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陕西大学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西北大学百余年来对复兴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
热度 12 kexuechuanbo 2017-10-4 04:58
西北大学 百余年来 对复兴 中华文明 的重大 贡献 西北大学自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创建百余年来,向以 “立足西北,融汇世界和创建新兴西北文化为己任”。 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北大学校长赖琏把西北大学远承周秦汉唐文明,近负建设西北新文化的责任首次上升到了“使命”的层位。他指出:“国立西北大学创设陕西,吾人远观周秦汉唐之盛世,纵览陕甘宁青新区域之广大,不惟缅怀先民之功绩,起无限之敬仰。……故恢复历史的光荣,创建新兴的文化,实为西北大学所应负之使命” 。黎锦熙先生在阐释西北大学校训时,也指出: “‘公诚勤朴’校风之养成,盖与西北固有优良之民性风习相应”。“西北民族杂居,异于东南,而其开化亦久,异于西南;融为‘国族’正学府之任务矣。四千年使华夏之雄风,宁以遇暴敌而遂摧挫?惟在西北,必借教育学术之力,努力铸成‘国族’以发扬之。西大之责,无可旁贷” 。 这是西北大学立足西北办学和以复兴中华文明为办学抱负的逻辑起点 ,并基于此,对探索、复兴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 一、 开创我国西北新学制, 存续 中华 民族文脉 的根基 , 奠定 近现代西北高等教育格局 通过晚清、民初、抗战时期的三波办学, 作为我国西北最早的高等学府 和 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母机” , 西北大学 在京陕两地先后有60余所高校并入 或 分出, 在西北分出20余所高校,从而 开创了 西北 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农科、医科等大学学科 , 催生了 我国 最早的现代学制, 结束了封建教育的历史, 浓缩了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文化、新旧教育的交替 。其中, 特别是在抗战全面爆发和民族文脉面临中断之际,西北大学 与流离失所的我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工学院、近代第一所师范大学北平师大、最早以拿破仑时代的大学区制为蓝本推行我国大学改革的北平大学、我国最早的女子师范学校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我国北方最早的国立科研机构北平研究院等四校一院成为 战时我国最大的两个大学联合体之一。由此,西北大学亦成为战后永留西北的北平大学和西北联大的主要传承者, 在承载 中华民族文脉 薪火相传 、否极泰来 责任的过程中扮演了主角 ,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由“点线”布局向“面”上布局的伟大历史转折,参与了理工农医师范综合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在 大西北展布的伟大历史进程,尤其是在占国土面积1/3、四大语系交错、三大宗教鼎立、50多个民族杂居的地方实现高等教育,其意义远大于在东南沿海一带的“重 床 叠屋”。 因此,西北大学 不仅是一所西北最高学府,也是近代秦文化和西北文化的策源地, 诚可谓,一部大学史,半部近代史 。 114年来,西北大学为国家培养了近20万名学生, 从教师和学生中,走出35名两院院士 (含 6位中国 科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 4位国际研究机构院士和通讯院士 ) 。其中从学生中走出24名 两院院士 ,包括:首次发现高等植物收缩蛋白的 阎隆飞 院士(194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生物学系);叔侄院士 张殿琳 (1956西大物理系毕业 ,凝聚态物理学 专家 )与 张彦仲 (1962年西大物理系毕业 ,我国第一套18000g大加速度校准装置的发明者 );我国第一颗核爆专用高速摄影机的发明者 侯洵 (1959年西大物理系毕业);大庆油田的重要发现者之一 田在艺 院士(1939年7月考入西大地质地理系,次年转学,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国大地构造的探索者 任纪舜 院士(195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 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创新者 刘昌明 ( 1952年西大地理系毕业 );秦岭造山带立交桥构造学说的创始人 张国伟 院士 ( 1961年西大地质系毕业 );手性技术与手性产业的开拓者 张生勇 院士 ( 1964年西大化学系毕业 );前寒武纪地质学家 翟明国 院士 ( 1976年西大地质系毕业 );西北大学首篇全国首届百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与第四纪地质学家 周伟健 ( 1995年西大地质系博士毕业 ); 将脊椎动物起源前推5000万年的 舒德干 院士 ( 1981年西大地质系硕士毕业 )、 发现和证明机器学习“徐-罗奇”定理的 徐宗本 院士 ( 1976年西大数学系毕业 )、 著名地球化学家 高山 院士 (1982年西大地质系本科毕业)、 我国建筑学学科第一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 的领军者 刘加平 院士 ( 1982年西大物理系毕业 )、 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和油气勘探专家 赵文智 院士 (19 82 年西大地质系毕业)、 泥石流山地灾害和水土保持学家 崔鹏 (19 82 年西大地理系毕业) 等等。 在人文社科毕业生中 有 :抗战时 号称 中条山 的铁柱子 孙蔚如( 1910年入 西 大前身陕西实业学堂,1913年转入西北大学预科 )、 扼守娘子关的 赵寿山 (1911年入西北大学预科) ;建国初期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高岗(西大前身西安中山学院毕业);中联部 副 部长 、驻古巴、印度大使 申健( 1937年入西安临大-北平师大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1976年西大历史系毕业) ; 全国 道德 模范龚全珍(1949年西大教育系毕业);全国劳动模范、 骨科 专家尚天裕(1948年毕业于西大医学院); 全国劳动模范罗健夫; 开国大典的播音员齐越(西大外语系) 等, 涌现出 柳青、 贾平凹、迟子建、 牛汉、雷抒雁、 王子今、杨圣敏、张维迎、魏杰等大批才俊,赢得了“中华石油英才之母”,“青年经济学家的摇篮”、“作家摇篮”等诸多美誉。 二 、 创建一流的 人文社科 学科,持续探索 中华文明 的起源 早在抗战时期,西北大学 即创建了以探索中华文明在西北发轫为特色的一流历史学科,特别是创建了我国大学最早的两个考古专业之一( 1927 年北京大学和 1938 年西北大学)和两个最早的边政学专业之一( 1943 年中央大学和西北大学)。由此,组织 10 余次西北科学考察 ,开创了 艺术考古 、 边疆考古、国际合作考古,以及中国思想史、秦汉史、南亚中东史、西北民族史 、唐代文学研究 的新纪元。 在此基础上 , 西北大学 以持续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为特色 , 为 中国 人文 学科的建设 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 开拓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首译《资本论》, 完成《中国思想通史》( 5 卷) 、 《宋明理学史》 、 《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 、《中国思想学说史》( 6 卷)、、 《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 33 卷)等一批代表性著作, 形成以侯外庐校长为代表、以张岂之等为主要传承人的侯外庐学派。 西北联大时期的沈志远教授 , 毛泽东在延安曾在其所译《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一书作了 2600 余字的批注, 1950 年在中南海被毛泽东誉为“人民的哲学家”。 第二 , 完成我国第一部中东国家系列国别史 。 彭树智教授先后完成《文明交往论》、《二十世纪中东史》、《阿拉伯国家史》、《中东国家通史》(13卷)、《伊斯兰与中东现代化进程》、《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史》、《东方民族主义思潮》等一系列著作,奠定了我国南亚中东史学科的基础,《中东国家通史》则填补了空白。 第 三 , 首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无人区、穿越罗布泊“死亡之海”、发掘百 余处重要遗址,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从而开辟了我国西北考古、科学考古。 西北大学黄文弼教授 一生4次深入丝路沿线特别是与瑞典科学家合作的新疆科学考察,行程38300公里,其中1943年4月至11月第三次西北科学考察由西北大学派出。 他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踏勘的基础上,首次 否定了流行两千余年的《史记·大宛传》和《后魏书》关于张骞第一次、第二次和归途通西域路线的一些错误记载,并绘制了新的路线图。 他作为中国人, 首次穿越世界第二大流沙塔克拉玛干沙漠千里无人区,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发现了丝路军事要地汉代屯垦遗址、驿站遗址土垠、西汉黄龙元年竹简、西汉麻纸等重要文物,并对丝路咽喉古楼兰城历史、汉西域诸国分布、罗布淖尔(罗布泊)考古、守护丝路的重要人物班超等作了系统研究,奠定了汉代丝路沿线考古的科学基础,他发展了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形成了集考古、历史、地理、宗教、民族、现代自然科学于一体的独特学术研究风格 ,既有对“纸上材料”和“地下之材料”的相互印证和“异族之故书与吾国旧籍”的相互印证,又有外国学者与吾国学者研究成果的相互印证和室内研究工作与野外实地踏勘工作的相互印证。 因此,被称为 我国西北考古第一人,我国科学考古第一人,我国国际合作科学研究第一人。 第 四 ,开创我国艺术考古新 领域 。 王子云教授考察丝路雕塑艺术遗存, 他的足迹遍及丝路上的古长安茂陵、霍去病墓石雕群、青海西宁塔尔寺、拉卜楞寺、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河西走廊祁连山佛窟、新疆库车、拜城等丝路遗迹,他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是我国新美术运动最早的倡导者和参加者之一,也是现代美术教育和艺术考古学派的先驱。他自1940年,主持和实施了我国第一支以艺术文物考察为主题的中国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1942年首先建议教育部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1945年连同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历年所获文物数千件一同并入西北大学,任西北文物研究室主任,出版了中国第一部雕塑史专著《中国雕塑艺术史》。 第五,开辟西北民族史研究,培养了一批民族史研究人才。 20 世纪 50 年代初, 西北大学马长寿 教授开辟了西北 民族学 的 研究方向。 他 先后完成或出版了《突厥人和突厥汗国》、《北狄与匈奴》、《乌桓与鲜卑》、《氐与羌》、《从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关中部族》等 。传承者 周伟洲教授 先后 完成了 《敕勒与柔然》、《吐谷浑史》、《南凉与西秦》、《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西北民族史研究》、《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边疆民族历史与文物考论》、《丝绸之路大词典》 , 段连勤教授 完成了 《丁零、高车与铁勒》、《隋唐时期的薛延陀》等学术专著, 形成了 西北民族 历史研究的系列成果 。 第六,探寻丝路 西段 游牧文化遗存,开辟境外考古和国际合作考古的新 模式 。 西北大学 早在抗战时期即有黄文弼教授与瑞典科学家首开我国国际合作考古的先例,但尚属中国境内合作,到21世纪,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则将这种合作延展到了丝绸之路西段的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 2013年12月, 王建新教授率领的中国西北大学团队, 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撒马尔罕签署了关于“西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的合作协议,与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察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进行了3次考察工作,现场调查了30多处重要文化遗产点,获得一些重大发现:一是在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流域及周边山地发现,分布有同时期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可能与古代月氏有关;二是在萨扎干遗址所获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撒马尔罕盆地南缘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带分布的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应属古代康居文化,有望在这一重大国 际学术课题上取得突破。 第七, 在 中国 文学方面, 经过傅庚生 、 张西堂、刘持生、安旗、韩理洲、李浩等教授的长期坚守,一时为全国古典文学重镇。 抗战时期, 西北大学即拥有黎锦熙、罗常培、许寿裳、胡小石、吴芳吉、郑伯奇、 蒋天枢、高亨、高明、于赓虞等一大批著名文学精英。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大学继承其事业,产生了一批新的探索者。 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 《杜甫诗论》、 张西堂的《唐人辨伪集语》、 刘持生的《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安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 李志慧的《杜甫与长安》、 韩理洲的《唐文考辨初编》 和 《 全唐文 》 研究,李浩的《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 。鲁迅研究自1924年鲁迅在西大讲学、鲁迅挚友许寿裳教授在西大任教、单演义教授的《鲁迅讲学在西安》,张华教授的《鲁迅与外国作家》,李鲁歌教授的《鲁迅郭沫若研究》,王富仁教授的《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以及阎愈新教授主编《鲁迅研究年刊》和《鲁迅致红军贺信的发现》等成果的发表,也一时称雄于文学界。 孙浩辉 教授的《大秦帝国》、《中国文明正源新论》、《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等著作,则开辟了西北大学古典文学与古文明研究的一爿新天地。 第八,奠定中国发展经济学,形成我国西部经济学派。 早在 西大前身 西北联大时期,沈志远教授所著《新经济学大纲》即被誉为介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第一部专著。罗章龙教授的《国民经济学》也盛极一时。新中国成立后,何炼成教授扎根西部半个世纪以上,长期耕耘,在资本论、劳动价值论、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思想史、西部经济研究方面卓有成就,著有《价值学说史》、《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生产劳动理论与实践》、《中国发展经济学》等,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并培养了 张曙光、邹东涛、魏杰、张维迎、冯仑、刘世锦等 一批优秀 的中青年 经济学家。 《光明日报》曾以《为什么这么多的经济学家出自西北大学》予以报道。 三 、 对中华 自然 科学文明的 贡献 西北大学的理科向称发达。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开拓者李约瑟院士曾于 1945 、 1972 、 1984 年 3 次到访西北大学; 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创建了西北大学数学系(为其所创云大、清华、东南四个数学系之一); 我国数学与自然科学史学科的创立者李俨 院士 在1937年即兼任教授,开设数学史 、 铁道测量等课程; 改造中国古地理的先驱黄国璋、 我国科学治水的开拓者 李仪祉、 我国生物统计学的创始人 汪厥明 、我国古生物学科的奠基者杨钟健等均曾在此任教。1937年以来始创的医学学科,到建国初,传承了我国最早国立西医高等教育的血脉,在病理学科、 西医皮肤性病学、药理学、现代法医学、外科学、儿科学、血吸虫学、针感生理学、地方病学等13个领域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也培养了姜泗长、尚天裕等著名医学精英。 以下仅述及基础科学的主要成就: 第一, 以“王氏定理”与“侯氏变换”名列新华社《中国的骄傲——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现代科技成果》,占6项高校成果的1/3。 早在西北大学前身西安临大-西北联大 的数学系 ,就有 哥廷根学派的中国传人曾炯教授,以“曾定理”、“曾层次”,将我国抽象代数推进到国际最前沿。1964年,王戍堂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ω μ 度量化定理,即“王氏定理”,解决了国际上自1950年以来10余年间未解决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侯伯宇教授在现代数学物理、近代场论、对称性、可积性、拓扑行为等领域艰辛探索,创造性地发现SU(2)单极可约化拓扑性、完全可积场的几个系列的无穷多守恒流的产生算子等重要规律,即国际 上所称的“H变换”或“Hou-Li变换”,并据此获得一系列重要结果 ,并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 。 第二,开创土壤热力学、奠定我国仪器分析学科。 1937年至建国初期的西北大学教授虞宏正院士, 专注于胶体化学和物理化学,开创土壤热力学,并创建中科院生物土壤研究所(今水土保持研究所)。高鸿院士则在极谱电流理论、悬汞电极理论、金属在汞中扩散理论 和示波滴定方面卓有成就 , 首创我国仪器分析学科,完成我国第一部《仪器分析》专著,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第 三 ,首次提出地 壳 波浪镶嵌构造学说 。 张伯声院士 自1937年到校以来,献身我国地质学事业,在地质矿产、前寒武纪地质、第四季地质、构造地质方面不懈探索,于1959年至1964年间,创立“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 被公认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之一。 第 四 , 首次提出秦岭立交桥式构造说, 揭示 秦岭造山带 形成与演化的构造机制和系统演化的规律。 张国伟 院士自1957年入学西北大学以来,即就此持续探索,在半个世纪中 ,与其团队多次南北横穿、东西纵贯秦岭山脉,终有所得,以“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第 五 ,将脊椎动物的起源前推5000万年。 舒德干 院士 自1981年的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阶段,即倾心于云南澄江化石库的高肌虫研究,持续30余年,终于捉到了5.3亿年前的天下第一鱼“昆明鱼”,将脊椎动物的起源前推了5000万年。 在Nature,Science发表10余篇论文,研究成果列为1999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第 六 , 西北大学在 晚清 派出中国最早石油留学生 , 并在 民国 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 三大时期均为中国石油做出重大贡献。 光绪三十年 (1904) 十一月清政府开办延长油厂,陕西巡抚曹鸿勋遂于西北大学前身陕西高等学堂内选派吴源澧、沈云骧、由天章(云飞)、杨宜鸿、方传龙、舒承熙、冯尔鹏、谭熙弭等10人到延长油矿实习 , 复于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1908年8月),派练习生吴源沣,舒承熙,杨宜鸿3人 和自费生 由天章同往 留 学。这些留学生在日本越后油厂学习两年左右, 购买日本机器, 先后回 到延长油矿。 1912年民国成立,新旧交替,厂事无人问津,自费留学归国的由天章“主任一切,勉维现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派出专门学习石油的留学生,而延长油矿又是世界大陆上开发最早的油田,故从西北大学前身陕西高等学堂派出石油留学生的意义重大,实际上揭开了西北大学在延长、玉门、大庆等我国各大油田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为中国石油做贡献的历史序幕。 1939年入学西北大学地质地理系的田在艺 院士 发现大庆油田 。 1960 年元月,田在艺奉调参加大庆石油会战, 先后任大庆油田地质调查处处长兼总地质师和勘探指挥部副指挥兼总地质师。在发现构造圈闭的基础上,于大庆长垣外围发现了新的油气田,是大庆油田的重要发现人之一,其成果于 1982 年 7 月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与地质部、石油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庆油田发现者分享了这份崇高的荣誉。 1952年,西北大学应国家建设急需,开办矿产和石油地质专修科,仅至1956年即培养1260名地质技术人才,以致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全国14个大油田中,就有13个油田的局长或总地质师,出自西北大学, 其中包括大庆市市委书记李智廉、大庆油田石油管理局局长兼大庆市市长王志武等 ,故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 。 第 七 , 接收南海诸岛和完成我国第一部《南海诸岛地理志略》,主持南海划界和实施十一段国界线。 抗战胜利后,西北大学地理系主任郑资约(郑励俭)教授借调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 被 任命为南海诸岛接收专员,会同傅角今司长办理南海诸岛接收事宜。 1946年10月23日 ,郑资约与助手曹昭孟及西北大学地理系4位学生登上太平舰向目的地进发 ,至1947年12月26日 完成 工作,经两月余,行程二千海里 。 郑资约与内政部方域司 傅角今 司长等 整理实测资料,绘制中国南海地图,并向行政院呈请核准颁布一系列的地图。其中包括内政部绘制南海诸岛位置图、西沙群岛图、中沙群岛图、南沙群岛图、太平岛图、永兴岛 — 石岛图等以及《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 1947年2月,郑资约仍旧回到西北大学地理系任主任、教授 ,并向全校报告了接收经过。1949年建国后, 方域司 傅角今 亦调任西北大学地理系 主任 、 教授 。 傅角今教授在方域司任内,主持中缅边界、南海诸岛国界划定,11段线划定等重要工作,特别是于 1947年4月14日 他主持的公布 西 、 南沙群岛范围及主权之确定与公布案会议 , 成为他一生中最重大事项之一 ,直到1962年他还在西大任上应外交部之邀赴京接受有关边界问题的咨询。 世界上著名大学 都是依靠文化的不断积淀和独特的大学精神逐步赢得世界声誉的。 习近平主席指出:“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 西北大学百余年来取得的 这些重大成就 和重大贡献 ,在大多数情况下 ,比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要艰苦得 多, 特别是在抗战时期甚至要忍饥挨饿或冒着生命危险,得来的确不易,因此它 是西北大学 的“根”与“魂”, 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 研究其形成的背景、基础、机制 ,传承这些优秀传统, 显然对未来西北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姚远 2016-09-1 4 于西北大学桃园校区格致斋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6137 次阅读|13 个评论
西大故事之三十三:张凤翙与西北大学的创设
kexuechuanbo 2012-11-12 10:42
张凤翙与西北大学的创设 1912 年 3 月,西路战事未息,中华民国秦军政分府大都督张凤 翙即 提出创立西北大学的主张,并成立西北大学创设会,亲自出任会长。委员有钱鸿钧 ( 陶之 ) 、马凌甫 ( 步云 ) 、崔云松 ( 叠生 ) 、郗朝俊 ( 立丞 ) 、谭耀唐、党松年 ( 积龄 ) 、康寄遥 ( 炳勋 ) 、寇锡三 ( 鸿恩 ) 、惠甘亭、谢文卿 ( 增华 ) 、王芝庭 ( 觐墀 ) 等。创设会推关中法政大学校长钱鸿钧 ( 原陕西法政学堂监督 ) 为校长,并决定以陕西高等学校、关中法政大学、原陕西农业学堂、原陕西实业学堂,原陕西客籍学堂为基础,筹组西北大学。 张凤 翙为什么要创设西北大学呢 ? 首先,他认为创设西北大学“关系于现时建设”。他写道: “武昌起义,秦中继起,甘新僻远,亦举义旗,比较东南,未遑多让。自统一政府成立之而后,服务中央政府者,西鄙之人,乃落落如晨星,非勇于破坏,不懈于建设,人才难得,无可如何,不得不诱卸于东南诸贤,使之独任其难巨,国民责任之谓何,无以对国家,尤无以对东南各省,积渐恧而为奋勉,求根本之解决,固之有西北大学之发生。” 其次,他认为创建西北大学“关系将来之建设”。因为 “政体改良而后,无论立法、行政,非有高等学识者断难胜任而愉快,东南风号开通,具有高尚知识者所在多有,尚力图进步,急急然有南京、广东、湖北大学之经营,西北闭塞日久,若不早为培植,恐愈趋愈下,将来文武法官之考试,西北必少合格人才。东南纵号多才,未必能敷全国之应用,即使敷行政机关之用,而地区所限,于立法机关将奈何 ? 以不健全之分子,而畀之以立法之特权,影响所及,良非浅鲜。一肢痿痹,累及全体,西北不竞,岂国之福 ? ” 再次,他还认为创建西北大学“关系于外部之防御”。因为 “俄库协约,西北首当其冲,纵此次和平解决,而野心未死,来日大难,欲取决于疆场,须布置于平日。布置方法,千经万纬,要必以培养人才为前提。东南 ( 与西北 ) 风气悬殊,风霜之苦,跋涉之艰,与夫鞍马之驰骤,食麦饮酥之淡泊皆西北之所长,而东南所不能耐者也。重洋商战,宜注重东南,大漠边防,宜注重西北。 ” 根据上述理由,张凤翙 认为,“交 通便利之省分,设立大学尚可暂行缓图,若西北则地方如此辽阔,关系如此重大,人才如此缺乏,内观外顾,忧心如焚,急起直追,犹虞不及” 。因此,他迅 速和甘肃、新疆两省商议,得到支持后,即决心排除万难,全力以赴创设西北大学。当遇到袁世凯政府阻挠时,坚决声明若要西北大学停办,就好似“荡舟激流,势难中止”,终于 1912 年 3 月力促西北大学开学。他为西北大学学报《学丛》创刊号题词:“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表达了他对西北大学培植西北建设人才寄托了极大的希望。西北大学校长钱鸿钧所题“中原板荡起纷争,手挽狂澜不用兵,沧海横流谁砥柱,文章经济勖诸生”的题词也颇能显示西北大学诞生于辛亥革命之中,以及决心以“文章经济”救助苍生的远大志向。 随着战事结束和建设时代的开始,辛亥志士们更为迫切地感触到陕西以及西北建设人才的紧缺。这就是张凤翙创设西北大学的背景,这就是他从发动起义到东西两路战役 120 余天的腥风血雨中刚刚坐下所考虑的第一件大事——成立西北大学创设会并出任会长。他斩钉截铁地指出: “求根本之解决,固之有西北大学之发生”。“本都督环顾东南,起视西北,默察现在,悬想将来,无论从何方观察,似应为破釜沉舟之计,不敢贻因噎废食之机”。在他的主导下,辛亥战事甫定即有五学堂合组西北大学之发生,确定西北大学“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办学宗旨,并于 1912 年 3 月正式开学,招收了来自陕西、新疆、甘肃的六七百名学生 。这使西北大学成为陕西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 (姚 远) 图 1 张凤翙大都督照 图 2 陕西省副省长张凤翙 图 3 张凤翙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图 4 张凤翙与毛泽东在一起 图 5 张凤翙墓(西安烈士陵园) 图 6 张凤翙为西北大学学报《学丛》创刊号的题词:“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 图 7 张凤翙书法 (进一步阅读请参阅姚远,董丁诚,熊晓芬,宋轶文等著:《图说西北大学110年历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出版社读者服务部电话:029-88303012;029-88302590)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24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大故事之三十一:以陕西高等学堂为总司令部发动的辛亥革命
kexuechuanbo 2012-11-12 10:37
以陕西高等学堂为总司令部发动的辛亥革命 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顺应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在 1911 年 10 月 10 日 举行了震撼中国大地的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第 12 天,即 1911 年 10 月 22 日,陕西革命党人张凤 翙、钱 鼎、万炳南、张云山、张钫等领导新军和哥老会响应武昌起义,发动西安起义。 1911 年 10 月 27 日 ,即陕西辛亥革命的第 5 天,张凤翙翙 大统领将司 令部移驻高等学堂,并在当日召开大会,张凤 翙宣 布成立了“秦陇复汉军政府”,并在此设府办公。直到同年 11 月 22 日 得到在湖北的中华民国军政府授印后,才将都督府移到城内北院门。 辛亥年暑期,陕西高等学堂留日学生崔云松、郗朝俊、康炳勋、宋元恺、钱鸿钧等不少留日学生返陕,“直接参与革命活动”。在辛亥革命前后,陕西高等学堂的一些教习李异材、邵力子也参与陕西辛亥革命的酝酿。高等学堂学生、陕西临潼人李含芳,在就学期间就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在光绪三十四年 (1908) 的蒲城学潮 ( 即“蒲案” ) 中,他积极活动西安各学堂反对蒲城知县李体仁欧辱教师、打死学生的罪恶行径,参与罢课等活动,最后在学界等各界人民的抗议下,将县令李体仁革职,并不准援例捐复。在辛亥革命中,他也是最积极的分子之一。 1911 年 10 月 27 日,在陕西高等学堂宣布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张凤 翙任 大都督。陕西大学堂的毕业生崔云松任财政部长 ( 后任都督府秘书长,民初任陕西都督府参事、财政局局长、法制局局长, 1913 年 1 月任陕北观察使 ) 、陕西高等学堂留日学生为副部长、郗朝俊任副部长、曹澍任教育部长、钱鸿钧(?— 1942 )为司法部副部长、高等学堂兵学教习宋元恺任外交部部长,陕西法政学堂原监督杨开甲(鼎臣)为民政部部长。尤其重要的是财政部,西大人崔云松、郗朝俊、康炳勋三人采取开仓平粜、整理金融、设立粮台、撙节开支、劝捐助饷、发行公债、整顿厘税、开彩筹款等多项措施,支持辛亥革命后军政府的财政,以及支持秦陇复汉军在东、西两路与清军历时半年的战争,度过了辛亥革命后秦省财政最困难的时期。 都督府共由军政、民政、财政、教育、司法、外交、交通、实业 8 个部组成, 16 个正副部长,其中 5 个部都由西北大学前身的学生或教师担任部长或副部长, 16 个正副部长中就有 6 位出自西北大学前身,另有司法部长党积龄(松年)辛亥革命后亦成为西北大学主讲民法的教师,财政部副部长康炳勋(寄遥)亦成为西北大学预科学长。 (姚远) (进一步阅读请参阅 姚远,董丁诚,熊晓芬,宋轶文等著:《图说西北大学110年历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出版社读者服务部电话:029-88303012;029-88302590)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2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大故事之二十七:晚清陕西最大的一次学潮
kexuechuanbo 2012-11-12 10:27
晚清陕西最大的一次学潮 光绪三十三年 (1907) ,陕西高等学堂、陕西法政学堂联合师范、中学、陆军等学堂的全体学生,呈书给陕西巡抚曹鸿勋,抗议向英国出卖陕西铁路权,呼吁陕西自办洛潼铁路。 之后,次年的光绪三十四年 (1908) 七月又酿成了晚清陕西最大的一次学潮。陕西高等学堂地理教习张子安因未参加谒圣礼而遭侮辱,张教习提出抗议,遂被学堂监督周镛解雇。为此,学生向监督、提学使交涉,要求挽留张教习,均遭拒绝,立即引发高等学堂学生全体罢课直至退学,并撤离学堂。 200 多名学生离校后分住城内的醴泉 ( 今礼泉 ) 、咸阳、商州、蓝田各会馆,并仿上海中国公学,制定自治规则,设稽查、调查、会计、书记各员,处理日常事务。退学学生以醴泉会馆为总机关,并准备在渭南成立公学。这次学潮得到全省学界的大力支援,陕西当局惟恐事态扩大,撤销了庶务员和监学官二人,由教育总会会长等出面调停,答应了学生的要求,罢课遂结束。这次学潮,给行将覆灭的清廷以很大震动。随后,陕西当局照会高等学堂,并转发清廷学部札,要求学堂“管教各员,随时董戒学生,不准联盟纠众,立会演说及潜附他人党会”。 之后,高等学堂的一些学生参加同盟会的秘密活动,远在东洋的高等学堂首批留日学生郗朝俊、马凌甫、张荫庭、钱鸿钧、谭耀唐、崔云松等先后创办《秦陇》、《关陇》、《夏声》等月刊,呼应陕西的反清斗争。《夏声》第 6 号即曾发表署名“大无畏”的《陕西高等学堂之纪事及评论》一文,呼应学潮。 (姚远) 图 1 陕西高等学堂大殿 图 2 孔庙(今碑林):陕西高等学堂谒圣地照片 图 3 《夏声》第 6 号署名“大无畏”的《陕西高等学堂之纪事及评论》一文扫描件 (进一步阅读请参阅:姚 远,董丁诚,熊晓芬,宋轶文等著:《图说西北大学110年历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出版社读者服务部电话:029-88303012;029-88302590)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19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北大学百年校庆来由10:邵力子与陕西高等学堂
kexuechuanbo 2010-12-23 18:54
邵力子与实现高等学堂1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3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北大学百年校庆来由9:陕西大学堂教习李异材
kexuechuanbo 2010-12-23 18:50
陕西大学堂教习,字仲特,号俱非子,晚号一如居士。陕西蒲城人,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9月。光绪四年(1878年)考中秀才,此后在乡间教书。光绪十四年(1888年),考人陕西三原味经书院。光绪十六年(1890年),应陕西省舆图馆之聘,参与测绘陕西省地图,后任陕西省舆图馆馆长。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北京被出任浙江提学使的徐季如聘为幕僚。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陶澎聘请主持甘肃兰州兰山书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聘任为陕西大学堂教习。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随四川提学使郑叔晋人川,参与川汉铁路勘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受井勿幕影响加人同盟会,复与焦子静等创办健本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西(安)撞(关)铁路筹备局秘书,是年秋与井勿幕等在西安成立同盟会陕西分会,被推举为会长,曾任辛亥革命军修史局总纂长。辛亥革命后,一度消极隐退,转攻佛学,陈树藩督陕时,靖国军举义渭北,曾去三原调停和解,但回西安后不但未向陈树藩复命,反而写了《陈树藩祸陕论》小册子公开散发。1937年8月14日病逝于西安。 他少年时期,家境贫寒,有时甚至“每日仅以天枣十余枚为粮,勉强度荒”①。其父以卖瓮为业,尽力其读书。青年时期,他善于思考,好深究穷理,常独立于旷野,按图观测天象,对各大行星的名目及其运行规律逐渐通晓。他23岁时,看到程大位的《算法统宗》一书,便对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他的家乡,远离城市,交通不便,既难看到新的科学书籍,又无良师指点。因此,要学习自然科学是很困难的。李异材辗转托人帮助,终于在外地买到了《梅氏丛书辑要》、《则古昔斋算学》等书籍。前者比较易学,他很快就掌握了,后者他“披阅不下十余次,每到难解之处,恒彻夜不寐,读之期年之久,始逐渐觉悟”。②这种刻苦的读书精神,使他逐步掌握了很多数学知识,给以后的深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参加同州府院试时,因当时的陕西督学柯翼庵较为重视数学,在考试题中初次列人数学试题,应试的其他数百名考生均被数学试题所难,而李异材却以优异的数学成绩考中。他系统地学习了几何、代数、微积分等课程,也浏览了声学、光学、电学、化学、力学、地质学和各种工程技术书籍,获得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李异材所学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了很好地运用和发挥,特别是在测绘、铁路建设等方面都有所成就。参加测绘陕西地图时,所绘的地图颇为精细,以致被人疑为印刷品。他在杭州期间,还曾绘制《秦晋豫三省黄河图))(现存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也非常精美。后来,李异材继任陕西省舆图馆馆长,在工作中他还自制三角板、圆规和简单和经纬仪等。他在兰山书院任职时,陕甘总督陶澎之子拙存常向他请教算学问题,拙存说立方以上无法画图,他却不以为然,并最终画出九成方廉隅诸图,以阐明开方的原理。在参加对川汉铁路的勘测工作中,他也发挥了在测绘方面的创造才能。他在浙江任职期间,仍很注意学习和研究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4年以后返回陕西时,他的日用、衣物等行李甚少,新书却买了好几箱,大部分都是新刊行的自然科学书籍。回到陕西后,他还指导侄子李仪社学习这些自然科学书籍。李仪社之所以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深厚的基础,是与其伯父的教导分不开的。 ①李约社:蒲城县志·李异材传。 ②转引自原志军:《蒲城县志·李异材》(讨论稿)。 陕西大学堂教习李异材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3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北大学百年校庆来由8:陕西大学堂与西北大学一脉相承
kexuechuanbo 2010-12-23 18:43
西北大学前身为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1912年陕西都督府大都督张凤翙亲任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以陕西大学堂校址、经费、师资等为主干,并入陕西法政学堂、陕西客籍学堂、陕西农业学堂、陕西实业学堂,于民国元年(1912)合组为西北大学。因此,西北大学自然与陕西大学堂一脉相承。欢迎点击阅读全文,2002-01-11发表于陕西省政协主办的《各界导报》。 陕西大学堂与西北大学一脉相承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35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北大学百年校庆来由3:《西大前身为陕西大学堂》
kexuechuanbo 2010-12-18 20:38
《华商报》2002-01-08报道:《西大前身为陕西大学堂》 华商报西大前身为陕西大学堂.pdf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36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北大学百年校庆来由1:"陕西大学堂并非西北大学前身"
kexuechuanbo 2010-12-18 19:55
10年前,在西北大学百年校庆前夕,有一位署名思清的校友撰写了《百年老校说休矣》一文,寄到学校校庆办公室。还有一位西北大学的老党务工作者,竟然在百年校庆座谈会上质问:你们怎么不将校庆推到唐朝呢?!那岂不是更久远吗?!国民党的西北大学和共产党的西北大学有何关系?!这简直是反动! 一位称为苗禾田的西北大学中文系校友,仅据只言片语,在《各界导报》2001-12-08发表《陕西大学堂并非西北大学前身》一文。一篇千字文,竟有6处错别字,甚至写错陕西两任巡抚的姓名,还将1912年误为1919年,看来历史知识甚少。 孙勇校长、杨春德副校长和西北大学百年校庆办公室转来此文,批示:请姚远老师反驳。请再看此文,以及姚远所撰的《驳百年老校说休矣》以及《陕西大学堂与西北大学一脉相承》等文: 陕西大学堂并非西北大学前身.pdf 驳《百年老校说休矣》.pdf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3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中国西部最早的高等学府——陕西大学堂
kexuechuanbo 2010-9-11 09:25
中国西部最早的高等学府——陕西大学堂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3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陕西大学堂教学活动考
kexuechuanbo 2010-9-11 08:55
陕西大学堂教学活动考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2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陕西大学堂教学活动考
kexuechuanbo 2010-9-7 17:21
陕西大学堂教学活动考 陕西大学堂教学活动考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2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西北大学的源流与承袭
kexuechuanbo 2010-9-7 17:16
西北大学的源流与承袭 西北大学的源流与承袭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1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