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旋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夏夜
pingguo 2016-7-6 11:37
夜色临窗,可是触不到夜色的静, 需要将它从内心唤起。 为自己熬一碗粥, 明日早餐,就着鸟鸣声。 拉上阳台门,弹唱一首老歌。 就这点时间,加上旋律的年代, 多少事物在空中生灭。 只能以生灭之心进行推测, 真实的起伏不可知。 事实上我什么也没想, 胡须粘着神秘的静,微细的粉末。 恰当的孤独让你旁观恰当的自己。 用温水冲完凉,关掉风扇, 将玻璃窗开到极致。 在大自然中裸睡,依次 睡成月光,流水,透明蝉翼。 2016-07-05
个人分类: 诗歌|1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国歌旋律Top 10
zllzll 2014-6-1 03:05
喜欢音乐的人很多,有些人对某一类型音乐情有独钟,而有些人则包罗万象喜欢各式各样类型。 世界各国国歌作为礼仪乐曲的范畴,在我看来属于音乐中的specific branch。 随着人们精神生活的提高和互联网的发展,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喜欢并爱好这个音乐中的specific branch。网上也有很多关于世界国歌的交流与讨论。各抒己见,有些也很能 引起共鸣。这里我也想写点东西希望进一步增进同好的交流与讨论。 本人是在高中时看体育比赛时候开始喜欢聆听世界国歌。那个时侯网络刚刚兴起还不发达,无法随心所欲地聆听各国国歌,所以只能拿着录音机守在电视机面前,等到世锦赛或者 奥运会的金牌颁奖仪式或者是足球赛国家队的开赛前,能够录到一些国家的国歌旋律。后来上了大学以后开始用电脑和网络以后,倒是可以更加方便地下载或者试听各国国歌,还 能查阅相关资料介绍。前两天看到有些朋友在bbs上搞了些国歌排行榜。我觉得蛮有意思的,于是也想尝试弄点这类的东西。喜欢国歌那么多年了,也得比较比较总结总结,用搞科 学研究的思路来看待一下这个问题,也许能使精神生活更加美好。 世界上总共200多个国家,国歌代表了它们的象征,每一首国歌的产生相信都是凝聚了各国人民智慧与精神的结晶。因此好听的国歌很多,要弄出一个排行榜也非常不容易。但是还 是要鸡蛋里面挑骨头。以下就是本人心目中的世界国歌旋律Top 10,分为最好听的十首和最不好听的十首。特别声明一下, 这个排名纯粹是从旋律和乐感的角度出发,不带任何政 治和情感色彩,大国小国一视同仁地进行分析 。 当然,这也是本人的自身感觉,不同爱好者的感觉肯定会有区别,所以也就仅供同好看考。旋律的链接就不给出了,大家感兴趣可 以很容易地在网上搜索到旋律甚至视频。 最好听的国歌旋律Top 10: 第十名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前进》 澳大利亚国歌曲调十分悠扬,特别是清唱版更加富于表现力。这是一首赞美国土与人民的歌曲。歌词有很多景物描写。旋律能够听出不少民歌元素,能够体现那个特别历史时期, 移民者来到新大陆融入当地文化和新生活的向往。虽然大洋洲其他国家国歌也有很多有类似元素的体现,但是旋律整体结合力略有欠缺,比如新西兰国歌曲调也很好但对仗太过古 板。另外美国和加拿大的国歌也挺不错,有类似的精神,但整体上还是感觉澳大利亚国歌最优美。 第九名 阿根廷《祖国进行曲》 阿根廷国歌是一首令我比较难忘的歌曲。歌曲时长挺长,但长而不乱。曲调是欧洲传统风格和拉美进行曲风格的完美结合。节奏稳健,递进感觉也很强。只可惜经常因为旋律太长, 导致阿根廷队比赛放的国歌都只放前奏。好在现在网上有精简版,用进行曲的节奏演奏就更突出了重点。另外,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国歌也很不错,将拉美的进行曲风演绎到了战 歌般的高度,然而阿根廷国歌的旋律是最为丰富,大众程度似乎更好些。 第八名 南非《上帝保佑非洲 + 南非的呐喊》 南非国歌成分上比较复杂,是《上帝保佑非洲》和《南非的呐喊》的结合产物。但编辑和拼接相当鬼斧神工。这首国歌节奏感很强,递进很完美,结尾很激昂。非洲很过国歌都是进 行曲风格,像喀麦隆、加纳和尼日尔等旋律和节奏也都挺不错。但南非国歌旋律变化更多些,细腻的地方细腻,激昂的地方激昂。但听说这首歌要用多种言语唱,自己国家很多人 都唱不好。 第七名 比利时《布拉班人之歌》 初听上去这首歌也许不能一下子使人触动, 多听几遍发现其朗朗上口。它的曲风属于在西方旋律里面有点独特的,但整体很激昂,节奏感和递进都无可挑剔。曲风独特的国歌好作 品经常会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如罗马尼亚和巴基斯坦的也都不错,清新活泼。但比利时国歌的时长比较合适,对仗工整但不呆板,很容易记诵,颇有励志作用。 第六名 乌拉圭《东岸人,不是祖国,就是坟墓》 乌拉圭国歌的旋律要是用现代语言来说,可以用“神曲”来形容。但这里的“神曲”绝不是贬义词,而是因为这首歌的旋律变化太有艺术性了。节奏整体比较明快,但变化和递进都 恰到好处。最关键的是这首国歌非常大气磅礴,特别适合交响乐团或者合唱团来演绎。整个曲子稍晚长了点,但它是三段式的,每一段单独拿出来欣赏也都是很好的作品。拉美很 多国歌都挺好听,如巴西、古巴和墨西哥的也都各有特色。但我坚持认为乌拉圭国歌无论是技术角度还是艺术角度都达到了相当的造诣,令人赞叹。 第五名 印尼《伟大的印度尼西亚》 看似不太起眼的东南亚小国,至少它国歌的旋律是一流的美。印尼国歌的旋律很容易被我们亚洲人的审美接受,似乎有独特的东亚民歌的元素在里面。整首歌时长适中,对仗工整 、递进和重复的运用都恰到好处。相比与其他好听的亚洲国家国歌,如新加坡、韩国、越南等,我觉得印尼国歌是它们的加强版,的确它把民歌和礼仪乐的结合演绎到了新的高度 。 第四名 法国《马赛曲》 法国国歌《马赛曲》名气很大。并且最有纪念意义的是它是我喜欢的第一首外国 国 歌,我是在看98法国世界杯的时候对其产生了兴趣。继而再把这种兴趣扩展到其他各国国歌上面 。马赛曲旋律优美、调子激昂,听了非常容易让人振奋。相比与其他比较激进的欧洲国歌,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等,法国马赛曲的旋律更加容易让人记诵。网上出 现过很多关于马赛曲的版本,但任何一个版本都百听不厌。 第三名 梵蒂冈《教宗进行曲》 梵蒂冈就是个教会国家,它的国歌自然也是宗教风格音乐的杰出代表。我个人比较偏爱教会音乐和赞美诗,每次聆听这类音乐都感觉旋律特别的优美,心灵能够得到格外的恬静。 梵蒂冈国歌《教宗进行曲》也就是能给人的心灵和精神带来强大力量的曲子。我曾经幻想过在我的婚礼上用它播放来代替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总之这首国歌无论用唱诗班 还是竖琴管风琴演绎都能彰显它的气势。虽然有人很能会觉得荷兰和德国国歌也有赞美诗一般的古典旋律,但是梵蒂冈国歌时长更长,也似乎可以用来参与很多盛大的场面,令人 回味无穷。 第二名 以色列《希望》 很多人都会用悲凉或者悲壮形容以色列国歌,可我认为这首曲子的悲凉中透着柔美,悲壮中透着坚强。就像它的歌名是《希望》一样,听完之后确实会给人带来一种希望和力量。 犹太民族的遭遇和命运举世皆知,作为外民族的人听了都有一种共鸣的心境,如果是犹太人自己听了的感受肯定不言而喻。有些国家的国歌能够把本民族特有的元素融合到国歌的 旋律里面是非常成功的,例如蒙古、希腊、土耳其、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摩洛哥等。但除了民族元素以外,能够把信仰和精神力量融到旋律里面的只有这一首。 第一名 俄罗斯《俄罗斯,我们神圣的祖国》 俄罗斯现在的国歌是沿用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的旋律,只是改了歌词而已。这是一首令我印象最深的国歌,曾经就是听着它经历了高考并进入了大学。国歌旋律优美并且 激昂,格调局部对仗完美,整体又富于变化和递进。节奏感和重复运用也都十分到位。此外,它同时又能给人带来强大的精神激励。在我心目中这是一首无可挑剔的国歌,无论是 一段式还是三段式的演绎,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恰到好处的运用。总之由于其对我独特的共鸣程度和意义,我选择把它放在第一位。 最难听的国歌旋律Top 10: 第十名 埃及《祖国》 纯粹的军乐,没啥优美的旋律变化。演奏版勉强还能接受,歌唱版更加不堪入耳,不但旋律没啥优美的变化,连歌词也缺乏变化,想象力不足。菲律宾和埃塞俄比亚的国歌跟这首国 歌的旋律较为接近,但相比之下还是埃及这首国歌最单调,创意空间很小。 第九名 英国《神佑女王》 这首国歌的历史意义和接受程度不言而喻,而我这里还是觉得其旋律不够丰富。韵律起伏简单点其实也没太大关系,但是韵律简单时长又短,也没看出来有很完美的对仗。总让我 觉得英国国歌似乎还缺了点什么。另外可能是主观上觉得那么有底蕴的大国加古国,国歌的旋律水平有些不相称。其他的例如奥地利和丹麦的国歌,旋律其实也算不上难听,可能 是有一种心理期待的落差感吧。 第八名 中国《义勇军进行曲》 本来不太想评价自己祖国的国歌,但写到这里还是要说两句。我们的国歌歌词和激昂程度都无可挑剔,但说起旋律还是让人不敢恭维。感觉还是旋律变化和对仗有欠缺吧,这样就 有点影响美感。而且,曲子还可以稍微再长一点,还没等到斗志和情绪鼓舞起来就已经结束了。 第七名 印度《人民的意志》 平心而论,这首国歌似乎也还可以,并且还有印度传统民族的韵律感在里面。但是整体上发现这首歌旋律的创作有点太过随意,局部细节也没有突出的地方,结尾部分更加随意和 突然,毫无高潮乃至收尾的感觉。也许,三哥的世界外人永远无法理解。但我至少觉得他邻居像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的国歌整体把握都比他好些。 第六名 圣马力诺 这首国歌刚开始的旋律还是没有任何问题,当我满怀期望地以为这又是一首欧洲古典音乐的代表作,但听到后来发现出事了。大家可以去听一下,一种离题的感觉啊,不舒服! 第五名 沙特《敬爱的国王万岁》 对照题目听旋律,根本想象不出这是一首皇家的赞歌,还以为是简单粗暴的军乐呢。整体又简短,没几句旋律。类似的像科威特和巴林的国歌也有这样的情况。按理说阿拉伯人的 审美也不应该都是这样,黎巴嫩、阿曼和伊朗的国歌就好听多了。 第四名 日本《君之代》 所有的中国人听了日本国歌都觉得像哀乐。对此我也不用太多评价了。只能感慨时代变化还是很快的,日本现在有很多音乐都注重旋律上的创意,很多好作品都是深受全世界的喜 爱。就是这首国歌,反差太大了点。 第三名 孟加拉《金色的孟加拉》 我认为这首歌曲的败笔就在于长,局部节奏感勉强还可以,整体上那么拖拖拉拉就显得有点冗长了。看得出曲风是有点民族风味的,但说实话这种风味不是我欣赏的。旋律有点缺 乏大众化,感觉听了几十遍都记不住。 第二名 柬埔寨《吴哥王国》 还是不欣赏它的曲风,美感比较缺乏,时间又短就像插曲一样,没有重大意义体现。最让人诟病的是最后的音竟然是以mi结尾。非常不利于大众的接受。 第一名 毛里塔尼亚 这首国歌真就是可以用“惊悚”来形容,说的不礼貌点都不能算歌了,当配乐就不错了。一句话的旋律就在那里机械式重复,真对当地人的审美产生怀疑。自己听一下就知道了!
个人分类: 美学与艺术|24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听中国好声音,探讨旋律的版权
热度 6 Synthon 2012-10-1 07:18
最近内人爱好中国好声音,我也就跟着听了许多,发现很多歌的相似度很高,我听着听着就觉得错了,后来才发现是另外一首歌。。。而且我喜欢的几首歌都有这个现象。不知道音乐的版权问题是怎么讲。大段的借用别人的旋律肯定是不可以,如果是一两个小节借用,是否可以呢?请专家赐教!另外,如果不是完全借用,而是改写,那么“相似度”的问题,有没有判定的准则呢? 举几个例子 第一轮我最喜欢的,张玮《high歌》,接潘长江《过河》 Mountain Top,就跟着一起来 妹妹对面唱着一支甜甜的歌 哥哥心中荡起层层的波 妹妹何时让我渡过你呀你的河 第二轮我最喜欢的,权振东、孙佳欢、唐宁《冬天来了》,接《杨乃武与小白菜》 冬天来了 叶子黄了 两三岁啊 没了娘啊 第三轮我最喜欢的,权振东《亲爱的小孩》,接黄品源《最爱你的人是我》 亲爱的小孩 为什么你不让我看清楚 是否让风吹熄了蜡烛 在黑暗中独自漫步 最爱你的人是我 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对你付出了这么多 你却没有感动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449 次阅读|14 个评论
汉语的旋律(续)
热度 3 Huarong1940 2012-8-12 01:38
上文说“有许多北方的话,如陕西、河南甚至四川方言,虽然声调和普通话不一样,但都具有四声,而且,它们每个字的声调的序号都与普通话严格对位。” 这里再次强调, 它们每个字的声调的序号都与普通话 严格对位 。当然,虽说“严格”,个别例外也是有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 严格对位 ”的含意,再举几个类似于“ 天堂好上 ”的例子,它们都是四个字,“旋律”都是(1234): 张 良 买 菜 干 娘 煮 饭 三 毛 打 架 关 平 请 战 高 原 打 鹿 英 雄 好 汉 ………… 这样四个字的短语,各位读者只要稍动脑筋,可以举出更多,有点文才的,或许能写成意思连贯的歌谣或打油诗来。把它们按照普通话的“旋律”(1234)来朗读,当然就是普通话。 现在,请各位用普通话的“旋律”(2413)来读读看,听起来像哪儿的话?是不是河南话? 然后,再用普通话的“旋律”(3241)来读,就成西安话了! 最后,用四川话的“旋律”(1234)来读(参照四声曲线图),学学四川话。比上面两种稍许有点难度,倘若你很会唱歌,必定更容易些。 如果你想学河南话或西安话,照此法朗读或唱念,用不了多半天,就会了。 哈哈! 四声的曲线 最后,创造几个音韵学的学术新概念: 1、 四声旋律 ; 2、把普通话转换成某种方言的 四声模板 ,比如: 河南方言的 四声模板 是 (2413) ; 关中方言的 四声模板 是 (3241) 。
6222 次阅读|11 个评论
汉语的旋律
热度 16 Huarong1940 2012-8-10 02:49
汉语的旋律
1982年至1984年,我作为教育部公派访问学者在日本信州大学进修两年,长野市政府有20余名中青年职员请我教授中文。 语言的学习通常从发音开始。一般日本人遇见日语里所没有的音素,发音很困难。起初,我十分卖力气地纠正他们的错误发音。不久便发现,外国人学习汉语,相对于发音来说,四声的问题更严重。学习四声的声调并不难,难的是要外国人记住每一个字是第几声。为了让外国学生重视汉语的四声,我在黑板上写了老大的四个字——“ 洋腔洋调 ”,并解说,诺大一个中国,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山东话、河南话、甚至四川话等与普通话的发音差别不大,不同的仅仅是四声。有许多地方话与普通话相差甚远,如广东话、福州话等…… 比如一个广东人对于普通话的发音,比起日本人强不了许多,但不论他普通话讲得多么不好,北方人听了,一般不会当他是老外。这是因为,广东人自幼学习语文课,汉字的四声已根植于脑中,发音再不地道,四声却不至于差得远。而外国人学汉语则不同,即使发音再好,多说几句便会由于四声不准露出马脚。中国人说:“老外说中国话,洋腔洋调的。”就是指的这个。老实说,外国人要把普通话的四声全记住,真真是太困难了! 我们这个中文班选用的教科书是中央电视台CCTV编写的。有一天课间,偶然看见一位学员手持另一课本,那是一册日本人编写的中文会话教材。顺手翻开一看,发现在每一个典型的中文句子底下,标注了一行数字,是每个汉字四声的序号。如: ● 昨天我和朋友们去北海公园划船。   21322324331222 ● 星期天请到我家来玩。 111343122 例句下方标注的数字序列“21322324331222”,被该课本起了一个很生动的名称“ メロディー ”——“ 旋律 ”(melody)。 突然从语言课本里冒出来“ 旋律 ”这个词,一下子点悟了我。可不是嘛,咱们的汉语本来就具有很丰富的音乐性。“旋律”原本是音乐的两大要素之一,另一要素是“节奏”。此文就来说说汉语的旋律,关于汉语的节奏,将另文讨论。 汉语的“旋律”源自普通话每个字的声调,通常称之为“四声”,严格说来,还应加上一个“轻声”,应为“四声半”。我曾学过的外语有俄、德、英、日,它们的每个词有重音,但每个音节却都没有声调的变化。因此,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汉语是比较特殊的。 为什么汉语有“四声”呢?我不是搞语言学的,对语言的发展史也知之甚少,但能够理解这“四声”的必要性。我认为,汉语和其它语种相比,是一种信息传递效率特别高的语言。即表达相同的意思时,汉语用的总音节数较少。音节数一少,效率虽高,却容易产生歧义。其主要原因是会出现大量同音字词。为了区别同音字,咱们的老祖宗就给每个音节,添加了不同的声调。 凡是自幼学过普通话四声的,都知道标准的四声是: 1、高平;2、升调;3、低平;4、降调。 在此,举一句四个字的话作例子,这四个字的声调恰好按四声的顺序排列,就是“ 天堂好上 ”,它的旋律是“1 2 3 4”。 有许多北方的话,如陕西、河南甚至四川方言,虽然声调和普通话不一样,但都具有四声,而且,它们每个字的声调的序号都与普通话严格对位。 如果用四川话来说“天堂好上”,它的旋律也是“1 2 3 4”,而声调却是: 1、高平;2、低平;3、中平;4、升调。 陕西话(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话)说“天堂好上”,旋律也是“1 2 3 4”,声调却是: 1、低平;2、升调;3、降调;4、高平。 河南话说“天堂好上”,旋律也是“1 2 3 4”,声调却是: 1、升调;2、降调;3、高平;4、低平。 如果用时域曲线表示上述四声随时间的变化,本文近似地将它描绘于下图。 有一个民族乐器的演奏节目,用雷琴模仿人说话。在各种各样乐器中,雷琴的音质是最接近人的嗓音的(如果将二者的声音做频谱分析,想必可以证明它们的“声纹”非常相似)。雷琴虽不能模仿每个汉字的发音,却容易奏出四声的声调(参照上图),把一句话的四声连贯地演奏出来,恰似鹦鹉学舌一般。可以想象,若用雷琴来模仿英语,那是绝对讨不到好的。 普通话、陕西话与河南话的四种声调大致相同,仅仅排列顺序不一样,它们的最高音和最低音之间,大约为五度音程。 四川话的声调与以上三种相比,没有“降调”,却多了一个“中平”。而且,四川话声调的起伏最明显,最高音和最低音之间,大约为八度音程。从这一点来说,四川话更富于音乐性。 以上,我把普通话和几种方言的声调称作旋律,似乎只不过是一种比喻。其实不止于此,汉语四声的序列就是真实乐曲的旋律! 先以四川话为例。四川方言非常优美动听,它声调的音域较宽,并覆盖了云、贵、川、陕南以及部分湖北等较广大的地域。四川民歌和川剧,几乎都是以歌词的四声为基础来作曲的,可以确确实实地说,词的声调构成了主旋律。仅举一例——四川民歌《我望槐花几时开》,其歌词和“旋律”如下: 高高山上(啰)一树槐(哟喂), 1 1 1 4 2 4 2 手把栏杆[se]望郎来(哟喂)。 3 3 2 1 4 2 2 娘问女儿(哟)你望啥(子哟喂)? 2 4 3 2 3 4 4 【“啥”字四川话为第4声,普通话为第2声,是少有的例外。】 我望槐花[se]几时开 (哟喂)。 3 4 2 1 3 2 1 【《我望槐花几时开》歌曲音频的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RDzGuAXRew/ 】 凡是唱过这首歌的、尤其是会说四川话的读者,你可以静心品味一下,是否歌词的四声就构成了该曲的主旋律?其中,只有语气词的“拖腔”——“啰”、[se]、“哟喂”等不拘于四声另行配置音符,以增加旋律的变化。 不仅四川民歌和川剧,评剧也非常明显地具有此特征,以歌词的四声为基调。流行于北京、东北一带的评剧,大多是按普通话的四声来配曲的。举一脍炙人口的《刘巧儿》为例: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呀)。 3 2 3 4 4 0 3 4 4 1 【其中的0为轻声】 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 3 2 4 0 2 4 0 3 3 2 4 1 ………… 这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 4 2 3 3 4 4 3 3 2 0 【评剧电影《刘巧儿》的视频链接: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YRSVIdA9gA/ 】 评剧《刘巧儿》中,几乎每一句唱词,按普通话四声的音调稍将音域扩展,立即形成该句的唱腔。 除了四川民歌、川剧和评剧,在中国各地,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戏曲,它们或多或少都采取上述的方法,依照歌词的方言声调来配曲。各位读者,不妨从自己熟悉的方言与民歌、戏曲及说唱音乐中,仔仔细细地品味这—— 汉语的旋律! 【后记】 谨将此文作为语音学的科普,奉献给读者。不过,用无声的文字来解说以上的内容,确实有点勉为其难。如果哪一位有曲艺创作才能,将此文的内容编成相声节目表演出来,让更多人体验汉语内在的音乐色彩, 功德无量!
12146 次阅读|41 个评论
生命的旋律-运动之歌
williammilo 2010-10-9 20:55
个人分类: 天人合一|3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析各国国歌的音乐特色和人文精神》——俺当年的学士学位论文
espero 2010-9-8 18:13
浅析各国国歌的音乐特色和人文精神 An Elementary Analysis to The Distinctive National Features and Humanistic Spirit of Some Countries National Anthem 毕业年度:2003 申请学位:工学学士 申请人:魏晓凡 辅导教师:曾田力(教授) 摘要:本文试图阐述作者在诸多国家国歌音乐旋律特色上的一些统计研究和新发现,并尝试用原创的旋法图来深入分析旋律的进行特点。另外尝试对国歌这一音乐事项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属性做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关键词:国歌 旋律 统计 旋法图 人文精神 Abstract: This essay aims at expounding the authors some research and new discoveries upon the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countries' national anthem through positivistic methods, and makes attempt on probing deeply into the progressing of the melody. In addition, the author gives a rough reflection of national anthems' connotation and its attribute from a humanism angle. Keywords: National anthem, melody, statistic, melodic-chart, humanistic spirit 1 概述 1.1 国歌的概念 国歌的概念很简单,就是代表国家的歌曲。如果叙述得详细一些,可以说成是在严肃的、庄重的和其他各种较正规的场合代表一个主权国家的形象和尊严的音乐作品或其片段。(之所以用音乐作品这个词进行表述,是因为有少数国家的国歌其实不是歌曲,只是器乐曲。) 据目前能够搜集到的资料看,国家有国歌的体统应该是缘起于欧洲各国的国际交往。在此之前,四大文明古国时期,人类文明第一次处于广域性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但毕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当时的人类活动范围极其有限,对世界的全貌缺乏认识,仅有的原始外交行为手段也比较粗陋,所以国歌的概念当然没有条件建立起来。历史飞逝,亚细亚衰而欧罗巴兴。欧洲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国家较为密集,加之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加速,在封建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式斗争和过渡的几百年里,各国的交往就越发频繁,礼仪程序也更加正规。与此同时,欧洲音乐创作和演奏的理论体系经过足够的文化积淀和研究创新,也逐渐成熟。在这样的条件下,国歌成为一种固定的制度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的定制,伴随着殖民活动,以及最近一百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步被全人类不同程度地接受。于是就有了世界国歌的大系。 1.2 国歌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主要作用 国歌的歌在英文里并不是 song ,而是被写成 anthem ,充满了宗教式的神圣和虔诚。可见,国歌应该是表达爱国情感的最直接最首要的音乐方式。 国歌是政权和人民的政治生活中地位最高(至少在理论上地位最高)的音乐艺术作品。当今世界上,国歌被确定或因故改换之后,往往与国旗、国徽的方案一起,被写进国家的最高法律之中,对其崇高地位和使用权限予以确认和保护。 国歌作为一种社会符号,映射政权的尊严和形象,参与塑造国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意志。许多国歌带有本民族和本地区的音乐素材或其特征,也可能带有其他民族和地区的痕迹,其歌词更是依照特定历史和现状而创作,所以国歌能够反映许多文化色彩和历史渊源。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在国歌的音乐形态研究方面,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 1 )统计分析统计国歌的调、调式、节奏、本民族成分大致比重等基本特征 ( 2 )旋法图这是作者的发明,用它更直观地洞察音乐旋律进行的诸多特点,深入发掘国歌音乐的艺术元素与规律 的研究结果结合现有的资料,选择经典的样例,对国歌的艺术成就和历史政治价值等进行探讨。 另外,从人文学、社会学角度对某些国歌的歌词、确立、沿革等情况进行粗浅的讨论,以研究国歌作为一种政治音乐,与社会制度、历史事件、风俗地理、宗教信仰等的关系。 1.4 本文体例 本文用符号标记段落。符号后的数字分别为章、节、条、目。行文中所指章节条目以此为准。 2 国歌的音乐特色 根据前述,国歌的体统缘起于欧洲,当今世界的音乐创作和演奏体系也以欧洲的影响最为广泛。国际交往中,国歌音乐的演奏一般都采用欧陆的管弦乐或军乐编制,很少以本民族的乐器进行。另外,在音乐记谱上被全世界基本认同和通行的五线谱和简谱,也都源自欧洲。 但是,国歌之中依然保有许多迥然相异的很有趣的音乐艺术特点,有的特点甚至非常鲜明。它们因观念、历史、政治、创作和偶然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呈现出了复杂微妙的文化风韵。 所以,研究国歌的音乐特色并不等于研究各地的纯粹民族音乐的特色,而只能面对着受欧洲影响很大的世界国歌大系,寻找其中风采各异的文化脉络与痕迹。 2.1 以洲为对象的国歌音乐分析 2.1.1 欧洲的诸国歌 欧洲面积约 1016 万平方千米,只占世界 6.8% 的土地。但绝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很适宜人类生活,因此人口稠密,国家众多。欧洲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经济发达,生产总值也居世界各洲之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几百年里,欧洲都是世界的绝对重心。 在写作此文之前,作者共找到欧洲各国现行国歌资料 41 首,其中有 2 首是与别国重复的(列支敦士登与英国同用,摩尔多瓦与罗马尼亚同用),所以可以对有效的 39 首曲谱进行浅析。 2.1.1 .1 硬特点的分析 先从定调来看, 39 首曲谱中小调仅 3 首,出于国歌的功能,大调显然是占优势的。具体情况如下: 定调 G 大 C 大 降 B 大 A 大 降 E 大 F 大 D 大 降 A 大 E 大 g 小 a 小 总计 数量 8 6 5 4 4 3 3 2 1 2 1 39 可以看出,在以 G 、 C 、降 B 几种最适合也最常用于表现严肃与神圣的定调为主的前提下,各种调被使用得比较平均。这样的结论似乎不具备特别的价值,但是当它与其他洲的同类结果作比较时,就会传递更多的信息。具体可以参见后面几条的内容。 而节拍的使用状况如下: 节拍种类 4/4 3/4 2/2 2/4 数量 25 9 3 2 能够注意到,虽然 4/4 拍理所当然地占据了首位,但 3/4 拍这种长于表现情调和舞蹈的节拍出现得也并不算个别。这是否能归因于欧洲自己的文化底蕴呢?在后文与其他洲的指标比较时,可以有更多的讨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定调和节拍,是与作品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但是,这样孤立的统计也并不是毫无用处。因为它至少反映出一个地区在音乐表现上的一些整体倾向性和习惯,尽管这些倾向和习惯因统计方法的固有缺陷而显得略为模糊。 2.1.1 .2 软特点的分析 总体上,欧洲的各国国歌在旋法与和声基础方面是较相似的。但其中的地区音乐风格仍是非常多样。篇幅所限,本目对此选用少量具体曲谱来做探讨。 德国国歌是很好的例子。它出自奥地利著名音乐家海顿( Haydn )笔下,曾长期是奥地利的国歌,是典型的德奥古典主义风格。来看它的起句: 我们会立刻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雄健端庄的风格。而该曲的结尾也是非常经典而标准的西方传统和声进行: 以此为出发点,就能做一些比较。北欧地区自然环境比西欧差一些,人的体形更加高大,性格更为简单粗犷。这种地区的差异可以从挪威国歌《挪威之歌》 以及瑞典国歌《你古老而光荣的北国山乡》 的音乐进行中透露出来。旋律中着重表达的是淳朴和豪爽的感情,音乐手法就比较直接。 在南欧,意大利的国歌《马梅利之歌》尽管不是大家所熟知的技巧花俏的地中海风情艺术歌曲,但已经具有典型的拉丁式附点节奏,而且音乐整体上呈现出明亮感,可为这种风格的代表: 东欧的音乐文化发展受历史上奥斯曼帝国的影响较多,与欧洲其他地区的差异相对来讲是最大的。关于这一点,在后文的跨洲比较的样例中还会涉及。为避免重复,本目暂略。 2.1.2 亚洲的诸国歌 亚洲面积广达 4400 万平方千米,接近全球陆地的 30% ,人口更是超过世界的一半。亚洲人种类型众多,文明历史悠久。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两河文明、黄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都地处亚洲,这就使亚洲的文化脉络呈现多元化。就像复调音乐不能归结出惟一的旋律线一样,亚洲的国歌音乐分别带有多个音乐体系的成分,情况比欧洲复杂。 本条的研究参考了亚洲国歌曲谱 47 首,其中塞浦路斯与属于欧洲的希腊共用一首国歌,所以作者采用其余 46 首作为研究素材。 2.1.2 .1 硬特点的分析 在这 46 首国歌定调状况的研究上,先要说明:作者认为,那些民族原生音乐成分极多的国歌,虽然在资料上用欧洲的体系记谱来作为演奏的指导,可是谱子上标记的定调已经丧失了一部分在音乐形态上的意义,因为这些乐曲本身的音级功能、审美观念,已经极大地不同于欧洲。尽管考虑到这种定调可能会与该国该地区原有民族乐器的性质有关系,但是凭作者的水平和资料难以确定。所以作者决定,这一类国歌的定调不作为统计素材,仅做附列。 非常遗憾,作者没能找到一种量化的方法来确认某首国歌属于上述的民族化极强的国歌。故只能根据乐曲用音的音律体系来判断,找出旋法几乎完全走在一种独特的调式上的国歌,作模糊判定。这样共找出 9 首国歌(亚美尼亚、孟加拉、不丹、柬埔寨、印度、日本、缅甸、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其余的 37 首国歌定调分布为: 定调 G 大 F 大 降 B 大 降 E 大 降 A 大 D 大 C 大 A 大 d 小 e 小 f 小 总计 数量 7 7 6 4 4 3 2 1 1 1 1 37 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出现了。在上一条对欧洲国歌的同类统计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G 大调、 C 大调和降 B 大调。而在亚洲, C 大调的国歌就很少(被作者归为民族化极强类型的日本和印度的国歌也按 C 大调记谱,但显然都不具备能够与功能和声相结合的定调意义),多起来的却是 F 大调(占到总数的 18.9% ,而欧洲仅为 7.7% )。 这是个偶然现象吗?看上去好像是。但只要观察一下国家的地理分布,就会有新的感受。这 7 首国歌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约旦、沙特阿拉伯、老挝、文莱、新加坡。其中前 4 个国家惊人地集中在同一地区,而且只要忽略狭窄的波斯湾,它们就完全接壤。另外三个国家似乎相互稍远一点,但如果把柬埔寨和缅甸(同样用 F 定调,但民族化很明显)加进来,以南海做桥,也可以连成一片。由此推断,这还是暗暗地凸现了一点文化脉络的承接关系。限于作者的学力层次,这个问题暂时难以深入研究。 下面简单看一下这 46 首乐曲的节拍。有如下统计: 节拍种类 4/4 2/4 2/2 3/4 6/8 数量 34 6 3 2 1 很明显, 3/4 节奏的乐曲较欧洲少了很多,仅有的两首三拍子国歌是哈萨克斯坦和孟加拉的国歌(后文中可以看到,孟加拉国歌的三拍子也比较模糊,并不明确)。确实,以三拍子为单位的韵律不是亚洲文化的产物。联想到我国的京剧中关于拍子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无眼的很多形式,惟独不存在一板两眼。这个例子虽不能作为逻辑推证的依据,但总归应该有共同的音乐理念做根源。 硬特点之外,还想提一个半硬的特点。在民族化程度并非极深的 37 首国歌中,西洋化的程度也存在不同。根据作者自己的归类,民族化程度比较深仅 4 首,有民族化成分不太多的达 15 首,相当西洋化的达 18 首。这些都与亚洲多数地区长期处于殖民统治之下有关。 2.1.2 .2 软特点的分析 亚洲的国歌是特点最多样的。本目选几首来自不同文化支脉的国歌的片段进行浅析。 南亚次大陆地区拥有独特的音乐体系。典型的代表就是印度和孟加拉。这两国国歌的作者都是印度文豪拉宾德拉纳特 - 泰戈尔( Rabindranath Tagore )。他把印度民间的拉格和孟加拉音乐的素材加以整理,创作成许多风格独到的歌曲,广受欢迎。这些歌曲也以他的名字被命名为拉宾德拉歌曲,当然也包括这两首国歌。印度国歌《你是一切人心的统治者》的个性令人过目难忘,可看片段: 其中呈现出的循环往复又略带变化的状态与中国传统的音乐精神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如果列出全曲,这种微小变化的循环就将表现得更清楚)。而曲子的结束句更是拥有自己的一套音级功能理论,达到一种富有特殊色彩的稳定与平衡。 孟加拉的国歌《金色的孟加拉》也有类似特征: 音响效果更加安静平和,形成了深情的浅吟低唱的意境。这应当与当地温热的气候与佛教的恬淡忍让的信仰有一定的联系。孟加拉的许多古老民歌的旋律也具备同样的特点,比如著名的《摇篮曲》: 在外高加索地区,音乐的调式音级体系富有奇特的色彩。格鲁吉亚的国歌旋律就是西洋和民族的综合体。这首歌曲的既有如下的西洋化乐句: 也有这样民族化的乐句: 代表了数量很广的一类合璧式的国歌音乐。地处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的国歌也是合璧的,但与西洋风格融合起来的不是外高加索音乐元素,而是阿拉伯的。这和吉尔吉斯斯坦临近中国新疆不无关系,新疆的民间音乐就属于波斯 - 阿拉伯体系,而非中国体系。可以看吉尔吉斯斯坦国歌的片段: 如此许多亚洲国歌的例子,可称是亚洲文化体系庞杂性、多元性的典型代表。 2.1.3 非洲的诸国歌 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部落众多,文化庞杂。因为在历史上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黑色非洲)被掠夺得非常严重,这种程度甚于亚洲。本条除了对非洲的国歌作特点浅析,还将提到非洲国歌文化价值的特殊状况。 作者有 53 首非洲国歌曲谱资料,其中 4 首是重复使用的(佛德角的国歌与几内亚比绍同用,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三个国家皆与南非同用),所以实际分析了 49 首。 2.1.3 .1 硬特点的分析 上面提到的 49 首乐曲中,又有 4 首民族化很深,记谱上的定调缺乏音级功能意义。其余 45 首的定调统计情况如下: 定调 F大 C 大 G 大 降 B 大 降 A 大 降 E 大 A 大 a 小 g 小 总计 数量 11 10 10 5 3 3 1 1 1 45 可以看到占绝对主要地位的三种定调又有变化,而且它们是五线谱上调号最简单的三种。究其原因,这些歌曲多数在创作技法上相对简单,而且被确定为国歌的过程也相对匆忙。 具体来说,非洲的原生音乐与欧洲的差异很大,超过亚欧之间的差异。在当时欧洲文化的大举侵入之下,非洲也有人学习了欧洲的音乐,但水平就难免有限,专业的就更少。通过查看资料,可知这些歌曲许多都是由稍通音律的军官、政府官员、教师,学生甚至来自其他大洲的人创作的(根据能确认的资料,非洲至少有 8 首国歌出自外洲作者,其中甚至有 1 首来自中国作曲家晓河,是作为外交访问的一件礼品创作的),旋律本身也比较简朴。所以在定调方面有些粗略和随便也是可想而知的。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非洲的文化根基中,音乐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强调为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从而似乎降低了音乐作为纯粹的美的欣赏对象这方面的作用。将这种根基理解到国歌中,就决定了国歌在人们心目中扮演的美学角色不如世界大多数其他地方那样重要,而更体现出那只是一种仪式化的必需品,而不是可欣赏品。因此,许多非洲国家在宣布独立或改换政权时,对于国歌问题就处理得相对快一些,向民间征集一下,或是直接邀请指定人选做一首急就篇,就匆忙确定。另外,据有关信息显示,不会唱甚至听不出祖国国歌的人在非洲也是比例最高的。这也就决定了非洲国歌在总体艺术水平上比较一般的现状。 针对以上论述,还要说明两点:( 1 )非洲的音乐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非常值得欣赏与研究的,上述论述只是陈述,并不代表任何流派与形式的文化中心论的价值取向跑偏的论调。问题的关键在于,出于种种原因,非洲音乐文化的精髓没能更好地在国歌这个专题上渗透出来。( 2 )非洲国歌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作品,不论是民族化程度很深的,还是用西洋作曲技法和体系写作而成的。在下一目里有举例。 再来观察这 49 首乐曲的节拍使用情况: 节拍种类 4/4 2/4 3/4 2/2 12/8 数量 30 15 2 1 1 结果是 2/4 拍的乐曲比重明显增加。虽然在 2/4 与 4/4 有同为偶拍子,功能有不少类同之处,但 2/4 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一种快的意象(速度倒不见得真地要快)。作者认为这一点还是能归因到非洲原生音乐的政治宗教意义,也就是部落仪式舞蹈的节奏特点。突出节奏是非洲音乐的重要理念。非洲民间的许多令外人耳花缭乱的鼓点其实就是由基本的简单的几个节奏元经过复杂对位处理才形成的,而这些节奏元大多呈现着二拍子的舞蹈形态。 2.1.3 .2 软特点的分析 较为典型的一类非洲国歌是庄严而不失轻快的进行曲,创作手法少有原生痕迹,只是依旧单纯简洁。比如尼日尔的国歌: 类似的还有加蓬国歌、安哥拉国歌等不少,就不列举了。这类乐曲的风格甚至适合用作其他场合的配乐(关于这种用法,在下一章里有。事例是,安哥拉的国歌被中央电视台的编辑拿去用做少儿节目配乐)。 非洲的国歌尽管已经严重西化,但仍有不少与欧洲不同的音级功能的使用观念。主音周围的音级,特别是导音,似乎有独特的用法,将主音围绕得很厉害。不妨观察两例,塞拉利昂的国歌和马里的国歌中有这样的用法。塞拉利昂: 马里的国歌: 乐句的这种结束方式在其他的非洲国歌中还很多见,多多少少有非洲民歌曲调的影响。 伊斯兰教在北非、西非和东非有很广泛的影响。非洲也有几个伊斯兰国家。比如西非的毛里塔尼亚,它的国歌就惊人地带有遥远的阿拉伯情调: 这种由固定音型发展出来的音乐就是著名的木卡姆。这首国歌明确体现了国歌与政治体制的关联。 最后还要提一下肯尼亚的国歌,该曲完全改编自当地民歌,在非洲是不多见的。它具备许多原生音乐的特色,如同音反复的旋律特点,乐句素材的重复使用等: 2.1.4 美洲的诸国歌 美洲可分为北美和拉美两大部分。北美受英国影响较多,拉美则与西班牙和葡萄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语言角度上看,西、葡属于拉丁语系,英语则属于日耳曼语系,两者不在同一个文化体系中。因为北美国家数量较少,本条在软特点分析的一目中将重点放在拉丁美洲。 作者共拥有可作分析的美洲国歌资料 36 首。 2.1.4 .1 硬特点的分析 这 36 首国歌的定调分析如下: 定调 C大 降 E 大 降 B 大 F 大 G 大 D 大 降 A 大 A 大 总计 数量 8 7 7 5 3 3 2 1 36 新发现产生了。在使用得最多的三种定调里,出现了降 E 大调。这是与其他大洲不同的新情况。请注意,这 7 首降 E 大调的国歌是: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尼加拉瓜、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加拿大。除了加拿大以外,其余六个国家以加勒比海为准,又几乎连接到了一起!在谈亚洲的一条里,作者曾经提到了 F 大调国歌的集中分布问题。现在美洲也有这样的现象。这是否说明有些地区的音乐定调常规也存在着互相的 影响呢?音乐风格上的近邻影响司空见惯,不必多言。但在定调方面发生这样的效应,以前似乎不是很引人注目的事情。 节拍选用情况如下: 节拍种类 4/4 2/4 3/4 2/2 数量 30 3 2 1 4/4 拍使用占绝对多数。这和美洲特别是拉美的社会音乐生活受拉丁舞曲的影响应该有关。值得一提的是,仅有的两首三拍子国歌中,还有 1 首(美国)是欧洲曲调,而欧洲恰是三拍子国歌最多的洲。 2.1.4 .2 软特点的分析 因为拉美的国家占了美洲的绝大多数,所以作者将把拉美的国歌的艺术特点作为分析的重点。 拉美在历史上几乎都曾经遭受西班牙或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所以在音乐方面也继承了不少地中海岸的拉丁风情。在国歌等非常严肃的音乐中,也存在类似于歌剧中的咏叹调的成份,甚至于有的国歌旋律本身就完全可以做咏叹调。 因此,不少拉美的国歌规模比较大。(比如萨尔瓦多的国歌,即使只采用三段歌词中的一段,全曲完整演奏一遍也需要约 4 分钟。以致在有些场合为了节省时间,只能略去主歌部分)分主歌、副歌,或按副 - 主 - 副三部曲式演唱。而且离调、转调和临时变化音更是常见。据作者统计,美洲是世界上离、转调国歌最多的洲, 36 首歌曲中有 11 首有转调现象或明显的较长的离调现象,离转的去向一般是同主音的小调,或是下属调。这与歌剧中的唱段是有暗中相似的。 拉美国歌的典型节奏型就是符点八分音符加十六分音符构成的整拍。作者发现美洲有多达 14 首国歌是靠上述符点节奏型支撑起整个作品的,另外还有 1 首是被双符点支撑的,此外还有 6 首符点节奏也用得很多。可以这样说,美洲的国歌被符点八分音符足足占据了半壁江山。仅以阿根廷国歌片段为例: 将符点与转调展现得很清楚。在这两点上,墨西哥的国歌简直就是在同一个模子里制造出来的,附片段: 拉美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国歌都是这样的格式,以进行曲速度出现,而且听感变化多姿,明朗雄健,又不失灵活俏丽。巴西的国歌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被称作全球最花哨的国歌。此处列举其两个片段,即可窥见其中饱含着巴西人的乐观、热情和豪放: 2.1.5 大洋洲诸国歌简析 大洋洲是世界上文明开化最晚的洲,国家较少,国歌音乐也几乎没有原生特征。因此在硬特点方面研究价值不大。当然在作曲艺术本身方面,也有几首优秀作品。 作者共找到国歌资料 13 首,全部为大调。它们的定调状况是: 定调 G 降 B F 降 A C D 总计 数量 3 3 3 2 1 1 13 前三位与亚洲相同。但考虑到曲目总数太少,影响了统计的意义,加之亚澳的文化历史渊源不深,所以不敢肯定其中的结论。 节拍方面, 2/4 和 3/4 各 1 首,其余 11 首均为 4/4 。 2.2 从旋法图看国歌音乐中的音乐特色 统计的方法也并非只能用于调式和节拍的分析。旋律进行的特点也可以进行量化。虽然这不能完全代替对音乐风格的直观的、经验性的认识,但绝对是研究工作的一种有力参照。 本节具体讨论几个民族化程度不同的国歌音乐样例,并浅析之。作者将提出一种自创的量化研究方法:绘制旋法图,以求让旋律中的个性要素变得明显。 首先说明,旋法图还是一种很不成熟的研究方法,存在不少弱点,图的绘制规则亟待完善,只是限于作者水平未能完成得更好。 2.2.1 旋法图 旋法图可以对不太长的旋律的进行方式和特点做比较直观的表示,帮助研究。 2.2.1 .1 绘制规则简述 旋法图采用图形统计的思想,建立在二维正交坐标系的一个象限上。两个坐标轴的涵义分别是音高和音长,所以每一个指定时值的单个乐音都映射到图中的一个位置。考虑到时值和音高都相同的音可能重复出现,坐标系中的可坐标点都被夸张成矩形,以便充分利用图幅。也就是说,图中的每个小矩形格子内所有的点,实际代表同一个点,这仅仅是一种为了便利而做的变化。 旋律中的音,用大圆点表示。每两个音之间的进行过程,用直线连接。直线有不同颜色,暂定蓝色表示上行,红色表示下行,绿色表示平行。 规定每个音程进行的目标音对应的圆点,与该进行的对应直线使用一样的颜色。所以圆点的蓝、红、绿色分别表示该音是被上行、下行、平行的进行引出的。另外,一个没有带着绿色直线的绿色圆点当然就表示它是音高和时值都与前音相同的重复音。 一个乐句的最后一音,与下一乐句的第一音之间,应用虚线连接或根本不连接。因为这两音之间旋法的意义稍弱。 旋律较长时,完全重复的乐句可以不必绘制两次,以免图面过于混乱。 旋律的开始音的圆点颜色随意,一般与它和第二音之间的连线颜色相同即可。 旋法图坐标轴上取音的范围根据旋律而定,可以十分灵活地运用。比如旋律中只有一处变化音,就可以不为其单独设一列格子,而改为将其标在相邻格子之间骑线的位置。再如旋律中偶然出现的过高或过长的音,也允许画在坐标图之外,不必严格遵循比例。总之,需要时仅会意即可。 2.2.1 .2 读图法 因为旋法图是指示一种分布情况的图,故可以取任何自己习惯的方向读图。仅以将标有音高的轴取水平放置的方向为例。此时,水平彩色线越多,说明旋律的节拍越少变化,绿色线和绿点越多,则旋律的同音反复越明显。不看线只看点,可以明确用音的分布;不看点只看线,能了解在不同音域的上下行规律。此外,观察特定两行或两列之间的连线多少,可以研究该旋律的进行习惯。 2.2.2 试用旋法图做音乐特点分析 限于篇幅,我们只能看个别的例子。但作者认为从理工科思维方式出发,旋法图的意义应该具有普遍性。 德国国歌是很标准的欧洲严肃音乐,前文已经述及。大家都熟悉的我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则给人一种中合的感受,既非严格的西乐,也不很像中国的民族音乐。这首歌曲的特点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我国大众歌曲的发展状况当然有关。跳过这些不谈,来看看旋法图传达给我们的有关这两首曲子的区别的信息。 根据作者自定的规则,可以绘制出两首曲子的旋法图。 先来读德国国歌(上图),暂定以音高轴在水平的方向来读。 首先能注意到,图上的红点比蓝点要明显地多。这说明下行的音是偏多的。其次,在横轴方向跨度较大的线条中,蓝线又多于红线。这说明乐曲旋律的总体规律偏于大而快的扬起,级叠地落下。该走向方式可能被不少具体的艺术处理和一些例外之处给冲淡了,因而有些被隐藏,但在旋法图中就变得容易发现。 其次,可以根据圆点的密集程度,发现此曲的用音主要集中在 do 到 la 的每个音级上(还包括两个骑线的升 fa 音),特别是 re 和 mi 音比较多。而且在 3/2 个拍和 1/2 个拍之间的大坡度的线不少。这说明该旋律比较重视级进和附点的运用,并充分发挥每个音级的功能。这与西方作曲理念很吻合。 再读我国国歌(上图)。首先注意到这幅图的绿点比上一幅要多,说明作曲中过程中很重视反复音的应用。其次,圆点非常集中于 do 、 mi 、 sol 和 re ,这就照出了中国原生音乐音阶的影子。另外,蓝色略多于红色,说明旋律的上行应用比德国国歌多,整体富于回绕性,作曲手法灵活,不拘一格,这也正是聂耳创作的特点。 为了深入研究,不妨再引入一首东欧的国歌做材料。东欧的音乐,因其地理位置而介于亚洲与西欧之间,更体现了中合的性质。本文选取斯洛文尼亚的国歌《祝酒歌》的旋法图为例(见下)。作者个人以为,该曲在艺术上不是最成功的,但在音的功能上很有典型价值。 读图可知,此曲也是下行进行稍多,这与西欧经典音乐近似一些。但该曲又将重复音作为旋律的主要要素,节拍也比较自由,这又与中国国歌近似。事实上,东欧的还有好几首国歌以重复音为重要的表现手法(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只不过多是小调,所以未引为例。(当然,这本身又是东欧的区域特色)。 3 国歌的人文精神 上一章主要讨论了国歌的音乐形态,而对国歌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涵义基本没有涉及。本章将试图从音乐学中的非音乐本体方面对国歌做一些初步的专题思考。 3.1 歌词对国歌人文精神的发扬和推动 在本文第一章里曾经提到,国歌作为一种社会符号,映射着政权的尊严和形象,而且还参与塑造国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意志。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一首歌曲一旦被定为国歌,就都能同样地发挥其社会效用。歌词就是一个重要的变数。本节主要讨论歌词对国歌对人文精神的发扬和推动。 大多数国歌都有歌词,而且其中采用分节歌(歌词当然较为长大)的大约有一半之多,所以歌词的语义是国歌能给国民以感召的重要原因。据作者观察,歌词可以根据其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类: ( 1 )反映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和民族英雄的壮烈事迹。这类歌词是最常见的。国歌既然为政权服务,那么歌词也就容易紧密相关于政权的建立过程,具有史诗的性质。(实际上,很多国歌本身就是在争取新的政权的革命斗争中被编创并广泛传播的,该问题在下一节还有论述。)比如希腊的国歌《自由颂》的歌词,虽然现在作为礼仪歌曲只演唱 1 段,但据考证原文长达 158 段,本身已经是一首史诗了。 在心理学角度上讲,歌词是一种心理暗示。在国民聆听或演唱国歌时,并不一定会刻意领会歌词意义,但歌词的语言属性决定了它能在音乐声中潜移默化地对人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促使人进入庄重严肃的精神状态,加深人对历史的印象。许多国家都规定中小学学生每周甚至每天唱国歌,对于涉世不深,更不知历史深重为何物的青少年来说,这样的暗示就更为重要,有助于形成他们对国家与民族的本能式的热爱与忠诚。 相比而言,没有歌词的国歌在群众中的功能就被削弱。制定这样的国歌的国家多数仅仅将国歌当作外交上的必须品,出于文化观念不同或其他原因,并不发掘国歌的更多意义和作用。 ( 2 )为宗教信仰和统治者歌功颂德。在非洲、太平洋地区和美洲,许多国歌歌词里都有祈求上帝保佑一类的语义。有些伊斯兰教国家则采用歌颂真主的歌词。由此也能看出宗教信仰在世界上广泛被接受和传播的状况。另外像英国、日本等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国家,君王的文治武功就是国歌歌词的选题。这类国歌曲调往往比较慢,旋律严谨保守。比如日本国歌就是严格采用本国传统的雅乐壹越调律旋法作成的。 ( 3 )歌颂本国本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这类国歌更像是对全世界进行的宣传。比如印度国歌提到了本国的不少地区名称和河流名称,新西兰国歌从天空中的南十字星座折射出国家的地理位置,老挝国歌回顾民族的悠久历史。 ( 4 )解释和赞颂国旗。吉布提、哥斯达黎加、加纳等国歌都解释了国旗的含义。除去详细的解释,歌词中歌颂国旗的国歌就更多了,著名的美国国歌《星光灿烂的旗帜》就是典型例子,它的歌词是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期间,一个普通的律师在看到星条旗经历了一整夜英军的炮火而依然飘扬在要塞上空,禁不住激情挥就的,已经成为世界名篇: oh, say , can you see / by the dawn's early light / what so proudly we hail'd at the twilight's last gleaming / whose broad stripes and bright stars / through the perilous fight / over the ramparts we watch'd / were so gallantly streaming / and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in triumph shall wave / over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歌词中的阔条亮星( broad stripes and bright stars )和星光灿烂之旗( star-spangled banner )具有具象和抽象的双重含义,自当感人至深。这首歌尚武精神过重,演唱难度也不低,所以关于它是否适合做国歌的问题,在美国民众中有明显争议;但无论参与争议的哪一方都承认这是一首堪称经典的音乐作品。 ( 5 )表述国家与其他国家的特殊关系。这类国歌是特例。欧洲一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小国,具有被保护国的特点,因此国歌中表现了对大国的依赖。如圣马力诺、列支敦士登、安道尔等国。 总之,歌词是国歌的另一条命脉。歌词的文采以及用词的难易程度都影响着国歌对国家民众的吸引力。作者用上面提到的美国国歌再举个例:据外电报道,这首歌词最近被印第安纳州埃尔克哈特市的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支持和指导下给私自修改了。原因是这首近两百年前的歌词中有些词当今已经罕用,小学生们不懂。现在他们唱国歌时,把 Rampart (堡垒)和简化成 wall (墙),把 Perilous (危险的)变成更通俗的同义词 dangerous ,如是云云,据称感觉好多了。看到这件事情,令人在一笑之余,也能感受到歌词对于国歌艺术的重要性。 3.2 关于国歌的传播:被推广和被抑制并存 一首歌曲成为国歌以后,在传播学的特性上就发生了变化。关键在于它的传播者名单中多了政权这样一个特殊成员。 政权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强力的地位,因此国歌在被传播的过程中似乎就比其他音乐作品更有优势:渠道更广泛,次数更频繁。而且这种优势几乎是独享的。但是从反面看来,歌曲成为国歌,毕竟失去了纯粹的民间属性,或者还要失去纯粹的宗教属性,进而也就没有完全依从经受广大社会成员长时间实践而优胜劣汰的原本的艺术作品竞争准则。表面上看是逃离了被淘汰的危险,实际上又在违反着艺术生存的自然规律,变得不是一首意义上很绝对的音乐了。 当然以上论述未免笼统。各国国歌作品的来源和历史可谓五花八门,所以针对某一单独作品来讲,成为国歌对其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就不一定等同,甚至其中一个方面能起压倒性的作用。 比如有些出于礼仪需要创作的急就篇似的国歌,艺术成就平平(这并不等于说急就篇中注定不会出现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传播显然是因为它有国歌的特殊地位,否则这些作品必然是一唱一奏而过,与其他大多数急就篇一同沦落入历史浩瀚的尘烟里了。但是,对于那些本身就是艺术精品的国歌来说,它们的使用范围就不免受到限制,即所谓国歌不可滥唱的通例。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在歌曲作品本身比较缺乏历史和群众基础的情况下,成为国歌对其正面作用即推广作用容易占主导地位;反之,当歌曲本身的影响力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在传播上的被抑制就容易多于被推广。简单概括为弱则扶之,强则止之,类似于一种有一定高度的中庸状态。这也可以理解成是国歌的国家符号属性的鲜明体现。它是国家的符号,所以在文化意义上能被张扬;它又是国家的符号,所以在艺术实践活动的世界性上受一定抑制。 3.3 倾心欣赏回到纯艺术的国歌 本文的最后一个话题留给回到纯艺术概念中的国歌。 除去我们常见的礼仪场合,国歌的一些成分是可以用在艺术作品中的。圆舞曲之王施特劳斯就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过当时奥地利国歌,也就是现在的德国国歌中的乐句,来象征皇帝的威武和尊贵( KAISER FRANZ JOSEF I.RETTUNGS-JUBEL MARSCH ,作品 126 )。柴可夫斯基在《 1812 年序曲》中用《马赛曲》主题稍加变化来指代法国人的形象,用此主题的逐渐肢解破碎来象征法军的败退。在通俗音乐中甚至也有这种用法:美国遭受 911 恐怖袭击后,流行歌星席琳狄翁的《 God Bless America 》的前奏直接使用了美国国歌的起句,传达该曲的特殊纪念意义。但是以上国歌素材的应用,也总归离不开其国家符号的属性。 尽管如此,作者认为在人的主观世界里,国歌是可以回到单纯的艺术范畴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借欣赏各国的国歌来增加音乐的修养,建立博大的观念呢?今年 3 月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栏目中听到过一段活泼欢快的配乐,很是悦耳,只是隐约觉得类似于非洲的国歌风格。后根据节目录像与手头资料比对,发现那原来正是安哥拉共和国的国歌的一个 MIDI 版本。也许电视台的音乐编辑只是无意中选用了这首音乐,但这无疑提醒我们,有时可以把听国歌作为一种有品位的休闲。 暂时不去讨论拿国歌作儿童节目配乐恰当与否,在个人的小世界中,国歌是陶冶心灵、感受风情和开阔气量的一种捷径,它带领我们进入一个严肃而又放松的心理境界,抛却一切无聊和不正经的状态,受感化于其中闪烁的自尊、自强与自豪,受教育于其中充盈的勇敢、团结和执著。我们可以选择不拜任何宗教,但是,要想拥有更加完美的人格,我们就不能忘记提醒自己,要崇敬那种为光辉信仰献身的精神,要尊重那种对亿万生民忠诚的意念。有俗话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实通过广博地欣赏国歌,我们也能反过来证明世界的也是民族的!从逻辑学上看,这样讲颠倒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似乎难以成立;但如果从美学的视点观察,它就可能成立。因为人作为社会性的高智能生物群体,其对于幸福和谐的生存之美的追求是广泛的,世界性的,所以其蕴涵的信念之美、人文精神之美在整个历史间也是统一的。综上所述,以对国歌的纯洁聆听作为切入点之一,来发挥音乐对人格的完善功能,不仅是合理的,更是美妙的。同时,国歌也是音乐的人文精神的又一典型例证。 4 开放性的小结 国歌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之一。然而它是如此地具有边缘特征和交叉因素,这样的事物都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和使用价值。 本文自国歌的基本概念和源流而起,粗浅地分析了关于国歌的一些论题。 本文并没有完全写成国歌精品赏析。主要原因是:世界国歌数量众多,写成赏析就可能使文章规模过大,加之艺术成就各有千秋,从价值中立的起点看,想挑选所谓最经典最动听的国歌,存在一定困难;择其一二而述之,又免不了东掂西量,忍痛割爱。另外,作者在音乐艺术本体之外的研究领域提出了一两个新的疑问和假设,比较想将其作为写作此文的要点。因此许多令作者在前期研究和赏析中深感震撼的国歌佳作并未在文中述及,甚为遗憾。 作者明知不能完全用实证主义的方式研究艺术,尤其是成因复杂的国歌专题,但仍然试图从统计中获取一点在诸多干扰因素背后残存着的可能有价值的信息。所幸最后确实有所心得,没有全然糜费。某些国歌在定调上的地域相关性应该不能百分之百用偶然来解释。 基于同样的思想,作者又提出旋法图的概念。几经推敲修缮,还是无法消除因旋法图的缺陷而造成的遗憾。作者认为,也许这种研究方法有机会应该应用于更多的音乐作品,而不止是国歌。毕竟,很多在直接读谱时不易发现和记忆的特征,在统计图形上原形毕露。此外,作者还认为旋法图大有在计算机上实现的可能与必要,摆脱了绘图的艰巨工作,我们应该能有时间从这种图中获取更多资料。限于知识结构和日程,作者没有完成对绘图法的进一步优化和计算机程序化的工作。 本文还阐述了作者关于国歌的歌词、国歌的传播等专题的一点体会。作者认为在个人世界中,国歌完全可以回到艺术的纯粹领域,服务于我们的音乐欣赏与人格养成。 主要参考文献 《世界国歌博览》钱仁康编,北方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第 1 版,哈尔滨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王耀华编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年第 1 版,上海 《音乐学概论》俞人豪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年第 1 版,北京 《音乐基础理论》李重光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2 年第 1 版,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 年图文数据光盘第 1 版,北京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王耀华、杜亚雄编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第 1 版,福州 《高级中学音乐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教育编辑室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 年第 1 版,北京 新华网《新华资料》版块,新华网站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67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5: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