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换方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研方向闲谈
热度 54 weijia2009 2013-10-22 06:18
科研方向闲谈 贾伟 两年前在上海交大当副教授的一个同事(也是我以前的学生)跟我说她想换方向,因为学院请了一些专家帮青年学者“把脉”,专家说她从事的人参抗抑郁的研究没有新意,建议换方向。她跟我说要去做线虫,这样更容易发文章。我苦笑了,建议她不必听那些专家而轻易改变方向。此中道理很简单,人参类天然产物在疾病治疗上的功效始终没有搞明白,而这个“ knowledge gap”就是科研立项的前提。这种“没搞明白”的局面是因为我们过去采用单一指标和简单模型来表征这类复杂系统,忽视了很多关键的作用环节(譬如其代谢产物以及和肠道细菌的相互作用过程)。用线虫这类更简单的模型研究人参或抑郁,路子反了。 前不久跟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的一位教授讨论,他是做人参抗肿瘤的,因为机制不明,需要了解体内代谢过程和肠道菌群的作用关系,于是我们双方想开展点合作。近两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发布的研究指南中都有人参皂苷体内代谢及疾病预防机制的研究。当然,在国内那些专家牛人的眼里,人参这种东西了无新意,是不该立项的,纯属浪费米国纳税人的钱财! 让我老人家苦笑的一个原因是我心里很清楚那些专家的潜台词:这年头你还在做人参,能做出 CNS的文章?我那个学生在这个领域发过几篇影响因子五点几的文章,自己的“研究系统”正在逐步成型,但显然远达不到专家眼里的“点数”,因此得改方向才行! 科学网博主王鸿飞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开始冒泡了。在最近的 博文 里,他谈到了近年的工作连续发表在业内杂志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上(JCP的影响因子好像3-4的样子)。我不懂他的领域,估计在讲究数数的国内研究机构,他的国内同行们更愿意不惜代价发些JACS或更高的综合类刊物,尽管这个代价有时意味着换材料、换方法、甚至换方向。鸿飞是个成熟的研究者,我想他这么甘于寂寞的道理很简单 – 学术地位的形成须有清晰的主题和方向,须建立在系统、扎实的工作基础上的,不能够东一榔头西一棒。 不太想多谈科研,因为科学网上高屋建瓴并喜好传经送道的高人很多,各种的经验“乱花渐欲迷人眼”。总结一下这些“高论”,主旋律是要敢于走新路子 – 要敢于“千里走单骑“,勇于在万军之中取上将之首,千万不要干低层次的“搬砖头”的活,这种说法听来是很提气的!不过,象我们这种在科研领域混饭吃的普通学者,还是要对自己的学生轻声嘱咐一番:继续搬砖头吧!尤其是在你还没有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还没有系统地建立起自己的研究体系和学术地位时!科研立项的实质就是在你感兴趣的领域所问出的问题!术有专攻,学会问一些清晰的、聚焦的、critical的问题,并设计出实验来潜心地求证,才是科研的正道!
23431 次阅读|102 个评论
刹车最费油,科研也一样
热度 59 cwufp 2011-10-12 09:39
刹车最费油,科研也一样
在路上行车,什么最毁车,最费油?那就是刹车。不断的刹车就得不断的加速,不仅毁车,费油,还劳神。尤其是急刹车,有可能会引发事故。开车的根本是对路况的判断,及时的掌握车流的动态,用油门开车,既省油,也让车子平稳舒适。本人第一辆车子开到八年时,行程 125000 公里才换第一次刹车片,而且只是因为时间太长,怕有腐蚀等原因造成不安全才换了它。虽然是一辆大排量的 V6 红旗车,在别人看来是油老虎,可在我的手里,它的油耗一直在 10L/ 百公里左右,在北京市内比很多开捷达的人还低(显摆一下)。 在科研中也一样,最费神劳累的就是不断的换课题、换方向。就像在马路上行车不断的踩刹车变道,貌似技艺高超,实际上费油费神费力,还容易出问题。没有不成材的学问,只有不成材的人。作为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学什么其实不重要。研究生做研究的目的不是出什么文章,更不是出成果,而是系统的 学习、 掌握科研方法,形成有效的积累。在三四年时间内,不仅要掌握足够的知识,学会科研的思路,并做出有创新意义的工作,很有效的方式就是坚持在博览的基础上,对一个小领域的发展进行翔实细致调研,认真的思考,寻找批判的视角,并开展行之有效的科研工作,获得突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意义的创新结果不是不断的换课题和方向能够获得的,而是在一个地方长期的耕耘、培育和修炼的结果,此所谓的“十年磨一剑”培养出来的“专家”,随波逐流的竞逐顶多是昙花一现。博士毕业时,是否发表了 SCI 文章是一个是否合格的标准;而是否达到了可以教育自己的指导教授,那就是是否优秀的标准。导师们追求的就是有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够做出让自己眼前一亮的工作,并从中也学到了一点在别人那里学不到的东西。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决不会因为学生发表什么点数的文章高兴,也不会因为达不到点数而垂头丧气。 继承和延续是科研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方法论,是产生创新结果所必须经历的孕育过程。最近李大侠、蒋叔等哲学家经常提到的所谓文化割裂对在大陆的中华民族社会造成的问题,是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们讨论的热点问题。在台湾、香港、新加坡,中华文化继承得相对完整,精华部分保留得比较好,因此, 不仅体现出和谐、安详、安居乐业的社会景象,没有出现社会阶层割裂并产生各种仇恨的状况 ,同时也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在技术进步和科技发展上令世人瞩目。反观我们的情况,问题多多。在哲学家们看来,我们需要反思,而重点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割裂。一个没有继承的科研,尤其是过度强调创新的情况下,我们失去了根,就像决堤的浮萍被推入了汹涌的江河,只能随波逐流。我们做了太多次的急刹车。 科研领域也像娱乐圈,流行犹如波涛,经常有明星闪耀,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但是,大浪淘沙后留下来的是经典。关注人类认识水平的基础研究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技术研究就是永恒的课题,只需要看看手中正在研究的题目,是否与这两个主题相关,或者相关度多少。 为自己寻找一个能够做一辈子的方向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需要刹车甚至壮士断臂。但是,人的一生有限,这样的刹车和变道次数不能太多,一生两三次足够。研究生阶段时间更短,根本没有必要频繁的踩刹车变方向。如果你经常把课题做到了死胡同或者找不到出口的圈圈里,我看还是早点做好改行的准备,会对你的人生更有利。你虽然缺少从事科研的天才,可能是从事别的行业的天才。 家乡一座近三百年历史的老桥,叫西津桥,桥依然是美丽的,而河水却是那么肮脏。 应重发的要求,贴上照片。看来没照片的博文人家有意见了。
12225 次阅读|15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