领域,也就是说如果你想造个自行车,那么至少你应该知道自行车长什么样的,不能造出的自行车长得像汽车。其二,需有个大概了解,这里的大概其实是一个很难把握的概念,有时我们只需要知道都有哪些思想就好了,深一些,能了解各个思想的优缺点,如果再深些可能就无益了,极容易陷入条条框框中,所以有个大概了解即可;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了解的不太深,也很难会产生自己的想法,所以这个大概是很难掌握的,但重要的是要跳出条条框框,不被既往的事实所限制,勇于探索,敢于否定。 2、创新往往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具体到科研上,也就是实验的复现上,如果你一开始便有与其他人不同的想法,那很好,按照自己的轨迹走好了,但是原创性的东西其实是很难,难的在于灵感的闪现,更难在将一系列的火花汇聚成火焰,火堆,形成自己的体系,自圆其说,这着实有些难,若没有大量的积累,恐怕很难。如果并没有什么异想天开的想法,那么复现别人的实验,从而找些灵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这也是大多数人所走的创新的路线。 3、上面说的都是方法论,这条就是纯意识形态了,主观上的因素,一旦有了自己的想法,一定要具备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决心,即使撞了南墙,也要将南墙撞破,穿过去,始终坚持自己是对的,这点我觉得很关键,有时灵感的闪现正是潜意识的体现,而这种潜意识往往真理的体现,所以坚持自己的想法,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哪怕是错了,其实也是没关系的,因为,科学总是在不断修正中前进的,错了,及时纠正,继续向前,也许最后你走到的目的地与你当初想去的地方不一致,但没关系,因为你已经走出原点了。 创新一定还有其他的因素,希望我们一起探索,任何事情都是有章可循的,我们如果能找出其中的“章”,那么必定事半功倍!
7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迎向高远而开阔的科学人生
Sibiling 2012-7-28 23:06
迎向高远而开阔的科学人生 :崔导师的访谈报告文学 ——记著名女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所长崔平 约访女科学家还是第一次,心里有些忐忑,大概缘于职业间的阻隔,也缘于打小以来对科学家的敬畏。小时候,每每被人问及长大了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我们都会说做科学家,显然科学家是一个很神圣很崇高的称呼。于是带着几分不安拨通崔平老师的电话,从遥远的北京国际机场那头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语速较快,却透着一股随和之气,我的心就放下了许多。我开始跟她约采访时间,但她的时间一直都是满打满算的,她很抱歉地说白天只能给一小时。最后讨价还价,我发现周五晚上崔老师刚好在天一广场的月湖大酒店招待客人,就约定等她晚餐后就近找一个茶馆坐下来听听她的故事。周五晚上,大雨如注,崔老师从酒店出来,并不大的广场,她却找不到茶馆。她说来宁波四年了,很少有机会逛一下这个城市广场。她更多时间都用在了她的学术上,用在了实验室里,用在了她的研究所上,自然找不到这个刚刚搬迁了位置的茶馆。 雨夜的茶馆光线暗淡,氤氲着水气。崔老师坐下来,我感觉到这是一位明朗而干练的长者,短发,面容洁净,额头透露着学者特有的智慧,镜片后面的眼睛清澈而深邃,根本见不到岁月带来的沧桑和疲倦。 崔老师是一位很健谈的女科学家,打开话闸后,她的人生历程就浮现在我面前。 广阔天地间,成长起一位好青年 崔平并未在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她的童年是在安徽农村跟着外祖母一起度过的,小学读完二年级后,直接跳到四年级,紧接着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教育也成了一场政治浩劫的牺牲品。直到崔平的初中和高中时代,尽管形式上恢复了上学,但学校的科学知识传播已处于瘫痪状态了。1975年,18岁的崔平高中毕业,她并没有对未来充满期待,甚至都不知道未来该长什么样子。依照惯例,前几届高中毕业生都下放到农村去了。她也背起行囊,到了农村,她觉得那也未必不是个好去处,她是一个特别能适应环境的人,这种能力从小有之。对于“下放农村”这件有些人看来痛苦的事,她的心里还是有几多憧憬几许向往的。农村是一个开阔的种植园,崔平体味着劳作的艰辛,但心里她从不觉得劳动的苦。她有着乐观和明朗的天性,在她看来,春耕秋收,抽穗结果,劳动有劳动无法言说的喜悦。她是一个特别积极投身劳动的姑娘,耕地锄草,兴河挑泥,割稻施肥……样样农活都是一把好手,抵得上一个壮劳力。那时候,崔平能轻松地挑起一担一百多斤重的稻谷在田埂上健步如飞;那时候,崔平能躬着腰,一口气插半小时的秧,才直起身来休息一下;那时候,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让一个姑娘家一餐能吃下一斤半的米……崔平是一个凡事较真的人,她觉得把活干完,把活干好,那就是一种成就,所以她成了“铁姑娘——劳动突击队”的队长,带领着姐妹们凌晨3点摸黑起床,到田里拔秧,在吃早饭前将一捆捆秧苗扔到了水田里,为一天的活做好准备。干活渴了,她就跑到田边,在老乡们备下的水桶里,狂饮一气,几口就能喝一下一大瓢的水。 农忙时节劳动,农闲时节,崔平又成了文艺宣传队的骨干人员,写剧本,演小品,排练大合唱,她是一个八面玲珑的多面手。干完农活,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大多数一倒到床上就呼呼睡去了,崔平却爱躲在一顶旧蚊帐里读书。那时的农村没有电,她就在蚊帐边的凳子上点一盏煤油灯,再在灯旁放一个木盆子,那是用来擦脸的。夏天的夜,暑热难耐,看书累了,她就伸出头去,到木盆里擦一把脸。说是读书,其实也只是少数的杂志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类苏联名著。她当时读得最多的杂志是《朝霞》和《十月》,她一边读书,一边在书中寻找文艺演出编剧的灵感。“读书”这样的一个好习惯即便在艰辛的劳动中也被保存了下来。趴在床上读书,时间一长就会很累,所以那时候枕头就不再是“枕头”了,而是用来垫在腰上,成了“枕腰”。 除了这些,崔平还在农村里找到了许多其他事做,她是一个很能赋予自己的生活以意义的人。她利用空闲时间,在插队的小村里办起了夜校,教那些世代与泥土打交道的农民读书识字,这时候这个叫崔平的小姑娘又摇身一变成了有模有样的老师。她还跟其他插队的几个小年轻一起用土坯在村庄的空地上搭建了一个乒乓球台,在泥台上面抹上些水泥,知青们就玩得不亦乐乎了。不过好景不长,那个土台子没多长时间就被一场大雨冲垮了。 大学,生命里的春天 时间到了1977年,还在农村劳动的崔平听到了隐约的传闻,说国家将恢复高考。高考,上大学,这对于崔平来说是一些多么具有诱惑力的词语啊!其实,走向广阔的农村的第一天,她的潜意识里也是无数次期待着能够有机会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的,看着自己前面几届表现出色的知青们都被推荐到大学了,她心里充满了羡慕,她期待有一天自己也能够成为他们当中的幸运儿。现在终于有了恢复高考的传闻了,崔平心里的激动自然无法言喻。不过关于高考的一切还并不清晰,她不知道如何报名,更不知道高考是让考生们自主报名还是像以往一样通过组织推荐。于是白天她仍然一心一意地干活,毫不懈怠地参加田地里的劳动,只是见缝插针地抓住了晚上的时间。从1977年深秋开始一直到12月份高考,3个月时间,崔平每天都读书到深夜,可是她手头除了几本泛黄的高中课本之外,就再也找不到一丁点学习资料了,她就反反复复地翻看手头的教科书,竭力将那些先天不足的知识一点点理成一条清晰的脉络。那三个月,流过的汗水和付出的辛劳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那三个月的成效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像海绵吸水一样,像干枯的树林承接甘雨一样,拼命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那时候的高考是需要在考前填好志愿的,大家都觉得崔平一定会填报文科,她是那么活跃的一个人,那么能说能写。但是她似乎对理科有着更多好感,而且更重要的是插队三年,帮各位领导写各种讲话材料写得让她心有余悸了,她担心进大学文科学习后又是这么大把大把写材料的活,这更坚定了她要报考理工科的决心。当然,那时候她并不明白该填报什么学校什么志愿。好在高中时代的两位老师帮了他的忙,一位是从复旦物理系毕业的曾立奇老师,另一位是曾老师的夫人连梅之女士,连老师也是复旦大学毕业的。两位老师帮助崔平一起填了志愿:安徽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她并不明白什么是物理,固体物理就更不用说。 1977 年,深冬12月,因“文革”中断了10年之久的高考考场重新打开,就像一扇向上的光明的门重新打开。570万从15岁到30多岁的考生涌入考场,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考试。那个寒冷的冬天,成了寒门学子们心里最温暖的春天,他们一生的命运都因了这场高考出现了伟大的转机,他们被困在泥土里的梦想也在这个冬天绽开了新芽。众多挤过独木桥的人中,崔平就是其中一位幸运儿,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终于如愿以偿,顺利进入安徽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 “综观漫长的人生,大学确实是命运最大的转折。”崔平不无感慨地说。 大学时代,崔平终于与她日后毕生研究的方向——物理学接上了头,但那时她对物理学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近代物理的范畴,当然在大学里她聆听了许多科学家的讲座,她也阅读了许多的文学名著,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斯汤达的《红与黑》……这些书都是一种强大的感召,内化为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大学时代的崔平,还没有完全明晰未来的道路,但她已经沉浸在科学家的故事里了,她开始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那批科学家孜孜以求,专注于真理的品格感动,也在内心里对那种合作探讨,忘我无我的研究境界充满了向往。 她并没有像有些同学那样进了大学就彻底松懈下来,她对待时间向来是吝啬的,她是大学时代最好学的学生,也是各种校园活动最积极的践行者。所有娱乐也只是在周末时跑到学校的放影厅去看一场南斯拉夫或者前苏联的译制片。大学带给崔平的是大师的启蒙,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底色。七十年代末的大学生们,身上都有许多的责任,都潜意识地开始追求一种充实而高远的人生。 葛庭燧,人生的导师 讲到崔平的故事,讲到崔平的人生,有一位导师绝对不能略去,他就是葛庭燧先生。让我们先来看看葛先生的简历,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崔平的人生。葛庭燧先生是闻名世界的金属物理学家。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1年赴美,就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1943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应邀到麻省理工学院工作,参与美国曼哈顿计划中有关原子弹及远程雷达的研究,获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颁发的奖状和奖章。二战结束后,又应邀到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从事基础研究,任副研究员。1949年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庭燧先生主要从事固体内耗、晶体缺陷和金属力学性质研究,是国际上滞弹性内耗研究领域创始人之一。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工作期间,他创造性地发明了被国际科学界誉为战后最天才发明的金属内耗测量装置——葛氏扭摆,并成功利用该装置首次发现了晶粒间界内耗峰——葛氏峰,奠定了“滞弹性”这一新理论的实验基础,被公认为世界金属内耗研究领域的国际大师。 葛庭燧先生有一颗赤子之心,新中国诞生前夕,他在美国芝加哥发起成立美中“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并担任理事会主席,在美国最先打出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同时号召和发动留美学者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事业。在他的影响下,包括钱学林等著名科学家在内的一批留美学者相继回国。回国后,他一直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紧紧联在一起,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80 年,葛庭燧从沈阳举家南迁合肥,参加合肥科研基地的建设,任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副院长,负责筹建固体物理研究所。由于人才的缺乏,葛庭燧先生就到省内高校挑选青年科研人员,他的选择条件是苛刻的,那些吃苦耐劳而又在自己的大学里表现出色的人才能进入他的研究所。1982年,崔平进入了葛庭燧先生一手创办的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工作。 那时座落在合肥科学岛上的研究所其实只是六间房子的门面而已,几乎是白手起家,崔平他们就在葛庭燧的带领下,在这样的地方摸爬滚打,打拼出一个科研基地。她说,在当时条件下,什么支持都是没有的,大到一个大型机器的组装,小到机器上的每一枚螺丝钉,都是科技人员们一个个拧进去的。 这样的历练对于未来的科学家来说也许是最好的,古人说:“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当然来自葛先生的影响更多是人格层面的,一个大师就像一颗星辰,也是一座仰止的高山,即便不言不语,即便不是有意启发,在不经意间,他的人格的光亮也能照亮周围的人。当时,崔平等几个科技人员就住在葛庭燧先生隔壁,她总能切近地看到老先生的日常总总。那时近七十高龄的葛庭燧依然精力充沛,分秒必争地从事着自己的研究。他白天给研究生上课,晚上常常工作到凌晨一点半。他几乎从来没有休息日,他觉得每一分钟的浪费都是可耻的。 葛庭燧先生也是一位十分节俭的人,他的惜时和惜物都是出了名的,那时他给研究生的便条都是写在旧台历纸背面的。他用餐,吃完后,总会用馒头将碗擦一遍,把残留在上面的饭粒吃干净,而他对于国家的公益事业却出了名的慷慨和无私。 葛庭燧的一切都让年轻的崔平看在眼里,他的人格以及他对科学事业的执着带动了整个研究所的青年知识分子。崔平说跟葛庭燧先生工作的那段日子,她很自然地认为一刻不停地工作是天经地义的。那些日子,崔平身上具备了孜孜以求,忘我工作的精神。她说,她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休息日,她也从不出去玩。有时同学朋友打电话过来约她出去,她就找借口拒绝。她说现在有许多人都会找借口让自己尽情玩一把,而她则相反,她会找到种种理由,让自己放弃玩的念头。所以,工作,工作,那才是人生的全部,如果突然停下工作了,她倒反而很不安了。那些年,她一年365天中,只在春节时候回家呆三天,紧接着又回到研究所继续工作。 1986 年,崔平破格提升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并且正式成为葛庭燧先生门下的博士。葛庭燧的夫人何怡贞女士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博士,而崔平是葛庭燧门下的第一位女博士,这样的不谋而合让人有些忍俊不禁的感觉。 1987 年,在葛庭燧先生推荐下,崔平前往德国萨尔大学担任客座科学家,并且拜在德国著名的晶界与钠米材料专家格莱特教授门下。有了这个契机后,崔平的研究领域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开始涉足有机和无机纳米复合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和物性、纳米材料的应用等领域,她的译著《钠米材料》也是从那时开始进入到翻译计划中的。 在交谈中,崔平告诉我,居里夫人是她心中非常崇敬的科学家,“她总能敏锐地发现世界的秘密,到达事物的核心;她总能剔除所有杂念,为了纯粹的科学研究一直向前。”崔平说,“葛先生也常常说,搞科学的人一定要坐得住冷板凳。”这是居里夫人追求的科学境界,这是葛庭燧先生追求的科学境界,也是崔平追求的科学境界。崔平说,“我是一个能静得下心来做事的人。”我觉得不仅仅是静下心来,在她的身上丝毫不少地秉承了居里夫人和葛庭燧先生那样的不断求索,永不言弃的科学品质。 有了这样的精神积淀,往后的日子一连串的成绩也接踵而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崔平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数项中国科学院重大和创新项目、数项安徽省科研项目、国家烟草总局项目以及数项企业开发项目。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曾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常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本人曾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安徽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特殊津贴、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发表论文40多篇,申请专利10多项。 女学究,办起资讯公司 崔平的执着和永不言弃不仅体现在科研上。1993年,合肥中科院材料研究所在中国科技大学附近的合肥高科技广场买了一处商业用房,但一群学究做了一项投资却不知道派什么用场,这些商用房就显得很尴尬了,闲置着又怪可惜的。崔平就跟研究所申请,主动要求下去开一个公司,让这些商用房发挥应有的价值。 所里答应了,并且拨给她十万元的启动资金。没几天,崔平带着手下七个研究生进驻高科技广场,她们打出了一个“拓普公司”的旗号,起初的想法是将拓普公司办成一个为广大企业提供科技支持的公司,从而也为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所以他们就将拓普公司装修成了一个展览馆厅的样子,期待与企业联姻。但那个年代,许多企业还用不到研究所里的那些高科技成果,倒是有几个小老板模样的人跑到展厅来看过,不过提出来的要求让人啼笑皆非,他们期望的是自己出了几十万元钱买成果,研究所保证他们挣上五倍十倍的钱。 所以一个月下来,拓普公司的效益为零,而他们的启动资金却用去大半。崔平感到了压力,同时也萌生了一种责任,“是自己要求来开公司的,手下带着一群研究生,总不能打退堂鼓吧?而且一群人总得想办法先养活自己吧?” 崔平开始苦思冥想各种生财之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在苦苦思索的时候,有一本叫《慧聪》的小册子落进她的视线,这是一本非正规出版物,印刷质量极其粗糙,上面印着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小道信息。但是这本所谓的杂志却带给了崔平许多灵感,她的直觉是如果拓普公司也能办一本这样的商业资讯杂志,就可以凭借这个资讯的平台赚钱了。 很快几个人就定下了杂志的名称《拓普快讯》,但面临的第一个困难是信息短缺,手头一条商业信息都没有的一群人,却梦想着要办个资讯公司,多多少少有点令人不可思议。但一切难题到了崔平手里都不算什么了,她灵机一动,何不发动中科大的学生们呢?让他们去搜集各个公司的资讯,岂不省时省力?于是拓普公司开出了每找到一家公司的信息,给两元钱报酬的“诱人”条件,并且免费帮助各个公司刊登信息。果然有许多大学生都成了拓普公司的兼职员工。信息是有了,接下来就要编辑排版印刷杂志了。公司在十万块剩余的启动资金里抽出五万元,买了一台英国的胶印印刷机。一切并不顺利,几位高智商的科技人员却整不过一台印刷机。崔平和她的女同伴一起折腾到后半夜,但印出来的材料却一塌糊涂,不堪入目。前两期的印刷质量比那本《慧聪》还要无过之,而有不及。但差归差,还是想方设法投递出去。当然投递也是一个大难题,崔平到研究所里又拉来了一大批研究生,让他们拎着《拓普快讯》跑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去天女散花,免费地将一叠又一叠的《拓普快讯》放到书摊报刊亭,让摊主们用五角一块地卖出去。经过一段时间的狂轰烂炸,《拓普快讯》居然做出了一点规模,就可以赢利了。于是每周一期的印刷任务就越来越大了,崔平将精通计算机的先生也拉来做《拓普快讯》了,后来发现靠自己印根本就忙不过来,她就联系了科技大学印刷厂。十年后,崔平重回中国科技大学,没想到当年印刷厂的员工还记得这个常常在科大印材料,常常满身沾满油墨的人。 她还跑到邮局去游说,费了许多口舌,邮局终于答应让《拓普快讯》以印刷品的形式邮寄,寄一本杂志的成本减缩到几分钱,大大节省了运作费用。为了让《拓普快讯》更加合法化,崔平又想办法到安徽省新闻出版署,拿到了一个内部刊号,这样《拓普快讯》就有了一个合法的生存空间,它开始逐渐成长。拓普公司也逐渐成为一家在安徽颇有名气的资讯公司。结果是喜人的,但成长中艰难的蜕变和奋斗中劳动的汗水只有崔平最清楚,那时候她常常亲自上阵,跑到城市的角角落落去发送《拓普快讯》,回来时候为了省下一点车费,她是从来不坐招手即停的中巴车的,而是在烈日下等上大半个时辰,乘着一毛钱的公交车回来。她们也是从来都舍不得买一瓶水喝的,而是在街上买一个西瓜,敲开来大伙儿每人分吃一块。当然作为经理,当她骑着自行车到企业送杂志的时候,不免尴尬,和人家见面,人家是会问她索要名片,名片上写着经理的职位,就很容易暴露身份,她就谎称自己是下来了解业务员的工作情况的…… 随着大家的努力开拓,拓普公司在曲折中逐渐壮大,也为自己赢得了越来越大的名气。2004年5月,《拓普快讯》在合肥成功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办公自动化展览会”会上嘉宾云集,许多政界和商界名人,包括当时的安徽省省长汪洋也参加了这个展览会。 紧接着崔平又考虑建设拓普网络,但是网络还没来得及推开,为了工作上的需要,她又重新调回了中科院材料研究所,担任了当时的研究所副所长。 宁波研究所,船长与责任 2002 年9月,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考察浙南地区,作为中科院合肥材料研究所的副所长崔平随行。从浙江义乌返回杭州的路上,当时任浙江省科技厅厅长,现任宁波市市长的毛光烈先生跟崔平开了个玩笑,“崔平你到浙江来建个实验室吧,我们每年拨给你一笔资金。” 这个问题对于崔平来说是出乎意料的,她不知该如何回答,只好说看路院长的意见吧,路路甬祥院长也半认真半玩笑地说,就办个实验室吧,对沿海经济可是有好处的。回到合肥后,崔平几乎将毛厅长的话给忘了。但没想到的是,毛光烈先生居然来电问了:在浙江建研究所的事情怎么样了?又过几天,毛光烈厅长再次来电催促。这一次,崔平郑重地向合肥科技局局长作了汇报,没想到的是领导也很支持这个提议。于是崔平等几个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于当年12月份再次到了浙江,在杭州考察了一段时间,终于让在浙江南部办一所新材料研究所的设想有了一个眉目。2004年4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协议书和备忘录。 2004 年暮春,崔平在港城宁波开始了她全新的人生旅程。当时进驻研究所的一共只有3个人,这又是一个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的过程,好在崔平喜欢在白纸上画出一个个梦想的样子,并且努力让梦想成为现实。4年时间,崔平和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一道携手走过,研究所秉承“科技要支撑经济,科技要服务社会”的理念,本着“边建设、边招聘、边科研”的原则,全所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至2007年10月底,全所已完成基本建设48000平方米;装备建设6847万元。先后组建了磁性材料与先进机电装备、高分子材料与复合材料、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表面工程与再制造和燃料电池与新能源技术等5个事业部;确立了12个重要方向和115个前瞻研究领域布局;与企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30余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技术研发合作渠道;组建了一支初具规模、结构合理、具有朝气和竟争力的人才队伍。 宁波材料研究所正在努力成为我国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特色鲜明、水平一流,在国际上相关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引领者;成为有相当影响的研究机构,成为重要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作为研究所所长,崔平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首先,她要打造一个世界一流的团队,在崔平看来人才并不缺,高学历的人尤其多。但宁波材料所并不是人才的简单聚合,进入研究所的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工作的,大家得握成一个拳头,成为一个整体,只有认同这样的理念的科技精英才能够进入他们的视野,也只有这样的一个团队才能成就研究所的未来,这是崔平努力营造的宁波材料研究所的核心文化。接下来的难题是让研究所融入社会,与社会体制达成和谐共赢,以发挥科学和技术的最大能量。这一切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就的。崔平也会有苦闷的时候,崔平也会有动摇的时刻,但她显然从不在员工面前流露丝毫,她时刻记着自己是这个研究所的船长,自己得挺直了,这样整个研究所才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所以,在背后偷偷地解决问题,成了崔平工作习惯的一部分了。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崔平是一位干练而铁腕的船长,也是一位可以信赖的船长,大家还真没见过什么难题是崔所长解决不了的呢! 女儿,母亲心头的愧疚 但是崔平还真有个难题是自己解决不了的。工作和生活,事业和家庭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多少是个难解的结。我让崔平给自己的事业打个分,她很谦虚,说大概六七十分吧,我让她给自己的生活打个分,她毫不犹豫地说,那肯定是不及格的,也就二三十分足了。 崔平有个十三岁的小女儿,她调往宁波的时候,怕在安徽就学的女儿照管不好,就亲自将女儿带在身旁。即便如此,对于女儿来说也是很少能像其他的小姑娘一样呆在妈妈身边的,更别说在妈妈怀里撒娇了。从女儿懂事开始,妈妈留给她的印象就是长年累月地出差,无休无止地工作。一年到头,她不是在飞机上天南海北地飞,就是一头扎进实验室,总之家里是很难找到人影的。那时候,崔平出差,刚读到一二年级的小女儿总会哭着抱住妈妈的腿,不让走。崔平说作为母亲,她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滋味。可是到了四年级,女儿却习惯了妈妈天天不在家的状态,崔平出不出差,她似乎都懒得过问了,有时候,妈妈打来电话,小姑娘也不想接。崔平说那样的时刻,她心里又是说不出的滋味。当然,这是小姑娘跟妈妈在赌气呢,有一天,女儿悄悄地告诉她,妈妈,其实我很在乎你的,多希望你能每天都在我身边!这样的话让母亲心头温暖不已。 女儿读的是寄宿学校,这是崔平在女儿刚到宁波的时候就竭力为她挑选的,她知道自己无暇顾及女儿,学校里毕竟有老师们照应着。寄宿学校的孩子们,每到周三都会有大批家长涌来探望,他们带来大包小包吃的,用的,惟恐孩子受苦。但几年下来,崔平却一次也没有去过女儿学校。女儿在每周六上午回家,周日下午又返校了,这是母女两人一周里唯一可以相处的时光,当然如果妈妈没有更重要的会议讲座。 有一段时间,崔平给女儿配了个手机,在每晚女儿寝室熄灯后九点四十到十点的二十分钟里和女儿发短信,这成了母女俩最为亲近的交流方式。但女儿的学校是不容许学生带手机的,女儿就偷偷地躲到被窝里面给妈妈发。后来女儿又担心手机按键声音太响,不再带手机去学校了,母女之间每天二十分钟的温情时刻也就这样没有了。对于女儿,崔平心头总有抹不去的愧疚,她说她现在只看两类书:一类是关于自己专业的,另一类是关于孩子教育的。 说到女儿,她的眼睛里流露出许多的爱意和期许,她说她是一位不合格的母亲,但她还是可以给予女儿一种高尚的影响的,即便没有好的成绩,也希望女儿一定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崔平说幸福感来自于每天在微小的世界里发现全新的东西。幸福感来自于用心体认自己置身的生活,要感恩,要明亮,才会有幸福。她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十二点钟之后,她的休闲仅仅是几盘古典音乐的碟子,贝多芬,柴可夫斯基,门德而松,肖邦,马友友……这些大师用灵魂奏出的旋律,也在崔平的心里有着默契的和鸣。在众多的音乐家中,她特别欣赏谭盾,欣赏他总能找到奇特的灵感表达自己的内心和灵魂,他将古典的中国音乐和西方的现代派糅合成一体,他将自然的天籁之声与各样的乐器融合成一体,成就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这是充满天才的创造。 崔平还说,她最喜欢油画的质感,喜欢落叶纷飞的秋天。喜欢在秋天里,一身金黄的银杏树。现在中科院宁波研究所里就种植了许多银杏,每一个秋天,崔平都可以在它们身旁走过,那是一种很美的景致。她说不过很可惜,那些银杏还不会结果,还没有金黄的叶子。我说,这仅仅是时间问题,在下一年秋天,或者再下一年秋天,研究院里所有的银杏树都会拥有纯黄如金的叶子,都会结出饱满的果实,是的,一切仅仅只是时间问题。 XHJ 写于 2008年11月11日
个人分类: 学术成果|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人性的逆转》:1+1=2
热度 8 liuli66 2012-4-14 16:15
黄金时代沉默的大多数 纪念王小波去世15周年 王小波,1952-05-13--1997-4-11,终年45岁。 读《人性的逆转》,以下是 E 笔记。 —————————————————————— 人性的逆转 王小波 有位西方的发展学者说: 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 言下之意是说,有些人受穷,是因为他不想富裕。这句话是作为一种惊世骇俗的观点提出的,但我狭隘的人生经历却证明此话大有道理。对于这句话还可以充分地推广:贫困是一种生活方式,富裕是另一种生活方式;追求聪明是一种人生的态度,追求愚蠢则是另一种生活态度。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在追求快乐,另一些人在追求痛苦;有些人在追求聪明,另一些人在追求愚蠢。这种情形常常能把人彻底搞糊涂。   洛克先生以为, 人人都追求快乐,这是不言自明的。 以此为基础,他建立了自己的哲学大厦。斯宾诺莎也说, 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是自我保存。 作为一个非专业的读者,我认为这是同一类的东西,认为人趋利而避害,趋乐而避苦,这是伦理学的根基。以此为基础,一切都很明白。相比之下,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大不相同,认为礼高于利,义又高于生,这样就创造了一种比较复杂的伦理学。由此产生了一个矛盾,到底该从利害的角度来定义崇高,还是另有一种先验的东西,叫做崇高——举例来说,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这是人先天的良知良能,这就是崇高的根基。我也不怕人说我是民族虚无主义,反正我以为前一种想法更对。 从前一种想法里产生富裕,从后一种想法里产生贫困 ; 从前一种想法里产生的总是快乐,从后一种想法里产生的总是痛苦 。我坚定不移地认为,前一种想法就叫做聪明,后一种想法就叫做愚蠢。笔者在大学里学的是理科,凭这样的学问底子,自然难以和专业哲学家理论,但我还是以为,这些话不能不说。   对于人人都追求快乐这个不言自明的道理罗素却以为不尽然,他举 受虐狂 作为反例。当然,受虐狂在人口中只占极少数。但是受虐却不是罕见的品行。七十年代,笔者在农村插队,在学大寨的口号鞭策下,劳动的强度早已超过了人力所能忍受的极限,但那些工作却是一点价值也没有的。对于这些活计,老乡们概括得最对:没别的,就是要给人找些罪来受。但队干部和积极分子们却乐此不疲,干得起码是不比别人少。学大寨的结果是使大家变得更加贫穷。道理很简单:人干了艰苦的工作之后,就变得很能吃,而地里又没有多长出任何可吃的东西。这个例子说明,人人都有所追求,这个道理是不错的,但追求的却可以是任何东西:你总不好说任何东西都是快乐吧。   人应该追求智慧,这对西方人来说是很容易接受的道理;苏格拉底甚至把求知和行善画上了等号。但是中国人却说“难得糊涂”,仿佛是希望自己变得笨一点。在我身上,追求智慧的冲动比追求快乐的冲动还要强烈,因为这个原故,在我年轻时,总是个问题青年、思想改造的重点对象。我是这么理解这件事的:别人希望我变得笨一些。谢天谢地,他们没有成功。人应该改变自己,变成某种样子,这大概是没有疑问的。有疑问的只是应该变聪明还是变笨。像这样的问题还能举出一大堆,比方说,人(尤其是女人)应该更漂亮、更性感一些,还是更难看、让人倒胃一些;对别人应该更粗暴、更野蛮一些,还是更有礼貌一些;等等。假如你经历过中国的七十年代,就会明白,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不同的答案。你也许会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风尚,但我对这种话从来就不信。我更相信乔治·奥威尔的话: 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必须承认一加一等于二;弄明白了这一点,其他一切全会迎刃而解。
个人分类: 杂感|170 次阅读|21 个评论
王锡民教授著《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一书内 容 提 要
wangximin 2012-3-24 07:37
中医学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那么,元气是指什么?人体元气与宇宙元气有什么关系?人体元气与真气、原气、正气、水谷之气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元气与肾气真的一样吗?如果说元气藏于肾、系于命门,那么,在肾与命门尚未形成的胚胎期,它存在于何处?受精卵时期有元气吗?元气与阴阳、脏腑有何联系?元气有哪些活动规律?元气是怎样主宰健康与疾病的?人体的自愈力是怎么回事?翻开古今中医书籍,见仁见智,至今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更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元气理论。元气的现代科学本质是什么?一直是千古之谜。 《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总法则,也是人体生命之本。那么,人体阴阳与宇宙阴阳有何关系?人体自身的阴与阳之间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阴阳平衡究竟是指什么?平衡过程又是怎样的?何谓阴阳动态的相对平衡?阴阳真的没有绝对平衡吗?阴阳与元气、元精、元阴、元阳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哲学上的阴阳规律等同于医学上的阴阳规律吗?结构阴阳与功能阴阳有何关系?翻开古今中医书籍,同样相互矛盾而无法统一。至于人体阴阳的现代科学本质是什么?也同样是千古之谜。 本书首次从现代多学科理论角度回答了上述有关元气、阴阳的一系列问题,揭开其神秘面纱背后隐藏的重大科学价值及其超越时代的先进性。 本书是从事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医生、教师、专家、学者以及中医院校、西医院校的在校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学习、研究中医理论的必备参考书,也是养生保健和运动爱好者的重要参考读物。本书所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对于系统科学和哲学研究者来说,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院 王锡民教授、主任医师 电话15694549769
个人分类: 中医研究|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联想突发而来:变化的困惑
热度 9 卫军英 2011-5-25 12:06
经济发展总是被看作社会前进的原动力,物质财富在不断增加,然而人们却并没有因此更加快乐。本以为经济的增长可以带给大家一个更加公平、更有秩序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都能够过上富有、安宁、舒适的生活。但是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理想生活情景却一直没有出现。这个世界在给人带来挑战和压力的同时,也在向人们展示一个确切的假设:变化是市场化的必然。而市场化又仿佛一个美丽的承诺:成功来自于对变化的适应。现在想想,似乎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经济进步的前提之上的,经济进步已经证明是一个美丽的海市蜃楼。然而却没有人能够改变这种既定的认识,人们依旧一如既往的追逐着。 “ 我们生活在一个令人困惑的时代。这是因为我们过去的 生 活中许多事物所具备的结构都已经逐渐消失。我们所赖以生 存 的制度,尤其是工作组织,已经不再象原来那么安稳和确 定。…… 在这个充满矛盾、变化迅速的时代,几乎没有任何事 情是很确定的。未来不再是过去的延伸。过去陪伴你的一切可 能无法继续陪你走向未来。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你不了解自己 的过去,那你将很难知道该如何往前走。” 上面这段话是杰出的英国企业哲学家查理斯.甘地说的。他先后从牛津和MIT获得学位,曾在壳牌石油担任分析师,并做过大学教授,如今是一名自由撰稿人,以提出工作和组织的变化本质而闻名于世。读这段话不禁让人联想起了英国的另一位著名学者的断言——哲 学家罗素 , 一生追求着确定性,然而在他的晚年却不得不承认确定性的获得只是一种渺茫的希望,因而在其最后一本书的最后一个哲学论断中,作出了这样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全部人类知识都是不确定的、不精确的和不全面的。 ” ( 《人类的知识》 ) 这或许可以启发我们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和研究观念加以反思。还有一位著名的英国大文豪萧伯纳,也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他说理性的人会适应环境,而非理性的人则想办法让环境来适应自己。所以所有的成就(有时候可能是灾难),几乎都是那些竭尽全力改变世界的非理性的人所取得的。 有意思,这似乎是在告诫人们不能期望别人带给你安逸的环境和美好的未来,必须自己决定自己想要的生活并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同时也是在对我们的很多模式和法则提出质疑。也许我们曾经以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封闭式问题,每件事情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没有明白只是因为目前还没有找到答案而已,如今开始明白人生似乎总是充满许多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是你还是需要找到解决的办法。想到我们的教育,整个教育体系似乎都有一种陷入僵化的可能,在我们自己也没有找到确切答案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告诉我们的学生,依赖所传授的知识就能够获得成功吗?
个人分类: 社会人生|4579 次阅读|15 个评论
应化所是不是应该以应用为主?
热度 7 liwenliang 2011-3-27 11:37
我在应化所读在职博士,高分子化学专业,这里浓厚的科研氛围,先进的学术思想使我受益匪浅,每年的论文产出量列居国内研究单位三甲,n篇论文,大论文;n篇专利,授权专利;看得我们应化众生眼花缭乱,也有几分自豪,不过我心底还是有些疑问:我们应化所是不是应该以应用为主? 这里我举个成功的例子,台湾工研院在院5897人(远不及我们的中国科学院),现共有9105件专利(更不及我们的中国科学院),在看看下面的数据,台湾工研院每年约有520项技术成功投产!每年服务30000家厂家!!每年新创企业151家!!! 作为科学研究而言,基础研究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国内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处于一种举国搞基础的状态,这些新技术,新材料的原创地并不在乎技术是否推广,材料是否投产,大多是申请了个专利或发了篇文章了事,常此以往,“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哪里来?;“高新技术造福人民”何以体现?;“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何时能够得以实现?...... 应化所只是国内科研单位的一个缩影,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好的苗头,所里也提出大力推进成果转化,并专门设立了一个处级单位来经营运作此事,但我认为让更广大的研究人员有这样的意识是更主要的,这样大面积成果转化才能不是空想!;我认为政府的政策倾向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有动力! 作为一普通博士生,发这般牢骚,有些多管闲事,身处位置决定眼界不高,可能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多多拍砖!哈哈!!
个人分类: 心得体会|3415 次阅读|8 个评论
[请教] 宇宙膨胀的加速度是多少?
热度 17 zlyang 2010-10-27 22:22
宇宙膨胀的加速度是多少? http://map.gsfc.nasa.gov/media/060915/index.html (1) 宇宙膨胀的原动力是什么?是暗能量吗?暗能量是一种物质吗? 暗能量是粒子形态为主,还是波动形态为主? 或者是新的形态? (2)宇宙大爆炸(Big Bang)的原动力是什么? zhulin 老师指点说:可能是H02r。 可是,宇宙的中心、大爆炸的奇点,现在都在那里? http://www.wired.com/images_blogs/wiredscience/2010/10/fermi-telescope-gamma-ray-nasa.jpg http://map.gsfc.nasa.gov/media/101080/101080_7yrFullSky_WMAP_1280W.png 今天没有时间了,以后陆续补充。 听说宇宙学已经进入精确时代, 发射了那么多探测器,总该有些定量的观察结果吧! 以下图片来自:博客李淼《再见, WMAP》 http://limiao.net/2162 WMAP PLANC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marsparticipate.jpl.nasa.gov/msl/participate/sendyourname/?action=getcerthashid=FF1A0EDB26C600168A9E2F825AD02ED2 俺要去火星了。 蒋迅的博客 《参与名字上月球和名字上火星活动》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m/user_content.aspx?id=377856
个人分类: 人类的宇宙环境|27074 次阅读|57 个评论
为什么搞科研
longfo 2010-8-28 17:45
马上要毕业了,自己的实验做得还不完善,还要继续做很大一部分,本身是个硕士,毕业以后前途渺茫,离着科研会越来越远,但是还是想继续自己的想法,深入做一些东西。这时候就会沉下来,认真思考一下。 本科毕业以后,我觉得科研是个指导临床的工作,很有趣味,值得去付出。我并没有因为工作压力而选择科研,甚或说,我的工作如果做下来到现在,车房都差不多要有了的。可是科研做了两年多,成果不多,生活窘迫。 但是,我还是想继续做科研,可是社会给予我的机会已经不多了。生活的压力和社会的压力压的人喘不过气,而科研离着自己的理想也越来越遥远。 我在此谈谈我对于科研的粗浅认识,也算是最基层科研工作者的感悟和体会,其实,我们硕士应该是科研敢死队,充当炮灰的一个团队。打好了,以后干干科研,打不好,以后毕业了本科生都不如。 科研首先是依托技术为技术服务的。我们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的科技应该指的是技术。比如,我们祖先发明了工具,那时候的理论水平算不了科学,充其量算是粗浅认识,最后还是工具帮助人们进步发展。 再说一下中医,当时医学没有理论,所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医疗效果基础上的,所以,理论为技术服务表现的更突出。所以,遥远的古代不存在我们现在所谓的科学,大行其道的是技术。到了产业革命时期,更多的也是技术推动社会发展,比如蒸汽机的发明,坊间的传说竟然是开水推动水壶壶盖引发的思考,还有印刷术。所有这些都是技术。 科学首先的特性是,为技术创新服务,为技术进步服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很出名,对于原子弹的研发是有积极贡献的,但是如果没有核电的运用和原子弹的研发,这些理论都是摆设而已。所以如果研究的理论不是建立在推动技术的基础上,那么科学研究就是零。我是做医学研究的,我觉得如果医学研究对于临床治疗如果没有指导意义的话,那么这个研究最好就要深入思考,是不是需要做下去。现在很多研究都是在为了文章而重复过去的理论,围绕着理论打圈圈,这个有悖于科技的发展规律,是不科学的。 另外,科研是为了普及而做。科研为了社会的进步,科研是为了推动科技发展,那么只有掌握科技的人多了,科技的发展才会更加迅速。所以科研的任务还有一个就是可以把研究的东西普及开来,或者可以把原来的没有解释清楚的东西量化,简化,更容易为人接受。 最近很多科学家关注迷走神经的抗抑郁作用,他们做了大量的实验,表明持续刺激迷走神经具有抗抑郁的效果。那么,这就可以更好的普及迷走神经抗抑郁了。可是电刺激迷走毕竟是不好做到的,中国的针刺技术博大精深,很多研究表明,某些穴位受到刺激以后会刺激迷走神经放电。那么这样就对于迷走神经的抗抑郁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普及推动,可以通过按摩和针刺实现抗抑郁的效果。这是治疗技术的不断简化和普及的过程。 我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其实很多科研可以为技术的普及做出贡献,再比如,氢气研究,这就为抗氧化治疗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相信医学史上会留下一笔。 科研还要为了知识的积累。九尺高台起于垒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积累,譬如千年古树,譬如百年老店。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一点一滴的积累。如果说,科研起不到积累的作用,那么科研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积累有几点要求,首先是科研过程结果不重复,然后是科研要深入,接着是科研要承袭。 如果我们一直围着某个理论绕圈子,那么科研就失去了发展的机会,某个药物有抗氧化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对很多疾病进行验证,我认为很多疾病都可以产生效果,那么,只有极个别的疾病没有效果,这样,没有效果的才具有突破的价值,而所有有效果的研究几乎就是在绕圈子。所谓的积累,也就是如此。 科研魅力很大,一直召唤着我,使我一直不能自拔,皆因为,科研确有其探索的价值。我常常追问,人为何生存于世,为何一步一步的前进。其实,人都是为了认识一个自我,一生都在追寻生命的轨迹。科研,是可以给予我们一个答案的工作,而并不是每个得到科研机会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同时,也不一定,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会得到从事科研的机会。
个人分类: 呼吸生理和社会|3000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