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轨道设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江山代有才人出——第二届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颁奖暨研讨会上的讲话稿
sqdai 2010-8-30 17:16
【按】今年 6 月 22 日 ,我应邀出席了在西安召开的 第二届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颁奖暨研讨会。会议主席给了我 20 分钟时间致词,我做了即兴发言,现将讲话稿要点稍加整理,发布于下。 这里简述这次竞赛活动的背景。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近地空间的探测和利用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正在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深空探测已成了国际航天界重点发展方向,我们在这方面当然不甘落于人后。 我国力学界人士密切关注这一动向,为了促进学术交流,推进我国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同时为该领域选拔和培养后备人才,中国力学学会于 2009 年发起组织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第一届竞赛活动由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承办。今年举办的是第二届,由中国力学学会与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联合主办,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竞赛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高校和研究所的中青年师生,研究生占有很大比重。 本届竞赛的主题是:以火星和近地小天体为探测目标,实现多目标优化的深空轨道设计。 3 月 25 日 开赛后,得到了热烈反响,竞赛组委会从 12 份有效设计中进行了严格评审,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一队)、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和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的团队荣登三甲之榜。 江山代有才人出(讲话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来到千年古都西安,与航天测控第一线的朋友们零距离接触,感到非常高兴。七年前,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天,我当时说:上下五千年,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一天如此扬眉吐气过?趁这个机会,我要向你们和你们所代表的、令我们扬眉吐气的航天人表示由衷的敬意! 我还写过一篇题为我国航天事业缘何一支独秀的文章,认为我国航天的巨大成功源于:有聂荣臻、钱学森这样的帅才的领导,有先进的科学思想(如钱学森的技术科学和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导,有特别能战斗的航天人的独立自主的创造。其中也包含着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航天人的努力,所以,今天在这里举行 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颁奖暨研讨会显得尤其有意义。 在此,我代表中国力学学会对第二届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圆满成功表示衷心的祝贺,对本届竞赛的联合单位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和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承办单位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表示诚挚的感谢,对所有的获奖参赛队表示热烈的祝贺! 本届全国竞赛扩大了上届竞赛的成果,为推进我国深空探测技术发展和选拔和培养后备人才,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我仔细地阅读了相关材料,欣喜地注意到:所有参赛队都交出了富有创意的满意答卷,有些设计方案构思精妙,方法独到,令人拍案叫绝,充分表明了我国航天事业后继有人。 大家知道,飞天巡游是人类时代的梦想,早在六百多年前,我国明代的万户,就尝试用我们发明的火药制成火箭,并用做动力升天,不幸火箭爆炸,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03 年随着莱特兄弟研制飞机成功,人类实现第一次动力飞行;三年之后,我国工程师冯如造出比莱特兄弟飞机还先进的新飞机,试飞成功,引起世界轰动; 1912 年,冯如在广州进行飞机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遇难,成了为我国近代航空航天事业献身的第一人。 然而,人们仍在不屈不挠地努力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马林纳等人在航空航天大师冯 卡门的支持下,开始研制探空火箭,吸纳了青年钱学森参加。初期试验在校园空地里进行,爆炸事故不断发生,有一次事故中马林纳险些丧生。人们把这个研究组称为自杀俱乐部,钱学森是其中主攻理论分析的得力干将。后期试验不得不搬到远郊。他们在奋斗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十九年前,我到加州理工学院访问,特地在校园里寻访到了自杀俱乐部的试验原址,参观了 钱学森 先生工作过的 JPL (喷气推进实验室),看到了正在研制的深空探测器伽利略号。我当时想,我国已经有了人造卫星,什么时候也有这样的深空探测器呢? 来到这里,我深切地感受到,这已经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了。我国的老科学家和中青年新人正在不懈地努力着。这次 深空轨道设计竞赛就是一个标志。在座的朋友都那么年青,就是我比较熟悉的清华双峰(李俊峰、 高云峰 教授),都还非常年青。江山代有才人出,你们是航天事业的一代新人,新的航天梦要靠你们来实现。我注意到,这次竞赛题提到的虚拟发射时间是 2015 年 1 月 1 日 到 2020 年 12 月 31 日 的某一天。我强烈地希望:虚拟变成现实,理想变成活生生的事实,使我们这些年长者也能一睹国产深空探测器的风采! 目前人们对近地空间的探测和利用已取得了很多成果,是各国航天界的重点发展方向,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高兴地获悉,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已成立了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首个研究人造天体运动规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进行宇航动力学领域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创新、科研成果推广、人才培养和实践验证以及国际交流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我们深信,这个重点实验室将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可以预期,我国航天人肯定会做出辉煌的业绩,而我们这个系列性竞赛将发挥与日俱增的重大作用。 下面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中国力学学会。 中国力学学会在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等著名力学家的共同倡导和组织下,成立于 1957 年 2 月。学会现有会员 二 万余人。中国力学学会下设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一般力学等 23 个专业委员会和直属专业组,负责各个分支学科的学术交流,同时设有 6 个工作委员会。 由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有:《力学学报》中英文版、《力学与实践》、《力学进展》等 16 个学术期刊。每年还编印《中国力学学会会讯》 12 期。同时还 编 辑出版了若干专业书籍和科普书籍,例如,从 2008 年已经编辑出版《大众力学丛书》 8 本。 经过中国力学界的 20 年的共同努力,中国成功获得了第 23 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的举办权, IUTAM 决定于 2012 年 8 月在北京召开会议,由白以龙院士担任会议主席。 IUTAM 选择中国来举办被誉为国际力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这表明了中国力学研究的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国内力学界同仁将会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积极参与,向世界展示我国的力学科学研究与教育的成果,展示我国学者对世界力学科学进步所做的贡献。我也希望在这个力学奥运会上,见到大批航天人! 同时中国力学学会也会一如既往地努力,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再次向本届竞赛的联合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表示由衷的感谢! 谢谢大家! 2010 年 6 月 22 日 刊载于《力学与实践》 2010 年第 32 卷第 4 期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5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