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李仪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山水之间过“五一”(1)——参观李仪祉纪念馆
热度 1 jxz1963 2017-5-5 14:52
好长时间都没有去三原了,不光是想念三原的各位老朋友,更主要的是想吃三原的小吃。 一、三原小吃多,三原故事多 说到三原的小吃,自然少不了泡泡油糕、黄家的小酥肉、三原的蓼花糖,还有三原的水盆羊肉。 吃过早点后,我们三个人就驱车直奔三原。到了三原后, Z 先生和 G 老板在“鸿鑫楼”等着我们,而且菜和水盆羊肉都点好了。当我们说已经吃过早点时, Z 先生毫不犹豫地说:“先吃一碗水盆,离中午饭还早着呢。” 吃完水盆, Z 先生说:“今天天气很好,趁着早上晾快咱们去参观‘李仪祉纪念馆’。” 于是,我们一行六人去了位于泾阳县的李仪祉纪念馆参观,陕西水利博物馆与李仪祉纪念馆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办公着。 二、关于李仪祉先生 走进李仪祉纪念馆,给人最初的礼物是一台超大的旧水泵,在水泵的身后则是两个压河堤用的原始“压路机”——肋型碾和平型碾。在纪念馆两侧的路边,不时开放着一些点点或白、或粉、或红的小花朵,向人们昭示着广大三秦人民将对李仪祉先生的真情隐含在山水和花木之间。 当我们从关中八大渠之一的泾惠渠通过时,河水给人以温馨、滋润和甘甜的美妙感受。纪念馆前高大的李仪祉先生的汉白玉站立像,给人的第一印象竟是那么的书生、亲和与睿智。 1、 李仪祉介绍 李仪祉先生( 1882 — 1938 年 3 月 8 日,享年 56 岁),原名协,字宜之,陕西蒲城县人。 1898 年李仪祉先生考取了秀才第一名,第二年又进入专门学习西学的泾阳崇实书院, 1901 年入西安关中学堂, 1904 年考取北京京师大学预科德文班, 1909 年由西潼铁路局派赴德国柏林皇家工程大学土木工程科留学。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中途辍学业回国。 1913 年返德国继续求学,并遍游俄、德、法、荷、比、英、瑞等欧洲诸国“考察河流闸堰堤防”。 李仪祉先生是我国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他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把我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 革命家庭 李仪祉先生的父亲李桐轩和伯父李异材,都是关中名儒,中国同盟会陕西省会员。其父李桐轩辛亥革命后曾任陕西省咨议局副局长、陕西省修史局总纂和西安易俗社首任社长。曾在老家成立了戏班子“易俗社”,借助秦腔艺术表演传播进步思想和革命道理。 李仪祉先生的伯父李异材,数学家,曾任川汉铁路工程师、同盟会陕西分会会长。 一家两个革命党,既是李仪祉先生的荣耀,更是李仪祉先生的启蒙。父亲和伯父的兴趣爱好和渊博学识,对李仪祉的成长有着较深的影响。 3、 水利教育家 李仪祉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先后参加创办三秦公学。 1915 年参与创办我国第一所高等水利专科学校——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主讲河工学、水文学、大坝设计等专业课程,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水利专业人才; 1925 年春兼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并完成引泾灌溉工程泾惠渠设计方案; 1932 年在西安创办了陕西省水利专科班; 1934 年陕西省水利专科班并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任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首任主任并执教。李仪祉先生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第四中山大学、交通大学执教,造就了大批水利科技专门人才,为我国水利工程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水利建设人才,并亲自主持建设陕西泾、渭、洛、梅四大惠渠,树立起我国现代灌溉工程样板,对我国水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陕西人民受益尤大。 4、 水利科学家 李仪祉先生自幼生长在陕西渭北高原,他的终生夙愿就是效法郑国、白公,振兴关中水利。 1922 年李仪祉离开南京回陕西任省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局总工程师,开始了他兴修水利的生涯。回陕后积极组织引泾灌溉工程的勘测设计。 1930 年杨虎城任省主席,召李仪祉任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他的引泾计划得以实施,当年开工建设泾惠渠, 1932 年 6 月一期工程完工通水即可灌溉土地 50 万亩。 1935 年第二期工程完工 , 扩灌至 65 万亩。泾惠渠的建成受益,成为中国当时现代化水利工程的典范,为我国水利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泾惠渠竣工后,李仪祉任省水利局局长,集中精力兴修水利,后又成立洛惠渠工程局,并亲自勘测设计, 1934-1937 年基本修成了洛惠渠主体工程。 1935-1936 年底又完成了渭惠渠一期工程。梅惠渠也于 1936 年开工, 1938 年完成。 他还亲赴陕南陕北考察,筹划了陕南汉惠渠、褒惠渠和陕北的定 ( 无定河 ) 惠渠。他制订了《陕西水利工程十年计划纲要》,筹划了关中八惠:泾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计划在十年内水利惠及全省,使陕西成为一个模范农田水利区。 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李仪祉先生自幼生长的渭北高原长期缺水。陕西古代之所以被称为“天府之国”,是因为秦时有郑渠,汉时有白渠,引水灌田,民富国强,造就了“秦川自古帝王都”。 自 1929 年开始连续五年的大旱灾和瘟疫,使关中从天堂变成了人间地狱。在当时恢复农业,重修水利设施,振兴水利的呼声越来越高。从 1930 年李仪祉任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时,先后开工建设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和梅惠渠,到 1938 年全部完成,到李仪祉逝世时( 1938 年 3 月 8 日),泾、渭、洛、梅四惠渠已初具规模,灌溉土地约 180 万亩,初步实现了“郑白宏愿”。 如今,当年李仪祉精心筹划的“关中八惠”已变为现实,陕西关中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农田水利化,成为我国高产稳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如今八惠渠水碧波荡漾,两岸的庄稼得水灌溉。 李仪祉先生主持修建的水利设施至今仍发挥着造福关中人民的巨大作用。关中的农业能有这么发达,关中农民的生活能这样衣食无忧,李仪祉先生开创的“八惠工程”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李仪祉先生终生以治水为志,求郑白之愿,效大禹之业,凿泾引渭,治黄导淮,尤其对黄河治理独有建树。正如原水电部部长钱正英所说:“李仪祉把我国治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四、陕西的“民国十八年年馑” 历史上的陕西关中渭北平原是一个水里旱灾害频繁的地区,自公元 1390 年至泾惠渠修建前,共出现了 162 个灾年,平均每 20 年就有一次。自明朝以后,每 10 年就有一次,曾经多次出现“人相食”的悲惨景象。特别是 1928-1930 年( 1929 年是民国十八年),陕西遭遇了三年大旱,俗称“民国十八年年馑”。当时全陕西省共有人口 940 万,其中 250 万人活活饿死, 40 万人逃到外省觅食求生, 800 多万人以树皮、草根、观音土苟延生命,惨绝人瞏。这场特大的自然灾害,在中国以及世界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 年馑饥荒,催生八惠。“民国十八年年馑”后,以李仪祉先生为首的水利专家,力推在陕西修建惠民渠,以解陕西的旱灾。 在陕西关中修建的八惠渠是指: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梅惠渠、黑惠渠、沣惠渠、泔惠渠、涝惠渠。另外,在汉中有三渠是指汉惠渠、褒惠渠和湑惠渠,在陕北也有二渠,即织女渠和定惠渠。 五、李仪祉先生墓碑 李仪祉先生生前就要求他身后安葬在泾惠渠边,因而他的墓就修建在嵯峨山上,是典型的“头枕嵯峨山,足登泾惠渠”的风水宝地。 李仪祉先生于 1938 年 3 月 8 日病逝于西安。于右任老先生为李仪祉手书的挽联:“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题写在墓园大门两侧。国民政府发了特令褒扬,《大公报》发表短评,称:“李先生不但是水利专家,而且是人格高洁的模范学者,一生勤学治事,燃烧着爱国爱民的热情,有公无私,有人无我。” 李仪祉一生勤奋,博学多才。他曾试图以“水利救国”,直到临终前他还吩咐:“未竟及尚未着手之水利工程,应竭尽人力财力,以求于短期内逐渐完成。”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6386 次阅读|2 个评论
李赋都发表于西大学报纪念伯父李仪祉的长篇论文
kexuechuanbo 2013-9-25 10:44
李赋都(1903—1984),陕西蒲城县人。原河南省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席。著名的黄河问题专家、水利工程学教授。20世纪30年代初,担任河南省立水利专科学校(河南大学工学院前身)讲师。1933年,李赋都考取德国汉诺威工业高等学校博士研究生,后获得水利工程学博士学位。1939年回国先后担任陕西省水利局工程师、河南大学工学院水利系教授等职。 1922年毕业于上海吴淞同济工艺专门学校德文科。1923年4月赴德国,就读于汉诺威工业高等学校水利专业。1927年在柏林西门子土木工程公司实习。1928年回国,先后在重庆、哈尔滨等水利工程部门工作。1932年再次赴德,在阿朋那黑水工试验所参加由世界首创河工试验的恩格思教授主持的黄河试验,这是治理黄河史上首次进行的模型试验。在此期间,他获得博士学位。1933年8月回国后,承担中国第一个水工试验所的筹划、设计和施工任务,并出任水工试验所所长。先后进行了官厅水库大坝和芦沟桥滚水坝的消力以及透水丁坝等多项试验。1937年,李赋都主持陕西灞河决口堵复工程,取得成功。 1942至1948年,他在西安、开封任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组主任、工务处处长。1948年10月至1949年12月,在陕西武功任西北农学院水利系主任、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0至1954年,他先后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部长、西北行政委员会水利局局长、西北黄河工程局局长、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等职。 1955年起,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兼黄委会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黄委会顾问。他主张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应当始终把泥沙问题放到首位,要特别重视和大力开展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并提出治理沟壑的“万库化”设想,主张黄河下游要进行河道整治,固定中水河槽。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李赋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治河思想。 李赋都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第二、三、五、六届人大代表,第五、六届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河南省第二、三、四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至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和民革河南省第五、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组织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河南省自然科学联合会主席,中国水利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著有《黄河问题》、《河流总论》、《黄河治理问题》、《泥坝的拦泥作用》、《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和河道治理问题》、《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地区的沟壑治理》、《治河与泥沙》等。 本文是李赋都回陕参加李仪祉诞辰纪念大会期间,由姚远特约在《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连载发表的。 我国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先驱者李仪祉先生_续_李赋都.pdf 我国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先驱者李仪祉先生_李赋都.pdf
个人分类: 科学史论文|2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民国西北大学教授小传:水利工程李仪祉、汪胡桢、须恺
热度 2 kexuechuanbo 2013-2-4 09:44
水利工程 汪胡桢( 1897 — 1989 ) 字千夫。清光绪二十三年( 1897 ) 7 月 12 日生于浙江嘉兴。 1917 年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并任全国水利局技正,不久回母校执教。 1920 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水利发电工程研究生,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 1924 年其师李仪祉先生创办的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改隶西北大学工科后,受聘于西北大学,任工科教授。 1929 年任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设计主任工程师。 1931 年任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出版委员会主任。 1934 年任整理运河讨论会总工程师。 1935 年任经济委员会水利处设计科长等。 1949 年后,历任浙江大学教授、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治淮委员会委员兼工程部部长、佛子岭水库指挥兼设计师、黄河、三门峡水库总工程师、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水利部顾问、全国人大代表等。 1989 年 10 月 13 日去世。他是我国出国学习水利发电工程最早的一人,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佛子岭水库大坝,主持了治理黄河的第一项枢纽工程三门峡水库的建设。早年曾制订《导淮工程计划》、主编《水利月刊》,将水利古籍整理为《水利珍本丛书》。著有《中国工程师手册》(上海厚生出版社, 1944 )、《水工隧洞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水利电力出版社)、《地下洞室的结构设计》(电力工业出版社)、《现代工程数学手册》(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地下建筑设计理论与电子计算》等。译著有《水利工程学》、《美国土木工程百科全书》等。 须 恺( 1900 — 1970 ) 字君悌。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 )生于江苏无锡。 1917 年毕业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后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水利工程。 1924 年毕业回国后,历任陕西水利局工程师、国立西北大学工科教授、主任、河南工科大学、中央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科副教授、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总技师。 1929 年任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技正兼副总工程师、代总工程师。 1934 年 4 月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 1943 年 4 月至 9 月任第一、二次高等考试初试典试委员。 1947 年 3 月至 12 月任水利委员会、水利部技监。 1948 年任联合国远东经济委员会防洪局代理局长等。 1949 年后,历任水利部计划委员会主任、北京勘测设计院院长、水利电力部规划局工程师、中国水利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等。 1924 年,西北大学重建之后,李仪祉创办的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并入西北大学工科,由李仪祉兼主任。须恺等人随原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并入西北大学,以后继任西北大学工科主任。 1970 年去世。在校期间,主要讲授《测量学》、《灌溉工程设计》等课程。著有《中国的灌溉事业》等。 详见文献: 姚远主编:《西北大学学人谱》(第一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第 1-546 页。 姚远主编:《西北大学学人谱》(续第二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第 1-388 页。 姚远主编:《西北大学学人谱》(第三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第 1-560 页。 姚远:《西安历史大词典·民国西安词典·九 - 人物》,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 年, 第 433-611 页。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2859 次阅读|3 个评论
西北联大教授列传:工程技术教授李仪祉、萧连波、李仙舟…
kexuechuanbo 2013-2-3 16:01
工程技术教授 李仪祉 西北联合大学教授、陕源国立 西北大学教授、校长( 1925-05—1927-01-18 ),原名协,字宜之。陕西蒲城人。生于 1882 年。 1898 年赴同州府(今大荔县)院考,中秀才第一名。 1900 年入关中学堂。 1904 年考入京师大学堂,进预科德文班,毕业时获 “ 举人 ” 资格。 1910 年赴德,在柏林皇家工程大学攻读铁路专科和在格丹摄斯克大学习土木工程。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兼程回国,于右任推荐,曾被孙中山委以津浦铁路局局长职,因不愿中止学业,遂重赴德,入但泽工业大学转攻水利,并与当时的陕西水利局局长郭希仁同赴俄、德、法、荷、比等国考察水利工程。 1912 年倡办三秦公学,主持留德预备班。 1913 年 2 月再赴德留学, 1915 年以优异成绩取得但泽工业大学特许工程师,载誉归国。 1915 年任河海工程学校(后改为河海工科大学)校长、教授、教务主任,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南京鼓楼公园工程师。 1922 年 6 月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次年兼任陕西省教育厅厅厅长,创办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 1924 年在陕西省水利局局长任内,将所创办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并为西北大学工科,并兼任国立西北大学教授、工科主任。 1925 年 5 月至 1927 年 1 月 18 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 1925 年冬至 1927 年 1 月 18 日 李仪祉被困南京期间由王凤仪代理西北大学校长)。 1926 年在西北大学校长任内,由于西安被围滞留南京期间,一度兼任北京大学教授、河海工科大学教授,年底回陕,仍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 1927 年任上海市港务局局长,兼任第四中山大学教授,同年冬就任重庆市政府工程师,修筑成渝公路、重庆市郊老鹰岩盘道。 1928 年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北方大港筹备处主任,夏,改任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工务处处长,兼浙江省建设厅顾问,设计杭州湾新式海塘。 1930 年冬任陕西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次年兼任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 1932 年任陕西省建设厅厅长,西京筹备委员会委员,参加全国经济工程新闻各界陕西实业考察团,夏,辞去建设厅厅厅长,专任水利局局长,倡办附设于西安高中的水利工程专科预备班。 1933 年在陕西省水利局局长任内兼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 1934 年兼任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讲座教授, 1935 年兼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委,年底辞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职,专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 1937 年被聘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抗战爆发后,加入陕西抗敌后援会,兼任西安临时大学工学院教授。 1938 年 3 月 8 日 病逝于西安。他青年时代就立志振兴中华水利事业,留学归国后负责多项水利工程。他将现代水利科学知识和中国传统的水利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倡导科学治水。他对桑梓水利特别关心,曾专心致力于关中地区的灌溉事业,主持建设了陕西著名的 “ 八惠渠 ” (其中一半在生前建成),受益农田在 1948 年时即已达到 330 万亩( 22×10 4 hm 2 ),是旧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罕见的成就。他早年曾在西北大学的前身之一三秦公学留学预备科任教。他又是 20 年代西北大学工科的创始人。 1922 年,他在原水利道路技术传习所的基础上创办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该校于 1924 年归入西北大学工科后,由他亲任主任。之后,又出任西北大学校长。 1924 年暑期鲁迅到西北大学讲学期间,他也同时作了专题讲演。 1925 年他在主持校务期间,积极扩充教学设备,筹措办学经费,对课程、教材、实习、科学研究,以及各科教学计划与规章制度,无不躬亲处理。在课程设置方面,既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也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注重工科学生的实习,几乎每个暑假都在野外度过。在师资方面,特别注重遴选那些思想进步、品学兼优的教师。在他任内,教师勤于教学,学生善于学习,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是陕源西北大学创建阶段最好的时期之一。 1937 年 9 月 10 日 ,西安临时大学创建后,他兼任西安临时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名誉教授(周宗莲教授时任系主任),并在西安临时大学大礼堂(今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大礼堂)作了《抗战力量》的讲演。他在治黄理论上首先提出上、中、下游并重,防洪和航运、灌溉、水电兼顾的思想,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上游或下游的治河思想。另外,对于西北水利、华北水利、导淮等都有精辟的论述。他学识渊博,通晓德、法、英、日等文种,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著译,计有各种论著达 400 多部(篇)。其中涉及水利的 188 部(篇)。另外还有数学、政论、自传、日记、诗歌、剧本、书札等多方面的著述。在数学方面,有《实用微积术》《最小二乘方》《诺模术》等著作;在科技史方面,有《宋以前河堤之概况》《后汉王景理水之探讨》《会稽大禹庙碑》《五十年来中国之水利》《西北农功水利文化史略》《中国水利史》(德文版)等;在水利工程技术方面,主要有《李仪祉全集》《冰川学》《河工学》《水功学》《水利概论》《水功学术》《西北水利》《华北水利》《黄河水利》《江淮水利》《农村建设》等;另外主办过《河海》《华北水利》《黄河水利》《陕西水利》等杂志。其著作多由商务书局、中国科学印刷公司、西安和记印书馆等单位正式出版;未正式出版的著述,由他的学生在 1940 年汇编石印。 萧连波 西安临时大学、 西北联合大学教授。 天津武清人。生于 1899 年。 1919 年赴美留学,入威斯康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制浆造纸工艺。 1923 年毕业归国,任北洋大学化工系教授、主任。 1937 年抗战爆发后西迁入陕,任西安临时大学工学院化工系教授、主任、西北联合大学化工系教授、主任。 1939 年任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教授兼化工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河北轻工业学院(现天津科技大学)化工系教授、主任、造纸教研室主任等。 1977 年去世。他是我国造纸工业界著名的专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造纸技术人才。 李仙舟 西安临时大学、 西北联合大学教授。 河北高阳人。生于 1902 年。 1925 年毕业于天津直隶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应用化学科。 1925 年至 1928 年在东京工业大学进修皮革化学及油脂化学。 1929 年归国后,任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制革教师兼北平市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校长。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西迁入陕。历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化工系教授。 1981 年去世。他主要从事化工学教学与研究,讲授普通化学,无机化学等课程,进行有关糠醛的提取、海水净化等研究。著有《最新实用制革学》等。 周宗莲 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教授、土木工程系主任。字泽书。新兴乡人。生于 1920 年。国立北洋大学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后赴英留学深造,又获英国孟都斯特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德国普鲁土水工研究所研究员。回国后,入中央训练团第 25 期党政训练班学习。毕业后,被推荐出任国民党天津市党部执行委员兼常务委员。先后受聘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工程师、华北水利委员会工程师、北方大港筹备处工程师、航空委员会西安飞机场工程处总工程师、 “ 陪都 ” (重庆)建设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沅资流域规划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设计局设计委员兼工程立案人等职。后担任国立北洋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任,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国立西北工学院水利系主任,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校长等职。 魏寿昆 1980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教授、矿冶系主任。字镇雄。天津市人。生于 1907 年。九三学社社员。 1923—1929 年就读于北洋大学(天津大学)。 1929 年北洋大学矿冶工程系毕业,获矿冶系工学士学位。毕业后在辽宁海城大岭滑石矿任助理工程师。 1930 任北洋大学矿冶工程系助教。 1931—1935 年在德国柏林工科大学材料工艺科学系化学专业学习,继在德累斯顿工科大学化学系学习、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35—1936 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冶金系进修。 1936—1937 年任北洋工学院矿冶系教授。 1937—1938 年任西北联合大学矿冶系主任及教授。 1938—1939 年任西北工学院矿冶系教授及工科研究所矿冶研究部主任。 1939—1941 年任西康技艺专科学校矿冶科主任、化工科主任及教授。 1941—1942 年任贵州农工学院矿冶系主任、教务主任及教授。 1942—1944 年任重庆大学矿冶系教授,兼任重庆矿冶研究所矿冶研究室主任。 1944—1945 年任重庆大学矿冶系教授,兼任兵工署重庆材料试验处冶金组主任。 1945—1946 年任重庆矿冶研究所代理所长,兼重庆大学矿冶系教授。 1946—1948 年任北洋大学冶金系主任、采矿系主任及教授。其中, 1946—1947 年兼唐山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 1949—1951 年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及冶金系教授。 1951—1952 年任天津大学副教务长及冶金系教授。 1952—1966 年任北京钢铁学院教务长、冶金系与理化系教授。 1972—1978 年任北京钢铁学院理化系教授。 1979—1983 年任北京钢铁学院图书馆馆长、副院长及理化系教授。 1983 年起,任北京钢铁学院( 1988 年改名为北京科技大学)理化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从事冶金学研究近 60 年,而其中约有 2/3 的时间从事冶金热力学的研究,为中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著有《平炉炼钢厂设计》《专业炼钢学 —— 平炉构造及其车间布置》《冶金过程热力学》等。曾在《科学》《矿冶复刊号》《钢铁专刊》《金属学报》等期刊发表《炼铁炉炉身之设计》《贝塞麦法炼钢去磷问题》《小型新式炼铁炉之设计与作业》《二十年来中国之冶金工程研究》《炉渣氧化铁含量对脱硫的作用》等几十篇论文。 雷祚雯 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教授。也作雷祚文,字漱云。江西靖安县仁首团岗人。生于 1907 年。 1924 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专业学习。 1930 年大学毕业后回南昌,在心远中学和省立工业学校任教。 1933 年考入美国科拉多矿业学院,取得硕士学位。抗战时期,他毅然回国搞实业救国,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任教授,西北工学院工科研究所任矿冶部主任。 1940 年被西康西昌行辕聘任为会理金矿矿长兼总工程师。 1942 年为调查和开采西南地区的金矿,他单身一人,沐风栉雨,不辞劳苦,踏遍了四川、云南的山山水水。 1943 年赴重庆,任西康技艺专科学校校长,直到抗战胜利。 1946 年 9 月 20 日,乘飞机去重庆大学和西南工业专科学校任教时,飞机在螺髻山撞山坠毁,罹难,年仅 39 岁。 潘承孝 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教授、机械系主任。字永言。江苏苏州人。生于 1897 年。 1915—1921 年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机械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1922—1923 年美国康乃尔大学机械系,获机械工程师称号。 1924—1925 年美国威斯康新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 1927 年天津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任教。 1927—1929 年任沈阳冯庸大学机械系教授。 1929—1931 年任沈阳东北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教授。 1931—1937 年任北平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7—1938 年任西安临时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教授兼主任。 1938 年国立西北工学院成立起,先后担任机械系主任、教务主任, 1944 年 1 月任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为迁校、建设新校经费奔走于西安、南京之间,最后在咸阳找到新校址开课。 1948 年秋因身体原因辞去院长职务。 1948—1951 年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教授兼校务委员会委员。 1951 年全国院系调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成立天津大学,潘承孝担任教务长,创办了天津大学的内燃机专业和实验室,并积极向天津市建议与天津大学合办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开展内燃机的科研工作。 1958 年春河北省恢复河北工学院(现河北工业大学),任命潘承孝为院长。 1962—1971 年任天津工学院院长兼机械系教授。 1971—1983 年任天津河北工学院院长、副院长。 1983—2003 年经国务院批准授予河北工学院名誉院长。 2003 年 12 月 22 日在天津逝世。曾组织翻译日本《内燃机关》临时增刊《内燃机测量技术》和《内燃机燃烧》等书,还与国外联系,引进美国大学的科教书,如物理、高等数学、内燃机原理等,并组织翻译。 李酉山 北平大学、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教授。奉天义州(今辽宁义县)人。生于 1905 年。 1929 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机械工程系。 1931 年获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平大学、西北工学院、中央大学、东北大学教授。 1949 年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研究部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机械系主任、全国机械工程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全国锻压学会第一届理事长。长期从事锻压机械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 1956 年和 1964 年主持全国机械学科方面的科学规划工作。六十年代初主持 10 万公斤米无钻座锻锤的设计。后又领导 2 万公斤米无钻座锻锤的设计和制造。著有《机械设计学》。 刘锡瑛 北洋工学院、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教授、电机系主任。直隶滦州(今河北滦县)人。生于 1894 年。 1917 年考入北洋大学。 1920 年考取官费留学赴美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学习。 1922 年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 1924 年获电机硕士学位。 1925 年回国,任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物理和机械教员。 1926 年任私立冯庸大学担任电机学系教授。 1929 年受聘于东北大学工学院。 1932 年春受聘于母校北洋工学院,任电机学系教授。 1937 年起任西安临时大学教授、西北联大电机系主任。 1938 年任西北工学院电机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 1943 年兼任西北工学院教务主任。 1946 年返回北洋大学任教授兼教务长。 1949 年任北洋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 195l 年担任天津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 1952 年担任天津大学第二副校长,主管教学与教师工作。 1957—1966 年间先后担任九三学社天津市第一、二、三届委员会主委。 1966 年 9 月 19 日逝世。 王翰辰 北洋大学、东北大学、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教授。又名王董豪。河北定州人。生于 1895 年。青年时代在天津北洋大学预科学习。 1916 年考取直隶省公费赴美留学。 1920 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复考入哈佛大学研究院。 1922 年获电机工程学硕士学位,留哈佛大学工作。 1925 年辞职,取道欧洲经苏联回国。先后担任北洋大学、东北大学、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电机系教授、系主任等职。 1949 年后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曾任河北工学院、天津大学电机系主任、教授。 1963 年当选为天津市政协委员。 1974 年 10 月 24 日病逝。 余谦六 北平大学、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北洋大学教授。字骞陆。江苏镇江人。生于 1895 年。 1919 年毕业于南洋公学电力科。 1922 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硕士学位。 1923 年回国。曾任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平大学、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北洋大学教授。 1949 年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及系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第四届理事会顾问,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终身荣誉会员。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曾参与浙江大学、东北大学、北平大学电机系的创建工作。 1949 年后参加过丰满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密云水库的设计工作。 张汉文 北平大学、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教授。河北高阳人。生于 1902 年。 1923—1926 年法国鲁贝工学院纺织系和染化系学习,毕业后获工程师。 1926—1927 年任法国鲁贝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1927—1928 年任法国鲁贝毛纺厂练习工程师。 1929—1931 年任上海章华毛纺织厂主任工程师。 1931—1933 年任天津东亚毛纺织厂总工程师。 1933—1937 年任北平大学工学院纺织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8—1946 年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和国立西北工学院的纺织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7—1949 年在北京大学工学院恢复筹建纺织系。兼任河北工学院纺织系和国立北洋大学纺织系教授。 1950—1954 年任北京市财经委员会委员。先后兼任北洋大学、河北工学院及天津大学纺织系教授。 1955—1959 年任天津市纺织工业局副局长。 1959—1969 年任天津纺织工学院副院长。 1969 年 8 月 26 日逝世于天津。著有《毛纺学》《精梳毛纺学》和《毛纺织厂设计》等全套毛纺学中文教材,是中国最早出版的中文全套毛纺学高校教材。 张 佶 北平大学、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教授。 原名张绥祖,又名张朵山。河北昌黎人。生于 1898 年。 1916 年提前报名考入清华学校。 1920 年留学预备班毕业,派赴美国深造。 1923 年于美国麻省洛威尔工科大学获纺织工程学士学位。入北卡罗来纳农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于 1924 年获纺织工程硕士学位。 1924—1926 年,到著名的萨克罗威纺织机械制造厂、美国桥梁公司等处实习。 1926 年回国。 1927 年应聘到东北大学工学院任教,同时担任纺织系主任职务。 1927—1928 年在沈阳师范学院兼课。 1933 年在北平大学工学院纺织系任教。 1937 年先后在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和西北工学院的纺织系任教。 1939—1941 年在西康技艺专科学校任教。 1941 年回到西北工学院。 1945 年任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天津分公司总工程师兼天津第六棉纺织厂厂长。 1949 年应聘到北洋大学任纺织系主任。 1951 年继续担任天津大学纺织系主任。 1958 年任河北纺织工学院( 1968 年改用现名天津纺织工学院)纺织系主任。 1973 年病逝于天津。著有《纺织概论》《棉毛整理及纺织物实验学》《棉纺学》《机织学》《意匠学》《着色法》《工厂设计》《建筑概论》等。 赵玉振 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教授。 字金声,后改今声 。河北 回生村人。生于 1903 年。 1921 年北洋大学预科肄业。 1922 年考取直隶省教育厅派往香港大学的公费生。 1923 年初入香港大学工科土木工程专业。 1926 年底毕业,被授予一级荣誉工学士学位。 1927—1930 年任沙捞越油田公司测量员。 1930—1931 年任东北大学土木系助教。 1931—1933 年任保定育德中学教员。 1933—1937 年任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市政水利系讲师、副教授。 1937—1938 年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土木系教授。 1938—1945 年任西北工学院土木系教授。 1946—1947 年在美国进修港口工程。 1947—1951 年任河北工学院院长。 1951—1952 年任天津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席。 1964—1981 年任天津大学副校长。 1981 任天津大学教授。 2000 年去世。主编的《港口工程》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教科书,另著有《海岸及河口动力学》《赵今声论文集》等。 刘德润 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教授。字敬修。河南清峪村人(今属磊口乡)。生于 1907 年。 1926—1932 年就读于天津北洋大学土木系。 1934 年夏考取公费留学资格,进入美国依阿华大学攻读水利专业,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美国科学学会吸收为荣誉会员,并赠送金钥匙一把。 1937 年,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土木系教授。 1938 年于西北工学院水利系任教授兼系主任。 1942 年,他任国立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校长。 1946 年 6 月,到南京水利部筹组黄河治本研究团,先后任团员、代理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央水利部工作,其间曾在黄委会帮助工作,并兼任平原省人民政府委员。自 1954 年起,先后任水利部工程管理局副局长等职。 1982 年,退居二线后。 1994 年 12 月,在北京逝世。任西北工学院水利系主任期间所著《普通水力学》,是国内较早的水利专著。另主编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 水利卷》《中国大百科全书 • 水利卷》《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等。 李廷魁 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教授。字海文。生于 1904 年。北洋大学机械系毕业。后留学美国俄亥俄州大学,获工程硕士学位,并在英、法、丹麦、德国等国实习。在德国实习半年回国后,从德国的钢铁工业发展中推算出,德国将要发动战争。几个月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37 年回国,历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铭贤学院、空军机械学校、中央工业学校、西南工专、重庆大学等校教授。 1952 年任重庆土木工程建筑学院院长。 1955 年逝世。 樊泽民 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教授。 崔玉田 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教授。字崐圃。 郭鸿文 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教授。字雁宾。 何绪缵 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教授。字述三。 详见文献: 姚远主编:《西北大学学人谱》(第一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第 1-546 页。 姚远主编:《西北大学学人谱》(续第二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第 1-388 页。 姚远主编:《西北大学学人谱》(第三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第 1-560 页。 姚远:《西安历史大词典·民国西安词典·九 - 人物》,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第 433-611 页。 姚远主编:《西北联大史料汇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第 1-794 页。
个人分类: 西北联大往事|5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陕源国立西北大学校长李仪祉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2-1-31 10:48
陕源国立西北大学校长李仪祉
李仪祉(1882—1938) 陕源国立西北大学校长李仪祉 他是中国近代水利建设事业的奠基者,号称当代大禹,甚至在“文革”那样的年月,他陵园的香火也从未中断,在陕西洋县的庙宇中他已经转化为“神”。有人认为,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全世界只有两个半水利学家,一个在德国,一个在中国,半个在日本,而他就是中国的那个水利大师。 ——姚远 2012-1-31 于西北大学桃园校区格致斋 陕源国立 西北大学教授、前校长 (1925-05 — 1927-01-18) ,原名协,字宜之。陕西蒲城人,生于清光绪八年( 1882 )。光绪二十四年( 1898 )赴同州府 ( 今大荔县 ) 院考,中秀才第一名。光绪二十六年( 1900 )入关中学堂。光绪三十年( 1904 )考入北京京师大学堂,进预科德文班,毕业时获“举人”资格。宣统二年( 1910 )赴德,在柏林皇家工程大学攻读铁路专科和在格丹摄斯克大学习土木工程。宣统三年( 1911 )辛亥革命爆发后,兼程回国,曾被孙中山委以津浦铁路局局长职,因不愿中止学业,遂重赴德,入但泽工业大学转攻水利,并与当时的陕西水利局局长郭希仁同赴俄、德、法、荷、比等国家考察水利工程。 1912 年倡办三秦公学,主持留德预备班。 1913 年 2 月再赴德留学, 1915 年以优异成绩取得但泽工业大学特许工程师职称,载誉归国。 1915 年任河海工程学校(后改为河海工科大学)校长、教授、教务主任,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南京鼓楼公园工程师。 1922 年 6 月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次年兼任陕西省教育厅厅厅长,创办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 1924 年在陕西省水利局局长任内,将所创办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并为西北大学工科,并兼任国立西北大学教授、工科主任。 1925 年 5 月至 1927 年 1 月 18 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 1925 年冬至 1927 年 1 月 18 日李仪祉被困南京期间由王凤仪代理西北大学校长)。 1926 年在西北大学校长任内,由于西安被围滞留南京期间,一度兼任北京大学教授、河海工科大学教授,年底回陕,仍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 1927 年任上海市港务局局长,兼任第四中山大学教授,同年冬就任重庆市政府工程师,修筑成渝公路、重庆市郊老鹰岩盘道。 1928 年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北方大港筹备处主任,夏,改任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工务处处长,兼浙江省建设厅顾问,设计杭州湾新式海塘。 1930 年冬任陕西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次年兼任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 1932 年任陕西省建设厅厅长,西京筹备委员会委员,参加全国经济工程新闻各界陕西实业考察团,夏,辞去建设厅厅厅长,专任水利局局长,倡办附设于西安高中的水利工程专科预备班。 1933 年在陕西省水利局局长任内兼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 1934 年兼任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讲座教授, 1935 年兼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委,年底辞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职,专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 1937 年被聘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抗战爆发后,加入陕西抗敌后援会,兼任西安临时大学工学院教授。 1938 年 3 月 8 日病逝于西安。他青年时代就立志振兴中华水利事业,留学归国后负责许多水利工程。他将现代水利科学知识和中国传统的水利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倡导科学治水。他对桑梓水利特别关心,曾专心致力于关中地区的灌溉事业,主持建设了陕西著名的“八惠渠” ( 其中一半在生前建成 ) ,受益农田在 1948 年时即已达到 330 万亩 (2 2 × 10 4 hm 2 ) ,是旧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罕见的成就。他早年曾在西北大学的前身之一三秦公学留学预备科任教。他又是 20 年代西北大学工科的创始人。 1922 年,他在原水利道路技术传习所的基础上创办水利道路专门学校。该校于 1924 年归入西北大学工科后,由他亲任主任。之后,又出任西北大学校长。 1924 年暑期鲁迅到西北大学讲学期间,他也同时作了专题讲演。 1925 年他在主持校务期间,积极扩充教学设备,筹措办学经费,对课程、教材、实习、科学研究,以及各科教学计划与规章制度,无不躬亲处理。在课程设置方面,既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也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注重工科学生的实习,几乎每个暑假都在野外度过。在师资方面,特别注重遴选那些思想进步、品学兼优的教师。在他任内,教师勤于教学,学生善于学习,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是西北大学创建阶段最好的时期之一。 1937 年 9 月 10 日,西安临时大学创建后,他兼任西安临时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名誉教授(周宗莲教授时任系主任),并在西安临时大学礼堂(今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大礼堂)作了《抗战力量》的讲演。他学识渊博,通晓德、法、英、日等文种,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著译,计有各种论著达 400 多部 ( 篇 ) 。其中涉及水利的 188 部 ( 篇 ) 。另外还有数学、政论、自传、日记、诗歌、剧本、书札等多方面的著述。在数学方面,有《实用微积术》、《最小二乘方》、《诺模术》等著作;在科技史方面,有《宋以前河堤之概况》、《后汉王景理水之探讨》、《会稽大禹庙碑》、《五十年来中国之水利》、《西北农功水利文化史略》、《中国水利史》 ( 德文版 ) 等;在水利工程技术方面,主要有《李仪扯全集》、 《冰川学》、《河工学》、《水功学》、《水利概论》、《水功学术》、《西北水利》、《华北水利》、《黄河水利》、《江淮水利》、《农村建设》等;另外主办过《河海》、《华北水利》、《黄河水利》、《陕西水利》等杂志。其著作多由商务书局、中国科学印刷公司、西安和记印书馆等单位正式出版;未正式出版的著述,由他的学生在 1940 年汇编石印。他在治黄理论上首先提出上、中、下游并重,防洪和航运、灌溉、水电兼顾的思想,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上游或下游的治河思想。另外,对于西北水利、华北水利、导淮等都有精辟的论述。正如水利部原部长钱正英在纪念李仪扯诞辰百周年大会上所讲的:“像李先生这样对我国水利问题探讨研究之深,涉及范围之广,在近代还是少见的。” (姚远 2012-01-31 于西北大学桃园校区格致斋) 附录:(1)姚远,唐得源(李仪祉的妹夫) 我国近代水利科学家李仪祉.pdf (2)姚远 中国近代水利大师李仪祉.pdf 位于陕西泾阳县社树堡泾惠渠畔的李仪祉陵园 陕西石门水库山河堰庙中李仪祉庙中的塑像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4588 次阅读|1 个评论
李仪祉是20世纪世界两个半水利学家之一?
热度 2 xcfcn 2011-10-6 20:40
李仪祉是 20 世纪世界两个半水利学家之一? 姚远博主的博文 西北大学李仪祉校长部分手稿、书稿照 很不错,但是里面有一句“ (他)号称 20 世纪世界两个半水利学家之一(一个在德国,一个在中国,半个在日本)。 ”我有所怀疑。结果姚远老师却回应说“李仪祉绝对够格!”我于是接着说: 李 老师够格我不怀疑 ,但我怀疑的是,水利学家的标准是什么?中国其他人不算了?另外世界上怎么这么少水利学家?还有,“据说”的最初出处在哪里? 博主(姚远)回复 (2011-10-6 19:48) :出处在百姓的心中!这就是口碑!看看 李仪祉成神的图片 !在陕西关中,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李仪祉陵园的香火从未断过! 然后,姚远老师又在该文评论里转发了几篇推崇 李仪祉的雄文。感觉我跟姚远老师没有“对上话” / “咬上弦”! 1 、我已经说了我不怀疑李仪祉的水平,我是外行,我也没有资格怀疑。但姚远老师此后的举动却都是为了证明“李仪祉绝对够格”! 2 、我仅仅是根据常识,觉得 20 世纪世界上只有两个半水利学家这种论断很不靠谱,所以想知道这句话的最初出处,结果姚远老师却告诉我“ 出处在百姓的心中!这就是口碑!”您这不是我忽悠我吗!老百姓怎么知道世上有多少水利学家啊?! 另外,说句题外话,姚老师是学报主编,又是(西北大学)校史专家!对于自己学校的前校长有所溢美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学者,对于明显不靠谱的话还是要有所警惕!姚老师自己也不是水利学家,我想任何一个水利学家都很难苟同那句话。就是稍有常识的人也会情不自禁的打个疑问号。 不过,姚老师的文章还是让我受益匪浅,这是需要感谢的。
个人分类: 杂论|12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李仪祉成神
kexuechuanbo 2011-10-6 19:43
近代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座像在石门山河庙道观落座 来源:局信息中心 作者:佚名 李仪祉,中国近代著名的水利专家,1922年任陕西省水利局长,1932年任厅长,是我国近代水利科学的先驱者。他短短一生,忧国忧民、呕心沥血、数十年如一日,为发展我国水利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不辞劳苦、栉风沐雨,亲自出马查勘设计,筹划了关中八惠,在汉中拟定了褒惠、汉惠、胥惠、冷惠四渠,使汉中成为真正的鱼米之乡。 山河堰又称萧河堰——褒惠渠—— 石门 灌区,历经2000多年,犹如一条闪闪发光的银线,浇灌着汉中51.5万亩的良田,带来了汉中的美丽富饶,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为了纪念李仪祉先生的功绩,石门山河庙道观内的萧曹祠,将李仪祉先生的座像与汉丞相萧何、曹参同塑,供人们瞻仰纪念。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3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我国近代水利科学家李仪祉
kexuechuanbo 2010-9-11 08:20
我国近代水利科学家李仪祉
个人分类: 科学史论文|2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