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头脑风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焦点解决思维与头脑风暴结合会如何搞定目标人物
Gaodeming 2017-8-25 09:58
高德明 2016 05 我们应用焦点解决 以终为始 的思路,设计头脑风暴的流程,模拟解决一个让销售和推广者头疼的问题。 我们遇到时间上特别苛刻的产品介绍情景:一个主管老总只给你 2 分钟 /3 分钟的时间介绍产品,我们如何来应对呢? 焦点解决的思路是以终为始的。我们找到了几个相关人员,做了下面的思维模拟。 以终为始的思路 1.我们期待的结果:短期结果,长期结果。 2. 客户有哪些收获会导致上面的结果。 3 . 我们看到什么说明他有这个收获。 4. 他听到什么内容可以有什么样的收获。 5. 上面的内容我们实现的方法是什么。 ► 情景:电梯里,老总说,你用 3 分钟给我介绍焦点教练是什么? ► 人员: 3 位焦点教练和一位推广专员。 ► 方法:头脑风暴。 一、共创 1.我的期待 ► 短期结果,是让他认识到: 1 )认为焦点非常好,想了解或应用。 2 )认可我自己。 3 )引发对方的好奇心。 4 )让自己有吸引对方的地方。 5 )种下一颗种子。 ► 对他的长期影响: 1 )买产品,听课程。 2 )以后遇到事能想起找我。 3 )身边遇到相关事情能想起找我寻求帮助。 4 )培养客户。 2.客户有哪些收获会导致上面的结果 1 )接受一个新理念,并能帮助解决问题。 2 )帮他(实证)升华他已经认同的想法。 3 )了解课程目的是他需要的。 4 )课程内容与需求相吻合。 5 )升华提高,找到工具。 6 )学习课程之后会发现身边解决问题的人多了,埋怨的人少了。 3.电梯里的收获:我们看到什么说明他有这个收获 1 )加微信。 2 )说出他想解决的问题。 3 )索取参考资料,网站书籍。 4 )说出需求。 5 )继续追问。 4.他听到什么内容可以有什么样的收获 ► 听到焦点的什么内容: 1 )自己来解决问题,自己本身有资源解决,焦点帮你找到。 2 )赞美(帮他升华,他已经赞同的想法),引发他自己的间接赞美。 3 )引发他对当前最期待的目标的思考。 4 )例外,分享课程的成功经验(用关系语句)。学完课程之后,能与不熟悉的领域的人交流。 5 )焦点教练与教师的不同。 5.上面的内容我们实现的方法是什么 ► 我们说什么或做什么(能证明): 1 )找到资源方法 ● 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焦点能让你每次遇到事情都轻松处理,面向未来,身边出现更多朝着解决问题的人。 ● 更关心什么可以解决,而不是为什么。 2 )依情境赞美 如果一个人这么短时间就能判断一件事的好坏,一定有经验有智慧。 3 )问期待。 4 )因人而异的实例。 5 )通过提问,创造思维空间。 6 )诱发说出不同。(焦点对话和其他对话) 7 )假如我给你讲的内容,三天后有一个问题刚好能够用此解决,也正好解决了一个问题,会给你带来什么不同? 二、投票 给上面第 5条, 实现的方法投票,得票多的作为重要的因素, 2)4)6) 项得票最多。 三、表达方法 根据焦点解决的优势,共创具体的表达方法,内容如下: ► 思路: ● 赞美:你有这个能力。 ● 假如:员工有这样的能力,会给公司带来什么? ● 明天:员工经常看到别人的优点,和发挥自己最好的优势会给公司带来什么不同? ● 明天: SF 可以达到上面的目标,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 我刚才和您汇报的这个过程和方法,就是 SF 要教给您的职工的。 ► 语言组织: ● “您相信我能够在两分钟之内把焦点讲清楚,说明您具有这样的智慧。” ● “相信您有这样的智慧,可以把一个很好的产品在二分钟之内讲清楚,并销售给他人的能力。” ● “您的员工也都像您让这样具有这样的能力,会给您的企业销售带来什么不同呢(这点您的销售经理一定非常地期待)?” ● “假设我有能力向您学到您这样的智慧,并且用焦点方法让您的下属都有这样的能力的话,会给您带来什么不同呢?” 学习、练习、实践、反思、督导,是一个SF取向工作者的快速成长之路。 敬请期待下期分享。
个人分类: 焦点解决实践|16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土豪算鸡兔同笼》,别逗了好不好。
热度 5 yunlongwang 2014-4-12 04:13
最近看到我的同龄人转发这样的一个帖子: “土豪算鸡兔同笼 一土豪朋友没读过书,生意却做的相当的大,我一直很好奇。今天去拜访他,终于找到了答案 ! 他儿子在做作业,有道题不会,叫我们帮忙! 题目是:鸡和兔共 15 只,共有 40 只脚,鸡和兔各几只? 我答,“设鸡的数量为 X ,兔的数量为 Y ”……我还没算出答案,朋友已给出了答案!他说你们这些念过书的人不残废才怪呢,他的算法是:假设鸡和兔都训练有素,吹一声哨,抬起一只脚, 40-15=25 。再吹哨,又抬起一只脚, 25-15=10 ,这时鸡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还两只脚立着。所以,兔子有 10 ÷ 2=5 只,鸡有 15-5=10 只。 所以他儿子数学总考第一。 这种算法,让奥数老师们情何以堪 ! 只能感慨学习不能读死书啊! ” 哇哦,好聪明的解法,难怪能当土豪。土豪土豪,求交往,求你来给我讲讲成功学好不好?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最速降线的的故事【 1 】,约翰伯努利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了基于费马原理的简便解法。他哥哥雅克布伯努利,也给出了自己基于微积分的解决方法,但是比较繁琐。 他俩兄弟是有点矛盾的。 约翰在嘲笑他哥哥的时候,肯定想不到他哥哥的方法是变分法和泛函分析的先驱。 让我回到这个帖子,这不就是活脱脱的中专毕业生解决工厂大问题故事的翻版么?作为拓宽思路的小故事读一读也无妨,要说有什意义,我看就是胡扯。土豪不就是用了消元法碰对了答案么,随便找个初中生都知道解方程可以用消元法,就比代入法难那么一丢丢。哥们你是故事会看多了吧。 土豪土豪,你这么教儿子,儿子不考倒数第一就不错了哦。 要我说,这种看似有技巧的头脑风暴在数学教育上没什么意义,投机取巧而已。 最后赞一下科学网的表情,超给力 。 【 1 】强烈推荐张天蓉老师的这篇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7221-774914.html
12339 次阅读|13 个评论
头脑疯爆,狗急跳墙吗?
热度 51 xqhuang 2013-11-21 08:41
头脑疯爆,狗急跳墙吗? 一直相信,狗急要跳墙,看了左图,我错了! 一直以为,人急会撞墙、不会跳墙,看了右图,我又错了! 欣赏了饶毅教授提供的【 头脑风暴 2013 】:中国科技,离诺奖有多远? 哥瞬间碉堡了! 为诺疯狂,中国人已被诺奖玩疯了!建议【头脑风暴】改名【头脑疯爆】。就按照女嘉宾的建议吧,把“诺后”张首晟买回国!不过,令我好奇的是:女嘉宾从何获知, 张 首 晟被诺 奖提名过?因为,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章程,50年内不得披露任何有关被提名者的信息,不管是公共场合还是私底下。 现在全国从上到下似乎已达成共识:十三亿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拿诺贝尔科学奖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那些不是中国人的中国人身上,龟来吧!钱不是问题。够奇葩吧?中国人要拿诺奖,就算急,也属内急,非要翻墙到墙外找马桶应急吗?惊动党中央就罢了,非要搞得全世界人都知道:我要,我想要! 文化第一,智商第一、院士第一、教授第一、博士第一、SCI第一、状元第一、奥赛第一、眼镜第一、...,诺奖第零!这明白地告诉我们,系统出问题了,出大问题了。某些人,不是去查找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急功近利地通过“招人引智”来掩饰问题。 一个号称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难道连狗的耐性都没有了?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7225 次阅读|95 个评论
中国企业家的底线在哪里?
热度 3 qyu111 2011-9-17 09:53
这周第一次财经头脑风暴节目里谈的还是中国企业家的事。这次谈的是中国企业家的“底线”问题,反映的是中国企业界和市场上普遍存在并且泛滥的伪劣有害产品和欺诈行为。希望能知道中国的企业家要守住什么样的底线才能避免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和产品在社会上的出现。企业家们发言绕来绕去,没有人承认自己和自己的企业有问题。评论家发言则让人感觉云里雾里,似是而非,不得要领。 仔细想了一下觉得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底线”的定义上。是在这个“线”和“底线”的定义上。讨论的题目定义不清,讨论就不能深入和清晰。什么是“线”?是法律的线?是道德的线?还是利益的线?这个“线”有多少条?分几个层次?什么是“底”?那条“线”是“底线?企业家怎么给自己定这个底?底和利益的关系是什么?怎么平衡?短期利益的底是什么?长期利益的底又是什么? 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法律、道德、利益,三条线都存在,都是他必须每天面对的“线”,都必须清楚这三条线的“底”在哪里。法律的线是政府对你的约束,道德的线是社会对你的约束,而利益的线是市场对你的约束。 在今天市场经济的社会里,企业家的第一道底线一定是利益的线。这是企业家的生命线。输掉了这个底线,市场就要惩罚你,让你灭亡。一个企业存在的基础就是要能赚钱。不赚钱、没有利益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世界里是不存在的。企业家必须守住这个底线。当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不能让他赚钱的时候,他就只能选择冒险,绕过或突破这两个底线了。利益的线是多条的,那就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底线,就是必须赚钱。 企业家的第二道底线是法律线。法律,只有一条线。这条线就是政府给你规定的底线。你逾越了这个底线,就违反了法律,政府就要惩罚你,取缔你存在的资格。如果这个底线上有问题,那就是法律法规的问题,不是企业家的问题。法律首先是要保证企业能赚钱,如果这个法律底线定的过高了,让企业赚不了钱,那这个法律是不会有人遵守的。于是便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书中法律健全,书外无法无天”,只能是有法不依了。其次是有法必须要执行,如果有人犯规没有被惩罚,那大家都会跟着犯规了。市场经济的灵魂就是竞争。竞技场上犯规的人如果不被惩罚,那一定是赢家。竞技场上大家都想当赢家,在有法不执的情况下,大家都只能争着犯规了。 企业家的第三道底线是道德线。道德线是模糊的,无形的线。道德既是他律,也是自律。他律,是社会对企业家的约束;自律,是文化对企业家的铸就。人,即是动物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和文化的人。作为动物的人,利益是本需,竞争是本能。而作为人当中的企业家和商人,又是一群极具冒险精神和竞争性极强的特殊的人,是逐利性极强的人。一般的小商人看到的是眼前的短利,高明的企业家看的是长远的利益。但不管是长利短利,企业家和商人都是在利益和法律两条线当中做平衡: 在保证利益的情况下尽量不违法;在尽量不违法的情况下争取最大利益。 这,就是今天中国企业家的底线,也是全世界企业家的底线。 对今天的企业家来说: 要赚钱还是不要赚钱?这,不是一个问题。 违法还是不违法?在今天的社会风气、习惯、文化和竞争环境里,这,还是一个问题。
3478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企业家想要证明什么?
热度 3 qyu111 2011-9-4 00:02
今天看到电视上第一财经头脑风暴节目讨论中国企业家想要证明什么?说的是今天中国出了点名的企业家争着登雪山、走戈壁的现象。讨论的是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到底是想证明什么? 听了众多的发言和讨论后,觉得还是财经评论人吴晓波说的着一点边际;企业家是动物性最强的人。什么坚持,什么毅力,什么信念,什么好玩,什么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契约精神,那全是一种动物性的文明表现,最终都是源于人的动物性。 那是动物的一种什么特性呢?那就是动物的“竞争性”,动物的“比”性。 动物的所有特性都是环境选择出来的,一个不适应环境的生物早在恶劣的环境中被淘汰了。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在生存资源有限的环境下,竞争,就成了动物所必备的品质。越有竞争性的人生活的越好。而竞争的精神是竞争的前提。不管是在哪个领域,能够成功的人都是竞争性很强的人。竞争性和竞争愿望,是成功人士的必备条件。这样的人除了在事业上成功,一定也会想在别的领域挑战自己,也能取得成功。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名人”在成名之后,想去登山,想去挑战戈壁沙漠,这是他们“比”的本性的延展。 可是,这些名人在做这些事情之前应该想一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这么做对社会,对人类的意义在哪里?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是为了给年轻人做个奋斗的榜样?是为了自我价值的体现?还是为了哗众取宠,争得一个明星效应? “比”,是成功人士的本性和共性,但是要“比”什么,却是值得考虑和探讨的。有了钱和出了名之后还要比什么?除了比登山,比闯滩之外,还有没有对人类和社会更有意义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去比慈善?比扶持教育?比对穷人和残疾人的救助? 当我们开始从比“获得”转向比“给予”的时候,我们就有希望了。
342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头脑风暴
alone 2011-7-17 13:03
头脑风暴应用-游戏与活动.pdf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现代创造学奠基人 美国 奥斯本提出的,是一种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法。 具有以下特点: 1、极易操作执行,具有很强的实用 价值 。   2、非常具体地体现了集思广益,体现 团队合作 的智慧。   3、每一个人思维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拓,能有效开阔思路,激发灵感。   4、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批量生产灵感,会有大量意想不到的收获。   5、几乎不再有任何难题。   6、面对任何难题,举重若轻。对于熟练掌握“头脑风暴法”的人来讲,再也不必一个人冥思苦想,孤独“求索”了。   7、因为 头脑 越来越好用,可以有效锻炼一个人及团队的创造力。   8、使参加者更加自信,因为,他会发现自己居然能如此有“创意”。   9、可以发现并培养思路开阔、有创造力的人才。   10、创造良好的平台,提供了一个能激发灵感、开阔思路的环境。   11、因为良好的沟通氛围,有利于增加团队 凝聚力 ,增强团队精神。   12、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能够更快更高效解决问题。   13、使参加者更加有责任心,因为人们一般都乐意对自己的主张承担责任。 附:头脑风暴游戏与活动(英文版)
个人分类: 战略及管理|2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新者实用手册(1):如何爱惜你的灵感火花
热度 5 MJ2009 2011-5-9 01:25
昨天参加了一个探讨创业机遇的小型聚会,来者大都是已经在本地工作了几年的年轻人。主办方精心为大家策划了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的流程,感受到了灵感火花的迸射,对于科研也有宝贵的启发。 最近正好在读一本书,John Chaffee的《Critical Thinking》(国际版),这是一本教材,内容详实因而读起来很慢,不过其中确实有不少对于创新思考(creative thinking)和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理论层次的剖析。 本文因此小结一下最近对创新的所思所见所感,并打算写成系列,但不求速成。此为开盘第一篇。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无法在此进行系统介绍,本系列旨在提供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来促进创意的产生,这些方法不能保证创新的实现,但或许可以为那些微弱的灵感火花撑一把遮风挡雨的纸油伞。是为记。 1)Chaffee在书中提到,creative think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work as partners...they are related to one another in complex, interative ways.很有意思。他指出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原意并不是带有破坏意图的批评(因为批判思考完全可以提供建设性意见),而是质疑,理解,分析(to question, to make sense of , to be able to analyze)。因此他认为创新与批判是可以携手同行的。我的理解是,这里说的创新不是白日梦似的胡思乱想(虽然白日梦似的胡思乱想也可能有价值),而是指的建立在理性思考之上的创新。 2)然而在创新的过程中,有时候太过“理性”,太着眼巨细的实际,批判精神或许会导致创意的提前熄灭。这是我昨天brainstorming时的感受。比如说,我的创意是,能不能让手机具有投影仪的功能?这样就能直接把手机里的照片视频投射到墙上、纸上,供大家一起欣赏(PS:我举这个例子不是因为敝帚自珍,而是因为剖析自己的idea比较方便)。这时候我们组的人都下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批判思考,提出意见,多半认为不可行,因为几个懂行人的知道,投影仪的耗电量是手机电池目前无法承受的。于是,大家开始讨论下一个创意。然而,你发现了吗,重要的不是“手机+投影仪”这个“实体”的可行性、新意,因为它只是一个火花,重要的是这个火花带给你的【启发】,例如 拆分式启发:“手机+投影仪”不可行,“相机+投影仪”怎么样?或者“手电筒+投影仪”怎么样? 发散式启发1:既然这个创意的起因是因为觉得手机功能有待增加,那么“手机+麦克风”怎么样?手机还能开发什么功能? 发散式启发2:能不能开发一种手持式、迷你“投影仪”?(PS: 类似产品已经有了) 发散式启发3:既然这个创意的起因是因为想要分享照片视频,那么说明投影仪不仅是在做报告、上课的时候有用——投影仪还有什么别的用?能不能用来“透视”?比如把墙后面的管线布置投影在墙上让你看到,你因此好像具有“透视”能力(基于Lawrence的意见,非常感谢!) 思维定势式启发:负面例子,比如有一组正在讨论一个idea,结果有人由于自己的思维和感情“背景”而建议是否能将此idea为特定人群服务(e.g. 残疾人),于是大家都开始琢磨怎么这个方向。问题是,这种『启发』可能是无益的,因此如果意识到了这一点,应该果断地停下来,不再纠结于这个结点上。 3)为什么当时小组讨论时,大家调用自己的批判精神反而导致了创意的火花提前熄灭,以上的【启发】并没有得到讨论,而是匆忙开始讨论下一个创意?James L. Adams在《Conceptual blockbusting: a guide to better ideas》里指出,brainstorming的时候不要评判,如果你赞同别人的创意,说出来,否则不要评价。因为新生的火花都是非常脆弱的,一碰就碎,一吹就灭,要留一点空间让它燃烧并激发其他的火花的生长,它自己可能是毫无意义的(就好像手机投影仪可能没有任何价值),但它的存在所能带来的启发却无法估量。 4)如何爱惜你的灵感火花:识别批判的声音(voice of critisism,VOC) 当你突发灵感的时候,是不是因为别人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而打消了念头?Chaffee在书中采用了VOC这个短语来形容那些熄灭火花的言论、态度等。我们可能太习惯于VOC以至于无法觉察,更无法估量VOC对我们的灵感的强大抑制力。那么,如果VOC一时半会还不能自动消失,我们应该怎么主动地爱惜、保护自己的灵感火花?Chaffee建议我们创建一个VOC journal,即每次听到VOC的时候,用纸笔记录下来,以后就能培养对VOC的“免疫力”。Chaffee举例常见的VOC: 这是个蠢办法,没人会喜欢的。 即使做成了,也没什么了不起。 上次我做成了是因为运气好。 然而,我觉得还有很多其他的、隐藏更深的VOC,它们往往根本不是criticism,对灵感却有同样的杀伤力,比如: 家长式:个人的能力是很有限哒……一个世纪才出几个伟人啊……(于是乎,你别忙活啦,你不过是一颗小草,这样的事情你是做不成哒) 家人式:你已经做的很不错啦,现在这样就挺好!(于是乎,你别忙活啦,休息吧!) 这些话太熟悉了,太亲切了,但是,它们是不是也无意间挡住了成长的阳光?提高免疫力,建立你的VOC,爱惜你的灵感火花吧。正如Hugh Macleod在《Ingore Everybody—and 39 other keys to creativity》中所说,“The more original your idea is, the less good advice other people will be able to give you”.
个人分类: 创新|6162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用“头脑风暴”法获取关键词
热度 2 gzchengzhi 2011-1-7 23:43
原文引自:程智.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0,(4): 126-127 这是通过主动出击的方式进行思维。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大家敞开思想,不断提出新的关键词,同时对所提出的关键词进行讨论,最后确定出可以用来进行检索的关键词。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下册)“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课程教学过程中,先组织小组讨论,各组都敞开思想提出关键词,这样获得了下面一组关键词: 地球、宇宙、蛋白质、宇宙射线、新陈代谢、生物变异、生物遗传、原核生物、氧气、水、细胞、真核生物、性别、器官、生物发展、生命起源、地球诞生、元素、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水蒸气、氢、甲烷、氨、雷电、嘧啶、嘌呤、脱氧核糖、氨基酸、脂肪酸、高分子、海洋环境、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核酸、模拟试验、地质学研究、火山喷发、熔岩、火山气体、科学推测、能量、化石、米勒、原始大气、陨石、生物体、高温、高热、外星球、地球降温、原始海洋、原始生命、紫外线、人的寿命、地球历史、生物演化、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在这些关键词中有一些关键词是比较好的,而有些关键词则并不合适。这时候可以对它们进行分类整理,适当进行删减。归类以后的关键词列在表6-1中。 表 6-1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关键词的归类 地球环境 无机物 有机物 生物 其他 地球、宇宙、海洋环境、宇宙射线、地球诞生、地质学研究、火山喷发、熔岩、外星球、地球降温、原始海洋、原始大气、地球历史 氧气、水、元素、无机物质、水蒸气、氢、火山气体 蛋白质、有机物质、甲烷、氨、嘧啶、嘌呤、脱氧核糖、氨基酸、脂肪酸、高分子、多分子体系、核酸 新陈代谢、生物变异、生物遗传、原核生物、细胞、真核生物、性别、器官、生物发展、生命起源、原始生命、生物体、人的寿命、生物演化、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雷电、模拟试验、科学推测、能量、化石、米勒、陨石、高温、高热、紫外线 通过表6-1的归类,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关键词的性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关键词做进一步的整理,最终获得这一篇课文用来进行检索的关键词包括: 早期地球环境类的关键词:地球历史、宇宙射线、地球降温、原始大气、原始海洋。 有关无机物的关键词:水蒸气、氢、氧气。 有关有机物的关键词:蛋白质、甲烷、核酸、氨。 有关生物的关键词:原核生物、细胞、生命起源、原始生命、生物发展。 其他的关键词:雷电、科学推测、紫外线。 在获得这些不同类别的关键词以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这些关键词在搜索引擎中进行组合搜索。比如搜索地球早期环境对蛋白质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可以用这样的组合:“原始大气 水蒸气 蛋白质 雷电”等。 当然,如果发现最后确定的关键词并不准确,这时候还可以回到表6-1中,重新选择更合适的关键词。
个人分类: 研究心得|3701 次阅读|4 个评论
Seminar:“头脑风暴”的孵化器——上海大学应用数学和力学所seminar剖析
sqdai 2010-9-3 05:49
【按】 2009 年 7 月,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在烟台大学召开第四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研讨会。下面录入的是我和我的学生在这个会议上交流的一篇稿件。此稿缘起于 2008 年 9 月我所申报著名上海大学校园文化品牌的过程,那时,我应所里年青领导之约,对原申报书进行了大幅度修改(此次申报最终获得成功,力学所 seminar 已成为上大的著名校园文化品牌)。此后,我们又进行了一些调研、思考和分析,对原稿进行了较多的修改,形成了如下的会议论文。此次重发未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更新。欢迎各位博友批评指正。 Seminar 头脑风暴的孵化器 上海大学应用数学和力学所 seminar 剖析 戴世强 陈然 (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上海 200072 ) 冯秀芳 (宁夏大学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银川 7500021 ) 摘要 本文试图从力学史和方法论的角度阐释 seminar 的功能及其对学术交流和产生 头脑风暴 的作用。首先简述 seminar 形成的历史和已有成效;接着通过剖析上海大学应用数学和力学所的 seminar 活动,具体探索这种学术交流平台的长期效应、对发展力学和其它科学研究的影响以及有效开展 seminar 活动的经验,以期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普及这种做法,并从中领悟 钱伟长 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理念。 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的 seminar (以下简称为力学所 seminar )已经持续举办了 24 年有余,在上大校园里尽人皆知,已成了一个颇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在国内外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它在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为力学所)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经学校领导的普及推广,目前 seminar 已辐射到全校,正在对上海大学的教学、科研产生积极影响。本文简要地回顾力学所 seminar 的指导思想、成长历程、具体做法和主要效果,试图从力学史和方法论的角度对其做一番剖析,并从中领悟 钱伟长 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理念。 先进文化,代代传承 seminar ,指的是大学师生举办的研讨会或研讨班(也有称为讨论班的)。世上自有大学之日起,就有了 seminar ,而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则发端于十九世纪中叶的德国,其中尤以当时享有盛名的哥廷根大学办得最为出色。哥廷根大学的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学派的创始人 Klein 和 Prandtl ,把该校的 seminar 的效用推到极致,形成了 Prandtl 的学生 von Karman 所推崇的 哥廷根的自由民主的学术气氛 。随后, von Karman 把 seminar 带到了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 Caltech ),出现了著名的 von Karman 客厅 seminar 。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的传人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陆士嘉、范绪箕等人回国之后,又把 seminar 传到了中国,带到了他们各自的单位。早在 20 世纪五十年代,钱伟长先生就在北京举办了 薄板大挠度问题讨论班 ,所产生的科研成果荣获 1955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1956 年,中科院力学所成立之后,钱学森先生立即组织了高超声速流动 seminar (讨论班),一开始只有 16 人参加,后来规模变大,个数增加,在我国近代力学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郭永怀先生在他创建的中科院力学所电磁流体力学研究室中,也开展了有声有色的 seminar 活动,大家集中攻读留比莫夫的专著,经常争论得脸红耳赤,由郭永怀先生做 老娘舅 ,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 seminar 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专题主讲人,接着是无拘无束的广泛讨论乃至激烈辩论,气氛自由而民主。这样的讨论实际上是 头脑风暴的一种形成过程。凡是盛行 seminar 的校园或基层,就不会存在万马齐喑的科研教学局面,有的是生机勃勃的讨论、不拘一格的切磋、喜出望外的顿悟,从而形成一种高尚的积极的校园学术文化。正因为如此,哥廷根学派出了 20 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而积极开展 seminar 活动的 Caltech 的诺贝尔奖得主有近 50 人。 其实,如果我们不是数典忘祖的话,古代教育家孔丘给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授课,学生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进行丰富多彩的专题讨论和激烈争辩,这不也是一种 seminar 吗?只不过没人提到过这个词汇而已,整部《论语》实际上是一份 seminar 记录 。 最近,本文第一作者参观了长沙的岳麓书院(简介可见 ),获益匪浅。岳麓书院是一所著名书院,名列我国古代最佳书院之首,创立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 976 年),此后绵延不断,时有兴衰,目前成为湖南大学国学院。可以认为,这是一千年前我国的一个著名的古老学府,办学水平至少达到现今的大学研究生院的水平(不过学科较为集中,只有人文科学)。直至 1903 年之前,有 52 位学者名流担任山长(即院长,因为书院地处岳麓山麓,故名山长;其它书院也位于山林,故这个称呼有普遍性),其中最有名的山长当推张栻 (1131-1180) ,他是南宋杰出的理学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 1165 至 1180 年期间任岳麓书院的山长,而更有名的理学家朱熹( 1130 - 1200 )对岳麓书院的发展也起过很大的作用,那段时间是该书院的全盛时期之一。这里只说说书院的 seminar 活动。参观岳麓书院时,我们发现它有高等学府的所有要件:办学方针、教学制度、学生分等(大致相当于现今的学士、硕士、博士)、学规;图书馆、办公室、教室、宿舍等等,而最令人注目的是它的会讲制度(即 seminar 制度)和它的会讲厅(相当于力学所的 seminar room )。最著名的一次会讲是 1167 年 9 月的 朱(熹)张(栻)会讲 。那年,朱熹从千里之外的福建崇安赶到长沙。由于朱熹享有崇高的学术声望,前来听他讲学者甚众,以致 一时舆马之众,饮池立涸 (那个池塘还在,不算太小),开创了岳麓自由讲学的风气。朱张的学术讨论非常热烈,持续了三天三夜,朱张在会讲厅分坐 主讲 、 副讲 之席,厅内外挤满年青学子。二人分别宣讲各自观点,师生在一起激烈争辩,最后以朱熹接受张栻为首的湖湘学派的学术主张告终;而后,张栻也根据朱熹的观点修正了自己的主张。因此,朱张会讲闻名遐尔,成为历史上的一段学术佳话。 因此,我们说,坚持举办至今的力学所 seminar 是先进校园文化的传承。 创办艰辛,坚持更难 1983 年元旦,钱伟长院士履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旋即着手筹办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 1984 年 5 月 16 日 ,国家科委发文批准成立该所,当年 11 月 1 日,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正式成立,上海市副市长刘振元出席成立大会,并宣布由钱伟长校长兼任所长。在成立大会上,钱伟长所长提出办所的三大宗旨: 研究所为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上海市经济建设)服务,从实践中提炼课题,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再回到实践检验,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在出成果的同时,不拘一格培育一流的优秀人才; 请进来,打出去 ,强化学术交流。并指出,要以国内外的优秀研究单位为榜样,尽可能学习吸收它们的学术理念。 特别提出要学习 Caltech 。 根据 钱伟长 先生的治学理念,力学所 seminar 应运而生。早在力学所正式成立之前的 1984 年 4 月 7 日 ,力学所举办首期 seminar , 钱 先生身体力行,亲自主讲 弹性力学中的广义变分原理 ,他没带讲稿,娓娓而谈,从弹性力学变分原理的基础和发展简史谈起,论及他此前 20 年在广义变分原理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该成果获 1982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报告非常精妙,赢得满堂喝彩,上海工大的师生从未听过这样的报告!但是,一开始,他推动组织 seminar 的主张碰到了障碍 认识上的障碍。应用数学和力学所白手起家,统共只有十来个人,连 七八条枪 也没有,人员主要来自上海工大机械系力学教研室,除了个别教师,谁也没搞过科研,也不知道 seminar 为何物,接着的 seminar 响应者寥寥。这可急坏了 钱 先生,一方面,他在所里反复强调 seminar 的重要性,讲 von Karman 客厅 seminar 的故事。他说: 新的科学思想往往是在浓厚的学术气氛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突然爆发出来的 (钱伟长, 1984 年)。另一方面,他从英国搬来 救兵 ,请他的老朋友、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Jeffrey 主讲 seminar ,请刚刚 招募 来的助手潘立宙、卢文达、蔡树棠、孙厚钧等教授做示范报告,从上海工大机械系力学教研室中选两位科研拔尖人物做主讲人,还从上海交大、上钢一厂等单位请来了高人来做报告,所里的教师从这些 seminar 中尝到了甜头,纷纷上阵。于是,在研究所正式成立之前的半年中,举办了 15 次 seminar ,局面艰难地打开了。 当时,力学所的物质条件相当困难,在西部校园一隅的小楼里办公,使用面积不足 300 平方米 。没有报告厅怎么办?在临近的女生宿舍边上盖了个简易活动板房(现时的上大这种校舍早已绝迹),可勉强容纳百人。初期的力学所 seminar 就在那里进行,坚持了两三年。 1985 年力学所请来了 36 位外宾,包括 Jeffrey 、 Rychlewski 、 Grimshaw 等院士级的学者, Jeffrey 主讲了力学所 seminar 之后说: 这是我做报告的最简陋的场所,也是参加过的最活跃的 seminar 。 力学所的成员觉得,在物质上,他们是贫穷的,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因为有这样好的 seminar 提供 精神食粮 。 创办艰辛,坚持更难。建所初期, seminar 活动常受日常教学科研活动冲击。这时, 钱 先生反复强调 seminar 活动的意义,他指出,讨论可以产生很多有益的思路,产生思想火花,产生 头脑风暴 ,这是创新的一个很重要条件。创新必须交流,关起门来是不能创新的,而 seminar 是内外交流的最佳形式之一(参看 )。他还规定,每周四下午应该成为雷打不动的力学所 seminar 时间,不准排课,不准开别的会。至此,力学所 seminar 就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了下来,一直坚持了 24 年。 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指导思想确定以后,必须采取踏实的行动。在 钱 先生的脑袋里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框框。他强调, 力学研究必须从基础研究做起,不然就没有后劲;力学研究必须与工农业生产实践结合,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力学研究必须开拓视野,广泛调研,不然就成了 聋子 瞎子 ,占领不了学科前沿领域。 他指出, 请进来 ,要请 高人 ,各行各业,只要与力学挂钩的、有一技之长的,不管校内校外,都要请。 根据钱校长的思路,迄今举办的 670 余期力学所 seminar 中,共请了 840 余位主讲者,大部分来自所外,其中海外学者 200 多人,知名的中外院士有: Jeffrey (英),谈镐生、 Launder (英)、周恒、钟万勰、 Rychlewski (波)、卞学璜(美)、 Grimshaw (澳)、王光远、吴耀祖、梅强中、鲍亦兴、黄克智、胡文瑞、章梓雄、李家春、杨卫、朱位秋、徐建中等。本所师生踊跃参加,累计参与者超过 54000 人次,并另做了 200 多场报告。在 seminar 上提问者众多,讨论气氛异常活跃。至今,力学所 seminar 远近闻名,所外学者以到力学所做 seminar 报告为荣。 全所 seminar 的内容大致分为四类: 1) 力学学科各分支的最新研究动态俯瞰 ( overview ),这类报告通常由知名学者来主讲。例如,钱伟长的 动态松弛法 ; Jeffrey 的 非线性波的传播 ;陈文芳的 非牛顿流体力学的现状与发展 ; Moffat 的 涡旋与湍流 ;蒋咏秋的 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朱位秋的 非线性随机振动与控制的哈密顿体系 ;戴天民的 连续介质力学近代进展 ;黄筑平的 多孔材料的力学 ; Rychlewski 的 波兰空间技术与力学 ; van Dyke 的 流动显示简介 ;柳兆荣的 细胞生物力学简介 ; OMalley 的 非线性奇异摄动 ; Vasilieva 的 抛物型方程的奇摄动 ;日川晴雄的 边界元法的发展近况 ; Gallagher 的 有限元法的一些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蔡树棠的 剪切湍流模式 ; Hastings 的 混沌探索 ;郑衍衡的 高速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算法 等等。这些报告给人以宏观大视野,对把握学科前沿方向极为有益; 2) 力学学科应用的近期进展 ,一般请相关领域的资深工程专家或学者来主讲。例如,项海帆的 中国桥梁工程 60 年 ;钱冬生的 悬索桥和斜拉桥的构造、力学性能和施工要领 ;李家春的 西部水土保持中的流体力学问题 ;章梓雄的 维多利亚港的波浪问题 ;韩曾萃的 钱塘江治理和开发中的流体力学问题 ;杨国伟的 航空航天中的流固耦合研究新进展 ;周文波的 双圆隧道技术研究 ;傅德明的 上海地铁与盾构隧道技术 ;狄勤丰的 石油工程特征 ;汪海的 缝合与编织 飞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中的一种新技术 等等。这类报告在力学应用角度给人以启迪,促使本所的科研与国民经济急需解决的问题密切结合,更好地实现 钱 先生的办所宗旨; 3) 方法论与学术思想探索 ,一般由关注方法论研究的学者主讲。例如。谢定裕的 应用数学过程和治学之道 ;谈庆明的 力学与技术科学 ;余志的 观察与思考的若干问题 ;戴世强的 关于科研方法的思考 等等。这些报告给听众在治学方法上以启发,通常很受欢迎; 4) 本所师生的近期科研进展, 包括研究人员的阶段性或总结性研究报告、博士后人员进站出站报告、博士生开题报告等。所里规定,科研人员有责任和义务经常在 seminar 上报告自己的工作,对自己是鞭策,对别人是启发,有时还能纠正谬误、引领方向。 全所性的 seminar 通常起 鸟瞰 的作用,在了解科研动态、把握科研方向方面功不可没,但是演讲和讨论通常不拘泥于细节,无法对问题进行细致入微的诠释。于是,除了讲座型的 seminar 以外,全所涌现了十几个小 seminar 。本所 1985 年在钱伟长所长领导的改革中取消了研究室,实现 课题组长负责制 ,近年来所里人人有课题,于是各课题组自发地形成 邦联 ,举办定期的小 seminar ,通常在晚间进行,由业务科排序,以免 争抢 教室。这样一来,每天晚上所里灯火通明,教室里争论之声不绝于耳。这类 seminar 经常就科研选题、论文进展方面进行报告,对科研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务实的细致讨论,浓厚的民主的学术氛围在所里自然形成。 力学所组织 seminar 的具体做法如下: l 尽可能有计划地在固定时间进行。瞄准国内外力学学科的带头人和力学应用的 领头羊 ,视需要和可能,诚邀他们前来主讲。然而, 计划赶不上变化 ,需要经常视情况做变通,例如安排临时来访的外宾做报告。 l 尽可能抓住 过路才神 。上海地处交通要道,学术会议频繁,知名学者时不时地路过,我们称之为 过路才神 ,一获得信息,就请他们来演讲,这样可以大大降低 seminar 的成本。 l 尽可能发挥 seminar 参加者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经常重复钱伟长所长对学生的教导: seminar 中应该不断提问题,没有愚蠢的问题,不提问题才是愚蠢的。 提倡 seminar 上没大没小,争论中只服从真理。所里还要求导师把研究生在 seminar 上的表现作为考核他们的一个指标。因此,外来的主讲人,对本所 seminar 中听众(包括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和水平常表示惊讶和叹服。 l 尽可能实现 seminar 的多样化。我们认识到, seminar 只是学术交流的一种载体,不能搞形式主义。对 seminar 的作用认识不足,为搞 seminar 而搞 seminar ,必定不能持久,更不能显效。 群策群力,事业腾飞 在钱伟长所长的率领下,全所人员群策群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我所的力学学科已成为国家 221 工程 建设学科(其中流体力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优势学科;已具有博士后流动站和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1 名青年学者获得教育部长 江特聘 教授岗位; 2 名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6 人次入选上海市 曙光 计划、 启明星 计划、 浦江 计划等人才计划;承担了 400 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05 项(重点项目 4 项);高水平论文的产出率每年超过 100 篇,人均 SCI 论文数居全校之首,先后获得省市部委科技奖 40 余项。我所在国内力学界已赢得了较高的声誉,成功地跻身于国内知名的力学教学科研单位之列,在国际力学界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应归功于钱伟长教育思想和治学理念的指导,而 钱 先生所倡导的力学所 seminar 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不说创业时期 seminar 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世纪之交,它更成了促进力学所科研二次腾飞的巨大推动力。 在世纪之交,力学所的发展遇到了一个 瓶颈 :发展速度趋于降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中标率骤降,科研项目和经费的增长率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科研的发展,本所的科研课题逐渐老化,更新速度不够理想。钱伟长所长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他适时地召集了所内副教授以上的业务骨干的专门会议,让秘书捧来了一大堆《应用力学评论》杂志,分发给大家,让大家分头阅读有关的综述论文,着重考虑各自的课题更新问题,并指出,应该邀请国内名校的名教授来做专题报告。所内年青领导闻风而动,决定利用力学所 seminar 这个平台,做好这篇 文章 。于是,借新世纪展望的势头,请来了一批国内著名的学科带头人,在 seminar 上做了系列报告,上面提到的报告中,有不少是那个时期做的。 接着,所里一批中青年学者利用 教授沙龙 和 博士沙龙 ,对这些报告进行消化,针对自己的科研实际,明确了课题更新的方向。几年下来,所内科研人员或多或少更新或丰富了自己的科研领域,情况迅速地发生了转机。近五年来,我所每年平均获得 8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标率增加到 40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人数超过总人数的 90 %,各类科研经费达到人均 30 万元 / 年,这对以理科研究为主的研究所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而且,发表论文的档次也在年年提高。力学所科研的这一 二次腾飞 ,不能不归功于钱伟长所长的睿智和 seminar 这一平台。现在,力学所的师生都明白了,科研要实现创新,必须对学科发展趋势了如指掌,必须时时进行科研大方向的探讨,其中, seminar 是最好的载体之一。 稳扎稳打,不断创新 通过力学所组织组织 seminar 活动 24 年的经历,可以有如下认识: 1) seminar 确实是创建先进的校园学术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培养新一代学术创新团队个个人的重要途经。不仅可以大大促进校内外、所内外的学术交流,而且可以不断点燃思想的火花,为产生 头脑风暴 创造有利条件,为培育创新型人才提供温床; 2) 组织 seminar 活动必须有先进的学术理念做指导,稳扎稳打,持之以恒,求真务实,追求长期效应,而不是图一时的热闹; 3) seminar 活动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追求灵活多样的模式,既要有讲座型的,更要有研究切磋型的,应合理调配,使之各得其所。 近来,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所的科研人员正在思考:如何使力学所 seminar 更上一层楼。他们打算使 seminar 更加有效化、多样化。在全所 seminar 方面,准备请更多的大师级人物(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菲尔兹奖获得者)光临力学所 seminar ,以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还准备请国内应用数学和力学界新一代领军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在小 seminar 方面,想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强组间交流,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使之在细致的学术切磋和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总而言之,要把力学所 seminar 创建成为国际一流的校园文化品牌。 路曼曼其修远,吾将上下以求索 ,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的师生们正以这种精神不懈地探索和奋斗。 参考文献 von Karman Th., Edson L. The Wind and beyond. Th. von Karman, Pioneer in Aviation and Pathfinder in Space, Boston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67. 中译本:冯 卡门 航空与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4). 戴世强 . 钱伟长的治学理念和学术风格,力学进展, 2003 , 33 ( 1 ): 4 - 20. 冯秀芳 . 钱伟长的治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7. 谈庆明 . 钱学森对近代力学发展所做的贡献,力学进展, 2001 , 31 ( 4 ): 500 - 508. 冯秀芳,戴世强 . 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及其对我国近代力学发展的影响,《现代数学和力学( MMM-IX )》(主编:戴世强,周哲玮,程昌钧,郭兴明,卢东强),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4 : 637 - 642. 郑哲敏,李家春 . 科学和技术结合的典范 纪念郭永怀先生诞辰九十周年,《郭永怀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文集》(主编:郑哲敏),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9 : 7 - 9 冯秀芳,戴世强 . 郭永怀先生学术思想初探,《古今力学思想和方法》(主编:戴世强,张文、冯秀芳),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 : 77 - 85. 四书五经(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2. 朱汉民,郑明星 . 岳麓书院,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 Beveridge, WIB. Seeds of Discovery , London: Heiner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1980 ,中译本:贝弗利奇 . 发现的种子,金吾伦、李亚东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致谢 本文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批准号: 10702030 )。在本文的成文过程中,曾与本所的一群年青博士(郭兴明、张俊乾、卢东强、卢志明、张田忠等)进行过有益的讨论,麦穗一老师提供了有关本所 seminar 的原始素材,谨此一并志谢。 初稿完成于 2008 年 9 月 26 日 终稿完成于 2009 年 2 月 17 日 刊载于《中外力学思想纵横谈》(第四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文集),曲淑英、杨正光主编,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9 , 211 ~ 222 页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7810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