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弱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针灸的临床疗效和穴位选择无关(又名:揭开中医学变革的序幕)
热度 1 geltern 2014-1-15 14:58
原文地址:www.heqizy.com 作为一项拥有2500年历史的中医技术,针灸已流传至全世界 140 个多个国家及地区,可谓是家喻户晓。针灸的临床应用一方面被大众百姓所接受,例如: NCCAOM ( 美国国家针灸与东方医学委员会) 的一项全国调查显示,每 10 个成年人中,就有 1 个曾接受过针灸治疗;另一方面也被现代医学研究的所证实,例如: 2010 年,赵建浩、林顺潮等人通过 88 例 7 - 12 岁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随机临床对比试验证实,针灸有效率和遮盖法 (弱视的主流疗法之一) 相近。根据 WHO (世界卫生组织) 的官方资料显示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能够对二十多种疾病、症状及状态产生客观的治疗效果。 不过,盛名之下,也伴随诸多质疑。 根据《黄帝内经》的最早记载,针灸效应主要是指,当使用针刺、热灸刺激人体皮肤表面的一些特殊部位后,能够对心、肝、肾、眼、耳、鼻等生理器官及组织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这种生理效应可以对多种疾病产生治疗效果。其中,这些皮肤表面的特殊部位被称之为 “ 穴位 ” ,而这些 “ 穴位 ” 的分布则构建了针灸的理论基础 “ 经络学说 ”。但令人质疑的是 ,古书中并没有记载古人是如何发现这些穴位及经络,而中、西医学者至今也没有从生理学上找到支持穴位及经络存在的直接证据。从某种角度讲,来历不明的历史源头、无法验证的穴位及经络 是现代医学认可中医针灸的最大障碍所在,甚至认为针灸效应只是一种安慰剂作用而已。 为什么针灸是有效的,可又找不到穴位或经络的实质存在呢?围绕这个问题,中、西医学者一直争论不休。有学者认为,谁要是能够揭开针灸之谜,必然是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重大突破。但古人已逝,我们不可能去找伏羲 (被认为是中医针灸的最早发明人) 寻求真相。那么,针灸真的会成为一个无法考证的千古之谜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儿斜弱视诊所的何琪中医师给了我们一个令人震惊、又令人深思的答案: 在公元 2 世纪,当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完整的“地心说”后,人们一直相信太阳、月亮等其它星球都是围绕地球转的。直到 16 世纪,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人们才意识到地球及其它星球都是围绕太阳转的。这段家喻户晓的科学历史告诉我们,在不同水平的科学背景下,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往往是不同的。就好比月食现象,在现代人眼中是地球遮挡太阳光导致,可在古代人眼中却是天狗啃月亮。 也就是说,古代人看到、经历的自然现象或许是真实的,但总结及传承的理论却不一定客观。比如:月亮的确存在阴晴圆缺的变化规律,但不意味着天狗真的存在;针灸的确具有对多种疾病的临床疗效,但不意味着穴位及经络真的存在。 当然,“针灸的临床疗效和穴位选择无关”,这个结论对大多数中国人、中医师及中医学者来说,恐怕很难接受,甚至会遭到强烈抵触。理由很简单,一方面,穴位(或经络学说)被认为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否定穴位(或经络学说)的存在就会被认为等同于否定中华古代文明的存在,被认为是一种数典忘祖的思想;另一方面,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美,很多人确实是被针灸治好过病,也就自然地会坚信传统中医理论。 不过,有句老话讲,行家伸伸手,才知有没有。在我们附近有个很有名的针灸师,能够治疗风湿等疾病。有一次,一个朋友找我一起去找这个医生看病,他告诉我们 8000元 包看好。这个事情要是搁在老百姓身上,恐怕要价再高也得看了。可是,我对他说,“你还是便宜点吧。”。他说,“不还价,祖传的技术,就这个价格 ... ”。这时,我说,“祖传的?要不这样吧,我随便选几个刺激点,就能治好你这里的病人,您信吗?”。他开始很疑惑地盯着我。过了一会儿,他和气地跟我说,“大姐,要不给 500元 吧,就当个辛苦费。对了,您姓什么,是做什么的 ... ”。 之所以我这么自信,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我本身就是在随机选择刺激点的情况下治好了斜弱视、神经性耳聋、免疫失调、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自闭症等多种疾病。第二、 我和很多在临床第一线的中医师曾交流过,有人认同我,也有人表示沉默,但从来没有一个中医师百分之百地确定针灸的临床效果和穴位的选择有关。 第三、欧美等国的针灸研究证实,针灸的临床效果和刺激点的选择无关。第四、很多公开声称证实穴位及经络存在的人却并没有参与过临床实践,没有亲自去治疗过任何一个病人,我很难相信缺乏临床实践的人会得出客观的结论。因此,我提醒大家,分析一个问题时,专业性很重要,因为有时候,眼见耳闻未必是真。 当然,我的话也只供参考,因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是逻辑,而是可重复的现象。 如果大众有兴趣知道针灸临床操作的真相, 我个人 非常愿意在大众媒体的公开监督下,在北京协和、北医大等权威医疗单位做一次关于不需要刺激特定穴位,而是随机选择刺激点就能治愈斜弱视、神经性耳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自闭症等多种不同类型疾病的临床检测。这样一个临床检测的意义是重要的。往 小里说,将会影响全世界几十万中医针灸从业人员;往大里说,将会拉开一场中医学理论变革的序幕。 记得和一位中医师交流时,他一听我说针灸的临床效果和穴位选择没关系,就立刻表现得很激动,说我是中医黑、方舟粉之流什么的。我对他说,“我不是中医黑、也不是方舟粉,更不是否定针灸效应。相反,作为一名中医师,我通过针灸、按摩治好了很多病人,例如:斜弱视、神经性耳聋、睡眠障碍呼吸综合征、自闭症等。这些临床治愈病例有力地证实了,针灸能够客观地对多种疾病产生临床疗效。可是,我也必须实事求是地说,在我的临床操作中,针灸的临床疗效和穴位的选择无关...质疑传统不等于否定传统,而是为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和托勒密的地心说一样,经络学说只是一种基于古代医学水平背景下对针灸效应的初步总结及参考。伴随生理学的逐步发展,我们必然不再满足于照本宣科式的传承,必然开始产生对传统理论的质疑及挑战,必然构建一个堪比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新理论,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规律 ... ”。看完我的话,先前较为激动的他开始沉默不语。过了一会,他跟我说,“我突然发现,对经络学说这个词的定义很模糊 ... ”。后来,这位从成为挺我的粉丝。 的确,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再到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科学发展历史表明,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在理论变革中求得生存及发展的,中医学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可大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是,如果针灸的临床疗效和穴位选择无关,那是不是用针随便扎就能治好很多疾病呢?对此,何琪中医师坦言道: 当然不行。针灸的临床疗效和穴位的选择无关,而是和 神经系统的分布有关。 准确说,和人体的“脑-体调控机制”有关。 在 传统生理学中,人体生理通常被划分为九大系统,例如: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可是,脑科学的深入研究表明,人体生理还存在另外一种方式划分,即:“脑、体”划分。举个形象的例子:虽然中国分为中国分为河北、山东、辽宁等不同地区,但调控各个地区的核心却是在北京的中央政府,二者构成了一种中央政府调控地方政府的国家体制。同样,人体生理也存在这样一个机制。 虽然心、肾、眼、耳等器官及组织分布在人体各个部分,但控制心、肾、眼、耳等器官及组织的中枢却集中在神经系统的核心“脑”,例如:高级中枢大脑皮质控制视觉、听觉等感官及运动系统【下图】、低级中枢丘脑通过内分泌系统控制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从而构成了一种 “中枢系统调控外周系统”的关系,也就是我所说的“脑-体调控机制”。 那么,针灸和这个“脑-体调控机制”到底具有什么关系呢?我举个较为直观的实例 : 斜视(Strabismus) 是一种多发于发育期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双眼无法同时注视一个物体【下图】。 当斜视患儿就诊时,眼科医生往往会建议家长采用斜视矫正手术。对于一般的家长来说,自然是眼科医生建议什么就信什么。可是,对于一些懂英文的高级知识分子来说,当他们查询了国际上和斜弱视有关的研究资料后,往往会否定斜视矫正手术的建议。原因在于,斜视的病灶并不在控制眼球运动的六条眼外肌,而是在控制六条眼外肌活动的大脑视觉中枢。例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视觉研究系、Sick Children医院的眼科主任Agens教授领导的团队证实,斜视不仅是一种眼疾,一种和大脑初级视皮质受损有关的疾病。 【下图】。 这个结论意味着,虽然手术可以矫正斜视患儿的眼位,但诱发斜视形成的病灶依然存在,而病灶的存在就意味着斜视复发的可能。也就是说,斜视矫正手术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美容技术,而不是治疗技术。 眼科医生推荐斜视矫正手术,主要是限于专业范围的原因,他们往往孤立地从眼科角度去理解及治疗斜视。可是,这种局部思维的代价就是斜视复发。只不过,付出血的代价的不是医生,不是家长,而是斜视患儿自己。事实上,如果想要 从根本上治愈斜视,就必须首先修复大脑视觉中枢损伤,去掉诱发斜视形成的病灶,这样才能矫正斜视并避免复发的可能。我的临床治愈病例也客观地证实了这一点。当我通过 针灸、按摩等中医技术将斜视患儿的VEP(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振幅恢复正常形态后,由于VEP是一种反映大脑视觉信号传导和大脑视觉中枢活跃程度的电信号,这个结果意味着大脑视觉中枢损伤得到了有效地修复。这时,斜视患儿的眼位 会自动矫正,无需手术矫正【下图】。 从1992至今,我已经治愈斜视上百例。可以说,这些病例就是一种 基于“脑-体调控机制”的典型临床应用。 更深入地说,在临床实践中,我不仅能够通过主动利用“脑-体调控机制”治疗斜视、远视、弱视等和大脑视觉功能有关的眼科疾病,而且能够治愈神经性耳聋、免疫失调、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自闭症等同样和脑功能有关的多种疾病。这不由得让我更加确认,“脑-体调控机制”不仅是针灸效应能够治疗多种不同类型疾病的真正奥秘所在,也是中医学中几个重要思想的具体化解释,例如:我们可以将“ 牵一发而动全身”理解为,通过针灸强化脑功能这一点来影响视觉、听觉、心、肾等整体生理机能;我们可以将“阴、阳平衡”理解为,脑、体之间存在相互调节、相互影响的调控关系等。 反观现代医学,生命是一个整体,但生命科学不是。现代医学虽然对脑功能有一定的研究,但更多的局限于认知科学,却并没有将脑功能引入临床应用。甚至来说,生理学虽然明确地将脑定义为神经系统的核心,但研究者却往往会选择性忽视 脑功能对视觉、听觉、免疫等生理机能的影响,而孤立地去看待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免疫系统等局部生理。这种“脑、体分割思想”不仅和生理学自相矛盾,也必然 会导致“眼疼医眼、脚疼医脚”的局部思维,而斜视矫正手术就是这一“脑、体分割思想”的赤裸裸表现。对此,引用A.Wilson的一句话就是,“学科的分类主动限制了研究者的探索范围,以至于看不到完整的风景...(瞎子摸象)”。 何 琪 中 医 师 的这一番话 让 我 们恍然大悟,原来是中、西医都误读了针灸效应。中医虽然歪打正着地发现了针灸这种基于“脑、体”机制的临床技术,却将其错误地总结为穴位及经络学说。西医虽然清楚地意识到,作为神经系统的核心,脑对眼、耳、心、肾等各个器官及组织具有整体调节作用,但由于缺乏类似于针灸这样的临床发现及应用,使其不知道该如何做到利用脑功能去预防和治疗疾病。也就是说,正是这一阴差阳错给针灸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可是 ,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作为一名中医师,何琪为什么要这么明确地否定穴位及经络的存在和指出现代医学的“脑、体”分割思想呢?说出这个事实真相,就不怕砸了自己的饭碗?不怕遭到中、西医全体医者的一致攻击?我们很难理解何琪中医师这种把自己放在尖刀上的做法。可是,何琪中医师却直言道 : 首先,每一个人都有权利知道、分享真相,就好比诺贝尔奖的核心精神是鼓励科技工作者不要首先以商业利益为目的,而是以无偿地分享发现、成果为首要目的。当我确认针灸治病的核心原理是基于人体自身的脑功能时,我认为 针灸不应该成为一种收费医疗项目,例如:治疗一次 100 元、包治好 8000 元等,而是应该成为 每个人都能掌握的一种普及性免费医疗技术。 当人们得病时,就不会首先考虑储蓄、医保、工作等经济因素,因为有机会可以自行治愈,这对减轻中低层收入群体的经济负担具有很大意义。同时,发病率、门诊率降低反过来又会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让国家的卫生经费不用投在更多的大楼、设备及人员,而将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其它重大疾病的研究中,形成一个双赢的结果。在很多时候,普及一项能够治疗多种疾病的免费医疗技术要比医保更重要,例如:美国医疗花费占总 GDP 的 17.9% ,几乎是其他发达国家的两倍,但相比而言,美国人却不是最健康群体,肥胖、 AD (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疾病都是美国卫生系统所面临的巨大问题。 其次,“预防胜于治疗”不应该是一种推销保健品的广告词,而应该成为一种通过普及性推广针灸技术而建立起来的一个“七分自身防治、三分药物防治”的医疗体系。摆脱对药物的依赖,从根本上解决在目前“治病吃药”的单一模式下, 造成发病率年年增长和药物研发费用逐年递增造成的医患矛盾。在这个过程中,脑功能的研究,特别是脑、体之间关系的研究将是建立及发展这一医疗体系的核心所在。 最后,《周易》有话,变则通、通则久。目前的中医学既没有发展方向,也没有经过重大理论变革,其存在的意义就好象逢年必放花放炮一样,更多地依赖于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坚持,而不是先进的思想和可重复性的临床效果。因此, 我认为一场理论变革将是中医学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而揭开 这场中医学变革的序幕将会从解密针灸效应开始! 何琪中医师的话不由得让我们开始反思,现代科技是经历过了四次重大科技革命才发展到今天。可是,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中医学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重大理论变革,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中国古人具有优良的基因、超前的思维吗?当然不是,就好象那句电影台词一样,“他樊哙要是真有那么大本事,我们早打败项羽了,还用得着等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事实真相是,中国人习惯了对传统文化的照本宣科式、歌功颂德式传承,而缺乏质疑传统、挑战传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不可以再以缺乏经费投入、缺乏人才储备作为借口来解释中医学的没落,因为中医学真正缺乏的是一场 轰轰烈烈的理论变革 ...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260 次阅读|2 个评论
弱视高复发率和大脑视中枢抑制效果尚未解除有关
geltern 2013-10-31 14:28
在第九届眼科学术大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牛栏俊的报告指出,“ 弱视临床的特点之一在于,有明显地复发趋势,而且复发率非常高。国外作者报告停止治疗后,弱视眼的视力减退率达到了55%-90%左右,多为斜视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2001年,Leiba等报告一组长期随访的结果,平均随访21.5年,这些单眼弱视患者经过遮盖法治愈,停止治疗后,有三分之一视力下降。面对如此高的复发率,如何防治复发是弱视治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 可问题是,为什么弱视患儿的视力会复发呢?要知道, 即便是减少甚至停止视觉训练,但弱视孩子每天长达十多小时都在使用眼睛,这可以被认为是视力训练的过程。然而,为什么却依然无法阻止弱视复发呢? 郭智一等人的研究显示, 弱视复发现象很可能和VEP潜伏期、振幅无明显改善,导致大脑视中枢抑制效果尚未解除有关。也就是说, 弱视复发现象更多地和内因存在紧密联系,而和弱视患儿不配合、视力训练不够、视力巩固不够等外因并无太多联系。 举例来说: 当孩子头上给压了块大石头时,其重量会导致孩子的生长发育受阻、迟缓。对于弱视儿童而言,头上大石头就是大脑视中枢损伤,抑制了正常的视觉功能发育,导致视觉功能低下。 视觉训练的问题在于,它并不是解除抑制效果,而是利用“用进废退”机制去对抗抑制效果 。虽然可以提升视力,达到正常视功能,例如:矫正视力1.0。然而,大脑视中枢的抑制效果依然存在。一旦停止训练,抑制效果再次出现,形成视力复发现象... 从以上分析及相关研究来看,弱视高复发率来自于相关临床研究及应用上的不足。更多地强调治标式地去对抗,而缺乏更深入地思考,即: 如何解除作用在大脑视中枢的抑制效果,恢复弱视患儿正常的视觉功能发育。
4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愿天下儿童都有一双正常明亮的眼睛
热度 1 geltern 2013-10-29 19:07
愿天下儿童都有一双正常明亮的眼睛 --何琪医生推拿按摩治疗儿童斜弱视有绝招 天津日报记者 刘振宁 少儿弱视是当今世界上流行的眼疾,随着国内外医疗科技的发展,87年北京成立了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组,94年北医大《中国斜视和儿童眼科杂志》创刊,让人们清醒地看到儿童弱视已经成为全世界急待解决的疾病之一,并引起广泛关注。 弱视治疗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传统方法有遮盖法、光栅法、压抑法、后像法、红色滤光镜法...但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 天津市河北区增光里少儿斜弱视诊所的何琪大幅经过多年学习,临床实践及摸索,通过对千名弱视儿童的临床治疗经验,深感“推拿按摩”是目前唯一对屈光不正性、斜视性等各种类型弱视行之有效的方法,她认为-- “推拿按摩”能够消除大脑视觉中枢抑制,激活视皮质电活动,诱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视敏度和视神经的敏感性,提升弱视患儿的视觉功能。 “推拿按摩”可以使旁中心注视转变为中心注视,巩固视功能。 “推拿按摩”可以治疗9-12岁儿童弱视,提升视力,建立双眼单视,恢复立体视觉功能。 “推拿按摩”还是唯一可以摘掉弱视患儿眼镜的同时,又不给儿童造成药物和手术损伤的治疗方法,其疗效显著,立竿见影,三天显效。时间短、稳定性高、远期效果好。 近些年来,经过何琪医生治愈的斜、弱视患儿不胜枚举。 缴南,男,9岁,半岁时因发烧抽风而失去视力,被诊断为“视神经萎缩”,伴有眼球震颤。曾在北京治疗三年多,最终左眼视力为0.05,右眼为0.1。生活不能自理的缴南被送去了盲校。92年经过何琪医生11个疗程的治疗,双眼视力均达到1.5。同时,眼球震颤消失。 高明,男,9岁,两岁时发烧输液失去视力。天津、北京、上海几大医院诊断为“视神经萎缩伴有眼球震颤”。后到北京治疗三年,最终左眼视力为0.1,右眼为0.2。93年经过何琪医生12个疗程,双眼视力均达到1.5。同时,眼球震颤消失。 张苏,男,10岁,3岁时内斜,一直在天津配镜治疗。91年到诊所时,左眼视力为0.4,右眼为0.5,调节性内斜15度。经过何琪医生4个疗程治疗后,双眼视力均达到1.5,斜视正位。 胡伟,男,8岁,3岁时内斜,先到医院配镜治疗,91年到诊所时,左眼视力为0.25,右眼为0.3,调节性内斜15度。经过何琪医生4个疗程治疗后,双眼视力均达到1.5,斜视正位。 刘静,女,10岁,2岁半时内斜,起初配镜治疗,其父是海员,曾多次在国外寻方问药,均无办法。91年到诊所时,左眼视力为0.4,右眼为0.5,调节性内斜15度。经过何琪医生4个疗程治疗,双眼视力均达到1.5,斜视正位。 王静,女,10岁,3岁时内斜。91年打算动手术矫正斜视前打听到何琪医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来诊所治疗。5个疗程后,左眼视力由0.4提升到1.2,右眼视力由0.6提升到1.5,斜视正位。 吴浩,男,8岁,3岁半时外斜。原在北京配镜治疗,92年两次给何琪医生写信求治。当时左眼视力为0.3,右眼视力为0.4,恒定性外斜15度。经过何琪医生6个疗程治疗,双眼视力均达到1.5,斜视正位。 张晓亮,男,6岁,屈光不正性弱视。4岁时发现视力差,曾在北京、天津治疗过,91年到诊所时,左眼视力为0.4,右眼为0.5,散光高。经过4个疗程治疗,双眼视力均达到1.5。 张旭,女,5岁,3岁时内斜。起初配镜治疗,后经人介绍前来诊所治疗。当时,左眼视力为0.25,右眼为0.3。经过何琪医生6个疗程治疗,双眼视力均达到1.5,斜视正位 ... 在全世界关注少儿弱视的今天,何琪医生运用其独创的治疗方法治愈了如此之多的弱视患儿,无疑证明了“按摩推拿”的科学性,同时也是对眼科医学的一大贡献。对于少儿斜视弱视的医学论述,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全世界公认的统一观点,但运用临床实践,治疗方法所显示的疗效,来寻求其发病根源,从而对各国专家学者的论点学说进行验证,然后在进一步改正、整理和完善,确实是何琪医生在斜弱视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是一种大胆的科技创新。因此,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对此给予重视,也同时希望何琪医生能够和其他学者、专家一道,推出更高、更有效的治疗技术造福人类,让天下儿童都有一双正常明亮的双眼。
个人分类: 报刊|289 次阅读|1 个评论
又见明亮眼睛
geltern 2013-10-29 19:06
又见明亮眼睛 天津日报 记者 杨光 在天津市的一个不知名的角落里,一个普通的女性公民,叫何琪。今年47岁,她在600天的时间里,为2岁-10岁患有弱视的儿童恢复了视力 。这不为人所知,不为人所重视。因为她没有学历,没有文凭。可是,她却通过实际的临床实践创造了这个奇迹。 对此,有500名孩童,有鲜艳的紫、红、黄色的九面锦旗和四块纪念镜以及患儿家长的留言作证。在此,仅举几例: 一、天津市盲校的缴南,10岁,在出生2个月后,便被诊断为视神经萎缩。曾在北京、天津等各大医院医治,特别是在某眼科疑难症状专科治疗了3年,视力仅提升到0.05和0.1。对此,专家那此作为成功的典型病例。可是,家长并不认同,也不忍心看着孩子眼睛如此下去。他们来到何琪医生的诊所接受治疗后,经过11个左右疗程的治疗,视力奇迹般地恢复到了1.5左右。 二、天津市提琴厂一个职工的孩子霍子君,6岁,被眼科医院确诊为远视、散光,视力仅为0.1左右。医生建议,配镜矫正。但是,戴镜只能控制发展,并不能治愈。一个孩子从6岁就架上一副小眼镜,将到什么算个头呢?家长打听到何琪医生后,带孩子前来治疗。经过9个疗程的治疗,奇迹发生了,孩子的视力恢复到1.0左右。“不知道何大夫流过多少汗,费过多少心血。她用自己的爱心,为孩子拨开了眼前的阴影。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能用很短的时间,治好了各大医院都治不好的眼疾。” 三、天津市化学显微研究所的一个职工的女孩李雯,9岁半,2岁得了左眼斜视15度,视力左眼0.2,右眼0.3。从4岁开始戴镜矫正,经过5年不断地到各大医院治疗,先后配了3副不同的眼镜,采用过近视治疗仪、光栅等疗法,又试过穿针、拓画、远眺等,疗效微弱,只能起到控制作用。然而,经过何琪医生的治疗,仅用了5个疗程,双眼视力达到1.0左右。特别是,李雯的左眼没有斜视现象。眼感明亮,特别是在黑暗处尤为明显,从此摘掉了眼镜。 四、黑龙江安达市的张旭,右眼内斜,视力仅达0.08,配镜才到0.1。她父亲张兴(大庆乙烯化工厂三厂职工)告诉我们,他们是95年10月20日来的,四天后张旭右眼视力提升到0.12,10天提升到0.3,一个半月提升到0.8,斜视自动被矫正。小女孩欢蹦乱跳的告诉我们,她的眼睛不歪了,变漂亮了。 五、天津市肿瘤医院的曾宪平女士告诉我们,他女儿陈欣从五个月时发现眼球震颤,自己看不清,不敢走路。现在五岁多,去过不少医院,都无能为力。到了何琪医生这里治疗了十多个疗程后。我问她现在视力如何?她笑着说,“当她能看清四米以外钟表的指针后,我就不再给她测了。”说着喊来和其他小朋友正玩的女儿见我,说,“这孩子眼睛好了以后,性格也有了很大变化,原先很忧郁,现在开朗多了。” 还有更多的孩子反映, (1)“过去看灯泡是一片白,看蜡烛是一朵花;现在,我能清楚地看到了灯泡和蜡烛。”, (2)“妈妈,我觉得何琪奶奶好象给我摘了个眼罩。我现在发现,自己以前看外界东西都是灰蒙蒙的,现在看外界的东西都是很明亮的,很鲜艳的。” 对此,何琪认为,对于弱视的治疗,很多时候视力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去视网膜模糊化,还给孩子一双明亮眼睛。不仅让孩子看得到,更要让孩子看得清、看得准才行。这和国际弱视研究的主流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在何琪的长期临床实践中,有效率为100%,治愈率达到了90%。随着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患儿前来就诊。出了本市以外,北京、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均有人来,高峰期时每天曾达36人,从早上4-5点忙到晚上11点,为了啥?就是为了还给那些孩子一双明亮眼睛, 解除家长的担忧,献上一个母亲的爱心。”。一个患儿家长在纪念镜上写到,“赠给把爱献给患童的何大夫,功高德高技艺高,精心爱心慈母心”,这就是患儿家长对何琪医生的真实评价。
个人分类: 报刊|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把埋在土里的黄金挖出来
geltern 2013-10-29 19:05
把埋在土里的黄金挖出来 --《有这样一个女人》编后记 作者 天津日报主编 王道生 1995年9月的一天,一位素不相识的中年女人跑到天津日报社找到编者,自我介绍说,“我叫何琪,王老师,我知道您很忙,很不好意思打扰您,给你写了封信,挺长,请您在百忙之中抽时间看看...” 何琪走后,编者回到办公室拆阅这封长信,。“王老师,您好!很冒昧的给您写信。满腹的心酸和委屈不知向谁去诉说,向谁去倾诉,天下之大,路在何方!提笔写信,泪水无法控制地往下淌。许多事本应能解决,但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一个普通妇女要办成一件事太难,难于上青天...”。她叙述着自己的身世和两个孩子现有患弱视、近视的不幸,以及她苦苦求索给孩子治病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她回顾了在自学和实践中摸索到治愈儿童弱视的办法并开办小诊所的过程,她很自信地寻求到解决儿童视觉系统发育抑制的有效办法,开辟了一条科学性、先进性、可行强的治疗途径。她认为“这是儿童眼疾领域的一大重大突破,是科技创新的发现,填补了当今非手术而不能解决斜视问题的空白。”她在信中的最后呼吁,“一个科技兴国的热潮已在掀起,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正在召开,我殷切地期望社会各界能够给一个基层科技创新者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给像我这样妇女多一些支持和帮助”。全信长达五千多字,读后令人思潮起伏。 这显然是一个关系到儿童视力健康的重大信息,是人类在视觉医学方面的一个新探索、新动态,具有很强的新闻性。 这显然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现代走正路难,干正事苦,没有背景没有靠山的普通人,要想对社会有所作为,就难上加难。吃喝玩乐、花天酒地那真轻轻松松,不承受艰难困苦,不承担风险。要想发明创造、建功创业就得甘愿自我牺牲,还可能遭受挫折和打击。何琪的事情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这显然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一个母亲为了给亲生骨肉治病而自学医学知识,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却在实践中有了世界级别的重大发现;一个没有学历、没有文凭的女人向专家学者提出挑战,要求公平竞争。不向命运低头,不向权威低头,不向社会冷漠低头,表现了一个女人鲜明的个性,何琪的奋斗历程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这显然又是一个很有针对性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科技才能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才能增强国力而不受人欺辱。而另一方面,我们的某些制度和条条框框又严酷地束缚科技的发展,需要改革和完善。 一些人重理论、轻实践的观点,使他们只看重专家在实验室的研究,却忽视了劳动者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发明、发现和创造。何琪的事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这显然是一个很丰富、很深刻的报告文学题材。想起戴逵贤说过,他是在天津日报的报告文学版上成长起来的记者,但1994年他却没在 报告文学版上发表一篇作品。于是,打电话请他采访何琪,并把何琪的电话号码告知他。 戴逵贤因为忙着其他事情,没有马上去采访。何琪拿着她的材料和病例资料又来了。由于一次次地遭遇挫折和冷遇,她的性情变得焦躁不安和愤愤不平。她说着说着就激动了,“我这绝对是真的、是真的...”,总想要和那些不承认她的人争论。 编者劝她,“你不必这样急躁,急躁不但解决不了事情,而且还会影响你的健康和形象。凡是科学的事情都禁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人们对一种新事物的认知总是需要一段过程。几千年前如若有谁说人可以在天上飞,大家会认为他是疯子;显微镜发明之前说一滴水中含有上亿个细菌,都说那是无稽之谈。现在不是都承认了吗?只要你的发现是科学的,你就一定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不会因为你没有学历和文凭而轻视你,相反,我们会责无旁贷地支持你在科学道路上的求索精神。古今中外许多重大科学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没有文凭没有学历的普通人在实践中成功的,比如发明蒸汽机的瓦特,研究中草药的李时珍等等。我已经选了一位很认真的记者去采访你。” 不久,何琪高兴地告诉记者:“戴逵贤记者来了,我真没有见过这样的记者,一次就听我谈了四个小时,那么和蔼耐心。”编者笑道,“四个小时哪够?他至少还要跟你再谈四个小时。” 编者和戴逵贤交换了意见。编者说,“医疗科学关系人的生命健康,需要特别的认真谨慎,不要仅仅听何琪说,还要实地调查被医治的患者和患者家属。学术问题不是报告文学的任务,不要论证何琪的学术观点,二是要把采写的重点放在人的命运、性格、经历和精神方面。学术问题应有学术界去解决。” 戴逵贤的勤奋、认真和社会责任感,造就了《有这样一个女人》的成功。作品发表后引起社会广泛反响,各地读者的电话打向 天津日报的办公室、总编室、政教处、群工处、专刊部,有时电话多的使一些部门的编辑无法办公。读者说,感谢天津日报给弱视孩子带来希望,称道报告文学版经常把埋在土里的黄金挖出来,呼吁有关方面能关注何琪的事情。《经济日报》、《中国人口报》和天津市电视台等新闻单位的记者相继去采访何琪。天津市一位政协委员把报告文学《有这样一个女人》寄给了全国政协,全国妇联的领导同志把这篇报告文学寄给了中国中药大学校长。连日来,四川、云南、河北、辽宁、黑龙江和香港等地的读者也纷纷和何琪联系,甚至连日本医疗公司也对何琪临床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希望祖国的医学发现能最早在祖国开花结果。
个人分类: 报刊|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和我擦肩而过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热度 5 geltern 2013-10-22 15:27
记得,在参加1997年全国第七届电生理大会时,我那篇短期内大幅度提前弱视患儿VEP潜伏期和提高VEP振幅的试验报告引起了很多专家教授的关注。当时,他们对我说,“你能提高VEP振幅,恢复弱视患儿VEP形态,你就是弱视临床治疗最权威的...”。 原因在于,这一临床观察支持了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Wiesel和Hubel的假说,即:“ 弱视病变位置在大脑视皮质 ”。然而,Wiesel、Hubel等人虽然提出了找到问题的方式,却并没有找到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即:“ 如何修复大脑视中枢损伤 ”。 如今,这篇临床检测报告显示,我找到了。不仅找到了,而且让我第一次产生了“或许...就我这样一个平头老百姓也有机会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的想法...另外,北京经济导报的一位记者也根据我的情况写了篇“诺贝尔奖,非我莫属”的文章。但可惜的是,被主编给压着不让发表,觉得两百多年都没人能解决的问题,怎么可能被一个自学成才的女人解决... 当这一报告被美国麦迪逊大学的托马斯和霍普金斯大学同事知道后,向我发出了邀请,希望我在他们医院的弱视患儿身上重复这一临床现象。得知此事后,我当时激动万分。 可是,交流的失误让我空欢喜一场。 当时,我并不在中国,而是参加完会议后去新加坡的一家诊所做了客座医生。当时,我的家人并不知道,拿着对方发的邀请函就可以去北京签证,而是还以为像我去新加坡一样,等别人来带着去大使馆签证,就一直等着。另外,家里人都不懂电脑和英文,一直是通过天津一家信息公司和托马斯等人联系。当托马斯等人一直给我发邮件催我时,这家信息公司的人都没有及时告诉我。直到发现后,才赶快给对方回复,说去,但本人还在新加坡,希望对方等一下。可是,这一回复让对方误认为,我不愿意去...由于语言问题,起初没有跟他们说我在新加坡,他们先前一直以为我在中国。这会,怎么会又跑到新加坡了。这种交流中的失误,让这一次珍贵的机会白白流失了...当我辞掉工作,回到中国后,几次再和对方联系,对方也没有回复... 我一直想,假设这一次成行了,能够在美国麦迪逊大学或者霍普金斯大学重复这一原创临床现象,对于美国这种重视原创发现的国家,一定会重视并深入研究的。作为这个现象的发现者,我将有资格去争取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的荣誉。 可惜,历史没有假如,这就是命运...如今,我更希望的是,可以在中国普及性推广何琪中医技术,摘掉每一个弱视患儿的眼镜,这将比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更有意义。
1136 次阅读|9 个评论
我对何琪老师治疗弱视的解读——儿童节献礼
热度 5 yindazhong 2013-6-1 10:14
我对何琪老师治疗弱视的解读 科学网何琪老师治疗弱视颇有建树,但何老师对其中道理的解读有点天花乱坠,让人费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1880-678723.html 这里提一点个人的看法,谨供探讨: 何老师,我觉得用按摩、针灸等理化疗法使得弱视改善(达到国家某一指标)的重要机理在于:在头、手、足、身等眼睛周围神经肌肉组织的理化处置及类似的 treatment, 松弛、改善了紧张变态的眼肌(主要由于长时间斜视或不良生活习惯导致),恢复了眼球在眼眶内的正常位置——使得两个眼睛照相机的信号相互得到了较好的匹配——这应该就是您成功的“天机”。 请注意以下几点: 1 )眼球不是完美的球形(健康成人 23/24mm ),尤其是眼内的晶状体更不是完美标准的凸透镜,一旦扁圆的眼球或晶状体歪斜了(参见上面链接的何琪老师的孩子早期所拍的眼睛照片),外来信号自然就不能很好地聚焦到黄斑上,所以表现出种种眼功能怪相,例如散光,弱视,视功能( VEP 信号)改变等等; 2 )从解剖学上来看,黄斑与视乳头(神经聚集点)在眼底的视网膜上都是有点“歪的”,只要眼球归位,外来光线聚焦到位,视力就恢复和改善了,神经信号及相关功能就正常了,还戴眼镜就不舒服了,无需什么高深的大脑神经皮质,“功能补偿机制”,甚至睡眠、衰老原理掺乎进来制造混乱。那样倒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您说呢? 祝天下所有弱视的孩子们早日恢复健康!过一个充满希望的儿童节!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7335 次阅读|24 个评论
自得其乐
dingdingtutu 2011-12-10 05:44
早晨叫一丁同学起床,有些不情愿,可忽然又说:对了,我们今天有一节我最喜欢的课,我一定要早点去学校!顺利起床。我接着问是什么课呀?“体活课呗,我最喜欢了。因为打乒乓球,我最拿手了!”原来是这样呀。的确,这学期他们的体活课都是乒乓球,可大多数同学只是练盆球,他因为已经专门练了快一年了,可以对打,经常有老师和他打,可能由此增加了信心吧。我连忙说:“看见了吧,还是技术高好吧,你会越来越喜欢的。” 让他练球是因为我们一直认为乒乓球是一项很好的运动项目,尤其他的眼睛还有弱视,刚刚矫正过来,要防止视力下降,练乒乓球对视力会有好处。可刚开始练时很枯燥,只是练一个动作,随着技术的熟练,他真是越来越有劲头儿了,我们常常鼓励他,教练也开始夸他了呢!实际上,能够天天坚持练球,对意志也是一种磨练,从最简单的事做起,有始有终,从中获得成就感,体验每一个小小的成功,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实际上,让孩子坚持,是对家长的一种考验,常有家长也不能做到这点。我在别人的眼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恒心,总也不是最好,但总是坚持到最后的一个;做事效率不是最高,也不是很聪明,但同学中能象我这样一直往前走的人还真是不多了。对孩子我也是用我的行动去影响他。从每天坚持治疗眼睛,到每天坚持练乒乓球,这都是得家长跟着,虽然也是出于无奈,但事实是:我们做到了,而且都有成效。 爱好是什么,一件事做得好了,就有可能成为终身爱好。在一本书中也看到这样的观点。这看似有些偏颇,但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事情还真是挺多。 慢慢体会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