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药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解决药品问题的良方
sstone2009 2012-1-17 11:47
上午跟医生座谈,讲了几个问题,一是要树立目标,要么是医疗专业技术专家,要么是医疗管理专家,要么既是医疗技术专家也是医疗管理专家,三者必居其一!二是要养成良好,医生是一个需要特别严谨的职业,重在平时养成;三是要写医学论文,经常性地总结日常工作,这是深入掌握专业医疗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成为专家的必由之路!四是要不停地学习,特别是针对执业医师考试、职称考试、学历提升,要持之以恒;五是针对药品回扣、合理用药等,提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把我们自己精力集中到提高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健康成长上来,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开什么药回扣多、每天记录用了什么药、哪天药贩子来送钱这些问题上来,搞得医生是靠药贩子养活的似地,很没有出息! 第五个问题是我要着重讲的。有个医生提出来,现在全国现状如此,我们医生也没有办法。这确实是很残酷的现实,要这个现状其实也是很好改变的。 我说,12年来,我所指导的单位,基本都做到了,我们这里也做的不错,2011年的药占比是大约17.%略多,做得不错了,但还不够,还有赖于大家清楚认识这个问题,科室也要进一步规范分配机制。 我由此也想到了最近国家提出的有关根除“以药养医”、药品降价等等措施,如果可以换个思路来考虑、来落实,结果早已经不同了。我给提个建议,有兴趣的卫生主管部门领导、医院领导们,不妨一试,有副作用我负责。我的具体办法如下: 首先,做一个调查,本地区各阶层的收入状况,据此确定医生的收入应该在一个什么水平(P)。 第二,做另一个调查,本地区医生的阳光收入多少?灰色收入多少?即实际总收入跟应该收入水平(P)之间有哪些出入。注意,不同级别、不同医院、不同专业、不同知名度的医生收入是有差别的,要关注80-95%这个群体的医生收入。 第三,改革分配办法,实行收入与利润挂钩。要把握好收入的基本水平,也要充分估计好,采取这一措施后,医生对提高低成本服务积极性带来的利润提高和负面影响,以免矫枉过正。 第四,同时,严格规范采购,严厉打击药品回扣。 当然,领导们会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给工作人员发效益奖金,不像造房子、购设备,是拿不到高额回扣的,大家要做好思想准备,你们也足可以向你们的上级争取获得合理酬劳。 这个方法完全可以使用于每个医疗专业。这个方法也可以淘汰那些卑鄙的科主任、卑鄙的院长、卑鄙的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给我国医改一条真正的康庄大道!
个人分类: 疾病控制论|2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付控制使用药品的“妙招”
sstone2009 2012-1-16 21:51
晚饭的时候,听说为了应付已经开始的控制抗生素、控制用药,有的医生推说用药的管理规定,患者只能去某某药店自己购买,还可以开处方,这样,在医院的药费使用上,就可以“达标”。 这是应付控制使用药品的妙招,推而广之,也可以用来应付根除“以药养医”。 这也实在是对卫生部出台的高超政策的巨大讽刺!
个人分类: 疾病控制论|2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几种药品召回信息(2011-12-20)
zhpd55 2011-12-22 09:42
据《新科学家》网站报道,2011年药品大事中有几种使用多年的药品,企业发出召回公告,应该引起医生与患者注意。召回药品信息摘录如下,供参考。 Recent Drug Withdrawals: Avastin nixed for breast cancer Genentech’s Avastin (bevacizumab) had its breast cancer indication revoked in November, four months after an FDA advisory committee unanimously voted it down. The injectable chemotherapy drug was originally approved for breast cancer in 2008 under the FDA’s accelerated approval program, but subsequent trial data suggested that the drug does not prolong length or quality of life for people with the disease. Genentech hasn’t given up yet, however: the company will begin a new Phase III trial of Avastin to identify a biomarker for those patients who do benefit from the therapy. Movectro isn’t moving anywhere In June, Switzerland’s Merck Serono (unaffiliated with the US-based Merck Company) voluntarily withdrew Movectro (cladribine), the first oral pill for multiple sclerosis, as well as its regulatory applications to the FDA and the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EMA) after the FDA requested follow-up trials. The pill had already been approved in Australia and Russia but is no longer available. Xigris doesn’t work—10 years late After 10 years on the market, Eli Lilly announced in October that it was pulling its inj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septic shock from the market. The recombinant human protein drotrecogin alfa, marketed as Xigris , did not increase survival in a follow-up Phase III trial initiated in 2008, and the company recommended that all patients on the drug stop taking it immediately. “While there were no new safety findings, the study failed to demonstrate that Xigris improved patient survival and thus calls into question the benefit-risk profile of Xigris and its continued use,” Lilly’s Chief Medical Officer Timothy Garnett said in a press release .
个人分类: 新观察|20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药品回扣之害
热度 1 sstone2009 2011-8-28 11:52
几日前,在等候航班的时候,浏览手机网上新闻,看到一则关于“药品回扣”方面的报道(21世纪经济风暴.浙江医药反贿风暴:急诊科主任自杀. http://mvnet.jrj.com/news_big.aspx?nid=10816channel=103cid=001002,001003 )。“ 年初,浙江卫生系统启动了‘医药回扣专项治理年活动’,棋至中盘,突起波澜。8月10日,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黄卫东自杀 。”这只是又一则关于药品回扣的事件而已。这十多年来,有关药品回扣的事件此起彼伏、层出不穷,有医药代表丢了笔记本、有仕途失意举报案发、有医患纠纷事件牵出、有因为打击不拿回扣医生曝光……渐至今日,有关药品回扣的真相已经大白于天下,至少可以说是公开的秘密了。 药品回扣,不仅在窥视着中国医生的道德底线,也在炙烤着中国诸多医生的良心!在我看来,最为可怕得是,药品回扣犹如一颗种植于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剧烈膨胀的毒瘤,有一天终会吞噬掉中国医改的所有“成果”。我想我不是危言耸听,实在是药品回扣危害之广、之深所致。 我刚工作的时候(1995年),药品回扣已经悄然存在,由于我的主任管理严格,医药代表们并没有在我的科里活动多久就不来了,但其他地方正在成长。1998年下半年,我转业到苏州的一家乡镇医院做内科住院医师,一个月以后,一位医药代表找到了我,给我了几十元,让我十分惊愕!但也很快明白了,他是某种药的医药代表,我用了多少支他的药,每支给多少钱!那时候,我的月收入大约800元,几十元的收入也算不小的数字了,但我实在有愧我的病人,我是拐着弯从他们支付的药费中获得了收入。好在,不久,我便开始了一种全新的探索,不再接受药品回扣。此后,我注意起了药品回扣形成的机制。 去年7月到南京市的某家医院担任骨科主任,很快就有各式的医药代表找到了,无论我在门诊、病区办公室,他们都会热情、小心谨慎地接近我,与我讨论他们所代理的药品。我十分理解医疗代表们的不易,但实在无心于此,并一律由住院总医师负责接待。 切身经历,社会反应,同道探讨……让我对药品回扣有了越来越深刻的了解,药品回扣之害,实在已经不是一般了—— 药品回扣之害,害了老百姓,几乎毫无意义增加的医疗费用,换得来的是经济的负担,甚至要遭受过度医疗之害。 药品回扣之害,害了国家,增加医疗投入,却效果不明显,医改前途堪忧,甚至抑制内需,影响经济发展。 药品回扣之害,玷污的了医生职业的高尚,为回扣而开药,是医生的耻辱,也让一些医生沉迷于此,不求医术长进。使得中国医生整体提高社会地位遥遥无期! 药品回扣之害,策动、加剧了医患矛盾,恶化了中国的医疗环境,阻碍了医改的推进。 药品回扣之害之广、之深远,实在不是我这样学浅之人能够说的全面、说的清楚的,以上只是部分我自认为重大的祸害而已,真要细数起来,也许要可怕得多! 关于治疗药品回扣,国家也着实在“努力”采取措施,但效果实在不佳—— 降价。最近又有消息降了30%,加上之前二三十次降价,照理,现在中国的药品是便宜的不能便宜了。但从实际效果老看,目前为止,这似乎只是瞎折腾,和医改成果的欺骗! 打击。基于法不责众的原理,目前的一些打击个案,大概只能算给大象挠挠痒痒。有些案例,还有点“公报私仇”的嫌疑。我实在不清楚,药品回扣打击,能起到什么目的? 基本药品目录。大概也只是隔靴挠痒吧。 到底如何解决药品回扣,要动起真格来,其实也并不难,关键是抓住根本、切中要害,要建立主动性医疗体系,比如: 规范、严格定价机制。包括规范厂家及流通环节利润。 国家组织基本量的生产,以在改革成熟前抗衡不良企业的操控行为。 放开流通。允许使用单位按市场规律采购。 严格医生的用药规范,严查严惩。 普及民众的药品常识,形成全社会的用药规范监督机制。(不要指望目前的卫生和药监主管部门的监督) 不必要的顾虑—— 药品产业的打击。最终的结果是真正地强大了中国医药产业! 影响GDP。一些别有用心的经济学的无知而已。药品影响医改,医改目标的实现可以解决中国老百姓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顾虑,可以满足对健康的需求。这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条件之一。
个人分类: 疾病控制论|3528 次阅读|2 个评论
向阿甘致歉
热度 2 fs007 2011-4-13 09:20
寻正 看了科学网方舟子信徒李福洋为方舟子剽窃疑河之事辩解,我暴笑之余发了一篇批判文章,提醒中国的阿甘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写文章快了,只顾考虑大多数我的读者,未曾虑及阿甘生理现状,有的地方讲得不透,在此弥补并向阿甘道歉,本文算专门为阿甘写的补充,并答其回应我的部分疑惑。浅蓝色为引述阿甘回应。 1.寻正是做了功课的,应该说做得还不错,但冒充专家还不够。 我随便写了点东西,从未把自己当着专家,阿甘居然要给我挂专家帽子,真有趣。既然给我挂了帽子,马上又摘了,又算是中国的阿甘特色了。记住,我从不夸耀自己的什么什么,我只是一个勤快的普通人,看了你们的样子,我连“学者”的帽子都不愿戴的,不象你们方舟子剽师,连生化学基本概念常识都很欠缺,却给自己扣上“生物医学专家”的帽子。 2.关于人体生理学和普通生理学,你自己读吧。 General physiology: The science of the functions or vital processes common to almost all living things, whether animal or plant, as opposed to aspects of physiology peculiar to particular types of animals or plants, or to the application of physiology to applied sciences such as medicine and agriculture. Human physiology is the science of the mechanical, physical, bioelectrical, and biochemical functions of humans in good health, their organs, and the cells of which they are composed. Physiology focuses principally at the level of organs and systems. Most aspects of human physiology are closely homologous to corresponding aspects of animal physiology, and animal experimentation has provided much of the foundation of physiological knowledge. 这里是我不对,话只说一半,其他人多半能领悟,但显然不包括你的。我告诉你的是,方舟子抄颖河,跟颖河表达的知识几乎完全一致,你居然用了普通生理学与人体生理学的概念来忽悠,你以为我不懂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你能抄,但理解了么?方舟子强调人体,其实正是他无知的一面,因为开发药物过程中,显然不限于人体的。但他的说法不算大错,本人不是筯中挑骨的人,唯独你自作聪明的解释让我笑翻,因为你把方舟子不懂装懂给暴露了出来,对比颖河,方舟子落了下乘,根据你的画蛇添脚,方舟子要说“人体生理学家”而不是“生理学家”如何如何,你不觉得好笑么? 3. 不白痴的寻正把我“抄”字的双引号给偷偷抹掉了。你们比来比去,不就是想说方舟子抄了颍河嘛,俺的意思是看看谁对参考文内容的理解更确切到位些,谁的更符合复述,而不是生硬的翻译。你倒好,恶意延伸,一点也不白痴,却很无耻。 我无非把你的意思用另外的话表达了一番,强调的是你的论点的实际效果,恶意延伸?你害怕什么?方舟子并没有那水平看到你原文的暗讽效果,他不都及时转载了么,我敢打赌不会影响你跟教主关系,你护主心切,虽然踩了他一头粪,但相信他还是能理解的,不必担心你新语丝核心支持者的地位。至无无耻,恐怕只有找自己头上了,我可没抹你任何双引号单引号,我是原文照搬,绝未在引用你的文字时增减文字——还可是你教主方舟子的特长,无耻,也是你们的特长:这不,又“复述”了,又“参考”了,披了学者的皮几十年,到现在还搞不懂什么是抄,什么是复述与参考,恐怕不仅仅是无耻吧? 4. 寻正不知是无知还是有意搅混水(我倾向于后者)。1)莫不是寻正把毒性和安全性的概念等同了?如此常识,就用不着再解释了吧。 想不到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能一点就通,颖河论及的“毒性”指药品的效应中开发者不想要的作用,因为干挠了机体正常功能,如果没有毒性,就是安全的,因此,在颖河的这段话中,毒性与安全性指同一回事,毒性是安全性的反面状态,“长期疗效与毒性”,完全等同于“长期疗效与安全性”。事实上正是你阿甘的解释让我直斥你毕业于野鸡学校,医学院毕业,居然不知道安全性是通过观察毒性而推断的,还常识呢,安全性是象你宣称的那样 能 直接观察到的?你真的不适合搞学术。 2)一期临床中小孩孕妇和老 人一般是排除在外的,因此,四期的目的之一是把这部分安全性试验补上(我个人理解,毕竟通过了一般群的一期临床安全性检验,对特殊人群的不安全风险有所降 低)。该不该回避,那还是争论的话题,虽然很多倾向于不回避,但是还未成定论。明明说的是一般情况,你非要举出个儿科临床试验的情形来抬杠,嗯,叫我怎么 说你呢。 我可不是抬杠,你跟方舟子知道的太少,才会出这种状态,你以为我批评中提及颖河的说法尚有事实上的依据是随便发的吗?颖河有点道理,因为历史上的确存在着这些人群被忽视的情况,但在1990年代,FDA及美国政府就改变策略了,包括奖励在临床实验加入儿童的。美国临床实验中加入儿童,可以多得半年的专利保护。到2000年代初,FDA还有了强行要求加入特殊人群的权力。有的人甚至认为制药公司故意加入儿童以赚取那半年的专利保护。因此,颖河及方舟子抄袭的原文是无误的,他们自作聪明加入的东西不靠谱。懂了?再不懂,我没招了。 5. 通篇充斥污言秽语;俺就纳闷,你脑子里怎么能储藏了这么多这些污秽的玩意,还定期非特异性吐? 呵呵,我哪里在污言秽语了?不要认为骂了你就是污言秽语,骂人的方式,本人从新语丝方舟子那里学来的,套用方舟子的名言,你是笨蛋,我称你为傻瓜,那是夸奖你的。这个世界上断没有只许方舟子放火,不许咱们也偶尔点点灯的道理。我骂骂人,无非出出气,碍几个人的眼,跟你们无耻地混淆视听,诱得大批“学者”在屁股后面上当相比,小巫而已。 6. 不和你纠缠,嫌脏,太恶心。 脏不脏,举头三尺神明,天人共知。方舟子抄袭铁证如山,我举一事,他装一次乌龟,当然,他找着机会了,就大张旗鼓地缠上来了,“不纠缠”,永远是暂时的,那是,哦,以前有人讲得更好听,叫“战略转移”,即使是鸟兽散,也可以战略转移的。阿甘挺聪明的,真是方舟子高徒,可惜聪明地消耗了智商在其它方面,写点东西就让人笑话了,丢人已经到家了,你不闭嘴,难道还能绝地反攻,再取多辱么?阿甘还做不过瘾,这倒变成阿Q了。
个人分类: 伪劣科普打假|3478 次阅读|2 个评论
十年验一药
热度 12 fs007 2011-4-10 11:21
寻正 【寻正按:带着礼敬之心,我提醒此文的读者与使用者,本文没有抄袭,所有文字皆属于作者独创,任何人不得以“非特异性”知识名义抄袭或者强盗本人作品。本文旨在教育某些科普作者,严格地定义抄袭,并不妨碍科普的写作。】 药物是怎么发现的? 中国文化传说中有神农氏遍尝百草,在为人类开发植物性食品时,发现了各种能治疾病的中草药。现代考古学证据表明,早在六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 Neanderthal )就可能使用多种植物性药品了。当时尚未发明文字,随着文字的发明,关于药物的记载出现在各个文明中,比如埃及、印度、与中国。神农氏通过尝试判断药效的传说说明了古人是如何通过经验去发现新药物的。 由于古人缺乏系统的疾病医学知识,他们对药物的认知是不可靠的,任何一个药品,可能会极大地推广至超过药物适应症范围,从而变得无效而失去人群应用基础,而在医巫并存的年代中,无效药物本身也会因为心理作用而得到广泛应用,让药物效果变得扑朔迷离,真假并杂,因此,历史上除了少部分作用明确的药物外,大部分药物都不断地在发现 - 误用 - 失传 - 重新发现这一循环中。 十九世纪是药品开发的启蒙时代,大部分的现代科学学科都是在这时期建立的。现代药物的标志性事件是法国化学家佩勒替( Pierre J. Pelletier )与开文图( Joseph B. Caventou )在 1820 年分离与纯化了奎啉( Quinine )。而药品开发的现代进程,则要把创始人的荣誉归于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 Paul Ehrlich )。埃尔利希在医学上做出过杰出贡献,于 1908 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不过,他对药品开发的贡献则是他在学生时代做出来的,早在 1872-74 年,他就极有远见地提出了化学受体( Chemoreceptor )概念,以解释药物的作用机理。 现代药物开发,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埃尔利希的受体或者靶体观念上的。在现代使用药物中,有接近一半的药物是针对受体起作用的,其次有近 30% 是针对蛋白酶,超过 10% 是激素或者激素拮抗剂(也很大程度上跟受体相关)。尽管相对古人现代医学已极为发达,但生物体的复杂程度,仍然远远超过人的认知极限,现在仍有多达 7% 药物机理不明。 现代药品开发已经逐步开始有意识地寻找靶体,设计化学结构针对性地改变靶体行为,从而起药理作用。一个新药的诞生,跟诸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的贡献都不可分开。大的制药公司都有自己的开发团队,而小的制药公司则要通过各种渠道,起码临时地把各科专家力量汇集到开发项目中。开发研究中往往涉及化学或生化学家鉴别提纯目标药品,而生理、生化、病理、及分子生物学家们则要研究靶体的活动机制与规律,药物学家研究药物的代谢转化,毒理学家鉴别药物的毒性及其机制,而大量的医生则观察该药品的实际毒性副作用与期望效果。在研究过程中,这些各领域的专家可能还需要统计学家帮助他们分析数据,数学家或者计算机专家设计模拟模型以增加效率,以及大量的技术人员协助完成实验与观察。 如此庞大的研究团队当然不是一窝蜂地一拥而上搞药品开发,而是按步就班地按照一定流程合谐自然地参加到新药研究开发中去。各国研发流程大同小异,我们以美国为例,看现代药物是如何开发出来的。 唐朝有著名诗人贾岛曾吟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属于典型的中国式的文人,自觉“怀才不遇”,但除了抠字眼呤诗,并没有什么本事,却个个眼比天高,目中无人。花了十年磨一柄剑,连这柄剑究竟是否锋利都不曾试过,还敢问天下不平事?难怪贾岛只有做县官秘书的命,这等废材,中国人崇拜得不得了,难怪唐朝之后,就风光不再了。如果现代药物研发也如此,恐怕咱们宁愿找巫师交流心得体会,也不愿见药师误食穿肠毒药。现代药物开发则是,十年验一药,众生齐相合;今日与示君,必把顽疾落。 现代药物开发要经历五个阶段,用时可长达 20-30 年,即使是在药物效果大致确定之时,到最终成为医生手中克病利器之时,也往往需要十年以上。 一个典型的药物研发过程首先是发现药物,这个过程可以很长,发现药物一般指发现药物并初步怀疑其药理作用。不少药物,在被发现之后,会很长时间留在待用的储存架上,直到某天某位发明家意外地发现它的作用才进入药品研发程序,更进一步,进入研发程序,也未必就遇到伯乐,比如著名的抗爱滋病药物叠氮胸苷( Azidothymidine , AZT ,商品名齐多夫定 / Zidovudine , ZDV ),遇到研发人员寻找抗癌药,就只得重回储架再呆 20 年。 发现药物后,进入第一阶段的药物研发,称为临床前检测( Preclinical Testing )。临床前检测是利用生物模型来验证药物的药理作用,尽管科学家可以从药物的结构上推测其功能,但实践才是检验药效的唯一标准,科学家必须一步一步地证实药品的效果。在临床前研究中,科学家往往要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证实药物机制,比如它能阻止某种酶,那咱们把它跟酶混合在一起,验证酶活性的减低;其次在分子水平的作用未必就能转化为细胞层次的效应,那么科学家会进一步地在试管中让该药作用于细胞层次的生物体,比如病毒的细胞感染模型,看它是否会在细胞培养中抑制病毒的生长;细胞层次上有效,未必就会在生物个体上有效,于是科学家进一步把它用在动物模型上,看它是否在动物身上产生出期望的效果来。如果药品在动物模型上体现出了价值——其期望药理作用明显超过副作用,则这个药物有了进入下一步药物开发的资格。临床前检测,大约平均需要六年半时间。 这个药物在狗身上有效,但我们不是狗,它在猴子身上也有效,遗憾的是,我们也不是猴子。动物实险阶段科学家往往用跟人体相近的动物来预测该药物在人体会发生什么样的代谢反应以及产生什么作用,常见的药物检测动物包括鼠、兔、猫、狗、猪、猴,它们都是哺乳动物,跟人有一定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不能保证药物在人体会产生同样的反应,而大部分药物也的确往往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药物研发中需要进一步地进行人体实验,也称为临床实验( Clinical Study ,或者 Clinical Trials )。 在十九世纪,药品研发处于早期蒙昧时代,科学家前辈们并不按上述规程严格地进行药物筛捡。他们往往以身试药,成功之时获得荣誉,而失败了就要承担药物的副作用,不知有多少很有才华的大师未曾在科学事业上迈出第一步时,就先把自己给毒死了。最著名的外科大师之一豪斯德特( William S. Halsted )就因为在可卡因初步进入医学领域时以身试药而染上了终身难除的毒瘾,他的毒瘾说不定限制了他在外科的才华的完全发挥。不幸的是,蒙昧时代的悲剧仍然会在中国出现于煸情的无效药品的推销中,读者要学会鉴别。 现代药品研发的临床实验被严格地分成三个阶段,称为 I 期, II 期,与 III 期临床实验。这三种临床实验各自有其特点与功能。 我们有了动物实验证据表明药物有潜在价值,科学家并不盲目地就马上在人体开始大规模地实验,科学家还需要知道更多的信息,比如药物的吸收与代谢、剂量、在以后大规模的实验中,我们需要观察些什么指标、以及除了动物身上观察到的副作用外,人体还会有什么大的副作用等等。获取这些信息并不需要大量的样本(人数),但很明显,蒙昧时代的以身试药的样本又太小。一般 I 期临床实验采用 20-80 的样本,用健康志愿者实验。如果考虑到药品使用人群跟健康有太大差异性,也可能采用患者进行实验。在美国进行 I 期临床实验需要得到 FDA 的批准。 I 期实验并不能严格地检验药物的效果,因为研究目的,它往往不设对照组。在第二期实验中,研究者开始检验药物的效果,会严格地设置对照组,对照组一般是空白对照,即服用安慰剂的人。显然,多一个对照组,就会让实验样本扩大一倍,而实验设计者会让药效探测达到一定水准,比如有 80% 以上把握在药物本身无效时判断为无效,这样样本会进一步扩大,达到 100-300 。要检测疗效,显然 II 期研究必须用患者进行实验。实验者进行 II 期实验无须得到 FDA 批准,但一般会报之备案。 通过 II 期临床实验得到确切证据表明药物价值的,要申请 III 期实验。为什么已经得到疗效验证的还要继续进行 III 期实验呢?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实验条件的改变,在 II 期临床实验中,实验者对参与人有着严格的控制,往往超过一般临床实践中所能达到的水平,比如定时服药,服药过程监控,患者受到额外的临床监护等。 II 期临床研究得到的往往是更接近理想状态的药物效果,而不是在药物推广后患者能得到的普遍效果,在医学上,理想效果称为理效( Efficacy ),而普遍效果称为实效( Effectiveness ),在 III 期实验中,实效往往还要跟市场上已有药物(标准治疗方式)比较,以确定新药的优先性。 III 期实验的第二个目的是进一步观察副作用,副作用,尤其是严重副作用的发生往往是几率性事件,扩大样本的 III 期临床实验提供了更好的机会评估药物的副作用。 III 期实验的样本往往多达 1000-3000 人,是 II 期临床实验的 10 倍。 在完成三期临床实验之后,药厂需要向 FDA 申请新药认定,证明药效仅仅是基本要求,药商还必须向 FDA 证明自己的生产能力,不是说你找到了好药,然后生产些歪瓜劣枣就可以过关。在被允许上市之后,药商还往往进一步投入研究,而医学研究人员也会进一步跟进,在大规范使用的基础上评估新药,这在学界被称为 IV 期临床研究。我此前没有把 IV 期研究归入研发时间内。 现代药物开发耗时良久,成本不菲。在临床前检测研究中平均需要 6.5 年,临床 I 期需要 1.5 年, II 期 2 年, III 期 3.5 年,然后把生产技术提高到 FDA 要求的标准并获得 FDA 批准,还需要 1.5 年,一个新药大约需要 15 年的研发时间。在进入临床前,研发人员会在 5000-10000 个待选药物中筛选出约 5-10 个进入临床研究中,在 I 期淘汰掉其中的 1/3 , II 期中淘汰 1/3 , III 期中淘汰 10% , FDA 审查时还要排除 1/4 ,最终只有一个获得批准进入市场。 在研发过程中, I 期临床研究约花费 1500 万美元, II 期 2400 万, III 期 8600 万,加上前期动物研究,总计约 1.3 亿美元。因为一个成功药物需要大量的失败垫底,开发出一个药物成功上市,需要花费超过 4 亿美元。这些花费是逐年积累的,到上市时,它们如果算上合理的利息,已经价值超过 8 亿美元——这是一个新药耗费超过 8 亿美元说法的来历。这还只是 2000 年的美元,按现在的价格算,可能超过 10 亿美元了。各个制药公司的研发能力不同,更多地运气也不同,有的公司研发成本超过 20 亿美元,而少者只需要 5 亿美元。在FDA批准后,制药公司还会后续投入近1亿美元进行IV期临床研究,偶尔在IV期临床研究发现以前未曾发现的严重副作用,该药品会被取消批号而退市。 我向读者只推崇现代医学药物,就因为现代药物研发有着严格的验证模式,在我拿到任何一片药时,我知道此前已经有数亿美元的研究基础,在安全性有效性上有保障。无论吹得多么天花乱缀,我不轻信数千年乃至数万年的所谓文化传承与验证。 〖 本文在博客上附有《叠氮胸苷(AZT)的研发直通车》一文作为补充案例,建议作为后续阅读材料。 〗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6131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2.6万种药品今起在北京同城同价
xupeiyang 2010-12-1 14:59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1日14:50 北京晚报   整体降价16%   有些便宜药中标死医院根本买不着   本报讯 (记者 贾晓宏) 从今天开始,全市所有二级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药品实现同城同价,药价整体下降16%。记者发现,有些便宜药中标了,但出现了中标死的情况,医院采购时却根本买不着。   去年12月,本市启动药品价格统一招标。以往二级以上医院共分六个组招标,各自为战。此次六组合一集中招标后,共有26292个药品中标成交。除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等外,同一企业的同一药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将执行统一的采购价格、销售价格,做到同一药品同城同价。   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招标坚持质量优先原则,招标后,中标品种相同药品较现行市场平均价格下降16%,预计年让利36亿元。   有些便宜药企业不愿意生产,为了保障这些低价药、短缺药能够满足医疗机构的需求,解决急救、抢救等部分短缺药品问题,市卫生局制定了《短缺药品目录》、《低价药品目录》,并采取挂网采购的形式,企业直接网上报价、成交,鼓励企业生产、经营此类品种。挂网采购药品中既有临床长期短缺的人凝血因子VIII、纤维蛋白原等血液制品,也有颇受欢迎的乳酶生、去痛片等低价药品。   针对医疗机构对保障急救抢救等临床特殊用药,其他药品无法替代的,市卫生局允许医疗机构在一次性采购后3个工作日内向行政管理部门报备,先用后报,应急使用,确保满足患者急救抢救需要。   卫生部门表示,对质量抽验不合格、中标产品擅自涨价或变相涨价等药品全部列入不良记录并进行网上公示,该企业所有产品取消中标资格,两年内不得以任何形式予以采购。社会各界如果发现问题也可拨打公共卫生热线12320反映。J146   又讯(记者张楠)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从12月12日起,头孢曲松等部分单独定价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同时降低,共涉及抗生素、心脑血管等17大类药品。调整后的价格将比现行规定价格平均降低19%,预计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近20亿元。 J204   一月能省百多元   今天上午,在宣武医院,药物咨询台前已经把一些常用药的降幅贴出来供患者参考。来开药的方女士告诉记者,她平时要服用降血脂药辛伐他汀,降价前每天的费用是7.46元,从今天开始每天能省3.89元,算下来一个月能省100多元。   宣武医院药剂科主任王育琴说,该院常用药大约在1300种左右,目前95%的药品都已经到位。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标药绝大部分已经到位,还有个别药品没有到位,卫生部门正在督促厂家。贾晓宏J146   有些便宜药还是买不到   我们打了每个中标厂家的电话,都买不到。北大医院药剂科主任崔一民说,有些药中标了,但出现了中标死的情况。注射用尿激酶是神经科常用药,价格便宜,这次也有几个厂家中标,但我们准备采购时却发现,所有的中标厂家都不生产。崔主任说,这种药比较便宜,因为买不到,临床上只能给患者用贵的药。   对此,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招标药不能供应的情况,如果是某些厂家不能供应,卫生局将首先在平台上进行互动,看看其他厂家是否能够供应;如果所有的厂家都不能供应,卫生局将了解一下不能供应的原因,并把情况反映给价格部门。对于一些抢救性用药,卫生部门将在全国范围内找药,采取政府储备等措施,保证用药。   崔主任介绍,还有一些临床常用药此次并没有中标,甲氨蝶呤片几块钱就100片,风湿免疫科、肿瘤科还是非常需要的;氯化琥珀胆碱是抢救用药,几毛钱一支;价格相对高一点的卡贝缩宫素虽然有类似产品中标,但效果不如卡贝缩宫素好。此外,临床反映,有些应用效果很好的药没有中标,这些药有的比较便宜,也有的相对价格高一点。   对此,市卫生局表示,对于医院需要、但没有中标的产品,可以备案,向卫生局申请然后在平台上招标。不过医院表示,目前已经开始执行新的中标目录,但备案申请招标工作还没有开展,为了保证临床用药,医院希望能尽快开放平台。贾晓宏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18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有点不科学哦
sheep021 2010-9-20 11:06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32期) 关注中西药复方制剂维C银翘片的安全性问题 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维C银翘片的病例报告数共计1885例,不良反应/事件主要累及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皮肤及附属器等。其中维C银翘片严重病例报告共计48例,约占所有报告的2.55%,无死亡报告。 本博品论: 本博认为,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32期)公布的数据不科学,理由如下: 通报中只说了半句话,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维C银翘片的病例报告数共计1885例 但通报没有指出,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维C银翘片的销量或服用人次是多少。这非常重要。 否则,就不能得出药品不良反应率。因为,公布的数据就没有任何意义,除了有负面意义之外。除非这种不良反应案例在某一时间段内激增! 如果这样的话,价格低,销量大,使用面广的药品,不良反应案例相应就会多,是不是说这个药就一定不安全呢? 而价格高,副作用多,副作用大的药物,因销量小,使用面小的药品,不良反应案例相应就会少,是不是说这个药就一定安全呢? 因此,单单一个药品不良反应案例数量,不能反映一种药品的安全性。以此数据来发布通报,是不科学的。最起码是不严谨的。 如果有人再拿这个片面的数据大做文章,那就是别有用心了。甚至有点伪科学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59 次阅读|1 个评论
mirror - 药的真假
liwei999 2010-7-23 00:38
国人最不擅长的就是“分析”了。 (34529) Posted by: mirror Date: November 16, 2006 10:40PM 所以,“辩证法”可以横行。买到假药后的不同反应里,也表现了出来:不分情况。“买药”的时候,当然首先是要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当然要把知道吃的是什么药,有什么作用和副作用,如何服用等等的问题。 做药的买卖,既然有处方药一说,就要有个法律上的理解。这个问题与“真假”不是一类的。厂家、药剂师(药房)和消费者之间,真假问题的“中心”在药剂师(药房)。因为这是一个有许可的职业,要严管。 对非处方药......,省去若干字。 这类药的“真假”问题,也可分为两类:有管用的“真”,对称于这个“真”的“假”;并没有管用的“真”,纯属忽悠的“假” 。 对付前者,比较好办。因为有个所谓的客观标准。对付后者,就要麻烦了。没有统计过,是否聋子被忽悠的比例比较低呢?当然,游客能是因为收入底,没有油水好忽悠。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医疗卫生专栏|2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而发之人命廉价
zhangt10 2010-7-7 20:42
今天科学新闻的头条: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1837 文中提到: "降低仿制药的审批门槛,减少要求的材料,简化临床试验,把那些已经广泛使用的仿制药的注册审批变成实质上的备案制。但是同时,事后管理则需要大大加强。一旦出现这些药品导致的安全事故,则要从刑事到经济进行重罚。" 长叹一声啊。。。这人命就这么不值钱? 多些个审批的人头和吃劣药死一批残一批的代价哪个大?这年头三鹿奶粉还有啥市场吗?新闻里的这想法真的要执行下去,就怕中国的制药业只能永远走低端路线了。 没有药品质量的保证,有点钱的消费者只能选择远离国药求个放心了。 说起来中国药监局才几号人?预算多少? 记得两年前回国开会,正好是美国FDA给中国药监开Workshop, 聊起来据说SFDA当初药审业务水平和国际接轨的好像还不到30号人,审批的申请还不见少。 这药监专家本来就少得可怜了,这会儿不会是一塌瓜子又少了5个吧? 这要再回到几年前的地方分权结构,万一搞到个阿猫阿狗都来上的地步,真只有为大众念念阿弥陀佛了。 对比一下: 美国一年审多少药和药械?联邦FDA的预算就一年二十多亿美金。 有关专家有多少呢? As of Oct. 1, 2009, FDA employs the following numbers* of people in its centers/offices: Center for Biologics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BER) 946 (大分子)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 2,889 (小分子) 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 (CDRH) 1,203 (医疗器械诊断等) http://www.fda.gov/AboutFDA/Basics/ucm213161.htm 年前培训的时候,写的专题就是中国药监的困境-人头不够,任务不少,大话太多,漏洞没了。 哎,新闻里看看,专家们果然是胆小得有点道理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鼻炎引起的思考——中国的药品浪费太严重!
longtao312 2010-5-24 00:07
前不久赶上了春季流感的潮流,得了感冒。这倒不打紧,严重的是感冒好后还给整上了一个过敏性鼻炎。刚开始也没在意,以为用不了多久自然就好了,可挨了一周还不见好转。没辙,只能去看医生了。首先去的我们学校旁边的一家(三甲)医院,挂了号就去了耳鼻喉科。大夫也挺奇怪,不问我的病情,不进行检查,我主动描述了一番之后他就直接提笔开处方了。开了两种药,一种片剂,一种喷剂。我以为也就 20 元左右吧。准备交费时,收费人员告诉我共 72 元钱。妈呀,这也太 我无语!俺走人! 病还得治啊,要不然我还得一天打 30 多次喷嚏,流不完的鼻涕啊。但正规医院这价格也高得太离谱了!于是决定去校医院。反正给我诊断的正规医院医生也就这样了。去校医院后,大夫比外边的大夫态度好很多,询问了一下情况,并确切告诉我是过敏性鼻炎(外面大夫未明确告知),然后详细给我讲了怎么服药以及一些注意事项。也是开了两种药,不过都是吃的片剂。医药费总共才 2.7 元。学生在校医院看病药费打 2 折,那么算一下市场价也才 13.5 元啊(也挺贵的了)。外面是价格是学校价格的 5.33 倍,不愧是天价呀!我吃过校医院大夫开的药后,第二天症状明显好转,感觉基本就没有鼻炎的症状了。看来,便宜的药不一定就效果不好啊。 下面的才是正题。我很感谢大夫给我治好了鼻炎,由此我想到了一些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反正我记得我每次看医生,医生都会给我开一瓶又一瓶的药。问题在于我根本不需要这么多药,确切地说是治好病根本用不着这么多药。这次也是,还有一半药品都没用。医生开药的时候可以少开点嘛,直接算好吃几次,每次几片,总共需要多少片不就 OK 了吗? 开给病人这么多药不是一种严重的浪费吗? 我记得我小时候看病时医生就是只开那么多片,吃完了好了就行,没好的话再去复诊呗! 我们假定一个病人平均每次浪费 20 片药品。就按我国一年有 10 亿人 . 次(这个数字应该比较保守)看医生且开药品。那么 一年我们总共就要浪费掉 30 10 亿 =200 亿片药品 。按每片药品重 0.40 克计算, 一年浪费药品的总重为 0.40 200 亿 =80 亿克 =8 千万千克 = 8000 吨 。这是多么大的一笔浪费啊!不但浪费药品本身还浪费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制造药品时还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之,这个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足够注意! 出现问题后最重要的是怎么解决问题。当然,多开药品的背后肯定是牵扯到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不过还得改善啊。首先,加强节约药品相关方面的宣传,重点给医生讲清楚这个节约的道理;其次,要给老百姓进行宣传,告诉大家少开点药品自己的病不但可以治好,也可以节省一部分开支,同时还为国家贡献了一份力量;最后,国家要出台一些法律法规,在法的层面上给多开药品的医生一定处罚。具体指标要量化,超过多少克定哪一级,群众也要进行监督。药监部门直接开设接受药品浪费的监督和投诉的电话。 低碳生活从药品节约开始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45 次阅读|3 个评论
古老的东东
wangshu 2010-5-7 19:18
个人分类: 当下|2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药物贵贱是药物开发的策略吗
windlight 2010-5-3 08:38
赵凤光 可恶的药物开发策略 提到药企特意开发贵的药,但其实背后的因素也较多。 药物经济学现在国内已经很热了,其中关注的策略重点并不仅仅比较药价的贵贱上,因为有时贵贱不是决定是否更有利于整体社会费用的降低,综合考虑其整体的医疗费用与医疗效果相比也有很多争议和困难所在。 武老师一文以数据统计方式对药企的开发策略提出批评。但实际上,针对药物治疗费用问题,更为敏感的是处于利益体当中的利益相关者所考虑的角度。我的旧文分析 药价虚高基于价值链的考虑 。已经分析了一些情况。 当一个市场中有可替代的产品时,一般来说肯定是价格高的被价格低的驱逐,但药物经济学研究发现,这个价格高低可比性,一定要对药效的评价具有可比性,药效学如果仅以治好为标准,也是一个比较难以衡量的标准。这里的指标体系过于复杂。 是以一个例子来说明相关因素,比如改剂型的问题,如果一个新剂型能让一个人一个月吃一次药来取代过去要一天三次的药,或者简单说,一天三次服用的药开发成一天一次服用的药。那么这个新剂型的药物价格肯定要比原药贵上许多。因为里面的技术因素很多,生产成本也会高。但简单的以一天三次药物价格加和来 比较,这个新剂型每天用药价格可能要比一天三次的便宜,但更大的可能是更贵。因为对病人来说,或者对医院来说,更节省了交易费用,提高了病人的顺应性,每天一次的服药用时成本,记忆成本,定时控制成本等等都得到了节省。就如一万块钱的纸钞,一万块钱的刷卡(电子货币),一万块钱的硬币,购买力是相同的,但商家处理的成本绝对不同。一天一次的药物价格形式上贵于一天三次的价格,但背后整体对社会的福利是贡献的,整体社会费用是下降的。但这个意义上的药效比较如何比较。简单的价格比较就难于给出政策决策意见。 这里涉及的复杂网络的多指标体系。 假如一个社会体系已经按照经济学理想制度体系构建了国家新药审批制度,知识产权制度,保险制度,充分的医疗保障体系,可以说构建了以下相关利益体,一个是最终消费者,病人,一个是居于整体利益代言人的国家政府,以及居于中间的药企,医疗提供者,保险。 国家肯定会采用药物经济学来控制整体医疗费用的上涨,在新药审批时需要药企证明新药具有药物经济学上的优势。但在整体制度设计上,国家的定位在于公平上提供服务,他们第一指标是公平,第二才是效率。第三是要避免癌症体制的出现,防止社会整体资源的过度浪费。 而保险者或病人,肯定选择充分就医或过度医疗,以保证自己的保费投入收益最大化,这也需要制度来限制这种道德风险问题。但同时也要教育保险者,医院是高风险区域,能不去少去,多种现代治疗也都有副作用,不是多多多益善,药毕竟是药,而不是充饥的等等之类,来转移或教育这种欲望。 而保险在收入保费之后,也倾向于整体治疗费用支出控制,他们是最有动力采用药物经济学来控制疾病治疗费用的。保险业者有动力,有资金,有人才来从降低医疗费用角度来选择最优治疗方案。 医疗服务提供者,除了生存和发展需求,也需要对自身的道德或行业立业之本多为宣传,自律。 而药企的开发策略,在于充分竞争和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以便引进新的技术,来给整体人类社会的福利作出贡献。 而后三种,应该是效率考核第一,公平第二。我们不应该对其提出公平第一要求,毕竟他们不是政府。 创新因素行业分析,制药业中美对比观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542-717317.html
个人分类: 思辨|2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本药品目录和药品降价的期待……
sstone2009 2009-10-23 20:19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8月18日正式公布;第69号卫生部令,明确这些基本药物目录自2009年9月21日起施行。也就是,基本药品目录开始施行几天了。 有记者采访五家药店,发现几种廉价、效果不错的传统药品都没有。有的被访者说,药品一降价,要么进不到货了,要么过几天换个包装重新上市了,价格自然也贵了 最近几年,关于药品降价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大致情况如上所述。2009版药品基本目录倒是新鲜事,倒是这样的新鲜事是不是会出现象药品降价一般的不新鲜事,我们还要观望一阵才能发现。 在我看来,在医疗改革的浩瀚宏图之中,药品的所谓降价、基本目录,都只不过是隔靴挠痒、转移视线、欺骗民心除非来些实质性的举措,断然不能治疗药品虚高的痹症。 我们自然期望所谓的药品基本目录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尽管结果似乎已经预定,但,一切还在进行中,现在,我们只好给予美好的期待
个人分类: 医疗实践|30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测药品销售额的简单公式
自我源于思考 2009-9-29 15:58
公式一、某处方药大概销售额: 潜在患者发病率就诊率产品覆盖率医生认可度单位价格每日用药量疗程 公式二、某 OTC 药大概销售额: 潜在患者发病率自我诊疗率产品覆盖率宣传认可度单位价格每日用药量疗程 解析: 潜在患者:流行病学意义上的易感人群。 发病率:某一区域内,发病人数与易感人群的百分比。 就诊率:患者发病后到医院就诊的百分比。 自我诊疗率:患者发病后自己诊断并买药治疗的百分比,感冒是自我诊疗比率最高的病症,大于 60% 以上。 产品覆盖率:本药品能够覆盖到多少的区域,或者医院。 医生认可度:医生对本病症开出本药与开出治疗本病的各种药的比例。 宣传认可度:患者到药店购买 OTC 药物,其受到广告宣传及药店工作人员介绍影响比例。 单位价格:即单位药品,每片,每粒或每支的价格。 每日用药量:每天服用多少药物,如有的一天两次或者一天三次服用。 疗程:一般药物依病症及药物本身而定的治疗周期。
个人分类: 医药|4811 次阅读|1 个评论
22岁也能“诊断”成骨质疏松 传销非法药品骗钱又伤人
忆江南 2009-9-25 13:10
22 岁也能诊断成骨质疏松 传销非法药品骗 钱又伤人 九润堂 免费 体检背后 推销员死缠滥打,患者被哄上了轮椅 九润堂口口声声说, 专门治疗医院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 类风湿患者能丢掉拐杖或轮椅, 完全是骗钱、 欺诈。我本来可以正常行走的, 用了它的医宗治疗仪和药包, 现在倒是要靠拐杖和轮椅了。 3 月 15 日,面对记者, 年过六旬的 李世文老人悲愤交加。 李世文 老人和老伴去年来到深圳,准备和儿子一家过一个和和美美的春节,参加一次 健康讲座之后,这个家庭的牛年变得 格外的沉重和痛苦。 去年 11 月 25 日,刚从四川来到深圳的 李世文 老太在家附近买菜,碰到了深圳九润堂可园店的推销员黄勋杰,打听到李老太有点类风湿,类风湿是不死的癌症,将来你会生不如死,我们社区有个香港来的冯老伯,是坐轮椅来的,后来丢下了轮椅,象您这点类风湿,九润堂可以帮您根治。 几次药包免费治疗后,去年 12 月 6 日,九润堂可园店工作人员殷勤的开车把李老太和老伴拉到了总店,给老人进行了免费体检。 李老太手里拿到了一个划满了叉的微量元素智能检测系统西医分析报告单, 16 项检测项目中有 12 项不合格,九润堂法定代表人刘邦印随即开出骨宝、复元丹、医宗药包 (B1 、 B2 、 D1) 三种产品,共 6560 元。李老太身上仅带了 100 元, 并不想要,他们说专门为你再跑一次不方便,还专门开车送我回来,硬是带上了 5940 元的药。这样的热情让老人无法拒绝。 当天晚上,虽然家人极力反对,但李老太想到九润堂工作人员对她体贴入微,店长赵华富又亲自把药殷勤的送到了家里,最终决定拿出 3560 元,送上门的药买一半先试试。 然而,工作人员热情、体贴,就从一刻起,都变成了噩梦。 几天后,在使用了医宗药包后,她开始行走困难,再往后,拄着拐杖老人也难以行走,过了 20 天,已完全不能走动,一度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拿着 九润堂的 医宗治疗仪 宣传单和 药包 产品, 深圳市药监局医疗器械处副处长袁斌华断定,药包连药品批号和成分介绍没有,是典型的假冒伪劣产品,是非法药品。而且,这显然存在违规的药械共用问题,典型的羊头。 据了解,因为省级审批的二类医疗器械风险高,国家药监局对其在门店经营是有严格规定,一般采取生产许可证和省级药监部门核发的经营许可证双管齐下。 记者经过调查发现, 河北 2006 年医疗器械质量不合格产品通报榜上,注册证书编号为冀食药监械 ( 准 ) 字 2006 第 2260057 号的医宗治疗仪榜上有名。 网上也惊现一个患者家属的警告: 谁家用过医宗治疗仪,我母亲把从嘴里省下来的钱,买了河北省涿州东方医疗用品有限公司产的医宗治疗仪和药包,满怀希望能减少关节的痛苦。疼痛未减,皮肤却出了一个个水泡。大家让家人慎用哦。 利润决定一切的年代,这样的产品成本价较低、利润较高,自然成为推销的首选, 但患者健康根本无法保证。 一位曾从事医疗器械营销的人士向记者透露,现在,通过免费体检、讲座向老人推销非药品产品,已经在各地愈演愈烈,最重要的要看当地的查处力度和患者是否具有警惕性。 据了解,两年前的 2007 年 3 月 14 日,广州市药监局稽查分局曾针对医疗器械免费体验站的专项整治时, 查处过医宗治疗仪和药包 。 两年后,深圳九润堂 自称为中国保健协会社区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办公室驻深圳办事处、中国医师协会养生专业委员会驻深圳办事中心,打着服务社区的旗号, 依然在深圳推销医宗治疗仪、药包和大批批号早已过期的保健食品。 记者多次造访九润堂,得以一探究竟。 免费体验实为洗脑推销 3 月 14 日 上午 8 点 , 吴嘉美老人与深圳宝安区一群老人,被接进了 深圳市九润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总部 深圳市福田区景田路碧景园六楼,这是九润堂 迎接 315 和质量万里行专场活动,电梯门口摆放了几大箱酸奶和饼干,免费提供给老人当早餐。 平时,这里冷冷清清,但到了周六圈羊的日子,保健食品和食品摆满了总部的小超市,现场异常热闹。 9 点钟,五百多平方米的会议室里坐进了 100 多个老人。活动开始后,主持人介绍,在台上又蹦又跳 2 位老人,是九润堂的老客户,一年前,一个还拄着拐杖,另一个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自从用了九润堂的产品后,身体越来越硬朗。患有严重风湿的不仅丢掉了拐杖,糖尿病老人也能够大口吃水果。 主持人随后介绍了九润堂中医养生连锁店华南地区总经理刘邦印和九润堂总顾问李颖教授:刘邦印是中国医师协会深圳中医推广中心主任、中国保健协会社区健康教育指导办公室华南地区负责人。李颖教授则是主任医师、国家资格心理咨询师、营养咨询师,曾在第四军医大学以及部队长期从事临床医疗及老干部保健工作。 刘邦印自称是当年毛主席的警卫部队 8341 部队出来的军人,他是为了回报社会,才创办了九润堂。 一个销售经理告诉记者,他后来还当过古井贡酒集团的副老总。 李颖教授给老人举办了一场肾脏健康讲座,她宣称,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高血压等,说成是肾脏不好的最基本根源。李颖教授还提出了一个荒谬的理论西药不是药物,而是化学物品,会严重伤害人体肾脏。很多老人在各大医院治疗,没有任何效果,相反病情恶化,就是这个原因。李颖教授不时地推荐起九润堂的各种产品,宣称来自青藏高原,没有任何污染,能够包治百病,快速见效,如果没有病,吃了也能够预防癌症。 主持人又让 4 个老人分别发表了感言,自己使用九润堂的产品 4 个月左右,原来都是将信将疑,试用一下后,觉得效果不错,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没想到以前的病痛现在几乎痊愈。 记者询问了其中 2 名老人,他们承认,是由店长安排上台露下脸,不用发表感言,就能够得到一份价值 6 百多块钱的保健产品。记者在九润堂网站也发现,在几个月前的活动相片中, 4 名发表感言的老人都作为老顾客代表出现在讲台上。 22 岁也能诊断成骨质疏松 记者也以看病为由,自称是由某店长带来,做了一次免费体检。 测血脂和骨密度的工作人员拿着两个连有天线的磁片贴在记者的手腕,手中不断在旁边的电脑敲打着什么,同时询问记者什么不舒服,记者称左腿有风湿,每到下雨天就感到疼痛。 过了 5 分钟,旁边的打印机出来了一张骨骼报告,工作人员让旁边一个医生给记者查看报告。这位姓李的医生将 22 岁的记者被迅速诊断为: 骨质明显疏松,骨头密度超标。然后摸了摸记者的左腿,连呼问题严重,如果不及时医治,左腿很可能会残废。 李医生给记者推荐了雪域骨宝、复元丹、天山圣水 ( 外用)等药方。 价钱不贵,暂时先用一个疗程,只要 6800 块钱,效果很好,一个月见效,能够彻底根治。李医生还拿来一瓶天山圣水给记者试用,记者感觉这圣水跟酒精没有多大区别,清凉过后是一片火辣辣。 趁工作人员不注意,记者偷看了工作人员操作的电脑后大跌眼镜:先进仪器是个有固定的模板和格式的 WORD 文档表格, 只要随意键入指标,便能按自己的意志 自由改动的 体检结果。 据了解,老人被按照片区划分,被带进了一间有五百多个平方的大型会议室。按照南山区、罗湖区、宝安龙岗区等不同片区的划分,老人们被安排进会议室不同的角落。每 3 个老人坐一排,旁边都会有一个店长专门陪同。 随后赶到的工作人员开始怀疑记者身份,称到场的老人都是提前到各个分店的店长那里登记,由店长统一派车送来,并且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不一样,都是临时通知,外人不可能知道。 老人就是待宰的羊 被称为专家的刘邦印、伍光汉、李颖、杨光明,分别在坐在诊台前, 各种体检结果 再由专家会诊, 就变得耸人听闻,在这里,老人就是待宰的羊。 被老人们围住的专家刘邦印看了看来自宝安的张自明,你手指有开裂,是手指开裂症。 他在短短两分钟里开出了药方: 开 康必硒 , 医宗治疗仪》 B1,B2 。价值 6000 多元,接着就该人盯人的销售人员 引导和激发 了, 一辈子把钱数啊数啊数到棺材里去了,钱不要看得那么重,治病要紧。 记者在旁边观察,刘邦印等人看了老人的体检表格后一般会眉头紧皱,不是说老人缺少某个元量,就是说老人血压低,病情很严重,如果不及时治疗,就要发展成半身不遂。 他们说的话也千篇一律,首先故意将老人的病情无限夸大,如果老人不相信,就运用中医的原理跟老人解释病情。给老人开药方也是千篇一律。都是 九润堂货架上的产品: 雅特冲剂、清血平糖、康必硒、复元丹、 医宗治疗仪、 天山圣水他们给老人开的药品费用,一般都在 4000 元以上,有的甚至达万元。 记者在讲座现场,发现有儿子搂着母亲、女儿挽着父亲在交谈,原来都是营销人员在做贴身营销和慰问营销。 一口一个叔叔阿姨,面带笑容格外亲切的 一对一情感营销面前,让平时缺少关心和感情慰籍的老人感到异常亲切和受照顾的惬意。,如同吃了老鼠药,让你跑不脱。 一个营销人员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老人的钱包,表现十分耐心,最终目的都是为了 成交,将老人包里的钱换成公司的保健品。 不少老人都说没带钱,陪同在一边的店长都说没有关系,可以先送药上门,只要交 2 百块钱的押金。如果老人身上没有带这么多钱,店长就会让老人把口袋的零钱拿出来,记者甚至看到一位老人从口袋摸出几张皱巴巴的几块钱纸币,都被店长强行夺去。 而店长确实对老人关爱有加,对老人嘘寒问暖,显得十分体贴,老人往往无法拒绝这种强制。 买了想退,可就不容易了。 生病之后,李老太没有用药包,而九润堂专家 李颖 和 伍光汉 要她坚持,不要吃西药,按我们的方法治,吃了别的药,我们就不负责任了。 。 情况越来越恶劣,家人质疑九润堂胡乱出方案的行为,并强烈要求马上送李老太进医院。 今年 1 月 6 日 ,李老太去深圳第一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李世文老人先后两次去深圳市人民医院治疗,共支出医疗费用 1070 元,这些费用均由当事人自己支付。 经过用药,李老太情况略有好转,可以靠双拐缓慢行走。而九润堂这方,却玩起了躲猫猫。 明显违反了国家关于保健品宣传的相关规定,并对受害人造成误导。 今年 2 月,李世文家人本人委托律师发律师函给深圳九润堂法人刘邦印,提出赔偿要求,并要求当事人道歉,但刘邦印态度粗暴,百般回避。 3 月 3 日 ,店长赵华富打电话给李老太,说可以把剩余的药退掉,九润堂退还剩余的药款。 3 月 4 日 上午,赵华富先退给李老太 500 元,把剩余的药拿走,并称会在晚上退还余款。晚上,赵华富和黄勋杰拿出一个预先打印好的保证书,要李老太保证以后不再以任何方式追究此事,然后就退还她药款。遭到李老太的拒绝。但九润堂拒绝把已经拿走的药还给李老太。 九润堂,保健品演变成新传销 记者发现,不管是在 九润堂的总部还是门店,极力推销成了每个人惯用的伎俩:听说记者膝盖不好, 该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推荐的治疗费用价格高昂, 一个疗程的药包,单套药包 99 元,药水 88 元,一个疗程 5940 元尽管没有任何成分介绍,推销员声称药包有 50 多种药材制成的;而实际成本一两百元的医宗治疗仪 1380 元;另外,康必硒服用一个疗程 6000 元,单包要 1280 元。 深圳市政府信箱里,曾经收到九润堂利用 虚假宣传保健品当药品 推销投诉, 九润堂用虚假宣传推销产品清血平糖,将其当作药品推销。根据香港卫生署的资料显示,该产品违规掺杂西药成分, 深圳药监局袁斌华副处长说, 你看康必硒,是批号早就过期的产品。这些人 通常会认为,只要没有死人,就不会引起众怒。 记者获得的一份深圳九润堂会务计划显示,九润堂今年 2 月分别以健康教育活动、老人健康旅游、爱心捐赠大会名义举行的 11 次圈羊活动,参加老人人数为 2400 人,完成任务达 230 万。其本上每个老人要掏出近 1000 元的养命钱。 一个曾经在九润堂工作的员工在博客写到,九润堂一个星期就有 2 到 3 场会,他们收入的起码得有十几万以上黑啊。这就难怪,九润堂声称在深圳有 100 多家店面,而且还在不断地招人。 记者采访时遇到了几个到九润堂的面试者,她们对于这家公司了解并不多,不过知道其在深圳有不少门店,生意不错。 九润堂一个店员提供信息,他的底薪为 1000 元,提成是自己社区老人购买产品净额的 10% ,店长底薪 1500-2000 元,并按手下每个员工的完成净额 6% 提成。 批的人乱作为,管的人不作为。一位国家药监局前官员说,对于一些销售骗人的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的行为如不加以限制,有可能演变成新的传销或变相传销活动。 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委员于斐坦言,在健康产业和医药保健品这一块,法律的漏洞实在是太多了。你一抓不紧,他们就钻进来了。国家的法律法规确实也在从数量到质量来完善的,但是我觉得还是雷声大雨点小,条块分隔和信息不对称给很多企业以法律漏洞。做健康产业的都不健康,只能算个亚健康,还指望他们良心发现,也很吃力很困难。 有法律人士建议,对于免费体验站这种新模式,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呼吁有关法规和实施细则早日出台,为增强广告违法处罚的威慑力,有必要对虚假广告罪立法,把虚假广告从一般违法上升为犯罪,用刑法手段来维护广告的真实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保健品“优鼻”背后的暴利真相
忆江南 2008-9-24 11:21
当我们把优鼻的故事放到社会大背景下观察,人们的视野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一个药品或保健品行业, 而是一个利益群体的灰色生境。 层层都是有暴利 南方周末记者调查走访了广州城区的十几家大小不同的药店,发现 UB 优鼻 以 98 元最高价位居同类产品榜首。 治疗鼻炎的喷剂,品种繁多, 便宜的只要几块钱,一些疗效确切、质量优良的 准字号的喷剂 药品价格也 只有二、三十元,连国外进口药品, 葛兰素史克(辅舒良)喷剂也只卖 83 元。 健用字的 UB 优鼻为何会比质量与疗效更好的药品价格高出这么多呢?药店工作人员对记者解释是,广告做得很多。 记者不断地调查显示:价格昂贵的 UB 优鼻喷剂,每家药店都在重点推介,其中不仅有暴利可图,而且 层层都有暴利。 全国统一价 98 元的 优鼻 , 医药公司的批发价一般是 78 元,而对于长期合作的医药公司价格更低,有的甚至不到 70 元。 根据苗仁堂工作人员吴德英提供的信息,按照苗仁堂的操作惯例,零售价一般是 代理 价的 5-6 倍。每盒 优鼻的 代理价 一般 16 元左右,零售价却为 98 元,利润率高达 700% 。 这个药回扣肯定很高, 优鼻 的 批发价 打破天了只要十来块钱。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药学部副主任方建国,对药品价格比较熟悉,和记者的判断基本一致。 而 UB 优鼻的 生产成本非常低,可能只有两三元。辛夷花、苍耳子、鹅不食草这些都是很便宜的药 ,黔东南州中医院郭伟伟副院长说。 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 UB 优鼻 的身价暴涨了数十倍。 16 元 代理价和 78 元批发价之间的 60 元利润空间, 代理商 会将 30%-40% 费用 用于 各大媒体的广告 宣传 投入,余下部分就是代理商、促销员等人的费用,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出, UB 优鼻 在每个环节的利润空间都非常大。 正因为如此,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处处长王幸很无奈的告诉记者,虽然采取了停止销售的措施,但是优鼻的代理商企业还是在想方设法的卖。 作为零售商的药店, UB 优鼻这样的 保健品是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尽管其销售额仅占药店总销售额的 10% 左右,但每盒 20 元以上的纯利润却高于一般药品的利润。所以,每个在广州药店购买鼻炎喷剂的顾客, UB 优鼻 都是店员最殷勤的推荐对象。 有知情人士透露,保健品市场的价格体系是完全市场化的,但自由定价反而使得保健品价格缺乏理性的标准,高达 100% ~ 200% 的毛利率并不鲜见。 不惜血本的广告豪赌 无论产品今天的销量有多大,产品明天的命运却无法预料,这是中国保健品的现状。 不少保健品企业坚持广告 市场 效益的营销循环战略。因此,在广州铺天盖地的 UB 优鼻 广告充斥眼球,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且广告越大胆,利润越丰满。 鼻炎用优鼻,不再担心打喷嚏;鼻炎用优鼻,鼻通气爽好呼吸;鼻炎用优鼻,鼻涕不再缠着你 经营者想方设法将保健品当药品来卖 , 拼命承诺产品的功效甚至宣传疗效 , 混淆保健品的真实含义。在经营环节中, 商家敢于铤而走险, 广告上进行夸大功效。 保健品企业将更多的赌注下在了巨额的广告投入上,以至于形成某种不成文的惯例:谁的广告经费投入高,谁在广告中越能让消费者动心,谁的销量就大,赚得钱就多。 由于保健品本身是一种非生活必需品 , 不打广告不卖货 , 进入保健行业的很多企业奉行短平快的原则 , 通过大量的广告投入和大面积的营销网络来迅速实现销售 , 成为保健品赌广告和市场促销的基础。 但是支付广告需要高额资金,而这笔广告费用最终将会转嫁到产品身上。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保健品的广告越多,其产品的零售价格和成本的落差越大。 这是 优鼻价格高昂的最佳理由。 合作的潜规则 武汉市药检局工作人员罗志说, UB 优鼻 的销售模式是:厂家花一定的钱就可以获得省级代理,省级代理的成本投入更多的是考虑广告成本,靠广告推广。 省级代理会找到当地的强势媒体投广告、铺药店,同时与媒体广告部门、工商局广告科、药监部门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甚至一些媒体的广告部直接代理其产品。 所以有多家单位参与的保健品销售,多半很难查处,因为涉及很多部门。武汉曾大力查处过优鼻,其主要问题是广告违规,夸大宣传查处,非药品冒充药品,通过大众媒体做广告在药店里销售,后来工商管理部门进行了查处。 吴德英说,做 省级代理,都要给 我们公司 交市场保证金, 每个和我们合作的经销商都要付市场保证金。 3 件以上 10 件以下,需要给企业交纳 5000 元,拿的货越多,市场保证金越多, 你不做了之后,市场保证金我们是会退还给你的,这是我们合作的惯例。 如果在你那个省做不起来,拿到其他省去卖,冲击了其他省的市场,造成了市场混乱,那个区域的经销商就会向我索赔,市场保证金就起这个作用。 为了利润最大化, UB 优鼻开始进行 一品多牌策略,其特点往往是靠同一个产品的多个品牌打响企业品牌,比如苗仁堂以 三个鼻炎健用字号: UB 优鼻 喷剂、苗灵鼻爽喷剂、敏鼻灵喷剂作为 企业品牌 , 继而带动其他产品销售。 见机变脸背后的利益挣扎 正是因为 利益的驱动, 记者调查发现 , 从消字号 黔卫消备字 ,到陕食药监健用字再到藏卫健用字,优鼻通过变脸屡查屡胜。 2003 年,贵州黔东南州立可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获得批文黔卫消备字 (2003) 第 071 号,开始销售 优鼻,优鼻 当时和洁厕灵一类,属于消毒或抗 ( 抑 ) 菌功能的产品。 而在 2005 年 5 月 30 日 ,卫生部发出《关于调整消毒产品监管和许可范围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从即日起,不再将专用于头皮、头发、鼻黏膜等特定部位的具有消毒或抗 ( 抑 ) 菌功能的产品,纳入消毒产品进行受理、审批和监管。 据此通知精神,贵州黔东南州立可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 2003 年取得批文的优鼻,应在 2006 年,就不能标注黔卫消备字 (2003) 第 071 号了。 然而优鼻依然在广告上夸大宣传,误导和欺骗消费者。 2006 年 7 月,江苏省卫生监督所曾下发文件 ( 苏卫监所 (2006)59 号 ) 要求各市紧急查处 UB 优鼻。理由是,优鼻 UB 是一种消毒产品,但厂家在对外宣传中,不但夸大其对鼻部的治疗、除菌作用,产品包装及使用说明书上还大量暗示治疗效果,已明显超出消毒产品的范围,违反了相关规定。 迫于种种压力, 2006 年底,优鼻又在陕西西安注册了另一家公司贵州苗仁堂生物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分公司,重新申请了一个批号陕食药监健用字 06090253 号,开始了新一轮的市场大战。 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国家局于 2007 年 6 月 8 日 专门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陕食药监健用字产品清理工作的通知》(国食药监办〔 2007 〕 324 号),责成陕西局立即开展陕食药监健用字产品的清理工作。 2007 年 9 月 22 日 陕西省药监局发出的文件,注销了优鼻生产批准证书和批准文号。但 优鼻每次都是在被注销批准文号以后,仍然在非法生产销售,继续坑害消费者。 这样一种护理鼻腔的喷剂,因被发现夸大功效的违法宣传,或因致人伤害遭到投诉,或因被注销批号仍在生产销售,而受到多次查处之后,却能改头换面,死而复生,在异地换个批号继续招摇上市。这种现象着实发人深思。 UB 优鼻 批号三年来每年一换。 UB 优鼻 名称没有变,为什么? UB 优鼻 名称如果改掉了,等于以前所做的广告全部打了水漂。
个人分类: 科学视野|6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揭开“UB优鼻”灰幕
热度 7 忆江南 2008-9-24 11:17
三鹿奶粉的问题实际只是冰山的 一角,关于食品、药品、保健品的诸多问题,随着人们的不断关注,将会引发更多的地震。我们不妨从一个保健用品的灰幕,去发掘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 患者引爆优鼻,竟是非法产品 优鼻 喷剂 早在 2007 年就已经注销了,赶快向广州药监部门举报。 2008 年 4 月,广州的大学老师谢东山向批准优鼻喷剂的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打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回答让他大吃一惊 :在广州老百姓中热销的优鼻 喷剂竟然是非法保健品。 不用吃药,不用开刀,鼻炎再难缠,一喷就好广州的电视台、报纸、公交车,各种宣传优鼻的广告词铺天盖地,现在让谢东山心怀郁闷,对非法保健用品的广告宣传,受害的还是普通市民。 广州到处都是优鼻的广告,说优鼻疗效非常好, 受到 鼻炎困扰的 谢东山 老师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广州市海王星辰药房花 98 元买了一盒优鼻喷剂。 谢东山 老师一用就鼻通气爽了,然而好景不长,在第二天下午,他感觉有点声音嘶哑,但不痛不痒!当时我还不太在乎,以为声音嘶哑很正常,无非就是上火罢了,没到咽喉肿痛发痒的地步,过几天再说吧! 在广州肿瘤医院做的电子喉镜检查发现有声带粘膜白斑。 3 月 31 日 ,声带白斑 2 块的活检诊断报告出来了,诊断为:声带粘膜溃疡形成伴炎性肉芽组织增生。 给大学老师的谢东山看病的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医生怀疑:优鼻不是药品,是不是添加了激素,保健用品是不允许加激素的。 正是这个疑问, 谢东山决定给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打电话。 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处传真过来一份文件,这份《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注销部分保健用品生产批准证书的决定》(陕食药监法发 191 号)显示: 优鼻牌优鼻喷剂(陕食药监健用字 06090253 号), 优鼻是在 2007 年 9 月 22 日 被责令停止生产销售。 文件规定:本通知下发之日起请立即停止该产品的生产销售,并于三日内将生产批准证书交回我局 而在广东,似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自 2007 年 9 月 22 日起 即被认定为非法产品的优鼻 ,仍然在广东热销。 4 月 20 日 ,记者暗访了广州十多家药房,发现每家药店都在推销保健用品的优鼻(陕食药监健用字 06090253 号),而且宣传单都放在显著位置。 记者在广州大参林药房 买了一盒新的优鼻喷剂,发现其包装盒上的生产日期是 2008 年 1 月 6 日 ,其它 药店销售的优鼻包装盒上的不同生产日期显示, 优鼻仍在 不停地 走进药房,登上药品专柜,一切都在若无其事地照常运作。 面对这一切,声音嘶哑的谢东山 咬牙切齿。 迅速变脸 4 月底,得知谢老师对媒体、药监部门投诉, UB 优鼻开始迅速变脸。 2008 年 4 月 25 日 开始, UB 优鼻在广州、深圳等地药店迅速更换了外包装,与此同时旧批号、旧包装的 UB 优鼻依然在不少地方热销。 3 天前刚到的新包装,老包装一律下柜,等待厂家的调换。只是包装变了,里面的药还是一样的。原因是原来批号已经过期了,过期了的批号不换是违法的。 4 月 27 日 , 就 优鼻喷剂已被注销 的疑问, 海王星辰深圳市新洲 药店工作人员的说法,与广州几家药店几乎如出一辙。 UB 优鼻 公司亮出了另一个新的批准文号藏卫健用字( 2008 )第 008 号,注册企业名称则从 贵州苗仁堂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变脸为拉萨市佳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不要以为换了一个马甲就不认识它了,这是一些不法药商的惯用伎俩。一位专家说,商品没有买完,又改头换面销售,这并不奇怪。 为了消除不良影响,优鼻在媒体上宣传势头更猛了。 记者查询西藏卫生健康相关产品信息网发现,有此变脸术的不止 UB 优鼻 一个,许多使用陕食药监健用字的公司的单位名称变成两种情况:陕西的公司在拉萨注册的分公司,或者在拉萨直接注册的一家公司, UB 优鼻 选择了后者 。 西藏卫生监督所的工作人员索朗说, 今年是 西藏 首次开始审批藏卫健字号, UB 优鼻 确实在 西藏获得了 批号,他表示对 UB 优鼻 以前的情况并不了解 。 批号为什么这么容易审批通过。 一位长期从事药检工作 40 年的专家提出疑问,保健品在审批前,一般要进行 营养成分、长期 毒性实验等,时间最低也要半年。 此时的云南省,已经采取了果断措施在全省范围内停止发布陕食药监健用字产品广告,停止销售陕食药监健用字产品。 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印发了《关于在全省范围内停止发布陕食药监健用字产品广告的通知》(云工商广发 46 号),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了《关于停止销售陕食药监健用字产品的通知》(云食药监市 5 号)。 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的通知称:针对目前部分陕食药监健用字类产品采取更换青海、西藏等地批准文号、继续在我省进行虚假宣传、组织销售的情况,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按照全省工作会议提出盯广告、治无证的工作思路,对假冒药品宣传销售的非药品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治。 通知中要求,加强陕食药监健用字的监督检查,对继续违法宣传疗效,暗示治疗作用,对组织销售的陕食药监健用字产品按假药组织查处。 据记者调查,因为陆续收到全国各地患者对陕食药监健用字产品的反映和投诉后,国家药监局于 2007 年 6 月 8 日 专门下发特急文件,要求陕西省药监局对 陕食药监健用字产品进行清理。 在西安, UB 优鼻 的广告遭到媒体的封杀,似乎已经绝迹了。陕西一家健康导报的记者侯景周告诉南方周末的同行。 优鼻产品肆意夸大功效 免费试用,不满意不花钱 , UB 优鼻 玩的广告 思想创新。对于一些深谙此道的人心知肚明, 这是回避患者投诉的方式。 我们一开始就因为不见效就退款的承诺,开始跟踪 UB 优鼻 , 后来发现它先是陕食药监健用字的,过了一段时间,它又变成了西藏卫健字号了。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处处长王幸认为,肯定有问题。 UB 优鼻从批准文号上是陕健用字号,严格地说充其量只是一种保健用品而并非是药品。但厂家在对外宣传中,不仅夸大其对鼻炎的治疗、除菌作用,产品包装及使用说明书上还有大量宣传治疗效果和暗示治疗作用的内容, 此举已明显超出保健用品产品的范围,违反了《保健用品管理办法》,对消费者产生明显的误导和欺骗。一位专家称。 尽管 UB 优鼻 的 公交广告在网上被网友评价为没有创意,让人反感,然而, 广州各大媒体还在以药品名义为 UB 优鼻 做夸大功效的广告。 在报纸、电视上近乎于强制洗脑的广告 , 播得街知巷闻, 让优鼻在广东人眼里,被视作药到病除的鼻炎良药。 UB 优鼻喷剂使用说明书的主要成份写的是:苍耳子、鹅不食草、辛夷、金银花、鱼腥草、黄芩、甘草等中草药。而且 UB 优鼻打着苗药的牌子,又说 配方源自日本,显然是夸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医科主 任陆付耳 博士 说, 这是利用国家对民族医药的政策倾斜来打擦边球。 这是中药配方,并不是苗药,辛夷花、苍耳子,这些都是治鼻炎的常用中药,价格很便宜。黔东南州中医医院副院长郭伟伟说,打苗药的旗号,是为了突显一种新奇。 国家明确规定 , 保健品广告宣传应严格依照由卫生部核发的保健食品证书中的保健功能进行 , 不得超出和扩大 , 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与药品相混淆的用语 , 禁止宣传疗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媒体为虚假药品广告的变脸 提供了化妆台:有的媒体不仅默许广告主在枯燥的已审核的广告中加入好看的内容,还为广告的变脸出主意。 保健品当药卖已是药店的痼疾, 虚假广告宣传已经成了保健品的通病,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因为对药店有一种绝对的虔诚和信任, 百姓用药安全正受到破坏。 武汉市药监局罗智说,优鼻既不是食品,又不是药品。 从中不难看出保健品市场的误导性宣传已对消费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保健品的本质特征应是对人体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但并不是以治病为目的。而一些保健品经营者却拼命宣传其产品的功效,甚至疗效。 据调查, 2006 年 7 月,江苏省卫生监督所曾下发文件(苏卫监所( 2006 ) 59 号)要求各市紧急查处 UB 优鼻,其原因是该产品故意在广告上夸大宣传,误导和欺骗消费者。在中国消费维权公益网站上,记者也看到,有不少鼻炎患者使用该产品后发现效果不满意而对其进行投诉并要求退货。 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处曾经与 优鼻的药品经销商、 代理商约谈,建议他们停止这些虚假广告。可是根本没有任何的作用,最后我们决定所有产品全部不允许在我们省内销售。市场处处长王幸告诉记者。 优鼻因为 违法广告比较突出 ,先后 在江苏、湖北、云南、海南、等地被禁止销售。 保健品里有激素? 喷剂是对鼻子局部用药,不会有生命危险,认为生产这个东西比较安全, 优鼻 就是钻了这个空子。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药学部副主任方建国分析。 优鼻 比中外合资的药还要贵,不可思议。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耳鼻喉副教授王志斌说, 优鼻喷剂使用 说明中 产品包装盒上注意事项中标明,连续使用 7 天后,暂停 3 5 天使用效果更佳,这分明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广告中宣称 2 分钟见效,肯定是加了是收缩血管的药,当然一点鼻子就通了,医院的呋麻滴鼻剂也就是 0 、 8 元一瓶,马上就能见效,但不能长期使用,时间长了会引起萎缩,王志斌说。 中药是慢效和比较温和的,中药不会造成萎缩,除非加了西药的成分。 贵州省黔东南州中医院副院长郭伟伟说。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医科主 任陆付耳 博士说,为了彰显药效,加激素,有可能剂量也不公开,剂量也无法查到,这也是非常危险的。 药瓶上没有批号,从颜色、气味来看,纯中药的颜色会很深,如果是制剂人员,一看颜色就清楚了。方建国将优鼻闻了闻,又拿出草药相同的纯中药进行比对,百分之百加了西药,这样可以立竿见影。 方建国 介绍, 治疗鼻炎常用的药物主要有抗组胺药物、鼻用激素和鼻用减充血剂。优鼻 类似于加了减充血剂的主要成分,或者加了加类固醇药物,这些都是滴鼻剂常用药。他说,从药理学上来讲,在中药里加入西药是一大忌,因为药性相差很大。 现阶段很棘手的问题,是食品安全问题,有麻黄碱有激素,是运动员慎用的,有依赖性,用了好得快,奥运会快召开了,如果运动员用了以后,认为是服用兴奋剂,那可就麻烦大了。 方建国充满了忧虑。现在有些企业玩过火了, 加激素等于是饮鸩止渴,副作用很大。 记者曾联系广东省、广州市的药品检验所,以求验证优鼻喷剂是否含有激素的问题,药检所得到的回答都是个人送检不予受理,只接受上级主管部门或单位的委托检验。 苗仁堂创造了奇迹。 喂,请问是西安的优鼻公司吗?当记者拨通了优鼻包装盒上的销售电话 8008302631 ,却被告知这是广州的电话,是西安的优鼻公司总部。 记者询问西安厂家的电话,接线员以厂家电话无可奉告,挂了电话。这让记者产生了疑问。 为搞清的具体生产地址,记者奔赴西安,对 UB 优鼻老包装上提供的生产地址西安市电子城杜城 109 号进行了实地调查。 电子城就是一个高新区,杜城是个非常模糊的地名,寻找杜城 109 号如同大海捞针。 记者颇费周折,终于在家住杜城的朋友指引下,找到了西安市边缘靠近长安县的一个村子。不熟悉这里的人, 根本就 找不着这个地方。 朋友说。 109 号是一个农村的平房,门口没有编号,大门紧锁,象是一个仓库。房东孙小伟告诉记者, 109 号整院租给姓胡的四川老板几年了,每年租金一万多。听说准备做药,但从来都没有生产,好象手续没有办下来。 同样,正在销售的新批准文号藏卫健用字( 2008 )第 008 号的 UB 优鼻,也存在很大的漏洞与欺骗性:外包装盒标明的销售电话 8008302631 依然是此前记者拨打的广州电话,生产企业地址为 :凯里市经济开发区第一工业园区,没有提供确切的电话号码,当记者从贵州凯里驱车在经济开发区找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在当地供电局的工作人员找到了厂址:两条公路交叉处的一片荒地,除了几丛荒草,连一块砖头都没有。 这个地方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动工呢。供电局的工作人员说。 子虚乌有 的厂址,什么也找不着,似乎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操作模式了。 经过网上的搜索,记者找到苗仁堂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营销部的地址凯里韶山北路 2 号。 贵州凯里,市中心的大十字是韶山北路的起点,人流如织。 我们这里是韶山北路 1 号,不知道韶山北路 2 号有个苗仁堂。家佳康大药房的工作人员的回答是,药店里也没有进过苗仁堂的药,也不知道周围有苗仁堂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营销部。 转了几圈后,记者询问路边的民警,他建议在韶山北路 2 号旁边的小巷去看看。 终于,在小巷深处一家小电影院对面,发现了一个挂着苗仁堂招牌的门面。里面有 30-40 平方,七、八个人在办公。 记者以低价进药的老板身份进入了公司。 黔东南州立可清科技有限公司和苗仁堂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都是我们公司,一个老板。 工作人员 吴德英说,我们西安还有个分公司。 最里面老板桌后面,一个人在频繁的打电话,工作人员介绍,此人正是两个公司的老板胡青竹,他的桌面上正好摆放着两盒优鼻。 随后工作人员企业宣传单上的,确认是公司的主打产品。 当他放下电话,记者指着的优鼻问:这个药多少钱一盒,胡青竹迟疑了一会儿回答:这个药我们只生产不销售。 有什么药,苗岭鼻爽好销。 胡青竹向记者推荐。 在暗访中,记者发现, UB 优鼻 喷剂和苗灵鼻爽喷剂,都是同一种配方和药水,只是进行不同的分装,卖给不同的人代理。 在陕西省药监局政策法规处的查询结果,让记者大吃一惊, 虽然没有在陕西生产任何产品, 胡青竹却以两个公司名义,在陕西省药监局获得了三个健用字号: UB 优鼻 喷剂、苗灵鼻爽喷剂、敏鼻灵喷剂,这三种喷剂的配方基本相同,完全是采取广种薄收的办法,重复获得批号。由于这些产品的型式和作用途径与药品近似,去年全部被陕西省药监局注销。 然而,苗灵鼻爽等 注销陕食药监健用字批号的产品还在继续生产,还在 不同地区 大量销售。 记者在广州暗访 UB 优鼻 喷剂时, 深圳立丰医药 公司李 小姐告知,优鼻的在 深圳 医药公司批发价是 83 元,同时她告知,苗灵鼻爽喷剂和 UB 优鼻 一家,也是陕西文号。苗灵鼻爽喷剂便宜一些,只要 33 元。 而药店工作人员解释其价格低的原因是,广告宣传做得少,所以价格便宜。 正是因为进行违法生产,让厂家始终隐匿真正的生产场所。 颇费周折,记者终于找到位于凯里郊外的药品生产车间,它靠近清水江边,租用航管站的房子,外面停着几台大型的轧路机,有一个侧门进去,工人正在往车上进货,一百多平方米的院子,左边是生产 鼻炎喷剂的平房, 右边是两层楼的厂房。 这个隐秘的药厂,为 胡青竹带来了滚滚财富。 生意很不错,每天都有小型货车从这里拖货。据知情人介绍,胡青竹花 2 万一年,从 2003 年开始在生产药品,药厂现有员工大约 50-60 人,每月有几百上千万的收入。 老板胡青竹已经在凯里买了好几块地皮,一块是他在凯里清江路的糖厂旧址上建起了一个新的工厂,听说今年 10 月份要搬过去;一块在凯里经济开发区。 兔子不吃窝边草 走访了在贵州凯里大大小小十多家药房,没有发现任何一种苗仁堂生产的产品,许多药店都回答是并不知道苗仁堂生产的药。或者冷冷地说:我们不进苗仁堂的药。 在贵州凯里,人们更熟悉和相信凯里老街苗药集市上的苗医开的草药,即便是在街头向苗族妇女买一束姜花放在家里,一样可以通鼻通窍。 而在广东,优鼻走一路火一路,到一处富一处。这样施加了立竿见影效果的苗药喷剂,在媒体的立体轰炸下热销。在天凉的时候,每月可以 100 多盒。 一家海王星辰药店的员工说。 昆明的 经销商 提供的消息,优鼻的 总代理在广东省,在贵州暗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在广州, 迈的迅医疗有限公司是其 多年 主要合作伙伴,而 海王星辰医药公司是也是携手共进的亲密伙伴。 在番禺区大石镇迎宾路的佰诚商厦五楼, 迈的迅医疗有限公司业务经理雷佳介绍,他们更喜欢做象优鼻这样的保健品,因为通过为 经营者提供前期策划,进行长期合作,这些药品要做就要做起来。 待交谈深入后,我们便问:你们不是做一些保健品吗? UB 优鼻 在市面上卖得很好,不知道这里有没有卖?这位业务经理眼睛里突然多了警惕,但仍旧缓缓说, UB 优鼻 是我们公司策划的,但我们不是终端。我们只和经销商战略结盟,像广东这边都是交给别人在操作。 虽然迈的迅公司业务室窗口内侧的桌面上放了几盒 UB 优鼻 ,但他们否认销售优鼻。 该公司所经营的产品目录中,却唯独没有优鼻。 据我们在网上搜索的结果,迈的迅公司早在优鼻喷剂还属于黔卫消字号时,就已经与其合作了,这与 雷 先生所说的仅仅提供思路相互矛盾。 确实,在成本打破天也就七、八钱的 鼻炎喷剂, 以 98 元的最高价雄居同类产品榜首, 利润是非常大的。 正如 优鼻 厂家在宣传单描述的:五年来我们培养了几个亿万富翁,几十个千万富翁和几百个百万富翁,我们正在创造奇迹。 在对利润的分割中,厂家自称,报纸、电视、公交等媒体全方位立体轰炸,全年不间断,优鼻喷剂持续在广东省各大药房鼻炎类产品销量第一。 而这一切,都是消费者 在埋单。 真的无法监管吗? 广州市、深圳市、中山市不断有群众举报,依然没有发现被处罚的迹象。 谢东山 老师也对记者投诉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法律精神,对于非法产品,应该是由相关主管部门采取查没及处罚措施,并非自行回收处理。   据了解,曾经有消费者因为遭遇保健品虚假广告向法院起诉保健品厂家,结果却是败诉而还。目前涉及广告监督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有十几种,行政规章近百个,不要说广大消费者,就是执法人员也难以全部掌握,不能形成全社会的监督,更何况能够投入巨大资金的违法广告主往往是当地的经济支柱,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相当影响力。局部利益与一些地方行政官员的政绩观给各级执法管理部门相当大的执法压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员说。 罚则的缺失,结果只能是执法人员对自己不作为行径的听之任之,最终掏钱的还是广大的消费者。 在陕西注册公司并得到了生产批号,但不在陕西销售,这样以来,陕西方面不好到外地监督管理,而外省面对陕西正式批准的陕食药监健用字也不好插手。因为保健品的门槛低,好多因为毒副作用大或者临床效果不好的药品,摇身一变,作为保健用品上市了。监管的漏洞给保健品市场足够的混乱空间。 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处处长王幸告诉记者, 由于行业管理上存在着诸如多层次审批、审查条件不严格、广告管理混乱、监管部门分工不明确等问题。目前 , 我国对保健品的监管主要集中在审批环节 , 对研发、生产和流通都缺乏有效监管 , 缺乏统一的产品技术标准 , 包括生产标准、检测标准 , 这就容易造成审批后没人管、生产过程没人管、流通过程缺乏管理的情况。 而且 , 目前我国对保健品的审批在卫生部门,广告监管查处却在工商部门。在这种情况下 , 对监管机构来说 , 没收、罚款、停止业务的权力是有了 , 却很难执行到位。 因为这类产品是按照地方性的法规批的,授权当地的监管部门负责监管,相应的产品到了异地,比如陕西的药到了我们云南省,我们云南省又执行不了他们陕西的地方性法规,不能履行监督的权利和责任。 确实有很多法规滞后的或者有欠缺的地方,我们不能够永远等到法规健全之后才来保护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药品安全。只能把我们的市场锁起来,就像修了一道墙。王幸说。
个人分类: 人生笔记|11474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