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学002-评:百度百科上的“科学学”条目
afengxu 2011-1-10 08:23
百度百科中的科学学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63383.htm  写到:   科学学(Science of Science)是以科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目的在于认识科学的性质特点、关系结构、运动规律和社会功能,并在认识的基础上研究促进科学发展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方法。在中国的学科建制中,是科学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英文名称:Science of Science   作为科学学研究对象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广义讲来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科学学的产生起源于对自然科学的社会性研究,科学学的发展表现于对自然科学与社会关系研究的发展。近年来虽有人提出把作为科学学研究对象的科学,扩大为包括所有科学直至哲学在内的设想,也有人开始了例如社会科学学、哲学学方面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多数人认为科学学的研究对象是以自然科学为主的。    我认为:前面的定义还可以,而后面的关于科学学对象的这个说法本身就缺乏科学性。一个学科的对象是由它在整个科学大系统中的层次分级和领域划分来认定的,这需要逻辑论证。而不能以“人数”多少来确定。   比如:既然定义中说“科学学是以科学本身为研究对象”,那就首先需要定义“科学”,如果科学=自然科学,那么,科学学的对象当然就是自然科学。其次,要证明“哲学社会科学不是科学”。如果证明不了“哲学社会科学不属于科学”,那就得承认科学中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   在这种情况下,再有人坚持科学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科学,那他们的《科学学》只不过是“自然科学学”,而非“科学学”。它与哲学学、数学学、社会科学学一样,充其量是科学学大部类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已。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学001-“宇宙泛航”-许志峰的宣言
afengxu 2011-1-1 22:08
从今天——2011年1月1日开始,我——东北师范大学许志峰开始使用科学网个人博客“宇宙泛航”集中发表自己科学学研究的成果。 我的核心观点如下: “科学”是用严谨的探索和论证方法进行的高级社会实践活动,是求实创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它既可以表现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创意和决策,也可以表现为有效的物质工具、产品和制度。其理论知识系统的一级“科学部类”是: 科学学-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工程技术学-哲学科学-发展学 “科学观”是关于人类科学活动及其结果的总观点,是哲学对科学发展历史、科学发展规模、科学发展方向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其主要部分是科学的本质特征、活动准则、分类结构、社会功能与发展机制,科学观构成科学意识的核心理念,影响着人类科学活动的方向、规模和速度。1877年恩格斯在《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 。一、哲学》中宣告了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的诞生。 注:该书 1878 年与《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一书合集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在莱比锡出版,此后各版取消了副标题,直到今天德文仍然名之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 Herrn Eugen Dühring's Umwlzung der Wissenschaft ; 包括全集版与网络版),而中文、英文、俄文等其它文本中大多已 简称《反杜林论》。 当代辩证唯物主义大科学观模型(见相册-我的模型)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新青年》及其科学观念传播
kexuechuanbo 2010-9-7 15:06
《新青年》及其科学观念传播 《新青年》及其科学观念传播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2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科学观
jeffdong 2010-3-14 21:08
在同学的推荐下,注册了科学网博客,却一直没有机会写下点什么。今天偶然打开一个链接,来到了科学网,古人云:既来之,则安之。我想择日不如撞日,那就写点什么吧。 既然是科学网,我就谈谈我的科学观吧。 那么什么是科学呢?相信很多人对科学最初的认识都是从科学家开始的吧:一群身穿白大褂,戴着眼镜的人们在实验室里捣鼓着稀奇古怪的东西。那时我们对科学的认识是神秘的,甚至于神圣的。于是,成为一名科学家便也成了很多人孩提时代的理想。虽然我已记不清年幼时的我是否立志要当一名科学家,但这的确是我当时对科学的认识。 时间坐标调整到初高中时代,像许多人一样,我(也许)在为成为一名神圣的科学家而努力学习。科学于我而言,是麦哲伦的环游世界,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牛顿和他的苹果。科学似乎正在掀开它那神秘的面纱,我感觉到科学是多彩的。这时候的一本书《黑洞与时空弯曲》更让我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让我沉浸在认识相对论的兴奋中。对虫洞的憧憬,对时空旅行的幻想,对量子世界的遐想,它似乎唤起了我无尽的想象,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那时的科学终究还是伟人们的科学。 现在,立志成为科学家的一代已经长大,当然我也没有成为科学家,但对科学的认识却有了不小的变化,在百慕大的疑云中也感觉到了科学家们的无奈。科学不是所向披靡的,但科学不正是那种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吗? 科学不只是太阳黑子的活动规律,DNA的遗传方式,也是为什么一觉起来头发会上翘,为什么开水边搅边吹冷得较快。其实每个人只要孜孜不倦地探索自己生活中的奥秘,又怎能否认他是科学家。 在如今充斥着院士造假,论文抄袭,一双鞋垫动不动就包含九九八十一项高科技的社会中,不知还有多少孩子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希望科学家这个我们曾经的理想,不要沦为砖家、叫兽之流。而我们当前能做的,便是还科学以本来面貌,让人们发现科学在生活中的平凡意义,正如科学松鼠会的口号:让我们剥开科学的坚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95 次阅读|4 个评论
喜闻开博,首发科学观
gaojianguo 2009-9-21 23:06
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因为我也有自己的博客了,也可以写写想想,甚至发发牢骚了,呵呵~ 同时今天也是我们研一新生开学上课的第一天,有激情、更有期待,因为以后可以真正意义上做科研了,有做研究的架势了。 刚才在查收邮件的时候,看到了科学网编辑部审核并通过了我申请博客的请求,十分感谢他们给我这个机会能让我与众多优秀的科学工作者一道开垦科学网的宝地。 在开学之前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若干更确切~)问题,关于科学的问题!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科学的根本是什么?科研的方法是什么?科学发展的目的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就我目前的经历而言只能从政治学和哲学方面探讨,至于从其他的视角去观察,我还没有达到那个层次。 我认为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因为科学的发展没有创新与改革就如无源之水,久而自枯也,这也是科学的精髓所在。 科学的根本是以人为本,这虽然有点口号式的感觉,但科学的发展不就是为了你、我、她/他/它的方便嘛? 而做科研的方法即是实践,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哥白尼也曾经说过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两个伟人可以给出我们正确的答案,通过嫁接与拼凑,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人通过唯一的标准--实践去探索和检验客观真理? 政治上有科学发展观,说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而狭隘的自然科学发展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社会科学发展的目的更应该是为人民服务,因为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一种人为活动,怎么会没有目的呢?否则,不能称之为人的活动。 最近科学网有讨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的博文,具体可见周可真老师的博客,我从来就是一统一论者,我认为科学与哲学本来就是一家的,呵呵~当然我这篇博文不是这个话题的继续,仅代表个人肤浅的观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296 次阅读|1 个评论
饶毅博客代管----或违伦理规矩的质疑记录
fuqisi 2009-1-17 12:46
在阅读 饶毅 先生的科学网博客的一篇文章时,未见现一条回复 ---- 对博友评论的回复。 这是一种异常情况。快速浏览博客首页,又未见有关说明,故而估摸博客他人打理,随即拟写博文施一公的不搭理,饶毅的不回复(见傅鹰的博客),对这种异常现象进行调侃,并期待有点反馈信息。在有关评论的两种不满情绪中,知道真相的博友指出, 饶出席博客比赛闭幕式讲过的,他自己不久前提到过的,他的学生和其它评论者也说过的,他不是自己管理博客。对此,我从 同等传播效能原则和信息原义衰减律的理论角度给予回复;依此,我初步确认,饶毅的博客由他人代管。 按照常理人情,翻过这一页。然而,我们,包括 知道真相的博友、科学网的编辑 和饶毅 先生,明了或践行了习以为常的科学 常理 ---- 科学运作的伦理规矩吗? 两难之间、无意之下,得罪博友;犹豫之中、决情之下,高呼心声:科学规矩重于人情和真理。 第一步 确认代管和代管者 通过科学网博客主页的博友 - 编辑对话框(留言板)询问和质疑。 2009-1-14 20:13:31 编辑您好 ! 可以告知 , 饶毅 先生的博客是由编辑代为管理吗 ? 2009-1-17 10:13:25 编辑您好 ! 科学规矩是科学真理之母 ! 我第 2 次质疑 , 饶毅 先生的博客是由编辑代为管理吗 ? (该质疑18日被编辑从留言板删除, 重帖质疑). 第二步 亮相 科学网回复 : 傅鹰 老师,您好!绕毅先生的博客确实是由科学网编辑部代为管理的,具体程序就是他把希望上传的博文发给我们,我们帮他放上去,其他活动我们均不涉及。至于这样做的理由和便利,他在博客大赛闭幕式上有提及,请见 http://www.sciencenet.cn/zhibo/shownews.aspx?id=214527 。 我们从未隐晦过这种机制,也曾经向其他一些重量级博主提出过类似的服务,我们从不认为与伦理道德有任何干系。请您不要上纲上线。谢谢! 傅鹰: 编辑先生,您好! 1, 公开坦诚地交流或争论是解决观念分歧的最好方式,我将遵循这一原则。 2 ,我公开质疑饶毅博客代管方式的伦理合规性不是政治行为。如果我过分了,请随时提醒,我将尽力补救。我想,即使我完全不对,科学网和饶先生也不会遭受实质性的伤害。 3, 我质疑的主要理由和证据包括: ①博客代管是少见或特殊模式,应特别地明示,以 免误解。对于重量级或学界名人的博客代管关系和权责,更应明示。② 饶 先生在大赛闭幕式的讲话、您提供的链接和博客公告栏的声明只是博客传播的一部分,小于或少于博客的传播范围、深度和功能。再者,这些都不同时具备文字的、专题的、明确的、醒目的和位置恰当的说明特征。③我就曾以为可以互动 , 准备写评论 , 随后才觉不对 . 我想 , 一些博友或访客也会认为 , 博主亲自打理 . 科学网编辑部 : 傅鹰你好,请见 ht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2236 2009-1-19 9:44:34 科学网回复: 傅鹰您好!博客是高度个性化的交流方式,博主用什么方式跟用户交流是他们的自由。我们不认为有任何必要专门注明,况且博主保留了随时回复的权利。 很多用户在饶毅博客上留言评论并不是期待博主回复,即使大家自己交流也是很好的,您说呢? 傅鹰: 编辑你好!已看到你的回复。为了避免纠缠于细节,你可看一下下述观点。如果你依然保持上述观点的话,我将再表述。可以给我一份公众可以查到的有关饶毅博客代管的所有说明文件或文档的目录和地址吗? 我的立场: 力保对话围绕学术主题的良性轨道发展。为了锁定正轨,我打算 修改文中我的部分词语 : 第三段第二句改为 我们,包括 知道真相的博友、科学网的编辑 和饶毅 先生, 完全 明了或践行了习以为常的科学 常理 ---- 科学运作的伦理规矩吗? 。如果你未明确表示同意,将保持原样。 我的估摸:对话演化的潜在方向或局面主要有: ①直接讨论改进措施,尽快结束对话; ②讨论代管模式的服务规范,再进入①的轨道; ③争论细节、相互指责、彼此举证, 对话僵持,但丰富多彩; ④一方出局,对话中断。 我的看法: 一方处于主导地位,另一方处于引导地位;公开的方式可使④方向出现的可能最低;主导方的利害权衡和价值判断,将决定对话的结局;有所舍,才有所取。 科学网编辑部 :傅鹰你好,已看。 2009-1-20 8:57:12 傅鹰 : 我担心对话向着一方出局,对话中断 的方向发展。 我的估摸:对话模式主要有三种,但主动权在你们: ①合作 - 争论型 以评估现况,分析不足,改进工作为主要目标,通过信息公开和争论,向前推进; ②辩护 - 争论型 在胜负、权威和观念等其他目标的干扰下,一方拒绝公布有关信息,双方纠缠于细节和价值判断,对话缓慢进行; ③零和 - 争论型 以己方全面胜利为目标,相互算计、彼此攻击、对话失控,一方被动出局或主动退出。 我需要的信息:为了促进对话向着良性轨道和合作模式演化,请您提供下列有关饶毅博客代管事宜的文件或文档的名称、存处或网址和建档时间: 协议和会议、商议记录; 具体实施方案; 评估、咨询和调查报告; 访客可以读取到的,预防性特别说明和措施说明。 务必确认: 1 月 19 日 的编辑部回复是否 饶毅 先生意见的真实表述? 再次强调:你们具有主动权;是否为 饶毅 先生的意见。 小结 结论:对话已入歧途,辩辞缺思少心(同情心等)。 依据:⒈ 辩辞无反思,多霸气,已定论。 ⒉ 对合作的基本条件或揭示真相的关键因素――-公开基本信息的要求,不予回复,哪怕是轻而易举的确认或否定。 ⒊ 已出强手。①吴宝俊的第 2 篇文章有意无意出现在首页;②一手出规则,一手删除留言板上的留言,即使是向编辑提问的留言。 策略:⒈ 推迟批驳辩辞的时间 1-2 天,留点希望,留点爱! ⒉ 继续要求公布有关基本信息;继续要求确认 饶毅 先生的真实表达。 ⒊ 调整伦理基点:学者德行略上俗夫改为学者德行亦俗夫。 ⒋ 准备剖析辩辞,自我命名神经刀手。 致科学网编辑(通过留言板重复): ⒈ 第二次请求:务必确认 1 月 19 日 编辑部回复是 饶毅 先生意见的真实表述。 ⒉ 第二次请求:公布下列有关饶毅博客代管事宜的文件或文档的名称、存处或网址和建档时间: 协议和会议、商议记录; 具体实施方案; 评估、咨询和调查报告; 访客可以读取到的,预防性特别说明和措施说明。 致科学网编辑(通过留言板): 傅鹰:编辑你好! 你删除了我昨天的2条请求. 若有不妥,可直接指出. 2009-1-22 16:16:11 再次致编辑,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请求公布有关文件的目录。 科学网编辑部 :傅鹰你好,你的博文已阅,我们对此问题的解释已经很清楚,不会再做其它阐述。 2009-1-22 16:42:55 傅鹰 : 这几天发生了几件有关有趣的事情: 1. 饶毅 先生对博文(大写的人)的评论(嵇少丞)进行了回复。 2. 嵇少丞发博文进行反驳。 3. 嵇少丞在留言板上留言:在我和饶毅之间的争论上,请科学网编辑部把一碗水端平。谢谢公正。 2009-1-23 10:26: 01 4. 英录先生的巨制博文《太学宇宙论纲》被删除。 5. 部分博友在留言板发表对英录先生博文被删得看法和要求。 致科学网编辑(2008-02-08,通过留言板送达): 1 质疑或提出意见是爱科学网的另类方式。许多人不习惯这种爱,你或许被吓着了。 2 质疑或提出意见是每位公民的权利。在留言板上通知你,只是实施送达的一种方式 . 你是否阅读或解释 , 是你的权利 . 它反映了编辑部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也反映了服务理念和能力,及伦理水准。 行动调整: 提前拟出博客代管知情通告措施的初步建议(通过留言板送达).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3543 ) 傅鹰 :编辑您好!关于代管博客知情通告的初步建议和对意见送达的看法,可见我的博客。 2009-2-8 10:05:23 第三步 剖析辩辞 饶毅博客代管伦理质疑( 1 ) ---- 不系伦理问题 ? 不容质疑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1179 饶毅博客代管伦理质疑(2)个性与杂性,自由与礼仪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5150 饶毅博客代管伦理质疑(3)知情通告是最低档的义务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345 饶毅博客代管伦理质疑(4)评论者都不期待回复?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7761 第四步 综合分析 饶毅博客代管伦理质疑(5)澄清事实和澄清的方法与规矩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0414 饶毅博客代管伦理质疑(6)常识常理常情与伦理三要素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048 饶毅博客代管伦理质疑(7)常识常理常情与伦理推演径则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4632 第五步 反思、结论和建议 5.1 反思和内省 饶毅博客代管伦理质疑(8)质疑者的反思与内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6756 5.2 推论和结论 5.3 意见和建议 5.3.1 给代管者的意见和建议 饶毅博客代管质疑知情通告措施的初步建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3543
个人分类: 学术批评|2989 次阅读|1 个评论
武际可:给路甬祥院长的一次讲话提点意见
fuqisi 2008-12-27 00:08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2008年12月16日《北京青年报》C2版以整版的篇幅刊载的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一篇大作《谨防对科技的不当使用》。以下简称路文。 ( http://www.tecn.cn ) 路文是为纪念全国科学大会30周年于12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所做的主题讲演。 1978年3月18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是邓小平代表党中央领导科学技术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是我国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在科学技术上拨乱反正的历史性事件。自那以后停刊十多年的各种学报陆续复刊了,各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又开始了,各方面的研究工作得到了恢复。人们称它开始了科学的春天。作为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确应当隆重纪念。作为我国现今科技界的领军人物的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发表一篇纪念性的文字,也是合适的。不过,看完以后,却不无遗憾地认为有些问题很值得商讨。 ( http://www.tecn.cn ) 首先,路文在注解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时,举了一些例子,不过其中错误就有好几处。 路文说:1963年,美国的生态学家发表了《洁净的春天》这个著作,摒弃了传统粗放式的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开启了环保运用的先河。 ( .cn ) 路甬祥在介绍这本书时,没有介绍作者的名字,把书的名字和出版年都弄错了。美国科普作家和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1907-1964)的书是《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而不是《洁净的春天》,出版时间是1962年也不是1963年。至于书的内容也不是批判和摒弃传统粗放式生产对环境的破坏。 ( http://www.tecn.cn ) 《寂静的春天》以一个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使旅行者感到目悦神怡的虚设城镇突然被奇怪的寂静所笼罩开始。春天本应是鲜花盛开、百鸟齐鸣的季节,春天里不应是寂静无声,死气沉沉。可是并不是人人都会注意到,从某一个时候起,突然地,在春天里就不再听到燕子的呢喃、黄莺的啁啾,田野里变得寂静无声了。作者通过充分的科学论证,表明一种由DDT杀虫剂所引发的实际上就正在全美国的各地发生的情况:破坏了从浮游生物、鱼类到鸟类直至人类的生物链,使人患上慢性白血球增多症和各种癌症。作者说像DDT这种给所有生物带来危害的杀虫剂,它们不应该叫做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 http: ) 《寂静的春天》的结论是严峻的,在美国引起极大的震荡。当作品先期在《纽约客》杂志上连载发表时,就引发了五十多家报纸的社论和大约二十多个专栏的文章。成书于1962年9月出版后,到12月已经售出十万册。 ( http://www.tecn.cn ) 《寂静的春天》也招来了有钱有势的生产DDT和同类农药的化学公司和有关的利益集团的强烈的攻击、批判乃至诽谤和人身攻击。 ( http://www.tecn.cn ) 尽管有来自利益集团方面的攻击,但毕竟《寂静的春天》唤醒了广大民众,最后导致了政府的介入。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肯尼迪读过此书之后,责成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对书中提到的化学物进行试验,以验证卡逊的结论。委员会的后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报告完全证实了卡逊《寂静的春天》中的论题正确。 ( http://www.tecn.cn ) 于是,DDT先是受到政府的密切监督。到1962年年底,各州的立法机关向政府提出了四十多件有关限制使用杀虫剂的提案;1962年后,联邦和各州都从杀虫剂的毒性方面出发,通过了数十、数百条法律、法规,那种可拖延五年的所谓异议注册于1964年被停施,DDT最后也于1972年被禁止使用。 ( http://www.tecn.cn ) 克林顿的副总统、环保主义者艾尔戈尔在为《寂静的春天》中文版的序言中评价此书说:《寂静的春天》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并且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1964年春天,雷切尔卡逊逝世后,一切都很清楚了,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是现代环保运动的肇始。 在《寂静的春天》作为环保运动的里程碑而被公认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书籍之一的同时,卡逊于1990年被曾经挖苦过她的《生活》杂志选为二十世纪一百名最重要的美国人之一。 ( http://www.tecn.cn ) 够了,我补充介绍《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一些情况,无非是说明路甬祥根本没有看过这本书,甚至也没有看过关于这本书可靠的介绍,而信手写来。实在不能认为是严肃的。 ( http://www.tecn.cn ) 路文说:牛顿力学对物质及其物质规律的认识促进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并且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实在不懂路院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http://www.tecn.cn ) 我们说,牛顿总结和发展了前人关于物质的机械运动的学说,建立起经典力学的原理。在路院长的笔下,把牛顿的贡献写成对物质及其物质规律的认识,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物质的机械运动和物质及其物质规律有本质的不同。后者一般会理解为物质结构,或物质的原子论。如果说这只是用语上的不科学,还则罢了,而后半句把牛顿和唯物论和辩证法拉上关系,就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了。牛顿是典型的有神论者,他的著名的上帝最初的一棍子就是一种太阳系的神创说。牛顿力学的发展直接导致机械论的成熟,相反,辩证法的发展却是对机械论的批评中发展起来的。从来也没有一位哲学家或哲学史家把牛顿归属于唯物辩证法的队伍中。 ( http://www.tecn.cn ) 进一步,路文所说的牛顿学说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则更不是这回事。众所周知,欧洲的思想启蒙,肇始于13、14世纪开始的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它首先是以人文主义为开始的。自然科学的复兴受人文主义,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新思想所提供的民主氛围而快速发展。至于说到自然科学本身的思想启蒙,那么哥白尼、伽利略所突破的精神阻力,比起牛顿来说,要重要得多,对后世的影响也要大得多。 ( http://www.tecn.cn ) 第二,在讲话中,路甬祥一而再地强调创新,反复说科学精神是本质是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和注重创新已经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价值取向。 ( http://www.tecn.cn ) 一般地说,我们提倡创新也是一件很好的事。不过,把创新强调得过了份,就有违科学精神了。其实,我们说科学,应当不言而喻地是包含创新的。如果一个人搞研究,不是拿出新东西,而总是拿出老掉牙的东西出来,那根本就不是科学。我认为科学精神中更为重要的,倒是可怀疑性原则,任何新东西,必须经得起各方面的怀疑反对和质疑。经过各方面的考核推敲如果真的站住脚了,那才是符合科学的。如果说创新是科学的实质、是最具时代特征的价值取向,我认为就强调得过了头。是不是可以用创新这一词取代科学,或者认为创新至少包含了科学概念中最主要的东西呢。我们是不是因此就可以把科学院改名叫创新院呢。当然不能。因为创新既不是科学中本质的东西,甚至也不能够代表科学含义的首要元素。 ( http://www.tecn.cn ) 我们曾经过分欣赏创新,而忽视怀疑、反对和质疑。人民公社、农村食堂当时都是创新,被说成是新生事物,不许怀疑、反对和质疑。大讲食堂的十大好处,大讲人民公社的优越性,而责难的意见一条也听不到。结果由于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经不起群众的反对,所以是不科学的,也就站不住脚。这方面的教训是很惨痛的。 ( http://www.tecn.cn ) 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记起十年前路甬祥出任科学院院长时,新官上任三把火,开展的知识创新工程。这的确是一项科技管理上的创新。军令如山倒,不能有任何异议地加以推行。不管在文字上怎样描绘,但在实际执行的结果,是要将研究人员的创新度量化。把研究人员的报酬,即工资与他的创新计量挂钩。扩大了所谓绩效工资部分。时任数学院副院长的一位研究员在极力推行这种管理模式时说:对他们(指研究人员)要两年考察一次,如果成绩不理想,请他另谋高就。评价基础研究的成绩理想与否,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成果的大小、真假和它的意义,往往不是短期内能够弄清楚的,有的甚至需要几年和数十年之功,根本不是一两年能够解决问题的。于是什么叫成绩理想,就要简单地诉诸于对创新的计量,直接的结果,就是数论文的篇数,和计算创收金额(包括争取到基金或其它资助)。并且美其名曰计量管理。实际上,是想把研究人员的这种复杂劳动的管理,也像管理挡纱工或车工钳工那样变成计件工资。并且这种管理模式迅速在全国推行,包括高等学校和产业部门。 ( http://www.tecn.cn ) 这种管理,对于搞技术的人也许是有一定道理,因为技术创新可以用它的市场价值来度量。利益驱动可以产生重要的技术飞跃,但对搞科学的人,就很难说是合理的了。因为基础科学的成果是无法公度的。历史上的重大基础科学的突破,都不是利益驱动的结果。 ( http://www.tecn.cn ) 在谈到科技道德时,路文说:于我国来说,近代科学传统还不是很长,科学共同体内部的道德约束和制度基础还不健全,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和市场中的不良风气在科技界也必然有所反映,在当前通过科学不端行为获取声望,职位、利益和资源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加强科学道德规范建设,保证科学学术荣誉,维护科学的社会声誉已成为当前我国科技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 http://www.tecn.cn ) 这段话隐喻,好像市场经济是当前科技腐败的根源。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国度里,像英美等国的科学腐败要比我们更严重些呢?事实是恰好相反。 ( http://www.tecn.cn ) 把大面积的科技道德沦丧,科学腐败的原因归结于道德约束和市场经济等客观因素,说成是我们缺少科技道德规范因而需要建设道德规范,而不从管理制度本身去找原因。这不符合一个合格的现代管理者的思维原则。我们至少应当从管理和立法的角度思考如何阻止和处置腐败。事实是,我们对科技管理的官僚化、表面化、形式化,以及数论文点钞票的低级度量,恰好是我们科技腐败的温床。最近十几年来,科技腐败愈演愈烈,就是明证。 ( http://www.tecn.cn ) 第三,路文在谈到科学的公开性原则时说道:科学是建立在研究成果公开发表被同行认可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研究最终的目的在于造福于全人类。公开性原则强调:只有公开了的知识和发现在科学界才被承认,才具有效力。在强调知识产权保护的今天,科学界要强调维护公开性的原则,追求科研活动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推动和促进全民共享公共知识产权,这跟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并不矛盾。 ( http://www.tecn.cn ) 这段话实在令人迷惑。说公开性原则与知识产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知道微软的软件产权如何与公开性相辅相成法。你不花钱用了它的软件,它会要你黑屏,一点也不客气,而且即使你花了钱它也绝对不会公开。 ( http://www.tecn.cn ) 所以会陷入这种矛盾,就是因为作者没有区分科学与技术。 科学是不能盈利的,这就是科学的非盈利性原则。微积分、量子力学都是科学,都不能卖钱,也不能申报专利。科学的成果必须公开,公开后,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而且在自己论证清楚之后要尽早公开。科学上的首创权会获得更多的荣誉。 ( http://www.tecn.cn ) 技术则不然,它可以盈利,可以保密。一个身怀绝技的人,如果愿意的话,他可以只卖钱而不公开技术,直到把技术带到棺材里。早年我们有许多技术,传媳妇不传女儿,还有许多失传的技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要使技术获得更大的社会效果,同时加快先进技术的传播,从法律上采取措施。专利法应运而生。这就有了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就是说,技术的公开是要从法律上保护它应得的利益,它才会公开或部分公开的。 ( http://www.tecn.cn ) 最后,路文是以《谨防对科技的不当使用》为题的。文中以相当的篇幅讲述要防止科学技术的滥用。文章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科学技术一旦被滥用,也有可能危及自然生态、人类伦理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不平等,不安全,不持续,甚至带来人类新的灾难。所以,人类应该共同恪守科学的社会伦理准则,譬如说科学家和工程师不仅应该有创新的兴趣与激情,更应该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科技创新应该要尊重生命,包括人的生命以及生物生命,尊重自然发展。这些话无疑都是对的。但是文章似乎隐含了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和良用的区分是明显的,至少对国家的领导人,像文章作者那样的负责人是清楚的。就像京戏中的人物一样,一出场便善恶分明,也像把三聚氰胺掺到牛奶中那样易于判别善恶,每一个有道德的科学家只要是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发展都会从善去恶。 ( http://www.tecn.cn ) 事情完全没有那么简单。也远不是空洞的伦理福音说教能够奏效。对科学与技术这把双刃剑,只有在使用的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够较快地判定善恶,减少损失。就像上文中提到的DDT,它是瑞士人穆勒(Paul Hermann Mller,1899-1965)于1940年申报了瑞士专利的,由于它能够有效地消灭害虫而遏制斑疹伤寒,被认为是莫大的善举,为之获得194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由于卡逊《寂静的春天》以及后人的研究和抵制,目前已被全球禁用,被列入12种剧毒物的名单中。数十年之后的今天,环境中残留的DDT还在发挥毒害人类和生物的作用,不能不是极大的教训。 ( http://www.tecn.cn ) 原子弹,曾经被认为是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善举,可是近年来禁止生产和储存原子弹,几乎是全人类的呼声,可是原子弹却还是不断加大生产和扩散。爱因斯坦曾经充当过原子弹的催生婆,却在弥留之际在世界禁止原子弹宣言上签上了名。人们说爱因斯坦像一位《天方夜谈》中的老渔夫,把原子弹这个魔鬼从瓶子里放出来了,却没有办法让它再回到瓶子里。 ( http://www.tecn.cn ) 像原子弹这样的事情,涉及许多国家,涉及国际法等领域,我是这方面的门外汉,不便多嘴。国内对科技滥用的例子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楚的。常常是,一开始某些官员认为自己很清楚了,不允许反对、不允许发表不同意见,结果造成的损失很难弥补。三门峡水库就是一个科技滥用的实例。不仅把反对者戴上右派帽子,有的还逮起来判刑,结果呢,三门峡蓄水之后,便使关中大平原饱受水灾之苦,数十年之后才发现还是当年的反对者正确。 ( http://www.tecn.cn ) 可见,在谈论防止科技的滥用时,我们必须充分发扬科技民主和决策民主。不仅如此,在文章谈到的几个主题,每一个方面的改进,都是和民主的发扬息息相关的。民主是遏制科技腐败的良药,民主是阻止科技管理官僚化的良药,民主是减少科技滥用造成损失的良药,民主也是揭穿科技管理上的瞎指挥的良药。 ( http://www.tecn.cn ) 科学是和民主共生的,没有充分的民主环境,科学的发展就会窒息,科技就会被滥用,科技队伍就会腐败,科技队伍中就会充满骗子。在谈论科技问题时,一点也没有提到促进决策、管理中和科技成果评定中发扬民主精神,也许是路文最大的缺陷。 ( http://www.tecn.cn ) 文章来源:天益( http://www.tecn.cn )。
个人分类: 科学观|185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伟大的思想?(旧作)
fuqisi 2008-11-30 08:57
河南省镇平县政协原副主席吴天喜近日一审被法院判处死刑: 吴天喜案以涉嫌强奸、强奸幼女、涉黑等数项罪名起诉。知情人士透露,警方目前查明的受害女生数字是 36 名,但民间关于这个数字的说法更为惊人。据悉,受侵害女生的年龄分布于 12 岁到 16 岁。至于吴天喜强奸女生的动机,当地较为流行的一个说法是,年逾花甲的吴天喜相信通过采阴补阳之术,可以延年益寿、官运亨通。经人指点,他开始寻找处女,数目是 100 个。 禽兽不如的东西,你也有这一思想,你还贯彻到行动?!。 将常人的思想当作伟大的思想 = 一种错误的思想! 1 现代人都有治未病思想 现代人不仅具有治未病的思想,还有治未病的可靠方法、具体措施和辉煌成就,而且进一步发展成更为系统广阔的保险思想事前采取一定的或一套措施,以避免、减缓或应对未来的风险,如预防接种、医疗保险、人身保险、劳动保险、。 如果较真,治未病思想提出不久就不先进了。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二百五;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防患于未然; 。有人认为,治未病是中医家对政治家、挖井人或将领思想的剽窃。不信?有书为证:《黄帝内经 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时到今日:在理念层面倡导 治未病思想,俗人;在操作层面发现治未病措施,神仙。 2 治未病思想的模糊 - 忽悠性 治未病的现代汉语解释大致是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一般来说:预防疾病是指采用某种措施预防某种疾病;养生保健是应用一种或综合措施保持身体康健。例如,预防接种和体育活动。中医及其支持者可能认为,治未病思想比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思想更为宽广和深邃。 如果用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思想来狭义地理解治未病思想,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首先,为什么不用更为具体的术语,如防病保健来诠释治未病?其次,为什么要用两类比喻来玩味?第三,为什么用治未病?第四,为什么用未病,而不用将病、欲病、或病、趋病等更为具体的词?另外,为什么是圣人,而不是神医、大夫?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治未病者,美好模糊的愿望或尚未达到的境界也! 有意思的是:治病如管理社稷,行为高尚;治未病似未渴开井,思维超前。模糊且富弹性的比喻,结果美好的暗喻。难道就没有具体的措施和一般意义的例子?要是采用更为广义的治未病概念,只会使事情更加模糊、更易忽悠、更为美好。 3 没有措施和方法的思想极易成为忽悠工具 我们必须高度警惕,理念直达行动跳过方法和措施的作风,具有极大的盲目性、诡辩性和危险性。例如:多少豪强不是穿着发展的马甲,振振有辞;哪个伪科不是戴着创新的帽子,走火入魔。 空洞思想的固有特性和天生缺陷定义、界线和度量的模糊,实证、实验或直接验证方法、标准和事实的缺乏,从一般到具体多次推演的歧化、失真或想象使其衍生出忽悠德行的所有性状:多种解释、类比诱导,旁证互证、回避实证,模糊推演、自圆其说, 。这必然导致实施者根据自己的利益、愿望和想象,描绘出一副美丽的图景,然后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我们应该反复强调,在结果的明确性、措施的可靠性和成本的合适性没有得到基本的验证和公正的论证之前,仅仅依据伟大的思想、良好的愿望、领导的建议和单方的推论,就急于启动和推广社会性工程的行为,是一种懒惰、无知、低能、盲目和缺德的蛮干,其背后必然充满隐情和奥秘。 4 对待民族传统思想的基本思想 我们认为:一个民族的传统思想主要是统治阶层主导留存的思想;民族传统思想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兼容性和进步性等基本趋势;后代的思想一般优于先辈,多民族的思想一般优于单一民族,全球的思想优于一般单一国家。如果在一般或多数情况下,这些判断成立,那么我们就会得到一系列的推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思想具有相当程度的落后性、保守性和顽固性;对思想的伟大性或先进性进行判断的简单方法是,与发达国家比较;阻碍文明思想萌生、引进、发展的主要力量是统治阶层的权利和传统思想的土壤;一个民族的传统思想不会轻易地消亡和更新; 。对于现实的具体问题,合理的结论是:对于中医,与其继承发展,不如脱胎换骨;对于文化教育,与其国学,不如球学;对于国学研究,与其释义解奥、发扬光大,不如国际比照,取华剔粕。 5 推论和责问 将常人的思想当作伟大的思想 = 一种错误的思想! 没有方法、措施和事实的思想 = 一种空洞的思想! 一空洞的思想 + 一错误的思想 = 一种忽悠的思想! 谁悟出采阴补阳思想?谁指点吴天喜采阴补阳? (原载XYS20080118)
个人分类: 学术批评|1761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的性质(转载)
fuqisi 2008-11-30 06:48
在历史进程中,人类发展了有关物质、生物、心理和社会的许 多相互关联并且被验证的思想。这些思想代代相传,使人们对人 类自身和环境的认识日益全面和可靠。发展这些概念要使用一些 特殊方法,如观察、思考、实践和求证。这些方法体现了科学性质 的基本方面,也反映出科学与其他认知模式的不同。 科学、数学和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科学的推动力,并获得了极大 的成功。尽管各项人类事业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发展历史,但是, 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强化。因此,本书的前三章将对科学、数学和 技术进行概括的描述,着重论述它们在科学王国中所起的作用,并 且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与关联。 本章针对哪些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所必需的这一问题提出建 议,并集中讨论三个主题 : 科学世界观、科学的探索方法和科学事 业的本质。 科学世界观 科学家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都 有一些共同的基本信念和态度。这同自然界的性质和如何掌握这 些性质有关。 世界是可被认知的 科学假定宇宙间的众多事物都以恒定的 规律发生和发展,通过认真的、系统的研究都是可以认知的。科学 家们相信,运用智慧和借助扩展感官功能的仪器可以发现宇宙间 各种特性的规律。 科学还假设,宇宙正如其名,是一个巨大的单一系统。在这个 系统的任何地方,基本规律都一样适用。人们从研究一个方面学 到的知识可以应用到其他地方。例如,用来解释地球表面自由落 体的运动和地心吸力的规律,也适用于月球和其他行星。通过多 年所做的一些修正,这个物体运动规律还被用来说明其他致使物 体运动的作用力,从最小的核粒子到最大的恒星,从帆船到宇宙飞 船,从枪弹到光线。 科学理念是会变化的 研究科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掘和获得 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依靠仔细地观察现象,并从观察中创立 各种理论。知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新的观察发现可以对流 行的理论提出挑战。无论一种理论对一组现象的解释多么完美, 但可能还有其他理论同样适用,甚至更好,或适用范围更广泛。在 科学界,不管理论新旧,总是不断地对其进行验证、修改、有时还会 抛弃。科学家认为,即使无法获得尽善尽美和绝对正确的真理,要 说明这个世界及其怎样运转,得到日益精确的近似真理还是可以 做到的。 科学知识的持久性 虽然科学家反对能获得绝对真理的概 念,并认为其中不确定性是事物本性的一部分,但绝大部分知识都 具有持久性。当一个有影响的概念力求保存下来,变得更加精确 而为更多人所接受时,修正概念,而不是彻底地否定概念是科学的 准则。例如,艾伯特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时,不是摈弃牛顿的物 体运动定律,而是指出在一个更广泛的概念中,牛顿定律是一条只 能有限度运用的近似的定律 ( 例如美国国家航天航空管理局就用 牛顿力学定律计算卫星轨道 ) 。然而,科学家们准确地预见到自然 现象日益增长的能力,足以证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正在不断 深化。连续性和稳定性如同变化一样都是科学的特征,试验性和 置信性同在。 科学不能为所有问题提供完整答案 世间有许多事物不能用 科学方法检验。例如,信仰就其本性是不能证明或否定的 ( 例如, 超自然力和事物的存在,以及生活的真正目的 ) 。在另外一些场 合,一种有效的科学方法还可能被具有某种信仰的人 ( 例如,相信 奇迹、算命、占星术和迷信的人 ) 认为不恰当而遭致反对。此外,科 学家没有能解决好与坏问题的手段,尽管在确认某些特别行动的 可能后果时,他们有助于权衡好坏并对最终的决定做出贡献。 科学探索 从根本上来说,科学的各学科在依靠证据、利用假设和理论、 运用逻辑推理等很多方面是相同的。然而科学家在调查现象,开 展工作,对历史数据或试验结果的依赖,使用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 法等方面是很不相同的;在使用基本原理和借助其他科学原理方 面也是不相同的。不过,科学家之间在技术、信息和概念方面的交 流不断进行着,他们对什么构成科学上有效的调查研究有着共同 的认识。 离开了具体的调查研究背景,科学探索就难以叙述清楚。没 有一个简单的一成不变的步骤可供科学家们遵循,没有一条道路 可以担保正确地引导科学家获取科学知识。然而,科学的某些特 性给予科学的探求模式以显著的特征。尽管这些特性是职业科学 家的工作所特有的,但是,每个人在科学地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有趣 事物时,都可以运用它们。 科学需要证据 科学主张的正确性迟早要通过对现象的观察 来判定。因而,科学家把注意力集中在搜集准确的数据上。 这种证据只有通过观察和测绘才能获得。观察的场所可以从自 然环境 ( 如森林 ) 到完全人造的环境 ( 如实验室 ) 。为了进行观 察,科学家们不仅利用自己的辨别力,还使用增强辨别力的仪器 ( 如显微镜 ) ,以此能发现人的辨别力所完全不能发现的特性 ( 如 磁场 ) 。科学家被动观察现象 ( 如地震、候鸟迁徙 ) 和搜集样本 ( 如岩石、贝壳 ) ,积极地探索这个世界 ( 如往地壳岩层钻孔,或者 服用试验新药 ) 。 在某些场合,科学家们可以自由地控制条件,准确地获得证明 。例如,他们可以控制温度,改变化学试剂的浓度,或者选择一 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杂交。他们每次改变一个条件,希望能确定 变化带来的特有影响,然后采取同样方法改变其他的条件。但是 有些控制条件无法实现 ( 如研究行星 ) ,或者不合伦理 ( 如研究人 ) , 或者可能与自然现象相悖 ( 如研究俘获的野生动物 ) 。在这种情况 下,必须在足够广阔的范围和与自然界相似的环境下进行观察,才 能推断出各种因素产生的影响。由于科学需要证据,所以开发更 好的观察仪器和观察技术便具有重大的价值。此外,任何研究人 员或研究小组的发现通常都要接受其他人的检查。 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融合 尽管各种想象和思想都要同假设 和理论一起使用,但是,科学论点迟早要符合逻辑推理原则。也就 是说,通过采用某些推理标准,通过示范和常识来验证这些论点的 正确性。科学家们常常对某些取得证据的价值持有不同意见或对 假设的恰当与否表示疑问,进而,不同意判定的结论。但是,他们 同意把证据和假设同结论联结起来的逻辑推理原则。 科学家们并不只是借助数据和成熟的理论开展工作。他们还 常常利用尝试性假设探讨事物的本来面目。在科学研究中,这种 假设被广泛用来选择需要重视的数据和选择额外数据,以及指导 对数据的解释。事实上,形成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是科学的核 心活动之一。假设的用途在于能暗示人们哪些证据能证实它,哪 些证据将否定它。从原则上讲,一个不能用证据验证的假设可能 很有趣,但是在科学上却不一定是有用的。 对科学发展来说,运用逻辑推理和严密地核查证据是必需的。 但是,这样做对推进科学发展往往还不够。科学概念不会仅从数 据中,从一定量的分析中自动地形成。提出假设,发明理论来想象 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转的,然后再解决假设和理论如何能够接受现 实的检验的问题,就如同写诗、谱曲和设计摩天大厦一样具有创造 性。有些科学发现完全是意外中偶然获得的。但是,通常要具有 知识和创造性的洞察力才能认识到这种意外事物的意义。被一个 科学家忽略的数据,可能会导致另一个科学家的新发现。 科学解释和预见 科学家们利用或协调现在人们已经接受的 科学原理,提出种种解释,力求弄懂观察到的现象。这种解释 理论既可能是概括的,也可能受到限制。但是,他们必须合乎 逻辑,必须与一定量的、科学上有效的观察结合起来。科学理论的 可信性常常在于它能显示以前似乎不相关现象间的内在联系。例 如,大陆漂移理论可信性的增加是在于它可以说明各种地质现象 间的联系,如地震、火山、不同大陆上化石类别的匹配、大陆的形 状、海床的轮廓。 科学的本质是通过观察验证。但是,科学理论只适用已经观 察到的现象是不够的,理论还应能适用于那些创立理论时尚未观 察到的现象,也就是说,科学理论应具有预见性。证明某种理论的 预见性并非必然要求预测未来的事件,预测也可以是以往仍未被 发现或研究过的证据。例如,人类起源的理论已由新发现的猿人 化石证实。显然,在重新推断地球及其生命形态的历史时,需要采 用这种方法。在研究变化很慢的事物进程时,如山脉的形成和恒 星的年龄,也要采用这种方法。例如,恒星的进化过程比我们能观 察到的现象要慢得多。然而,运用恒星进化理论可以预测出不同 性质的星光存在不容置疑的联系,这种星光的特性可以在已经搜 集到的恒星数据中找到。 科学家要努力鉴别,避免偏见 当科学家们面对一个声称正 确的事物时,就会反问:如何证实 ? 由于对数据的解释不同,记录 或报告方式不同,以及选取什么样的数据,科学验证可能会被歪 曲。科学家的国籍、性别、民族、年龄、政治信仰等等都可能影响他 们偏向寻求或强调这种或那种数据或解释。例如,多年以来,男性 科学家所做的灵长目动物研究,重点一直放在雄性动物的竞争性 社会行为上。直到女性科学家进入了这个研究领域,雌性灵长目 动物在组成群体中的重要作用才被认识。 在研究、取样、选定方法和选用仪器时,不能完全避免偏见。 但是,科学家们要知道造成偏见的原因,以及偏见对验证的影响。 科学家要求和希望警惕工作中的偏见,同时希望其他科学家也如 此。但是,这种主观愿望并不是总能实现。在一个研究领域,对付 难于察觉的偏见的防范措施是让许多不同的研究人员或研究小组 从事这项工作。 科学不仰仗权威 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一样,要借助于能带 来知识的信息和观点,这一般要通过具有相关学科专长的人来实 现。但是,在科学史中,著名的权威也曾多次出现过错误。从长远 的观点来看,没有一个科学家有权决定其他科学家是否正确,不论 他多么著名,多么声望显赫。因为,没有一个科学家可以代表绝对 真理。而且,世间不存在未经科学家亲自调查而得出的现成结论。 从近期角度来看,与主导思想大相径庭的新概念可能遭到强 烈的批评,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也很难得到支持。确实,在创立 正确的学说时,向新概念挑战是正常的。即使最有声望的科学家 有时也会拒绝接受新的理论,尽管足够的证据已使其他科学家信 服。然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理论是由结果来判断的。当一些人 提出一个新的,或者经过改进的理论后,如果新理论比旧理论能解 释更多的现象,或者回答更重要的问题时,新理论就会渐渐地取代 旧理论。 科学事业 科学作为一项事业,具有个人、社会和团体三个层面。科学活 动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之一,与其他特征相比,科学或许更能把 我们这个时代同以前的各个时代区别开来。 科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 科学工作涉及许多个体去从事 许多不同的工作,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在世界各国范围内进行。所 有民族、所有国家的男人和女人都参与科学研究和应用。这些人 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数学家、物理学家、技术人员、计算机编程人 员、图书管理员等等。他们或为自己或为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集 中注意力探索科学知识。他们可能关心搜集数据、创立理论、制造 仪器和交流信息等工作。 作为一项社会活动,科学不可避免地要反映社会价值和社会 观点。例如,经济理论史就随社会公正概念同步发展。经济学 家们一度考虑支付给工人的最高工资只是够工人得以维持生存。 在 20 世纪以前,妇女和黑人由于受到教育和就业机会的限制,基 本上被排斥在大部分科学研究之外,即使极少数人能够克服这种 障碍,他们的研究工作也会受到科学机构的轻视。进入 20 世纪以 后,这种状况才有所好转。 科学研究的方向也会受到科学文化自身非正式的影响,如对 于哪些问题最有趣,哪些研究方法最可能取得成果的流行观念的 影响。这种影响还包括科学家自己参与的合作项目的进程,以及 决定哪些研究能得到资助。科学家委员会定期检查各学科项目进 展情况,对应优先给予资助的项目提出建议。 科学研究可以在许多不同的场所进行。科学家们可受雇于大 学、医院、商界、工业界、政府、独立的研究机构和科学协会。他们 既可以单独工作,也可以组成小组,或者作为大型研究.团体的一 员。他们的工作地点可包括教室、办公室、实验室,以及从空间到 海底的所有自然场所。 由于科学具有社会属性,传播科学信息对于科学进步至关 重要。有些科学家把他们的发现和理论写成论文,然后在会议 上宣读或者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他们用这些论文向别人通报自 己的研究工作,宣传他们的理论,并让别的科学家来评论。当 然,科学家也要同世界的科学发展并肩前进。信息科学的发展 ( 即关于信息性质和信息处理的知识 ) 和信息技术的提高 ( 特别 是计算机系统 ) 影响到所有科学领域的发展。这些技术加速了 数据收集、汇总和分析过程;形成了新型实用分析方法;缩短了 发明到应用的时间。 科学由学科内容组成,由不同机构研究 组织形式上,科学是 所有不同科学领域或不同学科的有机结合。从人类学到动物学, 可以分成许多学科,它们在许多方面彼此不同,包括学科的历史、 研究的现象、使用的技术和语言,以及希望得到的结果。然而,如 果从目的和哲学的角度来考虑,所有学科都同样具有科学性,同样 产生了科学的推动力。分成学科的优点在于,这样做可以形成一 个组织研究和得到成果的结构。缺点在于,这种划分方法与世界 的运行规律并不完全匹配,可能还会造成交流困难。在任何场合, 科学学科都没有固定的边界。物理学可以渗透到化学、天文学和 地质学,化学可以与生物学和心理学融通,等等。在这些学科的交 界处,不断地产生出新的学科 ( 如天文物理学和社会生物学 ) 。有 些学科还在不断发展,形成亚学科,然后这些亚学科又不断发展, 变成新的学科。 大学、工业界和政府也是构成科学推动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常大学的研究侧重于为其本身发展探索知识,尽管其中很多研 究也直接面向解决实际问题。当然,大学特别致力于成功地培养、 教育一代代科学家、数学家和工程师。工业界和商业界通常注重 实:用目的。但是,也赞助许多不能马上投入使用的研究项目,前提 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些研究具有实用价值。美国联邦政府不仅大 力资助大学和工业界的研究,而且也支持许多国家实验室和研究 中心开展研究。私人基金会、公共利益集团和州政府也支持研究 工作。 赞助机构依靠自己支持某些研究的决策影响科学研究的方 向。其他对科研的人为控制来自联邦政府 ( 有时是地方政府 ) 有关 科学研究的法规条例,这涉及危险的科研活动和在试验中处理人 体和动物的试验对象。 科学研究中有着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 大部分科学家的自身 行为都能符合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恪守准确记录、研究公开、反 复验证的传统,一个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受到同行的严格核查等等, 这些传统使绝大多数科学家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然而 有时由于受到当最先公布一种理论或一项观察结果所带来声誉的 压力,一些科学家不愿公开这些资料,甚至篡改他们的发现。这种 对科学本性的亵渎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就会受 到科学界和研究资助机构的强烈谴责。 另一个科学道德领域涉及到科学实验可能造成的伤害,其中, 包括对活体实验物的处置。现代科学道德要求考虑实验动物的健 康、舒适和良好待遇。;在利用人体进行研究时,只有征得本人同意 以后才能进行。即使这规定限制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研究,或者影 响了研究结果,也必须这样做。征求参与者的意见时,必须告诉他 们这项研究的全部风险和可能得到的好处,以及他们有拒绝参与 的权力。此外,在事先没有通知和征得同意的情况下,科学家绝不 能故意使同事、学生、邻居和公众的健康或财产受到危害。 科学道德问题还涉及到应用研究成果可能带来的有害影 响。科学成果的长期影响难以预测。但是,通过了解谁愿意资 助这项研究,可以查明这项研究的实用目的。例如,如果国防部 愿意签署一项协议研究线性数学理论问题,数学家就可以猜想, 这项研究将用于新的军事技术,而且可能与某项秘密计划有关。 有些科学家可以接受军事秘密和工业秘密,有些则不愿意接受。 一位科学家是否选择从事对人类具有巨大的潜在危险的研究工 作 ( 如核武器或细菌武器 ) 被认为是个人伦理的事,并不涉及职 业道德问题。 科学家在参与公共事务时,既是科学家也是公民 科学家可 以通过提供信息、见解和分析技巧,影响为公众所关心的事物,他 们往往能够帮助公众以及公众的代理人了解事件产生的原因 ( 如 自然灾害和技术灾害 ) ,估计规划政策的潜在后果 ( 如各种耕种方 法对生态的影响 ) 。他们常常能够证明哪些设想不能实现。当科 学家发挥顾问的作用时,科学家试图区别事实和解释,研究结果和 猜测意见时,人们总是期望他们极其小心谨慎。这就是说人们希 望他们能充分地利用科学探索的各项原则。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对一些公众争议的问题很少能做出肯定 的回答。因为有些问题过于复杂,超出了科学的范畴;有的则缺少 可靠的信息,或含有的价值已超出科学的范围。虽然有时对大量 的科学知识可以取得广泛一致的见解,但是,这种一致性不能扩展 到所有科学问题,更不必说那些与科学有关的所有社会问题。当 然,如果问题超出科学家专长的范围,那么他们的看法就不应享有 特殊的可信度。 在工作中,虽然科学家们尽最大努力避免自己和他人的偏见, 但是,当公共利益以及他们个人的利益、合作伙伴的利益、本单位 的利益和本社区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他们也会同别人一样产生偏 见。例如,由于对科学的偏爱,许多科学家在比较科学研究和其他 社会需求的资金分配时,可能就不太客观。 ( 摘自《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 3~ 11 ,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2 001 )
个人分类: 科学观|1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的N种瑕疵(旧作)
fuqisi 2008-11-30 06:43
倡导科学理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宣传、推崇,讨论、评价,质疑、批评各种科学理念的论述,是培育、树立、倡导和端正科学理念的必然过程和必要方式。我们赞同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宣言》)中的绝大多数论述,甚至推崇某些观点;我们理解诠释科学理念的难度,甚至敬佩某些苦心。然而,在《宣言》发布三个多月后,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得到的部分评论,参照其他机构公布的某些论述,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从理性批评的角度,按照高大全美的标准,对《宣言》进行分析、评论和挑刺,是倡导科学理念的另类方式,或许有些价值?! 1 文题欠简练 可否象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一样,文题为科学理念宣言。 这样可使题目更加简洁醒目,便于阅读、朗诵或引用,且似乎不会产生歧义。如果文题中的关于表示某种限定或顾虑,例如区别于关于法制的科学理念,那么可以通过配套的方式(讲话、说明、答问、座谈或附件)加以解释。科学宣传或科学论文均应倡导简洁,形式上不必过于程式化。 2 署名可具体 科学文献的署名是一件严肃且微妙的事情,涉及责任人和解释权等。《宣言》应该作出表率,以注释、附件或其他的方式,介绍起草小组人员名单和负责人. 3 机构可多些 科学具有世界性、大众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等特性。倡导科学理念关系到,科技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民众的素质和社会的观念,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复兴与和谐。 中科院单打独斗?科技部、教育部、社科院和科协等部门或机构的作用呢?管理学、社会科学或哲学等等学科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吗? 4 目的要恰当 《宣言》的主要作用是宣传、倡导科学理念和精神。通过科学理念的传播:加快我们忠厚的臣民对科学的认识、理解和支持,推动他们更为自觉地以科学的精神对待现实,按科学的方法判断事物,用科学的知识处理问题,更为主动地和理性地追求自身的幸福;加深我们古老的民族对科学的接纳、融合和推崇,促进她更为积极地和广泛地利用人类共有的自然和社会科学财富,更好更快地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构建和谐型社会,进而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牛起来 。 《宣言》的着力点绝对不是营造和谐氛围,遏制学术不端,因为这太不对路了(《宣言》只是花拳锈腿,毫无实权)! 5 背景应清晰 中科院院长在《宣言》发布会上的讲话介绍了一些情况,主要为倡导科学理念的目的、意义和困难。我们没有检索到涉及《宣言》产生过程的文献提议、起草小组构成、拟写原则、争议处理机制和修改定稿程序等资料。这些信息直接关系到公众和学者对《宣言》的理解和分析;缺少有关信息可能引起一系列问题和猜疑,甚至可能致命。 对科学理念的分析、研究、归纳或诠释就是一项科学活动或科研项目,可以充分展现科学的特性(内幕)和方法认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争议的常见和处理措施、团队精神及先信任和后质疑的态度等等,是倡导科学理念的鲜活实例。《宣言》可以通过某种形式利用这一素材。 虽然,各种方法,包括次最科学的方法,也可以产生伟大的成果,但是为什么不说明或不公布我们所采用的方法呢?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论证的方法和过程往往比结果或结论更为重要。科学精神的核心是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令人心痛的是:《宣言》没有或没有正式地介绍其产生的过程;没有身体力行地彰现过程(程序)科学的重要性;没有让公众感悟,原来,科学论述是这样产生的!;没有让人民明白,科学理念的复杂和争议;没有高标准地实行科学介绍的要求用适当的方式,公布可能影响文献的论断、结论的所有的因素和程序(过程)。 科学精神中最为忌讳的行为之一是以权威的姿态,灌输思想、观点和论断或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即使是正确的观点,也不应这样。因为:以权威的形式灌输正确的观念,可以加快进程,也可能造就一批愚民, ;灌输错误的观点,可能的后果是,灾难 + 愚民;以过程的科学为核心,辅以权威的形式,或许是一种较好的方式,而且过程的科学一般能够避免或剔除错误的观点(自我纠错机制)。 6 结构需完善 按照一般成人学习的过程和习惯,对科学进行阐释的条理和内容或多或少地包含:科学的定义或概念?科学的基本价值?科学活动的方法?科学活动的基本特性?科学的(社会)关系和基础?科学的思想、方法、精神、文化价值?科学工作者的(品质)伦理素质或责任等。以这些内容为单元,通过淡妆浓抹和轻重缓急,或许可以比较系统地展现作者的看法,便于阅读、理解或引用;对于有争议的或比较棘手的重要项目,应以适当的方式给予交待。 7 定义可忽略? 《宣言》没有直接给出科学的定义,但文中的一些片段可以体现起草者对科学的定位科学是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创造性的人类活动,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知识体系,其本质为不懈追求和捍卫真理,其灵魂是创新。这种处理办法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苦心。然而,如同追求真理一样,直接揭示真相或许更为符合科学精神。这也许是一种自找麻烦选择:比较直接、清晰和艺术地告诉公众,科学界 对科学的定义没有达成充分的共识;以比较集中的方式,表明中科院对科学的慨括性认识。 8 价值应完整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的价值无所不至。如同《宣言》所述,科学的价值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在重点阐述精神价值前,可以有层次地概括科学惠及的主要方面。例如:人类的发展、进步、自由和和谐等;国家利益: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等 ; 社会效应: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和谐;社会精神(文化):平等、民主、公正,积极、乐观、坚韧,创新、勤劳、勇敢,理性、客观、求实,团结、合作、协调等,先进的价值观(念);社会构架 : 制度民主,法规健全,管理科学,权力均衡等;科教方面 : 宣传科学价值,提升人民素质,寻求学术自由,争取科教自治等,寻求制度支撑,端正科学伦理等;现实问题 : 营造学术生态 , 纠正学术不端,反对伪科学,防止科技滥用和冒用等。 9 特性可淡化? 《宣言》没有将科学的基本特性集于一个段落。从文中的词句可以发掘出作者对科学的定性积累性、发展性(进步性)、普遍性、曲折性(艰难性、复杂性、反复性)、公开性(记载性)、可信性(可靠性)、不确定性等。如果加上探索性、先进性(前沿性)、系统性、全球性、可验证性(重复)、可解释性、社会性(集体性、依存性)等,比较系统地叙述科学或科学活动的基本特性,或许更为利于公众理解《宣言》和认识科学。例如,任何伪造的创新性成果,都会因为科学的公开性(记载)和可验证性(重复)和可解释性等,而最终暴露。 10 关系应叙述 科学只是人类的多种活动之一,科技工作者只是从事求真创新工作的一类人。科学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基础是完整地理解科学的重要方面和疑难环节。科学需要自由的氛围、独立的思想、严谨的方法等,她也必须社会的支撑、法规的保障、权力的支持、经济的补给和民众的养育等;科学与民主是孪生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科研与教育、科普,科研与工作、生活,科学与信仰、文化,科学与技术(理论或研究与应用)等的关系等;科学需要理性、也需要激情,需要兴趣、还需要利益,科学需要智慧、也要德行;科学的方法发现真理,有时也生产缪误,等等。 11 高音应洪亮 在我们古老的国度,作为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中科院应旗帜鲜明地鼓吹:科学催化了人类的能力和自由,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最为先进的思想文化,是提升人民福祉的核心力量, ,不应过分描述和渲染科学技术(不当利用所致)的副作用。 12 辅音欠火候 在一些微妙和争议的重要论点上,应特别注意分寸的拿捏,以免产生歧义。在适当提醒人们警惕科学的副作用时,应明确地指出:科学拓展了人类的能力,包括干坏事的本事;科学本身无好坏,科技应用有利弊;科技应用的绝大多数是正面效应,副作用的主要源于滥用和冒用;人类有能力合理利用和控制科学技术。 13 精神更系统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社会或文化价值的核心。由于科学精神的含义极为丰富,采用更为系统全面正确地阐述或许效果更好。科学精神的核心或许仅应包含:追求真理的精神、系统探索(论证)的精神(方法)和达洽完美的精神(思想)。追求真理的精神包括:崇尚、探求、完善真理;传播、宣传、捍卫真理等。对于科学界,追求真理是第一要务;对于社会,崇尚真理才显珍贵。只有崇尚真理,才能不被一时的权势和局部的利益所左右,才能保证长久的发展与和谐,才能促进科学又好又快地发展, 。系统探索(论证)的精神包括:严谨地不懈地(公开地)探索。严谨地探索(论证)体现为(不仅为):逻辑论证、实证研究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方法;最先进或最可靠的方法;公认的或可以解释的研究方法;必要的重复研究;不同方式方法的验证性研究;在继承、理解、质疑和反思基础之上的补充、改进、完善或反驳或开创性研究。在一定的阶段公开研究成果(主要为材料、方法和结果),包括失败的结果,是评价、重复或确认研究成果、改进和创新探索方式的必须方式。达洽完美的精神包括:更加自圆其说;能经得起更多的检验,或能解释更多的现象,或能被更多的人理解。 有时,我们很难区分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科学作风、科学品质等的差异。除了《宣言》论及的基本精神外,可否增加: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公正正直、直接明了,谨慎稳重、细致周全,目的纯正、无私奉献,等。 有些论述自相矛盾或不够全面。天经地义的断言不会随时被否定,叛经离道的观点也不会随时被接受。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科学的进步才表现为跃升;对于继承与质疑的解释,可否采用更为一般性的表述:在没有足够的证据或明显异常的情况下,应大体接受主流观点;在发觉异常现象或不能解释的情况时,应质疑和修改原有的断言,寻求和发现新的理论。既然不承认有任何恒古不变的教条,何有科学研究遵循普遍适用的检验标准。普遍适用的检验标准何在?是实践吗? 14 道德分档次 科学活动作为创造性的劳动:只有建立在基本的道德标准下,才能维持和跟进;只有维系在较高的品德水平上,才能发展和先进。如果将基本的道德标准作为底线制定道德准则,《宣言》的四条比较合适,但是基于这些相当于社会人的一般标准,至多只能保证科学活动的开展和科学水平的跟进,甚至无法维护科学的自我净化机制。这种低标准或许就是现实中研究成果不少,学术成就不多、规章条文不少,净化机制不灵等现象的根源之一。 反过来,如果民间赐予的或文人自封的形象社会的良心,民族的大脑 有几分适合于学者或科学家的话,科学应该具有更高的品德。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位科学工作者都具有高尚的情操,但科学家作为一个群体,必须具备上乘的德性。关于这一点,用品德比道德来规范更为合适。如同科学精神一样,学术品德或学风的含义也是极为丰富。简而言之,如果达不到真理至上和名誉至上的话,至少应该具有某些中流的品行: 正直公正,坦率直接,主动披露自己的利益冲突、揭露同行的学术不端行为等. 15 责任应正面 科学是最为先进的思想文化,科学是最为可靠的知识系统,科学是最为严谨的方法体系, 。虽然,在现实社会中,科学的发展、应用和普及程度,或科学思想能否成为社会的主流世界观、发展观和价值观等形成的主要文化因素,取决于民众的素质和权力的构架等。 而且,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或常识表明,科学、民主和法制是孪生体,相互依存。例如,在一个极度集权的社会,不论价值目标是少数人利益最大化,还是近乎人人绝对平均,科学要么滞后萌生,要么没有地位,或者被冒用。但是,无论权力的争夺、利益的博奕或社会的建构得如何,在一个发展的社会,动力、方向和模式是决定发展质量的关键,而科学在这三个方面均具有巨大的正面作用。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灯塔,科学照耀着人们前进的道路,科学是过河的桥梁。总之,《宣言》应该:更为正面地突出地大力地宣传科学的文化价值;应特别强调科学理念的灌输、科学方法的使用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应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揭露和反对科学的滥用和冒用。这才是科学的社会责任。 16 其他 支持赵南元先生的观点。 17 结论 《宣言》是一份用心良苦的、方法不够透明的、亦学亦官的应时之作。如果没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和先进的文化环境,《宣言》的效应可能极为有限。有必要采用更为丰富的途径和透明的方式,更加系统和正确地阐述科学理念及其分支等问题。 (原载XYS20070610)
个人分类: 科学观|1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XYS精神——读《新语丝》,品科学味(旧作)
fuqisi 2008-11-30 00:14
一位哲人感叹:人情和保健品太多,思想和精神太少。 俺觉得:《新语丝》( XYS )是一块文学黑板,是一面学术不端行为的展板,是一幅科学精神的样板。 甲问道:何谓科学精神? 方舟子曰:探索、怀疑、实证、理性。乙称:追求真理的精神、系统论证的方法和穷理达洽的思想。俺想,读《新语丝》,品科学味。粉丝道,潦读 XYS 一两年,不会科学也 SCIENCE 。 1 XYS 精神鹰版 本来, XYS 精神乃方舟子、《新语丝》先驱之本分。无奈,憋屈得慌,舞上两斧。最近,哲学与信仰又遭太簇、寻正调理。甚喜,按捺不住,扔下三砖。 XYS 精神的核心包括:较真尚证、独立自由和公开论争。其中:较真尚证是核心的核心,是《新语丝》之精髓;独立自由和公开论争是较真尚证的保证,是人们寻求真理和展示真相的必要条件。当然,她们也是人性升华的表现。 学术打假乃较真尚证之事;方舟子原本眼不容沙之辈;司马南叹诉世间人话之难;语丝舟粉饱怀较真尚证之情。所以,较真尚证是 XYS 精神核心之核心,也是科学精神之体现。 2 XYS 精神的价值 在德先生、赛先生首次巡游华夏之后,当学术不端泛滥、不分虎照真假的时候,当一种哲学思想、一种价值观念笼罩大地的时候,当潜规横行、说人话难,难于装疯的时候,当以善的名义,压制真理和真相的时候,当吃饱喝足、无所事事或想入非非的时候, ,我们需要什么? 不分虎照真假,何以辨人间是非? 不除学术不端,何以树学风正气? 不批阴阳五行,何以破玄学迷信? 不理哲学门户,何以立民主科学? 较真尚证,益人智、善人心、美人面、舒人情、富人民! 地球人都知道,我们却做不到。惜之,怜之,呵护之! 假如无法遗传,何不干脆笑纳? Why ? 中华,你为何如此复杂 !?
个人分类: 科学观|3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观的取向与学术不端的泛滥(旧作)
fuqisi 2008-11-30 00:09
地球人都知道科学技术的威力,领导人也知道,所以有了科学发展观;中国人都明白学术不端的危害,管理层也明白,所以有了各种学术规范。社会在发展学风正腐烂。Why?我就治不了你,小样的! 1 政治的特点及其科学观   政治是权力和权利搏弈的游戏。政治家最渴望的局面是统治绝对控制自导自演地对生死、人身、言行、、思想、精神、信仰的全面控制。在力不从心的情况下,他们才考虑权力的分享、利益的分流和规则的修改。管理者最有力的武器是强力军队、警察、、特务、打手。在事不如意的形势下,他们会想到结盟、妥协、选举和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争权夺利,政治的标准是功利;政治家的生命是权力,政治家的本性是争取、维护、扩张和享用权力。   八国联军的枪炮,使我们体会了科学武器的威力。一般人会认同,科学是最可靠的知识体系、最可信的方法系统、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最强大的生产要素、最可怕的战争武器;不少人已感悟:科学是最高级的生产机构批量生产知识、方法、思想和精神的系统,最复杂的社会关系最智慧、最无情、最娇嫩、最奢侈的上层建筑。政治家自有独特的看法。   政治家对科学这个无情顽主既爱又恨,自有一套降服的办法限制性使用:两弹一星的成功,使我们找到了一种快速发展高技术的途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军事思维,绕月探测、大飞机项目是其延续;中医整体思维与西医先进技术嫁接,使得卫生部部长悟出了医学发展的方向哲学产生思想的先知思维,中西医结合产生更高级的系统医学正在提倡;科技部的论文计数评价标准,建立了批量生产论文高产户和学术造假人的机制包产到户的管理思维,临床医生的基础性研究选题就是表现; 。   科学观的功利化、服务观的控制化,反映了政治家的根本利益和基本观念。这必然导致官员主导的行政式管理模式承包制、指标制简单化和工具性管理。这种方式可以集中国家的大量资源,适用于结果明确的增强国力的鼓舞民心的高技术追赶性项目。然而,两弹一星不属原创性科学研究,整体思维不只东方独有,指标管理不合科学胃口。因为,科学太复杂科学不是跟随、不是念想、不是单调,科学不是卑女,科学当是宠儿。 2 功利科学观、限制使用策和承包管理制的导向和危害   机制决定行为,权利引导志向。在功利科学观、限制使用策和承包管理制主导下,学术界描绘了一副全方位多层次大面积多手法集团化系统性的斑斓梦幻的画面。   人大代表洪可柱四大名校掠夺教育资源催生学术腐败论述:投资巨大,浪费惊人,亏损严重,创新乏力;学术腐败盛行,欺世盗名成风;名牌大学沦为江湖,为强势集团辨护;上市圈钱,与民争利,为外国培养高精尖人才。学术腐败已有从学者的个体行为发展成为集体、集团行为的趋势,并且有制度化、合理化的趋势。   数学家邱成桐指出:有些教授1/3时间在国外走穴,1/3时间在国内捞名,1/3时间在校内搞政治。   网友顾海良归纳:学术成果的粗制滥造,学术成果的低水平重复,学术成果东拼西凑;隐匿学术缘流,抄袭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抄袭国外学术成果的核心点,无偿占有学生的学术成果;学术研究成果的老板化、主编制,攀附著名学者;自我包装低劣学术成果,自我炒作、自我宣传,一稿多投;跑奖、要奖、骗取学术名誉等等。   总之:科教管理官僚化,科研取向功利化,科教资源垄断化,利益条块组织化,科学人才多栖化,学术代表霸权化,书呆研疵边缘化,学术繁殖近亲化,学术运行潜规化,学职评定指标化,学术评价好好化,课题评审虚夸化,自我评介泡沫化,学术风气市俗化,不端手段合情化,腐败机制常规化,学术社会色彩化。 3 学术不端的表象性与顽固性   有人用一句话概括道:学术是社会的一部分;学风是社会风气在学术界的具体表现。   这一概括的奥义至少包含:学风不正的根源在社会;对学风问题不必大惊小怪;单纯针对学风的整肃措施是治标不治本;学术界并不高尚。中肯又无奈。   我基本认同这一概括,我理解不端现象的顽固性。然而,我感到学者德行略上俗夫,我赞同对不端行为大呼小叫。因为,我看到:方舟子站出来了,洪可柱、邱成桐站出来了,司履生、陶世龙、郝柏林站出来了, ,周老虎显形了。   只要有声响,就有希望! (原载XYS20080104)
个人分类: 科学观|1903 次阅读|2 个评论
无神论者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反思(节选)
fuqisi 2008-11-30 00:04
在人类的历史中,有两枝粗重的线条资源开发史和资源争夺史。陪伴其间,有一抹稀疏不定浓淡无序斑斓繁杂的网线文化历程。这个家伙包罗万象:经验、神话、故事、迷信、知识、艺术、精神、信仰、宗教、哲学、科学等等。其中,最为闹心的莫过于宗教今生后世、天上人间、物质精神,真假虚实、美丑善恶、爱恨情仇、是非恩怨,直觉理性、信念实证,褒贬喜厌、口诛笔伐、刀枪水火,生生死死、富贵贫贱。无所不及,无所不用其极。 无神论者多不掩饰对宗教的藐视和不屑。温和派倡导的科学须理性,信仰应宽容,算是对宗教的慈悲。如果指出信徒德行略上俗夫,不是找抽,就是欠贬。然而,我们理解多少宗教?何不换位一试! 假如:神话、迷信、宗教、信仰、哲学、理性、科学的顺序大致反映了人类认识发展的阶段。那么:无神民族的智能应该高于信教民族。然而,不仅证据难寻,而且宗教民族的近代文明倒是反证。所以,宗教、信仰、哲学、理性、科学可能存在更为复杂或协调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搭配,再加上自由、民主、法制、社会多元结构等因素的支持,使得宗教民族的智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虽然,从认识方法和确认标准方面来看,宗教哲学的兄弟,无理、蔑证、轻信、愚昧、疯狂的兄弟与科学水火不容。但是,三者历史性的第一次交汇于宇宙观问题。 从认识的阶段来说,基督教 - 犹太教提出了最简单、最自满的不许争议的假说上帝创世论一个错误的假说,一个找贬的念想,一个供科学批判的靶子。从认识的环节来看,上帝创世论中的地心说等破绽为科学的突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社会力量来说,基督教的地位和影响力,有意无意地吸引和聚集了巨大的社会资源,神学、哲学、数学、科学等研究者齐发力,不仅挖碎了上帝创世论的墙角,而且顺势建立了经典力学科学的起点。 然而,自寻烦恼的想法是:如果这种精神上的寻觅反映了宗教民族价值追求的多元性,倘若这种认识上的假说显示了信教社会思维方式的自满性,那么这种价值多元与思维自满的撮合,即使是愚昧信仰外壳下的苟合,至少彰显着宗教民族人性的张扬、多姿、崇高和深沉。相形之下,无神论者的自信和智慧,哪怕是一眼悉玄虚的敏锐,怎能遮得住无鬼无神心灵的闷骚、单调、粗俗和浅薄。 还有,让人发疯的想法是:谁偷走了我们的童贞?难道我们只配拥抱委婉的为人说教既象宗教,又似哲学的儒术吗?我们非得半部论语走天下?
个人分类: 科学观|2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的外戚土壤——宗教(基督教)
fuqisi 2008-11-30 00:01
一般人都以为,哲学、逻辑学、数学是科学的父辈。多数人会否认,神话、迷信、宗教是科学的亲戚。我倾向于,宗教(基督教)是科学的代理母亲、科学的外戚土壤。 主流观点称:宗教是以教义教条为基础的信仰系统,科学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的知识系统;宗教与科学有着根本的矛盾和本质的分歧;宗教是思想的羁绊、理性的障碍,是科学的枷锁。有些人想,宗教是简单原朴盲目懒惰的产物。从目的来看,宗教专注心灵的慰寄,科学追求客观的真理;从认识的角度,宗教始于盲然懒惰的虚玄,科学生于逻辑实证的理性;许多事实显示,教廷粗暴地否定异端的学说,残酷地迫害叛逆的科学者;不少人推断,黑色中世纪阻碍科学萌发近千年; 。 从简单到复杂,是人类进步的里程;从掠夺到开发,是人类发展的层次。相比于古希腊城邦的多元与民主来说,欧洲中世纪政教合一的黑暗,绝对不是科学的沃土。然而,相对于蒙古帝国铁蹄刀箭的残暴、中华帝国皇权一统的管制、阿拉伯帝国权压宗教的驾驭等更为单极独裁的强权制度来讲,政教合一不失为一种知识生产的次优环境科学的代理母亲、科学的外戚土壤,即基督教是现代科学的接生婆。 科学是天生的叛逆者,顽皮任性地顶撞摧毁先人的观念和规矩。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必然萌生和发展。在王权统治、宗教驯化和道德驾驭相互参杂的各种社会模式中,可能只有政教合一的基督教社会相对多元的价值取向、破绽明显的教条证据和追根寻源的思考导向比较容易被科学突破和借用。正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行。 1 科学的宠儿德性 我们一般认为,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是科学者,特别是社会科学者之德性。然而,强权之下,思想因肉体消失而中断,人格因生活所迫而散架。何况,真正的思想或知识,不仅需要一浪一浪学人的努力和奋斗,还需要一点运气。对于一个社会体系来说,科学是一个批量生产知识和思想的系统最高层、最复杂、最娇嫩、最奢侈的生产单位和上层建筑。换一个角度表述,科学既是人类发展的灿烂成果,又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还是历史里程的醒目标志。 一千所三流大学,堆不起一流大学的层次;最进取的学生加上最优秀的教授,凑不成一流大学的结构;引进的无数一流学者,撑不住科学院的娇嫩肌体;两弹一星的投入,扛不动基础研究的奢侈消耗。正所谓:科学不是卑女,科学当是宠儿。 2 科学萌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如果将人类的大脑比作科学的种子,那么人类生长的社会就似科学的土壤。在不同的社会里,必然存在着有利或不利于科学生长的条件。那些有利于科学萌发和生长的主要条件至少包括: 对正确知识或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需求、价值导向,甚至成为社会的热点; 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和研究传统; 具备基本的知识载体和交流环境; 对知识阶层具有相对稳定和持续的生活保障、精神支持和友情庇护的背景或机制; 在上述条件下,由兴趣爱好到社会分工而形成的知识阶层或研究群体:生活无大忧、兴趣好探索、交流无大碍、思维讲逻辑、智力颇聪慧、思想多自由、人格较独立、性情爱较真、德行较正直、行为偏执著和资源较充足的人方舟子样的人,甚至更为痴情之人。 虽然我深信这些条件的必要性,但无法证明它们的充足性,更不能将它们捏合成一个构架。这不怨我们无能,只怪科学太复杂。 3 基督教社会中科学萌生的条件比照 人们一般认为,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社会的政教合一,从人身和思想两个方面禁锢人的自由。然而,单极王权或王权为上的统治,不仅通过强权压制,而且利用伦理秩序、哲学狡辩和信仰误导等更为隐晦阴毒的思想工具驾驭臣民的思想。 首 先,政教合一的两极统治具有两套权利系统。两个权利系统的并行更加有利于多元价值取向的形成。其次,教皇或教会的跨国性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更为残暴或保守的王权威力和家族束缚,使得臣民具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再者,教会权利的强大,生发出大批的修士、牧师、神学者思想工作阶层,而这个阶层的觉悟或逆反,可能成为科学者的预备队。第四,基督教的一些教义为科学的发展留有空间,其自身也不断改进。第五,基督教破绽明显的教条证据为科学的突破提供了豁口。第六,基督教的本源信念上帝创世,有意无意地诱导出追根寻源的思考导向。第七,虔诚的信仰与执著的研究或许存在某些内在的关联。有些教徒认为发现上帝创世奥秘是对神的荣耀。另外,许多颇有建树的科学家是虔诚的教徒,有些就是专职宗教人员。例如,哥白尼就担任牧师传教,利马窦就是传教士。 古希腊有关哲学、逻辑学、数学等知识积累和理性传统,为欧洲的科学起步奠定了浑厚的基础。欧洲语言文字的拼音特性减轻了儿童掌握交流工具的难度,它们的类似性降低了跨国交流的障碍,而基督教的强盛和宗教活动增加了思想阶层聚集和交流的机会。实际上,在科学临近萌发时,欧洲已经出现传播和研究科学的专门单位大学。神学是大学里的大系,而且神学的研究机构也日益职业化经院神学。当时的热点争议是:宇宙的中心地心说与日心论;宇宙的范围有限与无限。哲学、数学、神学等之间的界限模糊了,著名的学者都聚焦于天文学科学的突破点和生长点物理学的基点。 当然,欧洲地理环境、文化价值和国家民族的多样性是科学萌发的重要因素。我们能够理解地理环境的基础性作用,但是我们难于弄清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4 无神论者的反思 在人类的历史中,有两枝粗重的线条资源开发史和资源争夺史。陪伴其间,有一抹稀疏不定浓淡无序斑斓繁杂的网线文化历程。这个家伙包罗万象:经验、神话、故事、迷信、知识、艺术、精神、信仰、宗教、哲学、科学等等。其中,最为闹心的莫过于宗教今生后世、天上人间、物质精神,真假虚实、美丑善恶、爱恨情仇、是非恩怨,直觉理性、信念实证,褒贬喜厌、口诛笔伐、刀枪水火,生生死死、富贵贫贱。无所不及,无所不用其极。 无神论者多不掩饰对宗教的藐视和不屑。温和派倡导的科学须理性,信仰应宽容,算是对宗教的慈悲。如果指出信徒德行略上俗夫,不是找抽,就是欠贬。然而,我们理解多少宗教?何不换位一试! 假如:神话、迷信、宗教、信仰、哲学、理性、科学的顺序大致反映了人类认识发展的阶段。那么:无神民族的智能应该高于信教民族。然而,不仅证据难寻,而且宗教民族的近代文明倒是反证。所以,宗教、信仰、哲学、理性、科学可能存在更为复杂或协调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搭配,再加上自由、民主、法制、社会多元结构等因素的支持,使得宗教民族的智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虽然,从认识方法和确认标准方面来看,宗教哲学的兄弟,无理、蔑证、轻信、愚昧、疯狂的兄弟与科学水火不容。但是,三者历史性的第一次交汇于宇宙观问题。从认识的阶段来说,基督教-犹太教提出了最简单、最自满的不许争议的假说上帝创世论一个错误的假说,一个找贬的念想,一个供科学批判的靶子。从认识的环节来看,上帝创世论中的地心说等破绽为科学的突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社会力量来说,基督教的地位和影响力,有意无意地吸引和聚集了巨大的社会资源,神学、哲学、数学、科学等研究者齐发力,不仅挖碎了上帝创世论的墙角,而且顺势建立了经典力学科学的起点。 然而,自寻烦恼的想法是:如果这种精神上的寻觅反映了宗教民族价值追求的多元性,倘若这种认识上的假说显示了信教社会思维方式的自满性,那么这种价值多元与思维自满的撮合,即使是愚昧信仰外壳下的苟合,至少彰显着宗教民族人性的张扬、多姿、崇高和深沉。相形之下,无神论者的自信和智慧,哪怕是一眼悉玄虚的敏锐,怎能遮得住无鬼无神心灵的闷骚、单调、粗俗和浅薄。 还有,让人发疯的想法是:谁偷走了我们的童贞?难道我们只配拥抱委婉的为人说教既象宗教,又似哲学的儒术吗?我们非得半部论语走天下?
个人分类: 科学观|19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精神探
fuqisi 2008-11-29 23:58
一般人会认同,科学是最可靠的知识体系、最可信的方法系统、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最强大的生产要素、最可怕的战争武器;不少人已感悟:科学是最高级的生产机构批量生产知识、方法、思想和精神的系统,最复杂的社会关系最智慧、最无情、最娇嫩、最奢侈的上层建筑。 现实中,学术界对科学、科学精神的理解,没有达成充分的共识。科学、哲学、历史、社会、教育和政治等学科及其门派,可能也可以根据各自的认识、观念和愿望,来定义科学和诠释科学精神。没有公认的科学精神,人类照样发展。对科学精神的探索,哪怕是片面地尝试,也会使我们多一点明白。多个片面的明白趋近于一个全面的明白。这种追求明白的欲望,或许就是科学精神的原生态。 1 探索的基点与目的 按照理论研究的常规:科学宏论的第一步是定义科学;以科学的定义为基础,描述科学活动,推演科学的特性、精神、思想、方法、过程等;构建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不断地检验和完善。莫怪我们无能,只怨科学太复杂。由于对科学的定义存在颇多分歧,科学宏论必然枝杈繁茂,难于收场。 我们量力而行。探索目的:为自己和同志找到一种用科学的精神看待和处理现实问题的通用方式。基本假设:科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包括反映科学活动基本特征的价值取向、方法特点、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搜集资料:中文的有关论述( 10 种左右)。分析方法:按照假设的主要方面,对有关论述的条目归类和分层,将最基层的条目作为科学精神的具体内容。自我反思:其他学问有无类似的特性;这些精神与熟知的科学事件是否矛盾;这些精神是否有利于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 2 有关论述的具体条目 不少有心人对科学精神进行了论述。有些十分精悍,如 探索、怀疑、实证、理性 。有些比较多样(《百度百科》):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科学精神应包括 12 个方面的特征:执着的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实证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协作精神;民主精神;开放精神;功利精神。 显然,探索、求实、求真的精神有一定的类似性, 协作、民主、开放、功利的精神更象科学的社会精神。 3 科学精神的一种表述 按照假定的科学精神的主要方面,通过对有限资料的分析和归纳,基本科学精神的一种表述为:追求真理的精神、穷理达洽的思想和系统论证(探索)的方法。 追求真理的精神是科学活动的价值方向科学的近期目标和最终目的。它至少包括:探求、趋近、完善和崇尚真理;普及、传播、宣传和捍卫真理等。对于科学界,追求真理是第一要务,一传真理是必然任务,捍卫真理是天生职责。对于社会,崇尚真理是价值文明的主要方面。只有崇尚真理,才能找到自身的位置和贴近人类文明的基础,才能不被一时的权势和局部的利益所左右,才能保证持续的发展与和谐,才能促进科学自身的发展。对于个人,寻觅和依靠真理是人生决策的最佳基础。另外,追求真理的精神与寻求真相的精神是孪生姐妹,是人类启蒙后社会文明的价值核心之一。 穷理达洽的思想是贴近和感悟真理的必须步骤、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它至少包括:了解、筛选、比较、分析和归纳(一个命题、问题、专题等的)所有的看法、解释、假说、论证和理论;对各种解释、论证或理论等进行,定义明晰性、前提可靠性、逻辑自洽性、内部关系协调、数量关系精确性、推论结果合理性、现存事实符合性、表面现象抽象性、因果关系本质性、应用条件限制性(可证伪性)、同类理论异同性、外部关系吻合性、结果推测准确性等方面的分析、思考和整合;在明确的限定条件下,接受、应用或发展某种理论,或者通过发现模糊、异样、矛盾、瑕疵、特例、不可解释等情况,限定、修补、完善、改造或重构理论,或者根据新的现象、试验结果,修构理论或提出假说;依据新的解释、假说或理论,设计试验或预测未来事件,以验证或修构理论。这些或许就是合理怀疑或理性精神的一种解释,也包含了探索精神的部分内容。 系统论证的方法是寻找证据、验证设想、论证真理的基本途径。它至少包括:全面、严格、公开地论证。首先,科学论证必须坚持学术探索、交流、争论和宣传的基本流程和行为规范。其次,在全面考虑研究路径、对象、方法、数据处理、研究效力和宏观理念(研究对象的代表性,或样本的部位、断面、层级、时段等是否反映了有机整体、动态系统和演化活体的可解释的情况等)情况下,拟订研究的框架和方案。第三,严谨地论证至少包括:必要的逻辑论证(上述)、一定的探索性研究或预试验、合规的实证研究和有关的自然现象或社会实践等方式;在说明受限条件的情况下,采用描述性、分析性或模拟性等效力较低的方法;在充分考虑可行性的前提下,优先选用实证的方法,或最先进、最可靠、被公认、可解释的方法;对于不寻常的结果,有必要进行重复的或不同方式方法的验证性研究。第四,在一定的阶段在学术范围内,公布研究成果,包括失败的结果,供同行审视、评价、重复、确认、改进、引用或推广。 显然,这种追求真理、穷理达洽和系统论证的精神,就是上述两种和其他论述的另类归纳和再次组织。例如:求真精神就是追求真理的缩写;探索精神至少包含着探索的取向、基点和方法等;求实和求精是探索的基本要求和高级要求;继承、怀疑、改造和创新是科学活动的具体步骤;穷理达洽思想是理性精神的解释;实证精神是科学的标志性和本质性特征,是纯科学区别于其他学问的唯一特性; 协作、民主、开放、功利精神更象科学的社会精神,处于另一个层面,且可以由基本的科学精神推导得出。实际上,这种精神的简约式为求真尚证 穷理达洽。 虽然实证是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但是我们没有单用实证来表示科学方法的精神特性。我们选择了更为泛化的表述系统论证。这是因为:科学活动以实证或试验为核心,但它应该包容相对效力不高的其他方法;在各种实证方法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效力;我们很难自信的认为,由实证方法的简化、易化、变形等而演生的方法还是完全的实证;在明确非实证方法的弱点后,应用这些方法可以大大拓展研究的范围。当然,我们必须指出,由于效力不高,非实证的方法时常被有意无意地误用和滥用,从而产生似是而非的结果;我们应该强调,在能够使用实证等高效力的方法时,满足于仅采用低效力的方法是一种懒惰、无知、低能或缺德的行为。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在哲学或理念层面,提出怀疑、改革和创新精神具有必要性,因为怀疑、改革、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基本环节;在操作层面上,这些精神没有多大的可行性,且易被冒用。例如,在提出怀疑精神时,人们不得不附加一些限定条件有根据的、合理的、消化后的怀疑等以避误解,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实际上,在分析、对比、归纳、思考或穷理之后,典型的情况有三种:迷惑、接受和怀疑。即,怀疑是穷思的成果。另外。我们必须高度警惕,理念指挥行动跳过方法的作风,具有极大的盲目性、诡辩性和危险性。例如:多少强人不是穿着改革的马甲,振振有辞;哪个伪科不是戴着创新的帽子,走火入魔。 4 这种科学精神的典型示例或原型 英雄所见略同。实际上,许多民族的人生哲学和行为箴言中就蕴涵着科学精神的雏形。例如, 孙中山 先生为 中山大学(前身)题写的校训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就是中华知行精神的一种体现,也是科学精神的一个版本。如果其中再加上得法,不知是否合适? 让我由不屑到推崇的一门学问叫做循证医学。这门经历不足 20 岁的学问,浑身充斥着科学精神的气味。关于循证医学的比较公认的定义为:在考虑患者的愿望和结合专业技能、临床经验的情况下,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以制定患者的诊疗方案。我理解的定义为,在医学知识解读或医学决策中,遵循证据的方法学。循证医学的基本操作流程为:提炼问题、收集证据、选择证据、评价证据、综合证据、应用证据(决策)和审评小结。在证据繁杂的情况下,考虑到综合证据的难度和便于应用,循证医学的一种方法是将不同研究类型的证据(结果)分为不同效力的等级序列。最为通俗的一种证据效力等级序列叫作证据金字塔,从上向下反映了证据效力的强弱: 系统性综述或 Meta 分析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系列病例分析 病例报告 各种观点、评论和意见 动物研究 离体(试管)研究 在价值取向、操作流程和证据认定方面,循证医学充分体现了一种科学的精神,是上述科学精神表述的示例或原型。 5 问题和反思 由于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极为复杂和丰富,我们很难全面、完整、精确、系统的表述科学精神。如果将科学精神归纳得十分精悍,如实证精神,科学精神的应用范围就会相当拘束。倘若把科学活动中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精神都纳入,如献身精神,那么科学精神就会丧失个性,因为献身精神主要体现的是追求的疯狂程度。 有时,我们很难区分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科学作风、科学品质等的差别。也就是说,如果要求过高,很可能得不出结果。所以,从某个角度、层次出发进行尝试,不失为一种初步探索的方式。 我只读取了少部分检索到的有关科学精神的网上文献。这主要因为时间、精力的限制,但是这显然不符合穷理的精神。在现实中完全贯彻科学精神是极为困难的,必须进行一定的变通对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兼顾。在变通的过程中,我们至少必须考虑研究目标、价值、精度和研究资源、成本等重要的要求和条件。如果资源条件达到课题要求,我将之称为一个评价类别的达洽。对于这篇文章来说,必须达洽的类别至少包括:用追求真理的精神、穷理达洽的思想和系统论证的方法和 求真尚证 穷理达洽作为关键词,重新检索,审视有无同样的或更好的文章;公布或介绍可能影响文章结果的重要因素,如研究的方法,以使他人可以评价或解读文章。 让我不洽的是,虽然对达洽进行了描述或提炼各方面都说得通,但却说不清各个方面。或许,学习,特别是对反对意见的分析、反思和总结,可以大大丰富自己的达洽类别。 别怨我们无能,只怪科学太复杂。
个人分类: 科学观|1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与民主——相生相伴相依偎的暧昧
fuqisi 2008-11-29 23:38
如果觉得科学与民主没有直接关系,那是浅白;倘若认为科学是民主的基石,就是尖刻;要是感到科学与民主相生相伴相依偎,则是暧昧。 暧昧,东方思想的精髓。大势未定时,暧昧可左右逢源;三角恋爱时,暧昧能两情均沾。庄子一暧昧,思想流传千年,郭象曲解有据、远山释奥有理。 科学讨厌暧昧,但是关系暧昧时,我们不得不暧昧。 1 直觉的暧昧 在时间上:古代希腊城邦社会里,原始民主与前体科学(逻辑、几何等)相伴而生;近代欧洲启蒙中,宪政思想与科学长子(经典力学)相依而出。在空间上:科学发达的国家,民主必然先进;科学落后的民族,民主一定蒙蔽;反之亦然。 这些相互伴随的现象是由于巧合,还是深层的关联,或是第三因子的共谐推动?难道真的存在第三因子上帝、真主、天道或人性。在它的设计、规划和驱动之下,人类沿着互不搭界的科学、民主或文化轨道前行:好奇心萌生了科学、平等观演化为民主、感觉欲升华至艺术、 。这也太浅白了吧? 2 理论的推演 马克思主义的一条论述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关系。科学及其演生的技术是最为强大的生产力,民主及其派生的制度是最先进的上层建筑。所以,科学是民主的基石的基石,民主是科学的土壤的土壤,科学与民主有着深厚且朦胧的友谊。 进一步推论有:在二者排序上,一般情况下应是科学与民主,不该是民主与科学。关于这一点,文人和科学文化人有意见,称没有民主,科学会莽撞。扪心自问,二奶心思也! 3 科学基石的作用方面 3.1 科学的主要功能与民主的基本内容 科学是人类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社会活动;科学是最可靠的知识体系、最可信的方法系统、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最强大的生产动力、最可怕的战争武器、最近似的模拟机器;科学是最高级的 生产机构 批量生产知识、方法、思想和精神的系统,最复杂的 社会关系 最智慧、最无情、最娇嫩、最奢侈的上层建筑。 民主是以生而平等或天赋人权为基础、以官权民授为核心或元规则的思想文化、权力构架和社会形态;民主是由全体公民 ── 直接或通过他们自由选出的代表 ── 行使权力和公民责任的架构;民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它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民主的基本内容包括:多数决定与少数权力,文权高于军权,政党和反对派,公民的职责,新闻自由,地区分权制,法治,人权,行政权,立法权,司法独立,宪政,言论自由,政府对民负责等。 3.2 科学对民主的支撑 科学精神:不唯上、不信邪等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是独裁、威权、奴才等专制思想的死敌;自由、独立、平权的信念,是科学天生具有的不需言表的前提人人可以研究、平等多元争论等;质疑、理性、验证的精神,是冲破僵化体制的思想武器; 。 科学体制:无论是最为原始的宗教经院、或是最为现代的科研院所、还是隶属企业的研发机构,都有着最为自由、独立和平权的体制当时、当地、当事单位的民主样板。 科学流程知识的研究、公布、争论、交流、传播、更新的过程和规范:它不仅是生产科学的知识、方法、思想和精神的工序,也是制造有关民主产品的流水线。例如思想自由、研究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争论自由。 科学方法:首先,实证方法越来越多地直接应用于社会人文领域;其次,改良的实证方法大大提升了社会人文方面研究的可靠性和可信性;第三,通过实证方法与传统研究方法的比较、验证,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各种方法的特点,从而可以更加自信自如的应用各种方法;第四,新科技的应用,使得原先无法利用的方法和资料得到利用;第五,科技发展产生各种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有些可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计算机等。 科学理论:有些自然科学的理论可以借鉴到社会人文领域,如系统论、控制论等;脑科学的进展,有利于加深对人的思维、情感和社会性的理解;计算机理论或模拟,可能增加对人和社会的认识;等。 科学知识: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的未被扭曲的未被掩盖的真知识是培育公民的精神食粮。 科技产品:现代的物质产品几乎均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现代的精神产品几乎都以科技器物为载体。科学技术使我们吃得饱、穿得暖、居得适,有利于我们宽走动、多交流、说真活、干大事,有利于我们开眼界、思淫欲、争保障、护权力,有利于我们向着公民升华。科技武器强行冲开了我们国家的封闭和保守,使我们明白科学与民主、改革与开放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因特网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们了解真相、发表看法、传播时事、达成共鸣的程度,对于后进国家的民主进程,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 总之:科学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流淌着自由的种子;她溺爱民主,在民生民权相对充沛的土壤,萌芽;她与民主,相生相伴、共同壮大,用灿烂绚丽的果实孝敬生她养她的僧侣、贤达、智者、权贵和人民;她春风荡漾,温情洒满每一片痴迷进取的他乡;她绝情粗暴,弹枪轰开每一个封闭保守的异邦;她与民主相依偎,她即将携手民主嫁到我的家乡! 4 回装推演和机制对接 我们没有详细分析民主或民主体制对科学的促进作用,但在论述科学对民主的推动作用时,为了理解科学的份量和有关机制,至少应该梳理一下影响民主进程的主要因素地理环境特征、生产方式构成、社会障隔程度、权利争取方式、强力集团地位、科技发展水平、思想表达方式等。 英国是海洋文明的典型人口适中、面积适中、濒临大陆的岛国。它具有古希腊的所有地理优势,又因海峡之隔,可攻可守。地理特征使其生产方式的构成中,商业、手工业和海洋业的比重相对较大、比较发达,而农业的比重较小。生产方式的多元与商业、手工业和海洋业的发达,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育和文明:经验技术工业(原始的纺织、交通等)与科技工业(经典力学、热力学、蒸汽机)直接导致第一次工业革命;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阻隔较小,资产阶级比较强壮;各个阶层的势力比较接近和工商业具有的协商多赢的观念和风气,演化为权利或政治博弈的议会制;各个阶层的均衡、陆地与海洋的平衡(陆军与海军)和海峡的阻隔,使得军事集团极少主导政治;社会的均衡和多元,各个阶层各得其所,促进各种思想的自由表达,进而推进技术和科学、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进入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对于欧洲封建时代的社会阶层,可以简单地分为:教会集团、王室集团、贵族集团、商贩手工业集团、平民或农民,外加主要分布于教会、贵族和商工集团中的知识分子。在英国,贵族集团、商贩手工业集团与知识分子,再加上教会、王室中的中层分子,组成强大的社会中间阶层。社会阶层的均衡、中间阶层的壮大和特性,促成以实力为基础的谈判机制主导着社会的权利博弈。 1215 年的英国大宪章,实质上是以贵族为代表的中层与以王权为代表的高层的约法三章对王权的裁减,对贵族特权的保证。这昭示了王权不再至高无上,权利可以和平争取,意味着限制王权,保障民权的操作模式。随着资产阶级的壮大,保障的阶层缓慢但不断地扩展,从贵族到商贩手工业主等资产阶级,再到男性,最后到所有的人。 1688 年光荣革命后,王权被虚化,实为议会政治; 1689 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制度的标志。 十分巧合的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成书于 1686 年,比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早二三年。如果据此推论科学推动民主,倒不如说技术推动民主科学的兄长,经验技术推动民主的发展。我们再次陷入暧昧,要么追认经验技术属于科学,要么否认权利法案是真正的民主。否则,我们无法确认科学对民主的重要推动作用。然而,法兰西的历史提示了另一条思路。 法国是界于大河与海洋文明之间的河洋文明的典型人口较多、面积较大、濒临大海的大陆国家。她走过的是一条曲折的民主之路。由于农业的比重较大,即使商业、手工业和海洋业比较发达,依然显得失衡。这引发了社会阶层的严重阻隔三等级社会。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表现为:思想启蒙运动为先导、民主等思想理论的完美化和理想化、操作环节缺乏成熟的领导阶层、社会矛盾因思想和权利冲突而激化。启蒙运动之后,法国大革命以暴力形式打倒王权,建立第一共和国,但是缺乏主导的各个阶层无法建立权威的政府,权利、理念和策略的冲突导致武力不断、政权短命,并引起邻国的介入和冲突。最终,以军事见长的拿破仑胜出,建立第一帝国。然而,虽然强力集权的独裁有利于国内政权的确立和国家战争的胜利,但这实际上是社会文明的整体倒退强力集权独裁是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既不利于民主、也无益于科技,还要防御或欺负邻国,最终会因力不从心而崩溃。百战百胜的拿破仑难免滑铁卢之败。争取民主的法兰西,经过革命、共和、独裁、战败、共和,波浪式地走向共和。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推论:经验、技术、科学、自由、民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科技与民主相互促进,一损具损;科学是推动和保护民主的根本实力之一,民主是促进和催化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外,从启蒙运动的思想脉络来看: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认为,社会之所以不进步,人民之所以愚昧,主要是由于宗教势力对人民精神的统治与束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树立理性和科学的权威。他们认为,人的理性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不合乎人的理性的东西就没有存在的权利。他们主张传播科学知识,以启迪人们的头脑,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强人类的福利。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自由、平等和民主。在他们看来,封建专制制度扼杀自由思想,造成社会上的不平等和文化经济上的落后。因此,他们大力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民参与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启蒙运动,特别是 18 世纪启蒙运动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对北美的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近代科学的兴起和英国革命的成功,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实践经验,从而使法国的启蒙运动成为欧洲之中心。 如果依然有疑,沙俄、苏联、俄罗斯的演化是另一个科学竞争使苏联帝国力不从心的例子。中国或许步苏联之后尘!? 总之: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直接导致生产方式的革命,伴随着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壮大,一定程度的自由、民主得以实现;科学发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不断地从观念方面彻底摧毁封建神权皇权的精神依据,为自由、民主奠定思想基础;科学发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反复地从实物方面证明科学理性的威力,为自由、民主的理念提供物证和傍证;科学发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不懈地从思维方法上为哲学社会学提供样板,促进它们发展;民主制度对科学发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使得民主国家在军事武器、思想、后备等战争要素方面处于优势,进而抵消或超出专制国家在军事组织方面的长处,保持军事上的整体先进,从而保卫和扩展民主制度; 。 如果从国际角色定位与国家结构功能的关系来分析,结论也是一样。 5 疑论反例试解 分轨发展论认为,科学与民主作为对自然和社会一定深度的认知,分别主要涉及客观和主观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之间不存在本质的必然的明显的联系。这种论断的实用性解释是认识与价值分离论真假识别靠科学理性,价值判断依主观感受。这一解释的直接证据是好与坏、美与丑的判断完全是一种个人的感觉,科学对之无能为力。分轨发展论的另一种解释是同根论科学与民主共同源于理性,源于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 诚然,现实中历史上的许多事实附和分轨发展论。平等观似乎是人类天生的和古老的意识:小儿的攀比、成人的嫉妒,农民领袖的平等号召 王侯将相另有种乎 ? 然而,原始的平等观可以独立的发展为民主意识和民主制度吗?系统论学说不支持:人类社会的进步一个复杂系统的演化不会因为一二个独立因素的单一变化而达成。农民暴力革命的结果依然是独裁和专制。即使是人类的认识对自由、平等、社会的认识和对自然、宇宙、心理的认识也不会分道独行。 在人类的认知方式方面,一种简单的分类可以显出各自的特点:感性、知性(经验)、悟性和理性。每个人的思维都包含着这些成份,只是比重不同。针对不同的认识对象,这些认知特点适用的程度和情况不同。理性是最为系统复杂的思维形式,科学使理性凸显出来,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主流形式,成为理性主义,成为一种信仰。当理性、实证、科学和科技完成第一轮循环和强化时,最愚昧最奴性的自然人也会启蒙我们为什么不试一试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社会人或公民意识的萌动。故而,启蒙运动不仅包括理性的基因,而且含有实证的精神敢想敢干。 卢梭 《 社会契约论》主要探究的是合法政治权威的基点、元规则和理论框架。他认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一个理想的社会是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不是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他提出:所谓的政治权威在自然现实状态中并不存在,所以需要一个社会契约;在社会契约中,每个人放弃天然自由,而获取契约自由;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只有每个人同等地放弃全部天然自由,转让给整个集体,人类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约自由。显然, 《 社会契约论》是逻辑理性和重构分析的结果,也是几何原本、牛顿力学的社会版。由于它只是理性思考的一种设想,社会的发展社会领域实证方法应用的实施因为不同社会结构和主流观念的不同,向着不同的方向演进。有人认为,从天然自由渡让而成的集体自由,演化为集体主义,进而成为共产主义。然而,法兰西、德意志、俄罗斯 ,以各自的路径先后踏上民主体制的大道。殊路同归! 人类决策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大致包括价值判断、事实依据、反应机制、结果预期和反馈调节。科学的成果不仅已经辉煌地反映在事实依据、反应机制、结果预期和反馈调节等领域,而且越来明显地体现于价值判断方面。人们的价值判断大体上可以用需求层级理论来解释。富贵思淫欲!经济独立想民主法治?!中医粉丝的观念和行为,特别是信与行的分裂,反映出决策体系的混乱和虚幻,表现为理性的缺乏、感性的满溢,对科学真理和普世价值的怀疑、对民族特色和虚幻预期的侥幸。我们有理由推测,他们可以为自身的权益而奋斗,但绝对不会成为自觉、积极、主动推进民主的主力。 一些先贤感叹,科学需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许多文化人认为, 有民主才有科学,要科学就需民主。这些观念反映了民主制度对科学的影响,也是体现科学与民主关系的一种形式。这些看法的基本事实表现为,独裁集权对科学的驯化、扭曲和阉割。在现实中的典型手法就是 以科学压民主科学是智慧的、验证的,自然也是正确的、先进的。一种畸形的科学观,必然引发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争论。 有人认为,科学是精英主义和智者为王的样板优等族群和强者为王的翻版因为科学是少数精英的活动、科学史是少数人的发现史。这种看法和社会现实导致了反精英和反智主义。实际上,在正常的科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人员的选拔、课题的竞选、结果的公示和学说的争辩,完全在公开平权的机制下进行,而获得认可的成功者和担当评判的裁判员等精英只是这种机制的产品主导具体科学作品生产的初级产品。这一工序与民主选举如出一辙,而且两者伴随的不和谐因素也大同小异。原来,科学民主相亲相近! 6 反思和推论 科学在先或民主在先就象先有鸡和先有蛋,是个闹心的问题。虽然,在全面理解时,我以为应重视科学的基础性和先进性,但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可以先固定一个因素,以便分析其他因素,或在现实中,充分强调民主制度的重要性和先进性, 。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以科学压民主和以民主限科学的两种不良倾向。在理论上,真理不需投票与民主把握科学的对立、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争论,或许只是过分强调了两者的一定制约关系,但在策略上,这可能导致科学与民主的分离、科学者与文化人的对立、科学研究与民主制度的异化和扭曲。由此,我们更为感叹中华启蒙运动先辈的伟大智慧同时并行地请进 德先生 和赛 先生。 王权对科学,又恨又爱。独裁统治本能的科学功利观和当然的限制利用策和承包管理制,使科学畸形发展,成为军事科学、妾妃科学、争光科学。专制对民主,不共戴天。现实中,大家更为珍惜民主。 在推进我们民主制度建设的优先策略上,一些人认为是党内民主的确立,有些人认为是党派竞争制度,一些人认为是言论自由,有些人认为是民生保障制度, 。我认为是土地私有化使农民蜕变为公民的革命步骤。 人类社会的根规则是武力不需基础或规则的自然法则;人类认识的根特性是重复无法掩盖或抹杀的真理真相。 没有民主精神的科学家,一定走向妾妃奴才;缺乏科学精神的政治家,必然趋于霸王领主。
个人分类: 科学观|3063 次阅读|10 个评论
科学精神的一种表述----求真尚证穷理达洽(节选)
fuqisi 2008-11-29 23:18
按照假定的科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反映科学活动基本特征的价值取向、方法特点、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通过对有限资料的分析和归纳,基本科学精神的一种表述为:追求真理的精神、穷理达洽的思想和系统论证(探索)的方法。 追求真理的精神是科学活动的价值方向科学的近期目标和最终目的。它至少包括:探求、趋近、完善和崇尚真理;普及、传播、宣传和捍卫真理等。对于科学界,追求真理是第一要务,一传真理是必然任务,捍卫真理是天生职责。对于社会,崇尚真理是价值文明的主要方面。只有崇尚真理,才能找到自身的位置和贴近人类文明的基础,才能不被一时的权势和局部的利益所左右,才能保证持续的发展与和谐,才能促进科学自身的发展。对于个人,寻觅和依靠真理是人生决策的最佳基础。另外,追求真理的精神与寻求真相的精神是孪生姐妹,是人类启蒙后社会文明的价值核心之一。 穷理达洽的思想是贴近和感悟真理的必须步骤、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它至少包括:了解、筛选、比较、分析和归纳(一个命题、问题、专题等的)所有的看法、解释、假说、论证和理论;对各种解释、论证或理论等进行,定义明晰性、前提可靠性、逻辑自洽性、内部关系协调性、数量关系精确性、推论结果合理性、现存事实符合性、表面现象抽象性、因果关系本质性、应用条件限制性(可证伪性)、同类理论异同性、外部关系吻合性、结果推测准确性等方面的分析、思考和整合;在明确的限定条件下,接受、应用或发展某种理论,或者通过发现模糊、异样、矛盾、瑕疵、特例、不可解释等情况,限定、修补、完善、改造或重构理论,或者根据新的现象、试验结果,修构理论或提出假说;依据新的解释、假说或理论,设计试验或预测未来事件,以验证或修构理论。这些或许就是合理怀疑或理性精神的一种解释,也包含了探索精神的部分内容。 系统论证的方法是寻找证据、验证设想、论证真理的基本途径。它至少包括:全面、严格、公开地论证。首先,科学论证必须坚持学术探索、交流、争论和宣传的基本流程和行为规范。其次,在全面考虑研究路径、对象、方法、数据处理、研究效力和宏观理念(研究对象的代表性,或样本的部位、断面、层级、时段等是否反映了有机整体、动态系统和演化活体的可解释的情况等)情况下,拟订研究的框架和方案。第三,严谨地论证至少包括:必要的文献、逻辑或理论论证(上述)、一定的探索性研究或预试验、合规的实证研究和有关的自然现象或社会实践等方式;在说明受限条件的情况下,采用描述性、分析性或模拟性等效力较低的方法;在充分考虑可行性的前提下,优先选用实证的方法,或最先进、最可靠、被公认、可解释的方法;对于不寻常的结果,有必要进行重复的或不同方式方法的验证性研究。第四,在一定的阶段在学术范围内,公布研究成果,包括失败的结果,供同行审视、评价、重复、确认、改进、引用或推广。 显然,这种追求真理、穷理达洽和系统论证的精神,就是许多其他科学精神论述的另类归纳和再次组织。例如:求真精神就是追求真理的缩写;探索精神至少包含着探索的取向、基点和方法等;求实和求精是探索的基本要求和高级要求;继承、怀疑、改造和创新是科学活动的具体步骤;穷理达洽思想是理性精神的解释;实证精神是科学的标志性和本质性特征,是纯科学区别于其他学问的唯一特性;协作、民主、开放、功利精神更象科学的社会精神,处于另一个层面,且可以由基本的科学精神推导得出。实际上,这种精神的简约式为求真尚证穷理达洽。 虽然实证是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但是我们没有单用实证来表示科学方法的精神特性。我们选择了更为泛化的表述系统论证。这是因为:科学活动以实证或试验为核心,但它应该包容相对效力不高的其他方法;在各种实证方法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效力;我们很难自信的认为,由实证方法的简化、易化、变形等而演生的方法还是完全的实证;在明确非实证方法的弱点后,应用这些方法可以大大拓展研究的范围。当然,我们必须指出,由于效力不高,非实证的方法时常被有意无意地误用和滥用,从而产生似是而非的结果;我们应该强调,在能够使用实证等高效力的方法时,满足于仅采用低效力的方法是一种懒惰、无知、低能或缺德的行为。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在哲学或理念层面,提出怀疑、改革和创新精神具有必要性,因为怀疑、改革、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基本环节;在操作层面上,这些精神没有多大的可行性,且易被冒用。例如,在提出怀疑精神时,人们不得不附加一些限定条件有根据的、合理的、消化后的怀疑等以避误解,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实际上,在分析、对比、归纳、思考或穷理之后,典型的情况有三种:迷惑、接受和怀疑。即,怀疑是穷思或不达洽的成果。另外。我们必须高度警惕,理念指挥行动跳过方法的作风,具有极大的盲目性、诡辩性和危险性。例如:多少强人不是穿着改革的马甲,振振有辞;哪个伪科不是戴着创新的帽子,走火入魔。
个人分类: 科学观|1936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技哲学30年
段伟文 2008-11-26 23:49
科技哲学 30 年 中国的科技哲学可上溯至 20 世纪初从西方引入的有关逻辑、科学方法和科学文化的讨论,学科建制化的科技哲学则由自然辩证法研究发展而来,经过至少 50 余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科技史、科技文化、科技伦理、科技传播、生态哲学、信息哲学、工程哲学、产业哲学等子学科群,从而在内涵上拓展为关于科技的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为科技哲学的兴起带来了巨大的契机。随着其问题域的不断拓展,科技哲学日益扮演起联结科技与人文不可或缺的桥梁角色,这不仅昭示了新一轮学科内整合和专业定位的必要,还对其学术品质与思想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百科全书式学派的复兴   科技哲学在中国的独特性在于其与自然辩证法的渊源。在 1956 年制定的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将当时苏联的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命名为自然辩证法,后成立中科院自然辩证法组,并试图以此促成自然科学家和哲学社会科学家的联盟。相关规划草案指出: 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这样一门学科,正像在哲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着一门历史唯物主义一样。这门学科,我们暂定名为 自然辩证法 ,因为它是直接继承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进行过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从自然辩证法发展而来的科技哲学始终保留了 处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边缘与交叉地带 这一百科全书式学派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后,作为学科基础的现代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研究首先得到了复兴。相关的研究主要体现为:其一,为学科建设做准备。数、理、化、天、地、生、医、心理等领域的哲学问题研究全面启动。其二,对各门具体现代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展开争论。对自然科学的哲学争论早期主要集中在非标准分析、现代宇宙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物质层次结构等领域,起初沿袭了以既有哲学概念、范畴和规律作为分析工具的评价方式,但不久参与者开始倡导,应以实践作为真理标准来消解概念类推式的论证模式。其三,推进哲学的知识化和科学化。除了大爆炸宇宙理论、夸克模型等知识被纳入哲学教材作为自然演化和物质存在形式的新发展和新例证外,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理论、自组织理论、混沌理论等系统科学(包括非线性科学)成为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哲学问题研究的热点。 自然科学的哲学争论深化了学界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理解。相关讨论表明:在宇宙的有限与无限问题中,哲学上抽象的宇宙及其有限与无限和宇宙学中观察的宇宙及其有限与无限实为相互平行的观念,人择原理与其说是凸显认知的主体性不如说是主体对其认知有限性的自省;在物质的可分性问题中,夸克禁闭现象对不可分的支持固然值得一辩,但更应认识到,如果可分的概念本身不明确,作为形而上学信念或本体论约定的可分与不可分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在量子测量等涉及现代物理学的认识主体性问题中,鉴于科学实验现象中主体与客体的纠缠,作为自在之物的客观性对主体实际上没有意义;如此等等。这些结论表明,科学与哲学在严格的逻辑关系上是相互平行的,两者的相互作用应该是隐喻层面的相互启示,不应简单地以一方框定另一方。 与此同时,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思想史研究空前活跃。鉴于科学的理性精神和实证方法,来自科学的实例为真理标准大讨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因此备受关注。追赶的热情促使研究者选择性地聚焦于科学发展所呈现的整体化趋势,作为方法论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由此成为研究热点,决策、规划、管理的方法论研究也开始启动,成为日后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先声。爱因斯坦、玻尔、马赫、彭加勒、海森伯、薛定谔、玻姆等著名科学家的科学观和哲学思想研究全面展开。在对科学革命及其 激动人心的年代 的迟到的辨析中,作为现代科学、哲学与文明基础的新的经验论、唯理论和批判理性主义的思想源头得到重新评价。其中,《爱因斯坦文集》的全部出版标志着对哲人科学家的思想研究步入学术化阶段,有关马赫和彭加勒的研究则使科学思想研究从刻板印象转向理性客观的文本分析。 经过一段新陈代谢与专业化积淀之后,科学与哲学和一般哲学范畴的纠结趋于淡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逐渐超越传统争论,转而从学理上推进 科学化的哲学 。一方面由自然科学哲学问题衍生出的数学对象、暴涨宇宙论、智能、生态价值等问题得到深入探讨,另一方面,有关熵、混沌、分形、自组织演化等涉及系统性、复杂性和非线性科学的哲学问题成为研究热点,涨落、超循环、非平衡、非决定论和非还原论等科学与哲学观得到了系统阐发,并试图以此勾勒出 新科学革命 、 新自然观 和 第二种科学 的基本形相。随着科学哲学、自然哲学等新范式的出现和高级科普的引进,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哲学性和专业性进一步提升,转向作为其应有之义的 科学中的哲学 ,并拓展至科学技术中的哲学问题。近年来,研究者进一步聚焦时间、空间、信息、因果性、模态、附生性、涉身性、逾层凌域、自组织方法论等更具体的概念和方法,对时间与空间的概念、还原论与整体论、生成论与构成论、计算与实在、复杂性与非决定论、认知与身体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量子力学哲学、生物学哲学、认知科学哲学、空间哲学、生态哲学、信息哲学、计算哲学等领域因此呈现出复兴或兴起的态势。 科学哲学的引进和定位 因受罗素与杜威的影响, 20 世纪初最先引入中国的科学哲学思想以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调。 20 世纪中叶前后,金岳霖、洪谦和江天骥等人曾做过较系统的科学哲学研究或评价工作,此后基本中断。时隔 30 年再次引入科学哲学时,其主导范式已从逻辑经验主义经历史主义学派走向后实证主义。这一差距激发了研究者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对科学哲学各流派代表人物的著述的译介之中,一度在知识界掀起 科学哲学热 。 科学哲学的再次引入成为进一步进行观念调适的切入点。邱仁宗在《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 现代科学哲学概述》( 1982 )的《跋》中引用经典观点指出,对科学哲学的评价要坚持实践标准,用科学实际去检验,而不能以我们所理解的一些原则为标准。舒炜光在集体著作《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的绪论中将众多科学哲学家的思想看作正在编织中而无完工之日的思想流动网,并指出不论是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哲学派别的哲学思想,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圆圈,都会与别的哲学思想圆圈相交。正是由于科学哲学以科学实践为评价标准,加上比传统思想更具思想杂交优势,自然就成了新时期哲学发展和观念调适的突破口。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在此之后的传播中再次展露锋芒。波普尔的知识论和证伪主义使人们认识到,知识是进化的产物,它既是客观的也是猜测性、有限的和可错的;库恩的不可通约性的思想让人们看到了范式间的平行关系和范式转换的整体性与历史性。这些作为新观念的旧思想触发了知识界对科学理性和进步的选择与反思。 科学哲学可大致分为一般的科学哲学问题(如科学划界、科学说明等)和具体科学的哲学问题(如数学哲学、物理学哲学等,与传统的自然科学哲学问题领域类似)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并与科学史和当代科学思想密不可分。近 30 年来,中国的科学哲学将一般的科学哲学与既有的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相结合,成为科技哲学领域最先发展起来的研究范式,并在相当长的时期担当了科技哲学领域拓展的孵化器。自 1979 年以来已经召开了 13 届的全国科学哲学会议的主题包括: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库恩的科学哲学、科学发现、科学理论的评价、科学分界、理论结构问题、说明问题、物理学哲学、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科学与价值、反伪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科学前沿的哲学伦理问题、自然哲学、后现代与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中的哲学问题、科学知识社会学、物理学百年革命与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认知科学哲学、科技伦理等。这些主题大致勾勒了科学哲学乃至科技哲学的问题域。   经过多年的学术积累和交流,科学哲学研究开始从学派述评转入问题导向的研究。继一些以问题而非学派为主线的科学哲学通论性专著出版之后,科学实在论等方面的专论亦流行坊间。对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问题的讨论促进了概念澄清和理论构建,反过来又激起更多质疑。例如,由量子力学对基于物质实体的经典实在观的冲击而引申出的关系实在论主张实在是关系的,关系的实在性在于其普遍性和客观性,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先于关系者。相关的讨论使关系实在论至少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得到辨析,一方面是本体论或存有论层面的关系对实体的消解,另一方面是认识论层面以主体间性重建客观性获得的反实在论或非实在论立场,其理路固然昭示了对独断本体论的突越和引入透视主义认识论之可能,但这两个层面能否融贯与会通、其与基于认识论旨趣的科学实在论的关系等成为难以回避的问题。 在科学哲学问题的讨论中,科学与哲学的相干性和科学哲学的合法性得到进一步反思。首先,科学与哲学可能出现相互启发的相干情形,但本质上各有其自主性。与发现的语境与辩护的语境之分野类似,科学发现(如量子力学)与哲学结论(如某种实在论或方法论)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同一科学发现可以有不同的哲学结论,新科学发现对某个哲学结论的倾向性并不一定昭示其反论被逻辑地否证。同样地,科学方法论与 反对方法 亦可并行不悖。一些科学方法论的思考者敏锐地意识到,应在两极之间保持必要张力,并提出了互补方法论。 其次,科学哲学的学科合法性在于它是 关于科学的哲学 。科学哲学与其说是科学指南毋宁说是哲学试验,其问题域多处于科学尚不能对其基本概念和理论架构给出满意或自洽解释的边缘地带。有关 科学化的哲学 和 关于科学的哲学 的深入辨析使我们认识到,虽然具有 伟大传统 的科学哲学因无法提供其所承诺的 科学的世界概念 而难以自诩 科学化的哲学 ,却依然可定位为 关于科学的哲学 而确立其合法性。这种定位既便于界定一般的科学哲学,又能兼容作为 科学中的哲学 的具体科学的哲学问题(或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令两者成为科学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科学与哲学均高度专业化的情况下,这种定位相当艰难,但又十分必要。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以来的哲学都是在与当时的科学的交融与对话中发展起来的,著名科学家霍金对当代哲学家不能跟上科学进步,而将哲学归结为语言分析甚觉遗憾,并将这种对伟大哲学传统的背离斥为堕落,作为哲学学科的科学哲学更不可避免地要与具体的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相结合。 面向科技时代的哲学考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使科学形象从反映自然规律的科学延伸至 作为直接生产力 的科学和作为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内生变量的科技。以此为契机,主流话语中科学的实际意涵拓展为科技,对自然和科学的哲学思考随之转换为面向科技时代的哲学考量,紧扣时代主题的科技哲学因此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研究、科学思想与文化、科技伦理等领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自然哲学主要涉及三个层面:基于科技进展的新自然图景和自然观、由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重建,以及对科技时代人与自然的存在状况的哲学沉思,这些讨论受到生态学、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大卫 格里芬的后现代科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等思想的影响。新自然图景和新自然观多立足量子力学、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新趋势,试图对自然及其演化做出自洽的描述,并为认识自然与社会提供方法论启示,如计算主义、虚拟认识论等。金吾伦、董光壁等人在反思还原论和分析重构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生成论和整体生成论是其中具有典型性的探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重建促使学界从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分野出发,探讨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比较研究(如中日)、绿色科技创新等现实问题,并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等生态哲学与生态伦理问题展开对话。其中,有关建设性的后现代生态科技观的研究在探析科技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后指出,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科技发展应在本体论层面从自然的祛魅走向自然的返魅,在认识论层面从天然自然走向大自然系统,在方法论层面从自然的简单化走向复杂化,以伦理引导技术创新,并承认科学认识的有限性和科技解决环境问题的限度。对科技时代人与自然的存在状况的哲学沉思则试图从存在论意义上重建自然的概念,主张沿着海德格尔后期的思想,重视时间性发现和博物学传统,打破由世界作为图像和人作为主体所带来的自然的图像化和人类支配自然的观念,以此寻求人类、生命和宇宙的根本与源头,回归自然作为本性和本原的哲学意味,复兴牛顿以来中断的自然哲学传统。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国际科学哲学中正统论题的核心地位受到挑战的情况下,国内科学哲学研究一方面受到后实证主义及与之相关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后哲学文化、女性主义等后现代性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开始关注到自然化科学哲学、实验哲学、新实用主义与新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解释学与现象学的科学哲学等思想流派。通过对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科学大战 等问题和事件的探讨与反思,学界开始超越逻辑经验主义和后实证主义,提出了 走向实践优位的科学哲学 和 走向语境论的科学哲学 等研究纲领。前者把科学活动看成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实践的一种特有形式,在对科学理性的理解上,主张放弃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分野 , 突破传统的科学哲学有关通过对世界的表征而获得普遍性知识的立场,转而强调实验对研究对象的介入和知识的地方性,使科学哲学从 理论优位 走向 实践优位 。后者试图在科学哲学的语言学、解释学和修辞学三大转向的基础上,走向语境论的科学哲学,并结合语用、修辞、隐喻研究为科学实在论与科学理性辩护,进而将其运用于科学实在论、量子力学哲学、数学哲学等领域。 技术哲学领域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陈昌曙等人关于工程技术方法论和技术论的研究。此后除了在技术创新等应用研究中不断拓展,更由技术价值论、社会批判理论、技术社会学和技术的形而上学等人文视角的探讨而引向深入,几年来出现了研究旨趣的经验论转向和研究背景的后现代技术转向,研究视角亦日渐多元,在技术与伦理、技术与文化、技术与工程和技术哲学思想史等领域均有所发展。其理路主要有解释学、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技术哲学、技术批判、工具实在论、社会建构论、风险与反思现代性理论、后结构主义(如知识权力结构、仿真理论)、后人类主义(如赛博格和人类增强)等,思想资源涉及自北美(如伊德、芬伯格、温纳、哈拉维等)、法国(拉图尔、埃吕尔、鲍德里亚等)、德国(海德格尔、哈贝马斯、胡塞尔、尤纳斯等)和中国传统思想(庄子等)。相关研究聚焦于技术的本质、科学与技术的划界、技术的价值、技术伦理、技术与风险和技术的发展规律等问题。其中,有关技术的价值负荷或负载的讨论表明,技术并非价值中立,为了克服技术风险使其造福人类,应该充分揭示技术的价值因素,并使伦理制约成为技术的内在维度。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是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机制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研究。该领域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探讨适应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社会结构。第二类探讨科技革命和高新科技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第三类是案例研究和建构论的微观经验研究。 在科技思想史、科技文化以及科技伦理方面,引人注目的问题有:( 1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史和人物思想、 李约瑟问题 、西学东渐与科学文化传播、科玄论战与科学主义、中国近现代科技体制演变等;( 2 )科学思想史研究超越辉格解释和 真实的历史 ,并将历史文化语境引入相关研究之中,让科学丰富的内涵以非教科书的方式得以呈现,特别是在女性主义科学史、中世纪科学、近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科学革命、科学与宗教等问题上展现了全新的阐释空间;( 3 )有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讨论、科技与人文的对话以及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的争论,使科学、伪科学、反科学、非科学、民间科学、中医方面的问题等得到深入探讨,并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必要张力、科学划界标准的多元化问题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还提出了 类科学 、 科学文化的第三极 等新思路;( 4 )科学文化和科学传播领域关于科学有限性的讨论使科学知识的多元性、可错性和对文化背景的依赖得到初步的探讨,公众科学、东西方科学范式比较、科学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等研究也因此展开;( 5 )在科技伦理方面,在生命伦理、信息网络伦理、高技术伦理、科技伦理理论、科学不端行为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影响到公共卫生和科研诚信建设等政策层面,在对科技伦理何以可能等问题进行讨论之后,科技哲学界的交叉学科优势与应用伦理学界的研究形成了互补,目前正在形成以科学研究伦理、技术伦理和工程伦理为主体的科技伦理体系。 走向多元拓展与深度省思   回顾 30 年来的发展,科技哲学在不断拓展和分化中已经成为一个分支庞杂的学科群,其专业谱系从哲学一直延伸到政策、传播等领域,基本形成了 关于科技的哲学 和 关于科技的研究 两大类研究旨趣。前者主要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思想史、人文与理论导向的科学研究和科学与技术研究(由科学知识社会学、技术建构论等发展而来)、科技文化、科技伦理等,后者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或社会科学与应用导向的科学研究和科学与技术研究、科技传播、科技管理与政策等。前者属科技哲学应有之义,而后者之所以在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日益专业化的情况下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是由于对科技与社会的互动中出现的很多新问题的研究往往需要科技和科技观方面的背景,使科技哲学独有的跨学科优势得以显现。   这两方面都是对时代需要的不同层面的回应,最近兴起的工程哲学和产业哲学表明,两者的并存实际上给学科拓展留下了弹性空间。工程哲学是在哲学界与工程界的共同推动下兴起的,它主张关注工程实践,研究工程理念、决策、设计与实施中的哲学、伦理和社会学问题,目前正在展开工程哲学、工程社会学、工程创新、工程伦理等方面的研究。产业哲学的倡导者主张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有必要延伸为关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四元论体系,认为应该关注产业活动的哲学问题,研究产业所体现的人的本质力量、产业的价值增值等问题。鉴于这一态势,一些学者提出以 科学技术学 或 科学技术论 整合两类研究。另一些并不完全反对这种建议的学者则主张,在这种二元结构下首先应该将科技哲学作为哲学学科来建设。这两种建议其实都表达了一个思想,即尚需对科技哲学未来走向作深度的反省,以此集合新的学科凝聚力。   首先,不论是 关于科技的哲学 还是 关于科技的研究 ,其所涉及的领域应该在专业化和规范化方面得到提升。以科学哲学为例,一般的科学哲学和具体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在国际哲学界都是严格专业化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套专门的概念、论证方式、研究群体、出版刊物和论述场域,不了解其历史、语言、技术、方法和当下的主题,就不可能做出能与国际学界对话的研究。在这类成熟的领域中,各种理论建构和新研究范式的提出必须建立在系统的引进消化之上,对因果性、还原论与整体论等具体的问题展开课题式研究,而不一定要急于构建普适性的研究纲领,近年来《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科学哲学基本著作丛书》、《山西大学科技哲学译丛》,以及《哲人石》和《开放人文》等所做的译介是富有建设性的。    其次,在遵循各个专门研究范式的规范的基础上,应该综合已有的视角、方法和思想资源,对当代科技的哲学基础进行整合性的研究。这首先涉及研究传统的互动和学科内的整合。对此,学界已经展开解释学与现象学的科技哲学研究,旨在推动分析传统与解释学和现象学传统、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互补整合。这种整合性考察有助于对词与物、语义与语用、理论与操作、概念与工具、理性与效用、实验室与生活世界、普适规律与地方性知识之间的互动进行描述和分析,进而揭示当代科技日益呈现出的技术化科学等整体特质,惟其如此,才能重启对科学的形而上学沉思,从存有论、认识论乃至价值论层面追问科学的哲学基础,反思科技时代人的存在。 其三,应致力于构建一种体现哲学的批判性和反思性的科技观。在未来的 50 年里,中国将全面进入科技时代,不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发展势必越来越复杂地与科技相纠缠,如何恰当地看待科学技术在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中的地位,是科技哲学必须不断有所回应的问题。如果说科技哲学对科技的理性态度、实证精神和实际效用的阐发曾经促使科技成为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首要力量,那么在迈过这一步之后,科技哲学下一步的重要任务之一应是运用科学精神本身反观科技在现时代的价值和人与科技的关系, 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 。迄今为止,科技的优越性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相信它是成功地理解世界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但也要看到,科学技术远未穷尽对世界的理解,没有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其所解决的问题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同时其固有的不确定性令其对世界的改变有时伴随巨大的风险。这一方面需要更多建设性的思考,另一方面则应将科技视为诸多文化形式的一种加以反思,建立起科技与其他文化的对话和专家与公众的对话。恰如科学活动论所主张的那样,科技是一种人类活动,反思科技是为了更加接近人的价值和目标。 (全文载光明日报 2008 年 11 月 25 日理论周刊学术版 纪念改革开放 30 年学科发展综述专栏) 后记: 本文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还望方家海涵 希望本文不是给昭君画像,令看官不再或更不待见此杂拌专业 但愿本文不完全让人看了不知所云 曾几何时,科学哲学是思想冰河里的破冰船...... 我们其实可以做得更好
个人分类: 纵论|7619 次阅读|5 个评论
管理学者应注意科学观的变革
yangdong 2008-9-30 23:48
自然科学本身是复杂的,而科学观也是多样的,比如认识论科学观、建构观科学观,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如果不清楚管理学研究背后的科学观差异,在研究问题时便会产生根本性错误。推进中国管理创新,创建有中国气派的管理学派,需有坚实的科学观做支撑。毛泽东的实践论是建立有中国底蕴的科学观的重要框架。以此,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克服管理知行沟。现在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也很好。 最近在看关于管理学知行沟的英文文献,觉得中间运用了很多科学哲学方面的概念和理论,如果没有点儿哲学功底,还真看不明白.看明白了之后,觉得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太浅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我们国内的管理学本科生研究生基本都没有开过科学哲学方面的课程,象自然辩证法之类的课大家也都没有认真学.这真的不是一件好事情。希望看过博克的朋友,如果对管理学研究有兴趣,对学院派与实践派之争,有兴趣,那就先了解些科学哲学知识吧,比如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社会建构论等,否则是讨论不出什么深度来的,也是争不明白的。
个人分类: 管理学元研究|228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