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水到渠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一切都是最好的
geneculture 2018-7-24 20:0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到渠成”真实含义的千年悬疑破解—《阅江学刊》2012年第4期
热度 1 hillside 2012-9-1 00:32
本人去年对“水到渠成”的传统释义与社会认知发生疑问,可以参见本人2011年5月左右的一篇博文的初步质疑。 经过对“水到渠成”千年生命史的一番考证,我大体可以认定,当前的各类汉语辞书与汉外对照类辞书的释义都是不妥或错误的。 对于路的出处,我很欣赏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他在《故乡》中说过:“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关于“河”,我仿用鲁迅先生的句式:“其实地上本没有河,水流得多了,也便成了河。”从科学角度而言(原始海水口味可能有如农夫山泉,海洋的盐份主要来自后期的陆地输送),还可以炮制一句:“其实海水本不咸,河水流得多了,也便成了咸水。” “水到渠成”貌似大白话,估计很多人认为一看便明。目前对于“水到渠成”的辞书主流解释是:“水流到的地方自然便成了渠。形容事情顺利成功。” 本人认为,大谬也,水流到的地方可以自然成河,但成不了渠。“渠”并不是如此自然,它全然是人类劳动的果实。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将“天然河”与“人工渠”截然分开,称作《河渠书》,其后历代基本都作如此区分。 我认为,可能唯一正确的释义是:“人工事先设计、开凿的渠槽建成之时,外部的水源被顺利引入,形成水流的场面。” 说是千年悬疑,是自苏东坡多次使用之后,稍后的大儒朱熹的观点被认为与苏东坡相左,此后一直未能达成真正的社会共识。据称(出自一篇公开文章,一时不在手头,稍后将增补名称),近年CCTV的一段介绍广西灵渠的视频中,工程师更是认为苏朱均是水利门外汉,将错就错罢了。 刚刚拿到正式刊物,知网上尚不能查询,现已将WORD文稿附后。文章的标题是《跨学科视角下的水到渠成新解研究》,我曾考虑用“水到渠成正解研究”,经与编辑商议,采用了比较含蓄的表达。 《咬文嚼字》常务副总编黄先生赞同我的判断与探索。可惜早期给他们的一篇短稿,据称像小论文,不够活泼,不太符合刊物要求,要求修改。但我没有时间琢磨该刊风格进行修改,编辑称可能出手润色。后来没有下文,可能不了了之了。 当然,这主要属于我们的自说自话,玩了一把文字游戏。合理与否需要语言圈与各位有心人士评点。 注:该文发表于《阅江学刊》2012年第4期(双月刊)。 跨学科视角下的_水到渠成_新释_陈昌春.pdf “渠”义考释与“水到渠成”歧解研究.pdf       跨学科视角下的“水到渠成”新释 陈昌春 1 ;李久生 1 ;许晗之 2 ;王腊春 3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 210044;2.江苏省太湖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28;3.南京大学, 南京 210093) 摘要 : 渠作为人工开凿的水道,一直是水利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然而,近千年来,在“水到渠成”的理解与释义上一直存在误读或歧解,相应地也波及了对于“渠”义的正确理解。各类辞书对于“水到渠成”的主流释义“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或相近表述违背了地理学、水利学、社会学、历史学意义上的现实进程与心理期望。“水到渠成”的正确诠释应为“在人工开凿渠槽的基础上,成功地引入外部水源,形成水流场面。比喻条件具备之后,事情顺利成功。”“水到渠成”所涉各类中外文辞书在释义上亟待明确或纠正。 关键词 :   水到渠成;成语;渠;跨学科视角;新释 “水到渠成”一语最早出现于宋代《景德传灯录》,苏东坡进行了多次引用,此后历代都有使用。各类字词典的主流释义可归纳为“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主要用于比喻“一旦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成功”。社会上一种比较典型的理解是“自然界中的流水常常有着不可估量的能量,流水巨大的能量,可以冲倒一切堤坝阻碍使之成为渠。一句话,流水可以把任何地方冲成渠。” 然而,与此同时,怀疑之声时有所闻。苏东坡( 1037-1101 )与朱熹( 1130-1200 )对于“水到渠成”的引用及其观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一致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 , 甚而有人认为苏东坡与朱熹都是错的。以近年为例,就书籍而言,已有两本怀疑辞书沿袭的“水到渠成”传统释义 ,不过他们仅停留在主观体认的基础上,都未能提供有力、系统的证据与证明。 下面列举一些怀疑性、猜测性文字的实例: 1.苏东坡去世前尚年幼,但出生早于朱熹的邓肃( 1091-1132 )在《与李状元工部》中发出了“水到渠成?东坡其欺我哉!” 的感慨。 2 .吴瑜章在所著《渠成,水自到》中称:“渐渐地领悟到‘水到渠成’未必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或者换一句话说,‘水到渠成’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在 2000 年,我对‘水到渠成’的理解,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渠成,水自到’。” 3 .吴蔚在所著《水之道:水的无为自然哲学与处世立业之道》中说:“按照逻辑规律,通常是先挖渠后引水。一切的渠道事先挖好。” 4 .侯应南在一篇短文中说:“年轻时 , 把水到渠成这句成语理解为“水一到就会成渠”, 那是自然而然 , 不须预虑的事。及到年老才省悟到 , 若把水到渠成误会为坐待时机 , 那就很糟 了。”   5 .依群等称:“一锹一锹地挖,挖到最后一锹,渠便成了,渠成的标志是水流过来了。” 由上述可以看出,似乎已成定论的成语“水到渠成”的主流辞书释义与大众认知存在明显的分歧,混乱可见一斑。为此,大有加以探究与澄清的必要。 本文通过详细考证与合理性分析,对 “渠”义进行溯源及开展“水到渠成”歧解研究,对各类辞书释义与社会观念进行纠偏,明确指出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既增强了人们对渠道等水利建设的理解 ,也 消除了公众心头的困惑,统一了对于“水到渠成”的认识。  一、“水到渠成”的出处与典型用例 关于“水到渠成”的最早出处,据现有文献,首见于《景德传灯录》,现列出一些典型的用例: 1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二·光涌禅师》:“师放下拂子,叉手。(僧)问:‘如何是妙用一句?’师曰:‘水到渠成。’” 2 .(宋)苏轼《答秦太虚书》:“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3 .(宋)苏轼《与郑靖老》二首之二:“公欲相从于溪山间,想是真诚之愿,水到渠成,亦不须预虑也。” 4 .(宋)朱熹《答路德章书》:“所喻水到渠成之说,意思毕竟在渠上,未放水东流时, 已先作屈曲准备了矣。” 二、“渠”在各类辞书中的释义 为了研究“水到渠成”的正解,必须先探讨“渠”的本义。通过检索各类汉语辞书发现,除《说文解字》及直接复述《说文解字》释义的《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外,诸多字词典都明确地指出“渠”为人工开凿水道。《说文解字》用字由于特别简短,仅称“水所居”,但结合用例判断,应指“人工水道”。 关于“渠”的出处,《汉字源流字典》称,构造上属于形声字、篆文从水,最初唯一的本义是“人工开凿的壕沟”,释义取自《说文》。 袁仲一等在《秦文字类编》中指出,在秦陶、秦简中已可见此字。 当然,渠的上古含义在少量文献中可能并未明确或专指人工水道,但这已不影响本文的立论。 现将 “渠”与水有关的释义列举如下: 1.渠,水所居。 仅《说文解字》 、《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 、《中文大辞典》 少数辞书根据《说文解字》作了扼要的解释。《中文大辞典》的完整解释为:“水所居也。人工开凿之沟也。” 2 .人工开凿的水道。 《说文解字句读》 、《辞源》 、《辞海》 、《古汉语大词典》 等多本近现代辞书均明确指出此义。比如,《王力古汉语字典》中“渠”的第1义项即为“人工开凿的水道”。 3 .水道 《古代汉语词典》将“渠”简释为“水道” ,但所举的唯一用例为:“《史记·河渠书》:此渠皆可行舟。” 4 .沟渠,濠沟,护城河。 仅《辞源》 、《古代汉语词典》 等个别辞书增列了一项古代早期的个例:“《国语·晋语》:景霍以为城,而汾、河、涑、浍以为渠。” 由以上有关字词的释义可以看出,尽管表面上看起来,与水道相关的“渠”的含义有几种,但最主要或最基本的涵义是“人工开凿的水道”。《说文解字》的解释过于简略,单纯从“水所居”看不出是自然还是人工所为,需要结合实际用例判别。 三、“水到渠成”在各类辞书中的释义 通过上述“渠”的释义与用例可以看出,对于“渠”,几乎一致地认为指“人工开凿的水道”。虽然有部分辞书罗列了一些其它含义,但它们在实际用例上与“人工开凿的水道”能够很好地加以区分。值得注意的是,“水到渠成”在各类辞书中的释义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不是所有辞书都显性地存在不妥之处,少数工具书语焉不详,不提本义,只讲比喻义。下面我们分项探讨。 1. 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论 《现代汉语词典》 、《当代汉语词典》 、《新华词典( 2001 年修订版)》 、《新时代汉英大词典》 等不少辞书作此解释。 2 . “水一流到,渠道就自然形成”论 《辞海》 、《中国成语大辞典》 、《汉英大词典》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等诸多辞书省略了“地方”,仅用时间性表达“流到”一语带过,忽略了实质性的空间。 3 . 回避本义,语焉不详 《辞源》 、《汉大成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缩印本)》 、《现代汉语大词典》 等大型辞典作此处理。 此类大部头辞书编纂者在篇幅允许的情况下,对出处与本义略而不提,说明有关编者可能已经意识到“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论与水利建设的现实不符,但无法识别与解释本义,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通常直接采用引申义解释:“比喻顺着自然趋势,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此类释义比较含糊,回避正面解释。但其实是“水到后渠成”的翻版。因为渠道全然是人工建筑,与“自然趋势”无关。 4 . “渠已挖好,只等水一来就大功告成”论 现在介绍做了比较正确或接近真实解读的工具书。 “水到渠成:渠,人工挖掘的水道。全句是说渠已挖好,只等水一来就大功告成。”这种比较正确的释义仅见于《最新活用成语辞典》。 这也是截至目前,笔者发现的仅有一本释义比较准确的词典,该辞典系知识版权出版社从台湾世一文化事业公司引进出版。 尽管该辞典释义与其他字典有别,但仅能视作一家之言。因为此处只是提供了一种释义,至多只能看作有此一说而已。 5 . “水到渠成”各类辞书释义的评述 笔者认为,问题的焦点是:这不是多选题,正确答案可能是唯一的。上述第 1 种观点明显不妥;第 2 种观点比较模糊,绕开了关键问题“流到何处”,只用了时间层次上的“来到”,并突出“自然”,此种说法也显不妥;第 3 种观点采取回避做法,未表明态度。第 4 种表述比较接近真实情景。 尽管《最新活用成语辞典》的编者根据自身判断作了比较正确的解释,但由于词典篇幅等原因,并没有简要阐明理由,或略加以进一步说明与论证,未阐述所以然,难以服众,缺乏社会公信力与影响力,并未得到实质的认可。 四、“渠”义认知上存在的三解是“水到渠成”误读的关键 为什么看似简单的现象或道理(地理作用或水利进程)变得莫衷一是、扑朔迷离呢?仔细推敲, “水到渠成”误读或歧解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对于“渠”的理解差异。关键在于:对“渠”义的理解实际上存在三种不同的认知。 1.第一种认知:将“渠”错解为“天然河流”  尽管绝大多数辞书明确地将“渠”的单字释为“人工开凿的水道”,然而,一旦具体到“水到渠成”词条,又将之等同为“天然河流”。这是一种最常见、并为各类辞书所实际接受的主流理解。《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 在“水到渠成”词条中称“渠:人工开凿的水沟,这里指天然的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沟渠”。这种理解是造成误读的最主要根源,它导致人们错误地认为“水到渠成”就相当于“水冲成河”。 2 .第二、三种认知:对应于单解“人工开凿的水道”再拆分后的二种不同理解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引入水利建设工程中的“渠槽”概念,将辞书中对“渠”的单一释义拆分为实际上存在的二种解读(各类辞书将“渠”简单地释作“人工开凿的水道”,由于篇幅所限可能并无不妥),此“二解”应视作渠的正解“人工开凿的水道”的细分。即:渠在应用层面可以区分为: ( 1 )无水的渠槽; ( 2 )含水的水渠。 如此区分之后,就能清楚地看出:“渠”的最佳诠释是人工开挖的渠槽与水流的合称。尚无水流的单纯渠槽,严格说来不宜称之为水渠。只有渠槽获得水流之后,水渠才能算作真正的完成。 为了便于分析,下面我们采用比“水到渠成”更具体、更准确的 “槽成、水到、渠成”这一基本没有歧义的词组开展进一步探讨。 五、“槽成、水到、渠成”的的跨学科解读 1.“槽成、水到、渠成”的地理学解读 天然河流的形成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河水往往是飘忽不定的。河流往往由多次冲击而成,多次冲击也方向不定、力量未知。它的位置也是随机的,遵循水文学中随机水系布局理论。 在水系的发育过程中,大小不同河流的形成及相互交汇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方法,表现为随机性,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 有人称“水到渠成”是指“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 完全是出于“水冲成河”的误解。 2 .“槽成、水到、渠成”的水利学解读 渠道勘察、设计具有规整性、确定性。由于水的流动有它的随意性,如果想要将水引到所需的目的地,人们必须先挖一条渠,让水按照渠的路线流动,用疏导的方式来实现人们的目的。 在渠道设计上,必须遵循水性向下流的原则。然而,如果完全顺着水性,它的天然流向并不见得就是人们所要的实用方向。因此,开渠之前必须事先筹划、详细规划(根据地质、土壤、田地、作物以及人财物等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然后采取行动,使所开之渠能利用水性流动又能经一定的路径到目的地。为此,实地测量地形、计算开挖土石方量等是非常重要的。 在渠道建设过程中,部分渠道是依托原有的天然水道进行渠化。河流简单渠化后可形成渠化河流,但通常并不称之为渠。渠废弃后可能成为干沟、洼地等,往往也不再称渠。 3 .“槽成、水到、渠成”的社会学解读 开凿渠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实用性。渠具有明显的使用价值,渠的作用包括:漕运,引水灌溉,或行舟运粮等等。除农业用途外,早期的“渠”不少是出于政治目的、经济目的而开凿的运河。因为水道维护与灌溉等需要,历代建渠、修渠不断。建渠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 从关注的重点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修渠始知来水甜。只有水到于(渠)槽成之时,才能给人带来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在渠成之典礼上,假使引水能够顺利成功,做到基本同步,它也是水利建设者的理想、农民的梦想。在水到渠成的欣喜中,水是刚刚来到的礼物和奖赏,而造渠才是长期的积累。“渠成”是静态,水到强调的动态,含源源不断之意。所以说,水到了,渠才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水是终极追求,渠槽只是实现的途径。 4 .“槽成、水到、渠成”的历史学解读 (1)“渠”字单字释义与用例稳定而严格 天然河流与人工渠的历史记录具有迥然不同的差异性。“渠”自秦代以来已成为一个专用词汇。渠在各地可能以不同名称出现,如“沟、河”等,但“渠”自身的“水道”含义在秦汉以降却罕见用于其他场合,基本专用于“人工开凿的水道”。绝大多数辞书都将“渠”明确地释为“人工开凿的水道”,“渠”在古代典籍中仅在先秦出现过护城河的含义,以后罕见或未见用于表示“天然河流”,而“水到渠成”一语始见于宋朝。例如:《汉字古今义合解》释“渠”为:“今沿用本义,并专用以称人工开凿的水道,如‘水到渠成’等”。 自司马迁以来,各个朝代修史,基本上将“河渠”并列。《汉书 • 沟洫志》 基本沿用《史记》的做法。《新唐书 • 地理志》 、《宋史》河渠一~七 、《金史 • 河渠志》 ,《元史志》河渠一~三 、《明史》河渠一~六 、《清史稿》河渠一~四 ,都对“天然河”与“人工渠”作了迥然不同的区分。《辞源》在“河渠”词条中称“史记有河渠书,记述河道和水利设施等等。后来宋金元明诸史皆相沿称河渠志,惟汉书名沟洫志。” (2)景德传灯录的流行与禅僧的农事体察 《景德传灯录》是一部佛教著作,宋代高僧道原撰,杨亿等奉旨修订,对宋元明各代教界文坛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杨渭生等在《两宋文化史》中称,“例如,翰林学士杨亿等人实际上是《景德传灯录》的主编者之一。” 《景德传灯录》既反映了禅僧的言行举止,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普遍观念和生产实践。 宋时的僧人往往从事一定的农民生产。长期开垦荒地和“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禅宗农业的最大特点 。同时,开悟是禅僧极力追求的境界,而且强调顿悟。他们知道,打井易、出水难;挖渠易,引水难。修渠有如修行,水到则是悟至。只有“水”的骤然而至才能对应于禅僧所盼望的“悟”。光涌禅师(公元 850-938 ) 的师父是慧寂禅师。慧寂禅师对农业生产比较了解。当朝宰相陆希声拜访他时,他讲了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镬头边。”陆希声听过偈语,这才理解了禅林的理念是,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禅机,修炼禅法不一定要死守一定的程式,和尚可以不拘小节,最重要的是心里要有把“锄头”(镬头)。 南塔光涌法师在拜师之后,又曾去北方多年游历,最后归侍师父慧寂,遂引出 “水到渠成”之语。 ( 3 )苏轼与朱熹的水利体验与“水到渠成”见解 苏轼在多地任职期间,进行过长期的水利实践,留下了不少水利佳话。《禹之所以通水之法》被称为苏轼治水的理论经典,西湖也留下了苏东坡带领民众疏浚的身影。 在苏轼著作中,使用“水到渠成”的次数至少 3 次,均是在晚年被贬黄州之后所引,当时,苏轼的困顿之状非常明显,但他善于自我排解。他所说的“水到渠成”是自我安慰而已。在《答秦太虚书》中,苏东坡认真地介绍了自己的“持家之道”,月初取 4500 钱,分为 30 份,挂在屋梁上,每天取下一串维持生活。林语堂《苏东坡传》中详细描写了苏东坡的复杂心绪以及强作乐观的心态。 朱熹在水利方面同样拥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淳熙九年,即公元 1182 年前后,浙东连年灾荒,朝廷命朱熹提举两浙东路常平盐茶公事( 1181 年任命)巡视黄岩,见年久水利失修,旱涝害频繁,于是奏请朝廷重修建诸闸。 朱熹在《答路德章》中说:“所喻水到渠成之说,意思毕竟在渠上,未放水东流时,已先作屈曲准备了矣。” 朱熹的“屈曲准备”,分明是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的渠道开凿过程。朱熹明显表达了“渠”的事先准备、开凿之意:不等水到,提前挖好渠槽,水一到就顺渠而行。 六、结论与建议 经过上述分析,对于“水到渠成”的本义我们已经非常清楚。综合上述研究,只有“槽成、水到、渠成”的现实进程与严格界定能够解答“水到渠成”还是“渠成水到”之疑。我们推荐将“水到渠成”释为:“在人工开凿渠槽(渠道)的基础上,成功地引入外部水源,形成水流场面。形容条件具备之后,事情顺利成功。” 参考文献:  看牛娃 . 水到渠成还是渠到水成 . http://blog.eastmoney.com/kanniuwa99/blog_130471393.html. 吴瑜章 . 渠成,水自到 .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8 : IX-X. 吴蔚 . 水之道:水的无为自然哲学与处世立业之道 .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 : 105. 邓肃 . 栟榈集 . 明正德刻本 :286. 侯应南 . “水到渠成” 新悟 . 国土资源成人教育, 2001 , (5) : 51. 依群 , 成就 . 水到渠成始知耑 . 美术之友, 2002,(2):62-63 . 释道原 . 景德传灯录 . 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影印发行, 2000:216. 苏轼 . 苏东坡全集(上) . 北京:中国书店, 1986:368. 苏轼 . 苏东坡全集(下) . 北京:中国书店, 1986: 105. 朱杰人等 . 朱子全书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2561. 谷衍奎 . 汉字源流字典 .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 660. 袁仲一等 . 秦文字类编 .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80. 许慎 . 说文解字 .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 1989: 说文十一上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 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 .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2:581. 林尹 , 高明 . 中文大辞典 . 台北:中国文化书院出版部,民国五十七年( 1968 ) :446. 王筠 . 说文句读 . 北京市 : 中国书店出版, 1983:451.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 辞源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1840 , 1714 , 1755. 夏征农 , 陈至立 . 辞海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1853 , 2110. 徐复等 . 古汉语大词典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1582. 王力 . 王力古汉语字典 . 北京:中华书局, 2000:605. 迟铎,白玉林 . 古代汉语词典 .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82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词典编辑室 . 现代汉语词典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2005:1278. 李国炎等 . 当代汉语词典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124.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 新华词典( 2001 年修订版) .2001:922. 吴景荣,程镇球 . 新时代汉英大词典 . 商务印书馆, 2005:1444. 王涛等 . 中国成语大辞典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180. 吴光华 . 汉英大词典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1528. 李行健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2004:1222. 罗竹风 . 汉大成语大词典 .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0 : 753. 罗竹风 . 汉语大词典(缩印本) .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7:3100. 阮智富、郭忠新 . 现代汉语大词典 .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0 : 1412. 《最新活用成语辞典》编辑委员会 . 最新活用成语辞典 .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 668. 宋永培 . 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 .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8:705. 芮孝芳 . 水文学原理 .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 34-35. 南国浪淘沙 . 地理知识与成语 http://bbs.pep.com.cn/thread-668689-2-1.html. 许威汉,陈秋祥 . 汉字古今义合解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711. 班固 . 汉书 . 北京:中华书局 ,1962:1675-1700. 欧阳修 , 宋祁 . 新唐书 . 北京:中华书局 ,1975:956-1157. 脱脱等 . 宋史 . 北京:中华书局, 1985:2255-2420. 脱脱等 . 金史 . 北京:中华书局, 1975:669-690. 宋濂等 . 元史 . 北京:中华书局, 1976:1587-1662. 张廷玉等 . 明史 . 北京:中华书局, 1974:2013-2174. 赵尔巽等 . 清史稿 . 北京:中华书局, 1977:3715-3858. 杨渭生等 . 两宋文化史 .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568. 王建光 . 禅宗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 中国农史, 2005,(4):51. 普济 . 五灯会元 . 北京:中华书局, 1984:534. 勿氽 . 苏轼的治水之才 . 中国减灾, 2009,(7):45. 林语堂 . 苏东坡传 .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249-255. 束景南 . 朱熹年谱长编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09,740.   On the ambiguity of chinese idiom— “ where water flows into a man-digging trough,a channel is finished ” Chen changchun 1 Li jiusheng 1 Xu hanzhi 2 Wang lachun 3 1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China 2 Taihu Planni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Suzhou,215128,China 3 School of Geographical ang oceangraphic science,Nanjing university 210093,China Abstract: As man-digging waterway,channel construction has long history in China. The meaning of the chinese idiom— “ where water flows into a man-digging trough,a channnel is finished” has controversial views in near millennium in China.It have been affectting right understanding of “channel” for chinese peple.Near all chinese dictionaries made ambiguous explanations or wrong explanations on the idiom.The paper investigated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current social perception,analyzed traditional usages and explanations of the idiom with multi-subjects which includes geopraphy,hydraulics, s ociology,history.Original meaning of the idiom was explored by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and reference of special term”trough”,and true intepretation of the idiom is proposed. Keywords: Where water flows into a man-digging trough,a channel is finished;Chinese idiom ;Channel ;multi-subject’angle;New explantion
个人分类: 语言文化杂谈|4539 次阅读|2 个评论
红花因绿叶增色,事实赖雄辩生辉
hillside 2011-8-4 10:31
事实或真理并不见得总是不言自明。往往有如出土文物,需要精心的清理与复原,才能清晰可见、形态毕现。 我最近一段由于质疑各类辞书对“水到渠成”的解释,求索过程中深感,事实需要雄辩、铁证(动词,证明)。 我的基本研究结论已经明确,但近期即将投稿,恕我此处不公布我的解读,可能是最接近事实的解读。 当前学术圈(或泛学术圈)存在不少纷争。从争议本身而言,似乎应该是理越辩越明(可惜对“理”缺乏界定、也缺乏公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事不对人的态度是可取的,在多数情况下,就学术问题本身进行讨论,“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为好,不宜上纲上线。比如,据研究称,鲁迅先生始终守住一个底线,不构陷对方,不授当时的政府与法律以柄。 注:事实不同于真理,事实常常没有真理那么高大。一根小草也是一个存在,它的所作所为(不是“所思所想”)也是一个事实。比如你或某人士在彼时彼地说过的一句话就是“事实”,但不见得是真理。为了证实你或某人士是否说过,就需要证实。至于强大的证明称做雄证、铁证或其它什么证,我一时没有想好。有兴趣的网友不妨提供宝贵意见。 此处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只是一个临时借用的说法,意在提醒避免“扩大化”而已。它在此时此地,与不论情境的常规理解不同,强调的是字面含义,不含褒贬色彩。
个人分类: 人文与哲学思辨|2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到渠成”的吴瑜章猜想与我的最优解
hillside 2011-7-3 21:16
  自从发现“水到渠成”的各种字词典类工具书释义(包括200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与公众理解存在偏差后,花费了不少时间做考证工作。真如胡适先生所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近日检索获悉,著名CEO吴瑜章先生2008年就出了一本《渠成,水自到》的职场指南。吴先生称,在摸索过程中,他原本相信“心想事成”、“水到渠成”之类的说法,他也“很想‘水到渠成’,可是水到了,自己的渠里没水,库里更没水。”在困境之中,他“渐渐地领悟到,‘水到渠成’未必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或者换一句话:‘水到渠成’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于是,在2000年,吴先生对“水到渠成”的理解,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渠成,水自到”。   当然,吴先生可以认为他已经悟出了人生发展的真谛。不过,依我看来,就成语“水到渠成”字面而言,他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他的感受与成语的本义看上去是两股不交叉的车道。在我的眼中,他的发现还只是一个猜想。   我则不然,我直切本义,围绕成语本身的出处,从禅宗、苏轼、朱熹入手,以自然地理、农田水利方面的理论积淀为后盾,遍搜汉语《说文解字》、《史记.河渠书》、苏氏诗词、朱熹哲学等工具书与古代文献,基本理清了来龙去脉。可以说,考证了,或者说证明了吴瑜章先生的猜想,获得了迄今的最优解,我将之称为澄清了“水到渠成”千年(自苏轼至今)迷雾。   最近,正打算将考证结论整理后投纸质杂志发表。尽管是一个针尖式的工作,但无法像佩雷尔曼那样洒脱,在网上一发了之。    注:对本话题感兴趣的网友可参看我以前的博文“‘水到渠成’疑有误读”。当时只是存疑,现在已经基本解惑。约一万字的文章近日即将完成。 附: http://www.sanwen.net/subject/517357/ (这是2016初网搜的一篇文章,现粘贴至此作为附录) 水到渠成 2012-11-17 11:10 作者:荒岛游民 常言说,天有天道,水有水道。水道是包括沟渠江河等水流经过的路线。水道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挖出来的。渠就是在河湖或水库等的周围人工开凿或是开挖的用来引水排灌的水道。渠有明渠和暗渠之分,通常与江河湖海及灌区相通。渠的底部要有适当的坡度,以便利用水的流动性,让水经过水渠流到人们希望去的地方。 相传在远古时期倚山傍水而居的人们,经常会由于洪水的到来而发生水灾。当时负责治水的鲧,采用了堵的办法试图解决水患的问题。然而水却越堵越多,水患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后来又任用了禹,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通过开挖渠道排水,用导的办法解决了水患的问题。此后通过修建各种渠道,有效地解决了干旱地区或干旱季节的生产生活用水方面的问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增加了经济收入,使原本荒凉的地带成了宜农宜居的富饶的地区。 开挖沟渠通常采用在地面挖出沟槽,再用挖出的土石在两侧起埂筑坝的方法修建完成。依山而建的引水渠,中间也有由人工开凿的山洞相通。将水源中的水通过干渠支渠斗渠毛渠引到灌区,就可以实现对土地的灌溉,能够增加收成,也节省了很多的人工。当年修建的郑国渠,虽然耗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却一举改变了土地贫瘠干旱的面貌,使关中地区变成了当时北方最有名的产粮区。而都江堰则是水利工程中的一大发明,利用人工设置的低堰来实现江水的分流,同时解决了成都平原土地灌溉和防汛排水的问题。在道路崎岖的南方地区,为了利用船只实现物资和人员的输送,而在两条河流间开挖和修建的灵渠,则是现代蓄水船闸原理和结构的早期应用。 由于有了人工开凿的较宽较深的水道,便可以利用船只在水面上进行粮食和其它物资及人员的运输,来替代陆上的远距离搬运。在相邻的河流或是陆地的狭窄处开挖运河,能够有效地缩短绕行运输的距离,大幅度的节省了运输的费用。运河的建成,形成了古代的水上的高速公路,方便了人们的航运和出行。据考证,在公元六百零五年开始开凿的隋运河全长四千多里,以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通到余杭,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南北经济交流起了很大作用。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至今还在继续发挥着南北通航的作用。也有在近代现代才有的运河。埃及境内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以及巴拿马境内的巴拿马运河的建成,开辟了新的贸易通道,方便了洲际间的海上运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人们将解决问题的途径或门路称为渠道,就是由于渠道具有沟通的作用。 用来引水排灌的不仅有地上的明渠,还有设在地下的暗渠。暗渠在一些地方被称为坎儿井。开挖这种暗渠首先要在水源地和用水区之间挖出一排竖井,然后将所有的竖井连通,把水引到需要用水的地方。为了应对泥沙碎石的淤积,每隔一定时间就要进行疏通。在地下流过的水,可以避免高温炎热时的蒸发,保持清凉和洁净。在反抗苏军入侵的阿富汗战争中,遍布于地下的暗渠成了抵抗力量的交通暗道和藏兵洞。散布于山区溶洞中的地下河及渠道,也在发挥着类似的输水和调节水位的作用。 开挖沟渠的目的是为了将水引到需要用水的地方,所以修建工程基本完工的时候还要进行通水试验和验收,水流到了该去的地方,才算是水渠已经修建完成。修建水渠的关键在于要有稳定的水源,以及适当的地形,要有足够的水被引导利用,才能充分发挥水渠的作用。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由雨水雪水或洪水冲刷形成的天然沟槽及河道,也有临时引水的作用。有些水库就是利用地形拦蓄地表水,来发挥排灌的功能。为了在达到一定水位时排出多余的水,保证水库的安全而修建的溢洪道或导流洞也是属于渠的一种。在山势陡峭地区当发生地震滑坡而出现了堰塞湖时,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在堰体上开挖沟渠,将水排放到下游,防止由于堰体崩塌形成洪水,而造成洪涝灾害。在水量充沛的江河上修建水电站,将水能转变成电能,可以满足周围地区的用电需求。无论外表如何美观动人心魄,能够通水引水的渠才是有用的渠。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当人们有了共识,并且经过了努力条件也成熟了的时候,要做的事情自然就能得到预期的成功。水到了人们希望去的地方,与水有关的水利设施才会显现和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个人分类: 语言文化杂谈|3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