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徐一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朱姝硕士论文:晚清民初体育期刊的肇始与发源——《体育界》
kexuechuanbo 2014-12-4 15:41
晚清民初体育期刊的肇始与发源 ——以《体育界》及《体育杂志》为例 分页下载 分章下载 整本下载 在线阅读 CAJViewer下载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 免费订阅 RenderYbylHtml(); 【作者】 朱姝 ; 【导师】 姚远; 【作者基本信息】 西北大学 , 传播学, 2010, 硕士 【副题名】以《体育界》及《体育杂志》为例 【摘要】 目的体育期刊在清代末年逐渐取代报纸、图书媒介形式,成为传播通过强身健体,强国强种、传播体育学术、促成体育学科生长、促进体育教育的重要媒介,已成为记载中华民族强身健体、强国强种和体育学术发展的重要科学文献,因此应还其在中国体育新闻事业和体育学中的应有地位。通过整理晚清民初至解放前的体育期刊类目,探清作为体育知识创造、贮存、发展、传播、扩散的主要媒体之一的体育期刊的出现及初步发展情况。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考证法。结果中国体育与媒体的互动早已有之,并非只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晚清民初,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各界开明人士为国家命运奔走呼号,大力提倡普及和发展体育,增强国民素质,抵抗外敌入侵。大批东渡扶桑的专攻体育的先进们回国后,开办体育学校,创办体育刊物,体育之风一时在中华大地上吹遍。体育期刊的产生是依附于综合性期刊首先孕育、积累,逐渐分化而成的。体育类文章最早出现在《申报》、《广益丛报》、《杭州白话报》等综合期刊上,它们逐渐成为体育期刊诞生的基石。经多方考证,近代中国最早的体育期刊应为1909年中国体操学校徐一冰在上海创办的《体育界》,其后创办的《体育杂志》为其延续。体育期刊作为体育知... 更多 还原 AbstractFilter('ChDivSummary','ChDivSummaryMore','ChDivSummaryReset'); 【关键词】 《体育界》 ; 徐一冰 ; 中国体操学校 ; 【文内图片】 【网络出版投稿人】 西北大学 【分类号】G239.29 【下载频次】218 攻读期成果 欢迎阅读全文 晚清民初体育期刊的肇始与发源_朱姝.caj.caj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2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朱姝硕士学位论文:晚清至五四时期中国体育期刊的肇始与初兴
kexuechuanbo 2010-9-6 22:34
晚清至五四时期中国体育期刊的肇始与初兴 《体育界》与《体育杂志》研究 朱姝硕士学位论文 指导教师姚远教授 (2010-06-12答辩) 中文摘要 体育期刊在清代末年逐渐取代报纸、图书媒介形式,成为传播通过强身健体,强国强种、传播体育学术、促成体育学科生长、促进体育教育的重要媒介,已成为记载中华民族强身健体、强国强种和体育学术发展的重要科学文献,因此应还其在中国体育新闻事业和体育学中的应有地位。通过整理晚清民初至解放前的体育期刊类目,探清作为体育知识创造、贮存、发展、传播、扩散的主要媒体之一的体育期刊的出现及初步发展情况。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考证法。中国体育与媒体的互动早已有之,并非只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晚清民初,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各界开明人士为国家命运奔走呼号,大力提倡普及和发展体育,增强国民素质,抵抗外敌入侵。大批东渡扶桑的专攻体育的先进们回国后,开办体育学校,创办体育刊物,体育之风一时在中华大地上吹遍。体育期刊的产生是依附于综合性期刊首先孕育、积累,逐渐分化而成的。体育类文章最早出现在《申报》、《广益丛报》、《杭州白话报》等综合期刊上,它们逐渐成为体育期刊诞生的基石。经多方考证,近代中国最早的体育期刊应为 1909 年中国体操学校徐一冰在上海创办的《体育界》,其后创办的《体育杂志》为其延续。体育期刊作为体育知识的载体,也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体育界》和《体育杂志》首创了体育专业学术期刊体例,本文以真实的史料有力地说明《体育界》及其后续《体育杂志》对于近代中国体育的关注和促进作用;促进国内外体育学术理论交流,介绍国内外体育动态。在当时晚清社会,《体育界》在国内外体育学术理论交流上是起着重大作用的;促进了晚清体育学科的发展,《体育界》的出现,将晚清时期的民间体育活动逐渐社会化,促进更多体育学校的建立,催生了更多的体育期刊,《体育界》的主办单位中国体操学校也培养了一批体育专门人才。《体育界》对于体育理论的传播和体育人才的培养,使体育逐渐形成一门学科,并在中国社会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刊物主办者徐一冰在五四之前就已经开始提倡女学及反对军国民的思想,体现其思想的先进性与前瞻性。 关键词: 《体育界》,徐一冰,中国体操学校 结 论 中国是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一百多万年以前,当人类的社会活动还只能勉强区分为求食和攻防,就发展了走、跑、跳、投、浮水等基本的技能。甚至在四万年前,中国的人类就用上了飞石索,在二万八千年前弓弦箭的发明,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那时,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开始以教育(从手段和内容上)或雏形娱乐的面孔登上了人类历史的大舞台。社会藉此开始有了萌芽状态的体育。清中叶以后,大量鸦片的输入,毒害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加上清朝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禁民习武,致使民族体质日衰,国力弱,武风不振,被外人辱为东亚病夫,体育也由此一濒不振。 直到清末时期,甲午战争的失败,实际上也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中所主张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到的西方技术显然并未起到效果。这一结果使当时中国的有识之士重新思考中国的出路。而甲午战争的战胜国日本,我们的近邻的一个弹丸小国,成为他们继欧美的德国、英国的又一效仿对象。大批青年纷纷东渡日本,学习日本的技术成果、治国方针等。 1901 年清廷诏谕实行新政,以学堂为新政之大端,接着颁布《癸卯学制》,废除科举制度。同时,大批 思想激进留学生纷纷回国,他们大多主张加强国民素质,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们创办正规化的体育师资学校,开设各种学、术科。 《体育界》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体育期刊,其源头正是其主办者徐一冰的救国思想。徐一冰为了中国之未来奔走呼号,办体育专科学校,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体育专业期刊,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1) 首创了体育专业学术期刊体例 中国的体育期刊与中国的体育运动相伴而生,相互促进,是中国体育事业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体育知识创造、贮存、发展、传播的主要媒体之一的体育期刊,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影响更加明显。因此,本文中对于近代体育期刊的调查和观察,实际上是对我国体育新闻事业的一次的追根溯源。《体育界》与《体育杂志》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中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其之前,有关于体育的报道或者文章只能见诸于《万国公报》、《广益丛报》《申报》、《杭州白话报》、《中华教育界》、《教育世界》等综合性报刊,分布的十分零散,文章作者也很难有所交流和反馈,显然这些文章所起到的作用也十分有限。《体育界》和《体育杂志》则首创了体育专业学术期刊这种体例,它以中国体操学校的师生为主要编辑群体,同时也接收全国各地的体育文章的投稿,使之形成了充满活力而又专业的体育学术交流的平台;杂志设有论说、研究资料、教授资料、问答、批评、小说诸栏,对于体育的传播更加系统,内容也更加丰富,文以真实的史料有力地说明《体育界》及其后续《体育杂志》对于近代中国体育的关注和促进作用。 2) 开拓国内外体育学术理论交流 体育学术期刊承担着体育科研成果后序转化的任务,是科研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体育学术期刊,《体育界》提供了若干关于国外体育的材料和信息,如《体育史》中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的体育发展历史;同时也介绍了一些体操运动的基本理论,如《各种体操主动之筋肉》、《坪井氏改正连续徒手体操第一部》等;期刊中还设有《中外汇报》一栏,介绍国内外体育动态。如转载日本日日新闻中的《脊柱弯曲与学校生徒》一文,德国皮克博士之言曰,少年脊柱弯曲之症,实关系于学校之生活状态。其原因由右手使用过多,或读写时作不正姿势预防法当注意姿势之正直,书籍等位置之端正,光线射入之如何。光线不足,姿势亦易损坏,上课以四小时为限。课毕必施体操。桌椅等尤宜留意。家庭之杂事,当限制。而时常行郊外之散步;还刊载了体操研究会会员黄君锦的演说词《体育家今日之责任》,诸君可晓得,为人在世,大凡学得一种学问,断乎不是独独为自己一人的生计而已。乃是要把这学问全数拿出来,贡到社会上,要使全国的人都受了这学问的幸福,诸位将这体操改良了,使学徒之父兄能放心学徒在学校之生活,并使其强健体魄,便是头等之责任。在当时晚清社会,《体育界》在国内外体育学术理论交流上是起着重大作用的。 3) 主办者徐一冰的先进思想与后来五四解放时期的思潮不谋而合 徐一冰一直反对军国民体育的思想,并在《体育杂志》中撰文抨击军国民体育的弊病。从 1915 年开始,以陈独秀( 1879-1942 )、李大钊( 1889-1927 )、鲁迅( 1881-1936 )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同封建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进步的体育思想在斗争中应运而生。他们反对复古倒退的逆流,纷纷发表文章与演说,以近代科学的观点研究和提倡近代体育,对军国民主义的体育、国粹体育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1917 年,毛泽东( 1883-1976 )同志在《新青年》上,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发表了《体育之研究》 一文。这篇珍贵文献它针对当时体育存在的弊病,运用近代科学知识,对体育的含义、体育的目的与作用作了正确解释。它强调指出:体育的效用,在于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学校教育宜三育且并重。文章还列举古今中外丰富事例,对德、智、体三育之关系,身体与精神统一的关系,体强与体弱的转化关系,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的关系,锻炼与养护的关系等等,作了辩证的分析。恽代英( 1895-1931 ) 1917 年 6 月在《青年进步》杂志上发表了《学校体育之研究》 。文章指出学校体育的目的应该是保学生之健康。他写道:学校之所谓体育,应对各学生、无论其体质强弱,平均加以注意 ,文章还猛烈抨击了当时学校无视学生体力、强迫学生接受军国主义教育,摧残学生的弊病。 徐一冰提倡男女平等,中国体操学校分设男女两部,同时在《体育界》中对于女子学校的体育开展非常关注,《体育杂志》中有署名为中国女子体操学校第四期同学会识的《编辑潭腿浅言》一文。文中记载本校创始人徐师一冰,对于技击素抱热忱。自续办女校后,即以技击助同学,并亲任教授,循循善诱。徐一冰不仅教习女校学生技击,对她们的学习热情也给予极大的鼓励。每于课暇编辑成稿,呈徐师一冰。吾师尝笑而言曰,汝辈弱女子能发愤图强,为女界提倡国技,谅亦为海内技击家所怜许。杂志内本有体操资料一门,当附入付印,以待名家之斧正,不负汝辈之苦心也。 《体育杂志》在本校纪事一栏中有《女子部校舍迁移》 和《女子热心技击》 两篇纪事;在校外纪事中刊有《河南女师范之缺点》 一文,文中写道信陵君祠中所设女师范学校,自开创至今,已七八年,而靡费至十余万。其最大缺点,在不重体育。本校毕业生屈佛侬女士,亦尝应聘至彼,不数月而辞职。其辞职之故,因学生中,非世家闺秀,即绅宦姬妾。大半裹足者多,上课时托病,或请假,以至教授困难。周磐编译了《女子体操所以美容》 一文,文中写道:兹读美国纽约丛报中之女子美容体操一篇,于美容与身体之关系言之甚详。因取其意而草是编。文中介绍了国外女性练习体育的情况,国外诸国女子皆习体育,视体操如吾人视衣帛米粟,体操练习可均匀身体,丰润肤色,然则欧美女子皆丰腴颊润,并以此为范例,教导我国妇女皆习体育。这些都显示了徐一冰对于女子体育教育的关注。 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是从批判中国封建礼教对女性的禁锢、践踏开始的。 1915 年 9 月 , 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 一文,首先提出了妇女解放问题。他说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对于如何解放妇女这一问题征集过社会意见,主要反映在女子解放从那里做起?结果很多人主张妇女解放应从男女平等教育着手。蔡元培( 1868-1940 )一贯重视体育,把体育列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902 年,他创设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时,就设了体操课。他不仅在理论上重视体育,而且身体力行,断发短装,和学生们一起做西式体操,他积极提倡女子体育,为消除封建思想对女子的束缚,于 1916 年特创办了上海女子体育科,为社会所注目。该学校于 1925 年创办了《体育汇刊》这一女子体育刊物,研究体育理论并介绍女子生理卫生等。 4) 促进晚清体育学科的发展 晚清时期,体育活动只流传于民间,并无任何固定形式出现在社会上。当时与体育有关的动态讯息和体育理论文章也都刊登在综合期刊上,作为体育类的文章并无专业期刊刊载。《体育界》的出现,将晚清时期的民间体育活动逐渐社会化,促进更多体育学校的建立,催生了更多的体育期刊,《体育界》的主办单位中国体操学校也培养了一批体育专门人才,如 上海东亚体专创办人傅球、庞醒跃;中国女子体育师范创办人成豪吾;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学校创办人陆礼华;浙江杭州体育师范创办人蔡倔哉;广东体专创办人杨振峰;苏州中山体专创办人朱重明;成都体专创办人柳成烈;奉天体育学校创办人尚士元等,都是中国体操学校的优秀毕业生。 《体育界》对于体育理论的传播和体育人才的培养,使体育逐渐形成一门学科,并在中国社会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致 谢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姚远老师的悉心指导。姚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姚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姚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 在此,也向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育学院资料室的潘老师和李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他们对于一个为研究远道而来的学生的支持和热心的帮助。 感谢我的同学三年来对我学习、生活的关心和帮助。感谢我的父母! 欢迎到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阅读全文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228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