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球扁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原因探讨:为什么今年地震活动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杨学祥 2018-10-14 18:57
原因探讨:为什么今年地震活动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杨学祥 关键提示: 2016 年我国大陆共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18 次, 6 级以上地震 5 次; 2017 年共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13 次, 6 级以上地震 3 次。而 2018 年至目前共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10 次,没有发生 6 级及 6 级以上地震。无论是次数还是震级,均低于前两年。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地球扁率最大,自转最慢,地壳容积最小,有利于地下流体的喷发。 为什么今年地震活动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已有 256 次阅读 2018-10-13 22:28 为什么今年地震活动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岳中琦 新华社记者叶昊鸣, 2018/10/13 16:37:34 ,在科学网报道了“中国地震局局长:今年地震活动低于历史平均水平”的新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0/418592.shtm 。主要统计数据如下: 2016 年我国大陆共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18 次, 6 级以上地震 5 次; 2017 年共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13 次, 6 级以上地震 3 次。而 2018 年至目前共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10 次,没有发生 6 级及 6 级以上地震。无论是次数还是震级,均低于前两年。 从纵向上来说, 1900 年到 2017 年,我国大陆年平均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18 次, 6 级以上地震 4 次, 7 级以上地震 0.6 次。与历史水平相比,今年的总体情况也是只少不多。 从发生地震的时间上来看,今年发生地震的时间相对集中, 10 次地震中有 8 次发生 8 月和 9 月,剩余 2 次地震发生的时间相对分散,与往年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 从数据上来看,今年发生地震的频次并不高。 那我想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今年地震活动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可惜的是,这位记者没有介绍地震专家们对这个问题的解答。 难道今年的欧亚板块或太平洋板块对我国板块或地壳的作用减少了吗?! 而我在博文“大地震的周期性及其启示:纪念汶川地震 10 周年之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1107601.html 和“加州 6.0 级地震可再充填加州天然气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822411.html ,早就给出了一个最为合理的、基于科学理论的解释。 它就是,地下深部断裂带内储存聚集的极高压甲烷气体在过去一段时间挤胀逃出去够多了,气瘪了。现在,需要再从聚集和积累从地下更深处来的更高压甲烷气体的补充、填满和增加压强。同时,由于人们的大量开采地下甲烷气体,这又会导致这种深部断裂带聚气、充气的孕震(增加弹性气体物质和膨胀变形能)过程所需要时间的增长。 总之,地震活动的周期性是地下深部不断恒稳产生极高压甲烷气体、气体再在断裂带制造地震的表现形式! 2018 年 10 月 13 日 22:20 写成于香港大学 602 办公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1140687.html 云南地震在 2011-2013 年将逐渐加强 2011-1-2 07:03 云南地震在 2011-2013 年将逐渐加强 杨学祥 云南盈江县 4.6 级地震致部分房屋损坏 http://www.sina.com.cn 2011 年 01 月 01 日 18:00 云南网   云南网讯 ( 记者项陆才 ) 今日 15 时 31 分 58 秒,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西北 2 公里 平原镇发生多次地震,最大一次为 4.6 级,震源深度 10 公里 。据记者得到的最新消息,震中地区有部分房屋损坏,具体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情况正在统计核实中。   云南网将持续关注,发回最新报道。 http://news.sina.com.cn/c/2011-01-01/180021746573.shtml 表 1 20 世纪以来白赤交角、太阳黑子与云南强震 (据胡辉等, 2003 ,杨冬红等修改, 2008 , 2010 ) 白赤交角 太阳黑子 云南强震 活跃期 Ms 大于 7 级强震 最大年 最小年 谷值 峰值 1913 1922 1913 1923 1917 第 1 活跃期 1913 峨山 7.0 , 1925 大理凤仪 7.0 1932 1941 1933 1944 1937 第 2 活跃期 1941 澜沧耿马 7.0 , 1941 勐海 7.0 1950 1959 1954 1957 1950 勐海 7.0 1969 1978 1964 1976 1968 第 3 活跃期 1970 通海峨山 7.7 , 1974 昭通大关 7.1 , 1976 龙陵 7.3 , 1976 龙陵 7.4 1987 1996 1986 1996 1989 第 4 活跃期 1988 澜沧 7.6 , 1988 耿马 7.2 , 1995 孟连 7.3 , 1996 丽江 7.0 2005-2007 2014-2016 2009 2022 2013 第 5 活跃期 ( 2007 普洱 6.4 , 2008 盈江 5.9 ) (2014 年鲁甸地震 6.5) 最近,我们通过计算得出,潮汐也有 2.2 、 11 和 22 年周期变化。潮汐可以使偏离地球质心的内核在液核中产生潮汐波动,潮汐周期与太阳周期的共振效应对解释大气、地磁、地震、海温的 11 和 22 年周期变化更有说服力。这不仅能解释厄尔尼诺事件 11 年和 22 年周期变化,而且能解释地磁、地震、大气的 11 年和 22 年周期变化是受太阳活动和强潮汐的共同驱动和激发。从表 1 中,我们可以看到云南 1913-1999 年 7 级以上强震(共 13 次)有以下规律性: 第一、 4 个强震活跃期有 3 个首发于月亮赤纬角(白赤交角)的最大值年; 第二、 4 个强震活跃期有 4 个结束于月亮赤纬角的最小值年附近; 第三、强震活跃期历时 7-12 年,与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至最小值 9.3 年周期相对应。 第四、 4 个强震活跃期有 3 个首发于太阳黑子谷年,一个首发于太阳黑子峰年。太阳黑子极值年是云南 7 级地震多发年。 3 个强震活跃期与太阳黑子 11 年周期对应,始于太阳黑子谷年,在下一个太阳黑子谷年或其前结束。 数据表明,云南在月亮赤纬角极值时易发生 7 级地震,如,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 1913 、 1950 、 1970 、 1988 年和月亮赤纬角的最小值附近的 1941 、 1976 、 1995 、 1996 年都发生了 7 级地震,占 9/13 。 数据还表明,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地震,太阳黑子峰年前一年 1988 和谷年 1913 、 1976 、 1996 年都发生了 7 级地震,占 7/13 。 数据还表明,太阳黑子极值年和月亮赤纬角极值年的叠加年(三年内)易发生地震,如 1913 、 1976 、 1996 年都发生了 7 级地震,占 8/13 。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年只发生了 6 级地震,还有能量未释放。从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变为最小值需要 9.3 年,从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变为最大值需要 18.6 年。在 1987 年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开始的云南第 4 活跃期中, 1988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发生了澜沧 7.6 级地震、 1995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发生了孟连县西中缅交界处 7.3 级地震和 199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丽江县发生 7.0 级地震,历时 9 年左右。在 2006-2007 年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开始的云南第 5 活跃期中, 2007 年普洱 6.4 级地震, 2008 年盈江 5.0 和 5.0 级两次地震,至今地震仍十分活跃。按云南强震活跃期规律,云南第五活跃期强震将持续到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的最小值年,并在 2014-2016 年达到高潮,历时 9 年左右。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 9.1 级地震发生后, 2005 年 3 月 29 日 、 2007 年 9 月 12 日 又连续发生 2 次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印度洋板块北推印度大陆向青藏高原挤压态势愈演愈烈。这一构造背景导致 2006 年四川特大干旱和 2008 年 5 月 12 日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我们称 2006 年的四川干旱为构造干旱 。 2009 年 9 月 2 日 印尼爪哇岛发生里氏 7.4 级强烈地震, 2010 年 3 月 6 日 苏门答腊西南以远地区发生 7.1 级地震,表明该地区地应力积累依然强烈。 最新统计结果:云南以南地区 2010 年至少发生 12 次 7 级以上地震。 2009 年是太阳黑子谷年, 2013 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10 年中国西南发生罕见旱灾。由于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和 2009 年太阳黑子谷年云南没有发生 7 级以上地震,云南地震可能在 2011-2013 年逐渐增强,发生 7 级以上地震几率增大。请有关部门作参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 40012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0348.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形成的潮汐模式及其预测方法
杨学祥 2018-6-1 15:48
地震形成的潮汐模式及其预测方法 杨学祥,杨冬红 (吉林大学) 摘要:地球的潮汐形变导致地球扁率周期变化,从而形成地球转动惯量的周期变化和自转速的周期变化。地球扁率变大,自转速度变小,低纬度全扩张,高纬度圈;地球扁率变小,自转速度变大,地纬度圈收缩,高纬度圈扩张。扩张导致新地壳在大洋中脊生成,收缩导致旧地壳在俯冲带消减,由此形成大洋地壳的新旧交替和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的地震火山活动。这是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与地震相关的原因,也是我们通过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周期预测地震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地球形变;地震周期规律;可间断周期 1. 数据的相同是巧合吗? 胡辉和杜品仁分别指出地震存在 18.6 年周期。杨冬红和杨学祥指出,全球 8 级以上地震存在 9 年和 18.6 年周期。 图 1 1895-1977 年 8 级以上地震的 9 年和 19 年周期 图 1 是根据公元 1896 年至公元 1980 年全球 8 级以上地震目录编绘的。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 1905-1906 年、 1923-1925 年、 1941-1942 年、 1959-1960 年、 1977-1979 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在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 1896-1897 年、 1913-1914 年、 1931-1932 年、 1949-1951 年、 1968-1970 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 8 级以上地震高潮也有相应的约 9 年变化周期: 1897- 1906- 1914- 1923-1932-1941- 1950- 1960- 1971- 1978 年。 1890-1924 年和 1947-1976 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8 级以上地震频发期, 1925-1946 年的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 8 级以上地震的减少时期。 应该说明的是,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南部发生 9.5 级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 8.5 级地震的 30 倍。 20 世纪共有 4 次 9 级以上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 1952 年 11 月 4 日 堪察加发生 9 级地震, 1957 年 3 月 9 日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 9.1 级地震,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发生 9.5 级地震, 1964 年 3 月 28 日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 9.2 级地震。因此,在 1952-1964 年和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的 1959-1960 年地震活动也很强烈。 解朝娣等人采用 1850 — 2012 年期间 USGS 全球 M ≥ 5.0 地震目录资料 , 构成全球地震能量 - 时间序列 , 进行小波变换和准周期分析 . 结果表明 , 全球地震能量释放的时间序列存在 9 年、 19 年和 45 年的 3 个准周期 , 其中 ,45 年准周期最为突出 . 结合起潮力周期的物理背景 , 对长周期潮汐起潮力与地震能量释放准周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 没有发现全球地震活动的能量释放与潮汐短周期相关的准周期 . 图 2 ( a, b)1850-2012 年全球 5 级以上地震能量 - 时间序列小波变换图及其准周期分析图;( c, d) 1850-2012 年全球 7 级以上地震能量 - 时间序列小波变换图及其准周期分析图 全球地震的 9 年和 19 周期得到证实。这两个周期就是 18.6 年周期及其半周期。 45 年周期也是 9 年周期的倍周期。 潮汐形变是短期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罗时芳等人( 1974 )和任振球等人( 1990 )的研究,地球自转周期 11.169 年对应 11.2 年太阳黑子周期、 12.15 年对应 12.01 年木星相似会合周期、 18.6 年对应月亮赤纬角的变化周期、 19.855 年对应 19.858 年木星、土星会合周期、 22.337 年对应 22.2 年太阳磁周、 29.783 年对应 29.46 年土星公转恒星周期、 59.555 年周期对应 59 和 60 年木星、土星、水星相似会合周期,振幅分别为 0.162 、 0.141 、 0.521 、 0.189 、 0.434 、 0.521 、 1.239 毫秒,显示地球自转与行星潮汐的对应关系 。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地球的质量正在引起和维持了太阳上的微小 “ 潮汐 ” 涨落,影响太阳自转,这也为行星潮汐影响地球自转提供了证据。 此种解释的矛盾是,与土星相比,木星质量大,距离地球近,产生的地球自转振幅却仅为土星的四分之一。如果加上潮汐的 11.137 、 18.6 、 19.96 、 22.3 、 29.94 、 59.88 年周期 ,就有很好的对应性和可比性。地球自转周期 18.6 、 29.783 、 59.555 年的振幅是最大的,月亮赤纬角在 18.6 年内由 18.6 度变为 28.6 度,完成一个周期循环。在月亮赤纬角为最大值 28.6 度时期,地球的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加快;在月亮赤纬角为最小值 18.6 度时期,地球的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潮汐的 11.137 、 18.6 、 19.96 、 22.3 、 29.94 、 59.88 年周期使潮汐影响地球自转的解释更加合理。 表 1 地球自转变化的长周期 Table 1 The long circle of the change in earth’s rotation 自转周期(年) 振幅 (毫秒) 对应天文周期(年) 178.698 89.348 59.555 45.0 34.503 29.783 22.337 19.855 18.6 12.15 11.169 9.2 0.385 0.803 1.239 0.304 0.215 0.521 0.434 0.189 0.521 0.141 0.162 0.184 198.72, 太阳黑子长周期;九大行星会聚周期; 178.4 潮汐周期 * 89.757, 太阳黑子长周期; 89.36 ,九星会聚之半 57.119 ,太阳黑子长周期; 59.573 ,木星、土星会合周期; 59 和 60 ,木星、土星、水星相似会合周期; 59.88 ,潮汐混合周期 * 45.39 ,土星、天王星会合周期; 44.548 ,朔望周期与近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 4 倍 * 35.88 ,土星、海王星会合周期; 37.22 ,月亮交点进动双周; 33.4 ,近点月与日月大潮合成周期 * 29.46 ,土星公转周期; 30.02 ,土星相似会合周期; 29.95 ,潮汐合成周期 * 22.2 ,太阳磁周; 22.014 ,朔望周期与交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 * ; 22.274 ,朔望周期与近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 * ; 22.0879 ,月亮视赤纬角月变化周期与朔望周期的合成周期 * 19.858 ,木星、土星会合周期; 19.99 ,水星相似会合周期; 19.96 ,交点月周期、近点月周期、朔望周期两两合成周期( 2.0533 、 2.2014 、 2.2087 )的会合周期 * 18.61 ,月亮交点进动周期,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 9.9-13.035 ,太阳黑子周期; 12.01 ,木星相似会合周期 11.2 ,太阳黑子周期; 11.007 ,朔望周期与月亮交点周期的合成周期 * ; 11.137 ,朔望周期与近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 * ; 11.0439 ,月亮视赤纬角月变化周期与朔望周期的合成周期 * 8.9-9.4 ,太阳黑子周期; 9.2 多项潮汐合成周期 * 注:带 * 号者为作者计算得出。 比较图 2 和表 1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相同的数字特征,相同的周期: 9 、 19 和 45 年。这难道是巧合吗? 2. 潮汐形变导致的地球自转速变化和地壳胀缩机制 计算结果表明,一个旋转速度不断增大的气体星球,在扁率不断变大的过程中,被削平的两极突起通过35 o 不变圈向赤道流动,形成一个几乎静止的(相对星球自转方向相反的快速旋转)大气环流。在星球外部看来,加速旋转的气体星球象一个层层包裹的洋葱,每层的旋转速度不同,中心转速快,外层转速逐渐减小(见图3)。这非常符合木星环的旋转特征:美国学院公园市马里兰大学的Douglas Hamilton和德国海德尔堡马普学会核物理研究所的Harald Krüger发现,行星环中的微粒缓慢围绕木星运转,其形成机制尚不清楚 。理论计算结果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行星环形成机制:变速旋转的气体星球,赤道有慢速旋转的环,两极有快速旋转的帽。 根据这一变化规律,在引潮力使地球扁率变大时,赤道上空的高速气流,产生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由东向西运动,加大赤道东风带的风速,在外空间看来几乎静止不动;在引潮力使地球扁率变小时,大气赤道突起减小并向两极流动,在南北纬35度线以上的中高纬度地区,形成两极突起,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速度加快,加大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风速。这一变化规律与星体大小以及形变规模无关。 图 3 地球变扁南北纬 35 度线长度不变 (杨冬红, 2009 ) 地球的潮汐形变导致地球扁率周期变化,从而形成地球转动惯量的周期变化和自转速的周期变化。地球扁率变大,自转速度变小,低纬度全扩张,高纬度圈;地球扁率变小,自转速度变大,地纬度圈收缩,高纬度圈扩张。扩张导致新地壳在大洋中脊生成,收缩导致旧地壳在俯冲带消减,由此形成大洋地壳的新旧交替和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的地震火山活动。这是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与地震相关的原因,也是我们通过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周期预测地震的理论基础。 天气变化主要与对流层气体运动有关。吸收太阳辐射热量所在空间的温度和高度控制了对流层的气体密度和气压。一般在空气受热强的地区,形成低密度的低压区;而在受热弱的地区,形成高密度的高压区。在近地面水平方向上,赤道地区为低压区,两极地区为高压区;在垂直方向上,靠近地面的热空气为低压区,高空冷空气为高压区。气压的不均匀性导致气体运动,形成大气环流。受这一规律控制,一般空气在地面从两极流向赤道,在高空则从赤道流向两极。实际的气流分布并不这样简单,除赤道和两极外,还出现了 30 o 、 35 o 和 60 o 三个特征纬度, 表明太阳能量分布差异不是大气环流形成的唯一因素 。上述计算表明,气流分布出现了 0 o 、 30 o 、 35 o 、 60 o 和 90 o 五个特征纬度,与潮汐形变引起的地球扁率变化以及相关纬度大气的自转速度变化相关。 对固体地球而言,地球的潮汐形变导致地球扁率周期变化,从而形成地球转动惯量的周期变化和自转速的周期变化。地球扁率变大,自转速度变小,低纬度圈扩张,高纬度圈收缩;地球扁率变小,自转速度变大,地纬度圈收缩,高纬度圈扩张。扩张导致新地壳在大洋中脊生成,收缩导致旧地壳在俯冲带消减,由此形成大洋地壳的新旧交替和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的地震火山活动。这是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与地震相关的原因,也是我们通过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周期预测地震的理论基础。 地球一张一缩的活动机制,我们称之为“地球的呼吸”。 图4. 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3. 地震预测的可间断周期概率计算 地震的能量积累是通过潮汐模式的海底扩张。大震的形成需要长期的能量积累,所以在地震活跃期,地震的潮汐周期就非常明显,在地震的间歇期,地震就会发生中断,形成地震的可间断周期。通过对汶川地震预测的检验,我们得到如下规律(见表 1-4 )。 可间断周期的地震发生概率计算方法可参考博文:风险依旧存在:重新审视世界上最大的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测实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5963.html 部分计算结果可参考博文: 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测实验继续:可间断周期发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087.html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325.html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 11 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414.html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 9 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469.html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 12 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706.html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 22 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743.html 2008 年汶川地震预测争论: 20 年可间断周期概率的计算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6767.html 计算结果见表 2-7 : 表 2 22 年周期的川滇地区大于等于 6.7 级地震发生概率( 2000-2021 年)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2000 4 0.00 2011 4 0.75 2001 4 0.50 2012 4 0.00 2002 4 0.25 2013 4 0.25 2003 4 0.25 2014 4 0.50 2004 4 0.25 2015 4 0.25 2005 4 0.25 2016 4 0.25 2006 4 0.00 2017 4 0.50 2007 4 0.25 2018 4 0.75 2008 4 0.25 2019 4 0.00 2009 4 0.00 2020 4 0.25 2010 4 0.25 2021 4 0.50 表 3 19 年周期的川滇地区大于等于 6.7 级地震发生概率( 2000-2032 年)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2000 4 0.25 2011 5 0.20 2022 5 0.00 2001 4 0.25 2012 5 0.80 2023 5 0.00 2002 4 0.00 2013 5 0.00 2024 5 0.40 2003 4 0.00 2014 5 0.40 2025 5 0.00 2004 4 0.00 2015 5 0.20 2026 5 0.40 2005 4 0.50 2016 5 0.00 2027 5 0.60 2006 4 0.00 2017 5 0.60 2028 5 0.60 2007 4 0.25 2018 5 0.40 2029 5 0.00 2008 4 0.75 2019 5 0.20 2030 5 0.20 2009 4 0.50 2020 5 0.20 2031 5 0.60 2010 5 0.00 2021 5 0.00 2032 5 0.20 表 4 20 年周期的川滇地区大于等于 6.7 级地震发生概率( 2000-2021 年)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2000 4 0.00 2011 4 0.25 2001 4 0.50 2012 4 0.25 2002 4 0.25 2013 4 0.50 2003 4 0.25 2014 4 0.25 2004 4 0.00 2015 4 0.50 2005 4 0.25 2016 4 0.75 2006 4 0.00 2017 4 0.00 2007 4 0.25 2018 4 0.00 2008 4 0.50 2019 4 0.25 2009 4 0.25 2020 4 0.25 2010 4 0.50 2021 4 0.50 表 5 12 年周期的川滇地区大于等于 6.7 级地震发生概率( 2000-2021 年)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2000 7 0.43 2011 8 0.00 2001 7 0.43 2012 8 0.38 2002 7 0.14 2013 8 0.25 2003 7 0.43 2014 8 0.13 2004 7 0.00 2015 8 0.38 2005 7 0.30 2016 8 0.00 2006 7 0.14 2017 8 0.22 2007 7 0.43 2018 8 0.11 2008 7 0.57 2019 8 0.38 2009 8 0.38 2020 8 0.63 2010 8 0.25 2021 9 0.33 表 6 11 年周期的川滇地区大于等于 6.7 级地震发生概率( 2000-2021 年)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2000 7 0.43 2011 8 0.38 2001 8 0.38 2012 9 0.33 2002 8 0.25 2013 9 0.22 2003 8 0.38 2014 9 0.33 2004 8 0.25 2015 9 0.22 2005 8 0.25 2016 9 0.22 2006 8 0.25 2017 9 0.22 2007 8 0.50 2018 9 0.44 2008 8 0.13 2019 9 0.22 2009 8 0.13 2020 9 0.11 2010 8 0.38 2021 9 0.33 表 7 9 年周期的川滇地区大于等于 6.7 级地震发生概率( 2000-2021 年)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年份 样本数 概率 2000 9 0.22 2011 10 0.10 2001 9 0.11 2012 11 0.27 2002 9 0.11 2013 11 0.36 2003 10 0.30 2014 11 0.36 2004 10 0.40 2015 11 0.45 2005 10 0.40 2016 11 0.27 2006 10 0.50 2017 11 0.27 2007 10 0.30 2018 11 0.18 2008 10 0.20 2019 11 0.09 2009 10 0.20 2020 11 0.09 2010 10 0.10 2021 12 0.25 综合全部计算结果,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相同的数字特征,再根据其他实测数据,就可以得到科学的判断。 参考文献 解朝娣,吴小平,雷兴林,冒蔚,孙楠。长周期潮汐与全球地震能量释放。地球物理学报。 2013 , 56 ( 10 ): 3425-3433. 刘国华,王一博,高泽永,文晶。 1957-2012 年青藏高原五道梁盆地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兰州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14 50 ( 3 ): 410-416. 郭增建,郭安宁,周可兴。地球物理灾害链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7 : 111 ~ 114 , 146 ~ 158 。 杜品仁。 18.6a 地震轮回及其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 37 ( 3 ): 36 ~ 369 。 胡辉,赵洪声,和宏伟。日月影响与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研究 。云南天文台台刊。 2003 ,( 4 ): 49-55 蓝永超,丁永建,康尔泗,等。黄河上游径流长期变化及趋势预测模型 。冰川冻土。 2003 , 25 ( 3 ): 321-326 。 郭增建 , 秦保燕 , 郭安宁 . 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 . 北京 : 地震出版社 ,1996. 165-188, 116 - 117, 135 - 138, 198. 杨冬红 , 杨学祥 .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07,22(5): 1680-1685.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08,23(6): 1813~1818 杨学祥 , 韩延本 , 陈震等 .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 地球物理学报 , 2004,47(4): 616~621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29(2): 610-61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0149.html 杨学祥. 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3,23(2): 77-80. Yang Xuexiang, Chen Zhen, Chen Dianyuo, Qiao Qiyuan. The Relation between Tectonic Movement and Climatic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3, 6 (1): 82~88. 杨冬红。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博士论文,吉林大学, 2009. 杨冬红 , 杨学祥 .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 28 ( 1 ): 58-70 。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冰岛巴达本加火山可能在9月下旬秋分附近爆发
杨学祥 2014-8-20 13:49
冰岛巴达本加火山可能在9月下旬秋分附近爆发 杨学祥 2010年3-4月,冰岛埃亚菲亚德拉火山爆发。3月20-21日为春分,太阳在赤道上空,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为最大,自转变为最慢,两极流体向赤道流动,赤道突起增加,两极收缩下降,而后发生反向变化,激发北极地区火山喷发。 2014年9月下旬秋分附近太阳又回到赤道上空,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为最大,自转变为最慢, 两极流体 向赤道流动, 赤道突起增加,两极收缩下降,而后 发生反向变化, 激发北极地区火山喷发。 冰岛巴达本加火山在9月下旬秋分附近爆发的可能性最大。 冰岛火山爆发 ( 5 /18) (共 18 张) 2010-04-16 15:01 由于冰岛的埃亚菲亚德拉火山突然爆发,引起大量火山灰漂浮。今天英国民航当局下令关闭本国所有机场,直至中午。该火山在一个月内已是第二次爆发。 返回 找到相关图片 (共 张) 未找到相关图片 评论 (65) | 查看原图 | 全部图片 | nEO_IMG_13 2010年3月21日,冰岛的埃亚菲亚德拉冰川地区,熔岩从山中喷射而出。 2010年3月21日,冰岛的埃亚菲亚德拉冰川地区,熔岩从山中喷射而出。 http://news.163.com/photoview/05RQ0001/8833.html#p=64DB5P0205RQ0001 冰岛最大火山或将爆发 附近地区居民疏散(图) 2014年08月20日10: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冰岛最大火山或将爆发 附近地区居民疏散(图)   资料图:2010年,冰岛埃亚菲亚德拉火山爆发,飘散出大量的火山灰,导致欧洲领空关闭。   中新网8月20日电 据外媒报道,19日,由于面临火山爆发的可能性,冰岛开始疏散该国最大火山附近的居民。   冰岛警方宣布,由于巴达本加(Bardarbunga)附近的地震活动,他们决定关闭瓦特纳以北地区,并对该地区进行疏散。   在持续四天的地震活动增加,提高了火山爆发的风险后,冰岛气象局已经将巴达本加火山对航空业的危险级别上调至橙色,是预警级别中的第二高级别。气象局发布的一份声明称,一旦火山爆发,很可能会导致洪水或火山灰飘散。   科学家认为,巴达本加火山一旦爆发,可能将会破坏大西洋北部和欧洲的空中交通。巴达本加火山是冰岛最大的火山之一,位于冰岛西北地区的瓦特纳冰川之下。它最近一次喷发在1996年。   2010年4月,冰岛埃亚菲亚德拉火山爆发,飘散出大量的火山灰,导致欧洲领空自二次大战后最大规模的关闭,估计造成15至25亿欧元的经济损失。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820/c157278-25503165.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9年2月12日和16日海温异常比较(转载)
杨学祥 2009-2-17 05:50
图 1 2009 年 2 月 12 日 和 16 日海温异常比较(白色为海冰)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8至10月厄尔尼诺进展缓慢11月下旬开始增强
杨学祥 2008-10-28 09:57
8 至 10 月厄尔尼诺进展缓慢 11 月下旬开始增强 杨学祥,杨冬红 图 1 2008 年 8-10 月赤道太平洋海温变化(白色为海冰) 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 , 由于暖水从北边涌入 , 每年圣诞节前后海水都会出现季节性的增暖现象 。 海水增暖期间 , 渔民捕不到鱼 , 常利用这段时间在家休息 。 因为这种现象发生在 12 月 25 日 圣诞节前后 , 渔民就把它称为 El Nino , 音译为 厄尔尼诺 , 是西班牙语 圣婴 ( 上帝之子 ) 的意思 。在本文中,我们称之为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 后来科学家发现有些年份海水增暖异常激烈 , 暖水区一直发展到赤道中太平洋 , 持续时间也很长 , 引起当地气候反常 , 给全球气候带来重大影响 。 现在 , 厄尔尼诺一词被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现象 。 一般标准是海温异常超过 0.5 ℃ ,持续时间超过 6 个月。其周期为 2-7 年,有 2.2 年、 5.5 年、 11 年和 22 年重复出现的可间断周期( 表 2. 1. 1 ) 。每次厄尔尼诺约持续 1-2 年左右。在本文中,我们称之为厄尔尼诺事件,与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相区别。 拉尼娜为西班牙语 La Nina 的音译 , 是 圣女(上帝之女) 的意思。用以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拉尼娜的定义正好与厄尔尼诺相反,因此也被称为 反厄尔尼诺 。 计算表明,当太阳的位置由南北回归线移向赤道,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日长增加 0.00027s (秒) , 相当于 1/3704s, 它是春分和秋分时的地球自转速度小于夏至和冬至时的自转速度的原因。实际上,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110 天)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66 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72 天)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109 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一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一致,与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 12 月 25 日圣诞节附近的季节性特征相符。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 12 月末的原因还在于,每年 1 月 3 日或 4 日为地球轨道近日点,太阳引潮力增大 10.2% ,与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66 天)地球自转加速阶段相对应 ,并产生地球各圈层的差异旋转 。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109 天)为地球季节性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66 天)为地球季节性自转加速阶段,是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原因。所以,今年 8-10 月厄尔尼诺进展缓慢与季节性气象不利因素阻碍有关,表明各种因素相互抗衡,季节性因素决定了异常变化的方向。这意味着厄尔尼诺的快速进展将发生在 2008 年 11 月 18 日 -2009 年 1 月 23 日( 66 天)的地球自转加速阶段,与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相一致。 请有关部门注意观察验证。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陈殿友。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0 , 20 ( 3 ): 39~48 2. 杨冬红 , 杨学祥 .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4 ): 5-12 。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613 次阅读|1 个评论
10月5日中纬度地震增强:日本发生5.6级地震
杨学祥 2008-10-2 03:23
据中新网报道,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 10 月 3 日 至 5 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将有一次较大范围的降水天气过程。其中,西南地区大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汉水流域、江淮、江南、华南等地有小到中雨,局部地区有大雨并伴有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四川地震灾区需注意防范因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另外, 2 日至 3 日,新疆北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有 4 ~ 6 级偏北风,内蒙古大部、东北地区和华北北部气温将下降 4 ~ 8 ℃ 。气温下降对农作物、蔬菜、花卉、瓜果和林业育种等将会有一定影响,要注意防霜冻危害 。 我在 9 月 2 日 指出, 2008 年 10 月 17 日 为月亮近地潮, 15 日为日月大潮,相差不过 3 天,为强潮汐月。 2008 年 10 月 -2009 年 2 月为强潮汐时期,延续 5 个月,值得关注。 潮汐组合 A : 2008 年 10 月 5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7.36969 度, 7 日为上弦,月亮潮南北震荡较强,太阳潮抵消部分月亮潮。 潮汐组合 B : 2008 年 10 月 13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096 度, 15 日为日月大潮, 17 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两两叠加,日月同时在赤道附近,赤道地区潮汐变化最大,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C : 2008 年 10 月 19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7.26901 度, 21 日为下弦,月亮潮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太阳潮抵消部分月亮潮。 潮汐组合 D : 2008 年 10 月 25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0052 度,月亮潮在赤道变化最大。 潮汐组合 E : 2008 年 10 月 29 日 为日月大潮,潮汐变化较大。 根据一般规律,德雷克海峡海冰在每年的 2 月份最少(南半球夏季),在 9 月份最多(南半球冬季)。与此对应,由于秘鲁寒流的减弱, 3 月赤道太平洋海水最暖;由于秘鲁寒流的加强, 9 月赤道太平洋海水最冷。因此, 10 月开始赤道太平洋海水变暖,有利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强潮汐的作用值得关注 。 地震与 9 月的潮汐组合有很好的对应性,比较 9 月和 10 月潮汐组合,可以得到地震发生的相同规律。 潮汐组合 A : 9 月 1 日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为 -0.00014 度。 8 月 31 日 为日月大潮(朔日)。两者叠加,赤道地区潮汐变化幅度较大(太阳离赤道较远)。 ( 2008-08-31 17:10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攀枝花市仁和区交界发生 5.6 级地震, 2008-08-30 21:0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发生 5.3 级地震, 2008-08-30 17:14) 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发生 6.1 级地震 ) 潮汐组合 B : 9 月 7 日 为上弦,日月潮汐相互抵消,强度最小。 9 月 8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54947 度。潮汐南北震荡较强。( 对应我国大部将遭雨水侵袭 北方部分地区大风降温, 9 月 6 日 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地区的兴都库什山区发生里氏 5.6 级地震, 9 月 8 日瓦努阿图 6.2 级地震, 9 日瓦努阿图 6.9 级地震, 2008 年 9 月 11 日 ,日本北海道发生 7.1 级地震 )。 潮汐组合 C : 9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099 度, 15 日为日月大潮(望日), 22 日为秋分,太阳直射赤道。三者叠加,此期间赤道潮汐变化幅度最大,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9 月 13 日哥伦比亚 5.7 级地震、东帝汶 5.7 级地震, 9 月 15 日阿拉斯加 5.2 级地震, 9 月 16 日中大西洋海岭 5.8 级地震、东帝汶 5.7 级地震, 17 日中太平洋海岭 6.0 级地震,都发生在低纬度地区 )。 潮汐组合 D : 9 月 20 日 为月亮近地潮, 22 日为下弦和秋分,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47450 度,月亮潮汐南北震荡较强,太阳潮抵消部分月亮潮( 20 日 汶川 4.1 级地震,银川 2.6 级地震,加拿大 5.2 级地震,上海遭百年一遇暴雨, 22 日日本发生 5.7 级地震, 9 月 24 日 墨西哥太平洋沿海地区发生 6.4 级强烈地震,西藏 6 级地震 )。 潮汐组合 E : 9 月 28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059 度, 29 日为日月大潮(朔日), 22 日为秋分,日月同在赤道附近。三者叠加,此期间赤道潮汐变化幅度最大,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27 日菲律宾 6 级地震, 29 日克马德克群岛 7 级地震, 10 月 1 日 日本 5.6 级地震 ) 。 我在 9 月 18 日 指出,继当地时间 9 月 14 日 东帝汶 5.7 级地震之后,低纬地区和中高纬地区先后又发生了 4 次中强地震,验证了赤道强潮汐的作用。此后, 9 月 20 日 为月亮近地潮, 22 日为下弦和秋分(太阳在赤道上空),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47450 度,月亮潮汐南北震荡较强,下弦时太阳潮抵消部分月亮潮。中纬度地区地震开始增强 。 我在 9 月 19 日 再次指出,地震正向中纬度和中低纬度的结合部转移,海温增加显著地区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增大 。 在 9 月 20-22 日中强地震向中纬度地区转移之后, 28-29 日潮汐组合 E 时期低纬度地区地震将有明显增强 。 9 月汶川和全球地震验证了地震的潮汐波动特征 。 在 10 月 5-7 日潮汐组合 A , 5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月亮潮南北震荡较强,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中纬度地区地震增强; 7 日为上弦,是余震的敏感时段 。新西兰 7 级地震后的 9 月 29 日 至 10 月 1 日 ,亚洲、澳大利亚和美洲都发生了 5 级以上地震,亚洲次数最多,值得相关部门关注。 9月22日到12月23日,即秋分到冬至,太阳从赤道向南回归线偏移,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激发地震火山活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增强这一趋势。在此期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的激发作用明显增强,于12月达到最大强度。 Recent Earthquakes 10/01/2008 M 5.6, Izu Islands , Japan region(30.092N, 138.841E) 09/29/2008 M 7.0, Kermadec Islands, New Zealand( 克马德克群岛 29.860S, 177.653W) 09/26/2008 M 6.0, Mindoro, Philippines( 菲律宾 13.402N, 120.476E) 09/26/2008 M 5.7, Mindoro, Philippines( 菲律宾 13.387N, 120.494E) 09/26/2008 M 5.6, Carlsberg Ridge( 印度洋卡尔斯伯格海岭 3.091 N, 65.442 E) 09/24/2008 M 6.0, western Xizang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 30.927N, 83.449E ) 09/23/2008 M 6.4, off the coast of Colima, Mexico( 墨西哥, 17.658N, 105.507W) 09/22/2008 M 5.7, Hokkaido, Japan region( 日本 , 41.603N, 140.457E) 09/20/2008 M 5.2, Northwest Territories, Canada (加拿大 63.601N, 129.157W ) http://www.iris.edu/hq/audience/public/earthquakes GFZ Potsdam - Earthquake Bulletin Legend Origin Time UTC Mag Latitude degrees Longitude degrees Depth km AM Region Name 2008-10-01 17:03:52 5.0 35.07 S 070.61 W 143 A Chile-Argentina Border Region 2008-10-01 09:38:12 5.4 30.10 N 138.85 E 415 M Southeast of Honshu , Japan 2008-10-01 07:34:49 5.2 26.05 N 125.12 E 156 M Northeast of Taiwan 2008-10-01 06:19:46 5.0 17.52 S 178.70 W 539 M Fiji Islands Region 2008-10-01 03:12:24 5.0 01.44 N 097.13 E 10 A Northern Sumatra, Indonesia 2008-09-30 13:25:48 5.0 06.48 S 129.99 E 185 M Banda Sea 2008-09-30 07:35:25 5.0 09.59 S 124.74 E 56 A Timor Region 2008-09-30 04:05:21 5.2 04.01 N 126.85 E 46 A Talaud Islands, Indonesia 2008-09-29 16:10:32 5.1 29.97 S 177.34 W 10 M Kermadec Islands , New Zealand 2008-09-29 15:19:26 7.2 29.77 S 177.64 W 10 M Kermadec Islands , New Zealand 2008-09-28 22:20:23 5.1 71.56 N 003.93 W 10 A Jan Mayen Island Region 2008-09-28 13:43:01 5.3 06.16 S 130.24 E 162 A Banda Sea 2008-09-27 06:41:02 5.0 13.66 N 120.04 E 142 A Mindoro, Philippines http://geofon.gfz-potsdam.de/db/eqinfo.php 参考文献 1. 10 月 3 日 至 5 日中东部将出现大范围降水过程。 2008-10-01 23:44:51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21cn.com/domestic/shiyong/2008/10/01/5267639.shtml 2. 杨学祥 . 2008 年 10 月强潮汐预警 . 发表于 2008-9-2 14:51:2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136 3. 杨学祥 . 2008 年 9 月潮汐预警 . 发表于 2008-8-18 14:57:2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387 4. 杨学祥 . 潮汐组合 B :瓦努阿图 6.9 级地震 我国大部将遭雨水侵袭 . 发表于 2008-9-9 6:27 :2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257 5. 杨学祥 . 下一个 7 级强震: 2008 年 10 月至 2009 年 2 月强潮汐时期 . 发表于 2008-9-5 10:18:4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759 6. 杨学祥 . 赤道地区地震继续趋强:关注 9 月 15 日 潮汐组合 C. 发表于 2008-9-18 11:47:4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422 7. 杨学祥 . 赤道太平洋暖水区继续扩张与地震趋势 . 发表于 2008-9-19 8:14:0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552 8. 杨学祥 . 9 月 20 日 汶川都江堰交界发生 4 级余震:中纬度地震增强 . 发表于 2008-9-20 4:00:5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659 9. 杨学祥 . 9 月 20 日 近地潮:上海遭百年一遇暴雨、汶川银川地震 . 发表于 2008-9-21 9:22:1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797 10. 杨学祥 . 强潮汐对弱震的激发作用:历史与现在 . 发表于 2008-9-22 3:05:1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886 11. 杨学祥 . 下次 7 级以上地震发生在哪里:亚洲还是美洲?发表于 2008-9-30 8:49:0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0950 12. 杨学祥 . 潮汐对余震激发作用资料分析 . 发表于 2008-10-1 7:38:4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1023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5612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