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异国情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老科学家的婚姻爱情(4)苏步青的故事
热度 1 sqdai 2010-9-16 04:41
著名数学 家苏步青 先生( 1902 ~ 2003 )的夫人松本米子( 1905 ~ 1986 )来自日本仙台,他们的异国情缘可歌可泣,感人肺腑。他们相依相伴,携手走过 58 年的风雨人生。如今他们已在天国重聚,想必还在续写美妙动听的伉俪曲吧! 异国结缘终生相伴的苏步青 - 松本米子伉俪 1924 年 3 月,苏步青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后,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促使他报考在仙台市的日本东北帝国大学,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自此直至 1931 年 9 月,他在仙台度过了他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一见倾心 仙台市风景秀丽。苏步青无暇顾及赏景,一头扎进了他的数学王国,结交的都是好学青年(如后来的大数学家陈建功、物理学家茅诚司、陈乐素等)。一转眼,在苦读中过去了两年。 1926 年,正值樱花盛开的季节,苏步青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微分几何。一天,窗外传来木屐声,原来是住在同一公寓的老朋友茅诚司到访,身后还跟着两位妙龄少女。苏步青认识其中的一位是茅诚司的未婚妻,另一位小姐却从未谋面,只见她风姿绰约,仪态大方,楚楚动人。茅诚司马上向他介绍:这位是松本米子小姐。苏步青顿时眼睛一亮,知道她是本校松本教授的掌上明珠,才艺超群,善弹古筝,曾多次在电台演奏,借此他才得以知晓她的芳名和才艺。松本教授曾放出话来,他只肯把女儿嫁给青年学者中的头名状元。苏步青和米子发现:他们有很多共同话题,从古筝曲谈到华夏文化,从中国的书法、茶经,谈到日本的书道、茶道、插花,好在苏步青是个文理兼备的才子,谈话中充满了睿智和情趣,两人越谈越热络。一对才子佳人彼此一见倾心。 喜结良缘 经过进一步交往,苏步青发现,松本米子知书识礼,聪颖善良,善解人意,而姑娘则觉得,苏君志存高远,心胸开阔,才华横溢;两人的感情与日俱增。相识后不久,苏步青以头名考入研究生院,开始攻博,这对情侣很少有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机会。但每次相聚,都给他们带来无限欢乐。两年后,当樱花再度绽放的时候,他们收获了成熟的爱情。在过相亲关时,未来的泰山早就风闻毛脚女婿才华甚是了得,但对于女儿嫁给这位陌生青年仍稍有犹豫,主要担心他最喜爱的三女儿会像她二姐一样,跟随中国丈夫远走高飞,可未来的岳母却一眼相中了这个温良敦厚的小伙子,向他开了绿灯。 1928 年 5 月 8 日 ,这对异国情侣终于喜结良缘。 相依相随 还在谈情说爱之时,苏步青就坦诚相告:我到这个岛国来,并非为了寻求一己的饭碗,我的祖国正等待着我 ,米子马上打断他的话,说道:一朝学成,我就跟你回去!苏步青深为得到人生知己而激动不已。 在仙台安家之后,诸事顺遂。翌年,长女德晶诞生,第三年,长子德雄呱呱坠地。新家离开岳父家很近,时时相聚,其乐融融。那时,苏步青在帝大任讲师兼做在职博士生。每晚回家,他总是帮着做家务事,唱催眠曲哄孩子入眠,然后潜心科研,直至夜深。在 米子 夫人的精心照顾下,他身心愉快,学业突飞猛进。短短几年中,他完成发表了 40 多篇论文,成为远近闻名的数学界新秀。 转眼到了 1931 年夏末,苏步青以优异业绩获得博士学位,但他的脸上却出现了愁云。他决定兑现诺言,回归祖国,不知夫人能否真正割舍在日本的亲情?他甫一开口说起今后去向,米子立即说:你决定吧!不论你到哪里,我都跟你去。他说:我已经决定回中国了!米子深情地说:那我也到中国去。你爱中国,我也爱中国。苏步青说:现时那里生活艰苦,你不怕吗?她说出了思虑已久的想法:我不怕。中国是你的故乡,也是我的第二故乡!苏步青着实被米子感动了。 苏步青决心回国的消息一传开,师友长辈纷纷挽留,学校还给他保留半年职位,以便他随时回日本。在国内,则有一场人才争夺战,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厦门大学先后以高薪来聘任,苏步青选择了浙江大学,那里靠近他的故乡,还有好友、学长 陈建功 教授等在该校数学系执教。 1931 年 9 月,苏步青和夫人携子女登上上海丸客轮归国。苏步青凭依轮船栏杆即兴吟诗一首: 渡口云烟海鸟飞,江边春色认依稀。 十年岛上君休笑,赢得鬓丝和布衣。 松本米子听了一笑,随之淌下两行清泪。 苏步青夫妇刚到西子湖畔后的几天,就传来九一八事件的消息。他俩怔住了。米子马上说:步青,我们回来得正是时候。他回应说:是啊!如果犹豫一下,就回不来了! 从此, 米子 夫人形影相随,与苏步青一起度过了艰难岁月,也共享了幸福生活。 琴瑟和谐 在杭州的六年,这对年青夫妇的生活相对宁静。苏步青在紧张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之余,精心经营小家庭。中国媳妇很快适应了新生活。原先不喜欢的乳腐、皮蛋成了她的最爱。日本人习惯于天天洗澡,苏步青让人用铁桶制作了一个土浴缸,虽说不能每天用,倒也实用,米子满心欢喜。他们在浙大附近租住三间平房,苏步青在工作之余率领一家人在门前开荒种菜,别有一番情趣。随着一个个孩子相继出世(他们共养育了八个子女,六子二女),贤淑的米子倾心地相夫教子,放弃了自己的音乐爱好。那架从未舍弃的十三弦古筝就一直静静地挂在墙上。倒是她热爱的书法没有丢弃,苏步青成了她的忠实拥趸和徒弟。 每天清晨,苏步青出门前,米子早已准备好外衣和公文包,帮他穿好外衣,送他到大门口。到了下班时分,米子已在门边等候,一听见他大声说 我回来啦 ! 一群孩子马上奔过去,扑到老爸怀里。吃饭时,一家大小围坐在一起,苏步青喜欢喝一小杯酒,一边喝,一边讲,讲的都是学校里的事,米子静静倾听,偶尔也插几句话。他们家还 成了苏 教授的学生最喜欢到的温馨场所,米子给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患难与共 可惜好景不长,八年抗战开始。上海的八一三的枪炮声搅乱了宁静的生活。 1937 年 10 月,浙大内迁。米子正经历着丧父之痛,想回日本奔丧而不能。为了安全起见,苏步青把米子和孩子暂时送回故乡平阳的乡下。米子作为那里从未见过的异国媳妇,雍容大方,贤惠有礼,博得了乡亲的赞誉,米子与他们结下了绵延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一旦大局稍定,米子赶回浙大的贵州临时校园与苏步青团圆,过起了难以想象的清贫生活。他们住在三间茅房里,有时三餐都难以为继。苏步青在业余又干起开荒种菜的老营生。米子想方设法,节衣缩食,有时宁肯自己挨饿,也要让先生和孩子吃饱。后来,多亏竺可桢校长对多子女家庭的特殊照顾,这一家九口(四子德昌寄居日本)才得以维持温饱。幸而有米子操持,苏步青可以每夜在昏黄的桐油灯下,钻研微分几何。苏步青后来深情地回忆道:我在这样的困境下,没有中断微分几何的研究,相反那是一生中论文写得最多的年代。她为了我,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了 。 大义凛然 好不容易熬到抗战结束,蒋介石又发动了内战。浙大复校后,又过了一段动荡的生活。不久,全国即将迎来解放,国民党政府策划把中央研究院院士苏步青弄到台湾去,苏步青严词拒绝;当局又密谋把苏家的孩子送往台湾,以迫使苏步青就范。米子夫人坚定不移地说:一个家庭不能分开,一个民族也不能分开,我嫁给中国人,我的命运应属于中国。由于夫妇俩精心护犊,这一阴谋未能得逞。 欣然入籍 1952 年,随着院系调整,苏步青任教于复旦大学,举家迁沪,开始了新的生活。翌年,我国开始准许外国人入籍,在中国生活了 22 年的松本米子立即申请加入中国籍,获准,批准书编号为 79 。苏步青夫妇牢牢记住了这个号码。松本米子正式改名为苏松本。米子喜欢用带日本口音的沪语与人聊天,听别人说,听起来像是广东人,她回家后告诉家人,心里充满了自豪感。 在生活中,米子是一个模范的中国人。在三年困难时期,她兼顾家务和培育子女重任,使苏步青得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各种科研活动和领导工作,她还倾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却连一件新衣服都不舍得买。 共度难关 十年浩劫期间,苏步青遭受不公正待遇,连挨批斗,还被造反派无理拘禁四个月。当他回到家里时吃惊地发现,夫人的一头青丝竟然变成了白发!当时,苏步青的工资一下子降到每月 50 元,扣除了房租水电杂费后只剩下三毛钱。苏松本在丈夫面前,没有流露出一点忧伤,尽力不让他知道所面临的窘境,对他体贴有加,给予加倍的温暖。苏步青何等聪明,他完全明白夫人的良苦用心。幸得子女接济,我们这位大数学家才免受冻俄之灾。 溘然长逝 文革以后,苏步青爆发了青春活力,参与了众多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苏松本继续给以默默的支持。可惜,天不假以年。 1981 年,她被确诊罹患多发性骨髓瘤,入住长海医院。于是,去医院探望夫人成了苏步青的必修课,每每带去子女来信和夫人爱看的画报,而夫人则强忍疼痛,安慰丈夫。 苏松本的病得到了最好的治疗,但病魔无情,病情渐趋恶化。在她弥留之际,还一再深情地说:我是一个普通妇女,人民和组织化那么大气力为我医治,我心领了。 1986 年 5 月 23 日 ,苏松本溘然长逝,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她挚爱一生的丈夫。 美德长存 正如苏步青先生的得意门生谷超豪院士在苏松本追悼会上所说:我们从心里钦佩师母诚挚待人的品德。一个加入中国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活了 50 多年的外国人,这样地热爱我们的这片国土,这样地支持丈夫所从事的事业,这样地和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她的一生就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日本女性的美德长留在人们心间。 此情绵绵 失去了挚爱的亲人之后,苏步青一直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他说过:毫不夸张地说,我的学问和成就,一半是夫人给的。痛失自己的另一半后,留下的是无穷无尽的思念。他把这种思念寄托在这样的诗篇里: 花开花落思悠悠,扬子江边忌又周。 对月空吟孤影恨,倩谁倾诉暮年愁。 无 尽 夜雨还惊梦,纵有杜康难解忧。 百岁光阴仅余几,仍须放眼望神州。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王增藩,苏步青(科学巨匠丛书之一),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 苏德晶,我的爸爸, http://www.fudan.edu.cn/su/20.htm 。 写于 2009 年 8 月 14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05916.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2096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