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反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思考题(四十七)为什么窗户玻璃晚上看起来更像镜子?
qianlivan 2018-10-29 14:50
为什么窗户玻璃晚上看起来更像镜子?对室内的反光更明显?
个人分类: 思考|3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阿基米德“范儿”
热度 1 boxcar 2013-10-20 17:25
看样子,他很有阿基米德“范儿”啊! 把杠子啥的统统藏好,更别给他支点呀! 似乎,他世界古代史学得还算不错呢。。。。。。
个人分类: 教育|2981 次阅读|3 个评论
璀璨夺目用“星芒”
热度 11 boxcar 2012-10-21 11:23
璀璨夺目用“星芒”
自从3周前买了台单反相机,我开始注意在淘宝网店上留意一些摄影小器材。前几天注意到有种叫做“星芒镜”的小东西,据说透过可以拍摄出那种星星般放射状的光芒,就迫不及待地拍了一个。昨天下午收到货以后,天色已晚,小试了一下,发现室内当时没有啥适合的拍照对象。今天上午,把这个小镜片扣在18-105mm的镜头上,挂着相机在园子里遛了一圈,拍出若干照片,精选数张,供博友们品评。 先牛刀小试 摸到一点儿门道,渐入佳境。 反光的效果 这小东西,对拍一般照片影响似乎不大。 (1)硕果累累 最后,来一张“露馅”穿帮的:
个人分类: 摄影|3959 次阅读|23 个评论
[物理] 求解镜子的反光原理
liwei999 2012-3-19 16:47
立委按:wow,镜先生答疑解惑大爆发呢,眼看一不留神就要成就一部镜版《10万个为什么》了。 求解镜子的反光原理 作者: mirror (*) 日期: 03/19/2012 02:38:25 这问题在我孩提时代我就提出过,至今仍无满意的答案。或者说随着我知识的积累我越来越不满意之前的答案了。 呼唤松鼠帝,请在物理层面,尽量通俗的,并且深入的讲解一下 镜子的表面远看都很平滑,但是放大了看竟然是坑坑洼洼,这也能反光? 不怕高深的理论,就怕你不能讲明白 这个人很明显的是在“挑战”镜某呢! 问“镜子的反光原理”问到玻璃的头上,镜某很是不满意。但是这类提问、这类思考模式应该是不为少数。镜面的反光的原理是力学的动量守恒的法则。金属内自由电子的存在,使金属一般可以反射可见光这个波段的电磁波。 当物体表层波长程度尺度的表面“光滑程度”(粗糙度=凹凸的差值)比波长要小得多的时候,反射的积分效果基本上与入射光线的样子差不多。如果“光滑程度”不是很好的话,各个部分的局域入射角都有所不同,积分起来的反射光就与原来的大不相同了。 为什么镜子要选用玻璃而不是其他的什么材料呢?因为玻璃按分类,是属于“液体”,比较容易得到 光滑的表面 。而固体要得到这样光洁的表面就有些困难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镜子为什么可以反射光线? 作者: mirror (*) 日期: 03/19/2012 03:30:34 RT~ 再追加一个问题:光线也是电磁波的一种,为什么镜子能反射光线,而不能反射电磁波? 回帖中这个说法较比靠谱 Quote 从经典电磁学的角度看,把镜子(金属)看成一个介质,解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得到两个解,一个是透射波,一个是反射波。 由于金属导电这一特殊性质,透射波在金属内部按指数衰减,所以金属不透光,只反光。如果金属非常非常薄,光线还是可以透过的,形成半透半反膜。 金属在很大波长区间可以反射电磁波。 如果电磁波波长太长,波长远大于镜子,电磁波发生绕射,镜子不反射。 如果电磁波波长太短,在一定的电导率下,可以计算出越短的波长透射波的衰减系数越小。这时候也不反射。 但是“ 如果电磁波波长太长,波长远大于镜子,电磁波发生绕射,镜子不反射。 ”的说法很不合适。电磁波与自由电子发生相互作用的空间需要匹配。这个尺度就是电磁波的波长。如果镜子的尺度小于这个波长的话,边界条件就不被满足,镜子就不能反射电波。通常电波的尺度很大,直接用金属天线比用镜子合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镜子是什么颜色的? 作者: mirror (*) 日期: 03/19/2012 03:37:25 物体反射什么光,就是什么颜色,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光,镜子也是反射所有的光,为什么镜子不是白色的,镜子是什么颜色? 并不是什么问题开口就可以问的。颜色的这潭水很深,一样的颜色可以有不同的明亮度。颜色同时也是个“主观”的认识,光有波长而“无颜色”。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557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