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新药研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免费期刊最新一期:Drug Discovery Today
zhpd55 2013-8-6 10:45
Read the latest issue now The latest issue of Drug Discovery Today is packed full of industry focused research articles, new developments in drug discovery, and expert comment and opinion. View Drug Discovery Today now »» The latest issue highlights include: Opportunities for oncology biomarker discovery Collaborative virtual organis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Gastro-intestinal weight-loss surgery Compound promiscuity Cover Story The leading story of this issue of Drug Discovery Today discusses current biomarker discovery technologies highlighting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knowledge capturing and presenting a perspective of the future integrative modeling approaches as an emerging trend in biomarker prediction. Remember - reading and downloading Drug Discovery Today is easy and free - you can access the issue here . Enjoy your digital edition! Best Regards, Steve Carney Editor Drug Discovery Today www.drugdiscoverytoday.com Recommend Drug Discovery Today to your colleagues! Send them this link to register for their own subscription: http://www.omeda.com/cgi-win/elddt.cgi?ADDp=dejuly13 P.S. If you are using Internet Explorer 6 to view the issue, you will be required to install a patch to fix your browser. If you have any problems viewing your digital edition, please email, Drug Discovery Today 's Marketing Manager, Jason Awerdick at j.awerdick@elsevier.com with any questions.
个人分类: 药物动态|25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方国家83.3%的医学研究造假
热度 2 lincbacon 2010-9-15 21:34
西方国家83.3% 的医学研究造假 最近有关张编辑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众多博友的热烈评议。对于此事的来龙去脉我相信大家都基本了解了,在王宝山的博文《Nature》的用心是良苦还是险恶?(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2800 )中对整个事件有比较详尽、客观地评述,我对此事件就不再赘述。 这里,我只是想说浙大学报张编辑的行为可笑可悲,而Nature哗众取宠导演的一出闹剧更是可叹可恨。作为世界顶级期刊,一直为中外学者仰视的Nature,做出如此拙劣不严谨的行径的确很难让人相信。 鄙人离开学术江湖久矣。既然又说起这个学术不端,让我们来看看最近接连发生在美国高等学府的两起造假案: 1. 哈佛确认心理学教授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结果: 2010 年 8 月 20 日 ,一封来自哈佛大学艺术与科学系( FAS )主任 Michael Smith 的电子邮件称,在经过系调查委员会的调查后,在此我很遗憾地向各位证实, Marc Hauser 教授确实有 8 处地方存在学术不端,并且他要为此负全责。(来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6536.shtm ) 2.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生物学家造假案宣判:2010年6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生物学家Goodwin承认造假行为,Goodwin于9月3日被判分别赔偿美国卫生于服务部(HHS)和威斯康星大学各5万美元,并处个人罚金500美元。(来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9/237259.shtm ) 大部分美国的学术造假都是极其恶劣的原始高端学术造假,这两起也是。原始高端学术造假,对学术生态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国内常发生的低端学术造假:抄袭和剽窃。 有如此地位的美国科学家造如此大假,这本身就说明美国的学术造假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两起造假案在美国学术界不是偶发事件,更多的造假案因为其背后强大的利益集团的保护,或因为揭发人的势单力薄而被闷在锅里。这两起案件原本也是想捂,但最终还是没法捂住才不得不被公之于众。 中国的学术界是不争气,是腐败。不过时间到了21世纪,英美学术界的腐败速度比起中国的来说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且读如下报道: 5/6新药 无效 。 根据《自然》编辑的手法,我将此报道的标题改上一改,就成了 西方国家 83.3% 的医学研究造假。 英国《每日电讯报》8月17日文章,题:5/6新药 无效   据制药业专家说,每6种获批新药里就有5种几乎没有为患者提供任何新疗效。   美国新泽西医科牙科大学教授唐纳德 莱特说,大公司对专利药大肆吹嘘, 将大量投入用于说服医生开它们的药,还刻意淡化药物严重的副作用。   他说,当把这些处方药的 副作用毒害 和药物使用不当考虑在内,这些药物就成了 重大杀手 。    降胆固醇他汀类药物就是制药业过度宣传的经典例证。有人将其吹嘘成预防心脏病的神药,尽管有证据表明它们带来的害处多于好处。   唐纳德 莱特认为,是制药企业创造了一个 柠檬市场 。 柠檬市场 的 概念是,销售方比购买方掌握的产品信息多得多,并以此获利。   他说: 有时制药企业会夸大新药的作用,隐瞒或淡化有关严重副作用的信息。它们用在推销并说服医生开这些新药上的时间,比用于研究的多两至三倍。   他还说: 医生可能会得到误导性的信息,然后告诉患者有关新药风险的错误信息。这真是一个 双重柠檬市场 。   莱特教授指出,这是 现代社会最危险的一个 柠檬市场 ,因为副作用的毒害和处方药的误用令这些新药成为美国社会的重大 杀手 之一。   他的主张受到英国制药工业协会的驳斥,后者说他 一直在控诉,却没有多少有力证据 。   莱特教授也曾在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文章。他说,根据独立评论家提供的数据,每6种新药里有5种几乎没有任何新的疗效。   他在论文和今年秋天即将出版的新书《处方药的风险》中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说,制药企业将心脏病与饱和脂肪和胆固醇之间的复杂关系简化为 胆固醇致命 的简单结论。但两项关于他汀的重要实验发现,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它们降低了心脏病风险。他说,对于数项研究的一项重要综合分析表明, 他汀与降低死亡率无关 。   莱特教授说: 疗效甚少的新药占据了制药业五分之四的成本。   他指责这些企业大量 不完整、局部和不达标的临床实验 令药物监管部门应接不暇, 结果是,在没有人能知道这些药有什么真正疗效或有多大危害的情况下,新药就获得批准 。   不过,英国制药工业协会为制药业坚决辩护。一名发言人说: 千百万人都是由于药品而存活下来。对于过去致死、降低生活质量或需要住院治疗的疾病,是药物改变了治疗方式。   (8月19日《参考消息》 斯蒂芬 亚当斯/文)
个人分类: 博客和科研|11959 次阅读|1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