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博物馆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博物馆

相关日志

《淌过博物馆》即将淌进中国科技馆
热度 15 suqing1961 2012-7-13 20:25
《淌过博物馆》即将淌进中国科技馆
科学网名博、同济大学数学系梁进教授的科普图书《淌过博物馆》,近日已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作者以她科学工作者的独特视角,和读者一起分享了她淌过世界各地博物馆的感受和领悟,从科学到艺术,从古远到民俗,从自然到文明,有考证有悬疑,有灿烂有黑暗,有故事有趣味。让读者和她一起欣赏博物馆精彩。 7月29日上午,科学普及出版社将在中国科技馆举办《淌进博物馆》首发式,届时梁进老师将亲临现场与读者互动。科学普及出版社和梁进老师还共同邀请武夷山老师、刘立老师、陈安老师、迟菲博士等科学网博友,一同分享《淌进博物馆》面世,探讨扩大科学网博文出版等事宜。7月28日下午,我将有幸陪同梁进老师参观中国科技馆。欢迎广大博友莅临首发式现场。有愿陪同梁老师一同参观中国科技馆者,请在评论栏报名并留下联系办法。 《淌过博物馆》由武夷山老师作序。
个人分类: 亲友情谊|5062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中国科普研究所2012年“科普与民生”讲坛系列(三)——预告
kepusuowdp 2012-7-13 09:25
嘉宾: 李象益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科普顾问,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原国际博协执行局执行委员、国际博协科技馆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技馆馆长、中国科协普及工作部部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 1961 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留校 23 年,从事航空喷气发动机改型研究与教学工作。曾获得歼七飞机发动机改型研究国防科工委协作一等奖。其理论研究成果于改革开放之初, 1981 年赴美国发表学术研究论文。 80 年代初,参与创建中国科技馆,主持一、二期展示工程建设,为推动全国科技馆以科学中心理念建馆做出了引领性的工作,是我国科技馆事业主要创建人之一。在主持二期展示工程中,以新的展示分类和创新理念,影响和推动全国科技馆创新建设产生重大影响。担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法定代表人 15 年,任理事长期间,引进企业入会,提高社会支撑能力建设,协会两次被评为中国科协先进协会。 积极支持地方科技馆建设、先后担任广东科学中心、内蒙、宁波、军事科技馆等多个科技馆顾问。潜心从事科技馆创新理念和设计方法、科普场馆非正规教育创新、数字科技馆建设等领域研究。在各地进行过近百场报告会、在囯内外发表过学术论文数十篇。积极推进北京市科普场馆及基地等创新探索,任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协首席科普顾问,推动中科院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场馆建设。热情培养年轻人才,他提出的建馆创新思路和实践方法,对推动我国科技馆理论建设和创新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活跃于博物馆界国际舞台,是亚太地区科技馆联盟( ASPAC )主要创始人之一,世界科学中心大会八个发起国代表之一。多次在我国组织博物馆相关囯际学术会议,积极推荐我国博物馆界后备力量进入国际组织。 2004 年 10 月在韩国首尔召开的第 20 届国际博协大会上,当选国际博协执行局执行委员,成为我国自建国以来首次进入该组织的领导人。为争取国际博协第 22 届大会在中国召开做出突出业绩,为推进我国博物馆界与国际接轨及友好往来,发挥重要影响和作用。 曾获全国科普 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协第二、三届先进工作者,北京市 2002 、 2010 年度科普先进个人, 2004 年被《科学时报》评为“科普十大公众人物”。 2010 年 12 月 21 日,在纪念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成立 30 周年大会上被授于“终身荣誉奖”。 2012 年 5 月 20 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囯科技周《首届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上,荣获“科学传播年度人物”奖。 主题: 《科学与文化手拉手》。 一、 科技发展催生时代文化多元化 ( 一 ) 网络科技促进草根文化 ( 二 ) 快歺文化 ( 三 ) 流行艺术 二、 科技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支撑; (一)世博的启示 ----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 ( 二 ) 科学与艺术 ---- 科学与艺术的基础都是创造力 ( 三 ) 科学与魔术 ---- 魔术的心理学认知背景 ( 四 ) 数学与文化 ---- 唯独数学和物没有关系 三、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四、人文感悟与创造力的科学基础。 时间: 2012年7月28日 9:30-11:30 地点:国家图书馆学津堂报告厅(少年儿童馆)
2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树倒猢狲散与古植物学灾难
livingfossil 2012-7-12 22:36
树倒猢狲散与古植物学灾难 ---- 博物馆(标本馆)之研究平台对古植物学的重要性 孙启高 2012 年7月12日 “ 树倒猢狲散 ” 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中文成语,字面意思是:“ 树倒了,树上的猴子会散去”。 英文里似乎也有类似的习语 ---- “ rats abandoning a sinking ship ”(船要沉了,老鼠会夺命而逃)。树倒猢狲散是常见的生活现象,也是有趣的生活哲学。本期《古植物学的故事》将简述古植物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树倒猢狲散给古植物学带来的学术灾难,进而阐述博物馆(标本馆)之研究平台对古植物学的重要性。 一、古植物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古植物学好像是自然历史研究中的“冷美人”,似乎有些神秘色彩。其实,古植物学并不神秘,而是 实实在在的学问,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问,因为古植物学的研究者、研究对象、 地层剖面、研究文献以及实验平台(如博物馆或标本馆)等等都是 “看得见、摸得着”的。 ∮ 1 需要合适的人:要有发自内心喜欢古植物学的研究者和技术支撑人员; ∮ 2 需要研究材料:开展野外工作,在埋藏植物化石的地层剖面上采集植物大化标本和孢粉学样品; ∮ 3 需要 研究文献:围绕科学问题及研究主题收集文献资料; ∮ 4 需要研究平台:要有 博物馆(标本馆)存放标本及有关资料,要有 相关实验室; ∮ 5 需要经费支持:维系研究平台的正常运行,维系研究者及技术人员的正常工作,促进古植物学的稳定而持续发展。 二、树倒猢狲散与古植物学灾难 对于古植物学而言,树倒猢狲散的层面与形式是多样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直接后果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研究队伍的败落,而是研究标本及相关资料的混乱和散失。在当前中国学术生态环境里,古植物学领域的树倒猢狲散似乎呈现常态化与普遍化之特征。中国的古植物学不仅面临基础薄弱之问题,而且面临体制脆弱之顽疾。 ∮ 1 有些古植物学研究生还没有毕业,其研究标本管理就已经不清楚。 ∮ 2 有些古植物学研究人员视研究标本为自己的私有物,随意存放标本,让同行很难查看。 ∮ 3 有些古植物学研究人员因学习、工作变更(如改行)造成标本丢失等混乱。 ∮ 4 有些古植物学研究人员还没有退休,其研究标本管理就已经很混乱。 ∮ 5 某所大学曾有一个很强大的古植物学团队,有多名专职研究古植物学的老师,有很多研究生,有很多标本。其中,有位老师一度担任学术领导职务,该教师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其古植物学团队很快败落,标本也很快散落丢失。 ∮ 6 某研究所曾有几位古植物学研究人员,他们一生采集很多标本。研究人员陆续退休后,无人接班,植物化石及相关学术资料因长期无人管理而蒙受损失。 ∮ 7 某单位开展孢粉学研究(现代和化石),可是大量的孢粉载玻片( slides )无人专门管理,许多 slides 被无情地扔掉。 在 20 世纪 20 年代之前,中国的植物化石基本上由外国人研究,产自中国的大量植物化石被运到国外,如瑞典。后来,中国人陆续研究中国的植物化石。 20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总体形势是政局动荡、战事频繁、经济落后。所以,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很缓慢是有客观原因的。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恢复与建设要求地质先行。中国地质勘探事业的蓬勃发展 大大促进了中国古植物学(包括古孢粉学)的发展。自 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 70 年代末,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地质部门和博物馆系统都相继开展古植物学研究(包括古孢粉学)。 1978 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古植物学迎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虽然中国古植物学在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总的说来,中国在古植物学领域的科学积累是很有限的、是很不容易的,中国的古植物学事业 一直在混沌中挣扎,一直在昏暗中摸索。低水平的、粗放的、很不严肃的、很不严谨的学术管理甚为普遍,为中国古植物学事业带来极大浪费和损失,直接危害科学积累和学术声誉。 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国古植物学界,富有职业操守的古植物学前辈还是有的。他们退休后,供职单位没有空间存在 植物化石标本。老先生将标本运送到千里之外有收藏条件的学术机构。不过 ,完全依赖个人的道德力量或人格力量保护植物化石标本的安全、维护学术的尊严进而维系古植物学的生存与发展是很难持久的。 三、博物馆(标本馆)之研究平台的重要性 针对古植物学的跨学科特点,欧美诸国在漫长的古植物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了符合古植物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体制和维系模式。 欧美古植物学拥有相对稳固的研究平台和相对稳定的学术体制,为维系古植物学之学科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现实性的可能。 博物馆(或标本馆)是古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如: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德国柏林和法兰克福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等。美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水平的、研究型博物馆,如:位于美国 首都 华盛顿的史密松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一些大学的古植物学研究也“博物馆化”,即在大学所属博物馆进行,如:耶鲁大学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等,从而构成了美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或研究平台。 ∮ 1 举一个典型例子 --- 推动古植物学稳定而持续发展的博物馆 。 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 是代表欧美古植物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模式。 该馆在 1884--1885 年间成立 苔藓蕨类与化石植物部( Department of Archegoniates and Fossil Plants ),后来改称 古植物部( Department of Palaeobotany ) 。这个古植物部从成立到现在已有 128 年的连续发展之历史了。 该 古植物部收藏有一大批 1920 年前后采自中国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化石,总计 22,399 块标本已统计入数据库。这可能是在中国境外有关中国植物化石标本的最大收藏 ! 1987 年丹麦籍古植物学家 Else Marie Friis(1947--) 担任 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 古植物部主任,至今有 25 年。 ∮ 2 树倒猢狲散之现象在欧美古植物学界并不少见,但如何减少损失呢? 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的古植物学研究非常悠久,开始于 19 世纪 70 年代。许多植物化石标本 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 普林斯顿大学 地质学家和古植物学家 Erling Dorf ( 1905--1984 ) 1974 年退休,该大学古植物学研究很快停顿,其植物化石标本“孤儿化”。普林斯顿大学没有扔掉其丰富的植物化石标本及文献资料。 1985 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植物化石标本及文献资料被送至耶鲁大学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古植物部收藏。 ∮ 3 古植物学研究者所在学术机构没有博物馆怎么办? 在欧美,有些大学或研究所没有长期保持植物化石标本及相关学术资料的条件。有些年轻人完成古植物学博士学位论文后,将他们的标本(包括孢粉载玻片)及相关资料送到有收藏条件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以便各国同行查阅。这种做法已形成基本的职业操守。 为了准确鉴定被子植物叶化石,美国古植物学家 Jack A. Wolfe (1936--2005) 从 1958 年到 1969 年利用透明叶( cleared leaves )对现生双子叶植物的叶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一共调查了 15,000 种植物,这些工作主要是在他供职的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 (USGS) 进行的。后来,如此大量的 透明叶永久保存在 史密松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构成全美国 透明叶库 (National Cleared Leaf Collection ,载玻片编码为 NCLC-W) 。 本期编目 古植物学的故事 168 期 树倒猢狲散与古植物学灾难 ---- 博物馆(标本馆)之研究平台对古植物学的重要性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68):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VI) Palaeobotanical catastrophes like rats abandoning a sinking ship -----Museum or herbarium as important facility for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 相关资料: 古植物学的故事 166 期 The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 166)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十五)】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V) 古植物学的未来在中国 ------ 发展中国古植物学的欧美标准 China is embracing the future of palaeobotany -----About some European –American standar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85485 2012-6-24 22:23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9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9):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V) The Statut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Fossil Conservation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与古植物学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70962 2012-5-14 22:00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8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8):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及其博物馆 ( 标本馆 ) ------ 古植物学研究的“印度模式”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II) An Indian model: An autonomous institute of palaeobotany (Lucknow, India)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8666 2012-5-8 22:09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7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7): 耶鲁大学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 古植物学研究的“美国模式”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I) An American model: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of the Yal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922 2012-5-6 22:57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6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6): 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 古植物学研究的“瑞典模式”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 A Swedish model: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of the Swedis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Stockholm)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568 2012-5-5 22:30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5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5):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十) 主题: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什么用?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 The roles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169 2012-5-4 23:25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2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九) 主题: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哪里?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52):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IX) Where is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3627 2012-4-25 22:05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3 】 古植物学的故事 147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五) 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势在必建 ---- 科研是办好博物馆的生命线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47):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V)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should be established---The world-class original research is a life li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seum.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00218 2011-10-23 22:30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2 】 古植物学的故事 (133 期 ) 美国古植物学是如何崛起的? ( 之十六 ) 美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崛起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33): How did American palaeobotany rise? (Part XVI) American museums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rapid rise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485370 2011-9-11 23:17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1 】 古植物学的故事( 132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一) 中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未来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32):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I) China’s museums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481614 2011-8-31 21:41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5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胡锦涛致信祝贺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
whyhoo 2012-7-10 20:37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 (记者吴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致信中国国家博物馆,向全体员工和离退休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纪念大会并为文博界老专家颁奖。   胡锦涛在贺信中指出,100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始终以继承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经过一代又一代员工筚路蓝缕、拼搏奋斗,在重要文物的征集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促进我国文博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素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了突出贡献。   胡锦涛强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希望中国国家博物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建馆百年为新的起点,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进一步丰富馆藏内容、提升科研水平、改进展陈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服务质量、拓展对外交流,加快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步伐,更好地发挥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作用、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作用、引领文博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示范作用,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再创辉煌。   9日上午,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纪念大会在该馆隆重举行。李长春出席大会并为获得“学术成就与突出贡献奖”的4位文博界老专家颁奖。纪念大会前,李长春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简史与成果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纪念大会。刘云山在会上讲话时,希望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贺信中提出的要求,坚持人才立馆、藏品立馆、业务立馆、学术立馆,努力把中国国家博物馆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文博界要始终牢记传承历史文明、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珍视无比丰厚的优秀文化传统,珍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让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滋养。要切实履行好服务人民大众、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基本职责,完善服务规范,拓展服务功能,把专业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普及历史知识、传播优秀文化,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作用。要大力弘扬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积极推进展示内容、展陈方式和管理运营方式的创新,多运用形象化、具象化的展示方式,多开展互动式、体验式的活动项目,不断增强文博展示的吸引力、感染力。要充分发挥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化走出去的独特作用,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感知中国,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扶持政策,加强人才培养,努力为我国文博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文化部部长蔡武主持了纪念大会。会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专家代表孙机和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馆长马丁·罗特作了发言。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京文博界、艺术界老专家及外国博物馆馆长代表等参加大会。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创建于1912年7月,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建起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两馆合并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2012年3月改扩建后重新对外开放,现有藏品120余万件,是目前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原文见 http://www.ccnt.gov.cn/xxfbnew2011/xwzx/lmsj/201207/t20120710_257774.html
个人分类: 文化|1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刘云山: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whyhoo 2012-7-10 20:24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中国国家博物馆在这里隆重纪念建馆100周年,这是国家博物馆的一件盛事,也是我国文化界、文博界的一件盛事。胡锦涛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高度评价国家博物馆的巨大成就和历史贡献,并对国家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殷切希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出席今天的纪念活动,共贺国博百年华诞,并为获得“国家博物馆学术成就与突出贡献奖”的4位老专家颁奖。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国家博物馆的亲切关怀,对文博事业的高度重视。刚才,几位同志和外国友人作了发言,回顾国博百年历程,展望未来美好前景,充满感情、充满期待。在此,我谨向国家博物馆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祝贺,向为我国文博事业作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中国文博事业的各界人士和外国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伴随近代中国深刻变革应运而生的,也是伴随新中国发展进步而不断壮大的。100年前,蔡元培先生倡议成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鲁迅先生建议勘选“国子监”为馆址,并捐献了第一批文物藏品,标志着国家博物馆的诞生。100年来,从国立历史博物馆到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再到两馆合并为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几经变迁、历经沧桑,规模不断扩大,馆藏不断丰富,功能不断拓展,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很好地发挥了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博物馆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步伐,无论是展馆建设还是馆藏陈列,无论是社会功能还是对外影响,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跨越,进入世界大博物馆之列,为促进我国文博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素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几代国博人以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以对文博事业的热爱,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用自己的辛劳、智慧和汗水谱写了国博百年华章。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文博事业,对文博事业的发展定位、目标任务等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我国文博事业繁荣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作出新的部署,也为我国文博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博物馆作为我国文博事业的重要阵地,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贺信中提出的要求,坚持人才立馆、藏品立馆、业务立馆、学术立馆,努力把国家博物馆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作用、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作用、引领文博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示范作用。借此机会,对国家博物馆和文博界提几点希望。 第一,要始终牢记传承历史文明、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博物馆是荟萃人类历史文化的神圣殿堂,记录着一个民族成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气势磅礴的先进文化,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生命力的不竭源泉,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把优秀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赓续民族血脉、弘扬民族精神,是国家博物馆的光荣使命,也应当是整个文博界的责任担当。要始终坚守民族文化立场,珍视我们无比丰厚的优秀文化传统,珍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要着力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认真梳理各种文化遗产遗存,对于那些最能反映中华灿烂文化、最能反映中国独特国情、最能反映我国考古水平的文物,要千方百计地加以抢救、加以保护、加以收藏。要着力研究好我们的历史文化,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物典籍,利用考古发掘的最新发现,不断深化学术研究、推出有分量的文博成果,使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不断得以传扬,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滋养。要着力展示好我们的历史文化,继续办好“古代中国”、“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和若干专题陈列,生动反映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生动反映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和改革开放史,引导人们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走向,进一步焕发爱国主义精神,满怀信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二,要切实履行好服务人民大众、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基本职责。为人民大众服务,是文博事业的根本宗旨。建立博物馆的初衷和源起,就是要使民族文化瑰宝为更多的人所共享。在新形势下,各种类型的博物馆以其特有的辐射力、影响力,越来越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平台。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贯穿到博物馆建设管理、运营服务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作用。要健全服务设施、完善服务规范,拓展延伸服务功能,从展陈改进、观众引导、内容讲解、资料查询等方面,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努力实现博物馆服务的优质化、便利化。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文化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文博沙龙、知识竞赛等,把专业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普及历史知识、传播优秀文化,让人们在参与中丰富参观体验、提高审美情趣。一个博物馆,就是一定区域内文化教育、文化传播的中心,覆盖范围越广,参观的人越多,社会效果就越好。要继续做好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加强数字博物馆建设,推动博物馆开展流动展示服务,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人们共有共享的文化家园,更好地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 第三,要大力弘扬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接受习惯也在发生新的变化,新的社会条件、社会环境对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认真总结这些年文博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借鉴国外博物馆建设的有益做法,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增活力,使我国文博事业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要积极推进展示内容的创新,开阔展览思路、丰富展览内容,既办好重大主题展览、又办好相关专题展览,既办好历史类展览、又办好当代类展览,既办好时政性展览、又办好学术性展览,更好地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要积极推进展陈方式的创新,树立现代展陈理念,借助先进科技手段,多运用形象化、具象化的展示方式,多开展互动式、体验式的活动项目,不断增强文博展示的吸引力、感染力。要积极推进管理运营方式的创新,深化内部各项制度改革,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广大文博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探索建立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现代管理模式,促进文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要充分发挥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化走出去的独特作用。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带入同一个展示平台,合作交流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各个国家的博物馆,既是本国文化记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外展示自身文化、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要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感知中国,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走向世界。要抓住国际上“中国文化热”的有利契机,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充分利用国际博物馆间的合作机制,针对不同国家公众的兴趣和需求,开展更多的赴外展览活动,把中华文化的精华呈现给世界。要配合重要的双边和多边国际活动,结合“文化周”、“文化年”、“文化中国”、“感知中国”等文化交流活动,精心设计交流项目,着力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我博物馆和文物藏品的知名度。现在,世界各国来华公务、商务、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要加强与外事、外宣、旅游、传媒等部门和单位的联系,广泛宣传推介,提供周到服务,让更多的外国客人走进我们的博物馆、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加快文博事业繁荣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扶持政策,努力为我国文博事业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加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拓宽培养渠道,优化培养方式,着力培养一批热爱文博事业、面向公众服务的宣传教育人才,培养一批潜心文博研究、学术造诣深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一批视野开阔、综合素养高的公共文化管理人才,为文博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国运兴、文博兴,现在是我国文博事业发展的大好时期。希望广大文博工作者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珍惜伟大时代提供的良好机遇,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不断开创文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原文见 http://www.ccnt.gov.cn/xxfbnew2011/xwzx/lmsj/201207/t20120710_257778.html
个人分类: 文化|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暑假带孩子去参观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100周年国宝展览
xupeiyang 2012-7-10 16:01
暑假带孩子去参观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100周年国宝展览 http://www.chnmuseum.cn/Default.aspx?TabId=40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http://tv.sohu.com/20120710/n347739667.shtml 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馆藏国宝纷纷亮相 http://www.leshan.cn/GB/204/246/48051.html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3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帝故里游(3)黄帝博物馆
热度 1 flly 2012-6-20 10:22
黄帝故里游(3)黄帝博物馆
黄帝博物馆位于黄帝像的后面 进去以后是一个两层的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一层,大概是不想弄的太高,以免影响前面的黄帝像吧。 这个博物馆除了我前面贴的那几个盘子什么的之外。其他的东西我估计很难超过20年了。 还有各种小商品出售,嘿嘿 一楼的大厅 某地送来的宝剑,一个摆设,拿出来能卖几个钱 这个浮雕有点历史感,但应该是年轻的 威严的黄帝像 表演场地,一首歌似乎只要100 座位似乎是树根,但是我觉得是树脂 顶部的灯光我很喜欢 自拍一张 据说黄帝发明的指南车。但是谁知道是这个样子的呢?难道有人穿越过来
个人分类: 风景|4326 次阅读|1 个评论
索菲亚博物馆体验毕加索风格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2-5-23 05:27
索菲亚博物馆体验毕加索风格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注:以上作品只有部分为毕加索所作】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3934 次阅读|11 个评论
新疆首座恐龙博物馆开馆
gaojiange 2012-5-20 10:12
18日,新疆首座恐龙博物馆——昌吉市恐龙馆正式开馆迎接参观者。 昌吉市恐龙馆建筑面积8729平方米,外形酷似一只爬行的甲龙,是昌吉市运用现代文化建设理念,以新颖独特的展示手段竭力打造的新疆唯一集科普科研、科技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恐龙馆。除文字、图片、4D影像外,恐龙馆还展出大量恐龙化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亚洲最大的蜥脚类食草恐龙、新疆天山龙和吐鲁番蝴蝶龙化石。馆内还设有互动区,游客可体验坐骑仿真恐龙。 上世纪60年代起,科研人员先后在新疆准噶尔、吐鲁番盆地发现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古生物化石。
个人分类: 天山南北【幽幽西部】|18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博物馆事业何日能兴旺
热度 2 fdc1947 2012-5-19 16:08
今天, 5 月 19 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想起了博物馆。 到我国的不少城市旅游,最清静的地方几乎都是博物馆。许多博物馆里洋人比国人多。 当然,热闹的博物馆也是有的,例如故宫博物院,但是,去故宫的是看皇上的生活,是一个例外。 我去过的最冷清的博物馆是龙山文化博物馆。那是几年前的一次难忘的经历。 龙山文化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文化, 以有薄如蛋壳的黑陶闻名于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 4350 ─ 3950 年。龙山距我家只有 30 公里,那里有一座龙山文化博物馆。有一天,我决定去那里参观。 前一天,我查到了那里的电话,打电话询问博物馆是否开放,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第二天,我一行三人乘长途汽车去那里。从济南到章丘(明水)的车很多,十来分钟发一次车。在龙山博物馆站下车就到了,交通很方便。 博物馆确实开着,四个人正在打扑克。我拿钱买了票(那时候博物馆都要买票的),五元钱一张。我要票,一位女士进去翻腾了两三分钟,终于找到三张皱皱巴巴的票。打开了博物馆展馆那布满灰尘的铁锁。展馆地上的尘土能显示我们的脚印。有的玻璃上需要擦一下才能看得清楚。显然这里已经许久没有人来过了。 博物馆的房子大概建了不到十年吧(距我去的时候),外形古朴而别致。一个展厅里有些展品,另一个展厅里已经空了,只有空空的玻璃展厨。 我们在那个展室仔仔细细的看了大半个钟点。我们去了那里,下一次不知还要等多少天才会再去参观者。 现在那里怎样了?我不知道。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想起了把这段经历写出。 现在的大多数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了。但是,我估计大多数博物馆大概还是门可罗雀。我目前还不看好中国的博物馆事业。 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学生只忙于背书,有点空余时间就上网做游戏。只要学生没有去博物馆的习惯,这个国家的博物馆不可能兴旺。 如果教育部门重视,博物馆还是可以兴旺起来的。不说全国的情况,就说一个地方的情况,如果济南市教育部门下令中小学学生每个学年都要参观一次博物馆,博物馆就热闹了,如果在中考中再出一道博物馆的题目,博物馆那就热热闹闹的了。但是,显然,他们不会这样做的。因为这对高考、考研都没有用,对于找工作也没有用,对于官员们的考核也没有用。 中国的博物馆事业何日能兴旺?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5726 次阅读|4 个评论
艺术的结构与统一
热度 9 yonglie 2012-5-18 09:08
艺术的结构与统一
今天是世界博物馆日,可没机会去博物馆看看。前些天遇到两个外地人,在博物馆旧址问博物馆在哪儿,我说在杜甫草堂外,浣花溪畔。“哎呀,我们昨天刚去了草堂!”然后,他们问从这儿怎么去,我说,路口那头 19 路,到送仙桥。说来惭愧,新博物馆我还没进去看过,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宝贝——除了汉代的画像砖。 不能进博物馆,就在纸上看两幅画吧——老勃鲁盖尔(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他儿子也是大画家 )的《 落水 Ikarus 的风景画 》( Landscape with the Fall of Ikarus )和安格尔( Ingres )的《 罗杰救美 》( Roger Freeing Angelica ),前一幅在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后一幅在罗浮宫。 选这两幅画纯属偶然,因为偶然看到了《科学和艺术中的结构》( Structure in science and art :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C. H. Boehringer Sohn Symposium held at Kronberg , Taunus, 2nd-5th May 1979 )—— 武老师在纪念惠勒的一篇博文里曾提到过这本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9498.html )——我那一本是从旧书摊儿捡来的中文编译本(那会儿好像不讲版权),印刷不好,看那两幅图仿佛隔着 518 英寸 的伦敦雾。那本书真好,可惜没有更好的版本。 就在 Kronberg 的 那个会上, 英国文艺理论家 John Bailey 提出,艺术的结构与统一是一对矛盾。结构是通过画中的景象来呈现,几乎看不到作者的情感;统一则是作品与作者的统一。在诗歌里,叙事诗与抒情诗大概分别代表那两种形式,在绘画中呢,这会儿说的两幅画就是代表。 安格尔那幅画,是 Ludovico Ariosto 的史诗 Orlando Furioso 中的情节——其实,即使不知道那典故,也猜得出画的是英雄救美的故事。 Bailey 说,画中能看到作者的影子——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安格尔恨不得自己 披 大叶连环甲蹬虎头战靴跨万里烟云兽持 丈八蛇矛 去救被困在岩石上的 Angelica 呢?理解画等于理解作者——这就是 Bailey 所说的艺术的统一性。这样的作品,我们好像不觉得新鲜。 勃鲁盖尔那幅画,感觉就不一样——尽管也借了神话的名字。 Bailey 说他就弄不清画的内在含义——这儿没有作者的影子了,那我们就当他没有用意,或者说不管他有什么用意,而只看他的“经营位置”。画的题目是“ Icarus 落水的风景画”, Icarus 是造 Minos 迷宫的 Daedalus 的儿子,父子俩被 Minos 王关在迷宫里。老爹为他用蜡做了翅膀,一起飞出了迷宫。可 Icarus 飞近了太阳,蜡被烤化,掉进海里淹死了。 Fall of Icarus 就是这个故事。然而我们在画里几乎看不到他在哪儿——只有两条腿露在水面,不知道的还以为有人玩儿花样游泳呢。(丢勒的木刻表现了落水的情节。) 画面的真正主角是耕田的农夫,田埂上站着的人好像在和他聊天,谈昨天晚上喝酒的事儿。右下角的水边,一个人正在汲水(洗手?),水面平静地停着帆船……多么平静的田园风景啊!就在这会儿, Icarus 落水了——可那并没有惊动几个老百姓。作者拿神仙的故事来做标题,却几乎不给他一点儿活动空间,似乎想说,俺是农民,只知道耕田,神仙的事儿俺不管。(老勃还真是个农民画家呢。)【这幅画可能不是老勃的原创,而是他临摹的一幅无名画家的作品。】 美国诗人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写过一首同题的小诗,重复了画面的情景(抱歉,原诗分行没标点,贴出来就成下面的样子了): According to Brueghel when Icarus fell it was spring a farmer was ploughing his field the whole pageantry of the year was awake tingling near the edge of the sea concerned with itself sweating in the sun that melted the wings' wax unsignificantly off the coast there was a splash quite unnoticed this was Icarus drowning.
个人分类: 艺术|6801 次阅读|8 个评论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与古植物学
livingfossil 2012-5-14 22:00
《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与古植物学 2011 年 1 月 1 日中国 国务院正式颁布并施行 《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 ( 以下简称《条例》 ) 。 《条例》对古生物化石保护的原则、范围和制度,对古生物化石的发掘、收藏、出境与入境管理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该《条例》的制定和施行将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被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这意味着中国植物化石标本的采集、研究和收藏等工作也将被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为了加强 《条例》的 进一步 细化和具体落实工作,今后中国有关部门还要出台一系列配套办法,包括《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 》、《古生物化石发掘管理办法》、《古生物化石收藏管理办法》以及《古生物化石进出境管理办法》等。根据《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 》及相关配套办法, 今后要建立化石发掘单位的资质和审批程序,要对化石收藏单位的资质进行评估和分级。 中国的一些自然历史博物馆(包括某些大学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和一些科研院所的标本馆是开展中国植物化石标本的采集、研究和收藏等工作的重要平台。这些自然历史博物馆和标本馆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古植物学的命运。为了合法而有序地开展植物化石的采集、研究和馆藏等工作,本期《古植物学的故事》简要介绍《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及配套办法。 一、关于 古生物化石发掘 《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申请发掘古生物化石的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在提出申请时提交其符合下列条件的证明材料以及发掘项目概况、发掘方案、发掘标本保存方案和发掘区自然生态条件恢复方案:   (一)有 3 名以上拥有古生物专业或者相关专业技术职称,并有 3 年以上古生物化石发掘经历的技术人员(其中至少有 1 名技术人员具有古生物专业高级职称并作为发掘活动的领队);   (二)有符合古生物化石发掘需要的设施、设备;   (三)有与古生物化石保护相适应的处理技术和工艺;   (四)有符合古生物化石保管需要的设施、设备和场所。 二、关于古生物化石收藏    《条例》 第二十条规定古生物化石的收藏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固定的馆址、专用展室、相应面积的藏品保管场所;   (二)有相应数量的拥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古生物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   (三)有防止古生物化石自然损毁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四)有完备的防火、防盗等设施、设备和完善的安全保卫等管理制度;   (五)有维持正常运转所需的经费。    《条例》 第二十一条规定 收藏单位应当建立本单位收藏的古生物化石档案,并如实对收藏的古生物化石作出描述与标注。 三、建立健全 重点保护、发掘许可、进出境许可和收藏四种制度 (一)建立古生物化石的重点保护制度。《条例》按照生物进化以及生物分类上的重要程度,将古生物化石划分为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 以下简称 “ 重点保护化石 ”) 和一般保护古生物化石 ( 以下简称 “ 一般保护化石 ”) 。凡是重点保护化石集中产地,都应建立保护区;凡是重点保护化石标本,都应存放在具备化石长期保存条件的博物馆或其他收藏场所,并登记造册,建立档案。 (二) 健全完善古生物化石发掘许可制度。 未经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国家级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内发掘化石以及在其他区域内发掘重点保护化石 ; 未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发掘国家级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外的一般保护化石。向国务院或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发掘古生物化石的,必须提交 《古生物化石发掘申请表》、《古生物化石发掘方案》、《发掘标本存放方案》、《发掘区自然生态条件恢复方案》和发掘有关的科研、调查、科普等项目批准文件 。发掘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方案实施发掘。    (三)健全完善古生物化石的进出境许可制度。重点保护化石出境,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一般保护化石出境,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重点保护化石除合作研究和出境展览外,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批准出境。申请古生物化石出境,必须提交进出境申请书,申请重点保护化石出境的,还应提交外方合作单位基本情况、合作研究合同或出境展览合同、应急保护预案和保险证明。 境外古生物化石临时进境和复出境的,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核查、批准。 (四) 建立古生物化石的收藏制度。 收藏古生物化石的博物馆或其他收藏单位,在场馆、展室、库房、专业技术人员、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经费来源等方面,应当符合《条例》规定的条件;应当建立收藏化石档案;应当做好化石进库、出库、展示的管理工作。 孙启高 2012 年元月 10 日完稿, 5 月 13 日修改 ==========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9 期 《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与古植物学 关键词:《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 《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 》;《古生物化石发掘管理办法》;《古生物化石收藏管理办法》;《古生物化石进出境管理办法》;博物馆;标本馆; 古植物学 相关资料: http://www.mlr.gov.cn/dzhj/gswhs/ http://www.mlr.gov.cn/dzhj/gswhs/zcfg/fgwj/201109/t20110929_972323.htm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55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亦不是 不是亦是
wyc 2012-5-14 12:13
是亦不是   不是亦是
你说它是饭店吗? 它又像个博物馆。 而要说它是博物馆吗? 它还给你上菜上饭。 由综合而创造, 巧用创造思维, 原来也是致富之道。 你要想不发财, 也难!
2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专题(3rd ed.)
livingfossil 2012-5-13 22:05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专题 (3 rd ed.)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8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8):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及其博物馆 ( 标本馆 ) ------ 古植物学研究的“印度模式”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II) An Indian model: An autonomous institute of palaeobotany (Lucknow, India)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8666 2012-5-8 22:09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7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7): 耶鲁大学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 古植物学研究的“美国模式”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I) An American model: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of the Yal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922 2012-5-6 22:57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6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6): 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 古植物学研究的“瑞典模式”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 A Swedish model: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of the Swedis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Stockholm)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568 2012-5-5 22:30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5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5):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十) 主题: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什么用?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 The roles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169 2012-5-4 23:25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2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九) 主题: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哪里?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52):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IX) Where is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3627 2012-4-25 22:05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3 】 古植物学的故事 147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五) 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势在必建 ---- 科研是办好博物馆的生命线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47):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V)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should be established---The world-class original research is a life li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seum.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00218 2011-10-23 22:30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2 】 古植物学的故事 (133 期 ) 美国古植物学是如何崛起的? ( 之十六 ) 美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崛起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33): How did American palaeobotany rise? (Part XVI) American museums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rapid rise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485370 2011-9-11 23:17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1 】 古植物学的故事( 132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一) 中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未来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32):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I) China’s museums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481614 2011-8-31 21:41 ============================== “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 的 理念 针对古植物学的跨学科特点,欧美诸国在漫长的古植物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了符合古植物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体制和维系模式。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德国柏林和法兰克福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等都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博物馆,同时肩负着重要的社会服务责任。这些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植物化石标本,同时也是古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美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水平的研究型博物馆,如:位于美国 首都 华盛顿的史密松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一些大学的古植物学研究也“博物馆化”,即在大学所属博物馆进行,如:耶鲁大学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佛罗里达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从而构成了美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或研究平台。 尽管古植物学是一个冷门传统学科,普遍不景气,但是欧美古植物学拥有相对稳固的研究平台和相对稳定的学术体制,为维系古植物学之学科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现实性的可能。 欧美古植物学的历史经验和维系模式值得中国有关学术机构和广大同仁认真考虑和学习。(参见:《古植物学简史与我们的使命》, p.139 ) =============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3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印度模式”:古植物学研究所+博物馆(标本馆)
livingfossil 2012-5-8 22:09
“印度模式”:古植物学研究所+博物馆(标本馆)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及其博物馆(标本馆) ------ 古植物学研究的“印度模式” 印度古植物学的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一些大学和研究所,其中位于勒克 瑙( Lucknow )的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是全印度古植物学研究中心。这个研究所 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植物学研究所,经过 60 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代表印度 古植物学研究实力的“印度模式” 。 一、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 的创立 1946 年 9 月 10 日,印度勒克 瑙 古植物学协会的行政管理机构举行会议,决定筹建一个古植物学研究所。该古植物学研究所的创建一方面归功于 Birbal Sahni ( 1891--1949 )及其同事们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得益于时任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先生 ( Jawaharlal Nehru, 1889--1964) 的大力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应 Birbal Sahni 教授的邀请,中国古植物学家徐仁先生( 1910--1992 )于 1948 年赴印度工作。徐仁先生参与了古植物学研究所的创建工作,为该研究所的创立做出贡献。 1949 年 4 月 3 日,尼赫鲁总理参加了古植物学研究所新楼建设之奠基仪式。奠基石非常特别,因为它是 Birbal Sahni 教授和他的助手们用植物化石精心制作的( 图 1 ) 。然而,不幸的是:一个星期后,也就是 1949 年 4 月 10 日 Birbal Sahni 教授积劳成疾,因突发心脏病不幸病逝,终年 58 岁。 图 .1.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的奠基石(姚轶峰 摄影并馈赠) 1949 年 10 月 28 日,勒克 瑙 古植物学协会行政管理机构会议决定将“古植物学研究所”更名为“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以纪念病逝的 Birbal Sahni 教授。 1953 年 1 月 3 日,尼赫鲁总理再赴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参加该所新楼正式启用之仪式。 二、学术建制的发展与稳定 60 多年来,印度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的学术建制逐步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它的创立和早期发展与印度勒克 瑙 古植物学协会关系密切。 1946—1968 年间,该协会行政管理机构实际上负责研究所的运作。 1967 年底,古植物学协会与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开始分开,前者定位为纯粹的学术社团,后者定位为单独的学术机构。 1969 年 7 月 9 日,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正式注册为单独的学术机构,开始隶属于印度政府科学与技术部,但实行学术自治( An Autonomous Institute under the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Government of India )。经费由政府资助。这种学术建制为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的稳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以博物馆和标本馆依托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 的主要目标是在古植物学研究中加强植物科学与地球科学的整合,开展各种应用性和基础性研究,传播古植物学知识等。该所拥有 一个收藏化石植物的博物馆 (Museum) 和一个收藏现代植物的标本馆 (Herbarium) 。 目前,博物馆收藏化石植物的模式与图版引证标本 (Type figured specimens)6,600 多份,模式与图版引证载薄片 (Type figured slides)12,700 多份,底片 (Negatives)17,500 多份。博物馆还珍藏着由 Birbal Sahni 教授亲手制作的研究所奠基石。 标本馆建于 1959 年,已积累 51,400 多份标本。这些现代植物标本主要用于化石植物研究的对比分析,包括 4 个部分:①上台纸的植物腊叶标本;②木材标本及其切片;③花粉与孢子样品、载薄片;④果实与种子标本。 孙启高 2012 年 5 月 7 日 本期编目: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8 期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及其博物馆(标本馆) ------ 古植物学研究的“印度模式” 相关资料: 古植物学的故事( 52 ):走进南亚 让印度古植物学的故事在中国流传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8233 发表于 2010-6-24 6:51:55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64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算机历史博物馆之旅
热度 4 iKnow 2012-5-7 10:20
计算机历史博物馆之旅
【 2011 年 6 月去加州开会抽时间参观了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后来在新浪微博 ( @ 包云岗 ) 上写了一个系列,现整理成一篇科普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 】 ---------------------------------------------------------------------------- (0). 2011 年6月份去加州参加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四年一次联合大会【 FCRC (Federated Computing Research Conference) 】会议时,找了一个下午专门前往Google总部旁边著名的【 Computer History Museum (CHM) 】参观,见识了计算机的前世和今生。CHM收藏了计算机发展史上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机器和设备。 (1). 说起计算机起源,不得不提中国人发明的算盘。展厅入口就是一个大算盘。从计算的角度来看,算盘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两点:1)数的表示以及相应的运算法则,比如“一下五去四”;2)具有存储功能,能连续运算。 现代计算机思想基本一样,只是用0,1来表示数,有专门的存储设备。【 算盘的介绍 】 (2). 1819年,英国人巴贝奇设计出能自动计算的机器,被称为【 巴贝奇差分机(The Babbage Engine) 】,但因太复杂一直没有研制成功。过了近200年,英国于2002年根据巴贝奇的设计复制出了第一台原型机。巴贝奇差分机的意义在于实现了自动运算和数据传输,虽然是以机械方式进行。运算部件和数据传输通道是CPU的最基本构成要素(另外还有控制单元),只是现在是用电信号。 (3). 巴贝奇发明自动差分机是受织布机的启发。1801年法国人雅卡尔发明了一种织布机,能根据打有花纹孔的纸带来自动编织出精美的花纹。雅卡尔织布机利用纸带上的孔来对信息进行编码,并作为输入来控制织布机自动工作,这种思想也被早期电子计算机所采用,比如字带输入、针式打印机等。 (4). 在电子计算机发明以前,人们在不断地改进差分机。1950年,Arnold Nordsieck在根据1930年的一个机械差分机成功组装出一台【 电子差分机 】,使用电来传输数据。它虽然比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还要晚几年,但因为便宜、成熟,在当时仍然受到大众青睐。 (5). 1942年Mauchly提出不用机械装置的电子计算机方案,1943年与Eckert进行详细设计。在开发团队帮助下1946年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 】诞生了;1945年,冯诺依曼发表著名的“101报告”(101页)阐述了【 冯诺依曼结构 】;1948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制出第一台能运行存储程序的电子计算机【 “Baby” 】;1949年剑桥大学【 EDSAC 】研制成功,标志冯诺依曼结构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6). 一段小插曲 : 【 到底谁发明了计算机? 】 当Mauchly和Eckert为ENIAC申请专利时,被指控他们抄袭了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 Atanasoff 的想法。有证据表明,早在1940年Atanasoff教授向来访的Mauchly演示过他发明的【 电子计算机ABC 】。而图灵(Turing)在1936年的文章中就提出了图灵机的概念。而德国天才工程师Konrad Zune从1936年开始就研制了一系列能编程的计算机【 Z1~Z3 】。如果算更早的话,前面所说的巴贝奇差分机也算是一种机械的计算机。到底谁真正发明了第一台计算机?已经无从考证。因此,最终法官裁定:计算机是一个概念,不是由某个人发明! (7). 1950年代计算机产业飞速发展。Mauchly和Eckert离开学术界成立了公司开始卖UNIVAC;IBM于1951年进军电子计算机领域,研发了一系列计算机650、701、702等,迅速占领了市场。同时出现了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FORTRAN,计算机编程的效率大大提高,促进了计算机的推广普及。 (8).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个实时系统SAGE。这个项目的初衷 是因为惧怕苏联的核轰炸机,希望能实时预警,整个项目耗费了超过100亿美元。讽刺的是SAGE于1963年研制成功时,苏联洲际导弹技术已成熟,不再需要轰炸机。但负责研发SAGE的MIT、IBM等实力得到跨越式提升,并为后来的大型机发展积累了很多技术。 【 推荐 万赟 博主介绍SAGE的博文 】 (9). 1960年代是计算机发展的黄金期,许多大学斯坦福、CMU等开始成立计算机系。SAGE项目促进了内存技术、交互技术等,并且孵化了一些创业公司,如DEC。实现了“军转民”,推动了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而IBM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参与几乎各种军方项目,形成了一条军用技术转民用的道路,并创造性地推出计算机租赁服务,成为当时技术与市场的领头羊。 (10). 1965年IBM推出了【 System 360 】系列机,彻底改变了计算机的发展。此前程序是与硬件绑定的,只能在一种计算机上运行。S/360设计师Amdahl提出了兼容概念,使一个程序能在不同型号计算机上都能运行,从而程序不再附属于计算机硬件。从此,软件得到了解放,成为了一种产品,最终形成一个新的软件产业。 (11). 1960年代大型机动辄几十万美元,小公司负担不起。于是催生两个新方向:1) 共享技术。一些公司如Tymshare购置机器,小公司通过电话拨号使用,是早期的云计算,Unix和虚拟化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2)小型化低成本技术。代表是【 Intel 】,1968年成立,1971年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诞生 (12). 一个“更”字是驱动人类突破自我的本能,制造“更快”的计算机成了一种新的动力。还是那个1960黄金年代, Cray几乎是一个人在推动计算机速度以指数增长:CDC 6600是当时世界上最快机器的10倍,后来Cray-1向量机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快机器的10倍。Cray当之无愧是超级计算机之父。 【 推荐单博炜博主介绍的Cray博文 】 (13). 《乔布斯传》那么畅销,PC时代就不说了。最后用网络来结束这个系列吧。1950年代有人提出用网络连接各种计算机的思想,但难度太大;1960年代包交换技术出现,美国国防部决定用该技术构建ARPANET;1977年Cerf和Kahn发明TCP/IP;1983年ARPANET全面采用TCP/IP,互联网诞生! 花絮:1969年10月29日,UCLA的科学家从洛杉矶向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RI)的服务器发出登录请求。服务器向ULCA的客户端发送“login”消息,第一个字母“l”顺利抵达,然后是第二个字母“o”,接着服务器崩溃!于是,“lo”有幸成为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由网络传输的消息。 (完) (14).这个系列主要介绍和计算机硬件发展有关的历史,这只是历史博物馆的一角而已。想了解更多的内容可以访问其网站。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导航,主要内容可以访问网站的【 展览区 】。 CHM除了介绍各种历史事件,还有【 名人堂 】,目前上榜的只有61位,都是在计算机发展历史上做出里程牌工作的先驱们。此外还有【 口述历史-大家访谈 】,用文字记录了对一些图灵奖得主的采访。如果想了解计算机历史,一定要去计算机历史博物馆看看。
38531 次阅读|4 个评论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专题(2nd ed.)
livingfossil 2012-4-30 23:05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专题 (2 nd ed.) 理念 针对古植物学的跨学科特点,欧美诸国在漫长的古植物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了符合古植物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体制和维系模式。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德国柏林和法兰克福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等都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博物馆,同时肩负着重要的社会服务责任。这些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植物化石标本,同时也是古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美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水平的研究型博物馆,如:位于美国 首都 华盛顿的史密松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一些大学的古植物学研究也“博物馆化”,即在大学所属博物馆进行,如:耶鲁大学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佛罗里达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从而构成了美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或研究平台。 尽管古植物学是一个冷门传统学科,普遍不景气,但是欧美古植物学拥有相对稳固的研究平台和相对稳定的学术体制,为维系古植物学之学科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现实性的可能。 欧美古植物学的历史经验和维系模式值得中国有关学术机构和广大同仁认真考虑和学习。(参见:《古植物学简史与我们的使命》, p.139 ) ======================= 使命、困境与挑战 裴文中,徐仁,郑作新,周明镇, 1980 , 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势在必建,大自然,第 2 期, 3 — 4 《关于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课题总结报告 ( 节录 ) 《中国博物馆》 1994 年 02 期, 1—22 《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课题组 呼唤国家自然博物馆 《中国青年报》 2001-2-5 第 5 版 --- 难产的国家自然博物馆 原载 2001 年 3 月 29 日人民法院报 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6731k_author = 作者: 刘海涛 发布时间: 2002-07-15 15:14:30 冷静面对“中国博物馆现象”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7947432529188546.html 作者:李先军 来源: 科学时报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 2007-9-4 0:8:55 83 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公布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5/206998.html 作者:游雪晴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 2008-5-22 13:34:3 高校博物馆:大学的辉煌还是大学的鸡肋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3/217619.html 作者:张文凌 黄海萌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 2009-3-25 10:18:50 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现状调查:繁荣背后呈现四大症结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9/223462.shtm 张巧玲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 2009-9-17 23:52:39 它们一直很寂寞 北京高校博物馆走访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7/234995.shtm 作者:吴晚林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 2010-7-23 15:46:14 我国高校博物馆超 200 座 知名度有限影响力不足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0/238496.shtm 作者:丁肇文 来源:北京晚报 发布时间: 2010-10-9 10:27:11 最多一年关门 10 个月 高校博物馆如何走出“围墙”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7/249662-1.shtm 作者:刘冕 任敏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 2011-7-18 15:31:50 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成立 将加速向社会免费开放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4/262561.shtm 作者:李江涛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 2012-4-11 10:40:5 ---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2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九) 主题: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哪里? Where is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3627 2012-4-25 22:05 古植物学的故事 147 期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3 】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五) 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势在必建 ---- 科研是办好博物馆的生命线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47):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V)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should be established---The world-class original research is a life li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seum.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00218 2011-10-23 22:30 古植物学的故事 (133 期 )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2 】 美国古植物学是如何崛起的? ( 之十六 ) 美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崛起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33): How did American palaeobotany rise? (Part XVI) American museums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rapid rise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485370 2011-9-11 23:17 古植物学的故事( 132 期)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1 】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一) 中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未来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32):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I) China’s museums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481614 2011-8-31 21:41 ================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4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都是高价文物惹的祸:英国一博物馆藏中国文物被盗案纪实
热度 1 laserdai 2012-4-18 02:14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社会,本博克的很多博文给予了关注。经济危机带来的是民众生活水平直线下降,穷则生乱,其中英国的盗窃活动日渐猖獗, 经济危机导致大英帝国大量涌现铁道游击队 。 另一方面,最近200年来,近代的中国历史历经浩劫,很多宋代、明代、和清朝的文物流落到西方。现在,中国的经济实力空前强大,所以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文物在海外或者境外连连拍卖出极高的价格,比如最近的博文谈到的, 又一个清代瓷器将被天价拍卖! 一个破盘子也卖了两千万港币! 一个破碗创2.78亿港元拍卖纪录 在这样巨大的利益驱使下,外国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早就被盯上了。过去两周,英国一个博物馆发生了中国文物被盗案件,记录如下: 2012年 4月 5日, 盗贼夜袭英国 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 Oriental Museum )的东亚 博物馆,盗走了两件价值180万英镑的馆藏文物。 被盗的 两件文物分别是18世纪的玉质笔洗和一座瓷雕 。 这两件被盗文物都属中国清代的作品。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从1644年到1911年统治中国。 博物馆的负责人形容这 两件被盗文物,是中国清代“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 被盗的玉质笔洗的年代为1769年,是英国玉石收藏家哈丁奇(Sir Charles Hardinge)提供的,这座笔洗内部还刻有一首诗。 另外一件清德化窑的瓷雕是白色釉瓷,约在30厘米见方,雕有八仙过海人物。 当地警方表示,这两件总价约在180万英镑的文物,有可能在被盗后,销赃给了一名外国收藏者。他们为尽早破案,“还将拘捕其他嫌疑人”,并希望嫌疑人能“自首”。 2012年 4月 16日,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本月早些时候被盗的两件价值200万英镑的中国文物,已被英国警方追回。 一伙盗贼破墙闯入英国杜伦大学东亚博物馆,花了将近半个小时凿破博物馆外墙,但只用了不到一分钟,就偷盗了这两件中国文物,他们用来照明的工具就是手电筒。这伙盗贼还赶在工作人员报警前逃离现场,警方认定是一次计划周密的盗窃案。据信,这伙盗贼是在有买家的情况下,实施盗窃的。 英国警方此次动用了40名有经验的侦探破案,并通告各英国港口截获这两件被盗文物。 2012年 4月 17日, 博物馆被盗后重新开放 现在,墙上的破洞已经修补好了。 博物馆的一位发言人说,已经对博物馆的保安措施进行了检讨,校方强调,保持博物馆的开放,能让公众看到展品收藏,是最重要的。 警方说,两件文物作将为证据暂时由警方保留,并将进行专家鉴定,检查是否受到了损坏。 警方共逮捕五人,另有两人在逃。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33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