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航空宇航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人类深空探测器遨游十年首次登陆彗星
xiaguangqing 2014-11-13 10:15
http://news.china.com.cn/world/2014-11/13/content_34032657.htm “菲莱号”探测器大小相当于一台洗衣机,下图为传回的彗星表面首张照片。 欧航局彗星探测器“罗塞塔”分离的“菲莱”着陆器,于北京时间13日零时5分许确认成功登陆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以下简称67P)。这是人造探测器首次登陆一颗彗星。 “罗塞塔”计划开始于1993年,前后耗资约13亿欧元。一些媒体把“罗塞塔”的探测任务形容为“一场赌注” 。 科学家希望借此了解形成于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彗星,进一步探究太阳系甚至人类的起源。 追了10年就为登陆这一刻 为了这一天,欧航局科学家已经等了10年多的时间。载有“菲莱”的彗星探测器“罗塞塔”2004年3月升空,经过总长超过64亿公里的太空飞行,终于在2014年8月,在距离地球4亿公里的太空追上正不断逼近太阳的彗星67P。 今年8月6日,欧航局宣布,“罗塞塔”与67P实现“第一次亲密接触”,地点是距离地球4亿公里的太空;随后3个月,两者并肩飞行,“罗塞塔”从一旁观察彗星;“结伴而行”中,“罗塞塔”进一步探究彗星,并锁定了合适的着陆地点。 欧航局在“罗塞塔”项目的博客主页留言道,11日晚,“罗塞塔”经过了最后一轮系统测试,确定它处于正确轨道上;午夜,地面控制人员检测了遥控指令程序,为“菲莱”与“罗塞塔”分离做好准备;接下来,控制人员还确认,“菲莱”状况良好。12日,欧洲航天局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欧洲空间运转中心证实,“罗塞塔”已于欧洲中部时间12日9时35分释放“菲莱”着陆器。 难度等同“乘气球抵达地球上某个地点” 在接下来的几小时里,“菲莱”以接近步行的速度,“走”完最后的22.5公里路程。 “菲莱”重100公斤,大小如同一个电冰箱,携带了10个科学仪器。它以每小时3.5公里、几乎等同于步行的速度向彗星靠近,耗时7个小时才能抵达彗核。 由于从地面控制中心发送的指令至少需要28分钟才能抵达“罗塞塔”,“菲莱”将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完成登陆过程。预定的登陆地点附近岩石较少。 按美联社的说法,即便出现最小的差错,也会使得登陆任务前功尽弃,即“菲莱”撞上彗核表面的岩石或跌入悬崖中。有科学家用“乘气球抵达地球上某个地点”来形容登陆难度之大。 彗星引力小,着陆要用螺栓固定 欧航局当天早些时候表示,科学家在检测着陆器健康状况时发现,着陆器的推进器无法启动。因此,“菲莱”着陆时只能靠三条腿上的冰螺栓和随身携带的“鱼叉”装置将自己固定在引力较小的彗星上。 高空拍摄照片显示,这颗彗星的形状并不规则,看上去像一只橡皮鸭。经反复研究“罗塞塔”传回的图像及数据信息,研究人员选定在彗星的头部位置投放“菲莱”。 登陆彗星后,“菲莱”会向地球发回首张着陆点全景照片,其携带的10个实验仪器也将对彗星的土壤、磁场等情况展开测量分析。据新华社 彗星有“气味”还有“声音” 迄今,“罗塞塔”已经动用多重“感官”了解67P。 它7月曾对目标彗星拍照。照片显示,与许多人预想的不同,这颗彗星并不像个土豆,而更像一只鸭子,预示着67P可能由两颗彗星相撞而成。 上月,“罗塞塔”自身携带的科学仪器发现,67P彗发(彗星组成部分)化学成分的“气味”类似于臭鸡蛋和醋的混合。 欧航局11日说,他们收集到了这颗彗星的“声音”,这种响声可能由其发射的粒子带电发出。 天文学家认为,彗星由太阳系诞生初期的物质组成,由于它们自身温度极低并置身于“天寒地冻”的宇宙空间,因此自太阳系诞生以来,彗星成分几乎不变,对它们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揭开太阳系形成的诸多奥秘。
3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5年第34届国际电推进会议征稿
xiaguangqing 2014-10-27 23:20
http://www.ists.or.jp/2015/call-for-papers/iepc-call-for-papers/ IEPC (International Electric Propulsion Conference) is the world’s largest forum in the field of electric propulsion for spacecraft, aiming at the exchange among researchers, developers, managers, scholars, and students and at the promotion of thruster RD and space activities. The conference is held every other year in alternation between a US and a non-US location and participants from more than twenty countries come together representing the worldwide electric propulsion community. Succeeding the 33rd IEPC in Washington DC, USA in 2013, it will return to Japan after 16 years, jointly with the 30th IST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ace Technology and Sciences) and the 6th NSAT (Nano-Satellite symposium). At a Glance of 30th ISTS, 34th IEPC and 6th NSAT Keyword Category 1 Hall Thruster Ion Thrusters Field Emission and Colloid Thrusters MPD Thrusters Pulsed Plasma Thrusters Resistojets and Arcjets Electrodeless/Helicon Plasma Thrusters Other electrothermal, Electro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Thruster Concepts Fusion Propulsion and Magnetoplasma Sail Laser Propulsion/Beamed Energy Propulsion Other Innovative or Advanced Electric Propulsion Concepts Cathode and Other Component and Materials Technologies EP Propellant feed Systems Power and Power Processing for EP Systems Keyword Category 2 Physics Fundamental Studies Analytical Modeling Numerical Simulations Laboratory and Space Testing Diagnostics Lifetime Characterization Systems Analysis/Development Flight Programs and In-flight Experience Mission Analysis Terrestrial Applications Important Dates Online Abstract Submission Open Sep. 12, 2014 Deadline for Abstract Nov. 20, 2014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for All Authors Jan. 30, 2015 Deadline for Paper Upload for Student Session only Feb. 28, 2015 Notification of Presentation Schedule for All Authors Apr. 1, 2015 Notification of Selection Results for Student Session Second Announcement and Tentative Program Issue Online Pre-registration Open Online Paper Submission Open Deadline for Paper Upload May 15, 2015
5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离子电推进技术突破 持续工作超1万小时
热度 1 xiaguangqing 2014-2-19 00:18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2-18/1045764769.htm 甘肃2月16日讯(记者刘晓倩)今天,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获悉,由该所独立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台200毫米离子电推进系统,经过“实践九号”卫星空间飞行试验验证后,在长寿命地面考核试验中持续工作超过1万小时。 510所所长张伟文介绍,目前我国发射的航天器一直由化学燃料执行空间推进职能,为了完成变轨、姿态调整和南北位置保持任务,航天器需要携带大量燃料,这不仅占用空间,还大大增加了自身重量。他举例说,以一颗15年寿命的高轨道卫星为例,卫星约重4.8吨,其中化学燃料贮箱重量就达3吨。如果采用离子电推进系统替代化学推进,仅南北位置保持就可省去810公斤燃料,如果执行全电推进方案,使卫星“瘦身”至2吨以下,省出来的空间和重量可安装更多科学设备载荷。   相比以往航天器的推进方式,离子电推进技术具有大幅减少推进剂燃料、操控更灵活、定位更精准、推进速度增量更高等显著优势。510所自2007年从工程样机起步,5年内,研制成功200毫米离子电推进系统,走完了国外同阶段耗时近10年才走完的路。该系统装载在2012年发射的“实践九号”卫星上,经过长达一年的在轨飞行试验考验,表现优异。专家认为该系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些主要技术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据悉,2015年前后,电推进系统将有望在我国航天器上全面应用,从而大大提升我国通信卫星系列平台、深空探测航天器、重力场测量卫星、载人航天空间站等航天器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整器性能。
364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先进空间推进技术核心专业实验室
xiaguangqing 2014-2-9 23:37
http://military.china.com/news/568/20140109/18273659.html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 “先进空间推进技术核心专业实验室”在该院502所挂牌成立 。    “先进空间推进技术核心专业实验室”是五院第二批核心专业实验室之一 ,是集空间推进技术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于一身的专业实验室, 研究领域包括:高性能化学推进技术、绿色无毒推进技术、低温推进技术、磁聚焦电磁推进等新型推进技术。   此次五院依托502所成立推进技术方面的专业实验室,是对该所的支持和鼓励。截至目前,该所已经为140余颗卫星提供了推进系统,占国内卫星总数量的90%以上,已经具备年交付40余套推进系统产品的能力。   该实验室为深化产学研结合、深入开展基础技术研究、加快成果转化、推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交流和开放的平台,将进一步推进该所空间推进的发展。(薛英民)
2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大功率核电推进研究获重要成果
xiaguangqing 2014-2-9 23:27
http://www.spacechina.com/n25/n144/n206/n216/c610569/content.html 日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所和总体部合作 ,在 科技部“863”课题“核动力航天器总体技术和安全研究” 的支持下,顺利完成了“ 空间大功率核电推进方案 ”研究工作,这是我国在新型推进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 空间大功率核电推进系统是未来大型深空探测的优选方案,更是未来推进技术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五院502所和总体部课题组紧紧围绕国内外空间核电推进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同时组织 原子能研究院 等多名专家进行了多场专题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了课题组在核电推进技术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课题组进行了大胆的理论创新和技术攻关,提出了适用于载人火星飞船的、短期内实现地火往返飞行的空间大功率核电推进系统方案,并完成了适用于火星表面起降的推进系统方案的设计与优化,在国内首次完成核电推进系统模型建立和优化设计工作,研究成果得到了相关专家的高度认可。利用该模型,可获得核电推进系统优化设计的基本参数,为未来载人火星飞船设计提供了重要设计手段。 “空间大功率核电推进方案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充分发挥了502所在空间推进领域的技术优势和总体部的抓总作用,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空间核电推进领域抢占了先机,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空间推进领域的领先地位。(汤章阳 周成)
2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航天大步迈向电推进时代,2015年有望全面应用于航天器
热度 2 xiaguangqing 2014-2-7 23:00
http://www.wokeji.com/shouye/guonei/201401/t20140104_619419.shtml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台200毫米离子电推进系统,在经过我国“实践九号”卫星空间飞行试验验证后,迎来了正式应用于航天型号研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日前该系统在长寿命地面考核试验中已持续工作超过一万小时,为其在我国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等航天器上的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 记者从五院获悉,未来中国航天将要开展火星、木星和库伯带小行星等一系列深空探测活动,要更经济、高效地完成这些任务,电推进技术将是不二选择。 电推进技术将开启航天领域新革命 关于电推进技术,五院专家评价说,它将开启航天领域又一次革命。 正如汽车的核心是发动机一样,推进系统也是航天器的核心。相比以往航天器所用燃烧化学燃料排出炽热气体的推进方式,离子电推进技术采用的是喷出带电粒子或离子的新方式,具有大幅减少推进剂燃料、操控更灵活、定位更精准、推进速度增量更高等显著优势。因此,国际宇航界已将电推进列为未来十大尖端技术之一,并将其作为衡量未来大容量、长寿命卫星先进性的重要“标杆”。大力发展电推进技术也成为各航天大国的共识。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计算,离子电推进系统的推进能力是化学燃料的10倍,同时对发射窗口的要求也不那么严格。因此,该技术将是人类向更深更远太空进发的必备利器。 五院510所所长张伟文表示,以往航天任务中,航天器需携带大量燃料,不仅占用空间,还大大增加了自身重量。以我国目前通信卫星主要采用的东方红4号卫星平台为例,卫星重量达到4.8吨,其中燃料占大部分,需要两个1400升的贮箱来容纳。但如果采用离子电推进系统,可节省燃料80%,使卫星“瘦身”至1.8吨。省出来的这些空间和重量,可以安装更多科学设备载荷,实现“一颗卫星抵多颗用”的新跨越,甚至航天器的研制模式都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使空间活动的经济效益和太空科学探索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1998年,美国探测彗星的深空1号首次将离子推进器作为主力推进系统用于深空飞行。目前国际上电推进技术的应用已日益广泛,2012年,美国完成了全电推进平台——波音702SP的设计;日本“隼鸟”太空探测器和欧洲“智慧1号”探月器也对电推进技术进行了空间试验。 我国电推进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国家队”,五院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保证,其所属510所也成为国内电推进技术研究及试验验证的“领跑者”。 据介绍,上世纪70年代初,510所与国外宇航界同期启动开展了电推进技术攻关,准确选定了离子电推进这一目前国际电推进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并成功研制了直径80毫米的汞离子电推进系统,该成果于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随后十余年间,在没有具体型号任务牵引、缺乏经费支撑的困境中,该所坚守理想,保留核心专业研究队伍,自筹资金持续不断开展技术攻关,又成功研制了90毫米氙离子电推进系统。 1999年,国家加大了对离子电推进系统发展的支持力度。510所趁势而发,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立项,取得集团、五院创新基金支持的同时,加大了自主投入力度,相继研制成功具有自主产权的电推进系统及其核心单机产品,在空心阴极与精密栅极组件设计和制造技术、气路高压绝缘技术、微小气体流量的精确控制技术等领域实现了全面突破。2007年该所从工程样机起步,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研制成功200毫米离子电推进系统,走完了国外同阶段耗时近10年才走完的路。该系统装载在2012年发射的“实践九号”卫星上,经过长达一年的在轨飞行试验考验,表现优异。据专家评价,该系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些主要技术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2015年有望全面应用于我国航天器 近年来,电推进系统越来越受到青睐。目前国际上已发射和计划发射的离子电推进系统航天器数量已经突破50颗,数据分析显示,在未来国际宇航发射中,采用电推进系统的航天器所占比例将进一步扩大。面对竞争激烈国际宇航市场,我国如果不加快该技术的发展,意味着在未来竞争将失去主动权,甚至会把前一阶段辛苦打拼下来的国外市场份额拱手相让。 据介绍,510所将继续高擎引领我国电推进技术发展的大旗。张伟文表示,当前该所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将电推进技术纳入国家级创新平台,并积极争取到民用航天预先研究、载人航天预先研究及国防基础科研等多方面支持,组建了一支专门从事电推进技术创新的研发队伍。该所自主投入研发了300毫米离子电推进系统等产品,可以满足我国未来东方红五号平台和全电推进卫星平台的应用;研制的100毫米、140毫米霍尔电推进系统,可以满足低轨卫星的轨道维持等推进需求。同时该所加快了新技术的试验验证,通过建造我国目前技术最先进、种类最齐全的电推进专用大型试验设备系统,开展了各类长寿命、高可靠试验,为电推进系统在我国航天器上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张伟文透露,预计2015年前后,510所自主研制的电推进系统将在我国航天器上全面应用,从而大大提升我国通信卫星系列平台、深空探测航天器、重力场测量卫星、载人航天空间站等航天器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整器性能,进一步增强我国商业卫星的国际竞争力。
207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航天器正逐渐步入电推进的新时代!
xiaguangqing 2014-2-7 22:55
http://www.spacechina.com/n25/n144/n206/n216/c616759/content.html http://www.lipcast.cn/wlyjs/xw/20140123110856.htm 在2014年到来之际,我国自主研制的LIPS-200离子电推进系统鉴定产品在510所启动长寿命地面考核验证试验。该专项试验整合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将历时两年,工作时间11000小时,力求突破15000小时,预计累计完成6000~8000次开关机点火试验。 LIPS-200离子电推进系统已于2012年10月在我国实践九号卫星上成功完成空间飞行试验验证。在此基础上,510所瞄准我国高轨道通信卫星平台和空间站建设,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着力提升产品的成熟度和长寿命高可靠水平,取得了新的突破。此次试验将是对该产品的寿命和可靠性进行的一次全方位检验,也是电推进型号应用阶段必须开展的一项重大试验,它开启了电推进系统全面型号应用的新时代。 40年坚守 突破电推进系统核心技术 目前,我国发射的航天器一直由化学燃料执行空间推进职能,为了完成变轨、姿态调整和南北位置保持任务,航天器需要携带大量燃料。举例来说,我国目前一颗15年寿命的高轨道卫星大约重4.8吨,而化学燃料贮箱重量就达3吨。如果采用LIPS-200电推进系统替代化学推进,仅南北位置保持就可省去810公斤燃料,如果执行全电推进方案,整星重量将降至2吨以下,从而大幅提升我国通信卫星的容量和国际竞争力。 电推进技术是当前最为先进的空间推进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把外部电能转化为推进剂喷射动能,从而产生推力的一种反作用式推力系统。欧美自上世纪60年代起开始研制,于90年代初步开始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竞争优势。 美国休斯702SP平台已于2012年3月完成了全电推进平台建设,实现了这一重大目标,并已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 510所于上世纪70年代初几乎与国外同期开展了电推进技术攻关,研制成功直径为8厘米的离子电推进系统,于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随后的10余年里,因无需求牵引,该所在没有国家项目和经费支持的困难条件下,坚守理想信念,保留最核心的专业研究队伍,自筹资金持续不断地开展技术攻关。 “十五”以来,国家逐步加大了科技创新投入,该所积极争取国家项目立项,并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五院创新基金的支持下,加大自主投入力度,加快技术成果应用,先后研制成功LIPS-200离子电推进系统试验样机、工程样机和飞行验证产品,成功突破了LIPS—200离子电推进系统及各单机的关键技术,使之成为具备在轨应用条件的成熟工程产品。 40年孤独坚守,40年埋头攻关,该所广大干部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预研成果到工程样机,再到型号产品,逐步跨越了电推进研制的关键阶段。几十年来,无论多么艰难,该所始终把促进我国电推进技术发展作为光荣职责和坚定追求,矢志不渝,从未放弃。 四次跨越 我国电推进系统的发展历程 从电推进系统的研制历程看,一般来说,从技术开发到型号应用,必须步步为营,要经历四个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技术目标。 一是技术开发阶段,以电推进点火试验为特征,主要是测量、固化推力器的推力、比冲、功耗等物理性能参数,研制电推进试验样机。 二是工程研究阶段,在获得推力器推力、比冲等特征参数的基础上,聚焦宇航热、力、磁等工程约束条件,实现电推进物理性能与工程要求的高度融合,研制电推进工程样机。 三是空间飞行验证阶段,以验证电推进系统在空间环境下各功能参数的实现与稳定工作,各子系统、单机间的匹配性,以及电推进系统与整星之间的耦合为目的,建立电推进系统的在轨工作基线,研制工程飞行验证产品。 四是型号应用阶段,在空间飞行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开展地面1:1长寿命考核验证试验,以确认电推进系统、关键部组件15年长寿命工作的能力。510所即将开展的长寿命考核试验就是决定我国电推进系统正式应用于卫星型号的最重要的试验。 目前,国内从事电推进技术探索的单位虽然很多,但是绝大多数尚停留在第一个阶段。 再接再厉 打造长寿命高可靠产品 在欧美等电推进系统应用比较早的国家,地面寿命考核试验是解决电推进系统长寿命、高可靠问题的有效手段和通行做法。早在两年前,510所就依托在真空设备研制领域的技术优势,筹资8000多万元自主建造了TS-5A、TS-6A、TS-7等大型真空试验设备,建成了国内最先进的TS-7电推进专用大型真空试验设备,以满足LIPS-200离子推力器的长寿命试验要求。 本次开展的电推进系统产品1:1长寿命考核验证,将在以下四个方面全面验证LIPS-200离子电推进系统产品的性能。一是验证电推进系统尤其是推力器产品的工作寿命否满足卫星15年南北位保要求;二是获取影响电推进系统各单机寿命的关键特征参数,为建立寿命预测模型提供基础数据,以便开展可靠性评估;三是确认电推进系统尤其是推力器产品是否存在早期随机性失效模式,并为解决该失效模式提供试验数据;四是确认寿命期间离子推力器的性能变化特性,获得电气参数补偿的摸底数据,为确保卫星任务完成应用提供工作策略验证结果。 通过长寿命考核试验验证,将进一步夯实LIPS-200离子电推进系统的工程化基础,为空间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LIPS-200离子电推进系统的型号应用,对于全面提升我国通信卫星系列平台、深空探测航天器、重力场测量卫星、载人航天空间站等多种用途的航天器整星技术水平、进一步增强我国商业卫星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航天技术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目前,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电推进技术已被纳入国家创新平台 ,成为510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研究方向,使电推进技术已进入型号全面应用的又一个万里长征。各级领导和用户的大力支持,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这一切都在庄严宣告: 中国航天器步入电推进的新时代已指日可待 。(索轩)
2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离子电推进系统有望用于小行星探测
xiaguangqing 2013-1-8 10:59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12-28/0930711055.html 日前我国发射的实践9号携带的卫星上第一次使用了离子电推进技术,从此为我国的航天技术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此前该种技术一直被美俄等航天强国所垄断。而打破美俄技术垄断,研制出这种国际领先推力系统的正是兰州空间物理研究所(510所)的科研团队。   40年坚守电火箭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不久前,实践9号A星携带的510所自主研制的离子电推进系统首次点火成功,稳定工作3分钟,随后又进行了第二次点火,稳定工作了近4分钟,实践九号A星离子电推进系统飞行试验取得了开门红。整个离子电推分系统包括1个推进剂贮存模块、1个调压模块、4个流量控制模块、4台离子电推进器以及其他附属设备,系统干重约140千克。单台离子电推进器额定推力40毫牛,比冲30000m/s左右,工作寿命在10000至15000小时之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也是国内第一次在卫星上使用离子电推进系统。   可是有谁知道这次的成功让510所的科研人员整整花费了40年的时间。510所所长张伟文告诉记者:“这两次点火虽然只用了7分钟的时间,可是为了这7分钟的成功,我们却花了40年来研究。这次电火箭在实践9号上的20次点火把卫星的轨道提高了324米,让中国拥有了以往只有美国和俄罗斯等航天强国才有的技术。”据了解,510所是国内最早开展电推进技术研究的单位,早在1974年就开始研制离子电推进系统,到了1986年研制了80毫米汞离子电推进,该成果于1987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当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产品水平不弱于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从事此方面研究的美国。可这反而成了离子电推进系统由胜转衰的时候。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制约,以及美国也没有开始应用,国家相关部门决定不再从事离子电推进系统的研究。而这一放就是十年。但是510所看好这项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前途,并没有解散这支科研队伍,通过自筹资金一直维持着这支科研队伍。并于1988年至1993年期间研制成功了90毫米氙离子电推进系统。   张伟文说,直到1997年,美国卫星上首次应用了离子电推进系统,在世界航天界引起轰动。1999年国家相关部门开始对离子电推进器进行二次研究。这时的510所立刻投入到了研究之中,在1999年至2004年研制了200毫米离子电推进系统原理样机,主要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2004年至2007年完成了200毫米离子电推进系统工程样机研制,通过了环境条件鉴定试验。2007年至2012年为实践九号卫星研制了200毫米离子电推进子系统,该卫星已经于2012年10月发射并实现首次空间飞行试验,510所研制的离子电推进作为这次空间试验的3个最主要的测试系统之一。此次离子电推进系统的成功应用,对我国的航天事业来说是里程碑式的。    据了解,目前国内开展电推进(等离子体推进)技术研究的单位包括510所、801所、502所、中科院力学所、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大、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其中,只有510所和801所属于工程产品研制单位。   用电取代化学燃料实现经济利益的翻番   什么是离子电推进系统?它与以往的用化学燃料的推进器有什么差别呢?510所特种推进室主任张天平研究员告诉记者,所谓的离子电推进系统就是通常所说的电火箭,属于非常规推进系统。是借助电能使工质离解成为带电粒子,再通过加速这种带电粒子流来获得推力。它的排气速度很高,每秒可达几十公里、几百公里,甚至更高。最早的离子引擎于1960年左右由NASA的研究中心制成,但之后一直处于试验阶段。直到1998年,探测彗星的深空1号才首次将离子引擎作为主力推进系统应用在深空飞行中。   传统的火箭是通过尾部喷出高速的气体实现向前推进的。离子推进器也是采用同样的喷气式原理,但是它并不是采用燃料燃烧而排出炽热的气体,它所喷出的是一束带电粒子或是离子。它所提供的推动力或许相对较弱,但关键的是这种离子推进器所需要的燃料要比普通火箭少得多。只要离子推进器能够长期保持性能稳定,它最终将能够把太空飞船加速到更高的速度。   电推进作为先进的空间推进技术,美国和前苏联一直都是这种先进技术的垄断者,直到近年来,相关技术才应用到一些太空飞船上,比如日本的“隼鸟”太空探测器和欧洲的“智能1号”太空船等,而且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经济效益。   510所副所长王润福说,电火箭除了定位精准之外,而且可以大大减少卫星和探测器上的化学燃料的携带量,节省下来大量空间携带更多的仪器,为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东方红4号卫星平台上有两个1400升的化学储剂箱,这里面的燃料主要是卫星用来变轨的。而用了离子电推进之后可以节省燃料80%以上,同时,卫星的自身重量也大大降低,现在一颗通讯卫星大概重量是4.8吨,用了这种技术自身重量就减为了1.8吨。那么空出来的空间就可以把它利用起来,比如现在星上只有56台转发器,节省下来的空间我们就可以把它增加到100台,一个转发器产生的价值大约是100万美元。也就是说以后一颗用离子电推进系统的卫星,上面的科学仪器是现在的两倍。”   未来深空探测离子电推进系统是必选项   也许有人会问,我国多少年来火箭和卫星一直动用化学燃料推进,改成离子电推进有必要吗?记者也带着这个疑问咨询了离子电推进系统的副指挥于安民,他告诉记者,这不但完全有必要,而且我国的航天器要想在未来的太空有一席之地,在卫星上运用离子电推力器是势在必行的。   进入21世纪后,考察一个国家的航天航空能力不仅仅是能否探月、是否有空间站,而是能否开展对火星以远深空探测应用。王润福告诉记者,要想搞好深空探测,离子电推进系统是必选项。我国深空探测长远发展规划中包括了采样返回、木星探测和库伯带小行星探测任务。在现有运载条件下依靠化学能火箭,完成这些深空探测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深空探测距离很长,因此如果用化学染料,火箭和卫星上大部份的位置将会被燃料所占据,那么相应的科学探测仪器将会减少很多,而且化学燃料成本也非常高。而在使用离子电推进系统之后,因为它的比冲是化学燃料的10倍,且需要的工作介质少,因此它能在太空无重力状态下连续工作几年时间。NASA计算过运用离子电推力的探测器到达土星的飞行时间只需要3年,而传统航天器则要花费7年的时间。少带了燃料就可以多带科学仪器,从而避免了后期再运送仪器或燃料等产生的花费。同时,用化学染料推进的航天器需要选择合适的发射窗口,而离子电推进则不需要。此外,张伟文向记者透露,510所的LIPS-200+离子电推进系统不久将应用于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航天器,完成主推进任务,我国未来的东方红3B、4号、5号、7号等通讯卫星上都将使用该推进器,2020年将要应用的空间站上也将使用4台离子电推进系统,这也是我国空间站与美俄空间站相比的创新之处。
4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烈祝贺实践九号卫星电推进在轨实验成功!
xiaguangqing 2012-11-29 11:13
http://www.spacechina.com/n25/n144/n206/n216/c310280/content.html 航天510所离子电推进系统首飞成功点火工作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2/11/14   日前,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消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10所独立自主研制的离子电推进系统在实践九号A卫星上首次成功点火,稳定工作3分钟,遥测数据和性能指标正常。随后,该系统成功完成第二次点火,稳定工作近4分钟,工作重复性良好。   这是实践九号A星离子电推进系统飞行试验取得的开门红,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电推进系统实现卫星平台应用奠了坚实基础,对促进我国航天技术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五”之后,国内电推进技术研究工作逐步加快,510所抓住机遇、团结奋斗,先后研制完成了20厘米离子电推进系统原理样机、工程样机、飞行试验样机的研制工作,实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研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离子电推进系统在实践九号A卫星上的首次飞行试验。 (顾左) http://www.cnsa.gov.cn/n1081/n7529/n308608/478807.html 国内首套霍尔电推进系统在轨点火成功实现新突破 发布日期:2012年11月12日 11月7日10时50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801所研制的国内首套霍尔电推进系统在实践九号卫星上成功实现在轨点火,顺利完成了180秒首次点火时长,各遥测数据正常,运行工作稳定,各参数满足工作要求。这是我国航天器推进系统的崭新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   实践九号新技术试验卫星由国防科工局于2008年正式立项批准研制,经过4年多的研制工作,于2012年10月14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CZ-2C/SMA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801所承担了该卫星霍尔电推进系统的研制任务,霍尔电推进技术是此次试验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2011年8月该系统完成了正样研制,并正式交付产品。
4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秋国庆双节有感——电推进的春天就要来啦!
xiaguangqing 2012-9-28 16:36
中秋月圆国庆邻, 双节意浓倍思亲。 飞船月宫架热线, 嫦娥更唤电推进。
3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实践九号卫星介绍
xiaguangqing 2012-9-28 16:32
5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2年招聘计划
xiaguangqing 2012-6-27 08:50
http://www2.zzia.edu.cn/rsch/2009/shownews.asp?id=442 http://www2.zzia.edu.cn/rsch/2009/shownews.asp?id=458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2年博士招聘计划 招聘单位 所 需 专 业 学 历 人数 备注 招聘负责人及联系方式 会计学院 会计学(含审计、财务管理) 博士研究生 4   王秀芬,电话:0371-68252111,信箱:xiufenwang66@126.com 经贸学院 保险学、金融工程 博士研究生 2   曹延兵,电话:0371-60632030,信箱:cyb@zzia.edu.cn 信息科学学院 图书馆学 博士研究生 1   王素立,电话:13838259015,信箱:wsl1085@sina.com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生产管理、人因工程、质量管理、物流等方向) 博士研究生 3 计算机或机械制造专业背景 栗全庆,电话:0371-68252165,信箱:liqq@zzia.edu.cn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 博士研究生 1 蒋志强,电话:0371-68252116,信箱:newroom@zzia.edu.cn 仪器科学与技术、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1 男生 电气工程、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2 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 1 外语系 英语 博士研究生 1   杨欣欣,电话:0371-60632071,信箱:yangxinxin_2009@126.com 法律系 民商法学、刑法或刑事诉讼法 博士研究生 2   邢培泉,电话:0371-68252148,信箱:xpq2148@163.com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城市规划或建筑学 博士研究生 1   李广慧,电话:0371-60632091,信箱:lgh@zzia.edu.cn 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或相关专业 1 工程管理或造价方向 桥梁与隧道工程或相关专业 1 道路与铁道工程、轨道交通工程 1 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系 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博士研究生 1 熟悉嵌入式系统开发和芯片编程 者优先 李玲玲,电话:0371-60632101,邮箱:lilingling@zzia.edu.cn 计算机相关专业 1 熟悉3G软件开发优先 数理系 应用数学、计算数学 博士研究生 2   程少华,电话:0371-60632111,13938265569 信箱:shcheng@zzia.edu.cn 人文社科系 非营利组织管理专业 博士研究生 1 姜运仓, 电话:0371-60632120 邮箱:jyc790@126.com 电子通信工程系 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博士研究生 2   王金凤,电话:0371-68252153,13598019792,信箱:fengh@zzia.edu.cn 艺术设计系 广告学 博士研究生 1 胡中艳,电话:0371-60632141,信箱:huzhongyan@zzia.edu.cn 工业设计 1 男生 航空工程系 流体机械及工程、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博士研究生 4 赵辉,电话:15837125935,信箱:hui_zhao_cn@163.com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博士研究生 1 男生、中共党员 甄尽忠,电话:0371-68252163,13183006242,信箱:zjz128@163.com 待遇:1.会计学、情报学、档案学博士研究生,安家费15万元,科研启动费8万元;2.管理科学与工程、金融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通信工程、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结构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艺术类专业博士研究生, 安家费10万元,科研启动费(工科5万元 ,其他3万元);3.其他专业博士研究生(所学专业为我校本科招生专业)安家费5万元,科研启动费3万元。   人事处联系方式:联系人宋琳,电话0371-60632666,邮箱:zziazhaopin@126.com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聘计划 所 需 专 业 学 历 人数 岗位 备注 会计信息化 硕士研究生 1 教师 熟悉计算机硬件,能熟练操作 会计软件 会计学(含审计学、财务管理) 硕士研究生 5 教师 双语教学,有海外留学背景或通过 ACCA 、 CIMA 课程考试 体育教育训练学(形体、擒拿) 硕士研究生 1 教师   艺术学(表演、化妆、舞蹈) 硕士研究生 1 教师   计算机 硕士研究生 3 实验教师   网络与信息安全 硕士研究生 2 实验教师   机械专业 硕士研究生 1 实验教师   英语 硕士研究生 2 教师   侦查学或刑事技术学 硕士研究生 1 教师   物证技术学 硕士研究生 1 实验教师   法语 硕士研究生 1 教师   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硕士研究生 1 实验教师   动画类专业 硕士研究生 2 教师 本科为动画或艺术设计类专业 飞行器设计 硕士研究生 2 教师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硕士研究生 1 教师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硕士研究生 1 教师   飞行器动力工程 硕士研究生 1 实验教师   乒乓球专项 硕士研究生 1 教师 一级运动员 声乐、舞蹈 硕士研究生 1 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 硕士研究生 1 实验教师   学校相关专业 硕士研究生 13 政治辅导教师 中共党员 说明: 1 、硕士研究生招聘在省教育厅“省属大中专学校公开招聘报名系统”中报名(请关注该系统开放时间)。 2 、“动画类专业”应聘者可提前报名(报名信箱 huzhongyan@zzia.edu.cn )。 3 、人事处报名信箱 zziazhaopin@126.com
5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2012年应届毕业生(含博士后)招聘计划
xiaguangqing 2012-6-6 08:52
http://renshichu.bit.edu.cn/zpxx/ypby/10449.htm http://renshichu.bit.edu.cn/docs/20120316152900462835.pdf 北京理工大学 教学科研岗 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 2012 年优秀应 届毕业生(含博士后)。 一、 招聘岗位 教学科研岗位。 二、 招聘对象 2012 年度海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优秀应届毕业生(含博士后)。 三、 招聘条件 1. 培养方式为全日制统招统分, 具有博士学位或本专业领域最高学历学位,第一学历学位学校应为国际一流大学、国内列入“ 985 工程”学校或本学科名列前茅的院校; 2. 国内博士毕业生(含博士后),原则上应毕业于国内本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的知名院校; 3. 年龄一般不超过 32 周岁。经学校审批,特别优秀的博士后或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博士毕业生年龄可适当放宽至 35 周岁; 4. 具有较强的外语 ( 英语 ) 听、说、读、写能力,经过短期培训后能够进行双语教学; 5. 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较强的研究能力,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并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6. 身心健康; 7. 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 符合大学对教师政治思想、学术道德等方面的要求; 8. 满足具体用人单位的岗位任职要求。 四、应聘办法 有意应聘者请登录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招聘系统( http://bitrs.bit.edu.cn/rs/zhaopinbys.jsp )填写应聘材料,在线打印《新进教师聘任申请审批表》并完善本人内容后随同个人相关资质证明材料寄送至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5 号北京理工大学 XX 学院 XXX 老师 ( 邮编 100081) ,应聘材料请注明“应聘教学科研岗位”。 相关资质证明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国家认可的所有学习阶段的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英语水平证明复印件、 本学科知名专家推荐信 2 封以上(含 2 封)原件 、最后学历的成绩单原件、论文摘要复印件、代表性论文(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及论文全文)复印件、获奖证书及其它资质证明材料复印件,留学回国人员还需提供中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开具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和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开具的《学历学位认证书》,博士后还需提供出站证明原件及博士后证书复印件。 五、招聘时限 2011 年 10 月~ 2012 年 7 月(博士后与留学回国人员截止时间为 11 月) 六、特别说明 1. 我校不接收定向生、委托培养生,应聘人员录取报到时必须获得国家认可的相应学历学位证书及就业报到证(博士后为分配工作介绍信),报到时需提交相关资质证明材料原件。 2. 2012 年我校仍执行“除引进人才外,其余新进人员均实行人事代理制度”的政策。 七、人事政策咨询联系方式 人事处联系人:彭业凌 联系电话: 010-68912334 传真: 010-68913013 E-mail : renshichu@bit.edu.cn 招聘专业 招聘人数 所在学科(一级) 所在学科(二级) 研究方向 学历要求(含博士后) 岗位职责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流体力学 / 工程热物理 / 物理学 1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火箭发动机技术 、高超声速推进技术、燃烧理论、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技术、 先进空间能源与推进动力 博士或博士后 1. 开展火箭发动机、高超声速推进技术、燃烧理论、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技术研发与集成验证、先进空间能源与推进动力研究 2. 开设相关课程 兵器科学与技术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1 兵器科学与技术 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 发射总体及关键技术 博士或博士后 1. 开展燃气射流动力学和发射动力学研究 2. 开设博士生专业课程 飞行器设计 1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飞行器设计 飞行器结构分析与设计、飞行器制导与控制 博士或博士后 1 、参与飞行器设计学科中飞行器结构分析与设计研究方向建设 2 、参与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飞行器结构动力学建模与参数辨识研究方向建设 3 、承担本科生课程结构力学和研究生课程结构动力学的课程建设与教学任务 4 、承担飞行器制导与控制技术教学与科研任务 飞行器设计 / 流体力学 1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 飞行器设计、流体力学 深空探测器自主导航与控制、多柔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 博士或博士后 参与深空探测导航与控制方向流体力学的科研工作,导航制导与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 飞行器控制 1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飞行器控制 飞行器制导与控制、多学科设计优化、飞行器总体设计 博士或博士后 1 、承担飞行器制导控制技术研究和教学任务 2 、参加国家重点国防项目研制 3 、从事实验室高新项目实验和技术改造 飞行器控制 1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飞行器控制 飞行器导航制导控制与仿真 博士或博士后 1 、承担飞行器制导控制与仿真技术研究和教学任务 2 参加国家重点国防项目研制 3 承担实验室设备改造、研制、使用和维护 力学 1 力学 动力学与控制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博士或博士后 承担柔性可展结构的动力学与控制的科研和教学任务
4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12年教师高级职务岗位招聘公告
热度 1 xiaguangqing 2012-5-30 12:46
http://cem.xjtu.edu.cn/qian/front.do?method=detailflbh=74id=1596type=11 为了吸引海内外优秀学者来校任教,鼓励校内优秀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从即日起西安交通大学将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教授、副教授,现将招聘岗位名称、招聘条件、岗位职责及具体事宜公告如下: 一、教师高级职务聘任基本条件、聘任程序和具体要求,参见《关于做好2012年教师高级职务岗位聘任工作的通知》(西交人 48号)(在人力资源部网页的“重要通知”中查询)。校内 应聘者须满足《西安交通大学教师职务聘任申报基本条件》(西交人〔2009〕1号)和学校批准的学院教师职务聘任申报业务条件; 外聘教授、副教授招聘条件见附件1。 二、相关表格在人力资源部网页的“资料下载”中下载(网址:http://pd.xjtu.edu.cn)。 三 、 联系方法: 地址:中国陕西西安咸宁西路28号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邮编:710049 联系人:王琳 电话:86-29-82668750 传真:86-29-82669044 E-mail: linwang@mail.xjtu.edu.cn 欢迎广大有志于教学、科研工作的优秀学者积极应聘 附件:1、面向校外招聘教授、副教授条件 2 、 2012 年教师高级职务岗位招聘计划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2012 年5月28日 附件1 面向校外招聘教授、副教授条件 一、招聘条件 1 、 满足 《西安交通大学教师职务聘任申报基本条件》的要求。 2 、具有博士学位。 3 、应聘教授岗位者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应聘副教授岗位者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下。 4 、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有教学、科研经历;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过高质量论文。 二、岗位职责 承担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服务任务。 教学任务: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任务,参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项目。指导研究生。 科研任务: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或企业重大横向课题,在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学科建设:承担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研基地建设等任务。 服务任务:参与相关学科方向的队伍建设,参与学校和学院各项服务工作。 三、岗位待遇及生活条件 学校提供一次性安家费5-12万元、科研启动费6-30万元和相应办公条件,享受国家工资、福利、校内津贴和子女入学政策。 四、应聘方式 应聘者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向航天航空学院提供:个人简历、反映学术水平的业绩资料(论文、专利、获奖、科研项目)。另外,海外应聘者还需要提供二份国外专家推荐信及相应工作经历证明。 附件 2 2012 年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师高级职务岗位招聘计划 学科名称 招聘人数 学院联系方式 教授 A 、 B 类岗位 教授 C 类岗位 副教授 A 、 B 类岗位 内聘 外聘 内聘 内聘 外聘 学院 力 学 2 2 1 4 联系人:王琳 电话: 029-82668750 Email : linwang@mail.xjtu.edu.cn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西安交通大学教师职务聘任申报基本条件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聘任的相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教师职务聘任申报基本条件。 第二条 基本条件 (一)师德条件:热爱教育事业,有事业心、责任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学位条件:除大面积教学以及外语、体育、艺术、等特殊学科以外,其他学科均要求具有博士学位。 (三)年龄条件:校外应聘教授职务者一般不超过 55 周岁、应聘副教授职务者一般不超过 45 周岁、应聘讲师职务者一般不超过 40 周岁。 (四)外语条件:通过国家职称外语考试或符合当年《西安交通大学外语考试免试条件》。 (五)资历条件: 1 . 校外应聘教授、副教授 A 类、 C 类岗位者应具有相关学科本科生或研究生 1 门课程的主讲经历。 校内应聘教授职务者应担任副教授职务满五年。应聘副教授职务者应担任讲师职务满五年或获得博士学位后工作满两年。 获得博士学位,或获得硕士学位后担任助教职务满两年,或获得学士学位后担任助教职务满四年者,可应聘讲师职务。获得硕士学位,或获得学士学位工作满一年者,可聘为助教。 2 . 应聘教授职务者一般应具有六个月以上的国外学习工作经历。 (六)对于在教学、科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特别优秀的校内应聘者,经学校审批可适当放宽对其学位、履职年限的要求,但须参加学校组织的水平认定。 (七)近五年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应聘高一级职务: 1 .违反国家政策、法令,严重或多次违反学校规定、制度或劳动纪律; 2 .在职务聘任过程中有不正当行为或干扰聘任工作; 3 .有伪造学历证明,谎报、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或其他弄虚作假行为; 4 .受纪律处分尚未解除; 5 .在编不在岗,或无正当理由拒绝承担本职工作任务,或考核不合格; 6 .未完成合同规定的公共服务职责(如担任书院学业导师、班主任、辅导员,承担党政事务以及校内外其他社会服务工作等)及应接受的培训任务; 7 .学校其他规定不得参加教师职务应聘者。 第三条 业务条件 教授岗位分为教学科研型岗位(A类岗位)、科研为主型岗位(B类岗位)、 教学为主型岗位(C类岗位,指任职期间长期承担学校公共课、大面积基础课、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主讲任务)三类, 副教授岗位分为教学科研型岗位(A类岗位)、科研为主型岗位(B类岗位)两类。 (一)教授 1 . A 类岗位 任副教授期间,完成岗位任务,考核合格 , 且满足以下条件: ( 1 ) 系统讲授过一门课程且教学效果良好,承担过 30 学时的本科生课程,年均授课时数不低于 60 学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教改项目、教材建设或课程建设 1 项,已独立培养硕士研究生 2 名。 ( 2 )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 1 项,或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 2 项,或主持的科研项目累计到款 100 万元 (经、管、 文等学科主持的科研项目累计到款可为 10 万元)。 ( 3 ) 作为第一作者(第一作者为其所指导的学生,第二作者可视同为第一作者,下同)、通讯作者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其中 3 篇为 SCI 、 SSCI 论文(其中国际期刊论文 2 篇)( 经、管、文等学科要求其中 1 篇为 SCI 、 SSCI 论文,或 3 篇为权威期刊论文), 5 篇为重要期刊论文,重要期刊论文可由作为第一完成人撰写的正式出版的著作或教材代替。 另外,指导学生获国家级专业竞赛二等奖以上,可替代 SCI 论文 1 篇,指导学生获省部级专业竞赛一等奖,可替代重要期刊论文 1 篇(下同)。 ( 4 )作为主要完成人(前四名)获得国家级科研、教学成果奖 1 项,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前两名)获得省(部)级一等科研、教学成果奖 1 项,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二等科研、教学成果奖 1 项。如无获奖,则应增加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 SCI 、 SSCI 论文 3 篇(经、管、文等 学科要求 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 SCI 、 SSCI 论文 1 篇或权威期刊论文 3 篇)。 2 . B 类岗位 任副教授期间完成岗位任务,考核合格 , 且满足以下条件: ( 1 )具有授课经历, 已独立培养出研究生 2 名。 ( 2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 2 项,或 主持的科研项目累计到款 200 万元 (经、管、 文等学科主持的科研项目累计到款可为 40 万元)。 ( 3 ) 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 其中 5 篇为 SCI 、 SSCI 论文(其中国际期刊论文 3 篇) (经、管、文等学科要求其中 2 篇为 SCI 、 SSCI 论文,或 5 篇为权威期刊论文) , 5 篇为重要期刊论文 ,重要期刊论文可由作为第一完成人撰写的正式出版的著作代替。 ( 4 )作为主要完成人(前三名)获得国家级科研奖 1 项,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一、二等科研奖 1 项。如无获奖,则应增加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 SCI 、 SSCI 论文 5 篇(经、管、 文等学科要求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 SCI 、 SSCI 论文 2 篇或权 威期刊论文 5 篇 )。 3 . C 类岗位 任副教授期间完成岗位任务,考核合格 , 且满足以下条件: ( 1 )长期承担学校 公共课、大面积基础课、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主讲任务且教学效果良好, 年均授课不低于 200 学时 。 ( 2 )作为主要成员(前三名)参加国家级教改项目 1 项,或作为主要成员(前二名)参加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 1 项,或主持校级教改项目 1 项,或作为第一完成人撰写的正式出版的教材 1 部,或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 1 项。 ( 3 )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5 篇(可含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教改论文 2 篇), 其中 4 篇为重要期刊论文 ,重要期刊论文可由作为第一完成人撰写的正式出版的著作、教材、译著代替,其中重要期刊论文中的 2 篇可用 100 授课学时或由两项省级及以上专业学术团体组织的竞赛获奖作品代替。 ( 4 )作为主要完成人(前五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 项,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前三名)获得省(部)级一等教学成果奖 1 项,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前二名)获得省(部)级二等教学成果奖 1 项,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三等教学成果奖 1 项,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前二名)获省(部)级及以上专业竞赛一、二等奖 1 项。如无获奖,则应增加作为第一完成人撰写的正式出版的著作、教材、 译著 3 部。 (二)副教授 1 . A 类岗位 任讲师期间完成岗位任务,考核合格,且满足以下条件: ( 1 )理、工、医类学科 ①系统讲授过一门课程且教学效果良好,年均授课不低于 60 学时,参与教改项目、教材建设或课程建设 1 项。 ②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教改项目 1 项,或 主持的科研项目累计到款 30 万元。 ③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5 篇,其中 2 篇为 SCI 、 SSCI 论文(其中国际期刊论文 1 篇),其余为重要期刊论文,重要期刊论文可由正式出版的署名参编著作或教材(本人须承担每本五万字以上)代替。 ④作为主要完成人(前五名)获得国家级科研、教学成果奖 1 项,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前三名)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 1 项。如无获奖,则应增加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 SCI 、 SSCI 论文 2 篇。 ( 2 )经、管、文等类学科 ①系统讲授过一门课程且教学效果良好,年均授课不低于 120 学时,参与教改项目、教材建设或课程建设 1 项。 ② 作为主要成员(前四名)参与省(部)级及以上 科研、教改项目 1 项,或作为主要成员(前二名)参与校级及以上科研、教改项目 1 项,或主持的科研项目累计到款 5 万元。 ③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4 篇,其中 3 篇为重要期刊论文,重要期刊论文可由正式出版的署名参编著作、教材或译著(本人须承担每本五万字以上)代替,其中重要期刊论文中的 1 篇可由省级及以上专业学术团体组织的竞赛获奖作品代替。 ④作为主要完成人(前五名)获得国家级科研、教学成果奖 1 项,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前三名)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 1 项,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前三名)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专业竞赛奖 1 项,或以第一获奖人获得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 1 项。如无获奖,则应增加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权威期刊论文 1 篇,或增 加年教学学时 120 学时,且教学效果良好。 2. B 类岗位 任讲师期间完成岗位任务,考核合格,且满足以下条件: ( 1 )具有授课经历。 ( 2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 1 项,或主持的科研项目累计到款 100 万元 (经、管、文等学科主持的科研项目累计到款可为 20 万元)。 ( 3 ) 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其中 3 篇为 SCI 、 SSCI 论文(其中国际期刊论文 2 篇)( 经、管、文等学科要求其中 1 篇为 SCI 、 SSCI 论文,或 3 篇为权威期刊论文), 5 篇为重要期刊论文,重要期刊论文可由正式出版的署名参编著作(本人须承担每本五万字以上)代替。 ( 4 )作为主要完成人(前四名)获得国家级科研奖 1 项,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前三名)获得省(部)级一等科研奖 1 项,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前二名)获得省(部)级二等科研奖 1 项。如无获奖,则应增加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 SCI 、 SSCI 论文 3 篇(经、管、文等学科要求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 SSCI 论文 1 篇或权威期刊论文 3 篇)。 (三)讲师 对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根据在研究生期间及博士毕业后承担的教学工作情况,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并履行讲师职责者可评聘讲师职务。对于其他申请者,需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 .已全面履行助教的各项职责,有完整承担过各主要教学环节(如辅导课、习题课、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的经历。 2 .在担任助教职务期间,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科研任务。 3 . 取得《青年教师岗位培训》合格证,通过学校授课资格认证,具有独立讲授一门课程的能力。 4 .加入一个教学、科研团队,并作为团队成员参与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或承担实验室建设任务。具有一定的研究选题能力,发表过学术论文。 5 .担任过班主任、兼职辅导员或承担过其它社会服务工作。 (四)助教 申请助教者需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 .承担过课程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辅导课、实验课、实习课、课堂讨论等教学工作,或协助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效果良好。 2 .参加过实验室建设,协助指导学生生产实习、社会调查等方面的工作。 3 .担任过学生思想教育或日常管理等方面的辅助工作。 第四条 对于不满足第二条中所规定的学位和任职年限条件的应聘者,相应的业务条件须达到第三条所规定的教学、科研、论文、获奖等各项要求的 2 倍。 第五条 入选“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考核特别优秀者,经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批准,转入高一级职务岗位。 第六条 对于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应聘者,可直接申报。 对于学术造诣高、教学科研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校外应聘者,可直接申报。 第七条 各学院可根据本文件规定制定本学院教师职务聘任申报条件,但不得低于本文件要求。 第八条 几点说明 1 .科研经费以进入学校财务账号为准。 2 .本文件规定的论文是指以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的论文(外聘人员不受此条限制)。 3 .权威期刊、 重要期刊目录由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制定,经学校审定后公布。 4 .所有业绩、成果不重复计算。 第九条 本文件由人事处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文件经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学校原有相关规定与本文件不符的以本文件为准。
5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教师招聘计划
xiaguangqing 2012-2-21 10:04
http://www.sciencenet.cn/classinfo/info.aspx?id=11046 http://www.sciencenet.cn/classinfo/info.aspx?id=11432 师资需求计划 学院或单位 学科、专业或研究方向 职称、学历 航空宇航学院 飞行器设计 ;流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测试计量技术;机械设计及理论;人机与环境工程;桥梁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 教授 /副教授/博士 能源与动力 学院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车辆工程 教授 /副教授/博士 自动化学院 导航制导与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理论新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生物医学工程 教授 /副教授/博士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物理电子学;摄影测量与遥感;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教授 /副教授/博士 机电学院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设计艺术学;船舶与海洋工程 教授 /博士 材料科学与 技术学院 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工业催化;核技术及应用 教授 /副教授/博士 民航学院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安全技术及工程 教授 /副教授/博士 理学院 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概率与数理统计;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光学;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 教授 /副教授/博士 经济与管理学院 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产业经济学;会计学;工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复杂装备研制管理;金融学 教授 /博士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法学;民商法学;政治学理论 教授 /副教授/博士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硕士( MTI) 教授 /副教授/博士 航天学院 导航、制导与控制; 飞行器设计 ; 空间环境 ;通信与信息系统 教授 /副教授/博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模式分析与智能计算;软件基础理论,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 教授 /副教授/博士 高新技术研究院 微纳米力学;器件物理;材料物理化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自动化与控制过程;生命科学;力学;机械工程 教授 /博士 图书馆 情报学 教授 /副教授/博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强调以人为本,对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任务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高级职称特别评审制度。并为引进的人才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购房补贴等资助,具体如下: 一、高级职称特别评审制度 对于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任务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不受资历、工作年限的限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直接申报教授或副教授岗位: 1.获得海外著名大学博士学位,或具有海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1年以上科学研究工作经历,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任务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 2.获得国内著名高校、研究院所的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博士后或教学科研工作经历,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任务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 3.具有博士学位、35周岁及以下、具有副教授经历,在教育教学或科学研究等工作中取得杰出业绩者可直接申报教授岗位。 二、招聘岗位及待遇 学校为海内外杰出青年人才提供教授、副教授、讲师岗位,并提供优良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1.学校按规定提供工资、医疗保险、福利等待遇; 2.学校提供引进人才过渡房或单身公寓租住; 3.学校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购房补贴等待遇; 4.对于我校正式录用的留学回国人员,进校后可报销一个单程回国的路费(限经济舱飞机票);对于正式录用的国内青年博士,进校后可报销来校面试及报到路费(限火车票或汽车票)。
4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北工业大学2012年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教师招聘计划
xiaguangqing 2012-2-16 12:54
西北工业大学2012年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教师招聘计划
http://www.nwpu.edu.cn/renshichu/document/20120105163025097175.pdf http://www.nwpu.edu.cn/renshichu/document/20120112142408895026.pdf http://www.nwpu.edu.cn/renshichu/document/20120112142319173873.pdf http://www.nwpu.edu.cn/renshichu/document/20120112140550569408.pdf http://talent.sciencenet.cn/info.aspx?id=11491 西北工业大学2012年招聘教师计划 接收国内外优秀博士生、出站博士后补充师资 应聘者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原则上要求其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学校为“985工程”或“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2012年招聘教师计划如下: 学院 招聘人数 招聘条件 招聘范围 二级学科(专业) 学位 航空学院 8 应届毕业生、博士后、引进 飞行器设计 ,固体力学,流体力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博士 航天学院 7 应届毕业生、博士后、引进 飞行器设计 ,导航、制导与控制,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博士 航海学院 9 应届毕业生、博士后、引进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信号与信息处理,水声工程,水下信号检测,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博士 材料学院 11 应届毕业生、博士后、引进 材料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复合材料 博士 机电学院 10 应届毕业生、博士后、引进 工业设计、设计学,车辆工程,微机电系统与纳米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工业工程,电工,工程图学机械工程 博士 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 5 应届毕业生、博士后、引进 固体力学,工程力学,结构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及其理论,道路及铁道工程(机场方向) 博士 动力与能源学院 6 应届毕业生、博士后、引进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热能工程或工程热物理,流体机械及工程,风能与太阳能系统与工程,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动力机械与工程 博士 电子信息学院 8 应届毕业生、博士后、引进 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电路与系统,微波与电磁技术,系统工程,物理电子学,固体电子学 博士 自动化学院 8 应届毕业生、博士后、引进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精密仪器及机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电机与电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博士 计算机学院 8 应届毕业生、博士后、引进 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科学与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与电子商务技术 博士 理学院 9 应届毕业生、博士后、引进 数学,光学工程,概率统计,材料物理与化学,运筹与控制,凝聚态物理,光学,化学 博士 管理学院 4 应届毕业生、博士后、引进 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 博士 人文与经法学院 6 应届毕业生、博士后、引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英语,德语,法学 博士 软件学院 2 应届毕业生、博士后、引进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微电子 博士 生命学院 4 应届毕业生、博士后、引进 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 博士 保密学院 2 应届毕业生、博士后、引进 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 博士 国际教育学院 1 应届毕业生 对外汉语教学 硕士以上 航空学院 - 教师接收岗位职责及招聘条件 二级学科 招聘人数 岗位职责 招聘条件 飞行器设计 / 载运工具运用科学 1 1 、主讲 1-2 门本专业的课程,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和课程建设任务; 2 、科研方面具有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熟悉和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情况,积极争取并主持相关科研项目; 3 、学科方面积极参与 “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 ” 的建设, 每年发表 1-5 篇以上高质量论文 ,提高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年龄: 35 岁以下;博士 / 博士后;外语水平:英语 6 级;第一作者发表在本学科核心期刊论文 6 篇至少 2 篇被 SCI 检索;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一项,主持其它国家级项目一项 , 至少参加境外国际会议一次 飞行器设计 / 固体力学 3 1 、承担相关学科的教学及学生指导工作; 2 、科研方面主要在飞机总体设计、飞机复合材料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新概念飞行器机构设计、航空工业结构机构可靠性分析和优化设计、结构高速冲击动力学数值模拟、有限元计算方法程序实现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年龄: 35 岁以下;博士后;外语水平:英语 6 级;第一作者发表在本学科核心期刊论文 6 篇以上,至少 2 篇被 SCI 检索,主持加国家自然基金一项,主持其它国家级项目一项,至少参加境外国际会议一次 航天学院 - 教师接收岗位职责及招聘条件 二级学科 招聘人数 岗位职责 招聘条件 飞行器设计 /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 导航、制导与控制 2 1 、每年至少承担一门本科及研究生相关学科课程; 2 、科研任务: 一年内承担国家 863 课题一项 、与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年龄: 35 岁以下;国外博士或博士后 ;外语水平: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学术水平:要求有较强的科研、教学能力 飞行器设计 /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 导航、制导与控制 5 1 、每年至少承担一门本科及研究生相关学科课程; 2 、科研任务: 一年内承担国家 863 课题一项 、与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年龄: 35 岁以下;博士或博士后 ;外语水平: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学术水平:要求有较强的科研、教学能力 动力与能源学院 - 教师接收岗位职责及招聘条件 二级学科 招聘人数 岗位职责 招聘条件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1 1 、承担航空发动机气动声学、叶轮机非定常流、燃烧原理、新型燃烧技术等专业方向教学任务; 2 、开展低噪声航空发动机设计、先进航空燃气涡轮设计、低污染燃烧技术和高温升燃烧技及流动控制技术领域研究 年龄: 35 岁以下;学历:博士;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不少于 8 篇;被三大索引收录论文不少于 6 篇;在本学科高影响因子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或单篇论文他引次数大于 8 ;主持 1-2 项或参与若干相关学科重要科研项目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2 1 、承担航空发动机控制、液压元件、自动控制原理、流体力学等专业教学任务; 2 、开展先进航空发动机级新感念喷气推进技术、低噪声航空发动机设计、先进航空燃气涡轮设计、流动控制技术、低污染燃烧技术和高温升燃烧技术研究 年龄: 35 岁以下,学历:博士;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6 篇以上(学校认定),在本学科高影响因子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或单篇论文他引次数大于 5 ;主持 1-2 项或参与相关学科重要科研项目,省部级获奖 1-2 项或在校期间有省部级以上竞赛获励
4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建)隆重举行奠基仪式
热度 1 xiaguangqing 2011-12-26 15:18
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建)隆重举行奠基仪式
http://nlaa.buaa.edu.cn/ 2011年12 月 25 日 上午,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建)奠基仪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隆重举行。此次奠基仪式的举行拉开了国家实验室在“十二五”时期建设发展的新序幕,也是国家实验室在实质性建设阶段新的里程碑。 奠基仪式上,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代表北京市委、市政府,向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奠基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具有雄厚的航空航天学科基础和技术实力、丰富的高端人才资源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为航空航天全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北京把航空航天产业作为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就是要把航空航天元素更深、更广地融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他表示,北京市相关单位和部门一定会全力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希望北航进一步加快国家实验室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在航空航天基础科研和产学研方面的引领作用,助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北航校长怀进鹏院士指出,国家实验室肩负着开展航空基础研究和竞争前高技术研究、重大高端实验基础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汇聚、支撑科技重大专项、引领航空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和重大关键技术,瞄准新一代亚声速大型客机、超声速客机、临近空间飞行器、航空发动机等战略目标开展创新性研究。 他表示,北航将不负信任和重托,牢牢把握和创造机遇,以持久的激情和百倍的努力投身国家实验室建设,争取早日把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成为引领航空科技和航空产业发展的一流协同创新平台。 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新国代表中航工业向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奠基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大力发展我国的航空科技,对于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中航工业集团将继续全方位支持北航的发展和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大力推动航空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的无缝衔接,不断巩固和深化与北航的战略协作关系,推动我国航空科学技术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吴光辉代表中国商飞对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奠基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实施大型飞机重大专项,是国家意志、人民愿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产业体系,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前瞻性研究,必须高度关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航空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作为航空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飞机专项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昌平区区委副书记朱光彤在致辞中表示,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落户沙河,是继昌平区与北航联手打造北京通用航空产业园之后的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国家实验室在昌平的建设和运行,必将进一步拓展昌平的发展空间,推动高端产业的聚集,促进高端领军人才的汇聚,提升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水平,加快创新成果的就地转化,助推昌平经济发展走向依靠产业优化升级、科技创新支撑和人才智力支持的高端引领轨道。昌平区委区政府将全力支持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为北航师生在昌平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有效的条件保障。 奠基仪式最后,周济、苗圩、干勇、杜玉波、张彦仲、苟仲文、姜澄宇、贺东风、张新国、胡凌云、怀进鹏、李未、钟群鹏、徐惠彬、朱光彤等领导共同为“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建)”培土奠基。 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于 2006 年 12 月受国家科技部委托开始筹建,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国家级航空科技基础研究基地。 其主要任务是瞄准国家航空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结合航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建设和维护重大实验设施,通过机制创新,进行跨学科前瞻布局,组织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研究工作,提升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和原始创新能力,支撑和引领我国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五年的筹建工作,国家实验室通过建设和维护重大实验设施,培养、吸引和凝聚高水平航空人才,进行深度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中国商飞、中航工业、民航局等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波音公司、空客公司等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际交流合作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航空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支撑大型飞机重大专项实施的一支重要力量。 据悉,当天奠基的国家实验室大楼总建筑面积 20.86 万平方米,是北航沙河校区的标志性工程。建成以后,与北航学院路校区新主楼 D 座共同构成国家实验室的主体建筑,为在不久的将来最终建成具备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国际一流的国家实验室奠定坚实的基础。国家实验室建成后,将作为我校实施空天信融合战略的顶级平台,必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支撑北航世界一流大学远景目标建设。 参加仪式的领导与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院士、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中航工业科技委主任张彦仲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姜澄宇、中航工业科技委冯培德院士、刘大响院士、中国工程院秘书长白玉良、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贺东风、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新国、中国工程院一局局长谢冰玉、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吴光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宣益民、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郑焕敏、北京市昌平区区委副书记朱光彤,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体校领导、原校长李未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钟群鹏院士。奠基仪式由北航党委书记胡凌云主持。 注: 主要相关研究领域和方向: 1) 空气动力学 2) 航空推进理论与技术 3) 飞行器综合设计技术 4) 航空制造理论与技术 5) 航空材料与结构 6) 飞行器控制与导航技术 7) 航空电子与通信技术 8) 飞行器安全与可靠性技术 9) 先进网络化空管技术 10) 深空探测技术 11) 其它相关的航空科学技术
586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