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职业编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技期刊发展中最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人
zhengqinzhu 2010-9-6 13:41
针对我前面提到的科技期刊国际化应该向深度发展,我想引出我自己一直隐隐认知,但是近期才理清思路的一个想法,科技期刊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也就是职业编辑。 没有这样的人才,发展的瓶颈就很难真正解决。 我所说的职业编辑不同于我们出版行政部门设定的职称编辑,你可以切合出版行政部门的需求,去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证明你是一个编辑,你也可以兢兢业业,去评聘编审、副编审的高级职称,证明你是一个资深的编辑。 但那些都不能表示你是一个职业编辑。 其实这个针对科技期刊的职业编辑的说法,我在网上找了半天也找不到有和我想表达的意思一致的概念。而我又不是专门研究期刊学、出版学、编辑学之类的专家,我也不擅长来定义什么概念。 但是为了说清楚我想表 达的意思,我还是想尝试着给我自己所说的职业编辑进行一个描述: 1 . 有较强的专业背景,能独立分析和评判学科发展方向和热点,独立判断作者的学术定位和兴趣点; 2. 有国际视野,能随时掌握国际科技期刊发展的大方向,并帮助期刊做战略、内容和形式上的调整。 3. 最好有国际编辑从业经验或国际期刊任职经历,曾大量阅读相关学术文献,能基本判断稿件的学术价值,能指导作者通过写作技巧来提高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能帮助作者修改稿件 上述的描述会有一种感觉,这个人是个主编。是呀,有时候我也觉得他应该就是主编。 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期刊主编往往身兼数职,他没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做很多细节的工作。 但是除了主编之外,我觉得一个合格的职业编辑其实就应当具备这样的素质,不然你怎么样去发现好稿件进行Research Highlight,不然你如何去找到学科的热点,不然你如何去寻找到合格的作者,不然你又如何与你的专家进行好的交流,又如何约到优秀的稿件。 实事求是地说,我自己就是不合格的,我不是一个职业编辑。 其实就我所认识的编辑人里面,Cell Research 的李党生是够格的一位。北京动科所的贾志云老师我听过他一次报告,个人感觉他也许也能算一个。 所以我特别羡慕他们。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编辑这个职业是一个低收入、低风险、稳定性强、相对自由的职业。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而且我也认为正是基于这些特点,所以编辑的竞争意识相对于其他高收入、高风险行业的工作者来说要低得多。 安安稳稳不要出错,按时出版,至少不至于把你给开除了。也有的编辑会想,就这么点待遇,我这样做已经很对得起这个期刊了。 当然,其实大家去看那些办得比较好的期刊,往往他们的编辑都是特别用心,特别卖力,没有计较个人得失的。我在这里不是自夸AJA有多好,但是我可以非常自豪的一点,就是AJA的编辑真的都是非常敬业,把期刊的发展当成自己的事业在做,尽管这个事业看起来那么小。 其实一个最最理想的职业编辑,可以花一定的代价从国外引进,大家都知道Cell Research引进李党生老师就是很成功的举措。 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花费问题,你是不是有这么多钱请得起这么好的人? 第二个是机遇问题,你是不是有足够的魅力可以吸引那些在大刊当编辑的人才回来? 正是基于这两个认识,我觉得就AJA而言,引进职业编辑在当前情况下还不具备条件。 所以我放弃。 那么怎么办? 退而求其次。 我们只能培养现有的编辑队伍,包括培养和训练我自己。实际上我找不到现成的培训教程和培训材料,所有能做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日积月累提高素质,成不了真正的职业编辑,那么我们努力追求那个高度,即使达不到,也可以半吊子,几个半吊子合起来,也许也可以形成一股力量。 所以我们的半吊子培训计划就这样渐渐清晰: 1. 要求编辑初审筛选稿件,以前的稿件不经筛选统统外审,工作量大而效率低。采用这个环节以后,首先是提高了编辑分析判断稿件能力,增强对学科整体的认识,也提高了审稿效率。AJA缺少的职业编辑先锋,所以筛选的结果是集体讨论决定。据我所知,Cell Res 的编辑能力更强大,他们往往责任编辑决定或者责任编辑于李党生老师商量后决定) 2.要求编辑分析审稿人,详细了解审稿人的学术背景,并确定对审稿人的使用方向,如约约Review,还是约Opinion,还是组织特刊,还是可以作为编委候选。 3. 在编委要改选的情况下,让编辑参与到海选中去,由编辑去分工寻找候选编委,了解更多专家,进而掌握学科动态。 4. 指定编辑负责 Research Highlight 栏目,分析最新的高质量文献,约大牌专家写稿。 5. 编辑负责 Perspective 栏目,分析学科发展趋势,寻找热点。制定年度约稿计划。 6. 编辑分工调研国际大刊名刊、同行刊物的发展模式、发展特色、栏目、刊载内容特色、文章体例格式变化等。 7. 派编辑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如表观遗传)并将培训所得新知识点传授到其他编辑。 8. 要求编辑之间信息共享,编辑不定期将新了解和掌握的学科知识点传授给其他编辑。 9. 努力实现50% 以上的时间用来约稿和分析,逐步解放编辑的传统工作。 上述的措施,都不是我拍脑袋想出来的,都是AJA的编辑们在一次次的例会讨论中逐渐逐渐形成起来的,其实编辑们自己才是整个半吊子计划的策划者,我所做的唯一工作就是支持她们的想法,帮她们进行一下资源调配和分工。 现在这些措施正在开展中,编辑的素质也正在逐步提升中,现在我们离半吊子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至少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我相信每个刊物都有自身的特点,都有他们的法宝。 但归根到底,都要靠人来做,所以我们真的要好好重视编辑人才! 要把提高编辑素质放到比期刊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去,我相信期刊就一定能够越办越好。 其实我认为期刊要发展,要独立,要走得远,还有很重要的一类人才是我们奇缺的经营性人才! 科技期刊的经营性人才! 可惜我自己不是,我们AJA的编辑目前也还都不是,所以我没有什么好的点子,只是感觉到迫切需要。 如果谁能有这方面好的经验体会,希望能够合大家分享。
个人分类: 期刊出版|7238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技期刊国际化,要开始重视深度(第二部分)
zhengqinzhu 2010-9-6 12:44
(这个博客似乎有点问题,刚才写了很大一段突然间却没有了,怎么也找不到,只好从头再来。) 昨天说到我们虽然有了很多国际化的数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9571 ,但是面临新的发展需求,突然觉得这些看似漂亮的数据已经不那么受用了。所以必须要有新的行动了! AJA从2009年底开始,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陆陆续续开展了一些新的举措,它们有些已经初现成效,有的正在执行中,但前景很好。 先来说说 国际编委的问题。我们固然有近100个的国际编委。可实际真正把AJA当成他们自己的刊物的编委不多。由于历史的原因、政治的原因,我们无法大刀阔斧把那些不起作用的编委一刀切了;由于过去认识的不足,我们现在的编委在结构上也存在不合理性,部分重要研究方向的编委人数偏少,开始不适应我们对于该重点研究方向的扩张需求。所以,接下来的工作是趁着编委改选的时机, 提高有效数量,合理学科布局。 同时在今后要注重面向编委的交流,提高编委对期刊的主人翁精神,让他们觉得AJA就是我自己的期刊,例如: 定期给全体编委提交工作报告,同时寻求下一步工作中需要的帮助,如推荐热点方向,推荐学科 牛人 ,推荐候选编委 等 ; 根据学科热点,选择合适编委担任客座主编,组织特刊;期刊 召开的学术会议上,特邀核心编委做报告。 再来说说国际审稿人。过去一直觉得我们做得很好了,所有的稿件都送给老外去审(当时是基于中国的男科学研究相对落后,而欧美的男科学在全世界领先)。但是随着常常出现的无效审稿,突然让我意识到,并不是这个审稿人的国籍和发表文章数量就可以代表他的审稿能力。我们少做了一件事情:对审稿人进行评估!所以接下来做两件事情: 第一:在邀审环节,提高门槛,除了审稿人的专业方向和发表文章数量外,增加对其所发文章被引用情况的评估,增加对其所发期刊的质量评估;第二:在编委定稿环节,增加对审稿人审稿质量的评分。 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日积月累,审稿人数量可能不会很庞大,但是这些人的质量肯定非常强大。 另外,关于审稿人这一块,我们一直没有充分挖掘,高效使用,其实他们不就是我们的作者和读者对象吗? 所以,我们还要求编辑对这些审稿人做深入分析,全面了解这个审稿人的工作、学科兴趣点、科研实力等, 再根据这些分析数据,来 请他们写评论,向他们约稿,发调查问卷,甚至将他们列为候选编委。 再说稿源。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想有好稿源,以我们现有的知名度,靠等待自由来稿是没有出路的。所以我们的工作重心要做大调整,要把编辑从纯粹的处理日常来稿中解放出来,花大力气去主动争取优秀稿件。为此,我们也做了一些系列性的规划: 1. 增设新的文章类型,如Research Highlight, Perspective, Opinion, commentary等,这些类型都是为那些本领域的大牌专家量身定制的,通过这些文章类型的发展,让读者感觉到从AJA可以读到大牛们的观点,可以了解到本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 2. 定期组织专题特刊,以编辑部提要求,专家(如编委)组织稿源的方式来运作。对参与特刊的作者提高要求。 3. 提高定稿的门槛。要重视分析作者的研究背景,该实验室的研究实力,该国家的本学科发展前景。 4. 为优质作者开辟绿色通道。 上述的措施,我们已经在开展,而且逐渐在显效,让我对AJA的发展充满了希望。 昨天有一个朋友问:AJA或其他期刊编辑部具备了办一份国际化的好刊、大刊和强刊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了吗? 是呀,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 AJA在学科广度上是有很大局限性,无法和Cell Research之类的学科去抗衡,也就势必无法去和C、N、S等好刊、强刊、大刊抗衡,也没有必要抗衡。 我们要做的,首先是在本学科内行成品牌特色,通过杂志的发展来带动中国的男科学发展;其次是试图探索一条中国期刊与国际期刊接轨的道路,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紧跟国际科技期刊发展的步伐。 我不敢说我们已经具备条件了,但是我们正在准备条件。 其中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人才职业编辑。 是的,接下来我的话题将是关于职业编辑,我会另文说明我的观点。
个人分类: 期刊出版|4118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技期刊国际化,要开始重视深度(第一部分)
zhengqinzhu 2010-9-5 15:47
这两天匆忙准备PPT,再过两天就要去中国科技期刊论坛上做一个报告,尽管最近编辑部做了很多创新的工作,心里也有很多想法与同行交流。 可真的要拿起笔来写成PPT,还真是不太容易。 尤其是要把文章串成一条线,却不那么容易。 PPt写了好几天了,我还是找不出一个比较好的完整的结构思路。 倒是写着写着理清了两条思路: 1. 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不能仅限于面子工程,我们需要重视国际化的深度了。 2. 要使国际化向纵深发展,关键问题是人职业编辑。 我还是先说国际化。 这两年来,国内的科技期刊已经都逐渐认识到期刊要想被认可,就必须要走国际化路线,要让杂志走出去,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大家都纷纷拿出自己的绝招,挖掘自己的人脉,吼吼,终于有点像模像样,你看: 我们有国际编委100多人了! 我们的国际稿源占了65%了! 我们的国际审稿人数量超过3000人了! 我们与国际出版商合作了! 我们的发行已经面向国际了! 我们使用国际通用的投稿审稿系统了! 以上这些实实在在是我们杂志(《亚洲男性学杂志》,AJA)过去很引以为傲的数据,这样有自豪感的数据实际上在AJA的发展过程中也实实在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新鲜感的退却,随着大家都在纷纷走这样的线路。我感觉到了发展的瓶颈,这样的瓶颈令人窒息: 我们有国际编委100多人了!(真正活着的有几人?真正高质量活着的又有几人?他们的学科结构布局合理吗?) 我们的国际稿源占了65%了!(真正的好稿源有几篇?所谓的国际稿源,有多少是来自本学科发展强国的稿件?) 我们的国际审稿人数量超过3000人了!(这么多审稿人有一张国际的名片,但是他们的质量是不是一样无愧于国际? 这么大的数据库,我们真正用好他们了吗?) 我们与国际出版商合作了!(借船出海了,可是瓶颈始终摆在那里,宽广的海洋我们能行到哪里?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的发行已经面向国际了!(到底有多少国际人真正在看我们的杂志?怎们样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 我们使用国际通用的投稿审稿系统了!(这个系统用好了吗?功能完善了吗?) 也就是说,过去引以为傲的国际编委数量、国际稿源数量、国际审稿人数量,突然之间已经不再那么受用了,我们又要思考创新和改革了,编辑部内部的改革! (等下要去接女儿下课,先到这里,抛出这个话题先,明后天有时间我再来跟大家讨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样的举措来减轻这个窒息感!)
个人分类: 期刊出版|414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