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采莲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依稀犹闻《采莲曲》
热度 7 BaoHaifei 2013-10-25 12:41
依稀犹闻《采莲曲》 鲍海飞 2013-10-25 中国古典诗歌有其独特魅力,尤其是那些历久不衰而保留下来的一些大家的经典之作,比如那些短小精悍的五言七句,字字珠玑,恰到好处, 越品越觉其精彩。昨晚和女儿一起阅读欣赏了她要背诵的一首唐诗,王昌龄先生的《采莲曲---其二》就是这样一首诗,那诗只有四句: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初读这首诗,很顺口,没有生僻拗口的字词,也没有惊人的豪言壮语,更没有觉得所描绘的场景很奇特和与众不同,只觉得很流畅。这首诗是从人们最常见的一池绿荷和那正在盛开的荷花说起,而除了构成这荷叶、荷花的美丽风景之外,却是那与一碧绿荷浑然一体的、穿着罗裙的采莲女,该诗由此娓娓道来。然而,细读之下,却是越品越有味,有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的意境,更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妙处。 但见天地间,那一碧池水清澈迷人,有风吹过,碧波荡漾,荷花摇曳,正是灿烂时节。而这时,波光鳞鳞,有桨声徐徐而来,一叶轻舟翩翩而至,那分明是采莲女的身影,她那绿色的罗裙和那绿色的荷叶,形影相随,这何尝不是大自然最美妙的一幅画----“荷叶罗裙一色裁”,写意着宁静、流畅、自然而又和谐,到处都是真、善、美的化身。在这碧波荡漾中,在这晴朗的天空下,小船儿徐徐向前,而那硕大的荷叶、荷花迎面而来,正是“芙蓉向脸两边开”。这难道不是那一朵一朵的荷花(荷花,又称水芙蓉)欲前来和采莲女竞着妖娆,真是个“人面芙蓉相映红”;然后,那些荷花又擦面而去,难道是它们看见了采莲女后便含羞而去?那一碧的池塘,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和谐的美,动态的美,美不胜收。这一刻,或许还有“山河都从肩上过,日月尽向掌中看(唐唐宣宗)”之意境,亦或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 李白)”之妙境。 这所有的一切,都映入了我的眼帘,然而,在这一望无际的碧荷间,我又哪里能够分得出哪个是荷叶的碧绿,哪个又是采莲女罗裙的柔绿呢?我又哪里能够分得出哪个是荷花的粉红,哪个又是采莲女的腮红呢?天地间,在这一刻,凝固了!这里呈现出自然与人最和谐一副画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又同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这里却更加流露出一种真情实意,更加平常自然:“乱入池中看不见”。 这景色让人流连忘返!想要离去吗?舍得离去吗?那高大伫立的荷叶,放眼望去,一望无际,哪里看得见人,哪里又能看得见船。一切都是那样的宁静自然,只有深情的目光在注视着这一切,只有一颗宁静的心沉浸在这美妙的世界里!而这时,突然,有歌声从湖水中远远传来,打破了空气的宁静。那歌声荡漾着湖水,瞬间,你便发现那青天绿水之间,在那一刻都在颤动着,并伴着阵阵荷香,涌上人的心田,沁入人的心扉,那歌声似乎就是要把所有沉睡的生命都慢慢地唤醒。那就是采莲女的歌声!这一刻,又让人遥想起李白的诗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那感人的场景,谁还忍心离去。这里,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那种失落感、顿悟感和恬静感,因为这里所有的一切,“闻歌始觉有人来”,都融入那美妙的大自然的和谐音符之中。 诗歌出于自然而见性情。王昌龄先生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因擅长七言绝句,号称“七绝圣手”。这首诗,丝毫没有造作之笔,恰是信手拈来、妙手天成之作,将那南方之夏荷花盛开的季节和那采莲女描绘得生动形象。该诗歌首句,“荷叶罗裙一色裁”,有天人合一之境;次句,芙蓉向脸两边开,有船儿徐徐开来的动态之美,又有荷花羞涩之意。末尾两句更使人感觉如在一美美的睡梦中,而歌声却悠悠地传来,似将人轻轻唤醒,给自然带来生机。整首诗似一副水墨画,而又从中渐渐透露出油彩,收笔之句更让人回味无穷,让人不觉精神为之一振。 有一天,或许我们有机会,来到王昌龄先生曾经所到之地,我们还能看到那满天的荷叶、荷花、还有那驾着小舟的采莲女吗?我们还能听到那动人的采莲曲吗? 正是:寻人不见人,但见舞罗裙;绝色芙蓉立,本来天地新。 又是:采莲碧水间,仰面青天宽;晓燕轻盈过,白云自在闲。
个人分类: 古道诗词|6044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