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扁率变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球面地震学:地震会“跳远”新发现有望改变地震预测模型
热度 2 杨学祥 2017-6-1 15:53
球面地震学:地震会“跳远”新发现有望改变地震预测模型 杨学祥,杨冬红 地震会“跳远”新发现有望改变地震预测模型 一个有关地震的经验法则正在被打破。数十年来,地震学家假设个别断层(以及更长断层上的孤立碎片)的断裂与其他断层无关。这就限制了一个断裂带能产生的潜在地震的最大量级。但 2016 年 11 月 14 日 ,一场 7.8 级地震袭击了新西兰,随后新西兰南岛中部地区发生了震级大小不等的余震约 860 次。这也是该岛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地震之一,而它摧毁的不仅是道路和房屋,还动摇了人们对地震的认识。近日,一项新研究显示,这场被称为凯伊库拉地震的强震至少涉及 12 个不同的断裂带,而且,其中一些距离很远,曾被认为彼此之间不会产生影响。 http://tech.gmw.cn/2017-04/06/content_24139800.htm 球面地震学:月亮赤纬角变化导致地壳潮汐形变和扁率变化 地球是一个旋转体,日月引潮力导致地球扁率周期性变化,其证据就是地球自转速度的周期变化。 地球扁率变大时,低纬度圈和赤道圈突起扩张,高纬度圈凹陷收缩;地球扁率变小时,低纬度圈和赤道圈凹陷收缩,高纬度圈突起扩张。 南北纬 35 度线是地球形变的不变线,高低纬度以此线分界。 地震会“跳远”新发现表明,低温度地区的地震和高纬度地区的地震是相互激发的,一处大震为另一处大震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潮汐组合和潮汐形变的特征 北风型潮汐组合: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 度的日期相距不超过三天,两者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此种类型的潮汐组合,北风活动较强,降温现象明显,有利于沙尘天气形成。 南风型潮汐组合: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的日期相距不超过三天,两者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此种类型的潮汐组合,南风活动较强,增温现象明显,有利于雾霾天气形成。 这是地震形成 13.6 天周期变化的原因,一般称为双周循环。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变化的 18.6 年周期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在 18.6-28.6 度之间变化,周期为 18.6 年。 图 1 1896-1980 年8级以上地震分布 Fig. 1 Thedistribution of global earthquakes(Ms ≥ 8)from 1896 to 1980 图 1 是根据公元 1896 年至公元 1980 年全球 8 级以上地震目录编绘的。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 1905-1906 年、 1923-1925 年、 1941-1942 年、 1959-1960 年、 1977-1979 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在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 1896-1897 年、 1913-1914 年、 1931-1932 年、 1949-1951 年、 1968-1970 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 8 级以上地震高潮也有相应的约 9 年变化周期: 1897- 1906- 1914- 1923- 1932-1941- 1950- 1960- 1971- 1978 年。 1890-1924 年和 1947-1976 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8 级以上地震频发期, 1925-1946 年的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 8 级以上地震的减少时期。 应该说明的是,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南部发生 9.5 级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 8.5 级地震的 30 倍。 20 世纪共有 4 次 9 级以上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 1952 年 11 月 4 日 堪察加发生 9 级地震, 1957 年 3 月 9 日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 9.1 级地震,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发生 9.5 级地震, 1964 年 3 月 28 日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 9.2 级地震。因此,在 1952-1964 年和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的 1959-1960 年地震活动也很强烈。 特大地震路线图:往返于冰川消融山区和海平面上升的沿海地震带 我们在 2008 年 6 月 1 日 指出,全球变暖导致山地和两极冰盖溶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山地失去冰盖负载减少,将均衡上升;海洋水面上升增加负载,将均衡下沉。这就是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 。根据山东防震减灾信息网的资料,自 2004 年到 2007 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4 次 8 级以上地震,中国和日本各 2 次,其他地区 2 次(见表 1 )。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 。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 1 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2010 年智利 8.8 级地震、 2011 年日本 9 级地震、 2012 年印尼 8.6 级地震证实了这一预测。 除了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 9 级地震发生后, 8.5 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 2004 、 2005 、 2007 年、 2012 年的连续 4 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500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759.html 海岛 9 级地震发生后, 8.5 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 我在 2012 年 8 月 30 日 指出,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 9.1 级地震表明印度大陆向北挤压亚洲大陆进入高潮,欧亚地震带处于活跃期。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 9 级地震表明太平洋地壳挤压亚洲东部增强,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是北半球强震开始的信号。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 除了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 9 级地震发生后, 8.5 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 2004 、 2005 、 2007 年的连续 4 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3 次 8.5 级以上地震( 2012 年 4 月 11 日 印尼苏门答腊发生 8.6 级地震, 2004 年以来共发生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 1957 、 1964 、 1965 年也发生了 3 次强震(见表 1-2 )。 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500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82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7387.html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87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4731.html 地震数据统计表明,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3 次,在 1889-1924 年发生 6 次(国外资料 1900-1924 年 2 次),在 1925-1945 年发生 1 次( 1 次),在 1946-1977 年发生 11 次( 7 次),在 1978-2003 年发生 0 次( 0 次),在 2004-2012 年已发生 6 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1952 年、 1957 年(国外数据低于 9 级)、 1960 年、 1964 年 4 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7 年(见表 1-2 )。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8 年。 这一统计规律是我们在 2006 年发现的,当时 2000-2006 年只发生了 2 次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后来又发生了 4 次,证实了这一统计规律的可预测性,持续发生的截止时间大约为 2018 年。 表 1 1890 年以特大地震和 PDO (太平洋十年涛动,亦称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全球 9 级以 上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1946-1977 11 ( 7 ) 1 4 1957-1976 冷 低温期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2000-2012 6 ( 6 ) 0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注:括号内为国外数据。 表 2 全球 1890-2012 年 8.5 级以上地震的分布特征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所在纬度 月亮赤纬角 拉马德雷 1 1896-06-15 日本三陆 8.6 北纬 39.3 最小值 冷位相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南纬 0 最大值 冷位相 3 1922-11-11 智利 8.5 南纬 28.55 最大值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北纬 55 最大值 冷位相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南纬 7 暖位相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北纬 28.9 最大值 冷位相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北纬 55 最大值 冷位相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北纬 51.57 冷位相 9 1960-05-22 智利 9.5 南纬 38.29 最小值 冷位相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北纬 44.9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北纬 61.1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北纬 51.21 冷位相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北纬 3.9 冷位相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北纬 3.9 最大值 冷位相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北纬 3.9 最大值 冷位相 16 2010-02-27 智利 8.8 南纬 36.12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北纬 38.1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北纬 2.30 冷位相 注: 1890-1924 年、 1047-1976 年、 2000-2035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25-1946 年、 1977-1999 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从表 2 中可以看到,特大地震在高地纬度之间相间发生。 从表 2 中可以看到,特大地震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发生的概率最大,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发生的概率较小。这符合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特大地震没有发生的实际情况。预计 2017-2018 年,特大地震可能集中发生,与 1963-1965 年特大地震连续发生相一致。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7 : 200-204 。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8-9.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地理教学》, 2008 ,( 5 ): 1-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LiGuoqing.27.3-dayand13.6-dayatmospherictide and lunar forcing on atmosphericcirculation . Adv.Atmos.Sci. 2005, 22:359-37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 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 ~ 1818. 相关报道 地震会“跳远” 新发现有望改变地震预测模型 2017-04-06 08:22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7-04-06 08:22:26 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责任编辑:战钊 凯伊库拉地震使怀帕帕湾暗礁升高数米。图片来源: Andrew Spencer   一个有关地震的经验法则正在被打破。数十年来,地震学家假设个别断层(以及更长断层上的孤立碎片)的断裂与其他断层无关。这就限制了一个断裂带能产生的潜在地震的最大量级。但 2016 年 11 月 14 日 ,一场 7.8 级地震袭击了新西兰,随后新西兰南岛中部地区发生了震级大小不等的余震约 860 次。这也是该岛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地震之一,而它摧毁的不仅是道路和房屋,还动摇了人们对地震的认识。近日,一项新研究显示,这场被称为凯伊库拉地震的强震至少涉及 12 个不同的断裂带,而且,其中一些距离很远,曾被认为彼此之间不会产生影响。   凯伊库拉地震显示,科学家低估了看似独立的断层出现滑动的可能性,或误判了地震可能产生的危害。这些断层的滑动可能让地震更强烈。“我们认为大家应该警惕。”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学家、加州地震灾害模型团队负责人 Ned Field 说。基于此,该团队近日升级了美国出现强震的可能性。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如果断裂带之间的距离为 5 公里 ,就会阻止断裂继续蔓延。”新西兰地质与核子科学研究所大地测量学家 IanHamling 说,“最大的震惊主要来自事件本身的复杂程度。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地震危险预测模型此前曾考虑过这种可能性,就是断裂在一些断层与断层间的明显跳跃。”   但越来越多的证据开始驳斥这一观点。例如, 2010 年墨西哥发生 7.2 级地震,而断裂在断裂带之间跳过了 10 公里 距离。 2011 年, 9 级的日本东北地震也比人们预想的强烈,原因是之前被认为相互独立的数个断裂段发生破裂。而 Field 表示,凯伊库拉地震提供了最引人注意的证据,显示人们需要新的地震风险评估策略。   基于实地考察、地震数据、 GPS 测量结果和卫星雷达图像, Hamling 和同事发现,新西兰地震导致的地表断裂十分松散,有的甚至间隔 15 公里 。由于地震量级与断层破裂长度直接相关,新西兰地震震级明显比断裂没有跳过断层所产生的地震更大。   这一现象不仅会增加潜在地震的最大量级,还会改变大地震出现的几率:一旦更多断层可能同时活动,就会有更多方式汇集成大地震,从而增加其发生的可能性。而且, Field 表示,这也意味着大桥和摩天大楼会面临更高风险,它们更易受到在大地震中长时间释放的地震波的影响。   加州正带头示范应对这些更大更复杂地震的方法。该州最近一次地震预报发生在 2015 年, Field 及其同事发布的模型精确了断层分段原则,并首次涵盖了多重独立断裂带同时断裂的可能性。 Field 表示,虽然这一模型使用的仍是 5 公里 就能中断断层同时破裂,但它将该州的大多数断层联系在一起。   而这些变化将加州在未来 30 年里发生 8 级及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从 4.7% 提高到 7% 。但由于断层系统只能释放与构造板块摩擦产生的一致的能量,因此大地震频率的增加意味着没有太多能量产生小地震。例如,对加州而言,发生 6.7 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降低了 30% ,而相比之前的模型,这与历史记录更接近。   “这朝着真实再现断层相互作用更近了一步。” Field 说。目前,新模型已经被用于更新该州的地震灾害地图,以便为建筑物和其他重要设施的设计提供信息。   目前,科学家仍在研究凯伊库拉地震中那些距离 15 公里 的看似不相关的断层。 Hamling 团队推断之前未在地图上标注的地表附近的断层,帮助在这些空隙上“架构了桥梁”,表明隐藏的断层也可能是未知的风险源。   不过,加州理工学院地质学家 Jean-Philippe Avouac 表示,断层发生同时断裂可能甚至不需要物理连接。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一个断裂带产生的地震波有足够的能量引发遥远断裂带的滑动,这一过程也被称为动态触发。“我不确定是否需要真实的连接。” Avouac 说。   无论如何,该论文合作者、新西兰地质与核子科学研究所地震地质学家 Kate Clark 表示,新西兰地震不仅会影响未来地震模型,还会改变科学家对过去地震的理解。 Clark 寻找了之前地震引发的沿海地区升高的地质记录,这些升高不太可能是由一次一个断裂带断裂引发的。“我们可能误解了之前的一些沿海地区升高的记录,并可能过于简化了过去发生的地震的‘情节’。”(唐一尘编译) http://tech.gmw.cn/2017-04/06/content_24139800.htm 温室气体的最大危害:改变全球地表质量分布导致特大地震频发 已有 848 次阅读 2016-12-18 10:3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1472.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2463 次阅读|5 个评论
福岛7.4级地震一周内或将再次发生:关注潮汐组合类型转变
热度 1 杨学祥 2016-11-22 12:51
福岛 7.4 级地震一周内或将再次发生:关注潮汐组合类型转变 杨学祥 福岛 7.4 级地震为东日本大地震余震 一周内或将再次发生 据《朝日新闻》报道,自 2011 年 3 月 11 日 发生东日本大地震以来,东北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一次 7 级左右的余震。此次地震规模较大,震源较浅,断层出现上下位移,因此引发了海啸。 日本气象厅官员中村浩二表示,未来一周,很有可能再次发生 7 级左右的地震。 地震与潮汐组合的关系 潮汐引起的地球形变具有约 14 天的周期变化,大约为两周。月亮赤纬角为 0 时,地球扁率变大,引起低纬度地壳纬向张裂;月亮赤纬角为最大值时,地球扁率变小,引起低纬度地壳纬向收缩。这是地球大震后调整的重要激发机制和关键时段。 人民网东京 11 月 22 日 电 当地时间 22 日凌晨 5 时 59 分,日本东北部的福岛县海域发生里氏 7.4 级地震。据分析,此次地震为 3.11 东日本大地震的余震。 我们在 2016-9-29 13:55 指出: 2016 年 3-6 月和 9-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6 年 1-2 月, 2015 年 7-8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6 年 11 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三个月。 2016 年 9-12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潮汐组合 B : 11 月 11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 . 00147 度。 11 月 14 日 为日月大潮, 11 月 14 日 为月亮近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 强 ) ,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 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 强 ) 。 震级 日期 纬度 经度 深度 地点 6.2 2016-11-14 08:34:22 -42.60 173.30 10 新西兰 8.0 2016-11-13 19:02:58 -42.53 173.05 10 新西兰 6.0 2016-11-12 05:43:02 38.50 141.58 60 日本本州东岸近海 潮汐组合 C : 11 月 17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8.81063 度, 11 月 21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 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 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震级 日期 纬度 经度 深度 地点 7.2 2016-11-22 04:59:49 37.39 141.38 10 日本本州东岸近海 6.7 2016-11-2104:57:42 -31.63 -68.71 100 阿根廷 潮汐组合 D : 11 月 29 日 为日月大潮, 11 月 24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 . 00014 度, 11 月 28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 强 ) ,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 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 强 ) 。 ??????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2016 年 9-12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5776.html 关注 11 月 24-29 日潮汐组合对日本地震的激发作用。 14 日超级月亮激发特大地震预测被证实:关注 11-12 月地震高潮 当地时间 10 月 30 日上午 7 时 40 分 ( 北京时间 30 日 14 时 40 分 ) 左右,意大利马尔凯大区马切拉塔省和翁布里亚大区佩鲁贾省发生了 6.5 级地震,震源附近小镇圣安杰洛、阿尔夸塔和乌西塔的房屋几乎都遭破坏,罗马、佛罗伦萨有明显震感。地震学家认为,未来可能会在罗马发生另一个 6.5 — 7.5 之间的高强度地震,预测罗马存在较高的地震风险。 我在 11 月 11 日 指出,最近地震学家预测罗马或有强震,我的评论是: 11 月 11-14 日潮汐组合与 10 月 28-31 日潮汐组合类型相同,前者比后者的潮汐强度更大(前者处于月亮近地潮,后者处于月亮远地潮,潮汐强度相差 35% ),激发地震的几率也更高。 综合分析结论 : 1. 必然发生的事件:最大“超级月亮”有利于 2016 年拉尼娜增强; 2. 2016 年 11 月 14 日 超级月亮是 1948 年以来,月球最接近地球的一次,由于目前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7 年的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超级月亮激发特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2016 年 11 月 14 日 超级月亮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检验的机会。最有说服力的科学实验室就在大自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4038.html 中新网 11 月 13 日 电 经中国地震台网测定, 11 月 13 日 19 时 02 分 在新西兰 ( 南纬 42.53 度,东经 173.05 度 ) 发生 8.0 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千米 。 http://news.sina.com.cn/c/2016-11-13/doc-ifxxsmuu5539563.shtml 我的预测被证实。 中新网 11 月 22 日 电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东北部外海当地时间本月 22 日清晨发生初测规模为里氏 7.3 的强烈地震。 关注 17-21 日潮汐组合。 关注 11-12 月地震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6074.html 相关报道 福岛 7.4 级地震为东日本大地震余震 一周内或将再次发生 2016 年 11 月 22 日 10:54 来源:人民网 - 日本频道分享到: 日本气象厅官员中村浩二在记者会上说明海啸抵达情况(图片:朝日新闻) 人民网东京 11 月 22 日 电 当地时间 22 日凌晨 5 时 59 分,日本东北部的福岛县海域发生里氏 7.4 级地震。据分析,此次地震为 3.11 东日本大地震的余震。 上午 6 时左右,日本气象厅发布了海啸警报,预计从东北地区到关东地区的太平洋沿岸将出现最高约 3 米 的海啸。上午 8 时 3 分宫城县仙台港观测到高约 1.4 米 的海啸,高出海啸警报的预测标准( 1 米 )。 据《朝日新闻》报道,自 2011 年 3 月 11 日 发生东日本大地震以来,东北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一次 7 级左右的余震。此次地震规模较大,震源较浅,断层出现上下位移,因此引发了海啸。日本气象厅官员中村浩二表示,未来一周,很有可能再次发生 7 级左右的地震。(编译:张丽娅 审稿:王晓霞) ( 责编:张丽娅、张靖 ) http://japan.people.com.cn/n1/2016/1122/c35467-2888719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761 次阅读|2 个评论
冰岛降低火山喷发危险级别:9月秋分爆发可能性大
热度 1 杨学祥 2014-8-25 13:14
冰岛降低火山喷发危险级别 2014-08-25 12:16:40 来源: 青岛日报(青岛) 有0人参与分享到 冰岛气象办公室 24日宣布,将巴达本加火山喷发的航空预警级别从最高的红色降至橙色。 气象办公室当天早些时候在官方网站公布,没有迹象显示巴达本加火山有持续喷发活动。 本月23日,气象办公室发现位于冰岛瓦特纳冰原之下的这座火山开始小规模喷发,因此将航空预警提升至红色。过去一星期,这座火山发生数千起小型地震。专家说,火山喷发的岩浆正在融化冰原冰盖。 (新华社微特稿) netease 本文来源: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http://news.163.com/14/0825/12/A4GAEQKP00014AED.html 冰岛巴达本加火山可能在9月下旬秋分附近爆发 已有 207 次阅读 2014-8-20 13:4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冰岛 火山喷发 地球扁率 太阳潮 潮汐形变 推荐到群组 冰岛巴达本加火山可能在9月下旬秋分附近爆发 杨学祥 2010年3-4月,冰岛埃亚菲亚德拉火山爆发。3月20-21日为春分,太阳在赤道上空,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为最大,自转变为最慢,两极流体向赤道流动,赤道突起增加,两极收缩下降,而后发生反向变化,激发北极地区火山喷发。 2014年9月下旬秋分附近太阳又回到赤道上空,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为最大,自转变为最慢,两极流体向赤道流动,赤道突起增加,两极收缩下降,而后发生反向变化,激发北极地区火山喷发。冰岛巴达本加火山在9月下旬秋分附近爆发的可能性最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0879.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509 次阅读|1 个评论
7级强震的纬度分布特征:与地球形变纬度半径变化成比例
杨学祥 2010-9-10 03:36
7 级强震的纬度分布特征:与地球形变纬度半径变化成比例 杨学祥,杨冬红 2010 年 7 级以上地震次数的统计为 22 次(中国地震局)或 24 次(水母网),其分布如下: 南纬 0-30 地震带:东半球 9 次,西半球 1 次; 北纬 0-30 地震带:东半球 7 次,西半球 1 次; 北纬 31 至 60 地震带:东半球 1 次,西半球 1 ; 南纬 31 至 60 地震带:东半球 1 次,西半球 2 ( 3 )次。 东半球 18 次,西半球 6 次。 南北半球基本平衡,中高纬度南半球 7 级地震数是北半球的 2-3 倍。 东半球 7 级地震数是西半球的 3 倍,东多西少。东半球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交叉的半球,这可能是原因之一。 7 级强震集中在低纬度,这一统计特征有何意义? 南半球: 2010 年 8 月 12 日 19 时 54 分 在厄瓜多尔 ( 南纬 1.3, 西经 77.4) 发生 7.1 级地震。 2010 年 6 月 16 日 11 时 16 分 在印度尼西亚 ( 南纬 2.1, 东经 136.5) 发生 7.0 级地震。 2010 年 3 月 6 日 00 时 06 分 在苏门答腊西南以远地区 ( 南纬 4.0, 东经 100.8) 发生 7.1 级地震 2010 年 7 月 18 日 21 时 35 分 在新不列颠地区 ( 南纬 6.0, 东经 150.5) 发生 7.0 级地震。 2010 年 7 月 18 日 21 时 04 分 在新不列颠地区 ( 南纬 6.1, 东经 150.6) 发生 7.2 级地震。 2010 年 1 月 4 日 06 时 36 分 在所罗门群岛 ( 南纬 8.9, 东经 157.3) 发生 7.2 级地震 2010 年 6 月 26 日 13 时 30 分 在所罗门群岛 ( 南纬 10.6, 东经 161.4) 发生 7.0 级地震。 2010 年 4 月 11 日 17 时 40 分 在所罗门群岛 ( 南纬 10.9, 东经 161.3) 发生 7.0 级地震。 2010 年 5 月 28 日 01 时 14 分 在瓦努阿图 ( 南纬 13.7, 东经 166.5) 发生 7.0 级地震。 2010 年 8 月 10 日 13 时 23 分 在瓦努阿图 ( 南纬 17.5, 东经 168.0) 发生 7.4 级地震。 2010 年 3 月 11 日 22 时 55 分 在智利 ( 南纬 34.2, 西经 71.8) 发生 7.1 级地震。 2010 年 3 月 11 日 22 时 39 分 在智利 ( 南纬 34.2, 西经 72.0) 发生 7.2 级地震。 2010 年 2 月 27 日 14 时 34 分 在智利 ( 南纬 35.8 ,西经 72.7) 发生 8.8 级地震 2010 年 9 月 4 日 00 时 35 分 在新西兰 ( 南纬 43.2 东经 172.4) 发生 7.2 级地震。 北半球: 2010 年 4 月 7 日 06 时 15 分 在苏门答腊北部 ( 北纬 2.4, 东经 97.1) 发生 7.8 级地震 2010 年 5 月 9 日 13 时 59 分 在苏门答腊北部 ( 北纬 3.7, 东经 95.9) 发生 7.4 级地震。 2010 年 7 月 24 日 06 时 51 分 在棉兰老岛附近海域 ( 北纬 6.5, 东经 123.6) 发生 7.2 级地震 2010 年 7 月 24 日 07 时 15 分 在棉兰老岛附近海域 ( 北纬 6.7, 东经 123.2) 发生 7.1 级地震。 2010 年 6 月 13 日 03 时 26 分 在尼科巴群岛 ( 北纬 7.7, 东经 91.9) 发生 7.6 级地震。 2010 年 8 月 14 日 05 时 19 分 在马里亚纳群岛 ( 北纬 12.5, 东经 141.6) 发生 7.0 级地震。 2010 年 1 月 13 日 05 时 53 分 海地地区 ( 北纬 18.5, 西经 72.5) 发生 7.3 级地震 2010 年 2 月 27 日 04 时 31 分 在琉球群岛 ( 北纬 25.9, 东经 128.6) 发生 7.2 级地震。 2021 年 4 月 5 日 06 时 40 分 墨西哥 ( 北纬 32.3 度;西经 115.1 度 ) 发生 7.1 级 2010 年 4 月 14 日 07 时 49 分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 ( 北纬 33.1, 东经 96.7) 发生 7.1 级地震。 http://www.shm.com.cn/newscenter/2010-09/04/content_3167083.htm 表 1. 2010 年 1 月 1 日 - 9 月 9 日 7 级以上地震纬度分布特征 北纬 0-10 10-20 20-30 30-40 40-50 地震次数 5 2 1 2 南纬 0-10 10-20 20-30 30-40 40-50 地震次数 6 4 0 3 1 地球纬度圈的半径为 R = rcost (1) R= (a 2 cost + b 2 sint) 1/2 cost (2) 其中, r 为地球半径。当 t = 0 , R 值最大,与地球半径相同;当 t =90 , R 最小,等于零。显然,统计结果表明,全球 7 级以上地震次数与地球纬度圈的半径成正比。其中 a 和 b 分别为赤道半径和极半径, t 为纬度的近似值。 微分得 DR = (a 2 cos 2 t + b 2 sin 2 t) -1/2 cost(2acos 2 tda +2bsin 2 tdb) (3) 地球的体积公式为 V = 4 abc/3 (4) 其中 a = c 。 微分得 DV =4 abc/3(da/a + db/b +dc/c) (5) 当地球在形变中保持体积不变时,有 (da/a + db/b +dc/c) = 0 即 2 da/a + db/b = 0 ( 6 ) 带入( 3 )式得 DR = - (a 2 cos 2 t + b 2 sin 2 t) -1/2 cost( a 2 cos 2 t - 2b 2 sin 2 t) db/b ( 7 ) 即在地球在自转速度变化和潮汐形变中,纬度圈半径的增量在赤道最大,在两极为零。地震的纬度分布特征表明,地震与地球扁率变化有关。一个最有利的证据是,两极几乎不发生地震。 在地震史上,地球的南、北极地区还从未发生过任何级别的地震,这一奇异的地质现象一直是地质学界的一个未解之迷。美国的科学家经过 30 多年的观测研究认为,巨大的冰层是造成南极大陆和北极的格陵兰岛内陆地区没有发生过任何地震的主要原因。据多年观测统计,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的冰雪覆盖面分别达到 90% 和 80% ,且冰层厚度大。由于冰层的压力,其底部几乎处于熔融状态,同时由于冰层面积大且份量重,在垂直方向产生强烈的压缩,而这种冰层形成的巨大压力,与地层构造的挤压力达到了平衡,因而不会发生倾斜和弯曲,所以分散和减弱了地壳的形变,因而无地震发生【 1,2 】。 为什么南极大陆无地震?地震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仅有感地震就有近5万次。能造成灾难性破坏的7级及其以上的大地震,本世纪就发生了1200多次。然而到目前为止,南极大陆却从本记录到什么地震。这是什么缘故呢? 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巨厚的冰层是南极大陆无地震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南极大陆冰雪莫盖面积达95%以上,冰层平均厚度为 1880米 ,最厚处达 4000米 以上。由于巨厚冰层的压力,其底部几乎处于熔点状态。此外,由于冰层面积大、分量重,在垂直方向产生了强烈的压力,分散和减弱了地壳的形变,从而使地震无从发生。所以南极大陆是地球上名副其实的安全岛【3,4】。 顺便指出,地处北极地区的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由于同样的原因,也没发生过大地震【3,4】。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及其山地冰川的巨大压力使其成为最著名的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冰盖的巨大压力却使其成为无震地区,这个解释相互矛盾。何况全球变暖导致冰盖融化,压力正在迅速减少,地壳均衡正在被破坏。 7 级强震的纬度分布统计特征:与地球形变纬度半径变化成比例。这是地球形变导致地震的证据。 参考资料 1. 最容易和最不容易发生地震的地方。 2010-04-16 中国地震信息网。 http://news.dili360.com/zhdl/dzzh/2010/0416/27548.shtml 2. 最容易和最不容易发生地震的地方。互动百科。 http://w.hudong.com/067a5192de2141cfb0ede01d10472cf3.html 3. 名副其实的 安全岛 南极为何从没发生过地震。 2010 年 09 月 07 日 08:57:43  来源: 环球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07/c_12525258.htm 4. 杨学祥 . 名副其实的 安全岛 南极为何从没发生过地震 . 发表于 2010-9-7 9:17 :3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0251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461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