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研成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科技界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状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8-12-24 08:16
中国科技界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状 蒋继平 2018年12月24日 今日中国科技界拥有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科技人员队伍, 科技人员的总数已经超过六百万人。这个数字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假如按照人口数量来排名,这个人口数量在世界上的国家排名中可以排在许多国家之前。 根据官方报道, 中国科技人员的数量已经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这确实值得骄傲和庆贺。 但是, 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科技研究的效率。虽然这几年中国的科研成果迅猛发展, 论文数量也已经排名世界第二, 创造发明的专利更是世界第一,但是, 这些成果, 论文和专利的质量却是一个问题。 具体地来说, 成果的社会实际应用价值很低, 论文的质量很低,论文被撤销的报道经常可见,许多专利等于科技垃圾, 没有任何使用价值。 不是我对中国科技界有成见, 事实摆在那里,中国的科技人员已经世界第一, 可是, 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名单上还只有屠呦呦一个人。 这个结果与中国科技队伍的规模实在相差太大。 由此可见, 中国科技界的投入产出率是极其低下的。 我觉得中国科技界的现状可以用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典故来形容。 在我的感觉中, 中国科技界存在着严重的人浮于事,机构重叠,经费不足, 管理不到位的多种问题。 让我用水稻研究作为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证明我的观点的合理性。 大家一定知道, 水稻是中国人的主粮, 是关系到大多数中国人生存的必要资源, 所以, 对水稻的研发倍加重视是情有可原的。不过, 水稻仅仅是一种植物, 最重要也仅是一种植物。 对于这样一种植物,中国有多少科研机构参与研发?有多少科技人员投身于这个研发?不知道读者中有多少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我本人虽然不在中国做科研, 但是, 因为在出国前曾经在中国水稻所从事水稻研发五年时间, 后来也一直关注中国的水稻研发进展, 所以, 我对中国的水稻研发动态还是有一点知情的。 先拿中国水稻研究所来说, 这是一个专职于水稻研究的大型国家研发机构, 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农业项目。 它的规模大家可以在水稻所的官方网站上查找, 我这里不提供具体数据了。除了水稻所外, 我知道许多农业大学, 中国农科院,许多省农科院, 一些市农科院都有自己的水稻研发团队和课题。这些水稻研发机构和课题各自为政, 重复研发在所难免。中国的科研经费本来就比较紧缺, 在这样的重复利用下更是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 不多说了, 反正我觉得中国的科技现状是人浮于事,机构重叠,经费不足,各自为政,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怪现象。
个人分类: 万花镜|2210 次阅读|2 个评论
浅析造成中美科技成效差异的原因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8-7-10 07:58
浅析造成中美科技成效差异的原因 蒋继平 2018年7月10日 最近我读了【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先生发表的一篇文章:“除了那些核心技术, 我们还缺什么?” 他在文章中说:第一, 缺乏科学武装; 第二, 缺乏工匠精神; 第三,缺乏持之以恒的情怀。 读了刘总编的文章,我觉得他说出了中国科技现状的真话, 指出了中国科技落后的三个原因。但是, 在我看来,他说的是中国科技界的表症, 是科技界存在已久的现象,他没有说出造成这三个缺乏的原因。 我觉得刘先生对中国科技落后于美国的原因分析是对的, 但是没有涉及到问题的本质。 我想这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的原因, 他不能说出真正的原因, 要不然, 他的文章可能会遭到封杀。 我认为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主要是在科研体制上。 中国科技界的主力军几乎全部是在公有制的事业单位, 与此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的科研主力主要在私人企业和私立大学。 大家一定知道公立事业单位和私人企业单位的不同。 中国的公立事业单位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乎一直是铁饭碗 ,一旦进入某个公立事业单位的研究机构,只要不犯非常严重的错误,几乎可以保证干到退休。 不用担心失去工作, 所以, 干好干坏, 有无科研成果, 对科技人员的生存影响不大, 尤其在某个历史时期, 提薪晋级是按照学历和工龄来考量的, 而不是按照科研成果来评估的。 在这种情况下, 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会很高吗? 最近几年来,从海外回国的一些学者, 把西方大学的一些管理模式引进中国,因为这些学者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从来没有走出校园的大门,所以, 爱用美国大学中广泛采用的业绩评估模式,就是把发表论文和论文的影响因子作为最重要的业绩评估硬指标。 但是, 这部分学者忽略了西方世界私人企业是科研主力的一个事实, 所以,将新技术的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的重要地位放到了次要的地位。 这就造成了中国科技界论文数量急速上升, 而有实际科学价值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寥寥无几的局面。 还有, 在中国科技界, 科研人员要花去很多时间和精力来申请科研经费, 而在获得经费后,有关部门没有具体的监督这些经费使用效益的措施。 因而, 获得了经费的课题组,不管是否完成了这个经费规定的研究成果,都不会影响他们的个人前途。 他们实际上在获得了这笔经费时就已经达到了个人目的。所以, 中国科技界每个人都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申请科研经费上, 而不是用在如何解决科研难题上。 与此恰恰相反, 在美国私企的科研人员,不用为科研经费而烦心,可以一心一意地从事科研工作。他们最担心的是不能及时地, 高效率地完成某个科研课题。因而, 这些科研人员会集中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来解决科研难题。这是造成中美科研效率差异的最根本原因! 很明显, 要是中国科技界不改变这种管理上的措施,中国科研效率要赶上美国是不可能的。 要是中国的事业单位也采用美国私人研发机构的管理经营模式, 由国家确定研究项目, 由国家提供所有的研究经费,确保满足研究所需要的条件, 然后聘用有关人才,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题, 要是达不到要求, 立即解聘走人。 我想这样做虽然不能确保每个科研难题可以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但是 总的来说,科研成效一定会大大地提升。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96 次阅读|1 个评论
岗位责任制的管理体制与科研成效之间的关系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3-10-25 08:20
岗位责任制的管理体制与科研成效之间的关系 蒋继平 2013 年 10 月 24 日 科研,说起来只有两个字, 可是,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事科研,涉及到一系列的人和事。 首先要有一个研究课题,然后需要研究人员, 经费和相关的仪器设备。这些人事是构成一个科研小组的必备条件,也是影响科研成效的决定因素。 说到成效,我们必然想到管理。 一个优秀的管理模式一定会有较高的成效。科研领域也不例外。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科研项目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参与。我们把这种由许多人共同组成的机构称为一个科研团队。 既然是团队,就必须有管理。 管理部门的责任是对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批和核查。 其具体的细节应该是为这个课题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研究经费和配置适当的科研人员, 以及确立课题必须达到的目标。也可以说,管理部门既是管理者, 同时也是后勤保障部门。 所以,管理部门的责任除了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外,还要对关键团队人员布置具体的工作责任,并定期对关键人员进行评审, 及时掌握科研的进展情况。 在科研团队小组内部,课题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对课题组其他人员的工作布置,规定具体的工作责任,并对他们进行定期的评审。 所以,一个完善的科研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岗位责任制。管理部门或者说特定的管理者可能是行政人员。他们的主要责任是为科研团队提供充分的后勤保障和对主要的科研负责人进行评审和监督。 科研团队内部的管理是课题负责人对下属的管理。因而,团队内部的管理属于内行管内行。 这种岗位责任制和双重管理模式具有两个优点。首先是管理部门和科研团队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制衡的关系。管理者对科研人员有监督和评审权。 但是,他们必须提供优良的服务。 一旦他们的后勤保障达不到课题必须的物质条件,那么, 课题负责人完全有理由不必为课题的失败承担任何责任。 其次是课题团队内部的岗位责任制管理模式对科研效率十分有利。人员的管理权直接掌握在课题主要负责人手中,不受行政部门的影响。所以, 每个员工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在这点上,人际关系和人情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 在这种体制下,管理部门主要是办事, 提供高效率的服务,而研究人员主要是集中精力做事, 各尽所能, 尽心尽力。 这一套体制在美国的科研部门几乎是统一的,尤其是私企研发部门更是如此。 因而,美国的科研效率是比较高的。
个人分类: 社会体制|3320 次阅读|3 个评论
自觉性和主动性是科研成效的两个基本要素
热度 15 jiangjiping 2012-3-28 07:23
自觉性和主动性是科研成效的两个基本要素 蒋继平 2012 年 3 月 28 日 我这里讲的自觉性在英文中相当于 self-motivated , willing ,和 interesting 。 因而, 也可理解为自我激励,自觉自愿和对之有兴趣。 与自觉性相对应的是不自觉, 不情愿,和没有兴趣。 主动性可以用英文的 pro-active, initiative, 和 positive driving force 来表达。 因而, 主动性就是积极地采取行动和积极的驱动力。 它是与被动和消极想对应的。 进一步来说, 自觉性属于心理上和意识上的层次,是内在的; 而主动性属于行为上的层次,是外在的。 所以, 自觉性是更为重要的,只有自觉, 才能主动。 因而, 两者的结合对提高科研成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科研工作不是娱乐活动, 而是相当有难度的一份差使,不但要动脑筋,做学问, 冥思苦想, 有时还要面对恶劣的环境。 要是没有兴趣,不能自觉自愿地为之奉献, 没有积极的驱动力,不能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 而是被动地,没有动力,没有兴趣,消极地应付,那一定会觉得很苦很累, 没有一个好的心情 ,因而, 会不自觉地影响到效率, 进而影响到创造力和灵感的激发。 国外的科研机构一般情况下都要对科技人员进行最少一年一度的业绩评估。 在这个重要的年度评估中,自觉性( Self-motivated )和主动性( Pro-active )占很重要的比重。 自觉性也可理解为责任心和使命感。 一般来说,越是责任心强烈的人,越是具有使命感, 越是会成为自觉性高的人。 这种人一般比较能够自愿地应对恶劣的环境。 主动性是行为上的一种表现, 是紧迫感的一种反应。 因而, 具有主动心态的人懂得珍惜时间, 他们深知时间的宝贵,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开创局面。 1992 年的七月份,那时正是美国加州最炎热的夏天。 我在一家私人种子公司做博士后。 当时, 我担负着两个研究课题。 这些研究课题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在高温潮湿的温室内进行观察记载。 这种温室又热又潮湿, 只要在里面半个小时, 一定会浑身流汗,通常一小时后,浑身都会被汗水湿透, 非常难受, 还可能导致因为缺水过多而引发的头痛。 面对这样的恶劣环境, 我自觉自愿地在里面长时间地作研究。 有一天,在下午五点左右, 我正在一个温室内作观察记载, 公司负责科研的第一把手突然来到温室, 当他看到我一个人浑身湿淋淋地在做记录,就走到我的身边, 问我为何不像其他人一样,早早地下班回家。 顺便说一下, 那个时候公司的绝大多数员工在下午 4 点钟就下班回家了。 所以, 在下午 5 点钟, 公司内很少能见到还在工作的人。 我对他说,我必须完成这个记录, 因为生物生长有一定的时间局限, 不可以偷赖。 因为这是我的工作, 我必须尽到我的责任。 那位主管听了我的话后, 看到我大汗淋漓, 又在忙着作记录。 就跟我说, 明天到他的办公室去有事商量, 他很快就离开了温室。 第二天, 我来到他的办公室,他已经让他的私人秘书为我准备好一份文件,叫我把文件拿回我自己的办公室, 好好看看, 是否愿意成为公司的一位正式雇员, 从原来的博士后转为一级研究员,工资一次性调增 44 %。后来, 我接受了公司的聘请条件, 并为公司很快地解决了这两个科研难题。 以上的个人经历说明的是自觉性和主动性是一个优秀科学家的两个基本要素, 也是关系到科研成效的两个基本要素。 要是我没有自觉性和主动性, 哪会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努力工作?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8650 次阅读|36 个评论
科研环境对科研成效的影响
热度 6 jiangjiping 2011-7-15 07:20
p { margin-bottom: 0.08in; } 科研环境对科研成效的影响 蒋继平 2011 年 7 月 14 日 我在前面的几篇博文中谈到了科技工作者的兴趣, 情绪和计划性对科研成效的影响, 这些方面都是属于个人的范围,是比较小的因素。现在我来谈谈环境对科研成效的影响。 我这里谈的环境包含两个大的方面, 一是人文环境,另一个是自然环境。 在人文环境方面,我主要想谈谈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体制, 第二是团队精神, 第三是个人因素。 有关体制的话题, 我本人因为身在国外, 对此没有亲身经历, 所以, 对此问题的发言权是很有限的, 也许是不全面的。我的论点主要是根据目前国内各种媒体的相关报道而总结出来的。 因而,要是我的论点是偏激的, 那么, 主要责任应该由媒体担当。 根据大部分媒体的报道, 目前国内的科研大环境, 或者说科研体制是不利于大部分科技工作者的。 其主要原因是科研经费和资源的分配不公现象。 在国内, 申请科研经费需要通过人际关系, 而不是按照科研内容的实际需要。因而, 许多科技人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搞人际关系, 这些时间和精力本来是用来搞科研的, 是应该花在实验室中的, 而现在, 却不得不花在酒桌上。 更加令人不安的是, 许多在科技方面的优秀人才, 他们的主要才能是在搞科学研究方面,他们的主要知识,才能和注意力都在科研上, 而在搞人际关系方面缺乏经验和意愿,因而, 这些优秀的科技人员因为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欠缺, 就得不到应有的经费和资源, 其结果必然导致科研成效的低下。 而那些善于搞人际关系的,往往对科研不是很内行,他们手中却掌握着大量的经费和资源,这些经费和资源可能不能有效的用在科研上, 这就会造成事实上的科研经费和资源的浪费。这也是造成科研成效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种体制造成了一个大环境, 这种大环境构成了一个人才逆淘汰的气围,这种逆淘汰的气围导致了科研成效低下的结果。 所以,要在大范围内提高整个科技界的科研成效,对现行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至于团队精神, 科研需要团队精神, 需要集体合作,这是大多数科技人员的共识, 不用多说。不过,恕我直言, 中国人的团队合作精神是不可恭维的。有关这一点, 我们可以看看中国人在体育方面的表现。 凡是个人项目,中国人取得好成绩的有很多, 乒乓球,羽毛球等个人项目几乎称霸世界,而在足球等需要多人合作的项目上成绩很差。 在科研上也是一样,中国科技界在数学等一些纯理论方面还是有一些著名科学家的, 也是有一些成就的, 可是, 在需要很多人合作的工程方面, 就很少有重大的建树。 因而, 13 亿人口的大国,到现在才勉强地跟在别人后面造出大飞机,即使也有国产的汽车, 可是其质量与国外先进的相比,还不在一个档次。 在这方面,中国人的自我独大, 自以为是, 我行我素的心态是构成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内在因素。这个因素是造成科研成效低下的一个关键因素。 显而易见,我们要提高科研成效,必须营建一个团队合作的气围, 大家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同心合力, 攻克难关。 在个人因素方面, 个人的兴趣爱好, 个人的情绪, 个人在时间上的利用率(计划性)也直接影响到科研成效的好坏。有关这点, 我已经在前面的一些博文中讨论过。 简言之, 个人有强烈的兴趣, 情绪好的时候, 对实验进行仔细规划的情况下,就会有较高的成效,反之,则反。 再说自然环境, 这里指的自然环境, 当然是指实验室环境,而不是真正的大自然。真正的大自然环境我们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家们,比如说, 地质学家, 考古学家,气象学家等等在这一点上没有多少差别,环境条件对他们的科研成效影响不大。不过, 我们现在的许多科学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的实验室内进行的, 因而,实验室的环境对科研成效会有直接影响。 从事生物学研究的科技人员在这一点上应该更有切身体会。具体地来说, 生物学研究要有培养基,要在无菌状态下培养试验需要的目标微生物,要是实验室的空气污染很严重, 消毒灭菌的仪器设备又很陈旧,不能有效地达到灭菌的目的,那么,培养基受到污染的概率就很高。一旦培养基被污染,那么就会影响到整个实验的进程。 刚刚看到一篇报道,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施一公教授在谈及科研环境时觉得清华大学实验室的环境没有普林斯顿的实验室好,因为,在清华的实验室内,培养基经常被污染, 而在普林斯顿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就是环境对科研成效的影响,好的环境出高的成效,反之,则反。 鉴于这个原因,美国的科研单位,一般非常重视对实验室环境的改善。 他们会定期对实验室装备进行维修保养,即使没有出现明显的问题时也是如此。 这种做法是明智的, 是更经济的做法。 综上所述, 科研体制,团队精神,个人因素和实验室环境对科研成效产生着明显的影响。 一个公正合理的科研体制,富有合作精神的团队,良好的实验室环境,加上优秀的个人因素, 是提高科研成效必需的科研环境。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5635 次阅读|1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