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领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评论"和院士如何竞赛?"
热度 2 bioysy 2011-8-31 23:07
秦四清 老师有文“和院士如何竞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481105 ."其实,比较好的办法还是有的,可以让大家把本学科领域公认的、未解决的世界级科学或技术难题列出来,谁解决了自动成为院士,院士评选只需要依靠一个秘书处证实其成果的真实性就ok了"。他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院士评选标准,我非常赞赏和钦佩,而且这个导向应该可以扩展到整个科研活动。不过按他这个标准,估计凭出来的不仅仅是院士,而是超高水平的院士,有的可以直取诺贝尔了。直接做到这一步可能比较难。所以我突然想到另一个概念“院士级难题”。所谓院士级难题是指“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及学术角度出发,经过学术同行评议的公认的难题。该难题一但解决或获得突破性进展,领导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能直接获得院士称号”。能有效解决院士级难题的时刻就是当选院士的时刻。这个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提供了直取院士的另外一条通道。原来的院士获得途径在一定时期也可以保留。 呵呵,当然这还是一个比较粗糙的设想,我感觉还有点意思。有“院士级难题”,当然还有其它层级的难题。可以进行类似的操作。核心思想是:促进科学研究以问题的解决和未知的发现为根本导向,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个人分类: 科研杂谈|4664 次阅读|3 个评论
过去十年VC投资生物科技业绩盖过IT领域
热度 1 jinwsapa 2011-8-29 22:07
生物科技素来被认为是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门槛很高,失败和倒闭是家常便饭. 所以在2000年网络泡沫时,不少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减少对生物科技的投资,有的甚至干脆关闭或撤销生命科技投资部门, 专注于投资网络公司,因为那时融资容易,上市快,上市估值高得离谱, 赚些快钱,日子过得很爽. 但风水轮流转, 九十年代的IT和网络的黄金投资年代,到2000年以后十年似乎并没有得以重现前十年辉煌. 根据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数据显示,2000-2010年间, 风险投资收益最高的是在生命科技领域,IRR达到15%, 远高于IT,媒体,软件和其他技术领域的投资. 这一调研结果让风险投资界的GP,LP和企业家们感到十分惊讶. 因为一直以来,要在生物科技领域投资赚钱,十分困难,80%的生物科技企业不赚钱,所以投资这一领域的风险投资者怎么赚钱? 但事实胜于雄辩,过去十年,的确生物科技的风险投资业绩超过IT和技术类投资收益2-3倍. 这究竟是可持续的投资奇迹,还是因为IT在过去十年失败率过高?不过这一数据对长期投资生物科技和健康产业的专业投资者,应该是很好的刺激和鼓舞.生物科技日新月异,永远属于朝阳产业, 投资健康产业,既积德,又救人,还赚钱,何乐而不为? 过去十年VC投资生物科技业绩盖过IT领域. 信不信由您.
5765 次阅读|1 个评论
祝贺校友曹谊林教授的人耳鼠是真的
热度 3 xupeiyang 2011-8-27 15:40
祝贺我的校友曹谊林教授的人耳鼠是真的,当院士别着急,下回再申报。  病理鉴定为软骨组织    8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组织了全国相关领域4名院士和8名专家组成的学术鉴定委员会对曹谊林教授领衔的国家组织工程学术研究成果予以事实鉴定。   会上专家组听取了曹谊林教授的相关汇报,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学术评议。现场展示了活体“人耳鼠”,并当场取材验证,再生组织经现场冰冻切片, 病理鉴定确认为人软骨组织, 并同时移送第三方机构作组织病理学鉴定,8月16日病理报告进一步证实为软骨组织。   鉴定会结果显示:与会全体成员一致认为“人耳鼠”的技术是真实和成熟的,在国家对该项科研的投入下,曹谊林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组织工程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别是组织工程化组织构建和缺损修复的大动物模型研究,体外组织工程化组织构建技术等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特点,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10年中发表SCI论文85篇,总影响因子300分,他引2000次。该团队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组织工程的发展及提升我国组织工程的国际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 上海交大:“人耳鼠”技术真实成熟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1563.shtm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568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计算机和控制领域SCI收录期刊及其09年影响因子,11年应该较高
zhaozengshun 2011-8-26 07:36
032 Computer Sci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anking Journal Title Impact Factor #1 Neural Computation 1.921 #2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683 #3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1.668 #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1.646 #5 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1.597 #6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1.576 #7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 1.426 #8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395 #9 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 1.348 #10 Machine Learning 1.210 #11 Network-Computation In Neural Systems 1.187 #12 Ai Magazine 1.044 #13 Neural Networks 1.019 #14 Ieee Expert-Intelligent Systems Their Applications 0.805 #15 Pattern Recognition 0.781 #16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0.616 #17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Cybernetics 0.506 #18 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0.465 #19 Mechatronics 0.304 #20 Applied Intelligence 0.268 #21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heoretical Physics 0.244 #22 Knowledge-Based Systems 0.187     033 Computer Science, Cybernetics Ranking Journal Title Impact Factor 1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1.345 2 Biological Cybernetics 1.125 3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Cybernetics 0.506 4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A-Systems And Humans 0.224 5 Mode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0.161 6 Cybernetics And Systems Analysis 0.005     034 Computer Science, Hardware Architecture Ranking Journal Title Impact Factor #1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395 #2 Journal Of The Acm 1.355 #3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293 #4 Ieee Network 1.288 #5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238 #6 Ieee Micro 0.992 #7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0.736 #8 Computer 0.608 #9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System Sciences 0.602 #10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Signal Processing 0.522 #11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Aided Design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System 0.490 #12 Networks 0.271 #13 Journal Of Supercomputing 0.171     035 Computer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s Ranking Journal Title Impact Factor #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2.164 #2 Journal Of Chemical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s 2.073 #3 Journal Of The Acm 1.355 #4 Ieee Network 1.288 #5 Information Systems 1.258 #6 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0.781 #7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0.636 #8 Ibm Systems Journal 0.480 #9 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0.465 #10 Acta Informatica 0.275 #11 Information Sciences 0.174 #1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 0.000     036 Computer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Ranking Journal Title Impact Factor #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2.164 #2 Journal Of Chemical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s 2.073 #3 Journal Of Molecular Graphics Modelling 2.012 #4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The Biosciences 1.982 #5 Computer Physics Communications 1.737 #6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1.151 #7 Computers Chemistry 1.064 #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 0.938 #9 Methods Of Information In Medicine 0.852 #10 Computers And Biomedical Research 0.742 #11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0.727 #12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Fluids 0.658 #13 Medical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omputing 0.653 #14 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0.630 #15 Computers Fluids 0.620 #16 Computers Chemical Engineering 0.542 #17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Aided Design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System 0.490 #18 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 0.458 #19 Speech Communication 0.417 #20 Queueing Systems 0.382 #21 Computers Structures 0.376 #22 Computer Music Journal 0.333 #23 Computers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 0.313 #24 Computers Geosciences 0.186     037 Computer Science, Software, Graphics, Programming Ranking Journal Title Impact Factor 1 Journal Of The Acm 1.355 #2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293 #3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1.077 #4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1.063 #5 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1.044 #6 Ieee Micro 0.992 7 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 0.857 #8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0.828 #9 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 0.708 10 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Design 0.650 11 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Design 0.650 #12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0.616 #13 Computer 0.608 #14 Acm Transactions On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Systems 0.594 #15 Graphical Models And Image Processing 0.584 #16 Acm Transactions On Mathematical Software 0.557 17 Algorithmica 0.487 #18 Ibm Systems Journal 0.480 19 Bit 0.474 20 Random Structures Algorithms 0.471 21 Journal Of Visual Languages And Computing 0.395   038 Computer Science, Theory Methods Ranking Journal Title Impact Factor #1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395 #2 Journal Of The Acm 1.355 #3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293 #4 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Systems 1.160 #5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1.063 #6 Journal Of Logic Programming 0.721 #7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0.661 #8 Siam Journal On Computing 0.655 #9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0.616 #10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System Sciences 0.602 #11 Computing 0.527 #12 Discrete Computational Geometry 0.513 #13 Ibm Systems Journal 0.480 #14 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 0.458 #15 Journal Of Algorithms 0.446 #16 Journal Of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0.444 #17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0.361 #18 Fuzzy Sets And Systems 0.346 #1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eral Systems 0.319 #20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A-Systems And Humans 0.224 #21 Acm Computing Surveys 0.218 #22 Journal Of Supercomputing 0.171 #23 Multidimension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0.121   160 Robotics Automatic Control Ranking Journal Title Impact Factor #1 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 1.348 #2 Siam Journal On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1.031 #3 Automatica 0.871 #4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0.819 #5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0.792 #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 0.636 #7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Cybernetics 0.506 #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0.459 #9 Iee Proceedings-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0.404 #10 Journal Of Robotic Systems 0.320 #11 Mechatronics 0.304 #12 Journal Of Dynamic System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0.210 #13 Mode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0.161 #14 Automation And Remote Control 0.134 #15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Engineering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0.026
4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与迷信
lnwangjunli 2011-8-25 19:06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提及什么是科学的,什么是迷信的。那么,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对此略微提上几句,以明确其内含。 “科学”一词起源于中国古汉语“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英文Science的译文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科学”一词,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 “迷信”是盲目的相信,人类对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着“迷信”的观念,即使是在科学领域,同样存在着“科学迷信”。但科学与迷信、信仰或宗教有着重要区别,科学在本质上要求怀疑,并在实践中公开倡导怀疑主义。怀疑主义要求分析型思维以及批评型思维,要求怀疑一切,即不相信任何未经证实的事物,对已经证实的事物,也要怀疑其时空的局限性及观察的准确性。 想要用科学来解释身边所发生的一切现象,这种出发点本身就是错的。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科学是通过观察、研究、试验得出的知识。科学研究的对象要具有可测性、重复性、被动性,科学对于主动的或独立性的事物则无法做出研究。因此,科学研究的范围是有限的,有其局限性。我们对于曾经只发生过一次的事是无法进行研究的,所以科学尚不能证明的事物并不表示它不存在,不符合科学规律的事物事件也不一定是不存在或错误的。如果我们盲目的偏执于某种科学知识,也很容易成为一个迷信者。 作为我们人类的三维生物由于受到认知极限的限制,对一些发生在我们周围和看不见的世界里的事件永远不可能作出任何科学解释。 有时候我们用科学来科学也是失败的,例如用科学来解释人的行为,无论你再怎么尝试也避免不了陷入逻辑二律背反泥潭的厄运。我想这也正是科学解释局限的实证吧!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水产养殖领域质量安全认证
xushui 2011-8-20 09:2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渔业和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水产养殖领域的质量认证在近几年逐步兴起,并且迅速发展。文章介绍了我国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现状,阐述了中国水产养殖产品认证的特点,最后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水产养殖;质量安全认证;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渔业和渔业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态,并在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中显现出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国渔业实现从“以捕为主”向“以养为主”的重大转变,目前供国内外消费的水产品越来越多的依靠水产养殖业提供。因此,水产养殖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水产养殖领域的质量认证在近几年逐步兴起,并且迅速发展。   一、我国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现状   水产养殖认证是农产品认证的一部分,因此同农产品认证一样在运作形式上主要分为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两种形式。目前应用于中国水产养殖领域的质量安全认证主要有8个品种,其中产品认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ChinaGAP和ACC等5个认证品种;体系认证主要有ISO9000、ISO14000和HACCP认证3个品种。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是中国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创立的认证品种;其他6种认证品种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引进的认证品种。   1.“三品”认证成效显著   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部开始了绿色食品认证工作。随着“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又开始了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目前,在包括水产养殖产品认证的农产品认证领域,已经形成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简称“三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三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并已成为出口农产品的主体。   全国统一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推行的是“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制度,采取的是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动。截止到2006年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数已达23636个,其中渔业产品4年累计认证了2039家企业的3156个产品、认证产品产量240.43万吨,约为全年养殖总产量(3393.3万吨,2005年)的7.09%。   绿色食品认证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及各省绿色食品办公室承担。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总数已达4615家,产品总数12868个,其中包括230家企业的797个水产品(含加工品)。   有机产品中占绝大多数的是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是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的环保型安全食品。目前,经批准从事有机产品认证的认证机构有29家,认证水产养殖产品61个。   2.与国际接轨的ChinaGAP认证和ACC认证正在逐渐兴起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ChinaGAP)系列国家标准是以EurepGAP(欧盟良好农业操作规范)为基本参照,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种植和养殖标准。在某种意义上讲,ChinaGAP认证的市场需求潜力非常大。中国良好水产养殖规范是ChinaGAP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产ChinaGAP系列标准的制定工作现已基本完成,标准将于近期发布,有关的认证工作也将跟进开展。   ACC是水产养殖认证委员会(AquacultureCertificationCouncil)的英文简称。ACC认证提倡从苗种到终产品的全程控制,认证要求和认证程序相当严格,认证收费也比较高,但其认证结果得到了象沃尔玛、达登等国际大采购商的认可。ACC认证始于2002年,目前只涉及对虾一个品种。在中国,ACC认证尚处于启动阶段,已有1家企业通过ACC认证,2家正在申报过程中。   3.ISO9000、ISO14000、HACCP体系认证   ISO9000认证和ISO14000认证都是国际通行的体系认证品种,适用于各类组织的管理体系及各类产品的认证。随着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及水产养殖生产企业自身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水产养殖企业自觉按照ISO9000及IS014000的相应要求,建立和实施内部管理体系,并且通过认证。据统计,在水产养殖领域,发放ISO9000和ISO14000的证书数分别为64张和66张。   HACCP是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的英文缩写。在水产养殖领域运用HACCP原理建立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在世界上仍处于应用研究阶段。我国也有很多科研机构和生产单位在这一领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一些水产养殖企业率先建立并实施了基于HACCP原理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并通过了认证。   二、中国水产养殖产品认证的特点   目前中国水产养殖领域的认证品种均是针对食用的产品,因此,质量和食用安全是它们关注的共同目标。   1.认证用产品标准以类为单元   受我国人民消费习惯的影响,我国水产养殖具有品种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特点,水产养殖品种有130多个,且新品种不断出现。因此,针对具体品种编制产品认证标准在我国不适用。因此,目前我国认证用产品标准主要以类为单元,以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为例,30多个产品类标准基本可以覆盖所有水产养殖品种。   2.对认证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进行标准化生产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农业部主推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要求与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农场)、建设科技示范场等项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对认证主体资质的要求,使各类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所占比例不断上升,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同时,要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制定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措施,提升了农业产业素质。   3.注重对整个生产过程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的控制   例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不仅要求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而且在认证制度设计时,将全程控制、过程追溯、关键点控制这三个科学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理论作为整个认证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核心。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苗种来源和放养,饲料、渔药及其他化学剂的采购、储存和使用、病害防治、生产过程记录等各关键环节的控制。   4.实施例行检查,强化证后监管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发展,要求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同步”的方针,突出抓好认定产地的投入品使用和获证产品的监督管理,对获证产品实施监督抽检。2007年,农业部组织对天津、山东、青岛、大连等省(市)110个无公害渔业获证产品进行抽检。同时,农业部要求各地要将无公害农产品的监督检查纳入本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计划,依法加大跟踪监督抽查力度。并针对获证单位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记录、证书标志使用等方面实施执法检查,及时纠正违规行为,并就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1.获证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但在水产养殖总产量中所占比例仍很有限,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水产品的消费需求  例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对进入市场销售的养殖产品的最低要求。随着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开展,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水产养殖生产企业已经达到了无公害生产的要求,并且有大部分生产基地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但从2003~2006年底,4年累计认证无公害渔业产品共3156个、认证产品产量240.43万吨,仅约为全年养殖总产量(3393.3万吨,2005年)的7.09%。   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水产养殖领域的主要认证品种都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工作开展的时间有限、投入有限、各方面资源有限,认证产品数量不可能一下子达到理想的水平;另一方面,在没有“市场准入”的硬性要求下,如果获得认证不能给生产者带来“优质优价”的竞争优势,则调动不起生产单位参与认证的积极性,而这种情况是现实存在的。另外,如何使占较大份额的一家一户式的小规模生产单位参与认证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建议:(1)国家、行业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水产品认证工作作为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把无公害认证作为质量安全工作的抓手,积极扶持,加大投入,推向深入;(2)认证机构应探索新形势下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3)政府、认证机构及有关科研单位应开展水产品“市场准入”机制研究、探索保证获证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运行机制,提高生产者参与认证的积极性;(4)通过“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等方式,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使小规模生产者能够参加认证。   2.获证产品标志使用率低,认证标志认知度和影响力不足  目前,市场销售的水产品有相当一大部分通过了各种认证。然而消费者普遍感觉,在市场上很少见到加贴认证标志的水产品。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人民以购买鲜活水产品为主,而给鲜活水产品加贴标识有难度。技术上,在水产品上不易贴标;经济上,在水产品上加贴标识带来的标志制作成本和人力成本偏大。   建议:(1)积极探索适用于水产品的标志使用方法,贴、印结合,产品用标与获证产品销售专柜结合;(2)权威部门规定认证标志的标准格式,允许获证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和开发适用于自己的用标方式。   3.认证品种比较多,消费者和生产企业在选择时容易感到迷惑   我国水产养殖领域主要认证品种有8种,易使消费者在购买时感到无所适从。生产企业也容易在选择认证品种时感到迷惑,或者造成重复认证,增加成本。   建议:(1)协调和确定各认证品种的范围,避免交叉;(2)加强宣传和培训,使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加深对各种认证品种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其能在需要时作出正确选择。   4.认证标准的科学性不足,基础研究工作有待加强  标准是认证的依据。近年来,我国行业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水产养殖技术和产品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然而由于我们在这方面基础差、底子薄,缺乏基础数据,标准制定过程中仍存在照搬照抄国外标准等现象,导致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足。例如,无公害认证的要求应该是养殖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其标准应不高于其它优质产品的标准要求。而事实上,不少无公害产品标准,其安全指标的项目数量要多于绿色食品标准,部分项目的标准值要高于绿色食品标准。   建议:(1)制定国家层面的基础数据采集标准、方法和运行机制,加强标准基础研究工作;(2)针对我国水产养殖地理跨度大,养殖模式多样,养殖产品品种多,产品地区性、季节性、品种性差异显著的特点,完善养殖产品标准,可以根据质量安全指标多少及标准值高低的不同,划分产品质量安全的等级。   5.一些环节缺乏认证依据,反映出某些方面行业管理资源不足,有待加强   认证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是认证的主要依据。然而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某些关键环节,目前缺乏认证依据。如苗种环节,缺少评价苗种质量和安全性的种质标准;对于环境和产品安全起着关键作用的排放环节,缺少养殖场废水排放标准;另外,对于证明生产单位从事养殖生产的合法性的养殖证,在某些地方也没有发放。这些,反映出行业在这些方面的管理还不到位,有待加强。   建议:(1)通过认证,发现影响和制约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管理瓶颈问题,并发现原因,采取措施使之得到解决;(2)加强苗种、排放等水产养殖各环节质量安全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工作。
个人分类: 水产养殖|1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思想实验
热度 2 anan 2011-8-19 10:38
1 .缸中的大脑( Brain in a Vat ) 没有比所谓的“缸中的大脑”假说更有影响力的思想实验了。这个思想实验涵盖了从认知学到哲学到流行文化等各个领域。这个实验的内容是:想象有一个疯狂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的体内取出,放在某种生命维持液体中。大脑上插着电极,电极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因为你获取的所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都是通过你的大脑来处理的,这台电脑就有能力模拟你的日常体验。如果这确实可能的话,你要如何来证明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一台电脑产生的某种模拟环境? 解读: 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很像《黑客帝国》,那么你说对了。这部电影以及其他一些科幻作品,都是在这个 思想实验 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让人们质疑自身经历的本质,并思考作为一个人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个实验的最初原型可以一直追溯至笛卡尔。在他的《 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Philosophy 》一书中,笛卡尔提出了能否证明他所有的感官体验都是他自己的,而不是由某个“邪恶的魔鬼”产生的这样的疑问。笛卡尔用他的经典名言“我思故我在”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幸的是,“缸中的大脑”实验更为复杂,因为连接着电极的大脑仍然可以思考。这个实验被广泛的讨论着,有许多对于此实验前提的反驳,但仍没有人能有力的回应其核心问题:你究竟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实? 2 .薛定锷的猫( Schrodinger’s Cat ) 薛定锷的猫 最早由物理学家薛定锷提出,是量子力学领域中的一个悖论。其内容是:一只猫、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气一起被封闭在一个盒子里一个小时。在一个小时内,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几率为 50% 。如果衰变,那么一个连接在盖革计数器上的锤子就会被触发,并打碎瓶子,释放毒气,杀死猫。因为这件事是否会发生的概率相等,薛定锷认为在盒子被打开前,盒子中的猫被认为是既死又活的。 解读: 简而言之, 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因为事件发生时不存在观察者,盒子里的猫同时存在在其所有可能的状态中(既死又活)。薛定锷最早提出这个实验是在回复一篇讨论量子态叠加的文章时。薛定锷的猫同时也说明了量子力学的理论是多么令人无法理解。这个思想实验因其复杂性而臭名昭著,同时也启发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最奇异的就属“多重世界”假说,这个假说表示有一只死猫和一只活猫,两只猫存在在不同的宇宙之中,并且永远不会有交集。 3 .中文房间( The Chinese Room ) “ 中文房间 ” 最早由美国哲学家 John Searle 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提出。这个实验要求你想象一位只说英语的人身处一个房间之中,这间房间除了门上有一个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闭的。他随身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写着中文的纸片通过小窗口被送入房间中。根据 Searle 的理论,房间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书来翻译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复。虽然他完全不会中文, Searle 认为通过这个过程,房间里的人可以让任何房间外的人以为他会说流利的中文。 解读: Searle 创造了“中文房间”思想实验来反驳电脑和其他人工智能能够真正思考的观点。房间里的人不会说中文;他不能够用中文思考。但因为他拥有某些特定的工具,他甚至可以让以中文为母语的人以为他能流利的说中文。根据 Searle ,电脑就是这样工作的。它们无法真正的理解接收到的信息,但它们可以运行一个程序,处理信息,然后给出一个智能的印象。 4 .猴子和打字机( Monkeys and Typewriters ) 另一个在流行文化中占了很大分量的思想实验是“无限猴子定理”,也叫做“猴子和打字机”实验。定理的内容是,如果无数多的猴子在无数多的打字机上随机打字,并持续无限久的时间,那么在某个时候,它们必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猴子和打字机的设想在 20 世纪初被法国数学家 Emile Borel 推广,但其基本思想(无数多的人员和无数多的时间能产生任何 / 所有东西)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 解读: 简单来说,“猴子和打字机”定理是用来描述无限的本质的最好方法之一。人的大脑很难想象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无限猴子定理可以帮助理解这些概念可以达到的宽度。猴子能碰巧写出《哈姆雷特》这看上去似乎是违反直觉,但实际上在数学上是可以证明的。这个定理本身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重现的,但这并没有阻止某些人的尝试: 2003 年,一家英国动物园的科学家们“试验”了无限猴子定理,他们把一台电脑和一个键盘放进灵长类园区。可惜的是,猴子们并没有打出什么十四行诗。根据研究者,它们只打出了 5 页几乎完全是字母“ s ”的纸。 5 .伽利略的重力实验( Galileo’s Gravity Experiment ) 为了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速度取决于物体的质量的理论,伽利略构造了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如果一个轻的物体和一个重的物体绑在一起然后从塔上丢下来,那么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两个物体之间的绳子会被拉直。这时轻的物体对重物会产生一个阻力,使得下落速度变慢。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两个物体绑在一起以后的质量应该比任意一个单独的物体都大,那么整个系统下落的速度应该最快。这个矛盾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错误的。 解读: 这个思想实验帮助证明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无论物体的质量,不考虑阻力的情况下,所有物体自由落体的速率都是一样的。 6 .特修斯之船( The Ship of Theseus ) 最为古老的思想实验之一。最早出自普鲁塔克的记载。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哲学家 Thomas Hobbes 后来对此进来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解读: 对于哲学家,特修斯之船被用来研究身份的本质。特别是讨论一个物体是否仅仅等于其组成部件之和。一个更现代的例子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乐队,直到某一阶段乐队成员中没有任何一个原始成员。这个问题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对于企业,在不断并购和更换东家后仍然保持原来的名字。对于人体,人体不间断的进行着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迫人们去反思身份仅仅局限在实际物体和现象中这一常识。 7 .爱因斯坦的光线( Einstein’s Light Beam ) 爱因斯坦著名的狭义相对论是受启于他 16 岁做的思想实验。在他的自传中,爱因斯坦回忆到他当时幻想在宇宙中追寻一道光线。他推理说,如果他能够以光速在光线旁边运动,那么他应该能够看到光线成为“在空间上不断振荡但停滞不前的电磁场”。对于爱因斯坦,这个思想实验证明了对于这个虚拟的观察者,所有的物理定律应该和一个相对于地球静止的观察者观察到的一样。 解读: 事实上,没人确切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科学家一直都在争论一个如此简单的思想实验是如此帮助爱因斯坦完成到狭义相对论这如此巨大的飞跃的。在当时,这个实验中的想法与现在已被抛弃的“以太”理论相违背。但他经过了好多年才证明了自己是正确的。 8 .定时炸弹( The Ticking Time Bomb ) 如果你关注近几年的政治时事,或者看过动作电影,那么你对于“定时炸弹”思想实验肯定很熟悉。它要求你想象一个炸弹或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藏在你的城市中,并且爆炸的倒计时马上就到零了。在羁押中有一个知情者,他知道炸弹的埋藏点。你是否会使用酷刑来获取情报? 解读: 与电车难题类似,定时炸弹情景也是强迫一个人从两个不道德行径中选择的伦理问题。它一般被用作对那些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用酷刑的反驳。它也被用作在极端形势下法律 —— 就像美国的严禁虐囚的法律 —— 可以被放在第二位的例子。归功于像《 24 小时》的电视节目和各种政治辩论,定时炸弹情景已成为最常引用的思想实验之一。今年早些时候,一份英国报纸提出了更为极端的看法。这份报纸提议说,如果那个恐怖分子对酷刑毫无反应,那么当局者是否愿意拷打他的妻子儿女来获取情报。 9 .空地上的奶牛( The Cow in the field ) 认知论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实验就是“空地上的奶牛”。它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问题是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 解读: 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 Edmund Gettier 用来批判主流上作为知识的定义的 JTB ( justified true belief )理论,即当人们相信一件事时,它就成为了知识;这件事在事实上是真的,并且人们有可以验证的理由相信它。在这个实验中,农民相信奶牛在空地上,且被送奶工的证词和他自己对于空地上的黑白相间物的观察所证实。而且经过送奶工后来的证实,这件事也是真实的。尽管如此,农民并没有真正的知道奶牛在那儿,因为他认为奶牛在那儿的推导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上的。 Gettier 利用这个实验和其他一些例子,解释了将知识定义为 JTB 的理论需要修正。 10 .电车难题( The Trolley Problem ) “ 电车难题 ” 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解读: 电 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 Philippa Foot 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 同谋 —— 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 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个人分类: 日常生活|20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参加第11届ICCTP(第十一届交通运输领域华人学者国际会议)感想
热度 1 pengfeig1223 2011-8-17 23:17
我有幸参加了2011年8月15-17日的东南大学与海外华人交通协会(Chinese Overseas Transportation Association, 简称COTA)。联合举办第十一届“交通运输领域华人学者国际会议”(ICCTP 2011),有些感想和收获记录如下: 1.本次会议交通领域的华人大牛到了不少,我一直想联系的一位在美国曾搞过应急交通管理的教授也到了,会议期间与之交流,是本人感觉收获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2. 交通领域对应急管理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 15 日的 plenary session 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安实教授专门作了一个“ incident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 ”的 presentation, 安教授讲到交通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源,自 2004 年起他的课题组已经完成了(还是申请了) 4 个 NSFC 的项目,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急区域交通疏散方面,主要的内容是文献综述,可惜没搞到他的讲稿。 3. 个人的英语听力方面,感觉很成问题。中国人说的英语感觉听起来好一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听起来次之,最差的就是一位来自印度的教授和一位来自东欧(从名字上看)的 MIT 的教授,几乎听不懂,听不到他们的断句,尤其是那位 MIT 的教授,自始至终一个声调,没有断句,个人理解大概类似汉语的方言(相信不少人听粤语和越语比听英语还痛苦)。
5562 次阅读|6 个评论
通观国内外,你是否知晓一二三流人才都在何处?
热度 3 丁dot 2011-8-16 22:18
一流人才在何处? 二流人才在何处? 三流人才在何处? 这三个问题也许有些唐突,因为在科学网上提及这三个问题可能会让部分人泪奔,个人的经历感觉这三类人才应该在如下三个领域,欢迎共鸣: 一流人才在军界和政界; 理由:容不得失败,必须成功,否则一次失败就会导致灭顶之灾,连东山再起的机会都没有! 二流人才在商界; 理由: 容许少量失败,生意垮了人还在,还有机会重来,但,失败只能是少量的,否则,有多少资本全玩完! 三流人才在科研; 理由:科学研究容许多次甚至很多次失败,因为是探索性的或创新性的,可以不计后果地不停尝试; 因此,在竞争的社会,这三类人才生存压力也依次递减,理由同上!
个人分类: 万象|5160 次阅读|3 个评论
骆家辉不会说中文?(1)
热度 4 xupeiyang 2011-8-13 15:00
听说他不会说中文。 骆家辉表示,“我们真的很高兴这次能有机会来中国,虽然长途飞行有些疲劳,我们全家都还是很高兴,中美之间有很多领域可以合作,也有很多契机发展两国的关系,非常感谢。”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3537 次阅读|4 个评论
为什么经济物理更多却局限在金融领域
yanghualei 2011-8-12 07:20
有时在想为什么经济物理学主要局限在金融领域,而非其他经济领域。昨看一篇文献,其主要陈述这个问题。这源于对经济物理研究范围,通俗点,就是概念的界定。其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假设出发,进一步说,其从数据出发,而不是定性的判断开始;用物理解决经济的问题主要是利用统计物理,数学工具主要集中类似统计的数据挖掘等类学科上,而这些都需要数据, 相对其他领域,金融领域数据易得,正如斯坦利所说:“那么多数据,不挖掘,真可惜”,而其他经济领域数据就较为稀疏。 前天和一同学聊天,其问我:“哪里可以把无限网卡取消”,我说为什么要取消,其说在学习过程中老是上网”。我说:“这还不简单,不上不就行了,那说明你自制能力不强”。他就给说制度多重要,没有约束就会什么什么的一大堆。。我想取消取卡的举措,可能是降低选择集合的势,达到优化行为取向的目的,使得从事不喜欢的行为取向的成本加大,这源于行为取向只有先入其行为取向选择集合中,才能被从事,而其现在把其从行为取向集合中剔除,故下次在从事此行为取向时,须先把其加入行为取向集合内。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2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十二五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发展领域(含交叉学科)
laojing 2011-7-16 22:51
十二五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在学科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兼顾“十一五”优先发展领域的继承性,按照以下原则遴选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一要针对本科学部资助范围内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性问题,或学科发展的主流和重要前沿领域;二要针对能够体现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或能够带动新技术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三要针对有利于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并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基础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基础问题;四要针对我国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人才队伍或地域和资源优势的研究领域,着眼于提升我国科研水平和国际地位。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将为制定重点项目指南提供参考。    1. 数理科学部。   (1)代数、几何与分析的交叉与融合   主要研究方向:代数簇的算术性质和几何性质;代数结构的表示与同调理论;微分流形的局部不变量与整体不变量;流形上的整体分析;低维流形的几何与拓扑;函数与函数簇的解析性质;函数空间与算子的分析理论;无穷维代数的表示、算子代数与非交换几何。    (2)非线性、随机性模型和离散结构的数学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微分方程的适定性与解的结构;动力系统的复杂行为;随机过程与随机系统的分析;大规模随机网络的结构及其上的过程;复杂数据的统计方法和理论;复杂决策问题的最优解或近似最优解;无限维系统和随机系统控制的数学基础;离散结构的组合分析;符号计算、符号推理与数学机械化。    (3)数学和数据建模、分析与计算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材料的数学模型与数学理论;信息处理与信息控制;编码理论与信息安全;环境与能源科学中的数学建模与分析;生物信息与生命系统;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与预防控制;工业与医学中的统计方法;数据挖掘与计算统计;经济预测与金融安全中的数学方法。    (4)高维/无限维非线性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高维系统全局分叉和混沌;非线性系统的时滞效应及控制;复杂网络和神经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先进飞行器及重大装备的动力学与控制。    (5)复杂环境下材料与结构的力学响应与破坏机理   主要研究方向:变形体强度理论与破坏机理;多场耦合理论与智能材料及结构力学;材料及结构的多尺度力学;超常环境下结构响应与爆炸冲击力学;重大工程结构的完整性和耐久性。    (6)非定常复杂流动机理与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流动稳定性与可压缩湍流;非定常流动中的流固耦合及其控制;高超声速流动与飞行器推进机理;高速水动力学与空泡理论和实验研究;环境演化与突变中的复杂介质流动。    (7)宇宙和星系的结构、起源与演化   主要研究方向: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本质;宇宙早期的物理过程;星系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和演化;活动星系核的结构与辐射的理论研究;大质量黑洞的形成和演化以及与星系的共同演化;天体剧烈活动。    (8)银河系的结构、演化及恒星的形成、晚期演化与太阳活动   主要研究方向:银河系的结构、性质、形成与演化;星际介质和恒星形成、演化和活动;系外行星系统的搜寻及其形成与演化;太阳大气的磁场、结构和动力学,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及其日地物理效应。    (9)新型光场的调控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阿秒激光产生、测量及应用;超短激光脉冲整形、载波相位调控和量子态演化精确测量和控制;超强、超短脉冲激光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超快非线性光学新现象与新物理;红外、THz和X射线激光及其他相干短波长光产生及其应用;高灵敏、高精密激光光谱新原理、新方法;光子晶格中光传输和相互作用。    (10)受限及关联量子系统的新现象和新效应   主要研究方向:受限、介观系统的量子现象和宏观量子效应;强关联和低维凝聚态系统基本物理问题及新理论方法;拓扑量子相变与拓扑元激发,超冷原子、分子体系的量子性质及其应用基础;微纳量子器件与单原子、单分子器件的关键物理问题;高性能复合材料或器件物性的表征与优化;磁性材料及结构中的物理问题。    (11)随机非均匀介质中声传播的表征、控制与作用的物理问题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介质中声的传播、检测、作用及其声场建模;海洋声场的时空特性与探测;噪声的产生与控制以及低频声波的吸收和隔离;新型发射与接收声换能器及其阵列;时间反转技术、负折射现象以及亚波长高分辨率成像关系。    (12)深层次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标准模型检验与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宇宙学及宇宙演化中高能物理与核物理过程;超重新核素和新元素合成;原子核结构性质以及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    (13)等离子体物理及其数值模拟   主要研究方向:惯性约束聚变的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作用过程以及高能量密度物理;磁约束高温等离子体产生、加热、输运及不稳定性等动力学过程;低温等离子体源、边界物理、波与粒子相互作用等基础问题与应用;空间等离子体磁重联过程。    (14)物理学实验仪器与实验方法、新技术及其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加速器关键物理问题;核技术和同步辐射先进实验技术方法及其应用;量子结构材料的新制备技术与新方法;高时间、空间、能量分辨探测与分析方法与技术;高精密物理量测量、控制方法与关键技术,极端条件下的表征与分析技术。    (15)量子信息与未来信息器件的物理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量子信息形态转换及测量的物理问题;量子纠缠和多组分关联的物理实现和度量;基于具体物理系统的量子信息处理和固体量子计算;单光子产生、探测及量子相干器件物理;量子模拟的理论、方案与实验。    2. 化学科学部。    (1)合成化学   主要研究方向:功能导向新物质的可控、高效、绿色设计合成理论和方法;分子剪裁和组装的控制和机理;复杂体系及其反应历程与机理的研究;新合成策略、概念和技术的探索;极端条件下的合成和制备。    (2)化学结构、分子动态学与化学催化   主要研究方向:化学反应动态学理论与实验技术;表面、界面化学反应的本质、动态过程及反应控制;催化机理及其反应过程的调控;极端条件下的化学反应与物质结构。    (3)大分子和超分子化学   主要研究方向:可控/“活性”聚合方法与不同拓扑结构聚合物精密合成;光电磁功能大分子性能优化;非石油大分子合成与高分子生物合成;高分子多层次结构动态过程与机制;生物医用高分子及其与细胞相互作用及调控规律;超分子体系与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与可控组装;超分子材料功能化的结构设计、理论计算与实验表征。    (4)复杂体系的理论、模拟与计算   主要研究方向:从结构到性能预测为导向的复杂体系计算方法与应用;普适可靠的密度泛函形式、高精度和低标度的电子相关理论;激发态结构与过程理论;物质形态转换过程中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论与计算;高维、多自由度及凝聚相体系的量子动力学理论与非平衡、非线性统计理论;自组装结构与过程多尺度的动力学理论。    (5)分析测试原理和检测新技术、新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样品系统分离与鉴定方法学研究;多维、多尺度、多参量分析测试新原理与新方法研究;组学分析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面向国家安全、人类健康、突发事件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分析器件、装置、仪器及相关软件的研制;极端条件下的分析化学基础研究。    (6)绿色与可持续化学   主要研究方向:有毒、耗能和污染产品的分子替代与可持续产品创制;高效“原子经济性”新反应;无毒无害及可再生原料的高效转化;环境友好的反应介质的开发和利用;绿色化工过程与技术;全生命周期分析与评价。    (7)污染物多介质环境过程、效应及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分析新方法、新原理、新技术;大气、水体、土壤复合污染过程与控制;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与生态效应的化学机制;污染物的生态毒理与健康效应;化学污染物暴露与食品安全;化学品风险评估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8)化学与生物医学交叉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复杂生物体系中信号转导过程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的生物大分子及其类似物的合成及功能研究;非编码RNA结构与功能研究;干细胞化学生物学及神经化学生物学;生物体系中信息获取新方法和新技术: 化学探针与分子成像;计算机模拟技术,特别是针对复杂生物网络体系计算技术。    (9)功能导向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可控制备   主要研究方向:不同尺度物质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调控规律;表面和界面的结构调控与功能化;研究“从分子到固体”的组装过程和规律,构筑有序纳米结构和材料;光电磁及其复合性能等功能无机晶态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可控制备;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可控制备;极端条件下材料的化学结构形态及物相的控制和调控。    (10)能源和资源的清洁转化与高效利用   主要研究方向:化石能源高效清洁转化;生物质高效转化的化学化工基础;我国特有资源的高效高值利用;太阳能高效低成本转换利用;核能高效安全利用的化学化工基础;新型、高效、清洁的化学能源与替代能源。    (11)面向节能减排的过程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节能减排和低碳排放转化的共性科学基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化学工程基础;外场强化下的资源转化机理和节能理论;非常规介质强化反应传递过程的机理和调控机制;面向过程工业的先进计算、模拟与仿真系统;大规模资源转化过程的优化集成与多尺度调控。    3. 生命科学部。    (1)蛋白质的修饰、识别与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蛋白质新的修饰类型的鉴定、功能和调控机制;蛋白质不同位点、不同修饰类型发生的时空调节机制和功能关系;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特异性、动态性和网络特征的系统分析;蛋白质修饰导致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变化;蛋白质修饰、识别和调控机制的进化。    (2)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主要研究方向:DNA、RNA的结构与修饰、复制、重组与代谢;非编码DNA和非编码RNA对核酸和蛋白质活性与功能的调控机制;非编码DNA和非编码RNA在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等生命活动过程及疾病发生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    (3)干细胞自我更新与定向分化   主要研究方向:干细胞全能性维持的分子机制,尤其关注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在其中的作用;干细胞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干细胞高效、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iPS(多功能干细胞)的功能及应用基础;体细胞核基因组重编程的机理以及重编程分子的鉴定;干细胞分化后的去向分析,移植细胞与受体组织的兼容、整合的机制。    (4)组织器官发育的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重要组织器官前体细胞命运决定;重要组织器官前体细胞迁移;重要器官形态构建与再生的分子调控;重要组织器官发育异常的遗传机制。    (5)免疫反应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抗感染天然免疫识别与应答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获得性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加工与提呈的分子过程;免疫细胞发育和分化机制;新型免疫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免疫耐受和免疫逃逸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6)生物多样性及维持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演化与多样性的关系;不同尺度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与维持机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受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机制。    (7)复杂性状的遗传网络与遗传规律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性状遗传、全基因组系统结构的解析;复杂性状的遗传、全基因组调控网络;复杂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不同复杂性状遗传系统间的互作。    (8)系统发育与分子进化   主要研究方向:生命之树重建的理论与方法;物种进化的分子机制;进化与发育;基因与基因组进化;进化与适应。    (9)代谢、次级代谢与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代谢途径及其生理功能;代谢调控基因的分析;调节次级代谢的信号转递;代谢产物的后修饰、转运和存贮机制;次级代谢产物的鉴定与活性分析;代谢网络与调控机制。    (10)生物种质资源的发掘与评价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基因资源保护的理论基础和策略;农业生物野生近缘种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化;生物资源变异与演化规律;生物资源优良基因的发掘评价;生物资源保存的新方法。    (11)主要农业生物重要性状遗传网络解析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生物重要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和基因调控网络解析;基因间互作以及基因与环境互作;高通量基因型分析体系的建立;主要农业生物基因组单倍型结构研究;多基因聚合分子设计育种理论。    (12)主要农业植物水分、养分需求规律与高效利用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植物高产优质的水分、养分的需求规律;植物水分、养分高效利用的机制和调控;农田水分运行转化规律与作物响应过程;根际互作的生态过程;农田水分—养分耦合机制和调控。    (13)主要农业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重要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病原物、昆虫与农业植物的协同进化和互作机制;农业病虫害区域性灾变机制与调控。    (14)主要农业动物疾病发生规律和防控    主要研究方向:重要动物疫病的病原学和病原生态学;病原与宿主的免疫识别和互作机制;动物病原体跨种间传播和感染的分子机制;病原协同致病机制;寄生虫感染与致病机制;新型疫苗研制的理论基础。    (15)神经细胞和环路的形成及信号处理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神经细胞发育的调控机制;神经细胞间建立选择性联系的机制;信息在特定神经环路中的处理及整合机制;神经环路功能性修饰及其调控机制。    (16)食品贮藏与制造的生物化学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食品品质保持与变化的机理;食品制造和贮藏过程中生物活性物质及营养成分转化规律;食品有害物质形成、迁移转化规律及食品中主要污染物的代谢、消长规律及调控机制;食品中有害微生物与有毒物质的检测和风险评估的技术与方法。    4. 地球科学部。    (1)行星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过程    主要研究方向:重要化石门类古生物学、生物宏演化和高分辨率综合地层学;关键全球变化时期的环境背景;极端环境下的生命特征;地质微生物学、生物标志物及其环境效应;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地球表面环境的演化。    (2)大陆形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    主要研究方向:壳—幔的结构、组成及相互作用;大陆的形成、演化与陆内地质过程;大陆碰撞过程与造山带动力学;大洋板块与大陆边缘的相互作用;地球深部过程与表层过程的耦合关系。    (3)矿产资源、化石能源的形成机制与探测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大陆地质与成矿作用;成矿模型、成矿系统与成矿机理;盆地动力学与成藏作用;区域地下水循环和环境地质演化;深部大型矿床(藏)含矿信息探测与提取。    (4)天气、气候与大气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大气关键变量探测、观测系统优化和数据集成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可预报性;大气物理、大气化学过程及相互影响机制;亚洲区域天气变化、气候变异和大气环境的相互影响;气候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和循环。    (5)全球环境变化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亚洲季风—干旱环境系统与全球环境变化;区域水循环(含冰冻圈)与气候变化;海平面和海陆过渡带变化的动力学及趋势;生物圈的关键过程及与其他圈层的互馈、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地球系统;全球环境变化的自然和人类因素;地球系统模拟的关键科学问题。    (6)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机理    主要研究方向:地球工程与全球变化;资源利用的环境效应;重大地质灾害和大规模人类工程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机理;区域环境过程与调控;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区域可持续发展。    (7)陆地表层系统变化过程与机理    主要研究方向:陆地表层关键自然要素相互作用与界面过程;陆地表层物质迁移转化过程;陆地表层自然与人文要素的耦合过程;陆地表层系统综合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8)水土资源演变与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过程与演变;土壤质量与资源效应;流域水文过程及其生态效应;区域水资源的形成机制;区域水、土资源耦合与可持续利用。    (9)海洋过程及其资源和环境效应    主要研究方向:西太平洋的多尺度过程与高低纬相互作用;我国近海的海陆相互作用;海洋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洋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海底资源的成矿成藏理论。    (10)日地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    主要研究方向:空间天气科学前沿基本物理过程研究;日地系统空间天气耦合过程研究;空间天气区域建模和集成建模方法;空间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1)地球观测与信息提取的新途径和新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对地观测的新原理和新方法;深部探测和浅层观测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微量、微区与高精度和高灵敏度的实验测试分析技术;空间大地测量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及其地学应用地球深部过程、表层环境和宇宙过程示踪的新途径;地球系统基础信息采集和应用的理论与技术;观测数据的同化、融合和共享应用理论。    (12)我国典型地区区域圈层相互作用与资源环境效应    主要研究方向: 多板块汇聚和青藏高原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和机制及其资源效应;高原生长(范围和高度)时空变迁及其对海陆气相互作用和亚洲季风干旱环境系统的影响;青藏高原区域圈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发展趋势;西太平洋俯冲与东亚岩石圈演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作用。    5.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1)光电功能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高效光—电/电—光转换的基本过程和新机理;光电材料的设计与制备;表界面工程与微纳结构及其功能调控;光电功能材料和器件的理论与模拟;光电原型器件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2)能源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高效能源转换与储存新机制;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相关材料及其关键技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材料和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材料;高容量储氢材料;高效二次电池材料及关键技术;超级电容器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反应堆核能材料。    (3)环境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环境治理材料的设计及反应机理研究;有毒有害元素替代材料的生态设计;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可完全降解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及降解机理;调光、调温、调湿功能材料的设计;材料环境负荷的表征及评价方法。    (4)高性能结构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宏观、介观和微观多尺度上结构和力学性能的相互关系;材料在耐极端苛刻服役条件下的组织和性能演化;先进复合材料的组织和界面结构控制;材料的强韧化和长寿命设计;材料制备过程中形态结构的控制;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    (5)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制备与表征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材料模拟和材料计算;材料成分和结构、制备加工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的协同关系;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材料表征与测试的新原理和新技术;材料器件一体化设计。    (6)资源高效开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    主要研究方向:深部裂隙岩体工程力学特性;煤层气与煤共采理论与方法;深部钻井的基础理论;提高煤炭、石油、天然气采收率的物理化学基础理论;资源开采中的重大灾害形成机理及控制;矿区生态保护与复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7)冶金与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界面科学    主要研究方向:冶金过程界面的基础理论;有价组分高效利用与循环冶金理论与方法;外场及特殊条件下的冶金及加工过程理论;金属凝固过程与控制;高纯净、高性能、高附加值冶金及材料制备工程;高效、节能、减排冶金理论。    (8)复杂机电系统的功能原理与集成科学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真实机构的集成设计理论与方法;机械驱动与传动中的能量传递、转换与精密复合运动的创成;复杂机电系统功能生成中的界面效应、行为规律与调控;复杂机电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融合协同设计;复杂机电系统多学科设计优化与集成设计理论;极端服役条件下系统的结构损伤与系统可靠性。    (9)高性能零件/构件的精密制造    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精确成型制造;高能束与特种能场加工;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数字化设计、加工、测量一体化。    (10)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    主要研究方向:燃煤污染物综合防治理论与技术;低碳排放的煤基多联产利用;化石能源利用中的温室气体捕获与资源化利用;化石能源的高效洁净利用新方法;燃烧化学反应机理与燃烧过程检测。    (11)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CCS)    主要研究方向:能源动力系统中燃烧前、纯氧燃烧、燃烧后捕获CO 2 的理论与方法;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与CO 2 分离过程的一体化控制原理与方法;低能耗捕获CO 2 的革新技术与方法;CO 2 分离溶剂变化过程与热能转换过程的耦合方法与规律;CO 2 液化与运输过程的热物理问题。    (12)智能电网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输送及接入基础;智能电网多信息融合自愈理论与技术;电力信息与控制的安全及其支撑技术理论与方法;智能电网互动机制与实现的理论与方法、智能电网的电力市场机制与实现等。    (13)城乡建筑节能设计原理与技术体系    主要研究方向:建筑热、湿环境热力学分析新方法;高品质建筑声、光、热环境设计理论和方法;我国典型气候带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营造机理;乡村建筑节能和人居环境改善技术基础理论和评价体系;工业建筑污染物控制通风理论及应用方法等。    (14)环境变迁中的城市科学    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结构与工程系统的环境作用模型;大规模工程系统中、长尺度灾害危险性分析方法;环境变迁中的地域人居环境设计理论;历史建筑的损毁机理、防护技术与保护策略;城市形态变迁、交通模式演变、交通需求演化相互作用规律;城市交通系统的供需平衡机理与平衡控制理论。    (15)海洋工程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深海浮式结构物系统环境载荷与动力响应;深海装备安全设计和测试的前沿技术;船舶航行性能与多学科优化设计;水下探测与通信;先进轮机系统的性能优化理论与方法;新概念海洋装备与设施的开发方法与设计理论;结构安全性综合分析方法与风险分析。    (16)工程结构的全寿命设计与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与荷载耦合作用下工程结构性能演变机理;工程结构与工程系统的灾害作用物理模型;基于微结构演化的材料-结构多尺度寿命预测理论和方法;工程结构寿命全过程精细化分析理论与性能评定理论及方法;工程结构与工程系统的基于整体可靠度的性态优化与性能设计理论;工程结构的性能监测与性能控制。    6. 信息科学部。    (1)新型信息材料与器件    主要研究方向:自旋电子材料与器件;单光子探测与发射器件;适于高频大功率、高温电子的宽带隙材料与器件;适合平面工艺和未来大规模集成的碳基材料与器件;有机/聚合物光子器件、半导体激光器、大功率LED与高效太阳能电池等。    (2)纳米级集成电路    主要研究方向:纳米尺寸的MOS器件及存储器件;微纳传感、能量获取与转换电路;可重构与容错多核SoC;极低功耗电路、超高速混合信号系统;纳米尺度SoC电子设计自动化、集成电路芯片测试、器件模型。    (3)微纳光子学与光电集成    主要研究方向:微纳功能结构及相关光电子器件;大规模高性能光电子集成芯片;微波光子学器件与片上高速光互联;高速高稳定电—光/光—光采样技术;光学数据复合和校准技术;光—光耦合超快非线性动力学问题;低成本光生微波技术和射频光发送与光调制。    (4)毫米波、太赫兹与红外器件    主要研究方向:器件设计、仿真与测试;毫米波集成电路;太赫兹理论与技术;中远红外探测;超导电子器件、人工电磁材料和器件。    (5)高分辨率探测成像    主要研究方向:多维高分辨探测成像;微弱信号检测与认知探测成像;探测成像信号处理,数据解译与目标重建。    (6)强场与超强场激光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超强、超快、高信噪比光场的产生;强相干光辐射产生的机制与效应;基于激光加速的超高相位空间密度高能电子与离子束的产生;极端超快电子动力学探测及强场量子相干控制;X射线波段的超快非线性光学;分子和电子的四维成像。    (7)传感网络与仿生感知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大规模光纤传感网络理论与实现技术;恶劣环境下传感技术和时分波分复用组网技术;智能敏感材料及高性能微纳传感器;仿生感知机理与实现方法;异构传感网络拓扑与网络协议;传感网络数据与能量管理;多源传感信息融合;传感器网络可靠性、安全性。    (8)未来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网络信道的建模与重构;网络信息论;有限频谱资源与低能耗的高效宽带移动传输与协同;多域多网协同无线网络理论与网络自优化技术;移动网络组织与智能管理;移动通信中频谱、天线、空间、计算和网络等的认知及应用。    (9)低功耗艾级超级计算、新型计算系统    主要研究方向:艾级超级计算机的新型体系结构与基础软件;艾级超级计算机的功耗分析与最优降耗方法研究;面向数据密集型的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新型计算模型与系统;云计算环境的核心基础设施与支撑技术; 生物计算等新型计算模型与系统。    (10)网络计算    主要研究方向:可扩展、低能耗的后IP网络拓扑与网络路由关键技术;无线网络拓扑、演变与互连技术;面向高安全、高可靠性的网络分布式信息处理与服务;智能网络与语义网络。    (11)软件技术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面向多核体系结构的软件理论和关键技术;面向高度并行分布式计算环境的软件设计;面向服务计算的软件设计方法与技术;高可信软件理论与工程方法;信息的可视化表达与处理;面向企业信息化的重大工程软件的技术基础。    (12)网络数据挖掘与理解    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复杂信息环境的语义感知与计算;数据表达、特征提取与分/聚类;自然语言理解及知识服务;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与人机交互。    (13)信息空间安全    主要研究方向:亿级在线用户可信可管可用泛在网的结构、协议、服务;网络社区的快速发现与社区生命期规律研究;有害信息的快速发现、追踪与分离技术;网络信息空间免疫技术。    (14)多机器人协同与仿生机器人    主要研究方向:多任务多机器人协同规划与控制;高性能仿生机器人;不确定环境下机器人实时感知;机器人自主控制;微小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及应用。    (15)先进控制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数据的非线性系统建模、分析、控制与优化;多任务融合的、多异构系统的集成、优化与控制;复杂控制系统的共性问题、控制策略与实现技术;多运动体协同制导与控制;不确定环境下的高性能导航理论与关键技术。    (16)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的演化规律与行为调控;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及物联网的理论与技术;复杂系统建模、计算与综合集成;复杂任务实时决策、规划与调度;复杂供应链系统理论及应用。    7. 管理科学部。    (1)复杂管理系统的研究方法及方法论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管理环境中预测、运筹与管理;复杂经济管理系统的行为建模和涌现;基于行为与实验的管理理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研究方法论。    (2)具有行为复杂性的管理问题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金融系统的动力学;行为运作与复杂供应链管理的基础问题;复杂交通/物流网络规划与管理;复杂重大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3)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风险与危机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风险识别、度量与控制的新原理和新方法;重要国家战略资源的安全管理;金融体系中的创新及其安全管理;企业风险管理中的新问题。    (4)新兴信息技术下的服务科学    主要研究方向: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服务系统建模、分析与优化;服务中的交互、创新与价值评估;服务技术基础及其应用工具开发原理。    (5)全球竞争中的创新与创业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产业技术管理与创新机制研究;全球化中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战略影响;企业家行为、创业团队及其对创业企业的影响;创业融资模式创新及其原理。    (6)新兴网络信息技术引发的管理科学新问题    主要研究方向:面向网络/复杂数据的智能决策分析与知识管理;新兴网络信息技术引发的风险规律及其管理;基于互联网的企业战略和运营模式变革及其影响;信息技术对需求和消费行为影响;开源信息社会中的电子政务及其影响。    (7)基于中国实践的管理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经济转型中的组织管理;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中国的国有企业和家族企业管理;新兴资本市场中的公司金融。    (8)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问题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的政府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组织和政策体系研究;新时期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基础规律。    (9)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    主要研究方向:农村与农业基础制度改革研究;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与政策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管理规律;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管理。    (10)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研究;中国城镇化进程相关研究;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发展研究;城乡、区域发展规划理论与政策工具研究。    (11)可持续发展管理与宏观政策    主要研究方向:人口—资源—环境的政策科学研究;生态文明下的生产、生活、消费模式转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政策研究。    8. 医学科学部。    (1)细胞代谢异常与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物质和能量代谢调控机制;代谢重编程;代谢异常的逆转及特异性靶点治疗。    (2)重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干预的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重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综合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分子流行病学、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分子病理学、临床预警诊断标志物以及干预和治疗策略。    (3)肿瘤发生、发展、转归及肿瘤预防、诊断和治疗新方法的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肿瘤微环境、生物学特征、分子网络、遗传和表观遗传基础的标志物研究与应用;肿瘤干细胞;肿瘤生物治疗;耐药机制及抗癌新靶点。    (4)重要的医学病原体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重要病原体的生物学特征、遗传变异特点及传播规律;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及跨物种传播机制;新发传染病的快速诊断。    (5)免疫调节与疾病    主要研究方向:免疫调节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免疫调节的网络调控机制;免疫调节的关键节点与干预靶点;抗感染免疫应答的免疫调节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调节异常与发病机制;炎症微环境与免疫调节异常;移植物的免疫排斥与免疫调节;其他重要疾病的免疫调节异常与发病机制;基于免疫调节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免疫调节与免疫抑制药物。    (6)精神疾病与心理健康   主要研究方向: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高危人群早期的综合评估与识别;用于精神与心理疾病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案。    (7)营养、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膳食和营养的综合研究;食品安全性评估;营养医学;环境污染与健康效应的评价方法;环境—基因交互作用风险模型;重大职业危害的监护、早期效应、易感性标志物和远期临床效应。    (8)衰老及相关疾病   主要研究方向:衰老的影响因素及病理生理机制;老年脑衰退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理及预防策略;老年性运动系统和免疫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老年性疾病的发生机理与预防、诊断及治疗策略。    (9)创伤与修复及干细胞、细胞移植与再生医学   主要研究方向:创伤损害、预防和转归因素和分子机制;创伤急救与复苏;多器官损伤与功能不全发生机理及防治;疾病或损伤状态下干细胞微环境、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变化;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与组织损伤修复;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机制及防治;组织工程;生物医用材料;体外人工支持装置。    (10)生殖健康和妇幼保健的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生殖细胞发生、分化与成熟机制;出生缺陷原因与机理;睾丸和卵巢的旁分泌和旁调节;免疫避孕;计划生育新技术与新方法;出生缺陷基础研究;环境因素(如电磁辐射等)的生殖毒性评价;营养和环境因素影响少儿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    (11)基于药物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药物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药物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药物靶标的发现、确证、结构、功能、网络与精细调控,相应的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优化;基于系统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的药物研究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的发现、修饰、表达和优化;药物新型释放系统和靶向传递;生物标志物与个性化治疗药物的基础研究;药效差异及其与个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表观遗传在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中的作用机制;可量化药物反应的遗传—环境—人体变量的综合数学模型。    (12)中医方剂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方剂组方配伍理论;药性理论;方药生物效应的理论;安全用药的基础理论。    (13)口腔颌面重要疾病及其防治的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牙颅颌生长发育和组织再生;龋病的防治;牙周炎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口腔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和预警;涎腺功能及其功能重建;口腔生物膜及多种微生物协同致病的研究。    (14)视/听觉及上呼吸道功能障碍等重要疾病防治的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常见致盲眼病的病因和防治研究;近视发生机制及防治;人工视觉重建;听觉、嗅觉功能障碍及缺失常见疾病的病因与防治研究;人工听觉的仿生学与听觉重建;上气道功能障碍等耳鼻咽喉重要疾病防治的基础研究。    (15)肾脏疾病发病机制与预防的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疾病发病机制;足细胞结构与功能失常机制;肾脏慢性纤维化的机制;肾脏与其他重要器官(组织)的交互作用;肾病标志物;新的肾病治疗和肾脏保护靶点的发现与机制;肾脏替代治疗的并发症防治。    (16)重要器官组织纤维化的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器官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纤维化逆转的干预治疗策略。包括参与纤维化的实质和间质细胞功能改变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细胞外基质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以及信号调控网络;新的分子标志物及分子阻遏与逆转靶点等。    (17)中医理论与针灸经络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藏象理论研究;疾病证候分类原理研究;病因病机与治则治法研究;健康状态中医辨识、四诊客观化及诊疗仪器原理研究;中医优势病种防治机理研究;经络本质基础研究;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针灸原理基础研究。 跨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以把握科学前沿和瞄准国家目标为出发点,根据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着力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取得前沿突破、解决我国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利用中深层次关键科学问题、提升我国人口健康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培育我国新兴战略产业制高点等四个方面所凝练的核心科学问题,组织科学家在综合性交叉领域开展具有战略导向性的基础研究。跨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将为制定未来五年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指南提供参考。    1. 细胞的结构和分子功能。 细胞如同一个高度有序的机器系统,生物分子根据其定位、结构、运动、浓度以及与其他生物分子的动态相互作用,精确、有序和协调地执行复杂多样的功能。细胞的结构是动态的,各种生物大分子、细胞内各种亚细胞器、分子复合物和生物大分子都是在高度复杂的细胞内环境中行使功能。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只有通过实时动态观测与精准信息获取来对活细胞原位研究,才能准确地反映细胞内各种亚细胞器、分子复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的真实结构和功能机制。    核心科学问题: 超分辨显微镜、单分子成像、非荧光成像等研究活细胞的技术与方法的建立;活细胞内的亚细胞器、分子复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组装、运动和功能;细胞器之间的信号联系及功能。    2. 系统生物学。 从不同层次同时研究多重生物学信息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包括基因组、蛋白质、代谢、信号传导途径、基因调控网络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网络等, 以期在此基础上理解它们之间协同作用对生命活动产生的影响。系统生物学借助发展多学科交叉的新技术方法, 研究功能生命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的系统行为、相互联系以及动力学特性, 进而揭示生命系统控制与设计的基本规律。系统生物学将不仅使人们全息地了解复杂生命系统中所有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 还可以预测系统一旦受到了刺激和外界的干扰后系统的未来行为。系统生物学使生命科学由描述式的科学转变为定量描述和预测的科学。    核心科学问题: 生物系统的网络基本元件的构建和参数确定及生物系统网络模型的建立;生物系统的网络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信息的整合与分析;生物系统动力学;生物环路的模拟与构建。    3. 生物材料及其表界面生物功能与介入医学的相关基础研究。 生物材料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发生在生物材料的表面和界面上的。通过认识生物材料表面界面与血液、细胞等的相互作用规律,研究材料表面的活性和生物功能化修饰,有可能对生物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带来突破性进展。生物医用材料就是一类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生物材料,其核心是赋予材料生物结构和生物功能。同时,生物材料与器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介入医学具有微创、安全可靠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并使介入医学与外科、内科一起成为医学的三大支柱性学科;研究开发安全、有效、方便的新型介入器具并降低医疗费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和主要研究方向。    核心科学问题: 生物材料表面与组织(细胞)的相互作用机理;组织再生过程中的关键微环境因素;生物材料表面的微纳结构及其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生物医用材料的分子识别和生物导向性;生物医用材料的表面改性与生物相容性;生物植入材料及其调控组织再生的机制;介入治疗后疾病复发机制的研究;介入医学新技术与新型介入医疗器械的研究;图像引导下的介入医学与计算机辅助工程。    4. 行星探测、演化过程和环境影响与地外生命研究。 通过以嫦娥工程获取的探测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和整理国外已有的月球探测成果,力图形成月球起源和演化模型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认识,建立月球起源和演化的概念性模型,获得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其目的是为人类认知宇宙提供太阳系各层次天体的物质成分、生命早期的化学演化、行星与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各阶段的过程与年龄的科学依据,同时满足人类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推动经济和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    核心科学问题: 月球化学不均一性分布及其起因;外动力构造及其与月球演化的关系;月球内部结构与质量分布的不均一性;太阳系的早期演化历史;生命存在的极端环境和条件探究;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探索;小行星以及彗星的联系;小行星和彗星与地球生命的起源、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地球诱发环境突变和生物灭绝的联系等。    5. 太阳活动对日地空间天气的影响。 太阳活动及其对日地空间环境的影响是21世纪重大前沿交叉课题, 涉及天文学、地球科学、物理中的等离子物理等众多学科领域的交叉与综合。随着进入高技术时代,人类对空间天气预报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太阳爆发产生的高能粒子和高能辐射输出以及大规模的等离子体抛射现象是空间灾害性天气的源头,对宇航员、航天器的安全和地球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需要对太阳活动所导致的日地空间的响应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核心科学问题: 太阳活动的内部机理;太阳剧烈爆发现象(耀斑和日冕物理抛射)的前兆特征和物理过程;太阳爆发的形式及其在行星际空间的传播;磁层与太阳活动的关系;电离层对太阳活动的响应;中高层大气在日地关系链中的作用;空间天气预报的原理与方法;空间灾害性天气的效应评估。    6. 大规模高性能科学计算。 科学计算是指通过建立实际问题的模型和发展相应的计算方法,并利用强大的计算机能力,对科学和工程中的复杂问题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各领域进入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畴,大规模高性能科学计算已与理论和实验一起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成为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支撑。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地球和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工程与高技术等领域中,人们有可能利用科学计算来扩展、深化甚至代替科学理论或实验研究,使许多过去难以开展或难于实现的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有可能通过计算机模拟获得新的知识。大规模高性能科学计算能力的提高能够推动相关学科的进步,带动相关信息产业的发展。    核心科学问题: 科学、工程和社会经济问题数学模型建立及其理论分析;发展适合复杂问题和模型的计算方法与计算技术;提高计算精度和效率的方法;海量数据的处理方法与技术;适应高性能计算机并行计算方法;高性能计算通用软件平台建设;各类专业应用软件及数值计算软件包研制;开发科学、工程与社会经济问题的数值模拟技术及实现;支撑数值模拟技术的计算方法基础理论研究。    7. 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 量子信息技术是后摩尔时代各国战略竞争焦点之一。量子信息学是量子物理与信息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量子信息技术可望为信息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变革性手段和能力。量子密码在物理上提供了不可窃听的安全性,而量子计算可为指数级增长的传统不可解难题提供计算可能性。目前量子密码技术正向实用化方向发展,而量子计算机的研究仍然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在少数量子比特物理系统中已可成功演示量子计算的工作原理、量子门操作、量子编码和量子算法等。当前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遇到两个关键性的困难,一是如何研制大规模量子比特的物理系统,即物理可扩展性问题;二是容错计算的难题,即如何使量子门操作的出错率低于容错阈值,使得门操作的差错可以有效纠正,确保量子计算的可靠性。    核心科学问题: 量子比特物理扩展的途径、基于新材料与新结构的量子器件、具有扩展潜力的量子计算体系;量子计算系统相干与退相干;量子逻辑运算、信息编制、形态转换及测量;容错量子计算实现的机理和方法;量子模拟的理论方案与实验;量子信息存储器和量子中继;自由空间量子密码系统、新型量子密码原理;全量子网络的实现以及其信息传递和处理问题。    8. 多相复杂系统中的介尺度结构。 多尺度结构是自然和工程复杂系统的共同特征,介尺度结构是决定其宏观行为的关键因素,很多领域的介尺度结构都显示出共同的规律。目前,能源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化学反应工艺、过程和系统的量化设计、放大和优化调控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共性核心技术体系。同时由于工艺、过程和系统各层次又各自呈现动态多尺度结构,存在于这些层次的边界尺度间的介尺度结构则是发展这一核心技术必须突破的共同科学难题。这一科学问题既有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的应用背景,又具突破共同科学难题的普遍意义,也呈现出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和信息等多领域交叉的特征。在介尺度结构方面的探索将为人类顺利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奠定科学基础,并有力推动物质转化相关学科和产业研发模式由经验探索向量化仿真过渡。    核心科学问题: 介尺度结构的形成机理及其存在的稳定性条件(包括对非线性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相变和多态等行为的理论分析);介尺度结构的定量描述与行为预测(包括多尺度耦合的机理与跨尺度关联的方法以及介尺度结构与系统中的基元过程和整体行为的关系);介尺度结构的调控方法(包括多尺度结构与反应动力学的作用机理与规律以及催化体系、反应微环境、反应器、反应工艺对介尺度结构进行调控的规律);介尺度结构和多尺度计算理论(包括介尺度计算理论和方法以及通过问题、软件和硬件体系结构相似来实现复杂反应过程实时模拟的途径)。    9. 重大环境演化与突变的理论与方法。 21世纪以来,重大环境演化和频发的自然灾害事件(如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洪水、滑坡、泥石流、酸雨、赤潮等)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些环境介质的运动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变化行为,且始终伴随着流动和质量、能量输运等过程。针对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环境问题,从多学科角度加强对其中共性科学问题的研究,将不断深化对重大环境演化内在机理的认识,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水平,同时将大力推动我国在复杂介质和多过程耦合的科学前沿的创新研究。    核心科学问题: 环境介质多过程耦合的自然环境流动特性和物质、能量的输运与转化规律;介质特性变化对流动、变形、破坏的影响规律与模拟方法;典型环境演化发生突变的内在机理和临界条件;西部干旱环境演化的动力学理论、方法及防治措施;重大水环境问题的孕育、发生、发展规律和突变机理。    10. 重大灾害事件的机理与减灾。 地球各个圈层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但提供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能源和适宜的生态环境,也会产生危及人类社会的自然灾害。同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干预地球系统的自然过程,会对自然灾害起到诱发和加剧作用。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发展中国家,灾种多、分布广、频次高、灾情综合复杂,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态灾害等。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各种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程度也不断加大,社会面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对重大灾害事件的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进行准确描述和刻画,深刻理解致灾机理及其与人类活动的互馈,对重大灾害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对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核心科学问题: 灾害发生的机理与预测理论;灾害孕育和发生的环境因素;减轻自然灾害的对策与工程措施;对自然灾害的有效监测、数据处理和模拟机制;建立和完善对各类灾害的评估、预警和应急能力。    11.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 伴随臭氧洞的产生、人口膨胀与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存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全球变化和人为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格局、重要生态过程及其功能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化石燃料燃烧以及工业生产过程向大气圈排放化学物质,改变着大气的化学组分,而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适应全球变化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成为重大的科学挑战。全球变化研究也日益成为当代面对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重大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全球变化的同时性、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以及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等认识已得到广泛接受,地球系统科学的理念应运而生,即研究与各子系统相互作用联系的地球整体系统的变化规律、动力学机制和发展趋势,以适应和管理地球系统变化。    核心科学问题: 亚洲季风—干旱环境系统的变化特点与趋势;区域水系统(含冰冻圈)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海平面与海陆过渡带变化的动力学机制及趋势;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过程、机制和预测;全球变暖的自然和人类因素以及地球系统管理;地球系统模拟的关键技术及科学问题。    12. 多尺度海洋过程与海洋工程。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等问题都给海洋科学与工程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已经成为国际海洋科学技术竞争的前沿和热点领域。海洋是一个包含多种时空尺度过程的复杂动力系统,对“全球变化”和“深海”的关注是当前海洋科学与工程的两大发展趋势,而科学和技术的协同发展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海洋科学的每一个飞跃均与观测技术与设备的突破密切相关,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推动海洋科学与海洋工程的交叉融合,开展由科学问题引导的海洋观测、勘探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不仅是海洋科学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核心科学问题: 西太平洋的多尺度过程与高低纬相互作用;我国近海的海陆相互作用;海洋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极区环境变化与海洋过程;深海浮式结构物系统环境载荷与动力响应;深海装备安全设计和测试的前沿技术; 水下探测与通信;海洋传感器技术。    13. 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 环境变化研究表明,人类已具有通过改变生物和非生物的过程来影响和改变地球系统运行状态的能力。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地球系统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地球环境在不同尺度和不同区域的响应方式和表现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如何定量地刻画和区分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贡献,特别是如何理解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城镇化、工业化等大规模人类活动过程与地球自然过程的叠加和相互作用,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大科学挑战。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研究,以地球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区域性、系统性及关键性环境问题为突破口,聚焦近现代环境变化过程,揭示不同尺度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探讨环境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和模式。    核心科学问题: 人类高强度土壤利用下土壤肥力演变过程及其调控;高原山地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多尺度毒害污染物归趋与区域暴露风险;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管理对陆地生物圈自然过程的影响及其效应。    14. 变化环境下水资源高效利用。 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了流域的水文过程和水资源供需时空格局。流域洪旱灾害防治和水资源高效利用,需要具有防洪、灌溉、发电、供水和环保等功能的水资源利用工程和高效的水资源利用技术。它们涉及水文学、水资源学、农业水利学、河流动力学、水环境与生态水利学、水工结构与岩土工程、管理科学。    核心科学问题: 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过程与洪旱预测;节水农业及其环境生态效应;大型水工程的性能设计与施工技术;水电能源高效转换与经济运行;变化环境下河流系统演变。    15. 饮用水复合污染机制、毒理效应与控制原理。 饮用水安全是人类健康的最基本保证。由于水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从任何一个单独的学科角度都无法回答其复合污染的过程机制、毒理效应和控制原理等重要科学问题。深入开展饮用水质的多介质复合污染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饮用水源水中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水质净化过程的物质形态学转化规律、水质变化的分子毒理机制及水质安全的协同控制原理,建立基于毒理效应评价和工艺调控、从水源到用户终端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科学和技术体系。    核心科学问题: 水源水质复合污染的多介质联合作用机制及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饮用水净化工艺中关键物种的结构/形态转化及多介质多界面交互反应过程;饮用水输配环境下水质的化学与生物稳定性机理;水质安全的毒性评价方法及水质变化的分子毒理机制;水质安全的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毒理学和工程学协同调控机制。    16. 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与温室气体控制的交叉科学问题。 能源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瓶颈,是始终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高碳燃料的高效洁净利用、可再生能源高效低成本利用以及温室气体控制的基础理论问题,需要工程热物理、材料、化学、数理等学科的交叉,以此奠定能源科学前沿的基础。可再生能源利用与温室气体控制研究涉及电力、化工、冶金、建筑等高能耗行业,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产生直接影响,对抢占新兴能源产业的科技制高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加强该交叉科学问题研究,注重节能减排,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需求,为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科学理论和方法。    核心科学问题: 燃料化学能与物理能综合梯级利用原理与方法;核能利用的新概念、新材料及力学理论与方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高效收集、储存和转换的基础理论;大规模能源转化过程的优化集成与多尺度调控;CO 2 富集、分离和转化的物理化学问题;高碳能源利用中替代燃料与动力联产,同时分离CO 2 的系统集成理论与方法;节能规划理论与方法,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优化分析。    17. 影像医学、数字医学与人口健康领域先进诊疗技术基础研究。 影像医学、数字医学与健康领域先进诊疗技术是将医学科学研究推向动态化、定量化和可视化的新高度,并为临床诊疗精密化、个体化、远程化和高效、低毒提供强大支撑的重要发展方向。开展相关领域基础研究对提升我国医学科研和诊疗水平以及医疗装置与设备的研发水平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探究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准确诊断、精确治疗和预后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科学问题: 医学成像新理论、新方法与医学图像的定位定量分析、处理和可视化;脑功能成像与关键影像学表征;分子标记、分子探针、放射性新药设计与纳米显微成像;结构、功能、代谢和分子成像及其在疾病诊断、治疗、药物输运控释和创新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新型光学、超声、核医学、CT、磁共振、电阻抗与电磁物理功能成像以及分子成像的核心技术与设备;数字医学基础与平台;数字医学与影像医学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在疾病早期诊断、亚临床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单细胞技术与设备、芯片实验室与组学分析;新型手术机器人、图像引导下计算机辅助系统研发;脑—机接口、神经肌肉刺激装置与微型活体探测器研发;生物起搏器、新型人工心脏辅助系统、便携式人工肺与便携式透析仪研发。    18. 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失衡与疾病。 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系统是机体维持自身稳态平衡的轴心和主要保障,稳态平衡一旦被打破而不能得到及时调节和恢复,机体即可能逐渐过渡到亚稳态直至失衡态,并发生由正常生理状态(健康状态)向亚生理状态(亚健康状态)直至病理状态(疾病发生)的演变。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复杂作用体系,但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系统又各成系统,并维持其体系内的平衡,因而涉及面广,研究难度大,问题多,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指导价值。    核心科学问题: 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网络失衡与疾病的关系;神经损伤与功能紊乱的病理机制;神经退行性病变的病因学及分子机制;精神疾病脑结构与功能变化及机制;神经元髓鞘化与脱髓鞘机制;重要免疫细胞和分子在神经损伤与紊乱中的作用和机制;内分泌反馈和负反馈系统紊乱发生机制及与内分泌疾病的关系;内分泌活性物质分泌、作用及调控机制及其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系统建模、网络联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    19. 疼痛及镇痛机理研究。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有慢性痛经历的人约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疼痛、尤其是慢性痛,已经成为一种疾病和公共健康问题。疼痛不仅仅是疼痛本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正常脑功能,诱发神经与精神障碍,导致劳动力的丧失和巨大的医疗费用支出。阐明疼痛的发生机理和寻找新的镇痛方法,将有助于解决因各种疾病及创伤带来的日益突出的疼痛问题。对疼痛机制的认识也是对脑的工作机制认识的有效途径,疼痛及镇痛机理研究反映了人类改善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根本要求。    核心科学问题: 疼痛信息处理的中枢机制以及慢性痛的中枢起始与维持机制;疼痛发生的外周感受器及其调节;转移癌与疼痛发生发展的关系;疼痛与精神障碍(焦虑、失眠、抑郁)的关系;针刺镇痛机理和疗效提高。    20. 社会认知和行为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社会活动的成功和社会和谐取决于其成员对他人和自我的正确认识,并据此在复杂社会环境下做出适当的决策,以促成社会成员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人类如何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加工与他人和自我相关的社会信息,涉及认知机制和模型以及相关神经机制的探索,即在脑组织水平阐明社会认知、社会决策的神经基础及其与社会行为的关系,并揭示相关心理和神经机制的发展以及异常社会行为的心理和神经基础。探索培育和调控社会情绪能力的脑网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评测社会情绪能力的生理指标和脑成像,同时研究如何改善和调控个体和群体社会情绪能力的方法和技术。    核心科学问题: 自我意识的机制;合作与竞争行为的心理和神经机制;社会环境对认知的调节与神经发育的相互作用;人类社会行为决策的机制;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其他认知功能发展的关系;特殊人群的决策行为特点及其神经、心理机制;调控社会情绪能力的脑网络机制;社会情绪能力的评测与干预。    21. 网络信息技术下的组织管理变革与服务创新。 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管理组织内部的信息与知识的传递及产生方式,进而改变组织文化、管理层级结构、资源分配方式,最终改变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模式与运作机制,从而促进各类组织实现和谐、透明、高效协作的全新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并促使现代服务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脱颖而出。网络信息技术所推动的这种转变,对于植根于有形产品生产、科层组织结构、信息单向传输、自上而下的规划等传统的(企业)组织及其创新管理模式的现有管理科学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基础性挑战,同时提出了许多管理科学中亟待解决的新科学问题。这些将极大地推动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代生产制造和现代服务的蓬勃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向服务经济转型、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减少组织运作成本、提升我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核心科学问题: 网络服务系统及其参与者行为研究;基于先进IT的服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网络服务系统的运营优化和协调研究;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如开源信息、移动网络)对组织模式演化和运营机制的影响;新一代网络技术对企业(组织)行为和战略的影响;互动网络中的组织运营与安全工作机制;企业中整合的协作平台技术;组织内部即时通讯与威客技术对管理活动的影响规律等。    22. 复杂金融经济系统的演化及其安全管理。 经济和金融市场众多参与者的非完全理性及其依据信息对环境的适应性交互决策行为,造就了现代金融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广泛而深入的运用更进一步地推动了信息的多向、快速传播,进而深化了市场的上述特征。未来若干年,我国金融市场的产品种类、交易规模和市场深度及关联性将在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中持续快速增长,再加上金融制度和投资者群体的独特性,使得整个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复杂程度也在飞速增加。面对规模迅速增长并日趋复杂的金融市场,依据具有“简单性”特征的前提所构建的主流经典金融经济理论来解释和应对金融危机的实践,开始遇到重大挑战。随着计算机信息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快速发展和重要突破,从复杂系统的角度对复杂金融体系进行计算建模、探索其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规律成为一种新的可能,并为解决复杂金融系统安全问题提供了一条非常具有前景的道路,对于建立科学、安全、合理、高效、稳健的金融经济系统具有基础性重大意义。    核心科学问题: 复杂金融经济系统中的微观行为和机制及其宏观涌现和动态演化规律;复杂金融经济系统建模的新原理与新方法;金融经济系统中的复杂网络;复杂金融经济体系中开源信息与建模;复杂金融经济系统中的创新及其风险与安全管理;复杂金融经济系统的监管体系、运行机制和模式等。    23. 新功能材料和新人工结构材料。 新功能材料的探索是材料科学发展的先导,也往往是信息、能源等领域创新的源头。新型功能材料的发展往往基于新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机制的发现、新设计思想的提出以及材料合成方法的创新,而新材料的出现同时又为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探索新型超常电磁介质材料、高温超导材料、高效热电材料以及非线性光学响应材料、核环境下的特殊材料、高质量单晶和薄膜以及各种人工结构材料(如异质结构、光子带隙材料、负折射材料等)等,是材料科学与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交叉发展的重要科学前沿。    核心科学问题: 基于新的物理思想和新的材料结构设计思路的功能材料;材料超常物理性质和功能优化的计算与模拟;新颖材料功能的新物理机制;人工微结构制备与调控的新方法与新原理;高性能复合材料、人工结构材料或器件物性的表征与优化。    24. 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 自组装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难题,是创造新物质、产生新功能结构的重要手段,是解决当前材料、信息、生命、医学等领域发展瓶颈的希望所在。未来自组装发展趋势将从单一体系到多元体系、从单一层次到多层次、从静态到动态、从不可控到可控、从模型体系到功能化,即以可控的自组装体系和功能化为主要方向,强调化学、生物、物理、材料、信息、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并有望在调控生命过程的方法和技术、创造功能集成的新材料、新信息器件和信息处理系统等方面实现突破。可控自组装的发展,将为物质科学重大问题研究以及在生物、信息和纳米高技术研究中应用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核心科学问题: 面向功能自组装体系的组装基元设计、制备及组装性质,组装基元间弱相互作用的加合及协同规律;多组份、多层次的合成或生物自组装体系的构造,可控自组装过程及调控规律,组装的终结与解组装,组装诱导的本质与规律;可控自组装体系中的物质输运、能量传递、化学转换以及物理规律,自组装体系结构与功能关系及其在材料、信息器件以及仿生中的应用;自组装结构、过程的系统理论研究方法,复杂体系结构和物理、化学、生物性能的预测;实时、原位检测自组装体系和过程的新原理、新方法以及揭示弱相互作用机制的高能量/空间/时间分辨表征技术。    25. 精密测量物理与关键技术基础。 不断挑战并突破时间高分辨、频率高精度、感知高灵敏度的现有水平是精密测量领域追求的目标,也是重大科学发现的基点。本世纪初,阿秒(10 -18 s)超短光脉冲的产生,可使人类获得趋近阿秒量级的时间分辨,光场时域—频域的同时精密控制相继引发出一系列新概念和新技术,使得人们可同时在时域和频域实现高分辨的精密测量。另一方面,精密测量的灵敏度达到了可以感知单光子的程度,开拓出了量子极限精密光谱测量技术。这一系列突破有望提供传统研究手段与技术平台尚无法达到的时间、空间、频谱的超高精度、超高分辨和超高灵敏度,极大地提高人类探索和揭示自然规律的能力,将为许多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带来革命性突破,包括精确定位、航天、卫星导航、空间探测、遥控跟踪、现代通信、信息安全、生物信息检测、纳米制造与测量等在内的相关领域的国际竞争,也将在量子调控、分子成像、生物/纳米科学、量子探测技术与新量子器件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应用。    核心科学问题: 突破测量精度现有极限的新概念与新技术;超高时间、空间分辨率的测量;超高精度与超高灵敏度的联合测控技术及其在生化、材料和物理检测中的应用;亚波长尺度下超快光电子学测量;基于超快强场激光的精密测量;基本物理量的精密测量。    26. 空间信息网络基础。 空间信息网络是以天基网络为核心,向上支持深空探测,向下支持对地观测,与地面系统互联互通而形成的一个天、空、地立体交联的时空动态信息网络。通过由不同高度的卫星、飞艇、飞机等节点构成的空间信息网络,可以实现多维信息快速获取、远距离传输、快速处理和融合应用。空间信息网络将成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拓展科学、生产活动至空间、远海、乃至深空的重大信息基础设施。空间信息网络是人类进入空间的桥梁、认识空间的手段、利用空间的基础,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空间信息网络利用独特空间优势,能够提供全球信息服务,可望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潜在核心竞争力。    核心科学问题: 变时空异构网络体系结构;空间网络信息传输;网络化空间信息感知,网络化空间信息的时空一致性表示;空间信息网络协同机制;空间信息网络自组织重构与应用。
个人分类: 网有网事|3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管和人文学科的研究者更喜欢参加学术会议
热度 2 cutefay 2011-5-10 19:53
虽说学术交流可以启发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但似乎不是每个学科的研究者都喜欢参加学术交流。经管和人文学科的研究者与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的研究者相比,更喜欢参加学术会议。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搞自然科学研究的人,要是有了什么创新,通过发表论文的形式,差不多就可以让世人知道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且搞自然科学研究往往手段和方法相比其他学科而言比较成熟,即使与外界交流较少,一心闷头做科研,往往也能出成果。 2、搞技术工程研究的人,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研究成果更长时间独领风骚,往往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外界在某段时间内保密。所以即使参加学术交流,也往往不会把这种技术领先的独门秘方在会议上做详细的介绍。并且,倘若外人想参观自己的实验室,也要先思考在先。 3、搞自然学科和技术工程研究的人,往往自己的研究领域只是某个很狭窄的领域,很多学者对于非本领域研究的东西不感兴趣。 4、搞经管和人文学科研究的人,因为很多理论研究主观性比较强,自己提出了某个理论或者某个思想,如果不被世人认可和广泛使用,即使再完美的理论往往也会大打折扣。要让世人认同自己的理论,除了发表论文之外,到处发表演讲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此外,因为搞经管和人文学科研究的人进行研究往往靠“思考”的成分比其他学科更多一些,所以更需要通过学术交流来激发灵感。再者,搞经管和人文学科研究的范围领域往往比较宽泛,很少有局限在某个很窄的领域的。 我在读博士期间做自然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研究,不怎么喜欢参加学术交流,主要原因是觉得去参加学术交流,很少能够遇到小同行的人,听学术报告能够从中受到的启发不多(另外一个原因是自己对本行不怎么感兴趣)。而现在是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就很喜欢参加学术交流,是因为每次参加学术会议总能够从不同的报告人的报告中学到很多东西,自己也可以通过学术报告向同行展示自己的成果。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3417 次阅读|2 个评论
(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 “新型平板显示技术” 重大项目
热度 1 tanfthust 2011-2-8 12:09
部分项目PI PDP用无铅光敏电极浆料研究及工程化技术开发(2008AA03A323)林保平教授 各向异性导电膜ACF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及批量生产技术开发 200801-201012 于 洁 指南: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 “新型平板显示技术”重大项目2008年度课题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围绕国家重大行业应用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设立了“新型平板显示技术”重大项目。 本项目立足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平板显示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突破,支持企业的垂直整合和产业调整。本项目将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产品的产业化为主要目标,重点发展TFT-LCD、PDP和OLED技术,侧重发展未来对显示技术产业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FED和E-PAPER技术,同时兼顾FPD共性测试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究,以规范技术性能测试和产品测试标准、完善平板显示技术评价体系、把握新型FPD的发展方向。 本次发布的课题申请指南主要围绕TFT-LCD产业关键配套材料、PDP产业关键配套材料、OLED新技术和OLED产业关键配套材料、电子墨水创新技术及无源和有源E-PAPER显示屏等方面进行安排,设置课题18个,国拨经费控制数8600万元。 二、指南内容 (一) TFT-LCD关键配套材料开发 本部分资助TFT-LCD关键配套材料的研发,解决我国TFT-LCD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配套材料国产化问题。 设置5个课题,国拨经费控制数2800万元。 申请要求:课题申请单位就配套材料的验证工作与TFT-LCD屏生产企业签定合作协议,鼓励使用国产原材料进行产品开发,申请书中必须注明所使用国产原材料占整个产品原材料的比例。 课题1、TFT-LCD用偏光片工程化技术开发 【课题研究目标】完成TFT-LCD偏光片技术开发,实现批量生产,为TFT-LCD面板厂提供配套。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完成偏光片染色拉伸复合工艺、TAC膜表面处理工艺研究,同时开展装备配置技术研究,掌握低成本批量生产技术。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 单体透过率: ≥41%;  垂直透过率: ≤0.1%;  380nm透过率: ≤1.8%;  偏光度: ≥99.7%;  幅宽: ≥560mm;  色调: a (NBS):-1.5±1.5 b(NBS):4.0±1.5;  外观、光学和机械性能方面满足客户要求,产品至少通过2家TFT-LCD屏生产企业的认证;  产业规模: 具备50万平米/年的产能;  知识产权: 申请5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10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20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批量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课题2:TFT-LCD用增亮膜的研究与中试技术开发 【课题研究目标】开发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TFT-LCD产品用增亮膜,完成中试生产。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重点研究增亮膜的结构设计,开发合成材料,发展低成本技术,完成增亮膜制造工艺研究,优化生产设备配置以及加工工艺,解决产品质量均匀性问题。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 面板亮度:在原有基础上提高60%(不使用棱镜膜);  背光模组亮度均匀度:≥85%;  外观、光学和机械性能方面满足客户要求,产品至少通过2家TFT-LCD屏生产企业的认证;  中试规模: 1万平米/年的产能;  知识产权:申请5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3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6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中试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课题3:大尺寸TFT-LCD彩膜工程化技术开发 【课题研究目标】开发并掌握TFT-LCD彩膜的工程化生产技术,实现批量生产,为TFT-LCD屏生产企业提供配套。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开展大尺寸彩膜设计技术研究,包括结构设计、色彩匹配技术研究;开展制造工艺技术研究,包括黑矩阵形成技术、RGB光阻涂布技术、ITO成膜技术等;发展低成本技术。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 基板尺寸: 不小于1100×1300;   色域: ≥72%;   对比度: ≥800:1;   分辨率: (W)XGA ;  外观、光学和机械性能方面满足客户的要求,产品至少通过2 家TFT-LCD屏生产企业的认证;   产业规模: 具备30000片/月的产能;   知识产权: 申请5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8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16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课题4:TFT-LCD彩膜用彩色光阻胶量产技术开发 【课题研究目标】开发并掌握彩色光阻胶关键技术,实现批量生产,为彩膜生产企业提供配套。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开发红绿蓝彩色光阻胶、黑矩阵材料及生产工艺技术,重点研究材料配方、提纯工艺、颜料分散工艺等关键技术。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  颜料粒径: 100nm左右;   黑矩阵(BM)的OD值 : >3.0;   红绿蓝色坐标偏差: △X±0.015 ;   涂敷厚度偏差: ±0.2µm;   玻璃化温度: Tg>200℃;   光反射率: 1.0%;   外观、光学性能方面满足客户要求,产品通过彩膜生产企业的 认证;   产业规模: 具备20吨/年的产能;  知识产权: 申请6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4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8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课题5:各向异性导电膜ACF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及批量生产技术开发 【课题研究目标】完成ACF用关键材料和导电膜制备工艺的研发,掌握批量生产技术,与TFT-LCD屏生产企业提供配套。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开发ACF 用关键材料及导电膜制作技术,包括ACF用快速固化粘接剂、高分子聚合物微球、表面镀层致密度控制、导电粒子在胶中的分散技术等;研究开发ACF膜压接工艺技术;开发低成本技术,实现ACF膜的规模化生产。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 导电粒子直径: 3µm;  密度(ACF层): 4 mil/mm3;  ACF 厚度: 18-25µm;  最小焊盘空隙: 12µm;  最小导电空隙: 10µm;  接触电阻: 5Ω;  绝缘电阻: 108Ω;  压接条件:主压温度 160-190℃, 主压压力 40-80 Mpa;  外观、电学和机械性能方面满足客户要求,产品至少通过2家 TFT-LCD屏生产企业的认证;  产业规模: 50万卷(50米/卷)/年;  知识产权: 申请5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3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6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二) PDP关键配套材料技术开发 本部分资助PDP关键配套材料的研发,解决我国PDP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配套材料国产化问题。 设置5个课题,国拨经费控制数2800万元。 申请要求:课题申请单位就配套材料的验证工作与PDP屏生产企业签定合作协议,鼓励使用国产原材料进行产品开发,申请书中必须注明所使用国产原材料占整个产品原材料的比例。 课题6:PDP用无铅玻璃粉研究及工程化技术开发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开发PDP用无铅玻璃粉,掌握批量生产技术,满足国内 PDP 显示器件产业的需求。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开发无铅环保型、高透过率前介质玻璃粉技术,研究开发无铅环保型、高反射率后介质玻璃粉技术;研究开发低封接温度玻璃粉技术;研究开发无铅环保型、低成本刻蚀性障壁玻璃粉技术;发展低成本技术。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前介质低玻粉性能指标:  透过率: 85%±3%;  膨胀系数: 80±5×10-7/℃;  玻璃转移点: 470±10℃;  玻璃软化点: 530±10℃;  介电常数: 12±2。 (2)后板介质低玻粉性能指标:  反射率: 85%±3%;  膨胀系数: 78±5×10-7/℃;  玻璃转移点: 480±10℃;  玻璃软化点: 550±10℃;  介电常数: 14±5。 (3)封接低玻粉性能指标:  平均粒径(D50): 3.0-8.0μm;  玻璃化转变温度: 355±10℃;  玻璃软化点温度: 405±10℃;  热膨胀系数: 72±5×10-7/℃。 (4)障壁玻璃粉性能指标:  玻璃转换温度(Tg):480 ± 10 ℃;  软化点(Tdsp): 510 ± 10 ℃;  热膨胀系数: 80 ± 5 × 10-7/℃;  平均粒径(D50): 3.2 ± 0.3 ㎛;  刻蚀速率: 15±5 ㎛/min。 (5)理化性能方面满足客户要求,产品通过PDP屏生产企业的认证; (6)产业规模: 100吨/年(四种玻璃粉合计); (7)知识产权: 申请8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600万元, 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12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课题7:PDP用无铅光敏电极浆料研究及工程化技术开发 【课题研究目标】开发PDP电极制作用光敏电极浆料,实现规模化生产,满足国内 PDP 显示器件产业的需求。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不同粒度及表面形貌银粉的复配体系、银粉与低玻粉的匹配性,研究银粉及低玻粉在浆料中的分散技术,研究树脂、光引发剂、光交联剂匹配性能,研究树脂分子量及聚合度对于电极浆料粘度的影响,研究电极浆料调配技术,研究黑色颜料与低玻粉的匹配性能,开发低成本技术。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光敏导电银浆料性能指标:  固含量: 52-75%;  曝光: 350-800 mJ/cm2;  干燥温度: 100±20℃;  显影: 0.4±0.2%Na2CO3;  烧结温度: 570±10℃;  分辨率(Line/Spaceμm):30/30;  浆料粘度(Pa•s): 20±5;  收缩率(%): X,Y: ≤25,Z: ≤70;  电阻率: ≤3.5μΩ•cm。 (2)光敏黑色电极浆料的性能指标:  颜色: 黑色;  固含量: 40-65%;  曝光: 350-800 mJ/cm2;  干燥温度: 100±20℃;  显影: 0.4±0.2%Na2CO3;  烧结温度: 570±10℃;  分辨率(Line/Spaceμm):30/30;  浆料粘度(Pa•S):20±5;  收缩率: X≤30%,Y≤30%,Z≤70%。 (3) 理化性能方面满足客户的要求,产品通过PDP屏生产企业的认证; (4) 产业规模: 30吨/年(两种浆料合计); (5) 知识产权: 申请8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6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12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课题8:高性能PDP荧光粉研究及工程化技术开发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开发PDP用高性能三基色荧光粉,掌握批量生产技术,满足国内 PDP 显示器件产业的需求。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开发红色荧光粉、绿色荧光粉、蓝色荧光粉技术,发展低成本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 红色荧光粉性能指标:  相对亮度: ≥90%(146nm真空紫外激发);  色坐标(X):0.647±0.005 (Y):0.345±0.005;  粒度分布(体积): D50=2.3±0.5㎛;  发射主峰: 625nm;  余辉(ms): 14。 (2)绿色荧光粉性能指标:  相对亮度: ≥95%(146nm真空紫外激发);  色坐标(X):0.321±0.005 (Y):0.607±0.005;  粒度分布(体积): D50=2.5±0.7㎛;  发射主峰: 527nm;  余辉: 12 ms。 (3)蓝色荧光粉性能指标:  相对亮度: ≥85%(146nm真空紫外激发);  色坐标(X):0.147±0.005 (Y):0.051±0.005;  粒度分布(体积): D50=2.9±0.5㎛;  发射主峰: 450nm;  余辉: 10 ms。 (4) 理化性能方面满足客户的要求,产品通过PDP屏生产企业的认证; (5) 产业规模: 50吨/年(三种荧光粉合计); (6) 知识产权: 申请10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8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16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课题9:PDP用高纯度MgO材料研究及工程化技术开发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开发PDP用MgO材料,掌握批量生产技术,满足国内 PDP 显示器件产业的需求。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高纯氧化镁粉体的原料制备技术,完成掺杂元素的选择,开展成型技术、烧结工艺等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发展低成本技术。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 高纯度MgO材料的纯度: 99.99%;  体密度: ≥3.20;  符合PDP面板制备MgO膜工艺需求,理化性能方面满足客户要求,产品通过PDP屏生产企业的认证;  产业规模: 10吨/年;  知识产权: 申请5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5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10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课题10:PDP滤光保护屏研制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开发PDP滤光保护屏技术,掌握批量生产技术,满足国内 PDP 显示器件产业的需求。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研制新型结构的、低成本、高性能PDP滤光保护屏,开发AR、EMI、Ne-Cut、NIR四大功能膜层制备新技术,简化滤光保护屏结构和制造工序,大幅度降低原材料和制造成本并明显提高PDP电视画质和抗电磁干扰能力。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 可见光透过率: ≥60%;  近红外透过率: 11% (850 nm), 5%(950 nm);  可见光反射率: 5%;  色坐标: x = 0.301±0.02, y = 0.321±0.02;  EMI 丝网表面电阻: ≤0.15 W/□(Class B);  雾化率: 7%;  理化性能方面满足客户要求,产品通过PDP屏生产企业的认证;  产业规模: 100万片/年(以42英寸为基准计算);  知识产权: 申请5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300万元, 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6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三) OLED相关技术及关键配套材料技术开发 本部分资助OLED的新技术及OLED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配套材料的研发,设置4个课题,国拨经费控制数1600万元。 配套材料课题的申请要求:课题申请单位就配套材料的验证工作与OLED屏生产企业签定合作协议,鼓励使用国产原材料进行产品开发,申请书中必须注明所使用国产原材料占整个产品原材料的比例。 课题11:OLED柔性彩色显示屏的研发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开发OLED柔性显示屏关键材料、薄膜技术和驱动技术,研制高性能彩色点阵柔性显示屏。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开发低透气率的柔性导电基片,开展有机膜与衬底附着性研究,研究多层膜封装技术,开发柔性显示屏制备工艺,完成柔性显示屏的驱动技术研究,研究提高显示屏亮度和寿命的方法。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 尺寸: ≥1.5英寸;  分辨率: 96×RGB×64;  色彩: 256K;  亮度: ≥100cd/m2;  寿命: ≥1000小时(100cd/m2);  知识产权: 申请10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6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6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较强的研发实力和结构合理的研发团队,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课题12: 高性能实用化小分子OLED发光材料的研发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小分子OLED发光材料,在性能和成本上满足小分子OLED屏生产企业要求。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开发小分子OLED红、绿、蓝发光材料,优化材料的结构设计,开发材料的批量合成与提纯技术,完成材料的稳定性和发光特性研究,通过研制相应器件来验证材料的性能。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红光材料  寿命: ≥10000小时(1000cd/m2);  色度: (0.66±0.02, 0.34±0.02);  发光效率:≥12cd/A。 (2)绿光材料  寿命: ≥20000小时(1000cd/m2);  色度: (0.30±0.02, 0.63±0.02);  发光效率:≥20cd/A。 (3)蓝光材料  寿命: ≥8000小时(1000cd/m2);  色度: (0.15±0.02, 0.16±0.03);  发光效率:≥8cd/A。 (4)知识产权: 申请8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需要完成红、绿、蓝三基色材料的开发,国拨经费控制数4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4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较强的研发实力和结构合理的研发团队,鼓励产学研合作,鼓励多家单位联合申报。 课题13:OLED用导电基板工程化技术开发 【课题研究目标】开发环保型低方阻高光学透射率的OLED用导电玻璃,形成批量生产,满足国内OLED产业发展的需求。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环保型低方阻高光学透射率薄膜体系,研究玻璃基板表面镀膜技术、表面平整处理技术、基板高透光技术、低面电阻镀膜技术,开发低成本生产技术。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 基板尺寸: 370×470±0.2 mm2;  基板厚度: 0.55/0.7±0.05 mm  复合膜表面阻抗: ≤0.3W/□;  ITO表面阻抗: ≤7W/□;  ITO Ra: ≤1.5nm;  ITO P-V值: ≤15nm;  ITO光学透过率: ≥85%;  产品需取得OLED屏生产企业的认证;  产业规模: ≥10000片/月;  知识产权: 申请4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4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8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批量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课题14:OLED屏封装盖工程化技术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开发高精度OLED封装盖生产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满足国内OLED产业发展的需求。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封装玻璃盖高精度成型技术,发展低成本技术,开发批量生产技术。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 玻璃基板尺寸: 370×470±0.2 mm2;  封装盖厚度: 0.7/1.1±0.05 mm;  Cell深度: 0.30/0.35±0.05 mm  Cell外形尺寸: X/Y ±0.1 mm;  位置误差: X/Y ±0.1 mm;  产品需取得OLED生产企业的认证;  产业规模: ≥10000片/月的生产能力;  知识产权: 申请3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2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4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四) E-PAPER关键技术开发 本部分资助电子墨水创新技术研发和E-PAPER显示屏制备技术的研究。拟安排4个课题,国拨经费控制数1400万元。 课题15:基于微胶囊的电子墨水材料制备和显示技术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 研制新型电子墨水显示材料,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开发单色E-PAPER和E-BOOK显示屏提供可实用的材料。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研制高性能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泳显色粒子和电子墨水显示材料,发展电子墨水制备和显示技术的新方法,包括红绿蓝三基色电泳粒子制备技术、电子墨水配方、微胶囊制备技术、电子墨水显示屏制备工艺中的涂布技术,研制4英寸以上可显示字符的单色显示屏。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 电泳显示材料指标:  显色粒子平均粒径: ﹤150 nm;  微胶囊平均直径: ≤ 80 mm;  保质期: ≥2个月(0-30℃)。 (2) 显示屏指标:  对比度: ≥10:1;  响应速度: 500 ms;  反射率: ≥ 35%;  饱和驱动电压: ≤15伏;  工作温度范围: 0-50℃;  环境适应相对湿度: 85% 。 (3) 知识产权: 申请6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 2009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3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300万元以上。 【课题单位申请的条件】有较好的研发基础、较强的研发实力和结构合理的研发团队,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课题16:新型E-PAPER电子墨水材料制备和显示技术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 研制除微胶囊以外的其它新型电子墨水显示材料,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开发单色E-PAPER和E-BOOK显示屏提供可实用的材料。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制高性能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泳显色粒子和电子墨水显示材料,发展电子墨水制备和显示技术的新方法,包括红绿蓝三基色电泳粒子制备技术、电子墨水配方、微杯制备技术(或其它新技术)、电子墨水显示屏制备技术,研制4英寸以上可显示字符的单色显示屏。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电泳显示材料指标:  显色粒子平均粒径: ﹤150 nm;  平均直径: ≤ 80 mm;  保质期: ≥2个月(0-30℃)。 (4) 显示屏指标:  对比度: ≥10:1;  响应速度: 500 ms;  反射率: ≥ 35%;  饱和驱动电压: ≤15伏;  工作温度范围: 0-50℃;  环境适应相对湿度: 85% 。 (5) 知识产权: 申请6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 2009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3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300万元以上。 【申请单位的条件】有较好的研发基础、较强的研发实力和结构合理的研发团队,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课题17:无源E-PAPER显示屏制备关键技术及工程化技术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采用国产电子墨水,开展无源E-PAPER显示屏制备工艺研究,突破电子墨水涂布技术和E-PAEPR显示屏封装技术,实现无源E-PAPER显示屏在电子标签、广告牌等领域中的应用。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微胶囊电子墨水涂布工艺和涂布设备、封装材料和封装技术,开发驱动电路技术和无源E-PAPER显示屏批量制备技术。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 显示薄膜尺寸: 400 mm  650 mm; (2) 显示薄膜厚度均匀性: 10%; (3) 产品种类: 电子标签和400 mm  600 mm广告牌 (4) 显示屏:  对比度: ≥ 10:1;  灰度: ≥ 8级;  反射率: 35%;  视角: 160º;  饱和驱动电压: 15伏;  使用温度范围: 0-50℃; (5) 显示薄膜产业规模: 10000平方米/年的中试能力; (6) 知识产权: 申请6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国拨经费控制数3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6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资金充足,鼓励电子墨水、显示薄膜和显示屏研发及生产单位联合申报。 课题18:有源E-PAPER显示屏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采用国产电子墨水和国产TFT基板,开发有源E-PAPER显示屏,解决电子书(E-BOOK)应用的关键技术,研制电子书样品。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E-BOOK用TFT基板技术、黑白有源显示屏结构技术、制备技术、封装技术和驱动技术,开发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研制有源显示屏和电子书。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 显示面积: ≥ 6英寸;  分辨率: 100 dpi;  对比度: ≥10:1;  灰度: ≥8级;  反射率: ≥35%;  视角: 160º;  驱动电压: 15 V;  图像刷新时间: 1 s;  屏工作时功耗: ≤25mW;  使用温度范围: 0-50℃;  知识产权: 申请8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国拨经费控制数5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1000万元以上。 【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鼓励电子墨水、TFT基板厂家联合申报。   三、注意事项 1. 课题申请者应根据本项目申请指南提出的课题名称、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 容、主要考核指标等要求,编写《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课题申请书》。 2. 课题必须由法人(单位)提出申请,法人是当然的课题依托单位,且必须指定一名自然人担任课题申请负责人。每个课题申请只能有一个课题申请负责人和一个依托单位,课题的协作单位不能超过5家。 3. 课题依托单位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一年以上、过去两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事业法人单位,包括:大学、科研机构等事业法人;中方控股的企业法人。 4. 课题负责人应符合的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年龄在55岁(含)以下(按指南发布之日计算); (3)具有高级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 (4)每年(含跨年度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6个月; (5)过去三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 5. 具备以下条件的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科技人员可作为课题负责人:   对于港澳台的科技人员,在满足上述(第4条)2-5项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有正式的合作协议或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合作期或聘任期覆盖课题的执行期,且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对于海外华人科技人员,包括取得外国国籍和永久居留权的,在满足上述(第4条)2-5项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正式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且聘任期覆盖课题的执行期,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6. 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员不得违反以下限项申请的规定:   为保证科研人员能够高质量地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技计划实行限制申请及承担课题数量规定。每人同期只能主持一项国家主要科技计划(包括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课题,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国家主要科技计划课题数(含负责主持的课题数)不得超过两项。申请者应按照上述要求进行申请,且在同一批发布的申请指南中只能申请一项863计划课题或项目。科技部及所属事业单位借调的与863计划相关的人员不能申请或参加申请。 7. 申请者提出的国拨经费申请不得高于项目申请指南规定的国拨经费控制额,并应按照项目申请指南的要求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否则不予受理。 8. 申请者要遵守科学道德,以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填写项目申请书,保证项目申请书的真实性,避免出现夸大和不准确的内容。同时,不得将研究内容相同或者近似的项目进行重复申请。863计划对申请者在申报过程中进行信用记录,对于故意在课题申请中提供虚假资料、信息的,一经查实,记入信用档案,并对单位在两年内取消其申报863计划资格、对个人在三年内取消其申报863计划资格。 9. 申请程序和要求:课题申请采取网上集中申报。申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进行,网址为program.most.gov.cn,有关申请的程序、要求和其他注意事项详见《“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申请指南》。 10. 课题申请受理的截止日期为2008年6月5日24时。 11. 咨询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卞曙光 张芳  电 话:010-88372105 010-68339194  地 址:北京市三里河路一号西苑饭店九号楼  邮 编:100044  电子邮件:jeanbsg@htrdc.com zfang@htrdc.com   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办公室 二〇〇八年四月十六日
个人分类: 科研项目|376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如何去了解最新的研究方向
热度 3 douglee1986 2011-1-9 16:37
如何去获取最新的研究方向和热点呢? 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 第一, 最直接的手段 就是 去追顶级的国际会议,把近三年的国际主流会议上与自己相关的论文都看一遍,尤其是当年刚出来的 (这个在检索里是不能马上检索到的)。 这些顶级会议 paper 的 related work 和 reference 都是重要的信息源,尤其是 related work 。 好论文的 related work 写的相当的精辟,直接反映了作者的看法和思想,有的不是自己看就能想出来的 。 第二, 随时了解当年研究领域牛人的主页和牛 x 团队的主页 。这些人的 主页上都会有发表的论文列表 , 他们最近一年的 paper 基本上能够反映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当前的研究热点 。 如何知道自己研究领域的顶级会议和牛人呢? 知道顶级会议很容易,一个是来源于自己导师和师兄弟,自己 实验室内部所关注的顶级会议 都是与自己直接相关的。还有一个就是 在 Google 上搜搜索 conference ranking ,会得到很多结果,但是有点乱。但是这点 对于我们这些处在这种学术氛围不是很浓厚的学校的人来说是最重要的 。尤其是在自己实验室的老师都不清楚有哪些会,哪些会是做什么的情况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每个人的小方向会不一样,可能关注的会的偏重程度和排序也有一些差别。一般来说 最顶级( A+ )的几个会议基本上没什么争议 ,但是 A 到 B+ 的就有点乱(有的包含在 rank1 里),会有很大差别,这个就得自己去决定了。 我个人认为 A 以上的会议 ,除了和你研究方向完全不沾边的大部分都必须去追, 这种会议的且与课题相关的 paper 都值得仔细的看看,会有很大帮助 。 A 到 B- 的选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 , B- ( rank2 )以下的可以忽略。在关注这些会议的同时我们 就能获得超过 80% 的 paper 了 ,很方便, 去官方网站,看 program , 在 program 的 Schedule 上看题目 , 直接把与你关心的 paper 题目放 Google scholar 搜索一下就出来了 。 最新的会议的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出来了 ,可能 program 没出来, 打开 accepted list , 把 paper 题目扔 Google scholar ,如果没有,进入作者的主页,如果还没有,发邮件要吧,反正不花钱而且作者还很乐意给 。 重要的是这些 paper 检索还没有出来,是检索不到的 。 在关注会议的过程中就把 paper 弄到了,只有极少数的需要去专业的数据库里找 。 新人要了解有哪些牛人就比较麻烦一些,得自己积累 , 可 能有牛人退出这个领域而且不停的有新人出来,有的新人也是很值得关注的 。导师和师兄弟那里可能会有 些,直接拿过来用。 顶级会议的 chair 得关注一下 ,还有就是 在看 paper 的过程中自己留意一下 ,在外面开会的时候也会遇到或者听别人谈论到。 关注牛人不是最热点的主要的手段,只是辅助的 ,偶尔去看看就可以了。 原文: 如何去了解最新的研究方向
个人分类: 从事科研|4822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学生物的前途--连载(1)
热度 1 ellapan 2010-12-18 22:03
学生物的这些曾经最优秀的学生,如果80%以上的人奋斗了一辈子,都过不上decent的生活,这个行业还能让人看到未来吗??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很可能是一个大笑话。 难道学生物的都将是被跨掉的一代?? 相信很大一部分正学生物,做生物的同行们都有同感。 转载一些写实的报道,大家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从哈佛退学(生物) 发信人:sorcin(退一步海阔天空),信区:Biology 标题:Re:Re:决心退了,大家别留我吧!! 发信站:BBS未名空间站(SatSep823:18:212007) 我大二就开始在实验室工作了.暑假三个月也不回家,就留在实验室做实验.另外加 上三年硕士,拿到硕士学位又在学校呆了一年作实验.所以我出国之前就发过5篇SCI的 文章. 算来到我退的时候已经做了16年的生物研究了.在我拿到PHD之前包括在国内读硕士的 时候,我都保持早上9点到实验室,晚上11-12点离开实验室(有课就去上课).一周六天如 此,周日如果没其他事一般也是呆在实验室. 另外出文章的速度不是线性的,是有加速度的.你在一个实验室一般前两年出不了什么 东西.两年之后实验室的技术和系统都熟悉了,做实验出结果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只要 你做实验的时候足够细心保证不出任何低级错误,再加上实验设计充分,一般实验的成 功率很大. 唉,一说到实验我还是痴心不改.其实都俱往已.说实话做生物这么多年让我最寒心的 是在我付出了将近20年的超乎寻常的努力之后,仍然是两眼一摸黑,不知道前途在何方. 所以在当我老板在哈佛做了4年AP因没有拿到funding而被一脚踢出门,实验室关门之 际,我对生物彻底失望了:且不说我找faculty职位一直未果,就算是找到了还有这么多 人照样是被扫地出门.与其说再找一个实验室再干4-5年(谁又能保证这4-5年内就一定 能实验顺利,发好文章,然后5年后找到一个职位,找到职位后还能继续顺利,发好文章, 拿到funding,拿到tenure,这每一步都很可能出问题的,一旦出了问题又何去何从?) ,还不如咬咬牙,退了. 借Oncogene善意提示结束本帖: 1.无论POSTDOC还是学生,选择老板时,其人品,FUNDING,科研水平要综合考虑.如 果其中任何一个因素有严重缺陷,请做好炼狱的心理准备. 2.基础生物学研究学术道路基本时间表:PHDSTUDY5年+POSTDOC5年+ AssistantProfessor5年=TenuredFaculty.(特别声明:一般观点认为,只有10% 甚至更少的生物学PHD学位持有者最终能够成为AP,因此,选择生物学作为你的终身职 业前请务必三思) 退吧,早退早超生. 为了让你感觉好一点,告诉你我的情况吧,我是国内P大毕业,美国TOP10的学校PHD毕 业,然后在BostonH大做了3年Postdoc,2年Instructor,发了21篇5~6分的文章(一作16篇),得过 两个小GRANTS,若干学会的NewInvestigatorawards.最后还是找不到Faculty位置, 咬咬牙也就退了.现在找Faculty位置,得满足以下要求中的至少两个, 1.CNS一作文章至少一篇,10分左右文章若干, 2.有R01或至少Kgrant, 3.老板是大牛, 另外,即使你拿到了AP位置,在随后的3-5年内,你还必须靠你自己发几篇好文章,然 后一定得拿到一个R01,否则,5年之后你还是拿不到甜妞,还得卷包走人.我老板,还 有隔壁实验室的另一个老板,以及另一个系的3个年青老板,就是因为没拿到R01,做了 4年AP,被H大活活踢出(我们实验室就关门了).好在他们都是医生,不做教授还可以 行医.妈的要是我一个屁挨着地被踢出来怎么办,最后还得改行.思前想后,寒心之余, 咬咬牙,一跺脚,退了. 值的欣慰的是,自打改行后,我很快乐,只后悔没早改行. 标题:我们必须寻求改变 发信人:bioending(supersmart),信区:Biology 标题:我们必须寻求改变 发信站:BBS未名空间站(WedNov2117:57:192007) 生物相关领域的学生和postdoc,在在美国的中国人中占了很大比例,而这个人群 的收入则是处于最低的位置,除了往faculty这条辛苦一世的路上挤,或者甘于做万年 postdoc,找公司的路也比别的专业艰难许多。至于转行的那部分,到目前为止还属于 小部分。 为什么生物研究这条路越走越艰难,究其原因,还是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的,我们 属于供过于求的劳动力。金字塔结构的医学突破发现决定了美国为了发展基础医学研究 ,需要大数量的受过专门training的劳动力,而大多美国本国的优秀人才都会选择回报 更大的工作,所以,从小重视科学教育的中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中国学生们,便成为 美国研究机构的首选。很大一部分来美国读PhD的都是中国四大生物学院世家出身,当 年都是顶尖的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由这群顶尖的人才支撑起来的生物研究真的需要这 么多顶尖的人才,看看美国的学生就知道,大多数进graduateschool的这些都不是最 聪明的学生,虽然Harvard等少数几个学校里会有不少放弃读医学院,法学院而真的对 研究感兴趣而且也真正拔尖的学生,但第一,这是少数,第二,这几个学校PhD毕业转 去做咨询,投行,知识产权的也比别的学校比例要高得多。有诺贝尔得奖者说过,往往 最好的生物学家是大学里Baverage的学生,其实道理很简单,大多数留在这里的人都 不是topstudent。研究生物,对于抽象思维要求很低,对于数学只有少数计算,进化 和结构研究方面用得到,对于逻辑思考由于不需要很敏捷的反应一般人的逻辑思考能力 慢慢想绰绰有余。真正需要的是大量的时间投入,不知疲倦的反复尝试和好的运气。所 以,一将功成万骨枯,能有大发现的是少数,美国的科研经费的系统更是保证了对一个 问题的大于1xcoverage,就是让你们都去试,有一个试出来就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这种系统是符合国家利益的,生物医学的发展,也许这也是最好的模式,但是问题是 ,美国现在的大规模基础研究来支持少量有价值的发现,牺牲的并不是它自己的民众, 而是让大量的外国人才来填这个巨大的坑。如果美国用同样的资本来使用本国的劳动力 来做这些研究,它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只有两个可能性,其一,为了有高素质的研究 人员,必须提高报酬,在资本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研究规模缩小。其二,为了维持规模, 现有人员配备结构发生改变,低学历技术支持人员比例上升,高学历研究人员比例下降 。这两种都不是美国希望看到的。 到这里,为什么这是供需关系决定的也就显而易见了,由于中美人均收入的差别, 同样的低收入在未出国的中国人眼里并不那么低,于是美国就可以用极低的成本使用大 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而中国的态度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一直希望科教兴国,所 以也鼓励留学生到美国来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生命科学的鼓吹更是在上个世纪末达 到了顶点。而美国则利用这样的心理把这些人都塞到了一个理论相对落后,需要大量人 力去牺牲的学科里,其结果就是中国其实吃了个大亏,这些做基础生物研究的能够带给 中国的,其实太少了。这么一堆高素质的人才,都蹉跎在了美国实验室里,等回到中国 ,顶着长江的名号,能为中国做什么?这里面,美国招人的学校看重中国人好用聪明勤 奋听话,中国的学生看重美国学校名气好不用自己花钱读书还有奖学金受人羡慕,中国 找海龟的大学要给自己学校提升形象更好骗科研金费,回国的人看重可以常回中国受人 敬仰加腐败更好骗钱。当然,这个不是绝对适用,在这里做得很好希望在国内做得更好 并利用国内lowlaborcost和人才的也有,想回国为国家做些贡献的也有,但是结果并 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只是没有看到自己在这一个bigpicture中的位置。 大的方面说完了,再说说从个人利益方面。作为一个民主的时代,其实大家不必为 重视个人利益而羞愧,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就是大家都在不违反道德的框架下实现自己 的个人价值,这样得到的结果就是会对大多数人有利的结果。相信很多人都是抱着对科 学研究的憧憬和热情来到美国的,我们从小的教育也一直鼓励做科学家,虽然这并不是 个很合理。科学家这个职业,是在物质极大丰富,有些人开始有能力探索满足自己的求 知欲和好奇心才产生的职业,在中国这个远远没有达到富足的国家鼓励大家去做科学家 ,也只能是文化大革命那个时期的思想造就的人处于社会主流时对教育的要求。但这也 就造成了一个时代的留学生或多或少愿意在不算好的物质条件下投身科学研究。许多人 会说自己对生物研究也是有兴趣的,其实很多时候是自欺欺人,在全身心投入的情况下 ,其实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产生一些兴趣是很正常的,这并不代表他真的对这个职业有 兴趣。很大一部分人根本对别的职业了解很少,甚至片面的否定那些金融,经济相关的 职业,认为那些intellectuallyinferior,其实完全是盲目的自大,去读一读现代的 经济学,也许你会发现经济学比bioscience更像science,而投行对数学的要求,也比 大多数分子细胞生物学家们懂得要多,咨询要的逻辑思考,比很多cellpaper的实验 design也要更smart。只要走出去看一看,就会发现很多工作都是非常challenging而又 能够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的。但是由于这些工作对社会创造财富有直接的贡献,这些工作 带来的报酬要远远高于普通教授的工资,更不要说是Postdoc。有些人会说他们不care 收入比别人少,他们更enjoy做研究带来的乐趣跟成就感,但是到底给你成就感的是什 么?是你真的有了什么跨时代的发现?真的带来了什么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对大多数做 这一行的来说,成就感还是来自发了naturesciencecell的paper,拿到了大的grant ,到了哪个好的学校做教授,拿到了tenure。这些其实只是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在别的 行业也一样会得到。但是想一想你真的为这个社会创造了什么吗?一篇nature的paper ,全世界也许有几百个和你一样的科学家会读上一读,其中可能有几十个会仔细的读, 然后可能有10来个人会根据你的实验想点东西做,但是这样的成就就是你人生想要的成 就吗?这个职业真的比别人崇高吗?我并不是说没有人应该投身于科学研究,我的 point是,做研究并不是一件有多么崇高意义的事,并不能给人额外的成就感,那么它 的价值也应该在报酬上得到应有的体现。相对于别的博士,从事生物研究的在博士之后 还要经过漫长的博士后才有可能成为教授,而且是在淘汰率相当高的情况下。那么对于 这一行没有真正热爱的人来说,实在是不值,而对于这一行真的热爱而又有才能的人来 说,这一行的报酬没有达到可以让他们的价值得到体现的水平,所以,这样的情况对生 物研究的所有人都是不公平的。有些人甘于拿低工资卖苦力,这是中国传统宣扬的所谓 的美德,但是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中,这并不被认为是美德。 看起来这是一个会长期存在的问题,但是从这几年的发展趋势看,我认为这个问题 在不久的将来就不会再存在。前面提到过,对生命科学的鼓吹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 了顶峰,那时候的顶尖学校的生科院,考分绝对是全校最高的三名之内,更是大量高考 状元的去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生命科学的盲目崇拜,一方面是出国容易的名声。 但是随着中国大众对世界的了解在90年代末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带动下日渐正常化后,对 生命科学的畸形追捧也就慢慢冷却。生科生源的相对素质逐年下滑是个不争的事实,到 了今时今日,生科的分数线再也不可能与国际金融等专业一争短长。同时,国内经济的 高速增长,特别是北大清华复旦所在城市的繁荣以及众多机会的出现使得出国不再是很 多最优秀人才的第一选择,即使想出国的人,也意识到出国绝不该为了到美国而出国, 很多更热门的专业同样有出国机会,而且能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在这样的形势下,整 体出国读生物的中国学生素质也开始滑坡。那些已经在美国的留学生中学校好,能力强 的往往寻找其他的出路而离开了学术界,留下的少数是确实感兴趣,也有实力想要冲击 faculty之路的,更多的是需要一个过渡去找一份公司或者别的工作的。新来的这些留 学生,作为80后的一代,更是比以前的要更自我和现实的多,加之在国内有更好的物质 条件,这一代早早做好打算并付诸行动离开研究这一行当的比以前也多得多。照这个趋 势发展,中国的优秀的人才将减少投入美国的生物研究,faculty这条路的竞争也会稍 稍缓和一些。 但这也正是目前在读PhD和postdoc们的悲哀,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现在面对的问题 将成为历史遗留问题,就像文革中失去教育机会的一代。他们之后的新的一代在拥有更 多机会的环境中在社会中将成为更高等的人群,而他们曾经的优秀,曾经的风光将没有 人会记得和理解。如果现在不寻求改变,这个人群就将沿着这条轨迹归于消沉。 所以一定要改变。要么改变自己,要么改变这个大的环境。改变自己,很多人都已 经在做,大家都可以看到有些什么选择。改变环境,则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的事了。一 个大胆的想法是,RockthefoundationofbiomedicalresearchintheUS.这个制 度存在了这么多年,对美国来说只有好处,他们不会想着为我们谋福利,只有让他们知 道不改变他们要吃亏了,他们才会做出让步。在各大学校和研究机构中的中国研究人员 ,粗略统计大致占研究人员的1/5以上,如果有组织的罢工三日,并一起在学校里外游 行一次,这个行动将是规模巨大的,并且一定会被媒体广为报道,对美国将来的police making产生巨大影响,NIH也将不得不对postdoc工资作出调整。各行各业都可以罢工 ,为什么博士后们不可以罢工?经济学告诉我们,组织工会,罢工谋求福利对 unionizedlabor是有利的,只是对未unionizedlabor不利,并增加进入壁垒,而这正 是我们想要的。那些热爱科学研究的人们也不必担心这样做损害了科学的发展,从长远 看,这样做提高了科研人员的待遇,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更安心于试验,另一方面更是可 以减少优秀人才的流失。 这只是一个设想,具体的可行性有待大家讨论,而操作起来更加复杂,得到的改变 更可能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我相信大家必须要有所行动,为自己争取应得的利益。 我们高中报考的时候,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欺骗学生,抨击热门专业,鼓励学生 报考基础研究的学科。那些城里人资讯发达都不上这个当,农村的学生大多乖乖地跟着 老师走。现在想来,结果就是somehow穷人去干吃力不讨好的行当,富人去干来钱快的 行当。 在上海念研究生的时候,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科院的研究所设在上海,结果 念研究生的又只有极少数的来自上海的。来自上海的,我们都翘拇指,表扬他们有高尚 的情操。其实科研真有比其他行业更高尚吗?大概穷人对于累和苦的活忍耐力比较强吧。 我并不赞同大陆来的学生真有什么一流的水平,一流的分数也不是一流的水平。那 些拿CNS文章敲门的faculty,到头来发现肚子里的货其实很有限。正如我们的奥运金牌 ,直接对准目标无限猛练,出成绩快,却并不意味对体育有多热爱,国家的体育有多强 。至于个人的修养,心理素质,表达能力等等,差了不是一点两点。 说到罢工,如果生物postdoc是其他行业,美国人早罢工了。这个在现在看来还是觉 得有点新鲜的创意,说新鲜是因为做研究的基本上比较书呆子气,造反气比较缺。罢工 还有一个好处,警醒后人。但是基本上这个行当是由很多外国人来填充的,美国人转行 的转行,做老板的做老板,个中滋味他们体会不会太深。如果真罢工,美国政府可以提 工资,但是提funding的钱恐怕不现实(生物研究现在的阶段更像烧钱),更可能的情 况是减少职位,减少国际学生和postdoc,增加绿卡申请的麻烦逼你回国,到头来损害 的恐怕还是中国人印度人自己。 生物研究的确需要很多不很smart的劳动力,那些smart的老板需求量不大,所以正 如我以前提倡的,增加工资待遇,极大增加staffscientist的职位(有一定的研究独 立性,待遇与公司的工作相当),减少postdoc的工作年限(比如顶多两轮,6年,现在 的postdoc更像是工作),适当减小规模。 从警示后人的意义来说,相较于罢工,我更倾向于组织两个宣讲团,一个是劝退团,讲 述自己研究生涯的痛苦心得,一个是劝进团,鼓吹21世纪的研究属于生物研究(这个说 法在我看来完全成立,相较于其它学科的基础研究来说),讲述自己研究的乐趣与成就 感。给国内的后来者以知情权,让他们自己鉴别决定。呵呵,说笑说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69 次阅读|2 个评论
泥蟹堵洞行为
kestrelwing 2010-6-3 19:32
泥蟹类有堵别人洞的行为,也有在别人洞口搞个障碍物的行为,还有就是在自己洞与别人洞之间筑一个篱笆的行为,这些都被认为是泥蟹的领域行为。 被堵上的泥蟹洞和两个没堵上的洞。已有的解释认为堵别人的洞就是去骚扰别人,让人家在自己的的地盘上待不爽,以巩固自己的地盘。(不过有友好邻居假说,认为一般不会搞自己的临近领域的主人,当然是异性之间,哈) 这个被堵的洞堵的位置比较深。 这个被堵的洞的纵剖面。堵的位置在一个狭小的位置。 上面的图片基本上看不出洞是被洞主人自己堵的还是被旁边的洞的主人堵的。这两天出野外的时候,很偶然的看到了整个洞被堵的过程,哈,原来堵洞的也可以是洞主人自己~。 泥蟹和我僵持了一会儿,他看到我老不走(其实我也就待了不到2分钟),忍不住了,于是爬到洞口开始一块一块的把洞口堵上,速度很快,在不到30s的时间内,洞口就消失了。 问题:已有研究中描述的那些种类的被堵的洞口中有多少比例是自己堵的,有多少是别人堵的?如果大部分是自己堵的,泥蟹为啥要堵洞,那么是不是已有的关于这个行为的解释存在问题?如果大部分是别人堵的,那就算了,至少在我看到的这个种类里,泥蟹也会自己堵自己的洞。今天至少看到3个洞被洞主堵上,看似是一种防御性的行为,堵洞的目的似乎是受不了我的窥视~
个人分类: 动物行为|13333 次阅读|9 个评论
智力的欣赏与激励---首次开博
jiannanwang 2009-9-24 23:51
当在左右地寻求与期盼中锚定这几个字(智力的欣赏与激励)时,内心的激动无语言表。恐怕再没有其它更合适的字句舒展开对研究的构想。在我原有的知识结构领域,对生命科学的了解与探讨应该归结于战术性的,每每思考生物的大方向,一直跳不出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而这次听了饶毅教授的报告,使我感觉原有的疑虑豁然开朗来。我将其报告归结为一种战略式的启发。第一次聆听到社会关系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独到见解,而且其实证性的研究恰恰证明了模式生物中的一些效应与人类存在共性。虽然这与我的研究不甚相关,但我的感觉是:这种报告最大的收获是间接的,越是离个人背景远的学科讨论收获越大,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智力的欣赏和激励。前几日刚参加完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植物病理学),有幸接触到不同领域的教授和博士生们。虽然报告的内容与目前我即将开展的工作不具有直接的相关性,但充分领略到教授们得大局构思与独到的探索体系;不同方向的博士生们思想的碰撞与独具风格。同时从中对比出优势与不足,而饶教授的报告,则更加诠释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全新的研究领域能够带给科研者无法在本领域内获得的创新性与前瞻性。 综观国内外生物领域的发展,当前虽然我国在体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创新,如成立生命科学研究所,但与国外相比依然差距明显。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迫在眉睫。如何使科研与社会更紧密的结合?科研该如何为社会的发展而适时提出全新的命题?这一切需要科研工作者真正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开展工作。由此让我打下思考的烙印:种子健康研究该何去何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飞:鲍元恺交响曲研究
byk0104 2008-9-24 11:33
植根民族沃土,跻身交响之林 —— 鲍元恺 交响曲 研究 黄飞 从 2004 年起, 作曲家 鲍元恺开始步入交响曲领域的创作,他以每年一部的频率连续向听众贡献出三部大型交响曲:第一交响曲《纪念》、第二交响曲《烽火》和第三交响曲《京剧》,在国内外引起了 音乐 界强烈反响和高度瞩目。 鲍元恺的交响曲创作是在他在其他音乐领域,特别是交响曲以外的管弦乐音乐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和丰厚经验之后开始的。不同风格的民族传统音乐的长期积累,不同体裁的音乐创作的长期积累,以及对西方各种音乐流派作曲技法的多年潜心研究,为作曲家进入交响曲领域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鲍元恺的交响曲创作,一方面继承了欧洲交响曲大师 贝多芬 、 勃拉姆斯 、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等以宏大的一泻千里式的戏剧化展开表现社会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传统,一方面继承了马思聪、陈培勋等前辈 中国 作曲家在交响音乐创作中表现中华民族文化形态和精神世界的探索。他的交响曲乐思洋洋洒洒而保持结构严谨,风格独特鲜明而不失旋律流畅,而在东方民族风格和西方交响结构及其相关的和声、复调、配器方面的融合统一方面,更为今后国人的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本文以鲍元恺教授的全部管弦乐作品为参照,以三部交响曲为重点,对鲍元恺的交响曲的主题结构、展开手段,和声与复调技法以及管弦乐配器手段进行艺术形态的全面研究。文后另附鲍元恺三部交响曲的结构图表及谱例说明。 Since 2004, Mr. Bao Yuankai, a famous Chinese composer, has stepped into the field of symphony writing. With a frequency of one every year, he has contributed three major works: SymphonyNo.1, “commemoration”,SymphonyNo.2“Sketch of war”,Symphony No.3 “Peking Opera” ,which have obtained hot response from music area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r. Bao Yuankai began his symphony production after his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rich experience in music fields other than symphony, especially in orchestral music. With his long term accumulation in different types as well as in different sty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and with his long term research in different genres of music writing, the composer built a solid foundation in symphony creation. Beside the art tradition from European maestros, such as Ludwig Van Beethoven, Johannes Brahms, Gustav Mahler and Dmitry Shostakovich, who depicted major subject mater with magnificent movement, Mr. Bao Yuankai also inherited the explor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pirit manifested in the symphony of Chinese composers such as Ma Sicong and Chen Peixun. Free-minded but precise in structure, unique style. without compromise in the fluency of melody, Mr. Bao Yuankai’s symphony provided precious experience to subsequent Chinese composers in syncretizing the Oriental style. and the structure of western symphony as well as the related harmony, polyphony and orchestration. In this thesis, Mr. Bao Yuankai’s symphonies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in subject structures, methods of evolution, skills in harmony and polyphony, with reference of all his orchestral music and with focus on his three symphonies. The structure map and sample scores of Mr. Bao Yuankai’s three symphonies are also attached. 全文下载 http://www.emus.cn/batch.download.php?aid=10959
个人分类: 交响乐|406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