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华北平原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华北平原

相关日志

能仅仅根据低层大气的相对湿度来划分干湿盆地吗?!
热度 3 zhgatcl 2020-5-1 10:42
能仅仅根据低层大气的相对湿度来划分干湿盆地吗?! ——准噶尔盆地与华北平原冬季可降水量的比较 图 1 为准噶尔盆地冬季阴雾天气时大气层的温度分布,摘自 《新疆气象手册》第 2 篇第 1 章第 5 节 。由图 1 可知,海拔 1000 至 1600 米为逆温层,准噶尔盆地冬季海拔 1100 米以下的大气层,大气温度与露点温度非常接近,相对湿度接近 100% ,大气非常潮湿,但逆温层以上的大气层(海拔 1600 米以上), 温度露点差 T-T d (大气温度与露点温度之差)比较大,空气比较干燥,相对湿度很低。 有专家认为: “准噶尔盆地冬季积雪面积很多,乌鲁木齐也是经常飘雪花。这里大气的底层是比华北要更潮湿的地方” 。 冬季准噶尔盆地大气的低层比华北潮湿,那大气的中层和高层比华北潮湿还是干燥? 冬季准噶尔盆地整个大气层比华北平原整个大气层潮湿还是干燥?还有,准噶尔盆地冬季低层大气潮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本文利用《我国上空的水汽含量及其气候学估算》(应用气象学报 ,2012,23(6):763-768 )研究得出的可降水量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1 数理统计图表揭示的一些观点认识 对中国 125 个探空站的逐月可降水量进行筛选,可做出表 1~4 ,再根据表 1~4 的有关数据可做出图 2~5 ,由数理统计图表可得到以下观点认识: 1 、某地某月的平均可降水量受季节、纬度、海拔和下垫面的本地蒸发等影响,当其它条件基本相同时, 可降水量(柱空气水汽含量)与纬度负相关,纬度越大可降水量越小,纬度越小可降水量越大 ,表 1~4 也有 可降水量与纬度负相关 的一些表现。例如,⑴在表 1 中,除海拔较高的北塔山站以外,阿勒泰的纬度最大,逐月可降水量最小。 ⑵在表 3 中,前 5 个站的纬度大一些,逐月可降水量小一些;后 4 个站的纬度小一些,逐月可降水量大一些;北京的纬度最大,逐月可降水量最小;阜阳的纬度最小,逐月可降水量最大。 ⑶在表 4 中,前 4 个站的纬度大一些或者海拔高一些,逐月可降水量小一些;后 4 个站的纬度小一些或者海拔低一些,逐月可降水量大一些;嫩江的纬度最大,逐月可降水量最小。 2 、图 2 中,天山南北的逐月可降水量相差不大,北疆的可降水量还要大一点, 不符合 可降水量与纬度负相关 的一般变化趋势,原因是北疆的年降水量大一些,可供蒸发的水分多一些,本地的年实际蒸发量大一些;与此相反,南疆本地的年实际蒸发小一些。这说明本地蒸发确实能增大本地的空中水汽含量,与《 一论 》至《 三论 》的论点相符。 3 、在图 3 、 4 、 5 中,准噶尔盆地冬季的可降水量与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相差不大,夏季的可降水量与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相差很大,原因是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夏季下垫面有水可供蒸发,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比准噶尔盆地大得多(这至少是原因之一)。这再次证明本地蒸发确实能增大本地的空中水汽含量。 向超深盆地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全部变成绿洲以后,本地蒸发大幅增加,春夏秋三季特别是夏季空中水汽含量和降水量有望大幅增加。 4 、图 3 中,冬季 12 月、 1 月、 2 月是天山以北 5 个站可降水量的平均值大于北京的可降水量,小于华北平原 9 个站可降水量的平均值。因为天山以北的纬度大于北京的纬度,所以,天山以北 5 个站可降水量的平均值大于北京的可降水量 不符合 可降水量与纬度负相关 的一般变化趋势。因为天山以北的纬度大于华北平原的纬度,所以,天山以北 5 个站可降水量的平均值小于华北平原 9 个站可降水量的平均值 符合 可降水量与纬度负相关 的一般变化趋势。这说明 准噶尔盆地冬季阴雾天气时低层大气确实潮湿 ,致使准噶尔盆地 12 月、 1 月和 2 月的可降水量反常并且偏大(大于纬度更小的北京), 但对整个大气层来说,不能说冬季准噶尔盆地比华北平原潮湿 (因为冬季 1 月、 2 月和 12 月华北平原可降水量比天山以北可降水量分别大 1.4mm 、 2.0mm 和 1.2mm ,用百分比表示就是分别大 30% 、 41% 和 21% )。 5 、图 4 中, 1 月、 2 月、 3 月、 11 月、 12 月天山以北 5 个站可降水量的平均值大于东北平原 8 个站可降水量的平均值,这 符合 可降水量与纬度负相关 的一般变化趋势。 6 、图 5 中,冬季 12 月、 1 月、 2 月北京的可降水量小于克拉玛依和乌鲁木齐的可降水量,与阿勒泰的可降水量几乎相等。因为北京的纬度比克拉玛依和乌鲁木齐的纬度小一些,比阿勒泰的纬度小得多,所以,图 5 中冬季 12 月、 1 月、 2 月的表现 不符合 可降水量与纬度负相关 的一般变化趋势。这说明准噶尔盆地冬季阴雾天气时,低层大气确实潮湿,致使准噶尔盆地 12 月、 1 月和 2 月的可降水量反常并且偏大(可降水量大于纬度更小的北京)。 根据以上 6 点认识特别是第 4 点认识和图 1 ,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般情况下,即使是冬季,准噶尔盆地整个大气层的可降水量也比华北平原的可降水量小一些(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纬度较大,可降水量较小,属例外情况);冬季准噶尔盆地大气的低层比华北平原潮湿,潮湿空气层的厚度大约只有600米,自地面至海拔1100米左右;大气的中层和高层比华北平原干燥(海拔1600米以上)。 2 准噶尔盆地冬季水汽成云致雨的动力条件 逆温层非常稳定,逆温层阻断了逆温层上面和下面的空气交换,即空气的对流运动受阻。受地面和逆温层的双重影响(地面和逆温层类似于两块平板),准噶尔盆地冬季厚度大约600米的潮湿空气层凝结变成降水的动力条件很差;逆温层以上的空气层干燥,水汽压很小,水汽压的垂向梯度也很小(由《 第 5 章的小结说明和西北降水量显著增加原因解释的百家争鸣 》第4.4节可知,水汽压越小,水汽压的垂向梯度越小),再加上逆温层减少了对流运动的活动范围,致使逆温层以上水汽凝结变成降水的动力条件也很差。因此, 准噶尔盆地冬季水汽成云致雨的动力条件很差。 虽然冬季准噶尔盆地的低层大气潮湿,但中层和高层大气干燥,整个大气层的可降水量很小,仅5mm左右,再加上水汽变成降水的动力条件很差,所以,冬季准噶尔盆地的降水量很少。 3 大范围的积雪和逆温层下面的低层云雾致使低层大气降温 一是积雪反射太阳光,反射率高达0.9, 致使地面获得的太阳能锐减,地面和低层大气快速降温,有利于超深盆地逆温层的形成(高层气温与大范围空气流动相联系,它没有同步减少),详见图6的第①步演变;二是积雪表面的水分蒸发变成水蒸汽,并且吸收环境热量,致使地面和低层大气降温,这也有利于超深盆地逆温层的形成,详见图6的第②步演变;三是积雪蒸发产生的水汽冷凝变成了低层云雾,低层云雾再遮挡太阳光,致使地面和低层大气降温,这也有利于超深盆地逆温层的形成,详见图6的第③步演变;逆温层初步形成以后,逆温层阻止水汽向上扩散,水汽就只能在逆温层下面聚集,地面和低层大气降温致使聚集在逆温层下面的水汽变成低层云雾、遮挡太阳光,详见图6的第④步演变。第③步和第④步演变循环往复,相互促进,从而大幅降低地面和低层大气的气温。 在逆温层形成的初期,第①步和第②步演变起主导作用,在逆温层存活的后期,第③步和第④步演变起主导作用(原因是有了低层云雾遮挡太阳光, 已经没有很多太阳光供积雪反射;地面的相对湿度很高,水汽接近饱和,蒸发量已经很少了,因水分蒸发吸收的环境热量已经很少了 )。 图6中,没有 大范围的积雪 ,就没有逆温层的形成,大范围积雪是驱动因子,对逆温层的形成至关重要。 低层云雾 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没有低层云雾例如冷空气入侵破坏逆温层、打散低层云雾,第③步和第④步演变将不复存在。 图6 大范围积雪导致 超深盆地逆温层与低层云雾相互促进 的逻辑框图 图6中主要涉及 大范围的积雪、逆温层下面的低层云雾、地面和低层大气降温 三个方面,有了 大范围的积雪和逆温层下面的低层云雾 ,地面和低层大气就会降温。以下3点证据证明在大范围积雪与冬季逆温层存活期, 地面和低层大气的温度确实下降了,图6所示框图确实成立: 1、在图1中,海拔1600处的气温在0℃左右,如果没有逆温层和大范围积雪,按气温直减率推算,地面气温在7℃左右,但地面实际气温为-8℃,也就是说,逆温层下面的低层云雾和大范围的积雪等原因致使地面气温下降了15℃。 2、准噶尔盆地每年冬季都有逆温层和大范围积雪,与准噶尔盆地不同,吐哈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大多数年份都没有逆温层和大范围积雪,只有少数年份有逆温层和大范围积雪,一旦遇上大范围积雪和冬季逆温层时,当地的低层气温就会大幅下降,图7摘自 《新疆气象手册》第 2 篇第 1 章第 5 节 ,图7非常直观、极其“ 清楚地表明在12月下旬到2月上旬的温度比常年低了大约10℃ ”。没有图6中第③步和第④步演变的循环往复,相互促进,图7中的最低气温不可能比常年气温低大约10℃,最低气温不可能达到-20℃左右。按此推算,大范围的积雪和逆温层下面的低层云雾致使吐鲁番盆地的冬季气温降低了大约 10℃ 。 3、据 《新疆气象手册》第 2 篇第 1 章第 6.3 节 介绍 ,冬季准噶尔盆地“当有天气系统进来时,哪怕是弱冷空气入侵,天气系统的动力破坏了逆温层的结构。结果是低空的温度下降而地面附近的温度反而上升。于是出现了冷空气进入,地面变暖的现象”。 破坏了准噶尔盆地逆温层的结构,打散了低层云雾,地面气温变暖了,在此过程中,第①步和第②步演变仍然存在,但第③步和第④步演变不复存在,这就证明逆温层下面的低层云雾确实降低了地面和低层大气的温度,并进一步证明,在逆温层存活的后期,主要是第③步和第④步演变起主导作用。 张学文老师在《 积雪锁冬寒 》中阐述了“准噶尔盆地冬季特别冷”。准噶尔盆地每年冬季都有逆温层和大范围积雪,逆温层下面的云雾和大范围积雪等导致低层大气大幅降温,《 积雪锁冬寒 》是对以上自然现象和机理解释的高度概括。 4 准噶尔盆地冬季低层大气潮湿的主要原因 一般情况下,水汽压的垂直分布公式是 y=e 0 /10 (x / 5000) ,式中e 0 为地面水汽压,x为距离地面 的 高度,单位为米。按以上公式,地面水汽压比较大、比较潮湿,高空水汽压也应该比较大、比较潮湿,但准噶尔盆地冬季阴雾天气时, 大气的低层比华北平原潮湿,大气的中层和高层比华北平原干燥,不符合水汽一般的垂直分布特征,属异常的垂直分布特征,这是为什么? 以下谈一下 作者 的初步认识: 一是准噶尔盆地冬季积雪面积很广,虽然冬季气温很低,积雪的实际蒸发量很小,但下垫面大面积蒸发,肯定能增加低层大气的水汽含量;二是逆温层阻断了水汽的向上扩散,致使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只能在逆温层下面非常有限的空间内集聚;三是由第3节可知,逆温层下面的云雾和大范围积雪等原因导致低层大气大幅降温,致使饱和水汽压很小,水汽压相同时,相对湿度就会显著增加(本博文后面贴出了 《十五论》 的表1 。由 《十五论》 的表1可知,当气温低于0℃时,气温下降10℃饱和水汽压减少一大半。例如,图7中最低气温由大约-10℃下降到-20℃时,饱和水汽压就由2.6hPa下降到 1.0hPa,因此,相对湿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就由2.6hPa变成了1.0hPa,仅饱和水汽压减少就能使相对湿度增加到气温下降前的2.6倍)。以上三大原因特别是第三点原因导致低层大气的相对湿度很大,空气潮湿接近饱和,这就是 准噶尔盆地冬季阴雾天气时, 大气的低层比华北平原潮湿 的原因。 因为逆温层阻断了低层水汽的向上扩散,逆温层以上的中层和高层大气得不到一点点低层水汽的扩散补充,致使 准噶尔盆地冬季中层和高层大气干燥,这就是准噶尔盆地冬季阴雾天气时, 大气的中层和高层比华北平原干燥 的原因。 5 干湿盆地划分依据的讨论 冬季准噶尔盆地大气的低层比华北平原潮湿,大气的中层和高层比华北平原干燥 ,我们不但要看到冬季准噶尔盆地低层大气的潮湿,还要看到中层和高层大气的干燥,要全面客观地看待整个大气层的干湿状况。即使准噶尔盆地冬季处于阴雾天气的有利情况下,准噶尔盆地整个大气层的可降水量仍然小于华北平原整个大气层的可降水量(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致使可降水量较小的北京除外)。 不考虑中高层大气的干燥,把低层大气持续时间比较短的 (据 《新疆气象手册》第 2 篇第 1 章第 5 节 介绍:“准噶尔盆地的低云雾几乎是每年都出现的天气现象,但是不同年份维持时间不同。有的年份仅数日,多者达 10 天以上。”) 厚度大约只有600米的潮湿空气层作为唯一的划分依据,据此把冬季准噶尔盆地划入湿盆地的范畴,这样的划分依据既不全面也不客观,片面性很大(持续时间短、厚度太小、没有考虑其它水分)。 可降水量能反应整个大气层水汽的绝对数量, 耕作土壤的水层厚度比冬季可降水量又要大一个数量级 ,在干湿盆地的划分依据中,整个大气层的可降水量和土壤水层厚度都应该成为其中的参考指标。 准噶尔盆地冬季的阴雾天气是大范围积雪和逆温层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春季丰富日光的到来,逆温层就会消失,低层水汽就会向上扩散,阴雾天气就会消失,在土壤水分很小的现状情况下,准噶尔盆地就会变成完全彻底的干盆地。向超深盆地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变绿洲以后,土壤的水层厚度会逐步增加。如果准噶尔盆地冬季阴雾天气时,土壤富含水分,土壤的水层厚度很大,那么,准噶尔盆地就会由 冬季临时性偏湿 (在这里临时性偏湿是指仅低层大气潮湿,中高层大气干燥,低层大气下面的土壤的含水量很少)慢慢延续过渡到全年都偏湿,准噶尔盆地就会由 冬季临时性偏湿的干盆地 变成 一年四季都比较湿的常久性湿盆地 。 配套的Excel:准噶尔盆地与华北平原冬季可降水量的比较 能仅仅根据低层大气的相对湿度来划分干湿盆地吗.doc 2020年5月2日补充以下内容: 1、这篇博文的第4节使用了 《十五论》 表1 的数据,为减少各位专家学者查找相关数据的麻烦,以下贴出 《十五论》 的表1: 《十五论》 的 表1: 不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饱和水汽绝对湿度的计算成果表 2、 下图摘自《利用不同资料研究我国大陆上空柱水汽含量》(应用气象学报.第23卷第1期,2012.2.)。由图可见,在经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中国各地可降水量(柱水汽含量)的一般变化趋势是与纬度负相关,纬度越大可降水量越小,纬度越小可降水量越大。
个人分类: 反驳质疑|3668 次阅读|14 个评论
惊诧于华北平原将不宜居住:评《自然-通讯》的一篇论文
热度 23 csiro 2018-8-5 10:31
【转发】近日中国气象局微信公众号针对相关问题的评论( 我的博客原文在后 ) 【标题】未来 “ 致命高温热浪 ” 使华北平原不再宜居?专家有话说 ……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包括华北地区在内的整个中国区域平均气温将持续上升。但即使在高排放情景下,也并不表明未来会出现 “ 致命高温热浪 ” 而使华北平原不再宜居。 近期发表在《自然》子刊上的研究预测, 2070 年至 2100 年中国华北平原气温将多次迈过 35℃ 门槛,且受气候变化和农业灌溉影响, 2070 年至 2100 年,华北平原可能因为极端热浪不宜居住。 这件事引起公众热议。是否有科学依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闫宇平主任、石英博士、陆春晖博士对此进行了回应。 一问:如何看待 “ 华北未来将不宜居 ” 的说法? 华北平原长久以来是典型的温带季风区,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期,非常适宜发展农业生产,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多的区域之一。受夏季风波动影响,历史上华北平原旱涝灾害多发,旱灾更为频繁,因此华北平原也是重要的灌溉农业区。 《自然》子刊的这篇论文强调了华北平原农田灌溉对热浪侵袭的作用,指出农田灌溉加强蒸散作用,增加空气湿度,导致以湿球温度为指标的热浪出现明显上升。 由于湿球温度并不是国际上常用的表征高温热浪严重程度的指标,我国气象部门在发布高温预警时不采用湿球温度作为指标。 湿球温度的日变化曲线和温度变化相似,一般是午后最高、凌晨最低,但湿球温度的日较差明显小于温度变化,这主要是因为白天随着温度升高,相对湿度随之降低,使得湿球温度的上升幅度不像温度上升那样迅速。 《自然》子刊发表的这篇论文以湿球温度 6 小时滑动平均值达到 35℃ 作为阈值,认为当湿球温度达到 35℃ 时,人类在无保护环境中的生存时间只有 6 小时,对于华北平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而言,由于室外活动不可避免,所以作者认为在高排放情景下,本世纪末华北平原将出现湿球温度超过 35℃ 阈值的热浪,这一地区将在热浪侵袭中不再宜居。 作者在论文中使用 “ 致命热浪 ( deadly heatwaves ) ” 作为标题,引起众多媒体关注。实际上,这只是作者使用单个气候模式,采用高排放情景得出的计算结果,只能代表一种气候情景下的最坏可能性。 对华北平原而言,湿球温度达到 35℃ 这一阈值,即使在高排放的气候变化情景下也很难达到。 华北平原地区夏季白天的最高气温虽然可以超过 40℃ ,但相对湿度并不高(一般在 50% 以下),所以湿球温度也不高;在夏季的晚上,虽然相对湿度可以增加到 80% 至 90% ,但气温一般会降低到 30℃ 以下,所以观测到的湿球温度也不高。 如果出现湿球温度超过 35℃ 阈值的热浪,意味着在白天相对湿度为 50% 的状态下,气温必须超过 47℃ ;在晚上相对湿度为 85% 的情况下,气温必须超过 37.8℃ 。也就是说,只有当本世纪末华北平原白天和晚上的气温都比当前至少升高 5℃ 至 7℃ 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湿球温度超过 35℃ 阈值的情况,所以,出现这种极端热浪的可能性极小。 国家气候中心对不同情景下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结果表明,未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将继续升高,极端高温事件的出现概率将增加,到 2025 年左右,至少有 50% 的夏季可能会出现长时间高温热浪;在高排放情景下,到本世纪末极端高温热浪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可能比目前高出 5 倍,这是最极端的一种可能性,即使这样也并不表明未来会出现 “ 致命高温热浪 ” 而使华北平原不再宜居。 二问:农业灌溉会导致未来热浪侵袭的情况频现吗? 不可否认,未来在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华北平原的平均气温将进一步升高,极端高温事件增多,这主要还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造成的,这篇论文在本质上与之前的气候变化预估研究没有太大区别,但由于作者使用了湿球温度作为热浪指标,而灌溉对于空气湿度又有更加直接的影响,所以作者得出了灌溉显著增加热浪强度的结论。 实际上,灌溉与热浪之间的关联及与其相关的物理机制并非如该论文描述的那样确定,当前气候模式中涉及灌溉作用的陆面模式还有待改进,因此,该论文得出的结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该论文是使用高排放情景得出的华北平原不再宜居的结论,而国际社会已经于 2015 年底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了《巴黎协定》,明确到 21 世纪末将全球温升控制在相比工业化前不超过 2℃ 的目标,并提出为将全球温升控制在相比工业化前不超过 1.5℃ 而努力。也就是说,高排放情景基本上只能作为一种假设情景而存在,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情景,论文作者基于高排放情景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此外,现有的气候模式对我国华北平原地区温度升高趋势的模拟存在一定的高估现象,主要是因为华北平原地区同时也是气溶胶排放较多的区域,而气溶胶对于气候的冷却效应在现有气候模式中尚不能得到较好的模拟。 因此,对华北平原未来气温的增加幅度、未来高温热浪事件的增加频率的预估仍需要进行量化研究,需要通过提高模式的模拟性能,以对预估结果进行修正。 当然,虽然该论文研究结论的可靠性需要进一步评估,但该论文提出的未来热浪增加增强的判断,仍然值得我们重视。 三问:华北地区未来( 2070 年至 2100 年)气候趋势如何?在不同的减排路径下,会有不同的趋势吗?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包括华北地区在内的整个中国区域平均气温将持续上升。 多模式集合平均的预估结果显示,相对于 1986 年至 2005 年,到 21 世纪末( 2070 年至 2100 年),在高、中、低三种不同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华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将分别增加 4.6℃ 、 2.4℃ 和 1.8℃ ,其中,夏季平均气温分别增加 4.8℃ 、 2.6℃ 和 2.3℃ 。 从气候变化预估的结果看,我国华北区域的年平均气温和冬、夏两季平均气温的变化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预估的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升温较高有关。 在不同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华北地区的未来气温变化趋势与中国区域平均的气温变化趋势类似,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温趋势。其中,到 2050 年前,在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我国华北地区气温的增温幅度和变化趋势差异较小,而 2050 年以后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在低排放情景下, 2050 年后华北地区气温的增加趋势不明显,且有一定的下降趋势;在中等排放情景下, 2070 年前华北地区的气温将持续上升, 2070 年后气温的增加趋势变缓;在高排放情景下,到本世纪末,华北地区气温呈一致的上升趋势。 四问:气候变暖在华北升温中的贡献率为多少?如果没有气候变暖,自然变率会让华北高温频现吗? 观测结果表明, 1901 年至 2017 年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的上升速率为每 10 年 0.104℃ ,近百年来,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上升了 1.21℃ ; 1951 年至 2017 年,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达到每 10 年 0.24℃ 。 我国华北地区升温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北京为例, 1901 年至 2017 年北京观象台地表平均气温的升温速率为每 10 年 0.13℃ , 1901 年以来,北京观象台地表年平均气温上升 1.52℃ ,高于相同时段我国年平均气温的增温幅度。 在描述全球变暖对单次极端高温事件的影响时,我们通常是指气候变暖的背景对这一类事件发生概率的影响。现有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全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在最近几十年的快速增长,还是夏季高温热浪事件的频繁发生,人类活动(以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为主)引起的气候变化都是主要原因。 国家气候中心的研究表明, 1961 年至 2013 年观测到的全国地表年平均气温上升了 1.44℃ ,其中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增温是 1.24℃ ,贡献率接近 90% ,而其他因素如城市化、气溶胶、自然强迫等都会对温度变化趋势产生影响,但人类活动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国家气候中心还针对 2013 年夏季我国东部的持续高温热浪事件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和上世纪 50 年代相比,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使得这类高温热浪事件发生概率增加了 60 倍,并且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如果维持目前的排放量,到 2025 年左右,类似于 2013 年夏季的高温热浪事件出现概率约为 50% ,即每两年就会出现一次。 综上所述,无论是地表温度的快速增加趋势,还是越来越频繁出现的高温热浪事件,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都是主要原因,自然变率的贡献很小。这一结论在全国范围和华北地区基本都是一致的。 【以下是博客原文】 1. 背景 近日传来一项惊人的研究结果,说到2100年华北平原将不适宜人类居住。国内新闻铺天盖地,英国和澳洲等海外媒体也有报导。该项研究成果,发表于著名的自然子刊,有模型有数据,言之凿凿,让公众惶惶然。 2. 证伪很难 短期的天气预报都不一定准,用气候模式未来50-100年的的预测或者预估,不靠谱的成分更大。但是要证伪,确又是很难。 举一个例子,1958年大跃进时代,产量“放卫星”,人民日报报道亩产3万多斤,钱学森先生在中国青年报上估计的潜力是5万斤(目前小麦高产也就1000斤)。当时上海植物生理所为了证明产量的潜力,做了作物群体光合作用的实验和计算,到60年代中期,才得出产量的上限:由于资源的限制,产量最终不会随作物密植而增加。 类似地,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流域出现大旱,有人质疑是水库蓄水所致。但是要证明不是,需要从水汽来源等分析判断和定量估计,虽然从气象学的角度看,大范围的干旱是与大的天气形势密切联系的。所以这是资源环境领域似是而非的东西很多,不胜枚举。 3. 事实胜于雄辩 华北平原的小麦产量,从1950年代的100、200多斤,到现在的1000多斤,灌溉、施肥和育种起到重要的作用。灌溉范围和强度是非常大的,形成了多处地下漏斗。太行山前平原,如石家庄地区,地下水位从1980年代的10多米,现在下降到60多米。山东、河南引黄灌区,范围大,黄河下游曾经长时间断流。如此大规模灌溉用水在过去几十年并未带来显著的湿热。相反,这些水分的蒸发(散),吸收了热能,应该是缓解了气候暖化。而它的水汽会随大气环流而飘散,而不是待在原地。 华北平原的谷物产量增加趋势 华北平原的灌溉面积: 山东位山灌区引黄灌溉: 4. Hindcast 与Forecast 在做气候模式的时候,与预报(Forecast)相对应,还有一个向后预报(回报,Hindcast)。就是用历史预见未来。你的模型好,那么就请你对过去60年,从1960年多数地区有气象记录以来,华北平原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的历史做一个回代检验!看你的模型能不能再现历史的气候变化,看看这么大量的灌溉是否显著提升了湿球温度?这样得出的对未来预测或预估的结果才有说服力。 5. 命运共同体 如果在这样一种CO2最高排放情景下,据说温度可以上升7.5度,华北平原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那么其它地区也好不到哪去。有人把升温2度作为地球生态系统崩溃的阈值。可以想见,7.5度的升温,根本没有必要用现在的灌溉水平说事。2100年农业生产方式变化成什么样我们根本不知道,如同80年前不知道现在的情形一样。 6. 套路:环境-社会-政策 气候变化科学已经不是气候变化本身。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政策甚至国际政治等方方面面。国外有的气候变化研究小组,还特意聘请经济、政策方面的专家,把气候本身的物理过程与经济和社会影响结合起来,然后可以产生强烈的公众和政府的关注,至少可以发表在高影响因子刊物上。但是仅仅把一个非常不靠谱的情景分析,结合到重要的经济社会区域,它的社会影响并不是正面的,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7. 为气候变化研究担忧 气候研究的基本手段是模式,气候预测的唯一方法是模式。模式虽复杂,但是远远赶不上气候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我的博士导师,94岁的南京大学气候学家傅抱璞先生,给我说过两个例子,(1)黑体温度的求解(E=K*T4),因为辐射E与温度T的4次方成正比。解方程,温度会有4个根,包括虚根,但是正确的解只有一个,就是现实的温度。这么简单的模型,它的求解都会出现错误的虚根。(2)CO2的温室效应增加,气温变暖,海水蒸发加大,云量增加并阻挡阳光到达地面,产生降温效应。同时水汽本身也是温室气体。这里既有正反馈又有负反馈,在气候模式中,能够准确模拟这些交互作用,难度极大。我虽然不是做气候模式研究的,我认为,气候模式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学界需要深入思考的。 1970-2015大气CO2浓度的月平均值变化趋势 水汽和CO2等温室气体的吸收光谱 大气辐射传输与温室效应示意图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温度预估 IPCC评估第五次报告,低和高(左右)两个CO2排放情景下,全球的温度(上)和降水(下)对未来预估 以下转自凤凰新闻: 原标题:《自然》子刊:2100年华北平原或因极端热浪变得不再宜居 当地时间7月31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个研究小组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布论文表示,由于气候变化和灌溉农业的发展,2070年至2100年,中国的华北平原可能因为极端热浪而变得不宜居住,而这样的热浪对户外工作者而言甚至可能带来生命危险。 《自然—通讯》于2010年首次发行,是《自然》(Nature)杂志的第17本子刊。 中国华北平原面积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亿-4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地区。中国科学院的资料显示,目前华北平原四季变化明显,年均温度8-15℃,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常有洪涝。春季旱情较重,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地区。 热浪因灌溉农业而变强 该研究按照现有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基于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型模拟的集合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对大规模的灌溉农业模式有直接影响,会使得热浪的强度更高。 灌溉农业是在干旱时以大水灌溉的方式保证农业生产的模式。灌溉可以冷却地表温度并滋润地面空气,但随着温度升高,灌溉系统将导致高水平的水蒸发,使得北方平原的空气非常潮湿,提高温度和湿度,从而提高热浪的强度。因此,在温室气体排放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本世纪下半叶,华北平原可能会遭遇致命热浪。而当湿球温度达到35℃时,人类在无保护的环境中只能生存6小时。研究同时表明,大面积的灌溉农业将湿球温度直接提高了0.5℃。 湿球温度(Wet-bulb temperature)是指对空气进行加湿,其相对湿度达到100%时所达到的温度。 除非二氧化碳排放得到有效遏制,否则华北平原将在2070年至2100年之间达到致命的35度湿球温度阈值,户外工作者可能在极端热浪袭击的几小时内死亡。
个人分类: 交流篇|32596 次阅读|93 个评论
析说雄安新区
热度 14 dkysdc 2017-7-4 15:35
雄安新区自4月正式成立,已经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今天从地质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下本人对雄安新区的解读。说对了,您看个热闹;说错了,欢迎您批评指正。 一、“千年福地”浅析 先看雄安新区的地理背景: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相对于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来说,雄安新区更接近于华北平原腹地,西侧为太行山,北侧为燕山。雄安新区北侧为永定河冲积扇,南侧为子牙河和大沙河冲积扇。整个新区位于太行山麓平原向冲积平原的过渡带。新区最西侧与太行山的直线距离约50 km(图1),因此, 基本没有特别大型的滑坡、泥石流等隐患,此为福之一 。 图1 雄安新区地理位置简图 发源于太行山区的9条河流从西向东汇聚于雄安新区附近的白洋淀(图2),然后注入海河。整个新区的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自然纵坡千分之一左右,为缓倾平原,海拔标高7~19米。广阔的土层之下,还埋藏着多条古河道。因此, 新区的水利资源非常丰富,此为福之二 。 图2 雄安新区的水系 根据现有资料,雄县境内有10亿m 3 的天然气储量,油井1200多口,年产原油数十万吨;雄县和安新县还有近700km 2 的地热田,拥有近千亿m 3 的地热水;容城县则拥有较多的粘土和砂石等建筑材料。简而言之, 雄安新区拥有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和地热资源(图3)。此为福之三 。 图3 雄安新区的矿产、地热资源 根据现有的资料, 初步判定 雄安境内地质环境比较稳定, 近1000年之内未曾发生过大的地震,此为福之四 。 除了政治、人文因素外,以上四条大概就是“千年福地”的主要地学依据。 二、可能的隐患 在铺天盖地的“千年福地”之说的背后,我们也要冷静地分析一下福安新区的不利因素。以下两个方面特别需要新区的设计、规划、研究和建设等部门考虑。 1.水患 中国有句古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雄安新区水系发达,水利资源丰富,这是它的优势,同时也是它的不利因素。雄安新区的地势低,设计者和建设者一定要充分评估多条河流在大面积、强降水的年份可能带来的水患。对于水患的调查,要扩展到太行山区(图4)。 图4 与图2基本相同,只是表示强降雨年份,白洋淀可能变成“海” 2.地震 虽然现有的资料表明,雄安新区在最近千年来未曾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但不得不指出, 整个新区位于华北平原地震活动带之上 。 这个千年未震不等于下个千年不震 。从概率上说,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越是长久未震的地区,危险性越大 。从地理范围上讲,雄安新区距邢台地震带只有240km,距离唐山地震带只有210km(图5,图6)。雄安新区的土层厚且稳定,但这个地区的地下砂土富水量也大,恰恰可能是在地震时 比较容易 发生液化的土质。 图5 雄安新区的地质地震背景(图中的各色线段代表不同性质的断层,都与地震有关) 图6 图5局部的放大 因此,地震地质的调查工作一定要加强,从千年大计出发,建筑物的抗震级别要适当提高。 欢迎大家对本文未涉及到的优势与劣势因素做合理补充 。 三、期待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总要求,已经确定了雄安新区地质调查工作的四大目标和八项工作任务,将在前期初步调查基础上,在雄安新区调查地下0-10000米范围内土壤层、工程建设层、主要含水层、地热储层、深部探测层的地质结构和地质参数,建立不同空间尺度四维地质模型,以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透明雄安”基础平台,构建世界一流水平的“透明雄安”(图7)。期待这些任务完成后,一个透明的地下雄安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图7 打造透明雄安的地质方法 相关报道请参见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 http://www.cgs.gov.cn/ddztt/jqthd/xiongan/zxbd/201706/t20170626_433245.html 和 http://www.cgs.gov.cn/xwl/ddyw/201706/t20170622_433020.html 。 地震断层资料根据n年前从网上下载的中国地震局邓启东院士等人的成果,特此说明并向邓院士致谢。 ************************************************** 以下为2018年7月22日雄安新区规划设计专家、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领导小组成员、执行副院长尹稚在 清华大学举办的“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雄安新区为啥还一锹土没动 规划专家告诉你 尹稚 思想也是市场 6天前 来源:水木建设 7月22日,清华大学举办“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高峰论坛”,雄安新区规划设计专家、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领导小组成员、执行副院长尹稚发表了“雄安新区模式与城乡建设的未来”的专题演讲。以下是会议主办方整理的演讲内容,本号转发时有删节。 各位早上好!我先把话说到前头,我自打参与雄安新区规划以后签的保密协议都有一大沓子了,对不起各位,今天我不能放任何一张图纸,也不能放我看过的任何一张本子,这是有严格规定的。那么是不是这种情况下就没的可聊了呢?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事可以聊聊的。 首先我想来谈谈雄安这个议题。大家都知道中国经历了三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在这四十年当中不仅仅走过一条比较成功的、迅速提升工业化水平的道路,同时从数字指标上来讲,我们也走过了一条 快速的城市化道路 。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把理论上的全国城镇化水平,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出头,提高到了现在的接近60%,有的算下来是56%,有人说58%,大概这么一个幅度内。当然这场快速的工业化和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现在总结下来大概围绕着快速城镇化有这么几个问题,变得越来越来越难以为继: 一个就是资源的高强度的消耗 ,从后备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方方面面,就中国这条快速的、高速的城镇化道路还能不能走得下去。 第二个就是环境质量的难以为继。 大家可能都感同身受,这两年对环保要求迅速的提升,甚至出现了暴风骤雨式的环境执法,这个是跟多年的欠帐和环境质量的迅速变化有关系的,越来越多的公众对环境质量恶化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第三个,虽然我们从数字上来讲,大多数中国人已经进城,但是不是能够享受到一个现代城市的合格的公共服务体系,这要画一个很大问号的。 如果确实过日子过得很好的话,就不会连篇累牍地看到各种教育难就学难等等一系列围绕着城市公共服务短缺而展开的辩论争论。 可能最大的表象性的成就,就是我们 通过一系列开发区的建设,确实把中国的经济总量做上去了。 这里最具标志性的, 一个是深圳 ,从一个小渔村一跃变成了千万级人口规模的城市。 第二个是上海的浦东 ,从浦西繁华区对面的松江县,变成了现在跟传统的老浦西同等水平,甚至经济总量远远超过浦西的一个新的经济板块的崛起。那么,三四十年过去了,雄安会不会是一轮新的崛起?还是会像天津当年策划的滨海新城一样,最后无疾而终?这是放在大家面前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个议题的背景有三个层次。第一, 中国的老百姓是用脚投票的,他们 向经济机会更多的区域集中 ,这仍然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北京中心城的人口疏解,都没有办法跟这种大的趋势去直接对抗。中国的人口向沿海的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集中,向中国最发达的大都会地区集中,向就业机会最多的中心城市集中,这个趋势从全国的统计看仍然非常强烈,而且从未来的预计看,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下去。那么问题出在哪? 问题出在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集中,是把过多的经济动能压在了一个有限的中心城区 ,所以现在谈疏解并不是说北京不需要人,河北不需要人,而是北京这个城八区最中心的核心城,承受不了那么多人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又要释放足够的经济动能,怎么办?从国际上的经验,一两百年的城镇化发展规律来看, 只能从单一的中心城区的发展,走向更大区域的协同发展 。当然这个区域范围也是有限度的,要离中心城比较近,太远了就没意义了,也不能说北京几个职能疏解到新疆去,没人去的。所以 在有限的范围内,也就是在京津冀大首都圈的经济地域的范围内寻找新的增长点,寻找新的后备资源来支撑整体经济动能的释放 , 来支撑服务水平的提升, 机缘巧合选在了雄安。 第二,就是区域协同大趋势的要求 ; 第三就是经济发展当中现实的一系列困境和河北省前一段采取过的一些区域战略当中产生的困境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说了很久,谈大北京地区,谈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学界的发声到现在至少有三十年,能够形成高层领导的共识,至少也有十五年。但是在这么漫长的一段时间内,京津冀发展在现实的执行过程当中一直是在摆动的,一直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落地方针,包括天津当时划了一个滨海新区,它究竟承担的制造业的职能,还是疯狂的盖高楼大厦,试图搞n个CBD跟北京争夺高端职能,在建设当中是有偏差的。于家堡到现在为止,楼倒是盖的不少,那里面有足够的人吗?有足够真实的就业岗位吗?河北省也干过一些区域协同的,策略性的做法,包括对环渤海地区,曹妃甸地区的投入,对黄骅港的投入,试图利用河北省的土地在环渤海地区形成新的就业中心,新的制造中心,十几年过去了,可以看到它们的发展状态。当时河北省提出环渤海战略同时还提出一个环首都战略,就是围绕北京周边的市县来做房地产,现在大家能看到目前它的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这一轮雄安新区的选址确定,除了疏解北京中心城的职能,疏解压在北京主城的首都功能里边的非核心部分,还有一个就是 如何使得河北省能够在石家庄、保定加雄安这样一个城市集团,共同发力形成一种中部崛起的效益 ,这是从大势上来看。 但是同样是高层画的一个圈儿,会不会发展得像深圳、浦东那么好?现在还是要认真研究认真观察。 深圳的崛起,是国际宏观大格局的推动。 当时中国刚刚开始打开国门,这个地段靠近香港,他的初期起步实际上是两头在外,三来一补,加工工业起来的。把中国历史上由于体制机制的不正常,被压抑了几十年的经济动能在瞬间释放出来,所以它是顺势而上。 同样浦东的崛起也是一种顺势而上的行为,正是中国经济的国际形势最好的时代,也是内部体制机制最为活跃的时代。 这个时代跟现在有很大差别,大家都知道这两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一直在下行, 传统上我们所依赖的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基本上已经全面走下坡,特别这次贸易战开打以后, 这个情况还会进一步的严峻,跟当年相比,国家也好,基层民众也好,对环境质量,诉求也是水涨船高;那么体制机制的格局,特别近十年来,相对来讲是比较压抑的,并不鼓励体制机制上的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甚至不鼓励政府的担当。直到最近几天中央发了话才看到一些好转的趋势。 那么雄安跟当年的这些大型新城新区来比的话,并不是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和最好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两年过去了,到现在为止还一锹土没动, 因为很多事情还没想明白,不想因为匆忙的决策而造成更为巨大的浪费 。在这样一个逆势而上的大形势下建设雄安,恐怕确实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几个月要动工,几年就要完成。 它的建设周期和真正形成人气聚集、经济活动聚集的成熟的城市新区的过程,比一般的国家新区要更为漫长,需要更多的耐心。 雄安动手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 它的本体条件是比较差的 。从交通上来讲,这块土地并不在以往规划的国家级的大型交通网络的节点上,所有大国铁的运营网络的调整,高速路的体系的调整,以及跟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之间的这种大运量交通联系的建立,很多是要另辟新径的,要有全新的选址、全新的技术工程的建设,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同样这块选址,确实没有占农田,但是凡是在河北省生活的人都知道,白洋淀周边只要那块地不是每年被淹,老百姓一定会去耕种它,三五年淹一次,只要一年的作物,本钱就能挣回来。这块地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去耕种它?因为这块地非常低洼,对于常年洪水位,低8到9米。如果是个小楼盘,填一填补一补还可以,想象这是一百平方公里的新城,绝大部分的土地都是目前这种状态,那么 它需要大量的工程处理后才能够把这块建设土地变得更加的安全,要解决它的防洪问题,解决它的水涝问题,不是修个防洪堤这么简单 。涉及到白洋淀整体水系的,正常情况下的水系治理也涉及洪涝情况下的大水系的梳理, 既要想办法解决这一百平方公里局部的防洪问题 ,因为这个水系和海河水系是连在一起的,跟大海河水系的统一协调要上大的水利工程,才能够比较长期地解决白洋淀水质本身的补水不足、水质恶化、在洪涝下有易发灾害的这样一种基本的环境状况。这些也是需要时间的。 同样这个地区的不利条件还包括,就是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当然是比较小的。 如果把地图拿出来看一看,河北省的所有的聚集点的版块儿到乡镇一级,到村一级都是像撒芝麻一样,所以全河北真的能找到的绝对的空地是很少的。跟建国的时候河北省的行政区划的过小是有关的。 要在这里边想腾出一块儿相对比较完整的土地,来建一个新城,它存在巨大的拆迁安置,涉及到少则十几万,多则三十几万人的再安置问题,当然这种安置除了为新城提供相对比较完整充足的土地资源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保障和提升白洋淀整体的生态水平,这个地域居民点的小散乱以及跟它伴生的、低端的这种工业化的小散乱。 这两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那效果就是在垃圾堆里盖了一个豪宅,不会实现中央对这个新城提出来的一系列的高标准。 雄安的缓慢和现在起步的艰难,跟我前边谈到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有关的,当然,围绕这个问题,两年来各种专家组几十个专家组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几十个专题的研究。至少从理论推导上,逐渐开始形成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预案,也开始做一些小规模的工程试点,来验证一些技术预案将来在实施当中的有效性,但总体上来讲,确实不会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快。 那么从建设时序上来讲,它也不会像原来我们干新城那样,打个格子,把土地出让了,然后大家就蜂拥而上,几年之内我们可以干几十平方公里。从它的时序上来看,恐怕在未来的一两年之内,有三件事会先于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建设要做的。第一就是 交通网络的重组和重建, 可能最早动工的是在雄县昝岗组团的这个大国铁的交通枢纽性站场 。因为这个站场能不能够迅速完工决定了后续一系列跟它衔接的交通网络能不能够动工,能不能够尽快地发挥作用。 第二个就是环境治理 ,白洋淀目前的水质是劣五类和劣四类之间,这样一种水质状况,临淀建城,画在图上是很漂亮的景观,但现场的真实感受可能跟这个是天壤之别。要花比较大的代价做水质治理,做白洋淀整体生态功能的恢复。大体上有了比较好的本底条件以后,才有可能进入大规模的建设时期。 第三个问题 ,就是这两年谈的比较多的, 北京功能的疏解 ,这恐怕也是未来雄安新城建设成败一个很关键的。就是究竟疏解什么?是行政命令式的疏解还是市场导引型的疏解? 我们国家在建设历史过程当中做这种行政命令式的疏解,不叫疏解当年叫疏散,这种事干过若干遍了,但是没有一次尝试是真正达到了疏解或疏散的目的,包括在文革期间做的大三线小三线,用军事化的手段来做的疏散工程,在开放放开以后很快就灰飞烟灭了,绝大部分又回到了原来的地点,回到了原来最发达的地区。这里边要讨论很多很多问题,比如说高校疏解,如果一个高校在大城市都办不好,难道你把他搬到一块新兴的荒郊野地去,它就能有更多的成就?一个科研院所在一个综合性的城市生态内都没有好的发展,难道你把它孤立化的搬到一个大院里去,它就能有更大的进步?这些问题还有很多是值得研究的。 去年我们在给这方面做咨询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类似的专题,就是如何利用疏解的机会,对接更为开放的国际资源,来使得这场疏解跟未来的、高质量的发展能挂上钩。比如讲医院,北京市确实有很多的大型医院是需要疏解的,因为从它的真实运营情况来看,超过半数以上的患者是来自于全国各地,并不是一个为北京基层服务的社区性医院,它都是这种国家级的超大型的专科医院,那么从国际的经验看,这种超大规模的专科性的医院,会带来一个很庞大的人群,它带来的不仅仅患者的人群,还有治疗医疗过程结束以后的一个很庞大的康复产业、服务产业以及为患者家属提供服务的,五花八门的配套设施。远离都市区,建新的国家级的或者高度专业化的医疗中心,在美国、在欧洲都有非常成功的实践。这个带给我们的问题就是北京疏解一个医院出去,如果是按照现在的体制,现在的医院运营模式,说我这儿是一个两千床位的医院,有一系列的国家规定的面积指标要求,我原封不动的搬过去,是没有太多的价值和意义的,曾经在北京运营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样也会在雄安出现。那么如何对接更为先进的国际医疗模式,如何对接一个从医治到康复到后续健康跟踪服务的这样一套真正的国际医疗先进模式,恐怕是在疏解以前就要研究透,就要想明白的。 这仅仅是一种类型的案例,类似的一个公司总部迁出去,目的是什么?仅仅是换一个办公地点吗? 如果不能够跟中央给雄安新区的一系列新的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政策相结合,不能够跟我们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国试图引领全球化的战略实现对接,那么这个总部的迁移,可能就不会有真正的目的,也不会有真实的效果 。 那么类似的这种问题,不同的专家都在做更为深入的研究,从科研院所、高校、大公司总部和大型医疗等等等等,总体来讲还是希望这一次的疏解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命令计划,因为如果你真这么干的话,在现在的社会上也是干不成的,很可能会形成人才的逆淘汰,比如说一个大国企领导一个大公司总部,董事长可以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来讲,拍脑袋说我马上就可以迁,但是很可能这个企业最优秀的员工瞬间就有一半人会辞职,有本事人他可以另谋高就。他带来的可能恰恰是这个公司里边积累下来的、毫无创新能力的小白鼠,因为他离开这个公司就活不了,他在市场上没有再就业的可能性。 所以大家都会看到, 这些问题其实涉及到了雄安新区建设过程当中更为深层次的问题, 它不是一场简单的新城建设,更不是一场以地谋财的房地产开发,这里面涉及到了我们前三四十年改革开放过程当中积累下来的非常多的体制机制矛盾的突破,和进一步深度的求解。 那么与其讲雄安新区是一张漂亮的蓝图,特别是在座的很多都是搞建设的,可能更多看到的是雄安一张漂亮的表现图,但实质上这张表现图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张图背后将来能支撑它实现的体制机制的一系列的重大变革。 雄安的进一步深度的规划为什么迟迟不出台? 跟体制机制深度变革的很多的政策性因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定是有直接关系的 。比如雄安的土地怎么办,大家都知道,说不会再走以地生财、土地财政这条路了,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除了这条路之外还有什么路可以走。有哪些路是在画饼充饥,有哪些路是真的能走通的,这是一个非常深度的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国有土地产权未来怎么办,怎么能够实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实际使用者一个多元共赢的局面?集体土地将来怎么办?包括在媒体上喊一喊说同质同权很容易,但是操作起来是不是真的是这么回事,这里边可能一直会涉及到我们国家土地法的一些大的法规的调整和修改。那么雄安是一个高标准的面向未来的千年之城,也是体制机制改革的一块非常好的实验田,在这里面会尝试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化解前三四十年改革开放当中积累下来一些非常深层次、比较尖锐的问题。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所有的参与者,采取的工作方式非常像当年的地下党,就一个字不对外讲,因为它很多东西高度敏感,并且可能会涉及到很多人的现实利益。如果在这个没有充分准备好的阶段把这些信息释放出去,可能会带来非常多的不良的市场炒作,带来新一轮的急功近利的投机行为,这是我理解的雄安目前这个状态。 当然雄安未来值不值得期待,还是很值得期待的,尤其是对各位以建筑工程为主的企业来讲,这里边有很多新的技术设想、技术标准会在新城当中得到探索和得到实施 ,大体上集中在几个方面: 第一,这个地区会执行中国有史以来最严格的绿色建筑标准 ,恐怕不是现在国家住建部的一二三星标准就能覆盖。这个标准还在联合广泛的国际团队,不断的向前推进。可能雄安将来会创造中国绿色建设的四星五星。也会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不断引入一些跟国际接轨普遍通行的硬件标准。而且这种绿色建设肯定不会是像原来的一锤子买卖,检查一下你的设计是不是绿色的,点一点设备清单是不是绿色,他可能会渗透到整个的全产业链环节当中去,需要大量的运营考核和后评估来检验实效。 第二个就是跟智慧城市有关的 ,大家可能会去参观市民中心,这里边有些尝试了,但是因为尺度很小基本是智慧建筑。在这里边现在很多官方的像中国移动、电信、联通这三大通讯公司已经进去了,然后小米、腾讯、马云也都在这里边相继开设了分支机构。它的起步阶段,首先形成一个国内目前水平最高,密度也是最高的信息网络,能够有效地采集这个地区几种类型的信息,第一跟 环境有关信息 ,就是它 将来会进入一个实时化的按城市网格来报每天的各种五花八门的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实现一个高密度、细颗粒度的环境监测和监控 。 第二个就是跟 能源有关的信息 ,这是一个 高强度的能源物联网的社区 。大家老讲,要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这些年也确实没少搞风电光电,为什么它用的不好?其实是适配网络问题。除了技术上的,比如说储能的问题有些瓶颈之外,更多的是网络化的调配问题,说白了就是我们的网络系统不够智能化,没有办法应对不稳定能源的供给。光和风都不是稳定能源,它有时候强一点有时候弱一点,我们的推送网络系统没办法和它实时的做出应对,所以导致很多风、光导来的能源上不了网,或者不能有效的上网,跟传统能源之间形不成良好的匹配关系。这个问题在雄安新城当中是目前要集中攻关集中突破的,就是要形成一个国内最好的能源物联网体系,实现可再生能源,传统能源之间的有效协调。当然也希望未来非常规性能源能占更高的比例,包括风、光、电等等的应用。现在一些小型的实验工程一直在摸索这个领域的规律,期望在大规模入住以前能够形成比较好的技术经验的积累,而不是最终拿实际入园的百姓、企业去当试验品。 第三个就是 跟人流、物流有关的这套智慧体系 ,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只要你身上有电子元器件,只要你用不管是什么卡,你的生活都是有电子痕迹的。对于这些电子痕迹的全面采集和分析,用好了的话是有很大的便民效益的。从个人的基本的健康管理,到购物习惯,到方方面面,它可以使市场跟个人之间建立起一种精准的需求识别和精准化的有效供给之间的关系。那么对于政府而言,也可以从基层社区治理,一直到大中城市治理模式的转变当中,得到更多的技术支撑。 但是大家知道,所有技术都是把双刃剑,当你的个人信息被过度暴露的时候,可能也会给很多的居心不良的人各种可乘之机,在中国这个问题也变得非常的严峻,我们那么多精准化的电子信息从哪儿来的?也是从这里边来的。那么如何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当中,利用好各种空间位置信息、轨迹信息、交往信息、交易信息的同时, 能够抑制预防的数字化犯罪 ,也是摆在这个高度智能化新区当前的一个非常有难度的挑战,那么雄安在这个领域也要做大量的深入研究。包括最近时髦的一个词叫 区块链技术 ,大家不要以为只是比特币,只是这个虚拟电子货币的炒作,只不过是比特币用了区块链技术而已。区块链面向未来是一个全新的,可追溯的,带有高度信用化的互联网技术。我们现在互联网实际上很多是不可逆查的,你不知道那台计算机是谁在用,他通过各种干扰手段以后,甚至无法判定这台机子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但是现在起来的新一代的互联网技术和正在崛起的 区块链技术,它是可以实现点到点以及信息流向的精准识别 。所以很多国家很关注这个,他会重新在这个基础上建造一套企业的信用系统,公民个人的信用系统以及政府的信用系统,使得政府的数据造假不再成为可能,使得各种的欺诈行为在网络上能够降到最低的程度。这些东西可能将来最先会在雄安有所实现。 包括 中国这几年对私家车逐渐的限制 ,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们如果要达到其他发达国家那种机动车拥有量的话,恐怕全国所有城市都会变成停车场。那么公交优先,公交工具的多元化使用也会在雄安新区当中得到最优先的推广。目前如果没记错的话, 雄安新城将来的设想是,它的80%的内部交通,组团与组团之间的交通和组团内部的交通,是要靠公交来解决 ,它保留的小汽车的发展机会,量是非常小的,但是不是一套公交体系就可以打遍天下?中国在公交领域的研究还远远没有到位,比如大家都知道修地铁。最简单的概念,地铁应该分长站距和短站距两种类型来修,长站距解决的是区域之间的联系,是长距离城市组团的联系。而短站距解决的是日常的,上下班,中短距离的通勤的联系。而北京修了这么多地铁,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建立起这种正常分工的概念,就城里边500米一个站距已经跑到远郊区了还是500米站距,很多是浪费掉的,速度是提不起来的。 雄安将来跟北京之间会不会有轨道交通?跟保定、石家庄会不会有轨道交通?是什么性质的?内部的轨道交通应该怎么解决?包括不同速度、不同容量的公共交通之间的换乘,包括非机动车跟机动车之间的换乘,历来都是我们公交体系设计的弱项,在雄安能不能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也在做各种各样的技术方案。 同时它也 试图解决大型城市大尺度的功能分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中国从五十年代学苏联以后,我们绝大部分城市走的是大尺度分区的格局。比如北京,原来东南郊工业区,石景山区是工业区,西北郊是科研文教区,等等,都是大尺度分区,大概三五十万人的城市勉强还可以接受,当做到几百万人口的城市甚至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实际是一个非常要命的事情,会 带来了大量的长距离交通 。为什么北京花了这么大代价解决不了拥堵问题?因为它已经没有机会再做大规模的土地利用调整。这个大分地格局已经定下来了,只能通过日益强化的交通网络来缓解这种压力,这样成本代价是非常高的。 在雄安新城当中显然会摒弃这样的做法,而 采用适度尺度组团,高强度综合用地的方式 ,来使得大家的日常生活圈能够压缩在一个有效的更舒适的范围内。比如骑自行车,十五分钟能不能到就业地点; 每天的居住、就业、购物、娱乐,能不能在一个相对比较小的空间解决问题, 而大幅度的减少长距离的通勤和长距离的交通,至少从目前的进展看,采用的基本都是适度组团、高度混合用地的模式。 还有一个探索也是值得期待的,就是 站城一体,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大家比较理解了,已经折腾了几年,当然有不同的融合模式,跟具体的产业的业态有关系,站城融合是中国这么多年来最差的。我们的交通站场基本都是独立的,包括国铁做的第一轮招投标,是被专家普遍不看好的,仍然走的是我们传统火车站的老路,拿一个火车站当一个地标性建筑来做。本身要做的宏伟,要漂亮,要酷炫,但是这里边的人是很不舒服的,如果你们出国见识过发达国家的火车站,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南站虽然有进步,但仍然离国际标准差得很远。它形式上看上去更炫了更酷了,但是实际的服务职能没有大的改进, 站场区域和围绕站场能够发展起来的产业区域没有有机的联系,基本是孤岛式的站场。 现在雄安下了决心的几个主要的枢纽性站场都会用站城一体的办法来做。如果大家有人去过日本的话,形象的站城一体比如大坂火车站、京都火车站,都是非常典型的站城一体,它 承担了非常高效的交通职能、换乘职能,也承担了城市中心节点的职能 。大量的办公、商业会在这个地区形成有效的聚集,这个对雄安的建设初期,是会非常值得关注的。 恐怕大家更需要关注和期待的,是这些个空间环境创新之外的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变革。我不能讲结论,但我会讲一些目前探讨的东西,比如土地供应将来怎么办? 现在有人在探讨,地不卖给你,可以叫先租后买,但又是完全的先租后买 。比如一块地,付一个很低的年租金,我就可以开始做建设,开始引入企业。那么将来逐年考核,考核什么呢?是按照业态标准来考核的。这个业态符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具备不具备创新性,吸引来的人群结构、比例关系大概是什么样子,每年能够提供多少稳定的税收来源?以创新为核心,以稳定的长期税源培育为核心的政策体制。考核多年以后,效果好,这块地能不能一劳永逸的给你,或者说我降租金,如果考核不好我怎么涨租金。这些东西那可能跟大家习惯的勾地、圈地、买地开发的模式完全不一样。现在有几种方案都在探讨,但是还没有最终的结论性的东西。从这个例子可以看的出来可能会做比较深层次的变革,我们的预计就不会再有批租型的土地。 我们现在所谓地价是批租的地租,我一次付了十年二十五年三十年四十年甚至七十年的地租,雄安不会再用这个方式出让土地, 可能产生的方式也许是年租加用地效益考核来解决这问题 。那么类似的,包括集体产权土地究竟应该怎么利用,如何实现集体土地正常的进入市场,而市场的设计规则,又不能够过多地伤害和剥夺原来的土地持有者的利益,也不能再像原来那样政府三五万一亩从农民手里面把地征过来,然后转手金融市场几百万一亩,把暴利转移到工业资产,转移到房产资产,转移到其他的行业资产当中去,这条路是不会这么走了,会换其他的方式来探讨这个问题,但是现在究竟能走多远,还没有结论。我知道最近在一两个月内,中央、相关的国务院的部委也好,还会对雄安及河北省进一步改革开放出台几个比较重头的文件,也许会跟这件事有关。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雄安在中央的定义上是千年大计,要实现高质量增长,这种 高质量增长,是在绿色前提下的高质量增长,创新前提下的高质量增长,以及体制机制变革前提下的高质量增长。 创造雄安质量,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标准和建筑质量提升的问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这里是放到最后才会去考虑它的。雄安新区的规划,先不说一千年怎么样,因为千年不变的只是大气候不会变,大水文不会变,大的山形水系不会变,其他的很多东西还是会变的,现在的目标分两个阶段, 一个是以2035为一个节点,一个是2050 ,这跟十九大国家政治蓝图的报告是完全一致的。到2035年,核心区板块是一百平方公里,加上外围板块,一共是三百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会基本形成。然后到2050,在建设基本形成的基础上,能够形成比较现代化的以创新为核心的业态。 这里边的博弈在哪儿?就是这个 未来的雄安成果,究竟来自于纯粹的政府主导,还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市场的主角来建设,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博弈 。因为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在炒作雄安的时候,恨不得把雄安炒作成一个未来的共产主义实验区,一个中央大包大揽的共产主义乐园。 中央在这方面是有明确的说法, 不会用中央财政去砸出一个温室里的花朵 ,这个没有意义。因为雄安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是为未来中国三十年到五十年的城镇化,在土地财政崩溃以后找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途径,那么这个途径, 一定是要得到市场和投资者认同的途径。 到2035年这个地区如果它不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同,如果不能够吸引来自全球的投资,就意味着这个新区建设的全面的崩盘和失败。目前这个地区究竟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治理政策,是强管制政策,还是相对的弱管制政策,是叠床架屋的建立更多政策门槛,还是“让子弹飞一会”更多的在实践中总结提高,这些高质量是来自于日益复杂的政府管制,就是政府手要伸的很长,还是简化整个治理成本,把更多的事情放给市场去做,用经济杠杆和其他的策略杠杆来抬升建设质量标准,这都在讨论和争议过程当中。 但是我相信一点,就是在一些公共保障系统、大的区域性的交通系统的起步阶段,政府不会完全的放手不管,他会提供他应该承担的角色和支持,但是除了这部分,政府必须投入的公共财政之外,他 一定会走一条进一步开放市场的道路。 不仅仅对国内的投资者建设者开放这个市场,同时也再三强调它是面向全球来开发这个市场。并且,在引入更多的市场角色,通过他们之间的磨合,激发新的创新能力,产生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新的政商关系,新的公司权力划分,新的政府权益、公民权益跟市场权益的平衡关系。在这几个很要命的点上,雄安刚刚开始做工作,并且试图通过精简化的顶层设计,加更多实践当中的滚动探索,来逐步寻找答案。所以既然是千年大计,就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东西,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东西,不是一个献礼工程。它是一个逐渐要耐心,同时要有决心,因为干的事都是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的事情,既要有耐心又要决心,要有定力,才能够最终把雄安这个事情干成。 雄安新区的划定是大势所趋 ,从大的趋势上它没毛病。 第二从时势上讲 ,在什么时间点上干这件事,它比较背, 没赶上一个好时候 ,跟深圳跟浦东比它确实在时势上是比较背的。 第三,标准是很高的 ,新技术新模式是大胆的,技术预案一大堆,目前摞起来比我人都高。各种技术标准,各种行业协会都在做,但是这个东西并不决定未来,或者说在这里边并不占有一个绝对的份额,真正能够促进雄安起飞的是中央给雄安在体制机制上的探索权,以及给了它一个有史以来较为宽松的探索空间。它的 容错性会非常好 ,但是容错性好,探索性强的同时,也会在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政策的不稳定性 ,因为它是摸着石头过河来折腾出来的,不一定会那么稳定。可能有些事大原则定了以后,在细节上还会有左摇右摆,还会有调整。所以在做中长期市场预测的时候大家要小心。 还有一个就是, 它会有别于我们国家前几十年建的任何一个新区。 大家都知道,我们传统新区怎么干的,政府下决心划了一块地以后,说两年成型最后干几十平方公里的有很多。但雄安肯定不会走这样一条建设道路,它会建的比较慢,会精雕细刻,而且会在每一个建设过程当中,每一个小组团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地探索土地利用制度、产权制度、政商关系、政企关系,以及短期的经济效益跟长期的公共服务保障,长期的人口素质提升等等,一系列复杂关系的重组和重建。 比较现实的一个预计,可能会先有若干个围绕着交通枢纽,围绕着特定专业板块,大概一两平方公里这种尺度的小组团,小的示范或者叫实验区先出来,然后才会有更为大规模的建。 这恐怕是一个模式上对传统新区非常颠覆的图景。最后中央对它的要求,毫无疑问是超级高质量的,但这个高质量能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同,能不能得到好的性价比,这是要在实践当中去检验。它确实不是个纸上谈兵的东西。 好吧,我今天就讲这些,谢谢各位。 ************************************************* 以下为2018年8月17日陆大道的文章: 陆大道: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的困难的几点分析 陆大道 国情与发展战略研究组 昨天 近日,清华大学参加雄安新区选址规划的尹教授对新区当前起步建设中遇到的难题作了多方面的阐述。为了有关机构与关注的人士能较好地理解他在报告中提出的困难,陆大道先生将年前写的报告材料作了简化处理,发出来请大家指正。希望各方人士群策群力,为推进新区建设出力。 孙东琪 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的困难的 几点分析 陆大道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对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在“世界级城市群”,首都北京是这个“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这是构建和提升中国应对全球竞争的国家竞争力的重大决策。将京津冀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及首都北京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国家大事”“千年大计”。 “纲要”,突出体现了中国大国发展的意志与决心。 中国对未来世界发展能够发挥重要影响乃至起控制作用的核心城市(之一),首选只能是首都北京。首都北京是中国国家的首位枢纽与门户,需要并且可能能成为影响乃至控制世界经济的一个“节点”(城市),即当今全球几个这样的“节点”城市(控制体系)中需要有中国的一席。同时,成为未来世界财富的主要集聚地之一。由此 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与人民以一个(政治、经贸、金融与货币、信贷等)新的选择与新的安全感。 对京津冀城市群成为世界级大城市群、首都北京作为世界级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如此定位,是中国 为维护中国国家 (贸易、金融、市场) 利益 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的客观需要。今天中国的强大已经具备这样的可能。 为使首都北京达成上述宏伟目标,必须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因此,在北京附近选择与规划建设好新区(新城)就十分重要。 二、首都北京早已是我国开放开发的“政策高地”,占了全国改革开放的最大先机。 深圳、浦东的开发是因为顺应了国内外发展的大势而获得了伟大的成功。雄安新区的开发却难有这样的“大势” 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迅速强盛,较早就成为我国最大的国际性金融、商贸、高技术以及大规模研发、信息、中介等高级服务业的基地, 国际经济机构云集之地。这一重要性质不像东南沿海和浦东开发那样是通过中央政府的政策文件规定的,而是由国家首都的特殊性质与功能决定的。国际性的高级服务业机构进入我国,需要与我国中央政府及各部门合作,它们的首选落户地自然是北京。30多年来,总部设在北京的金融机构占据中国金融资源的大半壁江山,成为对内对外最大的金融服务业中心。 2012 年世界500强地区总部84家(包括日、美、英、德、法等国一批世界级企业的地区总部)在北京, 成 为全球500强企业总部最多的城市之一, 2013年北京有48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这个数量首次超过东京。 早在2010年,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的投资性公司达165家,占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投资性公司总数的40%。多年前,首都北京就已是全国金融GDP最大的城市。首都北京 集聚了全国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建设了中央商务区(CBD)、金融街、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拥有以联想、方正为代表的 高新技术企业 近2万家,以 北大 、 清华 为代表的高等院校39所,以 中国科学院 和国家部委在京院所、民营研究院所140多家。技术交易额达到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 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正在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展。 首都北京的开放开发,已经占了全国改革开放的最大先机,也占了京津冀改革开放的最大先机。这个作用当然超过深圳、浦东。 雄安新区实际上是首都北京的新区 , 但不可能代替首都北京的功能,特别是不能代替首都北京的主体功能: 除中央国家机关及所属主要管理机构外,就是国际性的金融商贸中心,高科技创新中心等。其中,国家最主要的金融中心部分既是经济机构,也是支撑国家政治中心而与政治中心不能分开的部分,这一点根本不同于移民国家、联邦制国家及金权政治国家的美国。 这些不适宜向外地迁移。 深圳、浦东的开发是因为顺应了国内外发展的大势而获得了伟大的成功, 雄安新区要发展成为类比深圳、浦东那样的新区、新城,困难很大。较有可能的是成为一个普通新区。 深圳(特区)开发的“大势”。 1973 年第一次世界“能源危机”之后,能源价格上升,西方国家在国内的投资成本与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由此向外大量转移产业和资本,到70年代末已经到了我们“家门口”了。中央确定在深圳等建设特区。资金、技术、海外市场、外贸渠道等经过香港大量集聚而来。 在最初的十多年,深圳可算得是香港的“新区”。 中央政府、广东省政府在政策、人才、资金、土地、基础设施、城市规划、法律等方面给予强大的配套支持,深圳一下子就大发展起来了。 浦东(新区)开发的“大势”。 上海浦东开发迅速达到现在的规模与水平,是由于 上海及其浦东的经济腹地是差不多半个中国,即经济技术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及整个长江流域。 那时,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及整个长江流域对外开放、大规模资本与技术引进、进出口取得很大发展。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大发展更是潜力待发。这时,非常需要上海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世界的商品与服务市场信息等)、金融服务(投融资、信贷、财务结算、货币兑换)、研发、中介服务、期货市场、港口运输等物流服务、人员培训、以及法律服务等;上海市范围之内浦西已特别拥挤,进一步发展需要大大拓展空间。 在这种大形势下,浦东新区的设立与开放,使整个长江流域广阔经济腹地的进出口物资及大量资金、机构、技术与创新人才等迅速集聚到上海及其浦东。 中央政府与上海市、江苏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保障,使浦东新区开发非常成功。 三、雄安新区难以吸引大量经济要素特别是技术创新要素的集聚 我国国家特区、国家级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及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经接近20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多个。 全国各地的新区新城,总体上已经“饱和”。所谓的“饱和”,不是指内部已经“填满”,没有地方了,而是没有足够新的经济增长要素、技术创新的要素进去,进去以后怎么做也是问题。对于大多数新区、新城、高新技术园区而言,现阶段特别重要的是苦练“内功”,即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这已经成为长期发展的关键。 1 、 规划一个 新区、新城有没有相应的产业支撑及发展什么样的产业, 最主要的要看以下两个主要条件: 其一,从宏观上分析,经济发展与经济要素、技术创新要素的集聚动力与流向。从全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看,这种流向由西向东。 原因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受海洋的吸引是长期趋势,在今天的中国就更加如此。雄安新区选址不很符合我国经济要素“自西向东”的宏观流向,难以吸引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要素集聚。 其二, 新区新城,要考虑大区域内或特大城市能否给以产业支撑,附近的“母城”是否有较强大的经济辐射力, 形成主城(母城)与新区相互需要的带动与互动的特别关系。雄安新区发展的“母城”是首都北京,由于上述原因北京的经济辐射力达于全国。北京的经济要素和技术创新要素是否需要迁到雄安,现在看,可能迁去的趋势不明显。 天津市及其滨海新区具有很大规模与实力的制造业 , 但有没有经济与技术创新“要素”愿意往“西”迁移到雄安新区来? 我以为也还是个问题。 作为河北省新区,但河北省不像多数省市那样具有一两个经济实力很强的特大城市引领全省经济的发展。河北省的主导产业是能源重化工。石家庄、唐山、保定、沧州、邯郸等一般大中型城市,除能源原材料外,很少有大型的制造业及其龙头企业。 (河北省现在有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但至今没有一个其他类型的国家级新区。这与省领导两个时期的决策不到位可能有关:其一,在改革开放开始的20多年内,全省发展重点仍然在太行山东麓。经济发展重心不置于沿海秦、唐、沧,是导致经济增长较其他沿海省市发展为慢的重要原因之一。2007年四月省第七次党代表大会省委书记检讨了长期的“内陆意识”-经济日报,2007/04/11。其二,在发现河北由改革开放初始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变成了经济小省时,又急于追赶,大搞能源重化工。GDP很快上去,2006-2008年间每年增长14%。 2005-2012年间,河北省的钢和生铁产量都翻了一番,钢年产量达到1.8亿吨的惊人数字。钢铁、火电、水泥等规模迅速扩张,成为京津冀城市群地区的主要污染源,并酿成了相当突出的结构性困境。这两种情况使河北省失去了如沿海其他省市所抓住的有利机遇,没有为在河北建立如国家级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新区准备必要的条件)因此, 河北省在一段时期内难有较大规模的经济要素、技术创新要素进入雄安。 2 、 如果在雄安大规模新建产业,则要考虑到:现阶段全国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国民经济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转型阶段、一系列大型机械设备(动力、工业、工程、交通运输、国防军工、通讯、轻工食品等)制造已经布置在全国相应的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与特大城市等客观背景。 这里应该新建哪些龙头大企业及大规模产业链工程呢?现在是不容易确定的课题。 3 、 要在雄安这里大规模新搞“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建立体制机制新高地。”但可能性、合理性如何?如何操作呢? 现有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亦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新区等发展条件要明显优越。它们已经有了一批高新科技产业,已经是京津冀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极。 从区域层面,其一,要使大量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要素来此集聚;其二,要建设与创新目标相适应的多种类型的平台;其三,要组织(企业家、行业、机构)多层次的、多领域、多范畴的彼此相互链接的创新“空间”,即各种功能平台和群体的决策与运作“空间”;其四,要使各种平台与“空间”成为彼此互动与交流的网络型(多重空间)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机构的某一地点或几个地点(区域)形成空间(创新空间)的接触枢纽。位于这个枢纽的附近即可获得更多、更大的创新优势。还有,从政府层面,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制度、政策和措施。这样的区域,才是具有创造力与竞争力的区域。对于大量的企业而言,最大问题是使工业自动化和IT技术的密切结合,推动信息化诸多前沿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我以为, 我国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成都、西安、沈阳等特大城市的部分新区、高技术园区,其政府、研究院所、高校及许多企业可能正在考虑进行上述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与企业信息化改造工作,这些区域的区域创新体系还在起跑线上。企业自身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京津地区这些东西搬一些过去到雄安,很可能会影响到一些“园区”正在构建的各种要素聚集的(有形的与虚拟的、刚性的或“柔性”的)“平台”、“空间”、“枢纽”,从而会影响到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不同程度延迟创新升级的时间,对一些重要环节或具有“节点”意义的企业、“平台”等可能会带来伤筋动骨的影响。 四、新区选址带来的困难很多 1 、雄安新区的区位无论从宏观与微观看都没有优势,人居环境的本底条件很差,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现有的交通系统也不算便捷。其巨大影响虽然可以通过一系列大型工程予以解决或缓解。不过代价很大,有些方面的作用难以持久。 新区选择在河北省北部平原上的一个大洼地(洼地中心部分是白洋淀)的“边坡”上,平均海拔10米左右。历史上洪涝灾害频发。未来的雄安新区可能需要按照极高的洪水标准设防。在严重洪水发生时,白洋淀有可能必须泄洪,可能会使城市被淹。历史上,包括 春秋战国时代以及元、明、清三朝,在河北省建的都城或重镇,基本上都在太行山东麓、(部分)燕山南麓的海拔50米左右的高程上。京广铁路的路基标高也在这个高程附近。 2 、 白洋淀水质污染严重。白洋淀现在的面积为200-300平方公里,长期以来污染严重,水质属五类时为多。 污染物来源是白洋淀上游三万多平方公里内1500万亩灌溉面积上化肥农药造成的面源污染及1000万人口(包括300-400万城市人口)的生活、生产污水。淀区大约住居有10万人依靠养殖业, 主要是家禽养殖及其加工,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 三个县大约200亿元的GDP基本上是小的羽绒加工厂及皮革加工厂。2017年7月底媒体报道已经关掉3900多家“非法排污”的不达标的企业。 3 、 城水融合、“生态宜居之城”是很大的难题。 在人居环境本底基础很差的地方建设最美丽、人居条件最好的城市,如何达此目标并及如何能够长期得以保障? 人们所设想的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处在海边、大河边、大湖边那种天水一色、水城一色的壮观美景,在雄安新城将不可能看到。 遇到200年甚至100年一遇洪水,新区中生活的人,可能头顶上是一盆洪水(不垫高地表),或者城市周边(东、南、西三面)一片汪洋(建成区地表垫高5米后)。 4 、 大规模动迁、就业、治污、生态修复等需要巨额(长期)支出,且面临非常棘手的社会困难。 除了诸多机构、企业的大规模搬迁费用外,以下可能是长期的难题:白洋淀内的10万人从事的养殖及其加工的经济系统要彻底改造与调整,要使他们有新的职业,能逐渐适应并富裕起来。“转业”后将从事哪些产业,还不带来污染?动迁涉及到三县大部范围,开始阶段就要大量赔偿,长期则涉及到上百万人口的生计即就业与致富问题;三县遍布污染企业几千家,绝大部分是小企业。白洋淀上游3万多平方公里范围中小企业与农业化肥农药面源污染的治理,各地县污染企业的关停并转,需要大量投资与经济补偿;解决水安全、生态保护问题需要大规模调水、堤坝等的工程措施,白洋淀淀区内的补水、清淤、水生生物生态环境的改善等,亦需要大量投入与长期维护费用;新区工程地质条件不好,城市及大部分建筑物都将落在稠密的钢筋水泥桩子上,额外增加工程费用。 以上可能是现阶段一系列起步工程规划、建设出现诸多困难的原因,需要找出克服困难的办法,推进新区建设的前进。 结束语: 上述是对雄安新区规划与建设中正在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原因的简要分析。之所以会如此,我以为与早期工作队伍专业组成不够完善有关。他们不很了解这样的新区新城建设与发展需要哪些区域性条件,不很熟悉北京周围100-200公里范围内的自然结构及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如何。另外,河北省与水利部的同志,是不是将这里的实际情况作了客观全面的汇报,可能也是原因。我以为,这些领导同志对这里将要出现的种种难题心中是清楚的。 陆大道 2018-8-17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9965 次阅读|28 个评论
面对华北污水渗坑我们怎么办?
热度 16 jiasf 2017-4-21 05:53
这两天 “河北17万㎡污水渗坑”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 比较奇怪的是这次引起大家关注的污水渗坑新闻事件的不是华北平原当地的人,而是位于重庆的环保公益组织“两江环保”,他们在4月18日下午 发布了 《华北地区发现170000平方米超级工业污水渗坑》 图文报道。 我是19日中午看到凤凰网的新闻,马上就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一些朋友感到很震惊,有朋友问我是否是真的,我回说估计是真的,因为我在河北考察时就亲眼看到过河沟、水塘中五彩的污水。还有一个学生发给我一个“哭泣”的头像,说大成县就是她姥姥家。 应该说这次各方的反应是很快的。 19日:大城县政府就作出了回应: 18日晚,该县组织县环保、公安等部门对渗坑情况进行详细调查。 17万平米废砖厂强酸深坑是两个农民所为,两农民已经被抓起来了,且已经在2014年投资委托 龙淼公司治理渗坑废水,只是没有治好。3万平米化肥厂渗坑已经委托给碧水源公司治理,也是没有治好,还打了官司! 环保部也作出了回应,立即派工作组到当地检察。 20日:廊坊市 成立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的工作组到大城县现场调度处置工作,派出市纪委工作组入驻大城县展开调查; 大城县主管副县长、环保局长和环境执法队长、南赵扶镇镇长和主管领导已停职检查。在此基础上,市纪委已展开调查,将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严肃问责。 不过,目前一些消息还是让人感到扑朔迷离。首先,17万平米的渗坑,据说水深1-2米,原来的水印还高出1米多,说明废水总量在40万方左右,两个农民是怎么把这么多强酸废水弄来的?如果用运力40吨的液罐车啦,得来1万车次!那动静也太大了吧?而且,强酸废水的来源在哪里?得把源头找出来吧?即便负责拉运的农民有责任,让他们拉废水的企业更脱不了干系吧?其次,上市公司碧水源发布声明:他们跟大成县没有任何合同关系,也没有诉讼关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拭目以待。 其实,华北平原的地表污水污染地下水的问题由来已久。很多人都知道华北平原有一句俗语:“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几乎每条河都干涸断流,如果有水也是污水,水质大都是劣五类。好多河流平时是断流的,被一节节拦起来,存放的都是浓度很高的污水,因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避免污水随时流向下游被下游告状,就采取拦蓄的办法,只要发大水的时候随洪水冲走。即便如此,一些地方还用这样的水灌溉。曾经看到造纸污水使灌溉渠、田间都变成红褐色。尤其让我感到有些讽刺的是一条从北京流到河北、天津的河流,河流名称竟然就叫“北京排污河”!在河边一看,水很浑浊,有臭味,属于典型的黑臭水体,可是农民还在用这样的水灌溉,还有人在河里捞鱼。这些河沟、灌渠、水塘里面的污水,不可避免要下渗污染地下水。 十几年前,我就说相对于水量短缺,我国水资源安全的主要威胁是水污染。水污染已经对我国的水资源安全、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尤其是地下水的污染后果更严重,因为要想治理恢复,难上加难。 怎么办?最根本的还是要转变观念,再也不能走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老路,坚决打击各种环境污染行为,落实地方党政的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对环保不力的官员严厉追责!另外一个需要的观念转变是:环保本身也是产业,大力投资环保,发展环保产业,也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7523 次阅读|29 个评论
邢台水系及其发洪能力
热度 7 cgh 2016-7-25 06:14
邢台水系及其发洪能力 邢台对于地震行业来说比较特殊, 1966 年邢台地震掀开了中国地震事业的序幕。然而, 50 年后的 2016 年,困扰邢台的是洪灾。对于2016年洪灾而言,在经历了各种洪水、内涝等新闻洗礼,人们已经不看不到它的自然属性和特征。 邢台位于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的西缘。西侧是抬升的太行山,东侧是断陷的华北堆积盆地。从北京到石家庄到邢台、安阳等,太行山东麓是盆山之间的过渡地带,以洪积扇地貌为主。 古近纪以来华北克拉通盆地格局(朱日祥等, 2012 ) 太行山东麓洪积扇分布(周永林等, 1987 ) 邢台西侧是山地,东侧是山前洪积扇,邢台市位于以沙河为扇顶的洪积扇北翼,在洪积扇上的地势是南西高、北东低。从沙河往北,依次发育有沙河-、七里河-顺水河、牛尾河、白马河,流向皆为南西至北东。其中,白沙河上游汇水范围最大、流量最大,是大洪积扇的主要水系。其次是白马河,位于邢台的北侧,有一定的山区汇水,地貌上属于另一个洪积扇,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七里河位于白沙河洪积扇北翼,有一定山区汇水。 google 地图显示,牛尾河目前是从邢台城区开始汇集。而天地图显示,牛尾河在东汪镇附近是联通七里河的。 google地图显示白沙河洪积扇北翼水系分布 google地图显示邢台附近水系分布 天地图显示邢台附近水系分布 从整个洪积扇地势和水系格局,可以推断,牛尾河和顺水河可能是七里河的下游分支,七里河宽阔河段规模较大,可能是白沙河的废弃古河道。也就是说,在白沙河形成现今向东流向澧河之前,可能向北东流向七里河,并在下游进一步分散成顺水河和牛尾河。洪积扇的发育特征是扇顶河流通过不断改道将山区搬运的砂土呈放射状扇形堆积。堆积物以河道砂石和洪漫粘土交替为特征。 太行山东麓滹沱河洪积扇堆积剖面(周永林等, 1987 ) 邢台 2016 年洪灾突出问题之一,宽阔的七里河突然收窄成顺水河,导致洪水漫坝。实质在于原来属于七里河下游分支的牛尾河,由于人为改造(邢台城市建设和七里河风景带工程建设等)已经从七里河隔断,导致丧失分洪能力。七里河的上游汇水只能从顺水河单个分支流出,必然使河流寻找其他河道,因此向北漫堤。漫堤的淤泥粘土堆积,只不过是洪积扇长期演化的一次小小的历史事件。而七里河作为宽阔的古河道,从地质的角度看,有可能在白沙河向澧河行洪能力不足时,重新成为白沙河的下游分支。 因此,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应该顾及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貌和水系演化,给古河道预留位置、保持联通性,以备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事件带来的洪泛。
个人分类: 地震地质|10800 次阅读|15 个评论
京津周边是华北平原县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jiangming800403 2016-3-2 18:46
河北 平原环京津部分是华北平原农村 经济 最发达的地方。河北省县域经济30强中大约有20多个是在京津周边以及以东的冀东(唐山)地区。环 北京 贫困带可以休矣。即使张承地区靠近北京的县域经济水平(比如涿鹿、怀柔、宣化)还是要超过远离北京的地方。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