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海洋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海洋局地震局测绘局测量队员1990年在黄岩岛
jlpemail 2013-10-19 14:29
图片说明:国家海洋局沈文周(右)、国家测绘局禹良(左) 国家地震局王启梁(中左)和游新兆(中右) 图片由国家海洋局沈文周研究员提供,特此致谢!----博主。
个人分类: 资料库|3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勇当我国海洋核辐射环境监测尖兵—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
samzhou2 2013-7-17 14:59
勇当我国海洋核辐射环境监测尖兵—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应对日本福岛“ 3 · 11 ”核泄漏事故纪实 中国海洋报 20120328 期 ■周 鹏 黄楚光 李瑞山 吴荣林 2011 年 3 月 11 日 14 时 46 分(北京时间 13 时 46 分),日本以东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 9.0 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核泄漏。为了有效应对福岛核泄漏事故,国家海洋局迅速启动了海上核事故应急工作,组织实施海洋放射性监测并及时发布了海洋核安全监测预警信息。核泄漏事故发生一年来的全国海洋放射性环境实时监测,是中国海洋核应急预警系统史无前例的第一次,是超越了以往演习操练的真正实战。如此大范围实施海洋放射性监测、高频次发布辐射信息,凝聚了我国海洋核辐射监测预警人员多年的心血。在这次核泄漏危机应急响应中,我国海洋系统唯一的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机构——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成功经受住了考验。 3 月 12 日,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启动了南海管辖海域放射性应急响应,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制订了海上应急监控预警的方案和实施计划,并于 13 日上午 8 时 30 分派出监测人员,赶赴应急监控一线实施现场监测和样品采集。如此快速启动海洋核辐射事故应急工作,得益于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拥有的一支技术一流、设备先进、反应迅速、训练有素的放射性监测队伍,一套制度健全、体系完备、常备不懈、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更得益于中心 30 多年来对海洋放射性环境监测业务的重视和发展。在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一周年之际,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吸取教训,更应总结经验,努力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切实履行国务院“三定”方案赋予国家海洋局“参与国家核事故应急计划,组织实施海洋放射性监测”的职责。 一年奋战成功 保障南海海洋放射性环境安全 3 月 12 日晚 19 时 45 分,南海环境监测中心紧急召开核应急监测响应会议,启动核应急监测响应程序。会上,中心主任黄楚光、书记张立范、副主任方宏达和牛东伟等领导决定组建海上核应急监测小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连夜编制了《日本福岛核电站海上应急监测实施方案》和《南海海域放射性应急监测计划》,并连夜做好了应急监测采样、分析、评价和预警的准备,所有应急监测分析仪器保证 24 小时开机,核应急监测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保持 24 小时待命,并且对现有的放射性应急监测技术人员、仪器、放射性样品满负荷分析能力进行评估,盘点现有辐射防护设备,同时联系购买多功能环境辐射巡测仪和辐射防护服等应急装备。 不畏艰险奔赴第一线 在放射化学实验室及其他科室的协调和帮助下, 12 日晚,海上核应急监测小组连夜进行出海准备,在 13 日零时将多功能环境γ辐射巡测仪、大气采样设备、海水采样仪器、水文气象设备以及核防护装备等全部准备就绪。 3 月 13 日 8 时 10 分,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领导为海上核应急监测小组成员送行。临行之际,南海环境监测中心领导特别强调:国家利益无小事,一定完成好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并再三叮嘱小组成员一定要保重身体。 8 时 30 分,专门执行海上核应急监测任务的“中国海监 72 ”船和海上核应急监测小组起航赶赴监测海域,于当日 17 时 50 分在粤东海域采集了首批海水监测样品,并连夜送回广州实验室分析。同时,开始对海上环境γ辐射剂量率进行 24 小时不间断巡航和定点测量,并同步对海洋气象进行观测。在作业过程中,海上应急小组与船员同甘共苦,顶住狂风巨浪,克服晕船等种种困难,顺利完成了预定任务。 4 月 25 日 7 时 30 分,“中国海监 73 ”船在前往巴士海峡的作业途中受到外国船只的 3 次干扰,但是大家沉着冷静,排除干扰,顺利完成了任务,并于 4 月 26 日 22 时 40 分返回广澳湾。本次任务共出动“中国海监 72 ”船、“中国海监 73 ”船和“中国海监 83 ”船 3 艘海监船;共布设了 14 个海水和大气监测站、 1 个连续监测固定监测站,项目包括环境γ辐射剂量率、总铀、总β、铯 -137 、锶 -90 、氢 -3 和碘 -131 等多介质多放射性核素监测,监测范围覆盖我国粤东海域、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和南沙群岛海域。 全天候待命准确提交监测数据 自 3 月 13 日起,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放射化学实验室里的仪器 24 小时开机,放射化学领域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保持 24 小时待命状态;放射性样品监测实验室 24 小时运转,及时分析海上采集的样品。自 3 月 14 日起,中心又建立了放射性监测预测预报会商制度和应急工作日报制度,成立了核辐射监测专家组。专家组依据获得的监测数据,每天编制一期《海洋核应急监测简报》,集中会商后上报;同时抄送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应急办公室,为国家、地方政府有效应对海洋放射性污染、保护公众安全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经过一年的奋战,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应急队伍经受住了考验,赢得了南海海洋放射性应急监测的阶段性胜利,进入常态监控状态,并持续到现在。截至 2012 年 3 月 15 日 16 时,中心共获得环境γ辐射剂量率现场数据 9414 个,采集并分析海水样品 265 份、大气气溶胶放射性样品 40 份,完成《海洋核应急工作简报》 97 期。 监测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南海海域的放射性监测数据水平与历史水平相当,暂未受到日本福岛核泄漏放射性污染的影响。 选派专家 参与全国海洋核辐射应急监测工作 针对我国其他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核辐射监测能力薄弱的情况,南海环境监测中心第一时间选派技术专家赶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和东海分局,支援全国的海洋核辐射应急监测工作。 2011 年 3 月 12 日 21 时,选派的技术专家携带专业核应急监测设备赶赴山东青岛和上海,对北海分局和东海分局的监测人员进行现场操作培训,指导和帮助开展海上核应急监测工作。为了有效应对福岛核事故对我国海域的影响,初步建立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南海环境监测中心还积极参与西太平洋放射性监测,于 2011 年 6 月 16 日派出两位放射化学专家,协助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开展首次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监测工作。 三十年磨一剑 构筑海洋放射性环境安全保护堤 面对福岛核泄漏事故海洋应急监测的挑战,南海环境监测中心之所以能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得益于其 30 年来在海洋放射性环境监测战线上的坚守、创新和发展。据悉,我国海洋监测系统放射性环境监测队伍在上世纪 80 年代达到了顶峰,后来随着国际上核试验的减少以及经费受限制等原因,海洋放射性监测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多个海洋环境监测单位和科研院所均放弃了这一领域的工作。但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始终没有放弃,经过不懈的努力,目前已成为我国海洋系统唯一的海洋放射性环境监测机构。 强化能力建设搭建技术一流的监测平台 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拥有我国海洋监测系统唯一的放射化学实验室,配备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道高纯锗γ谱仪、低本底α / β测量仪、超低本底液体闪烁能谱仪、同位素比值质谱仪等设备,并建立了高纯锗γ谱法、液闪能谱法等一系列放射性分析方法,项目涉及放射性核素达 20 多种,技术和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组织负责南海区放射性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基础上,中心还负责我国北海区和东海区(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放射性样品的检测工作,并主持《全国海洋环境放射性质量监测和评价报告》等多个专题报告的编制工作。 自从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心先后承担了多个海洋放射性调查项目,其中包括南海珠江口( 1976 年)等沿海的放射性调查、大亚湾核电站本底调查( 1990 年)、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 1996 年)、“ 908 专项”调查( 2006 年 ~2007 年)等放射性调查项目;同时,还主持编制了多项海洋放射性监测与评估标准,并积极研究相关的管理技术和理论体系,为海洋放射性环境监管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承担核应急工作建设响应快速的监测队伍 作为南海分局海上核应急指挥中心的核心成员,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承担着我国南海区海上核应急的监测工作,同时也是广东省核应急组织的成员单位,多次参加广东省以及全国核事故应急演习,并被广东省民用核设施管理委员会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广东省核管办)授予先进单位称号。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发展,中心打造出了一支技术先进、训练有素、响应快速、应对有效的海上核应急监测队伍。 1990 年以来,中心多次参加广东核电站事故场外应急演习并组织实施海上放射性监测工作,主持和修订了《广东省核电站事故场外应急计划——海上应急监测实施程序》。在技术研发方面, 1999 年中心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发核电事故应急监测地理信息指挥系统, 2001 年中心与暨南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制出大亚湾核电站事故场外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软件,研究成果为核事故应急监测、救援和评估提供了的决策依据。 2012 年 2 月 9 日,南海分局及南海环境监测中心顺利通过广东省核管办组织的 2011 年核应急管理考评。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监测工作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大人才引进,强化人员培训,致力于建立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提升海洋放射性监测的技术力量,促进海洋监测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001 年作为广东省核管办的主要成员,中心与国家核安全局等相关机构一起审评和观摩岭澳核电站首次装料应急演习; 2003 年应邀参加了国家原子能机构组织的有关核应急响应系统和国家原子能机构国际合作网上办公系统培训; 2008 年 4 月参加了广东省核事故应急医疗救护与人员辐射防护培训; 2010 年 4 月和 10 月分别派人参加了 IAEA/RCA (国际原子能机构 / 亚太地区核科学技术协议组织)在菲律宾马尼拉和越南河内举办的海洋放射性及同位素技术培训班。 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发挥监测技术的支撑作用 根据国家海洋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应对日本核事故海洋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意见》和《关于立即开展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培训的通知》的精神,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制订了核辐射应急监测培训计划和方案,于 2011 年 4 月 ~6 月期间分别针对南海区和全国海洋监测系统举办了第一届南海区海洋放射性应急监测技术培训班,第一期和第二期全国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培训班; 4 月 27 日 ~5 月 3 日对 6 名监测人员进行了海洋放射性培训。目前培训人数已达 70 人,对提高南海区及全国各海区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能力、全力做好应对日本核事故的监测工作、整体提高我国海洋放射性监测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一步,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海洋局“三个六”的部署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常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核应急工作方针,全面提升应对各类核辐射事故或突发事件的能力,继续坚守在海洋放射性监测的第一线,以 30 年的经验磨砺精湛监测技术,加强对我国及周边国家沿海核电站海域的放射性动态监测,为保护人民构筑一道海洋放射性环境安全保护堤。 目前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正在申请建立国家海洋局环境放射性监测与同位素示踪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海上核应急监测和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这两个实验室建成后,将整合现有应急成果,大幅度提高我国在海洋放射性应急处理和快速响应能力。 ​
30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实验室
samzhou2 2013-7-17 14:47
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成立于 1979 年,是隶属于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的独立事业法人单位。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多次参与和开展国家海洋放射性环境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监测方法标准化的研究工作,负责编制全国海洋放射性质量报告,参与全国海洋放射性监测网络的建设工作,组织开展全国海洋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南海环境监测中心作为中国南海区的一个综合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无论是仪器设备、监测技术、人员结构,还是管理能力,在华南地区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中处于领先,在国内同行间属于先进水平,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特别是国家认证认可委员会计量认证评审组的成员,更是给予了南海环境监测中心高度的评价和赞誉。 南海环境监测中心的直属单位南海分局是广东省核电站事故应急组织的成员单位之一,设有海上核应急指挥中心,拥有表面沾污仪、环境辐射剂量率巡测系统等专业设备、核应急监测数据无线传输与监控系统、核应急防护装备等。 1990 年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开始参加广东省核事故应急监测工作,承担海上应急监测和应急评价任务,已具备一定的核电站事故场外应急监测的能力。 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放射化学实验室作为国家海洋局系统唯一的环境放射性监测机构,已有 30 多年的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经验,主要 以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核应急监测技术为工作重心 。长期以来,承担了全国海域放射性环境质量监测、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周围区域放射性本底水平调查、大亚湾生态监控区放射性调查、台山惰性物料处置区本底调查、台山核电站附近海域放射性本底水平调查和阳江核电站附近海域放射性本底水平调查等放射性调查监测项目,主持和参与了多个相关专题调查报告的编写。并承担着中国南海区的海上应急监测和应急评价任务。特别是在 2011 年日本 3.11 核事故后,成功完成了中国南海区核应急监测预报预测工作。 目前,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放射化学实验室具有专职放射化学工作人员 11 人,配备有国际先进的多道 HPGe-γ 谱仪、α能谱仪、低本底 α/β 测量仪、超低本底液体闪烁能谱仪、伽马计数仪、微量铀分析仪、氡钍分析仪和多功能辐射检测仪等设备,在环境放射性监测的过程中建立了分光光度法、低本底 α/β 法、 HPGe-γ 谱法和超低本底液闪能谱法等一系列环境放射性分析方法 ; 并建有低辐射本底实验室和放射化学测量实验室等一流辐射监测实验室。
5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实施海洋开发战略——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
lmjgood 2012-9-13 15:11
最近国务院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规划纲要》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文件?主要内容是什么?制定、实施《规划纲要》的意义何在?本报记者近日就这些读者关心的问题专访了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   记者:请您首先向读者扼要介绍一下《规划纲要》。   王曙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是我国制定的第一个指导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纲领性文件,确定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海洋区域开发原则和海洋产业布局,以及相关支持领域的发展方向和重要措施。贯彻和实施好《规划纲要》,将有力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步伐,使我国逐步成为海运强国、船舶工业强国、海盐生产大国、海洋旅游大国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大国,并最终成为海洋强国。   记者:我国政府为什么此时要编制、制定这个规划?   王曙光:我认为有两大层面的原因。一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经济规模已经使海洋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海洋经济一直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九五”以来,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6%,远高于同期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2001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为3.44%,占沿海地区GDP比重达到5.48%。二是海洋经济的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宏观指导、协调和规划;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海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海域和海岛开发秩序混乱等等。制定并实施《规划纲要》,就是要使上述的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引导我国的海洋经济走上一条持续、健康、协调、稳定发展的道路。   记者:《规划纲要》提出的海洋经济发展目标是什么?   王曙光:根据《规划纲要》的目标,在21世纪的头10年,我国的海洋经济将继续保持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将进一步优化,海洋支柱产业将得到显著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的贡献率必然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也将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海洋产业增加值有望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左右,201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左右。可以预见,到21世纪中叶,海洋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记者:《规划纲要》涉及八大产业,你能否就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布局等方面的问题谈谈看法?   王曙光:海洋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对海洋产业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扩大规模,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不断扩大海洋产业群。所谓“八大产业”一是积极推进渔业和渔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实现数量型渔业向质量型渔业的转变。二是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要实施结构调整、优化港口布局、拓展港口功能、港口市场化、可持续发展和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现代化的战略,逐步建设海运强国。三是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要积极开展海域综合地质调查,提出新的油气远景区和新的含油气层位,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的前期调查研究工作;进行富钴结壳,海底硫化物矿床,多金属结核等新型矿产的战略调查。四是滨海旅游业发展要进一步突出海洋生态和文化特色,积极开发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努力开拓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五是船舶工业要坚持主业突出、多元经营、军民结合发展原则,增强国际竞争力,尽快把我国修造船业做强、做大。六是海盐及盐化工业要坚持以销定产,产销平衡,合理安排生产建设。继续坚持以盐为主、盐化结合、多种经营的方针,做好结构调整,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高效益。七是把发展海水利用作为战略性产业进行部署,继续积极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技术。努力降低成本,逐步形成海水利用产业规模,使海水成为工业和大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八是积极发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筛选技术,重视海洋微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加强医用海洋动植物的养殖和栽培,加快形成规模较大的海洋医药产业。同时,要积极培育海洋环保、海洋公益服务等新兴产业。   记者:作为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你们打算如何抓好《规划纲要》的落实?   王曙光:我们要认真贯彻实施《规划纲要》提出的各方面目标和任务,严格按《规划纲要》中发展海洋经济各项措施办事。一要继续以高新技术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海洋产业和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二要不断完善海洋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为整体海洋经济的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三要逐步理顺海洋管理体制,提高政府的政策管理服务效率,降低各级政府的管理成本,改进海洋公益服务质量。四要遵循市场经济运作机制,拓宽海洋风险投融资渠道,确立企业在海洋产品市场的主导地位。五要坚持科技兴海,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不断提高海洋科技在海洋经济中的贡献率。六要实行海洋人才战略,多层次培育海洋管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教育方面人才。七要突破地区行政界限,以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推动海洋区域经济发展。八要高度重视海洋资源、环境对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开发保护并举,速度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个人分类: 走向海洋|1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区域海洋学》和《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
WuchangZhang 2012-7-27 00:46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7/267424.shtm 昨天(7月25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的重要成果——《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该图册基本摸清了中国海洋生物的“家底”,共收录我国海域海洋生物59门类28000余种。研究表明,我国是全球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海洋物种数约占全球已知海洋物种数的13%。 国家海洋局25日发布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的重要成果:《中国区域海洋学》和《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 国家海洋局介绍说,《中国区域海洋学》和《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编纂。300余位院士、专家学者历经4年多的艰苦努力,系统梳理和整编海洋相关领域各类历史典籍和科学文献资料,全面总结现代海洋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成功编纂了这两部集经典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海洋系列专著。 《中国区域海洋学》主要内容包括海洋地貌学、海洋地质学、物理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渔业海洋学、海洋环境生态学和海洋经济学等,是一套以我国近海基本自然环境要素为研究重点的科学专著,系统论述了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海域几十年来取得的调查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收录了我国海域59个门类28000余种海洋生物,其中包括908专项调查发现的3新属43新种海洋生物。编绘了18000余种物种形态图,阐明了我国海洋生物种类的分布、各类群的分类地位。 为尽快摸清我国近海海洋资源的家底,全面推进实施海洋开发战略,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务院于2003年批准了908专项,该专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最大、调查范围最广、采用技术手段最先进的重大海洋基础工程。 《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主要从低级到高级进行排列,且每个物种都以形态图为主,少数物种还辅以生态和生物学自然景观图,物种形态图含原色图和黑白点线图。原核生物由于主要依靠DNA、同工酶等生化手段进行分类鉴定,因此只有部分图片,而其他四界大部分都配以活灵活现的形态图,有些物种甚至还有原色图和分类特征图。 这是我国首次系统编著的海洋生物物种、形态图和与其内容相匹配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知识基础典籍,是我国履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具体举措。研究表明我国是全球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海洋物种数约占全球已知海洋物种数的13%;这一成果确立了目前我国海洋物种多样性的基线,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基础研究重要的标志性成果。 与此同时,该专著的编纂还加强了两岸三地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合作交流,提升了我国海洋生物分类和生物多样性基础研究的能力,培养了海洋生物分类研究人才,对促进我国海洋生物分类、地理区系和生态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发现43个 海洋生物新物种 在此次908专项调查中,科研人员还首次发现了43个海洋生物新物种。“这些新物种都属于刺胞动物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茂告诉记者,这种生物和珊瑚的亲缘关系非常近,“它们相当于是同胞兄妹一样,形态就像我们平日里经常看到的水母,呈伞状,扁圆的头部下方伸展着许多细长的触角。此外,刺胞动物身上有刺细胞,遍布于体表,在触手上特别多。” 记者了解到,刺胞动物门也称腔肠动物门,是动物界最低等的后生动物。除极少数种类为淡水生活外,绝大多数种均为海洋生活,大多数在浅海,有些在深海,现存种类大约有11000种。刺胞动物都是肉食性的,以浮游生物,小的甲壳类、多毛类甚至小的鱼类为食。由于食物的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引起水螅类动物伸长触手,并放出刺丝囊以缠绕、麻痹、毒杀捕获物,再将食物送入口中。由于刺胞动物没有专门的呼吸及排泄器官,其身体由两层细胞围绕胃循环腔所组成,并通过口使胃腔与外界相通,实际上体壁的两层细胞均与外界环境接触,所以可通过体壁细胞直接进行呼吸与排泄,出、入口及胃腔的水流可以携带入新鲜的氧气,并带走代谢产物。 林茂表示,此番新的海洋物种的发现,从科学意义来讲,是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一种原始创新;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来说,增加了我国海洋生物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为生物多样性的评估和保护奠定了基础。目前,这43个新物种已通过样品分析、标本鉴定和系统命名,并经过同行专家鉴定认可后获得了“合法身份”。
28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为了这片"蓝色国土"——世界海洋日专访海洋局局长
whyhoo 2012-6-8 20:39
为了这片“蓝色国土” ——世界海洋日专访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记者 顾瑞珍)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今年的主题是“海洋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主张管辖的海域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广阔的海域构成中华民族的半壁江山。 我国海洋事业现状如何?面临什么挑战?记者就此专访了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 我国海洋事业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 记者:“十二五”时期是海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攻坚阶段。新形势下,国家海洋局承担着怎样的历史使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刘赐贵:“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設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海洋事业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海洋法律法规与政策规划体系初步建立,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日益健全,海洋综合管控能力得到提高,海洋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比如海洋产业结构不尽科学、沿海产业布局不够合理、海洋开发方式仍然粗放等等,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作为国家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海洋局将担负起国家赋予的监督管理海域使用和海洋环境保护、依法维护海洋权益、组织海洋科技研究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推动海洋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蛟龙”号深潜7000米实验顺利完成后将投入应用 记者: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已起航,出征马里亚纳海沟区域执行海试任务。这对中国海洋事业意味着什么?有哪些新的难度? 刘赐贵:作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的组织部门,国家海洋局在7000米级海试中继续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举全局之力确保海试的顺利完成。 去年我们成功进行了5000米级海试,这次7000米就是每平方米7000吨压力,同时海水的水温下降到1.5到1摄氏度左右。低温和巨大的水压,意味着新的考验和挑战。 7000米级海试在马里亚纳海沟区域进行,这里已知的海水、海底等资料都较少,增加了海试的未知因素。如果实验顺利完成,“蛟龙”号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投入应用,将正式移交用户——中国大洋协会进行日常应用作业。 海洋环境治理存在“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局面 记者:近来中国海域发生多起溢油事故,这给海洋环保敲响了警钟。请问我国在应对海洋环境突发事件时的应急机制怎样?还有哪些制约? 刘赐贵:国家海洋局牵头国务院十几个部门、三大石油公司制定了《全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重大海上溢油应急计划》《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应急响应执行程序》,根据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的溢油量、溢油面积以及与敏感目标的距离等,将应急响应分为三个级别,并建立了响应机制。 目前,海上的油污染主要有三大来源:陆源,主要是沿岸的石化产业;海上航行的船舶;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局对三大来源之中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而对于其他两类,负责对海洋环境进行监视监测。 对违法违规行为导致海洋环境污染破坏的,主要对其进行行政处罚,由海洋局代表国家对其提出生态损害索赔。海洋环境一旦遭受污染,现行法律规定的最高限20万元的处罚,远远不足以弥补海洋生态环境真正的损失和修复海洋生态所需要的成本。 黄岩岛事件中海监履行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职能 记者:今年4月10日,黄岩岛事件中海监船编队对中国渔船和渔民实施现场保护。评论认为,此次对峙显示出了中国海监船的担当和勇气。您眼中的海监是怎样的一支队伍? 刘赐贵:我们注意到,在关于黄岩岛事件的最初报道中,经常出现的画面是海监船,播报的是渔政的情况。这说明好多人对中国海监这支站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最前沿的队伍还不太了解。 中国海监成立于1998年,是一支对外代表国家、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对内依法维护海洋海岛开发秩序、保护海洋环境的综合性海上执法队伍。 目前中国海监已拥有万余名执法人员,10架执法飞机,400余艘各类执法船艇,其中千吨级以上专用执法船27艘,另有36艘大吨位海监船正在建造过程中,未来1至2年内即可投入使用。在这次黄岩岛事件中,中国海监忠实地履行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职能。 记者:一个很实际的问题,茫茫大海,我们怎么样发现违法用海行为?除了海监队员人为的监管外,是否也有别的科技手段? 刘赐贵:2005年底我们依法启动了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建设。目前,已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业务体系,建立了3个国家业务中心,11个省级、49个市级监管中心,各类技术人员600多人。 此外,系统通过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远程视频监控和地面核查等技术手段对全国用海现状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测,并对基础地理、遥感影像、功能区划、海域权属等数据进行集成管理,初步形成了全国海岸线、滩涂、海湾等海域资源和海域使用状况“一张图”,为海域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了决策依据。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6/08/content_2156765.htm
个人分类: 生态|14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家海洋局公布实施《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全文)
whyhoo 2012-4-19 22:34
中新网4月19日电 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经国务院批准,《全国海岛保护规划》19日由国家海洋局正式公布实施。全文如下:    全国海岛保护规划    前 言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岛众多。海岛是壮大海洋经济、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依托,是保护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平台,是捍卫国家权益、保障国防安全的战略前沿。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保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合理开发利用海岛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结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制定《全国海岛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海岛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海岛资源的纲领性文件,是从事海岛保护、利用活动的依据。   《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展望到2030年。《规划》的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属海岛。    一、现状与形势   (一)海岛保护与利用现状   我国拥有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7300多个(《规划》所列海岛数量,除特殊说明外,均指500平方米以上海岛的统计数),海岛陆域总面积近8万平方千米,海岛岸线总长14000多千米。按海区分布统计,渤海区内海岛数量占总数的4%,黄海区占5%,东海区占66%,南海区占25%。按离岸距离统计,距大陆岸线10千米之内的海岛数量占总数的70%,10-100千米的占27%,100千米之外的占3%。我国海岛广布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海域,生物种类繁多,不同区域海岛的岛体、海岸线、沙滩、植被、淡水和周边海域的各种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相对独立的海岛生态系统,一些海岛还具有红树林、珊瑚礁等特殊生境;海岛及其周边海域自然资源丰富,有港口、渔业、旅游、油气、生物、海水、海洋能等优势资源和潜在资源。   我国海岛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经建立涉及海岛的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共57个,含805个海岛,其中海洋自然保护区48个,含524个海岛;海洋特别保护区9个,含281个海岛。针对生态破坏严重的海岛,开展了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的“封岛育林”、“封岛护养”工程已取得一定成效。   我国海岛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明显。一是人口总量少,分布集中。全国现有2个海岛市,14个海岛县(市、区),191个海岛乡(镇),2007年全国海岛人口约547万人(不包括港、澳、台和海南岛),其中98.5%居住在上述市县乡中心岛上。二是经济总量小,结构单一。2007年海岛地区生产总值2238亿元,占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4%,海洋渔业产值占海岛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普遍较大。三是无居民海岛使用类型多样。全国已经利用的无居民海岛1900多个,其中,特殊用途海岛1020个,公共服务用岛365个,旅游娱乐用岛73个,农林牧渔业用岛340个,工业、仓储、交通运输用岛49个,可再生能源、城乡建设等其它用岛80多个。   (二)机遇与挑战   海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特殊的区域,在国家权益、安全、资源、生态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是海岛保护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海岛工作发展形势,充分认识我国海岛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海岛生态破坏严重。炸岛炸礁、填海连岛、采石挖砂、乱围乱垦等活动大规模改变海岛地形、地貌,甚至造成部分海岛灭失;在海岛上倾倒垃圾和有害废物,采挖珊瑚礁,砍伐红树林,滥捕、滥采海岛珍稀生物资源等活动,致使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环境恶化。   2.海岛开发秩序混乱。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导致开发利用活动无序无度;一些单位和个人随意占有、使用、买卖和出让无居民海岛,造成国有资源性资产流失;在一些地方,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登岛受到阻挠,影响国家正常的科学调查、研究、监测和执法管理活动。   3.海岛保护力度不足。一些海岛具有很高的权益、国防、资源和生态价值,这些特殊用途海岛需要严格保护,但由于缺乏有力的保护与管理,有些海岛已经遭受破坏,存在严重的国家安全隐患。   4.海岛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海岛经济基础薄弱,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足,防灾减灾能力缺乏,居民生活与生产条件艰苦,边远海岛的困难尤其突出。   同时,海岛保护事业也面临着非常有利的发展形势。从国际背景看,自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来,世界沿海国家越来越关注海岛,通过立法、规划和管理加强海岛的保护和建设,形成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海岛保护工作经验。从国内情况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岛的保护与发展,对建设海洋强国、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产业、保护海洋资源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海岛保护与管理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海岛保护的挑战和机遇并存,必须本着对国家、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保障科学发展,增强海岛保护的国家意识、战略意识、危机意识,统筹海岛保护和开发利用,积极探索海岛发展新模式,改善海岛人居环境,促进海岛权益、安全、资源、生态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统筹海岛保护、开发与建设。以保护和改善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促进海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强化海岛分类分区管理,实施海岛保护重点工程,保障国家海洋权益、国防安全和生态安全,实现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海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优先。充分认识海岛保护的重要性,尊重海岛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对维持海岛存在的岛体、海岸线、沙滩、植被、淡水和周边海域等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实行科学规划和严格保护。在海岛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强调因岛、因地制宜,根据各个海岛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科学选择开发利用模式,合理利用海岛资源。   ——坚持统筹兼顾,分类管理。统筹海岛的自然、经济、社会属性,综合运用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等手段,协调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活动。根据海岛的区位、资源与环境、保护和利用现状、基础设施条件等特征,兼顾保护与发展的实际,对海岛保护实施分类、分区指导与管理。   ——坚持维护权益,保障安全。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为核心,加强特殊用途海岛的监管和保护;严格保护海岛上的军事设施和科学观测、助航导航、测绘等公益性设施,保障海上通道和交通安全;强化边远海岛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保护管理和实际利用,体现主权和管辖权,确保国家安全。 ——坚持科技支撑,创新发展。开展海岛保护技术研究,大力发展海岛保护关键技术,引导和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在海岛保护与建设工作中的应用,倡导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理念,探索海岛生态型发展模式,通过示范和推广,以技术创新促进海岛保护工作健康发展。   ——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既要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国防和领海基点保护范围内等不可开发利用海岛的保护和管理,也要加强对可利用无居民海岛的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我国海岛资源优势,全面推进海岛规划、保护、开发和建设,大力实施海岛保护重点工程,带动全国海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目标   1.规划期目标(2011-2020年)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力争在规划期内,实现以下目标:   (1)海岛生态保护显著加强。在现有保护区的基础上,新建10个自然保护区、30个海洋特别保护区,对10%的海岛实施严格保护;重要的生态栖息地纳入保护范围,基本遏制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局面;选择10-20个典型生态受损的海岛进行生态修复试点,逐步推广海岛生态修复经验,至规划期末,基本修复重要生态受损海岛;渔业资源和濒危物种保护管理能力得到加强,海岛周边海域的重要渔业水域、海洋生物资源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得到有效保护。   (2)海岛开发秩序逐步规范。建立海岛监视监测体系,实施定期或不定期海岛保护巡查制度;清理非法用岛活动,加强登记发证管理,逐步规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秩序;无居民海岛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固体废物100%按规定处理和排放;海岛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以海岛生态旅游、生态养殖、休闲渔业、港口仓储等特色产业为主的海岛经济协调发展。   (3)海岛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海岛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海岛居民生活稳定;有居民海岛应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80%的有居民海岛固体废弃物和污水得到有效处置;建设一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海水淡化、生态建设等实验基地;海岛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   (4)特殊用途海岛保护力度增强。加强领海基点海岛保护工作,对领海基点海岛的保护状况进行评估,对部分严重受损的领海基点海岛进行修复;开展领海基点、自然保护区、国防等特殊用途海岛的标志设置工作;海岛上的助航导航、测量、气象观测、海洋监测和地震监测等公益性设施保护措施加强。   2.远期目标(2021-2030年)   在实现规划期目标(2011-2020年)的基础上,全面增强海岛保护能力,扩大生态修复范围,海岛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状态;有效控制海岛污染,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无居民海岛开发活动规范有序,海岛产业结构趋向合理,海岛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殊用途海岛保护制度有效实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海岛分类保护   (一)严格保护特殊用途海岛   特殊用途海岛是指具有特殊用途或者重要保护价值的海岛,主要包括领海基点所在海岛、国防用途海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的海岛和有居民海岛的特殊用途区域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发利用特殊用途海岛。   严格保护领海基点海岛。领海基点所在的海岛,应当由海岛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保护范围,报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备案。领海基点及其保护范围周边应当设置明显标志。禁止在领海基点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以及其他可能改变该区域地形、地貌的活动。确需进行以保护领海基点为目的的工程建设的,应当经过科学论证,报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同意后依法办理审批手续。禁止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领海基点标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领海基点所在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实施监视、监测。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海岛领海基点的义务。发现领海基点以及领海基点保护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受到破坏的,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海洋主管部门报告。   推进海岛的保护区建设。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天然集中分布区、高度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区域、重要自然遗迹分布区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岛及其周边海域,依法设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对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需要的海岛及其周边海域,依法设立海洋特别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海岛,禁止开发利用,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进入。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岛宣传教育基地,加强对海洋自然保护区内海岛的科学研究,选划并确定科学研究和考察的线路与通道。   积极保护国防用途海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登临、占用、破坏国防用途海岛;不得以国防用途名义从事非国防目的的活动,不得将国防用途海岛以任何方式交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和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维持国防用途海岛的自然地形、地貌;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和有关规定,划定“两区两范围”,设定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   加强保护有居民海岛特殊用途区域。对设置在有居民海岛上的领海基点、国防设施、自然保护区,应当划定特殊用途区域,在周边设置明显标志,明确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进入特殊用途区域,因不可抗拒原因或紧急避险进入该区域的,应经管理部门同意并遵守区内各项规定,险情消失后必须立即退出特殊用途区域。禁止破坏有居民海岛特殊用途区域及周边地形、地貌;未经批准禁止在特殊用途区域内进行摄影、摄像、录音、勘察、测量、描绘和记述等活动。安排有居民海岛建设项目或开辟旅游景点,应避开特殊用途区域。加强教育,引导海岛地区居民积极支持和配合特殊用途区域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对有居民海岛特殊用途区域的保护,要兼顾经济建设和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因设立特殊用途区域或在特殊用途区域内开展相关活动而影响海岛居民生产生活的,应当采取适当方式消除影响,对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合理补偿。   (二)加强有居民海岛生态保护   有居民海岛应当保护海岛沙滩、植被、淡水、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优化开发利用方式,改善海岛人居环境。   加强生态保护。保护海岛生态系统、生物物种、沙滩、植被、淡水、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等,维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平衡;积极开展海岛生态资源调查,实施海岛生态修复工程,建立海岛生态保护评价体系,严格执行海岛保护规划,凡是不符合海岛保护规划的工程项目不得审批和建设;保护海岛周边海域渔业资源,实施伏季休渔、增殖放流、人工鱼礁等措施;适度控制海岛居住人口规模;广泛宣传和普及海岛生态保护知识,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生态保护。   防治海岛污染。制定海岛主要水污染物减排规划和固体废弃物(包括船舶垃圾)污染防治规划,选取部分人口较为集中的海岛建设分散型污水处理工程和固体废弃物处置工程,开展海洋垃圾清理工作,对污水全部采取集中处理,防止污染海岛淡水和海水资源,增强海岛居民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合理开发利用。在海岛及其周边海域划定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建设活动应当在科学评估后进行;海岛的开发建设应当合理控制规模,不得超出海岛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海岛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用地、防治水土流失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已有建设项目应当推进清洁生产,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和用水总量超标的,必须限期整改;严格限制在海岛沙滩建造建筑物和设施以及采挖海砂;严格限制填海、围海等改变海岛岸线的行为,严格限制填海连岛工程建设,禁止实体坝连岛;工程建设应当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生态保护设施优先建设或者与工程项目同步建设的原则,并符合相关行业规划。 改善人居环境。支持海岛淡水储存、海水淡化和岛外淡水引入工程设施的建设;采取防止台风、风暴潮、海冰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侵袭的措施,保障居住安全;开发建设优先采用风能、海洋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雨水集蓄、海水淡化、污水再生利用等技术;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服务等社会事业发展,满足海岛居民不断提高的生活需要。   (三)适度利用无居民海岛   无居民海岛应当优先保护、适度利用。按照无居民海岛的主导用途,分别提出海岛保护的总体要求。   旅游娱乐用岛。倡导生态旅游模式,突出资源的不同特色,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各景区景观与整体景观相协调,旅游设施的设计、色彩、建设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合理确定海岛旅游容量,落实生态和环境保护要求;严格保护海岛地形、地貌,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提高植被覆盖率;鼓励采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   交通运输用岛。科学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用岛规模,制定不同的控制指标,集约、节约用岛,最大程度降低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措施同步进行,制定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严格限制炸岛、炸礁、开山取石、填海连岛等开发利用活动。   工业用岛。工业用岛的规划与建设应当与自然景观和谐一致;实施清洁生产,建设污水处理场或设施,实现中水循环利用;工业废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置,危险废弃物应当集中外运;工业废气应当按规定净化后达标排放;在工业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对海岛生态造成破坏的,应当进行修复。   仓储用岛。根据建设规模、建筑形式和仓储内容合理确定仓储区的建设用岛面积;合理利用周边海域空间资源,尽量减少对海岛地形、地貌和原生植被等自然风貌的破坏,减少对海岛岸线的占用;建设造成岛体裸露及生态破坏的,应当予以修复;仓库以多层为主,限制敞开式仓储模式。   渔业用岛。根据环境与资源的承载量,科学合理的安排渔业设施建设规模,适当控制围海用岛养殖方式;倡导生态增养殖技术,减小水产养殖对海岛周边海域水体的污染;鼓励发展休闲渔业;集中处理和外运海岛上的废弃渔业生产设施;加强对海岛周边海域水质的监视监测。   农林牧业用岛。调控管理农牧业规模总量和发展方向;农林牧业生产应当节约用水,保护海岛植被,促进水源涵养;引入外来物种应当经过科学论证,防止引进有害物种造成生态灾害;严格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严格限制建筑物和设施建设。   可再生能源用岛。统筹安排和综合利用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工程设施的建设应当科学论证、合理选址,保持与海岛景观相协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城乡建设用岛。严格限制填海连岛活动,确需实施的,应当经过科学论证;科学发展、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和控制区域开发强度;保护海岛植被、淡水、沙滩、自然岸线、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及周边海域的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   公共服务用岛。支持利用海岛开展科研、教育、监测等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妨碍公共服务活动的正常开展,禁止损毁或者擅自移动公益设施;开展公共服务活动应当控制建筑规模,不得造成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破坏。   保留类海岛。保留类海岛应当保持其自然生态原始状态,防止海岛资源遭到破坏;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在保留类海岛采集生物和非生物样本,或者进行采石、挖海砂、采伐林木以及进行生产、建设、旅游等活动。    四、海岛分区保护   依据海岛分布的紧密性、生态功能的相关性、属地管理的便捷性,结合国家及地方发展的区划与规划,立足海岛保护工作的需要,注重区内的统一性和区间的差异性,将我国海岛分为黄渤海区、东海区、南海区和港澳台区等4个一级区进行保护。   (一)黄渤海区   黄渤海区共有海岛700多个,是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是北方内陆地区由海与外界联系的窗口,对于北方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意义和区位意义。按照海岛分布特征将黄渤海区划分为长山群岛及辽东沿岸区、渤海区、庙岛群岛区、环山东半岛区、江苏沿岸及辐射沙洲区五个区。   1.长山群岛及辽东沿岸区   规划范围包括丹东市鸭绿江口至大连市老铁山角的毗邻海域内的所有海岛。该区域共有海岛194个,其中有居民海岛28个,无居民海岛166个。该区域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   规划重点保护外长山列岛附近的边远海岛,开展海洋岛、南坨子、大门顶等边远海岛生态养护工作;加强石城岛黑脸琶鹭保护区、长海海洋珍稀生物、海王九岛等保护区建设和生态海岛建设,选划并建成一批有特色的海岛保护区;发展海岛生态旅游及周边海域放流、增养殖,逐步建成以獐子岛为龙头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和以大长山岛、小长山岛、广鹿岛为中心的旅游度假胜地;与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相衔接,加强长山群岛及辽东沿岸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海洋岛补给中转基地建设。   2.渤海区   规划范围从大连市老铁山角起,沿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分布,至烟台蓬莱角。该区域共有海岛271个,其中有居民海岛8个,无居民海岛263个。该区域具有渔业资源、旅游资源、港址资源和卤水资源等多种重要资源。   规划重点保护沙泥岛及其周围海域生态环境,加强大连斑海豹等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积极应对海平面上升、河流径流量变化对沙泥岛的影响,实施海岸防护、岛陆生态建设、海岛修复等工程;积极防控海上油污染对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的破坏;发挥唐山湾三岛、菊花岛、滦河口诸岛和大连沿岸海岛等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逐步建成环渤海海岛生态旅游圈;与辽宁沿海经济带、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相协调,促进以长兴岛、曹妃甸为中心的临港工业区和滨州、东营、潍北、莱州临港产业区海岛循环经济的发展。   3.庙岛群岛区   规划范围包括渤海、黄海交汇处的渤海海峡内的海岛,由南长山岛、北长山岛、庙岛、砣矶岛等32个海岛组成,其中有居民海岛10个,无居民海岛22个。该区域是渤海潮汐通道和鸟类迁徙通道,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潮汐发电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   规划重点加强特殊用途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保护,加强山东长岛、庙岛群岛斑海豹等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选划并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生态型海岛,推进大竹山岛、螳螂岛等无居民海岛生态养护;严格控制航道周边海岛岸线开发活动,保护设置在海岛上的助航导航设施,保障渤海门户航道安全;逐步建成以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南隍城岛、北隍城岛为中心的多元、立体现代化生态渔业基地;支持以南、北长山岛为中心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建设。   4.环山东半岛区   规划范围包括从烟台市蓬莱角起延伸到鲁苏交界的绣针河口山东省管辖海域范围内的海岛。该区域共有海岛210个,其中有居民海岛20个,无居民海岛190个。该区域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   规划重点加强镆铘岛、苏山岛、潮连岛等领海基点海岛的保护,推进海岛保护区建设;促进养马岛、田横岛、灵山岛等海岛生态旅游业发展,开展生态受损海岛的修复工作;加强对绿潮(浒苔)的防范治理;加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立远洋捕捞和科考补给中转基地,为进行远洋捕捞、大洋科考和海上运输等活动的船舶提供能源、淡水和食物等补给服务。   5.江苏沿岸及辐射沙洲区   规划范围包括分布于江苏沿海区域的海岛及辐射沙洲群。该区域共有海岛15个,其中有居民海岛4个,无居民海岛11个。辐射沙洲群南北长200千米,东西宽140千米,面积约22470平方千米,包括太阳沙、冷家沙、腰沙、外磕脚、麻菜珩等沙洲。该区域拥有丰富的海涂资源、水产资源、港口资源和旅游资源等。 规划重点实施麻菜珩、外磕脚等领海基点海岛保护工程;有效保护基岩海岛地形、地貌、动植物资源及人文景观资源;选划建设秦山岛生态保护区、鸽岛海蚀地貌保护区、东西连岛沙生植物保护区、竹岛蝮蛇保护区;与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相协调,强化辐射沙洲区的保护性开发,充分利用海岛岸线资源,挖掘建设深水港口,有效拓展港口作业空间,支持徐圩港区、西太阳沙人工岛及港口建设。   (二)东海区   东海区共有海岛4200多个,海岛数量最多,分布跨度广。东海区地理位置开阔,是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的门户,对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意义和区位意义,一些边远海岛区位重要,具有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战略意义。按照海岛分布特征将东海区划分为长江口-杭州湾区、舟山群岛区、浙中南区和福建沿岸区四个区。   6.长江口-杭州湾区   规划范围为长江口区域上海辖区内海岛以及上海芦潮港灯标至浙江甬江口东侧长跳嘴一线以西海域内诸岛。该区域共有海岛74个,其中有居民海岛4个,无居民海岛70个。该区域具有港口航道和生态旅游等特色资源。   规划重点保护佘山岛等领海基点海岛;加强九段沙、金山三岛等保护区建设;维护大巫子山、下盘山、七里峙等海岛上的航标、灯塔等公益设施的正常使用;发展以崇明岛和杭州湾内海岛为代表的现代海岛生态旅游业;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支持发展港口航运业、临港工业以及以长兴岛为代表的海洋装备制造业。   7.舟山群岛区   规划范围包括上海芦潮港灯标至浙江甬江口东侧长跳嘴一线以东的舟山市管辖区域内海岛。该区域共有海岛1258个,其中有居民海岛139个,无居民海岛1119个。该区域具有丰富的深水岸线、旅游和渔业资源。   规划重点保护两兄弟屿、海礁、东南礁等领海基点海岛;加强五峙山、马鞍列岛、中街山列岛等保护区的建设管理;修复受损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发展海岛特色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渔业;完善舟山岛定海西码头、沈家门等中心渔港的配套设施建设;支持港口航运、物流及临港工业发展;支持舟山群岛新区建设。   8.浙中南区   规划范围包括浙江甬江口东侧长跳嘴以南区域内海岛。该区域共有海岛1559个,其中有居民海岛99个,无居民海岛1460个。该区域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   规划重点保护渔山列岛、台州列岛、稻挑山等领海基点海岛及其周边海域;加强韭山列岛、南麂列岛、渔山列岛和西门岛等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支持以港口航运、物流及临港工业、海产品精深加工业、海洋渔业、旅游业为重点的海洋产业带建设;建设象山港湾海岛旅游娱乐区,支持洞头、南麂等海岛生态旅游发展。   9.福建沿岸区   规划范围包括福建辖区内的所有海岛。该区域共有海岛1374个,其中有居民海岛101个,无居民海岛1273个。该区域主要有渔业资源、旅游资源、港口资源和海洋能资源等。   规划重点保护东引岛、东沙岛、牛山岛等领海基点海岛;保护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海岛生态系统;加强日屿岛、台山列岛等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积极推进厦门岛、湄洲岛、海坛岛、东山岛及大嵛山岛等海岛旅游景观建设,发展海岛旅游业;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政策相衔接,促进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支持临港与临海工业、港口航运业、海洋渔业、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以平潭、东山、湄洲、琅岐、三都、江阴、大嶝、紫泥等建制乡以上海岛保护开发为重点,拓展海峡两岸交流合作。   (三)南海区   南海区共有岛礁1800多个,分布范围广阔,区位优势明显,具有丰富的生物、油气、矿产等资源,是连接东北亚-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中东地区的交通枢纽,具有重要的权益、安全价值。根据海岛区位分布特征将南海区划分为粤东区、珠江口区、粤西区、广西北部湾区、海南岛区、西沙群岛区、中、南沙群岛区等七个海区。   10.粤东区   规划范围包括自闽粤交界的大埕湾至大鹏湾东部海区内的海岛。该区域共有海岛322个,其中有居民海岛12个,无居民海岛310个。该区域具有丰富的珍稀物种、渔业、旅游和深水岸线等资源。   规划重点保护南澎列岛、针头岩等领海基点海岛;保护大亚湾内海岛珊瑚礁、南澎列岛生物多样性;加强海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成以大、小三门和南澳岛为中心的生态旅游度假基地;促进南澳岛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推动生态经济区发展;合理利用纯洲、芒洲、马鞭洲等海岛深水岸线资源,发展海岛交通运输及物流仓储业。   11.珠江口区   规划范围包括从高栏列岛至大鹏湾海域内的海岛。该区域共有海岛185个,其中有居民海岛14个,无居民海岛171个。该区域港口资源和航道资源丰富。   规划重点保护佳蓬列岛等领海基点海岛;加大内伶仃岛、淇澳岛、大襟岛等海岛珍稀动植物资源及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相协调,加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龙穴岛、高栏岛等大型深水港口及临海工业建设;推动淇澳岛、野狸岛、九洲列岛等海岛旅游区建设;发展万山列岛、蜘洲列岛等海水增养殖业;促进横琴岛生态经济建设。   12.粤西区   规划范围包括从黄茅海以西至粤桂交界处海域内的海岛。该区域位于珠江口西侧,共有海岛252个,其中有居民海岛18个,无居民海岛234个。该区域海岛植被覆盖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拥有较好的港口及旅游资源。   规划重点保护围夹岛、大帆石等领海基点海岛;加强阳西大树岛、新寮岛、南鹏列岛等典型海岸地貌景观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在上川岛、下川岛、海陵岛等发展生态旅游、海上运动、度假疗养、休闲渔业、邮轮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业;促进新寮岛风力发电、海水淡化等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建设粤西沿海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和东海岛海洋综合开发示范区。   13.广西北部湾区   规划范围包括广西辖区内的所有海岛。该区域共有海岛651个,其中有居民海岛11个,无居民海岛640个。该区域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旅游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   规划重点加强涠洲岛、北仑河口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开展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特殊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修复;开发海岛生态旅游,支持涠洲、斜阳两岛的休闲度假旅游岛建设,发展以“七十二泾”为主的海岛生态旅游;合理利用海岛深水岸线资源,发展海岛交通运输及物流仓储业。   14.海南岛区   规划范围包括海南岛及周边海域内海岛。该区域共有海岛181个,其中有居民海岛12个,无居民海岛169个。该区域资源丰富,拥有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热带季雨林等多种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规划重点保护莺歌嘴、感恩角、四更沙角等领海基点海岛;加强大洲岛、三亚珊瑚礁等自然保护区内海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相衔接,加快开发海岛旅游资源,完善海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西瑁洲岛、蜈支洲岛等海岛的开发利用模式,科学发展琼南和琼东海岛生态旅游。   15.西沙群岛区   规划范围包括宣德、永乐群岛等30多个岛礁,位于南海中部、海南岛的东南方。该区域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生物资源和油气资源。 规划重点保护领海基点海岛;推进甘泉岛、东岛、西沙州、金银岛的保护区建设,保护海岛植被和海龟、海鸟、珊瑚礁等生物物种资源;实施中建岛、永兴岛、北礁、浪花礁、华光礁、盘石屿、玉琢礁等珊瑚礁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海岛补给中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稳妥开放开发西沙群岛旅游产业;开展养殖和远洋捕捞等渔业生产活动;积极稳妥推进海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开展海水淡化、可再生能源发电、垃圾污水处理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16.中、南沙群岛区(略)   (四)港澳台区(略)    五、重点工程   为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解决海岛开发、建设、保护中的重大问题,在规划期内,组织实施十项重点工程。   (一)海岛资源和生态调查评估   工作目标:摸清海岛现状,分析和评价海岛情况,为保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海岛资源、加强海岛管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工作任务:每10年开展一次“全国海岛资源和生态调查与评估”,结合全国土地调查,清查我国海岛的数量、位置、面积、资源生态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情况和变化情况;适时开展“海岛地名普查”、“领海基点海岛保护情况调查”和“无居民海岛使用情况普查”等专项调查,获取重点工程和专项工作需要的数据和资料;发布海岛统计调查公报,公布有居民海岛名录和海岛对外开放名录。   (二)海岛典型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保护   工作目标:加强海岛典型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维护海岛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重点保护具有典型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生物物种资源的海岛。   工作任务:加强海岛保护区管理,完善保护区管理机构设置,强化保护区基本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开展保护区管理评估,建立培训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强化保护区巡航监督、跟踪监测等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新建10个自然保护区、30个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具有典型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生物物种资源的海岛;建立10-20个海岛生态建设实验基地,倡导和引导生态型开发模式;开展海岛物种登记,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普及海岛典型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知识。   (三)领海基点海岛保护   工作目标:严格保护领海基点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的生态系统,保持领海基点海岛地形、地貌的稳定。   工作任务:制定领海基点海岛保护技术标准和规范,划定领海基点海岛的保护范围,开展领海基点保护范围的标志设置工作;建立并实施领海基点保护范围标志定期维护制度;在麻菜珩、外磕脚、中建岛等开展领海基点海岛地形、地貌及其演变规律的长期连续性观测与监测工作,保持领海基点海岛及其周边区域地形、地貌的稳定;对生态受损的领海基点海岛实施修复;将领海基点海岛的监视监测系统纳入国家海岛监视监测体系的优先建设范围。   (四)海岛生态修复   工作目标:通过试点推广方式,完成50个较为典型的生态受损海岛的生态修复工作。   工作任务:编制海岛生态修复技术规程;选取辽宁大王家岛、山东崆峒岛、浙江桥梁山、北渔山和南韭山、广东罗斗沙、三角岛和小蜘洲等,实施海岛陆域生态系统受损修复试点工程;选取辽宁广鹿岛、山东麻姑岛、福建东山岛和海坛岛、广西沙井岛、海南赵述岛等作为试点,实施岛体周围沙滩生态修复工程;选取福建湄洲岛、海南永兴岛、西瑁洲岛和小洲岛等作为试点,实施海岛周边红树林、珊瑚礁生态修复工程;根据试点经验,沿海各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海岛生态修复工作。   (五)海岛淡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工作目标:保护海岛淡水资源,保障有居民海岛居民生活用水,逐步解决生产用水需求。   工作任务: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保护海岛水源地,实施海岛绿化和水源涵养工程;海岛开发利用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和承载能力,严格管理和合理利用海岛淡水资源,严格控制地下水开发;因地制宜建设海岛水库、大陆引水等工程;在严重缺水的边远海岛支持建设家庭水窖、蓄水池等雨水收集设施;推广节水和水资源二次利用技术;加大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在辽宁海洋岛和长兴岛、山东灵山岛、大管岛、养马岛、田横岛、刘公岛和坨矶岛、浙江舟山岛、六横岛、衢山岛、大门岛、鹿西岛、洞头岛和虾峙岛、福建海坛岛、南日岛和浯屿岛、广东担杆列岛、南澎岛和北尖岛、广西涠洲岛、海南东锣岛、西鼓岛、东瑁洲、西瑁洲、分界洲、大洲岛、蜈支洲岛、甘蔗岛、七洲列岛和西沙群岛等建设海水淡化工程和雨水收集示范工程;对其他海岛海水淡化、水库建设和维修、大陆引水、雨水收集、水资源二次利用等工程给予补助。   (六)海岛可再生能源建设   工作目标:充分利用海岛可再生能源,保障边远海岛用电需求,改善人居环境。   工作任务:开展海岛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及多能互补技术研究,在辽宁大王家岛、塞里岛、褡连岛、猪岛和三山岛、山东大管岛、庙岛、灵山岛、北长山岛、南长山岛、大黑山岛和小黑山岛、浙江屏风山、海山、上大陈岛、下大陈岛和舟山群岛、福建海坛岛、东山岛、六屿岛、福屿、南日群岛和台山群岛、广东漭洲岛、南澎岛、北尖岛、大万山岛和担杆列岛、广西麻蓝岛、海南大洲岛、东瑁洲和西沙群岛等建设海岛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基地;加强对其它边远海岛可再生能源建设工程的扶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近岸海岛建设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海岛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   (七)边远海岛开发利用   工作目标:加快边远海岛(边远海岛名录见附录)渔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工作任务:建立边远海岛名录制度,定期更新和发布边远海岛名录;探索边远海岛开发利用方式,编制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重点扶持并建成5-10个边远海岛开发利用示范性工程;加强边远海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山东北隍城岛、浙江大长涂山岛、福建南日岛、大嵛山岛、广东担杆岛、广西涠洲岛、斜阳岛、海南西沙群岛等,建设交通码头和岛上公路的示范工程;开展补给中转基地建设,在辽宁海洋岛、山东灵山岛、西沙群岛等,建设适当规模的补给中转基地示范工程,鼓励和扶持其他中小型补给中转基地建设;鼓励远洋捕捞、海水养殖、生态旅游、交通运输、中转贸易等海岛特色产业发展,对符合国家鼓励政策的海岛开发项目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国家优先研究和安排边远海岛对外开放,选择区位条件特殊、资源状况较好的边远海岛,建立海岛对外开放试验区;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大对边远海岛县、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边远海岛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增强基层人民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扶持边远海岛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边远有居民海岛中小学校、县(乡、村)医疗机构、广播电视和通讯设施等建设步伐;将边远海岛地区纳入国家艰苦边远地区范围,逐步提高海岛地区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   (八)海岛防灾减灾   工作目标:海岛地区的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防灾减灾知识的公众普及程度明显提高。   工作任务:实施海岛防风、防浪、防潮工程,重点加强避风港、渔港、防波堤、海堤、护岸等设施建设,加强海岛城镇排涝设施建设,防治海岛山洪和地质灾害;提高河口海岛防洪安全意识;完善海岛与陆地联网的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加强海岛灾害风险评估、信息管理能力、海上救援体系建设;提高海岛防灾抗灾科技能力,推动减灾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开展海岛防灾减灾规划体系与技术标准规范建设工作;在长山群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东山岛、海坛岛、万山群岛、涠洲岛、西沙群岛等建设海岛防灾减灾综合示范区;扶持在台风、风暴潮、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高风险区建设社区避难场所;开展多层次专业化教育,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强化防灾减灾管理人员责任意识。   (九)海岛名称标志设置   工作目标:完成6000个海岛的名称标志设置工作。   工作任务:确定立碑的海岛名录和立碑时序;编制海岛名称标志设置工作方案;进行现场踏勘选址;完成海岛名称标志制作和设置,完善放置海岛名称标志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建立海岛名称标志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   (十)海岛监视监测系统建设   工作目标:动态监控我国海岛保护与利用情况,面向海洋管理部门、涉海单位、社会公众等提供多种形式的海岛信息服务及海岛信息产品,实现海岛监视监测系统业务化运行,为国家制定海岛保护和开发政策提供翔实的海岛综合数据。   工作任务:建设海岛监视监测业务体系;建设海岛数据平台、海岛管理平台、海岛监视监测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设计海岛监视监测产品范例;实现卫星遥感监测、航空遥感监测、登岛实地监测、船舶巡航监测、海岛统计调查、无人机航拍监测、视频监测等多种方式的海岛监视监测,建立海岛生态评估和预警系统。军队设防海岛监视监测系统工程建设由军地双方共同组织实施,所获资料严格保密。    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协调机制   沿海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海岛保护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力支持和精心组织海岛保护规划的实施,把海岛保护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全国海岛保护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科学制定省级海岛保护规划,并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建立海岛保护与管理的高层次协调机制,强化涉岛部门之间、涉岛行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各司其职,精心组织好规划重点工程的实施,及时解决海岛保护与利用决策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促进海岛保护事业发展的合力。   (二)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海岛开发秩序   加强海岛保护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国家和地方海岛保护规划体系,建立健全海岛统计调查制度、海岛名称管理制度、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审查批准制度、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等;建立海岛监视监测管理体系,规范无居民海岛使用项目论证秩序,加强无居民海岛建筑物和设施管理,开展海岛保护规划实施评估,强化海岛执法监督检查及巡查,依法查处海岛保护、开发、建设以及相关管理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制止破坏海岛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行为,规范海岛开发利用秩序,保证规划实施效果。   (三)重视人才培养,加强海岛管理与科研队伍建设   实施和推进人才战略,加强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执法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必要的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海岛管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重视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培养海岛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海岛科技人才,建立一支“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海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海岛科技服务机构,加强重大问题与关键技术研发力度,为全面加强海岛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充实和加强海洋执法力量,用现代化的船舶和飞机及先进的仪器设备装备海上执法队伍,提高应对违法、违规事件及其他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强化执法人员监督管理,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专业的海岛执法队伍。   (四)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宣传海岛保护规划,特别是宣传海岛保护规划在依法加强海岛生态保护和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管理、规范海岛开发秩序、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公众的海岛保护意识,为规划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增强规划编制和修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听取公众意见,实行民主决策;严格执行海岛保护法规定的规划公示制度,及时将已批准的海岛保护规划依法向社会公布,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力量,拓宽和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接受公众监督;建立和完善规划编制的专家咨询制度,加强规划的协调、咨询和论证等工作,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五)落实规划任务,强化重点工程管理   国家和地方各有关部门应当对《规划》确定的重点工程的立项、审批、实施给予支持。各项重点工程应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按规划选项,按项目管理,按工程建设进度安排建设资金,按效益考核。重点工程建设所在地区的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力量对工程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特别是海岛地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选择工程的实施单位。建立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体系,按照国家施工标准,实行工程监理制,定期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估,切实加强工程资金管理,确保工程质量。逐步推行重点工程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充分考虑工程建设国防需求,促进海岛开发利用经济效益与军事效益的最优化。   (六)设立专项资金,建立稳定投入机制   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海岛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保障落实《规划》重点工程和工作任务的资金需求。国家依法安排海岛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海岛的保护、生态修复和科学研究活动。国家在海岛收取的各类生态补偿资金要专项用于海岛生态保护与恢复。积极发挥政府财政性投资导向作用,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单位、个人投资海岛。特别要加大对边远海岛的资金投入力度,创新融资模式,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吸引资金,促进边远海岛的开发、建设和保护。   二〇一二年四月 原文见 http://politics.gmw.cn/2012-04/19/content_4002331.htm
个人分类: 社会|1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度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gy671124 2012-3-7 13:23
2012 年度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编 号 项 目 名 称 单 位 申请者 2012202 西边界流与中国陆架海水交换中的涡旋作用研究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宋军 2012501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光转化过程中毒性和抗菌活性的变化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葛林科 2012502 海洋环境中 PFOA 在沉积物上的吸附特性和机理研究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陈虹 2012203 黄渤海海面能见度业务化数值预报系统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苏博 2012204 副热带环流对西北太平洋热收支年代际变化影响研究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刘娜 2012403 东海黑潮锋面不稳定过程 MODIS 与 SAR 探测研究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贾永 君 2012104 典型无居民海岛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第一海洋研究所 刘大海 2012301 末次冰期以来日本海底层水古氧化还原环境演化研究 第一海洋研究所 邹建军 2012503 黄海冷水团海域 pCO 2 的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第一海洋研究所 厉丞烜 2012303 南海北部底栖有孔虫古温度及其水合物分解记录研究 第二海洋研究所 叶黎明 2012107 我国海洋生物辐射剂量计算模型的初步研究 第三海洋研究所 余雯 2012206 胶州湾一般非线性潮致 - 风生 - 热盐拉格朗日余流数值计算 北海分局 鞠莲 2012207 黄河口近岸海域海冰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及数值预报研究 北海分局 黎舸 2012405 像元分析法在浒苔遥感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北海分局 丁一 2012406 基于多源航空遥感数据的海冰探测方法研究 北海分局 蒋旭惠 2012508 天然材料对海水中放射性核素吸附和共沉淀作用 北海分局 王丕波 2012704 海洋调查项目过程控制分析与研究 北海分局 陈鲁疆 2012210 连云港海域极值波高统计分析方法研究 东海分局 曹兵 2012112 海表温度和季风等气候因子对珠江口鱼卵和仔稚鱼的影响研究 南海分局 肖瑜璋 2012114 冲绳海槽高分辨率海洋沉积记录揭示的古气候变化 南海分局 曹玲珑 2012221 南海北部海面热通量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南海分局 张燕 2012409 基于机载激光雷达的海岸带防风暴潮能力评估初步研究 南海分局 杨帆 2012410 基于机载 LiDAR 的海岸侵蚀与海岸沉积定量分析与知识发现 南海分局 张晓浩 2012513 南海陆架区 CO2 海 - 气交换通量研究 南海分局 陆茸 2012115 沿海湿地对围填海造地的响应机制与优化调控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魏婷 2012116 国家海洋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估方法研究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杜琼玮 2012223 ENSO 事件在 IOD 事件形成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李琰 2012224 风浪和涌浪的非线性能量聚合研究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刘首华 2012307 九州 - 帕劳海脊区 (KPR) 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对划界的影响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公衍芬 2012413 基于现场观测资料的岸基高频地波雷达数据融合分析和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杨锦坤 2012609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海洋”计算环境动态部署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崔伦辉 2012611 风暴潮灾害时空过程模型与表达技术的研究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蒋冰 2012709 南海航行自由问题研究——兼论美国南海军事测量活动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罗婷婷 2012711 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海洋空间规划评价方法研究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赵鹏 2012118 双齿围沙蚕 PAHs 生物转化关键酶诱导规律和响应机制研究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王丽丽 2012308 北黄海大连海域约 4 万年以来的气候快速变化事件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路波 2012524 利用 SPMD 模拟生物监测养殖区金属有机污染物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赵冬梅 2012525 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伴生气燃烧放空率限值研究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雷婷 2012714 海洋溢油风险分区方法研究—以大连市近岸海域为例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兰冬东 2012227 印 - 太暖池对流活动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谭晶 2012228 南海南部海区季节内信号传播及波动动力机制研究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吴湘玉 2012232 基于耦合器的风暴潮 - 海浪双向耦合模式研制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李涛 2012617 海洋渔业安全保障服务系统中的海量数据推送效率研究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王凤菊 2012618 热带风暴潮条件下海洋灾害应急专家系统知识库模型研究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林波 2012424 基于光学遥感的海岛海岸带信息自动获取方法研究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马小峰 2012427 中国近海岛屿诱导中尺度大气涡街卫星观测与动力分析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叶小敏 2012236 波浪数值水槽不规则波的模拟与闭环控制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路宽 2012429 CAN 总线技术在海洋站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刘佳佳 2012430 基于海洋动力实验室环境的数据采集节点技术研究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杨磊 2012719 波浪能与潮流能开发利用技术术语研究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吴迪 2012441 基于 DSP 的高精度潮位自动测量计量检测技术研究。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贾伟广 2012720 海洋行业实验室能力验证运作体系框架研究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王延凤 2012722 海洋行业计量认证工作规范化研究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刘景霞 2012239 主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南极海冰冻融物候变化研究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席颖 2012240 北极东北航道海冰物理特征及其对航运影响的观测研究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雷瑞波 2012532 南极中山 - 昆仑站断面雪冰中硝酸盐的沉积后过程研究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史贵涛 2012621 极地异构分布式数据库统一检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程文芳 2012723 初论南极法律地位面临的挑战与中国应对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屠景芳 2012122 溢油生物修复菌的固定化技术研究及修复效果验证 第一海洋研究所 高伟 2012123 有毒甲藻在种间相互作用下的产毒特征 第一海洋研究所 庞敏 2012131 海洋等鞭金藻 ACCase 基因的过表达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第一海洋研究所 王帅 2012245 波-波非线性源函数改进及在模式中的实现 第一海洋研究所 江兴杰 2012249 数值波浪水槽的建立及波浪破碎试验 第一海洋研究所 王道龙 2012312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有机碳汇时空变异的分子 - 同位素研究 第一海洋研究所 胡利民 2012317 渤海陆架区 MIS3 时期海侵沉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海洋研究所 姚政权 2012318 温度和压力变化对沉积物声学特性测量影响及其校正方法 第一海洋研究所 阚光明 2012325 富钴结壳中铂族元素的相态分析研究及其应用 第一海洋研究所 高晶晶 2012534 基于贝类生物标志物的海洋石油烃污染评价技术研究 第一海洋研究所 蒋凤华 2012623 典型大河三角洲泥沙输运模式的仿真技术研究 第一海洋研究所 宋转玲 2012251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近海海平面上升的一种预测方法 第二海洋研究所 陈长霖 2012327 山溪性强潮河口河床形态调整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 第二海洋研究所 周鸿权 2012536 利用沉积物捕获器估算普里兹湾沉降碳通量 第二海洋研究所 韩正兵 2012724 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第二海洋研究所 刘春秋 2012142 北极表层海水中石油降解微生物及降解基因多样性分析 第三海洋研究所 董纯明 2012149 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风险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以罗源湾为例 第三海洋研究所 陈克亮 2012337 福建典型海湾沉积环境对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响应 第三海洋研究所 王爱军 2012340 海岸前缘沙丘极端水动力沉积作用记录研究 第三海洋研究所 刘建辉 2012443 南大洋上空大气 CO 2 遥感算法研究 第三海洋研究所 陈海颖 2012444 海上降雨的水中声音特性研究 第三海洋研究所 刘贞文 2012537 海洋多不饱和脂肪酸乙醇胺 (PUFEA) 的酶促反应及其降脂活性研究 第三海洋研究所 方华 2012538 白令海入流水不同水团的碳酸盐体系特征及其混合研究 第三海洋研究所 孙恒 2012448 基于接触角法的反渗透膜亲水性检测技术研究 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李强 2012545 从海水利用副产浓缩液中提取锂的工艺研究 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刘骆峰 2012547 磁功能化 AMPS 多元聚合物的缓蚀性能及机理研究 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侯相钰 2012548 环境友好型阻垢剂 IA-AMPS 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吴东霞 2012553 水热前躯体法卤水制备氧化镁晶须的工艺研究 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路绍琰 2012728 海水淡化工程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吴水波
个人分类: 我爱海洋|4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国家海洋局用经纬度标注钓鱼岛及部分附属岛屿位置
热度 1 HeYujian 2012-3-3 18:17
刚读到一个消息:“ 国家海洋局公布钓鱼岛及部分附属岛屿标准名称”( http://news.sohu.com/20120303/n336540813.shtml )。 发现国家海洋局对钓鱼岛及部分附属岛屿的位置用的是左右前后、东西南北的较模糊表述,连我这学化学出身的也感觉一点不专业--为什么不用明确的经纬度地理标注方式呢?查了一下该新闻的读者评论,已有18543人参与,基本上从政治与爱国角度评论。其中有一个评论与我想法一样:“ 搜狐手机网友: 把经度纬度标上。 来自 UC 浏览器”。 从表述明确与淮确的角度出发,建议 国家海洋局将钓鱼岛及部分附属岛屿 位置描述补充加上经纬度,这无疑会更准确和符合国际惯例?更让小日本没话说! 附录 :国家海洋局公布钓鱼岛及部分附属岛屿标准名称 我来说两句 (18543 人参与 ) 2012 年 03 月 03 日 01:29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 3 月 3 日 电 ( 记者 刘辰瑶 ) 国家海洋局 3 日凌晨发布消息,公布了中国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标准名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国家海洋局对中国海域海岛进行了名称标准化处理。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民政部现将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的标准名称、汉语拼音、位置描述公布如下:    序号 标准名称 汉语拼音 位置描述 1 钓鱼岛 Diàoyú Dǎo 距温州市约 356 千米 、福州市约 385 千米 、基隆市约 190 千米 2 龙头鱼岛 Lóngtóuyú Dǎo 位于钓鱼岛东北 3 鲳鱼岛 Chāngyú Dǎo 位于钓鱼岛西南 4 大黄鱼岛 Dàhuángyú Dǎo 位于钓鱼岛南 5 小黄鱼岛 Xiǎohuángyú Dǎo 位于钓鱼岛南 6 金钱鱼岛 Jīnqiányú Dǎo 位于钓鱼岛东南 7 金钱鱼西岛 Jīnqiányúxī Dǎo 位于钓鱼岛东南 8 梅童鱼岛 Méitóngyú Dǎo 位于钓鱼岛东南 9 梅童鱼东岛 Méitóngyúdōng Dǎo 位于钓鱼岛东南 10 梅童鱼西岛 Méitóngyúxī Dǎo 位于钓鱼岛东南 11 龙王鲷岛 Lóngwángdiāo Dǎo 位于钓鱼岛东南 12 龙王鲷西岛 Lóngwángdiāoxī Dǎo 位于钓鱼岛东南 13 龙王鲷东岛 Lóngwángdiāodōng Dǎo 位于钓鱼岛东南 14 龙王鲷南岛 Lóngwángdiāonán Dǎo 位于钓鱼岛东南 15 黄姑鱼岛 Huánggūyú Dǎo 位于钓鱼岛东南 16 黄尾屿 Huángwěi Yǔ 位于钓鱼岛东北约 27 千米 处 17 海豚岛 Hǎitún Dǎo 位于黄尾屿西北 18 大珠岛 Dàzhū Dǎo 位于黄尾屿西 19 小珠岛 Xiǎozhū Dǎo 位于黄尾屿西 20 上虎牙岛 Shànghǔyá Dǎo 位于黄尾屿北 21 下虎牙岛 Xiàhǔyá Dǎo 位于黄尾屿北 22 西牛角岛 Xīniújiǎo Dǎo 位于黄尾屿东北 23 东牛角岛 Dōngniújiǎo Dǎo 位于黄尾屿东北 24 黄牛岛 Huángniú Dǎo 位于黄尾屿东北 25 牛尾岛 Niúwěi Dǎo 位于黄尾屿东北 26 牛蹄岛 Niútí Dǎo 位于黄尾屿东北 27 小龙岛 Xiǎolóng Dǎo 位于黄尾屿西 28 大雁岛 Dàyàn Dǎo 位于黄尾屿西 29 燕子岛 Yànzi Dǎo 位于黄尾屿西 30 刺猬岛 Cìwèi Dǎo 位于黄尾屿西南 31 卧蚕岛 Wòcán Dǎo 位于黄尾屿西南 32 大金龟子岛 Dàjīngūizǐ Dǎo 位于黄尾屿西南 33 小金龟子岛 Xiǎojīngūizǐ Dǎo 位于黄尾屿西南 34 海龟岛 Hǎigūi Dǎo 位于黄尾屿西南 35 海星岛 Hǎixīng Dǎo 位于黄尾屿东 36 海贝岛 Hǎibèi Dǎo 位于黄尾屿东南 37 赤尾屿 Chìwěi Yǔ 位于钓鱼岛东约 110 千米 处 38 赤背北岛 Chìbèiběi Dǎo 位于赤尾屿北 39 赤背东岛 Chìbèidōng Dǎo 位于赤尾屿北 40 赤背西岛 Chìbèixī Dǎo 位于赤尾屿北 41 赤背南岛 Chìbèinán Dǎo 位于赤尾屿北 42 小赤尾岛 Xiǎochìwěi Dǎo 位于赤尾屿西 43 赤头岛 Chìtóu Dǎo 位于赤尾屿西 44 赤冠岛 Chìguàn Dǎo 位于赤尾屿西 45 赤鼻岛 Chìbí Dǎo 位于赤尾屿西 46 赤嘴岛 Chìzuǐ Dǎo 位于赤尾屿西 47 望赤岛 Wàngchì Dǎo 位于赤尾屿西南 48 北小岛 Běixiǎo Dǎo 位于钓鱼岛以东约 5 千米 处 49 鸟巢岛 Niǎocháo Dǎo 位于北小岛东 50 鸟卵岛 Niǎoluǎn Dǎo 位于北小岛东 51 小鸟岛 Xiǎoniǎo Dǎo 位于北小岛东南 52 南小岛 Nánxiǎo Dǎo 位于钓鱼岛东南约 5.5 千米 处 53 龙门北岛 Lóngménběi Dǎo 位于南小岛西北 54 龙门岛 Lóngmén Dǎo 位于南小岛西北 55 龙门南岛 Lóngménnán Dǎo 位于南小岛西北 56 卧龙岛 Wòlóng Dǎo 位于南小岛西北 57 卧龙西岛 Wòlóngxī Dǎo 位于南小岛西北 58 飞龙北岛 Fēilóngběi Dǎo 位于南小岛东南 59 飞龙岛 Fēilóng Dǎo 位于南小岛东南 60 龙珠岛 Lóngzhū Dǎo 位于南小岛东南 61 飞龙南岛 Fēilóngnán Dǎo 位于南小岛东南 62 长龙岛 Chánglóng Dǎo 位于南小岛东南 63 金龙岛 Jīnlóng Dǎo 位于南小岛东南 64 北屿 Běi Yǔ 位于钓鱼岛东北约 6 千米 处 65 北屿仔岛 Běiyǔzǎi Dǎo 位于北屿南 66 小元宝岛 Xiǎoyuánbǎo Dǎo 位于北屿西南 67 飞云岛 Fēiyún Dǎo 位于北屿西南 68 元宝岛 Yuánbǎo Dǎo 位于北屿西南 69 南屿 Nán Yǔ 位于钓鱼岛东北约 7.4 千米 处 70 飞屿 Fēi Yǔ 位于钓鱼岛东南 71 飞仔岛 Fēizǎi Dǎo 位于钓鱼岛东南   作者:刘辰瑶 ( 责任编辑: UN608)
个人分类: 随思随想|5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命在成长之二: 奋斗
热度 2 Julia87 2011-10-25 13:31
2010-6-23 一个月前就和虞左俊老师有个约定,6月21日我和王春艳老师于海洋局一所终于如约见到虞老师并学习了她英文写作的报告。对虞老师的报告我不想做过多描述,主要是自己还没正式开始写论文,故缺少英文写作时的纠结和迷惑,自然对写作中遇到的问题缺少切身的体会和感悟。但她所提到的英文写作中常见的错误,有些确实是我在英语学习中常犯的,有些却是需要提醒自己在以后的英文写作中要尽量避免。在整个报告中,她温文尔雅的气质、温和优美的音质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其乐融融的氛围确实是一种享受! 上午我们和虞老师交谈的时间很短,下午才和她单独在一间会议室里聊了一会儿,而更多的时间我是在用心倾听。因为我是来向她们学习的,当然需要用心去感悟她们的思想,学习她们是怎样让优秀成为一种品质,而不是自己侃侃而谈。对两位老师我都不陌生,一位是我的大学老师,一位是我的mentor,在她们的交谈中,我能强烈的感受到两种不同风格的风景,前者以一种愉悦欢快的气质在跳跃,后者更像是一幅飘溢着清幽的山水画,平和稳重。总之两种不同的风格都散发着善良的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和虞老师虽认识不久,但一直保持着联系,彼此也算熟悉。我能深刻的感受到她对工作认真负责严谨的态度,每次发给她的email, 都是经过细心修改,甚至单词之间的空格也严格要求。我一直认为从她身上我绝不仅仅受益于英文写作,更是她潜移默化培养着我一种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这对我以后的科研事业是很有裨益的。我们虽是萍水相逢,但她一直对我的生活、学习很关照,总能让我感受到一种长辈对晚辈宽厚包容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心里感觉暖暖的。我想,一个人能做到这些,如果不是因为内心的善良,如果不是因为对生活精神层面的enjoy,那又能是什么呢?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送走虞老师后,我和王老师在回海大的路上各自总结着自己,反思着自己,感悟着生活的点滴。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总有这么多的长辈朋友愿意帮助我,但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自立自强的,所以要在别人的帮助下迅速的生发成长,然后能最大限度的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才能获得一种恒久真实的快乐。 正和王老师边走边高谈阔论着,我注意到一个外国女孩在这段上坡的路上跑步,我清楚的看到她紧咬着牙,吃力地摆动的手臂,用尽全身的力气,目光中充满了坚毅,眼前的情景让我有点感动更让我震撼,我知道了什么叫:坚持!我告诉自己,生活中再遇到磨难,再受到委屈,再迷茫困惑时,想要放弃时,我要咬紧牙,坚持!因为生活本来就不容易,要让自己的内心足够坚强。 可以告一段落了吧!给自己一个微笑,然后左手领着梦想,右手牵着奋斗,飞翔…… 系列博文: 生命在成长之一:顿悟 生命在成长之三:enjo y 生命在成长之四:敬畏
个人分类: 生命思考|2708 次阅读|6 个评论
持续关注渤海溢油事故发展始末
热度 2 sivaxin 2011-7-10 17:35
渤海溢油事故发生已一月有余,事故暴露在公众视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已近一周时间,其间溢油事故从开始语焉不详的“三不知”(不知何时发生,不知何原因发生,不知溢油量多少)到溢油量和污染范围的一再扩大,剧情之迭荡起伏、急转直下堪比美国商业大片。关注这一事件的进展绝对比追看泡沫剧来得过瘾,如今新闻绝对比电视剧来得精彩得多。不妨来回顾一下这一溢油事件到目前为止的发展始末。 6月4日: 蓬莱19-3油田B平台东北方向海面发现不明来源的少量油膜,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接到康菲石油公司报告。 6月8日: 康菲公司再次报告,在B平台东北方向附近海底发现溢油点。 6月11日: 北海分局此后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认为根据卫星遥感结果、油指纹鉴定以及专家会商结果,确认溢油来自蓬莱19-3油田。 6月17日: 北海分局又接到在油田附近巡视的中国海监船报告,发现C平台及附近海域大量溢油。随后康菲公司报告,蓬莱19-3油田C平台C20井在钻井作业中发生小型井涌事故。国家海洋局立即要求康菲公司快速处置,停止蓬莱19-3油田所有平台的钻井作业,以防止新的溢油风险,并对油田进行自查。同时约谈康菲公司以及中海油领导,了解事故原因和处置进展。 6月19日: 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称B平台的溢油已于6月19日得到基本控制,C平台采取水泥封井措施后,溢油已于6月21日得到基本控制。 6月21日: 一条标题为“中海油钻井平台发生重大泄漏原油事故。”而语焉不详的爆料帖出现在一家股票社区网站上,称“现在油污都漂到BZ25-1了。”BZ25-1即渤中25-1油田,属于中海油渤海公司,包括两个油区,距天津塘沽东南150公里。”点击率不超过四千、回复不足二十条的网帖中,质疑者称发帖者“妖言惑众”。 -------------------------------------------------------------------------------------------------此处有一重要事件分界线,上述情况和应对行为都是在公众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缺乏任何监督机制的制约。 6月27日: 南方周末记者经多方了解,证实位于渤海湾中部的蓬莱19-3海上油气田,在距山东龙口海岸约38海里处,发生溢油事故。但溢油事故的准确时间、事故原因、溢油规模、分布面积和影响范围仍语焉有不详。 6月28日: 国家海洋局表示将于7月初举行媒体会,发布事故调查结果。此前,国家海洋局已结束现场调查,返回北京。 6月30日: 《南方周末》刊发渤海溢油事件。 7月1日: 渤海中海油石油钻井平台溢油事件被国内主流媒体、网站报导,但报导内容基本与《南方周末》所刊一致,无论是中海油还是国家海洋局均未对这一溢油事件进行回应或是证实。 7月2日: 中海油和康菲中国有限公司的官方确认溢油事件,并称溢油发生后,康菲中国启动了应急程序,并紧急部署专业设施和人员进行油膜回收及清理工作。原油渗漏点早已得到有效控制,油膜回收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并声明表示,目前没有人员受伤,没有任何关于野生生物、渔业或航运不利影响的报告。 7月4日: 中国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对中国媒体称:“针对此次事故为三级(溢油量小于10吨、溢油面积低于100平方公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通过非正式媒体评论称“溢油面积为油田周边200平方米海域”。 多家环保组织发出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美国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的公开信,要求两家公司尽快向公众公布事故详情以及油污清理情况,并就环境污染和瞒报事故的行为向公众道歉。不过,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官方网站尚未对环保组织的公开信做出回应 -------------------------------------------------------------------------------------------- 此处又一重要事件分界线,有关机构对事故原因、溢油量、影响范围、责任方、应急处置效果、赔偿等关键问题从模糊不清、遮遮掩掩到纸包不住火终于对外公布。 7月5日: 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就事故原因、处置情况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通报。 1)称本次溢油污染主要集中在蓬莱19-3油田周边海域和西北部海域,单日溢油最大分布面积158平方公里,已对该油田及其周边海域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损害。目前溢油得到基本控制。 2)受溢油事件影响,渤海湾蓬莱840平方公里海域原本一类的海水,一夜之间变为劣四类海水。 3)康菲公司单日现场海上溢油处置船最多为33艘;海上先后布设围油栏约3000米,使用吸油拖缆约4000米、吸油毡2800公斤。截至7月4日,已回收油水混合物近70立方米,除B、C平台附近偶有少量油膜出现以外,海面已无明显漂油。 4)康菲公司是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的第一责任者。关于中海油在此次漏油事故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要具体看中海油与康菲公司之间的合同要求来认定。 5)经过调查取证,目前该事故已经立案。根据现行有关海洋环境保护法律规定,对康菲公司的索赔金额最高为20万元人民币。 6)蓬莱19-3油田B平台溢油原因为注水和岩屑回注作业增加了地层压力,C平台溢油原因为井涌、侧漏事故。中海油渤海油田原油泄漏属于海底溢油事故,在我国尚属首次;该事故由多种因素造成,目前还无法得出最终结论。 7月6日: 公众质疑中海油和海洋局等有关机构对溢油事故存在瞒报信息、延迟公布信息的情况。 对此中海油的态度是:在蓬莱19-3油田泄漏被媒体报道后,中海油和康菲石油举行发布会,中海油副总裁陈壁表示,中海油从没有隐瞒过重大溢油事件,并有中海油人士发布微博指称,媒体报道存在哗众取宠之嫌,在漏油事件后,不去找康菲石油反而指责中海油。 国家海洋局的态度是:对于此次渤海漏油事故为何在事发1个月后才进行公布,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司长李晓明说,由于这是国内第一次出现海底漏油事故,由于技术局限性等相关问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出结论。李晓明表示,海洋局已经及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通报,包括国家应急管理机构、国务院有关管理部门和环渤海三省一市(指山东省、河北省、辽宁省、天津市)的人民政府都在第一时间获得了相关信息。李晓明昨日还表示,根据海洋部门与有关部门在环渤海地区建立的海上溢油信息沟通机制,国家海洋局还将相关信息通报了环渤海地方的环保、渔业、海事部门,根据了解,由于溢油海域属于海上石油开采区,且属于禁渔期,因此“没有捕鱼等海上作业活动”。 7月7日: 中海油执行副总裁陈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事故的经济责任将由中海油与康菲中国依照双方合同进行分担,但是,他没有透露双方具体承担经济赔偿的比例。对于中海油是否存在隐瞒漏油问题,中海油投资者关系部总经理蒋永智称,中海油从来没有对外隐瞒过重大溢油事故。康菲石油中国总裁司徒瑞(Georg Storaker)表示,康菲承诺对每一位员工和相关人员的健康负责,并对此事带来的一切影响致以深深的歉意。中海油执行副总裁陈壁也在会上就此事对公众带来的影响道歉。 7月8日: 国家海洋局向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10多家在我国海域内开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生产作业者发出通知,要求这些企业吸取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教训,全面开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风险排查与整改。负责溢油事故水样、生物和沉积物取样与监测的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研究员崔文林8日对记者表示,渤海海域水质较沉积物而言应能得到较快恢复,但此次溢油事故对渤海海域生态系统将产生长期影响。 7月9日: 距离蓬莱19-3海上钻井平台约40海里的长岛县,沿海水域及海滩发现多处原油漂浮点。据当地渔民称,近日在长岛已出现贝类非正常死亡及有人钓出沾有原油的野生鱼等事件。目前,长岛县海洋局已对海滩遗留原油取样分析。当地官员说,长岛受原油泄漏污染已多年。 7月10日: 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国家海洋局等有关部门继续加强渤海溢油监测检测工作。7月9日,经北海监测中心分析鉴定,采自长岛九丈崖、大钦岛西海岸的两个样品为燃料油,与蓬莱19-3油田溢油无关,鱼类死亡原因不明。 海湾蓬莱19-3平台溢油事件已被曝出半个多月。7月6日,康菲石油中国公司总裁在该公司与中海油共同举行的发布会上称,清污工作已近尾声。7月10日,记者在溢油海域现场看到,十余条大型作业船仍在进行围油作业。现场工人称,油面清理工作仍在进行。而事发地周边的山东长岛渔民,已开始抱怨媒体对此事的关注,担心“到时候补偿拿不到,海货又卖不出去”。 以上是渤海溢油事故到目前为止的发展始末,未来仍应持续关注该溢油事件的进展。
个人分类: 读书阅史感悟|3450 次阅读|3 个评论
语焉不详的溢油事故
热度 3 sivaxin 2011-7-1 15:42
偶然搜索溢油的新闻,发现这样一条标题“中国最大海上油气田发生溢油事故”,来源是南方周末,点击进行浏览,发现原来6月10日左右,位于渤海中部,距山东龙口海岸约38海里处的蓬莱19-3海上油气田发生溢油事故,该石油平台是由中海油和美国康菲石油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康菲中国石油合作开发,事故的作业方为康菲中国。6月22日,有关部门在油田北部偏东方向发现一条长3公里、宽20-30米的溢油带。6月23日,经吸油等多种措施处理,已无明显溢油。目前国家海洋局负责具体事故处理的环境保护司于6月28日下午回复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国家海洋局将于7月初举行媒体会,发布事故调查结果,国家海洋局已结束现场调查,返回北京。 尽管目前看起来这起事件已尘埃落定,但整个事故曝光过程却十分语焉不详。首先事故发生在6月10日,但当天和之后的一个多星期中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或是事故企业,海洋主管部门无任何相关消息公布,直到6月21日,一条标题为“中海油钻井平台发生重大泄漏原油事故。”而语焉不详的爆料帖出现在一家股票社区网站上,点击率不超过四千、回复不足二十条的网帖中,质疑者称发帖者“妖言惑众”。而恰恰这一事件又遵循了一贯的“小道消息”是真的定律。2011年6月27日,南方周末记者经多方了解,证实位于渤海湾中部的蓬莱19-3海上油气田,在距山东龙口海岸约38海里处,发生溢油事故。 其次,这次溢油事故的准确时间、事故原因、溢油规模、分布面积和影响范围仍语焉有不详。一位了解溢油情况的石油公司内部人士称,“地层开始冒泡泡,出油花,但溢油量不大。”但又有 网上论坛言论称,“现在油污都漂到BZ25-1了。”BZ25-1即渤中25-1油田,属于中海油渤海公司,包括两个油区,距天津塘沽东南150公里。 最后,美国墨西哥湾溢油事件惨痛教训犹在,我国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发生溢油事故并不常见,但随着未来我国对近海石油资源开采的加速,溢油事故发生风险将会加剧。如,2010年5月13日,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南海一号钻井平台曾发生过一起溢油事故,事故详情相关方始终未对外披露。如果像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些垄断性的国有石油企业,和我们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负面事故永远采取能瞒则瞒,当纸包不住火了则采取打太极尽量转移公众注意、息事宁人的态度,则会为爆发大规模的事故埋下深重的隐患,最终会食下自酿的苦果。
个人分类: 读书阅史感悟|3543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中国176个无人岛挂牌招“岛主”
冯用军 2011-4-13 20:13
中国科学网大学拟考虑“挂牌”一个无人岛。 要是“挂牌”钓鱼岛,我就去申请! 本报讯 (记者吴鹏)金庸笔下的桃花岛可谓“世外桃源”,现实生活中,你也可能成为“岛主”。昨日,国家海洋局公布我国第一批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涉及辽宁、山东等8省176个无居民海岛,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有偿申请实现“岛主梦”。 .Video-Main-Article-QQ {position:relative;background:none;} .Video-Main-Article-QQ a:hover.pic,Video-Main-Article-QQ a:hover.vtime{ text-decoration:none;} .Video-Main-Article-QQ .pic img{width:160px;height:120px;margin-bottom:6px;border:#c6c6c6 1px solid;} .Video-Main-Article-QQ .vbutton{cursor:pointer;display:block;position:absolute;left:15px;top:90px;width:25px;height:25px; background:url("http://mat1.gtimg.com/worldcup/video/qiudui/video.png") no-repeat ;_background-image:none;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mat1.gtimg.com/worldcup/video/qiudui/video.png',sizingMethod='scale');} .Video-Main-Article-QQ .vtime{display:block;position:absolute;left:38px;top:105px;width:120px;height:18px;_height:19px;padding-right:3px;color:#fff;text-align:right;font-family:tahoma;font-size:14px;overflow:hidden; background:url("http://mat1.gtimg.com/worldcup/2010/bdhui_pic_bg.png") right top repeat-y ;_background-image:none;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mat1.gtimg.com/worldcup/2010/bdhui_pic_bg.png',sizingMethod='scale');} .videoplayer_Aritcle_QQ {position:relative;float:left;width:300px;margin:10px 14px 6px 0;padding:8px 8px 4px 8px;border:#d1e2f4 1px solid;background:#f3f8fe;} .videoplayer_Aritcle_QQ a{color:#0d3a8d;text-decoration:none;} .videoplayer_Aritcle_QQ a:hover{color:#0d3a8d;text-decoration:underline;} .videoplayer_Aritcle_QQ .video_link{margin:8px 0 4px 0;font-size:14px;text-align:center;}   “无人岛”涉及8省区   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消息,此次集中公布的第一批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涉及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8个省区,共计176个无居民海岛。   其中,辽宁11个、山东5个、江苏两个、浙江31个、福建50个、广东60个、广西11个、海南6个。   国家海洋局海岛管理办公室主任吕彩霞接受媒体采访时说,176个无人海岛首先经过县一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报政府批准,再经市、省级筛选后批准,再报国家海洋局备案。有领土纷争、省际间有纷争的海岛,面积不足0.5平方公里的海岛都不能申请。另外,即使不在保护区内,如果有特别保护的生态价值也不可以申报开发。   据悉,无居民海岛只能取得使用权,而非所有权,最长开发使用年限为50年,外籍人士和外资企业也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申请开发,必须报国务院批准。   申请海岛需报使用规划   不过,海岛如何利用并非完全“岛主”说了算。   吕彩霞对记者说,目前单位和个人提出用岛申请后,必须按照政府编制的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对拟开发的海岛编制详细的开发利用具体方案,在经专家进行充分论证认可后,经政府批准,取得无居民海岛使用权。   至于对“无人岛”的监管问题,吕彩霞表示,“我们有万人的海监队伍,海监人员会按照最初制定的规划方案进行检查。比如定期检查海岛建设开发是否存在私搭乱建、破坏生态等现象。”   据悉,我国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海岛近7000个,小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上万个。与陆地相比,海岛面积狭小,生态群落相对脆弱。   申请 保护方案提交并论证   吕彩霞说,不管谁申请,都要到当地海洋主管部门提交申请书,现在具体到哪一级别的海洋部门申请,还没有出台细则。   提交申请后,如果申请者计划的用途和确定的规划符合当地规划,会通知申请人编制具体的保护方案。比如编写完成后还要进行专家论证,并编写论证报告,论证报告经过专家评审后,再提交到管理部门审批。   价格 多人申请时需招拍挂   吕彩霞表示,同一个海岛的主导功能很明确,如果有多个单位和个人提出申请,在这个情况下,就要公平公正进行招拍挂,如果只有一家申请,就不需要招拍挂。但并不意味着海岛价格就是最低限价,还要根据其生态破坏情况计算补偿价格。这也是为了让开发者尽量不破坏海岛。   这些内容在财政部、国家海洋局发布的《无居民海岛使用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中有明确要求,海岛出让的资金都要全部进入财政。   用途 希望建开放式休闲岛   吕彩霞说:“首批海岛面积并不小,我个人也不希望申请者买了以后把海岛封闭起来。希望开发后能像马尔代夫岛一样,是一个对社会开放的休闲度假海岛,大家可以享用这个共有资源。”   对于是否可以在海岛上建设住宅并出售的问题,吕彩霞说目前还没有遇到这一情况,她认为,目前在海岛利用上仍需要更多的细则和规范。海洋局资料显示,此次海岛开发主导用途为旅游娱乐、交通运输、工业、仓储、渔业、农林牧业、可再生能源、城乡建设、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
个人分类: CNPI中国国家国力研究院|1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武汉近18年来昨晨最冷:关注潮汐组合
杨学祥 2011-1-17 07:16
-17.5℃!我省现入冬最低温(图) 2011-01-17 02:01:22 来源: 山东商报  昨天,国家海洋局发布今年入冬以来第一份海冰蓝色警报,山东半岛海域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冰情。图为莱州湾海庙港已封港。新华社发 -17.5℃!昨天汶上的最低温成为了我省入冬以来的低温极值。尽管我省历史上曾经出现过-26.8℃的最低温,但昨天的最低温也是在2000年以来少见的。冷空气路径偏西导致鲁西南大部气温偏低,改变了以前鲁西北、鲁中山区和半岛内陆地区气温比其他地方低的状态,预计本周气温将缓慢回升。记者 崔艳红   济南昨天最低温:-16.2℃   尽管昨天是一个晴天,太阳的笑脸给了人们很好的心情,可是寒冷让人们挺难受的。没事的人躲在家里猫着,不得不出门的人,也都裹得严严实实。据济南市气象台监测,昨天市区的最低温是-11.6℃,入冬以来的最低温。商河以-16.2℃的最低温成为整个济南市的最低温。   但是很多人觉得比较起15日的寒冷来,昨天还是暖和一些,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呢?济南市气象台专家分析,最低温出现在凌晨5点41分,这个时间大部分人还在睡觉,早晨7点之后气温回升迅速,白天的温度比15日来看是有些回升的,所以大家的体感会有些差异。预计本周气温将缓慢回升,最高温将爬到冰点之上。   具体来看,17日晴间多云,气温-10~1℃。18日晴间多云,气温-9~-1℃。19日晴到少云,气温-10~0℃。20~21日多云,气温有所回升。22~23日晴,受弱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   全省大部地区   昨都出现入冬最低温   接二连三的冷空气让齐鲁大地一片冰封,昨天早晨7时,全省大部地区都在-10℃以下。据山东省气象台介绍,烟台和威海再次出现大雪天气,而我省大部地区出现了今年入冬以来气温的最低值。其中汶上以-17.5℃的最低温成为全省之最。   这次最低温出现在了鲁西南,改变了以往出现在鲁西北、半岛内陆和鲁中山区的经验,对此省气象台专家分析说,近两次冷空气的路径都有些偏西,偏南,上一次冷空气到来的时候,汶上就出现过-16℃的低温,这一次还是这种情况,整个鲁西南南部气温都比较低。   预计本周,天气晴好,风力不大,气温缓慢回升,周末有一次弱冷空气影响,22~23日,半岛北部地区再次有阵雪。 (本文来源:山东商报 ) http://news.163.com/11/0117/02/6QIK6KKJ00014AED.html -7.8度!我市再遇极端低温 2011-01-17 00:57:00 来源: 武汉晚报(武汉)  -7.8℃! 我市再遇极端低温 近18年同期昨晨最冷 本报讯 (记者 符樱 通讯员 赵昭炘)-7.8℃!这是昨晨7点27分,武汉观象台测得的气温,武汉市民度过了近18年来1月中旬同期最冷的一个清晨。 气象部门介绍,昨晨低温,是1993年1月16日(当天最低气温为-8℃)以来,我市元月中旬同期的最低纪录。近百年来,武汉仅有11年的元月中旬曾出现低于- 7.8℃的低温,其中10年均在1970年之前。 武汉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刘火胜分析,受“拉尼娜”现象影响,武汉今冬气温预计会较常年偏低,究竟冷到何种程度,还需综合考察3个月的整体气温情况。 作者:符樱 赵昭炘 (本文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 http://news.163.com/11/0117/00/6QIGIOV500014AED.html -4.4℃ 入冬最低温今早现城区 日期:2011-01-16 作者:马亚宁 来源:新民晚报 裹得严严实实的清洁工今晨在延中绿地清扫“冰河”上的残叶 郭新洋     本报讯(记者 马亚宁)零下4.4℃!幸好阳光还不错。受强冷空气影响,申城降温明显,今天早晨徐家汇观测站最低气温仅零下4.4℃,创今年入冬以来的最低气温。全市今晨实测气温最低值出现在崇明,只有零下6.3℃。 来自上海中心气象台今天上午发布的天气预报说,此股冷空气对本市的影响今天白天将基本结束,申城上空将由冷高压“接手”,以多云到晴的天气为主,日照比较充足,气温逐步回升。但由于基础温度较低,升温幅度恐难解寒意,今天最高气温只有2℃左右,再加上北风呼啸,体感温度依然较低。而且,今天本市东部地区会有短时零星小雪,好在雪量不大,持续不久,不会对出行造成较大影响。 接下来几天,“数九”寒天仍将继续,本市的气温仍在低温徘徊,最低气温保持在0℃及0℃以下,最高气温约2℃~4℃。18日前后,申城还会有一次降水过程,预计会有小雨夹雪。 http://xmwb.news365.com.cn/yw/201101/t20110116_2936100.htm 视频:低温凌冻持续两周 昭通2万公顷农作物受灾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6日20:42 | 我来说两句 (0) | 来源:东方卫视 内容介绍: 【东方卫视 《东方新闻》】昭通市大关县已经被冰雪覆盖,房屋田地一片银白。 (责任编辑:刘闫) http://tv.sohu.com/20110116/n278899407.shtml -15.8℃——1月15日极寒袭金城 低温刷新兰州今冬纪录 新华网 2011-01-16 10:36 来源:兰州晚报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俗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1月15日市区的天气的确应验了这句话。1月15日晨出现的阵风不但将连日盘踞在上空的污染物刮散,而且也将当日早晨的气温一下拽低至-15.8℃,这一低温刷新入冬以来最低值,使得人们领略到了“三九”天的严寒。气象专家称,今明两天我市将以晴转多云天气为主,气温依旧较低,天气寒冷,人们在出行时应注意保暖。 “这才像兰州的冬天,早晨出门时我就感觉天气比较寒冷,走了没几步又回家围上围巾、戴上棉手套才去上班的。”昨日早晨,家住磨沟沿小区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当日早晨的天气相对前几日的寒冷有所加剧,他一直是骑自行车上班的,由于前段时间天气相对暖和,一直戴着单手套骑车,而昨日早晨骑车出门不远就感觉两手冻得几乎抓不住车把了,手冻得实在不好受,就又回家戴上了棉手套。随后,记者在市区部分路段看到,大街上很多市民行色匆匆,且都裹紧了衣服;在公交车站等车的部分市民不时搓手跺脚,左顾右盼公交车的到来。 1月15日,全省各地天气晴好,只是气温持续较低,天气寒冷。据兰州中心气象台的专家介绍,根据最新气象卫星云图显示分析,预计今日白天,陇南、天水两市晴转阴,局部地方有小雪;省内其余地方晴转多云。今日夜间到明日白天,定西、临夏、甘南、陇南、天水等市州多云转阴,有小雪;省内其余地方多云。明日夜间到后日白天,定西、临夏、甘南、陇南、天水、平凉、庆阳等市州,部分地方阴有小雪;省内其余地方多云。 今日(1月16日),兰州市为晴转多云天气,气温在-13℃至-3℃之间,空气相对湿度为58%;明日,兰州市为多云转晴天气,气温在-12℃至-4℃之间;后日,兰州市为晴好天气,气温在-12℃至-3℃之间。气象专家表示,最近一段时间的早晨,由于气温较低,天气比较寒冷,早晨上班的人们注意保暖。而午后,明媚的阳光照在身上十分舒适,老人孩子午后应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记者 滕效宏) http://www.gs.xinhuanet.com/news/2011-01/16/content_21874927.htm 贵州25个县出现冻雨降雪 调派直升机巡检电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6日22:35 新华网   贵州25个县出现冻雨降雪 南方电网直升机巡检确保西电东送通道运行安全   新华网北京1月16日电 15日8时至16日8时,贵州25个县(区、市)出现冻雨和降雪。为确保当地民生和西电东送大通道运行安全,南方电网通过巡检直升机及遥控冰情监测装置等覆冰监测系统保障供电安全。   记者周芙蓉贵州报道:15日8时至16日8时,贵州共有11个县(区、市)出现冻雨或积雪,14个县(区、市)出现降雪但无积雪;有42个县(区、市)最低气温在0℃以下;威宁、大方、水城3个县出现27毫米(含观测导线直径26.8毫米)的电线积冰。   记者邱明广东报道:得益于巡检直升机及遥控冰情监测装置等覆冰监测系统,以及我国最大的直流融冰装置首次投入抗灾,在今年元旦以来的冰雪、冻雨天气中,南方电网西电东送大通道运行安全,主网架未发生停电,最高负荷可达2300万千瓦以上。   元旦以来,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已投入1000余人,并调派直升机飞赴贵州巡检,采取加强线路特巡、进行直流融冰、做好应急准备等措施,保障主网架的安全运行,西电东送大通道运行安全畅通。   在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广州本部,工作人员通过覆冰监测系统的“千里眼”,可随时监测贵州线路上的覆冰厚度。目前已在贵州省施黎甲线等12处地方加设观冰点,覆冰较严重区段都有专人值守。   记者郭远明江西报道:受冷空气南下扩散影响,江西将出现新一轮降温雨雪天气过程,部分地区将出现大雪和冻雨。为应对低温雨雪天气的不利影响,江西省农业厅紧急部署,动员农业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农民防灾减灾,以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   记者李萌云南报道:记者从昭通市政府了解到,连续多天的雨雪冰冻天气,使昭通地区输电线路严重受损。海拔近两千米的大山里,累计有数十处重要输电设施被冰雪压坏,大关县是灾情较重的地区之一。   据大关县供电公司经理部主任邓兴介绍,为了保障电力供应,全县组织了100多人的电力抢修队和大批村民,搬运供电物资,抢修设施。   向志强、黄昌通广西报道:12日以来,广西交通投资集团在受雨雪天气影响的各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开展了“冰雪驿站党旗红”——党员抗冻救灾志愿服务活动。   全州是广西受此次雨雪天气影响最大的地区,一些高速公路路段曾出现过短暂的中断。全州服务区专门成立了党员抗冻救灾志愿服务队,为广大司机和旅客提供应急服务。   在抗冻救灾固定服务点,有开水和姜糖水供应,还备有取暖器、暖手宝、棉大衣等取暖物品设备及雨衣、雨伞、水鞋、胶手套及暖风筒等防雨除湿用具。服务点每天还公布当地气象和路况信息,使车辆驾驶员和旅客能及时掌握最新信息。   记者周楠湖南报道:17日,湖南将迎来一次较明显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全省将大范围出现中雪,局地大到暴雪,湘西、湘南将迎来大范围冻雨天气。湖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姚蓉说,省内大部分路段将出现道路结冰现象,可能会对即将到来的春运产生不利影响。 http://news.sina.com.cn/c/2011-01-16/223521824977.shtml 潮汐组合A:2011年1月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4.24124度,4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1月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25度,12日为上弦,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 潮汐组合C:1月17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4.22070度,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 潮汐组合D:1月2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052度,20日为日月大潮,22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1月3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4.18109度,26日为下弦,即日月小潮。两者弱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南北震荡较弱。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162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与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opensesame 2010-11-5 19:55
2007年11月,我在浙江省基金委的网站上查到了当年第二批省基金的公示信息,我和所里的另一位同事都名列其中。由于申请的本子是自己颇费了一番心思才整出来的,因此,当看到公示时,我自己认为最终获批应该基本没有问题,所以心里很是高兴。从2003年硕士毕业到那时,既不具备高级职称,也没有博士学位,更惭愧的是当时的第一作者文章只有一篇而已。以这样的资历,在第二次申请时就获得了成功,忍不住沾沾自喜也并不奇怪。到明年年初,这个省基金项目“舟山渔场周边海域动力环境特征及其对异常事件的响应”(项目批准号:Y507229)就要结题了,于是想把自己的申请经历回顾一下,也算是总结下过去,展望下未来。 第一次申请—功失临门一脚 第一次的本子是在海洋局的青年基金项目基础上撰写的,不过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长江口和舟山附近海域。总体的思路是希望建立研究这片海域的高分辨率的数值模式,通过网格嵌套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长江流量变化对周边海域环流和水团的影响。 在这之前,除了得到过海洋局的基金和重点实验室基金外,我别无其他项目申请和主持的经验。因此对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把握的还不是很全面,特别是在创新点上还很薄弱。也是万事开头难吧!因此,在绞尽脑汁写完本子之后,还请研究小组里的老师帮我修改,前后讨论了几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精简和提炼,还查阅了一些新的文献资料。可以说,基金申请书准备的过程,也是我对自己研究的课题逐渐深入了解的过程,以至于最后版本的关键点、创新点,都是在准备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提炼出来的。最后,还请所里的王康墡老师最后审阅了全文。他非常热心,在电梯里偶尔碰到,都会问我申请的结果如何如何。 尽管如此努力,很可惜,这次申请没有得到同行评审的全部赞同。按照省基金委网站反馈的评审信息,专家们是这样评议的: 专家意见1:“…有关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也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不足之处是申请材料好象过多偏重长江径流研究,此方面研究已相当多,而对舟山渔场存在所依靠的上升流等因素及如何建立长江径流变异对舟山渔场时空分布变化关系还较欠缺…。建议可以资助。” 专家意见2:“…长江径流量的这些变化如何影响长江口外及其周边海域流场和水团,对我国渔业生产(如:舟山渔场)关系重大。…研究内容明确、可行。” 专家意见3:“该项目…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潮汐的混合作用对长江冲淡水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其在大模式中没有提及潮汐在开边界输入。” 从评语看,专家们基本上还是持肯定意见。但是,他们共提出了两点需要提高的建议,分别是关于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正是差了这临门一脚的功力,也许基金委希望我在来年能有更合理、更完善的申请报告。 知道结果时虽然有点难过,但是想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查资料、总结、撰写,对自己所作的方向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感觉还是很有收获的。 第二次申请—马到功成 经过第一次申请的经历,加上对专家们建议的反复咀嚼,到这次申请时,我的想法更丰富了。但在选题时,仍然紧扣长江和舟山海域之间的联系,把研究内容围绕在一个核心之内,并尽量使研究方案简洁、一目了然。项目最终命名为“舟山渔场周边海域动力环境特征及其对异常事件的响应”,其中的异常事件是指“ 在非预期情况下或者相对多年平均状态而言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 ”。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第一次申请时专家们的建议,将研究海域有关上升流和潮汐、潮流作用的文献都仔细查阅了一遍,并在自己将要开展的工作中进行了适当的安排。同时,也对研究队伍进行了调整,完全以二三十岁的年青人为成员,他们都是科研工作的新人,但同时也充满活力和新鲜的思想。 这次申请最终得到了省基金委和本所的联合资助。虽然7.5万元的研究经费相对申请时有大幅度的削减,但是对于刚在科研道路上起步的我而言也是犹如及时雨一般重要。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项目申请书的撰写,不断提炼自己的研究思路,对于日后科研工作有无法估量的影响。在差不多的时间,我也收到了国家基金委的邮件,告知我的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也被批准了。真是双喜临门! 最后值得一提,还是要感谢浙江省基金委及其评审专家,是他们把基金申请的门槛设的很低,对刚起步的年轻科研工作者毫无成见、不拘一格的资助行为鼓励了我。而我也将在明年初的结题报告中为这个项目书写上完美的句号。 (本文修改后刊登在《浙江科技报》“我与科学基金”12.24第二版)
个人分类: 科普|9797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关于共建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协议
pikeliu 2010-9-17 18:27
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关于共建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协议 来源: 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 2010-09-17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共同推动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决定共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河海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及其他双方共同认定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以下简称共建高校)。经双方协商一致,签署如下合作协议:   一、共建原则和目的   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本着务实、高效、互惠、共赢的原则,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共同推进高校涉海学科建设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使其进一步提高海洋人才培养能力,为实施国家海洋战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教育部在共建中的责任   1.教育部进一步推进共建高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推动共建高校紧紧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海洋教育,积极承担海洋科研任务,有效加强海洋科学知识普及和海洋意识宣传,将共建高校建设成为我国海洋人才培养和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2.教育部支持共建高校涉海学科及相关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平台建设,支持共建高校进行涉海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促进涉海及相关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发展。   3.教育部支持共建高校与国家海洋局局属单位合作,共同承担海洋学科研究生培养任务;支持共建高校有效整合各涉海学科和人才资源,依托已经建立的国家级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平台,积极推进与国家海洋局及局属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支持共建高校与国家海洋局及局属单位建立海洋科学文化教育宣传合作机制。   三、国家海洋局在共建中的责任   1.国家海洋局把共建高校涉海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纳入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将共建高校作为海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支持海洋局系统与共建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支持共建高校实习基地和示范中心的建设,积极为共建高校学生到局属单位实习、实训创造条件;建立共建高校涉海及相关学科毕业生就业机制,鼓励共建高校毕业生投身海洋事业。   2.国家海洋局将共建高校列为国家海洋局科技项目承担单位,支持共建高校与国家海洋局局属单位开展科技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使共建高校在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3.国家海洋局积极推进局属单位与共建高校开展全面合作;依托共建高校建设国家海洋战略研究、政策研究、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技术应用等科研机构。   四、共建高校在共建中的责任   1.共建高校积极发挥人才培养优势,根据海洋 事业发展需求,培养更多行业急需人才和各种复合型人才,积极承担国家海洋局及局属单位各类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积极支持国家海洋局局属单位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工作,为国家和地方海洋事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2.共建高校根据国家及区域海洋发展战略需求,积极主动开展海洋战略、产业经济、政策法规等方面研究和科技难题攻关与科技创新,为海洋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和科学依据,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3.共建高校要充分利用海洋专业教师、学生等人才资源和海洋学科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向中小学学生和社会公众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培养国家未来的海洋人才。   五、共建机制   为保证共建工作的顺利实施,教育部、国家海洋局成立共建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共建及相关工作的规划、协调、指导、监督和管理,主动加强相互间的协商和沟通,保证共建事宜落实和完成。 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共建高校、国家海洋局局属单位建立合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合作联席会议,根据共建工作的需要,提出具体合作项目及相关工作措施,拟订详细的合作协议、计划。                                                                 教育部 国家海洋局                                                                2010年9月16日 作者:阮煜琳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0-9-17 10:20:52 教育部海洋局携手十七所高校提升海洋人才培养能力 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在北京大学9月16日举行签字仪式,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十七所高校合作共建,进一步提升共建高校海洋人才培养能力。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中国是海洋大国,海洋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事业的振兴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科技的支撑。教育部直属高校作为中国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造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重要基地,理应成为中国科技兴海战略的生力军。通过新的共建,进一步提升共建高校海洋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推进高校涉海学科建设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国家实施海洋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围绕国家海洋战略,进一步提高涉海科研能力。 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推进国家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尽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海洋人才队伍,才能不断提升海洋综合管理和海洋科技创新水平。 孙志辉表示,共建协议签订后,国家海洋局将对共建高校海洋特色学科建设、海洋科研项目立项、海洋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鼓励海洋系统各级部门进一步加强与教育系统的广泛合作。 根据共建协议,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将共同推进高校涉海学科建设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教育部将支持共建高校涉海学科及相关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平台建设,促进涉海及相关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发展。 国家海洋局将把共建高校涉海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纳入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支持共建高校与国家海洋局局属单位开展科技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使共建高校在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更多阅读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4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