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陆家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首届One Health Workshop在中山市举办
jiahailu 2016-1-13 11:22
为推进One Health学科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2016年1月11日,为期5天的中国首届One Health Workshop在孙中山先生故乡——广东省中山市正式开班。本次培训班由中山大学、昆士兰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联合举办,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One Health研究中心和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山研究院)承办。 广东省科技厅姚化荣副厅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何宏轩教授、中山市卫生计生局欧子相副局长以及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岑永庄主任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本次开班仪式。姚化荣副厅长、欧子相副局长分别作了开班致辞,何宏轩教授作了主题演讲。 广东省科技厅姚化荣副厅长作开班致辞 中山市卫计委欧子相副局长作开班致辞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何宏轩教授作主题演讲 此次培训班共招收48名学员,分别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疾控系统、医院、动物监督所、动物研究所,以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充分体现了“One Health”倡导的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共同合作的理念。 报到现场 大合照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Maxine Whittaker教授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Simon Ried教授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人口流动增加以及国际贸易、 旅游业的发展,新发和复燃的传染病愈演愈烈。传染源跨越物种传播和扩散,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等因素使得公共卫生、兽医卫生、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愈加复杂和严重,对人类健康、动物健康、环境健康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都构成重大威胁,单一学科或组织已无法及时应对和处理如此复杂的问题,“One Health”理念由此而生。其旨在改善人类、动物和环境三方健康的跨学科协作和交流,要求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医生和兽医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最佳健康的目标。 本次培训围绕“One Health:人类-动物-环境交互界面上的疾病”这一主题,特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Simon Reid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Maxine Whittaker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Wenbiao Hu教授,以及中山大学陆家海教授等国内外著名One Health领域的专家前来授课。通过案例演示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讲授应用多种计算机技术(如GIS、绘图、聚集性探测、空间回归模型等)研究传染病的空间流行病学特征;人兽共患病生物-社会学背景的评估;辨析One Health 问题中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角色、责任和需求等内容。培训班特别设置了现场考察环节,通过考察东升镇三鸟批发市场,引导学员应用One Health的理念和方法,设计切实可行的针对人兽共患病的防控计划。通过系统的培训,加强学员对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理相关知识的掌握,强化实践能力。 中国首届One Health Workshop的成功举办,将有助于推动中国以及亚洲地区相关领域的“One Health”研究合作与实践,共同应对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3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首届One Health Workshop在中山市举办
jiahailu 2016-1-13 11:20
为推进One Health学科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2016年1月11日,为期5天的中国首届One Health Workshop在孙中山先生故乡——广东省中山市正式开班。本次培训班由中山大学、昆士兰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联合举办,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One Health研究中心和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山研究院)承办。 广东省科技厅姚化荣副厅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何宏轩教授、中山市卫生计生局欧子相副局长以及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岑永庄主任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本次开班仪式。姚化荣副厅长、欧子相副局长分别作了开班致辞,何宏轩教授作了主题演讲。 广东省科技厅姚化荣副厅长作开班致辞 中山市卫计委欧子相副局长作开班致辞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何宏轩教授作主题演讲 此次培训班共招收48名学员,分别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疾控系统、医院、动物监督所、动物研究所,以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充分体现了“One Health”倡导的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共同合作的理念。 报到现场 大合照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Maxine Whittaker教授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Simon Ried教授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人口流动增加以及国际贸易、 旅游业的发展,新发和复燃的传染病愈演愈烈。传染源跨越物种传播和扩散,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等因素使得公共卫生、兽医卫生、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愈加复杂和严重,对人类健康、动物健康、环境健康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都构成重大威胁,单一学科或组织已无法及时应对和处理如此复杂的问题,“One Health”理念由此而生。其旨在改善人类、动物和环境三方健康的跨学科协作和交流,要求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医生和兽医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最佳健康的目标。 本次培训围绕“One Health:人类-动物-环境交互界面上的疾病”这一主题,特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Simon Reid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Maxine Whittaker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Wenbiao Hu教授,以及中山大学陆家海教授等国内外著名One Health领域的专家前来授课。通过案例演示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讲授应用多种计算机技术(如GIS、绘图、聚集性探测、空间回归模型等)研究传染病的空间流行病学特征;人兽共患病生物-社会学背景的评估;辨析One Health 问题中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角色、责任和需求等内容。培训班特别设置了现场考察环节,通过考察东升镇三鸟批发市场,引导学员应用One Health的理念和方法,设计切实可行的针对人兽共患病的防控计划。通过系统的培训,加强学员对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理相关知识的掌握,强化实践能力。 中国首届One Health Workshop的成功举办,将有助于推动中国以及亚洲地区相关领域的“One Health”研究合作与实践,共同应对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
2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重要推手是它——隐性感染
jiahailu 2015-4-3 08:33
南方日报讯 (记者/雷雨)记者2日获悉,中山大学登革热研究取得重要发现,隐性感染是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重要推手研究成果,近日该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被忽视的热带疾病》上。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虫媒性传染病,全世界大约有18亿人面临感染风险。在过去15年间,登革热发病率上升了70%,主要遍及热带、亚热带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约有5千万到一亿人口感染登革病毒,由此给南美洲、东南亚、西太平洋等疫情严重地区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尚无有效的登革热疫苗和特异性治疗药物可以应用。登革热是我国广东常见、多发的急性传染病之一,也是重点防控的传染病。2013-2014年连续两年出现登革热大暴发,尤以2014年严重。2014年广东省发病数达45171例,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 为掌握登革热传播规律,制定积极有效的防控策略,阐释暴发疫情中登革热隐性感染的状况以及隐性感染在登革热传播中的效应,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汪涛主任医师领衔的团队和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陆家海教授团队联合攻关,开展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登革热流行中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的比例为2.2:1。登革热暴发疫情中,人们往往重点关注发病人群(即显性感染),而忽视隐性感染人群,这一研究结果首次阐释了登革热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对于疾病蔓延的重要影响,对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2015年3月31日,该研究论文《Evaluation of Inapparent Dengue Infections During an Outbreak in Southern China》发表于国际知名专业期刊《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被忽视的热带疾病》)。《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是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出版的关于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期刊之一,主要针对热带地区特有寄生虫、细菌、病毒等感染等所导致的疾病,在Tropical Medicine(热带医学)同类期刊中排名第1。 为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创新大学为地方合作、服务新机制,2011年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多年合作的基础上,联合成立中山研究院。本次登革热研究成果是双方合作的成功范例。 http://kb.southcn.com/content/2015-04/02/content_121446411.htm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2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首届one health国际论坛圆满闭幕
jiahailu 2014-11-29 16:10
2014年11月22日-23日,中国首届One Health研究国际论坛在广州越秀宾馆召开。论坛由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美国杜克大学、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承办。院长郝元涛教授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凌文华教授共同担任论坛主席。 以“食品安全、新发人兽共患病、环境科学、抗生素耐药性和野生动物生态学”为主题,特邀钟南山、赵国屏、徐建国、陈君石等4位中国院士,还有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罗马尼亚等国的知名专家在论坛发表了精彩的演讲。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兽医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的多名研究专家呼吁跨学科协作和交流,以应对全球健康问题。中国有包括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科学院等10个省市地区的多家政府单位、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 本次论坛还特设学生研究竞赛环节,通过现场成果展示及回答专家提问等方面的评比,共评选出7名优秀青年研究者,其中来自我院的顾豪高同学获得了一等奖,刘康康同学获得了二等奖。 中国首届One Health研究国际论坛的成功召开,有助于推动中国以及亚洲地区相关领域的“One Health”研究合作与实践,共同应对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并鼓励青年研究者在该领域展开实践和探索。 (论坛背景:论坛召开前夕,公共卫生学院成立了中国首个One Health研究中心,这是One Health在中国成立的第一个机构,也是其在国内迈出的实质性的第一步。One Health研究中心主任陆家海教授和美国杜克大学Gregory Gray教授为此次论坛的主要发起人。)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1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首届One Health研究国际论坛进入倒计时
热度 1 jiahailu 2014-11-9 15:21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人口流动增加及国际贸易、旅游业的发展,新发传染病愈演愈烈。病原体跨物种传播和扩散、农业生产规模化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等因素使得公共卫生、兽医卫生、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愈加复杂化。人类、动物与环境三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单一学科或组织已无法应对和处理如此复杂的问题。 “One Health” 理念由此产生,它是旨在改善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各方面跨学科协作和交流的全球拓展战略,要求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医生和兽医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最佳健康的目标。 “One Health” 理念已得到许多国家和国际机构、组织的拥护和支持, “One Health” 已成为应对和解决当今复杂健康问题的必由之路。 为了推动中国及亚洲地区相关领域 “One Health” 的合作与实践,以共同应对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由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与流行病学研究所与杜克大学联合举办,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承办的中国首届 “One Health” 研究国际论坛,将于 2014 年 11 月 22-23 日在广州(越秀宾馆)召开 。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432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首届one health国际学术会议于11月22-23日如期举行
jiahailu 2014-9-17 11:50
近年来 ,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 、 人口流动增加以及国际贸易 、 旅游业的发展 , 新发和复燃的传染病愈演愈烈。 传染源跨越物种传播和扩散、 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等因素使得公共卫生、兽医卫生、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愈加复杂和严重,对人类健康、 动物健康、 环境健康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都构成重大威胁、 人类、 动物与环境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总体,单一学科或组织已无法及时应对和处理如此复杂的问题。 跨学科合作已然成为一种趋势,“One Health” 理念由此产生,它是旨在改善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各方面的一个跨学科协作和交流的全球拓展战略, 它要求公共卫生专业人员、 医生和兽医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最佳健康的目标。目前 “ One Health ” 途径已经得到许多国家和国际机构 、 组织的拥护和支持 , 并被成功地实践和应用。 如美国弗罗里达大学发起了 “One Health 倡议” 和在全球设立了首个该领域的PhD培养项目,瑞典成立了“One Health”合作网络 , 澳大利亚成立了亨德拉研究团队,研制的亨德拉病毒疫苗等就是融入了人类医学、动物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综合知识所取得的成果 。 因此,跨学科的“One Health”方法是应对和解决当今复杂健康问题的必由之路,组织本次会议,有助于推动中国以及亚洲地区相关领域的“One Health”研究合作实践,以共同应对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 举办本次会议的地点为中国广州。 广东地区处于低纬度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动物物种丰富,特别有利于呼吸道传染病、 食源性疾病以及虫媒疾病的暴发及传播, 加之畜牧养殖业(牲畜交易活跃)、制造业及食品工业发达,人口密集, 流动人口集中等因素, 使得该地区公共卫生,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专家一直饱受如食品生物安全 、 H7N9 禽流感病毒在内的人兽共患病传播、 重金属食物中毒和环境污染等复杂问题的困扰。在本地区举办跨学科的“One Health”会议将给予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重要启示,产生有利的地区及国际影响。 会议预期达到的目的: 1. 推广“One Health”理念,促进“One Health”研究的国际交流; 2. 促进中国国内及与周边如蒙古、泰国等亚洲国家之间的 “One Health”跨学科跨地区合作研究,致力于建立亚洲“One Health”国际合作网络,以共同应对挑战; 3. 鼓励青年研究者在该领域展开实践和探索。 会议主题及规模 为期两天的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One Health研究专家进行专题演讲(点击 这里 查看与会专家名单),同时,面向多个学科征集摘要,精选部分进行现场展示。本次会议主要面向以下5个主题: 食品安全 、 新发人兽共患病 、 环境科学 、 抗生素耐药性 和 野生动物生态学 。此外 , 会议特设学生研究竞赛环节,挑选优秀的学生进行现场展示。 参会者所准备的摘要,现场展示,展板须为 英文 。 http://onehealth.csp.escience.cn/dct/page/70032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3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感恩--写在2014教师节
热度 1 jiahailu 2014-9-10 13:43
人的一生既感觉漫长又感叹短暂 小时候生活的山区靠天吃饭 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饿肚子 感觉一天特漫长 现在是酒肉穿肠过 一周不如以前的一天 ...... 今天是教师节 利用中午小憩 想想我成长途中的恩人 思来想去还是培养我的老师 ....... 高中毕业曾当了1年2月的村办老师 因为生活贫苦依然去新疆参军 当了中国最后的骑兵 上了中国唯一部队兽医大学 前后参军23年 遇到了改变我方向的硕士博士导师李德昌教授 深深地感谢他 ...... 1999年11月15日 第一次从西北边陲 来到改革开放的木棉城 学术会议上2分钟的短暂交流 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遇到博士后导师余新炳教授 使我感受到教师职业的伟大 我将为园丁事业鞠躬尽瘁 ...... 来到中大,深感伟人魅力 我心中一直把黄达人教授视为我的人生老师 尽管从无直接接触 因为他作为校长 让我感受到中大的引力 ..... 感谢您们,祝您们健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0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首届one health国际研究论坛将于11月22-23日在广州召
jiahailu 2014-9-7 18:35
One Health研究国际论坛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One Health Research 主要演讲专家 http://onehealth.csp.escience.cn/dct/page/70032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26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埃博拉,比战争还可怕的人类灾难
jiahailu 2014-8-19 09:49
埃博拉病毒病 ( Ebo la virus disease, EVD ), 又名埃博拉出血热 ( Ebola haemorrhagic fever, EHF ),属致死性传染病,部分型别感染的病死率可高达 90% 。该病于 1976 年第一次出现在中非大陆(刚果人民共和国的埃博拉河流域以及苏丹地区),在其后的 40 多年间,先后数次卷土重来,继艾滋病、疟疾之后成为非洲人民又一挥之不去的梦魇。然而,灾难远不止于此。今年 3 月,在几内亚东南部的丛林地区就报告发生了 49 例埃博拉病毒病例,病死率 59% 。随后该病不仅在几内亚境内不断蔓延,还波及到临近的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国。据 WHO 统计,截至本月 15 日,以上西非四国共发生确诊病例 1310 例,死亡 712 例,病死率达 54% ,超过 2000- 2001 年发生在乌干达的疫情 ,成为迄今为止该病最大规模的一次暴发。且其流行态势愈演愈烈,仅在本月 12- 13 日两天 , 就出现了共 152 例新发病例(包括确诊、可能及疑似病例),其中 76 例为死亡病例,暴发的震中也从几内亚转移至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这一方面证明了埃博拉病毒较强的人际传播 能力及毒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高度发达的现代人类社会在防控该类传染病方面的失能和无力。尽管 EVD 的流行目前仍局限于非洲地区,但未来该病是否会对全球公共卫生带来威胁仍属未知。 EVD 的病原学特征 埃博拉病毒与具有相似症状,且同样在非洲地区流行的马尔堡病毒同属单股负链 RNA 目、丝状病毒科,二者分属埃博拉病毒属和马尔堡病毒属。其中,埃博拉病毒属又分为 5 个不同的基因型,即本迪布焦型( Bundibugyo ebolavirus , BDBV ) ,扎伊尔型( Zaire ebolavirus, EBOV ) ,莱斯顿型( Reston ebolavirus, RESTV ) ,苏丹型( Sudan ebolavirus, SUDV ) 和塔伊森林型( Taï Forest ebolavirus, TAFV ) 。 B DBV, EBOV 和 SUDV 主要与这几十年非洲反复暴发的 EVD 有关。而 RESTV 主要出现在菲律宾和中国,可以感染人类,但目前尚无发病和死亡报告。 E VD 的潜伏期差异较大,为 2- 21 天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流行病学控制的难度。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是突发性发热、剧烈无力、肌痛、头痛和咽喉痛,与疟疾或登革热类似。随后出现呕吐、腹泻、皮疹和肝肾损伤,在某些情况下,并发内出血和外出血,进而出现肾衰、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和死亡。从出现一般症状到重症往往进展迅速。感染者在潜伏期不具有传染性,一旦发病,患者即具有传染性。该病只能通过实验室检测加以确认,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的下降,肝酶水平的升高。 由于 EVD 较高的致死性,美国 CDC 将其列为 A 类可能的生物武器战剂(该类战剂以人际传播、较高的致死率、可在人群中造成恐慌以及无特效治疗措施为特点), 在四级生物安全水平的实验室中进行研究。 人兽共患的 E VD 及其传播特征 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最初感染 EVD 是密切接触了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这些动物包括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猴、大猩猩和黑猩猩,以及其他哺乳动物包括果蝠( 狐蝠科 ,一种以水果为生的热带大蝙蝠)、森林羚羊和豪猪等。这些动物在非洲的热带雨林中非常常见,而当地人又有食用这些丛林肉类( Bush meat )的习惯。通过处理患病或死亡动物而感染的人类,将病毒引入社区,进而造成大规模的人际传播。感染通常发生于直接接触患者受损并带有血液的皮肤黏膜、体液或分泌物(粪便、尿液、唾液和精液)或间接接触被上述感染性物质污染的衣物、寝具或针头。只要血液和分泌物中含有病毒,该患者就会持续有传染性。例如,从该病中恢复的成年男性的精液仍有长达 7 周的传染性。然而,不同于 SARS 冠状病毒及流感病毒的大规模暴发流行,该病并不通过空气进行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病的传播风险。但卫生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密切接触者(家人或其他)以及丧葬仪式中直接接触尸体的送葬者容易成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埃博拉病毒的起源目前仍然未知 , 但基于已有证据 ( 在 EVD 流行区域的丛林中发现果蝠体内存在与流行株高度同源的埃博拉病毒核酸片段 ), 埃博拉病毒的保存宿主很有可能是果蝠 ,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当前 EVD 的防控难点 本次在西非暴发的 EVD ,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造成的。而基于我们对埃博拉病毒本质的理解,结合非洲地区的社会经济学特点, 多种因素构成了当前 EVD 的防控困境。 1. 目前尚无许可的治疗 EVD 的药物或预防可用的疫苗 。尽管在美国和加拿大有几种候选的药物和疫苗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效,但离临床试验和上市仍有较大距离。这使得对 EVD 的防控工作步履维艰,同时增加了公众的恐惧。此外,国际社会向相关组织施加压力,探讨在流行地区应用尚未批准上市的实验性药物的伦理学问题,如管理不当,势必给流行地区带来新的健康风险。例如最近美国 NIH 声明其正与 FDA 合作,以加快一种对非人灵长类动物有效的实验性疫苗在今年九月进入一期临床试验。 2. 与历史暴发的不同 。 本次暴发的 EVD 为病死率最高的扎伊尔型,且是该病首次在 西非暴发 , 首次在首都城市暴发 。 截至目前 , EVD 已经在流行地区的三个首都城市暴发,其中包括非洲最大的城市,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 7 月一名美籍利比里亚人乘飞机降落于拉各斯,随后发病并死亡。截至本月 15 日,尼日利亚已有 11 例确诊病例, 4 例死亡。这表明 EVD 存在通过航空运输传播至全球的风险。 3. 流行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极为有限 , EVD 在西非的蔓延速度已经超过其防控部署能力。 无国界医生组织( 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 MSF )将这近 6 个月的疫情暴发描述为“失控”,入院病人不断增加,过度消耗的医务工作者仍然要远赴偏远地区寻找拒绝寻求帮助的患者,该组织的处理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利比里亚的形势尤为严峻,人道主义组织表示,那里基本没有可以应对的能力。 4. 对疾病性质及传播特点广泛的无知、误解和恐惧,使得防控工作变得异常复杂 。由于恐惧医务工作者将病毒引入社区,某些社区居民抵抗、拒绝接受援助,甚至以暴力威胁国际援助小组。在一些地区,传播悄无声息地进行。患者因不愿死于隔离病房,远离朋友和亲人的照顾,选择藏在家中或求助于传统医药,而不是到当地医疗机构寻求医治。而对于,呈现 EVD 症状的病人而言,立即就医对于提高生存率和有效控制疾病传播非常关键。 5. 抗击 EVD 前线的医务工作者的生命威胁令人担忧 。 在治疗及照料 EVD 病人的过程中 ,已有 超过 100 名医务工作者感染, 60 名死亡。其中一名医生 Sheik Umar Khan 在塞拉利昂治疗了一百多名患者。可能是由于在照顾病人过程中未穿戴个人防护装备或未能合适地实施感染防控措施。世界医学会报道很多直接处理暴发疫情的初级医生并没有被提供基本的防护装备。 6. 流行地区特殊的丧葬习俗是疾病传播的重要危险因素 。在土葬过程中,送葬者与尸体的直接接触在埃博拉病毒的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当前复杂严重的形势 , 对 EVD 的应对主要着眼于增加卫生资源的配置、加强卫生宣教等应急处理措施。例如,本月 1 日, WHO 带领国际社会启动了一项一亿美元救助计划以控制疫情。该计划呼吁部署更多的医生、护士、流行该病学家以及社会动员专家。对卫生系统所有层次的卫生服务提供者,包括医院、诊所和卫生站,进行必要的关于疾病性质及传播特点的培训,强调严格遵守推荐的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如在照料患者或死者时,使用合适的个人防护衣和装备,进行彻底的清洁、有效的废弃物处置可以大幅降低感染风险。同时西非的领导者们也开始通过关闭边境和检疫影响严重的地区来加强对疫情的控制工作。利比里亚总统强制地区和国家领导走出去与埃博拉斗争,通过组织社区会议,敦促当地居民协助医务工作者并在出现症状时立即就医等。 EVD 对于人类社会并不陌生,然而几十年过去,我们对其了解和控制依然非常有限。在积极应对当前流行态势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什么造成如此大规模的暴发?我们准备好去应对未来更大的威胁了吗?源头控制是人兽共患病防控的关键。 EVD 作为典型的人兽共患病,我们研究其在动物世界的真正起源,监测其在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及其他哺乳类动物中的传播流行规律,对于实现源头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公共卫生和兽医领域的专家共同合作,在 One Health 的框架之下 ,更好地解决这一复杂问题。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4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埃博拉如何治,如何防?
热度 1 jiahailu 2014-8-9 02:32
这几天埃博拉病毒横行霸道,很多科学家的朋友问我怎嘛没有你的声音,我无言以对。目前千人病例90%死亡和非典相比那可是小巫见大巫。谁能够认为埃博拉是哪一位科学家的朋友呢?HIV还给人有点时间去推脱,现在呢?我因为在非典做点马血清(实际上应该叫做具有超过1:5120中和抗体( neutralizing antibody) ,何为中和活性?)其实也没用上,被香港的朋友作为“宝贝”。 现在是,作为传染病,在对科学家研究者没有威胁之前,都可以扑汤蹈火,但有了接触都死亡的可能,有谁还为之付出呢? 抗体出现了惊人效果,这也说明作为病毒感染的抗原也有特异的治疗方法,但需要抗体。抗体从哪来? 初步的证实病毒激发的抗体可以救人?这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如何获得抗体,尤其是具有中和活性的抗体? 回想一下狂犬病病毒感染,死亡率达100%,埃博拉90%。 狂犬病的流行感染因为马血清的贡献而停步? 埃博拉呢? 不要因为抗非典的马血清没有用处?因为当时让我去了北京,制定了抗非典马血清的规程,而我没有获得任何经费,这一点就像“你懂得”的道理一样的,因为获得了经费的人制造的马血清和我一样没有用,尽管中活活性不见得比我高? 埃博拉呢? 抗体一定管用。 要做啊? 为何不做? 太危险了,需要大量抗原。 抗原是什么?病毒 病毒灭活是抗原? 我认为懂得病原微生物的专家应该起来。 懂得病毒的专家应该起来。 懂得抗原的专家起来。 懂得病原的院士应该起来。 我因为想起来、 可能吗 一定 因为我曾经和非典病毒一起“睡过觉” 因为我分离过非典病毒 我认为埃博拉不用分离 因为埃博拉病毒的序列信息公布了 做点重组抗原可以不 然后呢 免疫马 马血清也许管用 反正是 救人比死了重要 活了比死了重要 如果说提前制作出中和抗体 尽管还需要考虑很多 但救人一定重要 我写这篇博客的目的 是出于科学考量 尽管我也算得上是所谓的专家 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家” 尽管也是在辗转反侧中起来别“胡说八道” 但也不失为科学的良心 我在致力于one health 对于埃博拉 one health更为重要 因为研制治疗的特效药 比如特异性中和抗体 要比疫苗更为重要 因为疫苗是针对传染源的 比如可能的传播媒介等 。。。。。。。。 我说的对吗
4111 次阅读|1 个评论
看病难唯一的解决方式
热度 1 jiahailu 2014-3-16 12:47
如何医改? 具体措施如下: 1.取消三甲医院门诊,将门诊放在社区。 2.建立远程医疗,将三甲医院的专家资源通过远程共享,减少专家一对一看病模式,解脱专家负担,发挥专家效益。 3.更新执政理念,真正处理好“主人和公仆”的关系,视人民群众为真正的主人。
个人分类: 个人浅见|2908 次阅读|1 个评论
H7N9的预测和应对
jiahailu 2014-2-11 16:54
Prediction of H7N9 epidemic in China Zhang Zhaojie, Xia Yao, Lu Yi, Yang Jingchao, Zhang Luwen, Su Hui, Lin Lili, Wang Guoling, Wang Tongmei, Lin Shao, Guo Zhongmin and Lu Jiaha Keywords H7N9; prediction; bird migration; passive response pattern Abstract Background In March 2013, human cases of infection with a novel A (H7N9) influenza virus emerged in China. The epidemic spread quickly and as of 6 May 2013, there were 129 confirmed cas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y of the confirmed cases, determine the impacts of bird migration and temperature changes on the H7N9 epidemic, predict the future trends of the epidemic, explore the response patterns of the government and propose preventive suggestions. Methods The geographic, temporal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all cases reported up to 6 May 2013 were described from available records. Risk assessment standard was established by analysing the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records during the period of extensive outbreak in three epidemic regions in eastern China, including Shanghai, Zhejiang and Jiangsu provinces. Risk assessment maps were created by combining the bird migration routes in eastern China with the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s from May 1993 to December 2012 nationwide. Results Among the confirmed cases, there were more men than women, and 50.4% were elderly adults (age 61 years). The major demographic groups were retirees and farmers. The temperature on the days of disease onset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range of 9°C–19°C; we defined 9°C–19°C as the high-risk temperature range, 0°C–9°C or 19°C–25°C as medium risk and 0°C or 25°C as low risk. The relative humidity on the days of disease onset ranged widely from 25% to 99%, but did not correlate with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Based on the temperature analysis and the eastern bird migration routes, we predicted that after May, the high-risk region would move to the northeast and inland, while after September, it would move back to north China. Conclusions Temperature and bird migration strongly influence the spread of the H7N9 virus.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H7N9 epidemic effectively, Chinese author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surveillance of migrating birds, increase poultry and environmental sampling, improve live poultry selling and husbandry patterns and move from a “passive response pattern” to an “active response pattern” in focused preventive measures.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3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了one health国际合作目标,成功访问UF(佛罗里达大学)
jiahailu 2014-1-18 05:09
2014年1月6-14日,成功访问佛罗里达大学,为one health国际合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http://url.cn/QDkiSI http://www.healthonly.cn/index.asp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4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H7N9的预测和应对--“小人物看大事件”“
jiahailu 2013-12-20 16:44
Prediction of H7N9 Epidemic in China Abstract Background: In March 2013, human cases of infection with a novel A (H7N9) influenza virus emerged in China. The epidemic spread quickly and as of 6 May 2013, there were 129 confirmed cas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se the epidemiology of the confirmed cases, determine the impacts of bird migration and temperature changes on the H7N9 epidemic, predict the future trends of the epidemic, explore the response patterns of the government, and propose preventive suggestions. Methods: The geographic, temporal,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all cases reported up to 6 May 2013 was described from available records. The risk assessment standard was established by analysing the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records during the period of extensive outbreak in 3 epidemic regions in eastern China, including Shanghai, Zhejiang, and Jiangsu provinces. The risk assessment maps were created by combining the bird migration routes in eastern China with the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s from May 1993 to December 2012 nationwide. Results: Among the confirmed cases, there were more men than women, and 50.4% were elderly adults (aged 61 years). The major demographic groups were retirees and farmers. The temperature on the days of disease onset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range of 9°C to 19°C; we defined 9–19°C as the high-risk temperature range, 0–9°C or 19–25°C as medium-risk, and 0°C or 25°C as low-risk. The relative humidity on the days of disease onset ranged widely from 25% to 99%, but did not correlate with incidence of the infection. Based on the temperature analysis and the eastern bird migration routes, we predicted that after May, the high-risk region would move to the northeast and inland, while after September, it would move back to north China. Conclusions: Temperature and bird migration strongly influence the spread of the H7N9 virus.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H7N9 epidemic effectively, Chinese author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surveillance of migrating birds, increase poultry and environmental sampling, improve live poultry selling and husbandry patterns, and move from a ‘ passive response pattern ’ to an ‘ active response pattern ’ in focused preventive measures. 这篇文章即将刊登在中华医学英文版上。 http://www.cmj.org/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edit_id=20131119033658001journal_id=jmcpfile_no=201307080000008flag=2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2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广东省CDC举办“one health”讲座
jiahailu 2013-10-21 18:13
为了加强国际间学术交流,广东省疾控中心邀请了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与全球健康系主任Gregory C. Gray教授于2013年10月10日下午在中心作了题为“One Health:A Promising Approach to Difficult Public Health Problems”的学术讲座。 广东省疾控中心主任张永慧、副主任杨杏芬,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副院长何翔和省疾控中心的研究人员80余人等参加了本次讲座,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陆家海教授也应邀参加。 Gray教授从事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工作长达25年,曾在包括美国军队流行病学委员会、美国传染病协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等在内的多个国家级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包括甲型流感在内的新发人兽共患病的预防和控制研究。他在关于“One Health”的专题讲座中指出One Health是改善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各方面的一个跨学科协作和交流的全球拓展战略,主要内容是要求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临床医学和动物医学研究者之间要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更好地应对和解决新发传染病及环境变化等重要问题。他引用众多实例阐述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研究人兽共患疾病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针对这一情况阐述了“One Health”理念的重要性。作为发起人,Gray教授目前在全球设立了首个该领域的PhD培养项目,也在东欧指导建立了NIH资助的“One Health”中心,并在近期与蒙古国研究者联合申请NIH资助的One Health人兽共患病博士后培训项目。讲座的最后,Gray教授还为大家介绍了佛罗里达大学的概况、留学生情况、研究设施和科研成果等整体情况。 本次讲座不仅增长了中心科研人员的见闻和拓宽了其视野,也为我中心与佛罗里达大学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http://www.cdcp.org.cn/viewArticle.do?method=viewArticleid=2c90488441c9a68d0141cb8463760010
2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举办“One Health:A New Professional Imperative”学术讲座
jiahailu 2013-10-11 14:23
2013 年 10 月 8 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了 “One Health : A New Professional Imperative” 学术讲座,邀请了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与全球健康系主任 Gray 教授进行学术报告。公共卫生学院郝元涛院长主持了本次讲座,陆家海教授是这次报告的邀请者。和任泽舫教授莅临现场进行了交流。本次学术报告内容充实前沿, Gray 教授通过多个生动的研究实例引入了“ One Health ”的理念。现今目前,随着人类健康面临种种挑战,、动物健康、食品安全和食品环境健康的迅速流通等问题,使我们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的诸如人畜兽共患病和食品安全等问题。“ One Health ”是一门新兴学科,主要致力于协调人类医学、兽医兽医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合合作作,从而更好地解决新发传染病和人、动物和环境之间面临的改变等重要问题,达到人、动物和环境和谐相处,共同健康的目的。交流过程轻松活跃,同学们就所思所惑与 Gray 教授进行了愉快的讨论。
3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29个教师节
jiahailu 2013-9-10 14:19
第29个教师节来临。这几天心里一直踹踹不安和内疚,因为好久没有去看培养我成长给我营养的硕士和博士生导师,原解放军农牧大学寄生虫学教授李德昌老师了。实际上这些年逢年过节都是催促我夫人给老师家打电话,尽管大部分都是我在跟前,但都是夫人说话,问候老师和师母身体状况,汇报我的情况,因为我感觉夫人的说话要比我表现出更多的温暖和关爱。今天我给导师家里打电话,但未有接听,问同学才知老师身体不好可能在住院,随让同班同学春田同学代为看望。 记得2003年5月20号那天,我是带着灭活的“非典”病毒去母校开展科研合作的,当时“非典”的政治和各种环境让从外面尤其是广州去的所有人都要被严格隔离,不可能进入校园。听说在我回学校的时候,学校专门发文禁止接见我。我的同学当时是校长,因为和我接触最后被“限制”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的导师还是骑着自行车精神灼烁地去到我所住的宾馆,向他汇报我在从事“非典”过程中的切身体会...... 导师80岁寿辰我夫人去贺寿,我没去当面祝寿,至今后悔不已。 今天是教师节,特别怀念李老师,衷心祝愿李老师早日康复,师母健康长寿。没有您们就没有我今天的发展,感谢您们给我的栽培。
307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