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偶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偶得——和贤兄赠诗
热度 2 pww1380 2012-3-28 07:30
偶得 —— 和贤兄赠诗 杨文祥 中华多赤子, 仰天啸古今。 雄师睁睡眼, 古龙亮新鳞。 附杨学祥教授赠诗: 水绕石头转, 古今律犹存。 惊闻高层语, 拳拳赤子心! 参见:《 无题 ——答贤兄赠诗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52262cid=1637276goto=new
个人分类: 海内天涯(Mutual Understanded Friendship from|2608 次阅读|4 个评论
网海泛舟:拜读万诵、刘庆丰博文偶得
pww1380 2011-2-20 14:54
网海泛舟:拜读 万诵、刘庆丰 博文偶得 杨文祥 ①读 万诵 《中国高校不大可能获得校友像西方国家那样的捐款》 中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制度不改革,中国的大学就没有明天,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民族命运也是如此。 ②读 刘庆丰 《 天朝是用自己纳税人的钱去补贴全世界的消费者! 》 马克思紧盯“商品”深入研究,揭示了社会生产与消费乃至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和相应的规律。如果庆丰老师紧盯当今国内外这一见怪不怪,波诡云谲的价格现象深入研究,必将同样揭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落后国家——即所谓的发展中国家,正在付出多么高昂的经济 - 政治代价,通过怎样的内在机制来维持其生存与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 万诵 . 中国高校不大可能获得校友像西方国家那样的捐款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2646do=blogid=413455 2 . 刘庆丰 . 天朝是用自己纳税人的钱去补贴全世界的消费者!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5154do=blogid=414039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Jades from Other Mountain)|2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海泛舟:拜读贾利军博文偶得
pww1380 2011-2-20 14:39
网海泛舟:拜读 贾利军 博文偶得 杨文祥 ①读 贾利军 《 从为赋新词强说愁到商女不知亡国恨!!! 》 “ ………… 耳闻目染太多悲哀事情的孩子 无论这些忧愁他们经历与否,他们都会倾向于前者 (注: 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含着金饭勺出生的孩子 会缺少最基本的生命深刻 他们更像是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女子 而教育就是在这之间取舍 培养出快乐、阳光却不乏深刻的孩子 ” ——————此乃 金玉良言。一诗道尽生活的悖论,道尽教育的本真与其价值取向。 ②读 贾利军 《 进化!!! 》 “ ………… 当人的危害已经大到小鸟和小草都知道的时候 唯独人类自己不自知 他们正在以一种我们很难察觉的方式进化着 ” —————— 贾利军 老师在《 进化!!! 》一文中所得出的这一结论, 是一个很有深度的思想成果,揭示了生活中人们所熟视无睹的进化过程以及在这一进化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人与物之间潜在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对贾老师这一具有高度科学精神的生活态度,本文致以敬意,并期待贾老师继续作进一步的思考,以收获更为深刻的思想成果。 参考文献: 1 . 贾利军 . 从为赋新词强说愁到商女不知亡国恨!!!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2802do=blogid=412991 2 . 贾利军 . 进化!!!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2802do=blogid=413239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Jades from Other Mountain)|45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海泛舟:拜读黄秀清博文偶得
热度 2 pww1380 2011-2-20 13:18
网海泛舟:拜读黄秀清博文偶得 杨文祥 ①读黄秀清《 科学网:三驾马车,两张脸 》 有思想,有创造力的学者,无论来到哪一个领域,都会留下自己的印记,犹如空谷足音,回荡不已。正如有谚语所说,“是金子,走到哪里都会发光”。 ②读黄秀清《 最新人才计划:诺贝尔精子工程! 》 读罢此文,令人慨叹不已!这是 时下最具有 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 的一流才子之杰作。 不过,有些学界朋友不习惯更不赞同这篇文章的语言形式,主张知识分子应该用“知识分子的语言”,即“雅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在我个人的立场上来看,其立意是不错的。 然而,语言与思想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孔子有言,“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说的就是如果处理不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会导致何种结果。更何况此文的语言形式实际上是极具当代中国的“时代特色”和世俗社会特色的杂文风格。这种 运用愤世嫉俗和嘲讽的语言和杂文的体裁来表达自己的学术意见,鞭挞某些病态现象,不但具有学术思想价值,也具有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方面的社会学价值,更有杂文这一文学体裁与学术思想相互融合 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文学思想价值 。科学网作为一个多元开放、尊重个性、富于创新和思想活力的思想交流平台,理应为这一体裁形式提供一席之地。 正是在这一基点上,我个人的语言习惯和风格并不妨碍我在对待《 最新人才计划:诺贝尔精子工程! 》这篇文章所坚持的这一立场: 这篇文章是当下最具时代特色,能够深刻揭示当代中国社会弊端,反映底层社会心理倾向的一流才子之杰作。 另外,有些学界朋友也许不了解,国内许多人连写相关文章都无法接受的事情,在国内外不仅早就作为一项十分严肃的学术研究内容,而且早已成为在社会上开展相应服务的医疗手段了。当然,这一科学领域的社会现实要转化为主流社会在文化心理层面上的接受,也许还要些许时日。 参考文献: 1 . 黄秀清 . 科学网:三驾马车,两张脸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80705do=blogid=413490 2 . 黄秀清 . 最新人才计划:诺贝尔精子工程!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80705do=blogid=414055
个人分类: 栏杆拍遍(Facing the Distressing Landscape)|2453 次阅读|3 个评论
交流=了解=友善?
npan 2008-9-29 11:21
常闻有此说法, 加强交流(则必定)促进了解(从而)增强友善。 一直笃以为然。 最近开始生疑。因放眼看去, 举凡打仗,多发生于邻近国家民族间。 世仇宿怨非多年相识相交而不可结。正应了那句话 因误解而结婚, 因了解而离婚。 即彼此喜爱倾慕远比相互谙熟更为紧要。国家民族间亦如此。 若无一定基础,相互交流则意义不大, 有时竞得其反,徒然加剧彼此厌恶。证例比比皆是。奈何?
个人分类: Higher education|2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