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小提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小提琴弦轴的学问 ——介绍一种简易的diy改进方案
热度 9 武际可 2018-2-5 08:15
小提琴弦轴的学问 ——介绍一种简易的diy改进方案 小提琴定型到现今的模样(图1)大约经过五百多年了。其中四根弦的弦轴,是小提琴上非常重要的零件。所有习 琴者和演奏者都要经常与它们打交道。我们知道弦的振动频率是与弦的长度、密度和张力有关,对于小提琴上的空弦来说,弦的密度和长度是已经确定了的,所以唯一可以调节弦的振动频率的办法就是变化弦的张力。而弦轴的作用就是来调节弦的张力的。 图 1 弦轴怎样变化弦的张力呢?弦的一端固定在系弦板上,另一端由弦轴上的一个孔开始缠绕在弦轴上(图 2 、图 3 ),旋转弦轴就会使弦伸长或缩短,从而改变弦的张力。为了使弦上的张力不至松弛,在调整好弦的张力后就需要将弦轴固定不使它再旋转,为此,将弦轴制作得有一个小的锥度,这个锥度与弦槽上的孔洞是配合的,把弦轴向孔洞推进,弦轴就会紧固在孔洞中,这时弦轴就依靠紧固在孔洞中的摩擦力得到固定。说到这里,可以体味到,弦轴的设计是既简单又巧妙的。事实上也是,这种设计使用了几百年,人们并没有发现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 图 2 图 3 早期的琴弦是用羊肠制作的,到 19 世纪末金属拉丝的技术进步,于是人们开始用金属丝的琴弦。这种金属丝的琴弦有耐用、音色好、便宜、不受湿度和温度的影响等的优点。不过新的琴弦,却给玩小提琴的人带来新的烦恼。这就是,调音增加了困难。 原来,金属丝弦比起羊肠弦,在相同的张力下更不容易伸长,就是说在大致达到弦所担负的张力的条件下,羊肠弦再拉长一个毫米,会听到弦的频率变化,而现在金属丝弦只拉长十分之一毫米人们就能够感觉到弦的频率变化。用力学的术语来说,就是金属丝弦的拉伸刚度要比羊肠弦的拉升刚度大许多倍。弦轴的直径一般是 6mm 左右,于是在调音时,稍微旋动一个角度,弦的伸缩就会以毫米计,这对于羊肠弦来说不是问题,而对于金属弦来说就难了。来回旋转许多次也不容易找到合适频率的张力,增加了调音的难度。同一现象,对中国传统乐器也发生,早先二胡的弦是用生丝做成,后来换成金属丝弦,调音就不方便了。因为金属丝的拉伸刚度比生丝的拉伸刚度也要大许多倍,于是在二胡的弦轴上就增加了蜗轮(由图 4 左改变为图 4 右),方便多了。 要解决这个困难,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就像二胡那样把弦轴换掉,换为如后来吉他上也普遍用的蜗轮系统,使系弦的轴的旋转变慢,如图 5 所示。不过人们并不接受这种方案,因为它会打破传统形成的小提琴外形的美感。于是就发明了微调机构加在弦上。图 6 、图 7 就是两种常用的微调装置。使用时把它们加在系弦板与琴马之间,调音时拧动顶端的螺丝,就会使弦的张力产生微小的变化,从而达到调音的目的。 图 4 图 5 图 6 图 7 增加了微调机构后,调音是方便了,但却带来一个新的问题。这就是,由于微调机构都是金属制作的,金属的比重又比较大,增加的微调机构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琴马附近的质量,这无异于在琴马上直接增加一个重块,这就是提琴上弱音器的效果,结果琴的音量减小了音质也大不如前。何况小提琴上凭空添加许多微调机构也并不美观。 德国人发明了一种既能保持小提琴弦轴外观,又能够使调音十分方便的弦轴。它是以一套比较复杂的机械传动系统来实现的,在弦轴柄内安置一套差动齿轮使减慢后的旋转传到弦轴中部的系弦段。依靠这种差动齿轮,可以使传速比达到 1:8 ,即弦轴柄旋转 8 圈,系弦段才旋转一圈,这足够达到微调的目的。调音时,只有弦轴柄和中间系弦的部分转动,插在弦槽孔洞中的两段都无需转动,所以不会有调音时拧不动或跑弦的烦恼,不过由于这套设备加工复杂,价格昂贵,业余的爱好者用起来有点奢侈。 图 8 下面介绍一种比较方便的弦轴改进。基本思想是,想办法把弦轴上系弦段变细。细了,弦轴旋转同一角度,弦被卷起或放开的长度就会减小。原来系弦段的直径是 6mm ,如果把它变为 2mm ,则原来旋转同一角度,弦被卷起或放开的长度会缩短为原来的三分之一。这对于实际应用是一个很明显的改进。不过,由于原来弦轴是木质的,木质弦轴直接把直径减小,木质的强度不够,所以需要用别的材质来更换弦轴的系弦段。 具体的做法如图 9 ,将弦轴的处于弦槽内的那一段锯掉,找一段长度约为 100px 的金属杆,可以是铜的,也可以是铝或不锈钢的,粗细约为 2-3mm 。然后在弦轴所剩的两端都沿轴线打同一粗细的孔。为了系弦在金属杆的适当部位打一个约 o.6-1mm 的孔。最后将金属杆按图 9 (下)装好。粘接处可以用哥俩好胶或 502 胶(如金属杆为铜质则一定要用 502 ,因为哥俩好不适宜粘铜)。好了,把做好的弦轴装在弦槽相应的孔洞中,就可以像平常一样装弦。这时你会感觉到调音比原来容易多了。 图 9 以上方案是比较简单,便于自己动手制作。作者是在这样做了并且觉得有实效之后才写这篇小文的。在制作中比较困难的一个环节是在金属杆上打孔,这需要有耐心,过急会把细钻头弄断。笔者就断过一次钻头才打通四个金属杆上的孔。最后结果如图 10 。 图10 最后按照这个方案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这就是由于系弦处细了,弦的张力对弦轴产生的作用力矩也随半径减小相应地减小了。于是为了固定弦轴的摩擦力也可以减小了。弦轴就不需要插入孔洞插得过紧,调音就不会有拧不动的困惑,弦轴也不会有容易松动跑弦的问题了。 小小的弦轴,可以与精密机械相关联,也可以自己动手改进。不管怎样,都要对它在力学上的作用吃透,即使早先人们为了弦轴旋转和固定自如,一直为演奏者使用的弦轴蜡,也是利用这种蜡能够调整弦轴的摩擦力性能,用它涂抹后,使弦轴不至于过紧拧不动,又不至于松动跑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619 次阅读|9 个评论
“民乐培训:古筝钢琴小提琴电子琴等”
wyuehua2004 2014-11-10 07:34
今天我送女儿上学,看到学校旁边公交站台换了一幅大的广告:“民乐培训:古筝钢琴小提琴电子琴等”,还声称:“名师专业教学,随到随学”。 “民乐”概念理解确有分歧,不过这位广告主的理解,我估计是指:“中国民众想要学习的乐器”。这还真有点像宋丹丹的“思维”,“秋波是啥玩意你咋都不懂呢,怎么这么没文化呢?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这显然属于小品专业研究范畴,跟音乐专业无关!如果要想学小品找他们吧!
个人分类: 评论|1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中小学教师也难过!
热度 3 wyuehua2004 2014-9-25 09:47
以前我老婆会对我说:“你看人家孩子学小提琴又学舞蹈什么的,咱们的孩子......;你看东家那个男人穿的板板整整的,你看你就像要饭的.......;你看人家老婆又穿金又戴银的,我什么也没有......”。面对老婆抱怨,答道:“你要看别人好,你跟人家过去吧”!嘿嘿!这个回答不是我说的,是电视里的台词,我没这么憨!老婆要真跟人家去过麻烦了!但我有我的答法:“我说老婆,你以后能不能这样跟人家说呢!你看我们家孩子会画画又爱科学,我丈夫绝不会养小三,小二就更不用说了,穿金戴银多不安全啊!万一遇到劫匪甚至会丢命”! 这是生活的智慧,教育同样也需要增强自信的智慧。我们本来学习西方是为了壮大自己的,现在倒好,整个国家言必称美国。就是我本人也不例外的。美国确实很发达,这没错,但我们如果总习惯于用美国的优点来比我们的缺点。就像上面我家庭的描述那样,如按照电视里的台词,我的家庭早晚散伙!上升到国家,我看整个民族都不会自信的!这不是我们无能的问题,而是态度决定一切! 我这样表态不是为了掀起反美浪潮,我也觉得学习美国没错,但我们了解美国好的一面的同时也要了解不好的一面。了解不好的一面不是为了取笑对象,而是树立面向事实本身说话的科学精神,全面看问题。就像台湾进口牛肉一样,我们如果只看到牛肉的好,没有看到牛肉可能带来的疾病传染的风险,那后果将是无法预料。教育事业一样。那么美国的教师生存到底怎样呢?《我的教学勇气》这本书如是说: “我想干好这份工作,也曾尽力去干,可我现在越来越厌烦。教学本质是为了学生,可从邮箱得到的每份公函或便条都是叫我要为测验早做准备啦、要提醒学生他们的考试分数多么重要啦。对谁重要?或许只是对学校重要。我到学校是教学生的,可那里的气氛越来越使我难以这样做”。 “我明知教书不能发财致富,但仍然选择这份工作,可是凭着我的收入别说过上舒适的生活,就是省吃俭用也才能勉强度日。一想起来真是又生气又悲哀”。 “全是伪君子,他们好像对教师短缺问题搓手顿足、焦虑万分,可付给我们的实际薪水还不如从前,难道这能说是优待教师吗?这个社会(指美国)是以钱论待遇高低的,我哪里感到什么优待,感到只是虐待,明明是在占我和我同事的便宜”。 “对许多教师来说,在执教之初对低薪尚可忍气吞声,可当日后面临着偿还住房贷款、支付子女学费等开支,尤其是看到有类似学历要求的其他行业的工资远远高过自己时,对低薪就忍无可忍了。......许多教师工作时用的是残破不全的教学设施,还得自掏腰包购买教具,缺乏电话、电脑、最新教材等必备用品”。 “有学区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考试分数和考试准备上,教师不得不舍弃久享盛誉的教学单元,因为其内容与考试无明显关联;以为好朋友把他任教的地方称为“被标准化考试分数弄得走火入魔的地方”,哀叹对考试分数和学校位次的偏执追求已经不知不觉地影响了他本人、同事。” “在现在考试热的氛围中,我边看孩子边在心中盘算:他们会不会影响我班考试的平均成绩,有时我不把孩子看作学生,而是看作在标准化考试中可以为班级平均分数增值或减值的数字”。 “每天你去上班,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要以提高考试分数为目标,想的是自己如何使出浑身解数来提高考试分数。” “教师谈到的压力涉及多个因素,比如:四年级的考试分数会决定校长是否能继续在笑任职,是否能得到绩效奖金。以为离开教学岗位的教师说:我需要的不是整日感到孩子成绩不好学校就要关闭的沉重压力,我需要的是好好休息,以恢复精力”。 一位新教师以为,“待我有点经验了,工作就会轻松了。我看不一定,(老师仍然还忙),只不过忙的不一样罢了。他们也许不操心备课,但得操心委员会、科研项目啦”。 一位教师丈夫说:“有时我对教学给我个人生活带来的后果感到抑郁烦闷:我不能去探望生病的母亲(老婆开学后)、不能全家在一起进餐,不能多陪陪孩子,因为每个周末必有一天要为学校尽义务”。 “教学使人非常孤独。就你一个人和一群孩子呆在教室里,没有成人和你有什么接触,也难得有成人了解你做的事。其他教师很少来我的课堂,我也没有时间去他们的课堂,我们都太忙了,你可以使每一个人得出色的考试成绩,可没一个人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有时教师很难向别人,甚至向本人证明自己的价值。教师从事教学不像石匠用石头垒墙、医生动手术、清洁工扫垃圾,带不来任何可见成果和可见实物”。 一位老教师抱怨说“教师这个工作最叫人为难的是,挣钱再少也不能说为钱而干是正当的,我们的收获的确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无价之宝,比如:有时感到有些地方因我的努力而改变,有些儿童因我的鼓励而奋斗有为。可惜的是,这种时刻不常有,即使有也证据难寻无人能见到它的存在”。 ...... 如果我文章开头不做介绍,有人或许会以为我说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可不是嘛!挺像的!面对教育问题,我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面无非两个:要么是社会问题要么是个体问题。社会问题,我们往往会指责我们的教育体制。个人问题,我们往往会指责教师还不够聪明。通过美国的教育问题,我认为,如果我国出现的教育问题美国没有,那就要考虑教育体制问题,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如果美国也存在,应该考虑不仅仅是教育体制问题,而是现代性制度问题,也就是说,只要你追求现代化,这些问题就必然存在。就目前中国的现实来看,我们国民的科学素养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现代化建设,学习西方是必然的,可能学得还不够。在这个前提下,有必要做的不是彻底铲除一些东西,而是弥补一些现代性的过失。也就是说在现有状况下进行建设性的建构而不是解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审美为核心,也许在美国来说是过时了,但在中国却正当时。 本文选自我的《音乐教育自传:找寻过去的意义》(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3 年 5 月第一版,作者:吴跃华)
个人分类: 评论|7398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研也快乐
热度 1 lsb776 2013-11-5 18:41
最近似乎特别多事情,要准备2个演讲稿,提交一份基金申请,还要听3个讲座,改两篇文章,整一堆数据和图片,我们搞科研的也是忙得团团转啊。 昨天和同事吃饭,闲谈中得知她女儿学小提琴,每个小时800元,当然是高级的老师指点,我4岁女儿的钢琴收费也差不多140元一堂课了,这才一级课程,国际象棋老师的收费是单独教下棋,每小时300元,谈来谈去,我们开玩笑的说,有没有人想学做实验啊,我们可以收的便宜些啊。可是真还没有见过这样的宣传单张啊,没有人把孩子送到老师那里从小学习做实验哦。我倒是在明爱见过一些物理啊,磁力什么的科学小实验兴趣班,几十元一个小时,据说在外国,实验科学这方面也是科普性质的,是免费推广的。 想想之前在网上热烈讨论的某同学逃离科研,到中学当老师,当中的确包含了一个人的社会需要性的问题,必然牵扯到一个人被需要的那种感觉的问题,比如你当个老师,有人找你补补课,你当个医生,有人找你看看病,你当个保险推销员,有人找你买买保险,你在被别人的需要中得到了价值的满足。现在你是一个做实验室科研工作的,有没有人找你做做实验吧,问问这个基因调控机制是怎么样的,这个分子信号通路是怎样的,当然不排除工作方面需要的,科研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遥远了,生活中的人们不需要我们,我们每个科研工作者守着自己的领域,脑子里想的是世界上只有少数人才知道的事情,能和你对话的人也寥寥无几,一个人像苦行僧一样的探索,寻找,自己满足于自己的推测被证实,满足于新发现被人们认可,其实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满足,也正是这些东西推动着我们不停的前进。 其实,不管做什么都好,能在当中找到自己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好,别人可以做的,你未必可以,就像一个故事里说,一只鸟从机舱跳出来,一只小猪不服气,它也跳出来,后果可想而知,鸟说,我有翅膀你没有。 很喜欢这个故事,活在当下,做好今天你可以做到的事。
3233 次阅读|1 个评论
英国一把破旧小提琴忽悠成泰坦尼克号遗产,还卖了90万英镑
热度 2 laserdai 2013-10-20 05:39
这场忽悠是这样的: 泰坦尼克号邮船在1912年4月处女航中 在 大西洋撞上冰山沉没,遇难者1517人,船上的乐团团长、34岁的哈德利 ( Wallace Hartley ) 也在其中。 哈德利穿着救生衣漂浮在海面的尸体在沉船十天后被找到。据称他的身上系着装在提琴盒子里的一把小提琴。 后来,住在英国约克郡的哈德利的未婚妻 Maria Robinson 声称收到了有人给她寄来的这把小提琴,并在她的日记里记下这件事情。 1939年,哈德利的未婚妻去世,这把小提琴转到当地基督教一个慈善乐队中。 之后,20世纪40年代转给现在主人的母亲手里。 小提琴是七年前在英国约克郡的一个居民家的阁楼上发现的。 自从发现以来,奥德里奇家族拍卖行用了7年和众多专家来鉴定这把小提琴是否真是泰坦尼克号沉船时乐师演奏的琴。 鉴定专家中包括报纸收藏家、珠宝专家、法医化验专家,后者发现这把小提琴的木头里仍然有盐水的遗留成分。 仍有专家质疑此琴的真伪,认为它不可能在长时间海水里浸泡后还如此完好。 英国威尔特郡的一家拍卖行拍卖了泰坦尼克号沉船时乐师演奏的一把小提琴, 拍卖指导价为30万英镑,最终 拍得90万英镑。 拍卖行说,世界各地的很多收藏家都对这把琴感兴趣,在美国展出时超过31.5万人看过这把琴。 拍卖此琴的拍卖行表示,这是泰坦尼克号沉船上“最稀罕和最有象征意义”的一件纪念品。 真能忽悠! 想起来赵本山的小品《卖拐 》。 Titanic violin fetches £900,000 record price http://www.bbc.co.uk/news/uk-england-wiltshire-24582739 The violin that was apparently played to calm passengers on the Titanic as it sank was sold for £900,000 in just 10 minutes at auction in Wiltshire.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365 次阅读|4 个评论
听贝多芬小提琴钢琴奏鸣曲演奏会
harveyho 2013-4-8 04:16
昨天听了一场有特色的贝多芬小提琴钢琴奏鸣曲演奏会。特色有几点,其一,这是由新西兰奥克兰华人自己组织的音乐会,其二,演奏者是本地华人音乐家,都来自大陆,演奏小提琴为齐立民,钢琴伴奏李参微,其三,曲目全为贝多芬作品: 1. 春天奏鸣曲; 2. F大调浪漫曲; 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演奏会地点在Howick All Saints Church. 这是我第一次去这个教堂,庄严而亲切,音响效果极好。 教堂外的海景: 教堂内: 小提琴齐立民,钢琴伴奏李参微: 华人自己办的活动当然有华人特色。其一不准时,册子说音乐会3点开始,大概过了大半个小时才正式开始。听众绝大多数是来自大陆的移民,有着装整齐的,也有很不讲究,穿双拖鞋就来了,像赶集的大妈。音乐会开始前有人在外抽烟,可能带进教堂,被教堂的管理人员喝止: Definitely no smoking in this church! 不少是家长带小孩一起。 也好,让贝多芬美妙的音乐浸润广罗大众。 春天奏鸣曲很精彩。以往多听第一乐章,这次四个乐章都齐了。现场效果真是与听CD不同。尤其第二乐章,歌颂自然与爱情,小提琴与钢琴一问一答,非常美妙。钢琴伴奏基本功扎实,完全专业水准。 浪漫曲印象不深,无甚出彩之处。 而后的小提琴协奏曲时(有近50分钟)齐老师已经非常疲倦,勉为其难了,错音连连。拉完第一乐章必须休息。 其实这个音乐会前半部分就很好,已经差不多一个小时。无需为迎合什么场合而做到筋疲力尽。 总体而言,在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听到贝多芬小提琴的精华作品,感受到了春天。
个人分类: 爱乐爱生活|5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曼彻斯特不懂高等数学的华裔小提琴教师涉性侵被拘押讯问
热度 5 laserdai 2013-2-16 08:17
美国这几天出了一个 不懂高等数学的淑女傅苹,闹得全世界骂声一片 ,英国那边不服气,出了一位不懂高等数学的57岁华裔男性小提琴教师,因为性侵女学生被拘押询问了。 英国人大概最令世界上所不齿的毛病,就是玩弄幼女/雏妓 。前几年注意到英国以前的一位流星歌星,现在的老头子,叫做格xx名字,在越南玩弄小女生被越南人民政府判了刑,后来出狱后才回去英国,注意到机场很多记者拍照,这位老歌星拿帽子遮住脸,还挺要面子。 这次的主角李文周,曾经在中国广播交响乐团工作( Wen Zhou Li is originally from China where he joined the China Broadcasting Symphony Orchestra) ,1988年应邀从中国来到英国,在皇家北方音乐学院 (Royal Northern College of Music, RNCM) 的耶胡迪·梅纽因学院( Yehudi Menuhin School )任教。 至少在1996年,他已经在切塔姆和皇家北方这两所音乐学府任教。 就是这位没有学过高等数学的人士,到了英国很多年,入乡随俗,从了英国人的习惯。 事情的地点,英国第三大城市曼彻斯特,瓦特发明蒸汽机的地方,是英国甚至世界资本主义发生的发源地,世界上最古老的工业城市。这个城市有个中学阶段的音乐学校, 切塔姆音乐学院(Chetham's School of Music,CSM),这个学院怎么样?所有英国音乐界的人,没有人不知道,相信名声绝对不低于咱们的上海音乐学院甚至中央音乐学院。 英国曼彻斯特警方证实,华裔小提琴教授李文周涉嫌性侵、强奸,周四被警方拘押讯问,随后保释,等候进一步调查。 现年57岁的李文周在切塔姆音乐学院(Chetham's School of Music,CSM)和皇家北方音乐学院(Royal Northern College of Music, RNCM)兼职教授小提琴。 警方已经接到20多宗当年CSM的学生遭“少数老师”性侵的报案,并就此展开侦查。 CSM 和 RNCM 发表声明说,“涉案教师”已经被暂时停职;校方将尽力配合警方调查,并鼓励目前在校和过去的师生协助调查,向警方提供线索。 切塔姆音乐学院原来有性侵的优秀传统,头儿都是这样! 一周前,切塔姆音乐学院前校长迈克尔·布鲁厄(Michael Brewer)及其前妻希拉里·布鲁厄(Hilary Brewer)性侵案判决,两人都被定罪。 布鲁厄创办了英国全国青年合唱团并任合唱团指挥。他被控1978-82年间曾在切塔姆音乐学院校长办公室性侵一名学生弗朗西斯·安德雷德(Frances Andrade)。 弗朗西斯小姐 成年后,又在布鲁厄家里遭当时尚未与他离婚的妻子希拉里·布鲁厄性侵。 弗朗西斯小姐 后来成为职业小提琴演奏家; 她在布鲁厄性侵案庭审供证后自杀身亡 。英国女人也是格外注重贞节的。 After Michael Brewer: the RNCM teacher's story Ex-Chetham's teacher quits RNCM board amid claims of sexual misconduct Malcolm Layfield outed in Frances Andrade case as other teachers face historic investigations 校长的案子掀开了锅盖 李文周是布鲁厄性侵案判决后,切塔姆音乐学校第一位因性侵指称遭拘押的教师。 《每日电讯报》称,切塔姆音乐学校性丑闻涉及六名教师。 该报援引一位曾经在切塔姆音乐学校学习的女生说,小提琴教师和学生难免有肢体接触,但她从未遭遇或听说有不恰当的行为。 Violin teacher arrested on suspicion of rape by police investigating historical sex abuse at Chetham's School of Music 14 Feb 2013 14:38 The 57-year-old, from Cheshire, was arrested this morning and remains in police custody for questioning in relation to historic offences. 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uk/crime/chetham-school-violin-tutor-wen-zhou-li-arrested-on-suspicion-of-rape-8495769.html http://www.guardian.co.uk/uk/2013/feb/14/chetham-violin-teacher-arrested http://www.thetimes.co.uk/tto/news/uk/crime/article3688252.ece 李文周工作单位上的资料已经被删除,下面是google镜像资料。 李文周 访问教授,小提琴教师 e-mail: 李文周来自中国,在北京的中央广播学院受到教育,毕业后加入中国广播交响乐团。 1982年,他离开中国去美国和加拿大接受音乐教育。在北美的6年中他和很多乐团一起演出,经常在音乐会上表演节目。当他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学习时,他的小提琴方面的天才被他的教授 Mauricio Fuks发现和精心培养,1986年,他成为 Fuks教授的助理 。 1988年,他来到英格兰的 耶胡迪·梅纽因学院( Yehudi Menuhin School )任教。此后略。 Wen Zhou Li Visiting Professor; Tutor in Violion Email: *********************** Wen Zhou Li is originally from China where he was educated at the Central Broadcasting Institute in Beijing. After graduation, he joined the China Broadcasting Symphony Orchestra. In 1982 he left China to further his musical education in the USA and Canada. During his 6 years in North America, he performed with many orchestras and regularly gave recitals and chamber music concerts. His talent as a violin teacher was discovered and nurtured by his professor, Mauricio Fuks, when he was studying at the McGill University, Montreal, Canada, and in 1986 he became assistant to Professor Fuks. In 1988, at the invitation of Yehudi Menuhin, Wen Zhou Li travelled to England to teach at the Yehudi Menuhin School, and after 8 years of closely working with Yehudi Menuhin, he wa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violin teachers in the UK. Since 1996, he has furthered his teaching career with appointments as violin professor and Principal Violin Tutor at the RNCM and Chetham's School of Music, Manchester, UK. Many of his students have had very successful careers and have performed with orchestras and string quartets around the world. Many are prize winners of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s, including the Menuhin, Tchaikovsky, Wieniawsky and Royal Overseas League, as well as being successful nationally at the Shell LSO, Audi, Texaco Young Musician of the Year, and BBC Young Musician of the Year competitions. Wen Zhou Li was featured in a Channel 4 television documentary called Learning with Mr Li , which focussed on his teaching at Chetham's School of Music. He gives regular masterclasses in the USA, Canada and China and throughout the UK. He was the founder of the International Violin Sonata Course and regularly teaches in summer schools across the UK, Ireland and North America. 转载: 成长记录——向李文周老师讨教后的随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dc37d40106aad3.html 摘自《谁说琴童没文化---中国少年小提琴手吴韵喆成长纪实》 2010 年 6 月某日,小虎、虎爸和海默斯学院的理查·奎克先生(小虎的小提琴教师)一行三人,去了英国西海岸拜访北方皇家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李文周先生。李老师高度肯定了小虎的音乐才能,同时对杰夫报考梅纽因学校持保留意见。当晚我们一家对小虎小提琴演奏和个人成长相关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记录如下: 1. 演奏时身体是否还有不必要的紧张? 是否长期以来对自己的部分肌肉不必要的紧张缺少意识?如果有,要想进入独奏家的行列,恐怕要彻底改之。 2. 音乐理解 有待提高,但有潜力。 3. 硬件与 经济基础 琴弦与松香应更换。是否应尽快更换为一把好琴? 4. 呼吸 对呼吸的作用认识不够? 5. 锻炼 要加强身体锻炼。 但是, 除了第 3 点之外,以上 5 点 都是过程中的问题——如果结合小虎具有的下面这些强项进行全面考虑的话: 1. 听力; 2. 音准; 3. 视奏能力; 4. 音乐记忆能力; 5. 已表现出的作曲能力; 6. 相关学科,例如文学、戏剧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7. 在成长为音乐家这一人生目标上具有的决心; 8. 过去六年习琴过程中已经表现出的毅力; 9. 基于对自己的了解,对自己的音乐才能的信心; 10. 在父母的长期引导下的精神生活、初步成形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后记: 十分感谢李文周老师当年及时给我们的提醒和建议!这些促使了我们的思考和调整。 江博老师的小提琴公开课即将举办了!! http://lihuyihao0510.soufun.com/bbs/1821295626~-1~364/33741283_33741283.htm 茉莉琴行教学总监江博老师的小提琴公开课即将在2010年8月7日(周六晚)在无锡茉莉琴行举办。欢迎小提琴学习者及音乐爱好者前来参加。 江博老师简历: 4岁开始学习小提琴,7岁开始学习乐理及视唱练耳。 1995年考入武汉音乐学院附中,。。。 2003年参加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李文周及法国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莱奈特(Jean Lenert)大师班。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5045 次阅读|10 个评论
科学网上的小提琴手想看左手拨弦的请进
热度 7 MassSpec1638 2012-9-2 00:59
科学网上的小提琴手想看左手拨弦的请进
科学网上的小提琴手想看左手拨弦的请进 几乎能在YouTube看到的古典音乐视频在Tudou都找不到对应的,而Tudou上的古典音乐视频质差量少。但是这一次终於找到在YouTube和Tudou都可看到的同一古典音乐视频。Tudou看不到的话发博在这里就没意思。 小提琴左手拨弦在左手技术中算是最难的几种之一。其实还有更难的。像double harmonics练起来手指骨都要扭曲变形了。有没有被吓到? 另有右手拨弦。这个就简单。有些意思的右手拨弦可参考Suite Symphonique Lieutenant Kijé (Sergei Prokofiev,Op. 60)第四乐章中的第一小提琴声部。 小提琴左手拨弦的曲目非常多。例如Pablo de Sarasate写的很多都用左手拨弦。以下为最经典最具代表性最广为小提琴手所知。 24 Caprices for solo violin (Niccolò Paganini,Op. 1)其中的No. 24。神尾真由子演奏。当中的左手拨弦是拨弦和运弓奏音交替。看过不同人演奏此曲子,个人认为她玩得最漂亮。另外在Concerto in E minor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Felix Mendelssohn,Op. 64)第一乐章中她做的ricochet bowing还真是出神入化。想练ricochet的大可用她的视频借鉴。 神尾真由子是二零零七年第十三届国际柴可夫斯基大赛小提琴组头奖得主。二零一一年六月第十四届没人拿头奖。记不记得诹访内晶子?她是一九九零年第九届头奖得主。第十五届在二零一五年六月举行。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5jm7tLOPTE 相同的视频在Tudou: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ZTbsKQ2gQ/ 左手拨弦在03:02到03:18出现。也就是No. 24中的variation 9。 看到了没有!Pluck the string with the finger used for playing the previous note! 左手拨弦用十字符号代表。上面用的是空心圆。 YouTube视频上其中一个comment说: Oh wow... that pizzicato part with her plucking it over the fingerboard... now, don't get me wrong, I'm an amateur but god, how did she do that? 其实练起上来不是真的很难。多练一些很快就练成。如果还是感到此曲子中的左手拨弦太难,就找些比较容易的玩玩。可试一下Symphony No. 6 in B minor Pathétique (Pyotr Tchaikovsky,Op. 74)第二乐章中的第一小提琴声部,印象中好像是左手拨空弦! 帮大家达至用左手pluck the string的心愿!
259 次阅读|12 个评论
十岁的侄儿看了非诚勿扰决定学小提琴
热度 3 ywang69 2012-7-7 22:44
聚会时碰到表妹,她说她儿子看非诚勿扰节目,发现男嘉宾表演才艺后往往牵手的成功率很高,于是小家伙未雨绸缪决定重新学习小提琴,为将来上非诚勿扰节目做好准备。 小侄儿原来学过一阵子小提琴,一点动力也没有。这次决定从床底下把小提琴找出来好好学习。 看来学习得有动力才行。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3964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十大物理学家
热度 1 sampson2009 2011-4-2 10:33
英国《物理世界》杂志评选出了人类有史以来10位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们是:1.爱因斯坦;2.牛顿;3.麦克斯韦;4.玻尔;5.海森伯格;6.伽利略;7.费曼;8.狄拉克;9.薛定鄂;10.卢瑟福。这十大物理学家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 样,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本文拟就十大物理学家的基本情况做一比较分析。 1出生与概况 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南部符腾堡的乌尔姆城,父亲经营一家小型工厂,家庭经济较困难,几次搬家。6岁,母亲开始教他拉小提琴。 1903年与马立克结婚,1903年和1910年先后生了两个儿子;1919年离婚,后与表妹伊尔萨·罗文莎结婚(近亲结婚!!!)。1955年4月18 日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敦病逝。 牛顿:1642年12月25日(旧的儒略历)出生于英国北部林肯郡乌尔索浦(偏僻农村),是个早产儿。他出生前两个月父亲病逝;3岁时母亲改嫁,将其交由外祖母抚养。终生未娶(少时的伤痕影响终生啊!!!)。1727年3月20日因患泌尿系统疾病而去世。 麦克斯韦:1831年11月13日生于英国爱丁堡。8岁丧母。祖辈中有学者、诗人、音乐家等。父亲是位律师,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常带麦克斯韦听讲座。1877年得了胃癌,1879年11月5日年仅48岁(英年早逝,都是为了伺候老婆!!!)的麦克斯韦病逝于英格兰剑桥。 玻尔:1885年10月7日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著名的生理学教授。玻尔小时侯常昕一些哲学家和物理学家们与他爸爸讨论问题。1912年结婚,儿子A·玻尔也获诺贝尔物理奖。1962年11月18日在哥本哈根死于心脏病。 海森伯格:1901年12月5日生于德国维尔茨堡,父亲原是中学教师,海森伯格9岁时父亲成为慕尼黑大学的教授,因此全家迁到慕尼黑。海森伯格共有7个孩子(简直就是一超生游击队!!!)。1976年2月1日因癌症在慕尼黑家中去世。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生于佛罗伦萨共和国(现在的意大利)的比萨,父亲是音乐演奏家、作曲家和数学家;母亲出生于贵族,对家庭很挑剔。1642年1月8日在佛罗伦萨共和国的阿塞蒂里去世。 费曼:1918年5月11日生于美国纽约市的曼哈顿区,父亲是从白俄罗斯明斯克来到美国的推销员。1942年他与中学时的恋人格林巴姆结婚(早 恋!!!),1945年6月16日妻子去世;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结婚,但很快离婚(花花公子!!!);1960年与格温内施·霍瓦施结婚,同年儿子出 生(老当益壮!!!);1968年又收养一女儿。费曼晚年患了10年的癌症,1988年2月15日在美国的洛杉机去世。 狄拉克:1902年8月8日生于英格兰格洛斯斯特郡的布里斯托尔,父亲是法语教师,他很崇尚读书,对狄拉克的家教很严。1984年在佛里罗达州的塔拉哈西去世。 薛定谔:1887年8月12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独生子(符合中国的国策!!!),母亲是一化学教授的女儿,父亲是一家成功的油布厂厂主。薛定诗接受过 广泛的教育,兴趣广泛,天赋较好,小学时请家教上课。他认为父亲是他的朋友、导师和不知疲倦的伙伴。1961年1月4日在维也纳去世。 卢瑟福:1871年生于新西兰纳尔逊附近的乡村山区春林(后改称布赖特沃特),15岁时随家人迁到蓬加尔胡。父亲在那里种植亚麻并开了一家纺织厂,母亲为教师。因家庭人口多,童年时生活并不富裕。1895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后入英国国藉。1937年在英国剑桥医院病逝。 这十大物理学家按出生地分:英国有3位,德国2位,丹麦1位,意大利1位,奥地利1位,美国1位,新西兰1位。可以看出:他们中有8位在欧洲。这也充分说 明了3个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中心在欧洲。十大物理学家在家庭出身和教育环境上,玻尔、海森伯格和伽利略3位出自专家教授家庭;麦克斯韦、费曼、狄拉克和 薛定诗4位出自生活和教育环境较好的家庭;而爱因斯坦、牛顿和卢瑟福3位则出生在环境条件上较差的家庭。这说明环境好的家庭和环境条件差的家庭都可以培养 出杰出人才,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和教育环境好不是成才的必备条件。 十大物理学家的婚姻家庭情况差别较大。有终生不娶的,也有多次离婚的;有没有子女的,也有子女很多的;有子女非常出色的,也有子女一般的(各有各的变 态:P)。简言之,他们在科学上是杰出的,而在婚姻和家庭上与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同样要承受着家庭的困扰和生活的压力。 十大物理学家除了麦克斯韦仅活了48岁以外,其余9位平均寿命在75.9岁。可见,尽管这些物理学家终生致力于科学,不辞辛苦为之奋斗,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寿命。他们还是比较长寿的,年龄最大的牛顿活了85岁(牛老爷子后半生都是抱着钱睡的,能不长寿么?)。 2性格与爱好 爱因斯坦:6岁跟母亲学拉小提琴,14岁登台演出。爱好音乐,终生喜欢拉小提琴。历史、地理、语言成绩差,曾遭学校退学(啊哈,不知小爱考试时是否作过弊:P)。在提出相对论之前,常与一些青年在一起讨论各种问题。 牛顿:童年成绩很差,是全校有名的“劣等生”。性格有点孤僻。爱动手制作小玩意。 麦克斯韦:活泼,会骑马,会制小玩具,是撑杆跳能手。从小数学出众,15岁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学报》发表几何论文(他是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的么?)。 玻尔:小时候常跟父亲一起做小型物理实验。 海森伯格:喜欢同青年朋友一起背上背包,带上干粮、地图长途旅行。旅行中边欣赏景物边讨论问题(户外版名誉版主:P),是个乒乓球迷,不喜欢同仪器打交道。 伽利略:从小善于观察,善于思考。10岁已显超常。 费曼:聪明,从小学习成绩优秀。 狄拉克:从小喜欢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 薛定谔:小时请家教辅导已显露才华。除喜欢数学、物理,还喜欢语言。擅长写诗,又热心登山、上剧院(这几项都能用来泡妞;P)。 卢瑟福:成绩好,手也巧,很小就会修理钟表。(这句话很押韵:P) 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十大物理学家并不是个个从小都显得聪明。这说明从小不显聪明的孩子并不一定不能成才。十大物理学家大多数有科学之外的爱好,如爱 旅游等,也许正是这些爱好开阔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科学灵感,从而获得成功。他们中的一些人喜欢和别人一起讨论,当然不一定都讨论科学问题,这些讨 论可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值得学习。他们中的不少人从小爱动手,对小实验、小制作有兴趣,这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3对科学的主要贡献及做出最杰出成就的年龄 爱因斯坦:26岁发表"狭义相对论"和"光电效应"论文,37岁发表"广义相对论"。 牛顿:23~24岁创立微积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三大运动定律及光的许多属性,发明反射望远镜,45岁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麦克斯韦:29~34岁创立电磁场理论,42岁出版《电学和磁学论》。 玻尔:28岁左右完成3篇关于原子结构理论的论文,51岁提出原子核的液滴模型。 海森伯格:24岁发明矩阵力学,26岁发现了"测不准原理"。 伽利略:25岁演示他的落体原理,45岁制作望远镜并观测月球,68岁发表《关于托勒玫和哥白尼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 费曼:22岁发表"费曼图",43岁发表《量子电动力学》。 狄拉克:25岁开始对量子电动力学进行数学方面的研究,28岁发表《量子力学原理》,30岁提出元限真空极化作用。 薛定诗:34~39岁在苏黎世大学研究理论物理,38~39岁发现了薛定湾方程,形成了波动力学。 卢瑟福:24岁辨别α,自辐射,40岁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48岁发现质子。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十大物理学家所作的开创性工作都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绝大多数是在20多岁,有6位竟然不超过25岁。岁数较大时,一般只能做些操作性工作和总结性工作。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开创性工作需要活跃的思维和理性的思考。 现在很多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是否一定要高学历(如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去主持。按照我国的学制,同学们读完博士后年龄已到30岁左右,这时再参与科技攻关是否 已经超过了一般人的黄金创新时间。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索和研究应该从小做起。十大物理学家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学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15ead20100f6k0.html http://shilihou012.blog.163.com/blog/static/60317047200912875512345/
3488 次阅读|2 个评论
黄飞立口述,文靖执笔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提要
热度 1 黄安年 2011-2-22 16:43
黄飞立口述,文靖执笔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提要
黄飞立口述,文靖执笔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2月22日发布 (按:今天上午我们去家住天通西苑的中央音乐学院资深老教授黄飞立、赵方幸夫妇家拜访,黄飞立先生已经是94岁高龄,赵方幸教授也已经88岁,他们俩老身体十分健康并且健谈。其间黄飞立老先生赠送我们一本他的口述史著作《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是由他口述,三联书店编辑文靖执笔,黄老改定后编辑出版的。黄老还向我谈起他儿时的回忆,从广州到上海学生时代的学习生活,赴耶鲁留学,新中国成立后回国报效祖国经香港到天津的情况,以及由天津迁往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半个多世纪的点点滴滴,如数家珍。黄老1917年出生,历经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种种阅历,给人以深深的启迪。下面是有关《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一书的提要,含本书和作者的简要介绍、目录、后记,还附有两篇评论,是从网上下载的。 所附照片11张是从书上翻拍的,第一张照片四人合影则是今天上午于琴拍摄的。) 书 名: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 作 者: 黄飞立  口述: 文靖 执笔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经销: 新华书店 责任编辑: 朱竞梅 封扉设计: 罗洪 出版时间: 2010年10月第1 版 印刷厂: 北京京海印刷厂 印刷时间: 2010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 开本: 16开 (880X1230) 印张: 10.125 字数: 175000字 页数: 319页 定价: 人民币25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8-03504-2 内容简介   黄飞立是我国著名的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他十岁开始学习小提琴,曾赴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跟随音乐大师保罗·兴德米特学习作曲理论,1951年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执教,1956年参与创办指挥系,任教授、系主任,执教三十余年,桃李满天下。   黄飞立的口述史《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书中讲述了一位音乐家的成长故事和传奇经历。读者会通过上一辈音乐人对音乐的热爱和执著、他们的音乐表演天赋和非凡技巧、他们所经历的种种人生波澜、他们的理想和友谊,以及他们对音乐表现力最高境界的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探索,在更深层次上理解音乐之妙和人生之美。 内容简介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我是十岁以后才开始正式学音乐的。那天,我的远房舅舅到上海来,父亲陪他去办货,于是我提出一个要求,希望他给我买一支长笛。可是等父亲回来,发现他买的是一把小提琴一也许是小提琴的价钱更便宜吧,不知道,呵呵,那就学呗。   我家五个兄弟姐妹都会乐器,大姐学钢 琴,二姐学小提琴,妹妹在上海音专学钢琴,弟弟后来是学大提琴和声乐。那时候,许多亲戚朋友都主张我考上海音专,但我不愿意,因为我的志向是要做医生的,像Livingstone那样,治病救人。   那时候,我报考了燕京大学生物系,那是协和医学院的预科,并且已经考取了。但是不久,卢沟桥事件爆发,母亲不让我去,只好留在沪江生物系念医预科。没想到仗一直打下去,直到我1941年毕业,上海依然沦陷。   二十六岁那年,忽然意识到:我这辈子大概是做不成医生了。   ——黄飞立 目录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   Ⅰ.以马内利   Ⅱ.敬礼,童子军   Ⅲ.我想学长笛,父亲买来一把小提琴   Ⅳ.我想当医生,上帝说:“不,你去搞音乐。”   Ⅴ.告别上海   Ⅵ.在路上   Ⅶ.一笑回头问吉山   1.国立福建音专的三个新老师   2.立记茶室   3.记Nicoloff与蔡校长   4.“妈妈,Nicoloff又来啦!”   5.记卢前校长   6.记我的离开   Ⅷ.又在路上   Ⅸ.聪明人俱乐部   Ⅹ.赚钱、赚钱、赚钱   Ⅺ.耶鲁大学记事   Ⅻ.高压锅、打字机与电熨斗   ⅩⅢ.在天津   1.难得的“土改”良机   2.记苏联专家   3.“就是你,你就是指挥系主任”   4.哦,今天又打倒谁了   5.管弦系做木工活,指挥系办造纸厂   ⅩⅣ姒在北京   1.南线阁忆旧   2.从《嘎达梅林》到《红色娘子军》   3.“我是牛鬼蛇神”   4.清风店琐记   5.复校了   发烫的青春   Ⅰ.马思聪、父亲和我   Ⅱ.安伦小子   Ⅲ.指挥系里的一级运动员   Ⅳ.Cetto,cello   上帝,也送我一把小提琴(后记)   上帝,也送我一把小提琴(后记) 1、 我的爷爷叫文浩,那是我从他的墓碑上知道的。摸着上面描金的字,就像捧着他的脸,扫去碑前凋敝的尘土,就像掸落他身上的灰。   四十多年前,坡姐出生,爷爷送我二姑回西山农场继续种果树。走的时候是大白天,乌漆抹黑的才回来,吃几口年糕睡了,第二天就再没醒过来。据说,是年糕坨在胃里诱发了心脏病。从此我知道两件事:坡姐多大,爷爷就走了多少年,而年糕,睡前是不能多吃的。   五六年前、在我坡姐三十八九的时候,有一次大年初一的早上,我们好几个人发现,奶奶一人儿坐在沙发里摇头,脸色铁青。奶奶九十岁以后帕金森症更严重了,一天到晚老是摇头,大多并不代表有话要说;何况她的话总是很突然,而我们的话,似乎她也不明白了。但是那天,大年初一的早上,奶奶一人儿坐在沙发里摇头,脸色铁青,总是让人感觉不对头。   终于,她伸出一根手指,对我二姑说:“昨天晚上,给你爸爸烧纸了么?”于是,二姑不再扫地上的瓜子皮了,抬头看了一眼我爸。我爸正吸一口烟,忘记吐出来了,看了一眼我小姑,我小姑正在吭哧吭哧刷牙。   “呦!昨晚儿忘了给爸烧纸了。”二姑说。   “哦,昨晚儿忘了给爸烧纸了。”我爸说。   “昨晚儿忘了给爸烧纸啦?”小姑说。   同一句话在屋子里被说了三遍,然后我爸的那口烟,散了。   奶奶一上午都呱嗒着脸,让人横竖不敢多瞧她一眼。中午吃饭,大家把她搀起来、扶上桌,斟满酒,奶奶伸出一根手指,指指指我坡姐的孩儿,说:“这些小的,以后他们会记得?” 我没见过我的爷爷,我妈也没见过,所有关于他的记忆都是七拼八凑来的:   出身行伍,所在是张学良部队的一支。西安事变时候,他那个级别的,每人得一支钢笔、一块毛毯——这是听我爸说的,当然,我爸也是听人说的,因为那时他也没出生。那支队伍后来被派到缅甸,所以我爸是生在越南、长在云南,三岁那年偷着骑马出去,回来爷爷狠狠给了他屁股一脚,扇了警卫员两个响啪啪的耳光,俩人如桃花般灿烂了半天。   又过几年,东北军被打散了,爷爷带着一大家子人到北京,以及很多很多很多的钱,女人、小孩的棉袄里缝的都是金条,在城里开了几个店面,抗美援朝捐过一架飞机的。当时一架飞机并不要花很多钱,除了常香玉,还有很多很多人捐了,但只有豫剧大流行。根据政府的折价,战斗机合人民币15万元(新币),坦克25万,大炮9万,中国人民银行的单据上打着戳子“捐献飞机大炮,打败美国强盗!”怪哉,这样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怎么很少听他们提起?一再追问,他们只是摆摆手,说:“怎么可能是自愿?天天拉去开会,不捐?那怎么办呢。”   另外,他们在西城的马勺胡同买了一个四合院,据我爸说,那是一个很大的套院,一晚上可以抓七只猫。再有就是院当中的大枣树,每次提到它,我爸都“嘿”一下,兀的从沙发上弹起来,振奋着,以一种近乎威胁的姿态让我们知道:天下第一,天下第一。所以在我的想象中,我家的四合院汁水四溅,嘎嘣嘎嘣的,带着脆甜香。   后来的马勺胡同一号是个大杂院了,没人知道那是当年我的家,也没几个人知道,它曾几经转手卖给了另一个人,了不起的大作曲家,马思聪。几天前我到向泽沛先生家上课,他也提起了那棵枣树,说小时候经常和马如龙俩人爬到上面玩儿。然后有那么几秒钟,他掉到他的记忆里不肯出来。时间像被点了豆腐脑,于是,我的录音笔上留下了这样一段空白,我的倾听、他的忧伤。    2、   我妈当年也在西山种果树,被二姑领回奶奶家时,我爸正在糊墙。后来用了很多时间,她才逐渐逐渐明白,那是一个蓄意已久的阴谋,因为在此后的将近四十年中,她再也没见我爸糊过墙。而那天,我妈被二姑领回家,第一次看见我爸时,他正勤勤恳恳地用纸糊墙。   “你好。”   “哦,你好。”   我爸放下抹糨糊的刷子,微笑着转过脸来。我妈吃惊地发现,这个人的脖子竟然是歪的!我二姑说:“你再仔细看看,他只是左边腮帮子肿起来了——拉琴拉的。”可见,二姑最疼我爸了,我爸也对我二姑最好。   刚解放的时候,爷爷开过一家乐器行,所以我爸从小就会玩儿这些。当别人站在柜台前还叫不出个子丑寅卯、并且为此自惭形秽的时候,他已经可以把其中很多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油亮放光的玩意弄出声响。最让人烦恼的是那支萨克斯管,平均每三个音,必有一个处于失控状态,好像冷不丁被仇人踹了屁股一脚,又是一脚,又一脚,……嗷,救命,救命啊!!于是,邻居们不干了,桃子大爷作为李子、栗子、梨太太的代表,进屋客套半天,其实只一句要紧的话:“人家干这个的,国家都有补贴。”言外之意:您就甭费劲了,消停消停吧。那会儿的老街坊,说话还是很给面子的。   1958年,我爷爷去黑龙江劳改了,所有店面充公。从此以后,我爸、我二姑们在需要填写各种表格的时候,凡遇到“家庭成分”一栏,都写下三个字:“旧军人”。又过几年,我大姑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文革”,但我奶奶一直叫她“凤儿,凤儿”。   十四岁,我爸下了变压器厂,厂房很高、很大,像个过分膨胀的爆米花。小时候他领我去看,先就被那嗡嗡嘤嘤的气势震住了,那是留在耳朵里好几天都消弭不散的声响。还有“房梁”上的那些会移动的小房子,不时有人从窗户里探出头,下面一个打着小红旗的人好像很生气似的,使劲吹哨子,于是上面的那个人赶紧把头缩回去,放下一根长长的铁钩,或者拉起一个看起来很重的箱子,或者把小房子从厂房的这头开到另一头。   这就是高空作业了吧,因为真的已经很高了,掉下来会死人,还有其他匪夷所思的工伤。所以,我爸把我留在办公室里,自己回那个令人嗡嗡嘤嘤的地方,直到饭盒时间。之后的整整一个下午,我都盼着铁栅栏门的影子一点点变长,长到不能再长、快要撑破了的时候,传达室的老头儿会拿一串钥匙出来,捅咕捅咕,“嘭——”,那些换下工服的男男女女就全给崩出去了。我爸也会在这个时候来接我,一起回家。    我爸一生好玩儿。花四十块钱换一支鸟枪,相当于他一个月的工资,打回来三十多只麻雀显然得不偿失。还有院儿里的那些大鱼缸,都是死沉死沉的,我妈怀我的时候,我爸拉着她,看满院子的鹤顶红。那都是自己配种、从上千条仔鱼里拣出来的,“看,多白呢,一个带斑的都没有”。那是自然,带斑的全在葡萄架底下躺着呢。   总政文工团的排练场就在变压器厂旁边,所以有那么半年,我爸“病”了,只能每天在家练练琴——其实是练琴练琴练琴。我二姑怕他魔怔了,把我妈从西山农场领回家,我妈发现,我爸的脸是歪的,心里不高兴。我爸发现,我妈挺好看的,脸上笑开了花,一朵歪着脖子、脑袋只会跟着人家转的太阳花。   我妈说,我爸拉《大刀进行曲》最好了。起初,我以为是哈恰图良的《马刀舞曲》,就是那首“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听起来像在案板上剁肉馅的那个很难很难的作品。我妈说不对,跟案板肉馅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是那首“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我爸说,他拉《娘子军》挺不错。后来我拿着他的那本《红色娘子军总谱》请吴祖强先生签字,说我爸当年最喜欢《娘子军》了,吴先生好像没听见。我又拿这本签了字的总谱给我爸看,我爸说:“你自己留着吧。”哼!还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多了得的事,原来只有我一个人欢喜。   至于我自己,我最喜欢我爸拉波伦贝斯库的《叙事曲》了。70年代曾经引进过一部罗马尼亚电影《波伦贝斯库》,具体我忘记了,或者从来没看过也说不定,却严重影响了一批像我爸这样的业余音乐人。“他在牢房里,一边拉琴一边咳血,把那些流氓小偷都感化了。”这句话,我从三岁一直听到上个礼拜天。   其实,波伦贝斯库在音乐史上并不是很名,等那阵儿热过去了,这曲子就没人拉了。我爸有个很好的朋友,姓闫,据说也蹲过大牢,具体不详,反正没什么正经职业,因为家里是总政的演员,从小就会好几样乐器,小提、大提、钢琴都好。那时候他到我们家,经常就拉这首《叙事曲》,印象最深的,是他每拉一句都会很响地吸一下鼻子。后来我听人家讲,这是有说法的,是要把你的呼吸融入到作品中去。但那时候我不懂,每次总是很紧张,以为他真的要哭出来,或者把鼻涕流到琴板上,那可怎么得了,我该怎么办呢?    4、   过了两年,或者也没那么久,我不记得了,反正小孩子的时间跟大人的不一样。小时候老觉得一天很长很长,一个小时很长很长,一分钟也很长很长,两年——妈呀,那要怎样捱过去,头发都掉光了吧。也许我以为过了两年,实际上大人才过了三个月,不知道,反正不记得了。   好像是我坡姐,也许是另一个人,又不记得了,但模模糊糊以为是她,带我到一个少年宫,跟一位姓高的老师学琴。高老庄的“高”,并不是说猪八戒,不过第一眼我就觉得他像马德华。教室很大,几个呆头呆脑的小孩子坐成弯弯的一排,像一道眉,一人一把吱歪歪的小提琴,高老师让我坐在了眉梢上。   后来我发现,除了一对傻乎乎的双胞胎,这些人的程度都不一样,有的还在弓子上贴着橡皮膏。我不高兴和他们坐一起,讨厌他们发出比我还吱歪歪的声音,更不喜欢做眉梢。高老庄还不错,就是嗓门太大,老把吐沫星子溅到谱子上,不过我不讨厌他。   很快,我升到了另外一个班,还是高老师教,他是少年宫唯一的小提琴老师。这个班上的学生年纪更大一些,有好几个已经拉到了三把位,比如一个叫英的。我对英的印象很好,有一次回家,她花一块钱买了五个辣吼吼的羊肉串,并且分给我一根,是我见过的最慷慨的人之一。英跟我也很好,我们之间常有业务上的交流。记得有一次上厕所,她蹲那儿一边搓她的卫生纸,一边很严肃地说:“决不可能有人把揉弦从头做到尾……”少年宫的厕所很大,一次可供二十多人同时解决问题,但是那天中午天气很热,屋里只有几个忘乎所以的苍蝇和我们俩,她的声音带着回响,显得很有权威性。   高老师教琴不收钱,学得好的还可以参加少年宫乐队,比如谁,比如谁,比如谁谁谁……,接着就是我。指挥乐队的是一位姓卢的老师,就住排练厅旁边一个类似传达室的小屋里,因为地方窄,所以显得很深,我探头探脑地张望过,黑咕隆咚的,很安静,好像随时会有一节车厢“呜——”从里面开出来。然后我就看见他的老婆,抬手把我撵走了。    排练厅其实也不大,很惊奇能塞进那么多人,就像挤公交,明明已经没地方了,扒拉扒拉还能进一个,再进一个。而且在排练厅里,你看到多少人,就有多少件乐器、多少个乐器盒、多少把椅子,谱台的数量稍微少一点,但是到了冬天,除了上面这些东西,你还会看到同样数目的外套、围巾、手套、帽子等等。更可怕的是,每一件乐器都在发出声响,半数的嘴巴在说话,另一半正准备说话,所以,在指挥示意大家保持安静之前,排练厅总是一团糟。   安静,安静!……嘘——,请大家保持安静,下面开始点名。   我被挤在墙角,能坐下已经很难了,旁边就是门,逃跑却是不容易的,因为门要向里开。名字一个个地念过去,吹圆号的果然很圆,吹长号的也相当长,当然也有相反的。比如乐队里最大一个胖子其实是吹长笛的,看着她,你就已经听见了气若游丝的悠扬。还有,你很难想象,一个那么文弱的女孩儿竟然站在定音鼓旁边,而一个身材丈二、看上去浑身是劲的家伙,仅仅是打三角铁的。   点名完毕。今天我们排……   排什么都是无所谓的,屋子那么小,每一件乐器都极力表现自己,那种你推我搡、互不示弱的声音叠加在一起,产生一种令人昏厥的效果,所以自始至终,我都没听见自己拉的是什么东西。只有一次例外,大家都“收”了,我还一个人在那儿吱扭吱扭吱扭,挺带劲儿地拉最后一个小节。自打那以后,我知道,其实你拉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跟大家“收”在一起,然后一同嘲笑那些丁零咣当落在后面的倒霉蛋。   卢老师还是很厉害的,在那种“乱炖”风格的声音里,他能知道贝司晚了几拍、大号看串行了、黑管又在胡吹,或者敲敲指挥台叫停,让某个大提琴手重新调调弦。时常他会讲讲风格之类,但我们始终不能表现得像他以为的那样。比如他让我们快一点、慢一点,或者重一点、轻一点,这个还好理解,但如果他说,要做出“落叶半藏路,清风时满溪”的意境,我简直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而我们演奏出来的,始终都是那种四仰八叉的声音。   乐队成员大多令我仰视,至少他们的年纪都是令人羡慕的两位数,而且很有一批在专业上很棒。没记错的话,我们首席后来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oboe现在在国交,长笛去了军艺,还有一个人入了小提琴制造这一行。此外,我们的巴松是十分了得的人物,什么都懂,有学者相。果然,几年后他考上了清华,拿了双学位,又拿了博士,现在在大学里教书。虽然他的巴松吹得一般般了,《瑶族舞曲》里唯一轮到他露脸的地方,总被搞得连滚带爬的,不过那时候,我们都佩服他。一次,卢老师考大家:《哀格蒙特序曲》最前面一段,用的是哪种节奏动机。——动机?什么动机?我以为杀人才问动机呢,我可不知道。那些平时只会耍贫嘴、脸皮跟鞋底儿一般厚的家伙们,一个个低着头,决定只看自己的鼻尖。那个巴松第一遍没听清,老师又重复了一次,他随口就说:“哦,萨拉班德。”哇塞,我们都惊了,好像答案一直都在他牙缝里一样,啧啧啧……    那时候我的年纪小,许多事情只是一种直觉,说不出个道理,但已然觉得这个集体不一般。比如在学校,大家都是各学各的,好像没啥子关系,但是期末大排名了,如果名字出现在第二张纸上,我会觉得丢脸,并且沮丧好几天,不要说那些排在更后面的了。在这种压力之下,友谊变得很微妙,别以为看上去幼稚就一定头脑简单,大人们总是低估了小孩子,其实早就各怀心思了。   乐队里就不一样啊,我们是来哈哈哈的,如果你的声音漂亮,特别是solo,一屋子的人都把满意写在脸上,而你,也根本不用回避这种目光。没有必要遮遮掩掩,你的心与你的表达之间不需要九曲回肠,这就是坦诚,一种“真”。而且,我们不是一大群鸭子各说各话,指挥也不是个“赶鸭子”的活儿,比如看见谁落后了,就拿小棍戳他一下。恰恰相反,音乐在于一种分寸,什么时候要退让,什么时候要衔接,什么时候又真该你露脸了。在这种气氛下,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重要,同时也知道别人重要,最怕就是有人缺席。所以每次在排练厅见面,彼此看着就已经温暖了,如果可以全勤,指挥还会额外说两句感激的话,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感觉。   那时候知道古典音乐的人很少,能说出“莫扎特”已经不一般了。很多人视我为“专家”,因为他们料定,那些须仰视的,很崇高、很吵的东西,我“懂”。我也故作拈花笑,既不否认,也万万不能承认。其实,那会儿的我也就刚刚知道“莫扎特”这仨字,唯一的不同,我还知道他叫“沃尔夫冈#8226;阿马德乌斯”,第一次比较顺流地说出这老长名字时,自己都被感动了。可见,当时的我是多么徒有虚名,而我们演奏出来的,也决不是什么天使之音,常常尽现被妖魔化了的经典。可是,明明有一种力量吸引着我,带着一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劲头儿,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那是怎么回事:我——爱——上——了我们演奏出来的随便什么狗屁玩意,我——爱——上——了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音乐就像一大堆飘来飘去的彩色气泡,落在谁的头顶,谁就戴上了圣环。我感到暖融融、美滋滋的;我看到了我的圣洁,以及他们的圣洁;我们都是神仙了。于是我知道,上帝是存在的。   前后将近二十年,我参加过三个乐队,因为经常混在一起,以为这样的人俯仰皆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慢慢的,开始怀念起来。因为我之所见,都是一群群只会叫嚷“我的我的我的”的鸭子,再也没碰见过那样的集体,那样一群个个顶着彩色气泡走来走去的人。    5、   很多东西要靠时间才能体会,如果当时我知道,那段经历于我是要用一生来怀念的,也许会更珍惜。不过那个时候,我总是有点儿心虚,以为整天在一个业余乐团里瞎混,不是回事儿的。大概家里也这样认为,所以四年级的时候,母亲带我去考中央音乐学院的业余附小。   那天来考试的人很多,一个个被叫进去,然后要等好半天才是下一个。门上开了一个巴掌大的玻璃窗,所有的大人都想挤过一只眼睛去看,然后唧唧呱呱抱怨一阵,擦擦汗,过一会儿再挤过去。我们这些小孩是轮不上看的,无聊之外,就只剩下幻想。门开了,一对母子昂着头,水鸟一样走出来,我以为他们吃了糖豆;门又开了,一个妈妈戳着男孩的肩膀,满脸怒气,我猜他们挨了屁板儿。   终于轮到的时候,我和妈进去,发现屋里很安静。考官只有一个,很年轻,另外还有一个助手,一个谱台,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当然也是轮不到我们坐的,于是我妈坐在了墙角一个带上下铺的光板床上。后来我知道,这位老师姓“彦”,不知为什么,大家都管他叫“盐老师”,我也只好这么叫。那天拉什么来着?让我想想,好像是维瓦尔第的《a小调协奏曲》,因为在外面等得太久,我都吃三根冰棍了,手上黏黏的,严重影响了发挥。   曲子拉到一半,盐老师叫停了,让如此如此再来一遍,我照做。之后,我听到房顶上弹回来一个拳头大的声音:“耳朵不错,就是毛病太多。”我被砸得眼冒金星,看见撒哈拉的一只鸵鸟,嘟,把脑袋埋到沙子里了。我妈窘得要命,笑得好像在哭。那个助手有点儿不耐烦,一条腿架在另外一条腿上,一只胳膊抱着另外一只胳膊。盐老师拉起我的左手看了看,手心两秒,手背两秒,还有三秒用来想事情。那一刻我紧张得要死,以为他会说:“你的小指怎这么短?”或者“你的指甲怎这么长?”是的,我以为会是这样。但是错,那天他想了三秒钟,说:“你真的喜欢小提琴么?”   撒哈拉的那只鸵鸟,嘟,又把脑袋抬起来了。    鲍家街43号,于我总是有点儿神秘,就是后来它盖了新大楼、把自己画得跟变形金刚一样,我也对它心怀无比的崇敬,其中夹杂着年少时的忐忑,那是洗不掉的记忆,日久弥坚。悠长的走廊散发着古老的味道,好像没有个尽头,“真是那样该多好”,每次回课我都这么想。那时候还没有跑步机,不过每次当我拎着琴盒,提心吊胆地走在琴楼吱吱嘎嘎的走廊里时,总幻想着这样一种机器:你一直在走、一直在走,但永远都走不到头。   盐师是一个很负责的人,虽然总有点儿让人害怕。当然他也会讲笑话了,有时也挺逗的,不过我还是很怕。我的左手尤其胆小,看见他就不大听我使唤了,就像“红眼睛”和“长耳朵”遇到了大灰狼。若干年后,当我也开始教学生,才发现,当年盐师要用多大的耐心,才能熬过那些漫长的四十分钟。但当时的我自顾不暇,只注意了他老长的脸,总以为该下课了,是那个打下课铃的老头儿睡着了。    期末考场上,对面一排考官,那阵势有点儿像打靶子。后来大学里军训,我也打过靶,一百米远,四五十人一起放枪,我排正当间儿,鬼知道该往哪个上打,肯定五枪瞄了五张不同的圈圈纸。那次期末考,远远的坐了一排脑袋,的确有点儿像打靶,唯一的不同:这回靶子们要飞过来打我。薄薄一张纸片寄到家,除了名字,其他都是油印的,以一种冷冰冰的口气通知:抱歉,你没有才华,下个学期不用来了。   严肃音乐之严肃性,于我来说,是充分体会到了。事实证明,它根本不在乎我是不是喜欢它,反正它是一点儿都不喜欢我,一张书签大的纸条就把我给打发了,那个发信的人一定是断子绝孙的——这是我现在对他的评价,当时还不敢用这个词,大哭了一场,以为都是自己的错:我太笨了,只配跟一帮玩儿业余的瞎混。对,就是因为跟他们瞎混!所以也是他们的错,他们把我带坏了,给我留下那么多改不掉的毛病。妈妈的,要是从一开始就跟盐师学就好了,可是我学歪了,打根子里就歪了,再也正不回来了。   ……   如果不是盐师给我妈单位打电话,很多事情会不一样。他说我不笨,让我继续学,并且可以到他家里上课。那时候的课费很低,似乎一节课才几块钱,而盐师常常是不收钱的。据后来我妈说,大概是他觉得一直没把我教出来,不肯收钱。那会儿的人,想法跟现在不一样。   那时候,我爸去搞工厂了,管我妈要钱不再是买各种没用的东西,而是给工人发工资,所以家里经常真没钱。我妈在西单副食站柜台,常常以内部价格买回一些很好吃的点心,叫我上课时给盐师带去。一次,我爸不知从哪里弄来两袋子大米,一袋留给自己吃,一袋给盐师扛家了。后来我妈埋怨我爸不会买东西,弄的都是籼米,又干又硬又碎又糙,很难吃,该拿去喂大公鸡。所以,那几次回琴课我总是很恐慌,担心盐师让我把大米扛回去。但似乎,他也自己吃掉了。    如果不是出国进修,大概彦老师会一直把我教下去,至少不会拒绝吧。我想,他不是那样的人。之后,我又跟三位老师学过,第一位的眼力很糟糕,袜子、手套要贴到脸上才能分清楚。据说他是盛中国的同班同学,其实业务很差,我胡拉一气,他也听不出来。一次有家长来打听,大概是想让小孩跟他学,他故意中间停一下,扭头对我喊:“刚才那个‘升fa’不准啊。”所以我特看不上他,有时从课费里抽出一张钱,买烤鹌鹑吃掉了。   第二位姓隆,是音乐学院很有名的教授,一次收五十块钱,如果我病了没来、或者他有事不能上课,钱也要照交的。一年以后,他拒绝了我,认为我学不出来。这话倒也对,那么多有才华的人在门口排队,何况还有留学生是拿着美金呢,实在没必要跟个学业余的瞎耽误功夫。上大学时,我听说他死了。第三位是海政的首席,还不错了,为考大学加分,帮我通过了“十级”考试。因为是拔高上去的,中间跳了好几级,证书里夹着一张纸条:“勉强通过。”让我爸给撕掉了。    6、   小提琴于我,一直有种很纠结的情绪在里面,不完全是美好,有时候是委屈、孤独,甚或是——嗯,让我想想是不是可以说出来,是的:屈辱。不过还好,我一直没有放弃,今天可以拉一些很难的作品,也挺花哨的,但始终都在“求不得”中痛苦。有时我会强迫一些人坐下来听,一曲下来,他们往往顾左右而言他。如果他懂,听上两三个音就不耐烦了,能坚持到最后的都是“忍者”;或者他不懂,实在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经常是面带困惑,不明白为什么我要难为自己,并难为着他。   为“求不得”而求,也是许多真正的音乐人之痛苦,因为标准在提高,让你不是差一点,就是差两点,要么差更多,总之永远够不着。不过,我很喜欢音乐中的那种细腻,很微妙的一点点不同,感受完全不一样,而那种很细微的不同只能靠你的悟性。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是有限的,逻辑是有限的,理性也无可奈何,但是别忘了啊,你还有直觉。今天,人们在一条名叫“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太远,忘记了作为一个自然人的许多本能。阿弥陀佛,多亏还有直觉。直觉告诉我们:人之有限,所以上帝存在;祂指引我们走另一条路,一条回家的路。    两年前,我路过音乐学院,听说彦老师天天都在学校吃午饭。因为正在寒假,食堂里稀稀疏疏的几个人,远远的,我一眼就认出了他,于是满心欢喜坐在门口的凳子上等。后来他拿着托盘出来,一步步地近了,更近了。那一刻我盼着他能一下子认出我,或者目光停留一下,以为这个人很面熟,然后停下脚、想一想,或者,或者……哎?他已经走过去了。   我赶紧追上去,先自报家门,可惜他把我当成了另外一个人。终于,“哦,是你呀!”太好了,真让人欢喜。那天我们聊了很多,因为非常珍惜了,回去我赶紧写下来,这里只抄录几段:      很多人,包括我们专业的学生在内,在演奏上都有一个误区。我相信,其实他们对音乐还是有感觉的,而且很努力、很着意地想表达自己。可是他们不理解:内心的情感和你真正表现出来的音乐之间只有一条非常、非常细微的通道,一不小心就被你自己冲垮了。情绪饱满不是错,情绪当然要饱满,但并不等于情绪失控。可是很多人就是不理解,说:“老师,您怎么老是让我‘控制’呢?您看那些大师,他们在舞台上多……”那是在你可以驾驭的前提下,怎样表现都不为过。何况,至少你现在还不是大师,其实他们才是真正懂得控制自己的高手。   ……   在我的学生中,凡是功课好的,我都动员他们上普通中学。而且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个业余爱好是最好的,一旦成为职业,成了谋生的手段,添加了“不得不”的成分,味道就不一样了,那点儿“有意思”也变得“没意思”了。   而且我有个一贯的观点,最好是不设立(音乐学院)附小、附中,用不着那么小就把自己的路限定死,非吃这碗饭不可。比如过去那些学唱戏的,很多人是因为走投无路,学了这一行才能继续活下去。可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未来的路很宽,人生可以有多种选择,并不需要你小小年纪就孤注一掷。更何况,真正的天才也不是教出来的。天天关在屋子里练琴,别的一概不闻不问,就真的能出成绩?我看未必。    因为彦老师知道我做过一本《上学记》,就推荐说,音乐圈里有一位老先生,修养很好,故事非常多,现在已经九十多岁了,应该赶紧给他做口述,他叫黄飞立。幸好我也知道这位老先生,幸好我也很听师父的话,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在这两年的过程中,我拜访了很多位音乐家,成了向泽沛老师的弟子,并且有幸和马思琚、金毓镇两位先生玩起了钢琴三重奏。那时,我还带着小时候的那种敬畏,把搞专业的看成高山,把自己当作蚂蚁,马先生却说:“呵呵,音乐,不就是玩儿么……”英语的play,其实就是“玩儿”的意思。马老先生是钢琴、大提琴双料出身,放在五十年前、五十年后都是绝少的奇才,可是在她眼里,反而不把“专业”看得那么严重。包括黄先生也一样,本来我是带着参北斗的心情去拜望他的,他却说:“搞音乐,其实业余是最好的。小时候我参加乐队、参加合唱团,那真是高兴得不得了。后来真成了专业,耳朵里听的都是缺点,这里音不准了,那里又不对了,也就没意思了。”   哦,原来是这样。   本来我想借此机会用尺子量一量,看看他们到底有多高。但他们告诉我:都是平常人,没什么,没什么。本来我以为自己最大的问题是技术障碍,但是两年后才发现,自己一直得的是心病。至此,我终于明白了,其实“得”与“不得”都无所谓,但只要去“求”了,我的老天爷,那才是最可珍贵的。   ——谨此,与那些继续在业余时间跟自己较劲的兄弟们分享。      2010-3-1初稿 2010-5-30定稿 (以上298-319页) *******************************************   附有关评论: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 2011-02-10 23:46:48   来自: 里亚朵夫   在中国音乐界,一南一北有两位桃李满天下的指挥教育家,南边的是上海音乐学院原指挥系主任黄晓同教授;北方的则是中央音乐学院原指挥系主任黄飞立先生。最近,黄飞立以口述实录的形式,出了一本自传《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讲述了他风云跌宕、五彩斑斓的艺术人生。书中还附录了马思聪先生的得意弟子、北京交响乐团原首席向泽沛,黄先生的儿子、著名作曲家黄安伦与好朋友汤铭,黄先生的学生吴灵芬以及金毓镇分别口述的四篇回忆文章。读来饶有兴味,颇多引人深思之处。   黄飞立先生并不是科班出身,他毕业于民国时代的沪江大学生物系。这也是他们这一代许多音乐家的共同特点,比如指挥大师李德伦早先就读的是辅仁大学化学系;著名女指挥家郑小瑛早年考取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在金陵女子大学念的医预科;中国音乐学院前副院长、著名音乐理论家张肖虎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等等。然而,对音乐赤诚执着的爱都促使他们放弃了原来的专业,走上了与缪斯女神相伴终生的道路。黄飞立10岁起练习小提琴,虽然学琴的时间较晚,但因为有海菲兹的同班同学、工部局交响乐队副首席吉绍夫斯基这样的名师指点,加之自己勤奋努力,到高中毕业时已经能拉莫扎特、布鲁赫的协奏曲。以后虽然家道中落,无法再供养他学音乐,他考取了沪江大学生物系,准备将来毕业后从医维生,但就是在做化学实验的间隙,黄飞立也会见缝插针地练琴,打牢基本功。抗战烽烟四起,黄飞立与许多人一样,踏上了颠沛流离之路。他先是辗转应聘于福建音专;1945年初离开前往东江游击区的途中,还在广东兴宁开了两场独奏音乐会,由朋友的女友钢琴伴奏,黄飞立演奏了莫扎特的第五小提琴协奏曲、布鲁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的《F大调浪漫曲》、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取曲》等作品。即使以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也是一套有相当难度、能体现一个独奏家功力的高水准曲目,何况是在严酷困苦的战争岁月?!青年黄飞立的功底和对音乐执着的爱,由此可见一斑。   生于乱世,钟情艺术,难有今天和平年代的各种良好条件,黄飞立先生他们这代音乐家不太幸运;但他又是幸运的。抗战结束后他准备投考美国耶鲁大学深造音乐,意外地得到了一个仅有一面之缘的美国医生的慷慨资助,成全了他的留学梦,也应了天道酬勤这句古话;在名师如云的耶鲁,黄飞立有幸成为20世纪作曲大家欣德米特的第三位中国弟子。黄先生以平实而深情的口吻,叙述了欣德米特对他的谆谆教诲,包括他响应新中国召唤,回国前夕向恩师辞行时,欣德米特对他的殷殷叮嘱,与夫人送给他全家的礼物。欣德米特的前两位中国弟子黄自、谭小麟都不幸英年早逝,所以黄先生在书中告慰恩师:“Hindermith(欣德米特)让我不要学他们,要好好活下去。我想,我做到了。”   在中国打下的艺术与人文基础,在耶鲁接受的全面严格而又充满人性化的专业音乐训练,可以说为黄飞立回国后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先负责管弦系,后组建并主持指挥系,从事音乐教学和演出并取得累累硕果,提供了充足的底蕴。黄飞立讲述他在刚到耶鲁求学时的一件事,给人印象深刻。耶鲁的学业非常繁重,刚入音乐学院的新生,每人都会收到一份清单,上面开列了从巴洛克到20世纪所有著名作曲家不同风格的重要作品,包括歌剧、交响乐、室内乐、重奏、独奏、独唱等等,要求学生毕业以前都有所了解和掌握,并会通过不计成绩的考试了解他们的熟悉程度,目的是促使学生开阔艺术视野。就这个话题,黄飞立谈了另外一件事,前些年美国的一位小提琴教授来中央音乐学院讲学,听了学生的演奏之后,问了关于这位作曲家其他作品的几个问题,那个学生几乎一问三不知。美国教授回过头对翻译说:“这个学生缺乏修养。”翻译都不好意思把这句话翻出来。类似这样的问题至今仍带有普遍性,应试教育体制造成的学音乐的学生猛练几首作品以应付考试和比赛,文化和艺术修养贫脊不堪的致命缺陷,可以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该引起主管部门和有识之士深刻反省的时候了。   向泽沛先生在回忆文章中则从正面回应了这个问题。向泽沛青少年时代跟随马思聪先生学琴多年,除了基本功的训练,马思聪非常重视对学生音乐想象力的培养和艺术修养的熏陶。他的家中挂满了名家书画,包括齐白石送给他的画。有时候上课中间,马思聪会话题一转,指着墙上的画对他讲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有一次,他还特意带上向泽沛去以画《流民图》闻名天下的的名画家蒋兆和家,两位艺术大师聊了一个多小时,向泽沛在一旁边喝茶边听他们神聊,学到了不少东西。还有一次,马思聪带儿子和向泽沛去颐和院游玩,在佛香阁上看到飞檐上的铃铛,马思聪信口念起了陆游的名诗“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向泽沛不解地问,什么是“画角哀”?马思聪启发他,那里有音乐,你听——叮当!叮当!   不知今天还有哪位音乐教师会像马思聪先生那样教授学生的?   言归正传。黄飞立回国后,先是在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工作,1956年奉命创办指挥系,担任系主任,一直到1987年退居二线。可以说他是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从一棵幼苗历经风雨长成参天大树的第一功臣。创业初期,他白手起家,四处网罗师资人才,编订确立教材,扎扎实实地为新中国培养起自己的指挥艺术人才,并且投身到舞台艺术实践之中。其中,既有成功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演出柴可夫斯基歌剧《黑桃皇后》、《叶甫根尼·奥涅金》的自豪,有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辛沪光的毕业作品——交响诗《嘎达梅林》成功搬上舞台的欢欣,也有作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排演指挥,却因山雨欲来的政治环境而被怀疑是“美国特务”受到内控,遭临时调包,失去了在人民大会堂为毛泽东主席指挥演出《红色娘子军》而蒙受的困惑;更有在十年浩劫中被突然打成“牛鬼蛇神”的空前屈辱。然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秉持着“宗教信仰追求善,艺术追求美,科学追求真”这一信念,黄飞立饱经磨难,却矢志不渝。“文革”结束后,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的恢复重建与发展壮大中,培养出了邵恩、水蓝、陈佐湟、胡咏言等至今仍活跃在中外乐坛上的一批优秀指挥家。从艺先做人。在这一点上,黄飞立的教学观念与傅雷先生的先做人、再做艺术家、然后才是音乐家的理念不谋而合。他的学生在书中回忆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一位瑞士华裔指挥来讲学,邵恩听后对其不屑一顾,正好被黄飞立听见,平时温文尔雅的黄先生大怒,斥责邵恩:“你才几年级,他工作多少年了?你有什么资格评判他?……”他忠告学生:“任何一个人讲课,可能你一上午听了都没用,但是,只要他有经验,可能一句话就让你一辈子受益。”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300多页,篇幅不算厚,由于是口述实录,口语化的文字让人读来亲切而生动,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可以说是言近旨远,雅俗共赏。现今学音乐的人、教音乐的人,都可以从黄飞立先生的这本自传中学到许多,悟到许多。 http://book.douban.com/review/4619975/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 2010-11-30 00:39:06   来自: 运九斤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是三联最近的新书,由黄飞立口述,文靖执笔。文靖执笔的《上学记》是本好书,所以这本书想必也引起了读书界的反响,它与上学记的体例相似,也是世纪学人的口述史,有时拉拉杂杂,有时直陈要害。       我注意到这本书,倒不是因为上学记,而是因为黄飞立。他今年已经93岁,是中央音乐学院首任指挥系主任,吴灵芬、邵恩、俞峰、陈佐湟、胡咏言等,都是他的学生。他早年毕业于沪江大学生物系,一直爱好音乐,学习音乐,曾在福建音专教书,后留学耶鲁学作曲,与谭小麟是同一个导师,与黄自亦是校友。       大概两年前,曾与黄老有过一面之缘,那是中国交响乐峰会在青岛举行,黄老以90岁之高龄莅临,我看到嘉宾名单时十分激动,就约了采访。       当天黄老已经做了主题发言,有点累,音协的同志要求我最好能快点采访,于是我简单地核实了两个问题。当时我正在写一篇关于马思聪的稿,看到一些材料,说在耶鲁留学至1951年时,黄飞立接到马思聪和缪天瑞的邀请,回国执教。黄先生回忆了当时的情况,这回我看了看《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里的篇章,发现基本一字不差,而此前我读的一本英文版的《红色狂想曲》里,也有差不多相同的叙述。可见黄老经常被问这个问题,已经回答得相当熟练。另一个问题,是关于20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海菲茨的。我看到一篇材料里说,海菲茨在1930年代访问上海时,曾做几场独奏音乐会,黄飞立便是观众之一。黄老那次说,他不仅在上海看过大师的演出,还曾在耶鲁与海菲茨合作,他说,虽然中国这几年出了好多优秀的小提琴家,但他觉得,跟海菲茨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一口气就读完了。上面提到的海菲茨一章中,我了解了更多的情况:当时黄先生参加了纽黑文交响乐团,拉二提琴,纽黑文市是耶鲁的所在地,大概这个乐团经常会吸收耶鲁的学生。黄先生说:“因我已有了全额奖学金,所以在乐团并没有薪水”。他在乐队工作了两年,见识了包括斯特拉文斯基(指挥自己的作品)在内的许多世界级的音乐家。他说海菲茨的演奏很快,在他看来有点“耍”,看不惯,但还是很佩服。       “如果不是朝鲜战争,我可能会在耶鲁读完硕士”,1951年7月,他决定回国。除了马思聪与缪天瑞的邀请,更重要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妻子的信,信里说,孩子都三岁了,你还没见过,万一第三次世界大战打起来怎么办?黄先生的妻子是个名人,她叫赵方幸,说她是名人,是因为青歌赛曾请她当视唱练耳的评委(听说这两年都换成了赵易山,我是一眼都没看过)。       黄先生在去向导师辞行时,他的导师Hindemith相当惊讶。“他说:你学得好好地,回去干嘛,要当共产党吗?”此书这里,后面有一个省略号,也许后面有更刺激的话?总之,这本书里这样的省略号有好几处,每一处都引起我的联想。       Hindemith听黄先生讲了孩子的事,就完全理解了他,本来他要带黄先生去瑞士,并说搞定奖学金没问题。Hindemith临别之际,除了送黄飞立许多乐谱,还送了一些玩具以及一句话,他说:“等你回去了,不要像黄自和谭小麟一样”。黄自与谭小麟都很短命,黄自34岁,谭小麟37岁。虽然这样,黄自仍是中国新音乐的鼻祖,有次我听到了他写的《都市风光幻想曲》,多彩的配器恐怕是许多后来的作曲家都无法做到的。谭小麟呢?我只听过他的一首歌,但傅雷先生的书里反复提到,谭是最有才华的中国作曲家。黄飞立在回忆导师的这句话时,说:“我想这一点我已经做到了”。庄子说:“寿则多辱”,黄先生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折腾,他的后背曾被刷过整桶的热糨糊(红卫兵在上面贴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字),所受的屈辱当然不是黄自与谭小麟所能想像。       返回国内后,黄先生就投入了如火如荼的建设中。黄先生是基督徒,他看到当时的共产党干部的忠诚与热情,认为他们可以为理想献身,具有高大的人格,所以深受感动。但是“未来的一切证明,远不是这么回事。”       黄飞立去中央音乐学院时,这所学校还在天津,条件相当差,“别说与耶鲁比,就是比当年的沪江大学,也差得远。”沪江大学是教会大学,后来被撤销,许多专业并入了复旦,黄飞立说:“在我们看来,复旦是一所二流学校,比沪江、震旦和圣约翰都差得远。”后面这三所学校全是教会大学,全都被取缔了。       当时有苏联专家来支援,黄先生有段叙述:“当时我们在合唱课上排托马斯·莫里的作品,那是西方音乐史中的重要人物,但苏联专家杜马舍夫却完全不知道。过去我在耶鲁参加合唱课,基本上都是唱16世纪的作品,我保存有那些作品的总谱,杜马舍夫看到了,如获至宝。类似的事有好几件,这让我觉得,苏联与西方已经隔膜太久。”这些苏联专家盛气凌人,其实水平并不见得有多高,比如一位教视唱练耳的专家在上课时,黄先生就想:“我在福建音专时就教这门课,在耶鲁都免修,你做的那些事,我完全可胜任。”战后的美国已是世界文化中心,超过了欧洲,而苏联呢,本来俄罗斯就是个欧洲主流文化的二道贩子,斯大林时代又搞封闭,文化艺术方面当然就落后美国太多。这个是常识,本来不难判断,但因许多年来,国内艺术界的权威都在留苏人士手中(尤其是美术界,受灾更重吧!),所以这方面的事,就尽量回避不说,这是我国的实情!       黄先生起初任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后来又受命组建指挥系,于是他赶紧回忆在耶鲁时学的那些课程,并设计了这个专业,学制为五年,起初一年只招两三个人,但负责给地方乐团的指挥培训。最初就把郑小瑛调来当老师,那时她才刚学了一年的合唱指挥。       黄飞立的叙述较多地提到了吴灵芬与邵恩两个学生,他说邵很有才华,但自由散漫,经常被他训,小泽征尔首次访华演出后,邵恩跟小泽学了许多很花的动作,被他痛斥,后来胡咏言去耶鲁深造,写信说,黄先生当年说的那些话与耶鲁的教授是完全一样的。而黄先生后来在波士顿看到小泽的指挥,与当年在中国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也相当规矩,没有花架子,不知是小泽改了风格,还是来中国时特地表演的。       这本书的后面还附了一篇吴灵芬的口述。我曾多次听她聊天,这篇口述里还是有许多我不知道的事情。比如吴老师在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后,无机会上大学(父亲是大传教士,此时已是右派),本来都分配到了海口文工团,是黄先生把她留下来学习指挥。邓琳与她附中同班,当时北京的同学轮流请大家去家里吃饭,轮到邓琳时,邓说不能请,家里没地方。于是男同学在放学后就一路跟踪,一直跟到了中南海,警卫不让进,大家第二天就开始做选择题,她的父亲是谁?邓小平、邓子恢还是邓力群?后来有人找出了这几位首长的照片,一个一个对,大家认为,肯定是邓小平。因为邓林那时穿的衣服补丁很多,骑一辆哗啦哗啦响的自行车,没人想到她的出身不凡。       还有一件事,是当年她随郑小瑛实习时,到中央歌剧院,因为个太小,演奏员们把她抱到指挥席上,演一遍,打击乐的人问:“小同学,我的音量怎么样?”吴灵芬首次上台,全蒙了,她照实说,不知道。于是乐手们商量,说再来一遍吧,得让她好好听好好学,非常友好。等到吴老师带学生时,风气就全变了,她的学生张弦,如今已是马泽尔的助手,当年吴老师带她到歌剧院实习时,一说让张弦指,乐手们马上说:你想让学生拿我们练手?当心我们就把你也换了。       吴老师还说现在音乐学院的人文化太低,她的女儿考附中考了95分,但她托关系把成绩改成了58分,因为她觉得上附中耽误人,还不如上普通中学。“我在清华北大排徐志摩和赵元任的《海韵》,说两遍学生们就理解了,在音乐学院,得说二十遍。”       啥叫礼崩乐坏呢?       黄先生的口述中还谈到许多同时代的音乐家。比如另一位著名指挥黄贻均,85岁高龄跳楼,不知何故。黄贻均是上海乐团的首任中国指挥,我看过许多关于他的回忆文章,都没提这回事,大概是为尊者讳?说到文革,黄飞立说,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们虽然受了许多苦,但没有自杀的,上海的情况糟糕得多,陈又新、李翠贞、杨嘉仁、顾圣婴、沈知白,这些名教授全部自杀,他们大都留学欧美,有极高的造诣。       黄先生的口述最后说,我这一辈子,经历了许多沾沾自喜,也经历了不少垂头丧气,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过去了,可以说,最好的年纪都折腾掉了。电影飘里有句台词:after all,tomorrow is amother day.不过,还有多少明天呢?    http://book.douban.com/review/4494694/ ********************888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6593 次阅读|1 个评论
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水平是几级?
热度 1 liuxiaod 2010-12-14 02:00
咱们家长都热衷于让小孩学习乐器,钢琴啊,小提琴啊,据说会乐器的孩子聪明,有助于数学物理的学习,可是历史上没有一个音乐家是科学家。 据说爱因斯坦会拉小提琴,但是不知道水平怎样,如果考级,能考几级?我记得以前有学者回忆爱因斯坦的提琴仅限于自娱自乐,言下之意,水平一般,因为西方文化传统与中国不同,皆以鼓励为主,没有人当真。我很好奇,想知道历史上是否有文献记录过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水平?是否有考级,表演的纪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22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18: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