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文革时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杨婷婷硕士:文革前后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及其科技传播
kexuechuanbo 2016-5-31 03:59
“文革”前后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及其科技传播 邮箱接收全文 【作 者】 杨婷婷 【学位授予单位】 西北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导师姓名】 姚远 【学位年度】2015 【摘 要】运用科学史考证、分析等方法对“文革”前期、“文革”十年以及“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的高校科技期刊的出版与传播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历史考察,以期为高校科技期刊这一传播载体在“文革”前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传播态势与范式研究提供借鉴,填充“文革”前后科技期刊史相关研究的缺失与不足。文章较全面地调查了“文革”前期、“文革”十年、“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由高等学校创办的192种科技期刊,在总体概述的基础上选取每个时期创办、出版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以此作为高校科技期刊在该时期的主要传播典型。主要从中选取了“文革”之前发表两院院士文章较多,以化学、物理、数学等为优势学科的《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文革”时期两校合刊的《清华北大理工学报》“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出版专版专刊以体现其建筑工程特色的《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作为主要的代表性期刊,对其分别进行系统的文献统计、文本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科技期刊在这三个时期的具体定位经历了——“文革”前期重视科学研究、鼓励“双百方针”,主张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服务;“文革”时期宣扬阶级斗争与个人崇拜,突出“两条路线”、“两种方向”,批判西方科学理论; “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拨乱反正,重提“双百方针”——的变化轨迹,即从学术刊物,意识形态宣传工具再复归学术刊物的定位变化。研究结论认为:“文革”前后的高校科技期刊虽难逃政治的冲击而有“失范”之语,但就媒介组织形态来说,三个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媒介组织重心依旧在高校本身。就传播内容来说,一些高校科技期刊还是传播了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的科研成果,如《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凭借自身的学术质量与专业权威性,刊登了大量反映其学科优势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学术研究论文; “文革”时期两校合刊的《清华北大理工学报》仍刊登了相当数量的科学技术研究论文,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地质地理、建筑工程、电子工程等门类,其中也不乏若干代表这一时期科技发展前沿的学术论文; “文革”结束至改革开放起步期的《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新登载反映其学科优势与特色的桥梁、建筑、道路、结构、材料、测量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以及探索基础理论的文章;以及“文革”时期在高校科技期刊中兴起的科学史研究与马克思《数学手稿》研究热潮等都对之后的科学研究、科技传播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革”前后高校科技期刊这一特殊的期刊种群在反映高校科技研究重点与成就,完善高校学科建制,促进当时社会科技传播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隐藏更多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2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入骨髓的一组记忆
cdli 2016-5-16 17:10
早读毛主席语录, 跳忠字舞和手捧毛主席像合影, 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出, 学农和长途行军拉练, 万人集会游行和彩车彩门, 集粪挖塘泥和帮人推板车, 狮子头胡辣汤早餐, 以戴军帽穿军装为荣耀, 重要活动一律白衬衫蓝裤子戴袖箍或胸牌, 肥皂盒半导体耳机和小画书, 三分一支的香蕉冰棒和五分一支的奶油冰棒, 电影院的新闻简报和剧场演出的革命样板戏, 批林批孔大字报, 文工武卫进校, 亚非拉乒乓球赛, 彻夜排队购买数理化丛书。
个人分类: 感悟|1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婷婷,姚远:“文革”时期高校科技期刊与其科学史研究
kexuechuanbo 2015-4-15 17:01
_文革_时期高校科技期刊与其科学史研究_杨婷婷.pdf 杨婷婷,姚远:“文革”时期高校科技期刊与其科学史研究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4(6):1035-1041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1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婷婷,姚远:《清华北大理工学报》及其科技传播
kexuechuanbo 2013-10-22 11:18
《清华北大理工学报》及其科技传播 杨婷婷 1 ,姚远 2 (1.西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2.西北大学 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与传播科学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9) 摘要: 依据原始期刊文献, 解剖文革期间创刊的《清华北大理工学报》的科技传播内容,为现当代中国科技期刊史研究提供个案依据。结论认为,这是文革时期两校合刊的一份极具代表性的科技期刊,从内容到办刊模式都对当时的大学科技期刊产生深远影响。 关 键 词: 《清华北大理工学报》;科技传播;期刊传播 Journal of TsinghuaUniversity and Peking University and its dissem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Y Ting-ting 1 , YAO Yuan 2 (1.College of Journalist andCommunication,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 2.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Institute of Edi-Publication andCommunication, Xi’an 710069, China ) Abstract : According to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journal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aimsto study the Journal of TsinghuaUniversity and Peking University which was founded during the period ofCulture Revolution and its dissem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providenew clues and evidenc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sresearch. It was a typ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 founded by twouniversities during this period. It had exerted profound effects on science andtechnology periodicals of universities at that time. Key Words: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PekingUnivers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communication;periodicals communication 欢迎点击阅读全文: 杨婷婷.pdf 引用形式:杨婷婷,姚远.《清华北大理工学报》及其科技传播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5):855-860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3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亲历毛泽东时代的食品安全
热度 5 fqng1008 2011-9-15 08:59
这些年,常常被食品安全弄得心惊胆跳,异常怀念没有“毒”的日子。可是仔细一想,自己那些没有“毒”的日子,实际上是连“毒”都甘贵的日子。例如,牛奶是我们这些平民那时候看都看不到的奢侈品,即使三氯氰胺加进去也与我们无关;至于地沟油也是想不到的,如果泼一点在茅厕旁边的土里也会千方百计地过滤出来。下面,讲几个儿时有关食品安全的小故事以饰读者。 1968年,父亲从老家搬了出来,因为受不了每天9分钱的工值,还要不停地挨斗。接受他的,是一位非常豪爽的余姓队长。在那个年头,竟然敢在阶级斗争的高潮接受一个风口浪尖的富农分子、右派分子和历史反革命分子,是需要胆气的。可能他的胆气来自于他的酒量,据说可以豪饮3斤麦酒,但我们没有见过。一次,为了感激这位队长,记得父亲苦苦地哀求当护士的母亲,母亲冒着极大的风险在卫生所偷了一瓶医用酒精,让我送给了余队长。队长拿到那瓶酒精非常兴奋,估计他好不容易满足了一顿。后来,他还想再要,母亲再也不敢拿了(也可能卫生所的酒精太少),只好花钱去买了送去。 文革时期,我们住在一个镇子里。那时候生活物质异常匮乏,什么都要票证,而票证又是那么稀少。小学毕业的我找了一个赚钱的门道,一是到街上捡烟头,将其拆开后重新用纸卷成香烟,再卖给抽烟的人;二是用糖精化水卖给赶集的农民,虽然水还是冷开水,糖精现在就没有人吃了。这样下来,每天可以赚过一两毛钱,多的时候两三毛钱。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切民生都被当做资产阶级的尾巴给砍掉了,人们有烟抽有水喝就已经是高级享受了,那里还去管它卫生不卫生、有毒没毒的。 大约我七岁的时候(1962年前后),奶奶买了一块香瓜给我吃,虽然有些熟透了但我仍然吃得很开心。没想到就是这块香瓜,搞得我上吐下泻,患上了痢疾,可能是被苍蝇叮了。后来,妈妈埋怨了奶奶很久而奶奶当时却一点也舍不得吃。 1973年左右,我已经由“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成长为工人阶级的一员。一次到县城出差,中午进到一家餐馆,刚刚买好一碗面条,正狼吞虎咽之时,冷不防有人一口痰吐了进来。我肚子里还没有填饱,却实在吃不下去了,只好恶狠狠地骂了那人一句,气冲冲地走了。我想,那人一定会有下一个狼吞虎咽,他才不管卫生不卫生哩,因为肚子的饥饿更加难忍!我虽然没有吃饱,但出差补贴已经用了,再也不想超支只好饿着肚子赶回厂的汽车。 那个时代,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我也就想到这些。当然,我不是想说食品安全算不了什么,而是想起了过去那些食不果腹的日子(那时候根本没有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也没用消费者协会),感叹时代确实已经进步了,而且还得继续进步! 附 言语的BLOG : 《少女之心》的性无知年代 文革时代有一些禁书,其阅读人数不亚于《毛泽东选集》和《新华字典》,那是一些在地下流行的手抄本,其中《少女之心》乃文革第一黄书,还有《一双绣花鞋》和《恐怖的脚步声》属于恐怖小说 。 《少女之心》盛传的时间,应该是1975-1976年,那时我刚刚读初一。同学们在偷看时,有人特地在外面套上毛选的红塑料皮,这样不容易引人怀疑。这本至今没有作者现身的手抄本,当年大约有近亿人在阅读或传抄。但谁敢承认自己看过《少女之心》呢?那个时代凡是被抓住看了《少女之心》的人,都被沦为有“流氓”之嫌。 据说北京市公安局在文革中后期以“流氓”罪抓捕了不少青少年。被当作流氓抓进来的人,一问他,百分之百都看过《少女之心》。基于此,公安机关就形成了这样的线性思维:凡是流氓都看过《少女之心》,倒推过来,凡是看过《少女之心》就会变成流氓,于是,看《少女之心》和性犯罪之间就有了固定的因果关系。 1975年,主抓意识形态的“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中央政治局常委姚文元颁布了一个追查手抄本的命令,第一本是《归来》(后更名《第二次握手》出版),紧跟其后的就是《少女之心》,还包括《一双绣花鞋》和《恐怖的脚步声》等。《第二次握手》的作者、在湖南大围山插队的知青张扬被抓捕后一脸迷惑,男女主人公一辈子的肢体接触仅限于握手,而且在近半个世纪的光阴中只握了两次,怎么就成了黄色小说了呢。据说姚文元是在1974年10月的一份“内参”上看到手抄本《第二次握手》的消息的,他找来这本书看了一遍后,感到问题很严重:这是一本很坏的书,不是一般的坏。里面不仅宣扬资产阶级,宣扬有海外背景的科学家爱国,它还歌颂了周恩来!这本书是一定要彻底追查并销毁。但是又不能打着政治反动的旗号来追查,那就等于挑明要反对周恩来。于是,书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就成为追查理由,将其定为黄色书籍,在全国以扫黄的名义追查,这样就明正言顺了。 张扬入狱以后,并不知道他的手稿在知青中被广泛手抄传阅,成了“非主流”流行小说。那时中国主流文坛上只有一个“作家”——浩然,塑造出没有俗念的人物“高大全”。在阶级斗争挂帅的禁欲中国,《少女之心》反到成为“文革”时期仅有的一部涉及性意识的读物,也就成了公然对抗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大毒草”。据说,1975年,法庭对张扬《第二次握手》的指控包括:“你这个《归来》,本质上与《少女的心》是一样的,”“《少女的心》是砒霜,《归来》是鸦片”。这个“鸦片”有四大毒素:第一是反党;第二是吹捧臭老九;第三是鼓吹科学救国;第四是你明明知道不准写爱情了为什么硬要写?张扬在不准写爱情的年代,“硬要”写了爱情,所以他的书“沦落”到色情读物《少女之心》的层次。而后者,是一本并无故事情节、更无爱情描写、从头到尾赤裸裸性爱的色情手抄本。即便是在今天看来,《少女之心》也不能算是一部文学作品,甚至连一部故事都算不上,然而,哪里有压抑,哪里就有逆反,越是谈性变色,越是偷窥得性味盎然。 那时候有个词叫“作风问题”,就特指“男女关系”,以至于各级干部在性压抑之下产生了异常的工作作风,对自己部下的任何‘作风问题’都保持高度敏感和过度反应。男女之间稍微多接触一点,他就可以派人去捉奸,把自己变态的压抑投射到下属身上,自己的工作作风也因为这种压抑而变态、粗暴。记得初一读晚自习时,黄山头村有一对同姓兄妹因为经常一起走夜路回家,班主任指使着我们一路跟踪着到家,非要搞清楚他们是否有越轨行为,其可笑可悲的程度,今天看来无法理解。看看今天的电视电影镜头,何止是拥抱接吻,性器官暴露甚至同性恋都极力赞美渲染,三岁的孩子都知道性意识了,社会也没有见有多混乱或大厦倾倒。 也正是在这种贫瘠而压抑的环境下,一些外国电影中短短的数秒拥抱、接吻镜头都会让不少人如痴如醉。在那个年代,《望乡》《生死恋》《庐山恋》等影片被很多青年人看了一遍又一遍。据北京作家皮艺军回忆,有一名少年犯讲述,《望乡》他看了七遍,后六次每次买完票以后就在电影院门口等着,等到将要出现早年妓院的镜头时,他分秒不差地踩着钟点进去。买那么多张票,就是为了多看几次那几秒钟。《望乡》中几秒钟的镜头,《少女之心》中数行文字描写都能对人构成极大的刺激。皮艺军认为,由于当时“性”在中国一直被当成最淫秽的东西,讳莫如深,所以处在性压抑之中的中国人,都还没有“脱敏”。 《少女之心》多少和青少年犯罪还有一点联系,可是,那些恐怖故事何以也被当做牛鬼蛇神被禁止呢?说白了就是对老百姓进行文化洗脑,搞愚民战略,凡是不符合红色政治声音的东西一概排斥,凡是反映人性自由的东西都要禁止。然而,越是禁止,流传的就越是强烈广泛,在午休时在宿舍在操场上,那些恐怖的故事情节就被发酵:当读完恐怖的一页正心悸恐惧时,蜡烛突然灭了,门外传来一阵恐怖的脚步声,一个扭曲的影子正在推着木门……就像相声里的抖包袱,同学们上课时还在猜测,那明明灭灭的灯火和鬼影到底是人还是鬼呢…… 文革啊,一个悲剧到无法再悲剧的时代,更可悲的是,不少猫派领导们至今还在演绎着这样变态的思维和立场,不过,对人是马列主义,对自己是自由主义罢了,这些人和那个时代一样被永久地抛弃在了历史的垃圾堆里就是必然了。 《少女之心》主要内容: 《少女之心》的手抄本全文仅有五六千字左右,近似于一篇放大的日记,文字不长。作者用第一人称“我”讲述了和表哥恋爱的过程。 在那个大家整天忙于“革命”与“斗争”的年代,十六岁的花季少女黄永红(不知道是否真名)在被下放的父亲的指派下,发现了母亲与何叔叔“通奸”的秘密。单纯幼稚的她对母亲的所作所为感到憎恨,在学校如火如荼的“学黄帅”运动的感召下,为了摆脱母亲“通奸”带给自己的罪恶感,争做“黄帅”式的好少年,黄永红不顾母亲多次恳求,将所看到的一切写成大字报贴到了学校门口。但这次英勇伟大的“革命行为”,并没有给她带来预想的荣誉和解脱。妈妈被民兵带走了,爸爸和弟弟对她就像仇人,同学们冷眼相看,不时把“破鞋”二字挂在嘴边,连老师的赞扬也言不由衷,充满讽刺。之后,母亲被下放到农村,父亲回到城里,却与她形同陌路。她该怎么办?黄永红陷入深深的孤独和迷惘之中。这时,与她同学多年的男生李国华出现在她的身边。李国华不但给她以安慰,还告诉她一个天大的秘密——“何叔叔”才是黄永红的亲生父亲。但何叔叔始终不肯承认。在一次次交往中,黄永红与李国华逐渐产生感情。但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他们被老师抓了个正着。在全班为此召开的批判会上,承受不住压力的黄永红晕了过去。一场大病后,黄永红被何叔叔送到她母亲那里。在农村,她欣喜地发现了同样被学校开除来到农村的李国华和他的家人。农村相对宽松、单纯的环境,使黄永红和李国华有机会深入交往,两人感情越来越深。直到有一天,他们怀着青春期的好奇与冲动,开始了彼此身体间的接触,但这方面知识全是空白的两个人,数次探索均以不得要领而告终。一天天的晚归引起了双方父母的注意,家长们轻而易举地揭破了他们的秘密,两人的交往被严格禁止。当他们为“改正错误”而保持距离的时候,另一个从城里发配到农村的男生姚大明闯进了黄永红的生活。为表示离开李国华的决心,黄永红主动接近姚大明。姚大明是个情场老手,知道如何直截了当地示爱,处在青春躁动期的黄永红最终没能把握住自己,迷失在爱欲之中。但一次与李国华的偶然邂逅,使两人旧情复发,两人不可遏制地走向越轨。黄永红痛苦地发现,自己对两个男生都存有好感,谁也割舍不下。混乱的青春、混乱的感情只会导致更加混乱的结果。终于,黄永红和李国华的事被姚大明发现。为了自己的尊严,两个男人相约以决斗的方式解决问题。决斗中,李国华失手杀死了姚大明,随后,他也因为承受不住压力而自杀。惊惶失措的黄永红被关进监狱,在严厉审讯之下,她写下一摞厚厚的认罪书。而这份认罪书,便是后来的《少女之心》。 后记:其实我也没有全文看过民间手抄本的《少女之心》,但我的确见到过那本书,而且约定好了的第二天传递到我这里的,可是,中间被他们“关系更亲密”的人借去了,以至成了遗憾。不过,高年级同学滔滔不绝讲述性心理行为时的形态我还清晰记得,记忆最深刻最黄色最煽情的情节是:表妹抚摸着表哥那热汤涨挺的宝贝时心想,好想放在自己的怀里亲上一口……呵呵,在那个年代那个年龄的少男少女读了后能不流氓么?
个人分类: 感悟人生|2066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