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南美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拉美列国纪行连载(24),南美洲印象
热度 1 gaoguanzhong 2019-8-21 16:27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9/8/21 5 月20日 星期六 委内瑞拉沿海的荷属岛 今天乘飞机离开南美。汉诺一大早起来,开着吉普车送我们上机场。行李昨天早就装好了,主要是一路上买到的书籍和地图。还带了一些水果,这里一年到头都有新鲜水果上市,特别是热带水果,带一些回去送给亲友们尝尝。 基多苏克雷机场,虽说是国际机场,但毕竟国家小,机场规模也不算大,年客运量200多万,而我们转机的阿姆斯特丹是4000多万,一比较就知道了规模的悬殊。机场到处是出售鲜花的,红玫瑰那么鲜艳,真让人喜爱。厄瓜多尔利用气候优势,发展花卉产业,现在已是世界上有名的花卉出口大国。昨天我们在超级市场看到,一枝玫瑰售价仅0.2美元,可惜带不了。 通关一切顺利,9点15分,我们乘坐的荷航波音飞机冲上云霄,向北飞去。十几分钟后,就进入了哥伦比亚领空。从窗口望出去,同样是山岭逶迤。它像厄瓜多尔一样也是安第斯山国家,以出产咖啡闻名于世。 飞机接着飞越委内瑞拉。这是一个著名的产油国。飞机正好从马拉开波湖上空飞过,这是一个石油湖,湖上、湖滨到处是井架。 中午12点多,飞机在博奈尔岛降落。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过去从来没听说过这样一个小岛。翻开地图看看,在委内瑞拉西部沿海,有3个小岛,属于荷兰。即阿鲁巴岛(Aruba,面积193平方公里,人口9.9万),博奈尔岛(Bonaire,面积288平方公里,人口1万)和库拉索岛(Curaao,面积444平方公里,人口13.4万),根据它们的第一个字母,称为ABC群岛。 这几个岛屿,1499年开始由西班牙殖民者统治。17世纪初,海上强国荷兰兴起,巡弋在加勒比海的荷兰海军看上了库拉索岛,于是在1634年一个晚上,派出上百的士兵,趁着月黑风高,摸上岸,宣布该岛属于己有。荷兰人没有受到多少抵抗,得以专心经营库拉索,并把它发展成加勒比海上最富裕的岛屿。接着又把其他两岛纳入统治范围。 荷兰人不像英国人一样,切断了他们与加勒比海殖民地的关系,让他们自生自灭,反而学法国人一般,将本地属岛,并入母国。荷兰政府于1954年宣布,加勒比海荷属岛,均为荷兰王国中平等而自治的伙伴。ABC群岛,以及波多黎各东方海上的三个荷属小岛,组成荷属安的列斯,依法在库拉索设立了议会来治理整个联邦。但在某些方面,依然依靠荷兰,母国必须负责国防和大部分外交事务,每年并提供7000万美元的援助和贷款。荷属安的列斯的居民,可拥有完全的荷兰公民资格,并持用荷兰护照。 这些岛屿中,阿鲁巴岛最富裕,早年它靠加工委内瑞拉的原油致富,后来转而发展旅游业。多年来它向联邦贡献了大大高于比例的税捐,受到的待遇却不如库拉索岛,于是阿鲁巴岛自立门户,1986年取得了与荷属安的列斯平等的地位。今天阿鲁巴岛人均产值超过1.8万美元,虽然比母国低一些,但在加勒比海地区甚至整个拉丁美洲,都是佼佼者。试比较,委内瑞拉号称南美石油富国,人均GDP也只有4000美元左右。 其实,荷属安的列斯各岛经济也不差。这个5岛组成的自治邦,总面积800平方公里,18万居民,人均产值超过1.2万美元。早在20世纪初,委内瑞拉发现石油后,库拉索岛就分享到了这项财富。由于只能在大洋中行驶的油轮,无法从委内瑞拉境内的产油地区马拉开波湖进入加勒比海,所以便在库拉索岛兴建了大炼油厂。多年来,库拉索的荷兰皇家壳牌炼油厂一直是库拉索经济的支柱,可以说是财源滚滚。 1930 年代末期,欧洲战事吃紧时,一名荷兰律师开始在库拉索成立公司,以便将资产移出荷兰。如今,在库拉索已有两三万家所谓的“外海公司”,通常只不过是存在于档案之中的几页法律文件,但却负责运作着好几百万美元的交易。这些公司的管理和银行业务,都能互相配合得天衣无缝,也成为库拉索岛上一桩颇具规模的生意。 修船业是荷兰接管不久后在库拉索兴起的第一个行业。该岛的位置和浑然天成的深水港湾,使它不但成为天然的海军基地,而且是发展贸易的理想据点。同时也是针对加勒比海熙来攘往的各式船只的最佳船坞。今天,库拉索的船坞依然保有西半球执牛耳的地位。 近年来,库拉索岛又发展成为旅游胜地。首府威廉斯塔德保持了殖民地时代的建筑风貌,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博奈尔岛的情况也类似。1499年,为西班牙服务的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发现了这个岛。他最先确认新大陆不是印度,所以美洲的全称亚美利加洲就是从他的名字演化而来的。1636年,荷兰人接管博奈尔岛后,在此扩展了制盐业,并开始畜养牛羊,以便为主要殖民地库拉索岛提供肉食来源。当时从非洲运来不少黑奴,所以今天岛上的居民以黑人为主。1920年代,许多博奈尔人前往库拉索岛的炼油厂工作。他们将薪水汇回家,为该岛形成一种“邮寄经济”。自1930年代开始,石油公司向荷属安的列斯群岛政府缴付的税款,不但偿付了道路,电力,还为博奈尔岛兴建了一座飞机场。1975年,博奈尔也亲自参与了石油工业的行列,在当地建造了一座转运库,以便将超级油轮运来的原油转移到较小型的船只。目前,旅游业更为重要。人们在此发现了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水肺潜水胜地。 飞机下降时,我们看到宁静的小岛非常漂亮,红瓦白墙的小屋就像到了荷兰。该岛四周环绕着清澈平静的海水,以及绵延数公里的珊瑚礁。该岛还辟有自然保护区,成为众多鸟类,特别是红鹤群,的天堂。从海滩延伸到60米深的外海,则被宣布为受政府保护,并获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支持援助的海洋公园。难怪这里游客多,荷航飞机还要在此专门停一站,以便接送游客。 飞机在博奈尔机场停留一个小时,除了上下一些旅客以外,还进行补给,打扫卫生。机舱门全部洞开。本来空调适宜的机舱,由于空气对流,一会就变成了蒸笼,像外边一样,又闷又热。这里是热带地区,海拔又不高,所以常年气温都在22到30度之间,可以说长夏无冬。我到机舱门口向外张望了一会。人们都穿着短袖,甚至汗衫。机场不算大,但设备不错,航站楼与荷兰本土的不相上下,跑道长,能起降大飞机。海外的一个蕞尔小岛,能建设成这样,真是想不到。 飞机又起飞了。我们向空姐要了两杯葡萄酒,庆贺南美之行圆满结束,也为嘉美祝贺生日。乘务长知道后,特地又给我们端来了两杯香槟,还唱起了庆祝生日的歌曲。机舱里一下子热闹起来,让我们感受到荷航温馨的人情味。 5 月21日 星期日 三十六天行程,回来了! 从基多到阿姆斯特丹飞行12个小时,加上途中降落博奈尔一个小时,还有基多与中欧夏季时的7个钟头时差,到达阿姆斯特丹的斯希波尔机场已是清晨5点多了。 斯希波尔(Schiphol)机场是欧洲四大国际机场之一,每年上下的乘客达到4250万人,在欧洲仅次于伦敦,巴黎和法兰克福。90家航空公司在此辟有航线,通往全世界220个目的地。特别是荷航,有口皆碑,是世界上声誉最好的航空公司之一。这个机场我们并不生疏,以前转机来过几次。 这个机场特别繁忙,每天接待旅客超过10万人次。但忙而不乱,井然有序。8点55分,我们换乘短途客机福克70型(Fokker 70,定员80人)起飞。10点钟准时到达汉堡。 36 天的南美8国之行全部结束了,下面把南美的陆路行程汇总一下, 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 1157公里 巴西利亚——圣保罗 1015公里 圣保罗——巴拉圭首都亚松森 1385公里 亚松森——布宜诺斯艾利斯 1370公里 布宜诺斯艾利斯——蒙得维的亚(来回) 630公里x2 布宜诺斯艾利斯——门多萨 1080公里 门多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 364公里 圣地亚哥——阿里卡 2094公里 阿里卡——塔克纳 62公里 塔克纳——普诺 374公里 普诺——拉巴斯(来回) 287公里x2 普诺——阿雷基帕——利马 1332公里 利马——通贝斯 1320公里 通贝斯——瓜亚基尔 285公里 瓜亚基尔——基多 420公里 总共是14092公里,不算重复路段,为13175公里。 南美洲印象 从地球仪上看,南美洲正好在中国的背面,中国在东半球,它在西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它大部分在南半球。南美洲实在太远,太远了。路途的遥远,造成人们的陌生和神秘感,甚至一些错误的印象。而越是神秘的地方,人们越想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容貌,越想了解它的真实情况。 这次,笔者背起背包,与妻子一起,游历了整个南美大陆,途经8个国家,行程超过1.3万公里。南美洲的山山水水,风光物产,城市面貌,建筑风格,人造景观,文化艺术,名人轶事,神话故事,珍禽异兽,人情世俗,生活习惯,衣食住行等等,是那样的独特奇异,光怪陆离。我们把整个旅途的所见所闻,详细地记录下来,并搜集了大量图书资料,回来以后整理成文,力求把南美洲这个多彩的世界全方位地呈现给读者,以满足人们了解这块遥远神奇之土的愿望。 南美洲是辽阔的,面积广达1785万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两个中国。人口仅3.65亿,不到中国的3/10。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才20人,比中国(135人)稀疏得多。南美洲分为12个国家,是各大洲中国家最少的一个(试比较,非洲分为50多国)。除个别偏远小国外,我们几乎走遍了南美所有国家。对南美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通过南美之行,零距离地观察这个世界。我们发现,过去对南美洲的一些看法,不少都是误解。就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说。过去总以为南美洲贫穷落后,很艰苦。其实当我们走过一趟下来,我们的认识,我们的感觉,我们的体会,完全变了。应该说,南美洲在环境美丽,物产富饶,经济发达,社会进步,人们的富裕程度等方面,总的来说,都不错。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巴西、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等国与中国相当,甚至略高,其他国家也不比中国西部差。无论哪个国家(圭亚那除外),城市人口都已大大超过农村人口。 其实,不用看数字,就凭我们一路的观察也能看出。南部的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就像南欧,他们并不乐意被称为第三世界国家。布宜诺斯艾利斯号称南美巴黎,在1913年就修通了地铁,比日本东京(1927年)还早。巴西幅员辽阔,堪与中国相比,各地差别较大。其中圣保罗是南美最大的城市,人口超过1700万,繁华程度,不亚于上海。一位巴西朋友讲,整个圣保罗州相当于欧洲奥地利的经济发展水平。南美西北部的秘鲁等国,属于安第斯山国家,农矿业比重较大,经济情况略差一些,但也已进入小康社会。大体上讲,南美洲不存在温饱问题。当然,南美国家与欧美发达地区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步伐也不如中国快。但是那里基础较好,资源丰富,贸易方面,与中国的互补性很强,双边贸易额已达到几百亿美元的水平,尽管如此,发展经贸关系和友好往来的潜力还很大。这个地区值得我们重视,值得我们了解。 人们对于南美洲,还有一个误解,以为那里政局动乱,甚至有内战。的确,南美一些国家历史上有过独裁,有过战乱。外国势力曾主宰过一些国家的命运,政府不听话就买通军人政变。但时代在进步,近几十年来南美各国都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民主政治已经确立。如阿根廷早已唾弃军人政府,巴西选出了第一位工人出身的总统。智利军政府被赶下台,人们还选出第一位女总统。玻利维亚人推出了印第安人当总统。各国都朝着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方向发展。我们像普通欧美游客一样,几乎走遍了南美所有国家,没有遇到任何麻烦,这也是一个例证。 再说说气候。记得学生时代上地理课,老师就指着地图告诉我们,南美洲像非洲一样是热带大陆,属于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因为非洲4/5地区在回归线之间,南美洲3/4的面积地处热带。所以多年来我都以为南美洲酷热难当。从地图上看的确给人这样的印象,而事实上完全两样,影响南美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之外,地势的高低和寒流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南部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和巴拉圭几国基本上地处温带,不用多说。巴西虽地处热带,但人们主要生活在巴西高原,这样就把酷暑降了下来。至于南美西北部各国虽然也在热带区域,但人们主要生活在安第斯山区,一般人很难想到,赤道上的山城基多竟然四季如春,一年到头,气候温和宜人。至于沿海,则受秘鲁寒流影响,天气也不热。整个南美洲,除了人烟稀少的亚马孙雨林地区湿热外,绝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这也是我们在旅途中的感受。 修正过去一些有关南美洲的误解,偏见。无非是说,这个遥远而显得神秘的地区值得我们去游览,去了解。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们应该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不仅要了解欧洲美国,了解亚洲邻邦,也要对遥远的非洲,拉美和大洋洲有所了解。笔者因此整理自己的游记,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游记问世,为国人打开更多的窗口去认识世界,走向世界!
个人分类: 世界各地|4119 次阅读|3 个评论
当我来到达尔文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时
热度 1 博物 2019-6-9 22:47
曾一路向南,几次来到阿根廷。最初来到这个国家,我是极其兴奋的,原因是:我从小便很喜欢看达尔文的《小猎犬号航海记》,而该书中占据最多章节所描述的故事,都发生在这个国家。 布市中心的一处公园 爱上阿根廷,是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开始的,达尔文说,“这是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的周围风景十分优美......”,并且是给出了这里是“世界上最完善的,根据规划建造起来的城市之一”的高度评价。我曾在夜空中,透过飞机舷窗俯瞰市容——有如棋盘般整齐。布市不仅整齐,而且硕大,大到看似无边无际。而在繁星般的灯火中,城市被一弯优美的弧线切去了一角,我知道,那是拉普拉塔河的堤岸。第一次听闻这条河流的名字,是在初中的地理课上,老师说那是南美洲仅次于亚马逊河的第二大河,而布市,就位于该河入海口的南岸。等来到岸边一看, 一片汪洋,茫茫然见不到对岸。这片汪洋大水呈现出的颜色是浑黄色的,这是因为河水从上游带来了大量泥沙的缘故。拉普拉塔河发源于南美中部的热带雨林地区,我曾听说,泛滥期的洪水还会把上游的大树连根拔起,顺流而下,而那树干上,往往还趴着大蟒、水豚等热带动物漂到河口;而我还听说,难得一见的珍稀淡水鲸——拉普拉塔河豚,就时常在河口地区游弋......因为这些“传说”,于是乎,我望眼欲穿地趴在河岸边的护栏上傻等傻看,大把时间过去了,等来的,却是一只只从水中钻出来,闪着金属光芒、青铜色的美洲鸬鹚,达尔文曾经在阿根廷别处见过“鸬鹚连续8次把鱼放到水里,再把鱼抓住,尽管是在深水,但鸬鹚还是能把鱼抓到水面上”的情景。而我,只见到它们迅速甩干羽毛上的水珠,一路蹒跚地回到岸边礁石上休息去了。 拉普拉塔河一角 在布市,拉普拉塔河有许多支流和港汊,在博卡区汇入的支流——马坦萨河河口就是这样的港汊。在达尔文时代,这里是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聚居的地方,当时这里的平民从事的工作大多与航运业有关,因此他们会很容易得到船上的铁皮来建造自己的房屋,用船上防锈用的剩余油漆,粉刷那些房子,从而成就了今天这片五颜六色的平民区,并孕育出热情似火的探戈和同样热情似火的足球青年队。 博卡区五颜六色的民房 这个区的街上,到处都是足球礼品店,到处都是能跳探戈舞的酒吧,由于我是个“伪球迷”,也不擅长跳舞,因此一个人踱步到马坦萨河河口的旧海港处去凭吊那里昔日的辉煌,由于废弃的港湾很久没有清淤,河水呈现出肮脏的灰绿色,并向空气中弥散出一股恶臭的味道。忽然,港湾中的一根浮木吸引了我,继而令我“哎呀”出声来,我看到昔日曾在自然纪录片中才能见到的场景——几只大号餐盘般的水龟排成一排,正趴在浮木上休息。这么脏的河水居然还有这么多奇异的野生动物,这可真是意料不到的事情啊。我注意到,这些大水龟的背甲十分光滑,显露出漂亮的纹理,它们的脖子很长,以至于整个头颈部都不能完全缩进壳里。我发现,这种龟的头侧有一条贯穿眼睛的黑线,这也是该物种的鉴别特征,它们居然是这个地区独有的阿根廷侧颈龟!侧颈龟的食物主要是小鱼小虾及水生软体动物,而在这里——小型水生动物几乎绝迹的污水中,它们繁衍得如此之好,实在令人惊异。我注意到,河中有时会漂浮一些老鼠、鸽子等城市动物的尸体,而侧颈龟除自主捕食外,也会选择腐肉为食,看来,这里的侧颈龟虽身处污水,但一点儿也不缺乏食物,它们倒十分尽职尽责地充当起了“尸体清理员”的工作哩。 在污水中自由生活的阿根廷侧颈龟 达尔文曾不止一次地感慨在布市周围地区能见到的动物种类繁多。而在离布市不远的一座古农庄,我也有了同样的感慨。和我国的许多一线城市一样,大都会的周边会散落许多“农家乐”,以供在水泥丛林中工作了一周的人们到那里休息,度过一个轻松的周末。布市本身就位于大草原上,乳肉畜牧业十分发达。农庄和牧场,对于这里,是再普遍不过的休闲场所,未能免俗,我们的科考队在这个城市休整的时候,也会到这些地方放松一下。 下午两点钟,当人们的胃中早已填了满尚待消化的烤肉,而杯中的红酒还在拇指与食指间摇晃的时候,慵懒地坐在能看到草原的餐桌旁,倚着藤椅那颤悠悠的靠背,与三五好友闲聊自然是最惬意不过的事情,而在这个时候,我总是会选择到周围的树丛、花园中去散步,为的是与那里众多美丽的动物邂逅。 午后的太阳是最大方不过了,它不遗余力地普照大地,这令依赖太阳能活动的大型冷血动物——阿根廷南美蜥浑身舒畅,这个时间段是它们最活跃的时候。阿根廷南美蜥是南美洲体型最大的蜥蜴之一,一般个体都在60厘米以上,最大能长到一米多,它们的外观与亚洲巨蜥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它们的皮甲更厚,体色也更加油润光亮,由于其巨大的体型和漂亮的外表,长期以来被不法商贩走私到发达国家去充当“高档爬宠”,令其在原产地的数量锐减,以至于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 草丛中一只成年的阿根廷南美蜥 在农庄那片光线最为充足的草坪上,我看到好几只体型接近1米的大蜥蜴在埋头寻找它们爱吃的昆虫,黑白相间的鳞甲(阿根廷南美蜥有漂亮的黑白花纹,因此又被称作黑白南美蜥或“黑白泰加”)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这几只大蜥蜴一开始都在草坪中央觅食,而其中最大的一只似乎想爬到一棵粗壮的桉树下面去碰碰运气,而那棵桉树似乎又是一只淡褐小嘲鸫的家园,于是乎一只鸟和一只爬行动物展开了一场无厘头的战争。南美蜥是典型的食肉动物,昆虫、小鸟、鸟蛋、老鼠、鱼虾甚至腐肉,能吃到口的蛋白质几乎是来者不拒,所以自然不怕这自不量力的小鸟,而这体长不足20厘米的小鸟也似乎太自以为是了,它飞到距南美蜥不足半米的地方朝它大嚷大叫,还炸起翅膀和尾巴上的毛(它的尾羽能像折扇般展开),宣告这一领地的归属权。对于这种勇敢的小鸟,以前就有耳闻,它们活泼好动,精力充沛,除了保卫自己和领地外,甚至还会飞到远处袭击不相干的狗和过往的行人。而今天的情景,恰恰验证了这一点。淡褐小嘲鸫不停在南美蜥头尾间飞来飞去,大声鸣叫,并不失时机地啄南美蜥的头尾的皮肤,而每次当南美蜥仰头反击的时候,都被其巧妙地躲闪开来。最终,南美蜥不堪其扰,头也不回地爬到丛林深处去了。 南美蜥与淡褐小嘲鸫草地上的争斗 不远处的另一片草坪此时也不宁静,草丛里有许多和绿草同样颜色的家伙们在觅食,也许是吃得太快活了,嘴里一面吃还一面叽叽喳喳地咕哝着,它们是圆头圆脑的和尚鹦鹉,真是名副其实,它们像和尚一样吃素,现在正在忙碌地消灭眼前这些成熟了的草籽儿。它们的忙碌,可一点儿也不妨碍在一旁踱步的凤头距翅麦鸡,它们与这些和尚鹦鹉们“同框”的样子犹如鹤立鸡群,其优雅的步履并不是为了在这些小鸟面前假充清高品质,而是寻找出击的时刻,蝗虫和蚱蜢会猛然被鹦鹉的躁动惊扰,冷不丁地跳起来,而凤头距翅麦鸡会借助居高临下的优势猛然伸脖一击,用尖利的喙捉住这些美味的小虫。从它们长腿修身的体型看,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涉水鸟,这样的鸟一般选择在湿地沼泽边缘栖息,而这里能见到它们的原因,不外乎地处城市边缘,丰富的农作物、园艺植物、牲畜粪便和人类厨余垃圾能引来更多的昆虫和小动物,食物的诱惑把这些鸟聚集到了这儿。 一群快活的和尚鹦鹉在草地上啄食 一只在草地上觅食的凤头距翅麦鸡 同样是涉禽的还有体型更大的啸鹭,它们的身高在60厘米以上,是不折不扣的大型鸟类,它们秉承鹭科涉禽的“三长”特点——嘴长、颈长和腿长。与一般鹭科鸟类相比,啸鹭的羽色更加丰富艳丽,这种鸟的脸裸露无毛,呈现出鲜蓝色;嘴呈粉红色,尖端为紫色;头顶上有高高翘起的冠羽;脑后的羽毛呈橘红色;翅膀上的羽毛为蓝灰色,飞羽呈肉桂色,这样一身“奇装异服”,如果是在旧大陆的话,一定会成为人们侧目的焦点,但南美人仿佛对这些“稀奇古怪”的动物早已司空见惯,任凭它们在城市、田园、村庄、公路上方飞来飞去。 一对停在高树上的啸鹭 在这个农庄中,同样被食物吸引来的,还有被达尔文津津乐道的猛禽——叫隼(几乎所有《小猎犬号航海记》的中文译本都把它称作“齐孟哥鹰”),他曾详细描述过这种鸟——“它们虽然本质上属于食肉的猛禽,但是食物范围却很广泛,连面包也不会放过......在所有的食尸体肉的鸟里面,它们总是等到最后才离开兽类的尸骨。在死去的牛或马的肋骨架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像笼中鸟一样的齐孟哥鹰”。叫隼在这一带的数量着实不少,不论你何时抬头,几乎总能见到一两只在空中盘旋。和我们国家的“农家乐”一样,阿根廷的“农家乐”也是以地方特色美食吸引来此度假的游客,而此地的特色美食不外乎阿根廷烤肉,烤肉以牛肉为主,此外还有羊肉和鸡肉等,烤肉的部位多用动物的腰、腿、肋、臀部的精细瘦肉,于是牧场周围就会有一些丢弃的内脏、蹄脚和游客吃剩下的肉类泔脚,于是叫隼就成了最好的“厨余垃圾清洁工”。在农庄的周围,除聚集了不少成年的叫隼外,我居然在屋顶上还观察到一只刚刚出巢的小隼,它仰着大大的脑袋,用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傻乎乎地望着我,一点儿也不怕人。它的羽毛十分亮泽,看起来不缺吃喝的生活令它的发育状况非常棒! 一只叫隼在观察四周的动静 一只叫隼的雏鸟 不少和我一样的“鸟迷”初到南美,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看一看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而大多数蜂鸟都分布在靠近赤道的热带雨林地区。布市地处南纬34°多,已进入温带草原气候控制的地带,最冷的7月份只有7℃,这样的地方还能看到蜂鸟吗?没想到,幸运之神就这样降临在我头上。当时,我正结束完午后的观鸟,准备回到农舍中喝口水的时候,就在门口的花坛旁,我听到了魂牵梦绕的“嗡嗡”声,虽然轻微,但那的确是蜂鸟扑翅膀的声音,我循着声音望去,一只遍身金辉闪耀的艳绿色小鸟正悬停在一丛开着红色唇形花的植物前,它不时把长长的尖嘴伸进花冠深处,待吸尽里面的花蜜后,再换一朵......待我蹲下身来,仔细观察这个小巧玲珑的“微雕工艺品”时,我发现,它的嘴竟然是朱红色的,尖端呈深褐色,原来是金红嘴蜂鸟,一种靠南分布的蜂鸟!蜂鸟科鸟类是向着高度特异化方向进化的鸟类,首先是体型变得极小,最小的蜂鸟只有2克,一般个体体重都在3到6克之间;然后是食物变得极其单一,以吸食花蜜为主,从而进化出长长的、可伸展的舌头;最奇特的,它们的翅膀结构特异化程度之高令人咋舌,它们可以在空中进行悬停式的高频率振翅飞行,并支持向前、向后的运动方向。它们之所以会变成这般模样,都是为了能够适应在花开四季的南美大陆生存繁衍,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良好素材。 一只吸吮花蜜的金红嘴蜂鸟 眼前的这些情景,使我又想起当年手不释卷地阅读《小猎犬号航海记》时的情景,虽然达尔文的航程起始于普利茅斯港,但真正意义上的探险,是从踏上南美大陆的那一刻开始的,他在这里深入内陆,独立采集了大量的动物、植物、地质及人类学标本和资料,这其中的很多资料为今后形成自己开创性的进化理论提供了重要佐证。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是南美洲的博物世界,给了达尔文丰富的灵感,从而奠定了“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基础,最终改变了以往人们对生命世界的认知。(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潘帕斯草原南部风光 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的一处广场
个人分类: 地理风物|487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世界气象组织称厄尔尼诺现象极可能于2019年重现,南美洲附近或再次面临流感和寨卡病毒大流行
qujiangwen 2018-11-30 10:16
关键提示: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流感大流行属于不可预测但又可重复发生的事件,可对世界范围内的卫生,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当关键因素出现交集时,就会发生流感大流行。流感和寨卡病毒大流行的出现属于全球极端事件,并且发生在特定年份,所以从理论上推测这些年份必然出现了某些极端环境因素变化,这些环境因素就是空间环境变化如宇宙射线的增强和像厄尔尼诺等大的气候突变,这两大关键因素极有可能在全球引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大流行。 联合国机构称厄尔尼诺现象极可能于2019年重现 2018-11-29 15:08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 据英国《卫报》11月27日报道,根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的最新分析,在明年2月之前,能够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的厄尔尼诺现象将有75%至80%的概率重返地球。 厄尔尼诺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这种现象每隔几年就会自然发生一次,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造成一些本来干旱的地区降雨量过多,一些本来潮湿的地方则出现干旱。高温还使珊瑚礁发生严重的白化现象。 上一次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于2016年结束,使该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目前预计2019年来袭的厄尔尼诺现象不会像2016年那样强烈。 世界气象组织气候预测与适应司司长马克斯•迪利(Maxx Dilley)说:“预计这次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不会像2015-2016年的那样强烈。即便如此,它仍然深刻影响着许多地区的降雨和温度模式,对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管理和公共卫生产生重要影响。它还可能与长期气候变化结合起来,提高2019年的全球气温。” 此前,美国天气预报员已经发出了厄尔尼诺现象将重现的警告。澳大利亚气象局10月表示,一个干燥炎热的夏季极有可能到来,这增加了热浪和山火的风险。对于已经遭受旱灾的农民来说,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影响。 报道称,数十亿吨的碳排放仍在继续,温室气体浓度达到创纪录水平,这意味着它们的加热效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但是新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否会导致2019年创造新的纪录还有待观察。(实习编译:吴沛熹 审稿:谭利娅) http://www.xywos.com/article/48024.html WMO Update: 75-80% chance of El Niño within next 3 months 27 November 2018 Press Release Number: 27112018 There is a 75-80% chance of an El Niño developing by February 2019, although it is not expected to be a strong event,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update from 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are already at weak El Niño levels in part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although the corresponding atmospheric patterns have not yet materialized. WMO accompanied the El Niño Update with a global seasonal climate update, which indicated that precipitation patterns predicted for December-February resemble those normally associated with El Niño. In some regions the precipitation response has been weak, however, or not in keeping with those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El Niño. The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is a naturally occurring phenomenon involving fluctuations of ocean surface temperatures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coupled with changes in the overlying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t has a major influence on weather and climate patterns over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in the east-central tropical Pacific have been at weak El Niño levels since October 2018. However, the atmosphere has not yet responded to this additional warmth, and the upper level winds, cloud and sea level pressure patterns do not yet reflect typical El Niño features. Model forecasts suggest that this will change within the coming month or two. The chance of a full-fledged El Niño between December 2018 - February 2019 is estimated to be about 75-80%, and about 60% for it to continue through February-April 2019. Model predictions of the strength of the El Niño range from just a warm-neutral condition through to a moderate strength El Niño event, wit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peaking at approximately 0.8 to 1.2 degrees Celsius above average. The chance for a strong even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in the east-central tropical Pacific rising to at least 1.5 degrees Celsius above average) is currently low. “The forecast El Niño is not expected to be as powerful as the event in 2015-2016, which was linked with droughts, flooding and coral bleaching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Even so, it can still significantly affect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patterns in many regions, with important consequences to agricultural and food security sectors, and for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public health, and it may combine with long-term climate change to boost 2019 global temperatures,” said Maxx Dilley, director of WMO’s Climate Prediction and Adaptation branch. Scientific progress 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modelling of ENSO, underpinned by major observational programmes and coordinated research initiatives, has improved operational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capabilities, helping society to prepare for associated hazards such as heavy rains, floods and drought. WMO’s update is based on forecast models and expert interpretation from around the world. It is used by planners within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 and complements information issued by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Services and WMO Regional Climate Centres as a source of information for country-level decision-making by disaster managers, for planning in climate-sensitive sectors, and by governments. Global seasonal climate update WMO’s global seasonal climate update for December 2018 through February 2019 is based on an ensemble of global prediction models run by WMO-accredited centres around the world. It is currently in a trial phase. A tilt of the odds towards above-normal surface-air temperature is forecast in most of Asia, Europe, North America, the Caribbean, Africa, Australia, the Indonesian archipelago, and South America. Exceptions include portions of mainly southern South America, much of southeastern North America, parts of northwestern Europe and part of south-central Asia. Most of the regions with above-normal tendencies also saw above-normal temperatures during August-October 2018. An enhanced probability of below-normal precipitation is predicted in the Caribbean, central America, part of northern South America, the offshore islands of southeast Asia,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Indonesian archipelago, some south Pacific islands, portions of southwest Africa and eastern equatorial Africa, subtropical southwest coastal South America and southern South America. Above-normal precipitation is favoured in part of southern North America, part of southeast South America, part of northwest North America, central and northern Asia, part of southwest Asia, part of the eastern Maritime Continent, and part of Europe. Near-normal precipitation is favoured in parts of interior northern tropical Africa. These global forecasts provide predictions of large-scale patterns, which need to be further calibrated and optimized to derive regional and national scale forecasts. WMO Regional Climate Centres, Regional Climate Outlook Forums (RCOFs) and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Services carry out these tasks to provide more detailed outlooks.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Services will continue to closely monitor changes in the state of ENSO over the coming months. Notes to Editors El Niño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warm and dry conditions in southern and eastern inland areas of Australia, as well as Indonesia, the Philippines, Malaysia and central Pacific islands such as Fiji, Tonga and Papua New Guinea. In northern hemisphere winter, drier than normal conditions are typically observed over south-eastern Africa and northern Brazil. Wetter than normal conditions are typically observed along the Gulf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west coast of tropical South America (Colombia, Ecuador and Peru) and from southern Brazil to central Argentina. Parts of eastern Africa and southernmost parts of South Asia also usually receive above-normal rainfall. El Niño is associated with milder winters in north-western Canada and Alaska due to fewer cold air surges from the Arctic – a result of a large-scale region of lower pressure centred on the Gulf of Alaska/ North Pacific Ocean. It is important to stress that these are typical effects – not specific forecasts – and that actual conditions vary according to the strength and timing of the El Niño event.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or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Arctic Oscillation) can also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seasonal climate. Global-scale seasonal forecasts, including those of precipitation and surface temperature, are routinely produced by WMO accredited centres using sophisticated atmosphere-ocean coupled models, which take into account ENSO as well as other climate drivers. There are now 13 WMO Global Producing Centres of Long Range Forecasts, whose products are consolidated by a Lead Centre of Long Range Forecast Multi Model Ensemble https://public.wmo.int/en/media/press-release/wmo-update-75-80-chance-of-el-ni%C3%B1o-within-next-3-months What is El Niño?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15/mar/05/what-is-el-nino 厄尔尼诺和宇宙射线将共同决定是否发生流感或寨卡病毒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25471.html 流感大流行太阳黑子学说的科学解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3648.html 为什么说2019年前后会发生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391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5552.html 寨卡病毒大流行或与巴西地区突然增强的宇宙射线有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22608.html 厄尔尼诺助推寨卡疫情蔓延 2016-12-21 07:53 一项基于流行病学模型开展的新研究19日说,2015年发生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助推寨卡疫情在南美大规模暴发。这项研究还预测,美国东南部、中国南部和欧洲南部存在潜在的季节性寨卡传播风险。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当天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寨卡病毒主要有两种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他们利用流行病学模型分析发现,厄尔尼诺为伊蚊在南美大规模传播寨卡病毒创造了最有利的气候环境,导致伊蚊死亡率降低、叮咬频率提高等后果。 负责研究的利物浦大学的西里尔·卡米纳德说,科学界通常认为寨卡病毒在2013年就从东南亚或太平洋岛屿登陆巴西,“但我们的模型显示,正是与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相关的温度环境在寨卡疫情暴发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这发生在寨卡病毒进入南美洲大陆约两年之后”。 卡米纳德说,除了厄尔尼诺外,其他导致南美寨卡疫情的关键因素还包括旅行与贸易导致的风险、寨卡病毒毒株的毒性以及与登革病毒等病毒的交叉感染等。(记者林小春) http://www.sohu.com/a/122141066_114731 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6-12/9835799.html Article: Global risk model for vector-borne transmission of Zika virus reveals the role of El Niño 2015 , Caminade C, J. Turner, S. Metelmannb, J.C. Hessona, M. Blagrovea, T. Solomon, A.P. Morse, M. Bayli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doi: 10.1073/pnas.1614303114, published online 19 December 2016. Global risk model for vector-borne transmission of Zika virus reveals the role o.pdf 2016年2月20日《The Lancet》刊载的一项研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寨卡病毒传播的影响。 在前不久的一篇Letter中,Isaac I Bogoch及其同事预料寨卡病毒将通过空中交通从巴西扩散到全世界。适合斑蚊生长繁殖的气候条件,可能是寨卡病毒在巴西迅速蔓延的原因。事实上,2015年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了南半球南美洲东北部地区的特殊气候。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整个2015年下半年南美洲北部和东部的温度为“史上最高”,同时伴随着严重干旱。这些导致寨卡病毒迅速传播的极端条件,可能是气候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研究者们将某个月出现极端气候条件的区域与下个月的寨卡病毒地理分布区对照时,看到区域产生了明显的重叠。温度可以影响成年媒介生物的生存、病毒复制和传染期,这是已知事实。温度升高(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可以扩大媒介生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减少病原体的外潜伏期,提高母蚊叮咬率。尽管在斑蚊生命周期的水生阶段,降雨为其幼虫提供必要的生境,但干旱可以直接扩大媒介生物的栖身范围。在几个区域中(包括巴西东北部),埃及斑蚊栖身范围扩大的风险与地区持续干旱期间家庭储水量的增大具有相关性。因此,这个严重的厄尔尼诺事件造成的独特气候条件,应被视为寨卡病毒在美洲传播的促成因素,而且随着病毒的不断传播,应予以重视。 原文出处:Paz S,Semenza JC. El Niño and climate change--contributing factors in the dispersalof Zika virus in the Americas? .Lancet. 2016 Feb 20;387(10020):745. doi:10.1016/S0140-6736(16)00256-7. 10.1016_S0140-6736(16)00256-7.pdf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3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尺度降水与气压、风向、洋流的关系
热度 2 jiasf 2015-3-22 02:53
对比全球降水分布图、气压与风场分布图、洋流分布图,可以明显看出如下规律: (1)降水少的地区往往被高压控制。例如冬季中亚被亚洲高压控制,非洲北部被亚速尔高压控制,美国西南部干旱区也存在高压,非洲西部近海、澳洲西部近海、南美洲西部近海也存在高压。我们知道高压控制区大气下沉增温,空气饱和湿度增加,相对变得干燥,所以不会下雨。 (2)降水少的地区盛行冷风。在北半球就是盛行北风。因为北风是从温度低的高纬度地区吹向温度高的低纬度地区,跟高压区的空气流动类似,空气增温,也不容易降水。如果没有山脉的抬升降温成雨作用,在北风盛行地区必然形成干旱区。撒哈拉如此,中亚如此,美国西南部如此,印度沙漠也是如此。在南半球则是盛行南风,例如非洲西南海岸、澳洲,南美洲西海岸。在赤道附近则是例外,虽然赤道地区大都是从两边纬度稍高的地区流向赤道,但赤道地区降水普遍较多。原因是赤道地区的降水跟风向关系不大,而主要由赤道低气压决定。 (3)海岸干旱的地区往往被海洋冷流影响。这是因为海洋冷流与冷空气的方向基本一致,而被冷空气控制的地区不容易降水。 (4)降水多的地区则与低压、暖风、暖流对应,例如亚洲南部、大洋洲北部、南美洲东北部、非洲中西部、欧洲、北美洲东南部、北美洲西北部海岸。 (5)绝大部分赤道附近的地区降水较多,而且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也在赤道附近,例如东南亚、亚马逊流域和刚果河流域。主要原因如上已提及,是赤道有低压带存在,有强烈的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 (6)降水少的地区没有明显的纬带分布规律,其分布的区域跨越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
个人分类: 科普|12025 次阅读|6 个评论
长岛(2012-07-16)
xuxfyuwp 2014-6-17 15:01
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有一个岛屿,被命名为长岛(Long Island),属于美国纽约州,长190公里,宽约20到30公里,从纽约港伸入至北大西洋,从其形状的长宽比例分析,长岛之名应取自于特殊的地形。还有一个长岛在南美洲,位于巴哈马中南部。而在黄渤海交汇处的胶东与辽东半岛之间,也有一个长岛,又叫庙岛群岛,也曾有蓬莱仙岛之称,是中国山东省的一个海岛县。这个长岛并不是一个岛,由32个岛屿组成,形成了一个长长的海岛链,宛如一串宝石镶嵌在蔚蓝色的海面上,因而长岛又被称为长山列岛。其中10个岛上住着居民,有5万多人。 从地理位置上看,长岛也是我国的重要军事要塞,被称为“渤海咽喉、京津门户”,自古以来属于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近代以来,中国多次遭受外国进犯,长山列岛海域则成为入侵者进攻京津的必经之地。1960年8月,叶剑英元帅在视察长岛时曾题过词:“依靠军民团结,建成海上长城。”由于其特殊的军事价值,也使得长岛对外相对封闭。近年来随着政策调整开始有了新的变化,逐渐开放,当地政府正在创造各种条件打造国际旅游岛。 在南长山岛东南端的山头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黄渤海交界处的海域,由于水深不同,一道近乎S型的分界线漂浮在雾蒙蒙的海面上,一边黄一边蓝,也有人称其为太极图,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山头上竖立着一个黄渤海交汇线的标志性石碑,构成一处独特的景观。在南长山岛东南端连接着黄渤海的交汇处,被称为长山尾,此地确实像一条细细的尾巴,实际是由卵石构成的长石滩,蜿蜒数百米渐入海中。有人说这一长尾随着海浪的不断冲刷会持续增长,说不定哪天会延伸至对岸,若真是这样,渤海岂不是将被封住了。 从船上放眼望长岛,大小岛屿上大都被绿色覆盖,这是几十年来长岛人通过艰辛付出所换来的。据说上个世纪50年代,岛上的森林覆盖率仅有1%左右,现在则已超过60%了,使当地生态得到了很大改善。在一些岛上架设了高大的风机,海岛上风能丰富,倒是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可再生资源。但当地人提起这些不断旋转的风机叶片,并不满意,他们说岛上的供电还是靠联通陆地的输电线路提供,并不使用风能。在岛上架设风机,主要是为了应对国家政策,要按供电比例使用清洁能源。但风力发电并非那么美好,由于电磁场的影响,岛上的鸟明显减少,加重了树林的病虫害,反而对生态有负效应。他们希望有一天风机能从山上移到海上去。 当船开到一个小岛附近时,突然飞来了成群的海鸥,以前曾见过少量海鸥在海面上飞翔,这样成群结队的还是头一次见到,有点令人兴奋。海鸥显然知道围绕船飞翔能得到什么,目的性很强。船长事先准备了一箱方便面,让我们掰成碎块扔给海鸥吃。灵巧的海鸥训练有素,容不得方便面入海,就在空中飞叼而去。以前只知道海鸥爱吃鱼虾,没想到对方便面也如此偏好,看来与人的口味有些相近,不知道时间长了,是否还会追求新的食物品种。 时间关系,未能久驻,但对大海中这一串岛屿,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说不定何时有机会再去,争取登上几个岛屿看看,据说有鸟岛、蛇岛、海豹岛等等。
个人分类: 杂记|21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美洲各国的年降水资源量表
zhangxw 2013-10-6 13:06
南美洲各国的年降水资源量表 张学文2013/10/6 我去年公布了计算的我国各个省区市的降水资源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最近我公布了中亚5国的对应数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729557 ,北美洲的数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729989.html 这里是我初步整理的南美洲各国的降水资源量数据,欢迎质疑、补充。这里的人口数据有的来自90年代的地图册,降水量基本是根据降水量图和地图册的说明估计的,一部分数据来自维基百科。这些数据肯定存在一定的误差。另外,作为最后一项的参考,我国的人均降水资源量是4385 m3/人.年 表中的降水资源量是降水量与面积的乘积值。见我对降水资源的说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730171.html 基本认识:目前一些文献公布的所谓水资源量其实是地表径流+地下水(可再生、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合计值,而回避降水资源量这个更基本的数据。其实,河水、地下水都来自降水。不谈降水资源显然是十分片面的。所以我力图说明降水就是水资源,并且逐步给出一些对应的基本数据。这些认识与数据,我目前不打算写成为文章发表,就在博客中发表了。引用者请注明出处。 南美洲是地球上自然条件最好的州。其每年人均拥有的降水量是62000,是十多倍。那里热量条件也好。拥有世界第1大河,亚马孙河。其径流量大约是6个长江的流量。 南美洲 人口数量 面积 年平均降水量 总降水资源量亿立方米/年 人均降水资源   万 万平方公里 毫米/年 亿立方米/年 立方米/人.年 哥伦比亚 4600 113.89 1500 17083.5 37138 委内瑞拉 2573 91.21 1000 9121 35449 巴西 19200 851.2 1600 136192 70933 智利 1613 75.7 1000 7570 46931 阿根廷 3992 276.69 600 16601.4 41587 秘鲁 2830 128.52 1200 15422.4 54496 乌拉圭 306 17.62 1300 2290.6 74856 厄瓜多尔 1500 28.35 2000 5670 37800 奎亚那 100 21.496 1800 3869.28 386928 苏里南 39 16.326 2500 4081.5 1046538 法属奎亚那 24 9 3500 3150 1312500 巴拉圭 404 40.6 1000 4060 100495 玻利维亚 699 109.8581 900 9887.229 141448 合计 37880 1780.46 234998.9 62038
个人分类: 水资源|57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聪明反被聪明误 鸟叹还是人叹
热度 19 博物 2012-12-20 14:03
聪明反被聪明误 鸟叹还是人叹
你知道世界上最聪明的鸟儿是什么吗?有人从模仿人类语言方面来衡量,比如八哥、鹩哥、大绯胸鹦鹉,可以学会“你好”“谢谢”“再见”这样简单的词汇和稍长些的短句,而有一种鸟儿,通过训练,居然可以与你简单对话,以及背诵整首的唐诗!因此,它也被人称作世界上最聪明的鸟儿。这鸟儿,就是非洲灰鹦鹉。我记得,这鸟儿刚在我国出现的时候(十几年前在北京和天津的鸟市儿上)曾要价儿3万块!这个价格不仅在当时,现在也是令人咋舌的,因为那时国际上著名的“三大奢侈品级鹦鹉”——南美洲的琉璃金刚鹦鹉、红绿金刚鹦鹉和澳洲的大葵花鹦鹉的价格也没有这么贵过! 你知道吗?每年都有大批的珍稀濒危动物通过各种地下途径被走私贩运到世界各大城市,被那些一掷千金的“动物爱好者”们买去当做宠物饲养,有些“爱好者”甚至拥有私人动物园、爬虫馆或水族宫。比如,某著名歌星喜欢雪豹,结果,一养,就是好几只,放在自己的庄园里每日喂着细碎的牛肉,尽管如此,雪豹还是失去了繁殖的能力;还有,某位富商喜欢河马,结果就养在了自己农庄的池塘里,后来,那个富商破了产,池塘成了野水坑,坑里的河马成了流落在美洲的难民;更多的,是那些把金刚鹦鹉、东南亚巨蜥、黑猩猩、长臂猿甚至幼虎买给自己或朋友当做宠物的人们,这些野生动物一旦失去了大自然的庇佑,便只能苟延残喘在人类的窠臼里等死,既没有机会繁衍后代,也不会为生态平衡带来任何益处,不过从一个大自然工程中伟大的一份子沦落为一个下场可怜的玩物罢了。 唉,而今,这个命运落在了非洲灰鹦鹉身上,倒不是因为它有美丽或奇特的外表,而是——聪明。这,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为了朝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我们被安排住进内罗毕萨凡沙花园酒店。一进到这个美丽庭院,我就发现在一个不起眼儿的鸟笼里,竟饲养着六七只“非洲灰”,这可真叫我诧异哦。这是因为,目前在我国,“非洲灰”的成鸟价格在1万元人民币左右,如此高昂的价格使其成为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宠物,在北京的花鸟市场,金刚鹦鹉与葵花鹦鹉并不罕见,但却很少能见到“非洲灰”的,即便有,最多也只能见到一只孤零零地呆在鸟架上等人待价而沽。 “非洲灰”,很好鉴别。你看,它首先是种大型的鹦鹉,体型一般都在30厘米以上,大大的脑袋好像很憨厚的样子,羽毛呈鱼鳞般地覆盖着全体,通体是那种符合国际流行色标准的“高级灰”,只有眼周和尾巴的颜色不太一样。它的眼珠是奶油般的淡黄色,黝黑的瞳孔,眼周有一圈儿近乎于白色的高亮区域,那是一圈极短的绒毛,使你能够很容易看到那双睿智的眸子。它的尾巴是极其鲜艳的大红色,这也是让你一下就记住它的特征,你可能会很不解地为它把这么美丽的颜色放在不起眼儿的地方感到可惜。但其实不然,在它展开翅膀飞翔的时候,鲜红的尾巴恰恰是最显露无遗的地方。 而这里——它的产地(肯尼亚的西部山区,靠近维多利亚湖的地区出产该鸟),却被人们捕捉来大量的饲养着。我眼前的这个笼子有两米多高,笼内的设施比较单一,只在一株枯树间横搭几根竹竿以供其栖息。能照进笼内的光线也不足,只有早晨的太阳能带给它们一些可供杀菌的紫外线。但出乎人意料的是,它们却比很多生活在中国的同胞体质和精神要好很多。 我想,可能还是缺少同类间交流的关系,我看到许多中国鸟友对待自己饲养的“非洲灰”可谓是细致入微,宽大舒适的笼子、营养丰富的饲料,加上可供抓搔和叨啄的各色玩具,比如打结的绳扣、有甜味儿外皮的无毒树枝或者纸团儿,还有每天拿出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关爱摩挲,仍往往不可避免地出现“非洲灰”极易患有的精神疾病——“啄羽”,即很有耐心地把自己的羽毛一根儿一根儿地从身上拆下来玩儿,直至自己光屁股......,这是由于这种聪明而富于感情的动物感到了压抑、郁闷、无聊、绝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病,换句谁都能懂的话说:也就是这鸟,已经疯了...... 由此看来,这种群居的鸟类,单只饲养对它们来说是不人道的,人鸟间的互动,远不及同类间的交流所带给它们的健康和慰藉。而饲养本不该被饲养的珍稀濒危动物,对我们的自然母亲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人道不人道所能评论的了......(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个人分类: 鸟的天堂|10660 次阅读|31 个评论
[转载]麻竹花转录组
syfox 2012-9-16 22:27
竹亚科 (Bambusoideae) 隶属于禾本科 (Poaceae),与稻亚科 (Ehrhartoideae)、早熟禾亚科 (Pooideae) 共同构成了BEP分支。竹亚科包括木本竹种和草本竹种两大类。其中,木本竹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低地至亚热带高山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亚洲地区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植物,而且它们中的多数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例如,为大熊猫、山地大猩猩、狐猴、山地紫羚、世上最小的蝙蝠Tylonycteris pachypus、最稀有的龟Geochelone yniphora等珍稀濒危动物提供食物或栖息地。全球目前有接近一半的木本竹类正受到严重威胁,甚至濒临灭绝。 另一方面,木本竹种具有终生只开花一次,且开花周期长而难以预测(3年至150年)以及花粉败育或不育等特征,使得其繁育计划难以实施。由于取样困难和基因组信息的缺乏,相关的研究受到了很大限制,目前仅少数几个与竹子开花相关的基因被克隆以及通过组织培养诱导竹种开花有报道,而有关竹子繁殖发育的遗传控制研究还属空白。因此,研究木本竹种开花和花发育的机理对于缓减其濒危现状,挽救依赖于这些竹子的动物乃至人类自身都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郭振华研究组和李德铢研究组多年来致力于竹子的繁殖和开花机理研究。最近,利用高通量的Illumina GAII测序平台,研究人员对木本竹种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测序共产生了约96,000,000个reads,经de novo从头组装后共得到了146,395个高质量的unigene,平均长度为461 bp。经生物信息学比对,发现有80,418个unigene与公共数据库中已注释的序列同源;发现了分属于81个转录因子家族的基因。 研究人员进一步运用plant-specific GO slims数据库和the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 pathway数据库注释,发现了大量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如47个与花发育相关的基因,16个与授粉相关的基因,470个与压力响应相关的基因,429个与信号转导相关的基因以及25个与调控及表观遗传相关的基因等,以及重要的遗传通路,如戊糖和磷酸盐通路、苯丙氨酸代谢通路、类胡萝卜素合成通路、类黄酮合成通路、油菜素甾醇合成通路等。研究人员将测序所用的花组织划分为两个时期,时期1(花芽长度小于或等于5mm)和时期2(花芽长度大于5mm),发现了两个时期的转录组序列分布和功能的差异,这些差异与它们在两个不同发育时期所起的作用相符。此外,令人惊喜的是,本研究还发现了290个可能与开花时间控制相关的基因。 该研究首次对竹子的花转录组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剖析,产生的大量序列和功能数据为深入研究竹子开花和花发育过程中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上述研究结果以De Novo Sequenc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loral Transcriptome of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Poaceae: Bambusoideae)为题,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SCX2-YW-N-06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90244)、NSFC-云南省联合基金项目(U1136603)、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和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基金(2008PY065)以及云南省创新团队和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2010312D11035)的支持。(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个人分类: 学习|1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火山活动转向太平洋东岸 赤道太平洋已经进入厄尔尼诺状态
heartcool 2012-7-3 23:17
地震火山活动转向太平洋东岸 赤道太平洋已经进入厄尔尼诺状态
太平洋西岸地区的地震、火山活跃期已近尾声;而太平洋东岸地区的地震、火山活动正在逐步加强,过去3天里南美洲出现了3个5级以上地震,哥伦比亚中部的鲁伊斯火山当地时间6月30日17时40分开始喷发,火山上空升起高达8至地10公里的焑柱。说明太平洋板块往西的扩张动力已经与欧亚板块达成平衡,转而往东向美州板块俯冲和挤压,使得太平洋东岸的大陆边缘地震、火山活动趋于活跃。 由于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底地热活动增强,深部海水逆温层增厚,CCD(碳酸盐补偿深度)界面下降,下沉到海底的碳酸盐不再溶解,二氧化碳气泡停止上冒,赤道太平洋海域洋流上涌中止,赤道太平洋海域的降温机制暂时中止,海面温度在太阳辐射驱动下升温,从而进入比正常水温高0.5摄氏度的异常状态,即厄尔尼诺状态。
8404 次阅读|1 个评论
那些开花的行道树(1) — 蓝花楹
热度 19 saraca 2012-4-26 12:54
图1:盛开的蓝花楹。仔细看每一朵花,可看到花瓣愈合成漏斗状。这是紫葳科的一个花形态特征,别于广义豆科的离瓣花(蝶形花冠)。 盛开的兰花楹,就在莲花池畔的校场中路上。在繁忙的车流中,高大的蓝花楹静静地站在路旁,兀自地盛开着。放眼望去,一条街充满了淡雅、幽蓝的紫。忽然间,那些来往的车流和人流消失了,映入眼帘的只有那一抹抹蓝紫色。 蓝花楹(Jacaranda mimosifolia),原产于南美洲的巴西、玻利维亚、阿根廷,我国南方地区引种种植。蓝花楹的花期在四五月,与凤凰木的花期差不多,花型和叶子都很类似,有人将它们称之为“双影树”。开红花的凤凰木为“红影树”,蓝色花的蓝花楹为“蓝影树”。 实际上,虽然两者的叶子很相似,皆具细细密密的小叶子形成的二回羽状复叶,但叶子的着生位置不一样,蓝花楹是对生叶(枝条上两枚叶子是成对着生);凤凰木为互生叶(枝条上临近的两片叶相互错开)。如果不开花的话,稍具有植物学知识的人,从这一点就可以将两者区别开来,是所谓的“秒杀性“特征。 除叶子外,花形态特征也不一样。尽管花的颜色可以将两者相区别,但蓝花楹的花瓣基部愈合成漏斗状,与大家熟知的泡桐树的花差不多。而凤凰木的花瓣基部离生,构成大家熟知的香港紫荆花那样的花朵结构,即蝶形花冠。 花开花落,蓝花楹和凤凰木枝繁叶茂,一眼看过去,两姊妹都舒展着细细密密的如羽毛一般的叶子时,又该如何辨别身份呢?这时,挂在枝头的果实就是一个”身份证“了。瞧,蓝花楹上,悬挂着一枚枚小圆饼状的果实,称作扁平状木质蒴果,里面藏着一粒粒带膜质翅的种子。反过来,看一下凤凰木,茂密的树叶里,吊着一条条长长的扁豆夹,就像大家熟知的刀豆一样,只不过刀豆是圆柱状;豆荚内的豆子光滑无膜质翅。 如此说来,虽然如影相随,并称“双影花”或“姊妹花”,但蓝花楹和凤凰木却形似神散,貌合神离,并非“一家人”。 这么一说,您肯定明白了,凤凰木属于广义豆科,蓝花楹则为紫葳科。正因为蓝花楹的叶子与凤凰木的一样,都为二回羽状复叶,所以其种加词mimosifolia的意思就是它具有像含羞草类植物的叶子。 原产于南美洲的蓝花楹,如今在世界各地普遍栽培,往往成片种植或作为行道树,构成声势浩大的风景线。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就种植了大量的蓝花楹,每当春天来临,整个城市变成了蓝色,故被称为“蓝花楹之城”。 澳大利亚的圣诞节前,正是蓝花楹盛开的夏季。英国歌手Steve Tilson在澳大利亚遇到了美丽的蓝花楹,专门写了一首歌曲“Jacaranda”,收在2008年的专辑里。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和福建等地,也种植蓝花楹。园艺中,多年种植的孤树,可形成一树如伞盖的景观;市政绿化中,成片或成行种植,则营造出一片蓝色的花海。在这些地区,蓝色的花潮还没结束,火红的凤凰木就开遍了大街小巷,蓝色或红色的花朵落满了一地,令人满心欢喜! 图2:不同光线下的蓝花楹 图3:昆明校场中路的蓝花楹街道 图4:接近蓝天的蓝花楹 图5:蓝花楹 图6:一树蓝花楹 、 图7:澜沧江边五月的凤凰木。仔细观察,可见其叶子互生,花瓣离生,成蝶形花冠状,与蓝花楹相区别。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4526-466725.html 按: 繁忙的都市,车来车往的大街上,除了车流和人流外,行道树也日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北方街道上常见的有杨树、柳树、榆树和槐树等等温带乡土树种。在南方,更多的是种类多样的乡土树种。 在本系列博文中,博主将把身边开花的行道树一一为大家介绍,希望您在上班或上学路上或旅游途中,能欣赏到那一株株开花的树,它们或繁茂或热烈或淡雅,轻舞飞扬。
个人分类: 认识植物|26213 次阅读|39 个评论
地震地热说应用:火山成因之9——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火山研究
seisman 2011-6-23 18:29
地震地热说应用:火山成因之9——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火山研究
地 震 地 热 说 应 用 火山成因之 9 ——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火山研究 Seisman 南美洲和中美洲研究区位于太平洋东岸( 53 ° S ~ 23 ° N , 55 °~ 116 ° W )。 南美洲和中美洲研究区的基础资料见图 1 ~图 4 和表 1 (略)。 图 1 是研究区的三维立体图像,包含 1963 年至 2011 年 6 月 10 日 M ≥ 4.0 的地震。图 2 是研究区内 1900 年以来喷发过的火山平面分布,图 3 是全新世有参数的火山平面分布,图 4 是未定参数的 全新世和更新 火山的平面分布图像。 南美洲和中美洲研究区主要涉及 01 号南智利地震地幔柱、 02 号北智利地震地幔柱、 03 号危地马拉地震地幔柱和 04 号海地地震地幔柱。 01 号倾向东, 02 号倾向南, 03 和 04 号直立。熔岩囊大致在 50 ~ 150km 深度层内。 由资料图可以见到,在南纬 35 °以北,火山活动受到各个地震地幔柱及其熔岩囊的严格控制。但是在南纬 35 °以南,南智利地震地幔柱的熔岩囊已经显得很微弱,然而火山活动一直延伸到南纬 55 °,而且已知的全新世火山和更新世火山皆如此。相比其他的地震地幔柱,这是一种反常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作者提出一种假设。 众所周知, 1960 年 5 月 22 日的智利 9.5 级地震,发生在 38.17 ° S 、 72.57 ° W , 2010 年 2 月 27 日的 智利 8.8 级地震,发生在 35.909 ° S 、 72.733 ° W 。两次巨震都发生在同一个地点,是否显示 南智利地震地幔柱有向南伸展的趋势? 这个假设很脆弱。既然伸展,经历全新世的 10000 年尚未伸展,有些说不过去。 留待以后再研究吧。 本文所采用的地震资料取自 http://www.ncedc.org/ 网页的 ANSS 地震目录,火山资料取自 http://www.volcano.si.edu/ 网页的 GVP 火山月报,谨此致谢。 ( 2011.6.21 初稿) 图 1 南美洲和中美洲地震活动的立体三维图像 图 2 南美洲和中美洲 1900 年以来喷发过的火山 图 3 南美洲和中美洲 全新世有 喷发记录的火山 图 4 南美洲和中美洲全新世和更新世火山 表 1 南美洲和中美洲全新世喷发过的火山记录(略)
4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美洲厄瓜多尔通古拉瓦火山喷发和潮汐组合对比
杨学祥 2011-4-26 12:23
组图:南美洲厄瓜多尔通古拉瓦火山喷发 2011年04月26日11:33 2011年4月25日,南美洲厄瓜多尔的通古拉瓦火山喷发。“通古拉瓦”在厄瓜多尔的土著语言中意思是“咽喉里的火”。这座位于安第斯山脉的活火山1999年开始进入活跃期,2006年,通古拉瓦火山喷发曾造成5人丧生、13人受伤、5个村落被湮没的灾难。          2011年4月25日,南美洲厄瓜多尔的通古拉瓦火山喷发。“通古拉瓦”在厄瓜多尔的土著语言中意思是“咽喉里的火”。这座位于安第斯山脉的活火山1999年开始进入活跃期,2006年,通古拉瓦火山喷发曾造成5人丧生、13人受伤、5个村落被湮没的灾难。       来源:中新网  编辑:方其才 http://news.0898.net/2011/04/26/658807.html 厄瓜多尔通古拉瓦火山喷发2011年04月26日 11: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4月25日,南美洲厄瓜多尔的通古拉瓦火山喷发。“通古拉瓦”在厄瓜多尔的土著语言中意思是“咽喉里的火”。这座位于安第斯山脉的活火山1999年开始进入活跃期,2006年,通古拉瓦火山喷发曾造成5人丧生、13人受伤、5个村落被湮没的灾难。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4/26/5988148_0.shtml 2011年4月潮汐组合:强震频发值得关注 2011-3-18 08:30 2011年4月潮汐组合:强震频发值得关注 杨学祥 2011年1-5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4月是第四个强潮汐月,倒春寒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严防强寒流的爆发,三月强震频发,需要继续关注。 潮汐组合A:2011年4月3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02度,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两者最强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2日为月亮远地潮,比近地潮减弱35%。 潮汐组合B:2011年4月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56868度,11为日月小潮(上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幅度变大,强度相对变弱。 潮汐组合C:4月1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126度,18日为日月大潮,17日为月亮近地潮,日、地、月在赤道面成一线排列,三种天文奇点两两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4月2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3.49661度。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大。 潮汐组合E:4月25日为日月小潮(下弦),潮汐强度变小。 潮汐组合F:4月29日达到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0003度,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分散,潮汐组合个数增多,变化幅度减少,激发突发事件可能性降低,3月的地震高潮持续并减弱,需继续关注。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368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0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卷柏——会跑的九死还魂草
热度 2 sheep021 2011-2-24 20:49
卷柏属于石松亚门、卷柏科,同属植物有大约700种,中国有50种。 1 会跑的卷柏 南美洲生长着一种即有趣又奇特的植物,名叫卷柏。每当气候干旱,严重缺水的时候,它会自己把根从土壤里拨出来,腰身一变,让整个身体卷缩成一个圆球状。又轻又圆,只要稍有一点儿风,它能随风在地面上滚动。一旦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圆球就迅速的打开,恢复“庐山真面目”。跟重新再钻到土壤里,暂时安居下来。如果,它又感到水分不足,住得不称心如意时,它又继续的拨起跟来,再过旅游的生活了。 卷柏就是这样旅游着,有水就往下,无水就滚走,所以难怪有人称它是植物王国中的“旅游者”。 2 不死的卷柏 九死还魂草的学名叫卷柏,又名万年青、长生草,是一种多年生直立草本蕨类植物,高5~l5厘米,顶端丛生小枝,小枝扇形分叉,辐射开展,扁平状,浅绿色,干时内卷如拳(当地有叫“铁拳头”),茎棕褐色。 九死还魂草——卷柏   在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的峭壁上,干旱的岩石缝隙中,生长着一种能治跌打损伤的贵重的药材,叫“还魂草”。其生命力强,晾干后放入水中又生长,故名还魂草。这种植物很奇特,干旱时,它的枝叶卷缩起来,植物体变得焦干,进入了“假死”状态,当得到雨水、温度适宜时,它就大量吸水,枝叶舒展,又“苏醒”过来。由于干旱石崖难以保持水分,它要经过多次的“枯死”和“还魂”才能长大和繁衍,所以被称为“九死还魂草”。它生长在高高低低的乱石山上,石头棱角锐如刀尖,连生命力顽强的青苔都难生长。自然,要想采到它,也十分不易。   九死还魂草的学名叫卷柏,又名万年青、长生草,是一种多年生直立草本蕨类植物,高5~l5厘米,顶端丛生小枝,小枝扇形分叉,辐射开展,扁平状,浅绿色,干时内卷如拳(当地有叫“铁拳头”),茎棕褐色。是卷柏科卷柏属多年生草本花卉。腹叶斜向上,不并列,卵状矩圆形,边缘有微齿。孢子囊穗生于枝顶,四棱形,子叶卵状三角形,,子囊圆肾形。喜生于海拔800米的岩石缝中,分布于我国少部分省区。还魂草作为室内微型盆景,四季常绿,形如高山劲松,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象征!      卷柏(《神农本草经》)   类别:活血化瘀药   拉丁:Herba Selaginellae   别名:《本草纲目》叫它长生不死草,《分类草药性》叫它还魂草,《现代实用中药》叫它九死还魂草,《渐江中药手册》叫它见水还阳草;豹足、求股、神投时(《吴普本草》),交时(《别录》),石莲花、回阳草(《滇南本草》),不死草(《滇南本草图说》),万年松(《本草原始》),长生草(《花镜》),石花(《盛京通志》),还魂草(《分类草药性》),佛手草、万年青(《东北药植志》),老虎爪(《河北药材》),山卷柏、打不死(《南宁市药物志》),铁拳头、岩松(《闽东本草》);卷柏叶、卷柏炭、万岁、一把抓、大还魂草、回生草、含生草、地面草;麻特日音一好木苏(《蒙药正典》)。 【性味归经】辛,平。归肝、心经。   【功能主治】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癓瘕痞块,跌扑损伤。卷柏炭化瘀止血。用于吐血,崩漏,便血,脱肛。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244 次阅读|2 个评论
“铜矿之国”智利
pony1984621 2010-11-19 21:35
文 / 夕诚 在地理位置上,智利和中国正好处于地球上正对的两端,有人打比方说:假设在中国打一眼无限深的井,穿越地心,井的那一头可能就是智利。 研究发现,智利所在地南美洲的西海岸是一个俯冲带,那里的纳斯卡板块以每年 80 毫米 的平均速度俯冲入南美洲板块之下,板块的激烈碰撞造就了壮观的安第斯山脉,当然还有一些破坏性地震。据统计,近 500 年来,智利发生大约 50 次较大地震和 20 次海啸,其中包括历史上记录的规模最大的地震 1960 年 5 月 22 日 发生的里氏 9.5 级地震。 今年的这次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还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一定的震撼。地震发生后短短几天时间,就有媒体报道:智利地震引发了全球铜市小地震! 令人好奇的是,智利这么一个国土面积并不大的国家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首先,还是让我们了解一下智利这个国家的基本情况吧。 天涯之国 提起神秘的复活节岛,大家肯定都了解一些,那一个个神态威严、注目远望的巨人石像给人们留下了无限遐想,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光,这个复活节岛就属于智利。 智利全名为智利共和国,位于南美洲的西南部,东与阿根廷为邻,北与秘鲁和玻利维亚接壤,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国土面积约 75 万平方千米(大约相当于我国青海省的国土面积),首都是圣地亚哥。智利是世界上地形最狭长的国家,由于它的版图细长,像蛇形,所以有时候被人称作蛇国,甚至人夸张地称其为连火车都转不过弯的国家。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叫法,智利还有很多别称,每个别称都表明了该国极具特色的魅力。 世界边缘、天涯之国:传说当初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剩下了一块泥巴,就把它捏成了一根长条粘在智利这个地方,从而形成了这个又长又窄的国家。 当然,传说只不过是为了增加神秘色彩而虚构的故事。智利在印第安语中的意思是世界边缘,由于地处美洲大陆的最南端,就像是真的到了天涯海角,所以智利人常称自己的国家为天涯之国。 南美的裙摆:智利海岸线总长约 1 万千米,南北长 4352 千米、东西宽 90 ~ 400 千米,长度是宽度的 10 倍以上,从地图上看就像是镶嵌南美洲这条裙子上的美丽丝边,因此智利被誉为南美的裙摆。 地球旱极:严格来说这个称呼只是指智利的一部分国土,因为这里有一片土地竟然曾经历时 400 年没有降雨,成为世界上最为干燥的地方,这就是阿塔卡马沙漠。阿塔卡马沙漠主体位于智利境内,南北长约 1100 公里,从沿海到东部山麓宽 100 多公里。智利靠近海洋,为什么还会有如此干旱的地方呢?原来,该地区常年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加上太平洋的秘鲁寒流经过,大大减少了该地区的空气湿度,水汽不能进入高空凝结成水滴,结果便导致该地成为著名的地球旱极。 不仅如此,长期的干旱无雨使得动植物无法生存,就连细菌也无法存活,一位美国地理学家就曾称阿塔卡马沙漠北端的阿里卡为我们惟一没发现生命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死亡之地。 葡萄种植天堂、南美波尔多:智利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中部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为葡萄种植提供了绝佳的条件,悠久的葡萄酒酿制历史和丰富的酿酒经验使得该国的葡萄酒闻名全世界,智利也因此获得南美波尔多的美誉。波尔多是法国西南的一个港口城市,为世界葡萄酒中心。当然,智利不仅盛产葡萄,那里出产的猕猴桃、苹果、葡萄、李、樱桃等水果及水果罐头也很有名,远销欧、美、亚洲各国,是名符其实的水果王国。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别称外,智利还是铜矿之国。智利铜的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均为世界第一,已探明的铜蕴藏量达 2 亿吨以上,占世界上铜总储量的三分之一。铜是智利的经济支柱,也是国家外汇收入的最重要来源,这个国家还因此位列世界上最富裕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智利的铜矿 铜资源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但主要集中美洲和亚洲,这两大洲的铜储量占世界铜储量的 64 %。其中,储量最多的国家是智利和美国,其他储量较多的国家还有赞比亚、刚果(金)、加拿大、俄罗斯、秘鲁、澳大利亚、墨西哥等。 智利的铜矿资源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这里有一条斑岩铜矿化带,而在南部地区,铜矿资源分布不多。 斑岩铜矿属于品位较低而储量大的矿床类型,其产量目前占世界铜产量 50% 以上 , 是目前世界铜矿中最重要的矿床类型,它主要是由于陆地上的火山作用和侵入作用而成,岩浆的侵入导致了它周围的岩石发生蚀变,铜矿体一般就产生在侵入岩体的内部或与围岩的接触带上。一般而言,这种类型的铜矿床主要分布于板块碰撞带或挤压断裂带,比如我国的郯城庐江深断裂带(我国东部一条巨型断裂带,总体上呈南北走向,绵延 2400 多公里),斑岩铜矿就特别发育。智利的情况也类似,因为这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恰恰是纳斯卡板块与南美洲板块的碰撞地带。 智利的斑岩铜矿化带为南北走向,延续长度达 2000 多千米,迄今为止已发现大小矿床 400 多个,其中包括世界级特大型、大型矿床 10 个。近年来,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外矿业公司的不断介入,智利平均每四五年就能找到一个世界级的大型矿床。 智利最著名的铜矿有:丘基卡马塔铜矿、埃斯康迪达铜矿、埃尔特尼恩特铜矿、萨尔瓦多铜矿和安迪纳铜矿等。其中,丘基卡马塔铜矿是世界最大的露天铜矿,矿坑长 4300 米 ,宽 3000 米 ,深 728 米 ,被人戏称为太空看到的地球十大伤疤之一。埃斯康迪达铜矿为世界铜产量最大的矿山, 2007 年的年产量就已经达到 150 万吨,占全球铜产量近十分之一。埃尔特尼恩特铜矿是世界最大的地下铜矿,深入地表以下 1200 米 ,内部巷道穿梭的总长度竟然超过了 2400 千米! 智利境内主要的铜矿资产都被控制在智利国家铜业公司之下,该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铜业公司。此外,国际上很多国家也看到了智利铜矿发展的强大诱惑力和潜在市场,纷纷斥资加入到铜资源勘探、开发、冶炼和贸易的队伍中。 地震的影响 智利铜矿的发展,直接决定了着全球铜市的波动。 2007 年 -2008 年,智利铜矿工人曾多次罢工而导致厂矿停产,并数次刺激国际铜价走高。近几个月来,由于国际铜价快速回升,智利国家铜业公司的利润逐渐提高,工人便提出提高工资待遇等要求,公司随后公布了一系列优惠方案,但仍未满足工人要求,于是在 2009 年 12 月 31 日凌晨 爆发了大规模罢工。罢工消息引发了市场对铜供应的担忧,国际铜价当日大幅攀升。 除此之外,对智利的铜矿生产和国际铜价走势影响最大的事情还包括地震。智利处在环太平洋东带的安第斯山地震带上,为南美大陆活动边缘带,历史上曾多次地震。从历史行情数据来看,智利每次大地震之后,都会造成国际铜价的强烈波动。据《新华每日电讯》 3 月 2 日 报道,智利 8.8 级地震引发国际铜价暴涨,涨幅创 11 个月来新高。但是据业内人士分析,今年的这次地震对铜价的影响有限,主要原因在与此次地震震源位于智利南部地区,而大部分大型矿山都集中在北部,地震与大型矿山相距较远,随着距离的增大逐渐减小了地震的破坏力。据智利国家铜业公司报告,地震并未导致矿山的设备遭到严重破坏,随着该国电力供应的恢复,铜矿企业恢复运转,这种影响将逐渐减小。 读到这里,大家的疑问或许就能解开了。智利大地震之所以引发全球铜市小地震,直接原因就是大地震导致智利的基础设施严重受损,电力供应中断,某些铜矿暂停运营,产量下降,再加上地震造成智利多条高速公路被毁、桥梁断裂、港口关闭,影响铜矿外运,最终导致铜价大幅飙升。当然,这只是短期的行情,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全球铜价的波动还要受到生产、消费、库存、各国的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原文作于 2010 年 3 月 15 日,即 2010 年 2 月 27 日智力 8.8 级地震之后。
个人分类: 科普写作|6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秘鲁今年已发生百余起地震:关注南北美洲地震
杨学祥 2010-9-7 00:59
点评:如果南美洲地震能量已释放,北美洲的风险增大。如果南北美洲的地震能量都已释放(有人说计算过),西北太平洋地震带的风险就增大。 秘鲁今年已发生百余起地震 2010年09月06日 14:48:48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利马9月5日电(记者张国英)据秘鲁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商报》网站5日报道,该国地球物理研究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秘鲁今年已发生113次大小不等的有感地震,其中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6次。 秘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与智利一样,也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秘鲁皮乌拉大学的地震专家鲁道夫罗德里格斯认为,秘鲁今年频发中等强度地震不见得是坏事,因为这说明地球以缓慢的方式释放其能量,而不是突然爆发从而产生剧烈的地壳运动。 据秘鲁地球物理研究所统计,秘鲁今年发生的6次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中,5次发生在南部,一次发生在北部丛林地区。罗德里格斯说,这一现象已引起科学家们的重视。 秘鲁地震专家认为,该国地震主要是由属于海洋板块的纳斯卡板块运动所致,因此,秘鲁的地震大多数发生在海岸地区。2007年8月15日,秘鲁伊卡省发生的里氏7.5级地震就发生在沿海地区,造成约600人死亡,1200多人受伤。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06/c_12523019.htm 智利中南部发生里氏5.9级地震 2010年09月06日 20:51:37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新华网圣地亚哥9月6日电(记者栾翔)智利大学地理学中心6日发布公告说,中南部比奥比奥地区5日午夜发生里氏5.9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公告说,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5日23时20分(北京时间6日11时20分)左右,震中位于阿劳科省提鲁阿区以北31公里处,震源深度为26.4公里。   新华社驻比奥比奥地区首府康塞普西翁的报道员说,地震引发部分居民的恐慌情绪,居住在高层建筑内的居民纷纷自主疏散。当地政府说,地震未对当地建筑造成新的破坏。   智利全国紧急事务办公室6日凌晨说,这场地震并未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也不会引发海啸。   今年2月27日,智利曾发生里氏8.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06/c_12524223.htm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85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