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电子科大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电子科大

相关日志

一位成电理工男的本科毕业感言
uestc2014xiaoyu 2018-6-19 12:01
哈哈,其实这个题目是我给自升取得。 本期的主角是去年顺利毕业的本校本科生王自升同学,他呢,典型的电子科大理工男,但是又特别孝顺。 除了这些,再就是他的动手能力超级强,虽然话不多。 不过当他写了这么多的毕业感言的时候,我还是惊艳到了~ 很棒,自升! 还是看下我们自升都说了些什么吧~ ********************************************************************** 我的名字叫王自升,是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2013 级网络安全专业的本科生。曾经担任班级的代理班长,同样也是晓瑜老师带领的“ Sundata Group ”科研团队的一员,目前是其中思特奇 - 自然语言处理小组(原舆情处理小组)的成员。和大多数同学比较相似的是,我在大学的开始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过太多的规划,考虑到最远的想法也就是随波逐流的毕业,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最后在很巧合的情况下了解到了晓瑜老师和她带领的科研团队(我们称它为小房间)并且成为了其中一员。现在,我大学本科的生涯即将结束,而我将以研究生的身份继续加入到小房间中。在这里我希望分享我的一些大学经历,能够对那些对自己未来感到迷茫的学弟、学妹们起到帮助。希望你们在思考未来的方向时,能得到一些参考。 大一学年,和其他已经明确了目标同学不同的是,我是按部就班按照学院的最低标准线走过来的。早自习 - 考四级 - 不挂科,三件事情可是说是我大一学年的全部。由于并没有参加其他的课余活动,我觉得大一学年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学好了线性代数。不论是我现在涉及到的自然语言处理部分还是其他课题组比如医疗图像识别的图像识别算法,推导过程中都会涉及部分的线性代数知识。不论是为了使用工具走向工程还是为了了解工具走科研的路子,线性代数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矩阵作为一个抽象的数据格式,大一的我无法理解,但是现在才发现实际上一个非常好用的数学工具,如果有空闲不如去温习一下线性代数。 大二学年的我参加了学校的创新工坊,加入了 Linux 工作室。工作室正如其名主要了解的是 Linux 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可惜的是当时的我抱着半个划水的心思没有学到很多。在学长们的帮助下了解到了很多的 Linux 操作系统操作技巧还有一些编程的工具。同年的暑假参加了学长创办的快快鱼公司的暑期实习,参与了 python 的后端系统研发。大二这一年可以说是我工程能力突飞猛进的一年, Linux 操作系统的基础大大提高了我的开发效率(虽然还有很多没学到), python 的后端系统研发让我的编程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让我打下了后来用 python 处理数据的基础。同年我开始对自己的代码和文档开始进行归档分类以及个人 wiki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在我需要复用以前的代码(或者是优化以前的代码模块来使用)或者寻找以前的解决思路时非常的方便。 大三学年刚开始的我,在同学的推荐下加入了“小房间”也就是晓瑜老师带领的“ Sundata Group ”团队。小房间的氛围不同于公司,更加的自由但又不缺乏动力,而且更加注重思路的启发和验证而非单纯的工作量积累。在小房间中你可以碰见更多的同龄人,他们往往比你更加的出色。可能是出于和他们的出色表现的对比,我一下子摆脱了当时混混噩噩的状态,开始思考未来的规划。不得不说小房间的成员们眼光可能更为长远,有的同学很早就确定的要在国内读研、甚至有大一就打定了出国的主意并一直为之努力。我在其中可能属于最晚“开悟”的那批,但所幸还并不太晚。在老师和项目组学长的帮助下,我和其他几个本科的同学顺利的完成了舆情处理的相关任务。 于此我也第一次了解到了学校的科研项目和公司项目之前的差别。请恕我拙于言辞,很难在这里跟你们表述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如果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公司的项目需要你在现有的技术中寻找一个更加稳定的方案去解决当前的问题,你需要更快、更稳定、更加强调团队意识。科研项目需要你针对摆在你面前的问题自己思考一个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它不一定是最稳定的、也不一定是最经济实惠的(一般表现在计算资源上),它更鼓励创新、更在意你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意识。 大四的一年因为被参加考研的班长忽悠去代理班长的职务,导致本末倒置延误了项目组的进度,在这里真的要和晓瑜老师和耐心带我的邓博林博黄博道歉。因为这部分经历实在难堪回首,我就不细述了。不过大四学年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撰写文档。可能是因为大二实习公司使用的敏捷开发缘故,我大学的前三年基本是和文档绝缘的,可以说是一个“文档无用论”主义者。缺乏文档的撰写经历导致我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直接麻爪,不过在撰写完毕业论文并且整理之前的一些工作编写文档之后,我发现文档并非我之前认为的一无所用。由于并没有编写过完整的工程性质文档我对此不做评述。但就科研方向而言,你可能每一周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全新的想法,你可能付诸实验也可能没有。如果你以文档记录下来了,在项目的后期甚至项目结束之后回顾时,你会发现这些思路依旧能够给你提供许多的闪光点和帮助。 前文中也说过我实在是拙于言辞,可能你们读到此处也无法理解我想说什么,于是我写个总结: 1. 数学很重要,特别是线性代数和概率论。还有数据结构与算法,强烈建议不时温习。 2. 尽早明确目标,即使无法确定目标也要尽早了解你将面临哪些选择。比如出国、考研、就业等等。 3. 个人代码仓库的建立和一些学习笔记(个人 wiki )的整理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一定程度上免去你的重复工作和学习。 4. 了解文档的撰写是十分必要的,有条理的文档不仅节省他人阅读的时间,也能免去你的重复学习(同上)。另外关于电子格式大学的问题,论文格式确实是比较恶心的问题,但我现在看见别人不符合要求的论文已经开始犯强迫症了。正如同你读别人没有注释的代码会感觉很难受一样,读排版糟糕的文档也不能称得上是一种良好的体验。我相信学校超标的排版标准(确实比较恶心),对未来你们和同事或者同学编写文档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5. 明确你任务的优先度,当你手头上有好几件事情要忙的时候,搞清楚哪些事情更加重要,哪些事情是次重要甚至是不重要的。不要让一些无所谓的杂事耽误了你更加重要的事情。 6. 良好的时间规划很有帮助,我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但在和其他同等合作时确实尝到了甜头。我目前没有特别好的这方面的建议,做一张时间安排表吧。 7. 尽早迁移到 Linux 操作系统! Windows 是没有前途的! 最后,我现在是学校 13 届网络安全专业的推免生,保送到本院的晓瑜老师团队中(也就是本科所在的团队)。我不想过多的阐述我的选择,但我想指出一点,时间确实我们最为稀缺的东西,一年的时间掰开揉碎了仔细数数也并没有多少。明确你的目标,确定你的选择是最需要优先考虑的事情。 ********************************************************************** 自升是报送了我们本校的,看到他每天的成长,我也是十分的欣慰。因为老师能给到学生想要的东西,是最有价值的。
个人分类: 学生的世界|223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业余绘画作品1
xiemx 2017-4-1 18:05
这是电子科大沙河校区的校园风情素描,供欣赏和指教。在本博客的相册里还给出了几幅人像和头像的素描。 主楼 微固楼 校园内 食堂前面 食堂后面 毛鈞业教授 张怀武教授和陈星弼院士 杨晓波副校长 老专家 彩色铅笔画像 老专家 老专家
7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子科大甲子校庆地图导航
uestc2014xiaoyu 2016-9-18 09:39
我们 电子科大 马上就要迎来 甲子校庆 活动了 ~~ 作为 成电人 ,我们很荣幸能参加这意义深远的甲子校庆! 学校各个部门都在紧锣密鼓的安排和布置着校庆的各种事宜,纷杂而有序。 作为参与者,作为见证者,作为服务者,我们也在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和安排。 今天打开学校的工作邮箱,收到了这封“ 校庆六十周年交通指 南 ”的邮件,也特意贴出来给所有想要前来观礼的朋友们。 原文链接: 学校 60周年总结暨“双一流建设”动员活动期间校内交通保障的通告 http://www.news.uestc.edu.cn/?n=UestcNews.Front.Document.ArticlePageId=55500
个人分类: 三尺讲台|233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双创之星》序言:“双创”是一个伟大时代的旋律和底色
热度 1 wangxiaog04 2016-9-6 16:35
“双创”是一个伟大时代的旋律和底色 (《双创之星》序言·初稿) “生机勃勃、充满变化的新世界,总是不容易理解和把握。”正因如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许多的犹豫迟疑或冷嘲热讽。然而,无数“创客”已经坚决地背上了行囊、迈出了步伐。他们选择了“在路上”而且是风雨兼程、前仆后继,完全不去理会“九死一生”的“警世恒言”。 对 “创客”们来说,创业是一种充满未知和风险的奇幻旅程。未知的魅力和创造的快感,就像质量巨大的“黑洞”一样,吸引着很多年轻的梦想围绕着它旋转。他们有的刚从海外回国任教,有的还在大学里读书。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怀抱知识和创意,然后满怀热情、如痴如醉地在“车库”里憧憬“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 美国 “硅谷”的奇迹已经证明这种看似“稚嫩”的梦想其实并非天方夜谭。在信息化已经如此深入的时代,“硅谷”的模式正在“地球村”里衍生出更多、更新的版本。即便有人郑重地提醒:“别忘了,连美国东部都没能学成硅谷!”但依然有许多“硅谷”之外的“创客”在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传奇。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中国的几代创业者 “投石问路”,用他们的光荣与梦想、成功与失败,为今天的朝气蓬勃的“创客”们留下了行动的坐标,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许多年前的创业者们会感叹:我们缺乏创业的制度支撑、文化基因、金融体制、市场环境……现在,该有的都有了!今天的中国,“硅谷”已经不再是一个令人仰望的“创客天堂”。 (一) 走进电子科技大学的创新创业中心,或是来到其清水河校区西北方约 9 公里处的郫县“菁蓉小镇”,从一个个“工作室”的名称或五颜六色的公司 Logo ,都可以感受到“创客”的智慧和激情。一届又一届青年学子即是一波又一波的“创客”,他们在“互联网 + ”的时代浪潮里,凭靠“一个房间 + 几台电脑 + 几张桌子 + 几个员工”的简单条件,追逐着他们的恢弘梦想。 “面聊”的创始人、电子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生马天琛在分享创业故事时多次提到一个细节:当初和公司的小伙伴一起擦地板的时候,他就笃信公司未来一定会在“新三板”上市。果然,没过多久,他们缔造的“泰聚泰”(成都泰聚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成了在“新三板”上市的全国首家在校大学生创业公司。 “中国版的 Facebook ”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它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据报道,“菁蓉小镇”已 引进孵化器 30家、创新创业项目1098个,聚集创新创业人才万余人。一个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的创新创业 “ 菁蓉小镇 ”已成 为创业者的乐园。 2016年 5月,国务院确定 了 首批 28个 “ 双创 ” 基地, 其中有 17个 “ 区域示范基地 ”,“ 菁蓉小镇 ”所在的 四川郫县是 这 17个“ 区域示范基地 ”中 唯一的一个县。 2016年8月, 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 “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电子科技大学从全国130所申报高校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 这是电子科技大学 “一校一带”行动计划的一个真实写照,也是今日中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的一个缩影。 放眼全国,电子科技大学只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众多高校之一, 2017 年将达到 120 万平米的 “ 菁蓉小镇 ”也只是中国诸多“创客乐园”中的一个。 如果再深究 “创客”背后的动力,我们就会发现,“创客乐园”背后既有政府的引导,还有企业的支持、风投的催化、市场的召唤、社会的参与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协调支撑…… (二) 身处在这个时代的 “创客”真的是十分幸运的。他们不会遇到“中关村”里的第一代创业者所面临的焦虑与紧张,也不必像工业时代的创业者那样“劳师动众”。在信息化时代,新一代“创客”的资本关系、技术路线和公司结构,已经和他们的前辈们完全不同。尽管他们一但创业就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但他们可以轻装上阵,看起来行云流水、十分写意。 从 “微机”到“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一次又一次的信息产业扩张和普及,都在深刻地改变着整个行业的生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互联网 + ”正在孕育着新的空间,它为无数传统行业的信息化转身提供了可能,也为无数“创客”的羽化提供了精彩的舞台。但问题是,我们做好了迎接它的心理准备了吗? 实际上,要从观念层面很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逻辑并消除各种顾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传统的明星企业就是因为在技术革新的时代缺乏敏锐的洞察而饮恨退场。许多曾经尝试过 “校办企业”但并未成功的高校,或许也在许多人心里留下了失败的阴影。这些不愉快的案例,或许都将成为怀疑者怀疑的理由。但这些显然不是对这个创业时代的准确判断。 实际上,在任何一个时代,创业者都无法准确地预知未来的结局,也没有一个成功者敢断言自己已经 “高枕无忧”,或可轻松地宣称自己的公司会成为“百年老店”。然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候,有的人却能够抓住机遇,抢占高地、勇立潮头;有的人也能够把挑战转化为机遇,羽化飞升、转型升级。这或许并非“纯属偶然”。 马克思曾说: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其实,创新创业亦然!人生的道路有千条万条,在创新创业的“春天”,每个人都有权选择不做“创客”,但一旦选择做了“创客”,就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三) 然而,创新创业并非凭借一腔热血就可以贸然行动,当然也不能关起门来造车,或披着黑夜懵头赶路。如果在前行的路上,已经有了 “先锋”的足迹,这何尝不是对后来者的借鉴和帮助呢?因此,本书不吝浅陋,收录、分享了三十多个大学生“创业故事”,皆取自《电子科大报》对电子科大学子创新创业的点滴记录或片段回放,以期与更多的“同 行者 ”交流分享。 电子科大学子的创新创业,当然深刻地打着 “电子信息”的学科烙印,它的初衷就是“发挥学科特色,聚焦科技创业”。但电子信息并不专属于电子信息产业——在信息化不断向各行各业快速渗透的时候,电子信息属于整个世界。 因此,电子科大敏锐地 把握 住 了 这种技术革新和社会变迁的趋势,从战略高度确定了学校从 “电子行业”走向“行业电子”的发展方向,并于2015年提出并大力推动“一校一带”行动计划,与成都高新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打造电子科技大学(“一校”)与成都高新区高校成果转化产业带(“一带”)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示范区。 如果反过来看,对其他行业而言,这又何尝不是传统行业 “信息化”的另一种表达呢?不同的学科在“信息化”的进程中神奇地交叉汇聚了,以之为依托的创新创业也自然而然地消弭了行业之间的传统边界。 于是,电子科大学子的创业故事,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电子科大之外的 “创客”们非常值得一读的丰富案例。透过“电子信息”的“个性”,寻找“信息社会”的“共性”,无论我们所属哪一个学科、哪一个行业,多一点交叉、多一点了解,终将为“创客”们带来更多的启迪。 (四) 据不完全统计,从 2010年至今,电子科技大学已经扶持产生了400余个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近2000余个自主研发项目、孵化了75个创业团队注册成立公司。在2015年,全校学生创业团队融资金额突破1亿元,成功孵化多个融资超千万元和产值超千万元的学生创业团队。相对而言,本书收录的创业团队,仅仅是电子科大创业团队的“冰山一角”。 但通过对这些创业经历的解读, 我们 也足以 “尝一脔而知一镬之味”了。在本书收录的故事中,“创客”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创业团队如何把电子信息与农业、商业、工业、电力、建筑、医疗、安全、教育、家居、餐饮、交友等各种行业相结合 的具体的、有趣的尝试 ,真实地感受到 “行业电子”的博大与精彩,由此 也 可以举一反三,回看自己所处的学科专业与其他领域交叉的可能 路径 。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三两个 “成电合伙人”如何因为一个“只是感觉有点好玩”的“Idea”或一个熬了许多天 做出来 的小作业( 或小 项目)而走到一起,组建了一个起初比较松散的团队,拟定了一个不太成熟的商业计划,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支持鼓励,并逐步承接越来越多的业务,最后注册成立自己的公司,并得到天使投资的慧眼眷顾,乃至在 “新三板”成功上市……在他们成长的各个阶段,“创客”们 或许 可以发现另一个自己。 这是因为, 他们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案例,是大多数大学生 “创客”的同龄人,他们身上存在着大学生“创客”共有的特质,也几乎面对着大学生“创客”共有的不足,因此,他们的理念、想法,他们的苦恼、纠结,他们的兴奋和成就,才会让年轻的读者倍感亲切,因为他们的故事就是大家共有的故事。他们所经历的曲折、解决的困难 ,他们 抓住机遇 的敏锐 、 拓展的业务方法 、寻求的资源 渠道 , 或许 也与其他大学生 “创客”们有着七八分的相似。 这就使本书所讲的故事,比其他 “高大上”的创业案例有了更多的参考价值。 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便他们是大学生创业者,他们也并没有退缩在 “阳光温室”的庇护中,他们也要面对生存发展的命题、市场规律的约束、商业环境影响、行业竞争的刺激以及投资/回报的压力。常言说,“商场如战场”,在创业的路上,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平等的经济主体,各自面临着各自的考验。因此,对于这些今天依然屹立的“创客”们,我们除了由衷地报以热烈的掌声,或许还应该好好检视一下他们之所以屹立的原因。而这个检视的任务,莫过于交给读者自己见仁见智了! 我们不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创新的 “宝典”,也不要成为创业的“鸡汤”,而是成为“投石问路”的一颗石子,能在“创客”的心灵里激荡起动人的涟漪。创新创业是这个时代最为强劲的呼唤,也是这个时代最为靓丽的风景。信息社会未来的模样,还有赖于信息产业在今天的渗透和延展;而信息产业的渗透和延展,恰好需要无数富有创新精神的“创客”一路同行。我们希望更多的“创客”与电子科大的“小伙伴们”携手并进,也希望更多的“创客”们准确把握时代的旋律并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4667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看待电子科大邵振海被学生曝光事件?
热度 69 gaoshannankai 2016-5-19 20:14
当日,著名社交网站“知乎”上出现一个问题:《如何看待电子科大邵振海被学生曝光事件?》,引发热议。至5月19日已收到了800多个回答,广受关注。 在中国媒体一边倒的前提下,我们无法知道真相,因为这个人一旦被媒体“定罪”,没有发言的机会。 即使定罪,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要片面夸大,或者事实不清 针对,网上罗列的邵振海教授的罪行,我用一句话评价,就是事实不清,鸡毛蒜皮。 一、借学生名义敛财。套取项目经费。比如下图中签字的学生,根本没拿到所谓的劳务费,银行卡根本没有转账记录。还揭露“2014年4月起,所有学生甚至都没有收到一分国家补助,全被他克扣了!” 这一部分很关键,“套取项目经费”应该主要是国家或省一级的纵向经费,如果是导师个人联系的横向,来自企业 的经费,借学生的卡取一些钱,这个主要是逃避一些个人所得税,因此,必须讲清楚。 关于学生的补助问题也要说清楚,工科学生的资助大部分来自导师,而不是学校或国家,这部分钱,有的 导师给了又收回来了,只能是没有诚信。学校或国家那几百直接打入学生卡内,不知道他如何克扣? 有的学生,比如自费生,可能就没有国家补助,没有明确说是什么类型的学生。也有的导师把钱先都收缴 上来,然后根据每个人实际工作量再发,所以这个必须说清楚。 二、欺凌学生。回答者说:邵振海200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随后要求他的学生都要读博,给他做廉价劳动力。2010年招收的学生又被要求读博,不愿读博的学生在读研生涯中被百般刁难。每年毕业的学生都要求给他干活到学校让离校的最后一天,并且必须天天到实验室报到。 这条罪状没有看到什么问题,也许是要求严格?研究生不是给导师干活,那是完成自己学业,至于 为什么要干到最后一天,就算完成好交接也可以说过去,因此这个也算罪状? 三、威胁学生。经常威胁学生不能毕业,要开除学生,不准学生找工作,找工作请假根本不批。学生都是敢怒不敢言。有骨气有办法的学生都换导师了。 现在的学生天天想着找工作,不好好完成学业的人很多,去找工作也确实不是可以请假的理由吧? 四、辱骂师生。回答里还贴出了邵振海在学生的大群里的一小部分言论,其中脏话太多太多。“说是自己的导师都觉得很丢人。在群里那么多学生面前一直骂脏话。” 说脏话的老师太多了,关键要看骂的是谁,为什么骂。朱镕基总理,不也是骂过 王八蛋工程么。 说脏话,也算一条罪状? 总体来看,这导师估计做人是有些问题,对研究生也不负责,但是还不至于到罪大恶极的程度吧? 因此,可以看出里面肯定有故事,曝光的东西,绝对不是核心的。 还是那句话,无论你怎么说,在一个具备清醒头脑逻辑严密的科研工作者眼里,全都是透明的。 我看这个可能和企业或其他单位项目纠纷的因素更大一些,个人看法 我个人觉得,在当前中国国情,敢去拿企业经费的,起码还想做点事,只不过高估了当前研究生的水平,比起那些骗取国家经费,狗屁拿不出来的人,要高尚几百倍。 我只想说一句:您眼里的“鸡毛蒜皮”戳痛了我们学生的心! 博主回复(2016-5-20 11:54) : 这是转移视线,现在重点要查贪污国家经费的大奸大恶,大奸大恶打掉了,风气好了,大家自然都规范做人。 我也很理解广大研究生同学对于当前各种压迫的不满,但是,不要从个人不满角度出发,应该看到问题的关键是社会风气,邵振海只是这个风气下的一个小人物,不打倒大奸大恶,研究生能有机会翻身? 我看到的帖子,大部分是研究生发泄个人不满,没有人从一个高度,对教科文卫的整体性腐败 追究根本性原因,根子不解决,就算打掉几个 邵振海又能怎么样?看了这些罪状,我基本上 事情是很清楚的,邵这类人基本上代表了工科领域普遍现象,如果社会风气好,这类人会好好干, 就是正能量;社会风气不好,这些人就会想,现在骗取国家经费的大奸大恶没人管,我这算什么。 所以,我用了鸡毛蒜皮这个词语,各位老师都清楚。 我就知道,发了这个帖子会招致一批“不明真相”研究生的围攻,而绝大部分老师不敢说话, 这让大家又看到了,作为“受害者”的弱势群体,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素质。 我这个社会调查,还是能反映出一些现状的 。
14831 次阅读|121 个评论
[转载]写一篇让同行尊重的论文
llbuaa 2016-3-7 14:11
版权归电子科大周涛教授,只是觉得写得好,转载共勉! 这封信,我们只讲讲从最简单的一种成果形式——学术论文。那么,什么是一篇让同行尊重的论文呢?我们认为,它至少要具备两大两小四个性质。(1) 高价值的问题 。通常来说,对学科进展有重大推进作用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判断一个科学问题的价值并不容易,尤其是你们刚开始做科研的时候。一方面随着持续阅读Nature、Science等一流期刊论文,你们会逐渐积累起对科学问题价值的判断感觉;另一方面,我们经常可以闲扯,不一定是有什么目的,要用想象力塑造科学的敏锐。(2) 原创性的贡献 。不管是对新问题的抽象和定义,还是对具有重要意义的新现象的发现,又或者解决问题中新方法的提出,我们希望这个工作中有一些东西是全世界的学者以前没有做过,也不能从以前的工作中简单推广得到,更不是那种不需要研究也能“预测”的结果。那种在算法里面加上一两个新参数,给出稍有不同的损失函数,把一个现成的方法平移到差不多的领域等等工作,在CompleX Lab都是非常不受欢迎的——我们没有权力阻止你们发表,但是你们的声誉会因此下降。(3) 完备的分析 。很多同学的工作做得很不干净,只是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统计相关性,没有进一步探索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揭示物理现象背后的隐藏机制——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经不起检验的。大家看到我们的一些论文并不长,但是SI中的材料有的有数十页甚至上百页。把一个工作做到你能力的极致,可能还不能说完备,但这是对学术界也是对自己的尊重。(4) 优雅的呈现 。尽管有了很好的结果,你们还要学会用最美的语言,最简洁的公式和最直观漂亮的图表向学术界呈现自己的工作。一篇文章能够写得美,不仅仅是语言,也是在于作者对所在领域几十年上百年的研究成果非常清楚,有文化和知识的积淀,才能够“下笔如有神”。
个人分类: 转载好文|10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致国际精英班学生的一封信
热度 4 uestc2014xiaoyu 2016-1-20 11:17
亲爱的国际精英班青年才俊们: 你们好! 今天是 2015 年的最后一天,从你们成为国际精英班的一份子起,也有小半年的时间了。明年就是 2016 年的第一天,又一个新的起点!和你们接触,和你们一起生活、学习也有小半年了。其实按照缘分来讲,从咱们学院国际精英班计划诞生的那刻起,我就和你们连在了一起。计划的宣讲,面试,录取,双向选择,确定导师,执行开课计划……各个环节,我都参与其中,自然也一直想着给你们写这封信。提笔的瞬间,想到了开复老师当初给中国大学生的几封信。当然,我没有这个高度,我只是把所感、所想、所盼,以唠叨的语句,寄望给你们。今天怀着平静而笃定的心情,给你们写这封信,慢慢梳理这段时间想要写给你们的话。主要是有感于九月份的师生双向选择、联系、确定的一系列事情,有感于和大家讨论出国的规划、源动力,有感于如何从本科阶段引导你们开启科研之门…… 图 1 “国际精英班”开班仪式 首先,你们的优秀毋庸置疑,你们的前途是一片光明,你们的未来是大有可为!但是,时下的教育氛围和价值导向,也不可避免给你们带来一些不确定、浮躁和功利。 何解?这一点源自面试大家时的感受。当我们评委们问到大家:“你们为什么选择出国?家里人支持你们出国吗?你们认为出国所需要的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是什么?……”大部分的同学还是比较有抱负和理想的,他们认为:首先,出国开拓眼界,能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对于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其次,他们具有很好的国际视野,认为将来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我们应该尽早走出去,具备全局观,无论是将来创业还是工作;第三,有的同学确实已经对个别研究领域很感兴趣,他们就想到国际顶尖学府去深造,去掌握更多改变这个时代的技术和能力……这些认识都是令人振奋的,我们从他们身上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同时,也深感“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是也有个别同学的回答,让我们大跌眼镜“我们家经济不是问题,即使没有奖学金,经济也能完全负担,所以我们需要学院能给予全力支持就行……”甚至有的同学直接说“我认为出国不需要什么格外的能力,只要有钱就可以!”“大家都出国,我学习又不差,为什么不出国!”……这些同学也不免让我们担忧,他们的言论和观点肯定也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群的。何以他们认为钱就是万能的,何以他们认为学院推出这个政策就是理所应当给他们服务的呢?!难道是伸手惯了?大家都出国,他们就必须也出国?难道他们觉得出国就是适合每一个人的吗?这种随波逐流的出国,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适合呢? 当然,这些思考和疑问,我也不能强加给每一个精英班的学子们。只希望这点思考也能带给你们思索,希望你们能正确对待出国这件事情。能不断的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不要贸贸然就跟大流。随波逐流的最后,就被滚滚红尘给吞没了。试问,你们何以成长为社会真正的“中流砥柱”呢? 所以,我要肯定那些有理想的精英,积极向上有正能量的精英,敢于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奋斗的精英;对于那些现在还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出国的“精英”们,请你们站在 2016 的新起点上,自知、自勉。我们老师肯定会静静守护你们的成长,给予一如既往的包容、理解与支持。国际精英班面向的是学院精英中的精英,是大家在统一高考进入电子科技大学信软学院之后,根据对自己将来的初步规划,根据对专业的认识,根据各自的语言能力、自理能力、科研能力等,而进行的一个精英教育试点。试点就意味着“成效不可估计”,有好有坏,有成功有失败。所以,我们会不断继续改进,也请精英学子们勤练内功,开启新的 2016 ,期待收获 1 年、 2 年、 3 年后的梦想实现! “ 该班的培养模式与国际并轨,采用(部分)全英文授课;采用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学习、研究方法,挖掘和奠定学生的学习、研究潜力,并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或加入到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开源项目、国际项目;实施小班教学,培养过程强调“厚基础、重实践”,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与国际接轨;与国外知名高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学院推荐学生到国外一流高等院校继续深造,或到国外大型企业从事信息技术、综合信息管理等领域软件工程研发或管理工作。 ” ——摘自【改革视点】信软学院“国际精英班”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 http://www.new1.uestc.edu.cn/?n=UestcNews.Front.Document.ArticlePageId=51696 其次,精英班的孩子们,咱们聊一点关于踏实做事,诚恳做人的老话。 九、十月份是你们联系导师,大家进行双向选择的时间,这期间也是各种小故事连连,我就不再一一赘述。首先,我很感谢大家的信任和喜爱,那么多的同学都来联系我,希望我们能成为师生,我也着实很多不忍,因为名额总是有限的。不过我觉得也是缘分,不管是否是直接的导师,我都愿意为你们分担困惑。好在大部分的同学最后都有了很好的归宿,才心安许多。这中间,我感受到了我们导师们的一些心理,有担忧、有期待、有挑剔、有无奈、有理解、有生气……我想这些都很容易理解,因为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希望自己能结识一个最优秀的学生;或者能多几个学生来联系,这样有选择和挑选的空间;或者能有一些很能干的学生,这样能帮自己多做点工作,……同样,我也看到并感受到了学生的各种心理,有的学生灵活,第一时间联系导师,很快就能确定,然后安心跟随导师,这是典型的一对一;有的学生亦是灵活,第一时间联系多位导师,然后逐一聊聊,择其优而选;有的学生遇到了难题:他联系的导师,同时有很多学生联系,那么那个老师就让他们自己 PK ,这就有点残酷;还有的学生,联系了一个导师,也已经确定了,后来却又毁约,投奔了第二个……种种,皆为常态,皆可理解。但是对于最后一个,我是不接受的。因为,这涉及到了诚信问题。 或许很多同学认为这没什么,就像找工作、应聘、联系导师等等,大家都是本着个人眼前利益最优化的原则,甚至于当事双方都如此做。话这样说,似乎很有道理,也很正常。但是,这也是我这几年一直不认同的!从研究生毕业的时候看到很多同学拿到 N 个 Offer ,到现在大家面临 N 个选择时的种种焦虑和踌躇,我觉得这个“最优法则”似乎有问题。 一,大家的交流成本是 N 倍增加的; 二,不利于大家以后做事的专注度,会让大家陷入一种盲目的挑选和争夺战,却忘记了最本初的理想和目的; 三,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焦虑,因为每个选择都会萦绕在脑子里,不利于健康,现代人有太多的焦虑来自不必要的“庸人自扰之”; 四,最终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并非最优的选择,就像你挑衣服,都挑花眼了; 五,忘记了做人的基本原则——“诚信”,对社会不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说到诚信,大家觉得是老生常谈,在我看来,非也!同学们,其实诚信是我们在当下能守住快乐、能守住本心、能取得成功的法宝。因为诚信,我们做事情有底线,我们能快速的从众多的选择中做出决定,我们能安心、静心的做自己的事情,人一旦专注,离成功也就很近了。另外,大家都知道,凡事都是辩证的,那么对于每一个选择,每一个结果都没有绝对的最好和最坏。这样看来,我们又何必用世俗的标准和眼光来评判我们的选择是否最优呢?既然这样,我们只需要跟随自己的内心,你觉得喜欢这个专业,你觉得喜欢这个老师,你觉得喜欢这种风格,你觉得喜欢并认可这个团队,那就坚定的做出判断,并且认真的、踏实的去做!我想你总是能比别人收获更多。这也是我从这一年构建团队的感受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在今年夏天的时候,我就明确的对前来联系我的学生,一再声明的一点:如果你认可我这个老师,认可我的团队,认可这个研究方向,我不在乎你的绩点和基础,只要你认真踏实我就愿意接收你;如果你已经跟随别的老师开展课题了,对不起,请你继续跟随你的导师,除非你们真的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并且这件事情你必须和你的导师说清楚;如果你只是把我的团队作为你的备选对象,那也对不起,请你想清楚了再来找我。 或许,有的同学认为,“晓瑜老师,你太较真了!” :) 呵呵,亲爱的同学,不是晓瑜老师较真,只是我有点笨,有点执着,我不想随波逐流,我不想让自己忘记自己的初心,我不想让自己变得很焦虑,我不想失去做老师的神圣。即便这条路有点冷清,我还是“甘之如饴”。另外,我不是一个很死板的人哦,大家都知道的,我是很 nice 的,甚至我的学生总是认为我不够严厉!哈哈哈,其实,我有严厉的时候,就是对于原则性的东西。那么,对于教育,对于指导学生,我一直是秉持鼓励和引导。 第三,开展学术研究和科研训练。 我想和大家说的是你们进入国际精英班,相对与其他的本科同学,学术研究和科研训练的压力是很大的。很多同学都面临如何选择课题,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等。那么,对于精英班的同学们,对于我的学生: Eric 、凌霄、涵雅、陈喆,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你们把时间点安排好是首要的。然后,根据每个时间节点再来开展你们的研究会更加有的放矢。比如,托福、 GRE 、雅思等的考试时间,申请的时间,论文发表的周期等。大一大二保证绩点是基本的要求,同时开展学术调研和基本功练习,大三是提升学术的训练,争取产生学术成果,大四就要全力准备申请的流程和各种政策了。 有了时间点,就需要我们多讨论,在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方面,依托于不同的课题,来凝练和聚焦自己的方向、兴趣点,指导你们开始练习阅读英文学术论文,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如何做实验,如何做实验结果的分析等。这个方面是个巨大的工程,稍后我会专门用一篇博文来讨论。 好了,可爱的孩子们,最后我想给大家一点建议: 少一些抱怨,多一份踏实; 少一些空想,多一份务实; 少一些功利,多一份自足; 少一些虚度,多一份汗水。 在此,衷心祝愿每一位国际精英班的同学,能收获充实的 2016 !希望 2016 在路上的你们,健康、快乐、向梦想迈进一大步! 晓瑜 2015.12.31 晚
个人分类: 三尺讲台|26499 次阅读|9 个评论
【校园观察】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wangxiaog04 2015-10-10 10:33
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自动化工程学院 王雪峰 ( http://www.uestc.edu.cn/?ch/12)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仅是我们共有的“中国梦”,也是我们代代相传的“成电梦”。 “落后就要挨打”在科学技术上体现得尤为真切。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企盼,到“科学技术是第一产力”的论断,无不体现了几代中国人对“科技强国”的追寻与探索。 新中国成立之后,科学技术摆在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科技创新担负起支撑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 科技发展水平凸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据报道,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美国和德国甚至高达80%。 在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了53%,农业科技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成电自其诞生之初,就承载了国家、民族的“科技强国”的梦想。三校合并,成电始出,它承载着总理的嘱托,体现着国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战略决策和前瞻性部署。 半个世纪以来,成电人敢于担当,怀揣着“技术强国”的坚定信念和角色自觉,为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乃至电子信息产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被称为“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 半个世纪以来,成电人以育人为本,践行着“人才强国”的奋斗目标,教书育人、桃李芬芳,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建设者。 如今,成电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继续实施“三大战略”……不仅时时刻刻践行着“中国梦”,也通过人才培养,把“中国梦”根植于每一个成电学子心中。 对老一辈成电人来说,他们的未来不是梦,他们的“中国梦”已经实现。他们已经见证了祖国在半个世纪中的繁荣与发展,并作为祖国建设的直接参与者,直接参与了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正所谓“丰收果里, 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奉献”。他们的奠基,让我们敬仰、让我们铭记。 对新一代成电人来说,我们的未来也不是梦,我们的“中国梦”必定实现。我们见证了蛟龙入海、天宫对接,见证了航母试水、北斗升天,我们见证了中国步入世界技术大国并进而羽化为技术强国的光辉时刻,见证了我们的前辈们杰出的创造。同时,我们在科研第一线潜心研究、硕果累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创造、不断突破。 接过强国富民的火炬,传承科技强国的衣钵,播撒“知识就是力量”的自信,站在老一辈成电人的肩膀上,新一代成电人必将更有信心去奋斗、更有实力去创造、更有热情去奉献。 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继续实施“人才强校、学科拓展和国际化”三大战略,建设特色性、研究型、开放式的高水平大学……成电已经为千万学子营造了成长成功的良好平台,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如何实现“中国梦”、“成电梦”的问题。 那么,作为学生,我们以什么方式、什么行动实现“中国梦”、“成电梦”?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成才梦”。 从一个“少不更事”的中学生步入成电校园,到成为一个满怀信心、跃跃欲试的“成电人”走向社会,我们在成电精神的陶冶下逐步成长成熟,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成电文化,我们的大脑里充盈着成电智慧,我们的身体里集聚着成电人建设社会的实干能力! 梦的实现,并不是“做梦”做出来的,而是“实干”干出来的。我们的梦想可以从老一辈成电人的梦想当中延伸出来,但我们的梦想的实现,并不会在老一辈的基业中自然而然地瓜熟蒂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一股东风,就是我们自身的不懈努力! 成电是个大舞台,它为我们准备了最好的音效、最炫的灯光,但舞台上的青年人能否跳出动人的舞蹈,还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和创新。因此,我们既要继承老一辈成电人积累的学术成果,消化吸收、推陈出新;还要继承并发扬他们心怀天下、敢于担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扩展眼界、提高境界;并发扬他们奋发努力、刻苦实干的求实、求是的精神,脚踏实地、不懈奋斗。
2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学生要“动手” 校企要“牵手”
wangxiaog04 2015-10-10 10:30
学生要“动手” 校企要“牵手”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薛子威 ( http://www.new1.uestc.edu.cn/?n=UestcNews.Front.Document.ArticlePageId=51003) 近日,信软学院在沙河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举办“实习生招聘会”,可谓是开先河之举,在我校探索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道路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之所以如此说,并不是因为它在形式上将“实习”与“招聘”结合了起来,把“就业招聘”变成了“实习招聘”,而是因为它在实质上积极主动地迈出了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的又一大步。 为什么重提学校与企业对接的必要性?这是因为,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据报道,我国软件产业总体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2012年软件产业稳中趋升,首次迈上2万亿元台阶,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5万亿元,同比增长28.5%;2013年上半年我国软件产业加速虽然放缓,但增速仍超20%。 按理说,产业规模的增长意味着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剧增。但总量的平衡并不能掩盖结构的矛盾,“就业难”的惊呼之声此起彼伏。 实际上,在人才与岗位的“匹配”过程中,还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否与产业的需求一致?”回顾过去十几年的教育与就业的矛盾,其本质就在于“市场需要的是包子,学校送出的却是蛋糕”。 解决这一困境的办法,就是把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这也正是高校人才培养不约而同地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并与企业对接的原因所在。 与市场“对接”,除了把企业“请进来”,也可以把学生“送出去”,让学生在企业中切身感受到企业的文化、市场的规则和产业的脉动,让学生在参与企业项目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不仅是企业建设人力资源队伍的需要,也是学生把握企业和市场需求、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内在要求。 在更宏观的层面上,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题中之义,就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信软学院贯彻落实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学生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的精神,不仅将企业“引进来”联合举办虚拟“企业班”,也牵线搭桥促进学生“走出去”,开展为期一年的“大实习”,正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 当然,促进学生“实习”、对接企业“需求”,并不是要为企业培养普通的“技工”,因为我们并不是“技校”。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其能力不能仅限于“编程”层次,而是要秉承“大气大为”的精神,既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又磨练对市场和消费需求的敏锐洞察力,更加重视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加重视国际化视野的扩大和境界的提高,在未来的行业或产业发展中能够独当一面、中流砥柱。 而要超越普通“技工”成为产业界的引领者,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能忽视课堂学习或理论学习。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和前提,“实习”只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无异于只练“剑法”而不练“内功”的“大侠”,看起来“花拳绣腿”耍得热闹,其实中气不足、不堪一击,到了关键时刻没有后劲,总是掉链子。 课堂学习与企业实习是互补互促的关系。对于即将走进企业大门的学子而言,既要充分认识实习的重要性,珍惜实习的机会,又要避免实习的盲目性。过早地将精力投入实习却忽视在校的基础课程学习,往往会导致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后劲不足,是一种拔苗助长、欲速不达的行为。 因此,同学们要把握规律、注重次序,分清楚轻重缓急,首先要学好基础知识,其次要根据自己的学科需要,选择是否去实习、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习,并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实习工作,避免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地穷应付,杜绝自欺欺人地蒙混过关。
2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要羽化成蝶 须拥抱市场
wangxiaog04 2015-10-10 10:28
要羽化成蝶 须拥抱市场 电子科大 学生记者团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杨炜坤 创业是大学生的梦想,也是学校的期望,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共识”。在这个以创新为引领和以创业为风尚的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俱佳的良好环境。 近年来,无论是政府、学校还是社会,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大力支持,从政策扶持、人才培养、创业指导到资金支持,无不体现出整个社会对创新创业的重视和对大学生群体的期望。 一般而言,创业的外部条件包括政策、资金、技术等基本要素。对于“白手起家”的大学生创业者而言,社会的扶持呵护无异于雪中送炭,可以帮助大学生顺利渡过初创期的各种艰辛。但是,创业的“果实”最终要成为一个在市场体系中经受考验的“企业”,就不可能“一辈子”躺在政府的扶持、补贴或学校的支持、援助里“过日子”。 这就要求创新创业者从一开始就磨练自己把握市场、适应市场并从市场中获取能量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方米科技”、“卓拙科技”、“壹比特科技”、“加减法科技”、“千景云图科技”等成电学子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出,他们之所以成功,除了得益于学校的大力支持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敏感而准确地抓住了巨大的潜在市场,顺利完成“羽化成蝶”的发展过程。 从市场调查、市场推广和拓展以及在产品改进过程中对用户需求的尊重和体现,都是学生创业团队凭借自身的“经济头脑”出色地完成的。 这就告诉我们,“技术男神”拥抱市场不仅是可能的,甚至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他们一旦把握了市场的脉搏,摸透了市场的规律,就能够在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撑下,迅速取得突破和成功。 从我们身边的“方米”、“卓拙”,到虽在校园之外但让我们耳熟能详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新浪、小米、创客、大众点评等新兴公司或新兴服务,都昭示着在互联网时代拥抱市场后的创业空间和成功机遇。 这些与传统产业迥然不同的“新秀”,并不需要多么高的技术门槛和多么复杂的制作工艺,也不需要多么丰厚的人力资源和巨额的固定资产投入,关键就在于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和把握。近日出现的“微信快递”案例,仅仅是将传统的“快递”与“微信”平台相结合,就催生了更有竞争力、更受顾客欢迎的快递模式。也就是说,“技术”并非是成功创业的“唯一”要素,如果赢得市场,那么市场的馈赠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技术的“不足”或将技术“点石成金”。 反之,如果无法赢得市场、开拓通向消费者的渠道,而是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维,或者单纯的服务外包者的自我角色期待,那么,这个企业就很难做大做强。这一点,不管我们是否承认,都是理工科学校的创新创业者最容易陷入的思维误区。 虽然改革开放已有几十年,但许多大学生面对市场时依然感到陌生,甚至不知所措。无论是在“教”还是“学”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都注重“苹果”的制作技术,而没有注意到“苹果”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努力追求的“用户体验”;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期望大多是“CTO”,而没想过自己也有巨大的潜力成为企业的“CEO”。有的人甚至在市场面前保持“清高”的姿态,殊不知这正是自身的不足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成电学子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凭借厚实的技术基础,自觉、主动地捕捉市场、拥抱市场,这是让人感到十分欣喜的预兆。 尤其是,创新创业团队内部成员不仅在提升个人素质时注重对经济管理知识的学习,更是在团队的组织架构中设置了专门的市场营销部门,这对团队和公司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拥抱市场是一门大学问。我们相信,有了这些先行者的经验,后来者必将付出更大的努力,在拥抱市场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快速,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技术和智慧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服务于受众,造福于社会 。
2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责任越大,能力也要越大
wangxiaog04 2015-10-10 10:25
责任越大,能力也要越大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 舒卓然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电影《蜘蛛侠》中的这句话广为流传,道出了人们对道德正义、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肯定与期待。这句话反过来就是“责任越大,能力也要越大”。 “担当意识”与“担当能力”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没有担当意识,就会缺乏奉献精神,在需要担当之时漠然视之、袖手旁观;而没有担当能力,则会“心有余,力不足”,最终也会使一腔热情变成一张“白条”。 大学是莘莘学子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也是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担当能力的重要阶段。这两方面的塑造效果之好坏,将影响其将来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的人生选择。 事实上,“兼济天下”也并不仅是一种单纯的价值判断或行为准则,它更是一种对人的“行为能力”的要求。无论是“感动成电”人物,还是“绿色环保” 活动,抑或是其他社会公益活动,我们既看到了成电学子强烈的担当意识,也看到了他们较强的担当能力。他们不仅“敢于担当”,而且“很会担当”,这或许是他 们的公益活动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在崔海龙的感人故事中,我们既体会到了他对社会公益的由衷热爱,也看到他为此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以及对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既看到“科技报国”的壮志豪情,也看到他为了圆梦而斩获“NS杯电子设计大赛”、迈瑞杯医疗器械大赛等多项大奖的不懈努力。 同样,在植树节举行的“回收废纸,拯救森林”活动中,既可见“微博协会”倡导环保理念的觉悟和热情,也可见这40名会员高效的组织动员能力、出色的协调宣传能力和有力的贯彻执行能力。 的确,支教下乡者,出发前会组织义卖、义捐;救灾扶弱者,行动前会开展技能培训;立志振兴科技产业者,则主动积累创新创业经验;立志强军强国者,会勇敢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他们无不兼备担当的意识与担当的能力。 “求实求真,大气大为”。担当意识与担当能力是“成电精神”内蕴的含义。“成电人”之所以有成就、受尊敬,就是因为他们既有眼光、有境界、有气度,乐于为民奉献,还能真抓实干,做出了实实在在、掷地有声的大作为、真贡献。 总之,在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逐步培养其担当意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其践行责任的能力。在认识层面,首先要明确责任,清楚地知道自己要“担当什么”;其次要探讨途径,回答“如何承担责任”的问题;最后要践行责任,确保“说到做到”。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能力层面,虽说不必“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也必须通过有效的实践训练来“增益其所不能”。一方面要加强 专业学习,为以后服务社会练好“内功”,另一方面要重视社会实践,接地气、肯实干、不空谈,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 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而要做到这些,不仅需要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觉悟和认识水平,也要注重总结活动经验,加强经验的分享与传播,通过团队内部、团队与团队之间的联谊、 座谈、自媒体(如空间、博客、微博、BBS、网络社群)等开展横向的经验交流,通过不同年级志愿者之间的“传、帮、带”开展纵向的经验传承,相互切磋、相 互“取经”。 同时,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要注重实践教育,在文化、制度、考核等多方面予引导和支持,同时,也要逐步培养学生社团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分享经验,提升学生整体的实践水平和“担当能力”。
2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社会公益:组织好才会有高效率
wangxiaog04 2015-10-10 10:12
社会公益:组织好才会有高效率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 虞梦茜 胡译文 http://www.new1.uestc.edu.cn/?n=UestcNews.Front.Document.ArticlePageId=51369 阳春三月,风暖蓉城。3月5日这天,既是纪念雷锋的特殊日子,全国各地都掀起学雷锋热潮。在我们的清水河畔,各种公益活动也在校团委和各学院的组织下如火如荼地进行。 志愿者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让媒体兴奋地欢呼“公民的觉醒”和社会自组织的成长与成熟;而在成电校园,“感动成电”人物则让广大莘莘学子肃然瞩目。 目前,志愿者活动在整个社会已成风尚,在高校尤其如此。经过校园文化的大力建设,以及志愿者团队的行为示范,“公益”已经成为了广大同学深度参与的共同事业,“奉献”也成了大学生的道德共识,并构成了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要做好公益活动,仅凭一腔热情或一颗善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最终评判公益活动效果的标准,不是活动的出发点,而是活动的结果。因此, 为了公益活动的健康发展,我们不仅要在精神层面弘扬“雷锋精神”和“志愿者理念”,还要在活动的组织、可行性措施等方面下功夫,以确保志愿者活动的高效和有序。 这一点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如今的公益活动参与度早已超出了它原来的规模,并正在快速普及: 以全国的志愿者为例,其服务范围已经拓展到社会福利活动之外的领域,吸引了青年以外的群体的广泛参与。目前,全国60%以上的市(县)建立了志愿者协会,服务站遍布城乡,截止2008年底全国注册志愿者总数突破3000万名。 以高校的公益活动为例,仅3月5日一天的校园公益活动就有1000余人次积极参与;每年暑期实践的参与规模则更大,2012年暑期实践就有100多支队伍的3000千多名成电学子,踏入偏乡僻壤、走进街道社区,开展服务新农村建设、帮扶留守儿童、开展社会调查等公益活动。 从这种趋势来看,无论是全国范围还是高校内部,随着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比例越来越大,以后的志愿者规模会进一步增长。而规模的增长,又 必然带来团队内部以及团队之间的组织、协调问题。若组织得好,就能形成巨大的正能量,造福于社会;否则,就会浪费志愿者的时间、精力,甚至会造成劳民、扰 民等负面效果。 “5・12”大地震之后,众多的志愿者走向救灾的第一线,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凭借其机动灵活、行动迅速等特点,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打了漂亮的一 仗。与以前相比,这次国内NGO和志愿者的救援行动在反应速度、参与的数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与海外的NGO相比, 我国的志愿者在组织性与专业性 上依然稍逊一筹,以至于出现了“盲目”、“低效”、“扎堆”、“添乱”等被媒体善意批评过的多处不足。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全国范围内的志愿者活动的长短优劣是校园志愿者活动的一面鉴镜。反观我们3月5日的“纪念雷锋50年”系列活动,正是由于校团委和各学院的良好组织,才使得有1000余人次参与的大型公益活动高效而有序。这是值得我们珍视的宝贵经验。 总而言之,加强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建设,不仅能在活动执行过程中提高效率、确保质量,而且能够在活动的扩展、志愿者理念的宣传等环节起到良好的效 果。这就不仅要求志愿者团队在大型公益活动中加强团队间的组织协调,还要求志愿者团队内部重视组织建设和团队文化建设,从而使志愿活动更好地发展。
21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牛人频造访 成电“新常态”
wangxiaog04 2015-10-10 10:07
牛人频造访 成电“新常态”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王宏伟 ( http://epaper.uestc.edu.cn/index/index_ctrl/goPage/6435/699 ) (欧阳自远院士做客成电讲坛讲述中国探月梦) http://www.new1.uestc.edu.cn/?n=UestcNews.Front.Document.ArticlePageId=51186 从去年下半年到如今,“新常态”这个词火了。它表明中国进入了新的经济周期,各级党委政府、社会舆论和公众都在努力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对于成电而言,我们其实也正在经历一种“新常态”,那就是来到学校的“牛人”越来越多,各界巨擘、翘楚频繁来访,成电学子们得以尽享文化盛宴。   从著名主持人杨澜与学子畅谈“正青春”,到诺奖得主根岸英一、格林贝格尔,航天英雄杨利伟、刘洋,奥运冠军陈一冰,解放军少将金一南登临成电讲坛,成电学子频繁地近距离领略众多名家大师的风范。当著名主持人撒贝宁要来成电开讲座的消息传开后,学生活动中心门前便排起了抢票的长龙。大家站上两三个小时,只为求得一张入场券。   如此新常态,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怎样努力适应这种新常态?   新常态带来更多新启迪。对于广大同学来说,很多演讲嘉宾都是精神上的导师,有着各自不同的人格魅力。或许他们并不能像课堂上的老师一样传授某门专业的具体知识,也不能明确告诉你明天的路应该怎样走,遇到困难怎么办。但是,也许就是某个人的某一句话让你非常认同,进而改变你的一生。例如笔者十分喜爱的撒贝宁。小时候常看他主持的《今日说法》,由此对法律产生浓厚兴趣,直到现在如愿成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撒贝宁在成电讲坛中说,“中国青年决定中国的未来”,这让笔者产生极大共鸣,更加坚定了珍惜宝贵时间,努力成长成才的决心。   新常态带来更多新视野。接触这些不同领域的佼佼者有助于同学们扩大视野,开阔眼界。所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在这个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身处象牙塔之中的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而是应该更多地接触不同的文化与信息。同时,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随着信息生产和传播速度的加快,泥沙俱下、信息过载的现象给人带来不少困扰。“新常态”下来访成电的牛人来自科学界、国学界、军政界、文艺界等各领域,他们传播的优质内容,恰恰给予了同学们接触各领域精英文化的机会,也推动着大家综合素质的提升。   面对这种“新常态”,广大同学都实实在在地从名家大师身上收获了不少成长的养分。但也有一些现象引人深思。有位同学说,牛人们纷至沓来,他的成电讲坛登记表终于能盖满章了。还有的同学只是单纯地为了看两眼名人,然后在朋友圈秀两张照片,多收获几个亲朋的“赞”,以此作为日后的谈资。更有甚者,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仿制并倒卖门票……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如何适应并利用好成电的“新常态”。   所以,面对这种各界名人在成电常来常往的“新常态”,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并充分利用学校为大家创造的好机会。在每次讲座后,结合自身实际好好消化牛人们提供的思想大餐。同时,学校邀请的名家大师日益增多,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规划认真筛选,有选择地聆听,而非有讲必去,一窝蜂地入场、拍照、要签名,最后回想起来却收获寥寥。   新常态来了,希望我们都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宝贵的成长经历,不断摄取养料,成为一个向上向善、精神富足的人。
2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梦想在奋斗中不断明晰
wangxiaog04 2015-10-10 10:04
梦想在奋斗中不断明晰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张昊 “你的梦想是什么?”这可能是个会让人瞠目结舌的问题,至少被问到这个问题的人会说“额,让我想一想……”如果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诸如此类的现象十分常见,例如当你在简历中填写“特长”时,或者被问到“你最喜欢什么”、“你最喜欢的职业”时。 何以如此?为什么我们做不到不假思索?这是因为,对很多人来说,梦想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十分明晰,而是在奋斗的过程中不断明晰的。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有明确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又是建立在“社会认识”的基础之上。而要充分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作出准确的人生定位,就需要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思索,问题的答案是持续思索、不断奋斗的自然结果。 梦想并不是“天外来客”、一觉醒来就会突然闯入我们的脑际,而是源于我们成长的过程,是基于我们对过去的已有认识、对现状的理性判断以及对未来的浪漫期许。那些梦想十分清晰的人,只不过是比我们更早地思考到梦想问题、“成熟得早一点”而已。 对大多数人来说,要清楚地回答“我能做什么?”“我该做什么”是需要时间的,是需要用整个成长过程来实现的。从“成电杰出学生”们的奋斗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并非一开始就具有远大的梦想,而是在不断的尝试中分析、总结自己的特长、定位以及未来的规划。 有人或许会问:他们不是从小就表现出特殊的偏好吗?的确,有的学术“达人”,从小就喜欢数理;有的技术“达人”,从小就喜欢动手拆装各种电器;有的管理“达人”,从小学就开始当班长。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他们从小的时候,就能“梦想”到今天的发展方向。这恰好说明,他们是在不断地成长中强化自己某方面的特长,并在“蓦然回首”之时,发现梦想就在“灯火阑珊处”的。 因此,我们现在不知道自己确切的梦想、没有明晰的人生规划时,不必妄自菲薄,因为我们可能还在探索的路途中摸索前行;在不能看清现在或未来时,不必焦虑急躁,因为我们的认识能力有一天终会提高;在无法做到“矢志不移”时,不必暗暗自责,因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否定自己、达到“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发展过程本来就是人生的常态。 不过,这样说并不是鼓励我们为自己的“茫然”寻找借口,也不是要我们放弃梦想、安于现状,而只是说,我们的梦想乃至人生都具有现实的阶段性。而且,我们也要认识到,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都需要一个核心动力,那就是不懈的奋斗。 有奋斗,就会有尝试、有探索;有探索,就会有对比、有分析;有分析,就会知道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就会有准确的定位;而能准确地定位,才会使我们对“我的梦想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清晰明了,且具备坚实的现实基础。 从“成电杰出学生”们的奋斗中,我们可以看出,奋斗是他们的一种标志性的存在状态。虽然我们无法肯定他们的付出是最多的,但至少可以肯定,他们无不站在奋斗者的行列。 他们之所以具有明晰的梦想,是因为他们很早就去尝试、去奋斗;他们之所以实现了梦想,也正是因为他们不懈奋斗并在奋斗的过程中成长。 因此,可以说,“梦想因奋斗而明晰,人生因梦想而精彩”。请行动起来吧!我们可能缺的不是梦想,而是持续的奋斗;即便没有明确的梦想,那么,请在奋斗的过程中确立你的梦想。 奋斗既是实现梦想的路径,也是确立梦想的动因。
2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开放的校园更美丽
wangxiaog04 2015-10-10 10:01
开放的校园更美丽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 李昆 谭巍 http://www.new1.uestc.edu.cn/?n=UestcNews.Front.Document.ArticlePageId=51418 又是一年银杏黄。近日,电子科大“魅力金秋,铸梦成电”第二届银杏节拉开帷幕,吸引了不少市民进校观赏留影。在此期间,学校打出一套“组合拳”,富有韵味的“成电记忆”展,答疑解惑的招生咨询,异彩纷呈的机器人展示等系列活动同时开展,美丽的秋色与浓郁的人文气息相互激荡,形成了成电校园的一道靓丽风景。 “银杏节”正在逐步发展成为我校的品牌文化活动。细心的游客惊喜地发现,今年的银杏林下多了一些变化: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学校相关部门赶在银杏节开幕之前,在沙河校区的银杏林下修建了两处木质“观景台”。 这可以看成是学校管理服务方式转变的一个信号,也透露出学校在面对周边环境时具备了更加开放、积极的态度。这一举措,与其说是为市民提供了认识成电的机会,还不如说是为成电提供了展示自身的窗口——它的受益者既是游客,更是学校自身。 诚然,一所大学的声誉最终依托于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大学的校园景观也可以为其提供另一张魅力“名片”。一提起享誉全国的北京大学,人们马上能够联想到“未名湖”;一提起清华园,就立即联想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一提起武汉大学,就立即联想到烂漫的樱花。在蓉城,如果提到电子科大,除了联想到“学在成电”,人们也会立即联想到成电的“银杏黄”。 反过来说,当人们提到樱花,就会想到武汉大学;提到银杏,就会想到电子科大。它不仅为本校学子带来自豪感,也为学校带来知名度。据报道,武汉大学“樱花节”高峰期游客日均可达10万人次,总人数超过百万人次。许多去武汉的外地游客,在登临黄鹤楼之后,总是不忘去武汉大学观赏樱花。对学校而言,这是十分可观的“外宣”方式。 实际上,一所大学不仅可以凭借其知识和技术为地方经济服务,“开放”的校园也可以将自身与周边的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大学的书香文化和高雅品味,达到“化成天下”的积极效用。 在西方国家,自19世纪的工业革命之后,欧美的大学逐步改变了“修道院”式的、相对封闭的传统格局,而代之以开放的、发散的、与社区融合的全新风格,建设出了许多“没有围墙的大学”。 在英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是开放式的,电影《哈利波特》的部分场景就取自于英国著名的牛津大学;在美国,开放校园已经成了大学精神的象征,匹兹堡大学甚至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校园,教学、科研、管理大楼与市区建筑杂陈相间,只有门上钉的铜牌和盾形校徽标识出是学校的某学院或研究所,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整个大学城都与所在的小镇嵌合在一起。 当然,大学校园的接待能力是有限的,游人纷至沓来势必会对校园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高峰期日均游客可达10万人次,这对高校而言不是一个小数目,武汉大学樱花节期间学校周边交通堵塞、校内游人过量等现象,已经为我们提出了十分现实的管理和服务问题。因此,可以预见,当校园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活动的效果越来越好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学校到了解决管理和服务资源的稀缺和水平问题。这是高校开放校园时必然会遇到的一对矛盾。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开放校园既是可贵的尝试,也是严峻的考验。自去年的“门票风波”之后,武汉大学今年的樱花节“限流新政”,再一次将其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但这些终究是开放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只要在开放中继续探索,必然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我校别出心裁地设置了“观景台”,就是一次十分成功而体贴的管理服务尝试。 开放的校园需要相应的管理。据介绍,美国的大学虽然没有硬邦邦的《外来人员管理条例》,但也存在间接的管理。比如,海军学院会对游客检查身份证件,其他的校园管理则更多放在停车位的限制等间接管理措施上——美国人惯于开车,要参观偌大的大学校园,步行可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此限制了停车位也就等于限制了客流量。 国内高校不可能照搬西方大学的全然没有围墙的模式,但国外高校的管理方法可以为我们开展因地制宜的管理服务提供参照。我们相信,当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到位的管理大力推进校园开放时,社会也将给予我们意想不到的回馈。
22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健康的体魄岂能“宅”出来?
wangxiaog04 2015-10-10 09:59
健康的体魄岂能 “ 宅 ” 出来?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 谭巍 近日,恒大足球亚洲夺冠,让许多人感到扬眉吐气。不过,这只可作为体育事业的“龙头”或牵引,而不意味着“体育事业”的全面繁荣,因为职业化的体育更具“精英”色彩,有所成就者可谓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优异的体育竞赛成绩并不是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健康的体魄才是他们最终的目标。然而,即便是这个十分“退而求其次”的目标,也是许多大学生望尘莫及的。 大学生如何提升身体素质,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从近年的新闻报道、调查报告等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的体质不容乐观,尤其在耐力和心肺功能方面呈普遍下降的趋势。 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肺活量、速度、耐力等素质水平均呈继续下降趋势,19-22岁大学生在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000米跑、肺活量等指标上,20年来均呈下降趋势,有些素质指标近10年下降速度加剧。 几年之后,《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又显示,与2005年相比,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但大学生身体素质却“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爆发力、力量和耐力等方面。 未来的“栋梁之才”,难道真要成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如此羸弱,又如何担当使命?如何“击水三千”、“中流砥柱”? “书生”本不应该“文弱”啊!儒家将“射”、“御”这种“体力活”与“礼”、“乐”、“书”、“数”并列入“六艺”当中,可见其对知识与体魄的并重;在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那克西美尼等伟大哲人,不仅有着深邃的思想,更有着健壮的体魄。法国雕塑家罗丹所作的《思想者》雕像,给人视觉冲击最强烈的,不仅包括他紧锁的眉头,也包括那一身强壮的肌肉所彰显出来的力与美。 《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特别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然而,问题在于,大学生不是“宅男”就是“宅女”,足不出户,又如何提高身体素质? 诚然,缺乏运动与课业压力有一定的关系,但更致命的原因还在于,不少大学生平时就忽视体育锻炼,对“非智力因素”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们或认为运动就是“贪玩”,或认为有意识的运动没有必要,或者找各种理由“宅”在宿舍。这其实是一种认识的误区。 如果观察身边的“宅男”就会发现,即便是课业不紧张的时候,他们也不愿意到户外运动。有的忙于“网游”,“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玩得昏天黑地、不亦乐乎,饭点上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谁去吃饭,帮忙带一份回来!”“宅女”们不仅运动量少,而且在“身体美学”的影响下,以减肥为第一要务,吃饭只用一些水果应付了事,个个都是“素食主义者”或“少食主义者”,纵然头晕也无妨。如此种种,身体素质岂能不每况愈下? 有观点认为,大学生体质下降与体育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相关。其实不然。如果是在多年前这样认为尚且情有可原,但现在各高校都具备了坚实、完备的体育基础设施,不仅场地宽大,而且环境优美。塑胶场地干净舒适,球场周围绿树成荫。但在一个几万人的大学校园里,又有多少比例的同学常去运动场?因此,缺乏运动不是缺少设施的问题,而是缺乏习惯的问题。 由此可见,要具有健康的体魄,首先要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高度重视体育运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若有可能,健康也应被纳入我们自己的“生涯规划”。正所谓“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即便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氛围下,身体素质依然是很多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标准。其次,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从改变“宅”生活开始、从改变畸形“身体美学”开始,到户外去寻找灵感和活力。近日大超篮球联赛在我校如火如荼,看过比赛的同学若能亲自到球场练一练、出出汗,岂不更好?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增加激情,运动也增加自信。人们常说,心理疾病会影响身体健康。殊不知,身体的健康程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非常大。相对那些体格健壮的人来说,弱不禁风者更容易自卑。大学生以后要自信地走向社会,何不先从甩掉“宅男”的帽子开始?
1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观察】创业前不妨首先摸底定位
wangxiaog04 2015-10-10 09:57
创业前不妨首先摸底定位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 樊凯旋 我们常听到许多创业者抱怨“无资金、无技术、无经验”,但笔者以为,从创业过程中各环节的先后顺序而言,“资金”并非创业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获得投资之前,创业者首先应该问自己:“如果给我200万,我能用好这笔钱吗?” 随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增多,大学生创业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政府、投资机构纷纷向大学生创业者伸出援手。可是,创业成功谈何容易?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固然离不开“缺少资金”、“缺少经验”等硬性要素,但创业者是否准确定位,也十分关键。 许多创业者没有给自己准确定位就贸然踏上创业道路,所谓“不知己”;有的创业者没有看清市场需求、抓住市场“痛点”,也鲁莽上阵,即为“不知彼”。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不知己也不知彼,必败无疑。 从我校校友王春波的创业经历来看,虽然他中途由于缺乏销售和管理的经验,而使公司一度陷入困境,但他能在困境中及时调整,并最终获得了转机。如果不是及时调整,沿着原有的错误路径一路走下去,即便他有超强的毅力,也无济于事。而他的成功,也正是发现不足、了解市场的“知己知彼”案例。 同时,他紧密结合自己在软件方面的专业特长,给自己的创业方向做出了明确的定位。这就使得他在创业的道路上有着自己的旗帜和方向,即使是在公司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会茫然迷失。 无独有偶,我校杨伟航同学在创立“恒高科技”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如何定位的问题。他最终没有做“互联网”,也没有做“智能家居”,而是做起了“工业物联网”,这正是基于“知己知彼”的一种明智选择。这不仅让他少走了弯路,也为他减小了风险。 成功创业包含诸多要素。有了正确的定位,并不见得一定能够创出辉煌,但如果没有正确的定位,肯定要吃大亏。科技型创业并不是在路边摆个小吃摊那样的小本买卖,而是一项风险较高且比较“烧钱”的事业,因此,创业者就不能盲目行动,并安慰自己“赔了就赔了”,更不能先从父母那里借50万砸进去没有效果时再从亲友处借钱,这种蛮干要不得! 要想在创业道路上少栽跟头,就必须首先摸底定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短板。这些都无所谓,关键就在于扬长避短。准确的定位就是要在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社会实际,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条正确道路。只有准确定位,创业者才能走得更顺更远。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毕业即创业”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稳扎稳打或许不失为一种降低风险的选择。选择继续深造积淀技术或在企业平台上扩展视野、积累经验,逐步从技术向市场渗透,最终也能在市场上立足,走出独立发展的创业道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自我发展的“摸底定位”呢?
1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