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本土人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海归和本土人才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认识误区
liwei999 2012-11-29 16:25
“海归和本土人才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认识误区。 作者: mirror (*) 日期: 11/28/2012 22:39:11 海归和本土 人才 到底有哪些不一样? 这个题目水也很深。首先要区分个体和群体的概念。 人才 多用于个体, 人材 应该是指群体。到了具体的用人单位,要面试人的时候,就不是群体的问题,而是 如何能挑选出来需要的人 的问题了。如果问题归结到 如何能挑选出来需要的人 上的话,也就没有“龟鳖”的问题了。 “龟鳖”的问题,实质上是谁担责任的问题。该担责任的一方放弃承担,不相干的“龟鳖”就要打起来了。 往往挑人的一方是优势的一方,被挑选的人处在劣势的一方。因此,出现了问题,结果往往“被说成”是 被选人 的无能,而很少追究用人一方的责任。从制度设计的角度看,这样的制度很有问题。这个类型的问题在中国社会里应该说是相当普遍的。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高考。高考问题多,这是人们一致的看法。但具体到哪里有问题的时候,就都是分数的问题了。这就不上档次了。 高考问题的核心,是大学方面把选人的责任放弃了!把这个事情推给了社会、把负担推到了考生和考生家里了。 招生的钱要由大学出。出完了之后再由学生那里“找补”回来。这是个正着。现在的状况是大学不出钱,让考生们来表现(演),大学来挑人。考生们为了能表现(演)好,就要承担费用。这就是今天的“应试教育”。该花的钱不能省。但是要有个流向的思考。流向不对,就会出问题。 说到这个事儿上,还有个帖子 也谈职称:公共课教师的职称难上 。镜某不能理解的是国人的教师的思考模式和学校、教育行政的管理模式: Quote 你想流动到他校吗?但该校近八九年来的高级职称只给老师发学校的 一张聘书 ,没有省人事厅的 职称资格证书 ,所以不是全国通用粮票,他校是不认的。山东省人事厅是否能做好改革试点院校和传统职称证书的兑换工作,给想流动的老师以方便之门,否则就变相剥夺了教师流动的权利。 镜某不能想象为什么大学教师的资质、资格要由省里的教育行政部门决定????用人单位的责任体现在哪里了呢?不是总在说要 国际接轨 么?全世界的大学里,有多少大学的教师资格是要经教育行政部门、人事管理部门认可的呢?以镜某的“常识”看这种事儿应该说是绝对的少数。 都说大学要去行政化。其实大学就是架子,无所谓什么化。做事情的是人,什么样的人就造就了什么样的大学。以为大学的教师资格是要经教育行政部门、人事管理部门认可的思考,就是 行政化 的思考。教师流动靠的是教师的能力和学校的认可,而不是公务员调动工作。这样的道理还要说出来才能知道么? 所谓责任,就要言而有信。 海归——评职称的艰辛 中表达的感情,固然有马老师个人的问题,但是更多的责任应该是用人的校方。强势的一方应该承当更多的责任。这个思考就叫做正义。 不要把“好汉”都逼上梁山后,才想到去“招安”。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别忽略了“本土人才”——也谈“萧何月下追韩信”
sundaning 2012-6-6 13:11
在我国,“引进人才”是近十余年来一个很热的话题,甚至有部门和单位是将引进的人数当做绩效考核指标的。经常可以看到以国家、地方政府乃至高校、企业的身份、出面招揽“人才”的新闻报道。而且通常是将招揽“人才”的首选地放在欧美发达国家、其次是诸如以色列、新加坡等谓之第二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再次之则是京沪等地或清华、北大等名校。当然,通过“引进”得到人才是好事,但目前在不少地区和单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的忽略本土人才的现象却不能不引起应有的重视。 前不久,有位地方政府领导在参加CCTV的访谈节目时,引用了“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典故,以示其地方政府在引进人才方面所持有的热切态度。但是,其实这个典故所告诉我们的却并不是如何“引进人才”,而是如何“用好人才”,尤其是用好“本土人才”:韩信开始是项羽的手下,却一直不能得志;改投刘邦汉营的初期,依然没有被重用,于是又打算再度转换门庭,所以才有了这月夜策马欲远驰。也就是说,无论是对项羽或是刘邦,韩信都算是一个“本土人才”,如果项羽重用了他,或是没有萧何的力挽而让其离开了汉营,恐怕中华历史中还有没有大汉朝就是不好说的事儿了。幸好萧何说动了韩信返转回汉营,而且更重要的是说动了刘邦让韩信这位本土人才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这后话就不用说了。 因此想来,如果我们的相关领导和部门不仅仅将目光盯在海外或清华北大,而也将一部分精力、时间和金钱用于识别和激励本土的英才,让他们也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所得到的结果一定会更好。
4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技走向何方之四:本土人才
lxj6309 2010-8-29 15:27
中国本土有没有第一流的科技人才?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终于使举国上下明白了一个道理: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不妨再加上一句,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是根本的根本。靠从国外引进人才,不如创建一个能源源不断内生人才的先进制度。否则,引进的人才还会水土不服,生在淮南则为橘,生在淮北则为枳。   两年前,在中关村偶遇北大原校长许智宏,校长的苦恼是:一是留不住最好的学生;二是请不到大师级的教授,不仅是人才冒不出来,更为严重的是人才留不住。现在什么人想来就要,想走就走,所谓来去自由,这样的大国风度全世界少有,是无畏还是无知?好在垄断国家资源的人是不会走的,不在此列的人不走又怎么办?美国有个反垄断法,ATT垄断了美国电信资源不行,又出来了一个MC。垄断造成特权,特权归类封建。现在皇帝没有了,大大小小的朕还在,所以钱学森才说:受封建思想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   李政道先生每次回国,都要恳谈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今天是否被普遍接受?钱学森先生告诉我,大学毕业5年攻博,再苦干5年,才能长出一对随心所欲的翅膀。所以允许十年磨一剑,是出成果、出人才的先决条件。   说到创新,创新的动力是什么?科学技术和大学教育是人民的重托,没有拳拳爱国之心,哪来百折不挠、咬定青山不松口的决心。没有上个世纪50年代的麦卡锡排犹、排华的事端,钱学森就回不来。可惜,20世纪90年代李文和间谍案最后给人家平反了,否则还会有大批英才归国。今天奥巴马比胡佛之流聪明,连优秀的中学生也要,难道我们还不应制定相应对策?否则苹果还青涩就被人摘走了。一心想到海外引进第一流的人才,第一流的人才人家也是不会放的,何况像钱学森李政道这样的一流人才在美国本也不多,1000名~1500名左右,10万个人里边出1个,其中华人和以色列人约占1/3。中国每年有上千万高中毕业生,其中起码有1000名优良种子。中国原本就是一个读书大国,尽管有十年文革重创,一旦恢复高考,还不是人才济济,这是中华民族的特殊优势。可惜毛主席不在了,否则科学资源被垄断,不会成为现实。真要打起仗来,Aminese能像工农大众那样视死如归吗?能出一个像袁崇焕文官式的武将吗?   说人才,人才从来都是成者自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把着手教出来的弟子超越不了老师。关键是让所有的人尤其是让年轻人能破土而出,不要压制比自己强的人,这场压制和反压制的官司打到现在已超过60年了。声声血、字字泪都是有案可稽的。国家要成立人才局,为人才冒出来鸣罗开道。   如果重大成果都由带院士头衔的大学校长自报自得,这样的大学校长该撤职,校长加党委书记治校选才任才,怎么可以把桂冠戴到自己头上?伯乐选自己为千里马,而弃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于不顾,这怎么行呢?看来,科技资源一旦被垄断,积重难返。   中国有两位著名科学家,一是华罗庚,人走了,受打击、受排挤,一世坎坷,然为国效命,终身不悔;一个是袁隆平,联合国封他为水稻之父,可是在本国,连一个中科院院士都没被选上。文人相轻,党同伐异,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千年固疾,不思想改造,祸国殃民。我们应该做到,闻他人之功则喜。华罗庚和袁隆平是不怕压才冒出来的。中国起码有100个杰出人才,抗不了压,被压死了。这些事在原总书记胡耀邦的小册子中多有记载。   不能轻视文革的影响,所以陆定一说:文革的影响使国家整整落后50年。   对于中国本土有没有一流人才的问题,笔者在试答钱学森之问的撰文中已有明确阐述。多年来,国家最高级的获奖者平均年龄都在70岁以上,成果的获得多属昔日辉煌,我们中青年科学家竟然没有一个能登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对此我们真的应该深思。事实上,中国不是没有世界一流人才,而是在中国本土这样一个官本位的人文环境里,学术资源被垄断,学术民主被压制,学术评价缺乏公正,人才大量流失,在这样一个人文环境中,杰出人才怎能冒出?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2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