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厨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饥饿的青春[第二季01 - 06][中英文字幕]高清下载
lcj2212916 2015-5-1 13:05
播出:ABC Family 类 型:喜剧/生活/青春 地区:美国制作公司:CBS Television Studios The Tannenbaum Company 语言:英语首播日期:2014-06-26 周四 英文:Young Hungry 编剧:David Holden 导演:Andy Cadiff / Ashley Tisdale 主演:Emily Osment / Jonathan Sadowski / Sofia Rodriguez / Rex Lee 简介: Josh(Jonathan Sadowski)是一位年轻富有的旧金山高科技企业家,他遇到年轻时尚、争强好斗的饮食博客作家Gabi(Emily Osment)后立即决定聘用她担任自己的私人厨师,两个原本不可能交叉的世界开始相互碰撞。Gabi并非一个十分优雅完美的厨师,她为人率直,甚至有些愚笨,风格令人瞠目结舌。不过她的厨艺确实精湛,仿佛早就知道别人想要吃什么似的。她对新工作充满期待,但她必须证明自己的能力——准确地说,她必须赢得Josh的助理、公关先生Elliott(Rex Lee)的信任。Elliott非常容易兴奋,常被人看做「都市美型男」(metrosexual)。他倾向于寻找一个著名厨师而不是一个乳臭未干的黄毛丫头,这让Gabi有些不高兴。Josh准备和女友共进浪漫晚餐,于是吩咐Gabi好好准备。这顿饭吃出了大问题,Gabi陷入一种非常尴尬的情形。在死党Sofia(Aimee Carrero)和Josh的管家(Kym Whitley)的帮助下,Gabi将这种尴尬情形转化成工作机会……甚至是赢得爱情的机会!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91825729
12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饥饿的青春[第二季01 - 04][中英文字幕]高清下载
lcj2212916 2015-4-17 21:47
播出:ABC Family 类 型:喜剧/生活/青春 地区:美国制作公司:CBS Television Studios The Tannenbaum Company 语言:英语首播日期:2014-06-26 周四 英文:Young Hungry 编剧:David Holden 导演:Andy Cadiff / Ashley Tisdale 主演:Emily Osment / Jonathan Sadowski / Sofia Rodriguez / Rex Lee 简介: Josh(Jonathan Sadowski)是一位年轻富有的旧金山高科技企业家,他遇到年轻时尚、争强好斗的饮食博客作家Gabi(Emily Osment)后立即决定聘用她担任自己的私人厨师,两个原本不可能交叉的世界开始相互碰撞。Gabi并非一个十分优雅完美的厨师,她为人率直,甚至有些愚笨,风格令人瞠目结舌。不过她的厨艺确实精湛,仿佛早就知道别人想要吃什么似的。她对新工作充满期待,但她必须证明自己的能力——准确地说,她必须赢得Josh的助理、公关先生Elliott(Rex Lee)的信任。Elliott非常容易兴奋,常被人看做「都市美型男」(metrosexual)。他倾向于寻找一个著名厨师而不是一个乳臭未干的黄毛丫头,这让Gabi有些不高兴。Josh准备和女友共进浪漫晚餐,于是吩咐Gabi好好准备。这顿饭吃出了大问题,Gabi陷入一种非常尴尬的情形。在死党Sofia(Aimee Carrero)和Josh的管家(Kym Whitley)的帮助下,Gabi将这种尴尬情形转化成工作机会……甚至是赢得爱情的机会!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90793391
2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6块钱的盐被“依法”罚款5050元
热度 21 bioxncai 2014-11-1 19:24
为什么中国人做事总是爱走极端呢?要么无法无天,例如在文革时砸烂公检法,连国家主席手拿宪法都得不到人身保障,最后被迫害致死;要么就滥法,以为法律是万能的,恨不能连鸡毛蒜皮的事情都制定成法律,前不久某城市就曾经制定出地铁里不许喝水的荒唐法律。法律是人定的,难免考虑不周,时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强行执行则可能激发社会矛盾。下面这个例子值得思考。 原文标题: 徐州厨师连云港带回 6 袋盐,犯事了 4 包总价不到6块钱的盐,让新沂阿湖镇的厨师老陈“亏大了”。这几袋去年3月份从邻镇连云港东海县曲阳乡带回的操办宴席用剩的盐,被新沂盐务局查处、没收,老陈也因此收到了1500元的罚单。又因为不服处罚拒缴罚款,接下来几个月里发生的事情可把老陈吓着了……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志亚 因为几包盐惹祸上身 邻镇带回6包盐被查,要罚1500 拒缴罚款法院介入,罚金涨到8050。 今年62岁的老陈是名厨师,这两年在新沂阿湖镇上经营大排档。去年年初,他接到距他家七八公里的连云港东海县曲阳乡朋友的邀请,去操办一场白事宴。老陈准备宴席时,从当地一家小超市买了10袋(10斤)食盐。宴席完毕后,老陈将剩下的6袋盐跟其他物品带回家。 回家10多天里,老陈在大排档用去了两袋盐。之后,新沂市盐务管理局的执法人员找到他,称他异地用盐的行为违法了相关法律法规,把他大排档里4袋从东海带回的食盐予以没收。老陈说,他不知道自己违法,对盐业部门的查处也没当回事。 10 多天后,老陈收到了盐务部门的一张罚款单,处罚金额为1500元。无法理解如此处罚的老陈拒绝缴纳罚款。几个月后,盐务部门再次找上门,出具了新的“罚单”。罚款金额是1500元,另外“加收罚款”金额为1500元,总计3000元。 拒缴罚款的老陈没想到事情变得越来越严重。今年6月26日他被警察直接带到了新沂市人民法院。一名姓马的法院工作人员表示,老陈需要缴纳的金额总计为8050元。 老陈再次拒缴罚款后,被送到了当地的拘留所。老陈提供的拘留决定书复印件显示,要拘留他15天。一看要拘留,老陈吓坏了。当时拘留所正好有熟人,他赶紧向对方借钱,跟法院工作人员几经协商,对方同意老陈缴纳5050元。其中包括2000元法院罚款,和50元执行费。 老陈到底犯了什么法? 盐务局:异地购盐违规要处罚 昨日新沂市盐务管理局盐政稽查科一名工作人员向扬子晚报记者介绍,该局执法人员在去年5月份例行检查时,发现了老陈使用了异地购买的食盐。依据江苏省1996年发布的《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实施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宾馆、饭店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公共食堂以及饮食摊点,必须使用合格的加碘盐。所用加碘盐应当从当地盐业公司或者其委托的碘盐转批点、持有《碘盐零售许可证》的零售网点或者基层人民政府指定的碘盐送销机构购进。”违反本条规定,“由县级以上盐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使用合格碘盐,没收其非碘盐和不合格碘盐,并可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 该工作人员表示,老陈只要存在使用异地购买的食盐,并且用于经营行为,不在于他具体使用量的多少,都应该按章受到处罚。“老陈屡次拒缴罚款,才会出现加收罚金、法院强制执行等后续情况。” 这位工作人员还介绍,此前郑州曾发生过“跨区域用盐”事件(见右),但老陈的情况更加“严重”,郑州事件所跨区域都在郑州市辖区内,而老陈的行为已经是两个地级市的食盐流动。 法院:阻碍执行本来要拘留的 昨日,新沂法院在发给记者的一份回复中表示,法院今年的几次执行过程中,陈某拒不履行法定义务并阻碍执行,法院依法对陈某实施司法拘留并处2000元罚款。之后经执行干警说服教育,陈某主动承认其违法事实并缴清罚款。法院考虑到陈某态度较好,年龄较大,经请示领导同意未对其实施司法拘留。 来源:《扬子晚报》2014年11月1日A8版 http://news.jschina.com.cn/yzwb.htm
4052 次阅读|39 个评论
[转载]【剧情】【零城 Город Зеро (1988)】【苏联】
lcj2212916 2014-6-22 08:15
导演 : 卡伦·沙赫纳扎罗夫 编剧 : Aleksandr Borodyansky / 卡伦·沙赫纳扎罗夫 主演 : 里奥尼德·费拉托夫 / 奥列格·巴希拉什维利 / 弗拉基米尔·缅绍夫 / 阿尔缅·哲加科汉良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苏联 语言: 俄语 上映日期: 1990-03-16 片长: 103 分钟 又名: City Zero / Zero City / Gorod Zero IMDb链接: tt0095244 工程师丽拉金来到了零城一个没有坐标的城市。那里的一切都令人费解。他发现厂长女秘书全身赤裸的坐在桌子后面打字,而来往经过的人谁也不感到奇怪。瓦拉金要求厂长满足他的一项要求,厂长满口答应,不过他说要和总工程师具体接洽,而女秘书告诉瓦拉金,总工程师在8个月前就已经淹死了。瓦拉金来到一家饭店用餐,厨师送上一个人头型的蛋糕,瓦拉金发现,那个“人头”竟和自己的头一模一样。瓦拉金正在惊愕时,厨师突然被打死了。随之而来的进行侦破的检察长告诉瓦拉金,厨师就是他的父亲……   An unknown little treasure of the Soviet cinema, based on the story of a man sent to a town where nothing seems real. Definitely a feast for lovers of true cinema, while slow at times, is an intriguing, minimalistic piece of work. In fact this slowness, added to the lack of music and dialog at parts, becomes a plus for the film in a strange way. The whole movie has a dreamlike, Eraserhead-ish atmosphere, so slyly given that you often feel like you're watching someone's dream on the screen.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6969604
1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厨师讲技能,西方厨房爱技术
热度 17 SNPs 2013-10-23 05:16
在飞机上看《舌尖上的中国》,说中国的厨师刀功了得,一把刀,横的竖的斜的,厚的薄的半厚半薄的都行;而西方的厨师则是切不同的东西由不同的工具。 这让我想到小时候看《水浒》,对里面说的神行太保戴宗很神往,对能百发百中投石击人的张青也是羡慕得很,甚至有机会就练飞石,不知道打坏了多少玻璃。 所以说,我们对那些经过艰苦磨炼,有着一身过人本领的人总是格外羡慕。可是外国人却总能在第一时间去想把某个独特的技能扩大化,普及化。而 普及技能的最好办法就是把技能变成技术。 技术是被固化了的技能,是批量生产的技能;越是难练就的技能,掌握该本领的人就越少。 区分技术和技能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可是还常常被搞混。比如最近看到华大基因又故伎重演,一次购买了大量的Ion Torrent 测序仪器(37台,又创造了一个世界第一)。其实,买仪器得到的是技术,不是技能;有钱的人都能买到技术,可是并不是有钱就能获得某个技能。 投资者看中的应该是把技能变成技术,或者是把技术变成技能的转换能力,单纯地拷贝技术和技能都不能产生出更多的价值。 我们做iCubate仪器,就是要把本来需要博士硕士们才能做的分子诊断实验变成所有人都能做的事情。好比是让那些只有训练多年的大厨才能又的刀功变成了一台什么都能切的机器。 而象Sequenta, Sequenom, Foundation Medecine,包括iRepertoire 等这些使用测序技术的公司,则是把购买来的测序技术变成了独特的技能,只有他们才能把某个事情做得更好,于是又演变出了新的价值。 转化医学,强调的也是转化。要么量变,要么质变,总要变出价值来,不然就是更高级的重复。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11196 次阅读|20 个评论
中日面食厨师西安切磋制作技艺
jxz1963 2013-9-30 11:41
9月29日,中日面食厨师在西安切磋制作技艺 三张照片由中国食品报社驻西安记者站王京臣站长提供。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3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在路上莫装X
热度 1 novayeyu 2012-7-7 23:33
记得几年前,从武汉乘火车回老家,在车上拿着一本《菜根谭》装模作样滴看,一 位大爷过来搭讪到:师傅,在哪里当厨师啊?。。。每每想来都感到惭愧,人在路上还 是莫装X呀,。。
250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关于F/S, C/S, B/S, VPN结构
Bellasx 2012-4-13 15:22
网上的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原文链接:http://wenwen.soso.com/z/q102724326.htm 如果自己去厨房拿生的并且自己炒着吃, 这就是F/S架构. 如果 厨师 炒好了并端上来给你吃, 或者自己去厨房取,这就是C/S架构. 如果厨师炒好了, 由跑堂的端上来给你吃, 这就是 三层架构 .如果厨师炒好了, 由跑堂的交给送外卖的, 再送到你家里来给你吃,这就是B/S架构. 如果你害怕送外卖的在路上给你加一点 作料 或者半路被别人吃了, 这就是安全性. 如果你每次让酒店用 特快专递 送外卖, 这就是VPN.
个人分类: 体系结构|34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心的厨师才能做出美味的菜
热度 5 liuxuxia126 2012-4-11 17:48
开心的厨师才能做出美味的菜
在湖北钟祥县,汉江边上,有如此美丽的风景。 桥头有这样一个小店,名字很朴实,外观也很一般。稍不注意,你就错过了。 错过它,也等于错过了美味,错过了快乐。 这里有最简单的菜,也有着开放性的厨房,吃什么,菜是怎么做出来的,如果你有兴趣,一目了然。 野芹菜,还有湖北的本地产,茼蒿。 野葱。当地叫野韭菜。我小时候春天也喜欢挖,用我们的土话叫斋(音)蒜。 那天只点了三个菜:炕小鱼 烧黄鯝鱼 还有一个野韭菜炒鸡蛋。 非常好吃。 隆重推荐一下。
个人分类: 走走看看|4130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惊诧于父亲的睿智与口才
热度 21 gfcao 2012-1-26 17:13
父亲一生从事过很多行业,酿过酒、造过纸、当过厨师、跑过供销、做过钳工,他擅长厨艺、木工、瓦工,最擅长的是竹器活,那又粗又长的竹子在他手中瞬间变成薄薄的篾片,他可以将一根竹子在片刻间片成两三层,不过最里层的基本不能用,主要用第一、二层,第一层篾片最是坚韧耐用。 父母亲风雨同舟 65 载,经历了太多的辛苦磨难,可无论世道如何变迁,也不管风刀霜剑如何相逼,父亲始终是母亲坚强的后盾,给予了母亲最无私的爱。我敬重父亲不仅因为他是我的父亲,还因为他是个真正的男人,一个伟丈夫。 老父亲是出名的木讷之人,老实、厚道、善良是所有认识父亲的人对他一致的评价。判断一个人好与坏并无绝对的标准,一个别人眼中的好人可能在某个方面表现出丑恶,一个公认的坏人也可能在某个方面表现出可爱。一个人如果被部分人说好未必是真好,但如果被所有认识并了解他的人说好,那他一定是个好人,这样的人也许一生平平淡淡,但却是最让人有信赖感的人。父亲是那种别人打他的左脸,他会把右脸也伸过去的人,而且全不把别人的无礼放在心上,我想这正是他长寿的原因之一。前天我看到桌子上有一玻璃瓶,里面装着大半瓶蚕豆,我奇怪道:“这是谁吃的?”父亲道:“你姐姐买给我吃的。”我好奇地看他的牙齿,发现父亲的几颗大牙白白的完好无损,比我黑黝黝的牙好看多了,这一发现让我啧啧称奇。母亲与父亲秉性完全不同,母亲性情刚烈,有什么话一定要说出来,绝不受委屈,她几十年一直疾病缠身,邻居们都称她是药罐子,以她柔弱多病之身也能活到八十多岁确是个奇迹。 年轻时,父亲曾干了十几年的供销员,是那家工厂唯一的一位做供销超过三年的人,正是这十几年让父母走遍了大江南北,长了很多见识。工厂经常换供销员,但厂长说:“如果老曹不可信,那就没有可信的人了。”他每年联系的业务是最多的,与他打交道的人都对他寄以极大的信任,跟他成了朋友,他交的朋友遍天下,家里一年四季高朋满座。远的不说,每次父亲回家,生产队长、会计必定捧着饭碗跑到我家来,他们都知道我父亲回家从来不会两手空空,花生米也得带上一包。逢年过节,我家是远近最热闹的地方,哥哥的同学、亲切朋友最喜欢到我家来,因为我父亲有种梁山好汉的气质,从不惜财,朋友来了一定倾其所有、热情相待,哪怕下顿饭揭不开锅也得让客人高兴了。我母亲虽有时对父亲此举有点不满,但从来没有让父亲难堪,母亲与父亲唯一不同的是,母亲历来是见什么客人喝什么茶,可父亲不同,从来是一视同仁,这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分歧。作为农家女,我相信,能做到母亲这样的女人绝对不可能超过 1% ,母亲算得上女中丈夫。过去我始终觉得父亲不善言辞,远没有母亲那锐利的眼光与口才,直到母亲去世,才让我改变了对父亲的看法,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敢情父亲的睿智与口才都让母亲的睿智与口才“淹没 ” 了。 去年四月,我回老家办理完母亲的丧事后召开了几十年来第一次家庭会,讨论父亲的安置问题,哥哥姐姐们七嘴八舌争相赡养父亲,父亲则坐在一旁一声不吭。我打断大家的话:“你们先别争,爸爸不是物品,不是你们决定了归谁就归谁,要听听他老人家的意思,他愿意跟谁就跟谁。”于是大家等着父亲的决定,父亲慢条斯理地说道:“我跟你们母亲在一起邋里邋遢、不干不净生活惯了,不想讨人嫌,我谁也不跟,你们谁家有吃的,愿意喊我去吃顿饭,我就去混一顿,愿意让我住几天,我就去住几天。”我知道父亲话中有话,最后暂且决定父亲还是自己独住。 晚上我与父亲同床而卧,仔细询问父亲的意思,我对父亲说:“你年纪越来越大,平时又喜欢抽烟,夜里都要抽几口,一个不小心就可能酿出大祸,我怎么放心让你一个人住?”父亲的一番话让我大吃一惊,没想到一个 90 高龄的木讷之人居然思维如此缜密、头脑如此清醒。父亲向我详细谈了家里的情况,这是父亲第一次和我详细谈论家事,以前都是母亲跟我说,他在一旁默默地听。我知道他的心思后劝道:“那你到姐姐家如何?姐姐一定会好好照顾你的。”父亲一声叹息:“你姐姐当然对我好,但那毕竟在别人家,人家兄弟好几个,也有自己的老人,平时难免会有些矛盾,矛盾的根源也许不在我,可我会多心,会想是不是因为我而闹矛盾,我不喜欢那样。”我接着道:“那你随我去广州吧。”父亲沉默片刻:“我不去广州,大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食品也不安全,家里空气多好,我自己种点菜,一点污染都没有。”我不由暗叹,好一个父亲,说话永远是那么内敛,从来都给别人留足面子,只是父亲有点想多了,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不过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理解父亲的感受。于是我又道:“那我在广州给你找一家养老院吧,平时你在养老院住,周末我们把你接回来,这回父亲没有犹豫:“这倒可以。”老父亲啊,我一直以为你老实巴交、思维迟钝,却原来是个大智若愚之人,对父亲不仅敬重,还生出了由衷的敬佩。 此番回乡,父亲临时搬到了大哥家,我自然也到大哥家,饭桌上,大哥拿出他儿子从北京捎来的“中央直属机关特供酒”,我脱口而出:“别喝它,这是假酒,”父亲吼道:“胡说,中央的酒怎么可能是假的?”我笑曰:“领导喝的酒自然不会是假的,但打着中直机关的旗号外卖的酒未必不是假的。”父亲说啥不相信,我不由分说打开瓶盖,一股酸酸的味道扑鼻而来,我给他、大哥、二哥还有自己各斟了一口:“你们试试如何?”入口既酸且涩还带点苦,显然是劣质酒,父亲哑口无言了。接着我说起我一哥们曾经多次请我喝类似的酒,我对他说:“以后别请我喝这种酒,除非喝好酒。”我父亲大怒,冲我瞪着双眼大骂:“你不想喝可以不喝,怎么可以对人这么说话?你这不是骑在别人头上么?”我笑着解释,大哥、二哥都道说说无妨,可父亲仍是一个劲摇头。我嘴上不认错,其实心里早就服了父亲,一个人忍一时之气、为别人着想并不难,难的是一生如此。 这样的父亲值得每一个做儿女者敬重、善待。
个人分类: 随笔|6145 次阅读|43 个评论
复杂的经济学理论也很有趣
niehuihua 2011-8-30 14:59
聂辉华 一、讲故事的四种境界 每一个经济学理论都对应着一个模型,每一个模型都是一个故事。例如,不完全契约理论的主要模型是敲竹杠模型,其代表性故事是哈特(Hart)和莫尔(Moore)在1990年的文章中提供的“大亨、船夫和厨师”的故事。因此,经济学家要想让自己的理论被人接受并广泛传播,就得会讲故事。讲故事的水平有四种境界: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简单的道理;用复杂的语言表达简单的道理;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道理;用复杂的语言表达复杂的道理。显然,第一种境界难登大雅之堂,因为简单的道理老百姓都懂,没必要让经济学家来讲述。第二种境界是用高射炮打蚊子——小题大做,经济学家做这种事情简直就是浪费民脂民膏。相信绝大多数人会推崇第三种境界,认为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晦涩深奥的经济学理论才算是最高境界。诚然,能用简单的故事讲清楚复杂的理论是需要几分功力的。但是,复杂的理论之所以复杂,往往就是因为它很难用简单的语言讲清楚。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家不得不用比较复杂的语言——除了文字还有数学模型或者图形——来表述,这就是第四种境界。世界本来就是复杂的,我们不能人为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麻烦在于,即便用文字语言来表述复杂的道理,看上去这些故事还是晦涩难懂,而且通常比较无趣,当然不可避免地有失严谨。比如,在哈特等人和梯若尔(Tirole)等人关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基础的争论中,尽管涉及了一些故事,但是这些故事既不有趣,也无法让行外人看懂。不过,在经济学理论中,有少数故事既复杂又有趣。这一方面让经济学理论保持了阳春白雪般的尊崇,另一方面又贴近了一些下里巴人的口味。用复杂语言讲述的复杂理论往往一开始让人感到“意料之外”,但是最终又让人感到“情理之中”。我认为, 这才体现了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价值。若试图用简单语言来表述复杂故事,则往往只有“情理之中”的效果,而失去了“意料之外”的惊喜。复杂的理论也很有趣?是的。且看下面几个故事。 二、动态道德风险故事 净空法师的《了凡四训讲记》中有一个关于孔子及其弟子子贡和子路的有趣故事。话说春秋时期的鲁国,有许多平民被卖到诸侯家做奴仆。官府规定,如果有人愿意出钱为奴仆赎身,还其自由,就可以得到官府的奖金。子贡赎了一个奴仆却谢绝了官方的奖金,他以为这种高风亮节的行为一定会得到孔子的表扬。没想到孔子严厉地批评了他,“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孔子的话非常深刻:规章制度是用于规范百姓行为,不是针对个人。如果都像你子贡这样“拾金不昧”,以后谁还有激励去做好人好事呢?后来,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对方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欣然接受了。而孔子知道后也表扬了子路的行为,认为这将鼓励更多的鲁国人做好人好事。 按经济学的行话来说,上述故事暗含了一个动态道德风险模型。做好人好事就是一种道德风险行为,因为社会难以监督一个人何时该做,法律也不能强制一个人做到什么程度,即当事人可以隐藏自己的行动。但是一个人是否以及怎样做好人好事,这是可以激励的。在重复博弈中,当事人不仅要看短期的行为结果,而且要看长期的行为结果,即他必须进行动态优化。有趣的是,在静态条件下的好结果在动态条件下往往是坏结果,因此契约理论的前沿现在是动态契约模型,而动态模型通常都非常复杂。幸运的是,孔子及其两个弟子的故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动态道德风险模型。从短期来看,社会当然应该鼓励“拾金不昧”的行为,这是一种美德。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好人做了好事却没有好报,那么最终就没有人有激励去做好人。毕竟,社会要引导人们做好人好事,只能激励,不能强制,也难以监督。这个复杂的动态道德风险模型之所以有趣,是因为乍看上去它否定了雷锋这个好榜样,这是“意料之外”的结论。但是仔细思考之后,我们又觉得它最终是在鼓励更多的雷锋出现——但不再是无偿的雷锋,这又是“情理之中”的结论。不过,请记住这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它的结论绝非上述这个故事那么简单。从理论上讲,当事人的博弈次数、贴现因子以及跨期转移支付的能力都会影响到最终结论。忽略这些假设,就会人为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会导致学术庸俗化,而不是学术通俗化。 在现实中,个人的工作业绩不仅取决于自身努力,还取决于很多外部因素,比如团队状况、市场行情和国际形势等,因此个人努力和工作业绩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用契约理论的术语来说,努力只是一阶随机优于(FSD)不努力。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道德风险问题,即努力并非总有好业绩,而偷懒未必总有坏业绩。上述动态道德风险的故事告诉大学毕业生,刚工作时不要太出风头,不要太卖命,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否则,一旦以后工作进度稍有落后,或者工作业绩增长速度减慢,老板可能会认为你骄傲自满,而实际上你仍然在努力,但却没有碰到好运气。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何必争一时? 三、动态逆向选择故事 众所周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Roase)的主要贡献体现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科斯定理”和“交易费用”两个核心概念上。实际上,科斯在产业组织理论上也有建树。他曾经提出了一个“科斯推测”(Coase,1972),认为一个生产耐用消费品的垄断厂商最终会将产品的价格降到完全竞争的水平,即垄断的产品以边际成本出售。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科斯动态学”(Coasian dynamics)。两位数理经济学大师哈特和梯若尔将这个idea模型化了,从而奠定了动态逆向选择模型的基础(Hart-Tirole,1988)。哈特和梯若尔的那篇文章发表在著名的RES(《经济研究评论》)上,数学模型相当复杂,即便用文字表述也比较费劲,但我在此愿意尝试一下。 科斯的逻辑是这样的:第一期,垄断厂商向消费者出售了一些耐用品。第二期,原来的消费者可以在二手市场上出售耐用品,与垄断厂商的新产品形成竞争,因此耐用品的价格将因为竞争而下降。在极端的情况下,如果垄断厂商卖出的耐用品足够多,并且耐用品的损耗率足够低(或者消费者的贴现因子足够高),那么在第二期垄断厂商就必须以边际成本的价格出售耐用品。垄断厂商最终以完全竞争的价格出售商品,这个故事有趣但并不复杂。因为从第二期开始,垄断厂商实际上已经不是垄断的了,它面临二手市场的竞争,而竞争当然会导致价格下降。哈特和梯若尔在科斯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他们不仅考虑了供给方,而且强调了需求方。假定消费者有两种类型: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垄断厂商可以制定一个高价格,这可以赚取高端消费者的钱,但也可能面临低端消费者而积压产品。高端消费者可以在一开始就购买,也可以坐等垄断厂商在第二期降价后购买。在这个复杂的动态逆向选择模型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将使用混合策略,形成一个混合策略均衡。结论是:第一,如果垄断厂商能够做出不降价、不利用消费者类型信息的承诺,那么利润将相对最高。第二,如果垄断厂商不做出任何承诺,那么就如科斯所推测的那样,垄断产品的价格将逐步降低至边际成本。但是,出售比出租的利润要高,因为出租意味着垄断厂商可以利用以往的购买信息,分辨出消费者的类型,从而重复地榨取消费者剩余,而消费者会通过减少购买来避免这种结果。第三,如果厂商和消费者之间可以签订长期契约并允许再谈判,那么出租和出售都是一样的,并且价格将逐步收敛到边际成本。 这个复杂的动态逆向选择模型告诉我们什么有用的道理呢?首先,提供耐用品的垄断厂商不能培养自己的潜在竞争对手,以免它们成为自己的“掘墓人”。例如,一些产品(如邮票、手机和书籍)发行“限量版”,实际上就是减少新产品所面临的来自二手市场的竞争。其次,垄断厂商可以改变消费者的贴现因子,具体做法就是对新产品稍加改进,迫使耐用品不再“耐用”,打压二手市场。例如,美国的经济学教科书不断翻版,特别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已经更新到了第十七版。其实,每个版本之间差别并不是很大。出版商鼓励作者翻新,并免费赠送样书、习题以及配套幻灯片给任教老师和助教,就是要减少旧书的竞争压力。国内的出版社还没有普及这种商业手段,但我本人对此比较反感。因为中国学生收入低,何苦压榨他们的消费者剩余?再次,厂商要向消费者承诺不持续降价,或者对原来的购买者进行补贴。在电器市场上,我们看到商家会在节假日宣布打折,或者赠送礼品,但不会常年打折。而且,有些家电还可以旧换新,这就减少了消费者坐等降价的观望态度。最后,有时掌握更多信息不一定是好事。垄断的出租者可以利用消费者类型的信息反复剥夺消费者剩余,这导致出租不如出售。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不应过于利用下属的优点来不断给任务加码,这会导致“鞭打快牛”的不良局面。轮岗就是避免上司利用下属类型信息的一种方式。 四、坏声誉故事 静态博弈容易导致代理人的短期行为,同时委托人难以获得关于代理人类型或行为的信息。在重复博弈中,代理人为了长期利益会在一定时期内“伪装”成好的类型,委托人也可以利用更多信息来更新对代理人类型的判断,这就是所谓的声誉效应。总之,好的声誉机制可以使坏人变好。有趣的是,声誉并不总是好的,有时代理人为了赢得好的声誉,反而会做出对委托人不利的事情。此时,坏的声誉机制可以使好人变坏! 依莱等人(Ely等,2003,2008)提供了一个坏声誉模型的有趣故事。在一个高速公路上有一个汽车维修店。车主一旦发现汽车出了毛病,知道汽车或者需要大修(50%概率),或者需要小修(50%概率)。但是车主并不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汽车究竟需要哪种维修,只有修理工知道汽车的真实状况。修理工有两种类型:好的修理工总是根据汽车的真实状况来决定大修还是小修,而坏的修理工则总是选择大修,因为这样带来的利润更高。在不了解车况以及修理工类型的前提下,车主唯一拥有的信息是以往的修车记录,他据此来判断修理工的好坏。如果他发现修理记录上大修的记录超过50%,那么他就倾向于认为修理工是坏的概率更高,反之则认为更低。在这种声誉激励下,修理工为了表明自己是一个好的修理工,就会尽量减少大修,增加小修,而这实际上偏离了汽车的真实维修需求。在极端的情形下,修理工干脆全部小修。而车主一旦意识到这点,就会认定修理工肯定不负责,也就不再来修车了。你看,声誉激励居然是负面的。这个故事的亮点在于,它反弹琵琶出新意,但是又合乎情理,并且在逻辑上丝丝入扣。 这个坏声誉故事其实在生活中广泛存在。例如,一个教授在办公室整夜写文章,第二天白天有点犯困了,就在电脑上看一会电影。假如不幸此时领导刚好经过该教授办公室,就会认定该教授不务正业。预料到这种结局,教授们就不会再加班,工作效率反而降低了。可见,作为领导,评估下属时一定要考虑全面和长远的绩效,避免短视的考核方式。如今,中国的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世界第一,但是有几篇产生了重大影响呢?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关注短期而忽视长期,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本文发表于《经济学家茶座》,2011年第一辑(总第51辑),发表时题为《复杂的理论也很有趣》。 ------------------------------------------------------------------------ 有趣的是,哈特和梯若尔后来因为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基础问题在RES专辑里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更有趣的是,一些经济学家,比如莫尔和阿庚(Aghion),竟然两边参战,时而为矛,时而为盾。
6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国家元首做饭的是科学院院士还是厨师?
热度 2 wangxh 2011-5-24 08:45
在跟学生讨论材料理论知识与实践感悟的关系和区别时,突然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给国家元首做饭的是科学院院士还是厨师? 当然,鄙人这里说的院士、厨师都是真的,不是滥竽充数的那种。
个人分类: 科研|3413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