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研究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博士津贴改革!
热度 3 jing 2011-2-10 08:59
作为一名博士生,抱怨生活质量太差有道理,可又有些不太地道。已经成为研究员们的高级科研人员待遇又如何了?我的感觉是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不成比例的。如今,博士生与导师关系恶化的例子很多,主要是太多的矛盾,本不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矛盾都最终落到了导师身上,导师也很无奈。如今,延期博士的所有费用都是导师出,真是很不公平。难道学生延期就是导师的责任,体制,社会就没有责任?至少,我知道的,学生延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分情况的一概这样做,导师只怕也不想当导师了! 我总在想,我们博士学历高,看问题就应该跟深入一点,上面制定什么政策,是不是可以听听博士的意见,毕竟,这最大的相关者是博士生门呀。
365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张柏春:建设一流研究所的初步思考
kexuechuanbo 2011-2-7 14:55
张柏春研究员:关于建设一流研究所的初步思考 改革开放已30年,中国科技事业有了巨大进步。1998年以来,中国科学院以建设一流研究所为目标,引领了国内的科技改革和知识创新。 从科技史的经验看,世界一流研究所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有先进的科研条件;二是产出一流的研究成果,扮演学术领跑者的角色;三是有一流的领衔专家或者大师;四是吸引了很有潜力的青年人才,并为他们成长为一流人才提供环境和机会。第一条是最容易被看重和看得到的。第二条是社会关注的产出标尺。第三条和第四条应当是最根本的特征,而人才的国际化也是一流研究所能吸引人才的重要表现。 先进的科研条件包括工作室、实验室、期刊、图书、信息工具等软硬件设置及经费支持,它们是吸引一流人才和产出一流科研成果的基本前提。通常,只要有足够的经费就容易创造出好的科研条件。30年来,国内在这方面的显著进步有目共睹。 科技界同行、科研资助者和政府普遍看重研究所究竟产出什么样的科研成果,即创造哪些新知识和新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一流的研究所应当在其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或方向起一定的引领作用,至少是领跑集团中的一员。这样的研究所能够提出新问题、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新学派,在国际同类机构中具有学术优势,解决重要科学技术问题。如果一个研究所基本上沿着别人指出的方向跟着作研究,参与解决别人提出的小问题或枝节问题,那它就不是真正一流的。我国在国际科学界开创新学派方面的表现不突出,却不乏“门派”,这可能与文化环境有关联。 有大楼、没大师的研究所算不上一流的科研单位。 大师层次的专家是高水平研究所的领军人物,是形成团队和学派的核心,并吸引青年人才和学术资源。可以说,领军人物的眼界和思想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所的学术高度和影响力。大师们越善于组织合作,就越容易吸引人才,带领高效的团队。玻尔领导了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形成了一个学派,造就了一批杰出的物理学家,在量子力学发展中起到了引领作用。钱学森回国后领导了重要研究院所,为发展中国的战略高技术、培养人才作出了突出贡献。 大师们在谋划大格局、领导团队、培养人才等方面扮演着领袖角色,但不少大师在具体的科研方面可能已经过了创造高峰期,新的科研创造更有赖于青年人才的开拓。历史上,多数开创和引领未来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是由年轻人做出的,多数的科学概念和理论、技术创新是由青年人提出的。因此,一流研究所必须吸引那些正在成长为一流专家和有潜力成为大师的青年人才,且为他们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创造条件和机会,将他们培养锻炼成一流人才。 大师级的专家基本上都是很有成就的知名人士,很容易被人们辨认出来,成为各种机构罗致人才的主要对象、媒体关注的对象。有些研究所不惜代价地引进大师级的专家,在自己的单位树起大旗。但是,有些研究所忙于找大师,却不注重吸纳和培养很有潜力的青年人。当然,识别谁是潜在的一流专家并不很容易,需要有伯乐的眼力,还要摒弃门户间的偏见。抓不住青年人才,研究所就是短视的,将失掉未来! 处于赶超阶段的国家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可以尽快提高自身发展的起点,缩短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当年彼得大帝创建俄罗斯科学院的时候,俄罗斯本土人才极度匮乏,连一个正规的大学都没有。但他们从西欧引进了像欧拉那样的大师级的人才,并在后续的发展中培养出了像罗蒙诺索夫那样的俄罗斯本土科学大师。 在此,我们可以举一个科学史界的例子。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始建于1994年,十几年里发展为国际一流的“航母级”的科学史研究中心。马普学会为这个所选择了国际一流的有新思路的领军人物,提供了同行中最好的研究条件、支撑服务和经费保障。研究所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研究方向和重要项目,并由此吸引了来自美国、欧洲、亚洲和其他地区的专家学者。在这里,流动学者和外籍学者超过了半数,其中既有资深的专家,又有年轻新锐。人才的流动促进了多元的新思想、新方法的交流与碰撞。马普学会对该所在重要领域、方向和专题研究的学术贡献和国际影响力进行严格的国际评估。 人才和社会资源通常向着有大师的、条件好的研究所富集。发展中国家在争取人才方面总体上处于劣势。我们既要采取更加务实的、灵活的策略引进大师级的人才,更要着力发现、吸引和支持刚刚崭露头角的年轻人和尚未成名的好苗子,让不同年龄段的各类人才发挥自己的长处。目前,在吸引和使用人才方面,国内还存在着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束缚。比如,不少正当年的领军人物和科研骨干难以集中精力研究科学问题,而要为生存和发展奔波。爱因斯坦既不是合格的“经费猎手”(money hunter),也不是玻尔那样合格的所长,但他能多花精力搞研究,成为真正的“科学英雄”。 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任重道远。我们应该认知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探索符合规律、适合国情、前瞻的科研院所制度,吸引和培养一流人才,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逐步将我国那些在世界上知名的研究所提升成真正的一流研究所。 (作者系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本报记者洪蔚整理) 《科学时报》 (2009-2-5 A1 要闻)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2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间接评价指标、元数据、资源分配、利益分割、子女入学、分房、加
热度 2 renquane 2011-1-30 15:38
当前学术界,举国批判“以刊评文”,以及被引、获奖等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有些人将学术腐败有意无意地归咎于间接指标与定量评价。 间接评价指标果真如此劣迹斑斑吗?在我们的工作中、生活中,在每个人的身边,类似的事情还少吗? 先看子女入学、单位分房、加薪补贴等,这些资源分配、利益分割操作过程中的潜规则(或显规则):没有人去仔细调查、走访、考察你的工作能力、个人品格、科研贡献,他们看的是你是否研究员(教授),看你是不是主任所长院长看你是不是在本单位打磨了很久很久。这些职称、职务、工作年限之类,用信息资源管理的专业语言可以说成是“管理元数据”,用科学评价的术语可以说成是“间接评价指标”。你觉得不合理吗?谁敢说不合理,即刻就会有“权威”部门出来给你扫盲:这些做法客观性强,操作方便,是我们沿用了多年的成功经验,既合规又合理,……。 然而,就如同“以刊评文”等间接指标可用的假设前提是评刊数据全面准确、方法科学合理、期刊编辑严把发文关的道理一样,在日常利益分配中,很多的操作依据也只有在一系列“元数据”能逼近受益对象的真实时,才是可用的。 权力一旦介入间接指标与定量评价等评价体系,结果会是怎样?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工作中,又能有多少能逼近真实的“元数据”?! 面对诸多的社会现实,你我只能无语…… 唯一能无限挖掘的,只能是自身的心智潜力;其余,都是无奈!唯怯怯地将“和谐”解读为“妥协”,将“宽容”解读为“纵容”,在日常行为中迂回前进。
2356 次阅读|6 个评论
Sonostics和BIOPAC系统已经联手共同制作了BIOPAC的AcqKnowledge
sonosticschn 2011-1-27 02:01
Sonostics和BIOPAC系统联手共同制作了在BIOPAC的AcqKnowledge软件中一种新的模式,该模式可以通过运用Sonostics 的专利算法结合VMG Sensor BPS-II 变频器来实现对肌肉力量的即时分析。 通过结合极其敏感的加速度计和正在申请专利的wavelet分析软件,Sonostics提供了一个通过使肌肉振动调整为绝对力量的可重复的肌肉力量评估办法。这是运动学或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理想技术,因为它提供了摆脱肌电图的限制的对肌肉的机械活动的直接测量。 BIOPAC的AcqKnowledge软件是一个用于获取这些数据的有力工具,可以为研究员提供肌肉力量分析的各种的工具。 询问价格 该功能可以购买作为一个2通道或4通道方案,可以延长至16个通道。 该功能可以以2通道或4通道包裹进行购买,也可以扩展至16个通道。例如,VMG104WSW包裹与BIOPAC MP150平台兼容,包含了AcqKnowledge软件的许可证书,一个HLT100C高级传感器模块和4个Sonostics的BPS-II传感器。 MP150研究平台 MP36教育平台 更多关于肌音图的研究,请查看我们的网站: www.sonostics.com
5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谢黄燕生研究员来访
黄安年 2011-1-23 20:09
感谢黄燕生研究员来访
感谢黄燕生 研究员来访 黄安年文 黄安年博客 /2011 年 1 月 23 日发布 我和黄燕生已经有十来年没有见面了,今天他特地抽空远道从城南来天通苑我家来看我 , 我们一谈就是二个多小时。他是 恢复高考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第一届本科生 ,1982 年初毕业。毕业前近两年我任他们那一届的班主任 , 并为他们讲授当代世界史。那时的师生友谊是很深厚的。后他一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 , 现在已经是全国著名的富有造诣的专家。我们聊的范围很广泛 , 再次感谢他的来访。 下面是即时拍摄的合影照。 有关的学术介绍是从网上下载的。 黄燕生,男,1955年11月生,北京人,汉族,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恢复高考后第一届本科生,1982年初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历任图书馆主任、图书资料信息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参与馆内外古籍文献的鉴定工作。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中心主任,兼任学术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评定为研究馆员,200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 黄燕生长期从事历史文献和宋代历史研究,在版本目录学、方志学、地图史、宋代社会和人物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出版专著9种,发表论文50余篇。著作有:《中国历代地方志概述》(1988年出版)、《中国历史博物馆古籍善本书目》(1990年出版,合作)、《版本古籍鉴赏与收藏》(1996年出版,合作)、《宋仁宗•宋英宗》(1997年出版)、《文臣:兴邦还是误国》(1998年出版)、《古代藏书和藏书楼》(2000年出版)、《清官包拯与海瑞》(2000年出版)、《文物中国史•宋元时代》(2004年出版,合作)、《古籍善本》(2005年出版);主要论文有:《遂初堂书目在目录学上的贡献》(1983年)、《宋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1984年)、《宋代版刻地图考录》(1985年)、《永乐大典地图考录》(1988年)、《清代的方志学》(1991年)、《校理四库全书总目残稿的再发现》(1992年)、《傅振伦与民国方志学》(1994年)、《中国店铺幌子研究》(1995年,合撰)、《〈永乐大典•顺天府〉拾遗》(1996年)、《〈永乐大典〉征引方志考述》(2002年)、《古籍版本鉴定》(2007年)等。发表关于目录学、方志学、古地图学方面论文约30篇。 1992 年至1997年,黄燕生参加 “中国通史陈列”第三次修改,担任总体组秘书,同时负责宋代陈列的内容设计。1998年任学术委员会秘书,组织了中国历史博物馆1999至2000年两个年度的科研项目申报。国家博物馆成立后,黄燕生于2007年兼任学术研究中心主任。 1997至2007年,被中央民族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研究生班开设版本鉴定课程。他是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宋史学会会员,还是中国收藏家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等。 (综合百度百科、互动等介绍)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6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禁毒法律与政策研究所团队
chuchenge 2011-1-23 17:09
褚宸舸所长简介   http://nlprc.fyfz.cn/art/897791.htm 王启梁研究员简介 http://nlprc.fyfz.cn/art/899236.htm 杜新忠研究员简介 http://nlprc.fyfz.cn/art/897155.htm 韩丹研究员简介 http://nlprc.fyfz.cn/art/899832.htm 张洪成研究员简介 http://nlprc.fyfz.cn/art/897199.htm 黄荣昌研究员简介 http://nlprc.fyfz.cn/art/899234.htm 高巍研究员简介 http://nlprc.fyfz.cn/art/899812.htm 吴情树研究员简介 http://nlprc.fyfz.cn/art/897806.htm 胡江副研究员简介 http://nlprc.fyfz.cn/art/898322.htm 赵亮副研究员简介 http://nlprc.fyfz.cn/art/897825.htm 李大勇副研究员简介 http://nlprc.fyfz.cn/art/899828.htm 虞恝副研究员简介 http://nlprc.fyfz.cn/art/899343.htm 研究人员黄伟霖简介 http://nlprc.fyfz.cn/art/897811.htm 研究人员王跃成简介 http://nlprc.fyfz.cn/art/898781.htm (陆续更新中......)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忘记历史就是对祖先的背叛——二十世纪身为中国人的悲哀
热度 6 AnjinLiu 2011-1-20 12:05
所一位研究员给全所研究员发的邮件,我们室的一位院士给全体转发。 博文名字即是邮件标题,没有可以给个上纲上线的题目惹诸位不爽。 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是一种悲哀.doc
个人分类: 人生漫步|3182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研究员的再叙
zhangchunyu 2010-9-28 09:42
个人分类: 社会杂谈|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研究员报告
zhangchunyu 2010-9-10 13:16
关于研究员报告 今天上午我做了一次研究员报告,也就是聘研究员之前的通行证,有了这个通行证也不行,最主要的是通过所里的所长办公会,说回来,研究员报告考查的不是你的学术水平,而是你的工作,那还不如做工作报告,有的人就是做了工作报告,研究员是否上,取决于什么,大家都很清楚了,今天我们这组有一名快退休的,这个研究员名额会给他,虽然他只做了几页的汇报,不过无所谓,因为他快退休了,不想给他不会因为他的报告做不好的。不想给你,即使你的报告做的很好也没用!这是职场潜规则!我做完之后感觉,很多评委干脆不咱,只有一名所领导在听在想,其他人就象和他没关系一样,也对!和他们什么关系呀,他们又说了不算!唉!不知道谁可悲,我只要做好我自己就行!近几年心态很好,不能听从别人的眼光和舌头,不能他们说你不行就不行,要有自己的目标,就是人不能白活一次,我想,博士毕业了,我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研究自己想研究的东西了,不白活一回!你是为自己不是为他们活着!现在就是自己找目标找点事儿,放飞自己的心灵!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研究员也跳楼
metanb 2010-8-10 19:44
据日本《中文导报》报道,8月1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传开,一位年仅29岁的中国研究员,在单位宿舍楼跳楼自杀,被发现后送医急救,现正在抢救中。更多
个人分类: 大学观察|2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目前亲自搞研究的教授和研究员少吗?
ldh 2010-7-27 16:08
目前中国学术界的浮躁是公认的事实 , 然而不能因此认为现在的教授和研究员都是骗子和小偷等 . 事实上在我们的周围有大量的教授和研究员都是在科研的第一线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 都是自己亲自作研究和写文章 . 我对目前中国学术界的状况很不理解 . 当一个人自己搞研究发文章 , 别人说你没团队精神 , 而当你的论文中挂了别人或学生 ( 他们参加一下辅助工作 ) 的名字时 , 别人又怀疑你侵占后面人或学生的成果 , 这难到是一个正常的学术界吗 ? 就我而言 , 学生写的文章 , 我一般都会帮他 / 她们看看 , 修改修改 , 我的原则是尽量不在论文中署名 , 因为文章多并不是什么好事 . 如果学生要坚持 , 我的名字最多出现在后面 . 并且不管署不暑名 , 我都会给学生出发表费的 . 凡是我作为第一作者的文章 , 都是我自己亲自推导 , 亲自计算,亲自写和改的 , 后面的作者主要是作协助工作 , 有时候提供一点观测证据 . 象我的这种理论研究 , 没有多年 (10 年以上吧 ) 的积累 , 是完成不了的 . 自己不亲自作的话 , 论文是很难发在高档杂志上的 . 尽管也有导师侵占学生的成果 , 我想这是少数吧 . 相信大部分教授和研究员还在科研的第一线上亲自作学问的 .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2246 次阅读|28 个评论
“研究员 VS 演员”图说
book 2010-1-16 09:47
之所以写这个题目,是受了科学网首页新闻评论 最高科技奖何时传给黑发人 一文中这句话的启示:我们能记住娱乐圈里一个哪怕名不见经传的龙套 演员 的名字,却对国家最优秀的 科研人员 一无所知。还有,我题目中的研究员是指研究人员(为了题目更上口才这样用)。你可能会问,研究人员和演员有啥关系啊? 对于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演员来说,不同的演员有不同的任务,主角肯定是最受关注的,也最容易被大家记住;配角也是重要的角色,你想奥斯卡都有最佳配角奖项;然后剩下的就是一般演员和跑龙套的(群众演员)。对于研究人员,按照职称有研究员/教授、副研究员/副教授、初中级人员(助研,讲师等)和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这些人也是各司其职。看了下面两张图,你可能会发现,从研究员到研究生,大家都是某一类演员。 这张图是关于 实际工作参与度 (注意:解读图的时候,左侧和右侧的各类人员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看程度的趋势就够了;下面的图也一样)。其实我们都知道,具体的科研工作比如查文献、做实验、分析数据、写论文、甚至写项目,大部分往往都是研究生和年轻工作人员(初中级人员)做的,这也就是大家所共识的年轻人是科研的主力军。而具有高级职称的导师们,做具体科研工作少得多,有些会参与论文的写作(请注意这里写作指的是详细的设计论文思路并参与写作,而不仅仅是修改),这算是好的,都有导师连指导学生都不愿意;但如果有谁常常亲自去做实验,学生们往往很崇拜他,都崇拜死了,这种崇拜应该源于珍稀吧。这时候,将研究人员和演员类比的话,研究生和年轻工作人员是主角,很多导师们则是一般演员甚至跑龙套的了。当主角啦,各位研究生同志们感觉好不好?跑龙套啦,各位导师感觉糟不糟? 这张图是关于 学术影响力 或者叫 学术圈影响力 。虽然大多研究结果都是研究生等年轻人做出来的,但出去做报告的、把工作讲给圈里人听的都是研究员导师们,各网站媒体报道某项工作时,也都说教授研究组取得什么成果。这时候,研究员们当上主角,而研究生和年轻工作人员去跑龙套了。并且,谁的主角演的好,就总会有电影发行商(基金委啦、科技部啦)找他,他也就演技越来越好,片酬越来越高。还挺有意思的是,有的教授演员对付媒体的能力有待提高,出去讲报告时,如果报告中有个问题被揪住了,会马上说他不知道情况,估计是研究生搞错了;其实这样回答是不对的,因为对待媒体要坦诚,否则那些狗仔队天天跟着挖你的八卦。 不过话说回来,实际工作中当主角其他时候跑龙套的年轻人也不要总愤世嫉俗的抱怨,说实话,工作做了终归是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才是根本。另一方面,虽然研究员教授们争取经费养个研究组挺不容易的、将不同学生的研究结果捏合到一起来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也是需要能力的,但研究员教授们要多替学生想想。也就是说,不管谁当主角,都要多理解支持下跑龙套的对方。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上面的讨论应该主要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且不一定全面(请大家补充),这里只是换一种娱乐的方式看问题,各位研究人员不用对号入座。
个人分类: 科学那些事儿|4523 次阅读|4 个评论
研究员是个什么“员”?
热度 1 蒋高明 2010-1-5 01:47
蒋高明 第一次听说研究员这个词,是在大学毕业的前一年。1984年夏天,笔者决定报考中科院植物所研究生。那个时候没有网络,只在生物系楼门口看到植物所张贴的招生简章里,看到上面有黄银晓老师的名字,研究方向是环境保护。黄老师当时的头衔是副研究员,听山大老师介绍,副研究员相当于大学里的副教授。 怎么会叫研究员呢,这不是和饲养员、理发员、卫生员、服务员、工作人员一样吗?当时还不兴叫公务员,好像粘了员字就不是很高职位的人。当时的感觉就是如此。 现在看来,研究员也是一个劳动者,他们靠脑力吃饭,他们的劳动不像饲养员、卫生员、服务员那样创造直接的价值,而是创造了一些无形的价值。现在要求我们发表SCI,这些SCI还不好说有什么用。好像大部分没有用。回家如果农民问我是干什么的,我就说是写SCI的,SCI,好像太玄乎了些,农民不懂的,说写文章的吧,正如他们中有喂牛的、杀猪的、卖菜的一样。这个的,大约相当于员。现在的研究员退化为写文章的了,可我又不是作家。 当年的研究员都是很厉害的,几乎都是大家,因为进中央研究院或后来的中国科学院就很难,当个助理研究员都很让人羡慕。当时中科院要人,是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那样的高校去挑的,送学生来的高校就是今天985的前几名。大学生毕业来工作了,给的职称是研究实习员,5年后才能考虑升助理研究员,再5年后才有资格考虑升副研究员;再5年后有可能考虑升研究员。实际上,许多文革前来中国科学院的大学毕业生们,当助理研究员二三十年的人大有人在。可见,当时的研究员是很难当的,其含金量绝不亚于今天欧美的正教授。 研究员得研究点什么。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贾兰坡研究北京猿人、郭沫若研究甲骨文、吴晗研究明史、钱学森研究导弹、竺可桢研究物候、汤佩松研究光合作用,等等,他们的研究是很执著的。尽管后来党叫干啥就干啥,但党还是很尊重研究员的研究兴趣的。研究员是人民的一员,但他们不创造直接的价值,是花国家的钱。国家需要研究员,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科学家,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会来找这些员的。既然是国家需要的,国家就来养这些人。因此,当时的研究员吃皇粮,不愁发工资。 研究员也分级,那个时候分级很严格,分出来的研究员大都是货真价实的,很多人是解放前的底子,一级研究员们个个都是大家。笔者博士导师侯学煜先生当了学部委员了,还是三级研究员。尽管侯先生在生态学方面造诣很大,还进中南海给胡耀邦等政治局领导上课,但搞微观的一级研究员们看不起搞宏观的,就一直压制侯先生升二级研究员。但即使如此,五六十年代的三级研究员月工资就有三百多元,副教授工资就相当于国家十级干部(正厅级)呢。现在也搞研究员分级,但现在分出来的二三级研究员已严重今非昔比了。 研究员不是官员,但现在官员们都要这个头衔,且早于一线科研人员得到研究员。今天重新研究员分级了,他们更是捷足先登。据说一级研究员是给院士们留的,大家都不要争了,二级研究员要争院士,有领导职务照样沾光。现在有人戏称院士应为院仕,是很恰当的称呼。不做官的院士是大大少于做官的院士的。 当年的研究员是否像今天的研究员一样写博客呢?写的。只是当时没有博客,但是有报纸、有杂志。他们还自己办杂志呢。搞植物的胡先胡先骕文章了得,词填的也了得,做学问也了得。他和吴宓一起办《学衡》,还亲自任主笔,没有人说他不务正业。当时,北有以陈独秀、胡适之为主的《新青年》,南有《学衡》,学衡派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胡先胡先骕等。南北知识分子领导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尽管两派因观点不同,经常掐架。文人嘛,打嘴架太正常了。那个时候的研究员似乎人文情怀高远些,他们非常关注社会现实,从不闭门造车。后来,胡先胡先骕和胡适不掐了,前者还为后者主办的《独立评论》写稿呢。1925年,两胡在上海合影,胡适在照片上题两个反对的朋友,可见当时的知识分子胸襟是宽大的。 无论是过去的研究员,还是现在的研究员,他们的存在应当是以人类与社会进步为己任的。研究员的专长是做学问,做学问就得刨根问底,刨根问底就得有足够的时间,有了足够的时间才能去做实验,查资料,才能拿得出让同行们至少不笑话的东西,这些东西不见得都发表在洋人办的刊物上。因此,研究员评价研究员是心中最有数的,谁吃多少碗干饭,瞒天瞒地瞒不了咱老九。作为人中的一员,研究员还得有饭吃、有房子住,且比普通的员吃得好、住得好些,过着让普通员们羡慕的生活,毕竟他们是国家的翰林啊。国家有难的时候,研究员是应当出来出谋划策的。 在笔者看来,研究员起码得是个有学问的人,一个有文化的人,不仅懂得一门专业知识,还要懂得艺术,懂得生活;不仅仅懂得英文,还要懂得国文;不能只会写SCI,不抬头看社会。研究员须有宽大的胸怀,能够容忍异己。要做研究员,就得来几次板凳要做十年冷,而不是仅凭几篇洋文章就要当研究员。 我们对得住研究员这个称呼吗?与前人比我们对不住,与洋人比,我们还是对不住。研究员贬值了,教授贬值了,博士头衔贬值了,院士也贬值了。谁之错呢?看看当今的研究员们干了些什么就知道了:提院士给人送蛋糕、研究员分级请人喝酒赔笑送钞票、搞课题送回扣、争项目请领导泡妞、树威信拉山头、发文章搭学生车当通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打击异己,投机钻营,做学问变成了搞政治,研究员焉有不贬值之理? (2010年元月5日凌晨写于九思斋)
个人分类: 精神历程|15294 次阅读|22 个评论
关于动量守恒的讨论
liuxiaod 2009-11-23 22:10
一位教授在我的博文评论中指出: ...动量不守恒而能量守恒的例子多了去了。 随便举个简单例子:一木块从静止开始在一个光滑的斜坡(没摩擦力)上往下滑,整个过程是木块的势能转化为动能,而始终保持总能量不变,但木块的动量是从零开始单调增大,并不是保持守恒的。 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或许对我们都有帮助。
个人分类: 教育|1309 次阅读|22 个评论
教授与研究员
可真 2009-3-31 11:17
我一直在大学工作,直接接触研究员的机会不多,但在读博士期间,听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的十余人次的课,确切地讲,是听了他们十余人次的学术报告,这些报告对于当时已经是副教授的我来说是很精彩的,但坦率地讲,如果他们给本科生也这样讲课,则未必会收到同样的效果。事实上,我当学院院长期间,曾经请过许多研究员到本院给研究生和本科生作报告,据我观察,学生听讲后的大致反映是,研究生有些面有喜色,而本科生几乎一脸茫然,我问其故,本科生普遍的回答是,其讲课内容深奥又枯燥,实在有些听不懂,也听不进去。 实际上,我们教师当中也有不同类型,有些是研究型的,学问做得专精,但讲课却未必受本科生欢迎,有些是教学型的,学问做得平泛,但讲课却颇受本科生欢迎。我因此曾向学校建议:学校应当鼓励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师根据各自特点去发展自己,相应地评职称不应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可以分别对待,讲课确实极受学生欢迎的,则不必有多少学术论著也可以评到教授;讲课不受学生欢迎的,评职称时主要看其学术论著的质量与水平。 我的建议遭到当时某个校领导的一口回绝,他的理由是:没有学术水平,还谈什么教学水平?他的话,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原则上讲也的确是如此,所以我没有再说什么,虽然当时心里还是别有想法的。 其实,就科研与教学而言,是不可以在同一个层面上谈论学术水平的。以我自己的体会来说,我在科研上从事顾炎武研究有近二十年,出了三部专著,但我在课堂上给本科生讲课,是极难得会提到顾炎武的,即使提到,也只是讲些很平常的有关顾炎武的生平事迹、学术活动及主要的哲学观点,而这些内容是任何一个非顾炎武研究专家都能讲得出来的。以此类推,给本科生讲中国哲学史,就只要系统地讲一些基础知识,而不必也不应讲得专精,讲课内容专精了,一是课时不够,二是学生听不懂,三是内容相对枯燥,学生不要听。这说明,教学与科研是各有其相对独立性的,决不是学术研究得越专越深,教学水平就越高,远不是这么回事。 另一方面,给本科生讲课,尽管只是系统地讲些基础知识,但要讲得上水平,得有广博的知识作为基础,这样讲课时,一是信息量大,能满足各有其知识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的不同需要,如此学生的受益面较广;二是容易讲课讲得生动活泼,使学生爱听如果讲课讲得学生不爱听,则讲课内容最好,其效果也几乎等于零;三是能把学生所应掌握的各门知识相互联系起来,这有利于他们形成一个知识整体,从而能从整体角度去理解各门知识,由此可起到巩固和深化其所学各门知识的作用。 例如,要讲好中国哲学史,首先,得有较好的古汉语知识基础,还得懂些考据学知识;其次,得有比较熟悉的中国通史知识,还得大致了解每位哲学家的平生事迹;再次,得熟练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并且至少得大致了解西方哲学通史知识;第四,对逻辑学、美学、伦理学等属于哲学门类的知识都要有些研究和了解,否则无法把相关讲课内容讲好;第五,对宗教要有所研究和了解,特别是对中国佛教和道教须有较深入的了解,否则如何讲佛教哲学?如何讲道教哲学?而讲到佛教哲学,如果没有佛教通史知识,是无论如何都讲不好的。如此等等,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这还只是中国哲学史一门课程。在大学里给本科生讲课,决不是只讲一门课或只能讲一门课,至少也应该能讲三门课,虽然不必每个学期同时讲三门课。 要讲好一门课,对于各种应该掌握或了解的知识,还不是象科研中查阅文献那么简单,科研的查阅文献,其资料与数据,一般查过就算了,可以不必熟记,但是讲课中则最好要做到能够把它们信手拈来,如此运用自如,才能讲课连贯,一气呵成,否则断断续续,讲课效果就会差得多。但要达到这一点,得花功夫,要经常接触这些资料,还得及时补充新的资料。讲好课容易么?要做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不做一个相对的万事通行么? 现在大学把教师当科研人员,把教授当研究员,压着他们搞科研,要又快又好的出科研成果,如此怎能让他们同时又把课讲好呢?研究员可以只做在某个领域有精深研究的专家,而不必同时又做一个万事通,教授则不仅要做专家,同时还得做一个万事通。在目前大学普遍的科研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一个优秀的教授所要付出的努力,原则上比较研究员所付出的要多,甚至多得多。当然,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现在已很少有优秀的教授了,本人也不属于优秀之列,虽然自己平时很努力,但毕竟精力有限,难以做得到两全其美。
个人分类: 教育|16491 次阅读|11 个评论
王晓峰-不手术,不放疗,不化疗,让癌细胞改邪归正
zyzlw 2008-10-1 08:25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所研究员,陕西万锁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 长,陕西省国际商贸学院客座教授,陕西省中医学会专业委员,山西华源医院、西安万锁肿瘤研究所董事长。从医10余年。自幼酷爱中医,数十年来跟随父亲王万锁先生(全国特色中医治疗肿瘤专家)潜心于中医治疗肿瘤的科研攻关,参与国家级三类新药(万锁消癌胶囊)的研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拯救了成千上万名患者的生命,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和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97年获得了全国特色医疗专家荣誉称号。在国家级、省部级医学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篇。 华源医院地处山西省运城市圣惠路关公像南200米,是由西安万锁肿瘤研究所投资1000余万元成立的以中医治疗肿瘤为特色的现代化综合医院。拥有国际最新型开放式核磁共振,美国GE全数字B超,美国半自动生化分析仪,500mA X光机等先进医疗设备。 医院就医环境优雅、温馨、恬静,绿树成荫,清香四溢。是患者理想的诊疗康复之地。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形成了以中医治疗肿瘤为特色的优势学科群体。奇特的疗效在国内外有非凡的影响力。董事长王晓峰跟随其父(全国著名治疗肿瘤专家)王万锁先生40余年的潜心研究和30年的专业治疗在中医治疗肿瘤的科研攻关,从理论到实践获得重大突破,他们提出的不手术、不放疗、不化疗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理论在94年获得世界医学科学界的公认,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健康报、中国医药报、中国中医药报、侨报(纽约)、文汇报(香港)、中国时报(中国台湾)等30多家新闻媒体曾相继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来治疗国内外各种肿瘤患者15000余例;其中癌变消除12000余例;癌变缩小1600余例;无效1200余例。其全新的理论和神奇的疗效在国内外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优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57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05: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