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生百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carldy 2013-12-3 15:49
【读书充实人生,书意人生】 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2009-06-26 01:02:07 来源: 网易历史 我决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的观点,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是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昧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我希望读者肯花点时间去读一读,对于怎样进入中国旧学间的世界一定有很大的帮助。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迳。 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中国的旧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了。我曾经比较过朱子读书法和今天西方所谓“诠释学”的异同,发现彼此相通之处甚多。“诠释学”所分析的各种层次,大致都可以在朱子的《语类》和《文集》中找得到。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覆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遏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经典作品大致都已经过古人和今人的一再整理,我们早已比古人占许多便宜了。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从前芝加哥大学有“伟大的典籍”(GreatBooks)的课程,也是要学生精熟若干经典。近来虽稍松弛,但仍有人提倡精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之类的作品。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这里需要训练自己的判断能力:哪些学科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在相关各科之中,我们又怎样建立一个循序发展的计划?各相关学科之中又有哪些书是属于“必读”的一类?这些问题我们可请教师友,也可以从现代人的著作中找到线索。这是现代大学制度给我们的特殊便利。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 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如果“虚心”是不可能的,读书的结果只不过各人加强已有的“主观”,那又何必读书呢?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这是邓实在1904年说的话),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他们不是读书,而是像高高在上的法宫,把中国书籍当作囚犯一样来审问、逼供。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缺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缺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例如原有的经、史、子、集的旧分类(可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标准)早已为新的(也就是西方的)学科分类所取代。人类的文化和思想在大端上本多相通的地方(否则文化之间的互相了解便不可能了),因此有些西方概念可以很自然地引入中国学术传统之中,化旧成新。但有些则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概念,在中国找不到相当的东西;更有许多中国文化中的特殊的观念,在西方也完全不见踪迹。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造笑柄。 http://news.163.com/09/0626/01/5CMQ8AE200013FL8.html
个人分类: 千里旅行,万卷阅历 Travelling and reading help yo|16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学期,新任务,新起点,新挑战,新天地,新成果
carldy 2010-9-6 22:42
不知不觉,长长的暑假从身边溜过去了。当然,暑假当中很繁重的任务,也基本完成了。 今年暑假,儿子的作业让我浮想联翩小学三年级的暑假作业一览表: 语文:背诵三年来六册语文教材,编写手抄报(关于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编写20页左右的书稿(内容自定),熟读经典名篇等; 数学:口算,常规习题练习; 英语:每天听读英文课文半小时;编写手抄报(主题为世博Expo,要求用英文撰写)。 有两大任务让我觉得很有创意: 1,编写手抄报(节能减排、低碳生活),这需要通过感受生活,阅读相关科普读物,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小孩通过网络、报纸、杂志、书籍等,收集了大量的材料,然后进行编排。 2,编写20页左右的书稿(小孩子没有一定的定力,好玩,要完成这项重任,必须得有一定的耐心)。小孩数易其稿,最终在老师、家长的督促之下,完成了他的书稿《长袜子皮皮后传》,图文并茂的(都是通过自己想象成文与作画)。 我自己也要完成出版社交给我的任务:编写修订《英汉-汉英环境科学与工程词汇》、《英汉双向实用国际商务翻译教程》。前者从2008年暑假开始编纂,现在开始最后的修订(这项任务,几乎是超越专业挑战极限的,还好有好几位专业人士、专家在帮忙审订);后者从2007年暑假开始编写,现在也是开始最后修订(这也是挑战自己先前所学,商务英语专业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纳入教育部正式学科行列的)。 通过自己长期努力,发现自己的定力越发坚强,这让自己觉得很是高兴。 小孩正处在成长学习的最佳阶段,还不知道什么叫困难;全凭一股劲,努力完成他的任务。 我权且把自己看做成长阶段的小孩,抱一颗虚心好学的心,努力学习,挑战自我,实现自己人生的跨越。 凡有所学,必有所成。 人生路途千万里,少不了磕磕碰碰;休息好了,精力充足的时候,可以疾走;身体乏了,腿脚酸痛了,需要休息,可以徐行,但最忌停下前进的脚步,借口前方的路太崎岖,而放弃前行。 坚持,就是人生的胜利。 当然,坚持,也是人性的胜利。 新学期,新任务,新起点,新挑战,新天地,新成果。
个人分类: 父与子 Father and Son|4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