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电子科大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电子科大

相关日志

第一堂网课的欢笑与汗水-篇三
热度 2 uestc2014xiaoyu 2020-2-26 11:11
第三篇:苦练内功,挑战自我 提到网络授课,第一反应就是网络主播。以前会对某些炒作的网红大咖,带货直播有点儿嗤之以鼻,觉得都是颜值或者笑点的卖弄。这次真正接触了网络直播,才开始深深的鄙视自己,笑自己的无知,真心觉得不应该轻视任何一个职业,隔行如隔山。 这次网络教学,基于前两个篇章,目标明确了,心态平稳了,计划也制定了,但是接下来的更重要——苦练内功,挑战自我。真正的知行合一,方为真知。 1、基础网络平台的选择和搭建 鉴于前期的培训内容,以及自己和学生们的亲身试验,初步选定腾讯会议作为第一直播平台,QQ群电话会议作为第二备选方案,同时以QQ群、微信群的课程信息同步作为补充。为了避免网络信息不畅,传统的电子邮件传送资料,也是基础手段之一。 当然,也有不少同事选择腾讯课堂、雨课堂、钉钉等等,都依赖于自己的使用习惯、学生的使用习惯、互动效果以及网络条件等。这个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正的教无定法了。 现在某种程度上微信的使用已经超过了QQ,所以很多信息的发布和沟通,第一时间通过微信比较即时,只是资料分享和公告的发布,借助课程QQ群是不错的平台。 这些工作的开展,都是在整个培训期间,逐步形成的,包括选课学生的联系和导入,也是集合了学院很多老师的帮助。无论如何,这是我们的主战场,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越完善越好,后面才能施展你的主播才华! 2、加强同行经验借鉴和实操练习 在选定平台和不断操练的过程中,看用户手册或者自己反复试验,不如多听一下同行的经验和分享的很多实用小技巧。比如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丁熠老师提到的腾讯会议传送声音的分享,我就和助教反复试验了几次,结果还别出心裁地发现了更加好玩儿的应用,那就是助教和学生们可以分享他们的视频和音乐。这也就催生了后面我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的时候,与助教的完美场景切换操作。又如,听到吴劲老师的“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实践分享”,激发了我想到可以把混合教学的模式扩展到学生、助教、老师,三位一体的互动模式上。另如,阎波老师的“简网上教学方案分享”,让我对最坏的网络条件做了最托底的预案工作。这些都是相互学习和借鉴的结果,不然自己一个人闭门造车,终究会遇到很多坑。 同时,课程小组内的讨论也非常必要,因为同一门课程,多位行课老师,如果大家可以把一些好的经验和小技巧,及时分享出去,也会给大家带来很多便利。这里感谢钟婷老师、钱伟中老师、蓝天老师、朱钦圣老师、周帆老师、刘启和老师等的全力支持。 对于软件本身的操作,就需要老师们自己多联系,可以以科研团队和小组会议为练手机会,多操练,以备及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尤其是多练习在网络直播面前自己的言行表达,如何能将一份激情传递给学生,又如何能让大家收回来相对凝神静气。这些都是挑战!没有谁能保证百分百不出问题,但是我们尽到百分百的努力,总是可以达到尽可能好的效果。 3、调整授课内容,设计网络教学环节 面对于网络授课,授课内容与教学环节的设计是需要做调整的,大致分为这样几种情况: (1)有些实时现场互动的传统教学内容,需要瘦身,或者改为屏幕互动,那么就需要设想学生的反应,提前做好预备情况的准备。 (2)需要大量板书的模块,也需要瘦身,很多平台不支持白板功能,即便是支持,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那么这些模块需要进行调整。建议大家可以把这部分改为提前预习和启发式引导教学。 (3)课件的制作上为了保证信息内容传输的更加有效,需要尽量少的动画和视频插入,否则容易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卡顿和网络掉线。 那么这里为了保证效果,建议把扩展资料提前发给学生,在这个环节就可以调动大家自行打开,或者助教协助做第二现场的屏幕分享。助教是保证网课顺利开展的一个必备要素,以前的传统课堂,助教也就是辅助批改作业或者做一些信息统计。但是这次网课的开展,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助教的重要性,他们就是我们的眼睛、耳朵和手。当班级人数众多的时候,当你全神贯注网络授课的时候,当你正在回答某一个同学问题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助教。因为网络授课,是去中心化的,是实时并发的。学生数量大了,我们就自顾不暇;专注授课时和点对点回答问题时,或许QQ群正有问题冒出、或许有多人打开了语音、或许有人掉线正在微信求助……太多的环节和或许了,所以,如何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充分与助教配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有力措施。 (4)授课内容要更加灵活,提前多准备一些扩展素材,上课乏味和劳累的时候,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做一些扩展。 (5)对于课程的动手实践环节,尽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组内的环节设计,这样能增强大家的主动性和交互性。 (6)增设网络讨论环节,给大家网络主播的机会,有其是针对于留学生,让他们主动自组织学习,以讨论的方式强化关键知识点。 以上,只是自己在准备第一堂网课时候所想到和准备到的。可能还不完善,不过会随着课程的推进,不断优化。 4、挑战自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 真实的课堂上,我们讲到兴奋点,或许会有更多的肢体语言来表达那份情感。但是网络教学,对着的是屏幕,一是很难调动自己的情绪,二是自己情绪起来了,也很难准确的传递给学生。所以,挑战自己,如何做到情感传递,还真的是一门硬功夫。这一点,着实佩服网红大咖们! 一说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可能很多的同事,认为是采用VR、AR的手段辅助教学?差矣。这里买了个关子。此处的虚拟现实,是指将本次的网络授课,作为一次虚拟云端教室的学习经历,不停的模拟、操练、换位思考、亲身体验,以巧妙的教学环节设计、自己的情感投入为基础,唤起学生们在虚拟网络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故而,我用了虚拟现实。 那么增强现实,自然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改革,达到与真实的物理面对面授课等效的教学效果,进而起到增强现实的目的。课前的内功修炼,说实话,我自己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里面不妥的,还望大家多交流。
个人分类: 三尺讲台|1016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该受处分的是那些侮辱“侮辱四大发明”的老师的学生
slsql2013 2019-8-27 10:22
下面这篇文章全文转自新语丝网站,非常值得一读。 该受处分的是那些侮辱 “ 侮辱四大发明 ” 的老师的学生 · 方舟子 · 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副教授郑文锋开了一门 “ 创新的实质 ” 的选修课,一些选课的学生对其布置的小论文要求有意见,在QQ群里争了起来,被人截图贴到网上,于是就出大事了。据电子科技大学师德建设委员会《关于郑文锋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决定》: “ 经查,郑文锋在课程 QQ 群上与学生发生争执,发表了 ‘ 中国古代没有实质上的创新 ’ 、 ‘ 都 9102 年了,别总去翻给老祖宗编出来的优越感,四大发明在世界上都不领先,也没形成事实上的生产力或协作 ’ 等错误言论,后被截图发到知乎网站上,引发舆情,造成了比较恶劣的社会影响。 ” 于是该校决定在两年内取消郑文锋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的资格,停止教学工作,停止研究生招生资格。 电子科大的这份文件被人贴到网上后,再度 “ 引发舆情,造成了比较恶劣的社会影响 ” 。从媒体发表的评论看,大部分是为郑文锋鸣不平的。的确,我不明白郑文锋为什么会受到处分,而且还是如此严厉的处分。中国古代有没有实质上的创新、四大发明在世界上有什么样的地位,是一个学术问题,即便郑文锋发表了让人听了不舒服的观点,那也是其一家之言,何以认定就是 “ 错误言论 ” ?即便是 “ 错误言论 ” ,何以就是 “ 师德失范 ” ?如果连对古代的问题发表 “ 错误言论 ” 都要受到如此严厉的处分,何况是对现代、当代的问题发表 “ 错误言论 ” ?在电子科大,还有学术自由吗? 有一些人则是批评那些学生 “ 告密 ” 。严格地说,他们不是告密。告密是指秘密地报告,而按《决定》的说法,他们是 “ 公开地报告 ” ,把郑文锋的 “ 错误言论 ” 发到网上去了,引发了舆情才迫使学校做出处理。这些学生当然有权利对郑文锋的观点表示反对,也有权利去举报郑文锋的 “ 错误言论 ” ,不管是公开的举报还是私下的举报。令人震惊的不是这些学生的 “ 告密 ” ,而是他们在争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狂妄、粗鲁和蛮横。从贴出来的截图看,在整个争执过程中,郑文锋只是态度比较强硬,并没有失态之处,而那些学生不仅质疑郑文锋的学术水平,要求他晒论文,还嘲讽郑文锋 “ 四节课不知所云,莫名的优越感 ” 、 “ 也许看了老师的论文,我们就能拥有和老师一样高超的精神境界 ” 、 “ 要不你回去试试拉完粑粑不用纸的感觉 ” ,训斥郑文锋 “ 没文化就别说 ” 、 “ 我觉得还是袁隆平让你吃的太饱了,有空还是多读读书吧,没文化很可怕的,人家会笑你的 ” ,给郑文锋开书单: “ 我建议你读读《中国的发明创造(古往今来话中国)》 ” 。给人的感觉是这些学生才是老师,郑文锋反而是学生,那么他们为什么要选郑文锋的课?应该是他们开课,郑文锋来上、听他们的教训才是嘛。 更可怕的是,仅仅是为了一门选修课的一篇小论文,这些学生就不停地给郑文锋扣帽子,要置老师于死地: “ 我严重怀疑你是个美分 ” 、 “ 如果你是美分的话就算了,没资格了解中国古代的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 、 “ 你这样诋毁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注定是要被人民所唾弃的。 ” 这不是学术争论,而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围攻、侮辱、批斗老师。这种情形, 50 年前在中国的校园里常见,我还以为随着文革的结束销声匿迹了呢,不料现在又在电子科大的校园见到。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这些狂妄自大,对老师缺乏起码的尊重,甚至居心险恶,意图对老师搞政治迫害的学生,是没资格在高校接受教育的,应该被开除才对。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遭学生围攻、侮辱、批斗的老师被处理,而这些学生小人得志、前途无量,恐怕不只是一所大学有这种怪事,这才是整个事件的最可怕之处。 2019.8.25. (XYS20190825)
个人分类: 高校生态|0 个评论
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情缘(2)
热度 4 uestc2014xiaoyu 2018-11-14 23:56
——大数据应用中的“伪命题” 今天和大家谈一点儿大数据应用中“伪命题”的那些事。 最近不少的实体传统行业过来,到我们团队考察和交流,包括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中国联通总部、食品发酵设计研究院等。每次大家畅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如何落地服务的时候,我都有一种很深切的感受,就是2013年兴起的大数据,经过一番泡沫化热炒之后,逐渐回归理性和真切。但是,凡事都是两面的,没有绝对。就像大数据的泡沫切实给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行业带来了很多思维的冲击,掀起了全社会范围的一次思维变革,这是积极和正面的;每次泡沫,作为泡沫还是有其泡沫属性,那就是过度鼓吹、炒作和夸大了大数据的作用和价值。这一点在第一篇讲大数据的几个本质的时候,我已经稍加分析。不见得全面,可供参考。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给了很多非专业人士无限的想象空间,因为他们不清楚数据分析和挖掘工作的前提假设,不清楚信息、数据、知识的数学和软件定义,以一种移花接木的思维模式,创造出了很多的、完全理想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这不禁让我想到一篇网络文章分享的,现在很多所谓的“专家”、“学者”是如何全职传播伪科学的,而我们拼尽全力,都是在兼职辟谣! 我记得2014年的时候,有个自称不差钱的社会老板,雄心勃勃想要打造一个顶级的、全新的智慧酒店。他设想的场景是:当每个入住酒店的宾客,在线上办理完入驻手续后,当他进入酒店智慧范围的时候,大堂里面就有自主服务的机器人,能实时和他打招呼。稍后,当他移步电梯的时候,电梯会自动为他打开,并且根据面部识别和云端数据计算,马上知道他的房间号,主动将其送至对应楼层。同时,会有语音指引他到对应的房间。进入房间后,窗帘自动打开,音乐播放器会根据他的网络行为轨迹以及历史消费行为,为他推荐他喜欢的音乐……其实这个场景,想想确实觉得美好!但是,问题来了,如果住店的宾客,不使用手机网上订房,怎么办?好,即便是他网上订房了,进入电梯的时候,一行多位朋友,其中一位不想马上进入自己的房间,而是随朋友去别的房间,怎么办?在进入自己房间的时候,他突然不想听音乐,怎么办?……无数的现实问题,接踵而至。其实不难想象,这个项目无意是会流产。只是在劝退这位老板的时候,还是很费了一番周折。因为,无论我们怎样解释这些场景应用,在技术上的不完善、在应用上的不实际的时候,他都觉得我们是在给他要求加价码,他不差钱,所以会很真诚的跟我们说,“钱不是问题”,我们只能苦笑个中的荒唐、可笑。更为不可思议的是,他信之弥坚“技术这么成熟了,这些肯定能解决;大数据时代来了,这些都不是问题”,我们还能说什么?!! 这几年,类似案例数不胜数! 这些案例都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那就是大数据应用“伪命题”。 首先,“伪命 题”顾名思义,就是指不真实的命题。所谓不真实,有两种情况:1、不符合客观事实;2、不符合一般事理和科学道理。另一种解释是指没有意义的命题,无法断定其真假,既不是先天的分析命题,也不是可以通过经验判断的综合命题(引自:百度百科)。 有了这个基本认知,大家或许会联想那么大数据应用中的“伪命题”如何定义?为何会出现?如何避免?出现了,又该如何应对? 其实,我个人的观点,现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伪命题,根本原因是没有站在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初心上。只是站在唯心、唯我、唯跟风的角度,盲目的将很多传统行业转型大数据驱动,认为有了大数据,原来的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大数据就是魔术师!这显然是行不通的。比如,企业转型为数据驱动,自然就想到将数据收集的越多越好,收集的越全越好。这是现在大数据落地过程中绝大部分人的认知,也是很多行业应用的大数据解决方案中体现的。这也是很多的科研团队问甲方的关键点“有没有足够的数据?”殊不知数据模型和方案都是理想化的,实操和数据治理是艰难的。整个数据科学链条每一环都是必不可少的,原始数据的采集、收集、汇总;数据的存储、管理、清洗、预处理等;数据的简单分析、挖掘;数据产品的构建、可视化等等。 我们知道大数据强调全体样本而非抽样样本。如何才能做到全体样本?时间、空间数据如何保证数据没有遗漏、没有丢失?如何保证数据在一个广域的时间轴上,都是强关联的?数据集不会分离为一个个的子集吗?即便这些都满足理想模型,那么当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全的时候,是否又会有维度灾难的问题,此时又该如何依托于业务逻辑,进行“抽丝剥茧”?古人云:大道至简!我想对于大数据分析,我们更加应该将其视为工具,运用工具的时候,借鉴哲学上的方法论,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多维的问题降维化。所以,作为数据科研工作者,我建议应该从人才培养入手,为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做更多的引领,让大家有行业业务意识。因为现在每个行业的大数据应用,都缺乏即懂行业又懂大数据的人才。但是这种跨界交叉人才又是急需的。 有了这一步,后续,我们在进行需求剖析的时候,敢于做数据维度、数据集的减法,“垃圾里面淘黄金”,前提是垃圾里面必须有黄金。如果通过业务分析,已经能够百分百断定没有黄金了,那么无论如何努力,终究找不到黄金。基于业务逻辑的“数据孤岛”,有时没有必要全部打通。 那么当伪命题已经出现,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很简单,你都已经意识到是伪命题了,直接叫停就是了。一切推翻,重新开始。 这也是我们做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精神——敢于质疑一切假设和前提! 希望我们都能具备鉴真去伪的能力,也希望数据科学能将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银杏又黄了,愿你我安好~
个人分类: 量子机器学习|18957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20: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