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拓扑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Nature neurosci——研究揭示新皮层的细胞特异性网络拓扑学特征
CZC 2017-6-15 22:01
Nature neurosci——研究揭示新皮层的细胞特异性网络拓扑学特征 Abstract 1.The present in silico model of neocortical microcircuitry (NMC) and its consistency with experiments. 2.Cellular-level E/I balance is emphasized when considering synaptic conductance. 3.In-hub and out-hub neurons belonging to a small subset of cell types and forming a rich club. 4.Reciprocity of cortical networks under ER and dd assumptions. 5.Local wiring-specificities within the NMC show overrepresented three-neuron network motifs. 6.Small-world organization of neocortical networks. 7.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key top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neocortical microcircuit. 经典文章回顾 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复治疗 帕金森病患者的疾病预防和保健常识 10条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常识 四条建议教老年人预防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患者的饮食禁忌和饮食调理 2016年阿尔茨海默病10大研究进展 2016年帕金森病10大研究进展 你对老年性痴呆症到底懂多少? 地中海饮食最健康的神经科学分析 八种食物提高记忆力,增强脑活力! 预防老年性痴呆症,先从这些小事做起! 睡眠不足增加肥胖风险的神经科学解释 运动是大脑的最佳保健品 预防痴呆和脑中风,减少PM2.5是我们可以做的 益生菌也能够治疗痴呆、抑郁症和精神分离症? 喜欢我,关注我 拉到最上方标题下,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搜索公众号名称: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 也请你推荐给你身边的医学朋友,感谢你~
个人分类: 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2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MIT牛人林达华的博客心得《拓扑:游走于直观与抽象之间》
kulunji 2014-4-16 23:10
林达华博客整理.docx 转载MIT牛人 林达华 的博客心得《拓扑:游走于直观与抽象之间》 拓扑:游走于直观与抽象之间 近日来,抽空再读了一遍点集拓扑(Point Set Topology),这是我第三次重新学习这个理论了。我看电视剧和小说,极少能有兴致看第二遍,但是,对于数学,每看一次都有新的启发和收获。 代数,分析,和拓扑,被称为是现代数学的三大柱石。最初读拓扑,是在两三年前,由于学习流形理论的需要。可是,随着知识的积累,发现它是很多理论的根基。可以说,没有拓扑,就没有现代意义的分析与几何。我们在各种数学分支中接触到的最基本的概念,比如,极限,连续,距离(度量),边界,路径,在现代数学中,都源于拓扑。 拓扑学是一门非常奇妙的学科,它把最直观的现象和最抽象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了。拓扑描述的是普遍使用的概念(比如开集,闭集,连续),我们对这些概念习以为常,理所当然地使用着,可是,真要定义它,则需要对它们本质的最深刻的洞察。数学家们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得到了这些概念的现代定义。这里面很多第一眼看上去,会感觉惊奇——怎么会定义成这个样子。 首先是开集。在学习初等数学时,我们都学习开区间 (a, b)。可是,这只是在一条线上的,怎么推广到二维空间,或者更高维空间,或者别的形体上呢?最直观的想法,就是“一个不包含边界的集合”。可是,问题来了,给一个集合,何谓“边界”?在拓扑学里面,开集(Open Set)是最根本的概念,它是定义在集合运算的基础上的。它要求开集符合这样的条件:开集的任意并集和有限交集仍为开集。 我最初的时候,对于这样的定义方式,确实百思不解。不过,读下去,看了和做了很多证明后,发现,这样的定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保证了开集中每个点都有一个邻域包含在这个集合内——所有点都和外界(补集)保持距离。这样的理解应该比使用集合运算的定义有更明晰的几何意义。但是,直观的东西不容易直接形成严谨的定义,使用集合运算则更为严格。而集合运算定义中,任意并集的封闭性是对这个几何特点的内在保证。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连续函数”(Continuous Function)。在学微积分时,一个耳熟能详的定义是“对任意的epsilon 0,存在delta 0,使得 。。。。”,背后最直观的意思就是“足够近的点保证映射到任意小的范围内”。可是,epsilon, delta都依赖于实空间,不在实空间的映射又怎么办呢?拓扑的定义是“如果一个映射的值域中任何开集的原像都是开集,那么它连续。”这里就没有epsilon什么事了。 这里的关键在于,在拓扑学中,开集的最重要意义就是要传递“邻域”的意思——开集本身就是所含点的邻域。这样连续定义成这样就顺理成章了。稍微把说法调节一下,上面的定义就变成了“对于f(x)的任意领域U,都有x的一个邻域V,使得V里面的点都映射到U中。” 这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为什么开集在拓扑学中有根本性的意义。既然开集传达“邻域”的意思,那么,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要表达哪些点靠得比较近。给出一个拓扑结构,就是要指出哪些是开集,从而指出哪些点靠得比较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聚集结构——这就是拓扑。 可是这也可以通过距离来描述,为什么要用开集呢,反而不直观了。 某种意义上说,拓扑是“定性”的,距离度量是“定量”的。随着连续变形,距离会不断变化,但是靠近的点还是靠近,因此本身固有的拓扑特性不会改变。拓扑学研究的就是这种本质特性——连续变化中的不变性。 在拓扑的基本概念中,最令人费解的,莫过于“紧性”(Compactness)。它描述一个空间或者一个集合“紧不紧”。正式的定义是“ 如果一个集合的任意开覆盖都有有限子覆盖,那么它是紧的 ”。乍一看,实在有点莫名其妙。它究竟想描述一个什么东西呢?和“紧”这个形容词又怎么扯上关系呢? 一个直观一点的理解,几个集合是“紧”的,就是说,无限个点撒进去,不可能充分散开。无论邻域多么小,必然有一些邻域里面有无限个点。上面关于compactness的这个定义的玄机就在有限和无限的转换中。一个紧的集合,被无限多的小邻域覆盖着,但是,总能找到其中的有限个就能盖全。那么,后果是什么呢?无限个点撒进去,总有一个邻域包着无数个点。邻域们再怎么小都是这样——这就保证了无限序列中存在极限点。 Compact这个概念虽然有点不那么直观,可是在分析中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关系到极限的存在性——这是数学分析的基础。了解泛函分析的朋友都知道,序列是否收敛,很多时候就看它了。微积分中,一个重要的定理——有界数列必然包含收敛子列,就是根源于此。 在学习拓扑,或者其它现代数学理论之前,我们的数学一直都在有限维欧氏空间之中,那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具有一切良好的属性,Hausdorff, Locally compact, Simply connected,Completed,还有一套线性代数结构,还有良好定义的度量,范数,与内积。可是,随着研究的加深,终究还是要走出这个圈子。这个时候,本来理所当然的东西,变得不那么必然了。 两个点必然能分开?你要证明空间是Hausdorff的。 有界数列必然存在极限点?这只在locally compact的空间如此。 一个连续体内任意两点必然有路径连接?这可未必。 一切看上去有悖常理,而又确实存在。从线性代数到一般的群,从有限维到无限维,从度量空间到拓扑空间,整个认识都需要重新清理。而且,这些绝非仅是数学家的概念游戏,因为我们的世界不是有限维向量能充分表达的。当我们研究一些不是向量能表达的东西的时候,度量,代数,以及分析的概念,都要重新建立,而起点就在拓扑。
个人分类: 数理科学|3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拓扑学与医学
benlion 2013-3-7 19:48
网络拓扑学与医学
- 东方思维模式 (星象图) (洛河图) (经络图) (网络图 - 系统生物学/医学) 中国象形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的差异 - 在思维上体现为单元分析与图式关系。 更多 - 参见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6952-667908.html 。
个人分类: 2013|11469 次阅读|4 个评论
技术瓶颈在哪里?
benlion 2013-2-28 00:28
技术瓶颈在哪里?
人类发现知识和创造财富,不仅从物质、能源和生物,也从文化和资讯中挖掘资源。 当我们过度批评古代中国文化和体制时,建立新的文化范式、社会体制和经济模式的西方,更能及时发觉或识别东方传统中蕴藏的宝库,比如,系统生物学,采用图论、网络拓扑学等模型方法。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存在接续和叠加现象,比如,第 2 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不仅是数控机床的信息化,并且,包括,通讯技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拓展。 而,生物技术,比如,基因信息,尤其系统生物技术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发展,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科学革命,导致整个科学体系的研究方法、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变革,比如,实验室建制,在以往的生物技术员之外,增加软件工程师,不同学科、系乃至机构之间,比如,基础与临床转化医学,电子学、计算机工程系与医学、生物学系等合作。 (结构论图案,解说:系统生物学 – 外圆,为方法 – 数学、计算、纳米、化学与合成生物学等,曲线 - 理论与实验的结合,三角 - 系统遗传学、系统医学和系统生物工程,为机理与应用。) 生物制造 - 制造方式的革命是新工业革命, 3D 打印也好、雕刻也好、互联网信息也好 – 仍然只是信息技术的延伸 - 必须是 新的制造方式,比如,生物制造,包括,细胞工厂、生物石油、生物计算机、纳米机器人等产业 - 生物工业, 30 年内将可能发生。 软件 - 起源于纺织业的提花机原理,在生物细胞内为基因编程 - 这是细胞计算机的原理,而,真正的革命意义在于人工设计的细胞作为运算机器(自动化细胞)和制造工厂(在体生物反应器) - 带来的将是整个产业链 - 农业、工业、能源和医疗的变革,工业革命必须具备一个影响到几乎所有经济领域才可称之。 也就是 - 软件设计是技术和工程,但不是制造方式,比如,建筑设计和施工不是工业制造, 3D 打印也许可谈得上是制造方式 - 比如,打印出整个建筑物。 生物工业革命,意味彻底变革现有模式的生物产业和经济,而且,将体现在建筑设计、工业生态和制造工业的生物技术化和生物系统设计原理等,人工设计的生物体作为一种制造机器和运算机器等而参与到工业体系中。 关键技术的突破是科学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前提。 将到来的产业革命,将带来的可能,不仅是工业制造、医疗工程,而且,也可能是实验室革命,比如,知识发现与技术开发的工厂流程化、效率化与规模化。 - 后记见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6952-665808.html 。
个人分类: 2013|2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家威廉·瑟斯顿(William Thurston,1946-2012)简介
zhpd55 2012-8-31 18:33
数学家威廉·瑟斯顿(William Thurston,1946-2012)简介
美国数学家,低维拓扑学研究的领袖人物之一 —— 威廉·保罗·瑟斯顿( William Paul Thurston , 1946-2012 )或者称为威廉·瑟斯顿( William Thurston ) 1946 年 10 月 30 日 生于美国, 2012 年 8 月 21 日 在美国纽约的罗切斯特( Rochester )因为癌症而逝世 , 享年 65 岁。 瑟斯顿 1967 年在新学院即现在的佛罗里达新学院( New College , now New College of Florida ) 获得学士学位, 1972 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 获得数学博士学位, 1972-1973 年在高级研究所(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工作一年 , 1973-1974 年在 MIT 作为助理教授一年,直到 1974 年他被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 聘任为 数学教授。 1991 年他又回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数学教授, 1993 年他被聘任为数学研究所( Mathematical Sciences Research Institute )所长, 1996 年他到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 2003 年他转到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任数学教授。 2005 年 瑟斯顿的著作“ Three-dimensional Geometry and Topology ”荣获首届美国数学会图书奖( AMS Book Prize )。 2012 年 瑟斯顿被授予 勒罗伊 · 斯蒂尔奖 ( Leroy P Steele Prize )。 瑟斯顿 1982 年因其在 3 维流形方面的杰出工作,与阿兰 · 孔涅( Alain Connes )和丘成桐( Shing-Tung Yau ) 3 人一并 被授予菲尔兹奖( Fields Medal )。 瑟斯顿曾经 获得 1976 年的维布伦几何奖( Oswald Veblen Prize in Geometry ), 1983 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院士, 2012 年获得 勒罗伊·斯蒂尔奖( Leroy P. Steele Prize )。 他讨论了三维流形上的叶状结构,并对一般流形上叶状结构的存在、性质及其分类得出了普遍的结果;基本完成了三维闭流形的拓扑分类。瑟斯顿早年致力于研究 3 维流形的叶状结构,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使得这个新兴领域迅速走向成熟。 1970 年 , 瑟斯顿 提出几何化猜想:任何 3 维流形均容许一个几何分解,分解后的“零部件”拥有 8 种可能的几何结构之一 , 并指出庞加莱猜想只是几何化猜想的一个特例。几何化猜想是一个有关三维空间几何化的更强大、更普遍的猜想 , 认为任何空间都可还原成少数几个基本的图形。《美国数学会会志》的文章认为 , 瑟斯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深刻认识到如何用几何学的方法来认识三维流形的拓扑学。“瑟斯顿的猜想列出了一个清单 , 如果它是正确的 , 那么庞加莱猜想的证明则迎刃而解。”瑟斯顿因几何化猜想而获得了 1982 年的菲尔茨奖( Fields Medal )。拓扑学家们努力发展一系列精致的工具来研究和分析形状 , 但一直没有进展。 2003 年,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 Grisha Perelman )利用理查德·哈密顿发展出的里奇流技术证明了几何化猜想,作为推论,得到了 3 维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这被公认为是 21 世纪头 10 年中最伟大的数学成就。 威廉·瑟斯顿认为好奇心与人类直觉紧密相连。他说:“数学是真正的人类思维,它涉及人类如何能有效地思考 , 这就是为什么好奇心是一个好向导的道理。” 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Thurston http://www.ams.org/news?news_id=1602 http://www-history.mcs.st-and.ac.uk/Biographies/Thurston.html
个人分类: 新观察|15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拓扑学(Topology)期刊 6种
xupeiyang 2011-5-15 06:51
1. Topology . Netherlands. 2. Geometry and Topology . United Kingdom. 3. Top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 Netherlands. 4. Algebraic and Geometric Topology . United Kingdom. 5. Applied General Topology . Spain. 6. Journal of Topology 《拓扑学杂志》, ISSN: 1753-8416 ,季刊,牛津大学出版社( OXFORD UNIV PRESS, GREAT CLARENDON ST, OXFORD, ENGLAND, OX2 6DP )出版 信息来源 http://www.scimagojr.com/journalsearch.php?q=topologytip=jou 参考博文: Oxford 2008 年创刊的《拓扑学杂志》被SCI收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081do=blogid=444279
个人分类: 信息资源|5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Oxford 2008 年创刊的《拓扑学杂志》被SCI收录
wanyuehua 2011-5-15 06:23
Oxford 2008 年创刊的《拓扑学杂志》被SCI收录
2008 年创刊的 Journal of Topology 《拓扑学杂志》, ISSN: 1753-8416 ,季刊,牛津大学出版社( OXFORD UNIV PRESS, GREAT CLARENDON ST, OXFORD, ENGLAND, OX2 6DP )出版, 2008 年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 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08 年的第 1 卷第 1 期到 2011 年第 4 卷第 1 期共 122 篇论文。 2009 年影响因子 0.886 。 122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 120 篇、更正 2 篇。 122 篇文章的作者涉及 25 个国家与地区,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美国 70 篇,法国 18 篇,德国 16 篇,日本 13 篇,英国 6 篇,澳大利亚 5 篇,比利时、加拿大、丹麦各 4 篇等。 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在 Journal of Topology 《拓扑学杂志》发表论文的单位有:北京大学( Peking Univ ) 1 篇、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Chinese Acad Sci, Inst Math Syst Sci ) 1 篇。 122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 45 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 ) 6 篇、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 ) 5 篇、密歇根州立大学( MICHIGAN STATE UNIV ) 4 篇、麻省理工学院( MIT ) 4 篇、大阪大学( OSAKA UNIV ) 4 篇、波恩大学( UNIV BONN ) 4 篇、墨尔本大学( UNIV MELBOURNE ) 4 篇、明斯特大学( UNIV MUNSTER ) 4 篇、韦恩州立大学( WAYNE STATE UNIV ) 4 篇。 122 篇文章共被引用 154 次(其中 2008 年被引用 8 次、 2009 年被引用 45 次、 2010 年被引用 61 次、 2011 年被引用 41 次),平均引用 1.26 次, H 指数为 5 (有 5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5 次以上)。 Journal of Topology 《拓扑学杂志》投稿指南: 该刊为伦敦数学学会(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编辑,刊载关于拓扑学及其相关的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实验报告,内容涉及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新模型发展等。 网址: http://jtopol.oxfordjournals.org/ 编委会: http://jtopol.oxfordjournals.org/ 作者指南: http://jtopol.oxfordjournals.org/ 投稿: jtop@lms.ac.uk 热点论文: 1. 标题 : The homotopy coniveau tower 作者 : Levine M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TOPOLOGY 卷 : 1 期 : 1 页 : 217-267 出版年 : JAN 2008 被引频次 : 8 2. 标题 : Twisted equivariant K-theory with complex coefficients 作者 : Freed DS, Hopkins MJ, Teleman C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TOPOLOGY 卷 : 1 期 : 1 页 : 16-44 出版年 : JAN 2008 被引频次 : 7 3. 标题 : Axiomatic characterization of ordinary differential cohomology 作者 : Simons J, Sullivan D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TOPOLOGY 卷 : 1 期 : 1 页 : 45-56 出版年 : JAN 2008 被引频次 : 6 4. 标题 : Criteria for virtual fibering 作者 : Agol I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TOPOLOGY 卷 : 1 期 : 2 页 : 269-284 出版年 : APR 2008 被引频次 : 6 5. 标题 : The homotopy invariance of the string topology loop product and string bracket 作者 : Cohen RL, Klein JR, Sullivan D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TOPOLOGY 卷 : 1 期 : 2 页 : 391-408 出版年 : APR 2008 被引频次 : 6
个人分类: SCI投稿|3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拓扑与流形学简介
renchx 2011-2-28 16:22
拓扑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是渗透到整个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拓扑”一词是音译自德文 topologie ,最初由高斯的学生李斯亭引入 ( 1848 年),用来表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位置的几何”。中国第一个 拓扑学家是 江泽涵 ,他早年在哈佛大学师从数学大师 莫尔斯,学成后为中国带来了这个新学科( 1931 年)。 拓扑学经常被描述成 “橡皮泥的几何”,就是说它研究物体在连续变形下不变的性质。比如, 所有多 边形和圆周在拓扑意义下是一样的,因为多边形可以通过连续变形变成圆周,上面这个图上,一个茶杯可以连续地变为一个实心环,在拓扑学家眼里,它们是同一个对象。而圆周和线段在拓扑意义下就不一样,因为把圆周变成线段总会断裂(不连续)。为什么要研究这种性质呢?这就要追溯到几百年以前先贤们的遐想了。好在拓扑学比微积分还是新得多,用不着 “言必称希腊”,只要从莱布尼兹开始就行。 莱布尼兹作为微积分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对抽象符号有特殊的偏好。经过他深思熟虑以后的微积分符号系统,比如微商符号 dy/dx ,不久就把牛顿的符号系统比下去了。在 1679 年的时候,莱布尼兹突发奇想,尝试用抽象符号代表物体的几何性质,用以将几何性质代数化,通过符号的代数运算,由已有的几何性质产生新的几何性质。他不满意笛卡尔的坐标系方法,认为有些几何性质是跟几何体的大小无关的,从而不能直接在坐标系中予以体现。可能是由于这个想法太超前了,在他自己的脑子里也还只是混沌一片,而当年听到他这个想法的很多人,比如惠更斯,干脆就不予理睬。 莱布尼兹在三百多年前想要建立的,是现在称为“ 代数拓扑 ”的学问,中间经过欧拉,柯西,高斯,李斯亭,莫比乌斯,克莱因,特别是 黎曼 和贝迪的思考和尝试,终于在 19 , 20 世纪之交,由法国天才数学家 庞卡莱 悟到了。在这些先驱中,高斯名气最大,被称为数学王子;大家可能不太熟悉黎曼,其实他同高斯在数学史上的地位是相当的,他在19世纪中叶的很多想法直到现在还有着巨大的影响;莫比乌斯,他在数学上有很多贡献,不过他为世人所知还多半是因为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奇怪曲面:莫比乌斯带。左边这个图就是莫比乌斯带,它的重要特性是,虽然在每个局部都可以说正面反面,但整体上不能分隔成正面和反面。这种曲面叫做 “单侧曲面”。在这样的曲面上散步一定很别扭,哈哈。 1. 扭结问题 现在来谈谈拓扑学中有代表性的一个课题, 扭结分类问题。所谓扭结,顾名思义就是一根绳子 首尾相接,它可能打 了结。更一般的,可以是几根绳子,除了自身打结以外,还互相打结。对具体的一个扭结,也许可以通过做实验的办法判断它是否打结,但是数学家希望找一个普适的,定量的办法。比如说,任意画一个扭结 (它实际上是一个空间扭结的平面 投影),比如这个有点复杂的,怎样不动手做实验就能 判断它到底有没有打结? 这个问题后来证实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在有了计算机以后,才能找到一种时间代价很高的算法让计算机帮助我们判断一个扭结投影到底有没 有打结。直到 2006 年,才找到一种真正快速的计算机算法来判断这件事。 扭结分类的问题比判断是否打结更困难。比如,以下两个扭结都打了结,它们是否本质上是同一种结? 所谓 “分类”, 就是要找一个(可计算的)判据,使得当两个扭结满足这个判据时就是同一种结;当它们不满足这个判据时就不是同一种结。到现在为止,也还只能找到一些非常复杂的判据,同样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大致判断两个扭结是否本质上为同一种结。 扭结理论有一段很有趣的早期历史。 1867 年,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就是那个号称物理学已经接近终结,只剩 “两朵乌云”的开尔文,突然产生了关于化学元素表的新看法(那时候还没有发现原子,所以化学元素表还是一个谜)。开尔文认为,不同的化学元素其实是 “以太”的涡旋在空间中的扭结形态。“以太”是 19 世纪的物理学家们发明的概念,它被想象成充满整个空间,是电磁波传播的载体(或媒质)。开尔文是很严肃的物理学家,当然不能凭空想象,实际上他提出了几个即使从现在的观点看来也很合理的证据: ( 1 )元素很稳定,这可以用扭结的拓扑性质来解释,微小的形变不改变扭结的 “扭法”。 ( 2 )元素很多样,这可以用扭结的多样性来解释,不同的 “打结方式” 实在太多了。 ( 3 )不同的元素发出不同的光谱,这可以用 “以太扭结” 的各种 “振动方式” 来解释。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一些大师,他们虽然偶尔有点信口开河,不过极富原创力想象力。开尔文这个想法可以算是 “弦论” 的原生态。虽然后来化学周期表更好地被理解为原子内部结构,但开尔文列举的这几个证据都能在新兴的弦论中依稀找到一点影子。 请原谅我不能在这里具体给出任何判断两个扭结不同的方法。任何这样一个方法,都需要很多图解和文字说明。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读姜伯驹的《绳圈的数学》或者英文书 《 An introduction to knot theory 》, 作者 Lickorish, 属于系列 GTM (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 175. 再贴几个扭结: 然后是一个问题:下面三个扭结中,哪两个本质上是同一种结? 2.庞加莱猜想 庞卡莱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法国最伟大的数学家,他与德国的希尔伯特领衔当时的数学界,分别继承了黎曼和高斯的衣钵:庞卡莱对物理世界的深刻洞察给了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一如当年的黎曼;希尔伯特严谨,博学,细致入微地思考,为 20 世纪前半叶数论和代数几何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庞卡莱的 拓扑学 和希尔伯特的 代数几何 ,就像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完全革新了整个学科的基本观念。 这一帖就试试介绍庞卡莱引入的两个概念:“同调群” 与 “基本群”。它们都是几何体内在性质的 “代数体现”。 庞卡莱 意识到,描述一个几何体 抽象性质 的关键在于 这个几何体本身有没有边界,以及它是不是其它几何体的边界 。比如,一个圆盘和一个球面为什么不同,就是因为圆盘有边界而球面没有边界;球面为什么跟轮胎面不同,就是因为球面上的任何一个圈都是球面某一部分的边界,比如赤道就是北半球面的边界,而轮胎面上有的圈并不是轮胎面任何一部分的边界。 在上面 说过,莱布尼兹梦想用符号来表述一些抽象的几何性质。 200 多年后 庞卡莱 终于实现了这个梦,他 把跟边界有关的性质数量化。先把几何体剖分成基本组成部分(点,边,三边形,四面体, …) ,比如,一个球面上可以画四个点,然后把它们两两相连 (不允许连线相交) ,有六条边,这些边把球面分成四个三边形 ,这就是球面的一个 “剖分”(见左图)。剖分的 基本 组成成份 叫做 “ 单形 ” , “ 点 ” 是 0 维单形, “ 边 ” 是 1 维单形, “ 三 边 形 ” (包括内部)是 2 维单形,等等 ( 试想一下 3 维单形是什么 ) 。 拿之前已经剖分的球面做例子,顶点 A, B, C, D 是 0 维单形,边 AB, AC, AD, BC, BD, CD 是 1 维单形,三边形 ABC, ABD, ACD, BCD 是 2 维单形 (如果 ABC, ACD 是东半球的区域,那 ABD, BCD 就包括了西半球) 。因为考察的是球面,而不是球体,所以没有三维以上的单形。 庞卡莱在 单形 前面放上系数 (整数) ,假设它们能够相加,以及做同类项合并。这种表达式称为一个 “ 链 ” , 比如 (3 AB – 2 BC) + (AC – 5 BC) = 3 AB – 7 BC + AC. 单形前面的加号减号具有几何意义,“定向”。在 1 维的时候就是边的方向,比如, AB 是从 A 到 B 的边, -AB 就是从 B 到 A 的边,也就是 BA ,所以 BA = – AB. 三边形的定向复杂一些,不过本质上就是跟顶点的排列顺序有关,对换两个顶点就会改变定向, ACB = – ABC. 由于每一个 n 维 单形的边界由若干 n-1 维 单形组成,所以 “ 求边界 ” 可以作为一种运算,作用在 “ 链 ” 上,得到 另一个 “ 链 ” ,其每一项都比原来链里对应项的维数低一维 。 在求边界的过程中,定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 AB 的边界是两个点 A 和 B, 但为了体现定向性质,规定 AB 的边界是 ( B – A ). 这种约定可以推广到高维的链,大家不妨自己试试。 如果用 d 记求边界运算,在跟定向相容的约定下,它在球面剖分的各单形上作用如下 d (A) = d (B) = d (C) =d (D) =0; d (AB) = B-A, d (BA) = A-B, d (BC) = C-B, …… d (ABC) = BC-AC+AB, d (BCD) = CD-BD+BC, …… 在 “链” 上的作用, d (3 AB – 2 BC) = 3 d (AB) – 2 d (BC) = 3 (B-A) – 2 (C-B) = -3 A + 5 B – 2 C. 边界运算有一个很好的性质。直观上容易看到,“物体的边界没有边界”。比如,三边形的边界是三条边组成的闭合链。生活中我们说 “闭合” 的意思就是没有边界。代数上体现为, 连续两次求边界一定是零 , d = d = d(CD) – d(BD) + d(BC) = (D-C) – (D-B) + (C-B) = 0 现在 把剖分后的几何体的所有这样的 “ 链 ” 放在一起,它们之间有加减法 (合并同类项) ,可以用系数乘,还可以 “ 求边界 ” 。这就得到了一个代数对象,叫做这个剖分后的几何体的 “ 链群 ”。 这个代数对象跟我们开始的剖分方法有关。 在链群中,可以由求边界运算得到的链叫做 “边缘链”,比如, 2 AB + 2 BC + 2 CA = d ( 2 ABC ) 说明等式左边这个链是一个边缘链。没有边界的链叫做 “闭链”。 边缘链一定是闭链,而闭链 不一定 是边缘链 。 庞卡莱 发现,“有多少闭链不是边缘链” 这个性质与剖分无关,从而是几何体某种本性的代数体现。怎样代数地描述这个性质? 考虑所有闭链 , 它们之间的加减,数乘,结果还是闭链,在其中 把边缘链等同于 0 ,这样得到的代数对象将 不依赖于剖分几何体的方法 ,庞卡莱叫它 “同调群”。 现在来算球面的同调群。顶点都没有边界,但是两个顶点的差一定是一条边的边界, A-B = d (BA) 按照庞卡莱的语言, A-B 是边缘链,将被等同于 0, 也就是说,在同调群中 A-B = 0, 或者说 A = B. 这样,本质上只有一个 0 维对象, A = B = C = D, 它可以被整数乘,这样我们得到球面的 0 维同调群 { … , -3A, -2A, -A, 0, A, 2A, 3A, …} 这个代数对象的加法,数乘,跟全体整数的加法,数乘是一样的,用数学的语言来说,球面的 0 维同调群 “同构于” 整数集。 1 维的链是六条边的组合,用代数运算(解线性方程组)或者几何直观都可以看到,没有边界的 1 维链总是由三边形的边界 ( AB + BC + CA ), ( BC + CD + DB), ( AB + BD + DA) 组成,按照庞卡莱的语言,球面上所有的 1 维闭链都是边缘链,都应该在同调群中等同于 0 ,所以 1 维同调群是 0. 2 维的链是四个面的组合, x ABC + y ABD + z ACD + w BCD, 它是闭链的条件 d ( x ABC + y ABD + z ACD + w BCD ) = 0.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动手算一算上面这个方程,比如第一项 d ( x ABC ) = x ( BC – AC + AB ) = x BC – x AC + x AB, 然后合并每条边的系数,令它等于零,就得到 6 个关于 x, y, z, w 的线性方程。这个方程组的解是 x = z = -y = -w. 这个结果说明球面上的每个二维闭链都可以写成 w ( BCD – ACD + ABD – ABC ), 也就是说,总是括号中闭链的整数倍。如果把括号里的闭链叫做 s, 那么球面的二维同调群就是 { … , -3s, -2s, -s, 0, s, 2s, 3s, … } , 同构于整数集。 综上所述,球面的 0 维同调群和 2 维同调群都同构于整数集, 1 维同调群为 0. 再引入一个概念,同调群内含有多少个整数集,就说同调群的 “秩” 是多少。把不同维同调群的 “秩” 交错加减 ,即, 0 维同调群的秩减去 1 维同调群的秩再加上 2 维同调群的秩再减去 3 维同调群的秩 ……, 得到一个整数。在简单例子里稍作计算,就会发现这个整数实际上是 0 维单形个数减去 1 维单形个数再加上 2 维单形个数再减去 3 维单形个数 …… ,即, 各维数单形个数的交错和 。这个数大家其实颇为熟悉,在高中立体几何最后应该提到过,叫做 “欧拉示性数”,对凸多面体的表面,它就是 V – E + F, 而且总是等于 2. 实际上,所有凸多面体的表面在拓扑上都是球面,这个 “ 2 ” 就是球面的各维数同调群的 “秩” 的交错和, 1 – 0 + 1 = 2. 显然,欧拉示性数是最容易计算的拓扑不变量,只需要找一个剖分,然后数数几个顶点几条边几个面……,再加加减减就行了。 同调群告诉我们哪些闭链不是边缘链,通俗一点说,告诉我们几何体里面 哪些封闭的 对象 是 “ 中空 ” 的。 它显然是比欧拉示性数更精细的拓扑不变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算算两个几何体的同调群:圆圈,轮胎面。(提示:先把它们剖分成单形。) 庞卡莱发现了同调群以后,拿它来区分了一些三维的对象 。 后来他发现,同调群不够精 细 。比如,跟三维球面(二维球面的高一维推广)具有相同同调群的几何对象 不一定 就是三维球面。这促使他寻找更精 细 的拓扑性质。这次他想到几何体里头还有东西是可以运算的,就是道路。两条道路如果 首尾相接 , 就 组成一条新的道路,这就是 道路的乘法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处理,首先,不是任何两条道路都能相乘 (必须首尾相接才可以) ,然后,即使能相乘,乘法也不满足结合律,运算起来不方便。庞卡莱想到了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他在几何体内取一个基点,只考虑那些从这个点出发再回到这个点的道路,这些道路当然 互相 首尾相连;然后他规定,如果一条道路 能在几何体内经过连续变形 到另一条道路 (见下图) ,这两条道路就被看作在同一个 “ 道路类 ” 中,这样规定后, “ 道路类 ” 之间的乘法就满足结合律了。这些 “ 道路类 ” 也组成一个代数对象,有乘法运算,这个对象叫做几何体的 “ 基本群 ” ,或者 “ 1 维同伦群 ” 。 来点感性认识。线段的基本群只有一个元素,就是静止在基点的道路。线段里的其他任何从基点出发回到基点的道路都可以在线段内连续变形到静止在基点的道路。我们把只包含一个元素的基本群称为 “ 平凡的 ” 。再看圆周,它的基本群是所有整数组成的。绕圆周 n 圈的道路不能在圆周上连续变形到绕圆周 m 圈的道路,而把它们首尾相接的结果就是绕圆周 n+m 圈的道路,这里道路类之间的乘法体现为整数间的加法。第三个例子,球面,它的基本群是平凡的,因为球面上所有由基点出发的回路都可以在球面上连续变形(滑缩)为静止在基点的道路 (见左图)。 具有平凡 基本群的几何体称为 “ 单连通的 ” 。 基本群的计算涉及到更深入的细节,比如拓扑的具体定义,拓扑空间之间的映射,等等,无法在这里详加解释。有兴 趣进一步了解 的朋友请参阅 《 基础拓扑学 》, 阿姆斯特朗( M.A.Armstrong )著;孙以丰译。 发明了 基 本群以后,庞卡莱 觉得 这个更加精确的拓扑性质 应该足以 把三维球面 从其它三维几何体中 区分出来 ,但他自己无法证明。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庞卡莱猜想:单连通的三维封闭几何体一定是三维球面。这个猜想及其推广主导了代数拓扑学一百年的发展,最终在 2004 年由俄罗斯数学家裴若曼给出证明。 裴若曼因此在 2006 年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 —— 菲尔兹奖。 3.黎曼流形 1854年,28岁的黎曼在哥廷根大学发表就职演讲。这个职位是所谓无薪讲师,他的收入完全来自于听课的学生所缴纳的学费。即使是争取这样一个职位, 也需要提供一篇就职论文以及发表一个就职演讲。1853年他提交了就职论文,其中讨论了什么样的函数可以展开成三角级数的问题,并导致对定积分的第一个严 格数学定义。 之后的就职演讲要求候选人准备三个演讲课题,委员会从中挑选一个作为正式演讲题目。黎曼选了两个思虑多时的课题,外加一个还未及考虑的课题 ——关于几何学的基本假设。他几乎确信委员会将挑选前面两个题目之一。然而,委员会的高斯偏偏就看中了第三个题目。当时黎曼正沉浸于电、磁、光、引力之间 的相互关系问题,从这样的深沉思考中抽身转而研究新的问题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再加上长期的贫穷,一度让黎曼崩溃。但不久他就重新振作起来,用 7 个星期时间准备了关于几何学基本假设的演讲。为了让数学系以外的委员会成员理解他的演讲,黎曼只用了一个公式,并且忽略了所有计算细节。尽管如此,估计在场鲜有人能理解这次演讲的内容。只有高斯为黎曼演讲中蕴含的深邃思想激动不已。 黎曼在演讲中提出了 “弯曲空间” 的概念,并给出怎样研究这些空间的建议。 “弯曲空间” 正是后世拓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这些对象上,除了可以运用代数拓扑的工具,还可以运用微积分工具,这就形成了 “微分拓扑学”。 回到黎曼的演讲。黎曼认为,几何学的对象缺乏先验的定义,欧几里德的公理只是假设了未定义的几何对象之间的关系,而我们却不知道这些关系怎么来的, 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几何对象之间会存在关系。黎曼认为,几何对象应该是一些多度延展的量,体现出各种可能的度量性质。而我们生活的空间只是一个特殊的三度延展的量,因此欧几里德的公理只能从经验导出,而不是几何对象基本定义的推论。欧氏几何的公理和定理根本就只是假设而已。但是,我们可以考察这些定理成立的可能性,然后再试图把它们推广到我们日常观察的范围之外的几何,比如大到不可测的几何,以及小到不可测的几何。接着,黎曼开始了关于延展性,维数,以及将延展性数量化的讨论。他给了这些多度延展的量(几何对象)一个名称,德文写作 mannigfaltigkeit, 英文翻译为manifold,英文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 “多层”,中国第一个拓扑学家江泽涵把这个词翻译为 “流形”,取自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而其原始出处为《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这个翻 译比英文翻译更加符合黎曼的原意,即多样化的形体。 黎曼定义的 “n 维流形” 大概是这个样子的:以其中一个点为基准,则周围每个点的位置都可以用 n 个实数来确定。后人将这种性质总结为:流形的局部与 n 维欧氏空间的局部具有相同的拓扑性质。如果进一步要求在流形的不同局部做微积分的结果可以互相联系起来,成为 “整体微积分”,则称此流形为 “微分流形”。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二维球面。我们都知道,二维球面上没有整体适用的坐标。经度和纬度是一组很好的坐标,但是在南北两极,经度无从定义。尽管如此,球面的每个局部都可以画在平面上,这就是地图。把各个区域的地图收集在一起,重叠的部分用比例尺协调一下,就得到整个球面。这样,坐标(或地图) 只存在于每个局部,而整个球面其实是地图之间的重叠关系。球面是二维流形,因为球面的局部同平面(二维欧氏空间)的局部具有相同的延展性质。球面的整体结构显然跟平面不同。沿着球面的某个方向往前走,比如,从赤道某点出发往东走,最终会回到出发点。而如果在平面上沿某个方向往前走则永不回到出发点。研究流形的整体结构,以及整体结构与局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就是 “拓扑学” 的核心课题。微分流形上可以使用微积分的工具,再辅之以前面介绍过的代数工具(同调群,同伦群),就形成了威力强大的 “微分拓扑学”。这门学问的发展使我们对 5 维以上的单连通微分流形(回忆先前介绍的 “单连通” 概念,即每条曲线可于流形内滑缩为一点)有了比较彻底的认识。 到了80年代,数学家对 4 维单连通 “拓扑流形” 也有了彻底的认识,然而 4 维 “微分流形” 却是无比复杂的对象。比如,直观上最简单的四维流形,四维欧氏空间,也就是所有 (x,y,z,t) 这样的数组组成的空间,有无穷多个“微分结构”,通俗一点说,这个流形上有无穷多种 “整体微积分” 可做,而我们通常做的四元微积分只是其中一种。这是 4 维的特殊性,因为其他维数的欧氏空间都跟我们的常识相符。也许 “4” 就是传说中的上帝之数,我们的宇宙就是用 4 个参数来描述的(3个参数表示空间,1 个参数表示时间),我们的时空是一个四维流形。 如果我们忘掉时间,只考察我们生活的空间。它的形态会是怎样?这是黎曼在演讲结尾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答案。这个答案需要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宇宙学家去寻找。宇宙空间会不会是一个三维球面?如果是三维球面,那我们沿着一个方向往前飞行,最终总会回到起点。 4.爬虫的几何 黎曼所描述的几何经常被形容为 “爬虫的几何”,因为黎曼假设观察者处于流形内部。对人类来说,二维流形是非常直观的对象,它们通常被称为“曲面”。而三维流形却难以想象,正因为我们处于宇宙空间这个三维流形内部。 爬虫几乎是二维的生物,它们靠爬行来感知周围世界。1884年英国小说家 E. A. Abbott 的科幻小说《平面国》描述了真正的二维爬虫,以及它们对额外维(仅仅是第三维)的恐惧不安。 现在让我们体会一下二维爬虫的世界。假设这个世界是一个二维球面,任何事件都发生在这个球面上。最重要的是,光线沿着球面传播。而我们人类可以从外部观察这个二维球面世界。古希腊数学家就已经知道,球面上连接两点的所有曲线段中存在最短者,即以球心为圆心的弧(称为“大圆弧”)。爬虫通过测量也能发现这个最短线段,但在爬虫的世界里,“球心”并不存在。我们假设爬虫的光学定律也要求光线沿短程线传播,所以二维球面上的光线,即短程线,在人类看来是一些大圆弧。一个处于球面上 P点处的光源发出的所有光线沿着大圆传播,它们将汇聚于 P 的“对极点” P’ (人类倾向于定义对极点 P’ 为三维空间中连接 P 和球心的直线与球面的另一交点;而爬虫将定义对极点为离 P 最远的那个点)。爬虫们实际上看到两个发光点 P 和 P’,一个是真实的,另一个是像(按高中物理的说法,P’ 处的发光点是 P 处光源的“实像”)。这是因为光线在 P’ 汇聚之后再次散开,眼睛将告诉大脑这些光线是从 P’ 发出来的。有延展的物体,比如一个四边形爬虫,不妨设它的眼睛长在“前边”。那么它往前看将看见自己的“后边”,往左看将看见自己的“右边”。它看到了自己在“远方”成的像。有多远?圆周率乘以这个二维世界的半径。有趣的是,对于正好处在此爬虫对极点的观察者而言,爬虫“无处不在”,往任何一个方向看都能看到爬虫,非常恐怖的景象。这个世界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有限无边”。如果爬虫认定一个方向往前爬,它可以永远爬下去,不会碰到“世界的边缘”,此即“无边”;而如果爬虫会丈量面积,那么它发现这个世界的总面积是有限的,如果它一直往前爬,它会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起点,此即“有限”。 有限无边的二维流形当然不必是球面。比如,爬虫的世界完全可以是我们人类所谓“轮胎面”,数学家叫它“环面”。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房地产开发商将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因为有时候画了一个圈来圈地,结果什么都没有圈进去。比如轮胎上的经线圈和纬线圈。脑满肠肥的开发商们应该庆幸我们人类脚下正好是一个球面,随便画个圈都会有收获。言归正传,数学家们发现我们人类观察到的轮胎面并非其最自然的形式。 这个二维流形更自然的模型是把一个正方形的对边等同起来。这是一个奇怪的世界,光线在正方形内沿直线传播,当你疑惑光线到达正方形的上边缘以后将往何处去时,你忘记了这个世界是“有限无边”的,上边缘和下边缘是同一条线,所以光线又从下边缘射上来。这个世界里,点光源不会成像,因为它发出的光走的是平面上(正方形内)的直线,正常发散,永不重聚。但是爬虫仍然会看到远方的自己。与球面世界不同的是,爬虫会看到无穷多个自己:朝任何一个斜率为有理数的方向看,就会从某个角度看到自己。怎么理解这个现象?可以用这个正方形的无穷多个复制品地板砖式地铺满整个平面,每一个这样的正方形都被解释为同一个环面世界。光线在环面世界里的传播就可以从光线在平面上的传播读出来:在平面上画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这条直线在某个正方形 S 中划出一条线段 C,然后进入到另一个正方形 S1,划出另一条线段 C1,我们按照 C1 在 S1 中的位置将它复制到 S 中,同线段 C 一起构成环面世界里光线的一段轨迹。这种“地板砖”式构造在拓扑学中称为“泛复叠”,其目的是用一个具有高度对称性的简单拓扑空间来研究一个比较复杂的拓扑空间。对环面而言,平面就是这个简单拓扑空间,而其对称性就是左右平移和上下平移。我们看到,在这个“泛复叠”里,一个爬虫被复制成了无穷多个,处于每个正方形的相同位置。连接任意两个复制品,得到一条斜率为有理数的线段,根据我们刚才关于光线的分析,平面上的这条线段代表环面上一条起于爬虫而止于爬虫的光线。所以,沿着这个方向爬虫将看到自己的某个侧面。数学家设计了一些环面上的小游戏,比如迷宫、台球、象棋等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 http://www.geometrygames.org/ 去下载体验一下。 其它的二维流形称为“多环面”。(这里我们只谈论有限无边的,而且“可定向”的二维流形,像莫比乌斯带那种“单侧”的流形不在我们考虑之列。)这些流形也有最自然的模型,由“双曲平面”上的多边形粘合而成。这样的世界里,光线传播得更奇怪一些,它们发散得特别厉害。光线的发散性质不是拓扑性质,它依赖于我们所选的模型,即数学家所谓“黎曼度量”。发散性质反映了黎曼度量的“曲率”,弯曲程度。如果光线从某一点向周围“线性发散”,即光强随距离线性减弱,则流形在这一点是“平直的”。球面上光强减弱得比较慢,因为相对于平直空间(欧氏空间)来说球面上的光线倾向于“汇聚”,这是“正曲率”的标志;而多环面上的光强减弱非常快,这是“负曲率”的标志。黎曼度量和曲率是另外一个话题,跟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有关,就不赘述了。之前考虑二维世界的时候引进拓扑之外的结构——黎曼度量,是因为度量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想象比较奇怪的拓扑结构,比如环面及其“泛复叠”。 充分地理解了可怜的爬虫以后,我们可以“顾影自怜”了。我们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一个“三维球面”?宇宙中某个光源发出的光线是否汇聚到对极点,那最遥远的地方?或者是一个“三维环面”?四面八方都应该是我们自己,而我们看不到无穷多个自己只不过是因为宇宙太宽广而光线在传播过程中消耗殆尽?或者,宇宙根本就不是“有限”的,这似乎更符合大多数人的信仰。即使是有限宇宙,由于维数更高,其可能形态比二维流形更多,至今数学家还未能将它们穷尽。 5.结语 前面几节简要涉及了代数拓扑、微分拓扑、低维拓扑,如果大伙儿还不知道这些是啥,请复习拙著 :) 。其实,拓扑的概念和方法已经渗透到整个数学,而不仅限于拓扑学研究本身。 很多文献会提到,拓扑学起源于柯尼斯堡七桥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笔画问题。欧拉解答了这个问题。同样是欧拉,给出了第一个拓扑不变量,多面体表面的欧拉数(点数-边数+面数)。可以认为欧拉是第一个研究代数拓扑学的人(虽然莱布尼兹曾经臆想过)。 传说中高斯当年是德国国土局的领导,负责丈量土地。他由此观测到山脊附近的地面弯曲性质可以用内在的测量方法得到(所谓曲面的内蕴几何),他还定义了度量曲率大小的量(高斯曲率),并且将这个局部定义的、可以用微积分计算的量同整体定义的欧拉数联系起来(高斯-博内定理),所以他可以被追认为研究微分拓扑的第一人。当然,高斯的主业其实是政府工作、开创现代数论、以及电磁学。业余时间研究一下各种误差的分布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有什么错误啊之类的小问题作为消遣。 第二尊菩萨,黎曼同学,除了开创流形的几何学、发展了傅立叶分析和积分理论、研究了一下素数分布提出世界第一难题黎曼猜想之外,他不到40岁的短暂一生的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在思考复变函数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复变函数是多值的?比如平方根和对数。能否把它们以某种方式变成单值函数?人们的思维定势是,既然函数是多值的,就像一条横着的抛物线,一个 x 对应到两个 y, 要变成单值很容易啊,砍掉抛物线的一半就行了。黎曼不这么看。他觉得,如果把函数图像本身作为定义域,每个点当然只对应到一个 y. 这样函数就变成单值的了,而且没有丢掉任何信息。如果是复变函数,其图像就是一个二维曲面,这就是黎曼曲面。黎曼曲面上有很多复杂的现象,这些现象催生了诸如连通性、单连通性、复叠空间这些拓扑概念,以及奇点、除子、函数域等等一些代数几何的概念。抛开代数几何不说,黎曼也许可以被屈尊为研究低维拓扑的第一人。 牛顿莱布尼兹发明了微积分之后,大家对无穷小无穷大这两个概念很不放心。为了让我们用得更安心,柯西和威尔斯特拉斯等人后来把无穷小解释得非常透彻,基本上就是说两个东西越来越近。“离得近”这个概念从而成为分析中最核心的概念。它正是所有拓扑学分支的共同基础——“点集拓扑”的起源。拓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多数跟点集拓扑有关,即,通过分析“收敛性”体现在应用数学中。所以,最牛的牛顿被屈尊为研究点集拓扑第一人(有好事者不以为然,一定要扯到古希腊的阿基米德,这就见仁见智了。) 总而言之,拓扑学有着高贵的血统。当然,好汉不提当年勇,拓扑学的现在和将来如何?20世纪中叶,代数拓扑学朝着高度抽象的方向发展,两位名不见经传的数学工作者(艾伦伯格-麦克雷恩)突发奇想,从中总结出一套抽象语言。为了体现这套语言之形而上,他们重载了先贤亚里士多德的概念——范畴。继解析几何与微积分以来人类数学又一次在概念上经历了大变革。范畴论诞生了。20世纪数学的上帝——格罗登迪克,用7000页的数学圣经将拓扑学和范畴论全面而深遂地渗透到代数几何和数论研究中,改变了整个数学的风貌。与此呼应,世纪之交的物理学也在经历变革,量子场论和弦论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数学结构。20世纪物理学的耶稣(上帝被爱因斯坦附身了)爱德华.威顿,身负绝世的拓扑神功,一经施展,整个理论物理学为之色变。拓扑学三位一体,必须要像生物学一样将21世纪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在这个系列的结尾,让我骄傲地替拓扑学宣称:21世纪是拓扑的世纪!!
个人分类: 科学见闻|3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费曼如何把数学当成工具,甚至当成游戏来学
热度 1 josh 2011-2-22 16:15
数学对很多学科的研究而言,是工具:你不会使用时,它很重要;当你熟练使用时,却又不那么重要。而当你真正熟练时,会觉得它很好玩。 且看费曼如何把数学当成工具,甚至当成游戏来学。 原文如下: 跟数学家抬杠                     在普林斯顿研究院,物理系和数学系共用一间休闲室。    每天下午4点钟,我们都在那里喝茶。这一方面是模仿英国学校的作风,另一方面也是放松情绪的好方法。大家会坐下来下下棋,或者讨论些什么理论。在那些日子里,拓扑学是很热门的话题。   我还记得有个家伙坐在沙发上努力思索,另一个则站在他面前说:“所以,这个这个为真。”   “为什么?”坐在沙发上的人问。   “这太简单!太简单了!”站着的人说,接着滔滔不绝地发表了一连串逻辑推论,“首先你假设这个和这个,然后我们用克科夫理论的这个和那个;接下来还有瓦芬斯托华定理,我们再代入这个,组成那个。现在你把向量放在这里,再如此这般……”坐在沙发上的家伙勉力挣扎要消化这许多东西,而站着的人则一口气又快又急地讲了15分钟!等他讲完之后,坐在沙发上的家伙说:“是的,是的!这真的很简单。”   我们这些念物理的人全都笑歪了,搞不懂这两个人的逻辑。最后我们一致认为,“简单”等于“已经证实”。   因此我们跟这些数学家开玩笑说:“我们发现了个新定理——数学家只懂得证明那些很简单的定理,因为每个已被证明的定理都是很简单的。”   那些数学家不怎么喜欢我们提出的定理,我就再跟他们开个玩笑。我说世上永远不会有令人意外的事件——正因为数学家只去证明很简单的事物。                                       找数学家麻烦                      对数学家来说,拓扑学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学问,其中有一大堆千奇百怪的可能性,完全“反直觉”之道而行。于是我又想到一个主意了。我向他们挑战:“我跟你们打赌,随便你提出一个定理——只要你用我听得懂的方式告诉我,它假设些什么、定理是什么等等——我立刻可以告诉你,它是对的还是错的!”   然后会出现以下的情况:他们告诉我说,“假设你手上有个橘子。那么,如果你把它切成N片,N并非无限大的数。   现在你再把这些碎片拼起来,结果它跟太阳一样大。这个说法对还是错?“   “一个洞也没有?”   “半个洞也没有。”   “不可能的!没这种事!”   “哈!我们逮到他了!大家过来看呀!这是某某的‘不可量测量’定理!”   就在他们以为已经难倒我时,我提醒他们:“你们刚才说的是橘子!而你不可能把橘子皮切到比原子还薄、还碎!”   “但我们可以用连续性条件:我们可以一直切下去!”   “不,不,你刚才说的是橘子,因此我假定你说的,是个真的橘子。”    因此我总是赢。如果我猜对,那最好。如果我猜错了,我却总有办法从他们的叙述中找出漏洞。   其实,我也并不是随便乱猜的。我有一套方法,甚至到了今天,当别人对我说明一些什么,而我努力要弄明白时,我还在用这些方法:不断地举实例。   譬如说,那些念数学的提出一个听起来很了不得的定理,大家都非常兴奋。当他们告诉我这个定理的各项条件时,我便一边构思符合这些条件的情况。当他们说到数学上的“集”   时,我便想到一个球,两个不相容的集便是两个球。然后视情况而定,球可能具有不同的颜色、长出头发或发生其他千奇百怪的状况。最后,当他们提出那宝贝定理时,我只要想到那跟我长满头发的绿球不吻合时,便宣布:“不对!”   如果我说他们的定理是对的话,他们便高兴得不得了。   但我只让他们高兴一阵,便提出我的反例来。   “噢,我们刚才忘了告诉你,这是豪斯道夫的第二类同态定理。”   于是我说:“那么,这就太简单,太简单了!”到那时候,虽然我压根儿不晓得豪斯道夫同态到底是些什么东西,我也知道我猜的对不对了。虽然数学家认为他们的拓扑学定理是反直觉的,但大多数时候我都猜对,原因在于这些定理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难懂。慢慢地,你便习惯那些细细分割的古怪性质,猜测也愈来愈准了。   不过,虽然我经常给这批数学家找麻烦,他们却一直对我很好。他们是一群快乐的家伙,构思理论就是他们的使命,而且乐在其中。他们经常讨论那些“简单、琐碎”的理论;而当你提出一个简单问题时,他们也总是尽力向你说明。   跟我共用浴室的就是这样的数学家,名字叫做奥伦(Paul Olum)。我们成了好朋友,他一直想教我数学。我学到“同伦群”(homotopy group)的程度时终于放弃了;不过在那程度之下的东西,我都理解得相当好。   我始终没有学会的是“围道积分(contour integration)”。   高中物理老师贝德先生给过我一本书,我会的所有积分方法,都是从这本书里学到的。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下课之后,他叫我留下。“费曼”,他说,“你上课时话太多了,声音又太大。我知道你觉得这些课太沉闷,现在我给你这本书。以后你坐到后面角落去好好读这本书,等你全弄懂了之后,我才准你讲话。”   于是每到上物理课时,不管老师教的是帕斯卡定律或是别的什么,我都一概不理。我坐在教室的角落,念伍兹(woods)   著的这本《高等微积分学》。贝德知道我念过一点《实用微积分》,因此他给我这本真正的大部头著作——给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念的教材。书内有傅立叶级数、贝塞尔函数、行列式、椭圆函数——各种我前所未知的奇妙东西。   那本书还教你如何对积分符号内的参数求微分。后来我发现,一般大学课程并不怎么教这个技巧,但我掌握了它的用法,往后还一再地用到它。因此,靠着自修那本书,我做积分的方法往往与众不同。    结果经常发生的是,我在麻省理工或普林斯顿的朋友被某些积分难住,原因却是他们从学校学来的标准方法不管用。   如果那是围道积分或级数展开,他们都懂得怎么把答案找出;现在他们却碰壁了。这时我便使出“积分符号内取微分”的方法——这是因为我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工具箱。当其他人用光了他们的工具,还没法找到解答时,便把问题交给我了! SurelyYou'reJoking,Mr.Feynman! R·费曼/著,吴程远/译
个人分类: The Art of Learning and Research|7413 次阅读|2 个评论
拓扑学简介(六)——结语
songshuhui 2010-4-13 23:13
季候风 发表于 2010-04-13 9:16 前面几篇简要涉及了代数拓扑、微分拓扑、低维拓扑,如果大伙儿还不知道这些是啥,请复习拙著 :) 。其实,拓扑的概念和方法已经渗透到整个数学,而不仅限于拓扑学研究本身。 很多文献会提到,拓扑学起源于柯尼斯堡七桥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笔画问题。欧拉解答了这个问题。同样是欧拉,给出了第一个拓扑不变量,多面体表面的欧拉数(点数-边数+面数)。可以认为欧拉是第一个研究代数拓扑学的人(虽然莱布尼兹曾经臆想过)。 传说中高斯当年是德国国土局的领导,负责丈量土地。他由此观测到山脊附近的地面弯曲性质可以用内在的测量方法得到(所谓曲面的内蕴几何),他还定义了度量曲率大小的量(高斯曲率),并且将这个局部定义的、可以用微积分计算的量同整体定义的欧拉数联系起来(高斯-博内定理),所以他可以被追认为研究微分拓扑的第一人。当然,高斯的主业其实是政府工作、开创现代数论、以及电磁学。业余时间研究一下各种误差的分布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有什么错误啊之类的小问题作为消遣。 第二尊菩萨,黎曼同学,除了开创流形的几何学、发展了傅立叶分析和积分理论、研究了一下素数分布提出世界第一难题黎曼猜想之外,他不到40岁的短暂一生的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在思考复变函数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复变函数是多值的?比如平方根和对数。能否把它们以某种方式变成单值函数?人们的思维定势是,既然函数是多值的,就像一条横着的抛物线,一个 x 对应到两个 y, 要变成单值很容易啊,砍掉抛物线的一半就行了。黎曼不这么看。他觉得,如果把函数图像本身作为定义域,每个点当然只对应到一个 y. 这样函数就变成单值的了,而且没有丢掉任何信息。如果是复变函数,其图像就是一个二维曲面,这就是黎曼曲面。黎曼曲面上有很多复杂的现象,这些现象催生了诸如连通性、单连通性、复叠空间这些拓扑概念,以及奇点、除子、函数域等等一些代数几何的概念。抛开代数几何不说,黎曼也许可以被屈尊为研究低维拓扑的第一人。 牛顿莱布尼兹发明了微积分之后,大家对无穷小无穷大这两个概念很不放心。为了让我们用得更安心,柯西和威尔斯特拉斯等人后来把无穷小解释得非常透彻,基本上就是说两个东西越来越近。离得近这个概念从而成为分析中最核心的概念。它正是所有拓扑学分支的共同基础点集拓扑的起源。拓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多数跟点集拓扑有关,即,通过分析收敛性体现在应用数学中。所以,最牛的牛顿被屈尊为研究点集拓扑第一人(有好事者不以为然,一定要扯到古希腊的阿基米德,这就见仁见智了。) 总而言之,拓扑学有着高贵的血统。当然,好汉不提当年勇,拓扑学的现在和将来如何?20世纪中叶,代数拓扑学朝着高度抽象的方向发展,两位名不见经传的数学工作者(艾伦伯格-麦克雷恩)突发奇想,从中总结出一套抽象语言。为了体现这套语言之形而上,他们重载了先贤亚里士多德的概念范畴。继解析几何与微积分以来人类数学又一次在概念上经历了大变革。范畴论诞生了。20世纪数学的上帝格罗登迪克,用7000页的数学圣经将拓扑学和范畴论全面而深遂地渗透到代数几何和数论研究中,改变了整个数学的风貌。与此呼应,世纪之交的物理学也在经历变革,量子场论和弦论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数学结构。20世纪物理学的耶稣(上帝被爱因斯坦附身了)爱德华.威顿,身负绝世的拓扑神功,一经施展,整个理论物理学为之色变。拓扑学三位一体,必须要像生物学一样将21世纪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在这个系列的结尾,让我骄傲地替拓扑学宣称:21世纪是拓扑的世纪!! I am just kidding. 拓扑学简介(一) 拓扑学简介(二) 拓扑学简介(三) 拓扑学简介(四) 拓扑学简介(五)
个人分类: 数学|1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创刊的《拓扑学杂志》被SCI收录
wanyuehua 2010-3-10 07:37
2008 年创刊的Journal of Topology《拓扑学杂志》ISSN: 1753-8416,季刊,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 PRESS, GREAT CLARENDON ST, OXFORD, ENGLAND, OX2 6DP)出版,2009年入选 Web of Science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目前在SCI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2008年的第1卷1-4期到2009年的第2卷第1-4期共79篇论文。 79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78篇、更正1篇。 79 篇文章的主要国家分布:美国45篇,法国、德国各11篇,英国5篇,澳大利亚、加拿大各4篇,比利时、丹麦各3篇,中国、匈牙利、以色列、西班牙、瑞士各2篇等。 中国学者在该期刊2008年第1卷第2期发表论文的单位是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 Sci)1篇,在2009年第2卷第1期发表论文的(Peking Univ)1篇。 79篇文章共被引用60次,其中2009年被引用44次,2010年被引用8次,平均引用0. 76次, H指数为3(有3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3次)。 Journal of Topology《拓扑学杂志》投稿指南: 该刊物为伦敦数学学会编辑,刊载关于拓扑学及其相关的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实验报告,内容涉及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新模型发展等。 网址: http://jtopol.oxfordjournals.org/ 编委会: http://www.oxfordjournals.org/our_journals/jtopol/editorial_board.html 作者投稿指南: http://www.oxfordjournals.org/our_journals/jtopol/for_authors/index.html
个人分类: SCI投稿|4430 次阅读|1 个评论
拓扑学简介(五)—- 爬虫的世界
songshuhui 2010-1-25 12:01
季候风 发表于 2010-01-17 10:35 黎曼所描述的几何经常被形容为 爬虫的几何,因为黎曼假设观察者处于流形内部。对人类来说,二维流形是非常直观的对象,它们通常被称为曲面。而三维流形却难以想象,正因为我们处于宇宙空间这个三维流形内部。 爬虫几乎是二维的生物,它们靠爬行来感知周围世界。1884年英国小说家 E. A. Abbott 的科幻小说《平面国》描述了真正的二维爬虫,以及它们对额外维(仅仅是第三维)的恐惧不安。 现在让我们体会一下二维爬虫的世界。假设这个世界是一个二维球面,任何事件都发生在这个球面上。最重要的是,光线沿着球面传播。而我们人类可以从外部观察这个二维球面世界。古希腊数学家就已经知道,球面上连接两点的所有曲线段中存在最短者,即以球心为圆心的弧(称为大圆弧)。爬虫通过测量也能发现这个最短线段,但在爬虫的世界里,球心并不存在。我们假设爬虫的光学定律也要求光线沿短程线传播,所以二维球面上的光线,即短程线,在人类看来是一些大圆弧。一个处于球面上 P点处的光源发出的所有光线沿着大圆传播,它们将汇聚于 P 的对极点 P (人类倾向于定义对极点 P 为三维空间中连接 P 和球心的直线与球面的另一交点;而爬虫将定义对极点为离 P 最远的那个点)。爬虫们实际上看到两个发光点 P 和 P,一个是真实的,另一个是像(按高中物理的说法,P 处的发光点是 P 处光源的实像)。这是因为光线在 P 汇聚之后再次散开,眼睛将告诉大脑这些光线是从 P 发出来的。有延展的物体,比如一个四边形爬虫,不妨设它的眼睛长在前边。那么它往前看将看见自己的后边,往左看将看见自己的右边。它看到了自己在远方成的像。有多远?圆周率乘以这个二维世界的半径。有趣的是,对于正好处在此爬虫对极点的观察者而言,爬虫无处不在,往任何一个方向看都能看到爬虫,非常恐怖的景象。这个世界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有限无边。如果爬虫认定一个方向往前爬,它可以永远爬下去,不会碰到世界的边缘,此即无边;而如果爬虫会丈量面积,那么它发现这个世界的总面积是有限的,如果它一直往前爬,它会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起点,此即有限。 有限无边的二维流形当然不必是球面。比如,爬虫的世界完全可以是我们人类所谓轮胎面,数学家叫它环面。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房地产开发商将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因为有时候画了一个圈来圈地,结果什么都没有圈进去。比如轮胎上的经线圈和纬线圈。脑满肠肥的开发商们应该庆幸我们人类脚下正好是一个球面,随便画个圈都会有收获。言归正传,数学家们发现我们人类观察到的轮胎面并非其最自然的形式。 这个二维流形更自然的模型是把一个正方形的对边等同起来。这是一个奇怪的世界,光线在正方形内沿直线传播,当你疑惑光线到达正方形的上边缘以后将往何处去时,你忘记了这个世界是有限无边的,上边缘和下边缘是同一条线,所以光线又从下边缘射上来。这个世界里,点光源不会成像,因为它发出的光走的是平面上(正方形内)的直线,正常发散,永不重聚。但是爬虫仍然会看到远方的自己。与球面世界不同的是,爬虫会看到无穷多个自己:朝任何一个斜率为有理数的方向看,就会从某个角度看到自己。怎么理解这个现象?可以用这个正方形的无穷多个复制品地板砖式地铺满整个平面,每一个这样的正方形都被解释为同一个环面世界。光线在环面世界里的传播就可以从光线在平面上的传播读出来:在平面上画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这条直线在某个正方形 S 中划出一条线段 C,然后进入到另一个正方形 S1,划出另一条线段 C1,我们按照 C1 在 S1 中的位置将它复制到 S 中,同线段 C 一起构成环面世界里光线的一段轨迹。这种地板砖式构造在拓扑学中称为泛复叠,其目的是用一个具有高度对称性的简单拓扑空间来研究一个比较复杂的拓扑空间。对环面而言,平面就是这个简单拓扑空间,而其对称性就是左右平移和上下平移。我们看到,在这个泛复叠里,一个爬虫被复制成了无穷多个,处于每个正方形的相同位置。连接任意两个复制品,得到一条斜率为有理数的线段,根据我们刚才关于光线的分析,平面上的这条线段代表环面上一条起于爬虫而止于爬虫的光线。所以,沿着这个方向爬虫将看到自己的某个侧面。数学家设计了一些环面上的小游戏,比如迷宫、台球、象棋等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 http://www.geometrygames.org/ 去下载体验一下。 其它的二维流形称为多环面。(这里我们只谈论有限无边的,而且可定向的二维流形,像莫比乌斯带那种单侧的流形不在我们考虑之列。)这些流形也有最自然的模型,由双曲平面上的多边形粘合而成。这样的世界里,光线传播得更奇怪一些,它们发散得特别厉害。光线的发散性质不是拓扑性质,它依赖于我们所选的模型,即数学家所谓黎曼度量。发散性质反映了黎曼度量的曲率,弯曲程度。如果光线从某一点向周围线性发散,即光强随距离线性减弱,则流形在这一点是平直的。球面上光强减弱得比较慢,因为相对于平直空间(欧氏空间)来说球面上的光线倾向于汇聚,这是正曲率的标志;而多环面上的光强减弱非常快,这是负曲率的标志。黎曼度量和曲率是另外一个话题,跟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有关,就不赘述了。之前考虑二维世界的时候引进拓扑之外的结构黎曼度量,是因为度量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想象比较奇怪的拓扑结构,比如环面及其泛复叠。 充分地理解了可怜的爬虫以后,我们可以顾影自怜了。我们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一个三维球面?宇宙中某个光源发出的光线是否汇聚到对极点,那最遥远的地方?或者是一个三维环面?四面八方都应该是我们自己,而我们看不到无穷多个自己只不过是因为宇宙太宽广而光线在传播过程中消耗殆尽?或者,宇宙根本就不是有限的,这似乎更符合大多数人的信仰。即使是有限宇宙,由于维数更高,其可能形态比二维流形更多,至今数学家还未能将它们穷尽。 拓扑学简介(一) 拓扑学简介(二) 拓扑学简介(三) 拓扑学简介(四)
个人分类: 数学|17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拓扑学简介(四)—— 流形
songshuhui 2009-12-30 19:25
xiphoid 发表于 2009-12-30 13:20 拓扑学简介(一) 拓扑学简介(二) 拓扑学简介(三) 1854年,28岁的黎曼在哥廷根大学发表就职演讲。这个职位是所谓无薪讲师,他的收入完全来自于听课的学生所缴纳的学费。即使是争取这样一个职位, 也需要提供一篇就职论文以及发表一个就职演讲。1853年他提交了就职论文,其中讨论了什么样的函数可以展开成三角级数的问题,并导致对定积分的第一个严 格数学定义。 之后的就职演讲要求候选人准备三个演讲课题,委员会从中挑选一个作为正式演讲题目。黎曼选了两个思虑多时的课题,外加一个还未及考虑的课题 关于几何学的基本假设。他几乎确信委员会将挑选前面两个题目之一。然而,委员会的高斯偏偏就看中了第三个题目。当时黎曼正沉浸于电、磁、光、引力之间 的相互关系问题,从这样的深沉思考中抽身转而研究新的问题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再加上长期的贫穷,一度让黎曼崩溃。但不久他就重新振作起来,用 7 个星期时间准备了关于几何学基本假设的演讲。为了让数学系以外的委员会成员理解他的演讲,黎曼只用了一个公式,并且忽略了所有计算细节。尽管如此,估计在场鲜有人能理解这次演讲的内容。只有高斯为黎曼演讲中蕴含的深邃思想激动不已。 黎曼在演讲中提出了 弯曲空间 的概念,并给出怎样研究这些空间的建议。 弯曲空间 正是后世拓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这些对象上,除了可以运用代数拓扑的工具,还可以运用微积分工具,这就形成了 微分拓扑学。 回到黎曼的演讲。黎曼认为,几何学的对象缺乏先验的定义,欧几里德的公理只是假设了未定义的几何对象之间的关系,而我们却不知道这些关系怎么来的, 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几何对象之间会存在关系。黎曼认为,几何对象应该是一些多度延展的量,体现出各种可能的度量性质。而我们生活的空间只是一个特殊的三度延展的量,因此欧几里德的公理只能从经验导出,而不是几何对象基本定义的推论。欧氏几何的公理和定理根本就只是假设而已。但是,我们可以考察这些定理成立的可能性,然后再试图把它们推广到我们日常观察的范围之外的几何,比如大到不可测的几何,以及小到不可测的几何。接着,黎曼开始了关于延展性,维数,以及将延展性数量化的讨论。他给了这些多度延展的量(几何对象)一个名称,德文写作 mannigfaltigkeit, 英文翻译为manifold,英文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 多层,中国第一个拓扑学家江泽涵把这个词翻译为 流形,取自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而其原始出处为《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这个翻 译比英文翻译更加符合黎曼的原意,即多样化的形体。 黎曼定义的 n 维流形 大概是这个样子的:以其中一个点为基准,则周围每个点的位置都可以用 n 个实数来确定。后人将这种性质总结为:流形的局部与 n 维欧氏空间的局部具有相同的拓扑性质。如果进一步要求在流形的不同局部做微积分的结果可以互相联系起来,成为 整体微积分,则称此流形为 微分流形。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二维球面。我们都知道,二维球面上没有整体适用的坐标。经度和纬度是一组很好的坐标,但是在南北两极,经度无从定义。尽管如此,球面的每个局部都可以画在平面上,这就是地图。把各个区域的地图收集在一起,重叠的部分用比例尺协调一下,就得到整个球面。这样,坐标(或地图) 只存在于每个局部,而整个球面其实是地图之间的重叠关系。球面是二维流形,因为球面的局部同平面(二维欧氏空间)的局部具有相同的延展性质。球面的整体结构显然跟平面不同。沿着球面的某个方向往前走,比如,从赤道某点出发往东走,最终会回到出发点。而如果在平面上沿某个方向往前走则永不回到出发点。研究流形的整体结构,以及整体结构与局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就是 拓扑学 的核心课题。微分流形上可以使用微积分的工具,再辅之以前面介绍过的代数工具(同调群,同伦群),就形成了威力强大的 微分拓扑学。这门学问的发展使我们对 5 维以上的单连通微分流形(回忆先前介绍的 单连通 概念,即每条曲线可于流形内滑缩为一点)有了比较彻底的认识。 到了80年代,数学家对 4 维单连通 拓扑流形 也有了彻底的认识,然而 4 维 微分流形 却是无比复杂的对象。比如,直观上最简单的四维流形,四维欧氏空间,也就是所有 (x,y,z,t) 这样的数组组成的空间,有无穷多个微分结构,通俗一点说,这个流形上有无穷多种 整体微积分 可做,而我们通常做的四元微积分只是其中一种。这是 4 维的特殊性,因为其他维数的欧氏空间都跟我们的常识相符。也许 4 就是传说中的上帝之数,我们的宇宙就是用 4 个参数来描述的(3个参数表示空间,1 个参数表示时间),我们的时空是一个四维流形。 如果我们忘掉时间,只考察我们生活的空间。它的形态会是怎样?这是黎曼在演讲结尾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答案。这个答案需要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宇宙学家去寻找。宇宙空间会不会是一个三维球面?如果是三维球面,那我们沿着一个方向往前飞行,最终总会回到起点。
个人分类: 数学|26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笛卡尔积上的拓扑学
zjzhang 2009-9-5 23:37
笛卡尔积上的拓扑学 This is my paper for Bachelor's degree...Aha
个人分类: 数学|3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闭合曲面上的应力屈曲形态仿真瓜果蔬菜形状
yahuang 2009-6-15 20:51
Abstract: Many natural fruits and vegetables adopt an approximately spheroidal shape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distinct undulating topologies. We demonstrate that various global pattern features can be reproduced by anisotropic stress-driven buckles on spheroidal core/shell systems, which implies that the relevant mechanical forces might provide a template underpinning the topological conformation in some fruits and plants. Three dimensionless parameters, the ratio of effective size/thickness, the ratio of equatorial/polar radii, and the ratio of core/shell moduli, primarily govern the initiation and formation of the patterns. A distinct morphological feature occurs only when these parameters fall within certain ranges: In a prolate spheroid, reticular buckles take over longitudinal ridged patterns when one or more parameters become large.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ome universal features of fruit/vegetable patterns (e.g., those observed in Korean melons, silk gourds, ribbed pumpkins, striped cavern tomatoes, and cantaloupes, etc.) may be related to the spontaneous buckling from mechanical perspectives, although the more complex biological or biochemical processes are involved at deep levels. 应力是影响有机与无机世界里各种生长过程的重要因素,因此是生长与形态研究所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际上关于应力驱动结构失稳在薄膜上引起的各种花样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这些研究对于理解各种花样包括皱纹、材料断裂、薄膜表面形貌提供了深入的认识。但是,在这些工作了所涉及的都是有开放边界的曲面或平面,它们在拓扑学上都是亏格数为1的表面。对于亏格数为0的闭合曲面上的应力屈曲形态及其在理解自然方面的意义则鲜有涉及。 该系列的最新研究工作以 Stress-driven buckling patterns in spheroidal core/shell structures 为题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 105,1932,2008)上 。
个人分类: 烩面|4903 次阅读|3 个评论
拓扑学简介(三)
热度 1 eloa 2009-2-11 14:27
xiphoid 发表于 2009-02-08 9:01 拓扑学简介(一) , 拓扑学简介(二) 庞卡莱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法国最伟大的数学家,他与德国的希尔伯特领衔当时的数学界,分别继承了黎曼和高斯的衣钵:庞卡莱对物理世界的深刻洞察给了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一如当年的黎曼;希尔伯特严谨,博学,细致入微地思考,为 20 世纪前半叶数论和代数几何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庞卡莱的 拓扑学 和希尔伯特的 代数几何 ,就像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完全革新了整个学科的基本观念。 这一帖就试试介绍庞卡莱引入的两个概念:同调群 与 基本群。它们都是几何体内在性质的 代数体现。 庞卡莱 意识到,描述一个几何体 抽象性质 的关键在于 这个几何体本身有没有边界,以及它是不是其它几何体的边界 。比如,一个圆盘和一个球面为什么不同,就是因为圆盘有边界而球面没有边界;球面为什么跟轮胎面不同,就是因为球面上的任何一个圈都是球面某一部分的边界,比如赤道就是北半球面的边界,而轮胎面上有的圈并不是轮胎面任何一部分的边界。 在第 一篇里说过,莱布尼兹梦想用符号来表述一些抽象的几何性质。 200 多年后 庞卡莱 终于实现了这个梦,他 把跟边界有关的性质数量化。先把几何体剖分成基本组成部分(点,边,三边形,四面体, ) ,比如,一个球面上可以画四个点,然后把它们两两相连 (不允许连线相交) ,有六条边,这些边把球面分成四个三边形 ,这就是球面的一个 剖分(见左图)。剖分的 基本 组成成份 叫做 单形 , 点 是 0 维单形, 边 是 1 维单形, 三 边 形 (包括内部)是 2 维单形,等等 ( 试想一下 3 维单形是什么 ) 。 拿之前已经剖分的球面做例子,顶点 A, B, C, D 是 0 维单形,边 AB, AC, AD, BC, BD, CD 是 1 维单形,三边形 ABC, ABD, ACD, BCD 是 2 维单形 (如果 ABC, ACD 是东半球的区域,那 ABD, BCD 就包括了西半球) 。因为考察的是球面,而不是球体,所以没有三维以上的单形。 庞卡莱在 单形 前面放上系数 (整数) ,假设它们能够相加,以及做同类项合并。这种表达式称为一个 链 , 比如 (3 AB 2 BC) + (AC 5 BC) = 3 AB 7 BC + AC. 单形前面的加号减号具有几何意义,定向。在 1 维的时候就是边的方向,比如, AB 是从 A 到 B 的边, -AB 就是从 B 到 A 的边,也就是 BA ,所以 BA = - AB. 三边形的定向复杂一些,不过本质上就是跟顶点的排列顺序有关,对换两个顶点就会改变定向, ACB = - ABC. 由于每一个 n 维 单形的边界由若干 n-1 维 单形组成,所以 求边界 可以作为一种运算,作用在 链 上,得到 另一个 链 ,其每一项都比原来链里对应项的维数低一维 。 在求边界的过程中,定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 AB 的边界是两个点 A 和 B, 但为了体现定向性质,规定 AB 的边界是 ( B A ). 这种约定可以推广到高维的链,大家不妨自己试试。 如果用 d 记求边界运算,在跟定向相容的约定下,它在球面剖分的各单形上作用如下 d (A) = d (B) = d (C) =d (D) =0; d (AB) = B-A, d (BA) = A-B, d (BC) = C-B, d (ABC) = BC-AC+AB, d (BCD) = CD-BD+BC, 在 链 上的作用, d (3 AB 2 BC) = 3 d (AB) 2 d (BC) = 3 (B-A) 2 (C-B) = -3 A + 5 B - 2 C. 边界运算有一个很好的性质。直观上容易看到,物体的边界没有边界。比如,三边形的边界是三条边组成的闭合链。生活中我们说 闭合 的意思就是没有边界。代数上体现为, 连续两次求边界一定是零 , d = d = d(CD) d(BD) + d(BC) = (D-C) (D-B) + (C-B) = 0 现在 把剖分后的几何体的所有这样的 链 放在一起,它们之间有加减法 (合并同类项) ,可以用系数乘,还可以 求边界 。这就得到了一个代数对象,叫做这个剖分后的几何体的 链群 。 这个代数对象跟我们开始的剖分方法有关。 在链群中,可以由求边界运算得到的链叫做 边缘链,比如, 2 AB + 2 BC + 2 CA = d ( 2 ABC ) 说明等式左边这个链是一个边缘链。没有边界的链叫做 闭链。 边缘链一定是闭链,而闭链 不一定 是边缘链 。 庞卡莱 发现,有多少闭链不是边缘链 这个性质与剖分无关,从而是几何体某种本性的代数体现。怎样代数地描述这个性质? 考虑所有闭链 , 它们之间的加减,数乘,结果还是闭链,在其中 把边缘链等同于 0 ,这样得到的代数对象将 不依赖于剖分几何体的方法 ,庞卡莱叫它 同调群。 现在来算球面的同调群。顶点都没有边界,但是两个顶点的差一定是一条边的边界, A-B = d (BA) 按照庞卡莱的语言, A-B 是边缘链,将被等同于 0, 也就是说,在同调群中 A-B = 0, 或者说 A = B. 这样,本质上只有一个 0 维对象, A = B = C = D, 它可以被整数乘,这样我们得到球面的 0 维同调群 { , -3A, -2A, -A, 0, A, 2A, 3A, } 这个代数对象的加法,数乘,跟全体整数的加法,数乘是一样的,用数学的语言来说,球面的 0 维同调群 同构于 整数集。 1 维的链是六条边的组合,用代数运算(解线性方程组)或者几何直观都可以看到,没有边界的 1 维链总是由三边形的边界 ( AB + BC + CA ), ( BC + CD + DB), ( AB + BD + DA) 组成,按照庞卡莱的语言,球面上所有的 1 维闭链都是边缘链,都应该在同调群中等同于 0 ,所以 1 维同调群是 0. 2 维的链是四个面的组合, x ABC + y ABD + z ACD + w BCD, 它是闭链的条件 d ( x ABC + y ABD + z ACD + w BCD ) = 0.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动手算一算上面这个方程,比如第一项 d ( x ABC ) = x ( BC AC + AB ) = x BC x AC + x AB, 然后合并每条边的系数,令它等于零,就得到 6 个关于 x, y, z, w 的线性方程。这个方程组的解是 x = z = -y = -w. 这个结果说明球面上的每个二维闭链都可以写成 w ( BCD ACD + ABD ABC ), 也就是说,总是括号中闭链的整数倍。如果把括号里的闭链叫做 s, 那么球面的二维同调群就是 { , -3s, -2s, -s, 0, s, 2s, 3s, } , 同构于整数集。 综上所述,球面的 0 维同调群和 2 维同调群都同构于整数集, 1 维同调群为 0. 再引入一个概念,同调群内含有多少个整数集,就说同调群的 秩 是多少。把不同维同调群的 秩 交错加减 ,即, 0 维同调群的秩减去 1 维同调群的秩再加上 2 维同调群的秩再减去 3 维同调群的秩 , 得到一个整数。在简单例子里稍作计算,就会发现这个整数实际上是 0 维单形个数减去 1 维单形个数再加上 2 维单形个数再减去 3 维单形个数 ,即, 各维数单形个数的交错和 。这个数大家其实颇为熟悉,在高中立体几何最后应该提到过,叫做 欧拉示性数,对凸多面体的表面,它就是 V E + F, 而且总是等于 2. 实际上,所有凸多面体的表面在拓扑上都是球面,这个 2 就是球面的各维数同调群的 秩 的交错和, 1 0 + 1 = 2. 显然,欧拉示性数是最容易计算的拓扑不变量,只需要找一个剖分,然后数数几个顶点几条边几个面,再加加减减就行了。 同调群告诉我们哪些闭链不是边缘链,通俗一点说,告诉我们几何体里面 哪些封闭的 对象 是 中空 的。 它显然是比欧拉示性数更精细的拓扑不变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算算两个几何体的同调群:圆圈,轮胎面。(提示:先把它们剖分成单形。) 庞卡莱发现了同调群以后,拿它来区分了一些三维的对象 。 后来他发现,同调群不够精 细 。比如,跟三维球面(二维球面的高一维推广)具有相同同调群的几何对象 不一定 就是三维球面。这促使他寻找更精 细 的拓扑性质。这次他想到几何体里头还有东西是可以运算的,就是道路。两条道路如果 首尾相接 , 就 组成一条新的道路,这就是 道路的乘法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处理,首先,不是任何两条道路都能相乘 (必须首尾相接才可以) ,然后,即使能相乘,乘法也不满足结合律,运算起来不方便。庞卡莱想到了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他在几何体内取一个基点,只考虑那些从这个点出发再回到这个点的道路,这些道路当然 互相 首尾相连;然后他规定,如果一条道路 能在几何体内经过连续变形 到另一条道路 (见下图) ,这两条道路就被看作在同一个 道路类 中,这样规定后, 道路类 之间的乘法就满足结合律了。这些 道路类 也组成一个代数对象,有乘法运算,这个对象叫做几何体的 基本群 ,或者 1 维同伦群 。 来点感性认识。线段的基本群只有一个元素,就是静止在基点的道路。线段里的其他任何从基点出发回到基点的道路都可以在线段内连续变形到静止在基点的道路。我们把只包含一个元素的基本群称为 平凡的 。再看圆周,它的基本群是所有整数组成的。绕圆周 n 圈的道路不能在圆周上连续变形到绕圆周 m 圈的道路,而把它们首尾相接的结果就是绕圆周 n+m 圈的道路,这里道路类之间的乘法体现为整数间的加法。第三个例子,球面,它的基本群是平凡的,因为球面上所有由基点出发的回路都可以在球面上连续变形(滑缩)为静止在基点的道路 (见左图)。 具有平凡 基本群的几何体称为 单连通的 。 基本群的计算涉及到更深入的细节,比如拓扑的具体定义,拓扑空间之间的映射,等等,无法在这里详加解释。有兴 趣进一步了解 的朋友请参阅 《 基础拓扑学 》, 阿姆斯特朗( M.A.Armstrong )著;孙以丰译。 发明了 基 本群以后,庞卡莱 觉得 这个更加精确的拓扑性质 应该足以 把三维球面 从其它三维几何体中 区分出来 ,但他自己无法证明。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庞卡莱猜想:单连通的三维封闭几何体一定是三维球面。这个猜想及其推广主导了代数拓扑学一百年的发展,最终在 2004 年由俄罗斯数学家裴若曼给出证明。 裴若曼因此在 2006 年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 菲尔兹奖。 (待续)
个人分类: 数学|3145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红猪]结还是解?
eloa 2008-12-2 15:20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2008-11-29 星期六 13:57 原文在 这里 。作者:Richard Elwes;译者: 小菊 ;译审: 木遥 解开乱作一团的绳子可要比看上去困难得多,但对此的努力却可谓物有所值,Richard Elwes如是说 在魔术表演里,它远不及将助手大断活人,或者空帽抽兔那么吸引眼球。但对数学家而言,魔术师所有的剧目中,没有什么能比突然消失的绳结更加激动人心的了。锣声振天,鼓声彻地,伴随着一记得意洋洋的变!,一团错乱到无法想象的绳结在魔术师手中恢复成了一条顺滑的绳索。 但任何一个曾与自己永不妥协的鞋带斗争过的人都会告诉你,这种小把戏对解开老式的绳结可以说百无一用。而成功的秘密则隐藏在充分的准备中:魔术师为了达到预想的效果,事先就已经小心翼翼、按图索骥的将绳子打好了特殊的结。但又是什么确保这些绳结每次都能如此准确的被拉直,而你的鞋带却做不到呢? 这类问题其实意义深远。DNA分子常以拜占庭式纽结( Byzantine tangles,拜占庭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装饰纹样,而拜占庭艺术正以其超现实性闻名,译者注 )的形态出现,而无论其是否能被解开,这都似乎是导致基因突变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所谓进化的原动力。充斥我们生活的各种聚合物所表现出的力学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他们绵长的分子之间以什么形式缠绕。而物理学中,纽结却出乎意料的出现在贯穿量子计算到统计力学的基本原理领域。 但头痛的是,要漂亮的解答魔术师之结却显得相当棘手。对此,一项被称为纽结理论的新数学分支已经发展成型。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对如何快速解决这类难题的思索,始终纠缠在一些顶尖数学家的脑海:如果给你一对随机纠缠起来的线团,你如何才能辨明他们究竟是不同类型的纽结,还是经过伪装的孪生兄弟? 但现在,我们似乎接近了答案,一种完美的、清晰透彻的描述各种纽结的方法仿佛指日可待。不止如此,一旦跨过这蜿蜒曲折的纽结研究道路上最后一个障碍,其基本原理将能大白天下,甚至为某种新的对物理现实的认知来指明前路。 数学家在揣摩这些扭成一团的绳索时,第一步都会小心翼翼的而不是像我们这样确保绳子的两个端点顺利合并,构成一个封闭的环。这让绳结被自身约束,并能完全自由的被拉扯和扭曲,却不会因此而改变绳环的基本缠绕方式。当然,在线团操作的同时剪开并粘合绳索是绝对禁止的。 按照这一定义,最基本的纽结形式其实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圆环。这能算什么结?你可能在嘀咕,但事实上它的学名叫平凡纽结( unknot,原为动词,解开绳结,但做名词则特指纽结理论中的平凡纽结,译者注 )。尽管貌似无足轻重,低人一等的平凡纽结却揭示了一条最为基本的困扰:随着你任意的延展弯曲,它能展现出无数种不同的卷绕姿态。如果你循规蹈矩的拉扯一个乱作一团的线球,或许它最终会和魔术师之结一样简化成一个平凡纽结,当然,也可能完全不会。 对于两个同样打上了结的绳圈,要想分辨它们是否是经过巧妙伪装的同胞兄弟,最简单的方法或许只能是实验:不停尝试着将其中的一个拉扯成另外一个的样子,也就是说,每一个重叠和交叉的位置都要相同。从19世纪就开始不遗余力编撰的纽结目录对此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对于比较简单的纽结,这还是个不错的方法,但随着纽结中交错的增加,需要比较的可能状态以指数方式飞增,工作将变得复杂至极。区区12个交错,就让人不得不考虑2000多个截然不同的纽结。这种复杂性甚至曾让那些纽结编录的先锋们马失前蹄:有些目录里收录的纽结样本在几十年之后才开始为人关注(如佩尔库纽结对,参见下图 )。(Perko pair,佩尔库纽结对,下图1/8与8/8,中间为其转换过程,经典纽结分类中一对等价的纽结,交错数均为10,十九世纪末由Peter Guthrie Tait编撰的纽结目录中曾遗漏其中一种,直到百年后的二十世纪后期(1974年)业余地质学家Kenneth Perko完善目录时才引入,并发现两者等价性,因此得名,译者注)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纽结理论至此陷入了一种僵局,甚至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都处于停滞。尽管偶尔也有所突破,但暴力试验和一次次的挫败好比强弩之末,已无法高效的来区分纽结。而对于更流畅平滑的数学算法的探索也是举步维艰。 就在此时,一个转机出现了,而且,它出现的方向出乎意料。1984年,Vaughan Jones一位在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任职的新西兰学者在研究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时,开始注意到自己的结论和纽结理论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这一偶然的发现迅速的促使了一些简单并能用于精确拆解纽结问题的代数计算被发现。 Jones所提出的是一条关于三种不同的打结方式的代数定律,这三种方式的区别仅仅体现在交叉点上:第一种是上交错,第二种是下交错,第三种是不交错。通过在每一个交错点运用Jones的定律,一个复杂的纽结能被有效的分解为一连串平凡纽结。最终得到的是一系列数学表达式,再利用一点代数技巧,我们就可以从中得到一个刻画原始扭结的数学特性的简单方程。虽然这些数学把戏与真正解开绳结相联系的方式,以及在这些公式背后隐藏着的信息还笼罩在迷雾之中,但重要的是,无论你怎么拉扯与扭曲最初的纽结来混淆视听,他们所表现出的方程式却是相同的。换句话说,Jones的方程对每个特定的纽结而言是一个不变量,由此,它引发了数学家们的高度重视。 你如何才能辨明两个扭结究竟是不同类型的纽结,还是经过伪装的孪生兄弟? 凭借其易于计算与强劲有力的特点,Jones不变量已经在各个与纽结相关的科学领域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工具。典型的例子是生物化学,它被用于分析如拓扑异构酶与重组酶的断裂,以及DNA分子链在细胞复制时的解旋编译过程。而在Jones的发现之前,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在数学上使用复杂原始的公式手工计算。这一不变量提供了一个比较DNA序列前后变化的简单方法,由此,一些酶的作用才开始初露端倪。 而在这些领域斩获颇丰的Jones不变量却还有其局限性。为了真正刻画扭结的特性,一个不变量应该能够在两个方向上都管用:同样的扭结对应的应该是同样的不变量,反过来同样的不变量应该也对应的是同样的扭结。对Jones多项式来说,第二个条件是不满足的,因为两个不同的扭结也有可能对应相同的Jones多项式。 对于Jones的理论的改进称为量子不变量,因为它们最初来源于量子力学中的数学一个个接踵而至。但都谈不上完美,纽结描述的唯一性也不尽完善。与此同时,一个与生俱来的迷团却愈发凸显:这些张牙舞爪的代数式到底从何而来?它们所表征的又是纽结的什么特性呢? 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思路。1989年,两个独自研究的俄国人,来自莫斯科独立大学的Victor Vassiliev和莫斯科Steklov数学协会的Mikhail Goussarov,都考察了在假设绳与绳之间可径直穿透而不是发生交错的情况下,纽结所表现出的特性。看上去似乎是在用一个古灵精怪的方法解决问题毕竟,真正的绳结做不出那种事来但这份努力却物有所值。纵览这些新式的纽结,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被称为有限型不变量的序列慢慢浮现。 个别说来,一些有限型不变量已被用于解决凝聚态物理学( polymer physics,一门以物质的宏观物理性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凝聚态指由大量粒子组成,且粒子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如固体和液体,译者注 )中的难题,但对数学家而言,它们纯粹数字外表的背后却有着值得挖掘的强大力量。事实上,任何描述这些特殊纽结的序列都包含着无数个有限型不变量,并且现在研究人员已证实,这些不变量所组成的序列可以被整合、重构成Jones不变量,或者其他能将真实绳结相互区分的量子不变量。 Vassiliev的观察可谓更进一步。在所有他研究的纽结中,他注意到,被完全相同的有限型不变量序列所描述的例子从未出现。这促使他提出了著名的推论:如果两个纽结真的彼此不同,那么他们间将至少有一项有限型不变量会存在区别。同样的,如果描述两个纽结的有限型不变量完全相同,那么他们必定是同一个纽结。 目前为止,不遵循Vassiliev推论的纽结还没有被发现。似乎该做结案陈词了,你也许会觉得:有限型不变量的序列对于纽结来说,几乎已成为一对一的指纹。但数学家们却总显得欲求不满,先不提怎么考证它的逆命题,这一求解已经够麻烦的了,我们为什么要忍受这无数多个不变量来区分纽结,就没有一个简单点的数学公式能胜任这个工作么? 在1993年,数学家Maxim Kontsevich似乎就提出了这么个整洁的公式。他在德国波恩大学工作期间,发现了一种能将纽结中包含的所有有限型不变量浓缩成一个紧凑干练的表达式,现在被直接称为Kontsevich积分法。Kontsevich正是凭借包括此研究在内的4项卓越成果,在1998年被授予了菲尔兹奖相当于数学界的诺贝尔奖,Jones在八年前获得了同样的殊荣。 这就是让我们苦苦守候的白马王子么?Kontsevich积分法是否真的能整洁高效、弹无虚发的分辨任意一对纽结?很多人对此心存赞同,但其结果却依然根植于Vassiliev关于有限型不变量的推论。如果它被成功论证,Kontsevich的方法就可谓天衣无缝。但若反之,我们又将继续回到一片混沌的探索之中。 耀眼的突破 先不管结局如何,虽然Kontsevich积分法已经减少了大量的运算,但它依旧复杂不堪。事实上,连写下某个描述纽结的算式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用以毫发无损的解开绳结的积分更是个令人恐惧的代数式,与Jones不变量的紧凑简洁有着天壤之别。可惜的是,你能用的只有这些工具,在90年代,Kontsevich的计算法是唯一被广为流传的。而现在,纽结理论研究者们的努力慢慢转向了对有限型不变量的本质理解、对猛兽般狂野的积分式的驯服以及对Vassiliev推论的证明。与此同时,这一系列概念,已经在一种试图描述生物学庞大数据库中千奇百怪分子的新兴技术里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而后,到了1999年,激动人心的突破再次降临又来自出人意料的犄角旮旯。这种完全不同的技巧不仅催生了新一代的纽结不变量,还暗示出纽结背后隐藏的数学理论的重要性也许比我们所怀疑的更为深厚。而它就是范畴化。( categorification,范畴化,数学术语,既categorization(分类,编目)与词根-fication(化)的结合再造词,译者注) 范畴化将数学中一条最常见的指导性逻辑对真实世界的抽象与精简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固然抽象与精简的概念值得称赞,但其对结果的描述往往与我们的期望相比显得过于简单。在我们初学算术时经历过的那些小小挫折就是很好的例子:为什么三只苹果和三只桔子都能被简化为同一个数字3,尽管两种事物完全不同? 那是因为,3在数学上的构成即传统数字系统是对它所代表的任意事物的一种抽象精简。在这种情况下,范畴化一个目的就是用一种层次更为丰富的架构取而代之,也就是引入一种分类概念( category,意为范畴、分类,范畴化的译名由此而来,此处用分类解释,以便读者理解,译者注 ),而被严格的等式所定义的数字系统比如1+2=3将被这种对不同类型的事物做比较时更不照本宣科的方式所取代。这种分类提供了一种数字本身所无法具备的真实世界中的灵活性:即使事物的数量相同,它们也能分属不同的类型。相对这种架构,传统数字系统好比是将其抽去分类概念的缩影,就如同把所有数量为3的事物压缩成同一个描述:数字3。 我们认为的相对论与量子理论间的失调也许只是个假象 对于数字系统提出的理论,在其他的数学元素上又能否适用呢?1999年,当加州大学的数学家Mikhail Khovanov重温Jones不变量时提出了如此的疑问。与将其化为有限型不变量而简化计算的方法不同,他另辟蹊径的使用了某种更为宏观的架构来取代之前那些明显处理的过于草率的抽象化缩影。 而这一研究一鸣惊人。他引入的分类可谓包罗万象,虽然在概念上仍然有些难以理解,但其在数学上的灵活轻便却让Kontsevich积分法都望尘莫及,同时相对于Jones方程,它对于纽结本质的描述显得更为可信。更进一步的是,2006年,多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Dror Bar-Natan编写了一个精巧的计算机程序,在它的帮助下,这一理论已经可以高效的处理任何纽结模型,同时也暗中扩大了它对于其他研究领域的价值。 但即使是Khovanov的分类法,也难免百密一疏:仍旧有一些顽固的纽结特例同属于同一分类。研究因此继续,直到2005年,在北卡罗莱纳大学Lev Rozansky的合作下,Khovanov公开了一种全新的、立足于更高层次的不变量处理方法。它不仅将许多超越Jones方程的量子不变量做了范畴化,还揉合了Khovanov自创的类型,以及当时新发现的一些纽结不变量。 Khovanov-Rozansky范畴化的力量已一举将我们推到了完美的纽结描述大门之前,虽然初步迹象表明,真理之船还没正式靠岸。在将松散一地的纽结问题扎紧打包之前,仍有一些量子不变量留待并入其中。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似乎步步逼近着那终极的数学答案。 而受早先在范畴化研究中取得的丰富经验启发,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又有了新点子:这个方法或许不只适用于纽结。回想一下量子理论和纽结之间的关系,Jones正是由此而获得启发。有些研究学者认为,他们已经获得了一个撩人的暗示:整个数学物理( mathematical physics,数学与物理学的交叉领域,旨在用某些数学方法来研究特定的物理学问题,是重要的物理学研究方法,译者注 )也许只是某些更大的范畴化架构的缩影。 同时,在范畴化之后的量子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之间,某种惊人的相似性也已被发现这对近代物理学赖以支撑的兄弟理论之前普遍被认为从根本上就不能相容。加州大学的John Baez、Alexander Hoffnung以及Christopher Rogers已经论证了弦理论一个向大统一理论迈进的漂亮起点可以被视作一种范畴化了的的粒子物理学(论文网址: http://arxiv.org/abs/0808.0246 )。( particle physics,粒子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和射线中的基本粒子以及它们的相对作用的物理学分支,由于需要使用类似LHC大强子对撞机产生的高能粒子碰撞进行研究,又被称为高能物理学,译者注) 一旦发现某种能够合并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范畴化方法,那么也许就能证明物理学家们所谓的两种理论的失调只是个假象。而最终所有物理分支间这些纠葛缠绕的联系,不得不说是平凡无奇的小小纽结赢得的一次范畴化的胜利。( categorical triumph,范畴化的胜利,也可译做绝对的胜利或无条件的胜利,漂亮的双关结尾,本章标题Categorical breakthrough中也同样使用了同样手法,译者注) ● Richard Elwes 是一位居于英国利兹的数学家及作家 相关日志 拓扑学简介(二) (20) 拓扑学简介(一) (19)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107.html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拓扑学简介(二)
eloa 2008-10-9 16:16
xiphoid 发表于2008-10-7 星期二 10:55 这次来谈谈拓扑学中有代表性的一个课题, 扭结分类问题。所谓扭结,顾名思义就是一根绳子 首尾相接,它可能打 了结。更一般的,可以是几根绳子,除了自身打结以外,还互相打结。对具体的一个扭结,也许可以通过做实验的办法判断它是否打结,但是数学家希望找一个普适的,定量的办法。比如说,任意画一个扭结 (它实际上是一个空间扭结的平面 投影),比如这个有点复杂的,怎样不动手做实验就能 判断它到底有没有打结? 这个问题后来证实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在有了计算机以后,才能找到一种时间代价很高的算法让计算机帮助我们判断一个扭结投影到底有没 有打结。直到 2006 年,才找到一种真正快速的计算机算法来判断这件事。 扭结分类的问题比判断是否打结更困难。比如,以下两个扭结都打了结,它们是否本质上是同一种结? 所谓 分类, 就是要找一个(可计算的)判据,使得当两个扭结满足这个判据时就是同一种结;当它们不满足这个判据时就不是同一种结。到现在为止,也还只能找到一些非常复杂的判据,同样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大致判断两个扭结是否本质上为同一种结。 扭结理论有一段很有趣的早期历史。 1867 年,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就是那个号称物理学已经接近终结,只剩 两朵乌云的开尔文,突然产生了关于化学元素表的新看法(那时候还没有发现原子,所以化学元素表还是一个谜)。开尔文认为,不同的化学元素其实是 以太的涡旋在空间中的扭结形态。以太是 19 世纪的物理学家们发明的概念,它被想象成充满整个空间,是电磁波传播的载体(或媒质)。开尔文是很严肃的物理学家,当然不能凭空想象,实际上他提出了几个即使从现在的观点看来也很合理的证据: ( 1 )元素很稳定,这可以用扭结的拓扑性质来解释,微小的形变不改变扭结的 扭法。 ( 2 )元素很多样,这可以用扭结的多样性来解释,不同的 打结方式 实在太多了。 ( 3 )不同的元素发出不同的光谱,这可以用 以太扭结 的各种 振动方式 来解释。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一些大师,他们虽然偶尔有点信口开河,不过极富原创力想象力。开尔文这个想法可以算是 弦论 的原生态。虽然后来化学周期表更好地被理解为原子内部结构,但开尔文列举的这几个证据都能在新兴的弦论中依稀找到一点影子。 请原谅我不能在这里具体给出任何判断两个扭结不同的方法。任何这样一个方法,都需要很多图解和文字说明。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读姜伯驹的《绳圈的数学》或者英文书 《 An introduction to knot theory 》, 作者 Lickorish, 属于系列 GTM (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 175. 再贴几个扭结: 然后是一个问题:下面三个扭结中,哪两个本质上是同一种结?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2081.html
个人分类: 数学|2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拓扑学简介(一)
eloa 2008-9-29 14:36
xiphoid 发表于2008-09-29 星期一 13:19 拓扑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是渗透到整个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拓扑一词是音译自德文 topologie ,最初由高斯的学生李斯亭引入 ( 1848 年),用来表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位置的几何。中国第一个 拓扑学家是 江泽涵 ,他早年在哈佛大学师从数学大师 莫尔斯,学成后为中国带来了这个新学科( 1931 年)。 拓扑学经常被描述成 橡皮泥的几何,就是说它研究物体在连续变形下不变的性质。比如, 所有多 边形和圆周在拓扑意义下是一样的,因为多边形可以通过连续变形变成圆周,右边这个图上,一个茶杯可以连续地变为一个实心环,在拓扑学家眼里,它们是同一个对象。而圆周和线段在拓扑意义下就不一样,因为把圆周变成线段总会断裂(不连续)。为什么要研究这种性质呢?这就要追溯到几百年以前先贤们的遐想了。好在拓扑学比微积分还是新得多,用不着 言必称希腊,只要从莱布尼兹开始就行。 莱布尼兹作为微积分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对抽象符号有特殊的偏好。经过他深思熟虑以后的微积分符号系统,比如微商符号 dy/dx ,不久就把牛顿的符号系统比下去了。在 1679 年的时候,莱布尼兹突发奇想,尝试用抽象符号代表物体的几何性质,用以将几何性质代数化,通过符号的代数运算,由已有的几何性质产生新的几何性质。他不满意笛卡尔的坐标系方法,认为有些几何性质是跟几何体的大小无关的,从而不能直接在坐标系中予以体现。可能是由于这个想法太超前了,在他自己的脑子里也还只是混沌一片,而当年听到他这个想法的很多人,比如惠更斯,干脆就不予理睬。 莱布尼兹在三百多年前想要建立的,是现在称为 代数拓扑 的学问,中间经过欧拉,柯西,高斯,李斯亭,莫比乌斯,克莱因,特别是 黎曼 和贝迪的思考和尝试,终于在 19 , 20 世纪之交,由法国天才数学家 庞卡莱 悟到了。在这些先驱中,高斯名气最大,被称为数学王子;大家可能不太熟悉黎曼,其实他同高斯在数学史上的地位是相当的,他在19世纪中叶的很多想法直到现在还有着巨大的影响;莫比乌斯,他在数学上有很多贡献,不过他为世人所知还多半是因为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奇怪曲面:莫比乌斯带。左边这个图就是莫比乌斯带,它的重要特性是,虽然在每个局部都可以说正面反面,但整体上不能分隔成正面和反面。这种曲面叫做 单侧曲面。在这样的曲面上散步一定很别扭,哈哈。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633.html
个人分类: 数学|2538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