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上海交通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上海交通

相关日志

[转载]自然中国(Nature China)评价上海交大物理系罗旭东的发现
NathanUFO 2011-12-30 15:27
最近, 自然中国在研究亮点栏目下介绍了罗旭东博士及其合作者最近的一个发现。下面是评价的翻译。 光学装置:窗户替代物 Felix Cheung 摘要: 在一个窄窗内填充巧妙设计材料的,可以使光线象通过宽窗一样进入房间。 超常人工介质材料(metamaterials)——能够以异乎寻常的方式来弯曲可见光或者其它形式的电磁辐射的人工设计的复合材料——的发展显示了各种新颖光学设备的可能性,比如隐身衣、波的集中器以及极化旋转器。在上海交通大学,罗旭东及其合作者提出另一种超常人工介质材料的用途——将窄窗变成宽窗。 研究者们用数值方法模拟了两种环境下的光传输途径:正在穿过由两个长方形障碍物形成的宽通道的光(见上图),以及正在穿过由两个梯形障碍物形成的窄缝的光(见下图)。他们发现,如果在梯形障碍物之间的区域上,电导率和磁导率的取值合适,窄缝可以让光以与在宽通道中相同的方式传输,并形成相同的衍射图案。 为了得到这一结果,一种方法是在窄缝中填充超常人工介质材料。这一观念与隐身衣的思路相同,在那里,光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弯曲:就像超常人工介质材料物体不在那里一样。这里提出的想法颇具希望,因为它无需取极端的电导率和磁导率的值。另外,利用这一想法,从增强牢固性出发,建筑物或者器件中的宽窗可以用窄缝替代。 这项工作的作者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中国上海。 Reference 1. Zhang, X., Chen, H., Luo, X. Ma, H. Transformation media that turn a narrow slit into alarge window. Opt. Express 16, 11764–11768 (2008). 原文链接为: http://www.nature.com/nchina/2008/080806/full/nchina.2008.181.html
个人分类: 成功案例|36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糜军课题组招聘分子生物学人才
talentblog 2011-12-28 09:53
本研究组组长是2009年度引进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特聘研究员糜军博士。主要研究方向:1.肿瘤的放、化疗耐受机制及临床应对策略;2.肿瘤细胞内关键性代谢酶的调控机制;3.肿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对CAF、TAM形成以及内皮细胞活化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手段包括特定脑胶质瘤原位异种模型的使用、启动子的鉴定、启动子甲基化检测、组蛋白修饰的检测、miRNA表达的检测以及ChIP-Seq等。由于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现招聘博士后2名,助理研究员或副研究员2名。课题组详细介绍参见: http://yky.shsmu.edu.cn/web/partymember.aspx?id=21 一、任职条件 1. 热爱科研、学术严谨;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较好的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 2. 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协助参与科研基金申请、课题制定和实验室管理,协助指导研究生工作; 3.应聘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或副研究员者均需获得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4. 应聘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或副研究员者需至少有一篇以上的第一作者SCI文章(IF≥3);应聘副研究员者第一通讯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章总影响因子需要(IF≥10); 5. 应聘助理研究员或副研究员者,一般需要至少两年以上相关工作背景或博士后经历(特别优秀或获得国外博士文凭者例外)。 二、岗位待遇 1. 博士后年薪10万,并享受三金待遇(住房公积金除外),两年在站期间发表影响因子(IF≥5)研究论文者将有资格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正式职工。 2. 助理研究员及副研究员待遇将参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相关标准执行。副研究员表现突出者可望成为Junior PI。 三、应聘方式 1、自本启事发布之日起,直到招聘到合适人为止。 2、应聘者请把以下材料电子邮件发送至糜军邮箱(jmei@sjtu.edu.cn): a) 简历(包括教育经历、论文列表、获奖及联系方式) b) 2-3名推荐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包括电话、电邮地址),其中一名应该是申请人当前导师/领导(advisor) c) 应聘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者请提交 Research Statement (1-2 pages) 欢迎广大热爱科学研究事业的有志之士加入本研究组。
4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糜军课题组招聘分子生物学人才
talentblog 2011-12-21 14:12
本研究组组长是2009年度引进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特聘研究员糜军博士。主要研究方向:1.肿瘤的放、化疗耐受机制及临床应对策略;2.肿瘤细胞内关键性代谢酶的调控机制;3.肿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对CAF、TAM形成以及内皮细胞活化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手段包括特定脑胶质瘤原位异种模型的使用、启动子的鉴定、启动子甲基化检测、组蛋白修饰的检测、miRNA表达的检测以及ChIP-Seq等。由于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现招聘博士后2名,助理研究员或副研究员2名。课题组详细介绍参见: http://yky.shsmu.edu.cn/web/partymember.aspx?id=21 一、任职条件 1. 热爱科研、学术严谨;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较好的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 2. 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协助参与科研基金申请、课题制定和实验室管理,协助指导研究生工作; 3.应聘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或副研究员者均需获得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4. 应聘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或副研究员者需至少有一篇以上的第一作者SCI文章(IF≥3);应聘副研究员者第一通讯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章总影响因子需要(IF≥10); 5. 应聘助理研究员或副研究员者,一般需要至少两年以上相关工作背景或博士后经历(特别优秀或获得国外博士文凭者例外)。 二、岗位待遇 1. 博士后年薪10万,并享受三金待遇(住房公积金除外),两年在站期间发表影响因子(IF≥5)研究论文者将有资格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正式职工。 2. 助理研究员及副研究员待遇将参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相关标准执行。副研究员表现突出者可望成为Junior PI。 三、应聘方式 1、自本启事发布之日起,直到招聘到合适人为止。 2、应聘者请把以下材料电子邮件发送至糜军邮箱(jmei@sjtu.edu.cn): a) 简历(包括教育经历、论文列表、获奖及联系方式) b) 2-3名推荐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包括电话、电邮地址),其中一名应该是申请人当前导师/领导(advisor) c) 应聘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者请提交 Research Statement (1-2 pages) 欢迎广大热爱科学研究事业的有志之士加入本研究组。
4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科肿瘤重点实验室招聘
dongzg101 2011-11-30 00:2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科肿瘤重点实验室招聘   诚聘研究人员和病理学专业人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妇科肿瘤重点实验室诚聘PI(助理研究员或副研究员) 2-3名,病理学专业人员1名。上海市妇科肿瘤重点实验室设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妇产科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前主要开展①妇科肿瘤转移和耐药研究;②干细胞在妇产科中的应用研究;③妇科肿瘤生物样本库信息平台建设。 一、PI应聘条件 1. 获得生命科学相关或医学专业博士学位; 2.博士毕业后有2年以上(含2年)研究工作经历。具有国外研究经历、研究背景者优先考虑; 3. 有良好的英文阅读、写作和口头交流能力; 4. 应聘者应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相关领域至少发表1-2篇SCI收录高水平专业论文; 5. 具备作为科研项目负责人的管理能力及科研项目申请能力,有主持国家级课题经历者优先考虑; 6. 热爱科学研究,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愿意协助指导学生。 二、病理学专业人员应聘条件: 1. 获得病理学或其他相关专业学士以上学位; 2. 有5年以上(含5年)临床和研究工作经历。具有临床病理学、实验病理学和动物实验经验研究背景优先考虑; 3. 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过1-2篇重要研究论文; 4. 热爱科研,具有创造性和钻研精神; 5. 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沟通能力强,有团队合作精神; 6. 富有独立工作能力、责任心和协作精神。 三、岗位职责及待遇 1. PI申请人应具有扎实的(干)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或生殖医学基础,能独立完成研究组长安排的科研任务,能协助研究组长指导研究生; 2. 病理学专业人员应具有扎实的实验病理学基础和较丰富的临床病理经验,能独立开展病理学相关实验,进行临床标本库的建设和扩容工作; 3. 应聘者一经聘用,待遇从优,薪酬根据申请人的资历面议。 四、联系方式 有意者请先将个人简历、代表性论文电子版,以附件形式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 diwen163@163.com (邮件标题请注明“应聘PI或病理学专业人员”)。请仔细考虑如上应聘要求后再发简历。符合要求者,将于近期安排面试。应聘材料将予以保密,恕不退还。 上海市妇科肿瘤重点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 2011年11月6日 诚聘实验室秘书和技术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妇科肿瘤重点实验室现因工作需要,公开招聘实验室秘书1名,实验室技术员2名。上海市妇科肿瘤重点实验室设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妇产科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前主要开展①妇科肿瘤转移和耐药研究;②干细胞在妇产科中的应用研究; ③妇科肿瘤生物样本库信息平台建设。 一、实验室秘书应聘条件 1. 获得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2.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有相关工作经历者优先考虑; 3. 英语口语和读写能力强,可应付常规的口头和文字翻译等工作; 4. 有较好的人际沟通和对外联络能力; 5. 对待工作热情、细心、踏实,有责任心,有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室技术员应聘条件: 1. 获得临床医学或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位,有分子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病理学和动物实验经验研究背景者优先考虑; 2. 热爱科研,具有创造性和钻研精神; 3. 有较好的英语读写能力,沟通能力强,有团队合作精神; 4. 富有独立工作能力、学习能力、责任心和协作精神。 三、联系方式 有意者请先将个人简历、代表性论文电子版,以附件形式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 diwen163@163.com (邮件标题请注明“应聘实验室秘书或技术员”)。请仔细考虑如上应聘要求后再发简历。符合要求者,将于近期安排面试。薪酬根据申请人的资历面议,一经录用,待遇从优。应聘材料将予以保密,恕不退还。 上海市妇科肿瘤重点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 2011年11月6日
1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生殖干细胞基因在癌发早期可促DNA修复
xuxiaxx 2011-11-29 08:5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干细胞研究中心高建新教授领衔的一项研究表明,生殖干细胞基因PIWIL2在肿瘤的早期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美国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上。有关专家认为,该研究成果有可能为将来肿瘤的早期防治提供新的手段与途径。   肿瘤的发生始于细胞内DNA受到损伤后发生基因突变。上海仁济医院干细胞研究中心高建新等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当DNA在未受损的情况下,细胞内的PIWIL2基因是基本沉默的。当受到急性辐射或化学药物作用等导致DNA受损时,PIWIL2基因会被短暂激活,参与调节染色质松弛、解链,促进DNA修复。而细胞染色质紧密的双链结构得到松弛,是实现其他蛋白质对染色质内部进行准确、有效修复的关键。在修复后,PIWIL2基因又恢复到原有水平。对于缺陷细胞而言,由于缺少PIWIL2基因而无法成功解链时,便无法完成对DNA的修复,此时细胞就可能走向衰老、凋亡或向肿瘤细胞转化,丧失自身对细胞分裂的控制功能,导致肿瘤形成。   高建新等科研人员认为,由于这一修复过程处于肿瘤发生的早期,阐明PIWIL2基因在DNA修复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将为深入研究PIWIL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以及癌症防治的潜在手段提供新视角。此外,高建新等还认为,PIWIL2基因今后有可能作为一个新的生物标记,来检测、评估人体受到急性辐射所造成的伤害。   据悉,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综合癌症中心、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放射肿瘤科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参与了此项合作研究。 来源:健康报网
1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交通大学作者国内论文被引量排名(前100名)
xupeiyang 2011-11-7 14:36
许博主原创博文 根据中国知网(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检索结果统计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作者国内论文被引量排名(前 100 名) 上海交通大学发表国内论文共 118136篇 上海交通大学作者被引排名:下表的数据为 作者署名 论文的被引情况,按作者的总被引频次排名。 也可以查只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被引量。 上海交通大学作者国内论文的 H 指数为 129 序 号 作 者 被引频次 1 吴冲锋,上海交通大学 5931 2 丁文江,上海交通大学 5446 3 席裕庚,上海交通大学 5111 4 阮雪榆,上海交通大学 4788 5 邵惠鹤,上海交通大学 4618 6 王浣尘,上海交通大学 4612 7 张申生,上海交通大学 4176 8 程浩忠,上海交通大学 4128 9 黄培清,上海交通大学 2958 10 施鹏飞,上海交通大学 2906 11 曾小勤,上海交通大学 2611 12 吴人洁,上海交通大学 2522 13 王渠东,上海交通大学 2512 14 邹慧君,上海交通大学 2492 15 谢剑英,上海交通大学 2486 16 黄震,上海交通大学 2432 17 陈陈,上海交通大学 2416 18 林忠钦,上海交通大学 2367 19 蒋馥,上海交通大学 2340 20 季建华,上海交通大学 2303 序 号 作 者 被引频次 21 朱燕萍,上海交通大学 2267 22 田澎,上海交通大学 2237 23 彭颖红,上海交通大学 2222 24 严隽琪,上海交通大学 2192 25 曾炳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2192 26 侯志俭,上海交通大学 2173 27 王成焘,上海交通大学 2147 28 颜国正,上海交通大学 2089 29 马登哲,上海交通大学 2032 30 陈继祥,上海交通大学 2012 31 许晓鸣,上海交通大学 1983 32 戚飞虎,上海交通大学 1947 33 陈宏民,上海交通大学 1904 34 王永成,上海交通大学 1869 35 华宏星,上海交通大学 1829 36 宣国良,上海交通大学 1801 37 郁惟镛,上海交通大学 1745 38 张列平,上海交通大学 1729 39 张建武,上海交通大学 1716 40 吕宜振,上海交通大学 1669 序 号 作 者 被引频次 41 余松煜,上海交通大学 1647 42 杨杰,上海交通大学 1629 43 顾海英,上海交通大学 1628 44 李从心,上海交通大学 1625 45 洪嘉振,上海交通大学 1592 46 贾金平,上海交通大学 1569 47 刘延柱,上海交通大学 1567 48 张钟俊,上海交通大学 1559 49 杨朝军,上海交通大学 1558 50 李建华,上海交通大学 1548 51 李少远,上海交通大学 1516 52 张焰,上海交通大学 1507 53 唐元虎,上海交通大学 1495 54 施颂椒,上海交通大学 1493 55 屠梅曾,上海交通大学 1485 56 石金涛,上海交通大学 1471 57 韩正之,上海交通大学 1467 58 孟光,上海交通大学 1463 59 孙培源,上海交通大学 1450 60 王方华,上海交通大学 1442 序 号 作 者 被引频次 61 卓斌,上海交通大学 1440 62 郭为忠,上海交通大学 1427 63 顾明元,上海交通大学 1414 64 王如竹,上海交通大学 1412 65 丁国良,上海交通大学 1403 66 王建华,上海交通大学 1402 67 史清华,上海交通大学 1402 68 吴智铭,上海交通大学 1383 69 曹广益,上海交通大学 1382 70 张隐西,上海交通大学 1379 71 金烨,上海交通大学 1372 72 白英彩,上海交通大学 1365 73 施文康,上海交通大学 1361 74 徐祖耀,上海交通大学 1335 75 张卫东,上海交通大学 1326 76 李湛,上海交通大学 1307 77 陈芝久,上海交通大学 1306 78 蒋传文,上海交通大学 1290 79 卢晨,上海交通大学 1288 80 欧阳令南,上海交通大学 1282 序 号 作 者 被引频次 81 宋军,上海交通大学 1280 82 朱新坚,上海交通大学 1277 83 申瑞民,上海交通大学 1276 84 蔡润,上海交通大学 1274 85 邵晓峰,上海交通大学 1264 86 陈俊芳,上海交通大学 1256 87 贾伟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1245 88 陈军,上海交通大学 1234 89 钟廷修,上海交通大学 1219 90 敬忠良,上海交通大学 1214 91 陈进,上海交通大学 1214 92 陈关龙,上海交通大学 1204 93 孙宝德,上海交通大学 1195 94 周雄辉,上海交通大学 1193 95 葛修润,上海交通大学 1192 96 唐宗明,上海交通大学 1187 97 刘海龙,上海交通大学 1185 98 陈卫东,上海交通大学 1176 99 张永清,上海交通大学 1164 100 王石刚,上海交通大学 1164 数据来源 http://ref.cnki.net/knsref/RefStat.aspx?kind=2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47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维生素D摄入较少者大肠癌发病风险高
xuxiaxx 2011-11-7 08:3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马延磊博士在秦环龙教授指导下,发现了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风险间的关系,为维生素D在预防大肠癌发病风险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充足的证据。该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美国《临床肿瘤学》杂志上。   上海六院普外科科研人员系统综述了18个前瞻性临床研究,共包含100万例病例,分别分析其维生素D的摄入水平、维生素D的血液转化物25(OH)D血液表达水平与大肠癌发病风险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维生素D摄入量较多或者血液中活性25(OH)D表达水平较高的人群,患大肠癌的概率比较低。维生素D摄入量较少的人群较维生素D摄入量较多的人群,大肠癌的发病率增加了67%。血液中25(OH)D表达水平较低的人群较血液中25(OH)D表达较高的人群,患大肠癌的风险增加了33%。据分析,血清中25(OH)D表达水平每增加10毫微克/毫升,大肠癌的相对发病风险将降低74%。   有资料表明,近10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成年人和许多儿童摄入维生素D的水平及循环血液中维生素D转化物25(OH)D表达水平存在严重不足。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肠外肠内营养研究室主任秦环龙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科研人员正在进一步探究维生素D在肠道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D可以使肠道肿瘤的数量减少和体积减小,潜在的分子机制可能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时DNA合成受抑制,致使肠上皮细胞一种保护性蛋白——β-儿茶素在细胞中的构建被破坏。   秦环龙教授提醒公众,日常饮食应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海鱼、动物肝脏、蛋黄和瘦肉等。维生素D可由人体合成制造,需多晒太阳,接受紫外线照射等。(记者胡德荣) 来源:健康报网
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次让人惊悚的成长---卢柯---38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热度 1 hongleiwang 2011-10-26 12:21
卢柯,男,1965年5月,生于 甘肃 华池,汉族,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原籍 河南 汲县,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著名材料科学 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社员。   1981年08月至1985年09月,在 南京理工大学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   1985年09月至1988年08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已故中科院院士 王景唐 ;   1988年08月至1990年01月, 中国科学院 金属研究所材料学专业 博士 研究生,师从王景唐;   1990年01月至1993年01月,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助理 研究员 、副研究员;   1991年9月至1993年3月公派德国 马普 金属研究所高级 访问学者 );    1993年1月,晋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1995年1月开始聘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博士生导师 ;   1997年7月至2001年2月,任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任 ;   2001年2月至2001年7月,出任 沈阳 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   2001年,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获得者。   2001年7月,出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   2003年11月增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年仅38岁);   2004年3月,当选2003年 中国青年 年度科学家。   2005年2月至2006年8月,任九三学社 辽宁省 副主委;   2005年4月,被有350余年历史的 德国 科学院增选为该院院士。   2006年8月至2006年12月,任九三学社 辽宁 省副主委、 沈阳市 副主委;   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任九三学社辽宁省副主委、沈阳市主委;   2007年12月,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辽宁省副主委、沈阳市主委。   2008年01月,当选为政协沈阳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副主席。   他是材料科学 专家 ,主要从事金属纳米材料及亚稳材料等研究。 发展了一种制备无微孔隙和界面污染金属纳米材料的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 系统研究 了金属纳米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及结构稳定性,揭示了纳米材料的本质结构特征和性能,发现了纳米金属铜在室温下具有超塑延展性。深入研究了非晶态合金的晶化微观机制和纳米晶体的熔化行为及过热机制,建立了过热晶体熔化的动力学极限理论,并获得了金属纳米薄膜的稳定过热。发展了利用表面机械变形处理实现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的新技术,并大幅度降低了铁的表面氮化温度。 1988年,卢柯放弃去 日本 读博士的机会,留在中科院当起了土博士。这期间,他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修正了被引用10年的英国科学家斯考特等人确定的Ni-P非晶合金晶化产物间的位向关系,并提出非晶态金属的新的晶化机制,因此于1989年荣获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这之后,一系列的荣誉不断降临到他的身上:2001年,被中科院任命为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11月,年仅38岁增选为中科院院士;2004年3月,当选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科学家;2005年4月,被有350余年历史的德国科学院增选为该院院士。   中科院能放心地把金属所的帅印交给36岁的卢柯,足可证明卢柯在我国材料界的领军地位。   的确,那时的卢柯不仅是我国材料界的先导人物,在国际上也风头正劲。1998年,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ISMANAM)授予卢柯ISMANAM金质奖章, 以表彰他对这一新兴领域的杰出贡献;1999年,卢柯当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中惟一的中国籍委员。 1990年,刚刚博士毕业的卢柯在 美国 的《J.Appl.Phys》及《Scripta Metall.Mater》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制备纳米晶体的一种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晶粒度易于控制、界面清洁且不含微孔洞等优点。1994年,国际学术刊物《Mater.Sci.Eng.Reports》邀请卢柯撰写关于非晶完全晶化法的专题综述,这意味着该制备方法在国际纳米材料界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成为当今国际纳米材料的3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该制备方法的确定,使我国的纳米晶体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卢柯曾经说过,“我非常有幸,从事了这个全世界都关注的研究领域。”从某种角度说, 中国 的材料界非常有幸,有疯狂热爱科研的卢柯在研究这个课题。 卢柯似乎天生就是科学家的材料。上研究生的时候,他就具备了从事科研的良好素质:他有看待失败的从容心态,有坚持到底的顽强毅力和强烈的自信心,没有青年人的心浮气躁。1984年底,当卢柯准备考研的时候,黄日华、 翁美玲 版的《射雕英雄传》开始热播,其他考研的同学都忍痛放弃了,只有卢柯一集不落地坚持看完。这个性情内向的19岁的年轻人很有定力,目标明确,做事扎实而不刻板。那时,他开始有了严格的时间表和工作计划。20年来,他一直恪守着这个时间表,现在,他依然每天工作到晚上10点。他16岁上大学,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2岁担纲“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以令人惊悚的速度跑在纳米领域的最前沿。   卢柯认为,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思想观念的发展,尽管在中国做尖端科研的条件与国外比有不小的差距,我们也许没有充足的资金、没有最先进的设备,但能不能做好主要取决于人,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Nothing is impossible(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Game is never over(游戏永远没有结束)!   这是卢柯经常勉励学生的几句话,也是卢柯之所以能成为今日卢柯的至尊法宝。上帝似乎给了卢柯一双探索科学之门的眼睛,让他能够在最简单的看似平常的东西里,发现出被忽略的东西。卢柯的一系列重大发现都是在“破铜烂铁”里找到的。他在发现中品尝到研究的乐趣,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受到鼓舞,眼界越来越开阔。他看到了那么多可做的,多得做不完的事情。他常常跟学生说,任何事情你都不可以说,别人做过了,我没戏了。 科学研究 永远需要冒险的勇气。要敢于想别人之不想,做别人之不做。前几年的 诺贝尔物理奖 得主,在陶瓷里找到了超导,在塑料里找到了超导,这是人们想都不会去想的事情。   2000年,卢柯在极具影响力的《科学》(《 Science 》)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让他赢得了这份国际权威刊物入场券的论文,曾经17次易稿。   这篇论文受到了世界同行的高度好评 。纳米材料“鼻祖”葛莱特教授认为,卢柯课题组的这项工作——发现了纳米金属铜在室温下具有超塑延展性而没有加工硬化效应,延伸率高达5100%——是“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   2003年1月,《科学》又发表了卢柯等人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其氮化温度显著降低,从而为氮化处理更多种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这是卢柯科研小组取得的又一个突破性进展,被评为 2003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2004年4月16日,《科学》杂志发表了卢柯课题组的最新成果:采用纳米尺寸的生长孪晶强化金属的新途径获得了同时具有超高强度和高导电性的铜。而按照以往的经验,对铜进行强化以后,会使其导电率有所下降。这一成果的创新性在于,把难以统一在一起的性能统一在了一起。   《科学》杂志的评审人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是其他任何强化技术无法达到的。它“再次用极为漂亮的实验结果演示,通过在纳米尺度上的结构设计可以从本质上优化材料的性能和功用”。   《自然》杂志的评价是一个疑问句——“在一个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里怎么还会做出东西来?”    身为中科院金属所所长的卢柯把他的工作描述成:我是个班长,领着团队在做事。金属所的氛围非常好,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在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里,有10个人是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平和的心态、深入地思考、踏实地做事,卢柯身上的品质已经成为这个团队的集体 面貌。   卢柯认为,现在是中国各个领域发展的最好时期,也给材料学的研究创造了最好的机会。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对材料学科提出了许多严峻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面临资源减少、原材料价格上涨、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果不发展更先进的材料,中国工业化的成本将是惊人地巨大。能不能拿出更新的技术,少消耗资源,少消耗能源,少污染环境?能不能做出环境友好的材料,研制出少产生或不产生二氧化碳的能源,来保护我们的环境?能不能研制出高质量、低成本的加工技术?能不能研制出更先进的材料制造我们自己的火星探测器,制造我们自己的航天飞机?卢柯和他的团队任重道远。   卢柯说,“在国际上我们有几个领域已经跑在最前面,但整体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我们实验室的使命就是要缩短这种差距。” ps:我觉得这是一个神人!
2958 次阅读|2 个评论
负氢离子是否能治病?
热度 4 孙学军 2011-10-17 12:29
最近有一个关于保健品的新名词,就是负氢离子。而且我们的科技报是宣传这个概念的主要媒体,上海交通大学与日本的该产品发明人举办了一个会议,对这个产品进行了广泛宣传,会议内容主要是关于负氢离子的含义和一些患者使用效果的个案。个案本身就不是能作为确定效果进行宣传的,但许多产品都这样做,从商业角度考虑这样作也无仿。 我接到许多朋友来信问,这个负氢离子是什么东西?是不是与氢气或氢水是一个事情。我开始也没有注意这个事情,后来问的人多了,我就查查相关资料,了解了解这个概念。到底什么是负氢离子,老实说我到现在也不是非常了解。只从相关介绍中了解到,这个负氢离子好像不是学术词汇,而是商业概念,这类似于碱性水的概念。只不过现在的说法更接近学术,似乎有一些道理。 负氢气离子是一个物理学上的概念,这个解释相对比较靠谱: http://www.hudong.com/wiki/%E8%B4%9F%E6%B0%A2%E7%A6%BB%E5%AD%90%E5%90%B8%E6%94%B6 根据介绍,负氢离子就是氢原子在加一个电子,这个负氢离子是确实存在的一种物质状态,但是如果负氢离子真的可以进入人体,就不是像宣传的那样真的可以治疗疾病,这样的强还原物质只能破坏身体的氧化平衡,而不是抗氧化。为什么还原性强的物质不能发挥抗氧化作用,这个观点我早就说过多次。熟悉生物学的人都知道,我们身体内的蛋白是最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蛋白要保持功能必须是在正常的氧化还原状态,否则无法保持三维结构,例如一个简单的蛋白:胰岛素,需要有二硫键才能维持正常结构和功能,如果把胰岛素与强还原物质放一起,那么这个正常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也就失去功能了。身体内许多蛋白质都必须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保持功能。如果身体内真的有许多负氢离子,那么这些蛋白质就会受到破坏。我们大家都熟悉的辐射线损害身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身体内受到照射后可以产生大量的氢原子,氢原子本身就是一种致命的自由基,对身体造成还原性损伤。而负氢离子虽然不是自由基,但还原性更强,对身体也应该会造成损伤,而不是保护。 关于负氢离子,有的人说身体内线粒体可以产生大量负氢离子,关于线粒体的功能,我学的比较多的是在大学期间的生物化学关于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至少在生物化学的最新版本中从没有出现过负氢离子这样的概念。尽管三羧酸循环可以提供许多供氢体或供电子体(供氢体可以水解一个氢离子( H+ )和一个负离子),这些供氢体确实是给氧化磷酸化提供电子的载体,是产生 ATP 的关键,但要知道,人体内每天产生的这类供电子体是用公斤来计算的,即使不算载体,只计算氢原子,也是相当数量的,只要了解每天一个人需要的氧气( 500 克重量)就可以推算出人体内有多少氢原子被氧化。如此大量的周转量,依靠外来补充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依靠身体消耗基本的能量物质:糖、蛋白和脂肪,而不是依靠什么水来补充。氢气不能,负氢离子也不能。 有人说负氢离子可以自由进入血脑屏障和细胞膜,这也是不正确的。如果说氢气、氧气可以自由进入细胞膜和血脑屏障,那是可以说的通的。如果真的是负氢离子,那么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些结构是脂质为主的成分,恰好对离子是具有屏障作用的,不会因为负氢离子小就没有屏障,对小分子脂类物质缺乏屏障作用。 从相关资料中介绍说负氢离子的颗粒可以产生氢气,可以这么说,除非这些颗粒中存在还原性物质,例如金属镁、铁、铝,或者氢化金属如氢化钙、镁等,或者给外加电流,否则是无法产生氢气的。如果加水就可以产生氢气,不需要外加还原和能量,那就和永动机差不多。用水可以连续产生氢气,要知道氢气是可以作为能源的,那么这可是巨大大科技进展,可这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因为商业宣传,掩盖了一些真相,但不能为宣传而愚弄我们的百姓,要告诉大家真相。 按说,如果真的如宣传的那样有效果,即使是保健品,也应该有一些正式的研究报告,可惜我没有查到相关报道,这样就很难说这些说法是获得生物学领域的认可。希望了解情况的老师能帮助提供一些关于负氢离子治疗疾病的研究论文或报告供学习。 查到如下资料,说是发表的文章,但全部都是在会议上发表的,因此可信度有限。从会议资料的题目推测,这个所谓的负氢离子本质有可能就是金属氢化物,金属氢化物比金属产生的氢气更多,而且稳定性更好,比较适合与使用,其本质作用仍应该是氢气的作用。 负氢离子研究在日本发表的论文有哪些? http://www.liangyilz.com/show.aspx?id=268cid=12 2007.06 日本脑科学会 发表结果 认为负氢离子食品对脑内丙二醛的生成有抑制作用 2007.07 SAM研究协议会 负氢离子食品对早衰实验鼠的脑内过氧化类脂体的生成有抑制作用。服用负氢离子食品的早衰实验鼠们都毛色鲜亮,活力十足。 2008.03 日本植物生理学会 先利用具有极性的素陶瓷小球制造出碱性还原水,观察插入还原水的鲜花,把采下的鲜花插入装有陶瓷小球的水中,鲜花就象长在泥中一样,继续生长也不枯萎,能保存长达三年以上。 2008.06 日本脑科学会 发表于负氢离子食品脑内抗氧化功效的评价,把负氢离子食品当饲料喂给实验鼠后,能缩短清除脑内氧自由基的时间,而且和其它抗氧化物质放在一起使用的话能提高抗氧化的効力。比如说经证实,能进一步提升已知的最强的抗氧化物质的组合维生素E、C的抗氧化能力。 2008.10 日本药学会东北支部大会 发表关于水的氢溶存性的研究 水中加入特殊的陶瓷小球和氢化金属后,水的物理性质发生改变,氢气能够保存在里面。 2009.03 日本植物生理学会 由具有极性的陶瓷小球的氕化而放出的H-对于鲜花的影响 由实验得知,由陶瓷小球放出氢然后氕化而得到的负氢离子的量是与引起H+的膜输送的质子驱动力有某种联系的,因此,插入其中的鲜花的提早开花,促进生长,延长花的寿命,我们都可以随意控制。 2009.04 日本内科学总会 发表负氢离子食品对于高血脂病的功效。负氢离子食品能降低中性脂肪的指数和减肥对粮尿病患者的ALC也有明显改善,服用负氢离子食品能带来能量代谢的改善,因此负氢离子食品很可能成为一种具有代谢改善作用的抗氧化药物。 2009.06 日本脑科学会 负氢离子食品有清除实验用鼠脑内自由基的效力。 2009.07 SAM研究协议会 和没有吃负氢离子的实验用鼠相比较,吃了负氢离子食品的实验用鼠明显的自由基在脑内存活的时间变短,脑内所具有的还原能力增强,同样有报告显示,田鼠在食用负氢离子后脑内的还原能力也会同样亢奋。 2009.09 俄国国家科学实践协议会也发表结果证实 负氢离子食品能延长实验用鼠的寿命。 2009.11 日本统合医疗学会 1、关于负氢离子食品和荷尔蒙分泌的关联性的研究 负氢离子食品具有抗氧化作用和制造ATP的作用,另外还很可能和女性的精神紧张,女性荷尔蒙分泌有一事实上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2、水中放入金属氢化物后,水的物性发生变化,能把氢气贮存起来,把金属氢化物放入水中,水的物性发生变化变成了近似无氧碱性还原矿物质离子水,据推测,这种水能使氢等离子化,把氢气十分稳定的贮存起来。 3、对于患高血脂的人,负氢离子食品的功效 负氢离子食品是及川教授通过以食用珊瑚礁做原料,制用制造金属氢化物的方法,开发研制出来的。负氢离子食品具有降低中性脂肪值和减肥等功效。也被证实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ALC,负氢离子食品之所以具有效力是因为它能改善细胞内的能量代谢,今后负氢离子食品很可能成为一种兼有改善代谢功能的非常理想的抗氧化药剂。这里发表的内容中的一部分已经在2009年第106回日本内科学总会上发表 4、利用负氢离子对于早衰实验用鼠遗传基因的发现和机能联络 给实验用鼠连续10个星期服用负氢离子后,利用微观数列的解析方法进行观察,发现了两组遗传基因图谱发生率明显上升的是和糖类脂体代谢有关的遗传基因,发生率明显下降的是诱发癌症的和免疫有关的遗传基因 2010.03 日本植物生理学会发表 金属氢化物对于鲜花的影响 著书 2008年5月 《氢的革命》 医学博士内藤真礼生共同出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87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二甲双胍可助糖尿病人降低肠癌风险
xuxiaxx 2011-10-12 07:44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志将博士等完成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双胍可有效降低罹患肠癌风险》论文,日前发表在 10 月号国际糖尿病领域的权威期刊《糖尿病治疗》杂志上。   既往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罹患肿瘤的风险比普通人高 1.2 倍 ~2.5 倍。同时,糖尿病患者承受重大手术的能力欠缺,也较难承受化疗过程,预后通常比非糖尿病的肿瘤患者差,因此在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降低肿瘤风险也一直是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研究课题。   张志将等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综合分析了世界各地 2 型糖尿病病人资料共 108161 份,发现服用二甲双胍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罹患肠癌的风险显著低于未服用该药的患者。   据介绍,二甲双胍是治疗 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药物,已有近百年的应用历史。   张志将说,在我国由于部分糖尿病病人发现诊断较晚或因病程迁延,二甲双胍往往被其他降糖效果更明显的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替代。该研究还需要更多严格设计的研究加以验证。如果二甲双胍能有效降低肠癌的风险,那就意味着绝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严重的不适应证,都应该联合服用二甲双胍。 来源: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247735cat=09C
15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华为往事(二):到华为面试
sunapple 2011-10-2 15:10
    年轻的时候都不信命。但经历了很多事情后,越来越相信命运这个东西。如果不是命运,很难解释我当时为什么会去华为,后来为什么又离开华为。     我在上海交通大学读完本科,硕士后,和导师一起创办了交大计算机网络研究所。我们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计算机网络研究的人。当时参加了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军用数据网”的研发以及上海市公共数据网的建设。我已经可以看到我的未来:副教授,教授,计算机网络的专家,在导师退休后,成为网络研究所的所长。但在交大当了8年老师,突然厌倦了。毫不犹疑地丢掉铁饭碗,加入了当时随时都会破产的华为公司。我在华为工作了8年后,已经进入公司高层,每年有上百万的收入,还持有公司3百多万的股票。但我还是令人难以理解的离开了华为。我现在都想不明白我当初为什么做出这个决定,并且那么义无返顾。这大概就是我的命运吧。     当我决定离开学校,去深圳闯一闯的时候,我在图书馆查阅《深圳特区报》,在那里看到了华为的招聘广告,是招聘开发程控交换机的开发工程师。我看和我的专业相近,就投了简历。但没收到回信。等到春节后,我回家探亲,顺便到深圳看一看。一到深圳,买了一份《深圳特区报》,又看到华为的招聘广告,我就直接找到华为去了。     当时华为在南山深意工业大厦五楼。从深圳市区坐中巴到那里要一个多小时。那时没人知道华为,坐车是到亿利达站下来。深意工业大厦就在前面。大厦楼顶有一个标牌,是繁体字的“华为”。远远看上去,一不小心会看成“华鸟”。后来,我们经常打趣说,我们是华鸟公司的。     一上到五楼,迎面看到的是一面墙,上面是张爱萍将军的题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据说当时华为主管财务的副总朱奔和张爱萍有亲戚关系,所以有这个题字。     听说我是来面试开发的,门卫把我领到开发经理室。当时经理室里坐着两个个人,一个是任育胜,一个常容新。一聊,才知道,任育胜还是我的交大学生,从上海邮电一所跳过来的,他已经是用户交换机的硬件经理了。他非常热心,去叫来局用交换机的软件项目经理李仪来面试我。李仪看了我的简历后,简单地问了我几个问题,主要是编过多少代码等等,就走了。估计是觉得我不满意了。我后来问李仪,对我哪里不满意,他说没印象了。     任育胜又帮我找来另外一个人来面试我。这次来的人看上去就像个小孩。他就是李一男。这时的李一男正在华为实习,郑宝用让他负责万门机的方案设计。他看到我简历中做过X.25协议,Intel Multibus等的开发,和他在设计万门机的方案有关,所以他对我感兴趣。他带我去总工办,见了郑宝用。郑总跟我说了一番话,令我记忆深刻,我后来招聘新员工的时候也经常跟他们说这番话。郑总说:“我们公司是没有任何背景的,一切都靠自己奋斗。在这里工作,不需要拍马屁,拉关系,只要你好好干,公司就会给你回报”。我这个人最不善于去和领导搞关系了。所以郑总的一番话让我决定选择这个公司。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教育报:试点学院改革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tangminqian 2011-9-20 13:38
试点学院改革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2011-07-16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47/201107/122272.html 本报北京7月15日讯(记者 柴葳 余冠仕)“当前,破解高等教育发展深层次矛盾,关键在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学院就是一项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实际上就是在高校内部选择一些学院,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在今天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介绍说,目前,试点学院项目已被列入今年国家教改办重点推进的20个重大项目之一,已从高校和咨询委员会专家推荐的55所高校中 初步遴选出26所高校 。下一步,教育部将组织这些高校科学论证,完善方案,正式确定试点单位,全面推进 试点学院改革 。   杜玉波表示,对于高等学校开展改革试点,要按照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既要鼓励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又要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搞好统筹谋划、精心设计,确保教育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推进。教育改革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力,要多做实际工作,不断积累经验。   据了解,试点学院项目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创新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扩大学院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自主权,实行教授治学;二是改革教师聘任、考核和评价制度,实行聘任制,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书育人;三是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机制,完善自主招生制度;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召开试点学院动员大会 中山大学 新闻网首页 中大新闻 文章正文 http://news2.sysu.edu.cn/ShowArticle.aspx?ArticleID=12533 文章来源: 管理学院 作者:管理学院 编辑: 沈锐 发布时间: 2011-09-16 15:43 9 月 9 日 ,管理学院召开试点学院工作动员大会。校长许宁生、副校长陈春声,校发展规划办、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外事处、财务处、研究生院、招生办等部门负责人(推进试点学院改革工作的负责人)等出席会议,陈春声副校长主持大会。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巡视专员、我校原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应邀莅临大会并作专题辅导报告。管理学院全体教职员工近 200 名参加了大会。 许宁生校长讲话 李延保老书记作《对“试点学院”改革我们能做什么》的专题报告 李延保老书记围绕着试点学院改革的背景与定位、目标与内涵、个人体会三方面进行阐述。他指出,试点学院能拥有更宽松的环境与发展平台,试点学院改革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校院的明智选择。改革必须符合发展规律,要把改革的工作与学院的具体情况结合,做到二者融于一体。针对试点学院改革,他认为学校要给予大力支持,注重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统一认识,要立足长远,放眼未来,教师要参与到行政管理工作中。在报告中,李延保老书记用翔实的例子,直白的语言,深入浅出,引用了教育改革过往的经验和当前的热点,令与会人员深切感受到试点学院改革的意义。 许宁生校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试点学院改革内容复杂,但对管理学院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而深远。在参与改革的 15 个试点学院中,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作为其中两个经管学院之一,将会成为兄弟院系教育改革的榜样。他表示,学校将会大力支持管理学院的试点学院改革工作,相信管理学院敢于并且能够承担这个历史责任。 据悉,为破解高等教育发展深层次矛盾,教育部将在高校内部选择 15 所学院,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我校管理学院经过教育部有关专家的论证,正式成为试点学院。 附件:国家教育部 15 所试点学院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清华大学理学院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南开大学泰达学院 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 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2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2级八年制(4+4)报考指南
热度 2 xupeiyang 2011-9-18 16:49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12 级八年制 (4+4) 报考指南 亲爱的同学: 为培养综合素质高、科研潜力强,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较扎实的医学知识,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医学人才,以促进医学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 更好地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 学校已于 2002 年起 , 每年从重点综合性大学选拔招收部分优秀本科毕业生攻读医学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正敞开胸怀 , 热烈地期待着你的到来 , 欢迎你加入到献身祖国医学事业的行列。   一、 招生专业、学制、人数 专业:临床医学 学制:四年 人数: 20 名   二、招生对象及条件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祖国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心健康。 2 、具有免试直升研究生资格 ( 占用申请者 母校推免指标 ,专业学位 ) 的应届综合性大学( 全国列入“ 211 工程”的院校)理工类本科毕业生。 3 、达到国家大学英语六级水平 或 CET6 成绩大于或等于 440 分 。 4 、未受任何纪律处分。   三、招生选拔程序   录取流程: 学生自愿报名 ---- 学校推荐 ---- 交大医学院审核 ---- 交大医学院组织专家面试 ---- 通过面试, 拟接收 ---- 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 ---- 确定录取名单   提交材料: 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1 2 年接收外校推荐免试研究生申请表”一份(请用 A4 纸打印) , 下载地址: http://jwc.shsmu.edu.cn/bvnews/upload/2177.doc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提交“上海交通大学免试直升研究生申请表”一份(医学文选 搂 230 室领取(领取时间另行通知))。 2 、个人陈述; 3 、本科成绩单 1 份,要求加盖学生所在学校教务处公章后,装入自备信封密封,并在封口骑缝处加盖教务处公章 (上海交大学生加盖所在学院公章即可); 4 、获奖证书复印件各 1 份; 5 、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合格证书复印件 1 份,新考试体制下 CET6 成绩大于或等于 440 分,提供网上打印的成绩单; 6 、申请者还可提交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复印件; 7 、所在院校教务处提供申请者获得母校推荐免试资格的证明信(须加盖教务处公章,否则申请无效)。此项如因时间关系确有困难,可延至复试时提交。 申请者必须保证全部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果申请者提交的信息不真实或不准确,我校将取消申请者免试资格,责任由申请者自负。 材料寄送地址及邮政编码:上海市重庆南路 227 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务处长学制办公室,邮政编码: 200025 。全部申请材料一经收到,恕不退还。   接收办法: 申请者备齐申请材料于2011年9月26日前,寄送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务处( 另发送 申请简表 至 zhangmj@shsmu.edu.cn)。逾期不再接收申请。 申请表及相关材料经交大医学院教务处审核合格后,将通知评审合格的申请人来我院参加复试。复试通过并同意接受的免试研究生,须持我校的拟接收函,到所在学校教务处领取当地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签发(加盖公章)的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推荐免试生专用)和推荐免试 生网报号码 (专业学位),并按照当地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的规定完成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未获得推荐 免试网报 编号及未办理正式报名手续的同学不能被录取。我校将根据教育部下发 的网报信息 最终确定录取名单。   四、咨询: 9 月13 日 ——9 月26日 8 : 30 —— 16 : 30 1 、网上咨询台: http://jwc.shsmu.edu.cn/zxt/list.asp 2 、咨询热线: 021-63846590-776172 021-63853238   五、 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 1 、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意识,自觉培养优良医德医风,维护病人利益、愿为医学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努力奉献。 2 、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坚实的基础医学理论、系统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3 、具有一定的预防医学和群体保健的知识和能力,了解社会卫生系统的基本要素,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有较强的预防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宣教意识和能力。 4 、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表达和管理能力,善于人际交往(包括国际交流),富有团队合作精神。 5 、能够批判地接受信息、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和自我发展潜能。 培养模式 采用“ 4+4 ” 医学教育模式,在综合性大学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进入交通大学医学院学习医学,达到毕业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后,颁发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授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医学教学进程 医学基础、临床理论和见习相互交叉融合,时间 2 年; 临床内、外、妇、儿及各科实习,时间 1 年; 临床二级学科培养、科研并完成学位论文,时间 1 年。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行全程导师制,分别由基础医学教师和临床医学教师担任导师,负责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并指导完成学位论文。   医学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 (1) 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原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遗传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心理学 (2) 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康复医学、精神医学 (3) 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的专业课程   毕业认定和学位授予 完成培养任务并通过考核,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并发给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六 、 国际交流 交大医学院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的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标准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近几年多名 4+4 八年制优秀学生有机会参与出国交流,开拓了视 野,收获颇丰。   (一) 在学期间短期出国交流学生人数统计表 年级 总人数 美国 加拿大 日本 瑞典 百分比 2002 级 18 2     1 16.7% 2003 级 15 3   1   26.7% 2004 级 20 4   2   30% 2005 级 17 2   1   17.6% 2006 级 20 2 2 3   35% 2007 级 17 3       17.6% 2008 级 13 1       7.7% 2009级 16 2       12.5%   (二) 在学期间申请赴国外知名大学攻读 PHD 学位的学生共 5 人( 2006 级 2 人, 2007 级 1 人, 2008 级 2 人)。 七、毕业生概况 至今为止,我校已有 6 届共 104 名八年制( 4+4 )毕业生,这些学生均获得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 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证书。 毕业生由学院推荐,用人单位按需要录用,历年来签约率均为 100% ,基本在三级医院就业。 历届毕业生就业单位人数统计表 年级 总人数 瑞金医院 仁济医院 新华医院 市第九人民医院 市儿童医学中心 市第一人民医院 市第六人民医院 长征医院 中山医院 国妇婴 / 肿瘤医院 其他卫生系统 公司 就业率 2002 级 18       3 3 11         1 100% 2003 级 15 1 7 6               1 100% 2004 级 20 4   3   4   1   2 3 3 100% 2005 级 17 1 3 3 1 1         5 3 100% 2006 级 18 6 1 3 1 1   1 3 2 100% 2007 级 16 2 4 3   1 2 1   1   2   10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1 1 年 8 月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2546 次阅读|3 个评论
祝贺陈生弟校友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xupeiyang 2011-8-30 08:19
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神经科,中科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神经变性疾病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J-1 mod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Cu/Zn-superoxide dismutase-1 through the Erk1/2–Elk1 pathway in neuroprotection”的文章,揭示了DJ-1在神经保护中抗氧化应激作用的新机制。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Annals of Neurology杂志上。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1531-8249 Annals of Neurology Country : United States Subject Area : Neuroscience Subject Category : Neuroscience (miscellaneous) Publisher : John Wiley Sons Inc. . Publication type : Journals. ISSN : 03645134, 15318249 Coverage: 1977-2010 H Index : 182 Scope: Annals of Neurology publishes articles of broad interest with potential for high impact i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of Annals of Neurology publishes articles of broad interest with potential for high impact i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of the human nervous system. All areas of clinical and basic neuroscience, including new technologies, cellular and molecular neurobiology, population sciences, and studies of behavior, addiction, and psychiatric diseases are of interest to the journal. ( source ) 陈生弟,男,1955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附属瑞金医院党委副书记、神经科主任、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所所长。1978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86年获得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得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神经病学博士学位。 陈教授在以帕金森病和老年性痴呆为代表性的神经变性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业绩,为我国神经病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在国内外学术地位的迅速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8次应邀在国外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及担任会议主席,在国际上尤其是在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性疾病研究领域已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先后主持、参加完成了包括国家“973”、“863”计划在内的科研基金40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19项。 陈教授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40篇;主编(译)7部以及参编近30部专著;当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包括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首批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第六、八届市科技精英提名奖、市十佳优秀启明星、十佳医师、首届和第二届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卫生系统青年最高奖“银蛇奖”二等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高尚师德奖等在内的许多项荣誉称号。
个人分类: 神经科学|2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贺校友曹谊林教授的人耳鼠是真的
热度 3 xupeiyang 2011-8-27 15:40
祝贺我的校友曹谊林教授的人耳鼠是真的,当院士别着急,下回再申报。  病理鉴定为软骨组织    8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组织了全国相关领域4名院士和8名专家组成的学术鉴定委员会对曹谊林教授领衔的国家组织工程学术研究成果予以事实鉴定。   会上专家组听取了曹谊林教授的相关汇报,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学术评议。现场展示了活体“人耳鼠”,并当场取材验证,再生组织经现场冰冻切片, 病理鉴定确认为人软骨组织, 并同时移送第三方机构作组织病理学鉴定,8月16日病理报告进一步证实为软骨组织。   鉴定会结果显示:与会全体成员一致认为“人耳鼠”的技术是真实和成熟的,在国家对该项科研的投入下,曹谊林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组织工程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别是组织工程化组织构建和缺损修复的大动物模型研究,体外组织工程化组织构建技术等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特点,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10年中发表SCI论文85篇,总影响因子300分,他引2000次。该团队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组织工程的发展及提升我国组织工程的国际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 上海交大:“人耳鼠”技术真实成熟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1563.shtm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568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