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期刊服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学术期刊的使命
杨学祥 2010-9-16 16:14
中国学术期刊的使命 杨学祥 9 月 16 日 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社论《出版或灭亡》( Publish or perish ),阐述中国学术期刊目前的颓势,并建议制定详细计划来挽救衰退的中国学术期刊。 事实上,《自然》杂志尽管提出了问题,但并不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所以其开出的药方就未必有效。 问题一:中国学术期刊的数量已达到 5000 份还多,然而,其发表的文章很多都未被关注,无人引用。这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这样的研究还有没有意义? 中国学者为什么发表论文?大部分是为了达到岗位考核标准、为了评定职称、为了获取奖金、为了毕业文凭。本科生毕业需要论文,硕士生毕业需要论文,博士生毕业需要论文,博士后毕业需要论文,各种职称评定需要论文,各种基金申请需要论文,各种科研和教学奖励需要论文,算一算人数,算一算论文数量, 5000 份中国学术期刊的数量未必够用。这样的官样文章根本就没有人看,即使是抄袭的论文也很少被发现。 如果相关的考核不是看论文数量,而是其学术水平和独立观点,制造这么多垃圾论文又有什么用? 问题二:比较在英文国际期刊中发表的学术文章数量,中国科学家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在中国国内开始质疑为什么自己的期刊发表的高质量文章那么少。 这还是考核标准问题。由于考核标准重外轻内,正如学者王德华所言,中国国内的自然科学的学术期刊的质量(包括主流期刊),也是让人担忧。主要原因大家都清楚,就是几乎所有的质量稍微好一点的文章,无论学生还是导师都会毫不犹豫地投向国际英文期刊 (SCI 期刊 ) ,不少被退回来的稿件或不是很好的稿件(希望出版快的稿件)再投向了国内的那些 SCI 期刊,这都是为了课题交差,为了学位,为了经费,为了职称,为了荣誉。所以,说中国的科技期刊质量不错,那是说胡话。这个现实是必须承认的,但是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才是根治的第一步。 我认为,中国的学术期刊要办好必须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症下药才能找到出路。 首先是语言障碍,英文不过关,中文不通用。其实,其它非英语国家也有相应的问题。为此,为了引进和交流,需要中国学术期刊做好为著者和读者语言服务的工作。 对于国外投来的论文,在发表其母语论文的同时,也转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服务,还可录入英文版,做国际交流,扩大论文交流范围,吸引更多有国际语言交流障碍的著者和读者。 对于国内投来的论文,在发表中文版的同时,代转译为英文,录入英文版,扩大交流,吸引英文较差的著者。 其次,如《自然》杂志社论所说,政府部门应该起强势主导作用。必须制定相应政策保障国内最好论文首先投向中国学术期刊,包括考核标准。对于国外论文,除了通过多种语言交流扩大其影响外,也可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 附件: 《自然》社论:中国学术期刊何去何从 改革势在必行;政府部门应该起强势主导作用 9 月 16 日 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社论《出版或灭亡》( Publish or perish ),阐述中国学术期刊目前的颓势,并建议制定详细计划来挽救衰退的中国学术期刊。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中国的学术出版正处在令人为难的窘境当中。中国学术期刊的数量已达到 5000 份还多,然而,其发表的文章很多都未被关注,无人引用。这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这样的研究还有没有意义?同时,中国学术出版的有效性也遭受许多质疑毕竟,学术出版的目的是为了向更多人传播详细的研究信息,以推进科学的发展。 比较在英文国际期刊中发表的学术文章数量,中国科学家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在中国国内开始质疑为什么自己的期刊发表的高质量文章那么少的时候,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GAPP )开始试图推进革新,振兴本土的学术出版业。这是好事,但目前 GAPP 并未透露革新措施的具体细节。人们不免感到困惑:接下来到底要怎么做? 正如它所承诺的那样, GAPP 应该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对期刊进行重新评估,精简期刊数量,将各种资源和出版发行权给予那些熟悉国际出版的科学家和知道如何物尽其用的出版社。同时,期刊可以适时地推出英文版,并通过其他一些手段增加学术文章同行评审的公正性及学术成果传播的广泛性。 此外,中国的学术公开程度也是需要强调的,要想重振中国的学术出版,不论是中文版还是英文版,一个最好的机会便是建立一个开放获取的平台这在西方国家的期刊中已经成为主流趋势。许多中文期刊对文章作者是收取版面费的,所以他们应该有能力实现期刊向开放获取模式的平稳转变。同时,政府也应该通过引入投资、提供经费和专业意见引导出版商走入一个新阶段。(科学网 张笑 / 编译) 更多阅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9/237632.shtm 与 Nature 编辑和中国新闻出版署领导唱个反调 与 Nature 编辑和中国新闻出版署领导唱个反调 (王德华) 刚读到新闻:李东东:科技期刊要建立优胜劣汰机制(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9/237628.shtm ),文中说到:(中国的)科技期刊要利用内容制作的优势,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在刊物的表现形式、为读者服务的功能及延伸期刊的价值上,进行大胆尝试,作引领期刊数字化的表率。 很巧,世界名刊《自然》( Nature )今天也发表了社论:发表还是死亡 (Publish or Perish) :中国需要详细说明实施其(整治)日趋下滑的科技期刊的现代化进程的计划。社论引用了一位中国学者的话:中国当今的多数出版属于(信息)污染。( One Chinese scientist has referred to the majority of China s publication as Pollution )。文章主要希望中国在加快数字化和开放阅读平台的建设 (open-access platform) 方面加大投资。很难得中国出版署高层与自然编辑意见这么一致。 《自然》今天还刊发了另一篇新闻稿,题目是:中国期刊的一剂猛药( Strong medicine for China's journals )。文章提到一位心脏病学专家说只有 5-10% 的期刊是有价值的,其他的都是信息污染( Wu Haiyun, a cardiologist at the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in Beijing, says that only 5 10% of these journals are worth saving, and the rest are information pollution. )。文章提到了中国的大学学报情况,自然也就提到了中国大学学报的代表《浙大学报》报告的 31% 的投稿剽窃率,提到了中国期刊的现状,还提到了中国的主流期刊《遗传学报》、《动物学报》纷纷改为英文版的情况,并特意说明 1935 年创刊的《动物学报》是中国创刊时间排行第二的学术期刊,现在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位置(生态位)(一位国际学者评价的)。 中国大学学报的整体质量,大家心里都是有数的。废除大学学报的声音也一直不断。中国国内的自然科学的学术期刊的质量(包括主流期刊),也是让人担忧。主要原因大家都清楚,就是几乎所有的质量稍微好一点的文章,无论学生还是导师都会毫不犹豫地投向国际英文期刊 (SCI 期刊 ) ,不少被退回来的稿件或不是很好的稿件(希望出版快的稿件)再投向了国内的那些 SCI 期刊,这都是为了课题交差,为了学位,为了经费,为了职称,为了荣誉。所以,说中国的科技期刊质量不错,那是说胡话。这个现实是必须承认的,但是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才是根治的第一步。中国的中文学术期刊的确到了半死不活的时刻了,也可以说是生死存亡的时刻了。看来国家要出重拳、下猛药了。 我很高兴看到中国的当局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出台相关措施进行彻底整治。但是对于加快信息化建设和公开阅览的速度,我并不赞赏。我倒是觉得(纯粹个人观点)正是中国由于在期刊数字化、信息化方面的滞后,开放阅览的困难性,才使得那些(主要是近几年)问题百出、甚至是错误百出,或者是剽窃抄袭的文章,没有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学生和初出道的科研人员)读到。这些被称为信息污染的文章,没有被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和学生)读到和引用,不能不说是学术界的一件幸事。(做个广告:《动物学报》、《兽类学报》早就实现免费开放阅览了,可以直接上刊物网站上下载 PDF 。《兽类学报》从创刊开始的文章,都已经上网公开)。 所以,在加大加快中国学术期刊现代化的决策实施前,还是要清楚将那些已经发表出来的信息污染的稿件,让更广泛的读者阅读,是不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相信大家的眼力和判断力,但我们也要相信大学生、高中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是有限度的。对过往期刊的现代化,社科方面的期刊更要慎重。 现代化进程是挡不住的,我个人很支持期刊现代化,实行开放阅览,信息共享,但那些已经刊出来的明显是信息污染的论文,怎么办呢? (王德华 2010 年 9 月 16 日 午间随感)。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363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600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