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存条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如何改善科研环境:生存和激励分级制
杨学祥 2010-9-12 09:45
如何改善科研环境:生存和激励分级制 杨学祥 我在2009年2月指出,生存逼迫出假货,宽松环境出科学。一切关于科研道德的议论解决不了科研者的饭碗问题,如果能解决科研者的基本需求,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基本需求: 首先,不同岗位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除相应的工资待遇外,必须配备一定数额的出差费、版面费,满足一般的科研需要。这也称为耕者有其田,有职有权,允许科研失败。有多少职位,就准备多少饭碗,僧多粥少,必导致违规事件发生。 其次,对于研究有前途的项目,实行各级基金资助制度,由各级专家评审,不允许科研失败,一旦失败,将追究立项者、推荐者和评审专家的责任,使造假者承担后果。 第三,立项和发表文章不是成果,成果是在文章发表后和在项目完成后根据实践检验结果来确定。成果被确定后,可申请重大项目。 这样分级的、循序渐进的资助方法,即可解决科研者的温饱问题,也能调动有成绩者的积极性,避免直升飞机式的造假运动。 满足生存,激励创新,严惩造假! 附件: 凤凰资讯 评论 正文 杨学祥:体制之祸 科学家在为生存而战? 2009年02月26日 15:03光明网-光明观察 在科学网的留言板上,一条新消息令人瞩目: 孙尉翔:《自然》社论称中国重大科技项目更像分赃: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57/n7232/full/457935a.html 2009-2-25 2:54:41 该文是发表在2009年2月19日英国《自然》杂志的文章《Collective responsibilities(共同的责任)》。 科学研究是上层建筑,它不仅需要科学家本人的才能,而且需要社会和政府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这种投入在短期内未必就能获得收益,失败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成功,任其自生自灭只能断送国家的前程。 如果让科学家自谋生路,这非但逼不出高质量的发明创造,科学家本人也会命悬一线:有谁会雇佣痴迷于歌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有谁会研究两弹一星?有谁去搞农田水利建设?有谁会研究职工的安全保障?有谁会研究环境的污染和防治?有谁去搞灾害规律研究?如果政府不搞这些公益性的科学研究,科学家是无法生存的。 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倘若让武状元自谋生路,除了打把式卖艺之外,也只能作飞贼大盗,干些保镖黑道的生意。封建帝王尚惜才用才,到了我们这一代,为什么突然撒手不管了呢?让科学家自谋生路,就是逼科学家空手套白狼:做毫无希望的大项目。作有实践价值的小项目,短期内谁能保证一定能成功:地震不能预测,旱灾也不能预测?老天爷下不下雨管不了,水利工程为什么没人研究? 现在谈论科研腐败论文造假的议论越来越多,关键在科研体制之祸:生存大于科学利益,腐败造假就不可避免。大学评估中的材料造假曾轰动一时,集体利益造就了集体错误。 只有给科研人员一个宽松的生存环境,他们在无生存之忧的条件下才能一心一意研究科学问题。作为教师,我从来不嫉妒科研所拿多少项目,因为我知道,不如此,科研所就不能生存。 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无论采用什么科研体制,最终都是国家买单。不同的是:生存逼迫出假货,宽松环境出科学。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902/0226_23_1035000.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6: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