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童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童年记忆(3)
wzhong 2009-5-4 11:47
5岁的我和6岁的表姐 小时候的我大眼睛、双眼皮,比较乖巧,也比较听话。但是由于有父母和姐姐们宠着,有时候耍起脾气来,也够大人受的。有一次和三姐上街,路上一个人说了一句什么话,我没听清楚,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勾起了我的求知欲和极大的兴趣。就问三姐:那个人说的是啥?三姐回答了,我说不对!刚才那个人说的是啥?三姐可能也没有在意什么人说了什么,就又随便回答了一句,我还是觉得不对。我开始失去耐心,又哭又闹,一直追问那个人说的是啥?据说闹了个把钟头,始终没有让我满意的答案。也许包括我在内,没人知道那个人到底说的是啥? 5岁那年,远在甘肃的三姨的女儿、比我大一岁的小表姐住在我们家。当时的很多事情已经记不清楚了,有一件事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是冬天,家里点了一个蜂窝煤炉子取暖。有一天中午,大人们都不在家,我觉得饿了,就用一个小奶锅煮大米粥,还把一个鸡蛋洗干净了,带皮放在粥里一起煮。粥煮好了,鸡蛋也熟了。鸡蛋沾酱油当菜,我们俩吃得可香了。那时应该是快过春节了,家里从农村买来一些肉放在院子里冻着,我们切了一小块,放在炉盖上烤着吃。三姐放学回来,还奇怪炉盖为什么总是湿的?如果是水,应该很快就干了呀。后来才知道是我们两个小家伙烤肉烤出来的油! 记得有一天傍晚,全家人正在吃饭,突然外面传来摩托车的轰鸣声。门外有人在喊:电报!老钟家,电报!爸爸急忙从炕上站起来,跳下地跑出门外去收电报。电报上说二姐在农村生病了,让家长去。爸爸妈妈满面愁容,急急忙忙收拾东西准备去看二姐。从那儿以后,我就落下一个毛病,一听到门外有摩托车的声音,我就会害怕,就会紧张,心里砰砰直跳,就担心是给我们家的送电报的来了。这个毛病直到姐姐们都从农村回城以后才慢慢地好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40 次阅读|2 个评论
童年记忆(2)
wzhong 2009-4-24 08:39
我上小学的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新鲜名词,什么素质教育,什么奥语奥数。那时候学的东西比较简单,作业少,而且各种活动也多。比如我们每星期有一个半天要到自己学校的校办工厂劳动,制作杆秤上的秤毫。我记得还有一次到附近的皮革制品厂学工了三天,还到过沈阳东陵学农,摘山楂。当时有一部电影叫决裂,给我印象很深,里面有一个教授给学生们讲马尾巴的功能。有一首插曲,我现在还记得歌词;共大花开分外红,教育革命起东风、起东风,半工半农,勤工俭学,三大革命立新功。 我的家前后都有个属于自己家的小院子。后院种了两棵葡萄,每年夏天葡萄秧顺着架子一直爬到房顶,整个后院都在绿荫下,特别凉爽。后院还有个自己家挖的防空洞,防空演戏时拉响警报,人都要进防空洞里。实际上,每家每户的防空洞最大的作用是储藏室,每年冬天用来储藏大白菜。每年快到冬天的时候,每家都要买上千斤白菜,好像是一、二分钱一斤。每年春天我都会买回来十几只小鸡崽,黄的白的,毛茸茸的,特别可爱。由于课业负担轻,所以有很多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时候比较流行自己组装收音机,在小西门附近有专门卖电子元器件的大市场。我就跑到那里买回来二极管、三极管、电容电阻什么的,把这些元件按照线路图焊接在一个电木板上,组装在一个小的香皂盒里,就成了自己的收音机。我记得我用这台收音机还收听到朝鲜的广播。我现在不能确定当时为什么认为听到的是朝鲜台、而不是日本台(这两种语言我都听不懂,而且我觉得很相似),可能是买花姑娘看多了的缘故吧。 1970年,三姐高中毕业。由于大姐、二姐还在上山下乡,三姐被照顾留在城里,分配到沈阳仪表元件厂上班。工作没多久,有一天,她带回家一个液化气罐和一个小的灶具(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灶具里面最核心的部分,没有外壳)。这可是新鲜玩意,一根火柴就能点着,比生炉子方便多了!全家人围在一起,听三姐严肃地讲解注意事项。据说这东西很危险,一回火就会爆炸。所以要先关总阀,再关分阀。这是三姐单位分给职工的福利。我当时6岁,还做了一个实验,看看用这个先进设备烧一壶水要多少时间?比用炉子快多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童年记忆(1)
wzhong 2009-4-23 17:29
整理资料时,偶然发现这张自己儿童时期的照片,不禁使我回想起小时候的一些往事。 我出生在沈阳市大东区八王寺南一个叫做兵部府的大四合院里。这里过去是兵部府负责人的住宅,院子很大,住着二、三十户人家。我记得小时候,院子中间有一个水龙头,所有人家都到这里用水,淘米、洗衣服,那时候家家都有一个大水缸,每天用水桶把水挑回家。寒冷的冬天,水龙头四周全是冰,非常滑,经常会摔倒。在兵部府大院的北面不远处,就是八王寺汽水厂,好像名气还蛮大的。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瓶冰镇的八王寺汽水,是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儿了。那时候,全院二、三十户人家共用一个电表,各家按照家里的灯泡瓦数来分摊电费(好在那时候的家用电器只有灯泡,否则这个电费还不好算呢,呵呵)。 虽然住在兵部府这样一个曾经的官员居住过的四合院,我的父母都是及其平凡的普通职员。父亲是日杂公司的采购员,工资每月60元左右,据说在当时还算蛮高。母亲在帆布设备修造厂工作,每月工资30元左右。每月近百元的收入却要维持全家8口人的生活,生活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我上面有4个姐姐,1个哥哥,我最小,排行第六。哥哥在5、6岁时手术留下了后遗症,所以身体一直不好。所以4个姐姐对我的宠爱也是可想而知的。我小时候学习很好,从一年级就是学习委员,每学期都抱回1个三好学生的奖状,因此父母和姐姐们对我非常疼爱,就连姐姐谈对象到什么地方去玩,也会带上我。 1968年,大姐、二姐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农村的日子比城里更不好过,尤其二姐去的是山区,非常贫穷,有时辛苦大半年不但没有赚到一分钱,反而还欠生产队多少工分(我当时4岁,搞不明白怎么付出劳动了还要倒贴钱?这工分是怎么算的?)父母经常担心在农村的两个姐姐,经常晚上睡不着觉,在炕上沉默地坐着,抽着自己用纸和烟叶卷起来的烟卷。 虽然生活很困难(那时候家家的生活条件差不多,即使有钱也买不到东西,什么都凭票供应),但现在回忆起来,我的童年还是很幸福的。在家有父母、姐姐的宠爱,在学校也是天天受到老师的表扬。应该说我小时候是比较聪明的,学习一点不吃力,那时候学的东西也比较简单,寒假暑假留的作业,还没到正式开始放假,我已经全部写完了。小伙伴们经常在一起玩游戏:比如掷瓦片、扇烟盒、弹玻璃球、滚铁圈、滑冰车、抽冰嘎、打雪仗等等。 待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情不能决堤【改编版】
dongping2009 2009-4-9 08:59
  一大早,坐在电脑桌前,我人脑里过电昨天发生的一切,发现自己险些犯了个错误,感情不能决堤! 我的过去的岁月 ,我那丰富多彩的童年、少年与青年,是能够随便说一说,就能够写的么?   这不,写好的2000多字,说没有便没有了。   等吧,再等等吧,至少要等到 孟津 老师的阅历和功力,才敢写点回忆录,要不,干脆,牢记亚辉先生转述的小平语录:   绝不对活人讲真话!    反面教材 同学, 《终于把mm气走了》 ,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现在捎带着把他自己也“气”走了。    物理天平 同学: 这件事充分说明,只要结果不对,不用管事出何因?‘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这个男生有这等蹩脚的推论,智商不(太?)低,情商也有问题,不是所有的女生都为了车房而活,他连这个都不懂,然后就压力兮兮的活着,动不动想以伟大的名义放弃未来,有什么劲,早离早好!   至尊宝,够执著,还不是一样被佛祖算计? 这个社会,是你能奋斗的了的么? 人定胜天,都是傻人,不傻不会去搞科学。   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那个一万年!   幸福,确实不是一个人能够造就的,爱情是最好的借口。   魂断蓝桥,我只看过电影。 《Gone with the Wind》,我也只看过旧版的中译本,大家都以为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其实根本不是,郝思嘉真正爱的绝不是白瑞德,郝思嘉的精神支持,就是传统文化的符号——卫希礼。   白瑞德不过是山寨文化的符号,在一个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人是不可能找到真爱的。 尽管,卫希礼实际上是个已经被讨空的空壳,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得烟消云散,但这个符号,真的少不了。 梅兰妮,才真正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柱,别看她体弱多病,但绝不是林黛玉似的无病呻吟,梅兰妮的精神世界,才是支撑这个旧时代的真正化身。   旧时代,终究要过去,梅兰妮命中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随之而来的就是,卫希礼的随风飘荡。   仅有爱情是不够的,支撑郝思嘉的真正的勇气,来自于对生命的讴歌,对土地的眷恋。 郝思嘉,这个生存在变革时代的女性,有着坚强的本能,也同样有着对于旧时代的眷恋,总体上看,本能大于一切文化,这才是她最终能够勇敢的面对一切变革的根本原因。   郝思嘉离开了白瑞德,独自返回农场。    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   太阳明天一定会升起! 同一个太阳, 天天升起。   但我没有了土地, 我的根,到底在哪里?   无根的漂流者,   真的能找到真爱么?   也许有。 但确实不容易,   除非我们真能放下一切   就如光屁股的布希族一样快乐,   天天星期天。 注:感情不能决堤(原版)的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2950
个人分类: 歪诗正词|3971 次阅读|7 个评论
一路走来的自己——方向感可能比较明确吧
chyq721 2009-3-23 19:50
越来越发现自己喜欢上科学网,每次吃完饭情绪低潮期走向高潮期的良好方式之一就是写写自己零碎的想法,或着系统一点,写着写着心情就会从低谷走出。于是发现自己的文章原来都是为了唤醒身上的所谓激情而生。如果是必须上交的公文,确实比较费脑筋,又遇到一位追求文字完美的导师,那更是费脑筋了。 写了这么多,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就像两年前第一次见我的导师时一般,谈了半天,直到最后才开始告诉我的导师叫什么。在科学网我说了很多话了,似乎都是没有来由的,特别是我到底是什么背景并没有介绍清楚。为了不至于在日后的文章中给人以唐突感,在此就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来历吧。 我是无神论者,但是我相信有上帝的,那就是我活着的价值,从小就在内心中省问自己为何活着,听说了使命感一词后,就觉得上帝一定是安排了某项使命给我的。我是湖南人,特别是知道湖南人在近代的很多事迹后,理会了湖南人内在的精神后,越发觉得使命感似乎于我是天生的;家里人都谣传毛泽东出生时从天上降了什么东西,我也在设想是不是我降生时也有异象呢(呵呵,自命不凡恐怕就体现在这,估计老爸从小说我是个骄傲的人,莫不是来自于此的流漏了)。以上便是我童年和青春悸动期的表现了。 有过一个梦,将经济、物理、写作相结合,人生探索的路上以这三个为友;当时高中老师觉得不可行,劝我还是走好一条,她以为我喜欢遐想,做设计比较好,然而我当时面上嬉皮笑脸,心底里却玩了小孩子心性,一定要实现。 干爹以为做技术好,写作不好,反正不能当个纯粹的文人;跟一位叔叔聊天时说到未来人类灭亡的可能性,说了四条,其中一条就是人类会为了能源而开核战,那个时候知道了能源之重要,便设想着将物理和化学弄好;听到氢经济一词,发现是物理和经济的结合体,兴奋不已,故而坚定了信心要做氢能源,而准备以写作作为业余爱好了。以上便是高中时确定大学所学专业的详细流程。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我的人生履历上就永远会跟这两个名字联系在一起,不仅仅是四年,因为这是一所森林大学,环境跟家里一般,有着天然讨厌城市心理的我觉得这会是我的归宿。这是在华中科技大学就读了三个月后产生的想法。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似乎与氢能源有些距离,在那个想争取保研机会的四年里,虽然一直关注着氢能源,但是感觉所学知识似乎离这个梦有点远,总得转型。父亲在大二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大学生是第一年土,第二年洋,第三、四年不认爹和娘;要求我不要忘本,于是开始想自己所学能够为农村做点什么,找啊找,发现沼气和生物质能是个好东东,所以看了很多资料。以上便是选择进入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流化床与生物质能课题组的具体心路历程了。 在读博第一年里已经说了自己进入课题组的具体过程了,在此不再详细介绍。将经济、物理、写作结合的梦一直没有变,从 2007 年 5 月正式进入课题组办公室,我开始喜欢上白云黄鹤 bbs ,特别是原创版,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灌水生涯。半年十万字水量下来,文字功夫有些见长,思想表达上却越来越喜欢发散和无来由,这导致很多挚友都要求我写东西不要累赘,可是改不了我最讨厌每段话为了突出重点给个明显的中心句了。如果文章太长,不看对我又没有损失嘛。 现在再来介绍一下目前的工作内容吧。读博第一年的总结完结后,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心态又有了新的提升,一天平均工作十六个小时一定问题都没有。八个小时属于自己的课题研究,剩下的时间我的消耗。不玩游戏、不看电视电影出现的问题就是大量的精力不知道怎么用了。这个时候我们敬爱的李培根校长写出了《谈专业教育的红思维能力培养》,看完,兴奋不已,宏思维能力何止是经济、物理、写作的融合,可以包容在一起的东西多着呢,我最喜欢的东西就是啥都放在一块思考(所以我做饭菜是啥东西都会尝试着放一放,不按照所谓的菜谱来的);培养一词,更好了,团队建设过程中有了很多人才培养的想法,想实施,并以信息检索班的名义找了九名学生进行预前培训,因为九个人没有按照原来的设想都留校读研受了些打击,但是关键是积累了培训经验,为推动课题组进行第一次暑假培训积累了经验的;既然李校长支持搞精英型本科生培养,课题组也需要精英型本科生,那么我何不将自己多余的精力用在本科生培养上,和比自己更年轻的人在一起只会让我更加年轻嘛。所以我现在除开科研,还带着六个本学院的本科生一起做些好玩的研究呢,算是开始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吧。 最后,我的介绍我的研究方向了生物质高质化利用,生物质是各种农林废弃物,高质化利用的目标是获得好的化工产品或者好的材料。总之,这个跟我喜欢的表面物理最相近,做得好,我还能向氢气储存材料进发,这就是又回到初始梦想的地方,所以我总是感觉上帝对我特别照顾呢。 一路走来,我都希望自己主动掌握着发展方向,即使是被动的,也要使用阿 Q 方式弄成是主动的。这就是我的基本性格了。还要感谢武夷山老师的支持,我想无论再忙我都应当争取每日向武老师汇报自己浅薄的想法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遇到这样的女子-(4)与君今生为姊妹
yangfangimr 2009-3-21 10:49
她曾经是我的眼中钉肉中刺,我被她气得牙根发痒,几次起义反抗,终因势单力薄不了了之。长大后,她是我无条件的支持者,给予我经济和精神上最坚定的帮助。 她比我大三岁,我出生的时候她已经满院子撒欢乱跑了。母亲常常讲起她小时候的一个笑话。我一岁多点儿的时候,母亲给她三分钱,让她去给我买一根冰棍儿。结果左等右等就是不回来,母亲大声招呼她,她说着我回来了,我回来了,绕着房子转圈就是不进来。等到她进来时,冰糕棍子上还留着一点点残渣,她很热情很大方的对母亲说:全给妹妹吃了吧!母亲是哭笑不得。呵呵,这还只是苦难的开始,更悲惨的事情还在后面等着我呢! 小时候家里穷,母亲在院子里养了一群鸡,小鸡下的蛋全都收起来,等到赶集的时候母亲就拿到集市上去卖鸡蛋,回来的时候总会给我们买点好吃的。然后一分为二,各人吃各人的。她从小就是个小馋猫,自己的那份是风卷残云一扫而光,便对我那一份虎视眈眈。我是舍不得的,总是收起来留到以后吃,细水长流嘛!我的心愿是好的,但东西常常是第二天就不翼而飞了。哪去了?猜都不用猜,被她偷吃了。我开始严重警告她,挥舞着小拳头告诉她再偷吃就告诉父亲。父亲是个严厉的人,我们俩都是很害怕父亲的,情况稍稍好转了一点。不过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想要欺负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还是很容易的,她不再明偷开始暗抢了。某一天,我正看着自己的苹果咽口水时,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把抢过,使劲咬了一大口,然后又很大方地还给我,我被弄得莫明其妙呆呆的看着她,她很骄傲的宣称:你知道我属啥的?属蛇,你属猴。蛇的牙上都有毒液的,可以毒死小猴子!以后我咬过的东西你可不能再吃了,记住没有?我认为她讲得很有道理,乖乖的把苹果给她了。长此以往,我的东西能保住的不多了。 我开始自己思考,她用过的碗我用好像也没事呀,我鼓足勇气把她咬了一口的饼吃了,在无边的恐惧中渡过了漫长的一夜。当我第二天睁开眼睛面对着清晨的阳光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毫不留情的拆穿了她的诡计,她是一脸无辜的望着我,我本来就是逗你玩的,傻妹妹,你还真信,笑死我了!她捂着肚子在床上打滚,而我开始凝重的坐在床上思考:原来人可以当面撒谎的,原来人可以在谎言被拆穿时面不红心不跳的。自此,对她说的话我保留怀疑的权力。 怀疑归怀疑,家里也就我们两个小人,合作关系还是必须继续保持的。小时候家里地多,父亲是医院的司机,经常出差。母亲要忙地里的农活,就让她去幼儿园的时候带着我。她学习的兴致很高,上课时很认真,我只能自己呆在一边玩耍,很无聊。下课了她拉着我回家,在灶台上,锅盖上,菜板上,菜刀上一律写上:人口手,上中下 。她写字的热情空前高涨,在这些小家务什上写字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她让我站在屋里把两扇门关上,使劲推着,自己在门外大书特书:人口手,上中下,日月水火,山石田土,前后左右,耳目舌,牙头足,坐立走。父亲母亲回来看着了,想笑不敢笑,害怕打击了她学习的热情,很委婉的和她协商了很久,人家终于同意可以擦掉菜刀上的墨宝,然后兴冲冲地拿着母亲给的一毛钱去买瓜子了。 我们那儿好像很缺水,经常是大清早一睁眼房门紧锁家里就我们两个了。我们心里很清楚,父母又出去抢水浇地了。按理说我们两个乖乖呆在家里等父母回来就是了。可小孩的心理实在奇怪,我们先是大哭一顿,好像是被父母抛弃的孤儿。然后她自己穿上衣服,开始给我穿背带裤,小袄子。她通常是很没耐心的,所以一般也给我穿不上。最后气急了把母亲的大外套给我披上,脚上穿着父亲的凉拖鞋。把我和她都武装好后,她指挥我把两个凳子摆到窗前,从窗户往外跳。父亲把窗子用很粗铁条焊上了,隔一段距离焊一条,中间的空隙有一个孩子的脑袋那么宽。她是个瓜子脸,脑袋一侧很轻松就出去了,她站在窗户外面让我也从里往外钻。我是鹅蛋脸,脑瓜圆圆,左转右转脑袋就是卡着出不来,当然也回不去。我们大眼瞪小眼,不知道该怎么办?呆了很久,我忍不住哭起来,她估计也觉得很委屈,也大声哭起来,我们一声比一声高,好像天都要塌了。她边哭边使劲往外揪我的脑袋,还不准我喊疼,最后在我的惨叫声中脑袋竟然奇迹般的出来了。我们立刻破涕为笑,她把我从窗户上接下来,手拉手去我同村的干娘家了。小孩子是害怕孤单的,总觉得有大人在身边才会安全。坐在干娘热气腾腾的家里,吃着干娘刚刚煮好的米粥,感觉自己像是从灾区逃到新社会的小三毛。等到父母浇完地直接来干娘家里接我们,干娘开始唠叨:以后再忙就把孩子们直接送过来,你看看她们遭的罪,快入冬了二丫头穿个凉拖鞋,披着你的薄外套,棉裤压根没穿,想活活冻死她呀!她在一旁做着鬼脸,我倒没多想啥,好歹人家也算给我穿衣服了,咱不能忘恩负义是吧。 慢慢长大都入学了,她爱管着我,不许我干这个不许我干那个,每天还必须等在学校门口和她一起回家。班里有欺负我的男生她守在回家的路上教训他;自己的作业给别人抄人家给她买零食作报答,她要求人家买两份,理由是她是有妹妹的人;斗大的毛孩仗着比我高几级还去找我班主任了解我的学习,听说我又拿了奖状很是得意;自己攒了五分钱在校门口的杂货铺小推车上买了两个豆大的毛桃很仗义的给我留了一个。我不知道她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有姐姐的派头了,不再向我骗吃骗喝,不再和我打打闹闹,时不时还自己出套卷子考考我。直到有一天她出的卷子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做我却答的很好以后,她的考官雅兴才算告一段落。 她初三的时候我初一,她92年考到天津的一所财务学校读中专。她的家信都是我写的,她在信封里给我夹过邮票,气球,还有相片。每年寒暑假回来时给我买天津的大麻花,新衣服,头花,天津产的巧克力,都是我头一次接触的新鲜玩意儿。自己在天津很是节省,半年花了不到五百元,洗澡的时候在澡堂晕倒了,后来检查说是贫血,营养不良,父亲在电话里把她大骂一顿,后来还趁着一次出差的机会和母亲去天津看过她一次。95年中专毕业回来的时候,很瘦,像个麻杆。她回来就直接参加工作了,我正好读高中。她那时候一个月380元的工资,交给父亲350元,留着的自己零花,但多半变成了我的零食,她可能依然对小时候的骗吃骗喝的恶劣行径心怀愧疚,所以我吃的理直气壮。 99年我第二次高考分数出来后,她比谁都高兴,一遍遍播着声讯电话听人家报分数,全不顾一分钟一块多钱的高额话费,总不相信是真的,最后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骑着自行车绕着村子转圈,逢人就说我妹子考上重点了,分数比重点线高了68分!我看得心里酸酸的,这个女子,她什么时候把我的事情看的如此重要,把我的出人头地看成是头等大事。那时候她的工资已经涨到600多了,也已经22岁了。父亲不肯再要她上缴的工资,让她自己攒起来做嫁妆。她不肯,说家里负担大,她是长女应该尽自己的责任。一直到我03年大学毕业,她已为人妻为人母,才开始保管自己的工资。我大学四年的生活费是父亲拿的,学费是她这些年的工资。 我没有亲眼看她登上花轿,她99年冬天出嫁的时候我在长沙求学还没回来,爱人是她一个单位的外科医生;我也没有亲眼看她初为人母,她02年夏天生晨晨的时候我正在长沙上考研辅导班,暑假根本没回家,再回去时晨晨已呀呀学语。去年寒假回去的时候,她尽可能腻在家里陪我,让她专心去工作,她幽幽的说,唉,都是三十多的人了,你一年半才回来了一次,咱们是见一面少一面,我能多和你呆一会就多呆一会吧!我的鼻子发酸,眼泪是止不住想要夺眶而出了。这还是那个年少时把我气得牙根发痒的坑蒙拐骗的大坏蛋吗?什么时候竟然变得如此伤感,竟然要掰着指头盘算我们见面的机会了。 与君今生为姊妹,再结来世不了因,只是,假若真有来生,你做妹妹,我做姐姐,也让我好好欺负欺负你吧!
个人分类: 众生百态|4952 次阅读|8 个评论
往事回首(1):童年的一次假签字
刘玉平 2009-2-8 15:18
元宵佳节,本应说些喜庆的话题。但生活不仅仅有喜悦和梦想,更有苦涩与反思。而后者,从生命进化的角度看,更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原动力。既然这几天以学术造假为主的真与假这一话题议得正热,反思就先从自己开始吧 往事回首( 1 ):童年的一次假签字 大约是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的事情了。 家里姐弟五人,我属于该玩就玩,改学就学能静得下心来学习的类型,又是唯一的男孩,加上天资还算可以,所以父母一直对我寄以厚望。当时,父亲在政治上经历坎坷。咱也算争气,人穷志不短,小学时成绩在班级乃至年级一直名列前茅。这让父母感到一些宽慰,甚至多少有些引以为豪。 寒假前的期末考试,语文拿了 97 分(作文被扣了 3 分),而数学没有发挥好,由于粗心大意而审错了一道应用题,答错两个问题中的一个,只考了 95 分(这大概是四年级前,所有的数学考试中唯一一次没有满分的。呵呵,咱手头比较笨,这之前,作为实验科目、没有列入数学正式学习内容的珠算,曾经考过 80 多分)。 那时,每逢过年,父母要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作为压岁钱发给我们几姐弟。并实行奖励优秀的政策,我的成绩好,每年都能得到不少,让几个姐姐非常羡慕。 父亲对待工作十分认真,又是直率严格之人,在 79 年之前是唯一能参加州革委常委会(当时可是党政合一的,好象到 83 年才一分为二)的机要秘书,若不是因为跟领导较真、意见相左而被不让参与实际工作到 82 年才恢复(又被平调到他退休前的单位),按照他的资历和能力,可能早当州级领导了。父亲已退休十余年,却一直没有闲着,不计较报酬,已经帮好几个州级和省级单位做档案达标,这两年又为家乡的军事志而辛劳。 当时,父母对子女的学习进行了分工:几个姐姐的学习,主要由母亲来管;而我是由父亲直接过问。拿到试卷,我就犯愁了:对于从师范毕业又当过几年老师的父亲,也知道三、四年级课程的跨度是比较大的,估计看到这个成绩,他虽然不会严厉训斥,但却可能因为我的粗心大意而扣下不少压岁钱、甚至不签字。虽然母亲会签字,但也会告诉父亲的。怎么办? 从学校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考虑这事情。不时有小伙伴叫我一块去玩,可我却一点心思都没有了。不知不觉,就快到家了。 灵机一动:哦!这样吧按复写纸的原理来。 没多久父亲也回来了,自然就问到成绩的事情:小五,考得怎么样? 语文 97 ,数学 95 。我答道。 数学怎么搞的,把卷子拿来看一下,我将夹着馅的语文卷子递过去:只发了语文。 父亲大致溜了一下便签下家长已阅的字样,作文还要注意细节,描述同一事物要注意使用同义词。 谢天谢地,过关了!我在心里暗喜,过后我便描着父亲笔力透下的印迹签了字。 没想到却出现了新情况。第二天下午和小伙伴出去玩,吃晚饭时我刚进家门,就见父亲板着脸、手里拿着数学试卷:这是怎么回事?昨天我就觉得这卷子有些问题。 95 分也很正常,你却弄虚作假,代我签起字来了!听着父亲的一阵训斥,我的心情一下子天上掉到了地下。在假期作业的基础上,过年前把数学课本里的应用题全部重新做一遍。父亲说。 没几天,就到了年三十。检查完作业,父亲说:小五啊,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我相信你能靠考 100 分的。本来要收回给你的奖励,但这次就算了。往后的课程越来越难,你不可能永远考一百分,希望你引以为戒,不要弄虚作假、做一个诚实的人。 后来,考上了省重点的中学母校,同学们谁都不是省油的灯,我因为兴趣广泛而在学业上有所分心,成绩在班级里也就前十名左右,自己在这类事情上却再也没有做过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04 次阅读|20 个评论
我的童年回忆-读《垃圾堆里求生存》有感
y555120 2008-12-27 12:39
个人分类: 人生|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愿童年的科学梦想成真
hhanb 2008-12-17 17:07
愿童年的科学梦想成真 读《成为科学家的 100 个理由》有感 科学家之所以成为科学家的理由很多,就像本书书名所显示的那样,但纵使有无数条理由,还是有其内在规律的。虽然每个科学家的理由各不相同,但通读《成为科学家的 100 个理由》一书后,我感受最深刻的一点,是儿时树立的科学理想对于科学家的影响极其深远。一旦在儿时树立起了科学理想,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科学动力,只要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在家庭学校以及父母和老师的积极引导下,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将走上科学探究之道。尽管他们中只有一部分幸运者能够获得这样那样的科学奖励,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一定会在科学研究事业上有所成就与建树。 《成为科学家的 100 个理由》一书是为庆祝世界著名的科学研究机构,阿卜杜斯萨拉姆国际理论物理中心成立 40 周年,由该中心邀请了多位科学家撰文汇编而成。参与供稿的科学家们大都以亲身经历,客观真实地再现了自己科学生涯中最为关键的经历,为读者坦诚述说了他们各自走向成功的经验与体会。正如书中序言部分所写的那样:就我而言,若年轻时能读到类似的作品,也许会更好地改变自己的人生路途。为此,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认为,本书对于青少年朋友尤其是大中学生具有特别的意义。我相信这一定是该研究中心科学家们共同的心愿。 儿时是催生科学梦想的黄金时期 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科学家阿德勒,是 1998 年 ICTP 狄拉克奖的获得者。阿德勒的父母懂得教育孩子一定要从培养科学兴趣入手。据阿德勒介绍, 2 岁时爸爸就给他制作了一个小工具箱,妈妈则给他编写了一本几何书。稍大一点后,父亲就开始带他一块儿制作科学玩具。还不时带他到大自然去观察采集标本,甚至还一起抓过蛇。 8 岁时就带他参观了纽约的自然博物馆。正是在这些科学启蒙教育的感染下,阿德勒一度曾想成为天文学家。 决定性的事件发生在阿德勒上小学 6 年级时。一天他参观了同学的无线电实验室,一下子迷上了无线电,至今在他办公室的书柜里还摆放着当年制作的电动机,多么令人骄傲的作品啊。这时知识的需要就成为迫切的现实,于是在父亲的鼓励下他阅读了《无线电元器件》一书。父亲夸奖他一定能成为无线电专家。当然,阿德勒没有让父亲失望。 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奥尔特曼,是 1989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6 岁时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就成了他心目中的英雄,于是他把核科学家当成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物。 12 岁时就读了一本介绍核物理的书籍,于是开始想象自己也成为了核物理学家。 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格林也说:我对物理学的兴趣始于童年时代,可以说是父母精心培养和一位杰出物理老师启蒙的结果。尽管,我们没有能在本书中读到这个细节的更为详细的内容,但可以想见,格林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那位杰出的物理老师,一定为他幼小的心灵买下科学的种子,做了许多有益的事。这一点值得今天的父母和老师学习和借鉴。 科普书籍为你插上科学理想的翅膀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家布洛姆伯根,是 198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这位科学家小时候,就是因为喜欢阅读科学家传记而确立科学志向的。他说自己最喜欢阅读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的传记。意大利科学家博西尼利, 10 多岁就开始如饥似渴的阅读有关相对论和原子物理学通俗、半通俗读物。而随后阅读的正是阿西莫夫一本题为《遗传编码》的小书改变了我的生活。由于切身体验到阅读科普读物的意义,洛姆伯根在成名以后,特别热心于科普事业,写了许多关于分子生物学的普及读物。此外,他身体力行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科普宣传。他说过:我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深切地悟出:科普书籍对于年轻一代是多么重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德瑞斯豪斯清楚地记得小时候阅读克鲁伊夫的《微生物猎人》一书时的情景,她说正是受这本书的鼓舞,我主动自学了数学和科学并以优异成绩升入高级中学。 而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科学家芬恩,是 2002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芬恩很小的时候就看了《大众机械师》和《大众科学》等科普杂志。芬恩印象最深的是每到晚上,父母轮流给他讲述《日常生活中的奇妙故事》,书中关于机械和电器的内容他特别感兴趣。等到他长到七八岁时候,父母则花大价钱给他买了一套 20 卷的《知识之书》,从此芬恩打定主意献身科学。 科普读物是少儿科学启蒙的良师益友,希望广大的家长、幼儿园和中小学的老师们多给孩子们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发明创造的故事,多鼓励孩子阅读科普书籍。 少儿科学实验是实现科学理想的助推器 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布罗姆利,接受的学校教育虽不怎么样,但在祖父的帮助下,我 4 岁便能流利地阅读,上中学之前便已培养了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这不是因为儿时遇到过什么杰出的老师,而是因为我拿到了储藏间的钥匙。在那里面,我照着化学、物理实验手册,边自学边实验。 看得出,布罗姆利从小就是一位喜欢实验探索的科学爱好者。由于儿时起就逐渐培养起来的科学实验基本功是布罗姆利在后来的科学研究中受益非浅。在他刚开始研究工作时,就遇到了挑战,他只好凭借自己的能耐,将一台遗弃的破旧回旋加速器进行改造。后来他就是利用这台修复过的设备,成功进行了分离反应,成为美国最早证明氮 14 、碳 14 均具有正奇偶性的科学家。再后来,他还将其提升改造为世界上第一台可变能量加速器。 1960 年布罗姆利加盟耶鲁大学,创立了新的实验室。在此后的 25 年时间里,该实验室培养的核科学家比世界上其他任何研究机构都要多。而这一切都或多或少同那间儿时玩过科学实验的储藏间有联系。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霍普菲尔德,孩提时代就特别喜欢捣腾小玩意儿,母亲的缝纫机有一把小螺丝刀,成了他最喜爱的玩具,只要这把螺丝钉在他手上,凡是能拧到的螺丝,他都要鼓捣来鼓捣去。霍普菲尔德的父亲本身就是一位工艺操作的高手,平时家里的五金电器都是自己修理。每当父亲干活的时候,小霍普菲尔德都要凑上前去看个究竟。有一回客人看见霍普菲尔德把家里的留声机拆的七零八落,就要制止他。可他母亲却说:没关系!这使得霍普菲尔德很开心。 稍许大点以后,母亲干脆鼓励霍普菲尔德在厨房做化学实验。从自霍普菲尔德开始了正规的小科学实验。这之后,除了做过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他还进行过电气方面的设计,制作过简易电报机和套装科学玩具。再后来他不仅学会了自己修理自行车,还自制过模型飞机。由于这些准科学实践活动的锻炼,使得霍普菲尔德成了班上最优秀的学生,这更激发了他对科学的追求。 这些难道不是成为科学家的理由吗?不要小瞧儿时的科学启蒙教育,如果正确对待话,就是在培养未来的科学家。 当然,成为科学家的理由还有很多,到底还有哪些值得关注,请阅读此书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51 次阅读|1 个评论
图说二十四孝故事[转]
luohuiqian 2008-11-25 23:26
0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点击图片欣赏下一页 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21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水煮物理|1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童年拾趣】:记忆中画面
luohuiqian 2008-11-25 23:24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2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童年拾趣】:爆竹声声辞旧岁
luohuiqian 2008-11-25 23:22
爆竹声声辞旧岁 ,总把新桃换旧符。 每到农历新年,就是华夏儿女的传统节日春节,而春节最为习惯而重要的习俗就是贴大红春联和燃放烟花爆竹,这就叫做过年。年是古代的一种怪兽,每年寒冬腊月出来伤人和牲畜,但它惧怕大红颜色的东西。于是家家都把大红纸贴在大门两边防止年闯入家门,而一旦发现年就敲响锅碗瓢盆发生大声响赶跑它。这两个习惯就逐渐演化出了贴春联也就是桃符还有燃放爆竹的习俗。过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成了一家团圆辞旧迎新的代名词。每到过年,对于孩子们来说充满无限的诱惑,有新衣服、压岁钱、好吃的各种年货、各种花样好玩的东西等等,而最富于刺激性的玩具,莫过于爆竹。 爆竹,是用硬纸卷成的圆筒,里面灌满硝(就是火药),两头用黄泥和煤灰堵住并留一个孔插入引线(用绵纸和硝捻成的细条状),这样的一个圆柱形能爆炸的物体。点燃引线后,引线将火引燃里面的硝,硝剧烈燃烧产生的气体将纸筒爆开同时发出脆响和浓烟。由于爆炸时候的噼啪之声类似竹子燃烧时候发出的声响,且其形状类似竹筒,故而名曰爆竹。若干小的爆竹用引线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串可以卷起,就成了鞭炮。而烟花也类似爆竹,不同的是烟花的硝是黑色的直硝(主要成分是高锰酸钾),而爆竹的硝是灰褐色的横硝(主要成分是氯酸钾),所以烟花的燃烧更加剧烈并且会有很大的冲力向上冲往天空,若里面适当加以颗粒状爆炸物就可以形成各种花色的烟花。 爆竹因为容易爆炸伤人,所以大人是不会让小孩随便玩的。只有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燃放鞭炮,多少会有一些未能爆鸣的爆竹,或者可以很轻易地偷到篮筐里爆竹。这个时候,每个小孩都喜欢聚集在祭祀拜神的地方,等着一串鞭炮燃放完就冲上去抢哪些哑炮。捡到的爆竹可以有很多种玩法。最为直接的是把未烧完的引线用线香点燃,它便轰然爆了。最为懦弱的是把爆竹拆开,把里面的硝铺成一条曲线然后点燃,看哪嗤嗤的声响和烟灰。 爆竹还是恶作剧的最佳道具。胆大的孩子们,一手持拿爆竹,一手用线香头点燃引线,趁着引线将要烧完的时候往前空一甩,爆竹就在半空中爆炸了。这样足以把路人吓一大跳,这于是成了孩子们捉弄人的娱乐。有的人甚至把爆竹扔到水里炸鱼,或者插在池塘的淤泥里炸泥巴,更恶心的是插到牛粪里让炸开的牛粪溅路人一身。曾经有人做过超级大炮,那是用很多爆竹的硝聚集在一起,封装在玻璃罐里面,用长长的引线点燃,这种大炮的威力足以顶上好几根雷管,自然是非常危险的。 玩爆竹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很多孩子小时候因此留下不少伤疤。记忆里有的人被嗤响的硝火烧伤了手,有的未能及时扔出手上的爆竹而被活活炸断几根手指,有的被光亮和浓烟灼伤了眼睛,有的被耳朵旁剧烈的爆鸣声震破了耳膜 每件事情听起来都让人不寒而栗。可是孩子们对爆竹的兴趣不减,尽管大人一再警告甚至打骂,毕竟如此刺激好玩的东西在我们玩具贫瘠的童年是异常难得的。 我们乡是远近闻名的爆竹之乡,生产的爆竹响声脆而爆炸率高。为此,有人发明了手工爆竹机器,而后有了电动的爆竹机器,但都是做纸筒用的。做爆竹最危险的是配硝,要用煤灰、黄土、草木灰和大量硝酸钾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碾碎、筛选、装筒,整个过程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稍不留神一个火星就引发大爆炸,操作人肯定尸骨无存。还有就是插引线,许多爆竹未成品被粘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圆盘,然后要把引线一根根插入每个爆竹里面,同样操作台上充满硝和引线等易燃易爆物品,一旦一个引爆就会发生连环爆炸,威力是异常恐怖的。最后是运输环节,要杜绝任何震动和火源,哪怕是高温天气也很危险。乡里有那么几年,爆竹行业非常发达,远销全国各地。乡里人也因此各自小发了一笔,我当年上学的学费里面,便有父母做爆竹筒子赚来的血汗钱。但是后来有一次发生了一起严重事故,邻村的爆竹作坊爆炸,所有在场的人包括众多妇女和儿童近三十人死于非命,临近年关的喜庆一下子变成了葬礼上的悲泣和哀号。当时CCTV焦点访谈正好在广东采访假猪油案件,于是也报道了此次特大事故。从此,乡里的爆竹行业陷入萧条。爆竹作坊都设立在远离民宅的小竹棚里面,而且只允许单独几个人作业,禁止一大队人集体上工。爆竹之乡的称号,再也没有人敢提半个字。 与爆竹类似的还有烟花,不过烟花很贵,小时候对它没有啥概念。哪个时候过年,有的人家能买起几根一块钱一根的冲天炮就已经是难得了。放烟花的时候,许多人聚集在院子里看别人家放出的烟花,比谁家的烟花冲的高放的多。而随着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烟花也逐渐闯入人们过年的内容之一。大小烟花从30元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都有人买的起。国道上的一些乡镇企业,从年前开始一直到元霄节,每个晚上都燃放烟花,总共要奢侈掉数十万元。而村里的家家户户也把烟花的档次当作了攀比的内容,一家比一家的烟花好看且昂贵。元宵闹花子酒的时候,仅仅十家人的烟花,就足足放了两个小时,成了我们村的一大奇观。不过这样的情况下,小孩也只有看的份了,毕竟烟花比爆竹要危险的多。 如今的孩子逢年过节,不再希罕新衣服和好吃的,也不再希罕烟花爆竹的刺激和好玩。更多的是窝在家里玩电脑和打网络游戏。而过年燃放鞭炮和烟花已经成了例行公事的敷衍还有相互之间的攀比。我们童年时代的乐趣,也就如此逐渐埋进了尘封的记忆。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2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童年拾趣】:亦真亦幻童年梦
luohuiqian 2008-11-25 23:22
照片中的情景估计能勾起很多人的童年回忆.是的.这就是露天电影,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要一块.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多媒体的缤纷色彩和音乐,就是这种露天电影. 童年的岁月很少有人家买的起电视,因此平时很难看到画面和声音并茂的多媒体。而乡村电影,恰恰弥补了这一点。记得每年有四五次看电影的机会,每个乡镇就一个电影放映员,扛着他的放映机和电影胶片到各个村子轮流放映。每次放两部片子,如果观众要求的话,可以加映第三部。放映的地点就在村小学附近的禾场上,在墙上挂起或者在树间拉起一张白布作为屏幕,调整好焦距和影像大小还有音箱效果就可以放了。放映的内容已经无关重要,一般都是今年的国产影片,其实无论哪个片子都能吸引观众,即使是重复放映,因为一年到头这样的娱乐机会实在太少了。虽然有些镇街上就有简陋的电影院,价格也不高,不过村民们都舍不得掏钱去看。记得小学的时候,为了给家里省下五毛钱,我放弃了和大家一起去镇电影院看《妈妈再爱我一次》。等到在县城电影院看最新大片的时候,突然感到无比的幸福和珍贵。 看露天电影是一个集体活动,每到这一天的到来,整个村子都会热闹非凡。小学里会提前半个小时放学并通知晚上放电影的消息,而家里的母亲就会早早做好晚饭,等大家一起吃完饭,全家人各自搬一个小板凳就奔着村小学的禾场去了。一路上,闪烁的星光和月亮的清辉送迎着我们。路旁的草丛里,有着萤火虫在忽闪忽闪,而灌木丛里是蟋蟀和促织的唧唧声。而我们则都充满欢声笑语,还有满怀的期望。每个人都是洋溢着快乐,每颗心装载的都是幸福。到了禾场上,电影往往尚未开始就需要抢占有利位置,后面的坐小板凳肯定不行,就站着,从地上一直站到高高的条凳上,甚至爬到树上或者对面楼上。我们孩子们一般都坐在最前面的水泥地上,泥土地上就铺张纸坐下。每次看电影,还有一件吸引人的事是,父母会格外开恩给几毛钱零钱,我们就用这些零钱到村杂货店买葵花籽或者粒粒糖,让馋嘴的我们饱一次口福。 看电影的时候,大家都鸦雀无声,甚至紧张的屏住呼吸。所有人都在尽情享受这份视听大餐。中途换胶片有几分钟休息,换第二部片子的时候是中场休息。我们孩子们就趁着这个时间在禾场上尽情地打闹,玩我们童年时代的各种游戏。或者到邻近的同学家里串门,鞠一捧刚刚打上来的甘甜井水,让全身心都彻底凉爽。待到刚回去看第二部电影,就略显困意,不过没有人会睡着(除非是三四岁的孩子看不懂),大家都津津有味地看到最后一个画面。看完片子,各自寻找自己的亲人结伴回家,一路上因为电影内容和情节有了更多的谈资。兴奋的时候,一个晚上都难以入眠。而影片中的亦真亦幻场景,就悄然进入了童年的梦乡,进而升华为那个年代的一些梦想。这就是乡村露天电影的魅力。 乡村电影放映员是非常辛苦的,他要背着那些沉重的机器轮流到各个乡村转。而且往往没有自己的车,因为露天电影对观众都是免费,村里名义上只会给放映员少的可怜的一点补助,有时这点补助连租胶片的钱都不够。可见,乡村电影放映员基本上是义务工作。更重要的是,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也要及时赶到现场并通知大家暂缓放映,而如果是放映中途下雨,一般是不会停止的,因为担心会打断饶有兴味的观众,他们看一部片子太部容易了。我们全村人都很感激这位电影放映员,从小到大我一直记得他的名字叫罗昌宝,虽然不知是诨名还是真名,但我真的非常感激他。没有放映员的义务辛劳,就没有我们丰富多彩的童年。 乡村电影放映很早就存在,至少在我父亲开始教小学以来,父亲和母亲就常去看电影。父亲的一个教师朋友常在我们面前聊起那些老片子的情节,虽然我们对那些革命性质的电影毫无概念,但却听故事听的入神。小时候,很崇拜电影里面的武打镜头还有枪战,感觉很刺激过瘾。而对于一些催人泪下的感动片子反而忘记的差不多了,可能是童年的思想太单纯,难以理解这些复杂的情感吧。 上高中的时候,我们每个月都有一次公费到电影院看电影的机会,渐渐对看电影就不再那么渴望。我第一次掏钱买电影票,是高二的假期,为了看最新的《泰坦尼克号》,我们花了五块钱进场,结果我们一口气看了两遍有余。而之后,电影越来越普及,我们手头的零花钱也不再紧张到连张电影票都买不起。同学中间出去看电影,还有悄悄到录像厅看录像的越来越多。露天电影的魅力,就此淡去。而如今很多人都追求看国外最新大片了,而且要到高档的电影院去看。就连县城的电影院都迫于无奈倒闭,因为没有资金引进那些昂贵的大片的缘故。我们乡村里,露天电影就此绝迹。这么多年来,唯一几次看露天电影是在北师大看《卧虎藏龙》,还有在科学院青年公寓看的一两次。不过,这个时候看露天电影,已经不再是那种充满期待的眼神,更多的是怀旧的情愫。 真希望还有机会,能在夏日家乡的禾场上,重温一下那份亦真亦幻的童年梦。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18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童年拾趣】:春蚕
luohuiqian 2008-11-25 23:20
(蚕的一生) 以前课本上有一首李商隐的诗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说这是形容伟大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人民教师的鞠躬尽瘁,始终不能理解。到了很久以后才明白,这应该是一首情诗,描述的是男女相思之情。然而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概念却已经是根深蒂固了。蚕变为蛹,而后蜕化成蛾,是小孩子所不能理解的奇妙事情,只是一直不甚明白蚕茧有啥用途,直到读了茅盾先生的《春蚕》,才知道蚕丝是用来织布的。对于孩童时代的我,从来就未曾考虑过春蚕到死如何,或者蚕茧能买多少钱的问题,我所知道的是:养蚕是一件再有趣不过的事儿了! 养蚕先从蚕卵开始,冬天里从别处买来的一张张硬纸板,上面铺满了蚕卵。纸板视尺寸而价钱不等,不过一般都是几分钱左右,多的不过是一两毛钱,聪明的孩子会自己预先囤积好多蚕卵,借此赚点零用钱。买到的蚕卵一般为黄褐色,等到春天来临,三月第一声春雷响起的时候,蚕卵颜色开始变灰而后变黑。蚕宝宝就开始孵化了。等到惊蛰左右第一场春雨来临,蚕宝宝就会破壳而出。初生的蚕宝宝很黑,上面有许多灰色小绒毛,头部也是一个小黑点,有点像毛毛虫。 从蚕宝宝出生开始,养蚕的乐趣就越来越多了。起先,蚕宝宝的家得用个干燥的纸盒,纸盒大小要看蚕宝宝的数量多少。一般我们都用医用的装药水的纸盒,为了得到这些纸盒,每次感冒打针的痛楚都忘了,只记得问医生给一两个这样的纸盒。如果实在没有渠道得到纸盒,就花几毛钱向同学购买,不过这么多零用钱可很难弄到,有时干脆自己用硬纸糊一个。然后,是蚕宝宝的食物,不同阶段不同大小的蚕宝宝吃的桑叶也是不同的,刚出生的蚕宝宝必须吃嫩绿的新叶,而随着蚕宝宝越来越大,就可以喂更老一些的叶子了。村里的桑树很少,只有两株大的,而小桑树更是很难找到,为了得到桑叶,各种方法都要使上。我们先早早打探出哪些地方有桑叶,然后记在心里不告诉别人,等到桑树发芽的时候就天天去看。每天天蒙蒙亮就奔过去采来一些嫩叶,给新出生的蚕宝宝吃。有时养的多,就需要很多桑叶,这时只能乞求桑树的主人家要来桑叶。等到桑椹长出的时候,主人就不轻易让我们去采摘桑叶了,要么就用金钱交易要么就只能偷。每次看到饥饿的蚕宝宝,心疼的要命,为此每天都要为桑叶的事情奔波。桑叶摘来要小心除去上面的露水和灰尘,否则蚕宝宝吃了会拉肚子,甚至一命呜呼。为了采到好桑叶,那更是需要付出数倍的辛劳。 上学的时候会依依不舍看着蚕宝宝,放学回来第一件事也是看蚕宝宝怎么样了。不放心的话,就干脆把纸盒塞在书包里背着去上学,课间总是忍不住偷偷拿出来看几眼,还要不停为它们更换新的纸垫,倒去蚕屎。蚕宝宝长大要经历过4次左右的蜕皮,大概每次一周左右的时间。第一次蜕皮后的蚕宝宝就成了白色的了,而后每蜕皮一次,蚕宝宝就要大很多,到后面几个星期,蚕宝宝已经是白白胖胖很是可爱。每次看到自己辛苦养大的蚕宝宝,都忍不住用手去轻轻抚摸,或者捉上手来任它爬来爬去。到了第四次蜕皮后,蚕宝宝的食量是最大的。这个时候一定要保证桑叶的供应,一大把桑叶撒下去,几个小时就剩下了叶梗。等蚕宝宝吃饱后,它会停止吃食一两天,而后身体变得晶莹剔透,这是它准备吐丝的先兆。蚕吐丝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过程,看着它的头不断扭来扭去,把一根根蚕丝绕起来,直到最后织成一个白色的蚕茧,把自己封闭在里面。养蚕等到蚕茧形成,就足以松口气了,剩下的就是等待。大概要两周左右的时间,每天都要看一下蚕茧,忍不住的时候还要摇一摇看是否成了蛹。等到蛹成熟了,它就会蜕壳而出,化成了蚕蛾。有时为了帮助柔弱的蚕蛾能破茧出来,我们就用剪刀把蚕茧剪开一个口子,或者干脆把蚕蛹倒出来。等到蚕蛾出来,交配后就开始产卵。一只蚕蛾能产数百个蚕卵,不过产卵多少却要看成蛹之前的蚕健康肥胖状态。所以养蚕养到最后一步是非常辛苦的,而收获却是非常丰厚的。等到来年,这么多蚕卵肯定能买个好价钱,而蚕茧虽然也可以卖钱,只是我们养的数量少,人家根本不愿意收。蚕蛾在产卵之后就死了,孩童的我总是为它们伤感,然后小心翼翼把它们埋起来,有时竟然做一个小坟墓,立一木块,上书:爱蚕之墓。想来这些天真可爱的事情真是有趣。 养蚕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能养到蚕蛾顺利产卵非常不容易。因为我们一般养的蚕不过是几条或者十几条,而中途丢失或者死亡的,更是不计其数。我们不懂桑叶是否洒农药了,往往被桑叶毒死不少蚕。而蚕的传染病更是难以控制,一旦有一条蚕生病,其他的立马被感染,也许一个盒子的蚕就全化成脓水了。所以养到第四次蜕皮后的蚕非常不容易,到了最后关头,每天都要盯着它们看好几个小时,生怕出现意外。记得有一次最艰难的时候,我和哥哥两个人养的蚕只剩下了两条,就快要吐丝了,我们希冀这两条蚕一公一母正好能产卵。可是因为我的不小心,一屁股坐在桌子上,下面正是我们装蚕的纸盒,一条蚕不幸命归黄泉。我害怕哥哥打我,于是悄悄把一本书放在纸盒上,说是不知道是谁把书扔在了纸盒上压死了蚕。哥哥死活不相信这个谎言,但是有母亲替我挡驾,算是躲过一劫。剩下的那条蚕吐丝化蛾,最后孤独地死去了。哥哥和我都悲痛万分,却无可奈何。那是最失败的一次养蚕经历,从那以后我便很少养蚕,怕遇到同样的伤心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自己手头上虽然零用钱还是少的很,但也在慢慢增长。(整个小学年代,我手上的零用钱没超过一毛钱。)可是,等有钱有经验的时候,养蚕的兴趣却逐渐淡去,而喜欢上了其他有刺激性的游戏。春蚕吐丝的感觉就这样定格在了年幼懵懂的童年,成了一副回忆。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2046 次阅读|1 个评论
【童年拾趣】:书虫
luohuiqian 2008-11-25 23:19
苏东坡有云:才知源海文始为, 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者,肚子里有书本也。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概也是此意,读书都读到把一万卷书咬破了,那当然下笔有神啦!这时大家喜欢说:瞧!这家伙肚子里有点墨水。这些墨水,可都是书上消化而来的哦!要如何才能把一本书消化呢?童年的我想到了一个即简单又可行的办法。 请不要太惊讶,这个办法很简单,也很容易做到。 那就是吃书!不是抽象意义的吃,而是真的的吃,一页一页纸吃到肚子里去。 至今我都不知道自己吃过多少纸,但是这个怪癖,一直持续到今天。当然,现在不能如此没有教养地撕下纸张来吃了,只是偶尔会不自觉把纸塞到嘴里嚼了起来。有点恶心吧? 牙好,胃口就好!这话我始终持怀疑态度。今天师弟打赌说我咬不动那些新疆圣果(类似小核桃的坚果),结果我证明了他的错误判断,如此一口好牙,却没给我带来多大的胃口。所以在今天心理测试上问道:你是否最近感到总是没有胃口?我犹豫了两秒,选了是。闲话少说,这口好牙,其实就是当年咬各种东西练就的。其中吃书,是我的最爱。 书的味道好么?不好。硬绉绉的一堆纤维,像嚼干草。可是嚼的时候让人觉得有劲道,所以也是消遣的一种好方式。后来我知道有种东西叫口香糖,后来又有了木糖醇,也有一种东西叫槟榔,都是供无聊的人嘴巴做机械运动的。据科学论证,那些东西毫无营养价值,人们就是喜欢嚼而已,这叫做习惯。美国人嚼口香糖、台湾人嚼槟榔、中国人跟着嚼木糖醇 这就是世界人民的习惯。可是我小时候那个穷啊,哪有见过这等东东,于是,我的口香糖就是那一页页书纸。所以,吃书并不特别,而且很正常!不是有纸箱做的包子馅麽? 于是,小时候手边的一切纸张都成了我的消化对象。当然,好书我还是认的出来的,最多在看书的时候咬掉一点点边边角角,不敢也舍不得撕掉整页。那么,作业本和一些废纸就成了最佳的口香糖了。 最疯狂的时候是在小学五年级,那个时候父亲调离了我们村小而我没有跟着他走,就可以放肆了。坐在后排的我,和那个高大的同桌整天厮混在一起,放学路上干的坏事就不说了,说出来丢人。单单就在教室天花板上,我们就留下了光辉的战绩。我们把作业本的纸撕下来嚼碎成纸浆,然后吐在手上,朝天花板一挥,啪的一声,就粘牢了。日复一日,我们这桌子上方的天花从灰色变成了和墙壁一样的白色。我们两个就以成功糊板为荣。甚至有时沾沾自喜教邻桌的同学也这么干,曾有一度老师不在时候,教室里纸浆炸弹横飞,好一场大战!玩的多了,就开始玩花样。看谁最先能吃下一定量的纸,或者看谁能扔上天花板最多纸浆,还有比谁的舌头和牙齿最灵活。清晰的记得一次,我们向前桌的女生秀我们嚼功,伸出舌头把上面的纸浆给她们看,那个场面实在太恶心了。我们得到的羞辱是:像个鸡屁股,有啥好炫耀的!从此,我在女生面前就充满了自卑感 后来,班主任好像知道了我因为整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视力变坏了,就照顾我让我搬到了第一排。没有同桌,就我一个在讲台下,偶尔还要我帮班主任分担点任务。也就这样,那个大个子同桌渐渐不和我玩了,天花板上的纸浆成了白灰,渐渐泛黄。高中年代好像有一次有机会路过我们小学,就进去看了看,居然还发现了自己当年留下的这些斑斑痕迹,汗啊 之后的我渐渐淡忘了这个吃书的恶习,除了读书时候偶尔掉下一个书角会不自觉地塞到嘴里外,就不再撕下书页大嚼起来了。想来自己从小到大都是营养缺乏、胃口不好,原来和吃书多少有点关系。看来以后得彻底戒除它,而且希望我们的后辈不再有寒酸到吃纸口香糖的境界。 牛吃下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我吃下的是书,写出来的是啥呢?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1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童年拾趣】鸟鸣林幽幽
luohuiqian 2008-11-6 23:47
在中小学的课文里,有很多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但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只有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因为里面太多的故事和我们童年的生活类似了:在课桌上刻早字、人形何首乌、化为美女的毒蛇等等。其中最有趣的却是捕鸟的场景:用一根木棍支起一个圆箩,下面撒下谷粒,在木棍让绑根长长的细绳,人牵着绳那头躲在暗处,等着鸟儿飞来啄食谷粒,然后顺势一拉,圆箩就把鸟儿给扣在里面了。虽然这种捕鸟方式在雪后最有效,可在常年难得下大雪的家乡,我们还是时常采用这个方法捕鸟。 捕鸟是很需要耐心的工作,你甚至要屏住呼吸很久,听得见自己心跳扑腾扑腾一下一下,期待那些笨鸟儿入罗网。想到罗网,又让我想起罗姓起源。实际上,远在三皇五帝的年代,在中原山区居住着一群族人,他们靠捕鸟为生。捕鸟的方式很奇特,在两颗树中间支起一张网,然后把鸟往网的这边赶,鸟钻入网眼后就只有束手就擒了。(靠这种土法就可以维持生存,古代鸟资源的丰富可见一斑。)这便是罗网的来历,罗就是网,网就是罗,不过一般指捕鸟的网叫罗。后来颛顼的孙辈祝融氏封国,就封了这个区的人为罗国。罗国因战乱被灭国,但是族人为了纪念自己的国家,就封自己为罗姓族。插叙这么一段传说,无非是要说明,捕鸟其实在罗家里还是很有传统的。可惜传统归传统,到了我们这一百八十多代后,捕鸟只是孩童的游戏而已了。 对于童年,大家都对鸟儿这种活泼生动的小动物而喜爱。捕鸟对小孩而言,大部分不是为了吃肉,而是为了养鸟,好玩。养鸟确实很好玩,你可以喂鸟儿米粒或者虫子,每天看着它,听着它叫,很是欢喜。哪也是对同龄人炫耀的资本。 故乡的鸟种类繁多,最多的当属麻雀。记得童年时候,楼上的谷仓里常常招来麻雀,有时我们故意开着窗户引来许多麻雀,然后悄悄摸上楼去关闭门窗。接着那些麻雀全成了瓮中之鳖,乖乖入笼了。那时几乎每天都能喝到鲜美的麻雀汤,比起养鸽子吃乳鸽来要实惠方便的多。当时麻雀数量之多是不可估量的,只记得黄昏时分,池塘边的大树和竹林里上总是堆满一树的麻雀,而禾场附近一群群麻雀飞回来就像黑压压的乌云一样,叽叽喳喳,闹的整个村庄都听得见。有一年冬天有罕见大雪,麻雀被冻死了好多,池塘上漂满了麻雀的尸体。而后来气枪打猎者横行加上农药的毒害,麻雀曾经消失过三年,三年里几乎一声麻雀叫都没听到过。即使当年灭四害也没绝迹到这地步!不过麻雀是通人情的,过了一段时间,国家开始禁猎,麻雀也回来了。如今虽然麻雀数量不再那么多,可依然是叽叽喳喳,闹腾的很。 还有很多的鸟儿,比如喜鹊,我们叫它寺观鸟儿。它是报喜的,不可以随便捕杀,杀了喜鹊是要遭报应的。即使是偶尔被喜鹊撒了泡鸟粪在脑袋上,哪说明自己要遭灾。为了化解这个凶灾,需要拿家里的一只破碗,到各家各户去讨满一碗饭菜,据说还要蹲在茅坑边吃完,这样才能彻底化祸保平安。这虽然只是传言,不过我确实亲眼见了不少人这么做过。还有就是乌鸦,是个报丧的鸟儿,那是可以随便打的,可是人们一般不吃它的肉,因为不吉利。不过乌鸦是食肉鸟类,肉质确实也不好,很少人愿意抓乌鸦来吃,更不用说养了。乌鸦是笨鸟,只会栖树枝而憩,连造窝都不会。还有就是杜鹃,我们也叫它布谷鸟。春夏之交的时候,布谷鸟就在稻田里布谷、布谷地叫。布谷鸟也有个美丽的传说,说是雄布谷鸟总是在田叫,一直要叫到嘴角流血不止,血液会引来水蛭,这样才能给爱慕他而前来的雌布谷鸟饱餐一顿,有足够的营养喂养它们的下一代。为此,布谷鸟甚至成了梁祝式爱情的化身。田里还有野鹤,常常看到它们信步闲逛,很是悠哉,野鹤很难捕捉,机灵的很,常常一上前一动静就飞了,为此田里才有些简易的稻草人。田里还有鹌鹑,我们叫它们田鸡,这里的田鸡却不是青蛙。田鸡一般在割稻子的时候会遇到,成年的田鸡会飞,但是飞不高,要反应敏捷的人才能抓得到,很多时候见到得都是小田鸡,毛茸茸的就像小鸡,只是大都毛是黑色或者黑黄相间的。最有意思的是竹林里面的鸟,种类很多。比如八哥,居然真的有的人抓到了而且教会了它说话!哪在童年的伙伴面前确实是一份无比的荣耀。还有猫头鹰,抓猫头鹰很简单,只要眼睛尖看出它栖息的树枝,到了白天等它睡觉的时候,使劲一晃树枝,它就倒栽葱掉了下来,用个网兜接着就可以了。猫头鹰可以抓回家放在谷仓里,抓老鼠可是它的绝活。还有其他很多鸟儿,各有千秋,煞是有趣。 在家的时候,很喜欢漫步在林间,倾听一声声鸟鸣,或者步入山林,和鸟儿一起一唱一和,很是好玩。只是这种闲情逸致随着生活的茫茫忙碌而逐渐淡化了。很想很想,再回去那深山老林,体验那鸟鸣山更幽的感觉。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1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童年拾趣】蛙鸣稻花香
luohuiqian 2008-11-6 23:45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辛弃疾的词,描述的正是江南西道的夜晚。 童年时代在家最爱听的就是那阵阵如涛声般的蛙鸣,呱呱呱 呱呱呱咕咕咕,给宁静的夏夜带来动人的乐章。我喜欢饭后走出院门,看田里群蛙蹦蹦跳跳和声歌唱。当然还有偶尔远处的几盏手电,那些其实不是路人,他们是照青蛙的,把手电的强光对着田里的青蛙一照过去,它就呆着不动弹了,这时你可以轻而易举地上前抓它入袋。一个晚上照青蛙人的收获,一般都是十几斤青蛙。不过照青蛙并不有趣,而且需要胆量和技术,对我们孩童而言,最喜欢的还是钓青蛙。 蛙在我们客家方言叫做拐或拐子。所以钓蛙就叫钓拐子。每逢春末夏初一直到秋天,都可以钓拐子。钓拐子的人大都是七八岁到十二三岁的孩童,因为只有年龄足够大才学的会钓技,而长大读中学的人大都会有别的兴趣。那个季节里,每到太阳要徐徐下山的时候,我们就三五成群拎着钓具汇集在一起,走向田边地头,在田垄和水沟里寻找蛙的踪迹,而天黑之前赶回家往往是满满的一袋成果。 说到拐子,首先要明确的是,其实蛙是有很多种类的,青蛙不过是其中一种而已。所以钓的拐子,不仅仅是青蛙,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蛙。比如,肚子发白背上青皮带有黄条纹和黑斑点的是青蛙,而白肚浅绿背带有许多小麻点的是麻蛙,皮肤粗糙带有更多麻点喜欢在水里的则是沙蛙。 钓拐子的工具很简陋,首先是钓竿,一米多到两米的直径一厘米左右的竹子就可以,细端做头,上面用棉线绑紧,余下一两米棉线就是钓线了,如果是高手,一般会用很长的竹竿还有耐用的尼龙线。其次是装蛙的口袋,找一个塑料袋,长约一米宽约二三十厘米,没有就用油纸或者布袋,上面用一个铁丝做一个圆圆的箍口,把袋子边缘缝在铁丝上,铁丝再做出一个柄来持拿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关键东西诱饵。诱饵可以是植物的花瓣或者花蕊,一般用南瓜的雌蕊。当然,如果钓上来一只大小合适的拐子,就可以另作诱饵了。这个诱饵听起来是可怕而震惊的,那是用整个蛙腿做诱饵,蛙腿独特的腥味能诱惑不少拐子上钩。有时也可以用蚯蚓或者小虫子做诱饵,但是抓起来都太麻烦,所以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用蛙腿。拐子们也真够可怜的,他们同伴的腿,却挡不住诱惑上前扑食。 钓拐子的技术也不难,先找到可能有蛙的地方,一般是草丛和水沟里,还有稻田、花生地、堆积的稻草等等地方都有可能,一般阴冷潮湿的地方都有可能。然后手持钓竿,甩出钓线尾端的诱饵,准确落在那块地方。轻轻提拉钓竿,诱饵就会随着钓竿上下跳动,就如一只活蹦乱跳的小虫,青蛙的眼睛只对活动的物体看的见,所以腥味吸引他们前来而跳动则让他们误以为是虫子。待蛙儿慢慢靠近,它会先试探一下是否是真的虫子,只要你沉住气继续提拉钓竿,但是要放慢节奏,拐子就一定会上钩。钓蛙和钓鱼不一样的是,诱饵上是没任何钩子的,就是用棉线绑好的一只蛙腿。所以,一定要瞅准了拐子咬饵的时候,在它犹豫一阵子后就会一跃扑上去张嘴囫囵吞下诱饵,这就是要说时迟、那时快的功夫,瞬间使用手腕发力挥杆而起,利用钓竿细端的弹性,带动棉线连着下面的拐子,飞出那片草丛,然后伸出左手口袋,让拐子准确从口袋入口飞入。一旦拐子入袋,它就回天乏术了,任它蹦跳都无法逃脱出去,当然,除非你口袋下面有个洞。有时最郁闷的就是钓了一下午拐子,回家后发现口袋里寥寥无几,居然是有个小洞让它们统统逃跑了。 最容易钓的拐子就是那种麻蛙,一般稍微一引诱它就能上钩,而且死死咬住不放,钓起来后很轻松地放入口袋,有时还有抖几下它才舍得放掉。麻蛙的脑袋小,大概是智商低罢!而青蛙就不一样了,青蛙是非常聪明的,它往往很难受到诱惑,即使出来也要试探很多次才会放心吃下饵,而且吃也是小心翼翼,一旦听到任何声响,它都会立刻跑走。所以钓拐子时候一定要平心静气甚至摒住呼吸等着蛙们上钩。最可恨的是一种叫犁头蛙的,体型和青蛙类似,但是却是黑色的背脊白色的条纹,让人看了有点害怕。犁头蛙不容易上钩,却非常喜欢来试探你的诱饵,它好像是好奇一样,又生性多疑,决不一口咬下诱饵,而且不容易被吓跑。往往它会折腾得钓蛙人失去耐心,况且据说这种蛙有毒,大家也就避而远之了。还有沙蛙和树蛙也会吃诱饵,但是所见不多,树蛙又大都爬在树上,我们也很难发现。最恶心的是癞蛤蟆,当然它们靠吃蚊子等为生,我们叫它们为蚊拐,它们也偶尔回来抢诱饵,而且一旦过来,其他蛙就避开了。癞蛤蟆生命力顽强,被一个成年人踩上去都能活下来,据说这就是所谓的蛤蟆功!最具有挑战性的,就是钓真正的蛤蟆。蛤蟆也是蛙类,只是它们背部是许多青色细条纹,粗糙的很,身体呈扁平状,个子大。小蛤蟆都有半两左右,大的有四两到半斤,常见的都是二三两左右的。钓蛤蟆用的钓竿要特制的竹子,一定要韧性极好且长,而钓线则是用粗的尼龙线,就是钓鱼的那种,至于诱饵,用蛙腿就太小了,一般用整只活的沙蛙。找蛤蟆的住处也需要敏锐的判断力,找到后远远放下诱饵,等待活沙蛙跳动在蛤蟆洞口。蛤蟆是非常聪明的,比奸猾的犁头蛙还有聪明许多,它不只是尝试,也要考验耐心,等待很久才会出洞,出来再试探,试探后又回去,然后再出来,最终它做出判断这是食物并且安全的时候才下定决心,一跃而起扑将上来。一定要看准时机,在蛤蟆完全吞下沙蛙时候起钓竿,否则蛤蟆口大容易松口,半途就掉下去了。而且手一定要会瞬间发力,让蛤蟆随着你想要的方向飞过去,另一只拿袋子的手也要准确定位,即使蛤蟆松口,也能接住。会钓蛤蟆的人实在不多,技巧太复杂,关键是需要娴熟,而且过程麻烦。对小孩而言,早失去了耐心。所以钓蛤蟆的都是大人,村里有个哑巴,是钓蛤蟆高手。在 系列我已经对他有过描述。我们常常躲在树后看哑巴钓蛤蟆,心里是由衷的羡慕。后来哑巴神秘消失了,或许是记忆里不再清楚他到底去哪里了,只剩下他那徒有四壁的墙还有墙角的钓竿,静静地伫立着,静穆着,诉说着沧桑的故事。钓拐子也会遇到可怕的事情,比如钓上来一只长长的物体,有时是一根树枝,有时是一条黄鳝,更有时是一条毒蛇。我第一次钓拐子就钓过蛇,没看清楚是有毒蛇还是无毒蛇就丢下钓竿头也不回地跑了。后来缓了好多天,才愿意和哥哥一起继续去钓拐子。钓拐子的乐趣就在于,你可以欣赏落日的黄昏,你可呼吸稻花的香味,你也可以提着蛙袋到处瞎逛,你甚至可以在河边烧起篝火烤蛙腿吃。那份快乐真是无与伦比的,而一傍晚下来,钓的拐子装了满满一袋子沉甸甸的,就是一种成就感。 钓来的拐子一般都喂家里的鸡鸭,因为个体不大,也能让鸡鸭更加壮实。而青蛙和蛤蟆一般会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炒蛙腿曾经也是我们小时候喜欢的一道菜。蛤蟆后来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从此不再有人敢于杀掠,市场上也很少见到。青蛙也是,偶尔在市场上见得到,但大都是饲养出来的。后来有了美国牛蛙,靠吃蚯蚓为生,个体大有分量,曾经风靡过一阵子。再后来,随着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拐子的数量也越来越少。而家里的鸡鸭都改用饲料喂养,也有足够的米糠给它们吃,钓拐子渐渐失去了意义,因此钓竿就堆在了墙角长满了蜘蛛网。如今,环境污染已经异常严重,小河和水沟的水都不再纯净,而农田又被建筑用地占据不少,剩下的农田作物也单一,拐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只有哪些人烟稀少的地方,能听到大片的蛙鸣。也许再过几年,这个声音也要划入记忆了。 后来听说青蛙身上有许多寄生虫,一种裂头蚴就能在一只青蛙里面繁衍数百上千个子孙,而它形状像一根白色的棉线,往往误以为是青蛙的筋,需要仔细看才能发现头部。活的裂头蚴能在人体肌肉里乱钻,曾经有新闻报道说某人吃蛇,一只裂头蚴钻到了大脑里面,整天痛不欲生,精神不受控制。这是可怕的,吃野生动物给人带来的报应。后来的大力宣传和倡议,青蛙也从餐桌上消失了。回家收割稻子的时候偶尔会抓到青蛙,可大都是放走或者喂鸡。 现在的孩子,有了许多新鲜的游戏方式,钓拐子的艰辛让他们望而却步。于是,钓拐子的故事,就此渐渐消失在暮色里。或许,若干年后,我们还能:稻花香里听蛙鸣,一片浮想联翩。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1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蝉联:天粘地挖 早幼晚猴 午捉蝉
huabolin 2008-10-30 09:20
化柏林 近日读到徐建良老师的一篇博文《童年蝉趣》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2185 叙述真实,颇有同感,遂出一上联。 蝉联:天粘地挖 早幼晚猴 午捉蝉 天地表示空间,早晚表示时间,不同的空间采取不同的捕捉方式,不同的时间段捉到不同的蝉体。午与吾谐音,于是用五个字表达出了天地人、早晚午六维时空,而且对应着捕捉的三种主要方式与蝉的三种形态。反映出对捕蝉的全身心投入,乐在其中。
个人分类: 诗词对联|5230 次阅读|2 个评论
童年蝉趣
热度 1 furaibo 2008-10-10 21:07
蝉趣 我的童趣中充满了蝉。记忆中的蝉有两种。一种体型瘦小,叫声也 尖 而细,我们那儿叫作 吱吱 ;另一种就是常说的蝉了,叫作 借柳 。 每年,驿动的童趣是从捉 吱吱 开始的。 吱吱 先于蝉,阳历 7 月初就有了,通常趴在树的低处, 10 岁左右的小孩伸手一跳就够得着。所以,捉 吱吱 总是用手的。 随着蝉的出现,蝉趣也逐渐进入了高潮,这段时间大约持续到立秋,其中 捉借柳龟儿 是我每天不落的功课。 捉借柳龟儿 不但是玩,它还是我家夏天主要的蛋白源呢。而我,正是我们村的 捉借柳龟儿 能手。每天傍晚,我能跑遍我村周围有树的每一个角落,哪些地方的 借柳龟儿 比较多我也一清二楚,那可是我要 巡视 多次的地方。 最好捉的是刚刚爬到树干上 的 ,用手拿下就是了; 多数还是藏在窝里,偷偷地开个黄豆大的 天窗 向外窥视着,这时你只要用手轻轻一戳,一个大人拇指粗细的洞就露了出来,那家伙也就急得手脚乱舞起来。 您可能要问我一傍晚能捉多少吧。有时候,能捉到 30 多个呢。那可是全凭肉眼和双手的哦。那时侯,有用铁锨挖的,也有用手电筒照的,那多数是女孩儿干的。 第二天早晨,有时还会起个大早,去捉刚刚蜕皮的幼蝉。幼蝉的身子还是软软的,黄黄的,有时背上会带着几点绿丝,还飞不远。幼蝉仍是美味,及至身子变黑,就不好吃了。 捉借柳 却又是另外一种乐趣。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是 粘借柳 。将面筋放在竹杆的顶上,往 借柳 的翅膀上一粘就行了。富裕人家用面粉做面筋,这种方法造价高,对 工艺 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效果最好;一般人家都是抓一把麦粒往嘴里一顿猛嚼,边嚼边吐麦皮,最后用凉水冲掉皮的残渣就得了。这种方法是用料做工皆粗糙,当然也就不如面粉做的灵敏了。不管怎样,用面筋还是浪费, 那时候的面粉 可 金贵 得很哪。 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就是 套借柳 。找一根又粗又长的马尾毛 那时候我们生产队喂着两匹大马,但是都有专人看着。所以,这原料并容易得来,通常是 大爷,爷爷 的叫着央求来的。将马尾对折搓起来,将尾部扎好,再从头部的预留的圈儿里穿过,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马尾套儿。把马尾套固定在竹竿的顶部,就可以去 套借柳 了。 借柳 其实挺傻的,你拿套去逗它,它就会用前爪去叨马尾套 这时只需稍稍往上一提,借着 借柳 叨的劲儿,就把它牢牢套住了。这种方法经济实惠,但更需要技巧和耐心。弄不好,还会有 扯社会主义马尾 之嫌。 后来,塑料袋进入寻常百姓家,于是就有了用塑料袋 扣借柳 的方法。这种方法成功率最高,有时还能一扣多蝉呢。不过,现在全国都 限塑 了,我也就不介绍其作法了。 就是这样,我的童趣中充满了蝉。 30 多年过去了,我的愁绪中还是充满了蝉。
个人分类: 往日偶拾|5353 次阅读|4 个评论
童年之死:媒体和成人的自扰
bookscent 2008-9-29 21:31
儿子在小学一年级顺利度过了第一个月。 9月1日上学那天,出发前的心情就像面对一个仪式。如果不是恰逢周一早上有例会,我 愿和妻子一同看着儿子走进教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这一天。在饱受正统教育的人的心里,这个平平常常的日子成为一生中无法解开的结。 我隐约记得自己刚上小学时的情景。那还是70年代,教室很简陋,课桌是像门板一样的东西,每个孩子都要自己带着板凳。我们是走着上下学。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本田字格是姐姐跑去给我买的。开始几天我很不乐意去,但很快情况就有了巨变,我 成了人人夸奖的好学生。那时只有语文和算术两门课,我几乎不太费力就能考双百分,我觉得上学很自然、很简单。那一段有着我此生中不会再有的简单和欢乐。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一年级的装备及书包的重量都在跟着GDP一同增长。 余光中在《日不落家》中写道: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童年在自己小时候,而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童年,是人生的神话时代,将信将疑,一半靠父母的零星口述,很难考古。 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我觉得我的这半个童年虽然不再如30年前那般简朴,但同样充满欢乐。我相信儿子的欢乐远不会少于我。 许多家长在感概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社会干扰多、游戏和交往匮乏,等等,似乎只有自己所经历的那种童年才是幸福的。这完全是成人掺杂着怀旧的一种偏见。 我曾经拜读过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大卫帕金翰(David Buckingham)的那本《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After the Death of Chil dhood: Growing Up in the Age of Electronic Media)(张建中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书的中文题目也许正迎合了上述想法,但其实它并不是这本书的结论。我觉得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是它的精辟并保持了中立与严谨的态度,它更像一本严肃的专著,而非不负责任的煽情。就如一场辩论会,书中给出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研究论据。 关于电子媒体时代对儿童的影响,书中引述了艾尔凯德的一个观点,这也成为全书的一大亮点:书报这些旧媒体需要识字才能阅读,这是一种天然的知识障碍(intellectual barrier),而电视的普及消解了这一障碍,让儿童早早地接近了原本属于成人的世界,这对儿童的成长是催赶式的。或者说,当初印刷品将儿童和成人分开,如今重新整合到了一起。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童年的体制化(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hildhood)问题也出现了,儿童的教育成了固化的机构按照固化的程序所进行的一种职业化的行为。还有,儿童作为一个新的市场目标,也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商业化的围追堵截。等等。这些认识是深刻的,但只代表了一个方面。 书中同样也展示了另一方面,认为电子媒体的出现对儿童是一种解放。我更相信这一点。这不仅是面对现实的积极选择,也是事实。 有MP 3播放装置,即便我们再忙,也可以保住儿子听故事的乐趣;当儿子痴迷于电视《哆啦A梦》的想像力时,我们会引导他读书,告诉他更多有趣的故事是在文字里;在电脑上玩了游戏之后,儿子发现去室外和伙伴们嬉戏更有魅力,从此对室外活动更加迫切也更加珍惜,每天都想着出去。玩是人的天性,儿童对快乐的单纯诉求得到了更丰满的满足,这有什么不好吗?每天下班回到小区,看着一群满嘴新词儿的孩子满头大汗沉浸在玩沙包的传统游戏中,我绝不会相信这一代孩子会有什么变异。 如果我们成人能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突破传统的价值理念,就会发现,电视电脑电玩的普及只是有限地改变了游戏的形式,知识障碍的消除莫不是让儿童在更公平的平台上成长。我相信,如果我们真能透彻把握这个娱乐时代的特点,就总会有办法利用电子媒体所提供的可能性,引导孩子全面发展。 媒体对童年之死的话题乐此不疲的夸大,利用话语权咬住所谓典型案例死死不放,不过是为了吸引眼球。这是成年人的自扰,与儿童无关。 《联合国儿童权利保护公约》第13条规定儿童有自由表达的权利,第17条规定儿童有接近各种媒体的权利,第31条中确定儿童有休闲以及参与文化生活的广泛权利。让我们一起回味《童年之死》一书的最后一句话:我们必须有勇气准备让他们来对付这个世界,来理解这个世界,并且按照自身的特点积极地参与这个世界。 电子媒体时代,童年正得到解放。我们不如将担心搁置一旁,以饱满的好奇心看着孩子如何青出于蓝。
个人分类: 开卷有益|6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