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颖师琴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不解为什么没人复原颖师琴曲
xinmayouyou 2010-9-3 13:25
我不解为什么没人复原颖师琴曲 我不懂音乐,甚至怀疑自己可能连一个音乐细胞都没有。但一首美妙乐曲的精彩演奏,其感染力也足以打动我这乐感木头也似的人。记得小时候,学龄前吧,在村边乘凉的一个夏夜,从更远的河岸边传来了二胡声。顿时,人们停止了聊天,孩子们的嬉闹也被大人低声劝止。渐渐地,感到除了那乐声,其他一切,包括我自身,都不存在。后来就觉得莫名其妙地想要哭,而且终于忍不住流出泪来。以后很长时间,我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那二胡声也能从记忆里唤起,但不能形容。后来长大了,书也读多了,才明白,当时我听到的是一首悲凉的曲子,用如泣如诉四字可准确形容。至于一个学龄前儿童,如何能被感染而引发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莫非与生活状况有关? 后来读到了描写音乐及乐器演奏的诗。最早的记得是中学时读的白乐天的《琵琶行》和李贺的《箜篌引》。一是当时理解力较低,二是缺乏相应的经历和感受,能形成印象的就只有以声喻声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及昆山玉碎凤凰叫,真真可惜了那些以形喻声 / 以境显声及以感衬声的好句子,诸如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龙跳波瘦蛟舞。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唯见江心秋月白等等。 现在知道,描述音乐的好诗句实在太多太多,实写的,虚写的,托于物的,寓于情的,不胜枚举。典型的,如李颀的《听安万善吹筚篥歌》:枯桑老柏寒飕飕,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琴歌》: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董夫子,通神明, 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 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 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 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净其波, 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 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 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 野鹿呦呦走堂下 。牛殳《方响歌》:铿铿铛铛寒重重,盘涡蹙派鸣蛟龙。 高楼漏滴金壶水,碎电打著山寺钟。又似公卿入朝去, 环佩鸣玉长街路。忽然碎打入破声,石崇推倒珊瑚树。柳中庸《听筝》: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 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张祜《听简上人吹芦管》: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猿寄恨吟。吹到耳边声尽处,一条丝断碧云心。 郎士元听《邻家吹笙》: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等等,等等。读了这些诗句,真是赞叹不已!但仔细想想,令我赞叹的,给我震撼的,主要不是音乐而是诗。极惊奇于诗人比喻之生动,想象之奇特,手法之高超,技巧之精妙。而于音乐,虽也似有所感受,但总觉不甚真切,支离破碎,形不成完整的乐曲。当然,这主要怪自己本无音乐修养。 但是,韩退之的一首《听颖师弹琴》给我的感受却大不相同。兹完整转录如下   昵昵儿女语, 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 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 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 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 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 无以冰炭置我肠! 这首诗语言朴实,比喻也远不及前述例子中的奇特,但却极大地感染了我,让我欣赏到了一曲优美动听、跌宕起伏、层层变化的完整乐曲。开始,是在读诗,后来是在听琴。先听到爱使小性儿的可爱女子窃窃私语,不一会儿就又柔声嗔怨。忽然,雄壮的军乐四起,战士喊杀连天。干戈过后,夷歌处处,宛转悠扬,飘空不断,一如柳絮,宛若游丝。将断未断,高潮又起,百鸟喧啾,孤凤高亢。愈高愈攀,愈攀愈高,争寸夺分,达于极致。突然,一个滑音,一落到底,如岱峰坠谷,一落千丈,惊心动魄!哎呀!连这不懂音乐的人也受这琴声的强烈冲击,坐立不安,泪泗横流,摇头摆手,语不成声:颖师啊!我实在受不了啦,这不是一会儿用火、一会儿用冰来折磨我的心吗?读到 湿衣泪滂滂时,我的确鼻子发酸,如果不控制情绪,也真会湿衣泪滂滂。整个过程,也真会一会儿炽烈似烤,一会儿寒冷欲缩,真个冰炭置肠。也许韩退之真的未省听丝簧,和我一样,是个乐盲,才会对音乐描述得让我有如此深切的感受。 颖师的琴曲在我脑海有完整清晰印象。可惜我不懂音乐,没乐理知识。但凡我稍有音乐知识,我一定能,也一定要根据韩诗把颖师琴曲复原出来。至今我不理解,为什么没人把颖师琴曲复原出来呢?
个人分类: 随笔|5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