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领域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领域

相关日志

科教领域电脑不妨多用Linux或BSD
热度 1 outcrop 2019-5-21 11:0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类还未大同,竞争充满人间。 相对于源代码封闭的商业操作系统,Linux和BSD系列的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似乎更适合作为科教领域的默认操作系统。 目前的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已经足够满足日常办公、科学计算等需求;但其应用不够广泛,主要还是源于科研、教学等知识传播的源头,仍未广泛使用。 考虑到进一步的变化,我们不妨未雨绸缪,积极推动Linux和BSD系列的操作系统在科教领域的应用。本博客的“开放源代码工具”栏目,对此也偶有探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50do=blogclassid=144960view=me
个人分类: 开放源代码工具|324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推进重点领域公共信息资源开放 的政策
icstu1 2017-6-28 13:52
学习“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公共信息资源开放,释放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的政策。 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月6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扑下身子,狠抓落实。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加强党对地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改革驻外机构领导机制、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改革对外工作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改革援外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方案》、《关于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若干意见》 、《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方案》、《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件便利化改革方案》、《关于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听取了《关于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报告》、《上海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群团改革试点工作总结的报告》、《重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群团改革试点工作总结的报告》。 会议指出,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针对影响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的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产业工人素质,畅通发展通道,依法保障权益,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会议强调,要把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到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方方面面,加强战略谋划,强化统筹协调。要明确地方党委对本地区外事工作的主体责任,完善省以下地方党委对外事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体制。要深化驻外机构管理体制改革。要健全招录和培养选拔机制,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对外工作队伍。要优化援外战略布局,改进援外资金和项目管理,改革援外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对外援助综合效应。 会议指出,规范和引导社会智库健康发展,对发挥民间智力、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引领社会智库建设,坚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决策的重大课题开展咨询研究。要优化发展环境,拓展社会智库参与决策服务的有效途径,完善社会智库人才政策。要完善管理体制,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 会议强调,建设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要把立足点放在支撑国家发展全局、服务党中央重大科技决策需求上,着力做好机制设计。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委员会既要对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又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从全球科技创新视角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国防建设等方面重大科技决策提供咨询建议。要健全国家科技预测机制,完善国家科技创新调查制度。 会议指出,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要加强规划布局,进一步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进一步促进信息惠民,进一步发挥数据大国、大市场优势,促进信息资源规模化创新应用,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公共信息资源开放,释放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要坚持全面部署和试点带动相结合,依法有序推进改革。 会议强调,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要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将流域作为管理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理顺权责,优化流域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配置,实现流域环境保护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环评、统一监测、统一执法,提高环境保护整体成效。 会议指出,实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件便利化改革,要围绕服务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回应社会关切,在优化证件设计、改造信息系统等方面推进改革,着力解决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可识验和便利化问题,推动永久居留外国人在华资格待遇落实。 会议强调,要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统筹配置编制资源,开展人员编制总量管理试点,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考核评价和退出机制,增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为新闻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会议指出,要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明确国家机关普法职责任务,坚持普法工作和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系统内普法和社会普法并重,健全工作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努力形成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普法工作格局。 会议听取了全国总工会、上海市、重庆市群团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报告,指出试点工作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条主线,着力破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取得明显成效。已经开展试点的群团和地方要继续在建机制、强功能、增实效上下功夫,巩固改革成果。其他群团和地方要学习借鉴试点经验,针对实际问题抓实改革举措。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群团工作的组织领导。 会议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抓改革,具有重要示范作用,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党中央关于改革的精神要第一时间传达贯彻,党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要积极部署落实,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改革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要在研究改革思路上发挥主导作用,把住重要改革方案的质量关,把党中央要求和地方部门实际结合起来,抓关键问题、抓实质内容、抓管用举措,不做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要把调研贯穿改革全过程,做到重要情况、矛盾问题、群众期盼心中有数,对改革举措成效如何,要刨根问底,掌握实情。 改革越向纵深推进,遇到的硬骨头越多。看准了的事情,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敢于拍板、敢于担当,坚定不移干。对一些重大改革,其他层面协调难度大的,要敢于接烫手山芋,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深改领导小组作用,重要改革和重大事项要集体研究、集中部署,各方面改革工作要定期会商、及时通气。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出席,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来源: http://www.gov.cn/xinwen/2017-02/06/content_5165887.htm
个人分类: H 发现有用文章的推荐、摘录和指向链接|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最新环境类期刊影响因子抢先看 附期刊最新影响因子预测方法
swjtucwm 2017-6-1 16:41
6 月大家期待已久的 SCI 影响因子即将发布,小编今天整理了一下我们环境领域内部分期刊的最新影响因子,让大家提前了解一下各大期刊影响因子变化趋势,希望对大家投稿时期刊选择有帮助。 可喜的是,环境类各大期刊 IF 基本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先看几大顶级期刊吧: EST 由去年的 5.39 上升到 5.96 ,其姊妹刊 ESTletters 也涨到 5.5 , WR 由 5.99 增长到 6.86 , EES 更是由 25.4 猛增到 29.37 ,俨然已经进入了顶级期刊行列!!!以后在想投稿 EES 真会是难比登天啦。其他期刊也涨幅非常明显, ACB 突破了 9 , CEJ 突破了 6 ,就连 BT 也重新回到了 5.5 。 由于时间有限,小编无法为大家整理每一个期刊的最新影响因子。那么, SCI 期刊的最新影响因子如何获得呢?下面小编将以 EST 为例,为大家介绍一下 SCI 期刊实时 IF 的计算方法。如果你对某个特定期刊感兴趣,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来计算其最新的 IF 。 第一步 :进入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选择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输入出版物名称“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 , 选择年份为“ 2014 至 2015 ”。 第二步 :检索后,文章类型选择 ARTICLE 和 REVIEW, 然后在选择“创建引文报告”。 第三步 :找到 2014 至 2015 年该期刊发表的论文总数( 3330 )和其在 2016 年的总引用次数( 19855 ),将引用次数除以论文总数就可以得到该期刊最新的影响因子。 如 EST 的最新影响因子为: 19855/3330=5.96 转载于微信公众号 环境人 EnvPeo 。另外, 由于 公号由于刚开通不久,还没有权限开通留言评论功能,大家可以通过后台留言联系,小编会及时回复。谢谢! 提取二维码关注我们,及时了解领域最新资讯!
3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规则区域内随机取点的算法设计
chwangxg 2017-5-24 17:04
不规则区域内随机取点的 算法设计 在不规则区域中按随机抽样原则取点,是工程应用领域中的常见问题,所取点应该服从在该区域上的均匀分布。本文首先针对平面区域给出一种在不规则有界闭区域中随机取点 的 算法,并在讨论球面图形及其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类似给出了球面区域上的有界区域中随机取点的算法,这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 随机取点 球面 算法
5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学科发展战略报告:免疫学优先资助领域及重点交叉研究
ericmapes 2017-5-19 09:36
“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免疫学优先资助领域及重点交叉研究 科学出版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055817.html 免疫学是一门研究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维持自我稳定的科学,简而言之是研究和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学科。宏观而言,免疫系统通过准确地区分非我、排除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具体而言,免疫系统识别特定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具有特异性、多样性和记忆性,从而使同一疾病不会再患,或使接种疫苗后获得免疫。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a针对传染性微生物、移植物等进行免疫防御;b清除衰老及损伤的自身细胞以维持自身稳定;c监视和清除突变的-自身细胞以杜绝肿瘤。免疫受损及紊乱直接导致了人类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生。 一、免疫学科优先资助领域 生命学科诸多学科中,免疫学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和相对领先态势,其部分归功于免疫研究技术方法在生物物理学、生物信息学等辅助下的进展,同时与干细胞生物学、肿瘤生物学等学科交互促进发展。为了加深对生命体系统免疫学规律认识、拓展免疫学新领域、加强免疫成果的医学转化;需要战略性地加强免疫学与多生命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其他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及逻辑体系推动免疫学高层次发展,升华免疫学成果应用转化。通过学科间的密切交叉融合开创新的前沿领域,提升生命学科创新研究整体水平。 1 免疫器官、亚群和分子的再认识和新发现 系统免疫学的发展目标是将各个免疫组织、器官、细胞与分子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免疫的组成与发育,生理稳态和疾病状态下免疫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征、不同免疫组织及细胞间的交流规律、免疫分子网络整体格局在疾病状态下的变化和调控规律等。基于传统生化细胞手段、单点、单线的研究不能揭示免疫细胞分子相互作用的全局与本质,急需整合生命学科内部的多学科相关技术,充分运用电镜示踪、磁微粒标记、多荧光材料及纳米光学材料等新技术,重点研发高分辨率多荧光成像技术,实现机体和细胞层面的免疫实时监控,将使系统免疫学实时研究迈上新台阶。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如下。 (1)免疫器官与细胞发育及区域免疫功能。a重新研究和认识肝脏、肠道、皮肤、肺脏等免疫新器官的基本免疫学特性;b在各免疫器官中发现和鉴定新的免疫细胞亚群(Th、ILCs、TILs、Mφ)分化发育表型及区域免疫功能;c新型免疫器官(如肝脏、肠道、皮肤)基本免疫特征及免疫细胞亚群功能的鉴定,深入研究各免疫器官内免疫细胞。 (2)免疫细胞新亚群的表型特征和生理病理功能。深入剖析CD4+Th、DC、巨噬细胞、ILCs、TILs、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等重要免疫细胞的新亚群,其表型特征、分化发育及生理和病理功能。 (3)免疫新分子的发现和鉴定。调控免疫细胞重要功能和信号传导的各膜分子、分泌蛋白、转录因子、受体、信号分子、接头蛋白分子等的组学鉴定和谱系描绘。 (4)免疫细胞与分子的系统网络调控机制。利用在体实时荧光成像技术,描绘和分析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全程中,组织器官中多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程序与规律、胞内外多种免疫分子解离与作用的程序与规律。描绘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与分子作用网络图谱。 2 免疫识别、应答与调节规律与机制 尽管目前对抗感染免疫识别、应答与免疫调节规律的认识有长足进展,然而在对肿瘤、自身抗原、糖脂类抗原、非感染性危险信号(DAMPs,包括应激压力、代谢产物等)等的免疫识别、应答与调节规律的认识仍未获得突破性进展。恶性肿瘤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与严重性已逐渐超越感染性疾病。免疫记忆的维持机制是疫苗开发的前提,也尚未完全阐明。需要在明确抗原的基础上,就免疫应答与调节的基础免疫学机制研究做深入探索。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如下。 (1)特异性免疫识别的分子基础:补充TCR/BCR对核酸等的特异性识别规律,重点拓展固有免疫细胞(DC、巨噬细胞、NK细胞、γδT细胞)的识别配体及识别规律。 (2)自身抗原和肿瘤抗原的免疫识别、应答与调节:全局性、系统性阐明生理及病理条件下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对自身抗原、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免疫识别与效应机制,诱导部位和病理部位免疫应答与效应的差异,上述过程中重要的调控。 (3)免疫记忆的形成与维持:深入阐明T细胞、B细胞特异性免疫记忆机制;探索固有免疫细胞的“记忆”机制。 (4)免疫系统的表观遗传调控:拓展DNA/组蛋白化学修饰、非编码RNA和其他表观遗传调控介质对免疫基因转录表达、免疫细胞分化、增殖、效应的调控机制。 (5)高通量数据归纳的疾病相关化学表观修饰规律及干预策略。 3 区域免疫学与黏膜免疫学 近年已确定肝脏、肠道、脂肪、脑等为区域免疫器官,其免疫细胞亚群、表达谱系及功能不同于传统淋巴器官而显现“局部”特征,同时上述器官也是重要疾病高发器官,其局部免疫状态与应答特征与传统的全身免疫显示了显著不同和相互影响的特征。在肠道和皮肤,免疫-益生菌群-代谢三者呈交叉联系、协同作用,三者的平衡紊乱显著影响疾病病理发生。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如下。 (1)区域免疫器官及组织的基本组成与生理功能:系统描绘肝脏、肠道、皮肤、肺脏、脑、胎盘等区域免疫器官的基本免疫特征与免疫细胞亚群性状与功能。 (2)微生态黏膜免疫:深入研究肠道和皮肤微生态与黏膜免疫的互为调节机制,探索黏膜免疫对于全身免疫及免疫保护的影响及在重要器官疾病中的作用。 4 免疫系统的代谢规律与分子调控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如下。 (1)免疫系统与炎症反应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在感染、肿瘤和自身免疫病环境系统阐明触发、激活、放大免疫炎症的PAMPs和危险信号,阐明炎症信号维持与反馈的分子机制,阐明免疫炎症与疾病发生发展、抗感染及抗肿瘤免疫结局的相关关系与调节。探索关键调控分子作为炎症靶向治疗分子的策略。 (2)免疫系统与机体代谢的相互作用机制:深入探索宿主能量、糖、脂、血流与压力代谢对于免疫细胞功能的调控;阐明免疫细胞自身代谢的关键调控信号通路及对功能的影响;探索治疗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神经退行性病变等代谢疾病的免疫治疗分子靶点与策略。 5 肿瘤免疫 免疫系统监视肿瘤发生发展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之一。而肿瘤特异性抗原(TSA)及其识别与免疫应答机制、肿瘤免疫抑制(如MDSCs)的时空特性及调控、肿瘤干细胞维持机制等仍不明确。已上市的2个肿瘤疫苗和近期的T细胞嵌合抗原受体免疫治疗实现了肿瘤免疫治疗的重大突破。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如下。 (1)免疫系统对TSA的识别机制及肿瘤免疫生物标志物的鉴定:急需发掘肿瘤特异性抗原及肿瘤发展阶段免疫标志物,在肿瘤特异诊断和免疫治疗实现突破。 (2)肿瘤微环境免疫格局及放化疗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深入研究肿瘤微环境内免疫细胞分群格局、表型与功能、迁移规律,肿瘤外循环免疫细胞与肿瘤内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放化疗程序对于全身和区域免疫系统的长期影响、对不同免疫细胞亚群的优势调控特征规律,以此设计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 6 移植免疫 我国器官移植的高需求与成功移植器官的有效性等问题始终未能有效解决。在移植器官方面,除角膜、肝脏和肾脏移植的5年存活率突破70%,其余重要器官在移植排斥机制及免疫防治仍存在较多问题。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主要为细胞、组织与器官慢性移植排斥机制:a在人体组织研究器官移植后长期过程的细胞、组织与器官的慢性移植排斥机制;b明确T细胞和抗体的作用与相互调节;c移植物的长期维持机制。 7 转化免疫学 免疫学的战略意义之一即免疫学在医学防治应用的重大作用及潜力,目前治疗用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受到广泛重视,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性疫苗的研发也初现曙光。人类重大传染病预防疫苗的研制与更新始终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免疫转化研究任务。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如下。 (1)免疫拟人化及疾病动物模型:推动和完善关于慢性乙肝、艾滋病、自身免疫病等转基因小鼠模型、拟人化小鼠乃至灵长类动物模型的建立。 (2)免疫调节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作用机制:在多种新型小分子筛选平台体系,针对调控免疫细胞发育及功能的关键转录因子或信号分子,高通量筛选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并行改构和增效,作为新型免疫制剂候选。 (3)新型疫苗设计策略、新型纳米递送体系与佐剂研究:针对艾滋病、结核、慢性乙肝、禽流感、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乳腺癌及肺癌、Ⅰ性超敏疾病、高血压血脂代谢疾病,优化抗原,利用新型载体与佐剂,设计新型疫苗及免疫策略。 8 模式生物与低等生物的系统免疫学 模式生物对于研究生命体免疫应答的基本规律、免疫系统发育与调控机制非常重要。同时,深入研究植物体系的免疫系统与应答规律、低等动物及畜牧动物的免疫系统与免疫应答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应鼓励重要模式生物(线虫等)及发展新型模式生物、并以模式植物和低等动物为研究体系,针对重要科学问题,展开原创性、系统性研究,实现免疫学理论体系的创新。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为模式生物与低等动植物的系统免疫学:研究模式生物、低等动物与植物的免疫系统组成、免疫细胞基本性状、免疫应答基本规律。 9 糖免疫学 多糖作为特殊化学结构广泛参与各种生物生命活动和生理过程。病原体、肿瘤细胞的高丰度糖修饰与感染、侵袭转移相关;对于多糖的免疫识别及固有免疫炎症及调节功能被逐渐认识;发现糖抗体在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优先资助的学科领域:a多糖的免疫识别与应答机制;b解析病原及肿瘤抗原的多糖修饰的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作用;c探索免疫疾病进程的多糖分子标志物。 二、免疫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 免疫细胞分子的相互作用,不仅是免疫行为,也是分子间化学物理作用的结果,阐明免疫细胞分子相互作用的化学与物理学基本特性,有助于深入理解免疫特异作用的本质;并据此设计亲和力增强或构效增强的免疫活性分子,是免疫学科实现转化的重要前提。免疫学研究除了重要的自身的科学问题,在大规模免疫组学数据的处理、归纳、分析及挖掘方面需要与数学及信息学科的紧密合作,开发适合于免疫学数据分析与算法的软件与模建工具。同时,在当前集成和大规模研究的形势下,我国应重点解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实时集成分析的免疫学大型研究装置,实现对于免疫现象的全局和单细胞层面解析。 1 结构免疫学与生物力免疫学 在物质的基本结构与物质反应的化学物理本质层面,免疫都与化学、物理学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免疫分子特异结合的本质是化学结构的空间嵌合,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具有典型的亲和与解离曲线;近期发现微重力与内外环境的应力变化对免疫组织与细胞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重点支持方向为: 外界应力与化学构象对免疫应答的调节:阐明外界应力变化对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激活、信号通路与效应;深入阐明高效中和抗体产生的表位结构学;免疫调节活性小分子的构效关系与改构。 2 免疫学组学与信息学研究 大样本和组学检测技术已提供了免疫学研究的大数据,为抗原表位预测、免疫细胞信号转导网络图谱、免疫标志物模建与预测、多组学层面系统研究免疫分子功能提供了平台。然而多层次数据的复杂性与各区域免疫器官组学的差异性,需要生物信息统计与归纳体系对繁复免疫数据的正确解析,使免疫学研究转换为科学系统的、可预测数字化分析研究。我国严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分析仪器与软件,将成为免疫组学研究面临的最突出矛盾。 重点支持方向为免疫组学和信息学在重大人类疾病诊断预后的应用:利用高通量工具与技术平台,对我国重大免疫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人体标本进行大规模免疫组学数据的采集与归纳,发展基于免疫细胞生理与病理参数(表观遗传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的免疫组学,重点支持肺结核、慢性乙肝和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疗效评估。 3 免疫学研究大型仪器设备 随大规模组学研究的开展和单细胞免疫研究的新兴,应充分联合我国生命科学学科、化学、物理学、光学、信息学等学科优势,集中攻坚,研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高通量、实时、可视化、组学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为一体的免疫学集成研究的大型仪器。 重点支持方向为可视化免疫学与免疫大型装置:可视化免疫仪器与制剂、研发具有特殊免疫学应用的大型三维成像仪器及在体荧光成像仪器。 【往期相关推送】 “ 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动物学优先资助领域及重点交叉研究领域 “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心理学优先资助领域及重点交叉研究领域 “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植物学优先资助领域及重点交叉研究领域 “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生命科学优先资助领域 本文摘编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 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报告·生命科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内容略有删节。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三五”天文学学科优先发展领域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7-4-19 08:56
前几期,我们为大家介绍了 ”十三五“数学学科建议优先发展的领域 、 “十三五”数学学科发展目标和可能取得突破的领域 。 本期,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编,数理科学“十三五”规划战略研究报告中的 天文学学科优先发展领域 。 天文学研究宇宙中各种不同尺度的天体,包括太阳和太阳系内天体、恒星及其行星系统、星系和星系团,整个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演化。太阳和太阳活动对于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有决定性的影响。对其他行星的研究和地外生命的探索有助于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认知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宇宙和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不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于人类的世界观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天文学的成就是自然科学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天文探测技术、天文仪器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以及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导航、定位、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因此天文学研究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都有重要的意义。 天文学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的六大基础学科之一,涉及作为八大科学前沿问题之一的“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宇宙中空间和时间尺度跨度达 60个量级,能量尺度超过 30个量级。宇宙中存在着地面实验室无法达到的超大尺度、超大质量、超高速、超高(低)密度、超高(低)温、超高压、超真空、超强引力和超强磁场等极端物理条件。对宇宙的研究必将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推动人类认识论和世界观的发展。天文学研究中发展的高灵敏度、高分辨探测技术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重大专项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是国家空天技术发展的组成部分。 天文学可以分为星系和宇宙学、恒星与银河系、太阳系与太阳系外行星系统、太阳物理、基本天文学 5个研究领域;作为支撑天文学发展的技术基础,天文技术方法是天文学研究的组成部分。本书将对这 6个领域的发展分别进行研究和讨论。在天文技术方法领域,由于探测技术与观测波段密切相关,这一领域又按射电天文、光学红外、空间天文学 3个方向分别进行讨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针对不同尺度的各类天体的起源、结构和演化的科学研究进行资助。 未来 5年是中国天文学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将第一次有自己的高能天体物理和暗物质探测卫星遨游太空,形成我国自己的空基天体物理观测能力;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 FAST)将投入运行,与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 LAMOST)一起,形成强大的地基观测能力,确保我国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战略地位。 天文学学科主要有以下优先领域: (一)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本质以及宇宙早期的物理过程 (1)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天文观测和理论研究。 (2)宇宙早期极端物理过程与原初扰动性质。 (3)在星系和宇宙学尺度上的广义相对论检验。 (二)星系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1)宇宙大尺度结构的观测、统计、模拟和理论。 (2)星系的物理性质与周围暗物质、星系、星系际介质的关系。 (3)高红移天体的探测以及星系的形成和演化。 (三)大质量黑洞和活动星系核的结构、形成与演化 (1)星系大质量黑洞的观测证据和活动星系核的多波段观测研究,尤其是利用 LAMOST、HXMT、FAST等国内外重大设备的研究。 (2)黑洞吸积与喷流以及活动星系核的结构与辐射的理论研究。 (3)大质量黑洞的形成和演化以及与星系的共同演化。 (四)恒星形成与演化 (1)星际物质循环、分子云的形成、性质及其演化。 (2)恒星的形成、内部结构与演化。 (3)双星、特殊恒星的演化、超新星及其前身星。 (4)恒星及星团的基本参数测量、恒星变源的时域观测和星震学。 (五)致密天体物理 (1)极端引力、密度、磁场等极端天体物理规律。 (2)致密天体的吸积与喷流 /外流以及高能粒子加速和非热辐射等高能过程。 (3)SVOM等未来空间和地面高能天文观测设备的科学和技术的预先研究。 (六)银河系的结构、组分及动力学 (1)银河系星族分布、动力学。 (2)测量银河系基本参数以及物质(包括暗物质)分布。 (3)银河系磁场、星际尘埃及星际消光。 (七)行星系统探测与动力学 (1)太阳系与太阳系外行星探测。 (2)行星系统形成动力学。 (3)行星内部结构与动力学。 (4)小行星物理化学特性。 (八)太阳大气的磁场结构、内禀性质和动力学 (1)太阳磁场的精细结构和基本磁元诊断。 (2)太阳活动区磁场的三维拓扑结构。 (3)太阳发电机理论与太阳活动周演化规律。 (九)太阳活动的多波段观测和爆发机制 (1)在物理相互作用尺度的太阳活动观测规律。 (2)基于日像仪的射电成像观测和日冕等离子体诊断。 (3)太阳爆发现象的三维辐射磁流体数值模拟。 (4)太阳活动预报的理论框架和物理基础。 (十)高精度天文参考架和时间频率 (1)微角秒天球参考架的建立和连接以及资料处理中的相对论模型。 (2)高精度地球参考系与天文地球动力学。 (3)精密时间产生与传递。 (十一)太阳系动力学与太阳系稳定性 (1)太阳系稳定性与轨道扩散。 (2)太阳系小天体观测以及起源动力学。 (3)多参考系的相对论多体问题。 (十二)快速移动天体的测量、精密轨道确定与动力学 (1)深空探测科学任务规划、轨道设计与测定轨。 (2)精密卫星导航定位。 (3)快速移动天体的监测、动力学及应用。 (十三)光学、红外天文 (1)地基极大口径光学 /红外望远镜关键技术。 (2)太阳系外行星探测技术。 (3)高精度光谱探测及恒星光干涉技术。 (4)极端环境下的天文望远镜关键技术。 (十四)射电天文 (1)大口径望远镜及小口径天线的大规模集成的低频大视场干涉成像技术。 (2)主动反射面及高精度测量技术与方法。 (3)(制冷)低噪声和多波束接收技术。 (4)宽带数字信号接收与处理的软件无线电技术与方法。 (5)高精度相位校准、实时 VLBI及相关处理的技术与方法。 (十五)空间天文 (1)X射线、紫外和极紫外以及红外空间望远镜技术。 (2)空间高能宇宙线、 X射线量能器、高性能红外以及紫外极紫外探测器技术。 (3)近日探测、太阳极轨探测和太阳磁场三维探测以及各个波段空间干涉技术。 本文摘编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 编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理科学“十三五”规划战略研究报告 》( 责编:侯俊琳 朱萍萍 郭学雯)第三篇第二章,内容有删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理科学“十三五”规划战略研究报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 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2 ISBN 978-7-03-051491-2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阶段,为科学谋划科学基金的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 2014 年 5 月启动了“十三五”规划战略研究工作,这对繁荣基础研究,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战略研究工作方案的部署和要求,数学物理科学部进一步细化了数学物理科学“十三五”规划战略研究,开展了数学物理科学所含数学、力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四个学科的“十三五”规划战略研究工作。“十三五”规划战略研究内容包括:学科发展战略、学科优先发展领域、数理科学内部学科交叉优先领域、与其他科学交叉优先领域、实现“十三五”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等。 (本期编辑:安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302 次阅读|3 个评论
“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科技工程工匠需求自然调节,思想文化关键
热度 1 ericmapes 2017-4-15 13:00
“时评:培养高端技能人才须举全社会之力”:科技工程工匠需求自然调节,思想文化建设才是关 键! 张德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同时,科技日新月异时代,工程工匠要求越来越高,变化越来越快,农民工匠也存在,科技人才不同程度具有工匠精神,否则怎么搞好科技? 不是全社会注重科技工程,怎么能缺乏工匠? 当然,更不缺乏工匠精神!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的工匠精神肯定是高的,否则怎么在科技工程领域成为权威? 国家这么多职业技术院校是培养技术革新能手的,工匠主要应在工人与农民中产生吧! 解放军学历层次在大幅提高,科技工程能手多,工匠更不在话下才对! 关键是新时代工匠求高变快才是问题要害,远超出过去水准要求,不再可能一招鲜吃便天! 至于传统工艺美术品技艺传承则是另一个问题。 即兴写出,一气呵成,抛砖引玉! 附上: 时评:培养高端技能人才须举全社会之力 作者:倪思洁来源: 科学网www.sciencenet .cn 发布时间:2017/4/1511:19:02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4/373539.shtm 最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与世界技能组织主席会见时指出,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努力培养数量更多、素质更高、结构更合理、就业创业能力更强的技能人才。 当下,技能人才问题,是摆在中国工业面前一道亟待逾越的路障。经济转型、创新驱动、“工匠精神”、“中国制造2025”,新的发展形势,让高级技能人才缺口问题日渐突出。根据2016年麦肯锡做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企业将需要1.4亿高级技能人才,而缺口将达约2200万人。 与此同时,技工教育的问题也由此凸显。技工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职业院校管理混乱、质量参差,企业招聘重学历、轻能力,学校招生难、教师待遇差、毕业生工资低,职业院校的学生很难得到企业和社会的“双认可”。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加强职业培训,大力发展技工教育,被提升到国家发展规划的层面。在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工匠精神”的背景下,人社部专门印发了《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为规范和促进技工教育指明道路。去年3月份公布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将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提上议程。 不过,面对大缺口的严峻形势和工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光靠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努力,恐怕还不够。培养更多高端技能人才,需要举全社会之力。 首先,社会有待摒弃对技工教育的刻板印象,加强对技工教育的重视和认可。当下,仍有不少人抱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将职业技术嗤为“雕虫小技”,认为技工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低端。与此同时,受社会观念、高校扩招和体制机制障碍等因素影响,职业院校近年来面临着“就业火爆但招生不旺”的常态。因此,要发展技工教育,关键的一步是要让社会感受到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尊重技术的传承,支持技能人才的培养。 其次,职业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跟上技术发展潮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需求,企业作为需求的主体,最清楚技术发展的前沿和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应当走出去,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了解技术需求,合理设置专业结构,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机会走出课堂,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和经验。 第三,企业应为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遇。企业在支持职业院校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同时,应当为技能人才的后续职业发展和提升创造平台和空间。例如,招聘时重视能力、不唯学历,完善企业首席技师制度,提升高端技能人才待遇,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让高端技能人才有获得感,体面地工作和生活。 众人拾柴火焰高。培养技能人才,不仅要靠政府政策支持,更需要社会各层面的共同努力。只有举全社会之力,才能托起高端技能人才的光明前景,助推中国经济新动能蓬勃发展,带动传统动能的改造提升。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380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第六篇SCI检索的学术论文
GeQIAN 2017-3-22 17:50
我的第六篇SCI检索的学术论文,发表于2014年12月。该论文因也涉及到社会科学研究,故同时被SSCI所检索。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学科发展阶段的划分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性,但传统上,此类问题主要是通过理论和定性分析的方式进行探讨。本文力图综合计算、可视化与直觉方法提出探讨这一问题的新路径,并以企业家精神研究领域为例,在科学计算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可用于直观展现社会科学学科发展阶段的新的三维知识图谱方法,下面所展示的正是用新方法绘制的企业家精神研究领域知识图谱: 全文链接: http://www.currentscience.ac.in/Volumes/107/11/1795.pdf 延伸阅读: “计量史学研究应特别注重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发布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lsx/ycsf/201609/t20160928_3218104.shtml
2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期刊主编授压箱绝技,保你学术论文发到手软
热度 9 TopEditor 2017-2-28 03:49
本文中,学术期刊的主编们将向你传授独门秘笈,如何组织论文架构,编辑附信,处理审稿人提出的棘手问题。 撰写学术论文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即使你已经克服最初的困难,形成了颇具价值的论点甚至已经取得了研究成果,你该如何整理成文并确保它能牢牢吸引审稿人呢 ? 鉴于各个领域主编们的期望值不同,论文发表没有简单固定的模式。但不论什么学科,撰稿人都面临一些共同的挑战,即如何应对审稿人反馈,建构正确的论文结构,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和投递。为此,我们特意请教了不同领域期刊的主编大人来为我们一一解答。 写作阶段 1) 阐述应根据逻辑顺序,而非时间顺序 写作之前应花时间思考论文的内在逻辑。一旦开始写作,阐述应根据逻辑顺序展开,而不是做实验的先后顺序。 —— Deborah Sweet,《干细胞》编辑、《细胞》出版社出版总监 2) 不要边写边改 把电脑打开,创建一个新文档,然后写下你所有的大小标题,当灵感来了的时候可以从任意标题下开始写作。如果你达到了每日码字目标(我的是每天五百字),以要点形式记下新的思路,把它搁在一边,第二天再从这些新思路上开始写。 如果写作过程中忽然想不起来怎么表达(比如大象),不要担心,就用“长鼻子的动物”来替代,继续写作。稍晚回过头来再更正。不要边写边改,不然会打乱思路。 ——罗杰·沃森( Roger Watson),《高级护理》主编 3) 不要把你的论点藏得像大海捞针一样 如果公交车上有个人请你快速解释一下论文,你能用日常用语解释清楚吗?论点应该在摘要里和论文第一段,甚至是第一句话里呈现。不要让我们像大海捞针一样地苦苦寻找论点。如果一直找到第七页论点才出现,那我们肯定会非常恼火。另外,要确保你的论证贯穿文章始终,并且紧紧围绕理论和实验材料。 Fiona Macaulay,《拉丁美洲研究》编辑委员 4) 请同事帮忙检查文法 学术期刊编辑经常面对的一个问题是行文不佳。可能作者的第一语言不是英语,也没有多花时间仔细校对。但是如果词句和语法使用不当的话,论文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 布莱恩·路西( Brian Lucey),《国际金融分析评论》编辑 5) 以评论的形式发表 特别对于事业起步阶段的人来说,以评论的形式发表是一个好方法,可以练习学术刊物写作,也可以免费获得一本样书。事实上,通过我们期刊发表的评论多于论文,所以我们也常常寻找好的评论员。 包括我们在内的一些期刊会发表针对本期刊论文的评论。因为会激发热烈的讨论,编辑也乐于把已发表论文的评论刊登出来。 Yujin Nagasawa,《欧洲宗教哲学学报》合编、书评主编,《哲学指南》宗教哲学编辑 6) 别忘了国际读者 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美国作者,以为每个人都对美国系统了如指掌——英国作者也发生过类似状况。因为我们是国际期刊,论文也需要置于国际语境下。 Hugh McLanghlin,《社交网络教育》(国际期刊)主编 7) 不要试图把你博士论文压缩成一个六千字的论文 有时人们想把所有东西一次说完,导致论点分散。我们遇到一些作者试图把他们博士期刊做的所有东西用六千字说清楚,但其实完全行不通。有经验的作者往往以一个项目中的某一方面为抓手,把项目内容分两到三篇论文阐述。 Hugh McLanghlin,《社交网络教育》(国际期刊)主编 提交论文 8) 选取合适的期刊:一个编委也不认识可不是好兆头哦 核对并确保你的文章与所投期刊领域一致,但令人惊讶的是,有很多投过来的文章很明显不合适。如果编委你一个也不认识的话可能不是个好兆头。在理想状态下,你应该把近几期的文章浏览一遍,以确保你的文章和期刊已发表的文章所涉及的主题、质量和影响力相似。 Ian Russell,牛津大学出版社科学编辑主任 9) 要严格遵守论文投递要求 很多情况下,作者往往忽略论文要求,造成的结果就是,本来只需要作者花十分钟就能弄好的事情会浪费作者和编辑双方的大量时间,延长了这一流程,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 Tangali Sudarshan,《表面工程》编辑 10)不要在附信中重复摘要内容 附信应反映出你的研究亮点和重点,以判定论文是否适合在本期刊发表。在附信中,不必重复摘要的内容或者把论文从头到尾复述一遍——我们自己会审阅论文具体内容。附信的作用是呈现论文的整体思路和其它你希望传达的信息。 Deborah Sweet, 《干细胞》编辑、《细胞》出版社出版总监 11)被拒的常见原因是内容贫乏 弄清你的研究在所属学术领域内的位置及填补了哪些知识空白。同行评审后被拒的文章往往都是由于内容的贫乏,或者关于研究重要性阐述不明。 Jane Winters,英国历史研究所期刊《历史研究》执行编辑、《数字人文前沿:数字历史》副主编 12)不要夸大你的研究方法 人种志似乎是时下最流行的研究方法,很多提交上来的论文都自称以人种志为基础。然而,仔细审阅就会发现这些论文中标准的访谈资料少之又少。咖啡馆里的三言两语可不能称作人种志方法。数据收集的性质和范围应该在一开始就界定清楚。理论应用也是如此。如果一个理论视角有利于你的研究,那么它应该贯穿在论证和行文的始终。 Fiona Macaulay,《拉丁美洲研究》编辑委员 处理评审意见 13)保持淡定,直接回复审稿人意见 当你再次提交已修改的论文时,应附上评审人意见的详细总结,说明你做出的相应修改。坚持事实,不要情绪激动。也不要收到评审意见后马上回复,应好好阅读思考几天,与其他人讨论,然后再回复。 Helen Ball,《人类哺乳》编委 14)修改、再次提交:万里长征最后一步坚持别放弃 你要是知道有多少作者在收到“修改再提交”的信件后从未照办,你一定会大吃一惊。但是其实这是值得花功夫做的,一些作者应要求针对主要问题坚持不懈地修改,最终论文得以发表;而其他人即使需要修改的问题不大,也不愿意再提交一次。如果已跨越了写作、编辑审稿、收到了评审人意见这些过程,就中途放弃了,看起来真的很不明智。 Fiona Macaulay,《拉丁美洲研究》编辑委员 15)如有充分理由,可以挑战评审人 如果你有充分的理由,你可以拒绝评审人的修改建议,或者礼貌地指出评审人的可能错误。编辑会接受合理的解释,特别是当你很明显已经考虑了所有评审意见,并接受了部分。 Helen Ball,《人类哺乳》编委 16)考虑你对见刊时间的要求 如果一些期刊排名比较靠前,那你被拒的风险也会较大。你要考虑是否你的论文需要尽快见刊,有些期刊的出版过程比较长。一些期刊,比如我们也会提前发布,这样论文一接收就会挂到期刊网站上。如果你在准备工作面试需要展示你的成果,这个问题就比较重要了。 Hugh McLanghlin,《社交网络教育》(国际期刊)主编 17)记住:发表出来的论文都是最终成品 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项挑战,但是对别人来说似乎简单得多。当你读一篇发表出来的论文时,你看到的只是终稿,而那些初稿、修改、再提交、中间的数次修改版本都是你看不到的努力。 Philip Powell,《信息系统期刊》总编辑 原文链接: How to get published in an academicjournal: top tips from editors https://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15/jan/03/how-to-get-published-in-an-academic-journal-top-tips-from-editors 了解更多信息,请扫描二维码
个人分类: 投稿经验|8622 次阅读|14 个评论
我的第五篇SCI检索的学术论文
GeQIAN 2017-2-1 18:17
我的第五篇SCI检索的学术论文,发表于2014年7月。该论文因也涉及到社会科学研究,故同时被SSCI所检索。 该研究将文献计量学方法运用于生命周期评价法研究领域的科研评价,相关评价结果得到生命周期评价法领域若干国际知名学者的认可。下图为论文中表1的一部分: 全文链接: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1367-014-0747-9 延伸阅读: “钱革老师在德国SCI检索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LifeCycleAssessment》中发表论文”,发布在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上海财经大学网”: http://dtrm.shufe.edu.cn/structure/xban/xsyjxx_157447_1.htm
37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一篇SCI检索的学术评论
热度 2 GeQIAN 2017-1-31 13:26
我的一篇SCI检索的学术评论,发表于2013年12月,该文以心理肿瘤学研究领域为例,探讨了文献计量方法的若干局限性。因本研究亦同时涉及到社会科学问题,故同时被SSCI检索。 该文中的表1,所列为按照传统文献计量方法所计算出的心理肿瘤学领域10篇最重要的文献。本文随后通过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对该表内容进行评论。 全文链接: http://www.currentscience.ac.in/cs/Volumes/105/12/1666.pdf 延伸阅读: “科研评价视角下文献计量学研究若干新论”,发布在国内网络编辑第一门户网站“编辑网”: http://www.bianji.org/news/2016/09/5362.html
3699 次阅读|3 个评论
投必得(TopEdit)论文编辑正式在科学网安家
TopEditor 2016-12-13 07:31
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 们 终 于在科学网和大家 见 面了。 科学网是最受中国科学家欢迎的交流平 台,我 们 也将利用科学网 这 个平台 为 大家提供 实 用的资讯 ,为中国的科学家服务,为中国科研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投必得 (TopEdit)论文编辑 12/12/2016
1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科技领域三尊神: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与诺贝尔奖获得者
ericmapes 2016-11-26 17:50
我国科技领域三尊神: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与诺贝尔奖获得者 作为我抛出的开放讨论命题,肯请大家参与? 蒲亨建 教授发表“大学文科,可以休矣”。 我留言:蒲教授,艺术人才发现、培养和成长的12字要诀是什么?请回复论讨天才、技术、经历、思想、表达和灵性是艺术苗子发现、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家成长12字要诀。 我还留言: 屠奶奶和莫言是本土两位诺奖得主,水平成就比两院院士和全国最高科技奖这两尊神更高(仅指在国人心目中荣誉顺序为诺奖、最高科技奖、院士)。 前者是北大医学院本科毕业,没有留学背景,也没有研究生学历学位,当然也不是两院院士,但获得诺奖前被评为北大医学部杰出校友,也就是说能力水平足以做出诺奖成果,是咱北大医学部校友的光荣。 我从来都说,莫言是小学学历,他那解放军艺术学院大学学历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明显是送的,这绝对没有半点不尊重他的意思,反倒是更为尊重。 科技研究与发展的方法和艺术必须传承培养,这个我有亲身体会和认识,对哲社文艺不敢妄言,但从中国好声音选秀看,暂短师生之缘对选手培养提高可以很大,这说明了什么? 从留言看,我意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不同于文学文化艺术人才的发现、培养和成才之路,对前者我可以发言,对后者就不敢妄言。 但我对科技与文艺人才同样尊重,“ 从范冰冰遭驱赶想到影视娱乐艺人与科教专家区别及同等重要性 ”就明确表露出来了。 我知道自然科学诺奖得主没人不服,对文学诺奖得主还是有不服的,莫言成为我国首位文学诺奖得主,范冰冰目前也只是艺人,与艺术家没关。 但我感觉文学文化艺术人才发现、培养和成才的12字要诀都是天才、技术、经历、思想、表达和灵性? 总体意思也就是科技与文艺不同,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与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金字塔尖三尊大神,类似于封神演义、封神英雄榜成员,如民间歌谣描述传诵,应该异议不大吧? 此外,在科学网的文学文化艺术界人士,也请多批评指正相关问题。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1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云师大青年微生物领域学者-周俊沛
jinhejiang 2016-11-19 22:12
1.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low-temperature-active, alkaline and sucrose-tolerant invertase 作者: Zhou, Junpei; He, Limei; Gao, Yajie; 等. SCIENTIFIC REPORTS 卷: 6 文献号: 32081 出版年: AUG 24 2016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0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2. Characterization of a NaCl-tolerant beta-N-acetylglucosaminidase from Sphingobacterium sp HWLB1 作者: Zhou, Junpei; Song, Zhifeng; Zhang, Rui; 等. EXTREMOPHILES 卷: 20 期: 4 页: 547-557 出版年: JUL 2016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0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3. NaCl-, protease-tolerant and cold-active endoglucanase from Paenibacillus sp YD236 isolated from the feces of Bos frontalis 作者: Dong, Mingjie; Yang, Yunjuan; Tang, Xianghua; 等. SPRINGERPLUS 卷: 5 文献号: 746 出版年: JUN 16 2016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0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4. A novel surfactant-, NaCl-, and protease-tolerant beta-mannanase from Bacillus sp HJ14 作者: Zhang, Rui; Song, Zhifeng; Wu, Qian; 等. FOLIA MICROBIOLOGICA 卷: 61 期: 3 页: 233-242 出版年: MAY 2016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1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5. Characterization of a Glycoside Hydrolase Family 27 alpha-Galactosidase from Pontibacter Reveals Its Novel Salt-Protease Tolerance and Transglycosylation Activity 作者: Zhou, Junpei; Liu, Yu; Lu, Qian; 等.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卷: 64 期: 11 页: 2315-2324 出版年: MAR 23 2016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0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6.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glycoside hydrolase family 36 alpha-galactosidases: Novel transglycosylation activity, lead-zinc tolerance, alkaline and multiple pH optima, and low-temperature activity 作者: Zhou, Junpei; Lu, Qian; Zhang, Rui; 等. FOOD CHEMISTRY 卷: 194 页: 156-166 出版年: MAR 1 2016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4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7. 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Xylanase from Massilia sp RBM26 Isolated from the Feces of Rhinopithecus bieti 作者: Xu, Bo; Dai, Liming; Li, Junjun; 等.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卷: 26 期: 1 页: 9-19 出版年: JAN 2016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0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8.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7-Aminocephalosporanic Acid Deacetylase from Thermophilic Bacterium Alicyclobacillus tengchongensis 作者: Ding, Jun-Mei; Yu, Ting-Ting; Han, Nan-Yu; 等.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卷: 198 期: 2 页: 311-320 出版年: JAN 2016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0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9. 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s of a new low-temperature active mannanase 作者: Zhang, Rui; Zhou, Junpei; Gao, Yajie; 等. FOLIA MICROBIOLOGICA 卷: 60 期: 6 页: 483-492 出版年: NOV 2015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1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10. Metagenomic analysis of the Rhinopithecus bieti fecal microbiome reveals a broad diversity of bacterial and glycoside hydrolase profiles related to lignocellulose degradation 作者: Xu, Bo; Xu, Weijiang; Li, Junjun; 等. BMC GENOMICS 卷: 16 文献号: 174 出版年: MAR 12 2015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1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11. Properties of a Newly Identified Esterase from Bacillus sp K91 and Its Novel Function in Diisobutyl Phthalate Degradation 作者: Ding, Junmei; Wang, Chaofan; Xie, Zhenrong; 等. PLOS ONE 卷: 10 期: 3 文献号: e0119216 出版年: MAR 6 2015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2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12. Characterization of an exo-inulinase from Arthrobacter: A novel NaCl-tolerant exo-inulinase with high molecular mass 作者: Shen, Jidong; Zhang, Rui; Li, Junjun; 等. BIOENGINEERED 卷: 6 期: 2 页: 99-105 出版年: MAR-APR 2015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1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13. Kinetic and thermodynamic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low-temperature-active xylanase from Arthrobacter sp GN16 isolated from the feces of Grus nigricollis 作者: Zhou, Junpei; Liu, Yu; Shen, Jidong; 等. BIOENGINEERED 卷: 6 期: 2 页: 111-114 出版年: MAR-APR 2015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0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14. Cold-active and NaCl-tolerant exo-inulinase from a cold-adapted Arthrobacter sp MN8 and its potential for use in the production of fructose at low temperatures 作者: Zhou, Junpei; Lu, Qian; Peng, Mozhen; 等.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卷: 119 期: 3 页: 267-274 出版年: MAR 2015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3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15. Characterization of Sphingomonas sp JB13 exo-inulinase: a novel detergent-, salt-, and protease-tolerant exo-inulinase 作者: Zhou, Junpei; Peng, Mozhen; Zhang, Rui; 等. EXTREMOPHILES 卷: 19 期: 2 页: 383-393 出版年: MAR 2015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2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16. 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Multidomain Xylanase from Arthrobacter sp GN16 Isolated from the Feces of Grus nigricollis 作者: Zhou, Junpei; Shen, Jidong; Zhang, Rui; 等.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卷: 175 期: 1 页: 573-588 出版年: JAN 2015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6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17.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GDSL-Motif Esterase from Bacillus sp K91 with a New Putative Catalytic Mechanism 作者: Ding, Junmei; Yu, Tingting; Liang, Lianming; 等.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卷: 24 期: 11 页: 1551-1558 出版年: NOV 2014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2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18. A novel low-temperature-active exo-inulinase identified based on Molecular-Activity strategy from Sphingobacterium sp GN25 isolated from feces of Grus nigricollis 作者: Zhou, Junpei; Gao, Yajie; Zhang, Rui; 等. PROCESS BIOCHEMISTRY 卷: 49 期: 10 页: 1656-1663 出版年: OCT 2014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6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19. A thermo-halo-tolerant and proteinase-resistant endoxylanase from Bacillus sp HJ14 作者: Zhou, Junpei; Wu, Qian; Zhang, Rui; 等. FOLIA MICROBIOLOGICA 卷: 59 期: 5 页: 423-431 出版年: SEP 2014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5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20.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alpha-Amylase from a Fecal Microbial Metagenome 作者: Xu, Bo; Yang, Fuya; Xiong, Caiyun; 等.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卷: 24 期: 4 页: 447-452 出版年: APR 2014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3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21.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thanol- and Protease-Tolerant and Xylooligosaccharides-Producing Endoxylanase from Humicola sp Ly01 作者: Zhou Junpei; Wu, Qian; Zhang, Rui; 等.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卷: 23 期: 6 页: 794-801 出版年: JUN 2013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0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22. Metagenomic Analysis of the Pygmy Loris Fecal Microbiome Reveals Unique Functional Capacity Related to Metabolism of Aromatic Compounds 作者: Xu, Bo; Xu, Weijiang; Yang, Fuya; 等. PLOS ONE 卷: 8 期: 2 文献号: e56565 出版年: FEB 15 2013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15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23. Cloning,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Protease-Resistant alpha-Galactosidase from New Sphingomonas Strain 作者: Zhou Junpei; Dong, Yanyan; Li, Junjun; 等.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卷: 22 期: 11 页: 1532-1539 出版年: NOV 2012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5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24. Characterization of a family 3 polysaccharide lyase with broad temperature adaptability, thermo-alkali stability, and ethanol tolerance 作者: Zhou, Junpei; Dong, Yanyan; Gao, Yajie; 等. BIOTECHNOLOGY AND BIOPROCESS ENGINEERING 卷: 17 期: 4 页: 729-738 出版年: AUG 2012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1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25. A novel xylanase with tolerance to ethanol, salt, protease, SDS, heat, and alkali from actinomycete Lechevalieria sp HJ3 作者: Zhou, Junpei; Gao, Yajie; Dong, Yanyan; 等. JOURNAL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BIOTECHNOLOGY 卷: 39 期: 7 页: 965-975 出版年: JUL 2012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14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26. Novel low-temperature-active, salt-tolerant and proteases-resistant endo-1,4-beta-mannanase from a new Sphingomonas strain 作者: Zhou, Junpei; Zhang, Rui; Gao, Yajie; 等.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卷: 113 期: 5 页: 568-574 出版年: MAY 2012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9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27. 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Intracellular Low-Temperature-Active Xylanase 作者: Zhou Junpei; Dong, Yanyan; Tang, Xianghua; 等.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卷: 22 期: 4 页: 501-509 出版年: APR 2012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3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28. A novel low-temperature-active beta-glucosidase from symbiotic Serratia sp TN49 reveals four essential positions for substrate accommodation 作者: Zhou, Junpei; Zhang, Rui; Shi, Pengjun; 等.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卷: 92 期: 2 页: 305-315 出版年: OCT 2011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9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29. A new alpha-galactosidase from symbiotic Flavobacterium sp. TN17 reveals four residues essential for alpha-galactosidase activity of gastrointestinal bacteria 作者: Zhou, Junpei; Shi, Pengjun; Huang, Huoqing; 等.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卷: 88 期: 6 页: 1297-1309 出版年: DEC 2010 出版商处的全文 查看摘要 被引频次: 15 (来自所有数据库) 使用次数
个人分类: 云师学者群|1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google scholar
热度 1 dulch 2016-10-27 09:53
我的学术主页网址为 https://xue.glgoo.com/citations?user=h-ulwY8AAAAJhl=zh-CNoi=ao 里面包含我们近几年在随机动力学领域的相关论文。欢迎感兴趣的同仁多多交流, 不吝赐教!也欢迎您来美丽的春城访问交流!
个人分类: 青椒生涯|389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自动化领域新动态汇总
gongkong 2016-9-27 15:35
“ 工业4.0 ”、“智能制造”掀起了制造业的一场变革大潮,各企业也紧跟着时代要求调整计划、布局。企业一小步,行业一大步,近期, 自动化 领域依旧忙得火热。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自动化领域大咖们的新动向。   市场动态   西门子中国研究院苏州院投入运营   西门子中国研究院苏州院上周正式揭幕。苏州院是在“西门子中国创新中心计划”下建立的在华首个专注于数字化科技领域的研发机构,将在大数据、物联网、智能交通、工业网络安全和工业 机器人 等领域从事技术创新、技术开发和应用。同时,苏州院将实现跨业务集团合作,从事针对中国和国际市场的全新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研究。   西门子使用VR技术优化英国VSD工厂   西门子将VR技术使用在英国柴郡康格尔顿的一家变速传动安装(VSD)的制造工场中。在VR手艺的支撑下,西门子工场不只通过模仿实现了拆卸过程的优化,并且,在产物设想、工场规划,以至日常办公等方面都带来了诸多改善。   施耐德电气任命何维克为工业事业部执行副总裁   9月21日,施耐德电气宣布任命何维克为工业事业部执行副总裁和执行委员会成员,任命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何维克,50岁,德国人,在三菱以及西门子 工业自动化 担任过重要职位,曾任西门子过程工业与驱动集团CEO。   罗克韦尔自动化推进互联矿区发展   罗克韦尔自动化推进互联矿区发展,通过将信息技术和运营技术相融合,采矿企业能够简化数据管理,更好地了解运营状况并对产量恢复进行预测。采集来自不同设备和分布点的数据后,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还能够对运营进行改进, 从完成每日目标到提升资产绩效及产量。   魏德米勒再次获得工程师“杰出雇主”奖   魏德米勒再次成为工程师最喜爱的雇主之一。经独立机构杰出雇主调研机构确认,代特莫尔德的家族公司魏德米勒再次被评为“工程师的杰出雇主”。   行业大会   ABB参加重庆市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团会议年会   9月25日,ABB集团执行委员会成员尤柯尔参加了重庆市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团会议第十一届年会,并分享了如何通过工业服务创新支持重庆制造业的发展。通过介绍案例,尤柯尔展示了服务创新如何使包括电力行业在内的重资产行业获益,其中包括ABB为美国电力公司开发的资产健康中心解决方案。   第26届中国国际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展览会举行   9月21日,第26届中国国际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展览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本次参展厂商划分为智能制造系列、现代科学仪器、重大医疗仪器设备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四大方阵。与此同时,本届展会还组织物联网与智能制造、北京国际智能工厂与互联企业解决方案高峰论坛、工业互联与智能制造研讨会、第五届 工业控制系统 信息安全峰会等多场论坛和研讨会。   欧姆龙参加全球智能制造大会   由工信部、上海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主办,的“全球智能制造大会--暨SENSOR CHINA开幕式”在上海召开。欧姆龙出席大会,欧姆龙公司打造了全新的“i-Automation”智能制造理念,从信息智能化、控制精益化、人和机器新的协调三个层次分别讲述了将智能制造落实。   AHTE 2017第十一届上海国际工业装配与传输技术展览会招展正式启动   第十一届上海国际工业装配与传输技术展览会将于2017年9月5-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E5-E7馆举办,AHTE 2017招展正式启动.。预计AHTE 2017将吸引近600家展商及60,000名专业观众到场。   资本动向   研华收购B+B samrtworx   9月22日,研华宣布收购B+B Smartworx,双方致力于打造多环境适应的高质量无线数据传输,全面串联工业领域无线连接,让工业4.0真正实现落地。   ABB向安凯特电缆出售电缆业务   安凯特电缆正在收购ABB旗下资产价值为8.36亿欧元的高压电缆系统业务。双方将在未来项目中继续携手,共同探寻海底互联及直流输电等领域的市场机会。该业务是目前正在战略评估中的ABB电网业务的一部分。该交易按惯例和监管流程预计将于2017年第一季度完成。   台达与南京晓庄学院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   9月20日,台达与南京晓庄学院正式达成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建设“南京晓庄学院-台达自动化实验中心”,以改善和提升校方实验室硬件条件,满足在校师生的自动化教学和研究需求。同时,双方还将在自动化领域的教学、研究和应用进行全面合作。   产品快讯   中控发布TCS-900高端安全仪表系统   9月21日,第26届中国国际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展览会上,中控正式发布TCS-900高端安全仪表系统,TCS-900系统可应用于有安全完整性等级(SIL3及以下)要求的关键过程安全控制场合,包括紧急停车系统、火灾及气体检测系统、燃烧管理系统、大型透平压缩机控制等。主要应用在石油天然气、大型石化化工、能源、交通、冶金和大型机组等领域。   英威腾推Goodrive 100-PV电力解决方案   英威腾于9月27日至29日参加2016尼日利亚国际电力展。展会上推出Goodrive 100-PV的新方案,该方案可极大地解决许多地区电力短缺的问题,Goodrive100-PV太阳能水泵 变频器 应运而生,专门为更好地利用太阳能来驱动水泵而设计。   霍尼韦尔UOP推出工业物联网产品 霍尼韦尔推出一项新型软件服务,即互联运营服务(ConnectedPerformanceService),以帮助客户提升炼油、石化和气体加工设施的运营表现。新推出的互联运营服务业务通过采用工业物联网技术,并利用霍尼韦尔过程控制部的下一代软件平台,来进一步开拓和发展霍尼韦尔在流程和工艺技术、工程设计以及催化专业知识等行业的业务。   Silicon Labs推定制型固态继电器解决方案   Silicon Labs9月22日推出了基于CMOS技术的突破性隔离型场效应晶体管(FET)驱动器家族产品,新型Si875x系列产品是业内首款隔离型FET驱动器,设计旨在利用集成的CMOS隔离栅传输电源,这消除了通常所需的隔离的次级侧开关电源,减少了系统成本和复杂性。   康耐视推出MX-1000移动终端系列   9月20日,隆重宣布已研发出一个坚固耐用的全新移动终端产品系列,并面向市场正式推出。MX-1000移动终端系列能够将智能手机的易用性、低成本和灵活性与坚固耐用的手持式组件相结合,其性能优于市场上基于激光和相机的读码系统。 更多相关信息请浏览:www.gongkong.com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全文化研究的最新热门领域—— Patient Safety Culture
wangbing187717 2016-9-22 19:48
最近,检索安全文化方面的外文文献,发现 patient safety culture(患者安全文化)研究比例偏高。 2015年至今, 以SCI收录的 patient safety culture与 safety culture方面的研究文献为例, patient safety culture研究文献占比为21%;若以S SCI收录的 patient safety culture与 safety culture方面的研究文献为例, patient safety culture研究文献占比为32%。这表明,安全文化研究的最新热门领域—— Patient Safety Culture。
1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双字棋盘:棋理,棋谱,棋思,棋子。观念与方法的创新。
geneculture 2016-9-15 21:08
双字棋盘,蕴含:棋理,棋谱,棋思,棋子(在此就是虚拟物化的汉字和数字)及其应用的基本场景(三类双语协同处理能力得以体现的智慧融通融合的场景,其特征在于:多学科/跨学科、多领域/跨领域、多行业/跨行业(简称“多/跨”)的知行合一的内容,几乎都可在此多语种/多媒体(简称“多/多”)的场景中在形式上各就各位、在内容上各得其所/各取所需)。 脑内认知结构的重构过程可通过中文棋盘的弈棋过程即在汉语棋谱的形成或调用的过程中得以外化从而易于比较(既可做定性分析又可做定量分析还可做结构分析和程序分析甚至可通过全自动的测序定位分析推演即预测其重构过程的演变趋势即做定向分析)。借助双字棋盘学习古诗,无论思维还是记忆,听说读写,诗意的解释,乃至翻译,等等,都是最便捷的一种好方法!汉字棋(人机交互产品)与七遍通(人机交互服务)结合,教学的效率与效果都极佳。最重要的是,通过汉字棋盘,可记录和比较人们在认知“音、形、意、义”上的不同距离。在语文、英语、数学三科教学上的实际应用效果尤其明显。汉字棋的棋子(汉字)和棋谱(汉语)--在此学习过程就是使用汉字和汉语的过程。孟郊《游子吟》的语言特色、思维特点和形象风格,都是学习他这首诗的汉字和汉语需要特别关注的。知情意行与个性,在这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没有七遍富有感情的诵读,是不足以体会到并表达出这首诗的主旨的。有了上述汉字棋这样的人机交互软件产品与七遍通这样的人机交互软件服务的结合,该教学过程的协同智慧能力就比较容易凸显出来,从而,把古诗都读活(活学活用)。严格意义的双字棋盘(汉字棋盘、中文棋盘和汉语棋谱等等都仅仅是其特例和具体的应用)。 真正系统开发和推广的双字棋盘,具有全球汉字汉语测序定位功能及其附加的人类智力和人工智能(“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高度合作、优化互动”)结合的协同智慧能力。目前展示的虽然仅仅的是很有局限的demo,但是,它们却已可把其后面其支配作用的科学假设(三大基本定律)验证得具体到位了(凡是有科学思考能力的人,都可独立验证它们的存在及其作用)。双字棋盘人机交互,既可是同步的,也可是异步的。各种计算与统计即量化的方式方法都可用上。而且,海量数据的计算和统计几乎也都可在瞬间达成。棋盘是简单的,但是,弈棋过程的一系列选择却是不简单的,棋盘与棋谱的结合应用,可记载从简单到复杂的全过程。人机交互是一个方面;人机-机际-机人的交互是更重要的另一个方面。展示的那几个--还可以有很多,具备人机互动乃至人机-机际-机人的联动而有助于语言教学和认知潜能激发为现实能力的一系列特性。 1.双字棋盘一定可体现并验证三大基本定律。 2.双字棋盘的应用,一定便于人机互动乃至人机-机际-机人的联动,从而,有助于语言教学和认知潜能被激发为现实能力。 可见,双字棋盘,不仅蕴涵深刻的科学原理(1),而且还附带启发式教学的人际交互方法(2),同时,还预留了足够的发展余地。 3.通过双字棋盘师生们均可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
个人分类: 双语信息处理|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3-2014年“安全与密码学”领域引用最多的的学术论文
chzg99 2016-9-7 09:05
These security and cryptography papers are among the most cited between the years 2013 and 2014. Source data is from Google Scholar Metrics . The papers are roughly in the order of citations per year. More recent 2015 and 2016 publications haven't accumulated enough citations to make the list yet. Candidate Multilinear Maps from Ideal Lattices. S Garg, C Gentry, S Halevi Eurocrypt, 2013 FRESCO: Modular Composable Security Services for Software-Defined Networks. S Shin, PA Porras, V Yegneswaran, MW Fong, G Gu, M Tyson NDSS, 2013 Homomorphic Encryption from Learning with Errors: Conceptually-Simpler, Asymptotically-Faster, Attribute-Based. C Gentry, A Sahai, B Waters Crypto, 2013 Path ORAM: an extremely simple oblivious RAM protocol E Stefanov, M van Dijk, E Shi, C Fletcher, L Ren, X Yu, S Devadas ACM CCS, 2013 Practical Multilinear Maps over the Integers. JS Coron, T Lepoint, M Tibouchi Crypto, 2013 Message-Locked Encryption and Secure Deduplication. M Bellare, S Keelveedhi, T Ristenpart Eurocrypto, 2013 Pinocchio: Nearly Practical Verifiable Computation B Parno, J Howell, C Gentry, M Raykova IEEE SP, 2013 Zerocoin: Anonymous Distributed E-Cash from Bitcoin I Miers, C Garman, M Green, AD Rubin IEEE SP, 2013 DREBIN: Effective and Explainable Detection of Android Malware in Your Pocket. D Arp, M Spreitzenbarth, M Hubner, H Gascon, K Rieck NDSS, 2014 DupLESS: Server-Aided Encryption for Deduplicated Storage. S Keelveedhi, M Bellare, T Ristenpart USENIX Security, 2013 ZMap: Fast Internet-wide Scanning and Its Security Applications. Z Durumeric, E Wustrow, JA Halderman USENIX Security, 2013 A Heuristic Quasi-Polynomial Algorithm for Discrete Logarithm in Finite Fields of Small Characteristic. R Barbulescu, P Gaudry, A Joux, E Thomé Eurocrypt, 2014 Attribute-Based Encryption for Circuits from Multilinear Maps. S Garg, C Gentry, S Halevi, A Sahai, B Waters Crypto, 2013 Practical Control Flow Integrity and Randomization for Binary Executables C Zhang, T Wei, Z Chen, L Duan, L Szekeres, S McCamant, D Song IEEE SP, 2013 Just-In-Time Code Reus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Fine-Grained Address Space Layout Randomization KZ Snow, F Monrose, L Davi, A Dmitrienko, C Liebchen, AR Sadeghi IEEE SP, 2013 Lucky Thirteen: Breaking the TLS and DTLS Record Protocols NJ Al Fardan, KG Paterson IEEE SP, 2013 Virtual Black-Box Obfuscation for All Circuits via Generic Graded Encoding. Z Brakerski, GN Rothblum TCC, 2014 AppIntent: analyzing sensitive data transmission in android for privacy leakage detection Z Yang, M Yang, Y Zhang, G Gu, P Ning, XS Wang ACM CCS, 2013 FLUSH+ RELOAD: A High Resolution, Low Noise, L3 Cache Side-Channel Attack Y Yarom, K Falkner USENIX Security, 2014 RSA Key Extraction via Low-Bandwidth Acoustic Cryptanalysis. D Genkin, A Shamir, E Tromer Crypto, 2014 Vetting undesirable behaviors in android apps with permission use analysis Y Zhang, M Yang, B Xu, Z Yang, G Gu, P Ning, XS Wang, B Zang ACM CCS, 2013 Zerocash: Decentralized Anonymous Payments from Bitcoin EB Sasson, A Chiesa, C Garman, M Green, I Miers, E Tromer, M Virza IEEE SP, 2014
个人分类: 信息安全|5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搜索“转基因”·小序
ABCecilia 2016-7-13 09:14
ABCécilia·好搜引擎 好搜引擎中关于关键词“转基因”的360指数计算结果(2013年1月-2016年7月): 转基因360好搜引擎的走势分析图·ABCécilia整理(依据略) 与“转基因”直接相关的搜索需求主要集中分布(2016-6-12至2016-7-11)在如下领域:大豆油的危害、食品的危害、食品、婴儿、转基因鸡、大豆油的危害、和非的区别、番茄、大豆、食品的利与弊、动物、食品有哪些、技术、大豆、玉米、水果玉米是不是、食品名单。 与“转基因”相关的搜索需求主要集中分布(2016-6-12至2016-7-11)在如下领域:NCBI、方舟子、崔永元、袁隆平、张启发、司马南、孟山都、科学网。其中出现搜索飙升事件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俄罗斯转基因”、“医生组织试吃转基因大米”、“郎咸平:睡在转基因问题上公然说谎”、“评农业部转基因新闻发布会:到底睡在说谎”、“转基因婴儿”。 7月5日以来重要的相关新闻包括:未来网和网易门户网站中的朱作言转基因科普,未来网和北京时间门户网站中关于俄罗斯励志成为世界生态农业领袖的相关报道,新华网和南方周末关于百名诺奖得主力挺转基因的相关报道。文本链接: http://news.k618.cn/society/rd/201607/t20160712_8091824.html;http://news.163.com/16/0711/12/BRMN46VV00014SEH.html;http://news.k618.cn/tech/tp/201607/t20160709_8045199.html;http://tech.btime.com/science/20160710/n282020.shtml;http://xhpfm.news.zhongguowangshi.com:8091/v200/newshare/958944?channel=360;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142;
个人分类: 中国转基因网络分布|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低影响因子老牌期刊遇到高影响因子新期刊--写在2016影响因子放榜
Toney 2016-6-14 10:35
又是一年影响因子放榜时,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每到这时,心中总有一些思绪,一些出刊不久的期刊影响因子涨的如日中天,一些领域的老牌杂志影响因子不涨反而降了。虽说现在提倡不为影响因子所动,但实际上,影响因子还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既反应这个领域的热度,也体现出杂志的难易程度及认可度。 这就好像前段时间的一个热门话题:一封诺贝尔奖获得者推荐信和NCS论文一篇,你更希望是哪一个? 那么,我想问,一个老牌影响因子低的杂志与一个新兴的影响因子高的杂志,你会青睐哪一个?
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第四篇SCI检索的学术论文
热度 1 GeQIAN 2016-6-1 14:28
我的第四篇SCI检索的学术论文,发表于2013年4月,该论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生物能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因本论文也涉及到社会科学问题,故同时被SSCI检索。 我的第四篇SCI检索论文的一幅插图,内容为生物能研究领域的基于文献共引网络分析的知识图谱。 全文链接: http://www.ingentaconnect.com/content/asp/jbmb/2013/00000007/00000002/art00026 延伸阅读: “一项生物能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发布在“数据分析网”: http://www.afenxi.com/post/38355
2781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第三篇SCI检索的学术论文
热度 3 GeQIAN 2016-5-11 14:50
我的第三篇SCI检索的学术论文,发表于2012年10月,是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汶川地震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 我的第三篇SCI检索的学术论文中的一幅插图,内容是关于汶川地震研究领域的基于文献共引网络分析的知识图谱。 延伸阅读: “钱革老师在SCI期刊 Disaster Advances 发表论文”,发布在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上海财经大学网”: http://sh.shufe.edu.cn/98/52/c1790a38994/page.htm
3832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内高校入围ESI的优势、潜力学科
idmresearch 2016-4-24 08:19
里瑟琦智库采集了ESI数据库近两年发布的排名数据,从2014年5月到2016年3月共12期,此次分析了国内高校在22个学科领域的占比变化趋势。 整体排名来看,国内高校上榜数从138所增加到177所,相对占比从3.14%提升到3.45%。最近一期数据显示,国内高校有5个学科入围数占比在5%以上,属于国内高校的优势学科;有7个学科入围数占比在3-5%,属于有一定潜力的学科;有6个学科入围数占比在1-3%,但是增幅都较大,属于国内高校正发展中学科;另外,有4个学科的相对占比在1%以上,并且也只有一两个高校进入其中。详细对比数据可见附表。 l 国内高校优势学科(占比5%以上) ESI 在学科上的排行榜国内机构占比最高五个学科依次是数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均在5%以上,属于国内高校较具有优势的学科。 尤其,数学和材料学科最近一期数据显示中国高校新增入围分别为5所和18所,相对占比已经达到10%以上,两年的相对增幅也是在1%以上,发展迅速。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分别新增入围机构112所、143所、35所,而其中国内高校有20所、21所、6所,可见国内高校的此学科处于急速发展阶段。 图1:ESI排行榜国内高校占比变化趋势(占比5%以上) l 国内高校潜力学科 (占比3-5%) 国内高校的潜力学科有七个:物理学、农业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在学科排行榜上国内高校占比3-5%。 图2:ESI排行榜国内高校占比变化趋势(占比3-5%) 其中,农业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两年间的相对占比提高1%以上,提升较快,属于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学科。 l 国内高校发展学科 (占比1-3%) 国内高校发展学科的特点,国内高校相对总机构数占比不高,但是两年间不断有新高校在此学科入围,并且新增机构数量不低,发展较快,有如下六个学科: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系统科学与行为学、临床医学、免疫学、社会科学、微生物学。如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两年间新增入围高校有9所,占最近一期入围的15所的一半以上。 但是,这当中大部分学科最近一期相对占比出现下降趋势,进步赶不上全球机构在此学科上的进展速度。 图3:ESI排行榜国内高校占比变化趋势(占比1-3%) l 国内高校弱势学科 (占比1%以下) 国内高校的弱势学科有四个:经济学与商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综合交叉学科、空间科学,上榜高校只有1-2所。空间科学是唯一个没有国内高校入围的学科。综合交叉学科也是最近一期才有唯一一所高校入围。 具体每个学科入围高校的情况将在后续的文章中推出。下表数据均由人工采集完成,如有遗漏或错误,敬请指正。 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 ESI 各学科 5 月 7 月 9 月 11 月 1 月 3 月 5 月 7 月 9 月 11 月 1 月 3 月 变化 all 机构总数 4389 4466 4563 4636 4715 4796 4678 4787 4865 4959 5040 5134 745 国内高校 138 140 146 150 152 153 153 161 165 170 171 177 39 占比 3.14% 3.13% 3.20% 3.24% 3.22% 3.19% 3.27% 3.36% 3.39% 3.43% 3.39% 3.45% 0.31% 数学 机构总数 216 219 222 225 227 229 221 224 226 229 232 235 19 国内高校 21 21 22 22 22 23 24 25 24 24 26 26 5 占比 9.72% 9.59% 9.91% 9.78% 9.69% 10.04% 10.86% 11.16% 10.62% 10.48% 11.21% 11.06% 1.34% 材料科学 机构总数 691 701 713 723 734 740 705 718 726 738 751 767 76 国内高校 60 60 61 64 64 66 68 70 72 75 75 78 18 占比 8.68% 8.56% 8.56% 8.85% 8.72% 8.92% 9.65% 9.75% 9.92% 10.16% 9.99% 10.17% 1.49% 化学 机构总数 1029 1044 1062 1076 1091 1096 1052 1069 1083 1103 1121 1141 112 国内高校 87 88 93 95 95 98 95 100 103 105 105 107 20 占比 8.45% 8.43% 8.76% 8.83% 8.71% 8.94% 9.03% 9.35% 9.51% 9.52% 9.37% 9.38% 0.93% 工程学 机构总数 1115 1133 1153 1168 1186 1194 1151 1169 1184 1210 1231 1258 143 国内高校 78 81 82 83 83 84 84 88 90 92 95 99 21 占比 7.00% 7.15% 7.11% 7.11% 7.00% 7.04% 7.30% 7.53% 7.60% 7.60% 7.72% 7.87% 0.87% 计算机科学 机构总数 356 362 368 370 377 380 359 366 370 377 382 391 35 国内高校 18 18 18 18 18 18 18 19 20 22 22 24 6 占比 5.06% 4.97% 4.89% 4.86% 4.77% 4.74% 5.01% 5.19% 5.41% 5.84% 5.76% 6.14% 1.08% 物理学 机构总数 688 695 704 711 717 717 681 691 696 704 713 727 39 国内高校 30 33 33 33 34 35 34 34 34 33 33 35 5 占比 4.36% 4.75% 4.69% 4.64% 4.74% 4.88% 4.99% 4.92% 4.89% 4.69% 4.63% 4.81% 0.45% 农业科学 机构总数 651 665 673 684 696 706 691 704 712 719 730 743 92 国内高校 20 24 25 25 27 27 27 30 30 33 34 34 14 占比 3.07% 3.61% 3.71% 3.65% 3.88% 3.82% 3.91% 4.26% 4.21% 4.59% 4.66% 4.58% 1.51% 药理学与毒理学 机构总数 666 679 692 701 713 725 704 719 729 740 751 762 96 国内高校 22 24 26 27 28 27 30 32 33 33 34 34 12 占比 3.30% 3.53% 3.76% 3.85% 3.93% 3.72% 4.26% 4.45% 4.53% 4.46% 4.53% 4.46% 1.16%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机构总数 780 797 813 825 838 848 825 841 855 871 885 904 124 国内高校 22 25 27 31 32 31 35 36 38 39 39 40 18 占比 2.82% 3.14% 3.32% 3.76% 3.82% 3.66% 4.24% 4.28% 4.44% 4.48% 4.41% 4.42% 1.60% 环境与生态学 机构总数 651 670 683 694 707 721 703 719 731 737 751 770 119 国内高校 20 21 21 21 22 22 23 24 24 23 24 25 5 占比 3.07% 3.13% 3.07% 3.03% 3.11% 3.05% 3.27% 3.34% 3.28% 3.12% 3.20% 3.25% 0.18% 地球科学 机构总数 517 525 535 544 553 557 537 545 556 567 576 591 74 国内高校 11 12 12 13 13 13 13 16 16 16 17 19 8 占比 2.13% 2.29% 2.24% 2.39% 2.35% 2.33% 2.42% 2.94% 2.88% 2.82% 2.95% 3.21% 1.08% 植物学与动物学 机构总数 973 992 1004 1020 1036 1051 1019 1035 1050 1063 1077 1096 123 国内高校 26 27 27 28 29 29 30 31 33 33 34 34 8 占比 2.67% 2.72% 2.69% 2.75% 2.80% 2.76% 2.94% 3.00% 3.14% 3.10% 3.16% 3.10% 0.43%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 机构总数 551 565 576 587 592 600 588 604 614 634 645 656 105 国内高校 6 7 7 8 9 8 9 10 12 12 12 15 9 占比 1.09% 1.24% 1.22% 1.36% 1.52% 1.33% 1.53% 1.66% 1.95% 1.89% 1.86% 2.29% 1.20% 神经系统科学与行为学 机构总数 677 690 703 713 724 734 715 730 739 748 758 770 93 国内高校 11 12 12 15 14 15 16 17 17 17 18 17 6 占比 1.62% 1.74% 1.71% 2.10% 1.93% 2.04% 2.24% 2.33% 2.30% 2.27% 2.37% 2.21% 0.59% 临床医学 机构总数 3270 3336 3410 3463 3517 3581 3493 3567 3626 3679 3750 3810 540 国内高校 49 50 51 55 56 56 57 62 62 62 63 66 17 占比 1.50% 1.50% 1.50% 1.59% 1.59% 1.56% 1.63% 1.74% 1.71% 1.69% 1.68% 1.73% 0.23% 免疫学 机构总数 555 566 579 588 598 607 591 605 617 628 634 647 92 国内高校 6 6 6 7 7 8 8 10 11 11 11 10 4 占比 1.08% 1.06% 1.04% 1.19% 1.17% 1.32% 1.35% 1.65% 1.78% 1.75% 1.74% 1.55% 0.47% 社会科学 机构总数 1051 1071 1093 1111 1138 1160 1137 1163 1183 1204 1204 1227 176 国内高校 7 7 9 8 7 9 11 13 13 14 15 15 8 占比 0.67% 0.65% 0.82% 0.72% 0.62% 0.78% 0.97% 1.12% 1.10% 1.16% 1.25% 1.22% 0.55% 微生物学 机构总数 345 352 358 364 370 374 362 368 375 383 388 397 52 国内高校 2 2 2 2 2 2 3 3 3 5 5 5 3 占比 0.58% 0.57% 0.56% 0.55% 0.54% 0.53% 0.83% 0.82% 0.80% 1.31% 1.29% 1.26% 0.68% 经济学与商学 机构总数 231 235 238 242 247 250 245 250 254 258 262 268 37 国内高校 1 1 1 1 1 1 1 1 1 2 2 2 1 占比 0.43% 0.43% 0.42% 0.41% 0.40% 0.40% 0.41% 0.40% 0.39% 0.78% 0.76% 0.75% 0.32% 精神病学与心理学 机构总数 465 477 488 497 507 516 506 517 526 535 545 555 90 国内高校 1 1   1 1 1 2 2 2 2 2 2 1 占比 0.22% 0.21% 0.00% 0.20% 0.20% 0.19% 0.40% 0.39% 0.38% 0.37% 0.37% 0.36% 0.14% 综合交叉学科 机构总数 95 98 101 103 106 107 107 110 114 83 85 88 -7 国内高校                       1 1 占比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1.14% 1.14% 空间科学 机构总数 137 139 141 142 144 144 139 141 139 141 142 146 9 国内高校                           占比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 数据库说明: E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为美国汤森路透科技与医疗集团的《基础科学指标》英文缩写,是当今普遍用以评价大学和科研机构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的重要指标,也是全球公认的判断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之一。目前,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其数据库以学科分门别类(共分22个学科),采集面覆盖全球几万乃至十几万家不同研究单位的学科。ESI数据库每两个月更新一次。 ESI 设置的22个学科为: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经济与商业、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综合交叉学科、物理学、社会科学、空间科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系统科学与行为学、免疫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微生物学、环境与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药理学和毒理学。 (作者:佘仕凤,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数据分析专员)
个人分类: 智库数据|49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航王田苗教授:国内外机器人发展热点与趋势(精华版)
ailiyakong 2016-2-28 09:05
王田苗教授针对 智能机器人研究的热点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着重关注哪些应用领域 。进行了深入分析。核心观点如下: (1)机器人技术是 长期刚性 的,因为它是我们智能制造的基础; (2) 机器人交互技术 会是当前机器人进入家庭的最关键技术; (3) 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必须结合起来 ,包括航空航天、码头、食品、电子等,中国还很有机会; (4)机器人前沿技术研究的热点, 视觉、人机交互、运动控制、无人系统、定位技术等 ; (5) RT是什么?就是机器人技术我们称为载体或者称为躯干 ; (6) 谷歌Atlas新型的走向实用的仿人 还有一段时间需要努力奋斗。 提示: 关注微信公众号(RoboSpeak),并回复“ 第一讲干货 ”,可下载 王田苗教授的演讲PPT 和 现场课堂笔记 。
1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6年,该写点东西了,
willow 2016-2-15 14:24
2016年,打算写点东西,专注于碳酸盐岩领域,写点所见所闻,所想所思,清理一下大脑里的一些存货,不然过不了多久又要忘了,写点对华北台地,北美台地机塔里木台地这三大碳酸盐岩台地的共性,说起来着三大台地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个寒武-奥陶系以碳酸盐岩浅水台地沉积为主,底部为一套海侵砂岩,上部为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在奥陶系均发育风化壳气藏。
8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张知识图谱能看出什么?
xiaoyanghu 2015-12-23 10:12
这是一张普通的某个领域学术研究文献数据以国家和地区为节点的timezone型知识图谱,从这张图能解释哪些内容? 1.各国学术文献数量的相对大小(如:美国对该主题的关注度最高、成果最多); 2.能够看出涉足该主题研究的先后顺序(如:美国最早开始关注该领域的研究); 3.国家间的相互合作关系(如:多个国家间有该领域的合作关系,但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并没有国际性的合作成果。)。 不知道除了以上3点,还能从该图中看出什么?不知道timezone知识图谱中的纵向相对位置能说明什么?不知道超美老师在设计该图时有什么初衷?请高手尽力指点,谢谢!
个人分类: 学习资料|4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沈斌倜:在律师的发展中,专业重要还是平台重要?
shenbinti 2015-12-21 10:41
《中国律师网》沈斌倜:在律师的发展中,专业重要还是平台重要? 无讼阅读-风中的风问: 我是一个今年毕业的法学硕士,想从事律师工作。现在有一家全国性大所的武汉分所的婚姻,劳动专业和本地大所(要比那家分所大很多)的民商专业可选。我想将来在民商方向发展,但就平台而言我更看好全国性大所的地方分所。因此我现在很疑惑:律师的入门专业会决定此后的发展吗?到底是专业重要还是平台重要? 在我看来,先有专业,再靠平台,专业是立足的支点。其中原因,我结合我的个人经历跟你谈谈吧。 2007年,我从厦门大学法学院毕业之后,首先进入了一家处于起步阶段的律师事务所。所里人不多,也没有太多的案源,在一年多的实习期里我甚至没有做过一个案子,也没有指导老师,主要工作是接咨询电话、管理事务所网站这样的事务。 但是,这家律所在当时就有一个很好的观念——专业化。虽然所里人不多,但几乎每个人都被设定了专业方向,专业化的理念深入人心。 拿到律师证后,我离开了这里,寻找律师之路的新起点。但是,没有过指导老师,没有过做案子的经验,在北京没有朋友、没有亲戚,同学也都刚毕业没几年,我完全无法从过去的资源中获得任何案源。 我清晰地认识到,“高大上”的业务固然很好,但却是我难以接触的。要在律师行业中生存下来,要么从给其他律师当助理做起;要么独自闯荡,开拓属于自己的案源。 在当时,我没有找到很好的选择前者的机会。毕竟,当实力派律师的助理也需要实力,需要机会。但是,劳动法领域却给了我选择后者的信心。 我发现,劳动法领域的案子大多比较小,大律师一般不愿意做,留下的案源机会相对更多。多积累多学习,我相信自己能够在这个领域积累起优势。 我进入的第二家律师事务所同样人数不多,但在这里,我开始独立执业。 执业伊始,我就开始写劳动法方面的原创文章。平均每周1篇,至今坚持了超过6年,从未间断。随着这些原创文章的传播,我的专业能力越来越多地受到认可。不断有客户主动找到我,案源不再成为问题,我的个人发展也逐渐驶入了“快车道”。 到新所的第2个月,我开始招聘我的个人助理。 执业第2年结束,我在一次公益律师的培训中结识了中闻律师事务所(目前是北京市东城区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律师事务所之一)的主任。他了解我的情况之后,觉得我的创收能力已经完全达到了合伙人的水平,邀请我到中闻做合伙人,使我的身份完成了从小所执业律师到大所合伙人的转化。 执业第3年,我已经接受了香港无线电视台、德国新闻社、《时代周报》等超过30家国内外媒体的采访。 执业第5年,我当选为中闻律师事务所的执委会成员,登上了央视《新闻周刊》,被《中国妇女报》头版《追梦女人》栏目报道,到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讲授《外派船员劳资纠纷法律问题》。 回过头来看,之所以能够不长的时间中取得这么多成绩,完全源于我在劳动法专业领域中的深耕。 如果我没有专业,在执业初期,我将没有任何竞争优势。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专业领域,我才能把全部业务精力放到这一个方向上,通过大量密集型刻苦学习和训练,获得突飞猛进的成长。甚至,在刚刚执业时,所里老律师遇到劳动法问题都会想到请教我。客户的信任、媒体的关注也随之而来。 相对而言,我没有把平台的选择放到第一位。 无论是进入前两家律师事务所,还是现在的中闻,我从未在平台的选择上刻意规划。一步一步走来,从一开始就以劳动法专家的标准要求自己,认真写每一篇文章,做每一个案子,无论在业务能力还是工作平台上,自然就能达到较高的高度。 所以我相信,律师的发展应该先有专业,再靠平台。 如果没有可以立足的专业能力,无论在多大的平台上,你都只是不起眼的附庸。相较平台的选择,更为紧要的事情是,确定一个适合你的方向,刻苦钻研,把手头的工作做到最好。只要你足够出色,自然就会有更好的平台向你抛来橄榄枝。 同时,你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发展会受最初的专业选择束缚。 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当我因为在劳动法领域的突出专业能力在业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时,其实也就站在了这个领域里较高的位置上。这个时候,环顾四周,也尽是各个领域的优秀人物。我们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自主交流,碰撞出火花,产生价值。 这时候,劳动法专业就不再是我唯一的专业方向了。通过这个点,我走向了世界。世界如此广阔,你将无比喜悦。感谢你可以在一个点上脱颖而出,进而成为这个平台的一员。 因此我也相信,你对专业方向的坚持和在这一领域的扎实积累完全不会成为你发展的障碍,相反地,它会为你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奠定最坚实的基础。(责任编辑:邹一娇本文为中国最大法律人社区无讼阅读首发;后被《中国律师网》转载) -------------------------------------------------------------- 沈斌倜律师简介:女,知名律师。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执委、合伙人,中国影响性诉讼特约观察员,点睛律师学院劳动法高级培训师,厦门大学法律硕士,北京劳动法专家。沈斌倜律师长期从事劳资纠纷法律研究,处理过数百起劳资纠纷案件,以处理疑难劳资纠纷案件而见长。执业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南大街甲3号居然大厦18楼;电子邮件:shenbinti@aliyun.com业务电话:(+86) 15301115671(+86)13661313967 ;互动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enbinti
个人分类: 北京劳动法沈斌倜律师动态|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北科大拟成立“度学院”引争议”有感
lulingkxw 2015-12-10 11:10
从哲学的角度理解,“度”是质和量关系的平衡点。 “度学”可理解为是一门把哲学和数学综合起来的学科,历史上,哲学就包括数学的,其实也可以说它就是“度学”早期的“度学”。 即使在哲学和数学作为分离为不同的学科之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发表后,它们彼此并没有分离的。因为自然界并没有离开质的数,也没有离开数的质。一旦离开它们彼此都不成立的,科学学科的原理也是如此。牛顿的书名也准确地表达了这个意思。 “度”的概念并不新,但在哲学和数学分离三百多年后,把它们又综合在一起的“度学”就新了,该领域的研究特别有意义,它必将体现生态哲学和数学的内涵。它不仅对心理平衡有意义,对整个科学系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基础研究新领域。可以成为我们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着力点,值得鼓励的方向。 是否成立学院,那要看学科发展情况。目前还不太普及的话,或可以设研室、研究所。如果成立学院或许对教育、宣传更有利,但也有过于超前的感觉,度把握不平衡的感觉。。。也可以探索。 就当闲聊吧。 附件:北科大拟成立“度学院”引争议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2/333643.shtm
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细分产业经济领域发展规模数据
热度 1 WHQ2015 2015-12-2 05:39
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仍然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并且大规模存在,这些产业往往是就业群体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出口贸易的主体,但这些企业却消耗大量的资源,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形成产业发展根本矛盾。根据中为咨询网观察,同时这是我国产业发展的根本国情,过往欧美日韩等经济体并没有出现过,导致这也是我国解决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的根本所在。首先,我们国家不能大规模转移中低端产业,这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创汇以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同时也会影响到大量群体的就业;其二,我国又不能随意淘汰落后企业及污染企业,因为现实我国存在大量的落后产能及污染中小乃至大型企业,这也会影响到 GDP 增长及就业问题;其三,我们国家不能简单地通过技术方式来升级产业与保护环境,造成企业成本增加,影响企业与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使得产业经济发展出现不适应。面对过往发达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不曾发生的局面,必须根据我国实际国情来解决,把“解决就业、保持经济增长、提高居民收入(现阶段工资增长仍是主要方面)、防治环境污染、实现中低端产业转型升级”几方面问题统筹来解决。这就需要国家中央层面的战略远见与耐性,需要政府社会的卓越执行保障力,需要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更需要创新政治经济制度与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因为我们今天面对的是全球最大产业转型升级经济体,因为我们未来要面对中国梦新局面。 目前我国仍然是全球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工业制造基础能力相对来说雄厚(对比来看,上世纪拉美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是其经济转型不成功的重要原因),这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了产业基础;但作为全球十多年的制造大国,已开始面临美国制造业回流,东南亚、南亚及非洲地区国家强有力的制造业竞争,且趋势更为激烈,我国产业经济转型外部环境不容乐观。中国细分产业经济领域发展规模数据: ( 1 ) 中国重点产业经济细分领域行业市场发展规模信息 ( 2 ) 中国主要经济领域研究调查营收发展规模信息 ( 3 ) 中国主要领域产业经济行业产值与市场需求容量规模 ( 4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行业市场数据规模信息 ( 5 ) 中国主要领域产业经济行业产值与市场需求容量规模 ( 6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研究调查公司营收规模 ( 7 ) 中国主要领域产业经济行业产值发展规模 ( 8 ) 中国主要领域产业经济调查公司营收规模 ( 9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研究公司营收规模情况 ( 10 ) 中外研究咨询报告主要领域发展规模及格局 ( 11 ) 中国区域省份信息资讯领域机构企业营收规模 ( 12 ) 全球及中国研究咨询重点领域经济运行发展指标对比 ( 13 ) 中国重点产业经济细分领域行业发展规模信息 ( 14 ) 中国重点产业经济细分领域市场潜在容量规模数据 ( 15 ) 中国主要领域产业经济行业产值发展规模 ( 16 ) 中国重点产业经济细分领域行业市场发展规模信息 ( 17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研究调查公司营收规模 ( 18 ) 中国主要领域产业经济行业产值与市场需求容量规模 ( 19 ) 中国主要经济领域研究调查营收发展规模信息 ( 20 ) 中国主要领域产业经济行业产值与市场需求容量规模 ( 21 ) 中国重点产业经济细分领域行业市场发展规模信息 ( 22 ) 中国重点产业经济细分领域行业市场发展规模信息 ( 原创首发 ) ( 23 ) 中国重点产业经济细分领域行业市场发展规模信息 ( 原创首发 ) ( 24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研究调查公司营收规模 ( 25 ) 中国重点产业经济细分领域行业市场发展规模信息 ( 26 ) 中国研究咨询主要报告领域发布指数及规模 ( 27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研究调查公司营收规模 ( 28 ) 中国主要领域产业经济行业产值与市场需求容量规模 ( 29 ) 中国重点产业经济细分领域行业市场发展规模信息 ( 30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研究调查公司营收规模 ( 31 ) 中国主要领域产业经济行业产值与市场需求容量规模 ( 32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行业市场数据规模信息 ( 33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研究调查公司营收规模 ( 34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行业市场数据规模信息 ( 35 ) 中国主要领域产业经济行业产值与市场需求容量规模 ( 36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研究调查公司营收规模(二) ( 37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研究调查公司营收规模 ( 38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研究公司营收规模 ( 39 ) 中国主要领域产业经济行业产值与市场需求容量规模 ( 40 ) 中国重点产业经济领域行业市场发展信息规模 ( 41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研究调查公司发展规模 ( 42 ) 中国主要领域产业经济行业产值与市场需求容量规模 ( 43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行业市场数据规模信息 ( 44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研究调查公司营收规模 ( 45 ) 中国主要领域产业经济市场需求容量规模 ( 46 ) 中国重点产业经济领域市场发展规模 ( 47 ) 中国重点产业经济领域行业发展规模信息 ( 48 ) 中国研究咨询主要类型机构公司经营发展规模 ( 49 ) 中国主要领域产业经济行业产值与市场需求容量规模 ( 50 ) 中国重点产业经济细分领域行业市场发展规模信息 ( 51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研究调查公司营收规模 ( 52 ) 中国主要领域产业经济行业产值与市场需求容量规模 ( 53 ) 中国重点产业经济领域行业市场发展规模 ( 原创首发 ) ( 54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研究调查公司营收规模信息 ( 原创首发 ) ( 55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行业产值与市场需求容量规模 ( 原创首发 ) ( 56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行业产值与市场需求容量规模 ( 原创首发 ) ( 57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市场潜在容量 ( 58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研究公司营收规模 ( 59 ) 中国重点经济行业领域调查公司营收规模 ( 60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研究调查公司营收规模 ( 61 ) 中国主要领域产业经济行业产值与市场需求容量规模 ( 62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行业市场数据规模信息 ( 63 ) 中国主要经济领域研究调查营收发展规模信息 ( 64 ) 中国主要领域产业经济行业产值与市场需求容量规模 ( 65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行业市场发展规模信息 ( 66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行业市场数据规模信息 ( 67 ) 中国主要产业经济领域研究调查公司营收规模 ( 68 ) 中国主要领域产业经济行业产值与市场需求容量规模 数据资料来源: EY 、 McKinsey 近年我国高附加值产业取得较快发展,并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但仍然处于产业链制造的末端,很少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出现。而产业升级往往需要改革创新的伴随,尤其是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制度保证,最先进的制度往往很容易诞生最先进的产业创新成果,无论是我国 IT 科技产业还是金融产业,这些都需要改革配套来实现。现今我国产业经济创新环境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这些掣肘着我国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面对过往发达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不曾发生的局面,必须根据我国实际国情来解决,把“解决就业、保持经济增长、提高居民收入(现阶段工资增长仍是主要方面)、防治环境污染、实现中低端产业转型升级”几方面问题统筹来解决。这就需要国家中央层面的战略远见与耐性,需要政府社会的卓越执行保障力,需要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更需要创新政治经济制度与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因为我们今天面对的是全球最大产业转型升级经济体,因为我们未来要面对中国梦新局面。
10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审稿
热度 10 xiaoluo123 2015-11-30 11:03
科研与文章的关系一直很微妙,可以说文章是科研的载体,是与大家共享科研所得的一个平台。 根据在学校期间,我跟我师弟一同投稿的情况来看,学生投稿永远是属于弱势群体,一方面迫于学校毕业文章要求,一方面导师也有相应的标准,以学生为出发点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多发好文章。况且于学生而言,自己知识水平有限,在修改稿件出现问题的很多时候通常都是先怀疑自己的观点。因此,造成了一个现象,即担心自己的文章在外审的过程中不顺利,常常对评审专家的意见从一而终。至少在本人的投稿经历中,对于审稿专家的意见都是点头称是(当然,审稿专家提出的建议绝大多数是正确的,是文章存在的问题),一些本可以在文章中探讨的开放性讨论问题,也是参考专家意见为主,本来自己的一些思路或者见解,常常在多位审稿专家的“雕琢”下,难觅踪影。对自己的新观点也是多加保留、讳莫如深。 需要承认的是,审稿专家通常都是认真负责的,且是该领域的权威人士,对于很多问题研究很深,也常常花费大量时间为各个杂志审稿。上述提出的问题,原因应该也不再审稿专家,但问题在哪,我也不知道,但肯定是有问题的。
3895 次阅读|21 个评论
新型磁控电抗器
lixm 2015-11-23 10:48
一、项目概况: 磁控电抗器 (Magnetically Controllable Reactor , MCR) 是一种电抗值可以连续调节的电抗器。磁控电抗器通过连续调节闭环铁芯上直流线圈中直流电流的大小,连续调节闭环铁芯的饱和程度,实现连续调节闭环铁芯上交流线圈(电抗线圈)电抗值的大小。 磁控电抗器与电容器并联,连续调节磁控电抗器电抗值,可连续调节电力系统无功潮流,可应用于电力系统无功功率需要频繁调节的场合。 现有磁控电抗器存在以下主要缺点:(1) 现有磁控电抗器存在有界不确定现象,无功电流峰值不稳定。无功电流峰值的数秒平均值是稳定的,但无功电流峰值的 20 毫秒平均值,不论什么时间测量总是不稳定,峰值变化达 6% 。( 2 )现有磁控电抗器的暂态响应时间较长;没有超量激励的暂态响应时间约 2.5 秒。采用超量激励控制技术以后, 只能在最大值与最小值这两种特殊状态跳跃时实现20毫秒暂态过程。不能实现磁控电抗器任意两点电抗值之间调节,都可实现较短暂态过程。( 3 )高次谐波占比 3% 。 新型磁控电抗器特点:(1)新型磁控电抗器克服了有界不确定现象,无功电流峰值稳定。(2)新型磁控电抗器的暂态响应时间较短;没有超量激励的暂态响应时间约0.12秒。 采用 3 倍超量激励控制技术以后,不论是小电流调节到大电流,还是大电流调节到小电流,新型磁控电抗器任意不同电抗值的调节暂态响应时间都小于 30 毫秒。 (3) 高次谐波占比1 % 。 二、新型磁控电抗器结构: 新型磁控电抗器单相主体结构与接线如图1所示。 端子 1 、 2 分别为 磁控电抗器两 端子, 3 为 铁芯 ,4为控制电路,L1、L2、L3、L4、L5、L6分别为线圈, D1、D2分别为晶闸管,D4为二极管,D5为 大功率稳压管,IGBT是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IGBT也可用 晶闸管代替 ) 。控制电路4连续调节晶闸管D1、D2触发角的大小,可连续调节磁控电抗器电抗值的大小。线圈L1、L2、L3、L4匝数相等。线圈L5、L6匝数相等。线圈L5、L6匝数比线圈L3、L4少(或多)4%。线圈L5、L6导线截面积等于线圈L1、L2、L3、L4导线截面积的一半(或2/3)。 新型磁控电抗器采用两项新技术(1)利用同一铁心柱上两个线圈中相反的直流暂态过程的对冲作用,加快磁控电抗器小电流调节到大电流的响应速度。(2)利用续流二极管回路中的去磁电路加快磁控电抗器大电流调节到小电流的响应速度。 新型磁控电抗器没有采用超量激励时的无功电流暂态过程如图2所示。 新型磁控电抗器主接线图 主要指标: 不论是小电流调节到大电流,还是大电流调节到小电流,新型磁控电抗器任意不同电抗值的调节暂态响应时间都小于 30 毫秒。(暂态响应时间既符合磁控电抗器技术规程定义,也符合自动控制理论定义)
个人分类: 学术探讨|4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年轻人的新 YC(上):生物技术领域的创业公司暴增,针对小而美
xishuaili 2015-10-26 19:22
小石头 • 2014/08/21 17:11 前两天 YC 举办了 2014年 夏季班的 Demo Day,从路演项目来看,这次风景很不一样。05年 成立的 YC 已经走过了 9年 时间,10年 一个小轮回的话,已经到开启下一段旅程的当口了。这次也是 新掌门 Altman 继任 后的第一次 Demoday,29 岁的年轻人对世界的看法,同 PG 这位将近 50 的教父还是挺不一样的,比如,更大胆。 我们挑选了本次 Demoday 上一各类些有意思的项目,其中有做商业核聚变反应堆、量子计算机和发光植物的,也有拍照定制衬衫、一站报税的小而美服务。分为上下两篇,一起来看看吧。 要特别感谢编辑部诸位小伙伴对这组文章的贡献:华强北导师 Leon、No Zuo no die 的四爷、流光逐云(名字拗口,回头再取花名)、小鲜肉周佳阳,以及帅 Jason。 Gingko Bioworks :我们想利用生物技术重组能源 当前, 人们对于健康理念越来越注重,天然成分受追捧,这个市场已经达到了 20 亿美元的规模。 Ginkgo Bioworks 是一家位于波士顿的初创企业,他们要做的事情还是很高大上的,想要加速生物领域的进展,比如基因工程、天然成分培养。最近,他们也在与美国 DARPA 合作,研究治疗抗生素耐药性的细菌,研究利用微生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研究如何让酵母具有玫瑰的芬芳。 Gingko Bioworks 称,他们可以像生产啤酒一样,在 10 天能培养出这些天然成分,减少 50-90%的成本。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获得了 450 万美元的研发费用,每年1000 万美元的版权费用。这么高大上的公司,员工阵容也是超级强大,几个创始人已经合作了 10年,公司有 15 个博士,还有 2 名 MIT 的教授。 Glowing Plant :让我成为照亮你黑夜的那棵 “树” 这个是我们 36 氪之前报道过的一个项目 ,曾经 在 Kickstarter 上众筹 ,共计筹款 48 万美元。 大概从夜晚的飞机上打望过城市的人都记得这样的场景:浩瀚的光海如同漫天的繁星,令人产生对光明的向往和对人类文明的自豪。然而支持这浩瀚灯海的却是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相应的环境污染。因此,美国的创业团队 Glowing Plant 研发出了可以在黑夜中发光的植物,使得完全环保的光源成为可能。也许多年后,你便可以在散发着荧光的树丛中和恋人手牵着手散步了。Glowing Plant 采用合成生物学技术,从萤火虫的 DNA 中提取生成荧光素的基因,并利用特殊的细菌,将这段基因序列植入到植物的 DNA 内,然后使他们单性繁殖,从而得到这种能够发光的植物的种子。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科幻,然而其实者和许多转基因食物的原理相同,在技术上并不难实现。 Bikanta :早期癌症的纳米 “试金石” Bikanta 确实是一块石头,只不过是金刚石,还是纳米的,可进入人体,用于医疗成像,帮助人们在早期就发现癌症。具体的呈现原理是这样的:将金刚石压成粉尘后,它会发出有反射效果的荧光,能够照亮任何类型的异常分子,信号的强度相比于此前的呈现技术提高了大概 100 倍,这样医生就可以很快识别出来异常。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应用于淋巴结成像,弥补了常规成像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Bikanta 的创始人是安比卡·巴布博士(Dr. Ambika Bumb),掌握有多项专利。成像探头和仪器市场已经有 120 亿美元,而 Bikanta 已经收到了大约 300 万美元的意向订单。 Vizera Labs :随心所欲改变家具视觉款式和材质的投影神器 对于家具卖场来说,在有限的空间里,摆放多个颜色的同款家具绝对是浪费,可是消费者还想多看几种颜色,这个矛盾有解么?Vizera Labs 的做法就是:推出了一款小投影仪,借助全新的 3D 投影技术,利用 Kinect ,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和喜好,在视觉上随意改变家具款式与质感,并直接投射到陈列的家具之上。 如果这一技术能够普及,未来肯定能像 Vizera Labs 的宣传语那样,改变零售业,商家无需摆放太多样品,就可以让顾客选购心仪的商品,运营成本可以降低不少。 Backpack :匹配海淘者和旅行者的代购平台 每次有亲友出国,你是不是都很 high,因为又有人帮你代购省钱了。Backpack 则将这样一次性的场景常规化,将买家与旅行者联系起来,让旅行者带来买家想要的东西。旅行者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而买家也可以省钱。 Backpack 表示,他们的周环比增长已经达到了 15%,仅仅在中国就有 160 亿美元的市场。 MTailor :拍个照就能低价定制衬衫 这年头有钱人都去定制高级时装了,有没有项目嫉妒恨。MTailor 想做的就是帮屌丝也能低价享受定制衬衫。 用户只需要拍一张全身照,上传至 App,MTailor 会根据尺寸生产一款 “量身打造” 的衬衫,而价格只需要 69 美元,比在超市买一件衬衣还便宜。当然,如果你想自行设计你的衬衣,也是可以的,MTailor 会通过 iphone 或者 ipad 的前置摄像头为你量尺寸。 TicketLabs :帮助小型音乐演出吸引更多观众的购票平台 小型演出经常遇到门票销售困难的问题,怎么破?TicketLabs 想到的就是,让演出者只需要一张照片就能创造一个演出页面,简单点几下就能关联 Facebook 页面,并导入 YouTube 视频,借助社交数据流精准营销,帮助小型音乐演出吸引更多观众。这个市场大么?TicketLabs 今年1月1日 写下第一行代码,仅仅 16 天后就获得了第一笔收入。 那买票之后的服务和体验如何呢?TicketLabs 也做了接地气的优化,简化了演出当天的流程。音乐会举办场地不再一套需要连接到票务后台系统的独立硬件扫描器,直接通过 iOS 或 Android 上的应用扫描门票即可。 ClearTax :为纳税人提供一站式报税解决方案 与 YC 一贯喜欢美国公司不同,ClearTax 是一家地地道道的印度公司,旨在帮助印度人通简化报税工作。用户所要做的就是以 PDF 格式上传自己的 16号表格,ClearTax 会自动帮主在用户报税。ClearTax 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三种:如果用户想自行报税,ClearTax 提供软件;如果用户希望 ClearTax 的人协助报税,他们也提供这一服务;如果用户希望使用外部会计,ClearTax 提供 TaxCloud India 云服务。 ClearTax 预测在印度有大约 100 万个人电子报税,今年已经有 30 万人使用 ClearTax 的服务,预计明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百万级。 Carlypso :论如何更精神愉悦的卖二手车 二手车怎么卖?你可以找经销商,一个小时即可出手,不过价钱你肯定不会满意啦;你也可以自己来卖,价格估价会可心,只不过耗时那就没法控制了。现在你有第三个选择了,那就是 Carlypso,他来帮你卖车,你负责收钱,收到的钱肯定是介于前两者之间。 你只需要在 Carlypso 网站上面注册,填写汽车的信息,Carlypso 会委派有相关资质的汽车机械师和检验员来查看汽车,基于内部数据,提供建议售价,并把售车信息发布到 Carlypso 的平台。期间卖家可以继续使用车辆,闲时可以停在公园,潜在的购买者可以试驾你的汽车,这一切也由 Carlypso 打理,你要做的就是接受或者拒绝这个交易。如果交易成功,Carlypso 会收取 5%的佣金,上限 1500 美元封顶。 Theorem :价格由你来定的服装电商平台 相比与传统渠道,在线购物的价格已经低了好多,那还能砍价么?Theorem 觉得还是可以的。Theorem 提供高级服装,大部分都是出自还不太出名但很优秀的专业设计师之手,这些服装的图片和描述会放在网站上,然后提供一个价格区间。消费者可以自己定价,Theorem 收集这些数据,转发给设计师,最终由设计师选择接受哪个客户的订单。 Theorem 由两名 MIT 的毕业生创建,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推出测试版本。到目前为止,商家接受了 60%的订单,其中 60%的最终交易价格要比最低价格高。 Greentoe : 无所不能的砍价网站 如果说你不只是想低价买定制服装,还想砍价买点别的,有没有办法?还真有。Greentoe 就在做这件事。用户在 Greentoe 网站提交想要购买的商品,Greentoe 会挑选一些在线零售商,并报出他们的价格,然后引导用户报出希望的价格,接着 Greentoe 会使用测量工具会测算,告诉你你有多大的机会拿到那个价格。要是有卖家接受你的报价,那恭喜你,你成功啦。 这种模式适用于各类产品,已经有人在上面就婴儿床、洗净器、烘干机等商品。不过两位创始人也表示在女性时装方面还是空白。目前,Greentoe 的成交额已经达到了 100 万,用户复购率已经达到了 34%。 Unwind Me : 按需提供 Spa 按摩服务的 Uber 按需提供服务的模式已经开始占领我们的生活,洗衣、遛狗、安保、修手机都已经有了,Uber 模式还能往哪些领域渗透?Unwind Me 想到的是 Spa 按摩服务。用户只需要在线预约下,Unwind Me 就会安排一位有资质的按摩技师,上门服务。Unwind Me 已经在旧金山运营了 7 个月,不仅方便了客户,也提高了按摩技师的收益,收入大概是以往专职按摩技师的 2-3 倍。 类 Uber 的服务模式在国外风声水起,在国内暂时还会水土不服。没办法,在天朝大家是在是太忙了, 不太有时间去在空闲时间提供服务。 WalkSource : 全世界的宾馆联合起来 三更半夜去住宾馆,无奈被告知 “客满”,和郁闷。不过,这个时候可能有比你还郁闷的,那就是隔壁还未客满而你却不知道的宾馆。Walksource 就要帮这些未客满的宾馆找到更多用户。Walksource 有一套自己的系统,可以让宾馆之间互通有无,给同区域未客满的宾馆介绍顾客。 从 WalkSource 的运营数据来看,这一需求还是很巨大的。自从 WalkSource 测试版推出以来,六个月里,已经有 33 个城市的 200 多家酒店注册了服务,其中 43%的旧金山湾区酒店注册了服务。 WalkSource 每个月会向酒店收取 200 美元的服务费。WalkSource 未来还想增加类似今晚酒店特价这样的特价房预订功能。 Parenthoods :专为宝爸宝妈打造的移动社区 Parenthoods 是一款专门针对宝爸宝妈的移动 App,用户可以在上面讨论他们每天在育儿方面遇到的难题,寻求其他粑粑麻麻们的帮助,当然爸爸妈妈们还可以在上面组织个聚会或者买卖下儿童用品。这个是不是有点像国内的妈妈圈、辣妈帮?比较有新意的是,Parenthoods 还允许用户匿名提问,这样就避免了提出一些弱智问题的尴尬。 Parenthoods 是 Y Combinator 最新一批孵化企业当中唯一一家完全由女性联合创办的公司,目前还只有 iOS 版本,主要在旧金山地区使用。 San Francisco Open Exchange :发现最低价比特币 作为比特币的投资者,自然希望找到最低价的比特币,不过这个工作量也不小啦。现在,初创公司 San Francisco Open Exchange 就在做这个事情。 低价自然讨人爱,San Francisco Open Exchange 的周成交额已经达到了 5 万美金,去年的比特币成交额是 30 万美金,他们的目标显然不只如此。 Zen99 : 为自由职业者提供一站式的理财服务 在职人员的口袋已经被保险公司牢牢看紧了,自由职业人员那可是还有不少空白。Zen99 就是在为这些自由职业者提供一站式的理财服务,将收入和支出进行统计,给出合理的纳税和保险建议,提供在线理财指导。 Zen99 之所以会成功,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是市场上唯一将税务和保险合二为一的服务公司,而且工具还都免费。Zen99 的税务工具目前在全美范围内可用,而其保险业务暂时只有加州的医疗保险销售许可。 LivBlends :主打低糖概念的冰沙 在硅谷,要赚钱,不仅可以做 IT,如果你不是技术流,那就想想如何靠服务这些高薪 IT 员工赚钱吧。LivBlends 作为一家卖冰沙的公司,就得到了 YC 的青睐。LivBlends 主打健康理念,每瓶冰沙果汁的含糖量只有 14 克,大概只有同类产品的 25%。售价方面,一瓶 8 盎司的冰沙售价为 3.25 美元,16 盎司的则为 6 美元。深处硅谷,自然获得不少人青睐。目前有不少公司批量订购 LivBlends 冰沙,销售周增长率已经达到了 30%。 没有金刚钻,肯定揽不了瓷器活。LivBlends 还有一款自己研发的冰沙神奇,可以在 30 秒内制作一杯冰沙,而用户要做的就是把水果、蔬菜、坚果、冰混合在一起。 下篇: 没错,我们要把量子计算机和核聚变反应堆这些技术商业化 原创文章,作者:小石头 “看完这篇还不够?如果你也在创业,并且希望自己的项目被报道,请 戳这里 告诉我们!”
个人分类: 创业|1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人能承受多大的审稿强度?
热度 12 dawndream 2015-9-19 15:59
以前我差不多平均每月收到一个新的SCI审稿邀请。 2015年突然增加,平均每月二到三个新的SCI审稿邀请。 除非内容跟我的领域相差较远,一般我都不拒绝审稿。一来想想自己投文章,也得麻烦别人审稿。二来强迫自己看看最新的文献,了解业界风向也好。三来审稿是对阅读论文的深度要求最高的,对自己是一种挑战。 但逐渐感到,每月二到三个新审稿,似乎有点应付不来了。新稿再加上修改稿的话,同时在审的稿件常常达到三到四篇。有时候不免顾此失彼。 不知承受多大的审稿强度是合适的?多大的强度就应该适可而止了。
5581 次阅读|25 个评论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士来解读---关于科学网的科学性的探讨
热度 7 gdn 2015-7-12 14:15
数年前,满怀对科学问题探讨的激情与愿望,加入了科学网的论坛。 数年后,对科学网的失望渐浓。 原因在于,看到的是很多专业人士不去探讨自己研究的专业 却对自己不研究的专业喋喋不休,笑话百出 建议科学网中的专业人士 多探讨与科普自己专业领域的事情,以体现科学网的科学性、专业性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士来解读。
2896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全球主要研究咨询领域市场发展规模及格局
热度 1 zwzyzx2014 2015-6-24 18:24
全球主要研究咨询领域市场发展规模及格局: 序号 主要领域 市场份额( % ) 营收规模(亿美元) 1 农林牧渔研究咨询 1.3% 25.1 2 文化创意研究咨询 3.2% 61.9 3 教育培训研究咨询 2.6% 50.3 4 酒店旅游研究咨询 2.8% 54.1 5 餐饮食品研究咨询 3.6% 69.6 6 家电家居研究咨询 2.8% 54.1 7 医疗保健研究咨询 5.3% 102.5 8 能源环保研究咨询 4.1% 79.3 9 冶金金属研究咨询 2.8% 54.1 10 化工化学研究咨询 10.4% 201.1 11 车辆工业研究咨询 2.5% 48.3 12 IT 电子研究咨询 8.3% 160.5 13 通讯通信研究咨询 2.2% 42.5 14 机械设备研究咨询 12.7% 245.5 15 电气电器研究咨询 2.7% 52.2 16 建筑装饰研究咨询 5.4% 104.4 17 商业贸易研究咨询 6.7% 129.5 18 纺织鞋服研究咨询 2.5% 48.3 19 交通运输研究咨询 1.5% 29.0 20 文体工艺研究咨询 2.1% 40.6 21 印刷包装研究咨询 1.7% 32.9 22 木材家具研究咨询 2.2% 42.5 23 造纸印染研究咨询 1.9% 36.7 24 金融投资研究咨询 2.8% 54.1 25 居民服务研究咨询 4.1% 79.3 26 商务服务研究咨询 1.8% 34.8 信息来源: McKinsey 、 EY 安永、 Gartner 、 Synobate 共同发布
个人分类: 国际视野|1237 次阅读|1 个评论
形式与语义:申浓的信息论与弗洛瑞迪的信息哲学
geneculture 2015-5-22 16:49
(形式)信息论与(探讨语义信息的)信息哲学分属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4143-461736.html 其实,一个从数学角度讲出來最抽象的因而也是最普遍的信息概念; 另一个则从哲学的角度谈论了最丰富的因而也是最多样的信息概念。 两者虽说是各执一端,但是,很难在同一个层面达成一致性,因而只能更上一层楼对它们来一个全新的提炼、升华和包容。--邹晓辉Geneculture
个人分类: 双语信息处理|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计算机: 世界各国必争的战略领域
热度 1 bulletin 2015-5-11 11:06
  生物计算机是以核酸分子作为“数据”,以生物酶及生化操作作为信息处理工具的一种新颖的计算机模型。其已有 20 年的研究历史。 DNA计算机具有4大优势:   (1)具有高度的并行性,运算速度快,一台DNA计算机一周的运算量相当于所有问世以来电子计算机的总运算量;(2)DNA作为信息的载体其贮存容量巨大,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储1万亿亿的二进制数据,远远超过当前全球所有电子计算机的总储存量;(3)DNA计算机所消耗的能量只占一台电子计算机完成同样计算所消耗能量的十亿分之一;(4)合成的DNA分子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特别是分子氢键引力仍存在,为DNA计算机硬件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因为如此,目前国际上关于DNA计算机的研究形成了一个新的科学前沿热点,各国正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给予资助。如美国军方早在1995年的资助力度、日本早在1996年的资助力度都已超越我国“973”的资助力度;特别是美国基金会在2009年启动了超越摩尔定律的资助项目,主要用于资助DNA计算与量子计算(美国基金会副主任Wing写信给北京大学许进教授,索要其研究成果,估计是与制定该专项基金计划有关)。欧盟的资助力度似乎更大,每4年计划中,生物计算机的研究为主要方向之一。相比之下,我国的资助力度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不到300万人民币,虽然如此,我国的研究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阶段性成果已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在基于硅技术的高性能计算机发展方面,我国基础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而且历来受到发达国家的禁运和封锁。而在DNA计算机研究领域,我国目前已领先于世界。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在生物技术方面的优势,其研究总体实力强于我国。若我国不注重生物计算机的研究,将会又一次落后于西方国家。为此建议:   (1)开展精准PCR仪的研制。PCR技术不仅可扩增DNA片段,而且可提炼出目的DNA片段。但遗憾的是,PCR技术只能提炼出一个DNA计算平台中70%左右的目的DNA片段,而不能100%地提炼出目的DNA片段。如何100%将所需要的DNA片段从一个计算平台分离出来,是当前阻碍DNA计算机发展过程中最困难的一个“障碍”。如果此障碍被消除,DNA计算机必将迎来一个质的飞跃,即使是在实验室,其信息处理能力也将远远超越当今的电子计算机。因此,怎样研制出一个精准的PCR技术,进而形成精准PCR仪对DNA计算机商用发展至关重要;   (2)开展适应于DNA分子、已有生物酶、生化操作与仪器技术的数学计算模型的研究。为研制以DNA分子与生物酶等为材料的DNA计算机,如何建立相适应的数学模型是当前DNA计算机研究中的第二个难点。   (3)在中科院成立生物计算机研究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生物计算机研究院。其主要职责:研发实用化的生物计算机,需要至少6个领域的科学家:信号处理专家、控制工程专家、数学与运筹学家、电子计算机科学家、分子生物学家、密码学专家。 全文请见《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年第1期 作者:许进(北京大学教授) 智库观点    《智库观点》是《中国科学院院刊》作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策划出版的重大选题的精要版,是科学家就我国科学及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深刻战略思考的观点浓缩,其是专送领导和决策层的内部出版物(部分内容亦可作大众传播),希望能对国家和相关领域的重大决策提供科技支撑与参考。
个人分类: 智库观点|4980 次阅读|2 个评论
督促自己将所想所思写下来
chgz 2015-5-10 12:13
终于在科学网有了自己的blog,非常高兴。最近几天关注自己领域的相关专家的博客,读后很受启发。我要学习在科学网上的专家们的精神,接受他们博客上面的好的建议,给自己以向上的力量。同时将自己在学习研究中的所想所思及时写出来,放在博客上面,作为存档,同时分享自己的经验,供他人批评指正。有了自己的科学网博客很是高兴。今后,关于科学研究方面的博客在科学网上发,关于开发设计方面的在CSDN发。
个人分类: 感悟|1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SDN面临的非技术性挑战
SDNLAB123 2015-5-6 13:40
编者按:当前,无论是互联网业还是电信业,对 SDN 的接受度都越来越高。尽管如此, SDN 的商用仍然需要应对一系列的挑战,尤其是来自非技术领域的。 当前,无论是互联网业还是电信业,对 SDN 的接受度都越来越高。尽管如此, SDN 的商用仍然需要应对一系列的挑战,尤其是来自非技术领域的。 SDN 产业联盟近日发布的《 SDN 产业发展白皮书》认为, SDN 的商用部署在衡量投资回报率、整合产业链、应用创新以及电信运营商的内部体制等方面,都需要积极应对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准确评估投资回报率 如何准确进行 SDN 投资回报率的评估,目前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方面, SDN 技术的引入会对网络整体价值格局产生影响。过去,网络都由具有特定功能的专用硬件和软件系统组成,其中硬件的价格在网络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现在, SDN 采用标准化硬件,通过加载不同的软件来实现网元的各种功能,因此硬件的成本将大大降低,软件的价值将显著提升。如何评估两种建网模式对网络成本的影响,现阶段还缺少权威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大规模成功商用部署的案例,在评价引入 SDN 技术对帮助运营商节省投资成本和运维复杂度问题上,还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 二、激发应用创新活力 SDN 技术核心商业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激发创新活力带来新的收入。这一诉求在 SDN 分层架构模型中有充分的体现,特别是网络能力向上层应用开放,通过业务感知网络资源的使用状况,实现灵活的资源调度来满足业务对资源的动态需求,改善用户体验并创新业务模式,从而带来新的业务收入。但是,目前网络能力的开放还处于初级阶段,基于 SDN 架构的应用创新还刚刚起步,大多数网络运营者更多的还只是关注如何通过 SDN 技术来降低建网成本和运维成本,一定程度上制约了 SDN 技术可能带来的新增收入。 三、有效整合产业链 SDN 产业链涉及多个环节,目前业界主要通过开源模式来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但是,除了像谷歌、 Facebook 等具有研发实力的企业能够基于开源成果按照自己的需求定制开发 SDN 解决方案之外,大多数用户通常还是会依赖设备提供商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不同环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 SDN 的理解都不尽相同,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在业界还没有达成共识,因此大多数厂商在基于开源成果研发解决方案时往往会增加一些私有内容,这就增加了整合产业链的复杂度。 四、改造电信运营商的内在基因 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传统的运维和组织管理模式是 SDN 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运营商内部,各部门往往按照专业技术设立,如传输部门负责传送网络, IP 部门负责数据网络,无线部门负责无线网络等。但在 SDN 技术架构下,业务上的重叠和交叉,令各部门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例如在“ IP+ 光”的场景下,就同时需要 IP 网络和光传输网络进行统一的路径计算和保护协同等,要求在运营商内部打破现有的部门界限,需要之前的各个独立部门能够紧密配合。因此,如何使运营商的规划建设、运维和 IT 等部门协同一致而非各行其是,这是 SDN 带来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转载自:网易新闻
个人分类: 业界资讯|1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黯然伤神地阅读
热度 1 zlyang 2015-4-30 14:57
黯然伤神地阅读 买糕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胡森教授,2014-12-10,《陈省身与中国数学强国梦》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tjrb/2014-12/10/content_7206677.htm 我后来在美国留学多年,深切体会到中国数学与国外的巨大差距。国内数学在主流领域工作的人数不多,能够有影响的更属凤毛麟角。绝大部分属于在别人工作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进,别开生面的工作非常之少(即使在海外,做开拓性工作的也不多见)。难道中国人在数学方面才能不够,或者是中国的环境不适宜做数学?陈先生以他的工作令人信服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在中国的本土上完全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数学工作。后来,华罗庚、吴文俊、冯康、廖山涛、陈景润等人的工作,也继续证明了这一点。令人不解的是,改革开放后,物质条件改善了,数学研究反不如从前。这中间的缘由令人深思。 通常一个领域的发展周期为十五到二十年。经过众多科学家的挖掘和发展,往往只剩下几块儿难啃的硬骨头。 北京大学王诗宬教授、中科院院士,2014-12-10,《我接触到的陈省身先生》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tjrb/2014-12/10/content_7206685.htm 约在1986年,陈省身先生和夫人驱车到洛杉矶,参加美国数学会的一个会议,我记得陈是在一个分组会上作20分钟的报告。陈的报告非常生动,会场气氛极佳。一个大人物,在大会上作一个小报告,报告人和组织者都觉得很自然,在今天这个比较夸张的世界上,已很少见了。 感谢您的指教!感谢您提供更多的资料。
3084 次阅读|4 个评论
化解图灵与塞尔两位巨匠强弱两极对立的人工智能观点之间的鸿沟
geneculture 2015-4-25 08:14
塞尔中文屋论题之所以把图灵可计算论题大前提下的图灵测试在自然语言的理解层面给否证了,就在于塞尔中文屋论题实际上蕴含英汉狭义双语、语数广义双语和术俗另类双语这样的三类双语协同处理机制及其相应信息处理机理,但是塞尔本人却既不懂中文(存在语言瓶颈)也不会编程(存在软件瓶颈)甚至也不是哲学以外的其它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存在知识瓶颈),因此,必然存在必须要借助上述三类双语,尤其是“两大类形式化方略”,才有可能化解他遭遇三大瓶颈的困惑。由于中文屋蕴涵的内容对于塞尔来说过于复杂而不足以全面精准地指出图灵可计算论题及图灵测试所蕴含的全部问题。正因为如此,笔者才有机会来化解图灵与塞尔两位巨匠强弱两极对立的人工智能观点之间的鸿沟,通过建立广义双语处理的基础理论,发现并验证信息基本定律,从而找到可采用三类双语协同处理方法解决三大瓶颈造成的各类难题。
个人分类: 双语信息处理|897 次阅读|2 个评论
谁是第二代经济学家
xuxiujiang 2015-4-1 08:40
我们把年龄在50岁到70岁之间的经济学者定义为第二代经济学家。这些学者活跃在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第二代经济学家是进入学术成熟期的学者。他们要有明确的研究领域,具有有形的成果,有独到的建树,在某一研究方向上处于领先地位发挥了一定的学术带头作用。其学术成就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按照这个标准,我们清点了一下,符合这些条件的大约只有二十多人。凑到50人还有可能,列出100人则比较困难,是不是我们太孤陋寡闻了。
1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领域的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T573029173 2015-3-10 16:24
来源: 生态修复网微信 2005 年至 2013 年,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际调查面积约 630 万平方公里。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 16.1% ,其中 耕地土壤 点位超标率为 19.4% ; 重污染企业用地 点位超标率为 36.3% ; 工业废弃地 点位超标率为 34.9% ; 工业园区 点位超标率为 29.4% ; 采油区 点位超标率为 23.6% ; 采矿区 点位超标率为 33.4% 。因此,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工业场地污染要重于耕地污染。 污染场地类型 从污染源、污染特征和修复技术等方面进行分类,中国的污染场地可分为四大主要类型,第一种为 城市企业搬迁的污染场地 ,第二种为 农田耕地的污染场地 ,第三类为 石油开采的污染场地 ,第四类为 矿山开采的污染场地 。 污染场地类型 污染源 污染物类型 污染特点 保护目标 修复技术 涉及管理部门 城市企业搬迁场地 原场址上的企业运行造成 重金属、有机污染物 点源污染: 污染面积较集中,污染物浓度可能很高,污染深度通常较大 人体健康 物理化学修复为主 环保部 农田耕地污染场地 污水灌溉、企业排放废气经大气沉降 重金属、有机污染物 面源污染: 污染面积一般较大,污染物的浓度一般不高,污染深度通常较浅 农产品安全与土壤生态系统 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为主 环保部、农业相关部门 石油开采污染场地 石油勘探、开采、输送和存储等环节 有机污染物为主 面源污染: 污染面积一般较大,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不均匀,污染物的深度通常不大 水源和生态环境 以生物修复为主 环保部、石油相关部门 矿山开采污染场地 矿山开采的遗撒和“三废”外排 重金属为主 面源污染: 污染的面积一般较大,且区域背景值一般较高 水源和生态环境 ; 切断暴露途径为主 环保部门、国土资源部门 目前存在问题及具体对策建议 从几种场地的修复管理现状来看,无论是政策法规、技术管理文件方面,还是修复技术、资金筹集渠道等方面,城市企业搬迁场地修复都是最为成熟的,而其他场地相关配套法规与技术体系都非常欠缺。因此,从整体上,目前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法律法规缺失 ( 顶层设计法律法规——修复的依据 ) 政策法规不完善 是我国推进土壤修复产业进程的主要阻碍。虽然从 2006 年开始,我国开始颁布部分土壤相关的部门法规和规划,但我国还没有形成系统而有效的土壤污染综合防治体系,包括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监测监控体系、修复技术体系等。针对土壤污染防治与控制方面的国家层面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因此土壤污染的法律责任主体、污染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等问题缺乏明确的界定,这就极大限制了土壤修复产业的推进,具有巨大潜力的社会资本投资呈现观望状态,延缓了它们对土壤修复市场的参与度。在环境产业发达的国家,土壤修复产业占环保产业的市场份额高达 30%-50% ,而这一数字在我国当前还非常的低,与土壤污染法律法规缺失有相当大的关系,土壤修复市场与其他环保子行业一样,根本 驱动因素还是法律法规 。 加快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的法律法规制订 。以国内现行土壤污染防治法律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有关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的立法经验,制定一部中国专门的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法。明确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的监督管理体制,最主要的是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权的划分,特别是 环保与农业、国土资源、工信及建设等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 。考虑我国的环境保护水平,应从土壤污染的预防和治理两个方面加以规定为宜,规定预防土壤污染及对受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或整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措施。另外,还应当明确规定土壤污染防治纠纷的处理及违反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二、修复资金筹集渠道不丰富 ( 高额的土壤修复费用如何计算?谁来付? ) 国内污染场地修复的资金目前主要有三个途径, 一是政府投资 ,也是当前中国污染场地修复市场最主要的资金来源,约占当前修复资金总量的 70% ,其中包括国有企业修复自身污染场地的费用。因为在当前的搬迁企业中,多数的污染企业为建厂时间很早的国有企业,他们付费修复污染场地的资金最终也是来自国家的资金。 二是国际援助资金 ,这些资金来自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和双边援助等,这些资金一般多用于对中国一些履约的污染场地进行调查、风险评估和修复。 三是社会资金 ,就是开发商在开发存在增值的地块时,愿意付费进行修复,从而对修复后地块拥有开发权。社会资金目前所占比例较少,因此中国政府目前正着手制订一些有利于社会资金进入污染场地市场的政策机制 ,从而实现多渠道融资来修复污染场地 。 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 资金保障是进行土壤污染调查修复工作的 生命线和基石 ,制定完善的资金筹措、管理、使用制度是决定土壤污染防治法能够得以有效实施并达到最终目标的根本保障。污染防治基金制度应当包括基金筹集方法及来源、基金管理方法、基金使用制度等一系列规则体系,确保专款专用,让资金使用后取得最好的效果。就资金筹集来讲,应当规定基金筹集的主体、方法,土壤污染者、土壤使用受益者应当成为资金缴纳的义务主体,政府应当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土壤的预防和控制。筹集的方法可以是行政的、司法的、税收等方法。对于资金的管理,要规定资金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办法。农田土壤污染修复管理模式可以结合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来调控土壤污染的修复与开发过程。尽快建立以“谁污染、谁治理”为主体的多责任、多目标的融投资体系,稳定资金来源,保证修复工作可持续开展。 三、效果评价体系不健全 ( 修复效果如何评价? ) 由于国内的污染场地修复多为“土地开发驱动型”,因此,目前的修复工程多 以异位修复为主 ,评价方法也多为评估土壤中 污染物的含量 。但国内污染场地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其修复技术的多样化,而仅以土壤中污染物含量作为评价指标,方法过于单一,不能适用原位修复、以切断暴露途径为主的 工程控制技术 ,以及以 土壤中污染物钝化为主的农田土壤修复 等的效果评价。 建立并完善多样化的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价方法。 树立风险管理理念,针对不同的修复技术,进一步完善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评价体系。如针对城市污染土壤、农田污染土壤和矿山污染土壤在直接保护目标、受体和风险暴露途径等方面的差异,分别建立以保护人居健康为目标的城市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价体系,以保护农产品安全和土壤生态系统为目标的农田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价体系,以及以保护水源和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矿山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价体系。以典型土壤动物、陆生植物、土壤功能微生物等为对象,探索建立基于土壤中污染物生态毒理效应的效果评价体系。 四、修复技术选择不科学 ( 修复技术如何筛选? ) 目前污染场地的修复技术筛选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的问题。如一些地方对重金属浓度不高的农田污染土壤采用了淋洗的修复技术等。修复技术的不当选择使土壤修复工程的投入效益比大打折扣,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还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二次污染。 当前,我国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市场存在“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现象,某单位拥有某项技术,就刻意夸大某技术的功能和效果,不吝误导公众。 我国土壤修复总体上可分为 城市企业搬迁土壤 、 农田耕地土壤 和 石油矿山土壤 修复 ,对于不同类型场地有其主流的技术,只有合理选择修复技术,才能经济、有效地达到最终的修复目标。 为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筛选与应用提供指导。鉴于修复技术筛选存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现象,建议国家应出台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方面的指南 ( 已出台修复技术应用的指南 ) 。以修复技术的原理为基础,明确一些技术的优劣势和适用范围。注重引进适用于我国的国外先进技术,搭建土壤修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加强修复技术的引进与本土化。应该结合国内外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针对不同的污染物类型 ( 如重金属、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 和用地类型 ( 如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田耕地土壤等 ) ,逐步建立土壤修复技术默认清单制度,从而规范和优化修复技术的选择,减少修复技术比选代价,避免修复技术盲目选择现象的发生。 五、修复过程管理不全面 ( 修复过程如何科学管理 ) 污染场地修复的“ 土地开发驱动型 ”必然导致 技术选择以异位修复 为主。然而在异位修复技术的实施过程中, 监管部门 难以分阶段、分区域密切跟踪。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修复过程中对二次污染的控制不到位,开放式挖掘,开放式运输,没有控制措施地“随地堆放”,还有一些企业在污染土壤的运输过程中甚至发生偷倒现象。另外,一些修复技术将土壤中的污染物从固相转移至液相或气相,而监管就不能只注重土壤是否干净,而忽略对转移污染物后的介质治理的监管。 加强污染土壤修复过程监管。 在我国当前修复行业鱼龙混杂的背景下,监管部门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在修复技术选择的导向、修复工程招投标的机制等方面把关,提出污染场地修复技术选择的一些基本原则,倡导绿色修复技术理念。强化污染场地修复环境监理制度,细化污染土壤修复工程的环境监理环节与内容,实行污染场地修复的全过程监管。这样不仅能实现修复工程的规范化运行,减少修复过程二次污染的发生,而且可能使修复企业从不敢违法过渡到不想违法。
76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全与环保的共性到底在哪里?
wangbing187717 2015-3-10 13:44
既“柴静效应”“爆发”后,“环保”不仅成了全民热词,而且也可预料的成了“两会”热词。至此,在“安全人”中也开始热议“柴静效应”在安全领域的“嫁接版”和“升华版”!本人认为,安全与环保的“互融”旨在深入挖掘两者之间的根本共性,并不是简单的“嫁接”或“效仿”,这样的“学习”要么浅显,甚至会 “ 误入歧途” 。 目前各方观点众多,但笔者认为均未提及根本,并没有找到理想的观点。因此,经过笔者的思考和查阅资料分析,笔者总结了个人的基本观点:安全与环保两者间的共性在于“系统工程”,无论哪个系统,各自系统的核心要素还是无外乎于“人、机、料、法、环”,即“ 4M1E 要素”,搞好安全与环保工作,就是从“系统”的高度出发,分析、研究如何高效、高质量管好以上各要素,促进“系统”功能达到最佳状态。特别是对于我国目前的环保现状,“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从系统、全面角度做规划的时候”,正好我们的新环保部部长陈吉宁长期致力于环境系统分析方面的研究! (望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微信昵称:王中王( Safeboy ); QQ 昵称:王中王( Safeboy )。热衷于“安全与环保”领域的“软科学”研究,欢迎交流!
2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Mininet实战之Fattree拓扑创建和iperfmulti功能
SDNLAB123 2015-3-2 15:07
编者按:众所周知,数据中心是目前网络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随着云计算的兴起与发展,会对数据中心网络提出更多的需求,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课题。 本篇博文将讲述 1 )如何搭建 fatree 网络拓扑和 2 )如何在 mininet 中拓展 iperfmulti 功能。 众所周知,数据中心是目前网络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随着云计算的兴起与发展,会对数据中心网络提出更多的需求,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课题。 TE ( Traffic Engineering )是网络研究中最基础的研究之一,在 TE 中 Load balance 是比较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然而由于数据中心网络的流量走势与传统网络不同,导致数据中心网络与传统网络的架构有所不同。在传统网络中上下行流量在总流量中占据很大比重,而相比之下,数据中心的流量分类中,横向流量的比重要远远大于传统网络架构的比重。为了更好解决数据中心网络流量问题,数据中心架构的设计就变得非常重要,在众多网络架构中, Fat-tree 架构是比较出名和成功的。 SDN 兴起于校园网,盛开于数据中心,这是一种比较准确的描述。目前 SDN 的研究领域内,数据中心占据了一席之地。所以很多的研究者都试图通过在控制器开发应用以及使用 mininet 模拟网络来进行网络实验。博主最近也做了一个关于 Fat-tree 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碰到了许多问题,深深觉得这一方面的知识在互联网中还比较缺乏。特此记录下来,分享出去,首先是作为自己的笔记,备忘,其次也给其他同样研究这方面的同学一些帮助。我掉过的坑,我不愿意别人继续掉。 科学的发展是需要许多人奠定基础,才能逐步发展。而只有分享经验,传递知识,才能让后人能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继续前进。重复劳动力在一些基础的无关紧要的环节,是整个社会资源的浪费。特此感谢乐于分享的各种网络中的老师,特别是为人十分和蔼,温和,良师益友 @ 地球 - 某某老师。 Fattree topo 这个 python 文件最初的原型是参考了 roan's Blog 的博文 SDN Lab 2$ Use Mininet create Fat Tree Topology 中给出的代码。并在次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在此感谢台湾的小伙伴的分享。 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修改,可点击 fattree 源码获取代码。 Fattree 特征 Fattree 中, K 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如 K=8 ,则 core 节点个数为 (K/2)^2,pod 个数为 K, 每一个 POD 有 K 个交换机,每一个交换机有 K 个 inter link (内部链路)。 aggregation 层有 K^2/2=64/2=32 个交换机,同理 edge 也是 K^2/2=32 个交换机。 host 可以是 K/2 个 host ,也可以任意指定。在我写的脚本中, K 和 host density 都是可以设置的参数。 部分源码: class Fattree(Topo): logger.debug(Class Fattree) CoreSwitchList = EdgeSwitchList = def __init__(self, k, density): # K 为 fattree pod 个数。 density 是 tor 下的主机个数。 logger.debug(Class Fattree init) self.pod = k self.iCoreLayerSwitch = (k/2)**2 self.iAggLayerSwitch = k*k/2 self.iEdgeLayerSwitch = k*k/2 self.density = density self.iHost = self.iEdgeLayerSwitch * density #Init Topo Topo.__init__(self) def createTopo(self): self.createCoreLayerSwitch(self.iCoreLayerSwitch) self.createAggLayerSwitch(self.iAggLayerSwitch) self.createEdgeLayerSwitch(self.iEdgeLayerSwitch) self.createHost(self.iHost) Create Switch and Host def _addSwitch(self, number, level, switch_list): for x in xrange(1, number+1): PREFIX = str(level) + 00 if x = int(10): PREFIX = str(level) + 0 switch_list.append(self.addSwitch('s' + PREFIX + str(x))) def createCoreLayerSwitch(self, NUMBER): logger.debug(Create Core Layer) self._addSwitch(NUMBER, 1, self.CoreSwitchList) def createAggLayerSwitch(self, NUMBER): logger.debug(Create Agg Layer) self._addSwitch(NUMBER, 2, self.AggSwitchList) def createEdgeLayerSwitch(self, NUMBER): logger.debug(Create Edge Layer) self._addSwitch(NUMBER, 3, self.EdgeSwitchList) def createHost(self, NUMBER): logger.debug(Create Host) for x in xrange(1, NUMBER+1): PREFIX = h00 if x = int(10): PREFIX = h0 elif x = int(100): PREFIX = h self.HostList.append(self.addHost(PREFIX + str(x))) Add Link createLink 函数用于创建 links, 修改了原始版本写死的代码。 def createLink(self, bw_c2a=0.2, bw_a2e=0.1, bw_h2a=0.5): logger.debug(Add link Core to Agg.) end = self.pod/2 for x in xrange(0, self.iAggLayerSwitch, end): for i in xrange(0, end): for j in xrange(0, end): self.addLink( self.CoreSwitchList , self.AggSwitchList , bw=bw_c2a) logger.debug(Add link Agg to Edge.) for x in xrange(0, self.iAggLayerSwitch, end): for i in xrange(0, end): for j in xrange(0, end): self.addLink( self.AggSwitchList , self.EdgeSwitchList , bw=bw_a2e) logger.debug(Add link Edge to Host.) for x in xrange(0, self.iEdgeLayerSwitch): for i in xrange(0, self.density): self.addLink( self.EdgeSwitchList , self.HostList , bw=bw_h2a) def set_ovs_protocol_13(self,): self._set_ovs_protocol_13(self.CoreSwitchList) self._set_ovs_protocol_13(self.AggSwitchList) self._set_ovs_protocol_13(self.EdgeSwitchList) def _set_ovs_protocol_13(self, sw_list): for sw in sw_list: cmd = sudo ovs-vsctl set bridge %s protocols=OpenFlow13 % sw os.system(cmd) def createTopo(): logging.debug(LV1 Create Fattree) topo = Fattree(8, 4) topo.createTopo() topo.createLink(bw_c2a=0.2, bw_a2e=0.1, bw_h2a=0.05) logging.debug(LV1 Start Mininet) CONTROLLER_IP = 127.0.0.1 CONTROLLER_PORT = 6633 net = Mininet(topo=topo, link=TCLink, controller=None, autoSetMacs=True, autoStaticArp=True) net.addController( 'controller', controller=RemoteController, ip=CONTROLLER_IP, port=CONTROLLER_PORT) net.start() Iperfmulti function 在 mininet 中拓展功能的文章可参考 @ 赵伟辰的博客。 在 mininet 中增加新功能其实不难。主要分为 3 步: ■修改 net.py 增加函数实体; ■修改 cli.py ,增加对应 do_function 函数,用于命令解析; ■修改 mn 函数,用于声明命令。 net.py 和 cli.py 均在 mininet/mininet 目录, mn 文件在在 mininet/bin 目录中。 修改 net.py def iperf_single( self,hosts=None, udpBw='10M', period=5, port=5001): Run iperf between two hosts using UDP. hosts: list of hosts; if None, uses opposite hosts returns: results two-element array of server and client speeds if not hosts: return else: assert len( hosts ) == 2 client, server = hosts filename = client.name + '.out' output( '*** Iperf: testing bandwidth between ' ) output( %s and %s\n % ( client.name, server.name ) ) iperfArgs = 'iperf -u ' bwArgs = '-b ' + udpBw + ' ' print ***start server*** serverNaNd( iperfArgs + '-s' + ' /home/muzi/log/' + filename + '') print ***start client*** clientNaNd( iperfArgs + '-t '+ str(period) + ' -c ' + server.IP() + ' ' + bwArgs +' /home/muzi/log/' + 'client' + filename +'') def iperfMulti(self, bw, period=5): base_port = 5001 server_list = host_list = cli_outs = _len = len(host_list) for i in xrange(0, _len): client = host_list server = client while( server == client ): server = random.choice(host_list) server_list.append(server) self.iperf_single(hosts = , udpBw=bw, period= period, port=base_port) sleep(.05) base_port += 1 self.hosts NaNd('ping -c10'+ self.hosts .IP() + ' /home/muzi/log/delay.out') sleep(period) 以上代码完成 iperfmulti 函数实现:随机选取 SC 对,并进行 iperf 打流。 修改 cli.py def do_iperfmulti( self, line ): Multi iperf UDP test between nodes args = line.split() if len(args) == 1: udpBw = args self.mn.iperfMulti(udpBw) elif len(args) == 2: udpBw = args period = args err = False self.mn.iperfMulti(udpBw, float(period)) else: error('invalid number of args: iperfmulti udpBw \n' + 'udpBw examples: 1M\n') 修改 mn 在 mininet/bin 目录下修改 mn 文件,将 iperfmulti 加入到对应的列表中。 # optional tests to run TESTS = ALTSPELLING = { 'pingall': 'pingAll', 'pingpair': 'pingPair', 'iperfudp': 'iperfUdp', 'iperfUDP': 'iperfUdp', 'iperfmulti': 'iperfmulti'} 重新安装 mininet 进入 mininet/util 目录,输入以下命令重新编译安装 mininet core: ./install.sh -n 重启 mininet ,输入 iperf ,可使用 table 补全 iperfmulti ,从而可使用 iperfmulti 进行测试。 总结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也学会了很多。学会了谷歌找资料,学会了给论文作者发邮件,也学会了如何协同工作。特别是协同工作这一点,以前写代码,做实验都是自己来,没有明确定义的接口,也更没有分工合作,版本管理也是自己随意定。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和小伙伴北邮 - 张歌的相处,团队协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我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努力学习和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希望他的博客能慢慢写起来,以后一起做更多好玩有用的实验。 转载自: 李呈博客 本文来源于 SDNLAB ,可点击此 阅读原文 。如果您对本文感兴趣,可参与以下互动方式与作者近距离交流。 另外我们网站也有大型企业招聘平台,里面有很多优质的岗位,有意者请 点击招聘 查看详情。 如果 您对 本文 感兴趣,可参与 以下 互动方式与作者近距离交流。 (1) 微博( http://weibo.com/sdnlab/ ) (2) 微信 ( 账号 : SDNLAB ) (3) QQ 群 SD N研究群(214146842) OpenDaylight研究群(194240432)
个人分类: 技术交流|2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节期间SDN领域的重大事项
SDNLAB123 2015-2-27 10:15
马奔前程去,羊携好运来!各位看官大家新年好,这厢给您拜个晚年了, SDNLAB 在新年伊始就准备了一个小小的开胃甜点,给各位看官大大们补上春节期间错过的业界信息。聚焦业界前沿,网罗技术信息, SDNLAB 为您提供最新资讯。 一、关注 SDN ,就不能不说我们 SDNLAB 在春节之前推出的原创文章“十大”系列文章(未完待续) 1 、 SDN 你必须知道的十大问题—— SDN 是什么? SDN 到底是什么?虽然这个概念已经被炒了很多年,但还没有人对其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在互联网上也涌现出了很多关于 SDN 思考的优秀文章,秉承着“做优质内容搬运工”的思想, SDNLAB 君收集了下面一些文章与大家分享。尽可能让大家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 SDN 有一个更立体的理解。 2 、 SDN 你必须知道的十大问题—— SDN 有哪些开源项目? SDN 之所以能够发展的如此之快,其中开源社区的贡献不容忽视。随着 SDN 各类社区的不断发展状大,开源项目也在不断增多,从控制器到交换机再到网络虚拟化,开源项目一度让小编眼花缭乱。可能你熟悉 OpenDaylight 、 RYU 、 Floodlight ,但是你也许不知道还有 MUL 、 Beacon 、 Trema 等一大波开源控制器。除了 OVS 、 Flowvisor 还有 Pantou 和 MidoNet ,是不是有点脑洞大开的赶脚。 3 、 SDN 你必须知道的十大问题—— SDN 明星级研究团队 近年来 SDN 市场增长势头日益强劲,学术界也一直为 SDN 部署和网络管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网络编程语言到控制器架构设计,再到网络监测和故障解决, SDN 的研究者们决心通过 SDN 来改变网络的未来。全球研究 SDN 的科研团队都在做些什么呢?通过一系列的调研整理,小编为各位看官甄选出在 SDN 技术发展演进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明星级科研团队。 4 、 SDN 你必须知道的十大问题—— SDN 书籍有哪些? 软件定义网络 SDN 是未来网络发展的趋势,搭载 OpenFlow 的协议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它将网络管理功能从网络设备中分离出来,使得用户可以构建简便、灵活、高度可扩展的网络,以解决下一代计算机网络的带宽需求。并且,许多大公司已经生产出了支持 OpenFlow 标准的网络设备,可以使用这些技术管理复杂的大型网络。但是小编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的扩展编写是对一门技术的最大肯定,下面小编就将搜集整理的关于 SDN 的书籍 ( 排名不分先后 ) 介绍给大家,帮助大家对 SDN 有一个概念及深入的了解。 5 、 SDN 你必须知道的十大问题— SDN 创业公司有哪些? 在新技术的演进过程中,创业公司无疑是备受关注群体之一,他们属于战斗在未知领域的勇士,值得我们每个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虽然小编曾经总结过国外的众多初创公司,有融资的众多公司,详情见 SDN 初创公司大盘点 迎来 SDN 创业新时代,也有尚未融资的初创公司,详情见 SDN 初创公司整理(续篇),但是小伙伴可能更加关心我们身边有哪些公司在做 SDN 相关的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小编斗胆总结了一下目前国内以 SDN 为创业方向或者将 SDN 相关技术运用的炉火纯青的公司进行简单的汇总,还希望各位看官能够及时指出文中的不足,并且能够提供给我们更多的信息。 二、了解 SDN 只知道上面的那些还是不够的,你需要了解市场、巨头、技术大拿们的动态。 1 、 2018 年亚太地区 SDN 市场规模将达 10 亿美元 SDN 的增长似乎已经成了势不可挡的潮流了,据 IDC 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亚太地区(日本除外)到 2018 年, SDN 市场规模将达到 10 亿美元,其中企业和云服务提供商将是主要推力。 2 、华为牵手腾讯 MBB 极致体验提上日程 今天你抢了没?支付宝、腾讯小企鹅、还有微信都在春节还没到的时候开启了一轮又一轮的抢红包浪潮。这是 MBB(Mobile Broadband ,移动宽带 ) 时代的典型写照,移动体验是打动用户的关键因素,这是摆在移动宽带运营商和互联网厂商面前时刻不能马虎的问题。 3 、吴敬传离职,华三事件宣告结束 华三副总王巍走了,自己在杭州创建了数梦工场;现在惠普中国又和 CEO 吴敬传解除所有关系,不得不让人感叹,华三事件最终发展到这个地步到底是谁的过错?吴敬传女士的离职,或许是华三事件的终结也未可知。 4 、三雄争霸 NFV 下的好大一盘棋 2015 年适逢 NFV 的商用元年,除运营商纷纷向 NFV 抛出橄榄枝外,各设备商也纷纷抢滩布局 NFV 。如今,功能软件化或者硬件云化是网络发展的大趋势,而 NFV 正好满足了这一趋势。相信其在度过今年的商用元年后,将会迎来更大的蓝海市场,而各设备商究竟在 NFV 领域如何筹谋,谁又将独领风骚 ? 我们且可拭目以待。 5 、高端对话 :SDN 席卷而来 网络安全谁来保障 ? 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对网络系统应用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网络已经不适应需求了,但 SDN 之下的网络就是完善的吗?网络安全问题依然困扰着业界的诸位大拿,本文与 3 位嘉宾的对话为你解惑。 6 、 SDN 变革传统电信网 运营商面临多重挑战 传统网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SDN 的诞生意味着传统网络的变革势在必行,而传统网络的主要受益者运营商在这场变革中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但究竟有多少传统运营商能像上海贝尔一样敢于变革,来赢得先机就很难说了。 7 、 NFV 商用化进程提速 网络转型挑战颇多 NFV 商用化进程已经极大提高,但就目前而言, NFV 实际应用到现有网络中去还有很大的困难,这些困难有的来自于运营商,有的来自其他的方面, NFV 依然在路上。 8 、思科钱伯斯 : 我们的 SDN 正抛离竞争对手 思科的许多竞争对手均会指,软件定义网络( SDN )可能是网络巨头思科系统公司的弱点,但思科第二季度的财报上周公布时结果却令人耳目一新,思科首席执行官约翰·钱伯斯表示,思科现在正抛离竞争对手。 9 、惠普进军白牌交换器市场,结盟智邦力推白牌交换器新选择 2014 年 Infonetics 组织就给出了较为权威的 SDN 市场预测, 2018 年全球企业 SDN 市场将可望达 180 亿美元,而白牌交换机所占的比重更是达到了 31% ,面对这么大块的蛋糕,惠普忍了这么久终于出手了。 10 、思科惠普大打口水战 开源交换机谁是老大 ? 思科和惠普近日就惠普推出的新款品牌开源交换机大打口水战,作为目前业界巨头的两家公司在对待开源项目的态度上都是积极的,但就产品而言,两家各有千秋,这也是这场口水战能打起来的原因,当然,我们更期望好的产品的问世,以此来促进 SDN 的落地。
个人分类: 业界资讯|1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光学超分辨成像技术
热度 1 zxczxc0417 2015-2-24 13:32
中文版: 单微发光体 光学超分辨成像技术在催化领域的应用.pdf 单微发光体 光学超分辨成像技术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摘要: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极限只有 ~200 nm ,在应用方面显得越来越不足。为了突破这一限制,发展了单微发光体光学超分辨成像技术,其原理是通过精确地得到众多单个微小发光体(如单个荧光分子)的位置来进行成像,分辨率约几十 nm ,甚至可小于 1 nm 。当有荧光分子参与催化反应的时候,即可采用该技术研究催化活性在纳米粒子上的分布,以及动力学相关的问题。目前,该技术已经在金属纳米粒子的催化、分子筛催化、光催化等领域得到应用,且已经展现出优越的特性。 关键词: 超分辨成像;单分子;催化;显微技术;纳米粒子 0 引言: 17 世纪中叶,英国的 Robert Hooke 和荷兰的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分别独立发明了现代意义上的光学显微镜(下面将统一简称“显微镜”),他们引入的粗动和微动调焦机构、照明系统和承载标本片的工作台等部件至今仍然是显微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显微镜发明至今的 300 多年间,人们一直在对其进行着改进和技术革新,直到最近的单分子显微镜。由于光学显微镜具有造价较低、易于操作、对样品无损伤等显著优点,所以一直以来是生物学、医学、材料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工具,并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显微镜的主要作用是放大微小物体,使其能被人眼所观察到。因此,人们总是希望可以尽可能的提高放大倍率,但是显微镜的分辨率是有极限的,分辨率的这一极限限制了放大倍率的无限提高。当达到显微镜的分辨率极限的时候,即使放大倍率进一步提高,得到的也只能是一个轮廓虽大但细节不清的图像。这一现象背后的原理被德国科学家 E.Abbe 在 1873 年所揭示,他指出,传统光学显微镜由于光的衍射效应和物镜的有限数值孔径,因此产生了分辨率的极限。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得到显微镜的分辨率表达式: 其中 d 为物镜的分辨率, λ 为照明光线波长, NA 为 物镜 的数值孔径。如果物镜的数值孔径为 1.20 ,照明光线的波长为 532 nm 的绿光,那么 d ≈ 270 nm 。因此,显微镜极限分辨率大约为 200 nm 。 虽然 200 nm 的分辨率相对于宏观的物体来说已经很小,但是对于很多场合仍然不够。为了突破这一光学衍射限制,获取更高的分辨率,人们开发了一些新的技术,比如近场扫描光学显微镜( NSOM ) ,多光子荧光技术 ,受激发射减损显微镜( STED ) ,饱和结构光学显微镜( SSIM ) 等。虽然这些技术已经获得了几十纳米的分辨率,可以突破衍射极限的限制,但是它们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比如说 NSOM 很难做到非损伤的探测模式,并且探测的深度比较浅;而多光子荧光技术、 STED 和 SSIM 是一类基于非线性光学的技术,一般需要用到高强度的脉冲激光,而这些高强度激光往往会造成样品的损伤。因此,人们一直希望能够开发一种新的高分辨成像技术,而单分子技术的发展为这种技术的开发提供了可能。 1 单个微小发光体 ( 单微发光体 ) 光学超分辨成像技术的原理 单微发光体光学超分辨成像技术(以下简称“超分辨技术”)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方法,而是一类方法的总称,它包括 Selvin 研究组开发的 1 nm 精度的荧光成像技术( FIONA ) , Hell 和 Qu 研究组开发的名叫纳米尺度定位的多个单分子荧光显微技术( NALMS ) , Betzig 研究组开发的光活化的定位显微技术( PALM ) ,以及 Zhuang 研究组开发的随机光学重构显微技术( STORM ) 等。这些技术一般可以提供高达 20 nm 左右的分辨率,甚至有些情况下可以小于 2 nm ,相对于普通的显微镜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虽然这些方法的名字各异,技术细节也有较大差别,但是他们的原理基本相同,都是通过得到众多尺寸极小的发光体(如单个荧光分子)的位置来进行成像。下面将举例解释这一原理,如果存在一个四角星形的物体,如 图 1 A 所示,它具有清晰的边界和四个锐利角,但是在普通的显微镜下观察的时候,由于分辨率的限制,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图像,如 图 1 B 所示。在这个图像中,很多的细节被掩盖,对于很多问题的研究会造成一定的困难。这一现象可以通过 E. Abbe 提出的分辨率的极限原理来理解,但是这一原理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前提,那就是整个物体是同一时间被照亮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两个靠近的亮点才会互相干扰。 然而,单分子方法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传统光学完全不同的情景,此时,物体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同时发光,而是物体中某个足够小的部分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发光,如 图 1 C 所示。在该图中,四角星的一个部位(如只包含一个荧光分子)发射出一定数目的光子,这些光子的分布服从衍射规律,从而就可以看到一个衍射光斑,这个光斑的中心位置就是光线发出的位置,也就是发光体所在的位置,如 图 1 C 和 D 所示的十字中心的位置,在 图 1 D 中同时用一个白点表示。这个衍射光斑的亮度在二维空间内服从点扩散函数 ( point spread function ,简称 PSF ),这个函数比较复杂,一般情况下可以用一个二维的高斯方程近似: 其中, I(x,y) 为二维高斯方程在 (x,y) 位置的强度, B 为背景,可随着研究体系的不同而变化, I 0 为高斯方程的强度, δ 为像素尺寸的一半, (x 0 ,y 0 ) 是高斯方程的中心位置, σ x , σ y 分别为高斯方程在 x 和 y 方向的标准偏差。通过利用这个二维的高斯方程来拟合衍射光斑,就可以精确地得到这个光斑的位置。在实际的研究体系中,这个位置可能是一个纳米粒子、或者一个量子点、或者一个荧光蛋白、或者一个荧光分子等。 当有越来越多的发光点被探测到之后,整个物体的图像就会越来越清晰,如 图 1 E 到 H 所示。该图像的清晰度并不取决于发光点的光线的波长,而是取决于发光中心的位置(白点)所能达到的精度。这一精度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得到: 其中, Er i 是在 i 方向(一般为 x , y 方向)上的误差, σ 为高斯分布的标准偏差, a 为相机感光元件的像素点的尺寸, b 为背景的标准偏差, N 为收集到的光子的数目。第一项( )是光子的噪声,第二项( )是探测器像素尺寸的影响,第三项( )是背景的影响。该公式中的每一项都与光子数(或者光子数的平方)成反比,因此收集到的光子数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尤为明显,当收集的光子数足够大的时候,定位精度可达到 1 nm 以下。 图 1 超分辨成像的原理。( A )给定的一个几何体;( B )该几何体在普通显微镜中的成像;( C )在超分辨成像中,物体的某个部分含有的单个发光体发出的衍射光斑,十字的中心光斑的中心,通过二维高斯方程拟合得到;( D )一个发光点的位置;( E ) ~20 个发光点的位置;( F ) ~40 个发光点的位置;( G ) ~70 个发光点的位置;( H ) ~120 个发光点的位置。 Fig. 1. The principle of single molecule super resolution imaging. (A) a given geometric object , (B) image of this geometric object in ordinary optic microscopy, (C) a diffraction spot of a small size emitter on the object in single molecule microscopy, the center of cross is the center of the diffraction spot, which is obtained by 2D Gaussian fitting, (D) location of one emitter, (E) locations of ~20 emitters, (F) locations of ~40 emitters, (G) locations of ~70 emitters, (H) locations of ~120 emitters. 2 超分辨技术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催化领域一直以来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探索更高性能的催化剂,另一个是研究催化反应的过程和机理。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研究,往往涉及到纳米粒子催化剂的筛选问题。传统的方法只能检测众多催化剂的群体行为,即使其中含有少数性能优异的纳米粒子,也将被掩盖,从而使我们失去了很多发现高性能催化剂的机会。而且,对于不同形状,不同组成的纳米催化剂,它们的不同部位的催化活性也会有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很难被传统的检测方法所检测。对于第二个问题,传统的方法往往只是检测众多催化剂表面上发生的众多反应的平均结果,而对单个纳米催化剂、单个纳米催化的不同部位、以及单个的催化反应的反应过程和机理很难表征。 单分子技术,尤其是超分辨技术的出现为上述两个问题的解答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由第二部分所述的原理可知,该技术的分辨率普遍可以达到 20 nm 的水平,可以有效地分辨出尺寸为几十到数百纳米的纳米粒子上的催化活性的分布。又由于超分辨技术具有至少毫秒级别的时间分辨率,所以可以研究纳米粒子各个部位的催化动力学特性,可以实时、现场的研究纳米粒子各个部位的催化反应过程和机理。如果再结合其他的结构和 / 或组成的表征技术,如 TEM 、 SEM 、 XPS 、 XRD 等,即可以研究纳米催化剂的“构 - 效”关系,这将为纳米催化剂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道路。 2.1 .在金属纳米催化领域的应用 金属纳米催化剂是一类极为重要的催化剂,在石油、化工、食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这类催化剂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传统的方法往往是研究众多金属纳米催化剂粒子的平均行为,测量的结果是一个统计意义上的结果,这类方法已经相对比较成熟,测量过程较为简单易行。但是这类方法可能会失去找到高活性金属纳米催化剂的机会,因为即使有个别高活性的催化剂粒子也会被众多性能较低且相近的催化剂所掩盖,另外,传统方法在催化剂的纳米和分子级机理的研究方面存在不足。而单分子方法却可以克服传统方法所面临的上述困难,在纳米和分子级的层次研究催化的过程 。而且,由于超分辨光学成像技术的出现,光学单分子技术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个纳米粒子的催化性能的研究,而是可以分辨出单个纳米粒子的各个部分的催化性能。 美国的 Chen 研究组采用超分辨成像的方法研究了金纳米棒和金纳米片的催化特性 。在研究之前,这些金纳米粒子被包裹上了一层介孔的 SiO 2 ,这层介孔的 SiO 2 可以稳定纳米粒子,使得纳米粒子在去除表面活性剂的时候仍然保持原有的形状。而且介孔的 SiO 2 还具有短时间捕获荧光分子的能力,从而可以方便荧光信号的检测。这些金纳米棒和金纳米片在包裹 SiO 2 后的 TEM 照片如 图 2 A 和 B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者在除去表面活性剂之后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棒状和三角形。通过超分辨成像的研究可以得到催化活性在整个纳米粒子上的分布,对照这些粒子的 SEM 图像可以比较粒子的不同部位的活性,如 图 2 C 和 D 。经过仔细的分析之后发现,整个纳米粒子都有催化活性,但是活性分布的密度并不均匀。对于金纳米棒来说,两端的活性较高,而中间棒身的活性较低,如 图 2 E 所示;而对于金纳米片来说,三个端的面积比活性较高,三个边的面积比活性次之,中间的面积比活性最低,如 图 2 F 所示。由于催化剂表面的低配位原子往往具有比较高的催化活性,而纳米粒子的棱角或者边缘处恰恰包含较高比例的低配位原子,这些因素可能是金纳米棒和金纳米片的棱角处或者边缘处表现出较高活性的原因。 图 2 单个纳米粒子上的不同部位的催化活性。 ( A, B ) 包裹在介孔 SiO 2 中的金纳米棒和纳米片的 TEM 图像 ;( C ) 单个 Au@mSiO 2 纳米棒上的催化产物的 2 维分布 ;( D ) 单个 Au@mSiO 2 纳米片上的催化产物的 2 维分布 ;( E ) 图 ( C ) 中的每个片段的催化反应速率常数 ;( F ) 图 ( D ) 中的三个部分的反应速度。 A, C, and E 来自文献 Zhou et al . B, D, and F 来自文献 Andoy et al . 。 Copyright 2013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Fig. 2. Site-specific catalytic activity on single shaped nanocrystals. (A, B) TEM images of a Au nanorod and nanoplate encapsulated in mesoporous silica. (C) 2-D histogram of catalytic product locations on a single Au@mSiO 2 nanorod. (D) Locations of catalytic products mapped onto the SEM image of a single Au@mSiO 2 nanoplate. (E) Specific catalytic rate constant k of each segment of the nanorod in C. (F) Specific catalytic turnover rate v for the three types of regions of the nanoplate in D. A, C, and E adapted from Zhou et al . B, D, and F adapted from Andoy et al . ; Copyright 2013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由于超分辨技术在金属纳米催化领域具有大约 20~40 nm 的精度 ,而所研究的金纳米粒子在某些方向上具有数百纳米的尺度,因此可以解析出这些纳米粒子各个部分的活性分布。比如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金纳米棒的棒身(不包括两端)的催化活性并不均一,而是呈现出中间活性高,向两端活性越来越低的特性,如 图 3 A , B 所示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因为从以往的研究知道,金纳米棒的棒身都是由同一种晶面( (100) 或者 (110) )所组成,催化活性应该非常接近。经过深入的研究终于了解到,这一反常现象可能与金纳米棒生长的过程有关,因为金纳米棒的生长是一个减速的过程,初期生长较快,后期生长较慢,而生长速度的较快的晶面的完整性较低,表面原子的配位数也较低,因此催化活性较高。该研究中的金纳米棒是采用“种子法”从中心往两头生长起来的,所以纳米棒的中心位置将会有较高的活性,而两端的活性相对较低。总结以上的分析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来描述这个结果: 其中 x 为纳米棒上的位置到中心的距离, k L (x) 为 x 处的催化反应活性, β L 是活性的梯度, k c,L 为棒的中心位置的活性。虽然这个模型是一个简单的一维模型,但是可以很好的拟合实验结果,如 图 3 B 所示。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不同长度的纳米棒的活性从中心到两端的下降速度并不相同,而是呈现出短棒下降较快,而长棒下降较慢的趋势,如 图 3 C 所示,这就反映了短棒在生长的时候很快停止,而长棒在生长的时候缓慢的终止生长 。 当把金纳米片从中心到边缘分割成一些区域,如 图 3 D 所示,并计算中间每个区域(不包括边和角)的面积比活性的时候发现,它具有和金纳米棒相似的规律,催化活性呈现出从中间到边缘递减的趋势 。这一趋势同样可以采用和纳米棒相似的规律建立类似的数学模型: 其中 r 为纳米片上的位置到中心的距离, v R (r) 为 r 位置的催化活性, β R 为活性的梯度, v c,r 为中心位置的活性。该模型对实验数据的拟合结果如 图 3 E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拟合的结果较好。另外,从 图 3 F 还可以看出,随着金纳米片尺寸的增加,活性的梯度 β R 呈现下降的趋势。与金纳米棒的机理类似,这些发现也可能是由于金纳米片是从中心往边缘逐渐生长的缘故。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超分辨成像的研究可以发现很多新的现象和新的规律,为纳米催化剂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 图 3 相同晶面的催化活性梯度。 ( A ) 单个 Au@mSiO 2 纳米棒的催化活性的 2 维分布 ;( B )纳米棒上的催化活性的梯度分布;( C )催化活性的梯度和纳米棒长度的关系;( D ) 单个 Au@mSiO 2 纳米片的催化活性的 2 维分布; ( E ) 纳米片的 催化活性从中心向外侧的梯度分布 ;( F ) 催化活性的梯度和纳米片半径的关系。 A, B, and C 来自文献 Zhou et al . D, E, and F 来自文献 Andoy et al . 。 Copyright 2013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Fig. 3. Catalytic activity gradients within the same facets. (A) 2-D histogram of catalytic product locations on a single Au@mSiO 2 nanorod. (B) Dependence of the specific turnover rate on location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nanorod in A. (C) Dependence of the linear activity gradient β L on the nanorod length L . (D) Locations of product molecules overlaid on top of the SEM image of a single Au@mSiO 2 nanoplate. (E) Dependence of the specific turnover rates of radial segments on r 2 . (F) Dependence of the radial activity gradient β R on the nanoplate radius R , which is defined along the center-to-corner vector. A, B, and C adapted from Zhou et al . D, E, and F adapted from Andoy et al . . Copyright 2013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开发快速的、高通量的、并行的检测催化剂活性的方法可以大大加速高性能催化剂开发的进程。而在纳米催化剂领域,单分子、单纳米粒子方法就是这样一种非常有潜力发展成为满足上述要求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同一时间对上千个不同形状的纳米粒子的活性进行检测。美国的 Chen 研究组在最近的工作中验证了这一方法,他们采用超分辨技术对整个成像的区域进行超分辨成像处理,得到了全幅的超分辨图像,如 图 4 A 所示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具有催化活性的纳米粒子。由于该研究体系中的超分辨技术具有数十 nm 的分辨率,所以不论是分离很好的,还是距离比较接近的纳米粒子都可以很好的分辨出来。可以通过比较每个粒子上的催化事件的空间密度很直观的了解各个纳米粒子的催化活性。而且超分辨成像技术可以得到纳米粒子的外形轮廓,当然也可以通过 SEM 得到更加精确的几何信息,如 图 4 B 所示,这样就可以研究纳米粒子的催化活性和粒子的外形之间的关系。当把两种不同尺寸的纳米粒子混合之后进行催化活性的检测时,可以发现两个明显的催化活性分布,如 图 4 C-D 。另外,如果纳米粒子的尺寸比较大的话,甚至可以分辨出纳米粒子不同部位的催化性能,也就是上一个部分所述的研究。但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通过该方法的特性是可以对催化性能进行快速的、高通量的、并行的检测和研究。 图 4 两种核壳 Au@mSiO 2 粒子( 21@42 nm 和 102@32 nm )的催化活性的并行扫描。( A )约 1000 个纳米粒子的催化活性的超分辨图像;( B )与 A 中相同位置的 SEM 图像;( C ) SEM 直径和催化活性的分布图;( D ) C 图的梯度分布图 。 Copyright 2013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Fig. 4. Parallel activity screening of a mixture of pseudospherical 21@42 nm and 102@32 nm Au@mSiO 2 particles. (A) Subdiffraction catalysis image of ~1000 particles (B) SEM image of the same set of particles as in A. (C) Scatter plot of individual catalyst particles against their respective SEM diameters and rates of turnovers from A and B. (D) Contour plot of the 2-D histogram of C . Copyright 2013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2 .在多孔材料催化领域的应用 扩散是催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多孔材料中的扩散更加重要。超分辨成像技术为研究多孔材料中的分子扩散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再结合电子显微镜等纳米结构表征的手段,就可以有效地揭示出分子在多孔材料中的扩散行为 。在这一研究中,极低浓度的荧光分子被通入到多孔材料中,这些分子的荧光信号被单分子荧光技术所采集到,再对单分子信号进行超分辨成像处理,即可得到荧光分子的扩散路径和扩散行为。对照所测样品的电子显微图像即可确定分子的扩散孔道,在停留位置,改变方向的位置等细节,为研究分子在多孔材料中的扩散提供了直接的表征手段。 多孔材料(如分子筛)不仅可以做催化剂载体,同时也是一类优良的催化剂,在化学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从分子水平了解多孔材料内部的催化反应还具有相当大的困难,这主要是由多孔材料的不均匀性和纳米尺度的复杂特性所带来的。因此,如果要深入的了解多孔材料内部的催化反应,不仅要知道不同位置的结构和组成,而且需要知道这些位置的催化活性。超分辨技术为研究多孔材料内部的实时,现场的催化反应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再结合传统的微观结构和组成的表征手段即可以有效地研究多孔材料内部的催化反应 。 Hofkens 研究组研究了呋喃甲醇在 ZSM 分子筛粒子上发生的催化反应,采用超分辨成像技术解析了 ZSM 分子筛粒子上的催化活性的分布和结构的关系 。 图 5 A 所示为他们所研究的 ZSM-22 针状晶体,平均宽度为 120 nm 。 图 5 B 所示为催化实验中所研究的单根 ZSM-22 针状晶体,在光学显微镜中的宽度为 500 nm 左右,在催化反应的研究之后,对这些催化反应的信号进行超分辨成像的处理之后,其宽度可以比较精确的确定为 100 nm 左右。更重要的是,通过超分辨成像技术可以计算一定区域内(如 20 × 20 nm 2 )的催化反应的个数,从而得到催化剂粒子上催化活性的纳米级分布。如果考虑催化反应随时间的变化,还可以得到很多反应动力学方面的信息。从图中还可以看出, ZSM-22 针状晶体的中间部分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而两侧的活性较低,这可能与 ZSM-22 的生长过程有关,因为硅的前驱体首先聚集在分子模板的周围,然后形成铝含量不连续的纳米棒。另外,他们还研究了另外一种 ZSM-5 微米晶体上的催化活性分布,发现纳米台阶处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 图 5 ( A )针状的 ZSM-22 晶体的 SEM 图像,标尺为 5 μm ;( B )超分辨活性分布图,单元格尺寸为 20 × 20 nm 2 ,内插图为白线所在截面的活性分布 。 Copyright 2009 WILEY-VCH Verlag GmbH Co. KGaA, Weinheim Fig. 5. (A) SEM image of needle-like ZSM-22 crystallites. Scale bar: 5 μm. (B) Reaction map calculated for 20 × 20 nm 2 pixels. The inset shows the local reaction rate as measured along the white line . Copyright 2009 WILEY-VCH Verlag GmbH Co. KGaA, Weinheim Roeffaers 和 Sels 研究组共同采用超分辨成像技术研究了 Ti-MCM-41 催化的环氧化反应 。当把超分辨成像获得的反应位置叠加到催化剂的透视图像上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大多数的活性位点只能从粒子的表面深入到内部约 300 nm 的位置,而粒子的中部没有监测到催化反应发生。经过研究之后发现,并不是粒子的内部没有催化活性,而是由于反应物在粒子内部的扩散控制了反应活性分布,也就说反应发生的时候两种反应物很难同时到达粒子的内部,因为 XPS 的测试显示,对于催化反应有活性的 Ti 元素在粒子中的分布是均匀的,而且吸附实验显示粒子内部的孔道是连续的。研究还得到了分子在粒子内部扩散的有效扩散系数为 10 -16 m 2 s -1 。从上述的这一系列研究可知,超分辨成像技术在分子筛催化的研究方面的有着许多独到之处。 2.3 .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 光催化反应是一种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过程,也可以是一种降解有机物的过程,在能源和环境领域都有重要的地位。而光催化反应往往受到界面电子转移的控制,如果能够理解电子转移过程的机理,那么将会为设计制备高活性的光催化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了能够研究异相催化剂的界面电子转移,日本的 Majima 研究组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名叫 3,4-dinitrophenyl-BODIPY ( DN-BODIPY )氧化还原的探针 ,如 图 6 A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紫外光的照射下, TiO 2 催化剂可以把非荧光的 DN-BODIPY 转变为高度荧光的 HN-BODIPY , DN-BODIPY 同时吸收电子,其荧光信号可以被 EMCCD 所检测到,如 图 6 B 所示。然后,应用超分辨成像技术找到荧光分子的位置,再把这个位置叠加到粒子的图像上,就可以研究各种晶面对电子传递的影响。通过该研究发现,能量较稳定的 (101) 晶面 (表面自由能为 0.44 J m -2 ) 比能量较不稳定的 (001) 晶面 (表面自由能为 0.90 J m -2 ) 具有更高的光催化还原活性。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他们发现 DN-BODIPY 在 (001) 和 (101) 晶面上的吸附平衡常数分别为 0.8 7 ± 0.18 and 0.93 ± 0.19 μM -1 。而且,反应活性的空间并不均匀,也就是说催化的活性在 TiO 2 晶体上并不是均匀的分布,而是有一些活性热点的存在。对照这些晶体的 SEM 图片,发现这些活性热点与表面的破损有密切的关系 。后续的研究发现该现象背后的机理是由于晶体的各向异性所表现出的对光生电子的捕获能力的差异,而这一差异依赖于捕获电子位置的数目和分布,以及电子的能量水平。 图 6 ( A )在一个 TiO 2 晶体上,经过光催化转化一个非荧光的 DN-BODIPY 到有强荧光的 HN-BODIPY ;( B )一个固定在盖玻片上的 TiO 2 晶体的荧光照片,溶液为含有 2.0 μM DN-BODIPY 的甲醇溶液, 488 nm 激光活化,紫外光激发,标尺为 4 μm. 内插的小图为箭头所指处的放大图像,十字为超分辨成像处理得到的荧光分子的位置;( C )同一个 TiO 2 晶体的透射照片,蓝色点代表发生在 (001) 晶面上的荧光分子,红色代表发生在 (101) 晶面上的荧光分子 。 Copyright 2011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Fig. 6. (A) Photocatalytic generation of fluorescent HN-BODIPY from nonfluorescent DN-BODIPY over a TiO 2 crystal. (B) Fluorescence and (C) transmission images of the same TiO 2 crystal immobilized on a cover glass in Ar-saturated methanol solution containing DN-BODIPY (2.0 μM) under a 488 nm laser and UV irradiation. The scale bars are 4 μm. The inset of panel on the left shows the expanded image, as indicated by the arrow. The cross mark shows the location of the reactive site. The blue and red dots in the transmission image indicate the location of fluorescence bursts on the (001) and (101) facets of the crystal, respectively, observed during 3 min irradiation . Copyright 2011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电子在半导体和金属纳米粒子之间的转移是一个关系到光催化、太阳能电池和传感器等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研究显示,载体(如 TiO 2 、 ZnO )上的高功函金属(如 Au 、 Ag )可以显著的提高电荷的分离效率,这是由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导带电子更容易传递到金属上。 Majima 研究组采用一种新型的氧化还原荧光分子研究了 TiO 2 上的金纳米粒子对光催化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通过他们的研究发现,单个纳米粒子上的电荷转移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匀性,而且反应物浓度、紫外光的强度、以及金纳米粒子的尺寸都会对电子转移产生影响。在整个研究中,由于金纳米粒子极大的提高了电荷分离的效率,所以 Au/TiO 2 样品的光催化活性总是远远大于 TiO 2 样品 。进一步的超分辨成像研究发现,可见光诱导的还原反应更容易发生在离金纳米粒子数十纳米远的 TiO 2 表面。这一结果可以定性的解释为由等离子共振诱导的电荷和 / 或能量转移而产生的效应 。 分子的吸附是催化反应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对其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催化反应的过程。然而由于探索固液表面的随机吸附和脱附的难度极大,所以纳米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位的分布至今研究很少。 Majima 研究组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名叫 CA-BODIPY 的分子,当这一分子在 TiO 2 纳米粒子或者 α-Fe 2 O 3 微米松树上吸附的时候,将形成一种荧光分子,可以通过超分辨成像技术确定荧光分子的位置,该研究中精度大约为 50 nm ,这样就可以从纳米尺度上研究分子的吸附行为 。 通过该研究发现,溶剂分子对有机分子的吸附有很大的影响。在 TiO 2 纳米粒子上, CA-BODIPY 分子的吸附与晶面的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吸附的强度在水溶液中呈现出的顺序为: (101) (001) ≈ (100) ,而在乙腈这类质子惰性的溶剂中却表现出相反的特性。研究还发现, CA-BODIPY 分子更易吸附在纳米尺度的 TiO 2 粒子上,而不是微米尺度的 TiO 2 粒子或者原子级平整的 TiO 2 表面,这可能是由于表面缺陷造成的。在 α-Fe 2 O 3 微米松树上的吸附研究发现, CA-BODIPY 分子更易吸附在晶枝的顶端,而不是侧面,这可能由于顶端有更多的 Fe 粒子暴露的缘故 。 图 7 ( A )从非荧光的 CA-BODIPY 分子和金属氧化物形成荧光络合物的过程;( B )( 100) 晶面占主导的 TiO 2 晶体的晶体结构;( C ) (101) (红点)和 (100) (绿点)晶面上反应活性位的位置分布图,标尺为 2 μm ;( D ) α-Fe 2 O 3 微米松树的生长方向;( E ) α-Fe 2 O 3 上反应活性位的位置分布图,背景为该微米松树的 SEM 图像,标尺的大小为 2 μm 。 Copyright 2013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Fig. 7. (A) Formation of fluorescent complexes from nonfluorescent CA-BODIPY and metal oxide (MO x ) 。 (B) Crystal structure of TiO 2 crystal with dominant (100) facets. (C) Locations of the reactive sites on the (101) (red dots) and (100) (green dots) surfaces of TiO 2 crystal. The optical transmission image of the crystal analyzed is shown. The scale bar is 2 μm. (D) Growth directions of α-Fe 2 O 3 micropines 。 (E) Locations of the reactive sites on individual α-Fe 2 O 3 micropines (red dots). SEM images of the crystals analyzed are shown. Scale bars are 2 μm . Copyright 2013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4 .表面增强拉曼( SERS )光谱超分辨成像及其在催化领域的潜在应用 在 SERS 的检测中,拉曼散射的强度往往可以被增强 10 5 ~10 8 ,因此该方法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甚至可以检测到单个分子的 SERS 信号。然而, SERS 效应往往发生在纳米粒子周围的一个很小区域,普通的显微技术很难观察到这个区域的确切位置。超分辨成像技术的出现为解析纳米粒子周围具有 SERS 信号的热点区域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美国的 Willets 小组采用超分辨成像技术系统研究了 rhodamine 6G 在银纳米聚集体附近的单分子 SERS ,探讨了纳米粒子的尺寸、形状、位置对 SERS 信号的影响,在他们的研究中, SERS 信号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 5 nm ,如 图 8 A-B 所示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把 SERS 信号的位置和强度信息叠加到纳米聚集体的 SEM 图像上的时候,可以很容易的发现 SERS 信号增强最大的区域。这些工作有助于从纳米层次了解 SERS 的增强原理,对相关的应用也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这些增强的位置发生了催化反应,而且参与催化反应的分子具有 SERS 信号,那么就可以通过 SERS 超分辨成像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得到很多催化方面的信息。 SERS 的优点非常突出,比如很多具有 SERS 信号的分子并不具有荧光,可以突破必须要荧光分子参与催化反应的限制,从而拓展单分子测试的反应种类,做一些与实际应用有关的反应。因此, SERS 超分辨成像技术在催化研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图 8 SERS 信号强度的空间分布图及其相应的 SEM 图像。( A )单个节点;( B )两个节点的纳米结构 。 Copyright 2011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Fig. 8. SERS spatial intensity map and corresponding SEM image for a (A) single-junction and (B) two-junction nanostructure . Copyright 2011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3 总结和展望 由于超分辨技术具有设备较简易、操作简单、分辨率高(几至几十纳米)的优点,是一种研究纳米催化剂的催化反应的有效手段,正越来越受到催化界的重视。目前已经在金属纳米粒子的催化、分子筛催化、光催化等领域得到应用,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光学超分辨成像技术已经在这些研究方面展现出优越的特性。该方法不仅可以得到催化活性在这些催化剂上的纳米级分布这类宝贵信息,而且由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毫秒级),还可以得到与时间相关的催化反应信息,如反应动力学、扩散动力学等。另外,由于该技术还可以同时并行的扫描大量粒子的催化活性,所以该方法在催化剂的筛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然而,光学超分辨成像技术由于自身的不足,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发展。首先,该技术目前主要基于荧光单分子技术,而荧光分子是成千上万分子中的很小部分,限制了催化反应的研究体系,使得很多与实际应用有关的催化反应并不能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直接的研究。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发新的光学超分辨成像体系,比如文中讨论的单分子 SERS 技术。第二,荧光信号比较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淬灭剂 、荧光分子自身的浓度 、光漂白 、纳米粒子的作用 等,目前的实验很少对这些未检测到的分子进行研究和讨论。第三,荧光单分子技术只能表征催化过程方面的信息,对催化剂自身的结构和组成方面的表征严重不足,因此需要跟其他的技术相结合,如 SEM 、 TEM 、 XPS 等。因此,光学超分辨成像技术还是一个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新兴技术,虽然已经表现出了较强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但是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4 作者简介 周小春,男 , 2008 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毕业后来到美国康乃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进行博士后研究, 2013 年 3 月起任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 2004 年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2008 年获得洪堡奖学金, 2012 年入选中央组织部 “ 青年千人计划 ” 。长期从事单分子单纳米粒子催化和燃料电池相关的研究。采用超高分辨成像技术研究了单个纳米粒子的活性位分布的规律,建立了并行的、大批量的筛选纳米催化剂的新方法,还研究了纳米催化剂内部催化信号的通信问题。在燃料电池相关的研究方面,发现了一种高效的, “ 绿色的 ” 甲酸电氧化促进剂,还研制出一类高活性,高稳定性,抗中毒的甲酸低温分解制取高品质氢气的催化剂。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Nature Nanotechnology , JACS , Nano Letters , Chem. Commun. 等国际顶级杂志上。 参考文献 1. Pohl D W, Denk W, Lanz M. Appl. Phys. Lett., 1984, 44 (7) : 651-653. 2. Zipfel W R, Williams R M, Webb W W. Nat. Biotechnol., 2003, 21 (11) : 1369-1377. 3. Hell S W. Nat. Biotechnol., 2003, 21 (11) : 1347-1355. 4. Gustafsson M G L.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5, 102 (37) : 13081-13086. 5. Yildiz A, Forkey J N, McKinney S A, et al. Science, 2003, 300 (5628) : 2061-2065. 6. Yildiz A, Selvin P R. Acc. Chem. Res., 2005, 38 (7) : 574-582. 7. Hell S W, Jakobs S, Kastrup L. Appl. Phys. A-Mater., 2003, 77 (7) : 859-860. 8. Qu X H, Wu D, Mets L,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4, 101 (31) : 11298-11303. 9. Betzig E, Patterson G H, Sougrat R, et al. Science, 2006, 313 (5793) : 1642-1645. 10. Rust M J, Bates M, Zhuang X. Nat. Methods, 2006, 3 (10) : 793-795. 11. Chen P, Zhou X, Shen H, et al. Chem. Soc. Rev., 2010, 39 (12) : 4560-4570. 12. Zhou X, Andoy N M, Liu G, et al. Nat Nano, 2012, 7 (4) : 237-241. 13. Andoy N M, Zhou X, Choudhary E, et al. J. Am. Chem. Soc., 2013, 135 (5) : 1845-1852. 14. Zhou X, Choudhary E, Andoy N M, et al. ACS Catal., 2013, 3 (7) : 1448-1453. 15. Kirstein J, Platschek B, Jung C, et al. Nat Mater, 2007, 6 (4) : 303-310. 16. Zurner A, Kirstein J, Doblinger M, et al. Nature, 2007, 450 (7170) : 705-708. 17. Roeffaers M B J, De Cremer G, Libeert J,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 (49) : 9285-9289. 18. De Cremer G, Roeffaers M B J, Bartholomeeusen E,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5) : 908-911. 19. Tachikawa T, Wang  N, Yamashita S,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46) : 8593-8597. 20. Tachikawa T, Yamashita S, Majima T. J. Am. Chem. Soc., 2011, 133 (18) : 7197-7204. 21. Wang N, Tachikawa T, Majima T. Chem. Sci., 2011, 2 (5) : 891-900. 22. Tachikawa T, Yonezawa T, Majima T. ACS Nano, 2012, 7 (1) : 263-275. 23. Tachikawa T, Ohsaka T, Bian Z, et al. J. Phys. Chem. C, 2013, 117 (21) : 11219-11228. 24. Willets K A, Stranahan S M, Weber M L. J. Phys. Chem. Lett., 2012, 3 (10) : 1286-1294. 25. Weber M L, Willets K A. J. Phys. Chem. Lett., 2011, 2 (14) : 1766-1770. 26. Titus E J, Willets K A. ACS Nano, 2013, 7 (9) : 8284-8294. 27. Andrews D L. Chem. Phys., 1989, 135 (2) : 195-201. 28. Roy R, Hohng S, Ha T. Nat Meth, 2008, 5 (6) : 507-516. 29. Ha T. Methods, 2001, 25 (1) : 78-86. 30. Chaudhuri K D. ZPhy, 1959, 154 (1) : 34-42. 31. Barzykin A V, Razumov V F, Alfimov M V. J. Phys. Chem., 1991, 95 (12) : 4814-4818. 32. Soumpasis D M. Biophys. J., 1983, 41 (1) : 95-97. 33. Chen J, Jin Y, Fahruddin N, et al. Langmuir, 2013, 29 (5) : 1584-1591. 34. Kühn S, Håkanson U, Rogobete L, et al. Phys. Rev. Lett., 2006, 97 (1) : 017402. 35. Mayilo S, Kloster M A, Wunderlich M, et al. Nano Lett., 2009, 9 (12) : 4558-4563.
个人分类: 好好学习|8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语义、信息与本体
geneculture 2015-1-20 11:41
语义、信息与本体 邹晓辉(《融智学原创文集》作者《前沿科学》主编 2006年) 1引言 “信息学基础研究”一文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前提下笔者集中论述了(信息的)内容(意)、形式(文)、本质(义)等问题,并在信息形式化、部门信息学以及一般信息学等领域提出了“语义、信息与智”的统一理论框架,主要探讨了信息概念定义和分类并且采用协同智能科学(即:融智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当前几个较为典型的信息观及其方法论作了简要的点评。在“第七届国际本体学术会议(2006年10月6日西班牙)”上的发言题目是(基于语义本体、序位逻辑和信息方程的)“信息处理意味着智”。这里谈其基础,即“(与智密切相关的)语义、信息与本体”。 图1 http://www.docin.com/p-9639691.html 基于概念或意念(concept)的抽象思维和基于物或物象(thing)的具体理解以及基于文字或文辞或文词(word)的直观表达,产生歧义的机制由图1-7可揭示。由“义”字的渊源和图7揭示的“(交叉重叠)关系”可发现这样的一个情况,即“义”这个字的众多义项之中一个长期被人们忽略的基本义项,“主义”的“义”便凸现了出来,这样,“义”可视为“物、意、文”在其中“各就各位”的“(基本序位)关系”;“意”可视为载体(物)或文本(文)选择“概念”(涉及“类”或“属性”)的用意。把“many meanings ”中的“meaning(意义)”作进一步分解,哲学“语言转向”、语言学和语义学诸领域公知“语义三角”中的“意义”与21世纪哲学和科学“信息转向”发现的“语义三棱”中的“意”与“义”竟被“意义 = 意 义”这个重要而有趣的字符串公式直接连通了。这意味着meaning(意义)= concept(意) fundamental relation(义)也成立。 http://www.wordwendang.com/doc/04/ag/www.wordwendang.com_24634.doc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Web of Science中检索2014-2015图情领域文献情况
yipingweiyang 2015-1-13 21:37
检索式为WC=(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 AND DOCUMENT TYPES: (Article) ,记录共为3325条。 按source title排序前50如下:
27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的兴奋与无奈
jerryone 2014-12-30 16:02
这类话题想必早有人提到过的。当一个学者对自己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时,即有一种“可能取得里程碑式的”或“可能取得革命性的”突破的兴奋感,但面对每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却总恨时代局限性让人束缚了手脚一样。
个人分类: 科学记事|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生命科学领域不同专业在美国收入对比
yuetaoz 2014-12-4 19:03
在15个专业,在美国,在2014年的薪资最高的领域仍是一样,2013年:药理学,生物技术,药物开发。但是,工资在药物开发专业人士并没有显著改变,而科技工作者在药理学和生物技术工作报告的分别为8%和11%的整体跌幅补偿,与科技工作者的2013数据进行比较。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收入几乎没有变化。另外,研究人员在遗传学,基因组学的工作,和免疫学的收入高于10%至13%。(图片来自互联网)
个人分类: 转载|12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土壤结构的概念
licangbaobao 2014-12-3 20:14
7.1 关于土壤结构的概念 土壤结构 一词很早就在国内外土壤学术界使用,是土壤物理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传统的土壤结构的研究仍然处于定性描述阶段,没有统一的认识 。 研究土壤结构的学者很多,其观点均离不开土壤结构体和土壤结构性定性的描述 。 通过理论分析 、 计算和实验验证,我们认为土壤结构的概念应该定义为“大小和形状不同﹑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土壤颗粒,在土壤中排列组合的形式”。每一种排列组合形式就是一种土壤结构。土壤颗粒在土壤中排列组合的形式无限多,土壤结构也就无限多。 每一种土壤结构都有确定的反映土壤理化性质的一系列土壤结构参数。应用野外田间取样,化验室化验获得的土粒密度、土壤容重、颗粒大小和百分含量、土壤孔隙度 4 项参数,通过确定的计算程序可以获得土壤结构 8 项参数,计算该种土壤结构土壤渗透率以及土壤渗透率变化规律。
2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Blast+使用的小“陷阱”
michael0214 2014-10-31 11:52
自1989年被NCBI首次推出以来,Blast程序无疑是生物信息领域应用最广泛的软件之一(或者没有之一)。序列相似度分析依然是基因注释的一个重要指标。2009年NCBI推出了加强版的Blast - Blast+. 与之前的版本不同,这款Blast+具有两大特色:1)与之前的blastall 功能一体化不同,Blast+中对blastn, blastp等分别设计了独立的应用程序(或者叫模块化);2)推出了-remote参数,即用户可以将数据提交至NCBI server进行分析,类似于Web版本。 闲话 少叙,直奔主 题 。今天在使用新的 Blast+ 的 blastn 功能 将已经注释过的 CDS序列对应相应基因组序列时,竟然发现有两条CDS返回的结果是 0 hits. 提取出相应地序列后发现一个特点是两条序列长度都非常短。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可能是用于基因组注释的版本与这里使用的基因组序列版本不一致。但是通过其他可以match的序列后发现两者的基因组序列是吻合的,而且根据注释信息竟然从基因组序列中提取到了一致的序列。最后经过仔细考察Blast+的manual http://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763/ , 发现了问题。原来Blastn程序包含了megablast, 且default value即为magablast. Megablast 是在intraspecies 或者very closely relatedspecies中使用blast版本,其特点是word_size较大(默认值为28bp),这样就可以在initial match过程排除掉很多情况,从而加快比对速度。而在这里,对于上述的两个较短片段就无法搜寻到结果了。原有基础上增加 –taskblastn后即一切正常了。当然这时也可以设置 word_size参数,发现25bp是这里的临界值。Word_size 超过25bp时,一些短序列blast结果即为no hits.
3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脑科学领域50年内至少还有3个诺奖——及其与庄小威的关系
zxczxc0417 2014-10-13 12:59
脑科学领域在未来的50年至少还有3个诺奖 大脑的每一个功能的揭示都是一个诺奖级别的成果,比如: 大脑的记忆 大脑的计算 (今年) 大脑与情绪 大脑的抽象思维 大脑的模拟等 所以国家如果想染指诺奖的话,可以在这个领域大力投入。 另外,庄小威等在大脑及神经领域的研究是很可能冲击诺奖的,她还年轻,再积累20年也不晚。 很多人知道他的超分辨,可惜忽视了她在大脑及神经领域的研究,我觉得她还是很有希望的。
个人分类: 天下大事|2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相关领域论文和源代码
热度 1 yuaihua 2014-10-11 13:00
一、特征提取Feature Extraction: · SIFT · PCA-SIFT · Affine-SIFT · SURF · Affine Covariant Features · MSER · Geometric Blur · Local Self-Similarity Descriptor · Global and Efficient Self-Similarity · 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idents · GIST · Shape Context · Color Descriptor · Pyramids of Histograms of Oriented Gradients · Space-Time Interest Points (STIP) · Boundary Preserving Dense Local Regions · Weighted Histogram · Histogram-based Interest Points Detectors · An OpenCV - C++ implementation of Local Self Similarity Descriptors · Fast Sparse Representation with Prototypes · Corner Detection · AGAST Corner Detector: faster than FAST and even FAST-ER · Real-time Facial Feature Detection using Conditional Regression Forests · Global and Efficient Self-Similarity for Object Classification and Detection · WαSH: Weighted α-Shapes for Local Feature Detection · HOG · Online Selection of Discriminative Tracking Features 二、图像分割Image Segmentation: · Normalized Cut · Gerg Mori’ Superpixel code · Efficient Graph-based Image Segmentation · Mean-Shift Image Segmentation · OWT-UCM Hierarchical Segmentation · Turbepixels · Quick-Shift · SLIC Superpixels · Segmentation by Minimum Code Length · Biased Normalized Cut · Segmentation Tree · Entropy Rate Superpixel Segmentation · Fast Approximate Energy Minimization via Graph Cuts · Efficient Planar Graph Cuts with Applications in Computer Vision · Isoperimetric Graph Partitioning for Image Segmentation · Random Walks for Image Segmentation · Blossom V: A new implementation of a minimum cost perfect matching algorithm · An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Min-Cut/Max-Flow Algorithms for Energy Minimization in Computer Vision · Geodesic Star Convexity for Interactive Image Segmentation · Contour Detection and Image Segmentation Resources · Biased Normalized Cuts · Max-flow/min-cut · Chan-Vese Segmentation using Level Set · A Toolbox of Level Set Methods · Re-initialization Free Level Set Evolution via Reaction Diffusion · Improved C-V active contour model · A Variational Multiphase Level Set Approach to Simultaneous Segmentation and Bias Correction · Level Set Method Research by Chunming Li · ClassCut for Unsupervised Class Segmentation · SEEDS: Superpixels Extracted via Energy-Driven Sampling 三、目标检测Object Detection: · A simple object detector with boosting · INRIA Object Detection and Localization Toolkit · Discriminatively Trained Deformable Part Models · Cascade Object Detection with Deformable Part Models · Poselet · Implicit Shape Model · Viola and Jones’s Face Detection · Bayesian Modelling of Dyanmic Scenes for Object Detection · Hand detection using multiple proposals · Color Constancy, Intrinsic Images, and Shape Estimation · Discriminatively trained deformable part models · Gradient Response Maps for Real-Time Detection of Texture-Less Objects: LineMOD · Image Processing On Line · Robust Optical Flow Estimation · Where's Waldo: Matching People in Images of Crowds · Scalable Multi-class Object Detection · Class-Specific Hough Forests for Object Detection · Deformed Lattice Detection In Real-World Images · Discriminatively trained deformable part models 四、显著性检测Saliency Detection: · Itti, Koch, and Niebur’ saliency detection · Frequency-tuned salient region detection · Saliency detection using maximum symmetric surround · Attention via Information Maximization · Context-aware saliency detection · Graph-based visual saliency · Saliency detection: A spectral residual approach. · Segmenting salient objects from images and videos. · Saliency Using Natural statistics. · Discriminant Saliency for Visual Recognition from Cluttered Scenes. · Learning to Predict Where Humans Look · Global Contrast based Salient Region Detection · Bayesian Saliency via Low and Mid Level Cues · Top-Down Visual Saliency via Joint CRF and Dictionary Learning · Saliency Detection: A Spectral Residual Approach 五、图像分类、聚类Image Classification, Clustering · Pyramid Match · Spatial Pyramid Matching · Locality-constrained Linear Coding · Sparse Coding · Texture Classification · Multiple Kernels for Image Classification · Feature Combination · SuperParsing · Large Scale Correlation Clustering Optimization · Detecting and Sketching the Common · Self-Tuning Spectral Clustering · User Assisted Separation of Reflections from a Single Image Using a Sparsity Prior · Filters for Texture Classification · Multiple Kernel Learning for Image Classification · SLIC Superpixels 六、抠图Image Matting · A Closed Form Solution to Natural Image Matting · Spectral Matting · Learning-based Matting 七、目标跟踪Object Tracking: · A Forest of Sensors - Tracking Adaptive Background Mixture Models · Object Tracking via Partial Least Squares Analysis · Robust Object Tracking with Online Multiple Instance Learning · Online Visual Tracking with Histograms and Articulating Blocks · Incremental Learning for Robust Visual Tracking · Real-time Compressive Tracking · Robust Object Tracking via Sparsity-based Collaborative Model · Visual Tracking via Adaptive Structural Local Sparse Appearance Model · Online Discriminative Object Tracking with Local Sparse Representation · Superpixel Tracking · Learning Hierarchical Image Representation with Sparsity, Saliency and Locality · Online Multiple Support Instance Tracking · Visual Tracking with Online Multiple Instance Learning · Object detection and recognition · Compressive Sensing Resources · Robust Real-Time Visual Tracking using Pixel-Wise Posteriors · Tracking-Learning-Detection · the HandVu:vision-based hand gesture interface · Learning Probabilistic Non-Linear Latent Variable Models for Tracking Complex Activities 八、Kinect: · Kinect toolbox · OpenNI · zouxy09 CSDN Blog · FingerTracker 手指跟踪 九、3D相关: · 3D Reconstruction of a Moving Object · Shape From Shading Using Linear Approximation · Combining Shape from Shading and Stereo Depth Maps · Shape from Shading: A Survey · A Spatio-Temporal Descriptor based on 3D Gradients (HOG3D) · Multi-camera Scene Reconstruction via Graph Cuts · A Fast Marching Formulation of Perspective Shape from Shading under Frontal Illumination · Reconstruction:3D Shape, Illumination, Shading, Reflectance, Texture · Monocular Tracking of 3D Human Motion with a Coordinated Mixture of Factor Analyzers · Learning 3-D Scene Structure from a Single Still Image 十、机器学习算法: · Matlab class for computing Approximate Nearest Nieghbor (ANN) · Random Sampling · Probabilistic Latent Semantic Analysis (pLSA) · FASTANN and FASTCLUSTER for approximate k-means (AKM) · Fast Intersection / Additive Kernel SVMs · SVM · Ensemble learning · Deep Learning · Deep Learning Methods for Vision · Neural Network for Recognition of Handwritten Digits · Training a deep autoencoder or a classifier on MNIST digits · THE MNIST DATABASE of handwritten digits · Ersatz:deep neural networks in the cloud · Deep Learning · sparseLM : Sparse Levenberg-Marquardt nonlinear least squares in C/C++ · Weka 3: Data Mining Software in Java · Invited talk A Tutorial on Deep Learning by Dr. Kai Yu (余凯) · CNN -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lass · Yann LeCun's Publications · LeNet-5,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 Training a deep autoencoder or a classifier on MNIST digits · Deep Learning 大牛Geoffrey E. Hinton's HomePage · Multiple Instance Logistic Discriminant-based Metric Learning (MildML) and Logistic Discriminant-based Metric Learning (LDML) · Sparse coding simulation software · Visual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Summer School 十一、目标、行为识别Object, Action Recognition: · Action Recognition by Dense Trajectories · Action Recognition Using a 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 of Pose and Appearance · Recognition Using Regions · 2D Articulated Human Pose Estimation · Fast Human Pose Estimation Using Appearance and Motion via Multi-Dimensional Boosting Regression · Estimating Human Pose from Occluded Images · Quasi-dense wide baseline matching · ChaLearn Gesture Challenge: Principal motion: PCA-based reconstruction of motion histograms · Real Time Head Pose Estimation with Random Regression Forests · 2D Action Recognition Serves 3D Human Pose Estimation · A Hough Transform-Based Voting Framework for Action Recognition · Motion Interchange Patterns for Action Recognition in Unconstrained Videos · 2D articulated human pose estimation software · Learning and detecting shape models · Progressive Search Space Reduction for Human Pose Estimation · Learning Non-Rigid 3D Shape from 2D Motion 十二、图像处理: · Distance Transforms of Sampled Functions · The Computer Vision Homepage · Efficient appearance distances between windows · Image Exploration algorithm · Motion Magnification 运动放大 · Bilateral Filtering for Gray and Color Images 双边滤波器 · A Fast Approximation of the Bilateral Filter using a Signal Processing Approach 十三、一些实用工具: · EGT: a Toolbox for Multiple View Geometry and Visual Servoing · a development kit of matlab mex functions for OpenCV library · Fast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Library 十四、人手及指尖检测与识别: · finger-detection-and-gesture-recognition · Hand and Finger Detection using JavaCV · Hand and fingers detection 十五、场景解释: · Nonparametric Scene Parsing via Label Transfer 十六、光流Optical flow: · High accuracy optical flow using a theory for warping · Dense Trajectories Video Description · SIFT Flow: Dense Correspondence across Scenes and its Applications · KLT: An Implementation of the Kanade-Lucas-Tomasi Feature Tracker · Tracking Cars Using Optical Flow · Secrets of optical flow estimation and their principles · implmentation of the Black and Anandan dense optical flow method · Optical Flow Computation · Beyond Pixels: Exploring New Representations and Applications for Motion Analysis · A Database and Evaluation Methodology for Optical Flow · optical flow relative · Robust Optical Flow Estimation · optical flow 十七、图像检索 Image Retrieval : · Semi-Supervised Distance Metric Learning for Collaborative Image Retrieval 十八、马尔科夫随机场Markov Random Fields: · Markov Random Fields for Super-Resolution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ergy Minimization Methods for Markov Random Fields with Smoothness-Based Priors 十九、运动检测Motion detection: · Moving Object Extraction, Using Models or Analysis of Regions · Background Subtraction: Experiments and Improvements for ViBe · A Self-Organizing Approach to Background Subtraction for Visual Surveillance Applications · changedetection.net: A new change detection benchmark dataset · ViBe - a powerful technique for background detection and subtraction in video sequences · Background Subtraction Program · Motion Detection Algorithms · Stuttgart Artificial Background Subtraction Dataset · Object Detection, Motion Estimation, and Tracking
5751 次阅读|1 个评论
超分辨在催化领域的应用——part1
zxczxc0417 2014-10-9 11:03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极限只有 ~200 nm ,在应用方面显得越来越不足。为了突破这一限制,发展了单微发光体光学超分辨成像技术,其原理是通过精确地得到众多单个微小发光体(如单个荧光分子)的位置来进行成像,分辨率约几十 nm ,甚至可小于 1 nm 。当有荧光分子参与催化反应的时候,即可采用该技术研究催化活性在纳米粒子上的分布,以及动力学相关的问题。目前,该技术已经在金属纳米粒子的催化、分子筛催化、光催化等领域得到应用,且已经展现出优越的特性。 相关文献: http://www.mscatalysis.net/ 10. X. Zhou , E. Choudhary, N. M. Andoy, N. Zou, P. Chen, “Scalable Parallel Screening of Catalyst Activity at the Single-Particle Level and Sub-diffraction Resolution”, ACS Catalysis , 2013 , 3, 1448-1453. 9. Xiaochun Zhou, Nesha May Andoy, Guokun Liu, Eric Choudhary, Kyu-Sung Han, Hao Shen, Peng Chen, Quantitative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Uncovers Reactivity Patterns on Single Nanocatalysts, Nature Nanotechnology , 2012 , 7, 237-241. 8. N. M. Andoy, X. Zhou , E. Choudary, H. Shen and P. Chen, Single-Molecule Catalysis Mapping Quantifies Site-specific Activity and Uncovers Radial Activity Gradient on Single 2D Nanocrysta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2013 , 135, 1845-1852
个人分类: 好好学习|28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最痛苦时--修改综述
热度 8 duoduo1208 2014-9-20 20:26
一个多小时之前 我突然又变得狂躁了 给好友发微信说:“我想去屎” 真的是不知所措无能为力的感觉 现在是研三开学不久 可是这半年的论文写作与修改 却在一点点的蚕食着我对科研的兴趣 我不知道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正常经历来增益我所不能 还是我真的在一点点的离它越来越远 真的是自己的错 科研的第一篇论文竟是写的综述 初稿去年年底就完成了 可是之后一次次的修改到定稿 以及投稿之后三次的返修意见 一直到现在 折腾的我已经一点耐心一点爱意一点成就感都没有了 科学网上之前就n多人辩论过研究生适不适合写综述 舆论大部分是倒向“有意义的综述应该大牛来写” 经过这半年多的亲身经历 我也确实承认 研究生 尤其是硕士研究生 没有经过科研的锤炼没有在自己的领域做过一定程度的研究 站不到一定的高度 写出来的东西确实是会差很多 可是 我想说 综述真的好难 为此付出的汗水和时间别人是看不到的 一趟趟地跑国土四楼借保存本、基藏本去阅览 几百篇甚至更多的文献阅读做标记 聆听与之相关的讲座及牛人的观点 自己反反复复地咀嚼不同角度地审视 笔记画了一页又一页 观点一个又一个推倒重来 还记得去年写综述到痛苦时 笔记本上写的一段话 “写综述就像生孩子 生出来之前你绝不知道孩子长什么样 刚开始你只知道你要生 你补充各种营养 查阅各种资料 有用的或者不知道有没有用的 你小心翼翼地对待这个未知” 终究是写出来了 还是有自己的一些成就感的 或许在别人眼里什么都不是 但是有自己的总结有自己的构思有自己的想法 于是乎经过多次修改自己也较为满意时候投出去了 我不知道网上很少有人分享或觉得修改论文的痛苦 难道真的那么简单 难道按着审稿意见修改就是了么 我不懂了 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么痛苦 很多时候会有一种感觉: 我一个人在路上 我不知道我在哪里 我也不知道终点在哪里是什么有什么标记 我很茫然我到处乱撞 有时候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审稿人什么意见 我听从并扩充它 扩充到满满到覆盖到所有我能想到的 有时候我又特别的倔强 我内心不愿意接受一些东西 我就用拖延去抵触它 最终我会妥协以至于看不见自己的快乐和成就感 这两种其实都不太好 都听从都接受都加入以后 就像导师说的 水加面、面加水 最后就是四不像了 什么都不是 而倔强的坚持自己 会让自己很痛苦 因为你在做无谓的抵抗 那种难以过去的坎会让自己每走几步就要被绊倒一次 部分妥协 部分坚守 原来科研 根本不是幼稚的曾经的我们想象的样子 就像我崇拜的一个人说过 “知识和权利是联袂的,这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 何时能够从心底接受了 我们这些科研菜鸟才不会过的那么揪心和矛盾 近期和几个好友聊起过 大家对待科研的表象态度都是拖延 或许有人会说 这就是你们懒惰的结果 是的 不排除是一个方面 另外呢 深层次的原因呢 我不爱它 它不能给我带来快乐带来成就感 它和我的价值观是悖离的 我无法说服自己 就这样我们在一边逼着自己一边放纵着自己 苟且的生活着 我一遍遍地去拾起正在掉落的兴趣的碎片 我告诉自己 我不要把它想象的太神圣 它只是一个职业 它可以提高你的某些能力 仅此而已 坦然接受这个事实 就不会过的那么闹心 就像爱情 不要想象的太过美好 就不会那么锱铢必较 就容易得到满足 生活也就容易多了
5416 次阅读|16 个评论
什么是人文关怀
xuxiujiang 2014-8-14 12:36
社会科学是研究一帮人如何生存的学说。这一帮人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村庄,一个城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也可以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领域。关注一帮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如何生存,就会找到社会科学的研究线索。这就是所谓的人文关怀。
3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何裕民:三分之一癌症长在心上
热度 25 何裕民 2014-8-4 17:31
医学和健康是最容易产生巫术,也是巫术最容易泛滥的领域。   ·我国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   认识何裕民教授是十年前。他突出的文采和犀利的观点,在相对寂静的中医界显得十分打眼。   再见到他时是之前的那次“取消中医”的争论,何裕民是作为《医学与哲学》的编委,想通过一篇文章的发表引起中医界人士自身的反省乃至奋进……我那时才知道,当初因为写了《走出巫术丛林的中医》一书而受到中医界业内非议的何裕民,对中医其实感情笃深……   何裕民上周来北京,是为了给国家图书馆做一次公益讲座,此时,他的肿瘤专家身份已经蜚声国内各地。作为一个文化气息很浓的学者,却走到临床一线,怪也不怪。怪的是他居然舍得那支才华横溢的笔,不怪的是,他酝酿几十年,极具中国哲学意味的医学理念早就需要“落地”了,无论是令西医一筹莫展的癌症,还是被癌症吓破了胆的病人…… 癌症只是慢性病何裕民 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 信心有危机无药可救    记:您的书名叫《癌症只是慢性病》,对所有癌症病人都是个安慰。这是出自您的善意还是确有医学证据?    何: 癌症有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癌症是可以治愈的;三分之一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三分之一癌症经过合理治疗可以延长寿命。美国的数据表明,生癌后的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 70%~75% ,像乳腺癌甚至能达到 90% 以上。我在这本书上有过一个计算,美国人生了癌以后平均可以活 11 年。一般的慢性病像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确诊以后平均可以活 11 年,或许还到不了。根据这些情况,世界卫生组织 2006 年得出明确的结论:“癌症是一种慢性病”。这个观点不是我提出的,而是公认的、官方的观点。只不过我强调了一下,加了“只是”两个字。   所谓癌症只是慢性病,基于两点:一、它发生、发展的过程很缓慢,有一个长期渐进而累积的过程,一般需要 5 到 20 年;二、即使发生了,很多情况下可以长期“休眠”,或基本康复,这就是“癌症只是慢性病”的医学科学根据。当然,我写这本书还有一个动机,就是给病人和病人家属一个明确而正确的提示:我国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就像当下的金融危机一样,经济是有困难、有点问题的,但更重要的是信念与信心。如果信心有严重危机了,走出经济危机就非常困难了,这很恰当地比喻了我们现在对癌症的治疗情况。    2 对付癌症手段不能太极端   记:李嘉诚曾经在国内办了癌症病人的“宁养园”,初衷是让没有药物治疗的病人安乐地、顺其自然地走完最后一程,这是世界的惯例。但国内的“宁养园”好像没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仍旧争先恐后地找偏方,甚至乱吃药。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何: 最大的误区就是对癌症的本质认识不清。癌症是这 30-50 年来发病率增加起来的,以前危害生命的是炎症,人们用抗生素成功地杀死了致病微生物。那套模式就想当然地移植到了对癌症的治疗中,结果效果不好!杀癌细胞最早用的是化学战的毒药,现在化疗药有改进,但也差不多,七死三生;且病人非常痛苦,这又反过来加剧了恐惧。所以,我觉得国内最大的误区,就是对癌症的本质认识的不清,认为它是种非常凶险的、必死无疑的、非常痛苦的,只能想尽各种办法,甚至极端手段去对付它。   我书上有一个病人,单纯的肠癌,他是个企业家,很有钱,为了第一时间彻底治好它,八个月时间用掉了 200 多万。各种偏方、药方都试,早上起来睁开眼,妻子就帮他拿药,结果药吃出了肝肾损伤,八个月时间就走了。如果合理治疗,活上个 10 年应该是没问题的。   记:您在书中讲到,很多癌症患者有偏执狂或精神分裂症的,结果癌症不治而愈。我觉得人类的癌症好像不是长在身上,而是长在心上。等人失去正常意识了,“自我”也消失了,“心”也没了,癌症也就没地方生长了。您同意我的说法吗?    何: 90 年代末,我组织中华心身医学分会专家编写《心身医学》时就明确强调:“癌症是心身相关性疾病”,癌症发生、康复过程中,心理因素、精神因素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其实,早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国外研究就表明:有偏执倾向、个性非常执著的,这类患者常康复得很好,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也康复得很好。从这个角度讲“癌症不是长在身上,是长在心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临床上,我们发现两个极端,农村老大爷、老大妈,不太了解情况,能给予合理的治疗,就能活得很好,有 10 年、 20 年的生存期;那些特别执著的,特别理性的,从容应对的,追求某种事业的,或者有点偏执倾向的也活得很好。    3 误导健康后果很严重   记:您这次来北京是为了给国家图书馆做讲座,现在社会上搞医学讲座的人很多,但很多人并不是医生背景,没有执业医师资格,但却很受公众欢迎。您觉得在这个方面,医学界欠缺什么?社会监督欠缺什么?    何: 我们医学界有个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大家都认为治病搞科研才是正宗的医学,可大家忽略了医学的科学普及。第二,即使进行科学普及我们也是教条式的灌输:你应该怎么样治疗。而忘了人不光有生理、躯体还有精神心理和认识态度,有着多种需求。包括精神认识层面的东西,在这方面我们的专家很少有结合疾病谈精神。而社会上那些非专业人士,注意到了人们的这种需求,所以病人容易接受他们。   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过:“医学和健康是最容易产生巫术,也是巫术最容易泛滥的领域”,打着“特效”旗号的巫术就容易泛滥,政府主管出版的部门和医学专业学会应该加强监督。某些书出来以后,应进行评判,特别是畅销书,究竟合理性在哪?是否只是商家的无良炒作。这个不是一般的误导问题,这是误导了珍贵的健康与生命,故应该像股市误导要受的惩罚一样,健康误导也一样要受到严重惩罚。   记:当年的“取消中医”之说引起争论,您是重要的经历人,现在回想起那件事情,有什么想说的?   何:我要感谢这次争论,让人们重新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中医。中医发展到今天有她的坎坷、有她的历史积淀,也是她的机会,因为不得不承认现代生物学发展得很快,在目前这个氛围中,中医生存比较艰辛。但这次中西医之争,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包括中医学界内本身的麻木不仁或盲目乐观,我相信通过这次争论,中医在 10 到 15 年一定会拿出过硬材料证明它的价值。而且,中医不仅仅是种医疗体系,更是个文化理念体系。奥运会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和谐”的信念,而和谐就充分体现在中医当中,中医的信念及操作体系是非常有价值的。    4 “和谐”与“调整”中医胜一筹   记:在癌症治疗方面乃至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上,您觉得中医的价值是药物还是理念?    何: 中医提出了很好的理念。像肿瘤治疗,短时间内杀灭癌细胞中医不如西医显效,但长期疗效和综合疗效,中医又远远优于单纯西医,因为它追求的是人的生存质量提高和长期的稳定,就像我们说的“和谐”。从理念角度来看,西方医学强调的“征服”和“替代”,像炎症就是用抗生素“征服”致病菌,肝、肾功能丧失用脏器移植来“替代”一样;而中医讲究的则是“和谐”与“调整”。西医是种理想模式——把病杀灭得“干干净净”,但太理想化了,绝大多数时间做不到,只能“让人明明白白的死”。而中医认为有可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却让人糊里糊涂的活。我认为理念和中医药都有贡献,而且这些贡献在现代科学情况下与西方认识可以有所互补,很多情况下还可独立发挥优势,但是必须在合理的理念指导下。   佟彤 ( 本文来源:北京晨报 )
2632 次阅读|26 个评论
发育生物学领域的大牛和研究机构总结
bigdataage 2014-7-1 17:14
发育生物学领域的大牛和研究机构总结 1. Eric H. Davidson, 1937,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ttp://www.its.caltech.edu/~davidson/ 2. Michael Levine, 195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http://flydev.berkeley.edu/cgi-bin/labpage/Levine_Lab 3. Sean B. Carroll, 1960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http://seanbcarroll.com/ 4. Alexander Stark, Research Institute of Molecular Pathology (IMP), Vienna, Austria http://www.starklab.org 5.
1 次阅读|0 个评论
改、改、改
liuyangking 2014-6-23 22:34
最近两年,学校不断的通过体制改革,想要促进学校的发展。可是两年过去了,教师们,累倒的累倒,病倒的病倒,逃跑的逃跑,教学没有质量可言,科研成果基本都是七拼八凑的,都是为了评职称,实际并没有什么效益科研,表面上是数量上去了,可实际上都是形式主义。为的都是尽早地得到自己想要的那点钱而已。 行政人员呢,无论大小事情,发个通知就让下面的各个分管单位去办,不管下面各单位教学科研任务多忙,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材料需要上交,也不知道这些浪费木材打印出的材料到最后是不是都回归到大自然了? 改革是好的,想办法解决问题是好的,但是,如果为了解决办法牺牲一大批人的青春,换来的却是无尽的痛苦与科研的不自由,我想,那还不如原地踏步,看准方向再进行发展。如果盲目地进行所谓的更好更快的发展,肯定会在某种程度让大家难以承受,最后导致崩溃。这是很可怕的。 所以,做为年轻的教师也好,或者在某个领域还是个新人,只要是进入到这个圈里,我想就有权利有义务为这个行业贡献力量,但是,还没等积攒到贡献力量的时候,就已经没有力气去努力了。多难过啊。 希望这个高校教师行业中,有政策宏观的指引,有学校内部微观的发展,既有大师在前方引路,又有年轻有为的人才榜样值得去学习。我想这才是中国高校教师发展的最终之路吧。欢迎批评指正、交流心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句话见识了个“牛人”
热度 1 Yaniel 2014-6-23 17:30
今天听“报告”,会后想聊两句,问了某个特征提取算法,回答是:用了该算法,并且有100多个特征。本想问问该算法他的理解,但是,我当时无语。俺当年这一个算法,我就啃了半年,看了几本数学书,。。。。 这特征真不多,请把特征在弄的再多点,就可以当密码学问题求解啦。 这虽然不是我的专业,但对于一个搞可计算性、计算复杂性的人来说,真不知道是我没学好,还是现在人就是“牛”,他就不知道特征需要选择,坏的特征不仅对识别无用,而且可能有不良效果,高维空间分布如何计算?。。。。还是,现在真的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总之,我是佩服无体投地了。导师一遍遍叮嘱要发现那些本质性的特征,了解每个特征的数学性质。。。。,难道都不需要了? 当年我也是满怀希望想要投身模式识别领域,但是经过项目的洗礼,我发现我还是希望探究事物的本质,对那种无法确定描述事物本质的方法感到困惑,所以改为研究存在严格定理证明的方向,并且选择了可计算性、计算复杂性来思考科学问题的内部规律。 这么看来,我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我应该放弃那个研究方向。
个人分类: 杂文|163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缺乏“基因-环境”互作了解的前提下,支持转基因是不智的
热度 5 duke01361 2014-6-23 00:16
在缺乏“基因-环境”互作了解的前提下,支持转基因是不智的 基因是什么? 谁能给出一个让我满意的定义? 基因-基因之间作用的机制清楚么? 基因-环境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基因-生态学的细节是什么? ............... 在上述领域问题多多的当今,支持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是不智的!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1614 次阅读|5 个评论
不要把科研挫折挂在心上
热度 2 x2t6j8 2014-6-15 21:58
科学研究,特别是原创科学研究,其所研究的课题:有的是前人尚未涉足的领域;有的是前人虽涉足但核心问题没搞清楚,科研之中遇到或者出现挫折是常有的事。因此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调整心态,向常人学习,不要把科研挫折挂在心上。 科学家也是人,科学研究和探索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因此,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也应当:做人要开心;学习要虚心;活着要用心;走路要当心;驾车要警心;细节要留心;解说要耐心;实验要专心;写作莫分心;办事要细心;处事要公心。
个人分类: 科研心态|3422 次阅读|3 个评论
“迷信”到底是哪个领域的问题?
热度 8 yangguoxue 2014-5-12 22:06
有些知识分子,尤其是自然科学家,很希望以自己的理性态度为原则,一举消解人间的迷信。 比如某理科生说了:“我只有看到鬼、摸到鬼,才有可能相信鬼的存在。”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他明显是在呼吁大家相信自己所看得到及摸得到的真实世界,好好脚踏实地过日子,而不要轻易相信鬼神、灵异、算命之类迷信的东西。不过,为什么这么简单而明确的道理,不能被一般人普遍接受呢?我们先不谈这个道理本身对不对,我们考虑的是因果关系,就是:迷信是结果,那么造成迷信的原因是什么?一般人如果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多此一举,走上迷信之路? 这里涉及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即人性是不能像自然界一样,经过分析、研究就能够真相大白的。譬如:死亡是怎么回事?科学家也许会说:根据客观的观察,人总是会死的,人死之后,腐朽而亡,复归于物质。如果这是事实,为什么许多人总想寻求某种形式的不朽?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小说中,反复深思一个问题:“如果人死就一切结束,那么我在活着的时候为什么要有道德?”意思是:我们从小辛辛苦苦行善避恶,结果死了什么都没有,那么做好人与做坏人又有什么差别?这个问题是非常严肃的。当然,我们不能倒果为因,说:为了让大家行善避恶,所以主张死后还有灵魂存在(过去我好像就这么说过)。我们要强调的是:人性本来就不是单纯的物质。因此,我以为自然科学家应该谨守分寸、画地自限,专心探究物质世界,对于物质以外的一切,如心理、精神、灵魂、鬼神、上帝、佛、天等等,则应该坚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 在自然科学家理性所能掌握的范围之外,显然还有个非理性或超理性的世界,就是涉及生死、鬼神的世界。 迷信的产生的社会根源并不复杂,就中国来讲,现代社会帮助人们摆脱了传统宗法的束缚,而人们获得自由的代价就是失去了原有的群体关怀。跨入现代社会之后,我们一离开家庭,就立即面对茫茫人海,不知如何让自己定位。在生活中我们也许能遇到工作的同事和伙伴,但是由于工作有业绩与升迁的压力及竞争,很难回应一个人在群体中的基本要求,就是情感上真诚的互动与无偿的交往,这就造成了当代中国人在生活中情感交流的落空,当一个人变得脆弱又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就难免会去寻找给自己制造“安全感”的精神鸦片,这就给了各种迷信、神功发展的空间。 了解病因才能对症下药,迷信现象就不是科学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面对一些中国官员和民众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打“科学精神”的牌效果不会很好,人文领域的问题还是要通过人文手段来解决。 解决的办法也不难,无非就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多读几本人文类书籍,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最后我也忍不住吐槽一下,我们的官员为什么不去信仰马克思,非要拜神仙呢? http://sc.sina.com.cn/news/z/2014-01-13/1128171183.html http://news.sina.com.cn/c/2014-04-30/031430035814.shtml?from=hao123_news_index_paihang_news
3975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盘点我国基础科学领域的大型实验
yulele 2014-5-10 19:57
www.youth.cn 2014-05-03 17:04:51 中国青年网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我国的第一台高能加速器,1984年开工建造,1988首次实现了正负电子对撞。1992年τ轻子质量测量的精确结果,纠正了过去τ轻子质量约7MeV实验偏差,并把精度提高了10倍。2004年1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进行重大改造工程启动,采用国际先进的双环对撞技术,将对撞性能量大幅提高(腾讯科学)   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2009年,世界上首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首轮物理放电实验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站在了世界核聚变研究的前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装置,其运行原理就是在装置的真空室内加入少量氢的同位素氘或氚,通过类似变压器的原理使其产生等离子体,然后提高其密度、温度使其发生聚变反应,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2010年12月12日在四川雅砻江锦屏水电站揭牌并投入使用,锦屏地下实验室垂直岩石覆盖达2400米,是目前世界岩石覆盖最深的实验室。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一流的洁净的低辐射研究平台,能够自主开展像暗物质探测这样的国际最前沿的基础研究课题。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这是中国基础科学领域目前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大亚湾实验发现了反应堆发出的反电子中微子消失现象,发现的新的中微子振荡,其振幅比预期要大得多。这一中国诞生的重大物理成果,开启了未来中微子物理发展的大门,在全球科学界引起热烈反响,入选美国权威学术杂志《科学》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突破。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这是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拟采用我国科学家独创的设计和我国贵州南部的喀斯特洼地的独特地形条件,建设一个约30个足球场大的高灵敏度的巨型射电望远镜。FAST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这是我国第一颗天文观测望远镜,计划2015年发射升空。它将能发现大批高能天体和天体高能辐射新现象,并对黑洞,中子星等重要天体进行高灵敏度定向观测,推进人类对极端条件下高能天体物理动力学、粒子加速和辐射过程的认识。
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导师虐我千百遍,我待导师如初恋
热度 1 dalincn 2014-5-2 18:02
导师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导师在实验上倾心指导,让学生顺利发表了SCI,虽然在求学过程中和导师发生过一些争执,但是最后的结局总归是好的。 导师不遗余力的推荐自己的学生到本领域顶尖的教授下攻读博士学位,希望自己学生出人头地,向更好更高的方面发展。 导师虐我千百遍,我待导师如初恋。 感谢您!
2403 次阅读|2 个评论
证书、奖牌意味着什么
tzwu 2014-2-18 12:18
这两天,网上正在评价医院掏钱买奖牌的事件,让人看着触目惊心。这种欺骗行为太可怕了!这是什么世道! 证书和奖牌已经失去其传统的意义了。 在教育领域有没有这种行为?每年相关单位会评一些优秀、先进等给发个证书等自我觉得良好,一年或几年的工作被认可了,在精神上是一种鼓励。看来这种想法还是有误差。。。。 只能感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青基金顺利获批,机遇与挑战
热度 3 ybulin 2014-1-20 13:29
项目执行期:2014.1-2016.12 博士期间内容基本做完,文章还没投,期望出一些好文章,从着急到平静,一切顺其自然吧。 在博士即将毕业的时候,靑基无疑是给我的一份大礼,给我在科研道路上加油助力。 感谢我的导师引领我进入科研领域,走到科学的前沿。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接下来我将更加努力。 马年起航!!!! 感谢感谢
个人分类: 生活感受|6575 次阅读|4 个评论
德国科学家在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热度 1 邵艳军 2014-1-16 12:29
德国科学家在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施莱登( M.J.Schleilden , 1804 ~ 1881 ):德国人,植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838 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施旺( T.Schwann , 1810 ~ 1882 ):德国人,动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839 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耐格里( K.Nabeli ):德国人,植物学家。他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维尔肖( R.L.C.Virchow ):德国人,细胞病理学家。 1858 年,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萨克斯( J.von.Sachs,1832 ~ 1897 ):德国人,植物学家,现代植物生理学创始人。他证明叶绿素仅存在于叶绿体中,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并形成淀粉;发现植物的生长主要是由于细胞的增大而不是由于细胞分裂等;提出环境对各种植物的生理活动均显示有最低、最适和最高三个基点。 ★梅耶( R.Mayer ):德国人,植物学家。 1845 年,他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李比希( J.V.Liebig , 1803 ~ 1873 ):德国人,化学家。他用实验方法证明:植物生长需要碳酸、氨、氧化镁、磷、硝酸以及钾、钠和铁的化合物等无机物;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只有转变为碳酸、氨和硝酸等才能被植物吸收。这些观点是近代农业化学的基础。 ★毕希纳( E.Buchner , 1860 ~ 1917 ):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魏斯曼( A.Weismann , 1834 ~ 1914 ):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1892 年他提出种质学说,这一学说对以后的染色体遗传理论的建立以及基因学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植物次生代谢作用及其产物概述 ,1937 年,德国科学家 H . Molish 提出植物相生相克的化感作用( Allelopathy )的概念之后,引起全球科学家的关注,其中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领域被广泛应用。 以上文字截自《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只是部分德国科学家对生物学的贡献,但足以看出德国科学家在生物学领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其中,可圈可点的是细胞学说的建立、植物生理学的创立、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矿质理论的提出、植物的次生代谢、魏斯曼的种质理论。 而“细胞学说”的建立和“细胞来源于细胞”,更是与进化论和物质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一起被恩格斯称为 19 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梅耶更是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活学活用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把万物生长归结为了靠太阳。魏斯曼的种质学说在遗传学、发育生物学上都是一面光辉的旗帜,他的“切老鼠尾巴实验”把个老鼠尾巴切切切切了二十多代,然后用最后的小老鼠还是有尾巴证明细胞有生殖相关细胞和体细胞之分,只有生殖细胞的变化才能引起后代的变化。 关于李比希的矿质营养理论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在上世纪 70 年代,当我还是个小孩子,作为少先队员要求课余给某生产队挖坑填树叶绿草沤制绿肥时,突然听到了“化肥”这两个字,见到一个高高大烟筒快速建立起来,大人们兴奋地谈论着有了个厂名叫“化肥厂”的新型工厂,而我一个同学的爸爸当时那么显赫地被重用做了化肥厂的厂长。然后是农村亲戚托爸妈给买化肥,然后是我跳过墙头,把后边化肥仓库中装卸时撒在外边没人管的化肥扫进塑料袋拿回家让妈妈施给院子中种的大白菜等蔬菜看它们到底长得快不快,然后是日本株式会社的“尿素”更抢手,然后是我穿上了一个腿上写着“尿”一个屁股上写着“素”的被妈妈用她得意拿手的染料使用方法给染成深色努力想掩盖住那个大大的“尿”和“素“字样的哄着让我穿的长裤。 关于那个相生相克的次生代谢理论,自是我的钟爱和喜欢,在我 05 年返回大学教书后,我积极促成了一门为我也为它量身定做的新课《次生代谢与代谢组学》,并在没有教材但自己制作的十几个章节讲述完后,我充满深情和煽情地对我的学生最后陈述作结:“当你闻到花香,当你看到花色,当你吃到美味的食物,当你看到满山的红叶尽染,你应该在头脑中闪现过感谢次生代谢和次生代谢物。”那一刻,我得到了掌声。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思想的宣讲并被接受感染和执行的过程。那是一种攻心的高境界的东西和谋略。 德国很自然的生长和生态环境,以及传统的对花草的喜爱和小孩子起就有的对植物、环境、土地、栽培的教育,是德国的人民能够为生物学做出贡献的基础,而在人烟较少的密集森林湖泊间的思考,在出现众多席勒尼采马克思恩格斯等诗人思想家哲学家的同时,也出现了切老鼠尾巴证明细胞有生殖和体细胞之分的孩童般的大家魏斯曼,更是在一个光学等机械很强壮并大家都喜欢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施莱登、施旺的“细胞是生物组成的基本单位”的“细胞学说”的雏形,和之后耐格里、维尔肖对细胞学说的完美补充“细胞来源于细胞”“细胞分裂很重要”。 在 09 年的青岛,我们和孩子参观了一个德国的酒堡,看到那么多装饰精美结实的橡木酒桶。我不知道发现“矿质理论”的李比希是否家中就有这大大的木酒桶,但在它的矿质理论中他提出的“缺素学说”中他谈到:植物的生长被土壤中最缺少的那种元素制约。天,这不就是木桶盛水盛酒多少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的被大家津津乐道的“木桶理论“吗?那一刻,我是着实地佩服了,因为自始至今,我读的和我教的“缺素学说”中恰恰少翻译了这句话。所以,最小化决定全局的观念到底是谁最早提出的,不会归结给李比希吧?还是李比希借鉴过来了呢?呵呵。 现代的生物学中德国人的身影和名字还是有大写特写的,我一直以为由于没有宗教的影响和坠胎流产的允许和政府的支持,干细胞的研究中国在世界上应该占据了一个至高点,但我没想到在一个德国二线三线城市的被留学生称作“罗县”的罗斯托克小城,每周在大学的医院克罗地亚人在的诊室进行着至少一台每年几十台的干细胞手术(他为他看着长大的邻家一个女孩 20 岁血液病去世在我面前留下过眼泪,他的德国技术限于高昂的药费不能救治在他的祖国的邻家女孩子),而当时身边一个中国的留学生在 08 年已经在膝盖处腿骨被钻孔让自体骨髓干细胞流出后分化成正常软骨进行自体的原位膝盖处软骨组织干细胞修复了。 在这些很机械思想的修复学上,借助于传统生物学的扎实功底和对精密仪器的开发和使用,擅长机械制造和思维的德国人在干细胞修复等学术的前沿走得很稳很好。当然,光学的发达还让他们更擅长对大家一直是个迷幻的植物叶绿体结果的研究,他们在一个微观世界里发现着叶绿体更细微的结构和奥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71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说跨领域合作
chenjianins 2014-1-7 11:41
开始大学工作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现在的研究已经从单一学科的研究进入到跨领域的研究阶段。从这一变化着眼,打造一个跨领域的研究团队就显得越发重要。从国家基金的申请要求看,团队已进入审核之列。所以,可以相信,在今后的科研中,一个结构合理的团队将是致胜的关键。
1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路感恩
zhangluneu07 2013-12-27 16:42
我是今年暑假入学的博士,转眼间,已近半年。同学们都已经毕业,而我依然坚守在读书这条路上,在科研这条道路上磕磕绊绊的前进。回头看走过的这条路,庆幸有那么多陪我一起成长的老师和朋友;一路走来,尽管孤独,却不是寂寞。 我不是要作一个独孤侠,而是要作一位勇士,面对困难和坎坷,毫不退缩;我不是要作一个弄潮者,而是要做一个追梦者,追逐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我不是要作一个创造者,而是要做一个引领者,在我的领域有所作为…… 然而,给予我追梦勇气的是我的家人、老师和朋友,我将带着他们的鼓励和希冀,感恩前行。我会忍受寂寞,做好点滴小事,我会持之以恒,做到厚积薄发,因为我相信,越努力越幸运,越幸运,越努力。
1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在气象、水文领域中的应用一瞥
热度 1 hillside 2013-12-21 10:54
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在气象、水文领域中的应用正在增加之中。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技术已出现于气象、水文研究文献。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在含义上有相当程度的重合。有说,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 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标题检索,直接冠以“机器学习”与“智能算法”的气象、水文类论文不多。下面列出知网标题中出现“数据挖掘”、“气象”、“水文”的全部论文名称。因时间关系,未将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分开。 机器学习方法在雷达定量测量降水及临近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机器学习研究及在风力预测中的应用_王琦 时间序列数据挖掘在气象领域的应用研究 …… 数据挖掘在气象中的应用研究与实现 基于数据挖掘的气象数据分析 气象数据挖掘研究 数据挖掘技术在气象数据中的应用 支持向量机算法研究及在气象数据挖掘中的应用 基于商空间的气象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研究 时间序列数据挖掘在气象领域的应用研究 数据挖掘技术在气象资料分析中应用研究 基于商空间的气象数据挖掘研究 数据挖掘技术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气象数据仓库的建立及其上数据挖掘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气象数据库中建立范例库 Hadoop下基于贝叶斯分类的气象数据挖掘研究 数据挖掘和数据融合技术在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中医运气学理论及气象数据挖掘的疫病流行规律研究 基于时序数据挖掘的澜沧江流域气象预报系统(英文) 脾胃湿热证与气象要素相关性的数据挖掘初步研究 气象信息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基于气象数据的数据挖掘算法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气象集成预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数据挖掘技术在气象信息存储中的应用 基于复杂网络的气象数据挖掘研究 气象信息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构建气象数据信息动态显示平台 数据挖掘和数据融合技术在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应用研究 数据挖掘技术在水文预报中的应用及水文预报发展趋势研究 数据挖掘技术在水文预报与水库调度中的应用研究 我国水文数据挖掘技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基于数据挖掘的水文时间序列预测 数据挖掘在水文时间序列中的应用研究与进展 水文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算法研究与应用 浅论数据挖掘与水文现代化 柔性集成技术研究及其在水文数据挖掘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技术在水文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数据挖掘的人类活动影响下水文效应研究 数据挖掘在水文相似年查找中的应用研究 数据挖掘在水文相似年查找中的应用研究 数据挖掘技术在辽河水文预报中的研究 时间序列相似性度量在水文数据挖掘中的应用研究 流域水文数据挖掘体系研究 基于模糊聚类的水文元数据挖掘算法研究 数据挖掘与水文现代化建设 附1:科学网博客及其他来源的相关网页 Welcome to the UC Irvine Machine Learning Repository http://archive.ics.uci.edu/ml/ 牛人林达华推荐有关机器学习的数学书籍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4917do=blogid=491478 R语言中的机器学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276do=blogid=271869 机器学习方法总结 http://bbs.sciencenet.cn/blog-1066631-725581.html 附2: http://cs.nju.edu.cn/zhouzh/zhouzh.files/publication/cccf07.pdf 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周 志 华 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 其最初的研究动机是为了让计算机系统具有人的学习能力以便实现人工智能,因为众所周知,没有学习能力的系统很难被认为是具有智能的。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机器学习的定义是“利用经验来改善计算机系统自身的性能” 。事实上,由于“经验”在计算机系统中主要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的,因此机器学习需要设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这就使得它逐渐成为智能数据分析技术的创新源之一,并且为此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通常被相提并论,并在许多场合被认为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术语。对数据挖掘有多种文字不同但含义接近的定义,例如“识别出巨量数据中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 。其实顾名思义,数据挖掘就是试图从海量数据中找出有用的知识。大体上看,数据挖掘可以视为机器学习和数据库的交叉,它主要利用机器学习界提供的技术来分析海量数据,利用数据库界提供的技术来管理海量数据。 …… 数据挖掘受到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影响,其中数据库、机器学习、统计学无疑影响最大 。粗糙地说,数据库提供数据管理技术,机器学习和统计学提供数据分析技术。由于统计学界往往醉心于理论的优美而忽视实际的效用,因此,统计学界提供的很多技术通常都要在机器学习界进一步研究,变成有效的机器学习算法之后才能再进入数据挖掘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统计学主要是通过机器学习来对数据挖掘发挥影响,而机器学习和数据库则是数据挖掘的两大支撑技术。 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数据挖掘技术都来自机器学习领域。但能否认为数据挖掘只不过就是机器学习的简单应用呢?答案是否定的。一个重要的区别是,传统的机器学习研究并不把海量数据作为处理对象,很多技术是为处理中小规模数据设计的,如果直接把这些技术用于海量数据,效果可能很差,甚至可能用不起来。因此,数据挖掘界必须对这些技术进行专门的、不简单的改造。 ……
个人分类: 大气科学|1108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转载:机器人领域的国际会议
qiaokang 2013-12-9 16:29
转载自: http://emuch.net/html/201206/4586366.html 原文书接上一回,见帖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4495593 。上回大话了机器人领域的SCI期刊杂志,这一回道道机器人领域国际会议的“是非”。 【声明】这个帖子里面所提到的国际会议,是严格的以“International Conference”作为标识的正式国际会议。那些发迹于国内、自出娘胎以来就没出过国的、一直都由国内所谓的大牛当家的、骗钱坑爹的会议,一边去。我不了解这些会议,只在小虫时不时看到“抵制叉叉会议”、“叉叉会议骗钱”。当然,如果有公认质量一级棒的,欢迎补充分享。 =============================================================================== 【对国际会议的不同看法】 目前,基本上国内对研究生培养的评价、项目验收等等,几乎难免一定程度上以论文论英雄。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这个缺口得多大呀?所以国际会议也是铺天盖地,良莠不齐。“坑钱”、“吃喝”、“游玩”、“水分多”、“水平低”等等贬义词纷纷被扣到头上。另外,一些土生土长的导师,本来就没怎么接触过国际会议,那凭什么他会\能指引学生往这方面走呢?既然闲聊这个话题,就应该先“正”这个看法。 在我看来,研究生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多参加国际会议。好处至少包括: (1)拓宽眼界,包括科学技术、风土人情等等。 (2)及时获取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资讯,追踪研究的最前沿。 (3)结识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积攒自己的“人力资源”小金矿。 (4)交流研究心得,相互指点一二,肯定获益良多。 (5)锻炼、展示自我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收宣传之效。特别是那些想继续出国深造的,绝对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6)跟MIT、CMU等名校研究生比较比较,更清晰自己水平如何,以后何去何从。所谓“欲知马儿好不好,拉出来跑一跑”。 (7)论文发表快、检索收录所需时间短。一般从投稿至EI检索,9-12个月足矣。 针对鱼龙混杂的国际会议,我们应该学会去鉴别好坏。顶级会议,积极参加;垃圾会议,坚决鄙视!因此,本帖“应运而生”,希望能给机器人领域(作为一强交叉学科,可能涵盖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等等)的同路人一点点参考。 =============================================================================== 【机器人领域几大国际会议】 (1)ICRA: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即IEEE机器人和自动化国际会议,由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Society (RAS,机器人和自动化学会)主办,该领域规模(千人以上)和影响力最大的顶级国际会议。至今(2012年)已经成功举办了29届,只在中国举办过一次(2011年,中国上海)。ICRA每年都设立一个主题(Theme),例如Better Robots, Better life@2011,Robots and Automation: Innovation for Tomorrow's Needs.@2012。另外,ICRA附带有一个精彩的展览,例如ICRA2012上露面的包括全球第一个宇航机器人Robonaut、当今最先进的医疗机器人Davinc...ICRA一般每年9月截止收稿,来年5月中上旬举行会议,全EI光盘版收录。近两年收稿情况:2011年,收稿约2000余,录用约980,录用率约49%;2012年,收稿2032篇,录用818篇,录用率40.25%,为历年最低。ICRA2013、2014将分别在Karlsruhe, Germany和中国香港举行。 (2)IROS: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即IEEE\RSJ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国际会议,主要由IEEE RAS,RSJ(the Robotics Society of Japan)等五个协会发起,规模(千人左右)和影响力仅次于ICRA的顶级国际会议。IROS始于1988年、日本,曾在中国举办过两次:2006年北京和2010年台湾,2012年10月将在葡萄牙举行第24届年会。与ICRA一样,IROS一般也有主题并附带一个机器人展览。一般每年3月截止收稿,同年10月中旬举行会议,全EI光盘版收录。近两年收稿情况不详,但录用率大概在30-50%之间,IROS2011貌似创造了历史新低。IROS2013、2014将分别在日本东京和美国芝加哥举行。 (3)ROBIO: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Biomimetics,即IEEE机器人学和仿生学国际会议,同样是IEEE RAS门下的系列会议之一。规模(数百)与影响力次于前两者,截至2011年已成功举办了8届。特别要提一下的是:ROBIO目前实力比前两者是差些,但它是该领域华人区着力打造的品牌国际会议,希望大家共同出份力!也正因此,ROBIO经常光临中国,可能用“经常在中国混”更准确。一般每年7月中旬截止收稿,同年12月初举行会议,一般也是全EI光盘版收录。ROBIO2012将在中国广州举行,Call for Paper见: http://www.ualberta.ca/~robio12/ , 截稿时间为2012年7月15日。 以上“三大”基本可作为机器人领域国际会议的第一阵容。本领域的研究生应该瞄准它们,特别是ICRA和IROS。虽然每年的Call for paper都会有各自的Scope,但都大同小异,基本上与机器人相关的所有Topic都可以投稿。这三大盛会,出席的专家、杂志编委、各大世界名校的学生(不过很可能让自己惭愧,感叹这差距也忒大了吧...)最多。国外大学对三大会议的认可度很高:教授们会自豪地把发表在上面的文章放到自己的CV里,名校研究生的博士论文后面我们称之为“已发表论文”一栏可能就只有这些会议的论文(也就只有国内才坑爹地要求发多少多少SCI以上吧==!)。 (4)AIM:IEEE\AS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telligent Mechatronics,即IEEE\ASME先进智能机电一体化国际会议。由IEEE RAS,IEEE IES(Industrial Electronics Society)和 DSCD (ASME Dynamic Systems and Control Division)主办,到2011年已成功举办了10届。一般1月中旬截稿,同年7月初举行会议。AIM2012、2013将分别在台湾高雄和Wollongong Australia举行。 (5)ICMA: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即IEEE机械电子自动化国际会议。IEEE RAS主办,生于中国(2004年,成都),基本长于中国,但也出过国门(加拿大和日本)。所以相对而言,ICMA是比较中国化的国际会议,但又与国内一些大学教授主办的会议有着本质区别,流着ICRA、IROS一样的血,只是影响力有限呀。ICMA在2012将会第一次“回家(成都)”,ICMA2013将在日本高松举行。 (6)Humanoi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oid Robots,即IEEE仿人机器人国际会议,仍然由IEEE RAS主办。Humaniods2012是第12届年会,将于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日本大阪举行。 以上三个会议可看做第二阵容,规模大概在2~5百人左右(大概ICMAAIMHumanoid),影响力可能AIM=HumanoidICMA,一般情况下都会是EI光盘版收录。虽然AIM和ICMA名字上突出机电一体化,但实际上与机器人相关的Topic几乎都可以投稿。顾名思义,Humanoid相对比较专,着重于仿人方面,包括上肢(Robotic Hand \ Manipulation \ Grasp Planning...)、下肢(Walking \ Obstacle-negotiating...)、人的神情等等。 (7)CLAWA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imbing and Walking Robots,攀爬和行走机器人国际会议,主要由欧洲的一个CLAWAR Association举办。显然,这也是一个很专的会议,主要关注移动机器人方面。具体情况不太了解@-@。 (8)IFToMM旗下的会议,例如IFToMM World Congresses in Mechanism and Machine Science(四年一次)等。IFToMM,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the Theory of Mechanisms and Machines,即国际机构学和机器科学联合会,每年都赞助挺多的会议(例如可重构机器人的),应该有很多都不错,具体也不太了解,感兴趣的可以到以下网址看看: http://www.iftomm.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1:conferencescatid=13Itemid=141 (9)ICIA: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Automation,即IEEE信息与自动化国际会议,IEEE RAS主办,应该是2004年发源于合肥,到2012年第九届。相比ROBIO和ICMA,ICIA更加中国化。但它并不“水”,到它的官网一样可以看到IEEE RAS的各路风云人物参会露面。貌似这个会议前些年不能保证全部EI光盘版收录(不是说会议组织方的问题,更多的应该是论文本身的问题),之前出现过EI网络版收录的。 =============================================================================== 【国际会议的主要活动(Program)】 学术活动(活动名字会大同小异): Keynote talk —— 大会最大规模的一个报告,一般在开幕式之后。如ICRA2011由欧阳自远做的关于嫦娥工程的大会报告。 Plenary Speech —— 专题演讲,每天(上午\下午)各Interactive Sections开始之前,邀请一名大牛做的大报告。这些大牛一般都极其有分量,是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拿起麦克风就神采飞扬,听着也是一种享受。 Forums —— 各种论坛,讨论为主。 Workshops and Tutorials —— 专题报告、研讨会,这个要额外注册,没参加过... Robot Challenge —— 机器人挑战赛。每年不一样的难题,参赛选手现场调试、挑战。但也并非每个会议都有。 Interactive Sections —— 即我们参会做报告、听报告的环节。 根据会议组织方的安排,可能还有Technical Tours、Student Activities等等活动。 其他活动: Welcome Reception 接待宴(不是必有的) Open Ceremony 开幕式 Awards Ceremony 颁奖典礼 Farewell Party 欢送宴 有些会议直接把后两者合在一起(Adwards Banquet)。 具体安排都可在会议摘要(Digest,参会的葵花宝典)里面查到,所以拿到Digest之后,可以花点时间翻一翻,先把自己感兴趣的报告\重要活动的时间、地点圈出来。 作为学生,可以重点参加: Keynote talk, Plenary Speech, Interactive Sections(挑感兴趣的),尽量参加: Forums, Awards Ceremony, Welcome Reception, Farewell Party。 IEEE会议一般设有多个奖项,重头戏是Best Conference Paper Award,Best Conference Video Award 和Best Student Conference Paper Award。相应地,一些高水平但PK落败的paper/Video会进入最终提名奖(Finalist)。对于ICRA和IROS来说,要从两千多篇论文脱颖而出,其分量可想而知!所以有一些国外教授来华做讲座时,其简历介绍会提到Best Paper相关内容... =============================================================================== 【投稿难易程度】 (1)ICRA和IROS作为第一阵容的顶级会议,投稿难易程度跟国内《机械工程学报》、《机器人》等几乎相当。大家千万不要被它30%~50%的录用率所迷惑了。在欧美国家举行时,甚至会比后者要求还高,对创新点和贡献等指标卡得相当严。 (2)余下我了解的,大概ROBIOAIM=ICMAICIA。论文有些创新、理论和实验想验证,写得通顺流畅,都很有希望。 (3)CLAWAR和Humanoid的没投过,估计也不容易。 (4)IFToMM的完全无发言权,求补充。 【国际会议论文评审的几个关键点】 Originality of concepts (points 1-5) Technical soundness (1-5) Thoroughness of results (1-5) Importance of results (1-5)/ Relevance of Application (1-5) Clarity of representation (1-5) Final Recommedation (Grade 1-5) Comments to Authors 也就是说,评审一般关注的:论文是否原创(或者创新性如何)、技术是否可靠、结论是否彻底、结果是否重要或者有应用价值、表述是否清晰等几个主要方面,最后形成一个总评分(大概就是以上各项的加权平均和)。这个评级一般:4.5-5分可提名最佳论文奖,4-4.5绝对录用,3-4可以录用,3分左右可能分到POSTER区(即以海报形式展示),3分以下基本就没戏了。(一些烂会议2分以上的就要,只要长得像篇文章,它就录了==!完全是制造垃圾,搞坏名声。) P.S. 看到这个评分标准,怎么写好一篇国际会议论文,你应该心里有数了吧? =============================================================================== 【查找国际会议的几个网站】 (1)IEEE官网: http://www.ieee.org/conferences_events/index.html IEEE的系列会议都可以查到,可按照时间、地区、关键字等搜索。 (2) http://www.allconferences.com/ ——在TZ_Liu的帖子里看到的,不错。 (3) http://scienceindex.researchbib.com/ 同样可以按地区、时间查找,但貌似不是特别全。 (4) http://www.meeting.edu.cn/meeting/meeting/notice/noticelistS.jsp 国内中文的。 =============================================================================== 最后,庆幸自己跟了一个海龟BOSS,一钟情于高水平国际会议的BOSS。(偷偷做个广告:欢迎成为我们的师弟、师妹^_^) 一如既往地,发主题帖散光所有身家。上一次不懂规矩,不知道要收“10%手续费”,这次我可是用公式X(1+0.1)=102算D!!
个人分类: 未分类|0 个评论
导致博士科研可能失败的11个原因
热度 3 shenshenjin 2013-12-3 22:48
完成过多课程学分和作业 是否过于关心课程学分? 是否及早从课程学习过渡到探索性研究项目上? 是否在论题方向上阅读过大量文献? 涉猎知识范围过广 是否忙于学习新知识而忽略了研究点? 是否因涉猎知识浪费过多时间? 完美主义 是否等待有了完美的构思才开始论文写作? 是否认为论文是由基础框架不断迭代完善的过程? 是否认为“更好胜于完美”? 拖延 是否只是不断学习而不开始展开研究? 是否总是将任务推到明天完成? 个人见解过早或过晚 是否做到在专业领域掌握比导师更前沿的知识? 是否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是否能够自主选择论题? 博士生活朝九晚五 是否认为科学研究没有白天、晚上和周末之分? 是否认为科学研究伴随金钱和精神压力? 目标过低 是否只希望满足最低毕业要求? 是否只向最烂博士毕业生看齐? 目标过高 是否要求博士的研究成果一举成名? 是否认为科学研究是持续不断的过程? 错过重要时期 是否错过重要期刊发表时间? 是否发表两篇以上SCI期刊论文? 是否错过重要学术会议或学术演讲? 忽视答辩组委员 是否疏于与答辩组成员的联系? 是否忽视了答辩组成员的建议? 情绪化 是否面对才思枯竭而否定自己? 是否无法接受老板正向的批评? 是否忽视同行的建议? 是否逃避扩展人际关系? 是否忽视情商的重要性? 原文见 http://matt.might.net/articles/ways-to-fail-a-phd/
个人分类: 个人心得|3778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于信息资源管理领域:行为科学与设计科学范式的补充思考
limer 2013-11-14 10:23
前面写了篇文章《 行为科学研究 v.s. 设计科学研究:简论LIS、IS和IRM 》,感觉没有没有说明白信息资源管理与行为科学以及设计科学的关系,可能会引起误会,现在补充一点。因没有系统思考,还有很多没有展开的地方和纰漏。 行为科学与设计科学虽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领域的两个基本研究范式,但并不是仅有的两个范式。事实上不管是“信息管理”,还是“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伞式概念,具有典型的“多学科”特点。除了这两个范式外,在实际研究中,还有“社会学范式”(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常见,主要关注信息政策),以及“经济学范式”(将信息资源作为经济资产的视角和研究进路),此外还有从情报学带来的机构范式、认知范式、技术范式、计量范式等。 范式的多样性一方面是因为学术共同体的来源多元性,来自情报学、图书馆学、档案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法学等学科的学者自然采用了不同的范式;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它不仅关注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 还关注“信息人”以及信息技术,还有三者之间的关系,甚至信息环境的影响,这就导致范式难于统一。 在任何一个新兴的“多学科”内部,往往存在多种输入性的范式,也就是由原来属于其他学科的学者天然带来的 研究习惯。在一定程度上,范式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表现为发表机会的争夺,结果就是不同范式发表成果的多寡。 一个良性发展的多学科应该最大限度的包容研究范式的多样性。这与某些历史悠久的成熟学科有较大差异,后者因为历史的原因,可能更排斥多范式竞争,容易厚此薄彼,甚至相互蔑视,由此阻碍的学科创新。但在“多学科内部,这种竞争更容易被接纳,类似一个移民较多的城市(例如深圳)在初期对外来人口更欢迎一样,其科学共同体更容易接纳新鲜思想,甚至更新鲜的范式,进而推动多学科自身快速演化发展。但是随着多学科自身的成熟,这种包容性是否会将少,尚不得而知(也许这是一个科学社会学的研究课题)。但不管怎样,根据库恩的范式革命说,范式的变化对应着学科的发展,所以学科范式的多样性应该可以视为学科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表现。 从近几年“信息资源管理”这个领域的发展来看,它的变化是迅速的,相关期刊上的文章采用的研究理念、路径和方法也明显涵盖了多种范式,这种多样性可能会让人有种误解,甚至认为学科的发展存在问题,我却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新兴学科发展初期必经的阶段,更是“多学科”的天然特点,无需担心学科虚化、空心化等问题。至于将来研究范式的多样性是否会逐渐收敛,还需拭目以待。 以上是一点不成熟的见解,旨在引起大家思考吧!
4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合材料领域排名前5位的期刊
zhangyifan83 2013-11-9 19:28
1、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 Semimonthly ISSN: 0266-3538 , 2012 年影响因子 3.328 2、 COMPOSITES PART A-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 《复合材料 A 辑 : 实用科学与制造》 Monthly ISSN: 1359-835X , 2012 年影响因子 2.744 3、 CEMENT CONCRETE COMPOSITES 《水泥与混凝土复合材料》 Bimonthly ISSN: 0958-9465 , 2012 年影响因子 2.523 4、 COMPOSITE STRUCTURES 《复合材料结构》 Semimonthly ISSN: 0263-8223 , 2012 年影响因子 2.231 5、 COMPOSITES PART B-ENGINEERING 《复合材料 B 辑 : 工程》 Bimonthly ISSN: 1359-8368 , 2012 年影响因子 2.143
120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技术领域的兵器谱
热度 13 x0xu0008 2013-11-1 10:44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对技术尤其依赖:如果没有显微镜,很难想象列文胡克能发现细胞。 2004 年,英国著名科学杂志 Nature 旗下增添了新的一员: Nature Method 。这个杂志主要致力于介绍生物技术领域的新进展。 3 年后,杂志的编委们有感于技术进步对科学研究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对社会生活日益广泛的影响,决定在每年年末评选年度技术。从那时起, 6 年过去了, 6 种新技术上榜。 2007 年:下一代基因测序( Next-generationsequencing )。 2008 年: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 Super-resolutionfluorescence microscopy )。 2009 年: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 Inducedpluripotency )。 2010 年:光学遗传学( Optogenetics )。 2011 年:基因组编辑技术( Genome editing )。 2012 年:靶向蛋白质组分析( Targeted proteome analysis ) 这些技术都在生命科学领域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下一代基因测序已经深入到生物学的每一个方面,成为继上个世纪的 PCR 技术之后的又一个百搭的技术。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因为巨大的潜力已经被授予诺贝尔奖。 这些技术每一个都很重要,然而在这些技术之中,哪些具有最大的潜力,甚至可能走进人类生活? 超高分辨率显微镜很显然将会主要集中在科研领域;光学遗传学有可能解决一些神经生物学领域重大的基本问题;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分析也是在基础研究领域举足轻重。但是最具市场潜力的,无疑是基因组测序,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和基因组编辑。这些技术不但在基础研究领域大放异彩,还有广阔的市场潜力。事实上,基因测序服务已经是方兴未艾的一种技术了。包括乔帮主在内的少数人购买了全基因组测序服务,大约 10 万美金左右;安吉丽娜朱莉对自己的 BRCA1 基因测序,花费大约 3000 美金;很多测序公司比如 23andMe 提供针对很多 DNA 序列的检测,一个集合了很多 SNPs 的检测花费仅仅 99 美元。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是现在最热的研究领域之一,需要的条件越来越简单方便,也许不久就可以看到进入动物实验阶段的诱导多能干细胞。基因组编辑技术,尤其是最近兴起的基于 Cas9 的编辑技术,比原来的基于 ZFNs , TALENs 的技术效率提高了很多倍,让基因组编辑变得更加容易操作。因此,这个技术在将来将会大大促进基础研究的进展。后基因组时代,后 GWAS 时代,最关键的科研诉求就是浩如烟海的基因组序列的作用,应运而生基因组编辑将提供一种便捷的探索工具。 今年的年度技术会颁给哪项新技术呢? 考虑到去年颁给一项早已使用的技术,今年似乎应该颁给一项新的技术,然而 2013 年度似乎没有见证哪项特别新颖和有力的技术。因此, Cas9 技术虽然也是一种基因组编辑技术,但是由于它巨大的潜力和对 ZFNs , TALENs 的颠覆,依然可能在今年获奖。
个人分类: 科研 产业|10950 次阅读|14 个评论
图像处理领域牛人之一二,UCLA图像处理掌门人
edileoner 2013-10-31 22:17
UCLA的掌门人是Osher, http://www.math.ucla.edu/~sjo/ 当然里面还有很多的中国学生和学者,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和他们联系, 香港方面的Chan也是非常厉害的,与UCLA的交流也很多。 http://www.math.cuhk.edu.hk/~rchan/ 他们这些大牛做图像处理有个特点,主要是针对图像反问题这类问题,因为他们主要都来自数学系,而不是为了做图像处理而图像处理。 国内比较好的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冯象初,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也可以查查, 华科图像所的图像处理主要是结合实际问题,很少做到UCLA那么深而有影响力。 图像处理的门槛很低,基本上任何人可以直接做,但做到最后就是数学的东西,这方面很多人就做的很差了。
4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八卦一下:中国哪个领域可能最先摘得炸药奖?
热度 21 jlrlmylt 2013-10-31 13:12
“ 诺贝尔 100” 之国际级人才计划“这一宏伟的政绩工程又刺激国人获取炸药奖的敏感神经。本不是喜欢追风的人,作为 20 多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对此事不能不高度关注,今天也破例跟风一次,八卦一下中国未来哪个领域最先摘取炸药奖的桂冠。 一、最看好的:诺贝尔和平奖。 为净化科学网环境,这里只八卦一般意义上的和平奖,不讨论意识形态领域、一国发展道路领域的和平奖。这类奖项,中国历史上曾经获得过3次。想我中华泱泱大国, GDP 早已超英赶日,中国制造产品远销海外,已经骄傲地成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的第一债权人。中国之对外巨额援助、慷慨之债务减免,正在亚非拉国家中赢得无数的朋友。毋庸置疑,中国正在世界舞台发挥日益重要的位置。随着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抬升,在神马中东、巴尔干、拉美这些热点地区发挥和平调解人、协调人的概率极大地增大,一不留神,弄个和平奖的机会可以说指日可待。 二、比较看好的 : 诺贝尔文学奖 13 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华语为联合国主要工作语言之一。中华之文化博大精深,采用联合国之主要工作语言,通过白描式手法,细微描写世界第一大族群民族的、本质的东东,从而揭露人性原始、本能的内涵,产生世界之震撼力,既不受科研经费之约束,又不受研究基础之匮乏之困顿,乃中华大国第二大有希望再夺炸药奖之领域。历史上,如果考虑到在大陆出生的海外华人,我们已经获得过至少2次诺贝尔文学奖。有了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也在所难免。 三、概率较大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贫弱大国,竟然在短短的 30 多年时间,创造出了鸡的屁世界第二的奇迹,想必必有独特经济发展规律可以挖掘。仔细探究其中的奥妙,并将中国特色之规律拔高至理论高度,稍加包装,提炼出某种颠扑不破的真理,必将对世界上若干正处于饥寒交迫之民族起到极大的鼓舞和示范作用。果真如此,没有理由不摘取炸药奖之光荣称号。 四、有可能突破的: 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中国地形复杂多变,气候类型多样,造就居世界前茅的生物多样。中国人口众多,各种疑难杂症,层出不穷。这么好的科学研究素材,为在生物学、医学领域取得世界级的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如果在强大的物质条件诱惑下,再许以高官厚爵,难保不吸引几个世界级大牛到中国科研院所高就。世界先进的方法、国际一流的设备、丰富的原材料、数以亿计的巨额科研经费投入,就是黄金也可以堆砌出几个世界第一。 既然在 NSC 这样的世界顶级期刊发高影响因子论文对于中国科学家都是一碟小菜,说明我们的科研水平距离炸药奖为时不远了。 五、不太看好的: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这个东东,对于近代内中国是个舶来品。国人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创新的思维、硬件的支撑、宽松的学术环境,对炸药奖获得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然而我大中华地大物博、矿产资源种类齐全,为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何况,想当年,我大中国在人工牛胰岛素合成方面的巨大成就,令世界瞩目,距离炸药奖只有一步之遥。要知道,地球是圆的,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过去的辉煌为什么今天就不能重演了? 六、最不看好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如果说,中华历史上,还有帝王将相土法炼金、求取长生不老之术的化学渊源,物理学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舶来品。翻开中学物理教科书,全部是陌生的欧美大牛命名的定律、公式。再看现代中国科技史,既不占尽原材料丰富的地利,更无人工牛胰岛素的光辉战绩。没有任何理由相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科学家可以摘取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
个人分类: 百态人生|3574 次阅读|28 个评论
Science:2013生物科技领域最佳雇主排名
jiayanyan1115 2013-10-30 15:10
Science于今日公布了2013年生物科技领域最佳雇主排名,美国的Regeneron排名第一,前五位都是美国公司,除了第一名外,其余名分别是基因泰克、Vertex、AbbVie、 礼来 。前二十名如下:
2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安同学,能否告诉咱应急管理领域内最重要的五篇文章
热度 1 montec007 2013-10-27 04:59
科学网的硝烟终于弥散,大家可以埋头好好讨论讨论学问了。 今日读高等宏观经济学(我连初等的都没有读过,但还是想取巧,不知能否成功),作者是D. Romer。在书中的某一页,Romer提到,他在给学生讲某个话题时,想到一个授课办法,那就是Five papers in fifteen minutes——十五分钟讲该话题的最重要的五篇文章。真是很聪明的办法,这与我原来列书单的蠢笨办法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于是,我就想起陈安同学来,你1.5个小时讲那么多故事,似乎很牛皮。给你十五分钟,能不能给大家讲清楚 五篇 你认为应急管理学者必读的的文章? 当然,这个问题,可以是: XX同学,能否告诉咱YY领域内最重要的五篇文章? 比如: 东平同学,能否告诉咱地震预报领域内最重要的五篇文章?
个人分类: 研究方法|580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那些在环境领域独领风骚的牛人们--漫谈美国环境工程领域的顶尖教
dingzhengdong 2013-10-24 12:59
1. 活性污泥工艺的先驱:布鲁斯-瑞特曼教授 (Prof. Bruce Rittmann) 活性污泥法可以说是环境工程最传统,最核心的工艺了。Bruce Rittmann教授之所以在环境领域大名鼎鼎,正是因为他是美国完善活性污泥相关计算方法的先驱,是膜生物反应器(MBfR)的发明人,更是整个污水处理标准流程的奠基人之一。Bruce Rittmann教授于2004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可谓是实至名归。 Bruce Rittmann教授 成就:开发了活性污泥法的相关计算方法;膜生物反应器(MBfR)的发明者,最早提出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的学者之一;环境领域被引用文章次数最多的作者之一,在期刊发表的论文总数超过500篇;撰写的《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一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环境微生物学教材。 任职地:曾任职于UIUC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环境领域最著名的学校之一),现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任职。 当选院士时间: 2004年 个人网页: http://www.biodesign.asu.edu/people/bruce-rittmann 师承关系: Bruce Rittmann教授是斯坦福大学环境系的奠基人Perry L. McCarty教授的学生。Perry L. McCarty教授的事迹将另述。 Bruce Rittmann教授是卡耐基梅隆大学著名教授Jeanne VanBriesen的老师。Jeanne VanBriesen教授现任卡耐基梅隆大学城市水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在消毒副产物,微生物污染快速检测,智能给水管网(Smart water infrastructure)建设等领域有重要贡献。 2. 环境水化学领域的泰山北斗们:Morgan--Morel--Dzombak三代师徒 James J. Morgan教授--环境水化学领域的开创者 水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而系统的应用水化学知识解决环境工程的实际问题,James J. Morgan教授堪称第一人。他系统地研究了含锰离子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给水处理工艺;他是最早提出混凝技术并在给水处理中应用混凝技术的先驱之一。作为环境领域最著名杂志《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第一任主编,James J. Morgan教授以《环境科学与技术》为载体,为无数后来者提供了展现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 Francois Morel教授--承前启后的环境水化学理论学家 James J. Morgan教授的学生Francois Morel教授的强项是吸附水化学。他的强项是研究吸附反应的机理,并不拘泥于应用,这也是他为何当选为科学院院士而非工程院院士的原因。1990年,他与学生Dzombak教授的合著《Surface complexation modeling: Hydrous Ferric Oxide》正式问世。这本书是第一本详细论述水中离子在金属水合物表面吸附机理的著作,其理论可广泛用于解释水中离子在其他金属氧化物及水合物表面的作用。该书对研究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David A. Dzombak教授--环境水化学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典范 Francois Morel教授的学生David A. Dzombak教授擅长于将环境水化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解决跨度极其广泛的实际工程问题。作为理论和应用的双重大家,David A. Dzombak教授在市政废水回用作为冷却水、碳埋存、低pH采矿废水的处理、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对美国水资源的影响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水中离子在金属水合物表面吸附机理的奠基人之一,David A. Dzombak教授及其合作者Athanasios Karamalidis教授于2010年出版了《Surface Complexation Modeling: Gibbsite》一书,对水中离子在金属水合物表面吸附机理进行了开创性的扩充。 James J. Morgan教授 Francois Morel教授 David A. Dzombak教授 当选院士时间: James J. Morgan教授: 1978 Francois Morel教授: 2009 (美国科学院院士) David A. Dzombak教授: 2008 任职地: James J. Morgan教授: 现为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荣誉教授 Francois Morel教授:曾任麻省理工大学(MIT)教授,现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 David A. Dzombak教授:现在卡耐基梅隆大学任职 个人网页: James J. Morgan教授: http://morgan.caltech.edu/ Francois Morel教授: http://www.princeton.edu/geosciences/people/display_person.xml?netid=moreldisplay=Faculty David A. Dzombak教授: http://www.ce.cmu.edu/people/faculty/dzombak.html 【注】在水化学领域另一位知名学者是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现在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任教的Mark Benjamin教授。他所写的教材Water Chemistry是水化学领域最知名的教材。 3.斯坦福大学环境系璀璨群星中最闪亮的一颗--佩里-麦卡提(Perry L. McCarty)教授 1962年,坐落于北加州的工程学名校斯坦福大学决定筹建环境工程专业。令人吃惊的,担负此重任的不是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而是当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Perry McCarty。3年之前,他才获得MIT的博士学位。这样一个年轻人,能够担负起创建与斯坦福大学名声相配的环境工程系这一重担吗? 答案是肯定的。斯坦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情况,到今天大家已是有目共睹。US News环境工程专业排名雷打不动的第一,平均每个教员获得的科研经费数雷打不动的第一,拥有院士总数雷打不动的第一。。。Perry McCarty教授,以其卓越的科研和管理能力,吸引一大批顶尖的环境工程人才聚于旗下,同时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针,培养出了像Bruce Rittmann教授这样开山鼻祖式的人物。时至今日,凡我环境工程专业之人,谈起Perry McCarty教授筚路蓝缕,一手创建出天下第一的斯坦福环境工程系这一壮举,莫不拜服! Perry McCarty教授 成就:最早研究以微生物厌氧法处理有机污染物的先驱之一;最早提出“污水深度处理”概念的先驱之一;为学生Bruce Rittmann教授研究微生物好氧处理工艺做了理论和实验上的准备。 当选院士时间:1977 任职地:于1962年起任职于斯坦福大学,现为斯坦福大学荣誉教授 个人网页: http://www-ce.stanford.edu/faculty/mccarty/ 师承关系:Perry McCarty教授是现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工作的Bruce Rittmann教授的老师。Bruce Rittmann教授的事迹已在前文详述。 4. 膜过滤技术与环境纳米科技 (Environmental Nanotechnology)研究领域的宗师--Menachem Elimelech教授 以微滤(Microfiltration),超滤(Ultrafiltration),纳滤(Nanofiltration)及反渗透(Reverse osmosis)为代表的膜过滤技术是环境工程学科的支柱技术之一。将原本用于化工领域的膜过滤技术在环境工程界推广应用,Menachem Elimelech教授居功至伟。1998年,Menachem Elimelech教授受耶鲁大学邀请,在耶鲁大学建立实验室,创建了耶鲁大学的环境工程系。从此,耶鲁大学成为膜过滤技术在美国的研究中心。 90年代末期,纳米科技(Nanotechnology)已成为科学界研究的热点,然而环境工程界对于纳米科技究竟对环境工程这一学科本身有多大影响,仍然处于不甚明了的阶段。Menachem Elimelech教授敏锐地认识到了纳米科技对于环境工程学科的重大推动作用,并与另一位教授(Duke的Mark Wiesner教授)一道,提出了“环境纳米科技”(Environmental Nanotechnology)的概念。2008年,Elimelech教授与其他合作者在Nature杂志上发表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Water Purification in the Coming Decades一文,论述了纳米技术在膜过滤中的应用,及泄漏到环境中的纳米颗粒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目前,Menachem Elimelech教授 (耶鲁)、Mark Wiesner教授(杜克)、Greg Lowry 教授(卡耐基梅隆)是环境纳米技术领域最有名的三位教授。 Menachem Elimelech教授 成就:系统应用膜技术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第一人;环境纳米技术的奠基人之一;forward osmosis概念的提出者。 当选院士时间:2006 任职地:曾任职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于1998年起任职于耶鲁大学,是耶鲁大学环境工程系的创建人。 个人网页: http://seas.yale.edu/faculty-research/faculty-directory/menachem-elimelech 5.《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的“擎天之柱”--Jerald Schnoor教授 众所周知,《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是环境工程影响最大的期刊之一,而成为《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的编辑,更是很多知名Professor梦寐以求的机会。成为《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的编辑,荣誉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通过审阅投稿的文章,可以对目前的hot topics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为自己指明将来的科研方向。《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的北美区副主编有13人,个个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牛人。那么,现任《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的主编究竟是何方神圣? 《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的主编,现由艾奥瓦大学(University of Iowa)的Jerald L. Schnoor教授担任。Jerald L. Schnoor教授毕业于环境工程名校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目前任《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的主编已三年有余。在他任主编的这三年间,《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的影响力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目前,《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的影响因子已达5.228,是整个工程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10种期刊之一,也是环境工程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之一(影响因子最高的环境工程类期刊,是RSC旗下的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其impact factor高达9.61)。Jerald L. Schnoor教授堪称《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的“擎天之柱”。 Jerald L. Schnoor教授 成就:Jerald L. Schnoor教授是大规模应用数学模型模拟并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先驱。最早提出Phytoremediation,即利用植物的自然修复能力来去除环境污染。Phytoremediation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直接指导了人工湿地的建设。 当选院士时间:1999 任职地:现任职于艾奥瓦大学(University of Iowa) 个人网页: http://www.engineering.uiowa.edu/cee/faculty-staff/jerald-l-schnoor 6. 物化法水处理领域的集大成式学者--John Crittenden教授 如果说Bruce Rittmann教授是微生物法处理环境污染物的集大成式学者,那么John Crittenden教授即是物化法处理环境污染物的集大成式学者。John Crittenden教授早年通过研究固定床吸附技术而起家,经过几十年的洗礼,现在的John Crittenden教授早已成为物化法处理环境污染物的大家,在包括离子交换,化学及光催化氧化,电渗析,固体吸附,气浮等领域都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John Crittenden教授的推动下,光催化氧化领域不仅成为了环境工程中最热的研究方向之一,更成为了整个化工界的热门领域。John Crittenden教授于2008年被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AiChE, 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授予“百位当代最优秀化学工程师”的称号,以表彰他对化工界做出的杰出贡献。John Crittenden教授还非常关心中国环境工程的发展,现任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大学(研究所)的访问教授及名誉教授。 John Crittenden教授 成就:化学催化氧化及光催化氧化的先驱;推动了离子交换、电渗析等技术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 当选院士时间:2002 任职地: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个人主页: http://www.ce.gatech.edu/people/faculty/581/overview 7. 让微生物燃料电池之名响彻环境工程界的学者--Bruce Logan教授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是一种利用产电细菌直接将有机物中包含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根据维基百科,早在1911年,University of Durham的植物学家Potter教授就发现大肠杆菌(E.coli)可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1976年,日本人Suzuki第一个设计出了现代意义上的MFC (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crobial_fuel_cell )。 客观上讲,Bruce Logan并不是最早提出MFC概念的教授,也不是最早提出利用MFC处理废水这一开创性idea的教授(这一idea的开创者应为Bruce Rittmann教授)。然而,Bruce Logan教授却是有史以来在MFC领域做工作最多的教授。他提出了多种MFC的构造并尝试利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MFC的电极;他深入研究了产电细菌的发电机理,在Lovley教授之后第二个观察到了产电细菌细胞间传导电子的Nanowire的存在;他与耶鲁的Elimelech教授紧密合作,探索先进膜技术在微生物燃料电池领域的应用。目前在Google中键入Microbial Fuel Cell“,出现的引用次数最多的两篇文章(Electricity Generation Using an Air-Cathode Single Chamber Microbial Fuel Cell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a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被引用769次,及Production of Electricity dur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Using a Single Chamber Microbial Fuel Cell,被引用646次)均为Logan及其学生所写。这两篇文章也位列整个环境工程界被引用次数较多的文章的行列。2011年,Logan与其合作者Elimelech教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Membrane-based processes for sustainable power generation using water一文,最终奠定了Logan在MFC领域不可撼动的老大地位。作为环境领域最高产的论文作者之一,Logan教授在2013年一举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N.A.E.),也算是顺理成章了。 Bruce Logan教授 成就:是研究生物燃料电池最全面、paper产量最高的学者;为推动生物燃料电池成为环境工程领域最热的研究方向之一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当选院士时间:2013 任职地:宾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个人主页: http://www.engr.psu.edu/ce/enve/logan/ 8. 致力于推动美国和亚洲科研合作的环境化学家--James Leckie教授 2012年9月7日,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9月7日上午,斯坦福大学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力中心主任、美国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James O. Leckie,在国合-斯坦福“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力成长计划”第一期班授课。” ( http://www.icc-ndrc.org.cn/NewsInfo.aspx?NId=1080 )这一位James O. Leckie教授,究竟是何许人也呢? 1970年加入斯坦福大学环境工程系时,James O. Leckie只是一名助理教授,名头并不为人熟知。当时斯坦福大学环境工程系招入James O. Leckie教授,主要是考虑到James O. Leckie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环境水化学,可以与MacCarty教授的微生物研究方向形成很好的互补。James O. Leckie教授很快以其超群的科研和管理能力在系里崭露头角,于1980年正式担任斯坦福大学环境工程系的系主任。作为一个有着科研战略眼光的教授,Leckie教授很早就认识到了与亚洲展开科研及管理方面的合作的重要性,并大力推动斯坦福大学与亚洲高校的合作。2002年,斯坦福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正式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关系(Singapore Stanford Partnership),Leckie教授任该合作中心的主任至今。2005年,Leckie教授主持建立了Stanford-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Program,为中国的高端管理人才提供全方位的培训。2008年,在Stanford-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Program大获成功的基础上,Leckie教授主持建立了The Cen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lobal Competitiveness (CSDGC) at Stanford,将Stanford-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Program的成功经验扩展到全球。 我一直认为,杰出的科研人才有两类,一类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挖的很深很透,成为该领域不可替代的专家;另一类兴趣广泛,融会贯通,通过本学科的科研经历而领悟到各学科共通的至理,从而成为在各学科都可傲立潮头的通才。James O. Leckie教授无疑是第二类人才的典型代表。 James O. Leckie 教授 成就:是水化学吸附领域的著名专家,在金属离子及含氧阴离子(oxyanion)在各类表面上的吸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提出基于双电层模型的表面络合及吸附模型,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电层模型“ (triple layer model)来解释离子强度对金属离子表面吸附的影响。是与Francois Morel齐名的环境水化学领域的宗师级人物。 当选院士时间:2005 任职地:斯坦福大学 个人主页: http://www.stanford.edu/~jleckie/ 9. 气溶胶领域的宗师--John H. Seinfeld教授 尽管气溶胶这一领域是目前环境工程最热的研究领域之一,“气溶胶”本身的定义却很简单。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aerosol (气溶胶) is defined as a suspension of solid or liquid particles in a gas. This includes both the particles and the suspending gas, which is usually air。根据气溶胶的定义,云、灰尘、烟雾等均属于气溶胶范畴。气溶胶成为环境工程领域最热的研究方向之一,主要因为1)粒径较小的气溶胶颗粒是对人体危害最大的环境污染物之一;2)大气中的气溶胶可以有效反射太阳辐射,从而减少温室效应。在气溶胶领域做出最大贡献的美国教授,非John H. Seinfeld教授莫属。 John H. Seinfeld教授在气溶胶的形成机理、粒径变化规律、迁移转化等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也是最早应用计算机模拟来研究气溶胶粒径变化规律的学者之一。Seinfeld教授的研究团队还在Caltech建立了专门在实验室模拟气溶胶形成的巨大反应室(Linde Robins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Chamber),实现了实验室中对实际大气环境的模拟。 John H. Seinfeld教授虽是化学工程师出身,但他对各类环境问题有着很大的兴趣。目前,Seinfeld教授的研究团队所从事的研究大多是和环境问题紧密结合的研究项目,如释放到空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对气溶胶形成的影响、云团的形成对温室效应的减弱效果等。 1. 活性污泥工艺的先驱:布鲁斯-瑞特曼教授 (Prof. Bruce Rittmann) 活性污泥法可以说是环境工程最传统,最核心的工艺了。Bruce Rittmann教授之所以在环境领域大名鼎鼎,正是因为他是美国完善活性污泥相关计算方法的先驱,是膜生物反应器(MBfR)的发明人,更是整个污水处理标准流程的奠基人之一。Bruce Rittmann教授于2004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可谓是实至名归。 Bruce Rittmann教授 成就:开发了活性污泥法的相关计算方法;膜生物反应器(MBfR)的发明者,最早提出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的学者之一;环境领域被引用文章次数最多的作者之一,在期刊发表的论文总数超过500篇;撰写的《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一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环境微生物学教材。 任职地:曾任职于UIUC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环境领域最著名的学校之一),现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任职。 当选院士时间: 2004年 个人网页: http://www.biodesign.asu.edu/people/bruce-rittmann 师承关系: Bruce Rittmann教授是斯坦福大学环境系的奠基人 Perry L. McCarty 教授的学生。 Perry L. McCarty 教授的事迹将另述。 Bruce Rittmann教授是卡耐基梅隆大学著名教授Jeanne VanBriesen的老师。Jeanne VanBriesen教授现任卡耐基梅隆大学城市水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在消毒副产物,微生物污染快速检测,智能给水管网(Smart water infrastructure)建设等领域有重要贡献。 2. 环境水化学领域的泰山北斗们:Morgan--Morel--Dzombak三代师徒 James J. Morgan教授--环境水化学领域的开创者 水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而系统的应用水化学知识解决环境工程的实际问题,James J. Morgan教授堪称第一人。他系统地研究了含锰离子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给水处理工艺;他是最早提出混凝技术并在给水处理中应用混凝技术的先驱之一。作为环境领域最著名杂志《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第一任主编,James J. Morgan教授以《环境科学与技术》为载体,为无数后来者提供了展现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 Francois Morel教授--承前启后的环境水化学理论学家 James J. Morgan教授的学生Francois Morel教授的强项是吸附水化学。他的强项是研究吸附反应的机理,并不拘泥于应用,这也是他为何当选为科学院院士而非工程院院士的原因。1990年,他与学生Dzombak教授的合著《 Surface complexation modeling: Hydrous Ferric Oxide 》正式问世。这本书是第一本详细论述水中离子在金属水合物表面吸附机理的著作,其理论可广泛用于解释水中离子在其他金属氧化物及水合物表面的作用。该书对研究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David A. Dzombak教授--环境水化学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典范 Francois Morel教授的学生David A. Dzombak教授擅长于将环境水化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解决跨度极其广泛的实际工程问题。作为理论和应用的双重大家,David A. Dzombak教授在市政废水回用作为冷却水、碳埋存、低pH采矿废水的处理、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对美国水资源的影响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水中离子在金属水合物表面吸附机理的奠基人之一,David A. Dzombak教授及其合作者Athanasios Karamalidis教授于2010年出版了《Surface Complexation Modeling: Gibbsite》一书,对水中离子在金属水合物表面吸附机理进行了开创性的扩充。 James J. Morgan教授 Francois Morel教授 David A. Dzombak教授 当选院士时间: James J. Morgan教授: 1978 Francois Morel教授: 2009 (美国科学院院士) David A. Dzombak教授: 2008 任职地: James J. Morgan教授: 现为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荣誉教授 Francois Morel教授:曾任麻省理工大学(MIT)教授,现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 David A. Dzombak教授:现在卡耐基梅隆大学任职 个人网页: James J. Morgan教授: http://morgan.caltech.edu/ Francois Morel教授: http://www.princeton.edu/geosciences/people/display_person.xml?netid=moreldisplay=Faculty David A. Dzombak教授: http://www.ce.cmu.edu/people/faculty/dzombak.html 【注】在水化学领域另一位知名学者是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现在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任教的Mark Benjamin教授。他所写的教材Water Chemistry是水化学领域最知名的教材。 3.斯坦福大学环境系璀璨群星中最闪亮的一颗--佩里-麦卡提( Perry L. McCarty) 教授 1962年,坐落于北加州的工程学名校斯坦福大学决定筹建环境工程专业。令人吃惊的,担负此重任的不是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而是当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Perry McCarty。3年之前,他才获得MIT的博士学位。这样一个年轻人,能够担负起创建与斯坦福大学名声相配的环境工程系这一重担吗? 答案是肯定的。斯坦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情况,到今天大家已是有目共睹。US News环境工程专业排名雷打不动的第一,平均每个教员获得的科研经费数雷打不动的第一,拥有院士总数雷打不动的第一。。。Perry McCarty教授,以其卓越的科研和管理能力,吸引一大批顶尖的环境工程人才聚于旗下,同时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针,培养出了像Bruce Rittmann教授这样开山鼻祖式的人物。时至今日,凡我环境工程专业之人,谈起Perry McCarty教授筚路蓝缕,一手创建出天下第一的斯坦福环境工程系这一壮举,莫不拜服! Perry McCarty教授 成就:最早研究以微生物厌氧法处理有机污染物的先驱之一;最早提出“污水深度处理”概念的先驱之一;为学生Bruce Rittmann教授研究微生物好氧处理工艺做了理论和实验上的准备。 当选院士时间:1977 任职地:于1962年起任职于斯坦福大学,现为斯坦福大学荣誉教授 个人网页: http://www-ce.stanford.edu/faculty/mccarty/ 师承关系:Perry McCarty教授是现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工作的Bruce Rittmann教授的老师。Bruce Rittmann教授的事迹已在前文详述。 4. 膜过滤技术与环境纳米科技 (Environmental Nanotechnology)研究领域的宗师--Menachem Elimelech教授 以微滤(Microfiltration),超滤(Ultrafiltration),纳滤(Nanofiltration)及反渗透(Reverse osmosis)为代表的膜过滤技术是环境工程学科的支柱技术之一。将原本用于化工领域的膜过滤技术在环境工程界推广应用,Menachem Elimelech教授居功至伟。1998年,Menachem Elimelech教授受耶鲁大学邀请,在耶鲁大学建立实验室,创建了耶鲁大学的环境工程系。从此,耶鲁大学成为膜过滤技术在美国的研究中心。 90年代末期,纳米科技(Nanotechnology)已成为科学界研究的热点,然而环境工程界对于纳米科技究竟对环境工程这一学科本身有多大影响,仍然处于不甚明了的阶段。Menachem Elimelech教授敏锐地认识到了纳米科技对于环境工程学科的重大推动作用,并与另一位教授(Duke的Mark Wiesner教授)一道,提出了“环境纳米科技”(Environmental Nanotechnology)的概念。2008年,Elimelech教授与其他合作者在Nature杂志上发表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Water Purification in the Coming Decades一文,论述了纳米技术在膜过滤中的应用,及泄漏到环境中的纳米颗粒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目前,Menachem Elimelech教授 (耶鲁)、Mark Wiesner教授(杜克)、Greg Lowry 教授(卡耐基梅隆)是环境纳米技术领域最有名的三位教授。 Menachem Elimelech教授 成就:系统应用膜技术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第一人;环境纳米技术的奠基人之一;forward osmosis概念的提出者。 当选院士时间:2006 任职地:曾任职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于1998年起任职于耶鲁大学,是耶鲁大学环境工程系的创建人。 个人网页: http://seas.yale.edu/faculty-research/faculty-directory/menachem-elimelech 5.《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的“擎天之柱”--Jerald Schnoor教授 众所周知,《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是环境工程影响最大的期刊之一,而成为《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的编辑,更是很多知名Professor梦寐以求的机会。成为《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的编辑,荣誉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通过审阅投稿的文章,可以对目前的hot topics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为自己指明将来的科研方向。《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的北美区副主编有13人,个个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牛人。那么,现任《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的主编究竟是何方神圣? 《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的主编,现由艾奥瓦大学(University of Iowa)的Jerald L. Schnoor教授担任。 Jerald L. Schnoor教授毕业于环境工程名校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目前任《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的主编已三年有余。在他任主编的这三年间,《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的影响力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目前,《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的影响因子已达5.228,是整个工程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10种期刊之一,也是环境工程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之一(影响因子最高的环境工程类期刊,是RSC旗下的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其impact factor高达9.61)。Jerald L. Schnoor教授堪称《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的“擎天之柱”。 Jerald L. Schnoor教授 成就:Jerald L. Schnoor教授是大规模应用数学模型模拟并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先驱。最早提出Phytoremediation,即利用植物的自然修复能力来去除环境污染。Phytoremediation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直接指导了人工湿地的建设。 当选院士时间:1999 任职地:现任职于艾奥瓦大学(University of Iowa) 个人网页: http://www.engineering.uiowa.edu/cee/faculty-staff/jerald-l-schnoor 6. 物化法水处理领域的集大成式学者--John Crittenden教授 如果说Bruce Rittmann教授是微生物法处理环境污染物的集大成式学者,那么John Crittenden教授即是物化法处理环境污染物的集大成式学者。John Crittenden教授早年通过研究固定床吸附技术而起家,经过几十年的洗礼,现在的John Crittenden教授早已成为物化法处理环境污染物的大家,在包括离子交换,化学及光催化氧化,电渗析,固体吸附,气浮等领域都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John Crittenden教授的推动下,光催化氧化领域不仅成为了环境工程中最热的研究方向之一,更成为了整个化工界的热门领域。John Crittenden教授于2008年被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AiChE, 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授予“百位当代最优秀化学工程师”的称号,以表彰他对化工界做出的杰出贡献。John Crittenden教授还非常关心中国环境工程的发展,现任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大学(研究所)的访问教授及名誉教授。 John Crittenden教授 成就:化学催化氧化及光催化氧化的先驱;推动了离子交换、电渗析等技术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 当选院士时间:2002 任职地: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个人主页: http://www.ce.gatech.edu/people/faculty/581/overview 7. 让微生物燃料电池之名响彻环境工程界的学者--Bruce Logan教授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是一种利用产电细菌直接将有机物中包含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根据维基百科,早在1911年,University of Durham的植物学家Potter教授就发现大肠杆菌(E.coli)可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1976年,日本人Suzuki第一个设计出了现代意义上的MFC (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crobial_fuel_cell )。 客观上讲,Bruce Logan并不是最早提出MFC概念的教授,也不是最早提出利用MFC处理废水这一开创性idea的教授(这一idea的开创者应为Bruce Rittmann教授)。然而,Bruce Logan教授却是有史以来在MFC领域做工作最多的教授。他提出了多种MFC的构造并尝试利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MFC的电极;他深入研究了产电细菌的发电机理,在Lovley教授之后第二个观察到了产电细菌细胞间传导电子的Nanowire的存在;他与耶鲁的Elimelech教授紧密合作,探索先进膜技术在微生物燃料电池领域的应用。目前在Google中键入Microbial Fuel Cell“,出现的引用次数最多的两篇文章(Electricity Generation Using an Air-Cathode Single Chamber Microbial Fuel Cell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a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被引用769次,及Production of Electricity dur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Using a Single Chamber Microbial Fuel Cell,被引用646次)均为Logan及其学生所写。这两篇文章也位列整个环境工程界被引用次数较多的文章的行列。2011年,Logan与其合作者Elimelech教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Membrane-based processes for sustainable power generation using water 一文,最终奠定了Logan在MFC领域不可撼动的老大地位。作为环境领域最高产的论文作者之一,Logan教授在2013年一举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N.A.E.),也算是顺理成章了。 Bruce Logan教授 成就:是研究生物燃料电池最全面、paper产量最高的学者;为推动生物燃料电池成为环境工程领域最热的研究方向之一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当选院士时间:2013 任职地:宾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个人主页: http://www.engr.psu.edu/ce/enve/logan/ 8. 致力于推动美国和亚洲科研合作的环境化学家--James Leckie教授 2012年9月7日,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9月7日上午,斯坦福大学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力中心主任、美国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James O. Leckie,在国合-斯坦福“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力成长计划”第一期班授课。” ( http://www.icc-ndrc.org.cn/NewsInfo.aspx?NId=1080 )这一位James O. Leckie教授,究竟是何许人也呢? 1970年加入斯坦福大学环境工程系时,James O. Leckie只是一名助理教授,名头并不为人熟知。当时斯坦福大学环境工程系招入James O. Leckie教授,主要是考虑到James O. Leckie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环境水化学,可以与MacCarty教授的微生物研究方向形成很好的互补。James O. Leckie教授很快以其超群的科研和管理能力在系里崭露头角,于1980年正式担任斯坦福大学环境工程系的系主任。作为一个有着科研战略眼光的教授,Leckie教授很早就认识到了与亚洲展开科研及管理方面的合作的重要性,并大力推动斯坦福大学与亚洲高校的合作。2002年,斯坦福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正式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关系(Singapore Stanford Partnership),Leckie教授任该合作中心的主任至今。2005年,Leckie教授主持建立了Stanford-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Program,为中国的高端管理人才提供全方位的培训。2008年,在Stanford-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Program大获成功的基础上,Leckie教授主持建立了The Cen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lobal Competitiveness (CSDGC) at Stanford,将Stanford-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Program的成功经验扩展到全球。 我一直认为,杰出的科研人才有两类,一类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挖的很深很透,成为该领域不可替代的专家;另一类兴趣广泛,融会贯通,通过本学科的科研经历而领悟到各学科共通的至理,从而成为在各学科都可傲立潮头的通才。James O. Leckie教授无疑是第二类人才的典型代表。 James O. Leckie 教授 成就:是水化学吸附领域的著名专家,在金属离子及含氧阴离子( oxyanion )在各类表面上的吸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提出基于双电层模型的表面络合及吸附模型,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电层模型“ (triple layer model)来解释离子强度对金属离子表面吸附的影响。是与Francois Morel齐名的环境水化学领域的宗师级人物。 当选院士时间:2005 任职地:斯坦福大学 个人主页: http://www.stanford.edu/~jleckie/ 9. 气溶胶领域的宗师--John H. Seinfeld教授 尽管气溶胶这一领域是目前环境工程最热的研究领域之一,“气溶胶”本身的定义却很简单。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aerosol (气溶胶) is defined as a suspension of solid or liquid particles in a gas. This includes both the particles and the suspending gas, which is usually air。根据气溶胶的定义,云、灰尘、烟雾等均属于气溶胶范畴。气溶胶成为环境工程领域最热的研究方向之一,主要因为1)粒径较小的气溶胶颗粒是对人体危害最大的环境污染物之一;2)大气中的气溶胶可以有效反射太阳辐射,从而减少温室效应。在气溶胶领域做出最大贡献的美国教授,非John H. Seinfeld教授莫属。 John H. Seinfeld教授在气溶胶的形成机理、粒径变化规律、迁移转化等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也是最早应用计算机模拟来研究气溶胶粒径变化规律的学者之一。Seinfeld教授的研究团队还在Caltech建立了专门在实验室模拟气溶胶形成的巨大反应室(Linde Robins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Chamber),实现了实验室中对实际大气环境的模拟。 John H. Seinfeld教授虽是化学工程师出身,但他对各类环境问题有着很大的兴趣。目前,Seinfeld教授的研究团队所从事的研究大多是和环境问题紧密结合的研究项目,如释放到空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对气溶胶形成的影响、云团的形成对温室效应的减弱效果等。 John H. Seinfeld教授 成就:杰出的化学及环境工程师,为气溶胶领域的研究做出了最重大的贡献。是最早研究大气中含有硫酸根、硝酸根等离子的气溶胶在粒径增长及化学反应动力学方面的规律的学者,最早提出了定量描述气溶胶粒径增长的方程。 任职地: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 当选院士时间: 1982年 2013年 (美国科学院院士) 个人主页: http://www.its.caltech.edu/~seinfeld/bio.html
450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2013年 密码学和 安全领域 引用率最高的论文
热度 1 chzg99 2013-10-20 01:50
数据来自谷歌学术搜索与微软学术搜索。 A Fully Homomorphic Encryption Scheme C Gentry PhD Thesis, 2009 Craig Gentry presented the first fully homomorphic encryption scheme, which allows both multiplication and addiition operations between encrypted data. Partially homomorphic encryption schemes that exclusively allowed one operation or the other were well known, but it was a long outstanding problem whether a cryptosystem could support both operations. Hey, you, get off of my cloud: exploring information leakage in third-party compute cloud T Ristenpart, E Tromer, H Shacham, S Savage CCS, 2009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target a VM running on an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provider (namely EC2), and place another VM on the same host. It then shows how a co-tenant VM can then be used to mount cross-VM side-channel attacks, which extract information from the target VM. Android Permissions Demystified AP Felt, E Chin, S Hanna, D Song, D Wagner CCS, 2011 This paper presents a tool, Stowaway, which can analyze Android apps and determine which API calls they are using. Stowaway then determines whether apps are overprivileged. The paper found that was the case for a third out of a sample of 940 apps. Ciphertext-Policy Attribute-Based Encryption: An Expressive, Efficient, and Provably Secure Realization B Waters Public Key Cryptography, 2011 This paper presents a more efficient construction of an Attribute-Based Encryption (ABE) scheme. ABE schemes essentially allow an encryptor to specify how to share data by expressing an access control policy in the algorithm itself. A Study of Android Application Security W Enck, D Octeau, P McDaniel, S Chaudhuri Usenix Security 2011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d decompiler, which recovers Android app source code from the installation image. They performed static analysis on 21 million lines of recovered code, yet found no evidence of malware or exploitable vulnerabilities. Fully homomorphic encryption over the integers M van Dijk, C Gentry, S Halevi, V Vaikuntanathan Eurocrypt 2010 This paper presents a somewhat homomorphic encryption scheme using basic modular arithmetic, then uses Craig Gentry's techniques to convert it to a fully homomorphic scheme. This is conceptually simpler than Gentry's original fully homomorphic scheme. Lest We Remember: Cold Boot Attacks on Encryption Keys JA Halderman, SD Schoen, N Heninger, W Clarkson, W Paul, JA Calandrino, AJ Feldman, J Applebaum, E Felton Usenix Security, 2008 The cold boot paper: The authors demonstrate how to recover data remnants from frozen DRAM modules. They then analyze the recovered contents to extract encryption keys and circumvent popular disk encryption systems. BotMiner: Clustering Analysis of Network Traffic for Protocol-and Structure-Independent Botnet Detection. G Gu, R Perdisci, J Zhang, W Lee Usenix Security, 2008 This paper presents a botnet detection framework that is independent of a specific botnet command control protocol or structure. The authors implemented BotMinder and were able to successfully detect traces of live botnets. Robust De-anonymization of Large Sparse Datasets and De-anonymizing Social Networks A Narayanan, V Shmatikov IEEE Security Privacy 2008 and 2009 Both of these papers cover de-anonymizing large sets of supposedly anonymized data. The first paper de-anonymizes the the Netflix Prize data set while the second paper links accounts between Twitter and Flickr. Fully Secure Functional Encryption: Attribute-based Encryption and (Hierarchical) Inner Product Encryption A Lewko, T Okamoto, A Sahai, K Takashima, B Waters Eurocrypt, 2010 This paper gives two constructions of secure functional encryption schemes: one is an attribute-based encryption scheme and the other is a predicate encryption scheme. HAIL: a high-availability and integrity layer for cloud storage KD Bowers, A Juels, A Oprea CCS, 2009 This paper presents a distributed cryptographic system that allows a set of servers to prove to a client that a stored file is intact and retrievable. Controlling Data in the Cloud: Outsourcing Computation without Outsourcing Control R Chow, P Golle, M Jakobsson, E Shi, J Staddon, R Masuoka, J Molina CCSW, 2009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tate of data security when outsourcing computation in the cloud. The authors proposes a security model based Trusted Computing and suggest the use of some technologies like searchable encryption. Trapdoors for Hard Lattices and New Cryptographic Constructions C Gentry, C Peikert, V Vaikuntanathan STOC, 2008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use standard lattice problems as an underlying building block to construct cryptographic trapdoor functions. Your Botnet is My Botnet: Analysis of a Botnet Takeover B Stone-Gross, M Cova, L Cavallaro, B Gilbert, M Szydlowski, R Kemmerer, C Kruegel, G Vigna CCS, 2009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uthors attempt to takeover the Torpig botnet and observe its operations for a 10 day period. Fully homomorphic encryption with relatively small key and ciphertext sizes NP Smart, F Vercauteren Public Key Crypto, 2010 This paper presents a version of Gentry's fully homomorphic encryption scheme with a smaller message expansion and key size.
个人分类: 信息安全|532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化学所在气凝胶领域取得新进展
hanlingeorge 2013-10-16 08:37
真空干燥制备气凝胶的示意图(上);气凝胶受静电作用悬挂在烧杯下沿及其良好的弹性(下) 气凝胶是目前已知的密度最低的合成材料之一,因其极小的表观密度和热导率,高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 气凝胶的多孔结构和极低密度导致其力学强度差;此外,常用的超临界干燥法制备程序繁杂、周期长、产量低、成本高, 制约了气凝胶的实际应用。 在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化学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首次通过简便的真空干燥技术制备了弹性低密度有机-无机杂化气凝胶。 科研人员首先通过分子设计,以巯基-双键点击反应制备了含有硫醚链段的桥联倍半硅氧烷前驱体,柔顺的硫醚链段使得以该前躯体制备的湿凝胶具有良好的弹性,并可在室温下直接真空干燥得到气凝胶(如图所示),极大地简化了气凝胶的制备流程。经真空干燥得到的气凝胶完整保留了湿凝胶的初始尺寸,不仅具备传统方法制备的气凝胶的优良特性,还具有良好的弹性,可在30%形变下反复压缩多次而不产生永久变形;即使在乙醇或水溶液中再次浸泡、真空干燥,仍能够保持结构不变。这为通过简单的湿化学或物理浸渍方法对该气凝胶骨架表面进行功能化改性提供了可能,例如,将该气凝胶浸泡在聚乙烯亚胺(PEI)水溶液中,干燥后可在气凝胶骨架表面形成一层PEI涂层,得到二氧化碳吸附功能材料。 这种制备方法简便、性能优异、易于表面功能化的气凝胶材料对于拓展气凝胶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上研究成果发表在 Adv. Mater. 2013, 25, 4494-4497 上 。
2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西方遭遇光学技术领域高端人才“东流”
sdzjh870 2013-10-15 14:48
西方遭遇光学技术领域高端人才“东流” 2013-09-24 14:23:16 文章来源:OFweek 光学网 OFweek 光学 网讯:越来越多的西方面孔出现在中国大地上,除了旅游者、外企驻华代表、政府驻华官员、留学生等传统赴华群体,其他一些过去少有外国人涉足的 光学技术 领域也开始频现“洋面孔”。   由于本国就业机会减少,年轻的西方学者开始涌向中国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那里收入丰厚且工作轻松,还有住房补贴和减税等福利,令他们乐不思蜀。   学者和专家象征着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知识精英和技术精英,均属于高端人才。由此看来,伴随着中国“海归”的大幅回流,西方国家的高端人才也越来越被中国的饭碗所吸引——中国经济的活跃度、开放度、发展潜力让他们看到“中国梦”的种种可能性。   国际光专家学者纷纷受聘中国光学院校及光学科研单位   8月15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受聘仪式在溢智厅举行。李儒新所长与德国Friedrich Schiller耶纳大学Frank Wyrowski教授签订了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合作协议。Frank Wyrowski教授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上海光机所黄惠杰研究员主持了受聘仪式。研究室科研人员共60余人到会听取了Frank Wyrowski教授的学术讲座,并针对具体内容展开了学术讨论。   Wyrowski博士在1997年被任命为德国Friedrich Schiller耶纳大学技术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物理光学、激光建模、光学建模与设计、微光学和衍射 光学元件 以及照明仿真。其在衍射光学、光学全息、信息处理和光学建模与仿真领域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1000次。和J.Turunen共同出版了《衍射光学在工商业中的应用》一书。   近日,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Eric Mazur教授受聘为北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蒋毅坚向Eric Mazur教授颁发了聘书。   Eric Mazur教授是国际纳米光电子学和飞秒激光应用领域的著名学者,曾在SiO2 纳米波导、透明材料3D 光存储、透明材料飞秒激光微纳加工等领域做出开创性重要工作,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Nature Materials、Phys. Rev. Lett、Nano Letters、Optics Letters等国际综合类或物理、光学类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被引用超过15000次,h因子达到55。Eric Mazur教授的另一个杰出贡献是平等教学法的发明,相关专著已被引用1660 多次。他还成功地创立了多个高科技公司,其中一个最近被Pearson 收购。Eric Mazur教授是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光学学会会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2012年12月7日,长春光机所在贵宾室举行了聘请欧洲激光协会主席Dr. Stefan Kaierle担任长春光机所荣誉研究员仪式,张涛副所长对于Dr. Stefan Kaierle受聘成为长春光机所荣誉研究员表示热烈欢迎和祝贺。宣明所长代表长春光机所向Prof. h.c. Stefan Kaierle 赠送礼物,感谢他为长春光机所科研发展所做的贡献。   Dr. Stefan Kaierle现任欧洲激光协会主席,德国汉诺威激光中心材料与加工部主任。其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激光系统技术、激光加工控制与 光学 等方面,在科技期刊和各种会议上发表了100多篇科技论文,在多个知名国际会议上担任大会主席。   Dr. Stefan Kaierle曾应邀于2010年参加长春光机所主办的“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国际会议”,并做大会邀请报告。2011年应邀担任长春光机所主办的“激光加工前沿国际会议”主席,并邀请了20余位海外知名专家参加该会议,为扩大长春光机所的国际影响力做出了贡献。2012年应邀担任第二届“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国际会议”大会主席,并做特邀报告。在获悉长春光机所希望在国外建立分所的想法后,他搜集整理了许多德国光学公司和科研单位的信息,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012年10月,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彼得-格林贝格尔(Peter Grünberg)被南邮成功“挖”走,学校专门为他设立了工作室,并配备核心人才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据了解,这位73岁的诺奖大师将在南邮每年工作至少3个月以上。   彼得-格林贝格尔来到南邮后,将带领团队在声子激光器和传感器件领域做科学探索研究。   说起声子激光,对大众来说是个陌生的名字,事实上,在科学界关于它的研究也正处于起步阶段。不过,声子激光在未来通信、医疗等领域都有巨大的应用空间。   “打个比方吧。声子对于声学的意义,相当于激光对于光学的意义。”南邮王永进教授解释,声子波长更短,是振动能量的最小独立单位。声子激光器就是要模仿激光发射的机制来发射相干声子,让人听到单个单个的声音。这些“细小”的声音,可以极大地提高图像的解析度。   听起来很晦涩的研究,但以后是和我们的生活却有密切联系。王永进举了个例子:“假设我们的细胞出现病变,如果用激光的方法来探测,难免会对身体有所损伤。但换成声子就不一样了,它因为波长更短,穿透力就更强,探测时不会造成破坏。”声音怎么会成像呢?王永进解释,声子激光器向激变细胞打过去时,会得到回音,根据不同的声音,能够判断正常细胞与非正常细胞的分布。通过转换器,可以将声音转化成图像。   “我们之间对话,听到的是好多声子汇成的声音。但是借助于声子激光器,我们可以听到单个单个的声音,使听觉更加灵敏。这表示,用很低的声音说话,别人也可以听得清楚。”王永进说,声子波是一种新的频谱资源,将来在调节信号、控制声音传输等通讯方面,大有应用前景。 一个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是决定人才流向的重要因素。过去几十年里,美国一直是全球人才争夺战中的大赢家,各国尤其是亚洲国家“一流的大脑”都对“美国梦”趋之若鹜,而美国也正是仰仗源源不断的外籍移民,攻克核计划、登月计划,建起硅谷……成就其超级大国地位。同时,最早提出激光的,也是德裔犹太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Альберт Ейнштейн)。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美籍德裔犹太人,因为“对理论物理的贡献,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而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创立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里。是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集大成者和奠基人,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原籍德国)。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技术理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这一理论是说在组成物质的原子中,有不同数量的粒子(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在高能级上的粒子受到某种 光子 的激发,会从高能级跳到(跃迁)到低能级上,这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发它的光相同性质的光,而且在某种状态下,能出现一个弱光激发出一个强光的现象。这就叫做“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简称激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经济放缓的西方遭遇历史上第一次人才逆流时,富有生机、充满机遇的新兴国家迎来了“人才的春天”。这是经济发展重心转移的必然结果,也是全球化过程中人才自由选择和流动的结果,甚至可以说一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规律一般自然而然。   内在逻辑是:中国经济发展了,中产阶层壮大了,出行和教育的需求都会提升,中国正成为教育消费大国、旅游消费大国;中国为了保持发展后劲,正加紧对对科研和教育的不断投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中国要打造经济“升级版”,就需要借助外脑外力,不拘一格降人才。   如果说经济前景是吸引人才流入的首发因素,学术科研环境则是能否留住人才并持续引进人才的关键因素。随着越来越多外国 光学技术 学者加入中国高校的 光学 教研队伍,能否带来一股锐气,产生“鲶鱼效应”推动中国光学学术科研机制的改革,值得期待。
个人分类: 光机电|2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脑计划 九大重点研究领域
热度 1 xupeiyang 2013-10-15 06:12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2014财年将重点资助9个大脑研究领域。 1 统计大脑细胞类型; 3 建立大脑结构图; 3 开发大规模神经网络记录技术; 4 开发操作神经回路的工具; 5 了解神经细胞与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 6 把神经科学实验与理论、模型、统计学等整合; 7 描述人类大脑成像技术的机制; 8 为科学研究建立收集人类数据的机制; 9 知识传播与培训。 http://www.bioon.com/trends/news/584040.shtml
个人分类: 大脑科学|287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CVD金刚石膜在工具领域也能超过PCD(英文)
jackiemwd 2013-10-12 09:08
CVD Diamond Tool Outperforms PCD Tool by 50%-560% in Tool Life Simple Technology, Inc. 522 Dawn Cove Dr. Henderson, NV, 89052 USA CVD is 100% pure diamond with fine grains in micron sizes, its grain boundaries are 100% diamond as well. PCD is ~90% diamond powers sintered with binding metal powders such as cobalt nickel. As a result, PCD tools usually fail from binding phase since they are less strong than diamond. CVD-diamond tool also offers great cutting edge integrity without any micro damage which happens often in PCD tool. As a result, CVD diamond tools are stronger, harder, and last longer than PCD tool by 50% to 560% depending upon applications. It has the highest wear resistance and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HSC and HPC), and high toughness.
2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怎样了解某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helloating1990 2013-10-8 11:47
无论是进行科研立项还是开题报告,您常常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国内外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的总体研究趋势,如何快速获取这些信息呢?您可以通过生成课题引文报告或分析论文出版年的方式有效获得。 1.访问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论文 请访问: www.isiknowledge.com , 进入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 选择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下图示为WOK4.0版新界面)。 示例:如果我们希望检索中国科技大学 侯建国院士在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中收录文章的情况: 2.生成引文报告 在检索结果界面上,通过右侧的生成引文报告功能,您可以快速了解该课题的总体研究趋势,并且找到本课题的国际影响力年代变化情况。 结论:通过Web of Science提供的强大的引文报告功能,您可以点击创建引文报告,自动生成课题引文报告,从而提高您的科研效率。 3 利用分析功能了解课题发展趋势 除了自动创建引文报告之外,您也可以利用分析功能生成论文出版年的图式。并且,利用分析功能您可以任意查看某些出版年的论文情况。 结论:通过Web of Science提供的强大的引文报告功能,您可以点击创建引文报告,自动生成课题引文报告,对总体趋势一览全局。而分析功能可以让您更清晰的了解本课题论文每年的发文量,分属于哪些学科,主要集中在哪些国家地区,以哪些语种发表,哪些机构或哪些作者是本课题的引领者,收录本课题论文最多的期刊和会议有哪些等详细信息。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17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永磁铁氧体博士后-解决本领域关键技术问题
zjohnliu 2013-10-5 16:07
招收一名, 与深圳德昌电机合作, 年薪20万, 出站后有机会留企业工作。
个人分类: 个人日志(Diary)|3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足球怎样,中国其他领域也都怎样,哪来那么多正能量?
热度 7 mountainwind1 2013-9-22 14:26
中国足球的水平众所周知,实际上只是因为足球大众关注,平心而论中国大陆哪行不是中国足球的架势?医药界不是?科学界不是?大家不愿意得罪人不大说,而已~ 您以为大陆有净土?别惹笑话了大姐~ 既然如此扯啥正能量? 不就政治能量吗?丧尸才玩政治呢,还整天宣传丢人不大姐?蒙学生去行,蒙高层行,蒙俺们这些老百姓您不自找笑话吗您? 自我感觉无需太好,实话了说,高手都在民间,没准一个捡垃圾的老头讲出来的道理比P大所有官科汇总起来都牛,没准街头一个小民科真实水平都足以让P大仰望,水平比俺这种半吊子民科高的多的是了,那些人压得更死,没准连网都不敢上~ 都寻思着“忍忍就过去了,该安静了吧”,嘿您这还没完了,万事离不开个“理”字,您就不能讲点人话吗?
2695 次阅读|14 个评论
用谢作诗的语言看看中国大陆相应领域的发展阶段
热度 1 ZHAOKe007 2013-9-19 14:29
谢作诗 : 当世界上只剩四个国家还在禁止推特和脸谱的时候,它们可以开一桌麻将;如果只剩三家,那就只能斗地主了;如果只剩两家,它们还可以玩一下金钩钓鱼或抽老鳖;等到只剩一家的时候,它就只能拿扑克牌给自己算命了。 转 世界上共有 224 个国家和地区 , 其中国家为 193 个 , 地区为 31 个 . ( 1 )实行计划生育的 1 个 ——处于 拿扑克牌自己给自己算命阶段; ( 2 )将"专政"写入宪法的 2 个,朝鲜 等 ——处于 玩 金钩钓鱼或抽老鳖阶段 ) ; ( 3 )学校上政治课(临时性的意识形态课)的 2 个,朝鲜 等 ——处于 玩 金钩钓鱼或抽老鳖阶段 ; ( 4 )有户籍制度的 3 个,贝宁,朝鲜等 —— 处于 斗地主阶段 ; ( 5 )用水晶棺材冷藏已故领导人尸体的 4 个,苏联,越南,朝鲜等 ——处于 玩麻将或玩四国大战阶段; ( 6 )屏蔽网络的 4 个,古巴,伊朗,朝鲜 等 —— 处于玩麻将或玩四国大战阶段 ; ( 7 )看病掏钱的国家有 20 个 —— 处于开 4 桌,处于玩麻将或玩四国大战阶 段 。 总趋势是处于拿扑克牌自己给自己算命阶段
个人分类: 社会|160 次阅读|2 个评论
网络科学领域的又一本好书:链路预测
热度 3 yangfanman 2013-9-18 13:25
直接上图吧! 也希望我和胡海波、张伦的《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传播》这本书能早日出来。 听前辈们的期望和刘英编辑的叮咛,搞得我们压力好大呀!
个人分类: 复杂网络|525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军工和科技领域的突破
sdzjh870 2013-9-15 08:01
军工和科技领域的突破 1. 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再获突破 中新社北京6月1日电 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研制上月底在天津顺利完成助推器大型分离试验,这标志着中国“大火箭”初样研制阶段最重要的大型地面试验之一获得圆满成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官网1日提供信息称,在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进行的该项试验,主要验证模拟助推火箭在火箭飞行过程中能否安全分离,并验证分离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和系统工作的可靠性。试验获取到助推器分离过程中包括分离速度等在内的多项重要参数,以及力学、热学、电磁兼容等多项环境参数。 据悉,火箭分离试验系统由试验塔架、测量系统、发火系统、回收系统组成。助推器试验件高20余米、停点火重量10余吨、主传力捆绑机构设计载荷和分离体重量是现役“长征”捆绑型火箭助推器的数倍。同时,助推器的捆绑传力方案采用创新设计,进一步提高火箭运载能力。 与此同时,高达93米的“长征五号”全箭振动试验塔近日在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基地正式封顶,主要用于“长征五号”火箭全尺寸振动试验,为火箭的飞行姿态控制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和试验验证支撑。按计划,振动试验塔今年9月底具备使用条件,开始进行全尺寸火箭振动试验的准备工作。该塔建成后,将成为全亚洲最高的火箭振动试验塔,也是世界少数几个大规模的火箭振动试验设施之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官网信息还显示,由其六院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统研制的无毒、无污染、高性能、高可靠的基本动力装置——120吨级液氧 煤油发动机 项目已通过验收,它将成为中国未来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工程的主要动力,填补中国补燃循环发动机技术空白,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再获突破 来自中国航天报的新浪官方微博: 近日,由六院11所研制的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燃气摇摆装置首次热试验成功,标志着该型发动机泵后摇摆软管设计、制造技术取得初步突破,数字化技术在发动机工程研制中得到成功应用。大火箭哟~ 2. 544号J15战机上舰并实现短点起飞 歼-15 舰载战斗机 舰上105米短距滑跃起飞是这次试验和训练的一项重大突破。6月29日,在陆地无法进行短距滑跃起飞模拟训练的情况下,飞行员克服心理压力,按照相关技术要求,科学把握入板速度,准确控制飞机姿态,所有飞行员短距滑跃起飞均一次成功,使辽宁舰多个起飞位放飞舰载战斗机的能力得到验证。 3. 第四代隐形战斗机歼-20的2002号原型机 定型试飞 J20弹舱图曝光 同时2002号原型机飞赴阎良,歼20试飞进入新阶段 昨天16时许,第四代隐形战斗机歼-20的2002号原型机再次从位于成都的飞机制造厂起飞,飞往西安的试飞中心。这表明歼-20的试飞工作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去年5月12日,2001号原型机首先飞赴试飞中心,开始了定型试飞工作。7个月后的去年12月5日,2002号原型机首次飞赴试飞中心,2013年1月11日返回成都。 一名航空高级工程师对南都记者说,定型试飞,又称鉴定试飞,是指全面鉴定新型飞机是否达到设计技术指标,考核飞机的飞行性能、可靠性和调整试飞时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的可行性,以决定其是否可投入成批生产。可以说,定型试飞是决定一架新型飞机能否获得“准生证”的关键阶段。一般来说,进行定型试飞需要5-10架的原型机同时进行,2001和2002号机相继投入定型试飞,意味着更多的歼-20原型机将出现并参与试飞。 7月2日中午,歼-20的2002号机曾经升空进行了两次各达1个小时的试飞,并首次展示了主弹舱。 4. 国产大型运输机“运-20”试飞 在7月2日进行了地面滑行测试后,国产大型运输机运-20今天下午13时许在西部某试飞基地进行了飞行试验,整个试飞时间持续了近2个小时,继今年1月26日进行首飞之后,运-20于4月20日和4月21日分别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飞,今天这是运-20的第四次试飞。据分析,时隔2个多月后进行的本次试飞,表明运-20此前的3个架次的首飞阶段已经顺利结束,正式进入了调整试飞阶段,运-20的研制进展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5. 歼-11BS战机配备国产“太行”发动机试飞 “太行”改进型发动机试飞 关键技术获得突破 网曝新型歼-11BS战机配备国产“太行”发动机试飞的照片。从图中看,这款发动机尾部所用的收敛片颜色深黑,与大家熟知的银白色不同,可能系新版的“太行”改进型号。一些消息人士称,这种新发动机将配备给正在定型试飞的歼-16战斗机使用。 海航陆续换装采用国产动力的J-11B型战斗机 6月底,两架编号为7X的采用国产动力的J-11B型战斗机战斗机在北方某地进行了频繁出厂试飞,随后飞赴我海军航空兵某基地。这说明该机不但已形成战斗力,而且性能令军方满意。 最近,海军航空兵先后换装了大量新型战斗机,表明我国海军航空兵已经迈入了三代机时代。《简氏防务周刊》曾今分析认为,作为一款陆基战斗机更多使用的歼-11B还将确保为歼-15舰载战斗机提供持续不断的备选飞行员。解放军海航部队装备歼-11B战机之后或将对日本自卫队的F-15和F-2战机构成更大挑战。 目前,国外媒体对歼-11B的关注颇多。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歼-11B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能。此外,我海军还航空兵还装备了歼-11B的双座版歼-11BS型战斗机,歼-11B/BS都使用了国产“太行”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做标准动力源,该发动机预计今后将成为歼-11系列机型的标准化通用动力系统。 图:6月底进行出厂试飞的J-11B战斗机 6.教练-10高教机首飞成功 中国空军翻开新一页(等了多年的猎鹰终于修成正果了。。) 7. 成飞即将推出歼-10C型 多用途战斗机 据超级大本营军事网获得的消息,成飞公司即将推出歼-10C型战斗机,相比于歼-10系列的早期型号,主要可能的改进部分是:增加机身保型油箱、改进航空电子系统、提高武器携带能力(如增加翼尖挂架),由于不需要高速拦截能力,因此歼-10C可能采用类似歼-10B战斗机的DSI进气道,这能减轻一部分重量,垂直尾翼的面积也可能缩小,节省的重量可能用于增加机翼面积和强化起落架结构,以适应重载飞行任务的要求。歼-10C的推出,将使得中国航空兵拥有一款强化对地攻击能力的多用途战斗机。 8.新型综合补给舰——太湖舰入列 月18日上午,我国自行研制设计的新型综合补给舰——太湖舰入列命名授旗仪式,在青岛某军港码头举行,标志着该舰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北海舰队副司令员杨骏飞为该舰授军旗并颁发命名证书。 太湖舰,舷号889,舰长178.5米,宽24.8米,满载排水量20000多吨,2012年3月下水。该舰是我国新一代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舰,也是北海舰队接收的第一艘该型补给舰。补给接收装置采用国际标准,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适配性强、补给速度快、保障效率高等特点,可通过横向、纵向、垂直和靠帮等多种方式对舰艇编队实施补给作业,具备两舷三向四站同时补给能力。太湖舰交付北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后,主要担负战时加入海上机动编队对驱护舰实施航行或停泊补给,平时伴随驱护舰编队执行远航及出访任务。仪式上,太湖舰政委邵惠良代表全舰官兵发言,表示要牢记肩负使命,不负人民重托,认真学习新装备知识,把听党话、跟党走作为立舰之本,把拉得出、补得好作为责任担当,用忠诚和实干努力打造一支全面过硬的海上保障劲旅。 9 中航洪都创新数控工艺降低“猎鹰”零件成本 如何成组加工尺寸较小的零件呢?数控工艺技术团队从七巧板中得到灵感。他们制定出小零件成组加工方案,将零件进行整列式成组加工或将同材料的零件进行成组加工,成组后零件材料利率提高30%,从下料至零件在机床上装夹完结的所用时间缩短50%~60%,完成加工所用工时减少15%,不仅减少了零件装夹准备时间,且大大节约了材料成本。 10 中国展示世界最大军用战机3D打印钛合金零件 2013年5月24日,在第十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中航重机控股子公司中航激光所属研发团队,展示了获得 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飞机钛合金大型整体关键构件激光成形技术。 据参与该项研究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的人员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已与中航工业集团成立中航激光公司,以对该项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在这次展会上,还首次公开展示了某型战机的大型钛合金零件。飞机钛合金大型整体关键构件激光成形技术是“3D打印技术”的高端发展形势,是一项“变革性”的短周期、低成本、数字化先进制造技术。该项目在国际上首次突破了飞机钛合金大型整体主承力结构件激光成型工艺、力学性能控制、工程化成套设备、技术标准。已经用激光直接制造30多种钛合金灯大型复杂关键金属零件在大型运输机、舰载机、C919大型客机、歼击机等7型飞机中装机应用,解决型号研制“瓶颈”,使中国成为迄今世界上唯一掌握高性能大型金属零件激光直接制造技术并实现工程应用的国家。 11 中国二重:80000吨模锻压机投产 在8万吨模锻压机诞生之前,我国还没有4万吨级以上的大型模锻压机,此前世界上拥有4万吨级以上大型模锻压机的国家只有美、俄、法3国,最高吨级为7.5万吨。有人把大型模锻压机的工作原理形象地比喻为揉面机,只不过揉的是钢铁,而且像“压月饼”一样精密。它是生产大型锻件特别是大型航空锻件的必备装备。论证5年、建造5年,10年磨一剑,至少上千人参与了建造。由中国二重自主设计制造的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创下多项世界纪 12 中国发射1976年来轨道最高的高空探测火箭 据哈佛大学美国科学家的说法,中国周一发射了一枚高空探测火箭,这也是自1976年以来中国发射的轨道最高的火箭。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天体物理学家麦道威(jonathan mcdowell)表示,这枚火箭是从中国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中国称这枚火箭携载着研究地球磁场的科学探测有效载荷。麦道威称,这种火箭未来可能会在类似轨道上被用于携载反卫星有效载荷,但并无证据显示,此次发射旨在测试这一能力。自 2 007年中国发射的一枚导弹摧毁美国一颗废弃气象卫星后 ,美国对中国反卫星能力的发展十分担忧。麦道威在一封邮件回复中称,中国周一的火箭发射类似于美国空军20世纪60年代为研究地球磁场而发射的火箭Blue Scout Junior。此前,美国国防部副部长阿什顿·卡特(Ashton Carter)表示,军方已启动一项“姗姗来迟的”工作,以保护国家安全卫星,同时寻找对抗潜在对手太空能力的方法。五角大楼还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国军事发展的83页报告,称中国正寻求发展多种能力,旨在防止其对手在危机中使用基于太空的资产。该报告中强调了中国太空能力的提升。 五角大楼发言人拒绝就中国的火箭发射置评。 13 “高分一号”:开启中国对地观测新时代 中国军网记者频道5月6日电(解放军报记者张晓祺)浩瀚太空,又添俯览地球的“千里眼”。4月26日,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首发星“高分一号”成功发射,开启了我国对地观测的新时代。可以预见,透过“高分一号”的“太空之眼”,我们对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将会看得更清晰、看得更精细、看得更全面……■高寿命——多项技术确保卫星延年益寿低轨卫星设计寿命通常在3年左右,“高分一号”卫星设计寿命5~8年,创造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录。“高分一号”工程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白照广介绍,影响卫星寿命的因素除燃料外,陀螺、飞轮、地球红外敏感器等卫星活动部件的质量至关重要。这些部件终日磨损,往往率先亮起“红灯”。为此,研制团队对“高分一号”相关部件进行了技术优化和产品更新,并开展了精密的地面验证,为卫星延寿奠定了基础。蓄电池、太阳能帆板等衰退性部件也直接关乎卫星寿命。记者了解到,“高分一号”卫星将电池更换为锂离子电池,在增加容量的同时,降低了重量;卫星太阳翼采用三级砷化镓,在整个翼展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发电效率从原来的18%提高到28%,为卫星长寿命运行提供了充足能量;设置诸多“智能”措施,提高了卫星自身问题辨识能力和自我医治能力。与我国3颗中继卫星“牵手”,也是“高分一号”卫星延寿的秘方之一。中继卫星“站得高、看得远”,借助于它们的帮忙,能更加周全地确保“高分一号”安全稳定运行。■高精度——实现空间和时间分辨率最优组合既然被称为“高分一号”,高分辨率成像自然是卫星最重要的特点。白照广介绍,“高分一号”对姿态稳定度要求极高,如果姿态不够稳定,就像拿着照相机的手不断抖动,会直接影响成像质量。相比 普通卫星千分之一度每秒的姿态稳定度 , “高分一号”卫星的姿态稳定度达到万分之五度每秒 ,这为提高图像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空间分辨率指辨别地面目标的最小尺寸。白照广说,“高分一号”卫星的相机与目前国内分辨率领先的资源一号02C星所用相机相近,空间分辨率达2米左右。时间分辨率指重复观察同一地物所需要时间。在空间分辨率相当前提下,重访时间越短,监测效果越好。据了解,“高分一号”多台宽幅多光谱相机,通过多角度拼接视场,可实现较高分辨率大视场成像, 只需4天就能把地球完整地看一遍。 一般而言,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是一对“冤家”,通常需要以牺牲一方来保证另一方的领先水平,“高分一号”卫星则在这两点上实现了最优组合。此外,卫星相机增加了高分辨率多光谱成像能力,可以下传具有 红、黄、蓝、绿4个谱段的彩色图像 ,这是目前国内运行卫星载荷中的最高水平。■高效能——可广泛用于多个领域遥感监测原本春意盎然、绿草如茵的阳春季节,却屡屡遭受空气污染影响,挥之不散的雾霾挑战着人们的神经……“高分一号”卫星的高分辨率图像产品,将很快运用于区域环境空气、宏观生态环境、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预警等领域,进一步提高我国环境监测能力。此外,卫星还能服务现代农业、地理测绘、国土调查与利用、海洋和气候气象观测、水利和林业资源监测、城市和交通精细化管理、疫情评估与公共卫生应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等重点领域需求,加快推动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白照广介绍,与之前气象、海洋、资源、环境等针对特定用户的系列遥感卫星相比, “高分一号”技术创新点之一就是实现多应用目标,建立了一星多用户模式。据悉,“高分一号”星载多台相机,既可分开单独对覆盖区域监测成像,也能根据需要统一提供对地监测服务。在数据传输方面,既能直接传输,又能边照边传,还能存储一部分传输一部分,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14 国产首台30MW级燃气轮机 国产首台30MW燃压机组填补国内空白。2012年11月27日,国产首台30MW燃压机组装配成功,并顺利通过机组制造质量评审,于12月7日发往703研究所进行试验验证。30MW燃压机组不仅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也使公司成为国内汽轮机行业唯一能完整制造燃气轮机的企业。 15 国防科大突破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 超过国外3.6倍 实验室就是战场搞科研也是打仗——国防科大光电学院创新纪实 2013年3月,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某课题组突破了光纤后处理、光纤盘整体冷却、宽波段光纤色散特性测量和光纤模式控制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制出“高平均功率近红外全光纤超连续谱光源”,平均功率超过了国际同类研究的3.6倍,入选“2012年中国光学重要成果”。 16 中国全球首创液态金属散热 广泛用于军工等领域 中国22纳米获重大突破 全球仅有Intel量产 17 中国研制1亿像素相机 可在零下20度实现高清成像 中新社北京7月9日电(记者孙自法)记者9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该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科研人员历时2年,成功研制出像素高达1亿的相机IOE3—Kanban。该相机采用国际专业公司的大面阵CCD芯片,集成研制出可实际工作的相机整机,是目前中国国内单片CCD像素最高的数字CCD相机。新研制出的1亿像素相机IOE3—Kanban体积小、重量轻,机身最宽处仅19.3厘米,其成像的画幅达到10240×10240像素,在-20℃至55℃的温度范围内均能实现高清晰度成像,并具有高灵敏度、高动态范围的特点,可应用于航空测绘、城市规划、灾害监测、智能交通系统等十余种需要高清成像的领域。据介绍,该相机配置中科院光电所研制的大视场、高精度、低畸变光学系统和先进的相机控制系统与**容量数据记录系统,集成成为“国家航空遥感系统”中基础遥感器的“大面阵CCD测绘相机系统”,近日完成研制后还进行了试飞试验,成功获取到高质量数字影像。早在“十五”期间,中科院光电所就成功研制出8100万像素大面阵CCD相机系统,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专家称,此次完成1亿像素相机研制,标志着中科院光电所大靶面高分辨率CCD数字相机的研制技术更为成熟。 18 中国1.2米压跨超风洞即将完成 推动航空技术 中航工业气动院副总工程师张连河告诉记者:“风洞试验就是在地面上人为创造一个‘天空’,实现模拟飞行器在空中各种复杂的飞行装填,获取试验数据。新型飞机在设计阶段必须要进行风洞试验。”飞行器在实际飞行时,飞行器在动,气流静止。而风洞试验则依据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即飞机静止不动,空气以同样速度反方向吹来的作用。张连河解释道,风洞试验时,试验人员就将飞行器等比例缩小的模型固定在风洞中,人为制造气流,从而实现飞行器不动,气流运动的状态,以此模拟飞行器的飞行状态,并依据获取的数据测定飞机气动布局是否合理,得知该飞行器的设计是否合理,从而进一步提高飞机的性能。 19 中国量子计算机实现突破 本报北京6月8日电 (记者喻思娈)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衔的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团队的陆朝阳、刘乃乐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用量子计算机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实验。 相关成果发表在6月7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审稿人评价“实验工作新颖而且重要”,认为“这个算法是量子信息技术最有前途的应用之一”。 20 中国“天河二号”荣膺世界最快超级计算机 21 国内首创“导弹灭火”试验成功 22 风云四号鉴定星转入电测试 23 中国某机型大型框类钛合金锻件在宏远顺利产出 本报讯 日前,某机型大型框类锻件在中航工业宏远完成模锻二火顺利产出,成型效果良好。这一成功,标志着宏远公司在难变形材料锻造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为该机型后续研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24 航天703所实现火箭箭体外表面防护涂层升级换代 在长征五号大运载火箭的研制中,针对海南发射场年均温度高,太阳辐照强,湿度大,盐雾腐蚀等大气环境及气候、气象特,为了解决火箭箭体表面带的黄变、涂层老化等问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703所开展了箭体外表面防静电不黄变防护涂层工艺改进研究,该所研制的新型防护涂层防静电、反射率和环境防护等性能基本达到国外阿里安系列火箭箭体外表面涂层的防护水平。 25 直升机所:直15明年首飞 400KG级无人机已成功 26 新一代重型舟桥亮相雅鲁藏布江 广东:黄埔造船2艘1000吨级海监船同时入列 中国海军054A型导弹护卫舰“岳阳”舰入列 两艘056型新舰 香港入列 27 兵工北重集团攻克超低碳不锈钢 近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重集团特钢公司特殊钢两炉超低碳不锈钢S1310的试制成功。此钢种为超低碳不锈钢,具有化学成分要求窄、微量元素低等特点,冶炼难度极大,是该公司之前从未冶炼过的产品。本钢种的成功研制表明该公司具备了冶炼高难度超低碳不锈钢的技术能力,有效提升了企业今后在高附加值新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 28 中国首座差分北斗导航站试运行 精度达到亚米级 本报讯(记者吕宁 通讯员俞毅 李鹏)2013年7月1日起,航行于江苏南部、长江口和浙江北部沿海水域的船舶可以接收到来自大戢山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北斗卫星导航地面增强示范系统”提供的高精度卫星定位信号,定位精度可以达到亚米级。 29 苏大研制出柔性太阳能电池 能像纸一样弯曲 30国防科大造出超精密光学镜片 误差小于1纳米 1纳米是一根头发丝的8万分之一,而小于1纳米则被称为亚纳米——这是国防科大精密工程创新团队在超精密光学零件加工中创造的“中国精度”,有力支撑了“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等3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创新突破,3年来为国家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亿多元。近日,该校研制两种超精抛光装备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验收。 31 中国制造亚洲最大海上油气平台完工 将赴南海进行深海天然气开采 31 解放军炮兵部队已经全面列装新型校射无人机 32 中国科研人员发现制备纳米金属粒子的新方法 本报讯(通讯员红霞)日前,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在氧化物基底上原位、取向生长金属纳米粒子的新方法。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材料化学》杂志。科研人员通过光化学还原法,首次实现常温常压下光还原块体金属氧化物制备Bi金属纳米粒子。 33 中国科大实现世界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 “该领域迄今质量最高的顶级工作” 34 中国第三代核电“大动脉”自主研制成功 中国科技网讯 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核电ACP1000的锻造主管道,5月17日在山东烟台通过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以叶奇蓁院士为主任的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ACP1000锻造主管道在材料和生产工艺上均实现突破,主要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34 我科学家造出纳米纸 实现材料应用上的“百搭” 浙江大学的科学家用滤纸和二氧化钛薄膜制作出一种新型“纳米纸”,这种材料能继续与多种化学分子结合并展现不同特性,实现材料应用上的“百搭”。 35 中国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加速推动下一次信息技术革命 “量子霍尔效应则可以对电子的运动制定一个规则,让它们在各自的跑道上前进,就好比一辆高级跑车,常态下是在拥挤的农贸市场里前进,而在量子霍尔效应下,则可以在没有干扰的高速路上前进。”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形象地说。 中国在建5艘1750吨省级海监船第一艘下水 这是全国在建5艘1500吨级海监船中首艘下水的船舶,将有力提升海洋维权执法能力本报讯 6月25日,浙江省1500吨级省级维权执法专用海监船下水仪式在武昌船厂举行。 36 蛟龙号再下潜冷泉 拟判断甲烷气体泄* 37 山东企业研发先进数控机床 可加工千吨巨型零件 中国科技网讯(记者申明)日前,我国高端数控机床技术取得了新进展,山东义信重机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SZT2-60双龙门移动钻镗复合加工机床”项目顺利完成。 38 我国自主铀浓缩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 中广网6月21日消息(记者费磊) 中核集团21日首次向媒体开放位于兰州的铀浓缩基地并宣布我国自主铀浓缩技术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39 中国突破全钒液流储能技术 具有极高战略意义 40 北京至上海的量子通信网有望在两三年内投入使用 中国首艘运载火箭运输船远望21号正式交付 41 徐工世界最大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投入使用 中国最大的火箭整流罩成功完成分离试验。(图片来源:中国航天报)近日,随着一声巨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整流罩试验件,在高空向两侧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倒向两侧的回收气囊。 42 海洋六号”船完成6000米声学深拖作业 43 我国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接连取得重大突破 据科技部消息,近期,我国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接连取得重大突破。 44 我国首台万瓦光纤激光器在武汉问世 经由一根绣花针粗细的光纤,释放出的激光能量可焊接飞机、轮船。记者近日从武汉市获悉,我国首台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在武汉问世,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 45 华中8型高档数控系统突破重围 代替进口效果显著 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在CCMT 2012展会上隆重推出了新一代华中8型高档数控系统,旨在借此进军中国中高端数控系统应用领域,用中国的“大脑”装备中国制造业。 46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关于“22纳米技术研发进展”相关报道的声明 47 中国首套大中型船舶先进电力推进系统研制成功 我国有了船舶电力推进强劲“心脏”——具有提升性能、优化船型、降低噪音等优势 48 济南二机床冲压线战胜德国 进入福特美国本土工厂 49 我国地球深部找铀技术获重大突破 深钻2818.88米刷新记录 50 嫦娥二号卫星突破5000万公里深空 最远将抵达3亿公里
个人分类: 光机电|1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机器学习算法及应用领域相关的中国大牛
热度 1 lijiankou 2013-9-6 13:31
李航: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people/hangli/ ,是MSRA Web Search and Mining Group高级研究员和主管,主要研究领域是信息检索,自然语言处理和统计学习。近年来,主要与人合作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对信息检索中排序,相关性等问题的研究。曾在人大听过一场他的讲座,对实际应用的问题抽象,转化和解决能力值得学习。 周志华: http://cs.nju.edu.cn/zhouzh/ ,是南京大学的杰青,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方面国内的领军人物,其好几个研究生都进入了美国一流高校如uiuc,cmu等学习和深造。周教授在半监督学习,multi-label学习和集成学习方面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另外,他也是ACML的创始人。人也很nice,曾经发邮件咨询过一个naive的问题,周老师还在百忙之中回复了我,并对我如何发邮件给了些许建议。 杨强: http://www.cse.ust.hk/~qyang/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也是KDD 2012的会议主席,可见功力非同一般。杨教授是迁移学习的国际领军人物,曾经的中国第一位acm全球冠军上交的戴文渊硕士期间就是跟他合作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文章。还有,杨教授曾有一个关于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有意思的比喻:比如你训练一只狗,若干年后,如果它忽然有一天能帮你擦鞋洗衣服,那么这就是数据挖掘;要是忽然有一天,你发现狗发装成一个老太婆消失了,那么这就是机器学习。 李建中: http://db.hit.edu.cn/jianzhongli/ ,哈工大和黑大共有教授,是分布式数据库的领军人物。近年来,其团队在不确定性数据,sensor network方面也发表了一系列有名文章。李教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都做得了最好,在圈内是让人称道的好老师和好学者。 唐杰: http://keg.cs.tsinghua.edu.cn/jietang/ ,清华大学副教授,是图挖掘方面的专家。他主持设计和实现的Arnetminer是国内领先的图挖掘系统,该系统也是多个会议的支持商。 张钹: http://www.csai.tsinghua.edu.cn/personal_homepage/zhang_bo/index.html 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指导委员会主任,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顾问等。主要从事人工智能、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智能机器人、模式识别以及智能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张钹教授系统地提出了问题求解的商空间理 论。近年来,他建立了神经与认知计算研究中心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研究组。该研究组已在图像和视频的分析与检索方面取得一些重要研究成果。 刘铁岩: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people/tyliu/ MSRA研究主管,是learning to rank的国际知名学者。近年逐步转向管理,研究兴趣则开始关注计算广告学方面。 王海峰: http://ir.hit.edu.cn/~wanghaifeng/ 信息检索,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方面的专家,ACL的副主席,百度高级科学家。近年,在百度主持研发了百度翻译产品。 何晓飞: http://people.cs.uchicago.edu/~xiaofei/ 浙江大学教授,多媒体处理,图像检索以及流型学习的国际领先学者。 朱军: http://www.ml-thu.net/~jun/ 清华大学副教授,机器学习绝对重量级新星。主要研究领域是latent variable models, large-margin learning, Bayesian nonparametrics, and sparse learning in high dimensions. 他也是今年龙星计划的机器学习领域的主讲人之一。 吴军: http://www.cs.jhu.edu/~junwu/ 腾讯副总裁,前google研究员。著名《数学之美》和《浪潮之巅》系列的作者。 张栋: http://weibo.com/machinelearning 前百度科学家和google研究员,机器学习工业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戴文渊: http://apex.sjtu.edu.cn/apex_wiki/Wenyuan_Dai 现百度凤巢ctr预估组leader。前ACM大赛冠军,硕士期间一系列transfer learning方面的高水平论文让人瞠目结舌。 原文地址: http://emuch.net/html/201209/4842092.html
个人分类: 机器学习|312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CVD金刚石膜的一个新的应用(光学领域)
jackiemwd 2013-9-6 09:27
First Tunable Diamond Raman Laser Developed By Jim Pomager Researchers at the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s Institute of Photonics (Glasgow, Scotland) have developed the world’s first tunable diamond-based Raman laser, capable of producing a broad range of output wavelengths. The device — also the first-ever continuously operating diamond Raman laser — could lead to more targeted treatments for skin and eye disorders, as well as improvements in pollution monitoring and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Advantages Of Diamond Diamond has several advantages over silicon and other conventional crystal materials, particularly when it comes to laser tuning. In addition to its excellent strength and rigidity, diamond also delivers high Raman gain and has a broad optical transmission range, meaning it is capable of generating a wider array of wavelengths. The Strathclyde researchers capitalized on these unique optical properties in their new laser design . By incorporating diamond crystals into semiconductor disk lasers, they were able to create a novel tunable laser capable of generating an unprecedented range of wavelengths. “Our new lasers can generate light ranging from the lower end of the ultraviolet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right through the visible part, up to the middle of the infrared region,” said Martin Dawson, the professor who oversaw the research. Some of the wavelengths produced by the new diamond Raman laser are hard to achieve by other means yet are essential in many important applications. For instance, wavelengths in the yellow-orange spectral region (which spans from approximately 570 to 625 nm) have proven very successful in treating vascular lesions, abnormal clusters of blood vessels directly under the skin, since they are readily absorbed by the lesion but not by the surrounding tissue. Yellow-orange light is also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retinal hemorrhaging (bleeding) in the back of the eye. Another area in which diamond outshines silicon and other crystals is its ability to conduct heat. By leveraging this superior thermal conductivity, the new Strathclyde laser can achieve high power levels using a diamond crystal only millimeters in length, while a conventional Raman laser would require a crystal that was several centimeters long. For the OEMs who will eventually implement this technology in their designs, the obvious benefit is a reduced device footprint. “ means lasers could be deployed in confined spaces where they currently simply can’t go — such as in aeronautical applications and medicine where high-power lasers of particular colors are required but space is at a premium,” Dr. Alan Kemp, principal investigator on the project, explained. Another First: Continuous Wave Tuning In addition to being the first tunable laser of its kind, the Strathclyde technology is also the first continuously tunable — or continuous wave (CW) — diamond Raman laser. CW is preferable to pulsed operation in many applications, including medical treatment of highly sensitive areas of the body. Pulsed lasers cause excessive acoustic disturbance that can damage the delicate structures in the eye, for example (as in laser surgery to treat retinal hemorrhaging, as discussed above). Not so with a CW laser. No Ordinary Diamond While the crystal used in the Strathclyde laser was, in fact, a diamond, it was by no means your standard natural diamond. To obtain a single-crystal diamond imbued with the exact optical properties required for the project, the research team turned to Element Six, a synthetic industrial diamond supplier and part of the De Beers Group. The two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working together on diamond materials since 2005. Using its proprietary microwav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 process, Element Six grew what was essentially an impurity-free crystal (heat spreader and transparent window) that met the following requirements of the Strathclyde research: Very low absorption, allowing for the higher power outputs discussed above Low birefringence (as low as Δn10 -6 ), reducing light scattering and improving laser efficiency Larger dimensions, required for Raman applications Extremely flat and smooth surfaces, for ease of coating and bonding materials Cutting specific angled surfaces onto the optical parts (e.g. at the Brewster angle), to increase optical efficiency Finding a natural diamond with these characteristics would have been next to impossible — and extremely expensive. Other reasons why CVD diamonds proved a perfect fit for the Strathclyde team include its broad range of wavelengths (from 220 nm to 50 μm),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up to 2200 W/m.K, highest of any material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availability (for potential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Bright Future For The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recent breakthroughs and continuing efforts of the Strathclyde group — as well as parallel research into diamond Raman lasers led by Rich Mildren at Macquarie University (which also uses CVD diamond material from Element Six) in Sydney, Australia — it’s clear that this new class of lasers has a bright future in medical, aerospace,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OEMs that incorporate lasers into their designs for such applications would be wise to follow the ongoing development of this exciting technology.
2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别让孩子过早涉入思考、判断等阅读领域呢?
热度 32 mdzhao 2013-9-5 09:17
偶然看到一条报道:“人教版语文教材删除鲁迅文章 作家称其过于深刻”(见http://news.sina.com.cn/c/2013-09-04/111828129714.shtml ),其中提到的一个观点是:初中生的阅读不宜过于深刻。青年作家赵瑜认为,初中的孩子,大部分还停留在语言的基础训练以及修辞训练上,接触的内容不宜过于深刻,重在接地气,有常识,且有趣味。赵瑜说,鲁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岁以后写的,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让孩子过早接触鲁迅,不如让他们接触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赵瑜认为,初中生的阅读,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多在知识、孩子气等浅表层面,“一定年龄进行一定的阅读。”他说,别让孩子过早涉入思考、判断等阅读领域,要让他们逐渐积累自己的见识,渐次靠近思考边缘。他们的阅读,并不具有指令性或者强迫性,也不只是温暖和励志,还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看到这样的报道,我是很不以为然的。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无疑是孩子读的最有深刻印象的东西了,那就更应该把经典的东西选进去。在当今这个浮躁的年代,许多孩子根本没时间和兴趣去读那些经典,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阅读的主要形式,语文课本如果也走轻松趣味的路线,恐怕许多经典作品孩子们一辈子都不会接触了。正如我女儿,已经到了大学阶段了,我国的四大名著至今还没有一部是完整读过的,有一次不知聊什么事情的时候我提到某某人很有点史湘云的气质,她茫然地问我:史湘云是谁?我估计除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她大概不会知道几个红楼梦里的人物。哪怕是经典,也有浅的和深的,可以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去读,而有些经典作品,则可以随年龄增长不断由浅入深地感知其内涵。 鲁迅的文字的确有深奥难懂的,但也不乏生动和浅显的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得因为这篇课文给自己的印象太深了,所以第一次去绍兴的时候,别的什么地方都可以不去,却念念不忘一定要去看一看那个百草园 。还有象《故乡》、《藤野先生》等,包括这次撤掉的《风筝》,都是很生动的作品。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喜欢上鲁迅的作品的,但一定与小学、中学语文课本里读到的那些鲁迅作品 有关,我们当年课本里的鲁迅作品还是比较多的,而《鲁迅全集》大概也是自己全部读完的少数几部全集之一,所以前几年便看到鲁迅作品从课本里撤下的报道和争论,当时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有教师说,撤掉鲁迅的作品是因为“鲁迅的文章与时代脱节”、“鲁迅文章所体现的思想是社会的阴暗面,与社会主旋律格调不一致”,这就更让人感到难以理解,至少我认为鲁迅的文章并没与时代脱节,鲁迅批判的那些国民劣根性,那些描写的人物,如孔乙己、阿Q、祥林嫂、假洋鬼子,在当下也可以找到许多这些人的影子,而现在的孩子,还是缺少鲁迅的批判精神。 在新浪的那篇报道最前面有一个网络调查:你赞同鲁迅退出语文教材么?A.赞同。鲁迅的文章内容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太深刻了;B.反对。鲁迅的作品是经典,代表“民族魂”;C.无 所谓。我很少做这种调查,但想看看调查的结果,便提交了自己的选项B。看到的结果是:共有 19,170 人参加,其中,选A.项的共3,999 ,占20.9% ,选B项的共 13,674 ,占71.3% ,另有1497选C项,占7.8% (此数据为昨天下午我做调查时的数据,刚才看了下,三个数据已经是5,723 , 20.6% 、19,961 , 72.0% 、2,044 , 7.4% )。看来,还是大多数人认为语文教材应该选一些鲁迅的作品的。这个时代,除了做不完的作业和考试,孩子周边可以接触的轻松、趣味性的东西太多了,让孩子也有机会涉入思考、判断等阅读领域不是什么坏事。
个人分类: 杂谈|8205 次阅读|65 个评论
超支化聚酯树脂在涂料领域的有效应用
PAMAM1224 2013-9-2 13:58
( 1 )超支化聚酯在高固体份涂料中的应用 分子结构紧凑 , 具有三维球形结构 , 分子间不易缠结 , 与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的线性聚合物相比 , 其溶液在较高固含量时 , 仍有相对较低的溶液黏度。 实例 1 : 超支化聚酯用豆油酸改性 , 得到的超支化醇酸 , 在镉盐、钴盐和钙盐存在下 , ( 23±2) ℃ 分别干燥 5 、 8 和 24 h, 测定摆杆硬度 , 用 Beck- Koller 记录仪测定干燥时间 , 得到干膜厚度为 ( 35±5) μm 。与普通的醇酸树脂一样 , 可以得到不同油度的醇酸树脂 , 应用于室温干燥或烤漆中。 ( 2 )超支化聚酯在 UV 固化涂料中的应用 将超支化聚合物引入到 UV 固化体系中 , 可以克服线型低聚物的一些缺点 , 如涂膜严重收缩、稀释剂挥发、毒性大等。 热固型的超支化羟端基聚酯 , 可通过引进非活性 / 活性端基来控制交联密度。 以丙烯酰化的聚酯用作光固化涂料 , 无需加光引发剂 , 在低强度 UV 照射下 , 即可固化成膜 , 膜硬度高 , 耐丙酮擦拭及耐划伤性较好。 实例 1 采用丙烯酰氯对以二羟甲基丙酸为单体合成的超支化聚酯进行端基改性 , 获得了可紫外光固化的涂料。 实例 2 唐黎明对 Johansson 的合成和提纯方法进行了改进 , 直接将马来酸酐加入到反应体系中 , 对初始聚合物进行端基改性 , 得到了综合性能优良的无溶剂紫外光固化涂料 ( 3 )超支化聚酯在粉末涂料中的应用 粉末涂料存在固化温度过高 , 能耗大 , 以及热敏底材不能施工应用的不足。 通过引入超支化聚合物可以克服这一缺点。 一般的粉末涂料的固化时间是 10~30 min, 温度为 170~ 200 ℃ , 这就限制了粉末涂料在薄膜基材或热敏基材上的应用。 而 UV 固化的粉末涂料弥补了这个缺点 , 具有可用于热敏基材、低温固化 , 流动性好、固化速度快等优点。 实例 1 在超支化聚合物的端基引入结晶性单体及 UV 固化基团可降低粉末涂料固化温度的方法。如通过己内酯的开环聚合 , 与超支化聚酯的端基反应 , 生成具有较低熔融温度的半结晶的星型支化的分子结构 , 进一步与 2- 甲基丙稀酸酐反应 , 形成可紫外光固化的树脂结构 , 。这种树脂的熔点大约在 60 ℃ , 80 ℃ 左右其黏度会迅速下降并形成漆膜。以上为威海晨源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整理(高性价比树枝状分子材料的专业制造商!)
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氢气在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热度 2 孙学军 2013-8-26 17:00
摘要: 氢是自然界含量最丰富的化学元素,无色、无嗅、无味、具有一定还原性的双原子气体。近几年临床医学研究揭示氢气是细胞和器官重要的生理性调节因子,具有选择性抗氧化、抗炎症和抗凋亡等作用。氢气作为一种新的医学领域治疗性气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望在不久将来大量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本文综述了氢气在医学领域作为治疗性气体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氢气 ; 氧自由基 ; 抗氧化 ; 进展 0 背景介绍 氢气是自然界最简单的元素,无色、无嗅、无味、具有一定还原性的双原子气体,通过核聚变产生氦为太阳提供能量。氢气的溶解度比较低,且不能被机体大量吸收,所以,人们一直没有重视氢在高等生物体内的作用。自 Ohsawa 等 发现氢气具有抗氧化抗凋亡的特点,可以通过选择性的中和羟自由基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休克以来,氢气作为治疗性医学气体成为研究热点。大量的临床医学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氢气进入机体可以作为毒性 活性氧( ROS ) 的选择性清除剂对受损伤细胞产生保护作用。本文主要对氢气在人体中的生理学作用、疾病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使用氢气的可行性治疗方案及氢气在不同疾病中的研究进行综述作。 1 氢气在人体中的生理学作用 人体内自身没有可以产生氢气的氢化酶,没有产氢的细胞。但是,大肠中许多厌氧菌通过摄入食物中未消化完全的多糖等碳水化合物来获取能量,在氢化酶的作用下可产生大量氢气。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可以产生 12 升 氢气 。大肠中的细菌可以通过 3 种方式清除氢气。分别为:( 1 )降解氢气为硫化氢;( 2 )氢气转化为甲烷;( 3 )氢气生成硝酸盐,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是转化为甲烷。部分未被清除的氢气可以扩散到血液中并进入血液循环,最后通过呼吸作用离开人体 。最近有一项研究提出氢气可能是人体中的信号分子,与 NO 、 CO 、 H 2 S 有类似生理作用 ,被称为是第四种气体信号分子 。 但从严格意义上讲,由于氢气不能被自身细胞制备,无法实现效应程度的调节,而这些所谓的信号分子效应只是对某些信号分子产生影响,而对这些效应的具体分子过程也不了解,因此目前判断氢气是否为信号分子,尚为时过早。 2 氢气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 现阶段对氢治疗疾病的机制有三种推测,但都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一是 氢气的选择性抗氧化作用对于不同组织和细胞均具有保护作用。羟自由基和过氧化亚硝酸盐有很强的氧化作用,氢气作为自由基的清除剂,可以直接与这两种强氧化剂 发生反应 ,清除强氧化剂对核酸、 DNA 和脂质的过氧化损伤,保护蛋白质功能。氢气产生细胞保护的第二种可能机制是调节某些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特别是有人发现氢气可以调节抗氧化酶诸如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或者血红素加氧酶 -1 活性 。也有推测氢气可以通过抑制 Caspase-3 发挥抗凋亡特性 。 Mao 和 chen 等证明氢气可以通过下调促炎因子来抑制氧化应激引起的组织炎症 。 第三是信号机制 , 亚硝酸阴离子能调节多种信号系统 , 这些信号系统是否间受到氢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3 氢气治疗的潜在优势 氢气是一种安全、高效、非常有潜力的治疗性医学气体,相比现存其它药物具有许多优点。第一,氢气可以选择性的清除羟自由基和亚硝酸阴离子。第二,氢气渗透性强,可以轻易抵达次级细胞器诸如线粒体和细胞核,而它们恰恰是产生 ROS 和 DNA 损伤的部位 。第三,内源性的 NO 信号通路可以调节肺血管活性以及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因此氢气可能对维持内源性 NO 有正面作用 。氢气与其它气体在治疗浓度时的低反应性使得氢气可以合并其它气体进行治疗,如吸入性麻醉气体 。最后,氢气治疗在体外不会影响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以通过吞噬作用产生 ROS 来杀伤某些细菌。而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在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 4 氢气的给药方式 4.1 吸入 当氢气浓度低于 4% 时,氢气没有爆炸的危险。然而,安全性始终需要保证,氢气的浓度需要进行及时的监控,并通过相应的仪器设备进行监测 。氢气可以通过呼吸循环机、呼吸面罩或经鼻插管吸入。这是最直接的给药方式。氢气的安全性在潜水领域已经被证实,氢氦混合气体中氢气含量 49% 、氦气含量 50% 、氧气含量 1% ,以此预防深度潜水时的减压病和氮麻醉 。 4.2 饮用富氢水 虽然呼吸氢气作用很迅速,但是作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呼吸方式难以持续性的给药,并有一定危险性。相比之下,饮用氢气水等溶液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更便携、使用方便和安全性高 。从本质上考虑,饮用富氢水和呼吸都可以实现氢气的摄取,研究也表明饮用富氢水疗效与吸氢气类似 。电解水、高压氢溶解和金属镁棒产氢均可作为制备富氢水的手段。 4.3 注射氢气溶液 虽然口服氢水安全方便,水中溶解的氢很容易逸出,大量的氢气经过胃肠道时损失掉,使得控制氢气的给药浓度不易于实现。通过注射氢气溶液可以精确的控制氢气的给药浓度,而且作为一种药物的概念给临床应用提供更理想的想象空间 。 5 氢气治疗的副作用 为了证实氢气水溶液的安全性, Saitoh 等 在大鼠身上评估了可能的体内基因毒性以及慢性毒副作用( 20 ml/Kg 每天,连续管饲 28 天,氢气浓度 0.45-0.57 mM )。血液学检测结果部分有统计学改变,比如母鼠中嗜碱性细胞数。临床生化参数虽然有一定改变,如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雄鼠中下降,然而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变化也未超出正常值。氢水组母鼠中脾脏重量显著增加,但是脾脏与身体重量之比没有改变,解剖学和组织病理学研究也没有发现异常改变。人体实验发现,氢水治疗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下降,而γ谷胱甘肽转移酶和总胆红素升高。但是以上改变亦没有超出临床的正常值。在一些临床效应观察的研究中,发现少部分饮用氢气水的患者发现大便稀疏、肠蠕动增加、以及头痛的不良效应 。 6 氢在临床疾病中的研究 自从常压氢气生物抗氧化作用被发现以来,研究者们开始探索氢在多种疾病中的治疗作用。 6.1 氢在脑部疾病的研究 Ji 等在脑创伤大鼠模型与氧化损伤研究中发现, 2% 的氢气在大鼠脑损伤后 5 分钟到 5 小时连续吸入,采用 Evans Blue 测定血脑屏障通透指数、测定干湿比含水量、行为学检测运动能力、 SOD 、 CAT 、 MDA 等指标,检测血脑屏障、脑水肿、神经功能和损伤体积等氧化指标。研究结果发现,呼吸氢气对脑创伤的治疗效果明显。通过对抗氧化酶和氧化损伤指标的检测发现,氢气能增加脑组织抗氧化能力,减轻脑创伤后脑组织氧化损伤。 Sato 等用富氢水治疗维生素 C 合成障碍的 SMP30/GNL 基因敲除小鼠,其大脑低氧一复氧后的超氧化物阴离子形成明显降低。 Nagata 等持续含氢水灌胃治疗能减低脑氧化应激,防止慢性束缚应激引起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 Fu 等在帕金森病模型中,半饱和氢水能明显减轻大鼠 6- 羟基多巴胺诱导的黑质 - 纹状体变性,延缓 帕金森病 的发病进程。在同样的模型中, Fujita K 等的研究显示给小鼠 0.08 ppm 的氢水即可减轻 1- 甲基 -4- 苯基 -1,2,3,6- 四氢吡啶诱导的多巴胺神经元的损失,预防或最大化减轻氧化应激和神经元变性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方式有关的风险。 Nagatani K 等将 160 只雄性 C57 BL/6J 小鼠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 3 组,模型组动物给 45 分钟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治疗组呼吸 1.3% 氢气。结果发现氢气治疗组动物 7 日生存率为 50% ( n=10 ),而对照组只有 8.3% ( n = 12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 0.0232 )。形态学结果表明氢气可以减少脑缺血再灌注 24 小时后海马 CA1 区神经细胞损伤,减少细胞自噬数量,降低脑水肿。脑组织氧化指标 8-OHdG 和 MDA 检测结果均不同程度降低。 Ono 等开展了一项静脉注射氢气饱和生理盐水联合 Edaravone 治疗脑干梗死的临床研究,并和单独使用药物 Edaravone 进行对照,其中静脉注射氢气饱和生理盐水患者 8 名,使用 Edaravone 治疗患者 26 名。采用 MRI 对相对扩散加权成像、局部表观扩散系数和假性扩散成像和系数正常时间等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发现,和单纯使用 Edaravone 相比,氢气联合使用 Edaravone 上述 MRI 检测指标均获得更好的改善。提示氢气对人类脑缺血治疗的前景良好。 6.2 氢在五官疾病的研究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在短时间内即可导致眼内压升高,氧化应激产物 4- 羟基壬烯醛和 8- 羟基 -2 脱氧鸟苷等含量增多,引起神经元的损害。 Oharazawa 等的研究发现含氢盐水滴眼液局部用药能有效保护急性视网膜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神经损害。 SaitohY 等在对人舌癌细胞 HSC-4 的生长研究中发现,用富氢水处理过的铂金纳米胶对正常舌上皮细胞 DOK 无明显抑制,但是能抑制人舌癌细胞 HSC-4 的生长,并且他们预测这与富氢水增强了铂金纳米胶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Qu J 等为探索氢气是否对硅巴因诱导的听神经病具有治疗作用。氢气在呼吸气体中的浓度分别为 1% 、 2% 、 and 4% ,蒙古沙土鼠分别在硅巴因注射后 1 小时和 6 小时呼吸 60 分钟氢气混合气。在硅巴因诱导前和 7 天后,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测动物听力状态,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POAE) 测定听细胞功能。 7 天后用形态学分析耳蜗和神经节。 Tunel 染色和 caspase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神经节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发现,硅巴因可以诱导脑干听力诱发电位的低单音和短纯音( click and tone )在 4 、 8 、 16Hz 听阈移位,呼吸 2% 和 4% 的氢气能显著改善该作用。形态学结果表明 2% 氢气可减轻硅巴因诱导的神经节损伤和细胞凋亡。但对听毛细胞没有影响。结果表明,氢气可以改善硅巴因诱导的听神经病。 6.3 氢在心、肺疾病的研究 Hayashida K 等在离体灌流心脏的大鼠动物模型中,呼吸 2% 氢气可以增强低氧一复氧后的左室功能,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氢气能快速到达濒临缺血的心肌部位, 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 Sun Q 等在同样的动物模型中,用含富氢水治疗,同样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证明了氢能保护心肌缺血一再灌注损伤。 Li 等用饱和氢气的生理盐水溶液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中,利用兔模型,阐明氢气可以降低氧化和炎症指标 MDA 、 MPO 、 TNF-a 、 IL-8 水平降低。同时可以提高缺血再灌注中降低的抗氧化酶 SOD 。 Yu YS 等在研究中,用 8 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老鼠,年龄匹配的 Wistar-Kyoto 为对照,随机分成氢气治疗组,对照治疗组,氢气治疗组给每天每次腹腔注射 6 ml/kg ,连续 3 月。结果发现氢气治疗对血压无明显影响,但对左心肥大具有治疗效果。富氢水可以降低左心室氧化应激,提高抗氧化酶 GPx 、 GST 、 catalase 和 SOD 等活性 , 抑制 NADPH 氧化酶活性,下调 Nox2 和 Nox4 的表达。另外氢气对炎症因子 IL-1 β、 IL-6 、 TNF- α和 MCP-1 有抑制作用,并可以通过 I κ B α降低 NF- κ B 活性。 6.4 氢在肝脏疾病的研究 Daisuke Kawai 等研究发现饮氢气水可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并可以降低脂肪肝病后相关肝癌的发生。他们用蛋氨酸 - 胆碱缺乏( MCD )饮食小鼠脂肪肝模型,将动物随机分成三个试验组:对照水组、氢气水组和吡格列酮组。检测了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肝组织表达 TNFa 、 IL-6 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氧化应激指标 8-OHdG 、凋亡 TUNEL 阳性细胞等。氢气水组和吡格列酮组比对照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下降。氢气组肝脏胆固醇下降幅度比吡格列酮组小,但是在血清抗氧化指标和肝脏 PPARa 表达均强于吡格列酮组。然后作者又在 STAMR 种系小鼠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癌发生的经典动物模型中,采用同样的分组方式 8 周后测得肝脏肿瘤发生的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氢气水组和吡格列酮组均显著下降。最大肿瘤体积氢气水组显著小于其他两组。 Kang 等对肝癌放射治疗患者开展了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接受放射治疗的 49 名恶性肝癌患者,连续 6 周每天饮 1.5 -2.0 升 浓度为 0.55-0.65 mM 的氢气水,患者总过氧化氢水平升高、血清抗氧化能力下降和生活质量下降等均获得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氢气对患者食欲下降有非常显著的改善。 Fukuda K 等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给动物呼吸 2% 氢气,通过监测细胞凋亡、血清转氨酶值及氧化应激等指标提示,呼吸 2% 氢气可以抑制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肝细胞死亡及自由基的毒性作用。 6.5 氢在肾脏疾病的研究 Cardinal 等证明长期饮用富氢水可以导致局部或者全身氢气分子含量增加,在血清和肾脏均检测到氢气分子含量增高。他们在肾移植术后患者肾功能保护的研究中发现,饮用富氢水可以治疗肾脏移植后肾脏损伤。 Nakashima-K,N 等给接受化 疗大鼠呼吸 1% 氢气或者饮用氢水均可明显减轻化疗药顺铂引起的肾氧化应激和损伤,动物死亡率和体重减轻减少,体外细胞实验和在体瘤负荷实验表明氢水对化疗效果无明显影响。 S0NG 等将健康、雄性的 C57BL/6 小鼠随机分为 3 组,每组 10 只。。假手术组 (SO 组 ) 小鼠仅接受中线开腹、双侧肾蒂游离及关腹操作;缺血再灌注组 (IR 组 ) 小鼠用无损伤动脉夹同时钳夹双侧肾蒂,阻断 45 min ,制成肾脏 IR 损伤模型,并于肾脏缺血同时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5 ml/kg ;实验组小鼠制成肾脏 IR 损伤模型,并于肾脏缺血同时经尾静脉注射含饱和氢气生理盐水, 5 ml/kg 。各组小鼠于肾脏再灌注 6 h 时后检测到实验组血清 BUN 和 Scr 水平明显低于 IR 组 (P0.05) 。实验组肾组织病理改变较 IR 组明显减轻,其肾小管损伤评分明显低于 IR 组 (P0.01) 。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明显轻于 IR 组 (P0.05) 。实验组肾组织内 MDA 含量低于 IR 组 (P0.05) 。实验组小鼠肾组织内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较 IR 组减少 (P0.05) 。实验组 TNF-a 、 IL-6 、 IL-1 β和 IL-17mRNA 的水平均低于 IR 组 (P0 . 05) 。 6.6 氢在内分泌疾病中研究 Kajiyama 等将 30 例二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对照和 6 名糖耐量异常患者的临床研究。患者每天饮富氢水或普通水连续 8 周,用 13 种生物标志分析脂肪和糖代谢。结果显示饮用富氢水患者所有的生物指标都向正常值发展,但只有部分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扩大样本也许有更多指标存在差异)。具有显著性改善的生物指标包括:负电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密度脂蛋白和尿液糖含量、前列腺素。 6 名糖耐量异常患者中 4 例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恢复正常,由于样本数量少和观察周期短,该 6 名糖耐量异常患者没有进行统计学分析。该研究结果提示,人体临床治疗效果远低于动物研究的效应。 Nakao 等报道了氢气水治疗 20 例代谢综合症的临床初步观察。氢气的浓度可以达到 0.55-0.65 mM ( 70-80% 饱和)。受试者连续 8 周平均每天饮用氢气水 1.5-2.0L 。结果发现,受试者尿液中 SOD 升高 39% ,巴比妥酸反应产物( TBARS ,一种脂质过氧化标志)下降 4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 8% ,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下降 13% 。谷草转氨酶 (AST) 和谷丙转氨酶( ALT )活性无明显改变, γ- 谷氨酰转移酶活性升高 24% 。尽管该研究不属于双盲对照,但生化指标的改善比其他临床研究结果更明显。 6.7 氢在其它疾病中的研究 Buchholz BM 等在他们的试验中证明呼吸氢气可减轻小肠移植的损伤,并减低移植引起的临近器官的炎症反应。 Zheng X 等用含氢盐水静脉注射可使肠收缩功能好转、氧化应激和凋亡减轻,从而减轻大鼠肠缺血一再灌注损伤。 Kajiya M 等给小鼠饮用饱和氢水 7 天,可显著减轻 DSS 诱导的炎症性肠病。 Nakayama 等对 8 个血液透析患者 12 个疗程的开标安慰剂对照交叉实验和 21 个血液透析患者 78 个疗程的开标实验。两项研究均发现,透析液中溶解氢气可以降低透析前后的收缩压,短期试验中发现,患者血浆中甲基胍(正常人血浆中甲基胍含量甚微,尿毒症时可高达正常值的 80 倍以上)显著下降。长期试验中发现,代表炎症反应程度的 MCP-1 和 MPO 均显著下降。 Kinji 等观察了一项 14 个肌肉病患者的开标试验, 14 名患者包括肌肉营养不良症(肌肉萎缩)、多肌炎 / 皮肌炎和线粒体肌肉病等,患者每天饮用氢气饱和水 1 升 ,连续 12 周,另外 22 名皮肌炎和线粒体肌肉病进行 8 周开标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分别连续 8 周饮用 0.5 升 氢气饱和水或对照(脱气)水。开标试验结果发现,乳酸 / 丙酮酸比值、空腹血糖、基质金属蛋白酶 3 ( MMP3 )和甘油三脂均显著降低,其中是反映线粒体电子传递系统功能敏感的生物标志物乳酸 / 丙酮酸比值比对照组下降 28% ,代表炎症反应程度的 MMP3 下降 27% 。双盲对照试验结果发现,只有线粒体肌肉病患者血清乳酸水平显著改善,但线粒体肌肉病患者乳酸 / 丙酮酸比值和皮肌炎患者 MMP3 虽然仍有下降,但均无统计学差异。 7 未来研究方向 氢气的治疗作用在医学领域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因此,现有资料缺乏氢气分子体内的作用方式和通路调节研究。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氢气的作用最有可能是通过其自由基清除特性来实现,但是此机制需要深入研究。然而,自由基清除特性不能完全解释氢气已有的广泛作用,氢气作为信号分子的机制需要进一步证实。未来的研究需要着眼于氢气作为生物分子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上。基于基础研究的结果,需要进行合理设计大规模的临床前瞻性研究来验证和确定氢气的最佳剂量、给药时机和给药方式。最重要的是需要对氢气的药代动力学、生物学和毒性有更全面的了解。 参考文献 : Ohsawa I, Ishikawa M, Takahashi K, et al. Hydrogen acts as a therapeutic antioxidant by selectively reducing cytotoxic oxygen radicals. Nat Med. 2007; 13: 688-94. Strocchi A, Levitt MD. Maintaining intestinal H2 balance: credit the colonic bacteria.Gastroenterology. 1992; 102: 1424-6. Levitt MD, Bond JH, Jr. Volume, composition, and source of intestinal gas.Gastroenterology. 1970; 59: 921-9. Nakao A, Sugimoto R, Billiar TR, McCurry KR. Therapeutic antioxidant medical gas. J Clin Biochem Nutr. 2009; 44: 1-13. George JF, Agarwal A. Hydrogen: another gas with therapeutic potential. Kidney Int.2010; 77: 85-7. Kajiyama S, Hasegawa G, Asano M, et al. Supplementation of hydrogen-rich water improves lipid and glucose metabolism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or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Nutr Res. 2008; 28: 137-43. Xie K, Yu Y, Pei Y, 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Hydrogen Gas on Murine Polymicrobial Sepsis via Reducing Oxidative Stress and HMGB1 Release. Shock. 2009. Sun Q, Kang Z, Cai J, et al. Hydrogen-rich saline protects myocardium against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s. Exp Biol Med (Maywood). 2009; 234: 1212-9. Mao YF, Zheng XF, Cai JM, et al. Hydrogen-rich saline reduces lung injury induced by 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 rat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9; 381: 602-5. Chen XL, Zhang Q, Zhao R, Medford RM. Superoxide, H2O2, and iron are required for TNF-alpha-induced MCP-1 gene expression in endothelial cells: role of Rac1 and NADPH oxidase.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 2004; 286: H1001-7. Pinsky DJ, Naka Y, Chowdhury NC, et al. The nitric oxide/cyclic GMP pathway in organ transplantation: critical role in successful lung preserv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4;91: 12086-90. Nakao A,Kaczorowski DJ, Wang Y, et al. Amelioration of rat cardiac cold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with inhaled hydrogen or carbon monoxide, or both. J Heart Lung Transplant. 2010; 29: 544-53. Suzuki Y, Sano M, Hayashida K, Ohsawa I, Ohta S, Fukuda K. Are the effects of 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s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related to elevated levels of hydrogen ga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FEBS Lett. 2009; 583: 2157-9. Abraini JH, Gardette-Chauffour MC, Martinez E, Rostain JC, Lemaire C.Psychophysiological reactions in humans during an open sea dive to 500 m with a hydrogen-helium-oxygen mixture. J Appl Physiol. 1994; 76: 1113-8. Cardinal JS, Zhan J, Wang Y, et al. Oral hydrogen water prevents 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 in rats. Kidney Int. 2010; 77: 101-9. Nakashima-Kamimura N, Mori T, Ohsawa I, Asoh S, Ohta S. Molecular hydrogen alleviates nephrotoxicity induced by an anti-cancer drug cisplatin without compromising anti-tumor activity in mice. 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 2009; 64: 753-61. Cai J, Kang Z, Liu K, et al.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hydrogen saline in neonatal hypoxia-ischemia rat model. Brain Res. 2009; 1256: 129-37. Saitoh Y, Harata Y, Mizuhashi F, Nakajima M, Miwa N. Biological safety of neutral-pH hydrogen-enriched electrolyzed water upon mutagenicity, genotoxicity and subchronic oral toxicity. Toxicol Ind Health. 2010; 26: 203-16. Nakao A, Toyoda Y, Sharma P, Evans M, Guthrie N. Effectiveness of hydrogen rich water on antioxidant status of subjects with potential metabolic syndrome-an open label pilot study. J Clin Biochem Nutr. 2010; 46: 140-9. Xituan Ji, Wenbo Liu, et al. Beneficial effects of hydrogen gas in a rat model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via reducing oxidative stress . Brain Res. 2010 Oct 1;1354:196-205. Sato Y, Kajiyama S, Amano A et al: Hydrogen-rich pure water prevents superoxide formation in brain slices of vitamin C-depleted SMP30/GNL knockout mice. Biochem Res Commun2008, 375(3):346-350. Nagata K, Nakashima-Kamimura N, et al:Consumption of molecular hydrogen prevents the stress-induced impairments in hippocampus-dependent learning tasks during chronic physical restraint in mice.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09,34(2):501-508. Fu Y, Ito M, Fujita Y, et al: Molecular hydrogen is protective against 6-hydrogydopamine-induced nigrostriatal degeneration in a rat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Neurosci Lett 2009,453(2):81-85. Fujita K, Seike T, Yutsudo N, et al. Hydrogen in Drinking Water Reduces Dopaminergic Neuronal Loss in the 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 Mouse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PLoS ONE 4(9): e7247. Nagatani K , Wada K , Takeuchi S , et al: Effect of Hydrogen Gas on the Survival Rate of Mice Following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Shock. 2012 Mar 1. Ono H , Nishijima Y , Adachi N , et al.Improved brain MRI indices in the acute brain stem infarct sites treated with hydroxyl radical scavengers, Edaravone and hydrogen, as compared to Edaravone alone. A non-controlled study. Med Gas Res. 2011 Jun 7;1(1):12. Oharazawa H et al.Rapid Diffusion of Hydrogen Protects the Retina: Administration to the Eye of Hydrogen-Containing Saline in 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Visual Science,2010,51:487-492. SaitohY, Yoshimura Y, Nakano K, et al: Platinum nanocolloid-supplemented hydrogendissolved water inhibits growth of human tongue carcinoma cells preferentially over normal cells.Oncol 2009, 31(3):156-162. Qu J , Gan YN , Xie KL ,et al. In halation of hydrogen gas attenuates ouabain-induced auditory neuropathy in gerbils. Acta Pharmacol Sin. 2012 Mar 5. doi: 10.1038/aps.2011.190. Hayashida K, Sano M, Ohsawa I, et al : Inhalation of hydrogen gas reduces infarct size in the rat model of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Biochem Res Commun 2008, 373(1):30-35. Sun Q, Kang Z, Cai J, et al: Hydrogen-rich saline protects myocardium against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s. Exp Biol Med 2009, 234(10):1212-1219. Li H, Zhou R, Liu J, Li Q, Zhang J, Mu J, Sun X. Hydrogen-Rich Saline Attenuates Lung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bbits. J Surg Res. 2011 Oct 25. Yu YS , Zheng H .Chronic hydrogen-rich saline treatment reduces oxidative stress and attenuates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 spontaneous hypertensive rats. Mol Cell Biochem. 2012 Feb 18. Daisuke Kawai, Akinobu Takaki, Atsuko Nakatsuka,et al. Hydrogen-rich water prevents progression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and accompanying hepatocarcinogenesis in mice. Hepatology,2012.doi: 10.1002/hep.25782 Kang KM , Kang YN , Choi IB ,et al. Effects of drinking hydrogen-rich water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radiotherapy for liver tumors. Med Gas Res. 2011 Jun 7;1(1):11. Fukuda K, Asoh S, Ishikawa M, et al: Inhalation of hydrogen gas suppresses hepatic injury caused by ischemia/reperfusion through reducing oxidative.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7, 361(3):670-674. Cardinal JS, Zhan J, Wang Y, et al. Oral hydrogen water prevents 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 in rats. Kidney Int. 2010;77(2):101-9. Nakashima-Kamimura N, Mori T, Ohsawa I, et al: Molecular hydrogen alleviates nephrotogicity induced by an anti-cancer drug cisplatin without compromising anti-tumor activity in mice. 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 2009, 64(4):753-761. S0NG Shao-hua,SHEN Xiao-yun , FU Zhi-ren,et al. The effects of hydrogen-rich saline on re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mice. Chin J Organ Transplant , February2010,Vo1.31,No.2 Kajiyama S , Hasegawa G , Asano M , et al. Supplementation of hydrogen-rich water improves lipid and glucose metabolism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or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Nutr Res. 2008 Mar;28(3):137-43. Nakao A , Toyoda Y , Sharma P , et al. Effectiveness of hydrogen rich water on antioxidant status of subjects with potential metabolic syndrome-an open label pilot study. J Clin Biochem Nutr. 2010 Mar;46(2):140-9. Buchholz BM, Kaczorowski DJ, Sugimoto R, et al: Hydrogen inhalation ameliorates oxidative stress in transplantation induced intestinal graft injury. Am JTransplant 2008, 8(10):2015-2024. Zheng X, Mao Y, Cai J, et al: Hydrogen-rich saline protects against 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s. Radic Res 2009,43(5):478-484. Kajiya M, Silva MJ, Sato K, et al: Hydrogen mediates suppression of colon inflammation induced by dextran sodium sulfate.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9,386(1):11-15. Nakayama M , Nakano H , Hamada H , et al:A novel bioactive haemodialysis system using dissolved dihydrogen (H2) produced by water electrolysis: a clinical trial.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10 Sep;25(9):3026-33.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892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转载:学术领域勿随意扩张
jlugang 2013-8-26 11:39
学术领域和其他事物一样,都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有些领域发展过程很长,有些则很短,时髦一阵也就过去了。任何时候,一个学术领域都必须有确切的含义。在信息技术范围里,这种现象比较多见。譬如像网络科学,搞信息技术的人主要指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而搞物理的人、搞自动化的人也许在更抽象的层次上考虑网络。又譬如复杂系统,究竟复杂是指什么,也可以各自解释。 前几年,温家宝同志提到了物联网,于是,大家都搞物联网,地方政府花钱盖大楼、建单位。顾名思义是把人、物都联在网上。后来有人说,物联网不但要联物理对象,还要联虚拟的对象,譬如存储处理结构内容、多媒体内容和应用软件。这就把因特网归在了物联网里面,大数据也可以在里面。可是,物联网和因特网要研究的问题还真不一样。后来,出来了云计算,炒起来以后,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好像信息都要在云上走。现在又大谈大数据。有文章说:“大数据是基于多源异构、跨域关联的海量数据分析所产生的决策流程、商业模式、科学范式、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上的颠覆性变化的总和。” 我不知道这些东西怎么个加法。有人发博文说万维网(WWW)就属于大数据,因为它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数据。这大数据一网把万维网打进去了。有人说:“‘大数据’是当前的时髦术语,是技术界用来解决世界上最难处理的问题的全能办法。”这么一搞,这些概念都模糊了,学术领域之间没有边界了。维基百科定义:“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这个定义看来比较靠谱。 应该承认,这些学术领域之间有交叉、有联系。譬如物联网产生大数据,物联网需要互联网,云计算当然需要计算机,对大数据源的深入分析需要数据挖掘、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模式识别等技术。但是,一个学术领域之所以能成其为一个领域(Research Area),总是有它的主要技术问题(Focus),是其他领域所没有解决的。否则,就可以归于其他领域。在学术界,创建一个学术领域被认为是个人的杰出学术成就。 随意扩张一个学术领域会有什么害处呢?一方面,会导致许多的重复工作。各领域的研究者从本领域出发研究的问题可能与另一个研究领域的问题几乎相同或相似,甚至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造成了重复工作。如果是搞建设,则可能出现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可能导致研究空缺。譬如说,近年来,在我国,可信计算(Dependable Computing)被算作属于信息安全领域。这个问题也一直有争论。于是,搞容错、可靠性的人不敢涉足可信计算,搞安全的人基本不研究容错和可靠性。于是,我国在可信计算领域,有关的著名国际会议没人参加,IEEE 基本没人发表文章,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基本中断,导致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缺。所以,随意扩张一个学术领域是不好的。 为什么会造成学术领域的随意扩张呢?我想,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大型科学课题申请造成的。一个973项目,如果是5000万。这么多钱,没有很大的题目说不过去。可这题目又必须新,国际上新提出来。于是就找上了这些新兴的学术领域。可这些学术领域怎么能容得下这么多科研经费呢?于是就扩张学术领域,把什么都算上也就是了。 如何防止学术领域的随意扩张呢?当然有管理方面的措施,我这里不谈。我只想说,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学术带头人和学者的自律至关重要。就像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主要也靠自律。古今中外,读书人就要有读书人的样子,应该自重、自尊,造成一种比较高贵的氛围,不能和市侩一样,清高一点,也许会好些。■
9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CV领域的会议+领先研究室+专家
xjtuchy 2013-8-20 10:12
作机器视觉和图像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其一是要把握住国际上最前沿的内容;其二是所作工作要具备很高的实用背景。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找出这个方向公认最高成就的几个超级专家(看看他们都在作什么)和最权威的出版物(阅读上面最新的文献),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办法是你最好能够找到一个实际应用的项目,边做边写文章。 做好这几点的途径之一就是利用网络资源,利用权威网站和专家们的个人主页。 依照下面目录整理: 研究群体(国际国内) 专家主页 前沿国际国内期刊与会议 搜索资源 GPL软件资源 一、研究群体 用来搜索国际知名计算机视觉研究组(CV Groups): 国际计算机视觉研究组清单 http://peipa.essex.ac.uk/info/groups.html 美国计算机视觉研究组清单 http://peipa.essex.ac.uk/info/groups.html#USA http://www-2.cs.cmu.edu/~cil/vision.html 或 http://www.cs.cmu.edu/~cil/vision.html 这是卡奈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视觉研究组的主页,上面提供很全的资料,从发表文章的下载到演示程序、测试图像、常用链接、相关软硬件,甚至还有一个搜索引擎。著名的有人物Tomasi, Kanade等。 卡内基梅隆大学双目实验室 http://vision.middlebury.edu/stereo/ 卡内基梅隆研究组 http://www.cs.cmu.edu/~cil/v-groups.html 还有几个实验室: Calibrated Imaging Laboratory 图像 Digital Mapping Laboratory 映射 Interactive Systems Laboratory 互动 Vision and Autonomous Systems Center视觉自适应 http://www.via.cornell.edu/ 康奈尔大学的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分析研究组,好像是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的。侧重医学方面的研究,但是在上面有相当不错资源,关键是它正在建设中,能够跟踪一些信息。 Cornell University——Robotics and Vision group http://www-cs-students.stanford.edu/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主页 1. http://white.stanford.edu/ 2. http://vision.stanford.edu/ 3. http://ai.stanford.edu/ 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 The Stanford AI Lab (SAIL) is the intellectual home for researchers in the Stanford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whose primary research focus 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lab is located in the Gates... Vision and Ima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www.fmrib.ox.ac.uk/analysis/ 主要研究:Brain Extraction Tool, Nonlinear noise reduction, Linear Image Registration, Automated Segmentation, Structural brain change analysis, motion correction, etc. http://www.cse.msu.edu/prip/ —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系的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研究组,它的FTP上有许多的文章(NEW)。 美国密歇根州大学认知模型和图像处理实验室 The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mage Processing (PRIP) Lab faculty and students investigate the use of machines to recognize patterns or objects. Methods are developed to sense objects, to discover which...http://www.cse.msu.edu/rgroups/prip/ http://pandora.inf.uni-jena.de/p/e/index.html 德国的一个数字图像处理研究小组,在其上面能找到一些不错的链接资源。 柏林大学 http://www.cv.tu-berlin.de/ 德国波恩大学视觉和认识模型小组 Computer Vision Group located within the Division III of the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in the University of Bonn in Germany. This server offers information on topics concerning our computer vision http://www-dbv.informatik.uni-bonn.de/ http://www-staff.it.uts.edu.au/~sean/CVCC.dir/home.html CVIP(used to be CVCC for Computer Vision and Cluster Computing) is a research group focusing on cluster-based computer vision within the Spiral Architecture. http://cfia.gmu.edu/ The mission of the Center for Image Analysis is to foster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image, multimedia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by establishing links between academic institutes,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to transfer key technologies to help industry build next generation commercial and military imaging and multimedia systems. 英国的Bristol大学的Digital Media Group在高级图形图像方面不错。主要就是涉及到场景中光线计算的问题,比如用全局光照或是各种局部光照对高动态图的处理,还有近似真实的模拟现实环境 (照片级别的),还有用几张照片来建立3D模型(人头之类的)。另外也有对古代建筑模型复原。 http://www.cs.bristol.ac.uk/Research/Digitalmedia/ 而且根据Times全英计算机排名在第3, 也算比较顶尖的研究了 http://www.cmis.csiro.au/IAP/zimage.htm 这是一个侧重图像分析的站点,一般。但是提供一个Image Analysis环境---ZIMAGE and SZIMAGE。 麻省理工视觉实验室MIT http://groups.csail.mit.edu/vision/welcome/ AI Laboratory Computer Vision group Center for Biological and Computational Learning Media Laboratory, Vision and Modeling Group Perceptual Science group UC Berkeley http://0-vision.berkeley.edu.ilstest.lib.neu.edu/vsp/index.html http://www.cs.berkeley.edu.ilste ... n/vision_group.html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视觉实验室David A. Forsyth: http://www.cs.berkeley.edu/~daf/ 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http://vision.ucla.edu/ 视觉实验室 英国牛津的A.Zisserman: http://www.robots.ox.ac.uk/~az/ 机器人实验室 美国南加州大学智能机器人和智能系统研究所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os Angeles IRIS is an interdepartmental unit of USC's School of Engineering with ties to USC's Information Sciences Institute (ISI). Members include faculty, graduate students, and research staff associated with... http://iris.usc.edu/ Computer Vision 实验室 美国南加州大学计算机视觉实验室介绍: Computer Vision Labora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is one of the major centers of computer vision research for thirty years. they conduct research in a number of basic and applied are...http://iris.usc.edu/USC-Computer-Vision.html 英国约克大学高级计算机结构神经网络小组 The Advanced Computer Architecture Group has had a thriving research programme in neural networks for over 10 years. The 15 researchers, led by Jim Austin, focus their work i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http://www.cs.york.ac.uk/arch/neural/ 瑞士戴尔莫尔感知人工智能研究所 IDIAP is a research institute established in Martigny in the Swiss Alps since 1991. Active in the areas of multimodal interaction and multimedia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e institute is also the leade...http://www.idiap.ch/ 英国萨里大学视觉,语言和信号处理中心 The Centre for Vision,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CVSSP) is more than 60 members strong, comprising 12 academic staff, 18 research fellows and more than 44 research students. The activities of the ...http://www.ee.surrey.ac.uk/Research/VSSP/ 美国阿默斯特马萨诸塞州立大学计算机视觉实验室 The Computer Vision Laboratory was established in the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in 1974 with the goal of investigating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underlying the con...http://vis-www.cs.umass.edu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Computer Vision Laboratory for Perceptual Robotics 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斯大学贝克曼研究中心智能机器人和计算机视觉实验室 Includes the following groups: Professor Seth Hutchinson's Research Group Professor David Kriegman's Research Group Professor Jean Ponce's Research Group Professor Narendra Ahuja's Research Gro...http://www-cvr.ai.uiuc.edu/ Computer Vision and Robotics Laboratory Vision Interfaces and Systems Laboratory (VISLab) 英国伯明翰大学计算机科学学校视觉研究小组 The vision group at the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 RAE 5 rated department) performs research into a wide variety of 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 areas. Much of this work is performed in ...http://www.cs.bham.ac.uk/research/vision/ 微软研究院机器学习与理解研究小组 / 计算机视觉小组 The research group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advanced and intelligent computer systems through the exploitation of statistical methods in machine learning and computer vision. The site lists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mlp/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groups/vision/ 微软公司的文献: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research/pubs 微软亚洲研究院: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asia/ ,值得关注Harry Shum, Jian Sun, Steven Lin, Long Quan(兼职HKUST)etc. 瑞典隆德大学数学系视觉组: http://www.maths.lth.se/matematiklth/personal/andersp/ 感觉国外搞视觉的好多是数学系出身,大约做计算机视觉对数学要求很高吧。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http://users.rsise.anu.edu.au/~hartley/ 美国北卡大学: http://www.cs.unc.edu/~marc/ 法国INRIA: http://www-sop.inria.fr/odyssee/team/ 由Olivier.Faugeras领衔的牛人众多。 比利时鲁汶大学的L.Van Gool: www.esat.kuleuven.ac.be/psi/visics/ 据说在这个只有中国一个小镇大小的地方的鲁汶大学在欧洲排行top10,名列世界top100,还出了几个诺贝尔奖,视觉研究也很强. 美国明德 http://vision.middlebury.edu/stereo/ 以下含有非顶尖美国学校研究组,没有链接(个别的上面已经提到),供参考。 Amerinex Applied Imaging, Inc. Boston University Image and Video Computing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芭芭拉分校 Vision Research Lab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Computer Vision Robotics Research Laboratory Visual Computing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加州南部一城,在圣安娜东南, Computer Vision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Visualization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Laboratory (VISLab)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Cruz Perceptual Science Laboratory Caltech (加州理工) Vision group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Computer Vision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Florida Center for Computer Vision and Visualization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Computer Vision group Columbia University Automated Vision Environment (CAVE) Robotics group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hens Visual and Parallel Computing Laboratory Harvard University(哈佛) Robotics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Robotics and Computer Vision University of Iowa Division of Physiologic Imaging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Machine Vision and Tracking Sensors group Khoral Research, Inc Lawrence Berkeley Laboratories Imaging and Collaborative Computing Group Imaging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Lehigh University Image Processing and Pattern Analysis Lab Vis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Processing Lab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mputer Vision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Miami Underwater Vision and Imaging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Michigan密歇根 AI Laboratory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密歇根州立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mage Processing laboratory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chigan (ERIM) 密歇根大学有汽车车身检测研究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Laboratory NEC 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Processing University of Nevada Computer Vision Laboratory Notre-Dame University Vision-Based Robotics using Estimation Ohio State University Signal Analysis and Machine Perception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GRASP laboratory 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group Vision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ies (VAST) Laboratory Penn State University 宾夕法尼亚大学 Computer Vision Precision Digital Images Purdue University普渡大学 Robot Vision laboratory Video and Image Processing Laboratory (VIPER)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RPI) Computer Science Vision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Center for Electronic Imaging Systems Vision and Robotics laboratory Rutgers University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Image Understanding Lab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Computer Vision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Image Analysis Research group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International (SRI) RADIUS --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 Image Understanding Systems The Perception program at SRI's AI Center SUNY at Stony Brook Computer Vision Lab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Imaging, Robotic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Laboratory for Vision Systems University of Utah Center for Scientific Computing and Imaging Robotics and Computer Visio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Computer Vision Research (C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mage Computing Systems Laborator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aboratory CVIA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West Florida Image Analysis/Robotics Research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Computer Vision group Vanderbilt University Center for Intelligent Systems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Imaging Research laboratory Wright-Patterson Model-Based Vision laboratory Wright State University Intelligent Systems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Wyoming Wyoming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 Research (WISPR) Yale University Computational Vision Group http://www.cs.yale.edu/ School of Medicine, Image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group 国内: 中科院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http://www.nlpr.ia.ac.cn/English/rv/mainpage.html 虹膜识别、掌纹识别、人脸识别、 莲花山 http://www.stat.ucla.edu/~sczhu/Lotus/ 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包括:激光及光电测试技术、传感及测量信息技术、微纳测试与制造技术、制造质量控制技术。该实验室是国内精密测试领域惟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智能微系统及其集成应用技术”、“微结构光学测试技术”、“油气储运安全检测技术”、“先进制造中的视觉测量及其关键技术”、“正交偏振激光器原理、特性及其在精密计量中的应用研究”等5项代表性成果(07.3)。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 http://www.ciomp.ac.cn/ny/keyan.asp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 http://www.sia.ac.cn/index.php 中科院西安光机所 http://www.opt.ac.cn/yanjiushi/gpcxjs1.htm 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 http://www.cis.pku.edu.cn/vision/vision.htm 三维视觉计算与机器人,生物特征识别与图像识别 二、专家网页 http://www.ai.mit.edu/people/wtf/ 这位可是MIT人工智能实验室的BILL FREEMAN。专长是:理解--贝叶斯模型。 http://www.merl.com/people/brand/ MERL(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y)中的擅长“Style Machine”。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ablake/ CV界极有声望的A.Blake 1977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或数学与电子科学学士学位。之后在MIT,Edinburgh,Oxford先后组建过研究小组并成为Oxford的教授,直到1999年进入微软剑桥研究中心。主要工作领域是计算机视觉。 http://www-2.cs.cmu.edu/afs/cs.cmu.edu/user/har/Web/home.html 这位专家好像正在学习汉语,主页并且搜集了诸如“两只老虎(Two Tigers)”的歌曲。 他的主页上面还有几个专家:Shumeet Baluja, Takeo Kanade。他们的Face Detection作的绝对是世界一流。毕业于卡奈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兴趣是计算机视觉。 三、前沿国际国内期刊与会议 这里的期刊大部分都可以通过上面的专家们的主页间接找到 1.国际会议 2.国际期刊 3.国内期刊 4.神经网络 5.CV 6.数字图象 7.教育资源,大学 8.常见问题 1. 国际会议 现在,国际上计算机视觉方面的三大国际会议是ICCV, CVPR和ECCV,统称之为ICE。 ICCV的全称是International Com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ICCV两年一次,与ECCV正好错开,是公认的三个会议中级别最高的。 ECCV的全称是Europeo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是一个欧洲的会议。 CVPR的全称是Internal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intion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这是一个一年一次的会议,举办地在美国。 ICIP— BMVC— MVA— 国际模式识别会议(ICPR ): 亚洲计算机视觉会议(ACCV): 2.国际期刊 以计算机视觉为主要内容之一的国际刊物也有很多,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IEEE Trans. On PAMI http://www.computer.org/tpami/index.htm IEEE Transactionson Image Processing http://www.ieee.org/organizations/pubs/transactions/tip.htm Pattern Recognition http://www.elsevier.com/locate/issn/00313203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http://www.elsevier.com/locate/issn/01678655 IEEE Tra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EEE TPAMI IEEE TIP CVGIP Computer Vision.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 Visual Image Computing, IJPRAI(Internatiorial Journat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众所周知, computer vision(cv) 存在ICCV/CVPR/ECCV三个顶级会议, 它们档次差不多,都应该在一流会议行列, 没有必要给个高下。 有些us的人认为ICCV/CVPR略好于ECCV,而欧洲人大都认为ICCV/ECCV略好于CVPR, 某些英国的人甚至认为BMVC好于CVPR。简言之, 三个会议差不多, 各有侧重和偏好。 笔者就个人经验浅谈三会异同, 以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三者乃cv领域的旗舰和风向标,其oral paper (包括best paper) 代表当年度cv的最高水准, 在此引用Harry Shum的一句话, 想知道某个领域在做些什么, 找最近几年此领域的proceeding看看就知道了。 ICCV/CVPR由IEEE Computer Society牵头组织, ECCV好像没有专门负责的组织。 CVPR每年(除2002年)都在美国开, ECCV每两年开一次,仅限欧洲, ICCV也是每两年一次, 各洲轮值。 基本可以保证每年有两个会议开, 这样研究者就有两次跻身牛会的机会。 就录取率而言, 三会都有波动。 如ICCV2001录取率30%, 且出现两个人(华人)各有三篇第一作者的paper的情况, 这在顶级牛会是不常见的 (灌水嫌疑)。 但是, ICCV2003, 2005两次录取率都很低, 大约20%左右。 ECCV也是类似规律, 在2004年以前都是30%, 2006年降低到20%左右。 CVPR的录取率近年来一直偏高, 从2004年开始一直都在 。最近一次CVPR2006是28.1%, CVPR2007还不知道统计数据。 笔者猜测为了维持录取paper的绝对数量, 当submission少的时候录取率偏高, 反之偏低, 近几年三大会议的投稿数量全部超过1000, 相对2000年前, 三会录取率均大幅度降低, 最大幅度50%-20%。 对录取率走势感兴趣的朋友, 可参考 http://vrlab.epfl.ch/~ulicny/statistics/(CVPR2004 的数据是错的), http://www.adaptivebox.net/research/bookmark/CICON_stat.html . 显然, 投入cv的人越来越多,这个领域也是越来越大, 这点颇不似machine learning一直奉行愚蠢的小圈子主义。另外一点值得注意, ICCV/ECCV只收vision相关的topic, 而cvpr会收少量的pattern recognition paper, 如finger print等, 但是不收和image/video完全不占边的pr paper,如speech recognition等。 我一个朋友曾经review过一篇投往CVPR的speech的paper, 三个reviewer一致拒绝, 其中一个reviewer搞笑的指出, 你这篇paper应该是投ICASSP被据而转投CVPR的。 就topic而言, CVPR涵盖最广。 还有一个没有验证过的原因导致CVPR录取率高: 很多us的researcher不愿意或没有足够的经费到us以外的地方开会, 故CVPR会优先接收很多来自us的paper (让大家都happy)。 以上对三会的分析对我们投paper是很有指导作用的。 目前的research我想绝大部分还是纸上谈兵, 必经 read paper - write paper - publish paper - publish paper on top conferences and journals流程。 故了解投paper的一些基本技巧, 掌握领域的走向和热点, 是非常必要的。 避免做无用功,选择切合的topic, 改善presentation, 注意格式 (遵守规定的模板), 我想这是很多新手需要注意的问题。 如ICCV2007明文规定不写summary page直接reject, 但是仍然有人忽视, 这是相当不值得的。 3.国内期刊 自动化学报、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电子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光电子激光,精密光学工程等。 4.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 Tutorial Review http://hem.hj.se/~de96klda/NeuralNetworks.htm ftp://ftp.sas.com/pub/neural/FAQ.html Image Compression with Neural Networks http://www.comp.glam.ac.uk/digimaging/neural.htm Backpropagator's Review http://www.dontveter.com/bpr/bpr.html Bibliographies on Neural Networks http://liinwww.ira.uka.de/bibliography/Neural/ Intelligent Motion Control with an Artificial Cerebellum http://www.q12.org/phd.html Kernel Machines http://www.kernel-machines.org/ Some Neural Networks Research Organizations http://www.ieee.org/nnc/ http://www.inns.org/ Neural Network Modeling in Vision Research http://www.rybak-et-al.net/nisms.html Neural Networks and Machine Learning http://learning.cs.toronto.edu/ Neural Application Software http://attrasoft.com Neural Network Toolbox for MATLAB http://www.mathworks.com/products/neuralnet/ Netlab Software http://www.ncrg.aston.ac.uk/netlab/ Kunama Systems Limited http://www.kunama.co.uk/ 5.Computer Vision(计算机视觉) Annotated Computer Vision Bibliography http://iris.usc.edu/Vision-Notes/bibliography/contents.html http://iris.usc.edu/Vision-Notes/rosenfeld/contents.html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 Computer Vision and Robotics Applications http://www-itg.lbl.gov/ITG.hm.pg.docs/VISIon/vision.html CVonline by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The Evolving, Distributed, Non-Proprietary, On-Line Compendium of Computer Vision, www.dai.ed.ac.uk/CVonline Computer Vision Handbook, www.cs.hmc.edu/~fleck/computer-vision-handbook Vision Systems Courseware www.cs.cf.ac.uk/Dave/Vision_lecture/Vision_lecture_caller.html Research Activities in Computer Vision http://www-syntim.inria.fr/syntim/analyse/index-eng.html Vision Systems Acronyms www.vision-systems-design.com/vsd/archive/acronyms.html Dictionary of Terms in Human and Animal Vision http://cns-web.bu.edu/pub/laliden/WWW/Visionary/Visionary.html Metrology based on Computer Vision www.cranfield.ac.uk/sme/amac/research/metrology/metrology.html 6.Digital Photography 数字图像 Digital Photography, Scanning, and Image Processing www.dbusch.com/scanners/scanners.htm l 7.Educational Resources, Universities 教育资源,大学 Center for Image Processing in Education www.cipe.com Library of Congress Call Numbers Related to Imaging Science by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ttp://wally2.rit.edu/pubs/guides/imagingcall.html Mathematical Experiences through Image Processing,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www.cs.washington.edu/research/metip/metip.html Vismod Tech Reports and Publications, MIT http://vismod.www.media.mit.edu/cgi-bin/tr_pagemaker Vision Lab PhD dissertation list, University of Antwerp http://wcc.ruca.ua.ac.be/~visielab/theses.html INRIA (France) Research Projects: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mage Processing, Data Management, Knowledge Systems www.inria.fr/Themes/Theme3-eng.html Image Processing Resources http://eleceng.ukc.ac.uk/~rls3/Contents.htm Publications of Carsten Steger http://www9.informatik.tu-muench ... r/publications.html 8.FAQs(常见问题) comp.dsp FAQ www.bdti.com/faq/dsp_faq.htm Robotics FAQ www.frc.ri.cmu.edu/robotics-faq Where's the sci.image.processing FAQ? www.cc.iastate.edu/olc_answers/p ... processing.faq.html comp.graphics.algorithms FAQ, Section 3, 2D Image/Pixel Computations www.exaflop.org/docs/cgafaq Astronomical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FAQ www.cv.nrao.edu/aips/aips_faq.html 四、搜索资源 http://sal.kachinatech.com/ http://cheminfo.pku.edu.cn/mirrors/SAL/index.shtml 北京大学 Google输入:computer vision 或computer vision groups可以获得很多结果 网络资源: CVonline http://homepages.inf.ed.ac.uk/rbf/CVonline/ 视觉研究组列表 Computer vision test Image http://www.cs.cmu.edu/~cil/v-images.html 卡内基梅隆标准图片库 视觉论文搜索:Paper search http://www.researchindex.com 五、图像处理GPL库(代码库图像库等) http://www.ph.tn.tudelft.nl/~klamer/cppima.html Cppima 是一个图像处理的C++函数库。这里有一个较全面介绍它的库函数的文档,当然你也可以下载压缩的GZIP包,里面包含TexInfo格式的文档。 http://iraf.noao.edu/ Welcome to the IRAF Homepage! IRAF is the Image Reduction and Analysis Facility, a general purpose software system for the reduction and analysis of astronomical data http://entropy.brni-jhu.org/tnimage.html 一个非常不错的Unix系统的图像处理工具,看看它的截图。你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专用图像处理工具包。 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 这是GPL软件集散地,可以搜索IP库。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 http://blog.csdn.net/aptenom/archive/2009/11/19/4832243.aspx
个人分类: 科研学习|2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蒙特利尔科研诚信声明——跨领域之合作研究》
adully2010 2013-8-16 16:52
2013 年 5 月,第三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会议讨论并于会后发布了《关于跨界科研合作中的科研诚信蒙特利尔声明》( Montreal Statement on Research Integrity in Cross-Bounda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其中强调在涉及不同国家、机构以及跨领域、跨行业科研合作中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和注意的问题。 http://wcri2013.org/Montreal_Statement_e.shtml DRAFT *** Montreal Statement on Research Inte grity in Cross-Bounda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 DRAFT Preamble . Research collaboration that crosses national, institutional, disciplinary and sector boundaries is important to the advancement of knowledge worldwide. Such collaborations present special challenges, however, for the 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 because they may involve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in regulatory and legal systems, organizational and funding structures, research cultures, and approaches to training. It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therefore, that researchers be aware of and able to address such differences, as well as issues related to integrity that may arise in cross-bounda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Fostering the integrity of collaborative research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all individual and institutional partners. Researchers should adhere to the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ies set forth in the Singapore Statement on Research Integrity . In addition, the following responsibilities are particularly relevant to collaborating partners at the individual and institutional levels and fundamental to the integrity of collaborative research. Responsibilities of Individual and Institutional Partners in Cross-Bounda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Overall Collaborative Responsibilities 1. Integrity : Collaborating partners shoul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trustworthiness of the collaborative research. 2. Trust: The behavior of all collaborating partners should be worthy of the trust of all other partners. Responsibility for 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this level of trust lies with all collaborating partners. 3. Purpose: Collaborative research should be initiated and conducted for purposes that advance knowledge to the benefit of humankind. 4. Goals: Collaborating partners should agree at the outset on the goals of the research. Changes in goals should be negotiated and agreed to by all partners. Responsibilities in Establishing and Managing the Collaboration 5.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ng partners shoul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s frequently and openly as necessary to foster full,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arch. 6. Agreements: Agreements that gover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should be understood and ratified by all collaborating partners. Agreements that unduly or unnecessarily restrict dissemination of data, findings or other research products should be avoided. 7. Compliance with Laws,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he collaboration as a whole should be in compliance with all laws,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o which it is subject. Collaborating partners should promptly determine how to address conflicting laws, policies or regulations that apply to the research. 8. Costs and Rewards: The costs and rewards of collaborative research should be distributed fairly among collaborating partners. 9. Transparenc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should be conducted and its results disseminated transparently and honestly, with as much openness as possible under existing agreements. Sources of funding should be fully and openly declared. 10. Resource Management: Collaborating partners should use human, animal, financial and other resources appropriately. 11. Monitoring: Collaborating partners should monitor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projects to foster the integrity and the timely comple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work. Responsibilities in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12.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Collaborating partners should come to mutual understandings about their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planning, conduct and dissemination of research projects. Such understandings should be renegotiated when roles or responsibilities change. 13. Customary Practices and Assumptions: Collaborating partners should openly discuss their customary practices and assumptions related to the research. Diversity of perspectives, expertise and methods, and differences in customary practices, standards and assumptions that may compromise the integrity of the research should be addressed openly. 14. Conflict: Collaborating partners should seek prompt resolution of conflicts, disagreements and misunderstandings, at the individual or institutional level, as necessary. 15. Authority of Representation: Collaborating partners should come to agreement on who has authority to speak on behalf of the collaboration. 16. Recognition of All Partners: The contributions of all partners in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especially junior partners, should receive full and appropriate recognition. Responsibilities for Outcomes of Collaborative Research 17. Data,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Research Records: Collaborating partners should come to agreement, at the outset and later as needed, on the use, management, sharing and ownership of data,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research records. 18. Publication: Collaborating partners should come to agreement, at the outset and later as needed, on how publication and other dissemination decisions will be made. 19. Authorship and Acknowledgement: Collaborating partners should come to agreement, at the outset and later as needed, on standards for authorship and acknowledgement of joint research products. Publications and other products should state the contributions of all contributing parties. 20. Accountability: Collaborating partners should be accountable to each other, to funders and to other stakeholders in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research.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27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机器人领域研究
limiao 2013-8-14 15:55
很少看见这个版面上有机器人领域的相关文章,也许是国内做这个的还不是很多。 目前机器人的主流期刊也就那么几个,根据目前的审稿人的风格来看,最少在欧洲是这样,任何文章,一定要有demo, 即视频。本人的老板尤其强调一点,现在我自己也慢慢的改变了风格,是一个实用主义者。 这个领域在欧洲 交流还是很多的,有各个级别的交流会议,forum, 或者是访问。 希望看见国内的这个研究领域也活跃起来。 未完待续
1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计算机视觉领域的vision guys(按师承关系)
hailuo0112 2013-8-5 16:52
David Marr —–Shimon Ullman (Weizmann) —–Eric Grimson (MIT) —–Daniel Huttenlocher (Cornell) —– Pedro Felzenszwalb (Chicago) Thomas Binford (Stanford) —–David Lowe (UBC) —–Jitendra Malik (UC Berkeley) —– Pietro Perona (Caltech) —–Stefano Soatto (UCLA) —–Fei-Fei Li (Princeton) —–Jianbo Shi (UPenn) —–Yizhou Yu (UIUC) —–Christoph Bregler (NYU) —–Serge Belongie (UCSD) —–Alyosha Efros (CMU) Andrew Blake (Microsoft Research Cambridge) —–Andrew Zisserman (Oxford) —–Andrew Fitzgibbon (Microsoft Research Cambridge) —–Roberto Cipolla (Cambridge) —–Alan Yuille (UCLA) (UK这个学派的师承关系不太清楚, 这是我听说加上自己猜测的. 事实上, 几个非常优秀的researcher如Vladimir Kolmogorov虽然不是Andrew Blake的学生, 但是也属于这个学派. ) Thomas Huang (UIUC) —–Yong Rui (Microsoft Research Redmond) —–Nebojsa Jojic (Microsoft Research Redmond) —–Ying Wu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Hai Tao (UCSC) —–Yuncai Liu (SJTU) (Huang这个系的人太多, 而且很怪的是, UIUC的web上信息不全, 在此仅列出我知道的.) 此外, 还有Takeo Kanade等非常有名的大牛, 囿于篇幅, 不一一列举. 从上得知, 加州派基本占了cv的半壁江山. 最近几年, 特别活跃的cv guys是 USA Jitendra Malik, UC Berkeley Pietro Perona, Caltech Serge Belongie, UCSD Jianbo Shi, UPenn Stefano Soatto, UCLA Fei-Fei Li, Princeton William Freeman, MIT Trevor Darrell, MIT Simon Baker, CMU Yanxi Liu, CMU Songchun Zhu, UCLA Alan Yuille, UCLA Yi Ma, UIUC Michael Black, Brown Carlo Tomasi, Duke Ramin Zabih, Cornell Shree Nayar, Columbia Rama Chellappa, Maryland Steve Seitz,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Europe Andrew Zisserman, Oxford, UK Andrew Fitzgibbon, Microsoft Research Cambridge, UK Roberto Cipolla, Cambridge, UK Jean Ponce, INRIA, France Cordelia Schmid, INRIA, France Bill Triggs, LEAR, France Yair Weiss, Hebrew University, Israel Anat Levin, Hebrew University, Israel Michal Irani, Weizmann, Israel Luc van Gool, University of Leuven/ETH Zurich, Czechic China Songde Ma, NLPR CASIA, Tieniu Tan, NLPR CASIA, Stan Z. Li, NLPR CASIA, Harry Shum, MSRA Xiaoou Tang, MSRA/CUHK Jian Sun, MSRA Steve Lin, MSRA Yasuyuki Matsushita, MSRA Zhouchen Lin, MSRA Long Quan, HKUST Chi-Keung Tang, HKUST 就写到这, 希望这些信息对大家有用. ======================================================== 补充一下那个tree,一个法国大牛 Olivier Faugeras —-Ponce UIUC —lazebnik —-Zhengyou Zhang MSR —-Martial Hebert CMU —Songde Ma, NLPR CASIA Mit AI lab poggio —Oliva —serre Freeman 80年代还来太原理工扶贫了 —Y. Weiss —– Levin —Antonio Torralba (research scientist) Trevor Darrell —Grauman 补充一下 Zisserman还有一个不错的学生 lifeifei的合作者Rob Fergus ======================================================== 按研究方向分分, 应该更合理一些。 现在计算机视觉, 计算机图形图像, 机器学习开始融合到一起了吧。 J. Malik,Zhu Songchu偏segmentation; D. Lowe, S. Ullman, Poggio 偏于从生物视觉的启发来研究视觉; Zisserman, Schmid, Lowe研究局部特征; Luc Van Goo, Long Quanl三维重建; Perona, Li Feife, Freeman视觉i学习, 物体分类; 还有运动分析, 视觉跟踪,纹理分析…………. ======================================================== MIT的Brain Cognitive Science Dept和CSAIL里面聚集了一帮人,有的作low level有的作mid level to high level的。他们的工作是值得关注的。 当然说视觉还是要从伟大的David Marr开始。Tomaso Poggio, Richard Whitman是Marr的同事,传承了其理念,一直往下走。Poggio最近几年比较重点的工作放在他那个hierarchical model上。 T. Poggio的第一个PhD学生是Christof Koch (kLab at Caltech)。哦,顺便说一下Koch的另外一个导师是Valentino Breitenberg——同样是影响了一个时代的大人物。Koch研究重点兴趣在consciousness上,在Nature上的很多文章体现了他的 研究思想。不过他们也做不少初级的视觉问题,诸如attention。 Koch比较知名的弟子比如Laurent Itti和Li Feifei。 Richard Whitman 年纪比较大了,个人不是很关注他现在做的东西。不过他所在的Perceptual Science Group,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地方,这个组其他大家比较熟悉的老师有Aude Oliva和EH Adelson。Adelson最著名的一个事儿是色彩恒常相关的视错觉,93年发在Science上的那篇。 关于Oliva,前面的帖子错了,她不是Poggio的学生,这家伙和Torralba是老 乡,同在法国念书,主要从心理学那条路子开始做,成名之役是hybrid image,和Antonio Torrralba一起搞的。这个Hybrid Image 其实80年代就有了,但是最开始从心理学方向上探讨,没有非常有影响力的文章。后来开始靠谱作自然图像统计,得到Gist theory,当然这个illusion本身后来转投SIGGRAPH,其影响是深远的。嗯,这个和CV关系不大。 Perceptual Science Group出了不少牛人,他们的alumni list可谓超豪华阵容:Yair Weiss, Josh Tenenbaum, Pawan Sinha, Bill Freeman…… 这一派的工作跟我比较相关,大概八卦的关系也能总结出一些。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Van 那个组也做局部特征和物体识别分类。现在Olivier Faugeras也从三维重建转到计算认知学了。 ctozlm, 现在不研究局部特征的很少啊,因为局部特征方法克服了以前方法的很多缺陷。 局部特征方法本就是从三维重建发展出来的。所以他们研究局部特征也就不奇怪了。 INRIA 的 Faugeras 是 IJCV 的 主编,在欧洲 Computer Vision 届是老大,他的弟子Ayach 现在 Medical Image Analysis 领域有超过其师之势。 以下是计算机视觉常用的网络资源,包括实验室网页,比上学校数据库资源更精、更有启发性。排名不分先后,如果有更好的请补充,呵呵~~~ (1)微软公司的文献: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research/pubs (2)微软亚洲研究院: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asia/ ,值得关注Harry Shum, Jian Sun, Steven Lin, Long Quan(兼职HKUST)etc. (3)瑞典隆德大学数学系视觉组: http://www.maths.lth.se/matematiklth/personal/andersp/ 感觉国外搞视觉的好多是数学系出身,大约做计算机视觉对数学要求很高吧。 (4)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http://users.rsise.anu.edu.au/~hartley/ (5)美国北卡大学: http://www.cs.unc.edu/~marc/ (6)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David A. Forsyth: http://www.cs.berkeley.edu/~daf/ (7)CMU的视觉组: http://www.cs.cmu.edu/~cil/vision.html 著名的有Tomasi, Kanade等,CMU不愧是美国计算机牛校,仅视觉就好猛。 (8)法国INRIA: http://www-sop.inria.fr/odyssee/team/ 由Olivier.Faugeras领衔的牛人众多。 (9)英国牛津的A.Zisserman: http://www.robots.ox.ac.uk/~az/ (10)比利时鲁汶大学的L.Van Gool: www.esat.kuleuven.ac.be/psi/visics/ (11)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CASIA NLPR): http://www.nlpr.ia.ac.cn/ 据说在这个只有中国一个小镇大小的地方的鲁汶大学在欧洲排行top10,名列世界top100,还出了几个诺贝尔奖,视觉研究也很牛,真是让Chinese汗颜啊!
个人分类: 机器视觉|3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期病毒免疫学领域的一些有趣的文献
yaoming 2013-8-3 14:18
近期病毒免疫学领域的一些有趣的文献,有些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有些我也没有来得及精读,留在这里慢慢看吧。其中有一篇是我自己的,算自卖自夸吧。 Teijaro JR, Ng C, Lee AM, Sullivan BM, Sheehan KC, Welch M, Schreiber RD, de la Torre JC, Oldstone MB. Persistent LCMV infection is controlled by blockade of type I interferon signaling . Science. 2013 Apr 12;340(6129):207-11. doi: 10.1126/science. Li, J., Liu, K., Liu, Y., Xu, Y., Zhang, F., Yang, H., Liu, J., et al. (2013). Exosomes mediate the cell-to-cell transmission of IFN-α-induced antiviral activity . Nature Immunology, 14(8), 793–803. doi:10.1038/ni.2647 Python S, Gerber M, Suter R, Ruggli N, Summerfield A. Efficient Sensing of Infected Cells in Absence of Virus Particles by B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Is Blocked by the Viral Ribonuclease E(rns.) . PLoS Pathog. 2013 Jun;9(6):e1003412. doi: 10.1371/journal.ppat.1003412. Epub 2013 Jun 13. Schlesinger S, Lee AH, Wang GZ, Green L, Goff SP. (2013) Proviral Silencing in Embryonic Cells Is Regulated by Yin Yang 1. Cell Rep. 2013 Jun 26. pii: S2211-1247(13)00279-9. doi: 10.1016/j.celrep.2013.06.003. Xu, Z., Qiu, Q., Tian, J., Smith, J.S., Conenello, G.M., Morita, T., and Byrnes, A.P. (2013). Coagulation factor X shields adenovirus type 5 from attack by natural antibodies and complement . Nat Med 19, 452–457. Weekes MP, Tan SY, Poole E, Talbot S, Antrobus R, Smith DL, Montag C, Gygi SP, Sinclair JH, Lehner PJ. (2013) Latency-associated degradation of the MRP1 drug transporter during latent human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Science Apr 12;340(6129):199-202 Lusic, M., Marini, B., Ali, H., Lucic, B., Luzzati, R., Giacca, M. (2013). Proximity to PML Nuclear Bodies Regulates HIV-1 Latency in CD4+ T Cells. Cell Host and Microbe, 13(6), 665–677. Elsevier Inc. doi:10.1016/j.chom.2013.05.006 Cooper, A., García, M., Petrovas, C., Yamamoto, T., Koup, R. A., Nabel, G. J. (2013). HIV-1 causes CD4 cell death through D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during viral integration . Nature. doi:10.1038/nature12274 Diner, E. J., Burdette, D. L., Wilson, S. C., Monroe, K. M., Kellenberger, C. A., Hyodo, M., Hayakawa, Y., et al. (2013). The Innate Immune DNA Sensor cGAS Produces a Noncanonical Cyclic Dinucleotide that Activates Human STING. CellReports, 3(5), 1355–1361. The Authors. doi:10.1016/j.celrep.2013.05.009 Amini-Bavil-Olyaee, S., Choi, Y.J., Lee, J.H., Shi, M., Huang, I.-C., Farzan, M., and Jung, J.U. (2013). The Antiviral Effector IFITM3 Disrupts Intracellular Cholesterol Homeostasis to Block Viral Entry . Cell Host Microbe 13, 452–464. Bitzegeio, J., Sampias, M., Bieniasz, P.D., and Hatziioannou, T. (2013). Adaptation to the IFN-induced antiviral state by human and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es. Journal of Virology. Dai, L., Lidie, K.B., Chen, Q., Adelsberger, J.W., Zheng, X., Huang, D., Yang, J., Lempicki, R.A., Rehman, T., Dewar, R.L., et al. (2013). IL-27 inhibits HIV-1 infection in human macrophages by down-regulating host factor SPTBN1 during monocyte to macrophage differentiation . J Exp Med 210, 517–534. Feng, Z., Hensley, L., McKnight, K.L., Hu, F., Madden, V., Ping, L., Jeong, S.-H., Walker, C., Lanford, R.E., and Lemon, S.M. (2013). A pathogenic picornavirus acquires an envelope by hijacking cellular membranes. Nature 496, 367–371. Ferguson, B.J., Mansur, D.S., Peters, N.E., Ren, H., and Smith, G.L. (2012). DNA-PK is a DNA sensor for IRF-3-dependent innate immunity . eLife 1, e00047–e00047. Galo, R.P., Le Tortorec, A., Pickering, S., Kueck, T., and Neil, S.J.D. (2012). Innate Sensing of HIV-1 Assembly by Tetherin Induces NFκB-Dependent Proinflammatory Responses . Cell Host Microbe 12, 633–644. Hasan, M., Koch, J., Rakheja, D., Pattnaik, A.K., Brugarolas, J., Dozmorov, I., Levine, B., Wakeland, E.K., Lee-Kirsch, M.A., and Yan, N. (2013). Trex1 regulates lysosomal biogenesis and interferon-independent activation of antiviral genes . Nat Immunol 14, 61–71. Horan, K.A., Hansen, K., Jakobsen, M.R., Holm, C.K., Sby, S., Unterholzner, L., Thompson, M., West, J.A., Iversen, M.B., Rasmussen, S.B., et al. (2013). Proteasomal Degradation of Herpes Simplex Virus Capsids in Macrophages Releases DNA to the Cytosol for Recognition by DNA Sensors . J Immunol. Malfavon-Borja, R., Wu, L.I., Emerman, M., and Malik, H.S. (2013). Birth, decay, and reconstruction of an ancient TRIMCyp gene fusion in primate genomes . Proc Natl Acad Sci USA. Rowe, H.M., Kapopoulou, A., Corsinotti, A., Fasching, L., Macfarlan, T.S., Tarabay, Y., Viville, S., Jakobsson, J., Pfaff, S.L., and Trono, D. (2013). TRIM28 repression of retrotransposon-based enhancers is necessary to preserve transcriptional dynamics in embryonic stem cells . Genome Res. 23, 452–461. Sun, L., Wu, J., Du, F., Chen, X., and Chen, Z.J. (2013). Cyclic GMP-AMP synthase is a cytosolic DNA sensor that activates the type I interferon pathway . Science 339, 786–791. Wu, J., Sun, L., Chen, X., Du, F., Shi, H., Chen, C., and Chen, Z.J. (2013). Cyclic GMP-AMP is an endogenous second messenger in innate immune signaling by cytosolic DNA . Science 339, 826–830.
6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制度漏洞致高校科研领域贪腐案多发
DynamoChina 2013-8-1 17:33
​ ​ 制度漏洞致高校科研领域贪腐案多发 ​ 原山东财政学院“微山旅游规划”和“傅村镇旅游规划研究”课题组,以差旅费名义分37次报销各地到佳木斯的单程火车票1505张,金额达28.36万元,占2008年至2011年该项目拨入经费57万元的49.75%。目前,该课题组责任人已受到行政严重警告处分。此事前不久经媒体报道后,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从事科学研究是当今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科研项目的多少以及质量高低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特别是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而科研经费则是正常开展科研活动的必要保障。一所高校的科研经费,少则几百万、几千万元,多则十几亿元,如何管好、用好科研经费,确实是个大问题。 我国刑法中对于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的有关规定、教育部关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制度以及各高校对科研经费报销的具体要求,都对科研经费使用进行了规范与约束。但是,高校科研活动中截留、挪用、挤占乃至私吞贪污科研经费等违法乱纪行为仍屡禁不止。如何管好高校科研项目的“钱袋子”,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科研领域贪腐案多发:贪念作怪可怕,更需防堵制度漏洞 在被查处的科研经费案件中不乏重大项目,一旦案发,往往造成重要科研项目中断、重大课题草草了结、科研机构正常秩序被破坏等严重后果。 2010年,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中国科协年会特邀报告会上披露,近年来我国科技经费节节攀升,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长,基本走出了经费短缺的时代。以国家社科基金为例,基金额已经从1991年的1300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11亿9589万元。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高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以及项目所需的科研经费也是水涨船高,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然而,这些投入是否真正做到了财尽其用,成了人们心中的一个疑虑。原山东财政学院两个课题组用近一半的科研经费花在了去佳木斯的火车票上,这表明一些人已经明目张胆地将科研项目的“钱袋子”当成自家的“小金库”,想方设法地违规支取和套现,将科研经费收入自己囊中。 事实上,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2013年元旦前,中科院某重点实验室前主任段某,因使用虚假票据以各种名义从科研经费中非法报销,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13年。 北京市海淀区是高校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每年都会办理一定数量的高校科研经费腐败案件。该检察院的有关统计材料显示,2005年至2012年6月,该院反贪局共查办与科研经费有关的案件11起共15人,反映出科研经费在拨付、管理、使用等环节均存在风险点。例如,北京某高校高级实验师徐某和实验室技师谢某,以参观考察、学习交流等名义,前往西藏、四川、新疆、河南等地旅游,后分别从仪器开发经费中报销个人旅游费用3万元和2.15万元,最终被法院定罪处刑。 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查处的科研经费案件中不乏重大项目,一旦案发,往往造成重大科研项目中断、重大课题草草了结、科研机构正常秩序被破坏等严重后果。某科学院研究所顾某等4人在承担某重点项目课题时,共同协商,采取与相关协作单位签订虚假“子课题协议”的手段,将节余的课题经费拨付给子课题承担单位,并从相关单位变现后返款共计81万余元,其中少部分用于课题组公务支出,大部分被4人私分,金额共计62万余元,最终4人均被判处1到2年不等的有期徒刑。由于该课题组承担的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两项重大科研项目,4名被告人均是资深专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实力和技术实力雄厚,案发后,该项目的研究工作遇到了重大挫折。 每当有高校科研经费贪腐案件被披露,总有一些人指责高校科研人员私欲膨胀,是咬破钱袋子的“硕鼠”。科研经费贪腐行为屡禁不止,个人的贪念作怪与制度上的漏洞,哪个危害性更大? 对此,某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李享(化名)认为,科研经费领域违法乱纪行为频发,固然有行为人目无法纪、个人贪欲膨胀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制度漏洞,比如科技投入体制的不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设计不合理以及监管不到位,等等。同时,他一再强调,目前科研经费领域的违法乱纪行为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的高校科研人员都能在承担较大科研压力的同时,秉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努力地做好研究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卢建平从犯罪学的角度指出,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是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的结合。因此,高校科研经费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不能完全归责于科研人员,从根本上看还是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即一方面是国家部分科技经费没有找到合适的投放对象;另一方面则由于种种原因,部分科研人员得不到足够的科研经费,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 作为常年查办“侵蚀”高校科研经费案件的检察官,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罗猛表示,高校科研腐败问题时有发生,有科研主管单位没有负起管理职责的原因,也有科研人员个人职业操守的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还是科研项目管理体制不够科学,经费管理过于死板。 高校科研经费报销难:管得太死是票据造假的诱因? 经费报销的严苛直接导致很多科研经费无法报销,如此一来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管得越死,报销越难;报销越难,造假越多。 目前,我国对于科研经费管理主要实行以项目组或课题组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科研项目由各科研院校作为依托单位统一管理,经费使用则由项目组或课题组在批准的额度内实用实销。对于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问题,也有一些人发出了这样的质疑:“是不是各个学校科研经费管理还不够严格?”事实真的如此吗? 2012年12月,针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3个文件分别对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加强科研行为规范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还就建立配套的监督检查措施和奖惩制度做出具体规定,从制度上对科研管理工作的程序进行了明确规范,加强了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强化了责任追究,构成了覆盖科研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和人员管理“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 可以说,这些规范性文件为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又戴上了一层“紧箍咒”。事实上,各个高校对于科研经费管理的严格程度已经让不少教师“吃不消”了。 2011年3月29日,中国青年报上一篇名为《青年人文学者做学问咋就这么难》的文章,引起了很多大学教师的共鸣,其中提到,学校的财务报销制度让高校青年教师饱受煎熬。同样,近日,某高校的校领导到下属某学院进行调研,教师们反映最多的问题也是科研经费的报销问题。 付严(化名)是北京某高校的博士生,从硕士开始就时不时地为导师的各种课题报销费用。他直言每次接到导师要求帮忙报销经费的电话,都会有点发怵。让他感到发怵的不是要充当跑腿的角色,而是报销过程的“艰辛”。他说:“每次到财务部门报销课题经费,不来回折腾几次那是报不下来的。因票据不符合要求被打回的次数实在是太多了。”有一次,他参与了某项课题的结题工作,仅仅是提交项目经费决算表,就在学校财务部门、学院、导师办公室来来回回跑了5趟。因为学校财务部门要求经费决算必须严格按照项目计划书中经费预算的类别及额度填报,甚至连决算表中数字的小数点位数都有明确规定。付严直呼,学校科研经费报销实在是管得太死了。 在美国,科研经费的使用也有严格的审计。段辛(化名)是美国西部一所高校的科研人员。据他介绍,任何有可能被用于个人享受的地方(餐饮和可能的个人用品等)都是审计的重点对象。在这种压力下,即使不需要最终的审计,学校的相关秘书和会计也会限制教授和学生们报账的权限。比如,学术交流总会有餐饮费用,但是无论是举世知名的教授还是基金项目的负责人(提供科研经费的人),来学校开会都是简单地就餐。晚餐相对正式一些,但也就是一份牛排或一份鱼肉之类,外加几块面包。即使这样,每次餐饮的报账都要详细写明请谁吃了,为什么,吃了什么,因为审计对餐饮特别严格。美国某大学曾经有过一个例子,3个人的晚餐吃了4份饭菜,就被审计揪住不放,要求教授把一份饭的钱退还。 不过,段辛说,在科研经费使用受到严格审计的同时,美国的教授们也会有一些相对灵活的收入来源,包括教授自己实验室的设备开放给外部人使用而收取的费用,科研项目明细账里列明的工资,学校或系里给教授自由支配的经费,等等。其中,学校或系里给教授自由支配的经费不直接属于任何科研经费,支配权基本归教授自己,即使教授使用这些经费购买个人消费产品,也没有人会说什么。此外,大部分科研项目都会明确规定,有多少经费是用于会议的,而教授本人也会从系里得到一部分用于会议的经费,这些经费一般来说都够用。 原山东财政学院课题组违规报销经费的事件经媒体报道后,也有网友在网上跟帖感慨:“我是高校老师,现在的科研项目管理有问题,尤其是软课题(包括软件开发),不需要买什么设备,需要的是研究者的智力劳动,但经费支出却没有‘开发’费用,所有经费只能通过报票来花,而能报的票却有严格限制,经费经常报不出来。所以,违规报项目经费也是无奈之举。” 在科研经费贪腐案件频发的背景下,国家乃至各高校都在强化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不可谓不严,对于防范此类案件的发生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在没有其他较为灵活的经费来源的情况下,这种严苛性直接导致很多科研经费无法报销。再加上科研项目千差万别,高校财务工作人员无法一一核实票据的真实性,只能对相关票据进行形式审查,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加剧了个别科研人员在经费报销上的造假行为。如此一来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管得越死,报销越难;报销越难,造假越多。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卢建平认为,相对于在经费报销时缺乏灵活性的严苛管理,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精细化、科学化,要分类别、分学科,让科研经费管理严得更有道理、更有成效,在管好科研经费的同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简单地强调“从严管理”。 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规范管理与创新机制双管齐下 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上,还应强化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分类管理,创新科研评价制度,进行科研支出绩效考核,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项目合同制。 当前,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有以下3种来源:一是国家通过自然科学基金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以及各级政府拨付的用于支持课题研究、改善科研条件等科学活动的各类专项经费,这些专项拨款成为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称为“纵向课题经费”。二是各类各级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也会投入部分资金支持科研工作,称为“横向课题经费”。三是一些由学校支持、使用其他课题结余经费或者科研人员自筹经费的科研项目,称为“自选课题经费”。目前,对于科研经费具体支出的管理,纵向课题一般较为严格,而横向课题以及自选课题相对要宽松一些。 如何才能管好高校科研项目的“钱袋子”,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杨秋波认为,首先还得立好规矩、定好制度。从立法上看,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责任的系统法律。立法的缺失,直接导致科研项目管理的混乱,呈现出“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局面。管理制度的不统一造成不同科研单位管理规定不协调、甚至冲突。比如,目前高校根据资金来源一般将科研项目分为纵向课题项目和横向课题项目,但是科技部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相关规定却没有对纵向课题项目和横向课题项目作出规定,项目性质大多由各项目受托单位自行确认,导致科研项目分类混乱。同时,对于科研资金的使用,不同单位的规定也大相径庭。科研项目管理各行其是,造成资金管理因单位不同而相差甚远,在制度上为科研经费的贪污滥用提供了可乘之机,监管机构管理起来也有一定难度。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杨秋波、钟鸣两位检察官建议,应展开科研项目管理的调研立法工作,制定全国统一的科研项目管理法律,各地方、各部门要在中央立法的基础上制定配套实施条例,形成法律和地方规章制度相配合、协调统一的制度体系。 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强化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分类管理也成为专家们的共识。卢建平认为,对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应该实行分类管理制度,在项目经费指标设计上更加精细化。比如,从学科性质的角度区分,自然科学研究,在经费分配上可注重前期资助,以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而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则应更多地关注后期成果,以提升研究的影响力。 从具体的经费分配与管理机制上看,国外发达国家往往也是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经费分配与管理机制。以美国为例,对于基础研究等自由探索类研究,采取的是“国家导向、自由申报、同行评议”的专家评审机制;对于使命导向型技术开发类项目,多利用招标投标机制对项目承担者进行筛选,并通过合同方式进行项目管理。 做好财务管理是管好科研项目“钱袋子”的重要环节,如何才能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北京理工大学财务处副处长周勇将其总结为:统一规范、分类管理,费用统筹、合理摊销,保证预算、用活用好。具体而言,就是高校首先要区分科研经费的性质和来源,依据现有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实现差别化管理;以统一、明确的业务规范统一指导。其次,合理列支间接费用,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摊销和记列方法,可适当扩大间接费用的比例,以提高学校调配科研资金的灵活性;落实学校、院系、课题组三级管理体系,间接成本也可多级分配。再其次,更加注重发挥财务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与课题组一起做好课题经费的预算编制,合理配置各项成本费用,并通过财务信息平台、配套制度与措施设计,保证课题经费用活用好。 在经费报销的监管方面,由于科研经费支出多采用现金支出、事后报销的形式,经费使用的真实性以及资金流向等都难以掌握。为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北京师范大学近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务卡办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科研项目负责人、科研项目经费日常管理人员以及各单位公用经费管理负责人等必须办理公务卡。已经办理公务卡的人员,在发生日常公务支出时,优先使用公务卡结算,其次使用支票、汇款等其他银行结算方式,在确实无法使用公务卡、银行结算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现金结算。 改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完善立法、统一规范、分类管理、加强监管以外,采访中,一些学者还提出了创新科研评价制度、进行科研支出绩效考核、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项目合同制等建议。所以,管好高校科研项目的“钱袋子”,需要双管齐下,不仅课题组成员要“洁身自好”,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 相关概念 ○ 纵向科研经费: 是指政府财政拨款项目的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实行预算管理,执行国家相关经费管理办法,严格按照项目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范围和开支比例规范使用。 横向科研经费: 是指主要通过承接企业及社会科技项目、开展科研协作、转让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咨询所取得的收入和其他科研收入。横向科研经费实行合同管理,必须按照项目合同书中约定的经费使用用途、范围和开支标准,执行国家和学校相关办法,合理、规范使用。 间接费用: 即科研课题间接成本补偿。间接费用是指承担科研课题任务的单位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费用,主要包括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管理人员的补助支出,以及用于科研人员激励的绩效支出等。 公务卡: 是指财政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贷记卡。公务卡消费的资金范围主要包括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和零星购买支出等费用。工作人员外出公务消费时,可以不再预借现金,而是持公务卡先行刷卡支付,并取得发票及刷卡凭证(即银行的小票),出差回来后向单位财务申请报销,单位财务审核无误后将报销款项直接划入该工作人员公务卡账户中。公务卡不仅方便了公务小额支付,而且财政部门能够将公务支出信息统一纳入财政动态监控的范围,保证每一笔财政支出都公开透明,有利于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原标题:如何管好高校科研“钱袋子”)
1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容易中的期刊
yzcck 2013-7-31 18:15
(1)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从投稿到发表,一年半时间 (2) Pattern recognition 不好中,时间长 (3) IEIC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Systems , 作者中有一个必须是会员。收费高,审稿快。影响因子 0.4 (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审稿周期一般 6--12 周,影响因子偏低,容易中。 (5)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 中等偏上,要求较高,杂志级别不错,关注人数偏少,比较冷门 (6)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 , 影响因子低0.5左右,接搞量大,容易发表,审稿周期一般3--6个月。 (7) 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 9 个月审稿期,平均投稿命中率 20% ,业内比较认可 (8) journal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image representation , 投稿容易,审稿周期一年以上 (9)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影响因子0.99, 美国,审稿一个多月 , ( 1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Graphics, Vision and Image Processing (GVIP) , (11) IET Image Processing , 影响因子 0.758 , EI Compendex ,审稿周期一年以上 (12) IET Computer Vision ,影响因子 0.969 , (13) SIAM Journal on Imaging Sciences , (1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JPRAI) ,影响因子 0.5 , EI compendex, sci, 审稿时间超长,一两年 (15)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 审稿 4---8 周左右,影响因子不高,容易中,关注人不多 (16) Journal of Logic and Computation , 影响因子,0.789,SCI检索 (17) IEIC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Systems 审稿时间 2--4周,容易中,影响因子小,相对冷门,关注人数不多。 (18)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影响因子 偏低,但仍然需要一定水平才可以投,审稿2--4周,SCI,EI检索 (19) Signal Processing: Image Communication ,容易中,审稿周期半年到一年 (2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 较难,审稿周期半年到一年, EI,SCI 检索 (21)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Imaging and Vision ,审稿半年到一年,影响因子不高,不容易中,稍微有些冷门。 (22) Machine Vision and Applications , 影响因子偏低,但是接稿量不是很大,审稿周期 一年以上 ,但容易发表 , SCI,EI 检索 (23) Pattern Analysis Applications , 影响因子不高,影响力也比较小,审稿时间 一年以上 ,但容易投中。 (24) Signal Image and Video Processing , 容易中,审稿时间半年到一年, EI 检索 (25)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mage analysis , EI 检索, (26) Journal of digital imaging ,审稿周期半年到一年,影响因子偏低,容易中,很少有人关注 (2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aging systems and technology ,影响因子偏低,容易中,审稿周期半年到一年。 (28) journal of vlsi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s for signal image and video ,影响因子偏低,容易中,审稿周期一年以上,关注人比较少。
0 个评论
近期图书情报领域国际会议相关信息(个人总结2)
guowenjiao 2013-7-30 16:02
会议名称 召开日期 地点 投稿截止日期 URL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Engineering and Ontology Development 2013 年 9 月 19 日~ 22 日 阿尔加维(葡萄牙) 2013 年 6 月 24 日 http://www.keod.ic3k.org/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2013 年 9 月 19 日~ 22 日 阿尔加维(葡萄牙) 2013 年 6 月 24 日 http://www.kdir.ic3k.or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 ICIVTA 2013 年 11 月 14 日~ 15 日 威尼斯 2013 年 8 月 31 日 http://www.waset.org/conferences/2013/venice/icivta/index.php IVAPP 2014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14 年 1 月 5 日~ 8 日 里斯本 2013 年 9 月 11 日 http://www.wikicfp.com/cfp/servlet/event.showcfp?eventid=30803copyownerid=7812 19th ACM SIGKDD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2013 年 8 月 11 日~ 14 日 芝加哥 2013 年 2 月 22 日 http://www.kdd.org/kdd2013/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Web-based Applications Services 2013 年 12 月 2 日~ 4 日 维也纳(奥地利) 2013 年 7 月 15 日 http://www.iiwas.org/conferences/iiwas2013/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tending Database Technology 2014 年 3 月 24 日~ 28 日 雅典 2013 年 10 月 22 日 http://www.edbticdt2014.gr/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 Information , and Creativity Support Systems 2013 年 11 月 7 日~ 9 日 克拉科夫(波兰) 2013 年 6 月 30 日 http://www.kicss2013.ipbf.eu/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g Data 2013 年 10 月 6 日~ 9 日 圣克拉拉(美国) 2013 年 6 月 23 日 http://www.ischool.drexel.edu/bigdata/bigdata2013/callforpaper.htm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 ICIKM 2014 年 2 月 27 日~ 28 日 巴塞罗那 2013 年 10 月 31 日 http://www.waset.org/conferences/2014/barcelona/icikm/index.php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 Proces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2014 年 3 月 23 日~ 27 日 巴塞罗那 2013 年 10 月 28 日 http://www.iaria.org/conferences2014/eKNOW14.html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Databases , Knowledge , and Data Applications 2014 年 4 月 20 日~ 24 日 夏蒙尼(法国) 2013 年 11 月 28 日 http://www.iaria.org/conferences2014/DBKDA14.html IEEE 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Informatics 2013 年 9 月 26 日~ 28 日 苏博蒂察(塞尔维亚) 2013 年 8 月 12 日 http://conf.uni-obuda.hu/sisy2013/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and Smart Technologies 2014 年 1 月 30 日 ~ 31 日 泰国 2013 年 10 月 15 日 http://www.kst-thailand.org/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3 年 7 月 8 日 ~ 10 日 俄斯特拉发(捷克) 2013 年 6 月 17 日 http://sdiwc.net/conferences/2013/dictap2013/ 19th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2013 年 8 月 15 日 ~ 17 日 芝加哥 2013 年 2 月 22 日 http://amcis2013.aisnet.org/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althcare Informatics 2013 年 9 月 9 日 ~ 11 日 费城 2013 年 2 月 20 日 http://www.ischool.drexel.edu/ICHI2013/ 11th Australasian Data Mining Conference 2013 年 11 月 13 日 ~ 15 日 堪培拉(澳大利亚) 2013 年 7 月 15 日 http://ausdm13.togaware.com/ 7th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Search and Data Mining 2014 年 2 月 24 日 ~ 28 日 纽约 2013 年 8 月 26 日 http://www.wsdm-conference.org/201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trics: Theory , Applications and Systems 2013 年 9 月 29 日 ~ 10 月 2 日 华盛顿 2013 年 5 月 6 日 http://www.btas2013.org/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Data Mining 2014 年 9 月 9 日 ~ 12 日 奥兰多 2014 年 6 月 15 日 http://www.ieee-ssci.org/CIDM.html 1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Reuse and Integration 2013 年 8 月 14 日 ~ 16 日 旧金山 2013 年 5 月 20 日 http://www.sis.pitt.edu/~iri2013/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2013 年 10 月 28 日 ~ 30 日 普吉岛(泰国) 2013 年 7 月 12 日 http://saki.siit.tu.ac.th/snlp2013/ 17th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Natural Language Learning 2013 年 8 月 8 日 ~ 9 日 索菲亚(保加利亚) 2013 年 4 月 17 日 http://www.wikicfp.com/cfp/servlet/event.showcfp?eventid=27672copyownerid=2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2013 年 10 月 18 日 ~ 21 日 西雅图 2013 年 7 月 5 日 http://hum.csse.unimelb.edu.au/emnlp2013/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Fusion 2013 年 7 月 9 日 ~ 12 日 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2013 年 3 月 15 日 http://www.fusion2013.or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4 年 10 月 26 日 ~ 29 日 墨尔本(澳大利亚) 2014 年 4 月 6 日 http://www.isita.ieice.org/2014/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Bioinfor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2014 年 5 月 21 日 ~ 24 日 希尔顿夏威夷海滩度假村 2013 年 11 月 15 日 http://web.mst.edu/~cornss/CIBCB2014/ 15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Health Networking , Application Services 2013 年 10 月 9 日 ~ 12 日 里斯本(葡萄牙) 2013 年 5 月 20 日 http://www.ieee-healthcom.org/2013/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omain Driven Data Mining 2013 年 12 月 8 日 ~ 11 日 达拉斯 2013 年 8 月 3 日 http://datamining.it.uts.edu.au/dddm/dddm13/ 7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Data Acquisition and Advanced Computing Systems: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2013 年 9 月 12 日 ~ 14 日 柏林 2013 年 3 月 18 日 http://idaacs.net/2013/ 8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3 年 9 月 10 日 ~ 12 日 伊斯兰堡(巴基斯坦) 2013 年 6 月 20 日 http://www.icdim.org/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and Informatics 2013 年 8 月 28 日 ~ 30 日 古晋(马来西亚) 2013 年 5 月 31 日 http://www.icociNaNs.net.my/icoci2013/home.asp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2013 年 12 月 14 日 ~ 15 日 峨眉山 2013 年 6 月 30 日 http://www.cis-lab.org/cis2013/index.php?About_CIS%26%23160%3B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Secured Transactions 2013 年 12 月 9 日 ~ 12 日 伦敦 2013 年 6 月 30 日 http://www.icitst.org/ 48th Annu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ystems 2014 年 3 月 19 日 ~ 21 日 普林斯顿大学 2014 年 1 月 3 日 http://ee-ciss.princeton.edu/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2013 年 12 月 1 日 ~ 3 日 成都 2013 年 7 月 10 日 http://www.icime.org/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mantics, Knowledge Grids 2013 年 10 月 3 日 ~ 4 日 北京 2013 年 7 月 3 日 http://www.knowledgegrid.net/SKG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Models, Methods and Algorithms 2014 年 3 月 3 日 ~ 6 日 法国 2013 年 9 月 19 日 http://www.bioinformatics.biostec.org/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ine 2013 年 12 月 18 日 ~ 21 日 上海 2013 年 8 月 5 日 http://bibm2013.tongji.edu.cn/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Applications of Digital Information and Web Technologies 2013 年 11 月 15 日 ~ 17 日 班加罗尔(印度) 2013 年 8 月 5 日 http://www.socio.org.uk/icadiwt/ IEEE Symposium on Large-Scale Data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2013 年 10 月 13 日 ~ 14 日 亚特兰大 2013 年 5 月 15 日 http://www.ldav.org/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3 年 12 月 21 日 ~ 23 日 库尔纳(孟加拉国) 2013 年 7 月 2 日 http://www.iccit.org.bd/2013/ 14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cs 2013 年 11 月 19 日 ~ 21 日 布达佩斯 2013 年 8 月 12 日 http://conf.uni-obuda.hu/cinti2013/ 6th Information Retrieval Facility Conference 2013 年 10 月 7 日 ~ 9 日 利马索尔(塞浦路斯) 2013 年 6 月 14 日 http://cyprusconferences.org/irfc2013/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2013 年 9 月 29 日 ~ 10 月 2 日 哥本哈根 2013 年 5 月 1 日 http://ictir2013.org/ 9th Asia Information Retrieval Societies Conference 2013 年 12 月 9 日 ~ 11 日 新加坡 2013 年 6 月 23 日 http://www.colips.org/conference/airs2013/
58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期图书情报领域国际会议相关信息(个人总结1)
guowenjiao 2013-7-30 16:00
会议名称 召开日期 地点 投稿截止日期 URL 13th IFLA (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 Interlending Document Supply Conference 2013 年 10 月 16 日~ 18 日 北京 2013 年 3 月 5 日 http://ilds2013.calis.edu.cn/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ed Information , IC-ININFO 2013 年 9 月 5 日~ 9 日 布拉格(捷克) 2013 年 6 月 30 日 http://www.icininfo.net/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a Changing World 2013 年 9 月 4 日~ 6 日 利莫瑞克(爱尔兰) 2013 年 6 月 14 日 http://imcw2013.bilgiyonetimi.net/ The Twel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Data Analysis , IDA 2013 2013 年 10 月 17 日~ 19 日 伦敦 2013 年 5 月 6 日 http://ida2013.org/ Associ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ALISE) Annual Conference 2014 年 1 月 21 日~ 24 日 费城 2013 年 7 月 15 日 http://www.alise.org/2014-conferenc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Digital Libraries , ICADL 2013 年 9 月 9 日~ 11 日 班加罗尔(印度) 2013 年 6 月 28 日 http://www.icadl2013.org.in/ 13th ACM/IEEE-CS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 , JCDL 2013 年 7 月 22 日~ 26 日 印第安纳波利斯 2013 年 2 月 8 日 http://www.jcdl.org/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gital Libraries , TPDL 2013 年 9 月 22 日~ 26 日 瓦莱塔(马耳他) 2013 年 4 月 3 日 http://www.tpdl2013.info/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2013 年 7 月 15 日~ 19 日 维也纳 2013 年 1 月 21 日 http://www.issi2013.org/ 7th Metadata and Semantics Research Conference 2013 年 11 月 19 日~ 22 日 塞萨洛尼基(希腊) 2013 年 6 月 20 日 http://mtsr2013.teithe.gr/ 79th IFLA Worl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ongress 2013 年 8 月 17 日~ 23 日 新加坡 2013 年 2 月 22 日 http://conference.ifla.org/ifla79 10th Northumbri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2013 年 7 月 22 日~ 25 日 约克(英格兰) 不详 http://www.york.ac.uk/about/departments/support-and-admin/information-directorate/events/northumbria-conference/ 7th International Evidence Base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 Conference 2013 年 7 月 15 日~ 18 日 萨斯卡通(加拿大) 不详 http://eblip7.library.usask.ca/#homepag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2013 年 11 月 2 日~ 3 日 迪拜 2013 年 7 月 15 日 http://www.wikicfp.com/cfp/servlet/event.showcfp?eventid=31156copyownerid=33993 Georgi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2013 年 8 月 23 日~ 24 日 萨凡纳 ( 美国 ) 2013 年 4 月 1 日 http://ceps.georgiasouthern.edu/conted/infolit.html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3 年 8 月 19 日~ 22 日 哥本哈根 2013 年 3 月 1 日 http://www.iva.dk/english/colis8/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lational Biomedical Informatics , ICTBI 2013 年 9 月 20 日~ 22 日 江苏太仓 2013 年 4 月 30 日 http://ictbi.imed-cn.org/ictbi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2013 年 10 月 23 日~ 25 日 里斯本(葡萄牙) 2013 年 5 月 15 日 http://www.wikicfp.com/cfp/servlet/event.showcfp?eventid=30280copyownerid=49964 1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2013 年 6 月 26 日~ 28 日 哈利法克斯(加拿大) 2013 年 3 月 15 日 https://www.ishimr2013.com/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dic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2014 年 4 月 2 日~ 4 日 佛罗伦萨 2013 年 12 月 15 日 http://www.poloprato.unifi.it/it/ricerca/ismict2014/home.html 1st ACI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3 年 8 月 31 日~ 9 月 4 日 松江市(日本) 2013 年 5 月 1 日 http://aai2013.iaiai.org/scit.html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2013 年 7 月 23 日~ 25 日 沈阳 2013 年 5 月 16 日 http://icnc-fskd.lntu.edu.cn/index.htm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Quality 2013 年 11 月 7 日~ 9 日 小石城(美国) 2013 年 7 月 1 日 http://www.iciq2013.or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Capture 2013 年 6 月 23 日~ 26 日 班夫(加拿大) 2013 年 2 月 15 日 http://events.kmi.open.ac.uk/kcap2013/ 14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2013 年 9 月 5 日~ 6 日 考纳斯(立陶宛) 2013 年 4 月 4 日 http://academic-conferences.org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 CIKM 2013 年 10 月 27 日~ 11 月 1 日 伯林格姆(美国) 2013 年 5 月 17 日 http://www.cikm2013.org/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 ICIKM 2013 年 7 月 20 日~ 21 日 成都 2013 年 6 月 15 日 http://www.icikm.or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yber-enabled distributed comput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2013 年 10 月 10 日~ 12 日 北京 2013 年 6 月 14 日 http://www.cyberc.org/ 4th Workshop on Analysis and Retrieval of Tracked Events and Motion in Imagery Streams 2013 年 10 月 21 日 巴塞罗那 2013 年 7 月 1 日 http://www.artemis2013.tuc.gr/ 36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dversarial Information Retrieval on the Web 2013 年 7 月 28 日~ 8 月 1 日 都柏林 不详 http://sigir2013.ie/ Six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xploiting Semantic Annotations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2013 年 10 月 28 日 旧金山 2013 年 6 月 21 日 http://staff.science.uva.nl/~kamps/esair13/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Retrieval , ICMR 2014 年 4 月 1 日~ 5 日 格拉斯哥(苏格兰) 2013 年 11 月 2 日 http://www.icmr2014.org/ UK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 UKCI 2013 年 9 月 9 日~ 11 日 吉尔福德 2013 年 5 月 30 日 http://ukci2013.cs.surrey.ac.uk/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mantic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2013 年 8 月 28 日~ 29 日 雪兰莪(马来西亚) 2013 年 4 月 1 日 http://www.ftsm.ukm.my/stair13/ IEEE World Congress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2014 年 7 月 28 日~ 29 日 北京 2014 年 4 月 1 日 http://www.ieee.org/conferences_events/conferences/conferencedetails/index.html?Conf_ID=20905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ealth Informatics and Bioinformatics 2013 年 9 月 25 日~ 27 日 安卡拉(土耳其) 2013 年 5 月 13 日 http://2013.hibit.org.tr/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Communications 2014 年 3 月 18 日~ 20 日 吉隆坡 2014 年 1 月 20 日 http://sdiwc.net/conferences/2014/icdipc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Language Processing , IALP 2013 年 8 月 17 日~ 19 日 乌鲁木齐 2013 年 5 月 17 日 http://www.colips.org/conference/ialp2013/
6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文社科领域的课题会毁了文史哲的研究吗?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3-7-29 21:38
有人说,社会科学中的课题会毁了文史哲的研究。我看了这个人的文章,是有些道理,但并不全面。如果是基金类的课题,一般都是指导性的,申请者其实还是要根据自己研究的基础来定题目。一般基金类课题,其指南多与学科建设有关,也有与实际应用有关的。但这种实际应用也多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基金类课题中,基础理论的肯定也有,而实践性的也多少包括一些理论性的子课题。所以一般能拿到基金类课题的,对学科的建设多少都会有些益处。 不过,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基金课题,很多情况并不公平,有资格出指南的,基本都按照自己研究的路子来出,所以一些重大基金类课题,往往都由这些出指南的人拿到,或者由他们的学生或者部下拿到。这样一来,其他非嫡系部队基本没戏。但这并不等于说,只有这些人所做的研究才是水平最高的,而其他非嫡系做的就一定不如他们。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确实也会毁了文史哲方面的研究。这种做法本身就与科学无关。或者说,如果只由那些固定的所谓专家来定指南,那么定出的指南可能只会涉及到这些专家所研究的课题领域,而其他的可能也是基础理论领域的,也有较大意义的课题根本就不可能入选到指南当中。这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弊端,或者一种损失。所以基金类课题的申报,公平必须是第一位的。至少定指南的,不能申报课题,要申报课题的,不能出马制定指南。这应该是一个最起码的规则。 非基金类课题,特别是那些横向课题,问题就复杂了。一般说来,横向课题多为应用型课题。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生产企业等需要解决一些涉及到社会科学领域里的问题,于是招标,或者寻找牛人牛单位帮助解决这样的问题。这种活说白了,基本谁都能干,只要你愿意下功夫,愿意苦干,水平只要不是太差,把活干完都不会有大问题。只是这样的横向课题一般与学科建设没有太大的关系。有一位历史学博士,当了副研究员有十多年了,急于要解决正高职的问题。但单位有规定,必须要有课题,这是门槛值。一个研究历史的,哪儿那么容易就找到课题。在基金类课题中,史学类的就很少。他研究的领域相对也比较窄,一般的基金类课题基本就没有相关的指南。他要做自己熟悉的研究,反正要拿基金类课题基本没戏。可是一个学历史的,你让他拿横向应用型课题,那更不可能会涉及到基础理论的研究了。这位老兄为了解决正高职的问题,急的经常一脑门子汗,可是就是没辙。后来,实在给挤兑的没招了,托人找到他原来工作过的城市自来水公司,人家有一个研究课题,他也实在顾不过来了,就跟人申请了。人家还挺照顾,这个课题就给他了。其实在我看来,这个自来水公司纯粹也是人情照顾。这位副研究员人也不在这个城市,他的研究跟自来水也完全不搭界,人家自来水公司凭什么把课题给他?不就是照顾这个人情吗?结果好了。他拿到自来水公司的这个课题,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申请正高职职称了。因为门槛值已经过了。在其他方面,无论是文章、还是著作,都还比较过硬的。所以正高职职称的解决基本没有遇到什么阻碍。 可是,你拿了人家的课题,拿了人家的钱,你总得给人家干活呀。这活到底怎么干,我后来没有问过,自然也不知道。但据我估计,这真是一件挺痛苦的事。你怎么也得搭点功夫吧,怎么也得到那个城市跑几趟吧,怎么也得拿出个像样的成果来吧。这些活干得都跟他的历史学研究没有一毛钱关系,你说他得多难受、多痛苦吧。后来怎么结的题,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我只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他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情愿也没有办法。谁让自己把活给揽下来了呢?你把活儿揽下来了,你能不给人干么? 这种事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绝不是个别的。 19997 年,我去武汉开会,当地一所大学的同行刚拿到了一万元钱,是当地的一个什么企业给他的课题费。他拿到这一万元钱,他的同事和其他学校的同行还很羡慕,认为他有办法。他也比较得意,虽然表现得有点收敛。那个时候,一般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哪有几个能有这种活钱的?所以他能拿到这个课题和这笔经费也确属不易。可是今天看来,这钱是拿到了,可是你也总得给人出活呀。你的时间、精力都得拿出一部分用在这个你其实并不情愿干的事情上,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啊。既然时间不得不用在这些狗屁不顶的事情上,你用在正经地方的时间肯定要被大大地压缩。你喜欢的、钟爱的、有兴趣的研究领域势必就会受到打压。这能说不影响正经的研究吗?这能不影响正常的学科建设吗?
4565 次阅读|1 个评论
树枝状大分子在原油破乳与降粘领域的良好应用
PAMAM1224 2013-7-29 14:06
采用发散法合成以乙二胺为核的聚酰胺 - 胺树枝状大分子 , 针对 O/ W 型的模拟原油乳液评价了 PAMAM 的破乳性能 , 同时评价了 PAMAM 对稠油的降粘性能。结果表明 , 整代 PAMAM 均具有良好的破乳效果 , 其中 3. 0 代 PAMAM 在 45 ℃ 、添加量为 100mg/L, 破乳时间为 60min 时 , 破乳率达 80% 。半代 PAMAM 均具有一定的降粘效果 , 在 70 ℃ , 添加量为 0. 6%, 降粘时间为 60min 时 , 2. 5 代的降粘率为 28. 2% 。高性价比树枝状分子专业制造商 - 威海晨源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整理自《树枝状大分子对原油破乳与降粘作用》 李翠勤 王俊 杨洪军 杨培法 大庆石油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黑龙江 大庆 ​
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保领域研究时,允许逾越上帝么?——最大的疑惑
热度 14 mountainwind1 2013-7-27 11:13
对于我这种文理都去乱读的人来说,搞一项具体的科研之前第一步是取得哲学上的合法性,先自己界定了要涉及到的底线才会开始思考,然后就是尺度上先大约摸索一下,看主要可能该在哪个尺度上考虑问题。 环保不同其他行业,是不允许搞出巨大失败的,否则后果极其严重,例如某江镉污染某湖砷污染某矿铜污染,污染物下沉水底导致将来长期缓释的治理模式明显就是违背大自然伦理的行为——虽然符合大自然做事行为(熵值最小),不同尺度上的环保技术,很多是不能乱套用的,可惜几乎没有环保领域学者认真去思考这点!环保首先是基础理论,然后才是应用技术! 但是,有时会遇到一些头痛问题就是:研究时允许逾越上帝的行为么?大自然中没有出现,没有隐现,没有该规则的思路,敢不敢去用?很可能后面是深渊,或光芒天堂,但我们又无法预期到? 不知大家搞科研的时候是不是也经常遇到我这样的思想障碍?怎么解决的教教我好吗?
3401 次阅读|49 个评论
各领域最值得推荐的入门书籍
热度 2 ailiyakong 2013-7-25 15:57
1. 师从天才 作者 : 罗伯特·卡尼格尔 出版社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评语 : sunfield推荐(药理学):介绍里说这本书说的是科研界的师承关系,其实大部分讲的是现代药理学的发展史。 2. 普通生物学 作者 : 陈阅增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评 语 : 桔子(细胞生物学)推荐:我就是高中看《普通生物学》才突然对生物感兴趣。以至于报考时候脑子里除了生物其它什么也不知道。比后来编的所谓什么“面向21 世纪教材”强多了;生物学入门的好书;come_god说:记得高三参加全国生物学竞赛时看的第一本书。《普通生物学》高教出版社 3. 什么是数学 作者 : R·柯朗 H·罗宾 著/I·斯图尔特 修订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评语 : 数学专业众人推荐 4. 病者生存 作者 : (美)莫勒姆,(美)普林斯 著,邵毓敏 译 出版社 :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评语 : BoBo(医学)推荐:从新的角度来看我们所生的疾病。英文原本也不长的。这本中译本,看看既新鲜又产生很多奇怪想法。 5. 物理世界奇遇记 作者 : (美)伽莫夫/(英)斯坦纳德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评语 : bullimit(理论物理)推荐:这本书中对理论物理基础做了极富独创性而又深刻的描述, 不是一般物理类的科普书-例如时间简史所能够比得上的。 6. 追寻记忆的痕迹 作者 : 埃里克·坎德尔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评语 : 我的推荐(神经科学):可当作梳理神经科学历史的一本书 7. 梦断代码 作者 : Scott Rosenberg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评语 : idel(软件工程)推荐:如果是项目管理和风险控制呢,可以看《梦断代码》;如果只是单纯的追求写程序的艺术呢,可以看《编程之道》;如果是追求技术卓越,可以看《代码大全 8. 编码的奥秘 作者 : Charles Petzold/伍卫国/王宣政/孙燕妮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评语 : windstorm(计算机工程,嵌入式)推荐;come_god 说,什么都不说了,大家可以去找来看。神作! 9. 大众天文学(上下两册) 作者 : C.弗拉马里翁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评语 : Gerry(天文学)的推荐 10.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1卷) 作者 : Richard P. Feynman/Robert B. Leighton/Matthew Sands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评语 : Yin Zhangqi推荐(量子光学):用于学习现代物理学非常有帮助。如果想专门学习量子物理学,可以读第三卷,是入门的好教材;bullimit点评:经典,同时还可以结合阅读费曼的两本自传及QED这本演讲集来作为辅助入门读物。 11. 环境科学:全球关注 上下 作者 : 库宁汉姆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评语 : newgnaw(环境科学):有中译本,虽然个别地方译的不是太好。比国内的各种教材入的深,出的浅,有趣得多。 12. 最大的小发明:螺丝与螺丝刀 作者 : 里布金斯基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评语 : 霹雳东风(机械专业)推荐:前半部分有些学究考古的味道,没什么意思。后半部分被这个外行人道出了机械行业一个最关键的概念之一——精度。而且从螺丝的角度来讲精度,就相当于是从加工工艺的角度去讲。所以这本书相当靠谱。 13. 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作者 : 麦克莱伦第三 出版社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评语 : 吃瓜王(科学史)推荐 14. 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 作者 : 彭一刚 著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评语 : chenglixiang88(建筑):最后一章用处不大,这本书我现在还没读透 15.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作者 : 威廉·E.布隆代尔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评语 : 不过如此了得(新闻传播学)推荐 16. 诤语良言:与青年记者谈新闻写作 作者 : 刘其中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评语 : ida推荐:我就是靠着它,从不懂得新闻的人,到通过了许多报社的笔试。 17. 法律之门 作者 : 博西格诺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评语 : shumi1推荐:虽然这是美国法学院的教科书,但你完全可以当作案例故事书来读。一书在手,足以应付你在中文网络环境中可能遇见的关于美国法律的问题。 18. 心理学与生活 作者 :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评语 : 心理学众人推荐:大妈级经典畅销书了;《×××与生活》系列是牛书!《伦理学与生活》,《经济学与生活》还有同系列的《听音乐》强烈推荐。 19. 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修订本) (平装) 作者 : 岳晓东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评语 : 0.618(咨询心理学领域)推荐 20. 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第7版) 作者 : 索尔索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评 语 : 世界公民顾彬(心理学)推荐: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灵魂,所以推荐实验心理学的书,最能代表心理学这门学科。此书不但注重研究实例,而且对心理学实验研究 的基本原则、实验设计的各种模式和实验研究的具体过程都论述得精辟、详细、透彻。此书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已经修订到第七版。 21. Lehninger生物化学原理(第3版) 作者 : David L.Nels on/Michael M.Cox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评语 : Riverbed推荐:生物化学入门 22. 思维的版图 作者 : 理查德.尼斯贝特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评语 : 文化心理学的推荐 23. 社会心理学(第8版) 作者 : 戴维·迈尔斯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4.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作者 : Keith E.Stan ovich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评语 : 它不厚,特点在于纠正了大众对心理科学的误读误解。 25. 所罗门王的指环-劳伦兹动物行为学著作系列 作者 : (奥)劳伦兹 出版社 : 中国和平出版社 评语 : 动物行为学之推荐 26. 信息时代的儿童发展 作者 : 桑德拉·L.卡尔弗特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评语 : 蓝枫(心理学)推荐:最近在看它,感觉以人为本的心理咨询的发展,不能被连DNA阿姨(我在找抽!)都认为仅仅是 忆往昔童年 卧舒适躺椅 精神分析 刺激应激 这些。 27. 人工智能的未来 作者 : Jeff Hawkins/Sandra Blakeslee 出版社 :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评语 : 人工智能方面的推荐 28. 花的智慧 作者 : (比)莫里斯·梅特林克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评语 : 翼紫岚(植物生殖生物学)推荐 29. 外部空间设计 作者 : 芦原义信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评语 : phare(风景园林):现在就能找到电子版了 30. 清洁与高雅-浴室和水厕趣史 作者 : 劳伦斯·赖特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评语 : 街角的蔷薇(给排水工程)推荐:推荐的是商务出版局出版的,英国人劳伦斯·赖特所著的《清洁与高雅》。虽然它介绍的不是工程学,却从我们日常的清洗用具入手,配有大量插图,很有趣。 31. 蒙面骑士 作者 : (墨)马科斯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评语 : lynn推荐:号称切格瓦拉的继承人,在丛林里运用公共关系和外部世界斗争,喜欢公关广告和媒体的愤青应该都会喜欢的。 32. 理解航天:航天学入门 作者 : (美)塞勃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评语 : 赵洋推荐:航天学入门 33. 改变世界的方程:牛顿、爱因斯坦和相对论 作者 : (德)弗里奇 出版社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评 语 : 谭伦(相对论)推荐:对相对论感兴趣但又觉得难以靠近的朋友,可以看看《改变世界的方程 ——牛顿爱因斯坦和相对论》,作者是哈拉尔德.弗里奇(Harald Fritzsch,1943—),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现任慕尼黑大学久享盛誉的索末菲教授职位,其中《夸克》(Quarks)一书的中译本拥有众多读者。 本书以虚拟对话的方式设计了牛顿从自己创立的宏观经典力学的角度对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的疑问,然后由爱因斯坦进行回答,一问一答,读者仅具有高中牛顿力学 的知识就可以,正适合我们这些本科不是物理学专业的学生阅读 34. 语言本能 作者 : (美)史迪芬.平克 出版社 : 汕头大学出版社 评语 : Tony Yet (语言学)推荐:那是一本能够让你越看越着迷的书,关于语言学的众多秘密都在该书里面提到了。推荐看英文版。 35.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 作者 : 大卫·奥格威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评语 : shouren258(广告学)推荐 36. 超越CSS 作者 : Andy Clarke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评语 : sasa(网页设计)推荐 37. 相同与不同 作者 : 洛德·霍夫曼 出版社 : 吉林人民出版社 评语 : xzchem(化学)推荐 38.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作者 : 简·雅各布斯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评语 : yola(城市规划)推荐:生动而充满责任感。有很亲切的小故事,一如作者并非科班城规专家的出身。相当细腻的描述与分析,反而不像是如此伟大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倒像是捷克作家那种纯真好玩的小说与传记。 39. 古典作曲家排行榜 作者 : 菲尔.G.古尔丁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评语 : 二少爷推荐:作为爱好的古典音乐,推荐的是《古典作曲家排行榜》行文风趣幽默,绝对适合上手。 40.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 作者 : (美)罗森 著,袁崇义 等译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评语 : obtuseSword推荐:深入浅出,仅需要高中知识,我就是高中开始学的,数学从不及格升到了班级第一,主要是这本书能让人学会数学思维,以及引起对数学的兴趣。 41. 博弈论基础 作者 : 高峰 罗伯特·吉本斯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评语 : einheriar推荐:推荐一本博弈论的吧:罗伯特.吉本斯的《博弈论基础》。一个小绿皮册子,比较好读,对数学要求不高^^如果看完不过瘾的话,推荐Tirole的那本《博弈论》,不过这个应该超标了吧…… 42. 计算机网络 作者 : Andrew S. Tanenbaum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评语 : RustingSword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推荐: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中文版翻译得也不错。 43. 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 作者 : 范丽珠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评 语 : 蓝枫(管理科学与工程)推荐:大家很多都是用西方管理学的思想在做事情,这样很不好。决策管理派、科学派管理很多学派的模型换上我国环境后是不适用的。那 组织管理也是这样。组织管理中大家是否考虑过如果组织成员间没有稀缺资源的约束但以组织目的为核心的志愿式社会企业管理方法呢~~~如果你说这种小组织管 理有啥难的,那希望你不吝赐教。 44. 安藤忠雄连战连败 作者 : (日)安藤忠雄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评语 : goodluck(建筑学)推荐 45. Kirklin/Barratt-Boyes心脏外科学两卷套(第3版) Kirklin/Barratt-Boyes Cardiac Surgery 作者 : Nicholas Kouchoukos 著 出版社 : Oversea Publishing House 评语 : TEA(心脏外科)推荐:经典中的经典 46. 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 作者 : 郭亚军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评语 : Waitinsea(综合评价)推荐:2007年(第二版,比第一版增加了一些评价模型——这些模型不易看懂,初学者可忽略) 47. 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机械振动·机架设计 作者 : 成大先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评语 : 庞国栋(机械设计)推荐:如果对机械想有所了解一本书就够了。我推荐————————《机械设计手册》 48. 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 作者 : 杨伦 出版社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评语 : 零余子推荐:地质学 49. 艺术的故事 作者 : 贡布里希 (Sir E.H.Gomb rich) 出版社 : 广西美术出版社 评语 : heather09推荐 50. 工程热力学 作者 : 曾丹苓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评语 : lepetitprince (热能工程专业)推荐 51. 如何求解问题:现代启发式方法 作者 : Zbigniew Michalewicz/David B.Foge l 出版社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评语 : Ren(演化计算)推荐:很适合入门 52. Head First Object-Oriented Analysis and Design 作者 : Brett D. McLaughlin/Gary Pollice/Dave West 出版社 : O'Reilly Media 评语 : 西西弗(计算机)推荐:计算机类的太多太多,这本是关于软件设计的。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53. 原动画基础教程 作者 : 威廉姆斯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评语 : lotus (动画)推荐:基础啊!完全的基础! 54. 测绘学概论(第二版) 作者 : 宁津生,陈俊勇,李德仁,刘经南,张祖勋 等编著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评语 : Jarod (测绘学)推荐 55.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 作者 : 诺曼K.布思 出版社 : 中国林业出版社 评语 : pink(园林设计)推荐:要是想了解园林和景观设计这个专业(我是指广义上的这个专业,而不仅仅是中国或西方古典园林),那么你有很多消遣类的书籍可供选择;但是如果你想学习这个专业,那么请看看这本《风景园林设计要素》。 56. 计算流体力学基础及其应用 作者 : (美)约翰D.安德森( JohnD.Ande rson) 著,吴颂平,刘赵森 译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评语 : ziplb(流体力学):cfd方向经典教材,浅显易懂。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计算流体力学基础及其应用。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影印版是原文版 57. 历届CMO中国数学奥林匹克试题集1986-2009 作者 : 刘北兴 出版社 :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评语 : 王世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推荐 58. Biomimicry 作者 : Janine M. Benyus 出版社 : Harper Perennial 评语 : Fujia(仿生学)推荐 59. 训诂学(修订本) 作者 : 郭在贻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评语 : lmzs(古典文献)推荐:训诂学是古典文献专业的入门学科,这本书薄薄一本,却深入浅出,知识丰富又具有学术价值。读来饶有趣味 60. 搏击沧海――地学革命风云录(第二版) 作者 : (瑞士)许靖华 著 出版社 : 地质出版社 评语 : 地球科学 61. 机器学习 作者 : (美)米歇尔(Mitchell,T.M.) 著;曾华军 等译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评语 : gflfof推荐:人工智能方面应该推荐Mitchell的机器学习比较好吧,这本书才是真正描述了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之一到底在做些什么,内容不难容易读懂,而且还能在研究中用上,说到高中水平,把计算学习理论那章删去就好了 62. 从一到无穷大 作者 : G. 伽莫夫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评语 : 数学入门推荐 63. 统计学的世界(第五版) 作者 : David S. Moore/William I. Notz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评语 : lang推荐:统计学入门 64. 创世纪的第八天:20世纪分子生物学革命 作者 : 霍勒斯・贾德森/李晓丹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评语 : 我的推荐:分子生物学入门,梳理历史,大家都以为别人会推荐吧…… 65. 埃及考古学 作者 : 刘文鹏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评语 : by推荐:埃及学 66. 灵魂机器的时代:当计算机超过人类智能时 作者 : (美)库兹韦尔/Ray Kurzweil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评语 : by推荐:奇点理论 67. 文化人类学 作者 : 威廉·A·哈维兰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评语 : injoy(人类学)推荐:强烈推荐弗雷泽的名著《金枝》,人类学领域的大师级经典,另外还有入门普及书《文化人类学》 68. 双螺旋 作者 : J. D. 沃森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评语 : 分子生物学的推荐,sunfield说,记得饶毅先生和蒲慕明教授不止一个场合推荐过 69. 叔本华的治疗 作者 : 欧文·亚龙 出版社 : 希望出版社 评 语 : 蔓珠莎华(专业:神经内科学、心理学)推荐:心理学在大众眼中是如此神秘、如此唯心,以至于从综合医院的老教授还是年轻有为的医生,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斜眼 看着从事心理治疗的那些“谈话者”们。如何将心理学、心理分析、认知行为治疗、催眠等等等等最基本的原理和认识呈现于大众,于它就像吃喝拉撒、读书看报一 样熟视无睹;把走进治疗室当成进餐厅、进售楼中心一样平常,去读读亚龙的一系列心理读物,这本叔本华的治疗不失为又有深度又能浅显的说明问题而且能吸引普 通读者的一本书,亚龙的写作才华也是我更应该学习的地方。 70. 金枝(上下册) 作者 : J.G.弗雷泽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评语 : 人类学的推荐:现代人类学奠基之作 71. 我怎样设计飞机--美国飞机设计师凯利・约翰逊自传 作者 : 凯利・约翰逊 出版社 : 航空工业出版社 评语 : Auror(航空)推荐:我们校长做开学推荐推荐五年了 73. 女士品茶:20世纪统计怎样变革了科学 作者 : 萨尔斯伯格 (SalsburgDavid) 出版社 : 中国统计出版社 评语 : 统计学史的入门,凌凌期推荐:没有过多专业的知识,更多的是科普介绍,统计学的哲学思想。很好的一本书,我上《概率论》时,老师推荐的。 74. 海洋科学导论 作者 : 冯士筰 等主编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评语 : 海洋学入门
2287 次阅读|2 个评论
PAMAM树枝状分子在油墨涂料领域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PAMAM1224 2013-7-25 13:48
改性的 PAMAM 树枝状分子在油墨涂料领域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端基含双键基团的超支化聚合物黏度低、双键官能度高、反应速度快,特别适合作为涂料树脂使用,可降低涂料体系的黏度,改善流动性,使涂料具有良好的涂装性能;同时降低溶剂用量,增加涂料固含量,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大量不饱和基团使反应活性较高,易于交联成膜,缩短干燥时间。 以丙烯酸为端基改性剂,采用溶液法对超支化聚酯进行改性,制备出可紫外光固化的端乙烯基超支化聚酯 (VHBP) 。在聚氨酯丙烯酸酯 (PUA) 中加入 VHBP 后,涂层硬度大幅提高,且固化时无氧阻聚,表面光滑平整。威海晨源 ​
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支化聚酯在涂料领域的广泛应用
PAMAM1224 2013-7-23 10:24
超支化聚酯可以广泛的应用于涂料领域,不论是作为直接添加剂,固化剂还是作为涂料基材,都表现出与常规助剂相比更加优越的性能。双键改性的超支化聚酯在 UV 固化涂料中性能突出。如将其作为软包装材料的涂层,展现出优异的耐氧气渗透性,在使 PET 和 PP 的耐氧气渗透性分别提高了 2.3 倍和 15 倍,此外在 PET 和 PP 包装基材上粘附力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高性价比树枝状分子材料专业制造商 - 威海晨源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整理自 Barrier coating forflexible packaging based on hyperbranched resins Lange, E Stenroos, M Johansson Department of polymer technology, RoyalInstitute of Technology,S-100 44 Stockholm Sweden Polymer,2001,42,7403-7410 ​
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通信与计算机领域】中英文期刊CFP&Special Issue(持续更新)
热度 1 stillcool2004 2013-7-23 09:06
看到了很多special issue,特分享给大家,多个topic的,期刊档次良莠不齐,总有一个是适合你的,关键是速度快,快来吧! (附件名称前面是deadline,看完记得顶一下哦!) 1、Smart Device-to-Smart Device Communications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Smart Device-to-Smart Device Communications.pdf 2、Full-duplex Full-duplexCFP.pdf 3、EURASIP_JASP_Advances_in_flexible_multicarrier_waveforms A00334_DF_CFP_EURASIP_JASP_Advances_in_flexible_Global_A4_1.pdf 4、JASC-CRSeriesCFP3 CRSeriesCFP3.pdf 5、EURASIP_JASP_Security_Challenges_Cognitive Radio Networks(强烈推荐!) A00333_DF_CFP_EURASIP_JASP_Security_Challenges_Global_A4.pdf 6、the Evolution of Telecom Network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Magazine---the Evolution of Telecom Network.pdf 7、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in Pervasive Computing Special Issue on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in Pervasive Computing - Pervasi.pdf 8、Data Mining in Pervasive Environments Special Issue on Data Mining in Pervasive Environments - Pervasive and Mob.pdf 9、 Internet of Things Special Issue on Internet of Things - Pervasive and Mobile Computing - Elsevier.pdf 10、The Social Car_ Socially-inspired Mechanisms for Future Mobility Services Special Issue on The Social Car_ Socially-inspired Mechanisms for Future M.pdf
6319 次阅读|1 个评论
杂谈(一)
simba0626 2013-7-20 20:05
做了一年的课题,兴趣很多,但是真正在一方面能拿出手,却没有。关于课题,让我一句概括:用语义网技术来解决语义网络的问题。关于本体的构建,我也想说几句:手动构建对于小模型还行,但对于大型知识库模型,就不行了。由此,出现半自动、自动构建,但是这需要结合了NLP中的信息抽取、实体和关系识别、领域知识,是一个交叉方向。这不是那么容易做成的。还有把机器学习技术用在本体上(比如:实例聚类),会是一个研究热点。 望大家拍砖。123
3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医药领域内的著名专利官司案例选
热度 3 jinwsapa 2013-7-17 17:23
如果新药没有严谨的专利保护制度,而任意遭人侵权仿制,那么创新研发型药商无利可图,研发激情受挫,长此以往则新药枯竭,不利于人类的健康事业;但对于核心专利过期,药企已经赚回巨额利润的药品,专利保护被滥用会阻碍创新研发。现在许多药企在自己的核心专利周围圈下许多次要专利,这些次要专利的主要目的在于阻止其他竞争性药物进入市场。单纯从专利保护实施的角度看,法院的判决有时会保护不合理的垄断,对其他创新者和消费者不利。 ​我们赞赏专利制度的威力和对创新的保护;我们欣赏国外公司尊重知识产权和服从判决的规范的商业游戏规则;我们亦佩服专业的法官和公司管理者在十分复杂的官司面前表现出的智慧和勇气。无论如何,有新产品和仿制药尽早上市,对消费者而言都是福音。如何走好新药专利保护和仿制药上市的平衡木,这是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考验! 随着新药开发难度和风险的增大,新药上市的频率和速度已今非昔比,摆在品牌药企面前的一大任务就是如何拓宽专利保护范围,如何运用司法手段堵截和延迟仿制药进入市场;对仿制药企业而言就是如何挑战品牌药专利,赢得官司,争取首家进入市场,赢得180天的行政保护期的首发优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品牌药企与仿制药企之间、各品牌药企之间相互妥协又明争暗斗。梯瓦与惠氏的Protonix仿制案,以及罗氏与安进的EPO之争,都在近期有了戏剧性进展,厂家的举措和公关、法官的灵活态度、外界的种种猜测都包含诸多启示。案例的谜底和结局尚需时日,或许谁胜谁负并不那么重要,但最终的胜者应该是个能够掌控厂家、政府、医保和消费者之间利益的平衡高手。    梯瓦VS惠氏:斗智斗勇比耐性    梯瓦(TEVA)与惠氏之争充满戏剧性和神秘感,双方的较劲和策略给外界留下诸多想象空间。    较劲:梯瓦先兵后礼 惠氏毫不示弱    Protonix是一种治疗胃溃疡的质子泵抑制剂,是占惠氏药品利润10%以上的重磅药,每年为惠氏公司带来超过30亿美元的销售额。它的专利原本将在2010年7月到期,但雄心勃勃的世界仿制药老大、以色列的梯瓦实在等不及了。去年圣诞节前,它不惜冒专利侵权被起诉索赔的风险,开始对外大批推出Protonix的仿制药,大有志在必得的气势。但在去年底短期销售仿制药后,梯瓦很快又挂免战牌同意暂时“停火”(不对外发送药品了),希望通过对话与惠氏解决官司纠纷。    而惠氏针对梯瓦单方面推出仿制药的做法毫不示弱,马上宣布推出授权仿制药与其抗衡。据《华尔街日报》1月下旬的报道,惠氏已明确表示将为Protonix引入授权仿制药。早在去年9月,美国一个地区法院拒绝了惠氏及其合作伙伴Altana制药提出的禁止梯瓦上市Protonix仿制药的要求。据悉,双方一直在就此进行庭外和解的谈判。    双方似乎都很自信:梯瓦表现强硬,无论授权与否都要设法生产和销售Protonix的仿制药;惠氏则强调其品牌药Protonix应受专利保护到2010年。双边较劲,刚中有柔,边判边打。    随着惠氏推出自己的仿制药,双方谈判似乎陷入了僵局,同样也宣告惠氏品牌药的专卖期到此结束——除非惠氏能在法庭上全面胜出。 自从梯瓦去年底短暂推出仿制药之后,惠氏Protonix销售量一落千丈,同比下滑了67%。Cowen 公司分析师Steve Scala认为,对于一个在去年前9个月就销售了14.5亿美元的药品而言,这是个巨大的冲击。Sanford Bernstein投资公司分析师Tim Anderson亦认为:由于梯瓦可能已经把许多批发商供应商全年的生意都包了,因而惠氏的授权仿制药在短期内还占不了上风,惠氏今年的收入要大打折扣。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惠氏公司在2010年之前,非常需要Protonix的业绩支撑。因为仅这一个药就给公司创造10%以上的利润,因而守住这片江山对惠氏至关重要。惠氏到了2010~2012年,除了有新产品可以替代老产品外,还有其两大赚钱产品——疫苗Prevnar和自身免疫药物Enbre可续写辉煌,确保公司的销售和利润。    暗战:梯瓦以静制动 惠氏两手准备    在这样的情形下,一直强硬的梯瓦最近何以表现温和?去年底刚开始铺货仿制药,怎么会立马结束?是害怕被判侵权重罚?但是,随意进入或退出某个仿制药市场,应该不是梯瓦这样经验老道的仿制药公司的惯用手法——梯瓦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亦或是已有既得利益,以退为进,以自己的妥协逼迫惠氏也做出相应让步?    在1月底梯瓦停火之前,一方面,惠氏表示已做成了一笔出售自己的仿制药的交易,同时保留其在万不得已时与梯瓦对簿公堂的权利;另一方面,印度太阳制药也表示计划出售Protonix仿制药。但是,梯瓦在2月初仍明确表示,并没有重新推出Protonix仿制药的计划。    究竟如何解释梯瓦的动机?    简单的假设是,梯瓦玩了个小伎俩,先强势推出仿制药,摆出专利官司胜算很大的样子,其目的可能在于诱使惠氏与其进行某种交易。根据这一理论,梯瓦的虚张声势完全是做戏给惠氏看。梯瓦不想把场面演得过大,因为如果惠氏在法庭上赢得了专利官司,梯瓦按规定需要付出3倍的损失赔偿。    “梯瓦也有可能在玩另一种更为复杂的策略。”Cowen & Company公司的分析师Ken Cacciatore认为,因为已经有仿制药的竞争对手,如果重新推出其仿制药,梯瓦就不得不降价销售,同时还得为去年12月首次推出仿制药的客户进行补偿。在这种情形下,梯瓦可能是坐山观虎斗,择机再介入。Cacciatore认为梯瓦的上策是见好就收,尽量控制官司和处罚的风险,反正梯瓦通过去年12月首推仿制药已经抢到了3亿~4亿美元的收入(其中大部分将被计入2008年的收入)。    到目前为止,专利官司还未了结,不到万不得已,惠氏本也没有必要早早推出自己的授权仿制药。由此看来,尽管惠氏一再声明自己的专利很强,有信心讨回公道和损失,但惠氏也是做了两手准备。另外,惠氏正在进行儿童用药的临床试验,如果进展顺利,将赢得180天的行政保护期,对此梯瓦也不得不防。    尽管两家的市场争夺战远未结束,但双方都有足够的耐性和智慧争取对自己有利的结果。没有人愿意血战到底,大家都有作出妥协和让步的可能。    点评: 梯瓦与惠氏明争暗斗,胜负难分。惠氏通过推出自己的授权品牌仿制药低价促销,保住市场份额,不轻易放弃市场或与仿制药企妥协签约,这可能是今后品牌药企的大势所趋;梯瓦似乎在试探惠氏的底线,挑起有克制的战争,进退都留有余地,到底是老谋深算的“一号”仿制药厂。    罗氏VS安进:退一步海阔天空    曾是战略合作伙伴的罗氏与安进,上演了一场品牌药企之间为了诱人的商业利益不惜对簿公堂,又为共守江山、同谋获取丰厚利润而再寻妥协和解的“肥皂剧”。    对簿公堂,罗氏战败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升级产品Aranesp,是生物技术公司巨头安进的看家花旦,每年大约给公司及其合作伙伴带来60亿~70亿美元的销售额。如此重磅的药,谁能不眼红?尽管该类产品在去年因涉嫌过度促销而被调查,也因政府医疗补助计划报销限制而被打压,销售额有所下滑。但EPO类产品仍然是一花独秀,由安进多年独家占据大璧江山。    罗氏是安进EPO类产品在欧洲的市场营销长期合作者,深知这类产品的市场需求和营销套路。多年来,罗氏仅扮演了产品推销员的角色,尽管参与和资助过许多临床试验,却一直没有自己独特的品牌产品。这一格局在去年终于要被打破:FDA去年11月批准罗氏研制的抗贫血药Mircera上市。该药使罗氏有望打破安进的垄断格局,被华尔街分外看好。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Mircera上市还有一大门槛要过:安进所持有的EPO类产品的多项专利是其最大的拦路虎。    Mircera虽然是个新型的抗贫血药,临床试验结果不错,但与安进的EPO和Aranesp仍然有些关联,安进早已在专利保护上埋下伏笔,不让竞争对手轻易侵占领地。    2007年秋天,美国麻州的一个陪审团得出结论认为,罗氏的Mircera侵犯了安进Aranesp和Epogen的多项专利。安进随即要求法院发出禁售令,禁止罗氏的Mircera在美国销售,法官仍在酝酿如何处理此案。    以退为进,安进尴尬    尽管在专利方面有障碍和理亏之处,罗氏仍然在为Mircera的上市争辩,扬言“这符合公众的利益”,可打破垄断格局,降低产品价格,使消费者和买家大大节省开支。基于此,去年12月,审理此案的麻州法院法官要求罗氏提交一份建议并表示,如果罗氏能说服法院并加以调解,Mircera就有可能获准推向美国市场。就此罗氏很快准备了一份详细方案,概述了罗氏如何在美国做Mircera的市场营销。方案已在1月份提交给美国麻省地方法院。    从方案可以看出,罗氏渴望Mircera能获得打入美国市场的机会。罗氏很大方地提出,愿意支付相当于强生支付给安进销售提成的两倍来换取安进的让步,同意和解两家之间的专利纠纷。    不过,罗氏让步是有条件的:罗氏希望按Aranesp市场价的5%折扣销售Mircera,并按净销售额的20%支付给安进销售提成,但这一高额提成费仅限于相关专利保护期内。    最能打动法官和消费者的,还是罗氏在建议书中刻意强调的药物经济学卖点:罗氏估计“此药能轻易为美国政府的老人医疗计划节省数十亿美元”。    罗氏希望法院考虑其建议书所提的妥协方案,并在原定于2月28日的听证会上对安进的禁售令作出决定。    罗氏并不指望法院一定会按公司的意愿下达裁决书。“对公司有利的裁决机会不是很大,这是现实。”罗氏总裁威廉·伯恩斯前不久说,“此案现在要由法官来审视所有证据,从全方位角度作出判断和裁决。”    罗氏现任CEO Franz Humer最近亦表示,罗氏很有诚意解决与安进之间无休止的专利官司,罗氏提出的方案对双方均有好处,而且对公众和政府都是有利的。    现在关键在于安进的态度,是否接受罗氏的“橄榄枝”?罗氏方案略微低价的同类产品肯定会瓜分安进的地盘,况且赢了专利官司还要让出市场,单纯从狭隘的短期利益来看,安进应该难以吞下这样的苦果。但从长远看,安进或许应该接受罗氏的方案,毕竟可以得到高额的销售提成,况且它的专利保护期也不长了,EPO类仿制药迟早将会上市,会形成更大的冲力,还不如与罗氏结盟,形成既合作又有竞争的健康格局。    点评: 麻州法官对罗氏的态度还是相当灵活务实的。安进是否愿意配合将成为两家纠纷能否和解的关键。过于强硬未必能笑到最后,抓住机遇,据理相争,有进有退,用妥协换取未来更长远的利益,肯定要比仿制药逼宫的结局更好。
个人分类: 知识产权|1007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相关领域论文和源代码大集合
hailuo0112 2013-7-17 17:02
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相关领域论文和源代码大集合--持续更新…… 分类: 机器视觉 图像处理 机器学习 神经网络 2013-01-29 00:07 8598人阅读 评论 (29) 收藏 举报 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相关领域论文和源代码大集合--持续更新…… zouxy09@qq.com http://blog.csdn.net/zouxy09 注:下面有 project 网站的大部分都有 paper 和相应的 code 。 Code 一般是 C/C++ 或者 Matlab 代码。 最近一次更新:2013-3-17 一、特征提取Feature Extraction: · SIFT · PCA-SIFT · Affine-SIFT · SURF · Affine Covariant Features · MSER · Geometric Blur · Local Self-Similarity Descriptor · Global and Efficient Self-Similarity · 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idents · GIST · Shape Context · Color Descriptor · Pyramids of Histograms of Oriented Gradients · Space-Time Interest Points (STIP) · Boundary Preserving Dense Local Regions · Weighted Histogram · Histogram-based Interest Points Detectors · An OpenCV - C++ implementation of Local Self Similarity Descriptors · Fast Sparse Representation with Prototypes · Corner Detection · AGAST Corner Detector: faster than FAST and even FAST-ER · Real-time Facial Feature Detection using Conditional Regression Forests · Global and Efficient Self-Similarity for Object Classification and Detection · WαSH: Weighted α-Shapes for Local Feature Detection · HOG · Online Selection of Discriminative Tracking Features 二、图像分割Image Segmentation: · Normalized Cut · Gerg Mori’ Superpixel code · Efficient Graph-based Image Segmentation · Mean-Shift Image Segmentation · OWT-UCM Hierarchical Segmentation · Turbepixels · Quick-Shift · SLIC Superpixels · Segmentation by Minimum Code Length · Biased Normalized Cut · Segmentation Tree · Entropy Rate Superpixel Segmentation · Fast Approximate Energy Minimization via Graph Cuts · Efficient Planar Graph Cuts with Applications in Computer Vision · Isoperimetric Graph Partitioning for Image Segmentation · Random Walks for Image Segmentation · Blossom V: A new implementation of a minimum cost perfect matching algorithm · An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Min-Cut/Max-Flow Algorithms for Energy Minimization in Computer Vision · Geodesic Star Convexity for Interactive Image Segmentation · Contour Detection and Image Segmentation Resources · Biased Normalized Cuts · Max-flow/min-cut · Chan-Vese Segmentation using Level Set · A Toolbox of Level Set Methods · Re-initialization Free Level Set Evolution via Reaction Diffusion · Improved C-V active contour model · A Variational Multiphase Level Set Approach to Simultaneous Segmentation and Bias Correction · Level Set Method Research by Chunming Li · ClassCut for Unsupervised Class Segmentation · SEEDS: Superpixels Extracted via Energy-Driven Sampling 三、目标检测Object Detection: · A simple object detector with boosting · INRIA Object Detection and Localization Toolkit · Discriminatively Trained Deformable Part Models · Cascade Object Detection with Deformable Part Models · Poselet · Implicit Shape Model · Viola and Jones’s Face Detection · Bayesian Modelling of Dyanmic Scenes for Object Detection · Hand detection using multiple proposals · Color Constancy, Intrinsic Images, and Shape Estimation · Discriminatively trained deformable part models · Gradient Response Maps for Real-Time Detection of Texture-Less Objects: LineMOD · Image Processing On Line · Robust Optical Flow Estimation · Where's Waldo: Matching People in Images of Crowds · Scalable Multi-class Object Detection · Class-Specific Hough Forests for Object Detection · Deformed Lattice Detection In Real-World Images · Discriminatively trained deformable part models 四、显著性检测Saliency Detection: · Itti, Koch, and Niebur’ saliency detection · Frequency-tuned salient region detection · Saliency detection using maximum symmetric surround · Attention via Information Maximization · Context-aware saliency detection · Graph-based visual saliency · Saliency detection: A spectral residual approach. · Segmenting salient objects from images and videos. · Saliency Using Natural statistics. · Discriminant Saliency for Visual Recognition from Cluttered Scenes. · Learning to Predict Where Humans Look · Global Contrast based Salient Region Detection · Bayesian Saliency via Low and Mid Level Cues · Top-Down Visual Saliency via Joint CRF and Dictionary Learning · Saliency Detection: A Spectral Residual Approach 五、图像分类、聚类Image Classification, Clustering · Pyramid Match · Spatial Pyramid Matching · Locality-constrained Linear Coding · Sparse Coding · Texture Classification · Multiple Kernels for Image Classification · Feature Combination · SuperParsing · Large Scale Correlation Clustering Optimization · Detecting and Sketching the Common · Self-Tuning Spectral Clustering · User Assisted Separation of Reflections from a Single Image Using a Sparsity Prior · Filters for Texture Classification · Multiple Kernel Learning for Image Classification · SLIC Superpixels 六、抠图Image Matting · A Closed Form Solution to Natural Image Matting · Spectral Matting · Learning-based Matting 七、目标跟踪Object Tracking: · A Forest of Sensors - Tracking Adaptive Background Mixture Models · Object Tracking via Partial Least Squares Analysis · Robust Object Tracking with Online Multiple Instance Learning · Online Visual Tracking with Histograms and Articulating Blocks · Incremental Learning for Robust Visual Tracking · Real-time Compressive Tracking · Robust Object Tracking via Sparsity-based Collaborative Model · Visual Tracking via Adaptive Structural Local Sparse Appearance Model · Online Discriminative Object Tracking with Local Sparse Representation · Superpixel Tracking · Learning Hierarchical Image Representation with Sparsity, Saliency and Locality · Online Multiple Support Instance Tracking · Visual Tracking with Online Multiple Instance Learning · Object detection and recognition · Compressive Sensing Resources · Robust Real-Time Visual Tracking using Pixel-Wise Posteriors · Tracking-Learning-Detection · the HandVu:vision-based hand gesture interface · Learning Probabilistic Non-Linear Latent Variable Models for Tracking Complex Activities 八、Kinect: · Kinect toolbox · OpenNI · zouxy09 CSDN Blog · FingerTracker 手指跟踪 九、3D相关: · 3D Reconstruction of a Moving Object · Shape From Shading Using Linear Approximation · Combining Shape from Shading and Stereo Depth Maps · Shape from Shading: A Survey · A Spatio-Temporal Descriptor based on 3D Gradients (HOG3D) · Multi-camera Scene Reconstruction via Graph Cuts · A Fast Marching Formulation of Perspective Shape from Shading under Frontal Illumination · Reconstruction:3D Shape, Illumination, Shading, Reflectance, Texture · Monocular Tracking of 3D Human Motion with a Coordinated Mixture of Factor Analyzers · Learning 3-D Scene Structure from a Single Still Image 十、机器学习算法: · Matlab class for computing Approximate Nearest Nieghbor (ANN) · Random Sampling · Probabilistic Latent Semantic Analysis (pLSA) · FASTANN and FASTCLUSTER for approximate k-means (AKM) · Fast Intersection / Additive Kernel SVMs · SVM · Ensemble learning · Deep Learning · Deep Learning Methods for Vision · Neural Network for Recognition of Handwritten Digits · Training a deep autoencoder or a classifier on MNIST digits · THE MNIST DATABASE of handwritten digits · Ersatz:deep neural networks in the cloud · Deep Learning · sparseLM : Sparse Levenberg-Marquardt nonlinear least squares in C/C++ · Weka 3: Data Mining Software in Java · Invited talk "A Tutorial on Deep Learning" by Dr. Kai Yu (余凯) · CNN -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lass · Yann LeCun's Publications · LeNet-5,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 Training a deep autoencoder or a classifier on MNIST digits · Deep Learning 大牛Geoffrey E. Hinton's HomePage · Multiple Instance Logistic Discriminant-based Metric Learning (MildML) and Logistic Discriminant-based Metric Learning (LDML) · Sparse coding simulation software · Visual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Summer School 十一、目标、行为识别Object, Action Recognition: · Action Recognition by Dense Trajectories · Action Recognition Using a 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 of Pose and Appearance · Recognition Using Regions · 2D Articulated Human Pose Estimation · Fast Human Pose Estimation Using Appearance and Motion via Multi-Dimensional Boosting Regression · Estimating Human Pose from Occluded Images · Quasi-dense wide baseline matching · ChaLearn Gesture Challenge: Principal motion: PCA-based reconstruction of motion histograms · Real Time Head Pose Estimation with Random Regression Forests · 2D Action Recognition Serves 3D Human Pose Estimation · A Hough Transform-Based Voting Framework for Action Recognition · Motion Interchange Patterns for Action Recognition in Unconstrained Videos · 2D articulated human pose estimation software · Learning and detecting shape models · Progressive Search Space Reduction for Human Pose Estimation · Learning Non-Rigid 3D Shape from 2D Motion 十二、图像处理: · Distance Transforms of Sampled Functions · The Computer Vision Homepage · Efficient appearance distances between windows · Image Exploration algorithm · Motion Magnification 运动放大 · Bilateral Filtering for Gray and Color Images 双边滤波器 · A Fast Approximation of the Bilateral Filter using a Signal Processing Approach 十三、一些实用工具: · EGT: a Toolbox for Multiple View Geometry and Visual Servoing · a development kit of matlab mex functions for OpenCV library · Fast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Library 十四、人手及指尖检测与识别: · finger-detection-and-gesture-recognition · Hand and Finger Detection using JavaCV · Hand and fingers detection 十五、场景解释: · Nonparametric Scene Parsing via Label Transfer 十六、光流Optical flow: · High accuracy optical flow using a theory for warping · Dense Trajectories Video Description · SIFT Flow: Dense Correspondence across Scenes and its Applications · KLT: An Implementation of the Kanade-Lucas-Tomasi Feature Tracker · Tracking Cars Using Optical Flow · Secrets of optical flow estimation and their principles · implmentation of the Black and Anandan dense optical flow method · Optical Flow Computation · Beyond Pixels: Exploring New Representations and Applications for Motion Analysis · A Database and Evaluation Methodology for Optical Flow · optical flow relative · Robust Optical Flow Estimation · optical flow 十七、图像检索 Image Retrieval : · Semi-Supervised Distance Metric Learning for Collaborative Image Retrieval 十八、马尔科夫随机场Markov Random Fields: · Markov Random Fields for Super-Resolution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ergy Minimization Methods for Markov Random Fields with Smoothness-Based Priors 十九、运动检测Motion detection: · Moving Object Extraction, Using Models or Analysis of Regions · Background Subtraction: Experiments and Improvements for ViBe · A Self-Organizing Approach to Background Subtraction for Visual Surveillance Applications · changedetection.net: A new change detection benchmark dataset · ViBe - a powerful technique for background detection and subtraction in video sequences · Background Subtraction Program · Motion Detection Algorithms · Stuttgart Artificial Background Subtraction Dataset · Object Detection, Motion Estimation, and Tracking ​ http://blog.csdn.net/zouxy09/article/details/8550952
个人分类: 机器视觉|0 个评论
[转载]2013年SCI期刊影响因子(精美珍藏版), 概括了领域和近6年数据
热度 1 biomeder 2013-7-7 17:22
2013年SCI期刊影响因子(LetPub精美珍藏版).xls 最新SCI影响因子查询及期刊投稿分析系统 期刊名全称(便于按搜索者习惯进行期刊全名查询,更快找到需要的数据) 期刊近六年的影响因子变化情况(便于知晓所关注的期刊影响因子变化趋势;查询新增的SCI期刊;查询期刊从哪一年开始有影响因子的) 学科领域细分(分为13个学科大类及173种小类;便于不同学科科研学者查询) 部分创办期刊的机构所在国家区域(便于指定国家期刊的投稿) 2013年最新SCI期刊影响因子列表(LetPub精美珍藏版)- 点击下载 New 2013年中国国内SCI期刊影响因子列表 - 点击下载 New JCR_2013年最新SCI期刊影响因子(Top_500杂志列表)- 点击下载 New JCR_2013年最新SCI期刊影响因子(分析化学期刊)- 点击下载 New JCR_2013年最新SCI期刊影响因子(公共卫生与环境健康类)- 点击下载 New JCR_2013年最新SCI期刊影响因子(光谱类期刊)- 点击下载 New JCR_2013年最新SCI期刊影响因子(化学类)- 点击下载 New JCR_2013年最新SCI期刊影响因子(环境科学类)- 点击下载 New JCR_2013年最新SCI期刊影响因子(交通运输科学与技术类)- 点击下载 New JCR_2013年最新SCI期刊影响因子(纳米、材料类)- 点击下载 New JCR_2013年最新SCI期刊影响因子(生物材料类)- 点击下载 New JCR_2013年最新SCI期刊影响因子(食品科学类)- 点击下载 New JCR_2013年最新SCI期刊影响因子(图书情报学)- 点击下载 New JCR_2013年最新SCI期刊影响因子(有机化学期刊)- 点击下载 New 原文转自: www.letpub.com.cn/index.php?page=sci_journals
6570 次阅读|1 个评论
哪些领域的学者观点最激进?
热度 1 Bobby 2013-7-5 11:46
毫无疑问,经济和法律领域的学者观点最激进。原因是,社会体制形态就哪么三五种;从经济组织和分配角度而言,经济学者追求最能体现高效和公平的体制;而法律学者追求最能体现法律精神的体制,他们不会容忍刑不上士大夫或领导的说法比法大的制度。这些领域的学者最终的努力不是停留在解释社会,而是改造社会体制,因此他们的观点看起来最激进。但他们的观点是建立在学理基础之上的,而不是一般人对体制评价的简单好恶。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2570 次阅读|2 个评论
诚招: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学生及访问学者
Lupus 2013-7-4 10:29
Research interest: 1. Biosensor (Prefer but not limited to Electronic Engineering) 2.Tissue engineering (Prefer but not limited to Nanotechnology) Contact: tfwu.uh@gmail.com
45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为什么还没人拿到诺贝尔奖--价值观的反思
热度 2 shn2010 2013-7-3 17:29
在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上,一个人的名声、地位和收入,是和他的社会贡献相对应的。 但是,现在的高校、研究所里的教授、研究员,还有几个人在踏踏实实做事实?有几个是在想着为社会进步做贡献?大家吵吵嚷嚷着的,无不都是自己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没有享受到那个待遇,却不问问自己,我的贡献与那个待遇匹配吗?其实,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的价值都是很清楚的。如果对社会进步作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我相信即使不去争不去吵,也会得到别人的认可的;如果没有做出啥有价值的工作,整天吵吵嚷嚷唯恐被别人忽略,也只会惹来别人的漠视。 这种现象与跟这个社会体质是很有关系。中国人多,人多了,就不单纯了。攀比之风在科研的圈子里也就刮了起来。不过,大家比的不是贡献而是财富是地位。科学研究越来越急功近利,急功近利的最后结果就是短视。每个人都只看到眼前的一些利益。现在的大多数搞科研的,思考的不是如何去攻克科研难题,而是如何去获取更多的名和利,如何(甚至是通过不光明的手段)发更多的文章评更高的职称再收获更多的财富。也许是由于个别负面榜样的存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是苦心钻研厚黑学。 所以,我们这个社会出不了诺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价值观的扭曲。 整个社会推崇的就是会 “ 做人 ” ,而不是会 “ 做事 ” 。 诺贝尔奖的得主一定都是那些对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的人。老老实实好好干活出成果是拿到诺贝尔奖的必须的、先决的条件。只有对社会有贡献,享受着与自己的贡献相匹配的物质和精神回报,才会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个人分类: 感悟|4108 次阅读|2 个评论
实现公共领域的文明
sixiangzhoukan 2013-6-28 11:04
■本报实习生 韩天琪 交警:“对不起,您闯红灯了,请交20元罚款。”某路人:“交10元吧……”交警:“咱们这不是做生意。”某路人:“10元吧,10元吧……”以上这段让人忍俊不禁的对话发生在我国多个城市全面实行闯红灯罚款之后。 “红灯停、绿灯行”是多数中国孩子上的第一堂“社会规则”课,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个人生的启蒙规则却成为一个说辞,被普遍漠视和随意破坏。数据显示,中国从2001年开始,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均在10万左右,多年居世界第一。我们有堪比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交通系统,可对这套交通系统的运行规则,我们却从未真心尊重。 其实,不止是过马路,只要是涉及到遵守某项公共秩序的规定,国人总会付诸于“中国式”的行动。一时间,“中国式”公共生活方式被贴上了“漠视规则”、“不文明”的标签。 现代文明 是一种公共领域的文明 现代文明是建立在科学理性传统和个人权利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更多理念来自西方近现代以来的经验教训形成的共识:人文精神、权利平等、公民意识、法治理念、责任伦理,以及建立在多元主义价值观基础上的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等等。 “文明的本意之一是赋予错落的世界以秩序,遵守规则自然是文明的一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温海明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小规模的公共生活中信息的高度流动使得人和人之间形成了相互监督的环境。家族与宗族成员的同质性和利益一致性维护着公共生活的秩序。 相对于农业社会的文明,现代文明来源于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进步的历史观念。现代社会是异质、大规模、匿名化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表现出短暂性和瞬时性,人与物的关系、人与地点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日益朝着短暂性的方向发展。在利益互相冲突的公共生活当中,单纯的个人修养和道德约束已无法满足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要求。作为高度组织化、高度选择性的社会,现代社会在公共领域中建立起个体与规则的关联之后,才能使个体更好地参与公共生活,使个人利益与公共事务密切相关。所以说,在高度异质性的,个体利益相冲突的现代社会当中,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将公共领域中的规则作为个体参与公共生活的标准。 “规则”VS“潜规则” 对交通规则的不尊重背后,折射出对规则的普遍不尊重,而这又恰恰成为“潜规则”盛行的温床。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汪新建在《作为惯习的潜规则》一文中写说:“潜规则的产生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潜规则的盛行却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与民族的文化心理与行为习惯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气质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习惯,使得严格按照一元规则行事的方式难以成为社会的正常秩序形态。现代性的深度入侵虽使传统规则迅速失去其正当性,但仍无法短时间内改变民族心理结构中的行为习惯。传统习惯与现代规则体系间的互不协调是造成当下社会潜规则盛行的重要文化心理根源。” 现代规则体系在中国的建立宣布了许多传统规则的“死刑”,现代思想的洗礼导致了曾经的思想传统的“失语”,使其不再具备理念层面实质的正当性。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是保有在这些传统下形成的行为习惯,并指导着实际上的行为策略。 面对“突如其来”的现代规则,个体看到的首先不是规则的神圣性、绝对性和约束性,而是其中的权宜性、变通性甚至是否“有空子可钻”。许多传统在名义上不再正当,但与这种传统相匹配的习惯却依然顽强地存在于人们的深层心理结构中;现代性的规则虽然取得正当的话语权和形式上的垄断地位,但并未完全占据人们的全部思维方式。传统与现代、习惯与规则之间的张力暴露和滋生出我们当下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潜规则。 相信德行超过规则 “规则的建立首先是要约束人有可能破坏规则,从而破坏社会秩序的倾向”,温海明说,“问题在于这种约束是从人性出发,还是从效用出发。如果是从人性出发,东西方的分野非常明显。” 西方现代文明的规则建立在人性自私自利的基础上。人性恶,所以需要规则来加以协调和约束,这种规则最终成为规范人的潜意识制度性设计。 温海明告诉记者,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性问题上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以礼治人”,“以德治人”。中国的礼法制度诉诸良心,认为心灵是一切规则的最终杠杆,所以规则本身并无价值可言,需要人心对规则加以调控和运用才能够发挥出规则的价值。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规则是反求诸己的,目的是调控人的欲望和需求。传统“德行”要求在上位之人都能够有君子风范,主动以德行来约束自己,对普通百姓则通过教化和引导的方式“发其本心”,从而形成全社会的教化和规范。 传统社会秩序是建立在以血亲伦理为基础的差序格局之上。在这种宗族制度和人情伦理的传统文化中,我们相信德行超过规则,而在传统文化彻底“礼崩乐坏”之后,我们连德行也不相信了。 德行走了,规则还没来。物质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文明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物质上的现代社会”和“文明上的前现代社会”共同构成我们的现状,这个真相时刻提醒我们:在现代性转型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中国科学报》 (2013-06-03 第5版 思想周刊)
1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领域勿随意扩张
ScienceNews 2013-6-27 22:20
闵应骅 学术领域和其他事物一样,都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有些领域发展过程很长,有些则很短,时髦一阵也就过去了。任何时候,一个学术领域都必须有确切的含义。在信息技术范围里,这种现象比较多见。譬如像网络科学,搞信息技术的人主要指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而搞物理的人、搞自动化的人也许在更抽象的层次上考虑网络。又譬如复杂系统,究竟复杂是指什么,也可以各自解释。 前几年,温家宝同志提到了物联网,于是,大家都搞物联网,地方政府花钱盖大楼、建单位。顾名思义是把人、物都联在网上。后来有人说,物联网不但要联物理对象,还要联虚拟的对象,譬如存储处理结构内容、多媒体内容和应用软件。这就把因特网归在了物联网里面,大数据也可以在里面。可是,物联网和因特网要研究的问题还真不一样。后来,出来了云计算,炒起来以后,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好像信息都要在云上走。现在又大谈大数据。有文章说:“大数据是基于多源异构、跨域关联的海量数据分析所产生的决策流程、商业模式、科学范式、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上的颠覆性变化的总和。” 我不知道这些东西怎么个加法。有人发博文说万维网(WWW)就属于大数据,因为它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数据。这大数据一网把万维网打进去了。有人说:“‘大数据’是当前的时髦术语,是技术界用来解决世界上最难处理的问题的全能办法。”这么一搞,这些概念都模糊了,学术领域之间没有边界了。维基百科定义:“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这个定义看来比较靠谱。 应该承认,这些学术领域之间有交叉、有联系。譬如物联网产生大数据,物联网需要互联网,云计算当然需要计算机,对大数据源的深入分析需要数据挖掘、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模式识别等技术。但是,一个学术领域之所以能成其为一个领域(Research Area),总是有它的主要技术问题(Focus),是其他领域所没有解决的。否则,就可以归于其他领域。在学术界,创建一个学术领域被认为是个人的杰出学术成就。 随意扩张一个学术领域会有什么害处呢?一方面,会导致许多的重复工作。各领域的研究者从本领域出发研究的问题可能与另一个研究领域的问题几乎相同或相似,甚至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造成了重复工作。如果是搞建设,则可能出现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可能导致研究空缺。譬如说,近年来,在我国,可信计算(Dependable Computing)被算作属于信息安全领域。这个问题也一直有争论。于是,搞容错、可靠性的人不敢涉足可信计算,搞安全的人基本不研究容错和可靠性。于是,我国在可信计算领域,有关的著名国际会议没人参加,IEEE 基本没人发表文章,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基本中断,导致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缺。所以,随意扩张一个学术领域是不好的。 为什么会造成学术领域的随意扩张呢?我想,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大型科学课题申请造成的。一个973项目,如果是5000万。这么多钱,没有很大的题目说不过去。可这题目又必须新,国际上新提出来。于是就找上了这些新兴的学术领域。可这些学术领域怎么能容得下这么多科研经费呢?于是就扩张学术领域,把什么都算上也就是了。 如何防止学术领域的随意扩张呢?当然有管理方面的措施,我这里不谈。我只想说,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学术带头人和学者的自律至关重要。就像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主要也靠自律。古今中外,读书人就要有读书人的样子,应该自重、自尊,造成一种比较高贵的氛围,不能和市侩一样,清高一点,也许会好些。■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3年第6期 学界·观点)
121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6月公布的最新2012年JCR中有关水资源学科领域的影响因子
xmsong 2013-6-26 15:50
排序 期刊名 ISSN Total Cites IF 5-IF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特征因子 期刊影响得分 1 WATER RES 0043-1354 42484 4.655 5.389 0.635 633 8.3 0.06962 1.444 2 HYDROL EARTH SYST SC 1027-5606 5365 3.587 3.984 0.875 313 4.1 0.02056 1.348 3 WATER RESOUR RES 0043-1397 29480 3.149 3.448 0.621 504 10.0 0.04819 1.191 4 DESALINATION 0011-9164 18498 3.041 2.751 0.588 413 5.1 0.04088 0.615 5 J HYDROL 0022-1694 25961 2.964 3.654 0.489 644 8.3 0.04626 1.134 6 J CONTAM HYDROL 0169-7722 3954 2.885 2.873 0.535 99 8.7 0.00805 0.989 7 ECOHYDROLOGY 1936-0584 608 2.775 2.953 0.581 74 2.7 0.00328 0.985 8 ENVIRON TOXICOL 1520-4081 2409 2.708 2.387 0.494 79 7.3 0.00411 0.616 9 HYDROL PROCESS 1099-1085 11581 2.497 2.805 0.392 347 7.3 0.02653 0.919 10 RIVER RES APPL 1535-1459 2212 2.425 2.571 0.436 140 5.6 0.00602 0.778 11 ADV WATER RESOUR 0309-1708 5285 2.412 3.03 1.121 149 6.5 0.01473 1.163 12 IRRIGATION SCI 0342-7188 1297 2.289 2.665 0.295 44 6.8 0.00294 0.801 13 DISASTER ADV 0974-262X 545 2.272 1.886 0.168 380 2.2 0.00034 0.076 14 WATER RESOUR MANAG 0920-4741 3076 2.259 2.53 0.388 245 3.9 0.00833 0.556 15 AGR WATER MANAGE 0378-3774 5581 2.203 2.552 0.408 184 6.3 0.01183 0.683 16 VADOSE ZONE J 1539-1663 2582 2.2 2.672 0.373 126 5.4 0.00854 0.928 17 GROUND WATER 0017-467X 4176 2.132 2.387 0.252 107 10.0 0.00646 0.858 18 ENVIRON GEOCHEM HLTH 0269-4042 1541 2.076 2.383 0.385 78 6 0.00345 0.628 19 CLEAN-SOIL AIR WATER 1863-0650 1361 2.046 2.234 0.417 175 3.1 0.00388 0.384 20 STOCH ENV RES RISK A 1436-3240 1154 1.961 1.888 0.325 83 3.8 0.00367 0.522 21 J AM WATER RESOUR AS 1093-474X 3322 1.956 2.132 0.066 91 8.5 0.00688 0.738 22 AQUAT CONSERV 1052-7613 2097 1.917 2.239 0.324 68 6.9 0.0048 0.681 23 ENVIRON FLUID MECH 1567-7419 454 1.899 1.59 0.212 33 4.6 0.00245 0.786 23 J HYDRO-ENVIRON RES 1570-6443 261 1.899 1.961 0.379 29 2.8 0.0018 0.809 25 CATENA 0341-8162 4618 1.881 2.528 0.45 140 9 0.00783 0.789 26 NAT HAZARD EARTH SYS 1561-8633 2933 1.751 2.111 0.242 298 3.9 0.01016 0.645 27 WATER AIR SOIL POLL 0049-6979 9683 1.748 2.001 0.218 504 9.7 0.01445 0.528 28 J SOIL WATER CONSERV 0022-4561 2446 1.722 2.072 0.203 69 10.0 0.00314 0.557 29 J WATER RES PL-ASCE 0733-9496 2185 1.709 1.757 0.101 69 9.6 0.00269 0.51 30 HYDROGEOL J 1431-2174 2737 1.675 1.798 0.239 109 6.7 0.007 0.629 31 NAT HAZARDS 0921-030X 2943 1.639 1.989 0.436 427 5.1 0.0081 0.582 32 WATER POLICY 1366-7017 721 1.603 1.42 0.333 72 5 0.00186 0.377 33 OCEAN COAST MANAGE 0964-5691 1693 1.597 1.747 0.188 160 7.5 0.00286 0.435 34 J FLOOD RISK MANAG 1753-318X 187 1.492 1.627 0.207 29 3 0.00097 0.504 35 ENVIRON EARTH SCI 1866-6280 1609 1.445 1.471 0.318 617 2.1 0.00602 0.359 36 J HYDROL ENG 1084-0699 2053 1.379 1.633 0.159 138 6.5 0.00465 0.468 37 J HYDRAUL ENG-ASCE 0733-9429 6423 1.276 1.883 0.204 113 10.0 0.00863 0.696 38 URBAN WATER J 1573-062X 511 1.19 ​ 0.182 33 10.0 0.00084 ​ 39 HYDROL RES 1998-9563 217 1.156 1.181 0.361 72 2.9 0.00102 0.365 40 J HYDROINFORM 1464-7141 448 1.153 1.459 0.167 72 5.1 0.00115 0.38 41 WATER ENVIRON RES 1061-4303 2078 1.134 0.999 0.104 135 7.3 0.00349 0.246 42 J IRRIG DRAIN E-ASCE 0733-9437 2413 1.126 1.589 0.254 122 9.4 0.00355 0.438 43 HYDROLOG SCI J 0262-6667 2790 1.114 1.72 0.261 111 9 0.00471 0.584 44 WATER SCI TECHNOL 0273-1223 15073 1.102 1.146 0.099 670 10.0 0.01817 0.307 45 WETL ECOL MANAG 0923-4861 959 1.076 ​ 0.075 40 8.4 0.00156 ​ 46 GROUND WATER MONIT R 1069-3629 683 1.053 1.198 0.083 36 8.7 0.00122 0.404 47 J HYDRAUL RES 0022-1686 1956 1.037 1.145 0.231 65 10.0 0.00433 0.503 47 PHYS CHEM EARTH 1474-7065 2463 1.037 1.33 0.217 115 6.8 0.00681 0.507 49 J WATER CLIM CHANGE 2040-2244 42 1 1 0 24 ​ 0.00025 0.337 49 J WATERW PORT C-ASCE 0733-950X 1135 1 1.165 0.122 49 10.0 0.00164 0.531 51 MINE WATER ENVIRON 1025-9112 277 0.982 ​ 0.029 34 5.6 0.0007 ​ 52 GEOMAT NAT HAZ RISK 1947-5705 47 0.977 0.977 0.182 22 ​ 0.00025 0.326 53 WATER-SUI 2073-4441 131 0.973 0.991 0.293 58 2 0.00063 0.314 54 WATER ENVIRON J 1747-6585 334 0.969 1.025 0.079 63 4.8 0.00099 0.282 55 GRUNDWASSER 1430-483X 99 0.943 0.678 0 18 ​ 0.00034 0.217 56 INT J WATER RESOUR D 0790-0627 496 0.882 0.991 1.098 41 5.7 0.00133 0.358 57 WATER SA 0378-4738 1399 0.876 1.009 0.054 93 8.8 0.00232 0.302 58 DESALIN WATER TREAT 1944-3994 1529 0.852 0.919 0.166 597 2.5 0.00351 0.129 59 NAT HAZARDS REV 1527-6988 446 0.78 ​ 0.103 29 7.5 0.00142 ​ 60 LAKE RESERV MANAGE 1040-2381 517 0.761 0.979 0.206 34 7.8 0.00101 0.3 61 INT J SEDIMENT RES 1001-6279 322 0.718 1.144 0.087 46 4.5 0.00059 0.188 62 WATER INT 0250-8060 631 0.705 0.679 0.368 57 8.5 0.00098 0.223 63 IRRIG DRAIN 1531-0353 736 0.685 1.1 0.162 99 6 0.00193 0.342 64 J HYDROL HYDROMECH 0042-790X 122 0.653 0.607 0.241 29 3.8 0.00016 0.075 65 CAN WATER RESOUR J 0701-1784 271 0.64 ​ 1.19 21 7.9 0.00055 ​ 66 J AM WATER WORKS ASS 2164-4535 2068 0.627 0.694 0.153 124 10.0 0.00173 0.254 67 HYDROL WASSERBEWIRTS 1439-1783 66 0.605 ​ 0.5 18 ​ 0.00036 ​ 68 J WATER SUPPLY RES T 0003-7214 622 0.573 0.775 0.167 48 8.1 0.00131 0.286 69 P I CIVIL ENG-WAT M 1741-7589 392 0.535 0.863 1.22 50 4.6 0.00103 0.289 70 AFR J AQUAT SCI 1608-5914 200 0.446 ​ 0 37 6 0.00037 ​ 71 CHINA OCEAN ENG 0890-5487 310 0.4 0.481 0 54 6.2 0.00049 0.09 72 SOIL WATER RES 1801-5395 71 0.333 ​ 0 18 ​ 0.00028 ​ 73 MEMBR WATER TREAT 2005-8624 20 0.317 0.317 0.1 20 ​ 0.00006 0.078 74 P I CIVIL ENG-MAR EN 1741-7597 90 0.31 0.519 1.5 16 ​ 0.00017 0.124 75 WATER RESOUR+ 0097-8078 351 0.262 0.311 0.027 74 9.3 0.00078 0.114 76 WATER QUAL RES J CAN 1201-3080 406 0.25 0.376 0.059 34 9.9 0.00041 0.13 77 ENG SANIT AMBIENT 1413-4152 85 0.152 ​ 0.083 12 ​ 0.00024 ​ 78 HOUILLE BLANCHE 0018-6368 209 0.099 0.142 0.048 42 10.0 0.00035 0.053 79 WASSERWIRTSCHAFT 0043-0978 111 0.09 ​ 0.415 94 2.7 0.00008 ​ 80 TECNOL CIENC AGUA 0187-8336 1 0.012 0.012 0 42 ​ 0.00001 0.005
55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科研领域可以养活很多人
热度 2 zhangjinami 2013-6-25 21:03
你是被那个科学家养活的? 你研究的领域是那个科学家开辟的,他开辟了整个领域之后,你就生活在他建立的这个王国里,你发的文章,写的研究背景,都说w我们的这个王国多麽的美丽,这个王国将会给人类带来什么。 因为你研究的是一个热门的领域所以你更容易申请到课题,成为大科学对于大部分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并且我们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我们所做的科研只不过是某种形式的弄一口饭吃,但是科研与其他工作相比,有着他具有优势特点,如时间自由,思想丰富,接触新的发现、发明,充实等。 我们在科研领域也要想企业家一样创造就业岗位,现在是外国人给中国科学家创造工作岗位,什么时候我们给外国科学家创造工作岗位,我们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然后让一大批的外国人科学家能有饭吃,为全球的科学家吃上饭。
281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交通运输领域的主要SCI国际期刊
su2zhen 2013-6-23 20:11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Quarterly ISSN: 1524-9050 IEEE-INST ELECTRICAL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 445 HOES LANE, PISCATAWAY, USA, NJ, 08855 ITE JOURNAL-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S Monthly ISSN: 0162-8178 INST TRANSPORTATION ENGINEERS, 1099 14TH ST, NW, STE 300 WEST, WASHINGTON, USA, DC, 20005-3438 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 Tri-annual ISSN: 0197-6729 INST TRANSPORTATION, STE 68, #305, 4625 VARSITY DR, N W, CALGARY, CANADA, ALBERTA, T3A OZ9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SCE Bimonthly ISSN: 0733-947X ASCE-AMER SOC CIVIL ENGINEERS, 1801 ALEXANDER BELL DR, RESTON, USA, VA, 20191-4400 TRANSPORTATION Quarterly ISSN: 0049-4488 SPRINGER, 233 SPRING STREET, NEW YORK, USA, NY, 10013 TRANSPORTATION JOURNAL Quarterly ISSN: 0041-1612 AMER SOC TRANSPORTATION LOGISTICS, 1700 NORTH MOORE ST, STE 1900, ARLINGTON, USA, VA, 22209-1904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TECHNOLOGY Quarterly ISSN: 0308-1060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ENGLAND, OXON, OX14 4RN TRANSPORTATION QUARTERLY Quarterly ISSN: 0278-9434 ENO FOUNDATION TRANSPORT INC, 1634 I ST NW, STE 500, WASHINGTON, USA, DC, 20006-4003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POLICY AND PRACTICE Monthly ISSN: 0965-8564 PERGAMON-ELSEVIER SCIENCE LTD, 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 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OX5 1GB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METHODOLOGICAL Monthly ISSN: 0191-2615 PERGAMON-ELSEVIER SCIENCE LTD, 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 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OX5 1GB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EMERGING TECHNOLOGIES Bimonthly ISSN: 0968-090X PERGAMON-ELSEVIER SCIENCE LTD, 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 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OX5 1GB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Bimonthly ISSN: 1361-9209 PERGAMON-ELSEVIER SCIENCE LTD, 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 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OX5 1GB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Bimonthly ISSN: 1366-5545 PERGAMON-ELSEVIER SCIENCE LTD, 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 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OX5 1GB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 Bimonthly ISSN: 1369-8478 ELSEVIER SCI LTD, 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 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OXON, OX5 1GB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ISSN: 0361-1981 NATL ACAD SCI, 2101 CONSTITUTION AVE, WASHINGTON, USA, DC, 20418 TRANSPORTATION SCIENCE Quarterly ISSN: 0041-1655 INST OPERATIONS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S, 901 ELKRIDGE LANDING RD, STE 400, LINTHICUM HTS, USA, MD, 21090-2909
3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年继续八卦生物材料领域的影响因子浮云变化情况
热度 6 郑玉峰 2013-6-21 17:03
看到最新影响因子,不说两句很难受,就八卦一下吧,估计比较适合做医用金属的读者口味。 在浮云的上方飘的是LANCET,39.06,今年医用镁合金血管支架发了一篇。 Biomaterials 继续领衔传统生物材料刊物的老大( 7.604 )。估计William教授在刊物的介绍上可以继续描述为 It is now clearly established as the leading journal in this field, with an Impact Factor, as announced in June 2013, of 7.604......。我们喜欢你可惜总悲剧,还需努力,好几年没发了,憾颜。用我学生的话:革命尚未成功,我须继续努力。 ACTA BIOMATER 涨的不够多,但每年涨个零点几,这次终于过了 5 ( 5.093 ),这对于做医用金属的人来说真是很高兴(比如我实验室已经发有12篇AB了,当然是先后投去30多篇了,1/3的录用率),因为最近做医用金属的人发 Biomaterials 真的不多了(我曾经连续5篇被Biomaterials拒稿后发到Acta Biomaterialia),目前做金属块体或者金属表面改性的都是在这个刊物上发的文章多。 值得关注的是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ACS Publications) ,居然 5.008 ,看来以后要投资。 EUR CELLS MATER 终于止住跌势,回弹到 4.558 ,应该说还是好文章多。 DENT MATER 终于 回到 3 以上,而且跑到 3.773 ,厉害! COLLOID SURFACE B 最近陆续发了些医用镁合金的文章,影响因子 3.554 ,这个刊物很nice,不会对你的英文说七说八,而且比较包容,觉得一般的文章冲冲这个,发的还是很赚的。 走下坡路的是 J MECH BEHAV BIOMED ,影响因子从 3 点多降到了 2.368 。当然我一直对做本体材料的人发到这个杂志不看好。 经典的生物材料刊物还是在 2 点多的老范围徘徊不动( J BIOMED MATER RES A 2.834 ; J BIOMED MATER RES B 2.308 ; MAT SCI ENG C-MATER 2.404)这三个是我的最爱,平常做的普通工作就会选择投。 J MATER SCI-MATER M 2.141 ; BIOMED MATER 由于出版公司是 IOP ,现在走低, 2.174 。MATER LETT也有生物材料的一部分,2.224,曾经我有段时间爱投,现在不爱了,因为总是要我改英文,说我英文不好,我做 ASSOCIATE EDITOR都投不上去,很无语(觉得英文烂的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吧)。不知道那个后台的审稿初审团队都是什么鸟人在做的。 我做 ASSOCIATE EDITORS 的 J BIOMATER TISS ENG 居然有影响因子了, 0.476 ,憾颜,还从来没做什么贡献(投文章或审稿)。 ADV HEALTHC MATER 也是值得投资的,你看人家虽然没影响因子,可还是在统计表中有一行了,因为人家的兄弟 ADV MATER 都 14.829 了!我相信这个应该会有朝一日赶超 Biomaterials ,应该说做化学 / 纳米背景的生物材料都是会投资这个了。
15785 次阅读|9 个评论
信息甄别理论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
zlhua 2013-6-20 22:02
主题:物流+甄别 19篇 2012-1,2010-2,2009-4,2008-2,2007-5,2006-1,2005-3,2004-1 1 基于绝热消去法的 物流 网络协同序参量 甄别 研究 李靖 ; 张永安 统计与决策 2012/07 71 分享 2 基于RFID与PLC的仓库管理系统 张明华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0/07 1 137 分享 3 学会 甄别 优劣产品 正确选择叉车属具 夏文 中国储运 2010/07 16 分享 4 基于风险管理的海关大监管体系之构建 许思远 上海海关学院学报 2009/03 3 264 分享 5 声明 物流技术 2009/07 51 分享 6 古商城窨子屋形制考辨 符炫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47 分享 7 基于 甄别 模型的第三方 物流 外包合同研究 傅烨 ; 陈曦 物流技术 2009/03 4 180 分享 8 物流 服务外包市场化运作与管理研究综述 陈收 ; 张汉江 系统工程 2008/10 3 735 分享 9 浅析 物流 保险中 物流 经营人的法律地位 杜江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08/08 96 分享 10 存货质押贷款中信贷人与 物流 企业的合约选择 于萍 ; 徐渝 ; 冯耕中 金融与经济 2007/10 30 392 分享 11 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动态评价方法 崔巍崴 ; 白云涛 安徽农业科学 2007/26 3 422 分享 12 甄别 客户需求扩大业务收入 陆玮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7/14 23 分享 13 报刊网络化时代的信息资源开发 王雯雯 中国传媒科技 2007/05 62 分享 14 从 物流 外包到 物流 联盟:契约机制体系与模型 田宇 国际贸易问题 2007/02 9 745 分享 15 不对称信息下的易逝品退货 物流 协调运作研究 张钦红 ; 赵泉午 ; 熊中楷 中国管理科学 2006/02 31 742 分享 16 面向信息 甄别 的 物流 外包合同设计研究 田宇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5/05 11 244 分享 17 B2C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 刘田 ; 牟援朝 商场现代化 2005/28 16 332 分享 18 行业协会在第三方 物流 信用机制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张敏 生产力研究 2005/01 21 218 分享 19 面向信息 甄别 的第三方 物流 分包合同模型研究 田宇 软科学 2004/06 9 190 作者:田宇 765篇 +主题:物流 43篇 2012-1,2010-1,2009-1,2007-3,2006-4,2005-7,2004-2,2003-1,2002-5,2001-6,2000-6,1999-6 +主题:甄别 3篇 2007-1,2005-1,2004-1 1 面向信息 甄别 的 物流 外包合同设计研究 田宇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5/05 11 244 分享 2 从 物流 外包到 物流 联盟:契约机制体系与模型 田宇 国际贸易问题 2007/02 9 745 分享 3 面向信息 甄别 的第三方 物流 分包合同模型研究 田宇 软科学 2004/06 9 190 分享
个人分类: 信息甄别|2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消费领域的信息甄别
zlhua 2013-6-20 20:07
信息甄别 http://www.cca.org.cn/web/llyj/newsShow.jsp?id=6943 2003-04-07 消费信息,是指用于消费领域的信息,是人们进行消费活动所需要的消息、数据、资料、知识等的统称。消费信息的采集、接纳、传播贯穿于整个经济生活中,它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最活跃因子之一。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框架主体特征的今天,左右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社会消费浪潮形成的各种消费信息,与保护消费者权益运动的关系日益紧密。    信息甄别,就是以消费者通过各种媒介、各种渠道接触到的消费信息为考察对象,通过各种手段,以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严谨、认真、科学的工作流程为依托,去伪存真,揭示商品的生产、性能及功效的真实情况,进而引导健康、理性的消费趋向。信息甄别工作从根本上提升了消费者协会消费信息咨询工作的真实性、可靠性,体现了消费者协会对工商企业的监督,是信息时代消费者正当权益得以保全的有效手段。    一、开展信息甄别工作的必要性    1、它是消费者协会系统贯彻落实党的16大会议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消法》赋予消费者协会的首项职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党中央一系列的重要会议赋予了“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进一步整顿市场秩序”以深远的政治意义,特别是党的16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作为党和政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消费者协会系统必须坚定不移地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注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消法》把消费者协会的首项职能界定为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因而,开展面向亿万消费者的信息咨询工作是各级消费者协会义不容辞、法不容却的天职。 信息咨询工作的核心是向消费者提供“真实的消费信息”,这也正是消费者协会信息咨询工作的生命力所在。以开展信息甄别工作为契机和切入点,带动消费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将进一步拓展消费者协会的工作层面,不折不扣地履行《消法》赋予的首项职能。    2、它是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消费者正当权益的切实举措。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明文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即消费者的知情权受法律保护。同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经营者的法定义务: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因此,开展信息甄别工作,必将推动社会各界对消费者知情权的重视和保护,必将使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进而加快健康、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早日建立。    3、它是清理虚假信息等各种不恰当信息,正本清源、净化市场、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的客观要求。    当前,提供消费信息的主体是工商企业,以及学校、工会、妇联、消费者协会等社团组织,客体则是有潜在购买意愿、又恰恰处于信息弱势地位的亿万消费者。为了把握市场日益活跃的大环境带来的商业契机, 出于促销的目的,形形色色的工商企业纷纷以非正当的,甚至是赤裸裸的欺诈方式,夸大产品性能和服务承诺,藉此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诱导消费者产生购买意愿、完成购买行为, 进而导致消费市场环境呈现出不健康、不理性、不正常的态势。如,近来被媒体频繁曝光的假冒产地的香武士音箱案、假冒竹香米案,就是不法厂商以假充真、虚冒产地,向消费者恶意散布虚假的消费信息,掩盖其以侵害消费者权益、牟取暴利真正目的的典型案件。鉴于此,消费者协会系统开展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就要脚踏实地。老百姓需要的,就是我们要提倡的,要解决的。消费者协会系统有义务、有责任创造条件,发挥潜能,在信息甄别这个崭新的工作领域内有所作为。    4、它是各地消协拓展工作层面的可行途径。    十几年来,全国各级消费者协会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广大消费者为依托,卓有成效地推动了保护消费者权益运动在我国的开展。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消费者协会的职能和工作重点必然有所转变。多年来的工作成就体现了消协系统非凡的战斗力和善于创造性开展工作的优良作风。面对新的契机,消费者协会系统广大干部完全有能力作好信息甄别工作,推动消费者运动在更高层次的开展。    二、开展信息甄别工作的具体做法    1、以消费者为后盾,以现行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规范的信息甄别工作制度为依托,确立信息甄别工作的公益形象。    随着消费者运动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消费者主动维护自身和公共利益的意识日益增强。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在市场交易第一线,是信息甄别工作开展的依托和触角,因此,开展信息甄别工作,一定要走群众路线,要动员亿万消费者,通过消协呼叫中心、互联网以及各种咨询方式与途径,向消费者协会举报各类不实信息。    接到有关举报之后,要核查被举报信息及其发布者的真实性,并开展相应的取证工作。对于虚假信息的发布者,首先,要通过正规的函件形式予以”劝谕“,有理有据地指出其错误,敦促其改正;如果虚假信息的发布者不能正确对待消费者的质疑和消费者协会的劝谕,就要借助媒体的力量和消费者协会的社会影响力,通过新闻界把非法经营者的恶劣行径曝光,同时将案件移送有关的行政、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其责任。   在日常工作中,各级消协要及时整理消费者的举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作出恰当的警示信息,向全社会发布,营造全社会对信息甄别工作重视、信赖的氛围。    2、通过确定评价标准,树立各行业”消费咨询服务工作优秀单位”,促使工商企业重视消费信息咨询工作。    消费信息咨询工作在全社会的展开,是信息甄别工作的进一步延伸,是落实国民消费教育的最佳途径。    正本清源,就是要从信息发布的源头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各地消协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评选出各行业“消费咨询服务工作优秀单位”,通过树立各行业标兵,推进消费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在工业、商业企业里的开展,赋予信息甄别工作以更强的可操作性,提高工商企业对消费者信息咨询工作的认可和重视程度。通过评价工作的落实,可以推动消费信息环境的治理净化,有助于培育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从初步实践看,一些有头脑的经营者非常看重“信息甄别”工作的开展,他们抓住这一崭新的商机,积极参与,树立自己企业、产品诚实、信用的形象。随着工作的开展,许多经营者都会采取相应的行动,响应“信息甄别”工作的召唤。    3、紧扣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年主题主旨,着力实施“真假消费信息甄别”工作。    今年,中消协把2003年年主题确定为“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目的在于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以治理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促进“放心消费环境”的逐步形成,促进“信息甄别”工作的开展。    为了确保消费者可以放心消费,全国各级消协要重视对影响消费者日常生活的消费信息的甄别工作。    首先,必须要有严格的工作制度和必要的核实手段。各地消协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建立制度,必要时与当地的技术监督、商品专业检测等机构建立互动联系,充分收集消费信息,为信息甄别提供可靠的保障。    其次,必须发动社会传媒,揭露不法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切身利益的丑恶行径,营造全社会关注真实消费信息,揭露虚假信息的氛围。    总之,信息甄别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一种重要工作方法,必将推动消费者运动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使消协的崭新的工作领域内取得更大的工作成就。    (撰稿:张建 冀铁军)
个人分类: 信息甄别|1609 次阅读|1 个评论
图书情报学领域2012年影响因子已发布
热度 1 Sibiling 2013-6-20 15:46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1 Mis Quart 7277 4.659 0.705 61 2 J Informetr 943 4.153 0.771 70 3 J Am Med Inform Assn 5012 3.571 0.925 186 4 J Inf Technol 1165 3.532 1.263 19 5 Inform Technol Manag 247 3.025 0.226 31 6 Annu Rev Inform Sci 380 2.174 ​ ​ 7 Scientometrics 4555 2.133 0.449 254 8 J Health Commun 1614 2.079 0.232 112 9 Inform Syst Res 3443 2.01 0.446 74 10 J Am Soc Inf Sci Tec 4613 2.005 0.321 184 11 Gov Inform Q 835 1.91 0.493 71 12 Int J Inform Manage 970 1.843 0.086 58 13 J Comput-Mediat Comm 1868 1.778 0.188 32 14 Int J Comp-Supp Coll 377 1.717 0.28 25 15 Inform Manage-Amster 3091 1.663 0.083 36 16 Int J Geogr Inf Sci 2284 1.613 0.268 112 17 Telecommun Policy 961 1.594 0.466 73 18 Eur J Inform Syst 1268 1.558 0.421 38 19 J Strategic Inf Syst 743 1.5 0.55 20 20 J Knowl Manag 1392 1.474 0.179 56 21 Libr Inform Sci Res 526 1.4 0.139 36 22 Inform Organ-Uk 261 1.381 0.4 15 22 Inform Syst J 696 1.381 1.238 21 24 Soc Sci Comput Rev 628 1.303 0.324 37 25 J Manage Inform Syst 2645 1.262 0.033 30 26 J Inf Sci 827 1.238 0.146 41 27 Learn Publ 208 1.182 0.194 31 28 Mis Q Exec 189 1.143 0.25 16 29 J Doc 907 1.138 0.326 43 30 Inform Soc 561 1.114 0.211 19 31 Res Evaluat 411 1.074 0.206 34 32 Knowl Man Res Pract 240 1.069 0.067 30 33 J Assoc Inf Syst 751 1.048 0.292 24 34 Coll Res Libr 441 1.016 0.133 30 35 J Med Libr Assoc 627 0.976 0.212 52 36 Libr Resour Tech Ser 131 0.969 0.176 17 37 Online Inform Rev 480 0.939 0.163 49 38 J Glob Inf Tech Man 117 0.917 0 12 39 J Acad Libr 561 0.885 0.091 44 40 Ethics Inf Technol 227 0.846 0.16 25 41 Inform Process Manag 1681 0.817 0.21 81 42 Inform Technol Peopl 322 0.767 0 18 43 Libr Quart 267 0.743 0.053 19 44 Electron Libr 257 0.667 0.02 50 45 Health Info Libr J 364 0.662 0.686 35 46 Libr Hi Tech 255 0.621 0.136 44 47 Inform Technol Libr 92 0.595 ​ ​ 48 Serials Rev 109 0.524 0.111 27 49 Inform Res 400 0.52 ​ ​ 50 Aust Acad Res Libr 58 0.512 0.059 17 51 Rev Esp Doc Cient 88 0.453 0.154 26 52 J Glob Inf Manag 335 0.452 0.071 14 53 Prof Inform 176 0.439 0.061 82 54 Aslib Proc 248 0.432 0.081 37 55 Malays J Libr Inf Sc 66 0.423 0.05 20 56 Knowl Organ 102 0.407 0.029 35 57 Portal-Libr Acad 183 0.4 0.211 19 58 Libr J 340 0.397 0.413 63 59 Scientist 244 0.387 0.22 41 60 Inform Technol Dev 131 0.378 0.05 20 61 Program-Electron Lib 179 0.377 0.143 21 62 Inform Dev 74 0.375 0.16 25 62 Restaurator 200 0.375 0.059 17 64 Libri 125 0.368 0 29 65 Data Base Adv Inf Sy 323 0.341 0 15 65 Online 138 0.341 0.027 37 67 J Libr Inf Sci 109 0.286 0 23 68 Libr Trends 357 0.273 0.051 39 69 J Scholarly Publ 61 0.25 0.043 23 70 J Organ End User Com 71 0.243 ​ ​ 71 Aust Libr J 45 0.239 0 22 72 Interlend Doc Supply 65 0.231 0.467 30 73 Libr Collect Acquis 100 0.185 0 15 74 Can J Inform Lib Sci 41 0.171 0 8 75 Soc Sci Inform 512 0.167 0.241 29 75 Transinformacao 27 0.167 0 18 77 Libr Cult Rec 15 0.158 ​ 0 78 Inform Soc-Estud 23 0.155 0 38 79 Econtent 28 0.127 0 27 80 Afr J Libr Arch Info 28 0.111 0 13 81 Perspect Cienc Inf 45 0.101 0.118 34 82 Z Bibl Bibl 9 0.07 0.05 20 83 Investig Bibliotecol 20 0.062 0 24 84 Libr Inform Sc 4 0.05 0 3
346 次阅读|2 个评论
进化生物学领域的2012影响因子
热度 3 zls111 2013-6-20 15:04
MBE一下子到了10.353,排总的150名,比上上一次的9点多还高,比上一次的5点多大放异彩! 看到这个可能想起了MEGA5这篇文章,查了下google,这篇文章2011年发表,已被引用了6000多次,大大的贡献: 看下这个10.353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Cites in 2012 to items published in: 2011 = 3807 Number of items published in: 2011 = 297 2010 = 1939 2010 = 258 Sum: 5746 Sum: 555 Calculation: Cites to recent items 5746 = 10.353 Number of recent items 555 按照2010的平均数,其应该是2000左右,也就是4000/555, 应该在7左右。 还有SYST BIOL这几年一直在节节高! 其他杂志,差不多都有些下降,特别是ANNU REV,之前一直它霸占着进化领域的第一! 1 TRENDS ECOL EVOL 0169-5347 24279 15.389 17.112 2.974 76 8.9 0.05234 7.280 2 SYST BIOL 1063-5157 11411 12.169 13.316 2.808 73 7.8 0.02803 5.059 3 ANNU REV ECOL EVOL S 1543-592X 14909 10.375 16.831 0.048 21 10.0 0.01856 7.782 4 MOL BIOL EVOL 0737-4038 32168 10.353 11.221 1.561 294 6.3 0.09572 4.052 5 MOL ECOL RESOUR 1755-098X 4736 7.432 4.150 0.848 132 3.0 0.02338 1.200 6 MOL ECOL 0962-1083 30411 6.275 6.792 1.369 445 6.6 0.07178 2.100 7 P ROY SOC B-BIOL SCI 0962-8452 37539 5.683 5.832 1.224 624 8.4 0.09147 2.379 8 CLADISTICS 0748-3007 3315 5.043 6.183 1.867 30 9.8 0.00713 2.259 9 EVOLUTION 0014-3820 30585 4.864 5.402 0.939 313 10.0 0.04794 2.095 10 GENOME BIOL EVOL 1759-6653 1284 4.759 4.859 0.982 113 2.1 0.00965 2.283 11 AM NAT 0003-0147 25716 4.552 5.332 0.769 156 10.0 0.03839 2.385 12 EVOL APPL 1752-4571 928 4.153 4.762 0.867 75 3.0 0.00548 1.726 13 HEREDITY 0018-067X 8972 4.110 4.372 1.233 116 9.6 0.01781 1.619 14 J HUM EVOL 0047-2484 6619 4.094 4.530 1.435 108 8.4 0.01388 1.558 15 MOL PHYLOGENET EVOL 1055-7903 14417 4.066 4.107 0.891 320 5.9 0.03874 1.294 16 EVODEVO 2041-9139 149 3.914 3.943 0.308 26 1.8 0.00121 1.972 17 J EVOLUTION BIOL 1010-061X 8662 3.479 3.696 0.540 237 5.8 0.02871 1.385 18 BIOL LETTERS 1744-9561 5314 3.348 3.907 0.662 263 4.2 0.02777 1.546 19 BMC EVOL BIOL 1471-2148 8703 3.285 4.432 0.303 254 4.4 0.04866 1.669 20 EVOL DEV 1520-541X 1759 3.155 2.917 0.500 46 6.1 0.00607 1.198 上面来自: http://admin-apps.webofknowledge.com/JCR/JCR?RQ=LIST_SUMMARY_JOURNALcursor=1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5590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3年BUSINESS, FINANCE 领域影响因子
huagw 2013-6-20 14:16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1 J FINANC 0022-1082 18729 4.333 6.185 0.867 60 10.0 0.05799 8.889 2 J ACCOUNT ECON 0165-4101 3494 3.912 4.023 0.289 45 10.0 0.00748 2.465 3 J FINANC ECON 0304-405X 13075 3.424 5.087 0.669 124 10.0 0.05904 6.376 4 REV FINANC STUD 0893-9454 6280 3.256 5.367 0.421 95 7.4 0.06553 7.298 5 IMF ECON REV 2041-4161 88 2.529 2.559 0.000 19 0.00251 4.206 6 ACCOUNT REV 0001-4826 3969 2.319 3.204 0.603 73 10.0 0.00802 1.479 7 IMF STAFF PAPERS 1020-7635 872 2.312 1.344 0 10.0 0.00247 1.465 8 J FINANC INTERMED 1042-9573 859 2.208 2.460 0.107 28 8.5 0.00589 2.709 9 J ACCOUNT RES 0021-8456 3609 2.192 3.368 0.256 39 10.0 0.00709 2.221 10 ACCOUNT ORG SOC 0361-3682 2271 1.867 3.143 0.125 32 10.0 0.00368 1.034 11 J RISK UNCERTAINTY 0895-5646 1647 1.771 2.016 0.167 24 10.0 0.00364 1.632 12 J MONETARY ECON 0304-3932 4930 1.649 2.529 0.163 49 10.0 0.02749 3.768 13 J FINANC QUANT ANAL 0022-1090 2571 1.636 2.130 0.214 42 10.0 0.01183 2.665 14 CONTEMP ACCOUNT RES 0823-9150 1324 1.564 2.154 0.186 43 8.9 0.00350 1.098 15 J FINANC STABIL 1572-3089 187 1.463 0.208 24 3.8 0.00096 16 REV FINANC 1572-3097 381 1.440 0.357 28 4.9 0.00483 17 CORP GOV-OXFORD 0964-8410 770 1.400 1.581 0.156 32 5.8 0.00166 0.366 18 MANAGE ACCOUNT RES 1044-5005 838 1.366 0.118 17 10.0 0.00106 19 REV ACCOUNT STUD 1380-6653 665 1.364 1.899 0.219 32 8.2 0.00233 1.219 20 FINANC MANAGE 0046-3892 1162 1.330 1.568 0.235 34 10.0 0.00349 1.076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21 WORLD BANK ECON REV 0258-6770 1323 1.325 2.704 0.143 21 10.0 0.00404 2.131 22 ACCOUNT HORIZ 0888-7993 737 1.288 0.333 27 9.7 0.00118 23 J BANK FINANC 0378-4266 4806 1.287 1.721 0.212 255 7.2 0.01582 0.801 24 J RISK INSUR 0022-4367 1004 1.237 1.390 0.116 43 10.0 0.00227 0.647 25 FINANC STOCH 0949-2984 701 1.212 1.597 0.267 30 9.0 0.00388 1.782 26 J IND ECON 0022-1821 1757 1.194 1.539 0.192 26 10.0 0.00545 1.860 27 J FINANC SERV RES 0920-8550 504 1.176 0.632 19 8.5 0.00099 28 EMERG MARK REV 1566-0141 280 1.167 0.361 36 6.6 0.00034 29 J MONEY CREDIT BANK 0022-2879 2712 1.104 1.700 0.310 87 9.0 0.01283 1.702 30 J FINANC MARK 1386-4181 534 1.093 1.505 0.222 18 9.1 0.00320 1.706 31 J CORP FINANC 0929-1199 1102 1.035 1.774 0.160 75 6.5 0.00508 1.057 32 REAL ESTATE ECON 1080-8620 680 1.020 1.307 0.118 34 9.8 0.00174 0.781 33 AUDITING-J PRACT TH 0278-0380 776 1.015 1.408 0.200 35 9.6 0.00110 0.484 34 J BUS FINAN ACCOUNT 0306-686X 1034 1.010 1.061 0.128 47 9.2 0.00145 0.314 35 MATH FINANC 0960-1627 1165 1.000 1.463 0.375 32 10.0 0.00391 1.516 36 J FINANC ECONOMET 1479-8409 448 0.976 1.580 0.091 22 6.6 0.00304 1.736 37 FINANC ANAL J 0015-198X 1120 0.952 0.959 0.412 34 10.0 0.00237 0.796 38 J EMPIR FINANC 0927-5398 1075 0.934 0.120 50 8.6 0.00483 39 J REAL ESTATE RES 0896-5803 503 0.925 1.069 0.381 21 10.0 0.00091 0.512 40 INT J CENT BANK 1815-4654 259 0.895 0.088 34 5.7 0.00205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41 ACCOUNT FINANC 0810-5391 309 0.875 0.794 0.046 65 5.9 0.00066 0.193 42 WORLD ECON 0378-5920 1097 0.872 1.244 0.135 89 6.3 0.00514 0.732 43 J INT MONEY FINANC 0261-5606 1812 0.858 1.434 0.305 105 8.3 0.00648 0.921 44 INT REV ECON FINANC 1059-0560 494 0.855 0.231 78 5.3 0.00126 45 ABACUS 0001-3072 285 0.850 1.010 0.105 19 7.9 0.00051 0.285 46 ACCOUNT AUDIT ACCOUN 0951-3574 1065 0.835 0.386 44 10.0 0.00133 47 AUST ACCOUNT REV 1035-6908 185 0.833 0.529 34 6.0 0.00028 48 N AM J ECON FINANC 1062-9408 215 0.825 0.143 21 6.8 0.00051 49 QUANT FINANC 1469-7688 938 0.824 0.957 0.085 130 6.9 0.00467 0.640 50 INT J FINANC ECON 1076-9307 322 0.784 0.776 0.200 25 8.4 0.00091 0.415 51 J FUTURES MARKETS 0270-7314 812 0.782 0.855 0.152 46 10.0 0.00193 0.429 52 J ACCOUNT PUBLIC POL 0278-4254 582 0.770 0.129 31 8.3 0.00101 53 EUR FINANC MANAG 1354-7798 536 0.738 1.431 0.111 36 6.2 0.00245 0.804 54 GENEVA RISK INS REV 1554-964X 45 0.722 0.732 0.091 11 0.00032 0.443 55 NATL TAX J 0028-0283 884 0.698 0.732 0.250 40 10.0 0.00213 0.582 56 ANNU REV FINANC ECON 1941-1367 34 0.694 0.627 0.105 19 0.00100 1.120 57 EUR ACCOUNT REV 0963-8180 511 0.654 1.465 0.000 26 7.7 0.00103 0.454 58 FED RESERVE BANK ST 0014-9187 341 0.640 0.748 0.125 24 7.7 0.00186 0.786 59 J REAL ESTATE FINANC 0895-5638 1035 0.621 1.203 0.110 73 10.0 0.00219 0.538 60 INT FINANC 1367-0271 225 0.600 0.927 0.118 17 7.9 0.00066 0.456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61 INT J HEALTH CARE FI 1389-6563 169 0.576 0.000 16 5.7 0.00072 62 PAC-BASIN FINANC J 0927-538X 354 0.571 0.068 44 9.4 0.00080 63 ACCOUNT BUS RES 0001-4788 96 0.533 0.792 0.045 22 0.00042 0.227 64 J PORTFOLIO MANAGE 0095-4918 686 0.525 0.562 0.093 43 10.0 0.00158 0.349 65 J PENSION ECON FINAN 1474-7472 102 0.418 0.043 23 6.1 0.00056 66 ASIA-PAC J FINANC ST 2041-9945 66 0.417 0.351 0.100 30 0.00013 0.049 67 J DERIV 1074-1240 370 0.406 0.758 0.053 19 10.0 0.00085 0.534 68 GENEVA PAP R I-ISS P 1018-5895 180 0.382 0.531 0.029 34 4.9 0.00055 0.161 69 FINANC UVER 0015-1920 94 0.340 0.414 0.200 25 0.00027 0.117 70 J INT FIN MANAG ACC 0954-1314 108 0.333 0.000 9 10.0 0.00013 71 J BEHAV FINANC 1542-7560 113 0.300 0.037 27 6.2 0.00043 72 FISC STUD 0143-5671 292 0.295 0.616 0.091 22 10.0 0.00084 0.483 73 FINANC RES LETT 1544-6123 118 0.291 0.040 25 6.4 0.00067 74 IKTISAT ISLET FINANS 1300-610X 113 0.278 0.235 51 4.3 0.00007 75 EUR J FINANC 1351-847X 234 0.262 0.085 47 5.5 0.00122 76 FORBES 0015-6914 445 0.251 0.123 0.131 321 4.3 0.00258 0.077 77 FINANZARCHIV 0015-2218 132 0.229 0.312 0.056 18 7.8 0.00038 0.201 78 ASIA-PAC J ACCOUNT E 1608-1625 48 0.206 0.136 22 0.00011 79 J OPER RISK 1744-6740 50 0.182 0.427 0.00032 0.226 80 INVEST ANAL J 1029-3523 35 0.176 0.313 0.182 11 0.00003 0.034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81 REV DERIV RES 1380-6645 118 0.160 0.000 10 10.0 0.00022 82 J RISK 1465-1211 269 0.152 10.0 0.00038 83 INT INSOLV REV 1180-0518 15 0.150 0.000 9 0.00006 84 REV ESP FINANC CONTA 0210-2412 42 0.106 0.048 21 0.00004 85 J RISK MODEL VALIDAT 1753-9579 7 0.031 0.00010 86 JASSA 0313-5934 4 0.000 0.000 11 0.00001
2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PUBLIC ADMINISTRATION 领域影响因子
热度 2 huagw 2013-6-20 14:12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1 PHILOS PUBLIC AFF 0048-3915 1186 1.958 2.762 0.000 10 10.0 0.00188 1.699 2 J PUBL ADM RES THEOR 1053-1858 1770 1.757 3.193 0.486 35 7.7 0.00567 1.602 3 J EUR SOC POLICY 0958-9287 703 1.644 2.042 0.581 31 6.6 0.00246 0.986 4 REGUL GOV 1748-5983 241 1.625 1.779 1.219 32 3.1 0.00161 0.814 5 GOVERNANCE 0952-1895 838 1.604 2.129 0.167 30 8.4 0.00289 1.249 6 J POLICY ANAL MANAG 0276-8739 1276 1.541 2.153 0.270 37 8.7 0.00553 1.781 7 CLIM POLICY 1469-3062 776 1.536 1.679 1.038 52 5.7 0.00233 0.618 8 INT PUBLIC MANAG J 1096-7494 217 1.200 0.000 14 5.4 0.00117 9 J EUR PUBLIC POLICY 1350-1763 1545 1.197 1.667 0.833 78 7.0 0.00552 0.929 10 REV POLICY RES 1541-132X 315 1.113 0.605 38 5.0 0.00109 11 J SOC POLICY 0047-2794 641 1.075 1.195 0.263 38 8.9 0.00147 0.529 12 PUBLIC ADMIN 0033-3298 1372 1.062 1.583 0.140 57 8.1 0.00348 0.662 13 POLICY SCI 0032-2687 794 1.059 1.779 0.118 17 10.0 0.00094 0.625 14 J PUBLIC POLICY 0143-814X 454 1.033 0.000 11 10.0 0.00109 15 ENVIRON PLANN C 0263-774X 872 1.016 1.386 0.651 63 5.8 0.00237 0.453 16 POLICY STUD J 0190-292X 679 1.014 1.177 0.500 36 6.9 0.00192 0.497 17 PUBLIC MANAG REV 1471-9037 575 0.989 1.291 0.073 55 6.6 0.00159 0.463 18 SCI PUBL POLICY 0302-3427 707 0.983 0.565 69 6.5 0.00184 19 SOC POLICY ADMIN 0144-5596 622 0.976 1.157 0.122 41 7.3 0.00175 0.476 20 PUBLIC ADMIN REV 0033-3352 3250 0.900 1.546 0.304 79 9.9 0.00609 0.679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20 REV PUBLIC PERS ADM 0734-371X 243 0.900 0.100 20 7.1 0.00064 22 AM REV PUBLIC ADM 0275-0740 474 0.781 1.257 0.114 35 6.7 0.00175 0.658 22 PUBLIC MONEY MANAGE 0954-0962 445 0.781 0.817 0.125 56 6.6 0.00125 0.298 24 J ACCOUNT PUBLIC POL 0278-4254 582 0.770 0.129 31 8.3 0.00101 25 POLICY POLIT 0305-5736 425 0.758 0.910 0.194 31 7.6 0.00123 0.419 26 LOCAL GOV STUD 0300-3930 260 0.690 0.912 0.075 40 5.5 0.00121 0.403 27 CONTEMP ECON POLICY 1074-3529 516 0.671 0.673 0.075 40 9.3 0.00142 0.374 28 PUBLIC ADMIN DEVELOP 0271-2075 420 0.655 0.815 0.562 32 8.1 0.00093 0.327 29 CAN PUBLIC POL 0317-0861 262 0.577 0.705 0.105 19 8.2 0.00082 0.319 30 ADMIN SOC WORK 0364-3107 285 0.566 0.824 0.038 26 7.7 0.00042 0.203 31 INT REV ADM SCI 0020-8523 307 0.559 0.940 0.229 35 5.8 0.00120 0.412 32 AUST J PUBL ADMIN 0313-6647 313 0.537 0.824 0.026 39 7.2 0.00088 0.295 33 PUBLIC PERFORM MANAG 1530-9576 184 0.536 0.053 38 7.2 0.00056 34 J COMP POLICY ANAL 1387-6988 233 0.509 0.083 24 4.9 0.00166 35 ADMIN SOC 0095-3997 621 0.468 1.091 0.270 37 8.2 0.00201 0.613 36 POLICY STUD-UK 0144-2872 192 0.452 0.061 33 5.1 0.00074 37 NONPROFIT MANAG LEAD 1048-6682 439 0.449 0.074 27 9.9 0.00050 38 J HOMEL SECUR EMERG 2194-6361 140 0.422 0.566 0.053 38 3.8 0.00053 0.155 39 LEX LOCALIS 1581-5374 27 0.400 0.100 20 0.00008 40 TRANSYLV REV ADM SCI 1842-2845 81 0.380 0.111 54 0.00014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41 PUBLIC PERS MANAGE 0091-0260 308 0.326 0.355 0.111 18 10.0 0.00027 0.129 42 CAN PUBLIC ADMIN 0008-4840 148 0.283 0.389 0.074 27 9.7 0.00039 0.168 43 CIV SZLE 1786-3341 17 0.149 0.102 0.000 30 0.00000 0.000 44 REV CLAD REFORMA DEM 1315-2378 31 0.119 0.000 14 0.00003 45 GEST POLIT PUBLICA 1405-1079 34 0.100 0.115 0.000 21 0.00007 0.061 46 INNOVAR-REV CIENC AD 0121-5051 28 0.058 0.028 36 0.00003 47 AMME IDARESI DERG 1300-1795 23 0.042 0.024 0.000 27 0.00000 0.002
3003 次阅读|5 个评论
2013年MANAGEMENT 领域影响因子
huagw 2013-6-20 14:10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1 ACAD MANAGE REV 0363-7425 16810 7.895 11.578 1.200 30 10.0 0.02050 6.252 2 J MANAGE 0149-2063 8294 6.704 7.754 0.842 57 10.0 0.01719 4.084 3 ACAD MANAGE J 0001-4273 18591 5.906 10.031 0.550 60 10.0 0.02884 5.594 4 INT ENTREP MANAG J 1554-7191 430 5.053 0.192 26 2.6 0.00149 5 J APPL PSYCHOL 0021-9010 21544 4.758 7.313 0.548 84 10.0 0.03467 3.702 6 MIS QUART 0276-7783 7277 4.659 7.474 0.705 61 9.9 0.01036 3.077 7 J OPER MANAG 0272-6963 4825 4.400 7.130 0.351 37 8.0 0.00988 2.282 8 ADMIN SCI QUART 0001-8392 11743 4.182 7.693 0.375 16 10.0 0.00867 5.621 9 ACAD MANAG ANN 1941-6520 487 4.103 7.030 1.364 11 4.1 0.00549 4.670 10 ASIA PAC J MANAG 0217-4561 1080 4.099 0.481 52 5.3 0.00180 11 ORGAN RES METHODS 1094-4281 2274 3.926 4.888 0.607 28 7.3 0.00815 2.750 12 J MANAGE STUD 0022-2380 5000 3.799 4.744 1.127 63 8.5 0.01056 1.930 13 MANAGE DECIS 0025-1747 2347 3.787 2.467 0.173 98 6.3 0.00553 0.695 14 PERS PSYCHOL 0031-5826 4387 3.702 6.045 0.174 23 10.0 0.00857 3.645 15 LONG RANGE PLANN 0024-6301 1413 3.667 2.885 0.529 17 10.0 0.00232 1.017 16 J ORGAN BEHAV 0894-3796 5433 3.626 4.226 0.516 64 10.0 0.00974 2.096 17 J INF TECHNOL 0268-3962 1165 3.532 3.801 1.263 19 6.5 0.00323 1.353 18 STRATEGIC MANAGE J 0143-2095 16677 3.367 6.393 0.397 78 10.0 0.01948 3.137 19 ORGAN SCI 1047-7039 9893 3.351 5.506 1.052 97 10.0 0.02072 3.435 20 INT J MANAG REV 1460-8545 915 3.333 4.981 0.250 24 5.6 0.00335 1.852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21 J SUPPLY CHAIN MANAG 1523-2409 909 3.320 0.481 27 6.4 0.00218 22 BUS STRATEG ENVIRON 0964-4733 1436 3.236 0.263 38 7.2 0.00221 23 TECHNOVATION 0166-4972 2536 3.177 3.449 0.596 52 6.5 0.00403 0.727 24 ACAD MANAGE PERSPECT 1558-9080 581 3.174 3.318 0.400 25 3.9 0.00425 1.636 25 J INT BUS STUD 0047-2506 6345 3.062 5.183 0.512 41 9.9 0.01173 1.827 26 INFORM TECHNOL MANAG 1385-951X 247 3.025 2.261 0.226 31 2.1 0.00060 0.372 27 OMEGA-INT J MANAGE S 0305-0483 3316 3.024 3.474 1.135 89 7.3 0.00683 1.049 28 ACAD MANAG LEARN EDU 1537-260X 885 3.000 3.598 0.150 40 5.5 0.00270 1.166 29 GROUP ORGAN MANAGE 1059-6011 1299 2.957 3.556 0.250 24 8.7 0.00277 1.273 30 RES POLICY 0048-7333 9291 2.850 4.387 0.847 131 9.1 0.01600 1.554 31 MANAGE ORGAN REV 1740-8776 546 2.829 1.909 22 4.0 0.00167 32 ORGAN BEHAV HUM DEC 0749-5978 7282 2.816 4.024 0.231 65 10.0 0.01115 2.594 33 LEADERSHIP QUART 1048-9843 3773 2.711 3.784 0.333 78 8.3 0.00700 1.348 34 TOURISM MANAGE 0261-5177 4815 2.571 3.552 0.278 158 6.7 0.00703 0.707 35 J OCCUP ORGAN PSYCH 0963-1798 2063 2.419 2.944 0.171 35 9.1 0.00524 1.382 36 ORGANIZATION 1350-5084 1439 2.356 2.593 0.068 44 7.6 0.00392 1.124 37 J INT MANAG 1075-4253 750 2.200 2.781 0.538 26 5.7 0.00187 0.780 38 ORGAN STUD 0170-8406 3693 2.190 3.229 0.619 63 8.5 0.00844 1.468 39 EUR J WORK ORGAN PSY 1359-432X 1110 2.094 2.485 0.257 35 9.0 0.00246 1.079 40 BRIT J MANAGE 1045-3172 1589 2.044 2.391 0.196 46 7.5 0.00344 0.835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41 J BUS LOGIST 0735-3766 1433 2.020 0.000 22 10.0 0.00170 42 INFORM SYST RES 1047-7047 3443 2.010 3.638 0.446 74 10.0 0.00587 1.890 43 HUM RESOUR MANAGE R 1053-4822 484 1.951 0.846 26 4.1 0.00211 44 HUM RELAT 0018-7267 4521 1.938 2.901 0.794 63 10.0 0.00737 1.262 45 DECIS ANAL 1545-8490 420 1.933 1.654 26 4.8 0.00120 45 IND MARKET MANAG 0019-8501 3440 1.933 2.376 0.430 121 7.5 0.00458 0.482 47 CORNELL HOSP Q 1938-9655 364 1.892 2.130 0.188 32 3.2 0.00057 0.210 48 J SERV MANAGE 1757-5818 166 1.864 1.859 0.125 32 2.6 0.00060 0.405 49 MANAGE SCI 0025-1909 18351 1.859 3.057 0.374 139 10.0 0.02905 2.370 50 INT J PHYS DISTR LOG 0960-0035 1787 1.826 0.341 41 8.6 0.00252 51 OPER RES 0030-364X 8311 1.786 2.484 0.208 106 10.0 0.01883 1.966 52 STRATEG ORGAN 1476-1270 437 1.769 3.630 0.120 25 6.5 0.00232 2.454 53 MSOM-MANUF SERV OP 1523-4614 1064 1.712 2.561 0.244 45 6.5 0.00671 2.025 54 J TECHNOL TRANSFER 0892-9912 800 1.692 1.843 0.060 50 6.7 0.00200 0.661 55 CORP SOC RESP ENV MA 1535-3958 446 1.690 0.185 27 4.7 0.00117 56 INT J PROJ MANAG 0263-7863 2360 1.686 0.195 82 7.2 0.00346 57 SUPPLY CHAIN MANAG 1359-8546 1873 1.684 3.451 0.356 45 7.1 0.00349 0.925 58 CALIF MANAGE REV 0008-1256 2716 1.667 2.554 0.143 14 10.0 0.00278 1.140 59 INFORM MANAGE-AMSTER 0378-7206 3091 1.663 3.178 0.083 36 8.3 0.00399 0.878 60 MANAGE LEARN 1350-5076 632 1.582 1.708 0.185 27 7.1 0.00137 0.506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61 RD MANAGE 0033-6807 1323 1.580 2.233 0.188 32 8.1 0.00215 0.711 62 J PROD INNOVAT MANAG 0737-6782 3157 1.572 3.111 0.191 89 9.6 0.00422 0.918 63 HUM RESOUR MANAG J 0954-5395 147 1.558 0.440 25 2.6 0.00075 64 ELECTRON COMMER RES 1389-5753 208 1.553 0.053 19 5.7 0.00028 65 HARVARD BUS REV 0017-8012 8123 1.519 1.998 0.234 128 10.0 0.01010 0.989 66 DECISION SCI 0011-7315 2450 1.484 2.993 0.171 35 10.0 0.00294 1.156 67 J KNOWL MANAG 1367-3270 1392 1.474 0.179 56 7.3 0.00178 67 RES ORGAN BEHAV 0191-3085 2067 1.474 4.351 10.0 0.00193 2.969 69 INT SMALL BUS J 0266-2426 727 1.469 2.119 0.047 43 7.0 0.00120 0.480 70 INT J LOGIST MANAG 0957-4093 801 1.463 0.056 18 8.5 0.00124 71 HUM RESOUR MANAGE-US 0090-4848 1287 1.458 2.251 0.103 39 8.5 0.00342 0.979 71 J PURCH SUPPLY MANAG 1478-4092 492 1.458 0.043 23 5.8 0.00110 73 J NURS MANAGE 0966-0429 1496 1.454 0.352 105 4.9 0.00389 74 SYST DYNAM REV 0883-7066 714 1.444 1.681 0.364 22 10.0 0.00072 0.452 75 INT J FORECASTING 0169-2070 1802 1.424 1.779 0.723 65 8.6 0.00547 1.150 76 MIT SLOAN MANAGE REV 1532-9194 1083 1.413 1.704 0.233 30 7.7 0.00237 0.756 77 CORP GOV-OXFORD 0964-8410 770 1.400 1.581 0.156 32 5.8 0.00166 0.366 78 INFORM ORGAN-UK 1471-7727 261 1.381 0.400 15 6.2 0.00090 79 MANAGE ACCOUNT RES 1044-5005 838 1.366 0.118 17 10.0 0.00106 80 ASIAN BUS MANAG 1472-4782 170 1.333 0.918 1.556 27 2.5 0.00026 0.136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80 J SMALL BUS MANAGE 0047-2778 1194 1.333 2.072 0.355 31 10.0 0.00142 0.588 82 IND CORP CHANGE 0960-6491 2054 1.331 2.197 0.312 48 9.9 0.00493 1.152 83 INT J SHIP TRANS LOG 1756-6517 107 1.319 1.493 0.174 23 2.5 0.00034 0.279 84 INT J SELECT ASSESS 0965-075X 948 1.318 1.544 0.255 47 8.3 0.00254 0.704 85 MANAGE COMMUN Q 0893-3189 591 1.275 1.447 0.257 35 8.8 0.00118 0.549 86 INT J CONTEMP HOSP M 0959-6119 925 1.266 0.208 53 7.6 0.00086 87 J MANAGE INFORM SYST 0742-1222 2645 1.262 2.780 0.033 30 9.8 0.00329 0.939 88 INT J OPER PROD MAN 0144-3577 2910 1.252 2.285 0.115 61 10.0 0.00317 0.688 89 EUR MANAG REV 1740-4754 197 1.219 0.071 14 4.8 0.00123 90 STRATEG ENTREP J 1932-4391 335 1.205 3.105 0.350 20 4.9 0.00257 1.543 91 GENDER WORK ORGAN 0968-6673 712 1.194 1.619 0.147 34 7.4 0.00173 0.616 92 J MANAGE PSYCHOL 0268-3946 1089 1.179 0.366 41 6.4 0.00293 93 SMALL GR RES 1046-4964 972 1.164 1.604 0.125 32 9.7 0.00196 0.777 94 MIS Q EXEC 1540-1960 189 1.143 0.250 16 5.8 0.00080 95 J MANAGE INQUIRY 1056-4926 541 1.141 1.255 0.294 34 7.6 0.00143 0.548 96 INT J STRATEG PROP M 1648-715X 150 1.130 0.280 25 3.2 0.00045 96 SMALL BUS ECON 0921-898X 1997 1.130 2.228 0.186 86 8.0 0.00376 0.789 98 TECHNOL ANAL STRATEG 0953-7325 960 1.095 1.498 0.226 62 6.7 0.00225 0.503 99 J APPL BEHAV SCI 0021-8863 944 1.081 0.059 17 10.0 0.00116 100 KNOWL MAN RES PRACT 1477-8238 240 1.069 0.067 30 4.6 0.00051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101 CAREER DEV INT 1362-0436 505 1.043 0.086 35 5.5 0.00132 101 MANAGE INT REV 0938-8249 906 1.043 0.118 34 8.5 0.00155 103 SERV IND J 0264-2069 1238 1.017 1.200 0.142 141 5.3 0.00182 0.186 104 J OPER RES SOC 0160-5682 4574 0.989 1.282 0.116 146 10.0 0.00902 0.602 104 PUBLIC MANAG REV 1471-9037 575 0.989 1.291 0.073 55 6.6 0.00159 0.463 106 SCAND J MANAG 0956-5221 602 0.986 1.427 1.167 24 8.3 0.00132 0.481 107 SCI PUBL POLICY 0302-3427 707 0.983 0.565 69 6.5 0.00184 108 J ENG TECHNOL MANAGE 0923-4748 598 0.967 2.035 0.276 29 8.9 0.00063 0.416 109 ACTION RES-LONDON 1476-7503 185 0.902 0.000 23 4.8 0.00064 110 GROUP DECIS NEGOT 0926-2644 521 0.897 1.019 0.098 41 8.1 0.00116 0.418 111 TOTAL QUAL MANAG BUS 1478-3363 1173 0.894 0.905 0.129 85 8.2 0.00096 0.132 112 IEEE T ENG MANAGE 0018-9391 1704 0.893 1.721 0.070 57 10.0 0.00262 0.595 113 CROSS CULT MANAG 1352-7606 223 0.882 0.036 28 5.8 0.00053 114 J ECON MANAGE STRAT 1058-6407 920 0.878 1.709 0.083 36 7.9 0.00516 1.617 115 REV IND ORGAN 0889-938X 632 0.870 0.878 0.231 39 8.9 0.00155 0.487 116 CREAT INNOV MANAG 0963-1690 349 0.855 0.156 32 6.6 0.00069 117 INTERFACES 0092-2102 1200 0.845 1.016 0.415 41 10.0 0.00172 0.540 118 PERS REV 0048-3486 746 0.825 1.236 0.024 41 8.2 0.00150 0.423 119 INT J HUM RESOUR MAN 0958-5192 2645 0.792 1.510 0.121 224 6.9 0.00544 0.428 120 IND INNOV 1366-2716 512 0.790 0.061 33 6.4 0.00133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121 ASIA PAC BUS REV 1360-2381 171 0.783 0.688 32 4.8 0.00032 121 LEADERSHIP-LONDON 1742-7150 167 0.783 0.938 0.000 24 4.9 0.00077 0.387 123 MANAG SERV QUAL 0960-4529 621 0.778 0.067 30 7.8 0.00077 124 J FORECASTING 0277-6693 763 0.769 0.876 0.179 39 10.0 0.00189 0.555 125 PROJ MANAG J 8756-9728 483 0.767 0.027 37 7.0 0.00071 126 ORGAN DYN 0090-2616 1219 0.757 0.925 0.083 36 10.0 0.00108 0.381 127 RES TECHNOL MANAGE 0895-6308 554 0.712 0.882 0.231 26 10.0 0.00067 0.237 128 NEW TECH WORK EMPLOY 0268-1072 265 0.706 1.169 0.000 17 7.3 0.00050 0.341 129 EUR J INT MANAG 1751-6757 80 0.667 0.143 35 0.00037 130 HUM RESOUR DEV Q 1044-8004 450 0.653 0.130 23 9.5 0.00055 131 E M EKON MANAG 1212-3609 118 0.633 0.000 46 3.1 0.00015 132 AUST J MANAGE 0312-8962 220 0.629 0.690 0.042 24 10.0 0.00031 0.208 133 INF SYST E-BUS MANAG 1617-9846 109 0.605 0.111 27 4.5 0.00034 134 IMA J MANAG MATH 1471-678X 206 0.593 0.087 23 6.7 0.00076 135 INT T OPER RES 0969-6016 514 0.588 0.093 43 9.4 0.00153 136 SERV BUS 1862-8516 92 0.571 0.840 0.074 27 0.00021 0.115 137 EUR MANAG J 0263-2373 1209 0.566 0.273 44 9.3 0.00146 138 INT J TECHNOL MANAGE 0267-5730 788 0.564 0.636 0.036 56 8.3 0.00134 0.174 139 SYST PRACT ACT RES 1094-429X 221 0.559 0.646 0.032 31 7.0 0.00031 0.120 140 CAN J ADM SCI 0825-0383 291 0.557 0.726 0.133 30 9.6 0.00054 0.249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141 ASIA PAC J HUM RESOU 1038-4111 187 0.548 0.911 0.040 25 6.0 0.00041 0.233 142 J SPORT MANAGE 0888-4773 427 0.543 1.026 0.000 37 7.8 0.00057 0.213 143 J ORGAN CHANGE MANAG 0953-4814 648 0.535 0.977 0.222 45 8.4 0.00120 0.321 144 INNOV-MANAG POLICY P 1447-9338 102 0.529 0.664 0.024 41 3.8 0.00027 0.136 145 INT J LOGIST-RES APP 1367-5567 307 0.482 0.000 24 7.0 0.00054 146 J ORGAN BEHAV MANAGE 0160-8061 227 0.474 0.848 0.150 20 9.6 0.00024 0.176 146 SYST RES BEHAV SCI 1092-7026 372 0.474 0.700 0.180 50 6.0 0.00082 0.188 148 INT J MANPOWER 0143-7720 554 0.472 0.858 0.191 47 8.1 0.00120 0.325 149 COMPUT ECON 0927-7099 348 0.463 0.045 44 7.8 0.00111 149 J MANAGE ORGAN 1833-3672 177 0.463 0.687 0.241 54 3.7 0.00051 0.147 151 NONPROFIT MANAG LEAD 1048-6682 439 0.449 0.074 27 9.9 0.00050 152 ELECTRON MARK 1019-6781 260 0.429 0.136 22 8.5 0.00031 153 ADV STRATEG MANAGE 0742-3322 258 0.424 0.616 3.700 10 10.0 0.00055 0.367 154 ENG ECON 0013-791X 218 0.371 0.000 17 9.2 0.00026 155 CULT ORGAN 1475-9551 96 0.370 0.042 24 0.00034 156 EMJ-ENG MANAG J 1042-9247 172 0.365 0.452 0.043 23 8.4 0.00013 0.066 157 BALT J MANAG 1746-5265 58 0.359 0.043 23 0.00013 158 CHIN MANAG STUD 1750-614X 56 0.327 0.481 0.083 36 0.00017 0.088 159 OPER MANAGE RES 1936-9735 43 0.323 0.000 10 0.00021 160 SCI TECHNOL SOC 0971-7218 70 0.312 0.056 18 0.00015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161 REV MANAG SCI 1863-6683 27 0.273 0.062 16 0.00019 162 DISASTER PREV MANAG 0965-3562 371 0.244 0.024 41 8.4 0.00044 163 J ORGAN END USER COM 1546-2234 71 0.243 0.00017 164 NEGOTIATION J 0748-4526 222 0.234 0.459 0.130 23 10.0 0.00053 0.226 165 INT J ARTS MANAG 1480-8986 59 0.188 0.067 15 0.00007 166 ACAD-REV LATINOAM AD 1012-8255 13 0.162 0.123 0.000 23 0.00003 0.022 167 BETRIEB FORSCH PRAX 0340-5370 97 0.143 0.179 0.029 35 0.00019 0.063 168 RAE-REV ADMIN EMPRES 0034-7590 71 0.129 0.048 42 0.00005 169 S AFR J ECON MANAG S 2222-3436 40 0.113 0.135 0.000 29 0.00009 0.031 170 S AFR J BUS MANAG 0378-9098 72 0.111 0.236 0.000 14 0.00010 0.056 171 INNOVAR-REV CIENC AD 0121-5051 28 0.058 0.028 36 0.00003 172 RBGN-REV BRAS GEST N 1806-4892 3 0.021 0.000 24 0.00000
3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BUSINESS领域影响因子
huagw 2013-6-20 14:05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1 ACAD MANAGE REV 0363-7425 16810 7.895 11.578 1.200 30 10.0 0.02050 6.252 2 J MANAGE 0149-2063 8294 6.704 7.754 0.842 57 10.0 0.01719 4.084 3 ACAD MANAGE J 0001-4273 18591 5.906 10.031 0.550 60 10.0 0.02884 5.594 4 INT ENTREP MANAG J 1554-7191 430 5.053 0.192 26 2.6 0.00149 5 ADMIN SCI QUART 0001-8392 11743 4.182 7.693 0.375 16 10.0 0.00867 5.621 6 J MANAGE STUD 0022-2380 5000 3.799 4.744 1.127 63 8.5 0.01056 1.930 7 MANAGE DECIS 0025-1747 2347 3.787 2.467 0.173 98 6.3 0.00553 0.695 8 LONG RANGE PLANN 0024-6301 1413 3.667 2.885 0.529 17 10.0 0.00232 1.017 9 J ORGAN BEHAV 0894-3796 5433 3.626 4.226 0.516 64 10.0 0.00974 2.096 10 J CONSUM RES 0093-5301 10337 3.542 4.641 0.452 84 10.0 0.01411 2.223 11 J MARKETING 0022-2429 13275 3.368 5.717 0.250 48 10.0 0.01237 2.622 12 STRATEGIC MANAGE J 0143-2095 16677 3.367 6.393 0.397 78 10.0 0.01948 3.137 13 INT J MANAG REV 1460-8545 915 3.333 4.981 0.250 24 5.6 0.00335 1.852 14 BUS STRATEG ENVIRON 0964-4733 1436 3.236 0.263 38 7.2 0.00221 15 ACAD MANAGE PERSPECT 1558-9080 581 3.174 3.318 0.400 25 3.9 0.00425 1.636 16 J INT BUS STUD 0047-2506 6345 3.062 5.183 0.512 41 9.9 0.01173 1.827 17 J BUS VENTURING 0883-9026 3674 2.976 3.954 0.390 41 9.9 0.00547 1.591 18 J SERV RES-US 1094-6705 1583 2.714 3.534 0.138 29 8.3 0.00231 1.003 19 FAM BUS REV 0894-4865 1222 2.622 3.238 2.421 19 9.0 0.00134 0.728 20 J WORLD BUS 1090-9516 1340 2.617 3.330 0.167 66 6.0 0.00351 1.001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21 J ACAD MARKET SCI 0092-0703 4396 2.570 3.795 0.917 48 10.0 0.00549 1.398 22 INT J ADVERT 0265-0487 652 2.311 2.470 0.243 37 5.1 0.00144 0.551 23 J MARKETING RES 0022-2437 10501 2.254 3.527 0.366 71 10.0 0.01446 2.336 24 ENTREP THEORY PRACT 1042-2587 2830 2.242 3.451 0.640 50 7.8 0.00542 1.222 25 MARKET SCI 0732-2399 3861 2.201 2.681 0.642 53 10.0 0.01191 2.027 26 BUS ETHICS Q 1052-150X 958 2.196 2.555 1.083 24 9.1 0.00190 0.910 27 TECHNOL FORECAST SOC 0040-1625 2658 2.106 2.635 0.368 136 5.7 0.00668 0.731 28 J INT MARKETING 1069-031X 865 2.050 3.212 0.200 20 8.4 0.00173 0.996 29 BRIT J MANAGE 1045-3172 1589 2.044 2.391 0.196 46 7.5 0.00344 0.835 30 J ENVIRON ECON MANAG 0095-0696 3350 1.969 2.970 0.379 58 10.0 0.00842 2.070 31 BUS SOC 0007-6503 763 1.936 0.455 22 10.0 0.00123 32 IND MARKET MANAG 0019-8501 3440 1.933 2.376 0.430 121 7.5 0.00458 0.482 33 J BUS ECON MANAG 1611-1699 305 1.881 1.558 0.157 51 3.3 0.00066 0.226 34 INT BUS REV 0969-5931 1360 1.849 2.330 0.155 84 7.5 0.00192 0.495 35 J ADVERTISING RES 0021-8499 1532 1.788 1.472 0.595 37 10.0 0.00188 0.495 36 INT J RES MARK 0167-8116 1602 1.781 2.467 0.459 37 10.0 0.00326 1.222 37 STRATEG ORGAN 1476-1270 437 1.769 3.630 0.120 25 6.5 0.00232 2.454 38 J BUS PSYCHOL 0889-3268 939 1.737 1.702 0.147 34 8.7 0.00237 0.707 39 CORP SOC RESP ENV MA 1535-3958 446 1.690 0.185 27 4.7 0.00117 40 SUPPLY CHAIN MANAG 1359-8546 1873 1.684 3.451 0.356 45 7.1 0.00349 0.925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41 CALIF MANAGE REV 0008-1256 2716 1.667 2.554 0.143 14 10.0 0.00278 1.140 42 RD MANAGE 0033-6807 1323 1.580 2.233 0.188 32 8.1 0.00215 0.711 43 J PROD INNOVAT MANAG 0737-6782 3157 1.572 3.111 0.191 89 9.6 0.00422 0.918 44 ELECTRON COMMER RES 1389-5753 208 1.553 0.053 19 5.7 0.00028 45 HARVARD BUS REV 0017-8012 8123 1.519 1.998 0.234 128 10.0 0.01010 0.989 46 INTERNET RES 1066-2243 577 1.500 1.545 0.069 29 7.1 0.00104 0.384 47 J BUS RES 0148-2963 5911 1.484 2.203 0.219 233 7.8 0.00960 0.656 48 ELECTRON COMMER R A 1567-4223 536 1.480 1.809 0.234 47 4.5 0.00175 0.500 49 INT SMALL BUS J 0266-2426 727 1.469 2.119 0.047 43 7.0 0.00120 0.480 50 INT J ELECTRON COMM 1086-4415 771 1.425 2.290 0.000 20 8.7 0.00119 0.676 51 BUS HORIZONS 0007-6813 1019 1.416 0.127 55 10.0 0.00178 52 MIT SLOAN MANAGE REV 1532-9194 1083 1.413 1.704 0.233 30 7.7 0.00237 0.756 53 CORP GOV-OXFORD 0964-8410 770 1.400 1.581 0.156 32 5.8 0.00166 0.366 54 J PUBLIC POLICY MARK 0743-9156 882 1.348 1.719 0.500 26 10.0 0.00124 0.622 55 ASIAN BUS MANAG 1472-4782 170 1.333 0.918 1.556 27 2.5 0.00026 0.136 55 ENTREP REGION DEV 0898-5626 823 1.333 1.951 0.105 38 8.0 0.00129 0.513 57 IND CORP CHANGE 0960-6491 2054 1.331 2.197 0.312 48 9.9 0.00493 1.152 58 PSYCHOL MARKET 0742-6046 2243 1.309 2.124 0.139 79 9.6 0.00274 0.586 59 QME-QUANT MARK ECON 1570-7156 294 1.276 1.770 0.188 16 6.5 0.00269 2.070 60 AM BUS LAW J 0002-7766 175 1.273 1.012 0.214 14 6.3 0.00035 0.248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61 J BUS ETHICS 0167-4544 6595 1.270 1.628 0.247 263 6.8 0.01407 0.454 62 STRATEG ENTREP J 1932-4391 335 1.205 3.105 0.350 20 4.9 0.00257 1.543 63 EMERG MARK FINANC TR 1540-496X 420 1.190 1.213 0.078 90 4.4 0.00033 0.085 64 INT MARKET REV 0265-1335 1003 1.172 1.538 0.222 27 10.0 0.00120 0.439 65 J RETAILING 0022-4359 3410 1.152 3.110 0.568 37 10.0 0.00312 0.983 66 SMALL BUS ECON 0921-898X 1997 1.130 2.228 0.186 86 8.0 0.00376 0.789 67 J PROD ANAL 0895-562X 1033 1.068 1.299 0.106 47 10.0 0.00256 0.826 68 J CONSUM AFF 0022-0078 683 1.047 1.481 0.440 25 9.2 0.00097 0.424 69 J ADVERTISING 0091-3367 1779 1.016 1.859 0.000 15 10.0 0.00221 0.712 70 J BUS IND MARK 0885-8624 923 1.000 1.377 0.109 55 7.5 0.00120 0.264 70 J INTERACT MARK 1094-9968 895 1.000 2.602 0.143 21 8.2 0.00196 1.036 70 MARKET LETT 0923-0645 946 1.000 1.492 0.087 69 10.0 0.00167 0.734 73 J ELECTRON COMMER RE 1526-6133 288 0.977 0.440 25 6.8 0.00051 74 J ENG TECHNOL MANAGE 0923-4748 598 0.967 2.035 0.276 29 8.9 0.00063 0.416 75 MARKETING THEOR 1470-5931 413 0.953 0.043 23 6.3 0.00096 76 IEEE T ENG MANAGE 0018-9391 1704 0.893 1.721 0.070 57 10.0 0.00262 0.595 77 J MACROMARKETING 0276-1467 410 0.846 0.233 30 7.5 0.00067 78 ASIA PAC BUS REV 1360-2381 171 0.783 0.688 32 4.8 0.00032 79 EUR J MARKETING 0309-0566 2718 0.781 1.575 0.049 81 10.0 0.00311 0.521 80 ORGAN DYN 0090-2616 1219 0.757 0.925 0.083 36 10.0 0.00108 0.381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81 PUBLIC RELAT REV 0363-8111 929 0.749 1.098 0.031 127 6.6 0.00168 0.247 82 J CONSUM BEHAV 1472-0817 460 0.746 0.020 50 6.1 0.00123 83 RES TECHNOL MANAGE 0895-6308 554 0.712 0.882 0.231 26 10.0 0.00067 0.237 84 INT J MARKET RES 1470-7853 400 0.703 1.056 0.188 32 6.2 0.00109 0.346 85 J SERV MARK 0887-6045 1266 0.659 0.022 46 9.7 0.00122 86 INF SYST E-BUS MANAG 1617-9846 109 0.605 0.111 27 4.5 0.00034 87 SERV BUS 1862-8516 92 0.571 0.840 0.074 27 0.00021 0.115 88 EUR MANAG J 0263-2373 1209 0.566 0.273 44 9.3 0.00146 89 CAN J ADM SCI 0825-0383 291 0.557 0.726 0.133 30 9.6 0.00054 0.249 90 BUS HIST REV 0007-6805 341 0.548 0.657 0.067 15 10.0 0.00089 0.514 91 BUS ETHICS 0962-8770 358 0.544 0.000 31 6.9 0.00064 92 INT J CONSUM STUD 1470-6423 526 0.521 0.049 82 5.4 0.00135 93 CONSUMP MARK CULT 1025-3866 247 0.500 0.059 17 7.0 0.00046 94 BUS HIST 0007-6791 341 0.474 0.638 0.077 52 8.9 0.00108 0.294 95 TRANSFORM BUS ECON 1648-4460 152 0.459 0.513 0.132 53 3.5 0.00027 0.059 96 J BUS-BUS MARK 1051-712X 192 0.440 1.000 0.000 13 7.9 0.00025 0.259 97 ELECTRON MARK 1019-6781 260 0.429 0.136 22 8.5 0.00031 98 CUAD ECON DIR EMPRES 1138-5758 81 0.395 0.000 20 0.00011 99 ENG ECON 0013-791X 218 0.371 0.000 17 9.2 0.00026 100 CLOTH TEXT RES J 0887-302X 236 0.366 0.000 20 10.0 0.00013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101 J BUS TECH COMMUN 1050-6519 117 0.353 0.451 0.133 15 9.5 0.00031 0.215 102 ASIAN J TECHNOL INNO 1976-1597 45 0.300 0.000 28 0.00015 103 ENTERP SOC 1467-2227 112 0.233 0.509 0.042 24 5.9 0.00079 0.390 104 J WORLD ENERGY LAW B 1754-9957 15 0.214 0.275 0.048 21 0.00008 0.088 105 ZB RAD EKON FAK RIJE 1331-8004 28 0.172 0.314 0.000 11 0.00005 0.039 106 ACAD-REV LATINOAM AD 1012-8255 13 0.162 0.123 0.000 23 0.00003 0.022 107 FORTUNE 0015-8259 340 0.152 0.085 0.038 104 10.0 0.00087 0.052 108 BETRIEB FORSCH PRAX 0340-5370 97 0.143 0.179 0.029 35 0.00019 0.063 108 EUR BUS ORGAN LAW RE 1566-7529 19 0.143 0.042 24 0.00010 110 UNIVERSIA BUS REV 1698-5117 50 0.138 0.000 27 0.00008 111 S AFR J BUS MANAG 0378-9098 72 0.111 0.236 0.000 14 0.00010 0.056 112 INNOVAR-REV CIENC AD 0121-5051 28 0.058 0.028 36 0.00003 113 ASIAN CASE RES J 0218-9275 3 0.040 0.016 0.000 8 0.00001 0.006 114 REV HIST INDUST 1132-7200 54 0.033 0.067 15 0.00007 115 RBGN-REV BRAS GEST N 1806-4892 3 0.021 0.000 24 0.00000 116 REV CIENC SOC-VENEZ 1315-9518 9 0.010 0.031 0.000 37 0.00002 0.004
3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2103年TRANSPORTATION 领域影响因子
huagw 2013-6-20 13:56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1 TRANSPORT RES B-METH 0191-2615 4064 2.944 3.520 0.347 101 9.4 0.00958 1.488 2 TRANSPORT RES A-POL 0965-8564 3062 2.725 3.000 0.346 127 8.0 0.00703 1.086 3 TRANSPORT RES E-LOG 1366-5545 1751 2.272 2.764 0.419 86 5.1 0.00696 1.078 4 ACCIDENT ANAL PREV 0001-4575 6386 1.964 2.391 0.367 286 7.0 0.01497 0.779 5 J TRANSP GEOGR 0966-6923 1575 1.942 2.520 0.568 118 4.9 0.00451 0.743 6 TRANSPORT REV 0144-1647 918 1.887 2.261 0.314 35 6.7 0.00283 0.916 7 TRANSPORT SCI 0041-1655 2642 1.814 2.623 0.182 33 10.0 0.00479 1.560 8 TRANSPORTATION 0049-4488 1358 1.657 2.131 0.344 64 8.6 0.00330 0.851 9 TRANSPORT RES F-TRAF 1369-8478 1181 1.577 2.354 0.149 67 6.6 0.00327 0.835 10 TRANSPORT POLICY 0967-070X 1366 1.541 2.161 0.232 112 6.5 0.00319 0.682 11 J SAFETY RES 0022-4375 1665 1.379 1.970 0.192 52 7.3 0.00462 0.782 12 TRANSPORTMETRICA 1812-8602 182 1.357 1.575 0.591 22 3.8 0.00089 0.631 13 INT J SHIP TRANS LOG 1756-6517 107 1.319 1.493 0.174 23 2.5 0.00034 0.279 14 TRANSPORT RES D-TR E 1361-9209 1303 1.291 1.801 0.190 84 6.6 0.00371 0.657 15 EUR J TRANSP INFRAST 1567-7133 155 1.224 0.533 15 4.0 0.00057 16 TRAFFIC INJ PREV 1538-9588 829 1.042 0.333 93 4.8 0.00321 17 INT J SUSTAIN TRANSP 1556-8318 130 0.944 1.407 0.381 21 3.5 0.00083 0.548 18 MOBILITIES-UK 1745-0101 311 0.922 0.379 29 4.9 0.00149 19 J TRANSP ECON POLICY 0022-5258 756 0.860 1.462 0.192 26 10.0 0.00134 0.720 20 MARIT ECON LOGIST 1479-2931 327 0.833 0.227 22 6.4 0.00111 ​ ​ 21 MARIT POLICY MANAG 0308-8839 631 0.816 0.368 38 9.1 0.00113 22 J AIR TRANSP MANAG 0969-6997 829 0.800 1.204 0.077 104 7.0 0.00242 0.483 23 TRANSP LETT 1942-7867 43 0.500 0.717 0.000 19 0.00034 0.326 24 INT J TRANSP ECON 0391-8440 143 0.393 0.333 0.000 15 10.0 0.00019 0.129 25 TRANSPORT J 0041-1612 331 0.250 0.961 0.045 22 9.6 0.00036 0.265 26 ROAD TRANSP RES 1037-5783 50 0.127 0.168 0.000 17 0.00010 0.043
358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产业技术领域的“同行评价”
热度 2 Wuyishan 2013-6-19 16:01
产业技术领域的“同行评价” 武夷山 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 杂志 2012 年第 4 期发表 Michael Idelchik ( GE 全球科研部负责先进技术的副总裁)和 Sam Kogan (战略与技术顾问)合写的文章, GE’s Open Collaboration Model (通用电气的开放协同模型)。文章介绍说: GE 培育了一个由业务开发侦查员( Scouts )所组成的网络,这些产业技术领域的侦查员很注意与世界各地的创新集群进行接触,尤其是以色列、日本、俄罗斯的创新集群。他们的侦查员也关注印度、中国、德国和美国的情况。 博主:可以认为,这些侦查员愿意接触哪些国家,就说明那些国家在特定领域的产业竞争力比较强,从而可以作为判定国家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懂行的侦查员关注了哪些国家,就相当于在产业技术领域做出了正面的同行评价。这也许比有关国家产生了多少专利更能说明问题。 原文如下: Eight years after the creation of General Electric in 1892, Chief Engineer Charles Steinmetz began lobbying for the company to open a dedicated research laboratory. One of Thomas Edison’s GE cofounders, Elihu Thomson, wrote in support of the idea: “ . . . a company as large as the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hould not fail to continue investing and developing in new fields: there should, in fact, be a research laboratory for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of new principles, and even for the discovery of those principles.” 1 With Thomson’s support, Steinmetz opened GE’s first Global Research Laboratory in the barn behind his house in Schenectady, New York, hiring MIT chemistry professor Willis Whitney as its first director. From these humble beginnings, through decades of innovative breakthroughs, GE Global Research has evolved into a globe-spanning network of idea factories, with locations in New York, Silicon Valley, Munich, Bangalore, Shanghai, and soon, Rio de Janeiro. In addition to expanding its traditional corporate RD operation, GE has transformed its approach to Thomson’s “discovery of principles” in recent years by adopting a strategy of open collaboration: reaching out beyond the company and its advanced labs to collaborate with new and different kinds of external partners to innovate new technologies and bring the resulting new products to scaled markets faster.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GE’s experience with open collaboration in markets adjacent to the company’s core businesses. Adjacencies are one of three key areas of innovation focus at GE, in addition to core businesses and new businesses. GE’s approach to growing into adjacent markets has involved leveraging both external and internal resources, tying them to clearly defined operating mechanisms to deliver innovations at the accelerated speed that has become the default in venture capital–driven adjacencies like clean tech and health care. The new strategy has been pursued with the recognition that none of the stakeholders leading the growth of these adjacencies is going to wait for GE to catch up; indeed, it was crucial for GE to connect to the venture capital and entrepreneur communities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s of these ecosystems. That understanding led to an overarching strategic premise: GE must be agnostic about the source of the best and most promising new ideas. Thus, the measure of success is this formulation: Can GE pick the best ideas for breakthroughs, regardless of where they come from, manage the risk associated with them, use workable collaboration models as needed, and develop the necessary technology and markets to speed business adoption and ultimately growth? The answer so far is, resoundingly, yes. Core and New Business Innovation For over 60 years, GE has successfully innovated in its core businesses, such as aircraft engines, turbines, and diagnostic imaging healthcare equipment. Undergirding this traditional innovation strength is deep domain expertise in materials science,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devices, components, subsystems, and engineering tools, along with experience in applications and supply chain. New technologies in core businesses take, on average, from five to ten years to develop. An example is GE’s strategy in its core aviation business, to develop lower-weight, higher-temperature materials for jet engines. GE Global Research formulated and patented a TiAl alloy material in 1989. GE Aviation first tested an engine incorporating the alloy in 1993 and then committed it and it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for use in the GEnx engine, which has become the best-selling engine for the new Boeing 747-8 Intercontinental and 787 Dreamliner, certified by the FAA in 2007. GE became the first engine maker in the world to introduce a TiAl alloy into production. From start to finish, the innovation took a long time but helped GE to achieve leadership in a core business. Similarly, GE Healthcare’s 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 technology, which led to the first quantitative dual-energy CT scanner on the market, took five years to iterate from idea to product. Even when innovating in core businesses occurs through acquisition instead of organically, the due diligence process is extensive. To keep the core business innovation pipeline full of breakthroughs like the TiAl alloy and 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 GE’s technologists are constantly benchmarking, scanning the competitive landscape to assess whether and how externally developed technology can be adapted or acquired to provide competitive advantage. GE adopted a grassroots model for collaboration with universities, national labs, and institutes and has hundreds of researchers investigating collaborations globally. For example, in 2011, GE acquired a uniqu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echnology from a spinoff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his technology allows visualization of tendons, ligaments, and other tissues not visible with conventional imaging methods. GE also has clearly delineated, formal business-development processes for acquiring or building new businesses. Of course, these processes involve significant due diligence and planning. For example, in recent years, GE has entered the entirely new businesses of wind turbines, oil and gas subsea and topside systems; cancer molecular diagnostics; and batteries. While GE had long maintained a core power-generation business centered on gas and steam turbines, in 2002 GE Energy acquired the wind business assets of bankrupt Enron. Similarly, in 2010, GE Healthcare bought Clarient, a molecular diagnostic company that enabled the business to enter a new healthcare market. In 2004, GE determined that developing a different kind of battery for lower-cost energy storage was a strategic imperative, and in 2010, the company was ready to commit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the new product. Towards a Model of Open Collaboration for Growth in Adjacent Businesses Some of the fastest-moving and elusiv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r companies are adjacencies, which arise near to existing core areas of focus. Expansion into these neighboring markets doesn’t require the ext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vetting that precedes a move into entirely new businesses, but it also can’t be undertaken with the confidence born of experience in core businesses. In recent years, adjacencies like clean tech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GE decided that if it didn’t establish connections to the venture capital community and the larger ecosystem of venture capitalists and startups in this emerging space, the company ran the risk of missing significant innovations. To stay on pace and work with dynamic upstarts, GE needed a new collaborative model. A logical first step was to partner with some of the venture capitalists that support new ventures in these markets. Under CEO and Chairman Jeff Immelt’s leadership, GE Capital set up two funds—one for clean tech, part of the larger $20 billion Energy Financial Services, and one for healthcare technologies seeded with $250 million. Another way to partner with venture capitalists—and to collaborate with startups and academic researchers—has been through open innovation challenges. For example, the ecomagination Challenge began as an experiment to find and fund the best new ideas related to powering the grid and the home, the latter a busines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meter” from GE’s traditional core of power generation and distribution. With a judging panel of roughly a dozen GE leaders, venture capital partners, and independent experts in place, GE announced the challenge, expecting a few hundred submissions at most. What came next was a deluge: 4,000 ideas from inventors and entrepreneurs in 160 countries. To accommodate early-stage start-ups that were not ready for a bigger investment but had promise and could benefit from continued incubation, GE created the $20 million ecomagination Innovation Fund, an accelerator program that supports commercial pilot programs through which entrepreneurs can work closely with relevant commercial leaders at GE to further develop their innovations. GE selected fi ve startups for $100,000 innovation awards and invested in 14 companies that entered the ecomagination Challenge, even acquiring one of them, Irish smart-grid company FMC Tech. A new healthymagination Challenge was launched last fall, with the first five winners selected last month, for promising innovations in breast cancer detection and diagnostics. In addition, GE has developed a network of business development scouts to engage with innovation clusters around the world, including in Israel, Japan, and Russia. These scouts join GE Global Research scouts in India, China,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apping into local entrepreneur and innovation networks. Finally, GE has also introduced new TRIZ-based tools developed by innovation services firm GEN3 Partners. GEN3 and GE trainers have been training GE’s internal innovators to help them effectively identify and assess new, functionally related tech opportunities in analogous industries. Training also includes guidance about how to understand how technology evolves so that researchers can better gauge the potential of new innovations. GE has begun to build a platform for growth in adjacencies from these new groupings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innovators, one that has durable operating mechanisms and promotes a supportive incubation culture, in no small part from working closely with smaller companies, researchers, and venture capitalists and learning about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 Open Collaboration: Lessons Learned and Looking Ahead In collaborating with external partners, from VCs to startups, GE has faced challenges that naturally arise from opening up a formerly closed system and incorporating outside perspectives. Take IP protection. For decades, GE has boasted a high-integrity culture imbued with deep respect for protec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at reputation has helped reassure understandably cautious inventors and entrepreneurs that GE is not partnering with them to steal or otherwise appropriate their technology, but to provide support and to learn. Still, setting up transparent nondisclosure processes and guidelines to govern every step of the relationship has been important in reinforcing mutual trust, which is the key to any collaboration, but especially one involving entities of vastly different sizes and often with different interests and perspectives. Navigating the issues of trust and IP endemic to open collaboration projects has also helped transform the way GE innovates internally. After the experience of asking startups to trust GE on IP, company researchers realized that in some internal projects, GE hadn’t been showing the same trust to some of the collaborators who might become customers of the technology being developed. A good example is the development of hypopolarized C13, a carbon 13 isotope, for in vivo metabolic imaging technology for GE Healthcare. Researchers hoped the new technology would lead to a new imaging modality combining the best parts of PET and MRI to scan for metabolic-related diseases, but the project’s novelty and unknown risks meant it had to undergo at least five years of preclinical research involving animal testing. While the project generated positive results that were published in numerous scientific journals, the feedback from collaborators was that GE was “too controlling” of IP and had been limiting external opportunities that some of the collaborators wanted to pursue. With the positive lessons provided by recent open collaboration projects fresh in their minds, GE researchers responded to these concerns by creating the Research Circle, which offered much more flexible IP and terms and conditions to allow collaborators to share and debate concepts, results, and new opportunities, strengthening relationships and opening the door to new ideas. Overall, working with external partners on due diligence, collaborating with start-ups, and creating new models like the Research Circle have dispelled reservations some had going in about an unknown process. Doubts that GE researchers would be motivated to work on the ideas of outsiders were quickly allayed, as the new perspectives brought by external partners energized and inspired internal innovators. Open collaboration is a new RD model for GE, one spurred by a motivation to contribute to and learn from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surrounding venture capitalists and entrepreneurs in markets adjacent to GE’s traditional businesses. Tearing down the lab walls, so to speak, and collaborating with these new partners has allowed GE to see around the corner, spot new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trends, and make informed strategic decisions in growing adjacencies. In tim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pen collaboration and open innovation will blur further. Today’s model for open collaboration at GE is a flexible model that will continue to evolve and adapt as GE continues to search for the best innovations, moderate their risk, and accelerate business adoption and growth.
个人分类: 图书情报学研究|6479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生必读著作:各学科领域入门书籍推荐100本
热度 1 xupeiyang 2013-6-17 20:45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3433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管理(科)学研究领域,idea几乎是唯一重要的东西
热度 10 陈安博士 2013-6-3 19:12
  有名家说过:在生命科学领域,Idea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这位名家好像是蒲慕明教授。他认为,在生命科学领域,每个人每天都可以产生N多的idea,但是,基本都是不可行的,要验证这些东西,是耗费时间金钱反而会没有任何价值,所以,idea一分钱不值,五毛钱?那就够买300个idea了,唉,忘了给idea加s了。   但是,俺认为,在管理的研究领域(管理学或者管理科学),idea几乎是唯一重要的东西,为什么?很简单,面对管理问题,很多idea在N年前就已经出现过了,甚至N可以大于2000。如果一个人没有读过几千本书,不知道别的人(包括哲学、政治、社会学、自然科学诸多领域)究竟在类似问题上论述过什么,怎么敢于把自己的idea向外显摆?很多idea就是在重复别人几千年前说过的话,甚或几十年前说的都算新鲜出炉的。   更不要说很多管理学的思维就是从物理、化学等领域直接移植过来的,比如,我老人家最近用50多页的篇幅写的《管理机制失效分析及其应用》一文,其实就是受失效物理学的启发写出来的,在文献综述里,我很不客气地用了在科学网上登载过的《失效物理学50年》里的一些内容,当然,俺们进行了改写缩写(很多内容对俺的管理机制失效的研究没有价值),并注明了参考文献。   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科)学的研究就是在比谁读的书多,且谁能从这些书里摆脱出来,我看着很多研究管理(科)学的学者,只会读课本和专著,就觉得很古怪——他们竟然敢来做管理(科) 学研究?说话的时候也不怕闪了舌头——老兄,你说的都是别人M年前就说了很多遍的话啦!   而老师教学生做管理 (科) 学的研究 ,如果老师读书不够多,极端的情形就是比学生还少,那是理应要非常紧张的。
个人分类: 事论|4361 次阅读|17 个评论
Thomson Routers发布的生物学及生态学及相关领域的百强报告编译
innergirlyuan 2013-5-30 09:07
日前,汤森路透首次发布了前沿研究、科研管理与科学政策制定的相关报告:《 2013 研究前沿: 自然 科学与 社会科学 的百强研究》( Research Fronts 2013: 100 TopRanked Specialties in the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报告中列出了当前十大前沿研究领域,以及每个领域中排名前十的重点研究。 主要涉及以下十大领域: 农业、植物与动物科学( Agriculture,Plant and Animal Sciences ) 生态学与环境科学( Ecology andEnvironmental Sciences ) 地理 科学( Geosciences ) 临床医学( ClinicalMedicine ) 生物科学( BiologicalSciences ) 化学与材料科学( Chemistry andMaterials Science ) 物理学( Physics ) 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 Astronomyand Astrophysics ) 数学、计算科学与工程学( Mathematics,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经济学、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 Economics,Psychology and Other Social Sciences ) 其中, 气候变化 及其影响成为经济学、心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课题。 本人对生物学和生态学可能涉及的研究领域进行了编译。 敬请惠览 !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凤红 2013-5-20 背 景 在科技发展日益迅猛的今天,科学研究呈现出向众多方向不断延伸和变化的景观。通过定量化手段客观地鉴别当前活跃的科研活动尤其是追踪新生研究领域,为科研管理者、科研政策制定者以及其他需要追踪、支持以及掌握科研活动的人员,提供了明显的便利。基于此, Thomson Reuters (汤姆森路透,编者注: ISI , SCI 数据库商)基于大量的文献信息数据,辅以文献计量学分析,解析出了当今科研 10 个研究领域的 100 个 “研究前沿( Research fronts )”。编者注:这里涉及一个基本的前提(或认识),当从事基础科研的科学家引用另一个人的科研成果时,反应了引用和被引用的科学家之间在研究上存在相同的地方——有时是实验数据,有时是方法,也学有时是一个概念或假说。 作为追踪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科研活动和学术文献目标的一部分, Thomson Reuters 调研了科研论文怎样被引用的格局和聚类——尤其是,科研论文频繁被一起引用的集群。当这样的一个集群达到一定程度的关联(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一个研究前沿就此形成,同时,被共同引用的信息源充当着前沿的知识基础作用(知识基础)。 研究前沿数据揭示了可能从属于不同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之间的相互引用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科研人员的研究背景属于同一个“不可见群体”( invisible college )。例如,一个涉及学科范围很广的一个研究前沿,可能代表着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的组合领域,因为他们之间共同的核心问题,这要求有多科学的知识输入( interdisciplinary input )。 总而言之,定量化的研究前沿解析拥有定性方法不可比拟的优点,从这里可以观察到科研活动的具体呈现——这种呈现不依赖于主观判断,而是科研人员通过互相引用彼此的工作自行建立的客观认知社会联系。研究前沿还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科研领域怎样出现、融合、生长(当然也有可能是衰退和消逝)的时间进程,以及他们如何从一个大的领域中进化出来,自己进行组织,从而形成整个科研活动进程中的一个新节点。在这个大的进化进程中,科研活动载体的核心基础——主要论文、作者以及每个领域的组织机构——能够被探明和监测到。 研究前沿分析可以追溯到 Eugene Garfield (编者注: SCI 创始人)提出的带来文献计量学革新的引文索引。今天,为了观察和测度科学进程,汤姆森路透在竭力发展这个方法。下面将详细展示报告的主体部分。 方法和数据展示 这份报告展示了当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活跃和精细的 100 个研究领域。这份报告旨在鉴别最活跃的研究前沿里那些知识积累最快速的领域。因此,从 ESI ( Thomson Reuters Essential ScienceIndicators )数据库将近 8000 个研究前沿中,选择对核心文献施引最大量的领域;根据核心文献的平均发表时间进行重新排序。带有很多核心文献的研究前沿( recent vintage )经常可以表示最快速增长的热点领域。因此,这份报告重点标记出的研究前沿——从 10 个高度聚合的领域中精选出的 10 个前沿,覆盖了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以大量数据为基础解析出的最热门领域,这些前沿不一定是整个数据库中最热的研究领域(有些领域虽然也被认为很热,但是基础数据过少,故不在本报告中进一步分析)。 报告中罗列的 100 个研究前沿的特定选择流程如下:对 21 个 ESI 领域的研究前沿根据总引次数排序,抽提出前 10% ;然后根据核心文献的平均发表时间进行重新排序,再产生每一个领域的前 10 。下表中,核心文献的数量,核心文献的被引用次数,以及核心文献的平均发表时间都被给出。因为基础文献的发表时间是从 2007 年到 2012 年,所以核心文献的平均年是 2007 到 2012 年,或者,典型的,介于两者之间,如 2009 年 6 月或 2009 年 8 月。下面详细罗列了 10 个领域中排名前十的研究前沿。每个前沿都有特别注意的地方:研究主题以及附属数据的集合,核心文献分析,引用文献集合,或者两者都有,以及其他可能用来分析探测研究前沿的数据。 Rank:fronts ranked by mean year of core papers, i.e., by fronts with youngest foundation literature Research Fronts: name of research front in each area Citations: number of citations to the core papers, an indication of the front’s size Mean Year of Core Papers: average age of the front’s core literature Shaded Row: selected front from each category, chosen for discussion and additional data Agricultural, Plantand Animal Sciences 农业、植物和动物科学研究前沿一览表 表 1 :农业、植物和动物科学研究前沿 RANK Research Fronts Core Papers Citations Mean Year 1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food crops 32 1,537 2010 2 Comprehensive classification of fungi based on molecular evolutionary analysis 18 1,374 2010 3 Arabidopsis chloroplast RNA editing 46 2,578 2009 4 Jasmonate biosynthesis and signaling 33 2,548 2009.9 5 Oomycete RXlR effectors and suppression of plant immunity 47 2,340 2009.7 6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34 2,259 2009.7 7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in livestock 17 1,071 2009.7 8 Genomic selection and estimated breeding values 39 2,281 2009.6 9 Honey bee 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and Nosema ceranae 30 1,781 2009.6 10 Insect resistance to transgenic crops producing bt ( Bacillus thuringiensis ) toxins for pest control 22 1,134 2009.6 这个研究主题以一组植物信号化合物(茉莉酮酸酯)为核心研究对象,茉莉酮酸酯调节植物在面对胁迫和损伤时的基因表达,也调节诸如根的生长、块茎形成、和花的发育等植物学过程。茉莉酮酸酯信号能激发植物对病原菌或动物采食的抗逆反应。在一些研究案例中,茉莉酮酸酯的气态形式实际上发挥着植物之间关于潜在即时威胁的通讯作用。最近的研究发现茉莉酮酸酯表现出了对哺乳动物癌细胞的毒性,诱导其程序性死亡。这些发现已经促进和增加了茉莉酮酸酯作为潜在的抗癌药物成分的进一步观测和研究。 在这份报告中,任何一个研究前沿都包含了一组高引核心文献、专业领域基础文献(编者注:文献计量学领域也可称之为知识基础)以及一组频繁共引核心文献的文献。通过比较同年同一个领域的文章,核心文献都在引用次数的前 1% 里。这样,我们解析出了那些有影响力的核心文献,以及在这个领域里有一定影响的作者、机构以及国家。另外,引用文章揭示了核心文章中数据、技术和概念的使用情况,即使在引用文章集合中的单篇文章自己不是高被引的或者还没有被高引。下表总结了在相关专业领域基础论文(知识基础文献)高产出的机构和国家(表 2 ),表 3 列出了用最新发表的引证文献标识的居领先地位研究前沿的机构和国家。正如所预期的那样:两者之间存在相似性,也存在不同,如,密歇根州立大学(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在两方面均表现优异,而英国( United Kingdom )则只是这个领域的消费大国而不是产出大国(即英国的科研人员施引多,而相对发文少)。 表 2. 农业、植物和动物科学核心文献产出国和机构(前五) RANK Nations, Core Papers % Institutions, Core Papers % 1 USA (15) 45.5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8) 24.2 2 China (8) 24.2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7) 21.2 3 Japan (4) Spain (4) 12.1 Tsinghua university (4) 12.1 4 Australia (3) Belgium (3) Germany (3) 9.1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3); CsiC spain (3); Duke university (3); Leibniz institute of Plant biochemistry (3); University of Ghent (3);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3) 9.1 5 South Korea (2) Switzerland (2) 6.1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 Konkuk University (2); Riken Plant Science Center (2); University of Antwerp (2); University of Lausanne (2); University of Nebraska (2); Washington University (2) 6.1 RANK Nations, Citing Papers % Institutions, Citing Papers % 1 USA (15) 28.3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cal Ecology (57) 5.1 2 Germany (8) 19.9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45) 4.1 3 China (158) 14.3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37) 3.3 4 Japan (131) 11.8 Leibniz Institute of Plant Biochemistry (29) 2.6 5 South Korea (2) Switzerland (2) 7.2 University of Gottingen (28) 2.5 表 3. 农业、植物和动物科学施引文献国和机构(前五)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前沿一览表 表 4. 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前沿 RANK Research Fronts Core Papers Citations Mean Year 1 Ocean acidification and marine ecosystems 45 3,653 2009.6 2 Biodiversity and functional ecosystems 43 3,139 2009.5 3 Mangrove forests and climate change 16 1,121 2009.5 4 Models and impacts of land-use change 18 2,318 2009.4 5 Biochar amendment techniques and effects 41 2,300 2009.4 6 Adaptive evolution in invasive species and approximate bayesian computation 19 1,255 2009.5 7 Chytridiomycosis and large-scale amphibian population extinctions 13 1,003 2009.4 8 Pharmaceutical residues in environmental water and wastewater 50 3,815 2009.4 9 Community ecology and phylogenetic comparative biology 20 1,799 2009.3 10 Climate warming, altered thermal niches, and species impact 14 1,244 2009.1 这个研究前沿观察了由于二氧化碳升高引起的海水化学变化——人类使用化石 - 染料燃烧的结果——以及这些变化怎样影响脆弱的水生生态系统和海洋生命广谱。大气二氧化碳被海水溶解,与其他因素一起,引起水的酸性升高。进一步影响海洋物种,这些物种的壳和骨架依靠钙化,从而威胁着它们在水生生命网络中的存在。总之,这个研究旨在评估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化对海洋的影响。 在这个研究前沿的 45 篇有关海洋酸化和水生生态系统的文章中,有 9 个来自澳大利亚的科学家。 20% 的比例是澳大利亚人对生态和环境科学大领域发文量 5.5% 比例的四倍。而且,澳大利亚所有领域在汤森路透( SCI )收录的文章只占 3.3% 。因此,这个数据清晰地说明生态学和环境科学是这个国家非常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尤其是海洋酸化、水生生境,尤其是在珊瑚礁研究领域,澳大利亚扮演着全球领军角色。位于 James Cook University in Townsville 的 the 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sCentre of Excellence in Coral Reef Studies ,可以解释这个国家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这个机构与 James Cook university, Universityof Queensland,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tudi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and the Great Barrier Reef Marine ParkAuthority 有合作关系。下表详细列出了澳大利亚在这个领域的文章。 表 5. 澳大利亚有关珊瑚礁研究的核心文献 Cites Australian Authors Title / Source Australian Affiliations 1 O. Hoegh-Guldberg, P. Greenfield, R.H. bradbury “ Coral reefs under rapid climate change and ocean cidification,” Science, 318 (5857): 1737-1742. December 14, 2007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Centre for Marine Studies, St. Lucia, and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Resource Management in Asia- Pacific Program, Canberra 2 K.R.N. Anthony, D.i. Kline, g. Diaz-Pulido, s. Dove, o. hoegh-guldberg “ Ocean acidification causes bleaching and productivity loss in coral reef builders,” PNAS, 105 (45): 17442-17446, November 11, 2008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Centre for Marine Studies, and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St. Lucia 3 G. De’ath, J.M. Lough, K.E. Fabricius “ Declining coral calcification on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cience, 323 (5910): 116-119, January 2, 2009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Townsville 4 P.L. Munday, D.L. Dixson, J.M. Donelson, G.P. Jones, M.S. Pratchett “ Ocean acidification impairs olfactory discrimination and homing ability of a marine fish,” PNAS, 106 (6): 1848-1852, February 10, 2009 James Cook University, 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Townsville, and James Cook University, School of Marine and Tropical Biology, Townsville 5 J.M. Pandolfi, S.R. Connolly, D.J. Marshall “ Projecting coral reef futures under global warming and ocean acidification,” Science, 333 (6041): 418- 422, July 22, 2011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St. Lucia;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St. Lucia; James Cook University, 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Townsville; and James Cook University, School of Marine and Tropical Biology, Townsville 6 K.E. Fabricius, S. Uthicke, C. Humphrey, S. Noonan, G. De’ath, J.M. Lough “ Losers and winners in coral reefs acclimatized to elevated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s,” Nature Climate Change, 1 (3): 165-169, June 2011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Townsville 7 D.L. Dixson, P.L. Munday, G.P. Jones “ Ocean acidification disrupts the innate ability of fish to detect predator olfactory cues,” Ecology Letters, 13 (1): 68-75, January 2010 James Cook University, 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Townsville, and James Cook University, School of Marine and Tropical Biology, Townsville 8 M. Byrne “ Impact of ocean warming and ocean acidification on marine invertebrate life history stages: Vulnerabilities and potential for persistence in a changing ocean,” Oceanography and Marine Biology: An Annual Review, 49: 1-42, 2011 University of Sydney, School of Medicine and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Sydney 9 D.L. Dixson, M.I. McCormick, S.A. Watson, P.L. Munday “ Near-future carbon dioxide levels alter fish behaviour by interfering with neurotransmitter function,” Nature Climate Change, 2 (3): 201-204, March 2012 James Cook University, 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Townsville, and James Cook University, School of Marine and Tropical Biology, Townsville GeoSciences 地理科学研究前沿一览表 表 6. 地理科学 10 个研究前沿 RANK Research Fronts Core Papers Citations Mean Year 1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24 1,176 2010.1 2 Global terrestrial isoprene emissions and climate 25 1,300 2009.8 3 U-Pb zircon ages and geochronology of southern Tibet 45 2,521 2009.7 4 Greenland ice core chronology and the Middle to Upper Paleolithic transition 28 2,490 2009.6 5 Nucleation and growth of nanoparticles in the atmosphere 33 1,835 2009.6 6 Climate change and precipitation extremes 30 2,098 2009.5 7 Greenland ice sheet mass, melt, and motion 25 1,627 2009.4 8 Studies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38 2,326 2009.1 9 Black carbon emissions and Arctic air pollution 17 1,090 2009.1 10 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equations and the 2009 L’Aquila earthquake in central Italy 31 2,196 2009.0 这个研究前沿主要涉及于 2008 年 5 月 12 日发生在中国四川省的地震。 7.9 级地震引起了 4 个县的灾难性损坏,导致 9 万人(编者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授权发布的实际数字为 69227 人)丧生和 400 万人无家可归。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次地震——中国三十余年来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发生在一个并不认为具有高地震风险的地区。后续研究已经阐明表面断裂的细节和震动的地震学特征,相关论文也调查了在印度和美国西部的相似现象。 在一个大地震发生的同时,一个新的研究前沿几乎同时出现了,地震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采集、分析,并发表了相关数据,解释地震发生时间和发生原因。如上表所示, 2008 年汶川地震和 2009 年亚桂拉(编者注:意大利中部城市)地震产生了相关的一系列重大研究。对于 2011 年 3 月 11 日发生在日本东北的 9.0 级地震也如是。有两个研究前沿与此有关,其后续影响在我们的数据中也有体现。如果依据即时指标,下述两个突发事件均可被认为是研究的热点。 2011 日本东北部地震和 2010 马乌莱(编者注:智利城市)地震 日本福岛核电站引发的核泄露和辐射事件 第一个研究领域包含了 41 篇核心文献,总共被引用了 1,003 次。在引用格局中,科研人员将发生在日本的地震与一年前发生在智利的地震密切联系在一起。这两个事件都是发生在俯冲带的地震,且主应压力轴相似。第二个研究前沿包含了 18 篇核心文献以及 253 次引用。这个研究领域的平均发表时间为 2011 年 7 月到 8 月,即灾后的仅仅几个月。许多核心文献,报道了土壤、水中以及大气中探测到的同位素 Cs 137 ,碘 131 和氙 133 。 在 SCI 数据库中检索日本东北地震,福岛核电站时间,可以找到 882 条文献信息,其中 2011 年 284 篇, 2012 年 598 篇。下表列出了涉及到的国家、机构和频繁出现的相关领域(表 7 )。 上边提到的,这个恐怖事件和灾难后边的数字是—— 15,000 人丧生, 6,000 余人受伤和 3,000 人失踪。灾难发生后,科研人员迅速对此做出反应,不仅单纯的在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医疗和公立卫生工作者,核专家、工程师以及地球物理科学家、化学家和许多其他领域的专家一起,迅速行动起来,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在艰苦的环境和巨大的压力下,帮助日本和当地官方部门提供专业分析和建议。基于共同的人道主义,我们缅怀那些在灾难中丧生的人,和更大数量的正在承受灾难之殇的同胞们。 表 7. 涉及到的国家、机构和频繁出现的相关领域 Rank Nation % Rank Institutions % Rank Field % 1 Japan (388) 44.0 1 University of Tokyo (76) 8.6 1 Geosciences, Multidisciplinary (198) 22.4 2 USA (222) 25.2 2 Kyoto University (56) 6.3 2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57) 17.8 3 China (52) 5.9 3 Tohoku University (54) 6.1 3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25) 14.2 4 Germany (51) 5.8 4 Caltech (29); Hokkaido University (29) 3.3 4 Geochemistry and Geophysics (117) 13.3 5 France (48) 5.4 5 Japan Atomic Energy Agency (24) 2.7 5 Public, 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Health (62) 7.0 Biological Sciences 生物科学研究前沿一览表 表 8. 生物科学领域研究前沿 RANK Research Fronts Core Papers Citations Mean Year 1 DNA methylation analysis and missing heritability 25 3,153 2011.0 2 Toxicity of amyloid beta (Aβ) oligomers in Alzheimer’s disease 45 2,588 2010.6 3 Differentiation and function of follicular helper CD4 T cells (TFH) 38 2,760 2010.5 4 Human beta(2) adrenergic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 44 6,261 2010.4 5 Linear ubiquitin chain assembly complex and activation of nuclear factor-κB (NF-κB) 43 3,749 2010.4 6 Lgr5 receptor-expressing intestinal stem cells 23 2,699 2010.3 7 TET mutations, reduction of 5-hydroxymethylcytosine (5hmC), and malignancy 45 6,112 2010.2 8 Inhibition of TO R (Target Of Rapamycin) signaling, increased lifespan, and diseases of aging 30 3,152 2010.1 9 HIV-1 Vpu and Vpx proteins and restriction factors SAMHD1 and BST -2/Tetherin 48 3,760 2009.9 10 Mitochondrial sirtuins and regulation of metabolism 32 3,395 2009.9 在细胞通讯中,很少有像 G 蛋白偶联受体( GPCRs )这样有必要的受体。穿过细胞膜的调节分子信号诱发了各种细胞反应, GPCRs 涉及到与味觉、嗅觉、光感以及对激素和神经传递素宿主的生化机制。不一致的是,它们作为理想的麻药并因此对制药学意义非凡。在这个研究前沿中的科学研究包括对 GPCRs 家族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它们的数量目前已达到 800 个。其中一个很特别的 β2 肾上腺素受体( Adrenergic Receptor )已经通过 X- 射线结晶法和其他手段得到了非常详细的研究,旨在提高针对各种疾病的药物设计。 去年 10 月份(编者注: 2012.10.8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Robert J. Lefkowitz )和布莱恩·克比尔卡( Brian K. Kobilka )因“ G 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得 2012 年诺贝尔化学奖。每个人的身体是一个数十亿细胞相互作用的精确校准系统。每个细胞都含有微小的受体,可让细胞感知周围环境以适应新状态。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克比尔卡因为突破性地揭示 G 蛋白偶联受体这一重要受体家族的内在工作机制而获得 2012 年诺贝尔化学奖。众所周知, GPCR ( G 蛋白偶联受体, 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 )作为人类基因组编码的最大类别膜蛋白超家族,与人体生理代谢几乎各个方面都密切关联。它们的构象高度灵活,调控非常复杂,天然丰度很低。 GPCR 大约一千个基因编码这类受体,适用于光、味道、气味、肾上腺素、组胺、多巴胺以及复合胺等。大约一半的药物通过 G 蛋白偶联受体起作用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个研究前沿里, 44 篇核心文献竟然受到来自几近 2500 篇论文高达 6000 余次的引用。而且,其中 30 篇于近三年内发表,有 17 篇在 2010 年 11 月 1 日以后发表,表明这个领域的研究积累得非常迅速,并且是当之无愧的研究热点。下表(表 9 )说明几乎有一半的核心文献是热点文献(根据 ESI 的定义和收录原则,在近两年内发表的高被引论文被认为是热点论文,本报告中的日期为 2010.11.1 到 20.12.10.31 )。发表在 Nature2011 年 9 月份的一篇文章,展示了克比尔卡( Brian K. Kobilka )取得的另一项突破:他和研究团队在一个精确的时刻——β - 肾上腺素受体被激素激活并向细胞发送信号——获得了β - 肾上腺素受体图像。这一图像是一个分子杰作,可谓几十年辛苦研究的成果。 不出所料, Kobilka 是这个领域 44 篇文章中 14 篇的作者( Lefkowitz 有 2 篇文章)。另一个在此领域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来自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in la Jolla, California. 的 Raymond C. Stevens , Kobilka 和 Stevens 两个人贡献了该领域的 25 篇论文(其中有两篇是两人合作)。下表列出了核心文献和施引文献的国家和机构。
个人分类: 科学观察|2751 次阅读|0 个评论
食品安全领域尤其要规避利益冲突
热度 2 Wuyishan 2013-5-27 06:19
食品安全领域尤其要规避利益冲突 武夷山 2012 年 5 月 17 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了 Declan Butler 采写的一条消息, EU agencies accused of conflict of interest (欧盟有关机构被批评未处理好利益冲突问题。报道说: 欧洲食品安全局( EFSA )在受到批评后,于 2012 年 3 月公布了关于其内部工作人员以及外部专家如何处理利益冲突的新规定。 EFSA 开出了一个清单,列举了很多类活动,凡是参与这些活动的专家,就没有资格成为 EFSA 顾问委员会的成员。 原先在企业工作的科学家,离开企业后,要经历两年的“冷冻期”,才可以成为 EFSA 科学委员会的成员。 如果某位科学家掌握的科研经费中有 1 / 4 以上来自企业界,则此人在担任 EFSA 相关工作方面将受到更多限制。 曾在 EFSA 工作的雇员若离开 EFSA 去企业工作,在头两年内不管换了几家雇主,都得向 EFSA 报告本人目前在哪家企业就职。而且, EFSA 可以要求他们在离开 EFSA 后的头一年内,不得在新岗位上从事与 EFSA 打交道的工作。但 EFSA 顾问委员会成员(不属于 EFSA 雇员)去企业工作则不受此类规定限制。 原报道如下( http://www.nature.com/news/eu-agencies-accused-of-conflicts-of-interest-1.10644 ) EU agencies accused of conflicts of interest European Parliament reprimands food advisory body for industry links. Declan Butler 15 May 2012 Three European agencies are fighting to rebut charges that they enjoy an overly cosy relationship with companies and interest groups. The latest twist in the saga came last week, as the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 based in Parma, Italy, was urged by members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to tighten safeguards against potent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among its staff and advisers. In recent months, two other agencies — with responsibility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for the safety of human and animal medicines — have had to deal with conflict-of-interest allegations that have sparked concerns among some parliament members. The timing of the row could not have been worse for EFSA, which has just begun rolling out a series of reforms intended to reinforce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food-safety and nutritional advice that it gives to policy-makers. Negative perception On 9 May, EFSA announced that Diána Bánáti, director general of Hungary’s Central Food Research Institute in Budapest, had resigned the previous day as chair of the authority’s management board, an unpaid position. She had drawn criticism by accepting a full-time job as executive and scientific director of the European branch of the International Life Sciences Institute (ILSI). The institute is a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based in Washington DC that coordinates and pays for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s on topics such as food safety and nutrition, and which is funded by large food,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The new post was “incompatible” with a code of conduct for board members adopted in June 2011, says Catherine Geslain-Lanéelle, EFSA’s executive director. The code stipulates that members must not act in any way that could create a potential conflict of interest or the public perception of one, or harm public trust in the authority. Geslain-Lanéelle complains that Bánáti only informed the authority about her appointment on the day that she signed the contract for her new position at ISLI. “EFSA regrets that this has happened, and the way it happened,” she says, adding that the situation risks creating a “negative perception” of the authority. Bánáti argues, however, that “this is the usual and accepted way in which people move from one job to another”. If EFSA required such notice at an earlier stage, she adds, it “would potentially infringe upon people’s ability to manage their own careers”. Following on from controversy over an earlier alleged conflict of interest ( Nature 467, 647; 2010 ), Bánáti had resigned as a member of ILSI’s European board of directors in October 2010, and was re-elected as chair of EFSA’s board the same month. Since then, she says, “I have met many scientists who work with ILSI as a result of my normal scientific work”, but she adds that she had no form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stitute until it contacted her about the directorship in March. She insists that she has “continued to act in complete accordance not just with EFSA’s rules, but my own personal moral code, which means I made decisions and offered opinions completely and solely on the basis of good science”. In March, EFSA had unveiled new rules governing conflicts of interest for its in-house staff, as well as its outside experts, including specified lists of activities that would preclude scientific experts from serving on advisory panels. Scientists previously employed by industry must now have a two-year ‘cooling-off’ period before they can sit on EFSA’s scientific panels, for example, and scientists who receive more than 25% of their research funding from industry face other restrictions on the roles they can undertake at the authority. Former staff — but not scientific advisers — must notify EFSA of all new employment for two years after their departure, and can be asked to refrain from working with the authority in their new job for one year. In the past few months, EFSA has begun to randomly screen the declarations of interests that its scientists must complete, and it has created a Committee on Conflicts of Interests to investigate any complaints about undue influence. Sue Davies, a vice-chair of EFSA’s management board, who is also chief policy adviser at Which?, a UK consumer watchdog, says that the authority’s efforts have helped to clarify how potent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should be managed. These can be particularly frequent in an area where industry and regulators often seek out the same experts for guidance. Davies also emphasizes that EFSA’s internal structure prevents its management board from influencing its scientific work. The board’s tasks are administrative and strategic, she explains, and although it does oversee the authority’s process for appointing external scientific experts to panels, it is not involved in actually choosing them. Board members also have no role in EFSA’s scientific deliberations, she adds. “EFSA’s close links to the food lobby undermine the authority’s ability to act in the public interest.” Critics, however, remain unconvinced. In a statement, Nina Holland, a spokeswoman for the Brussels-based Corporate Europe Observatory, a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that campaigns against industry influence on European Union policy, described Bánáti’s move as “an absolute scandal”. “EFSA’s close links to the food lobby through ILSI Europe undermine the authority’s ability to act in the public interest,” she said. Members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have also expressed their displeasure, last week voting by a narrow majority to defer approval of EFSA’s 2010 budget report. The sanction is largely symbolic and of little practical consequence, but it is another blow to the authority’s reputation. As part of the same vote, the parliament also sanctioned the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and the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over similar issues. Jacqueline McGlade, the director of the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based in Copenhagen, has been chastised for concurrently serving on the board of the Earthwatch Institute, a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advocacy non-profit body, which has received funding from the agency. And in March, the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in London was forced to place restrictions on former executive director Thomas Lnngren’s employment for the next two years, following questions about his work as a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onsultant. Geslain-Lanéelle says she hopes that parliament will lift its sanction when it votes on the matter again in the autumn, after it has received a report from the European Court of Auditors on the handling of potent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at EFSA. But Bánáti warns that the authority’s conflict-of-interest rules risk becoming too restrictive.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at scientists who work for EFSA do so in an unpaid capacity, offering their expertise as a public service,” she says. “EFSA should respect the free choices of all the scientists of which it has need to do its valuable work, to manage their own careers and make their own choices as they see fit.” Journal name: Nature Volume: 485, Pages: 294–295 Date published: (17 May 2012) DOI: doi:10.1038/485294a
个人分类: 鼓与呼|550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生物制药领域收入最高的20位CEO
oaiwqiyao 2013-5-24 16:01
生物制药领域收入最高的20位CEO 精选 已有 2730 次阅读 2013-5-24 08:56 | 个人分类: 生物制药 | 系统分类: 海外观察 | 关键词:生物制药 收入最高 CEO 近日在 FeicePharma 网站看到标题为“ 20 Highest-Paid Biopharma CEOs of 2012 ” 的新闻,下面是上榜的公司老总和所领导的公司名。 1. Leonard 'Len'Schleifer-Regeneron 2. William Weldon- Johnson Johnson (强生) 3. Ian Read – Pfizer (辉瑞) 4. Miles White – Abbott Laboratories (雅培) 5. David Pyott – Allergan 6. Robert Parkinson – Baxter International (百特) 7. Lamberto Andreotti - Bristol-Myers Squibb (百时美施贵宝) 8. Kenneth Frazier – Merck (默克) 9. John Martin - Gilead Sciences (吉利德科学) 10. John Lechleiter - Eli Lilly (礼来) 11. Joe Jimenez – Novartis (诺华) 12. Leonard Bell – Alexion Pharmaceuticals 13. Robert Bradway – Amgen (安进) 14. George Scangos - Biogen Idec (百健艾迪) 15. Severin Schwan – Roche (罗氏) 16. Angus Russell – Shire 17. Alex Gorsky - Johnson Johnson (强生) 18. Robert Hugin – Celgene (赛尔基因) 19. Heather Bresch – Mylan 20. Christopher Viehbacher – Sanofi (赛诺菲) 从榜单可以看出,上榜的公司绝大多数都是生物制药(化学 + 生物药)领域赫赫有名的大公司,出乎一般人意料的是,排名第一的 Leonard 'Len' Schleifer 所在的公司 Regeneron 并不算著名,在上榜的公司中,知名度几乎是最低的,我相信在业界之外的网友绝大多数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该公司。所以这是何方神仙? Regeneron 又如何能支付该 CEO 高达 3000 万美元的薪水 ?! 今年 60 岁的 Len Schleifer 原是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和神经生物学助理教授, 1988 年,在其 35 岁时下海创办 Regeneron 公司做 CEO 至今已长达 25 年。该公司现在已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总部位于纽约州的小城 Tarrytown ,公司刚创办时干的正是创办人的老本行, 专门研究神经营养因子和其可再生能力( R egener ative capabilities ),这也是该公司名 Regeneron 的由来, 后来又扩展到其它研发领域。目前该公司最主要、也是最著名的产品是 EYLEA ( 即 aflibercept 注射液 ) ,该产品 2011 年 11 月被 FDA 批准上市,用于老年人常见的失明疾病,这个药显然是老年失明者的光明使者,可惜该药才在美国上市不到两年,肯定还没有进入我国市场,因为我国所有的进口药都需要在我国境内临床实验结果,所以一般至少好几年才可获批。 该公司另一被 FDA 批准的上市药为 ARCALYST ( 又名 rilonacept , 2008 年获批 ) 。 Regeneron 公司和欧洲制药巨头赛诺菲联合研发成功的用于治疗直肠癌的新药 Zaltrap ,于 2012 年被 FDA 批准上市,今年第一季度,该药的销售额已达 1400 万美元。 Regeneron 公司可谓是经历了大起大落:该公司的销售额从 2010 年 2500 万美元猛增到去年的 8.58 亿美元,在 2011 年更是赔了 2.2 亿美元,在过去 12 月中,该公司的股票从每股 131 美元倍增到 267 美元。公司老总 LenSchleifer 并非只对自己大方,也奖励了许多员工股权,去年该公司仅奖给职工的股票市值就高达 1.5 亿美元。 这对于一个规模不大的生物公司而言,绝对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所以该公司也成就了不少百万富翁,所以 Len Schleifer 曾对媒体说:“在过去 10 年,我们公司所造就的百万富翁的数量很可能超过了纽约州的任何一家公司 . 值得一提的是, Len Schleifer 在今年初还被 FeicePharma 评为生物医药领域最有影响的 25 位牛人之一。 8.58 亿美元销售额和百年老店、制药巨头辉瑞、诺华、强生相比,自然是小巫见大巫,辉瑞更是高达近 700 亿美元。但是,做为一家成立才 25 年的公司,已经有 2.5 个药被 FDA 批准上市,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欧洲制药另一巨头阿斯利康在过去 10 年中,投入了近 600 亿美元用于研发新药,才仅有 4 个药被 FDA 批准。另外,美国最著名的几家生物公司如基因泰克(现罗氏旗下)、安进和健赞(现赛诺菲旗下)都比 Regeneron 公司成立早约10年。 因此, Len Schleifer 显然是有两把刷子的,能在 25 年中将 Regeneron 公司做到今天的成就,应该说配得超过 3000 万美元的年薪(不仅仅是现金,当然还包括股票等收入)。生物制药领域的薪水在各行业算是不错的了,但是和 IT 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 CEO 的收入也有较大差距,比如 IT 领域著名公司甲骨文的 CEO 年薪高达近亿美元,是全球薪水最高的 CEO 。 上述榜单中,即使是最后一名(即第 20 名)赛诺菲的 CEO Christopher Viehbacher 的年薪也有 963 万美元。另外,唯一的一家公司有两人上榜的是强生公司的 WilliamWeldon 和 Alex Gorsky ,两人分别是该公司的董事长和 CEO 。强生公司的总部,我曾经去过,感兴趣的网友,可以点击我的配有照片的博文: “ 强生 (JJ) 公司及其总部 ” 。再另外,据我了解,上榜19家公司,除了欧洲的几家制药巨头外,其余均为美国公司,这也再次显示出美国在生物制药领域在全球的绝对领先地位。 顺便说一下,对于企业界而言,一般是职位越高,工资越高,所以公司的 CEO 就是该公司收入最高的了,但是对于学术界而言,就未必如此。比如美国的著名公立大学密歇根大学的校长就不是该校工资最高的,比她(是位女士,不久将退位)高的至少有 10 几位,绝大多数是法学院的牛 X 教授,最高的年薪超过了 80 万美元。实际上,这种现象在美国还相当普遍,一般有法学院和医学院的公立大学,两学院院长和知名体育教练往往比大学的校长工资还要高。这都是市场经济决定的,校长即使心里有点酸也没有办法。 (王守业写于2013年5月23日,和上述所有公司均没有任何利益关系。文首图片分别为Regeneron公司Logo和CEO, 链接自网络)
个人分类: 创业创新|0 个评论
图像处理领域的大牛
yangjiangong 2013-5-23 22:17
( 首先说明:该文在持续添加中,请谅解! ) Tony F. Chan 加州大学数学系教授,(似乎是香港出生的华人,待确认?)。在水平集图像分割方面,其论文《Active contours without edges 》提出的 C-V 模型,Google学术上显示被引用 5153 次之多。 http://www.math.ucla.edu/~chan/index.html Chunming Li 本科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硕士复旦大学数学系,博士则在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电子工程专业。在水平集图像分割方面颇有成绩,其最有名的论文《 Level Set Evolution Without Re-initialization : A New Variational Formulation 》,Google学术显示被引用1128次之多。 http://www.engr.uconn.edu/~cmli/ http://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tpAgWBwAAAAJhl=en Daniel Cremers http://vision.in.tum.de/members/cremers http://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cXQciMEAAAAJhl=en 研究领域在:计算机视觉,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 Mikael Rousson http://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SPKqz2kAAAAJhl=en Michael Leventon 麻省理工人工智能实验室 http://www.leventon.com/mit/ Bernhard Schölkopf 主要研究方向是机器学习,他在 Kernel方法,尤其是 Kernel PCA 方面成就很大。 http://www.is.tuebingen.mpg.de/employee/details/bs.html 他的文章大都在:http://www.is.tuebingen.mpg.de/research/dep/bs/publication-list-schoelkopf.html www.kernel-machines.org http://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DZ-fHPgAAAAJhl=en (说明:以下部分时转载自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2874-665865.html) CV人物1:Jianbo Shi史建波毕业于UC Berkeley,导师是Jitendra Malik。其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图像分割。其于2000年在PAMI上多人合作发表”Noramlized cuts and image segmentation”。这是图像分割领域内最经典的算法。主页: www.cis.upenn.edu/~jshi/ 和 www.cs.cmu.edu/~jshi/ CV人物2:Kristen Grauman毕业于MIT,导师是Trevor Darrell。其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Pyramid Match Kernel,用于图像匹配。她和Darrell在2005年CVPR合作发表了”The Pyramid Match Kernel: Discriminative Classification with Sets of Image Features”。金字塔匹配核函数可快速搜索两个特征集合之间匹配的特征,可应用于图像匹配、物体识别,是该领域经典算法之一。2011年Marr奖得主。主页: www.cs.utexas.edu/~grauman/ CV人物3:Irfan Essa现任教于Georgin Tech佐治亚理工大学,毕业于MIT,其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人脸表情识别。Essa和Alex Penland 在1997年PAMI合作发表了”Coding, analysis,interpretation,and recogni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 结合了几何模型和面部肌肉无力模型,用来描述脸部结构。主页: www.ic.gatech.edu/people/irfan-essa CV人物4:Matthew Turk毕业于MIT,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人脸识别。其和Alex Pentland在1991年发表了”Eigenfaces for Face Recognition”.该论文首次将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引入到人脸识别中,是人脸识别最早期最经典的方法,且被人实现,开源在OpenCV了。主页: www.cs.ucsb.edu/~mturk/ CV人物5:David Lowe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导师是Thomas Binfold,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SIFT。他是SIFT特征点检测的发明人。由于SIFT具有对于图像平移、旋转和尺度变化不变性的优点,使得SIFT成为近十年来最流行的图像特征点检测方法,被广泛用于图像匹配、物体识别、分类等领域。主页: http://www.cs.ubc.ca/~lowe/ CV人物6:Pascal Fua毕业于Orsay,导师是O.D.Faugera。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立体视觉。其在1993年发表了”A parallel stereo algorithm that produces dense depth maps and preserves image features”,提出了利用相关性来估计dense深度图的快速并行立体视觉算法,是立体视觉领域内经典算法之一。主页: http://cvlab.epfl.ch/~fua/ 和 http://people.epfl.ch/pascal.fua CV人物7:Luc Van Gool毕业于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图像特征点检测和摄像机标定。Gool等发蒙的Surf(speeded up robust features)是除SIFT外,应用最广泛的特征点检测算法,surf具有提取速度更快、维度更低的优点,也被广泛用于物体检测、识别等。Opencv开源。Marc Pollefeys, Koch和Goolz 1999年IJCV上发表了”self-calibration and metric reconstruction inspite of varying and unknown intrinsic camera parameters”,是摄像机自标定领域内最经典论文,并获1998年Marr奖。主页: http://www.vision.ee.ethz.ch/~vangool/ CV人物8:Michal Irani毕业于Hebrew大学,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超分辨率。她和Peleg于1991年在Graphical Models and Image Processing发表了”Improving resolution by image registration”,提出了用迭代的、反向投影的方法来解决图像放大的问题,是图像超分辨率最经典的算法。我在公司实现的产品化清晰化增强算法就参考了该算法思想哈哈。主页: http://www.wisdom.weizmann.ac.il/~irani/ CV人物9: Jean Ponce毕业于Paris Orsay,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计算机视觉教育、物体识别。他和David Forsyth合写的”Computer Vision: A Modern Approach”被视为现代计算机视觉领域最经典教科书之一。其近年来的研究重点是物体识别,是Spatial Pyramid Matching算法发明人之一,比起之前广泛使用的bag-of-words方法相比,该方法考虑了一些局部特征之间的空间关系,因此更有效地描述物体特征。是目前最普遍使用的算法之一。主页: http://www.di.ens.fr/~ponce/ CV人物10: Andrew Blake毕业于Edinburgh,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目标跟踪、图像分割、人体姿态跟踪与分析。他是世界知名CV专家,两次荣获ECCV最佳论文奖和1次Marr奖。他和Michael Isard在1998年IJCV中合写的”Condensation—conditional density propagation for visual tracking”,将粒子滤波器用于目标跟踪,该领域的经典论文。二人1998年合写的另一篇”Active Contours”是图像分割领域经典算法,该算法用spline函数,通过最小化能量函数,是的样条逼近物体轮廓,在该算法基础上,衍生出了著名的Active shape model。Blake领导的微软剑桥研究院在人体姿态跟踪与分析上去的突破,用于Kinect中。主页: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ablake CV人物11: Antonio Criminisi毕业于牛津大学,导师是Andrew Zisserman 和 Ian Reid。最有吸影响力的研究成果:Image Inpaiting.他在2004年发表”Region filling and object removal by exemplar-based image inpainting”,该方法用于去除图像中大的遮挡物或小的刮痕,结合了采样纹理生成和结构传递的图像修补技术,获得不错效果。主页: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people/antcrim/ CV人物12: Paul Viola毕业于MIT,研究领域:目标检测;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人脸检测;他和Michael Jones在2001年CVPR发表了”Rapid object detection using a boosted cascade of simple features”,真正意义上解决了人脸检测的问题,并开启了boosting算法的一个时代,很多学者受到boosting cascade算法的影响,扩展了该算法的应用领域,牛逼的影响力。主页: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um/people/viola/ CV人物13: Henry Rowley毕业于CMU,导师:Takeo Kanade;研究领域:大规模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人脸检测;他使用人工神经网络用于人脸检测,该算法是Paul Viola的boosting cascade人脸检测算法出现前,最经典的人脸检测算法。主页: http://www.cs.cmu.edu/~har/ CV人物14: Dorin Comaniclu毕业于Rutgers;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目标跟踪、图像分割;他在2000年发表了”Real-time tracking of non-rigid objects using mean shift”。该算法首次将mean shift用于目标跟踪,并在2002年PAMI发表了”Mean shift: A robust approach toward feature space analysis”,并将Meanshift拓展应用于图像分割中。主页: http://coewww.rutgers.edu/riul/FORMER/comanici/ CV人物15: Henry Schneiderman毕业于CMU,导师:Takeo Kanade;研究领域:目标检测和识别;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目标检测;他在2000年CVPR上发表了”A statistical method for 3D object detection applied to faces and cars”。该算法采用多视角训练样本,可用于检测不同视角下的物体,如人脸和车,是第一个能够检测侧脸的算法。他创建了PittPatt公司,后被Google收购。主页: http://www.cs.cmu.edu/~hws/ CV人物16: William T.Freeman毕业于MIT;研究领域:应用于CV的ML、可视化感知的贝叶斯模型、计算摄影学;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图像纹理合成;Alex Efros和Freeman在2001年SIGGRAPH上发表了”Image quilting for texture synthesis and transfer”,其思想是从已知图像中获得小块,然后将这些小块拼接mosaic一起,形成新的图像。该算法是图像纹理合成中经典中的经典。主页: http://people.csail.mit.edu/billf/ CV人物17: Feifei Li李菲菲,毕业于Caltech;导师:Pietro Perona;研究领域:Object Bank、Scene Classification、ImageNet等;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图像识别;她建立了图像识别领域的标准测试库Caltech101/256。是词包方法的推动者。主页: http://vision.stanford.edu/~feifeili/ CV人物18:Jitendra Malik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导师:Thomas O.Binford;研究领域:轮廓检测、图像/视频分割、图形匹配、目标识别等;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边缘检测、图像分割和形状匹配;Malik培养了众多牛人,牛人的导师,你说牛不牛。培养了Alexie Efros, Jianbo Shi, Paul Debevec, Pietro Perona, Serge J.Belongie, Yair Weiss等知名专家。主页: http://www.cs.berkeley.edu/~malik/ CV人物19:Alexie Efros毕业于Berkeley大学;导师:Jitendra Malik;研究领域:Qualitative Reasoning for Image Understanding、Building the Visual Memex等;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图像纹理合成;他在1999年ICCV发表了”Texture Synthesis by non-parametric sampling”。该论文将MRF引入到纹理合成中。该方法最大限度保留了纹理的局部结构。主页: https://www.cs.cmu.edu/~efros/ CV人物20:Andrew Zisserman毕业于剑桥大学;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视觉几何、目标识别、可视化搜索;他牛逼了,三次获得Marr奖。是CV界权威中的权威。搞CV的人没读过他的多视几何学一书,枉为搞CV的。我2007年起,花了2年时间阅读、编码实现了其中所有两视几何学内容。主页: http://www.robots.ox.ac.uk/~az/ CV人物21:Ian D.Reid毕业于牛津大学;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目标跟踪;他在2007年PAMI发表了”MonoSLAM: real-time single camera SLAM”,是跟踪和机器人导航领域经典论文。在2011年CVPR上,和Ben Benfold发表了”Stable Multi-Target Tracking in Real-time survillance video”。主页: http://www.robots.ox.ac.uk/~ian/ ...
个人分类: 科研资料|10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举办分子动力学模拟领域的GPU高性能计算培
chnfirst 2013-5-22 23:28
http://nscc-tj.gov.cn/show.asp?id=301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举办分子动力学模拟领域的GPU高性能计算培训班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 7px 0 7px; mso-para-margin:0; mso-para-margin-bottom:0;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4px; mso-bidi-font-size:15px;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1px;}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 7px 0 7px; mso-para-margin:0; mso-para-margin-bottom:0;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4px; mso-bidi-font-size:15px;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1px;}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 7px 0 7px; mso-para-margin:0; mso-para-margin-bottom:0;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4px; mso-bidi-font-size:15px;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1px;} 2013 年 4 月 25 日至 26 日,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与 NVIDIA 联合举办了面向分子动力学模拟方面的“ 2013 年 GPU 高性能计算技术培训”,来自中科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五十余位老师、博士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培训。此次培训旨在加强天津超算中心与国内分子动力学模拟领域专家的交流,促进高性能计算在分子动力学模拟领域的应用,培养 MD 领域 GPU 高性能计算创新性人才。 天津超算中心应用开发部部长孟祥飞主持培训班开幕式并致辞, NVIDIA 中国区 PSG 高级销售经理谢强介绍了 GPU 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面的优势及应用成果。由天津超算中心、 NVIDIA 和邀请的多位专家承担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 CUDA 基础编程与 GPU 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面的优势,基于 GPU 的 AMBER 、 GROMACS 、 NAMD 和 LAMMPS 等分子动力学软件在 “天河一号” 上的部署及应用。同时,本次培训班特意安排了专门的上机体验环节,学员们试用了天河上安装的 GPU 版本的 MD 软件。 培训结束后,学员对活动的举办和授课内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机会。同时,以此次培训为牵引,将会进一步加强基于“天河一号”异构架构的高性能技术开发及应用推广工作,加强多学科交叉合作,培养更多分子动力学领域 GPU 高性能计算人才。
个人分类: 电脑、办公|0 个评论
11个新兴科学领域
ljxue 2013-5-17 22:36
http://io9.com/5987296/11-emerging-scientific-fields-that-everyone-should-know-about 11 Emerging Scientific Fields That Everyone Should Know About 1. Neuroparasitology 2. Quantum Biology 3. Exo-meteorology 4. Nutrigenomics 5. Cliodynamics 6. Synthetic Biology 7. Recombinant Memetics 9. Cognitive Economics 10. Organic Electronics 11. Quantitative Biology 1。Neuroparasitology 2。量子生物学 3。 EXO - 气象 4。营养基因组学 5。 Cliodynamics 6。合成生物学 7。重组模因论 9。认知经济学 10。有机电子 11。定量生物学
4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前几个科技前沿与研究热点
热度 2 xupeiyang 2013-4-24 10:35
当前的科技前沿和研究热点,介绍的主题如下: 这些主题内容在我的博客里都有介绍,将是医学信息界今后的研究重点。 1 大数据(系列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classid=159505view=mefrom=space ) 网络科学(Network Science) http://baike.baidu.com/view/1543885.htm 大数据到底有多大 全球每天通过Internet网络传输的电子邮件多达2100亿封;Facebook每月新增10亿照片和1000万个视频;腾讯公司注册用户超过7亿,同时在线人数超过1亿...... 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报告,2012年全球的数据总量为2.7Zb(1Zb相当于十万亿亿字节),预计到2020年,全球的数据总量将达到35Zb。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所副研究员王伟平说,目前为止,没有谁能准确说出大数据到底有多大,但可以肯定是的,这些海量数据的规模已经让目前主流的数据库软件无法承受。 除此之外,大数据的数据类型和来源众多,又高速流转,同时,相较于数据的数量,它们所含有的价值却是相对稀疏的,获取有用信息犹如大海捞针。因此,这一切都要求开发新的数据处理模式对海量信息进行撷取、管理和处理等。 2012年3月29日,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美国政府已经把“大数据”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华尔街日报更是将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无线网络并列为当代三大技术变革。 “在这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如何挖掘、利用数据显然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企业竞争的焦点。”王伟平坦言。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5/277742.shtm 2013年中国网络科学论坛报告下载(最终版)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2577do=blogid=684681 大数据热中的冷思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2577do=blogid=686757 生命科学大数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87359.html 医学大数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683817 “大数据”就是一个金矿 三个大数据分析成功案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83627.html 22款免费数据分析工具 http://202.117.24.16/wordpress/archives/2060 中科院绘制未来5~10年科技发展图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6/279176.shtm 2 云计算 健康云(个人健康云) http://baike.baidu.com/view/5210716.htm 健康云技术是云计算技术在艰苦领域中的应用,简称健康云。健康物联网的智能决策依靠先进的健康云。健康云按服务方式分为公有云、私有健康云、个人健康云和混合健康云。 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结合医疗卫生的需求,梳理信息技术发展的脉络,预测未来趋势,提出移动普适计算、绿色信息化、电子健康档案标准、健康物联网、健康云、移动健康服务、3网融合、4屏联动、大数据与NoSQL以及个性化医疗将成为医疗卫生信息化的10大视点。 http://www.yxxxx.ac.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30101flag=1 健康云与产业市场 http://wenku.baidu.com/view/69518c19ff00bed5b9f31d88.html Nature:基因组分析拥抱云计算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4997.html 3 语义网(Semantic Web) http://baike.baidu.com/view/1967.htm 4 本体(ONTOLOGY) 医学领域本体:基因本体、疾病本体、药物本体、卫生本体、中医本体、中药本体等。 (系列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view=meclassid=114878from=spacepage=3 ) 5 转化研究(转化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的转化研究)(系列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classid=144298view=mefrom=space ) 美国NIH转化研究概念解析 http://wenku.baidu.com/view/29e5686cb84ae45c3b358cf3.html 2013 第四届中美临床与转化医学国际论坛 http://www.chinacts.org/schedule.html 转化医学培训、论坛视频 http://chinacts.org/videoSpecial.php 6 大脑图谱(美国NIH最新提出的重大研究计划)(系列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46535.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79181.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65200.html )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4923.html 2014年NIH的预算案内包含为继续推进一项大脑图谱项目提供4000万美元的资金,以及为一项最新的老年痴呆症研究提供8000万美元资金,用来加速药物的开发与测试。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4730.html 脑科学研究热潮正在全球兴起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6/278920.shtm 973计划召开脑科学战略研讨会暨项目网络会议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6/279177.shtm 7 最好的知识平台(系列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79261.html ) 8 H7N9禽流感 为科学家服务是我们应该做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86450.html 传染病学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classid=116763view=mefrom=space 9 知识图谱 (knowledge graph) 下一代搜索引擎的焦点:知识图谱 2012年5月17日,谷歌官方博客发布了谷歌知识图谱 (knowledge graph) 智能化搜索功能。知识图谱秉承语义网的宗旨,是谷歌用来优化搜索结果,使其具有语义性的知识库系统。谷歌表示,人们使用搜索功能是为了方便快捷地发现知识,开阔眼界。然而目前的搜索系统远不够智能,仍然需要大量的用户交互才能获得期望的搜索结果。谷歌推出的知识图谱智能化搜索功能,其目标就是对搜索结果进行系统的知识整理,使每个用户查询的关键词都能映射到知识库的概念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3146do=blogid=694092 我常用的科技信息平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424729.html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3995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当今信息科学领域的香饽饽和万金油——压缩感知
sjh6896 2013-4-24 00:48
当今信息科学领域的香饽饽和万金油——压缩感知 已有 4377 次阅读 2012-8-27 00:41 | 个人分类: 科海拾零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压缩感知,稀疏采样 压缩感知 ( Compressed sensing , CS ),又称 压缩传感,或压缩采样 ( Compressive sampling ) ,它由 E. J. Candes , J. Romberg , T. Tao 和 D. L. Donoho 等学者于 2004 年提出。迄今为止,已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新的采样理论,它通过挖掘信号的稀疏特性,在远小于奈奎斯特( Nyquist )采样率的条件下,用随机采样获取信号的离散样本,然后通过非线性重建算法完美重建信号 。压缩感知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它在信息论、图像处理、光学 / 微波成像、模式识别、通信工程、大气科学、生物医学、地球科学等领域受到高度关注, 并被美国科技评论评为 2007 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压缩感知理论已经成为当今信息科学领域的香饽饽和万金油。以“压缩感知”为关键字进行查询, 2012 年 NSFC 资助课题多达 77 项(见下表),且不包括“压缩传感”、“稀疏感知”、“稀疏表示”、“稀疏重构”、“超完备字典”等关键词查询结果。正如上世纪 80 年代“小波变换”来势凶猛和掀起研究热潮一样,国内学者正在兴起新一轮压缩感知研究的热潮,且已经渗透到科学研究及工程技术的各个领域。 项目批准号 / 申请代码 1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依托单位 批准 金额 项目起止年月 61262084/ F020701 图像压缩感知与图像加密融合算法研究 周南润 南昌大学 47 2013-01 至 2016-12 61201246/ F010105 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电能质量稀疏测量与自适应控制研究 钟毅 武汉理工大学 24 2013-01 至 2015-12 61201117/ F010810 基于压缩感知的新型碳纳米球管显微 CT 重建算法研究 郑健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25 2013-01 至 2015-12 61271240/ F010204 基于压缩感知的分布式视频高效传输技术研究 郑宝玉 南京邮电大学 80 2013-01 至 2016-12 61271238/ F010205 基于光子轨道角动量纠缠的压缩 “ 鬼 ” 成像研究 赵生妹 南京邮电大学 75 2013-01 至 2016-12 61272381/ F020502 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稳健性视频水印技术研究 赵慧民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80 2013-01 至 2016-12 61227007/ F030408 时 - 空 - 谱压缩感知的灵巧红外图谱一体化探测仪 张天序 华中科技大学 300 2013-01 至 2016-12 11204062/ A040408 热光关联及其应用的研究 张素恒 河北大学 24 2013-01 至 2015-12 61203257/ F030404 基于压缩感知的鲁棒性语音情感识别研究 张石清 台州学院 24 2013-01 至 2015-12 61201367/ F010303 压缩感知雷达中感知矩阵自适应构建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张劲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7 2013-01 至 2015-12 61271411/ F010404 基于分离式二维压缩感知的自适应成像系统研究 张宝菊 天津师范大学 80 2013-01 至 2016-12 61272276/ F020503 三维组织压缩感知与交互式物理仿真方法研究 袁志勇 武汉大学 20 2013-01 至 2013-12 61263048/ F030705 面向复杂场景自动目标检测和识别的变换域视觉注意模型研究 余映 云南大学 45 2013-01 至 2016-12 71271098/ G0118 基于压缩感知的地铁安全监测数据重构与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余明晖 华中科技大学 58 2013-01 至 2016-12 61202380/ F020809 基于分布式压缩感知的无线视觉传感器网络多视点信息有效获取相关机制研究 由磊 天津大学 26 2013-01 至 2015-12 61271335/ F010305 鲁棒性压缩感知关键技术的研究 杨震 南京邮电大学 83 2013-01 至 2016-12 61203269/ F030408 基于粒子重叠分布及实时稀疏字典的行人跟踪方法研究 杨阳 山东大学 24 2013-01 至 2015-12 61273043/ F0302 基于最优控制与滤波理论的快速磁共振成像关键技术研究 杨然 中山大学 84 2013-01 至 2016-12 51204186/ E042203 煤矿物联网多源异构监测信息源端压缩采集方法研究 徐永刚 中国矿业大学 25 2013-01 至 2015-12 61205200/ F051205 基于压缩感知的光学相干多普勒脑血管成像技术研究 徐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8 2013-01 至 2015-12 61202051/ F020104 基于自适应压缩感知的地震信号稀疏表示与高效重构 向秀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4 2013-01 至 2015-12 51265018/ E050302 水下运动目标时变噪声场欠定盲提取模型及其算法研究 伍星 昆明理工大学 50 2013-01 至 2016-12 61201344/ F010301 基于压缩感知 , 矩阵填充和鲁棒的主成分分析的四元数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伍家松 东南大学 26 2013-01 至 2015-12 61201221/ F010202 多小区协作 MIMO 通信系统的有限反馈技术研究 吴雅婷 上海大学 25 2013-01 至 2015-12 81201161/ H1811 基于压缩感知机理的 EEG 信号癫痫波形自动检测与识别方法研究 吴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23 2013-01 至 2015-12 61273079/ F030307 面向高效实时目标监测的阵列化传感器网络体系关键技术研究 王智 浙江大学 83 2013-01 至 2016-12 11201054/ A011201 基于迭代支撑集检测的稀疏信号重构算法的研究和拓展 王亦伦 电子科技大学 22 2013-01 至 2015-12 41274137/ D040901 时移地震叠前差异数据表征油藏参数变化方法研究 王守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70 2013-01 至 2016-12 61271261/ F0102 深空激光可靠通信的关键技术研究 王汝言 重庆邮电大学 80 2013-01 至 2016-12 61273020/ F030504 低秩矩阵复原的 Schatten-q(0Q1) 正则化理论与算法研究 td 王建军 西南大学 58 2013-01 至 2016-12 61271354/ F0103 频谱稀疏信号的压缩采样与阵列处理方法研究 王华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70 2013-01 至 2016-12 61271212/ F010204 基于压缩感知融合深度的三维视频编码关键技术的研究 王国中 上海大学 76 2013-01 至 2016-12 11204109/ A040502 稀疏观测约束下基于压缩感知的水下目标方位估计研究 王彪 江苏科技大学 25 2013-01 至 2015-12 61275016/ F050105 折反射全向非均匀压缩成像技术研究 谭树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78 2013-01 至 2016-12 61271331/ F010304 时 - 空联合压缩感知 3D 超分辨雷达成像机理研究 宋耀良 南京理工大学 86 2013-01 至 2016-12 61271173/ F010204 基于视频信号空时稀疏的压缩感知重构方法 宋彬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70 2013-01 至 2016-12 61271012/ F010404 带限信号压缩感知重建及其应用 渠刚荣 北京交通大学 88 2013-01 至 2016-12 31202036/ C1908 基于高维空间分析与机器学习观点的鲆鲽类养殖行为学监控及智能分析 年睿 中国海洋大学 25 2013-01 至 2015-12 11271010/ A010505 关于压缩感知中一些算法的几个问题 莫群 浙江大学 50 2013-01 至 2016-12 61202276/ F020508 基于表达残差稀疏性的遮挡人脸识别方法研究 米建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2 2013-01 至 2015-12 61261040/ F010401 面向山区铁路异物侵限监测的压缩感知视频图像处理方法研究 罗晖 华东交通大学 43 2013-01 至 2016-12 61271452/ F010401 非凸稀疏先验图像恢复建模理论和算法 卢成武 重庆文理学院 60 2013-01 至 2016-12 61261005/ F010602 基于稀疏特性的地下管线电磁散射高效算法研究 刘志伟 华东交通大学 40 2013-01 至 2016-12 61201149/ F010204 基于实数表示的移动视频广播传输方法研究 刘雨 北京邮电大学 25 2013-01 至 2015-12 61271450/ F010403 基于光场的高动态范围超分辨率成像研究 刘宇驰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雷达学院 85 2013-01 至 2016-12 41274119/ D040901 基于 OC-seislet 变换的三维叠前复杂地震波场迭代数据插值方法研究 刘洋 吉林大学 90 2013-01 至 2016-12 61271343/ F010304 基于压缩感知的非均匀空间立体阵 SAR 层析三维成像新方法的研究 刘梅 哈尔滨工业大学 70 2013-01 至 2016-12 61202336/ F020502 基于随机投影的图像纹理特征及其应用研究 刘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5 2013-01 至 2015-12 61271440/ F010404 基于压缩感知的高分辨率红外成像理论和方法研究 刘昆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80 2013-01 至 2016-12 61201332/ F010408 基于压缩感知的高效率量子态层析技术 刘吉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5 2013-01 至 2015-12 61201289/ F010404 窄带高分辨率超声探测方法研究 林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6 2013-01 至 2015-12 11201366/ A0114 基于非整数阶梯度的稀疏信号重构方法研究 李科学 西安交通大学 22 2013-01 至 2015-12 11204014/ A040414 基于光谱压缩的线阵推帚式超光谱成像机理研究 李欢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26 2013-01 至 2015-12 11271297/ A0114 测量值相关的稀疏信号可重构条件研究 李海洋 西安交通大学 60 2013-01 至 2016-12 61273195/ F030119 基于 CS 算法的数字信号压缩和高效数字系统设计的研究 李刚 浙江工业大学 80 2013-01 至 2016-12 61202499/ F020703 基于视觉显著内容的图像半脆弱自恢复水印算法研究 李春雷 中原工学院 23 2013-01 至 2015-12 61261015/ F010102 面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源 - 信道 - 网络联合无线传输理论研究 贾向东 西北师范大学 40 2013-01 至 2016-12 11210301034/ A011201 压缩传感理论与应用国际会议 黄正海 天津大学 3 2012-06 至 2012-08 11201450/ A010504 基于压缩感知的稀疏信号重建算法的理论研究 黄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2 2013-01 至 2015-12 61201433/ F010304 基于压缩感知的稀疏阵列 MIMO-SAR 成像及动目标检测 黄平平 内蒙古工业大学 24 2013-01 至 2015-12 注:上表数据来源于NSFC ISIS系统网站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5437-606278.html
4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涉足计算机视觉领域要知道的
Linda2011 2013-4-17 09:34
原文地址:http://iceace.diandian.com/post/2013-04-15/40049223335 做机器视觉和图像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其一是要把握住国际上最前沿的内容;其二是所作工作要具备很高的实用背景。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找出这个方向公认最高成就的几个超级专家(看看他们都在作什么)和最权威的出版物(阅读上面最新的文献),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办法是你最好能够找到一个实际应用的项目,边做边写文章。 做好这几点的途径之一就是利用网络资源,利用权威网站和专家们的个人主页。 依照下面目录整理: 研究群体(国际国内) 专家主页 前沿国际国内期刊与会议 搜索资源 GPL软件资源 一、研究群体 用来搜索国际知名计算机视觉研究组(CV Groups): 国际计算机视觉研究组清单 http://peipa.essex.ac.uk/info/groups.html 美国计算机视觉研究组清单 http://peipa.essex.ac.uk/info/groups.html#USA http://www-2.cs.cmu.edu/~cil/vision.html 或 http://www.cs.cmu.edu/~cil/vision.html 这是卡奈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视觉研究组的主页,上面提供很全的资料,从发表文章的下载到演示程序、测试图像、常用链接、相关软硬件,甚至还有一个搜索引擎。著名的有人物Tomasi, Kanade等。 卡内基梅隆大学双目实验室 http://vision.middlebury.edu/stereo/ 卡内基梅隆研究组 http://www.cs.cmu.edu/~cil/v-groups.html 还有几个实验室: Calibrated Imaging Laboratory 图像 Digital Mapping Laboratory 映射 Interactive Systems Laboratory 互动 Vision and Autonomous Systems Center视觉自适应 http://www.via.cornell.edu/ 康奈尔大学的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分析研究组,好像是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的。侧重医学方面的研究,但是在上面有相当不错资源,关键是它正在建设中,能够跟踪一些信息。 Cornell University——Robotics and Vision group http://www-cs-students.stanford.edu/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主页 1. http://white.stanford.edu/ 2. http://vision.stanford.edu/ 3. http://ai.stanford.edu/ 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 The Stanford AI Lab (SAIL) is the intellectual home for researchers in the Stanford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whose primary research focus 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lab is located in the Gates... Vision and Ima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www.fmrib.ox.ac.uk/analysis/ 主要研究:Brain Extraction Tool, Nonlinear noise reduction, Linear Image Registration, Automated Segmentation, Structural brain change analysis, motion correction, etc. http://www.cse.msu.edu/prip/ —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系的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研究组,它的FTP上有许多的文章(NEW)。 美国密歇根州大学认知模型和图像处理实验室 The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mage Processing (PRIP) Lab faculty and students investigate the use of machines to recognize patterns or objects. Methods are developed to sense objects, to discover which... http://www.cse.msu.edu/rgroups/prip/ http://pandora.inf.uni-jena.de/p/e/index.html 德国的一个数字图像处理研究小组,在其上面能找到一些不错的链接资源。 柏林大学 http://www.cv.tu-berlin.de/ 德国波恩大学视觉和认识模型小组 Computer Vision Group located within the Division III of the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in the University of Bonn in Germany. This server offers information on topics concerning our computer vision http://www-dbv.informatik.uni-bonn.de/ http://www-staff.it.uts.edu.au/~sean/CVCC.dir/home.html CVIP(used to be CVCC for Computer Vision and Cluster Computing) is a research group focusing on cluster-based computer vision within the Spiral Architecture. http://cfia.gmu.edu/ The mission of the Center for Image Analysis is to foster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image, multimedia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by establishing links between academic institutes,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to transfer key technologies to help industry build next generation commercial and military imaging and multimedia systems. 英国的Bristol大学的Digital Media Group在高级图形图像方面不错。主要就是涉及到场景中光线计算的问题,比如用全局光照或是各种局部光照对高动态图的处理,还有近似真实的模拟现实环境 (照片级别的),还有用几张照片来建立3D模型(人头之类的)。另外也有对古代建筑模型复原。 http://www.cs.bristol.ac.uk/Research/Digitalmedia/ 而且根据Times全英计算机排名在第3, 也算比较顶尖的研究了 http://www.cmis.csiro.au/IAP/zimage.htm 这是一个侧重图像分析的站点,一般。但是提供一个Image Analysis环境---ZIMAGE and SZIMAGE。 麻省理工视觉实验室MIT http://groups.csail.mit.edu/vision/welcome/ AI Laboratory Computer Vision group Center for Biological and Computational Learning Media Laboratory, Vision and Modeling Group Perceptual Science group UC Berkeley http://0-vision.berkeley.edu.ilstest.lib.neu.edu/vsp/index.html http://www.cs.berkeley.edu.ilste ... n/vision_group.html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视觉实验室David A. Forsyth: http://www.cs.berkeley.edu/~daf/ 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http://vision.ucla.edu/ 视觉实验室 英国牛津的A.Zisserman: http://www.robots.ox.ac.uk/~az/ 机器人实验室 美国南加州大学智能机器人和智能系统研究所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os Angeles IRIS is an interdepartmental unit of USC's School of Engineering with ties to USC's Information Sciences Institute (ISI). Members include faculty, graduate students, and research staff associated with... http://iris.usc.edu/ Computer Vision 实验室 美国南加州大学计算机视觉实验室介绍: Computer Vision Labora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is one of the major centers of computer vision research for thirty years. they conduct research in a number of basic and applied are... http://iris.usc.edu/USC-Computer-Vision.html 英国约克大学高级计算机结构神经网络小组 The Advanced Computer Architecture Group has had a thriving research programme in neural networks for over 10 years. The 15 researchers, led by Jim Austin, focus their work i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 http://www.cs.york.ac.uk/arch/neural/ 瑞士戴尔莫尔感知人工智能研究所 IDIAP is a research institute established in Martigny in the Swiss Alps since 1991. Active in the areas of multimodal interaction and multimedia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e institute is also the leade... http://www.idiap.ch/ 英国萨里大学视觉,语言和信号处理中心 The Centre for Vision,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CVSSP) is more than 60 members strong, comprising 12 academic staff, 18 research fellows and more than 44 research students. The activities of the ... http://www.ee.surrey.ac.uk/Research/VSSP/ 美国阿默斯特马萨诸塞州立大学计算机视觉实验室 The Computer Vision Laboratory was established in the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in 1974 with the goal of investigating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underlying the con... http://vis-www.cs.umass.edu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Computer Vision Laboratory for Perceptual Robotics 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斯大学贝克曼研究中心智能机器人和计算机视觉实验室 Includes the following groups: Professor Seth Hutchinson's Research Group Professor David Kriegman's Research Group Professor Jean Ponce's Research Group Professor Narendra Ahuja's Research Gro... http://www-cvr.ai.uiuc.edu/ Computer Vision and Robotics Laboratory Vision Interfaces and Systems Laboratory (VISLab) 英国伯明翰大学计算机科学学校视觉研究小组 The vision group at the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 RAE 5 rated department) performs research into a wide variety of 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 areas. Much of this work is performed in ... http://www.cs.bham.ac.uk/research/vision/ 微软研究院机器学习与理解研究小组 / 计算机视觉小组 The research group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advanced and intelligent computer systems through the exploitation of statistical methods in machine learning and computer vision. The site lists ...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mlp/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groups/vision/ 微软公司的文献: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research/pubs 微软亚洲研究院: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asia/ ,值得关注Harry Shum, Jian Sun, Steven Lin, Long Quan(兼职HKUST)etc. 瑞典隆德大学数学系视觉组: http://www.maths.lth.se/matematiklth/personal/andersp/ 感觉国外搞视觉的好多是数学系出身,大约做计算机视觉对数学要求很高吧。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http://users.rsise.anu.edu.au/~hartley/ 美国北卡大学: http://www.cs.unc.edu/~marc/ 法国INRIA: http://www-sop.inria.fr/odyssee/team/ 由Olivier.Faugeras领衔的牛人众多。 比利时鲁汶大学的L.Van Gool: www.esat.kuleuven.ac.be/psi/visics/ 据说在这个只有中国一个小镇大小的地方的鲁汶大学在欧洲排行top10,名列世界top100,还出了几个诺贝尔奖,视觉研究也很强. 美国明德 http://vision.middlebury.edu/stereo/ 以下含有非顶尖美国学校研究组,没有链接(个别的上面已经提到),供参考。 Amerinex Applied Imaging, Inc. Boston University Image and Video Computing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芭芭拉分校 Vision Research Lab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Computer Vision Robotics Research Laboratory Visual Computing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加州南部一城,在圣安娜东南, Computer Vision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Visualization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Laboratory (VISLab)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Cruz Perceptual Science Laboratory Caltech (加州理工) Vision group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Computer Vision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Florida Center for Computer Vision and Visualization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Computer Vision group Columbia University Automated Vision Environment (CAVE) Robotics group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hens Visual and Parallel Computing Laboratory Harvard University(哈佛) Robotics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Robotics and Computer Vision University of Iowa Division of Physiologic Imaging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Machine Vision and Tracking Sensors group Khoral Research, Inc Lawrence Berkeley Laboratories Imaging and Collaborative Computing Group Imaging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Lehigh University Image Processing and Pattern Analysis Lab Vis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Processing Lab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mputer Vision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Miami Underwater Vision and Imaging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Michigan密歇根 AI Laboratory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密歇根州立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mage Processing laboratory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chigan (ERIM) 密歇根大学有汽车车身检测研究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Laboratory NEC 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Processing University of Nevada Computer Vision Laboratory Notre-Dame University Vision-Based Robotics using Estimation Ohio State University Signal Analysis and Machine Perception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GRASP laboratory 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group Vision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ies (VAST) Laboratory Penn State University 宾夕法尼亚大学 Computer Vision Precision Digital Images Purdue University普渡大学 Robot Vision laboratory Video and Image Processing Laboratory (VIPER)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RPI) Computer Science Vision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Center for Electronic Imaging Systems Vision and Robotics laboratory Rutgers University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Image Understanding Lab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Computer Vision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Image Analysis Research group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International (SRI) RADIUS --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 Image Understanding Systems The Perception program at SRI's AI Center SUNY at Stony Brook Computer Vision Lab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Imaging, Robotic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Laboratory for Vision Systems University of Utah Center for Scientific Computing and Imaging Robotics and Computer Visio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Computer Vision Research (C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mage Computing Systems Laborator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aboratory CVIA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West Florida Image Analysis/Robotics Research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Computer Vision group Vanderbilt University Center for Intelligent Systems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Imaging Research laboratory Wright-Patterson Model-Based Vision laboratory Wright State University Intelligent Systems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Wyoming Wyoming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 Research (WISPR) Yale University Computational Vision Group http://www.cs.yale.edu/ School of Medicine, Image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group 国内: 中科院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http://www.nlpr.ia.ac.cn/English/rv/mainpage.html 虹膜识别、掌纹识别、人脸识别、 莲花山 http://www.stat.ucla.edu/~sczhu/Lotus/ 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包括:激光及光电测试技术、传感及测量信息技术、微纳测试与制造技术、制造质量控制技术。该实验室是国内精密测试领域惟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智能微系统及其集成应用技术”、“微结构光学测试技术”、“油气储运安全检测技术”、“先进制造中的视觉测量及其关键技术”、“正交偏振激光器原理、特性及其在精密计量中的应用研究”等5项代表性成果(07.3)。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 http://www.ciomp.ac.cn/ny/keyan.asp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 http://www.sia.ac.cn/index.php 中科院西安光机所 http://www.opt.ac.cn/yanjiushi/gpcxjs1.htm 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 http://www.cis.pku.edu.cn/vision/vision.htm 三维视觉计算与机器人,生物特征识别与图像识别 二、专家网页 http://www.ai.mit.edu/people/wtf/ 这位可是MIT人工智能实验室的BILL FREEMAN。专长是:理解--贝叶斯模型。 http://www.merl.com/people/brand/ MERL(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y)中的擅长“Style Machine”。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ablake/ CV界极有声望的A.Blake 1977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或数学与电子科学学士学位。之后在MIT,Edinburgh,Oxford先后组建过研究小组并成为Oxford的教授,直到1999年进入微软剑桥研究中心。主要工作领域是计算机视觉。 http://www-2.cs.cmu.edu/afs/cs.cmu.edu/user/har/Web/home.html 这位专家好像正在学习汉语,主页并且搜集了诸如“两只老虎(Two Tigers)”的歌曲。 他的主页上面还有几个专家:Shumeet Baluja, Takeo Kanade。他们的Face Detection作的绝对是世界一流。毕业于卡奈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兴趣是计算机视觉。 三、前沿国际国内期刊与会议 这里的期刊大部分都可以通过上面的专家们的主页间接找到 1.国际会议 2.国际期刊 3.国内期刊 4.神经网络 5.CV 6.数字图象 7.教育资源,大学 8.常见问题 1. 国际会议 现在,国际上计算机视觉方面的三大国际会议是ICCV, CVPR和ECCV,统称之为ICE。 ICCV的全称是International Com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ICCV两年一次,与ECCV正好错开,是公认的三个会议中级别最高的。 ECCV的全称是Europeo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是一个欧洲的会议。 CVPR的全称是Internal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intion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这是一个一年一次的会议,举办地在美国。 ICIP— BMVC— MVA— 国际模式识别会议(ICPR ): 亚洲计算机视觉会议(ACCV): 2.国际期刊 以计算机视觉为主要内容之一的国际刊物也有很多,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IEEE Trans. On PAMI http://www.computer.org/tpami/index.htm IEEE Transactionson Image Processing http://www.ieee.org/organizations/pubs/transactions/tip.htm Pattern Recognition http://www.elsevier.com/locate/issn/00313203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http://www.elsevier.com/locate/issn/01678655 IEEE Tra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EEE TPAMI IEEE TIP CVGIP Computer Vision.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 Visual Image Computing, IJPRAI(Internatiorial Journat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众所周知, computer vision(cv) 存在ICCV/CVPR/ECCV三个顶级会议,它们档次差不多,都应该在一流会议行列, 没有必要给个高下。有些us的人认为ICCV/CVPR略好于ECCV,而欧洲人大都认为ICCV/ECCV略好于CVPR,某些英国的人甚至认为BMVC好于CVPR。简言之, 三个会议差不多, 各有侧重和偏好。 笔者就个人经验浅谈三会异同, 以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三者乃cv领域的旗舰和风向标,其oral paper (包括best paper) 代表当年度cv的最高水准, 在此引用Harry Shum的一句话, 想知道某个领域在做些什么,找最近几年此领域的proceeding看看就知道了。 ICCV/CVPR由IEEE Computer Society牵头组织, ECCV好像没有专门负责的组织。 CVPR每年(除2002年)都在美国开, ECCV每两年开一次,仅限欧洲, ICCV也是每两年一次,各洲轮值。 基本可以保证每年有两个会议开, 这样研究者就有两次跻身牛会的机会。 就录取率而言, 三会都有波动。 如ICCV2001录取率30%,且出现两个人(华人)各有三篇第一作者的paper的情况, 这在顶级牛会是不常见的 (灌水嫌疑)。 但是, ICCV2003, 2005两次录取率都很低, 大约20%左右。 ECCV也是类似规律, 在2004年以前都是30%, 2006年降低到20%左右。 CVPR的录取率近年来一直偏高,从2004年开始一直都在 。最近一次CVPR2006是28.1%, CVPR2007还不知道统计数据。笔者猜测为了维持录取paper的绝对数量, 当submission少的时候录取率偏高, 反之偏低,近几年三大会议的投稿数量全部超过1000, 相对2000年前, 三会录取率均大幅度降低,最大幅度50%-20%。 对录取率走势感兴趣的朋友, 可参考 http://vrlab.epfl.ch/~ulicny/statistics/(CVPR2004 的数据是错的), http://www.adaptivebox.net/research/bookmark/CICON_stat.html. 显然, 投入cv的人越来越多,这个领域也是越来越大, 这点颇不似machine learning一直奉行愚蠢的小圈子主义。另外一点值得注意, ICCV/ECCV只收vision相关的topic,而cvpr会收少量的pattern recognition paper, 如finger print等,但是不收和image/video完全不占边的pr paper,如speech recognition等。我一个朋友曾经review过一篇投往CVPR的speech的paper, 三个reviewer一致拒绝,其中一个reviewer搞笑的指出, 你这篇paper应该是投ICASSP被据而转投CVPR的。 就topic而言, CVPR涵盖最广。 还有一个没有验证过的原因导致CVPR录取率高: 很多us的researcher不愿意或没有足够的经费到us以外的地方开会, 故CVPR会优先接收很多来自us的paper (让大家都happy)。 以上对三会的分析对我们投paper是很有指导作用的。 目前的research我想绝大部分还是纸上谈兵, 必经 read paper - write paper - publish paper - publish paper on top conferences and journals流程。故了解投paper的一些基本技巧, 掌握领域的走向和热点, 是非常必要的。 避免做无用功,选择切合的topic,改善presentation, 注意格式 (遵守规定的模板), 我想这是很多新手需要注意的问题。如ICCV2007明文规定不写summary page直接reject, 但是仍然有人忽视, 这是相当不值得的。 3.国内期刊 自动化学报、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电子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光电子激光,精密光学工程等。 4.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 Tutorial Review http://hem.hj.se/~de96klda/NeuralNetworks.htm ftp://ftp.sas.com/pub/neural/FAQ.html Image Compression with Neural Networks http://www.comp.glam.ac.uk/digimaging/neural.htm Backpropagator's Review http://www.dontveter.com/bpr/bpr.html Bibliographies on Neural Networks http://liinwww.ira.uka.de/bibliography/Neural/ Intelligent Motion Control with an Artificial Cerebellum http://www.q12.org/phd.html Kernel Machines http://www.kernel-machines.org/ Some Neural Networks Research Organizations http://www.ieee.org/nnc/ http://www.inns.org/ Neural Network Modeling in Vision Research http://www.rybak-et-al.net/nisms.html Neural Networks and Machine Learning http://learning.cs.toronto.edu/ Neural Application Software http://attrasoft.com Neural Network Toolbox for MATLAB http://www.mathworks.com/products/neuralnet/ Netlab Software http://www.ncrg.aston.ac.uk/netlab/ Kunama Systems Limited http://www.kunama.co.uk/ 5.Computer Vision(计算机视觉) Annotated Computer Vision Bibliography http://iris.usc.edu/Vision-Notes/bibliography/contents.html http://iris.usc.edu/Vision-Notes/rosenfeld/contents.html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 Computer Vision and Robotics Applications http://www-itg.lbl.gov/ITG.hm.pg.docs/VISIon/vision.html CVonline by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The Evolving, Distributed, Non-Proprietary, On-Line Compendium of Computer Vision, www.dai.ed.ac.uk/CVonline Computer Vision Handbook, www.cs.hmc.edu/~fleck/computer-vision-handbook Vision Systems Courseware www.cs.cf.ac.uk/Dave/Vision_lecture/Vision_lecture_caller.html Research Activities in Computer Vision http://www-syntim.inria.fr/syntim/analyse/index-eng.html Vision Systems Acronyms www.vision-systems-design.com/vsd/archive/acronyms.html Dictionary of Terms in Human and Animal Vision http://cns-web.bu.edu/pub/laliden/WWW/Visionary/Visionary.html Metrology based on Computer Vision www.cranfield.ac.uk/sme/amac/research/metrology/metrology.html 6.Digital Photography 数字图像 Digital Photography, Scanning, and Image Processing www.dbusch.com/scanners/scanners.htm l 7.Educational Resources, Universities 教育资源,大学 Center for Image Processing in Education www.cipe.com Library of Congress Call Numbers Related to Imaging Science by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ttp://wally2.rit.edu/pubs/guides/imagingcall.html Mathematical Experiences through Image Processing,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www.cs.washington.edu/research/metip/metip.html Vismod Tech Reports and Publications, MIT http://vismod.www.media.mit.edu/cgi-bin/tr_pagemaker Vision Lab PhD dissertation list, University of Antwerp http://wcc.ruca.ua.ac.be/~visielab/theses.html INRIA (France) Research Projects: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mage Processing, Data Management, Knowledge Systems www.inria.fr/Themes/Theme3-eng.html Image Processing Resources http://eleceng.ukc.ac.uk/~rls3/Contents.htm Publications of Carsten Steger http://www9.informatik.tu-muench ... r/publications.html 8.FAQs(常见问题) comp.dsp FAQ www.bdti.com/faq/dsp_faq.htm Robotics FAQ www.frc.ri.cmu.edu/robotics-faq Where's the sci.image.processing FAQ? www.cc.iastate.edu/olc_answers/p ... processing.faq.html comp.graphics.algorithms FAQ, Section 3, 2D Image/Pixel Computations www.exaflop.org/docs/cgafaq Astronomical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FAQ www.cv.nrao.edu/aips/aips_faq.html 四、搜索资源 http://sal.kachinatech.com/ http://cheminfo.pku.edu.cn/mirrors/SAL/index.shtml 北京大学 Google输入:computer vision 或computer vision groups可以获得很多结果 网络资源: CVonline http://homepages.inf.ed.ac.uk/rbf/CVonline/ 视觉研究组列表 Computer vision test Image http://www.cs.cmu.edu/~cil/v-images.html 卡内基梅隆标准图片库 视觉论文搜索:Paper search http://www.researchindex.com 五、图像处理GPL库(代码库图像库等) http://www.ph.tn.tudelft.nl/~klamer/cppima.html Cppima 是一个图像处理的C++函数库。这里有一个较全面介绍它的库函数的文档,当然你也可以下载压缩的GZIP包,里面包含TexInfo格式的文档。 http://iraf.noao.edu/ Welcome to the IRAF Homepage! IRAF is the Image Reduction and Analysis Facility, a general purpose software system for the reduction and analysis of astronomical data http://entropy.brni-jhu.org/tnimage.html 一个非常不错的Unix系统的图像处理工具,看看它的截图。你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专用图像处理工具包。 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 这是GPL软件集散地,可以搜索IP库。 国内的CSDN http://www.csdn.net/
2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生命科学领域亿万富豪 TOP10
xupeiyang 2013-4-16 10:56
美国网站 fiercebiotech.com 近期以“ Fierce's 10 top biotech billionaires ”为题,介绍了生物技术/生命科学领域的十大亿万富翁,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资金为670亿美元的Bill Gates,其次是罗氏家族(350亿)和Dilip Shanghvi(92亿),排在第五位的是一位 华裔学者:陈颂雄(Patrick Soon-Shiong) 。 排名 人物 财富 1 Bill Gates(比尔·盖茨) 670亿美元 2 The Roche billionaires(罗氏公司的富豪们) 共计350亿美元(估) 3 Dilip Shanghvi(Sun医药公司创始人) 92亿美元 4 Hansjrg Wyss(Synthes控股集团大股东) 87亿美元 5 Dr. Patrick Soon-Shiong(陈颂雄) 80亿美元 6 Dietmar Hopp(德国SAP公司创始人) 65亿美元 7 Dr. Phillip Frost(从事生物医药行业投资) 26亿美元 8 Randal RJ Kirk(从事生物医药行业投资) 24亿美元 9 Peter Thiel(Paypal的创始人,投资Facebook) 16亿美元 10 Robert Duggan(Pharmacyclics公司CEO) 12亿美元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26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三”正在揭发学术造假领域作出贡献
热度 21 Bobby 2013-4-12 16:40
《 小三 成反腐利器 盘点栽在 小三 身上的贪官 -- 海南视窗 -- 人民网 》让慨叹小三“破坏力”够大,小三反腐不仅使纪委监察相形见拙,而且正在或将在揭发学术造假领域作出贡献。因为新闻出来了——《 小三检举学术造假 小情侣痛失美名校录取 》: 日前,在微博、人人网等网络平台上,一则“上海交大两硕士申请赴美,‘小三’检举并称中国人有欺骗传统”的消息炒得沸沸扬扬。记者在上海交大 BBS 上查询原帖,了解到这样的情况:上海交大一名男硕士携女友申请到美国宾州州立大学 (PSU) 留学 ,结果该院秘书接到“小三”来信。“小三”向 PSU 学校举报两人的申请材料涉嫌夸大作假,导致 PSU 取消了这两人的留学资格。这一发生在年轻人间的感情恩怨,引发诸多学子忿忿不平,觉得这一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留学生的声誉。 我怀疑“小三”是乱用,查一下百度,“ 小三 ”好象也没用错。“小三不仅包括破坏别人家庭的人,还包含介入别人恋情的人。”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12889 次阅读|47 个评论
[转载]计算机领域主要论文资源
hailuo0112 2013-4-1 23:43
*www.google.com *http://citeseer.nj.nec.com/cs *http://ieeexplore.ieee.org/Xplore/DynWel.jsp *http://www.comsoc.org Comsoc Digital Library *http://portal.acm.org/dl.cfm *http://www.computer.org/publications/dlib/ WorldSciNET http://worldscinet.lib.tsinghua.edu.cn/app/home/main.asp?wasp=4gmkypwgyuy2h16pxgfy ScienceDirect Online,数据库网址:www.sciencedirect.com Elsevier http://www.sciencedirect.com/ SpringerLink http://springerlink.lib.tsinghua.edu.cn/app/home/main.asp?wasp=1a4wnnvhxgl4lcjtxxww *ProQuest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http://168.160.17.195/umi/index.htm 中国期刊网 http://www.cd.cnki.net/ 万方数据库 http://wanfang.calis.edu.cn/szhqk/index.html 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http://162.105.138.196:1011/ 武汉镜像地址:http://159.226.125.121 北京镜像地址:http://159.226.100.28/ http://www.las.ac.cn/index.asp 网上电子资源 国内期刊级别: 一级(核心)期刊 如:中国科学、计算机学报 普通核心期刊 资料:中文核心期刊2000版 其他省地级期刊 如:中科院研究生院学报 增刊 国际期刊级别 国际四大索引:科学引文索引 (SCI)、科学评论索引 (ISR)、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 (ISTP)、工程索引 (EI)。 国际五大文摘:科学文摘、数学评论、化学文摘、生物学文摘、工程材料文摘 。均为美国机构所办。 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类核心期刊表 序号 刊名 出版地 主办单位 1 计算机学报 北京 中国计算机学会等 2 自动化学报 北京 中国科学院等 3 软件学报 北京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4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北京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 5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沈阳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机技术研究所 6 机器人 沈阳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7 计算机科学 重庆 国家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8 控制与决策 沈阳 东北大学 9 控制理论与应用 广州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等 10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京 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 11 微型计算机 重庆 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 12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北京 中国自动化学会等 13 计算机应用研究 成都 四川省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 14 计算机应用 北京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等 15 电子学报 北京 中国电子学会 16 信息与控制 沈阳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17 传感器技术 哈尔滨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49研究所 18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北京 中国计算机学会等 19 计算机系统应用 北京 中国科学院软件中心 20 中文信息学报 北京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21 计算机工程 上海 上海市计算机协会 22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上海 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等 23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西安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等 24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北京 * 25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北京 中国图象图形学会 26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北京 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工程计算研究所 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类核心期刊表 序号 刊名 出版地 主办单位 1 光学学报 上海 中国光学学会 2 中国激光 北京 中国光学学会 3 电子学报 北京 中国电子学会 4 半导体学报 北京 中国电子学会等 5 通信学报 北京 中国通信学会 6 电视技术 北京 信息产业部电视电声研究所 7 物理学报 北京 中国物理学会 8 电子科学学刊 北京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9 强激光与粒子束 成都 中国核学会 10 光子学报 北京 中国光学学会 11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北京 中国光学学会等 12 激光技术 成都 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13 应用激光 上海 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 14 电信科学 北京 中国通信协会 15 激光与红外 北京 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 16 激光杂志 重庆 重庆市光学机械研究所 17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18 电子技术应用 北京 电子工业部第六研究所 19 红外技术 昆明 昆明物理研究所 20 光通信技术 桂林 电子工业部第34研究所 21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南京 南京电子器件研究所 22 广播与电视技术 北京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信息研究所 23 发光学报 沈阳 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学会等 24 压电与声光 重庆 机械电子工业部第26研究所 25 光电子、激光 天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 26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7 现代雷达 南京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 28 光通信研究 武汉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9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京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二院等 30 半导体光电 重庆 重庆光电技术研究所 31 电子元件与材料 成都 宏明电子实业总公司(国营第715厂) 32 微电子学 重庆 四川固体电路研究所 33 量子电子学报 合肥 中国光学学会基础光学专业委员会 34 微波学报 南京 中国电子学会 35 电讯技术 成都 电子工业部第十研究所 36 半导体技术 石家庄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等 37 光电工程 成都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 38 红外与激光工程 天津 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三研究院8358研究所 39 电声技术 北京 信息产业部电视电声研究所 40 电子显微学报 北京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 41 中国有线电视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 文献管理工具 以SCI而鼎鼎大名的ISI公司三款文献管理工具:EndNote、Reference Manager以及ProCite。 EndNote: 1) 参考文献库一经建立,以后在不同文章中作引用时,既不需重新录入参考文献,也不需仔细地人工调整参考文献的格式。而且参考文献很多情况下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导入至库中,很方便。可谓一劳永逸。 2) 对文章中的引用进行增、删、改以及位置调整都会自动重新排好序。文章中引用处的形式(如数字标号外加中括号的形式,或者是作者名加年代的形式,等等) 以及文章后面参考文献列表的格式都可自动随意调整。这对修改退稿准备另投它刊时特别有用。 3) EndNote处理中文有点问题,主要是显示不正确,但其功能不受影响。实际上,真正的不方便之处在于中英文混合引用的时候。这时,由于习惯不同,中英文文献格式会出再混乱。比如,某个文献的多位中文作者排列时出现类似“刘某某,张某某,et al”字样而不是中文习惯里的“刘某某、张某某,等”字样。 4) 与WORD的真正协同功能。安装了EN后,自动在WORD中建立了一个新的工具栏,我们在写作时最常用的几项功能都只需简单点击这个工具栏即可。 endnote的下载地址 http://www.chinalabnet.com/software/SoftView.asp SoftID=188 endnote入门 http://www.oculist.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01
个人分类: 学术坊|25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学专家: 氢气治病将引发医疗领域新观念
孙学军 2013-3-22 23:45
今天新华网刊登氢分子医学会议消息,敬请留意。 2013年03月22日17:23:13 来源: 新华网 0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纠错】 新华网北京3月22日电(记者王薇) 氢气 也能治病?近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氢分子生物学效应及医学转化应用学术会”上,来自医学、科研机构的专家们肯定了氢气对治疗各种疾病的作用。专家们称,氢气治病将引发医疗领域新观念。 在此次学术会上,南京军区总医院于攀博士展示了《氢气对糖尿病皮肤损伤医疗作用》的实验结果:患有严重糖尿病的大鼠,皮毛大面积溃烂脱落,经过数周氢水注射后,得以康复,皮毛完好如初。据悉,包括中国、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在内的学者们正在开展利用氢气治疗疾病的科学探索。 据介绍,日本医科大学老年病研究所是国际上最早开展氢气生物学研究的科研机构,我国于2007年由第二军医大学孙学军教授带领的课题组率先涉足该领域。孙学军介绍,很多人类疾病多与活性氧过多引起的氧化损伤有关,氢气的优点就是具有选择性中和羟自由基等毒性活性氧的作用,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氢气对抗氧化损伤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 孙学军表示,初步临床研究证明,氢气对脑干缺血、帕金森病、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有治疗作用;大量动物实验研究表明,氢气对大脑、脊髓等多种组织器官损伤和糖尿病、动脉硬化、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要疾病可发挥保护作用。 据专家介绍,人体对氢气的获取主要有呼吸、饮用氢水和注射氢气生理盐水等方式。对普通人来说,饮用氢水最为经济便利,目前氢水企业生产标准已经相关部门备案批准。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3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学家与医学史 3月18日
xupeiyang 2013-3-18 10:19
1. 1911年3月18日 , 美国生化学家David Shemin (1911.3.18-1980.11.26)出生。他首次利用放射性核素追踪体内化学物质的的踪迹及生化变化,成功确定了血红蛋白和维生素B12的合成及代谢途径,并且发现了血红蛋白的寿命为127天。 2. 1983年3月18日 ,国家计生委主任钱信忠获联合国首次颁发的人口奖。联合国人口奖系根据第36届联合国大会日本、中国和墨西哥等13国的联合提案设立。目的是鼓励各国努力从事有关人口领域的活动和增进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以促进人口问题的解决。每年向在人口领域中做出贡献的一个人、一个集体或一个机构颁发奖金、奖状和奖章,由选举产生的人口奖委员会每年评选。 3. 1998年3月18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决定、国家主席江泽民主席令,任命张文康为卫生部部长。在2003年4月3日召开的关于非典型肺炎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张文康郑重宣布:“在中国工作、生活、旅游都是安全的!”也许是看到了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有一名外国摄影记者戴着口罩,他又补充:“戴不戴口罩都是安全的!”。2003年4月,因对SARS疫情的瞒报,中共中央决定免去张文康卫生部党组书记职务;4月2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经过表决,决定免去张文康的卫生部部长职务。2003年10月-2008年3月, 张文康 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2008年3月起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4. 1999年3月18日 ,马来西亚大学的微生物学家Chua Kaw Ping成功地分离了尼帕病毒(Nipah virus),因在马来西亚森美兰州的Nipah村首先查出这种病毒,故定名为Nipah病毒。是一新型人、畜共患病毒,它是RNA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能引起广泛的血管炎,感染者有发热、严重头痛等症状。1998年10月自1999年5月期间,NVD在马来西亚猪群和人群中大规模爆发流行,致使265名养猪工人发病,105人死亡,116万头猪被捕杀,随后本病秧及到新加坡。自2000年2月以来,本病再度在马来西亚流行,引起该国和周边国家的恐慌和广泛关注。 5. 2009年3月18日 ,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发现人感染猪流感疑似病例,在接下来的1个月内共发现880多名猪流感疑似患者,其中68人死亡。
个人分类: 医学史家|14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我国现在教育领域里的两大问题——读史偶得(18)
热度 7 cswen 2013-3-16 15:28
教育;我国现在教育领域的两大问题 ——读史偶得( 18 ) 温景嵩 ( 2013 年 3 月 14 — 16 日写于南开园) 吕思勉 先生《中国通史》第十八章的题目是:教育。他在本章中对现代教育倒没说什么,这一章的篇幅他都贡献给我国古代的教育问题了。在本章的结尾时候,吕先生说道:“以上所述的,大体都是官办的学校,这是那个时代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和那个时代的选举制度有关。(即那时的科举考试制度,是为了那个朝代的皇帝从中选拔官员而设立的——温注。)其非官办的教育,亦或具有学校的性质,如书院是也。至于不具学校性质的,则有(一)私人的从师读书,(二)或延师于家教授。其教授的内容,亦分为两种:(一)是以应科举考试为目的,可谓士人所受的教育。(二)又一种:但求粗知文意,为农,工,商家所受。前者即不足以语于学问,后者又不切于实用。这是因为,从前古时候,对于教育无人研究,不过模模糊糊,蹈常习故而行之而已。到了清末变法革新后,才有所谓的新式教育,这就是现行的教育制度了。但在学校初办时,还有过去的影子,即有所谓奖励。大学毕业则视为得了进士;大学预科,高等学堂则视为是举人;中等学校以下,则分别视为贡生,附生等。这都是过去朝代科举制度的影响。到了民国时代,才把这些所谓的奖励章程废去终于有了现在的教育制度,才全和科举考试制度绝缘。”至此,吕先生就结束了他《中国通史》中关于教育的第十八章内容。 以下我们就来谈一谈我国现在教育领域里的两大问题:一是教育投入不足问题,二是教育不公问题。 首先从教育投入不足问题谈起。根据我们从《经济生活网》上查到的,在 2012 年 10 月 29 日 该网发表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谈到了美国的教育投入占其 GDP 的比重,以和我国的教育投入做比较。 首先它谈了美国各项财政支出占其 GDP 的比重。它们分别是:行政: 8% ,军费: 5% ,教育: 8% ,卫生: 12% ,社会保障: 10% ,其它: 2% ,以上共计 45% 。由此计算,美国军费是 5000 亿美元。 再来看我国的 GDP 和美国的 GDP 的比较。从 2002 年到 2007 年的数据给在下表之中。 2002 中国 1.24 万亿美元 美国 10.38 万亿美元 2003 中国 1.40 万亿美元 美国 10.86 万亿美元 2004 中国 1.64 万亿美元 美国 11.67 万亿美元 2005 中国 2.28 万亿美元 美国 12.5 万亿美元 2006 中国 2.73 万亿美元 美国 13.1 万亿美元 2007 中国 3.36 万亿美元 美国 13.7 万亿美元 中国和美国的 GDP 的差距,在绝对值上变化不大,基本上是差 10 万亿美元左右。只是在相对差上这些年来有所降低。 2002 年美国是我们的 8 倍多,而在 2007 年则降成为 4 倍的样子。 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非常少,仅为 42 美元。美国是 2684 美元,是中国的 63.9 倍,差距惊人。但是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则应该和人均 GDP 比较。以此为标准,则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我国的人均 GDP 的 0.82% ,美国为 6.10% ,是我国的 7.44 倍,相对差距缩小了。虽然如此,但仍应该说,差距很可观。以我们现在常说的金砖四国来比较,俄罗斯是 1.87% ,巴西是 2.29% ,都比我国多。前者是我国的 2.28 倍,后者是我国的 2.79 倍。所以在金砖四国之中,我们也是最少的,排在最后。虽然从经济实力讲,我们在金砖四国中排在第一。这是很不正常的事,很难说得过去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先生曾经指出,我国实际公共教育支出仅占我国 GDP 的 3% ,经过调整以后,我国实际公共教育支出还要进一步降低,而成为我国 GDP 的 2.4% 。这和美国教育支出占其 GDP 的 4.8% 相比,差距已是不小。(美国的这个数据,比本文开头讲的 8% 还小了一点,但有具体出处。此数据来源于 2010 年 9 月 6 日 上海财经大学的马国贤,马志远两位先生发表的《教育支出占 GDP 的比重之国际比较和政策建议》。该文还提出了其他几个国家的数据:英国: 5.0% ,法国: 5.6% ,波兰: 5.4% ,新西兰: 5.2% ,丹麦: 6.8% ,瑞典: 6.2% ,看来这些数据比较可靠,所以我们现在是以此两位马先生的数据为标准来做比较——温注。)还要进一步考虑到美国 GDP 的绝对值比我们大好几倍,所以我国投入到教育领域的财力实在是太可怜了。 教育经费不足是个十分现实而又严重的问题。怎么办呢?现在有人提出了“教育产业化”的口号。这似乎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了。教育领域从此不但不再向国家要经费,反而可以向国家上缴利润了。为什么?因为教育领域从此就不再是事业单位,而是产业单位了。由于是产业单位,它就应有产出,就应该能产生利润,所以它就应该向国家上缴它所得到的利润。多好的主意啊,然而问题是利润由何而来?此问题却深究不得,一经深究就可看出它的弊端。原来教育与一般的产业单位不同,它的所谓利润,原来是从学生身上挤出来的。这就是现在有些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开始向它们的学生们尤其是研究生和博士生征收高学费。于是上大学读学位就难了。没有钱,你就休想上大学,休想读硕士,读博士这样的高级学位。问题的确是很严重,很需要仔细查一查它的来源,看看“教育产业化”究竟有何来头。经在网上查找,现在找到了它的源头。事情原来是在九十年代后期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 1999 年 2 月 19 日 一位亚洲开发银行的经济学家在一家《经济消息报》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该文提出了要在 3 年内使我国高校招生量增加一倍,达到每年招生 200 万人的水平。然后再对这些学生们实行全额收费。每个学生每年要交一万元学费。还要加上其他的费用四千到五千元。这样在高校领域每年即可增收 200 亿元。此外,还应加上学生必不可少的在校消费 40 亿元。就可以达到 240 亿元。最后,再用我国的产出乘数来计算,这笔 240 亿元的收入就可以拉动 1000 亿元的投资与最终消费。这真是一剂灵丹妙药,这位作者真不愧是一位经济学家,他这笔账算得多妙啊。于是,一些别的经济学家也纷纷为文响应。一些地方就开始落实照办。一些高校就不再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而是变成收敛钱财的好地方。国家在培养高级人才工作上则蒙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学生们的家庭则承受到了巨大的学费负担,苦不堪言。这一切的恶果,则完全来自前面引述的,那位亚洲开发银行的经济学家之妙文所提出的馊主意。看来现在已是到了应当结束这场闹剧的时候了。我们认为,根本的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的办法,还是应当向发达国家学习。增加我国对教育领域的财政投入,使其从现在的仅占国家 GDP 的 2.4% ,提高一倍,达到一般发达国家的 5% 左右,这才是解决教育问题。并发展教育的一条康庄大道。 也可能有人要说,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不是发达国家,所以就不应该要求我们向发达国家看齐。然而,我们现在毕竟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又早已超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全部发达国家,是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其结果就是连美国和欧洲这些发达国家,都要向我们这个所谓的发展中国家借钱,来解决他们的债务危机。所以,就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也早已不是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了,而是包括在领先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金砖四国之内,并且我们是金砖四国之首。所以,作为改变教育投入过少的局面,第一步应尽快地扭转我国的教育投入还处在金砖四国之末的状态。首先应把我国的教育投入增加到领先于其他的金砖四国,以和我国现在的经济实力是金砖四国之首的相当的地位。然后再走第二步,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使我国的教育投入也大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才是一条光明大道,才符合我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的身份。舍此之外,别无他途。 现在谈教育领域中的第二个问题——教育不公的问题。教育不公在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其中最主要的我以为还是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而且由于我国存在着僵硬的户籍制度,这种农村教育落后的状态还要世世代代的传下去。幸而这问题在今天看到了解决的希望。据昨天( 2013 年 3 月 15 日 )香港凤凰台报道,我国新任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还是我国第一位博士总理,他是在北京大学拿到的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目竟是《打破城乡分裂状态》。太好了!也太巧了!李克强总理居然是解决城乡问题的专家,看来这问题终于有解决的希望了。 与上面讲的城乡教育不公的问题紧密有关,现在要谈一下农民工子弟上学难的问题。我以为这是我国教育领域中最大的不公,是城乡教育不公问题的集中表现。早在 2007 年,南京图书馆的读者服务部出的《信息传真》在该年第 11 期上,就摘编了《中国审计报》上的一篇文章。此文指出,我国现在约有 1.5 亿农民进城务工。连带着就有近 2000 万流浪儿童随父母进城。于是,这些流浪儿童的教育问题,现在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接着,香港凤凰台的凤凰网也以《失衡的天平:农民工子弟上学难》为题发表了一篇网文。该文指出,农民工子弟的家长们表示,能让孩子们在打工学校上学,我们就已经很满足了。因为没有城市的户口,农民工的子弟上不了市里的设备良好办学条件也好的公办学校。他们就只好在一些私人办的设备简陋,条件很差的打工子弟学校里读书。即使这样,流浪儿童的家长们仍然十分满足。他们说如果没有这样的学校,我们的这些孩子恐怕早已失学了。然而不幸的是,就连这样的学校也还面临着种种难题,甚至会被勒令强拆生存不下去的地步。据 2011 年 8 月 16 日 的《网易新闻》报道,北京市有近 30 所农民工子弟学校遭到强拆。消息说,早在那年 6 月中旬起,北京市的大兴区,朝阳区,海淀区里的近 30 所打工子弟学校就相继收到关停的通知。这些学校都被告知,因为他们是在违法建筑内非法办学,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因而要停办。近 3 万名儿童就这样失学了。事情反映到市教委,而市教委却表示,这是下面各区县的事,他们不了解。多么冷冰冰的答复啊!农民工是我国城市现代化的主力军。现在城市里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主要都是广大的农民工们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他们为城市的繁荣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因此理应得到应有的回报。然而现在他们连自己的孩子都无法确保他们在城市里读书,连最简陋的读书条件他们竟然都无法得到。这些可怜的孩子只能再度流浪街头,无法享受到他们本应享受到的义务教育的权利。这实在是太令人痛心了。 不幸中的万幸是,农民工子弟上学难的问题,正好是和前面讲的城乡教育不公问题紧密相连。因此,我们现在又要寄希望于李克强总理了。因为农民工子弟上学难问题,正是他所曾详尽地研究过的城乡分裂问题的一个集中表现。因而正是他可以大显身手,大展宏图的良机。如果这问题果然在他坚强而有力的领导下彻底解决了,则我以为李克强总理就应该青史留名。因为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功德无量啊。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2202 次阅读|6 个评论
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zcgweb 2013-3-16 00:37
人体通信工程; 虚拟现实技术; 定量生理学及其技术; 人体(生理)控制原理:The human body control system; 人体血糖控制原理:方程、模型与建模、仿真、应用。 人体极限生理学:利用极限生理学原理和技术实现人体功能极限; 基于人体体验的功能食品评价和新药研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比动物实验更靠谱。 等等,都是我们实验室重点关注的方向。欢迎医电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调剂,从事创新性研究工作。
个人分类: 科学观察|2395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Macromolecules 2012年最受欢迎文章看高分子领域研究热点
shawnkmchen 2013-3-12 22:11
晚上收到Macromolecules杂志2012年Most Read Aritcles(我译为最受欢迎文章)的邮件。一共有10篇文章,其中有几篇文章一直出现在以往收到的最受欢迎文章列表中。相应的文章题目依次为: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ATRP):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Graphene/Polymer Nanocomposites Rational Design of High Performance Conjugated Polymers for Organic Solar Cells Light-Responsive Block Copolymer Micelles Multicompartment Block Polymer Micelles RAFT Agent Design and Synthesis Shaped Hairy Polymer Nanoobjects Polymer Nanocomposites Containing Carbon Nanotubes Triggered Release from Polymer Capsules Theory of Block Polymer Micelles: Recent Advances and Current Challenges 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活性自由基聚合(1和6),老马综述了ATRP的最新进展,而另外一个是RAFT聚合的CTA的合成,与ATRP并驾齐驱;第二类为有机/无机复合材料(2和8),对应的无机材料则为现在热得烫手的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第三类为嵌段类聚合物(4,5,9,10),其中4,5,10为嵌段共聚物胶束,涉及光敏,多组分设计和理论。而9则为聚合物胶囊,应该归为嵌段共聚物自组装行为的应用。剩下的2个可以归为第四类(3和7),3为共轭聚合物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应用,也是烫手的研究热点之一,而7则可以归为聚合物刷领域,该类结构主要与生物领域进行结合,探索可能的应用前景。 不管这些研究热点是否最后能够有好的应用,至少大家都在关注,或者在跟进相关的领域,唯恐被打入该领域的“ 冷宫 ”。如果把这些热点再总结一下的话,是不是:对聚合物结构进行严格的控制合成(第一类),在研究其特殊构象行为的基础上(第三类和7),单独或与其它材料一起(第二类),探索其可能的应用前景(如3)。不知道在这些所谓热门领域背后,我们自己还能有多少创新的余地呢?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6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设立研究领域专题
热度 2 long17 2013-3-12 16:36
设立研究领域专题
国家基金就算提交了,不再想了。但很清晰的感到应该把研究进一步深入,决定在这里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作为专门的板块来和大家共享。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也能和同行一块进行合作交流。 板块设立为煤质利用与能源催化,这也是我实验室的名称。以后相关的内容就专门的在该板块和大家共享。 logo of ccurc
个人分类: 资源利用|262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
tangminqian 2013-3-4 13:36
教育部网站 首页 信息公开专栏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29/201303/xxgk_148072.html 教育部关于 2013 年深化教育领域 综合改革的意见 教改 1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和部署,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紧迫性   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国务院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发布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召开全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按照顶层设计、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对教育改革进行系统部署,形成了在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四个方面,从国家统一实施、地方承担试点和基层自主改革三个层面推进教育改革的总体格局。目前,教育改革稳步推进,一些改革已取得明显进展,各地涌现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成效开始显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以改革促发展的势头良好,我国教育正站在新的起点上。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涉及面更广、关联度更高,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难度更大,许多问题解决起来往往涉及多个部门职责,涉及多种政策配套,涉及多方利益调整,靠原来的单项改革办法或局部突破套路已难以奏效。教育改革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各地改革进展不平衡,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尚未有效解决,一些保障政策措施还不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重点在深化,关键在综合。要用系统思维、全局意识和全球视野认识改革,用普遍联系观点设计改革,用统筹兼顾办法推进改革,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不断增强教育改革的自觉性、紧迫性、坚定性,在继续深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基础上,牢固树立改革意识,提振教育改革信心,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贯穿教育工作始终,扎实把教育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二、准确把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破解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突破口,以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完善推进教育改革的体制机制为着力点,不失时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按规律办事,不断推动教育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服务大局,更加突出民生,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增添活力,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加强整体谋划。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强化顶层设计,以发展出题目,以改革做文章,以稳定为前提,统筹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进一步优化改革整体布局,系统推进改革。   ——尊重基层首创。从基层实践创造和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选择要求中完善政策,尊重实践,尊重基层,鼓励试验,大胆突破,保护基层改革积极性;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深入实施改革试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以点带面,扩大改革成效。   ——增强政策协调。凝聚改革共识,更加注重各级各类教育的相互联系及教育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更加注重上下左右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和改革政策措施的相互促进,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的有机衔接,更加注重社会各方参与,形成合力,顺利推进改革。   三、进一步聚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突破口,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要进展   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聚焦改革重点;从工作有基础、社会有共识、群众能感知的环节入手,找准突破口;组织力量攻坚克难,尽快取得更具标志性、更具显示度的成效。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制定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推进普通本科与高职教育分类考试。督促各地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方案。做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完善高校招生考试综合评价改革试点。研究提出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实施办法。加大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实施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积极推进研究生招生改革试点。推进普通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政策,加强艺术、体育类等特殊类型招生和自主招生的监管,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2 .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小学、中学、大学语文和历史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基本建设,完成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语文、历史等学科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整合法制教育内容,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课标制定、教材使用与考试评价的衔接。    3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深化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加强高中学校特色建设,启动中小学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落实试点学院改革指导意见,加大支持力度,深入推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鼓励和支持高校结合实际,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开展地方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组织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4 .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体系、制度、政策和机制建设。制定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改革试点;选择示范性职业院校与重点行业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动职业院校开展社区教育服务。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三农”,培养新型农民、职业农民。    5 .落实人才成长立交桥支撑措施。研究提出加强开放大学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化开放大学改革。统筹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学制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建立多种形式中高职衔接的制度。制定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相关制度。   (二)改革办学体制。    1 .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出台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出台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指导意见。全面清理针对民办教育的歧视政策。探索公办学校多种办学形式,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办法。    2 .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出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提升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能力。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建立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动开发课程机制。    3 .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减少和严格规范政府对高等学校的行政审批,减少行政干预,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大学章程建设,理顺大学、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规范高校办学行为。 2013 年所有试点高校都要制定章程。扩大公开选拔大学校长试点。    4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扩大来华留学规模,落实《留学中国计划》,出台外国留学生招收和管理有关规定,提高来华留学教育水平。完善市场选择和淘汰机制,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支持办好一批高起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施《孔子学院发展规划( 2012-2020 年)》,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综合文化交流平台作用。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推进教育国家合作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扩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涉外管理方面职权。   (三)改革管理体制。    1 .完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机制。建立健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启动实施集中连片地区教育扶贫工程。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逐步消除义务教育薄弱校、大班额。着力解决大城市的中小学择校问题,各省(区、市)分别制定实施方案。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国家公布各省(区、市)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名单和比例。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奖励机制。    2 .落实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健全中央和地方统筹有力、责权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进一步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对试点省份,有序下放学校设置、招生计划、学位点评审、学科建设等方面权限。分省制定省级政府加强教育统筹的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加大教育统筹的职责,统筹落实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职责,统筹落实城乡教育协调发展职责,统筹编制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统筹确定合理教育支出结构。开展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    3 .健全教育监测评价机制。研制学生综合评价标准,探索建立中国特色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办法。启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的监测评估, 2013 年年底前,各县(市、区)公布辖区内所有学校监测结果。建立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和第三方机构深度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发挥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的教育评价作用。推广中小学“绿色评价”,组织开展试点。以质量、创新、贡献为导向,改进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健全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    4 .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改革。发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作用,建立健全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尽快完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教育督导的机构。全面落实《教育督导条例》,扩大督导范围,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督导全覆盖,依法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督导。    5 .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加强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等相关机构建设,完善决策程序,规范高校内部权力运行,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全面落实校务公开,建立社会参与和监督高校办学的有效机制,加快形成高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良性机制。   (四)改革保障机制。    1 .改革教师管理制度。设立专项资金,大幅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村小和教学点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在村小和教学点长期从教。完善教师评价办法,全面落实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扩大教师“国标、省考、县聘、校用”改革试点。拓宽用人视野,多渠道补充教师。制定吸引政策,扩大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2 .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各级政府教育经费分担机制,进一步明晰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加快研究制定高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和审计监督。    3 .改进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探索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格局。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教育管理方式,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提升。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四、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形成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整体合力   推进“深水区”的教育改革,必须采取综合改革的办法,统筹兼顾,上下结合,部门协调,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推进机制,凝聚共识,减少阻力,增强引力,形成合力。   (一)加强统筹协调。中央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负其责,切实承担起推进教育改革的责任,积极支持教育改革。要采取联合调研、部门会商等方式,共同研究解决教育改革重大问题,加强政策协调,建立改革重大政策突破机制。要发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的作用,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决策咨询,提高决策水平。发挥教育领域学会、协会在教育综合改革中的作用。各省(区、市)也要结合实际,充分发挥本地区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健全改革领导协调机制。   (二)加大激励引导。加大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改革条件成熟地区和学校先行先试。研究出台改革试点转示范的办法,确立一批改革示范项目,加大推广力度,充分发挥试点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动态调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及时淘汰一批毫无进展、有名无实甚至发生偏差的项目,补充一批基础好、积极性高且初显成效的项目。通过召开座谈会或现场推进会等方式,在更大范围推广典型做法和经验。把改革试点成效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对成效显著的地区和学校,以适当方式予以奖励。   (三)强化检查监督。组织完成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期评估,形成评估意见。密切跟踪改革试点进展,定期通报情况,加大督查力度,加快实施进度。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健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目标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和责任约束,将任务分解到具体部门,明确分管领导,落实责任人,确保可衡量、可检查。建立健全重大改革决策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四)营造良好氛围。全面深入宣传教育改革,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争取各方理解支持,合理引导改革预期,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为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建立媒体深度参与宣传报道教育改革的机制。集中力量对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的典型经验进行重点宣传。建立教育改革新闻通气和发布制度,及时发布改革信息,主动通报改革进展,掌握舆论主动权。建立教育改革新闻会商制度,加强舆情监测、研判,提高热点舆情应对能力。 教育部 2013 年 1 月 26 日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1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军火巨头Lockheed Martin涉足的主要技术领域
lcj2212916 2013-2-7 15:25
Lockheed Martin 的四大业务领域: l 国防军事 l 信息技术 l 太空技术 l 新兴技术 国防军事领域的业务涉及 11 个方面: l 航空器 l 地面车辆 l 导弹与制导武器 l 导弹防御 l 海事系统 l 雷达系统 l 传感器与态势感知 l 战术通信 l 训练与后勤 l 运输安全管理 l 无人机系统 信息技术领域的业务涉及 4 个方面: l 生物识别( Biometrics ) l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 l 赛博安全( Cyber Security ) l 信息管理(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太空技术领域的业务涉及 3 个方面: l 气象监测 l 卫星 l 太空探索 新兴技术领域的业务涉及 4 个方面: l 可替代与可再生能源 l 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 l 能源管理与存储 l 健康解决方案与生命科学 国防军事 之 航空器( Lockheed Martin ) “ A global leader in the design, manufacture and support of military aircraft ”。 一个军事航空器设计、制造和支持的全球领导者。 ——摘自 http://www.lockheed.com/us/what-we-do/aerospace-defense/aircraft.html 航空器主要产品(包括在研产品): l A-10 雷电 II 攻击机( A-10 Thunderbolt II ) l 先进复合材料运输机( Advanced Composite Cargo Aircraft , ACCA ) l C-130J 超级大力神运输机( C-130J Super Hercules ) l C-5 银河运输机( C-5 Galaxy ) l F-16 战隼战斗机( F-16 Fighting Falcon ) l F-2 支援战斗机( F-2 Support Fighter ) l F-22 猛禽战斗机( F-22 Raptor ) l F-35 闪电 II 战斗机( F-35 Lightning II ) l 猎鹰 HTV-2 超音速无人机( Falcon HTV-2 ) l 高速攻击武器( High Speed Strike Weapon, HSSW ) l 混合式飞艇( Hybrid Airship ) l K-MAX 直升机 l 高空飞艇( Lighter-than-air vehicle ) l MH-60R 海军型直升机 l P-3 猎户座海上巡逻机( P-3 Orion ) l P-791 气垫飞艇 l Stalker 无人机( Stalker UAS ) l T-50 多用途教练机( T-50 Multirole Trainer ) l Transformer TX 陆空两用飞行器(具有汽车和飞机两重功能) l U-2 蛟龙夫人侦察机( U-2 Dragon Lady ) l 舰载监视和攻击无人机( UCLASS ) l 垂直起落的先进侦察用插入建制无人系统( Advanced Reconnaissance Insertion Organic Unmanned System, VARIOUS ) l X-56A 无人机
3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领域大牛之Snirl
ChaosLee 2013-1-29 22:26
University of Illinois computer science professor Marc Snir has been named one of HPCWire’s People to Watch in 2012. Each year, HPCwire announces its annual ‘People to Watch’ list, comprised of an elite group of community leaders selected from academia, government, business, and industry who we predict will be impacting the world in 2012 and beyond.“The recent flurry of news last fall surrounding IBM’s departure from the 10 petaflop NCSA petaflop “Blue Waters” Project and Snir’s role as a co-PI for the project will share the focus of a lot of attention this year as the supercomputer nears its delivery date, slated for fall 2012. Combined with his role as a one of the original co-founders and as a co-chair for the relatively new Graph 500, all but guarantees that Snir will be a person of interest to follow this year,” writes HPCWire in announcing Snir’s selection. Snir, the Michael Faiman and Saburo Muroga Professor in computer science, has been a leader in shaping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HPC) architectures and parallel programming, including contributions to IBM’s SP and Blue Gene systems and to MPI, the standard communications library used in HPC. A distinguished researcher and scholar, Snir chaired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from 2001 to 2007. While at Illinois, he has also co-directed the Intel and Microsoft Universal Parallel Computing Research Center, was the first director of the Illinois Informatics Institute, is the Associate Director for Extreme Scale Computing at NCSA, and is co-PI of the Blue Waters petascale computing project. In addition, Snir co-chaired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s Committee to Study the Future of Supercomputing, and he is a co-author of its influential 2004 report, “Getting Up to Speed: The Future of Supercomputing.” Snir is also serves as the Director of the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Division (MCS) at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16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间没那么多【奇才】、【天才】
热度 3 outcrop 2013-1-24 13:45
有些媒体好像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吹嘘一些自己不懂领域的入门者为【奇才】、【天才】;比如前些时候某学院的数学天才,科学网的彭老师和林老师就认真的揭开了真相;后续也有媒体基于两位老师专业分析做了跟踪报道。 但今天又看到一则新闻,标题很晃眼:《 计算机奇才因分数不够难录取 惜别北大 》。因为和计算机相关,就大概看了下相关报道,了解了下这位计算机“奇才”——发现【奇才】就是一个有一定编程能力的高中生计算机爱好者,加上某些商业光环包装而成——北大没有录取,可能也是明智的选择。 照这个标准,我们系一个同学在我还没怎么会热启动电脑的时候,就玩汇编、写CPU模拟器,早就天才中的奇才了——当然,这位同学如今在AMD,也很厉害。这里要表达的是,媒体工作者,在不了解专业领域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擅自加上此类光环,误导大众;新闻不是炒作。 另外,虽然成功的路很多,但勤奋、努力,也许才是合适的宣传导向;事实一般也是如此,所以我不习惯看人的光环。 不然很容易伤仲永,也容易给非【奇才】们不努力的借口。 当然,新闻中的这位小哥的开发创业能力,可能不比很多大学相关专业毕业的差;但称为【奇才】,不妥。 延伸阅读 计算机奇才因分数不够难录取 惜别北大
个人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3871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公共卫生领域JCR杂志
keylabteam 2013-1-21 21:57
Thomson Reuters 的 JCR ( 2011 版)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期刊 列表 序号 期刊名 序号 期刊名 1 EPIDEMIOLOGIC REVIEWS 80 Travel Medi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 2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8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HEALTH CARE 3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82 Sexual Health 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83 INJURY PREVENTION 5 EPIDEMIOLOGY 84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6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85 ANNALS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PARASITOLOGY 7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86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87 EUROPEAN JOURNAL OF CONTRACEPTION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CARE 9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88 JOURNAL OF RURAL HEALTH 10 JOURNAL OF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PART B-CRITICAL REVIEWS 89 PUBLIC HEALTH 11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PREVENTION 90 HEALTH PHYSICS 12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1 Global Health Action 13 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92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14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93 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 15 DRUG SAFETY 94 OCCUPATIONAL MEDICINE-OXFORD 16 GENETIC EPIDEMIOLOGY 95 PUBLIC HEALTH REPORTS 17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96 Gaceta Sanitaria 18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97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 19 ENVIRONMENTAL RESEARCH 98 Psychology Health Medicine 20 TOBACCO CONTROL 99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DENTISTRY 21 MEDICAL CARE 10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Medici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22 Health Reports 101 REVUE D EPIDEMIOLOGIE ET DE SANTE PUBLIQUE 23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102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Occupational Health 24 PREVENTIVE MEDICINE 103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25 ANNALS OF EPIDEMIOLOGY 104 MEDICC Review 2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105 REVISTA DE SAUDE PUBLICA 27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106 TOXICOLOGY AND INDUSTRIAL HEALTH 28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WORK ENVIRONMENT HEALTH 10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rcumpolar Health 29 CANCER CAUSES CONTROL 108 Families Systems Health 30 Journal of Exposur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 10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31 SOCIAL SCIENCE MEDICINE 110 Chronic Diseases and Injuries in Canada 32 HEALTH PLACE 111 INDUSTRIAL HEALTH 33 TROPICAL MEDICINE INTERNATIONAL HEALTH 112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B-PESTICIDES FOOD CONTAMIN 34 Globalization and Health 113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35 NICOTINE TOBACCO RESEARCH 11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RESEARCH 36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115 Noise Health 37 VECTOR-BORNE AND ZOONOTIC DISEASES 116 JOURNAL OF HEALTH POPULATION AND NUTRITION 38 PSYCHIATRIC SERVICES 117 Rural and Remote Health 39 Environmental Health 118 Australian Journal of Rural Health 40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119 Disability and Health Journal 41 EPIDEMIOLOGY AND INFECTION 120 ARHIV ZA HIGIJENU RADA I TOKSIKOLOGIJU 42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21 Asia-Pacific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43 Economics Human Biology 122 ETHNICITY DISEASE 44 NEUROEPIDEMIOLOGY 123 RADIOPROTECTION 45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124 FLUORIDE 46 PALLIATIVE MEDICINE 125 AVIATION SPACE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47 COMMUNITY DENTISTRY AND ORAL EPIDEMIOLOGY 126 Cadernos de Saude Publica 48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127 Bundesgesundheitsblatt-Gesundheitsforschung-Gesundheitsschutz 49 BMC PUBLIC HEALTH 128 RADIATION PROTECTION DOSIMETRY 50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129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51 HEALTH EXPECTATIONS 130 PUBLIC HEALTH NURSING 52 JOURNAL OF URBAN HEALTH-BULLETIN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MEDICINE 131 Medical Law Review 53 Geospatial Health 132 WILDERNESS ENVIRONMENTAL MEDICINE 54 STATISTICS IN MEDICINE 133 Public Health Ethics 5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34 Epidemiologia Prevenzione 56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135 ANNALI DELL ISTITUTO SUPERIORE DI SANITA 57 PAEDIATRIC AND PERINATAL EPIDEMIOLOGY 136 SOUTHEAST ASI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58 Public Health Genomics 137 Journal of Agromedicine 59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138 AAOHN JOURNAL 60 ANNALS OF OCCUPATIONAL HYGIENE 139 AJAR-African Journal of AIDS Research 61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40 TROPICAL DOCTOR 62 HIGH ALTITUDE MEDICINE BIOLOGY 141 Diving and Hyperbaric Medicine 63 Cancer Epidemiology 142 Puerto Rico Health Sciences Journal 64 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 143 Iranian Journal of Arthropod-Borne Diseases 65 ETHNICITY HEALTH 144 Environnement Risques Sante 66 JOURNAL OF MEDICAL SCREENING 145 Journal of Mens Health 67 JOURNAL OF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PART A-CURRENT ISSUES 146 Australian Journal of Primary Health 68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47 Iran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69 AMERIC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MEDICINE 148 Malawi Medical Journal 70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POLICY 149 Medicina del Lavoro 71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150 Anales del Sistema Sanitario De Navarra 72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151 MEDYCYNA PRACY 73 ANNALS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152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74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153 Sante Publique 75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15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Disability and Human Development 76 ANNALS OF HUMAN BIOLOGY 155 Journal of Nepal Medical Association 77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156 Archives des Maladies Professionnelles et de l Environnement 78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 157 Ethiopian Journal of Health Development 79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33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次写博文
热度 1 huoyu314 2013-1-20 18:26
对于科学网的首次结识还要追溯到2年前刚上研究生的时候。当时,我还没有钱买笔记本,师兄把办公室里的一台旧电脑给我用,同时告诉我里面有许多资料。整个台式机电脑的硬盘总共80G,可用空间20G,我一直想整理出来,但是当我看到里面资料时我总是舍不得删除。虽然有一些资料对我来说一辈子可能都不相关,但是我是一个特别喜欢书籍,特别喜欢知识,我从来不卖书,哪怕带不走。就这样,我有时间就整理里面的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不经意间我看到里面存了许多好的网站,其中科学网名列其中,我不经意的将其加入,正是这些看似很无目的的工作,使我获益匪浅。 对于科学网上面的内容,我刚开始并不在意,但是随便浏览几次之后发现科学网上的东西都是关乎中国整个教育科技的好网站。里面的内容针砭时弊,使我从科学的角度去理性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情。同时一些精彩的博文都感同身受,切切实实发生在我们身边。各领域的老师同学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分享自己的经验,在这些互动过程中,我们的视野得到开拓,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最新的学科领域相互分享的好的资料,同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开辟了另一片资料站。 2年过去了,我虽然没有分享过什么资料,但是我一直关注科学网上面的最新动态,我对科学网的感情可以用日久生情来形容。我在这里写篇博文来感谢科学网工作者们为我们科学教育事业开辟了良好的互动平台,希望科学网会越办越好,我会是你一辈子的粉丝。
299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些牛人博客,超有实力的研究机构等的网站链接
innovatefli 2013-1-19 11:24
以下链接是本人整理的关于计算机视觉(ComputerVision, CV)相关领域的网站链接,其中有CV牛人的主页,CV研究小组的主页,CV领域的paper,代码,CV领域的最新动态,国内的应用情况等等。打算从事这个行业或者刚入门的朋友可以多关注这些网站,多了解一些CV的具体应用。搞研究的朋友也可以从中了解到很多牛人的研究动态、招生情况等。总之,我认为,知识只有分享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真诚希望下面的链接能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1)googleResearch; http://research.google.com/index.html (2)MIT博士,汤晓欧学生林达华; http://people.csail.mit.edu/dhlin/index.html (3)MIT博士后Douglas Lanman; http://web.media.mit.edu/~dlanman/ (4)opencv中文网站; http://www.opencv.org.cn/index.php/%E9%A6%96%E9%A1%B5 (5)Stanford大学vision实验室; http://vision.stanford.edu/research.html (6)Stanford大学博士崔靖宇; http://www.stanford.edu/~jycui/ (7)UCLA教授朱松纯; http://www.stat.ucla.edu/~sczhu/ (8)中国人工智能网; http://www.chinaai.org/ (9)中国视觉网; http://www.china-vision.net/ (10)中科院自动化所; http://www.ia.cas.cn/ (11)中科院自动化所李子青研究员; http://www.cbsr.ia.ac.cn/users/szli/ (12)中科院计算所山世光研究员; http://www.jdl.ac.cn/user/sgshan/ (13)人脸识别主页; http://www.face-rec.org/ (14)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CV小组; http://www.eecs.berkeley.edu/Research/Projects/CS/vision/ (15)南加州大学CV实验室; http://iris.usc.edu/USC-Computer-Vision.html (16)卡内基梅隆大学CV主页; http://www.cs.cmu.edu/afs/cs/project/cil/ftp/html/vision.html (17)微软CV研究员Richard Szeliski;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um/people/szeliski/ (18)微软亚洲研究院计算机视觉研究组;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groups/vc/ (19)微软剑桥研究院ML与CV研究组;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groups/mlp/default.aspx (20)研学论坛; http://bbs.matwav.com/ (21)美国Rutgers大学助理教授刘青山; http://www.research.rutgers.edu/~qsliu/ (22)计算机视觉最新资讯网; http://www.cvchina.info/ (23)运动检测、阴影、跟踪的测试视频下载; 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18903287 (24)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王晓刚; http://www.ee.cuhk.edu.hk/~xgwang/ (25)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汤晓鸥); http://mmlab.ie.cuhk.edu.hk/ (26)U.C. San Diego. computer vision; http://vision.ucsd.edu/content/home (27)CVonline; http://homepages.inf.ed.ac.uk/rbf/CVonline/ (28)computer vision software; http://peipa.essex.ac.uk/info/software.html (29)Computer Vision Resource; http://www.cvpapers.com/ (30)computer vision research groups; http://peipa.essex.ac.uk/info/groups.html (31)computer vision center; http://computervisioncentral.com/cvcnews (32)浙江大学图像技术研究与应用(ITRA)团队: http://www.dvzju.com/ (33)自动识别网: http://www.autoid-china.com.cn/ (34)清华大学章毓晋教授: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ee/4157/2010/20101217173552339241557/20101217173552339241557_.html (35)顶级民用机器人研究小组Porf.Gary领导的Willow Garage: http://www.willowgarage.com/ (36)上海交通大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所: http://www.pami.sjtu.edu.cn/ (37)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视觉实验室刘允才教授: http://www.visionlab.sjtu.edu.cn/ (38)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助理教授Kristen Grauman : http://www.cs.utexas.edu/~grauman/ (39)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智能图文信息处理实验室(丁晓青教授): http://ocrserv.ee.tsinghua.edu.cn/auto/index.asp (40)北京大学高文教授: http://www.jdl.ac.cn/htm-gaowen/ (41)清华大学艾海舟教授: http://media.cs.tsinghua.edu.cn/cn/aihz (42)中科院生物识别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 http://www.cbsr.ia.ac.cn/china/index%20CH.asp (43)瑞士巴塞尔大学 Thomas Vetter教授: http://informatik.unibas.ch/personen/vetter_t.html (44) 俄勒冈州立大学 Rob Hess博士: http://blogs.oregonstate.edu/hess/ (45)深圳大学 于仕祺副教授: http://yushiqi.cn/ (46)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 http://www.aiar.xjtu.edu.cn/ (47)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员Robert T. Collins: http://www.cs.cmu.edu/~rcollins/home.html#Background (48)MIT博士Chris Stauffer: http://people.csail.mit.edu/stauffer/Home/index.php (49)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识别研究组(Anil K. Jain教授): http://www.cse.msu.edu/rgroups/biometrics/ (50)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Thomas S. Huang: http://www.beckman.illinois.edu/directory/t-huang1 (51)武汉大学数字摄影测量与计算机视觉研究中心: http://www.whudpcv.cn/index.asp (52)瑞士巴塞尔大学Sami Romdhani助理研究员: http://informatik.unibas.ch/personen/romdhani_sami/ (53)CMU大学研究员Yang Wang: http://www.cs.cmu.edu/~wangy/home.html (54)英国曼彻斯特大学Tim Cootes教授: http://personalpages.manchester.ac.uk/staff/timothy.f.cootes/ (55)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教授Jiebo Luo: http://www.cs.rochester.edu/u/jluo/ (56)美国普渡大学机器人视觉实验室: https://engineering.purdue.edu/RVL/Welcome.html (57)美国宾利州立大学感知、运动与认识实验室: http://vision.cse.psu.edu/home/home.shtml (58)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GRASP实验室: https://www.grasp.upenn.edu/ (59)美国内达华大学里诺校区CV实验室: http://www.cse.unr.edu/CVL/index.php (60)美国密西根大学vision实验室: http://www.eecs.umich.edu/vision/index.html (61)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麻省大学),视觉实验室: http://vis-www.cs.umass.edu/index.html (62)华盛顿大学博士后Iva Kemelmacher: http://www.cs.washington.edu/homes/kemelmi (63)以色列魏茨曼科技大学Ronen Basri: http://www.wisdom.weizmann.ac.il/~ronen/index.html (64)瑞士ETH-Zurich大学CV实验室: http://www.vision.ee.ethz.ch/boostingTrackers/index.htm (65)微软CV研究员张正友: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um/people/zhang/ (66)中科院自动化所医学影像研究室: http://www.3dmed.net/ (67)中科院田捷研究员: http://www.3dmed.net/tian/ (68)微软Redmond研究院研究员Simon Baker: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people/sbaker/ (69)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李凯: http://www.cs.princeton.edu/~li/ (70)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贾登: http://www.cs.princeton.edu/~jiadeng/ (71)牛津大学教授Andrew Zisserman: http://www.robots.ox.ac.uk/~az/ (72)英国leeds大学研究员Mark Everingham: http://www.comp.leeds.ac.uk/me/ (73)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Chris William: http://homepages.inf.ed.ac.uk/ckiw/ (74)微软剑桥研究院研究员John Winn: http://johnwinn.org/ (75)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Monson H.Hayes: http://savannah.gatech.edu/people/mhayes/index.html (76)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孙剑: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people/jiansun/ (77)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马毅: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people/mayi/ (78)英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David Lowe: http://www.cs.ubc.ca/~lowe/ (79)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Bob Fisher: http://homepages.inf.ed.ac.uk/rbf/ (80)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Serge J.Belongie: http://cseweb.ucsd.edu/~sjb/ (81)威斯康星大学教授Charles R.Dyer: http://pages.cs.wisc.edu/~dyer/ (82)多伦多大学教授Allan.Jepson: http://www.cs.toronto.edu/~jepson/ (83)伦斯勒理工学院教授Qiang Ji: http://www.ecse.rpi.edu/~qji/ (84)CMU研究员Daniel Huber: http://www.ri.cmu.edu/person.html?person_id=123 (85)多伦多大学教授:David J.Fleet: http://www.cs.toronto.edu/~fleet/ (86)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教授Andrea Cavallaro: http://www.eecs.qmul.ac.uk/~andrea/ (87)多伦多大学教授Kyros Kutulakos: http://www.cs.toronto.edu/~kyros/ (88)杜克大学教授Carlo Tomasi: http://www.cs.duke.edu/~tomasi/ (89)CMU教授Martial Hebert: http://www.cs.cmu.edu/~hebert/ (90)MIT助理教授Antonio Torralba: http://web.mit.edu/torralba/www/ (91)马里兰大学研究员Yasel Yacoob: http://www.umiacs.umd.edu/users/yaser/ (92)康奈尔大学教授Ramin Zabih: http://www.cs.cornell.edu/~rdz/ (93)CMU博士田渊栋: http://www.cs.cmu.edu/~yuandong/ (94)CMU副教授Srinivasa Narasimhan: http://www.cs.cmu.edu/~srinivas/ (95)CMU大学ILIM实验室:http://www.cs.cmu.edu/~ILIM/ (96)哥伦比亚大学教授Sheer K.Nayar: http://www.cs.columbia.edu/~nayar/ (97)三菱电子研究院研究员Fatih Porikli :http://www.porikli.com/ (98)康奈尔大学教授Daniel Huttenlocher:http://www.cs.cornell.edu/~dph/ (99)南京大学教授周志华:http://cs.nju.edu.cn/zhouzh/index.htm (100)芝加哥丰田技术研究所助理教授Devi Parikh: http://ttic.uchicago.edu/~dparikh/index.html (101)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后Helmut Grabner: http://www.vision.ee.ethz.ch/~hegrabne/#Short_CV (102)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贾佳亚: http://www.cse.cuhk.edu.hk/~leojia/index.html (103)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吴建鑫: http://c2inet.sce.ntu.edu.sg/Jianxin/index.html (104)GE研究院研究员李关: http://www.cs.unc.edu/~lguan/ (105)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Monson Hayes: http://savannah.gatech.edu/people/mhayes/ (106)图片检索国际会议VOC(微软剑桥研究院组织): http://pascallin.ecs.soton.ac.uk/challenges/VOC/ (107)机器视觉开源处理库汇总: http://archive.cnblogs.com/a/2217609/ (108)布朗大学教授Benjamin Kimia: http://www.lems.brown.edu/kimia.html (109)数据堂-图像处理相关的样本数据: http://www.datatang.com/data/list/602026/p1 (110)东软基于CV的汽车辅助驾驶系统: http://www.neusoft.com/cn/solutions/1047/ (111)马里兰大学教授Rema Chellappa: http://www.cfar.umd.edu/~rama/ (112)芝加哥丰田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Devi Parikh: http://ttic.uchicago.edu/~dparikh/index.html (113)宾夕法尼亚大学助理教授石建波 : http://www.cis.upenn.edu/~jshi/ (114)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Luc Van Gool : http://www.vision.ee.ethz.ch/members/get_member.cgi?id=1 , http://www.vision.ee.ethz.ch/~vangool/ (115)行人检测主页: http://www.pedestrian-detection.com/ (116)法国学习算法与系统实验室Basilio Noris博士: http://lasa.epfl.ch/people/member.php?SCIPER=129576 http://mldemos.epfl.ch/ (117)美国马里兰大学LARRY S.DAVIS教授: http://www.umiacs.umd.edu/~lsd/ (118)计算机视觉论文分类导航: http://www.visionbib.com/bibliography/contents.html (119)计算机视觉分类信息导航: http://www.visionbib.com/ (120)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博士Marcos Nieto: http://marcosnieto.net/ (121)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张磊: http://www4.comp.polyu.edu.hk/~cslzhang/ (122)以色列技术学院教授Michael Elad: http://www.cs.technion.ac.il/~elad/ (123)韩国启明大学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实验室: http://cvpr.kmu.ac.kr/ (124)英国诺丁汉大学Michel Valstar博士: http://www.cs.nott.ac.uk/~mfv/ (125)卡内基梅隆大学Takeo Kanade教授: http://www.ri.cmu.edu/people/kanade_takeo.html (126)微软学术搜索: http://libra.msra.cn/ (127)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Radu Timofte博士: http://homes.esat.kuleuven.be/~rtimofte/ ,交通标志检测,定位,3D跟踪 (128)迪斯尼匹兹堡研究院研究员:Iain Matthews: http://www.iainm.com/iainm/Home.html http://www.ri.cmu.edu/person.html?type=publicationsperson_id=741 AAM,三维重建 (129)康奈尔大学视觉与图像分析组:http://www.via.cornell.edu/ 医学图像处理 (130)密西根州立大学生物识别研究组:http://www.cse.msu.edu/biometrics/ 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图像检索 (131)柏林科技大学计算机视觉与遥感实验室:http://www.cv.tu-berlin.de/menue/computer_vision_remote_sensing/parameter/en/ 图像分析、物体重建、基于图像的表面测量、医学图像处理 (132)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数字多媒体研究组:http://www.cs.bris.ac.uk/Research/Digitalmedia/ 运动检测与跟踪、视频压缩、3D重建、字符定位 (133)英国萨利大学视觉、语音与信号处理中心: http://www.surrey.ac.uk/cvssp/ 人脸识别、监控、3D、视频检索、 (134)北卡莱罗纳大学教堂山分校Marc Pollefeys教授:http://www.cs.unc.edu/~marc/ 基于视频的3D模型生成、相机标定、运动检测与分析、3D重建 (135)澳大利亚国立大学Richard Hartley教授:http://users.cecs.anu.edu.au/~hartley/ 运动估计、稀疏子空间、跟踪、 (136)百度技术副总监于凯:http://www.dbs.ifi.lmu.de/~yu_k/ 深度学习,稀疏表示,图像分类 (137)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新波教授:http://web.xidian.edu.cn/xbgao/index.html质量评判、水印、稀疏表示、超分辨率 (138)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Michael I.Jordan教授:http://www.cs.berkeley.edu/~jordan/ 机器学习 (139)加州理工行人检测相关资料:http://www.vision.caltech.edu/Image_Datasets/CaltechPedestrians/ (140)微软Redmond研究院研究员Piotr Dollar:http://vision.ucsd.edu/~pdollar/ 行人检测、特征提取、 (141)视觉计算研究论坛:http://www.sigvc.org/bbs/ 中科院视觉计算研究小组的论坛 (142)美国坦桑尼亚州立大学稀疏学习软件包:http://www.public.asu.edu/~jye02/Software/SLEP/index.htm 稀疏学习
个人分类: 项目来源|2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我所从事领域中应用基础研究的一些想法
ztrilibin 2013-1-13 12:13
现在已经躺在摇摆的火车上,从合肥回郑州,从昨天开始,开始逐步恢复我写博客的热情,不知道怎么回事,从 2010 年起,有点找不到写博客的热情,可能和从事的职业有关,也和平时科研工作过于忙碌有关,两者兼有,还是有点顾虑的。我所在实验室是烟草工艺重点实验室,也是烟草行业首批认定的行业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关注的重点是将烟草原料生产加工成卷烟产品的过程、技术和方法。学科综合性比较强,我同事们的学术背景多种多样,当然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食品科学等背景所占比例较高一些,在我们实验室还是对卷烟产品的评价(也就是感官评吸)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活。关于实验室,实验室每年都会定期举行学术委员会,对实验室学科发展方向做出一定的指导,同时,也会相应提前发布开放基金的申请指南和重点资助方向,往年开放课题多数是在实验室应用性课题的基础上,由合作较好的高校、研究所的老师和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共同申请完成的,在开放课题的研究方面具体操作上,偏重于较为基础的科研项目或者是某些项目的前期预研,能够起到了很好的学术交流,提高研究水平的作用。前些天,实验室召开了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我受实验室主任的委托,在和实验室老师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对以往烟草工艺方向上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简单的做了一些梳理,提出了一些关于此方面的看法,整理了一点研究思路和方法。大体上可以由以下主要观点组成: 1 、应用基础研究提出的背景。一些问题的提出总是和工艺发展历史密不可分,从这个角度提出了目前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的必要性。 2 、应用基础研究提出的思路。研究方向的提出,其基本思路是课题从实践中来,经过抽象和对科学问题的提炼表征,在实验室形成方法和手段,通过试验、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等方法发现现象背后规律性的结果,在通过一定的手段将所得到的成果放大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 3 、目前实验室开展的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通过这几年项目的开展,简要介绍除开放课题外其他应用基础领域的相关项目,并说明课题形成思路,当然也包括从事这些项目后获得的成果。 4 、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内,实验室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总之,目的只有一个,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在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所学术合作和交流的方面,越来越好,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同时也能够更多的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此次介绍后,学委会专家对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也使得我对自己的研究工作和实验室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科学问题的提炼方法和解决方案是相同的,只是每个领域的研究对象不同。 (如果有关注的朋友对此领域感兴趣,请来信索要汇报 ppt 文件,我很高兴和大家分享。同时,谢谢大家的关注。我的邮箱: lib@ztri.com.cn QQ:50857801) 注:火车上写完后,今天早晨到家后又阅读了一遍,这不,现在才发表。
3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2年思想理论领域十个热点问题
wmy9039 2013-1-13 11:00
http://www.qstheory.cn/hqwg/2013/201301/201301/t20130110_204711.htm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1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modelling研究领域专家信息汇总
pangxb2009 2013-1-11 05:12
2013年1月9-10日在York参加 ACITES Networking Meeting,会议主要讨论英国如何重整大气模型研究,因为他们发现英国在model研究方面已经落后于美国德国,虽然曾经英国一直领先但保守思想限制了他们的研究进展。英国重要的model专家都基本参加了会议,他们的研究领域和姓名如下: Activities of Edinburgh PDRA David Stevenson U Edinburgh Activities of Lancaster PDRA Oliver Wild U Lancaster Lunch – Tempus Restaurant, Royal York Hotel JWCRP ESM Activities John Petch Met Office ESM an HPC perspective Mike Ashworth STFC Daresbury Iodine in the Earth System Lucy Carpenter U York Refreshments GungHo: New dynamics for a new model? Nigel Woods Met Office Land surface interactions Gary Hayman CEH Earth System Modelling the Swiss perspective Isabelle Bey ETH UKCA Met Office perspective Fiona O'connor Met Office The ocean biogeochemistry network - iMarNet Thomas Anderson PML Refreshments UKCA Cambridge Perspective John Pyle U Cambridge / NCAS UKCA Leeds Perspective Ken Carslaw U Leeds Lunch ESM Strategy the NCAS perspective John Pyle U Cambridge / NCAS What does government want to know? Sarah Honour DEFRA
2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白春礼:新科技革命可能在六大领域首先突破
liyibo666 2013-1-2 18:25
白春礼:新科技革命可能在六大领域首先突破 许多科学家都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那么这个科技革命将在哪个领域首先获得突破呢?2012年12月30日,中科院院长、中科院大学(国科大)校长白春礼在国科大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指出,基本科学问题、能源与资源领域、信息网络领域、先进材料和制造领域、农业领域和人口健康领域将有可能成为新科技革命的突破口。 在基本科学问题上,关于宇宙演化、物质结构、意识本质的探索有可能获得重大突破。“揭开暗物质、暗能量之谜,将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又一重大飞跃,引发新的物理学革命。”白春礼分析说,科学家对量子世界的探索已从“观测时代”走向“调控时代”,将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网络、量子仿真等领域实现变革性突破,成为解决人类对能源、环境、信息等需求的重要手段。而探索智力的本质、了解人类的大脑和认知功能等基础科学问题,一旦获得突破将极大深化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的认识,引起信息与智能科技新的革命。 能源与资源领域,将迎来后化石能源时代和资源高效、可循环利用时代。在可再生能源和安全、可靠、清洁的核能逐步代替化石能源的过程中有可能获得突破。 在信息网络领域,信息技术和产业正在进入一个转折期,2020年前后可能出现重大的技术变革。“集成电路正在逐步进入‘后摩尔时代’,计算机逐步进入‘后PC时代’,互联网进入‘后IP时代’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过程,云计算的兴起是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的一场变革。” 先进材料和制造领域,未来30—50年,能源、信息、环境、人口健康、重大工程等对材料和制造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先进材料和制造的全球化、绿色化、智能化将加速发展,制造过程的清洁、高效、环境友好日益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其中的智能制造,即从分子层面设计、制造和创造新材料,与直接数字化制造结合,将产生爆炸性的经济影响。 农业领域,农业要进入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就要求在生物多样性演化过程及其机理,高效抗逆、生态农业育种科学基础与方法,营养、土壤、水、光、温与植物相互作用的机理和控制方法,食品结构合理演化等问题上取得突破。 人口健康领域,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保证食品、生命和生态安全,就要求通过疾病早期预测诊断与干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研发,攻克影响健康的重大疾病,将预防关口前移,走一条低成本普惠的健康道路。 白春礼特别强调,上述任何一个领域的突破性原始创新,都会为新科学体系的建立打开空间,引发新的科学革命。而上述任何一个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都有可能引发新的产业革命,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引发新的社会变革,加速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进程。
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科技革命可能在六大领域首先突破
xuxiaxx 2013-1-2 10:42
许多科学家都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那么这个科技革命将在哪个领域首先获得突破呢?2012年12月30日,中科院院长、中科院大学(国科大)校长白春礼在国科大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指出,基本科学问题、能源与资源领域、信息网络领域、先进材料和制造领域、农业领域和人口健康领域将有可能成为新科技革命的突破口。 在基本科学问题上,关于宇宙演化、物质结构、意识本质的探索有可能获得重大突破。“揭开暗物质、暗能量之谜,将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又一重大飞跃,引发新的物理学革命。”白春礼分析说,科学家对量子世界的探索已从“观测时代”走向“调控时代”,将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网络、量子仿真等领域实现变革性突破,成为解决人类对能源、环境、信息等需求的重要手段。而探索智力的本质、了解人类的大脑和认知功能等基础科学问题,一旦获得突破将极大深化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的认识,引起信息与智能科技新的革命。 能源与资源领域,将迎来后化石能源时代和资源高效、可循环利用时代。在可再生能源和安全、可靠、清洁的核能逐步代替化石能源的过程中有可能获得突破。 在信息网络领域,信息技术和产业正在进入一个转折期,2020年前后可能出现重大的技术变革。“集成电路正在逐步进入‘后摩尔时代’,计算机逐步进入‘后PC时代’,互联网进入‘后IP时代’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过程,云计算的兴起是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的一场变革。” 先进材料和制造领域,未来30—50年,能源、信息、环境、人口健康、重大工程等对材料和制造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先进材料和制造的全球化、绿色化、智能化将加速发展,制造过程的清洁、高效、环境友好日益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其中的智能制造,即从分子层面设计、制造和创造新材料,与直接数字化制造结合,将产生爆炸性的经济影响。 农业领域,农业要进入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就要求在生物多样性演化过程及其机理,高效抗逆、生态农业育种科学基础与方法,营养、土壤、水、光、温与植物相互作用的机理和控制方法,食品结构合理演化等问题上取得突破。 人口健康领域,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保证食品、生命和生态安全,就要求通过疾病早期预测诊断与干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研发,攻克影响健康的重大疾病,将预防关口前移,走一条低成本普惠的健康道路。 白春礼特别强调,上述任何一个领域的突破性原始创新,都会为新科学体系的建立打开空间,引发新的科学革命。而上述任何一个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都有可能引发新的产业革命,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引发新的社会变革,加速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进程。 来源:健康报网
1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周国际要闻(12月24日—12月30日)
crossludo 2012-12-31 11:58
一周国际要闻 (12月24日—12月30日) 本周焦点 量子自旋液获实验验证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通过实验验证了第三种基本磁性状态——量子自旋液(QSL),这也与早期的理论预测相符,这有望解释“远距离量子纠缠”,并将推动通讯领域技术进步。 自然界有两种基本的磁性状态,磁性和反磁性,而物理学家们一直想制造出的第三种基本磁性状态,就是量子自旋液:其描述了物质本身是固态晶体,而其磁性却表现出液态行为——单个粒子的磁性方向处于不断波动状态,就像液体分子那样不断运动。而今科学家造出一种矿物质结晶“赫伯特斜硫砷银”,并观察到破碎化的激发态,这是首次清晰而详细地看到了这一现象,其将影响高温超导研究,最终可能推动该领域发展。 一周之“首” 首度用激光操纵磁悬浮石墨烯 磁悬浮已不稀奇,但一直以来还没有一款磁悬浮的制动器,将外部能量转化为动能。日前日本青山学院大学在一项研究中,首次实现了用激光操纵磁悬浮石墨烯运动,通过改变石墨烯的温度,能改变它的悬浮高度,控制运动方向并让它旋转,而且演示了阳光也能让石墨烯旋转。这一成果实现了实时运动控制技术,首次无需接触而推动一个悬浮着的反磁物体,对研究光驱动人类运输工具有重要意义,并有望带来一种新型光能转换系统。 一周技术刷新 科学家搭建传统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间的桥梁 制造比传统计算机更为强大的量子计算机是非常困难的,但现在两个单独的科学家团队已经组建了一种被称作玻色子取样计算机的新奇设备。其被描述成是传统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的一座桥梁,也利用了量子物理学的奇异特性。但玻色子取样计算机并不需要量子比特,依靠的是“玻色子”微粒。尽管目前新型计算机无法解决量子计算机能够解决的通用集合问题,但仍然被推测能够解决那些对于传统计算机来说非常棘手的问题,被看做是量子计算机的一种过渡模型。 前沿探索 遗体捐赠有望成为新的干细胞来源 越来越多的人们同意在去世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疗科学事业,而除了作为器官移植的供体之外,这些捐赠遗体也有望成为新的干细胞来源。根据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科学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保存时间长且不会被免疫系统排斥,在人死亡后5天之内,仍然可以从其骨髓中提取出大量干细胞,用于拯救生命的各种治疗,且与活体捐赠相比,从一位遗体捐献者那里就能获得几十亿个干细胞。 “最”案现场 美开发出迄今最小砷化铟镓晶体管 硅半导体作为微芯片之王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开发出了有史以来最小的砷化铟镓晶体管。该校微系统技术实验室科研团队开发的这个复合晶体管,长度仅为22纳米。该研究表明使用砷化铟镓创建一个纳米尺寸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是可能的,且实现了晶体管栅极在其他两个电极之间进行“自对准”。团队下一步目标是将晶体管的栅极长度减至10纳米以下。 奇观轶闻 宇宙天体亦有“驻颜术” 总有些人即使步入老年也不呈老态。但现在科学家发现,宇宙中的星团亦存在类似现象,一些年代久远的星团靠着独特的“保养秘笈”,使之外表看起来非常年轻。这是借助欧洲南方天文台(ESO)位于智利的MPG/ESO2.2米口径望远镜以及美国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天文学家发现球状星团年龄相仿但衰老速度存在很大差异,一些星团内含的恒星虽然非常古老——甚至形成于宇宙初期,但却通过吸收邻居物质或发生相撞获得额外燃料,大幅提高亮度,重新焕发了生机。 2013年能发现真正的“第二个地球”? 近些年来随着先进探测仪器的不断投入使用,天体物理学家们已能够探测更小更远的行星,因而发现与地球更相似行星的几率也越来越大。日前,系外行星专家阿贝尔·门德斯发表推断,认为在即将到来的2013年,人类将会发现与地球最为类似的系外行星,那会是第一个有标准体积,并且运行轨道等参数都适宜生命存在的行星。目前最有希望带来这一重大发现的就是正在工作中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如真能如其所料,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发现将会使人类重新评估所处的宇宙空间。
个人分类: 综合科研|129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教你如何掌握你所研究的领域的最新动态
jake361921861 2012-12-26 09:14
你在烦如何了解你所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吗? 你在烦经常去你熟悉的期刊进行繁琐搜索吗? 你是否想知道有没有一种自动功能来掌握最新动态吗? 我在小木虫上也发表了的,回复率/点击率= 1371/6878,有人说很好,有人说简单实用,有人知道的当然觉得没什么,但是我想分享的是给那些不知道的科研爱好者, 下载附近内容,你就知道了,但愿对你有用。 如何了解最新动态.doc
1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贴:如何掌握你所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
treblestar 2012-12-25 22:12
“Google学术搜索”是一个非常棒的工具,如何使用“Google学术搜索”来了解你所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27690-1-1.html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517 次阅读|1 个评论
数据分析师与数据科学家
bigdataage 2012-12-17 16:33
Data Analyst, Data Engineer Data Scientist (第2次修改 , Final Version) 各个领域都在产生海量数据,大数据时代无法阻挡,无论怎样都会到来,在有的领域已经到来,比如说互联网、社会科学、生命科学、高能物理、经济、管理等等,数据分析师与数据科学家以后必火,前者应用数据分析方法,后者发明数据分析方法,又是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区别,二者同等重要。 没有人去应用,原创又有何意义? 所以数据分析师很重要, 以后公司里会有首席数据分析师(CDA)或首席数据官(CDO). 没有原创,拿什么来应用? 所以数据科学家很重要。 所以数据分析师与数据科学家一样重要。 生命科学各个分支产生的数据不是一般的大,无论怎样我都相信, 生命科学和医学必将很快(5年)全面进入大数据时代和定量时代,当然实验(wet lab)依然重要,因为需要它产生数据,是源头。 生命科学会进入三足鼎立的局面? 实验、计算、理论, 3者会同等重要? 理论的地位可能会稍微弱一点(不一定), 计算的地位没必要再怀疑! 以后实验 (wet lab) 生物学家,计算生物学家和理论生物学家必须相互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Further reading: http://www.technologyreview.com/featuredstory/508851/how-obama-used-big-data-to-rally-voters-part-2/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2/explained-graphs-computer-science-1217.html http://mit.edu/newsoffice/2012/compressed-gps-data-1113.html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2/big-data-csail-intel-center-0531.html http://bigdata.csail.mit.edu/ http://www.caltech.edu/content/high-energy-physicists-smash-records-network-data-transfer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ta_science
3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领域本体笔记
wangfangnk 2012-12-5 11:21
信息抽取中领域本体的设计和实现 于江德1,李学钰1,樊孝忠2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学 报:2008,37(5):746-749 近十多年来,本体(ontology)被广泛应用于信息 科学和计算机领域,并已成为当今信息科学研究的 一个热点。在知识发现和管理 、知识库设计和集 成 、信息检索和抽取 等领域,本体扮演着越来越 重要的角色。信息抽取(information extraction)是从自 然语言形式的文本中抽取用户感兴趣的事实、事件 以及卷入其中的特定类型的实体等信息,并将这些 信息转换为结构化的数据并存储的过程。作为一种 自然语言处理系统,信息抽取系统需要强大知识库 的支撑 。在不同的信息抽取系统中,知识库的结 构和内容是不同的,但一般来说,都要有一个领域 本体(domain ontology),该领域本体通常是面向特定 领域或场景的,是通用概念层次模型在特定领域或 场的细化或泛化。基于领域本体的信息抽取系统能 提供用户感兴趣的特定信息,并通过领域本体为信 息源提供必要的语义标注信息,从而使系统对领域 内的概念、概念之间的联系有统一的认识,可进一 步提高系统的查准率和召回率,为用户提供更有价 值的信息。所以,领域本体对信息抽取系统有至关 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构建领域本体的方法已经 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个人分类: 信息管理|1 次阅读|0 个评论
KDD-CUP Proposal
jujumao 2012-11-25 21:09
KDD-CUP  Proposal
KDDCUP- CompetitionisastrongmoverforScienceandEngineering ACMKDD 是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领域的顶级会议, KDDCUP 又是基于 ACMKDD 的世界级赛事。目的在于 1. 探求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高层知识的最佳方法。 2. 作为学术界和工业界沟通的桥梁(事实上 KDD 从 97 起,首先是由工业界如 yahoo ,美国国防部发起,参与并获奖的也是 SAS , SAP 等一些企业,后来学术界渐渐参与进来,比如 lib-SVM 的发明者 CJLin 。 3. 促进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KDD-CUP 从 97 年起至今历经 15 届,每年的二月份在官方网站( http://www.kdd.org/kdd2012/kddcup.shtml )上给出题目,二月份之前都在 callforproposal. 阶段,下面一些统计指标统计 这是最终提交答案的参赛者的数量,从发起至今就不断有人参与,一般都是以团队的形式。数据集不断增大,而运行速度要求增加。对所运用的机器学习模型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下面是 2000 年之前用到的机器学习的算法。 传统的算法如 boosting,DecisionTreeNearestNeighbour,associationrule( 关联规则 ) 等占大多数。事实上 2003 年起一些 Social 的数据逐渐进来(估计是 Facebook , Netfix 等社交网站相继创立),社会网络,协同推荐等算法逐渐 popular 。这是后话。 KDD-cup 的工作量非常大,一般是成几个月得的在搞,一般人均所用时间达 204 个小时,最大人均所用时间为 910 小时,但付出的同时收获也很大。 KDD-CUP97-98 都和 CRM 客户关系管理有关, 97 年的题目是邮件准确得 send 给有需求的客户,数据集均由工业界一些企业或者机构提供。 99 年是美国国防部出给出的有效检测网络攻击的问题,即如何识别一些操作是属于内部正常使用行为还是来自外部入侵,这一年的 Winner 是著名的 SAS 公司。 KDD-CUP2000 采纳了 Gazelle.com 的题目, Gazelle.com 是一家女性奢侈用品的网络零售商。数据信息由点击流信息和购买数据组成。 Target 有以下几点 1 识别哪些用户会花很多钱买很多商品, 2 识别重要的页面 3 挖掘访问者可能会关注的品牌。其目的在于使网站更加个性化,并提高该网站的访问量来增加盈利。 Winner 使用的好像是关联规则挖掘。后来再访问这个网站会很让人有些失望,因为它已经堕落去卖一些旧货了。至少他没有很好得去利用这次竞赛的成果。 KDDCup2001 是一个生物学机器学习的问题。值得关注的是从这一年起,数据量( halfagigabytewhenuncompressed )和参赛人数( Atotalof136groupsparticipated )增加非常多 Task1 的获胜者 JieCheng 用的是贝叶斯网络学习分类器, Task2 用的是 InductiveLogicprogramming 。 Task3 用的是 KNN 算法。可以看出传统的 ML 算法还是占主导地位,还是足够应付一些问题的。 KDD-CUP2002 年也是生物学领域的两个任务,一个是 Documentextractionfrombiologicalarticles , TASK2 是基于基因删除实验的蛋白质分类问题。 KDD-CUP2003 复杂网络的挖掘开始成为主题, 1)thefirstTask 是预测 KDD2003 会议举行前三个月,每篇 paper 会 receive 多少 citation;2)Task2 是要求参赛者构建一个只来源于 LaTex 的大规模文档集的 citationgraph.3 )最后一个 Task 是根据一些部分的下载日志去预测相关 paper 的 popularity. (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如上,这一年的 topic 非常有趣,复杂网络挖掘(社会网络,引文网络)被引进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的领域,开启了之后 05-11 年用 ML 算法去解决社会网络和协同推荐问题的热潮。这一年获奖者大多来自学术界。如 NYU KDD-CUP2004 又是一个生物学预测问题。冠军是 HKUST 的杨强团队,他也是 KDD-CUP2012 ( BJ )的 GeneralChair 。 下面是 2005-2010 年的 KDD-CUP 相关信息的统计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 KDD-CUP 的影响力和难度质量的提高,一些获奖者会成为一些大公司的青睐对象,像 05 年 HKUST 的沈抖就被微软总部挖走,扬威也被山景城的 Google 挖过去了,再到后来 11 年中科院的项亮也加入了美国视频推荐网站 hulu 。 07 年是又是一个协同推荐的 customerrecommendation 的 TASK ,出题者 Netfix 是美国一个租电影的社交网站。 08 年是西门子出题,题目是怎样从拍摄的医学图像中检测出乳腺癌,这也和 Siemens 公司最为盈利的 HealthCare 市场相关(它是很多医疗检测仪器的提供商)。有意思的一点是 07-09 年,这三年的 Winner 都是 IBMResearch 团队(其实这是由于当时 IBM 研究院调集了一帮精兵强将去搞人工智能的 watson 问答系统,即是后来在 jeopardy 中战胜人类的 watson 机器人)。于是到了 2010 年,按照机器学习的思维,似乎可以预测获奖者很可能又是 IBM, 所以 chairboard 的专家一致决定这一年让 IBMResearch 出题,这回总不可能参加了吧。( joking..... )。 10 年是关于 StudentPerformancepredictioninE-learning ,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 topic ,获奖者是著名的 CJLin 林志仁教授。有意思的是,这一年获奖的人数竟然一张纸都写不下,这是因为聪明且搞笑的林志仁教授把这个题目当做了他教授的一门课的课程作业!所以是一个班的同学集体参加的。。。。 06 年的题目很一般,但是用于 training 和测试的 data 却出现严重的问题,最后发现前面一半的 ID 都是正样本,后面一半都是负样本,所以后处理根据 ID 来会讨巧很多,所以本来的竞赛题变得毫无技术含量。导致委员会最后很不情愿颁奖并给出奖金,但是这连同后续也有几次的纰漏使后处理往往能提高很多 performance ,却揭示了机器学习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数据集不够严密不够完美。所以后来有一年获得 SIGKDD 最佳论文奖的 paper 就是阐述的有关 dataleakage 的问题。 2011 年 KDD-CUP 的题目是有关音乐推荐的主题。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社会网络和协同过滤的推荐问题。获奖者项亮博士对他的解决方案在 ppt 中做了介绍, 他做了大量工作,大概用了 14 种模型,包括 initialBN,KNN , jaccardindex ,再到深化的问题,创新的解决了两个问题 1 ) Item-based 协同推荐中点击时间的一个影响 temporalinfluence2 )规避社会化推荐中的哈利波特效应,所谓哈利波特效应,源于 amazon 做推荐系统研究,发现几乎每一个用户都会和哈利波特这本书建立很大相关度,而他认为推荐的意义在于使人们发现那条长尾,而不是已有的热点,如何消除或者弱化热点的影响,他采用了相关的方法见 PDF 。 另外两篇文章是 LearningOnlineDiscussionStructuresbyConditionalRandomFields ( ChengXiangZhai,JiaweiHan )是 SIGIR2011 年的 paper ,几乎 UIUC 巨牛逼的教授都一齐上阵了,含金量也算可以。另外一篇 MiningHeterogeneousInformationNetworks 也可以读下.
58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白鼠成长日记1122——小老板谈多媒体会议文章和期刊文章不同点
热度 1 summerice9 2012-11-23 21:20
我的领域主要是多媒体,偶尔到视觉领域打打酱油。今日和小老板讨论了下一阶段研究和投稿计划,小老板向小白鼠传授了俺领域中会议文章和期刊文章写法的不同。 会议文章: 多媒体和视觉领域除了 CVRP, ICCV 等会议是 8 页纸文章,一般都是 4 页纸。 ( 1 ) 4 页纸文章无法写出太多内容,最好的是围绕一个贡献来写,这样重点突出。反之,尽量不要写方法 A+ 方法 B 的工作。审稿人经常会质疑到底是方法 A 还是方法 B 起关键作用 ( 2 )实验不一定非常完备, ( 3 )但是研究问题一定要新颖,能够引人注目。 期刊文章 :期刊页数比较多,可以写很多内容。 ( 1 )期刊更加偏重研究工作的完备,贡献可以多个,这样可以写一堆方法的集成,比如 A+B+C+…… ( 2 )实验一定要充分。 ( 3 )研究问题可以不新,但是比较偏重基础性的研究问题。
328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生物医药领域牛人(1)
linxubo 2012-11-23 20:15
企业界牛人 转自: http://news.ustc.edu.cn/xwbl/201211/t20121123_144641.html   11月20日,我校校友、辉瑞公司抗癌药克里唑替尼的主导发明人崔景荣博士回母校访问,并为广大师生作了一场生动的学术报告。微尺度实验室一层科技展厅座无虚席,部分企业界人士也专程赶来参与学习和交流。 报告会上,崔景荣博士对母校的培养表示感谢,并以《通向成功之旅:克里唑替尼的研发历程》为题,向大家介绍了新药研发的基本过程,重点围绕抗癌新药克里唑替尼的研发历程,从药物与靶点的作用、晶体结构的分析、构效关系的研究、化学结构的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新药从开始研发到后来的动物实验、临床研究直至获批上市,前后经历了十余年时间。报告结束后,崔博士与师生进行了积极的交流,耐心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在校期间,侯建国校长会见了崔景荣博士,他对崔博士回到母校表示欢迎,对其在医药领域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并希望利用学校相关学科的优势和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强与行业领先企业和团队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合作。 20日上午,崔景荣博士旁听了有机化学课的内容,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她还与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部分教师进行了座谈,就本科教育、学科专业的设置、新药研制、可能的合作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崔景荣博士还先后参观了兆科药业(合肥)有限公司和先进技术研究院。 11月21日,崔景荣校友走进第26期校友餐桌,与十余名同学共进午餐,畅谈成长经验和人生体悟。她说,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她本人在中学时就喜欢化学,并担任了高中化学课代表,所以在大学时就选择了化学专业。她认为,同学们在求学期间不要过于强迫自己“考很高很高的分数”,不要总跟其他人比,要循序渐进,凡事尽心尽力就好。她认为兴趣很重要,要找准兴趣点,这样做事往往能事半功倍。结合她在国外多年的感受,她告诉大家,不一定申请到国外一流名校的学生才能做出好成绩,关键还在于个人的努力,树立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她还与现场女同学分享了女性如何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心得。 崔景荣博士1980年考入我校应用化学系,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毕业后赴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后前往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辉瑞公司拉霍亚研发中心资深研究员。2011年崔景荣博士领衔的辉瑞公司治疗肺癌新药克里唑替尼团队荣膺第38届年度国家发明大奖。崔博士还以其杰出的贡献分别荣获辉瑞公司2006和2012年的全球研发成就奖,2011年的研发创新奖。
2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大牛?(转)
wlp8631 2012-11-19 22:14
文献检索技巧之一:如何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大牛? 知道这个论坛已经有两年了,经常上来潜水,悄悄地学习一些经验,同时也默默分享着坛友们的快乐和期望。回想一下,从当年自己读研究生发的第一篇文章开始,到现在也差不多十年了,期间有许多关于文章的酸甜苦辣,也整理一下发上来,希望能对坛友们有所帮助。 1 、懵懂年代 我读研究生时的老板是院士,笔杆子出了名的好。他的文章在当时国内本领域可谓是出类拔萃的,除了科研思路自成体系之外,很多结果经他一写就会让人觉得新颖而又具有说服力。当时我们组的习惯是学生自己先写好初稿,然后拿给老板。所谓的修改实际上是老板整个重写一遍。回想起来,当时的自己还完全没有摸到写文章的道,守着这么一个能干的老板只想偷懒,想反正有老板重写,自己只是简单把实验结果分析一写就交上去了。我们组的文章经老板写完后,投出去的命中率很高,包括 JACS 这种杂志,我印象中当年投了几篇只被拒过一篇。可惜的是自己当时根本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研究一下老板是怎么写文章的,只知道做实验交结果,忽略了这方面的锻炼。当为后来者鉴。 2 、人走茶凉 博士毕业后出国做博后,待了两个地方,期间虽然研究方向随着实验室的变动总有变动,但总算也有不少结果。遗憾的是自己对于文章的及时整理注意不够,很多结果还是简单地整理一下就上交老板,然后往往要等自己离开实验室后老板才能腾出手来整理,偶尔还会让后来的学生补些数据。很多好的结果,经老板分拆重装后,都出现在其它学生第一作者的文章里了,我自己最后只落了好几篇第二作者。在此奉劝那些埋头做试验的同学们,一定要及时整理自己的实验结果。如果觉得够一篇文章的框架了,赶紧把该补的补齐,尽早整理出文章来。 3 、据理力争 以前在坛子里看到过一个帖子,谈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的投稿经历。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是投往一篇影响因子二点几的杂志。那个结果本来不算很出彩,也没对它有很大期望。等了一个月后,编辑转来的审稿意见让我大为光火:审稿人对文章的很多细节提出质疑,甚至在审稿意见里还用到了” thrilling (令人毛骨悚然的)”这样的词。不难想象,审稿人最后的意见是拒稿。幸运的是,当时处理我这篇文章的编辑是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 R.Friend 教授(做聚合物电致发光的同学对这个名字应该都不陌生吧)。他没有简单拒稿,而是让我给审稿人回一封信。后来静下心来,我针对审稿人的质疑和意见,写了满满四大篇回复,逐条用我们的实验事实来回答他的质疑,把每一步的实验操作都清清楚楚地写出来,并在某些地方参照他的意见对稿件进行了修改。寄出回复和修改稿之后,又过了一个月,审稿人意见返还,只有很简短的一句话,无条件接收。 当时面对审稿人意见的时候,心里只觉得受委屈后急于辩白的急切和愤怒,现在想想,当时那个审稿人之所以产生那么多疑问,除了他自己可能对我的研究领域不是很了解之外,主要原因还在我自己文章的表达上。文章没有让别人觉得清楚可信,出现那样的审稿意见也就不足为怪了。要说这篇文章的最后发表,只能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尽职的好编辑。很多同学遇到完全无法接受的负面审稿意见时,可以先努力静下心来,别忙着沮丧或愤怒,而是要看自己的文章是否真存在审稿人说的问题。如果有,那赶紧照着去改进,审稿人意见对你来说就是不可多得的良药,改完后还可以再投其它杂志;如果没有,就想办法组织证据,一定要回信据理力争,用充分的实验事实告诉编辑你是对的,审稿人是错的。可千万别小看这个,我在国外的一个实验室同事曾经力争回来一篇 Phys.Rev.Lett. ! 4 、盲目试探 在很多场合、通过很多渠道,我都间接地或直接地接收过这样的信息,说中国的很多科研工作者有了科研结果,不管质量是否真的有那么高,就把稿件往国外杂志从高到低投个遍,总想着哪天撞大运,中个头彩,全然不管国外编辑面对铺天盖地的 MADEINCHINA 稿件会有什么想法。最早听到这种说法时,自己应该也是对此持否定和不屑态度的。可后来自己投的一篇稿件,想想其实也多少抱了这样的侥幸心理。那篇文章的结果自己觉得还不错,翻了翻 JACS 最近两年关于本领域的一些文章,觉得自己的也不算差,于是就写好投了出去,没想到没过一周就直接让编辑打回来了。最后沉下心来好好修改,顺利发表在 Langmuir 上。反思一下,找出以下几个值得借鉴的地方: 1 )很多国际知名的大牛,他们的某篇文章能登在某个杂志上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因为有很多隐性的东西在里面起作用; 2 )自己的工作是否真有足够创新性?更重要的是,杂志档次越高,它在创新性之外,还要求你的工作能够对足够宽的研究方向的读者们有借鉴价值 ( 或者可以大概理解为“可推广性 ” ) 。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结果明明很漂亮也没有人做过,但编辑却会建议你转投其它更专业的杂志。 3 )文字表达,这个放在后面一起说。我现在看当时投给 JACS 的初稿,完全只能算一个半成品,面对这种顶级杂志的编辑不被直接拒才怪。 5 、宝剑锋从磨砺出 今年春节前,我一个学生的一篇稿件投到 Adv.Mater. 上,只过了一个多月就接收了。一个审稿人说不修改,另一个说小修,而且只是针对几个文字错误和一篇引用文献的问题。学生当然很高兴,才入室一年半就有了好文章出来。我也很高兴,因为这篇文章也同样是我非常需要的。其实想想,这篇文章的问世绝不仅仅是运气好而已。 早在学生入室之前,我就先看过大量的相关文献,觉得这个方向有意思而且比较可行。然后自己做过两次试验尝试了一下,觉得有戏。再后来主要就是学生自己在做,但中间也遇到很多很多问题,每次都及时拿来一起讨论。其实初步的结果差不多一年前就出来了,中间不断地让学生把实验结果系统化,补上一些更清楚漂亮的电镜图,然后从文章讨论的角度也去尽量丰满它。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尽量做到来龙去脉交待清楚,让人从前言部分觉得你这篇工作的重要性和新颖性,讨论完全建立在实验结果之上,文章架构争取做到清晰顺畅,而且前后有一个很明显的顺承关系,语言表达尽量准确规范,所以最后才一举中的。 说起写文章,说实话,我个人认为,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言对于中国人来讲是一个与生俱来的弱点。我们没有办法做到如英语母语的人一样去自由表达、畅所欲言。我们的很多从教科书学来的标准句式组装起来,自己读起来都觉得生硬干瘪。怎么办?其实功夫不怕有心人,有很多关于科研论文写作的参考书籍,还可以在平时阅读高水平文献时多搜集整理,把一些精彩的或固定的表达方式记下来,关键时候就能派上大用场。在坛子里曾见 zhenmafudan 老师推荐过一本书,书里有一种说法,就是说要像讲故事一样来把你的工作写成文章讲给别人听。我现在的一个学生试验做得很不错,但每次他写文章初稿就像我当年一样,只能算是简单的结果分析,图 1 是什么什么,曲线 A 是什么什么,完全没有把来龙去脉讲清楚。我现在也把“像讲故事一样去讲工作”送给他,同时也希望和这里的坛友们一起共勉。而且如果有条件的话,请专门的英文修改公司或认识的老外帮着修改一下,这样出来的稿件,起码语言的准确度和表达习惯方面会在审稿人和编辑面前加分不少。 整个文章从开始做试验到最后出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能急,要在自己这边尽量把它完善,无论是从实验结果还是文章表达上都做到你能做到的最好。相信付出总会有相应的回报。而有时候不管什么原因,急着把一些不系统的实验结果随便整整就投出去,被一拒再拒也就毫不稀奇了。前些天北大物理化学学报让我审一篇稿件,我能看出文章应该是学生匆匆忙忙自己整理出来的,水平不高,错误不少。前言完全没有交待清楚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这个工作的意义何在?实验结果也不能完全支撑起他的讨论,最后的结论有太多不确定的部分,甚至有些从根本上不能够成立。虽然是中文文章,但其中表达不准确的地方,甚至错别字都有好些。虽然我很理解学生发表文章的急切心情,但这篇稿件我还是毫不犹豫给拒了。这样一篇低劣文章的出炉,其中有学生毛糙求成的原因,也有老师放任不管的可能。希望大家今后不管往什么档次的杂志投文章,都能够先让它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最好。 6 、取舍有度 有时候和单位的老师们聊天交流,经常说到一个问题:不少学生做实验时,遇到问题后只简单尝试一下,然后就放弃了,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非常可惜。其实就像打井,有时候就差最后一铲子水就出来了,所以一定要坚持。什么时候放弃呢?如果从理论上你那个设想就根本不可能实现,或者设定好的实验路线在现有条件下也不可能实现,这时候才能抱一个肯定的态度去放弃。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不能简单归咎于学生。从实验立题开始,就要顾及到它的可行性。无疑,这对于研究生,尤其是那些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来讲是很难准确把握的。这个毫无疑问应当由老师来把关。我认识一个实验室的老板,曾给他的一个学生布置了一个题目。说实话,题目很有意义,如果做出来的话是可以在 Nature 、 Science 上发文章的。问题是这个课题在国外有几个著名的工作组前后奋斗了很多年都还在一步一步地改进,而且他们实验室自己之前并没有多少基础,就这样让一个学生独立上马挑战如此艰巨的任务,下场无疑比堂吉诃德还要悲壮。 实验中间遇到问题也是,学生的经验必然不足,这时候老师应当发挥他的作用,及时调整试验方案,看如何解决当前关卡或者换一条路,殊途同归。几乎没有一帆风顺的科研探索之路,有困难是正常的,有时候一切太过顺利你才反而要当心了:这么简单就出来的结果怎么之前会没有人做过? 举个例子,还是我那个发 Adv.Mater. 文章的学生,这个学生主观能动性很强,他经常有自己的想法,这点非常好。在今年春节的假期里,他又把一篇自己整理好的文章初稿给了我。说实话,第一眼看,我也很惊喜,这是他在我给他布置的题目之外自己找的一个方向做,结果很漂亮。惊喜过后,我开始犹豫了,无论从实验方案还是从试验操作来讲这个应该都不难想到,难道真的以前从来没有人碰过,就被我们检漏了? 一查文献,果然,好几年前就有人做过了。但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看过那几篇文献后,结合我学生的实验思路和实验结果,我帮他做了些调整,跟我最先给他布置的题目进行了一些融合,等于用旧方法来做新东西,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很好的结果。 所以,从学生的角度来讲,鼓励大家多动脑多尝试,不要轻言放弃,有问题多查文献多问老师。从老板的角度来讲要及时跟进学生试验,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让学生尽量少走弯路。
个人分类: 科研点滴|69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多语言领域本体学习》邮寄地址
timy 2012-11-8 18:01
刘耀 北京市复兴路15号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技术支持中心 ,100038。 手机:18910962576 --------------------------------------------------------- 陆勇 南京市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陆勇 210044 手机:13815884851 冯兰萍 已送 213022, 常州市新北区晋陵北路200号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企业管理学院 冯兰萍 13921078603 --------------------------------------------------------- 刘桂锋 已送 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301号江苏大学图书馆,212013,刘桂锋 15052928465 --------------------------------------------------------- 1. 武汉大学 吴丹 已给 2. 王启云 已送。 连云港市新浦区苍梧路59号淮海工学院图书馆 手机:15062988371 3. 衡中青 已送。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绿景一路38号604房,邮编:528000,手机13827759863 4. 黄建年 已送。 文苑路3号南京财经大学物资设备处, 210023 手机:13739191858 5. 王雅戈 6. 叶继元 已送。 7. 沈固朝 8. 。。。
个人分类: 信息组织|0 个评论
肿瘤学领域易发表杂志总结
zlhtcm 2012-11-1 23:02
Cancer Lett 2008收稿量:441 2009IF:3.741 杂志国家:Ireland 发表周期:28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http://ees.elsevier.com/can/ 审稿周期:审稿周期大概20-30天,也有的审稿需要60天。 投稿经验总结:这个杂志侧重于分子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the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of cancer, oncogenes, carcinogenesis, radiation biology, molecular pathology, hormones and cancer, viral oncology, biology of cancer and metastasis, molecular cytogenetics, epidemi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中国人的文章还是挺多的。 Cancer Sci 2008收稿量:343 2009IF:3.771 杂志国家:Japanese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cas 审稿周期:20-30天。 投稿经验总结:主要侧重于临床方面的研究。中国人的文章比较多。 J Neurooncol 2008收稿量:213 2009IF:2.752 杂志国家:United States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http://www.editorialmanager.com/neon/ 审稿周期:20-30天。 投稿经验总结: 主要针对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ncer Invest 2008收稿量:137 2009IF:2.105 杂志国家:England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lcnv 审稿周期:2个月。修回后,也需要送外审。 投稿经验总结: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一些新技术在肿瘤方面的应用。 Onkologie 2008收稿量:106 2009IF:1.234 杂志国家:Switzerland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http://oper1.karger.com/xpresstrack_dev/xpresstrack/submissions/?jid=120 审稿周期:2个月。 投稿经验总结:包括如下内容:hematology and oncology, surgical, neurosurgical, gynecologial, pediatric and urological oncology,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dermatological oncology, diagnostic radiation oncology, psychological care, pathology, clinical-experimental oncology, biometry und oncological rehabilitation。中国人的文章比较多。 Cancer Genet Cytogenet 2008收稿量:164 2009IF:1.537 杂志国家:United States 发表周期:16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http://ees.elsevier.com/cgc/ 审稿周期:30天。 投稿经验总结:主要内容是cellular and molecular aspects of cancer research。中国人的文章不少。 Jpn J Clin Oncol 2008收稿量:131 2009IF:1.498 杂志国家:Japanese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jjco 审稿周期:30天。 投稿经验总结:主要包括如下方面:medical oncology, clinical trials, radiology, surgery, basic research, and palliative care。有中国人的文章,但是不多。感觉日本的杂志对中国的文章还是要求比较严格的。 Anticancer Res 2008收稿量:533 2009IF:1.428 杂志国家:Greece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http://www.iiar-anticancer.org/submissions/login.php 审稿周期:1-2 months。 投稿经验总结:包括杂志的两个方面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中国人的文章比较多,但是审稿人的要求也比较严格。 J Exp Clin Cancer Res 2008收稿量:79 2009IF:1.274 杂志国家:England 发表周期:12 Issues per year 投稿网站:http://www.jeccr.com/registration/default.asp?url=my%2Fmanuscripts%2Easp 审稿周期:1-2 months。 投稿经验总结:内容比较广泛Topics considered range from molecular genetics via infectious agents to surgery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es and outcomes. Systematic reviews of clinical and basic research。
个人分类: 学术信息|5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图像领域常用资源
haijunwang 2012-10-31 17:11
跟 OpenCV 相关的: http://opencv.org/ 2012年7月4日随着opencv2.4.2版本的发布,opencv更改了其最新的官方网站地址。 http://www.opencvchina.com/ 好像12年才有这个论坛的,比较新。里面有针对《learning opencv》这本书的视频讲解,不过视频教学还没出完,正在更新中。对刚入门学习opencv的人来说很不错。 http://www.opencv.org.cn/forum/ opencv中文论坛,对于初次接触opencv的学者来说比较不错,入门资料多,opencv的各种英文文档也翻译成中文了。不足是感觉这个论坛上发帖提问很少人回答,也就是说讨论不够激烈。 http://opencv.jp/ opencv的日文网站,里面有不少例子代码,看不懂日文可以用网站自带的翻译,能看个大概。 http://code.opencv.org/projects/opencv opencv版本bug修补,版本更新,以及各种相关大型活动安排,还包含了opencv最近几个月内的活动路线,即未来将增加的功能等,可以掌握各种关于opencv进展情况的最新进展。 http://tech.groups.yahoo.com/group/OpenCV/ opencv雅虎邮件列表,据说是最好的opencv论坛,信息更新最新的地方。不过个人认为要查找相关主题的内容,在邮件列表中非常不方便。 http://www.cmlab.csie.ntu.edu.tw/~jsyeh/wiki/doku.php 台湾大学暑假集训网站,内有链接到与opencv集训相关的网页。感觉这种教育形式还蛮不错的。 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opencvlibrary/ opencv版本发布地方。 http://code.opencv.org/projects/opencv/wiki/ChangeLog#241 http://opencv.willowgarage.com/wiki/OpenCV%20Change%20Logs opencv版本内容更改日志网页,前面那个网页更新最快。 http://www.opencv.org.cn/opencvdoc/2.3.2/html/doc/tutorials/tutorials.html opencv中文教程网页,分几个模块讲解,有代码有过程。内容是网友翻译opencv自带的doc文件里的。 https://netfiles.uiuc.edu/jbhuang1/www/resources/vision/index.html 网友总结的常用带有cvpr领域常见算法code链接的网址,感觉非常的不错。 http://fossies.org/dox/OpenCV-2.4.2/ 该网站可以查看opencv中一些函数的变量接口,还会列出函数之间的结构图。 http://opencv.itseez.com/ opencv的函数、类等查找网页,有导航,查起来感觉不错。 OpenNI+Kinect相关: http://1.yuhuazou.sinaapp.com/ 网友晨宇思远的博客,主攻cvpr,ai等。 http://blog.csdn.net/chenli2010/article/details/6887646 kinect和openni学习资料汇总。 http://blog.csdn.net/moc062066/article/category/871261 OpenCV 计算机视觉 kinect的博客: http://kheresy.wordpress.com/index_of_openni_and_kinect/comment-page-5/ 网友Heresy的博客,里面有不少kinect的文章,写的比较详细。 http://www.cnkinect.com/ 体感游戏中文网,有不少新的kinect资讯。 其他网友 cvpr 领域的链接总结: http://www.cnblogs.com/kshenf/ 网友整理常用牛人链接总结,非常多。不过个人没有没有每个网站都去试过。所以本文也是我自己总结自己曾经用过的或体会过的。 跟OpenGL有关的: http://nehe.gamedev.net/ NeHe的OpenGL教程英文版。 http://www.owlei.com/DancingWind/ NeHe的OpenGL教程对应的中文版,由网友周玮翻译的。 http://www.qiliang.net/old/nehe_qt/ NeHe的OpengGL对应的Qt版中文教程。 http://blog.csdn.net/qp120291570 网友"左脑设计,右脑编程"的Qt_OpenGL博客,写得还不错。 http://guiliblearning.blogspot.com/ 这个博客对opengl的机制有所剖析,貌似要翻墙才能进去。 cvpr综合网站论坛博客等: http://www.cvchina.net/ 中国计算机视觉论坛 http://www.cvchina.info/ 这个博客很不错,每次看完都能让人兴奋,因为有很多关于cv领域的科技新闻,还时不时有视频显示。另外这个博客里面的资源也整理得相当不错。中文的。 http://www.bfcat.com/ 一位网友的个人计算机视觉博客,有很多关于计算机视觉前沿的东西介绍,与上面的博客一样,看了也能让人兴奋。 http://blog.csdn.net/v_JULY_v/ 牛人博客,主攻数据结构,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算法等。 http://blog.youtueye.com/ 该网友上面有一些计算机视觉方向的博客,博客中附有一些实验的测试代码.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gyanwang 多看pami才扯谈的博客,其中有不少pami文章的中文介绍。 ML常用网址: http://cs.nju.edu.cn/zhouzh/index.htm 周志华主页,不用介绍了,机器学习大牛,更可贵的是他的很多文章都有源码公布。 http://www.eecs.berkeley.edu/~jpaisley/Papers.htm John Paisley的个人主页,主要研究机器学习领域,有些文章有代码提供。 http://foreveralbum.yo2.cn/ 里面有一些常见机器学习算法的详细推导过程。 国内科研团队和牛人网页: http://vision.ia.ac.cn/zh/index_cn.html 中科院自动化所机器视觉课题小组,有相关数据库、论文、课件等下载。 http://www.cbsr.ia.ac.cn/users/szli/ 李子青教授个人主页,中科院自动化所cvpr领域牛叉人! http://www4.comp.polyu.edu.hk/~cslzhang/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lei zhang个人主页,也是cvpr领域一大牛人啊,cvpr,iccv各种发表。更重要的是他所以牛叉论文的code全部公开,非常难得! http://liama.ia.ac.cn/wiki/start 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联合实验室,里面很多内容不仅限而cvpr,还有ai领域一些其他的研究。 http://www.cogsci.xmu.edu.cn/cvl/english/ 厦门大学特聘教授,cv领域一位牛人。研究方向主要为目标检测,目标跟踪,运动估计,三维重建,鲁棒统计学,光流计算等。 http://idm.pku.edu.cn/index.aspx 北京大学数字视频编码技术国家实验室。 http://www.csie.ntu.edu.tw/~cjlin/libsvm/ libsvm项目网址,台湾大学的,很火! http://www.jdl.ac.cn/user/sgshan/index.htm 山世光,人脸识别研究比较牛。在 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国外科研团队和牛人网页: https://netfiles.uiuc.edu/jbhuang1/www/resources/vision/index.html 常见计算机视觉资源整理索引,国外学者整理,全是出名的算法,并且带有代码的,这个非常有帮助,其链接都是相关领域很火的代码。 http://www.cs.cmu.edu/afs/cs/project/cil/ftp/html/txtv-groups.html 国外学者整理的各高校研究所团队网站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groups/vision/ 微软视觉研究小组,不解释,大家懂的,牛! http://lear.inrialpes.fr/index.php 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有对应牛人的链接,论文项目网页链接,且一些code对应链接等。 http://www.cs.ubc.ca/~pcarbo/objrecls/ Learning to recognize objects with little supervision该篇论文的项目网页,有对应的code下载,另附有详细说明。 http://www.eecs.berkeley.edu/~lbourdev/poselets/ poselets相关研究界面,关于poselets的第一手资料。 http://www.cse.oulu.fi/CMV/Research 芬兰奥卢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页,里面有很多cv领域相关的研究,比如说人脸,脸部表情,人体行为识别,跟踪,人机交互等cv基本都涉及有。 http://www.cs.cmu.edu/~cil/vision.html 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视觉主页,内容非常多。可惜的是该网站内容只更新到了2004年。 http://vision.stanford.edu/index.html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视觉主页,里面有非常非常多的牛人,比如说大家熟悉的lifeifei. http://www.wavelet.org/index.php 关于wavelet研究的网页。 http://civs.ucla.edu/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统计学院,关于统计学习方面各种资料,且有相应的网上公开课。 http://www.cs.cmu.edu/~efros/ 卡耐基梅隆大学Alexei(Alyosha)Efros教授个人网站,计算机图形学高手。 http://web.mit.edu/torralba/www// mit牛人Associate教授个人网址,主要研究计算机视觉人体视觉感知,目标识别和场景理解等。 http://people.csail.mit.edu/billf/ mit牛人William T. Freeman教授,主要研究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学 http://www.research.ibm.com/peoplevision/ IBM人体视觉研究中心,里面除了有其研究小组的最新成果外,还有很多测试数据(特别是视频)供下载。 http://www.vlfeat.org/ vlfeat主页,vlfeat也是一个开源组织,主要定位在一些最流行的视觉算法开源上,C编写,其很多算法效果比opencv要好,不过数量不全,但是非常有用。 http://www.robots.ox.ac.uk/~az/ Andrew Zisserman的个人主页,这人大家应该熟悉,《计算机视觉中的多视几何》这本神书的作者之一。 http://www.cs.utexas.edu/~grauman/ KristenGrauman教授的个人主页,是个大美女,且是2011年“马尔奖”获得者,”马尔奖“大家都懂的,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最高奖项,目前无一个国内学者获得过。她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视觉识别。 http://groups.csail.mit.edu/vision/welcome/ mit视觉实验室主页。 http://code.google.com/p/sixthsense/ 曾经在网络上非常出名一个视频,一个作者研究的第六感装置,现在这个就是其开源的主页。 http://vision.ucsd.edu/~pdollar/research.html#BehaviorRecognitionAnimalBehavior Piotr Dollar的个人主要,主要研究方向是人体行为识别。 http://www.mmp.rwth-aachen.de/ 移动多媒体处理,将移动设备,计算机图像学,视觉,图像处理等结合的领域。 http://www.di.ens.fr/~laptev/index.html Ivan Laptev牛人主页,主要研究人体行为识别。有很多数据库可以下载。 http://blogs.oregonstate.edu/hess/ Rob Hess的个人主要,里面有源码下载,比如说粒子滤波,他写的粒子滤波在网上很火。 http://morethantechnical.googlecode.com/svn/trunk/ cvpr领域一些小型的开源代码。 http://iica.de/pd/index.py 做行人检测的一个团队,内部有一些行人检测的代码下载。 http://www.cs.utexas.edu/~grauman/research/pubs.html UT-Austin计算机视觉小组,包含的视觉研究方向比较广,且有的文章有源码,你只需要填一个邮箱地址,系统会自动发跟源码相关的信息过来。 书籍相关网页: http://www.imageprocessingplace.com/index.htm 冈萨雷斯的《数字图像处理》一书网站,包含课程材料,matlab图像处理工具包,课件ppt等相关素材。 期刊会议论文下载: http://cvpapers.com/ 几个顶级会议论文公开下载界面,比如说ICCV,CVPR,ECCV,ACCV,ICPR,SIGGRAPH等。 http://www.cvpr2012.org/ cvpr2012的官方地址,里面有各种资料和信息,其他年份的地址类似推理更改即可。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2628856 ICV期刊下载 http://www.computer.org/portal/web/tpami TPAMI期刊,AI领域中可以算得上是最顶级的期刊了,里面有不少cvpr方面的内容。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100272/ IJCV的網址。 会议期刊相关信息: http://conferences.visionbib.com/Iris-Conferences.html 该网页列出了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领域相关几乎所有比较出名的会议时间表。 cvpr相关数据库下载: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um/people/jckrumm/WallFlower/TestImages.htm 微软研究院牛人Wallflower Paper的论文中用到的目标检测等测试图片 http://archive.ics.uci.edu/ml/ UCI数据库列表下载,最常用的机器学习数据库列表。 http://www.cs.rochester.edu/~rmessing/uradl/ 人体行为识别通过关键点的跟踪视频数据库,Rochester university的 http://www.research.ibm.com/peoplevision/performanceevaluation.html IBM人体视觉研究中心,有视频监控等非常多的测试视频。 http://www.cvpapers.com/datasets.html 该网站上列出了常见的cvpr研究的数据库。 AI 相关娱乐网页: http://en.akinator.com/ 该网站很好玩,可以测试你心里想出的一个人名(当然前提是这个人必须有一定的知名度),然后该网站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你可以选择yes or no,or I don’t know等等,最后系统会显示你心中所想的那个人。 http://www.doggelganger.co.nz/ 人与狗的匹配游戏,摄像头采集人脸,呵呵… Android相关: https://code.google.com/p/android-ui-utils/ 该网站上有一些android图标,菜单等跟界面有关的设计工具,可以用来做一些简单的UI设计. 工具和code下载: http://lear.inrialpes.fr/people/dorko/downloads.html 6种常见的图像特征点检测子,linux下环境运行。不过只提供了二进制文件,不提供源码。 http://www.cs.ubc.ca/~pcarbo/objrecls/index.html#code ssmcmc的matlab代码,是Learning to recognize objects with little supervision这一系列文章用的源码,属于目标识别方面的研究。 http://www.robots.ox.ac.uk/~timork/ 仿射无关尺度特征点检测算子源码,还有些其它算子的源码或二进制文件。 http://www.vision.ee.ethz.ch/~bleibe/code/ism.html 隐式形状模型(ISM)项目主页,作者Bastian Leibe提供了linux下运行的二进制文件。 http://www.di.ens.fr/~laptev/download.html#stip Ivan Laptev牛人主页中的STIP特征点检测code,但是也只是有二进制文件,无源码。该特征点在行为识别中该特征点非常有名。 http://ai.stanford.edu/~quocle/ 斯坦福大学Quoc V.Le主页,上有它2011年行为识别文章的代码。 公开课: https://www.coursera.org/ 网上公开课,很新,有个邮箱注册即可学习。 作者:tornadomeet 出处:http://www.cnblogs.com/tornadomeet 欢迎转载或分享,但请务必声明文章出处。
3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领域新的理论和技术突破令人振奋
热度 1 zhangjinami 2012-10-28 20:09
在实验室做实验有什么乐趣那 很多实验对科技的发展的贡献几乎为零 是什么还让你喜爱这个领域 这个领域的新的发现和技术突破令人振奋 自己正在见证生物领域在如何悄悄改变人类的生活。
2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程热物理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文献
热度 2 jlugang 2012-10-25 19:56
《2007-2008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报告》 专著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编著,郭烈锦,陶文铨,陈斌,丰镇平等参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9787504648655 《2009-2010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报告》 专著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编著,郭烈锦,陶文铨,陈斌,魏进家,白博峰,黄佐华,丰镇平等参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9787504650061 《Boilers》锅炉——理论、设计及运行(英文版) 教材 车得福主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9787560525730 《Brownian dynamics simulation of surfactant micellar microstructure and rheology》 专著 魏进家,张成伟,川口靖夫著 Nova Publisers 《Direct injection engine fueled with CNG-H2 mixtures 》 专著 Zuohua Huang, Jinhua Wang NOVA Publishing Ltd 《Emerging Topics in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and Heat Exchangers》 专著 Qiuwang Wang and Bengt Sunden WIT Press,UK 《Encylopedia of Fluid Mechanics,supplement2》 专著 N. P. Cheremisinoff,林宗虎等 Gulf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9780884150985 《Enhanced boiling heat transfer from micro- pin- finned silicon chips》 专著 魏进家,薛艳芳著 Intech Publiser 《Heat Conduction》 专著 Z.G. QU,W.Q TAO 《Membranes Prepared Via Spray Pyrolysis》 专著 李明涛,郭烈锦著 Springer 9780470977569 《Microstructures and Elongational Viscosities of Micellar Surfactant》 其他 张早校,王毅,侯雄坡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Multi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多相流与传热:第四届多相流与传热国际会议论文集 英文版)》 论文集 陈学俊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Multi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专著 Xue Jun Chen 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 《Premixed combustion of spherically propagating methanol-air-nitrogen flames》 专著 黄佐华等著 Nova Publisers 《Premixed laminar flame of CH4/O2/Ar 》 专著 Jinhua Wang, Zuohua Huang NOVA Publishing Ltd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on 》 论文集 彭学院,曹锋主编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Simulation Studies on the Coupling Process of Heat/Mass Transfer in a Metal Hydride Reactor, Mass...》Simulation Studies on the Coupling Process of Heat/Mass Transfer in a Metal Hydride Reactor, Mass... 专著 Fusheng Yang and Zaoxiao Zhang 《Solution》 其他 张鸣远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Supercritical Water Gasification of Biomass and Organic Wasters》 专著 郭烈锦,曹长青,吕友军著 SCIYO 《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phase Flow, Heat Mass Transfer and Energy Conversi》 专著 Liejin Guo (Edited by), D.D. Joseph (Edited by), Y. Matsumoto (Edited by), Martin Sommerfeld (Edited by) 9780735407442 《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phase Flow, Heat Mass Transfer and Energy Conversion: Xi'an, China, 11-15 July 2009》 论文集 Liejin Guo, D. D. Joseph, Y. Matsumoto, M. Sommerfeld, Yueshe Wang American Inst. of Physics, 2010 9780735407442 《Two 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专著 Xue Jun Chen 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 《Two-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vol.Ⅱ》 专著 Xue-Jan Che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Two-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ina-U. S. progress》 专著 Chen XueJun Hemisphere Publishing 9780891164326 《Two-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专著 Xue Jun Chen 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 《Two-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ter, Vol.Ⅲ》 专著 Xue-Jan Che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变幻流动的科学——多相流体力学》 专著 林宗虎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9787302042051 《场协同原理与强化传热新技术》 专著 过增元,黄素逸主编,何雅玲参编 电力出版社 9787508320052 《陈学俊文集》一、二、三、四、五 文集 陈学俊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756052278 《传热学(第三版)》 教材 杨世铭,陶文铨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7040066939 《传热学(第四版)》 教材 陶文铨,陶文铨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7040189186 《传热学》 教材 陶文铨主编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9787561220269 《传热学要点与解题》 其他 王秋旺,曾敏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9787560522586 《传热学重点难点及典型题精解》 其他 王秋旺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9787560514222 《传热与流动问题的多尺度数值模拟--方法与应用》 专著 陶文铨著 科学出版社 9787030231130 《等效热降及其应用》 专著 陈国慧,林万超,邢秦安,严俊杰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7560512305 《第六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 论文集 厉彦忠编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9787560513607 《第五届多相流、传热传质与能源转换国际会议论文集(共4册英文版)》 论文集 郭烈锦,陈学俊,林宗虎等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9787560521824 《电子动量谱学的原理和应用》 专著 陈学俊,郑延友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730203916X 《对流换热及其强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进展》 专著 陶文铨,何雅玲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9787040166033 《多相流及其应用》 教材 车得福,李会雄主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9787560525365 《多相流热物理学》 教材 陈学俊主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9787560521107 《发电厂热力系统及设备》 教材 严俊杰,黄锦涛,张凯,屠珊,武学素主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756051722 《沸腾传热和气液两相流》 教材 徐济均,贾斗南 原子能出版社 7502207058 《沸腾传热与气液两相流(第二版)》 教材 徐济鋆,贾斗南主编 原子能出版社 9787502222222 《高等工程流体力学(少学时)》 专著 张鸣远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9787560526003 《高等工程流体力学》 教材 张鸣远,景思睿,李国君主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9787560522371 《高等工程流体力学练习题解》 其他 张鸣远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9787560525730 《格子Boltzmann方法的理论及应用》 专著 何雅玲,王勇,李庆著 科学出版社 9787030232724 《工程热力学(第六版)(英文版)》 教材 (美)切盖尔,(美)博尔斯著,何雅玲 改编 电力工业出版社 9787121084782 《工程热力学》 教材 刘桂玉,刘志刚,阴建民,何雅玲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7040019957 《工程热力学》 教材 陶文铨,李永堂,何雅玲,雷步芳主编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9787562917267 《工程热力学常见题型解析及模拟题(通向研究生之路系列丛书·世纪精版)》 其他 何雅玲著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9787561217429 《工程热力学精要分析典型题解(新版)》 其他 何雅玲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9787560513195 《工程热力学精要分析及典型题精解》 其他 何雅玲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7560513190 《工程热力学精要分析及典型题精解》 其他 何雅玲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9787560513195 《工程热力学精要分析及典型题精解》 其他 何雅玲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7560513190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6年-2010年)》 专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陈学俊,林宗虎,郭烈锦等 科学出版社 7030180429 《工业锅炉安全经济运行》 专著 赵钦新著,惠世恩参编 中国标准出版社 9787506628976 《工质热物理性质计算程序的编制及应用》 专著 刘志刚, 刘咸定, 赵冠春 科学出版社 7030027825 《供热锅炉及其系统节能》 专著 车得福,刘银河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9787111236023 《管路内气液两相流特性及其应用》 专著 林宗虎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756050440x 《锅炉(第二版)》 教材 车得福,庄正宁,李军,王栋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9787560529684 《锅炉》 教材 车德福,庄正宁,李军,王栋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7560518125 《锅炉测试》 专著 林宗虎 《锅炉学》 专著 陈学俊著 龙门联合书局 《锅炉用水,清垢及除灰》 专著 林宗虎,李端阳,汪军,袁益超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9787502531553 《锅炉原理》 专著 陈学俊、陈听宽 机械工业出版社 《锅炉整体》 专著 陈学俊著 中国工业出版社 《锅内过程》 专著 林宗虎,陈立勋编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7560503527 《锅内过程》 专著 陈学俊著 中国工业出版社 《过程控制装置及系统设计》 教材 张早校,王斯民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9787301176351 《过程流体机械》 教材 姜培正等主编,魏进家参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7502533435 《过程系统工程词典》 词典 成思危主编,冯霄参编 中国石化出版社 7801640799 《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第二版)》 教材 王毅,张早校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9787122006110 《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典型题解析》 专著 张早校,王毅,侯雄坡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9787122013651 《核动力汽轮机》 教材 于瑞侠,张子俭,贾斗南,张金玲著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9787810079905 《核反应堆热工水力计算方法》 教材 苏光辉 郭玉君 秋穗正 张金玲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化工工艺学》 教材 邓建强,张早校,赵小玲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9787301152836 《化工机械工程手册》 手册 余国琮院士主编,顾兆林,张早校参加编写 化学工业出版社 750254093 《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第3版)》 教材 冯霄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9787122047380 《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第二版)》 教材 冯霄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7502549153 《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 专著 冯霄,李勤凌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7502520759 《化工原理(第二版)》(上册) 教材 何潮洪,冯霄主编 科学出版社 9787030191502 《化工原理(第二版)》(上册) 教材 冯霄,何潮洪主编 科学出版社 9787030191519 《化工原理》 教材 何潮洪,冯霄主编 科学出版社 9787030095374 《化学工程实用专题设计手册》 手册 王抚华主编,顾兆林、冯霄参编 学苑出版社 75077059192 《化学工程手册》 手册 余国琮主编,陈学俊,陈听宽,周芳德,许晋源,郭烈锦等 化学工业出版社 7502514740 《环境保护与节能》 专著 李荫堂,黄佐华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7560510175 《环境工程基础》 教材 庄正宁,王树众,董霞主编 中国电力出版社 A9787508343556 《环境工程技术手册》 专著 陈杰瑢主编,延卫等参编 科学出版社 9787030200211 《换热学要点与解题》 其他 王秋旺,曾敏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A9787560522586 《火电厂热力系统经济性诊断理论及应用》 专著 严俊杰,邢秦安,林万超,陈国慧 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7560512224 《火电厂热系统节能理论(第二版)》 教材 林万超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756050728X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教材 陈花玲 厉彦忠 张小栋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7111096851 《机械工程手册(第2版)》 手册 刘志刚参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9787111045113 《基于非结构化网格SLIC-VOF界面重构及可视化软件》 软件 陈斌,黄萌 软件著作权 《基于邻接表和Delaunay方法的二维非结构化网格快速生成软件》 软件 陈斌,徐娜 软件著作权 《基于双向链表和Delaunay方法的二维非结构化网格快速生成软件》 软件 陈斌 软件著作权 《计量测试技术手册》(第六卷) 手册 林宗虎 计量出版社 750260751X 《计算传热学的近代进展》 专著 陶文铨著 科学出版社 9787030075932 《计算流体力学与传热学》 专著 陶文铨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112013879 《节能原理与技术》 教材 李崇祥主编,何茂刚参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9787560518145 《冷凝式锅炉及其系统》 专著 车德福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9787111102830 《冷热电联产技术》 专著 严俊杰,黄锦涛,何茂刚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9787502581534 《两相流与传热研究》 专著 陈听宽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9787560518923 《两相流与传热--原理及应用 》 专著 陈学俊著 原子能出版社 9787502202675 《两相流与多相流体力学》 教材 郭烈锦主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756051538x 《煤的清洁利用与污染防治》 专著 惠世恩,庄正宁 中国电力出版社 9787508362182 《煤的清洁利用与污染防治》 专著 惠世恩,庄正宁,周屈兰,谭厚章著 中国电力出版社 9787508362182 《内燃机代用燃料燃烧学》 专著 蒋德明,黄佐华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9787560525075 《内燃机燃烧学》 教材 周龙保, 刘巽俊, 高宗英, 刘圣华, 黄佐华 机械工业出版社 《内燃机学》 教材 周龙保,刘巽俊,高宗英,刘传理,黄佐华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711107159X 《能源动力中多相流热物理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 专著 林宗虎,郭烈锦,陈听宽,李海清,杨瑞昌等编著 中国电力出版社 9787508387086 《能源工程(增订本)》 专著 陈学俊,袁旦庆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9787560515168 《能源工程》 专著 陈学俊,袁旦庆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7560515169 《能源工程概论》 专著 陈学俊,袁旦庆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9787122044533 《气泡堆积法快速生成二维非结构化网格软件》 软件 陈斌,武利龙 软件著作权 《气泡堆积法生成二维非结构化网格软件》 软件 陈斌,武利龙 软件著作权 《气液两相流漩涡脱落特征及工程应用》 专著 林宗虎,李永光,卢家才,谢正武,苏新军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9787502532772 《气液两相流与沸腾传热》 教材 林宗虎,王树众,王栋编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7560516564 《汽液两相流与传热基础》 教材 陈学俊,陈立勋,周芳德著 科学出版社 703003855x 《强化传热技术》 专著 林宗虎,汪军,李瑞阳,崔国民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787502593575 《燃气轮机 词汇(GB/T15135-2002)》 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编,丰镇平参编 155066.1-19447 《燃气轮机》 专著 陈学俊著 龙门联合书局 《燃气轮机动力厂》 专著 陈学俊著 龙门联合书局 《燃油燃气锅炉》 专著 赵钦新主编,惠世恩参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 9787560511733 《热工基础》 教材 傅秦生, 何雅玲, 赵小明主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热工基础及应用(第2版)》 教材 傅秦生,何雅玲,赵晓明主编,唐桂华 机械工业出版社 9787111092049 《热工基础及应用》 教材 傅秦生,何雅玲,赵晓明主编,唐桂华 机械工业出版社 711109205X 《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 教材 厉彦忠,吴筱敏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9787560524061 《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第二版)》 教材 王中铮,李惟毅,赵军,高文志,惠世恩 机械工业出版社 9787111075929 《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 教材 王中铮主编,惠世恩参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7111075927 《热水锅炉手册》 手册 林宗虎,张永照 机械工业出版社 7111042115 《容积式压缩机技术手册》 手册 郁永章,冯霄,顾兆林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7111022602 《陕西省火电行业能效对标指南》 指南 王树众 《实用锅炉手册(第二版)》 手册 林宗虎,徐通模,郭烈锦,张西民等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9787122046062 《实用锅炉手册》 手册 林宗虎、徐通模等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7502524339 《数值传热学(第二版)》 教材 陶文铨主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9787560514369 《水系统集成优化:节水减排的系统综合方法(二版)》 专著 冯霄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9787122134141 《水系统集成优化——节水减排的系统综合方法》 专著 冯霄,刘永忠,沈人杰,王黎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9787122021526 《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专著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编,王秋旺参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9787040082890 《涡旋压缩机及其它涡旋机械》 专著 顾兆林,郁永章,冯诗愚著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7536928319 《新型低温技术》 专著 陈国邦,陈纯正,王如竹,沈兰等著,侯予参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7313032749 《学科发展蓝皮书(内燃机篇)》 专著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编,黄佐华参编 科学技术出版社 9787504643087 《学科发展蓝皮书(内燃机篇)》 专著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编,黄佐华参编 科学技术出版社 7504634425 《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1-2020)-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专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主编郭烈锦,陈斌等参编 科学出版社 9787030327802 《循环流化床锅炉》 专著 林宗虎, 魏敦崧 (作者), 安恩科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9787502551575 《烟气热能的梯级利用》 专著 车得福,刘艳华著 化学工业出版 7502581545 《蒸汽动力厂》 专著 陈学俊著 龙门联合书局 《蒸汽锅炉用钢与受压元件强度分析》 教材 王栋,李余德,方钦志主编 中国电力出版社 9787508321189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 教材 吴业正主编,厉彦忠,侯予参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7894935875 《制冷与低温装置》 教材 吴业正, 厉彦忠编著,侯予参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7040261325 《制冷与空调装置》 专著 袁秀玲主编,何茂刚参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7560513670 《制冷与热泵》 教材 张早校,冯霄,郁永章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9787502526450 《中国工业气体大全》 手册 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主编,侯予参编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9787561140550 《中国先进能源技术发展概论》 专著 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十一五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专家组主编,郭烈锦,秋穗正参编 中国石化出版社 9787511402301 《著名热能动力工程专家陈学俊院士执教交大60年》 专著 陈学俊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蒸汽轮机》 专著 蔡颐年主编,毛靖儒参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热力学》 教材 圆山重直主编,张信荣,王世学,魏进家等编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9787301195093 《传热学》 教材 圆山重直主编,王世学,张信荣,魏进家等编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9787301195291
个人分类: 工程热物理|8773 次阅读|5 个评论
基于实用现实主义的情报学领域分析—讲座回顾
热度 3 wangfangnk 2012-10-18 20:26
王琳老师的报告 从下午2 点 开始,一直持续到5点才结束。 他 从领域分析的哲学基础,如心理分析、社会认知观、活动理论、实用主义哲学、社会建构主义等入手,循序渐进地介绍了 Hjrland 等丹麦、瑞典的北欧学者所开创的领域分析理论的产生、发展、影响以及所面临的批评,并简要介绍了Hjrland关于情报学元理论的思想 。作为一种基于社群交互、强调用户高级心理认知需求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新的研究范式,领域分析开创了不同于个体认知与实证主义的新视角,并正在对主题标引与分类、信息检索、信息服务、信息用户与信息行为研究等产生影响。领域分析自1995年创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已开始从哲学层面的探讨慢慢“落地”,逐渐应用于信息服务的实践之中。开创领域分析的学者们认为通过哲学层面的探讨可以发现情报学是人类的基础学科,领域分析研究正在使情报学变得更加“高尚”。 近年来,国内关于领域分析思想的介绍逐渐增多。南开大学王知津教授在1997年曾经介绍过领域分析思想,在近期关于情报学理论的系列研究中,再次介绍了领域分析思想,相关成果可以在数据库里查到。 王琳老师近年来对于领域分析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他对该领域的学者、文献及理论十分熟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将领域分析思想与钱学森的情报学思想及国内情报学的发展历程结合起来,不时穿插一些有趣的小例子,使有些艰涩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当谈及该思想在北欧的发展时,他风趣地说,也许是因为北欧太过寒冷,社会调查不易进行,因而学者们更愿意进行理性的思辨分析。我说,北欧科学计量研究的蓬勃发展可能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吧。报告结束后,同学们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再次感谢王琳老师的精彩报告!
个人分类: 图书情报|3838 次阅读|6 个评论
音频信息处理及多媒体信息安全的mailing list
lfxy 2012-10-16 23:57
此列表用于音频信息处理尤其是音乐信息检索和数字水印领域的讨论与交流 This mailing list is for researchers in mus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information hiding and digital watermarking Basic Information and URLs To send a message: Send an email to mirandih@topica.com , and it will be forwarded to all list members.向该email发信,即可转发给邮件列表中的所有成员。 To subscribe: Send a blank email to mirandih-subscribe@topica.com , and reply to activate. 向该email发送一个空白邮件,收到回信后确认激活即可。 To unsubscribe: See the Unsubscribe link at the bottom of any message. 参见任何消息的下部说明
2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分享医学影像学领域前沿 助力学术论著发表
babybauble 2012-10-16 12:11
2012年10月13日上午,第二届医学影像放射领域高质量学术论著发表策略研讨会在北京大成路九号酒店隆重开幕,会议期间六位嘉宾做了精彩报告,就医学影像学领域的的前沿与热点、临床科研立题方法和技巧、学术论着发表策略,以及医学影像领域基金申请技巧进行了阐述,下面请看MedSci通讯员第一时间发自会议现场的报道。 Radiology 主编 Dr. Mark E. Schweitzer 做报告 照日格图总编辑 做报告 医学影像学已成为与外科、内科并列的第三大治疗手段,但是发表一篇高水平SCI论文并不简单,来自国际知名学术杂志Radiology主编Dr. Mark E. Schweitzer为参会者带来了三场精彩的报告。在《Writing strategy to get your paper published》报告中从论文的不同部分的写法,以及作者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成功发表医学影像放射领域高质量学术论文提供了实用策略;在《Innovation inspiration and creativity》的报告中Schweitzer博士探讨了如何在临床研究中寻找创新点,如何克服思考方法中的偏见等问题,为广大参会者提供了新思路;在《Key points in the writing of research paper》的报告中,Dr. Mark E. Schweitzer详细地从论文的标题、关键词、摘要、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各个部分分析了一篇高质量论文应具备的关键要素,最后他提出了几点建议:1.摘要部分要简洁地概述研究;2.要花一定时间去构思文章逻辑与框架;3.动笔之前要整理好数据统计;4.方法尽可能完整;5.结果部分要使得外行读得懂;6.图表要规范一致,形象地说是图表质量要保证期刊可以卖出去;7.讨论不要写新的结果,但也要完整。   论文投给期刊后,审稿人的意见是作者发表论文必须面对的问题,它对作者改进和提高稿件质量和科研水平至关重要。那么如何看待审稿人意见以及如何与编辑部联络呢?《新英格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总编辑照日格图结合医学影像放射领域论文的具体实例就此问题进行了讲解,作者对于审稿人的意见或提出的问题要及时、严肃、认真、逐条进行回答;收到退稿通知后也不要失去信心,要仔细考虑退稿的可能原因。一般不应认为退稿是对自己工作的否定、不认可等,很多情况下是因篇幅所限,有些期刊可能建议修改或补充后再投;对于退稿意见无法接受,或认为有必要进一步争辩,可以进行申诉。此外,照日格图总编辑就作者如何与编辑部联络业提出了应当注意的问题。 张发宝博士报告 朱大淼博士报告 MedSci学术编辑张博士结合多年经验,重点讲解了高质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写作技巧。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的主体结构、优秀基金申请书关键要素、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的撰写技巧等多方面进行了报告。在谈到基金标书的撰写技巧时,张博士以放射学领域中标的标书为例,从标题、中文摘要、关键词与英文摘要、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等各个部分分别阐述了高质量的标书写作方法,以及注意的关键细节。同时,报告也分析了影像学领域自然科学基金的热点,特点以及趋势。此外,MedSci学术编辑朱大淼博士结合MedSci处理过的数万篇论文的宝贵经验,详细解读了医学影像领域作者如何选择合适期刊进行投稿的问题,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实用技巧。 于红教授报告 李坤成教授报告 上海长征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于红教授就医学影像领域的前沿与进展,特别是呼吸系统影像学最新研究进展做了精彩报告。近年来医学影像设备各方面发展速度惊人,小到病床旁的B超,大到3.0T 人体MRI系统,医学影像技术在医院诊疗系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成为推动医院诊疗水平与科研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技术平台。许多重大疾病,如癌症尤其是肺癌,通过高端的医学影像设备,可以在其病变早期发现,并提供有效的放疗手段,不仅可以提高治愈机会并且能控制医疗费用。于红教授的报告基于影像放射领域国际研究进展,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了CT/MR/DSA/PET等技术在胸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新应用与发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热点,比如CT技术要加强低剂量、定量影像和肺功能研究;MR技术要加强肺功能成像研究;核医学要加强肺癌的疗效评价研究,同时注重多种影像方法的结合与对照 。 本次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系主任李坤成教授对各位嘉宾演讲内容的点评直击亮点和重点,很好地引导了参会者理解嘉宾演讲的精华,此外李坤成教授还分享了影像放射领域临床资料整理与科研成果发表的经验,特别是开展科学研究和发表SCI论文的心得体会,从现实角度出发激发了参会者的共鸣,现场掌声与笑声不断,并引导大家基于现状展望未来,参与国际竞争,众多参会者表示受益匪浅。
1962 次阅读|1 个评论
印度科技部部长拉维: 加强科技与创新领域的联系
ScienceNews 2012-10-15 15:47
近年来,印度在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的布局发生了变化。自2004年起,国家对于科技的投入一直在持续平稳增长。与此同时,印度专利申请数量增加,学术期刊的论文以及科学出版物的数量增长等都是印度全球竞争力上升的有力佐证。 将科学知识与创造财富和价值相结合是发展知识型经济的途径,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RD)在一个国家GDP中所占的比重往往也影响着该国家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当前印度政府已经明确将2010年至2020年作为“创新十年”,并且计划实施新的“科技与 创新政策”,预计新政策将于2013年发布。依据该政策,截至2017年,印度在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领域的投入将会上升至GDP总值的2%。其中,私营部 门对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领域的投资,在2017年至少将会从当前占投入总额的33%增长至50%。 我们正在与印度的私营部门进行讨论,试图通过改变政策环境来更好地推动这些私营部门参与到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之中。与2005年相比,2010年私营部门在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领域的投入上升了2.5倍,但我们希望私营部门能够更多参与其中。 印度还致力于科技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目前正在逐步增强高等教育,并建成了科技教育促进研究机构。 在此过程中,印度同样也在重新考量国内的科学、技术和创新布局。印度正在致力于借助科学、技术和创新来解决能源与环境、食品和营养、水和卫生等问题,相应的措施包括创新体系的建设,以及加强科技创新与市场的联系。 在我看来,科学的增长应该着眼于快速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性的,创新必须是实惠的并且具有包容性。 我很清楚,在科学研究和实验发展领域的投入,获得受益的周期很长,不过目前在印度的科学、技术和创新布局上已经有所体现。 我是一名历史学家,所以我对于历史很清楚。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并没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分,在过去两百年间,技术的分化带来了全球发展的不对称性。贸易竞争是全球发展趋势,而贸易和技术将推动创新竞争力。 可以预见,如果未来我们建立良好的合作,也将会为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投资带来巨大的机遇。我认为,这些在科学领域的联合投资、共同分享也将会成为其他合作领域的良好范例。 今天,诸如解决人类健康问题、减少自然灾害、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大的话题,都需要国家间层面实施比之前更高水平的合作。 总之,优化科学资源,探索科学解决方案,进行经济型的创新,实现包容性的增长,都需要国家与国家之间更高层次和更加紧密的合作。 TWAS是发展中国家的科学院,印度是TWAS活动的忠实追随者。在此,我想呼吁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展在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的联系,我想呼吁前来参加TWAS大会的嘉宾们努力去推进科技部门之间的合作。 借此机会,我也想呼吁发展中国家围绕科学、技术和创新制定一个有效的合作准则,我们可以一起闯出一条新的技术发展道路。■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2年第10期 封面)
1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讲座信息:情报学领域分析范式
热度 2 wangfangnk 2012-10-15 11:17
讲座题目:情报学领域分析范式:北欧学派的代表性学说 时间:本周四(2012年10月18日)下午2点 地点:南开大学商学院大楼719室 报告人: 王琳,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国家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基地客座研究员,天津市中文信息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情报学基础理论,信息资源管理。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多篇论文获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中国信息协会、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等学会优秀论文奖。 邀请人:王芳 教授 讲座背景: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研究生课程“信息管理研究方法”讲座之一。
个人分类: 信息管理|417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刘桂锋:情报学领域2011年长江学者--苏新宁
liuwenlidavid 2012-10-12 17:26
2012年7月31日,教育部公示了 2011年“长江学者”教授名单 ,南京大学苏新宁教授赫然在列。 附苏新宁教授的情况简介: 基本信息 苏新宁 ,男, 1955 年 1 月 27 日 生于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学科带头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学科 —— 情 报学学科带头人,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南京大学信息技术开发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所博士后流动站专 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中国图书馆学会标引与编目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信息技术 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第六届情报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 “ 十五 ” 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情报学报》、《情报科学》、《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等 10 余种学术期刊的编委。 研究方向 信息智能处理与检索;信息分析与科学评价 科研成果 创建了我国第一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 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 130 余篇,其中被 SCI/SSCI 、 EI 、 ISTP 收录 7 篇,国内一流期刊收录 40 余篇;独立或合作出版著作 19 部;主持或主要参与科研项目 29 项,其中国家、省部级项目 13 项。 ( 基本信息、 研究方向和 科研成果 转引自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网站 ) 出版著作 ( 19 部 ) 1.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   2. 《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与政府决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7   3.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8   4.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   5. 《电子政务案例分析》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3   6.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   7. 《信息检索理论与技术》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9   8.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2001)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9. 《组织的知识管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3   10. 《电子政务理论》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8   11. 《数据挖掘理论与技术》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5   12.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2000)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13. 《电子政务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1   14.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4   15.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1998)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   16. 《信息传播技术》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4(1/2)   17. 《计算机实用技术与技巧》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12(1/1)   18. 《信息传播原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5   19. 《档案管理自动化基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5 20.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12(新增) 发表论文(134篇) 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ommunication structures of Chinese journals in the social scienc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1(7):1360–1376(SCI)   2. 基于本体的CSSCI学术资源网络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情报学报》2010(2) P331-341   3. “Chines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es:An Analysis of Reference in CSSCI”,Nanda Review,2009.12:P85-99   4.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Chinese Journal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09:2(3)P8-27   5. 客观全面评价期刊,促进学术繁荣发展《情报资料工作》2009(4)P25   6. 以显性方式评价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7.30(第10版)   7.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被引概况分析——基于CSSCI数据库《东岳论丛》2009(7)P5-13   8. CSSCI本体概念模型的构建与描述《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P43-51   9.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a document clus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09(3) P432-438   10. 《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系列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教育研究》2009(4)P98-107   11. 基于关键词和摘要相关度的文献聚类研究《情报学报》2009(2) P220-224   12. 基于CRFs的角色标注人名识别模型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应用《情报学报》2009(1)P88-96   13. 利用H指数评价学术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5)P63   14. 略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与政府决策《电子政务》2009(2-3)P41-50   15. 面向语义网的本体学习技术和系统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1)P64-72   16. 入选CSSCI来源期刊应关注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10.16(第6版)   17.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自动标引模型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5)P89-94   18. 科学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质量,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6   19.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载文及引用特征的学术影响力分析《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4)P95-102   20. 基于模式匹配的中文通用本体概念抽取模型《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2)P31-   21. 从CSSCI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8(2)P231-237   22. 基于CSSCI的中国大陆图书馆学研究分析《新世纪图书馆》2008(1)P9-13   23. The academic impact of Chines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slib Proceedings: New Information Perspectives》2008,60(1)P55-74(EI)   24.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东岳论丛》2008(1)P35-42   25.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2000-2004) — 基于CSSCI的分析《情报学报》2007(3)P373-383   26. 网格环境下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模型研究《情报学报》2007(2)P280-284   27. “Document Clus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Sample Weighting”,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KSEM’2007). 2007   28. 政府信息资源生命周期管理总体模型与实证分析《情报学报》2007(1)P116-124   29. 政府信息资源元数据描述框架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1)P15-   30. 面向信息检索的排除词识别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2)P44-48   31. 面向信息检索的词汇知识发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1) P10-14   32. 基于元数据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组织模式《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1)P 116-121   33. Query Similarity Computing Based on System Similarity Measurement,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omputer Processing of Oriental Languages (ICCPOL06),Singapore,LNAI 4285,pp 42-50,2006. (SCI)   34. Kong Min, Su Xinning,E-government Application Framework (EGAF). the 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e-Commerce and e-Government. NOVA press,2006 pp. 123-133 (ISTP)   35. 基于知识空间的智能信息检索模型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12)P29-33   36. 中国民族研究影响力评价(2002-2004)——民族研究概况与期刊被引分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Vol,34(5)   37. 基于CSSCI的中国文学研究主题词分析(2000—2004)《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6)P113-120   38. 基于PKI/PMI的Web应用安全解决方案《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vol.42(6)P1-3,6   39.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图书馆论坛》2006(12)P59-65,182   40. 数字图书馆门户的设计和构建《情报学报》2006(5)P546-552   41. 面向政府决策的知识挖掘《情报杂志》2006(9)P45-47   42. 语义网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整合模式《情报科学》2006(9)P1335-1338   43. 基于多语境的相关词自动提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9)P23-28   44. 我国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术影响力研究报告(2000-2004)——基于CSSCI的分析《情报学报》2006(2)P131-153   45. 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4)P   46. 电子政务动态信息采集模型的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P73-76   47. 面向电子政务知识支持的数据和信息应用框架《情报科学》2006(6)P810-813,828   48. 组织知识变革管理《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P96-99   49. 哲学研究现状分析——基于CSSCI的分析《情报科学》,2006(1)   50. 基于ISAPI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短信平台服务《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1)P55-58   51.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务信息资源研究《情报学报》,2006(1)P99-108   52. 网络信息计量学的新进展《图书情报知识》,2005(2)P110-111   53. 从CSSCI看大学出版社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3)P70-73   54. 构建基于生命周期方法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型《情报学报》,2005(2)P136-141   55. 知识管理系统下的智力协同框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4)P20-27   56. 决策过程的知识价值链《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2)P25-29   57. 我国高等院校社会科学学科的机构被引分析《情报科学》,2005(11)P1734-1740   58. 数字化校园中应用集成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1)P61-67   59. 信息资源整合的建模与实现方法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0)P60-63   60. 数字化校园中Web服务安全框架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0)P43-50   61. 论信息资源整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9)P54-61   62. 高校数字资源整合平台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9)P62-69   63. 高校数字化校园应用软件构建平台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8)P48-53   64. 数字视频信息的索引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7)P46-50   65. 数字化校园一卡通平台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7)P54-59   66. 高校共享数据中心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6)   67. 高校统一门户的设计与实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5)P57-63   68. 数字化校园认证系统的设计《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4)P51-57   69. 数字化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分析《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3)P50-56   70. 新一代高效数字化校园建设《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P48-55   71. 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现状分析与评价《中国体育科技》.2005(1)   72.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环境中的电子协作支持模式《情报科学》,2004(6)P84-88   73. 数字视频信息的元数据研究《情报学报》2004(5)P605-610   74. 近5年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之影响《情报学报》2004(5)P515-523   75. 经济学研究现状:基于CSSCI的评析《经济学家》2004(4)   76. 视频信息索引技术研究进展《情报学报》2004(4)P410-416   77.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生态环境《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P18-21   78. 各种“场”及其在知识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情报学报》2004(2)   79.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情报科学》2004(2)P133-137   80. 关联规则兴趣度的度量《情报学报》2003(4)P419-424   81. 企业知识发现中的个性化Web推荐服务研究《情报学报》2003(3)P247-353   82. 试论企业知识资源的组织《情报学报》2003(2)P211-216   83.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在科研及管理中的作用《图书情报工作》2003(4)P51-54   84.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与实践的进展《图书情报知识》2003(1)   85. 知识管理系统下的知识仓库研究——概念与模型.《情报学报》2002,21(5)P542-546   86. 基于数据仓库的引文分析系统研究《情报学报》2002(3)P290-294   87. 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看《经济研究》的学术影响《经济研究资料》2002(7)P27-32   88.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研制及其功能《图书馆杂志》2002(3)P18-20   89. The Application of Hypertext Retrieval in Fulltext Retrieval System. JCIS 2002 6th Joint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s, NC, USA. March 8-14,2002(ISTP收录)   90. 电子商务中物流解决方案探索《情报科学》2002(1)P81-83   91. 从CSSCI看2000年我国图书情报领域之最《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2(2)P5-8   92. Developing of 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01.11v.25(6) SCI和SSCI收录期刊   93. Web环境下全文检索系统开发平台的设计《情报科学》2002(4)P402-404   94. 利用CSSCI对我国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科学研究状况的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4)   95. 精思求新 注重实用《江苏公安专科学报》2001(2)   96. 引文索引数据质量控制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2)   97. 超文本技术在全文检索系统中的应用《情报学报》2000(6)   98.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设计《情报学报》2000(4)   99. 音像资料的MARC格式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3)   100. 文献自动标引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1)   101. 搜索引擎综述《计算机应用系统》1999(4)   102. 计算机自动编制文摘《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7(6)   103. 计算机辅助档案案卷题名研究《情报学报》1997(1)   104. 汉语词切分标引算法的改进《情报学报》1996(6)   105. 语文献检索后组式标引研究(论文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6   106. 多媒体技术《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1)   107. 科技档案的计算机立卷《档案与建设》1995(5)   108. 档案主题标引实用算法《情报学报》1995(6)   109. 计算机辅助立卷研究《档案学研究》1995(3)   110. 档案自动分类算法研究《情报学报》1995(3)   111. 档案检索自动化技术探讨,《档案与建设》1995.5   112. 汉语文献信息自动标引新算法,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0   113. 档案管理自动化研究与发展方向《档案与建设》1994.9   114. 汉语文献自动标引综析《情报学报》1993.8   115. 汉语文献检索词自动标引研究《情报学报》1993.4   116. dBASE~CDS/ISIS间的数据转换技术《情报科学技术》1993.4   117. 条型码知识与发展《情报科学技术》1993.4   118. 定题情报检索实用算法《情报学报》1992.2   119. 论我国机读版工具书发展前景《图书情报工作》1991.12   120. 中文标题关键词检索实用算法《中文信息》1991.12   121. 江苏省图书馆自动化发展回顾与展望《江苏图书馆学报》1991.4   122. 用dBASE-3实现西文标题关键词的布尔逻辑检索算法《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1.1   123. 连续出版物系统的发展趋势,《期刊管理与研究论文集》出版社,1991.1   124. A.T.Balema大学图书馆的报纸标引《期刊管理与研究》1991.5   125.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事业的思考,第二届中国图书馆自动化研讨会,1990.10   126. 电子技术与连续出版物,《期刊管理与研究》1990.5   127. 用dBASE-3实现中文标题的检索算法《新浪潮》1990.5   128. 论中文标题的单字标引与位置检索《南京大学学报——自科版》1990.4   129. 利用dBASE实现中文标题的后方一致与任意一致检索《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89.12   130. 计算机连续出版物管理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情报学报》1989.6   131. 中文单字标引算法的改进设想《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89.3   132. 一个实用的微机西文期刊管理系统《情报科学技术》1988.10   133. 计算机西文期刊管理系统之我见《情报科学技术》1987.12   134. 略论菊池敏典算法《情报学报》1983.8 ( 出版著作 ( 19 部 )和 发表论文(134篇)转引自 百度百科 ) 近两年发表论文: 王昊,邓三鸿,苏新宁,. 基于字序列标注的中文关键词抽取研究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12). 魏建香,孙越泓,苏新宁,. 学科交叉知识挖掘模型研究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4). 张莉,苏新宁,王东波,. 通用领域中文评论的意见挖掘研究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4). 邓三鸿,王昊,秦嘉杭,苏新宁,. 基于字角色标注的中文书目关键词标引研究 .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2). 沈思,韩普,苏新宁,. 基于ITIL模型的动态信任管理研究 . 计算机科学,2012,(5). 苏新宁,. 期刊评价的困境与思考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王昊,苏新宁,. 基于CSSCI本体的学科关联分析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10). 谢靖,江岚,王东波,苏新宁,. 基于万方数据(2003-2007)的知识发现应用研究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12). 苏新宁,. 情报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IRM-KM范式与情报学发展研究》评介 . 情报科学,2011,(4). 苏新宁,. 《情报资料工作》30年 . 情报资料工作,2010,(6). 王东波,苏新宁,朱丹浩,年洪东,.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医学期刊文章自动分类研究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4). 姜霖,苏新宁,. 国际远程教育研究的特点与发展历程——基于国际会议文献的分析 .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3). 王泽龙,苏新宁,.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与学术影响力评估——基于2001—2009年CSSCI论文数据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邓三鸿,王昊,苏新宁,. 基于CSSCI本体的学术期刊关联分析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3). 王昊,苏新宁,. 基于CSSCI本体的知识检索服务平台构建及应用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3). 苏新宁,夏立新,. 2000—2009年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主题领域分析——基于CSSCI关键词统计数据 .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4). 杨建林,苏新宁,.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研究的现状与思路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2). 魏建香,孙越泓,苏新宁,. 一种基于免疫选择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苏新宁,. 提升图书情报学学科地位的思考——基于CSSCI的实证分析 .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4). 苏新宁,. 网络环境下竞争情报系统设计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8). 朱恒民,苏新宁,张相斌,. 互联网舆情演化的动态网络模型研究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0). 王昊,严明,苏新宁,. 基于机器学习的中文书目自动分类研究 .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6). 王东波,朱丹浩,苏新宁.洛特卡现象在汉语词汇句法功能分布复杂度中的呈现.情报学报,2012,31(3) 朱恒民,苏新宁,张相斌.基于链接网络图的互联网舆情话题跟踪方法.情报学报,2011,30(12) 欧裕美.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研究.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9) 苏新宁.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十年:概况统计分析.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5) 夏立新,胡守敏.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十年:基于科研项目分析.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5) 魏建香,孙越泓,苏新宁.基于聚类分析的学科交叉研究.情报学报,2010,(6) 魏建香,孙越泓,苏新宁.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文档聚类算法.情报学报,2010,(3) 魏建香,孙越泓,苏新宁.一种基于免疫选择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1) ( 来自CNKI 和 维普,截止2012-08-02 ) 原文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23-598394.html
1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适用于CiteSpace分析的领域:社会科学 v. 自然科学
热度 2 ChaomeiChen 2012-10-11 11:46
doudoubar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陈老师您好,想问一下CiteSpace在社会科学中应用很少,是不是原来该软件就是为理工科设计的呢?在社会科学中有没有应用的价值? CiteSpace可适用于各个领域。分析社会科学会有同等的价值。 用CiteSpace来分析自然科学领域目前可能比社科领域更多一些,但是没有见过具体统计。 自然科学的发展,新理论,新概念,新发现等形形色色的变化等比社会科学领域相对频繁,内容变化幅度大,也较容易铺捉。CiteSpace的核心思想是体现这类变化,所以选材时自然会有这方面的考虑。另外,库恩的范式转移提供了一个主要理论依据,最初几年我自己选的确实都是涉及这几类的变化:范式转移的领域(如弦论),证据的影响(物种灭绝),事件的影响(恐怖主义),科学前沿(再生医学),等等。 总之,分析社会科学会有同等的价值,尤其是研究科学史,哲学史,社会网络,经济,体育,管理等领域都值得深入分析表述。
个人分类: CiteSpace使用指南|8945 次阅读|4 个评论
投资基础性领域为什么对百度未来发展是很有利的?
geneculture 2012-10-8 10:49
1.提出问题 对于未来百度财务业务的发展方向,李昕晢高度赞扬前任 王湛生 对于百度财务控制体系建立的贡献,认同此前投资资金的快速稳健策略。同时,李昕晢表示将如果看到商机,百度会积极投入,“ 中国互联网 还处于初期阶段, 投资基础性领域,对百度未来发展是很有利的 。” 其中,百度 CFO 李昕晢 的话语(“ 中国互联网 还处于初期阶段,投资基础性领域,对百度未来发展是很有利的”)中 蕴涵了 什么问题? 我认为,关键性的问题是:如何判断“什么是基础性领域”及其“对百度未来发展为什么是很有利”的? 2.分析问题 处于“初期阶段”的“中国互联网”当前仍然面临的“基础性领域”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互联网实验室董事长方兴东认为,未来10年,互联网将是中国软实力全球崛起的主战场。面对机遇,中国互联网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也就是互联网复杂性的新挑战,这种复杂性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来自于内部,一个来自于外部。前者就是互联网如何顺利融入整个社会,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全新 基础设施 ;后者是中国互联网如何 走出去 ,影响国际,在全球范围建立 竞争力和话语权 。” 其中,“中国未来发展的全新 基础设施 ”就是“基础性领域”。它目前面临即“面对四大矛盾升级引发的四大挑战”(以下调整凸显“ 信息 ”的地位): 挑战之一: 信息爆炸 与 用户体验 的矛盾 挑战之二:维护 信息秩序 打击 不良信息 挑战之三: 信息分享 与 版权保护 的问题 挑战之四: 信息营销 与 商业信用 的缺失 其中,各方面都离不开“信息”这一核心概念和它在“基础性领域”所具有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 通俗地讲,“信息是由语言、知识、软件三个部分所构成的”(《融智学导论》邹晓辉Geneculture)。而其中,最基础而关键的问题就是“语言和知识的定性与定量的问题”(《融智学导论》邹晓辉Geneculture)。 然而,以往的语言学和语言哲学均因为形式化技术所存在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即:几乎排除了汉语(中文)在普通语言学(索绪尔)以及形式语言学(乔姆斯基、塔斯基、蒙塔古、费尔默等人)乃至语言哲学(弗雷格、罗素、维特更斯坦、卡尔纳普、戴维森等人)中“在全球范围建立 竞争力和话语权 ”。 3.解决问题 “言和语的划分及其关系原理”的发现与“三类双语协同处理技术”的发明,不仅可从理论上彻底解决上述这个根本性问题,而且,还可以显著改变国际互联网和知识经济的既有格局——至少可以凸显基于汉语(中文)这一隐性双语而明确“言和语的关系”进而确立“三类双语协变”的国际互联网时代知识加工的新格局 。这不仅可把大学乃至整个教育产业和科技行业融入“中国未来发展的全新 基础设施 ”就是“基础性领域”,而且,还可较快地在全球范围建立其基于汉语(中文)这一隐性双语 的 竞争力和话语权。 参考文献 (网络版) 电子商务大百科. 2012,中国互联网产业面临的四大挑战 (2011-12-07 15:51:36) 邹晓辉Geneculture. 与中外的语言学教授和语言哲学教授分别论道 (2012-09-13 13:07:49) 邹晓辉Geneculture. 语言学和机器翻译的两个基本问题及其求解途径探新 (2012-10-8 01:05)
个人分类: 双语信息处理|2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招聘油脂领域博硕
chenwj 2012-10-6 10:27
本课题组主要从事功能食品与油脂化学方向的研究,根据工作需要长期招聘油脂化学领域的博士、硕士科研人员,有意请留言。
2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Postech科技领域优秀论文排名世界第76位
chnfirst 2012-10-4 13:29
http://chinese.joins.com/gb/article.do?method=detailart_id=92470 Postech科技领域优秀论文排名世界第76位 成始允 记者 | 2012.09.18 08:34 在科学技术领域被国际上多次引用的“优秀论文”评估中, Postech成为了韩国国内唯一进入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 荷兰莱顿大学(Leiden)科学技术调查研究所最近按照学科类别对全世界500所大学2005年~2009年发表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论文引用索引)论文的引用次数进行统计,并公布了各大学SCI论文引用次数进入前10%的比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以25.2%的比率高居榜首,这意味着,在麻省理工学院发布的100篇SCI级论文中,引用次数进入前10%的论文就有25篇。排名前五名的还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哈佛大学(Harvard)、莱斯大学(Rice)和斯坦福大学(Stanford),这些学校进入前10%的比率也超过了20%。 在韩国国内范围,Postech(14.1%)和KAIST(11.4%)分别名列冠亚军,其后依次是首尔大学(8.9%)和梨花女子大学(8.4%)。全北大学论文的引用率为8.1%,成为了唯一登上第五的地方大学,非常吸引眼球。延世大学和高丽大学(7.8%)排在并列第6位。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Postech进入了前100,排名第76位,而KAIST则排在第196位,首尔大学为第352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0 个评论
[转载]中药领域抗癌的研究异常活跃
热度 1 genesquared 2012-10-4 00:41
中药领域抗癌的研究异常活跃 发表于 2012 年 10 月 3 日 由 admin | 发表回复 临床用肿瘤疾病用药竞争格局显示,抗肿瘤中药的市场每年呈两位数增长。 肿瘤恶性肿瘤是以细胞分化异常、增殖异常、生长失去控制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癌细胞直接侵袭周围组织或经淋巴和血循环形成远处转移,累及正常器官,影响其功能,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引起空腔脏器如胃肠道、泌尿生殖道梗阻或因恶病质而导致机体死亡。 目前手术、放疗和化疗是治疗肿瘤的三大方法,但三种疗法在消灭癌症病灶和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损伤正常细胞,带来明显毒副反应、并发症和后遗症,影响机体的抗癌能力和脏腑功能恢复。于是人们把目光转向了中药,传统中医药在改善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延长带瘤患者生存时间以及减少远处转移灶发生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在全球”回归自然”思潮影响下,人们开始重视植物药的研究与开发。中药领域抗癌的研究异常活跃,无论是在单味药还是在复方及中药提取物研制的新药,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医认为癌症属于正虚邪实,中医药对肿瘤治疗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扶正、固本、驱邪。如因脾肾两亏、久病入络而确立”健脾益肾,散结通络,解毒抗癌”的治法而上市的养正消积胶囊,在临床上用于不宜手术的脾肾两虚、瘀毒内阻型原发性肝癌辅助治疗。最近英国卡迪夫大学医学院研究证实,抗肿瘤创新中药养正消积胶囊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研究人员指出,在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过程中,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起到了关键作用,养正消积胶囊可以显著干预PI3K/AKT通路,从而对乳腺癌、肠癌、前列腺癌、肺癌、胃癌和骨肉瘤等肿瘤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起到明显抑制作用,有效控制肿瘤的病变发展。 1992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单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取得良好效果。这一结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不久美国waxman研究所和哈医大联合开发Trisenox(三氧化二砷)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随后美国PolaRx公司从waxman研究所得到了Trisenox.在美国的三期临床结束后,美国晶体技术与工业有限公司(CTI)全资收购了PolaRx.2000年4月,CTI上报FDA,同年9月FDA就批准了规格为1mg/ml的Trisenox,创下了半年即获批的记录。Trisenox的活性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中药砒霜。砒霜作为中药最早记载于宋代《日华子本草》,之后历代医书都有记载。它的功能主治为劫痰截疟、杀虫、蚀恶肉。治疗寒痰哮喘、疟疾、休息痢、梅毒、痔疮、瘰疬、走马牙疳、癣疮、溃疡腐肉不脱。现代研究发现三氧化二砷通过结合或抑制各种含巯基蛋白和酶系统产生毒性,影响线粒体酶,损害组织吸收,抑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并松解氧化磷酸化过程,从而导致细胞代谢异常,抑制ATP产生氧化磷酸障碍及抑制谷胺苷肽抗氧化作用,使白血病细胞死亡。 我国科研人员在寻找抗癌药物过程中,不断发现某些中药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抗肝癌效果良好。当归、川芎、丹参、赤芍等对于气滞血瘀的肿瘤患者,能减弱血小板凝聚性,使癌细胞不易在血液中停留、聚集、种植;改善肿瘤部位的缺氧状态,抑制癌细胞的无氧酵解,并利于免疫淋巴细胞细胞毒到达肿瘤部位,以发挥抗癌作用等等。在同肿瘤进行的不懈的斗争中,科学家都在努力寻找有效而低毒的抗癌药物,中药因其独特的抗癌机制,越来越成为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 来自:米内网 全球分子诊断网(zhenduan.org) —— 是以转化医学/分子诊断以/个体化医疗为核心内容的行业门户,为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从业者提供信息分享的平台。 分类: 时事 , 研究进展 标签: 中药 , 抗癌
个人分类: Herb|1379 次阅读|1 个评论
要做科学研究领域的螺丝钉
sulihong 2012-9-27 23:00
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曾是我在小学的时候老师挂在嘴边的话.
个人分类: 评论|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研领域的潜规则(zz)
热度 1 skwangouc 2012-9-24 18:36
方舟子:欣赏一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计算机处项目主任、天津大学计算机学院操晓春教授的财务报表。从多个渠道反复申请同一个内容,获得了重复资助,并且大量经费都被以差旅费等名义支取了。
39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帖)微生物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领域的大小牛
zwbyt 2012-9-24 09:56
Sir David Hopwood John Innes 研究所教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爵士 sir ,链霉菌遗传学的大牛,发表了天蓝色链霉菌的基因组序列,以及编了一本链霉菌遗传操作的 ‘ 圣经 ’ 。 2009 年上海的放线菌生物学大会就专门为他 76 周岁生日举行盛大晚会。另外有好多的生物合成的牛人都在其门下做过博后研究。个人主页: http://www.jic.ac.uk/staff/david-hopwood/index.htm 目前基本退休。 Christopher T. Walsh 哈佛医学院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生物合成酶及修饰酶的结构和功能,抗生素和 siderophores 的生物合成及抗性研究。主要贡献在非核糖体多肽( NRPS )的生物合成和大环化,比如万古霉素, microcin 等分子, 还鉴定了一系列酶的功能 in vitro (这个领域当之无愧的老大)。基本上美国一半以上该领域的 faculty 都在其门下做过博士或者博士后(听说的,未统计)。发表了很多详细的 review ,是该领域的经典必读啊。主页: http://walsh.med.harvard.edu/frame_research.htm 个人自传: http://www.jbc.org/content/285/39/29681 Peter F. Leadlay 剑桥大学教授,首次发现红霉素 erythromycin 是由 PKS ( polyketides ,聚酮合成酶)合成, PKS 分子机理研究和组合生物合成研究的大牛。曾经听过他的报告,还有他的学生的报告。主页: http://www.bio.cam.ac.uk/~pflgroup/index.html Mohamed A. Marahiel 德国马尔堡大学教授,德国科学院院士。非核糖体多肽( NRPS )和核糖体多肽( RPS )的大牛。主要研究 NRPS 的晶体结构,合成机理,组合生物合成和 chemoenzymatic synthesis ,和酶催化反应机理。代表分子太多, surfactin 等等主要来之 bacillus 。 主页: http://www.uni-marburg.de/fb15/ag-marahiel Chaitan Khosla 斯坦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 PKS 分子机理,工程修饰,异源表达等。代表分子: erythromycin 和 epothilone 。 Kosan 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成功开发 epothilone 作为抗癌药物。主页: http://www.stanford.edu/group/khosla/Home.html David Cane 美国布朗大学,大牛,主要研究 PKS ,非诚勿扰某女曾在该组。主页: http://www.chem.brown.edu/Faculty/dec/Research.html Richard H. Baltz lily 公司,链霉菌遗传学的大牛,主要负责 daptomycin 的生物合成,异源表达和组合生物合成,这个事 NRPS 组合生物合成做的最好的化合物。 Ben Shen 美国威斯康星 — 麦迪逊大学药学院药学教授。中国人很多。代表分子 bleomycin (杜良成, NRPS-PKS hybrid ) , leinamycin (唐功利和 Yi-Qiang Cheng , trans-AT ) , C-1027 (刘文,聚二炔)。主页: http://www.chem.wisc.edu/~shen/SHEN_GROUP.html Wilfred A. van der donk UIUC, 荷兰人,也听过这个人的报告。主要研究羊毛硫抗生素(该领域大牛)和膦酸类化合物,中国人也很多。主页: http://vanderdonk.scs.uiuc.edu/van_der_Donk/Home.html David H. Sherman 密歇根大学,代表作: Pikromycin 中的 PKS module-skiping 机理等。主页: http://www.lsi.umich.edu/facultyresearch/labs/sherman/pi 邓子新 院士,上交大和武大教授。 Hopwood 的博士生,中国该领域的第一把交椅吧,主要成果:南昌霉素,梅岭霉素, DNA 分子硫化修饰系统。 Bradley Moore Scripps 研究所教授, NRP ( natural product reports )新任主编,年轻有为,主要研究海洋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跟海洋天然产物领域的大牛 W.Fenical 合作,代表分子 salinosporamide 。主页: http://moorelab.ucsd.edu/ Jason Micklefield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研究 CDA 的合成机理和突变合成,貌似这不是他研究的主要方向。主页: http://www.manchester.ac.uk/research/jason.micklefield/ Blaine A. Pfeifer Khosla 的博士,第一次在 e.coli 中表达出了 erythromycin 前体 6-Ed ,专长 PKS 在的异源表达。跟 Gregory Stephanopoulos 合作在 e.coli 表达出了紫杉醇的前体。主页: http://engineering.tufts.edu/chbe/people/pfeifer/index.asp Yi Tang UCLA , Khosla 的博后, in vitro reconstruction of Iterative Polyketide , 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最近很火。主页: http://www.seas.ucla.edu/~yitang/index.htm Christian Hertweck 德国 HKI ,在 Jena 。新生代牛人,代表分子 Rhizoxin ,证明它是由植物病菌的内生细菌产生的,还首次在厌氧菌中发现抗生素。现在主要研究 genome mining find natural products 。主页: http://www.hki-jena.de/index.php ... fa26888220b6f6/2/16 J?rn Piel 德国波恩大学,年轻有为,代表作 trans-AT , 代表分子 bacillaene , pederin 。 Rolf Müller 德国萨尔大学,主要做粘细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和异源表达,代表作 NRPS 中的 module skipping 。 Lutz Heide 德国图宾根大学,链霉菌中 aminocoumarins 类化合物的合成。 Gregory L. Challis 英国华威大学,主要贡献是 genome mining 。 Sean F. Brady 洛克菲勒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从 metagenomics 中发现天然产物。是大牛 Jon Clardy 的学生。 Liangcheng Du UNL ,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天然产物的发现和合成。 Shu-Ming Li 德国马尔堡大学,主要研究真菌中生物碱的生物合成 Clay C.C. Wang 南加州大学, mining Aspergillus 也做的不错。 日本的不太了解,貌似该领域不错。 国内其他: 刘文,最近很火,有机所的百人。还有唐功利也是百人,做的很好。此外还有南海所的张长生鞠建华都做的不错。沈月毛刚刚去了山大,也做的很好。微生物所的几个谭荣华张长新等人也做生物合成有关的一些工作,很不错。 PS : Jay Keasling ,在细菌 E.coli 中合成青蒿素,牛啊!
3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诺奖热门人选WEINBERG RA 的学术影响力分析
热度 1 xupeiyang 2012-9-21 11:13
癌症研究领域的大牛Robert A.Weinberg身上笼罩着一道道绚丽的光环:美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的Whitehead研究所创始人之一……他的一系列杰出研究工作已经成为肿瘤研究领域乃至整个医学生物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因此近年来对于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呼声也逐年增高。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2-9/2012919103803510.htm 引文报告 唯一作者概要:WEINBERG RA 时间跨度=所有年份. 数据库=SCI-EXPANDED. 此报告中的引文均来源于Web of Science收录的文献。执行"被引参考文献检索",可查看Web of Science未收录文献的引文。 被引频次总计: 87574 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 86420 施引文献: 60446 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 60157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 223.97 h-index: 142 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CitationReport.do?product=WOSsearch_mode=CitationReportSID=T1obn4PAD18AG9FAKO2page=1cr_pqid=5viewType=summary 字段: 作者 记录 计数 %,共 39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WEINBERG RA 347 88.747 % WEINBERG R 44 11.253 % HAHN WC 18 4.604 % BROOKS MW 14 3.581 % PARADA LF 14 3.581 % LODISH HF 13 3.325 % MCINNESLEDOUX P 13 3.325 % REINHARDT F 12 3.069 % JACKS T 11 2.813 % STERN DF 11 2.813 % 字段: 国家/地区 记录 计数 %,共 39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USA 381 97.442 % CANADA 8 2.046 % AUSTRALIA 7 1.790 % ENGLAND 6 1.535 % FRANCE 6 1.535 % ISRAEL 5 1.279 % NETHERLANDS 5 1.279 % JAPAN 4 1.023 % SWITZERLAND 3 0.767 % GERMANY 2 0.512 % 字段: 文献类型 记录 计数 %,共 39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ARTICLE 267 68.286 % MEETING ABSTRACT 41 10.486 % REVIEW 39 9.974 % EDITORIAL MATERIAL 22 5.627 % NOTE 9 2.302 % LETTER 6 1.535 % CORRECTION 4 1.023 % PROCEEDINGS PAPER 4 1.023 % 字段: 基金资助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39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BREAST CANCER RESEARCH FOUNDATION 16 4.092 % NIH 11 2.813 % MIT LUDWIG CENTER FOR MOLECULAR ONCOLOGY 10 2.558 % U S DEPARTMENT OF DEFENSE 7 1.790 % BREAST CANCER RESEARCH FUND 3 0.767 %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3 0.767 %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3 0.767 % ADVANCED MEDICAL RESEARCH FOUNDATION 2 0.512 % ALEXANDER AND MARGARET STEWART TRUST FUND 2 0.512 %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RESEARCH 2 0.512 % 字段: 组织 记录 计数 %,共 39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MIT 296 75.703 % WHITEHEAD INST BIOMED RES 166 42.455 % HARVARD UNIV 73 18.670 % LOUISIANA STATE UNIV 22 5.627 % DANA FARBER CANC INST 19 4.859 % MASSACHUSETTS GEN HOSP 18 4.604 % TUFTS UNIV 18 4.604 % BRIGHAM WOMENS HOSP 15 3.836 % WHITEHEAD INST 14 3.581 % NCI 8 2.046 % 字段: 出版年 记录 计数 %,共 39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1986 21 5.371 % 1988 17 4.348 % 2008 16 4.092 % 1983 15 3.836 % 1987 15 3.836 % 1995 15 3.836 % 2002 15 3.836 % 1982 13 3.325 % 1993 13 3.325 % 1994 13 3.325 % 1999 13 3.325 % 2010 13 3.325 % 1985 12 3.069 % 1989 12 3.069 % 1996 12 3.069 % 1997 11 2.813 % 2000 11 2.813 % 1984 10 2.558 % 1992 10 2.558 % 2007 10 2.558 % 2009 10 2.558 % 1981 9 2.302 % 1998 9 2.302 % 2001 9 2.302 % 1979 8 2.046 % 1990 8 2.046 % 2003 8 2.046 % 2004 8 2.046 % 2011 8 2.046 % 1991 7 1.790 % 1975 6 1.535 % 2006 6 1.535 % 1980 5 1.279 % 2005 5 1.279 % 1974 4 1.023 % 1977 3 0.767 % 1978 3 0.767 % 1970 2 0.512 % 1972 2 0.512 % 1973 2 0.512 % 1976 2 0.512 % 字段: 研究方向 记录 计数 %,共 39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CELL BIOLOGY 134 34.271 %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129 32.992 % SCIENCE TECHNOLOGY OTHER TOPICS 97 24.808 % ONCOLOGY 49 12.532 % GENETICS HEREDITY 30 7.673 % DENTISTRY ORAL SURGERY MEDICINE 24 6.138 % VIROLOGY 21 5.371 % LIFE SCIENCES BIOMEDICINE OTHER TOPICS 15 3.836 % DEVELOPMENTAL BIOLOGY 13 3.325 % RESEARCH EXPERIMENTAL MEDICINE 10 2.558 % IMMUNOLOGY 9 2.302 % BIOTECHNOLOGY APPLIED MICROBIOLOGY 5 1.279 %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5 1.279 % HEMATOLOGY 5 1.279 %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 4 1.023 % CHEMISTRY 3 0.767 % MATERIALS SCIENCE 3 0.767 % OTORHINOLARYNGOLOGY 3 0.767 % BIOPHYSICS 2 0.512 % MICROBIOLOGY 2 0.512 % PATHOLOGY 2 0.512 % 字段: 来源出版物 记录 计数 %,共 39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44 11.253 % CELL 42 10.742 % NATURE 35 8.951 %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19 4.859 % 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 17 4.348 % JOURNAL OF VIROLOGY 16 4.092 % CANCER RESEARCH 13 3.325 % SCIENCE 13 3.325 % COLD SPRING HARBOR SYMPOSIA ON QUANTITATIVE BIOLOGY 10 2.558 %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9 2.302 % GENES DEVELOPMENT 8 2.046 % ONCOGENE 8 2.046 % NATURE GENETICS 7 1.790 %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 AND DENTOFACIAL ORTHOPEDICS 6 1.535 % CANCER CELL 5 1.279 % CELL CYCLE 5 1.279 % EMBO JOURNAL 5 1.279 % 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5 1.279 % VACCINE 4 1.023 % BLOOD 3 0.767 % CANCER 3 0.767 % DENTAL MATERIALS 3 0.767 %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3 0.767 %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3 0.767 % NATURE CELL BIOLOGY 3 0.767 % NATURE REVIEWS CANCER 3 0.767 % SCIENTIFIC AMERICAN 3 0.767 % VIROLOGY 3 0.767 % AMERICAN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2 0.512 % 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 2 0.512 % AUSTRALIAN DENTAL JOURNAL 2 0.512 %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2 0.512 % CANCER BIOLOGY THERAPY 2 0.512 % 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 2 0.512 % DEVELOPMENTAL BIOLOGY 2 0.512 % DEVELOPMENTAL CELL 2 0.512 %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2 0.512 % FEDERATION PROCEEDINGS 2 0.512 %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 0.512 %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 0.512 %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2 0.512 % NATURE MEDICINE 2 0.512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 0.512 % 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 2 0.512 % 字段: Web of Science 类别 记录 计数 %,共 39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CELL BIOLOGY 134 34.271 %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128 32.737 %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97 24.808 % ONCOLOGY 49 12.532 % GENETICS HEREDITY 30 7.673 % DENTISTRY ORAL SURGERY MEDICINE 24 6.138 % VIROLOGY 21 5.371 % BIOLOGY 15 3.836 % DEVELOPMENTAL BIOLOGY 13 3.325 % MEDICINE RESEARCH EXPERIMENTAL 10 2.558 % IMMUNOLOGY 9 2.302 % BIOTECHNOLOGY APPLIED MICROBIOLOGY 5 1.279 % HEMATOLOGY 5 1.279 % MEDICINE GENERAL INTERNAL 5 1.279 %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 4 1.023 % MATERIALS SCIENCE BIOMATERIALS 3 0.767 % OTORHINOLARYNGOLOGY 3 0.767 % BIOCHEMICAL RESEARCH METHODS 2 0.512 % BIOPHYSICS 2 0.512 % CHEMISTRY MULTIDISCIPLINARY 2 0.512 % MICROBIOLOGY 2 0.512 % PATHOLOGY 2 0.512 % http://wcs.webofknowledge.com/RA/analyze.do?APP_RETURN_URL=http%3A%2F%2Fapps.webofknowledge.com%2Fsummary.do%3FSID%3DT1obn4PAD18AG9FAKO2%26product%3DWOS%26parentQid%3D2%26parentProduct%3DWOS%26qid%3D7%26search_mode%3DDaisyOneClickSearchNoHistorySID=T1obn4PAD18AG9FAKO2product=WOSPRODUCT=WOScanRun=yesmode=AnalyzeviewType=summaryparentQid=7db_id=resultSetID=7ua_url=http%3A%2F%2Fapps.webofknowledge.commaxRecs=100000maxSave=100000field=AU_%E4%BD%9C%E8%80%85_Author_enmaxRows=50threshold=2sortType=Valuex=14y=7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5434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已在我的研究领域打败了日本,但那有什么用!
热度 6 caojian123 2012-9-20 20:45
我已在我的研究领域打败了日本,那就是:钓鱼岛历史研究领域。他们万万没想到,我读到的钓鱼岛历史比他们读到的尖阁诸岛历史要长得多。 日本永远无法把尖阁诸岛的历史拉长了,这就是我盖棺定论的研究结果。 我的研究领域打败日本了吗? 打败了,能挽回日本对我们的尊重吗? 研究领域靠人,胜败还得靠人。 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人物的舞台,而不是科研人员的舞台。虽然美国的原子弹加速了二战的历史进程,但从本质上看,是政治领袖创造了原子弹从横空出世到隆重登场的各种条件。 所以,人们通常会说改写这段历史的是几个关键政治人物(大家知道),而不是爱因斯坦或原子弹。 鉴于此,我们还要对政治和科研好好权衡一下,何时搞科研,何时搞政治,必须心中有数,不可偏废。
3605 次阅读|4 个评论
复杂网络领域相关网址 (会一直更新)
ywpeng 2012-9-5 11:24
1. http://www.samsi.info/ 2. http://cscs.umich.edu/~crshalizi/notabene/complex-networks.html 3. http://www.cscs.lsa.umich.edu/~crshalizi/notabene/ 4. http://www.barabasilab.com/ 5. http://math.nist.gov/~RPozo/complex_datasets.html 6. http://www.ee.cityu.edu.hk/~cccs/ 7. http://cnets.indiana.edu/tag/complex-networks 8. http://www.santafe.edu/ 9. http://210.42.106.196/Research/fxx.htm 10.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205
1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统生物学和复杂网络领域的NB人物 (一直会更新)
ywpeng 2012-9-4 11:30
1. Uri Alon,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http://www.weizmann.ac.il/mcb/UriAlon/ 2. Trey Idek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CSD) http://idekerlab.ucsd.edu/Pages/default.aspx 3. Leroy Hood, Institute for Systems Biology (Seattle, WA, USA). https://www.systemsbiology.org/hood-group 4. Hiroaki Kitano, the Systems Biology Institute (SBI) http://www.sbi.jp/members.htm 5. Chao Ta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UCSF) Peking University (PKU), Center for Quantitative Biology (CQB) http://tang.ucsf.edu/ http://ctb.pku.edu.cn/tanglab/en/index.html 6. Michael B Elowitz,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http://www.elowitz.caltech.edu/ 7. Albert - László Barabási , Northeastern University's Center for Complex Network Research (CCNR) the Center of Cancer Systems Biology (CCSB) at the 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 Harvard University. http://www.barabasi.com/ 8. Marc Kirschner, the Department of Systems Biology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http://kirschner.med.harvard.edu/ 9. James Collin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t Boston University,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http://www.bu.edu/abl/index.html 10. Bernhard Ø. Palss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CSD). http://systemsbiology.ucsd.edu/Home 11. Alexander van Oudenaarden, MIT. http://web.mit.edu/biophysics/ 12. Ruedi Aebersold, 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 ETH Zurich ). http://www.imsb.ethz.ch/researchgroup/rudolfa 13. Ernst Hafen, ETH. http://www.imsb.ethz.ch/researchgroup/hafene 14. Markus Stoffel, ETH. http://www.imsb.ethz.ch/researchgroup/stmarku 15. Uwe Sauer, ETH. http://www.imsb.ethz.ch/researchgroup/sauer
1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原子分子物理的前沿领域
Irasater 2012-8-27 16:27
来自李娟师姐的文件 四.doc 原子分子物理是微观世界的第一层次,是认识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它的基础性强,它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社会进步和提高国防能力方面作用巨大。正是原子分子物理的深入研究的结果,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电子学和电子产业;光电子学和激光产业等现代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它的应用范围和渗透面广,随着原子分子物理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交叉学科,如:量子化学,分子反应动力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天文学。 当前原子分子物理最为活跃的领域是原子分子激发态结构和动力学研究 。在原子分子激发态的研究中,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和新的效应,引起人们的巨大的兴趣。 发现了原子中多个电子共同分享激发能的集合效应,观察到强磁场中原子的准朗道共振及其多重结构,强电场中原子正能区共振精细结构,强场中原子在阈值附近的混沌现象。里德堡原子以其巨大的碰撞截面引起人们的兴趣,外场作用下里德堡原子碰撞可能出现新的碰撞通道和人为控制碰撞通道,利用多种外场作用和激光选择性激发可以制备各种特殊的高激发态原子,如圆态、椭圆态、准圆态等,这称为原子精密操纵或原子工程。 原分子物理主要的前沿领域包括: A. 原分子激发态结构和动力学理论研究 用多通道量子亏损理论计算原子分子里德堡态结构;原子高激发态相对论效应;分子里德堡态阈上反键势形共振结构;原子内壳层光电过程的动态屏蔽效应。 B. 外场中原子分子激发态结构的研究 电离阈附近连续态和束缚态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谱结构的影响;强外场中的光电离和自电离;强微波场中的原子特性; 强外场中特殊原子态的制备;电磁联合场中碱原子抗磁谱的非氢特性及精细结构效应; 电磁交叉场中的双阱势及其可能的应用;分子里德堡态的外场效应等。 C. 囚禁离子激发态结构的精密测量 离子在不同外加场控制下的动力学特性;若干离子体系能级的高精度测量;离子冷却理与技术;离子阱频标机理和新方案及非中性等离子体等。 D. 原子分子高分辩激发态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的实验研究 利用高分辩电子能量损失谱仪,系统地对多种原子分子和团簇的能级结构、散射截面、振子强度开展实验研究。
个人分类: Professional knowledge|0 个评论
[转载]江西湖南湖北签署教育合作协议 三省全面推进教育领域合作交流
whyhoo 2012-8-22 21:51
8月21日,江西、湖南、湖北三省在武汉签署协议,全面推进教育领域合作交流。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湖北省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出席签字仪式。   袁贵仁在讲话中指出,江西、湖南、湖北同处中部,地缘毗邻,省情相近,历来都是人文荟萃、人才辈出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近年来,三省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袁贵仁强调,当前,长江中游城市集群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正努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此次三省签署教育合作协议,是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重要讲话的具体行动,是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袁贵仁希望三省教育部门抓住机遇,科学规划,务实推进,在探索教育区域合作发展上,努力取得新成果、创造新经验。一要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在促进区域教育科学发展上下功夫。把加强区域教育合作与推动教育资源共建结合起来,实现区域内教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把加强区域教育联动与深化教育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促进区域内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二要注重创新,提升能力,在服务三省发展中作贡献。三省教育部门尤其是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学科、科研等综合优势,主动适应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需求,加快培养更多急需人才、关键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围绕企业发展特别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积极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三要加强领导,统筹谋划,在区域教育合作实践上作示范。坚持政府积极引导,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科学制定合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分层分类稳步推进。以重大项目为纽带,搭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共同推动合作升级。积极探索联动发展模式,努力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支撑中部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王国生指出,为把三省区域打造成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极,加速推进中部地区崛起,今年初,江西、湖南、湖北三省签署了《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从构想进入具体实践的新阶段。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中部地区改善民生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教育。他表示,将以协议的签署为新起点,全面贯彻教育规划纲要,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切实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三省教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联动发展,努力将三省教育合作建设成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先行区、教育资源共享示范区,合力推动中部地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促进中部地区早日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江西、湖南、湖北教育部门负责同志代表三方签署协议。 原文见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208/140896.html
个人分类: 教育|2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皮肤细胞转化为血管 细胞编程领域向前迈进一步
oryzameng 2012-8-21 20:03
在体内外均可生成人造功能性血管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与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的研究人员采用源于人体皮肤细胞的干细胞首次在体外成功培育出人造功能性血管,并且还首次观察到将获得的干细胞植入动物体内能形成血管。未来这项新技术有望切实治疗人类最大的杀手之一——心脏病。该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研究人员将人体皮肤细胞的基因在实验室中进行“重新编程”,形成部分干细胞,并最终培育出功能性血管。英国心脏基金会教授徐庆博(音译)和该大学主席约翰•帕克都表示,这是个非常令人兴奋的研究,采用源于人体皮肤细胞的干细胞首次可以在人体外制成人造血管。 利用基因编程手段既可以将培育出的人造血管植入体内,以取代堵塞或损坏的血管,又可将“重新编程”的细胞注入人的腿部或心脏恢复血液流动。这种方法也可用于血液循环不畅通的糖尿病患者,以防止截肢。 在临床中,通过采用骨髓干细胞疗法治疗心脏病已经实现,然而,其长期有效性是比较低的,并且某些干细胞在被引入人体之后,有可能会形成肿瘤。新的研究表明,来源于皮肤细胞的部分干细胞在进入人体之前,可“重新编程”为血管细胞,且没有形成肿瘤的风险。 在动物实验中,他们把这些“重新编程”后获得的细胞注射到缺血的小腿(一条限制血流量的腿)中,结果腿部功能明显得到改善。研究人员说,新研究将带来患者自身的皮肤细胞转化成血管细胞来治疗血管堵塞类疾病的疗法,下一步将会把这种疗法用于测试治疗其他血管疾病。 由于心脏疾病正威胁着很多人的身心健康,这种疗法在个性化治疗方面将是一个重大进步。现在这还是一个早期的研究,但未来能够将“重新编程”的细胞注入受限血液流动的区域,或者将体外获得的全新血管移植入病人体内治疗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此项研究合作者之一、英国心脏基金会研究顾问埃莱娜•威尔逊博士说:“这一突破是再生医学领域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但在将其用于临床之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安全评估。” 该研究团队表示,从人体皮肤细胞中获得“部分多能干细胞”后,只需在短短4天就能直接将其转换成可以形成血管的一类细胞。而采用骨髓干细胞的方法需要较长时间,还会增加新的细胞形成肿瘤的几率。在未来,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心脏受损后的修复治疗;这些细胞也可用于药物筛选,以寻找治疗遗传性疾病的新疗法。 相关阅读: 皮肤细胞转化心肌细胞获验证 以色列科学家宣布,日前他们成功将取自老年心脏衰竭患者的皮肤细胞转化成了健康的心肌细胞。这些细胞已被证明能够发育成健康的心肌组织,并通过了大鼠移植实验的验证,类似疗法有望10年内在临床上获得应用。 负责该研究的以色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利奥尔•格普斯顿说,实验表明完全可以将采自心脏衰竭老年患者的皮肤细胞培育成健康的心肌细胞,而这种新培育出的心肌细胞几乎和患者刚出生时的心肌细胞无异,该疗法未来有望成为拯救心脏病患者的重要手段。 首次将鼠皮肤细胞直接转化为神经细胞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声称,他们在实验中绕过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这一步骤,首次直接将实验鼠皮肤细胞转化为神经细胞。 研究人员首先选择了19个与细胞重组或神经发展有关的基因,然后利用慢病毒将这些基因植入来自实验鼠胚胎的皮肤细胞中。32天后,其中一些皮肤细胞开始向神经细胞转化。研究人员随后筛选出3个基因,并再次利用慢病毒将其植入来自成年实验鼠尾部的皮肤细胞。一周内,约20%的实验鼠皮肤细胞转化为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不但可以表达神经蛋白,而且可与实验室中的其他神经细胞形成突触。 人体皮肤细胞可直接转换成血液 加拿大研究人员宣称,他们绕过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这一中间环节,直接将成人体皮肤细胞变为血液细胞,新方法对于理解细胞分化及再生医学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干细胞和癌症研究所主任米克•哈蒂亚领导的研究小组表示,临床试验可能于2012年展开,新方法或许意味着在可见的未来,那些因为手术或者贫血治疗等而需要血液的患者将能够使用自己的皮肤供血。 PNAS-2012-Margariti-1205526109.pdf
1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优先领域确定面临的5大困境
热度 3 Wuyishan 2012-8-10 06:40
科技优先领域确定面临的 5 大困境 武夷山 Keenan 在 2003 年发表的文章 ( Keenan, M. 2003 . Identifying emerging generic technologies at the national level: the UK experience. Journal of Forecasting , 22: 129–60) 中就提出,科技优先领域确定面临 5 大困境: (1) 如何确定“优先领域”的范围?理想地讲,既要考虑主题优先,也要考虑结构优先。而现实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前者。(博主:我国各省抓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度雷同,部分原因也是只考虑主题优先,不考虑结构优先。) (2) 优先领域确定过程中的机构定位应该是什么样?过去,有关部门和机构喜欢把优先领域确定过程内部化,现在,大家都强调这个过程应该开放,但是,有关部门和机构对开放过程中产生的建议并不欢迎。 (3) 优先领域的“粒度”应该多大?一方面,人们希望主题领域要聚焦,这样才易于产生政策影响;另一方面,人们也不希望产生一长串作为候选优先领域的主题领域清单,结果审都审不过来。 (4) 确定优先领域的准则是什么?广度、深度上都应该有准则。从广度上说,要不要邀请外部参与者对照科学准则以外的准则来评估主题领域?从深度上说,准则要定多细?理论上讲,准则越细,评价效果越好,但是,若准则太细,参与者就根本没有时间完成评价任务。 (5) 谁来做?选出来的代表真的能代表其所在社团吗? 转引自: Frank Glod , Foresight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setting in a small country: the case of Luxemburg, 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2009, 21 (8): 933-951 , 原文见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pdf/10.1080/09537320903262298 。
个人分类: 阅读笔记|391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将坚决有力回击帝国主义的嫉妒恨
热度 1 xupeiyang 2012-8-5 08:49
中国的发展强大,不可想象,不可阻挡。帝国主义人还在,心不死。今后,中国在一切领域都将坚决有力回击帝国主义的嫉妒恨。无论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文化、体育。。。。。。都将是长期的任务、永远的话题。 1895年8月5日,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近代共产主义的奠基人恩格斯在伦敦逝世,享年75岁。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221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模式识别领域的期刊,会议
hailuo0112 2012-8-3 21:15
来源: 李青山的日志 IJCAI (1+): AI最好的综合性会议, 1969年开始, 每两年开一次, 奇数年开. 因为AI 实在太大, 所以虽然每届基本上能录100多篇(现在已经到200多篇了),但分到每个 领域就没几篇了,象machine learning、computer vision这么大的领域每次大概也 就10篇左右, 所以难度很大. 不过从录用率上来看倒不太低,基本上20%左右, 因为内 行人都会掂掂分量, 没希望的就别浪费reviewer的时间了. 最近中国大陆投往国际会 议的文章象潮水一样, 而且因为国内很少有能自己把关的研究组, 所以很多会议都在 complain说中国的低质量文章严重妨碍了PC的工作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 估计这几年 国际会议的录用率都会降下去. 另外, 以前的IJCAI是没有poster的, 03年开始, 为了 减少被误杀的好人, 增加了2页纸的poster.值得一提的是, IJCAI是由貌似一个公司 的"IJCAI Inc."主办的(当然实际上并不是公司, 实际上是个基金会), 每次会议上要 发几个奖,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是IJCAI 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 和 Computer Thoughts Award, 前者是终身成就奖, 每次一个人, 基本上是AI的最高奖(有趣的 是, 以AI为主业拿图灵奖的6位中, 有2位还没得到这个奖), 后者是奖给35岁以下的 青年科学家, 每次一个人. 这两个奖的获奖演说是每次IJCAI的一个重头戏.另外, IJCAI 的 PC member 相当于其他会议的area chair, 权力很大, 因为是由PC member 去找 reviewer 来审, 而不象一般会议的PC member其实就是 reviewer. 为了制约 这种权力, IJCAI的审稿程序是每篇文章分配2位PC member, primary PC member去找 3位reviewer, second PC member 找一位. AAAI (1): 美国人工智能学会AAAI的年会. 是一个很好的会议, 但其档次不稳定, 可 以给到1+, 也可以给到1-或者2+, 总的来说我给它"1". 这是因为它的开法完全受 IJCAI制约: 每年开, 但如果这一年的IJCAI在北美举行, 那么就停开. 所以, 偶数年 里因为没有IJCAI, 它就是最好的AI综合性会议, 但因为号召力毕竟比IJCAI要小一些, 特别是欧洲人捧AAAI场的比IJCAI少得多(其实亚洲人也是), 所以比IJCAI还是要稍弱 一点, 基本上在1和1+之间; 在奇数年, 如果IJCAI不在北美, AAAI自然就变成了比 IJCAI低一级的会议(1-或2+), 例如2005年既有IJCAI又有AAAI, 两个会议就进行了协 调, 使得IJCAI的录用通知时间比AAAI的deadline早那么几天, 这样IJCAI落选的文章 可以投往AAAI.在审稿时IJCAI 的 PC chair也在一直催, 说大家一定要快, 因为AAAI 那边一直在担心IJCAI的录用通知出晚了AAAI就麻烦了. COLT (1): 这是计算学习理论最好的会议, ACM主办, 每年举行. 计算学习理论基本上 可以看成理论计算机科学和机器学习的交叉, 所以这个会被一些人看成是理论计算 机科学的会而不是AI的会. 我一个朋友用一句话对它进行了精彩的刻画: "一小群数 学家在开会". 因为COLT的领域比较小, 所以每年会议基本上都是那些人. 这里顺便 提一件有趣的事, 因为最近国内搞的会议太多太滥, 而且很多会议都是LNCS/LNAI出 论文集, LNCS/LNAI基本上已经被搞臭了, 但很不幸的是, LNCS/LNAI中有一些很好的 会议, 例如COLT. CVPR (1): 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方面最好的会议之一, IEEE主办, 每年举行. 虽然题 目上有计算机视觉, 但个人认为它的模式识别味道更重一些. 事实上它应该是模式识 别最好的会议, 而在计算机视觉方面, 还有ICCV与之相当. IEEE一直有个倾向, 要把 会办成"盛会", 历史上已经有些会被它从quality很好的会办成"盛会"了. CVPR搞不好 也要走这条路. 这几年录的文章已经不少了. 最近负责CVPR会议的TC的chair发信 说, 对这个community来说, 让好人被误杀比被坏人漏网更糟糕, 所以我们是不是要减 少好人被误杀的机会啊? 所以我估计明年或者后年的CVPR就要扩招了. ICCV (1): 介绍CVPR的时候说过了, 计算机视觉方面最好的会之一. IEEE主办, 每年举行. ICML (1): 机器学习方面最好的会议之一. 现在是IMLS主办, 每年举行. 参见关于NIPS的 介绍. NIPS (1): 神经计算方面最好的会议之一, NIPS主办, 每年举行. 值得注意的是, 这个会 每年的举办地都是一样的, 以前是美国丹佛, 现在是加拿大温哥华; 而且它是年底开会, 会开完后第2年才出论文集, 也就是说, NIPS'05的论文集是06年出. 会议的名字是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所以, 与ICML\ECML这样 的"标准的"机器学习会议不同, NIPS里有相当一部分神经科学的内容, 和机器学习有 一定的距离. 但由于会议的主体内容是机器学习, 或者说与机器学习关系紧密, 所以 不少人把NIPS看成是机器学习方面最好的会议之一. 这个会议基本上控制在Michael Jordan的徒子徒孙手中, 所以对Jordan系的人来说, 发NIPS并不是难事, 一些未必很 强的工作也能发上去, 但对这个圈子之外的人来说, 想发一篇实在很难, 因为留给"外 人"的口子很小. 所以对Jordan系以外的人来说, 发NIPS的难度比ICML更大. 换句话说, ICML比较开放, 小圈子的影响不象NIPS那么大, 所以北美和欧洲人都认, 而NIPS则有 些人(特别是一些欧洲人, 包括一些大家)坚决不投稿. 这对会议本身当然并不是好事, 但因为Jordan系很强大, 所以它似乎也不太care. 最近IMLS(国际机器学习学会)改选 理事, 有资格提名的人包括近三年在ICML\ECML\COLT发过文章的人, NIPS则被排除在 外了. 无论如何,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会. ACL (1-): 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最好的会议, ACL (Association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主办, 每年开. KR (1-): 知识表示和推理方面最好的会议之一, 实际上也是传统AI(即基于逻辑的AI) 最好的会议之一. KR Inc.主办, 现在是偶数年开. SIGIR (1-): 信息检索方面最好的会议, ACM主办, 每年开. 这个会现在小圈子气越来 越重. 信息检索应该不算AI, 不过因为这里面用到机器学习越来越多, 最近几年甚至 有点机器学习应用会议的味道了, 所以把它也列进来. SIGKDD (1-): 数据挖掘方面最好的会议, ACM主办, 每年开. 这个会议历史比较短, 毕竟, 与其他领域相比,数据挖掘还只是个小弟弟甚至小侄儿. 在几年前还很难把它列 在tier-1里面, 一方面是名声远不及其他的top conference响亮, 另一方面是相对容易 被录用. 但现在它被列在tier-1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了. 另: 参见sir和lucky的介绍. UAI (1-): 名字叫"人工智能中的不确定性", 涉及表示\推理\学习等很多方面, AUAI (Association of UAI) 主办, 每年开.
个人分类: 期刊会议|2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出热点
liwenbianji 2012-8-2 16:47
期刊编辑都希望看到能拓展现有范围、开创新领域的研究。科研人员也大都希望自己处于领域的前沿,并做出”重大发现”,但很多人并不太清楚当于何处着眼。经 常,他们见到某个小领域内的“动向”,通常是一波论文发表高潮,却发现此时再去参与又太晚了。所以,必须要能够提前预测到这种“动向”。 下一个重 大发现可能很难预测,不过在文献和国际会议中仍然有迹可寻。因此,有必要经常阅读您所在领域的最新文献以获悉最新动态。找寻那些在“讨论”部分中没能解释 透彻的结果,无法解释的结果中常蕴含有科学探索的机会;不过也要记得:首先发表这些结果的实验室占有先机。阅读“读者来信”也能帮你发现本领域内的争议, 而任何解决这些争议的工作都是期刊编辑所乐见的。 要博览而不是只阅读你本领域的研究。这有助于你发现和其他研究领域进行“交叉”的机会—比如或许 又开发了一种新技术,或者一个无关研究中又发现了一种与你领域有关的新的蛋白相互作用。阅读《自然》、《科学》、《细胞》等顶级期刊是随时了解其他领域进 展的一种方法。关键词检索数据库则是发现与不同研究进行交叉机会的方法。通过关键词检索你可以了解某一领域研究的数量和影响力。若某一课题去年的论文发表 总数或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发表数大增,就表明该领域已成为”热点”。反之,若新发论文很少,或基本都在低影响因子期刊,就表明该课题不会广受瞩目。 保持了解最新进展,发现“热门”研究领域及潜在“新问题”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参加国际会议。国际会议常通过论文摘要和壁报的形式报道初步结果,从而让你在结果发表之前就获知最新动向。和其他与会研究者讨论也有助于提炼出最精准的研究问题。 最 后,值得注意的是:课题受的关注越多,竞争也越大。此外,那些报道有争议的观点、提出难以解释的研究结果以及开创研究新方向的实验室往往占据先机,也许领 先好几个月。要考虑你自己的独特优势在那里。有无别人没有的专门设备、样品、或资源?能否通过合作在新领域里迅速取得成果?如果有,那么就应着手提炼研究 问题,设计研究方案,然后开展工作,开始角逐。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3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因组学研究的数据分析之一:学习相关领域的书籍
热度 1 tiezhengyuan 2012-7-26 15:32
“如何建立基因组学研究的数据分析平台?”之 学习相关领域的书籍 关于学习,我的第一个建议是花一点时间凝练出需要解决的生物学问题,目的是找到学习的方向,只要能有助于解决问题,就要创造条件开始学习,即使自己是门外汉,另外一些与解决问题关联度较差的知识可以先放放,即使可能非常流行或者在考试中经常出现。第二个建议是先找几本教材作为起点,一般只需要学习前面几章,目的是先入门,主要先搞清楚基本概念和学会基本技巧。第三个建议是在实践中学习,就是入门后立刻着手设计研究方案尝试解决这个生物学问题,然后根据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这个过程要反复多次,可能比较漫长,所以贵在坚持。下面列出的书籍都是我读过的,给出的学习建议可供参考: Perl 编程 l 《 Perl 实例精解》 ( 中文版 ) :建议作为 Perl 学习的常备书,适合从菜鸟到编程老手,建议第 1 - 4 章速读,第 5 - 11 章仔细学习,书后习题最好一个不拉的作完,第 13 、 17 、 18 、 20 章选读。 l 《 Perl 高效编程》 ( 中文版 ) :建议作为 Perl 编程时的常备书,实用性很强,许多编程技巧需要仔细阅读领会并实践,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编程阅历。 l 《 Perl 最佳实践》 ( 中文版 ) 和《精通 Perl 》 ( 中文版 ) :这两本书书可以作为学习《 Perl 实例精解》的补充,介绍编程的思维方式,介绍如何写出符合业界规范的程序,如果经常编写大家伙,特别是多人分工合作开发软件时,这两本书要仔细看了,但是如果编写的生物信息学程序的源代码只有百十来行,这两本书也可以略读。 l Beginning Perl for Bioinformatics (影印版):如果想一个月速成生物信息学,这本书是个好的选择,另外对生物学所知甚少,那这本书就能够提供进行生物信息学研究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如果愿意花费时间,而且具备生物学背景,这本书可以略读,直接学习 Perl 编程的书就可以了。 l Mastering Perl for Bioinformatics (影印版):学习第 1 , 2 , 6 , 7 , 9 章,特别是第 9 章,如果知道 Perl 编程,可以略读 Beginning Perl for Bioinformatics 和 Mastering Perl for Bioinformatics 这两本书,直接访问 http://bioperl.org/wiki/Main_Page ,把最新的帮助文档打出来学习就是,建议首先学习 SeqIO 包。 R 语言 l 《统计建模与 R 软件》和《 R 语言与统计分析》:适合初学者,可以作为 R 语言学习的入门书,仔细学习前面几章,可以换着看,这两本书适合用于课堂学习,涉及到研究则介绍深度还不够,特别是许多常用函数的功能没有面面俱到,要想得心应手你可能还需要仔细学习 R 的英文帮助信息。 l 《 R 语言及 Bioconductor 在基因组分析中的应用》:介绍如何使用 R / Bioconductor 包进行基因组学数据分析,主要学习如何使用相关软件包,这本书可以作为以上两本中文教材的进阶,优缺点同以上两本书类似,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要想掌握其中任何一个软件包,你还需要从 http://bioconductor.org/packages/release/bioc/ 下载说明书,并且在 R 环境里逐行运行软件包给出的 R 示范程序,两边对照学习,否则容易走马观花。 l 《 R 语言初学者指南》 ( 中文版 ) :限于介绍基本的 R 函数,但每一个函数都讲得很详细,而且不涉及统计学知识,可以把它作为 R 编程的常备参考书,随时查阅。 Linux 学习 l 《鸟哥的 Linux 私房菜 基础学习篇》:适合 Linux 初学者学习,全书内容都要熟读,培养在命令行下操作的习惯,对于复杂的或者经常重复的操作, windows 视窗反到不方便,不过因为软件版本升级一些安装 Linux 的步骤已经变了。 l 《鸟哥的 Linux 私房菜 服务器架设篇》:可以选读第 5 、 7 、 8 、 10 、 18 章。 l 《 Linux 速查手册指令范例》:不一定必须熟记所有 Linux 命令,只需要记住几个常用命令,其它命令用到时翻一下手册。 MySQL 数据库 l 《深入浅出 MySQL 数据库开发、优化与管理维护》:仔细学习第 2 - 5 , 27 章,受实验室研究方向限定,一般基因组学数据库即使数据海量,但往往数据之间关联性并不高,所以数据库并不复杂,除非你专门从事公开数据库维护或者数据挖掘,你不一定成为 SQL 数据库高手, SQL 一般会用就成。 l 《 MySQL Cookbook 》 ( 中文版 ) :可以作为上一本书的补充,查询 SQL 命令很方便。 MySQL Cookbook (English version): The book is nice for reference of SQL anytime. l 《 MySQL 开发者 SQL 权威指南》 ( 中文版 ) :可以找到一些比较复杂的 SQL 语句写法,不过这本书不好读,翻译得很晦涩。
6971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气科学领域最好的几个刊物
热度 8 ldh 2012-7-25 09:37
应网友的要求,我介绍一下国际大气科学界公认的几个顶尖专业刊物排名(不按影响子): (1)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简称JAS) (2)Journal of Climate (简称JC,该刊物是90年代从JAS分出来的) (3)Monthly Weather Review (简称MWR). ......................................................................................... 这里JAS主要发表理论研究,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JC主要发表关于气候变化方面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而MWR历史久远,主要发表天气过程方面的观测事实的揭示和数值预报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8289 次阅读|15 个评论
文科生的量子物理学习笔记——不完整的真相拼图
热度 1 zhanghuatian 2012-7-17 18:34
我是典型的文科头脑,毕业后对数理化基本上敬而远之。但是最近看了很多量子物理方面的书,也在网上看了一些国际科研机构发布的论文和资料,看得兴致盎然。过去从来没有想到物理、数学竟然是如此激动人心、充满戏剧性的领域。第一次觉得从事这些研究的科学家,现在看起来很酷! 看了很多之后,发现科学领域有一种有趣的局面:一方面,每天都有大量的实验报告得出新鲜有趣的结论,却得不到理论支持;另一方面,我们又有很多理论、假说无法在实验室里得到验证。 比如说,在量子力学领域,就不断有很多新的实验结果,在现有理论中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其实,在科学发展史上,也正是实验室里的这些奇特现象始终在推动着理论物理学家们不断前进,一步步发展出现有的种种理论。 现在,很多研究者正在把研究内容拓展到被传统科学界视为离经叛道的领域,比如:对梦境的影响和控制、人们在没有实际接触情况下的意识的互动、人在不同情绪时产生出的不同频率,等等。我曾看到这样一个研究:研究者把“911”事件发生时刻,全球范围的各种数据(包括地球磁力、太阳风、彩票等)汇集起来,结果发现各种数据都在那一时刻表现出巨大的波动,而这当然找不到合理的理论解释。 另一方面,理论科学家们用数学和物理推断出的很多理论,尚处于纸上谈兵阶段。就是说,很多在纸上推算出的结论还无法在实验室里得到证明,比如现在被广泛认可的超弦理论。 目前科学家们的梦想就是能在理论上达成大统一,得出一个能把一切理论统一起来、解释一切现象的终极理论。那将标志着“人类理性的最终胜利”(霍金语),将实现爱因斯坦等无数科学家的夙愿。 科学家史蒂芬.霍金曾预言说,终极理论将在未来20年内出现。但愿如此!对于只相信科学的人来说,只需等待20年就能了解宇宙的真理,这真的很让人乐观。 但是等等,先别高兴太早,别忘了,这里说的仍然只是理论。如果想把这个终极理论在实验室里得到检测和验证,恐怕我们还要等上好长时间。 比如说,探测十维空间所需的能量超过了我们最大的原子对撞机所产生能力的1000万亿倍;在实验室里产生模拟宇宙所需的温度是1000亿亿亿度,比恒星内部任何东西的温度都高。因此要想扭曲时空、验证宇宙的真理,恐怕人类需要耐心而漫长的等待,或是要借助地外文明的智慧。 对此,也有的科学家比较乐观。美国物理学家加来道雄认为,科学是以指数级速度在发展,人类的知识总量现在每十年翻一番。因此他个人认为“我们不必等一个世纪,我们的加速器、空间探测器和宇宙线计数器就将强大到足以间接探测第十维。” 总之,在探寻宇宙的终极真理这方面,人们已经走出很远,但是仍没有攀到顶峰。 那么,在科学宣告并证实终极理论之前,我们是否只能无所事事地等待? 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们当中可能有少数极为坚定的怀疑主义者会保存纯粹的观望态度,要真的等到终极理论,否则绝不改变对世界的看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无法假装什么也没发生。我们大概都免不了要去想:科学的每一个新发现、新理论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我看来,现有的这些每天都在刷新的科研成果,这些有待证明的科学结论就像一个巨大拼图的无数个碎片,我们拿到手,免不了要尝试着去拼凑出一个世界的真相。 而这个科学家们所提供的不完整的宇宙真相图,对于教育者、对于我们每个家长又意味着什么? 可以肯定的是:新科学将或多或少改变我们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我们可以依据科学实验的结果自己去推理。更多时候,我们会信赖权威的科学家们的推理和假说。我们还可能由于科学结论和种种古老智慧的吻合之处而更加接受或者全盘接受这些古老智慧。 我们都曾听说过各种经过艰苦的修炼最终悟道的经历。这些传说中的悟道多是在长时间的静坐、冥想、呼吸、闭关等修炼后出现的,悟道者体验到的是某种有强烈震撼感的经历。当然也有像六祖慧能那样顷刻间发生“顿悟”的。 对于这些,我还没有体会。在我看来,悟道可以不是那样神秘而艰难的。我的理解是:如果我们对世界产生了一些更接近真理的认识,那么我们就是在体验某种程度上的“悟道”。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科学家的不完整的真相拼图、根据古人的智慧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得出对世界的更接近真理的看法。我们不断修正自己的世界观、宇宙观和价值观,使之更接近真相。这也算作一种修行吧。 而这些不断修正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又将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有着强大的惯性,因此即使世界观有所变化,日常的具体思想和行为也只能是逐渐改变的。 这个有意识地去改变的过程大概就是修炼的过程,或者说是人类进化的过程。 那么,依据这个不完整的拼图,我们将得到哪些新的认识呢?这仍然是个未知数。。。。
44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非合作论坛 : 深化合作领域 掀开中非合作新篇章
whyhoo 2012-7-15 21:41
新华社内罗毕7月15日电(记者 马述昆 于胜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不但关系到双方的发展前景,而且对世界的稳定与繁荣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7月19日至20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将在北京举行。本届会议将评估2009年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后续行动的落实情况,审议并通过2013年至2015年的北京行动计划,对今后3年中非合作进行全面规划。 分析人士认为,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中非开展集体对话的重要平台和进行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有力推动了中非关系的发展。而即将举行的部长级会议无疑将进一步巩固中非合作成果,拓展和深化双方合作领域,掀开中非合作的新篇章。 中非合作生机勃勃 中非合作论坛已经走过十二年,推动中非经贸合作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非洲是中国第四大海外投资目的地。2011年中非贸易额达到1663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16倍。2011年,非洲对华贸易顺差达201亿美元。中国采取的关税优惠等促进非洲对华出口措施初见成效。非洲对华出口额增长迅速,从2000年的56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932亿美元。 此外,截至今年4月,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53亿美元,而10年前这一数字还不到5亿美元。超过2000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兴业,覆盖50个非洲国家。 分析人士认为,中非合作论坛无疑是促进中国和非洲合作的战略驱动力。在论坛的推动下,中非贸易获得了空前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有效改善。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一论坛推动了非洲对中国的商品出口,加快了中国对非投资和技术转让,为非洲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提升了非洲自主发展的能力,这些都为非洲人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据统计,中非合作对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多年保持在20%以上。 《坦桑尼亚每日新闻》报称,通过日益密切的经贸合作,中国和非洲实现了“双赢”,中国的关税优惠政策减轻了全球金融危机对非洲出口的影响,而非洲的庞大消费群体为中国的纺织品和电子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非洲的丰富资源也为中国企业的扩张提供了机会。 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除了在经贸方面日益密切的合作外,中国和非洲在其他领域也展开了许多合作。 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中非人文交流不断增强。双方共同搭建了“中非文化聚焦”、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民间论坛、智库论坛等一系列平台,推动中非人文交流。目前,除了每年有5000多人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在华学习外,非洲国家每年还有一万多人自费来中国留学。非洲已有22个国家共开设了29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吸引了当地大批学生及民众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知识。 此外,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省市级艺术团、民间艺术团、武术协会代表团等频繁访问非洲,深受当地民众欢迎。 近几年,中非还加强了民间交往。去年8月,第一届中非民间论坛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 今年7月第二届中非民间论坛在中国苏州举行,旨在加强民间交往,进一步夯实中非友好关系的民意基础。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民间论坛上呼吁中非民间组织进一步创新合作理念、拓宽合作领域,增进民间交往。他同时鼓励中非加强政府外交、议会外交、政党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的有效互动,建立起中非全方位、立体化合作体系。 分析人士认为,中非未来合作之路将越走越宽。非洲问题专家萨努沙·奈度告诉新华社记者,期待在本届部长级会议上中非双方达成新一轮的合作项目。 肯尼亚智库“区域间经济网络”主管詹姆斯·什克瓦提则期望中国加大对非洲的金融支持和扩大文化交流。另外鉴于中国目前的国际影响力,他认为中国或可成为非洲地区冲突的调停者。 中非合作造福世界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翟隽日前表示,在国际金融危机阴霾笼罩下,中非合作逆势强劲发展,不仅为中非经济而且为世界经济复苏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尼日利亚前总统奥巴桑乔告诉尼日利亚《国民报》,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之上的中非合作将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安全打下基础,否则世界经济活动将受损。 摩洛哥外交与合作大臣欧斯曼尼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中非合作论坛的举办具有战略意义,为进一步加强非洲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优先发展南南合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机会。他认为,中国参与非洲大陆的发展,对所有非洲国家来说非常有益,因为中国的对非政策是建立在公正、开放、互惠互利基础上的。 他同时表示,摩洛哥十分重视即将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并愿同中方进一步加强在论坛框架下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习近平日前在第二届中非民间论坛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中国和非洲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离不开中非人民的团结合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离不开中非关系的和谐发展。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7/15/content_2183741.htm
个人分类: 外交|1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智囊建议全面放开二胎:越晚越被动
热度 2 wyccn 2012-7-4 16:39
核心提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葛延风、喻东、张冰子三位专家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文章《完善社会政策需要着重解决的关键体制机制问题》,提出尽快调整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按户籍人口计算则出现了低于1的超低水平。建议尽快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可考虑全面放开二胎。否则,越晚越被动。 完善社会政策需要着重解决的关键体制机制问题 目前,社会政策在决策、执行中面临诸多挑战,要完善社会政策应着重解决一些关键性的体制机制问题,特别是完善运行机制,抓好关键领域的技术选择和管理。当前,应调整和完善不同层级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责任关系,完善公共投入和管理方式确保公众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受益,深化公共部门特别是事业单位改革,动员民间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推进影响长期发展的特殊领域政策调整,进一步推进公平的市场环境建设,加强对各个领域改革试点的宏观指导并优化考核机制。 ■葛延风 喻东 张冰子 社会政策的建设和制度完善,不仅要明确各个领域、各种具体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也要推进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尤其是抓好关键领域的技术选择和管理,全面提升服务和管理质量及效率。考虑到国际经验和我国社会政策领域在决策、执行中面临的挑战,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重视。 ——调整、完善不同层级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责任关系。 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是政府责任。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我国有五级政府,多年来,政府间责任关系不顺对社会建设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必须加快改革。核心问题是调整完善不同层级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上的决策、投入、执行和监督责任。 第一,强化中央政府的决策和规划责任。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领域,强调均等化和制度的一致性是必须坚持的方向。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中央政府的统筹规划责任。由于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异大,在具体政策上可给地方政府一定空间,但大的方向必须一致。 第二,进一步明确执行责任。应根据不同类型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特点,明确哪些由高层级政府执行,哪些由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执行,哪些由不同层级政府共同执行。从实际情况看,多数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责任执行必须主要依靠地方特别是县、市一级政府。 第三,根据执行责任明确投入责任。鉴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且相当多服务和管理需要地方执行的现实,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费用分担机制,强化中央政府以及省级政府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均等化财力。义务教育等领域可在近年来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支出项目的分担方式。 第四,强化高层级政府对地方社会建设的监督责任。目标及考核标准应更多由中央政府制定,具体监督考核的实施应主要依靠省级政府。同时,进一步发挥服务对象和公众的监督作用。 ——完善公共投入和管理方式,明确产品属性和费用分担机制,确保公众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受益。 第一,进一步明确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把握好“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化。标准化建设不仅要设立最低标准,也要设立最高标准,这是实现服务均等化的基础。考虑到区域间现实存在的差异,可以留出一定空间,但不能过大;在区域内,应对各种服务尽可能执行同样标准。 第二,改革投入方式,完善管理,提高公共投入绩效。不仅要稳步增加投入,更要通过制度建设提升公共投入的效率,并确保公共投入真正转化为公众福利。要扭转重基本建设、忽视日常运行投入的倾向,建立公共投入和有关服务价格调整的联动机制。同时,进一步强化对公共资金使用的监管,规范资金流程,推进公开透明,加强绩效评估;在具体管理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完善管理。当前要着力解决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之间信息化建设分割问题,实现信息共享。 第三,进一步明确产品属性和费用分担机制。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结合财力和不同类型服务的特点,分别采取免费、低于成本定价或按成本收费等方式。对于涉及大多数人的最基础性服务,最好采取免费或个人少量分担(控制浪费)方式。对于需要个人和家庭分担费用的服务,应充分考虑个人支付能力,同步建立相应的减免或补助政策,避免逆向转移支付,确保中低收入群体受益。 ——深化公共部门特别是事业单位改革,提高服务绩效。 公共部门特别是事业单位,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承担者。同时,其自身也不可避免有其特定利益诉求。因此,需要全面总结相关领域的经验教训,加快推进改革,提升服务质量和绩效。 第一,进一步强化分类改革和管理。事业单位服务领域繁多,类型复杂,差异性极大,不可能采取统一的组织管理模式。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分类对事业单位进行组织管理的改革思路,方向非常正确。但在操作过程中,仍需考虑教科文卫等不同领域差异以及同一领域内不同类型服务的差异,结合国际经验,进一步细化对事业单位的分类,选择差别化管理方式。 第二,进一步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一方面,要完善评价机制,评价的核心是公共服务质量、国民福利改善程度。在此基础上,员工薪酬、福利等激励措施应更多与评价结果挂钩。另一方面,要强化约束。当前最关键的是要扭转鼓励事业单位创收、创收收入自行支配、将职工收入与服务收入挂钩等做法,在强化政府投入、调整相关补偿机制的同时,对公共部门的资产处置和剩余分配进行严格控制。 ——立足制度建设,积极稳妥地动员民间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除了要在社会管理领域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外,还应该积极稳妥地动员民间和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就我国而言,民间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发展的潜力很大,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可以形成有益的补充。 第一,积极鼓励民间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在不少公共服务领域,民间和社会资本都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应积极鼓励,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服务格局,满足不同层次需求,促进民间和社会力量与公共机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同时,也必须考虑不同公共服务领域的内在规律,合理确定民间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 第二,明确区分营利和非营利机构,采取差别化管理方式。从国际经验看,民间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发展有不同目标和方式,在管理方面也必须实施差别化政策。对于营利机构,应按照企业模式进行管理,照章纳税。对于非营利机构,应坚持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原则,一方面,依据公益性原则,在税收、土地、委托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也要依法控制非营利机构的资产处置和剩余分配。此外,还要充分认识到民间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局限性。从国际经验看,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还没有民间和社会力量成为主导的先例。 ——加快推进影响长期发展的特殊领域政策调整。 第一,尽快调整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针对过大的人口压力,我国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快速下降。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我国的生育水平远低于1.8的官方公布水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按户籍人口计算则出现了低于1的超低水平。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均显示,我国生育水平已经明显低于2.1的更替水平。同时,按照国际经验,城市化、工业化和受教育水平提高等因素还会进一步加剧这一趋势。人口红利加速消失、老龄化加速以及未来可能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将成为新的重大挑战。鉴于这种现实,建议尽快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可考虑全面放开二胎。否则,越晚越被动。 第二,综合推进与户籍相关的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未来一个时期,城市化和人口流动仍将保持强劲态势,为避免城市内二元结构固化,加快推进与户籍相关的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意义重大。近年来,在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等不少领域,已经进行了很多改革探索,取得了不少好的经验。但总体上,问题还很突出,需要加快改革。一是从公众关注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特别是非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以及保障性住房等关键问题入手,尽快研究出台有关改革方案;二是要充分考虑特大城市、大城市及中小城市差异,从中小城市入手,加快推进改革;三是要同步推进相关体制改革,比如在财政转移支付中考虑人口流动因素,理顺利益关系,提高地方政府特别是流入地政府为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服务的积极性。在各种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中,也要更多考虑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带来的需求变化。 ——进一步推进公平的市场环境建设。 当前社会领域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有社会政策建设和社会管理改革滞后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和市场环境不完善、市场秩序混乱有很大关系。因此,完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意义重大。“十二五”期间,应以更有力的手段打击权钱交易、假冒伪劣等不法行为,消除垄断和各种形式的不公平竞争,使等量要素投入能够获得等量收益。同时,在收入分配中鼓励勤劳致富、遏制各种投机行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 ——加强对各个领域改革试点的宏观指导,优化考核机制。 第一,强化对地方改革试点的宏观指导。社会领域的建设和有关改革,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要鼓励地方进行试点。但必须强调的是,社会领域的建设有其内在规律,同时,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并非永远一致和统一,因此,强化顶层设计对地方试点的指导意义重大。鉴于社会领域问题复杂且很多问题相互交织,建议考虑在最高层建立实体性综合规划和指导机构。 第二,推进综合改革实验。由于社会领域很多问题相互交织,以单项突破方式推进改革有很大局限性。建议“十二五”期间,在东、中、西部选择若干省级行政区域,进行包括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以及其他相关体制改革的综合实验。另外,对有关改革实验应该完善试错和纠错机制。试点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或出现问题。通过试点发现问题本身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进行及时纠正和完善,可以使改革更加顺利。 第三,进一步调整完善干部考核机制,改变目前GDP考核优先的倾向,强化对地方社会发展水平尤其是社会领域服务质量和管理改善状况的考核,提高各级政府和地方领导干部对社会领域建设和改革的积极性,提升服务和管理能力。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
1557 次阅读|2 个评论
自动控制领域主要期刊2012年SCI影响因子
郭戈 2012-7-3 21:25
控制学科主要期刊SCI影响因子2012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or Factor Cited Half-life IEEE T SYST MAN CY B 3.08 3.337 6.2 AUTOMATICA 2.829 3.128 7.7 IEEE T SIGNAL PROCES 2.628 2.829 6.9 IEEE CONTR SYST MAG 2.491 3.423 10.0 IEEE T SYST MAN CY A 2.123 2.144 5.8 IEEE T AUTOMAT CONTR 2.11 2.773 10.0 IEEE T SYST MAN CY C 2.009 2.397 5 IEEE T CIRCUITS-I 1.97 2.044 6.7 IEEE T VEH TECHNOL 1.921 1.91 4.9 IEEE T CONTR SYST T 1.766 2.309 6.7 INT J ROBUST NONLIN 1.554 1.739 5.9 SIAM J CONTROL OPTIM 1.518 1.76 10.0 CONTROL ENG PRACT 1.481 1.844 7.3 IEEE T AUTOM SCI ENG 1.461 1.677 3.5 IEEE T CIRCUITS-II 1.41 1.54 6.3 ANNU REV CONTROL 1.319 2.204 5.6 SYST CONTROL LETT 1.222 1.718 10.0 IEEE T INSTRUM MEAS 1.214 1.175 6.9 CYBERNET SYST 1.182 0.695 8.6 ASIAN J CONTROL 1.034 0.906 4.2 INT J SYST SCI 0.991 1.257 8.5 IET CONTROL THEORY A 0.99 1.321 3.3 INT J CONTROL 0.977 1.084 10.0 IEEE SYST J 0.923 0.916 2.5 INT J ADAPT CONTROL 0.913 1.132 6.9 CIRC SYST SIGNAL PR 0.817 0.905 5.4 EUR J CONTROL 0.817 0.849 7.6 J DYN SYST-T ASME 0.802 1.006 10.0 INT J CONTROL AUTOM 0.749 0.75 3.4 OPTIM CONTR APPL MET 0.648 0.891 8.2 DYNAM SYST 0.623 0.504 9.1 J DYN CONTROL SYST 0.426 0.459 8.4 SCI CHINA INFORM SCI 0.388 0.387 1.4
个人分类: Academic学术研究|4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心血管领域SCI IF
xusuowen 2012-6-30 08:24
2011年心血管领域SCI IF
心血管领域旗舰杂志如 Circulation , Circulation Research , Eur Heart Journal,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ATVB 基本没有变化,变化最大的应该是 INT J CARDIOL ,由三点几突破到 7.0 ,原因在于该杂志发表大量的综述,而且致谢里必须引用主编发表在该杂志的一篇论文。 Plos One, Cell Res, Nat Commu, 不在讨论范围。 2011 年药理学专业期刊最新影响因子 ANNU REV PHARMACOL 21.6 PHARMACOL REV 20.2 PHARMACOL THERAPEUT 8.6 CURR OPIN PHARMACOL 6.8 BRIT J PHARMACOL ( BJP ) 4.4 MOL PHARMACOL 4.9 BIOCHEM PHARMACOL ( BCP ) 4.7 PHARMACOL RES (PR) 4.4 J PHARMACOL EXP THER ( JPET ) 3.8 J CLIN PHARMACOL ( JCP ) 3.4 J ETHNOPHARMACOL 3.0 CURR VASC PHARMACOL 2.9 PHARMACOTHERAPY 2.9 J CARDIOVASC PHARM ( JCVP ) 2.3 J PHYSIOL PHARMACOL 2.3 EUR J PHARMACOL ( EJP ) 2.5 BASIC CLIN PHARMACOL 2.2 PHARMACOL REP 2.4 VASC PHARMACOL 2.0 J CARDIOVASC PHARM T 1.9 FUND CLIN PHARMACOL 1.8 PHARMACOLOGY 1.8
1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快速笔记:合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genevalley 2012-6-27 08:28
1)理解疾病的机理 病原机理;免疫系统 2)疾病预防 疫苗;载体控制 3)药物开发 药物发现;药物生产机药物递送 4)感染的新治疗 设计噬菌体突破细菌的抗性;减病原的毒性 5)肿瘤治疗 细菌、病毒合成装置(入侵肿瘤细胞);转化感应器 6)其他的生物医药工具 细胞分裂的RNA控制器;血糖代谢的光遗传学装置;修复(prosthetic)网络;人工受精装置 展望: 需要有时间好好精读一下。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13 , 21-35 (January 2012) | doi:10.1038/nrg3094 Emerging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of synthetic biology
个人分类: 自留地|1 次阅读|0 个评论
野葱与公地悲剧
finance8372 2012-6-24 08:14
触发一个领域的研究峰回路转,有时可能是领域之外的人。领域之外的人算是无心插柳,意外收获。而对于领域之内的研究者而言,只好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解嘲。 人口学家哈丁( Garret Hardin )研究专长当然是人口学。但他却推动了产权经济学的发展。这对他以及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学者们而言,可能都是不大不小的意外。当然,一样意外两样情 —— 前者意外惊喜,后者意外尴尬。 本来科斯以及科斯的拥趸们如无常,或许难有机会认识到人口领域的具体这么个学者。不过,借助 “Science” 这个全球公认、 TOP 级别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哈丁( 1968 )的 “ 公地悲剧 ” (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成为产权经济学家门无法绕开而时常挂在嘴边的专业术语。甚至,有人干脆将缺乏产权约束的公共资源的滥用,称之 “ 哈丁悲剧 ” ( Hardin Tragedy )。 在新供职的校园中,发现久违的野葱,有那么丁点他乡遇老乡般的亲切。 保护性(不连根拔起)地采摘了几把来炒鸡蛋,尚未出锅时,久违的蛋葱香,迎鼻而来。心里盘算多少天采摘一次合适,如何轮摘间伐,以求野葱可持续性供给。 一天傍晚,回家路上,却竟然看到有人一手持铲子,一手握着一大把野葱。定睛一看,呵呵,连葱头也不放过。 这个女人还算漂亮,但对可怜的野葱们,无异于手持长柄镰刀一步一步逼近的死神。我那可持续性的野葱炒蛋的规划,看来要鸡飞蛋打了。 野葱产权属于上帝,上帝属于大家。 当采摘野葱的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时,野葱们的命运注定难逃滥采之悲剧。 野葱们,莫叹哀家命薄,此前公海、天然牧场、地下水们曾经的遭遇,早已是产权经济学者们谈论的典型案例了。
32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基础科学和文化领域投入的紧迫性
热度 1 hty333 2012-6-23 00:49
作者:忧忧国愁 最近一直在研究生物科技方面的内容,我更多的是关注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前沿性内容,同时考虑在制度体系方面的问题,因为解决中国现在的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制度体系的问题。 我国这 30 年的发展大部分是短平快的,基础科学被丢掉了,资金投入不够人力投入不够,做基础科学的科学家被边缘化,因为做基础科学的不可能马上有效益产出。 我讲一下我国的现状,美国做生物科技的靠近 40% 多是华人,为什么美国不怕这些华人回国?因为这些人回国就废掉了,因为中国没有这种高端实验室,他们回来就是个废人。其实这个就是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缺失。我国搞干细胞的连高端的试纸都要从美国进口,这个就是我国基础科学的现状。 另外我国的大学教育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我国大学里面的生物科技专业的等于成了美国的筛选地,优秀的学生去了美国,剩下的在中国没有市场(毕业后被迫转行), 另外生物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里面没有相应的实验室(都是一些初级的实验室),因此这个造成了我国整体在生物科技领域远远落后于美国(比较浅的干细胞技术落后 美国 2 - 3 年,更深层次的基因技术落后美国就相当大了)。 我就打个比方,美国已经把蜘蛛的一部分基因植入了一种草里面,最后拿这个草榨汁后生成的纤维和蜘蛛丝差不多,各项性能都相当优异,应用范围都相当广(包括防弹衣、普通衣物原料、替代现有的钢缆等等),而且这种是可以大规模生产并且可再生的(现在化纤都是从石油中提取的)。 以上只是举了生物科技领域的一个例子。 所以我提议国家要给基础科学多投入,另外要尽快改变现在的价值观,科学家就算没有钱也要赢得尊重,不能一切向钱看。在教育、科研领域需要建立起一套合理的价值观,在国家科研经费的划拨体系要尽快改革, 现在这套科研经费的划拨体系已经烂掉了,要把一群色狼教授、搞钱、搞权的教授从这个体系里面踢出去 。我前一段时间调研下来的结果很是触目惊心,科研经费的体系被一些人垄断, 863 计划拨下来的钱很大一部分需要返上去,需要钱的项目申请不到钱,那些有关系的把一些没用的包装一下却搞到了很多钱。 基础科学的合理投入将决定我国今后 100 年的发展动力,我们已经落后了,需要加快步伐。 三、中国文化领域投入的紧迫性 中国现在要尽快开始投入资金和精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子来看,效果很好。 后面可以延伸出中医、佛教、儒家等等方面的这种宣传片,做成一个系列。 要在华人民众中宣扬中华传统的家庭观社会观,中华文化的根基就是家庭基础。 现在要抵制西方的快餐文化和垃圾文化。 我前面提出来说要中医科学化,当初是因为调研了美国的生物科技的内容,看到了他们这块的进展,所以这么思考的。自从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后,现在看来中医科学化是不合适的,中医应该做的是改革后适应现代社会的模式,就是中医体系和现代医疗和社会体系进行融合。因为中华文化的根本是一个模糊体系,起源是《易 经》,不同时代对于《易经》都可以进行解释(根据不同时代的状况),易经的核心就是“变”这个字,周易和孔子描述的就是根据当时的时代对于易经的解释。 所以我觉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科学并不矛盾,我们两条线一起走,现代科学是和欧美进行竞争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且一部分文化进行变革来适应现代社会的模式,是为了将来超越西方社会做准备。
3762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评价中的大问题:图书文献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取代了同行评议
热度 43 陈安博士 2012-6-2 22:46
【最应该怪的还是领导,本来研究图书期刊等方面的学者是在给自己找口饭吃,就象俺们用管理科学来为自己找口饭吃一样,可是,他们的在统计意义上去说都不见得准确的研究成果却被领导拿去滥用了,有时候还被当成评价科研工作的关键核心唯一准则,最后的结果不荒谬才怪。】    在书写本文之前,先写一段免责声明,别因此得罪了做图书文献研究的学者朋友们, 这个领域的人在科学网上忒多,俺得罪不起呀,呵呵。    文献计量学有没有价值?    有!俺斩钉截铁地断定。    但是,非某具体领域和行业里的学者而仅只是专门从事该领域图书文献研究的学者,其成果的意义更多是统计意义上的,或者连统计意义上的都算不上,我们也许可以简单地这样认为:文献计量等科研方向就是该领域的学者在给自己找口饭吃,用了统计学的基本工具来处理数据,而它们的研究对象则是天底下的文献资料。    同时抹黑一下自己,省得图书文献领域的很多朋友看了对俺有意见。我也一样,就是在用应急管理和管理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来给自己找碗饭吃,如果全天下的机构全得用“应急管理”和“管理机制设计”的思维来武装自己的单位,用有没有“应急管理”和“管理机制设计”的思维来评价大家的风险应对能力和管理水准,这个世界就算是瞎了。    可是,我们国家科学界的现状就是:图书文献领域的学者的研究成果成为评价科研工作的几乎唯一真理,这影响因子那指数,这引用率那转化率,这让本来只是找口饭吃的文献计量研究方面的学者情何以堪——他们自己可能都觉得不好意思,所做的研究竟然成引领中国科学评价的重要工具,进而成了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了,这事儿整的。    而在这样荒唐的科研评价中,连(更大的)领导自身都会成为工具,比如有把“不同级别领导批示”作为成果级别评价依据的,领导此刻的作用俨然和皮条客很接近。    当然,我们从来都不要去埋怨工具,而要去大力埋怨把工具(还是之一)当成真理使用的人。在中国,需要负责任的是那些科研管理岗位上的领导者。    从加菲猫(提出并)广泛推广使用文献计量学这一分析工具开始,图书文献研究领域的不少学者可算找到了好办法了,很多文献和引用情况,都拿来算巴算巴,最后得个“数”出来,交给领导,说:“哥儿们齐活了,你们单位在同行里的排名就是这样这样的,你们单位某某教授在本领域中的排名就是这样这样的。而且这结果还是很客观的,因为没有人主观因素的干扰,用它来衡量科研,谁也说不出啥话来。”    科研这玩意儿,其实更应该是牛顿和胡可吵架用的:“描述这个现象,我的模型比你的精确,你还有啥话说?!智商不行,你给我一边靠着墙凉快去了,少在我跟前起劲。”    学问之事大致如此。而有的研究则还可以通过一个链条的转换而变成生产力,牛顿的定律最后使得卫星上了天,卫星上了天就可以看云的变化知道天气趋势,还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身处何方,那就是三点确定唯一位置的GPS了,而相对论也在调整GDP的时钟方面有非常现实的应用,细节不说。    每个做学问的人可以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也可以为了吃饭而做学问,还可以为了兴趣而做学问,但是千万不要为了某个指数去做学问,我知道一对院士兄弟,哥哥先当上了,后来弟弟也想当,哥哥命令自己的50多个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你们每一篇论文,尤其是SCI论文必须引进我弟弟的论文,否则不让拿出去发表,很快弟弟的引用率就上去了,不久也当上了院士,这是真事,哥哥实验室的人跟俺讲的。    我多么希望院士评选有这样的故事出来啊:我的论文因为完美地解决了某个猜想(比如哥德巴赫猜想吧),彻底终结了该问题的研究,之后在这个问题上再也没有任何人介入,我的论文也以零引用胜利结束。    我还记得吴文俊在申请(真是难为老爷子了,这么大岁数还得为了“使劲去够”那个奖励而写申请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时候,有一句话挺有趣,大致的意思是:我的成果成为教科书中的一个定理,甚至,这个定理都不再提及我的名字,而认为这是一个该学科大家都应该知道的结果。    当然,即便那些牛定理也有高斯定理,牛顿定律之类的说法,还是尊重首次发现者的,但是,也确有吴文俊先生这样的成果,它和加法(1+1=2)这样的四则运算一样,在该领域里你都不需要知道最开始的时候是谁给出的,但是人人都在用。    而今天我们的院士评选,5篇代表作,然后每篇代表作后面都有下面这样的句子:    1, 根据检索,本论文被SCI期刊引用345次,其中他引275次(包括我哥哥的学生引用274次),自然中有一篇论文最近提到我的这一成果,SCI一区期刊引用18次,二区引用78次;    2,根据检索结果显示,我的H指数是88,孔子的H指数是1,我比孔子的影响大87倍;    以上是所谓“硬”东西,以下则是“软”东西:    3,美国科学家维尼熊先生在一篇综述中对我的成果如此评价:该结果是近20年该领域的最好结果;    4,日本科学院院士Hello Kitty在东京大会上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将我的论文作为3篇主要的论文进行了引用,认为对他的得了诺贝尔奖的成果有很大启发.    相对于前者,俺觉得后者的夸奖更好点,当然,不排除有些老外也经常说客气话,他们比我们还喜欢和谐呢,我们其实更喜欢和珅。    所以,如果你最好的成果居然让该领域的狂人都没有什么话说,比如,丘成桐先生说:“这个成果比我的菲尔兹奖成果强太多了,而且也不比华罗庚和冯康差。”就还不够?你还要用引用率说什么话吗?   在博文中 第五次引用某数学家的名言:“我所以这么卖力气地 做科研 ,其实只是为了得到我那些一向吝于赞扬的同行朋友的几句夸奖罢了。”有人夸,且有吝于夸奖的人来真心实意地夸,做科学家的最大愿望满足矣。    还比如说,嘿嘿,某学者在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得到了陈安博士的高度赞扬,“陈安博士认为,.....(此处省略500字),这个成果确实不错!”    俺觉得,这个赞扬比任何引用和奖励都强得多。对了,应急管理领域的陈安博士大家认识不?这人一向眼睛朝天,在应急管理领域,全国上下他能看得起谁啊!哼哼。
个人分类: 事论|8082 次阅读|97 个评论
对一起金融领域重大坑农害农案件的剖析
wxqing9927 2012-5-30 23:18
从南宁市凤岭园艺场 3500 万元征地补偿款国 债投资案件看建立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紧迫性 ——对一起金融领域重大坑农害农案件的剖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信用制度与农地金融制度相 互关系模型及其在西部地区的实证检验研究”课题组 * (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 摘要: 南宁市凤岭园艺场征地补偿款国债投资案件是众多与闽发证券公司破产案有关的案件中少有的涉及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款的案件,同时又是众多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款案件中少有的涉及证券市场的案件,它是一起金融领域重大的坑农害农案件。对本案的分析表明,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款是农地金融制度最理想的资金供给来源,以凤岭园艺场征地补偿款国债投资案件为契机, 将农民合理合法的诉求升华为理论和政策层面上的建设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的主张和举措,是一件既利国利民又刻不容缓的大事。 关键词: 凤岭园艺场;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款国债投资案件;农地金融制度 南宁市凤岭园艺场征地补偿款国债投资案件是众多与闽发证券公司破产案有关的案件中少有的涉及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款的案件,同时又是众多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款案件中少有的涉及证券市场的案件,它是一起金融领域重大的坑农害农案件。一个案件同时涉及我国经济改革的两个最敏感的政策领域(一个是金融政策领域,另一个是农村经济政策领域尤其是农村土地政策领域),其典型性是不言而喻的,其分析和处理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对于一般案件来说,我们也许只要澄清事实、辨明是非就足够了,但对于凤岭园艺场征地补偿款国债投资案件来说,我们还面临一个更加艰巨的学术上的任务,那就是:如何转变那些受既得利益支配的有关当事人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所以,我们的分析必须从最基础的工作——确立正确的假设前提即数学上所说的“公理”入手。 一、本案的假设前提之一: 3500 万元国债的债务人究竟是谁? 闽发证券公司清算组让凤岭园艺场的农民在个人债权人与机构债权人之间选择,但一个没有澄清或有人故意混淆的问题是: 3500 万元国债的债务人究竟是谁?很显然,国债既然称为国债,它的债务人只能是国家。凤岭园艺场农民是债权人,国家是债务人,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债权债务关系, 3500 万元国债券就是债务契约或债权债务合同。凤岭园艺场农民与闽发证券公司之间不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一项经济合同往往涉及多个经济主体,但它们在合同关系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在凤岭园艺场农民与国家之间因国债买卖形成的债权债务合同中,凤岭园艺场农民和国家属于缔约双方即合同 当事人 ,闽发证券公司以及上海证券登记公司属于合同 关系人 ,更具体地说是债权方与债务方之间的 中介人 。 二、本案的假设前提之二:从国债的保值补贴到国债的回购交易——国家承担国债价格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方式的转变 与魁奈齐名的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米拉波有一句名言:“纸币就是偷窃” 。米拉波生活在法国从封建专制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那时专制君主的权力没有限制,因而也就没有信用可言,所以专制君主从金融市场上借款,所付的利息比私人要高很多,仍然没有人敢贷给他。封建君主为了弥补财政赤字,便利用其所拥有的纸币发行垄断权,滥发纸币,对劳动人民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所以,米拉波说:“纸币就是偷窃” 。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人们通过立法对国家的纸币发行垄断权、税收垄断权和国债发行权进行了严格限制,建立起国家信用制度 ,国债券才变成了“金边债券”,国家通过金融市场融资的大门才打开了。国债券之所以称为“金边债券”,不仅因为国债的信用风险几乎为零,更重要的是国家完全承担了国债券的价格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因为,国家作为债务人不同于一般债务人,国家拥有纸币发行垄断权,它可以很容易地将自己的信用风险转化为国债券的价格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所以,如果国家不承担国债券的价格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那么米拉波所说的 “纸币就是偷窃” 就会演变为“国债就是偷窃”。从我国国债流通的历史过程也可以看出,国家始终承担着国债券的价格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只是承担风险的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改进而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国家是通过国债保值补贴承担国债的价格风险,通过银行对国债的贴现和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承担流动性风险。现在,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国家则试图通过中央银行对国债回购市场的调控,把这两种风险总揽在一起,予以承担。因此,由于国家作为债务人的身份( status )的特殊性,如果国家不承担国债券的价格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国债就不成其为具有高度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金边债券”了,国债也就不成其为国债,国债市场就会崩溃。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闽发证券公司清算组在《闽发证券公司清算组关于南宁市园艺场理财问题的复函》(闽发清 007 号)中以凤岭园艺场农民没有承担国债的价格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为由将凤岭园艺场农民征地补偿款国债投资认定为委托理财业务而非正常经纪业务一事,如果不是未能认识到国家作为债务人的身份( status )的特殊性从而将国债的性质与一般私人债务的性质混为一谈的话,那就是我国官办金融机构长期养成的偷盗成性的强盗逻辑。 三、关于本案的性质:是刑事案件还是民事案件?应以什么罪名提起诉讼? 研究本案的性质,必须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本案属于刑事案件还是民事案件?第二,如果该案要提起诉讼,我们应以什么罪名提起诉讼? 我们判断案件性质的依据是:合同关系的性质决定合同当事人和关系人行为的性质,合同当事人和关系人行为的性质决定案件的性质。 该案件所涉及的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由两个合同来规范的: 第一个合同是主合同或原始合同,即凤岭园艺场农民与国家之间因国债买卖形成的债权债务合同,它以国债券的形式存在。债券是由债权债务合同演化而来的,它是债权债务合同的高级形态,但不论它多么高级,它本质上仍然是债权债务合同的这一基本属性是不会变的。 第二个合同是附加合同或派生合同,即凤岭园艺场农民与闽发证券公司以及上海证券登记公司签订的国债代理买卖和代理保管合同。主合同与附加合同的关系是:主合同处于支配地位,它决定着附加合同的性质;附加合同是由主合同派生出来的,它服从于主合同。在该案件中,闽发证券公司是获得财政部认证的国债销售代理商,上海证券登记公司是获得财政部认证的国债代理保管商,它们在国债销售过程中是代表财政部行事的,是财政部的代理人。这就像保险人、保险代理人与投保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样,保险人与投保人是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保险代理人是保险人的代理人,它是在保险人的授权范围内行事的,代表保险人与被保险人洽谈、签订保险合同,保险代理人的行为的后果要由保险人承担责任。同样的,在国债买卖活动中,闽发证券公司和上海证券登记公司作为卖方——财政部的代理人,其行为后果也要由其委托人——财政部承担责任。 既然凤岭园艺场农民与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之间没有债权债务关系,那么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使凤岭园艺场农民蒙受损失的行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我们经过反复研究认为,凤岭园艺场征地补偿款国债投资案件不是单一犯罪,而是一个四阶段连环犯罪。(见表一) 第一阶段:闽发证券公司在合同签订阶段的诈骗罪 在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南宁民族大道证券营业部 2005 年 3 月 15 日 出具的《凤岭园艺场国债投资有关问题的说明》中写道:“虽然国债投资已是信用等级最高的投资方式,但凤岭园艺场仍非常谨慎,要求与我部签订《购买国债协议书》,确保其资金投资于国债,达到双保险的效果。” 由此可见,所谓的《购买国债协议书》实质上不过是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向凤岭园艺场农民出具的 《诚实守法保证书》 ,它类似于保险业中的雇员忠诚保险合同。雇员忠诚保险合同“承保雇主因雇员的不法行为,如盗窃、贪污、伪造单据、挪用款项等行为而使雇主受到的经济损失。”(魏华林、林保清, 1999 ,第 106 页)本案中的 《诚实守法保证书》 则是 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向凤岭园艺场农民保证其守法经营的书面文件。然而,雇员忠诚保险合同是一个有真实交易内容的合法合同(雇员向保险公司转嫁自己的信用风险,保险公司收取保险费承担雇员的信用风险,合同的买卖对象或合同标的是雇员的信用风险),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向凤岭园艺场农民出具的 《诚实守法保证书》却是一个没有真实交易内容的、非法的、自始无效的诈骗合同。理由是:第一, 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所承诺的,也是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清算组作为区分正常经纪业务与理财业务依据的所谓“凤岭园艺可期待的正常经纪业务之外的利益:即无论所购国债期限长短,其仅需持有 1 年即可全部变现,且可享受票面利息,而不必承担在国债持有期间的市场价格下跌风险” ,诚如我们前面的分析所指出的,它其实是由国债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作为债务人的国家所应该承担也必须承担的义务,并不是作为中介人的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义务,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利用农民对金融知识的无知在那里“指天卖月亮”,是用“利维坦”那只怪兽吓唬农民,胁迫农民签下“虎狼之约”;第二,既然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并没有卖给凤岭园艺场农民什么东西,那么它通过这一诈骗合同骗到了什么东西?它骗到了盗窃的便利条件,即“对于南宁营业部而言,则可依据协议将凤岭园艺所持有的国债相对稳定地存放于闽发证券席位,以便随时使用该国债进行质押,取得回购融资。” 既然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与凤岭园艺场农民签订的所谓《购买国债协议书》是一个没有真实交易内容的非法的诈骗合同,那么它当然也就是一个自始无效的合同。 第二阶段: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在合同执行阶段的盗窃罪 虽然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与凤岭园艺场农民签订所谓的《购买国债协议书》骗取了实施盗窃的便利条件,但实施盗窃的便利条件与盗窃犯罪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关于这一阶段的犯罪,我们曾预设过三种备选选项:一是诈骗,二是挪用,三是盗窃。诈骗往往是在买卖活动的场合,卖主故意隐瞒商品的缺陷或夸大商品的功用,使买主买下价实不符的商品。在该案件这一阶段的犯罪中,国债券是凤岭园艺场农民想要购买的价实相符的商品,不存在诈骗的问题。挪用的前提条件是挪用者是资金所有人能够控制的人,资金所有人赋予挪用者支配其资金的权力,并规定了资金用途,挪用者只是没有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而已。在该案件这一阶段的犯罪中,凤岭园艺场农民并没有赋予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支配其资金或国债券的权力,挪用的前提条件也不存在。所以,该案件这一阶段犯罪的定性最后只能有一个选项,那就是盗窃罪。盗窃是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属于别人的财物非法地据为己有,这与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使凤岭园艺场农民蒙受损失的行为的性质是相符合的。盗窃案属于刑事案件,不属于民商事案件。被盗窃的财物属于赃物,是要追缴归还失主的。 有人也许要问,凤岭园艺场的国债券明明在其账户上放着,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究竟盗窃了什么东西?回答这一问题就涉及到财产的价值权与实物权的问题。众所周知,质押和抵押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以财产的价值权与实物权的相对分离为前提条件的。闽发证券公司未经凤岭园艺场同意进行国债回购登记,套取现金,正是盗窃了凤岭园艺场国债券的价值权。 第三阶段: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在合同执行阶段的民事侵权法律责任与再盗窃罪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不用说是作为财政部认证的记账式国债代理保管商,就是作为一般的普通商品的保管商,它也对因自己的疏忽或过失造成的所保管财产的损失负有法律责任。也就是说,闽发证券公司盗窃了凤岭园艺场国债券的价值权,如果凤岭园艺场向闽发证券公司追缴未果,凤岭园艺场有权向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提出索赔。这属于侵权之债,属于民事法律责任的范畴。但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的所作所为远远地超出了民事案件的范围,在闽发证券公司盗窃了凤岭园艺场国债券的价值权之后,它又于 2004 年 6 月 1 日 以所谓“非交易过户”的方式盗窃了凤岭园艺场国债券的实物权,从而触犯了刑法,犯下了盗窃罪。 第四阶段: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清算组在破产清算阶段的再诈骗罪 有人在对正处于第五审阶段的《物权法》草案评论时写道:“一个人在物权层次上一般与三种对象发生关系:另一个人、集体、国家,所谓‘群己界分’正是此意。一个公民与另一个公民的物权或财产纠纷,虽然我国目前的私法体系尚未能完全清晰地界分,但基本的定纷止争还是能解决的——对一个公民私有财产权最大的威胁常常不是来自另一个公民,而是来自集体和国家,来自以集体和国家名义的公权侵占。这种侵占所以能发生,正在于公法对私法、公权对私权、公益对私益的挤压——根本又在于公共利益界定的模糊,像一块橡皮泥可以任公权依着自己的意志进行揉捏……既然对公民私有财产权最大的威胁来自集体和国家,那么‘旨在构建完善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的物权法如果不清晰地对公共利益进行界定,在‘群己界分’上扎好私产的篱笆,以严格的公益界定驯服公权力,这种‘防公民不防政府’的物权法还有什么意义?”(曹林, 2006 )所以,像在前面讨论国家与凤岭园艺场农民之间的债权债务合同的性质时我们不能不探究国家作为债务人的社会身份( social status )的特殊性以便给“利维坦”这只怪兽扎好篱笆一样,现在认识 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清算组的再诈骗罪,我们也必须从探究它的社会身份 ( social status ) 入手。考察有关当事人的社会身份 ( social status ) ,就像《西游记》里孙悟空降妖捉怪时把妖精打回原形一样,妖精的法力一下子就丧失了,再也不能兴风作浪了。 关于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清算组的社会身份 ( social status ) ,我们要问:它究竟是企业法人,行政机关,还是司法机关?第一,如果它是企业法人,即使没有利益关联关系,它也没有资格主持另一个企业法人的清算,更何况它还不能证明自己与被清算的企业没有利益关联关系。第二,如果它是行政机关,由于在 凤岭园艺场征地补偿款国债投资案件中政府本身就是利益关联的涉案嫌疑人,也是应当廻避的。第三,那么,它是公正、独立的司法机关吗?显然不是。 随着案件分析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清算组与原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不过是一丘之貉,它不是澄清事实、辨明是非,而是颠倒黑白、混淆视听,以便混水摸鱼。 第一,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清算组不是揭露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诈骗和盗窃罪行,而是千方百计地掩盖罪行。 第二,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用“利维坦”那只怪兽吓唬农民,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清算组则用所谓的“金融危机”吓唬农民。但金融危机只能是包括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清算组在内的那些胡作非为的金融从业人员和机构造成的,不可能是农民造成的。 第三,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与凤岭园艺场农民签订的所谓《购买国债协议书》明明 是一个没有真实交易内容的非法的诈骗合同,是一个自始无效的合同,但 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清算组却把它作为要挟农民的武器。 第四, 明明是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先签订诈骗合同骗取盗窃的便利条件,再实施盗窃行动盗走了凤岭园艺场国债券的价值权,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清算组却说成是“因闽发证券未经凤岭园艺同意对其账户进行回购登记,导致股票账户中的国债在闽发证券发生国债回购整体欠库时被非交易过户,客观上构成闽发证券挪用客户委托管理的资产,在闽发证券和凤岭园艺之间形成侵权之债。” 请问,什么是侵权?侵权是在因自己的疏忽或过失给他人的生命或财产造成损失按法律应负赔偿责任的场合,对这种“疏忽或过失”的称呼。难道蓄谋的、有计划的诈骗和盗窃能称为“疏忽或过失”吗? 第五,凤岭园艺场与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之间根本就没有任何民事上的债权债务关系,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清算组却煞费苦心地让农民们在“个人债权人”、“机构债权人”和“机构名义的个人债权人”之间进行选择。 第六,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清算组煞费苦心地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目的究竟何在?它的目的与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同诈骗的目的是一样的,是要骗取盗窃的便利条件。两者的区别在于盗窃对象不同,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盗窃的是凤岭园艺场国债券的价值权,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清算组打算盗窃的是凤岭园艺场农民合理合法的索赔权。从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到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清算组,一个“黑吃黑”的生态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其中唯一的牺牲品就是凤岭园艺场的农民。这恐怕也正是有些人鼓吹的所谓“金融生态学”的要义之所在吧! 表一 凤岭案件犯罪细节分析表 犯罪阶段 犯罪主体 罪名 犯罪客体 第一阶段 闽发证券公司 诈骗罪 实施盗窃的便利条件 第二阶段 闽发证券公司 盗窃罪 国债券的价值权 第三阶段 上海证券登记公司 民事侵权 侵权之债 第三阶段 上海证券登记公司 再盗窃罪 国债券的实物权 第四阶段 闽发证券公司清算组 再诈骗罪 凤岭园艺场的索赔权 明明是一个触犯了刑法的令人触目惊心的诈骗—盗窃—再盗窃—再诈骗的四阶段连环犯罪,为什么有人要将它轻描淡写为“违规操作”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一书中说,中国古代只有“刑律”,没有“法律”,更没有“法治”。又说,中国古代所谓“法律”其实是“刑律”;所谓“法治”,其实是“刑治”。 ( 2006 ,第 240 页)“刑律”和“刑治”是对付老百姓的,对于权大于法的官员是不适用的,即所谓“刑不上大夫”。由于我国的金融机构大部分是官办机构,即使所谓的民营金融机构也不能洗清官商勾结的嫌疑,所以,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触犯刑法的事,到了权大于法的官员那里就成了轻描淡写的“违规操作”了,这恐怕也正是我国“法治”不健全的表现之一吧。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曾揭露过中国的“基金黑幕”,我们从凤岭园艺场征地补偿款国债投资案件这一诈骗—盗窃—再盗窃—再诈骗的四阶段连环犯罪的怪圈中似乎也能窥见中国证券业乃至整个金融业黑幕之一斑。 四、如何将农民合理合法的诉求升华为利国利民的理论和政策层面上的建设性主张和举措,以期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 如前所述,本案的难点不在于澄清事实、辨明是非,而在于如何转变那些受既得利益支配的有关当事人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经济领域是一个利益对抗的领域,农民作为弱势群体,若没有广泛的社会支持,即使占尽法理,也往往难以使那些犯罪的人心服口服地伏法。尤其是在我国,“法治”不健全,而金融领域的犯罪又大都是高智商犯罪,是那些知法犯法或执法犯法的人所犯下的罪行,若没有强大的社会压力,他们是不会轻易伏法的。 在 2006 年 3 月 14 日 南宁市人民政府发给闽发证券清算组的《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请求尽快帮助解决凤岭园艺场农民 3500 万元国债损失问题的函》中写道:“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永久地落户南宁市,而博览会的主要场所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相距凤岭园艺场直线距离不足 1 公里 ,东盟各国驻南宁领事馆也已陆续奠基,建筑地址恰在凤岭园艺场被征用的土地上,与该场拟统一建设的农民新村仅一步之遥。凤岭园艺场国债资金如最终出现巨大损失,园艺场农民的不满、愤怒情绪随时有可能在上述重要时期、重要场所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稳定工作要做到长时间万无一失,难度很大,而一旦出现半点纰漏,必将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应该说,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出现是一个必然的现象,而失地农民希望其获得的征地补偿款能够保值增值也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问题是如果农民采取闹事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那就是以非法手段对抗不法侵害,使本来合理合法的诉求蒙上非法的羞辱,不能为社会所认可。 美国历史学家 Earl W . Hayter (海特)在《 The Troubled Farmer: 1850 — 1900 Rural Adjustment to Industrialism (苦难中的农民: 1850 — 1900 美国农村向工业社会的调整)》一书中写道:“ A student of the social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farmer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must be impressed by the infinite variety of humbugs developed to cheat rural people. (研究十九世纪后期美国农民的社会历史学者一定会对那一时期产生的许许多多欺骗农村居民的形形色色的骗子留下深刻印象) The new industrialism thrust at the farmer a multitude of new gadgets, schemes, techniques, recipes, patents, all clamoring for his money and attention. (新的工业社会扔给农民的大量的新玩艺、新设计、新技术、新配方、新专利,都是冲着农民的钱袋和注意力的大声吆喝) A few of these devices were useful and were incorporated in the structure of farm life, but many were mere deceptions hawked by unscrupulous agents. (这些东西很少是有用的,很少适合于农民的生活,许多都是无耻的商人用以欺骗农民的把戏)” (1968 , p.145) 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不法商人和不法金融家对农村农民的欺诈和非法掠夺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海特先生是历史学家,不是金融学家,它只看到了在有形的商品市场上城市的不法商人在农村的胡作非为对农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他没有看到在无形的金融市场上城市的不法金融家在农村对农民的欺诈和非法掠夺。事实上, 1850 — 1900 年间,也正是美国农村的“野猫银行”最为猖獗的时期,“野猫银行”把农民多年的积蓄一卷而空,让农民哭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但很快地,美国政府就通过农村的制度建设,堵住了城市不法商人和不法金融家有机可乘的制度漏洞。其中在金融领域的具体表现就是, 1916 年 7 月 17 日 美国总统威尔逊签发了《联邦农场贷款法案》。根据这一法案,美国建立了联邦土地银行和农场合作抵押信贷系统。美国的农地抵押贷款系统是一个由最基层的农民抵押贷款协会、中间层的联邦土地银行和最高层的联邦农地抵押贷款委员会组成的巨型股份合作制金融组织,它通过向金融市场出售农地抵押证券筹集资金。农民通过农地抵押贷款系统这一归自己所有的巨型股份合作制金融组织参与金融市场的竞争,降低了农民参与金融市场竞争的风险,提高了农民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使农民不再成为金融市场上的弱势群体。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我国拥有像美国那样健全、发达的农地金融制度,凤岭园艺场征地补偿款国债投资案件还会发生吗?事实上,凤岭园艺场的征地补偿款正是农地金融制度最理想的资金供给来源, 而与国债市场的资金运作相比,巨型股份合作制金融组织——农地抵押贷款系统是为农民量身订做并归农民所有的金融组织,它的资金运作能更好地满足像凤岭园艺场农民那样的普通农民的金融需求。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凤岭园艺场农民不信赖他们自己却信赖城市的不法金融家,舍近求远、自找麻烦,那不是疯了吗?所以,上升到理论和政策层面上看,该案件是我国在金融制度建设过程中,由于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滞后,缺乏联结农地金融制度的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的通道,使得本来属于农地金融制度的资金供给流到了它不应流到的地方造成的。这就像患了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一样,由于血管堵塞,身体的某些地方供血过多导致脑溢血或心肌梗塞,身体的另一些地方却因为缺血而导致肌肉坏死。从金融学的角度看,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的农村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就属于缺乏金融支持,从而“因为缺血而导致肌肉坏死”的地区。因此,以凤岭园艺场征地补偿款国债投资案件为契机, 将农民合理合法的诉求升华为理论和政策层面上的建设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的主张和举措,以期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是一件既利国利民又刻不容缓的大事。具体设想如下 (一)以凤岭园艺场征地补偿款国债投资案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更为深入的跟进式研究。初步考虑的研究选题如下 1 、从凤岭园艺场征地补偿款国债投资案件看建立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紧迫性 2 、从农地地价到市地地价:土地价格形成过程追踪研究——南宁市的案例分析 3 、林权制度改革与农地金融制度——广西的案例分析 4 、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物流转还是价值流转? 5 、试论运用法定责任保险工具强化证券市场管理——凤岭园艺场征地补偿款国债投资案件的启示 (二)以王选庆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信用制度与农地金融制度相互关系模型及其在西部地区的实证检验研究”为理论依托,以凤岭园艺场征地补偿款国债投资案件为实践依托,组织召开全国性或国际性的“中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邀请有关的学术权威、政府官员和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以凤岭园艺场征地补偿款国债投资案件为契机,共商中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大计。会议初步考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金融学会、中国农经学会和广西区人民政府四方联合主办,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信用制度与农地金融制度相互关系模型及其在西部地区的实证检验研究”课题组和南宁市人民政府承办。 总之,凤岭园艺场农民的诉求是合理合法的,如果不能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得以伸张和升华,逼迫农民最终走上以非法手段对抗不法侵害的道路,那问题就演变为“官逼民反,不得不反”了,责任也就不在农民和地方政府身上了。金融市场事件是具有传染性的危险事件,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款事件更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上纲上线的危险事件。两种危险事件碰在一起,不发生爆炸是偶然的,发生爆炸是必然的。如果因为惧怕金融危机,将金融危机人为地强行转嫁到农民头上,从而将金融危机转化为更具破坏性的农村社会危机,其后果更加不堪设想。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科学分析。事实已经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农地金融制度建设问题已经不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个仅有学术价值的玄学问题了,而是一个极为紧迫的实际问题,是一个应该尽快提上我国经济建设议事日程的问题。 以前,我们研究农地金融制度问题,多是从资金需求角度进行的。在凤岭案件中,我们首次不是从理论角度而是从实证角度发现了农地金融制度的资金供给来源。这正是凤岭案件最重要的学术意义之所在。 作为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我们既对打官司不感兴趣,也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或扯皮不感兴趣。但是,如果我们自己的理论竟然在自己的身边得到了绝妙的验证,那是会让我们惊喜得跳起来的事情。所以,对于凤岭案件,我们不认为是件坏事,而认为是件好事,而且是件大好事。就像当年安徽小岗村的农民写下血书偷偷实行“包干到户”终于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一样,历史就是那样奇妙,本来是喜剧性的巨变,却要以悲壮的序曲开始。现在,广西的凤岭案件可能正是中国农村又一次喜剧性的历史巨变的悲壮序曲。我们相信,凤岭园艺场的农民不仅能讨回他们的 3500 万元征地补偿款,还能为全国农民讨回一个新制度——中国农地金融制度。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石,没有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王选庆,信用制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现代信用制度背景下的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易中天,品三国(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年 曹林,缺乏“公益界定”的物权法是跛足的, http:// www.beidouweb.com , 2006 年 9 月 3 日 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请求尽快帮助解决凤岭园艺场农民 3500 万元国债投资损失问题的函, 2006 年 3 月 14 日 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清算组,关于南宁市凤岭园艺场理财问题的复函(闽发清 007 号), 2005 年 7 月 20 日 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南宁民族大道证券营业部,凤岭园艺场国债投资有关问题的说明, 2005 年 3 月 15 日 Earl W . Hayter, The Troubled Farmer: 1850 — 1900 Rural Adjustment to Industrialism,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68 Roscoe Pound, the Spirit of the Common Law,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9 2006 年 9 月 10 日 Viewing the emergency of establishing our farml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 from the case of bond investment with 35 million Yuan compensation fund of farmland requisition by Fengling Gardening Farm in Nanning city —— Analysis of a serious case of cheating and harming farmers 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field Group of project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titled “Study on model of mutual relation between credit institution and farmland institution and its empirical verific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 (Business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city, Guangxi province, 530004 ) Abstract: The case of bond investment with compensation fund of farmland requisition by Fengling Gardening Farm in Nanning city is a rare case involving rural compensation fund of farmland requisition in a multitude of cases related to Minfa Security Company bankruptcy, while it is also a rare case involving security market out of a multitude of cases regarding compensation fund of farmland. It is a serious case of cheating and harming farmers 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field. Analysis shows that rural compensation fund of farmland requisition is the ideal source of fund supply for farml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 and that taking the case of bond investment with compensation fund of farmland requisition by Fengling Gardening Farm as a chance, transforming farmers’ rational and legal request into assertion and action of setting up the farml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 of China at theoretical level and policymaking level, are not only beneficial to both people and nation, but also an imperative great thing. Key words: Fengling Gardening Farm; case of bond investment with compensation fund of farmland requisition; farml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 * 项目批准号: 70563001 ;研究期限: 2006 年 01 月至 2008 年 12 月 课题主持人: 王选庆( 1965— ),男,陕西武功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供职于广西大学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管理理论与实务。 课题组成员:王磊荣( 1966 —),女,陕西宝鸡人,副教授, 供职于广西大学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化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 潘永( 1970 —),男,广西全州人, 副教授, 博士,硕士生导师,供职于广西大学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政策与法规。 黄绥彪( 1964 —),男,广西桂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供职于广西大学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财政理论与实务。 唐金成( 1963 —),男,陕西蒲城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供职于广西大学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保险理论与实务。 岳桂宁( 1961 —),男,广西南宁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供职于广西大学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 谭春枝( 1972 —),女,湖南湘潭人,副教授,供职于广西大学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技术与应用。 通讯地址:广西南宁市大学路 100 号 广西大学商学院;邮编: 530004 ;电话: 0771-3239280 ;手机: 13481123299 ; E-mail : wxqing9927@sina.com 这里使用的“国家信用制度”一词是经过严格界定的科学意义上的概念,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不同于一般出版物中所使用的那种极为笼统、极为模糊的概念。关于“国家信用制度”一词的界定,参见:王选庆,信用制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现代信用制度背景下的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第 41 — 46 页。 从法学角度看,国家的这种义务是基于身份 ( status )的义务,不是基于合同( contract )的义务。当享利·梅因( Henry Maine )说法律的演变是从基于 身份 ( status )的法律向基于合同( contract )的法律演进时,罗斯科·庞德( Roscoe Pound )反驳说,这种教条“只是对罗马法历史的概括,它只表明罗马法的演进过程”,罗马法是家庭法( family law ),普通法是国内关系法( the law of domestic relations ),在形成现代工业社会的过程中,法律的演变毋宁说是从基于合同( contract )的法律向基于 身份 ( status )的法律演进,所以,现代工业社会的法律既有基于合同( contract )的法律,又有基于 身份 ( status )的法律。( Roscoe Pound, 1999, p.22-28 )国债中包含有由国家的特殊身份( status )所决定的特定义务,而一般私人债务则纯粹是一种合同( contract ),两者的性质截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在经济学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是以无风险证券的存在作为假设前提的,这种无风险证券一般认为是指在银行随时可以贴现的国债券。国债券属于无风险资产,国债券的利率属于无风险利率,以它为基准,我们才能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测定其它金融资产的风险,从而为风险资产定价。如果像闽发证券公司清算组所说的那样,凤岭园艺场农民所持有的国债必须承担各种各样的风险,国债就不成其为无风险资产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也就不成立了。所以,要么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错了,要么是闽发证券公司清算组错了,二者必居其一。 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南宁民族大道证券营业部:凤岭园艺场国债投资有关问题的说明, 2005 年 3 月 15 日 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清算组:关于南宁市凤岭园艺场理财问题的复函(闽发清 007 号), 2005 年 7 月 20 日 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清算组:关于南宁市凤岭园艺场理财问题的复函(闽发清 007 号), 2005 年 7 月 20 日 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清算组:关于南宁市凤岭园艺场理财问题的复函(闽发清 007 号), 2005 年 7 月 20 日 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请求尽快帮助解决凤岭园艺场农民 3500 万元国债投资损失问题的函, 2006 年 3 月 14 日 说得更明白一点, 与商业银行相对而立的农地金融银行本来就是靠管理地价款和地租收入款为生的,发放农地抵押贷款是农地金融银行主要的资产业务,而吸收地价款和地租收入款则是农地金融银行主要的负债业务;在实际业务中,农地抵押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是地租,第二还款来源是地价,但从理论上讲,地租是地价的年金形式,地价是地租的现值形式,二者是相通的,它们只不过是现金流的时间分布形式不同的等价契约而已。
303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5.29 科学领域,起航!
热度 1 eezhenggx 2012-5-29 16:49
即将真正踏入科学技术与理论研究的领域,这个博客将记录我的点点滴滴,记录科研的方法与经历,加油!
个人分类: 科研记录|293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数据挖掘领域的主要会议
helloating1990 2012-5-28 16:50
一流的:数据库三大顶级会议SIGMOD,VLDB,ICDE,数据挖掘KDD,实际相关的还有机器学习ICML,还有信息检索的SIGIR;数据库的理论会议PODS,但它是理论的会议所以和咱们就不大相关了 二流的:EDBT,ICDT,CIKM,SDM,ICDM,PKDD,还有ECML欧洲的机器学习会议(这个应该是1.5档的,比一般的二流好),这些会也不好中,中了也会会觉得不一定爽,你可能觉得再以努力就上一流了,哈哈。还有一些会,俺就懒得列了!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7725-502852.html
个人分类: 研究路上|16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语义的知识处理活动(阅读笔记)
wangfangnk 2012-5-27 07:52
处理活动:第一、领域本体建设。语义Web表示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领域本体描述的“共性知识”和利用领域本体描述的“个性知识”。“共性知识”一般以领域本体的形式出现,是特定领域的共性知识,如所有的“教授”都属于“教师”。领域本体是特定领域内所使用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共识,一般由领域专家共同负责建设;“个性知识”随着主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人的姓名、年龄等。“个性知识”一般由网络用户负责维护,其描述需要借助特定领域本体。可见,构建领域本体是描述其他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构建领域本体是语义Web与Web2.0集成的知识处理的前提。第二、知识发布。创建领域本体后,网络用户结合所发布知识的领域本体,采用轻量级编程方式发布自己的知识。知识发布过程中可以根据特定算法(如)产生所发布知识的URI,以便进行知识的唯一编码和重复知识的识别;第三、知识检索。用户在查找自己知识时,可以结合领域本体知识,避免关键词中“一词多义”和“多词一义”的问题,提高知识检索的效率;第四、知识更新。采用Web2.0的理念,允许任何一条知识可被任何用户编辑和更新,并对每一次的修改操作进行详细的登记,以便知识的回滚和跟踪;第五、知识推理与挖掘。采用语义Web技术能够提高知识推理和挖掘的效率;第六、知识评价。允许所有Web用户对任何一条信息进行评论,并根据评论用户的声誉和其他用户对此评论的评论加权计算评论的可靠性。最终可根据用户评论,系统自动回滚或删除某一条知识,使计算机Agent也具备自动管理处理粒度:传统Web知识处理以文档、段落、词组等语法结构为基本处理单位,计算机可处理性差。而在语义Web与Web2.0集成的知识处理中,采用知识原子作为最基本的处理单位。知识原子的“原子性”是计算机自动进行知识逻辑运算、规则推理、知识抽取操作的前提条件。知识原子之间通过语义或语法关联,可以产生更大的知识处理单位。例如,多个知识原子通过RDF中的rdf:Bag、rdf:Seq、rdf:Alt等容器标记分别产生无序容器、有序容器和选项集合等知识处理单位,进行整体的知识逻辑运算、推理、抽取等操作。 处理粒度:传统Web知识处理以文档、段落、词组等语法结构为基本处理单位,计算机可处理性差。而在语义Web与Web2.0集成的知识处理中,采用知识原子作为最基本的处理单位。知识原子的“原子性”是计算机自动进行知识逻辑运算、规则推理、知识抽取操作的前提条件。知识原子之间通过语义或语法关联,可以产生更大的知识处理单位。例如,多个知识原子通过RDF中的rdf:Bag、rdf:Seq、rdf:Alt等容器标记分别产生无序容器、有序容器和选项集合等知识处理单位,进行整体的知识逻辑运算、推理、抽取等操作。但是,在语义Web与Web2.0集成的知识处理中不排除以微内容为单位进行知识处理。 得出语义Web与Web2.0集成的知识处理流程可以分为五个步骤的结论,即知识表示、知识联网、知识发现、知识获取和知识集成。 与HTML语言不同的是,XML语言实现了知识内容及其显示方式的分离。XML文档负责描述知识的内容和结构,而具体显示任务由CSS(Cascading Style Sheets)或XSL(Extensible Style Language)实现。 语义Web与传统Web的第三个不同之处在于语义Web支持以“知识原子”(Knowledge Atom)为单位进行表示、检索、推理和抽取知识。知识原子是指知识处理的最小单位,是不可再分的知识元素 。语义Web采用“对象-属性名称-属性值”(Object-Attribute-Value)组成的一个三元组(Tripe)构成的陈述(Statement)来描述一个知识原子。基于语义Web的知识发现既可以发现知识原子为目的,也可以发现由知识原子组成的知识集为目的。 ,对于权利的概念主要有:(1)利益说:权利是由法律承认的利益;(2)资格说:权利是由法律赋予权利人从事一定行为的资格;(3)自由说:权利是主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展活动的自由。概括而言,权利是指“为道德、法律或习俗所认定为正当的利益、主张、资格、力量或自由” 作为法律权利关系客体的事物都需要满足三个最低限度的条件:第一,它对主体必须是有用之物,围绕它可能发生利益纷争,因此需要对之做出权利义务界定;第二,它必须是能够被主体控制的“为我之物”;第三,它必须是在认识上可以与主体相分离的“自在之物”2 李晓辉认为:“信息权利是指以满足一定条件的信息作为权利客体的法律权利类型,它是由多个子权利构成的法律权利束。这些子权利包括:信息财产权、知情权、信息隐私权、信息传播自由权、信息环境权和信息安全权等”。作为社会资源重要组成的信息资源,是有用之物,围绕其可以产生利益关系;信息在一定阶段可以为人类所认识了解掌握,并是与主体相独立脱离。因此,符合以上基本要求,能够成为权利的规范对象 权利的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权益、权能和权责。“权益是指权利的价值指向,即权利人通过行使权利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所要获得的利益。权能是权利行使所要借助的手段和实现权利的方法。权责指称权利的有限性,因为任何正当权利都要遵循于他人和社会无害的原则,滥用权利超过一定界限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英国研究者认为,Curation是指“对数据从其产生开始就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护,既确保其为现有目的的使用,又能够为发现和再利用提供获取。对于动态数据库来说,就是要持续地补充或更新,以确保其能够适于利用”。对于“Preservation”,则认为是“使具体的数据项可以被长期维护,使其在面临持续变化和技术过时的情况下仍能够被获取和理解”
个人分类: 信息管理|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爱因斯坦在低温物理领域的遗产
Irasater 2012-5-22 14:27
http://www.wlxh.sdu.edu.cn/summer/test/0062.htm 爱因斯坦在低温物理领域的遗产——超气体,超流体,超固体—— 陈鸿渭 教授的大师讲座总结 香港浸会大学 贺达海 撰文 低温物理是近年研究热门领域之一。 1911 年的超导和 1938 年的 4 He 和超流的发现使低温环境进入 ~1K 的范围。 1972 年 3 He 超流的发现又将温度极限降到 ~10 -3 K 的范围。 80 年代末朱棣文等学者发明非常精巧的激光捕陷和冷却技术可将气体原子温度降到 ~10 -6 K 的程度,朱棣文等三位学者因而获得 199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这样低的温度下,物质行为将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有趣的变化;这也为物理学增添了很多丰富的内容。 我们知道,物质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随着温度的降低,物质的德布罗意波长反而增长。在极低温度下,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可能远大于粒子之间的距离,这时候粒子就不再可以分辨。 1924 年,年轻的印度物理学家玻色 (S.N.Bose) 寄给爱因斯坦一篇论文,将光子作为一种传统的粒子从统计物理学的角度推导出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公式。爱因斯坦将论文译成德文并发表,并将玻色的理论推广到了 有有质量的原子系统,并预言:当一定数量的粒子在足够低的温度下,运动足够慢,而相互足够接近的,体系的所有粒子将一起落到最低的能量量子态;处于这种状 态的大量原子的行为像一个大的超级原子。打个比方,练兵场上散乱的士兵突然接到指挥官的命令“向前齐步走”,于是他们迅速集合起来,像一个士兵一样整齐地 向前走去。物质的这一状态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BEC) ,它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现在我们知道,由于泡利不相容原理,不同的费米子不能占据同一量子态,因此费米子不能像本色子那样直 接形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所以这种低温下动量空间的凝聚现象通常是对玻色子而言的。不过科学家把两个费米子结合在一起成为具有玻色性质的“费米子 对”,再用同样方法冷却费米子对,使之占据同一量子态,依然可以产生所谓的费米子凝聚态。在爱因斯坦提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任何物理系统被认为与玻 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有关。直到 1938 年,伦敦 (F.London) 提出低温下液氦的超六现象可能是氦原子玻色凝聚的体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才真正引起了物理学界的重视。 然而,直接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条件极为苛刻和矛盾:一方面需要达 到极低的温度,另一方面还需要原子体系处于气态。极低温下如何能保持气态呢?这实在令无数科学家头疼不已。后来物理学家使用稀薄的?金属原子气体,金属原 子气体有一个很好的特性:不会因制冷出现液态,更不会高度聚集形成常规的固体。实验物件找到了,下一步就是创造出可以冷却到足够低温度的条件。由于激光冷 区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制造出与绝对零度仅仅相差十亿分之一读的低温。并且利用磁阱技术可以对任意金属原子团簇实行无触移动。这样的实验系统经过不断改 进,终于在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试验理论提出 71 年之后的 1995 年 6 月,两名美国科学家 Eric Cornell 、 Carl Wieman 以及德国科学家 Ketterle 分别在铷和钠原子蒸汽中第一次直接观测到了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态。这三位科学家也因此而获得 200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原子处于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态时,这些原子组成的聚集体行为非常一致;原子间没有摩擦,既不再往复振动,也不想温度较高的粒子一样相互碰撞。所以相对来说较能得到或者失 去能量,因此内部之间没有任何阻力。激光就是光子的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在一束细小的激光里拥挤着频率和方向一致的光子流。超导和超流也都是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的结果,既出于所谓的“量子宏观态”下。 4 He 和 3 He 是首次发现的两种超流体。超流体这种无粘性液体的行为相当特殊。当容器中的超流体被搅拌后,它将永久的保持漩涡状,这是在普通液体中无法看到的现象。此 外,超流体甚至可以沿着容器壁向上蔓延并爬出容器。这两种物质的超流体行为或现象需要在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时才会出现。 科学家已经分别在液体和气体中观察到了超流体态;“超固体”也是呼之欲 出。所谓的“超固体”顾名思义就是具有超流体性质的固体,也就是说固体可以向液体的超流体一样无阻力的流动。在直觉上,超流体的性质似乎只有在液态时才能 发生。然而早在 1970 年左右,与经由理论显示超流体性质也可能发生在 4 He 的固态相,但是一直未能获得实验验证。 旋转式让超流体显示其独特性质的方法之一。那一桶普通的液氦,缓慢旋 转,然后将其冷却至大约 2K 左右,一部分氦就会变成超流体。超流体与桶之间没有摩擦力,是不会旋转的,于是便成超流体的这部分氦就会必然保持静止,那么,使氦同发生旋转的里就会比原 来小,也就是说,这一桶氦的转动惯量减小了。 在 2002 年 1 月 15 日 的《 Nature 》上—距超气体的发现大约过了 10 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的 Professor Moses 和 Professor Eun-Seong Kim 表示,他们在极地的温度下将 4 He 成功的转变成超固体,是严重,他们将 4 He 冲进多孔且带有狭窄通道的微克( Vycor )玻璃盘中,接着附加 60 多个大气压的压力将 4 He 压缩到固态,由于玻璃畔的空隙技校,且玻璃的分子结构和 4 He 得结构之间不般配,所以氦原子便在许许多多的小空隙里凝固。然后将玻璃盘冷却到 2.176K 。装有固体 4 He 的波番禺一个扭力榜相连且悬吊着,微幅转动该玻璃盘使之来回扭转,其扭转的周期与固态 He 的转动惯量平方根成正比。当低于 0.175K 时,他们发现玻璃的扭转突然开始变快,似乎 4 He 的转动惯量突然减少了。对此现象的解释是部分固态 4 He 具有了类似液态的超流形,他们对转动惯量没有贡献,这导致旋转变得容易;也就是这是 4 He 发生了部分泄漏。但当温度再升高到 0.175K 以上时,其惯性又恢复到它得初始水平,从而排除了氦泄漏的可能性。 Chan 和 Kim 的结果似乎暗示,固态 4 He 总有 1% 的原子可能形成了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尽管此时它们还保持在晶格的固定位置上。这种说法似乎自相矛盾,但是处于晶格点阵上的原子是有可能发生互换的。 4 He 的特性之一是其原子容易发生这种互换——也就是说,它的零点运动很激烈,它会非常容易在平衡位置振动。这也是氦通常都以气态或液态存在的原因:如此已与振 动的氢原子能以形成固体。用这种凝聚态理论来解释 4 He 的现象的一个有力支持是,他们在氦的另外一种同位素 3 He 的固体态中没有观测到某种凝聚态、并称为超流体的温度要远低于液态 4 He 所需的温度。 尽管至今这个实验没有被别的科研机构重复证实,在理论上超固体确切的物理机制也不是很清楚,但是一旦超固体被证实存在,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态的发现,它将为低温物理领域掀开新的一页。
个人分类: Experiment|2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谈中国乱象
swfcboy 2012-5-22 12:22
感觉中国缺乏安全感、幸福感、所以人们会不顾一切的追求物质、权利。因为社会的差距,一旦在金钱权利没有触及的地方,这个社会环境中的可怜人活得极其困难,促使人“上进”而且用尽任何手段,即使这样的行为不一定带来幸福的满足感,但总比不能生存更好。社会的发展是畸形的,人心灵所需被轻视,随着人的成长更容易被这些现实的问题所侵蚀!要说为什么国家在这个领域还是那个领域都会和先进有一定差距,总能找得出客观原因,完全忽略一个人的主观存在!
2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马英九就职演说:两岸开拓新合作领域
whyhoo 2012-5-20 18:55
(联合早报网综合讯)台湾总统马英九今天连任就职,上午9时发表以“坚持理想、携手改革、打造幸福台湾”为题的就职演说,强调以五大支柱为基础,全面提升台湾的全球竞争力,让台湾在未来4年脱胎换骨、迈向幸福。厚植台湾竞争力的“五大支柱”,分别含括经济成长、社会公义、绿能环境、文化国力与人才培育等5个层面。   据中央社报道,台湾第13任总统及副总统就职典礼早上在台北举行,成功连任的总统马英九及副总统当选人吴敦义先后宣誓就职。   马英九致辞时表示,随着环球经济重心向东方移动,台湾要改变保护主义的思维,与国际接轨,做好加入泛太平洋战略经济夥伴的准备,他又指,未来会致力推动司法改革,改善各行业的就业情况,缩窄贫富差距,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   他表示,在两岸问题继续奉行不统、不独和不武政策,将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继续推动两岸关系。 马英九:未来四年两岸要开拓新的合作领域   马英九肯定两岸缔造了60年来最和平的台海情势,期许两岸在未来四年开拓新的合作领域,继续巩固和平、扩大繁荣、深化互信。   马英九说,2008年以来,两岸恢复制度化协商,签署16项协议,实现两岸和解并建立了制度化的保障。过去四年,改善两岸关系,降低台海紧张,带来和平与繁荣,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   马英九表示,过去四年,我们依循“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原则,推动两岸交流,不论是在经贸、交通、卫生、文化、教育、司法、金融等各方面,都创下历史新高。   马英九强调,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拥有共同的血缘、历史与文化,都同样尊崇孙中山先生。希望两岸未来四年开拓新的合作领域,继续巩固和平、扩大繁荣、深化互信。   马英九在演说中提出以“黄金十年”为愿景,以经济成长、社会公义、绿能环境、文化发展与人才培育等“五大支柱”为基础,打造幸福台湾。   他承诺在岛内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促使薪资与经济成长同步调升。此外,要坚持公平正义,缩短贫富差距,让经济成长果实由台湾民众共享。他说,在环境方面,要坚持永续发展理念,鼓励民间对绿能产业、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的研发与投资,让台湾一步步成为“低碳绿能岛”。   马英九提出台湾培育与延揽人才的长期目标,期望要打造一个宜居、友善、无歧视,及薪资有竞争力的环境,留住本地优秀人才,并延揽全球优秀人才。 两岸交流速度 马英九:拿捏恰好   据中央社报道,马英九宣誓就任第13任总统之后,在总统府召开记者会。除总统马英九外,副总统吴敦义、行政院长陈冲也出席了记者会。   对于两岸交流的速度,究竟是太快、太慢、或者恰恰好?马英九以民调为例,他说,认为恰恰好的人,是最多的,占到45%;认为太快的,约两成至三成;太慢的,约一成至两成,所以“我们现在所拿捏的速度,应该还是获得多数人民的支持”。   马英九说,希望达到“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且要有对等、尊严、互惠。政府有一套相当完整的论述,符合这样的论述,就能够使两岸关系可以创造和平红利,而不会伤害到中华民国的主权、或台湾的安全,“4年来,我们摸索出这条路,就是如此,我们还会在这条路上,继续往前走”。 台湾亲民党:不排除发动倒阁   台湾亲民党立法院党团今天表示,马英九就职演说“缺乏反省、口号空洞、忙于揽功、了无新意”,呼吁马总统立即到立法院国情报告,并且多倾听民意,否则必要时不排除倒阁。   亲民党团总召集人李桐豪召开记者会表示,马总统就职演说对过去的错误没有反省、没有道歉、没有改进之意,对未来只有口号,没有明确愿景;马总统若不改变作风,亲民党不排除1年后发动罢免。   对于民主进步党立法院党团宣布将对行政院长陈冲提出不信任案,李桐豪表示,亲民党也不排除倒阁,但时间点还要斟酌。 李登辉:马英九就职演说令人担忧   台湾前总统李登辉今天在面簿(facebook)发布文章表示,总统马英九的就职演说,再提“九二共识”、“一国两区”的主张是从李登辉开始,扭曲历史,令人担忧。   据中央社报道,李登辉表示,1999年7月9日“德国之声”及1999年10月27日美国“外交季刊”的专访文章中,他以总统身分向国际宣示,“两岸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我国不包括中国,不会有两区的概念”。   李登辉指出,两岸人民条例(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是国内法,在处理两岸人民事务,不涉及国家定位,以此去推论两岸是“一国两区”的政治定位,这是扭曲历史,不负责的行为。 马英九就职演说 受到大陆学者肯定   据中央社报道,对于马英九今天在就职演说重申九二共识等,福建研究两岸关系的学者基本持肯定态度,并希望未来四年两岸关系继续深入发展。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陈孔立接受中央社记者采访时指出,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很好”。   有关两岸关系的定位,陈孔立表示,大陆既然主张“求同存异,搁置争议”,对于坚持一个中国的部分会给予肯定,至于一中就是中华民国则存在分歧,将不会有回应。   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吴能远认为,未来发展两岸关系,还要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对此两岸要共同努力。他说,大陆方面仍关切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障碍,同时认为应坚持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基本立场,领土主权并没有分裂。   对于马总统在就职演说中指出,“两岸的宪法定位就是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吴能远表示,这个说法比“一国两区”更明确。在一国就是中华民国方面,与大陆有分歧,但表明两岸是非国家关系,是地区与地区关系,又与大陆有共识,“是正面的”。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12/05/zaobaocom120520.shtml
个人分类: 政治|1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可能的纳米领域领军人
hjlyyc 2012-5-19 22:32
华裔: 1. Rongchao Jin http://www.chem.cmu.edu/groups/jin/index.htm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hemistry, 2006–present. Research Associate, James Franck Institute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Illinois, 2003–2006. Ph.D. Chemistr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llinois, 2003. M.S. Catalysi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a, 1998. B.S. Chemical Physic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China, 1995. RESEARCH INTERESTS Our research focuses on funda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questions motivated by the creation of materials at the nanometer scale (1 nm=10 -9 m). Our research themes include the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nanoparticles (typically 1-100 nm in size). We develop chemical methods for synthesizing new types of inorganic nanoclusters and nanocrystals, hybrid nano-architectures, and inorganic/polymer nanocomposites. Extensive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nanoparticles and self-assembled nanomaterials are carried out with microscopy and spectroscopy techniques, includ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steady-state and ultrafast spectroscopies. We develop applications of nanoparticles in areas of catalysis, optics, chemo- and bio-sensing, and photovoltaics, etc. PUBLICATIONS “Controlling anisotropic nanoparticle growth through plasmon excitation”, Jin, R.; Cao, Y.W.; Hao, E.; Metraux, G.S.; Schatz, G.C.; Mirkin, C.A.; Nature , 2003 , 425 , 487. “Nanoparticles with Raman spectroscopic fingerprints for DNA and RNA detection”, Cao, Y.W.; Jin, R.; Mirkin, C.A. Science , 2002 , 297 , 1536. “Kinetically Controlled, High-Yield Synthesis of Au 25 Clusters”, Zhu, M.; Lanni, E.; Garg, N.; Bier, M. E.; Jin, R. J.Am.Chem.Soc. 2008, 130 , 1138. “Correlating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A Thiol-Protected Au 25 Cluster and Optical Properties”, Zhu, M.; Aikens, C. M.; Hollander, F. J.; Schatz, G. C.; Jin, R. J.Am.Chem.Soc. 2008, 130 , 5883. “Super Robust Nanoparticles for Biology and Biomedicine”, Jin, R. Angew.Chem.Int.Ed. 2008, 47 , 6750. “One-Pot Synthesis of Robust Core/Shell Gold Nanoparticles”, Dong, H.; Zhu, M.; Yoon, J. A.; Gao, J.; Jin, R.; Matyjaszewski, K. J.Am.Chem.Soc. 2008, 130 , 12852. 2. Yu Huang http://www.seas.ucla.edu/huanggroup/index.htm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Associate Professor, UCLA Ph.D. in Chemistry, Harvard University, 2003 M. A. in Chemistry, Harvard University, 2002 B.Sc. in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1999. RESEARCH INTERESTS Dr. Huang’s research interest focuses around two intertwined goals: creating complex materials structures with nanoscale precision using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approaches; and studying the new physical properties (optical, magnetic, electrical, and even catalytic properties) that arise in these new nanoscale architectures. The overall goal is to create functional nanostructures through rational design, and to systematically determine the fundamental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at the nanometer scale; and in doing so, to understand and to explore the new dimension of applications that these well-defined nanostructures can br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we set out to tackle the most challenging and critical problem of understanding the fundamental mechanism governing material/molecular assembly process, and apply the knowledge gleaned from these studies in biomimetic materials, quantum electronics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PUBLICATIONS Huang, Y., Duan, X.F., Cui, Y., Lauhon, L.J., Kim, K.H., Lieber, C.M., Logic gates and computation from assembled nanowire building blocks. Science 294 (5545), 1313-1317 (2001). Huang, Y., Duan, X.F., Wei, Q.Q., Lieber, C.M., Directed assembly of one-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into functional networks. Science 291 (5504), 630-633 (2001). Duan, X.F., Huang, Y., Cui, Y., Wang, J.F., Lieber, C.M., Indium phosphide nanowires as building blocks for nanoscale electronic and optoelectronic devices. Nature 409 (6816), 66-69 (2001). Duan, X.F., Huang, Y., Agarwal, R., Lieber, C.M., Single-nanowire electrically driven lasers. Nature 421 (6920), 241-245 (2003). Bai, J.W., Zhong, X., Jiang, S., Huang, Y., Duan, X.F., Graphene nanomesh. Nature Nanotechnology 5 (3), 190-194 (2010). Bai, J.W., Zhong, X., Jiang, S., Huang, Y., Duan, X.F., Graphene nanomesh. Nature Nanotechnology 5 (3), 190-194 (2010). Chiu, C.-Y.; Li, Y.; Ruan, L.; Ye, X.; Murray, C. B.; Huang, Y. Platinum nanocrystals selectively shaped using facet-specific peptide sequences Nature Chemistry 3 393-9 (2011) Liu, Y.; Cheng, R.; Liao, L.; Zhou, H.; Bai, J.; Liu, G.; Liu, L.; Huang, Y.; Duan, X. Plasmon resonance enhanced multicolour photodetection by graphen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 (2012) 3. Xiangfeng Duan http://www.chem.ucla.edu/duangrou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Assistant Professor UCLA, 2008 Founding Scientist, Principal Scientist and Manager of Advanced Technology at Nanosys Inc. from 2002 to 2008. Ph.D. degree in physical chemistry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from 1999- 2002 M.A. degree in chemistry from 1997-1999 B.S degree in chemistry from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hina (USTC) in 1997 RESEARCH INTERESTS Ou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nanoscale materials, devic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future electronics, energy science and biomedical science.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rational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highly complex inorganic nanostructures with precisely controlled chemical composition, physical morphology and dimension; funda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novel electronic, opt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exploration of new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ies arising in these new nanoscale structures. A strong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hetero-integration of multi-composition, multi-structure and multi-function at nanoscale, and by doing so to create a new generation of integrated nanosystems with unique functions to break the boundaries of traditional technologies.   PUBLICATIONS Liao, L.; Lin, Y. C.; Bao, M. Q.; Cheng, R.; Bai, J. W.; Liu, Y.; Qu, Y. Q.; Wang, K. L.; Huang, Y.; and Duan, X. (2010). High speed graphene transistors with a self-aligned nanowire gate, Nature. 467 , 305 ( doi: 10.1038/nature09405 ) . Bai., J.; Cheng, R.; Xiu, F.; Liao, L.; Wang, M.; Shailos, A.; Wang, K.; Huang., Y. and Duan, X. (2010). Very large magnetoresistance in graphene nanoribbons, Nature Nanotech. 5 , 655-659 ( doi: 10.1038/nnano.2010.154 ). Freer, E.; Grachev, O.; Duan, X.; Martin, S. and Stumbo, D. (2010). High-yield self-limiting single-nanowire assembly with dielectrophoresis, Nature Nanotech. 5 , 525-530 ( doi: 10.1038/nnano.2010.157 ). Bai, J.; Zhong, X.; Jiang, S.; Huang Y. and Duan, X. (2010). Graphene nanomesh, Nature Nanotech . 5 , 190-194. ( doi: 10.1038/nnano.2010.8 ) . Duan, X.; Niu, C.; Sahi, V.; Chen, J.; Parce, J.W.; Empedocles, S. and Goldman, J. (2003). High performance thin film transistors assembled from semiconductor nanowires and nanoribbons. Nature 425 , 274-278. Duan, X.; Huang, Y.; Argarawal, R. and Lieber, C.M. (2003). Single nanowire electrically driven laser. Nature 421 , 241-245. Huang, Y.; Duan, X.; Cui, Y.; Lauhon, L.; Kim, K. and Lieber, C.M. (2001). "Logic gates and computation from assembled nanowire building blocks, Science 294 , 1313-1317. co-first author. Wang, J.; Gudiksen, M. S.; Duan, X.; Cui, Y. and Lieber C.M. (2001). Highly polarized photoluminescence and polarization-sensitive photodetectors from single indium phosphide nanowires", Science 293 , 1455-1457. Huang, Y.; Duan, X.; Wei, Q. and Lieber, C. M. (2001). Directed assembly of one 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into functional networks”, Science 291 , 630-633. co-first author. Duan, X.; Huang, Y.; Cui, Y.; Wang, J. and Lieber, C.M. (2001). Indium phosphide nanowires as building blocks for nanoscale electronic and optoelectronic devices. Nature 409 , 66-69. 4. Yi Cui http://www.chem.cmu.edu/groups/jin/index.htm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hemistry, Stanford University, 2005 2003-2005 Miller Postdoctoral Fellow,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98-2002 Ph.D, Chemistry, Harvard University. 1993-1998 B.S.,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RESEARCH INTERESTS When the size of materials is reduced to the nanoscale dimension,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can change dramatically. In addition, nanostructures also afford new exciting opportunities of low-cost processing. We are interested in a broad range of nanoscale properties including electronic, photonic, electrochemical, mechanical, catalytic and interfacial properties. Understanding these properties has important technological implications in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electronics, bio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We study fundamentals of nanomaterials including nanowires, colloidal nanocrystals and patterned nanostructures, develop low-cost processings and address critical issues in real-world applications. PUBLICATIONS Y. Cui and C. M. Lieber, "Functional Nanoscale Electronic Devices Assembled using Silicon Nanowire Building Blocks" Science 291, 851-853 (2001). view Y. Cui, Q. Wei, H. Park and C. M. Lieber, "Nanowire Nanosensors for Highly-Sensitive, Selective and Integrated Detection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Species" Science 293, 1289-1292 (2001). view J. Wang, M. K. Gudiksen, X. Duan, Y. Cui and C. M. Lieber, "Highly Polarized Photoluminescence and Polarization-Sensitive Photodetectors from Single Indium Phosphide Nanowirees" Science 293, 1455-1457 (2001). view Z. Zhong, D. Wang, Y. Cui, M. W. Bockrath, and C. M. Lieber, "Nanowire Crossbar Arrays as Address Decoders for Integrated Nanosystems" Science 302, 1377-1379 (2003). view Y. Huang, X. Duan, Y. Cui, L. J. Lauhon, K. Kim and C. M. Lieber, "Logic Gates and Computation from Assembled Nanowire Building Blocks" Science , 294, 1313-1317 (2001). view X. Duan, Y. Huang, Y. Cui, J. Wang and C. M. Lieber, "Indium Phosphide Nanowires as Building Blocks for Nanoscale Electronic and Optoelectronic Devices" Nature 409, 66-69 (2001). view D. Milliron, S. Hughes, Y. Cui, L. Manna, J. Li, L.-W. Wang and A. P. Alivisatos, "Colloidal Nanocrystal Heterostructures with Linear and Branched Topology" Nature 430, 190-195 (2004). view G. Zheng, F. Patolsky, Y. Cui, W. U. Wang and C. M. Lieber "Multiplexed Electrical Detection of Cancer Markers with Nanowire Sensor Arrays" Nature Biotech. 23, 1294-1301 (2005). view C. K. Chan, H. Peng, G. Liu, K. McIlwrath, X. F. Zhang, R. A. Huggins, Y. Cui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 Battery Anodes Using Silicon Nanowires" Nature Nanotech. 3, 31-35 (2008). view J. Zhu, H. Peng, A. F. Marshall, D. M. Barnett, W. D. Nix Y. Cui "Formation of chiral branched nanowires by the Eshelby Twist" Nature Nanotech. 3, 477-481 (2008) (cover) H. Peng, K. Lai, D. Kong, S. Meister, Y. Chen, X.-L. Qi, S.-C. Zhang, Z.-X. Shen, Y. Cui, "Aharonov-Bohm interference in topological insulator nanoribbons" Nature Materials , 9, 225-229 (2010) view , News and Views in Nature Materials H. Wu, G. Chan, J. W. Choi, I. Ryu, Y. Yao, M. T. McDowell, S. W. Lee, A. Jackson, Y. Yang, L. Hu and Y. Cui, "Stable cycling of double-walled silicon nanotube battery anodes through 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 control," Nature Nanotechnology , DOI: 10.1038/nnano.2012.35 (2012) view S. S. Hong, J. J. Cha, D. Kong Y. Cui, "Ultra-low carrier concentration and surface-dominant transport in antimony-doped Bi2Se3 topological insulator nanoribb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 DOI: 10.1038/ncomms1771 (2012) view X. Xie, G. Yu, N. Liu, Z. Bao, C. S. Criddle, and Y. Cui, "Graphene-sponges as high-performance low-cost anodes for microbial fuel cells,"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 DOI: 10.1039/c2ee03583a (2012) view 5. Yujie Xiong http://staff.ustc.edu.cn/~yjxiong/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t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 2011–present. Principal Scientist and Lab Manager of the National Nano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Network (NSF-NNIN) site at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 2009–2011. Research Associate with Prof. Younan Xia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 Seattle and Prof. John A. Rogers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 2004-2009. Ph.D. degree in inorganic chemistry under the tutelage of Prof. Yi Xie in 2004 . B.S. degree in chemical physics (Special Class for the Gifted Young) in 2000 . RESEARCH INTERESTS Integration of "Top-down" with "Bottom-up" Approaches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inorganic nanostructures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chemistry, physics and materials science. We develop new synthetic and fabrication approaches based on the rational control of size, shap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at the nanoscale. As the project unfolds, we investigate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trinsic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well-defined nanostructures, and implement their functionality in different application systems. Ultimately this research will emphasize integration of nanoscale building blocks into complex functional systems. Two research projects are listed below as demonstrations. PUBLICATIONS Investigation of Size-Dependent Plasmonic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Metallic Nanocrystals Enabled by Size Control with HCl Oxidative Etching PDF Li, B.; Long, L.; Zhong, X.; Bai, Y.; Zhu, Z.; Zhang, X.; Zhi, M.; He, J.; Wang, C.; Li, Z.-Y. and Xiong, Y.* , Small in press (DOI:10.1002/smll.201200243). Printed Assemblies of In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for Deformable and Semitransparent Displays PDF Park, S.-I.; Xiong, Y. (Equal Contribution) ; Kim, R.-H.; Elvikis, P.; Meitl, M.; Kim, D.-H.; Wu, J.; Yoon, J.; Yu, C.-J.; Liu, Z.; Huang, Y.; Hwang, K.-C.; Ferreira, P.; Li, X.; Choquette K.; and Rogers, J.A., Science 325, 977-981 (2009). Omnidirectional Printing of Flexible, Spanning, and Stretchable Silver Microelectrodes PDF Ahn, B. Y.; Duoss, E. B.; Motala, M. J.; Guo, X.; Park, S. I.; Xiong, Y. ; Yoon, J.; Nuzzo, R. G.; Rogers, J. A.; and Lewis, J. A., Science 323, 1590-1593 (2009). Shap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Metal Nanocrystals: Simple Chemistry Meets Complex Physics? PDF Xia, Y.;* Xiong, Y. ; Lim, B. and Skrabalak, S. E., Angew. Chem. Int. Ed. 48, 60-103 (2009). Synthesis and Mechanistic Study of Palladium Nanobars and Nanorods PDF Xiong, Y. ; Cai, H.; Wiley, B. J.; Wang, J.; Kim, M. and Xia, Y., J. Am. Chem. Soc. 127, 3665-3675 (2007). Synthesis of Palladium Icosahedra with a Twinned Structure by Blocking Oxidative Etching with Citric Acid or Citrate Ion PDF Xiong, Y. ; McLellan, J. M.; Yin, Y. and Xia, Y., Angew. Chem. Int. Ed. 46, 790-794 (2007). Trimeric Clusters of Silver in AgNO3 Aqueous Solutions and Their Role as Nuclei in Forming Triangular Nanoplates of Silver PDF Xiong, Y. ; Washio, I.; Chen, J.; Sadilek, M. and Xia, Y., Angew. Chem. Int. Ed. 46, 4917-4921 (2007). Nanocrystals with Unconventional Shapes -- A Class of Promising Catalysts PDF Xiong, Y. ; Wiley, B. J. and Xia, Y., Angew. Chem. Int. Ed. 46, 7157-7159 (2007). Kinetically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Triangular and Hexagonal Nanoplates of Pd and Their SPR/SERS Properties PDF Xiong, Y. ; McLellan, J. M.; Chen, J.; Yin, Y.; Li, Z.-Y. and Xia, Y., J. Am. Chem. Soc. 127, 17118-17127 (2005).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Oxidative Etching in the Polyol Synthesis of Pd Nanoparticles with Uniform Shape and Size PDF Xiong, Y. ; Chen, J.; Wiley, B.; Xia, Y.; Aloni, S. and Yin, Y., J. Am. Chem. Soc. 127, 7332-7333 (2005). Corrosion-Based Synthesis of Single-Crystal Pd Nanoboxes and Nanocages and Their Surface Plasmon Properties PDF Xiong, Y. ; Wiley, B.; Chen, J.; Li, Z.-Y.; Yin, Y. and Xia, Y., Angew. Chem. Int. Ed. 44, 7913-7917 (2005). 加拿大 1. Ludovico Cademartiri http://individual.utoronto.ca/cademartiri/lab/index.html http://www.engineering.iastate.edu/directory/?user_page=lcademar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hemistry, Iowa Stat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present. Postdoctor, Harvard University , 2008–2012. Ph.D.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 2008. B.S. Materials Science, University of Parma (Italy) , 1995. RESEARCH INTERESTS We are interested in areas of problems that encompass materials science, chemistry, physics and life. We select a problem if: i) we are interested in it, ii) we believe it is important, iii) we believe we have a "practical and/or radical" idea on how to solve it, and iv) we believe we can learn something by solving it. Approaching broad areas of interest of course requires extreme focus and discipline. From the generic area of problems, one has to focus his attention on well-defined programs, which are then further focused into well-defined, testable hypotheses which then constitute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experimental work and the resulting publications. We have selected a range of potential research programs that, while still long-term in their scope, offer well defined margins, motivations, and rationales. PUBLICATIONS Using Shape for Self-Assembly L. Cademartiri*, K. J. M. Bishop, P. W. Snyder, G. A. Ozin Phil. Trans. R. Soc. A 2012 From Ideas to Innovation: Nanochemistry as a Case Study G.A. Ozin* and L. Cademartiri* Small 2011, 7(1), 49-54 Ultrathin Bi2S3 Nanowires: Surface and Core Structure at the Cluster-Nanocrystal Transition J. W. Thomson, L. Cademartiri, M. MacDonald, S. Petrov, G. Calestani, P. Zhang, G. A. Ozin* J. Amer. Chem. Soc. 2010, 132(26), 9058-9068 Nanochemistry: What’s Next? G. A. Ozin* and L. Cademartiri* Small 2009, 5(11), 1240-1244 Ultrathin Nanowires: A Materials Chemistry Perspective L. Cademartiri and G. A. Ozin* Adv. Mater. 2009, 21(9), 1013-1020 Nanocrystal Plasma Polymerization – From Colloidal Nanocrystals to Inorganic Architectures L. Cademartiri, A. Ghadimi, G. A. Ozin* Acc. Chem. Res. 2008, 41, 1820-1830 Large Scale Synthesis of Ultrathin Bi2S3 Necklace Nanowires L. Cademartiri, R. Malakooti, P. G. O’Brien, A. Migliori, S. Petrov, N. P. Kherani, G. A. Ozin* Angew. Chem. Int. Ed. 2008, 20, 3814-3817 Size Dependent Extinction Coefficients of PbS Quantum Dots L. Cademartiri, E. Montanari, G. Calestani, A. Migliori, A. Guagliardi, G. A. Ozin* J. Amer. Chem. Soc. 2006, 128, 10337-10346 Nanocrystals as Precursors for Flexible Functional Films L. Cademartiri*, G. von Freymann, A. C. Arsenault, J. Bertolotti, D. S. Wiersma, V. Kitaev, G. A. Ozin* Small 2005, 1 (12), 1184-1187
个人分类: 牛人集锦|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七大领域
hanhuijian 2012-5-13 01:24
财政部日前重新修订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重点支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等七大领域。 财政部表示,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结合近几年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财政部对原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与2010年印发的旧暂行办法相比,修订后的新办法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重点新增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促进金融资本和文化资源对接等领域。 《暂行办法》规定,专项资金对中央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有关费用予以补助,并对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予以支持。对中央确定组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公司重点发展项目予以支持,对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兼并重组和股改等经济活动予以支持。对国家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所确定的重点工程和项目、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文化内容创意生产、人才培养等予以支持,并向中西部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业态倾斜。对文化企业利用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渠道融资发展予以支持;对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等活动予以支持。对文化企业开展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装备升级改造、数字化建设、传播渠道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予以支持。对文化企业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境外投资等予以支持。 据悉,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分为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支持方式包括:项目补助、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绩效奖励等。财政部负责对重大项目的组织、立项、评审等工作,并根据评审结果研究确定具体支持项目和金额。财政部负责对重大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追踪问效。 此外,财政部建立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库,对获得补助资金的项目实施跟踪管理。财政部表示,将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根据需要组织或委托有关机构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检查和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安排资金的重要依据。
个人分类: 数字媒体|1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动飞机有望开创电动力航空时代
热度 1 kejidaobao 2012-5-10 11:22
高效率、高性能、节能环保是现代航空器需要实现的重要设计指标,因此高效-节能环保技术成为当前航空技术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而这一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电动飞机及电动力系统。电动飞机配装电动力系统、以电能作为推进能源,具有高效节能、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可实现高性能和具有超常规飞行特性,有潜力实现飞机性能的革命性提高,极大拓展应用范围和领域。先进电动飞机有望广泛应用于通用航空等领域,大幅度改善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开创电动力航空时代。 目前电动飞机主要有太阳能、蓄电池(锂电池)和燃料电池3个基本类型。此外,还有纯电动力+常规内燃机动力的混合动力型。电动飞机与电动汽车有一定相似性和技术关联,但与电动汽车相比,其难度更大、发展速度更慢。电动飞机的研制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电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受电动力系统性能限制,电动飞机主要为能耗较低的无人机和2座及以下的简易飞机/航空器,主要性能指标一般只有传统动力飞机的几分之一,大多不能有效满足使用要求。 尽管电动飞机的性能还普遍较低,很多难题尚待解决,但经过数十年发展,电动飞机技术已经取得很大进步,电动飞机和电动力系统设计方法和技术日趋成熟,机型研制和发展成果显著,关键技术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奠定了支撑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发展电动飞机还有力带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总体上看,近10年电动飞机发展速度很快、发展势头很好。 从发展环境看,现代航空和相关领域的技术为电动飞机和电动力系统技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当前世界各国大力发展各种节能环保技术,众多科研机构和顶尖科学家正致力于一些重大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如高能电池、新材料等,相关技术的突破能够有效解决制约电动飞机和电动力系统发展的瓶颈。 随着一些关键问题有效解决,电动飞机未来将可能实现突破发展。电动飞机的发展道路可能会比较漫长,需要各国专家不懈努力。本期61—70页刊登了赵长辉,陈立玮,卢黎波等的论文“电动飞机技术进展”,介绍了电动飞机的发展概况和技术进展,归纳分析了各种电动飞机的总体设计方法、设计工具和支持系统,以期为电动飞机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封面图片由赵长辉提供,金攻博设计。 (责任编辑 刘志远)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442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
dingbingzou 2012-5-8 18:01
美日三名科学家分享化学奖 201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一名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两名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铃木章 诺贝尔化学奖,因他们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为制造复杂的有机材料,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将碳原子集合在一起。但是碳原子本身非常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反应。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思路是通过某些方法让碳的化学性质更加活泼,更容易发生反应。一直以来,这类方法能有效地制造出很多简单有机物,但当化学家们试图合成更为复杂的有机物时,往往有大量无用的物质生成。然而,这三位科学家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通过实验发现,碳原子会和钯原子连接在一起,可进行一系列化学反应。 评审委员会认为,三人向广大化学家们提供了集合碳原子的“精致工具”,他们并不曾共事或合作,但共同推动的这一技术,让化学家们能够精确有效地制造他们需要的复杂化合物,堪称为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贡献。 2009年,英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的贡献而获奖。 2008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这三位科学家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5年,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领域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而获奖。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因在细胞膜通道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维特里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而获奖。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与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们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另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以表彰他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个人分类: 备课资料|1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出热点
热度 1 liwenbianji 2012-5-8 11:30
期刊编辑都希望看到能拓展现有范围、开创新领域的研究。科研人员也大都希望自己处于领域的前沿,并做出”重大发现”,但很多人并不太清楚当于何处着眼。经 常,他们见到某个小领域内的“动向”,通常是一波论文发表高潮,却发现此时再去参与又太晚了。所以,必须要能够提前预测到这种“动向”。 下一个重 大发现可能很难预测,不过在文献和国际会议中仍然有迹可寻。因此,有必要经常阅读您所在领域的最新文献以获悉最新动态。找寻那些在“讨论”部分中没能解释 透彻的结果,无法解释的结果中常蕴含有科学探索的机会;不过也要记得:首先发表这些结果的实验室占有先机。阅读“读者来信”也能帮你发现本领域内的争议, 而任何解决这些争议的工作都是期刊编辑所乐见的。 要博览而不是只阅读你本领域的研究。这有助于你发现和其他研究领域进行“交叉”的机会—比如或许 又开发了一种新技术,或者一个无关研究中又发现了一种与你领域有关的新的蛋白相互作用。阅读《自然》、《科学》、《细胞》等顶级期刊是随时了解其他领域进 展的一种方法。关键词检索数据库则是发现与不同研究进行交叉机会的方法。通过关键词检索你可以了解某一领域研究的数量和影响力。若某一课题去年的论文发表 总数或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发表数大增,就表明该领域已成为”热点”。反之,若新发论文很少,或基本都在低影响因子期刊,就表明该课题不会广受瞩目。 保持了解最新进展,发现“热门”研究领域及潜在“新问题”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参加国际会议。国际会议常通过论文摘要和壁报的形式报道初步结果,从而让你在结果发表之前就获知最新动向。和其他与会研究者讨论也有助于提炼出最精准的研究问题。 最 后,值得注意的是:课题受的关注越多,竞争也越大。此外,那些报道有争议的观点、提出难以解释的研究结果以及开创研究新方向的实验室往往占据先机,也许领 先好几个月。要考虑你自己的独特优势在那里。有无别人没有的专门设备、样品、或资源?能否通过合作在新领域里迅速取得成果?如果有,那么就应着手提炼研究 问题,设计研究方案,然后开展工作,开始角逐。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248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个人工作计划
wangsiom 2012-5-4 11:10
人生目标 成为理论物理、光电子学、激光技术领域的权威专家 成为大课题和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距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完成专业领域的两本专著 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家 为家庭创造幸福、美满、健康的生活 中短期目标 争取两年内申请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争取五年内评上副教授 争取五年内做出几项重大的理论和科技创新 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磨炼自己的意志,锻炼好身体 目标的评估 最自己的中短期目标要保持三个月评估一次 完成目标的条件 专业化,目标明确,科学合理,专业化发展 合理支配时间和金钱 建设科研团队,合作精神 善于发现机遇并抓住机遇 具备必胜的信心 决断力,不断地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行为 阅读 70% 时间用来阅读专业书籍、专业文献 阅读励志、成功学,激励自己。 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方面书籍 政治、历史和个人传记 金融、投资和理财 健康与养生 谋略和决断能力培养。 要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智慧转换为能力,能来带来成功。 个人使命宣言 1. 家庭第一,做一个合格的儿子,体贴的丈夫,慈爱的父亲; 2. 工作上要成为所从事专业的权威专家,成为理论物理、光电子学、激光技术领域的权威专家; 3. 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身体; 4. 为人热情、善良、信守承诺、乐于助人、树立健康的形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 要以原则为基础,比如公平、诚信与正直、服务(讲求品质与追求卓越)、潜能(激发潜能的释放,耐心、教育与鼓励),切实弄清楚世界的本来面目,形成良好的思维定势。 6 .态度积极,保持幽默感; 7 .每周读一本书; 8. 做一名优秀教师; 9. 今天计划明天的工作; 10. 培养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 本学期工作计划和目标 I. 工作 完成教学任务,练好黑板板书,提高教学能力 讲课顺序: A. 导入新课(以不同的、有趣的方式导入): 集中注意;激发兴趣;启动激发思维;沟通感情。方式:直接导入,衔接导入,悬念式导入,典故式导入,生动实例式,讲评式导入。要求:短、新、精、平、熟、准、快( 3-5 分钟)、活。 B. 讲授(有条理,讲解透彻,深入浅出): 方式: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要求:驾驭教材的能力(逻辑性、层次性、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系统性)。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动机、讲究语言艺术(条理清楚、言简意赅、富于启发、浅显通俗、形象生动、清晰悦耳、流利畅达、抑扬顿挫)。教学语言特点:主导性、科学性、讲解性、教育性、启发性、灵活性、趣味性、口语化、个性化。身体语言:微笑、精神饱满、手势简练自然协调、外表得体。 C. 板书: 体现教学意图、突出教学重点、强化直观形象、集中注意力、巩固记忆。 1. 板书内容: 重点、难点、中心和关键。 特点:直观性、简洁性、启发性、趣味性、示范性。 2. 基本要求 精心构思,整体设计;条理清晰,布局合理;配合讲解,示现适时;写字作画,技巧熟练。 D. 举例(紧贴理论):要求启发性、让学生领悟到真髓。 E. 课堂教学提问: 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表述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 1. 低级认知提问 知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 2. 高级认知提问 分析提问(为什么?)综合提问(预见)、评价提问。 3. 课堂提问技巧 教学要求 简明问题 难度适中、角度新颖。 发问时机、对象、顺序、方式、语态,待答、助答、总结知识广度、深度、错误表述、巩固程度等。教会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好问、不迷信权威、教材、老师。教学要民主。 图表 SEQ 图表 \* ARABIC 1 学生最喜欢的授课方式 F. 教学管理: 学生注意力、课堂纪律、学生兴趣。特点:复杂性、同时性、突然性、公开性。 1. 影响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因素 教师:教学能力、态度、机智,师生关系,处理危机的能力。 学生:学习困难、方法、价值观、自制力、疲劳程度。 2. 课堂问题处理策略 先入为主,事先预防: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鼓励促进学生的成功经验;建设性的课堂气氛。 鼓励和强化利好行为,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 奖励表扬多于批评和惩罚,坚持一致性原则,心理辅导。 G. 总结、结束 反馈强化,强调重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归纳总结,强调重点,留下悬念引人遐思;新旧联系,铺路搭桥。 基本要求:画龙点睛,首尾呼应,干净利索。 II. 科研 A. 大量阅读文献,确定能够申请课题的研究方向 每天阅读最新文献 10 篇,把握前沿领域热点,及时总结和评述,写出几篇综述文章,确定科研方向。 B. 完成校立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的研究任务 完成该项目的发表论文要求,争取完成 3-5 篇论文投稿。每天工作 3 小时。 C. 完成激光雷达液晶相控阵的研究计划和研究内容 每天阅读文献 5-10 篇,建立液晶相控阵的物理模型,模拟相关指标,写出 3-5 篇科学论文和综述。 III. 读书计划 A. 经济、金融、励志、历史、文学、科普、政治 每天读书 1 小时,每个月争取读 5 本书。 B. 计算机办公软件、 C++ 语言、专业软件 熟练掌握 office 办公软件 Word 、 Excel 、 PowerPoint 、 OneNote 等;每周 2 个小时(周末时间)。 熟练掌握 Visual C++ 的学习: Visual C++ 2008 一书、物理计算程序的 C++ 编写。每周 4 个小时 熟练掌握专业的画图软件 Origin 8.0 ;每周 1 小时。 学习光学设计:掌握 Asap 和 Zemax 软件。每周 4 个小时 . C. 专业书籍 朗道的量子力学(每周 4 个小时); 杰克逊的电动力学(每周 2 小时,安排在周末); 量子光学(每周 4 个小时); IV. 锻炼身体和减肥 A. 每周打篮球 2 次 B. 慢跑半小时以上 2 次 争取期末减肥到 85 公斤以内。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上 午 阅读文献 普通物理学 实教二 1-12,14-19 备课 普通物理学 东三合 1-12,14-19 阅读文献 朗道 量子力学 阅读文献 普通物理学 实教二 1-12,14-19 朗道 量子力学 光学设计 1 小时 备课 1 小时 读书 1 小时 备课 1 小时 Visual C++ 2008 下 午 阅读文献 普通物理学 东三合 1-12,14-19 阅读文献 普通物理学 东六合 10-12,14-19 普通物理学 东二合 1-12,14-19 阅读文献 阅读文献 慢跑 1 小时 读书 1 小时 锻炼身体 锻炼身体 跑步 打篮球 普通物理学 东二合 1-12,14-19 阅读文献 晚 上 备课 陪孩子读书学习 1 小时 陪孩子学习 阅读文献 Visual C++ 2008 杰克逊 电动力学 备课 朗道 量子力学 阅读文献 阅读文献 Visual C++ 2008 杰克逊 电动力学 读书 2 小时 朗道 量子力学 office 软件 Origin 8.0 读书 2 小时 竞聘感言 1. 参与竞聘要硬件过硬,竞聘个人的科研业绩、职称、个人基本素质。 2. 良好的人际关系(院系活动积极参加,积累良好的人脉关系)。 3. 演讲和口才能力,尽可能的脱稿,语速控制得当,条理清楚,要与听众互动,眼神交流,充满自信,精神饱满,声音洪亮清楚。 4. 提出竞选成功后的工作计划,符合实际。
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本研究组工作领域20强发表物出炉
duke01361 2012-5-4 07:15
本研究组工作领域20强发表物出炉 我们实验室有2项在1位和9位,其中第11位的工作更有意义(我觉的!)我们也开创性地在神州大地发现了有关病例,如果可能,我们将会改写这个故事。 这个领域的研究被称为“21世纪对分子生物学家的挑战”,进展相当困难! 1. The roles of SbcCD and RNaseE in the transcription of GAA x TTC repeats in Escherichia coli. Pan X, Ding Y, Shi L: DNA Repair (Amst) ; 2009 Nov 2;8(11):1321-7 Abstract | Morefromtheauthors | Email xuefengpancam@yahoo.com.cn | Citationexport 2. Hyperexpansion of GAA repeats affects post-initiation steps of FXN transcription in Friedreich's ataxia. Kim E, Napierala M, Dent SY: Nucleic Acids Res ; 2011 Oct;39(19):8366-77 Freefulltext | Abstract | Morefromtheauthors | Citationexport 3. Transposon Tn7 preferentially inserts into GAA*TTC triplet repeats under conditions conducive to Y*R*Y triplex formation. Mancuso M, Sammarco MC, Grabczyk E: PLoS One ; 2010;5(6):e11121 Freefulltext | Abstract | Morefromtheauthors | Citationexport 4. Friedreich's ataxia (GAA)n•(TTC)n repeats strongly stimulate mitotic crossovers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ae. Tang W, Dominska M, Greenwell PW, Harvanek Z, Lobachev KS, Kim HM, Narayanan V, Mirkin SM, Petes TD: PLoS Genet ; 2011;7(1):e1001270 Freefulltext | Abstract | 1citer | Morefromtheauthors | Citationexport 5. Long intronic GAA repeats causing Friedreich ataxia impede transcription elongation. Punga T, Bühler M: EMBO Mol Med ; 2010 Apr;2(4):120-9 Abstract | Morefromtheauthors | Citationexport 6. Structure-specific recognition of Friedreich's ataxia (GAA)n repeats by benzoquinoquinoxaline derivatives. Bergquist H, Nikravesh A, Fernández RD, Larsson V, Nguyen CH, Good L, Zain R: Chembiochem ; 2009 Nov 2;10(16):2629-37 Abstract | Morefromtheauthors | Citationexport 7. Absence of aprataxin gene mutations in a Greek cohort with sporadic early onset ataxia and normal GAA triplets in frataxin gene. Daiou C, Christodoulou K, Xiromerisiou G, Panas M, Dardiotis E, Kladi A, Speletas M, Ntaios G, Papadimitriou A, Germenis A, Hadjigeorgiou GM: Neurol Sci ; 2010 Jun;31(3):393-7 Abstract | Morefromtheauthors | Citationexport 8. Detection of interruptions in the GAA trinucleotide repeat expansion in the FXN gene of Friedreich ataxia. Holloway TP, Rowley SM, Delatycki MB, Sarsero JP: Biotechniques ; 2011 Mar;50(3):182-6 Freefulltext | Abstract | Morefromtheauthors | Citationexport 9. Transcription of AAT•ATT triplet repeats in Escherichia coli is silenced by H-NS and IS1E transposition. Pan X, Liao Y, Liu Y, Chang P, Liao L, Yang L, Li H: PLoS One ; 2010;5(12):e14271 Freefulltext | Abstract | Morefromtheauthors | Email xuefengpancam@yahoo.com.cn | Citationexport 10. Two pathways for RNase E action in Escherichia coli in vivo and bypass of its essentiality in mutants defective for Rho-dependent transcription termination. Anupama K, Leela JK, Gowrishankar J: Mol Microbiol ; 2011 Dec;82(6):1330-48 Abstract | Morefromtheauthors | Citationexport 11. North and South Indian populations share a common ancestral origin of Friedreich's ataxia but vary in age of GAA repeat expansion. Singh I, Faruq M, Mukherjee O, Jain S, Pal PK, Srivastav MV, Behari M, Srivastava AK, Mukerji M: Ann Hum Genet ; 2010 May;74(3):202-10 Abstract | Morefromtheauthors | Citationexport 12. Rho-dependent termination of ssrS (6S RNA) transcription in Escherichia coli: implication for 3' processing of 6S RNA and expression of downstream ygfA (putative 5-formyl-tetrahydrofolate cyclo-ligase). Chae H, Han K, Kim KS, Park H, Lee J, Lee Y: J Biol Chem ; 2011 Jan 7;286(1):114-22 Freefulltext | Abstract | Morefromtheauthors | Citationexport 13. Roles for the transcription elongation factor NusA in both DNA repair and damage tolerance pathways in Escherichia coli. Cohen SE, Lewis CA, Mooney RA, Kohanski MA, Collins JJ, Landick R, Walker GC: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 2010 Aug 31;107(35):15517-22 Freefulltext | Abstract | Morefromtheauthors | Citationexport 14. Transcription-coupled 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of a gene transcribed by bacteriophage T7 RNA polymerase in Escherichia coli. Ganesan AK, Hanawalt PC: DNA Repair (Amst) ; 2010 Sep 4;9(9):958-63 Freefulltext | Abstract | Morefromtheauthors | Email anngan@stanford.edu | Citationexport 15. The SMC-like protein complex SbcCD enhances DNA polymerase IV-dependent spontaneous mutation in Escherichia coli. Storvik KA, Foster PL: J Bacteriol ; 2011 Feb;193(3):660-9 Freefulltext | Abstract | 1citer | Morefromtheauthors | Citationexport 16. Transcription regulation of the Escherichia coli pcnB gene coding for poly(A) polymerase I: roles of ppGpp, DksA and sigma factors. Nadratowska-Wesołowska B, Słomińska-Wojewódzka M, Łyzeń R, Wegrzyn A, Szalewska-Pałasz A, Wegrzyn G: Mol Genet Genomics ; 2010 Oct;284(4):289-305 Freefulltext | Abstract | Morefromtheauthors | Citationexport 17. Expansion of a chromosomal repeat in Escherichia coli: roles of replication, repair, and recombination functions. Poteete AR: BMC Mol Biol ; 2009;10:14 Freefulltext | Abstract | Morefromtheauthor | Email anthony.poteete@umassmed.edu | Citationexport 18. High-temperature protein G is essential for activity of the Escherichia coli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Cas system. Yosef I, Goren MG, Kiro R, Edgar R, Qimron U: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 2011 Dec 13;108(50):20136-41 Abstract | Morefromtheauthors | Citationexport 19. Transcription analysis of central metabolism genes in Escherichia coli. Possible roles of sigma38 in their expression, as a response to carbon limitation. Olvera L, Mendoza-Vargas A, Flores N, Olvera M, Sigala JC, Gosset G, Morett E, Bolívar F: PLoS One ; 2009;4(10):e7466 Freefulltext | Abstract | Morefromtheauthors | Citationexport 20. Single amino acid changes in the predicted RNase H domain of Escherichia coli RNase G lead to complementation of RNase E deletion mutants. Chung DH, Min Z, Wang BC, Kushner SR: RNA ; 2010 Jul;16(7):1371-85 Freefulltext | Abstract | 1citer | Morefromtheauthors | Citationexport
个人分类: Science in action|3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抗菌业去年产值逾800亿元
greenbz 2012-4-27 14:23
中国化工报讯(记者 胡元钰) 2012第八届中国抗菌产业发展大会上周日闭幕,大会主办方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抗菌产业分会透露,中国抗菌产业2011年产值已经超过800亿元。预计2015年抗菌产业年产值将会超过1200亿元。   抗菌产业大发展主要得益于下游家电、纺织、建材、日化领域对抗菌产品的需求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抗菌塑料制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在家电领域,海尔、美的、海信等国内巨头纷纷推出了抗菌洗衣机、抗菌冰箱等产品。在纺织行业,三枪集团、魏桥纺织集团、湖南多喜爱等公司也纷纷推出了抗菌布料、抗菌袜子等纺织品。   卫生领域也开始大范围采用抗菌技术和抗菌材料。以抗菌涂料、抗菌玻璃等为代表的抗菌建材已在医院等场所得到。例如,方浩赛扬公司生产的抗菌涂料已经在300多家医院得到应用,邦信公司生产的抗菌玻璃也已经在北医三院等单位得到应用。此外抗菌橡胶地板、抗菌窗帘等抗菌产品在医院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最近3年来,抗菌产业在技术和应用层面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抗菌材料企业从1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约20家。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已经在技术和材料方面具有了各自的特色,形成了差异化竞争的良性局面。 中国化工报讯(记者 胡元钰) 2012第八届中国抗菌产业发展大会上周日闭幕,大会主办方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抗菌产业分会透露,中国抗菌产业2011年产值已经超过800亿元。预计2015年抗菌产业年产值将会超过1200亿元。   抗菌产业大发展主要得益于下游家电、纺织、建材、日化领域对抗菌产品的需求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抗菌塑料制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在家电领域,海尔、美的、海信等国内巨头纷纷推出了抗菌洗衣机、抗菌冰箱等产品。在纺织行业,三枪集团、魏桥纺织集团、湖南多喜爱等公司也纷纷推出了抗菌布料、抗菌袜子等纺织品。   卫生领域也开始大范围采用抗菌技术和抗菌材料。以抗菌涂料、抗菌玻璃等为代表的抗菌建材已在医院等场所得到。例如,方浩赛扬公司生产的抗菌涂料已经在300多家医院得到应用,邦信公司生产的抗菌玻璃也已经在北医三院等单位得到应用。此外抗菌橡胶地板、抗菌窗帘等抗菌产品在医院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最近3年来,抗菌产业在技术和应用层面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抗菌材料企业从1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约20家。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已经在技术和材料方面具有了各自的特色,形成了差异化竞争的良性局面。
个人分类: 行业动态|3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济地质领域多面手Skinner—世界著名经济地质学家(十五)
热度 6 tidesung617 2012-4-22 19:02
Brian Skinner 是个很有故事的人,我们在前面的介绍中也提到过这个名字,但是 Skinner 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这又恰如经济地质领域不确定的因素很多一样,难以科学探寻,但是隐隐约约之中,我们又能感觉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排山倒海之势。在经济地质领域,不受 Skinner 影响的经济地质学家很少,不管这种影响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前面介绍的经济地质学家一个很突出的方面就是“从一而终”和不“从一而终”,“从一而终”的多是他们的研究领域,毕其一生功力执着于某一方面,这方面比较突出的如 Roedder 研究流体包裹体, Barnes 在实验室研究矿物的溶解性。不“从一而终”的是他们几乎本科毕业后都在许多地方工作过,或在学校或在矿山,有着非常丰富的地质人生。而看看我们现在的许多学生,自从进入本科后就在一个学校,随后读硕士、读博士,然后做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虽然也能在领域小有成就,然而这种成就多少都带着些“死水微澜”的不健康基因。实在搞不明白一个没有怎么出过野外的老师怎么能把矿床学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讲透彻、讲明白,让学生感兴趣。 Skinner 好像不同于我们前面讲过的任何一位,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但做了许多研究工作,而且还在多个位置上担当了重要角色,更要命的是,他在这些角色上的作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地质学家协会( SEG )有个专门的 2002 年创立的 Brian J.Skinner Award ,用于奖励发表在 EG 上的年度优秀论文,就是用的他的名字。下面我们不妨从他作为研究者、老师、作者、编辑、演讲者、管理者的角度来分析他丰富多彩的一生。 作为研究者,他先后在 USGS 和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领导团队从事研究。在成矿矿物的相关系上有许多独树一帜的创见,特别是在硫盐和 PGE 矿物方面,如他研究了 Cu-As(Ag 、 Sb)-S 和 Pt-Pd-Fe-As-S 体系的相关系,这些研究延续半个多世纪,见于 100 多部(篇)出版物中。 作为老师,自 Skinner1966 年进入耶鲁大学鼓励和教导学生已经 40 余年的时间。在耶鲁,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着相当的名望,主要体现在他讲课富于激情、生动有趣,有着优秀的富有挑战性的管理才能,对实验分析严格要求、结果质量高、思路清晰、思想新颖等诸多方面。他大公无私地把许多宝贵的时间都用于他的学生,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积极谋划他们的人生、提供良好的建议、给予关键性的决定,痛苦时默默支持,成功时举杯相庆。许多当年的学生后来都颇有建树,有些更是成为了他一生的朋友,如 Chip Goodyear ,就曾经于 2003-2007 年在世界第一大矿业公司必和必拓( BHP Billiton )担任首席执行官( CEO ),在 Skinner2005 年获得 Penrose Gold Medal 时还曾经亲临现场,如今在 Wikipedia 就可以知道搜索到他的介绍,这一点胜过 Skinner 啊,看来这个世界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崇尚政治。在前面介绍的众多的经济地质学家当中,只有 Naldrett 的资料可以在 Wikipedia 上直接查到。 作为作者,他不但发表了大量的期刊文献,还单独著作或与人合著编写了 13 本书籍,其中最为畅销的有三本,它们分别是 Physical Geology ( 1987 )、 The Dynamic Earth ( 1989 )和 The Blue Planet ( 1999 )。我还记得在东北大学的图书馆里见过许多不同版本的 Physical Geology ,也就是我们国家的普通地质学,只是不记得是否有 Skinner 写的那一本。我在想老外不厌其烦地出版这些最为基础的地质书籍,看来老外特别重视对学生基础地质的培养啊,我对外文地质书籍感兴趣,就是从一本 Physical Geology 开始的,并且在那一本书里面找到了我目前认为正确的为什么金与石英脉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的原因。还记得上本科时,刚上了没有 10 节课的普通地质学,老师突然说考试,就在课堂上出了两个题目,我一个也不会做,而且一个字也没有写,老师在那张写着我名字的白纸上重重地写下了几个大字“ 0 分不及格”,现在印象特别深刻。 作为演讲者,他让更多的人知晓了世界范围内关于资源消耗和未来获得途径的知识。 作为编辑, Skinner 对经济地质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Economic Geology 现在在经济地质界之所以有着当前无可匹敌的声誉,很大一部分归功于 Skinner 对这个刊物编辑长达 26 年之久的严格要求。同时 Skinner 也是 American Scientist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和 the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Review 的编委。在编辑位置上, Skinner 展示了强烈的沟通技能,对超出经济地质领域的地球科学的深深的爱和深深地理解。 作为管理者,他先后管理领导 USGS 和耶鲁大学,在后者里,他曾经在 1967-1973 年间,担任地质和地球物理系的系主任。后来他在许多与地球科学有关的组织里任职,包括经济地质出版社、经济地质学家协会、地球化学协会以及美国地质学会等,他无一不展示了高超的领导才能。 也许许多经济地质学家在研究领域可以与 Skinner 相比,甚至比后者有着更大的成果,但是在上面提及的其他各方面,估计许多人就望尘莫及了,并且这种局面会持续多半个世纪。 Skinner 对生活无限热爱,每天都充满激情,安排的满满的,无论是工作还是游玩,很少看到他无精打采、对生活失去乐趣的时候,这一点恰如我的导师,总是精神饱满,给人愉悦。他有时会这边给学生布置好不同的作业课,那边就去了市场,挑选新鲜的水果和海货,烹制精美的大餐;有时会挑选精美的手工制作的珠宝项链,作为礼物送给他的孙女(外孙女?)。他喜欢热烈的争论,恰如他喜欢精美的食物与飘香的美酒。当然 Skinner 也有精神萎靡的时候, 1975 年, Wanyne Burnham 来耶鲁大学进行访问,要和 Skinner 联手和学生比赛高尔夫球, Skinner 运动天赋超人,在前三洞保持绝对领先,在一竿难度不大的击球时,球飞得很高,鬼使神差偏离了预想轨道,落进了湖水里。他又连挥了四杆,令人惊奇的是,这五杆效果等同,看的出来 Skinner 非常失望,甚至有些儿发怒,而把 Wayne Burnham 和学生都乐得流出了眼泪。 Skinner 还喜欢旅行,周游世界。他是一个精明的观察家,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这一点恰似我 5 岁的儿子,走在马路上,儿子问我“爸爸,这马路下面有下水道吗?这下水道里面有屎吗?”,真奇怪,小小年纪,竟然会问这么肮脏的问题。 Skinner 总是带着望远镜和放大镜,以观看不同尺度的事物,即使在他领取 Penrose Gold Medal 的现场,介绍人 Neil Williams 都认为他( Skinner )的兜里要是没有放大镜都会令他( Neil )感到惊奇。他有时脾气也不好,会对许多人在某些问题上发怒,不管对方是他的亲人、朋友、学生还是完全陌生的人。 Skinner 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许多刚入学的学生在听完 Skinner 的课后,就会把他的一生献给自然科学,虽然他的课程主要是地质学,但是往往会延伸到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气象学。气象学和矿床学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大家肯定还记得《看云识天气》这篇小学课文吧,两者最初都是简单的描述,最终总结出规律,用于预测。《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就是气象学发展到今天最大的成就,可惜矿床学还缺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规范,还不能成功用“成矿规律”来具体预测矿床的赋存位置,也许这正是未来经济地质学家要努力的主要方向。 Skinner 开始对经济地质感兴趣始于 1947 年,那时候他还是阿德莱德 (Adelaide) 的一名学生,有幸参加了在塔斯马尼亚( Tasmania )西部 Zeehan-Dundas 老矿区的一项填图工作。这种经历给了 Skinner 莫大的鼓舞,他开始开足马力,向经济地质领域进军,最终他在 1955 年取得了矿物物理学博士学位。 在 Skinner 获得 Penrose 奖的答谢发言中,对经济地质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简单清晰的描述,我们不妨拿来与大家共分享,以使大家对经济地质的发展有一个简单清晰的认识。 (照片来自耶鲁大学网站) 经济地质作为一门学科始于 20 世纪初叶,那时候只有少数的人开始专门并付诸一生研究矿床,他们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政府官员或者学校的老师,慢慢地一些人开始从政府部门和学校辞职,充当起了顾问。 R.A.F.Penrose 就是这其中的一位,另一位叫 J.E.Spurr, 他觉得需要一个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 1905 年创刊的 Economic Geology 。 1955 年 Skinner 获得博士之日也是 The 50 th Anniversary Volume of EG 发行之时, Skinner 在上面也有一篇他自己认为很烂的文章。这些文章今天看来有点儿过时,但是却记录了经济地质第一个 50 年里的创建、成功和质问过程,并暗示了一些未来的发展,今天许多被证实是正确的。 跟随经济地质 50 周年发表后的步伐,地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超乎寻常的成就,特别是 1960s 中后期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构造和发展演化首次限定在“大一统”的框架内。热液化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的发展还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好似突然之间他们就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这比较明显地体现在 Barnes 所编著的三版的 The Geochemistry of Hydrothermal Ore Deposits ( 1967 , 1979 , 1997 )里面。 经济地质 50 周年发表后几十年间,在矿床勘探领域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作为矿床勘探这一新的职业的从业者,他们在世界范围内发现了许多新的矿床和新的矿区。所有这些发现加速了对矿床如何形成、怎样形成、在哪里形成复杂成矿作用的思考。 20 世纪已经过去了,在这个世纪里经济地质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体现在一部力作里面,这部力作就是由 Jeff Hedenquist 、 John Thompson 、 Rich Goldfarb 和 Jeremy Richards 主编的 The 100 th Anniversary Volume of EG 。 Skinner 建议如果你手头没有赶快买一本,如果你买了一本还在尘封的书架上,赶快拿下来仔细阅读。 现在经济地质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与前两阶段相比有着深深的不同。开始深刻地思考矿床形成时的具体的物理化学条件,用于进一步识别具体构造背景下的地质条件与时间限制。 挑战还在于如何运用我们对经济地质的理解探寻深部的矿床, 50% 的大陆地壳都被 200 多米厚的沉积物所覆盖,这一方面典型的成功案例是 Olympic Dam 和附近矿床的发现,还能发现下一个 Olympic Dam 吗? 遥感和地球物理方法也许会在我们探寻深部矿床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有许多地质单位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在澳大利亚,某研究单位制作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塔斯马尼亚的 3-D 地震构造模拟图。 Skinner 有一个愿望,梦想阅读 The 150 th Anniversary Volume of EG ,看看那个时候经济地质发展到了什么地步,然而这对他永远只是一个梦想了,对于今天要读到这篇文章的许多读者,是否能等到那一天,还是个未知数呢。我到那时如果活着也是一个 80 岁的老头了,即使活着,我也不知道眼睛好不好使,手脚好不好用,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我儿子培养成经济地质学家,让他给我讲解这么多年来的经济地质领域发生的故事…… 内容主要参考了 Economic Geology, v. 101, pp. 713–725
8553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模式识别领域的期刊,会议(转)
helloating1990 2012-4-20 14:04
(cvpr)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nips)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icml)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icpr)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icip)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iccv)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ccv)asi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eccv)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icassp)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fg)ieee conference series on automatic face and gesture recognition (icdm)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bmvc)british machine vision conference IEEE TRANS On PAMI ,NN Pattern Recogni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 Machine Learning Neural Computation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上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 http://blog.csdn.net/kayv/archive/2008/04/01/2240266.aspx IJCAI (1+): AI最好的综合性会议, 1969年开始, 每两年开一次, 奇数年开. 因为AI 实在太大, 所以虽然每届基本上能录100多篇(现在已经到200多篇了),但分到每个 领域就没几篇了,象machine learning、computer vision这么大的领域每次大概也 就10篇左右, 所以难度很大. 不过从录用率上来看倒不太低,基本上20%左右, 因为内 行人都会掂掂分量, 没希望的就别浪费reviewer的时间了. 最近中国大陆投往国际会 议的文章象潮水一样, 而且因为国内很少有能自己把关的研究组, 所以很多会议都在 complain说中国的低质量文章严重妨碍了PC的工作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 估计这几年 国际会议的录用率都会降下去. 另外, 以前的IJCAI是没有poster的, 03年开始, 为了 减少被误杀的好人, 增加了2页纸的poster.值得一提的是, IJCAI是由貌似一个公司 的"IJCAI Inc."主办的(当然实际上并不是公司, 实际上是个基金会), 每次会议上要 发几个奖,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是IJCAI 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 和 Computer Thoughts Award, 前者是终身成就奖, 每次一个人, 基本上是AI的最高奖(有趣的 是, 以AI为主业拿图灵奖的6位中, 有2位还没得到这个奖), 后者是奖给35岁以下的 青年科学家, 每次一个人. 这两个奖的获奖演说是每次IJCAI的一个重头戏.另外, IJCAI 的 PC member 相当于其他会议的area chair, 权力很大, 因为是由PC member 去找 reviewer 来审, 而不象一般会议的PC member其实就是 reviewer. 为了制约 这种权力, IJCAI的审稿程序是每篇文章分配2位PC member, primary PC member去找 3位reviewer, second PC member 找一位. AAAI (1): 美国人工智能学会AAAI的年会. 是一个很好的会议, 但其档次不稳定, 可 以给到1+, 也可以给到1-或者2+, 总的来说我给它"1". 这是因为它的开法完全受 IJCAI制约: 每年开, 但如果这一年的IJCAI在北美举行, 那么就停开. 所以, 偶数年 里因为没有IJCAI, 它就是最好的AI综合性会议, 但因为号召力毕竟比IJCAI要小一些, 特别是欧洲人捧AAAI场的比IJCAI少得多(其实亚洲人也是), 所以比IJCAI还是要稍弱 一点, 基本上在1和1+之间; 在奇数年, 如果IJCAI不在北美, AAAI自然就变成了比 IJCAI低一级的会议(1-或2+), 例如2005年既有IJCAI又有AAAI, 两个会议就进行了协 调, 使得IJCAI的录用通知时间比AAAI的deadline早那么几天, 这样IJCAI落选的文章 可以投往AAAI.在审稿时IJCAI 的 PC chair也在一直催, 说大家一定要快, 因为AAAI 那边一直在担心IJCAI的录用通知出晚了AAAI就麻烦了. COLT (1): 这是计算学习理论最好的会议, ACM主办, 每年举行. 计算学习理论基本上 可以看成理论计算机科学和机器学习的交叉, 所以这个会被一些人看成是理论计算 机科学的会而不是AI的会. 我一个朋友用一句话对它进行了精彩的刻画: "一小群数 学家在开会". 因为COLT的领域比较小, 所以每年会议基本上都是那些人. 这里顺便 提一件有趣的事, 因为最近国内搞的会议太多太滥, 而且很多会议都是LNCS/LNAI出 论文集, LNCS/LNAI基本上已经被搞臭了, 但很不幸的是, LNCS/LNAI中有一些很好的 会议, 例如COLT. CVPR (1): 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方面最好的会议之一, IEEE主办, 每年举行. 虽然题 目上有计算机视觉, 但个人认为它的模式识别味道更重一些. 事实上它应该是模式识 别最好的会议, 而在计算机视觉方面, 还有ICCV与之相当. IEEE一直有个倾向, 要把 会办成"盛会", 历史上已经有些会被它从quality很好的会办成"盛会"了. CVPR搞不好 也要走这条路. 这几年录的文章已经不少了. 最近负责CVPR会议的TC的chair发信 说, 对这个community来说, 让好人被误杀比被坏人漏网更糟糕, 所以我们是不是要减 少好人被误杀的机会啊? 所以我估计明年或者后年的CVPR就要扩招了. ICCV (1): 介绍CVPR的时候说过了, 计算机视觉方面最好的会之一. IEEE主办, 每年举行. ICML (1): 机器学习方面最好的会议之一. 现在是IMLS主办, 每年举行. 参见关于NIPS的 介绍. NIPS (1): 神经计算方面最好的会议之一, NIPS主办, 每年举行. 值得注意的是, 这个会 每年的举办地都是一样的, 以前是美国丹佛, 现在是加拿大温哥华; 而且它是年底开会, 会开完后第2年才出论文集, 也就是说, NIPS'05的论文集是06年出. 会议的名字是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所以, 与ICML\ECML这样 的"标准的"机器学习会议不同, NIPS里有相当一部分神经科学的内容, 和机器学习有 一定的距离. 但由于会议的主体内容是机器学习, 或者说与机器学习关系紧密, 所以 不少人把NIPS看成是机器学习方面最好的会议之一. 这个会议基本上控制在Michael Jordan的徒子徒孙手中, 所以对Jordan系的人来说, 发NIPS并不是难事, 一些未必很 强的工作也能发上去, 但对这个圈子之外的人来说, 想发一篇实在很难, 因为留给"外 人"的口子很小. 所以对Jordan系以外的人来说, 发NIPS的难度比ICML更大. 换句话说, ICML比较开放, 小圈子的影响不象NIPS那么大, 所以北美和欧洲人都认, 而NIPS则有 些人(特别是一些欧洲人, 包括一些大家)坚决不投稿. 这对会议本身当然并不是好事, 但因为Jordan系很强大, 所以它似乎也不太care. 最近IMLS(国际机器学习学会)改选 理事, 有资格提名的人包括近三年在ICML\ECML\COLT发过文章的人, NIPS则被排除在 外了. 无论如何,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会. ACL (1-): 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最好的会议, ACL (Association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主办, 每年开. KR (1-): 知识表示和推理方面最好的会议之一, 实际上也是传统AI(即基于逻辑的AI) 最好的会议之一. KR Inc.主办, 现在是偶数年开. SIGIR (1-): 信息检索方面最好的会议, ACM主办, 每年开. 这个会现在小圈子气越来 越重. 信息检索应该不算AI, 不过因为这里面用到机器学习越来越多, 最近几年甚至 有点机器学习应用会议的味道了, 所以把它也列进来. SIGKDD (1-): 数据挖掘方面最好的会议, ACM主办, 每年开. 这个会议历史比较短, 毕竟, 与其他领域相比,数据挖掘还只是个小弟弟甚至小侄儿. 在几年前还很难把它列 在tier-1里面, 一方面是名声远不及其他的top conference响亮, 另一方面是相对容易 被录用. 但现在它被列在tier-1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了. 另: 参见sir和lucky的介绍. UAI (1-): 名字叫"人工智能中的不确定性", 涉及表示\推理\学习等很多方面, AUAI (Association of UAI) 主办, 每年开. 8、【杂志名称】《自动化学报》 【杂志文章包含专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投稿联系方式】 【投稿费用】审稿费150元 【杂志级别】国家一级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稿酬回报】有 【投稿感受】网上投稿。审稿2~4个月,录用率为20%左右。 【其他】编辑部态度不错。 国内计算机类期刊 SCI收录: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文,双月刊, SCIE 国内计算机类期刊 EI收录: 核心类 计算机学报 软件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电子学报 通信学报 自动化学报 非核心类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计算机工程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系统仿真学报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计算机类《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 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类 1. 计算机学报 2. 软件学报 3.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4. 自动化学报 5. 计算机科学 6. 控制理论与应用 7.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8.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9.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10. 控制与决策 11.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12. 计算机工程 13. 计算机应用 14. 信息与控制 15. 机器人 16. 中国图像图形学报.A版 17. 计算机应用研究 18. 系统仿真学报 19.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20. 遥感学报 21. 中文信息学报 22. 微计算机信息 23. 数据采集与处理 24. 微型机与应用 25. 传感器技术 26. 传感技术学报 27.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8.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9. 微型计算机 30.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个人分类: 模式识别|3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看走过的路
mark8meng 2012-4-18 08:56
读研之前,曾踌躇满志,立志在自己领域做一番努力,争取有一点点自己的东西。读研后,才发现自己缺乏研究者应有的某些特质,例如甘于寂寞、强烈的爱好、始终如一的信念等。三年的时光很快就流逝了,毕业近一年后,再重温那段历程,心中有好多感慨。原来,做事不需要理由,不作为不需要借口。做事,归根结底是由心而发的。最后自己放弃了继续深造,终究是对自己的专业领域不够热爱。期望能够找到自己钟爱的领域并专心投入。
2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的通知
whyhoo 2012-4-17 15:27
国办发明电〔2012〕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全国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和安全生产执法、治理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违规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取得了积极成效,重特大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明显减少,但非法违规行为仍是造成当前生产安全事故多发频发、制约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的突出原因。为深入贯彻落实年初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和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经国务院同意,于2012年4月中旬至9月底,在全国集中开展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治理纠正违规违章行为(以下简称“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12〕14号)和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依法依规、依据政策,集中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坚决治理纠正违规违章行为,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非法违规行为导致的重特大安全事故,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重点范围   在所有行业领域全面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突出以煤矿、非煤矿山、道路和水上交通、建筑施工、消防、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高危行业领域为重点,采取更加严厉、有效的措施,集中进行打击和整治。    三、重点内容   (一)共性内容。   1.无证、证照不全或过期、超许可范围从事生产经营建设,以及倒卖、出租、出借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安全生产许可证的;   2.关闭取缔后又擅自生产经营建设的,应关未关或关闭不到位的;   3.停产整顿、整合技改未经验收擅自组织生产及违反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职业卫生“三同时”规定的;   4.瞒报谎报事故,以及重大隐患隐瞒不报或不按规定期限予以整治的;   5.拒不执行安全监管监察指令、抗拒安全执法的;   6.非法用工、无证上岗的;   7.作业规程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及现场管理混乱、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的;   8.安全生产工艺系统、技术装备、监控设施、作业环境、劳动防护用品配备不符合规定要求的;   9.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措施不落实、整改不到位的;   10.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安全制度不完善、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的;   11.应急救援队伍、装备不健全,应急预案制定修订演练不及时,以及自救装备配备不足、使用培训不够的;   12.新材料、新设计、新装备、新技术未经安全检测核准投入使用的;   13.其他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的生产经营建设行为。   (二)重点行业领域的内容。   1.煤矿。被兼并重组煤矿需变更相关证照而未按规定变更擅自组织生产的;以技改名义违法生产,甚至不技改只生产的;未按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或矿山设计组织生产的;私挖滥采、超层越界开采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未落实“两个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或防突措施效果未达标的;9万吨/年以下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隶属的煤矿企业未经瓦斯防治能力评估擅自组织生产的;在抽采未达标煤层进行采掘生产的;水害威胁严重、煤层易自燃发火矿井防治措施不落实,责令停产整顿仍继续生产的;“批小建大”、“未批先建”等违法违规建设的;矿井1个月内3次以上瓦斯超限未按事故调查处理或瓦斯超限被责令停产整顿仍组织生产的。   2.非煤矿山。非法盗采、超层越界开采矿产资源的;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的;未按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或矿山设计组织生产的;超计划开采国家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矿种的;地质勘查单位、采掘施工单位在登记注册的省(区、市)以外地区从事作业,未向作业所在地县级以上安全监管部门备案的;将新(改、扩)建项目安全设施发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的。   3.道路和水上交通。营运车辆驾驶人超速、超载、超员、疲劳驾驶,以及无驾驶证、驾驶证与所驾车型不符、无从业资格证驾驶运输车辆的;客运车辆不按规定线路行驶的;旅游包车未取得包车证或持空白包车证的;非客车(船舶)违法载人的;不具备营运资格车辆非法营运的;非法改装车辆从事运输的;高速公路违规停车的;未经批准的渡口渡船非法经营的。   4.建筑施工。将工程发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的;施工单位无相关资质或超越资质范围承揽工程,转包、违法分包的;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无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无操作证书,从事建筑施工活动的。   5.消防。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或者未与居住场所保持安全距离的;生产、储存、经营其他物品的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的;单位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或者占用防火间距,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或者有其他妨碍安全疏散行为的;单位建筑消防设施损坏、不能正常运行、擅自关停,或者消防控制室人员没有持证上岗、不会操作设施设备的。   6.危险化学品。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项目未经正规设计,以及未通过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并已建设、投入生产运行的;未进行重大危险源备案,未进行评估或评估未通过的;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未整改而继续生产、经营的。   7.烟花爆竹。“一证多厂”、转包分包及多股东各自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违法生产经营礼花弹或违规使用氯酸钾的;违规跨省(区、市)运输黑火药、引火线,以及将烟花爆竹产品与黑火药、引火线混装运输的。   8.民用爆炸物品。无证、证照不全或过期从事生产、储存、运输、经营、建设的。   9.冶金。违法违规在煤气区域进行作业的;违法违规在有限空间进行作业的;违法违规在粉尘爆炸危险场所进行作业的;违法违规进行高温熔融金属作业的。    四、方法步骤   坚持属地为主与行业督导相结合,企业自查自纠与政府督查相结合,全面排查与重点整治相结合,监督检查与联合执法相结合。从2012年4月中旬开始,到9月底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制定方案、自查自纠阶段(4月中旬-5月底)。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行业领域的实施方案,于4月25日前报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要迅速动员部署,督促企业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及时治理纠正非法违规行为,消除安全隐患,并按照属地监管的原则上报当地安全监管和行业管理部门。要在全面排查摸底的基础上对近两年因非法违规行为被处罚处理过的企业进行重点排查,并将排查出的问题逐一登记,建档立案,督促整改。   (二)联合执法、集中整治阶段(6月-7月)。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第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各有关部门联合执法,始终保持“打非治违”的高压态势,切实做到“四个一律”,即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和经停产整顿仍未达到要求的,一律关闭取缔;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一律按规定上限予以处罚;对存在非法生产经营建设的单位,一律责令停产整顿,并严格落实监管措施;对触犯法律的有关单位和人员,一律依法严格追究法律责任。同时,要注重源头治理,深挖严打非法违法行为背后的“保护伞”,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全面检查、重点抽查阶段(8月)。   各地区要通过采取交叉检查、跟踪检查等方式,对基层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堵塞漏洞,推动“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各有关部门要针对本行业领域特点,对重点地区、重点环节和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检查、抽查,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加强督促指导,推动本行业领域“打非治违”工作取得实效。   (四)督查总结、巩固提高阶段(9月)。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对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情况进行总结汇总,于9月20日前报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国务院安委会将组织督查组对重点地区进行督查检查,并召开专题会议,总结交流“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的做法和经验,对相关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设立“打非治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由政府负责同志牵头,统一组织领导本地区“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行业领域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有关执法部门依法对企业作出责令停止生产经营建设、吊销有关证照等行政处罚决定后,要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并通告相关部门依法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确保执法到位。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认真组织开展自查自纠,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到整改方案、责任、时限、措施和资金“五落实”,全面提高企业依法依规生产经营水平。   (二)搞好宣传动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采取制作专题节目、印发宣传资料、开展讲座论坛、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对“打非治违”专项行动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要引导广大企业职工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支持“打非治违”工作,主动举报非法违规行为,切实增强安全自律意识。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对严重非法违规行为导致的事故及时公开曝光。   (三)依法依规开展工作。“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既要严厉打击、严肃纠正非法违规行为,达到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目的;又要讲方法、讲政策,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将查处非法违规行为与统筹解决相关善后问题结合起来,稳妥处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要切实落实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的责任,对“打非治违”工作不力,特别是对专项行动集中整治阶段之后仍存在非法生产经营建设的地区,要严格按有关规定上限追究责任。要严格事故查处,认真执行事故查处挂牌和跟踪督办制度,对非法违规行为造成事故的企业,以及谎报瞒报事故的,要依法从重处罚。   (四)切实做到统筹兼顾。要将集中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与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相结合,与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相结合,与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相结合,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各项重点工作,切实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安全生产年”活动扎实深入开展。要强化法规制度落实,严把安全生产“准入关”,切实加强新建项目的审核审批。要坚持标本兼治,紧紧抓住各地区、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特别是反复发生、长期未能根治的顽症痼疾,及时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治本之策,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                              2012年4月16日 原文见 http://www.gov.cn/zwgk/2012-04/17/content_2115334.htm
个人分类: 社会|9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揭开意识的神秘面纱:在“自我感”中涌现“自我”
kejidaobao 2012-4-17 13:37
文/张 静 “没有有意识的、富有创造性的现代人的文化进化所带来的一线光明、一点意义,地球将限于无尽的黑暗里。”澳大利亚神经生理学家埃克尔斯的一席话形象地概括了意识与现代生活的密切联系。尽管意识被科学界视为“禁地”已成过去,20世纪90年代开始意识研究的蓬勃发展更使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趋之若鹜。然而,与我们生存最为密切相关的意识至今却依旧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呈现于众人面前。意识似乎始终是离我们最近却又最难亲近的领域。《意识:从自我到自我感》一书从意识观的论证着手,为我们绘制了一张探究意识神秘园的地图。 面对意识这一浩瀚的未知,我们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很多意识的定义更多的是从关于其本性的某个理论开始的,而不是从意识本身的现象学开始的。这就好比是把马车至于马之前”(Velmans,2009)。《意识:从自我到自我感》一书从意识现象的本性与结构出发,从现象学开始描述意识、无意识、觉知、自觉知、意识结构等内容,论证了意识的本性是觉知及其自觉知,展示了意识之“我”(主体)-觉知-X(客体意向)的结构,从而逐渐引领我们走向一个全局的理论。其次,基于“大脑是心理运作的一个直接身体条件这一事实,现在已经得到了非常普遍的认可”(W. James)这一现状,讨论意识,自我自然是不可避免的话题。自我的存在毋庸置疑,但自我的存在方式却令人困惑。通过对生命的组织和过程的考察,作者指出生命的同一性是一个变异的组织的不变性,要理解与将被理解的世界中最难理解的人相关联的复杂心智现象,我们必须坚持一个演化的生命-心智连续性的立场来看待自我在生命中的出现,从而进一步理解赋予生命以自我感的意识的发生机制。 当前,我们对于意识的研究进展主要源于个体对意识生活的直接体验或内省见证的体验视角,源于对他人、自我外显行为的观察与分析的行为视角,源于通过如正电子断层扫描术(PET)、脑电图(EEG)、脑磁图(M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神经科学的新技术对于人脑工作过程的研究的脑视角。然而,达马西奥认为,我们还必须把意识放在生命演化的视角中加以考察。达马西奥在《笛卡尔的错误:情绪、理性和人脑》、《感受发生的一切:在意识产生重的身体和情绪》、《寻找斯宾诺莎:快乐、悲伤和感受的大脑》、《自我赋予心智:建构有意识的大脑》4部著作中,提供了理解意识的本性、结构、演化-发展、机制的整合框架。他将意识视为生命应对客体刺激而进行自身调节的一种独特的形式:意识本质上是生命机体在演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奇妙的、高级的生命调节方式。所以,要了解意识的调节方式,就不可避免地要了解意识所在的生命调节的整个连续谱。意识源于整合的有机体中,并为这一整合的有机体而存在。《意识:从自我到自我感》论述了大脑是如何在引发对一个客体的心理模式的同时,还在认知活动中产生一种自我感(Damasio,1999)。 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于意识的研究,逐步从哲学思辨的探讨步入了科学论证的殿堂。然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在谈到“人的科学”特征时,提到该研究应有的态度:① 人是一个复杂多义的现象,对人的研究不能单纯依靠一门人文科学,更不能完全依靠自然科学来完成,它必须是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但它也不是所有这些学科的拼凑,而应该建立起关于人及其存在的整体理解;② 人的科学不应仅仅局限于第三人称的实验、数量化和测量的方法;③ 人的科学不应仅停滞于了解人的构成、结构、功能和机制,同时也要关注人的存在感、价值和意义。阅读本书,既能看到对于科学方法和科学世界观的描述、分析与重视,也能看到对于科学方法和科学世界观在说明意识现象时所遭遇困境根源的思考及其出路的探究。意识问题之所以成为“难问题”,主要在于其在科学层面的不可验证性。尽管当前可以肯定意识是脑的产物,然而自我经验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自我是如何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即自我感觉是如何产生的)依旧是科学实验难以验证的。如果只在科学物质论的范畴内徘徊,可能永远无法回答诸如“数以亿记的小小的脑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活动究竟是如何引起我们私人的、主观的体验”之类的问题。跨学科的研究是意识研究突破的不可避免的将来,然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或许如本书提出的:“修改作为近代科学世界观基础的科学物质论的形而上学体系:每个事物都有独属于它的第一人称的经历。”在两面一元论的自然观中,不存在客观引起主观,也不存在脑引起体验的问题,这两个面向不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因此也不存在因果作用。它们之间确切而言是一种相应关系或相关关系,因为在存在论上,它们不过是一体的两个面、两个视角——当你处在第三人称的观察视角时,你看到的是脑;而当你处在第一人称的体验时,你就是意识。 意识被喻为科学探索的最后的边界之一,本书通过重构“两面一元论”的自然观来应对意识的“难问题”。理解生命本性是充分理解意识的基础,因为正是由于觉知能力的发展,生命自我才赢得了自我感。虽然彻底揭开意识神秘面纱的旅途尚其路漫漫,然而正如达马西奥所言:“还有什么比知道如何知道更困难的事情呢?正因为我们有意识,才使我们能够甚至不可避免地要对意识提出疑问,还有什么比认识到这一点更让人惊异和迷乱的呢?”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3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交叉学科与评估体系
kejidaobao 2012-4-17 13:34
孙义燧,浙江瑞安人,天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副主任,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天体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曾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交叉学科一直是人们的热门话题,在不同场合反复被强调要重视、要加强。什么是交叉学科?简单地说,所谓交叉学科研究就是用一个学科的方法、理论来研究另一学科的问题。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在《促进交叉学科研究》(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报告中给出交叉学科的定义为“不同学科的专家为解决共同的问题或困难一起工作,其相互作用可能创造一个新的领域或学科”。而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则是不同学科的专家在一起工作,结束后就各自分离,学科本身没有变化。这就是说,交叉学科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后很有可能产生一个新的领域或学科。 路甬祥在“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的意义”一文中写道:“在近代科学时期,人类已能对自然界进行系统的观察、比较精确的实验,并初步建立起严密的逻辑体系。科学开始分化,形成了相当精细的专门学科。”“在现代科学时期,科学的发展把分化与综合紧密地联系起来了,把人为分解的各个环节重新整合起来了。”也就是说,交叉学科的出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而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正在改变着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和研究方法。 作为交叉学科最著名的成果之一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发现者Francis Crick, James Watson, Maurice Wilkins和Rosalind Franklin 4人中,只有Watson为生物学家,而Crick和Wilkins为物理学家,Franklin为化学家。他们在同一时间都致力于研究遗传基因的分子结构。他们发挥了各自的专业特长,最终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充分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优势。 正因为出现了众多的交叉学科的成果,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发展交叉学科给予了高度重视。例如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DARPA)等,都围绕学科交叉研究设置和安排资助计划,目的是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解决有关自然界中的复杂问题,发现和发展学科发展中新的增长点。 在我国,对发展交叉学科也给予了足够重视,作为交叉学科的典型代表——非线性科学,当它刚开始出现时,我国科技部、基金委等部门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从“攀登计划”到“973计划”,国家对非线性科学给予了充分、稳定的支持,在我国非线性科学领域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学科分布比较合理的研究队伍,使我国的非线性科学发展与国际上的进展基本同步。但我国目前交叉学科的发展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从事交叉领域研究的专家,首先本身应在各自领域有较高的造诣和学术水平,而且还要对交叉领域问题涉及的有关学科的内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使不同学科的研究内容、方法真正融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交叉学科的一个研究领域,并有可能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否则,不能成为交叉学科,而只是多学科合作研究。现在的问题,一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已在各自的领域中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较多的课题,没有时间来关心交叉领域中的问题。二是由于前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导致大学教育过于专业化,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知识面不够宽,影响对本专业之外其他学科的了解以及对其他学科问题的兴趣,因而缺乏发展交叉学科的动力。只有在其本学科中遇到难题而无法用自身的知识解决时,才考虑其他学科的专家参与帮助解决,这种情形并不是真正的交叉学科的研究。比如物理学家在研究中遇到一个数学问题,无法解决而把问题交给了数学家,数学家往往只要求把问题中出现的模型告诉他。但如果数学家不了解问题的物理背景,不清楚模型中出现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弄不清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也就抓不住主要矛盾。对数学家而言,有时若将一些不重要的因素略去,将会大大简化数学问题的复杂性,便于研究。另一方面,物理学家往往不了解数学方法中的主要难点在哪里,所以也不能在不影响物理问题的主要性质的条件下将问题简化以减少数学研究中的困难。要做到真正的交叉融合,需要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对对方的研究内容及方法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此时他们在联合攻关的过程中就有可能迸发出火花,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 第二,目前的评估体系也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对项目或成果的评审,首先要确定它属于哪个学科,再从该学科领域中选择评审专家。专家们固然都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对跨学科的交叉学科的特点却并不一定十分了解,因此在评审中往往只看评审项目或成果在本学科中的水平。这样一来,往往对成果评价不高。正是交叉学科的这种特殊性,使得它的重要性被广泛认知的情况下,却不容易形成相对独立的交叉学科群体,也没有建立起针对交叉学科特点的相应评估体系。 交叉学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需要专家和管理部门共同努力。就如何推动交叉学科发展,我有如下一些想法: 1) 发展交叉学科最好从研究生做起。研究生导师之间有一些交叉领域的内容要合作,但由于一般导师本身已有不少工作要做,没有很多的精力从事交叉领域的研究;另外由于以前教育体制的习惯,培养模式比较注重专业化,所以从事交叉领域的研究有一定难度。相对而言,研究生可塑性强,精力充沛而且求知欲强。在跨学科导师们共同的指导下,有可能在交叉领域中做出一些创新成果。 2) 建立符合交叉学科特点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使得交叉领域的成果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而不是仅从各自学科的标准来要求交叉领域中的成果。 3) 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专家,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在交叉方向作出创新的成果;二是在各自的学科中真正解决一些用本学科的方法不好解决的问题。这样就更容易得到各自学科中专家的认可。 发展交叉学科是近代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我们不但从理论上要重视,而且更应该有具体的措施和行动。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4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实验后的思索
xysw2010 2012-4-12 10:16
近日,我频频在做一定的数学实验,之所以“频频”是因为没有得出理想的结果。然而,在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包括推导论证,查阅参考,自我修改,编写代码,运行调试,老师提示,返回原文,再次判断,最终得出了较为理想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有新鲜、辛酸、欣喜。新鲜是兴趣带来的,辛酸是中途附加上去的,欣喜却是最后换来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再次有了一个自我理解的事实依据。 数学问题的成功探讨每次都会让我充满激情,就好比在我积极学习之余看了一场刘翔110米栏夺冠视频的现场直播,刺激,惊险,它总会带来一种莫名的激励,使我保持至少一个月的高涨的学习情绪。我喜欢所研究和学习的领域。 过程有时候是很辛苦的。除了大量的工作需要重复去做之外,更要忍受问题本身带来的那种“寂寞”,因为除了自己和老师,几乎没有其他人可以在第一时间能对我的问题起到任何催化作用。此时,心境、心态摆在我的面前。时常告诫自己:心境需平和,心态需平稳,曙光总会出现,我相信自己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但是,我不喜欢在我工作时候有外界的影响,特别是其他同学问我的一些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思考解决的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不去思考而要等着问别人给自己一个方法和结论呢?与我的问题没有契合点却要多次耽误我的时间,不喜欢。 当问题出现一个突破点时,当代码调试成功时,当得出的结论受到认可时,如滴滴甘露润禾苗,一个字——甜。 阶段性的总结像一个加油站,它会赋予我们无穷的能量。坚定学习态度,坚持学习方法,多观察,多思考,多与老师交流沟通,下一个问题的解决也会像这次一样,伴随着同样的一个周期。 让我们继续吧!YES,WE CAN!
2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Interspeech介绍
spirituallife 2012-4-11 20:57
Interspeech是语音处理领域两大权威的国际会议之一,它是由语音处理领域两个重要会议合并而成:其一为从1989年起在欧洲召开的Eurospeech(奇数年召开);其二为从1990年起,日本发起的ICSLP(偶数年召开)。从2005年起两会合二为一成为Interspeech,每年召开一次。
个人分类: 信号处理|7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领域难的不是没问题,而是不能解决问题,自然科学领域反之
wj3235 2012-4-9 21:55
中国当前有这么多的矛盾,人人都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是呢。给出的答案就是对的么? 即使是一个正确的答案,还是会有很多人反对其执行。 社会领域似乎是一直在寻找最优解的过程,问题其实几千年都没有变,变得其实是时代变化人们给出的答案。 自然领域呢,怕的是别人提出不出来问题。提出问题,解决起来就非常快了。
30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學網的不專業讓我丟人了!
热度 9 jiangjinsong 2012-4-9 16:58
研究领域: 管理综合-哲学-西方哲学史 在我的頭像下面有這樣的信息,當然是錯的,我的專業是科學技術哲學。 但是,科學網給我提供的選擇路徑中,在哲學下面根本就沒有科學技術哲學,我肯定不是搞馬哲的,也不是搞中哲的,幾乎從未碰過美學,主要也不是研究倫理學的。 還不能不選,我只有捏著鼻子選了西方哲學史。 原來不公開還無所謂,現在當衆丟醜了。 再說一句:哲學也不該算在管理綜合的類目下,這不是胡扯嗎? 科學網可以更專業一點,建議別限定選擇了,讓我們自己填吧! ================ 大寶提示我,可以只選一級學科,那問題就解決了。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167 次阅读|15 个评论
评费马最后定理
stoness 2012-4-9 10:14
定理表征了数字之间内部的深层联系,有的表面平淡,但可能是一个新理论的基石,可能是推动整个数学发展的一个动力源泉,也可能是联系个孤立领域一个纽带。这或者是数学魅力所在,当没有靠近这一朵花,永远不可能发现她待放含苞中蕴藏的美丽。数学家正是追求这种神秘之美的勇士。 -- 2008
个人分类: 科学/科幻|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文化领域一线调查:文化体制改革如何攻"硬骨头"
whyhoo 2012-4-8 17:05
新华社上海4月8日电(记者孙丽萍、许晓青)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化界正在展开一场文化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役。 不久前发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将于2015年基本完成。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将如何向“深水区”涉进,不断破除深层次矛盾,推动创新、激发活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记者在文化领域一线展开调查。 “转企改制”进入“收官”阶段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专家认为,作为今年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工作已经进入了“收官”阶段。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文化系统2102家承担改革任务的国有文艺院团,已完成和正在进行转制、撤销和划转的院团1367家,另有269家院团已经确定了改革路径。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亲历者,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昆剧院院长柯军介绍说,转企改制有效地释放了文化生产力。改制之前,许多江苏昆曲人都忧心忡忡。然而,现实胜于雄辩。“2011年,江苏省演艺集团经营收入达到1.48亿元,是改革前的20倍!” 截至2011年年底,海派杂技的创新之作——《时空之旅》,已经以票房收入逾2.5亿元的傲人成绩,刷新中国演出业的纪录。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对此解读说:“上海杂技的‘出人、出作品、出效益’,跟改革密切相连,正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效应。” “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院团要不断深化改革,还要面对不少难关”。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吴孝明历数这些“难点”道:“从事业单位转为国有文化企业,肩上的社会责任只有增加,绝无减少,政府对于企业是否能‘再扶一程’?目前国内演出消费市场还未完全形成,演艺企业利润不高,国家能否对文化企业从‘减免所得税’变为‘减免营业税’?”吴孝明坦言,转企不是终点,而是起跑点。从长远文化战略而言,我国要培养一批具有活力、竞争力和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企业,但在现阶段,这既需要企业自身激发活力,也需要政策继续“给力”。 金融扶持政策待解文化企业“融资难”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近期在引进银行战略投资过程中遭遇“难题”:出版社的品牌无法确切估值。事实上,在我国,长期以来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评估认定都是一个空白领域。 “作家出版社的品牌有多少价值?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版社拥有的近万种出版物版权又有多少价值?按理说这是一笔巨大财富。但是,企业谈判一般根据资产和利润评估价值。文化企业想做大做强,想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却隔着这道无形、有形之间的门槛,迈不开脚步。”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葛笑政说。 文化企业“融资难”,远非仅此一例。上海百年文化老字号“朵云轩”的融资计划,也因为相同的原因——品牌等无形资产难以确价,而不得不搁置。 学者分析指出,文化产业投融资是关系文化产业发展和能否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根本性问题,难题亟待破解。 在半个月之前,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北京总部“鸣锣开市”,来自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出版集团等14家中央文化企业的200余个文化项目,同时滚动出现在交易厅的电子屏幕上,寻找海内外买家。上海文交所总经理张天说,未来三年内,上海文交所将根据中央试点部署,率先探索破解文化企业“评估难、融资难、拓展难”等诸多问题,寻找文化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融合发展之道。 文化体制改革攻坚需要多方合力 长期研究文化体制改革的学者巫志南认为,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改革的任务更艰巨、更复杂、层次更高。 “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影响世界,无不需要文化向其他领域进行跨界‘融合’。如果文化不能跟科技融合,那么,创新很难;如果文化不能跟金融融合,那么做强文化产业很难;如果文化不能跟贸易融合,那么‘走出去’很难形成规模。”巫志南认为,我国当下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应该重点推动文化产业在“融合”中实现创新。 事实上,从去年底到今年初,从国家层面加快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项目已经频繁落子,推动文化融合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谋篇布局”。 去年11月18日,国家广电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宣布我国首个国家级网络视听产业基地落户上海,投资达35亿元,未来将围绕互联网视听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就在同一天,作为我国探索对外文化贸易的首块“试验田”,上海外高桥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由文化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宣布揭牌,为中国文化企业、产品和服务贸易走出去搭建桥梁。 2012年3月11日,总投资达50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逾50万平方米的第二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也紧随其后,在北京顺义奠基动工。 文化界人士观察到,近期我国已经出台多个涉及文化产业的政策性文件,在财税、金融、准入、土地等多方面实施优惠,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相关人士表示,对文化产业发展予以支持的财税政策正在迎来“密集发布期”。 这些举措意味着,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清除阻碍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评论说,“正如‘改革’是3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词,在文化领域,‘改革’二字同样举足轻重。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远。只有不断深化改革,破除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文化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4/08/content_2108741.htm
个人分类: 文化|10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所在的研究室 ---- 信息分析与情报方法研究室
热度 2 xupeiyang 2012-4-6 09:01
我所在的研究室 ---- 信息分析与情报方法研究室
信息分析与情报方法研究室是集科学研究、分析评价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研究部门。该科室围绕医学情报领域研究前沿,充分利用医科院信息所/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探索信息分析与情报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为科学研究、科研评价、政府决策提供持续有效的情报支持。 研究领域 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 围绕情报学的核心领域,研究信息的生产、采集、评价、组织、存储、检索、分析研究等基本理论问题,探索情报学基本理论和规律在信息资源规划、管理、评价、开发利用以及社会信息能力建设中的应用。针对医学和卫生政策的学科特点,开展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知识发现等相关理论在医院卫生领域的应用研究,完善医学信息学学科理论及研究体系。 医学领域科学评价研究。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医学领域科学评价的方法、模型、指标体系,通过信息计量等多种途径对医学各个学科领域、医学中文期刊、医学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进行综合性的定量研究和评价,促进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 医药卫生领域科技前沿、热点分析研究。 基于科学的分析方法、先进的分析工具、权威的分析资源、客观的分析指标,从定性、定量角度揭示医学科技前沿、研究热点,辅助医学科技研究人员确定科研选题方向、把握医学科技研究现状,为科研管理人员、科技政策人员制定科技决策提供支持服务。 医药专利分析研究。 研究医药专利信息分析指标和方法,针对医药卫生领域不同国家、地区、行业、技术等层面的专利实施情况开展全面的情报分析工作,及时把握有关领域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提供专题分析研究报告,为相关政策制定、规划发展、行业定位提供参考意见。 医学信息分析平台建设。 利用所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多学科的专家队伍和一流的硬件设施,开展基于医学知识组织技术和情报技术的医学信息分析平台研究开发工作,开发科技评价应用系统,为科技管理、决策、立项提供客观、科学的评价服务。 主要研究人员 信息分析与情报方法研究室现有研究人员八人: 1. 许培扬, 男,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信息分析评价、情报方法研究、知识管理研究、医学信息教育研究等。 2. 安新颖,女,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医药卫生领域学科热点分析、医学机构评价以及医学科研人员评价。 3. 王敏,女,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文献信息分析可视化、医药卫生领域科技前沿与热点分析、医药卫生领域科研评价以及循证医学研究等。 4. 李勇,男,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信息分析评价方法研究、医药卫生科技前沿热点分析及医疗卫生机构分析评价。 5. 钟华,女,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医药卫生战略情报研究及专利信息分析。 6. 单连慧,女,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学科领域分析评价、医学科研机构评价、药物信息及专利信息分析等。 7. 李海存,男,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机构评价及医药科技领域前沿热点分析评价。 8. 葛菲菲,女,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学科领域前沿热点分析评价。 9. 李阳 男 在读研究生 联系人:钟华、李海存 联系电话:010-52328712 010-52328715  E-mail: zhong.hua@imicams.ac.cn li.haicun@imicams.ac.cn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359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2012年生命科学领域博士后最佳雇主排名公布
lantiantcm 2012-4-3 19:35
2012-04-02 19:47 来源: 丁香园 作者:春 晓 美国《科学家》(The Scientist)杂志近日评出了2012年生命科学领域博士后最佳工作地点排行榜。 其中,美国范围内排名前10的分别为: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戴维格拉斯通研究所(J. David Gladstone Institutes, San Francisco, CA)、福克斯蔡斯癌症中心(Fox Chase Cancer Center, Philadelphia, PA)、彭宁顿生物医学研究中心(Pennington Biomedical Research Center, Baton Rouge, Louisiana)、俄克拉荷马医学研究基金会(Oklahoma Medical Research Foundation, Oklahoma City, OK)、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IL)、拉霍亚过敏和免疫学研究所(La Jolla Institute for Allergy Immunology, La Jolla, CA)、唐纳德植物科学中心(Donald Danforth Plant Science Center, Saint Louis, MO)、诺华生物医学研究所(Novartis Institutes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Cambridge, MA)、斯托瓦斯医学研究所(Stowers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 Kansas City, MO)。 国际方面(美国除外),排名前5的分别为:葡萄牙尚帕利莫基金会(Champalimaud Foundation Lisbon, Portugal)、奥地利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所(Institute of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Vienna, Austria)、奥地利分子医学中心(Center for Molecular Medicine,Vienna, Austria)、弗雷德里希·米歇尔生物医学研究所(Friedrich Miescher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Basel, Switzerland)、英国霍舍姆—瑞士巴塞尔—中国上海诺华生物医学研究所(Novartis Institutes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multinational)。 《科学家》杂志已经连续10年制作这一排名。在今年的排名中,主要关注研究机构的九大方面:博士后训练和指导质量、职业发展机会和人际网络、实验室成员间沟通效果、博士后经历的价值、仪器设备的质量、经费情况、博士后培养的平等性、薪水和福利、博士后家庭和个人生活。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重要领域,重点突破( 人民观点·深化改革认识论③)
issacniu 2012-3-29 16:59
近日,今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确定。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将成工作重心。实际上,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到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从调整收入分配差距,到破解各种民生难题……近年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一直就是解决矛盾的支撑点、克服困难的突破口,确保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当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重要领域的重点突破,必然能将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实际上,这又何尝不是中国改革一以贯之的路径选择?改革初期,“联产承包”推动农村发展,撬动整个中国的改革进程;上世纪 90 年代,“分灶吃饭”激发地方活力,赋予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进入新世纪,“科学发展”更新治理思路,奠定转型升级、又好又快发展的崭新格局。   从改革全局来看,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成败,是改革的重中之重。突破重要领域、打通关键环节,将是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对推进改革大业至关重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 90 周年纪念大会上再次要求,“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30 多年来,中国的改革本身就是循着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局、从增量到存量的顺序展开。渐进式的改革之路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全新阶段。进一步深化改革,要解决的大多是涉及面广、配套性强、利益关系复杂的问题。医疗、教育、社保,每一项举措的推进,都关乎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财税体制、户籍制度、收入分配,每一个领域的改革,都涉及整体性、全局性的根本问题。   后金融危机时代,政府与市场如何各尽其责?分税制改革走过近 20 年,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如何合理优化?城镇化率超过 50% ,城市与农村如何协调发展?生产总值全球第二,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如何齐头并进?社会转型不断深化,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如何互补短长?如果说改革是一盘大棋局,回答好这些问题,就是理顺各个棋子之间的关系,确定战略中的主战场、找准进攻中的主方向。   在改革的重要领域、关键环节上不断攻坚克难,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任何人也无法回避。只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才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只有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才能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只有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才能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只有推进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等改革,才能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只有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才能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这些重要领域的关键问题,考验着我们改革的智慧和技巧,更考验着我们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从这些重要领域与关键环节出发,《政府工作报告》划定了今年改革的六项重点任务。无论是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还是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无论是深化价格改革,还是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无论是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还是加快推进政府改革,这些领域都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面临着不少新情况的挑战。面对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只有积极深化改革、妥善解决问题,才能推动“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   重要领域,重点突破。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把顶层设计与末端治理结合起来,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起来,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明确主攻方向、突出战略重点,就一定能让改革健康稳妥向前,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1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现(9):谁人把某某行业领域搞坏了!
热度 2 wangxh 2012-3-27 12:20
我们经常发问:是谁把国家的教育、医疗事业等搞坏了? 业内的人士的回答经常是怨天尤人,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其实,是从事某个行业、领域的人自己搞坏了。 教育者把教育业搞坏了;【可以更具体点: 教师与教务把高等教育搞坏了 !】 医疗着把医疗业搞坏了; 体育人把体育业搞坏了; 工商人把工商业搞坏了; 保险人把保险业搞坏了; 房地产人把房地产业搞坏了; XX党人把XXX的事业搞坏了; 院长把某某某院搞坏了; 校长把学校搞坏了; 科长把某某某科搞坏了; 处长把某某某处搞坏了 局长把某某某局搞坏了; 区长把某某某区搞坏了; 村长把某某某村搞坏了; 乡长把某某某乡搞坏了; 镇长把某某某镇搞坏了; 县长把某某某县搞坏了; 市长把某某某市搞坏了; 厅长把某某某厅搞坏了; 省长把某某某省搞坏了; 部长把某某某部搞坏了; ........ (以此类推) 结论 : 自己把自己搞坏了 !
个人分类: 心之悟|2695 次阅读|4 个评论
预防医学领域的SCI和IF
keylabteam 2012-3-27 08:23
IF preventive medicine.xls
2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美科普奖项对我国的启示
热度 1 kejidaobao 2012-3-21 14:51
文/党伟龙,刘 萱 随着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及科学传播学科的建立、壮大,如何完善该领域的有效激励制度已提上日程。英美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它们设立的一系列用来激励和保障科学传播的奖项,类型多样,涵盖面广,对我国科普奖励颇具借鉴意义。 1 英美科普奖项概况 英美的科普(科学传播)奖项按性质大致可分4类: 1) 科普图书奖。 如英国皇家学会的“温顿科学图书奖”(Royal Society Winton Prize for Science Books)、美国科学促进会“优秀科学图书奖”(SBF Prizes for Excellence in Science Books)、美国科学教师协会“优秀青少年科普图书奖”(Outstanding Science Trade Books for Students K-12)、美国大学优等生联谊会“科学图书奖”(Phi Beta Kappa Science Book Award)等。 2) 科学新闻(报道)奖。 如英国科学作家协会的“科学作家奖”(Science Writers' Awards)、美国科学作家协会的“社会之科学新闻奖”(Science in Society Journalism Awards)、美国科学促进会“卡弗里科学新闻奖”(Kavli Science Journalism Awards)等。 3) 纪念奖。 为纪念某位著名的科学传播人士而设。如皇家学会“迈克尔·法拉第奖”(Michael Faraday Prize)为纪念热心科普活动的著名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而设;洛克菲勒大学“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Lewis Thomas Prize for Writing about Science);有“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美誉的卡尔萨根最受敬重,至少有三个奖项纪念他:美国天文学会“卡尔·萨根奖”(Carl Sagan Medal)、美国科学学会主席团理事会“卡尔·萨根公众理解科学奖”(Carl Sagan Award for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民间科教组织Wonderfest之“卡尔·萨根科普奖”(Carl Sagan Prize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4) 综合类科学传播奖。 如英国生物学会“科学传播奖”(Society of Biology Science Communication Awards)、美国科学促进会“公众参与科学奖”(Award for Public Engagement with Science)、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公共服务奖”(National Science Board Public Service Award)、美国物理联合会“科学传播奖”(Science Communication Awards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等。比较特别的是,还有一些奖项专门鼓励青年科研人员从事科学传播活动,如皇家学会“科恩奖”(Kohn Award)、美国科学促进会“事业起步公众参与科学奖”(Early Career Award for Public Engagement with Science)等。 2 英美科普奖项的特点与启示 1) 民间奖项远多于官方奖项。 由授予方来看,极少有政府部门或官方机构,绝大多是民间性质的学术共同体、科教组织或慈善基金会等;从奖项的资金来源看,也多为私人捐赠。 2) 奖励的长效机制。 由持续时间来看,上述提到的奖项大多每年颁发,已持续一二十年,更有的逾半个世纪之久。已建立起较为公正、规范的一整套运作模式,只要资助方不发生大的变故,奖励即可一直延续下去,不会“人亡政息”,随个人意志而转移。 3) 奖励类型和标准多元化。 上述奖项,以地域而言,或局部地区性,或全国性,或国际性,大小不一。以“实惠”而言,或仅为荣誉证书、奖章,或发放一定数额现金,或报销差旅费,或资助科普经费等,形式多样。以评奖标准而言,重视文学创作,也鼓励社会活动;重视整体贡献,也突出独特的优秀作品;重视德高望重的前辈,也不忘事业刚起步的青年;重视个人,也涵盖团体;重视单一媒介和传统媒介,也向多媒体和新媒体(网络)开放。 4) 奖项设置顺应网络时代。 具体表现有二:其一,奖励对象涵盖了网络新闻、博客、播客(podcast)、在线视频等。其二,为奖项设立专门网站和网页,将评奖宗旨、标准、历史、往届获奖者等详细信息在网络上公布,既体现公开透明之意,也为有意参选该奖者提供参考,还能扩大该奖品牌的宣传力度。 3 建议 我国目前的科普奖如“高士其科普奖”、“梁希科普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在数量与质量上都远不如英美。因此,参考英美现状,建议我国在科普奖项的设置上:首先,要增加奖项数量,在领域和地域上逐渐提高覆盖度,如按学科分别设立航天科普奖、医学科普奖;按媒介分别设立图书奖、新闻报道奖、广播影视奖;按地域设立地方性科普奖等。其次,提高现有奖项质量与份量,如增加奖金额度,扩大奖励范围,加强品牌宣传等。再次,鼓励民间组织、私人基金会的参与,降低民间组织的注册门槛,鼓励私人科学基金会设立科普奖。最后,还要使奖项运作公正公开透明化,建立长效机制,如公开评审,明晰程序,建立专门的网站或网页,历届评奖信息向公众开放等。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5070 次阅读|1 个评论
图表:一图值千字
liwenbianji 2012-3-20 09:45
在“摘要”一节的注意事项中我提到不少读者只读摘要,所以摘要必须能独立成文,并能说明所有主要结果及其意义。有的读者会随后再看一下图表来核实一下摘要中提到的结果,但仍然不读全文。所以,跟摘要一样,论文的图表(外加其标注)也必须能独立成文,不用读正文就能看懂。 图表用于形象地表示正文所述结果。简而言之,他们是表达结果最有效的方式。好的图表可以把获得的结果迅速、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远比读正文为快)。对于研究人员来说,一方面他们所处的领域飞速进展,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足够的时间追踪研究进展,因此,如果你能迅速地把自己的研究结果传递给他们,他们自然感激不尽。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当然也喜欢简洁明了的论文。所以制作高质量的图表来清楚传达研究结果还是很有必要的。 和其他部分一样,制作图表也有一些“规则”。首先要了解目标期刊允许多少图表,不要超过这个限制。如果限定的图表数目不足以表达你的结果,可以把有些放在“补充信息”(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部分,或者在正文中叙述并加个说明“(data not shown)”。不过,只有不重要的附属性结果才能这样叙述,而那些支持你假设的结果则必须展现出来。如果你的首选期刊不足以展现你的所有重要数据,你可能需要考虑换个期刊。反之,如果期刊允许的图表数目超过你的需要,也不要加上多余或不必要的图表来凑数。每个图表必须要有明确、必要的目的。 其次,图表中的数据要易于解读。考虑好让每个图表显示多少数据,以及数据如何组织来传递重要信息。所以,与其把各种参数或治疗方法都合并在一个图中,不如考虑分别用一个简单子图表示然后拼成一个组图。图的坐标、表的行列、以及示意图的各部分都要标记清楚。如有趋势线、标尺和统计检验结果,均应予以标明;比如用星号表示显著性,或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显著性水准。对于大样本,除了报告绝对数值之外还要有变化或差异的百分比。 第三,图表的标注也应该独立成文,并且无需阅读全文就能完全理解。因此,缩写要么不用,要么先定义后才用,同时应该避免使用技术术语。标注应清楚说明做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也应简述使用了什么统计检验,给出P值,并对所用的符号进行定义。除了其中描述方法的语句,标注和图表标题都应采用现在时。比如,应该写:“Western blot showing an increase in the levels of p53 after…”而不是“Western blotting showed that the levels of p53 increased after…”。 最后,与“结果“部分的注意现项一样,图表和正文之间不应有重复叙述。所以,容易用文字简要描述的就不要用图表,而且图表之间也不应有所重复,例如,图中已有的信息就不要又用表再显示一次。图表和标注不要嵌在正文中间。出版单位会把你的正文和图表合并成一个目标杂志特有格式的“校样”。他们通常要求作者提供单独的图表文件(偶尔可以放在稿件末尾)和单独的正文文件(其中包含图表标注的列表,通常在”参考文献”之后)。参照目标期刊的《稿约》以确定其具体要求。 先制作清楚、高质量的图表,随后就可以轻易地撰写“结果”部分。图表可以按逻辑排列组合来一步步推进你的论证,或巩固你的假设。给每个主要结果分配一个图表和一个小节;小节的标题应和相应的标注相似;小节内的正文简要叙述其相应图表内含结果,其中统计分析结果要叙述完整,需要展示更多细节时告知读者参见图表。 表格最适合用很少的叙述展现大量数据。上表节选自《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一篇论文(doi:10.1172/JCI37622; 经同意转载)。表中数据非常清楚简练,如果用正文叙述这些数据需要大量文字,用表格则大大节省了文字。正文中只需提一下“患者和肿瘤样本的临床特征见表1”即可。下图来自同一论文,其中包括了本文提及的优秀图表的多项要素,具体请见下面的清单。 清单 1. 图表标注要“独立成文”。 2. 遵守图表数目限制。 3. 图表之间以及图表和正文之间均无重复叙述。 4. 各个参数的数据分别用组图中的一个子图表示。 5. 标出标尺、趋势线和标记;显示统计检验结果。 6. 符号和缩写要么不用,要么先定义再用。 7. 对于大样本,给出绝对数和变化/差异的百分比。 8. 图放在单独的文件中或放在稿件末尾;不要嵌在正文中间。 9. 参照《稿约》确定图表格式、大小、颜色、数目和其他要求。 Display items: a picture tells a thousand words In the chapter on abstracts I mentioned that many readers will only read the abstract of your paper, and so the abstract needed to be self-contained, describing all of the important finding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Some readers will go further than just the abstract and look at the display items to validate the findings described in the abstract, but still not read the entire paper. Thus, like the abstract, the display items in your paper (along with their associated legends) need to be able to stand alone and be understood without the need to refer to the text of the paper. Display items include figures and tables, which are essentially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results described in the text. Simply put, they are the most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way to present your results. With good figures and tables you will be able to impart to the reader exactly what you found in your study in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of time (that is, much faster than it would take the reader to read the entire paper). Researchers in rapidly moving fields or with limited time to keep up to date with advances in their field will appreciate the rapidity with which they can be informed of your findings; journals editors and peer reviewers will appreciate the clarity. Therefore, it is worthwhile devoting some thought and attention to developing good quality figures and tables that clearly convey your results. As with the other sections of scientific manuscripts, there are certain ‘rules’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when generating display items. First, if you have a target journal in mind already, consider how many display items they allow and ensure that you do not exceed that limit. If you have more results to describe than can be simply shown in the allowable number of display items, some may need to be included in a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section, or described in the text with the statement “(data not shown)”. However, only the least important or peripheral findings should be described in this way, and all findings that support your hypothesis need to be shown. Thus, you may need to consider an alternative journal if your first choice will not allow you to present all of your important data. By contrast, if a journal allows more display items than is necessary to show your findings, do not add redundant or unnecessary display items simply because you can. All display items must have a clear and necessary purpose. Second, the data shown in figures and tables needs to be easy to interpret. Consider how much data you wish to show in a given display item and how it can be organized to convey the important message. Therefore, rather than combining multiple parameters or treatments into a single graphic, consider splitting the data across multiple simpler graphics that can be grouped together in a single figure. Remember to clearly label any graph axes, table columns and rows, and components of diagrams if appropriate. Trendlines, scale bars and the results of any statistical tests should be also shown, where relevant, for example by using an asterisk to indicate significance, or a variety of symbols to indicate different levels of significance. With large samples, report the % change or % difference as well as absolute values. Third, the legends accompanying display items need to be able to stand alone such that the display items are entirely understandable without the need to read the entire manuscript. That means abbreviations should not be used or need to be defined, and technical terms should be avoided. It should be clear exactly what was done and what was seen. Statistical tests should be briefly described in the legends, with p values given and any symbols used defined. Legends, including their headings, should be written in the present tense with the exception of any methods described within them. For example, use “Western blot showing an increase in the levels of p53 after…” rather than “Western blotting showed that the levels of p53 increased after…”. Finally, as mentioned in the chapter on writing the results section, there should be no redundancies between the display items and the text. Therefore, do not produce a display item to show information that can easily and briefly be stated in the text, and do not duplicate information among tables and figures, for example, by making a table to show the same information already conveyed in a figure. Do not embed figures and their legends within the text of the manuscript you plan to submit. The publisher will put your text and display items into a template ‘proof’ that will be specific to the target journal. What they usually require from authors is a separate file containing display items (occasionally these can be placed at the end of a manuscript files) and a text file that includes figure and table legends listed together at the end (usually following the references). Check the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of your intended target journal for their specific requirements. By preparing good quality, clear display items before writing the results section, this section will practically write itself. The display items can be grouped in a logical order that progresses your argument or progressively strengthens your hypothesis. With one subsection and one display item for each of the major findings, the subsection headings will be similar to the relevant legend headings, and the text in each subsection will provide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findings shown in each display item, complete with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es, with the reader being referred to the display items for more detail. Examples Tables are a great way to present large amounts of necessary data with minimal description required. The table shown above is a truncated version of a table in a paper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doi:10.1172/JCI37622;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The data presented clearly and economically in this table would have required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word space to describe in the text, but the use of a table makes 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without the need for a wordy description. All that was required to describe this in the main text was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ll patients and tumor samples are summarized in Table 1”. The figure below, taken from the same paper, contains many of the elements of a successful display item described in this chapter and listed in the checklist below. Checklist 1. ‘Stand alone’ legends 2. Comply with the allowable number of display items 3. Avoid redundancy among display items or between display items and text 4. Divide data showing different effects or parameters among different panels within the same display item 5. Use scale bars, trend lines and clear labels, and show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tests 6. Avoid or define all symbols and abbreviations 7. With large samples, show % changes/differences as well as absolute values 8. Submit figures in a separate file or at the end of the manuscript file rather than embedded in the main text 9. Check the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for any specific requirements regarding format, size, color, number of items and any other parameters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4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洋学领域博主
热度 6 gy671124 2012-3-17 23:15
来科学网后一直关注海洋学领域的博主,但感觉不多,不知是因为海洋科研人员少,还是搞海洋的来科学网太少?
3109 次阅读|12 个评论
金矿领域德高望重的人Groves-世界著名经济地质学家(十)
热度 5 tidesung617 2012-3-17 11:46
对金矿感兴趣的人员都应该知道 David I.Groves, 在我未深刻了解 Groves 之前,就知有其人。 1 .因为博士期间主要研究辽东裂谷成矿规律,所以就不得不读张秋生撰写的那本经典的《辽东半岛早期地壳与矿床》,即使到现在也觉得张是中国矿床界最富有才华的人之一。了解了张秋生,进而知道了国际地质对比计划( ICGP ),而 Groves 恰恰在那个时候是这个计划的秘书,和张多有来往。 2. 读博士期间,有一位师弟暑假期间,去吉林澳华公司经营运行的白山金矿打工,而主管是我读本科时学校的一位老师邱玉民博士,不过在我读本科时他已离开了学校,只是通过其他老师之口知道有这样一位老师。邱玉民的博士导师就是 Groves 先生。 3.2005 年8 月18 日 至21 日,在北京召开了国际地质矿床协会( SGA )主办的 第八届国际矿床地质会议,这是该会议首次在欧洲之外的国家举办。分会议题一“构造、岩石圈和深部地幔对矿集区和大型矿床的控制”,召集人第一个就是 Groves 先生。 Groves 生于战火纷飞的二战期间,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鼓励他好好学习,以求未来有所成就。而 Groves 在小学就展现了良好的学习潜力,获得了一般人很难拿到的语法学校的奖学金,因此有机会进入实验班,用一年时间完成别人两年时间的课程。这给了 Groves 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获得超出自我想象的成就的启示。幸运来临了!当 Groves 随父母搬到遥远的塔斯马尼亚( Tasmania )时,在 Hobart 中学里有一位富有激情的地质学老师。更幸运的事也来临了! Groves 考上了塔斯马尼亚大学,遇到了当时在澳大利亚最富盛名的地质学教授 Sam Carey 。 Carey 告诉他的学生,要勇于挑战所谓的正统观念,要学会运用整体分析方法解决宏观问题,他的告诫规划、决定了 Groves 的一生。也是在塔斯马尼亚大学里, Groves 碰到了 2007 年彭罗斯奖的获得者 Mike Solomon 教授, Solomon 教授为人幽默、生活多姿、交往广泛、朋友成群,这让 Groves 很痴迷,立志要成为一名经济地质学家。在塔斯马尼亚大学里,他还有幸认识了他未来的太太 Sue 女士,他们拥有两个孩子: Annabel 和 Iain 。 更为幸运地是(为什么幸运总是大驾光临他的头上呢?为什么我之小民有的一个也碰不上呢?),在塔斯马尼亚地调局从事了几年的区域性矿产远景调查评价后,他成了西澳大学经济地质系的一名讲师。西澳大学那时是澳大利亚的精英大学,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当时已经在谋划成为全澳大利亚的采矿和勘探中心。 Groves 成了后来建成的这个中心的一员,有机会和一些富有才华的学生一起工作,趁假期, Groves 去了约翰内斯堡( Igoli )的 Witwatersland 大学访问,见证了那里的研究人员是如何依靠一个团队带动整个系发展的。一回到西澳大学,在 Neil Phillips 的帮助下,也许是最后一位支持挑战正统观念的“圣斗士”, Groves 开始组建金矿研究团队,最后成为了西澳大学三大经济地质中心最早的一个。 Groves 在这里工作的超过十五年的时间里每年大约有 40 个博士和大量的硕士为之工作,我想开始提到的邱玉民博士也是这个中心的精良产物。这些学生后来许多都成为地质界的佼佼者,如 Craig Flibberty Hart 和 John Hronsky ,他们是 SEG 最近几年杰出的演讲者。这个中心也吸引了许多著名的访问学者,如 Rob Kerrich 和 Rich Goldfarb ,尤其是后者, Groves 更是与其合作,提出了目前风行一时、叱诧风云的“ Orogenic Gold Deposits ”,并且在中国得到了扩大化发展。 纵观 Groves 的地质人生,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上世纪 60 年代晚期到 70 年代早期,主要在他的早期导师 Mike Solomon 指导下,研究塔斯马尼亚地区世界级的与花岗岩体有关的 Sn 矿床,这方面的一篇文献是 《 The Geochemical Evolution of Tin-Bearing Granites in the Blue Tier Batholith, Tasmania 》, 发表在 1972 年 6 月份的 EG 上 。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在东北大学图书馆里翻阅过一本有关 Sn 矿床的书籍,还以为是 Groves 的著作,后来发现《 Metallogeny of Tin 》是 Bernd Lehmann 的作品,有点儿失望。二、上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在西澳大学研究与科马提岩有关的 Ni 矿床。认为 Ni 硫化物形成于受混染的科马提质岩浆流过的熔岩通道中的动态的、开放系统的条件下,在 EG 上至少可以找到 Groves 为第一作者的三篇文献,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同时 Groves 也在研究太古代变质岩区的演化,早期的生物 - 水圈系统以及它们与矿床的内在关系,主要成果发表在了 Nature 和 Scientific American 上。三、在上世纪 90 年代,和许多著名的经济地质学和一批才华横溢的学生合作开始研究西澳的金矿,主要运用了观察、分析、理论和模拟方法手段,以求探寻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金矿成矿作用,最终和 Goldfarb 合作导致了造山型金矿系统理论的诞生、成型。 超级大陆旋回是板块 - 构造理论的拓展,标志性的文献是 1992 年和 Mark Barley 合作发表在“ Geology ”上的《 Supercontinent cycl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etal deposits through time 》。第一次论述了周期性长期性的不同类型矿床的分布可能与超级大陆聚合 - 分散的时间序列密切相关。例如非造山、大陆沉积物为容矿围岩的矿床产出的高峰期就与陆壳的稳定性和存在大而稳定的大陆板块拼合事件有关。在地球演化史上,只有两个公认的超级大陆拼合:新元古代的 Rodinia 和早中生代的 Pangea ,聚聚散散,合合分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和人类的演化史何其相似,所以许多东西上苍冥冥之中就已注定了的,任凭你翻江倒海,最后也只不过埋没黄土的几根碎骨。对矿床而言,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任何矿床都不是天下掉下来的,它的出现是有其时间和空间背景的”。 除上面所提及外, Groves 在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IOCG )、 REE 矿床、全球矿床成因、概念性勘探靶区确定方面也有着深刻的认识,还是为数不多的近十年来研究地幔岩石圈与矿床关系的学者之一。 Groves 尤其擅长在前寒武纪高中级变质岩区内的金矿研究,这些高中级变质岩区的变质岩好像鲁智深拳打的镇关西,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要想“一识庐山真面目”,需要废寝忘食的努力、卓尔不群的思想, EG100 周年之际, Groves 受邀写了《 Distribution , Character , and Genesis of Gold Deposits in Metamorphic terranes 》一文。 Groves 的成就离不开政府资助在西澳大学建立的“战略性矿床研究中心”,作为这个中心的主任并成功使其发展为“全球矿床成因研究中心”,是世界上目前最著名的研究矿床成因的研究机构之一,还承担了一些商业性合作项目。 Groves 退休后,并没有赋闲在家,安度晚年,而是积极投身于 Newmont 和 Anglogold Ashanti ,还被介绍去了 Andrew Lee Smith of CanacoResources ,在那里,他有机会和他儿子 Iain 合作, Murray Hitzmann 经常半开玩笑地对 Groves 说;“你儿子比你在地质方面强多了!”在 2009 年和 2010 年,分别在钻孔里发现了品位为 4.3g /t 和 12.5g /t 的 Au ,是 Groves 和他儿子 Iain 合作的亮点所在。 Groves 一生和人合作共发表过 500 余篇文献著作,是澳大利亚科学院荣誉会员,曾经分别担任过澳大利亚地质学会、经济地质学会和国际地质矿床协会的主席。共获得过 10 个奖项,包括了 SEG 的银奖( 1990 )和彭罗斯奖( 2009 )。 Groves 在经济地质学方面的思想贡献深深地影响着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从事经济地质研究的人士,特别是对前寒武纪、造山型金矿的研究必将成为经典、载入史册,为后人所敬仰,进而将其思想发扬光大,脉脉相传,如涓涓细流,无穷无尽。 Groves 的风采(照片来自西澳大学网站) 内容主要参阅了 Economic Geology 和网上的一些有关内容,至此 “ 金矿三剑客 ” 就告一段落了。
10567 次阅读|11 个评论
【陈氏疑问】很多科学网博主为什么老谈自己领域外的内容呢
热度 20 陈安博士 2012-3-14 11:59
  俺们想撺掇可真兄讲讲顾炎武的事情,可真兄没兴趣。   俺们撺掇他讲讲外国的事情,他倒是写了一篇文章,让俺们见识了一下。   讲顾炎武,科学网上恐怕只有可真兄有资格,正如讲应急管理,俺们在中国科学界也是最有资格的一位一样。   当然,老曹就应该讲函数论还是啥别的基础数学方向的内容,可是他不;张玉秀就应该讲编辑的事情,可她却老上照片;老蒋就应该更多地讲他的哲学和科学呀,可是他却老说吃素。   唉,咋啦这是?   莫非是平时研究这些玩意儿都烦透了,再也不想在另外的场合谈这些挠头的东西?   顺便自夸一下,俺们一直在说应急管理和管理机制设计,这是俺的专业方向,而且是俺在科学网上所有博文中比例最大的一类。
个人分类: 人论|3716 次阅读|40 个评论
[转载]2010生命科学十大风云人物
crickxiang 2012-3-13 11:06
科技以人为本,在生命 科学 领域更是如此,每一位科技人物都在推动着生命科学发展的巨轮向前滚动,他们的发现也许带来一个领域的变革,他们的成果也许将改变世界,他们的人生经历也许曾深深的触动你,抑或是你成功的范本,这些弄潮儿的荣辱沉浮为这一领域留下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      继 生物 通与多家网站和学术机构合作成功举办了2007,2008年和2009年十大科技风云人物评选活动之后,这一活动已经成为每年固定的大型网络互动调查活动。在2010年岁末,“赛默飞世尔特约之2010生命科学十大风云人物评选”活动经过两个月的读者投票和参考专家意见,最终已评选出2010年度的十大风云人物,评选结果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朱健康      今年4月,美国加州大学植物细胞生物学教授朱健康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在美国科学院迄今为止总共2076名院士中,42岁的他是最年轻的一位。同时,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位在中国内地接受大学 教育 的美国科学院院士。   裴端卿   iPS技术这颗耀眼的新星发展迅猛,令人欣喜的是,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不落人后,一些代表性人物更是在iPS技术发展领域获得了许多飞跃性的成果,来自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裴端卿教授就是其中的耕耘者之一。2010年裴端卿研究组揭示了形成诱导多能干细胞的重编程过程的启始机制,这可以说iPS研究中的一项里程碑成果。   饶毅   回国即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饶毅,被认为是新时期归国潮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今年饶毅与施一公在《Science》杂志发表社论,探讨国内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引起了各界的关注,科技部也对此进行了回应。   张学军   这位早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后又扎根于这片热土的科学家在皮肤病遗传学研究领域获得了一项又一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今年又接连在NatureGenetics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发现了银屑病、白癜风等疾病的易感基因,赶超国际科学发展的步伐。   潘文石   现年73岁的北京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潘文石教授在野生动物研究、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了许多积极努力与突出贡献,今年荣获了由凤凰卫视等海内外十余家知名华语媒体机构推选的“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颜宁   这位清秀的清华女教授2010年获得了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陆续在Nautre,JBC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其中发表在Nature杂志上文章,结构生物学领域公认的重点及难点:膜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   管坤良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管坤良教授主要从事细胞生长调控,肿瘤生物学以及神经生物学的信号传导途径等方面的研究,今年在Science杂志发文,在全世界首次发现乙酰化修饰是生物代谢的重要调控手段,为开发调控代谢的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包括肿瘤在内的新的治疗手段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获得了Science杂志的高度评价。   鲁白   这位神经生物学家早年曾与饶毅教授创办分子和细胞神经生物学戈登会议,与蒲慕明教授等人创建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近年来他辞去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神经发育研究室主任职位,回国定居,出任中国葛兰素史克研发中心生物学副总裁。今年这位科学家不仅在学术成果方面硕果累累,而且其多篇探讨......   张辰宇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辰宇教授研究组2010年获得了miRNAs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成果——他们发现了miRNAs作为一类全新的、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的信号分子的最新作用,这对于miRNAs,以及信号传导来说意义重大。   许田   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的许田教授是华人生物界的著名科学家,他曾发明了在全世界果蝇实验室中被广泛使用的镶嵌体分析技术,这篇文章也是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被引用最多的文献之一。今年许田教授研究组提出了癌症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改变了传统……   
个人分类: 浙江大学|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研究生的Four Golden Lessons
热度 25 deminglei11 2012-3-12 16:01
2003年Nature (2003, 426:389)上有一篇文章,是德克萨斯大学物理系的著名物理学家Steven Weinberg写的 “Four Golden Lessons”,是科学家对初涉科研生涯的研究生们的一些忠告。 内容编译如下: 1.边干边学,不要彷徨。 当你开始接受一个新课题或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时,往往会感到迷茫。经常遇到的问题是,自己对 这个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无所知,或者如果自己不详细了解已经开展的各种研究,怎么去开展一个工作?实际上不必太彷徨, 需要牢记的经验是:你必须立即开始你的 研究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掌握你需要的知识 。记住:没有一个人会知道所有的事情,你也不需要! 2.勇于创新,敢于挑战。 当你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时,一定要敢于到险滩、未知的地方去闯闯。在选题时要去选择那些最有挑战性、争论最多、研究最少、还没有统一结论的课题,这些问题或领域往往是最有作为的,最容易有突破,最容易出成果。 3.忍受寂寞,注重过程。 你要学会宽恕自己适当的“浪费”时间。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想知道自己选择的科学问题是否是很重要 的或者是最重要的。但是要知道哪个问题是最重要的往往是很困难的,你也永远都不会知道在历史上的哪个时刻某一个科学问题将会被攻克。由于你不能肯定哪个科 学问题是正确的,那么你在实验室或办公室中忙忙碌碌所化费的绝大多数时间有可能是白白“浪费”了的。但是,在科研生涯中, 如果你想创新,那么你就必须习惯 你所“浪费”的大多数时间不是在创新,而是很平静地在科学知识的海洋中漂流着。 这个过程是你必须经历的过程。 4. 掌握历史,树立信心。 你要学习有关科学史方面的知识,至少要知道你所从事的学科领域的发展历史。科学史对你的科研工作是很有帮助的,也可以使你感受到你工 作的价值,还会增加自豪感。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或某个科学问题上真的作出了成绩,在科学发展史上添了一笔,为人类作出了贡献,你怎么会有理由不自豪呢? 个人认为,前三条最为重要,尤其是边干边学,现在很多研究生比较彷徨,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去干。 ps 我是无意从网上发现了原文,然后参考网上的译文弄出来,事先并未发现王德华老师写过相似博文,也未参考王老师的博文,直到王老师指出来才发现。
14813 次阅读|27 个评论
实名好
xupeiyang 2012-3-11 07:54
实名真好,感觉亲切,名如其人,真实可信。 人名就是一个主题,若能象底下的记者那样直接点击链接就更好。 毕爱芳 领域:社会 曹海丽 领域:海外 常红晓 领域:社会 陈慧颖 领域:金融 陈沁 领域:海外 杜柯 领域:宏观 付涛 领域:商业 宫靖 领域:社会 郭琼 领域:商业 何华峰 领域:科技 贺信 领域:社会 黄山 领域:海外 霍侃 领域:宏观 李虎军 领域:科技 李箐 领域:金融 李慎 领域:商业 李涛 领域:金融 李昕 领域:海外 李雨谦 领域:海外 李增新 领域:海外 梁冬梅 领域:商业 凌华薇 领域:金融 龙雪晴 领域:商业 卢彦铮 领域:金融 罗洁琪 领域:社会 倪伟峰 领域:海外 蒲俊 领域:商业 秦旭东 领域:社会 任波 领域:社会 上官敫铭 领域:社会 沈乎 领域:金融 唐家婕 领域:海外 田林 领域:金融 王长勇 领域:宏观 王端 领域:金融 王莉 领域:宏观 王和岩 领域:社会 王姗姗 领域:商业 王烁 领域:海外 王晓冰 领域:商业 王玉虎 领域:金融 王紫雾 领域:金融 温秀 领域:金融 杨哲宇 领域:宏观 叶逗逗 领域:社会 于达维 领域:科技 于海荣 领域:宏观 于宁 领域:商业 张环宇 领域:宏观 张翃 领域:海外 张继伟 领域:金融 张进 领域:社会 张新名 领域:社会 章涛 领域:海外 赵何娟 领域:商业 赵剑飞 领域:商业 张艳玲 领域:社会 郑斐 领域:商业 周凯莉 领域:社会 朱长征 领域:宏观 朱以师 领域:商业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2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追求速度还是追求完美
geniusma 2012-3-10 13:13
到美国做博后刚半年,因为是延续自己博士阶段的工作领域,所以感觉适应比想象中快,这也是我觉得博后不换领域的优势。以前博士的时候喜欢泡实验室,早上睡个懒觉十点钟到,晚上比较随意,九十点钟蛮常见的,当然也有走的早的时候,比较自由,周末没什么事也去实验室晃悠着,也不完全是做实验,也可能大部分是寝室无聊去打发时间。但这里比较接近朝九晚五,一般我周末会去一天或半天,但是工作效率似乎比国内要高不少,对自己的实验进度也还算满意。 最近自己的一个课题担心和别的组撞车(参见我的第二篇博文,如何看待科研撞车),已经在谈早点出手博后的第一篇文章的事了。其实离发文章感觉还有段距离,而且in vivo的实验还没有开始做。只是老板开始要求我总结细胞的数据,补缺补漏,为写文章做点准备。 老板通常每周和我讨论下周做哪些实验,我给老板发个整体的proposal,我一项一项去做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结果调整实验计划和预期。苦恼的是我写实验计划的时候都OK,做完得到阳性数据总结发给老板之后,伊经常会再找我谈话,给我个如果再在细胞中加一组处理,或者比如用另外一个细胞系再做个对照之类的提议。我就经常需要根据老板的要求再做返工,个人觉得加这些东西当然更好,但自己的实验数据也基本能说明问题了,所以有些不同意见(当然我还是保留我的意见的,毕竟这些实验还是值得做的),而且提出这些建议能不能在我做实验之前就想到呢,这也是关于更佳的实验设计问题,能在动手前计划好有助于事半功倍。我感觉这种返工比较影响我的实验进度。我个人的特点是实验效率比较高,做课题如果顺利的话,速度比较快,出文章也比较快。但是又感觉老板这些提议可以使得文章看起来更加漂亮,而且逻辑性要更强一点。我博士阶段最好的文章只发到影响因子九点几的杂志,因为没有经验,也不明白是不是如果要发档次更高一些的文章,这些细节是至关重要的。 在追求发文章的速度而抓大放小,还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细节,我想,这些疑惑大概得要等我发出我第一篇博后文章的时候才知道了。希望自己的辛苦不要白费。 马欣然 3/10/2012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当然能去剑桥
热度 2 ssg334 2012-3-9 15:15
一篇申请到剑桥博后职位的博文引来了很大的反响,笔者乃无事之人,大略浏览了诸多评论。留言者多是心存善念,表达祝福;其次有寻道求经验的、还有给予这位年轻人指导的;当然,也有有些言语间暗讽和吹毛求疵的评论。 这位去剑桥的博士,言语中多有卧薪尝胆、十年磨一剑的感慨。苦心人天不负,我想且不论剑桥是否在他从事的领域中榜上有名,以他的努力,就值得好的回报。诸多博主早年飞跃重洋,开始新的生活,最后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看到这样的博文,一定是感慨良多的。 有异于它的名头,剑桥不是在各个专业领域里都可以充作“卓越”的标志,牛津、哈佛、斯坦福、耶鲁也是如此。追求一个名校,有时不如追逐一个牛老板。所以在找博后工作时,单说学校名号,不足以震慑世人,而被震慑的,就是火候不足了。只看到有人去名校就羡慕,是没有搞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笔者没有小看这位博主的意味,博主为了这个职位有这些感慨,反应了1.竞争力很大、2.这个方向剑桥做得很好。这位博主很令人钦佩,因为他明白天才是1%的聪明才智加上99%的辛勤汗水。施一公曾写博客讨论优秀的博士生该如何养成( 原文 ),笔者认为应当成为每一个博士的必读之物。博后不是买衣服,谁的品牌好谁就有面子,博后是科研人生的真正起点,而博士学习则是为更好的从事博后训练打下基础。 没有浪费博士硕士阶段学习和提高的机会的人,真正专注于自己研究的人,没有理由回去不了更好的地方工作。有人留言问那位博主这样的成功是否可以复制,笔者以为,如果是浑浑噩噩几年,临毕业突然有这样侥幸的问题,将不需要知道答案;而如果是刚刚起步,一心追求着自己的进步的学生,当然可以复制,还可能做得更好。为自己的人生努力拼搏,你当然能去剑桥。
438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刻薄贴】爱评述科技政策,也常干与正常科技政策不相容的事儿
热度 13 陈安博士 2012-3-7 13:43
【这是刻薄贴,已经是某粉儿或者准备做某粉儿的人看了会难受滴,所以,别看为好,切切】   我们引进的人才里,有不少学者喜欢评论科技政策,包括生物领域科学网挂头牌的众所周知先生。   科学家,喜欢评述科技政策,是好事,值得大力其促进积极性。也需要注意在评述的时候别老自相矛盾,尤其不要这边说着很科技政策的话,那边却做着很不科技政策的事儿。   比如,要申请院士,就别抱怨自己一把没申请上院士们就是一群虾米,而且一怒之下还要和院士们竞赛——大多院士们如何难道不是您兄老早就知道的嘛。龙珠兄就说:你老兄该去海边看看大海了,这样心胸会开阔些。俺说:“你咋赛?”以什么做衡量?让谁做评委?说来说去,还是发表什么期刊的论文这类您鄙视的比较准则吧。你写张亭林、屠呦呦,很好,很好,他们就没啥牛期刊论文。希望在评述自己工作和竞赛者的工作时,也别拿期刊说事儿。是不是不拿这个说事儿,您老兄就发现没法说呀。自己创造的一个悖论就憋死了你啊。   唉,自己私下里都看不起大多数院士嘛,如此,何必再和他们同流合污呢?当然,您说自己是末不开推荐您的学者的面子,而自己是绝计不想申请的。   但是,可笑而糟糕的是,我们国家的院士评选政策(也算科技政策的一类)要求:必须自己提交申请才有被考虑的资格,您本来不必自取其辱的。      您老人家也知道中国的科学家分类分级分得让人无奈,您老人家更知道,西方即便得了炸药奖,也没啥,并不就因此高人一等了,可是,恰恰又是您老兄在反对科学家因为拥有身份而拥有更多话语权的同时,推进国家级身份歧视政策的制定与推行,然后自己和老婆又奋不顾身地分别当上了国家级“XX计划”人选,这个和院士那个一样,也是自己填写并提交申请,把粉嫩的小脸献上去任人抚摸的呀。   于是,在这个“XX计划”的地方,您的小脸被摸上了,属于幸运者,这个政策就非常好,值得推行并扩大。而那个叫“院士圈”的地方,您也伸了小脸,也一样粉嫩,可惜遇到了冷屁股,而这个就绝对是不应该的,于是,大多数生物方面的院士(除了欣赏您的几位外)都太次,“该杀”!   俺们从您老的宏文中还知道,您坚决反对科技部的基本做法,坚决反对个别人掌握大钱大项目,还公开信,还宣言啥啥的,可是,科技部的项目给您您也不客气地拿着,让您当专家您也去领专家费,还不菲。当然,也许您这么做其实是想当卧底,当余则成,有深意存焉,俺层次低不了解,更不理解。   再有,本来您老兄写过反对以论文发表期刊来论英雄的做法,这个俺很赞同,可是,在评述自己认为比院士水平高的北生所的两位年轻研究员时,您笔下全不是在评述他们的工作是什么,有何意义(这可是您老所在的领域呀,而不是数理化天地这类您根本不懂的学科),而是列论文发表的期刊。您没事儿吧?   对于科技政策,您老人家能好好读几本书再来谈吗?
个人分类: 人论|4036 次阅读|35 个评论
我国在现代分子生物学领域有不少是空白你丫儿(北京土语)
热度 1 duke01361 2012-3-7 02:53
我国分子生物学领域中依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盲区,比如在遗传毒理、DNA损伤修复、复制、重组等领域基本上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果;当前主要领域还是在基因表达、调控等领域扎堆儿,而这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研究热点。由于对遗传毒理、DNA损伤修复、复制、重组等领域严重缺乏研究梯队致使我国在有关应用领域前景堪忧,包括分子诊断、遗传毒物检出、分子治疗工具的研发,新型抗生素药物、基因治疗...等等都给国际资本预留了巨大的空间。 到目前为止,我国依然还是国际汽车、电子、精细化工等国际上的重要市场,但随着产业转型,我国也必将会成为各种医疗产品、药品等等的巨大消费市场.
个人分类: Science in action|264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些牛人博客,超有实力的研究机构
merrylifeng 2012-3-5 20:18
************ 本文转载自csdn: http://blog.csdn.net/carson2005/ ************/ 希望对iprai的童鞋有所参考 ;-) ===================================== cut line =========================== 以下链接是本人整理的关于计算机视觉(ComputerVision, CV)相关领域的网站链接,其中有CV牛人的主页,CV研究小组的主页,CV领域的paper,代码,CV领域的最新动态,国内的应用情况等等。打算从事这个行业或者刚入门的朋友可以多关注这些网站,多了解一些CV的具体应用。搞研究的朋友也可以从中了解到很多牛人的研究动态、招生情况等。总之,我认为,知识只有分享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真诚希望下面的链接能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1)Google Research; http://research.google.com/index.html (2)MIT博士,汤晓欧学生林达华; http://people.csail.mit.edu/dhlin/index.html (3)MIT博士后Douglas Lanman; http://web.media.mit.edu/~dlanman/ (4)opencv中文网站; http://www.opencv.org.cn/index.php/%E9%A6%96%E9%A1%B5 (5)Stanford大学vision实验室; http://vision.stanford.edu/research.html (6)Stanford大学博士崔靖宇; http://www.stanford.edu/~jycui/ (7)UCLA教授朱松纯; http://www.stat.ucla.edu/~sczhu/ (8)中国人工智能网; http://www.chinaai.org/ (9)中国视觉网; http://www.china-vision.net/ (10)中科院自动化所; http://www.ia.cas.cn/ (11)中科院自动化所李子青研究员; http://www.cbsr.ia.ac.cn/users/szli/ (12)中科院计算所山世光研究员; http://www.jdl.ac.cn/user/sgshan/ (13)人脸识别主页; http://www.face-rec.org/ (14)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CV小组; http://www.eecs.berkeley.edu/Research/Projects /CS/vision/ (15)南加州大学CV实验室; http://iris.usc.edu/USC-Computer-Vision.html (16)卡内基梅隆大学CV主页; http://www-2.cs.cmu.edu/afs/cs/project/ ... ision.html (17)微软CV研究员Richard Szeliski;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um/peo ple/szeliski/ (18)微软亚洲研究院计算机视觉研究组;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grou ps/vc/ (19)微软剑桥研究院ML与CV研究组;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gro ... fault.aspx (20)研学论坛; http://bbs.matwav.com/ (21)美国Rutgers大学助理教授刘青山; http://www.research.rutgers.edu/~qsliu/ (22)计算机视觉最新资讯网; http://www.cvchina.info/ (23)运动检测、阴影、跟踪的测试视频下载; 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 l/18903287 (24)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王晓刚; http://www.ee.cuhk.edu.hk/~xgwang/ (25)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汤晓鸥); http://mmlab.ie.cuhk.edu.hk/ (26)U.C. San Diego. computer vision; http://vision.ucsd.edu/content/home (27)CVonline; http://homepages.inf.ed.ac.uk/rbf/CVonline/ (28)computer vision software; http://peipa.essex.ac.uk/info/software.html (29)Computer Vision Resource; http://www.cvpapers.com/ (30)computer vision research groups; http://peipa.essex.ac.uk/info/groups.html (31)computer vision center; http://computervisioncentral.com/cvcnews (32)浙江大学图像技术研究与应用(ITRA)团队: http://www.dvzju.com/ (33)自动识别网: http://www.autoid-china.com.cn/ (34)清华大学章毓晋教授: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ee/4157/2010/2010121 7173552339241557/20101217173552339241557_.html (35)顶级民用机器人研究小组Porf.Gary领导的Willow Garage: http://www.willowgarage. com/ (36)上海交通大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所: http://www.pami.sjtu.edu.cn/ (37)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视觉实验室刘允才教授: http://www.visionlab.sjtu.edu.cn/ (38)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助理教授Kristen Grauman : http://www.cs.utexas.edu/ ~grauman/ (39)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智能图文信息处理实验室(丁晓青教授): http://ocrserv.ee.t singhua.edu.cn/auto/index.asp (40)北京大学高文教授: http://www.jdl.ac.cn/htm-gaowen/ (41)清华大学艾海舟教授: http://media.cs.tsinghua.edu.cn/cn/aihz (42)中科院生物识别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 http://www.cbsr.ia.ac.cn/china/index%20CH .asp (43)瑞士巴塞尔大学 Thomas Vetter教授: http://informatik.unibas.ch/personen/vett er_t.html (44)俄勒冈州立大学 Rob Hess博士: http://blogs.oregonstate.edu/hess/ (45)深圳大学 于仕祺副教授: http://yushiqi.cn/ (46)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 http://www.aiar.xjtu.edu.cn/ (47)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员Robert T. Collins: http://www.cs.cmu.edu/~rcollins/home. html#Background (48)MIT博士Chris Stauffer: http://people.csail.mit.edu/stauffer/Home/index.php (49)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识别研究组(Anil K. Jain教授): http://www.cse.msu.edu/ rgroups/biometrics/ (50)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Thomas S. Huang: http://www.beckman.illinois.edu/directo ry/t-huang1 (51)武汉大学数字摄影测量与计算机视觉研究中心: http://www.whudpcv.cn/index.asp (52)瑞士巴塞尔大学Sami Romdhani助理研究员: http://informatik.unibas.ch/personen /romdhani_sami/ (53)CMU大学研究员Yang Wang: http://www.cs.cmu.edu/~wangy/home.html (54)英国曼彻斯特大学Tim Cootes教授: http://personalpages.manchester.ac.uk/staff /timothy.f.cootes/ (55)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教授Jiebo Luo: http://www.cs.rochester.edu/u/jluo/ (56)美国普渡大学机器人视觉实验室:https://engineering.purdue.edu/RVL/Welcome.html (57)美国宾利州立大学感知、运动与认识实验室: http://vision.cse.psu.edu/home/home .shtml (58)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GRASP实验室:https://www.grasp.upenn.edu/ (59)美国内达华大学里诺校区CV实验室: http://www.cse.unr.edu/CVL/index.php (60)美国密西根大学vision实验室: http://www.eecs.umich.edu/vision/index.html (61)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麻省大学),视觉实验室: http://vis-www.cs.umass.e du/index.html (62)华盛顿大学博士后Iva Kemelmacher: http://www.cs.washington.edu/homes/kemelmi (63)以色列魏茨曼科技大学Ronen Basri: http://www.wisdom.weizmann.ac.il/~ronen/in dex.html (64)瑞士ETH-Zurich大学CV实验室: http://www.vision.ee.ethz.ch/boostingTrackers/i ndex.htm (65)微软CV研究员张正友: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um/people/zhang/ (66)中科院自动化所医学影像研究室: http://www.3dmed.net/ (67)中科院田捷研究员: http://www.3dmed.net/tian/ (68)微软Redmond研究院研究员Simon Baker: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peop le/sbaker/ (69)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李凯: http://www.cs.princeton.edu/~li/ (70)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贾登: http://www.cs.princeton.edu/~jiadeng/ (71)牛津大学教授Andrew Zisserman: http://www.robots.ox.ac.uk/~az/ (72)英国leeds大学研究员Mark Everingham: http://www.comp.leeds.ac.uk/me/ (73)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Chris William: http://homepages.inf.ed.ac.uk/ckiw/ (74)微软剑桥研究院研究员John Winn: http://johnwinn.org/ (75)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Monson H.Hayes: http://savannah.gatech.edu/people/mhayes/ index.html (76)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孙剑: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people/jiansu n/ (77)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马毅: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people/mayi/ (78)英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David Lowe: http://www.cs.ubc.ca/~lowe/ (79)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Bob Fisher: http://homepages.inf.ed.ac.uk/rbf/ (80)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Serge J.Belongie: http://cseweb.ucsd.edu/~sjb/ (81)威斯康星大学教授Charles R.Dyer: http://pages.cs.wisc.edu/~dyer/ (82)多伦多大学教授Allan.Jepson: http://www.cs.toronto.edu/~jepson/ (83)伦斯勒理工学院教授Qiang Ji: http://www.ecse.rpi.edu/~qji/ (84)CMU研究员Daniel Huber: http://www.ri.cmu.edu/person.html?person_id=123 (85)多伦多大学教授:David J.Fleet: http://www.cs.toronto.edu/~fleet/ (86)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教授Andrea Cavallaro: http://www.eecs.qmul.ac.uk/~andrea / (87)多伦多大学教授Kyros Kutulakos: http://www.cs.toronto.edu/~kyros/ (88)杜克大学教授Carlo Tomasi: http://www.cs.duke.edu/~tomasi/ (89)CMU教授Martial Hebert: http://www.cs.cmu.edu/~hebert/ (90)MIT助理教授Antonio Torralba: http://web.mit.edu/torralba/www/ (91)马里兰大学研究员Yasel Yacoob: http://www.umiacs.umd.edu/users/yaser/ (92)康奈尔大学教授Ramin Zabih: http://www.cs.cornell.edu/~rdz/ (93)CMU博士田渊栋: http://www.cs.cmu.edu/~yuandong/ (94)CMU副教授Srinivasa Narasimhan: http://www.cs.cmu.edu/~srinivas/ (95)CMU大学ILIM实验室: http://www.cs.cmu.edu/~ILIM/ (96)哥伦比亚大学教授Sheer K.Nayar: http://www.cs.columbia.edu/~nayar/ (97)三菱电子研究院研究员Fatih Porikli : http://www.porikli.com/ (98)康奈尔大学教授Daniel Huttenlocher: http://www.cs.cornell.edu/~dph/ (99)南京大学教授周志华: http://cs.nju.edu.cn/zhouzh/index.htm (100)芝加哥丰田技术研究所助理教授Devi Parikh: http://ttic.uchicago.edu/~dparikh /index.html (101)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后Helmut Grabner: http://www.vision.ee.ethz.ch/~hegrab ne/#Short_CV
个人分类: cv|2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计算机视觉领域牛人
merrylifeng 2012-3-5 19:47
我的最爱: Pedro Felzenszwalb at Brown Univ. Serge Belongie at UC San Diego Antonio Torralba at MIT Alexei Ffros at CMU Ce Liu at Microsoft Research New England Vittorio Ferrari at Univ.of Edinburgh Kristen Grauman at UT Austin Devi Parikh at TTI-Chicago(Marr Prize at ICCV2011) John Wright at Columbia Univ. Piotr Dollar at CalTech Boris Babenko at UC San Diego David Ross at Google/Youtube 相关领域: Terence Tao at UCLA David Donoho at Stanford Univ. 大神们: William T. Freeman at MIT Roberto Cipolla at Cambridge David Lowe at Univ. of British Columbia Mubarak Shah at Univ. of Central Florida Yi Ma at MSRA Tinne Tuytelaars at K.U. Leuven Trevor Darrell at U.C. Berkeley Michael J. Black at Brown Univ. 重要研究组: Computer Vision Group at UC Berkeley Robotics Research Group at Univ. of Oxford LEAR at INRIA Computer Vision Lab at Stanford Computer Vision Lab at EPFL Computer Vision Lab at ETH Zurich Computer Vision Lab at Seoul National Univ. Computer Vision Lab at UC San Diego Computer Vision Lab at UC Santa Cruz Computer Vision Lab at Univ. of Southern California Computer Vision Lab at Univ. of Central Florida Computer Vision Lab at Columbia Univ. UCLA Vision Lab Motion and Shape Computing Group at George Mason Univ. Robust Image Understanding Lab at Rutgers Univ. Intelligent Vision Systems Group at Univ. of Bonn Institute for Computer Graphics and Vision at Graz Univ. of Tech. Computer Vision Lab. at Vienna Univ. of Tech. Computational Image Analysis and Radiology at Medical Univ. of Vienna P ersonal R obotics L ab at CMU Visual Perception Lab at Purdue Univ. 潜力牛人: Juergen Gall at ETH Zurich Matt Flagg at Georgia Tech. Mathieu Salzmann at TTI-Chicago Gerg Shakhnarovich at TTI-Chicago Taeg Sang Cho at MIT Jianchao Yang at UIUC Stefan Roth at TU Darmstadt Peter Kontschieder at Graz Univ. of Tech. Dominik Alexander Klein at Univ. of Bonn Yinan Yu at CASIA (PASCAL VOC 2010 Detection Challenge Winner) Zdenek Kalal at FPFL Julien Pilet at FPFL Kenji Okuma
个人分类: cv|33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计算机视觉(CV)前沿国际国内期刊与会议
merrylifeng 2012-3-5 19:16
计算机视觉(CV)前沿国际国内期刊与会议 1.国际会议 2.国际期刊 3.国内期刊 4.神经网络 5.CV 6.数字图象 7.教育资源,大学 8.常见问题 1. 国际会议 现在,国际上计算机视觉方面的三大国际会议是ICCV, CVPR和ECCV,统称之为ICE。 ICCV的全称是International Com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ICCV两年一次,与ECCV正好错开,是公认的三个会议中级别最高的。 ECCV的全称是Europeo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是一个欧洲的会议。 CVPR的全称是Internal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intion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这是一个一年一次的会议,举办地在美国。 ICIP— BMVC— MVA— 国际模式识别会议(ICPR ): 亚洲计算机视觉会议(ACCV): 2.国际期刊 以计算机视觉为主要内容之一的国际刊物也有很多,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IEEE Trans. On PAMI http://www.computer.org/tpami/index.htm IEEE Transactionson Image Processing http://www.ieee.org/organizations/pubs/transactions/tip.htm Pattern Recognition http://www.elsevier.com/locate/issn/00313203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http://www.elsevier.com/locate/issn/01678655 IEEE Tra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EEE TPAMI IEEE TIP CVGIP Computer Vision.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 Visual Image Computing, IJPRAI(Internatiorial Journat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众 所周知, computer vision(cv) 存在ICCV/CVPR/ECCV三个顶级会议, 它们档次差不多,都应该在一流会议行列, 没有必要给个高下。 有些us的人认为ICCV/CVPR略好于ECCV,而欧洲人大都认为ICCV/ECCV略好于CVPR, 某些英国的人甚至认为BMVC好于CVPR。简言之, 三个会议差不多, 各有侧重和偏好。 笔者就个人经验浅谈三会异同, 以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三者乃cv领域的旗舰和风向标,其oral paper (包括best paper) 代表当年度cv的最高水准, 在此引用Harry Shum的一句话, 想知道某个领域在做些什么, 找最近几年此领域的proceeding看看就知道了。 ICCV/CVPR由IEEE Computer Society牵头组织, ECCV好像没有专门负责的组织。 CVPR每年(除2002年)都在美国开, ECCV每两年开一次,仅限欧洲, ICCV也是每两年一次, 各洲轮值。 基本可以保证每年有两个会议开, 这样研究者就有两次跻身牛会的机会。 就录取率而言, 三会都有波动。 如ICCV2001录取率30%, 且出现两个人(华人)各有三篇第一作者的paper的情况, 这在顶级牛会是不常见的 (灌水嫌疑)。 但是, ICCV2003, 2005两次录取率都很低, 大约20%左右。 ECCV也是类似规律, 在2004年以前都是30%, 2006年降低到20%左右。 CVPR的录取率近年来一直偏高, 从2004年开始一直都在 。最近一次CVPR2006是28.1%, CVPR2007还不知道统计数据。 笔者猜测为了维持录取paper的绝对数量, 当submission少的时候录取率偏高, 反之偏低, 近几年三大会议的投稿数量全部超过1000, 相对2000年前, 三会录取率均大幅度降低, 最大幅度50%-20%。 对录取率走势感兴趣的朋友, 可参考 http://vrlab.epfl.ch/~ulicny/statistics/(CVPR2004 的数据是错的), http://www.adaptivebox.net/research/bookmark/CICON_stat.html. 显 然, 投入cv的人越来越多,这个领域也是越来越大, 这点颇不似machine learning一直奉行愚蠢的小圈子主义。另外一点值得注意, ICCV/ECCV只收vision相关的topic, 而cvpr会收少量的pattern recognition paper, 如finger print等, 但是不收和image/video完全不占边的pr paper,如speech recognition等。 我一个朋友曾经review过一篇投往CVPR的speech的paper, 三个reviewer一致拒绝, 其中一个reviewer搞笑的指出, 你这篇paper应该是投ICASSP被据而转投CVPR的。 就topic而言, CVPR涵盖最广。 还有一个没有验证过的原因导致CVPR录取率高: 很多us的researcher不愿意或没有足够的经费到us以外的地方开会, 故CVPR会优先接收很多来自us的paper (让大家都happy)。 以上对三会的分析对我们投paper是很有指导作用的。 目前的research我想绝大部分还是纸上谈兵, 必经 read paper - write paper - publish paper - publish paper on top conferences and journals流程。 故了解投paper的一些基本技巧, 掌握领域的走向和热点, 是非常必要的。 避免做无用功,选择切合的topic, 改善presentation, 注意格式 (遵守规定的模板), 我想这是很多新手需要注意的问题。 如ICCV2007明文规定不写summary page直接reject, 但是仍然有人忽视, 这是相当不值得的。 3.国内期刊 自动化学报、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电子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光电子激光,精密光学工程等。 4.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 Tutorial Review http://hem.hj.se/~de96klda/NeuralNetworks.htm ftp://ftp.sas.com/pub/neural/FAQ.html Image Compression with Neural Networks http://www.comp.glam.ac.uk/digimaging/neural.htm Backpropagator's Review http://www.dontveter.com/bpr/bpr.html Bibliographies on Neural Networks http://liinwww.ira.uka.de/bibliography/Neural/ Intelligent Motion Control with an Artificial Cerebellum http://www.q12.org/phd.html Kernel Machines http://www.kernel-machines.org/ Some Neural Networks Research Organizations http://www.ieee.org/nnc/ http://www.inns.org/ Neural Network Modeling in Vision Research http://www.rybak-et-al.net/nisms.html Neural Networks and Machine Learning http://learning.cs.toronto.edu/ Neural Application Software http://attrasoft.com Neural Network Toolbox for MATLAB http://www.mathworks.com/products/neuralnet/ Netlab Software http://www.ncrg.aston.ac.uk/netlab/ Kunama Systems Limited http://www.kunama.co.uk/ 5.Computer Vision(计算机视觉) Annotated Computer Vision Bibliography http://iris.usc.edu/Vision-Notes/bibliography/contents.html http://iris.usc.edu/Vision-Notes/rosenfeld/contents.html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 Computer Vision and Robotics Applications http://www-itg.lbl.gov/ITG.hm.pg.docs/VISIon/vision.html CVonline by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The Evolving, Distributed, Non-Proprietary, On-Line Compendium of Computer Vision, www.dai.ed.ac.uk/CVonline Computer Vision Handbook, www.cs.hmc.edu/~fleck/computer-vision-handbook Vision Systems Courseware www.cs.cf.ac.uk/Dave/Vision_lecture/Vision_lecture_caller.html Research Activities in Computer Vision http://www-syntim.inria.fr/syntim/analyse/index-eng.html Vision Systems Acronyms www.vision-systems-design.com/vsd/archive/acronyms.html Dictionary of Terms in Human and Animal Vision http://cns-web.bu.edu/pub/laliden/WWW/Visionary/Visionary.html Metrology based on Computer Vision www.cranfield.ac.uk/sme/amac/research/metrology/metrology.html 6.Digital Photography 数字图像 Digital Photography, Scanning, and Image Processing www.dbusch.com/scanners/scanners.htm l 7.Educational Resources, Universities 教育资源,大学 Center for Image Processing in Education www.cipe.com Library of Congress Call Numbers Related to Imaging Science by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ttp://wally2.rit.edu/pubs/guides/imagingcall.html Mathematical Experiences through Image Processing,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www.cs.washington.edu/research/metip/metip.html Vismod Tech Reports and Publications, MIT http://vismod.www.media.mit.edu/cgi-bin/tr_pagemaker Vision Lab PhD dissertation list, University of Antwerp http://wcc.ruca.ua.ac.be/~visielab/theses.html INRIA (France) Research Projects: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mage Processing, Data Management, Knowledge Systems www.inria.fr/Themes/Theme3-eng.html Image Processing Resources http://eleceng.ukc.ac.uk/~rls3/Contents.htm Publications of Carsten Steger http://www9.informatik.tu-muench ... r/publications.html 8.FAQs(常见问题) comp.dsp FAQ www.bdti.com/faq/dsp_faq.htm Robotics FAQ www.frc.ri.cmu.edu/robotics-faq Where's the sci.image.processing FAQ? www.cc.iastate.edu/olc_answers/p ... processing.faq.html comp.graphics.algorithms FAQ, Section 3, 2D Image/Pixel Computations www.exaflop.org/docs/cgafaq Astronomical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FAQ www.cv.nrao.edu/aips/aips_faq.html 四、搜索资源 http://sal.kachinatech.com/ http://cheminfo.pku.edu.cn/mirrors/SAL/index.shtml 北京大学 Google输入:computer vision 或computer vision groups可以获得很多结果 网络资源: CVonline http://homepages.inf.ed.ac.uk/rbf/CVonline/ 视觉研究组列表 Computer vision test Image http://www.cs.cmu.edu/~cil/v-images.html 卡内基梅隆标准图片库 视觉论文搜索:Paper search http://www.researchindex.com 五、图像处理GPL库(代码库图像库等) http://www.ph.tn.tudelft.nl/~klamer/cppima.html Cppima 是一个图像处理的C++函数库。这里有一个较全面介绍它的库函数的文档,当然你也可以下载压缩的GZIP包,里面包含TexInfo格式的文档。 http://iraf.noao.edu/ Welcome to the IRAF Homepage! IRAF is the Image Reduction and Analysis Facility, a general purpose software system for the reduction and analysis of astronomical data http://entropy.brni-jhu.org/tnimage.html 一个非常不错的Unix系统的图像处理工具,看看它的截图。你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专用图像处理工具包。 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 这是GPL软件集散地,可以搜索IP库。
个人分类: cv|3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各学科领域国际竞争态势分析
热度 4 Wuyishan 2012-3-5 08:58
中国各学科领域国际竞争态势分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贺德方 (科技日报,2012,3月4日) 学科建设与发展是科学技术整体进步的重要基础,了解我国各学科领域的竞争态势,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科技规划和政策,巩固优势,弥补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个学科领域的科研活动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和丰硕成果,但是在竞争能力上,各个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有些学科的科研实力和水平已经处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上,同时仍有一些学科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为了便于与世界比较,了解我国各个学科领域的国际竞争态势,我们利用《科学引文数据库》(SCI)统计了我国1981年—2010年期间的国际论文,分析了各个学科的相对影响力指标,即我国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与世界平均水平之比,相对影响力指标大于1,则说明该学科的影响力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上。学科分类使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学科分类体系:将自然科学研究划分为基础学科、工程技术、医药卫生和农业四个大领域,下设25个二级学科。 一、从“十五”计划开始,各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呈现持续上升态势 通过分析各个时间段我国各学科相对影响力指标,可以发现,从1981年开始的约前15年期间,我国各学科领域的影响力大都处于相对稳定或者频繁波动的阶段。到1994年,起点相对较低的基础学科领域和医药卫生领域率先进入了显著持续增长的发展阶段;到1996年,工程技术领域也开始显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在2000年—2004年时间段,国际竞争力起点较高的农业科学领域也开始持续快速上升。因此可以说,进入到“十五”计划以后一直到现在,各个学科领域的相对影响力都保持着迅速提高的良好局面,我国科技事业在整体上开始进入到全面、积极和持续上升的发展阶段。 二、农业科学领域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兽医科学具国际优势 农业科学领域在1981年—1985年时间段的相对影响力指标为0.63,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之后,从1989年—1993年时间段开始,基本稳定在0.8左右,直到2003年—2007年,开始出现快速增长,到2006年—2010年,已经达到了0.99。也就是说,2007年开始,我国农业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开始快速提升,到2010年已经几乎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农业科学领域包括农学、林学和水产学,畜牧和乳业,兽医科学,以及农业其他学科。我国农学、林学和水产学的相对影响力指标从0.64增长到0.94,与农业领域整体发展态势基本一致。畜牧和乳业学科的相对影响力从0.28增长到0.77,从较低的基础上起步,取得了较明显的进步。兽医科学的相对影响力从0.46增长到1.06,从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进步到世界平均水平以上,是农业领域中增长幅度较大的学科,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最强的学科。 三、基础学科领域与世界的差距缩小,化学进步幅度明显 基础学科领域包括数学、计算与信息科学、物理与天文、化学、地学和环境科学、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我国基础学科领域在1981年—1985年时间段的相对影响力指标为0.25,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其后保持缓慢增长的态势,一直到1993年—1997年,基本稳定在0.3左右。其后开始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到2006年—2010年“十五”计划期间,达到了0.69。数据表明,我国基础学科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基础较弱,经过最近10余年的进步,到2010年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整体差距已经明显缩小了。 化学是进步幅度最明显的学科,相对影响力指标从1981年—1985年时间段的0.22,增长到2006年—2010时间段的0.78。物理与天文学、地学和环境科学这两大学科在1981年—1985年时间段的相对影响力分别为0.31和0.42,但是到2006年—2010时间段分别提升为0.75和0.79。这个时间段引文相对影响力最高的基础学科是数学,达到0.91;最低的学科是生物学,为0.58。在统计的30年范围内,大部分基础学科领域的学科相对影响力都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四、工程技术领域影响力提升显著,土木工程学科表现不俗 工程技术领域包括:土木工程,电力、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医学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及其他工程和技术学科。我国工程技术领域在1981年—1985年的相对影响力指标为0.48,即大致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一状态一直保持到2000年。从数据上看,2000年是我国工程技术领域论文提升影响力的拐点,在此之后的十年期间,表现出显著增长态势,到2006年—2010年段,相对影响力达到了0.86。 在工程技术领域中,30年来进步最显著的学科是土木工程学科。1981年—1985年,我国土木工程学科的相对影响力指标只有0.32,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其后几年迅速上升,在1990年前后达到一个峰值,而后逐渐回落到2000年前后的0.48的低谷。此后的10年,土木工程学科的相对影响力快速增长,在2005年—2009年达到1,即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到了2006年—2010年,又进一步提高到了1.1,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工程技术领域,土木工程学科是我国唯一的相对影响力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学科。我国相对影响力达到0.9以上的学科还包括化学工程、纳米技术、环境工程等学科。2006年—2010年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学科相对影响力大都在0.8以上,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相对较大的学科是环境生物技术,只有0.66。1981年—1985年环境生物技术学科的相对影响力为0.52,因此环境生物技术也是30年来进步幅度最小的学科。 五、医药卫生领域差距较大 我国医学领域在1981年—1985年时间段的相对引文影响力指标为0.28。从数据上看,我国医学领域相对影响力尽管在1995年前后出现波动,但是整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到2006年—2010年,医药卫生领域相对影响力已经上升到0.63。相对于其他三个领域,医药卫生领域相对影响力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整体竞争力较弱。 医药卫生领域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卫生学等学科。我国基础医学的相对影响力从1981年—1985年的0.29,平稳增长到2006年—2010年的0.57。临床医学在1981年—1985年的相对引文影响力为0.25,经过约10年时间的增长,在1991年—1995年达到峰值0.67,而后开始回落。近年来,临床医学相对影响力稳定在0.6左右。我国的预防卫生学是医学领域起点较高的学科,在1985年前后的相对影响力已经在0.6左右,经过其后的多次波动起伏,到2006年—2010年达到了0.86,目前仍然是医学领域中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最小的学科。 六、多角度深层次分析各学科发展态势,研究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为科技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跟踪和监测科技产出数据有很多不同的视角,常用的描述论文产出的指标有论文数量、被引用数量和篇均论文被引用次数,本文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指标,即学科相对影响力指标,它可以提供与世界水平的相对比较。常用的学科分类方法有我国的学科标准、SCI的22个学科主题,本次研究使用的是OECD的分类方法。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除了对论文整体情况的统计外,还用一系列质量指标描述了中国高端论文的产出状况,如:中国处于各学科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6位;国际热点论文(即论文在发表之后2年内就得到大量引用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5位;发表在各学科影响因子居首位的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2位。 近期开展的科技投入与产出、产出与应用的关系研究,显示出科技投入是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基础保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是最主要的科技资助渠道。2010年这四类项目产出的发表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总数为11.2万篇,占我国所有省部级以上基金或资助项目产出论文的二分之一。 从2010年产出论文的项目立项时间的分布峰值来看,在医学、生物学和农学等研究领域,2006年立项的数量最多。这表明在生命科学和农学研究领域,2006年的科技计划支持的研究项目经过4年左右的科研过程,到了2010年才能达到成果产出的高潮。在数学、物理、化学和地学等基础学科研究领域,从立项到产出高峰需要经过3年左右的科研过程。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同样也是3年左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的科技投入,经过3年至4年时间的科研活动的积累,已经开始收获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逐步表现出来。相对于基础学科领域和工程技术领域,生命科学领域从开始从事研究到产出成果达到高峰所需要的时间更长一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耕耘方能带来硕果满园。通过对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300多个研究团队所发表论文的统计,发现这些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项目,从开始前期研究发表第一篇论文开始算起,到科研论文产出达到峰值,也就是科研成果集中形成的时间,平均需要近8年时间;而从科研论文产出达到峰值到其研究成果取得广泛认可而获得国家科技奖,平均需要约6年的时间。因此,科学研究活动自身的规律决定,只有经过充分的研究积累和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才能取得真正有助于人类认识世界、创造世界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步。 多年来我国的科技投入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显现出显著的科研成就。在以“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为主题的宏观发展战略方针指导下,我们更加需要了解各领域科研实力的国际地位和发展趋势,注重知识的积累过程,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解决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3285 次阅读|8 个评论
糜烂的领域
heitiedan2012 2012-3-1 20:42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其实,对演艺界,在下一直没有多少兴趣,而且,有关娱乐界的新闻,基本一律不看,原因很简单,犯不上搭上那工夫。虽然演艺圈出的乱七八糟的破事跟大多数老百姓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如果这类事多了,对于老百姓,对于国计民生还是有害的,所以今天只好趟一趟浑水了。 白静死了。白静是谁,完全不知道,因为本来也不怎么看电影和电视剧。但毕竟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也许这条生命曾有过光彩,也许也有那么点不光彩,这已经都没有意义了。或者说,是不是不光彩,就应该用生命来偿还呢? 再往深里挖,即使死者生前有再多的不那么光彩的事,到底是谁的责任?是死者自己的责任吗?是凶手的责任吗?或者还有什么环境的问题,社会的问题,观念的问题,再怎么追究,至少对于这一条曾经的生命已经没有意义了。但是,对于还在活着的生命而言,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不能是没有意义的。 演艺界,或者娱乐界,是不是可以用这样两个字为描述:糜烂。这并不是说这个圈里所有的人都糜烂,但是这个圈里,或者这个界里的相当多的一些人是称得起这种描述的,而且,至少在这个圈里,其主流观念是完全当得起这两个字的。也许也有个把出污泥而不染的,但是这样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也许有个把人的确称得上德艺双馨,但是更多的人完全是臭不要脸。 例如,那些搞表演的,为了上戏,为了上镜,什么事都可以做。前两天,偶然在网上看以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窦文涛说了这样的事:一个电视剧剧组,有两个男一号,一个女一号。两个男一号都是大腕,而女一号是年初出茅庐的嫩雏。其中之一的男一号死看不上这个女一号,没少挤达她。女一号为了找个撑腰的,就投入另一个男一号的怀抱,与这个男一号苟且(这是窦文涛用的词)了一番,于是,女一号得到了这个与之苟且的男一号的庇护。这样另一个男一号,就没敢再找女一号的茬了。 听了这样的故事,我相信这绝不是凭空杜撰的。这样的事在我们的演艺界不是说每天都在上演,也是经常性的,司空见惯的状态。面对这样大家都认为是天然合理的现象,你说,不用糜烂来描述他们,还能用什么更贴切的词汇呢? 为了露脸,为了上镜,为了出名,为了金钱,演艺界里真是最下三烂的事,都有人愿意干。这不是糜烂还能是什么?这里已经不存在什么潜规则了,这里完全是公开的显规则。在这个演艺圈里,已经没有什么道德可言了。那些讲道德的人被主流人物和观念视为异类,视为二傻不奸,所以讲一点道德的人在这个圈里根本无法生存。结果留下来的,特别是那些称王称霸就都是一些下三烂。 我有个女同学,大学毕业不久去了美国,对于国内演艺界的风云人物基本都不认识。有一次,不知是万幸,还应该算做不幸。在飞机的座舱里,遇到国内影视界的一个大腕。她根本对这个大腕没有任何印象。大腕对此感觉很不以为然,意思是,怎么还会有说汉语的人不认识他?而在我们这位女同学眼里,这个貌似另一种灵长类的人物千万不要坐以她的旁边来。但是,恰恰这位大大腕就正好坐在她的旁边。大腕很自来熟地跟这位女士聊了起来,没说几句话,就问女士在美国跟过多少男人上过床。我们这位同学毕竟还远没有这么开放,虽然她在美国生活了不短的时间,但是这种事肯定没有多少可以夸口的。但是这位大腕反倒惊讶了。你在美国生活那么长时间,怎么在这个问题上会有这么差的记录?于是大腕就大言不惭地说,他至少跟过不少女性,也包括不少女星上过床,而且在他述说这些的时候,没有任何不好意思,没有任何认为这种事有什么不光彩的意识,反而是在自夸,说明自己如何有魅力等等。我们这位在国外生活这么多年的同学,也实在大惑不解。现在国内怎么都这样了。后来,我们这位同学在跟我学说这件事的时候,我能说什么?只能说这些人很糜烂。 过去,做表演的,偶尔出个轨,也没什么不正常。因为他们的工作是靠大量启动自己的感情,因此,有个别时候把持不住,也没有什么可责怪的。但是,现在根本不是这种情况,而且把糜烂做交易,做必然的规则,做正常的途径,这就非常可怕了。我们不知道,如此糜烂的演艺界,能给广大人民群众奉献什么样的优秀作品?他们的作品能有多少感召力,说服力?人们在荧屏上,在银幕上看到他们的时候,会不会自然联想到他们背后的糜烂和不堪?如果天天都是在面对这些糜烂的面孔,他们的作品最后能留给人民群众的到底会是什么? 我想不出来,我反正对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没有一丝一毫的兴趣,因此,这类形式的作品就干脆不看。
2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公乃蛋白质晶体学领域奇才!
热度 4 XuWen 2012-3-1 08:09
一公乃蛋白质晶体学领域奇才!
我不得不说,我近几年所关注的重要的蛋白,不是被一公老师做出来了,就是被其学生(颜宁或柴继杰)做出来了。这几个热门蛋白都是植物学领域的最前沿话题,分别是植物脱落酸受体PYL(颜宁,2009,NSMB)、油菜素内酯受体BRI1(柴继杰,2011,Nature),紫外线受体UVR8(施一公2012,Nature)。 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呢?其实,一公及其学生在与国际同行激烈竞争!他们可以说非常胜利!这三个蛋白,第一个PYL的结构在2009年的science上一篇,nature上3篇,颜宁一篇;第二个BRI1的结构和柴继杰同期的nature还有一篇;第三个UVR8的结构前几天在science上发表了,很快一公的就在nature上发表了。
15153 次阅读|6 个评论
郭可信与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kejidaobao 2012-2-28 11:45
文/刘 平 在2011年12月10日举世瞻目的诺贝尔奖晩宴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因发现准晶(与晶体周期为整数不同的是,准晶体周期为无理数。因此,5次、8次、10次等旋转对称得以存在。为此,国际晶体学会于1992年把晶体的定义从晶体空间转到倒易空间,也即衍射空间)而获得此殊荣的以色列科学家Dan Shechtman发表了获奖演说,在获奖感言中,他例举了一系列从事这一研究领域并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还特意提到了两位已经过世的杰出科学家,一位是法囯的数学家Luis Michel,另一位是国际知名的中国电子显微镜领域及材料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郭可信教授。 当听到Dan Shechtman提到郭可信教授的那一瞬间,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诺贝尔奖宴会的前一天,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瑞典皇家工程院举行的诺贝尔化学奖的学术报告会。我因做过研究准晶强化的马氏体时效不锈钢作电子显微镜的研究工作,被邀在这一学术报告会上做了15分钟的学术报告。在我的开场白中,我特别提到了我的恩师郭可信先生在准晶硏究领域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学术报告后,我与早已熟知的Dan Shechtman教授攀谈, 没有想到的是他对我说:“平,我会在明天诺贝尔奖晚宴获奖演讲中,特别提到为准晶的硏究作出贡献的郭可信教授。” Dan Shechtman敎授在演讲中,从一个从事科学探索与研究当事人的角度提及郭可信教授,是对郭可信敎授及其团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的公正评价。郭可信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金属学家,我国电子显微镜学的泰斗,晶体领域国际著名的科学家。早年留学瑞典,是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世纪80年代起,他与他的团队及合作伙伴,在准晶体的发现及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文章并被广泛地引用,他本人1993年被授予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 走在实现强国之梦道路上的中国,一直期盼着国人能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标志着世界顶级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奖项。“中国人离诺贝尔奖究竟有多远”这样的讨论,一直以来被很多人所关注。我以为,若中国科技界的同仁都能像郭可信敎授生前那样:老老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硏究,全心投入自己所热爱的科学硏究领域,达到像郭可信先生及其所领导的团队那种精神境界及硏究水平,那么中国人离诺贝尔奖远近的问题,就不难知晓。从中国目前的现状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国力的增强,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及条件都已经逐渐具备和形成,尤其是这些年,在各个学术领域的投入已经是相当的可观,而缺乏的正是对科学的追求与探索的精神与实践。中国科技界的科技工作者,只有重新回归到科学发展所必须秉持的科学精神,才有可能取得科学研究的成果,到那时,中国科学家获奖将是水到渠成之事,中国对科学研究所做的努力及投入,与对科学、对人类、对世界和平所做出的贡献,才能成正比的函数关系。其实,中国的科学研究工作者获不获得诺贝尔奖又有何妨?科学家的使命正如诺贝尔当初设置诺贝尔奖的初衷,是鼓励不分国籍,无论人种与性别的科学与探索的精神,更何况诺贝尔奖没有包括在当今人类发展占有越来越重要位置的领域,诸如,材料、能源、信息领域等等。总而言之,科学研究的发展是不断地继续的,科学家对自然和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那些对科学发展及人类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将被永载入史册。人们将秉承他们的衣钵,并更上一层搂。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郭可信先生在看着大家呢。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6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化学生物学发展现状
热度 1 kejidaobao 2012-2-28 11:30
——从2011年化学部院士增选结果说起 文/郑庆飞 2011年的院士增选最终结果公布以来,各种评论层出不穷,最令我感到难以理解的是化学部新增院士中居然没有一位是有机化学家,几乎全部集中于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因此也想借此机会发表一下对于中国目前化学生物学发展状况的看法。 2011年当选的院士中,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教授马大为可以说是众望所归,虽然2002年的JACS风波不了了之(我个人认为那次“事故”完全是由水平不济、嫉妒心又极强的日本人的“挑衅”引起的),但是必须要说马老师在多肽类化合物的全合成领域绝对是全国第一人。另外,作为陆熙炎院士的三大得意弟子之一,马大为是唯一一位较远地脱离金属有机领域的化学家,也是中国最早开始从事化学生物学领域研究的人之一。院士虽然仅仅是一个称谓,但是不仅对于一个单位的声望很重要,对于某一个领域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的资深院士中还没有哪一位是从事地道的化学生物学研究的,虽然北京大学刘元方院士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主页上被划归到化学生物学专业,但是实际上刘元方是最为典型的放射化学家,利用放射化学研究生物就算做化学生物学恐怕有些牵强。因此,单单从院士数量上来看,目前中国的化学生物学发展确实不够景气,也很可能会出现类似于地学部矿业学方向的院士断层现象。2005年出版的《化学生物学进展》(张礼和、王梅祥编写),其中大多数的工作是将一些研究手段应用在生命科学中,因其与生物学行为有关,故而划归到化学生物学中。我认为中国目前的化学生物学主要是建立在有机合成基础上的,并且主要将有机合成手段得到的化学小分子工具应用于细胞水平上的生命科学,包括合成小分子探针、筛选创新药物、模拟生物大分子行为和物理特征、分析检测生物体中小分子的行为等,在很多深入到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化学生物学还没有涉及。 将国外和国内在此领域的工作进行比较,就知道现阶段国内外化学生物研究的区别和差距在哪里。 在美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出色的化学生物学家,我个人认为有哈佛大学的David Liu、Stuart Schreiber、Christopher Walsh;UC Berkeley大学的Carolyn Bertozzi;Scripps研究所的Peter Schultz等。这几位科学天才的工作各具特色,几乎很难找到明显的共同点,Schreiber提出了“一个基因对应一个小分子激活剂和一个小分子抑制剂;一个酶对应一个小分子激活剂和一个小分子抑制剂”的宏伟筛选计划,并且利用高效的有机反应方法学将组合化学筛选方法扩展到具有空间立体结构的小分子,这与Schreiber深厚的有机化学功底是分不开的,他强大的公关和表述能力也令其得到了大把的科研经费用以维持这项浩大的工程。Walsh主要从事着既烧钱又难做的生物合成工作,在聚酮、多肽类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中取得了令人注目的进展;Bertozzi 2000年开发出了利用Staudinger ligation标记细胞表面糖分子的手段,如今世界各地蜂拥紧随其后,俨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名为“细胞表面糖化学工程”的新学科。David Liu先后开展了DNA模板合成、分子进化、DNA文库等独创的工作。Schultz不但科研做得好,也善于用各种卡通动漫图片来宣传自己,其开发的UAG终止密码子翻译的第22种氨基酸——吡咯赖氨酸经过修饰已经成为“生物正交反应”领域最为有效的工具,技术简单化(试剂盒化)之后很有完全取代EGFP的可能性。 国内的代表人物有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俞飙、马大为、姚祝军,以及新生力量李昂等,都是以有机合全成或者是有机合成方法学起家的,现在将研究领域延伸到了生命科学领域,并如火如荼地飞速发展着。但这几位都是以有机化学以及合成方法学为主,生物方面主要是靠合作或者是仅仅涉及一些简单的活性检测,并没有深入探求生物体系通路的细节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仅仅在改进前人的研究,并没有解决实质性生物学中悬而未解的难题。这些工作与Liu、Schultz、Bertozzi相比确实缺乏原创性和开辟领域的重要性。北京大学教授陈鹏回国短短2年不到,虽说主要的思想还是利用Schultz等开发的UAG编码的非天然稀有氨基酸为入手点,使用了在美国博士后期间开发的质粒,但是很好地解决了生物问题(关于大肠杆菌耐酸蛋白的研究),可以说,在中国年轻一代里,陈鹏是目前唯一真正从事化学生物学顶端研究的科研工作者。 所谓化学生物学指的是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工具(包括分子体系与超分子体系)研究、影响、模拟生命体系,反过来也可以用人工得到的生命体系合成、研究复杂的化学分子。生物化学主要是研究生命体系已有的分子和行为,一般不会做一些人为干扰和调控;而生物有机化学则注重研究小分子对于生物大分子功能的模拟与替代,主要还会涉及配位化学与光谱学。而化学生物则重在人工设计与改造,可谓“人与自然的对抗、人对自然的改造”最典型的体现。而我国现在从事此领域的研究人员还没有深入到生物相关的范畴。产生这样的现状,除了文革时期的文化断层以外,更要指出的是中国大学的教育体制,没有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于化学和生物学联系的认识,学化学的不能有效把握生命科学最前沿的方向;生物系出身的不能设计、合成有效的化学分子工具,甚至认为经费足就什么都可以买到。 衷心希望中国的化学生物学能够摆脱现今的局限与束缚,早日达到真正的世界一流水平! (源自科学网博客2012-01-10博文)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3388 次阅读|1 个评论
促进中国科技多快好省发展
kejidaobao 2012-2-28 11:28
科学技术是人类研究、应用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活动。远古人类依靠原始技术和科学使自己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增强了人类在自然界的自主性,从而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文明。 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上,中国古代科技先驱在天文学、算学、农学、医学等领域创造了闪耀着民族智慧之光的辉煌科技成就,贡献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举世闻名的伟大发明,在丝织、制瓷、冶金、造船、航海等领域确立了世界先进水平。 近代科学形成于16—17世纪的欧洲。中国在明末开始接触西方科学成果,清末逐步输入西方近代科学。从清末的“求强求富”,民国的“科学救国”,到新中国的“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政策,无不寄托着中国发展科学技术、改变落后面貌的渴望。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迟缓,在接触近代科学100年后才开始出现真正的职业科学家,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科技成为国家战略,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了“两弹一星”、“陆相生油”、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科学和技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推行了科学技术体制改革,颁布了《科学技术进步法》、《专利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实施了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杂交水稻、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超导托卡马克聚变实验装置、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工程等取得重大进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秦山核电站等获得重大成功。 目前,中国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国家科技研发经费、科技实验硬件等科研条件,科研论文数量、论文被引频次、专利申请数量等科研产出具世界前列。但以人均比例衡量,中国科技方面的成绩仅相当于美国的8%,中国经济生产的科技含量不足美国的50%,表明中国基础研究的发展目前仍处于量变,并未实现质变,中国只是科技大国,还不是科技强国,中国科技研发站在新的起点上。 在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的前夜这一科技赶超的关键时期,改革科技管理机制、优化科研文化环境、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促进中国科技多快好省发展,成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为盘点科技成果,《科技导报》2012年第3期15—25页刊登了“2011年度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封面图片为相关科技成果示意。本期封面由金功博设计。(本刊记者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2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干细胞领域杂志汇总,供大家参考!
HuangYC 2012-2-25 20:51
信息来源于Stem Cell Reviews and Reports. 这两年比较新的基本杂志还有: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Stem CellTranslational Medicine
86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走出“水变油”科学骗局去系统科学看待这个问题
gongcaike 2012-2-24 22:35
早上很有幸聆听了新奥集团的董事局副主席兼首席科学家甘中学博士的学术报告,甘博士从一个自动控制领域的专业回国后在能源领域通过建立泛能站进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和控制,对整个能源生命周期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和应用,探索能源的智慧提出了系统能效理论,并且在国内的诸多生态城的改造和规划中做出突出的绩效。其系统能效理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在工业的电厂中CO2的高排放量一直是个环境和能源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能源循环利用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如何将CO2在此的回收利用转化为能为我们服务的清洁能源? CO2转化问题不得不让人联想起在学术界闹得沸沸扬扬的科学笑话——“水变油”,这个曾经被认为是中国在世界上的第五大发明掀起了科学狂潮和争议随着王洪成的锒铛入狱,金以的欠债门而被冠以“伪科学”的名号,是的众人在谈到“水变油”这个换题就以奏热闹听笑话的心态对处之,动辄就喜欢搬用能量守恒定理和物质不灭的大道理来劈头盖脸的痛批,但是从来没有从一个科学的角度去深入的剖析浅层所蕴含的科学道理。油是什么?从化学的角度上讲就是碳氢化物,汽油的成分主要是C5-11烷烃和烯烃的异构体的混合溶液,柴油成分是C12-18烃类化合物的混合液。水变油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让CO2和H2O去发生反应生成碳氢化合物,只要能形成碳氢化合物就可以用化学的手段进行转化和修饰将其变成相应的油品,那么CO2和H2O的反应对于植物来讲时时刻刻在进行合成,换句话说在永不停息的做“水变油”的化学反应,固然说他们是合成葡萄糖,但是葡萄糖的分子向烃类化合物转边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么。 针对CO2和H2O的反应,人类固然很难在实验室去模拟叶绿素的这一个工作方式,但是通过人工的培植植物,再将其生产的有机物转化成油品不是一个很好的在做“水变油”反应么。新奥集团正是利用这个途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C循环。在全球大气中的CO2有接近43%的是被海洋中的藻类给转化。而藻类这种很强悍的生命力在污水的环境中很容易繁殖生长,其躯干做成的生物质很容易通过气化做成合成气进行下游的液化合成油品。这一曲线式的“水变油”技术固然波费周折,但是最终能有效的实现这一理念式的设计,难道还应该用“伪科学”的眼光去对待和处理这一争议吗? 植物的这种周折式转化看起来似乎太漫长了,化学的手段直接来实现这一转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CO2的水化反应最关键的当属H2O的分解,近几年在物理化学领域中光解水被众人捧的如火如荼,大量的研究集中在TiO2上通过可见光产生电子和空穴子将水分子分解为氢氧自由基和氢离子,这样为CO2的分解合成碳氢化合物建立了基本的理论依据。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格兰姆斯的突出研究是的在太阳光下(一般的光解水均是在实验室的紫外灯下进行)很有效的得到碳氢化合物,固然这一技术距离为人类完全解决能源问题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但是其新创新的理念给后来的科学研究者给出一个很鲜明的道路。但是大多数的我们还戴着“水变油”伪科学的帽子中,对于光催化的合成油品不屑一顾,很少能看到有学者敢去公开叫喊“水变油”这一科学问题,而科技项目的决策者也被伪科学的说法扭曲了思维很难去系统科学的看待一个普适的科学道理。 青虫缚茧而后化蝶,凤凰浴火而后重生。一个很有挑战的科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的是科技工作者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坚韧的拼搏精神,将最不可思议的科学问题能有最普适的方法解决才能消去伪科学带给人们心中的阴影,期待能有更多的科研人本着科学的精神为中国“水变油”打开一个缺口,让他也能拿到太阳底下晒一晒就有油。
50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生物医学领域论文作者署名顺序与其贡献度的关系网络调查结果
xupeiyang 2012-2-21 07:52
网络调查结果 http://www.sojump.com/viewstat/1250267.aspx?from=subaccount=xupeiyang@vip.163.comquid=DAB5AE73F3576D4FFA4C3E6189C4D2FB 尊敬的问卷星用户,您好! 您在问卷星上填写过的《 生物医学领域论文作者署名顺序与其贡献度的关系 》问卷目前有效答卷共 163 份。 您可以 点击此处 查看完整的结果统计图表或将下面的链接复制到浏览器访问: http://www.sojump.com/viewstat/1250267.aspx?from=subaccount= xupeiyang@vip.163.com quid=DAB5AE73F3576D4FFA4C3E6189C4D2FB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1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很久没有在这写点啥了
suntao 2012-2-20 16:57
很久没有在这写点啥了,每天都要来这里,倾听各个领域的老师的智慧和高见。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有很多人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每天打开电脑就是做几个最有益的论坛,一直经营着,踏踏实实的积累,一点点的学习,希望能向科学网的偶像们那样有所建树~
25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书非借不能读也
bradybai 2012-2-17 21:31
前几天在网上发现两本好书,谢希德的《固体能带理论》和Anderson的《固体中的概念》,都是领域里的经典,日思夜想后收了,翻开后发现理论性太强,确实不太好读,就先放着了,新书买了却不读,贱不贱?
303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的昆虫学领域项目
chilo36 2012-2-15 18:28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的昆虫学领域项目 项目批准号/申请代码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依托单位 批准金额 项目起止年月 31130027/C090303 果蝇个体抉择与群体抉择的神经环路调控及神经遗传学机制的比较研究 郭爱克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300 2012-01至2016-12 31130045/C1405 水稻重要害虫抗药性的发生机制和分子机理研究 韩召军 南京农业大学 300 2012-01至2016-12 31130050/C040302 棉铃虫和烟青虫对性信息素的嗅觉编码及其遗传基础 王琛柱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91 2012-01至2016-12 31130036/C120101 果蝇生殖细胞发育翻译调控机制的研究 陈大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90 2012-01至2016-12 31110103907/C090203 解析BMP信号通路在果蝇神经肌肉突触中的调节机制及其在ACSL4相关的智力发育障碍中的作用 张永清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280 2012-01至2016-12 81130086/H2401 蜱媒传染病自然疫源地调查与流行规律研究 曹务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60 2012-01至2016-12 31130044/C1404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适应于白背飞虱传毒的致灾机制与调控新策略 魏太云 福建农林大学 260 2012-01至2016-12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昆虫相关研究领域,全国共有173家单位363个项目获得立项,总经费1.76076亿元。其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得20项,经费1513万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6项,经费648万元;南京农大6项,589万元;华南农大13项558万元;浙江大学11项495万元;中国农大,华中农大和农科院植保所均为10项,经费分别为466万元、452万元、449万元。
个人分类: 科技进展|5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报:大数据时代降临 相关专长人士将面临更多机会
孙学军 2012-2-14 07:03
导读:《纽约时报》网站今天刊载文章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这一领域拥有专长的人士正面临许多机会。文章指出,“大数据”正在对每个领域都造成影响。举例来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行为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而在公共卫生、经济发展和经济预测等领域中,“大数据”的预见能力也已经崭露头角。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全文。 你在数字方面很拿手?数据令你感到着迷?那么你听到的声音是机会正在敲门。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耶鲁大学MBA(工商管理硕士),周默(音译)在去年夏天被IBM抢聘,加入了该公司迅速增长中的数据顾问团队。IBM数据顾问的职责是帮助企业弄明白数据爆炸背后的意义——网络流量和社交网络评论,以及监控出货量、供应商和客户的软件和传感器等——用来指导决策、削减成本和提高销售额。“我一直都热爱数字。”周默说道,她的岗位是数据分析师,与其所学的技能相符合。 为了开发数据洪流,美国将需要许多象她一样的人。据顾问公司麦肯锡旗下研究部门麦肯锡全球学会(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预计美国需要14万名到19万名拥有“深度分析”专长的工作者,以及150万名更加精通数据的经理人,无论是已退休人士还是已受聘人士。 数据充斥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企业界。举例来说,贾斯汀-格里莫(Justin Grimmer)是新生代的政治科学家,他现年28岁,在斯坦福大学任助理教授。在大学生和研究生时期的研究报告中,他将数学与政治科学联系起来,称其看到了“一个机会,原因是纪律正日益变得数据密集化”。他研究的内容涉及对博客文章、国会演讲和新闻稿进行计算机自动化分析等,希望藉此洞察政治观点是如何传播的。 在科学和体育、广告和公共卫生等其他许多领域中,也有着类似的情况——也就是朝着数据驱动型的发现和决策的方向发生转变。哈佛大学量化社会科学学院(Institute for Quantitative Social Science)院长加里-金(Gary King)称:“这是一种革命,我们确实正在进行这场革命,庞大的新数据来源所带来的量化转变将在学术界、企业界和政界中迅速蔓延开来。没有哪个领域不会受到影响。” 欢迎来到“大数据时代”(Age of Big Data)。硅谷新贵们——最初是在谷歌(微博),现在是在Facebook——都精通于驾驭网络数据(网络搜索、帖子和信息等)与互联网广告之间的关系。在上个月于瑞士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大数据是讨论的主题之一。这个论坛上发布的一份题为《大数据,大影响》(Big Data, Big Impact)的报告宣称,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类别,就像货币或黄金一样。 “生命中的一天”(Day in the Life)系列摄影作品的创作人里克-斯莫兰(Rick Smolan)正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一个新项目,这个名为“大数据的人类脸孔”(The Human Face of Big Data)的项目将记录数据的采集和使用。斯莫兰是一名狂热分子,他认为“大数据”有成为“人性仪表盘”的潜力,也就是一种能帮助人类与贫穷、犯罪和污染等现象展开斗争的智能工具。而私人部门的倡导组织则持有悲观的观点,警告称“大数据”与“独裁者”(Big Brother)同出一辙,只是披上了企业的外衣。 什么是“大数据”?这当然是一个带有文化基因和营销理念的词汇,但同时也反映了科技领域中正在发展中的趋势,这种趋势为理解这个世界和作出决策的新方法开启了一扇大门。根据科技研究公司IDC作出的估测,数据一直都在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换而言之,也就是每两年就增长一倍。这不是简单的数据增多的问题,而是全新的问题。举例来说,在当今全球范围内的工业设备、汽车、电子仪表和装运箱中,都有着无数的数字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测量和交流位置、运动、震动、温度和湿度等数据,甚至还能测量空气中的化学变化。 将这些交流传感器与计算智能连接起来,那么你就会看到所谓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或“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在信息获取的问题上取得进步也是促进“大数据”趋势发展的原因之一。举例来说,政府数据——聘用数据及其他信息——一直都在稳步地向网络转移。在2009年中,美国政府通过启动Data.gov网站的方式进一步开放了数据的大门,这个网站向公众提供各种各样的政府数据。 数据不仅仅是正在变得更加可用,同时也正在变得更加容易被计算机所理解。“大数据”发展趋势中所增加的大部分数据都是在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比如说网络言论、图片和视频等不受控制的东西,以及来自于传感器的数据等。这些是所谓的“非结构化数据”,通常不能为传统的数据库所用。 但是,旨在从互联网时代非结构化数据的庞大“宝藏”中获得知识和洞察力的计算机工具正在迅速发展中。在这种工具发展的最前沿是迅速取得进步的人工智能(AI)技术,比如说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 这些人工智能技术能应用于许多领域。举例来说,谷歌的搜索和广告业务及其实验中的机器人(19.530,0.13,0.67%)汽车都利用了很多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公路上,谷歌的机器人汽车已经跑了数千英里的路。谷歌的这两项业务都让“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却步,它们对数量庞大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瞬时的决策。 反过来,大量的新数据也正在加快计算领域的进步,这是“大数据”时代中的一个良性循环。举例来说,机器学习算法能基于数据来进行学习,数据越多机器就能学到越多。以苹果在去年秋天推出的iPhohne手机Siri语音助理服务为例,这个应用的源头可回溯至五角大楼的一个研究项目,该项目随后被分离出来,成为了一家硅谷创业公司。苹果在2010年收购了Siri,并继续向其提供更多数据。时至今日,在人们提供成百上千万条问题的环境下,Siri正在变成一种日益熟练的个人助理,能向用户提供提醒服务、天气预报、餐饮建议和对大量问题作出解答等服务。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埃里克-布吕诺尔夫松(Erik Brynjolfsson)称,如果想要理解“大数据”的潜在影响力,那么可以看看显微镜的例子。显微镜是在四个世纪以前发明的,能让人们看到以前从来都无法看到的事物并对其进行测量——在细胞的层面上。显微镜是测量领域中的一场革命。 吕诺尔夫松解释称,数据测量就相当于是现代版的显微镜。举个例子,谷歌搜索、Facebook帖子和Twitter消息使得对人们行为和情绪的细节化测量成为可能。 吕诺尔夫松进一步指出,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行为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我们能开始变得远为科学化。”他这样说道。 有很多的轶事证据表明,数据至上的思考方式将带来很高的回报。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仍旧是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在2003年出版的《点球成金》(Moneyball)一书,这本书记录了低预算的奥克兰运动家队是如何利用经过分析的数据和晦涩难解的棒球统计学来找到被评价过低的棒球手的。在布拉德-皮特(Brad Pitt)主演的电影版《点球成金》去年被搬上银幕以前,深度的数据分析就不仅已经成为棒球领域中的标准,而且在英国足球联赛等其他体育项目中也是如此。 沃尔玛(WMT)和Kohl’s等零售商也已经开始对销售额、定价以及经济学、人口统计学和天气数据进行分析,藉此在特定的连锁店中选择合适的上架产品,并基于这些分析来判定商品减价的时机。UPS等货运公司也正在对卡车交货时间和交通模式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此对其运输路线进行微调。 Match.com等交友网站也经常会仔细查看其网站上列出的个人特征、回应和交流信息,用来改进其算法,从而为想要约会的男女提供更好的配对。在全美范围内,以纽约市为首的警方部门也正在使用计算机化的地图以及对历史性逮捕模式、发薪日、体育项目、降雨天气和假日等变量进行分析,从而试图对最可能发生罪案的“热点”地区作出预测,并预先在这些地区部署警力。 吕诺尔夫松及其两名同僚在去年发表研究报告称,数据指导下的管理活动正在美国企业界中蔓延开来,而且这种管理活动正开始获得回报。这三名学者对179家大型公司进行了研究,发现那些采用“数据驱动型决策”模式的公司能将其生产力提高5%到6%,这种生产力的提高是很难用其他因素来解释的。 在公共卫生、经济发展和经济预测等领域中,“大数据”的预见能力正在被开发中,而且已经崭露头角。研究者发现,曾有一次他们发现“流感症状”和“流感治疗”等词汇在谷歌上的搜索查询量增加;而在几个星期以后,到某个地区医院急诊室就诊的流感病人数量就有所增加(还需要指出的是,医院急诊室发布报告的时间通常要比病人就诊的时间晚上两个星期左右)。 联合国(微博)已经推出了名为“全球脉动”(Global Pulse)的新项目,希望利用“大数据”来促进全球经济发展。联合国将进行所谓的“情绪分析”,使用自然语言解密软件来对社交网站和文本消息中的信息作出分析,用来帮助预测某个给定地区的失业率、支出削减或是疾病爆发等现象,其目标在于利用数字化的早期预警信号来提前指导援助项目,以阻止某个地区重新陷入贫困等困境。 在经济预测领域中,已经有研究表明,与不动产经济学家所作出的预测相比,谷歌上住房相关搜索查询量的增加或减少的趋势能更加准确地预测未来一个季度中的住房市场走势。美联储及其他机构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在去年7月份,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主持召开了一次研讨会,此次会议所讨论的内容是“大数据时代的机会”及其对经济领域的影响。 “大数据”还已经令针对社交网络运作方式的研究发生了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的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利用包裹作为研究媒介,进行了一项与社交网络相关的著名实验。他将包裹寄往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志愿者,指导他们如何将包裹带给波士顿的陌生人,但不能直接交付;参与实验者如果想要通过邮寄方式来交付包裹,那么目标对象就是能是他们认识的人。结果表明,一个包裹换手的平均次数相当之低,仅为6次左右。这是对所谓“小世界现象”的经典阐释,据此形成了“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的流行词汇。 时至今日,社交网络研究的内容涉及如何采集庞大的数字化数据集合,用来阐释网络上的集体化行为。这种研究的结果表明,你认识但不经常联系的人——在社会学中被称为“微弱联系”(weak ties)——是职务空缺小道消息的最佳来源,原因是与关系亲密的朋友相比,这些人在略有不同的社交世界中穿行,因此能看到你和你最好的朋友们所无法看到的机会。 在有关某个主题的交流中,研究学者们还能看到其影响模式和高峰——举例来说,可以通过追踪Twitter上的趋势标签的方式来达成这个目标。对于数量庞大的用户人群来说,Twitter这个在线“玻璃鱼缸”是透视其实时行为的窗口。康奈尔大学教授乔恩-克伦伯格(Jon Kleinberg)称:“我寻找的是数据中的‘热点’,这是我需要理解的一种活动爆发的现象。只有通过‘大数据’,你才能做到这一点。” 毫无疑问,“大数据”本身也存在一些风险。统计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指出,“大数据”的集合和高密度的测量将令“错误发现”的风险增长。斯坦福大学的统计学教授特来沃尔-哈斯迪(Trevor Hastie)称,如果想要在庞大的数据“干草垛”中找到一根有意义的“针”,那么所将面临的问题就是“许多稻草看起来就像是针一样”。 此外,对于统计学恶作剧和有偏见的实情调查活动而言,“大数据”也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大数据”为一个老把戏提供了高科技的手段,那就是——我知道事实,现在让我们来找到事实吧。乔治梅森大学的数学家瑞贝卡(6.99,0.03,0.43%)-高尔丁(Rebecca Goldin)称,这是“最有害的数据使用方式之一”。 数据已被计算机和数学模型所驯服和理解,这些模型就像是文学中的隐喻修辞,也就是一种简化后的解释方式。对于理解数据而言,这些模式是有用的,但它们也存在局限性。私人部门的倡导组织发出警告称,一个基于网络搜索的模式可能会发现一种相关性,从而作出不公平或是带有歧视性的统计推断,对产品、银行贷款和养老基金提供的医疗保险造成影响。 虽然面临着这种警告,但“大数据”时代的降临看起来已是无可逆转。数据已经坐到了驾驶员的位置上,它就在那里,有用而且宝贵,甚至还很时尚。 资深数据分析师称,长期以来,朋友们一谈到他们的工作就会变得厌烦,但现在突然变得好奇起来。这些分析师们认为,《点球成金》是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但实际原因远非如此简单。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家兼政治科学家安德鲁-格尔曼(Andrew Gelman)称:“文化已经发生了改变。现在人们的想法是,数字和统计学是有趣的,是一种很酷的东西。”(金良/编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基因大豆违反伦理学么?——伦理学起源
热度 2 exiangyang 2012-2-14 00:55
现在我在单位上班,没有时间来打理自己的博客。今天借此机会,我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伦理学吧。 伦理学的起源一直是哲学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但是从哲学角度来讨论很容易使大家产生混乱,陷入诡辩;下面我将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伦理学以及它的起源。 伦理学一般分为道德伦理和生物伦理,在大家的观念中道德伦理来自文化,东西方或多或少有点差异,但是我觉得不会太多,生物伦理这个对整个人类都适用。 不用多想,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不会去做乱伦的事情,也不会去做“很不道德”的事情;所以我推测,在人们心中的生物伦理和道德伦理很大一部分是“先天”的,也就是先于经验而存在。它们是由人类大脑中公共的神经链接决定,更本质地说是由DNA序列直接决定的。 在动物界同样存在着类似的生物伦理,它们的存在可以使得其种族内不过度自相残杀、不乱交配,从而导致种族衰亡。 植物界也应该同样存在着植物伦理,它们同样由遗传物质所决定。 这些我把它们统称为生命伦理,或者说生命秩序,由遗传物质的序列所决定。我们如果破坏了遗传物质天然的秩序,很有可能会打破生命伦理学(生命秩序),从而导致这个生物群体的发展违反大自然的法则,可能对别的种群造成巨大的危害。 举个例子,比如说癌细胞,外界不和谐因素破坏了正常细胞的DNA序列,是得其无限度复制,从而导致个体的死亡。 所以说对大豆基因进行改造这种类似的活动,打乱了自然的基因序列,很有可能就破坏了“生命伦理”,使得其生长不符合大自然法则。从这种层面来讲转基因大豆就违反了生命的伦理学;克隆人,转基因人则更不用说了。 佛学中讲一切众生平等,我们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破坏其它生命,因为每一个有生命本能的物种,都有他们的尊严,我们对生命伦理的破坏,就是破坏他们的尊严。他们有可能将对人类进行报复。。。。 大约两年前我有过一篇从物理角度阐释自由意志和伦理学的博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自由意志与现代物理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7790do=blogid=318421
1207 次阅读|3 个评论
读实验经济学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热度 2 yanghualei 2012-2-13 08:24
经济学还处在直觉阶段,一 个学科的发展只有进入非直觉的研究领域和定量的领域,其才能真正称之为成熟学科,而进入非直觉的领域需要研究非直觉领域的工具,而数学和数理逻辑就是非直觉的研究工具,当然实验和计算机模拟仿真也算是 吧,而一个学科的初级阶段可以说全民参与,大家都可以评论一下,其一般是采取类似哲学的研究方法,缺乏实验验证,不是一门实验科学,是一个逻辑和演绎的科学;定性多于定量;判断命题的真伪采用经验直觉以及形式逻辑验证,甚至裁判是全民裁决,而非实验和数理逻辑;当一个学科发展到比较规范,取代经验直觉验证方法的是实验和计算模拟和仿真,但是形式逻辑验证依然保留,而是向数理逻辑发展,当发展到非常至善的时候,就又开始采用演绎的方法 经济学不可以做传统意义上的实验,因为有些东西根本就可以实验,或者实验的成本很高,破坏性很大,是不可逆的, 这就需要类似非定量数学一样处理经济系统中重要但不可以定量的变量时候,我们引入符合社会系统的实验,那就是仿真,用计算机模拟进行的仿真 ,仿真是社会实验,也实验经济学中的行为分析实验以及生理实验,做脑电图实验还有点不同,当然与经济物理学中所说的把统计物理实验工具,看数据看做试验数据,是不同的;经济学不断的转身,向科学靠拢,不但应用数学方法,还应用实验的方法,不断应用数理逻辑和形式逻辑,还应用计算机模拟仿真,不断应用自然科学方法,还应用社会科学的方法,不但应用系统的分析方法,还应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分析方法 主流经济学缺乏对已有理论检验的这个维度,特别是基本的行为假设,而检验理论的方法有数学解析和数理逻辑、形式逻辑、经验直觉以及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如今的实验经济学更多的集中在对经济学基本的心理和行为假设的检验 。经济学不可以做传统意义上的实验,因为有些东西根本就可以实验,或者实验的成本很高,破坏性很大,是不可逆的,这就需要类似非定量数学一样处理经济系统中重要但不可以定量的变量时候,我们引入符合社会系统的实验,那就是仿真,用计算机模拟进行的仿真,仿真是社会实验,也实验经济学中的行为分析实验以及生理实验,做脑电图实验还有点不同,当然与经济物理学中所说的把统计物理实验工具,看数据看做试验数据,是不同的。实验经济学更像计量经济学一样,是经济学研究工具和方法上的创新,如今经济学研究缺乏微观基础,就是宏观和微观是不对接或者对接的不是那么令人信服,而实验经济学可以把经济学心理学对接起来。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3479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研的境界:追求极致
热度 1 xbjin 2012-2-12 21:11
昨天,我看了一篇发表在机器学习顶级杂志JRML上的文章,总共55页,作者在2007年就提出了算法的一般框架发表在KDD会议上,完整长文2010年终于发表了!才读了2/3,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认真和追求极致的态度! 作者把这个一般算法用到各个领域,不管是机器学习的理论领域包括struct learning, ranking learning,classification, regression learning还是应用领域human action recognition等,甚至包括当前比较热的算法的并行化执行都考虑到了,全文引经据典,把当前涉及的各个热点全部用了一遍,最后的1/3便是算法的 收敛性证明。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叫你无话可说! 倒是应了小沈阳的那句话,“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你要是还想用这个算法框架,不管是做理论,还是做应用,都得引用他的文章,因为他已经做过了!汗颜! 照在中国当前只求量不求质的思维,这55页发10篇会议文章都有可能!人家全部浓缩到一篇文章里面了!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有一个美国数学教授有一个很好 的命题,当他带第一个博士时,他让学生证n=1时成立,然后学生顺利毕业了,当带第2个学生时,他又让学生证n=2时成立,第二个博士生也证明了n=3, 但是第4个博士生让他郁闷了,因为他证明了n为任意自然数,命题均成立!他不能再让学生做这个了!我所看的这篇文章的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像最后的那个博士 生,因为他把就当前这个算法框架下所涉及到的问题基本上都考虑到了! 这就是做科研的境界:追求极致!
4106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文献笔记(1)
guowenjiao 2012-2-9 12:32
不同学科领域出版及引用行为的差别表现在: 1. 出版文化:不同学科领域研究人员的发文量和引文频次是不同的; 2. 科研成果的发表形式:例如社会科学与人文领域的研究者偏重于著书;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更易于发表会议文献而非期刊论文; 3. 引文时间窗的合理选择,即利用引文指标开展评价研究时一定要注意引文时间范围的选择; 4. 多学科效应。
2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控制领域内主要学术期刊
wuquanli 2012-2-8 05:01
国际主要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Automatica Systems Control Let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 IET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 Sciences 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 SIAM Journal on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aptive Control and Signal Processing Dynamical System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Cybernetics and System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Journal of Dynamic System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Systems, Estimation, and Control AIAA 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 European Journal of Control Asian Journal of Control Mathematics of Control, Signals, and Systems Journal of Dynamical and Control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eral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Nonlinear Control Abstracts Nonlinear Dynamics Structural Dynamics and Control Circuit,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 Nonlinear analysi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Fuzzy sets and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 国内主要期刊: 自动化学报 控制与决策 控制理论与应用 信息与控制 电子学报 计算机学报 软件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电机工程学报 系统工程学报 系统仿真学报 机器人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发国人深思:所有领域发表论文的前20名国家为什么没有中国?
Fangjinqin 2012-2-7 18:39
发国人深思: 所有领域发表论文的前20名国家为什么没有中国? Top20.pdf Top 20 Countries in ALL FIELDS, 2001-August 31, 2011Special Country Feature, December 2011 For the tenth consecutive year, ScienceWatch.com Webmaster Spyder Schafer presents the 10th annual "Top 20" listings of countries which,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bimonthly update of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SM, achieved particular distinction based on their papers published in Thomson Reuters-indexed journals from January 2001 through August 31, 2011, a 10-year plus 8-month period (fourth bimonthly). Out of the 147 countries in the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database, 60 published at least 10,000 papers during the period. Countries are listed by three separate measures in the tables below: number of citations, total papers, and cites per paper. (Note: For articles with multiple author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countries, each listed country receives full, not fractional, citation credit for the given paper.)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2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生物医学领域科研人员填写一份非常简短的调查问卷
热度 1 xupeiyang 2012-2-6 07:25
该问卷主要涉及多作者合作情况下的作者荣誉分配问题。烦请您在百忙之中填写这份非常简短的网络调查问卷(共9题,约花1-2分钟,链接 http://www.sojump.com/jq/1250267.aspx ,填写后,输入验证码,点击提交问卷即可),我们很想听到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谢谢!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274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心理学研究的五大领域
热度 2 zlhua 2012-2-5 17:08
Psychology is often broken up into the follwing into five sub-areas. 一 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Which is the study of the mind by looking at the brain. 二 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al,Which is trying to learn about how people develop and grow and learn. 三 认知心理学 Conitive,Which is refers to a sort of computational approach to studying the mind,often viewing the mind on analogy with a computer and looking at how people do things like understand language,recognize objects,play game,and so on. 四 社会心理学 There is social,Which is study of how people act in groups,how people act with other people. 五 临床心理学 And there is Clinical,Which is maybe the aspect of psychology that people think of immediately when they hear psychology,which is the study of mental health and mental illness. 除上述五大领域外,要深入研究心理问题,必须还要学习经济学(Economics),博弈论(Game Theory),哲学(Philosophy),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文学(Literature),宗教神学(Theology)等. http://v.163.com/special/sp/introductiontopsychology.html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2198 次阅读|7 个评论
科研的“艺术”
metanb 2012-2-5 09:40
个人分类: 科学随笔|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之路系列十三:高水平研究成果观感
swuncyh 2012-2-4 16:18
一篇高水平论文是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具体体现: 1、对所研究问题的现状,了如指掌,这可以从论文的前部的研究成果的综述可以看到;如果所研究的问题是自己提出来的,但这一问题也并不是空中楼阁,它可能和其它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是相似的,那么针对其它领域相应问题应该有相应的方案,当然其它领域问题与所研究问题应该有不同地方,所以应该分析其它领域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否适用解决本问题,这是在综述里应该讲清楚的。 2、高水平论文特别是国际高水平研究成果(论文)中,对相应的相应问题分析十分透彻,将研究的各种情况和细节考虑得很周到,如果只是顾此失彼,那就不叫高水平学术成果了,所以一个高水平成果是完备的。 3、高水平论文也是非常讲究科学精神的,可以从论文看出来,绝不将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东西,如果那样,就将科学研究的过程错误地表达,必然引起误导,这样的论文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国际高水平期刊上,所以要在这些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文章,一定要讲究科学道德和精神。要成为一个高水平科技工作者,一定要讲究科学精神。试想爱因斯坦如果不讲究科学精神,他能够成为那样的伟大的科学家吗? 4、高水平论文也能体现作者的知识能力和知识水平,通过一篇高水平论文可以看到,作者知识广博,知识精深,因为一个高水平研究成果必然要求广泛而深入研究过程。
个人分类: 博士之路|3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金亚秋:一辈子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hoggy 2012-2-4 11:13
65岁的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973”首席科学家、我国著名空间遥感信息科学家金亚秋2011年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近日,记者在复旦大学见到了金亚秋。他说:“成为院士后,我的生活不会有很大的改变,我会一直工作在科研的第一线,为中国的科技改革发展作出贡献。” 在他看来,院士并不是贵族,院士首先是一个科技工作者,承担着做科学家楷模的责任。 开拓我国星载遥感领域基础研究 1987年,怀揣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的金亚秋,毅然回国,来到复旦大学。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回来,我不想讲大道理,就是觉得应该回来。” 当时,我国在星载遥感领域的基础研究十分薄弱,他瞄准了星载遥感技术的前沿发展,为我国开拓了“电磁散射辐射传输与空间遥感”的基础研究领域。 20多年来,他的研究使我国在国际空间遥感领域的基础研究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2010年,他被任命为GRSS (地球科学与遥感协会)IEEE Fellow评选委员会主席; IEEE GRSS三十周年汇刊上作为IEEE GRSS全世界关键人物登载了他的照片。他在全极化高分辨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成像方面的专著被IEEE GRSS评论为:近10年里该领域重要的5部专著之一。 最近10年,随着我国在空间科学和空间遥感技术的长足进展,特别是在神舟四号、嫦娥一号中载有微波遥感器,金亚秋对此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小立志做科学家 金亚秋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1965年,他考取北京大学大气物理专业,后来“文革”发生,他半夜里冒着被批斗的危险,看书学习。 1970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广西山沟里的化工厂做机械工人,他也没有放弃做科学家的梦想,从未间断过学习。 他利用厂里可以接触到一线机器设备的优势,整天泡在车间里,一边看机械原理,一边研究机器,可谓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由于他学过画画,会画机器的图纸。因此,他还为厂里搞了不少的设备技术革新,他说:“从图纸开始,到试制,到装配,这些工作我从头干到尾。” 1978年,“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金亚秋始终记得那一个早晨,下着蒙蒙细雨,他去食堂打饭,广播里播着“四人帮”倒了,中国科学院开始招研究生。“当时我感到热泪盈眶,现在回想起来也很激动,我考研究生的时刻终于到了。” 1978年,32岁的金亚秋作为中科院首批公派出国研究生,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学习,1985年获博士学位。 现在,他常常会怀念在MIT读书的日子。他和学生们说,MIT的学生中心全天24小时都开着,我们在那里看书、学习,有时买杯咖啡或是一个饼,一直工作到半夜,晚上回宿舍时,踩着积雪,月光照着,那段日子真的很神圣。 他认为,做科研一定要有劲头,要有拼命的精神,做得满脸通红,这时候才会有领悟。真正的一流大学,实验室和图书馆是永远亮着的。 为中国崛起,立德立功立言 金亚秋的座右铭是:为中国崛起,立德立功立言。他一直在践行着这句话。 他说,现在国内的科研条件好了,就会互相攀比,比待遇。他觉得,比待遇没有出息,比谁有本事更有出息。他强调,在中国做科研志气很重要。 他想让年轻的科研人员知道,回国作研究,应该为中国的崛起,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做出艰苦而任重道远的工作。 他回忆说,有一次,他在MIT听了一个关于美国的射电天文技术的讲座,一位十分年轻的美国学生提问:“美国和苏联在射电天文技术上谁先进?有多少差距?我们比苏联强在哪里?”当时他很感慨,心想,一个美国年轻学生的脑海里就有美苏争霸的政治概念。中国学生的脑袋里有没有一个事情? 终于有一次,在复旦的课堂里,他和学生讲嫦娥二号放射的问题时,一个学生问道:“您给我排排,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上排第几?”他说:“你这个问题很好,我等了好多年了。” 他希望,青年工作者和学生们始终把对国家的责任放在心中。 《中国科学报》2012年1月4日
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办法里面的解决路径
tengyi1960 2012-2-2 14:46
没有办法里面的解决路径
今天我所遇到的两个人,几乎犯了相同的“错误”——太关注自己所关心的领域知识和需求了,以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从另一个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个人分类: 思想盆|1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我们关注的热点
kejidaobao 2012-1-31 15:13
文/杨书卷 挥别2011年,我们迎来了崭新的2012年。两大顶级科学杂志Science与Nature适时推出2012年最值得关注的科研领域,预测科学格局在本年度的趋势发展。有意义的是,Science与Nature对诸多领域的进展基本“达成一致”,而我们也翘首以待,将希望的目光投向2012最值得期待的科学发现。 证明希格斯波色子,即“上帝粒子”的存在与否。希格斯玻色子作为物理学家们从理论上假定存在的一种基本粒子,被认为是物质的质量之源,但始终游离在物理学家的视野之外。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2012年将收集足够的数据来使人们相信,要么找到苦苦追寻的“上帝粒子”,要么证明它的不存在,困扰物理学界40多年的“上帝粒子存在之谜”有可能真相大白。 基因组序列将有重点突破。Science认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DNA元素百科全书”工程今年将取得重大进展,人类基因组序列各部分功能将进一步明确,而Nature近一步预测,2012年,首个真正的人工合成基因组有望问世。另外,基因组流行病学将受益于单细菌的基因组测序,因为科学家已开始将这项技术应用于病原体的检测,这样,我们将可以很快获取新出现疾病的来源、是否具有抗药性等信息,医疗上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治疗智力缺陷的福音。人们过去认为,由唐氏综合症等引起的认知缺陷和行为问题是不可逆的。但近期研究结果显著证明,这些问题是可逆的。Science表示,针对大脑内生长因子和神经递质受体的治疗已处于人体临床试验阶段,2012年应该会有不俗的结果;而Nature也较为乐观地认为,两种治疗“老年痴呆症”的单克隆抗体药物今年进入三期临床试验,有望获得成功;此外治疗肥胖、囊胞性纤维症药物也有望获得生产许可。 火星的“好奇”之旅。火星同时引发Science与Nature的“兴趣”,来自于美国研发的新一代“好奇号”火星车8月份将登陆火星,取样火星岩石层和检测火星大气层中的甲烷。这是美国宇航局(NASA)耗资超过26亿美元的火星科学实验室(MSL)任务,将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寻找火星上可能存在过的水的痕迹,以及其他生命存在的基础(12月23日Science、12月27日Nature)。 2011年,科学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对于2012年的诸多预测,均来自于2011年的重大进展而产生的推论,这些预测因为有着坚实的基础,才呈现出如此令人向往的精彩远景。 2011年是粒子物理大放异彩的一年,超光速粒子、上帝粒子纷纷登场,引发科学界频频地震,而年到岁末,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给“粒子世界”又增添了新的热闹景象。 据12月23日英国Dailymail报道,科学家们对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进行的数万亿次高能对撞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后证实,他们捕捉到了一种全新的粒子Chi_b(3P)。新粒子和“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一样,都属于玻色子。不过新粒子由两个粒子通过强相互作用力组成,而希格斯玻色子不能再分解。美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粒子物理学家Stefan Soldner Rembold表示,尽管发现的并非希格斯玻色子,但最新发现仍然令人兴奋,因为它可能就是上帝粒子的发现“前奏”。这是自2009年LHC启动以来,首次发现一种全新的粒子,也是首个被证实的发现,或许可以相信,我们离“上帝粒子”的距离已是前所未有的接近。 环境问题依然是全球的关注热点,Nature就把今年6月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第四届地球峰会放置于2012年“最关注热点”的头条,而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研制出一种新式的太阳能电池,无疑会为这次2012年最重要的环境会议增添一抹特殊的亮色。 新电池为量子太阳能电池,当其被太阳能发出的光子激活时,会产生外量子效率最高达114%的感光电流,外量子效率是产生电子数与入射光子数之比,与能量转换直接相关,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太阳能电池在太阳能光谱内光波的照射下,显示出超过100%的外量子效率,这一结果确实令人鼓舞。与传统的太阳能第一代晶体硅电池、第二代薄膜电池相比,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热力能转化效率更高,造价反而更加低廉,而这一最新研究为科学家们研制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奠定了基础,备受期待的太阳能电池的发展也将会翻开崭新的一页(12月17日《科技日报》)。 2012年,诚如Science与Nature预测,人类在治疗智力缺陷的认知领域将有重大进展。而除却医学治疗,科学家在认知领域还有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美国波士顿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的科学家一直在研究通过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机传递信号,改变人的大脑活跃模式,“诱使”大脑活性改变成我们需要的“目标”,也就是说,也许我们一夜醒来,就可以变身足球明星、武术高手、象棋大师或任何其他的“高人”。论文第一作者Shibata Kazuhisa认为,这说明我们未来学习一项新技能只需坐在电脑显示器前,等待把该技术“下载”到大脑里即可,就像《黑客帝国》里的人物通过把电脑植入大脑,利用电脑程序学习新技能,变成超人科学家一样,而且,我们距离这一天并不很远(12月15日Science)。 2012,又是一个新的起点,而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求真、至善、臻美的理想追求依然不变,并努力将其延伸至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由衷期待。让我们在新的一年中继续播种希望,收获更加美好的未来。■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2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kejidaobao 2012-1-31 15:12
袁隆平 经过7年的努力攻关,2011年我们胜利突破了大面积示范(就是100亩示范)亩产9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达到了926.6公斤。从1996年超级稻育种立项开始,每5年左右就上一个新台阶,这个台阶很高,示范田是每亩增长100公斤,大面积生产是每亩增长50公斤,我们都跨越了。这一成果的取得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经常有人问我,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其实谈不上什么秘诀,我的体会是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首先,知识是基础,是创新的基础。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你是个文盲,是不可能成功的。“知识就是力量”,道理大家都很明白。我认为在知识方面不一定要博古通今,成为一个学问家,但是除了要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很熟悉以外,还应掌握一些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开阔视野。要了解最新发展动态,因此你还要懂一些外文,在科学研究中我赞成标新立异,但大方向要把握好,要正确,一定要避免盲目性,以免走进死胡同。过去有聪明人研究“永动机”,这违反了能量守恒的自然规律,走向了死胡同,所以是搞不成功的。第二点,是汗水。要脚踏实地苦干,任何一个科研成果都来自于深入细致的实干和苦干。我们搞育种研究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是要实践的,要到田里去干,肯定要流汗。我们在攻关的时候,在水稻生产基地每天都背上一个水壶,我带两个馒头,中午下田,顶着太阳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流了很多的汗。虽然很辛苦,但是我乐在苦中,因为我感觉有很强的希望在激励我。我培养学生,第一要求就是要下试验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培养你,我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来,电脑里面也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第三,要有灵感。我的体会是灵感在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中,具有几乎相等的重要作用。灵感来了,一首好诗、一首好曲就来了,没有灵感,挖空心思,搜肠刮肚也写不出一首好诗和一首好曲子来。什么是灵感?我体会是它以思想火花的形式出现,一闪就来了,但一闪又过去了,你要是去找可以找到,它往往是由一种外界因素诱发产生的。我体会到,灵感是知识、经验、思索和孜孜追求综合在一起的升华产物,它往往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突然产生,擦出火花来。比如我当年从发现“鹤立鸡群”的稻株,到忽然产生它是“天然杂交稻”的念头,就是一种灵感。第四是机遇。雄性不育野生稻的发现,为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有的人说我们发现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是靠运气,我看这里是有运气存在,但不是单纯靠运气。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有句名言:“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中国古代的韩愈也有一句名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的助手们在海南为什么能找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稻呢?是他们慧眼识珠,而别人不懂这些,即使“身在宝山”,也不见得能够识得出。美国学者唐·帕尔伯格先生在他的书(《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中曾谈到,从统计学上看,发现雄性不育野生稻事件明显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可是这种奇迹居然发生了。他还列举科学史上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巨大作用,如弗莱明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时,观察到无意飘落的青霉菌可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由此他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爱德华·詹纳看到挤牛奶的女工免出天花,从而发明了接种疫 苗……。这些发明、创造的共同特点是,当事人都是从常人不曾注意的现象中,通过内心领悟很快抓住了这些事物的本质。这就是科学研究工作的本质。机会成就有心人,偶然的东西带给我们可能就是灵感和机遇,所以我们说偶然性是科学的朋友。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要透过偶然性的表观现象,找出隐藏在其背后的必然性。 如今我们研究的杂交水稻已在许多国家大面积推广,2010年在国外杂交稻种植面积达到5100多万亩。其中有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美国,增产效果非常明显。越南近几年杂交稻年种植面积有1000万亩左右,单产是每亩420公斤,比本地品种增产近40%,由一个粮食比较短缺的国家跃居成为仅次于泰国的第二大大米出口国。菲律宾近两年年种植面积是300万亩,平均单产达到每亩470公斤,而当地灌溉稻的平均产量是300公斤。美国近几年也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推广杂交稻,去年的面积达到600万亩,占到全国水稻面积的1/3,增产的幅度是25%。杂交水稻在非洲、南美等十几个国家试种都非常成功,大概平均每亩增产150公斤。全世界有22亿多亩水稻,如果有一半种上杂交稻,每亩增产150公斤,每年就能够增产1.5亿多吨,会多养活5亿人口。 发展杂交稻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是一件造福世界人民的大事。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3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教领域“近亲繁殖”的困惑
热度 1 sunapple 2012-1-24 16:55
“近亲繁殖,种群退化”在生物学上早已引起人们的警惕,为了防止“种群退化”,必须避免“近亲繁 殖”。一般而言,扩大开去,在科技和教育领域,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近亲繁殖”也往往会引起“种群 退化”。“任人唯亲”的留人用人做法,会直接导致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很容易被一帮所谓“嫡系”的“徒 子徒孙”所占据。“近亲繁殖”叠代几代后,迅速引起“种群退化”,使得“种群”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生 命力,开创者建立的事业成为“徒子徒孙”的“福利”,在“种群退化”的过程中走向衰退。 这个简单的道理,几乎无人不懂,尤其在科教领域,知识分子扎堆,小到一个实验室、一个系、一个所, 大到一个学校、一个研究院,其领导者和开创者没有真才实学是站不住脚的,但“站住脚”后,在队伍建设 和用人方面,换用时下“正确的”话语,培养“帅才”和“领军人物”、提高和壮大的过程中,几乎很难避 免“近亲繁殖”。“有利可图”的单位往往很快就会被各种形式自产自销的“徒子徒孙”所填满,“外人” 很难进入,并且使得人才招聘“流于形式”,求职的年轻人很多时候成为了“陪太子读书”的直接受害者。 这种“用人方面的腐败”,问题显而易见,为什么还会有这样“顽强的生命力”呢? 据说,世界上有一些著名的大学,在用人招聘方面有一条规矩,就是自己的毕业生一律不要,为了学科 发展“不得不”招聘在其他单位已经“功成名就”的自己学校毕业的校友时,也设立了严格的进人程序,防 止“近亲繁殖”引起“种群退化”,同时创造公正的用人氛围。 我们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何时才能实现真实的“五湖四海”的用人局面、避免“近亲繁殖”,是一个大 问题、也是一个急迫的问题。如果不能破解这种局面,“种群退化”就不可避免,“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希望我们这个“转型”时代能够尽快摆脱“拼爹”的魔咒、“拼师爷”的魔咒。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584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家共同关注学术权威的想法和研究路线,因此他们具有引领作用。
热度 1 geneculture 2012-1-23 19:34
1.关注权威的引领作用 。 geneculture 2012-1-23 19:23 "其实,在每一个小的学术领域,都有学术权威,大家共同关注他的想法和研究路线,他的研究在该领域对国内甚至国际都有引领作用。但这个学术权威绝不是选出来的,更不是政府任命的,而是自然形成的,也没有人那一天宣布谁是什么领域的学术权威。科学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自己好好做科研"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0937do=blogid=527278 2.竭尽所能以确保质量 。 geneculture 2012-1-23 19:17 " 尽自己所能,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产品出去, 一定要讲究质量 。 质量不达标,宁愿先不推出去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0937do=blogid=528682 3.尽力而为与静心而论。 geneculture 2012-1-23 19:30 "科技界在 SCI论文排名 、申请国家奖排名、院士选举这些事情上,类似的情况似乎还不少。我们总是处于一种竞技状态,争第一。国际上什么都想争第一,国内不但是体育,高校排名想争第一,企业500强,我们也想争第一,GDP也想争第一,连小学生成绩也要争第一。我们何必这么累呢! 为什么不可以静下心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享受自己的幸福生活不好吗? 欧洲那些福利国家,甚至现在已陷入经济危机的国家的人们,都会享受生活,而我们,不论官员和老百姓,都活得很累。这是为什么?这是这么造成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0937do=blogid=526761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93 次阅读|1 个评论
超启发式算法:一种跨领域的问题求解模式
nsfc 2012-1-22 10:55
超启发式算法:一种跨领域的问题求解模式
近年来随着智能计算领域的发展,出现了一类被称为超启发式算法(Hyper-Heuristic Algorithm)的新算法类型。最近几年,智能计算领域的著名国际会议(GECCO 2009, CEC 2010,PPSN 2010) 分别举办了专门针对超启发式算法的workshop或session。从GECCO 2011开始,超启发式算法的相关研究正式成为该会议的一个领域(self* search-new frontier track)。国际智能计算领域的两大著名期刊Journal of Heuristics和Evolutionary Computation也在2010年和2012年分别安排了专刊,着重介绍与超启发式算法有关的研究进展。 超启发式算法与元启发式算法有些类似,也提供了一种高层框架,通过调用底层启发式算子来实现对于问题的求解。与元启发式算法相比,超启发式算法更加侧重如何将应用领域知识屏蔽在高层框架以外。通俗地说,超启发式算法是“寻找启发式算法的启发式算法”。更加严格地定义如下: 定义1. 超启发式算法提供了某种高层策略(High-Level Strategy,HLS),通过操纵或管理一组低层启发式算法(Low-Level Heuristics, LLH),以获得新启发式算法。这些新启发式算法则被运用于求解各类NP-难解问题。 图1 超启发式算法的概念模型 图1 给出了超启发式算法的概念模型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超启发式算法分为两个层面:在问题域层面上应用领域专家需根据本人的背景知识,提供问题的定义、评估函数等信息和一系列LLH;而在高层策略层面上,智能计算专家则通过设计高效的操纵管理机制,利用问题域所提供的问题特征信息和LLH算法库,构造新的启发式算法。因为这两个层面之间实现了严格的领域屏蔽,仅仅需要修改问题域的问题定义和LLH、评估函数等领域有关信息,一种超启发式算法就可以被快速地迁移到新的问题上。因此,超启发式算法特别适合求解跨领域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研究超启发式算法的目标并不是取代智能计算专家,而是如何将智能计算技术更快地推广到更多的应用领域,同时有效第降低启发式算法的设计难度,从而将领域专家和智能计算专家的研究重点有效地划分开。根据图1 可知,智能计算专家在超启发式算法设计中主要关注于高层策略,而领域专家则重点研究问题的目标函数和LLH等。 1. 超启发式算法的分类 由于超启发式算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已有的各种超启发式算法,国际上尚未形成一致的分类方法。按照高层策略的机制不同,现有超启发式算法可以大致分为4类:基于随机选择、基于贪心策略、基于元启发式算法和基于学习的超启发式算法。 (1) 基于随机选择(random selection)的超启发式算法 该类超启发式算法是从给定的集合中随机选择LLH,组合形成新的启发式算法。这类超启发式算法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同时,这类超启发式算法也经常被用作基准(benchmark),以评价其他类型的超启发式算法性能。该类超启发式算法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纯随机(pure random)、带延迟接受条件的随机(random with late acceptance)等。 (2) 基于贪心(greedy)策略的超启发式算法 该类超启发式算法在构造新启发式算法时,每次都挑选那些能够最大化改进当前(问题实例)解的LLH。由于每次挑选LLH时需要评估所有LLH,故此该类方法的执行效率低于基于随机选择的超启发式算法。 (3) 基于元启发式算法的超启发式算法 该类超启发式算法采用现有的元启发式算法(作为高层策略)来选择LLH。由于元启发式算法研究相对充分,因此这类超启发式算法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根据所采用的元启发式算法,该类超启发式算法可以细分为基于禁忌搜索、基于遗传算法、基于遗传编程、基于蚁群算法和基于GRASP with path-relinking等。 (4) 基于学习的超启发式算法 该类超启发式算法在构造新启发式算法时,采用一定学习机制,根据现有各种LLH的历史信息来决定采纳哪一个LLH。根据LLH历史信息来源的不同,该类超启发式算法可以进一步分为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和离线学习(off-line learning)两种:前者是指LLH的历史信息是在求解当前实例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后者通常将实例集合分为训练实例和待求解实例两部分,训练实例主要用于积累LLH的历史信息,而待求解实例则可以根据这些历史信息来决定LLH的取舍。 2. 超启发式算法vs.启发式算法 超启发式算法与已有的启发式算法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显著的不同。通过分析超启发式算法与启发式算法的异同点,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超启发式算法。表2从多个视角,对超启发式算法与启发式算法进行了对比,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现象: (1)超启发式算法与启发式算法均是为了求解问题实例而提出的。因此,问题实例可以视为超启发式算法和启发式算法两者共同的处理对象。 (2)超启发式算法与启发式算法都可能包含有参数。在传统的启发式算法中,可能有大量的参数需要调制。比如遗传算法中的种群规模、交叉率、变异率、迭代次数等。而超启发式算法的参数来源有两个层面,在LLH和高层启发式方法中均可能有参数需要调制。 (3)超启发式算法与启发式算法都是运行在搜索空间上,但是各自的搜索空间构成不同:传统启发式算法是工作在由问题实例的解构成的搜索空间上;而超启发式算法运行在一个由启发式算法构成的搜索空间上,该搜索空间上的每一个顶点代表一系列LLH的组合。因此,超启发式算法的抽象程度高于传统启发式算法。 (4)超启发式算法与启发式算法均可以应用到各种不同的领域,但是它们各自对于问题领域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启发式算法设计通常需要依赖于问题的特征;而超启发式算法的高层启发式方法部分则几乎不依赖于问题的领域知识,LLH则是与问题的领域知识紧密相关的。目前启发式算法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而超启发式算法由于历史较短,还主要局限在部分常见的组合优化问题上。 表2 超启发式算法与启发式算法多视角对比 启发式算法 超启发式算法 处理对象 问题实例 问题实例 参数 可能有 可能有 搜索空间 由实例的解构成 由LLH串(启发式算法)构成 应用领域 广泛 有待拓展 --------------------------------------------------------------------------------------------- 1 Workshop in conjunction with GECCO’09: Automated Heuristic Design: Crossing the Chasm for Search Methods. Special Session with CEC’10: Hybrid Evolutionary Algorithms, Hyper-heuristics and Memetic Computation. Workshop in conjunction with PPSN’10: Self-tuning, Self-configuring and Self-generating Search Heuristics.
个人分类: 科研体会|95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夕卡岩领域重量级人物Meinert-世界著名经济地质学家(二)
热度 3 tidesung617 2012-1-14 18:01
虽然我的博士论文主要是写辽东裂谷成矿系列与成矿作用,但因这个区域研究历史长、研究人员多,且多是目前活跃于中国矿床地质界的重量级人物(如蒋少涌、倪培等),因此我投机取巧主要对两个原来规模较小、不怎么受人重视,后来发展到中型的以往研究较少的矿床进行了相对较为细致的研究,其中一个就是夕卡岩类型的矿床。说到夕卡岩,就不得不提 Lawrence D.Meinert ,因为他是当今夕卡岩矿床领域最炙手可热的人物,可以这样说在夕卡岩领域, Meinert 无处不在。 Lawrence D.Meinert , 1975 年在卡尔登大学( Carleton College )获得地质学学士学位, 1980 年在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 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马萨诸塞州北汗普郡市史密斯学院( Smith College )地质系,在此之前他曾经在华盛顿州立大学(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 地质系度过了 22 年的春秋。作为世界上夕卡岩矿床领域最著名的经济地质学家之一,他曾经到过世界上许多主要的夕卡岩型矿床,或者去参观访问或者去那里工作,并且还为许多公司和政府部门当过顾问,发表过 100 多篇科技论文。目前他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有着 100 余年历史的经济地质学界期刊《 Economic Geology 》的第六任主编,欧洲最富盛名的科学界期刊之一《 Mineralium Deposita 》的合作编辑。 2005 年,为庆祝《 Economic Geology 》创刊 100 周年,经济地质学家协会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the 100th Anniversary Volume of Economic Geology 》,他是那篇被研究夕卡岩矿床的学者奉为经典的《 World Skarn Deposits 》的第一作者,我有幸有机会全文拜读。在 2009 年 , 他获得了 SEG 象征中年经济地质学家最高荣誉的 Silver Medal 。除此之外,他还是美国地质学会和美国地质调查局成员( 2010-2011 )。 从启蒙的幼儿园阶段一直到富于幻想,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的高中阶段, Meinert 在美国本土接受的都是公立学校的教育,因为战争、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原因使得一批才华横溢、无处施展的教师队伍大量拥挤于公立学校这块不同背景、不同家庭的混杂地。 Meinert 自我感觉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还有一点儿不完美,那就是和大多数美国孩子一样,从来未接受过有关地质的教育,因此在迈入大学校园之前,“地质”这个术语在 Meinert 心底里无处寻觅它的踪迹,还没有为它准备好安放之地。多少年后能够站在获得 SEG 的 Silver Medal 的舞台上发表获奖感言,如不是有天人相助,不寻常的经历,那就绝对是个天才,可能两方都有之,才终于促成那一辉煌场景的发生。对于大型的矿床,我们喜欢一探究竟,所以对于 Meinert 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也喜欢一探根源。 首先有幸在明尼苏达州 Carleton College 开始学习地质,在名校林立的美国大学中, Carleton College 也许并不是那么出名,但是在培养地质学家领域却有着神奇的魔力。据不完全统计,在 2010 年就有 26 名出自本校,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的地质学家在地质这个舞台上展现才华、奉献人生,单只经济地质领域,就有 Phil Brown 、 Bruce Nesbitt 、 Mark Lead 和 Meinert 本人在各大学任教,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同等规模的院校相比,这不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它本身就是个奇迹! 再是,有幸去了 Stanford University 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他去时适逢其时, Macro Einaudi 也在那一年去了 Stanford University , Meinert 有幸成了他早期的学生之一,得到他的亲自指导,奠定了他对夕卡岩研究的基础。在这样的“紫红昏暗灯光照耀下”的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里, Meinert 算是把全副身心都托付给了经济地质,认识到了野外仔细观察的重要价值。在课堂上,还承蒙 Bob Compton 、 Bill Dickinson 、 Konnie Krauskopf 、 Ben Page 和 George Thompson 等业界大师的教导,每每想来,其举手投足之间散发的风采给人视觉精神上的极大享受,鼓舞后人前行。除老师外,一群志同道合,甘为地质洒热血的同窗也使 Meinert 受益良多,这其中包括 John Dilles 、 Dave Dobson 、 Tim Hayes 、 Murray Hitzman 、 Steve Olsen 、 Rainer Newberry 、 Jeanine Schmidt 、 Eric Seedorff 、 Steve Shaver 和后来成为其夫人的 Georgia Yuan 。 三是,是有幸为一些私人企业打工,开始是作为学生,后来是作为雇员,今天是作为顾问。在最早期主要是为 Asarco 和 Anaconda 工作,最初是 Asarco 公司的 Harold Courtright 给了他第一份工作,并且有句专业口头禅“ map the rocks ”。 Anaconda 公司的 Vin Perry 指点了 Meinert 在墨西哥 Cananea 地区的博士研究工作, 90 岁的高龄依然记得那片工作区的每一个露头,从 50 年前的记忆中纠正 Meinert 野外填制图件的不当之处。 最后,有幸去了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在那里度过了 22 年的教书生涯,从而有机会与一批优秀的博士和硕士接触,这其中包括 Mark Hawksworth 、 Bill Neal 、 Art Ettlinger 、 Greg Myers 、 Kurt Wilkie 、 Zhaoshan Chang (常兆山)和 Luis Gaspar ,和他们一起研究了世界范围内的夕卡岩矿床。因为夫人去了 Smith College 当总法律顾问的缘故,妇唱夫随, Meinert 也去了那里教书,这是一个规模相对较小、人文气息浓厚的大学,和 Caleton College 有些相似,在这里又有许多有名气的经济地质学家与之学习共事,包括了 Merilie Reynolds 和 Danielle Schmandt 。 Meinert 的兴趣并不仅仅局限于夕卡岩矿床上,他还有着许多令人眼花缭乱、不置可否的业务爱好—摄影、跑步和酿酒。在 1982-1998 年间,他多次到过俄罗斯和前苏联其他国家,拍摄了大量照片,在华盛顿州立大学进行了摄影展览会。 2009 年 3 月, Meinert 用时不到 4 小时完成了他人生第一次马拉松赛跑。他对酿酒也很在行,这得益于他的父亲,种子如何播下我们无从得知,但是灿烂之花却蔚为奇观。我们大多数人恐怕只能望着葡萄酒,在灯红酒绿的酒吧一饮而尽,而 Meinert 却会自己酿造甘甜的美酒,在绿色成行的庄园,在挂满晶莹剔透葡萄的葡萄架下,约 3-5 友人,喝着亲手酿制的葡萄酒,谈论着当今地质界的风起云涌,那是多么开怀惬意的一件事情啊! Meinert 坚持自酿美酒已经有近 30 年的历史了,并且多次获得葡萄酒领域重要奖项,许多酿酒的公司也向他请教酿酒的秘诀,是“ terroir ”领域(法国术语,主要研究影响葡萄酒质量的土壤、气候、地形、种植技术)的知名专家。在加拿大地学期刊 发表了“地质与美酒”系列文献,创立了“热液流体协会”,经常邀请经济地质学家在世界范围内聚集品尝葡萄酒的味道。 在庄园品尝葡萄酒(照片来自提及文献) 在 Meinert 获得 Silver Medal 的获奖敢言中,有些内容令人深思。 人口的持续增长导致世界范围内生活水准不断提高,从而使得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少数的经济地质学家在艰险的环境中发现了重要的矿产资源,大多数露头矿在勘探的历程中已经被发现,而对隐伏矿的发现依然是盲人摸象,摸着石头过河,即使经济地质学家的工作出色,在矿业低潮时也可能第一个成为失业者。上世纪 90 年代的矿业寒冬相信许多经历过的人记忆犹新,也使得大批地质人员离开地质行业,改做他业,许多更是生活悲苦。矿业春天来临的时候,他们却又早已荒废专业好多年,放是放得下,拿却拿不起,而国家层面也发现,等真正需要这些人才的时候,即使神州掏遍,也难觅英才,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一个行业无论高潮还是低潮,都要保持其连续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世界人口的增长不会停止,相比大约 40 年前,人口增长了约 30 万,在这近 40 年间,消耗的 Fe 、 Au 、 Cu 、 Al 等矿产资源比历史任何时期的总和都高。要实现世界大同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新的金属资源和新的技术,新“石器时代”相比旧“石器时代”将呈现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科技引领的新景象。可持续发展并非新的课题,是世界性的与政治有关的集中大讨论,这包括了环境污染和世界变暖如此宽广的范畴,在基础贡献方面世界上再没有比经济地质学家更合适的了,所以经济地质学家应该成为这场大讨论的主角,而非消极的被动接受者。经济地质学家理解地质时代,理解历史变化,更能用“将今论古”的原则应对世间万物,因此成为未来世界的执掌牛耳者顺理成章、无可厚非,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2014年8月第十四届国际矿床成因协会(IAGOD)在中国昆明召开,Meinert应邀参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就高质量论文的特点与年轻学子的培养谈了几点个人之见。Meinert认为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应该具备四个鲜明特点。 第一,提出的科学问题明确,这些问题可能是前人不曾涉及过的研究内容,也可以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绝对创新,并且这些问题的解决会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实际的意义;第二,解决问题的方案清晰,把每一个步骤以及涉及到的准备工作阐述得非常清楚;第三,寻求答案的过程逻辑严密,在严格的分析论证过程中解决问题、提出观点;第四,支撑观点的证据真实、可靠、充分,应将事实证据与实验室的分析数据结合起来,共同为支撑整篇论文的观点服务。中国现在在世界上有着最为先进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所以数据的真实性毋庸置疑,但对测试样品之间的地质联系与地质意义,普遍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也就难以提出好的科学问题。目前中国矿床学界的学术氛围很好,但多数人不具备独特的创新性思维,更是不知道怎么去思考或者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导致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人才极其匮乏。若想改变此种状况,就要注意多从细节着想,到野外去而不是天天坐在办公室里测试那些繁琐的数据是当务之急最应该为之的。“不要害怕弄脏自己的衣服和双手”,去拥抱青山绿水,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能触动敏感的神经。一贯以来,中国的文化讲究谦逊与低调,使得许多学生在公开场合不敢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提出问题,害怕自己的“与众不同”,其实这种“与众不同”恰恰是培养其科学素养的基础。年轻学子多易专注研究小问题,而不要冒然跃至区域地质、区域矿产的范畴。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成果要比印刷精美的论文有用的多,科研成果的好坏绝不是看你发表论文的数量、发表刊物的影响力或是论文篇幅的大小,只有能够提升人们对全球成矿作用、成矿规律的认识,从而促进矿产勘查工作理念的进步,推进资源勘探开采水平与效率,才是最科学的评价标准。相信所有搞地质的人都同意Meinert的言论,但是若想做到,以100年为限,即使那时人身不死,相信也就只有10-20%的人能做到。 Lawrence D.Meinert (来自 EG 网站)
9734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家长们和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者都应该必读的一本书
Tianqing 2012-1-12 23:59
.(英).怀特海.徐汝舟(译).扫描版 .pdf 90年前,老牌工业化国家在教育上面临的也是今天中国教育领域面临的急功近利的问题。 看看90年前,科学与哲学巨匠的观点。再看看最近90年来欧美教育的走向,一直都是沿着先贤指出的方向在改良。
2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某国家级出版基金评审专家意见:敬业点行不?
热度 1 jinshuqin 2012-1-12 12:50
声明一下,不是国家社科基金的后期资助项目,目前我对社科基金的公正性和严肃性还保留一丝希望。 今天(2012年1月12日)收到2010年申报某国家级出版基金的同行评审意见(邮戳显示寄信日期是2012年1月9日),没批准预料之中,因为当初报的时候出版社的朋友就告诉我,这个基金非常难申请,你最好整几个院士的推荐信。我无名小卒一个,哪里整院士推荐信去啊。抱着对该基金的无比景仰,交了申请书,重在参与嘛。可是今天收到同行评议意见,被某些评审专家的意见雷到了。 关于“水污染防治”的提法。在环境和环境管理领域通常说“水污染控制” 。亲爱的同行,大牛评委,或者你那不争气的学生,你知道中国有一部法叫做《水污染防治法》吗?难道这个不是在环境领域适用的?不是在环境管理领域适用的? 好吧,我可以原谅你,因为你可能是搞工程的,你真不知道防治等于预防加治理,你怕污染都被防住了你就再也骗不到国家的钱了。但是,我不能原谅你连中国话都不会说啊!请看下面评语: “…一书针对…,提出了一些观点,也比较系统, 还是有一定其中一些观点还是有特色和应用价值的 ,…”。拜托,敬业点行吗,把复制的内容粘贴到对的地方。 未获批准一点都不难过,学术上观点不同也无所谓,况且另外两个评委都给了正面的意见,其中有一个还给了“优秀”二字。但是这位老兄的这两句话给我的感觉跟当年看《神雕侠侣》,看到小龙女被那猥琐道士给玷污后的感觉一样,不吐不快啊!
个人分类: 专业视角|353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Science》评出2012值得关注科研领域
热度 4 zico 2012-1-9 21:26
原文: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4/6063/1630.full 《科学》评出2012值得关注科研领域 12月23日出版的《科学》杂志评出2012年值得关注的科研领域,共六项,分别如下: 1,希格斯玻色子 人们相信,明年,粒子物理学家要么找到苦苦追寻的“上帝粒子”,要么证明它的不存在。 相关报道:Search for Higgs Boson Yields a Definite Maybe 2,“超光速”中微子 科学家称2012年初可能重现超光速中微子,但是对于时间推迟或者出现中微子没有超光速的情况,我们也不应感到惊讶。 相关报道:Where Does the Time Go? 3,干细胞代谢 2012年值得期待的是,科学家们将通过进行干细胞代谢的大尺度实验,来获得有关干细胞如何自我调节和人工调节的新视点。 相关报道:Anaerobicizing into Pluripotency 4,基因组流行病学 从数年到数小时,单细菌的基因组测序所需时间的变化是如此之大。如今,科学家又开始将这项技术应用于病原体的检测,这样,我们将可以很快获取新出现疾病的来源、是否具有抗药性等信息。 相关报道:Outbreak Detectives Embrace the Genome Era 5,智力缺陷治疗 人们过去一直认为,由唐氏综合症等引起的认知缺陷和行为问题是不可逆的。但近期研究结果显著证明,这些问题是可逆的。现在,针对大脑内生长因子和神经递质受体的治疗已处于人体临床试验阶段了,明年应该会有结果。 相关报道:Roche starts early stage clinical trial in Down syndrome 6,对火星的好奇 美国宇航局(NASA)耗资超过26亿美元的火星科学实验室(MSL)任务明年8月将实施。MSL新研制的“进入-减速-着陆”(entry- descent-landing)系统或将帮助NASA实现火星采样的想法。当然,如果这套系统失败的话,“悲剧”的可不止“好奇号”火星车了。
个人分类: 信息分享|3136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丁元竹:对2011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回顾及展望
whyhoo 2012-1-9 17:02
辞旧迎新,盘点2011年我国在社会管理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及存在的问题,展望2012年我国社会领域面临的创新任务,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十分有意义。要深刻认识到,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都不会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都将是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扎实工作,步步推进,逐步建立起适合现阶段发展需要的社会治理体系。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部署   (一)把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深刻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原则、主要任务和实施措施。同时,我们也注意到,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战略部署。在短短8个月内,中央对社会管理和文化发展做出重要决策,足见两项工作之重要。而且,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强调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同时,也要求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义重大。   (二)紧紧扣住新时期“中心课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新时期的“中心课题”。早在1990年,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基于当前国内外形势,邓小平的这个话包含了两方面的涵义: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要把共同富裕问题和利益关系作为中心问题;二是2010年底以来,西亚、北非、西欧、北欧等地发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事件,导致这些地区或国家的社会问题凸显,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冲突加剧,社会风险剧增,甚至在一些国家从社会领域传导到政治领域,导致政权更迭。最近,在英国、美国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动荡,究其根源,也是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矛盾激化的结果。这些说明社会管理必须始终把促进社会公正摆在重要位置。   二、从实际出发探索和创新社会管理   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一年来,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成就显著。   (一)完善民意表达机制,协调利益关系   在各地的社会管理创新中,很多地方采取利益协调方式,创新民意表达机制,包括以面对面的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以信息技术促进政务公开,以体制创新建立回应机制,等等,来协调利益关系。有的地方还以“网络问政”、“信访联调”等形式,畅通政府与公众互动沟通渠道;通过专家咨询论证、公众意见征求、重大事项社会听证、市民代表列席市长办公会等形式,搭建公众参与行政决策平台;通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大力强化社会监督、实施重大事项公示等形式,搭建公众参与的监督平台;通过创新公众参与政府重大决策效果评估机制、创新公众参与行风评议机制、创新公众对政府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不断创新公众参与行政评估机制。通过创新利益协调、利益表达的体制机制,完善了政府决策和管理。   (二)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现管理   一年来,我国普遍重视社会服务,有的地方全面打造特色服务体系,实现社区、企业、会所等有关各方的互动共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疾病康复模式。还有的地方建设农民公共服务中心,把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纳入民心工程,建立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采取市级补助、区县配套的方式,多方筹集资金,推进建设工作。   (三)改革流动人口管理方式,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这方面的探索主要有:一是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管理,把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与管理纳入实有人口管理体系,纳入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范畴。二是积极破解户籍制度难题。如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彻底破除城乡居民身份差异,推进户籍、居住一元化管理,充分保障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三是发挥社会组织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作用,广泛吸收外来人口参加社会管理。一些地方在社会管理中还不断创新,有意识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四)探索城乡社区治理模式,做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   一些地方紧紧围绕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务全方位”的目标,建立社区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机制,理顺政社关系,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在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   (五)完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一是通过风险评估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如遂宁市率先建立和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贵州省铜仁地区建立了风险评估工作机制,破解了征地拆迁工作中的难题。二是不断创新应急管理思路,破解应急管理工作难题,强化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置,逐步建立城市应急管理的长效和常态机制。此外有的地方还在优化基层风险管理机制上出新。   (六)优化体制机制,提高社会管理效率   改革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如上海对原来的政务受理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从政府职能定位的角度看,该取消的取消,该精简的精简,该优化的优化。同时,在基层社区建设“一门式”受理服务中心,把凡是涉及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为社区老百姓服务的事务,“以进入为原则,不进入为例外”,通过承诺制、零缺陷和责任追究制的设定,政府为社区百姓服务的便捷度、透明度和亲和度大大提高。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探索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社会上不乏“今后 30年中国将以社会建设为中心”的提法,也有人对当前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存有疑虑,把社会管理顶层设计仅仅视为组织体系设计的观点不乏其例;一些基层干部感觉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压力太大;有干部提醒要避免“信访不信法”问题;干部们担心自己所在地区开展的社会管理创新流于形式;考核干部的指标过多,诸如民生、环境、上访等,多是一票否决,既给干部们带来了压力,也给放手大胆工作带来阻力;基层干部担心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族群关系难以处理,等等。这些,都是未来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笔者的基本观点是:中国乃至世界正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涉及社会管理问题,诸如群体事件等,决策咨询和政策研究部门应更多地思考其深层次原因,有些可以从人的基本发展、民族的基本价值和国家的基本战略、全球化的体制机制等出发来审视,有些需要从发展方式、财政体制、行政体制、人事体制、户籍制度等来分析。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管理问题绝不仅仅是社会领域的事情,它实际上涉及战略布局、战略思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行政体制、财政体制、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等因素,若要真正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就必须综合研究和分析涉及当前社会管理问题背后的各种深层次问题,找到造成社会失序的症结。   三、2012年:把文化发展与社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一)把握好社会生活秩序与文化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   2012年,贯彻中央的战略部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有关部门在理论上深入探索社会秩序建设和文化价值体系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政策上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把人们的社会活动与文化价值统一起来,把人们的精神生活和行为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为一体,使现实生活中的个体更加有教养、有品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和善,社会生活更加有秩序和充满活力。   社会与文化是统一整体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中国这样一个历经数千年、已经形成自己的悠久历史和固有文化的国家,社会与文化的关系、各种社会事务,就如同一件精密的仪器,各个部件由于分工而专门化,这使得社会变革和社会政策调整,必须考虑到在整体变动思路下全面协调各种体制机制,换句话说,需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既包括行政意义上的高端行政机构的设计,更包括从整体上考虑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关联和变动。社会的基础是凝聚社会成员的文化价值。历史地看,任何社会制度和体制都是文化价值的外化。纵观历史和放眼世界,不同的宗教、文化价值,决定了不同的制度体系。   社会有机体与文化价值统一于社会生活这一整体和系统。首先,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就是衣、食、住、行。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次,社会组织以精神为基础。从社会人类学的理论和国际经验看,社会生活的较高层次是精神生活,人们通过社会组织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社会组织的原则诸如信仰、习俗、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法律规范等都构成了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亲近的事,诸如社会成员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家庭、社区、学校、工作单位、社会组织等。个体自觉不自觉地按照社会大多数成员的预期行为,形成了现实的社会秩序,这是社会治理的最基础形态,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形态。   (二)让文化通过社会生活发挥其规范和凝聚作用   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社会问题。任何社会,只有扬善抑恶,才能保持社会秩序。社会问题实质上是文化问题。文化价值失衡会演变为社会个体的生存困境。从2011年发生的一系列社会事件来看,道德沦丧和主流价值缺失已经波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道德沦丧和主流价值缺失,类似小悦悦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在任何社会成员身上。首先,社会问题实质上是文化问题。文化失调表现为社会中各个人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原有文化基础的社会秩序出现变动,反映在各个人心理上的就是浮躁、焦虑、忧郁、不安等。社会学把这类问题叫做主观社会问题。这几年来一些突发事件出现了燃点低的特点,很小的事件会引发很大的风波,就是与主观社会问题有关。其次,主观社会问题,如内心的浮躁、焦虑、忧郁、不安等迫使个体不断寻求解脱办法。理想的结果是,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按照一定办法把问题解决。这样,就个人而言,可以从烦恼、郁闷、焦虑中得到解脱;就社会而言,社会问题得以解决;就文化而言,文化得到了重新调适,适应了新的社会生活环境,形成新的社会秩序。   (三)在社会生活中实现文化价值和社会秩序有机统一   2012年,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如何把握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亲近的事,其意义不亚于在“十一五”初期考虑如何把经济建设与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就社会和文化而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亲近的事情是什么?仔细考虑,不外乎个人的心理满足、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等。   学术理论界需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界限,从深层次进一步解释社会与文化的关联,以及社会生活如何强化文化价值和文化价值如何在社会生活中演变成为习俗和生活习惯等重大理论问题。在任何社会条件下,知识界是社会良心和文化价值最重要的载体之一。知识界的文化水准,大致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一般文化水平。中国知识界对中国文化复兴和繁荣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决策咨询和政策制定机构需要在政策研究和制定过程中,把社会和文化通过规划、项目、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正确的价值观念、行为规则通过各种社会生活不断强化,不断重复,习以为常,成为习俗和习惯。   实务部门需要努力开发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建设不同类型的能够满足群众需求的文化工程、文化项目,吸引公众参与到社区和社会生活中来,在参与的过程中满足个人的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实现社会融合和社会和谐。   发挥个人在社会管理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使个人遵循社会规范,成为社会秩序建设中的基础要素。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社会工程、社会项目吸引个体参与社会生活。通过家庭、社区、工作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各种活动把个人纳入各种社会事务中去。   总之,新的一年,要真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就必须综合研究和分析涉及当前社会管理问题背后的各种深层次问题,尤其是文化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 原文见 http://www.chinainnovations.org/Item/34749.aspx
个人分类: 社会|1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些牛人博客
热度 1 wujihua 2012-1-9 13:56
(1)googleResearch; http://research.google.com/index.html (2)MIT博士,汤晓欧学生林达华; http://people.csail.mit.edu/dhlin/index.html (3)MIT博士后Douglas Lanman; http://web.media.mit.edu/~dlanman/ (4)opencv中文网站; http://www.opencv.org.cn/index.php/%E9%A6%96%E9%A1%B5 (5)Stanford大学vision实验室; http://vision.stanford.edu/research.html (6)Stanford大学博士崔靖宇; http://www.stanford.edu/~jycui/ (7)UCLA教授朱松纯; http://www.stat.ucla.edu/~sczhu/ (8)中国人工 智能 网; http://www.chinaai.org/ (9)中国视觉网; http://www.china-vision.net/ (10)中科院自动化所; http://www.ia.cas.cn/ (11)中科院自动化所李子青研究员; http://www.cbsr.ia.ac.cn/users/szli/ (12)中科院计算所山世光研究员; http://www.jdl.ac.cn/user/sgshan/ (13)人脸识别主页; http://www.face-rec.org/ (14)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CV小组; http://www.eecs.berkeley.edu/Research/Projects/CS/vision/ (15)南加州大学CV实验室; http://iris.usc.edu/USC-Computer-Vision.html (16)卡内基梅隆大学CV主页; http://www-2.cs.cmu.edu/afs/cs/project/ ... ision.html (17)微软CV研究员Richard Szeliski;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um/people/szeliski/ (18)微软亚洲研究院计算机视觉研究组;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groups/vc/ (19)微软剑桥研究院ML与CV研究组;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gro... fault.aspx (20)研学论坛; http://bbs.matwav.com/ (21)美国Rutgers大学助理教授刘青山; http://www.research.rutgers.edu/~qsliu/ (22)计算机视觉最新资讯网; http://www.cvchina.info/ (23)运动 检测 、阴影、跟踪的测试视频下载; 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18903287 (24)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王晓刚; http://www.ee.cuhk.edu.hk/~xgwang/ (25)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汤晓鸥); http://mmlab.ie.cuhk.edu.hk/ (26)U.C. San Diego. computer vision; http://vision.ucsd.edu/content/home (27)CVonline; http://homepages.inf.ed.ac.uk/rbf/CVonline/ (28)computer vision software; http://peipa.essex.ac.uk/info/software.html (29)Computer Vision Resource; http://www.cvpapers.com/ (30)computer vision research groups; http://peipa.essex.ac.uk/info/groups.html (31)computer vision center; http://computervisioncentral.com/cvcnews (32)浙江大学 图像 技术研究与应用(ITRA)团队: http://www.dvzju.com/ (33)自动识别网: http://www.autoid-china.com.cn/ (34)清华大学章毓晋教授: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 ... 3552339241557_.html (35)顶级民用机器人研究小组Porf.Gary领导的Willow Garage: http://www.willowgarage.com/ (36)上海交通大学 图像处理 与模式识别研究所: http://www.pami.sjtu.edu.cn/ (37)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视觉实验室刘允才教授: http://www.visionlab.sjtu.edu.cn/ (38)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助理教授Kristen Grauman : http://www.cs.utexas.edu/~grauman/ (39)清华大学电子 工程 系智能图文信息处理实验室(丁晓青教授): http://ocrserv.ee.tsinghua.edu.cn/auto/index.asp (40)北京大学高文教授: http://www.jdl.ac.cn/htm-gaowen/ (41)清华大学艾海舟教授: http://media.cs.tsinghua.edu.cn/cn/aihz (42)中科院生物识别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 http://www.cbsr.ia.ac.cn/china/index%20CH.asp (43)瑞士巴塞尔大学 Thomas Vetter教授: http://informatik.unibas.ch/personen/vetter_t.html (44)俄勒冈州立大学 Rob Hess博士: http://blogs.oregonstate.edu/hess/ (45)深圳大学 于仕祺副教授: http://yushiqi.cn/ (46)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 http://www.aiar.xjtu.edu.cn/ (47)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员Robert T. Collins: http://www.cs.cmu.edu/~rcollins/home.html#Background (48)MIT博士Chris Stauffer: http://people.csail.mit.edu/stauffer/Home/index.php (49)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识别研究组(Anil K. Jain教授): http://www.cse.msu.edu/rgroups/biometrics/ (50)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Thomas S. Huang: http://www.beckman.illinois.edu/directory/t-huang1 (51)武汉大学数字摄影测量与计算机视觉研究中心: http://www.whudpcv.cn/index.asp (52)瑞士巴塞尔大学Sami Romdhani助理研究员: http://informatik.unibas.ch/personen/romdhani_sami/ (53)CMU大学研究员Yang Wang: http://www.cs.cmu.edu/~wangy/home.html (54)英国曼彻斯特大学Tim Cootes教授: http://personalpages.manchester.ac.uk/staff/timothy.f.cootes/ (55)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教授Jiebo Luo: http://www.cs.rochester.edu/u/jluo/ (56)美国普渡大学机器人视觉实验室: https://engineering.purdue.edu/RVL/Welcome.html (57)美国宾利州立大学感知、运动与认识实验室: http://vision.cse.psu.edu/home/home.shtml (58)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GRASP实验室: https://www.grasp.upenn.edu/ (59)美国内达华大学里诺校区CV实验室: http://www.cse.unr.edu/CVL/index.php (60)美国密西根大学vision实验室: http://www.eecs.umich.edu/vision/index.html (61)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麻省大学),视觉实验室: http://vis- www.cs.umass.edu/index.html (62)华盛顿大学博士后Iva Kemelmacher: http://www.cs.washington.edu/homes/kemelmi (63)以色列魏茨曼科技大学Ronen Basri: http://www.wisdom.weizmann.ac.il/~ronen/index.html (64)瑞士ETH-Zurich大学CV实验室: http://www.vision.ee.ethz.ch/boostingTrackers/index.htm (65)微软CV研究员张正友: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um/people/zhang/ (66)中科院自动化所医学影像研究室: http://www.3dmed.net/ (67)中科院田捷研究员: http://www.3dmed.net/tian/ (68)微软Redmond研究院研究员Simon Baker: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people/sbaker/ (69)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李凯: http://www.cs.princeton.edu/~li/ (70)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贾登: http://www.cs.princeton.edu/~jiadeng/ (71)牛津大学教授Andrew Zisserman: http://www.robots.ox.ac.uk/~az/ (72)英国leeds大学研究员Mark Everingham: http://www.comp.leeds.ac.uk/me/ (73)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Chris William: http://homepages.inf.ed.ac.uk/ckiw/ (74)微软剑桥研究院研究员John Winn: http://johnwinn.org/ (75)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Monson H.Hayes: http://savannah.gatech.edu/people/mhayes/index.html (76)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孙剑: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people/jiansun/ (77)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马毅: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people/mayi/ (78)英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David Lowe: http://www.cs.ubc.ca/~lowe/ (79)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Bob Fisher: http://homepages.inf.ed.ac.uk/rbf/ (80)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Serge J.Belongie: http://cseweb.ucsd.edu/~sjb/ (81)威斯康星大学教授Charles R.Dyer: http://pages.cs.wisc.edu/~dyer/ (82)多伦多大学教授Allan.Jepson: http://www.cs.toronto.edu/~jepson/ (83)伦斯勒理工学院教授Qiang Ji: http://www.ecse.rpi.edu/~qji/ (84)CMU研究员Daniel Huber: http://www.ri.cmu.edu/person.html?person_id=123 (85)多伦多大学教授:David J.Fleet: http://www.cs.toronto.edu/~fleet/ (86)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教授Andrea Cavallaro: http://www.eecs.qmul.ac.uk/~andrea/ (87)多伦多大学教授Kyros Kutulakos: http://www.cs.toronto.edu/~kyros/ (88)杜克大学教授Carlo Tomasi: http://www.cs.duke.edu/~tomasi/ (89)CMU教授Martial Hebert: http://www.cs.cmu.edu/~hebert/ (90)MIT助理教授Antonio Torralba: http://web.mit.edu/torralba/www/ (91)马里兰大学研究员Yasel Yacoob: http://www.umiacs.umd.edu/users/yaser/ (92)康奈尔大学教授Ramin Zabih: http://www.cs.cornell.edu/~rdz/ (93)CMU博士田渊栋: http://www.cs.cmu.edu/~yuandong/ (94)CMU副教授Srinivasa Narasimhan: http://www.cs.cmu.edu/~srinivas/ (95)CMU大学ILIM实验室: http://www.cs.cmu.edu/~ILIM/ (96)哥伦比亚大学教授Sheer K.Nayar: http://www.cs.columbia.edu/~nayar/ (97)三菱电子研究院研究员Fatih Porikli : http://www.porikli.com/ (98)康奈尔大学教授Daniel Huttenlocher: http://www.cs.cornell.edu/~dph/ (99)南京大学教授周志华: http://cs.nju.edu.cn/zhouzh/index.htm (100)芝加哥丰田技术研究所助理教授Devi Parikh: http://ttic.uchicago.edu/~dparikh/index.html (101)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后Helmut Grabner: http://www.vision.ee.ethz.ch/~hegrabne/#Short_CV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96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青壮年学者要加油:)
zlhua 2012-1-9 11:16
看了人民日报:院士什么"最高"这篇文章后,对院士的理解更加客观了,院士应该是国家对曾经在某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或最高学术成果的学者的承认.他们给青壮年学者树立了一个榜样,授予他们院士的同时也告诫了青壮年学者,少壮应努力!有耕耘就会有收获,耕耘时一定要认真,不要老想着收获,功到自然成,工夫到家了,收获自然是水到渠成的.因此,年轻人做学问一定要认真,一定要注意积累,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甚至是否定!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断学习,思考,实验,总结...人的一生终将因此而充实而快乐:) 写完上面一段文字时,我想起了国际上的一些大奖,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实也是遵循了这个道理...呵呵,所以,年青人一定不要妄自菲薄,要再接再厉,以非功利的方式做学问,会收获更多:) 扩展阅读:人民日报:院士什么“最高” 无论是《中科院院士章程》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章程》,都把院士界定为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因此,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无疑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界的最高水平,每一位院士也都是所在领域的学术权威。换言之,院士就是“最高学术水平”的代名词。 然而,在前不久举行的新当选院士证书颁发仪式暨座谈会上,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的一番话,却让人耳目一新:获得院士荣誉称号仅仅意味着既往的学术成绩和贡献得到认可,但科学探索和创新之路永无止境,最高学术称号并不能与最高学术水平直接画等号。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深刻认识到院士是科技界一员,千万不要自我陶醉,更不能以权威自居。 仔细想来,白春礼院长的这番话,是实事求是的“大实话”。 首先,评选院士的依据,是该科学家过去(多为青壮年时期)所取得的成果,而非其当下的学术水平。当今世界,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更是日新月异,由于年龄的增长、精力的衰减,任何科学家都很难长期与科技进步的步伐并驾齐驱,更不可能“永立潮头”。科学家被评为院士,已经是他们获得最佳学术成果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的事情,自然已很难再言“代表当前的最高学术水平”。 已故院士王选,生前曾谆谆告诫世人:“错误地把院士看成是当前领域的学术权威,我经常说时态搞错了,没分清楚过去式、现在式和将来式。”他以自己为例说:我38岁,站在研究的最前沿,却是无名小卒;58岁时,成为两院院士,但是两年前就离开了设计第一线;到现在68岁,又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但已经远离学科前沿,靠虚名过日子。 其次,从我国院士的年龄结构来看,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最高学术称号并不能与最高学术水平直接画等号”。据统计,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平均年龄为73岁;中科院院士的平均年龄,也高达72岁。科学家固然不能以年龄论英雄,但年龄却是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表明,25—40岁是人生体力和脑力的黄金时期,是最具创造力和最可能出杰出成果的时期。统计结果显示,20世纪的100年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共159人次,他们做出自己的代表性工作的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的占29%,30—40岁的占67%,40岁以上的仅占3%。 因此,无论从院士群体还是某位院士而言,与最高学术水平直接画等号,既与客观事实不符,也有违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由是观之,就会发现时下的许多做法,实在是很不靠谱:科研立项必须要有院士牵头,否则就不够权威;申请课题必须要有院士领衔,否则就难以通过评审;成果鉴定如果没有院士主持,就变得“没有档次”;学术会议如果没有院士坐主席台,规格就不高;许多大学把拥有多少院士当作炫耀的资本、吸引生源的招牌,一些地方甚至把“填补本地区院士空白”当作衡量官员“科技政绩”的重要指标…… 院士荣誉称号仅仅意味着对既往学术成就的认可。科学探索和创新永无止境,如果院士俨然成为最高学术水平代表、不容置疑的学术权威,既阻碍了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更严重挤压了青年科技人员成长的空间。 科学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创新不是迷信权威,而是要打破权威。消除盲目的院士崇拜,恐怕要在“最高学术称号并不能与最高学术水平直接画等号”的共识基础上,三管齐下:有关部门在分配科研资源时改变“凡事必有院士”的陈规,吸引更多虽无院士之名却有院士之实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参与立项、评审;社会公众对院士崇尚而不崇拜、尊重而不盲从;院士们宜严格自律,不以权威自居,干所长之事,尽应尽之责。
个人分类: 自省自立|2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开展讨论:网络科学怎么深入应用于社会人文领域(转科学网复杂)
lbxian 2012-1-9 10:32
开展讨论:网络科学怎么深入应用于社会人文领域 ? ????? 这里提出一个很有意义的重要课题:怎么应用复杂网络科学的观点和理论方法来观察社会人文领域。 迄今,社会网络就是一大研究领域,国内外已经开展了不少工作,有了长足发展。 特别是,国际上重新发现小世界现象和“六度分离”就是在社会网络领域。我曾经在发表自己的论文中提出我的观点:认为我国王勃的一首唐诗:“海外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已经反映了我国一千多年前,祖先已经在社会人文领域就认识到小世界现象了,还有类似的诗词都以美妙的诗句生动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请问:你们同不同意我的观点啊?我们可以进行挖掘我国的社会、人文和哲学宝库.目前社会网络正在研究空间拓扑的幂律特性,我国学者有自己的研究特色,但是仍然需要继续进一步探索其奥秘,内容丰富多采。我认为,社会人文领域的复杂网络的研究将是大有作为的.我希望广大社会人文的科学工作者和研究生,能够加入这个广阔的研究天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优势,必将对世界文明再次作出新的贡献! ???? 让我们通过这个专题的讨论,大家一起来畅所欲言,广开思路,把这次博文竞赛引向更加众多的应用领域!??? ??????????????????????????????????????????? 方锦清 20100406
8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领域的名利场
leetown 2012-1-9 09:24
已故院士王选,生前曾谆谆告诫世人:“错误地把院士看成是当前领域的学术权威,我经常说时态搞错了,没分清楚过去式、现在式和将来式。”他以自己为例说:我38岁,站在研究的最前沿,却是无名小卒;58岁时,成为两院院士,但是两年前就离开了设计第一线;到现在68岁,又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但已经远离学科前沿,靠虚名过日子。 个人观点:支持那些年逾古稀还战斗在第一线的科研人员,这是一种人生的爱好、乐趣和信仰,也是做科学的人生理想!
3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评出2012值得关注科研领域
dongzg101 2012-1-7 19:15
《科学》评出2012值得关注科研领域 12月23日出版的《科学》杂志评出2012年值得关注的科研领域,共六项,分别如下: 1,希格斯玻色子 人们相信,明年,粒子物理学家要么找到苦苦追寻的“上帝粒子”,要么证明它的不存在。 相关报道: Search for Higgs Boson Yields a Definite Maybe 2,“超光速”中微子 科学家称2012年初可能重现超光速中微子,但是对于时间推迟或者出现中微子没有超光速的情况,我们也不应感到惊讶。 相关报道: Where Does the Time Go? 3,干细胞代谢 2012年值得期待的是,科学家们将通过进行干细胞代谢的大尺度实验,来获得有关干细胞如何自我调节和人工调节的新视点。 相关报道: Anaerobicizing into Pluripotency 4,基因组流行病学 从数年到数小时,单细菌的基因组测序所需时间的变化是如此之大。如今,科学家又开始将这项技术应用于病原体的检测,这样,我们将可以很快获取新出现疾病的来源、是否具有抗药性等信息。 相关报道: Outbreak Detectives Embrace the Genome Era 5,智力缺陷治疗 人们过去一直认为,由唐氏综合症等引起的认知缺陷和行为问题是不可逆的。但近期研究结果显著证明,这些问题是可逆的。现在,针对大脑内生长因子和神经递质受体的治疗已处于人体临床试验阶段了,明年应该会有结果。 相关报道: Roche starts early stage clinical trial in Down syndrome 6,对火星的好奇 美国宇航局(NASA)耗资超过26亿美元的火星科学实验室(MSL)任务明年8月将实施。MSL新研制的“进入-减速-着陆”(entry-descent-landing)系统或将帮助NASA实现火星采样的想法。当然,如果这套系统失败的话,“悲剧”的可不止“好奇号”火星车了。 相关报道: NASA's Mars Science Laboratory mission pages 更多阅读 《科学》原文报道(英文)
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网网址频道新版上线 欢迎访问
dongzg101 2012-1-7 16:36
科学网网址频道新版上线 欢迎访问 业有所长,术有专攻。在现代科学研究领域,更是如此。如果您是一位已经颇有建树的研究人员,对自己领域内的研究机构、期刊等可能并不陌生。但是,如果您是一位刚刚涉足科研不久的研究人员,或者您虽然已经在本领域有所建树,却又想了解一下其他领域的情况,您该从何下手呢? 科学网网址频道( http://sites.sciencenet.cn/ )将成为您的得力助手。在此,您可以轻易地找到您需要的研究机构、大学、期刊、课题组等网址。改版后的科学网网址频道内容更为丰富,布局更加合理。主体分为10大类: 综合类:中外各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综合性科技期刊,科学新闻/科普网址 大学类:中外各大学网址 八大领域类:包括生命科学、医学科学、化学科学、工程材料、信息科学、地球科学、数理科学、管理综合。每一大领域下再细分二级领域,在每一个二级领域里,提供研究机构、组织/学会、实验室、课题组、期刊、科学新闻/科普、论坛/博客/社区等7个方面的网址。 除此之外,新版网址频道还提供热门论坛、科研类软件、基金申请、实用查询等方面的网址。我们期望,科学网网址频道能为您的科研生涯助上一臂之力! 科学网网址频道 http://sites.sciencenet.cn/
1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国梦与回国梦
热度 2 benlion 2012-1-7 16:10
出国梦与回国梦 - 这两个梦,我都同时在1991年10月发表的那篇短的专论“科学的结构与中国的未来”里。 我出国的梦想,当时是实现系统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工程这个领域在学术界发展起来。回国的梦想,现在是实现这个领域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发展,能否圆梦就看多种因素集结的机遇。 国内与海外,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环境,对同一个人和同一件事的评估方法和游戏规则不同,适合于海外的未必适合于国内,在海外欣赏的未必在国内被欣赏,同理,反过来也是一样。 在国内与海外,成功的模式和对什么是成功的观点也不同。 国外可能是在科学上的理论、方法、技术的创新能力得到激励与赏识,国内可能更多是社会交往能力和管理、职务、财富、名声等是主要衡量标准。 科学上的发现,技术上的发明,设计上的创新属于根本,管理、职务、财富、名声等应该属于回报,正是这种机制导致了欧美、日本等的创新创业成果层出不穷。 回国一些情况是再上一层次的追求或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管理职务和业界的层次、创业经商的机遇和拓展业务空间等。对于高技术含量的应用研究,因已经没有当时三钱那样在海外直接接触核心技术的那种机会,在国内却可以自己投入和申请政府资助来开发这些先进技术。 故而,建立一种激励创新创业落在实处的机制和氛围至关重要。 有感于 - 我的“美国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0052do=blogid=526577 )
个人分类: 2012|2785 次阅读|7 个评论
2006-2011年我的研究领域:科学计量学、医学信息学
xupeiyang 2012-1-6 08:08
2006-2011年我的研究领域:科学计量学、医学信息学 我的学生和团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发表的论文: 2003_2007年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药理学和药剂学领域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分析.pdf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国内外文献分析研究.pdf CochraneEPOC系统评价原始研究证据来源数据库及其检索策略分析.pdf GoPubMed用于医学科技查新的信息分析.pdf GoPubMed与WebofKnowled_省略_工具AnalyzeResult.pdf NSTL网络服务系统培训课件的设计与研制.pdf WebofKnowledge在医学信息分析评价研究中的应用.pdf 德国医学信息学研究现状.pdf 国际表观遗传学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pdf 国际单克隆抗体研究文献分析.pdf 国际人体肝移植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pdf 国际血友病合并HIV的应对策略.pdf 国内外灾害医学现状及发展展望.pdf 国外卫生政策研究网站资源及其特点.pdf 国外卫生政策研究文献数据库来源及其特点.pdf 国外专利文本挖掘可视化工具研究.pdf 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pdf 基于PubMed数据库临床肺移植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pdf 基于PubMed数据库临床心脏移植研究10年文献计量学分析.pdf 基于SJR数据库的巴西_印度_韩国_中国科技论文比较分析.pdf 基于文献的1918年西班牙流感中国疫情分析.pdf 甲型H1N1流感疫情进展与应对策略综述.pdf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的一些探讨.pdf 精神分裂症研究进展.pdf 欧盟突发传染病应对框架及英法两国的应对体系研究.pdf 美国国家科研资源中心_NCRR_战略计划及对发展我国转化医学的思考.pdf 评价学术影响力的引证分析指标研究综述.pdf 全球狂犬病流行概况及其防制策略.pdf 世界卫生组织传染病监控应对体系的评估.pdf 网络计量学研究的现状与进展.pdf 网络计量学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探讨.pdf 卫生政策研究领域文献信息分析的初步研究.pdf 卫生政策研究领域系统综述整合初步研究.pdf 我国信息组织相关文献计量分析.pdf 我国医学信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总体设计与构想.pdf 信息可视化在医学文献分析中的初步应用理论研究.pdf 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的优选与学术行为特点的国内外比较.pdf 药物研发过程中药学信息的利用.pdf 药学数据库资源的分类及其利用策略.pdf 医疗卫生领域知识服务与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pdf 医学科技查新与信息分析评价.pdf 医学科技查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对策.pdf 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的作用与方法.pdf 医学文献引证分析工作流程规范化探讨.pdf 医学院校信息素养教育情况调查研究.pdf 依托NSTL做好医药卫生参考咨询服务.pdf 应用引文分析的实例研究.pdf 营养膳食对健康影响研究项目的查新分析.pdf 知识管理理论模型与结构模型的比较研究.pdf 知识堂_医学信息学基本概念_1_.pdf 知识堂_医学信息学基本概念_2_.pdf 知识堂_医学信息学基本概念_3_.pdf 中国大陆H5N1亚型人禽流感流行病学分析.pdf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模式的探讨.pdf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2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1-2005年我的研究领域:检索查新、信息分析、网络信息
xupeiyang 2012-1-6 07:54
2001-2005年我的研究领域:检索查新、信息分析、网络信息 我的学生和团队取得的研究成果 发表的论文: _十五_期间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建设与发展的思考.pdf _网络信息分类系统_标准研讨会简况.pdf _中图法_医学专业分类表_的编制技术.pdf PubMed检索系统中文在线学习指导的设计与开发.pdf PubMed收录SARS文献统计分析.pdf PubMed智能检索的实现.pdf 创新药物科技项目的查新鉴证.pdf 对2001_2004年SCI收录我院校论文的统计与分析.pdf 肝癌研究进展.pdf 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pdf 国际化中药标准研究项目的查新检索策略和文献分布.pdf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的查新鉴证.pdf 国外互联网医学信息评价工作的进展.pdf 互联网医学信息资源利用和评价的调查研究.pdf 互联网医学信息资源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构建和应用.pdf 互联网医学信息资源评价现状.pdf 如何解决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咨询的滞后问题.pdf 如何做好医学科技查新.pdf 网络信息分类标准研究进展.pdf 网络信息咨询研究新进展.pdf 卫生部重点临床医学科研查新项目的特点和问题.pdf 医学科技查新咨询工作中的情报对比分析.pdf 医学科技快讯的特点和作用.pdf 医学信息工作的新特点与高要求.pdf 重大科技项目查新的文献鉴证.pdf
个人分类: 知识组织|2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1996-2000年我的研究领域:文献标引、信息检索、科技查新
xupeiyang 2012-1-5 14:58
1996-2000年我的研究领域:文献标引、信息检索、科技查新 发表的论文: 1996年MeSH新主题词的使用规则.pdf 1997年_MeSH_新主题词及其使用规则.pdf MEDLARS系统化学和药学文献的标引与检索.pdf 关于_中图法_R医药卫生_的修订意见及讨论.pdf 国内外主要生物医学科技信息检索系统收录中国生物医学期刊的情况.pdf 国外医学信息学研究动向.pdf 抗癌药文献的主题标引与检索方法.pdf 生物科学文献的标引与检索.pdf 生物医学期刊主题标引的原则与方法.pdf 细胞凋亡和肥胖研究主题的文献分布.pdf 医学期刊论文主题词的标引原则与方法.pdf 医学文献计量分析研究进展.pdf 医学相关学科文献集中分类的原则与方法.pdf 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与查新咨询工作.pdf 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工作的重要性及其相关问题.pdf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检索系统_1995年版概貌.pdf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检索系统_文献处理的原则与方法.pdf 综合征文献的标引与检索方法.pdf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2655 次阅读|0 个评论
1991-1995年我的研究领域:文献标引、信息检索、知识组织
xupeiyang 2012-1-5 14:20
1991-1995年我的研究领域:文献标引、信息检索、知识组织 发表的论文: MEDLARS系统疾病文献的标引与检索.pdf MEDLIND系统肿瘤文献的标引与检索.pdf MEDLINE系统艾滋病文献的标引与检索.pdf MEDLINE系统免疫和生物因子文献的标引与检索.pdf 标引工作的标准化.pdf 第五次全国主题标引研讨会概况.pdf 对科研课题查新工作的体会和思考.pdf 科技情报检索期刊质量要求已重新制订.pdf 美国_化学文摘_的标引质量.pdf 我国信息工作标准化的现状与发展.pdf 医学期刊论文的主题标引.pdf 知识组织领域的新进展与动态.pdf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检索系统_试验版_.pdf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3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对2011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回顾及展望
whyhoo 2012-1-4 23:14
辞旧迎新,盘点 2011 年我国在社会管理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及存在的问题,展望 2012 年我国社会领域面临的创新任务,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十分有意义。要深刻认识到,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都不会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都将是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扎实工作,步步推进,逐步建立起适合现阶段发展需要的社会治理体系。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部署 (一)把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2011 年 2 月,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深刻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原则、主要任务和实施措施。同时,我们也注意到, 2011 年 10 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战略部署。在短短 8 个月内,中央对社会管理和文化发展做出重要决策,足见两项工作之重要。而且,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强调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同时,也要求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义重大。 (二)紧紧扣住新时期“中心课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新时期的“中心课题”。早在 1990 年,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基于当前国内外形势,邓小平的这个话包含了两方面的涵义: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要把共同富裕问题和利益关系作为中心问题;二是 2010 年底以来,西亚、北非、西欧、北欧等地发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事件,导致这些地区或国家的社会问题凸显,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冲突加剧,社会风险剧增,甚至在一些国家从社会领域传导到政治领域,导致政权更迭。最近,在英国、美国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动荡,究其根源,也是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矛盾激化的结果。这些说明社会管理必须始终把促进社会公正摆在重要位置。 二、从实际出发探索和创新社会管理 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一年来,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成就显著。 (一)完善民意表达机制,协调利益关系 在各地的社会管理创新中,很多地方采取利益协调方式,创新民意表达机制,包括以面对面的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以信息技术促进政务公开,以体制创新建立回应机制,等等,来协调利益关系。有的地方还以“网络问政”、“信访联调”等形式,畅通政府与公众互动沟通渠道;通过专家咨询论证、公众意见征求、重大事项社会听证、市民代表列席市长办公会等形式,搭建公众参与行政决策平台;通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大力强化社会监督、实施重大事项公示等形式,搭建公众参与的监督平台;通过创新公众参与政府重大决策效果评估机制、创新公众参与行风评议机制、创新公众对政府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不断创新公众参与行政评估机制。通过创新利益协调、利益表达的体制机制,完善了政府决策和管理。 (二)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现管理 一年来,我国普遍重视社会服务,有的地方全面打造特色服务体系,实现社区、企业、会所等有关各方的互动共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疾病康复模式。还有的地方建设农民公共服务中心,把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纳入民心工程,建立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采取市级补助、区县配套的方式,多方筹集资金,推进建设工作。 (三)改革流动人口管理方式,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这方面的探索主要有:一是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管理,把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与管理纳入实有人口管理体系,纳入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范畴。二是积极破解户籍制度难题。如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彻底破除城乡居民身份差异,推进户籍、居住一元化管理,充分保障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三是发挥社会组织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作用,广泛吸收外来人口参加社会管理。一些地方在社会管理中还不断创新,有意识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四)探索城乡社区治理模式,做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 一些地方紧紧围绕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务全方位”的目标,建立社区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机制,理顺政社关系,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在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 (五)完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一是通过风险评估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如遂宁市率先建立和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贵州省铜仁地区建立了风险评估工作机制,破解了征地拆迁工作中的难题。二是不断创新应急管理思路,破解应急管理工作难题,强化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置,逐步建立城市应急管理的长效和常态机制。此外有的地方还在优化基层风险管理机制上出新。 (六)优化体制机制,提高社会管理效率 改革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如上海对原来的政务受理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从政府职能定位的角度看,该取消的取消,该精简的精简,该优化的优化。同时,在基层社区建设“一门式”受理服务中心,把凡是涉及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为社区老百姓服务的事务,“以进入为原则,不进入为例外”,通过承诺制、零缺陷和责任追究制的设定,政府为社区百姓服务的便捷度、透明度和亲和度大大提高。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探索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社会上不乏“今后 30 年中国将以社会建设为中心”的提法,也有人对当前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存有疑虑,把社会管理顶层设计仅仅视为组织体系设计的观点不乏其例;一些基层干部感觉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压力太大;有干部提醒要避免“信访不信法”问题;干部们担心自己所在地区开展的社会管理创新流于形式;考核干部的指标过多,诸如民生、环境、上访等,多是一票否决,既给干部们带来了压力,也给放手大胆工作带来阻力;基层干部担心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族群关系难以处理,等等。这些,都是未来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笔者的基本观点是:中国乃至世界正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涉及社会管理问题,诸如群体事件等,决策咨询和政策研究部门应更多地思考其深层次原因,有些可以从人的基本发展、民族的基本价值和国家的基本战略、全球化的体制机制等出发来审视,有些需要从发展方式、财政体制、行政体制、人事体制、户籍制度等来分析。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管理问题绝不仅仅是社会领域的事情,它实际上涉及战略布局、战略思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行政体制、财政体制、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等因素,若要真正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就必须综合研究和分析涉及当前社会管理问题背后的各种深层次问题,找到造成社会失序的症结。 三、 2012 年:把文化发展与社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一)把握好社会生活秩序与文化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 2012 年,贯彻中央的战略部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有关部门在理论上深入探索社会秩序建设和文化价值体系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政策上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把人们的社会活动与文化价值统一起来,把人们的精神生活和行为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为一体,使现实生活中的个体更加有教养、有品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和善,社会生活更加有秩序和充满活力。 社会与文化是统一整体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中国这样一个历经数千年、已经形成自己的悠久历史和固有文化的国家,社会与文化的关系、各种社会事务,就如同一件精密的仪器,各个部件由于分工而专门化,这使得社会变革和社会政策调整,必须考虑到在整体变动思路下全面协调各种体制机制,换句话说,需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既包括行政意义上的高端行政机构的设计,更包括从整体上考虑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关联和变动。社会的基础是凝聚社会成员的文化价值。历史地看,任何社会制度和体制都是文化价值的外化。纵观历史和放眼世界,不同的宗教、文化价值,决定了不同的制度体系。 社会有机体与文化价值统一于社会生活这一整体和系统。首先,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就是衣、食、住、行。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次,社会组织以精神为基础。从社会人类学的理论和国际经验看,社会生活的较高层次是精神生活,人们通过社会组织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社会组织的原则诸如信仰、习俗、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法律规范等都构成了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亲近的事,诸如社会成员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家庭、社区、学校、工作单位、社会组织等。个体自觉不自觉地按照社会大多数成员的预期行为,形成了现实的社会秩序,这是社会治理的最基础形态,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形态。 (二)让文化通过社会生活发挥其规范和凝聚作用 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社会问题。任何社会,只有扬善抑恶,才能保持社会秩序。社会问题实质上是文化问题。文化价值失衡会演变为社会个体的生存困境。从 2011 年发生的一系列社会事件来看,道德沦丧和主流价值缺失已经波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道德沦丧和主流价值缺失,类似小悦悦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在任何社会成员身上。首先,社会问题实质上是文化问题。文化失调表现为社会中各个人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原有文化基础的社会秩序出现变动,反映在各个人心理上的就是浮躁、焦虑、忧郁、不安等。社会学把这类问题叫做主观社会问题。这几年来一些突发事件出现了燃点低的特点,很小的事件会引发很大的风波,就是与主观社会问题有关。其次,主观社会问题,如内心的浮躁、焦虑、忧郁、不安等迫使个体不断寻求解脱办法。理想的结果是,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按照一定办法把问题解决。这样,就个人而言,可以从烦恼、郁闷、焦虑中得到解脱;就社会而言,社会问题得以解决;就文化而言,文化得到了重新调适,适应了新的社会生活环境,形成新的社会秩序。 (三)在社会生活中实现文化价值和社会秩序有机统一 2012 年,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如何把握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亲近的事,其意义不亚于在“十一五”初期考虑如何把经济建设与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就社会和文化而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亲近的事情是什么?仔细考虑,不外乎个人的心理满足、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等。 学术理论界需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界限,从深层次进一步解释社会与文化的关联,以及社会生活如何强化文化价值和文化价值如何在社会生活中演变成为习俗和生活习惯等重大理论问题。在任何社会条件下,知识界是社会良心和文化价值最重要的载体之一。知识界的文化水准,大致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一般文化水平。中国知识界对中国文化复兴和繁荣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决策咨询和政策制定机构需要在政策研究和制定过程中,把社会和文化通过规划、项目、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正确的价值观念、行为规则通过各种社会生活不断强化,不断重复,习以为常,成为习俗和习惯。 实务部门需要努力开发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建设不同类型的能够满足群众需求的文化工程、文化项目,吸引公众参与到社区和社会生活中来,在参与的过程中满足个人的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实现社会融合和社会和谐。 发挥个人在社会管理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使个人遵循社会规范,成为社会秩序建设中的基础要素。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社会工程、社会项目吸引个体参与社会生活。通过家庭、社区、工作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各种活动把个人纳入各种社会事务中去。 总之,新的一年,要真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就必须综合研究和分析涉及当前社会管理问题背后的各种深层次问题,尤其是文化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 原文见 http://www.ccps.gov.cn/syzblm/sxlldt/27778.htm
个人分类: 社会|1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可以如此有趣---小麦科普
热度 1 dongzg101 2012-1-4 11:50
科学可以如此有趣---小麦科普 已有 374 次阅读 2011-12-29 16:11 | 系统分类: 图片百科 小麦遗传学研究是遗传学领域一项重要的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艰巨的研究成果可不能等价于枯燥和无聊,研究可以非常有趣,研究成果也可以如此美丽。 小麦是我们最常见的植物,并且在生活中不可或缺,但是小麦本身容易遭到病虫害的侵扰。不得不感叹“小麦活的不容易啊”。 为了减少病虫害,农药是常见的方式,但是农药的残留会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小麦们也不喜欢农药哦 科学家们想到了新的办法。遗传决定基因,既然基因可以改变体质,那么小麦家的家族联姻可能可以改变小麦的体质哦。小麦这相亲约会也是够忙的, 这媳妇的人选可排队呢,小黑麦就是很不错的人选。也是鲍文奎院士为小麦选择的贤内助。 小麦还有一个选择是长穗偃麦草,苗条纤细的身躯,还有各种抗病基因。这个媒人多亏了李振声院士 经过20年努力长穗偃麦草已经子孙成群,并且各个身强体壮。 不要以为我们仅仅是看的图片,我们还是可以妆点生活的图片。 静远嘲风与遗传学会共同创作科普项目,图文版权归静远嘲风所有。由北京市版权局登记备案,盗版必究。
2446 次阅读|3 个评论
做学问的功利主义
xuleiatp 2012-1-2 01:29
忽然想到,从某个角度上说,所有的科研和学说其实也就是努力的去寻找每个科学家和哲学家所“自以为”的观点的证据。当他勉为其难的凑齐了这些不管是不是相对的证据时,他就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了。 一种观点的阐述一个成果的发表,其实都只是某种功利主义的胜利。因为没有绝对的,人们掌控不了绝对,所以尽可能的去寻找相对的东西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然而 相对的东西通常是不那么严谨的,之所以相对顾名思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是不那么绝对的。所以所谓用来支撑论点的证据其实都带着两面性的,一面支撑结 论,另一面也带着被怀疑的空子。 所以,拿这个推论来看现在的人做科研。说某人做的科研很严谨,其实也就是说,他找“证据‘时,那种自以为的私心和功利主义稍微轻一点,但实质却没有任何变化。 同时,我觉得这也给科研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所有的科研都存在漏洞。我同学所说的CNS上的文章有相当部分都是错误的。(虽然说得有点过 激,但我仍然认为是正确的。我的推论科研提供这种过激言论的依据。)进一步的,如果存在漏洞,就存在问题,而提出问题,我认为是做科研,至少是搞生物领域 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远比实验思路的设计重要,实验思路的设计又远比做实验本身重要,做实验远比不做实验偷懒重要,偷懒远比敷衍实验 重要。) 待续。
368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地球科学研究前沿领域
xupeiyang 2011-12-30 07:56
RESEARCH FRONTS RANKINGS IN GEOSCIENCES Sorted by: Citations Papers Citations per Paper Mean Year Fronts 1 - 20 (of 267) Page 1 of 14 View Fronts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Mean Year 1 1/25 DEGREES GLOBAL HYCOM; 1/12 DEGREES; TWO-WAY COUPLED ATMOSPHERE-OCEAN MODELING; PHILEX INTENSIVE OBSERVATIONAL PERIODS; PHILIPPINE ARCHIPELAGO SIMULATED 2 10 5.00 2011.0 2 ARCHAEAN EASTERN YILGARN CRATON; WESTERN AUSTRALIA; WORLD CLASS ST IVES GOLDFIELD; GEODYNAMIC EVOLUTION; WORLD-CLASS GOLD MINERAL SYSTEM 7 53 7.57 2011.0 3 BELLINGSHAUSEN SEA; SEA ICE; SEA-ICE THICKNESS DISTRIBUTION; EAST ANTARCTIC PACK ICE; SNOW THICKNESS DISTRIBUTIONS 5 35 7.00 2011.0 4 CERRO TORO FORMATION (UPPER CRETACEOUS); SUBMARINE CHANNEL-LEVEE EVOLUTION; DEEP-WATER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STRATIGRAPHIC EVOLUTION; DIFFERENTIATE SUBMARINE CHANNEL LEVEE SUBENVIRONMENTS 10 77 7.70 2011.0 5 DIFFUSION DATA; HYDROGEN DIFFUSION; CHARACTERIZING DIFFUSION; DIFFUSION STUDIES; SILICATE MELTS 7 55 7.86 2011.0 6 GONDWANA; EARLY PALEOZOIC ANTARCTIC MARGIN; ARC ACCRETION; VICTORIA LAND; ANTARCTICA 2 10 5.00 2011.0 7 LABORATORY GENERATED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SOA) PARTICLES; ATMOSPHERIC ORGANIC AEROSOL; AEROSOL OXIDATION LEVEL; CARBON OXIDATION STATE; HYGROSCOPIC PROPERTIES 2 21 10.50 2011.0 8 POAMA DYNAMICAL PREDICTION SYSTEM; SEASONAL PREDICTION; TROPICAL PACIFIC SST; ATMOSPHERIC INITIALISATION;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2 13 6.50 2011.0 9 SIMOSUCHUS CLARKI (CROCODYLIFORMES, NOTOSUCHIA); LATE CRETACEOUS; MADAGASCAR; GEOLOGICAL CONTEXT 2 14 7.00 2011.0 10 WEST RUNTON MAMMOTH SITE; WEST RUNTON MAMMOTH (MAMMUTHUS TROGONTHERII); WEST RUNTON FRESHWATER BED; CROMERIAN TYPE SITE; TYPE CROMERIAN 9 63 7.00 2011.0 11 WEST AFRICAN MONSOON; WEST AFRICAN CLIMATE SYSTEM; WEST AFRICAN PRECIPITATION; WEST AFRICAN REGION; AFRICAN MONSOON MULTIDISCIPLINARY ANALYSIS 7 55 7.86 2010.8 12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BIOGENIC SILICA-DIATOM PRIMARY PRODUCTION-NITRATE UPTAKE; EQUATORIAL PACIFIC NEW PRODUCTION; EQUATORIAL PACIFIC DIATOMS EXPOSED; EQUATORIAL PACIFIC 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 HNLC EQUATORIAL PACIFIC 16 238 14.88 2010.7 13 LUNAR IMPACT BASINS DETECTED; MOON MINERALOGY MAPPER; LUNAR COVERAGE; RELATED LEVEL 1B PRODUCTS; NEAR-INFRARED IMAGING SPECTROSCOPY DATA 3 31 10.33 2010.6 14 AERODYNE HIGH-RESOLUTION AEROSOL MASS SPECTROMETER;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HIGHLY TIME-RESOLVED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TMOSPHERIC SUBMICRON PARTICLES; TWO UK CITIES 2 28 14.00 2010.5 15 CROPLAND NET ECOSYSTEM CARBON BUDGET NECESSARY MEASUREMENT ASSESSMENT; CROPLAND GREENHOUSE GAS BALANCE; EUROPEAN CROPLAND RESPIRATION; EUROPEAN CROP SITES; MANAGEMENT EFFECTS 8 99 12.38 2010.5 16 EYJAFJALLA VOLCANO ASH CLOUD; 16 APRIL 2010 MAJOR VOLCANIC ASH PLUME; AERONET PHOTOMETER OBSERVATIONS; AIRBORNE OBSERVATIONS; MAY 2010 2 19 9.50 2010.5 17 GLOBAL ATMOSPHERIC ICE NUCLEI DISTRIBUTION-CLIMATE IMPACT PREDICTIONS; MINERAL DUST AEROSOL; COLD CLOUD FORMATION;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2 25 12.50 2010.5 18 GREAT 2010 CHILE EARTHQUAKE; 27 FEBRUARY 2010 CHILE (M-W 8.8) EARTHQUAKE; 2010 MAULE EARTHQUAKE SLIP CORRELATES; 8 MAULE EARTHQUAKE; SOUTH CENTRAL CHILE 6 66 11.00 2010.5 19 INTERNATIONAL URBAN ENERGY BALANCE MODELS COMPARISON PROJECT; URBA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TEGRATED WRF/URBAN MODELLING SYSTEM; FIRST RESULTS; PHASE 1 2 19 9.50 2010.5 20 MARINE BOUNDARY LAYER; SUBTROPICAL SOUTHEAST PACIFIC; REGIONAL EXPERIMENT (VOCALS-REX); VAMOS OCEAN-CLOUD-ATMOSPHERE-LAND; DIURNAL CYCLE 2 20 10.00 2010.5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1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环境/生态学研究前沿领域
热度 1 xupeiyang 2011-12-30 07:34
RESEARCH FRONTS RANKINGS IN ENVIRONMENT/ECOLOGY Sorted by: Citations Papers Citations per Paper Mean Year Fronts 1 - 20 (of 230) Page 1 of 12 View Fronts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Mean Year 1 CHATEAUGUAY RIVER WATERSHED; CHATEAUGUAY RIVER AQUIFERS; GROUNDWATER RECHARGE ASSESSMENT; GROUNDWATER FLOW; CANADA-UNITED STATES 3 23 7.67 2011.0 2 CO2 STORAGE; GERMANY; KETZIN; CO2-INJECTION WELL KTZI 201;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3 12 4.00 2011.0 3 CONSERVATION END; CONSERVATION PRACTIC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MEAN END; ETHICAL PLURALISM 4 18 4.50 2011.0 4 FARMING PRACTICES; ADDRESS SOIL DEGRADATION; EUROPEAN UNION POLICIES; POLICY RESPONSES; ANALYTICAL FRAMEWORK 2 12 6.00 2011.0 5 GENETICALLY MODIFIED OIL SEED RAPE; HERBICIDE RESISTANT OILSEED RAPE (BRASSISCA NAPUS);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AGRICULTURE-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S)-UP-SCALING 5 25 5.00 2011.0 6 INDIVIDUAL NAPHTHENIC ACIDS; OIL SANDS PROCESS WATER; WATER SAMPLES; ALBERTA; MEASURED 2 13 6.50 2011.0 7 PARTHENOGENETIC MARMORKREBS (DECAPODA, ASTACIDA, CAMBARIDAE); ESTABLISHED MARMORKREBS; FRESHWATER AQUARIUM TRADE; EUROPEAN FRESHWATER ECOSYSTEMS; FIRST EVIDENCE 3 15 5.00 2011.0 8 PUERTO RICAN ELFIN CLOUD FOREST; COSTA RICAN CLOUD FOREST; PASSIVE FOG GAUGES; ESTIMATE FOG WATER CONTRIBUTIONS; SUBTROPICAL RIDGE TOP CLOUD FOREST 8 71 8.88 2011.0 9 STRATEGIC ADAPTIVE MANAGEMENT; ADAPTIVE ECOSYSTEM MANAGEMENT; LARGE SAVANNA PROTECTED AREA; FRESHWATER PROTECTED AREAS; CRITICAL ASSESSMENT 2 10 5.00 2011.0 10 EASTERN MEDITERRANEAN SEA; STRATIFIED OLIGOTROPHIC MEDITERRANEAN SEA; EASTERN MEDITERRANEAN PHOSPHORUS LIMITED; ELEMENTAL STOICHIOMETRY; DEEP SILICON MAXIMA 4 30 7.50 2010.7 11 HUMAN-INDUCED RAPID ENVIRONMENTAL CHANGE; PERMANENTLY INVADED BIOTIC SYSTEMS; EVOLUTIONARY PRINCIPLES; ECO-EVOLUTIONARY MANAGEMENT; CONCILIATION BIOLOGY 4 28 7.00 2010.7 12 EVOLUTIONARY ECOLOGY; CHEMICAL ECOLOGY; PLANT DEFENCE; INDUCED RESISTANCE; PLANT TRAITS 5 57 11.40 2010.6 13 MODEL ADAPTIVE RADIATION; EQUILIBRIUM SPECIATION DYNAMICS; ISLAND LIZARDS; PHYLOGENETIC INSIGHTS; ECOLOGICAL OPPORTUNITY 3 24 8.00 2010.6 14 NATIONAL LEVEL INTEGRATED LAND DEGRADATION MONITORING-ASSESSMENT;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LAND MANAGEMENT SUSTAINABILITY; COMBAT LAND DEGRADATION; ASSESSING DRYLAND DEGRADATION 13 228 17.54 2010.6 15 PRYMNESIUM PARVUM ACUTE TOXICITY; PRYMNESIUM PARVUM BLOOM TERMINATION; FISH-KILLING PRYMNESIUM PARVUM BLOOMS; FACTORS INFLUENCING PRYMNESIUM PARVUM POPULATION DYNAMICS; FACTORS INFLUENCING ALLELOPATHY 10 73 7.30 2010.6 16 CROPLAND NET ECOSYSTEM CARBON BUDGET NECESSARY MEASUREMENT ASSESSMENT; CROPLAND GREENHOUSE GAS BALANCE; EUROPEAN CROPLAND RESPIRATION; EUROPEAN CROP SITES; MANAGEMENT EFFECTS 8 99 12.38 2010.5 17 INTRASPECIFIC FUNCTIONAL VARIABILITY; FUNCTIONAL TRAITS; GROWTH-MORTALITY TRADE-OFF; TROPICAL TREES; EXTENT 2 18 9.00 2010.5 18 NANOSILVER IONS; ESCHERICHIA COLI CELLS; BIOFILM CULTURES; ANTIBACTERIAL ACTIVITY; INTERACTIONS 2 21 10.50 2010.5 19 SOIL ORGANIC MATTER-C-3-C-4 VEGETATION CHANGE MICROBIAL BIOMASS TURNOVER C-13 FRACTIONATION-PREFERENTIAL SUBSTRATE UTILIZATION CONSIDERATIONS; DEAD ORGANIC MATTER 2 16 8.00 2010.5 20 NI-B NANOALLOY-DOPED THREE-DIMENSIONAL GRAPHENE MATERIAL; LAYERED GRAPHENE-ARTIFICIAL PEROXIDASE-PROTEIN NANOSTRUCTURE; REDUCED GRAPHENE OXIDE; LAYERED GRAPHENE/QUANTUM DOTS 5 122 24.40 2010.4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1969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1年工程学研究前沿领域
xupeiyang 2011-12-30 07:31
RESEARCH FRONTS RANKINGS IN ENGINEERING Sorted by: Citations Papers Citations per Paper Mean Year Fronts 1 - 20 (of 629) Page 1 of 32 View Fronts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Mean Year 1 CANOPY SPECTRAL INVARIANTS; NEW CONCEPT; REMOTE SENSING; FOREST TYPES; HYPERSPECTRAL DATA 2 7 3.50 2011.0 2 COLLECTING AEROSOLIZED BACTERIA; BIOAEROSOL SAMPLERS; FLUORESCENT TRACER; INVESTIGATION; EFFICIENCIES 2 6 3.00 2011.0 3 CONCRETE INCORPORATING TIO2 NANOPARTICLES; FLEXURAL STRENGTH; ZINC DIOXIDE NANOPARTICLES; SPLITTING TENSILE STRENGTH;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3 12 4.00 2011.0 4 COUPLING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PERMANENT MAGNET MOTOR; PERMEANCES NETWORK;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NDUCTION MOTORS 2 6 3.00 2011.0 5 DQF-COSY NMR EXPERIMENTS; DQF-COSY NMR SPECTRA; AMPLITUDE MODULATION; PHASE MODULATION; THEORY 2 6 3.00 2011.0 6 EXCITED STATE INTRA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 PROCESS LUMINESCENT CHEMOSENSOR; NOVEL IMIDAZOLE DERIVATIVES USED;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SYNTHESIS; ORTHOMETALATED PHENYLIMIDAZOLE LIGANDS SUBTLE TURNING 5 25 5.00 2011.0 7 FINITE BINARY STOCHASTIC MATERIALS; MORPHOLOGICALLY COMPLEX OBJECT; ELECTROMAGNETIC SCATTERING; FUNDAMENTAL CONCEPTS; COMMON MISCONCEPTIONS 2 8 4.00 2011.0 8 HARMONIC FREQUENCY RANGE; 9 KHZ; POWER QUALITY; METHODS 2 6 3.00 2011.0 9 KIEV'S RESEARCH REACTOR WWR-M; RESEARCH REACTOR IRT-SOFIA PRIOR; DECOMMISSIONING PLANNING; PARTIAL DISMANTLING; PROGRESS 2 6 3.00 2011.0 10 LABORATORY AUTOMATION APPLICATIONS; MULTIPLEXED CLINICAL ANALYSIS; MOLECULAR ANALYSIS; MICROFLUIDIC CARTRIDGE SYSTEM; STEM CELL BIOENGINEERING 4 20 5.00 2011.0 11 LARGE ANTIMONY MINE; CHINA; SUPER-LARGE SB DEPOSIT AREAS; VICINITIES; MERCURY 2 6 3.00 2011.0 12 LARGE VOLUME UNDERWATER NEUTRINO TELESCOPES; LARGE VOLUME NEUTRINO TELESCOPE; HOU RECONSTRUCTION SIMULATION (HOURS); COMPLETE SIMULATION; RECONSTRUCTION PACKAGE 2 7 3.50 2011.0 13 NEW HYBRID MULTILEVEL INVERTER FED INDUCTION MOTOR DRIVE; H-BRIDGE CURRENT SOURCE PARALLEL RESONANT INVERTER; SINGLE PHASE VOLTAGE SOURCE INVERTER; LLC SERIES RESONANT HIGH-FREQUENCY SINUSOIDAL POWER SUPPLIER 7 32 4.57 2011.0 14 SI-28 SPHERES; HIGHLY ENRICHED SI-28; AVOGADRO SPHERES; SI-28 CRYSTAL; AVOGADRO CONSTANT 8 37 4.63 2011.0 15 SLENDER TEXTILE REINFORCED CONCRETE BRIDGE; PEDESTRIAN BRIDGE; LOAD-BEARING BEHAVIOR; DURABILITY 2 8 4.00 2011.0 16 VENDOR-BUYER INTEGRATED INVENTORY SYSTEM; EOQ/EPQ INVENTORY MODELS; TWO BACKORDERS COSTS; ARITHMETIC-GEOMETRIC INEQUALITY; ANALYTIC GEOMETRY 2 8 4.00 2011.0 17 INTERATOMIC COULOMBIC DECAY FOLLOWING PHOTOIONIZATION; INTERATOMIC ELECTRONIC DECAY PROCESSES; ELECTRON-TRANSFER-MEDIATED DECAY; TRIPLY IONIZED STATES; MULTIPLY IONIZED CLUSTERS 4 40 10.00 2010.7 18 ICE-FREE NANOSTRUCTURED SURFACES; SUPERHYDROPHOBIC ALUMINUM SURFACES; ROUGH HYDROPHOBIC COATINGS; IMPACTING WATER DROPLETS; ICE-RELEASING PROPERTIES 3 20 6.67 2010.6 19 PSO BASED ENERGY MANAGEMENT STRATEGY; DUAL ENERGY STORAGE SYSTEMS; UPFC; NEW BIDIRECTIONAL SOFT-SWITCHING MULTI-INPUT DC-DC CONVERTER;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3 32 10.67 2010.6 20 TWO-DIMENSIONAL UNSTEADY FORCED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POWER-LAW FLUIDS; NEWTONIAN FLUIDS; SQUARE CYLINDER; SEMI-CIRCULAR CYLINDER 3 19 6.33 2010.6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1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经济学研究前沿领域
xupeiyang 2011-12-29 13:55
RESEARCH FRONTS RANKINGS IN ECONOMICS BUSINESS Sorted by: Citations Papers Citations per Paper Mean Year Fronts 1 - 20 (of 176) Page 1 of 9 View Fronts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Mean Year 1 DUTCH 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 WAGES; AGING 2 10 5.00 2011.0 2 ECONOMIC RESILIENCE; EVOLUTIONARY APPROACH; REGIONS; ADAPTATION; ADAPTABILITY 2 7 3.50 2011.0 3 EXAMINING TECHNICAL CHANGE; RD DEPRECIATION RATES; WAL-MART INNOVATION; LAST CENTURY; PRELIMINARY APPLICATION 3 11 3.67 2011.0 4 FINANCIAL REPORTING ENVIRONMENT; REVIEW; UNDERSTANDING EARNINGS QUALITY; RECENT LITERATURE; PROXIES 2 11 5.50 2011.0 5 GREAT TRADE COLLAPSE; FIRST GLOBAL RECESSION; INTERNATIONAL TRADE; 2008-09 CRISIS; BUSINESS CYCLE COMOVEMENT 5 25 5.00 2011.0 6 MULTILEVEL MIXED-MEASUREMENT IRT ANALYSIS; MIXED-MEASUREMENT ITEM RESPONSE THEORY; UNOBSERVED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SELF-REPORTED EMOTIONS; COVARIATES (MM-IRT-C) 2 6 3.00 2011.0 7 OPTIMAL PRODUCT LINE DESIGN; OPTIMAL HETEROGENEOUS MARKETS;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ENHANCING MARKETING; ENGINEERING 2 7 3.50 2011.0 8 SURGICAL SCHEDULING PROBLEM;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CURRENT RESEARCH; FUTURE OPPORTUNITIES; REDUCING BOARDING 2 7 3.50 2011.0 9 TOURIST SATISFACTION; EMPLOYEE SATISFACTION IMPROVEMENT; TOURIST CHOICE; LEISURE FARMING TYPES; HOT SPRING 2 7 3.50 2011.0 10 REPORTING HEALTH SYSTEM RESPONSIVENESS; CROSS-COUNTRY HEALTH STUDIES; ANCHORING VIGNETTES; USE; RESPONSE SCALE DIFFERENCES 3 14 4.67 2010.6 11 BANK INVOLVEMENT; RELATIONSHIP LENDING; BANK SIZE; LENDING TECHNOLOGIES; SMALL BUSINESS FINANCE 2 13 6.50 2010.5 12 KNOWLEDGE-BASED ECONOMY; "NEW' STRATEGIC LEADERSHIP; CONNECTING PLACE; TOWARD; POLICY 2 12 6.00 2010.5 13 MEASURING SUBJECTIVE EXPECTATIONS; SUBJECTIVE PROBABILITIES; HOUSEHOLD SURVEYS; DEVELOPING COUNTRIES; CRITICAL REVIEW 2 10 5.00 2010.5 14 TOP 100 MULTINATIONAL BANKS; DRIVES FOREIGN EXPANSION; CREDIT REPORTING SYSTEM; BANK LENDING; FINANCIAL CRISIS 2 18 9.00 2010.5 15 BIOLOGICAL OPEN SOURCE; UNNATURAL COUPLING; GLOBAL FINANCE; IMPEDING DISPOSSESSION; ENABLING REPOSSESSION 2 19 9.50 2010.0 16 BULK SHIPPING MARKET; CONTAINER SHIPPING OPERATIONS; EMPIRICAL MODEL; FLEET MIX 2 16 8.00 2010.0 17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BUSINESS MODEL DESIGN; 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STRATEGY; DISCOVERY DRIVEN APPROACH 4 42 10.50 2010.0 18 CAUSES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NEW ECONOMIC GEOGRAPHY; COAGGLOMERATION PATTERNS; EMPIRICS 3 32 10.67 2010.0 19 COMPUTABLE MARKOV-PERFECT INDUSTRY DYNAMICS; ORGANIZATIONAL FORGETTING; LEARNING-BY-DOING 2 19 9.50 2010.0 20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EMPIRICAL PERSPECTIVE; ECONOMIC LENS; ENVIRONMENT 3 25 8.33 2010.0 http://esi.webofknowledge.com/researchfrontranking.cgi?sortby=4option=Rsearch=Economics+%26+Businesssearchby=Fx=30y=10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1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计算机科学研究前沿领域
xupeiyang 2011-12-29 13:20
研究前沿 RESEARCH FRONTS RANKINGS IN COMPUTER SCIENCE 计算机科学 Sorted by: Citations Papers Citations per Paper Mean Year Fronts 1 - 20 (of 302) Page 1 of 16 View 看论文 图表 Fronts 研究前沿领域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Mean Year 1 DENSE MODULE SEARCHING;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NETWORK MEDICINE; NETWORK-BASED APPROACH; HUMAN DISEASE 2 19 9.50 2011.0 2 KNOWLEDGE AWARENESS TOOL; GROUP KNOWLEDGE AWARENESS; FACILITATING PEER KNOWLEDGE MODEL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OUTCOMES; GUIDING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3 13 4.33 2011.0 3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SOFTWARE; MATCHING PACKAGE;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AUTOMATED BALANCE OPTIMIZATION; MCMCPACK 2 7 3.50 2011.0 4 FORMATIVE ASSESSMENT-BASED MOBILE LEARNING APPROACH;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INSTRUCTIONALLY SUPPORTED LEARNING; LEARNING CHINESE; LEARNING ATTITUDES 15 124 8.27 2010.6 5 STRUCTURALLY SIMILAR PROTEIN BINDING SITE DETECTION LOCAL STRUCTURAL ALIGNMENT PROBIS ALGORITHM; RCSB PROTEIN DATA BANK; REDESIGNED WEB SITE; WEB SERVICES 3 43 14.33 2010.6 6 BROADLY APPLICABLE 3-D NEURON TRACING METHOD; NEURONAL MORPHOLOGY; IMPROVED AUTOMATED TRACING; AUTOMATED RECONSTRUCTION; LARGE-SCALE BIOLOGICAL IMAGE DATA SETS 10 110 11.00 2010.5 7 CLUSTERING ORDERS; MAGNITUDE FASTER; REMOVING NOISE; PYROSEQUENCED AMPLICONS; SEARCH 2 17 8.50 2010.5 8 EPIDEMIC INFLUENZA; EARLY EPIDEMIC GROWTH RATE; ABSOLUTE HUMIDITY; REPRODUCTION NUMBER; (H1N1) 2009 2 26 13.00 2010.5 9 INFINITESIMAL NON-LINEAR COSSERAT THEORY; LINEAR COSSERAT ELASTICITY; GRAIN SIZE LENGTH SCALE ASSUMPTION; WEAKEST CURVATURE CONDITIONS; ENHANCED NUMERICAL 2 13 6.50 2010.5 10 SEQUENCING CANCER GENOMES; GENERATION SEQUENCING; PREDICTING MOLECULAR NETWORKS; FUNCTIONAL GENOMICS; TRASTUZUMAB 2 18 9.00 2010.5 11 SOLVING MULTIPLE-PHASE OPTIMAL CONTROL PROBLEMS; INFINITE-HORIZON OPTIMAL CONTROL PROBLEMS; RADAU PSEUDOSPECTRAL METHOD; GAUSS PSEUDOSPECTRAL METHOD; DIRECT TRAJECTORY OPTIMIZATION 2 11 5.50 2010.5 12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ALYZE CLASSIFICATION PERFORMANCE; ESTIMATED CLASSIFICATION ERRORS; REAL DATA SETS; JOINT SAMPLING DISTRIBUTION 3 21 7.00 2010.3 13 HOMOTOPY PERTURBATION TRANSFORM METHOD; HOMOTOPY PERTURBATION METHOD; LAPLACE DECOMPOSITION METHOD; NONLINEAR EQUATIONS; LAPLACE TRANSFORM 4 32 8.00 2010.2 14 WIRELESS AD HOC NETWORKS; DISTRIBUTED LEARNING AUTOMATA APPROACH; CLUSTERED WIRELESS AD-HOC NETWORKS; WIRELESS MOBILE AD-HOC NETWORKS; LEARNING AUTOMATA-BASED COGNITIVE RADIO 4 27 6.75 2010.2 15 HYDROGEN-PERMSELECTIVE MEMBRANE THERMALLY COUPLED REACTOR; HYDROGEN STORAGE KINETICS; THERMALLY COUPLED HEAT EXCHANGER REACTOR; HYDROGEN PRODUCTION; HYDROGEN SULFIDE 10 144 14.40 2010.1 16 CELL-BASED MODEL PHARMACOGENOMIC DISCOVERY; COPY NUMBER ANNOTATION; SCAN; SNP 2 40 20.00 2010.0 17 COMPREHENSIVE WEB APPLICATION TOOL; INTEGRATED GENOME BROWSER; FREE SOFTWARE; GENOME-SCALE DATASETS; PROCESSING CHIP-CHIP 2 36 18.00 2010.0 18 COPPERHEAD SNAKE (AGKISTRODON CONTORTRIX) MICROSATELLITE LOCI; SELECT MICROSATELLITE MARKERS; 454 SHOTGUN GENOME SEQUENCE; LARGE SEQUENCING PROJECTS; MODEST AMOUNTS 2 29 14.50 2010.0 19 EDGE-PRESERVING VARIATIONAL MULTICHANNEL IMAGE RESTORATION; EFFICIENT TVL1 ALGORITHM; (LTV)-T-1 IMAGE RESTORATION; EFFICIENT PRIMAL-DUAL METHOD; DEBLURRING MULTICHANNEL IMAGES CORRUPTED 4 36 9.00 2010.0 20 FOURIER DOMAIN CORRELATION TECHNIQUES; TRANSLATION INITIATION COMPLEX EIF4F; DRUGGABLE 'HOT SPOTS'; SMALL MOLECULE INHIBITION; FRAGMENT-BASED IDENTIFICATION 2 34 17.00 2010. http://esi.webofknowledge.com/researchfrontranking.cgi?sortby=4option=Rsearch=Computer+Sciencesearchby=Fx=25y=12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2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临床医学研究前沿领域(79个)
xupeiyang 2011-12-29 12:24
研究前沿 RESEARCH FRONTS RANKING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 Sorted by: Citations Papers Citations per Paper Mean Year Fronts 1 - 20 (of 1677) Page 1 of 84 View 论文 图示 Fronts 研究前沿领域 Papers 文献量 Citations 引用量 Citations Per Paper 篇均引用量 Mean Year 年份 1 18 NEPHRONOPHTHISIS ASSOCIATED CILIOPATHY DISEASE GENES; CILIOPATHY SPECTRUM; GENERATION SEQUENCING STRATEGY; DNA POOLING; RELATED CILIOPATHIES 3 16 5.33 2011.0 2 40 TYPE 2 DIABETES RISK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GENETIC RISK RECLASSIFICATION; 10 GENOMIC LOCI INFLUENCE HEMOGLOBIN A(1C) LEVELS; 50 YEARS; COMMON VARIANTS 2 13 6.50 2011.0 3 8P12 LUMINAL B BREAST CANCER; COMMON LUMINAL B BREAST CANCER ONCOGENE; DIFFERENTIALLY REGULATES LUMINAL; ZNF703 GENE AMPLIFICATION; HUMAN MAMMARY EPITHELIUM 2 8 4.00 2011.0 4 ACUTE OTITIS MEDIA; ANTIMICROBIAL TREATMENT; 2 YEARS;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CHILDREN 2 13 6.50 2011.0 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HEART DISEAS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ERICAN COLLEGE 3 84 28.00 2011.0 6 AMERICAN SURGEONS; SPECIAL REPORT SUICIDAL IDEATION; WORK-HOME CONFLICTS; RELATIONSHIP; BURNOUT 2 10 5.00 2011.0 7 ANTI-RADIATION EFFECTS; TROPOLONE-RELATED COMPOUNDS; UV-PROTECTIVE EFFECTS; AZULENE-RELATED COMPOUNDS; HORMETIC 2 14 7.00 2011.0 8 ANTICANCER DRUG RESISTANCE; TARGETING APOPTOTIC; AUTOPHAGIC PATHWAYS; CANCER THERAPEUTICS; THERAPEUTIC TARGET 2 11 5.50 2011.0 9 BONE MARROW-DERIVED CELL THERAPY ENDOGENOUS CARDIOMYOCYTE PROGENITORS; INTRAMYOCARDIAL STEM CELL INJECTION;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FUNCTIONAL RECOVERY; PROMOTES CARDIAC REPAIR; REVERSE REMODELING 2 12 6.00 2011.0 10 BRAZIL 6 HEALTH CONDITIONS; BRAZILIAN HEALTH SYSTEM; CHILD HEALTH; BRAZIL 2 MATERNAL; BRAZIL 1 3 17 5.67 2011.0 11 BUILDING ACADEMIC HEALTH CENTERS' CAPACITY;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SEARCH POLICY; META-ANALYTIC COMPARATIVE REVIEW; TRADITIONAL CLINICAL EDUCATION; SIMULATION-BASED MEDICAL EDUCATION 3 12 4.00 2011.0 12 CANCER CARE; BIOLOGICALLY TARGETED CANCER THERAPY; CANCER CLINICAL TRIALS; ADVANCE CANCER RESEARCH;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7 39 5.57 2011.0 13 CHILDHOOD ASTHMA ENVIRONMENTAL MICROORGANISM EXPOSURE ASSOCIATION; CORD-BLOOD 25-HYDROXYVITAMIN D LEVELS; CENTRAL EUROPE 4 26 6.50 2011.0 14 CHRONIC CAFFEINE CONSUMPTION PREVENTS MEMORY DISTURBANCE; MEMORY DECLINE; DIFFERENT ANIMAL MODELS; ADENOSINE RECEPTORS; SYNAPTIC PLASTICITY 2 10 5.00 2011.0 15 CHRONIC KIDNEY DISEASE; END-STAGE RENAL DISEASE; KIDNEY FAILURE; PROGRESSION; URINE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 2 11 5.50 2011.0 16 CHRONIC KIDNEY DISEASE; SERUM IPTH; SERUM LEVEL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LCIUM 2 12 6.00 2011.0 17 CILIARY MEMBRANE; ESTABLISH BASAL BODY/TRANSITION ZONE MEMBRANE ASSOCIATIONS; CILIARY GATE FUNCTION; NPHP MODULES COOPERATE; PERICILIARY DIFFUSION BARRIER 3 27 9.00 2011.0 18 CIRCULATING FREE IGF-1; NSCLC PATIENTS; FIGITUMUMAB; DERIVE CLINICAL BENEFIT; PHASE I TRIAL; PRE-TREATMENT LEVELS 2 9 4.50 2011.0 19 COLOR INFORMATION IMPROVE GLOSS CONSTANCY PERFORMANCE; REAL-WORLD ILLUMINATION; PERCEIVED GLOSSINESS; MATERIAL TYPE; VISUAL SEARCH 3 16 5.33 2011.0 20 CONSUMER HEALTH INFORMATICS CURRENT TRENDS;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DATA SYSTEM; HEALTHATM PERSONAL HEALTH CYBERINFRASTRUCTURE; PEDIATRIC PALLIATIVE CARE; HOSPICE CARE 10 42 4.20 2011.0 View Fronts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Mean Year 21 CYSTATIN C;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ATIENTS; HIGHER RISK; CLASSIFY RISK;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COHORT STUDY 2 23 11.50 2011.0 22 DANISH NATIONAL PATIENT REGISTER; DANISH REGISTER; DANISH CIVIL REGISTRATION SYSTEM; DANISH CANCER REGISTRY; CAUSES 4 36 9.00 2011.0 23 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 DEEPLY INFILTRATING PELVIC ENDOMETRIOSIS; DEEP ENDOMETRIOSIS; SURGICAL MANAGEMENT; BOWEL RESECTION 3 17 5.67 2011.0 24 DEVELOPING BRIEF ICF CORE SET VERSIONS; VALIDATING COMPREHENSIVE ICF CORE SETS; IMPROVED FUNCTIONING; POST-ACUTE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GOAL ACHIEVEMENT 3 15 5.00 2011.0 25 DIABETES MELLITUS; PLATELET ABNORMALITIES; COAGULATION; FIBRINOLYSIS 2 9 4.50 2011.0 26 EARLY METFORMIN THERAPY; CIRCULATING SEX STEROIDS; LOW SERUM ADIPONECTIN; STRONGLY ASSOCIATED; ENLARGED ADIPOCYTES 2 8 4.00 2011.0 27 EUTHERIAN MAMMAL X-CHROMOSOME INACTIVATION INITIATION DIVERSE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XIST-CONTROLLED X-CHROMOSOME INACTIVATION; 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 AFFECTS XIST EXPRESSION 4 35 8.75 2011.0 28 EX VIVO T REGULATORY CELLS; TREGS PREVENT GVHD; PROMOTE IMMUNE RECONSTITUTION; UMBILICAL CORD BLOOD; HLA-HAPLOIDENTICAL TRANSPLANTATION 2 16 8.00 2011.0 29 FOXO TRANSCRIPTION FACTORS; PROSTATE CANCER CELLS; PROSTATE CANCER XENOGRAFTS; RESVERATROL INDUCES GROWTH ARREST; RESVERATROL ENHANCES ANTITUMOR ACTIVITY 2 10 5.00 2011.0 30 FOXO TRANSCRIPTION FACTORS; REGULATORY T CELL DEVELOPMENT; REGULATORY T CELL-MEDIATED CONTROL; REPROGRAMMED FOXP3(+) REGULATORY T CELLS PROVIDE ESSENTIAL HELP; CD8(+) T CELL PRIMING; NAIVE MICE 3 26 8.67 2011.0 31 GUT FLORA METABOLISM; HUMAN GUT MICROBIOME; PHOSPHATIDYLCHOLINE PROMOT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NTEROTYPES 2 19 9.50 2011.0 32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PECIFIC MIRNAS; GENE THERAPY;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GENE THERAPY AUGMENTS; GLOBOID CELL LEUKODYSTROPHY; FULLY CORRECTS 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I PHENOTYPE 3 20 6.67 2011.0 33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EPATOCELLULAR CANCER;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COMBINED MODALITY TREATMENT; SURGICAL TREATMENT 3 17 5.67 2011.0 34 HER2-AMPLIFIED BREAST CANCER; BREAST CANCER IDENTIFIED; ARRAY-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DISPLAY DISTINCT MOLECULAR; HIGH-RESOLUTION GENOMIC; GENOMIC SUBTYPES 2 12 6.00 2011.0 35 HEREDITARY HA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MANAGEMENT; TREATMENT 2 17 8.50 2011.0 36 IMPLANT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PERI-IMPLANT DISEASE; SEVENTH EUROPEAN WORKSHOP; PERIIMPLANT DISEASES; CONSENSUS; PERIODONTOLOGY 2 11 5.50 2011.0 37 INSULIN GLARGINE ONCE; NEW-GENERATION ULTRA-LONG-ACTING INSULIN COMPARED; ULTRA-LONG-ACTING BASAL INSULIN; INSULIN DEGLUDEC; TYPE 2 DIABETES 2 9 4.50 2011.0 38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BASAL-BOLUS INSULIN THERAPY; HOSPITALIZED PATIENTS; GENERAL SURGERY (RABBIT 2 SURGERY); TYPE 2 DIABETES 3 20 6.67 2011.0 39 ISCHEM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LEFT VENTRICULAR DYSSYNCHRONY; LEFT VENTRICULAR LEAD POSITION; INTRAVENTRICULAR MECHANICAL DYSSYNCHRONY 2 10 5.00 2011.0 40 ISOLATED 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 MYOCARDIAL FIBROSIS; FRENCH REGISTRY; DISEASE SEVERITY; 105 PATIENTS 2 9 4.50 2011.0 View Fronts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Mean Year 41 KNEE OSTEOARTHRITIS CHROMOSOME 7Q22 SUSCEPTIBILITY LOCU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CONFIRMATION; OSTEOARTHRITIS SUSCEPTIBILITY; GENOME-WIDE ASSOCIATION; GENES MODULATING INTRACELLULAR T3 BIO-AVAILABILITY REVEAL 4 22 5.50 2011.0 42 LARGE-SCALE ASSOCIATION ANALYSIS; 13 NEW SUSCEPTIBILITY LOCI;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WO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NEW LOCUS 3 23 7.67 2011.0 43 LEIDEN EARLY ARTHRITIS CLINIC; PREDICTING ARTHRITIS OUTCOMES-WHAT;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 ANTI-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BODIES; NON-OVERLAPPING REACTIVITIES 3 23 7.67 2011.0 44 LONG-TERM AZITHROMYCIN THERAPY;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SYNDROM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PREVENT CHRONIC REJECTION; LUNG TRANSPLANTATION 2 15 7.50 2011.0 45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 CARDIAC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PROSPECTIVE ELECTROCARDIOGRAM TRIGGERING FEASIBILITY; PROGNOSTIC VALUE; SYSTEMATIC REVIEW 2 16 8.00 2011.0 46 LOWER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KIDNEY DISEASE POPULATION COHORTS; END-STAGE RENAL DISEASE; ACUTE KIDNEY INJURY; COHORT STUDY 2 11 5.50 2011.0 47 MEDICAL EDUCATION; ROTATIONAL APPROACH;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PAST EXPERIENCE; FUTURE POSSIBILITIES 2 9 4.50 2011.0 48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DVANCED BREAST CANCER; DIRECT SERUM ASSAY; MICRORNA-21 CONCENTRATIONS; CIRCULATING MICRORNAS 2 10 5.00 2011.0 49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TARGETED THERAPY; METASTATIC CLEAR CELL RENAL CANCER; CYTOREDUCTIVE NEPHRECTOMY; PLANNED NEPHRECTOMY; SUNITINIB 2 11 5.50 2011.0 50 MITRAL VALVE ENDOTHELIAL CELLS; AORTIC VALVE INTERSTITIAL CELL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INDUCED MYOFIBROBLAST DIFFERENTIATION;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BETA-CATENIN MEDIATES MECHANICALLY REGULATED 2 11 5.50 2011.0 51 MODERATELY ACTIVE CROHN'S DISEASE;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BUDESONIDE 9 MG; DUAL RELEASE MESALAZINE; MAINTAINING REMISSION 2 9 4.50 2011.0 52 MODERN MENINGIOMA IMAGING TECHNIQUES; 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MOLECULAR GENETICS; MENINGIOMAS 2 12 6.00 2011.0 53 MSH6 GERMLINE MUTATIONS; 6 MODEL PREDICTS RISK; PRIMARY GENETIC SCREENING; HEALTH BENEFITS; CANCER HISTORY 2 9 4.50 2011.0 54 MULTIPLE SCLEROSI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ARRIERS; BLOOD-BRAIN BARRIER; DISRUPTION; CHEMOKINES 2 12 6.00 2011.0 55 MUTANT HUNTINGTIN MITOCHONDRIAL FISSION GTPASE DYNAMIN-RELATED PROTEIN-1 BINDING; HUNTINGTON'S DISEASE; MITOCHONDRIAL RECRUITMENT; CRISTAE DISRUPTION INCREASE 4 32 8.00 2011.0 56 NOTCH1 ACTIVATION; NOTCH1 GENE; ONCOGENIC ACTIVATION; IKAROS-DEFICIENT T-ALL; CONSERVED INTERNAL TRANSLATIONAL START SITE 3 19 6.33 2011.0 57 NOVEL TRANSGENIC ZEBRAFISH; MPEG1 PROMOTER TRANSGENES DIRECT MACROPHAGE-LINEAGE EXPRESSION; SIMULTANEOUS INTRAVITAL IMAGING; NEUTROPHIL BEHAVIOUR; INFLAMMATION 2 9 4.50 2011.0 58 ORAL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 ITF2357 (GIVINOSTAT) PHASE 1 TRIAL PHARMACOKINETICS-SAFETY-INDUCIBLE CYTOKINE RESPONSES; SYSTEMIC-ONSET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RHEUMATOID ARTHRITIS 4 29 7.25 2011.0 59 OVARIAN CANCER BIOMARKER PERFORMANCE; OVARIAN CANCER SCREENING TRIAL SPECIMENS; BIOMARKER PANELS; TUMOUR EVOLUTION INFERRED; SINGLE-CELL SEQUENCING 3 18 6.00 2011.0 60 PANDEMIC INFLUENZA VACCINE EFFECTIVENESS; INFLUENZA MONITORING VACCINE EFFECTIVENESS; AS03 ADJUVANTED PANDEMIC H1N1 VACCINE; EUROPE (I-MOVE) MULTICENTRE CASE-CONTROL STUDY; CASE-CONTROL EVALUATION BASED 2 13 6.50 2011.0 View Fronts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Mean Year 61 PHOSPHATE TOXICITY; NEW INSIGHTS; OLD PROBLEM; DUALISTIC ROLE; VITAMIN D 2 10 5.00 2011.0 62 PREVENT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FECTIONS; VETERANS AFFAIRS INITIATIVE; REDUCE TRANSMISSION; RESISTANT BACTERIA; INTENSIVE CARE 2 11 5.50 2011.0 63 PREVENTABLE PATIENT HARM REDUCTION RESEARCH FRAMEWORK; PATIENT HARM RESULTING; MEDICAL DOMAIN; MEDICAL CARE; MEASURABLE NATIONAL SUCCESS STORY 5 45 9.00 2011.0 64 PREVIOUSLY TREATED CHRONIC HCV GENOTYPE 1 INFECTION BOCEPREVIR TREATMENT; UNTREATED CHRONIC HCV GENOTYPE 1 INFECTION; CHRONIC HEPATITIS C; PEGINTERFERON ALFA-2A OR-2B 3 28 9.33 2011.0 65 PREVIOUSLY UNTREATED METASTATIC MELANOMA; ADVANCED MELANOMA; IPILIMUMAB PLUS DACARBAZINE; GP100 PEPTIDE VACCINE; INTERLEUKIN-2 2 8 4.00 2011.0 66 RESVERATROL; CLINICAL TRIALS; CELLULAR MECHANISMS; CANCER PREVENTION; CHEMOSENSITIZATION 3 12 4.00 2011.0 67 RHEUMATISM PROVISIONAL DEFINITION; AMERICAN COLLEGE;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RHEUMATOID ARTHRITIS; CLINICAL TRIALS 2 13 6.50 2011.0 68 SALZBURG SKIING; ALPINE SKIING; ELDERLY; HEALTH BENEFIT; AEROBIC CAPACITY 2 12 6.00 2011.0 69 SEVERE INFLUENZA MANAGEMENT ANTIVIRAL AGENT USAGE; PANDEMIC INFLUENZA 2 21 10.50 2011.0 70 STABLE SYSTOLIC HEART FAILURE RESULTS; SILDENAFIL IMPROVES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FUNCTION;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PDE5 INHIBITION; CLINICAL STATUS 2 13 6.50 2011.0 71 SYSTEMATIC REVIEW; PATIENT CARE; POST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RESIDENT EDUCATION; 16-HOUR DUTY PERIODS 4 22 5.50 2011.0 72 TAU PATHOLOGY; TUBULIN-INDEPENDENT TAU; ALZHEIMER'S DISEASE; DISEASE PATHOGENESIS; FUTURE THERAPEUTICS 2 8 4.00 2011.0 73 TAX UBIQUITYLATION; HTLV-1 BZIP FACTOR INDUCES T-CELL LYMPHOMA; MURINE ADULT T CELL LEUKEMIA; SUPPRESSING HTLV-I TAX-MEDIATED TUMORIGENESIS; THERAPY-INDUCED SELECTIVE LOSS 4 22 5.50 2011.0 74 TGF-BETA 2 INHIBITOR TRABEDERSEN; TGF-BETA-RI KINASE INHIBITOR SD-208 REDUCES; CONTROLLED PHASE IIB STUDY; MELANOMA BONE METASTASES; TARGETED THERAPY 3 19 6.33 2011.0 75 TUMOR PROTEIN 53-INDUCED NUCLEAR PROTEIN 1; MIR-130B PROMOTES CD133(+) LIVER TUMOR-INITIATING CELL GROW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HRONIC HEPATITIS; CIRCULATING MICRORNAS 2 11 5.50 2011.0 76 UNANTICIPATED DIFFICULT AIRWAY MANAGEMENT; PREHOSPITAL EMERGENCY SETTING PROSPECTIVE VALIDATION; 2-YEAR PROSPECTIVE VALIDATION; UNIVERSITY HOSPITAL AIRWAY OUTCOMES; 423 EMERGENCY TRACHEAL INTUBATIONS 4 23 5.75 2011.0 77 UROLOGICAL PATHOLOGY (ISUP) CONSENSUS CONFERENCE; RADICAL PROSTATECTOMY SPECIMENS; INTERNATIONAL SOCIETY; WORKING GROUP 1; WORKING GROUP 4 6 44 7.33 2011.0 78 VERO-CELL-CULTURE-DERIVED TRIVALENT INFLUENZA VACCINE; AS03(A)-ADJUVANTED 2009 INFLUENZA; HEAD-TO-HEAD TRIAL; IMMUNOGENICITY; MULTICENTRE 2 11 5.50 2011.0 79 WOUNDING; HAIR FOLLICLE STEM CELLS; RECRUITING HAIR FOLLICLE KERATINOCYTES; WOUNDING ENHANCES EPIDERMAL TUMORIGENESIS; BASAL CELL CARCINOMAS ARISE; PTCH1(+/-) MICE 4 30 7.50 2011.0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2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化学研究前沿领域(40个)
热度 1 xupeiyang 2011-12-29 12:18
研究前沿 RESEARCH FRONTS RANKINGS IN CHEMISTRY 化学 Sorted by: Citations Papers Citations per Paper Mean Year Fronts 1 - 20 (of 1196) Page 1 of 60 View 论文 图示 Fronts 研究前沿领域 Papers 文献量 Citations 引用量 Citations Per Paper 篇均引用量 Mean Year 年份 1 2-IODOXYBENZOIC ACID; HYPERVALENT IODINE REAGENTS; CARBONYL COMPOUND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2 13 6.50 2011.0 2 4-CARBAMOYLPIPERIDINIUM ACETATE MONOHYDRATE; 4-CARBAMOYLPIPERIDINIUM 2-CARBOXY-4; 1 PROTON-TRANSFER COMPOUNDS; ANHYDROUS 1; 5-DINITROSALICYLIC ACID 3 15 5.00 2011.0 3 BORONIC ACID BUILDING BLOCKS; TOOLS; SELF ASSEMBLY; SENSING; SEPARATION 2 19 9.50 2011.0 4 C4-SELECTIVE C-H ARYLATION; BETA-SELECTIVE C-H BOND ARYLATION; BORONIC ACIDS; ARYLBORONIC ACIDS; THIOPHENES 2 21 10.50 2011.0 5 CATALYTIC Z-SELECTIVE OLEFIN CROSS-METATHESIS; ALLYLIC CHALCOGEN EFFECTS; METATHESIS PARTNER SELECTION; NATURAL PRODUCT SYNTHESIS; GUIDING PRINCIPLES 2 13 6.50 2011.0 6 CDS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S;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GRAPHENE-INCORPORATED NANOCRYSTALLINE TIO2 FILMS; ELECTROSPUN CARBON NANOFIBERS; LOW-COST COUNTER ELECTRODE 2 12 6.00 2011.0 7 DEPROTONATED P-COUMARIC ACID; PHOTOACTIVE YELLOW PROTEIN; EXCITED STATES; POLARIZABLE EMBEDDING; GAS PHASE 2 14 7.00 2011.0 8 DIMENSION-CONTROLLED CHARGE-BY-CHARGE ASSEMBLIES; PLANAR RECEPTOR-ANION COMPLEXES; ANION-DRIVEN CONFORMATION CONTROL; PI-CONJUGATED ACYCLIC OLIGOPYRROLES; ORIENTED SALTS 2 15 7.50 2011.0 9 DIMETHYL SULFOXIDE; ARYL DIMETHYL; KINETICS; MECHANISM; P-DIPHENYL PHOSPHINIC AMIDES 2 21 10.50 2011.0 10 DIRECT NUCLEOPHILIC S(N)1-TYPE REACTIONS; ASYMMETRIC GAMMA ALKYLATION; COOPERATIVE ORGANOCATALYSIS; ALPHA-BRANCHED ENALS; ALCOHOLS 2 16 8.00 2011.0 11 EMERGING ORGANIC CONTAMINANTS; FUTURE RESEARCH; FRESHWATER RESOURCES; RECENT OCCURRENCES; CURRENT STATE 2 10 5.00 2011.0 12 EXCITED STATE INTRA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 PROCESS LUMINESCENT CHEMOSENSOR; NOVEL IMIDAZOLE DERIVATIVES USED;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SYNTHESIS; ORTHOMETALATED PHENYLIMIDAZOLE LIGANDS SUBTLE TURNING 5 25 5.00 2011.0 13 HALOGEN BONDS; PLANAR SUPRAMOLECULAR SYSTEMS; BOTTOM-UP ASSEMBLY; MOLECULAR WAGONS; SURFACE 2 10 5.00 2011.0 14 HIGH-QUALITY HETEROEPITAXIAL NI THIN FILMS; EPITAXIAL RU THIN FILMS; LONG-RANGE ORDERED SINGLE-CRYSTAL GRAPHENE; GRAPHENE GROWTH; SAPPHIRE 2 11 5.50 2011.0 15 HIGHLY ORDERED SINGLE CONJUGATED POLYMER CHAIN ROD MORPHOLOGIES; ANNEALING PROCESS ONE POLYMER CHAIN; WATCHING; TIME 2 13 6.50 2011.0 16 HIGHLY PARA-SELECTIVE COPPER(II)-CATALYZED DIRECT ARYLATION; COPPER(II)-CATALYZED META-SELECTIVE DIRECT ARYLATION; ALPHA-ARYL CARBONYL COMPOUNDS; PHENOL DERIVATIVES; ANILINE 2 12 6.00 2011.0 17 INTERFACIAL STRUCTURE; ELECTRONIC STRUCTURE; EPITAXIAL LAALO3/SRTIO3(001) HETEROJUNCTION; EVOLUTION; INSTABILITY 2 15 7.50 2011.0 18 INTRAMOLECULAR AMINOALKENE HYDROAMINATION; MAGNESIUM-CATALYZED HYDROAMINATION; MAGNESIUM COMPLEXES CONTAINING MULTIDENTATE PHENOXYAMINE LIGANDS; C-H BOND FORMATION; CONCERTED C-N 2 11 5.50 2011.0 19 MICROFLUIDIC MELT EMULSIFICATION; MULTICOMPARTMENT POLYMERSOMES; DOUBLE EMULSIONS; ENCAPSULATION; RELEASE 2 11 5.50 2011.0 20 MOLYBDENUM COMPLEX BEARING PNP-TYPE PINCER LIGANDS LEADS; CATALYTIC REDUCTION; IRON(V) NITRIDE; DINITROGEN; AMMONIA 2 13 6.50 2011.0 View Fronts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Mean Year 21 MULTICOMPONENT LAYER-BASED POROUS COORDINATION POLYMER THIN FILMS; SURFACE CHEMISTRY; DEPOSITION SEQUENCE; 5] TYPE; ORIENTED GROWTH 2 15 7.50 2011.0 22 PALLADIUM-CATALYZED ALLYLIC FLUORINATION; PALLADIUM-CATALYZED ASYMMETRIC SYNTHESIS; ALLYLIC FLUORIDES; BYSTANDING F+ OXIDANTS ENABLE SELECTIVE REDUCTIVE ELIMINATION; ENANTIOSELECTIVE ORGANOCATALYTIC ALPHA-FLUORINATION 4 28 7.00 2011.0 23 POLYELECTROLYTE FUNCTIONALIZED CARBON NANOTUBES; GREEN-LUMINESCENT GRAPHENE QUANTUM DOTS; EFFICIENT METAL-FREE ELECTROCATALYSTS; OXYGEN REDUCTION; ELECTROCHEMICAL AVENUE 2 9 4.50 2011.0 24 POROUS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UNCTIONAL APPLICATIONS; CATALYTIC APPLICATIONS; AU@AG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STABILIZED; BIMETALLIC NANOCRYSTALS 3 26 8.67 2011.0 25 PROTIC IONIC LIQUIDS; POLY(ETHYLENE OXIDE) DISSOLVED; AMPHIPHILICITY DETERMINES NANOSTRUCTURE; ETHYLAMMONIUM NITRATE; CONFORMATION 2 12 6.00 2011.0 26 PROTON-COUPLED ELECTRON TRANSFER REAGENTS; PROTON-COUPLED ELECTRON FLOW; UNDERSTANDING HYDROGEN ATOM TRANSFER; PROTON TRANSFER REACTIONS; MARCUS THEORY 6 56 9.33 2011.0 27 RECOGNIZE/EXTRACT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SPECIFIC CHIRAL INDICES; SPECIFIC CHIRALITY; RATIONAL CONCEPT; SELECTIVE DISPERSION 2 10 5.00 2011.0 28 REDUCED GRAPHENE OXIDE; ELECTRIC CURRENT INDUCED REDUCTION; HIGH 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 ORGANIC PHOTOSWITCHING DEVICES; IONIC LIQUID ELECTROLYTES 2 12 6.00 2011.0 29 RHEOLOGICAL PROPERTIES; PROTEIN FILMS; EMULSION DROPS; COMPLEX INTERFACES; FLEXIBLE PROTEINS 2 10 5.00 2011.0 30 SALICYLBISIMINE CAGE COMPOUND; HIGH SURFACE AREA; SELECTIVE CO2/CH4 ADSORPTION; ON-OFF POROSITY SWITCHING; MOLECULAR ORGANIC SOLID 2 23 11.50 2011.0 31 SELECTIVE SYNTHESIS; SIZE-SELECTIVE SYNTHESIS; N]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VERNIER TEMPLATING; 12-PORPHYRIN NANO-RING 2 19 9.50 2011.0 32 SELF-ASSEMBLED QUANTUM DOT-SENSITIZED MULTIVALENT DNA PHOTONIC WIRES; DNA-BASED PHOTONIC WIRES; SITE-SPECIFIC ASSEMBLY; PROGRAMMABLE POLYAMIDES 2 11 5.50 2011.0 33 SENSING AROMATIC COMPOUNDS; REVERSIBLE PROTEIN-POLYMER CONJUGATION; BENZOBIS(IMIDAZOLIUM)-CUCURBIT URIL COMPLEXES; AQUEOUS SOLUTION; SUPRAMOLECULAR ROUTE 2 12 6.00 2011.0 34 SPINOL-DERIVED PHOSPHORIC ACIDS; ENANTIOSELECTIVE FRIEDEL-CRAFTS REACTION; CATALYTIC ASYMMETRIC TRANSACETALIZATION; KINETIC RESOLUTION; SYNTHESIS 2 10 5.00 2011.0 35 SPIROISOQUINOLINES; SYNTHESIS; PHOTOCYCLOADDITION; (1S,4 ' S,5R)-1-ISOPROPYL-5-METHOXY-2 ',3-DIMETHYL-4,6-DIOXA-2-AZASPIRO HEPT-2-ENE-7,4 '-ISOQUINOLINE]-1 ',3 '(2 ' H,4 ' H)-DIONE 2 10 5.00 2011.0 36 THIRD-ORDER NONLINEAR OPTICAL PROPERTIES; PI-CONJUGATED BIRADICAL MOLECULE INVESTIGATED; THIRD-HARMONIC GENERATION SPECTROSCOPY; BIRADICALOID CHARACTER; THIOPHENE-BASED HETEROPHENOQUINONES 2 9 4.50 2011.0 37 THREE-DIMENSIONAL POROUS METAL ORGANIC FRAMEWORK; TEMPERATURE DEPENDENT SELECTIVE GAS SORPTION; MICROPOROUS METAL-IMIDAZOLATE FRAMEWORK; GAS ADSORPTION PROPERTIES; TETRAZOLE FUNCTIONALIZED AROMATIC CARBOXYLIC ACID 2 14 7.00 2011.0 38 TUNABLE ENERGY LEVELS; LADDER-TYPE FUSED POLY(BENZOPENTALENE) DERIVATIVES; MICROWAVE-ASSISTED TCNE/TCNQ ADDITION; POLY(THIENYLENEETHYNYLENE) DERIVATIVE; DONOR-ACCEPTOR CHROMOPHORES 2 17 8.50 2011.0 39 TWO-PHOTON FLUORESCENT PROBES; METAL-ION-RESPONSIVE FLUORESCENT PROBES; TWO-PHOTON EXCITATION MICROSCOPY; METAL IONS 2 15 7.50 2011.0 40 VENTURI EASY AMBIENT SONIC-SPRAY IONIZATION; DESORP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DETECTING REACTION INTERMEDIATES; MILLISECOND TIME SCALE; LIQUIDS 2 13 6.50 2011.0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2725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1年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研究前沿领域(16个)
xupeiyang 2011-12-29 11:03
RESEARCH FRONTS RANKINGS IN BIOLOGY BIOCHEMISTRY Sorted by: Citations Papers Citations per Paper Mean Year Fronts 1 - 20 (of 556) Page 1 of 28 View 文献 图示 Fronts 研究前沿领域 Papers 文献数 Citations 引用量 Citations Per Paper 篇均引用量 Mean Year 年份 1 ADIPOSE TRIGLYCERIDE LIPASE; MAJOR HEPATIC LIPASE; HIGHLY REGULATED MULTI-ENZYME COMPLEX MEDIATES; CELLULAR FAT STORES; REGULATES TRIACYLGLYCEROL TURNOVER 2 12 6.00 2011.0 2 CIRCADIAN RHYTHMS PERSIST; CIRCADIAN CLOCKS; HUMAN RED BLOOD CELLS; TRANSCRIPTION; EUKARYOTE 2 28 14.00 2011.0 3 DATABASE RESOURCES; BIOLOGICAL PROCESSES; NATIONAL CENTE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ACTOME 2 14 7.00 2011.0 4 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MECHANISMS; ENHANCED 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DIRECT ELECTRON TRANSFER; ELECTRON DONORS; BIOCATHODE MICROBIAL FUEL CELLS 4 22 5.50 2011.0 5 FUNCTIONAL GENOMICS DATA SETS-10 YEARS ON;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BASED FUNCTIONAL GENOMICS EXPERIMENTS; ARRAYEXPRESS UPDATE-AN ARCHIVE; NCBI GEO; MICROARRAY 2 15 7.50 2011.0 6 GUJARATI INDIAN INDIVIDUAL HAPLOTYPE-RESOLVED GENOME SEQUENCING; WHOLE-GENOME MOLECULAR HAPLOTYPING; SINGLE CELLS 2 13 6.50 2011.0 7 HIGH-THROUGHPUT CELL PATTERNING PLATFORM; DROP-ON-DEMAND SINGLE CELL ISOLATION; THREE-DIMENSIONAL IN-VITRO OVARIAN CANCER COCULTURE MODEL; TOTAL RNA ANALYSIS 2 9 4.50 2011.0 8 LATE-NIGHT LIGHT STIMULATION TRIGGERS TSH BETA EXPRESSION; MOLECULAR SWITCH; PHOTOPERIOD RESPONSIVENESS; ACUTE INDUCTION; MAMMALS 2 11 5.50 2011.0 9 LOCAL THERMAL CONTROL; HUMAN CUTANEOUS CIRCULATION; HUMAN SKIN; REFLEX INDUCED CUTANEOUS VASODILATION; SKIN BLOOD FLOW 4 28 7.00 2011.0 10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 SURVIVAL; ADMINISTERED VITAMIN D MIMETIC; MID-ARM MUSCLE CIRCUMFERENCE; MINERAL DISARRAYS 2 20 10.00 2011.0 11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ACTIVITY;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CANCER PROGRESSION; PHARMACOLOGICAL TARGETING; ROLES 2 15 7.50 2011.0 12 MUSCLE LACTATE; SKELETAL MUSCLE; H+ PRODUCTION DO/DO; 1 ASSOCIATION; COUNTERPOINT 2 16 8.00 2011.0 13 NEVIRAPINE-LOADED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 INVERTED COLLOIDAL CRYSTAL SCAFFOLDS;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LAMININ-DERIVED PEPTIDES 2 10 5.00 2011.0 14 PALAEOGEOGRAPHICAL EVOLUTION; PATAGONIAN CONTINENTAL MARGIN; LAST GLACIAL MAXIMUM; GEOLOGICAL ASPECTS; ATLANTIC COAST 2 14 7.00 2011.0 15 SOMATIC CELL REPROGRAMMING; HUMAN SOMATIC CELLS; HIGHLY EFFICIENT MIRNA-MEDIATED REPROGRAMMING;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NDUCIBLE MIR-302 EXPRESSION 3 26 8.67 2011.0 16 WOUNDING; HAIR FOLLICLE STEM CELLS; RECRUITING HAIR FOLLICLE KERATINOCYTES; WOUNDING ENHANCES EPIDERMAL TUMORIGENESIS; BASAL CELL CARCINOMAS ARISE; PTCH1(+/-) MICE 4 30 7.50 2011.0 17 MALARIA PARASITE INVASION; ERYTHROCYTE INVASION PROCESS; HOST-ASSOCIATED INVASION COMPLEX; MOVING JUNCTION-DEPENDENT INVASION; AMA1 TRIGGERS TOXOPLASMA 5 43 8.60 2010.8 18 CHILD HEALTH; DEVELOPMENTAL ORIGINS; EPIGENETIC GENE PROMOTER METHYLATION; METABOLIC GENE EXPRESSION; METABOLIC DISEASE 8 84 10.50 2010.7 19 FUNCTIONAL INTERACTION NETWORKS; GENOMIC SCREENING; GLOBALLY INTEGRATED; SYSTEMS BIOLOGY; STRING DATABASE 4 64 16.00 2010.7 20 HUMAN-INDUCED RAPID ENVIRONMENTAL CHANGE; PERMANENTLY INVADED BIOTIC SYSTEMS; EVOLUTIONARY PRINCIPLES; ECO-EVOLUTIONARY MANAGEMENT; CONCILIATION BIOLOGY 4 28 7.00 2010.7 http://esi.webofknowledge.com/researchfrontranking.cgi?sortby=4option=Rsearch=Biology+%26+Biochemistrysearchby=Fx=35y=11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2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农业科学研究前沿领域(12个)
xupeiyang 2011-12-29 10:55
RESEARCH FRONTS RANKINGS IN AGRICULTURAL SCIENCES Sorted by: Citations Papers Citations per Paper Mean Year Fronts 1 - 20 (of 193) Page 1 of 10 View 文献 图示 Fronts 研究前沿领域 Papers 文献数 Citations 引用量 Citations Per Paper 篇均引用量 Mean Year 年份 1 ASSESSING CLIMATE RISK; CLIMATE RISK ASSESSMENT; LINKING CLIMATE CHANGE; CLIMATE VARIABILITY; SEASONAL CLIMATE FORECASTING 7 26 3.71 2011.0 2 EFFECTIVE PROGRAMMING; NEW ERA; FOOD INSECURITY; RESOURCE-LIMITED SETTINGS; HIV INFECTION 2 6 3.00 2011.0 3 IRAN; PAN EVAPORATION; TREND ANALYSIS;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WESTERN HALF 2 8 4.00 2011.0 4 NIGER AREA (MALI); OFFICE; AGRO-BUSINESS ASSAILING IRRIGATED LANDS; IRRIGATION; POVERTY 2 8 4.00 2011.0 5 NUTRITION POLICY PROCESS; ADVANCING NATIONAL NUTRITION AGENDAS; POLICY ACTORS' PERSPECTIVES; GOOD PROCESS; STRATEGIC CAPACITY 2 8 4.00 2011.0 6 PRIMARY SOIL TILLAGE INTENSITY; SOIL TILLAGE CONSERVATION; SOIL ORGANIC MATTER; MAIZE (ZEA MAYS L.); SEEDBED FORMATION 2 8 4.00 2011.0 7 PYRROLIZIDINE ALKALOIDS; POTENTIAL HEALTH CONSEQUENCES; BEE POLLEN; HONEY; FOOD 2 6 3.00 2011.0 8 RESPONSIVE FEEDING; RESPONSIVE PARENTING; MIDDLE-INCOME COUNTRIES; CHILD UNDERNUTRITION; HIGH-INCOME COUNTRIES 3 11 3.67 2011.0 9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SOIL BIODIVERSITY; CARBON CYCLING; EXAMINING DIVERSITY-FUNCTION RELATIONSHIPS;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2 6 3.00 2011.0 10 SORBIC ACID-STRESSED BACILLUS CEREUS ATCC 14579 SPORES; BACILLUS CEREUS GROUP MEMBERS; GERMINATION; OUTGROWTH; GERMINANT RECEPTORS 2 6 3.00 2011.0 11 THERMAL ANALYSIS APPROACH; CHEMICAL ANALYSIS APPROACH; CRYSTALLINE STRUCTURE; THERMAL DECOMPOSITION; INVESTIGATION 2 6 3.00 2011.0 12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REGIMES; CANAL WATER; ROOT ABA SYNTHESIS; POTATOES (SOLANUM TUBEROSUM); HYGIENE ASPECT ASSOCIATED 2 6 3.00 2011.0 13 STANDARDIZED COMPUTERIZED 24-H DIETARY RECALL METHOD EPIC-SOFT ADAPTED; 2 X 24-H DIETARY RECALLS COMBINED; 24-H DIETARY RECALL METHOD (EPIC-SOFT); TRANS-EUROPEAN DIETARY ASSESSMENT METHOD; ESTIMATING USUAL FOOD INTAKE DISTRIBUTIONS 10 58 5.80 2010.8 14 MENTHOL CIGARETTE USE; MENTHOL CIGARETTES FIND; MENTHOL EMPLOYED; CIGARETTE FLAVORING INGREDIENT; QUIT SMOKING 4 20 5.00 2010.7 15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BASED STABLE ISOTOPE DILUTION ANALYSIS; STABLE ISOTOPE TRACERS COMBINED; MS/MS ANALYSIS; QUANTITATIVE ANALYSIS; GUAIACOL CONJUGATES 3 16 5.33 2010.6 16 CASSAVA FLOUR; RAPID WETTING METHOD; REDUCE CYANOGEN CONTENT; CONTINUING CYANIDE INTOXICATION; KONZO 2 11 5.50 2010.5 17 WHITE WINE HAZE FORMATION; GRAPE THAUMATIN-LIKE PROTEIN; CHITINASE; THERMAL STABILITY; SEMILLON JUICE 2 15 7.50 2010.5 18 RESVERATROL NF-KAPPA B INHIBITORY ACTION EXPERIMENTAL DIABETIC NEUROPATHY PROBABLE NEUROPROTECTION MECHANISM; TARGETING INFLAMMATION-INDUCED OBESITY; METABOLIC DISEASES 3 49 16.33 2010.3 19 DIABETES PREVENTION; PREVEN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ANOE TRIAL); CARDIOVASCULAR EVENTS; WEIGHT-LOSS MAINTENANCE; EFFECT 7 185 26.43 2010.2 20 DROUGHT RESISTANCE IMPROVEMENT; BREEDING UPLAND RICE; RICE (ORYZA SATIVA); DROUGHT RESPONSE; GENETIC IMPROVEMENT 5 57 11.40 2010.2 http://esi.webofknowledge.com/researchfrontranking.cgi?sortby=4option=Rsearch=Agricultural%20Sciencessearchby=Fx=28y=13currpage=1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1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急领域对古老的技术和设备有需求
热度 7 cutefay 2011-12-27 22:49
今天看了《多啦A梦》的一集——《银河观光旅行》,看到有个情节深受启发,这是我以前没有思考过的。这个情节是:由于未来世界任意门的发明,人们可以瞬间前往想要到达的目的地,这使以前人们要在银河系各星球之间来往需要乘坐的银河蒸汽火车马上就要被淘汰,太空中的有轨电车只剩下供乘客观赏银河系风光的豪华观光列车。大雄一行乘坐了不久就要被淘汰了的银河蒸汽火车行驶在宇宙中,遇到了超新星爆发,强烈的电磁波干扰使任意门无法使用,而豪华观光列车因为受到超新星爆发带来的陨石的袭击而无法移动,大雄所乘坐的银河蒸汽火车就派上用场,挽救了被困人员的生命。而因为轨道被陨石挡住了去路,大雄运用了蒸汽列车上自带的古老的对付陨石的枪把陨石给破碎,最后使得列车成功脱险,而这种枪只有在蒸汽列车上才有,那些先进的列车上已经不再有这样的装置。 虽然动画片编的天马行空的,但是却很有教育意义。人们不断地追求新技术新设备,以前所用的老技术和设备逐渐被淘汰,然而这些老技术和设备并不是真的没有用,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状态,往往是越原始的技术和设备越能够派得上用场。技术越是发达,人们对技术的依赖程度就越高,社会的脆弱性和风险就会越大。下面举一些例子: 1、人们对电力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试想,如果某个地区连续停电几天,那么这个地区绝大多数行业都会趋于瘫痪。医院无法做手术,工业生产无法进行,在办公室里坐班的白领无法用电脑,往往也就无法工作,电梯无法运行,以至于高层建筑人们上下楼困难。就连现在商家也对电有很大的依赖性,很多超市如果没有电,那么收费和记账都比较困难。然而,一旦发生巨灾,电网很容易被破坏。因此,即使现在乘坐电梯上下楼比较方便,完全可以代替走楼梯,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电梯便无法运行,传统的楼梯成为人们赖以救命的手段。即使现在电脑和网络信息很发达,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无法运用电脑,那么纸板的书籍和资料就十分重要了;并且一旦电脑里的信息丢失,那会产生更多的麻烦,尽管现在有了云计算技术,可以异地存储和处理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资料的安全性,但也不是万无一失的保险策略。现在工业生产中很多阀门都具有自动功能,不需要人手动操作拧好久,只需要轻轻按一下开关就可以实现以前需要人工拧好久的动作。但一旦发生事故停电,那么只能依赖人们手工拧动来操作,因此,这种手工操作的方式也要保留。在2010年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的应急救援中,有一个重要的阀门因电力设施损坏无法关闭,然而一旦无法关闭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是现场消防员冒着生命危险手动操作,花了很长时间关闭了阀门。 在2003年美加大停电事件中,“在停电范围高达80%的纽约市,从地铁到航空的交通系统陷入全面瘫痪。大量乘客滞留在机场和漆黑的地铁隧道里,公共汽车停止了运营,公路也被车流堵塞。由于办公楼内电梯停运、空调没法运行,许多上班族和商场内的顾客被迫拥上曼哈顿区的各条大街,头顶33摄氏度的高温步行回家。此外,由于移动电话网络服务中断,大量正下班的雇员不得不在公用电话前排起了长队,就为了给家里人报一声平安。而便利店中电池和蜡烛等应急用品已被抢购一空。总的来说,纽约市日常运作的方方面面都已被打乱”。 2、我们现在用的通讯手段多是光缆或微波的方式,而巨灾很容易将这两种通讯手段摧毁,这个时候,以前我们在战争片中看到的短波通讯方式就可以派上用场了。短波通信是唯一不受网络枢纽和有源中继体制制约的远程通信手段,一但发生战争或灾害,各种通信网络都可能受到破坏,卫星可能受到攻击,无论哪种通信方式,其抗毁能力和自主通信能力与短波无可相比;在山区、戈壁、海洋等地区主要依短波。 3、再举个更古老一点的例子,现在社会生火可以使用打火机、打火灶、火柴等,而一旦一个人身上没有这些东西,想在野外生火,那钻木取火的技术就可以利用上了。 巨灾可以摧毁技术依赖性强的社会系统,使人们无法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而巨灾又是无法避免的,所以人类还是要保留古老的一些技术。
个人分类: 应急管理|3938 次阅读|15 个评论
双语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的内外逻辑关系和前后台处理方式(精简版)
geneculture 2011-12-26 11:40
双语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的内外逻辑关系和前后台处理方式(精简版)
问:双语体系如何处理协变的问题? 其实就是在问:“协同智能计算系统”如何处理(英汉、机人、专通)三类双语协变的问题? 当然就是在问:(双语)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的内部逻辑体系以及前后台处理方式将如何构造? 答: 1.后台关系: 基于“(单音节)字”的“id”组配“(双音节及多音节)字组”的“ip”(作为与该查询表“id”记录“字组”的后台数据)。 2.前台关系: 基于“知识本体”建立带详解的“英汉对应”术语(即专用领域精准概念查询表)和俗语(即通用领域宽泛概念查询表)“对”。 3.前后照应: 区分(英汉、机人、专通)三类双语软件,包含:双向调用程序(算法指令+数据结构类型)、双向展示界面(对象+知识本体)。 附录 : 你们对话的历史记录: Babituo 昨天17:17 我在考虑编写一个演示系统的程序。请教一个问题:对于“抽象-具体”表述类型,在“具体”和“抽象”之间是否可应用“同义并列”?如:抽象表达为:AXB=C;具体表达为:数量X单价=总量。问题:是否可将A与数量;B与单价;C与总量进行“同义并列”? Babituo 昨天17:19 实质问题就是:双语体系如何处理协变的问题? geneculture 1秒前 一般而言,抽象的类与具体的例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 特殊地说,“AXB=C”与“数量X单价=总量”是一对一的, 因此,可将A与数量;B与单价;C与总量进行“同义并列”。 geneculture 1秒前 由于“A与数量;B与单价;C与总量”可以“同义并列”, 因此,可编写双语数据库软件的“查询”演示系统程序。 它给用户的感觉是该程序具有推理功能,其实,它只是: 双语捆绑在一起的数据库查询系统=调用程序+展示界面。 geneculture 刚刚 如果说单语体系必须通过推理才能解决翻译问题, 那么,双语体系只需通过查询就可解决翻译问题。 geneculture 1秒前 因为“双语体系”已经完成了全部的推理工作, 所以“双语系统”用户只是做有针对性地重用。 geneculture 1秒前 问:双语协同计算系统的内部逻辑体系如何构造?即:双语体系如何处理(英汉、机人、专通)三类双语协变的问题? 答: 1.后台关系:基于“(单音节)字”的“id”组配“(双音节及多音节)字组”的“ip”(作为与该查询表“id”记录“字组”的后台数据)。 2.前台关系:基于“知识本体”建立带详解的“英汉对应”术语(即专用领域精准概念查询表)和俗语(即通用领域宽泛概念查询表)“对”。 3.前后照应:区分(英汉、机人、专通)三类双语软件,包含:双向调用程序(算法指令+数据结构类型)、双向展示界面(对象+知识本体)。 附录2 : Babituo 2小时前 晓辉谈的是语种之间的协变问题。这个可以想象为是:后台的数字编码可映射为前台的不同语种上,数字编码在“后台跳舞”,在前台的不同语种可分别展现不同的“舞姿”,但表达的和数字编码后台统一的“舞感”。我的问题是:即便在与语种无关的数码语言层次,依然存在抽象的语义和具体语义之间的转换问题。这需要在语义层面就完成协变,而与语种之间的协变无关。 Babituo 2小时前 如果抽象-具体间可“同义并列”,并且“A语”和“B语”语种之间也可以“同义并列”,那么“同义”所同的“义”,就会有不同的含义,这种不同的含义,是否会对同化处理方法造成影响? geneculture 1秒前 请注意: 仅仅表示“序位关系”这类“本真信息”的“义”唯一守恒。 区别基于“同义并列”实现“对应转换”的“文”同意并列。 geneculture 1秒前 也就是说, geneculture 5 小时前 一般而言,抽象的类与具体的例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 特殊地说,“AXB=C”与“数量X单价=总量”是一对一的, 因此,可将A与数量;B与单价;C与总量进行“同义并列”。 显然这里“并列”的其实仅仅是“义”类的一个“意”例。! geneculture 1秒前 理解的难点在于: “义”类 “意”例 geneculture 1秒前 也就是说, 意义=(蕴含着)》意(n例)义(1类) 这是人们把“用例”或“义项”与“义类”混淆的关键所在。 geneculture 刚刚 要彻底解答“抽象的语义和具体语义之间的转换问题”, 要从理想的“单一集合、分层集合、标志集合”划分与 以往实际的“杂多集合”不做细分的两大类表现形式的 区别和联系来入手,理解“序位关系,唯一守恒”以及 “同义并列,对应转换”乃至“同意并列,对应转换”。 例如: 图1 类和例 由图1可见,位于当中的“单一集合”是“类”;居于周边的e.g.1,2,3是“例”——它们都具有一致的“序位关系”即:(“唯一守恒”的)“义”。“同义并列”是大前提,“同意并列”是小前提,“对应转换”是(有实际结果支持的)结论。 请注意:大前提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小前提却会因人而异。
个人分类: 双语信息处理|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提高中国科研领域的最后10%的核心技术
fameszhang 2011-12-24 06:27
凡是看过国内新闻的都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每当我们的新项目和新产品都会提到过一个名叫“90%的国产率”。比如高铁啊,飞机啊,什么的,凡是都喜欢贴上个“90%”,从这一点给予不少国人一点喜悦的感觉。但是真的如此吗? 凡是细心的和关心的人都会注意到一点,凡是高铁和飞机等高科技或者一些普通的东西我们还不能的...需要自己生产的都只能达到90%的水平,都不能做到100%。有人说这个是全球分工的,我们只能生产90%,剩余的10%应该给别人制造或者说提高全球化的水平。理解是对的,想法也是对的,那是因为人家把最不赚钱的90%给我们做,而最关键的10%最盈利和最高科技或者关键技术留在自己手里。 有些东西,可能是技术专利的问题导致我们不能逾越或者侵犯知识产权问题。但大部分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我们的科研系统建国初期是全盘照搬来至于苏联,重视度超过苏联,但我们出来的产量却远远低于苏联。当然这个不能比的,因为苏联在二战后已经有雄厚的力量储备。但我们的科研投入远远超过朝鲜,但很多东西竟然朝鲜都比我们强,至于那些方面比不过..我们省略不谈。其次我们的教育投资,我们的投资不会输于德国多少,但却无法像德国那样培养出那么多的顶尖科学家及技术人才.... 有人说我们的制度问题,朝鲜的制度比我们还揪心,人家还科研制造原子弹,在每年饿死人的情况下还保持着国家多年来得稳定。是我们的人口太多?印度,他的人口不亚于我们多少,不过人家的科研和技术水平不比我们差多少哦,而且人家的文盲率比我们高出好多倍哦。资源分配不均?我们中国每个省及一些大的城市都有多座大学及院校,而所有大的村庄都有小学及中学。光从这一点我们已经拉近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啊. 竟然我们哪个都不差,为何我们就不行呢? 我认为第一是我们的官太多了,所谓官,就是口多,说的多,做的少,官多了,效率就低下。我们的制度却是有问题,因为每个制度都存在问题,连美欧等这些发达国家也存在着问题,只是没出大的问题,但是我们有漏洞而且被利用的太多,而补洞【亡羊补牢】的政策又跟制度及当前利益存在冲突,比如某些老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初期当时的情况下制定的,但他与当今的社会之间又存在市场经济和社会问题矛盾。其次我认为还是我们的人出了问题。比如用人方面,一个懂经济问题的领导让他去主管经济,一定会出问题。这就是中国的现状。还有一个问题呢?像中国的医院,每个医生都是单一的,头痛治头痛,口腔治口腔,每个科室都有一个门诊专家。但缺少全科的大夫,只管各自的问题专业对口和对接。 教育制度跟市场经济挂钩,这个想法不是我们中国人发现的更谈不上发明。因为西方国家已经走了几百年了,我们才做就出来如此多的问题呢?那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在没有制定规则的前提下,又一次全盘照搬,结果呢?适得其反,结果没有见到效果,反而给自己带来不该有的损失。问题出在“政府一面管得太多,而另一面政府又管得太少”。正面管的太多,因为政府的利益机构太多,每个部门及跟政府有关系的母子公司都要把这一块看成蛋糕,每个都要吃一口。反面呢,管的太少,第一法规不完善也可以说没有,第二监督机构虚设。举个小一点的其他例子,网吧。所有的年轻人都去过网吧,但网吧却分2种,正规网吧和地下网吧,如果法律健全的话,网吧的概念当然单指正规网吧,但有意思的是跟网吧有关系的部门有几十个,工商,消防,文化...但这些部门只管收费不管其他,而监督只有一个工商,工商却管不了地下网吧,而每次出问题的都是地下网吧,而正规网吧被黑社会敲诈,公安和治安部门又无法给予保护【有点类似中国的南海问题】 如果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有第三方民间机构介入基层教育的监督,包括对教育部门的投诉,希望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和评估 第二合并或者国家级别的科研机构,同时建议成立一个评估委员会对这些科研机构的评估及监督,防止部分科研人员把科研经费挪用或者他用,其次对科研成果的检验,防止做假 第三最重要,把部分科研方面的研究分配私人企业或者民间机构,提高民间技术储备。 第四国家的钱再多也是有限的,而民间的资本需要国家的引导和利用,应该制定一个相关的保护及鼓励政策和法规
个人分类: 教育|1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议期刊
guowenjiao 2011-12-23 18:21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和《医学信息学杂志》两本杂志所在领域均为医学情报学,应属情报学的一个子领域。那么在期刊评比时,这两本杂志是否适合与情报学类的其它期刊放在一起比较?另外,目前情报学类的一些核心期刊不倾向于接受医学类主题的信息研究与分析文章,那么做为医学情报学专业研究人员,其投稿面是否有些狭窄?虽然《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和《医学信息学杂志》两本杂志与医学情报学研究最相符,但由于它们均为情报学领域的非核心期刊,故是否会使医学情报学专业研究人员感到迷茫、困惑? 博主按:最近一位同事撰写的一篇有关医学领域某主题的文献计量学文章(该文曾获一项国内会议的大会优秀论文奖,所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系统、全面)接连被国内情报学领域两本大牛期刊A和B拒稿,原因揭是论文主题与本刊主题不符,感觉有些可笑,遂写下此文,别无它意!
2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医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课题(中美合作项目 NIH)
xupeiyang 2011-12-23 15:11
医学科研人员要积极申请,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生物医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课题(NIH) 资助项目数:48项左右 项目执行期: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 中美科学家在肿瘤、精神健康、过敏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包括HIV/艾滋病及其并发症)和医学免疫等领域开展合作。 NSFC与NIH分别负责资助本国科学家的研究经费、为开展双边交流所需的出访国际旅费及国外生活费。NSFC对每个项目平均资助30万元,NIH对每个项目资助约为5万美元或10万美元。 http://www.nsfc.gov.cn/Portal0/InfoModule_396/36203.htm 2012年美国NIH医学研究项目.docx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2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恭喜导师赖仞研究员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
热度 2 yxncas 2011-12-22 10:18
12月15日,中国科协会员日暨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颁发了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本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共有211个单位推荐了730名候选人,经评审、公示、审批,100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奖。我所赖仞研究员获得了该奖项,特致以热烈祝贺!中国青年科技奖由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共同举办,每两年评选一次,男性候选人年龄不超过40周岁,女性候选人年龄不超过45周岁。每届获奖者不超过100人。该奖项是1987年由钱学森提议设立,此前已颁发了11届,共有1098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1个集体获奖。获奖者分布在理、工、农、医等各个学科领域和科研、开发、生产各条战线,绝大部分已成长为各个学科和技术领域的带头人。
449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学者有望在经济领域获得诺贝尔奖
热度 2 lysyxcs 2011-12-21 15:56
在2011年11月21日举行的清华三亚国际经济圆桌会议开幕式上,丘成桐在致辞中谈起了数学与经济的密切关系,认为中国经济领域的很多数据非常值得研究,中国本土学者很可能在经济领域第一次拿到诺贝尔奖。   丘成桐表示,希望将三亚国际数学中心变成国际上一个大型的研究机构,一个在学术上以数学为主的中心,并跟物理、经济等其他学科和世界上的主要大学都有交流。“我发现哈佛大学数学系里面大部分非数学系的学生主要是经济系的,有大量经济系的学生在学数学,这是因为经济系的老师都晓得数学是最基础的学科,没有数学,很难理性、量化地来研究经济。”丘成桐以自己在美国哈佛大学做系主任为例,生动说明了经济和数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这几年,丘成桐及其团队也开始参与一些经济研究,比如阿里巴巴。他说,“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因为对经济能够产生一些重要的影响,因为数据很大,进行有系统的具体研究对数学家尤其是统计学家也有很大的挑战。”   丘成桐还特意提到了在中国进行学术研究的优势。他说,中国有很多特殊情形在美国是无法做的,“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快,现在就有如此大型的数据,值得仔细分析,这在美国是很困难的,但是在中国可以做得到。”他认为,中国10多亿人口里面隐藏着文化、经济以及种种问题,随着统计学的发展和网络普及,有很多的数据衍生组合研究,“中国经济的转型会影响到全世界,要研究中国经济的问题,需要很多数学,要有相当多的内容和量化研究才能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因为中国有很丰厚的数据资源,假如我们能够花很多工夫去讨论,去考虑结果,同时看这些数据影响到全世界经济的发展,我相信中国本土学者可能在经济上第一次拿到诺贝尔奖。”对于数学和经济的合作,丘成桐认为很有前途,希望能以三亚为研究基地,从学术上把各学科联合在一起进行深入的研究。
2027 次阅读|3 个评论
领军人才的成长规律
热度 5 liuboshanxi 2011-12-18 20:28
领军人才的成长规律 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领军人才的出现不是一种个别现象,而是具有连带性、群体性等基本特征。为此,探寻领军人才的成长现律具有重要意义。 1.领军人才的人格特征 领军人才是某个领域最顶尖的人才,他们总能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具有很强的预见能力及创新能力。领军人才所能发挥的这种作用与其个体特征具有很大关系,具体来说,领军人才所具备的特殊人格特征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高目标的成就动机和坚忍的个性心理品格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影响个人内在动机和努力程度的主要因素有:成就目标、兴趣、自我效能、冒险精神、工作压力、自我竞争意识,以及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军人才对高目标有很强的成功渴望,这种持久而强烈的渴望逐渐内化为超乎常人的成就动机。而要达到其成就目标,领军人才一般个性品格坚忍、意志坚定、毅力持久,具有较强的克服困难、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优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宽广的视野 。领军人才的知识结构往往是三层次的。蛛网式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内核层由基础知识、外语知识、计算机知识来构成,知识结构中间层往往由相关学科的综合知识来构成,知识结构外围层由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来构成。这是国内外学者公认的、比较好的知识结构。丰富的经历和宽广的视野对形成领军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独特的人格惑力 。领军人才不仅仅要具有站在科学技术领域前沿的能力和意识.而且还需要具有领导一个团队、开拓一个领域、引发一场改革的能力和魄力。因此,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强烈的感召力、影响力,往往是领军人才获得团队 心理认同的最佳途径。 2.领军人才的成长阶段 领军人才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研究水平的日渐深人,领军人才的成长一般从本科阶段就需要精心呵护和关照。根据追溯研究,现代领军人才的成长大致可以分为基本素质养成、专业能力形成、创新能力激发、领军人才完型等四个阶段。 基本素质养成阶段 。大学本科阶段(18~22岁)是人生求知欲最为旺盛的年龄段,是综合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浓厚的专业兴趣和正确的人生目标。 专业能力形成阶段 。研究生阶段(23~29岁)是创造力集成的年龄区,是专业定型和专业能力形成的主要时期。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学科国际前沿的跟踪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 创新能力激发阶段 。30~40岁是事业上取得成果的最佳年龄段,绝大多数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由处于这一年龄段的杰出人才创造出来的。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激发潜力,促进成就动机的形成,良好的环境和较高的期望对领军人才的 发展尤为重要。 领军人才完型阶段 。41~60岁是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指挥能力的成熟阶段,这一阶段领军人才的各类素质已经基本定型,其不仅继续进行创新活动,更重要的是能带领和指挥一个或数个团队进行创新活动。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和方向,促使优秀人才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使之能成长为领军人才。
个人分类: 怎样创建成功的科研人生|5728 次阅读|5 个评论
把制度看作场,感觉不错
热度 1 yanghualei 2011-12-15 15:30
社会物理或者经济物理研究之中,很少有人从场的观点或者电磁学理论,通过解析的手法,去阐述或者解决经济问题 ,当然这都是源于学者对统计物理和金融领域的偏好,金融领域是经济领域的中心领域,社会法则是消除差异的,符合平均的法则,故统计物理是其惯用的手法。在思考行为一致性的过程,阅读到赫尔本写的一篇文章,其说研究经济要注重背景空间,同时要考虑大机构或者组织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感觉与其说社会空间和大组织,不如说已有的习俗、制度、法律等社会法则对经济行为的影响,这些社会条条框架实现经济行为活动的背景空间,如果离开这些去研究行为一致性,至少缺少一个重要的维度。 你想如果没有制度,同时每个人的爱好都不相同,当然知识也不存在同构,仅仅通过个人爱好和个体间的交互,很难会涌现出一致性的行为。 故通晓制度,你就可以预测个体行为面对市场环境变化,会做出何种行为取向。 把制度的概念看作类似电场的场 E=F/ z 的概念,制度包括类似电场的场方向和场强,场方向就是制度的方向 ,指向制度直接采取正激励的行为取向,也即,其告诉从事社会活动的资本,在社会空间中从事哪个方向,制度成本是最小的,也就是制度收益是最大的,制度的方向,也就是生产关系的方向,其代表群体的利益,其起规范和导向作用;按照这个方向从事行为,并不意味群体获得收益最大,也不意味着这里面个体的收益最大;场强就是处在制度场中活动的单位资本,其所受的趋向向制度场方向运动的力的大小。 把电场中的电介质类比为在制度场中活动的群体,把群体中的个体看作类似电介质中的极性或者非极性分子。 在没有制度场或者各种制度场作用为零的时候,群体中的个体行为取向,是无序和散乱的,而个体选择的行为取向仅仅取决于 个体的偏好以及个体之间的交互,而个体之间的交互就类似点介质内部的热远动。 在没有外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中的分子完全处在不规则的热运动中,分子连续不断的相互挤撞,也就是群体中的 个体在无制度的环境下,其全凭个人爱好选择自己的行为,在一拥挤的系统中个体行为间又存在交互,故无制度场下的行为取向完全靠个体间交互和个体爱好决定 ,即每个个体都追求自己效应最大化,引致的一群体行为分布,其是不完全的,在某种程度上更趋于无序化,是一种较为混乱的取向。如果存在一个电场,电场中的点偶极子就趋向于沿外电场排列,随着随加的电场增大,这些极性分子变得更加完全,但是热运动即交互趋向于阻止极性分子的完全排齐。 制度场下活动群体,其中个体行为取向某种程度上趋向采取制度所激励的行为方向,这符合制度的导向和规范作用,随着制度对激励行业激励加深,个体行为趋向于制度所激励的方向上,但是类似分子的热运动的个体间交互又阻止个体行为完全一致 。现界定一下,什么个体行为方向,制度方向以及生产力方向。个体行为方向,代表个体按照这个方向从事行为,获得主观个人效用最大。制度方向,相对个人行为方向来说,如果其按照制度方向从事行为,制度收益最大,即制度成本最小。生产力方向,相对个人方向和制度方向说,如果按照生产力方向制定行为方向,个体获得客观收益最大,群体获得群体收益最大。制度方向并不是群体利益增大的梯度方向,个人方向也不一定是个人收益增加的梯度方向。但还有一问题,制度场和电场好像还有点不一样,电介质好像趋向于减少电场的强度,电有正负,电场对分子的作用,通过这一正一负起作用;个体的交互如何类似分子的热运动。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3057 次阅读|2 个评论
各领域牛逼人物
pukin 2011-12-15 08:52
在微博上看到几个视频,和大家分享一下。
个人分类: 图片百科|3 次阅读|0 个评论
功利性而非科学性原则主导院士入选的后果是严重的
热度 1 sfw111 2011-12-14 17:29
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历来被人认为是在科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高级专家,领军人物,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科学家,高级技术专家。他们所起的作用应该在科技方面,而不是其他。这些院士在推动科技研究,科学技术研究的审核把关,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占领,科技人才的选拔使用方面要起到主导作用。 试想,如果我们选的院士以功利性为主导,比如把经济性放在第一位,院士应该有企业家或资本家来当好了,如果把行政性放在第一位,院士选一些市长、书记就好了。。。。。。功利性放在第一位就是把院士的定位和作用搞颠倒了,是聪明人办糊涂事情。 想当院士就从一而终的去研究科学,去当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院士称号就是对这些人物的奖赏。当过企业家、资本家,当过市长、书记就不要争院士的头衔,如果这些人对科技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对于科学院、工程学院贡献过大,发个奖状,给个荣誉院士就可以了。 科学院、工程学院不要像少林寺,佛不佛,俗不俗,最终失去佛性。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479 次阅读|4 个评论
世界卫生组织简报第89期第11号内容介绍
xuxiaxx 2011-12-13 13:21
世界卫生组织简报 第89期, 第11号, 2011年11月, 777-852 社论 非卫生领域政策通过社会决定因素对婴儿死亡率产生的影响 孕产妇死亡监测和应对 新闻 计划生育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公共卫生专家对社会媒体的不同理解 研究 中国残疾患病率二十年趋势 中国南方医疗机构梅毒测试的可用性和执行 2005-2006年间泰国未登记的死亡人数:两个来源的交叉匹配数据结果 越南北部农村地区妊娠晚期碘营养状况和碘盐使用的社会心理学决定因素 中低收入国家实现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高覆盖率的接种策略 政策与实践 评估资源有限国家地区级别的大型健康计划 药物基因组学能改进疟疾药物政策吗? 重新设计具有长远影响的艾滋病应对 来源: http://www.who.int/bulletin/volumes/89/11/zh/index.html
2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问题和数据,哪个优先?
热度 3 yuliping 2011-12-11 11:35
人文社科做研究,问题和数据是有先后次序的,那么,哪个应该在先呢? 通常的理解是,问题在先啊,只有先发现问题,然后再去找数据,进行深入研究。这话不错,对于某些领域的某类问题也许应该是这样。 但这句话也不对。如果没有数据,怎么发现问题?对于有些领域的存在的问题,如果没有数据,一般而言你是难以发现的。这样数据挖掘技术、经济计量模型、统计学、系统工程、管理工程等领域的一些计量方法就大有用武之地。 更多的情况下,数据和问题都可能是首先出现的,因为发现问题有的是依赖数据,有的是不依赖数据的。然后去进行调查和搜集数据,通过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发现问题的大小、成因、影响因素等等。 不依赖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称为洞察力。依赖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似乎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词的来进行概括。我更佩服前者,特别对于隐藏很深的问题的洞察力。 但并不是说数据处理能力不重要,问题的大小、相互之间的关系、政策模拟等等都要靠计量来进行处理。 人不是十全十美的,有的人发现和认识问题的洞察力很强,有的人侧重数据处理。所以对人文社科的某些领域而言,特别需要团队合作。现在人文类学科,有些领域实际上是不需要团队的,但在经济管理领域很多学科是需要团队的。 2011.12.11俞立平于 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23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基金委与美NSF材料领域合作项目初审结果公布
zhengqingbin 2011-12-10 12:12
基金委与美NSF材料领域合作项目初审结果公布 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将共同资助合作研究项目(项目执行期为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经公开征集和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规定进行初步审核,确定有效申请38项,现将通过初审的项目公布如下: 编号 科学部受理号 姓名 单位 美方PI 美方单位 中文题目 1 51110453 陈军 南开大学 HU YUNHANG 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新型多孔催化剂在二氧化碳催化加氢转化中的基础研究 2 11110364 邓惠勇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Lei L. Kerr Miami University InAsSb 量子点的制备与高效率太阳电池的研究 3 51110467 暴宁钟 南京工业大学 Arunava Gupta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面向高效太阳能转化的跨尺度多维纳米组装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 4 51110463 韩敏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Fanglin (Frank) Chen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USC) 抗硫、防积碳、高性能的陶瓷阳极支撑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5 51110443 路胜利 浙江科技学院 Sam Shajing Sun Norfolk State University 一种新型超高效率柔性薄膜纳米太阳能电池的研发 6 51110440 邵宗平 南京工业大学 Jeongmin Ahn Syracuse University 基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气电共生的关键材料研究 7 51110461 李琦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Xiaoli Tan Iowa State University 水热合成高性能钛酸钡基无铅压电陶瓷材料研究 8 51110448 唐卫华 南京理工大学 David Carroll Wake Forest University 面向高效率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窄带隙聚合物材料与器件 9 51110441 唐新峰 武汉理工大学 Ctirad Uh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高性能Si基热电材料的能带结构及微结构调控和性能优化 10 51110446 屠恒勇 上海交通大学 Johannes Schwank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基于生物质气直接内重整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研究 11 51110465 汪家道 清华大学 Q Jane Wang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基于硅藻的染敏太阳能电池电极及其制备 12 51110445 张志成 西安交通大学 T.C.Mike Chung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高储能密度聚合物电介质材料制备及其可靠性研究 13 51110450 张海燕 广东工业大学 Cheng, Zhengdong Texas AM University 用于储氢的柱撑固体层金属有机骨架结构的研究 14 51110473 刘东志 天津大学 Lichang Wang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光诱导电子转移体系的设计、计算、合成与性能研究 15 51110457 曹堃 浙江大学 Changchun Zeng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基于环烯烃共聚物的孔洞型铁电驻极体的能量收集材料研究 16 51110472 张政军 清华大学 Jun Lou Rice University 用于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纳米材料研究 17 51110456 巩金龙 天津大学 Zhihong Ni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自组装方法合成三维高度有序光解水制氢阳极材料的基础问题研究 18 51110451 李巧伟 复旦大学 Omar M. Yagh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多功能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协同效应研究 19 51110452 刘韩星 武汉理工大学 Thomas R.Shrout (T.R. Shrout)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宽工作温度储能器件中无铅电介质材料的组成、结构设计与性能评价 20 51110476 杨俊和 上海理工大学 William A. Goddard III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新型纳米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在电化学储能领域的应用 21 51110460 朱宏伟 清华大学 Wei Bingqing University of Delaware 三维分支交联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电极材料 22 51110475 朱廷钰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Yan Cao Western Kentucky University 燃煤烟气汞形态转化机理研究及新型汞氧化催化剂开发 23 51110471 孟庆波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Yaqiong Xu Vanderbilt University 新型无机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界面电荷传输机理研究 24 11110371 沈健 复旦大学 Hanno H. Weitering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不对等n-p共掺杂引导的多带太阳能电池材料 25 11110367 徐科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王德利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San Diego 应用于光电化学法制氢的宽禁带半导体能带调控基础研究 26 11110365 董闯 大连理工大学 Chonglin Chen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 材料世界网络:中低温固体燃料电池中的材料基础问题 27 11110362 方以坤 钢铁研究总院 Sy-Hwang Liou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新型高性能永磁合金的微结构和矫顽力机制研究 28 51110474 刘宏 山东大学 Guozhong CAO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基于多体耦合系统TiO2纳米带表面异质结构阵列的全太阳光波段高效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29 51110455 南策文 清华大学 David R. Clarke Harvard University 新型热电氧化物陶瓷探索 30 11110363 王牧 南京大学 Nicholas X. Fang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亚波长微纳结构在电磁波传播和光电能量转化中的作用研究 31 51110464 党智敏 北京科技大学 Zhong-Yang Cheng Auburn University 介质结构储能电容器用低维碳/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显微结构与性能的关联 32 51110469 郭小伟 电子科技大学 Jurgen Michel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多尺度光子结构在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应用研究 33 11110366 侯国付 南开大学 Qihua Fan Sou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利用新型高密度等离子体气相生长宽光谱硅纳米结构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34 51110470 浦鸿汀 同济大学 Peter N. Pintauro Vanderbilt University 用于质子导电膜的分子网络和纳米纤维网络的构建 35 61110428 王洋 华南师范大学 Krzysztof Kempa Boston College 基于等离子体光子纳米结构的超强吸收和热电子光伏电池 36 51110459 拜永孝 兰州大学 Nicolas A. Kotov University of Michigan 二硫化亚铁纳米晶胶体"墨水"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合成研究 37 51110458 罗豪甦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Shashank Priya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压电能量收集器材料与系统研究 38 11110369 邹如强 北京大学 Yusheng Zhao University of Nevada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用于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新型超离子导体固体电解质的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 联系人:国际合作局美大处 刘秀萍 电 话:010 6232 5377 传 真:010 6232 7004 Email: liuxp@nsfc.gov.cn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256703.shtm
0 个评论
未来的领军人物
jiaguangjia 2011-12-9 14:16
今天第一次听到,我们学院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为未来的领军人物。因为学校的优势,生源的优势以及未来公共卫生的学科特点,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的领军人物。将来领域主要涉及公共卫生服务行业,公共卫生管理行业,公共卫生科研行业,公共卫生相关行业。真是任重而道远!
2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好前景
Tangjintian 2011-12-9 10:32
日前,科讯网对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前景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关键字 纳米 靶向热疗 肿瘤   如何有选择地杀死肿瘤细胞,而对正常机体组织不造成损伤是科学家们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靶向热疗是一种利用物理能量在人体组织中所产生的热效应,并根据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对热的敏感性不同而杀死肿瘤细胞的一种方法。将磁性纳米材料注射到肿瘤组织,在体外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热量并均匀释放给肿瘤组织。由于肿瘤组织中血液供给不足,使得肿瘤细胞中热量扩散较慢,导致局部温度升高从而实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   利用磁性纳米材料颗粒制造靶向输送的医疗药物,是目前医药学研究的热点。纳米级的磁性颗粒的粒径比毛细血管通路还要小1~2个数量级,用其作为定向载体,通过磁性导向系统控制,可将药物靶向输送到病变部位释放,有利于提高疗效,达到定向治疗的目的,并有助降低药物对正常细胞的伤害。动物实验证实,载药磁性纳米颗粒具有高效、低毒、高滞留性的特点。   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项正在被广泛应用的医学诊断技术,造影剂可以增强对比信号差异,提高成像对比度和清晰度,从而清楚地显示体内器官或组织的功能状态,有效检测出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成像差异。但目前常用的部分造影剂存在体内分布没有特异性,在必要的时间不能维持一定的浓度等问题。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超顺磁性氧化铁新型造影剂,具有靶向性好,血循环半衰期长,体内组织特异性高等特点。   磁性纳米颗粒在热疗、靶向给药和磁共振成像等生物医学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最优化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和性能,使其具有强磁响应性能;如何进一步提高磁性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改进其生物相容性,进而能适应更多的生物体等。   专家强调,准静态磁场研究将使人们对周围变化着的磁场的认识在观念上产生较大的飞跃,甚至催生新原理和新概念的工业产品系统。随着准静态磁体制造技术、准静态磁场探测传感器技术、新材料、网络技术以及其他领域研究的进展,准静态磁技术应用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http://www.tech-ex.com/equipment/news/forecast/00506541.html
2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王国维人生三境界(完整版)
wangbaokui660 2011-12-6 11:34
[转载]王国维人生三境界(完整版)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句本来都是言情话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境界的这段诗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原词是:“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他想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三境界,王国维则采用了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辛弃疾的原词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在此处,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就达致了最后的成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2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京大学周志华对AI会议的评述
hustliaohh 2011-12-5 20:58
The First Class: 今天先谈谈AI里面tier-1的conferences, 其实基本上就是AI里面大家比较公认的top conference. 下面同分的按字母序排列. IJCAI (1+): AI最好的综合性会议, 1969年开始, 每两年开一次, 奇数年开. 因为AI 实在太大, 所以虽然每届基本上能录100多篇(现在已经到200多篇了),但分到每个 领域就没几篇了,象machine learning、computer vision这么大的领域每次大概也 就10篇左右, 所以难度很大. 不过从录用率上来看倒不太低,基本上20%左右, 因为内 行人都会掂掂分量, 没希望的就别浪费reviewer的时间了. 最近中国大陆投往国际会 议的文章象潮水一样, 而且因为国内很少有能自己把关的研究组, 所以很多会议都在 complain说中国的低质量文章严重妨碍了PC的工作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 估计这几年 国际会议的录用率都会降下去. 另外, 以前的IJCAI是没有poster的, 03年开始, 为了 减少被误杀的好人, 增加了2页纸的poster.值得一提的是, IJCAI是由貌似一个公司 的"IJCAI Inc."主办的(当然实际上并不是公司, 实际上是个基金会), 每次会议上要 发几个奖,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是IJCAI 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 和 Computer Thoughts Award, 前者是终身成就奖, 每次一个人, 基本上是AI的最高奖(有趣的 是, 以AI为主业拿图灵奖的6位中, 有2位还没得到这个奖), 后者是奖给35岁以下的 青年科学家, 每次一个人. 这两个奖的获奖演说是每次IJCAI的一个重头戏.另外, IJCAI 的 PC member 相当于其他会议的area chair, 权力很大, 因为是由PC member 去找 reviewer 来审, 而不象一般会议的PC member其实就是 reviewer. 为了制约 这种权力, IJCAI的审稿程序是每篇文章分配2位PC member, primary PC member去找 3位reviewer, second PC member 找一位. AAAI (1): 美国人工智能学会AAAI的年会. 是一个很好的会议, 但其档次不稳定, 可 以给到1+, 也可以给到1-或者2+, 总的来说我给它"1". 这是因为它的开法完全受 IJCAI制约: 每年开, 但如果这一年的IJCAI在北美举行, 那么就停开. 所以, 偶数年 里因为没有IJCAI, 它就是最好的AI综合性会议, 但因为号召力毕竟比IJCAI要小一些, 特别是欧洲人捧AAAI场的比IJCAI少得多(其实亚洲人也是), 所以比IJCAI还是要稍弱 一点, 基本上在1和1+之间; 在奇数年, 如果IJCAI不在北美, AAAI自然就变成了比 IJCAI低一级的会议(1-或2+), 例如2005年既有IJCAI又有AAAI, 两个会议就进行了协 调, 使得IJCAI的录用通知时间比AAAI的deadline早那么几天, 这样IJCAI落选的文章 可以投往AAAI.在审稿时IJCAI 的 PC chair也在一直催, 说大家一定要快, 因为AAAI 那边一直在担心IJCAI的录用通知出晚了AAAI就麻烦了. COLT (1): 这是计算学习理论最好的会议, ACM主办, 每年举行. 计算学习理论基本上 可以看成理论计算机科学和机器学习的交叉, 所以这个会被一些人看成是理论计算 机科学的会而不是AI的会. 我一个朋友用一句话对它进行了精彩的刻画: "一小群数 学家在开会". 因为COLT的领域比较小, 所以每年会议基本上都是那些人. 这里顺便 提一件有趣的事, 因为最近国内搞的会议太多太滥, 而且很多会议都是LNCS/LNAI出 论文集, LNCS/LNAI基本上已经被搞臭了, 但很不幸的是, LNCS/LNAI中有一些很好的 会议, 例如COLT. CVPR (1): 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方面最好的会议之一, IEEE主办, 每年举行. 虽然题 目上有计算机视觉, 但个人认为它的模式识别味道更重一些. 事实上它应该是模式识 别最好的会议, 而在计算机视觉方面, 还有ICCV与之相当. IEEE一直有个倾向, 要把 会办成"盛会", 历史上已经有些会被它从quality很好的会办成"盛会"了. CVPR搞不好 也要走这条路. 这几年录的文章已经不少了. 最近负责CVPR会议的TC的chair发信 说, 对这个community来说, 让好人被误杀比被坏人漏网更糟糕, 所以我们是不是要减 少好人被误杀的机会啊? 所以我估计明年或者后年的CVPR就要扩招了. ICCV (1): 介绍CVPR的时候说过了, 计算机视觉方面最好的会之一. IEEE主办, 每年举行 . ICML (1): 机器学习方面最好的会议之一. 现在是IMLS主办, 每年举行. 参见关于NIPS的 介绍. NIPS (1): 神经计算方面最好的会议之一, NIPS主办, 每年举行. 值得注意的是, 这个会 每年的举办地都是一样的, 以前是美国丹佛, 现在是加拿大温哥华; 而且它是年底开会, 会开完后第2年才出论文集, 也就是说, NIPS'05的论文集是06年出. 会议的名字是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所以, 与ICML\ECML这样 的"标准的"机器学习会议不同, NIPS里有相当一部分神经科学的内容, 和机器学习有 一定的距离. 但由于会议的主体内容是机器学习, 或者说与机器学习关系紧密, 所以 不少人把NIPS看成是机器学习方面最好的会议之一. 这个会议基本上控制在Michael Jordan的徒子徒孙手中, 所以对Jordan系的人来说, 发NIPS并不是难事, 一些未必很 强的工作也能发上去, 但对这个圈子之外的人来说, 想发一篇实在很难, 因为留给"外 人"的口子很小. 所以对Jordan系以外的人来说, 发NIPS的难度比ICML更大. 换句话说, ICML比较开放, 小圈子的影响不象NIPS那么大, 所以北美和欧洲人都认, 而NIPS则有 些人(特别是一些欧洲人, 包括一些大家)坚决不投稿. 这对会议本身当然并不是好事, 但因为Jordan系很强大, 所以它似乎也不太care. 最近IMLS(国际机器学习学会)改选 理事, 有资格提名的人包括近三年在ICML\ECML\COLT发过文章的人, NIPS则被排除在 外了. 无论如何,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会. ACL (1-): 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最好的会议, ACL (Association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主办, 每年开. KR (1-): 知识表示和推理方面最好的会议之一, 实际上也是传统AI(即基于逻辑的AI) 最好的会议之一. KR Inc.主办, 现在是偶数年开. SIGIR (1-): 信息检索方面最好的会议, ACM主办, 每年开. 这个会现在小圈子气越来 越重. 信息检索应该不算AI, 不过因为这里面用到机器学习越来越多, 最近几年甚至 有点机器学习应用会议的味道了, 所以把它也列进来. SIGKDD (1-): 数据挖掘方面最好的会议, ACM主办, 每年开. 这个会议历史比较短, 毕竟, 与其他领域相比,数据挖掘还只是个小弟弟甚至小侄儿. 在几年前还很难把它列 在tier-1里面, 一方面是名声远不及其他的top conference响亮, 另一方面是相对容易 被录用. 但现在它被列在tier-1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了. 另: 参见sir和lucky的介绍. UAI (1-): 名字叫"人工智能中的不确定性", 涉及表示\推理\学习等很多方面, AUAI (Association of UAI) 主办, 每年开. The Second Class: tier-2的会议列得不全, 我熟悉的领域比较全一些. AAMAS (2+): agent方面最好的会议. 但是现在agent已经是一个一般性的概念, 几乎所有AI有关的会议上都有这方面的内容, 所以AAMAS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 ECCV (2+): 计算机视觉方面仅次于ICCV的会议, 因为这个领域发展很快, 有可能 升级到1-去. ECML (2+): 机器学习方面仅次于ICML的会议, 欧洲人极力捧场, 一些人认为它已 经是1-了. 我保守一点, 仍然把它放在2+. 因为机器学习发展很快, 这个会议 的reputation上升非常明显. ICDM (2+): 数据挖掘方面仅次于SIGKDD的会议, 目前和SDM相当. 这个会只有5年 历史, 上升速度之快非常惊人. 几年前ICDM还比不上PAKDD, 现在已经拉开很大 距离了. SDM (2+): 数据挖掘方面仅次于SIGKDD的会议, 目前和ICDM相当. SIAM的底子很厚, 但在CS里面的影响比ACM和IEEE还是要小, SDM眼看着要被ICDM超过了, 但至少 目前还是相当的. ICAPS (2): 人工智能规划方面最好的会议, 是由以前的国际和欧洲规划会议合并 来的. 因为这个领域逐渐变冷清, 影响比以前已经小了. ICCBR (2): Case-Based Reasoning方面最好的会议. 因为领域不太大, 而且一直 半冷不热, 所以总是停留在2上. COLLING (2): 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方面仅次于ACL的会, 但与ACL的差距比 ICCV-ECCV和ICML-ECML大得多. ECAI (2): 欧洲的人工智能综合型会议, 历史很久, 但因为有IJCAI/AAAI压着, 很难往上升. ALT (2-): 有点象COLT的tier-2版, 但因为搞计算学习理论的人没多少, 做得好 的数来数去就那么些group, 基本上到COLT去了, 所以ALT里面有不少并非计算 学习理论的内容. EMNLP (2-): 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方面一个不错的会. 有些人认为与COLLING 相当, 但我觉得它还是要弱一点. ILP (2-): 归纳逻辑程序设计方面最好的会议. 但因为很多其他会议里都有ILP方面 的内容, 所以它只能保住2-的位置了. PKDD (2-): 欧洲的数据挖掘会议, 目前在数据挖掘会议里面排第4. 欧洲人很想把 它抬起来, 所以这些年一直和ECML一起捆绑着开, 希望能借ECML把它带起来. 但因为ICDM和SDM, 这已经不太可能了. 所以今年的PKDD和ECML虽然还是一起开, 但已经独立审稿了(以前是可以同时投两个会, 作者可以声明优先被哪个会考虑, 如果ECML中不了还可以被PKDD接受). The Third Class: 列得很不全. 另外, 因为AI的相关会议非常多, 所以能列在tier-3也算不错了, 基本上能 进到所有AI会议中的前30%吧 ACCV (3+): 亚洲的计算机视觉会议, 在亚太级别的会议里算很好的了. DS (3+): 日本人发起的一个接近数据挖掘的会议. ECIR (3+): 欧洲的信息检索会议, 前几年还只是英国的信息检索会议. ICTAI (3+): IEEE最主要的人工智能会议, 偏应用, 是被IEEE办烂的一个典型. 以前的 quality还是不错的, 但是办得越久声誉反倒越差了, 糟糕的是似乎还在继续下滑, 现在 其实3+已经不太呆得住了. PAKDD (3+): 亚太数据挖掘会议, 目前在数据挖掘会议里排第5. ICANN (3+): 欧洲的神经网络会议, 从quality来说是神经网络会议中最好的, 但这个领域 的人不重视会议,在该领域它的重要性不如IJCNN. AJCAI (3): 澳大利亚的综合型人工智能会议, 在国家/地区级AI会议中算不错的了. CAI (3): 加拿大的综合型人工智能会议, 在国家/地区级AI会议中算不错的了. CEC (3): 进化计算方面最重要的会议之一, 盛会型. IJCNN/CEC/FUZZ-IEEE这三个会议是 计算智能或者说软计算方面最重要的会议, 它们经常一起开, 这时就叫WCCI (World Congress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但这个领域和CS其他分支不太一样, 倒是和 其他学科相似, 只重视journal, 不重视会议, 所以录用率经常在85%左右, 所录文章既有 quality非常高的论文, 也有入门新手的习作. FUZZ-IEEE (3): 模糊方面最重要的会议, 盛会型, 参见CEC的介绍. GECCO (3): 进化计算方面最重要的会议之一, 与CEC相当,盛会型. ICASSP (3): 语音方面最重要的会议之一, 这个领域的人也不很care会议. ICIP (3): 图像处理方面最著名的会议之一, 盛会型. ICPR (3): 模式识别方面最著名的会议之一, 盛会型. IEA/AIE (3): 人工智能应用会议. 一般的会议提名优秀论文的通常只有几篇文章, 被提名 就已经是很高的荣誉了, 这个会很有趣, 每次都搞1、20篇的优秀论文提名, 专门搞几个 session做被提名论文报告, 倒是很热闹. IJCNN (3): 神经网络方面最重要的会议, 盛会型, 参见CEC的介绍. IJNLP (3): 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比较著名的一个会议. PRICAI (3): 亚太综合型人工智能会议, 虽然历史不算短了, 但因为比它好或者相当的综 合型会议太多, 所以很难上升. Combined List: 说明: 纯属个人看法, 仅供参考. tier-1的列得较全, tier-2的不太全, tier-3的很不全 . 同分的按字母序排列. 不很严谨地说, tier-1是可以令人羡慕的, tier-2是可以令 人尊敬的,由于AI的相关会议非常多, 所以能列进tier-3的也是不错的 tier-1: IJCAI (1+):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AAI (1): 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LT (1): Annu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earning Theory CVPR (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ICCV (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ICML (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NIPS (1): Annual Conference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ACL (1-):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KR (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nciples of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Reasoning SIGIR (1-): Annual 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SIGKDD (1-):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UAI (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ncertainty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ier-2: AAMAS (2+):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 ECCV (2+):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ECML (2+): European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ICDM (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SDM (2+): SIA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ICAPS (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ICCBR (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se-Based Reasoning COLLING (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ECAI (2): European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T (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lgorithmic Learning Theory EMNLP (2-):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ILP (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ctive Logic Programming PKDD (2-): European Conference 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 tier-3: ACCV (3+): Asi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DS (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covery Science ECIR (3+):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R Research ICTAI (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ools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AKDD (3+): Pacific-Asia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ICANN (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JCAI (3): Australian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I (3): Canadian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EC (3): IEEE Congres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FUZZ-IEEE (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 Systems GECCO (3): Genetic and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Conference ICASSP (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IP (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ICPR (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IEA/AIE (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xpert Systems IJCNN (3):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IJNLP (3):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PRICAI (3): Pacific-Ri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关于List的补充说明: 列list只是为了帮助新人熟悉领域, 给出的评分或等级都是个人意见, 仅供参考. 特别要 说明的是: 1. tier-1 conference上的文章并不一定比tier-3的好, 只能说前者的平均水准更高. 2. 研究工作的好坏不是以它发表在哪儿来决定的, 发表在高档次的地方只是为了让工作更 容易被同行注意到. tier-3会议上发表1篇被引用10次的文章可能比在tier-1会议上发表1 0篇被引用0次的文章更有价值. 所以, 数top会议文章数并没有太大意义, 重要的是同行的 评价和认可程度. 3. 很多经典工作并不是发表在高档次的发表源上, 有不少经典工作甚至是发表在很低档的 发表源上. 原因很多, 就不细说了. 4. 会议毕竟是会议, 由于审稿时间紧, 错杀好人和漏过坏人的情况比比皆是, 更何况还要 考虑到有不少刚开始做研究的学生在代老板审稿. 5. 会议的reputation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新会议可能一开始没什么声誉,但过几年后就野 鸡变凤凰,老会议可能原来声誉很好,但越来越往下滑. 6. 只有计算机科学才重视会议论文, 其他学科并不把会议当回事. 但在计算机科学中也有 不太重视会议的分支. 7. Politics无所不在. 你老板是谁, 你在哪个研究组, 你在哪个单位, 这些简单的因素都 可能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换言之, 不同环境的人发表的难度是不一样的. 了解到这一点后 , 你可能会对high-level发表源上来自low-level单位名不见经传作者的文章特别注意(例 如如果计算机学报上发表了平顶山铁道电子信息科技学院的作者的文章,我一定会仔细读 ). 8. 评价体系有巨大的影响. 不管是在哪儿谋生的学者, 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去迎合评价体 系, 否则连生路都没有了, 还谈什么做研究. 以国内来说, 由于评价体系只重视journal, 有一些工作做得很出色的学者甚至从来不投会议. 另外, 经费也有巨大的制约作用. 国外 很多好的研究组往往是重要会议都有文章. 但国内是不行的, 档次低一些的会议还可以投 了只交注册费不开会, 档次高的会议不去做报告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只能投很少的 会议. 这是在国内做CS研究最不利的地方. 我的一个猜想:人民币升值对国内CS研究会有 不小的促进作用(当然, 人民币升值对整个中国来说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很难说). 9. ... ... 最近,实验室的大牛Gawd也写了一个rank,说的也很好,并且反映了这些会议的一些最新 的变化。 1. NIPS:心中的痛,同样也是心中的梦想。尽管屡投屡被挫,但是要越挫越勇。不得不承 认,NIPS上的文章质量上还是非常上乘的。对于圈外人来说,NIPS总是很难。不管其匿名 与否,圈内的人一看便可猜个大概文章究竟出自何方神圣笔下。难为了我们这些无名小卒 。 1. UAI:同样也是梦想,文章质量一样的上乘,同样的难。 3. ICML:虽说去年国内人士灌水无数,但这并不能削弱ICML文章的质量和影响力,从另外 一个侧面讲,这正是说明了国内ML的进步神速。 3. AISTATS:别说他的文章接收率高,但和nips一样,想要进去还真得颇下一番功夫。看 看zoubin等人对此会如此钟爱便可知晓该会议文章质量究竟如何。当然,该会议每每选心 旷神怡之处做为栖身之地,也成为其吸引大牛竞相前往的得力手段。 5. IJCAI:且不论从前的IJCAI如何,上次在印度开的IJCAI可真是有点让人大跌眼镜,or al和poster文章数量之多都是一个里程碑。然而,并不能否定IJCAI在权内的影响力和号召 力,对于做AI的人来说,IJCAI应该还是一个最主要的会议。只是如果照上届那般海收,恐 怕文章质量无法保障。不知下届如何。 6. KDD:之所以把他写在IJCAI之后是因为他毕竟是从IJCAI上派生出来的,而其直至今日 的发展速度不可谓不让人赞叹。然而我认为,一个会如果不匿名,那么其文章质量必然得 不到大的飞跃。KDD里面的猫腻多了去了,不必熬述。希望可以尽快匿名。 7. ICCV:对于做CV的人来说,一定不同意把他排在第7位,然而就去年的iccv来看,在上 面发文的做方法的人比比皆是。对于做方法的人来说,这个位置我想比较公平。具体原由 大家只要看看上面做方法的文章便知。 7. CVPR:无法比较它与ICCV孰优孰劣,也许大部分人都认为ICCV稍胜一筹。我确认为不然 ,就去年ICCV上所发表的CVPR拒掉文章的数量便可见一斑。而且CVPR文章的投稿数量和接 收文章数都是与日俱增,不知是否在Miami可以看到上千人开会的场面。 7. SIGIR:做方法的人要在SIGIR上篇文章还是挺难的,因为实验的要求比较高。当然,M SRA除外。 10. AAAI:将其放在此处并不是从AI的角度,而还是从ML相关的方法的角度。该会议上出 现的ML以及PR文章的影响力不如上面8个会,不信可以去查citeseer。 11. SIGMM:当然,不可从做系统的同学的角度如此评价此会议。但是对于就是用ML的方法 做了MM应用的人来说,此会议也只能在这个地方了。 11. ECML:尽管上面有ICML押着,不过文章质量一直很坚挺,这点从接收率也可见一斑。 11. SDM:尽管老吴一直力挺ICDM,但我认为其文章质量仍无法与SDM相比。从参会的人就 可以看到。 11. ECCV:亏就亏在E字头了,不过文章质量不错。另外我发现上面发表的有关纯粹方法的 文章并不多。 15. ICDM:尽管一直用接收率标榜自己,然而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基数大。如果文章质量 没有硬保障,接收率也只是空谈。 上面也只是列出了我感兴趣的一些会议,从做方法的人的角度来看的rank。一家之谈,仅 供消遣。
个人分类: 科研道路|6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否每篇博士学位论文都要求有突出的创新点
热度 4 wanghu75944 2011-12-5 00:16
估计很多在读博的人以及读过博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工程应用型研究的博士论文都要求有创新点,这一要求提出的本意也许是鼓励创新,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当真正进入到一个领域,或者选定一个研究方向的时候才发现,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创新。因为我们离最领先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大的距离,尤其是某些偏工程应用的方向。我们并不缺理论,缺的是将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在一些偏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科或者研究领域,我们还无法仅仅根据已发表的论文成功地将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复原出来,很多细节我们并不清楚,而往往这些细节决定了实验能否成功或者结论是否合理。眼高手低是很多人的一个通病,包括很多做基础研究的人员。不亲自做一下往往很难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所以很多领域的很多课题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不能人家做过了,我们就不做了,或者在人家的基础上我们接着做。科学研究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之前的研究没亲自做过,之后的研究就很难开展。 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想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虽然这些事情国外已经做的很好了,在国内却是空白,我们要从头做起,必然要重复人家走过的路子。由于时间有限,一个博士还难以做到国外目前的水平,所以相当于走了人家路程的1/N,然而在开题的时候被问到:你的创新点在哪里?我之前不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然而思来想去,我给自己的答案是: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值得一个人在博士期间来做这件事情,我们现在缺乏的是国外人走过的路我们还没有走,国外人经历过的痛我们还没有经历,我们没必要整天盯着国际前沿热点,我们需要踏踏实实走好脚下的路,我的课题确实没有突出的创新点,但是我对于尽快赶上国际研究的脚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们真的没必要每篇论文都要突出自己的创新,关键在于你的贡献在哪,好多人会绞尽脑汁总结出那么几点像是创新点的东西来糊弄所谓的同行评审,或者博士论文评阅人,真的没必要,我们做些改变了,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那真是舍本逐末了。 言语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出,欢迎各位批评指正,或者谈谈你的看法!
个人分类: 自己的感慨|8727 次阅读|5 个评论
慎重使用你的“储藏柜”
热度 2 ssg334 2011-12-4 15:20
记得多年前有一个很流行的理论:人的大脑就像是一个储藏柜,空间有限,所以要尽量放自己需要用的东西。如果结合科学发现,这个理论站不住脚,但我还是认为对于多数人,它都是有意义的。 虽然普遍认为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合理的开发大脑,可以使之效率更高。但是我认为,对于大多数忙于自己工作的,尤其是脑力工作者,大脑容量还是供不应求,而所谓去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记忆能力,又不切实际。在各学科飞速发展的今天,博学家(杂家)势必无法走向一个领域的深处,或是有所创造;而专业人士(专家)也势必只能在自己相近的领域内奋斗。 这也许正是“术业有专攻”。 所以对于年轻人而言,如何分配尽可能多的精力和空间给自己的专业,往往是成败的关键 。再来谈“储藏柜”理论,如果一个做科研博士生天天读小说、欣赏文学,而自己也隐然有成为撰稿人的趋势,那么他的时间和大脑的空间,势必有很大部分用在琢磨或是用在装载这方面的知识,例如各国的名著,中西方思想甚至是一些文学史。他的“柜子”里,留给自己专业的空间就会相对减少。而另一个博士生,天天看科学期刊,和专业著述,他积累的知识会和自己的专业研究交叉,使得他的“柜”中之物可以为他专业的发展服务。当然,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爱好,如听音乐、看书、写博客。一方面,他们在这些爱好上的投入少之又少,没有用心钻研过,甚至只是消遣之用;另一方面,他们的爱好不是广博的,往往只有这一两项。现在很多年轻人,业余爱好很多:唱歌,旅游,看电影,摄影,等等。消耗了自己本应该看书学习的业余时间,甚至鸠占鹊巢,使得自己心浮气躁,无法专注于自己的专业。我认为, 无论是那一个阶段,对自己生活工作重点的认识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为自己的专业(或是工作、学习的重点)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储藏空间”,如果没有作为自己领域内一员的态度和认识,就无法在自己的道路上做得优秀 。 一个学生在自己所参与的课题中,完成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技能,积累专业的知识,可以叫做一个优秀的学生;一个职员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积累经验,最后成为这个岗位上资格老道的一员,将是一个出色的员工;一个专注于自己专业的学者,在未知的道路上积累、报道自己的发现,最后在一个或几个领域里做出贡献,就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而一个到团队、当领导、忙于开会,带领自己的团队创造业绩的,应是一个不错的领导。这些,也许是不同性质的工作,也许是不同年龄的际遇,但都有一点: 在人生的任何一段历程中,集中时间和精神做好自己最重要的事,将大脑里装满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将会成为出色的一员 。作为一个大学的校长,最重要的事应当是领导一个学校的各项发展:学生的教育、各学科的发展、与其他机构和院校的合作还有学校品牌的打造等。我个人以为,就是有两个“储藏柜”,也不能保证装下这些东西。那么,做领导和做科学家兼顾,将是一个天方夜谭。也许一个人可以做好校长也带领好自己的科研团队,那么他同样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还很幸运的有一些优秀的准科学家帮他打理科研。当然事情不是如此单一,此处不谈。 回到年轻学生身上。一个爱去KTV、爱吟诗作对、爱弹琴谱曲等等的学生,需要对自己的精力慎重安排,把自己的时间和“储藏空间”尽量留给自己需要的专业知识,才是效率最高的选择。有些爱好,无论是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还是对自己都没有好处,不要也罢;有的爱好或是雅兴,将来再拾起也不迟...这个年纪,脑子里应该多装有用、急用的知识。
3833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半经典分析的讨论!
swjyeah 2011-12-4 14:04
对半经典分析有研究的的工作者,热诚欢迎和我讨论和交流!!在介观物理和退相干领域有很多半经典的分析方法,有什么问题,可以和我讨论,也欢迎交这个研究领域的朋友.谢谢!哈佛大学的Heller研究组是个国际量子混沌顶尖研究组( http://monsoon.harvard.edu/ ),有兴趣的同仁可以看看.
34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探索首先从大胆猜想开始-就互联网进化猜想回童勤业老师
热度 1 liufeng 2011-12-2 11:53
从2005年启动的互联网研究开始,越来越多的迹象引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猜想: “互联网正在向与人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这个猜想的价值可能有 第一,用已知的人脑结构预测互联网的未来 ,第二 用已知且不断进化的互联网结构作为解开人脑之谜的突破口” 作为计算机背景的我们,相对而言在第一个领域做的工作更多一些,一直期待能够听到神经科学领域专家的意见。很难得得到童勤业老师的评论,虽然他的意见是强烈反对这种研究方法。正如鲁迅说过“叫喊与生人间,无人回应才是最痛苦的事情”,因此获得批判其实是一种支持。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 童勤业老师的意见是:“互联网和脑神经根本是两会事,不要看看都象是网状结构就把它看作是一样的,这不是科学的思维,不要看看机器人、机器狗就认为有智能。应该看到目前所有的人工智能,根本与人脑智能是两会事,曾轰动一时的人机国际象棋赛,其实根本不能说明问题。现在脑机接口研究很热闹,可以用脑电EEG来开机器,这点确实不假,有人说这是人的意念可以开机器,真是这样吗?请不要上当。这种想法对科研是很有害的。” 对此,我的回复是:”童老师,首先感谢您的意见,我在论文中提过,互联网与神经学交叉对比研究,首先是个猜想。“如果计算机专家发现互联网进化的与人脑结构越来越类似,而同时神经科学家不断发现人脑中有类似互联网应用的功能,如搜索引擎,如SNS系统,维基百科,IP地址,路由系统等”,那么这个猜想很可能是有价值的,反之,没有上述现象的出现,这个猜想会被自动证伪,并被遗忘。我始终坚信,科学探索首先是从猜想开始。时间和实证作为它的结束。 。。“ 大的科学领域往往是从猜想开始,如达尔文进化论,如宇宙大爆炸,一直以来我们还是希望用科学的方法去证明这个猜想,譬如2011年3月,我们在科学院研究生院做的“人脑中的类搜索引擎实验”,我们即将开展的“互联网中的类神经反射弧实验”等,从过去的经历看,对这个猜想的成立,我们是有着越来越强烈的信心,同时我们也会认真的听取反对意见。 关于互联网与神经学交叉对比的介绍请参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263do=blogid=391042 关于互联网进化论的详细内容请访问: http://www.intevl.com/archives/134.html#more-134
个人分类: 互联网进化论|441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制造领域的新价值战略——再制造
zidiao 2011-12-1 13:10
据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统计,美国的再制造活动在节约能源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新制造1台汽车的能耗是再制造的6倍,新制造1台汽车发动机的能耗是再制造的11倍,新制造1台汽车发电机的能耗是再制造的7倍,新制造1台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能耗是再制造的2倍。据专家介绍,我国工业行业每年因腐蚀、磨损而产生的经济损失分别占到全年GDP的4.5%和5%,而发达国家两项加起来的损失在4.5%到5%之间,再制造业每年可为国家节约1550亿元。    实践证明,再制造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均能达到甚至超过新品,而其成本仅为新品的1/4,节能达到60%以上,节材超过70%,最大限度地挖掘制造业产品的潜在价值,可让能源资源接近零浪费,可为社会带来巨大的财富。   再制造具有潜在价值的根本原因是机器中各部件的使用寿命不相等,而且每个零部件的各工作表面的使用寿命也不相等,这就为再制造的实施提供了需求条件。   一部机器、一个零部件制造时的成本,由原材料成本、制造劳动力成本、能源消耗成本和设备工具损耗成本构成。其中,后三项成本称为相对于原材料成本的成品附加值。以汽车发动机为例,原材料的价值只占到15%,而成品附加值却高达85%。   再制造经济效益显著     再制造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通过再制造技术可以花费较小的成本延长产品的寿命,创造较大的经济价值,而成本实际上不到原来的50%。 据统计,1996年美国再制造产业涉及的8个工业领域中,专业化再制造公司超过73000个,生产46种主要再制造产品,年销售额超过530亿美元,接近1996年美国钢铁产业的年销售额560亿美元。其中汽车再制造是最大的再制造领域,公司总数为50538个,年销售总额365亿美元,占全部再制造业的68%。资料表明,美国2002年再制造产业的年产值为GDP的0.4%。我国2020年GDP预计达到40000亿美元,如果以美国2002年再制造的水平作为我国2020年目标,则再制造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60亿美元。   我国是装备制造及使用大国,设备资产已达几万亿元,14种主要机型工程机械保有量达290万台。我国工程机械设备大多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目前全国80%的在役工程机械超过保质期,如果将被淘汰的装备产品进行修复,便能以较少的成本,获取较大的回报,有专家预测,中国再制造市场每年的规模可达100亿美元。   再制造环保作用突出   环保,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中都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工业化时代,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无休止的开采和掠夺,导致了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环境问题日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矛盾不断凸显。而在现代社会中,保护环境也被纳入到发展经济的成本中,各个国家都努力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而再制造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不仅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而且具有保护环境的效果,这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财富。   例如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可以减少原始矿藏开采、提炼以及新产品制造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能够极大地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美国环境保护局估计,如果美国汽车回收业的成果能被充分利用,对大气污染水平将比目前降低85%,水污染处理量将比目前减少76%。每年全世界仅再制造业节省的材料就达到1400万吨,节省的能量相当于8个中等规模核电厂的年发电量。这充分说明了对废旧产品进行再制造可减少资源的开采,减轻世界人均资源占有量不断紧缩的压力,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目前环境问题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环境污染日益恶化,人均资源占有量不断缩减,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再制造正好契合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可以说,再制造工程已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制造社会责任彰显   再制造中潜在的巨大价值不仅是能为企业、国家创造丰厚的利润,不仅是体现宏观的环境保护方针,而且也在无形中彰显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   首先,再制造可以给相关需求方提供更为廉价可靠的商品,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由于再制造充分提取了蕴含在产品中的附加值,在产品销售时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如再制造发动机,其质量、使用寿命达到或超过新品,并有完善的售后服务,而价格仅为新机的50%左右,可供不同收入阶层和关心环保的人士选用。在以色列,一架废旧波音747的回收价格大概在200万美元,但以色列将废旧客机再制造成货运飞机,售价达到8000万美元,而新的货运飞机售价则为1.3亿美元。   其次,随着再制造的发展,将可兴起一批新兴产业,从而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美国的再制造业到2005年安排就业100万人,我国2020年如达到美国2005年水平,则创造就业将超过100万人。美国的研究表明,再制造、再循环产业每100个人员就业,采矿业和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理业将失去13个人员就业。两者相比,可以看出再制造、再循环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远大于其减少的就业机会。   最后,如果再制造的理念被多数人知晓和认可,如果我们的企业使用再制造生产的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并能够推广使用,那么整个社会将进入再制造的时代,这将会是整个制造业的跨越,也是整个社会的跨越。
个人分类: 专家视点|1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妥善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whyhoo 2011-11-30 22:16
意识形态问题是直指国家核心利益、关乎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主动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历来是各个国家和政党的核心任务。在当前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下,正确认识、妥善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锐利思想武器,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必须深刻领悟其相互联系并贯通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其一,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意识形态的性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论断。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对意识形态本源问题的精辟概括。同时,意识形态一旦确立,也会对物质生产方式发挥能动作用。其二,意识形态是“真实的意识”,它以诸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各种具体意识形式构成观念形态的思想上层建筑,包括信仰、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一系列重要范畴,影响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生活。其三,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列宁指出,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任何意识形态总是从属于特定的阶级,为特定的阶级和利益集团服务,一刻不停地为该阶级的利益鼓与呼。其四,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思想体系。意识形态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关于自身根本利益的理论认知,以及维护、扩大其根本利益的现实要求,既是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又是其政治纲领和目标诉求的理论表达,对统治阶级的统治发挥着服务功能、维护功能与宣传教化功能。其五,意识形态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造世界。意识形态不是纯粹思辨性的理论,也不是空洞的说教,它以明确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旗帜鲜明地指向现实,具有进入和指导实践的强烈意向。其六,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的灵魂。各种意识形态总是围绕该阶级和社会集团核心价值体系来构建,是核心价值体系在精神生产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展开和运用。意识形态斗争,归根到底是核心价值体系的较量。这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是我们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科学指南。    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内在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并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来展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服务、维护和教育动员群众的功能。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旋律,传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的精神气质,不断拓展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三、深刻认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   第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趋尖锐复杂。具体表现为:一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线没有改变。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行和平演变和西化分化战略,其遏制和扼杀社会主义的图谋始终没有改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线仍然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二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格局更加错综复杂。既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斗争,又有旨在影响社会政治和价值认同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论争,还有因民族、宗教、主权与领土争端而派生出来的意识形态分歧。各种意识形态之间既相互对立、交锋,又彼此渗透、吸纳,使得意识形态斗争更趋复杂。三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领域更加广泛深入。不仅仅限于思想文化领域,还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并日趋文化化、学术化和生活化,意识形态的表象与本质越来越疏离,影响却越来越持久和牢固。四是意识形态在国际战略博弈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意识形态战略,极力怂恿和支持所谓“颜色革命”,实质是对他国进行西方式“民主改造”,这种维护与改变政权性质的斗争,其外在表现是本国民众的街头政治和非暴力革命,但西方意识形态霸权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近年来先后发生的“玫瑰革命”、“橙色革命”、“茉莉花革命”等,就是鲜活的例证。   第二,西方国家对我意识形态的渗透破坏进一步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骨子里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企图通过加紧推行西化分化战略,再现苏东剧变。他们处心积虑、变本加厉地对我政治上施压、发展上牵制、形象上丑化、思想文化上渗透,手法更加多样,技术含量更高,防范和应对的难度越来越大。比如,以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等为旗帜推行意识形态霸权,大肆宣扬多党制、三权分立和轮流执政,攻击我政治制度,恶意炒作社会热点问题,利用民族宗教问题煽动分裂情绪,扶持“异见分子”挑战我政治底线,借口“还原历史”、“反思改革”否定党的领导,注重“棒杀”与“捧杀”相结合,强力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借助网络技术优势渗透破坏,等等。总体上看,他们对我意识形态的渗透破坏呈现以下特点:把资本主义价值观输出作为核心内容,把借题发挥炒作热点敏感问题作为基本手段,把渗透基层、争夺群众作为重要方式,把“异见分子”、“意见领袖”作为依靠力量,把内外勾连、相互借重作为行动策略,把军队作为重点目标,把互联网、手机作为重要阵地。现实表明,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复杂局势和尖锐斗争,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同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斗争对我国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就部队来说,主要表现在:一是理想信念淡化。一些官兵政治理论功底不深厚,抵御渗透的能力不强,对西方社会和少数别有用心者宣扬的一些错误思想理论观点不能正确辨别,产生思想困惑。如有的看不清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政治思潮的本质和危害,有的对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优良传统和原则制度知之不深。二是价值取向偏移。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社会思潮,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在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层面给青年官兵造成不良影响。三是道德界限模糊。少数官兵荣辱观错位、善恶不辨、美丑混淆,出现人际交往功利化、道德情趣低俗化、党内生活庸俗化、手中权力商品化的倾向,不讲诚信、见利忘义、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奢侈浪费等问题屡见不鲜。四是行为方式失准。一些官兵对灯红酒绿、贪图享乐等缺乏足够免疫力,甚至心存向往;过分强调自我、张扬个性,只要自由不要纪律,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只谈权利不谈责任等。这些问题虽然只表现在少数人身上,但其危害不可低估。    四、打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仗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充分认清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保持思想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防止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干扰。当前,要重视发挥主流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作用,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加强和改进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   首先,始终把科学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持续推向深入。这是管根本、管长远的铸魂奠基工程。事实表明,渗透和演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的动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偏移。当前,尤其要强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的大众化、经常化、制度化。抓理论武装,既要有发展意识,也要有本源意识,大力倡导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哲学素养,打牢思想政治根基。要加强重大理论问题阐释宣传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官兵明辨理论是非,澄清模糊认识,站稳政治立场。   其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社会的精神支柱。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大众的思想行为,是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治本之策。就部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为主线,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做到一年比一年更深入、更富有成效。要把强化军魂意识突出出来,深入搞好军魂教育和党史军史学习教育,让忠诚于党的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官兵血脉,深扎党指挥枪的思想根子。要把拒腐防变作为重大现实课题紧抓不放,帮助官兵构筑起顶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的“防火墙”。   第三,注重以先进文化构建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争夺最激烈的前沿阵地。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加强文化建设,通过文艺作品灌输主流价值观,用文化艺术构筑社会大众的精神堤坝是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战略选择。要进一步强化文化育人的理念,创新发展社会文化,打造一批高扬时代主旋律的精品力作,以优秀文艺品牌抢占精神文化高地。要创新丰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增强文化的渗透力吸引力感染力。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更加重视发展网络文化。   第四,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委的重大政治责任,各级党委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关键在于始终保持各级党组织的先进性和战斗性。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为根本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思想作风建设为重点加强各级党委班子建设,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政治考察,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选人用人,为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作者: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hqwg/2011/201122/201111/t20111129_126348.htm
1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或许
metanb 2011-11-26 16:42
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只有道德才不会被低估。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15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技日报:科研领域为何患上“自闭症”
热度 2 Fangjinqin 2011-11-24 15:15
作者:陈磊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1-11-24 10:27:36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科技日报:科研领域为何患上“自闭症” 聚焦科技体制改革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这是一组来自基层的声音。在“走转改”活动中,科技日报组织记者小分队深入科研工作一线,专门就科技体制改革的话题进行调研采访。很幸运,能有这样一批科学家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和我们促膝深谈。 我国的科技体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仍存一些让人诟病的问题,比如,科技资源分散、效率不高、协同不够,等等。我们——科学家和媒体的愿望是共同的,愿意竭力推动科技体制走向更加科学的方向。这组报道呈现的,既有一线科研人员的切身感受和真实诉求,也有深刻而务实的见解。相信倾听这样的声音,必将有益于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从今天起,科技日报将推出一组五篇系列报道,从资源共享、科研立项、经费使用、项目验收和科研评价五个方面分别作深入探讨。敬请关注。 在近日举行的一次以“空间技术对重大自然灾害机理的研究和预测”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上,很多专家感慨:“自然灾害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联性,但我们现在的研究都在各自为战,尚未形成灾害研究、预测和防治的系统运作机制。” 这样的现象,似乎不独某一个科研领域。一个大气研究项目因各课题组之间互不通气,集成成果被别国“坐享其成”;健康长寿研究因为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不相往来,跨学科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互不通气”在现今的科研活动和项目管理中几成风气。 中国的科研领域,难道患上了“自闭症”? 61的启示:小作坊对抗不了大合作 “小作坊生产的观念严重阻碍了科研创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国雄给科技日报记者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 10年前,多个部委在大气领域支持了6个大型的有关大气的场地观测项目。执行期间每个项目内部可以共享观测数据等成果,但6个项目之间人员却是不相往来,不能享用其它项目的观测数据。 当时,有一个国家通过提供装备和人员参与了全部项目,因而掌握了6个项目的资料成果。项目刚结题不久,吴国雄参加国际会议,那6个项目的“集成”竟成了该国一位专家报告中大项目成果的一部分,对中国的主持单位只字未提。 吴国雄当场站起来,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中国科学家主持的研究项目的成果。”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是我们互不通气,让人家“坐收渔利”的。 “这件事值得科技界好好反思,小作坊对抗不了大生产、大合作,”吴国雄说,有些单位之间戒备心很强,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认为“人和资料都是自己的,私有的”,本位主义、“肥水不流外人田”等传统狭隘思想在科研领域普遍存在。 “不仅是单位之间,小圈子内也很难共享。”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信息工程博士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他们学校,不仅不同学院,甚至一个学院的不同实验室都很少交流,连隔壁房间的论文答辩内容,都很难“探听”到信息。他现在养成了习惯:若想获取学术资料尽量联系国外专家。因为国外专家一般有过半的人会回复,有人还非常高兴自己的研究被人关注,乐意与其交流沟通。而如果联系国内专家,基本上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在欧美,用纳税人的钱做的东西,‘私有独占’是违法的。”吴国雄上个世纪80年代出国去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工作,当时向外国同行请教问题,对方总是毫无保留、一一解答。他们会告诉你程序的计算方法,设备如何使用,查看哪些资料,会有多大误差,可谓知无不言。 不到半年,吴国雄觉得“欠别人太多”,于是也主动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交流。这种频繁碰撞、深入交流的文化氛围,使他获益匪浅。 一位科学家也向记者反映,自己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索取数据比从国内容易得多。“美国公共财政支持的基础研究课题、项目,只要不涉及保密,一般通过递交申请等程序索要资料,甚至软件、源代码都能无偿得到,最多也就是交纳复制费或刻光盘的费用。” 谁独占资源和设备,谁就更有竞争优势? 那么,国内科学家和科研单位就不明白1+12的道理?谁都明白。 上述接受采访的博士生分析说,外国人比较讲究诚信,尊重知识产权,引用他人学术成果都会标注并经允许,而国内蔓延“拿来主义”风气,抄袭与剽窃等时有发生。相互不信任,是造成隔膜与封闭的原因之一。 美国哈森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韩健认为:“国内科学家的合作,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成果最大化。” “大家误认为奖励科技创新最‘公平’的标准就是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所以大家都去争第一作者了。”在韩健看来,牛人有资源(钱),但不一定有好思路;可是一般科学家怕自己的“好主意”被掠夺,有创新点子留着自己慢慢做。 即便合作,如何评价项目中各个团队的贡献和排名,也是难题。 “造成封闭的深层次原因是机制问题,即科技资助和利益分配的方式。”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说,很多科研院所过度依靠课题竞争获得资助,所以只有通过封闭的手段才能够独享信息、经费等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数据设备“私有化”,就会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说白了,就是争取更多课题,获得更多利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重大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主任李德威教授还认为,当前的评价体系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科研活动的开放流通。他以复杂的地球系统和灾害系统研究为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由于这些重大交叉前沿领域通常存在非共识,风险极大,很难发表论文,更难获得项目支持。于是,许多科学家愿意从事局部的精细研究,利用先进仪器设备测试大量的数据,支持公认的理论或模式。虽易于发表文章,但难以出重大创新成果。” “除了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归属存在矛盾,高校院所的人员考核上,以论文发表和争取课题项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也造成教学科研人员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一位科技管理人员分析说,而各管理单位难以摆脱部门利益,往往注重本系统获得多少资源,对本单位人员参与系统之外的“大兵团作战”激励不够。 跨学科横向合作,更是难上加难? “国内的所谓合作都是同行之间的‘资源分享’。”在韩健看来,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合作,合作方不是隶属,更不是给予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合作双方都有对方需要而自己又没有的“绝活儿”。所以开创性的合作通常是跨领域,跨专业的。 然而,在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合作更是难上加难。 “目前我国灾害研究、监测、预测和防治还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系统运作机制。”李德威以他正在研究的灾害链举例:“为什么强震前人们普遍感到闷热,震后伴有降雨或降雪?说明地气耦合,灾害关联。” 李德威说,其实,各种自然灾害之间都是密切相关的,地球灾害系统是时、空、物、力有机组合的开放巨系统,自然灾害是开放地球系统中能量异常积累和突然释放的结果。由于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各种自然灾害的时空关系、物质关系和能量交换关系,至今仍没有取得公认的重大的理论突破,也就难以有效地开展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 “一个灾种的监测和预防可能会涉及地质、气象、航天、海洋、地震、水文等十几个部门,而目前部门分割性强,缺乏统筹协调和信息共享。”李德威说,开展长期稳定的综合研究和协同创新尤为重要。 我国环境气候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亦是如此。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做环境健康影响博士后的西北民族大学西部环境健康研究所所长于国伟教授告诉记者,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环境监测数据已广泛应用于农业以及传染病流行趋势预测等多个领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基于环境气候的监测也开展了许多环境健康问题的研究。而我国在促进地理学、公共卫生学、流行病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方面还较薄弱,环境和卫生等部门缺乏交流与合作。 自然科学内部的合作尚且如此,更别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跨学科合作了。 老龄健康研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交叉领域,但中国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却难以进行实质性的亲密合作。 “由于受到自然与社会科学研究分离的管理体制局限,我国在这一可望较快见效的健康民生前沿研究领域仍然十分薄弱,与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极不适应。”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曾毅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进行跨学科交叉合作是国际老龄健康研究的主流。但我国相关研究还处在比较分割、分散的状态,跨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打破封闭需要一套“组合拳” “解决封闭有个方法,那就是让所有承担财政资助课题的机构、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将用于科技研究的公共财物和项目,在不泄密的情况下,信息公开。”王元说,如将大学、研究院所购买使用的大型公共设备实际运行/服务的小时数对外公开,国家科技计划公布课题承担者,预决算和结题成果在网上“晒一晒”。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主体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的修订中,特别强调信息公开并使其制度化,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必须进行立项公告和结题公告;同时实行公示制度,在遵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对项目立项、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结果等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此外,还将进一步强化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科技资源汇交机制,促进科技资源社会共享。 其实,我国已经着手建立科研设施和科研信息社会共享机制。目前,由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共享、科学数据、科技文献、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和网络科技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已初步搭建完成;初步形成了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网络体系,全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已经开通,实现了“全国、区域、省市区”三级整合共享。 “但是,不能否认,在现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我国科技资源信息利用率仍然较低,大量宝贵的科技资源信息尚没有发挥应有的服务价值,科技资源的深度数据挖掘和综合利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玄兆辉认为,一个项目或平台,研究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很多人认为基础研究产生成果就是出版个专著、发表数篇论文,这就是公开了,后期的共享和高效利用和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很多国家科技项目在立项之初就签订承诺书,规定结束后都是要求资料共享公开。但是谁来管理这些信息?谁来对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和加工?”吴国雄认为,有些具体的措施尚未到位,也没有落到实处。比如,国外NASA的资料就有专人搜集、分类、整理建库。我国应该在建立条件平台之后,加强后期管理和评估,并进行专门的研究。 “当然,开放共享本身有难度。一般情况下,企业对涉及保密、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本能有垄断倾向。” 但玄兆辉认为,用公共财政支持的高校,研究院所应该以各种方式开放,为社会分享。政府应该起推动作用,如对采购仪器设备进行财政资金投入,前期用约束性条件引导项目立项方向,后期通过以奖代补、后补助等方式鼓励开放共享。通过多方面的政策促进,形成多种方式进行考核的“组合拳”。记者获悉,科技部正在酝酿对试验验证或共享平台进行认证、评估、补贴,依据平台提供服务的数量和水平进行评价,并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鼓励平台对外提供服务,加大开放共享,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合作不是因为无私,而是因为共赢。”韩健说,合作就要去有目的地编织一个价值体系,并让这个体系成为整个健康行业价值链中间的一个环节,而自己又能在这个体系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地位。实践将证明,越是开放的地方也越容易形成合作。 更多阅读 香山科学会议聚焦利用空间技术研究重大自然灾害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分享到: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2011-11-24 15:14:30 Fangjinqin 我有强烈的同感啊。国内即使是大项目组不同单位也难开展真正有效的合作。不打破这个瓶颈,中国科学难以稿度提升,何谈诺奖??? 2011-11-24 15:10:37 libai 谁有权拿项目,谁当教授,谁垄断一切,审请来得基金就不说了,梯队工作人员必须按课题组长的脑子行事,自己申请到点经费还得由组长管理,把普通科研人员当成工具,怎么急思广议,更谈不上科研探索。实验室像是私人财产。 2011-11-24 15:03:39 w58948620 http://www.znyj.cn 轧盖钳 http://www.znyj.cn 实验室设备 http://www.znyj.cn 熔封机 2011-11-24 14:41:29 marietta 教师身兼数职,在教学项目里面,经费都是给学生的,很可笑的龟腚 2011-11-24 14:40:41 labsteam 整个国家的研究都是乱套的。 考核体系本身就是指向单打独斗的,排他的,还怎么指望合作? 目前已有 6 条评论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1772 次阅读|3 个评论
静电纺丝制备TiO2-Bi2WO6异质纳米纤维应用于光催化领域取
热度 3 cxpan 2011-11-23 17:42
静电纺丝制备TiO2-Bi2WO6异质纳米纤维应用于光催化领域取
静电纺丝制备 TiO 2 -Bi 2 WO 6 异质纳米纤维应用于光催化领域取 这些年来,大气污染、水体污染这类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纳米光催化这种“绿色”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污染物处理和环境保护等多种领域。纳米 TiO 2 由于光照后不发生光腐蚀,耐酸碱性能好,化学性质稳定,对生物无毒性,来源丰富,产生光生电子和空穴的电势点位高,有很强的氧化还原性能等优异的特性,被看作是当前最有应用潜力的光催化剂材料。但由于 TiO 2 禁带宽度为 3.2 eV (锐钛矿, Anatase ) , 只能吸收波长小于 387nm 的紫外光,同时光照产生的电子与空穴极易在 TiO 2 体内复合,从而导致光催化效率很低。鉴于此,目前对于 TiO 2 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改性和提高光催化效率上,其中,窄禁带半导体的复合就是一种重要的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结构简式如同 Bi 2 A n-1 B n O 3n+3 ( A=Ca, Sr, Ba, Pb, Bi, Na, K, B=Ti, Nb, Ta, Mo, W, Fe )的层状钙钛矿结构由于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大量的研究发现 Bi 2 WO 6 ( BWO )在可见光下具备优异的光催化性能,与 TiO2 复合,可以得到在紫外和可见光下同时响应、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高的新型光催化剂。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潘春旭教授研究组近几年在国家 973 课题的资助下,主要从事光催化材料制备及其光催化机理的研究。最近,该课题组利用水热法制备出粒径均匀分布在 15 nm 左右的 BWO 纳米颗粒,并通过静电纺丝法将其与 TiO2 复合,形成 TiO2-BWO 异质纳米纤维,并测试其在紫外 - 可见波段范围内的光催化性能。研究发现,由于 BWO 的存在,电纺纤维表面出现大量开裂结构,这种开裂结构很像树干刚刚开始萌发枝叶的结构。我们认为这是因为 TiO2 和 BWO 纳米颗粒的热传导率不同造成。这种开裂结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纳米纤维的比表面积,从而提高其吸附能力。同时, TiO2/BWO 复合纳米纤维在紫外和可见光下都具有良好的吸收,从而使其在紫外 - 可见光下具有两种催化模式: 1 )紫外模式。当紫外光照射在样品上, TiO2 和 BWO 价带上的电子同时激发到各自导带,同时在价带上产生空穴。由于 TiO2 和 BWO 的能级较为匹配, TiO2 导带上的电子容易转移到 BWO 的导带,而 BWO 价带上的空穴则可转移到 TiO2 的价带上,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 2 )可见光模式。与紫外模式不同的是, TiO2 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并不能受激产生光生载流子,而 BWO 价带上的电子可跃迁到导带,形成电子 - 空穴对。此时 BWO 价带上的空穴同样可转移到 TiO2 的价带上,从而实现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提高光催化效率。 这项工作采用新方法将 BWO 纳米颗粒与 TiO2 纳米纤维复合,制备出 TiO2-BWO 纳米异质纤维。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新型光催化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吸附能力,由于 TiO2 和 BWO 的能级匹配,纳米异质纤维在紫外和可见光下同时具有良好的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和光催化能力。这些优异的性能,使其在今后的应用中能大幅提高对太阳光的吸收与利用,更好地解决人类赖以生存的水体和大气污染问题。 该项研究已经发表在《 Journal of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 , 2011, 94(12): 4157–4161 。(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551-2916.2011.04905.x/abstract ) 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 “973” 课题的支持。 图 1 : TiO2/BWO 纳米异质纤维光催化机理图。 (a) 紫外模式, (b) 可见模式 图 2 : TiO2/BWO 纳米异质纤维 XRD 谱图 图 3 : SEM 表征结果。( a )纯 TiO2 纳米纤维,( b ) TiO2/BWO 纳米异质纤维 图 4 : TiO2/BWO 纳米异质纤维的 TEM , EDS mapping 表征结果 图 5 : 光催化实验结果。( a )漫反射谱,( b )能带计算图,( c )紫外 - 可见光降解曲线。( d )降解速率曲线
个人分类: TiO2复合|11458 次阅读|5 个评论
不得不说的新药研发的“故事”
热度 2 远行的骆驼 2011-11-22 17:23
新药研发是个高风险和高回报的行业。 在这个领域有许多自己独特的特点,下面一一述来: 新药的价格为什么这么高?坦白的说,是公司的运转成本+项目的本身成本+其它项目失败成本+高利润。本身项目由于安全性的问题,测试的成本非常高(特别是临床测试)。特别是对不危及生命的疾病新药要求的安全性非常之高,而对危及生命和重症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可以适当下降。特别是癌症患者晚期的治疗中,一些不良反应是可以容忍的。一些新药甚至已经上市,由于罕见的一些不良反应(危及生命或者器官病变)也可能面临撤市的风险。 新药的安全性是有待验证的。新药上市前,其样本也就是数千。而扩大到不同人种,不同年龄的人,一些正服用其它药物的人群,其在体内的代谢和药物间相互作用有时候是不可知的。所以,新药的有效性可能吸引一部分人认为新药好,但是其安全性有时候是有潜在风险的。 新药早失败是好事情。由于高风险,其每个环节都可能被淘汰,所以对于被注定淘汰的新药,早淘汰就会节省成本。晚淘汰会导致更多的钱打水漂。 新药新在哪里?一般来说结构新就成为新的必备特征,安全性不能下降的同时有效性要提高。由于对利益的追求和新药的研发很困难,所以市场上很多都是结构非常相似的药物,如头孢类抗生素,但是临床上常用的就那么几种。新药也会新在作用靶点上和机制上,这样或许可以治疗避免耐药或者耐受水平提高的疾病。有时候新药也是旧结构,但用于新的治疗适应症上,如阿司匹林。企业界往往更重视利润的追求,而不像学术界一味追求创新。 新药是10000个有希望的候选者选出的一个,是万里挑一,其研发成本平均10亿美元左右。牵涉很多学科,如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药理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等等。需要强大的合作和强有力的风险投资。 药物的研发充满了很多故事和意外。如伟哥的发现,其临床实验是针对心血管的,但是是失败的,有意思的是实验组织者发现男参与者不愿意返还余下的药物。 新药的临床测试已经转移到第三世界。看看国际的药物研发巨头纷纷在中国上海等地建立了临床研发中心。一方面这是我们的测试成本低廉,一方面是我们国家许多家族长期不流动,其基因病症易于发现。 不得不说的是,很多时候新药的成功不取决于技术水平,而取决于营销。甚至有时候,药企被质疑“制造”疾病和选择性报告治疗疾病效果的“论文”。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118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和区域大地构造或大地构造学
mrlab 2011-11-22 10:22
地质教学领域,先后开设两门课程,即: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和区域大地构造或大地构造学 (Tectonics or Geotectonics):前者以研究基本构造现象为对象,如褶皱、断层、节理及其他面线构造, 后者研究我国地槽、地台等大地构造单元。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的地质构造教学主要是按这一体系安 排,我国地质矿产研究也多遵循这一思路进行,因而这一方向的影响更为广泛。但是,正如马杏垣院 士所指出: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一小一大,中间缺乏紧密的联系;过去的构造地质学揭示的主要 是浅层次和挤压体制下的构造现象,缺乏相互联系、运动、发展和演化的观念(马杏垣.1983)。
个人分类: 问题探讨|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IEEE T-SP的审稿评阅书模板
linfengxu 2011-11-20 15:36
I. REVIEW Please expand and give details in Section III. A. Suitability of topic 1.Is the topic appropriate for publication in these transactions? ( ) Yes ( ) Perhaps ( ) No 2.Is the topic important to colleagues working in the field? ( ) Yes ( ) Moderately So ( ) No (explain: ) B. Content 1.Is the paper technically sound? ( ) Yes ( ) No (why not? ) 2.Is the coverage of the topic sufficiently comprehensive and balanced? ( ) Yes ( ) Important information is missing or superficially treated. ( ) Treatment somewhat unbalanced, but not seriously so. ( ) Certain parts significantly overstresses. 3. How would you describe the technical depth of the paper? ( ) Superficial ( ) Suitable for the non-specialist ( ) Appropriate for the Generally Knowledgeable Individual Working in the Field or a Related Field ( ) Suitable only for an Expert 4. How would you rate the technical novelty of the paper? ( ) Novel ( ) Somewhat Novel ( ) Not Novel C. Presentation 1. How would you rate the overall organization of the paper? ( ) Satisfactory ( ) Could be improved ( ) Poor 2.Are the title and abstract satisfactory? ( ) Yes ( ) No (explain: ) 3. Is the length of the paper appropriate?If not, recommend how the length of the paper should be amended, including a possible target length for the final manuscript. ( ) Yes ( ) No 4. Are symbols, terms, and concepts adequately defined? ( ) Yes ( ) Not always ( ) No 5. How do you rate the English usage? ( ) Satisfactory ( ) Needs improvement ( ) Poor 6. Rate the Bibliography. ( ) Satisfactory ( ) Unsatisfactory (explain: ) D. Overall rating 1.How would you rate the technical contents of the paper? ( ) Excellent ( ) Good ( ) Fair ( ) Poor 2.How would you rate the novelty of the paper? ( ) Highly Novel ( ) Sufficiently Novel ( ) Slightly Novel ( ) Not Novel 3. How would you rate the literary presentation of the paper? ( ) Totally Accessible ( ) Mostly Accessible ( ) Partially Accessible ( ) Inaccessible 4. How would you rate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is paper for publication in this IEEE Transactions? ( ) Excellent Match ( ) Good Match ( ) Weak Match ( ) Poor Match II. RECOMMENDATION ( ) A Pu blish Unaltered ( ) AQ Publish in Minor, Required Changes (as noted in Section III) ( ) RQ Review Again After Major Changes (as noted in Section III) ( ) RReject (Paper is not of sufficient quality or novelty to be published in this Transactions) ( ) RReject (A major rewrite is required.Author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resubmit rewritten paper at some later time.) ( ) RReject (Paper is seriously flawed; do not encourage resubmission.) III. DETAILED COMMENTS Please state why you rated the paper as you did in Sections I and II.If you have indicated that revisions are required, please give the author specific guidance regarding those revisions,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optional and mandatory changes.
个人分类: 论文|0 个评论
计算机领域高被引作者是哪儿培养的?
热度 10 Wuyishan 2011-11-17 06:33
计算机领域高被引作者是哪儿培养的? 武夷山 意大利比萨大学经济学与管理学教授 Andrea Bonaccorsi 在英国《科学与公共政策》杂志 2007 年第 5 期发表文章, Explaining poor performance of European science: institutions versus policies (欧洲科学不良表现之解释:机构视角与政策视角)。文章说: 印度科学计量学家 Basu 在 2004 年曾分析了 1981 - 1999 期间全世界约 5000 个高被引作者的情况。在 21 个学科领域之内,都是美国独霸(即美国的高被引作者人数最多)。在药理学和农学领域,美国高被引作者占全部高被引作者的 40 %;在经管和社会科学领域,美国高被引作者占 90 %。 分析表明,哪个国家的高被引作者较多,这些国家的科研机构的实力就比较强。 看看三个领域的情况:计算机科学的高被引作者,高能物理学的高被引作者,纳米科技的高产作者。再统计一下这些高被引作者或高产作者所隶属的机构的数量,得到以下这张表: 国家 在计算机科学高被引作者所属机构前 100 名中占有席位 在高能物理学高被引作者所属机构前 100 名中占有席位 在纳米科技高产作者所属机构前 50 名中占有席位 美国 66 43 22 英国 6 7 2 加拿大 5 3 1 法国 5 4 3 以色列 4 1 1 意大利 1 10 1 再进一步分析计算机科学的情况。利用 CiteSeer 软件,看看该领域 1000 位被引次数最高的作者从哪里获得其博士学位的,结果是,排名前 15 的大学(其培养的博士日后成为高被引作者人数最多的大学)中,英国剑桥大学排在第 10 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排在第 13 位,英国爱丁堡大学排在 14 位,其余 12 所大学全是美国的。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6953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为什么某些领域的人不那么在意道德
热度 2 yanghualei 2011-11-16 19:36
现在道德禀赋价格低,可能因为道德不能兑换商品,不是通货,不能满足多样化需求,故现在很多人违法违法道德,实际上是出售道德禀赋,最终市场上道德禀赋的供给太多,价格才低; 在多说点, 还 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不需要道德,我感觉可能是道德不能兑换商品、不利己或者做善事不能获得善报,当然这是一个制度问题,故大家都不追求善,都对社会化没有责任,都利己 , 如果都塑造一种机制,做善事,即施行道德,会获得善报,譬如过去孝顺,在选拔人才时候是一关键项,把对社会的责任和利己结合一起,即做善事能获得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至少不能给其造成损失,估计很多人都会追求道德了。 故我感觉道德禀赋的价格低,是有深层次的制度原因 ,其没有把利己和利他有机的结合一块。论点是把道德纳入升迁、入学、奖励等考核的机制中,使人能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利他最终能利己,这样道德禀赋价格才会上升,而道德禀赋价格上升的幅度就取决于社会上“善有善报”的程度,即道德是否完全公平的纳入考核机制中,道德纳入考核的场所越多,则其价格就越高。 因为 很多人都不会单纯的利他,最多是利他和利己结合在一块或是利他是为了利己,如果一个就想为人民服务,感觉这样舒服,但至少也说明是自己在舒服着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43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转载--科研:多思考本质问题
lyhong 2011-11-16 10:56
转载 stone1971111 博文   从事科研工作有十几年了,走了很多弯路。我原来做小波分析及其应用,整天想的是怎么发点文章,但是多年后发现,虽然垃圾文章发了一大堆,但是真正有意义的文章几乎没有几篇。这是怎么了?终于有一天想通了,做科研的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多思考本质问题。那么什么是本质问题呢?怎么思考本质问题呢? 一、领域内工具的弱点是本质问题。 任何一个领域的课题都有冷热的时期,在热门的时候,往往做点修补性的,组合型的文章比较容易发表,但是这些文章最终都不会被记忆,有时候甚至连铺路石的资格都当不上。小波分析领域的发起者之一mallat的风格非常值得学习。他发表了著名的多尺度分析理论之后,并没有停留在多尺度分析的边角讨论上。实际上,围绕多尺度分析的各种细节讨论至少发表了几千篇高等级杂志的理论文章,但是mallat没有做任何的这样的工作。他很快就开始做Matching Pursuit,就是从小波的缺点出发,研究更具有灵活性的工具。虽然历史证明,他的新方法并不具有真正的优势。但是,当我96年读他的文章的时候,我还是为他的勇气和风格感到赞叹。当然,他的做法引起了Donoho的注意,后者把2范数改成了1范数,就提出了今天特别热门的所谓稀疏表示,这也算是Mallat做的贡献。 做科研,尤其是年轻人,非常希望多发点文章,很容易走入热门工具的细节讨论中,这作为科研训练是有意义的,但是作为长期的科研行为,却是非常有害的。因为一个工具的出现,往往是大的框架基本定型,剩下的仅仅是某个缝隙或者局部还不够美观,这样的科研做多了,就成了真正的小工人,好工作是出不来的。 如果想做大的工作,那就要停止做这些小工人的活。没见过天天砌砖头的人还能成为建筑大师的。 二、领域内的理论的缺陷是本质问题。 任何一个热门的领域都有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大家都感觉到有很多问题,但是在这些问题背后,只有几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比如,最近几年比较火热的Hilbert--huang变换(简称HHT)(当然主要在华人世界里),简单应用型的文章发表了上千篇,但是其本质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HHT的核心问题就是形式化问题,也就是需要一个完整的数学描述,而非靠经验。没有严谨数学描述的工具还不会得到很好的承认。可是,真正考虑这个问题的人往往会觉得这个问题太难。实际上,很多美国的很牛的一些数学家曾经努力过。Huang本人也去普林斯顿讲学多次,但是至今没有很好的数学表示。这样的问题就是本质问题。做点应用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只适合初学者做练习,对于已经成熟的科研人员来说,就是浪费精力。毕竟,做简单的应用,也就是多跑跑程序,看看数据。这不是最好的科研形式。在这个领域,我也做了8年了,虽然没有真正的解决好HHT的数学理论问题,但是也提出了一套新的方法:基于算子的信号自适应分析方法。如果我也是象以前一样,只考虑做点应用,估计也会一样没有什么收获。而且,由此出发,我还转向了和另外一类看似完全不相关的领域的结合部开始研究,最近似乎看到了点希望。 思考领域内的理论缺陷总能带来新的思想。 三、应用问题的彻底解决是本质问题。 做应用基础研究实际上很难做。 看似手边的理论或者算法工具很多,但是真正拿到应用中,才发现,那些看似很漂亮的工具大多数是花架子,不能真正实用。整天忙于思考无用的理论工具的探讨,还不如真正瞄准实际问题。 在机器学习领域,德国有个牛人,他研究机器学习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做一个实际应用。看看现有工具有什么毛病,如果有毛病,根据这个应用,提出一些很具体的本质的提高方法,过去十几年,他不断地在机器学习领域创造了很多有意义的算法,都要归功于他不依赖于工具,而是瞄准实际问题的解决。如果把实用问题作为首要的因素考虑,那么就不会很随意的思考花哨的工具。我们国家并不是理论研究不好,而是应用做的不好。大量的工程问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投入。可是这些工程问题本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解决起来并不是很容易。 通过认真思考这些很具体的应用问题,就能发现现有理论的大量不足,然后逐个开始思考,最终总能有真正的收获。 那么用什么方式思考本质问题呢?这个问题很复杂,我觉得如下两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一、思考本质问题要有持续性。 既然是本质问题,往往就不会是很容易就解决的特点,但是也不是那种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想做本质的问题,唯一的做法就是坚持不懈的思考,时刻都要去除内心那种随意做点文章的诱惑。这一点,法国人给我们做了很多的榜样。法国科学家有不少都是喜欢做本质问题的,而且是孤独的一个人做了十几年,最后终成正果。这些人从来都不会跟风,不做热门的课题,只做自己认为是好的问题。因为, 一个本质问题的解决可能需要不止一个思想上的提高,而是一整套的解决方案的提出,短暂的研究可能只想到了其中一个点,但是拿不出整体解决方案,也是半途而废。 二、思考本质问题要去除内心的暗示。 研究本质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障碍就是自信的不足。从别人,尤其是牛人那里会不断的得到一些口头表示,说某某问题不好解决。这时候,外界的干扰就会是个很大的难题。一旦我们没有信心去做这些问题,那么思考的效果就很差,因为很多路线就不能放开手脚思考。集体的暗示使我们裹足不前,真正做到去除这些暗示带来的影响,也许就离解决问题不远了。在一本书《集体意识的表象》中,详细探讨了人类心理,我们大多数人看似活得是自己,实际上并非如此,大都是按照集体意识在行事。 这种集体意识往往是中庸的,可是本质问题的解决不能靠集体意识,一定只能靠自己的特有的思想。 总的来说,个人以为,做科研少做点锦上添花的工作,多思考本质问题是有益无害的。有很多工作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我们就很容易看清楚其本质。假如我们不做某个小改进,是否会有别人来做,假如别人也很快就能做,那这个问题往往不是什么好问题。只有当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一系列的灵感之后,做出了让自己都非常满意的工作,往往才是真正本质的科研成果。 人的一生不需要很多这样的成果,有时候一个就足以安慰一生。在今天SCI非常流行的时候,我们正需要呼唤思考本质问题,而非做个PaperMaker。
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泡沫金属应用于除沫器,除雾器等气液分离领域
hewu 2011-11-4 13:36
关于泡沫金属除沫器,除雾器 泡沫金属除沫器用于分离塔中气体夹带的液滴,以保证有传质效率,降低有价值的物料损失和改善塔后压缩机的操作,一般多在塔顶设置除沫器。可有效去除3–5um的雾滴,塔盘间若设置除沫器,不仅可保证塔盘的传质效率,还可以减小板间距。所以泡沫金属网除沫器主要用于气液分离。亦可为空气过滤器用于气体分离。 工作原理 当带有雾沫的气体以一定速度上升通过泡沫金属时,由于雾沫上升的惯性作用,雾沫与泡沫金属丝错综复杂的丝壁碰撞而被附着在细丝表面上。细丝表面上雾沫的扩散、雾沫的重力沉降,使雾沫形成较大的液滴沿着细丝流至两根丝的交接点。细丝的可润湿性、液体的表面张力及细丝的毛细管作用,使得液滴越来越大,直到聚集的液滴大到其自身产生的重力超过气体的上升力与液体表面张力的合力时,液滴就从细丝上分离下落。气体通过泡沫金属除沫器后,基本上不含雾沫。分离气体中的雾沫,以改善操作条件,优化工艺指标,减少设备腐蚀,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增加处理量及回收有价值的物料,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等。 比丝网除沫器,除雾器的优势 1.孔隙更为均匀,压降更小; 2.比表面积更大,捕集率高,效率更高; 3.强度好,不需要额外的支架等装置,可缩小产品体积,更适用于需要高效除沫除雾单要求更小体积的气液分离装置。
2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Nature自闭症专题二:自闭症患者or科学天才?
xuxiaxx 2011-11-4 08:43
摘要: 最新一期(11月2号)的Nature杂志发布了“Special issue on neuroscience: The autism enigma”等6篇文章,组合成一期“自闭症”专题。在这篇题为“Scientists and autism: When geeks meet.”文章中,nature杂志针对近年来关于 “自闭症患者or科学天才?”这一心理学界颇具争议性的热点话题进行了讨论。 生物通报道 最新一期(11月2号)的Nature杂志发布了“Special issue on neuroscience: The autism enigma”等6篇文章,组合成一期“自闭症”专题。所涉及的话题包括了已确诊的自闭症发生率的神秘增加、围绕这种病症所出现的一些谣言、以及认为对某些领域的工作(被经常提到的是科学研究)来说自闭症会具有的优势等观点,试图在这一经常有争议的领域去伪存真。 在这篇题为“Scientists and autism: When geeks meet.”文章中,nature杂志针对近年来关于 “自闭症患者or科学天才?”这一心理学界颇具争议性的热点话题进行了讨论。 很少有科学家们会认为那些在科技界叱咤的风云人物有可能是自闭症患者。在人们的认知中,自闭症患者应该是那些存在严重社交、语言和行为障碍的人。然而近年来有这样一种观点在心理学界逐渐流行开来:那些在科学界及工程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常常表现出自闭症的某些特征,同时他们的后代也显示出罹患自闭症的高风险。 这一看法最初是在15年前由英国剑桥大学的心理学家Simon Baron-Cohen提出的。Baron-Cohen发现那些自闭症儿童的父母都共同表现一个相似的特征——在机械、数学或计算机程序等思维能力上具有优越的才能。此外,他还提出在这些领域志同道合的人结为配偶将导致后代罹患自闭症的风险增加。 他的这一看法看起来也契合了公众们对于科学家和计算机鬼才的一般印象:他们极其聪明但却性格古板,通常缺乏社交能力。Baron-Cohen甚至推测一些杰出的知识分子例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牛顿(Isaac Newton)都有可能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Asperger's syndrome,一种泛自闭症障碍,其重要特征是社交困难,伴随兴趣狭隘及重复特定行为,但相较于其他泛自闭症障碍,仍相对保有语言及认知发展)。 一些临床医生也对他的这一观点表示支持。加州大学自闭症诊所的临床心理学家Bryna Siegel表示他发现很多自闭症患儿的父母都是各行各业的鬼才。“他们之间缺乏眼神的交流,都穿着由“Intel”商店定做的衣服,他们缺乏对社会的理解。我个人认为如果这些鬼才们结合到一起,对他们的后代来说绝对是件坏事,”Bryna Siegel说。生物通 www.ebiotrade.com 近年来Baron-Cohen针对自闭症儿童也开展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他发现那些自闭症儿童很容易受到一些例如机器、数字、日历和旋转物体的吸引,他们对一些可预测的系统或“超系统化”( hypersystemize,生物通译)事物显示了超越一般儿童的分析能力。此外,在对剑桥大学学生所做的自闭症智商调查中,科学和数学专业的学生自闭症特征的得分远高于那些医学、法律学和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这似乎更让人迷惑科学天才是否与自闭症患者真的只是一线之隔呢? 然而Baron-Cohen的反对者们也对他的这些研究提出了批评和谴责。他们认为Baron-Cohen无论是在研究对象的选择,还是在实验研究的重复上都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Baron-Cohen也承认了这些批评者们提出了部分问题,他表示还将继续开展更广阔和深入的研究。 来源: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11/2011113174711975.htm
1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马行空的想象之一——清空大脑内存
bruceyu 2011-11-3 16:39
有一种方法(可能对或可能不对,管他呢去做吧): 脑袋里关于领域的东西什么也不要装,或者装了一些东西后将其试着清空(各种阅读的文献等等,清空你的大脑内存),天马行空得想象,想到什么就是什么,想到一定程度,停下来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对比分析,找出不同与相同,觉得可以,就去做………,如此反复继续 直到你某天找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恩,这是自己想到的道路)。
3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5~2009年天文学、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论文、作者、期刊、机构
热度 1 mllygx 2011-10-31 19:48
2005~2009年天文学、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论文、作者、期刊、机构
2005~2009 年间天文学、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论文TOP 10 在天文学、地球科学领域,被引频次位居前10 位的论文(表1)平均被引频次为69 次,是全部高被引论文平均被引频次的4.2 倍。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徐锡伟于2008 年发表的《汶川Ms 8.0 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随后两篇分别是毛景文于2005 年发表的《中国北方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期次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和丁一汇于2006 年发表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2005~2009 年间天文学、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作者TOP 20 2005~2009 年间,天文学、地球科学领域共有85682 位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过论文,在2010年被引频次位居前20 位的作者见下表2。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3 位作者分别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侯增谦、成都理工大学的黄润秋和北京大学的朱永峰。 2005~2009 年间天文学、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中文期刊 在天文学、地球科学领域,五年影响因子位居前10 位的期刊见下表,前3 位分别是《地理学报》、《岩石学报》和《矿床地质》。 2010 年天文学、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外文期刊 2010 年,天文学、地球科学领域被引频次位居前10 位的外文期刊见下表。其中,被引次数较多的外文期刊分别是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Geophysics 和Nature。 2005~2009 年间天文学、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机构 为易于比较,本书将天文学、地球科学领域的高被引机构区分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两种类型。其中,被引频次TOP 10 高等院校和被引频次TOP 5 科研院所的发文及被引情况分别见表5和表6。总被引频次较高的3 所高等院校分别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是总被引频次较高的3所科研院所。 根据《中国高被引指数分析》2011年版,该书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资源中心联合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以《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统计的我国正式出版的各学科6000余种中、英文期刊(不包括少数民族语种期刊和港、澳、台地区出版的期刊)为统计源刊,经过对期刊引文数据的规范化处理之后,依托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 http://www.istic.ac.cn )“知识(链接)服务”系统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知识链接,再以图谱、表格等方式加以展现,按年编卷出版。 原文下载自《矿床地质》编辑部网站 http://www.kcdz.ac.cn/ch/index.aspx
6059 次阅读|2 个评论
数据挖掘领域的主要会议
wlp8631 2011-10-31 00:13
一流的:数据库三大顶级会议SIGMOD,VLDB,ICDE,数据挖掘KDD,实际相关的还有机器学习ICML,还有信息检索的SIGIR;数据库的理论会议PODS,但它是理论的会议所以和咱们就不大相关了 二流的:EDBT,ICDT,CIKM,SDM,ICDM,PKDD,还有ECML欧洲的机器学习会议(这个应该是1.5档的,比一般的二流好),这些会也不好中,中了也会会觉得不一定爽,你可能觉得再以努力就上一流了,哈哈。还有一些会,俺就懒得列了!
个人分类: 数据挖掘|35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人会 …………
热度 1 bruceyu 2011-10-27 10:04
有人会总结阅读大量文献,然后分类,概括,归纳,水到渠成得到一个问题。 如果把这个问题,接下来用各种理论方法解决了,得到一个满意的结论,结论或一致(对前面假设的验证)或相反(恭喜也许你开拓一研究方向) 有人会………… 有人会在坐公交、在吃中午饭、在逛街时、在和朋友聊天时,就像视频一样闪过一个画面,感觉挺好记下来。 当然也不知道这个问题是否具有科学意义和国家战略需求,只为了感觉挺有意思,试一试能不能解决。想想解决的方法,拿出纸和笔来演算演算,看看结果如何。这个过程就足以让人高兴一天了。有时突然晚上想到一个问题,这是最要命的,因为感到高兴,晚上睡不着觉了。从上研究生以来,自己就这样生活着,不断的出现想法和解决方法的演算,就这样天马行空的记录着。并没有在哪个领域深究。状态暂时这样,以后或许在某个领域深究了,或许一某个方向为主,同时各种想法也会一直伴随着。 有人会………… 有人会………… 千千万万的有人会………… 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 有人会………… 做好自己的有人会…………
28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导师
热度 13 miacle8830 2011-10-25 23:16
来科学网好处之一是理解了导师们也是人。 加的很多好友都是我现实中认识的同学的导师 现实中导师和学生都是有点对立的。导师们在科学网上坦露心扉后,我才发现也有不得不这样做的苦衷。道理大家都懂,可是真正用心体会后才能理解。换位思考,导师也不是不近人情。 具体到我的导师。 老爷子是个他所在领域No.1的牛人,和新中国同龄,年龄再长几岁可以做我爷爷了。 无论是年龄资历辈分学术地位各个角度,我这个新硕对他只有崇拜。神一般的存在。 刚接触时总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他,老爷子安排的事情是丝毫也不敢马虎,用近乎完美的标准来完成。行为举止言辞做事,了无破绽浑然天成才放心。因为他太牛了,我全力以赴精益求精用自己最高水准出手的作品,唯恐其扫一眼便发现低级错误无数。庞大的课题组同门也很优秀。 导师废寝忘食的工作,经常睡办公室。 刚开始半夜什么的都能收到他的短信和邮件,然后跳起来跟他一起赶东西。 美好的周末凌晨收到他的短信,突然通知要听他的讲课。刚开始躺在被窝里真是不想起,后来想到我还年轻,正是为自己努力学习奋斗的时候,而导师都年龄这么大功成名就了,比我还勤奋,周末都不休息。况且我只是坐在下面听听,而他是在高高主席台上讲课的人,那才叫辛苦呢。这么一想,惭愧好多,速度爬起去上课。 时间长了也有抵触心理。我跟北大的同学认真的探讨过,“我这个思想境界比较低,真是理解不了了~~导师说他很累,那学生也很累压力也很大,那我们这是为什么呢?量力而行少接点基金项目不行么,划拉那么大的圈子干什么?”同学淡淡的瞅着我说,“我们系有个老师八十多了,仍然奋战在科研的第一线上,你说这是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一个学长教育我说,“你想想,一个什么都不缺的老人,为了工作不回家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这是什么精神?!你没跟错人。” 现在跟导师以及实验室的同门熟了,慢慢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当初想象的那样。我原来所崇拜和佩服的东西褪去光环,在一定条件下可能都是可以复制的。但是另一些隐形的素质和能力是学不来的,增加了对老爷子的佩服。果然是做事先做人,好的导师不仅在科研上指点迷津,其为人处事的方式也是值得学习的。 前几天组会,从下午一点半开到了晚上九点半,同门各个师兄师姐汇报自己的研究,全部被导师各种骂各种批啊~~ 期间的晚饭是大家一边看着大屏幕上的研究一边吃外卖。心情都不是很好。完了后导师拎着大包小包的书籍光盘去赶车,要坐火车去一个偏僻的县城讲课。三个师兄师姐顺搭导师的车回了玉泉校区。 后来师姐说,导师在车上突然问他们自己吃药了没(老爷子有点糖尿病类的)。师姐说,吃了。导师说,那我怎么感觉两腿发软呢。然后又继续谈论他们的课题。我们听后,心戚戚然:一个身体不太舒服的老人讲了一天,在这清秋的夜里还得拎着大小包去赶火车,到一个连飞机都没有的县城讲课。师姐说,让我我可不去~ 人都不容易。我不太算个盲从权威和专家的人,虽然尊敬他们在自己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心血,但并不觉得那是无可撼动的真理。内心淡定的很~ 观点都是平等的,时代是发展的。我浅薄的看法能给您带来新的思考角度也说不定。 因此除去光环,庆幸阴差阳错选对了导师。虽然也被骂的很惨,有时也各种被误解和委屈。都是小事,大方向有收获就好~ 导师也是人,重在沟通和交流。 这也是科学网存在的价值之一吧——提供了宣扬理念,沟通交流的平台。以后要常来。 ---------------------------------------------------无敌分割线------------------------------------------------------ PS:再次感慨这个科学网太太太吓人了……ORZ。。。 这是我写的第一篇有内容的博文,就想新人冒个泡,结果上课回来一看加精选跑到首页去了,浏览人数短时间暴暴增……我开始担心影响现实生活的可能性。我们课题组都是低调的人,我也要低调…… 本来就是看了一个老师写的研究生招生的文章,由此想开随便一写谈了点感受,没那么复杂和心机。结果貌似让一些人不舒服了。 看来导师真是个敏感的话题,无意中触发脆弱神经了?
1784 次阅读|36 个评论
[转载]无线通信网络领域的SCI期刊不完全列表
wqinmin 2011-10-25 18:21
IEEE WIREL COMMUN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577 IEEE T MOBILE COMPUT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2.55 IEEE NETWORK IEEE Network 2.211 IEEE PERVAS COMPUT IEEE Pervasive Computing 2.062 IEEE INTERNET COMPUT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1.935 IEEE J SEL AREA COMM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1.816 IEEE J SEL AREA COMM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1.816 IEEE ACM T NETWORK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1.789 IEEE COMMUN MAG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1.678 IEEE T SIGNAL PROCES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1.57 COMMUN ACM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509 IEEE T PARALL DISTR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1.246 IEEE T COMMUN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1.208 IEEE T WIREL COMMUN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1.184 IEEE T VEH TECHNOL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1.071 J NETW COMPUT APPL 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1.071 WIREL NETW Wireless Networks 0.812 IEEE COMMUN LETT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 0.684 SIGNAL PROCESS (EURASIP)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Signal Processing 0.669 MOBILE NETW APPL Mobile Networks Applications 0.659 COMPUT NETW Computer Networks 0.631 COMPUT COMMUN REV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 0.578 WIREL COMMUN MOB COM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Mobile Computing 0.511 NETWORKS Networks 0.485 EURASIP J APPL SIG P EURASIP Journal On Advances In Signal Processing 0.463 版面费相当贵 SCI CHINA F INFOSCIENCES 《中国科学f辑》(英文版) 0.454 COMPUT COMMU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0.444 EUR T TELECOMMUN European Transactions On Telecommunications 0.434 J PARALLEL DISTR COM Journal Of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0.43 INT J DISTRIB SENS 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 0.333 J COMPUT SCI TECHNOL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0.293 IEICE T COMMUN IEIC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0.29 日本人办的刊物,要求其中一个作者必须是他们的会员,小国心态暴露无遗 WIRELESS PERS COMMUN 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0.247 J COMMUN NETW-S KOR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0.233 IET Communications IET Communications 0.199 CHINESE J ELECTRON 《电子学报》(英文版) 0.185 IE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E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0.126 ELECTRON COMM JPN 1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s In Japan(Part I-Communications) 0.063
9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文社科领域学术大师为何缺乏?
热度 22 yuliping 2011-10-23 15:48
前段时间,钱学森之问引起了广泛的争论,那主要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事情,在人文社科领域,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是什么原因呢? 一、相对人数与时间的因素 第一, 解放前成名的一些大家由于时间的原因,正逐渐消失。 第二,伴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些学者,相比解放前的一些大家,人数要多一些,相对影响要小一些,加上一些学科学者知识老化,难以形成影响。 第三,改革开放以后培养的一些学者,虽然是学术中坚,但影响力尚不如改革开放前培养的学者。 第四,知名学者较多,互相相差不大,结果都难以形成一流学者。 二、学术传承的原因 由于文革破坏,很多学术研究没有得到良好的传承,即使如古典文学这样的经典也是如此。文革期间,哲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教条。至于经济学、管理学,改革开放前后基本理论、环境相差巨大,换句话说,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与管理学。 正是改革开放给人文社科带来活力,促进人文社科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绝对是真理。 在人文社科很多学科,真正开始进入学术研究的黄金时代还是改革开放以后, 30 年时间,虽然有很大进步,但一流学者难以很多。 三、海归学者的影响力扩大尚需时日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留学生学成回国,水平较高,但他们所学与中国国情有个适应过程,个人适应所在单位也有个过程,发挥影响力尚需要时间,这里暂且不讨论“桔在淮南则为桔,桔在淮北则为枳”的情况。成思危、林毅夫这样的大家毕竟少数。 四、学者个人的修为 一些学者尽管水平较高,影响较大,但不能免俗,拥有千万甚至上亿资产的不在少数,一些学者从法律角度也许财产来源正常,但从道德层面不好评价,必然降低其影响力。学者的人格魅力应该是一流大师的充分条件。 五、学术环境有所下降 学术评价制度诟病众多;社会浮躁,学者不能免俗,难以潜心研究;学者独立性越来越差;形式越来越规范,内容越来越苍白,如此等等。 欢迎讨论。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155 次阅读|25 个评论
苏州会议
gazi9804 2011-10-22 06:51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人间的天堂,旅游的圣地,而且却还仅仅是第二次来到这里。第一次去了拙政园,就已经感觉到了这座园林城市的无穷魅力,而第二次来到这里,更是意味深长。 吉老师是我做研究生期间的偶像,我研究生期间做磁场重联的实验研究,而在这个领域,吉老师是不折不扣的专家,是领导这个领域的研究者走在最前沿的那个人,所以每次拜读吉老师的文章,都要想象一番这个身在PPPL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音容笑貌,今日一见,足以是我人生一大幸事,尽管我没有敢面对面的表达我的崇拜之情。 刚刚步入微波反射仪这个诊断领域,能够在会上做一报告是另一大兴事。在这个领域,科大已经先我们一步,在上一轮实验中得到了一些结果,585所的同志也有所超越,所以很希望和他们多多讨论,能够在这个领域上有所进步有所斩获。 晚上看到了酒店的黄页,了解了苏州的一些旅游景点,对今天要去的东山也是无限期待。早晨的太阳已经升起,希望今天是有收获的一天。。。。。。
2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近十年地球科学领域发表论文总数超过两万篇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21 10:23
汤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近日推出近十年地球科学领域论文(仅包括original research reports和review articles)发表前20名国家或地区排名,统计时间段为2001年1月至2011年6月30日。其中,美国的论文发表总数、论文总引用次数分别为88,546和1,247,282,位居首位;但在平均每篇论文引用次数方面,瑞士以15.82次排名首位,美国以14.09次排名第4。虽然中国的论文发表总数和论文总引用次数分别为26,662 和186,998,分列第2和第6,但平均每篇论文引用次数只有7.01,仅排在20国或地区中的第18位。以下为详细排名: Rank Country Papers Citations Cites per paper 1 USA 88,546 1,247,282 14.09 2 ENGLAND 24,738 352,499 14.25 3 GERMANY 26,276 340,818 12.97 4 FRANCE 22,991 286,625 12.47 5 CANADA 18,669 205,351 11.00 6 PEOPLES R CHINA 26,662 186,998 7.01 7 AUSTRALIA 13,451 169,840 12.63 8 JAPAN 17,200 162,560 9.45 9 ITALY 14,051 137,707 9.80 10 SWITZERLAND 7,477 118,288 15.82 11 NETHERLANDS 6,854 93,298 13.61 12 RUSSIA 19,508 77,300 3.96 13 SPAIN 8,074 71,701 8.88 14 SWEDEN 5,102 64,383 12.62 15 NORWAY 5,310 61,263 11.54 16 DENMARK 3,422 49,101 14.35 17 SCOTLAND 3,957 45,975 11.62 18 INDIA 9,108 44,908 4.93 19 NEW ZEALAND 3,388 38,428 11.34 20 BELGIUM 3,201 38,051 11.89 详情请见: http://sciencewatch.com/dr/cou/2011/11sepGEO/ 转载自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4159.shtm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博士毕业了,也写一些发文章的心得吧
joanlee1001 2011-10-20 08:49
转自:小木虫 作者: cjackson 收录: 2011-10-17 发布: 2011-10-17 五年的博士学习终于结束了(本科直博),这期间欢乐,痛苦,无助,希望,兴奋交替其中,我想只有读博的朋友们能够体会。我的专业领域有点偏工程,相较材料或者理论研究等好发论文的方向比较难发。最后取得的成绩是五篇SCI,其中3篇是本领域公认的顶级期刊,2篇高水平期刊,2篇本领域顶级会议,3份专利。自己感觉也算对得起自己这几年的付出了。先前写过一个关于投稿会议论文的帖子,因此这篇中就不重复了。主要谈谈期刊论文的一些心得,希望能给还在读博到路上奋斗的朋友们一点启发。 ⒈ 关于投稿心态 首先说一下心态,这个我认为非常重要,为什么这么说?我曾接触过实验室若干师弟师妹,他们刚进入科研领域,往往比较气盛,自己觉得自己做的东西很不错,理论和实验结果能够吻合的不错。于是就匆忙投稿好的期刊,投稿之后的几天兴奋难眠,最容易产生幻觉,怎么看自己写的都觉得能中。结果若干周以后来了reviewer的建议,拒掉了,而且被批的很惨,于是彻底气馁,没有了前进的动力。这就是心态的问题。我想无论是哪个方向,大家都应该明白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上别人没发现而只有你发现的东西,或者只有你提出的idea非常非常少,或者说绝对点:对于普通的我们来说几乎没有。因此要理性看待自己做出的成果,在文章中不要总强调自己做得多么多么好,要谦虚谨慎一点。正所谓文人相轻,同行看同行的成果总会挑剔。reviewer的心态也会差不多,比如我评审其他人做的相同的东西,我也会用批判的眼光,因为我也是做这个的,非常熟悉,遇到的难点都一样,所以会直接看这几个困难的部分。如果发现也没解决,就会觉得做得一般,拒掉的可能就大。反之,如果发现有一个或者几个点有点新,哪怕不能全部解决,但也给出了有益的方向,就会高兴,进而给出修改意见或者直接接收。所以在投稿之前问一下自己:你所做的方向内的研究论文及专利你都看过吗?就算没有全部,比较经典的几篇你看了吗?你做得怎么样?这非常重要。 ⒉ 要明白众口难调 这点更重要,林子大了,什么鸟都飞,每个reviewer的口味都不一样,有人欣赏你做的,有人就看不上,如果你做的东西又正好和reviewer的一样,那就更有风险。所以要锤炼自己的抗击打能力。以我的经历为例,有一篇文章:特别巧最后编辑给了四个审稿人的意见,一个同意直接接收,2个minor revision,最后一个拒掉。当时简直不能接受,导师开导我说要心态平和,仔细修改,接收肯定没问题。所以要坚信自己,别人可以拒掉你,否定你,但是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 ⒊ 要厚脸皮一些 即使你的文章被拒掉,也不要轻易放弃。reviewer要拒掉你,一定要提出详细的理由,否则编辑都不会答应。而这些理由就是你修改的根据。一般说来,你按照拒掉的意见大修之后再投稿的话,仍旧会送到原来的reviewer手里。让他再审,这样,接收的几率会更大。所以不能把自己被拒掉的稿子束之高阁,要厚脸皮一些,仔细修改,reviewer让你怎么改,你就怎么改。他不喜欢这个图就去掉,他认为多余就删掉。一个师弟问我:reviewer让他把一个图删掉,他不想,因为画得很漂亮。我直接问他:你要论文发表还是要图?这个时候不是看你个性的时候。一个教授曾经告诉我,一切的一切都归结为:make them (reviewer)happy。 ⒋ 要突出比较 一位大教授,也是一个顶级期刊的主编曾经说过:发表论文的实质是比较,比较你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在比较中才能进步。很多学生刚开始写论文就直接写怎么做,如何做,实验结果。这写出的东西不是research paper,而是technical report。绝对被拒掉。所以好的论文的introduction部分一定写的精彩。试想一个对该领域不熟悉,都不知道其余人做得如何的人能写出好的高水平文章?没有高质量的输入不会有高质量的输出。大家也应该有感,看自己领域顶级期刊文章,开始都会将某一领域的现状做一总结,告诉读者别人做得如何,有何问题或者不足,进而引出自己的东西。我们管这个叫讲故事。故事好,就会吸引人,讲砸了,后边就会受影响。这里在补充一点,讲故事的时候,尽量避免说别人不好,就算有,也要婉转提出。否则碰巧遇到你说缺点的reviewer,你觉得人家会高兴吗? ⒌ 重视引用 前面说过,在introduction部分对于其他人工作的引用和对比很重要,这些都会在reference中体现出来。尤其是投那些高水平期刊,审稿人几乎都是该领域的牛人,审文章先看abstract,弄清写的方向后立刻看reference,因为看看你的引用基本就知道水平了。很难想像一篇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少了几个权威的文章。所以要重视。当然引用也是有技巧的。不能什么都引。具体大家可以自己揣摩。 ⒍ 图片问题 图片务必做好,酷的图片会让人眼睛一亮。尽量用矢量图片。经常有人问我,图片需要多清楚才好。我给出的意见是,你把图片转成pdf格式后,放大到最大,如果仍然清晰就是最好。只有矢量图片能不失真。在其他软件中绘制的图片尽量导成emf或者wmf格式后再放入word中,这样图片绝对不会失真。绘制曲线一般用matlab或者origin,根据自己的喜好。我个人倾向matlab,因为用程序可以把图片的的样式固定,直接读取数据直接绘制就行了。origin可能还得用鼠标点半天。 ⒎ 某些词汇禁用 英文和中文的区别是很大的。某些我们在中文中觉得没问题的词汇换到英文就有问题。比如以下词汇尽 量少用或者不用: obviously, certainly,undoubtedly,probably 等。这些词汇会让文章的可信度降低。不要让审稿人总是在"大概也许可能"中来欣赏你的作品。此外在评价我们自己的结果时,novel,first,most等词汇尽量少用。太多这样的词汇无疑会增加别人的反感。 ⒏ 再说图片 看到回复中有人询问绘图的问题,这里简单说一下。在matlab中无论画什么图,都会出现一个figure窗口,在菜单中的edit中选择copy选项,然后直接复制到word中,这样得到的图片一定是最清晰的。我自己在投稿时,所有的图片都转换成eps格式,这样不但清晰而且非常利于编辑的最后排版。不建议使用bmp或者jpg图片,效果很差。对于理工科论文来说,一般就是matlab或者origin。excel多用于实验原始数据处理,不建议直接用。有人经常在excel中绘图后直接拷贝到word,这是很有风险的。本人曾经审过某篇文章,作者在word中给出了一个excel表来说明线性度,孰不知在word里可以直接打开excel表格查看原始数据。我打开后,仔细观察0点附近数据,发现曲线带拐弯的,与文中给出的线性度不符,于是我对文章的印象顿时变得很差,其余的结果难道会没问题?所以大家务必要对图片格外小心。btw,强烈反对截图做法。产生的图片质量太差。 图片的精美程度可以决定一个文章的质量,国外的group甚至请专业的美工来处理图片,把一些仪器仪表画得美轮美奂,给人印象深刻。不要以为这是表面功夫,图片是表达文章内容最有力的工具。审稿人,如果是专家级别的话,审稿的顺序一般是:title,作者,单位,abstract,图片,introduction,图片,reference,正文(如有必要)。可以看到图片的重要性,就算看正文也是围绕着几个图片看。因此图片就是门面,就是内容,就是你能不能拿到入场券的砝码。 ⒐ 公式 公式一般就是用mathtype。根据期刊要求设置好style。这里说一下什么公式需要写,什么不需要写。大家要明白审你稿子的一般会从你的参考文献中找,所以审稿人不是初学者,不需要大家从最简单的公式来科普。除非是必须说明的公式,否则大家都知道的就不写,可以引用。公式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前后不一致,符号不一样,尽量避免。 10. 关于给reviewer的回复 这一点在发表论文过程中非常重要,就像打太极,几个round下来,是个斗智斗勇的过程。首先要说明的是,一定要礼貌。尽管有的审稿人措辞强烈,甚至完全否定你的工作。这也不怕,处于下风往往有反攻的机会。如果你也措辞强烈的回复审稿人,只能说自取灭忙。所谓的礼貌,就是要求务必对审稿人的每个问题都做阐述,要认真真诚,不怕没弄清楚,就怕勉强回答,故作高深,这非常不可取。审稿人的问题可以非常好多类,有怀疑型,有请教型,有讨论型,有赐教型,有建议型等。要根据每种语气来回答,这里面内容也多,不详细说了。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好好揣摩。 其次,大家头脑中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你和审稿人之间的“来来往往”,不仅仅是你们两个人的事情!幕后有一双眼睛一直在注视你们,就是editor。他是一个裁判,仅仅地盯着你们两个的交流。他有自己的判断。即便是到最后审稿人还是不接受你的回复,editor仍然能决定是否录用你。也就是说,就算审稿人不像接收,但是如果editor想接收,那么肯定是能接收的。于是有人会问,怎么能让editor站在我们这一边?那就是用真诚博得编辑的好感。在写回复的时候头脑中一定要时刻铭记,你的回复是给2个人看得,一个是reviewer,一个是editor。你回复的语气和态度editor都看在眼里,是否用心,是否真诚,这些都被editor注视。因为并不是每个审稿人都公正,因为必然会涉及到‘羡慕嫉妒恨’,或者圈子人际关系的问题,碰巧送到对手手里也是经常能发生的,因此editor就负责来做最后的仲裁。举一个切身的例子,我投某一个顶级期刊,给了两个审稿人的意见,一个审稿人的意见非常中肯,能看出来他希望你的文章能接收,于是有很多问题,让你回复。另一个审稿人上来就否定,只言片语,没有具体意见。因此可以初步判定他们的态度。对这两个做仔细认真的回复后,发给编辑。第一轮后,第一个审稿人非常满意,同意接收。第二个不满意,提出一些问题,但是问题有点超出文章范围,于是又修改回复。这一轮后,还不满意,还是用问题来刁难。基本看出是不想接收。不过我仍然很认真的回复,每次回复达到20页左右。把我们的观点和想法回复,并希望讨论。这次回复后,经过一个月后,状态变为report received,也就是说编辑收到了这个评审的意见,但是过了几天我都没有收到修改的通知以及结果如何。我此时很纳闷怎么会这样?按照惯例,编辑收到意见后回在第一时间给作者邮件的。此时再看状态,变为:Manuscript for Board level decision。就是说提交编委会仲裁。这可能说明编辑在作选择,审稿人可能又不同意接收,但是经过他的观察觉得我几轮的回复比较好。最后接收了。这中间的过程可能很复杂,涉及到心理层面的一些对抗,也不好说最后的情况如何,但是可以肯定,你在过程中的表现,编辑肯定会有一个评价。所以一定要有礼貌,有礼貌,真诚,真诚,回答问题切中要害,不要兜圈子。请大家记住。 11. 要勇于指出审稿人的错误 前面说过,要礼貌的回复审稿人。但并不是说要一味的迁就审稿人,正所谓柿子挑软的捏。如果表现的太懦弱,审稿人就会登鼻上脸,呵呵。比如,有的审稿人的评语和意见明显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大家对一个问题的认识程度不一样。出错也是可以理解的。遇到这样的情况,还是应当礼貌的指出错误所在,然后给出自己的理解。这样的好处是,审稿人会觉得你也是个专家,就不敢随便胡说出丑了。否则就会让人大跌眼镜,因为editor还在后面看着呢。 12. 关于博士阶段的科研与生活 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网友已经写出了很好的心得。大家可以在论坛上找到。我这里想从其他几个方面来说一下我读博5年的感受,供大家参考,以问题的方式提出,大家问一下自己是否做到,或者正在做,或者即将做。我想读博绝不是像本科一样随便过来就行,它是个特殊的时期,一来年龄大了,二来大部分人没钱没房没车,三是科研的道路很艰辛,不容易。不要在读博阶段把自己读傻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选择读博,好像高中-本科-硕士-博士的路子很正常。惯性下来,浑浑噩噩,博士就算毕业了,工作也找的不好,还没有硕士找的好。 (1)我的人生路向哪走?要树立无论读什么,学士,硕士,博士,壮士..., 最终的目的都是工作就业。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成家立业,‘业’即是指工作。大家一定不要产生幻觉,发了几篇牛的文章,就觉得自己自己如何如何。进入社会后你会发现你的这些文章未必会受到特别大的重视,看中的永远是你的能力。读博阶段要明白就业是最后的出路,如今博士太多,身价不如以往,很多博士很水,甚至不如一些硕士,所以还需看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自己适合一辈子在象牙塔中吗?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科研,如果自己不适合,就赶快离开学术这个圈子,外边的世界很开阔,尽快寻找属于你的地方。进高校并不那么美好,看很多青椒的待遇就知道了,不要听信什么只要拉到项目就行了,要知道没有人脉的你,刚开始并不会一帆风顺。很可能在你45岁之前,你都一直在高校过‘清贫’的日子。当然每个人追求不一样,无所谓对错。 (2)读博阶段,你真的刻苦过吗?真的为了一个数据做了通宵。别人光辉的背后可能隐藏有他们的巨大努力,所以不要觉得周围某某博士没做什么就发了很多文章。要知道上天还是公平的,有付出就有回报。自己永远知道自己付出几成努力。 (3)读博阶段,是否读过100篇文章?尽管学科不同,但是可以肯定一个合格博士毕业必须要经过大量文献阅读的过程,而且外文文献必须占很大一部分。对于理工科博士,甚至不用看国内的文章(不是贬低中文文章,读得多了,回头看中文文章就知道档次了)。对于文科博士来说,也应该多读外文的,要知道汉学研究最好的不是中国。经济学,管理学就更不用说了。SCI,EI这一大套毕竟是美国人搞的一套,有他们的价值观,所以要去看,看看为什么国外能做这么好?100篇当然不用全部精读,但是至少有几十篇应该精读,前面说过,有高质量的输入才会有高质量的输出。读的多了,认识就深刻了,就知道论文怎么写了。有人总问论文到底怎么写?其实不用问,就去看高水平的文章,看得多了,就知道套路了,就知道措辞了,就知道思路了。 待续。。。。。。
3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女性走上领导岗位的还是少
dongzg101 2011-10-18 14:55
哀叹高校成“女儿国”是杞人忧天 2011年10月18日 09:22 来源: 红网 作者: 谢浮名 如今高校男女生比例发生了逆转,某高校的一个班级,共有学生24名,全为女生,成了纯粹的“娘子军”班。有老师戏谑地称:高校越来越像“女儿国”了。(10月17日《河南工人日报》) 有人以传统的认知看问题,以为,“男生在逻辑思维方面具有女生不可比拟的优势,而逻辑思维是科技创新必须具备的甚至是决定因素”。于是概叹:“高校成为‘女儿国’,将严重影响国家的未来。”这一判断,不仅没有科学依据,也缺乏发展的眼光。 诚然,迄今为止,在注重创造性思维顶级领域,男性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男性的成就让女性相形见绌。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以为男性天生地比女性更有优势。这于科学无证。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智能潜力,无论男女,都不存在极限,能够展现出来多少,全是后天的发掘,而能够发掘出多少,又由生理、环境、教育等因素促成。单以环境论,人类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男女两性特定的不同活动方式。上一代人的行为方式势必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代人,母亲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接触较多的关系将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女儿。后者也势必要模仿和参与女性的多种活动,从而逐渐出现女性化的活动倾向,他们的智力发展特色——注重形象思维而忽视创造力的培养也就在这种倾向性的活动中慢慢形成。 心理学 家在对女性心理发展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从青春期开始对女生起作用的定律:即女性化——成就不相溶定律。它的主要内容指的是:追求成为合格的,被社会承认的女性,与追求成就,做被社会承认的有价值的人之间是不相溶的。这一定律形成,来源于社会对女生的奖惩系统。如果女生一味追求成就,力争上进而忽视了女性化的过程,就会受到父母和社会舆论的指责。女生的优越已不在于是否能在成就上超过男生,而似乎在于能否吸引男生。这种奖惩系统对女生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她们的自信心受到影响,对自己的成功期望值低,容易产生性别自卑,形成依附性强、创造力差的缺陷。 因此,武断高校女生多于男生会影响国家的创造能力,进而影响国家的未来,就显得多么荒谬。 如今,我国高校女生多于男生,成了既定事实,谁也无法改变,而由于上述原因,女生成长为杰出人士的几率远低于男生也是客观存在。有报道显示,在一些名校,有的班级全班女生毕业后都成了全职太太。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确实会导致“大量的优势教育资源浪费在全职太太身上”。怎么办?改变全社会的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人人都树立了正确的认知,意识到无论男生女生,都是人,都具有无限的智力潜能,只要着力发掘,都可以有顶级成就,意识到“女性化——成就不相溶定律”对女性的不公平,意识到社会对女性的特有的奖惩体系不合理,那么,不远的将来,女性在顶级领域的成就,不至于逊于男性,我们也就不会对国家的未来杞人忧天了。 相关新闻: 赵薇丈夫微博曝女儿照片 高校”情侣餐“:师傅,来份”爱如潮水“盖浇饭 白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女儿国 奖惩系统 男生
1069 次阅读|2 个评论
新保守主义的谬误
techne 2011-10-17 13:22
新保守主义的谬误 王 键 此文草稿最初曾发布于科学网博客,不过很快被有关部门下令删除。现已发表于“爱思想”学术网。(http://aisixiang.com)。   “新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sm)这一概念,在欧美很早就已流行。有别于“新自由主义”或“新右派”,新保守主义更偏向于作为一个政治领域的概念,其特征尤其集中地表现于国际政治领域,而不只是局限于国内的政治立场或经济政策。基本上可以认为,新保守主义是始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对当时欧美激进左派的“大拒绝”和“革命”主张的反动过程中破茧而出。而新保守派第一次在欧美政坛获得巨大的影响力,是在里根-撒切尔执政时期。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本人就是共和党内的著名保守派,他获胜当选时也创造了美国历史上年龄最大总统的纪录。欧文·克里斯托等新保守主义思想的最早推动者,在这一时期开始绽放光彩,拉姆斯菲尔德等新保守派政坛明星,也开始冉冉升起。   在里根之后的老布什时代,美国意外地在顷刻间赢得了冷战胜利。由于突然失去了战略目标,老布什之后的克林顿代表民主党上台执政并奉行基于多边主义和相互合作的战略导向,新保守主义在美国一度走向了沉寂。但是,此后小布什总统的上台和911事件的发生,改变了新保守主义遭到冷落的命运。在短时间内,新保守主义突然变得大放异彩。在政府高层,以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副部长沃尔福威茨为代表,三位倾向于新保守主义主张的保守派高官,在布什内阁中拥有空前强大的决策影响力。此外,新保守派在布什政府中还有相当多的智囊人物。而在政府之外的民间,第二代新保守派思想家兼旗手威廉·克里斯托(欧文·克里斯托之子)以及罗伯特·卡根等人,更是摇旗呐喊,新保守主义犀利的新思想和创造,及其战略主张,一时之间成为了美国对外政策的新共识。   新保守主义对全球秩序的核心主张到底是什么?以下笔者对其进行简单地概括:   1、不同于以新左派为代表激进势力所鼓吹的,对于西方自由民主的颠覆性的批判主张,新保守主义认为,自由民主制度(宪政民主,政教分离,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能找到的最不坏的选择,因此人类社会制度的颠覆和革命的历史实际上“已经终结”了。   2、新保守主义是“美国例外论”的坚定信徒,他们认为,美国是自由民主制度和西方价值观的最佳范本,鉴于地缘和历史的机遇,美国必然具有特殊的身份和责任。因此美国应当对外传播民主价值观,不断推广民主制度。但是,有别于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所代表的理想主义民主和平论,新保守主义并不忌讳通过武力手段来实现民主的外部植入。   3、尽管在美国国内,新保守主义支持自由民主制度,因此必然在最低的意义上支持多极化的社会结构。但在国际社会的环境中,新保守主义却完全是单极世界的支持者。新保守主义认为,由于美国具备全世界最佳的自由民主制度,美国的国内法就高于浑浊不清的国际法,美国国内提出的政策主张也就比国际社会的政策主张更具合法性,更加“自然正当”。因此用多边框架、国际法和国际体系来约束美国的行为,将必然是缺乏合法性的。所以,美国应当也必须摆脱多边主义和国际因素的束缚,以美国自身的影响力来主导并塑造国际格局。   4、新保守主义有意打造出一个“美国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的世界图景。在这个图景中,人类历史上将第一次实现了这样一种和平:由于一个单一国家(美国)的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导致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同其相抗衡,那么军备竞赛将完全失去意义。美国随之彻底摆脱其他国家对其构成的军事威胁,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山巅之城”(A City Upon A Hill),并维持全世界基于自由价值观和民主制度的持久的和平和稳定。   从上述宏大(甚至狂妄)且不乏令人触目惊心之处的主张可以看出,新保守主义虽然名为“保守”,但却同激进的新左派类似,其所沾染的“理想主义”色彩丝毫不逊风骚。笔者以为,先不论新保守主义的主张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我们先要承认:新保守派的成员,确实是一帮非常出色乃至出类拔萃的精英干将。从思想的鼻祖列奥·施特劳斯,到克里斯托父子,以及弗朗西斯·福山等人,再到政府里的高官和智囊如拉姆斯菲尔德和沃尔福威茨之辈,新保守派确实是人才辈出。在各个方面,他们的深刻洞察力,源源不断的革命创新和新思想,比起那些极具颠覆性的后现代解构思想和艺术,也毫不逊色。   但新保守主义在小布什的第一个任期走到辉煌和高潮之后,却很快开始退潮了。除去美国政治本身特有的两党轮换、左右摇摆的自我平衡机制的规律性影响,伊拉克战争的影响是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布什的第一个任期,由于911的发生,新保守主义的主张得到了从上到下的大力支持。布什顺利地发动了两场战争,首先在阿富汗,其次在伊拉克。尤其是伊拉克战争,在已有的证据颇为可疑的情况下,布什仍然下决心对伊拉克动武,实施政权更迭,实现新保守主义的“大中东”战略规划,试图在伊斯兰地区树立伊拉克的民主样板,造成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最终全面改造伊斯兰世界的政治制度。   伊战当然是充满争议的,也是令人遗憾的。虽在欧美早已闻名,但“新保守主义”这个词在中国大陆广为人知,恐怕基本上还是始自伊拉克战争。笔者至今还清晰地记得,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的接连发生,对当时很多中国学生的影响。当时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通过网络电视可以看到香港凤凰卫视对伊拉克战争的直播,笔者当时情不自禁地连续观看现场即时直播的战争画面,印象深刻。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如此直接、即时地对战争的现场画面进行直播,让公众如此迅速、快捷地了解前线状况。新保守主义依据他们的“大中东”计划而发动的这样一场充满争议的战争,可能影响甚至改变了一代人的观念,让他们因而对自己无意中忽略的很多问题进行更自觉和深入的思考。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伊拉克战争是新保守主义最辉煌的时刻,也是新保守主义走向没落的开始。在伊战久拖不决的情况下,新保守主义者的众星逐渐从雄才大略的高级智囊变成了要拿来顶罪的披着羊皮的狼。伊拉克的战后重建屡屡受挫,武装分子的恐怖袭击再三发生,伊拉克平民和美军的伤亡不断。此外还有虐囚等众多不光彩的丑闻……拉姆斯菲尔德、沃尔福威茨相继被从国防部离职,在这一阶段,美国的政界和公众开始对这场战争进行反思,而新保守派在内部也开始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此时,新保守派的旗帜之一弗朗西斯·福山就发表文章,弱化了原有的立场,认为通过武力来扩散民主制度和传播自由价值观是不可取的行为。也很快速地,新保守主义就退了潮,转眼间“neo-cons”这一词语,仿佛变成个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贬义词。   但世事难料,转眼间事情又起了变化。在奥巴马上台之后,民主党重新掌控白宫。单边主义主张自然早已被摒弃,美国的外交政策开始进行进一步调整,基于多边合作和国际体系来实现“威尔逊主义”的主张再度成为主流。但伊战中美军的大批伤亡以及虐囚丑闻反复被曝光等事情仿佛犹然在耳,在中东和北非地区就突然又爆发了“茉莉花革命”。先是突尼斯,此后是埃及,接着又是也门,阿尔及利亚,约旦,利比亚,叙利亚……   关于这场“茉莉花革命”同此前伊拉克的民主化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直接的关系,这一点仍然是需要存疑的。比如就不乏有著名华人学者撰文指出,北非和中东的变局,已经凸显出在金融危机之后传统的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正在走向衰落和瓦解。西方世界,尤其以美国为代表的霸权体系,已经无力继续控制中东和北非。然而,在“茉莉花革命”之后,中东和北非的阿拉伯地区最终究竟会形成何种局面还尚数未知。但无论如何,新保守主义此前提出的错误政策主张,却仍然表现出了某种先见之明:大中东民主计划的宏大构想,以及在伊拉克战争之后如此短暂的时间之内,在毗邻伊拉克的中东和北非国家就发生如此之多的连锁反应,也难免会不让人在“失败”这个词之外多联想些内容。   伊拉克战争确实是非常残酷的,很多平民付出和生命和健康的惨痛代价,即使这种伤害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免要归咎于丧失人性而采用人弹攻击方式的恐怖分子的歇斯底里,但美国却仍然不可避免地要对此负首要责任——因为它毕竟是这场充满争议的战争的最初发动者——尽管没有这场战争伊拉克人也并不幸福,甚至会痛苦的更深刻。而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分子事先搜肠刮肚地寻找萨达姆同基地组织的关联,以及编造的萨达姆政权寻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最后都被证明是虚构的和不能成立的,这更让让绝大多数人去怀疑这场由新保守派所设定的正义战争的非正义性。   不过,问题似乎并不这么简单。就如同在1930年代的世界大萧条时期,整个世界仿佛都充满着绝望的气息。而那些因为看到了自由资本主义世界和民主制度的腐朽衰败、崩溃瓦解和不可救药,而坚定地选择去鼓吹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AZI)的主张,或者支持苏俄红色布尔什维克的广大劳苦大众,却都因为更加追求那些看起来更冠冕堂皇,或某种看来异常完美的东西,或早或晚地,最终被证明为更彻底地丧失了人性和希望。   这也容易让人联想起麦卡锡时代的诸多令人遗憾的遭遇。尽管身为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并领导了曼哈顿计划,功勋科学家奥本海默似乎仍然亲共嫌疑而遭受了某种政治迫害。然而,因为这一点而将麦卡锡的错误简单等同于纳粹党首的种族暴行,或等同于红色领袖的大规模政治清洗,却是更加政治幼稚的。即使是在麦卡锡时代,关于奥本海默“对美国不忠”的指控都是需要严格的程序和听证的。即使在1954年原子能委员会听证会宣布他为“政治不安全人物”之后,奥本海默也只是辞去了官方职务。而直到临终前的1966年,他仍然担任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院长职务。   也许,正如卡尔.施米特所说,政治成熟就得能够正确区分敌友。成熟的人更应当有能力去判断是非对错。作为终有一死的凡夫俗子,在历经越来越多的风雨和坎坷之后,我们终究会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把持着多么崇高的理念,我们所面对的,都是个很不完美的世界。而且,这个世界不会完美,也永远不会有一个完美世界。政治成熟,正在于面对这一不完美的世界,不沉溺陶醉于完美理念,也不因不完美而走向虚无堕落——同时去识别并坚持那些正确美好的理念。如果说那些虽然才华横溢但却又太野心勃勃的新保守主义者的主张存在着某个最明显的谬误,那就是他们太过于期待去赢得一个完美的世界了。但与此同时,对于这种谬误的显而易见的批评也应当同时让我们意识到同样的问题:我们——也包括那些尖刻的批评者,同样不能过分奢望一个太完美的世界。
个人分类: 思想文化|14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斌:闲话抗震研究
cee512 2011-10-15 22:15
好久以来,自己喜欢去图书馆翻旧书看,大概是80年代的样子,大多都是集中在抗震领域的内容,有些书籍里面的插图直接是用黑白照片粘贴上去的。浏览了几次给我一个初步的印象就是:好像我们目前抗震的发展比以前没有进步多少。 翻到1984年同济大学朱伯龙教授和董振祥教授合著的那本混凝土非线性分析,要说当前非线性分析较这本书多出来的内容,那就是有限元计算这一块内容。 翻到1991年新西兰Paulay和美国Priestley写的那本《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时,感觉此书中的有些理念比我们当下的还先进,内容的深刻度方面优于我们当下的很多抗震书籍。 再翻到2008年为纪念清华大学沈聚敏教授而出版的《混凝土结构性能与抗震抗爆研究》论文集,里面收集的都是沈教授以前的研究成果,读完感觉:我们现在研究的东西和沈教授当年研究的内容基本差不多。 这转眼到了2011年,算起来又过了30年的时间,除了研究领域的拓宽之外,在基础研究方面好像进展不大,想起已故的周锡元先生曾来同济做报告时说过的一句话,目前的科学研究都是硬骨头,简单容易的早被研究完了。看来,这是一段漫长的过程,辛亥革命过去已有百年,我们还需继续努力。
1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石墨烯/TiO2纳米复合材料应用于光催化领域研究取得进展
热度 5 cxpan 2011-10-15 15:26
石墨烯/TiO2纳米复合材料应用于光催化领域研究取得进展
石墨烯 /TiO 2 纳米复合材料应用于光催化领域研究取得进展 作为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光催化剂材料, TiO 2 在环境污染治理和太阳能利用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在 TiO 2 的制备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但由于其禁带宽度为 3.2 eV (锐钛矿, Anatase ) , 只能吸收波长小于 387nm 的紫外光,光催化效率很低。因此,很多科学家都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 TiO 2 的可见光改性和提高催化效率上。这其中,碳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使得其与 TiO 2 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研究成为一个热门方向。相比于碳纳米管、富勒烯等碳纳米材料,石墨烯表现出更为优异的电输运性能、机械性能和表面化学性能,这使得其复合材料在光催化过程中的吸附效率、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以及光催化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石墨烯与 TiO 2 等传统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复合可能是极为理想的新型光催化剂。目前,制备石墨烯与 TiO 2 复合光催化剂的方法主要有水热法和溶胶凝胶法,这类化学复合方法使得石墨烯与 TiO 2 直接形成良好的肖脱基接触,从而很好的阻止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体内复合问题,使得光催化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物理系潘春旭教授研究组,近几年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973” 项目的资助下,在石墨烯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最近,该课题组在热处理还原氧化石墨烯的过程中加入 TiO 2 (P25) 纳米颗粒,使得石墨烯在还原过程中与 TiO 2 纳米颗粒复合,并测试了石墨烯 /TiO 2 纳米复合材料的可见光催化性能 ,研究发现, 1 )在石墨烯氧化物还原热处理过程中,石墨烯氧化物表面的官能团( -OH, -COOH 等)发生断裂,此时,石墨烯中碳原子表面形成的л电子并不能完全与其它л电子成键形成离域大л键,部分未成键的л电子会与 TiO 2 表面自由电子成键,形成 Ti-O-C 键,从而提高了 TiO 2 的价带高度,缩小其禁带宽度,使得 UV-Vis 漫反射谱的吸收谱线红移,增加了可见光吸收效率。 2 )石墨烯具有良好的电输运性能,在石墨烯 /TiO 2 复合体系中,石墨烯的引入提高了电子的传导效率,使得 TiO 2 表面的光生载流子转移到石墨烯表面,从而降低了 TiO 2 中电子空穴对的复合效率,提高了光催化效率。 3) 石墨烯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很强的吸附能力。待降解分子可大量吸附在石墨烯表面,同转移在石墨烯表面的光生载流子反应。因此,在复合体系中,石墨烯可作为光催化反应的载体,大大提高光催化反应的效率。 这项工作采用新方法制备出石墨烯 /TiO2 复合光催化材料,使得碳元素以复合和掺杂两种方式存在于光催化剂中,极大的提高了 TiO2 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因而拓展了石墨烯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范围,并对光催化材料的实际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该论文发表不到半年已经被他引 8 次。 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973” 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 “ TiO2/graphene composite from thermal reaction of graphene oxide and its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in visible light” 图 1 : TiO2/ 石墨烯复合材料结构形貌表征。( a ) XRD ,( b )和( c ) HRTEM ,( d ) FTIR 谱 图 2 : TiO2/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 XPS 谱图。( a )纵览图,( b ) C 1s 谱 图 3 :光催化实验结果。( a )漫反射谱,( b )能带计算图,( c )光生电流曲线,( d )可见光降解曲线。
个人分类: TiO2光催化|23194 次阅读|8 个评论
科学家需要三个能力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1-10-15 12:38
  俺在武夷山老师博文后面留言,说人应该有三个能力,其实,想来应该是科学家的三个能力,人的能力应该还有所不同些:   1,发现客观规律与“主观规律”的能力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这句话说明发现“上帝”创造出来的复杂客观规律是何其之难,你所发现的往往也就是无限接近客观规律而已。   而科学家的天职就是要发现客观规律,尤其是自然科学家。   同时,为什么一直在争论心理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究竟算不算得“科学”这个问题,其实因为在这些领域中的很多东西都是主观的缘故,与上帝的关系不大。也所以,反而是在这些领域中一些特异现象更值得研究,也许因为其主观性更强的缘故吧。所以,有时候,发现一时存在的主观规律也很有意思。   2,文字或口头表达能力   这第二个能力其实是看上去最重要的能力,因为它是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即便你第一个发现了规律,但是囿于表达能力的局限,很可能让人无法理解你发现的价值和意义。   大家都知道陈景润是衲于言的,和人交往,甚至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在陈景润先生做的是数学,可以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成果。而他一生总计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包括那篇著名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到1+2的论文。   文字表达能力能够在某些程度上弥补口头表达能力,不一定人人需要象伊索或者“国王的讲演”中的男主角那样,从一个磕巴变成讲演十分流利的人,但是,人总要寻找至少一种表达方式,将自己想说的话说清楚。   科学家发现了规律,接下来就是描述规律,让更多人了解这些规律,表达能力不可或缺。   3,使内心强大的能力   人年龄越大越会往唯心主义的泥潭里走,这一点大概是一个趋势,几乎是无法遏止的。   比如,公正在哪里?真相在哪里?它不在法庭里,因为法律只讲证据;它同样不在记者的报道里,里面也不可能包含所有的真相,最后,它只能在每个人的心里。   于是,我们就得使自己的内心强大。但是,什么叫内心强大?这个这个,是个很主观的东西,我一下子说不好。
个人分类: 人论|4653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企业最重要的管理领域是企业家自己的人生管理
dongzg101 2011-10-15 03:43
企业最重要的管理领域是企业家自己的人生管理 2011年10月13日 10:01 来源: 中外管理 作者: 李靖 “人生的最大悲剧,是在他人生顿悟之日,也到了无力做事之时,这真是‘等到懂事了,却不能做事了’。” 企业最重要的管理领域,莫过于企业家自己的人生管理了。这一点对中国的民营企业来说更为重要。 而好的人生管理,则要有“反着活”的气概——如同本刊杨沛霆总编所言:要努力从现在开始就面对自己的未来而活——到“无力做事之时”,给自己一个不留遗憾的喜剧人生!如此“活法”,创业者做事情就更易抓住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你的战略和经营思想才不会错误。” 但,事业有成者的人生会有怎样的轨迹?他必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一点,完全可以听听年届八旬的杨沛霆总编的人生感悟。以此为鉴,鞭策每一位创业者扎扎实实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杨沛霆总编对创业者人生轨迹的梳理是——“四个如此”,并在2004年专访张瑞敏的报道中第一次提及。 首先,是30岁以前的“理应如此”。对“理应如此”,杨总编的解释是:30岁以前是“立业”阶段,这个阶段,要在“做人做事”的理上下功夫,而这些“理”是可以学到的。“这30年,如能在‘理’上做得扎实,下了功夫,就几乎可以获得一生成功的本钱。” 而30~60岁,人生逐步从“三十而立”进入“并非如此”阶段,“三十而立之后。此时发现:一切不完全像自己想的那样,很多情况‘并非如此’。人们开始反思:原先很多想当然,都只是成功的一个手段,而且并不等于成功。只有为社会做贡献,才是成功的标志。于是豁然开朗。” “并非如此”阶段,要想成功,讲究的是:“以我为主、逆向思维”。不管什么事情,正反两方面都考虑到了,然后再做决策,就是一个人的成熟。 而这个阶段,杨沛霆总编也认为是“立德”阶段:“很多人出问题大起大落最后失败都在这个阶段。”因为,一个人“正确的思维方式”正是在这个阶段将受到严峻考验,创业者将用自己独特的事业和做事业的过程,来给人生“立德”! 孔子 说“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到了人生辉煌的中年后期,历经波折的我们往往才深切明白了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则真正是怎样的,而在这套规则里自己的命运又是怎样的,于是往往会拍着大腿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此时,我们自以为看透了,成熟了,其实还未必。因为此时,我们或许有了领悟的深度,但往往还未必拥有驾驭这种领悟的高度。 直到过了60岁以后,也就是在人生的后30年,则进入第四阶段“不过如此”阶段,这也是“立言”阶段。杨总编拿自己做比:“只有60岁之后,好像进入大海,立刻有一种心明眼亮、开阔的感觉,油然生出‘不过如此’的意识。我感慨:我懂事了,我明白了——但我也没有继续工作的条件了。” 这个阶段之所以是“立言”的黄金时期,是因为“复杂问题在年老的明白人眼里却是很简单的——真理都是简单的”。 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是人生“考卷”最后出成绩的阶段。“很多人退休的时候都哭,为什么,这辈子可以展现自己的机会都过去了。”这也是对年轻创业者的鞭策——趁着韶华尚在,赶紧向着“不过如此”阶段的知足而努力! 四个“如此”,就是四次扎实的超越。而每一个创业者、每一个企业家,只有尽早看到并看懂人生的轨迹,才能在人生的每一阶段多一分平和,多一分耕耘,少一分痛楚,少一分遗憾! 相关新闻: 明星企业家解惑人生如何精彩 财富人生 中国企业家:生于50年代(4) 殷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人生感悟 立德 立言
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黑客
vatang 2011-10-14 14:51
这么多年,我一直渴望着被黑客攻击一次。因为我没见过黑客,所以特别渴望见一次。黑客的出现,大抵就和蝙蝠侠抑或蜘蛛人一样,给人一种传奇的幻想,哪怕他只是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偷偷摸摸捣鼓几下键盘的孱头。 我想偷偷摸摸侵入到别人的私人领域一定是比较刺激的事儿,鸦片一样,纵然结果不好,过程还是很飘飘欲仙的。所谓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把偷窃演义到如此境界,可见人们心中那点阴暗面还是很渴望焕发光彩的。 无论如何,偷还是需要点技术含量的。拎着斧头要IQ卡,就算是同行,也会被看不起。偷的高,偷的妙,偷的风生水起,偷的有声有色,偷的瞒天过海,偷的智计绝伦,那么阴暗的东西没准真会焕发异彩,越是黑暗,光彩也越会夺目,盗将不再是盗,而是义盗,侠盗,盗亦有道,如果加上劫富济贫,维护世界和平之类的桂冠,那你可以直接称盗帅了。正所谓盗帅夜留香,销魂不知在何方。只不知被盗之人,是真的销魂还是失魂落魄了呢。盗窃的人帅,注定丢东西的人丑了,所谓丢丑,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好吧,我必须得承认我丢丑了。qq号不幸被黑了,不知道有没有转发一些不良信息。有一条转发的我是知道的了。所以公布出来提醒大家,遇到此类信息,不要盲目点开。 “大家好,这是上次群里的合影,现在搞好了 http://u.cntv.cn/aDejQI?QQ ”。 做这个病毒的人真是高明,组词造句暗合人的窥探心理。我更感兴趣的是他链接的地址,居然是中央电视台的网站。瞒天过海颇有智计,忙里偷闲,还不忘幽央视一默。 尽管有点技术含量,但我还是要多唠叨一句,把这点技术用到强强对抗上去,而不是弱肉强食。李逵的斧头固然威风,可是除了砍杀江州、东京的百姓,并不见在其他地方大放异彩。勇者愤怒,抽刀向强者,弱者愤怒,抽刀向更弱者,梁山注定是草寇和失败者,因为他们还太弱,除了在更弱的人面前逞逞英雄,遇到真正的强者,也只有招安了事。所以对于那些在平民电脑上驰骋肆虐的所谓黑客们,给你们的除了鄙视,还是鄙视。带着你那几行三脚猫的代码,滚回你阴暗的角落,做你发财的春秋大梦去吧。
26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的学术管理制度:问题与改革
windlight 2011-10-11 09:17
中国的学术管理制度:问题与改革 时间:2003年2月19日 作者:顾海兵(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来源:学术批评网 市场取向的改革,不仅包含经济领域,而且也包括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领域。这些上层建筑必须服务于经济基础,必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应该说,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一部分第三产业如商业、金融、运输等市场化改革已经完成了或进入了攻坚阶段。但是第三产业中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的市场化改革则相当滞后,仍具有比较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比如,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中的学术管理制度依旧是集权式的。这种集权式的学术管理制度抑制了学术的自由、学术的发展,背离了我们应该遵守的国际学术惯例,由于集权式学术管理制度其负面影响呈现无形性、长期性,其历史又较长,因而要摒弃它会面临相当的阻力。但是,如果不早日摒弃,则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实质性伤害。为了有助于早日屏除这种集权式学术管理制度,笔者在此加以具体剖析。 学术委员会——少数教授对多数教授权力的剥夺 中国的事业性机构,比如高校、研究所、研究中心、医院等都设有学术委员会,以及由此派生的学位评定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成果评审委员会等。学术委员会拥有学术方面的最高审批权力。一般,事业单位的一把手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的成员相当一部分是单位的中层领导,如高校中的院长、系主任、所长,也有一部分是老教授。有的由于学科门类多,往往在学术委员会下面设分学科的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组成人数多少不等,相当一部分成员连任多届,甚至任职终身。 笔者以为,在学术管理上实行学术委员会制度是计划经济与审批经济的产物,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是违反学术发展规律的,是少数教授对多数教授权力的剥夺,应该尽快取消。理由如下: 1、任何一个事业单位,教授与教授之间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其享有的权力应该是等同的。这正如在一个国家里,每一个选民都拥有投票权,在一个企业里,每一个股东都有参与决策权,同一股份拥有相同的权力,在事业单位,比如高校,其学术权力显然应属于全体教授,即教授治校。现在的学术委员会人为地把教授分为两类,一类(多数人)的命运掌握在另一类(少数人)手中,多数教授中的每一位教授其权力利益都要受制于少数教授,晋升教授的人的命运则完全被少数教授所垄断。显然这违反了学术民主原则,简单地搬用了行政管理体制。据笔者了解,某高校的一位有个性的年轻教授,参加学校科研成果评奖,其论文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多数同行教授、本系教授均公认这是一篇优秀论文。但在学术委员会评审时,由于个别人的坚决反对,其他人或不熟悉而盲从,或附和或不得罪人,结果该论文落选。可见,权力,特别是学术权力是不能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学术权力越分散,越能够制约少数人的不公正行为。当权力由少数人行使时,极易被私用,而当权力由所有人行使时,则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私用。在一个由100个教授组成的高校里,若存在一个10人的学术委员会,则在全校每个教授的权力是1%,个人或少数人的影响是微弱的。而在学术委员会,一个教授的权力就高达10%,稍加*纵,也易于*纵,则可达到30%或50%以上。据了解,举世公认的奥斯卡奖是由近6000个成员投票评出的。显然,相比于学术委员会或专家委员会的评审,这种民主的做法是可取的。 2、即使假定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均能做到公正,它也缺乏行使权力的能力。因为,就一个高校来说,往往包括众多学科。假定一个学术委员会由30人组成,则具体到某一级学科的委员也就3至5个,而由于隔行如隔山,这样学术委员会在做具体决策时,多数人往往是门外汉,易于被少数人所控制,只能进行形式审查(这是不必要的),根本不可能进行实审查。在学术委员会下面设立分学科的分委会,也不能改变问题的实质:分委会没有最终决策权,并且分委会的决议也时常被学术委员会所否定。反过来说,如果院系的分委会起决定作用,则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没有存在价值。笔者曾经记得,1999年北大1992级博士生刘燕文诉北大未授予其博士学位,其结果是北大败诉。此案中,刘的博士学位论文1996年全票通过论文答辩委员会答辩,以12比1通过了系学位委员会审查,但最后却没有通过学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其中原因就是在由16人出席的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中,15人(大概是)是门外汉,(大概是)仅有的一个门内汉又与刘的指导教师有矛盾(因为刘的指导教师作为系学位委员否决了其指导的学生论文),这样大多数非专业的专家,只能顺从于个别专业的专家,结果,有一人反对则全体反对(王素琴,北大博士生告倒母校,《中国信息报》1999年12月23日4版)。显然,高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是多余的,它既然不可能去评阅每一篇博士论文,它就没有资格决定是否授予学位。如果说它应该存在的话,它也只能是解决论文答辩中可能存在的不正之风,而不是直接插手是否给予学位,不是去做重复劳动,不是去做形式审批。因此,高校的学术委员会其副作用多于正作用。这样的集权是违反科学要求的,是行政式官僚式管理在高校中的表现。 3、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笔者没听说有哪个名牌大学设立这种大杂烩式的委员会,即使设立各种专门委员会,也是任何教授均有参加权,或由全体教授民主选举产生,各种委员会的委员不是一种头衔,不是一种权力,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教授之间可以有报酬的区别,可以有分级的不同,可以有一流教授、二流教授,但绝不应有等级制,不应有一等教授、二等教授。在学术领域最重要的是自由民主的环境。取得了教授职称正如取得了律师、医师、注册会计师职称,他们具有了独立执业资格。此时,就不应该把这些职称看成是官职,没有必要再把他们划分为三六九等,使少数教授的权力高于多数教授。因此在学术机构,所有的专门委员会都应该是民主产生的,要么是全体教授是当然委员,要么是全体教授再投票产生。这样的委员会不再是少数教授对多数教授权力的剥夺(徐毓龙等,德美两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2——3。P52——P56;何仲山,美国高校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新视野》2002.6,P74——P76)。笔者任教授8年,不知道本单位的学术委员会是如何产生的,甚至不知道谁是委员。本来,教授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在权力上,而是在非权力方面。比如争取项目的多少,知名度的高低,这些由市场决定。也就是你获得了教授资格,就是给你一个唱戏的舞台,戏唱得好自然有收入、有名声,根本不需要去弄一个学术委员会委员头衔或主任、副主任头衔。也就是说对教授不需要再由内部的权力机构对其分等,而只需要由市场对其自然分等。教授是一个充满个性的群体,如果采用类似于公务员系列中的科长、处长、司长、部长头衔,将其分等,则必然扼杀其自由创造的空间。说到底,头衔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有没有产出,有没有高质量的产出。笔者所见到的介绍国际著名教授、甚至是诺奖得主的材料中,没有哪份材料提到其担任过什么学术委员会委员之类的情况。以笔者之见,各种委员会重要的不是权力而是一种责任。可惜的是,我们的学术委员会似乎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我们的学术委员会已经产生了异化! 研究生导师资格——中国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的怪胎 中国的学位制度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1980年2月12日第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关于教育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务院设立学位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与主任由国务院任免;授予学位的高校及科研单位及其可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学位授予单位设立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与学位评定委员会,前者就是否授予学位作出决议,后者就前者报请授予学位的决议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该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中没有提到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制度。由于迄今为止我国并没有出台关于这一学位条例的修正法律,也没有出台学位法,因此,20多年来我们一直实行的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制度与法无据,可以说不合法。即使教育部出台有关规章或文件要求建立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制度,也是依然不合法的,因为教育部没有超越法律的权力,它只能在现有学位条例的范围内加以解释,也就是说,法律没有规定的,公民可以放开地做,而对政府机关而言,却只能做法律已经有规定的。 从另一方面讲,产生于20多年前计划经济顶峰时期的学位条例实际上早已不符合实际,它是集权管理体制的产物。比如,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中央政府有必要设立学位委员会吗?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有国家学位委员会呢?即使要搞中国特色,国家学位委员会不应该归入其中吧!因为学位属于学术管理问题,它应由学者说了算,国家及其行政系统没有必要介入。国家可以设立学位发展战略委员会或科学技术委员会。但决没有必要涉及学生的学位问题。由国务院任免学位委员会委员更是于理无据。国务院属于行政系统,主管公务员事务,而学位委员会(如果需要设立的话)委员是一种学术性职务,理应采用民主投票的方法选举。观察一下具有悠久学位历史的国家,他们的所有学术性团体均是由民主方法产生,行政权力从不介入,并且任期很短,最多连任一次,大多不得连任,不存在我国的所谓遴选。在我国的国家学位委员会下面还有众多实际拥有涉及学位权力的学科评议组。据笔者所知,学科评议组大多是各个高校的领导。有些学术界并无影响的教授因为担任了高校领导,或院系领导,就近水楼台。笔者担任教授8年,不知道学科评议组成员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不能分学科在全国范围内采取通讯投票的竞选方法产生?目前这种集权式做法或小范围民主的做法实际上已经引起许多学者的反感。 综观世界上其他建立学位制度的国家,笔者没听说有哪个硕士点或博士点的研究生指导教师还要遴选、评审。学生(包括大学生、研究生)由教师(包括讲师、正副教授)指导本是教师天职,而现在却还要筛选,真是怪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一种审批就多一种腐败的机会。在我国,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似乎已经成为副教授、教授中的又一个层次,似乎是新的职称。我们的教授、副教授在印名片上特别注明:硕导、博导;我们的一些调查表、评审论文表上也是赫然印上:是否博导,单位之间互相攀比有多少博导、有多少更年轻的博导,至于应该承担的责任,即培养的研究生质量如何却没有什么比较、竞争。每年各个学位授予单位的由少数教授并不是依据民主方式产生的学术委员会或导师资格评审委员会都要花上无谓的时间从事所谓的硕导、博导遴选工作。这种把教授分为有资格带研究生、没有资格带研究生的做法实质上是对教授职称的否定。一个专业或一个研究方向所以成为硕士点或博士点,自然是基于全体教授的力量。除非在确定硕士点与博士点时特别说明:本硕士点与本博士点与××教授无关。否则,在同一个硕士点、博士点,教授就应有相同的责权利。如果在同一个硕士点或博士点,一个教授没有带研究生的资格,则不是对教授的歧视吗?据笔者了解,发达国家不仅教授,而且副教授、助教、讲师均有资格带硕士生、博士生。他们的研究生导师均是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结果,都是在入学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才确定论文指导老师的,并且常常不止一个指导老师。据笔者了解,为与国际接轨,几年前我国就准备逐步淡化研究生导师制度,但由于既得利益,由于评定所带来的权力与利益,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好为人师、好为导师(毛主席被称之为伟大导师)、好求头衔,至今没有淡化,甚至有所强化。比如把研究生指导数量与工作量、报酬挂钩。实际上指导研究生本是份内之事,根本与报酬无关,并且研究生本是导师助手,应该导师给研究生津贴,现在却正好相反,研究生没有津贴而导师却有。由于这种制度,不少导师指导的硕士生、博士生能达到二位数,即使不考虑津贴,指导研究生也是多多益善。据了解,前不久去逝的某位百岁教授,在病中还指导12位博士生,笔者真不知道他是如何指导的(李莉等,先生留下两个遗愿,《北京晚报》2002年1月11日7版)。又比如,许多学位授予单位把导师头衔送给大大小小的各级官员与准官员,以获取各种并非正常竞争的利益。一方面是真正从事教学科研的教授,不让其指导研究生,一方面是根本就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根本就不应该指导研究生的中高级公务员到高校挂名指导研究生。可怜我们的一些被指导的研究生,一年也难得见上部长导师一面! 由于评定硕导、博导实际上有违科学,并无可*作性,因而各个高校出台了五花八门的评定条件。比如,要求担任博导的教授必须有博士学位,但1950年1月1日之前或1952年1月1日之前出生的可以例外,个别的可以例外。这真是匪夷所思。在最应该讲求科学的地方出现了许多不科学、反科学的做法。首先,同样是教授,一个具有博士学位,一个没有博士学位,这说明后者在少花国家钱的情况下,通过自学取得了与前者至少相同的成绩,此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的敬佩后者呢?我们能不能对同是将军的两个军人,一个上过军校,一个没上过军校,说前者可以带兵打仗,后者不可以带兵打仗呢?我们是否要像文革期间以身份论英雄呢?依照目前的逻辑,即没有博士学位的教授不能指导博士,则没有硕士学位的教授不能指导硕士,没有学士学位的教授不能指导学士,这是不是“左”的遗迹?一只猫,一只残猫、弱猫、病猫、瘦猫,如果它与健猫、强猫一样抓到老鼠,我们有什么理由歧视它呢?是不是没拿过武器的人就做不了军事指挥员呢?自古言,英雄不问出身。同是教授就应该一视同仁。其次,以年龄划界有何科学道理?这样的年龄规定是不是反映了某些强势人物的要求?规定1950年1月1 日之前出生的教授不需要有博士学位,而1950年1月2日出生的教授必须有博士学位,这是依据什么样的科学原理?同是教授,假定是同一年评上教授,一个年龄大,一个年龄小,后者用更短的时间获得了教授资格,我们有什么理由歧视后者呢?精确到出生的月份、日子来对教授群体划类,是不是计划经济式的做法呢?由于以年龄划界,一大批年龄较大的高中级公务员,纷纷到高校先弄一个兼职教授,然后再弄个博导干干,权学双方皆大欢喜。再次,一个没有博士学位,甚至没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因为成绩突出而破格晋升为教授,另一个年龄相近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在其后多年才晋升为教授,甚至在前者的评审下才晋升为教授,现在后者可以在评上教授后立即拥有指导博士生资格,而前者在担任多年的教授后仍没有指导博士生资格,这样的现象合理吗?最后,据了解,发达国家如美国的高校都没有对教师资格提出绝对以博士学位为条件,直至今日,美国高校教师中仍有20%多没有博士学位(徐毓龙等,德美两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2——3,P82)。笔者无意说不应该追求高学位,而是说学术管理要多元化,要唯才是举,要多元化。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这样一个硕士学位作为独立学位的国家,我们有没有必要追求虚名?有没有必要追求博士数量超高速发展?这种学位泡沫已经引发了一系列学术界的腐败问题。有些高校为了追求高学位的比例,出台各种“优惠”政策,让本校的老师以近亲繁殖的方式速成攻读学位,这种为学位而学位的做法难道是科学的吗?而据笔者了解,世界上的名牌大学从来不留自己培养的学生(何仲山,美国高校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新视野》2001.6,P74)。面对此情,我们该有何感受呢?我们该如何向外国人解释硕导、博导一词的含义呢? 在目前这种制度之下,一个导师主要是所谓的博士生导师垄断研究生从入学考试到最后毕业的全过程(甚至考完后考题还不公开),且学位越高越严重。因此,各种黑色交易不断产生,研究生之间的竞争变成了导师之间的竞争,优胜劣汰机制流于形式。研究生质量的下降,并且是严重下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令人奇怪的是,一个教授在犯了严重剽窃错误之后,所给的严重处分竟然是停止其招收博士生!既然研究生导师不是教授、副教授中的一个层次,不是一个职称,何来处分依据?如果要处分的话,也应该只有教授资格或教师资格可以撤消,除此还有什么严厉处分呢?这样的处分是不是国际笑话?(冯端,北大今天处分抄袭教授,《北京晚报》2002.3.2.7版)。 重点学科与研究基地——教育行政部门管了不该管的事情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的关系是上级与下级纵向隶属关系,形象地说,教育部长相当于一个大厂的厂长,各个高校相当于生产车间,一切由指令性计划指挥。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行政部门与各高校的关系就不再是上下级关系,高校(应该)成为独立的法人。就像国有企业脱离原来的所谓主管部门,成为独立法人一样。此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管理逐步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集领队、裁判员、督察于一身转向只做裁判员与督察,由管微观转向管宏观,由集权转向分权(笔者曾经记得,就在几年前,教育部某直属高校盖一座大楼还需要教育部审批。我们的教育部事无巨细,什么都管,不是疲于奔命吗?)然而笔者认为,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应该下放的权力没有充分下放,另一方面又以改革的形式过多地干预高校。总之,教育行政部门管了许多不该管的、管了也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这里略举几例说明。 1、重点学科评审 不久前笔者看过一份材料,大意是说:教育部对全国高校进行重点学科评审,有一千余个重点学科当选,其中北京大学最多,大概有几十个学科被评为重点学科,笔者所在的人民大学可能有十几个学科被评为重点学科。这里的学科大致相当于专业,以全国500多个专业计算,每个专业评两个重点也得评上千余个。笔者以为这种评审重点学科的做法本质上仍是计划经济的做法。因为首先,评审重点学科就像评审企业500强一样,不属于政府职权,是不是重点不是政府评审出来的,而是由市场、社会认定的。现在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已不再从事评审优秀企业工作,类似地,教育部也自然不必再去搞什么重点学科评审,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根本不需要政府去评定谁优谁劣。今后我们的某些高校、某些专业自然会在竞争中突现或“破产”。把政府与市场或国家与市场分开,由市场认定的国家不必介入,挂一个国家重点学科的牌子有什么意义呢?搞这种国家级省级的行政分级有什么意义呢?其次,即使搞这种类似于企业评选的重点学科评选,也只能由社会中介机构去做,政府不必介入。比如由教授协会、××学会、××评估公司去进行这种评选、排名。这种评选排名本身也是市场行为,有的评估机构由于客观公正自然就能生存壮大,而有的评估机构可能会由于胡评乱选而被市场所淘汰。再次,政府介入重点学科评审,必然易于产生腐败。多一种政府评审,必然多一点腐败的机会。市场经济就是政府管得越少越好。政府要管就是管违规的。据笔者了解,重点学科评审中的不正之风、形式主义、虚报浮夸、互相抬轿是存在的,这也是必然的。 2、重点研究基地评审 据《光明日报》2001年4月19日B3版介绍,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103个,这里的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皆指人文社科领域)是指经过教育部社政司主持、由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的高校××中心(少数是研究所)。这种研究中心一般是以高校中的某一个学院或系为依托,再聘请校内其他相关院系的教授及外校一些同行专家(理论上要求所聘请的专家每年应该在这一中心或基地工作1——2个月以上)。笔者就兼任某某大学某某经济研究中心的教授)。笔者以为,像评审重点学科一样,评审重点研究基地也是计划经济的做法,是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管了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首先,一个研究基地是不是重点不是由行政机构评审出来的,而是市场竞争选择的结果。一个研究基地的生存与发展是靠自己的实力、知名度,不是靠一个封号、头衔。这种行政式的评比背离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不需要行政评比,它只认可市场的无言评比。用计划经济下管理高校的手段来管理市场经济下的高校显然是不合适的。所谓国家××重点研究基地这样的牌匾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其任务是制定游戏规则,监督规则执行,不要既做裁判员、又做指挥员。如果教育部门认为某一类研究从国家、公益角度需要加强,则根本不必采取评审重点研究基地的方法,可以采取以课题招标的方式资助。由这种方式确定重点研究基地是动态的,是开放式竞争。其次,教育部门评审重点研究基地是做了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务正业、荒废了主业。据笔者了解,每一个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社政司均要派人参加评审,一般是2—3人,一个司级官员、一个处级官员、一个科级官员,还要组织一个专家评审委员会。一次评审至少1—2天,其中要开一天的评审会(汇报、答辩),还要有半天对有关设施进行实地检查(有些高校为了争取评审通过,为研究基地突击配备办公室、资料室,评审通过后则无影无踪)。全国100多个社科基地评审,每个基地评审加路上时间至少3—4天,教育部社政司区区一二十个人,就算分成5个小组同步赴全国各地评审,也需要连续出差2—3个月才能完成。如果只能由2个小组同时作业,则需要连续半年不能回教育部正常上班。据说,评审重点研究基地期间,教育部社政司官员几乎疲于奔命,然而,这样的高频率大面积评审,其结局不是走过场还能是什么呢?教育部管得这么细有必要吗?评审通过以后日常的监督工作,教育部还有能力去管吗?这就有点类似于高考花了大量时间管了进口(考试入学),自然就没有什么时间管出口(毕业)。比如,据了解,有一位学者兼任某重点研究基地教授,并且还有一张办公桌,该基地承诺过每年工作1个月(或以上),可是近两年过去了,这位学者多次联系去讲学对方却没有任何积极表示。也许教育部的经费拿到手以后,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了。又比如,笔者见到一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招标广告“(《光明日报》2001年4月19日B3版),其中讲,为将竞争机制引入科研项目,教育部社政司决定对重点研究基地的200多个重大项目(每个基地两个以上)采用招标制,每个项目经费10——20万元,投标截止日期是5月25日。对此笔者不禁质疑:这些重点项目是谁确定的?谁有资格认定什么是重大项目?像“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中国发展经济学理论”、“西部企业发展研究”、“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机理及对策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与我国的战略性调整”、“抽样技术应用研究”、“社会学方法研究”、“中国行政学学科建设”、“以德治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相互作用”、“人口普查资料分析”、“20世纪中国的思想世界”、“公司战略的量化管理方法”、“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效率与内控机制”这样的问题能叫项目,甚至是重大项目?除了涉及国家安全,人文社科研究还是少一点所谓重大项目、所谓国家项目,多一点市场选择。招标广告刊登日期是4月19日,截止日期是5月25日,这么短的时间,其他单位有可能完成投标准备工作吗?200多个项目均由教育部社政司直接主持、组织,它忙得过来吗?它有能力完成吗?它有能力进行日常管理吗?不知这些项目现在的进展如何?再次,谁来监管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社政司直接掌握上百个重点研究基地、几千万元的项目经费审批,它能够公正*作吗?笔者不知道有没有审计,结果如何。还是一句老话,行政审批越少,寻租的机会才能越少;权力越能相互制约,腐败及不正行为才可能越少。顺便说一句,按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教育部只有规划社科研究之职而并无审定重点研究基地及其重大项目之职。 学科带头人与跨世纪人才及院士评审制度——计划经济的残余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才是培养出来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是竞争出来的。人才培养关键是一个“养”字,是一种行政性行为,而人才竞争核心是一个“争”字,是一种市场性行为。综观全世界优秀人才,他们的成长不是培养(义务教育除外)出来的,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不断通过市场选择、优胜劣汰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人才可以有测评机构(企业性),但绝没有什么评审机构,他们的人才战略是对事不对人,能干的人不需要贴标签,不能干的人贴了标签也没什么用处。然而,观察我国的学术队伍成长,我们的高校、研究院所,甚至国家教育部,似乎不知道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抓什么,只是沿用计划经济下的评劳模、评典型的做法,试图利用各种名分、身份、座次、头衔来培养人才,搞出了评审学科带头人、评审跨世纪人才,什么百人工程、什么万千百十工程(一万个科研骨干、一千个国内优秀骨干,一百个国际优秀人才,十个国际顶级骨干),所有这些无不充满计划经济的味道。笔者不解,什么叫学科带头人?这里的学科是什么含义?是一级学科还是哪一级学科?学术的发展是百家争鸣,需要什么带头人?为什么要对学者分为带头与被带头、头与尾?今日之带头人,明日一定是带头人吗?昨日不是带头人,今日就不可能成为带头人吗?学术界不是经常有黑马现象吗?学术就是学术,不是军队打仗,不是行政系统运作,搞带头人干什么?学者经常是单体作战,大家搞不同的问题,何来带头人?即使是老师指导学生,老师也不能称之为带头人,老师只是起辅导、引导作用,学生的成果仍旧是自己的创新。如果是学者群体攻克一个工程,则其总指挥也不叫带头人,只是一个协调人,后勤部长。至于跨世纪人才,更是莫名其妙。难道我们要把人才分为不跨世纪的与跨世纪的人才?长寿的就是人才?谁是人才难道是评审出来的?谁是人才难道是单位或行政部门评审出来的?本来评定和聘任教授就已经对人才作了基本的界定,现在又要在此基础上把教授分成跨世纪人才,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少一点人为的评审,多一点社会的评价呢?为什么不能就事论事,非要在根本无法*作的人的名分上费神费力呢?一个学者,你做出什么事,就给予什么奖励。比如可以授予国家奖章。但是我们不能你做出了什么事就给予你一个什么类似于爵位的头衔,比如学科带头人。你今天在某一学科上领先(假定可以认定),可是你能领先多久?如果你只能领先一个月,而你的学科带头人名分要至少一年后才重新认定(事实上是三五年内不会重新认定),那么这时的学科带头人不是违反事理吗?在学科前沿、在学术领域,对人的分级宜粗不宜细,对事的分级宜细不宜粗。笔者甚至想,也许今后连职称制度都会消亡,只有教师等职业资格制度存在。在一个高校,只有教师与非教师之分,教师也不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因为经常会出现有些教授水平不如讲师、副教授,有些教师评上教授之后就不思进取,有些教师为了评上教授不择手段,这样就会出现报酬分配不公,因此为了避免这类错误,不如取消教师分级,不管什么教师,其报酬只取绝于做了什么事,事做得怎么样。据笔者了解,在国际名牌大学,他们不以貌取人。比如,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如果讲课不受欢迎(学生打分)就取消其讲课资格,少讲课就少拿钱。实际上医师、律师就是如此。有了医师、律师执业资格后,根本不需要用人为方式再对其分出三六九等,市场自然对其分出三六九等。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不断地通过公平竞争打破这种把人固化、进行封号的所谓秩序、所谓规范,打破封建的、准封建的等级制度。 与评选学科带头人、跨世纪人才相似的计划经济的做法还表现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高校青年教师奖”的评选上。笔者看到的一份材料中讲,“根据教育部教人司 57号文件精神,2002年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申报工作开始,条件是主要为留学回国人员,一般应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本校申报限额为5人”。笔者不解,既然是优秀青年教师,为什么还要对是否留学、是否有学位作出规定?优秀者是你干得如何,与出身有何关系?限额5名有什么科学依据?此类工作还需要用文件来指导?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还需要这样的文件吗?笔者看到的另一份同年3月5号发出的材料中讲,根据教育部教人司 60号文件,评选高校青年教师奖,条件是副教授以上,本校申报限额为4人,3月15日前报出拟申报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笔者以为,像这种评先进的事还是少做一些,要么与“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合并,要么以教育与科研成果论英雄,如果是评选成果就应要么有硬杠杠,比如有发明专利,要么有社会公认的成果。首先进行自荐与他荐,为公正,应抛开单位而由全国的同行作民主认定。据统计,1999年底,高校拥有哲学教授1166人,经济学教授2576人,法学教授882人,农学教授1902人,教育学教授1519人,文学教授4632人,医学教授4984人,理学教授7850人,工学教授12886人。因此完全可以做到由全国同一学科全体教授(理学与工学再细分一下)民主评定。整个*作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教育部负责监督。这样教育部既解脱又超脱,破除计划经济式的分指标层层上报评审做法,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公开*作。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主要是立规矩、查处违规者。 还需要指出的是,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的院士制度也是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这种院士制度是封建的爵位制度的翻版(几乎已公认,院士相当于副部级),是行政干部终身制在学术领域中的克隆,是创新的障碍。现在,院士商品化、院士的贬值、评选院士中的种种不正之风已是不争的事实。事实已经表明这种制度是利小于弊,使得我们的学者不再追求学术、而追求学帽、学衔。每当笔者看到近十多年来中国自然科学特等奖一直空缺,一等奖也少见,而我们的院士数量不断增加的时候,心情是沉重的。每当我看到一些单位、一些部门、一些省区为实现院士零的突破,为实现院士的更加年轻,为实现有女性的院士,为实现少数民族的人评上院士的时候,我的心中只有苦笑。这种计划经济式的计划是可怕的,是反科学的。有了科技评奖制度,甚至国家科技大奖制度,还有必要设立院士制度吗?终身制的院士还能给人以创新的动力吗?笔者从没有听说发达国家中哪一个诺奖得主称自己是什么院士的。 中国学术界的诸多严重不正之风、大面积腐败的行为事实上源于我们的学术管理制度。当我们的学术管理制度设计出学科带头人、跨世纪人才、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院士、资深院士、首席教授、特聘教授、资深教授、成果主编(非职务)这样的座次、头衔时,求真求实必然让位于真假求虚求名,学术腐败是必然的!没有学术大师是必然的!没有诺奖得主是必然的! 北京大学王选教授作为至今为止仅有的四名国家科技大奖的获得者,曾经说过,我能创造成果的时候没有院士头衔,现在我不能创造成果的时候却获得了院士头衔!这是令人深思的!如果保留院士制度,则不能再创造成果的人还有资格享有院士称号吗?为什么我们的院士能上不能下呢?为什么不能每两年更新淘汰20%呢? 对中国学术管理制度的谏言 中国的学术界已经存在严重的不公正、不公平、不公开问题,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败学症,已经出现了相当的腐败(广义的,有人归纳为学术腐败十丑图。《中国剪报》2002年3月7日1版),这已是社会公认的事实。在这种高频率、大面积的不良现象的背后说明我们的现行学术管理制度含有严重的设计缺陷,说明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这一套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已经成为一套不好的的制度。俗话说,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好人,而坏的制度却使好人变成了坏人。因此,当我们对各种学术不良行为进行道义谴责、愤怒声讨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做点深层次的制度分析,做点真正的学术分析,对现行的学术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在此笔者提出若干建议如下。 1、彻底杜绝近亲繁殖。教育部尽快出台“教育法”或“高等教育法”或“教师法”修正案,或出台部门规章,严格规定各个高校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毕业时不得分配留在本校,至少五年后才可返回母校任教。这一规定先从入选211工程的高校中实施。出台这一规定不属于计划经济、集权管理,恰好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因为近亲繁殖恰好会形成各个高校在学术管理上的集权,形成四世同堂,形成学术帮派与宗派,形成学阀与学霸。一个高校,一个研究单位,其人才构成越多样化,越易形成民主、自由、创新的气氛。这是所有国际名牌大学的成功经验,是规律,中国不可以例外。也许当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时候,这一规定自然不再需要。 2、彻底杜绝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现象。这一条应该进行公证,应成为所有机构的规约。比如评奖,评委会成员应禁止参加,不能自己给自己评奖。同时为了充分公正,凡是单位内部评奖及以单位组织的上报评奖,单位领导一律不得参加评奖,领导首先是一个管理者而不是学者,切断领导与学术评奖的关系。笔者曾看到一份材料:×××医学人才基金奖获得者全是医院的院长或副院长,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其公正性,我们的院长不能鱼与熊掌都得,不可与民争奖(《健康咨询报》2002.2.18.1版)。又比如,行政部门不能既组织编写教材,又评审评选教材。据了解,前几年《读书》杂志长江读书奖评选引起全社会公愤,就是因为评委会领导的作品也参加评选并且得了大奖。2001年国家××局进行优秀教材评选,其评委会主任同时也是国家××局副局长编的教材名列获奖首位,显然这是不合适的,更不用说其获奖教材并非真的优秀(《中国信息报》2002.1.8.5版)。1998年国内某研究所与某出版社组织评选“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十本经济学著作”,笔者看到,十本书中有三本的作者本身就是评委会委员,因此,即使内容是公正的,其形式(程序)也是不公正的。又如,某某部评选1999-2000年软科学奖,其仅有的2个一等奖之一为评委会主任该部副部长所有(《××经济文稿》2002.1)。事实上,要做评委会委员,则就不应参加评选。 3、彻底禁止以权谋学。各级官员,作为公务员,必须为全社会服务,必须廉洁自律。现在我们已经规定,党政干部不许经商,这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还应该规定。党政干部不许经学、不许以权谋学。我们应该从制度上规定: ①所有担任领导性职务的官员不许到高校兼任教授、担任院长、甚至指导研究生,因为领导干部兼任甲校教授就是对乙校、丙校的歧视,就是不公正,就是高校之间的不公平竞争。 ②所有领导干部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但不可以拿学位,即使你的水平已经达到相应学位要求的也不能授予学位。为什么?这就是要避嫌,要保证公务员的公正。这种对公务员的“歧视”能够换回全社会的公正,是作为公务员的必要牺牲。再说,有水平、有实力,还在乎有没有学位证书这张纸吗? ③领导干部可以著书,可以有知识产权,但最好是在职期间不著书,特别是绝不应该去主编书。如果要编书,也不应该以个人名义署名,而应该以国家机构名义署名,现在领导干部担任主编的书比比皆是,这是不正常的,不能不影响到公务员的公正性。我们的官员不能好事一个都不能少!实际上,这几条规定不都是国际惯例吗?为什么我们不尽早执行呢? 4、取消诸多不必要、引发更多问题的评审制度。 ①首先取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的审批制度,让学生多一些选择指导教师的机会,消除副教授之间、教授之间为争取所谓的导师资格而引发的不必要内耗性矛盾。实际上,只要是一个硕士点或博士点的教师,不管是讲师、还是副教授、教授,他们都应该有资格指导研究生,这也是公平竞争。否则怎么能叫师者呢?要相信学生自有挑选导师的能力。如果一个学生认为某讲师(不论其是否具有博士学位)具有带博士生的能力,我们为什么要拒绝这种要求呢?也许这个讲师本单位受压,而在社会上很有影响呢?少一点门槛,多一点机会,以抓到老鼠论英雄,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本质。 ②取消或彻底改革现行的院士制度。笔者认为,最优选择是取消,以减少各种人为的矛盾与腐败。本来,一个真正的学者也不应该追求这种封号,干事情获得社会的承认足矣。现在有些人文社科的学者在争取设立院士。笔者以为,无此必要。心态需要调整。次优选则是每两年搞一次末位淘汰,淘汰比例是10%,或者大刀阔斧地削减院士数量,合并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总数定在100人,取消所谓的资深院士称号,今后5——10年不增选院士,除非荣获国家科技特等奖,以免院士贬值。老在学衔、名分上花费精力是没有出路的,重要的是做事,英雄不必问出身,任何一种封号只说明过去,难以说明将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③取消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的评审,取消跨世纪人才之类的评审。把做事与做秀分开,多干实事。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需要这样的来自行政的评比,一个学科、一个基地、一个人才是不是重点不是评比产生的,正像一个企业是不是有竞争力的企业,也不是评比产生的,而是市场、社会认可的。如果国家要发展重点学科,有经费投入,完全可以面向全国招标。如果要推出优秀人才,也应该采取对事不对人的方法,不应把经费拨给所谓的优秀人才(比如,凡是博士后就有科研启动费,博士点就有项目),应该将这笔经费面向全社会招标,谁能竞标、完成标的谁就是优秀人才。为保证公正,招标工作必须委托社会中介机构*作。 5、取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的管理科学基金,下同),或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进行重大改革。笔者以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坚持国家或中央政府介入的领域应尽量少一些这样一个原则,但现行的国家社科基金制度则有所背离这一原则。因为: 第一,古今中外的社会科学研究,除了史书,其成果能达到诺贝尔奖级,能历经千百年依旧产生巨大影响的,从来不是计划出来的,也不是什么基金资助出来的,比如《论语》、《国富论》、《资本论》、《论持久战》、《矛盾论》、泰罗制、《孙子兵法》等。优秀的科研成果往往是一个学者毕其终生才研究出来的,任何短期的资助是少有作用的。 第二,如果进行科学基金资助,则究竟什么项目可以资助、资助多少会引发更大的问题。因为社科研究凡是有创新的都是极具个性的,很难有其他专家可以介入,甚至反对者更多。一个项目在资助前难以确定会取得什么突破,什么时候取得突破,也就是说一项科学研究的进程是不可能计划的(政策分析不属此例),更不可能由别人进行计划。每当我看到我们的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表上“本项目预计有哪些突破”、“所用研究方法”、“所需经费”时,我不禁哑然,这不是典型的计划经济吗?科学研究是追求真理的过程,它不同于政策研究,不同于写小说,不同于技术研究。 第三,观察一下2001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与2002年项目指南的题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的管理科学资助项目,我们会发现许多项目过大过虚过空,或根本不应列入国家项目,或不属于科学研究范围。这些高大全的项目有:经济全球化环境中执政党的建设,李达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新形势下党内矛盾问题研究;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的文化基础和道德选择,知识经济与法律制度创新,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法理论及宏观经济调控立法研究,社会转型期犯罪新问题研究,中西法律文化比较,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法律文化互动研究;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互动研究,经济全球化的理论与实践;日本北海道开发50年--目标模式与效果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发展中国家与国际制度研究,世纪日本经济前景分析;资本主义新变化与社会主义必然性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制度发展研究,我国现阶段农民问题研究,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研究,以德治国的方略研究,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新特点及面临的新任务;中国视野中的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民族理论——新范式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各国文明的多样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研究,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方向研究,经济全球化、反全球化思潮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研究,经济全球化下的民族文化,论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当代哲学前沿有关问题,社会科学的本质、功能和方法论研究,当代逻辑问题研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研究,工业化、信息化与跨越式发展研究,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加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特点研究,西方经济学最新发展研究,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与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互动关系及中国对策的研究,农村经济、农民就业与土地政策研究,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就业问题研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世界社会发展模式研究的新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平研究,宗教文化研究,中国新文学巨匠与现代文化建设,外国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新闻传播事业与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世纪图书馆学的人才培养,信息战略研究,社科信息工作的当代取向,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统计测算方法,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统计分析方法,体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研究;智能型、交互式、集成化决策支持系统(批准号:6884035),元决策机制研究(批准号:78970076),乡镇工业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的系统研究(批准号:79200009),企业管理系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批准号:0788004),宏观技术经济分析的数理理论和实证研究(批准号:79200010),基础科学发展预测和评价的系统研究(批准号:79670027),基于协商对策的不完全信息多人多目标决策理论研究(批准号:79000002),中国可持续发展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批准号:79730030),-短缺与价格双重信号调节的非均衡宏观经济模型研究(批准号:791700007),我国主要区域企业经营管理合理化研究(批准号:7910018),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规律的研究(批准号:79730040),宏观税收管理研究(批准号:79200013),工业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批准号:79300004),企业危机的预警机理与方法研究(批准号:79570053),创新扩散的随机理论与实证研究(批准号:79270016),工业企业生产技术需求调查与分析研究(批准号:79100004),1990——2010年中国自然与经济周期波动的预警分析(批准号:79170081),关于建立经济预测模型的算法研究(批准号:79000030),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战略理论方法体系研究(批准号:0787002),群体支持系统(GSS)与文化研究(批准号:79321001),决策分析中知识的模糊理论处理方法的研究(批准号:79170016),决策分析中经验与直觉的可视化处理理论方法的研究(批准号:79570008),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统计理论及其方法(批准号:78900004),全国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模型(批准号:管85009),非线性经济系统的可预测性混沌理论(批准号:79300011),非线性经济系统的密度周期理论(批准号:79770055),高技术扩散和渗透中和谐与突进规律的研究(批准号:79100005),高技术产业临界规模研究(批准号:79470042),我国工业生产率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批准号:9788001——01),国民经济核算与投入产出技术的一体化(批准号:79300018)。笔者不知这些项目现在的进展如何、影响如何?除了是虎头蛇尾,还能有别的结果吗? 第四,除保留极少量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比如每年不超过10个)外,应将基金转移至党政机关各部委,由各部委作为课题用户向全社会招标(委托中介机构),比如宗教学项目由国家宗教局负责,党史由中央党史研究室负责, 理论与应用经济由国家计委与国家经贸委、财政部负责。等等。将社科基金分散化,体现用户至上的原则。现在我们的社科基金项目实际上大多数是无需求的供给。受资助的项目与不受资助的相比,水平不见得高,研究结果也仅仅是出本书,发篇文章而已,而且是花钱出书,并无真正的市场需求。 第五,如果有人不花国家的钱搞出了同样甚至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我们应该鼓励谁呢?由一个社科规划办来负责如此众多的多学科项目资助,它有这个能力吗?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受理申报是不是太匆忙?申报重点项目的负责人非得必须主持过省部级项目吗?科研水平与是否搞过国家项目之间有必然联系吗?自筹经费项目也能叫国家基金资助项目吗?何必争这个国家之名呢?须知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要服从市场经济规律,政府必须适应市场,为什么对研究的所谓级别恋恋不舍呢?马克思的《资本论》项目、牛顿的万有引力项目有级别吗?现在大家已经公认的,我国社科基金项目基本上没有生产出突出的成果,其项目结题的评审更是走过场,采用的是近亲式项目评审,社科基金机构的监督可谓是力不从心,有名无实,国家社科基金以及自然科学基金运作中的不公是严重的。其次,生产一个鲜桃远胜于生产一筐烂桃!国家级的项目为什么一搞就是几百个?遍撒胡椒面有什么意义呢?结果不是低层次重复又是什么呢? 6、取消主编这样一种违反知识产权、带有封建残余的称谓。本来在一个杂志社、出版社,是应该有助理编辑、编辑、主编(总编)这样的工作岗位分工的。但不知何时,中国的各种图书开始流行了主编这一头衔,大家更看重主编一词中的“主”字而不是“编”字,各种科研成果评价中也把主编什么书、什么教材看成是科研成果。笔者以为这是与创新背道而驰的。因为第一,主编是编不是主。中国人历经了太长的封建专制,对“主”有特别的偏爱,特别看重“主”。比如主席、主任、主委、主座等。在一个民主制度充分的国家里,主者并不意味着扩大的权力而无相应的责任。据笔者了解,国际或外国的许多主席与其他委员一样仅拥有一票,他们仅仅是会议召集人,只是当正反两方票数相等时,主席才有投票权。因此我们看到,知识产权界定清晰的国家,其图书的出版,作者与编者分得很清,一本书的编者没有像我们这样的一搞就是几十个人。因为编者的任务是选样而不是创造,任何人都可以作编者,在编者里根本不存在主编、编委这样的头衔,编者对作者的文章没有任何改动权。常常是一个人编一本书足矣,我们动辄一本不厚的书,主编一串、副主编一串,这究竟有什么意义呢?除了表明人的等级还能有别的科学含义吗?第二,在我们、的科研成果评价中,主编副主编竟然也算成果。这样,中国成为世界上“主编”遍地的国家。国家机关的官员做主编,单位的领导做主编,有钱的人做主编,把主编变成了学术头衔,以权争名,以利争名,不能著书的人纷纷以主编身份编书,各种拉大旗做虎皮的现象泛滥起来。有人主编几十本书、几百本书,有人主编几千万字、几亿字,有的书主编副主编人数超过编辑人数,有的一本书有若干个主编,真的不知道谁是主、主为何?这样的主编制度不能不产生各种不公及腐败问题。何谓与国际惯例接轨,我看取消图书中的主编称谓、取消科研成果中的主编成绩就是与国际惯例接轨。 中国的学术管理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笔者只能挂一漏万。比如2002年8月20日要在北京召开国际数学家大会,大会预算达1600万元,以笔者之见,有这个必要吗?搞出一两个实在的成果不是更好吗?××大学借哈佛之名办所谓的CEO哈佛班(学费3万元,学期5天,住5星级酒店)除了炒作还能是什么呢?知识能够速成吗?不懂中文不能知己知彼的老外能带来真经吗?对严重剽窃他人成果的教授仅仅是取消其带研究生资格,这难道是严明学术纪律吗?研究生数量的过速增长等。笔者希望有更多的人为我国的学术发展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汪寿阳、李若筠主编,《管理科学的攀登者》,科学出版社,1999.8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1年度)《社会科学报》2001.9.20.3版,2001.10.25.3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指南(2002年度),《社会科学报》2001.11.22.3版,2002.1.17.3版。 段羡菊、赵承,快刹住“学钱交易”风,《经济参考报》2002.3.10.1版。 孙海东,明年全球数学家聚北京,《北京晚报》2001.8.17.11版。 梁颖捷,今晚哈佛在中国开课,《北京晚报》2001.1.7.3版。 梁颖捷,学员张口闭口哈佛老师说了,《北京晚报》2002.1.13.2版。 王学锋,清华“哈佛班”再涨学费《北京晚报》 袁立新,一人四万培训西部MBA《北京青年报》2001.3.27.1版。 丁肇文,“沃顿诊所”号脉中国企业,《北京晚报》2001.1.12.18版。 辛宏、马佳,退居二线半年柳传志首次袒露心声,《北京晚报》2001.10.9.27版。 戴翼飞,看哈佛大学怎样培训企业家,《经济日报》2001.7.26.5版。 丁肇文,学费由¥20000涨到$6500,《北京晚报》2001.11.4.11版。 CEO要取真经哪有捷径,《北京晚报》2001.1.16.19版。 曾伟,科学基金清除学术腐败,《北京青年报》2002.1.8.1版。 李莉,研究生注水论文横行,《北京晚报》2001.10.24。 一丁,当前人文社科研究的障碍,《学术界》2001.3。 王学锋,令人担忧的“学术锦标赛”《北京晚报》2002.2.23.7版。 太柏、万辉,警惕“学位贿赂”,《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12.18. 江苏:痛斥“权学交易”《文摘报》2002.3.3.1版。 火车上:法学教授遭遇省委副书记,《报刊文摘》2001.7.12。 李鹏翔等,警惕院士“商品化”,2002.2.21日新华网。 朱丽丽,戴建平荣获首批王忠诚医学人才基金奖,《健康咨询报》2002.2.18.1版。 冯瑞等,北大今天处分抄袭教授,《北京晚报》2002.3.2.7版。 中国学界道德底线在哪,《中国剪报》2002.3.4.3版。 错综复杂的教育腐败问题,《中国剪报》2002.3.4.3版。 浮躁浮夸主张学术腐败,《中国剪报》2002.3.4.3版。 学术“打假”:世界性的课题,《中国剪报》2002.3.4.3版。 追寻前辈学人足迹探求富民强国真谛,《光明日报》1999.1.22.6版。 王一娟,“863”项目评审中有不公行为,《经济参考报》2002.1.26.2版。 刘志华,学术腐败十丑图,《中国剪报》2002.3.7.1版。 出资600万元支持文化建设“卓达杯”大型有将征文硕果累累,《光明日报》1999.7.14.8版。 第四届全国统计教材编审委员会会议召开,《中国信息报》2002.1.8.5版。 国务院任免一批国家工作人员,《光明日报》1999.8.20。 蔺玉堂,河北大幅度提高院士专家待遇,《光明日报》1999.12.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招标公告,《光明日报》2001.4.19.3版。 祝晓风等,博导读博为哪般,《中华读书报》2001.3.28。 丁肇文,博导读博士,《北京晚报》2001.4.13.18版。 “十五”期间我国博士后人数将翻一番,《人民政协报》2001.4.21。 “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隆重出版,《经济学动态》1998.11。 夏欣等,政协委员痛斥权学交易造成文凭掺假,《光明日报》2002.3.11。 徐毓龙等,德美两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2——3期。 何仲山,美国高校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新视野》2000.6期。 叶绍梁等,走出懵懂趋向澄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3期。 王迅,博导岂能“不导”?《文汇报》2001.11.30.5版。 姜义华,警惕博士学位贬值,《文汇报》2001.10.12.5版。 葛剑雄,学风不正的背后,《中国改革》2002.1期。 对抄袭剽窃能网开一面吗?《科技文摘报》2002.1.25.3版。 任彦申痛斥“学术腐败”,《科技文摘报》2002.1.25.3版。 国家科学基金委首次公布2001年学术腐败案件,《科技文摘报》2002.1.25.3版。 王铭铭批评声中不断晋升令人深思,《科技文摘报》2002.1.25.3版。 王铭铭弟子致信“校长信箱” 《科技文摘报》2002.1.25.3版。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国外学位制度,地震出版社1981年11月版。 巴巴拉.伯恩等编著,九国高等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9月版。 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司编,中央政府组织机构,改革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刘萍,痛感学风不正直击学术腐败,《中国改革》2002.1期。 杨玉圣等,三人谈:当前学风不正的种种表现,《中国改革》2002.1期。 高梁,学术腐败的需求与供给,《中国改革》2002.1期。 张严平,北大将出台严打抄袭新章程,《北京晚报》2002.2.27.8版。 王素琴,北大博士生告倒母校,《中国信息报》1999.12.23B4版。 晓声,北大博导剽窃叫人如何不失望,《这会科学报》2002.1.10.7版。 孙海东,博导剽窃了十万字,《北京晚报》2002.1.14.3版。 刘文瑞,治治高校的“官场病”,《南方周末》2001.10.25.22版。 章培恒,整治学术腐败刻不容缓,《文汇报》2001.10.16.5版。 (本文曾在社会科学论坛发表,这里发布的是全文.感谢顾海兵教授惠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发布 2003年2月19日 ---------------------------------------------- 知识可以分享,货币与苹果不能分享;货币和知识可以积累,苹果不能积累;苹果让货币和知识产生,知识和货币永远不能让苹果不死。我是苹果,但我还是为知识与货币而生,并一步步走向死亡。
个人分类: 知道分子 分享|2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氮掺杂TiO2薄膜应用于光催化领域研究取得进展
热度 1 cxpan 2011-10-10 10:18
氮掺杂TiO2薄膜应用于光催化领域研究取得进展
氮掺杂 TiO 2 薄膜应用于光催化领域研究取得进展 光催化是指利用半导体吸收太阳能并将其转化成化学能的特性来降解有机物,这种方式效率高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是环境治理的新方向,引起了研究者们巨大的研究热情。过渡金属氧化物 TiO 2 具有无毒无害、催化效率高,稳定性好,成本低廉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光催化剂材料,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因而引起了研究者的巨大兴趣。通常,纯的 TiO 2 材料具有较大的禁带宽度(锐钛矿为 3.2 eV ),使其仅在紫外光下有较高的的吸光度,但对可见光的吸收效率较低,严重影响了对太阳能的利用。多项研究表明,非金属掺杂,特别是 N 掺杂,可以有效地改善 TiO 2 在可见区的光吸收,同时不改变其在紫外区的光吸收效率。但传统的掺杂方法制备的 N 掺杂 TiO 2 薄膜,其 N 掺杂量均较低( TiO 2-x N x 中, x0.04 ),且制备的 TiO 2 薄膜多以热稳定性较差的间隙型 N 掺杂为主。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物理系潘春旭教授研究组,近几年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973” 项目的资助下,从事 TiO 2 光催化研究。最近,该课题组利用基于离子渗氮的微弧氧化技术,即首先将 Ti 基体进行离子渗氮处理,再用微弧氧化技术,在其表面成功制备了高含量、取代型 N 掺杂 TiO 2 光催化薄膜 。与利用传统方法制备的 TiO 2-x N x 薄膜相比,该方法首先利用离子渗氮在 Ti 基体表面制备出 TiN x 层,再利用微弧氧化过程中极快速的氧化过程,将 TiN x 层氧化。由于微弧氧化过程中,极其快速的微弧放电特征,将 TiN x 氧化成 TiO 2 薄膜的同时,保留了大部分 Ti-N 键,从而制备出以取代型 N 掺杂为主的 TiO 2-x N x 薄膜,且氮含量 (x) 高达 0.11 ,该 TiO 2-x N x 薄膜的紫外 - 可见漫反射谱显示了明显的红移,禁带宽度减小到 2.6 eV ,具有更高的光生载流子浓度和更强的光催化活性。 该报道为制备高掺杂含量掺杂 TiO 2 薄膜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工作发表在 ,得到审稿人和编辑的高度评价。 日前,美国著名科技媒体《 VerticalNews 》 则以 “Investigators at Wuhan University Publish New Data on Photocatalytics” 为题, 撰文对该项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 ( http://nanotechnology.verticalnews.com/articles/5947287.html ) 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973” 项目的资助。 文章连接: 1、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551-2916.2011.04692.x/pdf 图 1 离子渗氮后的 TiN x 截面形貌 (a) SEM 形貌; (b) 元素分布,证明 Ti 基体中渗 N 层约 2 m m 图 2 TiO 2-x N x 薄膜 XPS 图谱 (a) 全谱; (b) N 1s 谱, 398.8 eV 的结合能证明制备出以 Ti-N 键为主的取代型 N 掺杂 TiO 2 薄膜 图 3 纯 TiO 2 薄膜与 TiO 2-x N x 薄膜的紫外可见漫反射谱图 (a) 和能带图 (b) ,掺杂后的薄膜在紫外区光吸收没有减弱,同时在可见光区的吸收有显著提高,禁带宽度降低到 2.6 eV 图 4 纯 TiO 2 薄膜与 TiO 2-x N x 薄膜的 光生电流图 ( 左 ) 和 降解图 ( 右 ) ,证明 TiO 2-x N x 薄膜具有更高的光生载流子浓度和更强的光催化活性
个人分类: TiO2光催化|6972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国医学领域不同学科作者合作度与论文影响力的关系研究
xupeiyang 2011-10-9 21:31
推荐杜建的研究论文,研究工作做的很好,研究结果很有参考价值。 我国医学领域不同学科作者合作度与论文影响力的关系研究 杜建,张玢,李阳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05 ) 摘要: 探讨 1990-2010 年中国在 ESI 医学领域 8 个学科发表的 SCI/SSCI 论文的作者合作度分布规律和不同合作模式与论文影响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目前医学领域几乎不存在单作者论文,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基础学科的合作度较高,各学科论文的作者合作度近似符合 Zipf 定律,且分布具有不均匀性。多作者、国际、机构间合作论文的被引次数分别显著高于单作者、国内和机构内合作( p 0.01 )。国内合作论文中,机构内合作和机构间合作的论文被引次数没有显著差异。作者数、机构数和国家数的增多均会导致论文影响力的升高,多作者、多机构和国际合作对论文影响力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研究作者数与论文影响力的关系,应考虑不同学科的合作水平。 关键词: 合作度;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国家合作;被引次数;中国 Investigating co-authorship degree and citation impact of China ’ s medical publications in different subject categories Du Jian , Zhang Bin, Li Yang ( Institute of Medical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05 )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of co-authorship degree 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atterns of collaboration on the citation impact of China ’ s medical publications in eight different subject categories, which are published by researchers affiliated with Peoples R China in WoS from 1990-2010. In biomedical research, the days of total responsibility for research design, conduct and reporting of results was held by one individual alone, are nearly over. The co-authorship degre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publications, such as Immunology, Molecular Biology Genetics, is higher. The co-authorship degree approximately follows Zip Law and shows wide fluctuations for each subject category. Also, the normalized citation per paper for co-authore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and inter-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ve publications is seperatively higher than that of single authored, domestic collaborative and intra-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ve publications in all fields( p0.01 ). However, the normalized citation per paper for inter-institutional and intra-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 i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or domestic collaborative publications. In general,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authors and the number of citations in China ’ s medical publications. In addition, publications with more number of institutions and countries have received more number of citations. We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collaboration level of different fields when investigating the quant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mber of authors and citation impact of publications. Keywords: co-authorship degree; author collaboration; inter-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citations; China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课题《基于作者合作度的科研人员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编号: 11R0117 )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杜建,男, 1986- ,硕士,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分析与学术影响力评价; E-mail:du.jian@imicams.ac.cn 全文待发表 许老师: 您好。附件是我最新完成的查新报告,请您审阅。最近查新较多。 另外,我的基本科研业务费课题的第二部分“我国医学领域不同学科SCI论文作者合作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论文影响力的关系研究”要在长沙会议上做分组交流发言,我还要好好准备一下。   课题的第一部分完成的《作者合作视角下的h指数计量方法:比较与归纳》已被《图书情报工作》录用啦,继续努力。谢谢您的指导。 祝好! 杜建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 图书馆 电话:010-52328956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2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夸父追日
热度 1 shuilinxi 2011-10-9 15:26
最近感觉自己收获很大,每天都了解了很多原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有人问我,什么在一直影响你,我想了一下,我觉得就是夸父逐日的故事一直在影响着我。 记得自己原来写的一首诗: 有一天我们在创造一个新世界。 - 这个世界, - 太阳是我们的, - 月亮是我们的, - 岳麓山是我们的, - 那些快乐,信仰和爱都是我们的! - 我们无时不面对挫折和挑战, - 我们时刻又走在希望的路上, - 向着光明和真理进发。 - 也许我们就像夸父逐日, - 永远也抓不到真理, - 但是我们有一天会回过头发现, - 我们虽然没追上太阳, - 但是我们已跨过一座座原来看起来那么高的山! - 某人说,如果要让他登喜马拉雅山,他会制定一个浓缩到小时的计划,然后一步步地强力执行去完成。然后问我的意见。 我说,我的想法跟你不一样,我的方式就是夸父逐日。 我不会把喜马拉雅山作为我的界限,我会不断地奔跑,我要追逐的是人类永远达不到的地方,就像夸父在追逐太阳,哈佛在追求真理一样,而喜马拉雅山只是追逐过程经过的地方而已。 即算登上喜马拉雅山又如何,跟云相比,他的山顶不还只是云山的一个山脚吗?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如果有一种精神力量,他的力量是无穷的。 记得原来看MIT的东西,每个研究生到MIT的团队,首先就被告知,你到这个团队来就是要做世界第一流的研究,要不你就不要来。我觉得这无疑是对的。 我想,对于我来说生命是用来追逐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 上帝给了我们一张嘴和一双脚,我想用辛勤的双手来编织梦想,用不断奔跑的双脚来前行。 前行的路上,感谢每一个给了我快乐和痛苦的人,正是你们,让我认识了生命和爱。
个人分类: 生活|325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高复先:应用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热度 2 zlhua 2011-10-9 11:22
十二五”信息化应用系统总体设计 发表期数:2011年第9期   所在版块:战略与政策   作者:高复先 摘 要 :本文在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搞好应用系统总体设计的重要意义,论述了基于信息资源规划总体设计的理论指导和工程化方法,介绍了电子政务方面的成功案例,最后对“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大型应用系统建设项目,提出了建议供有关决策者参考。 关键词:应用系统 信息资源规划 总体设计 信息资源元库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应用系统,是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具体体现,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我们总结前三个五年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应用系统建设经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十二五”期间,加强应用系统、尤其是大型应用系统的总体设计。 1 应用系统总体设计的意义   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信息烟囱”是怎样形成的?这是大家都共同认识到的——各部门按自身业务需要建立应用系统,数据自采自用,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才形成的“信息孤岛”;上级部门(国家部委、大型企业集团)向下推广应用系统,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才形成许多纵强横弱的“信息烟囱”。“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是“孪生姊妹”,纵强横弱讲的就是上面推广下来的系统在本地用,大多是孤岛,其危害是人所共知的——因为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就不支持跨部门、跨地区的业务协同,信息化综合效益得不到发挥。   钱学森著《论系统工程》对总体设计的意义是这样论述的:   在制造一部复杂的机器设备时,如果它的一个个局部构件彼此不协调,相互连不起来,那么,即使这些构件的设计和制造从局部看是很先进的,但这部机器的总体性能还是不合格的。因此必须有个“总设计师”来“抓总”,协调设计工作。   总体设计部由熟悉系统各方面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组成,并由知识面比较宽广的专家负责领导。总体设计部设计的是系统的“总体”,是系统的“总体方案”,是实现整个系统的“技术途径”。总体设计部一般不承担具体部件的设计,却是整个系统研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抓总单位。   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应用系统的总体设计,就是要提出应用系统的总体方案,用以指导、控制和协调新建应用系统的集成化开发和已建应用系统的整合,是避免分散开发、各自为战、浪费资源和重复投资等问题的根本保障。   以市级“金财工程”为例,应用系统总体设计要解决“三平台”和“三整合”的总体方案问题(图1)。其中,下面的物理平台建设都有一定的基础(有的相当先进),但由于网络资源的多样性,还需要针对财政业务的实际需要,进行整合优化;上面的应用平台的问题较多,即存在一些“信息孤岛”需要整合;问题最大的是中间的数据平台,由于分散开发或引进应用软件,造成冗余、低质量、甚至矛盾的数据堆积,必须通过统一数据标准、建立数据中心来解决。可见,总体方案所涉及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只有搞好总体设计才能解决。 图1 市级“金财工程”总体设计方案要解决“三平台”、“三整合”问题 2 应用系统总体设计的理论指导   产生“信息孤岛”的认识根源是什么?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了大家认同的结论:人们总是以为通过“接口”能解决分散应用系统的自动互联问题;而N个分散的、数据标准不统一的应用模块,要实现自动化互联互通,至少需要N×(N-1)≈N2个数据接口。目前,很多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开发情况表明,存在十几个孤立应用系统是很平常的。一项典型调查发现,一家企业15年来共开发、引进10个分散的应用系统,而数据标准不统一的模块共有71个,那么,要通过数据接口实现全部互联互通,就至少需要71×70=4970个接口。这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完、跟不上分散应用增长的“接口难题”。   信息工程方法论(IEM)提出的解决这一难题的思路和办法是,统一数据标准,共建共用“主题数据库”,就会从根本上取消接口,实现应用系统集成;而规划设计主题数据库的前提和过程,就是做总体数据规划。我们从1986年开始学习引进这套理论方法,经过不断的消化、吸收创新,到1998年发展为信息资源规划。信息资源规划(IRP)是指,某业务域内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传输、利用的全面规划,是侧重数据流分析、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的总体规划。主题数据库(SDB)的基本特征是:面向业务主题建库(不是面向业务报表建库);数据共建共用(不是数据自建自用);数据一次一处采集(不是多次多处采集)。信息工程方法论强调,在信息资源规划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环境重建(DER),是因为长期以来低质量的数据和无效的数据堆积在一起,靠数据接口或各种变相的数据接口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数据不一致问题,都不能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数据环境重建的要点是:在一定的业务领域内建立并遵循统一的数据标准;对无效或低质量的数据积累进行结构化的重组;逐步建设和运行以主题数据库为主体的数据环境。   信息工程方法论所制定的“自顶向下规划设计,自底向上建造实现”整体解决方案,对大型信息系统工程提出了四个阶段的建设任务:高层构思、业务域分析、系统设计、建造,即所谓的“金字塔模型”(图2)。 图2 大型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四阶段“金字塔模型”   综合大量的系统开发建设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不难看出,自底向上建造实现的问题不大,有诸多行之有效的软件工程、面向对象和开发平台等技术方法;而自顶向下规划设计的问题较大,很不好解决。首先,号称“总体设计”或“顶层设计”的方法很多,使你很难选择;其次,这些方法大都是规范性较差,不易操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这些方法的成功案例看不到,使你难以相信,难以下决心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将系统工程思想与信息工程方法论相集合,创新提出了一种科学、实用、易操作的总体设计方法——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设计方法。 3 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设计   大型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基于信息资源规划总体设计,除了在业务流程优化的基础上,建立应用系统功能模型外,更强调基于用户视图规范化和数据流程分析,建立应用系统的数据模型;在信息资源规划过程中,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编制信息工程实施方案,以此来指导、控制和协调“金字塔模型”中下层的开发工作。   业务流程优化,要充分发挥业务人员的积极性,提倡业务人员与系统分析人员密切合作,在全面深入了解业务、分析流程的基础上,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优化业务流程;同时,要分析评估已建应用系统,选留好用的模块,或全面了解、分析评估应用软件产品,选择适用模块,这样建立的功能模型才能真正适合企业的发展需要。   基于数据流分析的应用系统数据建模,是创新的总体设计方法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要确立“用户视图”的概念——最终用户所看到的数据实体,即通常的单证、报表、账册和屏幕表单等数据载体的综合。数据流就是用户视图的流动。以某市的经济社会管理工作的数据流分析为例,发改委、财政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卫生局等政府部门之间,以及这些部门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之间的数据流,是极为复杂的。但是,如果将其分类为“左右”数据流、“上下”数据流和“内外”数据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采用信息技术后就会发现存在不合理的数据流,优化改进的必然要求是建立该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数据中心——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图3)。这种数据中心,绝不仅仅是数据集中存储的物理中心,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管理的信息服务中心;而信息内容的组织,要有科学的结构,即主题数据库,以最经济、最快捷、最安全的信息共享机制,支持政府跨部门、跨地区的业务协同,支持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的“一站式”服务。 图3 电子政务数据中心的信息服务改变了过去的数据流   基于信息资源规划总体设计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一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对于上面某市的经济社会管理信息化的例子来说,所谓一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就是为使发改委、财政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卫生局等政府部门之间,以及这些部门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数据流畅通的最基本的数据标准,包括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等五项标准。这五项标准,可以在信息资源规划过程中建立。因为,信息资源规划要进行的数据流分析,是从用户视图规范化开始;当规范用户视图的组成时,所识别的数据项(如一个报表的栏目),就是数据元素的“原料”;数据元素的一个子集,就是信息分类编码集等。这样,我们在信息资源规划过程中,就可以贯彻执行国际——国家——行业数据标准,整合、补充建立本地标准(图4)。 图4 在信息资源规划工程中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   基于信息资源规划总体设计的组织实施经验表明,必须发挥咨询顾问团队和专业支持工具的作用。咨询顾问团队既要掌握信息工程方法论的有关理论方法,又要熟悉所服务领域的业务知识,这样才能指导业务人员与IT 人员的合作。专业工具软件的核心是信息资源元库(IRR),它记录着规划设计全过程的调研、分析和建模的成果,作为电子化、活化的技术文档,不仅是信息工程实施方案编写的依据,也是后续开发工作动态应用的资源(图5)。 图5 基于信息资源规划总体设计的支持工具及信息资源元库(IRR) 4 案例: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设计 辽宁海事局是国家海事局直属的14个海事局之一,下设营口、大连、丹东、锦州及葫芦岛5个海事局、26个海事处和6个局属单位,代表国家履行辽宁省沿海、港口及沿海6个地市辖区内河水域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防止船舶污染、船舶及海上设施检验和航海保障等行政执法职能。   辽宁海事局到2007年,已经建成了从海事局到基层单位的三级网络,建成了船舶、船员、通航、事故与应急等19个业务应用系统。在行政监管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服务工程中,越来越明显地认识到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分散开的应用系统,数据标准不统一,形成很多“信息烟囱”和“信息孤岛”,影响联合监督执法能力的发挥;海事管理核心业务系统的功能和使用便捷性亟需提高,否则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对海事部门服务的要求。辽宁海事局领导提出,要以海事业务数据为核心,整合信息资源和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一体化应用和管理,推动海事管理现代化与信息化相融合发展。信息办和信息中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专家咨询,决定首先进行信息资源规划和总体设计,然后分期实施数据中心和应用平台建设。   辽宁海事局基于信息资源规划总体设计的工作部署及成果(如图6所示),其中,应用系统功能模型包括逻辑子系统12个,功能模块125个,程序模块846个;数据标准和数据建模工作比较深入细致,为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建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图6 辽宁海事局基于信息资源规划总体设计的工作部署及成果    辽宁海事局新一轮信息化建设,12个应用系统如何分期,这本身就需要科学的分析和决策,是总体设计的信息工程实施方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根据数据流分析和系统建模成果,发现船舶管理子系统和海上交通指挥管理子系统(VTS)的输入、输出数据流最多,所覆盖的主题数据库——基本表最多(图7),如果能集中力量搞好集成化开发,就会带动全局;而且,从各业务部门和全局信息化整体需求来看,也是业务人员和领导的共同要求。这样,一期工程重点就是这两个子系统的开发,包括它们所覆盖的数据标准的物理实现和应用程序开发。 图7 辽宁海事局新一轮信息化建设一期工程建设任务   辽宁海事局新一轮信息化建设的二期工程建设任务如图8所示。其中,实线箭头表示一期工程完成后所支持的数据流,这时数据中心的数据组织存储和对应用系统的支持还是有限的,除了船舶和VTS完全在数据中心的支持下运行外,其他应用基本上是沿用原先的运行方式,但可以由数据中心自动化读取船舶和VTS有关数据,这也是重大的进步;二期工程实现后,图中虚线箭头所表示的数据流也实现了,包括与外部的数据交换和为辅助决策提供数据。 图8 辽宁海事局新一轮信息化建设二期工程建设任务 5 “十二五”应用系统建设的建议   我们对“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大型应用系统建设项目,提出如下建议供有关决策者参考。 5.1要以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首先搞好总体设计   很多单位通常由总体规划直接导向应用开发,我们建议在总体规划和应用开发之间加上总体设计(或“顶层设计”)这一重要环节(图9)。很多经验表明,这两种做法的效果大不一样。前者,常常是总体规划不能“落地”,继续导致应用开发或引进应用软件产品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后者,由于统一了数据标准,建立了信息模型,不论后续应用系统是定制开发,还是引进软件产品,都要按已有的数据标准和信息模型开发或修改数据结构,必然会从根本上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 图9 总体规划-总体设计/顶层设计-应用系统开发 5.2要充分重视数据环境重建,下决心搞好数据治理   信息工程方法论(IEM)提出了四类数据环境的发展规律(图10)。数据文件环境,是指早期的数据处理软件将数据结构和程序都编到一起而形成的数据环境;后来有了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应用系统的数据库创建虽然容易了,但随意性也增大了,很多应用系统开发人员按业务报表原样创建数据库,造成低质量、甚至冗余矛盾的数据堆积,即应用数据库环境的重大缺陷。这两种数据环境属于低档次的数据环境,这在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中是司空见惯的问题,却长期解决不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采用信息工程方法论的数据环境重建方法,即统一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统一数据标准,建设以主题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为数据存储主体的数据中心,从而建成高档次的数据环境,这就是数据环境重建(DER)。当然,这是一项大型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做好总体规划设计,然后分期、有序、逐步实施。关键问题是要有理论指导,认识到位,下大决心,在IT治理工作中重点抓好数据治理。 图10 四类数据环境的发展规律和数据环境重建(DER) 5.3数据中心支持核心业务应用系统集成化开发与运行   以某市“金保工程”核心业务应用系统集成化开发为例,资金统筹、五险公共业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应用系统,一改过去分散开发“先孤岛后集成”的老路子,首先统一这些应用的数据标准,规划设计好共建共用的主题数据库,然后再开发或修改应用软件产品中的数据结构(或建立必要的转换接口),这就是集成化的开发。这样,建成的应用系统,是在数据中心——高档次的数据环境的支持下运行的,使核心业务通过存取共享数据库,实现最便捷、最经济、最高效的信息共享,而不是通过“交换区”的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交换区”设立的作用,是解决社保系统与外部系统(工商、质监、银行等系统)实现数据交换的。 图11 数据中心支持核心业务应用系统集成化开发和运行 5.4数据中心支持数据自动化交换,逐步实现互连互通   针对各单位的三类应用系统——拟建应用系统、在建应用系统和已建应用系统,所谓的集成化开发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对拟建的应用系统(包括计划新建和重建),如上例所讲的,在统一数据标准之上进行应用系统建设;对在建的应用系统,则强调随着信息资源规划进程-数据标准的出台,所涉及的数据定义和数据结构,要及时修改调整向数据标准“看齐”,这样,才能保证在建的应用系统不至于最终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图12中的“在建应用1”下的数据库)。对某些已经接近上线的在建应用系统、上级下发推广的应用系统和外部的应用系统(图12中的上右四块应用),需要建立数据交换平台,通过交换数据库做中转,解决与集成化开发的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而数据交换平台和交换数据库并不需要在数据中心之外另设,本应该作为数据中心的一种机制。 图12 数据中心的两大功能:共享数据库服务和支持数据自动化交换 5.5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基于信息资源元库实现试点示范与推广   省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如何进行试点示范和推广,一直是业内关注的问题。我们以全省社会保障系统建设为例,来说明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基于信息资源元库实现试点示范与推广的策略。选定试点市之后,绝不是忙于网络、硬件和应用软件的选型招标,而是做本文上述的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设计,其中,对应用系统建设最关键的社保数据标准和信息模型,首先研制出来,并存储在信息资源元库(IRR)中,以此来指导、控制和协调试点市社保应用系统的开发(图13左下部分);其他市的社保系统开发,基本上是试点市的复制,而且首先是标准和模型的复制(即IRR的复制,图13右下部分);这些规划设计过程中,自然涉及其上级——省社保业务应用系统,会有同步发展的效果。经验表明,试点市与其他市、与上级,在信息资源元库内容和应用开发工作成果方面,共性是主要的,这就是一种又好又快的试点——示范——推广之路。 图13 基于信息资源元库的试点示范与应用推广 作者简介: 高复先,教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信息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信息协会评选的“中国信息化十大学术推进人物”。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3902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国际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大会将于2012年6月在沪举行
xuxiaxx 2011-10-9 08:08
第14届国际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大会(ISVHLD)将于2012年6月22日至25日在上海举行。这是该会创办40年以来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   记者从7日在京举行的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主题为“新进展、新挑战、新解答”的第14届国际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大会由中国工程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预计3000人与会。   届时,一些世界前沿的研究成果将在大会上发表。肝病领域的国际著名专家将综合阐述、研讨近年来肝病在科研、临床和行政三个方面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说:“本次大会有三大特点。一是总结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家近年来在肝病领域研究的进展;二是展示在传染病重大专项的推动下,中国‘十一五’期间在肝病防治领域取得的进步;三是对发展中国家开放,甚至争取经费,邀请欠发达国家在肝病研究领域有建树的年轻科学家参会。”   “ISVHLD是世界肝病领域头等重要的会议。中国科研人员近年来在肝病防控、尤其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国际咨询委员会代表罗伯特·蒂姆说。   ISVHLD自1972年创办以来每三年举行一届。2009年举行的第13届ISVHLD上,由世界知名专家组成的国际咨询委员会投票决定第14届ISVHLD在中国上海举行,并由闻玉梅院士担任大会主席。 来源:新华网 
9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王晓东研究路径
syfox 2011-10-8 13:07
廖新化 (作者注:这篇文章大概是2004年写的。大约两年前曾经在网络上发布,被很多网站和个人转载,转载的原因是王晓东的大名,彼时又被评为美国院士,又有获 诺奖的呼声。不过当年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其实很单纯,就是弄明白一个实验室研究的来龙去脉,期望对自己有所启发。文章有很多自己的揣摩臆测,语气也是比较 夸张。不过我已经没有心力对这些地方进行一一修改,希望王晓东博士不要因为这些强加给他的东西砍我,呵呵。在这个科学博客重新发布,还是希望本文物尽其 用,让没有读到该文的有兴趣的人能读到。“建立体外检测体系-跟踪纯化活性”是非常有效的经典的研究模式,读完该文,至少应该会对这一研究模式有新的认 识。) 摘要:凋亡的线粒体途径是生物学界阐明得最为清楚的信号通路之一,是 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在此领域中贡献最大的当属华人科学家王晓东。他利用经典的生化技术无可辩驳地发现并梳理了这一通路。本文通过系统研究王晓东的论 文,试图追踪王晓东的科研思路,并以此为主,再现这一领域激动人心的发现历程。 故事外的故事 四年前,我在走进教室的时候碰到了风尘仆仆的王晓东。王穿着灰色调的衣裤,背着一个很土的绿包,身体不是很挺拔,脸宽大且棱角分明,要不是走路的时候有一 些坚定,很容易被别人当作进城的打工汉。他从最简单的开始讲起,科研需要三板斧,要是能掌握两板也不错……渐渐地教室的气氛有点反常,好像大家都在屏息一 样:他在讲他和学生刘雪松进行纯化蛋白比赛的故事……及至他用漂亮的数据图将结果展现给我们的时候,我们才象听了一次武侠传奇一样如梦方醒。 王循序渐进、清晰明了、讲故事般的授课方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为了加深这种印象,两年之后我又和师弟师妹们一起再次听了他的课。而当时我刚好有纯化一 个未知因子的想法,于是浏览了他的实验室主页。在我粗粗翻阅他发表的文献之后,我惊奇地发现他的重要发现基本上都是用“建立体外检测体系-跟踪纯化活性” 的模式进行的。我对这一模式的有效性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当我在博士三年级被要求写综述的时候,我决定研究他的论文,把这一模式彻底搞清楚。 从博士后研究开始-技术训练与选题的由来 1991-1995年,王晓东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训练,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Joseph L. Goldstein 和 Michael S. Brown教授,从事胆固醇调节基因的表达调控的研究。1993年,王和他的同事利用gel shift assay跟踪纯化,从Hela细胞核中分离出了与低密度脂蛋白promotor的调控序列相结合的蛋白SREBPs1,2。这是王最早操练“体外 assay跟踪纯化进程”的方法,王正是利用这种方法随后在凋亡领域做出了一系列令人炫目的实验。 SREBPs是膜定位蛋白,它的膜结合域被蛋白酶切除后,才能进入核内,调控低密度脂蛋白的表达。基于SREBPs被细胞裂解液中的蛋白酶活性切为两个片 断的现象,王晓东建立了体外assay,跟踪活性,通过不同性质的一系列纯化柱,部分(partially)纯化到了这个蛋白。对蛋白的两个片断序列分析 表明它与后来统一命名的Caspase 3 (cysteine-containing aspartate-spicific protease)同源3。而之后的实验表明Caspase 3本身在细胞凋亡中也能够剪切SREBPs,凋亡通路通过这种方式干扰膜蛋白的代谢,从而导致细胞膜泡状化(blebbing)4。研究的不断深入将王晓 东的目光从胆固醇调节基因转向了凋亡。 传奇的前奏-细胞调亡的研究背景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编码控制的程序化死亡。凋亡的细胞形态上发生很大的改变:胞体变小,胞浆浓缩,核染色质密度增高,细胞膜内陷形成凋亡小体等。最后凋亡的 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而消亡。细胞凋亡在胚胎发生过程负责清除多余的细胞。在当时,人们用遗传学的方法鉴定了三个控制线虫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基 因:ced-9 ,ced-3和ced-4。基因ced-9编码的蛋白抑制细胞凋亡,已知它在人中对应的蛋白是bcl-2;而ced-3和ced-4编码的蛋白则促进细胞 凋亡。其中ced-3基因编码一种富含丝氨酸的蛋白酶。1993年,复旦毕业的华人学生袁钧英用蛋白序列分段检索的办法巧妙地找到了ced-3蛋白在人中 的同源蛋白:它们隶属于ICE(interleukin-1-converting enzyme)蛋白酶家族5。其中caspase 3 的序列和功能与ced-3最为接近。Caspase 3特异地在天冬氨酸残基的位置剪切底物蛋白(比如前面说的SREBPs),而自己本身在细胞凋亡中也在天冬氨酸的位置被剪切为两个片断。人们推断有一个 caspase级联(cascade)放大的过程控制凋亡的发生。当时生物学界蓄势待发,很多生物学家都酝酿着回答这个问题:细胞是通过什么途径执行凋亡 程序的6。 核心故事-凋亡体(apoptosome)的发现 1995年王晓东完成博士后训练,组建了自己的实验室。他显然已经决定将寻找凋亡通路中的蛋白定为实验室未来的研究方向。 顺着以前的研究而上,他首先想鉴定直接剪切caspase 3的蛋白酶究竟是什么。当仓鼠肝细胞组织匀浆液与caspase 3温育后,caspase 3被其中的蛋白酶剪切成两个片断。追踪这个活性,他实验室纯化得到了这个蛋白,测序结果显示它也是一个ICE蛋白酶的成员,与人的caspase 2高度同源7。仍然是“体外assay跟踪纯化进程”这一套,王已经掌握程咬金的“三板斧”了。 王晓东意识到caspase 3的剪切是凋亡的一个简单的检测指标,通过它建立体外assay,跟踪活性,可能可以找出细胞凋亡的通路。首先他想找到在体外能刺激启动凋亡的小分子。他 把手头有的激酶、去磷酸酶抑制剂、核苷酸等,加入到未启动凋亡的Hela细胞质裂解液中。非常幸运地,他筛选到ATP或dATP能够激活细胞裂解液的凋亡 反应:1、caspase 3 被剪切激活,2、下游分子PARP和SREBP能被激活的caspase 3剪切,3,当用激活的细胞质裂解液与仓鼠肝细胞的细胞核温育,细胞核的DNA被分解成核小体片断大小的DNA,这是细胞凋亡的经典指标。 借助于caspase 3被剪切和细胞核DNA分解这两个assay,王对细胞质裂解液进行分级纯化,跟踪引起凋亡的活性组分。当他们过第一个纯化柱后,发现结合在柱子上的蛋白 和通过柱子的蛋白只有重新混和在一起后,才能对dATP有凋亡反应。这表明两个组分可能分别代表一个凋亡反应蛋白。通过固定一个组分跟踪另一个组分的方 法,王和他的第一个学生刘雪松展开了竞赛:看谁先纯化到其中的一个蛋白。但是老革命被新兵打败了。刘雪松发现用50%(90%?)硫酸铵沉淀组分后,活性 成分仍然处在上清中,而此时的上清其它蛋白已经很少了,很快地,刘雪松把组分纯化到了一条带。 传奇有时候是由巧合加运气造就的。这条带在PAGE胶上竟然是紫色的。王对它的光谱进行分析,发现它的光谱与细胞色素C一样,而蛋白测序的结果也确证了这 个结论。王对于花这么大功夫纯化到在公司可以轻易买到的蛋白感到万分沮丧,而细胞色素C是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的组分,它本不应该分布在细胞质裂解液中,另 外对于线粒体在凋亡中有什么作用,王是没有一点头绪。 慢着!前面提到的抑制凋亡的bcl-2蛋白就是分布在线粒体外膜上的。当用细胞色素C的抗体特异地除掉细胞色素c后,细胞质裂解液也不对dATP反应。进 一步地,王证明是因为破碎细胞的时候过于粗暴,线粒体在制备细胞质裂解液中被破坏了,如果加入蔗糖保护线粒体,裂解液将不再对dATP起凋亡反应(错误造 就了发现!)。最后,如果用凋亡分子刺激细胞,王发现细胞色素c的确从线粒体释放到细胞质中。这些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线粒体参与了凋亡的反应6。 王晓东纯化的那个组分在过另外一个纯化柱后又分成了两个必需组分,顺理成章地,这两个组分最后被纯化并命名为Apaf-1和caspase 98,9。谜底揭开了:Apaf-1正是线虫ced-4在人中的同源蛋白,而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细胞色素c在凋亡中的作用无可置疑。 王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阐述这三个蛋白的相互关系上。 Apaf-1通过N端的CARD结构域与caspase 9相互结合,通过C端的WD结构域与细胞色素c相互结合,通过Walker’s结构域与ATP/dATP相互作用。因为与Apaf-1共沉淀的多为ADP 而非ATP形式,加之不能水解的ATP类似物AMP-PNP或者ATP-γ-s不能导致caspase 3剪切,王当时推测ATP的水解是必需的。但是同期与其他科学家合作的发现让王重新审视了这一设想:通过比较Apaf-1和在果蝇中的同源蛋DARK的序 列发现,原先被认为负责ATP/dATP降解的两个氨基酸在DARK中并不保守,这提示ATP/dATP的降解在凋亡反应中也许并不是必须的。进一步的实 验结果验证后者才是正确的:与纯度更高的Apaf-1/caspase 9/cytochrome c复合体结合的主要形式是dATP而不是dADP;复合体在凋亡前后结合的dATP并没有被降解为dADP;ATP的另外一个非降解类似物ADPCP同 ATP一样可以启动凋亡。 通过重组表达蛋白的体外重建系统,以及后来与其它实验室合作对复合体结构的研究结果,王的实验室清晰地描绘了这些蛋白在凋亡中相互作用的情景:细胞收到凋 亡信号刺激后,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中释放到细胞质,它与Apaf-1作用增进了与ATP/dATP的结合,与ATP/dATP的结合使Apaf-1蛋白 CARD结构域相互作用多聚化,形成的含有7轴对称的蛋白和核苷酸的复合体被命名为凋亡体。凋亡体中的Apaf-1结构发生改变,招募caspase 9并导致caspase 9被剪切成两段,从而被激活。激活了的caspase 9进一步地剪切caspase 38-12。 王的以上发现在生物界扔了一颗重磅炸弹,很多科学家参与到细胞凋亡的领域中来,竞争开始变得非常激烈,而凋亡的研究也在飞速发展。 乘胜追击-凋亡体上游与下游执行蛋白的发现 顺流而下,capspase 3的激活导致了细胞核DNA被剪切成核小体DNA大小的片断,那么中间的执行者是什么蛋白呢?如果将激活的caspase 3加入Hela细胞裂解液并与仓鼠肝细胞核温育,细胞核内的DNA被剪切成片断。这说明裂解液中存在执行蛋白。通过以上的体外assay,跟踪裂解液纯化 的过程,鉴定出两个异源二聚体蛋白:DFF45和DFF4013。DFF40是其中的活性蛋白,DFF45是DFF40的伴娘分子 (chaperone),如果没有DFF45共表达帮助折叠,单独表达的DFF40没有剪切染色质DNA的活性。同时DFF45抑制DFF40的活 性,DFF复合体本身没有活性,激活的caspase 3把DFF45剪切成片断后,DFF40才从复合体中释放出来行使功能13-16。 在纯化DFF的时候王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被激活的DFF与细胞核温育可以剪切染色质DNA,但是基本上不剪切裸露的DNA。这促使王考虑到可能在核内 存在着另外的因子介导或者帮助DFF40切割染色质DNA。DFF40本身有剪切裸露DNA的微量活性,但是当加入细胞核裂解液后这种活性得到了提高。据 此建立assay,对细胞核裂解液进行分级纯化,鉴定出这个蛋白是HMG-217。相似地,HMG-1和histone可能通过招募的方式也能提高 DFF40切割裸露DNA的活性15。 DFF敲除的老鼠细胞仍然在调亡刺激后有残余的剪切染色质DNA的活性,表明除了DFF以外有其它因子负责剪切染色质DNA。当时其他科学家已经发现 AIF能从线粒体中释放并能直接导致细胞核染色质的片断化。王想系统筛选出另外的从线粒体释放并直接导致细胞核染色质DNA片断化的因子。它将线粒体和细 胞核温育,当加入刺激线粒体释放cytochrome c(认为此时其它因子也一起从线粒体释放)的因子后,细胞核染色质DNA发生片断化。据此建立assay,将处理后的线粒体上清蛋白进行分级纯化,鉴定出 了endonuclease G蛋白。endonuclease G是线粒体特异的核酸酶,它单独就能够剪切细胞核染色质DNA和降解裸露的DNA。Edonuclease G 的发现进一步说明了线粒体能存在一种途径不依赖于caspase而导致调亡事件的发生18。 逆流而上,王想知道什么因子影响了线粒体cytochrome c的释放。早在发现cytochrome c在凋亡的作用后,本能的反应也应该是另外一个分布在线粒体外膜的凋亡蛋白bcl2与cytochrome c有没有什么关系。王找到两个细胞株:bcl2低表达的HL-60 neo和bcl2高表达的Bcl-2。用调亡刺激物刺激后,前者启动了调亡,cytochrome c释放,而后者则启动调亡,也没有cytochrome c的释放。这个结果表明bcl2可能通过抑制cytochrome c从线粒体的释放来抑制调亡的19。 进一步地,王建立了以下assay鉴定刺激细胞色素c释放的因子:加活性形式的caspase 8到细胞质裂解液,与线粒体温育,cytochrome c释放。据此,对裂解液进行分级纯化,鉴定出蛋白tbid。Caspase 8剪切tbid,tbid的C端片断从细胞质中转位到线粒体,引起细胞色素c的释放。Bcl2可以与tBid结合并拮抗它诱导细胞色素c释放的功能20。 对实验现象的敏锐观察往往能有新的发现。王在实验中发现,在体内,2小时UV照射后的细胞分离出来的线粒体才能观察到细胞色素c的释放和Bak的寡聚化 (Bak寡聚化后被认为在线粒体膜上形成了孔道供蛋白通过,Bak的寡聚化是调亡的另一个指标)。在体外,30分钟UV照射后的细胞分离出来的线粒体,在 37度温育30分钟后即可以看到等量Bak寡聚化以及细胞色素c的释放。体内的细胞色素c的释放相比于体外至少被延迟了一个小时。这进一步肯定了体内存在 抑制细胞色素c释放的因子。将UV照射1小时后分离的线粒体与未照射的细胞质裂解液混和,发现后者具有抑制细胞色素c释放的活力。跟踪这个活力对裂解液进 行半纯化,用已知的Bcl-2家族蛋白的抗体发现活性成分包括Mcl-1和Bcl-XL。进一步的实验发现,UV照射导致Mcl-1蛋白合成的停顿以及 Bcl-XL从细胞质中转位到线粒体。前者是后者的上游事件21。 Smac的发现是另外又一个小现象大发现的例子。在研究apoptosome过程中,王发现如果在制备细胞裂解液的溶液中加入去垢剂,caspase 3的被剪切活性会增加,而制备了裂解液后再加入等量去垢剂则不具有这种效应。很显然的一个推断是去垢剂增加了膜蛋白的溶解,即某种膜蛋白能提高这种活性。 果然,细胞膜沉淀后用去垢剂重新溶解的样品具有提高这种活性的能力。依此建立assay,对细胞膜样品分级纯化,得到了Smac蛋白。通过生化实验以及与 华人施一功实验室解晶体结构的合作研究,王得到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在调亡过程中,Smac从线粒体中释放出来,通过与IAP(caspase的一类抑制蛋 白)相互作用,释放出与IAP结合的caspase,从而解除了IAP对caspase的抑制。在研究中,王偶然发现GST融合表达的Smac完全没有活 性,这提示Smac的N端是极其重要的。Smac N端的四个氨基酸与它在果蝇中的同源蛋白非常保守。进一步分析发现,体外合成的这四个氨基酸就有拮抗IAP的功能。Smac发现之后,其它实验室发现了另 外一个拮抗IAP的蛋白Omi/protein22-24。 值得一提的是,同时期的科学家的发现完善了调亡的线粒体途径。由于该领域激烈竞争,王对Smac以及之前的endonuclease G研究的结果都是和其它科学家的结果同时发表在一个期刊上。而更多的蛋白纯化鉴定出来之后发现别人已经对它有研究了。不过王的结果都是用体外重建的方式清 晰阐明的,这些结果进一步梳理了调亡的线粒体途径。 超越-新的视角,新的起点 以上的重要发现让王晓东获得了荣誉,也使他有能力重新审视这一切,决定新一轮的研究方向。 早在2000年,王晓东就曾雄心勃勃地想通过人工脂质体体外重建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中释放的过程。这表明他的雄心早已超越他的成就。尽管这一计划没有实现,但他因此而发现了磷脂Cardiolipin能帮助活化的tBid定位到线粒体25。 王晓东回溯过去最开始对cytochrome c的研究,难道当初筛选到dATP就是运气吗?筛选几个区区的分子竟然就筛到了,那么体内应该有和dATP类似功能的能启动细胞质裂解液调亡程序的小分子 吧?这种小分子还有可能用于开发药物。通过检测caspase 3的活性,王筛选了2万种细胞成分,结果发现小分子PETCM能够象dATP激活caspase 3。跟踪活性分级纯化,活性成分分成三组Q-ft(包含cytochrome c),Q30(包含Apaf-1和caspase 9),Q100。这三个组分重新组合后加入PETCM并不能激活caspase 3,而需要微量的dATP。这表示在总裂解液中内源的微量dATP支持PETCM激活caspase 3的活性。对Q100进行纯化后发现活性组分是三个相互间高度同源相互结合的PHAP蛋白。但是纯化后发现单独的PHAP与Q-ft和Q100就能激活 caspase 3,并不需要PETCM。但是如果再加入Q100,PHAP就失去这种能力,需要PETCM加入才能激活caspase 3。这表明Q100中有PHAP的抑制蛋白。对这种抑制活性进行跟踪纯化,发现它是Pro T蛋白。进一步的体内体外实验表明:PHAP促进caspase 9的激活,ProT抑制调亡体的形成,而PETCM则解除ProT的抑制效应。这些发现也帮助解释了以前一直困扰的问题:为什么当初dATP需要加超过生 理浓度很多时才能激活调亡反应26。 细胞调亡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也为应用做好了准备。例如Smac的N端氨基酸促进调亡的作用有可能用于开发治疗癌症。王与其他人合作,积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27。 此外王晓东还将“建立体外检测体系-跟踪纯化活性”的模式用于研究RNAi的机理,从果蝇中纯化到了R2D2,它与Dicer 2形成的复合体能够与siRNA结合并加强指向的mRNA的降解28。 后话 由于王晓东的研究逻辑清晰,方法简单明了,在按时间顺序阅读文献的过程中,通过预测文献的内容以及当年王晓东即将开展的工作,我得到了象看推理小说一样的乐趣。而预测之外的许多工作都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正是这些乐趣与受益支撑我花很多时间和努力看完文献并写下此文。 这种受益是全面的:不同assay的微小差别决定了纯化得到的蛋白的不同;体外重建的清晰性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发现有几篇文章的内容和质量都远远超 出所发表杂志的要求;文章文字的简洁;通过突变分辨是自剪切还是其它蛋白的剪切;体外实验应该取得体内实验的支持;为了确证最好用不同的细胞株不同的调亡 刺激重复实验;对于王晓东为何在高度竞争的领域能一直处于浪尖我有了自己的一些猜测;对于调亡的研究,我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1. Briggs MR, Yokoyama C, Wang X, Brown MS, Goldstein JL. Nuclear protein that binds 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of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promoter. I. Identification of the protein and delineation of its target nucleotide sequence. J Biol Chem. 1993;268:14490-14496 2. Wang X, Briggs MR, Hua X, Yokoyama C, Goldstein JL, Brown MS. Nuclear protein that binds 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of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promoter. II.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J Biol Chem. 1993;268:14497-14504 3. Wang X, Pai JT, Wiedenfeld EA, Medina JC, Slaughter CA, Goldstein JL, Brown MS. Purification of an interleukin-1 beta converting enzyme-related cysteine protease that cleaves 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s between the leucine zipper and transmembrane domains. J Biol Chem. 1995;270:18044-18050 4. Wang X, Zelenski NG, Yang J, Sakai J, Brown MS, Goldstein JL. Cleavage of 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 (SREBPs) by CPP32 during apoptosis. Embo J. 1996;15:1012-1020 5. Yuan JY, Horvitz HR. The Caenorhabditis elegans genes ced-3 and ced-4 act cell autonomously to cause programmed cell death. Dev Biol. 1990;138:33-41 6. Liu X, Kim CN, Yang J, Jemmerson R, Wang X. Induction of apoptotic program in cell-free extracts: requirement for dATP and cytochrome c. Cell. 1996;86:147-157 7. Liu X, Kim CN, Pohl J, Wang X.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interleukin-1beta-converting enzyme family protease that activates cysteine protease P32 (CPP32). J Biol Chem. 1996;271:13371-13376 8. Zou H, Henzel WJ, Liu X, Lutschg A, Wang X. Apaf-1, a human protein homologous to C. elegans CED-4, participates in cytochrome c-dependent activation of caspase-3. Cell. 1997;90:405-413 9. Li P, Nijhawan D, Budihardjo I, Srinivasula SM, Ahmad M, Alnemri ES, Wang X. Cytochrome c and dATP-dependent formation of Apaf-1/caspase-9 complex initiates an apoptotic protease cascade. Cell. 1997;91:479-489 10. Zou H, Li Y, Liu X, Wang X. An APAF-1.cytochrome c multimeric complex is a functional apoptosome that activates procaspase-9. J Biol Chem. 1999;274:11549-11556 11. Jiang X, Wang X. Cytochrome c promotes caspase-9 activation by inducing nucleotide binding to Apaf-1. J Biol Chem. 2000;275:31199-31203 12. Acehan D, Jiang X, Morgan DG, Heuser JE, Wang X, Akey CW.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apoptosome: implications for assembly, procaspase-9 binding, and activation. Mol Cell. 2002;9:423-432 13. Liu X, Zou H, Slaughter C, Wang X. DFF, a heterodimeric protein that functions downstream of caspase-3 to trigger DNA fragmentation during apoptosis. Cell. 1997;89:175-184 14. Liu X, Li P, Widlak P, Zou H, Luo X, Garrard WT, Wang X. The 40-kDa subunit of DNA fragmentation factor induces DNA fragmentation and chromatin condensation during apoptosi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8;95:8461-8466 15. Liu X, Zou H, Widlak P, Garrard W, Wang X. Activation of the apoptotic endonuclease DFF40 (caspase-activated DNase or nuclease). Oligomerization and direct interaction with histone H1. J Biol Chem. 1999;274:13836-13840 16. Widlak P, Li P, Wang X, Garrard WT. Cleavage preferences of the apoptotic endonuclease DFF40 (caspase-activated DNase or nuclease) on naked DNA and chromatin substrates. J Biol Chem. 2000;275:8226-8232 17. Toh SY, Wang X, Li P. Identification of the nuclear factor HMG2 as an activator for DFF nuclease activity.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98;250:598-601 18. Li LY, Luo X, Wang X. Endonuclease G is an apoptotic DNase when released from mitochondria. Nature. 2001;412:95-99 19. Yang J, Liu X, Bhalla K, Kim CN, Ibrado AM, Cai J, Peng TI, Jones DP, Wang X. Prevention of apoptosis by Bcl-2: release of cytochrome c from mitochondria blocked. Science. 1997;275:1129-1132 20. Luo X, Budihardjo I, Zou H, Slaughter C, Wang X. Bid, a Bcl2 interacting protein, mediates cytochrome c release from mitochondria in response to activation of cell surface death receptors. Cell. 1998;94:481-490 21. Nijhawan D, Fang M, Traer E, Zhong Q, Gao W, Du F, Wang X. Elimination of Mcl-1 is required for the initiation of apoptosis following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Genes Dev. 2003;17:1475-1486 22. Du C, Fang M, Li Y, Li L, Wang X. Smac, a mitochondrial protein that promotes cytochrome c-dependent caspase activation by eliminating IAP inhibition. Cell. 2000;102:33-42 23. Wu G, Chai J, Suber TL, Wu JW, Du C, Wang X, Shi Y. Structural basis of IAP recognition by Smac/DIABLO. Nature. 2000;408:1008-1012 24. Chai J, Du C, Wu JW, Kyin S, Wang X, Shi Y. Structural and biochemical basis of apoptotic activation by Smac/DIABLO. Nature. 2000;406:855-862 25. Lutter M, Perkins GA, Wang X. The pro-apoptotic Bcl-2 family member tBid localizes to mitochondrial contact sites. BMC Cell Biol. 2001;2:22 26. Jiang X, Kim HE, Shu H, Zhao Y, Zhang H, Kofron J, Donnelly J, Burns D, Ng SC, Rosenberg S, Wang X. Distinctive roles of PHAP proteins and prothymosin-alpha in a death regulatory pathway. Science. 2003;299:223-226 27. Li L, Thomas RM, Suzuki H, De Brabander JK, Wang X, Harran PG. A small molecule Smac mimic potentiates TRAIL- and TNFalpha-mediated cell death. Science. 2004;305:1471-1474 28. Liu Q, Rand TA, Kalidas S, Du F, Kim HE, Smith DP, Wang X. R2D2, a bridge between the initiation and effector steps of the Drosophila RNAi pathway. Science. 2003;301:1921-1925
2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一个科学家的评价,从研究生开始,就主要是看他的著述。
热度 1 geneculture 2011-10-8 12:57
为什么? 请有关各位思考! 附录1: ZouXiaohui 12:51:05 请注意: 最重要的事情(什么人员做的事情)与最紧迫的事情(救火队员做的事情)之间的关系 附:2: 罗伯特戴在其 名著《如何撰写和发表科学论文》的序言 中指出, “对一个科学家的评价, 从研究生开始,就主要 不是看他在实验室操作的机敏,不是看他对或宽或窄的研究领域固有的知识,更不是看他的智能和魅力,而是 看他的著述 。他们因此而出名,或依然默默无闻”。 A. 原创性和显著性是论文的生命: 在《再论科学道德问题》中指出, 国际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原则上都应当是“在国际上首次”描述的新的观测和实验事实,首次提出的概念和模型,首次建立的方程,也包括对已有的重大观测(实验)事实的新的概括和新的规律的提炼。
个人分类: 高教研究所|3438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跨国药企淘金抗肿瘤靶向药物领域
xuxiaxx 2011-10-8 08:23
近年来,癌症在全世界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WHO 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7 年,全球有 790 万人死于肿瘤,占总死亡人口的约 13% 。在美国, 2008 年共新诊断出近 140 万肿瘤患者。在所有癌症死亡案例中, 70% 以上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近年来,全球各大制药公司纷纷秣马厉兵,争抢抗肿瘤药物市场这块巨大的 “ 蛋糕 ” 。制药公司 “ 扎堆 ” 抗肿瘤药市场,成为全球医药市场上的一个新现象。罗氏、辉瑞、阿斯利康、礼来这些在抗肿瘤药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公司仍然继续在抗肿瘤药市场掘金,而诺华、施贵宝、葛兰素史克、默克等跨国巨头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许多大型制药公司,甚至包括那些在肿瘤药领域几乎没有任何经验的公司,其产品线中处于后期研发阶段的药物中,均有 20% 左右为抗肿瘤药。目前,抗肿瘤药市场集中度较高, 10 家大型制药公司的销售额已占据该市场 75% 左右的份额。但是,随着其他公司的不断进入,抗肿瘤药市场的集中度将日趋分散。 更详细信息请登录: http://www.bpharmainfo.ac.cn/welcome.do
1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本身的意义
热度 3 halcon 2011-10-6 16:38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改革性,伟大的科技都是从社会科学领域的想法中诞生的。科技本身没有意义,所有令科技产生意义的都是它所能塑造或推动的行为模式。特别是社交网络时代,有远见的企业家会去思考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互动,并因此发明出新科技。 ---------- 大卫·科克帕特里克
3270 次阅读|6 个评论
2002年-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xupeiyang 2011-10-6 00:47
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而获奖。准晶体是一种介于晶体和非晶体之间的固体,准晶体的发现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固体物质结构的原有认识,由此带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广泛应用于材料学、生物学等多种有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领域。 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成果而获奖。这一成果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可以使人类造出复杂的有机分子。 2009年,英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的贡献而获奖。 2008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5年,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领域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而获奖。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因在细胞膜通道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因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而获奖。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16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师发展研究的计算机辅助双语教学 ——对八位专家论著的译评
geneculture 2011-10-5 14:33
摘要 :本研究采用计算机辅助双语信息处理的 方法 ,通过对美国教师发展领域具有杰出贡献的八位专家原著进行高效率地选译和评析, 旨在 帮助用户很好地理解和消化英文原著的原创思想 , 并进一步揭示美国教师发展研究的基本特征。研究 发现 ,美国教师发展研究具有三个 基本特征 :第一,教师发展研究的实践性;第二,具体实证研究的科学继承性;第三,交叉学科研究的迭交性。这三个特征分别从实践、历史和理论的角度对美国教师发展研究做历时的探讨,希望对在这方面缺乏相应研究的国家或地区的教师有所 启发或借鉴 。 Abstract :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computer-assisted biling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o efficiently translate and comment on classics about teacher development from eight distinguished American experts who have great distribution to the field, this study is aimed at revealing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on teacher development in America, and further more, helping readers to grasp the original idea of those experts, who are Frances Fuller, Lilian Katz, Burden Paul, Betty Steffy, Burke Ralph Fessler, Allan Glatthorn, David Berliner and Robert Sternberg. 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there are thre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underlying the research on teacher development in America: practicalness, scientific inherence of empirical way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which are concerned diachronically and individually from the practical,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hoping to providing certain implications to those countries or regions where less studies are done in the field of teacher development. http://aaas.confex.com/aaas/2012/poster/papers/viewpaper.cgi?RecordType=PaperRecordid=7388Hash=1b411d5e3f2cee12ea61e0e2e5465b56password=814684 http://aaas.confex.com/aaas/2012/poster/papers/index.cgi?sessionid=5196username=7388password=814684
个人分类: 双语信息处理|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简论系统生物学的学派
热度 1 xuhongliang 2011-10-3 20:54
科学领域的每一门学科内都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学派,彼此间在关注事物性质的本体论方面和选择研究策略的方法论方面都有所差别。例如,在生命科学的研究历史中,在遗传学对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孟德尔 — 摩尔根学派从生物表型入手揭示了基因的生物学特性;以德尔布吕克( M.Delbrück )为首的 “ 噬菌体小组 ” 则是利用生物学和化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基因的化学本质;而沃森( J.Watson )、克里克( F.Crick )和剑桥的 X 射线衍射实验小组则利用物理的手段发现了 DNA 的双螺旋结构,从而阐明了遗传物质实施其功能的物理基础。尽管系统生物学还是一门正在形成的学科,但笔者注意到,在这个新学科里,已经显现出了两个不同的研究学派。 整体分析学派   对于 20 世纪的大多数实验生物学家而言,生命是一架基于还原论原理建造的 “ 自动机 ” 。随着后 基因组 时代的到来,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有机体是一个由成千上万生物大分子和小分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完整的复杂系统;只有认识整个复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真正地了解生命。系统生物学就是应运而生的研究复杂生物系统的新兴学科。   以美国科学家胡德( L.Hood )为代表的一批系统生物学研究者紧紧抓住 “ 完整的生物复杂系统 ” 这一核心目标,提出了自己的系统生物学研究策略。在他们看来, “ 系统生物学就是应用生物的、遗传的或化学的方法系统地干扰生物系统,检测所有相关基因、蛋白质和信号通路的反应,整合这些数据,并最终建立数学模型以描述系统的结构和对外部作用的反应 ” 。笔者把这样的系统生物学研究者称为 “ 整体分析学派 ” ( global-analysisschool )。   就研究的对象而言,整体分析学派研究者关注的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生物系统。胡德就明确指出,系统生物学首先要 “ 选择开展研究的生物系统和模式生物 ” 。这类研究系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例如不久前美国科学家采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线虫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网络 。这类系统也可以是细胞内完整的代谢网络或信号转导网络,胡德的研究组就曾经研究过酵母细胞的糖代谢网络。在这个学派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在世纪之交出现的一支由诺贝尔奖得主吉尔曼( A.Gilman )领导的,来自美国、加拿大和英国 50 多个研究组构成的 “ 信号转导联合体 ” ( allianceforcellularsignaling )。他们选择了 “G 蛋白介导的细胞 信号转导 系统 ” 为其研究对象。   从研究的策略来看,既然这个学派追求的是一种整体性分析,理想的情况是对生物系统内所有构成元件进行研究 ,因而 基因组 学和 蛋白质组 学等各种生命大科学通常是整体分析学派的研究者采用的主要手段。研究者一方面采用高通量、大规模的 “ 组学 ” 分析方法同时发现成千上万的基因或蛋白质,一方面应用现有的生物实验科学的知识和手段来揭示尽可能多的这些组分的相互关系和功能;即生命 “ 小科学 ” 和 “ 大科学 ” 的整合(详细讨论见《科学》 2004 年 6 期第 23 页)。当然,这类研究还离不开数学和信息科学等理论科学的参与,整体分析学派所追求的目标是,通过获取 “ 海量 ” 实验数据,并通过分析和计算从而建立生物系统的数学模型。例如研究者在研究线虫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建立了基于 661 个早期胚胎发育基因和它们之间 3 万多个相互作用的控制线虫早期胚胎发育的分子网络模型 。   从研究的结果来看,整体分析学派的研究者一般都能够提供比研究之前选定的生物系统更为全面和复杂的图像。例如,科学家分析了线虫的 TGF-? 茁信号转导网络,他们从已知的 8 个 TGF-? 茁信号转导的基因入手进行系统生物学研究,最终发现了参与 TGF-? 茁信号转导网络的 9 个新基因 。 “ 信号转导联合体 ” 在几年的研究中,发现了大量参与 G 蛋白介导的细胞 信号转导 网络的新基因和蛋白质。为此,他们与 Nature 杂志编辑部联合设立了一个公众网站,将所有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上面,供研究人员参考 ( www.signaling-gateway.org ) 。但是,整体分析学派的研究常常只能提供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定性描述,很难对系统的动力学过程进行详细的定量研究;虽然会发现许多参与系统活动的新基因和蛋白质,但也很少对它们进行深入的功能分析。 局域分析学派   系统生物学并非是突然降临到生命科学界的孤立事件,而是生命科学逐渐演化和发展的结果。因此,系统生物学有着许多 “ 远亲 ” 和 “ 近邻 ” 。离系统生物学最近的 “ 近邻 ” 应属 1960 年代法国科学家雅各布( F.Jacob )和莫诺( J.Monod )等人创立的 “ 操纵子学派 ” 。他们的研究表明,功能相关的各种基因的表达不是一种互不相干的 “ 离散 ” 事件,而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彼此间常常通过 “ 反馈 ” ( feed-back )等通讯方式连接起来。例如,大肠杆菌染色体上的乳糖操纵子就是由四个基因和一些 DNA 控制元件构成的一种典型的遗传线路( geneticcircuits )。显然, “ 操纵子 ” 就是生物复杂系统的一个基本单元。   目前在系统生物学研究领域,也有许多科学家正在像 “ 操纵子学派 ” 那样研究生物复杂系统的某一个局部。例如以色列科学家阿隆( U.Alon )的研究组就在 Nature 和 Science 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一系列有关转录调控网络的基本单元的论文。哈佛大学在 2003 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生物学系,其首任系主任基施纳( M.Kirschner )不久前对这种类型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作了如下解释, “ 我发现我个人更倾向于系统生物学的另一种研究方式。这是一种很小范围的研究;它与高通量生物学的全局性分析完全是一种互补关系,并且部分依赖于后者。这种观点涉及到当前称为合成生物学( syntheticbiology )的离体( invitro )生物化学 , 其目标是要重构和描述同样是复杂系统的某个局部 ” 。笔者把具有这类研究风格的科学家称为 “ 局域分析学派 ” ( partial-analysisschool )。   对局域分析学派的研究者来说,选择复杂系统中恰当的 “ 局部 ” 作为其研究对象是他们研究工作的核心。例如基施纳对科学家米奇森( T.Mitchison )选择 “ 微管装配 ” ( microtubuleassembly )作为研究对象给了如下评价:这是一个简单的适应系统,能够支持从真核细胞进化而来的生物学结构;通过研究这个多聚体不同寻常的动力学过程将有助于认识在形态发生中变异和选择的重要性 。这一学派的学者对复杂系统有一个基本假设:不论网络有多大,有多复杂,都是用简单的基序( motifs )和模块( modules )作为 “ 砖块 ” 搭建而成的(详细讨论见《科学》 2003 年 3 期第 27 页)。例如,阿隆利用计算生物学方法分析了大肠杆菌整个转录调控网络,发现这个网络中最常出现的基序只有三种 。因此,基序和模块也就成为局域分析学派的主要研究对象。   局域分析学派在研究策略上有一点与整体分析学派有着明显的差别,即前者常常像工程师设计电路一样人为地设计基因线路图( genecircuits) ,然后利用实验的手段将这些非天然的分子网络建造出来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例如,美国科学家按照有限回路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在大肠杆菌中导入了一个由三个抑制基因相互控制而构成的转录调控基序,进而研究控制该基序的动力学特性 。这一特点就是上面基施纳提到的合成生物学方法。由于局域分析学派的出现,使合成生物学成为了研究系统生物学的一种重要工具。   局域分析学派的优势在于,它能深入地研究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并可以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的分析。此外,尽管目前局域分析学派的特长在于揭示构成复杂生物系统的基本单元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局域分析研究的简洁、可控以及定量等特点,研究者也尝试着用这类研究策略解析整个复杂生物系统的基本性质。例如,阿隆等人利用人工改造的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探讨了细胞是怎样控制蛋白质产量这一重要生物学问题 。在 2005 年 9 月 Nature 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美国科学家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构造了一个由荧光蛋白基因和若干个调控元件组成的定量分析模块,然后将其导入酵母细胞内,通过对这些单细胞个体的定量研究,揭示了具有同样 基因组 的生物个体在同样的生长环境中出现个体差异的原因 。   可以这样认为,这两个学派的出现就是系统生物学这门新学科正在成长和完善的表现。显然,整体分析学派与局域分析学派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一方的长处正好弥补了另一方的短处。在不远的将来,非常有可能出现一个将整体分析学派与局域分析学派整合的 “ 综合学派 ” 。   IdekerT , etal.AnnuRevGenomicsHumGenet , 2001 ( 2 ): 343. GunsalusKC , etal.Nature,2005 , 436 : 861. MuneeshT , etal.MolecularCell,2004 , 13 : 469. KirschnerMW.Cell , 2005 , 121 : 503. Shen-OrrS , etal.NatureGenet , 2002 , 31 : 64. ElowitzMB , LeiblerS.Nature , 2000 , 403 : 335. DekelE , AlonU.Nature , 2005 , 436 : 588. Colman-LernerA , etal.Nature , 2005 , 437 : 699.
3714 次阅读|3 个评论
所见研究领域覆盖面最广的个人介绍
热度 1 susheng 2011-10-3 09:09
Education Ph.D. in Bio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and San Francisco, 2006 Research Statement: My research area lie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engineering,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luding both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aspects. 是个干纳米的小伙,得了青年科学家总统奖,光个研究领域就够niubility的了。居然还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友。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08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瞭望:中央将对 文化领域 发展和 改革 作出 纲领性 部署
dongzg101 2011-10-2 14:21
瞭望:中央将对文化领域发展和改革作出纲领性部署 2011年10月02日 06:15 来源: 瞭望 作者: 袁元 7447 人参与 41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中央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对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改革作出纲领性部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袁元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在10月15日至18日在京举行。此次会议将讨论审议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 中央政治局已经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 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9月26日政治局会议的决定,再次说明了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这也意味着,高层在文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方面,正逐渐走向成熟,相关的能力建设正在稳步提升。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在吸收各方意见之后,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将会成为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随着中央出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文化领域的改革有望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有望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文化理论不断创新 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实现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党的十七大所郑重提出的政治任务。 叶笃初分析,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整体布局来看,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乃至生态建设等多个层面,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正是直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徐清泉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文化的发展和领导的脉络。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两手都要硬”和“两个文明一起抓”的重要性,从十二大到十四大的历次党代会召开的十五年间,中央反复重申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内容,将文化建设视作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建设逐步回归到顺应自身规律的主体本位。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在这一时期,中央已对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对独立关系,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正因如此,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五”计划中又首次提出了“文化产业”,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小康社会的文化发展目标。十六大报告阐明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任务,强调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正式确定。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央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党的十七大、“十二五”规划中都以专门章节对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改革作出重大决策和全面部署,不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文化部有关领导认为,十六大以来文化领域创新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创新是认识到了文化的双重属性,即文化既有精神属性也有商品属性,从而将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提出了两者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思路,这从根本上促进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 汪玉凯分析,已历8年的文化体制改革虽然已取得显著成效,文化发展建设开创了新局面,但是,由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尚有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待解,这一场影响整个文化领域的改革已经到了关键阶段。以文化发展为主题召开中央全会将为下一步的改革进一步明确和清晰目标,指明方向。 文化发展已到窗口期 徐清泉认为,近10年间,国与国之间的不同文化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已日趋白热化。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综合多位受访专家的分析,当前我国的文化发展已到重要关口。其一,由于我国人均GDP已逾4000美元,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客观上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提出了要求,也创造了条件,奠定了更为扎实的社会基础。当前正处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窗口期,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激活文化创新,为文化发展注入活力。这也是对人民群众期待的最好回应。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的选择,要求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改革开放30年尽管文化发展成效显著,但是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不匹配,文化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显现出的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仍然存在,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机联系尚待加强,而文化领域的改革也必然将与其他领域的改革同步推进,这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要求。 其三,随着物质文明的提升和发展,对国人的精神文明、精神家园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促动文化与经济的整合互动、和谐发展,如何高度重视和发挥精神文化的能动作用,都已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知识经济的来临,文化产业在一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日趋重要。当前,世界诸多国家都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放在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努力提高本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何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性规则面前,坚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丰厚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文化底蕴展示中国无可替代的文化魅力,努力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用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认可,已成为了我国面临的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组成部分之一。 正因如此,此次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目标。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文化强国”不单指文化产业,还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全民族的文化文明素质、文化软实力等,是一个综合的文化建设体系。 1 2 相关新闻: 港媒:中央酝酿经济后备方案 涉四大领域 谢旭人详解中央财政支出重点领域 PN016 标签: 文化产业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领域
743 次阅读|1 个评论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热度 1 xiwuli 2011-10-2 12:22
各位专家,现在在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领域做些什么好呢?农机方面呢?
1751 次阅读|2 个评论
智慧人生(一)
热度 2 h123xq 2011-9-30 10:13
一、渐行渐远的智慧 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是对智慧的敬仰。但是现在却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远。 对于哲学自身而言,也有着许多的无奈。一方面,专业化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知识专门化,自成系统的专业术语体系,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学科之间的人、事、话语体系的隔绝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想要像我们的先哲一样精通所有的、大部分或者是多个领域的知识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乃至于接近于无。缺失了对人类知识、乃至人类文明的整体的、宏观的了解,仅仅去钻研冰山的一角,即便是选择了非常关键的问题,又如何能够理解这问题的关键?再加上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于是,只能是喃喃的自言自语式的昏话。 无用的哲学被生活抛弃了。失去了话语权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批判社会的力量。失却了批评力量的哲学只能是书斋里的童话。改造世界的任务取代了对世界的解释。无知者无畏。当人类自身失去理性,失去对理性的反思,所有的对理性的推崇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可怕的是人们对此还一无所知。 智慧源自于生活,但智慧却不仅仅是现实的生活。当沉溺于现实而不能自拔时,其实失去的不仅仅是智慧,更让人担忧的是对智慧的低俗化。肤浅的“智慧”只是着迷于物欲的光怪陆离,尤其是这种肤浅已经成为一种理所当然,并把所谓的人性镶嵌于其中。 超脱的智慧才是智慧的精髓。了解这一点的先哲们从不去妄议“智慧的用途”之类的无稽之谈。高高挂起的“意义”世界,渐行渐远。无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创造人生已经成为普遍的不合时宜。在人们费尽心机找寻幸福的地方,海浪已经高高卷起,被淹没和冲走的积木,就是无法沉静的浮躁。大浪退去之后,沙滩上又会恢复的和从前一样,干干净净。
个人分类: 哲学片断|321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Volker M. Vogt:他是重组DNA技术和植物基因工程植物领域的先驱
dhwang 2011-9-30 01:32
昨夜星辰--吴瑞 Susan McCouch说:“吴瑞既是一位绅士,也是一位学者。 作者:何姣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2-17 22:55:55 他为所有同仁树立了最崇高的榜样 ——美国同事对吴瑞的评价与怀念 吴瑞去世后的这一周里,整个康奈尔校园到处可以听到吴瑞的同事和合作者们对他的赞美之辞。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系教授Volker M. Vogt说:“吴瑞德高望重,拥有来自康奈尔乃至全世界成百上千的崇拜者和朋友。他是重组DNA技术和植物基因工程植物领域的先驱。” “多年以来,吴瑞和他的合作者们成功研制出了耐旱和抗盐碱的水稻转基因品系。为了帮助以稻米为主粮的广大地区的人们,他坚定不移地致力于这项研究,从未动摇。吴瑞还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政府的科学顾问,他对中美两国的生物科技和教育领域的合作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他是海峡两岸大学和科研院所中备受尊敬的人物。吴瑞总是能提出深思熟虑的建议,他的判断力不受各种外来力量的影响,这在我们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系非常突出,将被人们长久地怀念。他在解决科学问题和人际关系的问题时都抱着‘一定能成功’的信念,同时他一贯尊重他人,在他身上看不到愤怒和偏见的影响,这为我们所有同事树立了最崇高的榜样。” “吴瑞的慷慨是无与伦比的:他捐款资助康奈尔大学的中国或美籍华人研究生完成学业,就是他慷慨精神的最好见证。他在所有事情上无私奉献,令世人铭记在心。吴瑞所在的这个系、康奈尔大学以及全世界吴瑞的同事和朋友都将深切地怀念他。” 植物遗传育种教授Elizabeth Earle说:“我将永远铭记吴瑞的善良,比如说他刚刚把最近一次活动中为我和家人拍摄的照片发给我。他经常参加我们举办的植物育种研讨会,每次都坐在第一排并且认真记笔记,看到这样杰出的科学家能对研究生的基础工作感兴趣、永远向前看,我非常感动。” 另一位植物遗传育种教授Susan McCouch说:“吴瑞既是一位绅士,也是一位学者。他对水稻研究的献身精神,他对发现新知的热情,以及对整整一代年轻科学工作者的不懈指导,都将被他的众多朋友、同事和学生深切地怀念。他为水稻转化系统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这套系统已经在整个水稻种植地区被广泛应用,解决了众多制约水稻生产的问题。他在我研究生期间给过我很多支持和指导,他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期间给予我无私的友情和帮助,都令我非常感激。我会怀念他在我们每周一次的研讨会上坐在第一排的身影;但是,每每想起他消瘦的身影,还有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都不要人搀扶、自己走路时笔直的体态,还有他那敏锐的目光和亲切的笑容,我都会觉得非常温暖。” 吴瑞的长期合作者、高级研究助理Ajay Garg说:“他不知疲倦地帮助别人,他的慷慨和精神将伴随我们到永远。我和他都有一个梦想,就是看到我们的研究成果使全世界的人民受益,我们为了这个梦想而奋斗。我感激他为我提供了一个在康奈尔大学工作和参与转基因水稻研究的绝好机会。”
个人分类: 人物专访|2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体育管理研究的主要领域
yejiabao 2011-9-28 01:50
1.体育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2.体育场馆建设与经营管理 3.体育俱乐部管理 4.体育赛事管理 5.体育品牌管理 6.体育战略管理
3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彭实戈被聘为“2011—12普林斯顿全球学者”
lysyxcs 2011-9-26 12:45
普林斯顿大学国际教育和研究委员会在聘任书中,对彭实戈院士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委员会认为,“彭实戈是概率论和金融数学领域最原始的和积极的贡献者之一。由于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和非线性期望的工作,他被认为是全世界公认的领军人物,并且在数学和金融工程领域影响深远。他曾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一小时报告,而这被认为是给予数学家的最高荣誉之一。在访问普林斯顿大学期间,彭实戈院士将做系列演讲和短期课程,必将有助于促进两校在随机分析及其应用领域的合作交流,并为寻求在中国进行合作交流的老师和学生打开新的大门。” “普林斯顿全球学者”是普林斯顿大学为了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推动科学发展进步,面向全球招聘,由校内院系推荐,首次设立的学术岗位,由普林斯顿大学国际教育和研究委员会评审和聘任。2011年第一次进行招聘,共批准聘任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都是全世界各学科领域的领袖人物。彭实戈院士由该校三个系联合推荐,并最终获聘,充分显示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相关领域的领袖地位。
2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合作伙伴的选择原则试论之一,借鉴丁香园的大夫寻找法!
windlight 2011-9-25 10:56
赵凤光 韩健老师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讲到科技伙伴应该强强联合,找最好的人合作。我想这是比较理想的合作状态,即使有几百个上千个细分领域,能称为强者的应该是这个领域的top3或top5之内的,即使以5%论,那么5%之外的人如何选择呢。不可能每个领域的5%和其他领域的95%或100%合作,这种马太效应,赢者通吃的状态,事实上很难实现。 所以问题来了,不是top5里的人,也就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原则是什么?本文试论一下。 科技合作实际有多种,根据科技部的合同分类,有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技术购买,专利转移等多种。详见我的另一篇博文。 韩老师的强强合作前提可能更接近于合作开发,双方共同投入资源,将来成果以某种形式共享,而不涉及现在的现金交易。 而大多数时,合作以委托研究为主,这种情况类似于有病求医。 丁香园中曾经讨论过,找什么样的大夫最好。 大意是找副主任一级最好,就是副教授一级。这个级别的大夫一般经过多年的培训和练手,经验足够,而且一般在35-40左右,精力还足够,对于手术这种还要去体力的工作,也能保证。一般这个级别大夫在敬业态度上
个人分类: 科学方法学|30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英语论文的一些忠告
热度 3 whenand 2011-9-23 16:13
科技英语写作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讲座 一、 论文标题 1. 标题不是句子,不要求主、谓、宾齐全,但应注意用词前后次序和用词简练,重点明确。 2. 标题中尽量避免“study on”,“research on”,“investigation of”之类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词组,尤其是在题目较长的情况下。 3. 标题中不要用缩略语、化学式和专利商标名(在某技术领域内大家熟知的缩写除外)。 4. 标题不要太长,第一个词和实词的首字母要大写(其他如the、a、an、and和所有介词都小写)。 二、 摘要写作注意事项 1. 摘要基本内容为论文的研究目的(purpose),主要研究过程(procedure),采用的方法(methods)以及主要结论(conclusion)。 2. 摘要应突出文章的创新和独到之处(what is new and original in this paper?)。 3. 摘要要使用正规英语和标准术语,避免使用缩写词(除非是大家熟知的如CAD、CAM、IT等)。 4. 摘要尽可能使用短语,用被动语态,用第三人称。描述作者以往的科研工作可用过去时或现在完成时,但结论用一般现在时。 三、 科技论文、项目文件、协议汉译英常用时态 1. 在论文、项目文件和协议等文件中,提及以前所做的研究工作,而且有具体时间或时间状语时,用过去时或过去完成时。 2. 论文中实验叙述可用一般过去时。 3. 论文中的讨论和结论叙述可用一般现在时。 4. 论文中的讨论和结论叙述可用一般现在时。 5. 一般真理、定理、公式用一般现在时。 6. 计划要做的工作、项目活动及预期要达到的目标用一般将来时。 四、 英文论文写作应注意的事项 1. 不能在毫无把握的情况下想当然造字,专业词汇一定要准确,应以英美学者写的原文为参考标准(中国学者写的不足为据!)。 2. 走出受制于金山词霸。中英文单词的最大区别是具体的中文词(语)只存在一种写法,而译成英文时要根据其确切含义选择最恰当的英文单词(或词组)。比方“潇洒”一词,如果翻英文词典可能又多个词,究竟选哪个呢?(handsome、open-minded、smart、elegant、graceful、natural and unrestrained、noble、cool、in a relaxed state of mind、debonair(轻松愉快)、dashing、vigorous(朝气蓬勃)。 3. 尽量不连用三个以上的of(可用所属格或从句表示)。 4. 不用含糊不清的句子,比方某句中的it看不出代表前面哪个词或句子,这在同学们写的论文中屡见不鲜。 5. 单复数主语应有对应的谓语动词形式,这种类型的错误时常可见,比方data是复数,(单数形式是datum,注意!它又是加工、测量基准的意思。)谓语动词要用复数形式。而games(大型运动会)、proceeding(论文集)、news、United States、United Nations、airlines(航空公司)、headquarters(总部)。看起来是复数,实际上是单数名词。 6. 论文中不能用过分肯定夸张的句子或词汇(如perfect、best、most desirable、most ideal、create…for the first time、lay a foundation for…等)。而应采用would、should、will、surely、certainly、probably、perhaps和provide a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supply a basis for、conduct a basic research on、carry out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in、make a preparation work for等婉语。 7. 要用多个同义词(synonym)代替某个词,不要老是重复用一个词,显得文章乏味。 1) 做、开展、进行、从事 do、make、carry out、perform、conduct(research、study、experiment、survey、investigation…) 2) 制造、制作 make、fabricate、build、manufacture、construct… 3) 改变、改换、修改、重建、重组 convert、transform、charge、modify、adapt、alter、reform、correct、reconstruct、rebuild、reconfigure、reorganize… 4) 建议、提出 advise、recommend、suggest、propose、introduce、put forward、present、develop… 5) 建立 establish、set up、form、construct、formulate、build… 6) 给、提供 give、offer、provide、supply、furnish 7) 改善、改进 improve、enhance、raise、better 8) 开发、利用 develop、exploit、take advantage of、make use of、employ、tap、open up… 9) 验证、证明 verify、prove、check、test、identify、justify、affirm、confirm… 10)由…组成:constitute(department A ,department B constitute the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the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is composed of、consists of、comprises、is comprised of department A ,department B)注意区别:整体(be composed of、consist of、comprise、be comprised of)分部,而分部(constitute)整体。 注意科技文章中一些常用词意上的差别 1)manufacture一般指工业上批量的、成熟的有一定规模的制造,而fabricate一般指具有技巧性的,手工方式制造,而且一般是小批量的甚至是单独制作。make是泛指的做和制造。 2)transform指根本的转换、变换、改造(常跟into)。convert只指物理形式的变换(比方数模转换),transfer和transmit指传递、传送、发射等(比方heat transfer传热学,data transmission数据传输,power transmission功率传递,TV transmission power电视发射塔,hydraulic transmission液压传动),特别要注意:技术改造是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但技术转让却是technology transfer,还有transformation matrix转换矩阵等。communication指信息交流、通讯、联络,transport指交通运输。transit是转运、转口、过渡(phase transition相变,during the transition of the centuries世纪之交,trans-century talent跨世纪人才)。 3)Management:企业管理enterprise management、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工商管理business administration、公共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数据管理data administration、管理操作员administrative operator 4)tool工具,cutter刀具,tooling(无复数形式)工装、模具,device小装置,equipment(无复数形式)设备,instrument仪器、仪表、乐器,(注意,instrument还有手段、方法、证书等意思)installation成套装置设备,apparatus电器、机电设备,appliance家用(电)器具,utensil器皿、厨具,facility(常用复数facilities)设施、设备、工具、机构(例如:sport facilities体育器材、设施),utility公共事业设备(水、电、煤气等),implement工具、器械(农具)。 5)element、part零件,component组件、元件、组分、分量(imaginary component虚部,pressure component分压力,structural component结构件),subassembly组合件、机组、分组成、分步装配,assembly总装、装配,machine机器,machine tool机床,machinery机械(总称)。 6)trouble麻烦,defect故障缺陷,glitch小毛病,fault人为错误,error计算、测试错误、误差,breakdown故障停机(stoppage diagnosis或fault diagnosis故障诊断),flaw瑕疵、缺陷,mistake理解不当造成的错误,blunder犯大错、失策。(平常只能说:Sorry, it’s my fault or it’s my mistake.) 7)accuracy精度(machining accuracy加工精度,positioning accuracy定位精度,positional accuracy位置精度,measuring accuracy测量精度,precision精密(precision instrument精密仪器,precision machining精密加工,precision mold精密模具)。 8)intensity指强化的程度、力度(比方加大投资力度-to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intensity,提高训练强度-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intensity),strength指材料受力后能承受而不被破坏的能力,指力学强度(如疲劳强度-fatigue strength,极限强度-ultimate strength等),另外一个特殊用法是strengthen,有时也可做优势、实力用。比方on the strength of…凭借…方面的实力。 9)conference正式的会议、讨论会、学术会议、协商会(CPPCC中国人民政府协商会议);convention全国性大会、公约、协定(the Geneva Convention日内瓦公约);congress全国代表大会、美国国会;council政务会、理事会、委员会。如国务院(中)state council,联合国安理会the U.N. Security Council;assembly集会、议会,如:联合国大会General Assembly;meeting一般会议;session某一届会议,如:全会plenary session;parliament 某些国家的国会或议会的名称,尤指英联邦一些国家的议会;seminar、workshop指规模较小的学术研究会;forum是论坛;conference是正式的大型学术会议,常规表达方式是: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10)verify证明、验证,validate使生效、合法、批准,justify认为…合理、划算、为…辩护,confirm确认。 11)prove证明,approve批准。 12)base基地、机座(experimental base实验基地,incubation base孵化基地),basis(抽象的基础,on the basis of…在…基础上),basic(al)基本的。 13)big、large、great、huge、enormous、giant、titanic、tremendous、vast、massive、substantial、immense、grand的用法区别:big用于形容重量、质量、体积(主要形容外形)。This child is big for his age. Large可用于形容重量、体积、数量、容量(只能描述物理尺寸、体积,不能描述抽象事物,而big有时可以描述抽象事物,有重大、严重之意,如big fire、big difficulty等)。 常见用法举例: 1. 可以说big boy(一个大个子男孩)但不能讲large boy。而small boy和little boy都对(但前者强盗个头,后者既包括个头又包括年纪小)。 2. 可以讲large deformation(大变形),large number(大数字)this city has a large population(这个城市人口众多)。但不能说big number、big deformation和big population。 3. 讲大人物可以用big potato或great man或VIP(very important person)。great用于形容重物理量大或抽象的大(伟大、巨大)。The great western development西部大开发。 4. giant指体积和力量的巨大(比方巨人)。The reactor is contained in a giant pressure vessel. giant panda大熊猫,giant brain大型计算机。 5. titanic力大无比的(从希腊神话中的巨人Tian而来)。 6. tremendous指规模、体积、程度大得惊人。They have made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in their work. 7. vast一般用于形容范围、区域、视野的广阔,a vast expanse of desert。有时也可形容巨额和大量,如a vast sum of money,vast difference。 8. massive用于形容大块、笨重,也可形容大量。massive structure块状结构,massive destructive weapons大规模杀伤性武器,massive dump大量(信息/存储),massive resonance大质量共振。但大量生产、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只能说mass production、large-scale production、mass marketing等。 9. substantial用于形容抽象的、无法具体描述的多和大量意思。The improvement of the light 10. grand指宏伟庄严The National Grand Theater国家大剧院,grand stand大看台grand champion冠军grand piano大三角钢琴。 下面是常用的与“大”有关的词组: 大量:a lot of,a large quantity of,a large amount(wealth) of;大规模:large scale,mass,massive;大幅度:a large extent,substantial;大批订货:(an) extensive order;大量资料:a wealth of data,a great mass of data;大用户:large user,bulk user;大宗买卖:bulk sale;大数:large number,great number;大小(尺寸):size;大小(幅度):magnitude;大雨:heavy rain;大雪:heavy snowfall;大(厚)截面:heavy section;大火:big fire;大分子:giant molecule;大系统:large system;大型铸(锻)件:heavy casting(forging);大科学:big science;大电流:heavy current;大功率:high power;大容量(信息):mass storage;大容量(物质):high volume;大螺距:high pitch;大量服务:bulk service;大量交货:bulk delivery 几个常用的“最大”的表达方式: 最大诚意:utmost sincerity;最大份额:lion’s share;最大鼓舞:great encouragement;最大速度:top speed;最大牺牲:ultimate sacrifice;最大幸福:supreme happiness;最大障碍:biggest obstacle 14)1.state政府、行政意义上的国家(the state key laboratory国家重点实验室,the State Ministry of Education国家教育部) 2.country地理概念上的国家(the whole country全国) 3.nation民族(improve 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nations改善两国的双边关系)national全国的(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全国人民代表大会,National Day国庆日,National defence国防,National Laboratory of…国家实验室 15)need(人类)自然需要,急需(注,need除了做实义动词外还可做助动词,you need not to care me any more!demand(for)市场、物质需求(to meet the market demand)。requirement(s)对…提出的要求,request祈求、强烈请求、恳求(make a request for,on request如索求则…),solicit(只有动词)恳求、祈求、要求、征求,后跟for或to+inf例:solicit assistance请求支援,solicit for subscription征求订户。 16)change改变、改动,modify修改(设计),correct改错、改正,revise修订、修改(文件、著作、合同等),adapt改编(将文学作品由一种形式改写或另一种形式)。 17)平衡(balance、equilibrium),转子动平衡rotor’s dynamic balance,某种过程达到动平衡dynamic equilibrium,化学平衡chemical equilibrium,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双方之间的势力均衡power balance between two sides。 遗产、传统heritage、legacy,historical legacy历史遗产,cultural heritage文化遗产,继承inherit(inheritance),继承人inheritor,遗产税inheritance tax,遗传的(生)genetic,遗传学genetics,遗传工程(密码、基因、算法)genetic engineering(code、genome、algorithmic)。 19)relation指人际、国际、贸易关系,而科学研究、实验中的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都用relationship(between、among)。 20)related to与…有关的,relevant to与…相关的,relative to相对…而言,correlative有相关性的(数据关系),coherent相干的、凝聚的,coherent effect相干效应,coherent light相干光,coherent imaging相干成像。 21)关于不同形式的同一个词(名词、形容词、动名词等)用法区别 1.高等院校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而高教出版社却是higher education press 2.实验结果experimental results,实验基地experimental base(实验一词做定语时通通用形容词形式) 3.系统工程system engineering,系统管理system management,系统误差 4.技术改造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技术转让technology transfer 5.国家技术进步奖State Award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国家自然科学奖State 6.一些用法上很难区分的词:experiment实验,experimental一套实验、实验方法、整个实验安排和布置,document文件,documentation文档、文档生成、处理等,instrument一台仪器设备,instrumentation测试装置、测试技术、整套测试工作的安排布置,circuit电路,circuiting一套装置中全部电路总称(如同poem诗歌和poeting诗歌集的区别),technology泛指的广义的技术、技巧和工艺,technique具体技术手段、工艺,forming:与die有关的锻造成型加工,shaping :与mold有关的铸造、注塑成型加工 22)complete、accomplish和finish的用法区别:complete用于完成某个项目、工程(project、engineering);accomplish用于完成某项目标、指标(goal、index);finish则用来完成作业(homework)、学业(finish with school)、论文(thesis、dissertation)等。另外,complete还是形容词,表示完整、成套的… 23)关于subject的用法: 1.Subject做名词:主语、科目(required subject 必修课)、学科、主题、研究对象。 2.Subject做形容词:从属的、受支配的、以…为条件的、be subject to以…为条件的,受…约束的 3.Subject做动词:使…受…作用或约束,Subject M… to …N迫使M受N作用(影响约束等)故subject又常用be subjected to的形式。 24)关于地域、地区几个同义词的用法区别: 1.自治区autonomous region 2.碑林区 Beilin district 3.华北区North China Area西北区Northwest China Area 4.汉中地区Hanzhong prefecture 5.经济特区SEZ(special economic zone) 6.地方经济regional economy 7.地方政府local government 8.局部战争local war 9.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25)关于首字母缩略词(acronym)使用注意事项: 1.缩略词的首字母如果是:A、E、F、H、I、L、M、N、O、R、S、X则前面的不定冠词用an(因为这12个字母发元音)。 2.缩略词复数在后面加s或es要根据最后一个字母确定,而且字要小一号,例如:ICs、FMSes 26)校园常用词汇: 1.必修课required(compulsory) course 2.选修课elective(optional)course 3.辅修课minor course 4.基础课basic course 5.专业课specialized course 6.成绩单school report、academic record 7.考试成绩exam scores 8.排名次序ranking position 9.学籍卡registration record card 10.硕士学位master’s degree 11.博士学位doctoral degree 12.博士后流动站post -doctoral mobile research station 13.毕业论文thesis(本科和硕士生)、dissertation(博士生) 14.毕业答辩oral defense for one’s thesis(dissertation) 15.毕业实习graduation field work 16.毕业设计graduation project 17.课程设计curricular project 18.应届毕业生this year’s graduates 19.毕业证diploma、graduation certificate 20.授予学位confer a … degree on sb 21.博导doctoral advisor 22.奖学金scholarship、助学金stipend 23.高等院校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24.理工科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25.重点高校:key(major、leading、banner) university 26.大专junior college、大专文凭associate degree 27.中专secondary specialized school、polytechnic school 28.职校vocational(training) school 29.技工学校technical school 27)论文中人称问题:科技论文在人称代词的使用上有两种主张,一种是传统式的主张,认为科技论文侧重叙事和推理,读者重视的是论文的内容和观点,感兴趣 28)正式论文不能用省略形式的词,如let’s、haven’t等。 29)书面文章不要用生僻的怪字或俚语。 30)为使文章更流畅、通顺,应注意结构词的使用。在一篇科技论文中,普通词和结构词可占90%以上,而专业词汇不过只占5%左右。现将常用的结构词列举如下: 1.增加、继续扩展:additionally、in addition、as well as、besides、furthermore、moreover、equally important、on the second thought、subs equently 比较:after all、alternately、a similar analysis shows、however、in comparison with、in contrast、 nevertheless、on the contrary、on the other hand、otherwise、whereas、yet… 3.详述:as an example、for instance、such as、in general、objectively speaking、generally speaking、namely、that is to say… 4.概括:in essence、in other words、in short、in summary、to sum up、let us review the steps in the preceding chapter(above-mentioned procedure)、several remarks need to be made at this point、as mentioned above 、all in all… 5.目的:for this purpose、for this reason、in order to、with this goal… 6.结果:as a result、accordingly、consequently、hence、in view of these considerations、so far、the forging discussion illustrates、therefore、in spite of… 7.赞同:certainly、obviously、fortunately、hopefully、in fact、of course、undeniably、without any question… 8.时间:a little later、as will be seen、at present、at this point、finally、immediately、meanwhile、at the same time、presently、recently、ultimately。 第二讲 科技论文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特点 英语科技文章中动词常用的时态种类较少,经常使用被动语态,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时态 英语动词共16种时态,其中最常用的只有5种,即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科技文章中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和现在完成时比另外两种更常用些: 1. 一般现在时 一般现在时是科技文章中最常见的时态,主要有三种用法。 A. 叙述一般过程 A scientist observes carefully applies logical thought to his observations and tries to find relationships in data. B.叙述客观事实或科学定理 Sound travels through the air in waves. Work is equal to the product of force and the distance through which the force moves. C.通常或习惯发生的行为 Alternating current is usually supplied to people’s house at 50 cycles per second. 2. 一般将来时 表示将来发生的行为或情况。 Electronic products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miniaturized because of the increase of inter 1. During the part few years,several countries have pooled(开发利用) their resources in order to carry out certain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more efficiently. 2. The September 11 terrorist attacks have caused great compact on the global economy. 二、被动语态 在科技文章中被动语态用得十分频繁,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谁来执行这些行为和过程并不重要;第二是行为或过程的主体或者没有必要指出,或者根本指不出来。由于摘要语言简明直接,故摘要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 三种句型: 1:主语+修饰语+被修饰语 2:主语+被动语态+修饰语 3:主语(+修饰语)+被动语态+补足成分 例1:A triangulation technique consisting of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questions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from 100 engineers and twenty project managers over a two year period. 例2: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the problem involved are examined in detail,emphasizing the comparison among different possible alternative solutions. (各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 在科技文章中有带by的短语或句子,但数量不是很多,而且这种带by的短语或句子常常不是指行为的主体,而是行为或过程的方式或工具。 1. The insulating substance was severely damaged by the sea water. 2. The phenomenon was recognized many years ago and put into use in various applications although it was then poorly understood. 3. The spectrum of the antibiotic substance could be determined by testing its effectiveness against various types of bacteria. 4. Most of the drags in current use were discovered by accident or trial and error. 使用被动语态的另一个原因是用于向后扩展句子,不至于显得头重脚轻。 例:In the digital computer the number to be manipulated are represented by sequences of digits which are first recorded in suitable code ,then converted in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ical impulses. 第三讲 名词化和动词非限定形式 light scans――the scanning of the light to apply force――the application of force to translate Chinese into English――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nto English 例如,名词化既是句子的简化手段,又是句子复杂化的手段。 1.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a mountain stream into the powerful torque of an electric motor a hundred miles away. 2. The General Secretary has prepared a five year survey program which is designed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by indicat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approaches to the explora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se resources. 动词非限定形式: 1. 动词不定式 动词不定式在句子中可作主语、表语、宾语、定语和状语。 1. Although it(形式主语) isdifficult (for scientists to know)(to deal with such a large subject 实际主语),the first step is perhaps to consider the main economic difficulties(表语)an underdeveloped on emerging region has to face. 2. The refusal to be disturbed or disorganized(干扰和搅乱)by unexpected or apparently adverse occurrences(意外事件),put on the contrary,to be stimulated (激励)by them(定语),has in fact been a marked characteristic of successful investigators. 3. Industry everywhere forced rising labor costs and more complex processes, both arising from the determination of human being to achieve a better stand and of living. 2. 分词 作定语、状语、补足语。分词短语起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作用,并且和它们交替使用。句子不至于显得单调。 1. Thus we may be faced with a society having two basic groups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ne consisting of those who carry out the decision of this organizing group. 2. It is not easy ,for example ,to explain the processes involved in a computerized control system if the basic algebraic symbols are without meaning. 3. Confronted with the many problems presented by,let us say,an active volcano, we many ask:How does volcano work and how is the heart generated?When did volcano first begin to erupt and when is if likely to erupt again? 英语科技文章中有时还用独立分词结构,它有两种结构形式: Optimal design 优化设计 Digital manufacturing 数字制造 (a) 分词有自己的逻辑主语,它和句子的主语不一样 The engineering solution is the optimum solution,the most desirable end result taking into account many factors. (b) 介词+宾语+宾补 The volunteers would come into a room where there was a row of five calicles with their doors shut. 动名词: 可作主语、定语、表语、宾语,也可以有自己的宾语和。在科技英语中动名词和动名词短语还可作介词和的宾语。 2.The technique of making the computer carry out a particular task is known as programming ,which involves first breaking the calculation down into a sequence of arithmetic operations and then preparing a series of instructions which cause the discreet computers to carry out the required operations on the stored information in the current order. Operation on+对象/with+手段 多重复合句: This instrument works on the principle that each individual substance emits a characteristic spectrum of light when its molecules are caused to vibrate b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eat ,electricity ,etc. and after studying the spectrum he had obtained on this occasion,Hilebrendreported the gas to be nitrogen. When we look into the matter carefully,we will find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presents an endless variety of fascinating problems which excite our wonder and curiosity. 语法分析:找谓语-后找主语;找连接词。 The point I am anxious to make is that the research for models of this kind,the study of their behavior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is behavior with the real situations which they seek to represent and the consequential modification of them so as to lead to reliable prediction and then to decision-making would not be possible if there were no assistance afforded to the investigator by the digital computer and by the work of the technologists who it(works) is founded into stable ,reliable and economical pieces of electrical equipment. 该句的主语就是:我很想说明的一点就是…… 部门:sector It also means that governments are increasing compelled to interfere in these sections in order to set up production and ensure that it utilized to the best advantage:for example,They may alter the structure of education ,or interfac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nsump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or tap resources hither to unexploited;or they may cooperate directly in the growing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th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the European Including…后不加and so on Such as 后加and so on Industry产业,狭义:工业 Interactive交互式(上课) 四、关于科技论文摘要的语言特点 以下几种行文格式可参考: (1)The author(or writer)of this article(paper、dissertation、thesis)reviews(discusses、tries to describe、explores、deal with、summarizes、gives an account of、etc.)something… (2)The aim(purpose、objective)of this article is to determine(explore、review)sth… (3)… problem of…is discussed(researched、investigated、analyzed、evaluated、assessed、reported) (4)The method(theoretical foundation、experimental scheme、modification to、algorithm…)is discussed (suggested、proposed、presented、developed…) 例1:The author presents some new observations both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concerning the effect of the mutualinteraction between micro-sized particles in a standing waves. 例2:The author describes a configuration 固定搭配: 1.与system连用的词组 build up、develop、improve、set up、work out(通过努力达到、制定出、设计、研究、估计出)、establish、devise、examine、found、formulate(系统阐述、说明、表达)、check 2.与influence have(has、exert、produce、impose、bring about)a great(favorable、beneficial、deep、predominant、considerable、lasting、wide-spread、decisive、permanent、harmful、destructive…)influence 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另外说明:effect一般指直接的影响(科学研究、实践中),influence指深远重大影响,impact指重大的冲击般的影响。 3.与develop achieve(affect、attain、hinder、reach、prevent)a(the)great(remarkable、rapid、comprehensive)development of… 关于结论的建议有如下格式: 1. The author suggests(recommends、concludes)that 2.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3. The author’s suggestion(conclusion)is that 4. The author finds(considers、seems)if necessary to 例1:The author proposes an approach to the creation of a synthetic(integrated、comprehensive)method of investigating and designing objects. 结论结果比较: 1. These results are(quite) consistent with the original hypothesis. 2. These results provide substantial evidence for 3. These experimental results support the original hypothesis that… 4. Our research results are in substantial agreement with… 5.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values agree quite well. 6. These experimental values(data) are higher(lower)than those with traditional(common) methods, 7. The result observed in our study are better than those reported by howell(1996)。
748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为什么读博士以及有什么意义
jiandanjinxin 2011-9-22 14:10
这是每一个面临读博的学生甚至开始读博的学生的困惑。 1. 基本概念 博士:在美国叫A Doctor of Philosophy degree, 简称Ph.D.,是最高学位。 读一个博士需要做两件事:一是完全掌握一个科研领域,二是在这个领域开创新理论。 掌握一个科研领域 要通读所有这个领域的文献。一般开始时是看书,然后要找学术期刊杂志,会议论文和研究报告。 一般在读博之前,学校会有一些方法来考核你对某一个领域地掌握情况。比如要有相关专业本科或者硕士学位。然后,为了证明对本专业的了解,你需要修研究生专业课程,通过考试并确获得较高的平均分。最后还要通过一个评委会的考核(博士中期考核),评委都是博士。 开创新理论 博士和其它学位的本质区别就是一个字:科研(Research)。要开创一个理论,学生必须探索,调查,思考,总结。学术界用"科研"来表示这种行为。 "科研"经常暗示着要"实验"。但是科研绝不仅仅实验,还要解释和深层理解。 以计算机科学专业为例,科研意味着要探索并发现数字计算和通信领域的新法则。必须要发现帮助建立和使用计算机制的新技术。要寻找新抽象、新算法、新规则、新机制。 要获得博士学位,必须要写博士论文,并且通过博士论文口头答辩。 成果的关系 科研的成果可能可以开发新产品或者改善现有的。但是,博士论文的价值不是用商业效益来评价的。必须要引导将来的研究和知识体系。博士成果的效益常常不会在短期创造,而是在长期才慢慢体现。 2. 问自己几个问题 决定是否要读博士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想做科研工作吗? 你要考虑你的长期目标。因为PhD是训练你的科研能力。如果将来不做科研,博士不适合你。 你想进高校工作吗? 博士是进入高校任教的必要条件。( 在中国应该是在不久的将来博士是进入高校任教的必要条件!) 你有足够的能力吗? 评价一下自己是否有下述能力。 智力:显然 时间:往往比你想想的要长,你能承受吗? 创造力:读博需要你用新的思路看待问题。问问自己喜欢"脑筋急转弯"吗?你学高数时感到有意思吗? 好奇心:你是不是强烈的想知道周围事物背后的规律? 适应能力:读博常会出乎意料的困难。你可能会到一个没有人知道答案的领域。你能忍受郁闷吗?能忍受住找没人知道的答案时的枯燥吗? 自我驱动:教授不会告诉你怎么做。你能自己给自己长期科研的动力吗? 竞争能力:你将与最聪明的人共事,别人会将你与这些人比较。你扛得住吗? 成熟:读博时间大部分由你自己支配。你要自己安排自己的日程。 3. 警告(博士不是。。) 让自己有声望:你毕业后,你周围每个同事都是博士。 保障自己观点正确:博士只在一个领域有权威。这并不代表所有领域的权威。 自己的目标:如果你只想要各文凭,很多方法都比这容易。 工作的保障:很多公司不要博士。即使要了,当公司不景气时先把科研部门砍掉。 让自己和家人更有面子:你妈可以很骄傲的说自己孩子是个博士。但这不是你读博的理由 证明自己的聪明:你要长期从事枯燥的工作,多次面对失败,折磨你的意志。 将来就研究一个领域:一辈子只吃一碗饭?你将来要不停地科研,学习新方法、新理论 找工作更容易:搞笑! 比其它选择好:每个人都要决定自己究竟要什么,什么最能激励自己。 赚钱更多:至少5年之内你的收入是负的。除非你爱科研,否则这不是最好的赚钱方法。 4. 还有几个好消息 如果你有能力和兴趣,搞科研将获得与所有其它工作不同的奖励。你能遇到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人,甚至与他共事。你将不停的超越自己。你将解决以前从没有人解决的问题。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以下是博友的补充(括号内标注是博友的超链接)。在此表示感谢! PS::博士学位可以让您在最困苦的时候保持一点起码的自尊!( 隔壁家的二傻子 ) 要学会理解博士,在自然科学领域,博士其实什么都不是,就像一个人有驾驶执照而已,有了它,你可以获得别人许可从事这个行业,并不能说明你就是高手;没有它,不见得你就不会。本人就为了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搞了一个博士,花了4年时间;但是,并没有因为有了这个博士,能力或者思路有什么提高。都说做科研需要努力和用功,是的,没有错,那是基本条件,但缺少那1%的天才的人,即便有了博士学位也是白搭,想干好科研,没有一点天赋是绝对不行的。到头来,就是一个看着别人眼色生活的高级白领而已。( cwufp ) 至少应该是一种兴趣导致的持续。( suprachem ) 读博之前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并设定一个奋斗目标,有了目标并为之奋进,这样读博就显得有的放矢了! ( zhaopei1023 )
1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集约化城市发展与石油的物种敏感度
yufree 2011-9-21 11:46
什么样的科研成果是有意义的呢?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标准:是否被专业领域内的经典教科书收录。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读教科书,所以另一个标准是是否产生公众影响力。scinece、nature及专业内顶级期刊一般是要兼顾这两条标准,而中档期刊内容多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架构的完善也就是证实原理或应用来审稿,至于最广大的一般期刊往往是两条都想沾边但都沾不上边,文章中看不到作者任何自己的想法而仅仅是别人想法的堆砌与演绎,置于公众影响力可能从未考虑过。如果用图来演示大致如下图,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关注顶级期刊的人相对较多但另一些对学科很重要的研究却因为过于专业或影响力不大而被忽视,而文章数量的话却是一个倒金字塔————多数文章既没专业影响力也没实际意义。其实,科研人员往往会从属于某个研究领域且对该领域内知识有较好的把握,那么为什么不把这部分知识共享出来呢?面对问题整体协作要强于单兵作战而闭门造车却往往跟伪科学脱不了干系,那种害怕自己想法被剽窃的行为是很幼稚且自卑的。图中标出的区域正是我想尽力弥补的,如上篇文章一样,这篇文章也是来介绍一些发表在EST上我感觉有意思的研究工作。 DOI: 10.1021/es203138c China’s Cities Need to Grow in a More Compact Way 这是作为一个观点被提出来的,作者是城环所的赵景柱研究员,在这项工作中他认为中国的城市发展模式应该是集约型的,这个观点很有现实意义。在北京,过大的城市规模事实上造成了内部资源流动的成本过高而降低了整体的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而较小却建制齐全的集约式城市更有利于人们生活。泛泛而言也许感觉不出来,但由于城市规模的无限制外扩,空心村,旧城改造,耕地过度征用等问题都会涌现出来,对个人言,每天的堵车则是大城市的通病。其实这种资源上的配置与能源配置很相似,我们过度看重了新能源与新矿藏的勘探而恰恰忽略了利用率的提高,长此以往,所谓的大城市也很容易被新旧开发的城区分割为城中城,资源配置的倾向性会增强,容易造成矛盾激增。当然上面的吐槽可能依据不足,但文中时用的的表示城市密集度的NCI作为一种评价城市的指标也很有现实意义,以下为文中给出的2000与2007年国内35个城市的NCI分布。 DOI: 10.1021/es202296a Sensitivity of Polar and Temperate Marine Organisms to Oil Components 这篇文章属于数据挖掘类,通篇并没有实际去做实验而仅仅是汇总演绎了文献与数据库中数据,最终得到了石油污染对于极地生物与温带生物的敏感性差异不大,其多数急性毒性数据可以通用的结论。这篇文章亮点在于他没有实际去做实验,这让我们这些实验党各种羡慕嫉妒恨,但另一方面从数据中提取信息也确实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此外,物种敏感度这个概念也是值得重视的,因为不同的物种敏感度会给污染物的评价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方面数据规律的把握对于环境影响评价至关重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之路系列四: 关于科研选题问题
热度 1 swuncyh 2011-9-16 10:52
对于刚开始做科研,选题是第一步,我们往往希望做点人家没有做过的或做的成果少的方向来研究,因为好发成果和发文章,快点毕业,但在国内,这点实际比较难于做到;很多方面在国外做了好几年,国内才热起来;其实做一些已有比较多的论文领域,也能出一些成果,关键是思维,做科研特别是工程科学研究,做科研往往是做优化,一般来说,只能做得更优,无法做到最优,所以始终均有事情做,有的人说这个方向做得有点烂了,不好做,其实可能只说到一个方面,现有发表的成果,大多是在一定条件下,性能比较好,但换过条件和环境,就不一定了,所以可以研究不同条件下的问题,在我这个方向也可以说做得有点“烂”,但我从博一进去后,就没有改变过方向,先是做好基础,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发现现有的算法只关注一个方面,对于其它实用条件考虑得很少,从这个角度我切入开始研究,相信能够做出点成绩。
个人分类: 博士之路|333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SCI论文途径:SOFTWARE学习的
geneculture 2011-9-15 18:15
SCI论文途径:SOFTWARE学习的 发件人:国家级期刊《软件》 收件人:xiaohui zou 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下午 2:12 邮件内文 认识SCI论文 罗伯特戴在其 名著《如何撰写和发表科学论文》的序言 中指出 ,“对一个科学家的评价, 从研究生开始,就主要 不是看他在实验室操作的机敏,不是看他对或宽或窄的研究领域固有的知识,更不是看他的智能和魅力,而是 看他的著述 。他们因此而出名,或依然默默无闻”。 A. 原创性和显著性是论文的生命: 在《再论科学道德问题》中指出, 国际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原则上都应当是“在国际上首次”描述的新的观测和实验事实,首次提出的概念和模型,首次建立的方程,也包括对已有的重大观测(实验)事实的新的概括和新的规律的提炼。 与原创性相联系,任何期刊都不希望发表已见于其它杂志,或由其它语言发表、或以稍有不同的形式发表的论文。太阳物理学权威刊物《太空物理学》(Solar,physics)主编Harvey专门谈到,少数作者主要结果用中文发表后又寄给《太空物理学》,这在过去是可以容忍的,但现在不允许。 公认的原则是:作者不能把已在经过审稿的杂志发表的主要结果以不同形式投寄给其它杂志再发表。国际核心刊物的论文,不仅应该是原创的,其结果还必须是显著的,并对学科发展有所推动。 用Harvey的话来说,“至少有一两个其他研究者会读这篇文章,并利用这些结果发表他们自己的工作。”对成果显著性的检验是论文被引用的多寡。作者应当关心自己论文被引用的情况,注意国际学术界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包括肯定和批评的方面, 特别是注意同行们对自己发表结果的不同的理解;这是提高自己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 。 B. 充分评价已有工作,体现作者学术水平: 是否客观而充分地评价了以往的工作,常常是审稿人和读者衡量作者学术水准和学术风范的重要方面。 部分作者引述国外知名学者的工作,往往有点“言必称希腊”的味道,而对国内同行发表的工作重视不够。有时明明是中国学者首先做的工作,却没有得到自己国内同行的充分评价。应当提倡较多并适当地援引国内同行工作。但也不要学习少数日本作者,他们绝少引用日本学者之外的文章。部分同行在论文中引述相当数量公式,但却不列出公式的出处,让读者分不清是作者发展的,还是引自他人以往的工作。原则上:除了教科书上公认的方程和表达式外,对用于特定目的、特定条件和问题的推演,只要不是自己的工作,都要列出出处和适用条件;即便是作者以往的工作,也要列出相应文献,让读者在充分评价作者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作必要参考,并清晰指出自己当前工作中独创性的贡献。这是作者对科学负责的表现,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开宗明义必须写清楚的内容。 C. 特别重视论文题目、摘要、图表和结论: 每位作者都有阅读大量论文的经验。读者阅读论文的习惯一般是先浏览目录,对题目有兴趣才愿翻到有关论文;题目有兴趣的论文,读者又先读论文摘要;如果对摘要还有兴趣,接着会去看论文图表,因为图表往往最清楚地反映了论文结果。看过图表之后,如还有兴趣,会读论文的结论。通常只有少数读者会读论文的全文。作者应当清晰地知道,论文的题目将被数以千计的读者读到。对题目的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用最少的词语最确切反映论文的内容。 D. 花大力气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我国SCI论文和引述偏少,除了基础研究水平的限制,语言的障碍不容忽视。每一位基础研究工作者必须把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作为一个艰巨的任务。中国科技大学胡友秋教授总是把审稿人的英文修改和自己的原稿中被修改的部分单独抄在本子上一一对照,细心琢磨并背下来,一点一滴地提高英语写作水平;他寄往国际核心刊物的论文常被审稿人称为well-written。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有一个内部审稿制度,目的是保证论文的正确性,对研究也有相互影响和砥砺的好处;未经内部审稿的论文不能寄给杂志。资深太阳物理学家Sara,Martin建议找一些可作为范例的论文精读,学习怎样组织和写出好英语;她特别提到已故著名天体物理学家Zwaan的论文可作范文。论文初稿完后定要检查拼写,避免简单的拼写错误;对英文写作无把握者,请英文好的同事或国外同行把把英文关是必要的。为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水平,建议对研究生开设英语写作课程。 二、论文进入SCI的影响因素 (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技信息研究(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编辑出版,用来查询科技文献及其引用情况的检索工具,内容涉及科技领域150多个学科,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农业、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临床医学、神经学、药学、计算机科学、生态与环境等,以基础科学研究为主。 SCI对其收录期刊采用了多种严格而科学的定量和定性筛选,所收载的均是集中了各学科高质量优秀论文精萃的期刊,全面覆盖了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SCI的研究成果代表着世界 基础学科研究的最高水准 ,科技论文被SCI收录和引用是评价其国际学术地位、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创新实力和科技论文质量的国际通用依据。 A. 原创性和影响力:    原创性也就是原始性和创造性 。原创性不等同于新颖性,新颖性可以是别人研究的延续,而原创性意味着一个新事物、新领域、新问题的开创。原创性研究通常是指对新的观测和实验事实的描述,首次提出的概念和模型,首次建立的方程,以及对已有的重大观测 (实验)事实的新的概括和新的规律的提炼等。任何期刊都不希望发表已经见于其它杂志,或由其它语言发表、或以稍有不同的形式发表的论文,国际核心期刊更是如此。要想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原创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原创性课题通常来源于实践或对各种有关信息的研究,而不是来源于现成文献。 影响力以论文被引频率来衡量。引用频率已被科学界公认是衡量特定研究价值的最为客观公正的方法。在 1961-1971年间,SCI一般作者平均引用频率约 50次,而同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平均引用率为222次,并且SCI中某学科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作者获该学科诺贝尔奖的情形也多次发生。高水平的论文不仅具有原创性,还具有影响力,必须对他人的研究有所帮助,并由此推动科学发展。 B. 论文撰写:   (1)撰写英文论文。被SCI收录的我国期基本上为英文,英文文种优势是论文进入SCI期刊的重要因素。1997年SCI收录我国论文10033篇,其中 83%发表在国外刊物,国内发表17%。从语种上看,英语论文占总论文数99.78%,中文论文占 0.09%;法、德、俄、日文论文占 0.12%。东西方语言差异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学术成果走向世界的一个很大障碍。   (2)英文摘要全面深入,反映研究要点,强调自己的独创。 论文要进入SCI,除投SCI来源期刊处, 另一途径是为国外读者引用 。 因此, 英文摘要的撰写 显得非常重要。许多作者的英文摘要较简略,没有注意将文章主要内容体现在文摘内,从而影响论文交流。例如“综合多种检索技术优势的数据库检索功能设计”的论文摘要,不仅说明采用了什么技术得出了设计方案?还应说明这些技术通过怎样的利用?达到了什么效果?体现实现最终目标的主要过程,这样可增加论文被引用机会。   (3)参考文献应用。论文应清楚地标注引用,完整给出参考文献。原则上,除了教科书上公认的方程和表达式外,特定的目的、特定条件和问题的推演,只要不是自己的工作,都要列出处,并完整给出相应文献。即使是作者自己以往的工作,也要列出相应文献。这样做既对他人研究有充分肯定、免去剽窃之嫌,又能说明自己的论述依据充分,也突出了自己在该研究中的独创内容。 三、如何投稿SCI杂志论文 为什么要鼓励向国外投稿?国内核心刊物版面有限,投稿人多,国内刊物SCI收录杂志发表更难;国内刊物影响因子都较低;大多数国际刊物不收版面费;国际刊物发表周期短。 如何准备稿件?选题新颖、idea好,讲究科学。Title page;Abstract;Text (Introduction; Methods; Results; Discussion); References;Acknowledgements;Figure legends;Tables and Figures。使用清晰合理的语言,避免修饰词(如最好、第一)和社论性语言(如令人惊异地、令人感兴趣地等)。题目醒目,表达清楚而不含糊。介绍研究背景十分重要,说明为什么要进行研究,长度在1页内,引用文献15条内。方法学一定要做到:临床研究有病人知情同意,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动物实验符合本大学的动物管理与动物实验的章程等。特别注意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目前国际上通用。结果要清晰图、表格,合理的结果解释等;特别注意方法学和结果中可能的小的漏洞,最好请多位同行专家审阅。Discussion部分只对本文结果进行讨论,与同类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对结果涉及的可能机制不要展开太多,不要进行推理讨论;结论应客观,不要夸大。参考文献尽量最新;注意格式;如有可能,尽可能引用拟投刊物近2年的文章。成稿后请同行专家反复修改;可请语言专家纠正语法错误。 四、撰写SCI文章的经验 1.首先是大量阅读文献,如果要撰写高水平论文,基础是读很多高水平文献。建议多看影响因子高的国外文献,最好IF3以上。国内综述性杂志还是可以看,特别是刚刚接触陌生的研究领域时。 2.看文献的同时注意随时摘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英语论文的写作实际上有很多现成固定的模式和表达方法,将这些固定用法随时做笔记,并随时复习,加上不断阅读新文献,自己动手写时也就不会举步维艰。 3.课题设计的IDEA十分重要,观点的创新性决定了文章能否受editor和reviewer青睐。 4.实验完成开写文章,或者自己写,实在不行,就找几篇与你的课题十分相近的文章阅读,有些表述方法可以直接借鉴,当然不可以直接照搬,必须进行适当的修改,如语序,近义词替换等等。最后进行通篇连贯的阅读,总体使其变得通顺。投稿前必须仔细修改,不可仓促投稿,可以先放几天,在回头来看,这样反复多次。最好的话是请英语高手帮你修一修。或者也可以请一般同学看看,从别人的角度来取长补短。 5.投递建议多投网上可以submission的杂志,快又省钱,投之前好好看看guideline for authors。严格按照上面的条例修改,象图片的分辨率等等细节都要十分注意。 6.修回的稿件一般是要求point to point的回复,必须一一进行回答,个人建议是所有问题最好都按要求去做,这样的accept可能性很高,当然审稿人的水平也有不同,有些明显错误的观点应当用详细的理由加以回复,有可能的话附上参考文献增加可信度。 7.文章基本上accept了,有时审稿人会要求你把文章给专业领域离地英语专家修改,有些人可能未必找的到,那怎么办,呵呵,那就自己来,反复阅读,尽量减少一些低级错误比如拼写和语法,还有就是表述以简洁至上,simple is the best。再就是尽量多改一些地方(这是一滥招,高手就免了),就算没什么错误的地方可改用别的表达方法,表面上看来编辑部会觉得你很严谨仔细,呵呵,反复多看看,多修,就能成功,我就是这么做的,你也可以。 五、SCI论文写作经验 要写好文章,思路创新性和数据可靠性是两个基本条件。 思路创新有两种方法 : (1) 如果你个人在某领域进行了多年研究,你觉得某些问题解决的关键应该在于某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如果很少有人注意此方面研究而你首先开始,那你的文章就创新。 这种方法创新的前提是,你在该领域有多年研究;否则很有可能失败。因为你认为创新的东西可能是人家已经做过的(只是研究失败,所以没有报道),或者你的思路本身就是错误的。 (2) 二次创新。例如最近三年有不同作者发了两篇文章,一篇报道因素A对提高玉米抗逆性有很大影响,第二篇报道因素B对小麦抗逆性有很大影响。那么你就可以参考以上两法,研究因素A和因素B对水稻抗逆性的影响。 这样做出来的文章一般也能发在和以上两篇文章档次差不多的杂志。要保证数据的可靠,首先你要选用你的领域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可以找几篇和你的研究类似的SCI文章,参考他们的研究方法。 试验结束后,立即进行总结数据,写文章,主要步骤可参考 : A. Result部分。将所有的试验结果整理成图和表,尽力挖掘图和表中的信息,越多越好。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和不同的研究人员探讨你的试验结果,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张表和图有不同的看法。这样会给你写文章提供很好的思路。 B. 分析完图表后,寻找你这个试验结果的Key point,一定要保证这个Key point具有较大的新意,或者说一个到这个Key point 有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然后从所有图表中找出能够论证你这个Key point 的图和表。合理安排你的图和表,如果可能的话尽可能用图。 C. Result以后是Discussion(一篇文章的精华),可以将discussion分为若干段落,可以是并列关系或者递进关系。但要保证每一段都有一个主题,即每一段讨论一个主要话题。而且每一段中要说明以下几点:(1)你的研究结果说明什么?有什么意义?(2)你的研究结果和别人的类似研究有什么异同?如果不同,可以讨论一些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3)如果你在研究结果中出现非常新的东西,用以前别人的理论很难解释,那么你可以提出你的假设理论来解释试验中非常新的东西,一定要做到能自圆其说。在Discussion的最后要总结一下,告诉别人你这个研究的几个主要结果。 D. Materials Methods:你在试验中得到的数据,都要写出相应方法。写试验方法要尽可能详细,保证别人看了Materials and Methods 后能够参考你的方法进行相关研究。看一下你可能要投的刊物中的Materials and Methods是怎么写的,你可以参考。 E. Introduction:简介你这个研究领域的意义;介绍该研究领域的一些人所做的工作,指出它们存在的问题;说明你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可在introduction 中提出你的hypothesis。 F. Reference:最好引用原始文献,不要二次引用;注意文献编排格式,与你要投的刊物要一致;不要漏和多参考文献。Acknowledge:帮助过你做试验,写文章的人;提供资金项目。Title要说明你的研究内容,要有一定吸引力;Abstract包括研究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得出什么重要的结论。 G. 写好以后,最好找个搞相关研究的美国或者英国的科学家看一下,改一下英文,就可投出了。 六、写论文的技巧 优秀论文的要素:1、正确选题;2、合适的切入点;3、简洁明了;4、说清自己的贡献; 5、可靠的/可重现的结果;6、可重复的过程;7、好的文章结构和逻辑流程; 8、精选的参考文献 优秀论文的误区:1、Idea越多越好;2、一味追求革命性的,突破性的成果; 3、数学、理论和公式越复杂越好——显示自己的聪明; 4、追求最好,史无前例;5、显示权威性,引文中大量引用自己的论文。 写文章的条件:1、与研究工作相关,确实有了好的想法,不是为了写而写; 2、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对学术界有贡献; 3、实验成熟,经得起检验; 4、已经需要记录下来和其他人分享 写论文的要点:1、写出3~4层的纲要反复修改多次。 2、从Introduction开写,回顾已有的工作。 3、要声明文章结构,不要直接进入细节。 4、声明工作的动机和基本原理,提出潜在的问题,自己进行回答。 5、讲明自己工作与前人的不同,说明自己的贡献及其实际应用前景。 6、最后写Summary和Abstract,反复斟酌后确定标题。 Reviewer Check List: 1、论文是否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或者给出了已有问题的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2、论文的主要结果是什么? 3、实验结果是否充分? 4、论文技术含量如何? 5、论文是否对所提出的技术/结果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评价? 6、论文写作是否清晰,从而令本行业内多数研究人员可读? 7、论文是否适当地引用和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 8、论文是否应该给予嘉奖? IEEE Transactions on CSVT Review form: 1、在多大的程度上满足本期刊读者的兴趣? 2、论文所使用的方法的评价? 3、结果是否具有新颖性? 4、主要结果是否正确? 5、论述是否清晰? 6、是否具有一致性(前/后,论述/结果)? 7、引文是否充足? 8、Reviewer的意见:(Accept / Accept after a minor revision / Reject / Reject but resubmit after a major revision / Submit to another journal)。 七、论文写作技巧 : 1、宣传自己——说明论文的重要性。 流程:a)问题X是重要的;b)前人的工作A、B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c)A、B有一些缺陷;d)我们提出了方法D;e)对D进行实验,和A、B进行比较;f)实验证明D比A、B优越;g)解释为什么D是更优的,而其他的思路(比如E)是不行的;h)阐述D的有效性和局限性;i)对D进一步发展的讨论。要点:j)简洁最重要;k)不犯粗心的错误,仔细验证结果和适当选择用词。 2、细心修改。 步骤:a)30%的时间细心思考,70%的时间认真写作初稿;b)把写好的论文放一段时间;c)逐字逐句地阅读论文;d)请其他人帮助阅读和修改;e)在修改的时候,从别人的角度来审视论文(Reviewer / boss / colleagues / proof-reader);f)仔细修改的次数 3;修改的总次数 5。要点:g)自己读自己的论文很乏味,并且不易找到错误;h)为了论文的小的层次提升,要付出大量劳动。 3、优化英语。 步骤:a)自顶向下地组织论文(大纲/逻辑/流程);b)用其他的优秀论文(尤其是同期刊/同系列的论文,优秀书籍)作为范例;c)请别人帮忙阅读和修改语法和用词;d)记录自己用词和语法的错误,进行积累。要点:e)用词和语法固然重要,但是结构和逻辑更加重要。 八、优秀论文结构范例 : 1、Abstract—— 对自己工作及其贡献的总结:a)阐述问题;b)说明自己的解决方案和结果。 2、Introduction——背景,以及文章的大纲:a)题X是重要的;b)前人的工作A、B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c)A、B有一些缺陷;d)我们提出了方法D;e)D的基本特征,和A、B进行比较;f)实验证明D比A、B优越;g)文章的基本结构,大纲。 3、Previous Work——说明自己与前人的不同:a)将历史上前人的工作分成类别;b)对每项重要的历史工作进行简短的回顾(一到几句),注意要回顾正确,抓住要点,避免歧义;c)和自己提出的工作进行比较;d)不要忽略前人的重要工作,要公正评价前人的工作,不要过于苛刻;e)强调自己的工作和前人工作的不同,最好举出各自适用例子。 4、Our Work——描述自己的工作,可分成多个部分:a)从读者角度阐明定义和表示法;b)提供算法的伪码,图解和相应解释;c)用设问的方式回答读者可能提出的潜在问题;d)复杂的冗长的证明和细节可以放在附录中,这里关键是把问题阐述清楚;e)特例和例外应该在脚注中给予说明。 5、Experiments——验证提出的方法和思路:a)合理地设计实验(简洁的实验和详尽的实验步骤);b)必要的比较,突出科学性;c)讨论,说明结果的意义;d)给出结论。 6、Conclusion——总结、前景及结文:a)快速简短的总结;b)未来工作的展望;c)结束全文。 7、References——对相关重要背景文献的全面引用:a)选择引文(众所周知的结论不必引用,其他人的工作要引用);b)与前文保持一致。 8、Others——致谢、附录、脚注。 处理被拒: 1、理解被国际权威期刊拒稿是一件正常的事情(70%以上被拒),保持良好心态。 2、感谢编辑和Reviewer的意见和工作。 3、询问副主编,自己可以怎样处理这篇论文最合适(重投/改投/撤回)。 4、继续新的研究或补充修改后改投其他杂志。 常见问题: 1、是否可以一稿多投?千万不要!但是一篇会议论文经过修改以后可以再投期刊。 2、是否可以建议副主编如何处理自己的论文呢?不行,但可建议他别让某人评阅。 3、如4个月都未收到副主编回复怎么办?写一封友好的询问信,别催得太紧,别找主编。 4、如和副主编意见严重不和怎么办?可以找主编,但是别经常这样做。 5、如果和主编的最终决定严重不和怎么办?没有办法了。
个人分类: 《软件》杂志|1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能镍碳超级电容器——是超级电容器行业(储能领域)的惊雷吗?
zqshichina 2011-9-14 05:34
自从9月2日,最先由网络媒体高度报道一种“高能镍碳超级电容器”之后,业内朋友纷纷打电话询问相关事宜。大家询问的问题集中在两点: (1)报道是否真实? (2) 新闻、政府、科研机构 今晚网-今晚报: http://news.jwb.com.cn/art/2011/9/2/art_93_282483.html 天津市科委网站:!--$ end-- http://www.tstc.gov.cn/zhengwugongkai/yw/201109/t20110902_29191.htm 科技部门户网站:天津开发出高能镍碳超级电容器产品 http://www.most.gov.cn/dfkj/tj/zxdt/201109/t20110909_89567.htm
个人分类: 科研记事|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盖茨基金会总金额达一亿美元的“探索大挑战”项目正在申请中
sfw111 2011-9-12 15:58
总金额达一亿美元的“ 探索大挑战 ”(Grand Challenges Explorations,简称“GCE”)是盖茨基金会全球健康领域的项目之一。它面向全球征集并资助大胆而非传统性的研究计划,旨在探索和发现突破性的创新方案,从而帮助应对那些给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最大伤害、却很少为人所关注的重大疾病和健康问题。该项目启动于2008年,为期五年,每年两轮。每轮都会针对若干全球健康领域的特定题目征集创新方案。方案一旦入选,即可获得盖茨基金会十万美元的资金支持。 “ 探索大挑战 ”鼓励来自全球各个地区、各个学科、不同年龄的个人或组织提交申请,同时也欢迎非健康领域的个人、团体或企业积极参与。同时,“探索大挑战”最大程度地简化申请流程——申请者只需登录 GCE官方网站 ,在线提交两页纸的英文申请,并不要求提供初步研究数据资料。即使在申请国际资助上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创新者,也可以方便地申请。 基金会方面将与一个独立评估小组共同负责挑选最具创新意义的申请书。对于那些目的仅在于进一步证实现有技术、或是进行传统研究的项目,均无法列入创新之列。评选结果会在申请截止日后约四个月后公布并发放资金。在获奖的创新方案中,有望取得进一步成功的项目还有机会获得一百万美元的追加研究资助。 目前,来自中国的获奖者不仅有研究院的学者和教授,也有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盖茨基金会期待更多来自中国的创新方案脱颖而出,并热切地希望创新可以为全球健康难题的解决带来曙光。 第八轮申请 现已启动 ,“探索大挑战”官方网站 ( www.grandchallenges.org/Explorations )开始接受对以下5个题目的在线申请。本轮申请的 截止时间为北京时间2011年11月18日凌晨3:30 (美国太平洋时间11月17日中午11:30)。 中国官方网: http://www.sciencenet.cn/gce2011/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53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科技 特派员 创业 行动
dongzg101 2011-9-11 13:22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连辑谈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 □本报记者 王静 12年前,为将科技成果尽快应用于农村生产领域,科技特派员制度应运而生;如今,经过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这项制度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的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就是生动一例。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在呼伦贝尔市召开全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推进会,为这项制度在新的时期开创新的局面厉兵秣马。 这已是自治区政府自2006年在鄂尔多斯市召开现场会后,专为这项制度召开的第二次全区性会议。作为多年来主抓此项工作的自治区政府分管负责人,在呼伦贝尔会议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连辑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专访。 市场化配置农牧业科技资源见成效 连辑将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公益性无偿服务阶段,主要靠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相对均等化,社会事业属性;二是市场化有偿服务阶段,结成利益共同体、创办科技型企业,企业属性;三是产业创新阶段,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属性。 他认为,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的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已步入市场化初期,呈现四个明显特征。 第一,资源配置市场化。在农牧业科技资源配置向生产实践一线倾斜方面,政府主导作用突出,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自办或参与办企业的模式大量出现,取得科技与市场结合的新突破、新发展。 第二,科技服务产权化。农牧业科技服务开始向创办科技型企业、提供综合服务演进,并与农牧民进行实质性产权合作。 第三,科技创新实体化。与“两手空空”地到基层开展例行科技服务不同,许多科技专家的现实感受是,只要亲力亲为创办科研实体,通过生产实践发现问题、掌握需求,就能在深入解决农牧业生产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第四,城市要素乡村化。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能将技术、资金、管理、劳动力等城市要素有效导入农村牧区,把分散的农牧民组织起来,把分散经营的农牧业推向集约化并不断延伸产业链,从而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新的载体。 “这里,我无意夸大科技特派员的作用,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确实功不可没。”他特别强调。 只有制度给力 工作才有动力 连辑说,自治区两次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之所以采取现场会的方式,主要是为了推广典型经验,力争更大的成绩。 比如,鄂尔多斯市创造性地提出了“产业行动”理念,用引导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企业的经典案例,雄辩地告诉科技工作者:只有投身生产实践第一线,智力才能变成财富,价值才能充分体现;通过创办、领办企业,不但自己发家致富,同时也带动农民致富,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示范价值。 而阿荣旗的典型呈现五个特点:一是管理体制健全、管理系统完善,对办公室、工作站、人员等都实现了科学化管理。二是政府主导作用明显,扶持政策措施具体有效。解决了在职在岗科技人员的身份桎梏,并提供经费支持,引入金融扶持机制等。三是探索领办园区、有偿服务、反租倒包等多种服务模式,由科技特派员租赁农民耕地组织种养,农民自愿参与,既当老板拿租金,又当员工拿薪酬;组建协会,强化公益性无偿服务。四是人才“本土化”。148个行政村,村村都有特派员,其中还有80多名当地农民成为自然人科技特派员,确保了科技力量的总体稳定。五是法人科技特派员和经营大户、公司结合起来,通过创办实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服务模式,发挥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他说,只要政府制度松绑、给力,机制有活力,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就有动力,进而与农牧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就能够一荣俱荣、相得益彰、双赢互利。 五年目标:确保无偿科技服务全覆盖 据连辑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已经把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纳入“十二五”规划,提出5年内科技特派员队伍要发展到1万人,覆盖全区98%以上区域等。 但他也特别指出,在肯定已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内蒙古有60多个农牧业旗县,农牧民有上千万人,科技特派员只服务其中100多万人,还有大量空白区域。二是整体处在市场化初期。由于政策安排跟不上,项目经费严重不足,科技特派员队伍不稳定,工作流于应付和一般化。三是政策保障不到位。大多数地方没有打开思路,胆子不大、步伐不快,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创业条件不完备。 对此,连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是分解细化规划目标。按照创业行动总体要求,提出全区农牧业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3~5年规划,把科技工作重心转到创业行动上来。把目标任务进一步量化、细化到盟市、旗县、直至乡村,在下一步工作中部署好、落实好,集小胜为大胜。 二是强化公益服务保障。从实际出发,保持一定规模的公益性无偿科技服务,逐步完善农村牧区科技服务体系。政府要拿出工作方案,首先启动空白区域,规定时限解决从无到有问题;调配好科技服务资源,逐步实现公益性科技服务全覆盖。 三是改革完善政策体系,创优体制政策环境。要健全市场机制,让科技特派员携城市市场要素进入农村牧区,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将产业型科技服务全部推向市场,同时由政府购买公益性科技服务,确保面向“三农”提供全覆盖的无偿科技服务;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扶持科技特派员当老板、做法人,让科技特派员放心创业、安心创业、动力创业。 四是创新创业行动模式,由政府主导,或采取“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或采取“协会+企业+基地”或“协会+企业”社会化管理模式,发挥协会在社会管理领域的组织功能。 连辑最后说,现在的关键是狠抓落实,主要是实现“五个有”:一是有组织领导。从“十二五”开始,一个五年、一个五年地坚持做下去,不断提升工作档次和水平。二是有产业目录。将事业型、产业型科技目录分开,做到有支持、有限制,有协作、有独创。三是有评价体系。要以区域为单位、以行业为条理、以典型为依据,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综合评价体系。四是有信息支撑。以互联网为载体,建设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完整的数据库,进行整体调度、评价、预测,做到见事早、料事准、成事快。五是有创业平台。要通过政策引导,为大学生到农村牧区创业搭建平台,让大学生们变成科技创业者,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科学时报》 (2011-09-09 A1 要闻)
1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论"和院士如何竞赛?"
热度 2 bioysy 2011-8-31 23:07
秦四清 老师有文“和院士如何竞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481105 ."其实,比较好的办法还是有的,可以让大家把本学科领域公认的、未解决的世界级科学或技术难题列出来,谁解决了自动成为院士,院士评选只需要依靠一个秘书处证实其成果的真实性就ok了"。他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院士评选标准,我非常赞赏和钦佩,而且这个导向应该可以扩展到整个科研活动。不过按他这个标准,估计凭出来的不仅仅是院士,而是超高水平的院士,有的可以直取诺贝尔了。直接做到这一步可能比较难。所以我突然想到另一个概念“院士级难题”。所谓院士级难题是指“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及学术角度出发,经过学术同行评议的公认的难题。该难题一但解决或获得突破性进展,领导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能直接获得院士称号”。能有效解决院士级难题的时刻就是当选院士的时刻。这个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提供了直取院士的另外一条通道。原来的院士获得途径在一定时期也可以保留。 呵呵,当然这还是一个比较粗糙的设想,我感觉还有点意思。有“院士级难题”,当然还有其它层级的难题。可以进行类似的操作。核心思想是:促进科学研究以问题的解决和未知的发现为根本导向,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个人分类: 科研杂谈|4691 次阅读|3 个评论
过去十年VC投资生物科技业绩盖过IT领域
热度 1 jinwsapa 2011-8-29 22:07
生物科技素来被认为是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门槛很高,失败和倒闭是家常便饭. 所以在2000年网络泡沫时,不少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减少对生物科技的投资,有的甚至干脆关闭或撤销生命科技投资部门, 专注于投资网络公司,因为那时融资容易,上市快,上市估值高得离谱, 赚些快钱,日子过得很爽. 但风水轮流转, 九十年代的IT和网络的黄金投资年代,到2000年以后十年似乎并没有得以重现前十年辉煌. 根据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数据显示,2000-2010年间, 风险投资收益最高的是在生命科技领域,IRR达到15%, 远高于IT,媒体,软件和其他技术领域的投资. 这一调研结果让风险投资界的GP,LP和企业家们感到十分惊讶. 因为一直以来,要在生物科技领域投资赚钱,十分困难,80%的生物科技企业不赚钱,所以投资这一领域的风险投资者怎么赚钱? 但事实胜于雄辩,过去十年,的确生物科技的风险投资业绩超过IT和技术类投资收益2-3倍. 这究竟是可持续的投资奇迹,还是因为IT在过去十年失败率过高?不过这一数据对长期投资生物科技和健康产业的专业投资者,应该是很好的刺激和鼓舞.生物科技日新月异,永远属于朝阳产业, 投资健康产业,既积德,又救人,还赚钱,何乐而不为? 过去十年VC投资生物科技业绩盖过IT领域. 信不信由您.
5807 次阅读|1 个评论
祝贺校友曹谊林教授的人耳鼠是真的
热度 3 xupeiyang 2011-8-27 15:40
祝贺我的校友曹谊林教授的人耳鼠是真的,当院士别着急,下回再申报。  病理鉴定为软骨组织    8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组织了全国相关领域4名院士和8名专家组成的学术鉴定委员会对曹谊林教授领衔的国家组织工程学术研究成果予以事实鉴定。   会上专家组听取了曹谊林教授的相关汇报,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学术评议。现场展示了活体“人耳鼠”,并当场取材验证,再生组织经现场冰冻切片, 病理鉴定确认为人软骨组织, 并同时移送第三方机构作组织病理学鉴定,8月16日病理报告进一步证实为软骨组织。   鉴定会结果显示:与会全体成员一致认为“人耳鼠”的技术是真实和成熟的,在国家对该项科研的投入下,曹谊林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组织工程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别是组织工程化组织构建和缺损修复的大动物模型研究,体外组织工程化组织构建技术等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特点,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10年中发表SCI论文85篇,总影响因子300分,他引2000次。该团队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组织工程的发展及提升我国组织工程的国际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 上海交大:“人耳鼠”技术真实成熟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1563.shtm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568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计算机和控制领域SCI收录期刊及其09年影响因子,11年应该较高
zhaozengshun 2011-8-26 07:36
032 Computer Sci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anking Journal Title Impact Factor #1 Neural Computation 1.921 #2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683 #3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1.668 #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1.646 #5 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1.597 #6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1.576 #7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 1.426 #8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395 #9 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 1.348 #10 Machine Learning 1.210 #11 Network-Computation In Neural Systems 1.187 #12 Ai Magazine 1.044 #13 Neural Networks 1.019 #14 Ieee Expert-Intelligent Systems Their Applications 0.805 #15 Pattern Recognition 0.781 #16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0.616 #17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Cybernetics 0.506 #18 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0.465 #19 Mechatronics 0.304 #20 Applied Intelligence 0.268 #21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heoretical Physics 0.244 #22 Knowledge-Based Systems 0.187     033 Computer Science, Cybernetics Ranking Journal Title Impact Factor 1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1.345 2 Biological Cybernetics 1.125 3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Cybernetics 0.506 4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A-Systems And Humans 0.224 5 Mode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0.161 6 Cybernetics And Systems Analysis 0.005     034 Computer Science, Hardware Architecture Ranking Journal Title Impact Factor #1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395 #2 Journal Of The Acm 1.355 #3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293 #4 Ieee Network 1.288 #5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238 #6 Ieee Micro 0.992 #7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0.736 #8 Computer 0.608 #9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System Sciences 0.602 #10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Signal Processing 0.522 #11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Aided Design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System 0.490 #12 Networks 0.271 #13 Journal Of Supercomputing 0.171     035 Computer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s Ranking Journal Title Impact Factor #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2.164 #2 Journal Of Chemical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s 2.073 #3 Journal Of The Acm 1.355 #4 Ieee Network 1.288 #5 Information Systems 1.258 #6 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0.781 #7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0.636 #8 Ibm Systems Journal 0.480 #9 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0.465 #10 Acta Informatica 0.275 #11 Information Sciences 0.174 #1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 0.000     036 Computer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Ranking Journal Title Impact Factor #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2.164 #2 Journal Of Chemical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s 2.073 #3 Journal Of Molecular Graphics Modelling 2.012 #4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The Biosciences 1.982 #5 Computer Physics Communications 1.737 #6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1.151 #7 Computers Chemistry 1.064 #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 0.938 #9 Methods Of Information In Medicine 0.852 #10 Computers And Biomedical Research 0.742 #11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0.727 #12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Fluids 0.658 #13 Medical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omputing 0.653 #14 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0.630 #15 Computers Fluids 0.620 #16 Computers Chemical Engineering 0.542 #17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Aided Design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System 0.490 #18 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 0.458 #19 Speech Communication 0.417 #20 Queueing Systems 0.382 #21 Computers Structures 0.376 #22 Computer Music Journal 0.333 #23 Computers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 0.313 #24 Computers Geosciences 0.186     037 Computer Science, Software, Graphics, Programming Ranking Journal Title Impact Factor 1 Journal Of The Acm 1.355 #2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293 #3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1.077 #4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1.063 #5 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1.044 #6 Ieee Micro 0.992 7 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 0.857 #8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0.828 #9 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 0.708 10 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Design 0.650 11 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Design 0.650 #12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0.616 #13 Computer 0.608 #14 Acm Transactions On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Systems 0.594 #15 Graphical Models And Image Processing 0.584 #16 Acm Transactions On Mathematical Software 0.557 17 Algorithmica 0.487 #18 Ibm Systems Journal 0.480 19 Bit 0.474 20 Random Structures Algorithms 0.471 21 Journal Of Visual Languages And Computing 0.395   038 Computer Science, Theory Methods Ranking Journal Title Impact Factor #1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395 #2 Journal Of The Acm 1.355 #3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293 #4 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Systems 1.160 #5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1.063 #6 Journal Of Logic Programming 0.721 #7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0.661 #8 Siam Journal On Computing 0.655 #9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0.616 #10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System Sciences 0.602 #11 Computing 0.527 #12 Discrete Computational Geometry 0.513 #13 Ibm Systems Journal 0.480 #14 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 0.458 #15 Journal Of Algorithms 0.446 #16 Journal Of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0.444 #17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0.361 #18 Fuzzy Sets And Systems 0.346 #1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eral Systems 0.319 #20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A-Systems And Humans 0.224 #21 Acm Computing Surveys 0.218 #22 Journal Of Supercomputing 0.171 #23 Multidimension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0.121   160 Robotics Automatic Control Ranking Journal Title Impact Factor #1 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 1.348 #2 Siam Journal On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1.031 #3 Automatica 0.871 #4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0.819 #5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0.792 #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 0.636 #7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Cybernetics 0.506 #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0.459 #9 Iee Proceedings-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0.404 #10 Journal Of Robotic Systems 0.320 #11 Mechatronics 0.304 #12 Journal Of Dynamic System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0.210 #13 Mode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0.161 #14 Automation And Remote Control 0.134 #15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Engineering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0.026
4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与迷信
lnwangjunli 2011-8-25 19:06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提及什么是科学的,什么是迷信的。那么,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对此略微提上几句,以明确其内含。 “科学”一词起源于中国古汉语“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英文Science的译文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科学”一词,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 “迷信”是盲目的相信,人类对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着“迷信”的观念,即使是在科学领域,同样存在着“科学迷信”。但科学与迷信、信仰或宗教有着重要区别,科学在本质上要求怀疑,并在实践中公开倡导怀疑主义。怀疑主义要求分析型思维以及批评型思维,要求怀疑一切,即不相信任何未经证实的事物,对已经证实的事物,也要怀疑其时空的局限性及观察的准确性。 想要用科学来解释身边所发生的一切现象,这种出发点本身就是错的。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科学是通过观察、研究、试验得出的知识。科学研究的对象要具有可测性、重复性、被动性,科学对于主动的或独立性的事物则无法做出研究。因此,科学研究的范围是有限的,有其局限性。我们对于曾经只发生过一次的事是无法进行研究的,所以科学尚不能证明的事物并不表示它不存在,不符合科学规律的事物事件也不一定是不存在或错误的。如果我们盲目的偏执于某种科学知识,也很容易成为一个迷信者。 作为我们人类的三维生物由于受到认知极限的限制,对一些发生在我们周围和看不见的世界里的事件永远不可能作出任何科学解释。 有时候我们用科学来科学也是失败的,例如用科学来解释人的行为,无论你再怎么尝试也避免不了陷入逻辑二律背反泥潭的厄运。我想这也正是科学解释局限的实证吧!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水产养殖领域质量安全认证
xushui 2011-8-20 09:2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渔业和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水产养殖领域的质量认证在近几年逐步兴起,并且迅速发展。文章介绍了我国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现状,阐述了中国水产养殖产品认证的特点,最后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水产养殖;质量安全认证;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渔业和渔业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态,并在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中显现出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国渔业实现从“以捕为主”向“以养为主”的重大转变,目前供国内外消费的水产品越来越多的依靠水产养殖业提供。因此,水产养殖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水产养殖领域的质量认证在近几年逐步兴起,并且迅速发展。   一、我国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现状   水产养殖认证是农产品认证的一部分,因此同农产品认证一样在运作形式上主要分为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两种形式。目前应用于中国水产养殖领域的质量安全认证主要有8个品种,其中产品认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ChinaGAP和ACC等5个认证品种;体系认证主要有ISO9000、ISO14000和HACCP认证3个品种。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是中国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创立的认证品种;其他6种认证品种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引进的认证品种。   1.“三品”认证成效显著   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部开始了绿色食品认证工作。随着“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又开始了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目前,在包括水产养殖产品认证的农产品认证领域,已经形成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简称“三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三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并已成为出口农产品的主体。   全国统一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推行的是“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制度,采取的是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动。截止到2006年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数已达23636个,其中渔业产品4年累计认证了2039家企业的3156个产品、认证产品产量240.43万吨,约为全年养殖总产量(3393.3万吨,2005年)的7.09%。   绿色食品认证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及各省绿色食品办公室承担。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总数已达4615家,产品总数12868个,其中包括230家企业的797个水产品(含加工品)。   有机产品中占绝大多数的是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是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的环保型安全食品。目前,经批准从事有机产品认证的认证机构有29家,认证水产养殖产品61个。   2.与国际接轨的ChinaGAP认证和ACC认证正在逐渐兴起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ChinaGAP)系列国家标准是以EurepGAP(欧盟良好农业操作规范)为基本参照,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种植和养殖标准。在某种意义上讲,ChinaGAP认证的市场需求潜力非常大。中国良好水产养殖规范是ChinaGAP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产ChinaGAP系列标准的制定工作现已基本完成,标准将于近期发布,有关的认证工作也将跟进开展。   ACC是水产养殖认证委员会(AquacultureCertificationCouncil)的英文简称。ACC认证提倡从苗种到终产品的全程控制,认证要求和认证程序相当严格,认证收费也比较高,但其认证结果得到了象沃尔玛、达登等国际大采购商的认可。ACC认证始于2002年,目前只涉及对虾一个品种。在中国,ACC认证尚处于启动阶段,已有1家企业通过ACC认证,2家正在申报过程中。   3.ISO9000、ISO14000、HACCP体系认证   ISO9000认证和ISO14000认证都是国际通行的体系认证品种,适用于各类组织的管理体系及各类产品的认证。随着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及水产养殖生产企业自身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水产养殖企业自觉按照ISO9000及IS014000的相应要求,建立和实施内部管理体系,并且通过认证。据统计,在水产养殖领域,发放ISO9000和ISO14000的证书数分别为64张和66张。   HACCP是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的英文缩写。在水产养殖领域运用HACCP原理建立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在世界上仍处于应用研究阶段。我国也有很多科研机构和生产单位在这一领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一些水产养殖企业率先建立并实施了基于HACCP原理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并通过了认证。   二、中国水产养殖产品认证的特点   目前中国水产养殖领域的认证品种均是针对食用的产品,因此,质量和食用安全是它们关注的共同目标。   1.认证用产品标准以类为单元   受我国人民消费习惯的影响,我国水产养殖具有品种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特点,水产养殖品种有130多个,且新品种不断出现。因此,针对具体品种编制产品认证标准在我国不适用。因此,目前我国认证用产品标准主要以类为单元,以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为例,30多个产品类标准基本可以覆盖所有水产养殖品种。   2.对认证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进行标准化生产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农业部主推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要求与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农场)、建设科技示范场等项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对认证主体资质的要求,使各类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所占比例不断上升,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同时,要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制定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措施,提升了农业产业素质。   3.注重对整个生产过程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的控制   例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不仅要求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而且在认证制度设计时,将全程控制、过程追溯、关键点控制这三个科学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理论作为整个认证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核心。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苗种来源和放养,饲料、渔药及其他化学剂的采购、储存和使用、病害防治、生产过程记录等各关键环节的控制。   4.实施例行检查,强化证后监管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发展,要求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同步”的方针,突出抓好认定产地的投入品使用和获证产品的监督管理,对获证产品实施监督抽检。2007年,农业部组织对天津、山东、青岛、大连等省(市)110个无公害渔业获证产品进行抽检。同时,农业部要求各地要将无公害农产品的监督检查纳入本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计划,依法加大跟踪监督抽查力度。并针对获证单位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记录、证书标志使用等方面实施执法检查,及时纠正违规行为,并就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1.获证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但在水产养殖总产量中所占比例仍很有限,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水产品的消费需求  例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对进入市场销售的养殖产品的最低要求。随着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开展,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水产养殖生产企业已经达到了无公害生产的要求,并且有大部分生产基地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但从2003~2006年底,4年累计认证无公害渔业产品共3156个、认证产品产量240.43万吨,仅约为全年养殖总产量(3393.3万吨,2005年)的7.09%。   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水产养殖领域的主要认证品种都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工作开展的时间有限、投入有限、各方面资源有限,认证产品数量不可能一下子达到理想的水平;另一方面,在没有“市场准入”的硬性要求下,如果获得认证不能给生产者带来“优质优价”的竞争优势,则调动不起生产单位参与认证的积极性,而这种情况是现实存在的。另外,如何使占较大份额的一家一户式的小规模生产单位参与认证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建议:(1)国家、行业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水产品认证工作作为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把无公害认证作为质量安全工作的抓手,积极扶持,加大投入,推向深入;(2)认证机构应探索新形势下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3)政府、认证机构及有关科研单位应开展水产品“市场准入”机制研究、探索保证获证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运行机制,提高生产者参与认证的积极性;(4)通过“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等方式,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使小规模生产者能够参加认证。   2.获证产品标志使用率低,认证标志认知度和影响力不足  目前,市场销售的水产品有相当一大部分通过了各种认证。然而消费者普遍感觉,在市场上很少见到加贴认证标志的水产品。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人民以购买鲜活水产品为主,而给鲜活水产品加贴标识有难度。技术上,在水产品上不易贴标;经济上,在水产品上加贴标识带来的标志制作成本和人力成本偏大。   建议:(1)积极探索适用于水产品的标志使用方法,贴、印结合,产品用标与获证产品销售专柜结合;(2)权威部门规定认证标志的标准格式,允许获证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和开发适用于自己的用标方式。   3.认证品种比较多,消费者和生产企业在选择时容易感到迷惑   我国水产养殖领域主要认证品种有8种,易使消费者在购买时感到无所适从。生产企业也容易在选择认证品种时感到迷惑,或者造成重复认证,增加成本。   建议:(1)协调和确定各认证品种的范围,避免交叉;(2)加强宣传和培训,使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加深对各种认证品种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其能在需要时作出正确选择。   4.认证标准的科学性不足,基础研究工作有待加强  标准是认证的依据。近年来,我国行业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水产养殖技术和产品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然而由于我们在这方面基础差、底子薄,缺乏基础数据,标准制定过程中仍存在照搬照抄国外标准等现象,导致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足。例如,无公害认证的要求应该是养殖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其标准应不高于其它优质产品的标准要求。而事实上,不少无公害产品标准,其安全指标的项目数量要多于绿色食品标准,部分项目的标准值要高于绿色食品标准。   建议:(1)制定国家层面的基础数据采集标准、方法和运行机制,加强标准基础研究工作;(2)针对我国水产养殖地理跨度大,养殖模式多样,养殖产品品种多,产品地区性、季节性、品种性差异显著的特点,完善养殖产品标准,可以根据质量安全指标多少及标准值高低的不同,划分产品质量安全的等级。   5.一些环节缺乏认证依据,反映出某些方面行业管理资源不足,有待加强   认证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是认证的主要依据。然而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某些关键环节,目前缺乏认证依据。如苗种环节,缺少评价苗种质量和安全性的种质标准;对于环境和产品安全起着关键作用的排放环节,缺少养殖场废水排放标准;另外,对于证明生产单位从事养殖生产的合法性的养殖证,在某些地方也没有发放。这些,反映出行业在这些方面的管理还不到位,有待加强。   建议:(1)通过认证,发现影响和制约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管理瓶颈问题,并发现原因,采取措施使之得到解决;(2)加强苗种、排放等水产养殖各环节质量安全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工作。
个人分类: 水产养殖|1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思想实验
热度 2 anan 2011-8-19 10:38
1 .缸中的大脑( Brain in a Vat ) 没有比所谓的“缸中的大脑”假说更有影响力的思想实验了。这个思想实验涵盖了从认知学到哲学到流行文化等各个领域。这个实验的内容是:想象有一个疯狂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的体内取出,放在某种生命维持液体中。大脑上插着电极,电极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因为你获取的所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都是通过你的大脑来处理的,这台电脑就有能力模拟你的日常体验。如果这确实可能的话,你要如何来证明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一台电脑产生的某种模拟环境? 解读: 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很像《黑客帝国》,那么你说对了。这部电影以及其他一些科幻作品,都是在这个 思想实验 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让人们质疑自身经历的本质,并思考作为一个人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个实验的最初原型可以一直追溯至笛卡尔。在他的《 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Philosophy 》一书中,笛卡尔提出了能否证明他所有的感官体验都是他自己的,而不是由某个“邪恶的魔鬼”产生的这样的疑问。笛卡尔用他的经典名言“我思故我在”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幸的是,“缸中的大脑”实验更为复杂,因为连接着电极的大脑仍然可以思考。这个实验被广泛的讨论着,有许多对于此实验前提的反驳,但仍没有人能有力的回应其核心问题:你究竟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实? 2 .薛定锷的猫( Schrodinger’s Cat ) 薛定锷的猫 最早由物理学家薛定锷提出,是量子力学领域中的一个悖论。其内容是:一只猫、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气一起被封闭在一个盒子里一个小时。在一个小时内,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几率为 50% 。如果衰变,那么一个连接在盖革计数器上的锤子就会被触发,并打碎瓶子,释放毒气,杀死猫。因为这件事是否会发生的概率相等,薛定锷认为在盒子被打开前,盒子中的猫被认为是既死又活的。 解读: 简而言之, 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因为事件发生时不存在观察者,盒子里的猫同时存在在其所有可能的状态中(既死又活)。薛定锷最早提出这个实验是在回复一篇讨论量子态叠加的文章时。薛定锷的猫同时也说明了量子力学的理论是多么令人无法理解。这个思想实验因其复杂性而臭名昭著,同时也启发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最奇异的就属“多重世界”假说,这个假说表示有一只死猫和一只活猫,两只猫存在在不同的宇宙之中,并且永远不会有交集。 3 .中文房间( The Chinese Room ) “ 中文房间 ” 最早由美国哲学家 John Searle 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提出。这个实验要求你想象一位只说英语的人身处一个房间之中,这间房间除了门上有一个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闭的。他随身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写着中文的纸片通过小窗口被送入房间中。根据 Searle 的理论,房间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书来翻译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复。虽然他完全不会中文, Searle 认为通过这个过程,房间里的人可以让任何房间外的人以为他会说流利的中文。 解读: Searle 创造了“中文房间”思想实验来反驳电脑和其他人工智能能够真正思考的观点。房间里的人不会说中文;他不能够用中文思考。但因为他拥有某些特定的工具,他甚至可以让以中文为母语的人以为他能流利的说中文。根据 Searle ,电脑就是这样工作的。它们无法真正的理解接收到的信息,但它们可以运行一个程序,处理信息,然后给出一个智能的印象。 4 .猴子和打字机( Monkeys and Typewriters ) 另一个在流行文化中占了很大分量的思想实验是“无限猴子定理”,也叫做“猴子和打字机”实验。定理的内容是,如果无数多的猴子在无数多的打字机上随机打字,并持续无限久的时间,那么在某个时候,它们必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猴子和打字机的设想在 20 世纪初被法国数学家 Emile Borel 推广,但其基本思想(无数多的人员和无数多的时间能产生任何 / 所有东西)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 解读: 简单来说,“猴子和打字机”定理是用来描述无限的本质的最好方法之一。人的大脑很难想象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无限猴子定理可以帮助理解这些概念可以达到的宽度。猴子能碰巧写出《哈姆雷特》这看上去似乎是违反直觉,但实际上在数学上是可以证明的。这个定理本身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重现的,但这并没有阻止某些人的尝试: 2003 年,一家英国动物园的科学家们“试验”了无限猴子定理,他们把一台电脑和一个键盘放进灵长类园区。可惜的是,猴子们并没有打出什么十四行诗。根据研究者,它们只打出了 5 页几乎完全是字母“ s ”的纸。 5 .伽利略的重力实验( Galileo’s Gravity Experiment ) 为了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速度取决于物体的质量的理论,伽利略构造了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如果一个轻的物体和一个重的物体绑在一起然后从塔上丢下来,那么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两个物体之间的绳子会被拉直。这时轻的物体对重物会产生一个阻力,使得下落速度变慢。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两个物体绑在一起以后的质量应该比任意一个单独的物体都大,那么整个系统下落的速度应该最快。这个矛盾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错误的。 解读: 这个思想实验帮助证明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无论物体的质量,不考虑阻力的情况下,所有物体自由落体的速率都是一样的。 6 .特修斯之船( The Ship of Theseus ) 最为古老的思想实验之一。最早出自普鲁塔克的记载。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哲学家 Thomas Hobbes 后来对此进来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解读: 对于哲学家,特修斯之船被用来研究身份的本质。特别是讨论一个物体是否仅仅等于其组成部件之和。一个更现代的例子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乐队,直到某一阶段乐队成员中没有任何一个原始成员。这个问题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对于企业,在不断并购和更换东家后仍然保持原来的名字。对于人体,人体不间断的进行着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迫人们去反思身份仅仅局限在实际物体和现象中这一常识。 7 .爱因斯坦的光线( Einstein’s Light Beam ) 爱因斯坦著名的狭义相对论是受启于他 16 岁做的思想实验。在他的自传中,爱因斯坦回忆到他当时幻想在宇宙中追寻一道光线。他推理说,如果他能够以光速在光线旁边运动,那么他应该能够看到光线成为“在空间上不断振荡但停滞不前的电磁场”。对于爱因斯坦,这个思想实验证明了对于这个虚拟的观察者,所有的物理定律应该和一个相对于地球静止的观察者观察到的一样。 解读: 事实上,没人确切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科学家一直都在争论一个如此简单的思想实验是如此帮助爱因斯坦完成到狭义相对论这如此巨大的飞跃的。在当时,这个实验中的想法与现在已被抛弃的“以太”理论相违背。但他经过了好多年才证明了自己是正确的。 8 .定时炸弹( The Ticking Time Bomb ) 如果你关注近几年的政治时事,或者看过动作电影,那么你对于“定时炸弹”思想实验肯定很熟悉。它要求你想象一个炸弹或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藏在你的城市中,并且爆炸的倒计时马上就到零了。在羁押中有一个知情者,他知道炸弹的埋藏点。你是否会使用酷刑来获取情报? 解读: 与电车难题类似,定时炸弹情景也是强迫一个人从两个不道德行径中选择的伦理问题。它一般被用作对那些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用酷刑的反驳。它也被用作在极端形势下法律 —— 就像美国的严禁虐囚的法律 —— 可以被放在第二位的例子。归功于像《 24 小时》的电视节目和各种政治辩论,定时炸弹情景已成为最常引用的思想实验之一。今年早些时候,一份英国报纸提出了更为极端的看法。这份报纸提议说,如果那个恐怖分子对酷刑毫无反应,那么当局者是否愿意拷打他的妻子儿女来获取情报。 9 .空地上的奶牛( The Cow in the field ) 认知论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实验就是“空地上的奶牛”。它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问题是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 解读: 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 Edmund Gettier 用来批判主流上作为知识的定义的 JTB ( justified true belief )理论,即当人们相信一件事时,它就成为了知识;这件事在事实上是真的,并且人们有可以验证的理由相信它。在这个实验中,农民相信奶牛在空地上,且被送奶工的证词和他自己对于空地上的黑白相间物的观察所证实。而且经过送奶工后来的证实,这件事也是真实的。尽管如此,农民并没有真正的知道奶牛在那儿,因为他认为奶牛在那儿的推导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上的。 Gettier 利用这个实验和其他一些例子,解释了将知识定义为 JTB 的理论需要修正。 10 .电车难题( The Trolley Problem ) “ 电车难题 ” 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解读: 电 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 Philippa Foot 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 同谋 —— 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 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个人分类: 日常生活|20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参加第11届ICCTP(第十一届交通运输领域华人学者国际会议)感想
热度 1 pengfeig1223 2011-8-17 23:17
我有幸参加了2011年8月15-17日的东南大学与海外华人交通协会(Chinese Overseas Transportation Association, 简称COTA)。联合举办第十一届“交通运输领域华人学者国际会议”(ICCTP 2011),有些感想和收获记录如下: 1.本次会议交通领域的华人大牛到了不少,我一直想联系的一位在美国曾搞过应急交通管理的教授也到了,会议期间与之交流,是本人感觉收获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2. 交通领域对应急管理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 15 日的 plenary session 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安实教授专门作了一个“ incident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 ”的 presentation, 安教授讲到交通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源,自 2004 年起他的课题组已经完成了(还是申请了) 4 个 NSFC 的项目,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急区域交通疏散方面,主要的内容是文献综述,可惜没搞到他的讲稿。 3. 个人的英语听力方面,感觉很成问题。中国人说的英语感觉听起来好一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听起来次之,最差的就是一位来自印度的教授和一位来自东欧(从名字上看)的 MIT 的教授,几乎听不懂,听不到他们的断句,尤其是那位 MIT 的教授,自始至终一个声调,没有断句,个人理解大概类似汉语的方言(相信不少人听粤语和越语比听英语还痛苦)。
5576 次阅读|6 个评论
通观国内外,你是否知晓一二三流人才都在何处?
热度 3 丁dot 2011-8-16 22:18
一流人才在何处? 二流人才在何处? 三流人才在何处? 这三个问题也许有些唐突,因为在科学网上提及这三个问题可能会让部分人泪奔,个人的经历感觉这三类人才应该在如下三个领域,欢迎共鸣: 一流人才在军界和政界; 理由:容不得失败,必须成功,否则一次失败就会导致灭顶之灾,连东山再起的机会都没有! 二流人才在商界; 理由: 容许少量失败,生意垮了人还在,还有机会重来,但,失败只能是少量的,否则,有多少资本全玩完! 三流人才在科研; 理由:科学研究容许多次甚至很多次失败,因为是探索性的或创新性的,可以不计后果地不停尝试; 因此,在竞争的社会,这三类人才生存压力也依次递减,理由同上!
个人分类: 万象|5185 次阅读|3 个评论
骆家辉不会说中文?(1)
热度 4 xupeiyang 2011-8-13 15:00
听说他不会说中文。 骆家辉表示,“我们真的很高兴这次能有机会来中国,虽然长途飞行有些疲劳,我们全家都还是很高兴,中美之间有很多领域可以合作,也有很多契机发展两国的关系,非常感谢。”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3537 次阅读|4 个评论
为什么经济物理更多却局限在金融领域
yanghualei 2011-8-12 07:20
有时在想为什么经济物理学主要局限在金融领域,而非其他经济领域。昨看一篇文献,其主要陈述这个问题。这源于对经济物理研究范围,通俗点,就是概念的界定。其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假设出发,进一步说,其从数据出发,而不是定性的判断开始;用物理解决经济的问题主要是利用统计物理,数学工具主要集中类似统计的数据挖掘等类学科上,而这些都需要数据, 相对其他领域,金融领域数据易得,正如斯坦利所说:“那么多数据,不挖掘,真可惜”,而其他经济领域数据就较为稀疏。 前天和一同学聊天,其问我:“哪里可以把无限网卡取消”,我说为什么要取消,其说在学习过程中老是上网”。我说:“这还不简单,不上不就行了,那说明你自制能力不强”。他就给说制度多重要,没有约束就会什么什么的一大堆。。我想取消取卡的举措,可能是降低选择集合的势,达到优化行为取向的目的,使得从事不喜欢的行为取向的成本加大,这源于行为取向只有先入其行为取向选择集合中,才能被从事,而其现在把其从行为取向集合中剔除,故下次在从事此行为取向时,须先把其加入行为取向集合内。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26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十二五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发展领域(含交叉学科)
laojing 2011-7-16 22:51
十二五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在学科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兼顾“十一五”优先发展领域的继承性,按照以下原则遴选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一要针对本科学部资助范围内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性问题,或学科发展的主流和重要前沿领域;二要针对能够体现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或能够带动新技术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三要针对有利于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并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基础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基础问题;四要针对我国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人才队伍或地域和资源优势的研究领域,着眼于提升我国科研水平和国际地位。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将为制定重点项目指南提供参考。    1. 数理科学部。   (1)代数、几何与分析的交叉与融合   主要研究方向:代数簇的算术性质和几何性质;代数结构的表示与同调理论;微分流形的局部不变量与整体不变量;流形上的整体分析;低维流形的几何与拓扑;函数与函数簇的解析性质;函数空间与算子的分析理论;无穷维代数的表示、算子代数与非交换几何。    (2)非线性、随机性模型和离散结构的数学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微分方程的适定性与解的结构;动力系统的复杂行为;随机过程与随机系统的分析;大规模随机网络的结构及其上的过程;复杂数据的统计方法和理论;复杂决策问题的最优解或近似最优解;无限维系统和随机系统控制的数学基础;离散结构的组合分析;符号计算、符号推理与数学机械化。    (3)数学和数据建模、分析与计算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材料的数学模型与数学理论;信息处理与信息控制;编码理论与信息安全;环境与能源科学中的数学建模与分析;生物信息与生命系统;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与预防控制;工业与医学中的统计方法;数据挖掘与计算统计;经济预测与金融安全中的数学方法。    (4)高维/无限维非线性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高维系统全局分叉和混沌;非线性系统的时滞效应及控制;复杂网络和神经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先进飞行器及重大装备的动力学与控制。    (5)复杂环境下材料与结构的力学响应与破坏机理   主要研究方向:变形体强度理论与破坏机理;多场耦合理论与智能材料及结构力学;材料及结构的多尺度力学;超常环境下结构响应与爆炸冲击力学;重大工程结构的完整性和耐久性。    (6)非定常复杂流动机理与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流动稳定性与可压缩湍流;非定常流动中的流固耦合及其控制;高超声速流动与飞行器推进机理;高速水动力学与空泡理论和实验研究;环境演化与突变中的复杂介质流动。    (7)宇宙和星系的结构、起源与演化   主要研究方向: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本质;宇宙早期的物理过程;星系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和演化;活动星系核的结构与辐射的理论研究;大质量黑洞的形成和演化以及与星系的共同演化;天体剧烈活动。    (8)银河系的结构、演化及恒星的形成、晚期演化与太阳活动   主要研究方向:银河系的结构、性质、形成与演化;星际介质和恒星形成、演化和活动;系外行星系统的搜寻及其形成与演化;太阳大气的磁场、结构和动力学,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及其日地物理效应。    (9)新型光场的调控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阿秒激光产生、测量及应用;超短激光脉冲整形、载波相位调控和量子态演化精确测量和控制;超强、超短脉冲激光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超快非线性光学新现象与新物理;红外、THz和X射线激光及其他相干短波长光产生及其应用;高灵敏、高精密激光光谱新原理、新方法;光子晶格中光传输和相互作用。    (10)受限及关联量子系统的新现象和新效应   主要研究方向:受限、介观系统的量子现象和宏观量子效应;强关联和低维凝聚态系统基本物理问题及新理论方法;拓扑量子相变与拓扑元激发,超冷原子、分子体系的量子性质及其应用基础;微纳量子器件与单原子、单分子器件的关键物理问题;高性能复合材料或器件物性的表征与优化;磁性材料及结构中的物理问题。    (11)随机非均匀介质中声传播的表征、控制与作用的物理问题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介质中声的传播、检测、作用及其声场建模;海洋声场的时空特性与探测;噪声的产生与控制以及低频声波的吸收和隔离;新型发射与接收声换能器及其阵列;时间反转技术、负折射现象以及亚波长高分辨率成像关系。    (12)深层次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标准模型检验与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宇宙学及宇宙演化中高能物理与核物理过程;超重新核素和新元素合成;原子核结构性质以及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    (13)等离子体物理及其数值模拟   主要研究方向:惯性约束聚变的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作用过程以及高能量密度物理;磁约束高温等离子体产生、加热、输运及不稳定性等动力学过程;低温等离子体源、边界物理、波与粒子相互作用等基础问题与应用;空间等离子体磁重联过程。    (14)物理学实验仪器与实验方法、新技术及其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加速器关键物理问题;核技术和同步辐射先进实验技术方法及其应用;量子结构材料的新制备技术与新方法;高时间、空间、能量分辨探测与分析方法与技术;高精密物理量测量、控制方法与关键技术,极端条件下的表征与分析技术。    (15)量子信息与未来信息器件的物理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量子信息形态转换及测量的物理问题;量子纠缠和多组分关联的物理实现和度量;基于具体物理系统的量子信息处理和固体量子计算;单光子产生、探测及量子相干器件物理;量子模拟的理论、方案与实验。    2. 化学科学部。    (1)合成化学   主要研究方向:功能导向新物质的可控、高效、绿色设计合成理论和方法;分子剪裁和组装的控制和机理;复杂体系及其反应历程与机理的研究;新合成策略、概念和技术的探索;极端条件下的合成和制备。    (2)化学结构、分子动态学与化学催化   主要研究方向:化学反应动态学理论与实验技术;表面、界面化学反应的本质、动态过程及反应控制;催化机理及其反应过程的调控;极端条件下的化学反应与物质结构。    (3)大分子和超分子化学   主要研究方向:可控/“活性”聚合方法与不同拓扑结构聚合物精密合成;光电磁功能大分子性能优化;非石油大分子合成与高分子生物合成;高分子多层次结构动态过程与机制;生物医用高分子及其与细胞相互作用及调控规律;超分子体系与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与可控组装;超分子材料功能化的结构设计、理论计算与实验表征。    (4)复杂体系的理论、模拟与计算   主要研究方向:从结构到性能预测为导向的复杂体系计算方法与应用;普适可靠的密度泛函形式、高精度和低标度的电子相关理论;激发态结构与过程理论;物质形态转换过程中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论与计算;高维、多自由度及凝聚相体系的量子动力学理论与非平衡、非线性统计理论;自组装结构与过程多尺度的动力学理论。    (5)分析测试原理和检测新技术、新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样品系统分离与鉴定方法学研究;多维、多尺度、多参量分析测试新原理与新方法研究;组学分析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面向国家安全、人类健康、突发事件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分析器件、装置、仪器及相关软件的研制;极端条件下的分析化学基础研究。    (6)绿色与可持续化学   主要研究方向:有毒、耗能和污染产品的分子替代与可持续产品创制;高效“原子经济性”新反应;无毒无害及可再生原料的高效转化;环境友好的反应介质的开发和利用;绿色化工过程与技术;全生命周期分析与评价。    (7)污染物多介质环境过程、效应及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分析新方法、新原理、新技术;大气、水体、土壤复合污染过程与控制;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与生态效应的化学机制;污染物的生态毒理与健康效应;化学污染物暴露与食品安全;化学品风险评估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8)化学与生物医学交叉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复杂生物体系中信号转导过程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的生物大分子及其类似物的合成及功能研究;非编码RNA结构与功能研究;干细胞化学生物学及神经化学生物学;生物体系中信息获取新方法和新技术: 化学探针与分子成像;计算机模拟技术,特别是针对复杂生物网络体系计算技术。    (9)功能导向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可控制备   主要研究方向:不同尺度物质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调控规律;表面和界面的结构调控与功能化;研究“从分子到固体”的组装过程和规律,构筑有序纳米结构和材料;光电磁及其复合性能等功能无机晶态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可控制备;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可控制备;极端条件下材料的化学结构形态及物相的控制和调控。    (10)能源和资源的清洁转化与高效利用   主要研究方向:化石能源高效清洁转化;生物质高效转化的化学化工基础;我国特有资源的高效高值利用;太阳能高效低成本转换利用;核能高效安全利用的化学化工基础;新型、高效、清洁的化学能源与替代能源。    (11)面向节能减排的过程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节能减排和低碳排放转化的共性科学基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化学工程基础;外场强化下的资源转化机理和节能理论;非常规介质强化反应传递过程的机理和调控机制;面向过程工业的先进计算、模拟与仿真系统;大规模资源转化过程的优化集成与多尺度调控。    3. 生命科学部。    (1)蛋白质的修饰、识别与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蛋白质新的修饰类型的鉴定、功能和调控机制;蛋白质不同位点、不同修饰类型发生的时空调节机制和功能关系;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特异性、动态性和网络特征的系统分析;蛋白质修饰导致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变化;蛋白质修饰、识别和调控机制的进化。    (2)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主要研究方向:DNA、RNA的结构与修饰、复制、重组与代谢;非编码DNA和非编码RNA对核酸和蛋白质活性与功能的调控机制;非编码DNA和非编码RNA在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等生命活动过程及疾病发生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    (3)干细胞自我更新与定向分化   主要研究方向:干细胞全能性维持的分子机制,尤其关注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在其中的作用;干细胞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干细胞高效、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iPS(多功能干细胞)的功能及应用基础;体细胞核基因组重编程的机理以及重编程分子的鉴定;干细胞分化后的去向分析,移植细胞与受体组织的兼容、整合的机制。    (4)组织器官发育的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重要组织器官前体细胞命运决定;重要组织器官前体细胞迁移;重要器官形态构建与再生的分子调控;重要组织器官发育异常的遗传机制。    (5)免疫反应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抗感染天然免疫识别与应答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获得性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加工与提呈的分子过程;免疫细胞发育和分化机制;新型免疫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免疫耐受和免疫逃逸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6)生物多样性及维持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演化与多样性的关系;不同尺度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与维持机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受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机制。    (7)复杂性状的遗传网络与遗传规律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性状遗传、全基因组系统结构的解析;复杂性状的遗传、全基因组调控网络;复杂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不同复杂性状遗传系统间的互作。    (8)系统发育与分子进化   主要研究方向:生命之树重建的理论与方法;物种进化的分子机制;进化与发育;基因与基因组进化;进化与适应。    (9)代谢、次级代谢与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代谢途径及其生理功能;代谢调控基因的分析;调节次级代谢的信号转递;代谢产物的后修饰、转运和存贮机制;次级代谢产物的鉴定与活性分析;代谢网络与调控机制。    (10)生物种质资源的发掘与评价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基因资源保护的理论基础和策略;农业生物野生近缘种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化;生物资源变异与演化规律;生物资源优良基因的发掘评价;生物资源保存的新方法。    (11)主要农业生物重要性状遗传网络解析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生物重要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和基因调控网络解析;基因间互作以及基因与环境互作;高通量基因型分析体系的建立;主要农业生物基因组单倍型结构研究;多基因聚合分子设计育种理论。    (12)主要农业植物水分、养分需求规律与高效利用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植物高产优质的水分、养分的需求规律;植物水分、养分高效利用的机制和调控;农田水分运行转化规律与作物响应过程;根际互作的生态过程;农田水分—养分耦合机制和调控。    (13)主要农业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重要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病原物、昆虫与农业植物的协同进化和互作机制;农业病虫害区域性灾变机制与调控。    (14)主要农业动物疾病发生规律和防控    主要研究方向:重要动物疫病的病原学和病原生态学;病原与宿主的免疫识别和互作机制;动物病原体跨种间传播和感染的分子机制;病原协同致病机制;寄生虫感染与致病机制;新型疫苗研制的理论基础。    (15)神经细胞和环路的形成及信号处理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神经细胞发育的调控机制;神经细胞间建立选择性联系的机制;信息在特定神经环路中的处理及整合机制;神经环路功能性修饰及其调控机制。    (16)食品贮藏与制造的生物化学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食品品质保持与变化的机理;食品制造和贮藏过程中生物活性物质及营养成分转化规律;食品有害物质形成、迁移转化规律及食品中主要污染物的代谢、消长规律及调控机制;食品中有害微生物与有毒物质的检测和风险评估的技术与方法。    4. 地球科学部。    (1)行星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过程    主要研究方向:重要化石门类古生物学、生物宏演化和高分辨率综合地层学;关键全球变化时期的环境背景;极端环境下的生命特征;地质微生物学、生物标志物及其环境效应;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地球表面环境的演化。    (2)大陆形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    主要研究方向:壳—幔的结构、组成及相互作用;大陆的形成、演化与陆内地质过程;大陆碰撞过程与造山带动力学;大洋板块与大陆边缘的相互作用;地球深部过程与表层过程的耦合关系。    (3)矿产资源、化石能源的形成机制与探测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大陆地质与成矿作用;成矿模型、成矿系统与成矿机理;盆地动力学与成藏作用;区域地下水循环和环境地质演化;深部大型矿床(藏)含矿信息探测与提取。    (4)天气、气候与大气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大气关键变量探测、观测系统优化和数据集成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可预报性;大气物理、大气化学过程及相互影响机制;亚洲区域天气变化、气候变异和大气环境的相互影响;气候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和循环。    (5)全球环境变化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亚洲季风—干旱环境系统与全球环境变化;区域水循环(含冰冻圈)与气候变化;海平面和海陆过渡带变化的动力学及趋势;生物圈的关键过程及与其他圈层的互馈、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地球系统;全球环境变化的自然和人类因素;地球系统模拟的关键科学问题。    (6)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机理    主要研究方向:地球工程与全球变化;资源利用的环境效应;重大地质灾害和大规模人类工程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机理;区域环境过程与调控;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区域可持续发展。    (7)陆地表层系统变化过程与机理    主要研究方向:陆地表层关键自然要素相互作用与界面过程;陆地表层物质迁移转化过程;陆地表层自然与人文要素的耦合过程;陆地表层系统综合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8)水土资源演变与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过程与演变;土壤质量与资源效应;流域水文过程及其生态效应;区域水资源的形成机制;区域水、土资源耦合与可持续利用。    (9)海洋过程及其资源和环境效应    主要研究方向:西太平洋的多尺度过程与高低纬相互作用;我国近海的海陆相互作用;海洋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洋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海底资源的成矿成藏理论。    (10)日地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    主要研究方向:空间天气科学前沿基本物理过程研究;日地系统空间天气耦合过程研究;空间天气区域建模和集成建模方法;空间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1)地球观测与信息提取的新途径和新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对地观测的新原理和新方法;深部探测和浅层观测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微量、微区与高精度和高灵敏度的实验测试分析技术;空间大地测量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及其地学应用地球深部过程、表层环境和宇宙过程示踪的新途径;地球系统基础信息采集和应用的理论与技术;观测数据的同化、融合和共享应用理论。    (12)我国典型地区区域圈层相互作用与资源环境效应    主要研究方向: 多板块汇聚和青藏高原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和机制及其资源效应;高原生长(范围和高度)时空变迁及其对海陆气相互作用和亚洲季风干旱环境系统的影响;青藏高原区域圈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发展趋势;西太平洋俯冲与东亚岩石圈演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作用。    5.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1)光电功能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高效光—电/电—光转换的基本过程和新机理;光电材料的设计与制备;表界面工程与微纳结构及其功能调控;光电功能材料和器件的理论与模拟;光电原型器件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2)能源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高效能源转换与储存新机制;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相关材料及其关键技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材料和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材料;高容量储氢材料;高效二次电池材料及关键技术;超级电容器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反应堆核能材料。    (3)环境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环境治理材料的设计及反应机理研究;有毒有害元素替代材料的生态设计;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可完全降解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及降解机理;调光、调温、调湿功能材料的设计;材料环境负荷的表征及评价方法。    (4)高性能结构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宏观、介观和微观多尺度上结构和力学性能的相互关系;材料在耐极端苛刻服役条件下的组织和性能演化;先进复合材料的组织和界面结构控制;材料的强韧化和长寿命设计;材料制备过程中形态结构的控制;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    (5)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制备与表征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材料模拟和材料计算;材料成分和结构、制备加工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的协同关系;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材料表征与测试的新原理和新技术;材料器件一体化设计。    (6)资源高效开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    主要研究方向:深部裂隙岩体工程力学特性;煤层气与煤共采理论与方法;深部钻井的基础理论;提高煤炭、石油、天然气采收率的物理化学基础理论;资源开采中的重大灾害形成机理及控制;矿区生态保护与复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7)冶金与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界面科学    主要研究方向:冶金过程界面的基础理论;有价组分高效利用与循环冶金理论与方法;外场及特殊条件下的冶金及加工过程理论;金属凝固过程与控制;高纯净、高性能、高附加值冶金及材料制备工程;高效、节能、减排冶金理论。    (8)复杂机电系统的功能原理与集成科学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真实机构的集成设计理论与方法;机械驱动与传动中的能量传递、转换与精密复合运动的创成;复杂机电系统功能生成中的界面效应、行为规律与调控;复杂机电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融合协同设计;复杂机电系统多学科设计优化与集成设计理论;极端服役条件下系统的结构损伤与系统可靠性。    (9)高性能零件/构件的精密制造    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精确成型制造;高能束与特种能场加工;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数字化设计、加工、测量一体化。    (10)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    主要研究方向:燃煤污染物综合防治理论与技术;低碳排放的煤基多联产利用;化石能源利用中的温室气体捕获与资源化利用;化石能源的高效洁净利用新方法;燃烧化学反应机理与燃烧过程检测。    (11)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CCS)    主要研究方向:能源动力系统中燃烧前、纯氧燃烧、燃烧后捕获CO 2 的理论与方法;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与CO 2 分离过程的一体化控制原理与方法;低能耗捕获CO 2 的革新技术与方法;CO 2 分离溶剂变化过程与热能转换过程的耦合方法与规律;CO 2 液化与运输过程的热物理问题。    (12)智能电网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输送及接入基础;智能电网多信息融合自愈理论与技术;电力信息与控制的安全及其支撑技术理论与方法;智能电网互动机制与实现的理论与方法、智能电网的电力市场机制与实现等。    (13)城乡建筑节能设计原理与技术体系    主要研究方向:建筑热、湿环境热力学分析新方法;高品质建筑声、光、热环境设计理论和方法;我国典型气候带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营造机理;乡村建筑节能和人居环境改善技术基础理论和评价体系;工业建筑污染物控制通风理论及应用方法等。    (14)环境变迁中的城市科学    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结构与工程系统的环境作用模型;大规模工程系统中、长尺度灾害危险性分析方法;环境变迁中的地域人居环境设计理论;历史建筑的损毁机理、防护技术与保护策略;城市形态变迁、交通模式演变、交通需求演化相互作用规律;城市交通系统的供需平衡机理与平衡控制理论。    (15)海洋工程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深海浮式结构物系统环境载荷与动力响应;深海装备安全设计和测试的前沿技术;船舶航行性能与多学科优化设计;水下探测与通信;先进轮机系统的性能优化理论与方法;新概念海洋装备与设施的开发方法与设计理论;结构安全性综合分析方法与风险分析。    (16)工程结构的全寿命设计与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与荷载耦合作用下工程结构性能演变机理;工程结构与工程系统的灾害作用物理模型;基于微结构演化的材料-结构多尺度寿命预测理论和方法;工程结构寿命全过程精细化分析理论与性能评定理论及方法;工程结构与工程系统的基于整体可靠度的性态优化与性能设计理论;工程结构的性能监测与性能控制。    6. 信息科学部。    (1)新型信息材料与器件    主要研究方向:自旋电子材料与器件;单光子探测与发射器件;适于高频大功率、高温电子的宽带隙材料与器件;适合平面工艺和未来大规模集成的碳基材料与器件;有机/聚合物光子器件、半导体激光器、大功率LED与高效太阳能电池等。    (2)纳米级集成电路    主要研究方向:纳米尺寸的MOS器件及存储器件;微纳传感、能量获取与转换电路;可重构与容错多核SoC;极低功耗电路、超高速混合信号系统;纳米尺度SoC电子设计自动化、集成电路芯片测试、器件模型。    (3)微纳光子学与光电集成    主要研究方向:微纳功能结构及相关光电子器件;大规模高性能光电子集成芯片;微波光子学器件与片上高速光互联;高速高稳定电—光/光—光采样技术;光学数据复合和校准技术;光—光耦合超快非线性动力学问题;低成本光生微波技术和射频光发送与光调制。    (4)毫米波、太赫兹与红外器件    主要研究方向:器件设计、仿真与测试;毫米波集成电路;太赫兹理论与技术;中远红外探测;超导电子器件、人工电磁材料和器件。    (5)高分辨率探测成像    主要研究方向:多维高分辨探测成像;微弱信号检测与认知探测成像;探测成像信号处理,数据解译与目标重建。    (6)强场与超强场激光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超强、超快、高信噪比光场的产生;强相干光辐射产生的机制与效应;基于激光加速的超高相位空间密度高能电子与离子束的产生;极端超快电子动力学探测及强场量子相干控制;X射线波段的超快非线性光学;分子和电子的四维成像。    (7)传感网络与仿生感知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大规模光纤传感网络理论与实现技术;恶劣环境下传感技术和时分波分复用组网技术;智能敏感材料及高性能微纳传感器;仿生感知机理与实现方法;异构传感网络拓扑与网络协议;传感网络数据与能量管理;多源传感信息融合;传感器网络可靠性、安全性。    (8)未来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网络信道的建模与重构;网络信息论;有限频谱资源与低能耗的高效宽带移动传输与协同;多域多网协同无线网络理论与网络自优化技术;移动网络组织与智能管理;移动通信中频谱、天线、空间、计算和网络等的认知及应用。    (9)低功耗艾级超级计算、新型计算系统    主要研究方向:艾级超级计算机的新型体系结构与基础软件;艾级超级计算机的功耗分析与最优降耗方法研究;面向数据密集型的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新型计算模型与系统;云计算环境的核心基础设施与支撑技术; 生物计算等新型计算模型与系统。    (10)网络计算    主要研究方向:可扩展、低能耗的后IP网络拓扑与网络路由关键技术;无线网络拓扑、演变与互连技术;面向高安全、高可靠性的网络分布式信息处理与服务;智能网络与语义网络。    (11)软件技术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面向多核体系结构的软件理论和关键技术;面向高度并行分布式计算环境的软件设计;面向服务计算的软件设计方法与技术;高可信软件理论与工程方法;信息的可视化表达与处理;面向企业信息化的重大工程软件的技术基础。    (12)网络数据挖掘与理解    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复杂信息环境的语义感知与计算;数据表达、特征提取与分/聚类;自然语言理解及知识服务;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与人机交互。    (13)信息空间安全    主要研究方向:亿级在线用户可信可管可用泛在网的结构、协议、服务;网络社区的快速发现与社区生命期规律研究;有害信息的快速发现、追踪与分离技术;网络信息空间免疫技术。    (14)多机器人协同与仿生机器人    主要研究方向:多任务多机器人协同规划与控制;高性能仿生机器人;不确定环境下机器人实时感知;机器人自主控制;微小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及应用。    (15)先进控制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数据的非线性系统建模、分析、控制与优化;多任务融合的、多异构系统的集成、优化与控制;复杂控制系统的共性问题、控制策略与实现技术;多运动体协同制导与控制;不确定环境下的高性能导航理论与关键技术。    (16)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的演化规律与行为调控;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及物联网的理论与技术;复杂系统建模、计算与综合集成;复杂任务实时决策、规划与调度;复杂供应链系统理论及应用。    7. 管理科学部。    (1)复杂管理系统的研究方法及方法论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管理环境中预测、运筹与管理;复杂经济管理系统的行为建模和涌现;基于行为与实验的管理理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研究方法论。    (2)具有行为复杂性的管理问题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金融系统的动力学;行为运作与复杂供应链管理的基础问题;复杂交通/物流网络规划与管理;复杂重大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3)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风险与危机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风险识别、度量与控制的新原理和新方法;重要国家战略资源的安全管理;金融体系中的创新及其安全管理;企业风险管理中的新问题。    (4)新兴信息技术下的服务科学    主要研究方向: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服务系统建模、分析与优化;服务中的交互、创新与价值评估;服务技术基础及其应用工具开发原理。    (5)全球竞争中的创新与创业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产业技术管理与创新机制研究;全球化中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战略影响;企业家行为、创业团队及其对创业企业的影响;创业融资模式创新及其原理。    (6)新兴网络信息技术引发的管理科学新问题    主要研究方向:面向网络/复杂数据的智能决策分析与知识管理;新兴网络信息技术引发的风险规律及其管理;基于互联网的企业战略和运营模式变革及其影响;信息技术对需求和消费行为影响;开源信息社会中的电子政务及其影响。    (7)基于中国实践的管理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经济转型中的组织管理;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中国的国有企业和家族企业管理;新兴资本市场中的公司金融。    (8)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问题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的政府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组织和政策体系研究;新时期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基础规律。    (9)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    主要研究方向:农村与农业基础制度改革研究;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与政策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管理规律;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管理。    (10)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研究;中国城镇化进程相关研究;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发展研究;城乡、区域发展规划理论与政策工具研究。    (11)可持续发展管理与宏观政策    主要研究方向:人口—资源—环境的政策科学研究;生态文明下的生产、生活、消费模式转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政策研究。    8. 医学科学部。    (1)细胞代谢异常与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物质和能量代谢调控机制;代谢重编程;代谢异常的逆转及特异性靶点治疗。    (2)重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干预的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重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综合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分子流行病学、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分子病理学、临床预警诊断标志物以及干预和治疗策略。    (3)肿瘤发生、发展、转归及肿瘤预防、诊断和治疗新方法的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肿瘤微环境、生物学特征、分子网络、遗传和表观遗传基础的标志物研究与应用;肿瘤干细胞;肿瘤生物治疗;耐药机制及抗癌新靶点。    (4)重要的医学病原体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重要病原体的生物学特征、遗传变异特点及传播规律;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及跨物种传播机制;新发传染病的快速诊断。    (5)免疫调节与疾病    主要研究方向:免疫调节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免疫调节的网络调控机制;免疫调节的关键节点与干预靶点;抗感染免疫应答的免疫调节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调节异常与发病机制;炎症微环境与免疫调节异常;移植物的免疫排斥与免疫调节;其他重要疾病的免疫调节异常与发病机制;基于免疫调节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免疫调节与免疫抑制药物。    (6)精神疾病与心理健康   主要研究方向: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高危人群早期的综合评估与识别;用于精神与心理疾病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案。    (7)营养、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膳食和营养的综合研究;食品安全性评估;营养医学;环境污染与健康效应的评价方法;环境—基因交互作用风险模型;重大职业危害的监护、早期效应、易感性标志物和远期临床效应。    (8)衰老及相关疾病   主要研究方向:衰老的影响因素及病理生理机制;老年脑衰退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理及预防策略;老年性运动系统和免疫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老年性疾病的发生机理与预防、诊断及治疗策略。    (9)创伤与修复及干细胞、细胞移植与再生医学   主要研究方向:创伤损害、预防和转归因素和分子机制;创伤急救与复苏;多器官损伤与功能不全发生机理及防治;疾病或损伤状态下干细胞微环境、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变化;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与组织损伤修复;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机制及防治;组织工程;生物医用材料;体外人工支持装置。    (10)生殖健康和妇幼保健的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生殖细胞发生、分化与成熟机制;出生缺陷原因与机理;睾丸和卵巢的旁分泌和旁调节;免疫避孕;计划生育新技术与新方法;出生缺陷基础研究;环境因素(如电磁辐射等)的生殖毒性评价;营养和环境因素影响少儿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    (11)基于药物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药物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药物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药物靶标的发现、确证、结构、功能、网络与精细调控,相应的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优化;基于系统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的药物研究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的发现、修饰、表达和优化;药物新型释放系统和靶向传递;生物标志物与个性化治疗药物的基础研究;药效差异及其与个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表观遗传在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中的作用机制;可量化药物反应的遗传—环境—人体变量的综合数学模型。    (12)中医方剂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方剂组方配伍理论;药性理论;方药生物效应的理论;安全用药的基础理论。    (13)口腔颌面重要疾病及其防治的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牙颅颌生长发育和组织再生;龋病的防治;牙周炎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口腔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和预警;涎腺功能及其功能重建;口腔生物膜及多种微生物协同致病的研究。    (14)视/听觉及上呼吸道功能障碍等重要疾病防治的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常见致盲眼病的病因和防治研究;近视发生机制及防治;人工视觉重建;听觉、嗅觉功能障碍及缺失常见疾病的病因与防治研究;人工听觉的仿生学与听觉重建;上气道功能障碍等耳鼻咽喉重要疾病防治的基础研究。    (15)肾脏疾病发病机制与预防的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疾病发病机制;足细胞结构与功能失常机制;肾脏慢性纤维化的机制;肾脏与其他重要器官(组织)的交互作用;肾病标志物;新的肾病治疗和肾脏保护靶点的发现与机制;肾脏替代治疗的并发症防治。    (16)重要器官组织纤维化的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器官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纤维化逆转的干预治疗策略。包括参与纤维化的实质和间质细胞功能改变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细胞外基质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以及信号调控网络;新的分子标志物及分子阻遏与逆转靶点等。    (17)中医理论与针灸经络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藏象理论研究;疾病证候分类原理研究;病因病机与治则治法研究;健康状态中医辨识、四诊客观化及诊疗仪器原理研究;中医优势病种防治机理研究;经络本质基础研究;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针灸原理基础研究。 跨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以把握科学前沿和瞄准国家目标为出发点,根据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着力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取得前沿突破、解决我国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利用中深层次关键科学问题、提升我国人口健康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培育我国新兴战略产业制高点等四个方面所凝练的核心科学问题,组织科学家在综合性交叉领域开展具有战略导向性的基础研究。跨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将为制定未来五年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指南提供参考。    1. 细胞的结构和分子功能。 细胞如同一个高度有序的机器系统,生物分子根据其定位、结构、运动、浓度以及与其他生物分子的动态相互作用,精确、有序和协调地执行复杂多样的功能。细胞的结构是动态的,各种生物大分子、细胞内各种亚细胞器、分子复合物和生物大分子都是在高度复杂的细胞内环境中行使功能。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只有通过实时动态观测与精准信息获取来对活细胞原位研究,才能准确地反映细胞内各种亚细胞器、分子复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的真实结构和功能机制。    核心科学问题: 超分辨显微镜、单分子成像、非荧光成像等研究活细胞的技术与方法的建立;活细胞内的亚细胞器、分子复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组装、运动和功能;细胞器之间的信号联系及功能。    2. 系统生物学。 从不同层次同时研究多重生物学信息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包括基因组、蛋白质、代谢、信号传导途径、基因调控网络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网络等, 以期在此基础上理解它们之间协同作用对生命活动产生的影响。系统生物学借助发展多学科交叉的新技术方法, 研究功能生命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的系统行为、相互联系以及动力学特性, 进而揭示生命系统控制与设计的基本规律。系统生物学将不仅使人们全息地了解复杂生命系统中所有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 还可以预测系统一旦受到了刺激和外界的干扰后系统的未来行为。系统生物学使生命科学由描述式的科学转变为定量描述和预测的科学。    核心科学问题: 生物系统的网络基本元件的构建和参数确定及生物系统网络模型的建立;生物系统的网络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信息的整合与分析;生物系统动力学;生物环路的模拟与构建。    3. 生物材料及其表界面生物功能与介入医学的相关基础研究。 生物材料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发生在生物材料的表面和界面上的。通过认识生物材料表面界面与血液、细胞等的相互作用规律,研究材料表面的活性和生物功能化修饰,有可能对生物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带来突破性进展。生物医用材料就是一类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生物材料,其核心是赋予材料生物结构和生物功能。同时,生物材料与器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介入医学具有微创、安全可靠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并使介入医学与外科、内科一起成为医学的三大支柱性学科;研究开发安全、有效、方便的新型介入器具并降低医疗费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和主要研究方向。    核心科学问题: 生物材料表面与组织(细胞)的相互作用机理;组织再生过程中的关键微环境因素;生物材料表面的微纳结构及其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生物医用材料的分子识别和生物导向性;生物医用材料的表面改性与生物相容性;生物植入材料及其调控组织再生的机制;介入治疗后疾病复发机制的研究;介入医学新技术与新型介入医疗器械的研究;图像引导下的介入医学与计算机辅助工程。    4. 行星探测、演化过程和环境影响与地外生命研究。 通过以嫦娥工程获取的探测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和整理国外已有的月球探测成果,力图形成月球起源和演化模型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认识,建立月球起源和演化的概念性模型,获得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其目的是为人类认知宇宙提供太阳系各层次天体的物质成分、生命早期的化学演化、行星与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各阶段的过程与年龄的科学依据,同时满足人类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推动经济和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    核心科学问题: 月球化学不均一性分布及其起因;外动力构造及其与月球演化的关系;月球内部结构与质量分布的不均一性;太阳系的早期演化历史;生命存在的极端环境和条件探究;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探索;小行星以及彗星的联系;小行星和彗星与地球生命的起源、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地球诱发环境突变和生物灭绝的联系等。    5. 太阳活动对日地空间天气的影响。 太阳活动及其对日地空间环境的影响是21世纪重大前沿交叉课题, 涉及天文学、地球科学、物理中的等离子物理等众多学科领域的交叉与综合。随着进入高技术时代,人类对空间天气预报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太阳爆发产生的高能粒子和高能辐射输出以及大规模的等离子体抛射现象是空间灾害性天气的源头,对宇航员、航天器的安全和地球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需要对太阳活动所导致的日地空间的响应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核心科学问题: 太阳活动的内部机理;太阳剧烈爆发现象(耀斑和日冕物理抛射)的前兆特征和物理过程;太阳爆发的形式及其在行星际空间的传播;磁层与太阳活动的关系;电离层对太阳活动的响应;中高层大气在日地关系链中的作用;空间天气预报的原理与方法;空间灾害性天气的效应评估。    6. 大规模高性能科学计算。 科学计算是指通过建立实际问题的模型和发展相应的计算方法,并利用强大的计算机能力,对科学和工程中的复杂问题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各领域进入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畴,大规模高性能科学计算已与理论和实验一起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成为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支撑。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地球和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工程与高技术等领域中,人们有可能利用科学计算来扩展、深化甚至代替科学理论或实验研究,使许多过去难以开展或难于实现的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有可能通过计算机模拟获得新的知识。大规模高性能科学计算能力的提高能够推动相关学科的进步,带动相关信息产业的发展。    核心科学问题: 科学、工程和社会经济问题数学模型建立及其理论分析;发展适合复杂问题和模型的计算方法与计算技术;提高计算精度和效率的方法;海量数据的处理方法与技术;适应高性能计算机并行计算方法;高性能计算通用软件平台建设;各类专业应用软件及数值计算软件包研制;开发科学、工程与社会经济问题的数值模拟技术及实现;支撑数值模拟技术的计算方法基础理论研究。    7. 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 量子信息技术是后摩尔时代各国战略竞争焦点之一。量子信息学是量子物理与信息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量子信息技术可望为信息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变革性手段和能力。量子密码在物理上提供了不可窃听的安全性,而量子计算可为指数级增长的传统不可解难题提供计算可能性。目前量子密码技术正向实用化方向发展,而量子计算机的研究仍然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在少数量子比特物理系统中已可成功演示量子计算的工作原理、量子门操作、量子编码和量子算法等。当前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遇到两个关键性的困难,一是如何研制大规模量子比特的物理系统,即物理可扩展性问题;二是容错计算的难题,即如何使量子门操作的出错率低于容错阈值,使得门操作的差错可以有效纠正,确保量子计算的可靠性。    核心科学问题: 量子比特物理扩展的途径、基于新材料与新结构的量子器件、具有扩展潜力的量子计算体系;量子计算系统相干与退相干;量子逻辑运算、信息编制、形态转换及测量;容错量子计算实现的机理和方法;量子模拟的理论方案与实验;量子信息存储器和量子中继;自由空间量子密码系统、新型量子密码原理;全量子网络的实现以及其信息传递和处理问题。    8. 多相复杂系统中的介尺度结构。 多尺度结构是自然和工程复杂系统的共同特征,介尺度结构是决定其宏观行为的关键因素,很多领域的介尺度结构都显示出共同的规律。目前,能源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化学反应工艺、过程和系统的量化设计、放大和优化调控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共性核心技术体系。同时由于工艺、过程和系统各层次又各自呈现动态多尺度结构,存在于这些层次的边界尺度间的介尺度结构则是发展这一核心技术必须突破的共同科学难题。这一科学问题既有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的应用背景,又具突破共同科学难题的普遍意义,也呈现出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和信息等多领域交叉的特征。在介尺度结构方面的探索将为人类顺利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奠定科学基础,并有力推动物质转化相关学科和产业研发模式由经验探索向量化仿真过渡。    核心科学问题: 介尺度结构的形成机理及其存在的稳定性条件(包括对非线性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相变和多态等行为的理论分析);介尺度结构的定量描述与行为预测(包括多尺度耦合的机理与跨尺度关联的方法以及介尺度结构与系统中的基元过程和整体行为的关系);介尺度结构的调控方法(包括多尺度结构与反应动力学的作用机理与规律以及催化体系、反应微环境、反应器、反应工艺对介尺度结构进行调控的规律);介尺度结构和多尺度计算理论(包括介尺度计算理论和方法以及通过问题、软件和硬件体系结构相似来实现复杂反应过程实时模拟的途径)。    9. 重大环境演化与突变的理论与方法。 21世纪以来,重大环境演化和频发的自然灾害事件(如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洪水、滑坡、泥石流、酸雨、赤潮等)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些环境介质的运动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变化行为,且始终伴随着流动和质量、能量输运等过程。针对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环境问题,从多学科角度加强对其中共性科学问题的研究,将不断深化对重大环境演化内在机理的认识,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水平,同时将大力推动我国在复杂介质和多过程耦合的科学前沿的创新研究。    核心科学问题: 环境介质多过程耦合的自然环境流动特性和物质、能量的输运与转化规律;介质特性变化对流动、变形、破坏的影响规律与模拟方法;典型环境演化发生突变的内在机理和临界条件;西部干旱环境演化的动力学理论、方法及防治措施;重大水环境问题的孕育、发生、发展规律和突变机理。    10. 重大灾害事件的机理与减灾。 地球各个圈层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但提供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能源和适宜的生态环境,也会产生危及人类社会的自然灾害。同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干预地球系统的自然过程,会对自然灾害起到诱发和加剧作用。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发展中国家,灾种多、分布广、频次高、灾情综合复杂,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态灾害等。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各种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程度也不断加大,社会面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对重大灾害事件的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进行准确描述和刻画,深刻理解致灾机理及其与人类活动的互馈,对重大灾害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对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核心科学问题: 灾害发生的机理与预测理论;灾害孕育和发生的环境因素;减轻自然灾害的对策与工程措施;对自然灾害的有效监测、数据处理和模拟机制;建立和完善对各类灾害的评估、预警和应急能力。    11.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 伴随臭氧洞的产生、人口膨胀与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存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全球变化和人为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格局、重要生态过程及其功能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化石燃料燃烧以及工业生产过程向大气圈排放化学物质,改变着大气的化学组分,而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适应全球变化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成为重大的科学挑战。全球变化研究也日益成为当代面对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重大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全球变化的同时性、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以及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等认识已得到广泛接受,地球系统科学的理念应运而生,即研究与各子系统相互作用联系的地球整体系统的变化规律、动力学机制和发展趋势,以适应和管理地球系统变化。    核心科学问题: 亚洲季风—干旱环境系统的变化特点与趋势;区域水系统(含冰冻圈)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海平面与海陆过渡带变化的动力学机制及趋势;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过程、机制和预测;全球变暖的自然和人类因素以及地球系统管理;地球系统模拟的关键技术及科学问题。    12. 多尺度海洋过程与海洋工程。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等问题都给海洋科学与工程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已经成为国际海洋科学技术竞争的前沿和热点领域。海洋是一个包含多种时空尺度过程的复杂动力系统,对“全球变化”和“深海”的关注是当前海洋科学与工程的两大发展趋势,而科学和技术的协同发展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海洋科学的每一个飞跃均与观测技术与设备的突破密切相关,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推动海洋科学与海洋工程的交叉融合,开展由科学问题引导的海洋观测、勘探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不仅是海洋科学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核心科学问题: 西太平洋的多尺度过程与高低纬相互作用;我国近海的海陆相互作用;海洋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极区环境变化与海洋过程;深海浮式结构物系统环境载荷与动力响应;深海装备安全设计和测试的前沿技术; 水下探测与通信;海洋传感器技术。    13. 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 环境变化研究表明,人类已具有通过改变生物和非生物的过程来影响和改变地球系统运行状态的能力。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地球系统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地球环境在不同尺度和不同区域的响应方式和表现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如何定量地刻画和区分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贡献,特别是如何理解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城镇化、工业化等大规模人类活动过程与地球自然过程的叠加和相互作用,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大科学挑战。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研究,以地球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区域性、系统性及关键性环境问题为突破口,聚焦近现代环境变化过程,揭示不同尺度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探讨环境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和模式。    核心科学问题: 人类高强度土壤利用下土壤肥力演变过程及其调控;高原山地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多尺度毒害污染物归趋与区域暴露风险;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管理对陆地生物圈自然过程的影响及其效应。    14. 变化环境下水资源高效利用。 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了流域的水文过程和水资源供需时空格局。流域洪旱灾害防治和水资源高效利用,需要具有防洪、灌溉、发电、供水和环保等功能的水资源利用工程和高效的水资源利用技术。它们涉及水文学、水资源学、农业水利学、河流动力学、水环境与生态水利学、水工结构与岩土工程、管理科学。    核心科学问题: 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过程与洪旱预测;节水农业及其环境生态效应;大型水工程的性能设计与施工技术;水电能源高效转换与经济运行;变化环境下河流系统演变。    15. 饮用水复合污染机制、毒理效应与控制原理。 饮用水安全是人类健康的最基本保证。由于水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从任何一个单独的学科角度都无法回答其复合污染的过程机制、毒理效应和控制原理等重要科学问题。深入开展饮用水质的多介质复合污染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饮用水源水中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水质净化过程的物质形态学转化规律、水质变化的分子毒理机制及水质安全的协同控制原理,建立基于毒理效应评价和工艺调控、从水源到用户终端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科学和技术体系。    核心科学问题: 水源水质复合污染的多介质联合作用机制及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饮用水净化工艺中关键物种的结构/形态转化及多介质多界面交互反应过程;饮用水输配环境下水质的化学与生物稳定性机理;水质安全的毒性评价方法及水质变化的分子毒理机制;水质安全的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毒理学和工程学协同调控机制。    16. 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与温室气体控制的交叉科学问题。 能源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瓶颈,是始终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高碳燃料的高效洁净利用、可再生能源高效低成本利用以及温室气体控制的基础理论问题,需要工程热物理、材料、化学、数理等学科的交叉,以此奠定能源科学前沿的基础。可再生能源利用与温室气体控制研究涉及电力、化工、冶金、建筑等高能耗行业,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产生直接影响,对抢占新兴能源产业的科技制高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加强该交叉科学问题研究,注重节能减排,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需求,为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科学理论和方法。    核心科学问题: 燃料化学能与物理能综合梯级利用原理与方法;核能利用的新概念、新材料及力学理论与方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高效收集、储存和转换的基础理论;大规模能源转化过程的优化集成与多尺度调控;CO 2 富集、分离和转化的物理化学问题;高碳能源利用中替代燃料与动力联产,同时分离CO 2 的系统集成理论与方法;节能规划理论与方法,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优化分析。    17. 影像医学、数字医学与人口健康领域先进诊疗技术基础研究。 影像医学、数字医学与健康领域先进诊疗技术是将医学科学研究推向动态化、定量化和可视化的新高度,并为临床诊疗精密化、个体化、远程化和高效、低毒提供强大支撑的重要发展方向。开展相关领域基础研究对提升我国医学科研和诊疗水平以及医疗装置与设备的研发水平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探究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准确诊断、精确治疗和预后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科学问题: 医学成像新理论、新方法与医学图像的定位定量分析、处理和可视化;脑功能成像与关键影像学表征;分子标记、分子探针、放射性新药设计与纳米显微成像;结构、功能、代谢和分子成像及其在疾病诊断、治疗、药物输运控释和创新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新型光学、超声、核医学、CT、磁共振、电阻抗与电磁物理功能成像以及分子成像的核心技术与设备;数字医学基础与平台;数字医学与影像医学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在疾病早期诊断、亚临床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单细胞技术与设备、芯片实验室与组学分析;新型手术机器人、图像引导下计算机辅助系统研发;脑—机接口、神经肌肉刺激装置与微型活体探测器研发;生物起搏器、新型人工心脏辅助系统、便携式人工肺与便携式透析仪研发。    18. 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失衡与疾病。 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系统是机体维持自身稳态平衡的轴心和主要保障,稳态平衡一旦被打破而不能得到及时调节和恢复,机体即可能逐渐过渡到亚稳态直至失衡态,并发生由正常生理状态(健康状态)向亚生理状态(亚健康状态)直至病理状态(疾病发生)的演变。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复杂作用体系,但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系统又各成系统,并维持其体系内的平衡,因而涉及面广,研究难度大,问题多,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指导价值。    核心科学问题: 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网络失衡与疾病的关系;神经损伤与功能紊乱的病理机制;神经退行性病变的病因学及分子机制;精神疾病脑结构与功能变化及机制;神经元髓鞘化与脱髓鞘机制;重要免疫细胞和分子在神经损伤与紊乱中的作用和机制;内分泌反馈和负反馈系统紊乱发生机制及与内分泌疾病的关系;内分泌活性物质分泌、作用及调控机制及其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系统建模、网络联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    19. 疼痛及镇痛机理研究。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有慢性痛经历的人约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疼痛、尤其是慢性痛,已经成为一种疾病和公共健康问题。疼痛不仅仅是疼痛本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正常脑功能,诱发神经与精神障碍,导致劳动力的丧失和巨大的医疗费用支出。阐明疼痛的发生机理和寻找新的镇痛方法,将有助于解决因各种疾病及创伤带来的日益突出的疼痛问题。对疼痛机制的认识也是对脑的工作机制认识的有效途径,疼痛及镇痛机理研究反映了人类改善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根本要求。    核心科学问题: 疼痛信息处理的中枢机制以及慢性痛的中枢起始与维持机制;疼痛发生的外周感受器及其调节;转移癌与疼痛发生发展的关系;疼痛与精神障碍(焦虑、失眠、抑郁)的关系;针刺镇痛机理和疗效提高。    20. 社会认知和行为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社会活动的成功和社会和谐取决于其成员对他人和自我的正确认识,并据此在复杂社会环境下做出适当的决策,以促成社会成员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人类如何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加工与他人和自我相关的社会信息,涉及认知机制和模型以及相关神经机制的探索,即在脑组织水平阐明社会认知、社会决策的神经基础及其与社会行为的关系,并揭示相关心理和神经机制的发展以及异常社会行为的心理和神经基础。探索培育和调控社会情绪能力的脑网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评测社会情绪能力的生理指标和脑成像,同时研究如何改善和调控个体和群体社会情绪能力的方法和技术。    核心科学问题: 自我意识的机制;合作与竞争行为的心理和神经机制;社会环境对认知的调节与神经发育的相互作用;人类社会行为决策的机制;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其他认知功能发展的关系;特殊人群的决策行为特点及其神经、心理机制;调控社会情绪能力的脑网络机制;社会情绪能力的评测与干预。    21. 网络信息技术下的组织管理变革与服务创新。 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管理组织内部的信息与知识的传递及产生方式,进而改变组织文化、管理层级结构、资源分配方式,最终改变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模式与运作机制,从而促进各类组织实现和谐、透明、高效协作的全新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并促使现代服务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脱颖而出。网络信息技术所推动的这种转变,对于植根于有形产品生产、科层组织结构、信息单向传输、自上而下的规划等传统的(企业)组织及其创新管理模式的现有管理科学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基础性挑战,同时提出了许多管理科学中亟待解决的新科学问题。这些将极大地推动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代生产制造和现代服务的蓬勃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向服务经济转型、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减少组织运作成本、提升我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核心科学问题: 网络服务系统及其参与者行为研究;基于先进IT的服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网络服务系统的运营优化和协调研究;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如开源信息、移动网络)对组织模式演化和运营机制的影响;新一代网络技术对企业(组织)行为和战略的影响;互动网络中的组织运营与安全工作机制;企业中整合的协作平台技术;组织内部即时通讯与威客技术对管理活动的影响规律等。    22. 复杂金融经济系统的演化及其安全管理。 经济和金融市场众多参与者的非完全理性及其依据信息对环境的适应性交互决策行为,造就了现代金融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广泛而深入的运用更进一步地推动了信息的多向、快速传播,进而深化了市场的上述特征。未来若干年,我国金融市场的产品种类、交易规模和市场深度及关联性将在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中持续快速增长,再加上金融制度和投资者群体的独特性,使得整个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复杂程度也在飞速增加。面对规模迅速增长并日趋复杂的金融市场,依据具有“简单性”特征的前提所构建的主流经典金融经济理论来解释和应对金融危机的实践,开始遇到重大挑战。随着计算机信息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快速发展和重要突破,从复杂系统的角度对复杂金融体系进行计算建模、探索其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规律成为一种新的可能,并为解决复杂金融系统安全问题提供了一条非常具有前景的道路,对于建立科学、安全、合理、高效、稳健的金融经济系统具有基础性重大意义。    核心科学问题: 复杂金融经济系统中的微观行为和机制及其宏观涌现和动态演化规律;复杂金融经济系统建模的新原理与新方法;金融经济系统中的复杂网络;复杂金融经济体系中开源信息与建模;复杂金融经济系统中的创新及其风险与安全管理;复杂金融经济系统的监管体系、运行机制和模式等。    23. 新功能材料和新人工结构材料。 新功能材料的探索是材料科学发展的先导,也往往是信息、能源等领域创新的源头。新型功能材料的发展往往基于新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机制的发现、新设计思想的提出以及材料合成方法的创新,而新材料的出现同时又为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探索新型超常电磁介质材料、高温超导材料、高效热电材料以及非线性光学响应材料、核环境下的特殊材料、高质量单晶和薄膜以及各种人工结构材料(如异质结构、光子带隙材料、负折射材料等)等,是材料科学与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交叉发展的重要科学前沿。    核心科学问题: 基于新的物理思想和新的材料结构设计思路的功能材料;材料超常物理性质和功能优化的计算与模拟;新颖材料功能的新物理机制;人工微结构制备与调控的新方法与新原理;高性能复合材料、人工结构材料或器件物性的表征与优化。    24. 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 自组装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难题,是创造新物质、产生新功能结构的重要手段,是解决当前材料、信息、生命、医学等领域发展瓶颈的希望所在。未来自组装发展趋势将从单一体系到多元体系、从单一层次到多层次、从静态到动态、从不可控到可控、从模型体系到功能化,即以可控的自组装体系和功能化为主要方向,强调化学、生物、物理、材料、信息、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并有望在调控生命过程的方法和技术、创造功能集成的新材料、新信息器件和信息处理系统等方面实现突破。可控自组装的发展,将为物质科学重大问题研究以及在生物、信息和纳米高技术研究中应用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核心科学问题: 面向功能自组装体系的组装基元设计、制备及组装性质,组装基元间弱相互作用的加合及协同规律;多组份、多层次的合成或生物自组装体系的构造,可控自组装过程及调控规律,组装的终结与解组装,组装诱导的本质与规律;可控自组装体系中的物质输运、能量传递、化学转换以及物理规律,自组装体系结构与功能关系及其在材料、信息器件以及仿生中的应用;自组装结构、过程的系统理论研究方法,复杂体系结构和物理、化学、生物性能的预测;实时、原位检测自组装体系和过程的新原理、新方法以及揭示弱相互作用机制的高能量/空间/时间分辨表征技术。    25. 精密测量物理与关键技术基础。 不断挑战并突破时间高分辨、频率高精度、感知高灵敏度的现有水平是精密测量领域追求的目标,也是重大科学发现的基点。本世纪初,阿秒(10 -18 s)超短光脉冲的产生,可使人类获得趋近阿秒量级的时间分辨,光场时域—频域的同时精密控制相继引发出一系列新概念和新技术,使得人们可同时在时域和频域实现高分辨的精密测量。另一方面,精密测量的灵敏度达到了可以感知单光子的程度,开拓出了量子极限精密光谱测量技术。这一系列突破有望提供传统研究手段与技术平台尚无法达到的时间、空间、频谱的超高精度、超高分辨和超高灵敏度,极大地提高人类探索和揭示自然规律的能力,将为许多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带来革命性突破,包括精确定位、航天、卫星导航、空间探测、遥控跟踪、现代通信、信息安全、生物信息检测、纳米制造与测量等在内的相关领域的国际竞争,也将在量子调控、分子成像、生物/纳米科学、量子探测技术与新量子器件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应用。    核心科学问题: 突破测量精度现有极限的新概念与新技术;超高时间、空间分辨率的测量;超高精度与超高灵敏度的联合测控技术及其在生化、材料和物理检测中的应用;亚波长尺度下超快光电子学测量;基于超快强场激光的精密测量;基本物理量的精密测量。    26. 空间信息网络基础。 空间信息网络是以天基网络为核心,向上支持深空探测,向下支持对地观测,与地面系统互联互通而形成的一个天、空、地立体交联的时空动态信息网络。通过由不同高度的卫星、飞艇、飞机等节点构成的空间信息网络,可以实现多维信息快速获取、远距离传输、快速处理和融合应用。空间信息网络将成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拓展科学、生产活动至空间、远海、乃至深空的重大信息基础设施。空间信息网络是人类进入空间的桥梁、认识空间的手段、利用空间的基础,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空间信息网络利用独特空间优势,能够提供全球信息服务,可望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潜在核心竞争力。    核心科学问题: 变时空异构网络体系结构;空间网络信息传输;网络化空间信息感知,网络化空间信息的时空一致性表示;空间信息网络协同机制;空间信息网络自组织重构与应用。
个人分类: 网有网事|3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管和人文学科的研究者更喜欢参加学术会议
热度 2 cutefay 2011-5-10 19:53
虽说学术交流可以启发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但似乎不是每个学科的研究者都喜欢参加学术交流。经管和人文学科的研究者与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的研究者相比,更喜欢参加学术会议。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搞自然科学研究的人,要是有了什么创新,通过发表论文的形式,差不多就可以让世人知道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且搞自然科学研究往往手段和方法相比其他学科而言比较成熟,即使与外界交流较少,一心闷头做科研,往往也能出成果。 2、搞技术工程研究的人,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研究成果更长时间独领风骚,往往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外界在某段时间内保密。所以即使参加学术交流,也往往不会把这种技术领先的独门秘方在会议上做详细的介绍。并且,倘若外人想参观自己的实验室,也要先思考在先。 3、搞自然学科和技术工程研究的人,往往自己的研究领域只是某个很狭窄的领域,很多学者对于非本领域研究的东西不感兴趣。 4、搞经管和人文学科研究的人,因为很多理论研究主观性比较强,自己提出了某个理论或者某个思想,如果不被世人认可和广泛使用,即使再完美的理论往往也会大打折扣。要让世人认同自己的理论,除了发表论文之外,到处发表演讲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此外,因为搞经管和人文学科研究的人进行研究往往靠“思考”的成分比其他学科更多一些,所以更需要通过学术交流来激发灵感。再者,搞经管和人文学科研究的范围领域往往比较宽泛,很少有局限在某个很窄的领域的。 我在读博士期间做自然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研究,不怎么喜欢参加学术交流,主要原因是觉得去参加学术交流,很少能够遇到小同行的人,听学术报告能够从中受到的启发不多(另外一个原因是自己对本行不怎么感兴趣)。而现在是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就很喜欢参加学术交流,是因为每次参加学术会议总能够从不同的报告人的报告中学到很多东西,自己也可以通过学术报告向同行展示自己的成果。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3457 次阅读|2 个评论
(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 “新型平板显示技术” 重大项目
热度 1 tanfthust 2011-2-8 12:09
部分项目PI PDP用无铅光敏电极浆料研究及工程化技术开发(2008AA03A323)林保平教授 各向异性导电膜ACF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及批量生产技术开发 200801-201012 于 洁 指南: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 “新型平板显示技术”重大项目2008年度课题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围绕国家重大行业应用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设立了“新型平板显示技术”重大项目。 本项目立足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平板显示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突破,支持企业的垂直整合和产业调整。本项目将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产品的产业化为主要目标,重点发展TFT-LCD、PDP和OLED技术,侧重发展未来对显示技术产业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FED和E-PAPER技术,同时兼顾FPD共性测试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究,以规范技术性能测试和产品测试标准、完善平板显示技术评价体系、把握新型FPD的发展方向。 本次发布的课题申请指南主要围绕TFT-LCD产业关键配套材料、PDP产业关键配套材料、OLED新技术和OLED产业关键配套材料、电子墨水创新技术及无源和有源E-PAPER显示屏等方面进行安排,设置课题18个,国拨经费控制数8600万元。 二、指南内容 (一) TFT-LCD关键配套材料开发 本部分资助TFT-LCD关键配套材料的研发,解决我国TFT-LCD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配套材料国产化问题。 设置5个课题,国拨经费控制数2800万元。 申请要求:课题申请单位就配套材料的验证工作与TFT-LCD屏生产企业签定合作协议,鼓励使用国产原材料进行产品开发,申请书中必须注明所使用国产原材料占整个产品原材料的比例。 课题1、TFT-LCD用偏光片工程化技术开发 【课题研究目标】完成TFT-LCD偏光片技术开发,实现批量生产,为TFT-LCD面板厂提供配套。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完成偏光片染色拉伸复合工艺、TAC膜表面处理工艺研究,同时开展装备配置技术研究,掌握低成本批量生产技术。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 单体透过率: ≥41%;  垂直透过率: ≤0.1%;  380nm透过率: ≤1.8%;  偏光度: ≥99.7%;  幅宽: ≥560mm;  色调: a (NBS):-1.5±1.5 b(NBS):4.0±1.5;  外观、光学和机械性能方面满足客户要求,产品至少通过2家TFT-LCD屏生产企业的认证;  产业规模: 具备50万平米/年的产能;  知识产权: 申请5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10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20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批量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课题2:TFT-LCD用增亮膜的研究与中试技术开发 【课题研究目标】开发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TFT-LCD产品用增亮膜,完成中试生产。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重点研究增亮膜的结构设计,开发合成材料,发展低成本技术,完成增亮膜制造工艺研究,优化生产设备配置以及加工工艺,解决产品质量均匀性问题。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 面板亮度:在原有基础上提高60%(不使用棱镜膜);  背光模组亮度均匀度:≥85%;  外观、光学和机械性能方面满足客户要求,产品至少通过2家TFT-LCD屏生产企业的认证;  中试规模: 1万平米/年的产能;  知识产权:申请5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3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6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中试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课题3:大尺寸TFT-LCD彩膜工程化技术开发 【课题研究目标】开发并掌握TFT-LCD彩膜的工程化生产技术,实现批量生产,为TFT-LCD屏生产企业提供配套。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开展大尺寸彩膜设计技术研究,包括结构设计、色彩匹配技术研究;开展制造工艺技术研究,包括黑矩阵形成技术、RGB光阻涂布技术、ITO成膜技术等;发展低成本技术。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 基板尺寸: 不小于1100×1300;   色域: ≥72%;   对比度: ≥800:1;   分辨率: (W)XGA ;  外观、光学和机械性能方面满足客户的要求,产品至少通过2 家TFT-LCD屏生产企业的认证;   产业规模: 具备30000片/月的产能;   知识产权: 申请5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8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16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课题4:TFT-LCD彩膜用彩色光阻胶量产技术开发 【课题研究目标】开发并掌握彩色光阻胶关键技术,实现批量生产,为彩膜生产企业提供配套。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开发红绿蓝彩色光阻胶、黑矩阵材料及生产工艺技术,重点研究材料配方、提纯工艺、颜料分散工艺等关键技术。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  颜料粒径: 100nm左右;   黑矩阵(BM)的OD值 : >3.0;   红绿蓝色坐标偏差: △X±0.015 ;   涂敷厚度偏差: ±0.2µm;   玻璃化温度: Tg>200℃;   光反射率: 1.0%;   外观、光学性能方面满足客户要求,产品通过彩膜生产企业的 认证;   产业规模: 具备20吨/年的产能;  知识产权: 申请6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4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8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课题5:各向异性导电膜ACF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及批量生产技术开发 【课题研究目标】完成ACF用关键材料和导电膜制备工艺的研发,掌握批量生产技术,与TFT-LCD屏生产企业提供配套。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开发ACF 用关键材料及导电膜制作技术,包括ACF用快速固化粘接剂、高分子聚合物微球、表面镀层致密度控制、导电粒子在胶中的分散技术等;研究开发ACF膜压接工艺技术;开发低成本技术,实现ACF膜的规模化生产。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 导电粒子直径: 3µm;  密度(ACF层): 4 mil/mm3;  ACF 厚度: 18-25µm;  最小焊盘空隙: 12µm;  最小导电空隙: 10µm;  接触电阻: 5Ω;  绝缘电阻: 108Ω;  压接条件:主压温度 160-190℃, 主压压力 40-80 Mpa;  外观、电学和机械性能方面满足客户要求,产品至少通过2家 TFT-LCD屏生产企业的认证;  产业规模: 50万卷(50米/卷)/年;  知识产权: 申请5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3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6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二) PDP关键配套材料技术开发 本部分资助PDP关键配套材料的研发,解决我国PDP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配套材料国产化问题。 设置5个课题,国拨经费控制数2800万元。 申请要求:课题申请单位就配套材料的验证工作与PDP屏生产企业签定合作协议,鼓励使用国产原材料进行产品开发,申请书中必须注明所使用国产原材料占整个产品原材料的比例。 课题6:PDP用无铅玻璃粉研究及工程化技术开发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开发PDP用无铅玻璃粉,掌握批量生产技术,满足国内 PDP 显示器件产业的需求。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开发无铅环保型、高透过率前介质玻璃粉技术,研究开发无铅环保型、高反射率后介质玻璃粉技术;研究开发低封接温度玻璃粉技术;研究开发无铅环保型、低成本刻蚀性障壁玻璃粉技术;发展低成本技术。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前介质低玻粉性能指标:  透过率: 85%±3%;  膨胀系数: 80±5×10-7/℃;  玻璃转移点: 470±10℃;  玻璃软化点: 530±10℃;  介电常数: 12±2。 (2)后板介质低玻粉性能指标:  反射率: 85%±3%;  膨胀系数: 78±5×10-7/℃;  玻璃转移点: 480±10℃;  玻璃软化点: 550±10℃;  介电常数: 14±5。 (3)封接低玻粉性能指标:  平均粒径(D50): 3.0-8.0μm;  玻璃化转变温度: 355±10℃;  玻璃软化点温度: 405±10℃;  热膨胀系数: 72±5×10-7/℃。 (4)障壁玻璃粉性能指标:  玻璃转换温度(Tg):480 ± 10 ℃;  软化点(Tdsp): 510 ± 10 ℃;  热膨胀系数: 80 ± 5 × 10-7/℃;  平均粒径(D50): 3.2 ± 0.3 ㎛;  刻蚀速率: 15±5 ㎛/min。 (5)理化性能方面满足客户要求,产品通过PDP屏生产企业的认证; (6)产业规模: 100吨/年(四种玻璃粉合计); (7)知识产权: 申请8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600万元, 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12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课题7:PDP用无铅光敏电极浆料研究及工程化技术开发 【课题研究目标】开发PDP电极制作用光敏电极浆料,实现规模化生产,满足国内 PDP 显示器件产业的需求。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不同粒度及表面形貌银粉的复配体系、银粉与低玻粉的匹配性,研究银粉及低玻粉在浆料中的分散技术,研究树脂、光引发剂、光交联剂匹配性能,研究树脂分子量及聚合度对于电极浆料粘度的影响,研究电极浆料调配技术,研究黑色颜料与低玻粉的匹配性能,开发低成本技术。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光敏导电银浆料性能指标:  固含量: 52-75%;  曝光: 350-800 mJ/cm2;  干燥温度: 100±20℃;  显影: 0.4±0.2%Na2CO3;  烧结温度: 570±10℃;  分辨率(Line/Spaceμm):30/30;  浆料粘度(Pa•s): 20±5;  收缩率(%): X,Y: ≤25,Z: ≤70;  电阻率: ≤3.5μΩ•cm。 (2)光敏黑色电极浆料的性能指标:  颜色: 黑色;  固含量: 40-65%;  曝光: 350-800 mJ/cm2;  干燥温度: 100±20℃;  显影: 0.4±0.2%Na2CO3;  烧结温度: 570±10℃;  分辨率(Line/Spaceμm):30/30;  浆料粘度(Pa•S):20±5;  收缩率: X≤30%,Y≤30%,Z≤70%。 (3) 理化性能方面满足客户的要求,产品通过PDP屏生产企业的认证; (4) 产业规模: 30吨/年(两种浆料合计); (5) 知识产权: 申请8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6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12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课题8:高性能PDP荧光粉研究及工程化技术开发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开发PDP用高性能三基色荧光粉,掌握批量生产技术,满足国内 PDP 显示器件产业的需求。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开发红色荧光粉、绿色荧光粉、蓝色荧光粉技术,发展低成本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 红色荧光粉性能指标:  相对亮度: ≥90%(146nm真空紫外激发);  色坐标(X):0.647±0.005 (Y):0.345±0.005;  粒度分布(体积): D50=2.3±0.5㎛;  发射主峰: 625nm;  余辉(ms): 14。 (2)绿色荧光粉性能指标:  相对亮度: ≥95%(146nm真空紫外激发);  色坐标(X):0.321±0.005 (Y):0.607±0.005;  粒度分布(体积): D50=2.5±0.7㎛;  发射主峰: 527nm;  余辉: 12 ms。 (3)蓝色荧光粉性能指标:  相对亮度: ≥85%(146nm真空紫外激发);  色坐标(X):0.147±0.005 (Y):0.051±0.005;  粒度分布(体积): D50=2.9±0.5㎛;  发射主峰: 450nm;  余辉: 10 ms。 (4) 理化性能方面满足客户的要求,产品通过PDP屏生产企业的认证; (5) 产业规模: 50吨/年(三种荧光粉合计); (6) 知识产权: 申请10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8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16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课题9:PDP用高纯度MgO材料研究及工程化技术开发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开发PDP用MgO材料,掌握批量生产技术,满足国内 PDP 显示器件产业的需求。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高纯氧化镁粉体的原料制备技术,完成掺杂元素的选择,开展成型技术、烧结工艺等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发展低成本技术。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 高纯度MgO材料的纯度: 99.99%;  体密度: ≥3.20;  符合PDP面板制备MgO膜工艺需求,理化性能方面满足客户要求,产品通过PDP屏生产企业的认证;  产业规模: 10吨/年;  知识产权: 申请5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5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10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课题10:PDP滤光保护屏研制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开发PDP滤光保护屏技术,掌握批量生产技术,满足国内 PDP 显示器件产业的需求。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研制新型结构的、低成本、高性能PDP滤光保护屏,开发AR、EMI、Ne-Cut、NIR四大功能膜层制备新技术,简化滤光保护屏结构和制造工序,大幅度降低原材料和制造成本并明显提高PDP电视画质和抗电磁干扰能力。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 可见光透过率: ≥60%;  近红外透过率: 11% (850 nm), 5%(950 nm);  可见光反射率: 5%;  色坐标: x = 0.301±0.02, y = 0.321±0.02;  EMI 丝网表面电阻: ≤0.15 W/□(Class B);  雾化率: 7%;  理化性能方面满足客户要求,产品通过PDP屏生产企业的认证;  产业规模: 100万片/年(以42英寸为基准计算);  知识产权: 申请5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300万元, 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6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三) OLED相关技术及关键配套材料技术开发 本部分资助OLED的新技术及OLED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配套材料的研发,设置4个课题,国拨经费控制数1600万元。 配套材料课题的申请要求:课题申请单位就配套材料的验证工作与OLED屏生产企业签定合作协议,鼓励使用国产原材料进行产品开发,申请书中必须注明所使用国产原材料占整个产品原材料的比例。 课题11:OLED柔性彩色显示屏的研发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开发OLED柔性显示屏关键材料、薄膜技术和驱动技术,研制高性能彩色点阵柔性显示屏。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开发低透气率的柔性导电基片,开展有机膜与衬底附着性研究,研究多层膜封装技术,开发柔性显示屏制备工艺,完成柔性显示屏的驱动技术研究,研究提高显示屏亮度和寿命的方法。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 尺寸: ≥1.5英寸;  分辨率: 96×RGB×64;  色彩: 256K;  亮度: ≥100cd/m2;  寿命: ≥1000小时(100cd/m2);  知识产权: 申请10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6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6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较强的研发实力和结构合理的研发团队,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课题12: 高性能实用化小分子OLED发光材料的研发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小分子OLED发光材料,在性能和成本上满足小分子OLED屏生产企业要求。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开发小分子OLED红、绿、蓝发光材料,优化材料的结构设计,开发材料的批量合成与提纯技术,完成材料的稳定性和发光特性研究,通过研制相应器件来验证材料的性能。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红光材料  寿命: ≥10000小时(1000cd/m2);  色度: (0.66±0.02, 0.34±0.02);  发光效率:≥12cd/A。 (2)绿光材料  寿命: ≥20000小时(1000cd/m2);  色度: (0.30±0.02, 0.63±0.02);  发光效率:≥20cd/A。 (3)蓝光材料  寿命: ≥8000小时(1000cd/m2);  色度: (0.15±0.02, 0.16±0.03);  发光效率:≥8cd/A。 (4)知识产权: 申请8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需要完成红、绿、蓝三基色材料的开发,国拨经费控制数4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4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较强的研发实力和结构合理的研发团队,鼓励产学研合作,鼓励多家单位联合申报。 课题13:OLED用导电基板工程化技术开发 【课题研究目标】开发环保型低方阻高光学透射率的OLED用导电玻璃,形成批量生产,满足国内OLED产业发展的需求。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环保型低方阻高光学透射率薄膜体系,研究玻璃基板表面镀膜技术、表面平整处理技术、基板高透光技术、低面电阻镀膜技术,开发低成本生产技术。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 基板尺寸: 370×470±0.2 mm2;  基板厚度: 0.55/0.7±0.05 mm  复合膜表面阻抗: ≤0.3W/□;  ITO表面阻抗: ≤7W/□;  ITO Ra: ≤1.5nm;  ITO P-V值: ≤15nm;  ITO光学透过率: ≥85%;  产品需取得OLED屏生产企业的认证;  产业规模: ≥10000片/月;  知识产权: 申请4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4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8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批量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课题14:OLED屏封装盖工程化技术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开发高精度OLED封装盖生产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满足国内OLED产业发展的需求。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封装玻璃盖高精度成型技术,发展低成本技术,开发批量生产技术。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 玻璃基板尺寸: 370×470±0.2 mm2;  封装盖厚度: 0.7/1.1±0.05 mm;  Cell深度: 0.30/0.35±0.05 mm  Cell外形尺寸: X/Y ±0.1 mm;  位置误差: X/Y ±0.1 mm;  产品需取得OLED生产企业的认证;  产业规模: ≥10000片/月的生产能力;  知识产权: 申请3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2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4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和能力,资金充足。 (四) E-PAPER关键技术开发 本部分资助电子墨水创新技术研发和E-PAPER显示屏制备技术的研究。拟安排4个课题,国拨经费控制数1400万元。 课题15:基于微胶囊的电子墨水材料制备和显示技术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 研制新型电子墨水显示材料,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开发单色E-PAPER和E-BOOK显示屏提供可实用的材料。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研制高性能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泳显色粒子和电子墨水显示材料,发展电子墨水制备和显示技术的新方法,包括红绿蓝三基色电泳粒子制备技术、电子墨水配方、微胶囊制备技术、电子墨水显示屏制备工艺中的涂布技术,研制4英寸以上可显示字符的单色显示屏。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 电泳显示材料指标:  显色粒子平均粒径: ﹤150 nm;  微胶囊平均直径: ≤ 80 mm;  保质期: ≥2个月(0-30℃)。 (2) 显示屏指标:  对比度: ≥10:1;  响应速度: 500 ms;  反射率: ≥ 35%;  饱和驱动电压: ≤15伏;  工作温度范围: 0-50℃;  环境适应相对湿度: 85% 。 (3) 知识产权: 申请6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 2009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3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300万元以上。 【课题单位申请的条件】有较好的研发基础、较强的研发实力和结构合理的研发团队,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课题16:新型E-PAPER电子墨水材料制备和显示技术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 研制除微胶囊以外的其它新型电子墨水显示材料,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开发单色E-PAPER和E-BOOK显示屏提供可实用的材料。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制高性能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泳显色粒子和电子墨水显示材料,发展电子墨水制备和显示技术的新方法,包括红绿蓝三基色电泳粒子制备技术、电子墨水配方、微杯制备技术(或其它新技术)、电子墨水显示屏制备技术,研制4英寸以上可显示字符的单色显示屏。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电泳显示材料指标:  显色粒子平均粒径: ﹤150 nm;  平均直径: ≤ 80 mm;  保质期: ≥2个月(0-30℃)。 (4) 显示屏指标:  对比度: ≥10:1;  响应速度: 500 ms;  反射率: ≥ 35%;  饱和驱动电压: ≤15伏;  工作温度范围: 0-50℃;  环境适应相对湿度: 85% 。 (5) 知识产权: 申请6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 2009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控制数3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300万元以上。 【申请单位的条件】有较好的研发基础、较强的研发实力和结构合理的研发团队,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课题17:无源E-PAPER显示屏制备关键技术及工程化技术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采用国产电子墨水,开展无源E-PAPER显示屏制备工艺研究,突破电子墨水涂布技术和E-PAEPR显示屏封装技术,实现无源E-PAPER显示屏在电子标签、广告牌等领域中的应用。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微胶囊电子墨水涂布工艺和涂布设备、封装材料和封装技术,开发驱动电路技术和无源E-PAPER显示屏批量制备技术。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 显示薄膜尺寸: 400 mm  650 mm; (2) 显示薄膜厚度均匀性: 10%; (3) 产品种类: 电子标签和400 mm  600 mm广告牌 (4) 显示屏:  对比度: ≥ 10:1;  灰度: ≥ 8级;  反射率: 35%;  视角: 160º;  饱和驱动电压: 15伏;  使用温度范围: 0-50℃; (5) 显示薄膜产业规模: 10000平方米/年的中试能力; (6) 知识产权: 申请6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国拨经费控制数3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600万元以上。 【课题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资金充足,鼓励电子墨水、显示薄膜和显示屏研发及生产单位联合申报。 课题18:有源E-PAPER显示屏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采用国产电子墨水和国产TFT基板,开发有源E-PAPER显示屏,解决电子书(E-BOOK)应用的关键技术,研制电子书样品。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E-BOOK用TFT基板技术、黑白有源显示屏结构技术、制备技术、封装技术和驱动技术,开发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研制有源显示屏和电子书。 【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 显示面积: ≥ 6英寸;  分辨率: 100 dpi;  对比度: ≥10:1;  灰度: ≥8级;  反射率: ≥35%;  视角: 160º;  驱动电压: 15 V;  图像刷新时间: 1 s;  屏工作时功耗: ≤25mW;  使用温度范围: 0-50℃;  知识产权: 申请8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支持期限】2010年12月以前完成。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国拨经费控制数5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1000万元以上。 【申请单位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较强的研发实力,鼓励电子墨水、TFT基板厂家联合申报。   三、注意事项 1. 课题申请者应根据本项目申请指南提出的课题名称、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 容、主要考核指标等要求,编写《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课题申请书》。 2. 课题必须由法人(单位)提出申请,法人是当然的课题依托单位,且必须指定一名自然人担任课题申请负责人。每个课题申请只能有一个课题申请负责人和一个依托单位,课题的协作单位不能超过5家。 3. 课题依托单位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一年以上、过去两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事业法人单位,包括:大学、科研机构等事业法人;中方控股的企业法人。 4. 课题负责人应符合的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年龄在55岁(含)以下(按指南发布之日计算); (3)具有高级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 (4)每年(含跨年度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6个月; (5)过去三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 5. 具备以下条件的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科技人员可作为课题负责人:   对于港澳台的科技人员,在满足上述(第4条)2-5项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有正式的合作协议或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合作期或聘任期覆盖课题的执行期,且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对于海外华人科技人员,包括取得外国国籍和永久居留权的,在满足上述(第4条)2-5项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正式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且聘任期覆盖课题的执行期,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6. 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员不得违反以下限项申请的规定:   为保证科研人员能够高质量地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技计划实行限制申请及承担课题数量规定。每人同期只能主持一项国家主要科技计划(包括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课题,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国家主要科技计划课题数(含负责主持的课题数)不得超过两项。申请者应按照上述要求进行申请,且在同一批发布的申请指南中只能申请一项863计划课题或项目。科技部及所属事业单位借调的与863计划相关的人员不能申请或参加申请。 7. 申请者提出的国拨经费申请不得高于项目申请指南规定的国拨经费控制额,并应按照项目申请指南的要求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否则不予受理。 8. 申请者要遵守科学道德,以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填写项目申请书,保证项目申请书的真实性,避免出现夸大和不准确的内容。同时,不得将研究内容相同或者近似的项目进行重复申请。863计划对申请者在申报过程中进行信用记录,对于故意在课题申请中提供虚假资料、信息的,一经查实,记入信用档案,并对单位在两年内取消其申报863计划资格、对个人在三年内取消其申报863计划资格。 9. 申请程序和要求:课题申请采取网上集中申报。申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进行,网址为program.most.gov.cn,有关申请的程序、要求和其他注意事项详见《“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申请指南》。 10. 课题申请受理的截止日期为2008年6月5日24时。 11. 咨询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卞曙光 张芳  电 话:010-88372105 010-68339194  地 址:北京市三里河路一号西苑饭店九号楼  邮 编:100044  电子邮件:jeanbsg@htrdc.com zfang@htrdc.com   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办公室 二〇〇八年四月十六日
个人分类: 科研项目|378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如何去了解最新的研究方向
热度 3 douglee1986 2011-1-9 16:37
如何去获取最新的研究方向和热点呢? 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 第一, 最直接的手段 就是 去追顶级的国际会议,把近三年的国际主流会议上与自己相关的论文都看一遍,尤其是当年刚出来的 (这个在检索里是不能马上检索到的)。 这些顶级会议 paper 的 related work 和 reference 都是重要的信息源,尤其是 related work 。 好论文的 related work 写的相当的精辟,直接反映了作者的看法和思想,有的不是自己看就能想出来的 。 第二, 随时了解当年研究领域牛人的主页和牛 x 团队的主页 。这些人的 主页上都会有发表的论文列表 , 他们最近一年的 paper 基本上能够反映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当前的研究热点 。 如何知道自己研究领域的顶级会议和牛人呢? 知道顶级会议很容易,一个是来源于自己导师和师兄弟,自己 实验室内部所关注的顶级会议 都是与自己直接相关的。还有一个就是 在 Google 上搜搜索 conference ranking ,会得到很多结果,但是有点乱。但是这点 对于我们这些处在这种学术氛围不是很浓厚的学校的人来说是最重要的 。尤其是在自己实验室的老师都不清楚有哪些会,哪些会是做什么的情况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每个人的小方向会不一样,可能关注的会的偏重程度和排序也有一些差别。一般来说 最顶级( A+ )的几个会议基本上没什么争议 ,但是 A 到 B+ 的就有点乱(有的包含在 rank1 里),会有很大差别,这个就得自己去决定了。 我个人认为 A 以上的会议 ,除了和你研究方向完全不沾边的大部分都必须去追, 这种会议的且与课题相关的 paper 都值得仔细的看看,会有很大帮助 。 A 到 B- 的选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 , B- ( rank2 )以下的可以忽略。在关注这些会议的同时我们 就能获得超过 80% 的 paper 了 ,很方便, 去官方网站,看 program , 在 program 的 Schedule 上看题目 , 直接把与你关心的 paper 题目放 Google scholar 搜索一下就出来了 。 最新的会议的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出来了 ,可能 program 没出来, 打开 accepted list , 把 paper 题目扔 Google scholar ,如果没有,进入作者的主页,如果还没有,发邮件要吧,反正不花钱而且作者还很乐意给 。 重要的是这些 paper 检索还没有出来,是检索不到的 。 在关注会议的过程中就把 paper 弄到了,只有极少数的需要去专业的数据库里找 。 新人要了解有哪些牛人就比较麻烦一些,得自己积累 , 可 能有牛人退出这个领域而且不停的有新人出来,有的新人也是很值得关注的 。导师和师兄弟那里可能会有 些,直接拿过来用。 顶级会议的 chair 得关注一下 ,还有就是 在看 paper 的过程中自己留意一下 ,在外面开会的时候也会遇到或者听别人谈论到。 关注牛人不是最热点的主要的手段,只是辅助的 ,偶尔去看看就可以了。 原文: 如何去了解最新的研究方向
个人分类: 从事科研|4822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学生物的前途--连载(1)
热度 1 ellapan 2010-12-18 22:03
学生物的这些曾经最优秀的学生,如果80%以上的人奋斗了一辈子,都过不上decent的生活,这个行业还能让人看到未来吗??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很可能是一个大笑话。 难道学生物的都将是被跨掉的一代?? 相信很大一部分正学生物,做生物的同行们都有同感。 转载一些写实的报道,大家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从哈佛退学(生物) 发信人:sorcin(退一步海阔天空),信区:Biology 标题:Re:Re:决心退了,大家别留我吧!! 发信站:BBS未名空间站(SatSep823:18:212007) 我大二就开始在实验室工作了.暑假三个月也不回家,就留在实验室做实验.另外加 上三年硕士,拿到硕士学位又在学校呆了一年作实验.所以我出国之前就发过5篇SCI的 文章. 算来到我退的时候已经做了16年的生物研究了.在我拿到PHD之前包括在国内读硕士的 时候,我都保持早上9点到实验室,晚上11-12点离开实验室(有课就去上课).一周六天如 此,周日如果没其他事一般也是呆在实验室. 另外出文章的速度不是线性的,是有加速度的.你在一个实验室一般前两年出不了什么 东西.两年之后实验室的技术和系统都熟悉了,做实验出结果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只要 你做实验的时候足够细心保证不出任何低级错误,再加上实验设计充分,一般实验的成 功率很大. 唉,一说到实验我还是痴心不改.其实都俱往已.说实话做生物这么多年让我最寒心的 是在我付出了将近20年的超乎寻常的努力之后,仍然是两眼一摸黑,不知道前途在何方. 所以在当我老板在哈佛做了4年AP因没有拿到funding而被一脚踢出门,实验室关门之 际,我对生物彻底失望了:且不说我找faculty职位一直未果,就算是找到了还有这么多 人照样是被扫地出门.与其说再找一个实验室再干4-5年(谁又能保证这4-5年内就一定 能实验顺利,发好文章,然后5年后找到一个职位,找到职位后还能继续顺利,发好文章, 拿到funding,拿到tenure,这每一步都很可能出问题的,一旦出了问题又何去何从?) ,还不如咬咬牙,退了. 借Oncogene善意提示结束本帖: 1.无论POSTDOC还是学生,选择老板时,其人品,FUNDING,科研水平要综合考虑.如 果其中任何一个因素有严重缺陷,请做好炼狱的心理准备. 2.基础生物学研究学术道路基本时间表:PHDSTUDY5年+POSTDOC5年+ AssistantProfessor5年=TenuredFaculty.(特别声明:一般观点认为,只有10% 甚至更少的生物学PHD学位持有者最终能够成为AP,因此,选择生物学作为你的终身职 业前请务必三思) 退吧,早退早超生. 为了让你感觉好一点,告诉你我的情况吧,我是国内P大毕业,美国TOP10的学校PHD毕 业,然后在BostonH大做了3年Postdoc,2年Instructor,发了21篇5~6分的文章(一作16篇),得过 两个小GRANTS,若干学会的NewInvestigatorawards.最后还是找不到Faculty位置, 咬咬牙也就退了.现在找Faculty位置,得满足以下要求中的至少两个, 1.CNS一作文章至少一篇,10分左右文章若干, 2.有R01或至少Kgrant, 3.老板是大牛, 另外,即使你拿到了AP位置,在随后的3-5年内,你还必须靠你自己发几篇好文章,然 后一定得拿到一个R01,否则,5年之后你还是拿不到甜妞,还得卷包走人.我老板,还 有隔壁实验室的另一个老板,以及另一个系的3个年青老板,就是因为没拿到R01,做了 4年AP,被H大活活踢出(我们实验室就关门了).好在他们都是医生,不做教授还可以 行医.妈的要是我一个屁挨着地被踢出来怎么办,最后还得改行.思前想后,寒心之余, 咬咬牙,一跺脚,退了. 值的欣慰的是,自打改行后,我很快乐,只后悔没早改行. 标题:我们必须寻求改变 发信人:bioending(supersmart),信区:Biology 标题:我们必须寻求改变 发信站:BBS未名空间站(WedNov2117:57:192007) 生物相关领域的学生和postdoc,在在美国的中国人中占了很大比例,而这个人群 的收入则是处于最低的位置,除了往faculty这条辛苦一世的路上挤,或者甘于做万年 postdoc,找公司的路也比别的专业艰难许多。至于转行的那部分,到目前为止还属于 小部分。 为什么生物研究这条路越走越艰难,究其原因,还是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的,我们 属于供过于求的劳动力。金字塔结构的医学突破发现决定了美国为了发展基础医学研究 ,需要大数量的受过专门training的劳动力,而大多美国本国的优秀人才都会选择回报 更大的工作,所以,从小重视科学教育的中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中国学生们,便成为 美国研究机构的首选。很大一部分来美国读PhD的都是中国四大生物学院世家出身,当 年都是顶尖的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由这群顶尖的人才支撑起来的生物研究真的需要这 么多顶尖的人才,看看美国的学生就知道,大多数进graduateschool的这些都不是最 聪明的学生,虽然Harvard等少数几个学校里会有不少放弃读医学院,法学院而真的对 研究感兴趣而且也真正拔尖的学生,但第一,这是少数,第二,这几个学校PhD毕业转 去做咨询,投行,知识产权的也比别的学校比例要高得多。有诺贝尔得奖者说过,往往 最好的生物学家是大学里Baverage的学生,其实道理很简单,大多数留在这里的人都 不是topstudent。研究生物,对于抽象思维要求很低,对于数学只有少数计算,进化 和结构研究方面用得到,对于逻辑思考由于不需要很敏捷的反应一般人的逻辑思考能力 慢慢想绰绰有余。真正需要的是大量的时间投入,不知疲倦的反复尝试和好的运气。所 以,一将功成万骨枯,能有大发现的是少数,美国的科研经费的系统更是保证了对一个 问题的大于1xcoverage,就是让你们都去试,有一个试出来就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这种系统是符合国家利益的,生物医学的发展,也许这也是最好的模式,但是问题是 ,美国现在的大规模基础研究来支持少量有价值的发现,牺牲的并不是它自己的民众, 而是让大量的外国人才来填这个巨大的坑。如果美国用同样的资本来使用本国的劳动力 来做这些研究,它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只有两个可能性,其一,为了有高素质的研究 人员,必须提高报酬,在资本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研究规模缩小。其二,为了维持规模, 现有人员配备结构发生改变,低学历技术支持人员比例上升,高学历研究人员比例下降 。这两种都不是美国希望看到的。 到这里,为什么这是供需关系决定的也就显而易见了,由于中美人均收入的差别, 同样的低收入在未出国的中国人眼里并不那么低,于是美国就可以用极低的成本使用大 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而中国的态度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一直希望科教兴国,所 以也鼓励留学生到美国来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生命科学的鼓吹更是在上个世纪末达 到了顶点。而美国则利用这样的心理把这些人都塞到了一个理论相对落后,需要大量人 力去牺牲的学科里,其结果就是中国其实吃了个大亏,这些做基础生物研究的能够带给 中国的,其实太少了。这么一堆高素质的人才,都蹉跎在了美国实验室里,等回到中国 ,顶着长江的名号,能为中国做什么?这里面,美国招人的学校看重中国人好用聪明勤 奋听话,中国的学生看重美国学校名气好不用自己花钱读书还有奖学金受人羡慕,中国 找海龟的大学要给自己学校提升形象更好骗科研金费,回国的人看重可以常回中国受人 敬仰加腐败更好骗钱。当然,这个不是绝对适用,在这里做得很好希望在国内做得更好 并利用国内lowlaborcost和人才的也有,想回国为国家做些贡献的也有,但是结果并 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只是没有看到自己在这一个bigpicture中的位置。 大的方面说完了,再说说从个人利益方面。作为一个民主的时代,其实大家不必为 重视个人利益而羞愧,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就是大家都在不违反道德的框架下实现自己 的个人价值,这样得到的结果就是会对大多数人有利的结果。相信很多人都是抱着对科 学研究的憧憬和热情来到美国的,我们从小的教育也一直鼓励做科学家,虽然这并不是 个很合理。科学家这个职业,是在物质极大丰富,有些人开始有能力探索满足自己的求 知欲和好奇心才产生的职业,在中国这个远远没有达到富足的国家鼓励大家去做科学家 ,也只能是文化大革命那个时期的思想造就的人处于社会主流时对教育的要求。但这也 就造成了一个时代的留学生或多或少愿意在不算好的物质条件下投身科学研究。许多人 会说自己对生物研究也是有兴趣的,其实很多时候是自欺欺人,在全身心投入的情况下 ,其实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产生一些兴趣是很正常的,这并不代表他真的对这个职业有 兴趣。很大一部分人根本对别的职业了解很少,甚至片面的否定那些金融,经济相关的 职业,认为那些intellectuallyinferior,其实完全是盲目的自大,去读一读现代的 经济学,也许你会发现经济学比bioscience更像science,而投行对数学的要求,也比 大多数分子细胞生物学家们懂得要多,咨询要的逻辑思考,比很多cellpaper的实验 design也要更smart。只要走出去看一看,就会发现很多工作都是非常challenging而又 能够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的。但是由于这些工作对社会创造财富有直接的贡献,这些工作 带来的报酬要远远高于普通教授的工资,更不要说是Postdoc。有些人会说他们不care 收入比别人少,他们更enjoy做研究带来的乐趣跟成就感,但是到底给你成就感的是什 么?是你真的有了什么跨时代的发现?真的带来了什么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对大多数做 这一行的来说,成就感还是来自发了naturesciencecell的paper,拿到了大的grant ,到了哪个好的学校做教授,拿到了tenure。这些其实只是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在别的 行业也一样会得到。但是想一想你真的为这个社会创造了什么吗?一篇nature的paper ,全世界也许有几百个和你一样的科学家会读上一读,其中可能有几十个会仔细的读, 然后可能有10来个人会根据你的实验想点东西做,但是这样的成就就是你人生想要的成 就吗?这个职业真的比别人崇高吗?我并不是说没有人应该投身于科学研究,我的 point是,做研究并不是一件有多么崇高意义的事,并不能给人额外的成就感,那么它 的价值也应该在报酬上得到应有的体现。相对于别的博士,从事生物研究的在博士之后 还要经过漫长的博士后才有可能成为教授,而且是在淘汰率相当高的情况下。那么对于 这一行没有真正热爱的人来说,实在是不值,而对于这一行真的热爱而又有才能的人来 说,这一行的报酬没有达到可以让他们的价值得到体现的水平,所以,这样的情况对生 物研究的所有人都是不公平的。有些人甘于拿低工资卖苦力,这是中国传统宣扬的所谓 的美德,但是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中,这并不被认为是美德。 看起来这是一个会长期存在的问题,但是从这几年的发展趋势看,我认为这个问题 在不久的将来就不会再存在。前面提到过,对生命科学的鼓吹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 了顶峰,那时候的顶尖学校的生科院,考分绝对是全校最高的三名之内,更是大量高考 状元的去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生命科学的盲目崇拜,一方面是出国容易的名声。 但是随着中国大众对世界的了解在90年代末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带动下日渐正常化后,对 生命科学的畸形追捧也就慢慢冷却。生科生源的相对素质逐年下滑是个不争的事实,到 了今时今日,生科的分数线再也不可能与国际金融等专业一争短长。同时,国内经济的 高速增长,特别是北大清华复旦所在城市的繁荣以及众多机会的出现使得出国不再是很 多最优秀人才的第一选择,即使想出国的人,也意识到出国绝不该为了到美国而出国, 很多更热门的专业同样有出国机会,而且能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在这样的形势下,整 体出国读生物的中国学生素质也开始滑坡。那些已经在美国的留学生中学校好,能力强 的往往寻找其他的出路而离开了学术界,留下的少数是确实感兴趣,也有实力想要冲击 faculty之路的,更多的是需要一个过渡去找一份公司或者别的工作的。新来的这些留 学生,作为80后的一代,更是比以前的要更自我和现实的多,加之在国内有更好的物质 条件,这一代早早做好打算并付诸行动离开研究这一行当的比以前也多得多。照这个趋 势发展,中国的优秀的人才将减少投入美国的生物研究,faculty这条路的竞争也会稍 稍缓和一些。 但这也正是目前在读PhD和postdoc们的悲哀,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现在面对的问题 将成为历史遗留问题,就像文革中失去教育机会的一代。他们之后的新的一代在拥有更 多机会的环境中在社会中将成为更高等的人群,而他们曾经的优秀,曾经的风光将没有 人会记得和理解。如果现在不寻求改变,这个人群就将沿着这条轨迹归于消沉。 所以一定要改变。要么改变自己,要么改变这个大的环境。改变自己,很多人都已 经在做,大家都可以看到有些什么选择。改变环境,则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的事了。一 个大胆的想法是,RockthefoundationofbiomedicalresearchintheUS.这个制 度存在了这么多年,对美国来说只有好处,他们不会想着为我们谋福利,只有让他们知 道不改变他们要吃亏了,他们才会做出让步。在各大学校和研究机构中的中国研究人员 ,粗略统计大致占研究人员的1/5以上,如果有组织的罢工三日,并一起在学校里外游 行一次,这个行动将是规模巨大的,并且一定会被媒体广为报道,对美国将来的police making产生巨大影响,NIH也将不得不对postdoc工资作出调整。各行各业都可以罢工 ,为什么博士后们不可以罢工?经济学告诉我们,组织工会,罢工谋求福利对 unionizedlabor是有利的,只是对未unionizedlabor不利,并增加进入壁垒,而这正 是我们想要的。那些热爱科学研究的人们也不必担心这样做损害了科学的发展,从长远 看,这样做提高了科研人员的待遇,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更安心于试验,另一方面更是可 以减少优秀人才的流失。 这只是一个设想,具体的可行性有待大家讨论,而操作起来更加复杂,得到的改变 更可能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我相信大家必须要有所行动,为自己争取应得的利益。 我们高中报考的时候,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欺骗学生,抨击热门专业,鼓励学生 报考基础研究的学科。那些城里人资讯发达都不上这个当,农村的学生大多乖乖地跟着 老师走。现在想来,结果就是somehow穷人去干吃力不讨好的行当,富人去干来钱快的 行当。 在上海念研究生的时候,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科院的研究所设在上海,结果 念研究生的又只有极少数的来自上海的。来自上海的,我们都翘拇指,表扬他们有高尚 的情操。其实科研真有比其他行业更高尚吗?大概穷人对于累和苦的活忍耐力比较强吧。 我并不赞同大陆来的学生真有什么一流的水平,一流的分数也不是一流的水平。那 些拿CNS文章敲门的faculty,到头来发现肚子里的货其实很有限。正如我们的奥运金牌 ,直接对准目标无限猛练,出成绩快,却并不意味对体育有多热爱,国家的体育有多强 。至于个人的修养,心理素质,表达能力等等,差了不是一点两点。 说到罢工,如果生物postdoc是其他行业,美国人早罢工了。这个在现在看来还是觉 得有点新鲜的创意,说新鲜是因为做研究的基本上比较书呆子气,造反气比较缺。罢工 还有一个好处,警醒后人。但是基本上这个行当是由很多外国人来填充的,美国人转行 的转行,做老板的做老板,个中滋味他们体会不会太深。如果真罢工,美国政府可以提 工资,但是提funding的钱恐怕不现实(生物研究现在的阶段更像烧钱),更可能的情 况是减少职位,减少国际学生和postdoc,增加绿卡申请的麻烦逼你回国,到头来损害 的恐怕还是中国人印度人自己。 生物研究的确需要很多不很smart的劳动力,那些smart的老板需求量不大,所以正 如我以前提倡的,增加工资待遇,极大增加staffscientist的职位(有一定的研究独 立性,待遇与公司的工作相当),减少postdoc的工作年限(比如顶多两轮,6年,现在 的postdoc更像是工作),适当减小规模。 从警示后人的意义来说,相较于罢工,我更倾向于组织两个宣讲团,一个是劝退团,讲 述自己研究生涯的痛苦心得,一个是劝进团,鼓吹21世纪的研究属于生物研究(这个说 法在我看来完全成立,相较于其它学科的基础研究来说),讲述自己研究的乐趣与成就 感。给国内的后来者以知情权,让他们自己鉴别决定。呵呵,说笑说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69 次阅读|2 个评论
泥蟹堵洞行为
kestrelwing 2010-6-3 19:32
泥蟹类有堵别人洞的行为,也有在别人洞口搞个障碍物的行为,还有就是在自己洞与别人洞之间筑一个篱笆的行为,这些都被认为是泥蟹的领域行为。 被堵上的泥蟹洞和两个没堵上的洞。已有的解释认为堵别人的洞就是去骚扰别人,让人家在自己的的地盘上待不爽,以巩固自己的地盘。(不过有友好邻居假说,认为一般不会搞自己的临近领域的主人,当然是异性之间,哈) 这个被堵的洞堵的位置比较深。 这个被堵的洞的纵剖面。堵的位置在一个狭小的位置。 上面的图片基本上看不出洞是被洞主人自己堵的还是被旁边的洞的主人堵的。这两天出野外的时候,很偶然的看到了整个洞被堵的过程,哈,原来堵洞的也可以是洞主人自己~。 泥蟹和我僵持了一会儿,他看到我老不走(其实我也就待了不到2分钟),忍不住了,于是爬到洞口开始一块一块的把洞口堵上,速度很快,在不到30s的时间内,洞口就消失了。 问题:已有研究中描述的那些种类的被堵的洞口中有多少比例是自己堵的,有多少是别人堵的?如果大部分是自己堵的,泥蟹为啥要堵洞,那么是不是已有的关于这个行为的解释存在问题?如果大部分是别人堵的,那就算了,至少在我看到的这个种类里,泥蟹也会自己堵自己的洞。今天至少看到3个洞被洞主堵上,看似是一种防御性的行为,堵洞的目的似乎是受不了我的窥视~
个人分类: 动物行为|13396 次阅读|9 个评论
智力的欣赏与激励---首次开博
jiannanwang 2009-9-24 23:51
当在左右地寻求与期盼中锚定这几个字(智力的欣赏与激励)时,内心的激动无语言表。恐怕再没有其它更合适的字句舒展开对研究的构想。在我原有的知识结构领域,对生命科学的了解与探讨应该归结于战术性的,每每思考生物的大方向,一直跳不出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而这次听了饶毅教授的报告,使我感觉原有的疑虑豁然开朗来。我将其报告归结为一种战略式的启发。第一次聆听到社会关系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独到见解,而且其实证性的研究恰恰证明了模式生物中的一些效应与人类存在共性。虽然这与我的研究不甚相关,但我的感觉是:这种报告最大的收获是间接的,越是离个人背景远的学科讨论收获越大,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智力的欣赏和激励。前几日刚参加完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植物病理学),有幸接触到不同领域的教授和博士生们。虽然报告的内容与目前我即将开展的工作不具有直接的相关性,但充分领略到教授们得大局构思与独到的探索体系;不同方向的博士生们思想的碰撞与独具风格。同时从中对比出优势与不足,而饶教授的报告,则更加诠释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全新的研究领域能够带给科研者无法在本领域内获得的创新性与前瞻性。 综观国内外生物领域的发展,当前虽然我国在体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创新,如成立生命科学研究所,但与国外相比依然差距明显。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迫在眉睫。如何使科研与社会更紧密的结合?科研该如何为社会的发展而适时提出全新的命题?这一切需要科研工作者真正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开展工作。由此让我打下思考的烙印:种子健康研究该何去何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飞:鲍元恺交响曲研究
byk0104 2008-9-24 11:33
植根民族沃土,跻身交响之林 —— 鲍元恺 交响曲 研究 黄飞 从 2004 年起, 作曲家 鲍元恺开始步入交响曲领域的创作,他以每年一部的频率连续向听众贡献出三部大型交响曲:第一交响曲《纪念》、第二交响曲《烽火》和第三交响曲《京剧》,在国内外引起了 音乐 界强烈反响和高度瞩目。 鲍元恺的交响曲创作是在他在其他音乐领域,特别是交响曲以外的管弦乐音乐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和丰厚经验之后开始的。不同风格的民族传统音乐的长期积累,不同体裁的音乐创作的长期积累,以及对西方各种音乐流派作曲技法的多年潜心研究,为作曲家进入交响曲领域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鲍元恺的交响曲创作,一方面继承了欧洲交响曲大师 贝多芬 、 勃拉姆斯 、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等以宏大的一泻千里式的戏剧化展开表现社会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传统,一方面继承了马思聪、陈培勋等前辈 中国 作曲家在交响音乐创作中表现中华民族文化形态和精神世界的探索。他的交响曲乐思洋洋洒洒而保持结构严谨,风格独特鲜明而不失旋律流畅,而在东方民族风格和西方交响结构及其相关的和声、复调、配器方面的融合统一方面,更为今后国人的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本文以鲍元恺教授的全部管弦乐作品为参照,以三部交响曲为重点,对鲍元恺的交响曲的主题结构、展开手段,和声与复调技法以及管弦乐配器手段进行艺术形态的全面研究。文后另附鲍元恺三部交响曲的结构图表及谱例说明。 Since 2004, Mr. Bao Yuankai, a famous Chinese composer, has stepped into the field of symphony writing. With a frequency of one every year, he has contributed three major works: SymphonyNo.1, “commemoration”,SymphonyNo.2“Sketch of war”,Symphony No.3 “Peking Opera” ,which have obtained hot response from music area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r. Bao Yuankai began his symphony production after his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rich experience in music fields other than symphony, especially in orchestral music. With his long term accumulation in different types as well as in different sty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and with his long term research in different genres of music writing, the composer built a solid foundation in symphony creation. Beside the art tradition from European maestros, such as Ludwig Van Beethoven, Johannes Brahms, Gustav Mahler and Dmitry Shostakovich, who depicted major subject mater with magnificent movement, Mr. Bao Yuankai also inherited the explor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pirit manifested in the symphony of Chinese composers such as Ma Sicong and Chen Peixun. Free-minded but precise in structure, unique style. without compromise in the fluency of melody, Mr. Bao Yuankai’s symphony provided precious experience to subsequent Chinese composers in syncretizing the Oriental style. and the structure of western symphony as well as the related harmony, polyphony and orchestration. In this thesis, Mr. Bao Yuankai’s symphonies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in subject structures, methods of evolution, skills in harmony and polyphony, with reference of all his orchestral music and with focus on his three symphonies. The structure map and sample scores of Mr. Bao Yuankai’s three symphonies are also attached. 全文下载 http://www.emus.cn/batch.download.php?aid=10959
个人分类: 交响乐|409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