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美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academia.edu 的大数据(明代测绘世界,到达美洲)谁在关心?
热度 2 SLLee19 2015-3-8 00:07
我有两篇英文论文放在academia.edu网上: Zheng He's Voyages Revealed by Matteo Ricci's World Map https://www.academia.edu/7875807/Zheng_Hes_Voyages_Revealed_by_Matteo_Riccis_World_Map 《坤輿万国全图》揭示郑和之旅(这是2010年在马六甲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郑和会议宣读的论文) Did Chinese Visit Pre-Columbian America? A Few Bones to Pick https://www.academia.edu/10676625/Did_Chinese_Visit_Pre-Columbian_America_A_Few_Bones_to_Pick 《中国人是否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论辩》这是短篇摘要,在美国中西部岩画文字学会通讯中发表。 以下是按国家/地区,大概四个月及30天来点击下载的分析:(中间有西历圣诞节和中国新年假期因素,比较少人) 我在科学网上发布可以下载的消息是2015年2月12日。还没到一个月。中国学者的点击率明显大幅增加。其中有些国家不会相信有兴趣,也有人下载(Croatia, Botswana, Papua New Guinea, Bermuda, Antigua and Barbuda, Timor-Leste). 看看谁最关心?美国,中国(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加拿大,英国,法国,荷兰,义大利, 德国,西班牙,葡萄牙,澳洲,纽西兰,巴西等。 Country 30-Day Views All-Time Views United States 150 546 China 50 56 Australia 27 108 Taiwan 25 33 Canada 25 121 France 19 67 Hong Kong 14 48 United Kingdom 10 96 Dominican Republic 9 10 Peru 7 11 Singapore 7 20 Portugal 6 17 Malaysia 5 22 Austria 4 8 Pakistan 4 4 Argentina 3 4 Brazil 3 30 Philippines 3 7 Spain 2 16 Mauritius 2 5 Germany 2 25 Unknown 2 146 Chile 1 1 Italy 1 18 Croatia 1 1 Turkey 1 2 Netherlands 1 16 Botswana 1 1 United Arab Emirates 1 1 Thailand 1 2 Korea, Republic of 0 1 Unknown 0 2 Belgium 0 6 Bermuda 0 2 Switzerland 0 4 Denmark 0 6 Unknown 0 2 Finland 0 1 Greece 0 3 Indonesia 0 5 Ireland 0 3 India 0 3 Japan 0 9 Antigua and Barbuda 0 1 Macao 0 5 Mexico 0 8 Norway 0 1 New Zealand 0 25 Papua New Guinea 0 1 Puerto Rico 0 3 Romania 0 2 Russian Federation 0 3 Sweden 0 8 Timor-Leste 0 2 Venezuela 0 1 South Africa 0 5
个人分类: 科学正史|2762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古亚洲人通过“海藻高速公路”进入美洲,你觉得呢?
热度 4 JKelp 2015-1-20 19:09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人类学家乔恩·艾兰德森发表了自己的新研究成果。他认为古亚洲人是借助了由密集的海藻铺就的海上“高速公路”才得以达到美洲大陆的。   这一新的发现为“沿海迁徙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可以认为早期的海上居民划着船在各个岛屿之间猎取生活在“海藻森林”中丰富的海洋生物。   艾兰德森指出,今天,仍有一条几乎不间断的“海藻高速路”从东北亚延伸出去,沿着西伯利亚,穿过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然后沿着加里福尼亚的海岸线下南延伸。   海藻森林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在这里生活着海豹、海獭、数百种鱼、海胆和鲍鱼。而所有这些都曾是早期沿海居民重要食物和生活材料。   尽管沿海迁徙理论尚未找到有力的证据予以证实,但科学家已经知道早在35000年到15000年前最后一次冰川时期的顶点时期,日本附近的琉球群岛上就生活着以海洋为生的居民。这些人能够在各个岛屿之间行进90英里(144公里)以上。   有部分科学家认为在大约16000年前,就有沿海居民从日本划船经阿留申群岛和千岛群岛到达阿拉斯加。而此前,大约500000年到60000年前,就有人以海岛为跳板到达澳大利亚。   科学家还在这些太平洋小岛沿岸发现了115000年到9000年前的人类居住点。而这些小岛附近就有艾兰德森所认为的在人类以海岛为跳板迁徙时就存在的海藻森林。而在加里福尼亚南海岸附近海峡群岛的雏菊洞,科学家还发现了人类居住时所留下的海藻资源的残留物。这些残留物是大约9800年前的人留下的。   艾兰德森说:“事实上,在美洲最早的沿海人类遗址附近发现了资源丰富的海藻森林。由此证明,在最后一个冰川时期末期,这种‘森林’曾为人类的环太平洋沿海迁徙提供了帮助。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有可能扮演了类似海藻高速公路的角色。”   同时,海藻森林还在沿海居住地和波涛汹涌的外海之间筑起了一道防波堤,能够减弱海浪对建在沙滩上的居住点的冲击力。   有时,当海藻被冲上海滩,有可能会吸引陆生动物前来啃咬,而这些动物也有可能成为人类的猎物而被吃掉。 万年之前,海藻高速公路,人类跨洲迁徙(研究表明基因流动是双向的,如上图),海藻既是食物又是桥梁,你觉得呢?
4341 次阅读|9 个评论
欧洲人的美洲情结与中国人的安土重迁——读书有感(11)
热度 4 cswen 2014-12-16 16:45
欧洲人的美洲情结与中国人的安土重迁 ——读书有感( 11 ) 温景嵩 ( 2014 年 12 月 16 日写于南开园) 自从 1492 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欧洲人对这块新发现的土地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只是英国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先后踏上了这个美洲新大陆,其他欧洲人也追寻他们的足迹,接踵而来:例如法国,还有荷兰等。 法国人甚至比英国人更早,早在 1620 年英国的清教徒到达美洲之前,在 1604 年法国人就在美洲的新斯科舍的罗亚尔港建立了一块小殖民地,然后在 1608 年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建立了另一个殖民地。但是法国人并没有像后来的英国的清教徒那样,对美洲进行大量的移民,致使后来的英国的掠夺者在 1629 至 1632 年间很容易地就从法国人手里夺得了魁北克。 荷兰人则比英国人稍晚一点,那是在 1624 年,他们在美洲的哈德逊河口建立了一块小殖民地。在随后的四十年间这块小殖民地逐步扩大到整个康涅狄格和特拉华河谷。尽管在欧洲普遍信仰的是天主教,而英国和荷兰只是其中的两块信仰新教的堡垒。但是在美洲这里,这两个欧洲盟友却变成了不可调和的殖民竞争对手。虽然当时的荷兰是全欧洲最大的海上贸易承运者,整个欧洲的两万多条商船之中,荷兰人就占了一万六千多条。但是英国人却敢于在 1650 年来挑战荷兰的海上霸权。并从 1652 年到 1675 年间,英国人和荷兰人就打了二十三年的战争,终于最后打败了在美洲的荷兰人,到 1675 年时荷兰人就退出了美洲大陆,英国人就独霸了这块新大陆,成为欧洲在这块新大陆上最后的胜利者。 我觉得英国人在美洲的胜利不是偶然的。一个能产生像纳尔逊和惠灵顿那样杰出的将领,像瓦特那样杰出的发明家,以及像牛顿、麦克斯维尔和卢瑟福那样杰出的科学家的国家,像这样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照耀着的国家,他们能在欧洲的群雄竞争中,打败众多对手并取得最后胜利就是很必然的了。 写到这里不由得要让我想一想我们自己的事。 那是在明朝的永乐三年( 1405 年)到宣德八年( 1433 年)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远航西洋的历史。 1405 年 7 月 11 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和两万七千多名海员,访问了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人类在世界上第一次越洋远航的壮举。这要比哥伦布的远航还要早很多,规模要比哥伦布的远航大得多。说明我国那个时代的航海技术要比西方发达得多,是世界领先的。可惜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一不是为建立海外殖民地,二不是为了向海外移民,其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向海外宣扬国威,只图表面上的风光而已。 也不能简单地怪罪明成祖和郑和。其实,“安土重迁”一向就是我国人民深得人心的老传统。我国人民一向安于生活在本乡本土,而不愿意背井离乡远赴他处,更不要说越过大洋远赴他洲。这和欧洲人富于冒险精神,敢于越洋探险是大不相同的。 关于这一点,我自己就有亲身的体会。我虽然祖籍南方福建,自己却是北京生,在北京长大,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文革”期间, 1971 年我随北京中科院大气所的一个课题组,奉调南下合肥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在安徽工作生活了十几年,却始终不能适应合肥的气候。那里的夏天太热,热的要死;冬天又太冷,冻得难受。打倒四人帮后,直到 1984 年才得到一个机会回到北方的天津。天津离北京不远,两地气候大抵相同,这很好很适于我,我就在天津安顿定居下来。 其实,合肥离北京并不能算太远,这比起当年欧洲人远赴美洲定居,要近得多了。所以我们只能深深地佩服当年向美洲移民的欧洲人,他们的敢于冒险、敢于越洋向遥远的未知地探险的精神确实值得大家学习的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98 次阅读|7 个评论
英国的清教徒、向美洲移民以及宗教和科学——读书有感(10)
热度 1 cswen 2014-12-14 10:45
英国的清教徒、向美洲移民以及宗教和科学 ——读书有感( 10 ) 温景嵩 ( 2014 年 12 月 10 , 13 — 14 日写于南开园) 16 世纪晚期的许多英国人,认为当时的英国教会还充满了天主教的流毒。他们认为应当清除掉这些“天主教罗马主教的种种罪恶”,以此来净化英国的教会,因此这些人就被称为清教徒。 然后在 17 世纪早期,大体在 1620 年,英国的第一批清教徒就到达了美洲,并开始向美洲移民。他们认为这个广阔的北美洲,正是他们为上帝修建教堂的好地方。这些清教徒建立的社会以团结和奉献为目的,志在改造腐败的旧世界。看来英国这次的向美洲移民,要比上个世纪西班牙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向美洲的移民,其目的要高尚得多。那次西班牙移民的目的是征服、是抢劫,是杀戮。与那次相比,显然这次英国清教徒的移民其目的要好得多了。其结果也就大不相同:这次英国的移民,至今就最后产生了一个超级大国——美利坚合众国。而那次西班牙的移民却没有结出什么好果子。看来,宗教在西方的发展,在某些时候确实还对历史起了有益的推动作用。 书到此处,纳什并进一步地写出他对宗教的本质的看法。与一般人认为宗教是一种迷信的看法不同,纳什认为宗教是一种信仰,而“现代信仰和行为体系的核心是:个人尽可能地自主行事,最大限度地利用机遇并发挥其潜力。”(引自纳什等:《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 纳什对宗教的这个解释很好,从此也就可以解释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假若我们认为宗教是一种迷信的话,那就不好理解为什么许多科学家还信奉宗教。例如牛顿,他还是位基督徒。而按照纳什的解释,宗教只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的实质是要使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这样像牛顿这样一位大科学家,同时还是位基督教徒,就很容易理解了。爱因斯坦说得好,他只反对人格化的神。这正是一位科学家对宗教所应当持有的态度吧。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32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现美洲续2:罗荣渠的逻辑推理论证远没有高等数学严密
热度 2 laserdai 2014-11-20 08:54
还在看罗荣渠的   《美洲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 在前言中看到了   李慎之提到的邓拓在1962年《北京晚报》   发表的三篇短文,原来是跟风一篇苏联的小论文,有了上篇博文。 发现美洲续:苏联邓拓联手,南北朝高僧慧深,扶桑就是墨西哥 现在大略看了一章:论所谓中国人发现美洲的问题(第131-165页,最后注明是,原载《北京大学学报》 1962年第四期),内中几个小节:   旧问题的提出,第131页;   驳所谓扶桑即墨西哥说, 第134页; 中国史籍中扶桑国史料的重新估价, 第150页; 扶桑国何在? 第159页; 洋汉学中的殖民主义毒素必须批判, 第161页; 有些段落精读,有些略维扫过,得到粗略印象: *内容很多,东拉西扯,但是组织不好,比较混乱; *论证推理根本不严密,跟高等数学差得太远,跟物理上的推理也差了很远;还好的是,有点条理,没有信马由缰,更没有文学/文艺女青年甚至诗人的味道。 *他的论据中当然有很多错误,小错还不算。 作者是在明处,作为纯粹文科人士,当然没有高等数学的推理能力,也没有物理理论的严密过程,这些都表现在字里行间中。还是大概印象,他有几个致命弱点: 不明白理想的完美主义和现实总有错误,也可以用现在的词语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比如:所有文献都有错误,完美的根本就不存在。近代现代的科技论文都是如此,何况古代文献。如果抱着他那样挑剔的态度,所有的论文文献记录都会找出一大堆问题,从而可以否定之。很多诺奖工作的原始论文中都有很多严重的问题,这是常识。按照罗荣渠的逻辑,哥伦布到死都不承认发现的是新大陆,其他人还瞎掺乎什么?罗应该不懂去伪存真,去粗存精。 《梁史》中高僧慧深与扶桑的记录中,必然有很多不准确甚至不正确的信息,找出这些就进行否认,我感觉是胡搅蛮缠的手法。 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很大,无论语言文字描述,还是对动物植物的认识方面,罗应该认识到这些,可惜没有。高僧慧深就是佛法知道很多,弘扬佛法的决心雄心信心都很大,所以才可能远涉去传播弘法,才有机会到达扶桑今墨西哥一带;慧深必定有一些生活经验,会识文断字;况且,这个不是他本人的记述,而是转述;要知道本人记述本身会有差错,这样的转述本身就带来很大的错误和不准确性,罗也没有认识到。 罗还很抠字眼,这个毛病跟上面说的一个意思。 罗本人的重大缺陷和毛病,决定这章比较乌龙。比如有些证据是支持扶桑就是墨西哥的,到了他这里列出来就变成不支持的了,不知道他的逻辑怎样推理的?高等数学的严谨,他没有。 具体论证中,罗荣渠不是认真细细推理,推理手法比较粗糙。这也是物理理论方面最讨厌的方式。 其实,慧深到过扶桑就是现在墨西哥一带,根据转述中的描述,基本上对得上,借用数字,75%到80%可信度;当然这里还有大概25%到20%不确定性和错误,依靠这些,使用罗荣渠的逻辑, 可以很容易披得体无完肤。 美国是否真的登陆月球,是个很大的争论, 目前大概60%同意,40%反对, 按照罗荣渠的逻辑推理处理一番,那就得到结论:100%没有去过月球。 以后再来补充。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2036 次阅读|6 个评论
上帝的说法:谁先发现了美洲?
热度 5 zlyang 2014-11-18 19:53
上帝的说法:谁先发现了美洲? 谁先发现了美洲? 科学网的讨论好热闹,百家争鸣! 俺, 作为信奉马列主义的无神论者, 仅此说明一下“ YHWH ”的有关说法。 我们的时间 2003 年, 一位自称是“上帝”的有点害羞的青少年帅哥 找到我。 这位帅哥自称是“上帝”。 俺有眼不识泰山, 抱怨来了位精神病愚弄我。 这位帅小伙, 耐心的地解释他就是上帝。 俺不麻烦地管不了这么多。 他看我不耐烦, 就科学地给我讲了很多: ( 1 )原来在我们人类以前,是大西洲。 高度的科学技术, 却没有高度的道德。 后来地壳剧烈变动, 大西洲,和上面的生命, 都沉没在海底, 全不见了。 没听说大西洲 移居外星或太空。 ( 2 )上帝又创造了我们。 尽管达尔文的进化论 是很有道理的。 ( 3 )当哥伦布向西行驶到一半, 上帝看到了 西班牙人登陆美洲, 那里的印第安人、玛雅人,快速减少 90 %! 仁慈的上帝不忍, 就创造了美洲大陆。 于是亚洲人, 就避免了印第安人、玛雅人的快速消亡。 所以是哥伦布先发现美洲。 印第安人、玛雅人等对自己祖先的历史很淡漠。 上帝一着急, 没有及时创造这些历史。 ( 4 )只要中国人喜欢, 上帝还会创造“中国人很古老”的诸多证据。 亲爱的国人, 您喜欢“中国人很古老”的更多证据吗? ( 5 )为什么上帝找我? 看俺有点相信马列主义哲学, 是位不讲迷信的无神论者! 作为大科学家, 上帝最反对迷信了。 本文不是虚构,但和科学网的**不符。 科学网编辑部想删除就删除吧!您们辛苦了! 上帝的意思是: 假如哥伦布找到印度和中国, 我们亚洲人就会像后来的 美洲原著居民, 快速衰减。 可怜的美洲原著居民,替亚洲人受难了。 相关链接: 李兆良,2014-11-17,到底谁开启地理大发现,绘制世界地图?谁发现美洲不是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844003.html 陈丹阳,2014-11-17,关于美洲的发现问题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47503-844035.html 黄安年,2014-11-17,慎提美洲发现, 关注首航美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844093.html 戴德昌,2014-11-19,发现美洲续:苏联邓拓联手,南北朝高僧慧深,扶桑就是墨西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844486.html
4936 次阅读|17 个评论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中国发现铁基超导
热度 9 laserdai 2014-11-18 07:58
  到底谁先发现了美洲?   对这个问题最近看了一些资料,领悟出来了真谛。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跟一元一次方程(y=a*x+b)一样,有确切的答案,但是,今后恐怕非常难找到真正的答案了,因为参数a和b确定不了。唯一希望是期待考古学的重大发现,也许未来基因测序和基因组学方面可能给出重要的辅助证据。 比较明显, 东晋高僧法显已经发现了中美洲   ,这是中文资料中能查找到的最早的记录,推断实际年代只能在这之前。  从北美的印地安人,到中美洲的玛雅人,再到南美洲的印加人,和夹在他们之间的那些根本不知道名字的什么什么人,有些是土著(这需要等待人类起源方面的重大发现来证实,不管是创造论还是进化论),有些应该是外来的移民,比如炎黄时代、夏人、殷商人的部落通过现在的白令海峡迁移到北美洲,再进一步移民到中美洲和南美洲,甚至通过浩瀚的太平洋漂泊过去。 至于说, 哥伦布发现美洲,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欧洲发现美洲,更严格地说应该是,西欧发现了美洲 。人类史上,由于欧洲文艺复兴后开始快速发展并野蛮扩张,从而主导了世界,因此他们掌握了话语权,所以,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哥伦布发现美洲被包装成(美洲外的)人类发现美洲。当然, 有些国人不加思索完全接受了这个观念 ,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将来的中国史学界一定会还历史本来面目。   至于郑和发现(中南)美洲,不再具有重大意义, 这样的提法也不妥当 ,因为有东晋高僧法显的记录在 。 至于那本 英国人写的书 《 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 》 ,还有随后的 李兆良 博 主的两本书 ,只能证明郑和时代的中国明朝已经大体知道了全世界,并且和中南美洲有了实实在在的贸易关系,由此中国引进了多种农作物、蔬菜水果甚至家禽 。 至此,名实已明!我已经不需要为了这个目的再看任何相关资料了。 人类的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哥伦布发现美洲与中国发现铁基超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现在称作铁基超导的那类物质,很早之前就知道,但是没有人测试过其超导性质。有位东洋好事者法显无意中发现 铁基能 超导这个新美洲,在新的〈佛国记〉中 报导了26K的超导温度。差不多同时,烧制瓷器方面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的中国的一批国家级科研团队纷纷开足马力烧制 铁基超导新瓷器,超导温度迅速提高到超过40 K,并进行各方面各方位的测量测试计算分析,一时间 铁基超导中的印地安文明,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等都被屠杀殆尽,中国几乎全部殖民占领了 铁基超导这个新美洲,让 国际同行惊叹无法下脚,甚至都插不进手指头。 由于中国在铁基超导方面的做大和强势,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于是中国发现了铁基超导,   获得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并载入历史。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974 次阅读|21 个评论
东晋高僧法显已经发现了中美洲
热度 5 laserdai 2014-11-17 08:08
享受天朝优质中学教育的,都知道1。哥伦布发现了中南美洲;2。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达了非洲东海岸。 最近注意到有本英国人写的书 《 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 》 ,还有随后的 李兆良 博主的两本书 ,证明郑和先于哥伦布发现了(中南)美洲。 上篇博文 到底谁先发现了美洲? 本来是颗小石头子,扔到大洋里面打水漂玩,不曾想惊起两条大鲸鱼。 第一条大鲸鱼是:   罗荣渠著 《美洲史论》  黄安年 2014-11-16 22:17 从学术角度讲,还在1992年时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就在一个1492五百周年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出了对于美洲发现说的质疑, 他说准确地应该是首航美洲。很可惜,我们科学网上的一些博主对此好像并不了解啊! 请看我2010-3-20博文, 罗荣渠著 《美洲史论》提要, 2010年3月20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304674.html 这本书说中国人首先发现了美洲。可惜我手头没有这本书,近期也得不到这本书,只好按下不表,等待有网友把相关章节发上来。 第二条大鲸鱼是: 东晋高僧法显已经发现了中美洲 xiaobaobao888 2014-11-16 10:09   法显( 334年—422年),俗姓龚,后赵平阳郡武阳(今山西襄垣)人,代表作《佛国记》中所称:“ 九十日许只在一岛停靠,余则大海茫茫 ”,这与海貌地理不符,因此很多学者否定了“耶婆提”即爪哇或加里曼丹的说法。 我国学者从航行105天及大风吹向测算,考证为墨西哥西海岸,这是对世界史的传统理论是一次冲击。 从法显所乘船1580年前的航海纪录分析,有关学者认为这个船队自斯里兰卡启航,在第十六天起就在太平洋深海海域航行。 法显是在十五天前尚可通过岛屿来辨别方向。 《佛国记》中记载:“每当夜暗,但见大浪相博,晃然火色” ,据远洋海员告知,这是深海海浪六级以上时产生的海洋物理发光的现象; 《佛国记》又载:“商人慌惧,不知那向,海深无底,无下柱之处。 ”当时是木质帆船,使用石锚。浅海难见大鲸、大鲨鱼、大海豚等,这种海貌非深海莫属! 法显又写道:“若阴雨时,为逐风去。至天晴已,乃至东西,还复望正而行。” 这是太平洋季风时节东行的感受。 按古船昼夜行一百海里计算,法显航行105天总计9000一一10000海里, 所到耶婆提应是美洲西海岸 。 《佛国记》中描述耶婆提情况,同墨西哥古印地安人中的马雅人当时的人文社会情况很是吻合 。 还有一个重要依据是,据远洋海员告知,法显船队只有在墨西哥西海岸出海西航,经115天航程,方能直抵中国山东半岛,在青岛崂山上岸。这是符合正常天气情况下航行万余里海里的推算。 由此考证,可以认定公元412年法显横渡太平洋抵美洲大陆,他是发现美洲新大陆的第一人。这一历史见证,又在中国佛教史上,写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天天口里叼着棒棒糖的小宝宝 ,我大概知道你是哪位了,出来晃悠多了你就会不小心露出自己的马脚,呵呵! 佛国记 ,( 百度百科 ) 全文连接 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301/0000/003.htm 我在上上篇博文中提到: 面子问题的根本, 其实也算虚荣心作怪。人的本性如此,很多人组成的国家也必然是。 作为一个国家,弄点大动静,让普罗大众多点茶余饭后的料,也让本国的子民们脸上增光,何乐而不为乎? 并且,这展示了一个国家的实力,既有财力物力更有科技实力,所以才能做成。 如果这些考证能做好,写进天朝的中学历史教材,不是中华民族莫大的面子么? 中国能做好子虚乌有的三皇五帝的断代工程,就不能理顺美洲的发现?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8733 次阅读|8 个评论
埃博拉最新进展:10月底或蔓延至欧洲
杨学祥 2014-10-7 13:49
埃博拉爆发疫区与非洲磁异常增强、西半球地磁场强度减弱、磁赤道在非洲北移一一对应,是地磁减弱带来的灾害。这可以解释,埃博拉疫情为什么没有向非洲以外地区快速扩散。 美国在西半球,美国首次埃博拉病例的出现也表明这一推测的可能性:西半球是最可能被扩散的地区。 有证据表明,地磁长期减弱将带来极端灾害频发。 埃博拉入侵法英概率超50%,英法也在西半球,西半球面临最大风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31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3527.html 相关报道: 全球3439人死于埃博拉病毒感染 感染者已近7500人 2014年10月07日08: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显示,在西非等地爆发的埃博拉病毒疫情目前已造成全球3439人死亡,受感染人数已上升至近7500人。除西非的国家外,美国也出现了首例埃博拉病毒感染者。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埃博拉疫情的爆发目前已经造成全球3439人死亡,目前该病毒导致死亡的病人全部集中在西非国家。埃博拉病毒感染人数目前已上升至7492人,其中包括1名在美国的感染者。   目前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仍主要集中在利比里亚、几内亚和塞拉利昂三个国家。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确诊美国出现首例埃博拉病毒病输入性病例,这名利比里亚人托马斯·埃里克·邓肯近期曾前往西非旅行,并在德克萨斯州确诊发现染病,已致德州官员追踪了50名可能的感染者。   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体液接触传播,有发热、呕吐和出血等症状,埃博拉病毒疫情的病死率高达90%。世界卫生组织称埃博拉病毒通过空中旅行进行传播的可能性很低。   世界卫生组织称,在埃博拉病毒爆发最严重的利比里亚、几内亚和塞拉利昂三个国家,已有3431名埃博拉感染者死亡。   据报,一名西班牙护士在首都马德里的埃博拉病毒检测中结果显示为阳性。这位女护士是治疗西班牙神父別霍的医疗团队成员。别霍神父上月因埃博拉病毒感染不治身亡。西班牙媒体说,这被认为是非洲以外的第一个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记者 阮煜琳) (责编:曾璐、罗帅) http://hn.people.com.cn/n/2014/1007/c338399-22522517.html 研究报告:10月底埃博拉或蔓延至欧洲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4-10-07 11:40:06 来源:环球外汇网   环球外汇10月7日讯援引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周一(10月6日)报道,据波士顿东北大学学者上周六(10月5日)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埃博拉病毒可能会在10月底传播到法国和英国。该报告是在分析了病毒传播路线和相关航空公司资料后得出的这种结论。   波士顿东北大学教授Alex Vespignani表示,虽然没有(受到病毒扩散威胁国家的)具体名单,且这里谈到的仅仅是可能性,但所有国家(感染的)可能性都在不断增加。研究显示,10月24日前病毒传染到法国的风险为75%,传染到英国的风险为50%。此外,比利时、西班牙和瑞士可能也将受此影响。   西非国家与法国的航空运输往来频繁,是导致法国疫情暴发几率较高的原因之一。而英国希斯罗机场则是全球最大航空枢纽之一。研究人员指出,因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可长达21天,某些人可能在不知自己已感染病毒的情况下而入境欧洲。 研究报告:10月底埃博拉或蔓延至欧洲   周一(10月6日)西班牙医疗机构刚确诊一例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为西班牙护士,该护士曾照料一位因埃博拉病毒死亡的牧师。迄今为止西班牙共有三例确诊的埃博拉病毒病例,前两例均为在西非感染病毒,而刚确认的第三例是第一例在西班牙本土感染的病例。   另据挪威媒体报道,一名在塞拉利昂的挪威妇女在10月5日也被证实感染了埃博拉病毒,预计周一(10月6日)深夜或周二(10月7日)凌晨被送抵挪威。这名妇女在无国界医生组织工作,将被送往挪威首都奥斯陆的一家医院接受治疗,治疗将在严格隔离和特别防护条件下进行。   西非国家爆发的埃博拉病毒疫情正在迅速传播。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0月3日公布的数据,埃博拉病毒已导致3431人死亡,而感染人数达到7470人。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均有确诊感染的病例。此次疫情死亡率高达53%。目前全球还没有能够有效预防埃博拉病毒的疫苗。 (责任编辑:HN666) http://forex.hexun.com/2014-10-07/169085812.html 欧洲境内出现首例感染埃博拉病毒患者 2014年10月07日09:02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西班牙出现首例在欧洲境内感染埃博拉病毒患者   西班牙卫生部6日通报说,一名西班牙护理人员在马德里被确诊感染埃博拉病毒,成为首例在欧洲境内感染该病毒的患者。   西班牙卫生部当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说,这名护理人员一周前出现发热症状,并于5日入院,埃博拉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目前唯一的症状是高烧不退。她将被送往此前收治过另两个埃博拉病例的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医院接受治疗。   这名44岁的女护理人员是西班牙国内收治的第三例埃博拉病例。此前两例均为在非洲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神职人员,两人被送回马德里后因医治无效先后去世。本次确认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护士曾参与护理9月26日因患埃博拉出血热去世的神父。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疫情数据显示,截至9月28日,疫情重灾区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累计发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7157例,死亡3330人。(谢宇智) http://hlj.people.com.cn/n/2014/1007/c222646-22522766.html 奥巴马呼吁国际社会加大抗击埃博拉疫情力度 2014-10-07 09:44:31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10月6日电(记者穆东)美国总统奥巴马6日表示,埃博拉疫情已经成为一场影响世界和国家安全的危机,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加大抗击疫情力度。   奥巴马当天下午与联邦政府高级卫生官员及国家安全顾问就埃博拉疫情紧急会晤。他在随后的白宫记者会上说,一些国家在帮助西非国家防控埃博拉疫情上并未尽力,他希望更多国家不要袖手旁观,尽快加入抗击埃博拉疫情的队伍。   奥巴马还宣布,美国将强化对航空旅客的健康安全筛查,以防埃博拉病毒在美国传播,尽管埃博拉疫情在美国爆发的可能性极低。目前,美国首例确诊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病情恶化,生命垂危。   6日当天,一名在利比里亚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国记者乘坐一架专机抵达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这是第五名美国埃博拉患者被从西非接回国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疫情数据显示,截至9月28日,疫情重灾区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累计发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7157例,死亡3330人。   作者:穆东 http://stock.sohu.com/20141007/n404884869.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洲出土永乐通宝
热度 8 SLLee19 2014-8-20 11:53
目前知道美洲出土的永乐通宝,至少有三枚。 2011年11月,加拿大在 育空谷 (Yukon Valley),发现了一枚康熙通宝(1667-1671铸),黄铜制造,含铜60%,锌40%。评论说中国人可能1898年代寻金热以前就来加拿大。康熙铜钱在美洲原住民中很普遍,康熙通宝流通于墨西哥-马尼拉帆船贸易线的时代,有可能在美洲西部找到,这则报导已经不是新闻。 更大的新闻,却是附带的报导谈到1993年在育空地区的河狸溪(Beavercreek)曾发现一枚永乐通宝。如果是马尼拉-墨西哥航线贸易带来的,为什么带两三百年前,已经不流通的货币?如果是清朝的人带来的,为什么只有康熙与永乐的铜钱,没有中间两百多年的货币?与墨西哥贸易的铜钱,如何跑到加拿大极北的地区? 与永乐通宝一起出土的,还有猪骨头。育空地区在北纬60度,以前从来没有猪。中国是第一个驯养猪的国家,六畜之中,猪是特别重要的食物,尤其祭祀,是大三牲(牛、羊、猪)小三牲(鱼、鸡、猪)唯一相同的。中国南方今天还是以烧猪祭祀。郑和船队的船带鸡、猪、狗,是有据的。郑和虽出身穆斯林,对此并不忌讳。 http://www.yukon-news.com/life/25638/ 2007年,美国西部 俄勒冈州 ,有人发现了永乐通宝,应该是轰动的新闻,却没有任何报章宣传。发掘人只是在一个寻宝的网站上写了一篇报道。另外一位看到报道,也把他收藏的永乐通宝亮出来。 俄勒冈出土永乐通宝与真品比较 http://www.treasurenet.com/forums/today-s-finds/70600-holy-cow-my-oldest-coin-date-1408-1424-d-update-new-pics.html 发掘人说当地海岸曾经有大量的中国钱币,给当地的Wishram族土人利用做装饰,收藏了许多中国铜钱。 《坤舆万国全图》的地名、地理准确标示Anchorage,Juneau, 及Mount Ranier等地的地理並命名,这些地理是欧洲人19世纪才知道的。证明明代中国人到过阿拉斯加,华盛顿州,俄勒冈州,比西方早450年。 美洲土人这种风俗估计应该是从明代开始的。郑和家乡云南的苗族、彝族都有把财富作头饰的风俗。 俄勒冈出土的永乐通宝,在永字上方有洞,就是穿作头饰用。洞打在正上方,所以打洞的人认得汉字。 此外, Tlingit 族人把中国铜钱作甲胄。甲胄和头饰的铜钱有清康熙以后, 18-19 世纪的。有关方面不愿意提供文物作鉴定,无法得知全部 钱币年代。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via Bard Graduate Center . http://www.smithsonianmag.com/arts-culture/a-history-of-sequins-from-king-tut-to-the-king-of-pop-8035/#rRtJepxLslHHm527.99 美洲西北部出土明代铜钱只有永乐。为什么?宣德通宝在 1433 年才开铸。郑和 1430 年已离开,他们带的还是永乐通宝。以后大航海终止,到清朝才通商,因此没有宣德以后的明代钱币 。 这些新闻,西方都不予报道,或者轻描淡写。第一,对中国历史不熟悉,以为是寻金热的华人带来。第二,知道中国历史,更不会张扬。连中国人也不觉得惊讶,无人追究。只有有心人碰运气才看到。这是为什么明代人到达美洲一直没有证据公开。 除了永乐通宝,美洲西部还有其他旁证 - 五花马,和平族的笄禮,亚利桑那州的中国铜铃,以汉语命名的地名等,這裏不能详述。 永乐通宝在美洲出土,可以确定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到达美洲西北部。详细分析请看拙著《宣德金牌启示录-明代开拓美洲》。
个人分类: 科学正史|12033 次阅读|20 个评论
四种鸟告诉我们:中国发现澳洲、美洲
热度 3 SLLee19 2014-8-19 02:27
《坤舆万国全图》的地名证明明代环球航行,已经用好几篇文章介绍。地图上还有别的证据。四种鸟,洩露了秘密,告诉我们明代到达美洲与澳洲,比欧洲人早,“发现”只是简化惯用词。动物学界的朋友请注意。 《坤舆万国全图》近马来西亚处有注释:“大泥出极大之鸟,名为厄蟇,有翅不能飞,其足如马行,最速,马不能及。羽可为盔缨,胆亦厚大,可为杯,孛露国尤多。” 其实,厄蟇代表三種非常相似的鳥 - 澳洲鴕鳥emu,,鶴駝cassowary,美洲鴕鳥rhea。他们的身体较大,有翅膀不会飞,羽毛黑色,走得颇快,远看容易混淆。 郑和副手马欢著的《瀛涯胜览》载:“又出一等火雞,大如仙鶴,圓身簇頸,比鶴頸更長。頭上有軟紅冠,似紅帽之狀。又有二片生於頸中。嘴尖。渾身毛如羊毛稀長,青色。腳長鐵黑,爪甚利害,亦能破人腹,腸出即死。好吃炭,遂名火雞。” 所以,鹤驼又称“食火鸡”,简称“火鸡”。乾隆时,佛朗几人(欧洲人统称)进额摩鸟,乾隆有咏额摩鸟十韵的图画,画的就是厄蟇(鹤驼)。乾隆已经不知道明代人有“厄蟇”的鸟名。 http://www.npm.gov.tw/exh94/form9410/Selections_CH.html “厄蟇”原来指鹤驼,鸣声uck-moo (厄蟇)采自中國南方方言(粤语)。蟇与蟆同。鸟鸣在Youtube上可以搜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dcQO6Zb8Eg)。鳥鳴千百年遺傳下來,沒有改變。西班牙人最初从中国文字,按北方方言翻译成Ema, 不是鳥鳴聲,是错的,后来才更正为Emu,把名字给了澳洲鸵鸟,也是错误。鹤驼原产马来西亚,印尼,澳洲等地,有不同品种,有些已经灭绝。鹤驼与澳洲国鸟emu形状极为相似,明代人也把澳洲鸵鸟称为厄蟇。澳洲鸵鸟产于整个澳洲及新几尼亚近澳洲处,现在emu反而成为澳洲鸵鸟的名字,原来的厄蟇改为鹤驼,学名cassowary。 孛露即今秘鲁,孛露Peru是南方方言音译,“秘鲁”用北方方言唸Milu不对,现在地图一直是错的。孛露产美洲驼鸟,学名rhea,形态与鹤驼也相近,羽毛比较淡色。明代人也用“厄蟇”命名美洲鴕鳥。 我为什么一直用澳洲驼鸟,而不用现代动物学词典载的学名“鸸鹋”,是因为这名字是错的。鸸鹋,北方方言er-miao, 南方方言ee-miu,都不是原来鸟鸣声,是从欧洲名字emu再翻译过来。學名錯誤遺害無窮。希望動物界人士注意更正:厄蟇应指鹤驼,emu是澳洲鸵鸟,不需要音译为鸸鹋,美洲鸵鸟可以维持本名。 美洲的火鸡与鹤驼(食火鸡)也相像,北美、中美到处有不同品种,美国人名为turkey,全世界只有英语称此等鸟为turkey,其他欧洲人以他们的语言称之为“印度鸡”,因为欧洲人初时误美洲为印度。美国鸟类专家Charles L. Jordan访问最初接触的原住民,得知他们普遍叫这种鸟forkee (有各种异体拼法),不叫turkey,forkee的f小写误写为t,再误读为turkey。 Forkee就是南方方言“火鸡”读音。原住民有他们自己语言命名这种鸟,turkey只对外人用。可见,turkey是外来语,是明代人把“火鸡”的称呼,传给美洲原住民。这是明代人与美洲原住民接触的证据。 根据emu, cassowary,rhea和turkey这四种鸟,明代人到过南、北美洲和澳洲。 “澳大利亚”(Australia)一词來自拉丁文Australis,原意“南方之地”,源自《坤舆万国全图》中国对此大陆命名。后来不懂拉丁文的人把Australia音译“澳大利亚”,又是另一误会。 方言,各国语言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种种误会,造成历史更大的误会。懂不同的语言、方言,对研究历史有突出的优势。
个人分类: 科学正史|7130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世纪的西班牙人在美洲犯下了种族灭绝的血腥的滔天大罪
热度 4 cswen 2014-7-14 15:42
中世纪的西班牙人,在美洲犯下了灭绝种族的 血腥的滔天大罪! ——读书有感(4) 温景嵩 (2014年7月14日写于南开园) 在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之后,西班牙人开始向美洲进行了大规模的 入侵 ——主要 的方向 是 向 美洲当时的繁华地带:中美洲和南美洲。 那里当时还存在着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古国: 1. 墨西哥南部的阿兹特克文明——阿兹特克帝国; 2. 中美洲的玛雅文明——玛雅城邦; 3. 南美洲的西部,大体上是在秘鲁和智利一带的 印加文明——印加帝国。 当时的北美洲,即现在全世界的最发达的美国所在地,却是相对于中美洲和南美洲颇为落后的地方,并被称为“没有收益的土地”,因而没有被印第安人开发出来,成立美洲的第四个文明古国,这倒真是一件咄咄怪事。 现在西班牙人来了——带着远高于印第安人文明的欧洲文明来了。他们本应以尊重当地印第安人文明的态度,帮助印第安人的文明提高,并使之现代化。然而很可惜他们的行为却与之恰恰相反。带着其水平远高于印第安人水平的武器,他们大开杀戒,对当地的印第安人实行了一次真正血腥的种族灭绝,并毁灭了印第安人所创造出来的辉煌的印第安三大文明。这有纳什等人编著的:《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里的一大段话为证。我们且把这大段话的原文引在下面,供朋友们参考: 在以《西班牙人对美洲的征服》为题的一节里,纳什在此节的开头写下了如下的一大段话: “从1492年到1518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探险者们涉足了当时欧洲人所知道的大部分亚洲和美洲的土地。但是,在这个探索的时代,殖民的尝试是有限的,主要的殖民据点是西班牙人在加勒比地区的古巴、波多黎各以及希斯潘尼奥拉的岛屿上建立的。 然而,1518年后的30年却成了一个征服的时代。西班牙人几乎灭绝了加勒比各岛屿上的土著居民。他们推翻并洗劫了那些大型的内陆帝国,即位于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帝国以及秘鲁的印加帝国,这成为历史上最为血腥的篇章之一。他们控制了10倍于西班牙的领土,并在这块土地上发现了大量的银矿,由此则开启了对全欧洲有着重大意义的大西洋贸易。这一短暂的征服时代,深深地影响了全球历史的发展。”(这一大段话引自纳什等人编著的:《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2008年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在这段叙述西班牙人洗劫印第安人所创建的文明社会里,纳什他漏掉了玛雅文明,结果在这段文字里,西班牙人只洗劫了印第安人的两大文明。这一错误,后来在同是美国人的斯诺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16章《美洲和澳大利亚》一章中给纠正了。在这一章里斯诺夫里阿诺斯在叙述完,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后,便接着说:“虽然美洲印第安人的这些成就给人以深刻印象,但事实却仍然是,仅仅一小撮西班牙冒险者便能轻易地推翻和彻底根除美洲大陆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情况就是这样,尽管这些文明拥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口。”(这段话引自(美)斯诺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2013年9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显然,这就是由于当时的西班牙人所拥有的欧洲文明,远高于美洲的印第安人所拥有的的文明;他们手里所拥有的武器水平,也就远高于印第安人手里所拥有的武器水平所致。印第安人的失败和灭亡也就是可以想象的事了。 尽管如此,西班牙人的那次胜利,却胜之不武。现代的西方人常常以“种族灭绝”的罪名加之他人,却不料他们自己的老祖宗在几百年前的美洲,才犯下这场货真价实的种族灭绝的滔天大罪,并且已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人所不齿。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15509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洲的古代原住民究竟来自何方?——读书有感(2)
热度 1 cswen 2014-7-3 15:35
美洲的古代原住民究竟来自何方? ——读书有感(2) 温景嵩 (2014年7月3日写于南开园) 这 个 问题实际上 还 要包含 以下 两个 方面 : 一是美洲古 代 原住民 究竟 起于何时; 二是他们又是来自何方? 对以上这两个问题,(美)纳什的答案是分两次来回答的。 第一次他说是起于公元前35000年;纳什接着说,这有考古学家在美洲挖掘出的人类遗骨、锅盆、工具、饰物及其它物品来证明。而35000年前的这些人类又是来自何处,纳什他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然而他在讲起人类这次出现在美洲的时间时,他使用了“到达美洲 ” 几个字,显然纳什认为在35000年前,出现在美洲的人类来自美洲的境外,只不过他未能指出这些人,究竟来自美洲境外的什么地方而已。 第二次纳什则说是向美洲的大规模移民发生在14000到11000年前。这一回纳什则能够说出这些移民是来自何处。纳什指出,这一次这些移民主要是来自亚洲,还有是欧洲的几个不同的地区。 总之一句话纳什认为,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美洲古代原住民也和哥伦布一样,他们都是些外来者。所不同的是,那些移民主要是来自亚洲,而和哥伦布有所不同。 为什么纳什等人总是认为美洲的原住民都是些外来户?就不可能是土生土长? 在纳什这里,我们又遇到和上次在讨论人类起源时相似的问题。亦即:地球上人类的起源,究竟是多地方的多起源论,还是单一地方的单一起源论。 那时后有些朋友举出国际上盛行的,地球上人类起源的单一起源说;亦即:地球上的人类起源于非洲的黑人,然后再逐渐地迁移到地球上其余的各大洲。这一次美国的纳什等人又搬出美洲空白论,美洲的古代原住民都是从美洲境外迁移进来的。 与以上种种错误的理论相反,我们却坚持地认为,地上的人类的多起源论却显得更为合理。当原始地球逐渐冷却到适合生物生存,乃至人类出现时,各大洲的生存环境应该大体相似,且美洲的生存环境要比亚洲更为良好,那里没有戈壁大沙漠,也没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所以就更没有理由认为那里就不会有人类出现,一定要等到其他各大洲特别是亚洲的人们迁移进来,再进行繁殖。 因此我们说,正是由于全球各大洲都有适宜于人类生存的地方,所以,当人类在地球上出现时,必定是合理地分布于全世界各大洲的土地上。美洲当然更不会例外,那里的古代原住民必定也是土生土长,不必等到其他各大洲的外来户来“入侵”了。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3093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美地震形势严峻:奥巴马应该更多关注国内民生
热度 2 杨学祥 2012-11-9 12:50
北美地震形势严峻 奥巴马应该更多关注国内民生 杨学祥 2012年10月28、29、30日北美夏洛特皇后群岛地区连发3次强震,11月8日北美温哥华岛附近海域和危地马拉附近海域连发2次强震。北美的强震和火山活动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quickforward=1id=630669 我们在2008年提出2014年可能发生9级以上特大地震,2010年徐道一根据特大地震54年周期,推测西半球2014年可能发生特大地震。 学者徐道一和孙文鹏在2011年撰文指出,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和北美洲西海岸歹字型构造体系是李四光在70多年前提出的两个巨型歹字型构造体系。近年来,歹字型构造体系被应用于地震预测。应用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预测2008年汶川8.3级巨震,应用北美洲西海岸歹字型构造体系预测2010年4月5日墨西哥7.5级大地震,均获成功。进一步研究表明,位于同一歹字型构造体系的2个或3个特大巨震的时间间隔为53~54 a,相当于三个沙罗周期的长度,歹字型构造体系的近代活动基本上是与天文因素有关的,这一联系可被应用于地震预测。有理由认为,不能排除在南美西部和北美西部发生类似1960年智利的特大地震。 刚刚连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应该更多关注美国国内的民生。 相关新闻: 2014年可能发生特大灾害:不是世界末日 2012-1-8 13:55 2014年可能发生特大灾害:不是世界末日 杨学祥 中信出版社在2011年4月推出的英国人鲍伊所著的《2014下一个世界末日》就是一个例子,作者认为,我们所面对的危机,其根源在于全球化的不均衡发展:政治整合远远没有跟上经济全球化的脚步,而由此引发的政治危机可能带来战争甚至是世界末日。 我们在2008年提出2014年可能发生9级以上特大地震,2010年徐道一根据特大地震54年周期,推测西半球2014年可能发生特大地震。严重的自然灾害可能激化社会矛盾。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要汲取历史教训。 2014年可能发生特大地震,但不是世界末日。 参考文献 1. 徐道一,孙文鹏。歹字型构造体系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地质力学学报。2011, 17(1):64-73. 2. 孝文。科学家预测西北太平洋地区面临大地震风险。来源:新浪科技 发布时间:2010-3-4 10:58:38。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3/229065.shtm 3. 杨学祥,杨冬红。智利地震发生后的形势和今后我们的任务。2010-3-3 07:17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99148 4.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5.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6.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8. 杨学祥,杨冬红. 9级特大地震周期的探讨. 2011-12-10 16:42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17007 9. 杨学祥,杨冬红。下一次大震在哪里:8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2008-6-1 10:00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10. 杨学祥。谁能拯救美国:奥巴马应该关注国内民生。2012-1-4 11:48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5404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7028 谁能拯救美国:奥巴马应该关注国内民生 2012-1-4 11:48 谁能拯救美国:奥巴马应该关注国内民生 杨学祥 学者徐道一和孙文鹏在2011年撰文指出,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和北美洲西海岸歹字型构造体系是李四光在70多年前提出的两个巨型歹字型构造体系。近年来,歹字型构造体系被应用于地震预测。应用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预测2008年汶川8.3级巨震,应用北美洲西海岸歹字型构造体系预测2010年4月5日墨西哥7.5级大地震,均获成功。进一步研究表明,位于同一歹字型构造体系的2个或3个特大巨震的时间间隔为53~54 a,相当于三个沙罗周期的长度,歹字型构造体系的近代活动基本上是与天文因素有关的,这一联系可被应用于地震预测。有理由认为,不能排除在南美西部和北美西部发生类似1960年智利的特大地震。 美国西部的大地震的预测由来已久,孝文的以下报道值得关注。 2010年北京时间3月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智利发生的地震引起科学家对太平洋西北部海下断层——卡斯卡底古陆断层新的关注。这个断层的活动与引发智利地震的断层非常接近,能够导致同等级别的大地震发生,给西雅图、波特兰以及温哥华等城市造成重大破坏。300多年来,斯卡底古陆断层一直处于“休眠”状态。然而,一旦在明天或者未来几十年的某个时刻苏醒,可能产生的后果将极具破坏性。上一次断裂已导致袭击美国本土48个州的最大规模地震。这场9级大地震当时引发的海啸甚至波及到日本沿岸村庄。 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华盛顿大学地质学家布赖恩·阿特瓦特表示:“在一段很长的地质史时期内,智利发生什么,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就会发生什么。这并不是一个有关‘是否’的问题,而是有关‘何时’,即下一场地震何时发生。” 俄勒冈州大学活动构造学与海床测绘实验室负责人克里斯·古尔德芬格表示,未来50年内,俄勒冈州南部和北加利福尼亚州沿岸的卡斯卡底古陆断层发生断裂的可能性高达80%,断裂的结果就是引发一场大地震。相比之下,包括华盛顿州和温哥华岛在内的北部地区断层发生断裂的可能性较低,同一时期内的断裂可能性为27%。 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地质学家林健(Jian Lin,音译)表示,智利地震发生在沿岸地区。1960年发生的9.5级地震——历史上记录的规模最大的地震——让这一地区的受压程度提高。类似的构造力将导致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发生同样灾难。这一地区的胡安·德·富卡板块正潜入北美板块下方,在达到某一个点后,数百年内被禁锢的压力将导致板块发生滑动。科学家尚无法准确预测地震何时发生,但地震的发生似乎已不可避免。 Sidorenkov列出了1900-2010年地球旋转速率中引潮力(D)的变化曲线,认为自然过程极端事件的发生与18.6年的周期变化有关,D的极小值在1903、1923、1942、1960、1978和1997;最大值为1914、1932、1950、1969、1988和2007年,下一个极小值可能发生在2015-2016年。 1960年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年,1960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是9级特大地震频发的时段。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的发生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18.6年周期相关,与拉马德雷冷位相54年周期有关。 徐道一根据这两个周期,预测西半球特大地震将发生在2014年,与我们在2008年的预测完全一致。 2014-2016年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年,是中国特大干旱和全球9级特大地震爆发几率最高的年份,我们必须做好预防更大灾害的准备。 如果美国西部发生特大地震,可能引发黄石公园超级火山喷发,使美国西部成为人间地狱,不再适于人类生存,美国将从移民接受国变为输出国。 如果美国西部发生特大地震,谁能拯救美国? 世界金融危机已经是美国经济遭受重创,欧盟在欧债危机面前自顾不暇,日本在2011年3月11日特大地震中损失巨大。相比之下,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美国最大债权国,只有中国有实力救助美国的特大灾害。从未来全球特大灾害变化趋势而言,奥巴马政府应该与中国和睦相处,在关键时刻获得中国最宝贵的支持,中国也是美国移民的最佳接受国。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特大灾害面前一律平等,建立世界各国的联合救助机制迫在眉睫。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BRUCE ALBERTS博士在2005年指出:经过了2004年末的印尼大地震,亚洲-太平洋板块正在变得越发脆弱,地震和海啸也将越发活跃。尤其是亚洲东部的日本列岛已经处在了一个随时可能塌陷的‘漏斗’之上。临灭顶之灾,滑入大海沟。BRUCE ALBERTS博士建议日本政府向周遍的友好国家中国、韩国、美国寻求帮助,在大灾难一旦降临的时候,能够将日本的众多的平民百姓迁移到中国等国的领土上,作为“自然灾害难民”,以避免日本的“整个民族的毁灭”。 我在2010年9月指出,鉴于日本本土的生存危机,与邻国和睦相处是日本外交的根本出路和长远政策。2010 - 2018年全球强震频发,日本东海大地震的预测和预防时日不多,美国科学家的警告值得日本三思。 日本在震前不但不接受劝告,与邻友善;反倒以邻为壑,积极备战,结局是自食恶果。美国应该接受日本教训。 我们和徐道一在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8级地震后,都预测日本是下一次大地震的首选位置,美国地震预测有待证实。 参考文献 1. 徐道一,孙文鹏。歹字型构造体系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地质力学学报。2011, 17(1):64-73. 2. 孝文。科学家预测西北太平洋地区面临大地震风险。来源:新浪科技 发布时间:2010-3-4 10:58:38。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3/229065.shtm 3. 杨学祥,杨冬红。智利地震发生后的形势和今后我们的任务。2010-3-3 07:17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99148 4.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5.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6.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8. 杨学祥,杨冬红. 9级特大地震周期的探讨. 2011-12-10 16:42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17007 9. 杨学祥,杨冬红。下一次大震在哪里:8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2008-6-1 10:00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10. 杨学祥。与邻为伴:日本在大震后要接受历史教训。2011-4-11 06:34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1737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25404.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947 次阅读|4 个评论
哥斯达黎加强震 为美洲今年第5次7级以上地震
热度 3 杨学祥 2012-9-6 04:27
哥斯达黎加强震 为美洲今年第5次7级以上地震 杨学祥 我在2012年2月20日指出,欧洲严寒和美国40年来最暖冬天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冷还是变暖的大讨论,我们可能忽略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北美会发生特大强震吗? 中美洲国家哥斯达黎加西海岸当地时间5日8时42分(北京时间22时42分)发生7.6级强烈地震,这也是今年美洲地区第五次发生7级以上地震。俄罗斯今年发生3次7级以上地震。 印尼苏门答腊、智利、日本相继发生6次8.5级以上地震,北美洲和俄罗斯东部是下一个首选地区。北美洲会发生特大强震吗? 相关新闻: 哥斯达黎加强震 为中美洲近期第2次7级以上地震 2012年09月06日02:20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纽约9月5日电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消息,中美洲国家哥斯达黎加西海岸当地时间5日8时42分(北京时间22时42分)发生7.6级强烈地震,并引发多国海啸预警。   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最初判定这次地震为7.9级,但随后下调为7.6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10.12度、西经85.35度,震源深度40.8公里,震中位于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以西140公里处。   根据美国媒体报道,距离震中仅10公里的小镇Hojancha已经有一些房子倒塌,山体滑坡也导致数条道路中断。小镇官员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遇难者,但人们都很恐慌,这么大的地震50年未遇。   报道指出,报道也指出,哥斯达黎加部分地区通信和供电中断。   美国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随后也向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尼加拉瓜等中美洲国家发出海啸警报。   这也是十天来中美洲地区第二次发生7级以上地震,中美洲国家萨尔瓦多附近海域美东时间上月27日凌晨0时37分(北京时间27日中午12时37分)发生里氏7.3级地震,当时地震也引发了大规模的海啸警报。 (责任编辑:UN025) http://news.sohu.com/20120906/n352435908.shtml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地图 2012-09-06 00:41:05 3.2 34.8 117.1 0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枣庄市滕州市与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交界地区(塌陷) 地图 2012-09-05 22:42:09 7.9 10.0 -85.5 20 哥斯达黎加 地图 2012-09-05 21:09:11 6.0 -12.5 166.5 20 圣克鲁斯群岛 地图 2012-09-05 04:00:16 4.9 22.1 121.1 14 台湾恒春县附近海域 地图 2012-09-04 15:47:07 4.1 37.1 78.7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地图 2012-09-04 02:23:04 6.3 -10.8 114.0 20 印尼爪哇岛附近海域 地图 2012-09-03 07:47:01 3.2 31.3 103.5 17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成都市都江堰市交界 地图 2012-09-02 03:17:50 3.5 23.8 114.6 12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东源县交界 地图 2012-09-01 14:47:09 4.3 43.4 84.7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 地图 2012-08-31 20:47:33 7.6 10.8 126.8 30 菲律宾群岛附近海域 http://www.ceic.ac.cn/index.jsp 2012年9月潮汐组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 2012-8-17 09:32 2012年9月潮汐组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 杨学祥 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2012年8月-9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2年3月-7月,2012年10-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2年9月是8-9月为弱潮汐时期的第二个月。 潮汐组合A:8月31日为日月大潮,9月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72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达到最大值。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2012年9月8日为日月小潮(下弦),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21.24597度,7日为月亮远地潮(月亮潮强度减少35%),三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幅度较大,潮汐强度最小,可激发冷空气南北震荡和地震火山活动。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 潮汐组合C:9月16日为日月大潮,1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75度,19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强,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9月23日为日月小潮(上弦),2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1.13545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9月2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41度,30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达到最大值。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没有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强叠加,但天文奇点相对集中,强弱分明,易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3072.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8974.html 中美洲和北美洲的地震多发趋势值得关注 2011-11-27 04:44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北美洲 中美洲 地震 火山 潮汐组合 中美洲和北美洲的地震多发趋势值得关注 杨学祥 新华网波哥大11月25日电(记者侯熙文)哥伦比亚政府25日就该国南部的加勒拉斯火山最近活动频繁发布橙色警告,并采取措施紧急疏散火山周围居民。 新华社2011年11月26日专电 萨尔瓦多东部地区24小时内遭遇700多次弱震至中强震,数十所房屋损毁,但没有人员伤亡。 萨尔瓦多(西班牙文:El Salvador)是位于中美洲北部的一个国家, 哥伦比亚共和国,在南美洲西北部,西濒太平洋,北临加勒比海。 在日本2011年3月11日9级地震和智利2010年2月27日8.8级地震发生后,中美洲和北美洲的地震火山活动多发趋势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12040 美国南加州连续发生70余次地震:北美洲会发生特大地震吗? 2012-8-27 15:4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北美洲 地震 美国加州 旱震理论 美国南加州连续发生70余次地震 2012年08月27日09:05 人民网 微博   人民网洛杉矶8月26日电 (记者 陈一鸣) 据《洛杉矶时报》网络版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东南部布劳利市及其周边地区26日连续发生70多次地震,其中数次震级超过里氏4级。   美国地质勘探局表示,震级为里氏3.8级的第一次地震发生在美国西部时间10时02分(北京时间27日1时02分),最强一次地震震级达到里氏5.4级,发生在西部时间13时57分(北京时间27日4时57分)。   布劳利市位于加州圣迭戈市以东约160公里,圣迭戈、亚利桑那州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地区都感到地震发生。布劳利市消防部门表示,该市中心地带至少3幢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受损,目前尚没有伤亡情况报告。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南加州地震中心主任托马斯·乔尔丹分析说,震中位于圣安德烈斯断层南缘,这种“非常活跃的群震”现象在当地并非不同寻常,最近几年也曾发生。今后几天,当地还可能出现类似现象。随着新的数据不断增多,科学家将对当地的群震进行研究,以了解地震发生的顺序及其对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影响。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2008年的一项研究,未来30年内加州发生7.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为46%,发生超过6.7级地震的可能性达到99%以上。 (编辑:SN026) http://news.sina.com.cn/w/2012-08-27/090525043267.shtml 萨尔瓦多附近海域发生7.2级地震:北美会发生特大强震吗? 2012-8-27 15:1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地震 北美洲 旱震理论 潮汐组合 推荐到群组 萨尔瓦多附近海域发生7.2级地震:北美会发生特大强震吗? 杨学祥 我在2012年2月20日指出,欧洲严寒和美国40年来最暖冬天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冷还是变暖的大讨论,我们可能忽略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北美会发生特大强震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据报道,美国国家气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自1960年起追踪美国各地气温,该局指出, 2012年2月2日的气温打破1964年和1974年2月2日的最高纪录华氏62度(约摄氏16.6度)。 1964年和1974年2月2日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的8.5级以上地震活跃期(7次强震),2012 年同样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的8.5级以上地震活跃期(6次强震)。 1964年3月27日北美洲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发生了9.2级地震,下一次特大地震也会发生在北美洲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2012年8月26日美国加州南部连续发生5级以上地震,27日萨尔瓦多附近海域发生7.2级地震:北美会发生特大强震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06436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6453.html 美国加州南部连续发生5级以上地震:北美会发生特大强震吗? 2012-8-27 11:20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美国 地震 活跃期 美国加州南部连续发生5级以上地震:北美会发生特大强震吗? 杨学祥 我在2012年2月20日指出,欧洲严寒和美国40年来最暖冬天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冷还是变暖的大讨论,我们可能忽略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北美会发生特大强震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学者徐道一和孙文鹏在2011年撰文指出,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和北美洲西海岸歹字型构造体系是李四光在70多年前提出的两个巨型歹字型构造体系。近年来,歹字型构造体系被应用于地震预测。应用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预测2008年汶川8.3级巨震,应用北美洲西海岸歹字型构造体系预测2010年4月5日墨西哥7.5级大地震,均获成功。进一步研究表明,位于同一歹字型构造体系的2个或3个特大巨震的时间间隔为53~54 a,相当于三个沙罗周期的长度,歹字型构造体系的近代活动基本上是与天文因素有关的,这一联系可被应用于地震预测。 有理由认为,不能排除2014年在南美西部和北美西部发生类似1960年智利的特大地震。 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华盛顿大学地质学家布赖恩·阿特瓦特表示:“在一段很长的地质史时期内,智利发生什么,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就会发生什么。这并不是一个有关‘是否’的问题,而是有关‘何时’,即下一场地震何时发生。”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北美的地震也指日可待。最近在南北美洲的周围,6级以上地震频发,2012年-2014年美洲强震频发的趋势值得关注。 据报道,美国国家气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自1960年起追踪美国各地气温,该局指出,2012年2月2日的气温打破1964年和1974年2月2日的最高纪录华氏62度(约摄氏16.6度)。 1964年和1974年2月2日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的8.5级以上地震活跃期(7次强震),2012年同样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的8.5级以上地震活跃期(5次强震)。 1964年3月27日北美洲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发生了9.2级地震,下一次特大地震也会发生在北美洲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6364.html 大地震专题 2012.09.05 哥斯达黎加7.9级地震 2012.08.31 菲律宾群岛附近海域7.6级地震 2012.08.27 萨尔瓦多附近海域7.2级地震 2012.08.14 鄂霍次克海7.2级地震 2012.08.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6.2级地震 2012.08.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5.2级地震 2012.06.3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交界6.6级地震 2012.06.24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交界5.7级地震 2012.06.1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5.4级地震 2012.06.15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5.3级地震 2012.06.10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5.9级地震 2012.06.06 台湾台东县附近海域5.6级地震 2012.06.0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5.0级地震 2012.05.03 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交界5.4级地震 2012.04.17 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附近海域7.0级地震 2012.04.12 墨西哥7.0级地震 2012.04.11 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8.2级地震 2012.04.11 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8.6级地震 2012.04.09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5.5级地震 2012.03.26 智利中部7.1级地震 2012.03.21 墨西哥7.6级地震 2012.03.0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洛浦县6.0级地震 2012.03.0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5.0级地震 2012.02.26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7.0级地震 2012.02.26 台湾屏东县6.0级地震 2012.02.17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革吉县5.2级地震 2012.02.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5.3级地震 2012.02.02 瓦努阿图7.0级地震 2012.01.11 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7.2级地震 2012.01.0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5.0级地震 2012.01.01 日本本州东部海域7.0级地震 2011.12.27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7.0级地震 http://www.ceic.ac.cn/huge_eqs.jsp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72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两万年前,欧洲人最先到达美洲?
热度 1 seesky 2012-5-5 10:50
nature 新闻确实不断制造新闻,最近抛出了一个很搞的观点:“ A controversial hypothesis suggests that the first Americans came from Europe by boat ” ( http://www.nature.com/news/step-by-step-around-the-globe-1.10458 )。 实际上,这个观点早已在民间流行,比如 live science 上已经说过 : 早在石器时代,欧洲人最早达到美洲 ( http://www.livescience.com/7043-americans-european.html )。 不曾想, nature 既然认为这是很大争议的观点,还是仍然堂而皇之的把它放在几乎带些科普性质的科学新闻上。 这个观点主要来自 Dennis Stanford 和 Bruce Bradley 的考古研究的支持(通过石器工具的相似性),也就是所谓的 Solutrean hypothesis。欧洲人必定很喜欢这个,这不,看看美国人的反应就知道这个研究是多么的受欢迎 (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al/health-science/radical-theory-of-first-americans-places-stone-age-europeans-in-delmarva-20000-years-ago/2012/02/28/gIQA4mriiR_story.html )。 也就是说欧洲人通过战争掠夺得来的美洲早在两万年前就是他们的,无非是在十五到十九世纪的时候重新回到自己手里而已。
4234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洲地震蓄势频发
热度 5 杨学祥 2012-1-22 15:34
美洲地震蓄势频发 杨学祥 学者徐道一和孙文鹏在2011年撰文指出,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和北美洲西海岸歹字型构造体系是李四光在70多年前提出的两个巨型歹字型构造体系。近年来,歹字型构造体系被应用于地震预测。应用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预测2008年汶川8.3级巨震,应用北美洲西海岸歹字型构造体系预测2010年4月5日墨西哥7.5级大地震,均获成功。进一步研究表明,位于同一歹字型构造体系的2个或3个特大巨震的时间间隔为53~54 a,相当于三个沙罗周期的长度,歹字型构造体系的近代活动基本上是与天文因素有关的,这一联系可被应用于地震预测。有理由认为,不能排除在南美西部和北美西部发生类似1960年智利的特大地震。 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华盛顿大学地质学家布赖恩·阿特瓦特表示:“在一段很长的地质史时期内,智利发生什么,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就会发生什么。这并不是一个有关‘是否’的问题,而是有关‘何时’,即下一场地震何时发生。”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北美的地震也指日可待。最近在南北美洲的周围,6级以上地震频发,2012年-2014年美洲强震频发的趋势值得关注。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地图 2012-01-22 13:53:45 6.1 -56.7 -24.9 30 南桑威奇群岛地区 全球视图 地图 2012-01-22 02:47:15 6.2 14.9 -93.1 70 墨西哥沿岸近海 全球视图 地图 2012-01-22 02:11:38 3.6 40.7 99.6 6 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 地图 2012-01-18 09:28:26 3.3 31.2 103.5 20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地图 2012-01-18 03:46:23 3.0 39.5 73.6 7 中、塔、吉交界 地图 2012-01-17 18:40:20 3.6 39.7 73.5 9 吉尔吉斯斯坦 地图 2012-01-17 01:39:52 3.0 38.5 74.1 109 中、塔交界 地图 2012-01-16 17:21:10 3.6 39.8 96.2 7 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瓜州县交界 地图 2012-01-15 22:21:34 6.0 -60.7 -55.9 10 南设德兰群岛 地图 2012-01-15 21:40:22 6.7 -60.7 -55.9 10 南设德兰群岛 全球视图 地图 2012-01-12 01:53:46 3.0 41.8 79.5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乌什县交界 地图 2012-01-11 02:37:01 7.2 2.4 93.2 20 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 地图 2012-01-09 12:07:14 6.5 -10.6 165.2 30 圣克鲁斯群岛附近海域 地图 2012-01-09 08:55:57 3.3 32.2 104.8 16 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 地图 2012-01-08 14:26:28 3.6 42.1 87.5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 地图 2012-01-08 14:20:08 5.0 42.1 87.5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 地图 2012-01-08 07:11:01 3.1 42.0 89.1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 地图 2012-01-07 10:34:05 3.1 28.6 105.0 15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江安县交界 地图 2012-01-05 03:36:59 4.3 41.2 83.7 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 地图 2012-01-04 14:59:57 4.3 23.9 121.7 13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地图 2012-01-04 04:36:51 3.2 35.9 77.5 2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叶城县 地图 2012-01-03 15:39:56 3.9 40.0 77.3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 地图 2012-01-02 14:15:43 3.1 31.8 99.9 13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 地图 2012-01-01 13:27:55 7.0 31.4 138.3 360 日本本州东部海域 地图 2011-12-28 19:18:40 3.9 34.9 86.0 7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 地图 2011-12-28 14:05:25 3.0 22.0 100.6 14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 地图 2011-12-28 13:48:35 3.2 22.0 100.5 13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 地图 2011-12-27 23:21:58 7.0 51.8 95.9 10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地图 2011-12-27 17:28:08 3.4 35.6 81. http://www.ceic.ac.cn/ 2012年1月拉尼娜减弱地震频繁 已有 218 次阅读 2012-1-20 01:5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拉尼娜 地震 推荐到群组 2012年1月拉尼娜减弱地震频繁 杨学祥 计算表明,每年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 1月是拉尼娜结束的最佳时期。德雷克海峡海冰开关打开,秘鲁寒流减弱,南太平洋内循环变暖变慢,赤道太平洋2-3月海温最暖,有利于厄尔尼诺的生成。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转换,伴随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的反向升降,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突发事件,2011年12月-2012年2月弱潮汐时期频繁的地震火山活动值得关注。 2011年12月发生7级地震2次; 2012年1月发生7级地震2次。 澳大利亚气象局称:“尽管拉尼娜现象明显仍存在,过去两周一些指标已经减退。” 其称,该气象局调研的大多数气象模式表明拉尼娜天气逐渐减退,大多数模式暗示这种天气现 象将在即将到来的澳大利亚秋季期间结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0347 智利中部发生里氏6.1级地震:关注潮汐组合 已有 148 次阅读 2012-1-18 15:0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潮汐组合 地震 推荐到群组 智利中部发生里氏6.1级地震 暂无人员伤亡报告 来源:新华网 2012-01-18 09:39 关键词:智利 发生里氏 有震感 引发海啸 智利中部地区17日晚发生里氏6.1级地震,首都圣地亚哥有震感,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新华网圣地亚哥1月17日电(记者赵燕燕)智利中部地区17日晚发生里氏6.1级地震,首都圣地亚哥有震感,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智利大学地震服务中心发布消息说,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7日20时22分(北京时间18日7时22分)左右,震中位于中部海滨城市洛斯比洛斯西北52公里处,震源深度约44公里。   智利海军水文和海洋局随后发布信息说,此次地震不会引发海啸。   智利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多发地带。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http://news.iqilu.com/guoji/20120118/654093.html 南设德兰群岛发生里氏6.0级地震:德雷克海峡变暖 2012-1-16 13:09 快讯:南设德兰群岛发生里氏6.0级地震(组图) 2012年01月16日09:11来源:中国广播网复制链接 打印   中广网快讯: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网站消息,南设德兰群岛,北京时间15日22时21分,发生里氏6.0级地震,震中位于南纬60.7、西经55.9,震源深度10公里。 (责任编辑:UN011)分享到: http://news.sohu.com/20120116/n332284906.shtml 点评:地震与德雷克海峡异常变暖有关,海冰在2-3月变为最少,打开德雷克海峡通道,减弱秘鲁寒流,有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伴随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交替,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反向震荡,激发地震火山活动频发。 2012年1月12日南极半岛的德雷克海峡变暖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9396 2012年1月潮汐组合:7-9日冷空气活动较强 2011-12-20 05:52 2012年1月潮汐组合:7-9日冷空气活动较强 杨学祥 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2012年8月-9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2年3月-7月,2012年10-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2年1月是上半年第1个弱潮汐月,潮汐强度相对变小。今年冬春弱潮汐在前,强潮汐在后,后期较冷,时间延长,有利于出现倒春寒。 潮汐组合A:2012年1月1日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11月3日为月亮远地潮,比近地潮强度减少35%;2011年12月3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2度,三者两两强叠加,潮汐变化达到最小值。 潮汐组合B:2012年1月9日为日月大潮,7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22.3221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1月16日为日月小潮(下弦),18日为月亮近地潮,14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1度,三者两两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潮汐组合D:1月23日为日月大潮,2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2.2930度。两者弱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1月27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2度,2012年1月31日为上弦,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0124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9997 哥斯达黎加图里亚尔瓦火山喷发 政府发黄色警戒 2012-1-14 14:33 哥斯达黎加图里亚尔瓦火山喷发 政府发黄色警戒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8898 谁能拯救美国:奥巴马应该关注国内民生 2012-1-4 11:48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540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65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冰激凌豆树-印加树
热度 5 saraca 2012-1-21 13:59
喜欢冰激凌吗?还记得香草冰激凌的味道么?还记得儿时,舔着手指,挤到冷饮店柜台前,急急地说:“我要香草味的!”然而,从未想过冰激凌的香草味来自哪里? 一 、初次邂逅“天鹅豆” 冬日正午,林中散步,看到厚厚的落叶中,躺着一枚硕大的扁豆荚,像一把直尺,约 30 厘米长,宽 8 厘米。令人称奇的是绿豆荚裂开了,露出一层白色的内果皮,毛茸茸的,看上去像棉花糖,这在豆荚里很少见。豆荚中央是一枚枚排列紧密的肾形豆子,碧绿肥厚。 仔细翻开一看,哟,豆子发芽了。两枚肥厚的子叶中央藏着一株柔弱小苗,刚抽出来的羽状复叶,呈紫红色,如春天的椿芽儿。弯曲的新苗,蜷缩着,尚未完全伸展开,犹如襁褓里的婴儿,躺在毛茸茸的豆荚里,十分可爱! 怀着几分新奇,轻轻地把豆芽取了出来,立放在草地上。这时,奇迹出现了!这枚豆芽,像一只小天鹅似地在草地上昂首阔步。看,肥厚的子叶像天鹅饱满的身躯,转了个弯儿的豆芽透着 “曲项向天歌”的优雅。 二、“天鹅豆”的真面目 — 冰激凌豆树 这么漂亮的豆芽,哪来的呢?不由举目四望,“追本溯源”。周围是片高大的乔木,树干粗壮高大,枝繁叶茂,看到硕大的羽状复叶,我知道那应该是“天鹅豆”的家了,树干上有科普介绍牌:印加豆 Inga spectabilis 。 回到办公室查阅资料,很长见识哩!印加豆的英文名是 ice-cream bean tree ,也就是冰激凌豆树。原来豆荚中厚厚的白色绒毛,尝起来,香甜可口,带着香草冰激凌的味儿,怪不得叫冰激凌豆呢!看到这个豆( bean ),还让人想起喜剧片《憨豆先生( Mr. Bean )》憨态样儿。 印加豆属约有 200 多种,原产热带美洲的巴西、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该属植物多为乔木和灌木,其典型特征为:羽状复叶,白色头状花序,豆荚具四棱。 在原产地,印加豆用途还不少呢!硕大的豆荚在当地市场常有兜售,幼嫩豆荚是人们喜爱的食物,也是牛羊喜欢的饲料。其次,由于豆子在豆荚里就能萌发,落地即生根,生长迅速,就像版纳地区的铁刀木一样,是非常实用的速生薪柴。再者,印加豆树高大,冠幅宽绰有余,在当地常用作咖啡或可可种植的遮荫树种。 三、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印加豆 看到这,我不由地恍然大悟。其实,我去年也看到过印加豆啊!只不过当时走马观花,没有仔细深究。现在看来,我在植物园还看到过另外两种印加豆。 一种是世界热带地区广为栽培 Inga edulis 。就种加词 edulis 而言,可解释为:豆荚可食,具有香草冰激凌的味儿。在版纳植物园,它一年四季都在开花,白色的头状花序,组成了一串聚伞花序,藏在碧绿的枝叶从中。 一天,我特意跑去找寻豆荚,在茂密的树叶中,隐着一条条狭窄的柱形豆荚。看上去,荚果具沟槽,干燥而扭曲,似乎不好吃。我费劲地摘了一个豆荚,皱巴巴的,像一条腌制的牛肉干巴。用力掰开,一看,全是干瘪的果皮,没有想象中的香草味的白绒毛。兴许是远渡重洋、水土不服的缘故吧,不然这豆荚也该是亮绿、饱满,里面有新鲜、湿润、泛着香草味的棉花糖。 另一种印加豆,豆荚小,只有蚕豆荚那么大。记得注意到它时,也是冬日的午后,看到树上挂着这样一串串胖嘟嘟的小豆荚,很可爱。怀着好奇,把它剥开,肉质的豆荚里是白色的绒毛,其内躺着一枚枚泛着宝石绿的晶莹豆子。那时的我,再怎么好奇,也没有“神农尝百草”的勇气,仔细地看了又看,带回来放桌上晾干了。这种印加豆树叫月桂印加豆Inga laurina,热带地区也普遍种植。 在版纳热带植物园,我就是这样认识香草冰激凌豆的,但愿有一天能尝到香草冰激凌豆新鲜、香甜的味道。 高贵印加豆 Inga nobilis, 躺在豆荚里就萌发的种子。 食用印加豆 Inga edilus 的果实 食用印加豆Inga edilus 的头状花序 月桂印加豆 Inga laurina的豆荚,状如蚕豆。
个人分类: 认识植物|1378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北京吃的,没有一个是正宗的
热度 5 xupeiyang 2011-8-28 19:40
在北京,吃东西,一开始,还像个样,时间长了,就变味了。 北京烤鸭 老北京炸酱面 天津狗不理 杭州小笼包 上海本帮菜 扬州炒饭 庆丰包子 美洲牛肉面 东北菜 黎昌海鲜 重庆火锅 云南米线 。。。。。。 没有一个是正宗的 完了
个人分类: 食品问题|151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下次7级以上地震发生在哪里:亚洲还是美洲?
杨学祥 2008-9-30 08:49
图 1 2008 年 9 月 29 日 海温异常(白色为海冰) 2008 年 9 月 11 日 ,日本北海道发生 7.1 级地震,该地处于海温增暖异常最高地区(见图 1 红色区域) 。 29 日发生的克马德克群岛发生 7.2 级地震也在海温增暖区域 。从图 1 中可以看到,印度洋西北部、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亚洲南部和东部、加利福尼亚半岛沿海、赤道东太平洋和智利西部的海温都在增温。 下次 7 级以上地震发生在哪里:亚洲还是美洲? 请关注潮汐和海温变化! 我在 8 月 18 日 指出, 2008 年 9 月,月亮近地潮( 20 日)与日月大潮( 15 日)相距超过三天,为弱潮汐时期。根据天文奇点,可划分如下: 潮汐组合 A : 9 月 1 日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为 -0.00014 度。 8 月 31 日 为日月大潮(朔日)。两者叠加,赤道地区潮汐变化幅度较大(太阳离赤道较远)。 ( 2008-08-31 17:10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攀枝花市仁和区交界发生 5.6 级地震, 2008-08-30 21:0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发生 5.3 级地震, 2008-08-30 17:14) 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发生 6.1 级地震 ) 潮汐组合 B : 9 月 7 日 为上弦,日月潮汐相互抵消,强度最小。 9 月 8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54947 度。潮汐南北震荡较强。( 对应我国大部将遭雨水侵袭 北方部分地区大风降温, 9 月 6 日 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地区的兴都库什山区发生里氏 5.6 级地震, 9 月 8 日瓦努阿图 6.2 级地震, 9 日瓦努阿图 6.9 级地震, 2008 年 9 月 11 日 ,日本北海道发生 7.1 级地震 )。 潮汐组合 C : 9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099 度, 15 日为日月大潮(望日), 22 日为秋分,太阳直射赤道。三者叠加,此期间赤道潮汐变化幅度最大,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9 月 13 日哥伦比亚 5.7 级地震、东帝汶 5.7 级地震, 9 月 15 日阿拉斯加 5.2 级地震, 9 月 16 日中大西洋海岭 5.8 级地震、东帝汶 5.7 级地震, 17 日中太平洋海岭 6.0 级地震,都发生在低纬度地区 )。 潮汐组合 D : 9 月 20 日 为月亮近地潮, 22 日为下弦和秋分,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47450 度,月亮潮汐南北震荡较强,太阳潮抵消部分月亮潮( 20 日 汶川 4.1 级地震,银川 2.6 级地震,加拿大 5.2 级地震,上海遭百年一遇暴雨, 22 日日本发生 5.7 级地震, 9 月 24 日 墨西哥太平洋沿海地区发生 6.4 级强烈地震,西藏 6 级地震 )。 潮汐组合 E : 9 月 28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059 度, 29 日为日月大潮(朔日), 22 日为秋分,日月同在赤道附近。三者叠加,此期间赤道潮汐变化幅度最大,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27 日菲律宾 6 级地震, 29 日克马德克群岛 7 级地震 ) 。 我在 9 月 18 日 指出,继当地时间 9 月 14 日 东帝汶 5.7 级地震之后,低纬地区和中高纬地区先后又发生了 4 次中强地震,验证了赤道强潮汐的作用。此后, 9 月 20 日 为月亮近地潮, 22 日为下弦和秋分(太阳在赤道上空),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47450 度,月亮潮汐南北震荡较强,下弦时太阳潮抵消部分月亮潮。中纬度地区地震开始增强 。 我在 9 月 19 日 再次指出,地震正向中纬度和中低纬度的结合部转移,海温增加显著地区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增大 。 在 9 月 20-22 日中强地震向中纬度地区转移之后, 28-29 日潮汐组合 E 时期低纬度地区地震将有明显增强 。 9 月汶川和全球地震验证了地震的潮汐波动特征 。 Recent Earthquakes 09/29/2008 M 7.0, Kermadec Islands, New Zealand( 克马德克群岛 29.860S, 177.653W) 09/26/2008 M 6.0, Mindoro, Philippines( 菲律宾 13.402N, 120.476E) 09/26/2008 M 5.7, Mindoro , Philippines ( 菲律宾 13.387N, 120.494E) 09/26/2008 M 5.6, Carlsberg Ridge ( 印度洋卡尔斯伯格海岭 3.091 N, 65.442 E) 09/24/2008 M 6.0, western Xizang (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 30.927N, 83.449E ) 09/23/2008 M 6.4, off the coast of Colima, Mexico ( 墨西哥, 17.658N, 105.507W) 09/22/2008 M 5.7, Hokkaido, Japan region( 日本 , 41.603N, 140.457E ) 09/20/2008 M 5.2, Northwest Territories, Canada (加拿大 63.601N, 129.157W ) 09/13/2008 M 6.0, East Timor region (东帝汶) 09/13/2008 M 5.7, Colombia (哥伦比亚) 09/12/2008 M 5.7, Seram, Indonesia (印度尼西亚) 09/12/2008 M 6.0, Komandorskiye Ostrova, Russia region (俄罗斯) 09/12/2008 M 5.8, southeast of the Loyalty Islands 09/12/2008 M 5.7, Seram , Indonesia 09/12/2008 M 6.0, Komandorskiye Ostrova , Russia region 09/12/2008 M 5.8, southeast of the Loyalty Islands 09/10/2008 M 6.9, Hokkaido , Japan region 09/10/2008 M 6.6, Halmahera , Indonesia http://www.iris.edu/hq/audience/public/earthquakes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克马德克群岛发生 7.2 级地震:潮汐和海温对地震的影响 . 发表于 2008-9-30 6:40:2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0945 2. 杨学祥 . 2008 年 9 月潮汐预警 . 发表于 2008-8-18 14:57:2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387 3. 杨学祥 . 潮汐组合 B :瓦努阿图 6.9 级地震 我国大部将遭雨水侵袭 . 发表于 2008-9-9 6:27 :2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257 4. 杨学祥 . 下一个 7 级强震: 2008 年 10 月至 2009 年 2 月强潮汐时期 . 发表于 2008-9-5 10:18:4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759 5. 杨学祥 . 赤道地区地震继续趋强:关注 9 月 15 日 潮汐组合 C. 发表于 2008-9-18 11:47:4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422 6. 杨学祥 . 赤道太平洋暖水区继续扩张与地震趋势 . 发表于 2008-9-19 8:14:0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552 7. 杨学祥 . 9 月 20 日 汶川都江堰交界发生 4 级余震:中纬度地震增强 . 发表于 2008-9-20 4:00:5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659 8. 杨学祥 . 9 月 20 日 近地潮:上海遭百年一遇暴雨、汶川银川地震 . 发表于 2008-9-21 9:22:1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797 9. 杨学祥 . 强潮汐对弱震的激发作用:历史与现在 . 发表于 2008-9-22 3:05:1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886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6125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